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4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实践哲学 体育教学 设计实施
【中图分类号】G80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36-0081-01
践哲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时期,亚里士多德关于实践的理论为近代实践哲学奠定了根本性基础,他将实践理解为“行为的希腊语”,并导向“行为”(action),理论之于实践的优先与优势地位。马克思则提升了实践哲学在哲学体系中的地位,杜威则在具体的教育领域实现了实践哲学的应有价值。杜威提出的“做中学”理念使得传统教育中国存在的“知与行”、“学与做”相分离的现象有了改善的理论基础和支撑。目前在我国中小学体育教学面临倾向游戏化、功利化、边缘化的不利现状下,实践哲学介入体育教学领域,特别是指导体育教学设计具有重要意义。
一、实践哲学介入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的内涵
体育教学设计主要包括以下三方面的内容:一是教学目标的设计、二是教学过程的设计、三是教学效果评价的设计等。实践哲学介入该领域,实现了上述三方面内容的内涵转变。
1.实践哲学介入下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
根据新课程标准的要求,一般将目标划分为三种维度,而在实践哲学的介入下,三种维度的内容虽未发生改变,但其内涵已经有了实质性的突破。在知识与能力领域,实践哲学要求体育教学交给学生的知识是在行动中进行,能力的培养更加注重操作和实践的内化性;在过程与方法领域,实践哲学要求教学过程和方法要能够使学生在实践中获得思维、意识等方面的提升;在情感态度和价值观领域,实践哲学要求用具体的行动形成体育精神与气质。除了这三种维度的转变外,教学目标设计的转变还要关注学生的起点状态以及学习动机。这些关注的重点都需要以实践哲学为基础,在具体行为上加以落实。这种目标设计的转变也有三层内涵,一是从关注外显的知识转变到关注学生内化的知识,二是关注把学生内化的知识转变到其外显的行为,三是关注学生的现实学情转变到其拥有的潜能和发展。
2. 实践哲学介入下教学过程设计的转变
体育教学过程是指体育教学的实施过程成为达到体育教学目标所进行的体育教学的程序。体育教学过程有以下几个方面的特征:一是运动的实践性,二是社会的交往性,三是过程的动态性,四是组织的复杂性。教师在设计教学过程时往往无法顾及到上述三种特征,仅仅将教学设计的理论进行简单抄写,很少顾及到实践中的具体过程,更加难以触及实践哲学的理念。在实践哲学的介入下,回忆总结以往教学过程的问题不足,以具体行为就是最佳教材、教辅的理念积累教学素材,提升应对教学难题的能力。设计教学过程看似是理论上的书写,实则是将真正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的前期的预演。教学过程涉及的要素很多,如具体教学内容、教学条件、教学方式等,在设计教学过程中需要运用实践哲学的理念真正将关联要素涵盖起来,并进一步的进行有机结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保证学生的教学主体性地位、教学内容的丰富性与创新性、教学条件的保障性等。
3. 实践哲学介入下教学评价设计的转变
体育教学评价以往是以学生的身体素质为基础,重点考查学生跑跳力量、身体协调性等方面,很少考虑学生自身实践过程,缺乏对学生进行多元评价。体育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促进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发展,实践哲学介入会把教学评价的重心放在学生自身成长方面,而在设计评价之初就应考虑教师与学生的互评,学生与学生的互评以及自我评价。这种实践方式目前体育教学评价中较为缺乏的,忽视了评价效果对于学生的影响,特别是对学生长远的发展。
二、实践哲学介入下的体育教学设计的实施
1.确立以学生实践为导向的教学设计理念
以学生实践为导向,确立了学生在体育教学过程中的主体地位。这种导向针对学生不同特征注重调动他们学习的主动性,充分挖掘每个学生的内部潜能,有的放矢的对不同学生个体进行有效指导与学习促进。学生的实际状况随着生理发展不停的在发生变化,学生课堂的行为实践和学习过程是教师为今后体育教学进行设计的主要参考和实际素材。以学生实践为导向还要转变教师的传统理念,即从教师的教转变到学生的学,而这种理念的转变首先应体现在体育教学设计上,学生被动的接受是“教师的教”体育教学设计的体现,而学生主动学习、热爱学习是“学生的学”体育教学设计的体现。树立以学生实践为导向的理念,是真正实现实践哲学介入体育教学设计的前提和基础。
2.构建以实践为载体全过程学生参与的设计方案
一般认为教学过程包括教师、学生、教学内容和教学保障等四方面,也称教学过程“四要素”。而从教学逻辑的角度观察,笔者认为教学过程可以分为引起疑问、尝试解决、教师指导、再次实践、解决问题、反思总结六个环节。根据学生是教学主体的依据,学生参与教学全过程则是具体实施的主要举措,在引起疑问方面,教师应思考如何引起学生的注意,该种注意要结合学生日常生活学习、结合以往学过的知识内容、结合学生心理发展阶段。在尝试解决方面,学生的思维能力、运动能力、心理素质等方面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和变化,设计教学应先期预测可能会有怎样的变化。在教师指导方面,示范法和纠错法比较常用,教学设计更应创新指导方式,比如小组合作中的学生互助以及教师启发式指导等,这些方式都可以成为教学设计的重要内容。
3.建立以学生生长为依据的教学评价设计体系
实践哲学介入体育教学的重要价值是在实践中让学生的生命得以生长。应对当前体育教学评价指标体系进行完善和优化,评价学生不仅仅只看有没有达到课程的教学目标,更应该关注学生的生命在教学前和教学后有没有生长和发展。体育教学的评价不是简单的身体素质的提高,而是知情行意的全面协调发展。笔者认为,学生生长的基本观测要素有以下四方面:一是热爱体育项目、二是身体保持健康、三是体育素养不断提升、四是有自己对体育及体育教学的理解等。这四个方面又可以分为若干要素,从而使教学评价设计体系更加具有可操作性和实践意义。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交叉学科;专业建设;教学团队
高校知识高度专业化与经济社会发展对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催生了高校交叉学科专业的产生。交叉学科专业的建设是背靠多学科、面向社会来优化高校专业建设的典型,是高等院校培养复合型人才、协同创新人才培养的重要举措。强化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也是世界一流大学先进的办学经验,更是多数高等教育发达国家高校本科专业建设的共同趋势。
一、建设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必要性
交叉学科专业有多个学科生长点,且可能关联高校的不同院(系),其建设对教学基层组织的要求很高。在专业设置时,若建设者目标不明确、理解不准确,交叉学科专业建设会因建设单位不同而有较大的内涵差异,造成典型的专业建设失范。在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若缺乏正确的领导与协调,不能创新教学基层组织形式、创新机制确保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的科学性、高效性,各个单位间资源协调就会成问题,从而使得专业人才培养过程困难重重。
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创新,既是其基础性作用决定的,也是破解基层教学组织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限制的要求。创新大学基层教学组织可以通过变革现有的教研室文化并通过再造组织形式来实现。
高校基层教学组织是实施专业教学的关键因素。大学基层教学组织目前主要是教研室、课程教学团队。2007年教育部批准建设了100个国家教学团队,各省、各高校也相继建设了数个多层次的教学团队。对这些教学团队的初步分类、统计表明,以基础课程或专业课程为核心的比例超过了60%,理论与实践教学相结合的占了20%以上,完全没有涉及学科交叉或综合的专业教学团队。由于多方面原因,教研室在基层教学及管理活动中,功能游移,行政化、工会化现象较普遍。
从组织文化表现看,教研室组织文化特点是组织中个人作用明显,集体作用趋弱,缺乏团队精神,突出表现是维持惯例的教育教学观念、推行个人化的行为方式,限制新教育观念与行为方式的生成、共享,因此,“封闭性”教研室组织文化难以促进跨学科合作培养综合性人才的教学及其改革任务。知识的高度专业化使得教师个体之间的联系趋于松散,其结果是弱化了高校组织作为一个整体的内在一致性及组织内部联系,无法发挥人才培养的整体优势。在交叉学科专业建设及人才培养过程中,若仅以教研室作为基层教学组织,来自不同单位的成员对原有的教研室文化很难达成共识并融合在其中,更谈不上发挥团队的集成性作用。
