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4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原玲玲
(北京物资学院经济学院,北京101149)
【摘要】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市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 世纪以来,外贸发展速度更为强劲。就货
物贸易而言,北京市对外贸易发展中仍存在许多问题,如进出口不平衡,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提升,对外贸易主体有
待提高以及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等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文章从改善外贸环境,促进北京对外贸易发展;实现产
业升级,改变产品结构;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培育多元化经营主体以及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方面,提出解决的对策。
【关键词】北京市;对外贸易;商品结构;地理方向
【中图分类号】F127.1;F75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2768(2013)12-0115-02
改革开放以来,北京对外贸易得到了快速发展,特别是21
世纪以来,外贸发展速度更为强劲。2012 年,北京进出口总额为
4 079.2 亿美元,同比增长4.7%。首次突破4 000 亿美元,为历
史最高。出口额为596.5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1.1%。进口总额
3 482.7 亿美元,同比增长5.3%。2013 年1—4 月,北京进出口总
额为1 400.3 亿美元,同比增长了2.87%。出口额为195.8 亿美
元,同比增长10.2%,进口额1 204.5 亿美元,同比增长1.7%。①
但客观地讲,北京对外贸易发展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在当前错
综复杂的国际环境下,如何提高首都对外贸易的竞争力成为人
们关心的热点问题。
一、北京对外贸易的现状
(一)进出口总额持续增长
入世以来,北京的对外贸易保持了良好的发展势态,除
2009 年受金融危机影响,进出口总额下降外,各年对外贸易总
量呈不断上升趋势(见表1)。根据统计数据显示,2001 年北京
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为514.98 亿美元。其中,出口117.72 亿
美元,进口397.26 亿美元。2012 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总额
达到了4 079.2 亿美元。进出口总额是2001 年的7.92 倍。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更加优化
入世以来,北京的进出口商品结构进一步优化。在出口产
品中,初级产品占到百分之十几,工业制成品占到80%以上。而
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60%以上,工业制成品占30%多。
2012 年,北京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到15.9%,工业制成品占
到84.1%。而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62.5%,工业制成品占
35.3%。2013 年1—4 月,北京出口产品中,初级产品占到
20.1%,工业制成品占到79.9%。而进口产品中,初级产品达到
62.5%,工业制成品占37.5%。
近几年,位居出口前五位的产品为手持或车载无线电话
机、成品油、钢材、船舶、服装及衣着附件;位居进口前五位的是
原油、汽车(包括整套散件)、铁矿砂及其精矿、农产品和成品
油。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在60%左右,高
新技术产品在30%以上。北京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20%以
上,高新技术产品占10%左右。2012 年。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
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为62.7%,高新技术产品为31.7%。北京进
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20.7%,高新技术产品占8.5%。2013 年
1—4 月。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为62.1%,
高新技术产品为33%。北京进口产品中,机电产品占17.5%,高
新技术产品占7.6%。
表1 2001—2011 年北京对外贸易进出口额单位:亿美元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 统计数据. 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
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2013-05-20/2013-06-09
(三)对外贸易主体多样化
北京市对外贸易已形成出口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外商投资
企业一直是北京对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2006 年,国有企业对
外贸易所占份额首次超过外商投资企业,国有企业成为北京对
外贸易发展的主力军。2012 年国有企业出口320.9 亿美元,占
出口总额的53.8%,其次为外商投资企业,出口213.5 亿美元,
占外贸出口总额35.8%;再次为私营企业,出口总额59.8 亿美
元,占出口总额10%。集体企业、其他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所占比
重极低。在进口方面,2012 年国有企业进口2 537.3 亿美元,占
进口总额的72.9%;外商投资企业进口531.2 亿美元,占进口总
额的15.3% ,其他企业占进口总额的8.1%,私营企业占进口总
额的3.4%,集体企业占进口总额的0.4%。
(四)对外贸易地理方向多元化
在外贸多元化战略的指导下,北京对外贸易市场呈现多元
化发展趋势。无论进出口,亚洲市场是北京的主要市场,占贸易
总额的一半左右。欧洲、北美、拉丁美洲和非洲也是我国的重要
市场。从贸易国别看,2012 美国是北京第一出口市场和第二大
进出市场。美国、香港、日本、印度和韩国居出口前5 位。沙特、
美国、安哥拉、德国和澳大利亚居进口前5 位。出口前15 位国
家和地区占我国出口总额的54.1%;进口前15 位国家和地区
占我国进口总额的68%。
二、北京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一)进口增长强劲,出口增长缓慢
从表1 可见,2001 年北京进口额397.25 亿美元,2003 年突
破500 美元大关,达到516.13 亿美元;2006 年突破1 000 亿美
元,达到1 200.83 亿美元;2008 年突破2 000 亿美元,达到
2 141.93 亿美元;2011 年突破3 000 亿美元,达到3 304.7 亿美
元。而从出口方面看,2001 年北京出口额117.72 亿美元,到
2008 年突破500 亿美元大关,达到575 亿美元;受金融危机影
响,2009 年北京出口额回落到483.58 亿美元;以后缓慢上升,
2012 年达到596.5 亿美元,离600 亿美元,一步之遥。北京这种
进出口结构与北京特殊的地位分不开。北京作为国家的首都,
是我国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同时是高校和科研力量最为集
中的地区,这种得天独厚的优势,有利于吸引内资企业、外资企
业,特别是大型跨国公司等公司的投资中心、管理中心、研发中
心、采购中心、销售中心、结算中心、物流中心等,在北京设立总
部,而把生产加工基地安排在营运成本较低的周边地区,从而
形成合理的价值链分工。因此,北京地区进口大于出口。
(二)对外贸易商品结构有待升级
近年来,我们发现北京市对外贸易结构发生了可喜的变化。
随着产业高端化的发展,北京信息、金融、科技、商务、物流等生
产业取得了发展,带动了出口商品结构优化,带动北京
市优势产业发展。北京出口机电产品在出口产品中所占比重在
60%左右,高新技术产品在30%以上。但是近年来,北京地区前
五位的出口产品基本是手机、成品油、钢材、船舶(或煤炭)及服
装,出口潜力不大,为扩大北京出口贸易发展,急需寻求和培育
新的出口增长点。
(三)对外贸易主体有待提高
我们看到,北京对外贸易主体为国有企业和外商投资企业,
无论进口还是出口,其所占份额都在85%左右。近年来,民营企
业有了一定发展,活力增加,但于,由于自身竞争力不强,占进
出口中所占份额不高。因此,扶持民营企业发展成为政府的一
项主要工作。
(四)对外贸易市场集中度过高
近年来,北京对外贸易出口地区集中度较高,排在前3 位
的是美国、日本和香港,上述三个国家和地区的出口占北京市
出口总量的1/4 左右(见表2)。
北京对外贸易进口主要集中在沙特阿拉伯、安哥拉、美国、
德国和日本。从排名前5 位国家的进口占北京市进口总量的
1/3 以上(见表3)。
对外贸易市场过于集中,导致外贸风险增大。一旦主要贸
易国遭受经济萧条或贸易政策调整,都会对北京对外贸易产生
深刻影响。
表2 2006—2012 年出口排名前三位国家和地区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表3 2006—2012 年进口排名前五位国家
资料来源:北京市商务委员会.统计数据.北京市进出口完成情况统计数据,http://bjmbc.gov.cn/zwgk/xtjsh/bjsjckwcqktjsj/index_5.html,2013-06-09
2006 2007 2008 2009 年份 2010 2011 2012
排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国家 占出口比重(%)
1 美国 9.8 美国 8.6 美国 8.2 美国 6.7 美国 7.7 日本 9.2 美国 8.4
2 日本 8.7 日本 7.6 日本 7.1 香港 6.4 香港 7.2 美国 8.4 香港 8.0
3 香港 7.8 香港 7.2 韩国 6.9 日本 5.8 日本 6.5 香港 7.8 日本 7.9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 2012
年份
排名 国家
占进口比
重(%)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国家
占进口比重
(%)
1 日本 8.3 日本 7.8 沙特阿拉伯 10.6 沙特阿拉伯 9.6 沙特阿拉伯 9.3 沙特阿拉伯 9.8 沙特阿拉伯 8.8
2 安哥拉 8.2 安哥拉 7.8 安哥拉 9.9 安哥拉 7.9 安哥拉 8.2 美国 6.8 美国 8.4
