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阅读的教学设计方案

篇1

关键词:实验教学;课程设计;示范中心;电工电子

一、引言

在现代电子技术发展日新月异的今天,电工电子相关课程的教学模式受到了很大的冲击。随着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技术、信息处理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系统的设计手段和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在实践教学过程中如何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满足社会发展需要的优秀人才是高校工作者在教学工作中需要不断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按照知识传授、能力培养、素质提高、协调发展的教育理念,以学生能力培养为核心,建立有利于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实验教学体系,是北京交通大学国家级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的目标之一。为此,示范中心设计了一系列基础性、设计性、综合性、创新性和研究性的实验内容。

为了强化电子类专业学生的综合设计能力,示范中心进行了电子类系列课程设计的教学设计。系列课程设计的教学目的是巩固加深相关电子技术课程的理论知识和综合使用技能。通过对一个具体实际应用系统的设计过程,让学生掌握系统设计的一般方法和设计流程,熟悉现代电子产品设计过程中常用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工具及其使用方法。

通过系列课程设计,加强实践环节,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为学生在本科学习期间工程设计能力的培养打下坚实的基础。而这种工程实践能力无论是对于一名工程师还是一名研究人员都是非常重要的基本素质。

二、建设基础和建设理念

为加强实践教学,近年来示范中心开设了四门课程设计:电子技术课程设计、DSP技术课程设计、EDA技术课程设计、单片机技术课程设计。四门课程设计均单独授课、单独考核。2001年“电子电路实验系列课程改革”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国家教学成果二等奖,2004年“数字电子技术课程建设的研究与实践”教学研究项目获得北京市教学成果一等奖。示范中心奠定的良好基础和全体教师的不懈努力,为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奠定了可持续发展的基础。目前电子技术课程设计的课程建设已经被列入学校精品课程建设的行列。

在课程设计的建设过程中,示范中心一贯强调具有鲜明时代特征的“一个优先、两个结合、三种意识”的教学思想。即强调师资队伍建设优先,建立一支教学水平与科研能力兼备、教育思想和知识结构先进、年龄结构合理的从事电子技术基础教学的师资队伍;强调课程建设和当前教学改革、人才培养目标相结合,课程建设和科研相结合;强调领先意识、精品意识和特色意识。按照我校“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发展定位来建设课程设计,使课程设计的教材、网络课程、电子教案、实验教学等内容形成立体化规模,适应时展需求。

三、课程建设与实践

先进的教学理念需要切实有效的教学方法与手段来实现,这些手段和方法需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和教育规律。在近几年的实践教学工作中,示范中心针对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实验教学方法、实验组织方式、考核方式等进行了研究、探索与实践。课程建设与实践工作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以学生为本,尊重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一旦学生对学习的内容产生了兴趣,那么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将会得到极大的提高,学生的潜能也会得到最大的挖掘。

考虑到电子技术、单片机技术、DSP技术、EDA技术应用的广泛性和学生兴趣的迥异,目前每门课程设计均提供多个设计性题目。

在课程设计过程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自主选择设计题目。题目的难易程度有一定的差别,每个题目均有基本功能和扩展功能两个部分,基本功能是要求学生必须完成的设计工作,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最基本的要求;扩展功能有一定的难度,属于选做的设计工作,这部分设计工作给优秀学生提供了发展的空间。这种教学设计兼顾了不同层次学生的水平,满足分层教学的需求。课程设计中的设计题目是在充分考虑通信工程、自动化、电子科学与技术不同专业的特点,考虑了设计内容的实用性和先进性以及学生的实际情况确定的,设计题目基本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在进行设计选题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选择课程设计讲义中提供的设计题目,还可以选择讲义以外自拟的设计题目,但是需要指导教师的审核,以确定学生自拟的题目能够达到教学计划的要求,把好教学质量关。这样做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不同题目的设计工作同时在开放的实验室进行,学生们可以互相交流,扩展了视野。

2.实验室开放,提供自主学习环境

课程设计的教学内容强调学生的学习自主性,强调学生的发展是在学生自主学习与外部条件的相互作用中完成的。

为了达到强化实践教学环节的效果,课程设计基本是集中在小学期进行。为了能够让学生自主地安排学习、设计时间,有更多的时间自主选择设计题目、优化设计方案,示范中心在开放实验室的前提下,提前一个月的时间安排设计工作,明确设计要求。通过课程设计指导教师对不同题目的设计思想、设计方案、设计流程、设计方法和调试注意事项等相关内容的介绍,让学生自主选择题目,进行方案论证,最终确定设计方案。自主性学习尊重了人的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的客观需求,是学生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形成的基本要素。

3.发挥网络教学优势,提高教学效率

由于课程设计题目多、方案多,在课程设计教学指导工作中,为了保证教学质量,提高教学效率,每位指导教师仅针对一两个设计题目精心准备教学,进行课程设计题目和内容的介绍。同时授课电子教案在示范中心的网站,方便了学生自主学习。

4.重视启发式教学

在教学中重视启发式教学,将传统的在实验室手把手的指导方式转变为启发式的引导。

在课程设计教学过程中,理论课中注重总体方案设计思想的介绍、设计步骤的讲解,注重技术课程设计过程中设计错误典型案例的介绍,以及减少设计错误的措施、调试方法和一些经验。理论教学仅介绍部分设计方案中核心芯片的功能,不提倡给学生提供具体的设计电路,注重启发式教学,鼓励学生的创新精神。

针对学生设计中出现的问题,帮助学生分析问题出现的原因,探讨解决问题的有效方法。鼓励学生自主学习,并注重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5.重视实践过程和学生综合素质的培养

在教学工作中,我们不仅注重学生课程设计的结果,更加重视学生的实践过程,重视学生在设计过程中的每个细节。示范中心希望通过四门独立设课的课程设计,加强学生查阅资料的能力、工艺素质、市场素质、团队精神以

及综合设计和实践能力的培养,从而达到强化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目的。

课程设计的最终目标是设计完成一个功能系统的物理实现,因此购买材料、器件成为设计过程不可缺少的一个环节。在设计过程中要求学生在设计方案确定之前,进行市场调查,自己到电子市场购买元器件。这样做锻炼了学生查阅芯片资料、确定参数、寻求各器件替代品、灵活修改电路的能力。不仅培养了学生进行工程设计的成本意识,而且让学生熟悉了市场。

由于设计工作涉及面广,任务繁重,因此课程设计要求以3人小组的形式完成。学生自由组合,自己选出组长,组长根据小组选择的题目进行分工。这种方式锻炼了学生与他人之间的沟通能力和团结协作能力。在设计方案论证、资料检索、器件购买、问题分析等过程中,培养了学生的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6.完善科学的考核制度

考核的目的是检验教与学的效果、促进教学内容的完善和教学方法的改进。目前课程设计的考核包括三个方面:设计结果、设计报告和答辩结果。设计报告有初期的总体方案设计报告和最终的设计报告。考核过程中不仅注重设计结果,更加重视设计过程,重视学生设计报告中的问题分析及解决方法,重视学生答辩过程中分析问题的能力。突出考查创新能力,多方位、多角度地考察和评价学生的能力。

四、教学方法比较

近几年示范中心尝试了三种课程设计教学方式。一是全部工作由实验室教师完成,根据自然班安排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学生任选设计题目。二是由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共同承担设计指导工作,根据自然班安排指导教师,实验室开放,学生任选题目。三是实验教师和理论课教师共同指导,实验室开放,任选题目,但教师的安排不再是以班级为单位,而是以设计题目为单位,每位老师仅负责一到两个设计题目。

实验教学结果说明第三种教学方式教学效果较好,不仅指导教师人员充足,而且便于工作细化,保证了教学质量。另外,由于每个教师仅指导一至两个题目,不再是十几个题目、近百种设计方案,这样教师有更充沛的精力研究分析设计题目的教学方法和设计方案,便于精品课程的建设。

五、存在的问题和改进思想

目前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两个。

一是课程的时间安排问题。课程设计的最佳教学时间应该是学生完成相关技术理论课程之后。目前由于学分制、选课制等一些客观因素的限制,课程设计进行时,部分学生尚未完成相关课程的理论学习,这样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课程设计的质量,同时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设计题目的选择范围。

篇2

一、课题准备与启动阶段情况

为了更好地开展《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的研究,自申报课题开始,课题组就开始积极查阅、收集相关资料,学习相关理论,制定了课题研究方案。这一阶段充分的准备工作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基础。