变革其组织文化是困难的,但又是必须的。组织文化源于组织成员的态度与行为,反映在组织整体性共识、外部适应性等方面,体现了组织文化的能动性,因此,创新组织形式、组织文化内涵培育同等重要。由于教研室文化是高校内部的小文化,也由于可期待的行政引导甚至强制效果,变革教研室组织文化的条件是具备的,也是可行的。
针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就是变革基层教学组织形式的首选措施。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建立不仅能弥补课程(组)教学团队的不足,而且能够通过组织学科知识互补的人才在教学过程中协同工作,满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对师资队伍的基本要求。教学团队是面向问题的组织形式,建立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更能避免专业建设失范问题。
二、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内涵
“由少数有互补技能、愿意为了共同的目的、业绩目标和方法而相互承担责任的人们组成的群体”,这既是团队定义,也反映了团队特征与团队精神。交叉学科专业的知识体系由不同学科知识融合而成,“技能互补”是交叉学科专业师资队伍最突出的特点,“同伴互助 ”不仅是对新型高校基层教学组织的组织文化要求,更是交叉学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关键。没有互助,来源于不同单位的人员无法形成推动专业教学改革和教学水平提升的合力。
教学团队定义,主要包括工作目标、成员构成及要求、功能定位、权限、计划等方面内容。在收集到的教学团队定义中,一般把工作目标确定为一门或类似的几门骨干或核心课程教学,可以简称为“课程”教学团队。团队成员构成排除了成员可以具有完全不同的专业背景(不同学科门类知识),团队定位没有明晰教学团队与教研室的相对关系、关联关系,团队职责方面没有明确团队的上位管理者的确立原则与方法,以及资源(师资和设备等)调度权、使用权。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工作目标不仅是系列课程的教学,还包括专业建设,可称为“专业”教学团队;团队成员,知识背景并不限于一个学科门类,来源可以是多个教学单位,甚至可以是其他社会成员;它可以是高等院校院(系)下设的教学基层组织,也可以是与院(系)之平级的教学基层组织;它由学校直管或授权某个单位管理,具有一定的资源调度权、管理权。
基于以上的思考,借鉴已有的定义,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定义如下:“根据各学科( 专业) 的具体情况, 以各种基层教学组织为基础, 以系列课程、一个或多个专业为建设平台, 在多年的教学改革与实践中形成团队, 具有明确的发展目标、良好的合作精神和梯队结构,接受学校或学校委托管理,与教研室共存的创新型教学基层组织。例如,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是一个交叉学科专业,内容跨大门类(工学类—计算机类、管理学类—管理科学与工程类),按传统方法,计算机学院、经济管理学院都可设此专业,但有专业建设规范的隐忧。按照建设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思路,学校可设立“计算机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教学团队实施人才培养及专业建设,此团队可委托有关院(系)管理,也可由教务处或其他部门直管,成员人事关系隶属原行政单位,但在专业教学时服从团队统一管理。
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具有如下特点:
适应经济社会对人才培养的要求。教学团队的“开放性”可以促进团队打破大学内部门界限,甚至突破高校与政府、企业之间的体制壁垒进行资源调配,有利于产、学、研更紧密结合,促进课程体系优化并达到内容新、特色鲜明,使人才知识结构更好地适应细分人才市场的差异化要求。
整合教学资源,提升资源效率。由于倡导师资、设备等教学资源因教学需要而统筹配置,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能促进教学资源的充分共享,极大地改善高校资源短缺与资源低效的局面。
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加快了教学基层组织在结构层次上的提升。一方面,团队建设适应了学科分化与综合的新趋势,使大学的基层学术组织突破了教研室模式,从相对狭窄的二级学科跨入到一级学科层次,更有利于学科交叉与知识融合,提升了管理效率。另一方面,专业建设任务归入到教学团队,既能使学校管理结构进一步向扁平化方向发展,也能使教学和科研在更高层次和更高水平上得到发展。
三、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建设
1. 认真组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
认真组建。专业定位是构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基础。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分清专业人才知识所属学科门类及学科,进一步明确在专业知识体系中各学科知识的总体关系(平行、互补、主从/主辅、支撑等)及其比重。在此基础上,确定团队成员的知识构成、人员比例、成员数量,明确团队负责人及学科牵头人。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来自不同单位,在团队中协作工作时,可以不改变行政隶属关系,也可以兼任原单位部分工作,但对关键成员,其主要职责必须服从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及团队管理。相比“课程”教学团队,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成员数量会比较多,这种状况下,可以设立多个亚团队,以确保团队效率。
明确管理职能。鉴于交叉学科专业团队的建设牵涉到多方资源(师资、设备等)的调度,明确其管理职责也很重要。首先要明确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的学校主管或托管单位,明确其管理定位,然后要对团队进行合理授权,这些授权应包括成员考核鉴定、激励建议权,资源引入等建议权,也应包括设备资源使用、管理等方面的职权。当然,不要再把团队异化为行政组织,也不能把其他教学组织或行政单位原本有效行使的职能重新授予团队。
创新管理制度。团队管理制度要特别体现高效、激励原则。一方面,充分发挥相关学科与专业已有的教学资源优势,保证人才培养效果,与此同时,要显著提升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效率,另一方面,由于团队成员具有不同的学科知识背景、来源于不同教学单位,个人思维方式、行为习惯、彼此认同标准有差异很正常,为了更好地协作工作,团队管理制度要更好地体现激励原则,充分发挥团队成员的个人主观能动性。
2. 充分发挥团队全体成员的积极性
创新团队文化。推崇共赢的组织文化,在多学科知识交融的团队里,团队在促进共同事业发展的同时给个人事业发展带来的新机会更多。提升学习型组织文化,这类团队成员之间能在知识与技能上相互欣赏、相互补充,通过学习上的互促、互助将促进团队及成员素质与能力全面提升。完善合作型组织文化,基于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成员在主体意愿、可分解任务、共享规则、互惠利益等要素达成一致。在团队集体中,个人特长与优势、知识精华与前沿都能展现给学生,在这样的团队的教学、教育下,学生思维空间得以拓展,专业能力和自我学习能力与水平将加速提升。
营造利益补偿机制与竞争机制。通过利益补偿机制,促进团队成员间所倡导的观念及其行为方式从原组织模式向新组织模式转移。利益补偿机制既来源于再造专业组织(团队)体制本身,也来源于高校对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所创造的社会效益的奖励。具体实施中,高校要出台鼓励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建设的学术、经济等方面的激励措施,促进团队成员择优选择、竞争上岗。
发挥领军人物作用。由于多学科特点,教学团队中领军人物的作用显得特别突出,他(她)不仅是人才培养、专业建设研究与改革的带头人,更是促进交叉学科专业良性发展的关键人。
3. 强化交叉学科专业研究
交叉学科专业教学团队既是专业教学实践者也是专业改革的研究者。要通过研究,提出交叉学科专业组建的基本条件、要求、方法与评价的办法,要以人才需求、专业特色来评价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合理性、正确性。