3 沙特阿拉伯 7.9 沙特阿拉伯 7.7 日本 7.0 美国 7.4 德国 7.1 德国 6.3 安哥拉 8.3
4 美国 7.5 美国 6.6 美国 5.8 日本 7.2 美国 6.4 安哥拉 6.1 德国 5.8
5 俄罗斯联邦 6.7 韩国 5.8 德国 5.1 德国 7.0 日本 6.2 日本 5.1 澳大利亚 5.1
三、发展北京对外贸易的对策
(一)改善外贸环境,促进北京对外贸易发展
近年来,北京市政府采取了切实有效的措施,改善了外贸
环境。北京CBD 商务区的建设,北京天竺综合保税区和北京亦
庄保税物流中心的批准以及中关村科技园各种优惠政府的落
实,极大促进了北京的发展,为北京外贸的发展提供了新的契
机。今后,为了北京外贸的顺利发展,市政府要从制度、法律入
手,消除阻碍对外贸易发展的障碍,消除各种贸易壁垒,落实各
种优惠政策与措施,为北京外贸顺利发展保驾护航。
(二)实现产业升级,改变产品结构
发挥首都优势,发挥总部经济优势,利用北京科技优势,加
大科研投入,重点扶持符合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新兴产业,
如新能源、节能环保、生物医药、信息网络等产业发展,推动创
意设计、动漫、游戏等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带动出口产品结构的
优化升级,为北京对外贸易发生提供新的增长点。
(三)增强企业自主创新能力
在经济全球化条件下,各国企业在全球市场的竞争更加激
烈,只有技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才能在全球竞争中处于领先。
北京得天独厚的科技优势,为发展高技术含量、高附加值产品
生产提供了条件。一方面,通过资金、技术和各种优惠政策,鼓
励北京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自主品牌的“双自主”企业进行产品
创新、技术升级;另一方面,运用高新技术改造(下转第144 页)
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光伏产业智能电网局域网建设
和光伏产业政策集成创新。2012 年底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
区正式启动建设。半年多来,园区按照产业基地建设、技术创新
体系与机制、商业模式创新、智能电网局域网和政策集成支持
创新“五位一体”的基本思路,从高端切入,进行错位发展,全力
推进光伏产业健康、可持续、规模化发展。2013 年3 月18 日嘉
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获得19 个项目
(总投资约合67 亿元)签约。2013 年6 月18 日嘉兴太阳能光伏
产业投资推介会上嘉兴光伏产业园区又与12 个项目(总投资
130 亿元)完成签约。
(二)创新光伏产业商业模式
光伏产业商业模式创新是指通过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示
范应用,以政府为主导、相关政策为配套,建立光伏发电标准化
的规划设计、建设、运维管理规范体系,形成可持续发展的光伏
发电商业创新模式,向全国推广应用。主要有屋顶太阳能光伏
发电项目投资模式创新(建立光伏发电投资公司)、屋顶太阳能
光伏发电项目建设模式创新(如鼓励各类光伏发电工程服务公
司项目总包模式)、屋顶太阳能光伏发电项目运维模式创新(如
鼓励成立各类光伏发电专业运维一体化的商业公司)。嘉兴市
政府对嘉兴光伏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面积14.2 平方公里)要求
园区建筑物屋顶基本实现光伏发电系统的全覆盖,3 年内达到
光伏发电装机容量200 MW 以上,并为全省更大规模的光伏发
电推广应用提供新经验。同时设立的10 亿元光伏产业发展专
项资金,重点支持光伏发电推广应用、核心部件与专用设备制
造、省级重点企业研究院建设、关键技术联合攻关与高端人才
引进、培养、使用。2013 年6 月19 日,市政府决定对嘉兴光伏产
业园区建成的个人分布式光伏发电项目,给予2.8 元/ 度的补
贴(国家补贴标准是0.45 元),该补贴期限为期三年、每年下降
5 分钱。
(三)成立产业联盟
嘉兴市不少光伏企业正着手从发展战略、技术创新、市场
开拓等方面做出调整,而更大范围内的抱团合作也在积极酝酿
中。2012 年6 月底,嘉兴市光伏产业联盟正式成立,首批32 家
单位加入。光伏行业协会暨产业联盟将成为推动企业转型、产
业协调发展的强大力量。联盟首批会员共有32 家单位,其中既
有昱辉阳光能源有限公司、天通高新集团有限公司、福莱特光
伏玻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这样的业界知名龙头企业,也有中科
院物理研究所嘉兴工程中心、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第三十六
所这样的科研机构。产业联盟将在促进企业合作沟通方面发挥
全方位作用。比如说联盟将抱团组织对外原辅料采购谈判;上
下游企业采购时可优先考虑联盟内企业;在备品备件上可以组
织合作,减少重复备品备件,节约成本;在技术开发、标准制定
上联盟也可以促成企业共同合作,同享成果;联盟还可以形成
有知名度的区域光伏发电品牌,一起向省、国家反映政策诉
求等。
六、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太阳能光伏产业已经发展到重要的战略调
整期,危机中蕴藏着机遇,需要把握好这个历史时机,积极调整
发展战略,提升产业国际竞争力。政府应积极扶持光伏产业发
展,从宏观和微观上为光伏企业发展创造条件。从高端切入,建
立光伏产业园,帮助企业突破核心技术研发;创新光伏产业商
业模式,启动国内光伏市场;成立产业联盟,促进产业沟通,降
低企业成本等。努力争取在第三次工业革命中利用发展战略新
兴产业赶超发达国家,实现从工业大国向工业强国转变。
【参考文献】
[1] 贾根良.迎接第三次工业革命的关键在于发展模式的革命[J].经济理
论与经济管理,2013(5).
[2] 包海波.光伏产业发展模式———以浙江为例[J].科技进步与对策,
2013(6).
[3] 李慧.浅析中国光伏产业“双反”问题及对策[J].中国集体经济,2012
(15).
[4] 陆俊.太阳能光伏产业提升问题研究———以海宁为例[J].当代社科视
野,2012(5).
[5] 刘玉莲.中国光伏产业的“昨天、今天、明天”[J].经理世界,2012(9).
[6] 腾达.我国光伏产业现状综述[J].电源技术,2012(8).
[7] 倪秋菊.从光伏产业看我国产业升级[J].科技管理研究,2013(7).
[8] 张路阳.基于价值链理论的我国光伏产业动态演进分析[J].福建论
坛,2013(2).
[9] 张冲.探析低碳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的前景[J].产业经济,2012(3).
[10] 薛大帅.中国光伏产业现状与发展战略探究[J].现代经济信息,2011
(8).
篇2
关键词:校外实训 双师教师 无缝对接
一、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意义
(一)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在课堂上,国际贸易的各门课程都是孤立的;在校内实训的环节中,也常是分模块进行模拟训练的。但在真实的校外实训中,需要学生按照业务的需要和国际贸易业务的流程,将国际贸易惯例、国际贸易法、国际结算、国际运输与保险等贸易基础知识与实际的业务相结合。这样,学生可以对在校内学到的知识进行整合,温故知新,以便有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学生们的知识体系还会完整化、系统化以及综合化。
(二)校外实训有利于提高学生实践操作能力
国际贸易是应用性很强的专业,在学校里学生们学到了很多理论知识,但教师们很少培养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以至于学生们懂理论不会实践。在校外实训的真实的业务环境中,为了可以接触并亲身融入到一整套的外贸业务中,就需要学生们亲自动手书写电邮、缮制单据,以及与国外的客商、内地的货物供应商、海关、税务局等许多单位和人员打交道。学生们在这其中,不仅学到了随机应变的能力以及良好的职业道德,更重要的是,学生们在国际贸易业务的实践操作能力得到了很大的提高。
(三)校外实训有利于学生学到最前沿的知识
学生在校内学习国际贸易知识时,主要的依据是课本。众所周知,国际贸易是一门活跃的学科,全球的贸易环境每时每刻都在发生着变化,国际贸易知识也几乎随时在变,但是有的学校至今还在抱着INCOTERMS2000进行讲授。如果想要随时抓住国际贸易知识的脉动,掌握最前沿的国际贸易知识,使学生所学的知识能跟上时代,最好的办法便是投身于国际贸易的最前线。
(四)校外实训有利于毕业生就业
大学生扩招使毕业生就业压力加大。学生毕业后不能达到立即上岗状态也使企业不愿雇佣应届毕业生。校外实训环节使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毕业前即可达到上岗要求,实现了人才的无缝对接。而且有的学生在校外实训期间已经被所在企业看好并向其抛出欢迎他们毕业后来企业上班的橄榄枝。因此,校外实训非常有利于毕业生的就业。
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环节存在的问题
(一)学生对校外实训的认识不足、重视不够
很多学生对于校外实训的认识不到位,认为是走过场或是自己在毕业之前走出校门找工作的机会。有的学生认为自己被分配到的校外实训企业达不到自己心目中理想的企业的标准,所以在实训企业里,也往往学习态度消极或是经常性缺勤。
(二)学生校外实训的时间短、深度受局限
学校往往安排学生在大学的最后半年去校外实训,扣除两头的寒暑假,学生们的实际校外实训时间仅为三个月左右。而从只掌握理论到能对外贸业务驾轻就熟约需要六个月左右的时间。再者,因为涉及到商业机密,很多重要的或是核心的业务都是由公司内部人员处理。所以,学生们在短短三个月的实训时间里,只能接触到外贸业务的皮毛。
(三)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匮乏
学生去校外的企业进行短暂的实训,在此期间,学生几乎不能为所在的企业带来任何的利润。相反,企业却要费心为这些学生进行各项事宜的安排。有的实训学生还可能持有消极态度,工作懒惰,给公司员工带来消极影响;还有的学生会因为在实习工作中的这样或那样无心的错误或纰漏给公司带来较大的损失。因此,久而久之,企业都不太愿意接收来实训的学生。这样,学校便很难找到便于学生校外实训的企业,校外实训企业资源变得匮乏。
(四)实训教材不到位
学生在学校学习时所采用的教材比较偏重于理论知识的讲解,但在实训中,学生们需要一些具体的操作性的指南类书籍来指导实训,而这样的书籍几乎还是空白。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碰到问题时,只能临时从网络上搜索或向公司的前辈们请教。但所得到的知识往往都是片段性的,缺乏综合性和系统性。
(五)缺乏双师教师的指导
学生们在校外实训中经常会碰到这样或那样专业上的问题,此时便需要一个既有深厚的理论知识、又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的老师来指导他们,这样的老师即双师型教师。但是在现实中,几乎大多数老师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却鲜有教师拥有去公司一线亲身实践的经验,双师型教师极其匮乏。所以在指导学生校外实训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
