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教学设计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4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教学设计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教学设计教案

篇1

关键词:高中数学;导学案;教学设计

数学是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相较于小学和初中阶段的数学课程而言,高中数学课程在难度上较大,在学科特点上抽象性和逻辑性的特点也更为突出和明显,对于学生而言,有着较大的学习难度和理解难度。面对这种学科情况,无论是对于教师的教学还是对于学生的学习而言都是一种挑战。导学案作为高中数学课程教学设计和教学内容的有机组成部分,对于导学案的合理设计和有效运用,一方面可以更好的进行高中数学课堂教学的展开和进行,提升课堂教学效率;另一方面,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引导学生集中精力更好、更快的进入到学习状态,从而提升学生的学习效率和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因此,如何更好的进行高中数学课程的导学案设计,发挥导学案应有的教学作用,成为高中数学教师面临的重要课题。

导学案在教学过程中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它是每堂课程的起始,具有集中学生注意力,调节课堂氛围,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出教学内容的重要作用,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课堂上,教师往往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学科教学内容的设计和规划上,对于导学案的设计和安排没有那么重视;有的教师对于导学案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着较为浅显甚至是狭隘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导学案是对课堂时间和教学实践的一种浪费,在高中数学的课堂上没有任何作用,直接将其一笔带过或者直接在教学案设计过程和教学过程中将其直接省略掉。面对这种学案设计现状,可以发现导学案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不仅没有发挥出应有的教学作用,有时甚至被忽略,被高中数学课程的任n教师所摒弃。

首先,面对这种导学案设计现状,教师在面对高中数学的导学案设计这一课题时,应该扭转自身的数学学案设计理念,充分认识到导学案在高中数学教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和影响,给予导学案设计以应有的认识和重视,从而在进行高中数学学案设计过程中将导学案纳入其中,并进行有效的研读设计和课堂应用。要认识到导学案不仅是课程学案的有机组成部分,不可以省略,同时,作为高中数学课程的起始部分和课堂导入,导学案的设计和应用在课程教学中发挥着例如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稳定课堂秩序和调节课堂氛围、引起或者过渡课程教学内容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因此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学案设计和课堂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和合理的认识导学案所占据的地位和作用,精心进行导学案设计,使其发挥应有的作用和教学功能。

其次,在进行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体现出学生的主体性地位,并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和学习兴趣来进行导学案设计,避免导学案设计的教案化,从而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导学案是为正式的教学内容提供服务的,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课程的导学案设计时,教师一方面应该以本堂课程的教学内容为依据,进行导学案的设计和规划,使其能够发挥和体现出引起和过渡高中数学学科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积极性的重要作用。另一方面,应该从本班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现状入手,在了解和掌握学生的学习水平和知识接受水平的基础上进行导学案的设计,使导学案的难度契合学生的理解范畴,使学生能够对导学案进行更好的消化和吸收。

但是,在现阶段的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过程中,教师受到传统教学理念的影响和束缚较重,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习惯于单一的从高中数学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出发,忽视了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学习需要,导致导学案的设计出现差错和偏颇,这不仅不利于新课程的展开和导入,同时还会在潜意识里激发学生对于高中数学课程的抵触和排斥心理,影响教师的课程教学效果和学生的数学课程学习。因此在进行高中数学导学案设计时,教师应该将课堂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需要以及学习能力有机结合起来。以二者的结合和统一作为高中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依据和出发点,避免教学案设计的教案化,提升高中数学课程导学案设计的科学性,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深入其中,加深对于教学内容和导学案设计的认识和理解,使导学案成为沟通学生和课堂的重要桥梁,提升导学案设计的有效性,使其发挥出应有的作用,更好地为高中数学教师的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服务。

除了上述两个方面之外,教师在进行高中数学的导学案设计时,还应该根据学科教学属性和学生的学习、理解的需要进行必要的探究和创新,使导学案能够突破学科属性的限制和制约,更加有效的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提升课堂教学效率。数学课程作为高中教育的重要组成科目,具有抽象性和逻辑性的学科特点,学习难度较大,理解难度也较大,因此面对这种学科情况,高中数学课程的任课教师应该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尽量削弱高中数学课程的这种学科属性,拉近学生和高中数学之间的距离,尽量消除学生对于数学课程的陌生感和距离感,从而使学生能够以更加平和的心态进行高中数学内容的学习。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应该尽量避免导学案设计的单一化,充分思考和挖掘导学案设计的各种可能性,实现导学案教学效果的最大化。

篇2

案例教学法就是在教师的指导下,根据教学目的的要求,组织学生通过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他们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开放式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正越来越受到重视。在高等职业学校计算机专业课程教学中实行案例教学法是非常必要的,将更有助于加强计算机课程的实践性教学,体现职业教育特点。

二、运用案例教学法的分析

1.学生是教学过程中的主角。教师的作用是组织课堂、引导讨论。首先教师根据学生的掌握理论知识的情况,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搜集和整理一些有代表性的案例,在分析案例时,对案例中涉及到理论知识进行简明的介绍。其次展开案例讨论,学生从自身角度对同一案例进行剖析,阐述自己的看法。最后教师总结,点评案例分析的重点和难点问题,提出需要深入思考的问题,促使学生进行实际动手操作,自觉运用所学的理论知识重新进行认识,达到学以致用、融会贯通的效果。