我们认为,崭新的研究领域、丰富的研究内容、持续的人才需求,是交叉学科专业必备特征。这些可作为组建交叉学科专业的必备条件考察。专业功能的实现通过课程体系来引导,因此,审查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就可看出专业成熟度及建设力度。从交叉学科专业课程体系看,有的所谓交叉学科专业只是把几个相关专业的课程进行组合、混杂或凑合,体现了“综合性”而忽视了“专业性”。其表现是课程无特色、专业无取向、人才缺乏竞争力。正确做法应该是分析专业知识覆盖面、建构知识体系、合理分布知识点、按“知识点”构建课程及课程体系(非简单地用其他现存的课程来重组课程体系),真正实现知识融合而非课程组合。在交叉学科专业中,各学科专业知识的融合程度、知识结构与知识点的比例关系等决定专业的特色、人才培养效果,也将决定专业的发展后劲。
参考文献:
[1] 郭国强. 关于交叉学科专业建设的几点思考[J]. 中国大学教学,2010(10):42-44
[2] 房喻,陈亚芍,胡道道,王文亮. 建设高水平教学团队不断提升教学质量[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49-52.
[3] 姜艳萍. 高校优秀教学团队建设与管理问题[J]. 西安邮电学院学报,2009(11):184-186.
篇3
【关键词】建构主义理论;高校;英语教学;内涵;更新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5)08(B)-0000-00
1. 前言
英语教学是高校教学的重要内容,其教学目标是培养合格的英语人才,近年来,高校英语教学改革不断深入,社会建构主义逐渐进入高校英语教师的视野。教师在教学中给学生构建良好的教学情景,鼓励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学习,让学生在体验的过程中构建知识体系。高校英语教师应在社会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对学生进行英语教学,在英语教学中实施素质教育,提高高校英语人才的培养质量。
2. 社会建构主义概述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提出了建构主义,建构主义是心理学的一个分支,其主要观点是:学习是学生主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这个过程是学生心理变化的反映,需要学生亲自参与。由此看来,在高校英语教学中,高校英语教师应该构建“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的英语教学模式,让学生自主参与学习过程。英语是一门应用性比较强的语言,为了让学生能够应用英语进行流利的交流,高校英语教师不能单一地给学生灌输英语理论知识,必须注重学生英语应用能力的培养[1]。此外,高校英语教师在英语教学中还要不断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英语知识的意识和能力,让学生积极主动地自主学习英语知识。
3.社会建构主义理论下的高校英语教学内涵
3.1关注学生的个性发展,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3.1.1强化高校英语教学中的素质教育,发展学生个性
社会建构主义认为,教学应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灵活的寻找教学方法,真正实现“因材施教”,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此外,还要注重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注重发挥学生主观能动性,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一刀切”的教学方法,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不同的学生进行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培养富有创造力的大学英语人才。
3.1.2尊重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
社会建构主义理论强调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学生是知识的主动建构者,高校英语教师要为学生制造自主学习的机会,设置一些探究性的学习任务,让学生体验到英语学习的乐趣,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和能力。
3.2构建多样化的高校英语教学模式
英语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而社会建构主义认为,学习是学生在其他人的帮助下,充分利用各类学习资源,自主获取知识的过程,这正好符合英语实践性强的特点。为此,教师在教学时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学生创建实际的教学情景,让学生在实际的情景中练习英语、探究英语问题,这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实践能力,有利于实现“学以致用”。高校英语教师可以构建开放性的讨论教学模式,充分利用小组学习的教学方法,给学生设置一些贴近生活实际的英语问题,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讨论,让学生在讨论的过程中提高英语应用能力。
3.3创新英语教学体验
现阶段,英语教学强调学生的学习体验注重学生在学习中的交流和沟通,这与社会建构主义下的英语教学思想有一定的关联性。
3.3.1启发式英语教学
在传统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没有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对学生进行教学,一味地要求学生背诵语法知识和英语词汇等英语理论知识,在这样的教学中,学生毫无兴趣可言,久而久之就会失去学习英语的动力。而“以问题为中心”的体验式教学法把教学内容转变为一系列的问题,教师组织学生探究这些问题,在探究问题的过程中,学生能感受到英语学习的兴趣,提高学习主动性及英语应用能力,避免了“哑巴英语”现象。在设置英语问题时,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从多角度设置英语问题,激发学生思考、探究问题的欲望,让学生在亲身体验的探究过程中获取英语知识、培养英语表达能力。
3.3.2讨论式英语教学
在以往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交流很少,致使很多学生不能应用英语流利地与别人进行交流,不利于提高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而在讨论式英语教学中,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参加大量英语语言交流活动、组织学生讨论英语问题。讨论式英语教学不但能让学生在交流、提高英语应用能力,而且能培养学生交际能力,让学生更加全面地发展。
4.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更新高校英语教学的路径
4.1更新教育观念
在当前的高校英语教学中,还有部分教师的教学观念比较落后,不利于高校英语教学的革新。因此,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更新英语教学观念,结合社会建构主义,根据学生实际情况选择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对学生进行教学。首先,高校英语教师要不断研究英语教材和英语教学,让自己真正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和学生的引路人。其次,高校英语教师要摒弃传统的教学观念,注重“育人”,让学生获得更加全面的发展。最后,高校英语教师要制定长期的发展计划,不断丰富自身的知识储备,以身作则地培养学生的终身学习观念。
4.2加强对学生的指导