(六)对学生的校外实训考核方式不科学
校外实训应该和其他的课程一样,有一整套完整的考核体系。但实际上,大多数学校只要求学生实训归来后上交一份来自实习单位的《实习鉴定表》和反映学生实习工作过程和心理收获的并由学生自己书写的《实习报告》。《实习鉴定表》本应是校外实训企业负责人对学生的客观评价。但实际上无论学生实训成绩怎样,企业领导都会碍于情面,在表格上面填上好评,致使企业对学生校外实训表现的评价失真。
三、改善高职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的对策
(一)充分认识并高度重视国际贸易专业校外实训
学校和教师应做好校外实训重要性的宣传和教育工作,要让学生们明白校外实训环节是国际贸易专业学习中必不可少的,它除了能够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之外,还可以培养学生各种良好的职业道德,为他们以后走向毕业岗位做准备。此外,学校和教师还应严格监督学生的校外实训,使学生在思想上和行动上重视校外实训。
(二)延长校外实训时间,并加深校外实训的力度
三个月的校外实训对于学生来说非常短暂。学院可以考虑与校外实训企业协商,把寒暑假也纳入到校外培训时间;若有条件,学校还可考虑把其他学年的寒暑假也用来让学生参加校外实训。实训时间的延长必能使学生接触到更多的实际业务。此外,学校还应努力与企业协商,让学生可以接触到企业贸易业务上比较核心的东西。
(三)拓宽校外实训资源
1、拓宽并加深校企合作。学校可与合作的校外实训企业越来越少已是各个高校的国际贸易专业面临的普遍难题。本人认为此事的瓶颈是企业在这样的合作中几乎是单方面的付出。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让企业也能从中获益。为此,学校可以考虑除了通过领导的人脉关系寻找校外实训企业之外,还可以考虑付给校外实训合作企业一定的费用或者是与实训企业互换培训(即:学校可以利用自己的师资资源及教学设施为企业培训员工的英语、计算机以及专业的理论知识)等。
2、此外,学校还可以考虑自建企业。学院利用自有资金和场地开办企业,将理论知识丰富且懂管理的教师聘为管理人员。这样,一来可以为学校创收,以更好地改善学校的办学环境;二来可以为教师提供科研的基地;三来可以为学生提供稳定、持久的校外实训基地。
(四)编写校本实训教材
指导学生校外实训的老师或校外实训合作企业的中高级经济师可以根据实训的具体步骤和学生在实训中出现的具体问题来编写校本实训教材。教师们可以把这些校本教材引入到平日的授课和学生的校内校外实训中,以更好地指导学生的校外实训。如果所编写的教材优秀,还可以考虑在省内或全国的同类院校发行。
(五)培养双师型教师
双师型教师的缺乏是所有高校面临的共同难题。学校除了在招聘教师时适度提高教师的录用门槛,优先聘用双师型教师之外,还应鼓励在职的教师在学历上、职称上进一步提高;鼓励教师亲自去企业一线实训,并在课时的安排上对这些教师做出让步;对于成长起来的双师型教师,学校应提高他们的待遇,并尽可能留住这些双师型教师。
(六)建立科学的考核方式
学校应当像对待其他课程一样,为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设定严格的、科学的考核体系,不仅能定性考核学生的校外实训,还能定量考核。考核的重点应偏重于学生实践技能的实际掌握,不可以使考核流于形式。学校可以考虑在校外实训结束后,为学生们设立单独的实训项目考试,也可以将考试与从业资格证书结合起来。这样,既规范了学生的校外实训,又能为学生取得就业所需的相关证书打下基础。
总之,当前高校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校外实训环节存在诸多问题,我们应联系高校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大胆探索,找出更多更好的校外实训的方式方法,努力为社会培养出无缝对接的国际贸易人才。
参考文献:
[1]杨佳.国际贸易综合实训教学初探[J].时代教育:教育教学,2011.6
[2]孙本芝,刘碧云.国际贸易本科专业实践教学改革的路径创新[J].黑龙江对外经贸,2010.12
篇3
关键词:对外贸易;品牌影响;问题;策略
在全球化、市场化的经济环境下,对外贸易迅猛发展,其交易额逐渐增多,但自加入WTO后,我国对外贸易发展困难重重,由于我国商品具有低附加值、低成本、低利润的特点,因此,极易造成贸易摩擦,而外国商品具有较强的品牌优势。为了促进我国外贸企业发展,急需打造中国品牌,本文结合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阐述了针对性的发展策略,旨在满足我国外贸企业发展需求。
一、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规模在不断扩大,但根据发展实践可知,外贸企业的品牌营销现状并不乐观,其中存在诸多的不足,具体表现为:
1.偏低的品牌化水平。据统计可知,我国对外贸易中商品,仅有35%标有我国品牌,其余商品基本无品牌或标有外商品牌。在国外市场上,中国制造的商品随处可见,通常情况下,其价格低廉,但难以发现标有中国品牌的商品。对于商品而言,品牌是其作为关键的部分,如果缺少品牌支持,则会降低商品的竞争力,进而不利于占领国际市场。当前,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对外贸易商品唯有拥有品牌,其发展才能够拥有稳定性与有效性,如果一味采用外商品牌,此时,我国企业扮演着外商加工厂的角色,不仅收益甚微,还影响发展。
2.欠缺的保护意识。在对外贸易中,商标抢注问题十分严重,对于我国企业而言,由于缺少长远投资战略,导致其未能关注商标注册,即便少数企业对其给予了关注,但由于抢注者所要商标转让费过高,或者企业过于关注眼前利益,从而丧失了品牌注册机会。例如:中华牙膏由联合利华控股,大宝由强生公司控股,乐百氏由达能收购等。
3.较低的附加值。在对外贸易中,我国出口商品长期处于低端地位,其中初级产品、工业制成品所占比重相对较高,同时,由于我国外贸企业缺少核心技术,导致产品竞争力及附加值偏低,而低端、低价格产品,难以提高市场占有率。对于任何商品而言,其均可借助品牌力量,增加了自身的附加值,品牌作为无形价值,可为消费者提供附加值体验,从而满足了其消费需求。例如:LV、卡地亚、爱马仕等品牌,其经典款产品均成为奢华的象征,因此,品牌增加了产品附加值。4.单一的营销方法。当前,我国企业营销主要以价格、广告、服务等方式为主,上述手段可让企业迅速壮大,但传统营销方式,增加了企业运营风险。随着社会的发展与科学的进步,品牌营销的方式日渐丰富与多元,如:网络营销、营业推广、公共关系等,但我国外贸企业不具备品牌营销意识,未能综合运用不同的营销方法,在此情况下,其难以适应激烈国际市场竞争发展需求,其品牌也会丧失全球化与现代化特点。5.偏失的品牌定位。外贸企业在确定品牌时,应对相关的影响因素给予全面关注,如:产品、消费者等。但目前,我国外贸企业品牌定位存在明显的模糊与偏失问题,常见羊群效应问题,即:企业过于关注潮流,在其发展过程中,未能展开市场调研与生产评估,紧随潮流趋势,此时其营销方案具有暂时性与临时性,难以适应企业长期发展需要,一旦企业频繁调整营销战略,则会使消费者逐渐丧失对品牌的信任度。
二、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策略
在明确我国对外贸易品中品牌营销问题基础上,应采取如下对策:
1.注重质量。任何品牌的树立,均要以质量为基石,为了增强品牌生命力,各企业应逐步提高产品质量,借助优质产品,以此逐步树立良好的品牌形象,进而利于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对于我国外贸企业而言,在打造自我品牌时,应严格遵循相关标准与要求,如:IS09000标准,并且要通过第三方认证,此后,企业在国际上的地位将更加巩固。外贸企业应加强产品创新与优化,待树立品牌后,将其用于国际市场,并销售适合出口国消费者需求的产品,此发展战略在转移无形资产的同时,增加了产品生命力,延长了企业品牌寿命。在品牌延伸策略运用过程汇总,外贸企业应关注商标注册问题,为了防止恶意抢注问题的出现,各企业应树立品牌保护理念,充分发挥相关法律法规的作用,以此有效保护我国品牌及产品。
2.细化市场。在全球化的市场环境下,任何企业均难以独占整个市场,为了吸引更多的消费者,企业应结合自身的发展情况,积极开展市场调研,选择适合的出口市场,并结合出口国消费者需求,为其提供个性化与针对性的产品,通过合理选取与不断创新,以此保证品牌营销成效。以海尔企业为例,它对海外市场进行了充分的调查,欧美冰箱市场发展趋于成熟,但在学生消费者方面,缺少适合的冰箱产品,因此,在对外贸易中,海尔企业出口了适合学生使用的小型冰箱,从而迅速占领了欧美学生市场。同时,在细化市场过程中,外贸企业还应关注多品牌战略,此手段最为显著的特点便是灵活性,通过主次要品牌的联合运用,特别是在恶意竞争方面,不仅可有效维护主要品牌,还可限制、打击竞争对手,同时,还可控制营销成本,进而利于增加企业效益。
3.丰富营销。在激烈的国内外竞争环境下,我国外贸企业为了获得生存与发展,应积极探索品牌营销方法,以此巩固与拓展市场份额。具体措施如下:第一点,企业应充分发挥既有营销方法的作用,特别是国际展销会或国际博览会;第二点,企业应创新新型营销手段,特别是网络营销,借助互联网丰富的信息资源与广泛的覆盖范围,促进品牌的有效建设,该方法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低成本、高收益,因此,各企业应给予高度关注;第三点,企业应综合运用不同营销,传统营销可以为消费者提供直接的体验,让其对企业及产品的了解更加直观与深入,网络营销可以为消费者提供先进的平台,以此满足了其网络购买的需求,同时也会全面掌握企业与产品信息。
4.明确定位。在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过程中,品牌创新是必要的,特比是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与多样的消费群体,为了适应时展需求,满足新时期消费者需求,外贸企业应借助市场调研结果,设计具有时代特色的品牌,在实际更新过程中,应从多角度出发,如:形象、管理与技术等,品牌形象、管理体系及技术创新等均要结合竞争需求与环境变化,通过逐步的修正,才能够保证品牌定位的清晰性与准确性,同时要不断挖掘产品特点,借助再定位,以此增强品牌生命力。
三、结语
综上所述,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不容乐观,其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在此情况下,制约着我国外贸企业发展,影响了民族品牌产品推广,本文分析了品牌营销中存在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发展建议,相信,在各项措施落实基础上,我国对外贸易的成效将更加显著,各企业及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将大幅度提高。
作者:武旭 单位:西京学院
参考文献:
[1]吕超琦.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存在的问题与策略[J].商,2015,49:98.
[2]刘泽毅.论我国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策划的现状及发展趋势[J].黑龙江科技信息,2010,31:119.
[3]邢芮.我国企业对外贸易中品牌营销的现状分析[J].中国市场,2013,7(29):23-24.
