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金融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政金融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政金融培训总结

篇1

 

一、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内容

 

(1) 财政审计内容。它主要包括四个方面内容:(1)财政预算及其执行情况的审计,其中包括追加预算的审计;它对政府花的每一分钱进行监督,并要求政府的财政预算讲究效益与价值,由此看来,它在这方面起到一定的威慑作用;(2)财政决算真实性的审计,它是国民经济运行情况的综合反映;(3)财政赤字审计;它主要负责分析财政赤字的原因,帮助政府出主意、想办法、订措施、抓落实;

 

(4)预算外资金的审计,它已成为财政机关吸收、使用与分配资金的一项重要经济行为。

 

(2) 金融审计内容。它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内容:(1)信货计划的执行情况及其结果,它负责外部的审计监督与检查;(2)投资评估,它由审计部门参与对投资项目的必要性、建设条件、技术能力、经济效益、宏观分析等方面的评价从而促进金融企业真正用好信货资金;(3)对保险业的监督,保险业务不但要讲求经济效益,而且要有相当的社会效益。从已开展的保险业审计效果来看,审计监督所起的作用是相当积极有益的。

 

二、 财政金融审计工作存在的问题

 

1. 没有明确的工作目标。目前,我国的财政金融审计工作依旧将会计数据作为关注的重点,对资金来源和资产的清理核算没有进行全面的彻查,这就使得新旧资产的损益情况模糊不定。此外,过分将财务审计作为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重点,而忽视相关账目的审计与核查,也导致了无法对责任进行明确的划分。

 

2. 低下的业务能力水平。近年来,财政金融审计工作在信息技术的广泛使用中,达到了信息化模式水平。但由于我国审计人员的现代化专业素质较低,在审计中,对计算机的使用与工作不能很好的结合起来,新业务知识和新问题层出不穷,造成无法满足财政金融设计工作的发展需要。还有一些从事于审计工作的大学生,没有一定的工作经验,缺乏对信息技术等方面的了解,使其在工作中不能独当一面。

 

三、 财政金融审计的强化途径

 

强化财政审计机构。要想使财政金融工作得到进一步强化,就必须建立起完善的财政金融审计机构,并要完善财政金融审计的相关制度,强化审计机关人员的执行措施与权限,为了方便掌握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不足,还需要建立适合的管理模式,使审计工作得到进一步开展。

 

建设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制度。建设规范化与法制化的制度是审计工作的一个重要的方向。一套经过实践磨合,总结出来的完整的财政金融审计业务流程统计,会对财政金融审计工作发挥很大的帮助作用。并且在工作中要学会从发生问题、如何处理、最终结果等方面进行经验总结。做好对以后出现的问题的相应资料备份。在目前的新形势下,要利用多种手段为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营造出良好的环境。并在实际工作中,结合自身工作特点,在不违反法律犯规的条件下,把工作中累积的一些适合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方法进行整理,并固定住相应的制度,形成较为完善的业务标准,使工作得以顺利进行。当然,要促进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还需要加强审计标准、工作考核等全方面管理的建设工作。

 

建立部门之间的相互联系。在新形势的环境下,要加强对审计工作中出现的干预问题进行加强管理。密切审计、监察、纪检等执法部门之间的联系,完善相应的制度,处理好重大的案件、全方位提高审计等相关工作人员处理问题的能力与效率。促进审计工作良好而有效的发展。

 

提高相关人员的素质。提高审计等相关工作人员的业务素质,要坚持队伍建设,抓住重点,把在实际工作中敢于说实话、讲真话的人挑选出来,使他们充当金融与计算机领域的专业人才。要努力搞好内部财政金融培训,组织开展一些比赛和业务测评考试,以此来激发审计人员学习的积极性,提高他们的工作效率,加强他们的业务水平。还要结合当前的形势,对审计人员进行针对性培训,以此达到强化财政金融审计的首要目标。此外,要全面考察一些单位审计工作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努力加强政治思想教育,杜绝腐败现象的滋生,树立起财政金融审计的良好形象。

 

最后审计人员在困难面前,要树立"敢〃是思想,保持良好的心态,做到面对困难沉着应对,敢于挑战。为了保证在审计监督中有法可依、敢于审计、坚持原则,审计人员还要熟练掌握好审计工作的规章制度,树立起高度的责任心。

 

强化审计的独立性。为了强化审计的独立性,要逐步确立全面的审计监督、鉴定、评价等职能意识,加快财政金融审计由单一型结构模式向多功能型结构模式的改变。并结合实际情况,在遵循相关规定和原则的基础上,对审计工作加以强化。当然也要防止独立的过犹不及,在独立的同时,还需展开与相关部门的交流沟通工作,以此共同促进财政金融工作的顺利展开。另外,还要将事前监督、事中监督、事后监督的统一模式积极推行起来,并对全程进行监控,使财政金融审计工作得到合理、公正、完整、准确的开展。

 

四、结语

 

新形势下,要做好强化财政金融审计工作,还有许多困难等着审计人员去面对、去解决。而在完善与改进财政金融审计工作的机构与制度的工作中,审计人员也要做好充分的心理准备,与各个部门加强配合,团结一致,相互协调,采取一切可以实施手段发挥审计工作的效用,以此来克服困难,完成任务,最终为国家与人民做出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黄国桥.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功能与路径研究[J].武汉大学,2013(10).