在高校英语教学中,英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指导作用,不但要指导学生的学习过程,还要指导学生的学习策略。一方面,在组织学生参加英语活动的过程中,高校英语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而要对学生进行亲切的指导,及时发现并解决学生在学习中的问题,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另一方面,构建主义理论要求高校英语教师不断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并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指导,在这里,高校英语教师要注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根据学生的个性不断调整学习策略,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学习能力。
4.3丰富教学内容和教学活动
在构建主义理论的指导下,高校英语教师不但要利用丰富的英语教学内容对学生进行教学,而且要为学生设计多种多样的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全面发展。首先,高校英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多媒体等教学工具,为学生挖掘更多贴近生活实际的教学资料,开拓学生的知识视野,让学生获得更加丰富的知识储备。其次,高校应该给学生设置一些与学生生活实际息息相关的教学活动,让学生的学习更加贴近生活。这样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能力,让学生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应用英语与别人流利的交流。
4.3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在传统的高校英语教学中,教师一味地给学生灌输课本上的英语知识,无法激发学生对英语的兴趣。因此,要构建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模式,提高学生对英语课堂的参与度,激发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此外,在社会构建主义理论下,高校英语教师要把素质教学贯穿于整个英语教学的始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5.结束语
当前,在社会建构主义理论的指导下,我国高校英语教学模式不断更新,高校的英语教学不仅要教会学生相应的英语知识,还要注重培养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培养优秀的英语人才。
【参考文献】
[1]建构主义理论在大学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课程教育研究,2013,23(20):105
篇4
【关键词】园林专业;教学设计;思考
1职业院校园林专业教学设计概述
1.1教学设计的内涵
教学设计就是通过深化教学内容,优化教学方法,把教学内容与教学要求加入到教学体系中去,明确教学工作的政策,明确教学的目标,设计好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内容,通过案例教学的设计来明确教学的内涵,通过项目教学的设计来明确教学的方案。根据教学的方法和教学的要求来设计教学方案,制定好的教学大纲与人才培养方案,让学生明确教学设计的目标与要求,把握教学设计的内容与方案,掌握课堂的内容与教学的内涵。把握作业的内涵与作业的完成进度,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课堂作业与课外作业,通过作业来提升知识的学习能力。科学设计教学方案与人才培养方案,强化课程的实习基地建设。我们要不断探索各种的教学设计方法,开发新的教学设计内涵与方法,加强与学长的互动式教学,注重学生学习能力与领悟能力的培养,通过学习人才培养方案来提升自己的能力,突出多种教学方法来教学设计中的运用,突出教学设计在备课中的积极作用。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的实力,设计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工作步骤。
1.2明确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教学设计的要求,设计好教案
教案是课堂教学的基础,教案的设计是教学设计工作的重要内容,教学方案的设计要有想象能力和发散性思维能力。做好教学的设计工作,认真上好每一堂课,充分利用现有的教学基地与教学条件来教学,充分利用企业方的资源来完成我们的教学工作,把校企业合作与课程建设结合起来,老师要做好教学大纲的设计工作和教学方案的设计工作,可深入到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去,努力做好教学工作的每一个环节,认真研读教学大纲的要求与教学方案,掌握教学设计工作的内容与工作要求,不仅要掌握教学方法的选择与备课工作,还要熟悉教学思路的选择与思考。设计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强化校企合作的力度与流程优化,努力做好人才培养的方法与老师工作能力的提升,努力做好教学的内涵建设,掌握多种教学方法与教学手段,要把教学方案与教学内容结合起来,努力实践园林专业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工作方法来提升教学能力与教学思路,通过丰富的教学案例来提升教学的思维方式,教学要与实践结合起来,努力深入到教学的一线,教学工作与教案的设计工作结合起来,认真做好学生的思想工作与培养工作。老师要认真阅读教材,认真研究园林专业的教学大纲,多去园林专业的教学实习基地去学习,多向企业和行业的专家学习,还要明确教学工作的内涵与教学要求,深化教材建设与师资队伍建设,熟悉教材中的知识点与教学方案,把课程的重要内容整理出来。
1.3认真研究职业学院园林专业的教学设计方法
认真学习园林行业的技术标准与技术要求,通过教学方法的选择来认识人才培养方法。建设好的人才培养的实习基地,完成教学的设计工作与备课工作,充分发挥学科专家的作用,一方面做好实习基地的建设工作,另一方面制定园林教学的方法与要求,通过深化校企业合作的深度,充分利用学院内部与外部的资源来做好教学设计工作,突出学生的动手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探索好的教学方式和教材建设方式,全面提升学院的办学水平与人才培养的工作水平。老师要做好学生的引路人,设计教案与实习的教学计划,在实践教学的努力引导学生的动手能力,加强学生的思想稳定工作。园林专业老师人认真研究园林的行业标准与技术要求,通过做好教学的设计工作来提升教学的水平,学生要认真听课,积极配合老师的工作,积极做好实训教学的工作,认真完成老师安排的作业,积极深入到企业中去,向专家学习。课堂教学要与作业的要求结合起来,在作业中领悟课堂中的知识点与技能点,科学安排好园林专业的教学进度,努力做人才培养工作与教学工作。深入教材的研究工作,合理安排好教学的时间与工作量,通过学科资源的整合来提升教学的效果,提高园林专业的办学水平。
2教学设计工作与备课工作要结合起来
认真分析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认真分析学情与学生的实际需求,注意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与实训教学项目,组织好教学进度与教学的内容。备课工作要认真研究好教材,认真收集教学的资料与行业的技术标准,探索好的教学方法与教学的发散性思维,制定好的教学方针。提升教学设计的工作水平与技术水平,从而教学的方法研究工作中认真领悟,设计好教学的思维方式与教学方式,实施集体备课的工作思路与工作方法。
3落实教学设计的思想与工作方针
做好教学设计工作才能上好课,建立好的人才培训体系与实训体系,认真学习教学的资料与教学的工作要领,充分利用教学的条件与资源,认真学习好教学设计的思想与工作内容,认真做好教学的组织工作与课程建设工作,努力实现教学的设计工作效果,提升教学能力,努力做好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提升教学的水平与教学的设计水平,通过优化教学方法来提升教学的效果。总之,职业学院园林专业教学设计工作很重要,学生可充分利用好学院的条件来学习,校内实训基地与校外实训基地要充分利用起来。我们要科学设计好教学工作方法与教学方案,采取科学的现代教育技术来完成教学工作,通过对教材的深入分析与研究,设计好教学的内容要求与教学思路,突出发散思维在教学工作中的灵活运用,改变教学的方法与教学的手段。园林行业的技术要求与标准很多,一定要深入到教材中,认真学习,认真分析,把教学设计的思想与方法融入到我们的教学工作中,通过项目教学法来组织教学的内容与教学方法。通过好的教学方式来教学组织形式来提高教学效果,教学设计工作要与教学的研究工作结合起来,认真研究学生的学习能力与实践能力。
【参考文献】
[1]朱立明.精彩课堂你做主[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
[2]姚世敏.让课堂说话[M].吉林大学出版社.2010.