二、课题研究实施阶段情况

(一)做好开题论证、明确研究内容

2月21日下午,工作站召开了关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课题开题会议。在开题会议上,课题主持人陈述了课题开题报告,对研究背景、目的意义、研究价值、研究方法与步骤、研究分工和预期研究目标及课题研究保障条件等进行深入细致的介绍。学校领导及课题专家与课题组成员进行了积极的互动交流,对课题实施的科学性与可行性进行评议,并对研究中可能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行指导。学校领导对课题组课题的研究表示了高度的支持,期望课题组能把课题研究工作搞得扎实有效,并拿出研究成果推进我校的英语课堂教学改革。

(二)抓好文献研究,提升理论水平

在2月中旬到3月初,课题研究处于文献研读阶段,课题组对本课题研究的相关理论知识和文献资料作了进一步的学习。所有成员积极参与,并及时撰写了文献研读心得体会。通过本阶段的学习,我们对课题研究的内容与方向有了更进一步的了解。

对于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研究的必要性达成了共识。因为,通过学习我们得知传统教学设计存在着弊端。传统教学设计形式过于单一化,机械化,无法适应教学现实的丰富性与动态性,不利于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需求;不利于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协商;也不利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即便在课堂上,学生能够在教师营造的教学氛围中积极地“表演”,那也只不过是一种“被动的参与”。

然而,参与式教学设计则具有独特的优势与特点。参与式教学设计具有独特的学习观。这种教学设计的理念提倡学生能以主人翁的姿态,以更加负责的态度参与到教学目标的制定,教学活动的设计。这个过程本身能更加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习的动力。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者,学习过程不再是学生去接受他人提前预设的、选取的、传授知识的过程。其次,参与式教学设计提供了独特的教学设计思路,改变了传统教学设计由教师独自进行设计的观念。它着眼于学生多样化需求的个性化设计,真正实现面向学生、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倾听学生的声音,在更加全面、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基础上,教师能有效生成适合学生个性特点的教学方案,从而可以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同时,参与式教学设计有利于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为实现真正的“师生对话”提供了良好的平台。这种对话与协商能创设出师生相互信任、尊重的氛围。通过参与到教学设计来,学生中对教师的教学构想和意图会更加理解,而且教师也能更加清楚学生的个性需求。这种氛围,有利于师生关系的进一步提升。

本阶段扎实的理论研究提高了课题组教师开展与推进课题研究的信心,也为后期的高中英语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构建及运用研究奠定了结实的基础。

(三)立足课堂实践,有序推进模式构建

为了能有序推进高中英语不同课型教学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研究工作,课题组积极开展了基于课堂实践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活动,并进行定期交流以了解研究的动态信息,对参与式教学设计的模式作进一步的改进与完善。

本阶段,我们开展了高中复习课、听说课、阅读课、语法课和写作课的课题实验课。每次上课前,课题组针对课型特点与学生情况确定具有特色的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方案,并认真研讨。上课教师根据集体研讨的方案,进行个性化备课之后,组织学生执行参与教学设计方案,并做出评价与反馈。上完课后,课题组对参与式教学设计模式进行分析、评议与优化。每次活动后,成员都及时撰写了活动感悟和改进意见。

扎实有效的课题实践研究活动逐步提高教师了的教学水平、更新了教学设计理念、优化了教学设计模式,促进了教师成长。目前高中英语不同课型的参与式模式初步成形,但还需在后一阶段的实践运用中继续完善与改进。

三、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篇3

1案例的精选与编撰

通过多种渠道收集大量与药理学相关的案例素材,依据与教学内容的相关度、典型性、涉及知识点等进行甄别,选取最适宜的案例进行撰写,分别形成完整的典型药理学案例文本,并明确标示各案例文本所涉及的教学知识点和相关教材内容、拓展知识点。如设计的关于缩宫素用药方面的案例:一初产妇,24岁,孕42周,超声检查显示:胎儿双顶径9.4cm,头围33.6cm,腹围39.1cm,股骨长8.0cm,胎位正常,羊水少,诊断为过期妊娠,给予静脉滴注缩宫素2.5U,用0.9%氯化钠注射液稀释为0.01U/ml,初始每分钟不超过0.01U,每隔15~30分钟增加0.001~0.002U,最快不超过每分钟0.02U,直至宫缩达正常水平(规律宫缩)。请问为什么选择缩宫素,并逐渐调整剂量,而不是直接用大剂量?此案例涵盖了以下内容:

(1)明确诊断,是否有选用缩宫素的适应证?

(2)缩宫素的剂量控制。主要是让学生掌握缩宫素使用剂量不同,其药理效应及临床应用是不同的。

(3)应当考虑到缩宫素的不良反应,避免发生子宫强直收缩、胎儿窒息或子宫破裂等。案例编撰应基于一定事实,结合实际,不宜复杂,简单明了,目的是让学生通过案例培养发现、分析及解决问题能力,掌握知识点并能运用于实践中。

2案例教学过程的设计

在案例教学中,首先要明确教学过程设计主要包括特定的教学对象、明确的教学目的、具体追求的教学效果和对教学过程的整体设计及其控制。即针对授课对象的特点(专业方向、层次等),基于案例文本分别进行教学设计,体现不同专业和层次的教学侧重点与实际需求。同时对案例的引入、阐述、拓展等环节进行精心设计和规划。教学过程的设计内容主要有:

(1)教师课前准备。指导教师首先要确定教学的重点和难点,熟悉所选案例;分析案例中所涉及的重要信息、重要问题,初步构思课堂中问题导入和提出的时机;预测在案例讨论中可能出现的观点,做好充分准备;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其主观能动地开展讨论和分析,并在偏离主题时及时给予引导纠正等。

(2)学生课前准备。学生需对案例进行认真阅读和分析,找出案例中的重要信息,抓住问题的核心,记下案例中需要解决的基本问题,同时利用查阅教材、参考书及上网搜索等手段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

3案例教学的实施

预先准备好实施案例所需的各类材料,如PPT、病例事件、新闻节选等。学生分组课前查阅资料,课堂讨论分析,课后总结整理;或者由教师直接将案例引入课堂,引导学生讨论、分析,进行相似案例的查询与类比。

4案例评估与修订

收集课堂教学后师生双方的反馈意见,对案例的适用性、新颖性等进行综合评价,根据评价结果进行删改、润色、调整,最终确定案例文本。同时对案例教学设计思路进行反复论证,针对不同专业确定各案例最适宜的一种或数种教学设计方案。

5结语

篇4

为了帮助大家进一步理解化学新课程,以便在进行教学设计及教学实践过程中更好地体现新课程理念,在此我们从教学目标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实验设计、信息技术的使用等方面对此次活动进行总结。

1教学目标设计

教学目标设计是教学设计的起点,也是进行教学过程设计的依据。只有具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才可能设计出合适的教学过程,也才能使教学实践活动更为有效。新课程改变了过去过于重视知识目标的做法,强调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在绝大多数征文中,老师们均是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三个角度制定课堂教学的目标,这说明老师们的教育观念已发生变化,由培养掌握大量知识的人才转变为培养在知识、能力、方法、态度等方面综合发展的人才。

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对于知识目标,大家设计时基本上能做到得心应手,对于知识的各个层次(如知道、了解、理解、掌握等)掌握得也十分恰当。但对于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总体感觉较为空洞,与教学内容联系不够紧密。例如,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中,“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促使学生掌握正确的实验方法”“通过引导学生进行学习,促使学生掌握恰当的学习方法”“通过实验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等类似的描述多次出现。再如,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中,多数为“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进行辩证唯物主义教育”“对学生进行科学态度与科学方法教育”等描述。这些目标都是“放之四海而皆准”,放到哪一节课似乎也都说得过去,当然也就无法体现某部分内容的特色。

事实上,教学目标的设计是一个逐步完善的过程。对于知识目标,由于课程标准有明确的规定,因此在设计时也比较容易确定。而过程与方法目标以及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的落实则与老师们所采用的教学过程有很大关系。例如,对于同一知识内容,若通过实验活动来实现,就可以发展学生的观察能力、实验操作技能、实验设计能力等;若通过提供资料的形式来实现,其目标也就变成了发展学生分析资料、整理资料的能力。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可以先制定初步的教学目标,再根据对教学过程的分析对目标进行修正,这样不仅可以使教学目标更为完善,也有利于教学目标的实现。

2 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过程设计是教学设计的核心,也是各位老师考虑的重点。在评阅过程中,我们发现大多数老师在此部分的设计均体现出一定的新意,有些老师的设计更是别出心裁,给人以耳目一新之感,充分体现了老师们的创造能力。综合分析来稿,可以发现大家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如下特点:

(1)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大家普遍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最主要体现为学生活动的大量增加,如改演示实验为学生随堂实验、增加学生的讨论活动、增加学生表达的机会等。我们对教学过程设计中师生活动的时间进行了粗略估计,大约有70%左右的时间用于学生活动。