篇4
【关键词】对外贸易 农产品 对策
一、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现状
改革开放至今随着国际分工和世界经济联系的进一步加强国际贸易的地位日益增强中国作为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在整个国际贸易中的地位举足轻重。自入世后2007年我国农产品贸易规模持续扩大进出口总值每年都跨越一个百亿美元阶梯。到2007年我国农产品进出口775.7亿美元比2006年增长23.1%占当年我国外贸进出口总值的3.6%。其中出口366亿美元增长18%进口首次突破400亿美元达到409.7亿美元增长28.1%这一数据展示了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前景是客观的潜力很大。
但是随着入世和经济全球化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在巨大的机遇面前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尤其是国际贸易的技术壁垒、绿色壁垒以及非关税政策对出口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据统计资料显示90年前后我国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苹果、烤烟等国内价格普遍低于国际价格在国际市场上占有明显的比较优势。但近十年来农产品成本年均以约10%的速度递增致使农产品价格高于国际市场价格20-60个百分点国际竞争力日益减弱只有大米、生猪和苹果、烤烟仍有比较优势但优势地位都有明显削弱。总上我国农产品进出口都有增长的趋势且幅度比较大但2004年至今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已经出现了逆差。尤其是在与日本、韩国、美国、俄罗斯等国家的对外贸易中我国在农产品出口屡屡受阻成为绿色贸易壁垒的最大受害国。加之近年来一些发达国家以环境保护为由对出口国家的产品课以进口环境附加税来限制、禁止其进口使我国农产品贸易更是大大受挫。
二、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首先,我国农产品在农产品的品种、加工方面面临着来自国内外市场竞争力的严峻挑战。然而我国多数农产品在国际贸易缺乏明显的竞争优势。这主要表现为:我国的初级农产品品种较单一导致了我国加工型农产品的多样化与发达国家相距更远;我国的农产品品质与发达国家有较大差距在种植业和养殖业方面对现代科技的运用叫欠缺没有达到良种化。
其次,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不完善1978年以来虽已完成以向的经营模式的过渡但尚未完全与现代市场制度的接轨经营体制还较散漫。这直接导致了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的总体实力不强使我国农产品出口企业整体上呈现企业规模小、实力弱、缺乏品牌、难以突破技术壁垒产品的质量安全水平也难以绝对保证。
第三,我国出口的农产品大部分为初级农产品缺乏深加工与发达国家产品差距很大因而在对外贸易上面削弱了优势。与国外农产品贸易强国相比我国优质农产品生产仅占农产品生产的微小比重较低不能适应农产品贸易全球化的需要。目前我国农产品出口结构不合理初级农产品出口占80%深加工产品出口占20%而世界农产品出口大国荷兰初级农产品与深加工产品出口的比例为三分之一。
第四,农产品质量安全方面存在比较严重的问题我国农产品与国际安全健康标准方面有着相当大的差距。面对进口国家对农产品质量安全制定高标准实施贸易保护削弱了我国农产品的比较优势导致出口的下降。如欧盟从2002年初因在我国出口的兔肉、鸡肉和冻虾等产品中检测出含量为200mg/kg的氯霉素而停止从我国进口该产品而上述氯霉素含量在国内则无法测出。“绿色壁垒”已成为中国农产品出口面临的最大障碍。
三、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的新思路
改善我国农产品贸易的现状应该结合农产品出口贸易的实际情况从源头上攻关进一步完善促进农产品的政策措施着力提高出口竞争力积极应对复杂的国际贸易环境才能使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持续健康发展。
首先,实现初级农产品多样化。建立一个具有经济效益竞争优势的多样化的初级农产品生产结构利用我国农业资源的多样性以及所形成的鲜明的地区差异性充分发挥比较优势优化我国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合理的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作为优势格局的基础。我国作为人口大国土地资源和建设资金有限应该出口具有比较优势的劳动和技术密集型农产品如猪肉、禽肉、水产品、蔬菜、花卉等以比^优势调整农产品进出口结构以国际农业资源配置调整国内农业资源配置增强出口产品竞争力。
其次,进一步完善我国农业经营体制与制度发展现代农业用现代物质条件装备农业、用现代科学技术改造农业、用现代产业体系提升农业、用现代经营形式推进农业、用现展理念引领农业、用培养新型农民发展农业走现代化的农业发展道路扶持农产品出口企业龙头农产品出口企业示范带动。
第三,深化农产品加层次创新农业技术培育、引进和推广优质的农产品。建立起一个层次分明具有高度竞争力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利用特定工艺实现多物品的多功能组合的特色加工针对产品的不同特点对产品进行综合性加工充分利用其优势之处扬长避短。我国应加强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价值和加工产值并将今后应的重点放在发展农产品深加工上使其成为发挥农产品比较优势扩大出口的最有效途径。
四、结语
从现在的局势来看,我国农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时间并不是很长,所以面临着在国际市场上占有率低的问题,要想快速地打开国际市场,必须加大国内农产品的开发力度,一手抓国内市场,一手抓国外市场。今后国际环境将会更加的复杂,我国农产品的出口也将面临着更大的挑战,我国应该重视问题,找出解决问题的措施,这样我国农产品的对外贸易才会发展的越来越好。
参考文献:
[1]计宏伟,吴海.提高我国农产品对外贸易质量的思考[J].企业家天地・理论,2005.
篇5
1长三角区域简介
长三角是长江三角洲的简称,在地里位置上来说,具体是指长江和钱塘江在入海处冲积成的三角洲,面积约为5万平方千米左右。该区域主要包含上海、江苏、浙江三省(直辖市)的部分或全部区域,重点是江苏省东南部和上海市,浙江省东北部。该区域是我国经济实力最强劲的地区之一。
2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回顾与分析
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这一点可以从国家统计局贸易外经统计司编制的历年《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的统计项目——“各地区进出口总额(按境内目的地、货源地分)”中反映出来。以2009年(2010年,括弧内数据为2010年数据)该年鉴的此项目数据为例,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依次为13604208万美元(17325476万美元)、20735942万美元(28144865万美元)、14767376万美元(20094364万美元);而2009年、2010年中国对外贸易总额依次为120161181万美元(157775432万美元)。依次计算出,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到我国对外贸易总额的比重为11.32163%(10.9811%)、17.25677%(17.83856%)、12.28964%(12.73605%),综合上海、江苏、浙江的数据可以看到,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总额在中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为40.86805%(41.55571%)。下面我们就结合中国贸易外经统计年鉴数据和上海、江苏、浙江地区的统计年鉴数据,对长三角对外贸易的特征、趋势进行深入分析研究。
2.1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特征、趋势分析
通过查阅上海地区历年统计年鉴,我们得到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的重要数据,将上述数据进行汇总,可以较为清晰地看出,上海地区对外贸易自样本调查起点(2000年)开始,基本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势头有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对上海地区对外贸易的破坏性影响在2008年显现,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止跌回升,目前已经成功实现逆势上升。上海地区对外贸易,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始终占据其出口总额的头把交椅;对欧洲、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则稳居二三位。对欧洲、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差距较小,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总额与欧洲、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相比,差距有逐渐扩大的趋势。对非洲、大洋洲及太平洋岛屿的出口总额与对前三位区域(亚洲、欧洲、美洲)的出口总额存在较大的差距。由于相关统计年鉴未提供该地区对外贸易明细项数据,仅提供了大框架类贸易数据。基于该数据,我们可以看到,上海地区对外贸易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它们依次为:一般贸易、进料加工贸易、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其它。其中一般贸易发展呈现小幅下滑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该年全年的一般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58%左右;在此同期,进料加工贸易发展呈现小幅上升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该年全年的进料加工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39%左右;在此同期,来料加工装配贸易发展呈现小幅徘徊的态势,截至2010年年底,该年全年的来料加工装配贸易总额占对外贸易总额的4%左右;其他贸易所占比重过低。
2.2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特征、趋势分析