篇5
关键词:信息化教学设计;技术工具;学习资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5)01-0053-03
目前,在大中专院校以及中小学,很多教师已经有了信息化教学设计和实施的经验,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具体的操作中,尚存在不少误区,误区的存在无疑会偏离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初衷,甚至会影响、阻碍日常教学的顺利实施。因此,有必要对其进行归纳并予以剖析,从而及早发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在具体应用中的问题,为一线教师提供借鉴。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误区
1.误区一:满足于教学手段的改变
在教学中,很多教师用计算机、多媒体代替了黑板,鼠标代替了粉笔,课堂教学中内容的呈现方式改变了,但教学的实施依旧采用传统的授课形式。在教学方法和策略上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和现有的信息资源进行设计,这样的教学设计所带来的课堂教学是单一甚至枯燥的。同时,由于过于关注内容的完整性,呈现的内容多以文字居多,形式相对单一,易引起学生的视觉疲劳,这些无疑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此外,现实中还有一种极端:在教学设计中,过分强调使用信息技术工具,而忽略了学生的信息素养、接受能力等实际水平,导致了课堂上学生在技术面前无所适从的局面,既浪费了时间也浪费了资源。
2.误区二:拘泥于传统的教学设计模式
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很多教师使用了信息化资源和工具来开展教学,组织教学活动,但仍然是以方便教师的教为主,忽略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在对学生的培养上,更多关注的依旧是知识本身的学习,忽略了对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的培养。在整个教学设计的过程中,使技术工具功能单一化,忽略了技术工具的其他功能,缺乏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信息技术工具进行自主学习的意识。这样的信息化教学设计无非是传统教学设计的翻版,并没有体现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特点。
3.误区三:学习资源缺乏实用性
计算机网络的兴起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基本的搜索工具,网络上的资源就可以辅助我们进行教学设计,但很多教师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时过多地依赖现有资源,没有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自身的信息素养进行筛选、修改和再加工,忽略了将搜集到的资源和自己的教学目标进行匹配,以至于学习资源缺乏针对性,实用性不强。
教师信息化教学设计误区的原因剖析
造成上述误区的原因因时因地而异,很多时候,一些客观因素是导致问题的直接原因,如现有资源的匮乏、信息化基础设施的不完备、时间仓促等,这些因素会影响教师的教学设计和实施。但从教师主观原因上分析,以下是造成误区的两个主要原因。
1.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片面,流于形式
很多教师以为信息化教学设计只是教学手段、知识传递工具的变化,这显然是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误解。例如,在《VB程序设计》课程中,有位教师在讲解第14章文件处理第一节课时,完全按照PowerPoint的顺序,先讲磁盘驱动器,接着讲列表框驱动器,最后是文件列表框,即便在讲解实例时,也只是蜻蜓点水般地在PowerPoint上演示一下,这显然是不符合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的。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指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习者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和综合能力,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他们的学业成就。
从概念的描述可以发现,信息化教学设计强调利用技术和资源为学生创建良好的信息化学习环境,培养学生的综合能力,让学生成为主动的学习者。因此,在进行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信息资源的优势,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将信息技术整合应用到教学的各个环节,为学生的学习提供最大程度的支持,让学生在丰富的技术、资源条件下进行有效的学习,达到教学过程和结果的双优化。
2.过分依赖技术工具,忽略了自身的角色定位
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多样化的信息技术工具为教学提供了便捷,如通过可视化的知识表征工具(如思维导图)把知识组织起来,方便学生理解知识之间的联系;Google、Baidu等搜索工具可以快速查找资源;QQ、MSN等聊天工具使快速通达的交流成为可能……这些工具的优越性极大地方便了教师的日常教学,然而,正是这些技术工具的多样化功能使很多教师过于崇拜技术工具在课堂中的功用,而把自己推到了课堂的边缘。
学习环境的改变促成了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生命力,但不管处于怎样的环境中,教学设计、实施以至最终的教学效果还是依赖于教师自身的创造性。教学设计涉及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环境和学习者等多个组成要素,要达到最优的学习效果,必须综合考虑所有要素。因此,作为学习环境组成之一的技术工具只有在结合具体的学习内容、符合学习者自身特点的情况下适当使用,才能真正有助于学习者的学习。而如何达到“适当”,使技术工具的作用真正得以施展,这些都是在教学设计过程中教师需要考虑和进行协调的。因此,不管是传统教学设计,还是信息化教学设计,教师始终要把自己摆在教学设计的“主导”地位,切不可让技术工具“越俎代庖”而失去自身的设计思维。
针对上述误区的应对策略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以学生的学为中心,注重学习者能力的培养。在教学设计和实施中,教师是学习的设计者、促进者和引导者,为学生更好地学习创设资源提供支持。因此,要解决上述问题,作为教师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认真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
作为信息化时代的新型教师,需要系统地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避免片面理解所导致的误区。在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学观念。在教育实践中不断地总结反思,结合具体的教学实施来加深对信息化教学设计的理解,从而不断提高自身的信息化教学设计能力。
同样是《VB程序设计》课文件处理这一章第一节课,另一位教师是这样安排的,整节课几乎没有用到PowerPoint。他首先复习了上一章讲解的打开、保存文件,打开字体颜色对话框等操作。强调了这里字体、颜色的设置只能应用于richtextbox中的字。而对应于计算机硬盘中的字就爱莫能助了!