(2)注重科学探究方式的应用

科学探究是新课程倡导的重要学习方式,也是新课程所规定的学习内容,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是化学新课程的重要目标。在设计教学过程时,许多老师遵循科学探究的思路,首先提出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提出假设,进而根据假设设计实验方案或调查研究方案,在全班讨论的基础上选择合理的方案进行实践,在学生获取相应资料后,再对资料进入深入分析,获得相应结论并进行表达与交流。采用这种过程进行教学,不仅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还有利发展学生收集资料、分析资料的能力、表达能力以及合作精神。

(3)体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普遍注重体现化学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主要表现为在帮助学生获取相应知识的同时,介绍该知识在各个领域的应用,以促使学生明白化学的应用价值,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当然,老师们对于人类所面临的重大问题也十分关注,通过对环境问题、能源问题、材料问题等的介绍,使学生拥有关注自然、关心社会的意识。

(4)突出化学史的作用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老师们普遍认识到化学史在培养学生科学态度、科学精神以及科学方法方面的重要作用。有些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有关知识时补充与此有关的历史资料,有的老师更是按照化学发展的历史来设计教学过程。例如一位老师在设计苯的教学方案的时候,首先介绍苯是如何发现的,然后引导学生根据当时对苯的实验来确定苯的分子式,进而提出关于苯的结构的假设,并设计实验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介绍了凯库勒确定苯分子结构的过程,促使学生认识苯的环状结构。

当然,设计教学过程要考虑的因素很多,当我们关注其中某些方面的同时,有可能会忽略其他同样比较重要的方面。例如,老师们对学生活动的设计高度关注,这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对教师活动设计的关注,这使得不少设计看起来就像学生活动集锦,从中无法看出教师在这堂课中到底要做些什么。事实上,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也十分关键,尤其是当活动因为各种原因而无法顺利进行时,老师能否帮助学生走上正确的轨道对于教学的成功与否起着关键作用。遗憾的是,我们在教学设计中很少看到这些。也就是说,老师们在教学设计中缺少对学生活动可能出现的情况的判断,也缺少对应采取的相应措施。

再如,有些老师在教学设计中引入了大量的体现化学与社会联系以及化学史的资料,但在教学过程中仅仅介绍这些资料,很少引导学生去分析,使得这些资料就像课堂教学的“补丁”,不仅对学生的学习起不到促进作用,甚至在一定程度上会冲淡对主要内容的学习,从而影响课堂教学的效果。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需要对影响教学过程的各种因素作比较全面的思考。我们应突出学生作为活动主体的地位,但绝对不能弱化老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作用,尤其是对学生活动进行合理的组织,以及在学生活动出现困难时作出恰当的引导;既要注重精选与学习内容相关的资料,又要注意将学习资料有效地融入到学习过程中去,使学生既能通过资料认识化学与社会的联系,又能通过资料来更好地学习科学的知识,获取科学的方法,发展科学的态度。

3 实验设计

化学是以实验为基础的一门学科,化学实验在学生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过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老师们对这句话的认识应该说非常深刻,最主要的体现是在教学设计中实验活动的大量增加,不仅完成教材中所规定的实验,还补充了大量有利于学生知识获取的实验;不仅让学生亲手动手做实验,还通过录像等形式播放在实验室较难实现的实验;不仅有常规实验,还有一些趣味实验。此外,有许多老师在教学设计时注重引导学生分析已有实验的缺陷,在明确原因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改进,最终获得满意的实验方案,取得理想的实验结果。例如,有的老师引导学生设计了有效的进行焰色反应的实验装置,也有老师对实验室制取氢氧化亚铁的实验作出了改进。通过改进实验的活动,不仅可以促使学生更好地认识实验原理,还可以发展他们进行批判性思维和创新性思维的能力。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在评阅的过程中,我们也对大家在教学设计中使用实验的思路进行了思考。下面分别进行阐述,供大家参考。

(1)实验是否越多越好

在教学设计中,老师们普遍使用化学实验,在有些设计中化学实验多达十几个。大量实验活动虽然可以使课堂气氛更为活跃,但学生会将大部分时间用于进行实验操作以及观察实验,这势必影响对实验现象的分析,有可能导致学生的学习浮于表面,无法深入到本质的层次。因此,我们认为选择实验时应该紧紧围绕教学目标,而不应简单以增加实验数目为目标,更不应为了增加实验数目而选择许多相似的实验。

(2)随堂实验是否取代演示实验

在绝大多数征文中,老师们均引入学生随堂实验的形式,有些老师在设计思路中明确提出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事实上,在我国的许多地区,根本没有能力大量采用这种实验形式。如果没有能力实现,那么我们的教学设计只能成为一纸空文,失去了它们的应用价值。其实,发展探究能力要求我们按照科学家进行研究的思路设计教学方案,包括提出假设、设计方案、实施方案、收集资料、分析资料、得出结论、交流讨论等要素。若我们在教学过程中使用验证性实验,即使采用随堂实验的形式,同样无益于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

因此,要发挥实验的作用,关键是将实验设计成探究形式,至于是采用演示实验,还是采用学生实验,则应综合考虑实验的难易程度、实验是否有污染以及实验的条件是否具备等因素。

(3)电脑模拟实验是否应取代演示实验

在老师们的教学设计中,出现了大量的电脑模拟实验,这可能是为了体现信息技术的重要作用。但事实上,即使电脑模拟得再完美,也会给人以虚幻之感,不利于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同时,由于参与程度的下降,学生的兴趣就很难得到激发,实验能力也无法得到有效的提高。因此,我们不提倡用电脑模拟取代演示实验,有些操作难度大、对环境污染严重的实验也可以考虑进行改进。

4 信息技术的应用

从征文来看,几乎所有老师都运用了信息技术,在有些老师的教学设计中使用信息技术的频率非常高,甚至有代替其他呈现方式的趋势。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用多媒体模拟微观过程

化学知识的学习是一个由宏观到微观、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微观世界看不见也摸不着,显得非常抽象,给学生的理解带来极大困难。通过电脑模拟微观过程,将微观过程可视化,将抽象内容形象化,可以极大地减轻学生的认知负担,有利于学生对知识的深入理解。在化学教学中,应该说这是最有意义的一种使用多媒体的方式。

(2)用幻灯片呈现有关资料

在教学设计中,有许多老师将资料用多媒体进行呈现,主要有阅读材料、例题、讨论纲要、习题等。采用这种呈现方式,可以减少老师阅读以及学生记录的时间,从而能将更多的时间用于老师的讲解、学生的讨论、实验等活动,更有利于突出教学活动的重点。

(3)进行网络教学

有些老师在教学设计时,引入了网络教学这一模式,即在讲课的过程中,在老师提出相应问题后,学生通过网络查阅相应资料,继而通过讨论解决问题。通过网络教学的最大好处是学生可以及时获取最新资料,有利于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当然,这样一种教学方式目前还缺乏大规模实施的条件,主要适用于一些与社会关系密切内容的教学。

(4)用幻灯片代替板书

信息技术在前三个方面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促进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值得进行推广。但是,对于不少老师在课堂上使用幻灯片呈现板书的做法,我们不太支持。因为板书不仅可以反映课堂教学的重点及核心,可以反映知识间的逻辑关系,而且还可以给学生以整体的印象,也有利于进行课堂总结。若用多媒体代替,由于内容分散于各个幻灯片之中,且幻灯片的内容经常变化,不利于学生从整体上去把握学习内容,出现的结果往往是课堂学习已经结束,但学生却无法回忆出本节课的知识重点及知识间的相互联系。

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我们尤其要树立一个观点,那就是信息技术只是促进教学的一种工具,它的使用必须为教学过程服务,必须有利于学生知识的学习,不可为了体现现代技术的优势而过度使用,更不可完全取代板书、实验等重要呈现方式。

总之,通过组织此次活动,我们发现多数老师能在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进行教学设计,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突出化学实验的作用,充分利用各种信息技术。对于我们在总结中提到的一些观点,若大家能在进行教学设计时给予适当的思考,应该可以使大家的设计更为完善,也可以使我们的教学更为有效。

中国教育学会化学教学专业委员会

华东师范大学《化学教学》编辑部

篇5

关键词:职业院校 新教师 备课

勿庸置疑,备课是教师上课前必须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上课的效果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尤其是新教师更应学会备课,认真备课,善于备课。相当部分新教师片面认为备课就是熟悉教材内容,撰写教案,对备课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笔者积个人二十多年的职业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新教师备课应备什么,怎样备?