江苏地区对外贸易自样本调查起点(2002年)开始,基本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势头有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对江苏地区对外贸易的破坏性影响在2008年显现,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止跌回升,目前已经成功实现逆势上升。江苏地区对外贸易,对欧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始终占据其出口总额的头把交椅;对亚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则稳居第二位;对欧洲地区、北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居于第三集团;对东盟、拉丁美洲、大洋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居于第四集团。每一集团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集团内部差距则明显较小(尤其是第三集团内部几乎没有差距)。从对外贸易商品种类来看,江苏地区对外贸易商品主要集中在:初级产品和工业制成品。初级产品主要包括:食品及活动物、饮料及烟类、非食用原料(燃料除外)、矿物燃料、油及有关原料、动植物油、脂及蜡。工业制成品主要包括: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机械及运输设备、杂项制品。初级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在逐渐降低,工业制成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在逐渐提高。截至到2010年年底,当年初级产品所占对外贸易的比例为1.62%;工业制成品所占对外贸易的比例达到98.38%。在工业制成品中,化学成品及有关产品、按原料分类的制成品呈现稳定发展的态势,这两项成品所占该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分别依次稳定在6%、13%左右;杂项制品呈现出下滑的态势,其所占该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从最初的32%(2000年)下降到17%(2010年);机械及运输设备则呈现出上升的趋势,其所占该地区对外贸易的比重已经从最初的37%(2000年)上升到60%(2010年)。
2.3浙江地区对外贸易特征、趋势分析
浙江地区对外贸易自样本调查起点(2004年)开始,基本处于稳步上升趋势(2008~2009年除外),且上升势头有逐年加快的趋势。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对浙江地区对外贸易的破坏性影响在2008年显现,2008年国家出台一系列宏观调控政策后,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止跌回升,目前已经成功实现逆势上升。浙江地区对外贸易,对亚洲、欧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始终处于其出口总额的第一位;对北美洲地区的出口总额则稳居第二位;对其他地区的出口总额居于第三位。其中对亚太经合组织的出口总额基本占到该地区对外贸易总额的一半以上,对欧洲的对外贸易也集中在对欧盟国家展开。每一集团间均存在着明显的差距,集团内部差距则明显较小。从对外贸易商品种类来看,浙江地区对外贸易商品分为四个层次(按照出口总额和聚类),它们依次为:机电产品、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高新技术产品,农副产品及其他。其中机电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在迅速提高,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织物及制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在逐渐提高;高新技术产品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有所提高;农副产品及其他在对外贸易中的比例小幅下挫。截至到2010年年底,当年机电产品所占对外贸易的比例为40.59%;服装及衣着附件、纺织纱线所占对外贸易的比例为12.77%;织物及制品所占对外贸易的比例为12.75%;高新技术所占对外贸易的比例为7.56%;农副产品所占对外贸易的比例为4.26%。
#p#分页标题#e# 2.4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特征、趋势分析
基于上述分析研究我们发现,长三角地区在中国对外贸易中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该区域对外贸易呈现出以下几大特征:(1)对外贸易对象较为集中。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伙伴主要集中在亚太经合组织成员国范围之内,与世界其他范围国家、地区的对外贸易交流过低。(2)对外贸易产品科技水平层次过低。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产品主要集中在初次产品和具有较低附加值的非初次产品,高科技产品在长三角地区对外贸易产品中所占比例过低。(3)对外贸易抗风险能力较弱。长三角地区的重镇上海、江苏、浙江对外贸易均存在抵御风险能力较弱的现象。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导致该地区对外贸易急速、全面、大幅度下滑。(4)对外贸易自我调整性较差。长三角地区的重镇上海、江苏、浙江对外贸易在经历2007年美国金融危机之后,面对急速下滑的态势,无法通过自我调整的方式,完成对外贸易替代性。只能依赖中央政府的刺激性政策、税收减免等政策完成产业的进一步发展。从上述四个方面的深入分析,我们对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的形势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下面,我们就根据分析的结果,对长三角区域对外贸易深入发展提出有针对性、可操作性强的具体对策。
篇6
毕业设计(论文)开题报告
课题名称:中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问题探讨
学生姓名:
系别:经济与管理系
专业:国际经济与贸易
指导教师:
2006年3月5日
一、综述国内外对本课题的研究动态,说明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1)国内外研究动态:
贸易条件恶化论是阿根廷著名经济学家普雷维什在一份名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提出来的。在该报告中,他考察了英国自1870年至1938年间进出口贸易条件的变化,发现初级产品相对于制成品的贸易条件在70年中下降了35.9%。由此他得出结论:初级产品的贸易条件在不断恶化,那些以初级产品出口为主的国家在国际贸易中愈来愈处于极其不利的地位。并提出了改变贸易条件恶化的进口替代战略。贸易条件恶化论经过辛格、伊曼纽尔等人的发展,其影响愈来愈大。他们认为,自由贸易并没有带来普遍的富裕,反而造成马太效应,使富者愈富,穷者愈穷。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命运,只有实行工业化,更确切的说是走进口替代战略之路。经过经济学家们长期实证分析,绝大多数经济学家已经对发展中国家初级产品价格贸易条件长期以来趋于恶化的论点不再表示怀疑。在传统的国际贸易格局下,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为主,进口以制成品为主;而发达国家正好相反,出口以制成品为主,进口以初级产品为主。由于发达国家对初级产品的进口需求趋于疲软和发展中国家对来自发达国家的产品和技术进口需求持续强劲,发展中国家价格贸易条件也就自然趋于恶化了。由此可以看出,贸易条件恶化论比较正确地揭示了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不断恶化的事实,并得出了发展中国家在国际贸易中的实际利益分配中处于越来越不利的地位这样一个正确的结论。
既然发展中国家贸易条件是不断恶化的,那么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他的贸易条件又如何呢?是否也存在贸易条件恶化的情况呢?为此,国内许多部门和学者进行了研究。商务部的研究表明:1993—2000年,以1995年为基期的中国整体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3%,工业制成品价格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14%,初级产品贸易条件指数下降了2%。2000年后贸易条件仍有恶化的趋势。2003年价格贸易指数下降了4.6%。收入贸易条件指数上升了22.7%。目前国内各方人士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事实已经没有大的争议,但如何看待这个事实却有争论。北京大学宋国清教授认为贸易条件恶化是货币汇率扭曲导致的;厦门大学国际贸易系教授范良聪指出,我国出口的产品大多数是低附加值的劳动密集型的产品为主的,而外贸企业在出口时竟相压价,导致“价格战”硝烟四起,出口上出现增量不增价的现象;而中国国际金融有限公司首席经济学家哈继铭认为,进出口产品结构的变化、原油价格飙升和我国对原油进口依存度的提高、我国经济增长在一定程度上间接提高了国际原材料价格,这些使贸易条件进一步恶化。应当指出,这些都是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解释,但缺乏系统全面的分析。
(2)选题的依据和意义:
选题依据:争论的焦点主要集中在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和影响三个方面。我国对外贸易是否已经陷入“比较优势陷阱”;是否应该按照比较优势理论来制定对外贸易政策,还是改革进出口产品结构,发展竞争优势;贸易条件恶化一定带来贸易利益的损失还是也存在不确定性的一面,这都有待于进一步的分析。本文正是基于以上争论,系统全面,地分析我国对外贸易现状,贸易恶化的原因以及对我国国民经济的影响,并研究了改善贸易条件的对策。
研究意义:通过对本课题的研究,本文试图能够帮助读者加深对贸易条件的恶化理论和我国贸易条件现实状况的认识,完善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研究。另外通过研究我国对外贸易条件恶化的原因和对策,能够给我国外貌体制改革的进一步深化、促进制度创新和结构创新提供理论参考,并为改变我国粗放型进出口贸易模式、实现我国乃至世界各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持续、快速、健康发展提供指导作用。
二、研究的基本内容,拟解决的主要问题:
1、本课题主要研究四个方面的内容:
(1)贸易条件恶化论的发展及影响。通过对此理论的分析,介绍其对发展中国家对外贸易的指导作用。
(2)实证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现状,列举近期贸易条件指数数据,并据其列表说明我国贸易条件的变动趋势。
(3)全面分析我国对外贸易条件变化的原因。
(4)根据变化原因拟订可能的政策措施。
2、拟解决的问题
通过对以上四个方面问题的研究,希望解决对我国贸易条件恶化的程度、原因、影响的认识偏差问题,以至于能寻找更合理的对策从根本上改变我国对外贸易恶化的状况,实现我国对外贸易的健康发展。
三、研究的步骤、方法、措施及进度安排:
(一)研究步骤
课题主要从资料收集、撰写开题报告、草拟提纲、论文初稿反复修改、论文定稿及答辩几个步骤去完成。
(二)研究方法及措施:
研究方法:案头文献资料研究、案例比较研究、分析归纳法、数据模拟分析法、实证分析法,调查研究法等。(根据文章研究的需要,选用合适的研究方法)
研究措施:社会调查、文献查阅、老师指导等
(三)研究进度安排
2009年10月;确定选题收集资料写开题报告
2009年11月—2010年2月通过对资料进行进一步研究撰写论文初稿
2010年2月交初稿接受指导老师审查
2010年3月—4月上旬通过指导老师对初稿的意见对论文进行修改
2010年4月接受指导老师再次审查对论文再次修改
2010年5月交论文终稿准备进行论文答辩
四、主要参考文献:
[1]郝红.景华扬,谈如何在我国建立有效的薪酬激励公有制辽宁经济职业技术学院20034,24—25
[2]井士锌,现代企业的薪酬激励煤矿现代化20043
[3]樊钱涛,如何运用薪酬激励员工企业人力资源管理2003327—28