这一节课就来解决这个问题。引入了本节课的讲解内容:文件的打开和保存,首先讲解了顺序文件的保存问题,即写操作。接着讲解了顺序文件的打开问题,即读操作。整个课程的讲解均在Visual Basic中度过的,每讲完一个知识点就让学生自己操作一下,并及时到学生中了解掌握的情况,根据学生反馈的信息,及时解决问题。最后还留了思考题,让学生在巩固中有所创新。
在学习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同时,深入理解其理论基础,提升自身的理论修养,所谓“厚积薄发”,教师只有全面系统地打好理论基石,才能在教学设计的具体实践中得心应手。此外,信息化教学设计的内涵在不同的教学模式下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作为一线教师,在学习的同时,要善于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选择不同的教学模式,积累实践经验,在不断的“教中学”过程中,修炼自己信息化教学设计的能力。
2.合理定位技术工具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的角色
技术工具是学习环境的一部分,为教学设计和教学实施提供了支持和助力作用。因此,从某种程度上说,技术工具类似于传统教学中的黑板和粉笔,当然,与之相比,技术工具在教学中的作用是多方面的:一是教师、媒体、内容、学生之间相互作用的中介;二是信息工具、效能工具、情境工具、认知工具、交流工具和评价工具;三是具有“拟人”和“拟物”作用。从本质上来说,技术工具是教学双方的中介,是促进优化学习的工具。
作为教师,要发挥主导作用,树立正确的技术应用观,在技术工具的选用上要本着符合教学内容,方便学生理解和使用为原则,以优化学习过程和最终的学习效果为目的,这样才不会在丰富的技术工具面前茫然失措。在教学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的选择上,也要精心地利用技术工具将学习内容有效地组织起来,为知识的呈现、学习任务的完成以及最终的评价等提供支持。此外,各个学科都有自身的特点,在技术工具的选择上,教师要学会在充分把握学科知识特点的基础上去选择技术工具。
3.注重学习资源的设计,促进有意义学习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基于建构主义的,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让学生在信息化环境下成为知识的主动建构者。因此,在教学设计中,学习活动的设计、教学策略的选择都应该服务于让学生进行有意义的学习。在信息化教学设计中,丰富的学习资源可以为学习者创设问题情境、故事情境和实验情境等,这些情境一方面可以构建学习任务与学习者经验产生有意义的联系,另一方面可以促进知识、技能和经验之间产生链接。
例如,在VB中讲解变量、控制结构、数组这三章时,用一个计算器的例子贯穿始终。当讲解变量时,用一个简易的加法器作为实例(如图1),先给学生演示减法、乘法和除法的程序,让学生自己去编写出错的加法程序,去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当讲解控制结构这一章节时,将前面讲的简易计算器稍完善一下(如图2)。在这里面用到了分支结构,先让学生用if语句编写一下+、-、*、/和=的程序,看看他们的掌握情况。最后简单说明在用if语句时遇到的问题和对应解决的方法,再用select case语句编写稍复杂计算器中的分支结构。让学生在学习的时候有一个升华。
当讲解数组这一章时,可以再将稍复杂计算器完善一下。提示一下学生可以将界面中出现的command控件做一个简单的分组,让学生试着编写。最后对完整的程序进行讲解。
篇6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现代化社会要培养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起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2.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预计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使本来充满生机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认识到教学应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问题设计的方法方式
如何设计目标问题的呈现形式?如何设计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常常是数学课堂设计最常遇到的问题,以下的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生活原型。
中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对这些知识,要由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 如:提供日常生活中各种对应关系,引入“映射”的概念;列举蝴蝶、人脸、花朵,镜面反射,提供对称图形的原型。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实现“概念性的数学化”。
2.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问题
如:在数列的基础上引入等差数列。
这种当新概念是已知旧概念的一种概念时,常给出一组反映已知概念的事例,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这部分事例所具有的与其他事例不同的共性,从而引入新概念。
另一种引入方式是在概括程度较高的旧概念基础上,加入新的属性,通过逻辑推演,直接引入新概念。
如果在相对具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较高层次的概念,那么常见的方式是提供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分析其共性,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
3.练习式
如: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安排一组习题让学生练习,通过对练习题或解答结果的讨论引申、推广引入课题。
4.设疑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之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而产生迫切了解结果的强烈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入。
5.类比、对比式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联系时,可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引入课题。
如在掌握等差数列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很方便地引出等比数列的相应内容。
6.发现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引入课题的方式。
三、课堂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智慧的创造性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念如下内涵:
1.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文本",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作品"。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可以画等号的。我以为这是把教学设计这样丰富的一个概念简单化、片面化了。教案是教学之前备课的物化产品,它规定了即将要进行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有的甚至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预设好了。这样的教案,是一种封闭的东西,它独立于整个教学过程之外。封闭的东西容易走向僵化。我们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陷入封闭的死胡同的教案拯救出来,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这个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
2.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觉醒、校正、丰富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教学设计或者写教案是技术性的东西,与教育哲学没有关系。很多人以为,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话题,与一线的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没有关系。这是极大的误解。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是在相应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体现一定的教育哲学,有时只不过是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篇7
关键词:儿童;创意美术;设计体系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质量的不断提升,我国教育部对孩子的教育也作了积极的部署。教育部明确要求学校与教师,必须本着育人为本的服务宗旨,为孩子提供更加优质的教育,从而给国家和社会培养出更多的全面性人才。本文对儿童创意美术教学设计进行实践与研究,希望能够给美术教育工作者和美术专业大学生提供一些思路和启示。
1重视创意美术的内涵
1.1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
众所周知,由于年龄的特性,儿童对学习缺乏认知,需要教师通过教学组织吸引他们的注意力,并且培养他们学习美术的兴趣。因此,美术教师的形象与举止,就成了创意美术教学的前提。在这里,笔者认为美术教育工作者或即将踏上美术教育岗位的研究者应当从以下几个方面来约束自己。第一,必须要树立一个良好的、正确的审美观。通过对美与丑的严格划分,将美的气息带入课堂,从而使学生能够在享受美的同时,感悟美的内涵。第二,要注重个人形象。通过服饰的色彩、亲切的言语,引导学生关注色彩,进而挖掘美术艺术。第三,注意自己的言行举止,做到有亲和力。为人师表,育人为本是每个教师的责任与使命。因此,在指导儿童学习美术时,不宜给儿童过多的学习压力,应通过生动活泼的教学方式,将美术知识传授给儿童。
1.2美术的内涵及体验