2.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在高职计算机教学中采用案例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高等职业学校就是要培养实践型人才,案例教学法是利学生熟悉的案例进行课堂教学,把理论和案例有机地联系起来,增强了课堂教学的灵活性和易懂性,极大地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3.改善师生间教与学的关系。通过案例教学法,实际上是让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使学生不是被动的学,对案例产生兴趣,让学生和教师有更好的互动和交流,教师也可以从和学生的交流中找出自己教学上的薄弱环节,加以改进,有时,学生的一些好的想法也对教师会有比较大的触动。

三、案例教学法的实施

1.案例准备。案例要和教学大纲相吻合,要符合当前社会的发展需要,将所要掌握的知识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放到案例中去。案例的选择还要考虑到学生的因素,学生的水平如何?掌握的知识是不是到位?会不会让学生产生兴趣等。做到案例和学生息息相关,巧妙地进行案例设计,让学生对案例产生浓厚的兴趣。

2.案例讨论。案例讨论就是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java程序设计的应用为例:java程序设计的专业知识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难理解和枯燥的,但是这些知识对于以后的发展又是非常重要的。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对于类、对象、方法和多态等基本概念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由教师讲授,而以学生信息系统的形式给出案例,并提出如何创建系统的界面问题,进行分组讨论,如何运用按钮,图标等来实现相应的功能模块,让学生根据自己不同的思路做出不同的界面,产生不同的界面功能。

3.总结归纳。先让每个小组阐述本小组是如何解决问题的和得出怎样的结论,然后每个小组对别的小组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观点和建议。教师根据每个小组表述的情况作出相应的讲评,案例的最终结果由每个小组共同商量得出,教师重点强调案例中涉及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方法,特别的是不同方法实现的优缺点。

四、案例教学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1.对于案例的选择应该慎重。案例是案例教学的基础,一个好的案例会给教学带来良好的开端。

2.在教学过程中,学生会不断产生新的状况,教师应根据学生的状态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状态,以满足学生的需要。

3.在教学方式上,让案例教学和传统的教学方式完美的相结合。不要片面的追求案例教学,应根据学生的不同状态,选择案例教学和传统教学不同的比例,选择最适合学生的教学方式。

篇3

一、学案教学法的产生

学案教学法是在2004年课改后逐渐兴起的一种教学方法,很多地方在这方面作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如“三案一体,四段八步” “三三六”自主学习高效课堂模式等。这些在教学中都取得了很好的效果,并作为经验进行推广。我省进入课改不久,对课改还在不断摸索之中,教师的思想也有一个逐渐转变的过程。网上的资料要么过于简单,要么过于理论化,让教师在实践中难度较大。也有的过于繁琐,实际操作性不强。所以,我们试着通过这两年的摸索和理解,主要从实用性,可操作性出发,逐渐形成一套适合于我省的学案教学法,以解决现在教师所面临的困惑。

二、学案教学法要达到的目的

自主学习是课程标准提倡的三大学习方式之一。学案教学法就是通过编写学案引导学生的学习方式向自主学习转变。体现现代教育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思想,同时解决课时与教学内容的矛盾。

三、学案教学法的设计与技巧

(一)设计

1.模块设计:分为三个模块,课前预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

模块设计应每一节都一样,即严格的格式要求,程序化,这样学生才能习惯。分为课前预习模块、课堂学习模块、课后复习模块,名称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取名。

课前预习模块:

分为预习目标,预习内容,疑难反馈三个小板块。

课前预习模块主要目的是引导学生怎样看书,抓住重点难点。

“预习目标”就是学生预习要达到的要求。“预习内容”指学生预习要了解的知识点,教师应对本节的内容进行适当的梳理,整理出知识点和概念,引导学生看书。“疑难反馈”是指学生在预习中不能理解的问题以表格的形式反馈给教师,成为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要解决的内容。

课堂学习模块:

分为学习目标、学习过程、当堂检测三个小板块。

课堂学习模块主要目的是告知学生这一节课要上的内容,教师上课要问哪些问题,使学生心里有数,并提前进行思考,以便上课能节省时间,教师可以集中精力处理学生的疑难点。同时教学过程中问题的设置也是课本编排的主线,能让学生知道课目这样编排的目的,更好地理解课本和概念。

“学习目标”就是这一节的教学目标,以及重难点。“学习过程”以问题驱动的方式进行,在教学中就是一连串的问题串,而问题串的设置体现了课本编排的主线,也体现了人类认知事物的规律,包括归纳法,假学演绎法等。“当堂检测”就是例题。

课后复习模块:

分为概念梳理、自我检测、拓展提高或知识迁移。

“概念梳理”就是画概念图,或者知识网络图,就是让学生理清各概念的逻辑关系。这个不是每节都需要,可以在每章最后节进行安排,这个内容在课本的章节后的自我检测已有体现。“自我检测”就是课后作业。拓展与提高或知识迁移可以根据学生素质,可以有,也可以没有。

2.课时设计:现在有两种设计法,一种是以课时为标准,一节课设计一张学案,这样设计比较严谨,在一节课中各教学环节得到了充分的体现,适用于公开课或示范课。另一种是以章节为主线,以课本的一节设计一张学案,这样做的好处是逻辑性强,易操作。