一 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备课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备教学资源,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即备课的四个要素。

(一)备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及相关规定和教参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教学文件、教参及相关资料:教师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教学文件包括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学校教学相关规定和要求,主要解决教学的标的问题,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全局观。

1)专业教学计划:①明确了培养目标,人才内涵,人才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②确定培养规格,提出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能力、职业资格要求。③规定了招生对象、学历层次、学习年限。④规定了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表和使用说明,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并指导各课程的教学,使教师的具体教学更明确,有目标、有方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前串后连、重难点、关键点能更好的把握,形成人才目标培养的合力。专业教学计划分为指导性和实施性两级,新教师要学习、掌握学校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

2)课程教学大纲 规定了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要求。具有指导性和规定性:①是教师制定授课计划的依据;②是教师选择和处理教材的依据,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取舍,重点确定,层次把握,理论与实验(训),见习的学时分配等等;③规范实验(训)指导。课程教学大纲也分指导性和实施性两级,新教师掌握的是本教研室制定的实施性课程教学大纲。

3)授课计划:是教师学期教学的具体安排,制定依据是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和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由课程组集体讨论制定。

4)教材:后面讨论。

5)教参:权威的专业著作、专业杂志、网络信息。

6)相关规定和资料:①新教师要学习和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②学习国家关于教师的法规及行为规范;③熟悉学校有关教学规定;④学习学校教学相关资料。

2、备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媒介,包括:教学设施、设备、仪器、物品、模型、挂图、电影、电视、幻灯片、多媒体、板书等等。教师必须学会使用教学媒体,使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直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简捷和有效的方法。所以,新教师备好并使用教学媒体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3、备教学环境:上课前必须熟悉教学地点及室内外环境,这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有关。要明确教室在哪里?室内空间?室内设施等。

(二)备学生:

学生具有各自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生活经验、情感倾向、认知能力,其基础情况既有倾向性(平均水平),又有差异性。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学生学习前都具有各自的现实发展区,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可能通过教学,把最近发展区的东西与学生现实发展区的东西相碰撞、融合、对接,使学习不断发展,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三)备教材

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它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勿庸置疑的权威性。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按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性质、任务,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解读。教学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所以,选好教材,吃透并处理好教材就非常重要。

(四)备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既教学构思,指在一定理论基础(教学、学习、传播)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分析整合,做出具体安排,从而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指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每次课的具体设计方案,含四个要素:目标(教什么)、学生(教给谁)、策略(如何教,如何学)、评价(效果)。

2教学原则:是根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新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都已经了解。关键问题是要经常温而习之,不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运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教学方法: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或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教法:常见的教法有讲授、演示、问题探究、谈话、案例、读书指导、理实一体等方法。

学法:常见的有自学、小组学习、讨论、角色扮演、练习、复习、任务驱动等,新教师应领悟一个教学铁律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和规定。教无定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选择教法,应根据四个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个人教学能力。

4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运用教学及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采用的特定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一种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包括:教学语言、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组织、指导、概括总结、评价、结束等技能。

新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摸索、严格训练,不断自我反思和完善才能掌握,从而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二 备课的基本方法

新教师在全面学习并掌握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应做好首次备课、常规备课和撰写教案。

(一)首次备课:指第一次上课的准备,应注重向学生介绍:

1介绍教材:编写规律及特点,如何评价和使用,要求及注意事项;

2介绍学科沿革与展望:学科规律及特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习方法和要求;

3介绍自己,认识班干部,针对学情提出要求。

(二)常规备课,指日常每次课前准备。应注意:1、仪态与语言;2、教材内容的处理;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4、恰当的教学设计。

篇6

本节教材是在学生初步了解了电路概念以及认识了串联和并联电路特点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是一节典型的实验探究课.教材的编写突出了学生的探究学习过程,整节课科学探究的技能要求比较明显,在教学中占有相当分量.本节的内容具有很强的基础性,无论从知识内容上还是从技能训练上都是电学基础,因此整节课应创造条件让学生人人都能动手操作,在亲自的动手操作中掌握电流表的使用,并且真正经历探究的过程.

【学生现状分析】

学生对本节内容有一定的感性基础,生活中常常会听到“电流”这个词,但又认识得不够明确,不具体.对于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容易受灯泡亮度的影响.

【总体设计思路】

本节课中电流的的概念不准备深入讲解只需要学生了解电流有强弱之分.所以通过让学生观察灯泡亮度的变化、录音机音量的变化、风扇转动的变化,知道电流是有强弱的.关于电流表的读数和使用,主要采用学生自学、动手实践、总结的方式进行教学.在进行是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特点的这部分的教学时,通过给学生创设问题的情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亲自经历提出问题、猜想与假设、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分析与论证的全过程,让学生成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的“发现者”.根据实验现象“灯泡发光亮度不一样”,提出问题,并做出合理的猜想.小组讨论、交流实验方案,不断完善实验计划.得到最终的实验方案后,学生合作完成实验、收集数据.最后根据全班不同小组的实验数据中总结出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通过探究实验,得出串、并联电路中电流的规律,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

(2)在实验过程中,训练学生连接电路、正确使用电流表的基本技能.

2.过程与方法

(1)经历探究串联和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实验操作过程,培养学生拟定简单的科学探究计划与实验方案的能力和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

(2)经历学习电流表使用说明书的过程,提高学生自学的能力.

3.情感与价值观

通过观察、实验及探究性学习活动,培养实事求是、尊重自然规律的科学态度,认识交流与合作的重要性,并感受成功的喜悦.

【教学重点与难点】

本节的主要物理知识蕴含于探究活动中,学生探究能力的增长、电流规律的得出及掌握电流表的使用都与探究过程密不可分,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是会正确使用电流表和理解串、并联电路中的电流关系.串、并联电路的电流特点的实验探究是本节教学的难点.

【教学用具】

电池组、两个小灯泡、开关、电流表、导线若干.(说明:有的小组的两个灯泡规格相同,有的小组的两个灯泡规格不相同)

【教学过程】

一、电流

教师:上节课同学们学习了串联和并联电路,请你们来判断一下这里的台灯、录音机、风扇是以什么方式连入电路的?

(给学生展示台灯、录音机、风扇)

学生:并联.

教师:判断的理由是什么呢?

学生:它们可以各自独立工作,互不影响.台灯不工作,录音机、风扇可以照常工作.

教师:很好.那台灯、录音机、风扇可以工作,能说明什么?

学生:说明有电流通过.

教师:电流看不见、摸不着,我们就可以通过台灯、录音机、风扇的工作来感知电流的存在.

教师操作:调节台灯的调光旋钮,灯变亮;调节录音机的音量旋钮,声音变大;调节风扇的转速旋钮,风扇转快.

教师:灯变亮、声音变大、风扇转快,这些现象说明了什么?

学生:通过它们的电流变大了.

教师:很好.电流也是有强弱、大小之分的.物理学上就是用电流这个物理量来表示电流的强弱的.

教师:请大家自学课本53-54页,完成学案相关内容.

学生自学课本.

电流的符号:

电流的单位:国际单位,其他单位.

单位换算:1 A=mA,1 mA=μA.

学生:电流的符号是I.

学生:单位是安培,还有毫安、微安.

教师:咱们再了解一下常用家用电器的电流值.

教师借助多媒体展示学生熟悉的家用电器的电流值:液晶显示电子计算器约130 μA、30 W普通照明日光灯约130 mA、47 cm彩色电视机约200 mA、70 W家用电风扇约320 mA、家用电冰箱1.1~1.7 A、500 W家用电熨斗约2.3 A.

彩色电视机的电流约多少安呢?

学生:0.2 A.

(设计意图:让学生对电流的大小由感性的认识并熟悉电流的常用单位.)

二、电流表

教师:虽然我们可以通过同一灯泡的亮度、录音机音量的大小、风扇转动的快慢等一些直观现象粗略判断电流的大小,但要想准确知道电路中电流的大小,还是要使用专门的测量仪器的――电流表.(教师向学生展示电流表)

教师:你会使用电流表吗?请你阅读电流表的使用说明书,然后用电流表测量一下通过小灯泡的电流的大小(电路如图1所示).

学生自学电流表使用的说明书,两人一小组进行实验.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发现学生在使用电流表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教师:大家在用电流表测量小灯泡电流的过程中遇到过什么问题吗?

学生:我们连好电路,闭合开关后发现指针往零刻线左边偏转了.

教师:谁能帮这个小组的同学解决一下这个问题啊?

学生:他们小组没有让电流从正接线柱流入,负接线柱流出,电流表正负极接反了.

教师:非常好,大家在连接电流表时一定要“正进负出”,如果接反了,就会出现指针反向偏转的现象.

学生:我们小组的电流表一开始指针就没指在零刻线上,这怎么办啊?

教师:遇到这种情况,在使用电流表前就需要先校零.

学生:我们小组闭合开关后,指针偏转角度非常小?

教师:偏转角度过小是什么原因造成的呢?

学生:他们小组肯定是用0~3 A的量程了,量程选大了.

教师:这就提醒大家,使用电流表时,一定要选择合适的量程.