 

许莉.国家审计维护金融安全的作用机理与制度创新J].审计与经济研究,2010(05).

篇2

关键词:再生资源回收;科学管理体系;研究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5)10-0039-01

0 引言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的再生资源回收已初步形成以物资回收公司为主体、基本覆盖全区的回收体系,但是其废旧再生资源回收与再利用还存在着较多问题。由于旧的管理体系不能适应市场运行机制的要求,而新的管理体系没有建立起来,使得朝阳区的资源再生产业长期处在一种无序管理和无序竞争的状态下,市场结构呈现出小、散、乱、杂的局面,资源浪费严重,产生了严重的二次污染。

北京朝阳区作为北京主要商务区,合理构建再生资源回收和再利用体系关系到再生资源产业的健康发展。为了实现朝阳区废旧资源再生产业健康发展,保证产业链能够正常有序的运转,本文建立能够适应和保证朝阳区再生资源产业链健康运转的综合管理体系,从四个角度为北京市朝阳区废旧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

1 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现状及存在问题

目前北京市朝阳区废旧物资主要有废旧纸张,废塑料,废旧电器,木材,轮胎,玻璃,各类杂品,年再生资源回收量约80万吨。朝阳区共有废旧回收网点800多个,覆盖率达到93.5%,城乡结合部地区共有各类废品回收集散市场40余处,占地面积超过1000亩。但因缺乏统一管理和规范建设,整体发展层次不高,规范化建设的回收亭仅占20%,多数还是以临时摊位和流动摊贩为主。再生资源回收行业体系主要涉及收集、储存、运输、处理4个环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存在诸多问题。首先,废品回收集散市场亟待整顿和规范;其次,前端回收网络缺乏统一规范管理;再次,回收行业整体发展处于低谷期。更好地利用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提高再生资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正确实践科学发展观具有很重要的意义。

2 北京市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思路研究

2.1 回收利用网络和路径方面

对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的路径进行合理设计和流程再造,在朝阳区每个街道选址3-5个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满足居民废品交售要求,促进无序再生资源回收站点尽快退出城市道路公共空间;在不具备建设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的地方,应当按照一定的标准对原有无序再生资源回收站点进行升级改造;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收集的废旧物品,经过分拣分类将使用再生资源专用车直接运送到利用厂家,不再运往本市回收市场,以促进北京市废品回收市场外迁或取缔、人口疏解。封闭式再生资源回收站定期开展环保、资源回收利用宣传活动,定期对回收人员开展相关教育培训,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服务水平,消除缺金短两、偷盗、破坏市政设施、收脏销赃等隐患,引导广大社区居民践行绿色生活方式。

2.2 财政金融方面

(1)政府采购和投资支持。

政府采购监督管理部门同有关部门制定政府采购目录时,应优先考虑列入经认定的再生资源利用企业生产的产品或印有环保局统一制定的标识的产品。北京市朝阳区应当加大对再生资源回收行业的政策扶持,将再生资源回收作为公共事业进行投资,可以要求受政府投资的企业每年将利润的一部分交给朝阳区政府。还可以吸收和引导民间资本大量进入再生资源行业。

(2)税收政策和贷款优惠。

建立完整的再生资源回收企业的免税减税退税机制,可以对朝阳区部分再生资源回收企业实行免税制,用低税率减轻企业压力。对于再生资源回收企业,银行应当从利率、期限等多个方面提供优惠。银行可以从期限上给予优惠,延长还款年限。

(3)专项基金。

政府每年从财政中拨出一定资金用于成立“再生资源回收”财政专项基金,防止再生资源回收行业风险。建立“废旧资源回收”基金,基金用途分为两部分,一部分用于希望工程事业;另一部分用于防范金融风险,同财政专项基金共同作用。