(二)技巧

1.在进行课前预习案的设计时,内容应和课堂学案设置的问题相联系起来,即课堂教学中教师要问的问题学生在预习的时候基本已经有所了解和掌握,教师所要做的是通过问题将这些知识串起来,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本和概念。这样可以节省大量的时间,也避免出现冷场的现象。

2.课堂学案问题的设置是设计学案的关键,问题设置的好坏,直接涉及到学案编写的好坏。问题设置应有一定的小节标题,这样不至于迷失方向。问题的设置为几个问题串的连接,层层递进,原则是前一问题解决的同时会产生新的问题,问题与问题之间有逻辑上的联系。二是设置问题不能过细,不能想当然地以为学生就按照教师设定的思路回答,在上课时教师要有充分的准备,根据学生的回答随机应变,产生新的问题,同时又不能离题,要通过问题引导学生完成教学任务。

3.如遇有实验时,如《生物》必修II P6有一个性状分离比的模拟实验,这时学生要进行分组实验,应将统计表格设计在课堂学案中,这时,学案兼具实验报告册的作用。总之,课堂学案也不要过分拘泥于形式,要根据每节内容的形式安排相应的形式,以达到节省时间,提高课堂效率的目的。

4.当堂检测可根据每节出几道本节比较重要的考点就行,课后的练习题就可以作为当堂检测的例题,同时又达到及时处理课后练习的目的,最好有相应的变式训练,也可以将变式训练作为课后复习学案的内容,但选题要精,有代表性,毕竟学生的时间是有限的。

5.根据生物这科的特点,题目不外乎两类,一是选择题,二是填空题,如果用作业本进行练习,学生抄题的时间较多,做题的时间少,浪费大量的时间,并且学生书写整洁度不同,给教师的批改带来了很大的麻烦;如果用资料,一是现在的资料的题量大,重复内容多,二是在收来批改的时候难度较大。所以,用学案代替练习册,精选题目,可以达到减轻劳动强度,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6.概念梳理可以放在课后复习案中让学生自己来完成,也可以放到课堂学案中作为总结来应用。

篇4

地理是一门综合学科,它包含了人文科学与自然科学。除了具有综合性外,还有区域性和空间性特点。这就要求在地理教授和学习的过程中,无论是老师还是学生都要具有综合联系的观点。“教学案例”不仅能给学生提供丰富的地理知识,而且更主要的是它还能为学生提供逼真的地理学习情境。

二、案例教学的关键是科学的问题设计

地理教学中案例教学的关键就是问题的设计是否科学、新颖,只有科学、新颖的问题才能激发学生的探究动机,让学生主动地去寻找结论、解释现象。下面通过分析“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案例,教会学生探究大气热量的传递过程,并通过问题及情境分析生活中的一些地理现象。

三、案例教学中问题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案例教学不仅可以让学生掌握基本的地理原理和思想,还能让学生在探究学习过程中学会用地理思维解决地理问题。但是要真正达到这一点,如何设计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则显得尤为重要,下面谈谈个人的几点看法。

1.问题的设计要有目的性

案例教学不是为了学习案例,而是通过案例学习一种方法或原理。如在学习“区域水土流失及其治理”这一节时,虽然是以黄土高原地区为案例,但是我们并不是就了解黄土高原的生态问题,而是要通过黄土高原的水土流失问题来掌握水土流失的治理。

2.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简单的问题学生一看就会,不容易激发学生探究的热情,不值得讨论。太难的问题学生无法入手,讨论更是无法进行,也没有讨论的气氛,课堂死气沉沉,教学目标也无法是实现。所以,设计问题的难度要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

3.问题要有思维性

地理问题的设计要有思维性,最好问题的答案是多样性的,只要指向一个中心思想即可。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的综合,特别是在人文地理中,有时多种角度思考问题才更全面,因此只有问题有了思维性,才能更好地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4.问题之间的逻辑性要强,要层层递进

地理探究过程是实现案例教学目标的关键。如果问题比较空泛,就会让学生无所适从,也就没有了探究兴趣。例如,在“大气的受热过程”这一节中,为了理解大气的保温作用,我设计了如前面表中的第5个问题,这样分解后,学生就比较容易地顺着问题理清思路,从而理解大气保温作用的原理了。

5.积极引导学生提问

篇5

1 导学案教学模式概述

1.1 导学案教学的目的

传统的高中物理教学过程中主要是教师讲授,学生记录整理,再通过习题训练进行巩固.这种教学方式中,学生始终是被动地听、被动地记,偶有师生之间的对话也是教师问,学生被动地答.将导学案教学模式应用于高中物理教学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变被动为主动,让整个教学过程让学生实现从“被动学”到“主动学”,直至“自主学”的蜕变,进而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其学习能力.

1.2 导学案教学模式的环节划分

导学案教学模式具体讲是怎样一种教学模式呢?该教学模式可以分为三个环节:

第一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进行课前的预习.学生在预习的过程中,通过分析解决教师所发导学案上的有关问题,明确对应章节的所学内容,明确已知和未知,这样可以更加明确上课的目的;

第二环节,学生在课堂上对导学案上的问题进行进一步的思考、讨论、探究.在课前预习的基础上,学生拿出自己对导学案问题的结论和存疑与同学进行交流和讨论,设计探究的基本思路,进行自主探究.在这一阶段,教师可以将各组学生讨论学习的结论罗列在黑板上,引导学生进行分析、整理、总结;

第三环节,学生结合导学案上的内容进行分析巩固.