[4]王少东,张国霞建立自助式整体薪酬体系人力资源200435—36
[5]徐晓明,公司管理中的薪酬激励机制河南化工2003645—46
[6]张涛,如何发挥薪酬激励的持久性中国人力资源开发72—74
[7]程瓯,将员工激励进行到底人力资源39—40
[8]胡盈,交换中的刺激人力资源53—54
[9]董玉森,当前部分国企薪酬激励机制存在的问题和对策研究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10]刘颖,走出薪酬激励的困境通信企业管理2003956—57
[11]林新奇,国际人力资源管理复旦大学出版社
[12]企业员工管理方法研究组企业员工激励方法中国经济出版社
五、指导教师意见:
签名:
六、教研室意见:
篇7
关键词:对外贸易 FDI; 经济增长;唐山市
中图分类号:F752.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6)14-0167-02
引言
随改革开放的深入,对外贸易以及FDI在一国或地区经济增长过程的作用日益重要,近年来国内外学者都对对外贸易以及FDI对经济增长的作用进行了实证分析。就河北省唐山市而言,其地理位置较为优越,处于京津冀的核心地位,近年来其对外贸易以及FDI发展较为迅速。通过对唐山市对外贸易、FDI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分析研究,弄清二者的因果关系与互相促进关系,将有利于促进地区经济的持续增长。
一、模型设定及数据说明
(一)数据说明
本文选取唐山市1980―2014年的数据进行实证分析,数据来源于历年的唐山市统计年鉴。用地区生产总值作为经济增长水平的代表变量、进出口贸易总额作为对外贸易的代表变量、实际利用外资额作为FDI的代表变量,并将对外贸易和FDI按照年平均汇率转换为人民币进行核算。
(二)模型设定
为了消除掉可能存在的异方差现象,本文对对外贸易、FDI以及经济增长变量取对数,并建立如下双对数线性计量经济模型。
LnGDPt=β0+β1LnTRADEt+β2LnFDIt
其中,LnGDPt表示t时期的地区生产总值的对数值,LnTRADE表示t 时期的对外贸易的对数值,LnFDIt表示t时期的外商直接投资的对数值;β1表示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即对外贸易增加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百分比;β2表示FDI对经济增长的贡献效应,即FDI增加百分之一时所引起的唐山市地区生产总值变化的百分比。
二、实证结果分析
(一)平稳性检验
如果时间序列非平稳,容易产生“伪回归”问题,所以首先需要对LnGDP、LnTRADE、LnFDI进行单位根检验以检验其平稳性。本文采用ADF检验对变量进行检验,可得LnGDP、LnTRADE、LnFDI原序列都是非平稳的,而且是同为1阶单整的,可能存在着协整关系,即长期的均衡关系。
(二)协整检验
如果不平稳的时间序列之间存在一个平稳的线性组合,即说明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这种关系被称为协整关系。本文采用Johanson 最大似然检验法,通过迹统计量可以判断LnC、LnE、LnGDP三个变量存在一个协整关系(如表2所示)。本文中的协整方程如下:
LnGDPt=0.050048LnFDIt+0.535411LnTRADE
从反映长期均衡关系的协整方程来看,LnGDP与LnFDI、LnTRADE之间均存在正向的协整关系。FDI每增加1%,会使唐山市地方生产总值增加约0.05%;对外贸易每增加1%,会带动地方生产总值增加约0.5354%。即从长期来看,对外贸易对GDP的拉动作用大于FDI。
(三)VAR模型滞后阶数的确定
VAR模型是把每一个内生变量作为系统中所有内生变量的滞后值的函数,进而判断变量之前的动态关系。模型中一个重要的问题就是滞后阶数的确定,综合运用AIC和SC准则进行选择,按照取相对较小值的原则,本文VAR的最优滞后期为1,即建立VAR(1)模型。
(四)VAR模型的平稳性检验
如果被估计的VAR模型所有根的模的倒数小于1,即位于单位圆内,则其是稳定的。本文中VAR的所有的根的模的倒数都落于单位根圆内(如图1所示),因此所设定的模型是稳定的,表明选取的两个变量之间存在长期稳定关系,可以进一步进行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析对三者之间的动态关系进行分析。
(五)脉冲相应函数
在分析VAR模型时,往往不分析一个变量的变化对另一个变量的影响如何,而是分析当一个误差项发生变化,或者说模型受到某种冲击时对系统的动态影响。脉冲响应函数描述的是VAR模型中的一个内生变量的冲击给其他内生变量所带来的影响。分别给对外贸易、FDI一个冲击(广义脉冲),可以得到关于GDP的脉冲响应函数图(图2)。图2中横轴表示冲击作用的响应期数,纵轴表示GDP,实线表示脉冲响应函数,代表了GDP对对外贸易、FDI冲击的反应。从图2可以看出,当在本期给对外贸易一个正冲击后,经济增长在短期内有波动,之后在第2期达到最高点,从第3期以后开始逐渐平稳,表明对外贸易受外部条件的某一冲击后,传递给GDP,给GDP带来同向的冲击,而且这一冲击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和较长的持续效应。同样,当在本期给FDI一个正冲击后,在第1期对经济增长波动有最大的正的影响,然后开始逐渐减弱,到第7期逐渐平稳,但其影响都是正的,即增加FDI会对GDP产生稳定的拉动作用。
(六)方差分解
方差分解是通过分析每一个结构冲击对内生变量变化的贡献度,进一步评价不同结构冲击的重要性。如表4所示,第一列是预测的标准差,其余三列分别为GDP、FDI、对外贸易对GDP波动的贡献率,每行相加为100%。可以看到GDP在第一期只受到自身的冲击,FDI、对外贸易的冲击则在第二期才表现出来。不考虑GDP自身变动的贡献率,对外贸易对碳排放的贡献率最大达到8.676%,FDI对GDP的贡献率为6.504%左右,可见,对外贸易对GDP波动的贡献率较大,是影响其变动的最主要因素之一。
三、结论及政策建议
(一)结论
上述实证结果表明,在长期中,唐山市对外贸易、FDI与经济增长存在长期均衡关系,对外贸易与FDI的增加将引起GDP同向的变化,并且对外贸易的影响大于FDI对GDP的影响。脉冲响应与方差分解表明,对外贸易、FDI的变动对唐山市GDP的波动起至关重要的作用,其中对外贸易的作用较之FDI的作用更大。
(二)对策建议
首先,实证结果表明, FDI对唐山经济增长的影响小于对外贸易的影响,这可能与目前唐山市外资来源较为单一,质量不高,尚位于价值链的低端有关。因此,今后为了进一步依托FDI促进唐山市经济结构转型升级以及经济可持续增长,应进一步提高外资利用质量,促进外资与当地企业的关联度,加快对于外资技术外溢的吸收能力。
其次,以后唐山市应以京津冀协同发展以及“一带一路”战略的提出为契机,进一步优化进出口商品结构,加强对机电、服装和纺织等行业的技术改造, 积极鼓励和支持企业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以充分带动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
参考文献:
[1] 董秘刚.我国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相关性分析[J].西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4):81-85.
[2] 张汉东,胡朝麟.浙江省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产业结构之间的关系研究――基于投入产出模型的实证分析[J].国际贸易问题,2012,(11):74-82.
[3] 刘毅.对外贸易与经济增长关系文献综述[J].价格月刊,2010,(12):34-37.
篇8
关键词:新常态;对外开放;对策建议
目前,我国整体经济的发展进入新常态,首先表现在减缓的增长速度即高速增长向中高速增长转变;其次表现在略有改变的经济发展方式即规模速度型粗放增长向质量效率型集约增长转变;再次不断转变的经济结构即增量扩张为主转向调整存量与做优增量并存的深度调整;最后势头强劲的经济发展动力即传统增长点转向新兴增长点。在经济发展的新常态下,辽宁对外开放面临着新的机遇与挑战。
一、辽宁对外开放存在的问题
1.进出口比例不够合理
经济发展进入到新常态以来,整体增长虽有所减缓,当仍保持着上升的发展趋势。2013年,辽宁省一般贸易出口达365.1亿美元,增长23.5%;加工贸易出口227.8亿美元,下降1.3%,但相比2010年,增长了10.05%。自2008年至2012年全省货物进出口总额呈上升趋势,只有2009年略有下滑;出口总额明显高于同年进口总额,进出口差额呈下降趋势,2012年略有回升。在经济的快速发展势态下,辽宁省的对外贸易始终处于顺差状态,然而常年的顺差导致进口的发展速度跟不上出口,致使进出口所占比例不是十分合理。
2.外贸出口结构性问题凸现
一是出口商品结构仍然不够完善,劳动密集型和低附加值的商品比重较高。当前的世界经济贸易格局已发生变化,但辽宁省的主要出口商品仍然是轻工业产品和农副产品,鞋、服装、大豆、水产等出口产品占据了出口总额的70%以上。总体来看,辽宁省仍以出口劳动密集型产品为主,工业附加值仍比较低。二是加工贸易进出口呈现负增长,这是影响辽宁省进出口贸易增长的重要因素之一。加工贸易仍然占据对外贸易较大比重,近几年来,辽宁省的加工贸易显现出一定的弊端,比如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较低,技术创新能力不足等,需要进一步完善。此外,由于出口市场的集中度相对较高,导致抗波动能力较弱。
3.利用外资的产业、国别和分布不够协调
一是外资结构需进一步调整。辽宁利用外资主要流向第二产业,而一、三产业利用外资相对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全省经济协调发展和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二是对外贸易的伙伴国比较集中,贸易往来分布不够合理,发达国家占据较大比重,而发展中国家占据较小比重。辽宁省对日、韩进出口额均有小幅度下降。总体来看,进口国和出口国比较相近,抗风险能力较低。三是利用外资区域分布不够均衡。从实际利用外资情况看,辽宁各市利用外资规模差异较大,外商投资主要集中在沈阳、大连等中心城市。
二、新常态下优化辽宁对外开放战略的对策建议
1.适当调整进出口比例
长期以来,辽宁的对外贸易处于顺差状态,进口贸易的发展相对落后,有必要加大进口的贸易往来。经过多年的发展,辽宁省的进口加工贸易已经非常成熟,对各种初级制成品的加工已经趋向于完美,同时意味着有些初级产品已经失去比较优势。因此,可以适当减少初级产品的进口数量,加大力度引进先进的设备和核心技术。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的环境下,加大政府对外开放的政策支持,通过财税、金融等多方面政策的制定与完善,促进对外贸易的平衡,实现对外贸易长期可持续发展。
2.优化外贸出口结构
注重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比重,进一步拓宽服务贸易领域,大力推进农产品出口基地的建设,扶持一批外向型农产品深加工企业,提高加工贸易的技术溢出和产业带动效应。此外,从多方面和多角度来开发潜在的国际市场,降低出口市场集中度,增加贸易伙伴;从辽宁省的行业特点和出口产品的特色等方面来分析研究国际市场的开拓与发展方向,巩固日本、韩国、美国、欧盟、香港等传统贸易出口市场,并且从长远来看,不断指引进出口企业开拓新兴海外市场,力图在东盟、非洲、拉美等地区开展一片新的有前景的贸易市场。
3.协调发展利用外资的产业及区域
不断推进以第三产业为重心的出口产业结构升级。在产业结构调整和转移、科技进步和创新步伐加快的形势下,区域合作不断加强,辽宁老工业基地的振兴有必要在更大范围、更广领域、更高层次上参与国内外经济技术的合作与竞争,尤其是参与环渤海地区及东北亚地区的经贸合作,寻求新的增长空间,培育新经济增长点,以高质量、高技术取胜,进行技术改造和创新。积极调整经济结构,优化地区分工,发展县域经济,完善分级管理的纵向体系,平衡辽宁省东西部对外贸易领域,引导全省各地区经济及对外贸易协调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蓝天,陈锴辉,运鑫.辽宁省出口商品结构优化的战略性考虑[J].对外经贸,2012(10):20-22.