以高职院校学前教育专业学生为例,其毕业踏上工作岗位后必须在实际生活和教学课堂中将美的内涵展示给儿童。不断提升自身的审美观、认知能力和学习能力,这对儿童教育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大学生应充分理解美术的内涵,体验美术的魅力。所谓美术内涵,就是通过美术艺术,使人们利用视觉、听觉、嗅觉、触觉、味觉感悟美术的存在价值和内在魅力。即将走向美术教育事业的毕业生,应了解儿童发展规律,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制定相应的教学方法。儿童正处于成长的开始阶段,帮助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理解美术,参与美术活动,感受美术成果,体会美术的价值,从而丰富自己的教学经验和改进自己的教学方法。例如,可以利用儿童的好奇心,带领儿童去公园游玩。通过对大自然实物特征的讲解,使儿童理解这类实物的颜色,以及其基本特性。这种教学方法不仅能增加幼儿强烈的学习兴趣,还激发他们了解大自然的好奇心,锻炼其敏锐的观察力。
2创意美术的设计体系
2.1明确教学设计目标
美术是一门艺术学科,它能够激发孩子的艺术创作潜能,培养孩子多元的美感素质,建立多角度观察能力和思维能力,启发孩子丰富的想象力,通过引导孩子去观察、思考、想象、创作建立完整的艺术体验感受。因此,明确教学目标,通过不断设计教学内容,提升儿童的学习能力。那么如何设计美术教学目标呢?首先,教师应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和心理特征,掌握每个学生的学习能力。其次,学生应通过不断学习,理解耐心授课的重要性。儿童是一个人成长的特殊阶段,离不开教师的耐心指导和充满爱意的教育。再次,教师要注重提高自身的独立思考能力,通过对正确的课程引导,趣味性的课程设置,从而使自己的教学内容更具说服力。最后,教师应学会对幼儿进行客观的教学评价,不断反思教学效果,从而提升自身的教学水平,提高教学质量。
2.2引入合理的教学内容
儿童创意美术教学,离不开娱乐体验和文化体验。教师应不断地开阔自己的视野,提高专业素养,将美术所涉及的生活知识、文化知识、美学知识用轻松愉快的方式传授给儿童。例如,在讲解大山和河流的表现技法时,可以引用唐诗或者宋词,对儿童进行文化熏陶,然后再通过色彩、线条等知识,向儿童讲述如何勾勒大山与河流。将山性、水性、土性完全展示给儿童,从而将知识更好地展示给儿童。
篇8
[摘 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教师培训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5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6)10-0221-01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尽管在国内外开展多年,但是对信息技术课程整合还存在许多片面的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被动的纳入,而是主动的适应和变革的过程。有些教师只是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作是教学的一种工具、手段。这显然就是不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我们应该清楚三个方面:1.为什么要整合(目标)。2.什么是整合(内涵)。3.如何进行整合(方法)。这三个方面的内容就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内容。
传统的观念是把信息技术只局限于教学的某个环节,而不是从培养具有21世纪能力素质的创新人才来认识跟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传统的CAI只是把信息技术看作是辅助教学的工具,而不是从创建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角度理解整合的内涵。虽然全世界都在进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但是咱们国家的国情不同,根据我国的具体国情,下文进行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上述三个方面的具体表述。
一、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其实就是改善学习,不是把信息技术作为辅助教学的工具,而是应该利用信息技术创造一种信息化的教学社区,从根本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善学习资源和学习环境。有很多学者认为其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能力,我认为这不是它的根本的目标,而是其中的一个。信息化的教学社区应该能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充分的发挥出来,改变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使课堂发生根本行性的变化。教学结构中师生关系与师生地位的改变,才能有利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西方国家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成是培养人才的法宝。这就说明,不管是国外还是国内都把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看的非常的重。只有这样认识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才能真正弄清楚开展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原因。
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施的方法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在于如何有效的应用信息技术的优势来更快更好的达到教学目标,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能力等。整合的方法并不是一成不变的,要根据自己学科的性质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但是不管哪门学科要实现与信息技术的整合必须要有信息技术环境的支持,必须要遵循信息技术理论的知道思想跟实施的原则与方法。虽然说每个方法都不能包治百病,但是每门课的整合必须要遵循共同的指导思想和实施原则。
1.用建构主义来指导整合 整合的过程就是教育变革的过程,不能再用以前的方法来指导教学,必须要用先进的教学理论作为指南针,如果没有先进的理论做指导,只是一味的进行实践,跟无头苍蝇没有什么区别。由于咱们国家相较于欧美国家来讲我们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是比较晚的,我们必须要借鉴别人的一些成功的经验,我们要用建构主义来作为理论指导。建构注意强调的是:以学生为主,课堂上学生是主人,这正好符合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要求。也是对传统的以教师为主的教学方法的有力冲击。建构主义作为理论知道再合适不过了。
2.坚持“主体-主导”型教学模式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内涵强调:整合的实质就是教学结构改变,既然要将其他学科与信息技术进行整合,就应该改变原有的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应该紧紧围绕“双主”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这样才能达到培养创新人才的目标。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之中,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很难得到发挥。因此在“双主”教学模式之中,教师必须发挥很大的主导作用,处理好教学系统中各要素的关系。
3.在教学设计上要注意学教并重 新的教学结构需要相应的教学模式来支持,能实现新的教学结构的教学模式有很多,但是由于教学学科的不同,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模式不是一个简单的问题,其实质是教学设计的选择。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就是新的教学结构的创建,相关教学设计的选择必须紧紧围绕新的教学结构创建这一目标。目前教学设计在理论上有两种:以学为主的教学设计还有以教为主的教学设计,这两种教学设计都有不足及优势,根据不同的课程选择不同的教学设计。三十对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课程来说,最好选择两种教学设计相结合的方式。将两种方式结合起来,互相取长补短,形成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这样既能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又能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但是应用这种教学设计时应该注意,不能将信息技术只是作为辅助教师的教学工具,应该把它看做是学生学习跟认知的交流工具。学教并重的教学设计整合能弥补这一方面的不足。
4.丰富教学资源 实施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是丰富的教学资源。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实质是教学结构的变革。教学结构的实现,依赖于信息化教学环境,这种环境应该能支持真实的情景设计,自主探究,协作学习等多方面的要求。而信息化教学环境的核心内容就是教学资源的建设,所以说信息化教学资源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先决条件。
三、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自2000年以来,我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愈演愈烈,也从简单的信息技术基本操作的培训发展成为教育思想,教育理论及各种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特别是教师的教学能力设计,教师开发使用信息资源的能力,还强调了教师信息技术意识等,从培养教师的内部动机出发,让教师参与和体验以学生为中心的互动教学和探究式学习的模式。各个地方培训的方式也不同,专题培训、专家讲座、课题研究、观摩学习等,培训方式大部分采用参与、合作、活动、反思等多种方式结合。
1.教师培训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全国乃至全世界都在普及推广中小学信息技术的培训,但是培训的效果不是特别明显。在培训期间,培训的内容过度重视理论知识,忽视了实践性知识的学习。因此,我们应该意识到在培训教师传统的理论知识的同时,还要加强教师实践性知识的挖掘和生成的培训。如果教师不能将理论性知识内化为自己的实践性知识,教师信息技术培训的目的是不会达到的。教师的实践性知识是教师专业发展的基础,是关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关键。