1.3 优秀导学案的特点

由上文可知,“导学案” 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讲义,而是整个教学过程的主要载体.学生的探究活动是否能正常进行,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导学案的质量.优秀的高中物理导学案应该有这样一些特点:

(1)注重体现教师的主导性,教师要认识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不是让学生放任自流;

(2)导学案应该有明确的教学目标,注重物理探究活动的设计;

(3)导学案对学生的学习要起到引而不发的作用,推进学[HJ1.55mm]生自主学习,并提供足够的素材帮助学生探究物理规律,巩固物理所学;

(4)导学案应该体现物理教学的探究性,导学案应该渗透科学探究的思路,这一点会有助于学生科学方法的养成;

(5)导学案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认知特点和知识基础.

2 高中物理导学案设计策略

教学过程中,笔者一直在思考如何设计出匹配上述特点的导学案.笔者认为,设计导学案时务必要做到以下几点.

2.1 按照内容合理规划课时

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第一步工作就是结合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特点对所学内容进行划分,以“课”为单位制定学生的学习方案.物理教科书的编排体系是按照物理知识框架的固有结构和逻辑来进行安排.经常有这样的情形,为了凸显知识结构上的整体性,某一节内容非常多,而容量如此巨大的教学工作在一个课时内是无法实现的,因此这就要求我们在实际教学时,从学生理解能力出发,将一节内容切分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课时编制导学案.

例如,《探究加速度与力、质量的关系》一节,教材对应内容仅此一节,但是具体目标包括:按照科学探究的基本思路猜想加速度与力、质量间的关系;引导学生根据控制变量法设计实验;组织学生进行实验操作;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并交流结论.内容非常之多,另外考虑到当下的学生实验能力较差,因此仅仅只是第三项内容,学生几乎就要花到大半节课的时间,所以本节内容应该分成两个课时来进行处理.第一课时:学生完成探究思路的构建,包括:提出问题,分析问题,提出猜想,并设计实验;第二课时:学生完成猜想验证和结论总结,包括:实验操作,数据处理并分析,猜想验证,结论归纳并交流.

2.2 通过问题引领情境构建

物理的教学就是要让学生在不同的情境中构建物理认知,其中问题情境也是一种有效的情境创设方式.教师在编写导学案时,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组组问题,通过问题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增加他们探究物理规律的内驱力.

例如,编写《平抛物体的运动》这节课的导学案,笔者就设计了这样一系列问题:

①现在有两个相同的小球同时从同一高度出发,一个进行自由落体运动,另一个进行平抛运动,结果两个小球在相同时刻着地,请你说说看这一现象表明什么?

②位于同一竖直平面的两个小球,一个在水平地面做匀速直线运动,另一个以相同速度从前一小球正上方同时水平抛出,两个小球发生相碰,这一现象又表明什么?

③从运动的合成和分解这一知识点出发,能否将平抛运动这一曲线运动分解为直线运动来处理,请说明你的方法?

④要求出某平抛运动物体的运动时间,你需要知道哪些物理量?

⑤如果已知平抛运动的初速度和高度,你能求出该物体的水平位移吗?

2.3 有梯度地设置问题

导学案的问题其实也是学生逐渐认识物理规律的支架,因此就需要呈现出由浅入深的层次感.这就要求教师在进行导学案设计时,从学生的知识基础出发,按照学生的认知水平来组织问题,引导学生逐步向更深层次探索物理规律.

例如,《摩擦力》这一课时围绕“静摩擦力”的学习,笔者按照这样三个层次来设计问题.

a.回顾初中所学,唤醒学生记忆:

①怎样定义静摩擦力?

②生活中存在哪些静摩擦力的例子?

b.阅读教材内容,提取关键信息:

①静摩擦力的发生需要满足哪些条件?

②静摩擦力的大小和方向有着怎样的特点?(请设计探究静摩擦力大小特点的实验)

c.激起同学讨论,挖掘概念内涵:

①运动的物体会受到静摩擦力吗?

②静摩擦力能成为物体运动的动力吗?

上述问题的提出,可以引导学生沿着一条清晰的脉络,从自身的知识基础出发,由浅入深地认识静摩擦力.

2.4 按照科学探究的思路来组织问题

新课标要求将科学探究渗透进物理教学,培养学生的科学方法和物理思维.教师在设计导学案时,要围绕科学探究的脉络来设计导学案,以引导学生按照科学的顺序来认识规律.

例如,设计《探究碰撞中的不变量》这一课的导学案时,可以按照这样的思路来组织我们的问题.

①请列举生活中典型的碰撞实例.(引导学生收集感性经验,构建提出问题的背景)

②请猜想碰撞过程中涉及到的哪些物理量没有变化或发生改变?(提出问题,并引导学生猜想,不变量可能是什么形式的物理量)

③请设计一个碰撞模型,并制定测量相关物理量的方案.(引导学生设计实验)

实验之后,通过有关问题推进探究活动的继续进行.