篇9
关键词: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战略
一、河北省对外贸易现状分析
1989—2008年,河北省的地区产值、进出口、出口、进口、净出口几乎都是逐年向上增长的趋势,只有1993年出现很小的波动。从对外贸易整体来看,河北省二十年进出口总额增长了31.7倍,年均增长18.87%,而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1.5倍,年均增长20.48%,河北省对外贸易发展速度慢于全国平均水平。从外贸依存度来看,河北省二十年的外贸依存度最低时只有8.2%,最高时也只有16.2%,虽然自加入WTO以来河北省外贸依存度有所改善,但是仍然明显低于全国的平均水平。若只从外贸依存度的指标来看,河北省开放程度很低,与沿海开放省份的地位很不相称。从贸易方式来看,河北省一般贸易占到80%以上,而加工贸易比重小于20%,明显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全国加工贸易比重约50%。从经济总量与进出口总额关系来看,河北省地区产值二十年增长了19.7倍,进出口额增长了31.7倍,而全国的国内生产总值增长了17.7倍,全国进出口总额增长了41.5倍,河北省经济增长与对外贸易之间的相互促进作用与全国的情况明显不一致。
二、河北省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
1.外贸规模不够。近年来,河北省对外贸易从总体上实现了较快增长,而且增长的质量进一步提高,但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很大,尤其是与广东、江苏、上海、北京、浙江等外贸发达省市相比有着更大的差距。从全国的角度审视,河北省出口呈现“三低、一差距”:一是速度低于全国及东部沿海省(市)水平,二是占全国出口份额“低”,三是出口区位商“低”,“一差距”是与前后位省份的差距进一步拉大,虽然继续保持在全国第十位,从动态看,与第九位差额拉大,与第十一位差额缩小,反映出从全国出口大市场中看,河北省出口劣势非但没有改变,且有进一步恶化的趋势。 外贸依存度低。河北省的外贸依存度基本维持在10%左右,但近年来呈相对提高的趋势。从整体发展趋势看,河北与全国对外贸易发展阶段的步调基本一致。根据世界各国和地区经济发展的历史经验,在经济起飞和上升阶段,外贸依存度提高是普遍规律。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不断提高,依照这一规律,其对外贸易发展还有很大的空间。 出口商品结构不合理。河北省产品出口缺乏自主品牌,出口产品中劳动密集型产品占有很高的比重,这类产业的进入门槛低,中小企业占据重要位置,由于规模小,出口竞争激烈,缺乏打造自主品牌的能力和动力。河北省对外贸易的产品结构比较单一,尽管机电产品有一定的出口竞争力,但主要依赖传统的资源密集产品,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量不大;出口市场过于集中,主要出口欧美日市场,这隐含着河北省出口面临较大的区域风险,易遭遇贸易壁垒。 贸易方式单一。近年来,河北省加工贸易不断发展,但发展速度较为缓慢,且所占比重有所下降。1998年河北省加工贸易额为9.3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2%,之后加工贸易额总体上不断上升,到2007年加工贸易额为35.7亿美元,但占进出口总额的比重总体上却呈下降趋势,到2007年所占比重仅为14%,远低于同期全国平均水平45.4%。而一般贸易总额和所占比重均呈不断上升趋势,1998年一般贸易额为30.7亿美元,占进出口总额的72.6%,到2007年一般贸易额为212.5亿美元,所占比重为上升到83.2%。2007年,广东、江苏、上海加工贸易所占比重分别为66.7%、64.1%、55.4%,而河北加工贸易出口比重仅是13.7%,比全国平均水平低37个百分点,说明河北的加工贸易虽取得了进步,但出口贸易方式仍以传统的一般贸易为主,而且一般贸易水平不高。 出口企业性质单一。近年来,外贸强省市注重培育新的外贸增长点,外贸主体变化显着,非国有企业成为出口主流,民营外贸企业快速成长,促进了外贸业的发展。但是,河北省民营企业不少采取家族式管理方式,重大决策多是企业法人代表一人说了算,缺乏科学决策体系,且多数经营规模相对较小,经营产品种类较少,经营业绩不稳定,经营中不确定因素多,抵御风险能力差。河北外商投资企业出口的水平还很低,需加大引资力度,带动全省出口整体水平的提升。外商投资利用率很低,经济发展还很滞后。
三、河北省外贸发展战略
1.外贸发展规模化战略。首先,深入实施城市化“一线两厢”战略。以石家庄、唐山、秦皇岛、保定和廊坊为主体的一线,该地区具有经济实力强,优势行业集中,新技术产业发展快,人力资源素质较高的发展优势,应重点发展高层次的加工贸易项目,布局资金技术密集型具有竞争力的加工项目,通过发展高科技加工贸易,努力提高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作用。“南厢”地区的邯郸、邢台、沧州和衡水作为我省经济重点发展的新的增长极,外贸发展有很大增速空间。“北厢”张家口、承德两市进出口规模虽小,但增长较快。其次,增加对外贸易对象。深入实施“市场多元化”战略,在深度开拓美国、日本和欧盟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市场同时,巩固扩大俄罗斯、印度、韩国、东盟和港澳台等重点传统大市场,大力开发非洲、拉美、大洋洲、西亚和东欧等新兴市场,兼顾拓展周边国家和地区市场。最后,协调产业布局与区位优势。河北的区位特点决定了其应该利用环渤海、环京津、靠港口的区位优势,大力推进沿海地区开发开放、加快培育沿海经济隆起带的强省建设战略,借助临港工业园区建设,加快整合秦皇岛港、京唐港、曹妃甸港、黄骅港四大港区资源,形成布局合理、分工明确、优势互补的港群体系,率先建成出口产业带,形成对外贸易的龙头,以带动全省经济的发展。
2.提高外贸依存度。加强先进设备的进口,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要突出强调进口对提高生产率服务的作用,做到两个“有机结合”。一是将扩大进口与优化产业结构有机结合,推动传统产业的结构调整,重点放在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备,促进全省工业结构和技术进步水平的升级;二是将进口与农业发展产业化有机结合,重点培育产业化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资料进口。出口方面,逐步提高现有出口产品的技术含量和附加值,促进出口规模和效益,加快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最终实现外向型经济的良性循环。增强政府主导的进口战略,掌握国际市场上的主动权。除了高新技术外,现在的国际市场是一个买方市场,可以通过扩大进口来增强买方地位,强化政府主导下的进口战略。 优化出口商品结构战略。首先,继续实施自主创新品牌战略。从产品到品牌,从品牌到品牌形象,将品牌形象转化为品牌资产。根据市场规律和行业特点,实行企业联合战略,在合理分工、优势互补的前提下,实现不同企业之间的资本、技术、人力、信息等要素的优化组合,共同解决产品开发、制造、销售、品牌提升等方面的问题。通过增强自主创新能力,提高自主品牌的国内外市场份额,提升河北省出口产品在国际市场上的综合竞争力。其次,加快发展机电和高新技术产业。机电产品和高新技术产品是对外贸易中产生技术含量的类别。加大河北省自主知识产权机电产品、高新技术产品的出口,不仅有利于改变对外贸易结构,而且将在引导河北省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最后,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大力发展特色农业、生态农业,重点扶持具有竞争优势的特色农产品,提高农产品加工水平,提高农产品的国际竞争力。强化技术创新和组织创新,本着优化资源配置,集聚优势生产力要素的原则,创建特色农产品基地。规划和重点建设肉类、粮油、蔬菜、果品和水海产品等农产品出口基地,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区域农业竞争力。 多种贸易方式互补战略。大力发展加工贸易,实现三大“跨越”。一是可以摆脱上游产业对出口发展的束缚,实现出口商品规模、结构跨越式提升;二是可以利用加工贸易跨越贸易壁垒,同时,减轻人民币升值对以一般贸易为主出口发展模式的不利影响;三是可以通过引进高科技加工贸易,发挥高科技对产业结构升级的助推作用,进而提升整体产业技术水平和产业集聚水平,促进工业结构优化跨越式提高。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出口。建立科学的管理体制,确定统一协调的服务贸易进出口政策和归口管理部门。明确各归口管理部门对服务贸易的管理范畴。 大力发展潜力行业,优化对外贸易主体结构。河北省上游工业中比较优势较高的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医药制造业、皮革、毛皮、羽毛(绒)及其制品业、非金属矿物制品业等行业,行业外向度较高,在全国占据一定的出口份额。而食品制造业、农副食品加工业、造纸及纸制品业、金属制品业等行业,产业优势相对较高,主导技术成熟度高、规模经济性明显、但行业外向度较低,具有潜在竞争优势。因此,应重点发展“区位商”高、外向度低的潜力行业,培育对外贸易的增长点。应从“两头”抓起,一是要调整潜力行业内部的投资结构,限制低水平加工工业的投资增长,加快技术创新,构建高新技术群体优势和局部强势,实施一批重大项目,发展一批产业集群,培育一批产业基地。
参考文献
[1]刘可.中国对外贸易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J].国际贸易问题,2006,(3):21-25.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我国对外贸易的不断发展,一些制约贸易发展的问题不断涌现,如何解决我国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的种种问题,成为当今热点问题。在这种背景下,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有利于我国贸易的健康稳定发展。本文概述了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借鉴国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的成功经验的基础上,提出了建立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议。
[论文关键词]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公共信息服务
2007年底我国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21738亿美元,进出1:3商品结构不断优化,直接利用外国投资连年居世界首位,呈现出强劲的增长势头。但是也暴露出了很多的问题:外商投资企业的出口额占全国出口总额的比重过高,贸易竞争力不强,出1:3市场过于集中,贸易环境改善不明显,中小企业市场开拓能力不足,贸易摩擦频发,利用外资质量不高等等。鉴于此,我国应积极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进一步提高我国对外贸易水平。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概述
在当今的贸易环境下,世界各国都在进行贸易体制改革,加快贸易体制升级,着力发展贸易促进机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国也在尝试贸易体制改革,但效果不是很明显。因此,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我国走向贸易强国的必经之路。
(一)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
目前,国内外理论界关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定义还存在着一定的争论,没有形成统一的说法。笔者认为,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国家为促进对外贸易的发展和提高利用外资质量而提供的经济。具体包括:改善投资环境和公共基础设施,建立更加舒适宽松的投资环境;统一对外贸易出1:3政策和公共商务信息,以帮助公众“一站式”访问现有的政府信息和服务;协调海关、质检、税务等相关的对外贸易管理部门,为出1:3企业提供更加快捷的贸易手续;强化政府对中小企业信息化公共服务,加速中小企业的发展和提高中小企业开拓海外市场的能力;开展海外市场调查,为出1:3企业提供全面的出1:3咨询服务。它的服务对象不仅包括国内企业,还应惠及普通的公众。
(二)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类型
1.出口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出1:3贸易公共服务是指国家为促进出1:3的增长,为出:13企业提供政策性扶持和制定出1:3发展规划,并为出1:3企业提供公平、公正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包括:出1:3贸易金融服务(例如建立出1:3银行,为出1:3企业提供贷款等)、技术性促进措施、简化出1:3手续、政策咨询、出口商品技术服务、出口研发服务、出口贸易促进政策、出:13贸易摩擦救济、贸易市场凋研、贸易技术服务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出1:3贸易公共服务体系是以出1:3贸易公共服务为基础,以政府为主体,充分发挥政府的公共服务资源优势,以市场为导向,调动出1:3企业的积极性,为出口企业提供全方位、多层次、机会均等的公共服务。
2.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