教师:电流表是比较精密的测量仪器,同学们在使用的过程中要按照使用说明书来进行操作.

(设计意图:电流表使用的教学设计成让学生先自学,然后亲自使用电流表的方式,更符合学生的生活经验,学生在不断地摸索、尝试中掌握了电流表的使用方法.纠错的过程可以使学生对电流表的使用有更加深刻的认识.)

三、探究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

1.情景设置、激智启疑

学生活动:动动手,看谁的小灯最先亮.

教师:接下来同学们一起动动手让你们桌上的两盏小灯亮起来.这一大组的同学是串联组,那边一大组的就是并联组,咱们比比看,串联组中谁的两盏小灯最先亮,并联组中又是谁的两盏小灯最先亮.

学生两人一组利用器材连接电路.请小灯最先亮的小组展示.

学生:我们连接的是串联电路.(操作:闭合开关,两盏灯都亮了.两盏灯炮一样亮.)

学生:我们连接的是并联电路.(操作:闭合开关,两盏灯都亮了,两盏灯炮一样亮.)

教师:大家看,这组连接的串联电路中的两个灯泡亮度是一样的,而这组连接的并联电路中的两个灯泡亮度也是一样的.其它小组的两盏灯的发光情况也都是这样的吗?

学生:我们小组不是.我们的是串联电路,一个灯很亮,一个不太亮.(展示)

学生:我们连的是并联电路,两个灯的亮度也不一样.

教师:不管是一样亮还是不一样亮,只要灯发光了就都说明有电流通过了.那你有没有想过串联电路和并联电路中的电流会有什么样的特点呢?下面请同学们进行有依据的大胆猜想.先小组讨论有怎样的猜想.

2.开放思想、大胆猜想

学生小组讨论,发表自己的猜想.

教师:哪个小组能和大家分享一下你们的猜想啊?对了,还要说出你们猜想的依据啊.

学生:我们小组觉得串联电路电流处处相等.因为我们的串联电路中灯泡一样亮.

教师:嗯,串联的灯泡一样亮猜想电流相等.还有其它的想法吗?

学生:我们的猜想是串联电路电流从负极往正极越来越小.我们这样想的依据是靠近负极的灯泡比较亮.

学生:我们的猜想和刚才小组正好相反,靠近正极的灯泡比较亮,所以我们认为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

教师:这两个小组也是根据自己小组灯泡的发光情况做出了相应的猜想.

学生:我们觉得串联电路中电流从正极出发越来越小,因为我们感觉电流经过用电器后会消耗一些电流.

教师:并联电路呢?

学生:我们觉得并联电路两条支路的电流相等,因为两条支路上的灯泡亮度一样亮.

教师:那并联电路干路和各支路电流会有什么关系呢?

学生:我们猜并联电路干路上的电流等于两支路电流和.就像河流分流,支流的水加起来就是干流的量.

(教学说明:科学是从想象开始的,想象是科学的准备阶段,没有想象就没有创造意向,便不能进行创造;只有想象和大胆的猜想才能产生假说;同时想象和猜想又能激励创造.可见,猜想与假设在科学探究中是极其重要的.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不断鼓励学生进行合理、大胆的猜想.)

3.设计方案、合作交流

教师:大家的猜想很多,但哪种猜想是正确的呢?我们要用实验进行验证.请同学们根据自己小组的猜想,画出实验所需的电路图,选择所需器材,设计实验过程.

学生分小组讨论.

教师:哪个小组来展示探究串联电路电流特点的设计方案啊?

学生投影电路图简单说出设计方案:把电流表分别串联接入图2电路中的A、B、C点,测量出A、B、C点的电流值进行比较,看猜想是否正确.

教师:好,那再请并联组的同学展示一下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设计方案.

学生投影电路图简单说出设计方案:用电流表分别测量出图3中A、B、C三点的电流值,比较图3中B、C两点的电流值,看看支路电流有什么特点;比较三点电流,看干路和支路电流的特点.

教师:两组的设计方案都展示完了,还有没有需要改进完善的地方呢?请大家各抒己见,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

学生:我认为在刚才两个小组的设计中,他们各自只做了一组实验,根据这一组数据就得结论的话,还不够充分,偶然性太大了.

教师:说的很好,针对这个问题大家还有没有很好的解决方案呢?

学生:可以更换电池,通过改变电源来得到多组数据.

学生:还可以更换两个不同型号的灯泡重复他们刚才的实验.

教师:想法都很好,这样就可以得到多组数据,得到的结论也就更具有普遍性了.在课堂上,由于不同小组用的灯泡规格不同,我们采用小组交流的方法,来更快的得到结论.

(教学说明:在这个环节中,学生是当之无愧的主角.在生生互动的过程中,不断完善实验的方案.)

4.进行实验、收集数据

教师:实验方案有了,下面就请同学们按照自己设计的方案进行实验,一定要如实地记录实验数据.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提醒学生实验时要注意正确使用电流表,把实验结果如实地记录下来,填写在表1的实验记录中,并把实验中遇到的问题也记下来.教师巡视指导.

表1实验次数A点的电流IAB点的电流IBC点的电流IC5.分析数据、得出结论

教师:由于时间关系,咱们的实验先进行到这里.请同学关闭电源.很多组同学的实验都完成得很好,完成串联电流特点的小组能过来展示一下你们的实验数据吗?

学生投影数据说明结论:串联电路中电流处处相等.

教师:你们小组的两个灯泡亮度是什么样的?

学生:一样亮.

教师:串联组中,两个灯泡亮度不一样的小组得到的结论是什么样的?

学生:电流也是相等的.

教师:看来不管两个灯泡的亮度是否相同,在串联电路中电流是处处相等的.

教师:我们再来看看完成并联电路电流特点的小组谁能展示一下?

学生投影数据说明结论: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我们小组的两个灯泡亮度不相同.

教师:并联组中,两个灯泡亮度一样的小组得到什么样的结论?

学生:和他们小组一样,也是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

教师:在并联电路中,干路电流等于各支路电流之和.也与灯泡的亮度无关.

(设计意图:在向全班展示实验数据时,教师一定要多收集几组数据.这样不同的小组灯泡不一样、电源不一样,不仅实验的准确性提高了、而且得出的结论更具普遍性.另一方面也更加强调了小组间交流协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教师:这节课我们通过亲自动手学会了电流表的使用,通过亲自猜想、实验设计、动手操作得到了串联和并联电路中电流的特点,收获颇丰.下节课我们将运用串并联电路电流的特点来解决一些电路中的问题,期待同学们有更精彩的表现.

篇7

关键词:微课;实践;思考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5)06-0191-01

1 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具体实践

1.1 项目背景与来源

为推进课程教学改革,提高教师教学研究的水平和质量,促进研究性教学和自主性学习,南通大学启动了2014年度课程教学资源建设项目。全校微课的限额是10门。学院按照学校下达的推荐限额,择优推荐校级立项项目,教务处组织对推荐项目的审核,符合校级立项要求和标准的,正式列为校级立项。最终,笔者主讲的“计算机系统维护”被学校正式立项。

1.2 教学设计

“计算机系统维护”共制作计算机硬件组装、数据恢复技术、计算机系统优化、计算机系统故障检修、计算机组装与维护的安全问题、密码的科学设置与使用等15个微课视频。在拍摄与制作每一个微课视频前,都进行了教学设计。教学设计反映教师教学思想、课程设计思路和教学特色,包括教学背景、教学目标、教学过程、教学方法和教学总结等方面内容。其中的教学过程包括:1)设计教学方案及课前探究。围绕选题设计方案,突出重点,注重实效,教学目的明确,教学思路清晰,引导学生进行课前准备和探究。2)导入新课。用激发学生好奇心和增添兴趣的言语导入新课。3)按教学结构营造教学情境讲授教学内容。教学能理论联系实际,反映社会和学科发展,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实现师生互动。教学方法的理论部分采用讲授法,操作部分采用演示法,合理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教学总结针对微课内容进行系统的总结,巩固教学重点与难点。

1.3 拍摄制作

拍摄设备选择了索尼HDR-PJ390E,拍摄场地选择了学校的多媒体教室,拍摄时间选择了一个光线充足的晴天。为了避免拍摄过程中被外界干扰,在教室外面设置“请勿打扰,请安静!”的告示牌。事先调整好三脚架、机器等设备一个人独自完成拍摄[1]。拍摄过程中教师表现出了平时应有的教学水准。拍摄完成后,用X4版本的会声会影进行片头片尾的制作,并在覆叠轨加入课件内容,最后输出视频结果文件。

1.4 比赛获奖

在“计算机系统维护”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选取了其中的一个微课视频“密码的科学设置与使用”参加了南通大学第二届微课教学比赛。最后获得了二等奖。