④请分析实验数据,思考并讨论碰撞中的不变量是谁?(引导学生验证猜想,并开始归纳结论)

2.5 在导学案中鼓励交流,提倡合作学习

当下的社会需要具有团队意识的人才,因此我们的物理学习也要渗透这一方面素质的培养.围绕这一目的,我们可以在导学案设计的字里行间直接提出要求.例如,在问题中直接给出“请和同学讨论一下……”;“请同学相互协作,完成……”类似的语句,为学生进行合作学习、共享心得提供机会.

2.6 监测学生的学习

当然,导学案中的问题不仅仅可以是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和学习知识,还可以是作为反馈的练习,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检测.

篇6

一、人教版化学教材实验的内容和特点

首先,笔者先来分析人教版化学教材的内容与特点,然后根据内容的特点来确定实验的内容与方式.首先,我们从教材可以看出,人教版高中化学教材主要从实验学化学到化学物质及其变化到从实验走进化学等.我们发现,教材中的化学实验,不仅较好地反映了新课程标准的学习目标,而且还更加注重学生的生活体验,所选实验来自于生活、贴近生活,让学生易懂易接受,而且对于同一知识点的展现手段也灵活多变,如,在“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这一章节的焰色反应的学习中,为了让学生更加理解“钠”的焰色反应,还利用多媒体课件分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常见的烟火.这种将理论和生活实际相结合的自主探究性设计,培养了学生良好观察能力以及学生利用实验与生活结合的创造力,激发了学生思维,让学习更具灵活性.

二、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实验设计的类型及特点分析

化学实验因为实验的内容与实验的地方都不同,所以在设计实验的时候,教师要根据化学实验的这一特点安排不同的实验方式.但是,化学实验都有一个共同的目的,那就是在实验的过程中,提出问题,构思出实验假设,然后根据自己所学的知识,将提出的问题解决.根据实验的内容与特点,有三种不同的实验方式.

1.演示操作型实验设计

演示操作型实验,顾名思义,就是一种教师进行演示,学生观察实验的实验方式,在教学的过程中,教师通过演示实验的基本操作与流程,使学生通过直观的感受,学习到实验的方式,以及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的事项.学生通过观察直观的现象来解决教师在实验前预留的问题.例如,上面提到的“焰色反应”,利用钠的特殊性,设计一个关于钠的燃烧实验,在实验的过程中,教师以边演示、变实验的形式进行.在这一过程中,教师先给学生展示实验所需要的材料,然后再复习先前学过的知识,复习实验器具的使用注意事项,这样的实验复习形式,能够提高学生在实验过程中的严谨性,减小实验过程中的危险性,以及实验失败的几率.接着,在实验的过程中,燃烧金属钠,让学生直观的感受到生成的黄色火焰以及实验产生的黄色固体,这样就能对实验的结果有更加深刻的印象与理解.通过这一事例,我们可以知道,演示型实验就是直观的感性理解,这种教学形式就要求教师在教学设计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必要时还可引进一些课外知识,增加化学与生活的联系,让生活融入化学教学设计中,使实验更有实效性和启发性.

2.边讲边做型实验设计

在化学课堂教学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的互动实验是,教师带领学生并指导学生进行实验,在实验进行的过程中,讲解与分析实验的原理及步骤,让学生与教师之间形成良好的互动,形成一种和谐的课堂氛围,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这也就是边讲边做实验.例如,二氧化硫性质的实验.在实验初期的准备阶段,我们首先要检查试管的干燥度,气体是否是集满的,因为如果气体收集不满,就会使液面的上升减少,导致液体的变化不明显,这样实验就不能成功,所以实验前的准备工作要做好.二氧化硫需要借助亚硫酸钠与酸反应来制备.品红溶液的质量分数以0.01%左右为宜,这样就会使溶液显酸性,但是又不至于影响实验的效果.二氧化硫不是万能的漂白剂,有些有色物质是不能被二氧化硫漂白的,所以在使用二氧化硫漂白的过程中,要先试验它的漂白效果.在讨论二氧化硫的漂白性时,与前面所学的知识(次氯酸的漂白作用)进行比较,使学生能够系统地理解漂白的原理,教会他们正确找出两种物质的区别.

3.学生探究型实验设计

学生探究型实验,顾名思义,是指学生在自己思考及动手的情况下,完成既定的实验.这种探究型的实验考查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及组织实验能力,并且全面考查了学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学与用的问题.在设计实验的过程中,要学会积极思考,判断分析,并且结合教材内容设计出切实可行的实验.例如,教材“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中”有一小节要求学生区别碳酸钠与碳酸氢钠固体的实验,就是属于学生探究型实验,教师要求学生设计实验区分Na2CO3、NaHCO3的水溶性、Na2CO3、NaHCO3和盐酸、澄清石灰水、氯化钙溶液反应、Na2CO3、NaHCO3的热稳定性,然后结合教材给出的问题,完成表格记录,使学生掌握两者的区别.在实验的过程中,学生要注重两种物质不同的化学性质,然后以此为依据设计实验,并且在实验的过程中学会溶液的测定,试管、胶头滴管的正确使用以及加热操作等,通过这种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的方式不但提高学了学生的动手能力,还在一定程度上启发了学生的思维,使学生更加会学习,爱学习.