目前国内外关于贸易环境还没有形成统一的表述,但是可以归纳为:在整个贸易过程中,对贸易产生影响的各种因素和条件的总和,包括相关的贸易软件和硬件基础。具体包括:国家的政治稳定性,相关的贸易制度、政策和法规,基础设施和各种贸易配套设施,以及有关环境保护的法规与标准。对外贸易环境公共服务体系是指积极地运用各种行政手段,营造宽松和有利的对外贸易环境和投资环境,积极地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
3.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是以政府为主导,行业协会为辅助,中小企业为主要服务对象,旨在推动对外贸易的发展,为本国和国外贸易企业提供国际市场信息、国际贸易政策法规信息、对外贸易运行状况信息等。该体系有利于国内出:13企业了解国际贸易市场变化和贸易伙伴所在国的政策法规,规避风险,节约生产成本。另外,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包括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出1:3商品技术服务体系、出1:3研发公共服务体系等一系列的公共服务体系。
二、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发展与演进
近年来,随着一些发达国家的经济增长逐步放缓,对外贸易逆差不断扩大,这些国家大都对贸易体制进行了相应的改革,努力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使之更加高效、便捷地为本国企业服务。借鉴国外的成功经验,有助于加快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
(一)法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进入21世纪以来,法国经济形势出现了衰退的趋势,贸易逆差持续扩大。近年来,法国不断地改革现行的贸易促进体制,建立了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该体系推动了中小企业的发展,为中小企业营造了更加有利的贸易环境。
1.庞大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机构主要包括:经济财政工业部对外经济关系司、驻外经参处、各大区外贸局、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原对外贸易中心和法国国际化促进署合并)等。各部门通力合作,以向企业提供各种信息为己任,以为企业制定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为手段,共同为法国企业服务。法国的对外贸易促进政策主要以信息咨询服务和财政补贴为主,鼓励本国企业“走出去”和参加国际展览会,并给予一定的资金补贴,培养本国企业的研发能力和创新能力,简化为企业提供出口信息和支持的手续,并实行对外贸易促进手段完全商业化运作,既符合欧盟的相关规定,又不违反世贸组织原则。
2.高效的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法国通过对外贸易中心和工商会等机构,收集、调查和整理全球对外贸易信息,为企业提供全方位、高效的信息服务。法国政府在国外设有100多个驻外经商机构,这些机构收集大量的所驻国的贸易信息、市场综合产业信息、法律法规、融资条件以及出口担保等方面的政策,为本国企业出口和对外投资提供服务。并对信息服务实施标准化管理,制定了一套比较完备的标准化信息管理体系,实现整个信息服务程序的可控性和有效性。通过高效的信息服务,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发展,开拓了海外市场。
3.完善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法国的中小企业在对外贸易所占的比重不高,一度只维持在40%左右。随着法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重视程度不断加深,中小企业在法国对外贸易中所扮演的角色越来越重要。法国政府鼓励中小企业扩大出口,中小企业很好地与政府或私人伙伴联合,这些企业在国外谋求发展,并在法国创造就业机会;设立了法国技术创新署、法国中小企业投资担保公司、法国风险投资公司以及风险投资基金等部门,为中小企业技术创新、技术转移及国际合作提供财政保障,为法国中小企业在国外投资设点和开发业务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二)英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
英国作为一个高度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非常重视政府在公共服务领域对贸易发展的促进作用,并一直尝试着改进公共服务领域中的创新思维、服务思想及政策措施。试图更好、更全面的为对外贸易服务。
1.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
英国的对外贸易促进体系遍及各地,具有纵向与横向紧密结合、覆盖范围广、服务细致等特点。除了政府和地方当局各经济管理机构的广泛参与外,民间机构在对外贸易促进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英国的贸易促进管理部门主要包括:贸工部、外交部、国际贸易总局、出口信贷担保署等政府部门,这些政府部门在贸易促进方面的作用主要是制定相关贸易促进政策,维护出口企业和外投资公司的利益,营造公平的贸易环境,提供各种贸易咨询、信息等方面的服务,从而很好地促进了英国的贸易发展。
2.健全的创新服务体系
英国政府高度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并出台了一系列的鼓励创新的政策措施,极大地推动了本国企业的创新。作为英国创新的主管部门的贸工部,在资金、信息等方面给予了企业很大的支持。贸工部有多个创新支持措施,如知识转移网络、知识转移合作计划,建立了公益型信息平台;重视信息服务功能,支持信息服务领域的公共服务。此外,还提供培训、会议、考察、国际专家帮助、市场专项调查、人才流动等一系列服务,并且将这些服务渗透到企业技术或市场开发的每一步。
3.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
英国倡导贸易自由化,实施高度开放和自由的对外贸易体制,营造了宽松的对外贸易环境。英国实行统一的对外贸易政策,制定了税收优惠、设立自由贸易区、为国外企业提供国民待遇等一系列的措施,这些优惠的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外资的流入,增加了国内就业机会。
(三)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对我国的启示
发达国家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虽然内容和侧重点各有不同,但对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建设有着很好的借鉴意义:在政府服务方面,强调服务至上原则,整合政府公共服务资源,更好地为本国对外贸易企业提供服务;重视对外贸易促进体系的建设,建立一套完整的对外贸易促进机制,各种贸易促进机构通力合作,更好地为本国贸易发展服务;注重公共信息服务体系的建设,为企业提供各种贸易信息,搭建政府公共服务的信息平台;重视企业的创新能力,在资金、政策方面为企业创新提供帮助;大力发展中小企业,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改善中小企业的发展环境,为中小企业的成长提供更加广阔的空间。
三、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存在的问题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明显滞后,还处于起步阶段,在各个方面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之处,具体表现为:
(一)公共服务财政支出地区分布不均衡
我国目前为止,公共服务的财政支出中,用于经济建设支出占GDP的比重保持在25%左右,虽然在总量上不少,但质量不高,且地区差异性十分明显。北京、上海等一些经济发达的省市,公共服务支出明显高于其他地区,同时产生的绩效也远远高于其他地区,特别是经济欠发达的地区,公共服务支出明显偏少(如表1)。这主要是因为经济发达地区财力状况好于欠发达地区,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非常充沛,再加上多年来的不断积累,在公共服务与经济增长互为因果关系的条件下,形成了目前我国公共服务分布不均衡的结果。另外,这六个省市的对外贸易总额占全国对外贸易总额的79%。由此可见,政府公共服务支出的多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对外贸易的发展。
(二)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水平不高
发达国家在推动贸易发展的过程中,都十分重视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每年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从而推动贸易企业的发展。近年来,我国虽然在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建立了包括中国贸易指南、国内涉外政策环境、世界各国技术性贸易措施信息等在内的数据库和网站,但是总体的发展水平与发达国家仍然有一定的差距。信息内容不全面,分布零散,地区分布不平衡,很多经济落后的地区特别是广大的农村地区,很难通过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快捷地了解最新的政策法规等信息;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信息技术应用水平落后于实际需求,缺乏统·的信息管理和分工。
(三)对中小企业的扶持不够
在世界各国的经济发展过程中,中小企业对经济的发展、就业数量的增加、对外贸易的增长等方面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世界各国都非常重视中小企业的发展,在公共服务领域方面,向中小企业倾斜。我国在公共服务领域对中小企业的扶持明显不够,主要表现在:政策法规不完善,虽然出台了《中小企业促进法》,但是相关的配套法规明显不足,且可操作性不强;资金扶持不够,我国中小企业无论在融资渠道,还是信用担保与欧美国家差距仍然明显;支持创新不到位,我国政府对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的培养不足。在财政、税收、咨询、技术等方面给予的支持不够。
四、建立和完善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对策建议
(一)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
鉴于我国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发展的缓慢和滞后,2004年通过的《对外贸易法》第五十四条明确规定:国家建立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向对外贸易经营者和其他社会公众提供信息服务。因此,建立和完善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体系,有助于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建设,为社会公众和进出口企业,特别是中小企业提供了有效的信息服务,切实解决制约企业发展的信息障碍,改善我国对外贸易的运行环境。加大对外贸易公共信息服务的专项资金投入,使公共信息服务的覆盖更加全面;强化商务部的网站建设,为企业提供更全面的对外贸易信息服务;完善各国对外贸易政策及环境、国外贸易市场调研等数据库的建设,为出口企业提供更全面的指导。
(二)建立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
我国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还处于萌芽状态,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督和管理存在着行政职能混乱、监管规则不健全、管理权责不清晰等问题。因此,在大力发展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同时,应建立一套完善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体系,促进对外贸易公共服务体系的健康发展。强化政府各行政职能部门责任,建立科学的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监管权责机制,确保对外贸易公共服务有效的进行;加大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公开化和透明化,逐渐提高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民主制度,使公众参与对外贸易公共服务的管理与监督;建立一支专业化监管队伍,确保监管工作的高效性。
(三)保证资金投入、实现外贸公共服务均衡化
我国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在公共基础设施建设、环境保护等方面的资金投入呈逐年上升趋势,但分布不均衡。经济发达的省市,由于财力状况充足,投入较多,所以效率相对较高,产出明显;而经济欠发达的省市,由于可支配的公共服务支出较少,所以效率普遍不高。因此,政府应在保证总体公共服务资金投入的同时,兼顾经济欠发达的省市,以达到对外贸易公共服务均衡分布,最终实现对外贸易各地区均衡发展。
- 上一篇:团队信任的感悟
- 下一篇:安全生产考核反馈会议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