2 对微课教学资源建设的思考

1)在微课中教师是主角。教师精心准备、精心策划、精心制作的微课,是教师自我风采展示的舞台,每个教师都有独特的魅力。所以许多教师对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很感兴趣。学校及相关部门要鼓励、支持和引导教师进行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保护教师的积极性。

2)在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要避免同一门课程或者是相同内容过度重复建设,避免浪费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关部门要加强引导、统一规划,重点建设一批精品微课。在百花齐放的基础上重点扶持一批优秀教师,制作一批高质量的微课。

3)在微课教学资源建设过程中要侧重建设一些比较特殊的微课。这些微课包括:平时不能反复做的、动用设备多的、复杂的演示实验;平时在课堂上不太好讲的、不太好演示的内容;特定时间、特定空间的内容。比如:望远镜、显微镜下的科学研究物体,快镜头、慢镜头、定时拍摄下的物体,教师个人独自拥有的、图书馆或者网络上找不到的一些教学资料,一些再不用拍摄等技术手段记录下来就要消亡的、需要抢救性记录保存的教学资源,等等。

4)微课肯定不能等同于课堂教学,也不是将上课40分钟的内容一分为三或者一分为四就是微课。微课的教学目的、教学要求、听课对象、教学手段等都和课堂教学不一样。微课可以作为课堂教学的补充,可以作为学生课后学习的优质教学资源。

5)学校在微课的拍摄与制作过程要加强技术指导,可以举办一些培训或讲座,也可以专门成立一个制作团队由教技水平高的教师进行后期剪辑、合成[2]。当然对一些要求不高的微课 教师也可以自己制作,因为真正经常要用到的制作技术不是很多。

6)微课教学资源建设有利于学生碎片化时间的利用。现在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大段大段的空闲时间越来越少,而碎片化时间却越来越多。教师精心制作的、每次时长几分钟最多十几分钟的微课,正好可以填补这些碎片化时间的空白。在学生学习了越来越多的微课后,学生的视野得以开拓,学生的学习成绩得以提高。

7)逐渐由教师制作微课视频向学生制作微课视频方向发展。当然这是许多发展方向中的一个。贺斌老师关于课堂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中谈到采用不同的学习方式,记住率存在巨大的差异:教师讲授5%,学生阅读10%,视听并用20%,教师演示30%,学生讨论50%,学生实践70%,学生教别人95%。也就是学生自己讲能记住95%最有效。现在手机、DV、电脑等硬件都很普及,录屏软件也很容易使用。只要在学生自己讲的同时做好摄录工作,一个简单的学生微课视频就很容易地完成了。

3 结束语

微课教学资源建设学校的投入很多,教师的辛勤付出也很多。微课教学资源建设使教师的教学水平、教学技能提高了很多,使学校的教学质量提高了很多,使大部分学生从中受益。

参考文献:

篇8

知识目标

1、通过对多个具体运动的演示及分析,使学生明确什么是合运动,什么是分运动;合、分运动是同时发生的,并且不互相影响.

2、利用矢量合成的原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具体情况,会用作图法、直角三角形的知识解决有关位移、速度合成和分解的问题.

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知识解决物理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

通过对运动合成与分解的练习和理解,发挥学生空间想象能力,提高对相关知识的综合应用能力.

教学建议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可分为四部分:演示实验、例题、对运动合成和分解轨迹的分析、思考与讨论,但都是围绕演示实验而展开的,层层深入,由提出问题到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以至最后对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的进一步讨论.

教法建议

关于演示实验所用的器材、材料都比较容易得到,实验也容易成功.此实验是本节的重点.一些重要的结论规律都是由演示实验分析得出的.观察红蜡块的实际运动引出合运动,并分析红蜡块的运动可看成沿玻璃管竖直方向的运动,和随管一起沿水平方向的运动,从而得出分运动的概念.着重分析蜡块的合运动和分运动是同时进行的,并且两个分运动之间是不相干的.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关系,在演示中比较直观.而明确了它们的同时性,就容易得出合运动和分运动的速度关系.因此,课本在这里同时讲述了合运动和分运动的位移及速度的关系.即找到了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方法——平行四边形定则.它是解决运动合成和分解的工具,所以在处理一个复杂的运动时,首先明确哪个是合运动,哪个是分运动,才能用平行四边形法则求某一时刻的合速度、分速度、加速度,某一过程的合位移、分位移.课本中合运动的定义是:红蜡块实际发生的运动,(由)通常叫合运动,即实际发生的运动,也理解为研究对象以地面为参照物的运动,再给学生举几个实例来说明如何确定合运动.如:

1、风中雨点下落表示风速,表示没风时雨滴下落速度,v表示雨滴合速度.

2、关于小船渡河(如图):表示船在静水中的运动速度,方向由船头指向确定.表示水的流速,v表示雨滴合速度.

在研究雨滴和船的运动时,解决问题的关键是先确定雨滴、小船实际运动(合运动).

注意应用平行四边形定则时,合矢量在对角线上,问题马上得到解决.

关于例题:例1:将演示实验过程定量讨论.给出两个分运动、及合、分运动的时间,求合速度.

法一;先求出两个分速度再利用矢量合成求v.

法二:先利用矢量合成求出s,再由求出v.

例2:飞机飞行给出及与某一分速度角度,来求另外两个分速度.其思路先由平行四边形法则画出几何关系,再利用数学计算解决分速度问题.

两道例题很简单,但合、分运动关系及解决问题的方法、思路充分体现出来.通过练习使学生们加深了对合、分运动的理解.

关于分运动的性质决定合运动的性质和轨迹:课本以蜡块的运动说明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不一定都是直线运动.为了搞清楚蜡块哪种情况下做直线运动,哪种情况下做曲线运动.这里可以让学生自己探究,得出结论:两个直线的合运动也可以是曲线运动.研究复杂的运动,可以根据不同方向分运动来研究复杂运动情况.

关于思考与讨论:本节只研究了互成角度的运动,其合成和分解遵从矢量合成规律——平行四边形定则.那么初速度为的匀变速直线运动,可以看作同一直线上哪两个分运动的合运动?引导学生对同一直线上的运动合成和分解问题进行讨论,得出该运动也满足矢量合成规律(注意正方向),使我们对矢量合成与分解的规律有了更深的理解.

教学设计方案

运动的合成和分解

教学重点:

对于一个具体运动确定哪个是合运动以及合、分运动的关系(矢量图),并能用矢量合成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对合运动的理解.

主要教学设计:

由演示实验引出课题.首先介绍实验装置及研究对象,然后演示两个过程:红蜡块匀速上升;红错块匀速上升的同时将玻璃管向右水平匀速移动.观察蜡块轨迹——倾斜直线,从而引出课题.我们研究较复杂的运动,可以用到运动的合成和分解知识.实际运动参与两个运动,本例中竖直方向和水平方向,而实际运动沿倾斜直线运动.

一、如何确定一个具体运动的合运动及分运动?

1、合运动----研究对象实际发生的运动

2、合运动在中央,分运动在两边

讨论:有风天气雨滴下落、小船过河,加深同学们对合运动,就是研究对象实际发生运动的理解.(结合课件1、2).

引导分析:雨点斜落向落到地面,此实际运动方向为合速度方向;注意区别船头方向为分速度方向,而船实际航行方向为合速度方向.

进一步研究合、分运动关系,(由演示实验说明)重新演示红蜡块运动的两个分运动:管不动,蜡块匀速上升管长度所用时间,管水平匀速移动蜡块匀速上升,观察并记录直到蜡块到达管顶所用时间t.由和t的关系再结合课件l、2得出:

二、合、分运动关系

1、合、分运动的等时性

2、合、分运动关系符合平行四边形定则

三、利用矢量合成与分解规律解决实际问题

例1学生自己分析:已知两分运动位移、及合运动时间(先画v、s矢量图)

方法一:

方法二:

例2思路:先画矢量图,并标已知、未知,然后由几何关系求两分速度

四、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的确定

演示实验中蜡块同时参与竖直向上和水平向右两个运动,其合运动轨迹是直线.任何两个直线运动的合运动轨迹一定是直线吗?

讨论方法:图像方法

写出关于两个方向运动性质位移方程,取不同时刻描点.

分两层次:基础差的学生利用课件3演示

基础好的学生探究活动(活动方案见下面)

探究活动

研究方法:

要求学生自己阅读本章节最后两段及习题中最后一道题,然后找出研究方法.(图像方法)

互相交流:

满足什么条件可以得出这个结论——怎样得出这个结论.