三、人教版化学实验的设计与应用分析

以人教版化学教材中“几种重要的金属化合物”,用不含Fe3+的FeSO4溶液与用不含O2的蒸馏水配制的NaOH溶液反应制备实验为例,首先采用加热煮沸的方法除去蒸馏水中溶解的O2且在用硫酸亚铁晶体配制溶液时还需加入稀硫酸和铁屑;观察实验结果的时候,我们发现会生成白色Fe(OH)2沉淀,接着用长滴管吸取不含O2的NaOH溶液.这样的操作能避免生成的Fe(OH)2沉淀与空气中的氧气接触而被氧化.

篇7

学生自主阅读课本57~62页,尝试利用查找并思考以下预设问题:

问题一: 假期旅游若从海南到哈尔滨,沿途看到的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二:假期旅游若从北京到乌鲁木齐,沿途自然景观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假期旅游若去爬高山,从山脚到山顶感觉自然景观一样吗?为什么不同?

2.教学课题

鲁教版高中地理第一册第三单元第一节《地理环境的差异性》

3.教学目标

知识和技能目标:

(1)了解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分异规律。

(2)提高读图和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地理空间思维能力。

(3)运用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原理,分析人类生活和生产中的现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尝试运用所学的地理知识和技能对“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进行分析,并可以图文转换;阅读“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获取 “山地的垂直地域分异规律”。

(2)学会与他人合作,并学会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

(3)运用适当的方法和手段,表达、交流、反思自己地理学习和探究的体会和见解。

4.课文分析

教学重点:

(1)自然地理环境差异性的含义和体现。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教学难点:

(1)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及产生的原因。

(2)地理环境的地域分异规律与农业生产地域差异的关系。

5.教学方法

(1)教师充分利用互联网的优势,紧密联系本课内容,创设情境,提供案例,引导学生学习。

(2)学生小组合作学习,分组讨论,进行问题探究式学习,体现其自主性。学习过程中师生共同运用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

6.教学过程

学生:观看视频,并根据课前预习课文内容回答教师提问:什么叫自然带?如何形成?世界上主要有哪些自然带?

教师:用多媒体课件展示课前教学背景中的3个预设问题。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成果,推荐代表并尝试回答。

教师:对上述回答进行点拨评价,然后用多媒体展示非洲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地理环境从赤道到两极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以及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后填表: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接着用多媒体展示“世界陆地自然带分布图”,引导学生分析中纬度地区自然带排列,思考从沿海到内陆的水平地域分异规律的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对比思考后尝试填表并回答

教师:点拨所填表格。

(联系实际)百度视频搜索:西北绿色。

学生:观看视频并思考西北地区植被应以什么为主?为什么?

教师:点拨总并结。

学生:观看视频:非洲自然,思考植被有何变化?为什么?

教师:点拨并总结,然后通过多媒体展示“喜马拉雅山的垂直地域分异图”,引导学生思考以下问题:

(1)南坡从山麓到山顶有哪些自然带?

(2)分析说明垂直地域分异规律形成基础、自然带排列规律、典型地区。

学生:小组讨论形成结论并填表、回答

教师:点拨表格所填内容并总结比较三个分异规律,引导学生比较自然带谱的数量多少和基带的差异。

篇8

【关键词】高三 微课 案列设计 实际应用

对于目前高三化学教学中,学生们的距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少,化学课的课时也所剩无几,导致学生们不能更加系统的对化学进行复习。除此之外,化学实验课程的大量减少、教材知识陈旧以及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等等原因,导致依靠传统的课堂教学不能充分的让学生们自主的学习,对于化学这门学科也不能完全的接收与理解。这样一来,教师在高中化学教学中,就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方法,积极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利用小专题类微课,将高中化学教学中遇到的问题,进行一一讲解,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最终达到提高高三化学教学效率的目的。

一、高三化学小专题类微课的案例设计

微课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的不足,在高三化学教学中合理的设计微课教学,能有效改善学生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率,进而提高教学质量。小专题类微课的案例设计大概分为以下几步:

1.课前预习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大多数高中化学知识在都已经学习过了,正处在全面的复习阶段,所以微课的学习就是为了让学生更加深刻的记住化学的相关知识,所以在学习微课之前,学生应该对其相应的知识有一定的了解,并为学生布置相应专题的题目,让学生对这一类的题有一定的了解,让学生可以独立的思考问题。这样一来,在观看微课的过程中,就可以带着问题,在微课中寻找答案,使微课可以充分的起到它的作用。

2.自主学习小专题微课

对于化学微课学习来说,我们会将高中化学知识进行分解,将它分解成不同的小专题,例如,氧化还原反应、有机物分解等等,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他们通过了解学生对化学知识的疏漏以及自身的不足,由学生自主的选择微课进行学习,解决自身在高三化学复习中的障碍。除此之外,还可以在微课学习的过程中,出一些相关专题的高考题,让学生可以对该专题类的化学题更加的熟悉。

3.交流探讨心得

在进行化学小专题微课学习过后,可以让学生们自主的谈论交流,在学习微课过程中遇到的困难,并对微课的学习进行总结,这样一来,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自我总结能力。除此之外,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相互评价,从不同的角度针对不同的专题,对小专题化学微课的好坏,进行一个有效的评价,这样一来,可以让高三的学生。在旧的知识上不断地发现新的知识,同时,更加牢固的掌握学习过的知识。