2.教师培训的实践性知识的对策
(1)培训教师的个人教育观念。只有教师从自己的内心深处意识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必要性级重要性,才能促进整合的发展。(2)培训教师的自我认识。关于整合的培训,首先要让教师认识自己,了解自己,分析自己在教学过程中可能会遇到的问题,从实际出发,形成自己的现实的自我意识。(3)强调整合的实践动机。强调实践动机的同时,要先培训教师的实践兴趣,实践兴趣一旦形成,就一定会产生积极的情绪,就会大大促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进展。(4)培训教师教学情景知识。教师真实的教学情景所生成的知识是最有利于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在培训的过程中,应该给受训者提供真实的情景,丰富的资源,让教师切实的置身于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四、小结
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目标及内涵的了解非常重要,我们必须要清楚它的实质。特别是了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模式的建构。我们在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教学设计等方面了解的同时必须还得对相关的教师进行培训,教师要先对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进行全面的了解,这样才能更好的落实“主体―主导” 型教学,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才能使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进行很好的发挥。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 “板块三串式” 初中历史课堂 运用
【课堂案例】《引领时代的思考》
一、教学目标的拟定分析
本课课标的要求:了解伏尔泰等人的基本主张,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基于这一描述,教师以常州市新北区推行的板块三串式要求梳理出教学目标:
1.了解伏尔泰、孟德斯鸠、卢梭等人的思想主张。
2.通过材料概括分析启蒙思想基本内容,了解启蒙思想的基本内涵。
3.通过学习启蒙运动的影响,初步认识思想解放与社会进步之间的关系。
二、教学流程的展示与分析
【感悟心得】在初中历史课堂上运用“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的感悟:
1.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中心主旨就是用这一模块化设计有效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以“展开教学的问题串设计”为核心进行问题教学设计。同时,“学生活动串”有了明确清晰的设计要求,促使教师在教学设计时以学生活动为主体进行。第三个板块“反馈串设计”进一步要求体现师生互动的具体方式、行为。新课程强调课堂的交互性、评价的多元性。“反馈串设计”这一模块正是体现这一理念。这样“板块三串式”完成了教学环节的第一次循环互动。
2.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在历史课堂上不仅是横向的三串为一个整体,纵向来看,“问题串设计”也是一个逻辑整体,板块与板块之间也是一个整体。既然是“串”,本身就是完整的体系构建过程,是一个循环过程。具体在中学历史课堂教学中,要求教学设计时以学生的已有的思维发展为基础,以历史发展脉络为主线,通过问题或者活动逐步深入,以此提高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关注学生的逻辑思维生成过程。本课实例中,在第二板块启蒙运动的探究教学中,六个主题活动分别按照一般逻辑思维层层推进:背景、概况、影响与比较。这符合学生一般的思维方式与习惯。同时,板块与板块之间应体现内在的关系。在本课案例中,各板块之间基本是平行的。应该说,历史的时序性、事物发展的因果性必然要求教学设计、教学活动体现其基本规律。板块三串式教学设计在这方面的作用是比较突出的。
3.中学教学过程整体以模块化结构设计,能有效突出框架结构。由于历史的广泛博大,容易导致课堂偏离中心,出现无序性。以板块三串式设计教学,较好地避免了这一现象。同时,问题串的设计能体现出渐进、逐步深入的过程性与内在逻辑性。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师 执教能力 培养 途径 方法
课 题:“教师队伍建设―职业教育教师执教能力训练与测评(二期)(国家改革试点项目2013)PXM2013_014306_000039_00044484_FCG”科研成果。
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发展性和特殊性,使得做一名称职的教师,尤其是做一名优秀教师,并非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经过严格扎实的基本功训练(有组织的培训和自我刻苦训练),不具备一定的执教能力,任何人都难以胜任高职教师的工作。
教育心理学认为,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巩固下来的迅速、准确、娴熟、流畅地完成某种任务的活动方式。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是高职教师通过训练、实践而形成的完成高职教育教学任务的技能。
一、高职教师执教能力的内涵
高职教育教学过程是复杂的系统工程。一般来讲,高职教师不但要担任常规的课程教学工作,还要负担课程的开发与建设、教科研等工作,还要兼任班主任。显然,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多种多样的。换言之,广义的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很复杂的、多元化的。笔者讨论的高职教师执教能力是狭义的,主要指高职教师从事课程教学的能力,主要包括课程开发、教学设计和备课技能;课程教学实施技能(讲授技能、演示技能、教学互动技能、组织教学过程技能、调控教学进程、节奏和氛围的技能、学习过程评价技能等);说课、听课和评课技能;教师口语和书面表达技能和艺术;现代教育技术和传统教学技术综合运用技艺、心理沟通与辅导技能等等。
二、高职教师执教能力需经过培训与磨练
教育教学组织形式的不断完善与发展,教学内容的不断丰富和革新,教学技术手段不断创新和完善,教学对象的日趋广泛与发展等,使高职教师的专业性及技术构成越来越强,从而对高职教师的职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不是生来就有的,而是经过系统培养和持续练习、修养的结果。高职教师职业能力培养既需要学校强有力的组织保证,又需要个人的不断修炼。
高职教师执教能力培训与磨练,主要从高职教育学、高职教育心理学、高职教育管理学、高职教育技术学、高职教育艺术学、教育传播学、教育生态学、教育工效学等学科方面对高职教师的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新的培训,这样做有利于调整现职教师的职业行为,也有利于新教师的职前培训。
三、高职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途径和方法
现代高职院校都比较重视高职教师的执教能力的培养。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十几年来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主要有:日常听课帮扶、教师执教能力的培养与测评、开展说课比赛;开展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比赛;新教师上岗培训;后进教师个别督导等。
1.推广课程设计,开展课程设置开发活动
结合高职示范院校建设,构建重点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进行核心课程开发,制定课程标准。在这些活动中,要充分运用说课活动和手段,使广大教师参与其中,培养和锻炼教师的课程开发、课程设计和课程建设的能力,显著提升教师执教的主动权和职教课程的设计能力。
2.推广课程教学设计,开展多层次说课活动
高职课程教学设计,包括课程整体教学设计、课程单元教学设计(或简称为单元课教学设计)。说课,就是说这些教学设计。
(1)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和说课。整体教学设计一般指课程学前分析(需求分析和学情分析)、课程教学目标设计、教学内容设计(项目课程的项目设计、学习领域课程的学习情境设计等)、课程教学过程设计、课程教学模式设计、课程教学策略设计、课程教学情境设计、课程学业评价设计。过去,任课教师课前也制定并上交一份课程教学进度表,但是一般只有章节目录、课时分配和进程,常称为教学日历;而现在的课程整体教学设计内涵十分丰富,是对整个课程教学的全面策划和设计,能体现教师高层次的执教能力,对培养和提升教师执教能力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单元课教学设计和说课。单元课教学设计一般指理实一体化课的一个项目或一个学习情境,实践课的一个实验或一个实训项目,理论课的一章或者一个专题等。单元课教学设计包括学情分析、学习目标设计、学习内容设计、教学模式设计、教学方法设计、教学媒体设计、教学表达设计、教学过程设计和学业评价设计。设计的成果体现在教学方案(简称为教案)中。这个教案和传统教案相比更周全、更丰富、更深刻。
单元课教学设计以及说课可以明显提高教师的执教能力。因为单元课是课程整体的组成部分,每个单元课教学搞好了,整个课程的教学就会取得成功。
(3)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讲好每一堂课。人们在提到教学基本功时,常常说到“讲好一堂课”;名师和教育专家在传授教学经验时,也常常谈到“如何讲好一堂课”。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以各种比赛为平台,把单元教学设计落实到课堂上,苦练教师基本功。实践证明这是培养和锻炼教师执教能力的一种便捷举措。
(4)坚持日常教学督导,加强督导人员与督导对象交流和互动。日常教学督导针对性强,可以根据督导对象的个性化问题,中肯有效地帮助督导对象提升执教能力。
3.借助教学基本功比赛,推动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提升
教学基本功比赛是提高青年教师执教能力的极好契机。北京电子科技职业学院根据北京市的部署,每两年举办一次青年教师人人参与的教学基本功比赛,比赛通过培训、初赛、再培训、决赛的流程层层选拔,最终选出一名选手代表学校参加北京市教学基本功比赛。
把教学基本功比赛变成培养青年教师教学基本功的平台,是推动和提升青年教师执教能力提升的系统工程。这项工作使一批批青年教师迅速成长起来,成为教学骨干。学校也连续两届荣获北京市青年教师基本功比赛一等奖。
4.组织不同阶段的执教能力培训,发挥骨干教师的示范引领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