篇9

关键词: 优化学习方式;统筹兼顾;教学效果;整合环节

文章编号:1005-6629(2007)01-0020-04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开展以来,优化学习方式,已经逐步被广大教育工作者接受,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等学习方式也逐步被大家了解。但是,目前在这方面究竟做得怎样?下一步应该怎么做?如何避免和纠正偏差,继续深入地优化学习方式、提高实际效果?……这些问题需要我们认真地思考和研究,现就这些问题作一些粗浅的讨论。

1为了促进学生发展、培养创新人才,要深化学习方式的变革

为了适应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在新课程实施中,必须坚持转变学习方式、优化学习方式。对此,有人认为现在大家都知道要转变学习方式,开课时都积极组织探究活动……已经做得差不多了。但实际上,在这方面还存在着不少问题,不是“差不多”而是“差得多”。例如,不少教师忽略了提高教学质量这一根本目的,只在公开课上转变学习方式,不重视日常教学中学习方式的转变;有的教师认为,新的学习方式有固定的模式:就是课堂上首先用投影和实物来设置有关的“情境”;然后让学生分组探究或讨论;接着小组代表汇报;最后教师进行总结。至于学习的实际效果,则无须多顾虑,大不了以后多花点时间和精力补课,明知效果不好也要“装模作样”;还有的教师为了让课堂显得活跃,不考虑学生实际情况,降低教学要求,教学活动低龄化。在实践中还出现了课时不足、学习质量下降、学生发展不均衡等一系列问题。实践证明,转变学习方式还有许多问题,需要深入地研究和解决。

2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表面化,要从实际出发,讲究实际效果

教育质量是基础教育工作的生命线,转变学习方式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学生掌握如何学习、如何思考、如何创新、如何生存的本领,促进学生的发展,把转变学习方式表面化、形式化、庸俗化,不顾实际效果的做法是错误的、有害的。长此以往,会使学生因为学不到多少东西而严重影响学习积极性,产生消极情绪,也会严重阻碍课程改革深入开展。让学生体会科学探究的过程固然重要,学习的结果同样重要,不讲究结果的过程是虚假的、无效的过程,只有当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体验探究过程并得到了正确的结果后,才能说学生进行了有效学习。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目的决不是降低质量要求,降低质量要求决不是“以学生发展为本”,不顾实际效果决不是“实施素质教育”。

从学生实际和教学条件实际出发,设置略高于学生已有水平的任务,让学生的知识和能力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切实地得到完善和提高,才是转变学习方式的有效做法。

例如,《原电池》是上海新教材第6章“剖析物质变化中的能量变化”中的一节。由于学生的氧化还原反应基础比较浅,电解质、电离、离子反应和离子方程式等知识要到第8章才学习,学生在探究学习原电池工作原理时会遇到困难。新教材中本节课的目的是要学生体验化学能转变成电能的途径和方法,培养对有关问题的兴趣,能运用原电池的知识于生活和实践,这跟以前的教材是不同的。如果简单地搬用以前的教案,势必增加学习难度,难有好的教学效果。所以,在组织学生开展探究之前,需要先做好基础知识铺垫,注意提出问题的适宜性,从学生的实际情况出发锁定探究的方向、对象。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把握好“放”和“收”的尺度,恰当地发挥引领作用。

3 必须统筹规划,优化学习方式

3.1 要以人为本,关注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关注教师和学生的共同发展

转变学生学习方式要以人为本,充分调动、保护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在学习中发展个性。学习方式的优化是以学生将来能有效地自主学习、创新,即可持续发展为长期目标的,而不仅仅是让学生掌握某一种学习模式。这需要教师和学生共同来探索、实践,需要考虑到学生和教师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

例如,FeBr2与Cl2的反应是高考的热点之一。以往这个知识点在高三复习氧化还原反应时出现,要给出常见离子的氧化性和还原性强弱顺序,然后从离子方程式书写、氧化还原方程式配平、氧化还原计算(讨论型计算)多方面来拓展。反思传统的教学经验,学生对于枯燥的记忆十分反感,即使勉强记住,在应用的时候也不灵活,容易遗忘。在新课程实施时,教师将FeBr2与Cl2的反应作为一个探究点,让学生设计实验得出结论。课前先给出任务,让学生自由讨论后提交自己的方案,教师拿到方案后进行认真的分析,将其归纳分类后,查找有关资料,重新整理教学设计。在课堂上通过实验验证、比较和评价不同方案,使同学体会到排除Br- 与Fe2+相互干扰是实验成功的关键,在讨论后调整思路,得出新的实验方案和结论:

Br2微溶于水、易溶于CCl4等有机溶剂,在近似无色的FeBr2溶液中,先加入CCl4溶剂,再逐滴加入氯水,并不断振荡,溶液颜色逐渐变深, CCl4溶剂不显色,说明开始Br-并没有被氧化,取上层溶液加入KSCN,显血红色,说明Fe2+已开始被氧化为Fe3+。随着氯水的逐滴加入,并不断振荡,可看到CCl4层(下层)颜色逐渐变成棕红色。

在这节课中,通过探究实验,学生的实验设计能力和动手能力都得到了锻炼,掌握了一定的研究方法,加深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同时,教师在新课堂中的体验经过反思之后,会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使自己在今后的教学中更自觉地运用新课程的理念,打破已有的教学习惯。勇于在课堂中实践新的教学理念,可以使教师渐渐养成乐于培养学生动手、探究的教学习惯,如果能不断将实际实施的教学方案与原有的、经验中的教学方案进行比较、改进,反思,一定会迅速成长为熟练驾驭新课程理念课堂的创新型教师。

3.2 要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

新教材更注重贴近生活,贴近社会,联系实际,以生活、社会中的重要问题为题材组织课题式教学,打破学科的逻辑体系,将知识点散落在各单元中。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时要根据学习需要,来统筹各学段、各单元的学习方式,要坚定地拒绝“一步到位”的做法,不能一下就将学习难度提高到高考水平,应深入领会新教材的编写用意,顺势而为,逐步提高。在低年级学生的知识还不足以全面地解释一个实验现象的时候,就让学生以通过观察形成感性认识为主,以后再逐步深化、提高和系统化,不能一蹴而就。

例如,关于电解饱和食盐水的实验在课改教材“2.1以食盐为原料的化工产品” 和“8.4电解质溶液在通电情况下的变化”中出现了两次。仔细体会编者的用意不难看出,该实验在高一出现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向学生介绍如何开发海水中的化学资源,学生关于化学键以及电解质溶液的一些知识还不了解,如果在高一就将该实验设计成探究实验,显然难度过高,不合时宜。高二再次出现该实验时,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学习基础,将该内容作为探究学习的题材,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初步学习对电极过程作微观分析,培养他们微观想象能力,推理能力和科学探究能力,就“水到渠成”,比较适宜。

可见,探究学习的题材要统筹兼顾,整体设计,精心选择。探究教学要少而精,将大课题和小课题有机地结合起来,力求举一反三,不盲目追求探究的数量和形式,这样才能解决教学内容与课时之间的矛盾。

本文为全文原貌 未安装PDF浏览器用户请先下载安装 原版全文

3.3 要兼顾复习考试,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

在课改中经常能听到这样的声音:“考试不取消就不可能完全转变传统的灌输式学习方式”。其实,考试作为评价学生知识和能力的有效手段,能够使学生更好地了解自己的水平,把握今后努力的方向,能够在促进学生更好地发展方面发挥作用。转变学习方式与考试成绩不应该是矛盾的,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会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使他们思维更加活跃,增强对问题的理解、解决能力,理应取得更好的考试成绩。

关于这个问题可以从两方面来反思。首先,教师在考试命题时是否从促进学生发展出发,是否遵从了学生的认知规律,考虑到了教学的渐进性,去设计引导学生探究、思维的试题,而不是导向死记硬背,忽视学生的实际情况,把高考试卷剪剪贴贴,一步到位。

其次,在教学中要兼顾复习迎考,将多种学习方式相结合,优化学习方式。在转变学生学习方式方面,高三老师顾虑最多。因为面临高考,多数教师认为高三时间紧、知识量大与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之间存在着不可调和的矛盾。高三教学真的不能优化学习方式吗?对此,我们特别在高三进行尝试:根据教学进度,在高三复习《定量实验方案设计和分析》的内容时,将测定工业纯碱中碳酸钠的质量分数作为研究的课题。化学上定量测定杂质有三类方法(重量法、滴定法、体积法),用一节课时间将分析实验原理、设计讨论方案、动手实验等内容一一完成是不可能的。经过研究,我们决定把定性实验与定量实验的关系放在课前解决,把重点放在重量法的讨论上,在弄清楚原理的前提下,让学生提出初步的实验方案。经过对学生设计方案的分析,发现学生的一些思路(包括正确的和错误的)是教师以前忽略的,于是教师放弃了自己以往惯用的实验方案,真正地利用学生的方案进行教学设计,在课堂上展示了学生设计的三套方案,让学生说明设计思路,追问具体细节、剖析深层原因、让其他同学提出不同看法,把一些设计中应该注意的问题和容易出现的错误逐渐展现出来。