4.引导学生复习

对于即将面临高考的高三学生来说,怎样将已经学过的知识,更加熟练的应用在做题上是十分重要的。所以,在学习完小专题化学微课后,老师应该从不同的专题角度入手,引导学生们更加全面的对该专题类的化学知识,进行一个系统的复习。这样一来,可以是学生的思维更加的开阔,对化学知识的运用也更加的熟练,最终在高考化学考试中,拿到一个好的分数。

二、微课在高三化学中的应用

1.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微课是以视频形式展现给学生的,这样一来,为学生提供了充分的自主学习的环境,使学生有了自主学习的空g,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根据自己的化学水平以及在化学上存在的不足,来决定学习的内容和时间。由于微课的学习,是完全自主性的,是有学生自己来进行查缺补漏的,所以就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大量的节约课堂时间

微课是以视频和声音的形式呈现的,并且,它之所以称之为微课是由于它的每一门微课都有固定的时间约束,所以与传统的教学模式相比,微课更加的节约时间。除此之外,学生都处在对网络感兴趣的阶段,微课具有比书本教材对学生更大的吸引力。针对这一点,许多小专题类化学微课在视频设计中,还会加入一些有趣的动画。这样一来,可以充分的提高学生的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进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3.减少教学风险

由于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对于化学来讲,实验教学是必不可少的,但是,大多数化学物品时存在很大的安全隐患的,在传统的化学实验教学,出现的教学事故数不胜数,但是,微课的出现解决了这一问题。它将较危险的化学实验的过程制作成视频,在实验教学中给学生学习观看,通过老师的讲解,更加生动的呈现给学生,学生们能有身临其境地感觉。

结束语

对于高三的学生来说,所有的学习都是以前的知识进行复习,而这样的学习就过于枯燥,导致学生学习兴趣严重的下降,学习效率也就得不到提高。而微课的出现就可以解决这一问题,对于小专题类化学微课教学来说,它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学生们可以根据自己在学习上所遇到的问题,来选择不同的小专题化学微课进行学习,这样一来,就属于真正的因材施教,使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大量的提高了学习效率,最终达到在高考中取得高分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顾晔. 从近三年江苏高考化学实验题谈高中化学实验的考查方式[J]. 中学化学教学参考,2014(Z1).

篇9

关键词:将基础知识;融入案例;击破考试重难点中图分类号:G633.34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1578(2014)18-0231-011.问题的提出,如何组织复习课教学一直都是高三生物教师普遍感到困惑的问题

复习课教学主要存在以下两方面难点:一是复习课的内容,学生都已学过,因而学生的学习兴趣远不如上新课,这就要求教师不要做"炒冷饭"式的重复。二是学生已学过的知识未必都掌握,尤其是旧知识用于新情境中,学生往往对旧知识的重组或者知识间的联系及应用缺少认知,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对旧知识进行深化、拓展、重组。为此,笔者在教学实践中摸索以真实的"案例"为核心.精心设计问题,在问题情境中回忆和构建知识网络;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完成对旧知识的再现和应用;在生生交流、师生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下面就以高三生物复习专题"提高农作物的产量"为例,简述具体案例教学的过程,供各位同仁参考。

2."提高农作物的产量"案例教学的过程

2.1创设情景激发兴趣。师:课件出示袁隆平田间观察稻苗的图片和获奖情况,从袁隆平的实例导入,很自然地与课题联系起来,同时也能对学生进行民族自豪感教育。

2.2主题探究引入目标。师:假如现在给你一亩耕地,让你来耕种。请用你所学的理论知识来规划,如何才能使年终收获的农作物产量最多?

师:看到这个问题,大家可能会感到无从着手,其实在你平时做过的题目中已经向我们暗示了一些提高农作物产量的方法,请看下面的一道例题。

[探索一建立合理的种植制度]

例题:番茄种子播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研究员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制成曲线。

师:请你解释为什么干重在12天之前逐渐减少,而12天之后为什么又开始增加?(学生回答)总结:在大规模生产的时候,通常是前一种作物还没收割的时候,就在垄沟中播种下一种农作物,这样当前一种作物收割时下一种作物已经长出小苗,我们称为套作。(出示图片)

师:还有哪些措施能让你这一亩地的产量提高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

[探索二培育优良品种的方法]

师:当然,如果有现成的优良品种你直接选育就行了,如果没有,那么就需要培育优良品种,哪些方法能培育优良品种?(小组讨论)师展示措施,并提出以下问题:组织培养能培育出新品种吗?上述方法谁能定向改变遗传物质?上述育种分别属于什么水平的改变遗传物质?(师生一起总结整理比较各种育种的原理、常用方法、优点、缺点的表格)

师:通过前面的学习,我们解决了优良品种的问题。接下来就是要向地里种植,那么种植的时候是不是种得越密越有利于提高产量呢?

[探索三合理密植]

师:为什么要合理密植而不是越密越好呢,请大家跟我一起看这样的一个题目。

师:右图表示叶面积指数与光合作用细胞呼吸两个生理过程的关系。请据图1回答下列问题:

图1图2

师:通过分析曲线你认为叶面指数为多少。才能使农作物的产量最大。如果超过这点农作物的产量为什么会下降?

师:密植的目的是要增加有效光合作用的面积,其实在农业生产中我们在种植的时候还会考虑到风向等问题。

[探索四 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

师: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分为内因和外因。内因主要是指物体的生长发育的阶段,水分代谢,遗传特征等。外因有哪些?(生讨论)

师:我们 的理想状态是想保证各种外界因素,但实际生产中未必都能实现,因此这就需要我们学会分析主要的限制因素。解决主要矛盾。请看下面的一道例题:

师:在其他条件适宜的环境下研究温度和光照强度与光合作用的关系,得到如下曲线,请据图2分析:

(1)在P点之前,影响光合速率的主要因素是 ;(2)Q点之后影响光合作用的主要因素是 ;(3)P点与O点之间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有。

[探索五生态因素的影响]

师:此外,你种的这亩地从生态系统的角度来看,它属于哪种类型?这种类型的生态系统谁起主导作用?

师:既然是人起主导作用,所以农民就要中耕松土,这样有利于根部呼吸,利于矿质元素的吸收,就要采取合理灌溉等保证非生物因素被植物充分利用。此外田间的杂草和一些以作物为食的害虫,它们与你的作物之间属于什么关系?(生讨论发言)

师:杂草可以人为地拔掉.也可以用毕长素类似物等方法去除杂草的竞争。但是病虫害怎么办?采用什么方法更好呢?

篇10

关键词:教学设计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8-218-01

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大致经历了十年左右的发展历程。回顾这一历程,我们可以看到,高中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正在两个层面上探索前进,一个层面是越来越多的高中历史教师正在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进行着课堂教学设计的应用和实践研究,这一层面研究呈现出了星火燎原的发展势头。另一个层面是一部分专家学者正在进行着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的理论引进和探索研究,这一层面的研究却进展缓慢,高中历史教学设计研究的理论体系还处于探索、完善的过程之中。

教学改革的成败在教师,教学改革的主阵地在课堂。作为一名高中历史教师的新成员,在经历了一段时间的教育教学之后。对于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研究与操作问题,我认为,这是一个先从理念、理论引用、再到具体实践、操作,再到理论理解、建构、运用的问题。因此,首先应该从追问什么是教学、什么是课堂教学这个极点与起点出发,即从建立教师的课堂教学价值观出发,其次将教学设计的理论与方法引入到历史教学问题情境之中,建立历史教师的课堂教学设计观。再次,在课堂教学价值观、课堂教学设计观的指引下,进行中学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具体操作。最后促进教师们在具体的课堂教学设计的实践操作中,再从时间到理论,进一步提升其教学设计的理论水平。

选择适合自身的教学设计理论要研究教学设计,就必须界定教学设计这一概念的内涵,而不同的教学设计实践工作者对于这方面的理论都有自己的理解。目前,在有关教学设计的一些专业课程教材中,关于教学设计的定义,大多采用乌美娜教授主编的《教学设计》(1994年)一书中所给出的定义:“教学设计是运用系统方法分析教学问题和确定教学目标,建立解决教学问题的策略方案,试行解决方案、评价试行结果和对方案进行修改的过程;它以优化教学效果为目的,以学习理论、教学理论和传播学理论为理论基础。”

课堂教学设计不仅仅是几页教案的事情,也不是机械的完成教案上面的步骤。它是实现教学“三维目标”的思想基础以及行动指南。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便于丰富完善课堂教学设计,以便达到教学设计目的进而升华教学内容最后获得教学成果。教师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对于教师本身的教育教学工作有积极的作用,对于学生学习能达到事半功倍,更是在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蓬勃发展中注入不可或缺的精神力量以及给予明确的指导方向。

一、理论应用于实践操作

在理解教学设计理论以及树立正确的课堂教学设计价值观之后,重要之处就是历史课堂教学设计的步骤。本人将教学分为三个系统部分以及各系统部分详细分为以下步骤:首先是课前系统部分,其中包括教材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学生分析、教学方式、教学用具、学生课前预习学习方案。其次是课堂系统部分,其中包括板书、课堂。最后是课后系统部分,包括学生课后复习巩固方案以及教师反思。

在教育教学实践的过程当中,本人深感在课前系统部分也就是在备课思考过程当中,教师首先应该做的是熟读研究各种不同版本的历史教材,其次是根据课标要求在现有教材的基础之上对课本上的知识进行补充或者删减,这样学生就能学得广和学得精。再次就是常规当中的备课思路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点与难点。再次,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只是基础以及只是需求设计不同的备课方案,采用不同的教育教学方法。在真正的实践历史教育教学之后本人习惯并且也认为教案当中板书设计的位置应该提在教学过程设计位置的前面。教学过程固然重要,但是教师本是在梳理教材的基础之上进行巩固和提高,钻研教材的效果体现就是板书的设计是否精准。教学过程的设计也是在板书好之后的语言与方式的体现。所以,在备课过程中我个人倾向于注重板书的设计,当然教学过程中的导入以及过渡的结尾都也是很重要的。最后的教学用具这里不再多说。

教学课堂系统部分也就是在教学过程中的部分,包括教师的教态、粉笔字的书写以及语言的表达。每位历史教师都有自己的风格,最重要的是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课后系统部分就是教师在完成前两个系统之后组织的对学生的学习知识的巩固以及学习效果的检测。在这基础之上最重要的就是教师的自我教育教学反思。总结经验,发挥优点,弥补缺点。

二、教学实践回归于教学课堂设计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