下面是学生的一个方案,现以此为例进行说明:

上课时先进行教学铺垫,使学生了解此方案的实质是用沉淀剂将可溶性CO32-转为CaCO3沉淀;在整个操作过程中,任何增加或减少CO32-的量的因素都会扩大实验误差。在分析方案时引导学生重点对沉淀剂的选择、如何证明CO32-沉淀完全、如何证明沉淀已烘干这些问题进行讨论;引导学生对使用不同药品和实验步骤的相似设计进行评价,从学生的评价中得出定量实验设计的几个原则(科学性、安全性、可行性、简约性、经济性),并把这些原则应用于后面的分析中。

学习方式的优化还意味着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态度,培养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的学习意识和学习习惯,而不是要完全颠覆传统的学习方式。为了完成既定的学习任务,保证教学效果,在教学中有必要根据具体内容采取相应的学习行为。在本专题学习过程中,学生在有限的时间里,既通过传统的学习方式了解了定量实验的原理,又通过探究实验体会到了设计探究实验的原则,两者互相促进得到了不错的效果。

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对学生自身条件和外部条件都有比较高的要求。学生的知识水平、学习和探究能力的薄弱,会成为转变学习方式的障碍。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虽然不利于培养学生的创造力、独立获取新知识的能力,但对外部条件要求较低,占用的时间较少。一些孤立的化学事实、抽象的概念和化学符号等采用接受的学习方式效率可能会更高。因此,学习方式的转变不能完全摒弃传统的接受学习方式,不能不顾学习内容和学生的学习基础一味地强调“自主”“探究”“合作”。要发挥各种学习方式的长处,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将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合作学习和传统的接受学习结合起来,实现学习方式的优化。在教学时选择适当的内容用接受方式来学习,节省下时间和精力去积累必要的直接经验,能提高教学效率和学生的学习效果。

3.4要抓好整合环节

在课堂中要既让学生体验到科学方法又保证教学的实际效果,需要在教学中抓好整合环节。教学中的整合环节能帮助学生将自主探究过程中得到的支离破碎的知识和方法在新的水平上系统化、整体化,把知识与思维、理论与实际、感性与理性统一起来。

在采用探究学习方式时,整合工作尤其重要。有些教师在课堂教学中搞了很多探究活动,课堂气氛也很好,可是学生就是不会做题、考不出好成绩,其常见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忽略了课堂中的整合环节,没有让学生对所学的知识方法进行梳理、反思。如果在每节课结束前注意引导学生对知识进行联系、整合,梳理思路,不但能使学生在“热闹”之余更好地体会知识的相互联系,而且有利于他们学会如何应用知识。

例如,在我们的试验中,教师在进行《葡萄糖》教学时,先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葡萄糖的化学性质,在最后给学生提出以下问题:

教师:请大家先回忆一下我们的学习过程,然后回答下列问题:

(1)在这节课上,我们学习了哪些知识?是通过什么样的过程、用什么样的方法学习的?

(2)我们是怎样确定葡萄糖分子的结构的?

(3)根据葡萄糖的分子结构可以推测它的化学性质有哪些特点?怎样证明?

(4)你能熟练地写出葡萄糖的分子式、结构式和结构简式吗?

(5)除了学到了关于葡萄糖的知识外,你还学到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提出会触发学生进行更深刻的思考,加深学生对方法和知识的理解,使思维更有条理。在教师的引导下,尝试对所学的知识进行整合,将知识结构化,久而久之,学生就会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将知识形成网络,牢固地掌握住。

参考文献:

[1].坚持走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而努力奋斗――在全国科学技术大会上的讲话[OL].新华网,2006年1月9日.

[2]全民科学素质行动计划纲要(2006-2010-2020年)[OL].新华网,2006年3月21日.

[3]姚淑霞 吴俊明.在复习课中优化学习方式的尝试和讨论.化学教学,2006年第8期,第17页.

篇10

一、论证式教学之于初中生物教学的意义

生物是一门以实验为主的自然学科,具有较强的实践性和极其严谨的科学性,而生物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培养学生科学的精神及态度,使学生掌握一定的科学方法及技能,提升学生的科学素养。论证是认知科学的基础和核心,也是解决科学争议的重要路径,在初中生物教学中应用论证式教学模式,将科学领域论证的工作方式引入到课堂中,给学生提出论题,引导学生围绕论题并采用科学的方法收集证据,不断完善主张,应用一定的论证方式解释自己的主张,评价他人的证据及观点存在的相关性,增加学生之间的思维共享及交锋,从中达成大家均认可的结论,其中涵盖了资料、主张、论据、支持、质疑、辩驳几大要素,资料是进行研究推断、论证主张、回应质疑的必备信息及材料,论据则是将资料和主张有机结合起来的重要桥梁,是对主张的解释与支持,质疑则是资料得出主张的阻力因素,当主张受到质疑,则需借由合理的证据进行辩驳,从而捍卫主张,学生在不断地质疑和辩驳中逐步达成共识,不断修正主张,最终形成大家均为认可的主张。学生在切实体验评价资料、展示证据、提出主张、阐述主张、为主张辩驳等类似科学家的论证过程中,深入反思并探究有效的设计方案及证据,加强对生物知识的学习及交流,加深对科学概念及科学本质的理解,形成严谨的科学态度,也有效促进了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批判性思维能力及知识应用能力等各项能力的发展,对培养学生科学思维能力及素养大有裨益。

二、论证式教学在初中生物课堂中的应用

(一)论证式教学活动设计

论证式教学的活动设计需结合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及目标,充分挖掘教材潜力,选择切实可行的课题,创造相关情境,精心设计出整个教学活动的完整流程及细节。而由于所选的课题不一而足,其具体的活动设计也有所差异。基于初中学生的认知特点,论证式教学活动设计应本着循序渐进的适度原则,借助观察和发现的过程开展论证式教学,帮助学生建立起主张和证据有效联结的实践,使学生充分认识到论证的要义及方法,提升教学设计的趣味性及可行性。例如,根据初中八年级关于鲫鱼等生物的相关内容,可以设计出“鱼游于水”的论证式教学活动,通过引导学生观察鲫鱼并动手触摸、抓取鲫鱼,必要时借助投影仪进行演示实验,指导学生填写步骤及观察报告,使学生能积极探究鲫鱼能够生存于水里的结构特征,帮助初中学生初步将主张和证据联结起来。当学生对论证式教学有了充分的认知,教师可设计进一步的论证式教学活动,例如学习各类微生物、动植物特性之后,教师可设计小组竞赛形式的教学活动,引导学生以小组的形式寻找相关资料,根据生物的形态结构及生理功能,将各类生物进行归类,并汇报分类的结果,解释为什么这样分类,同时接受来自老师和其他小组同学的提问,并对引用论据加以辩驳,提高自身主张的说服力及合理性,进一步学习如何应用证据,充实主张,质疑他人的观点,或是反驳他人的疑问。根据初中生物教学的内容及目标,设计切实可行的论证式教学活动,逐步将自主权交给学生,是将论证式教学有效应用于初中生物课堂的关键。

(二)论证式教学活动实践

论证式教学活动实践是根据教学活动设计有序开展,在做好教学准?洌?给学生提供论述相关材料,或是提前给学生布置阅读材料、收集资料任务的基础上,在课堂中引入相关理论,导入学习的主题,继而教师开展一系列链式问答,引导各个小组学生构建主张、论据,应用有关资料及有效的证据支撑所提出的主张,并运用科学的语言开展推理论证、举证,解释主张和论据之间的关系,进一步推进对学习主题及其构建过程的理解和认知,随后小组之间进行辩论,学生开展立论辩护,并接受别组学生的质疑,师生共同讨论交流,总结回顾论证的过程,进一步改进研究方案,最后教师指导学生撰写探究方案、研究报告等,增强学生对科学概念的理解和应用。由于初中学生的科学表述能力尚不成熟,教师可在实践过程中适时予以点拨,帮助学生应用恰当的予以合理科学地表述自身观点及理由,还可借由同伴互助的形式,激发学生的自我修正意识及行为。为有效激发学生的科学思维,提升其论证的逻辑性和严密性,教师还应在论证环节中抓住有效时机,进行实时追问,引导学生自我评价纠错,培养其反思调控的能力,提升教与学的效率。开放化的教学情境能促进论证式教学的有效开展,论证式教学的活动实践中,教师可根据需要给学生创造问题的情境及交流的情境,引导学生提出问题,说明主张,发表并评论意见,辩驳主张,发展论证活动,探讨结果,以达成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