2.3 相应法规设计方面

(1)生产责任制。

北京市应以国家法律为基础,要求制造企业在产品设计时考虑使用可回收利用的材料,同时使制造者、销售者、消费者共同承担起产品回收、再生、处置的责任。

(2)抵押金返还制。

通过对每户收取一定的费用,该制度通过收取押金使不回收再生资源的行为付出丧失押金的代价,从而以经济利益驱使居民将再生资源交回制定部门,达到回收再生资源的目的。

(3)绿色采购和清洁生产制度。

通过政府庞大的采购力量,优先购买对环境影响较少的环境标志产品,促进企业环境行为的改善,推动国家循环经济及其具体措施的落实。朝阳区政府应鼓励企业将清洁生产运用于制造过程,这样从源头上减少废弃物,而且使生产出来的产品符合绿色标准,有利于产品废弃后的回收利用,提高回收利用率。

(4)其他针对性措施。

在朝阳区实行家电“以旧换新”政策;手机回收送话费政策;电池“以多换一”政策;学校旧书回收;塑料瓶换矿泉水活动等措施,通过这些鼓励性措施,为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法规设计起到补充作用。

2.4 宣传教育方面

朝阳区环保局可以鼓励志愿者活动,在社区进行宣传活动。对于中小学,朝阳区教育委员会应将循环经济和再生资源回收的相关知识纳入课程范畴。朝阳区商务委员会每年举办一个以“再生资源回收”为主题的活动周,举办“再生资源回收”主题公益晚会提高再生资源回收影响力。北京市工商管理局拓宽其下设企业信用监督管理处的职能,将再生资源回收情况、废旧排放情况与企业信用挂钩,进而对企业形成更有约束力的监管。北京市广播电影电视局应当在电视或流动媒体上插播公益广告,引导公众进行垃圾分类和废旧资源回收,唤醒公众的责任感。

3 总结

北京市朝阳区应当以建设“人文朝阳、科技朝阳、绿色朝阳”为目标,加大力度推进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本文通过从政策机制、规划设计、技术管理和实际操作等多个维度进行分析,建立能够适应和保证再生资源产业链健康运转的综合管理体系,为朝阳区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事业发展提供可供参考的解决方案,促进污染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的进程。

参考文献

[1]齐春莹.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问题研究[J].中国资源综合利用,2007,(5):41-43.

[2]刘新民.大力发展我国再生资源产业[J].中国金融,2006,(5):20-21.

[3]赖阳.再生资源回收体系产业化的思考[J].市场营销导刊,2007,(5):14-18.

[4]赵红,张国郁.垃圾资源化的思考[J].网络信息技术,2003,(6):37-38.

[5]王爱兰.中外再生资源产业发展比较与中国的推进策略[J].资源科学,2006,(9):108-113.

篇3

“陷阱”与“高墙”:工业化不同阶段面临的性质不同的挑战

作为一个发展中的大国,中国既有其他中等收入国家所不具备的某些发展条件,也面临与多数发展中国家不同的挑战。我们通过搜集整理大量历史数据,总结了曾经启动工业化进程、目前人口超过千万的30多个较大经济体的经验,归纳了它们相互之间的共同点与不同点。在理论分析的基础上,将国际上正反两方面的经验与中国的隋形相比较,得到的基本结论是,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结束之前,中国落入与拉美国家类似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较小。中国面临的真实而严峻的挑战,是在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结束之后,能否有效化解该阶段积累的各种结构性矛盾和财政金融风险,并将低成本要素驱动为主的增长转变为创新驱动为主的增长,进而顺利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

纵观全球经济史,可以发现尽管不少国家曾启动工业化并实现了早期的经济起飞,但是,成功应对各个阶段的风险和挑战、顺利完成工业化并最终跨进高收入社会的国家并不多。

拉美、类拉美东南亚国家和前国家都在高速增长一段时期后一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其中,拉美国家和类拉美的东南亚国家的典型特点是,具备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大多还有广袤而肥沃的土地以及丰富的高品位矿产资源。凭借这些有利条件,这类国家曾经实现了一段时间的快速经济追赶,特别是二战后还创造了世界广为关注的“拉美奇迹”。但在上个世纪70年代末期,当其人均GDP仅仅达到4000-5000国际元、尚未跨越高收入国家门槛时,这些国家的工业化就陷入困境,经济增速明显下降,大部分落入了“中等收入陷阱”。需要指出的是,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并不意味着发展陷^持续停顿。事实上,在上述国家中,有的在进入本世纪以后取得了较好的发展绩效,经济增长呈现加快态势。

欧洲后发国家及东亚新兴工业化国家和地区则是追赶阶段结束后,成功转为创新和服务驱动型经济的国家。其中,欧洲的德国、法国、意大利、西班牙诸国,虽然属于老牌资本主义国家,但大多也经历过一个追赶技术前沿国家的过程,尤其是在二战之后的恢复重建期间,都经历了―个高速发展的“补课”阶段,其中以德国最为典型。这些国家的特点是:凭借技术上的后发优势和雄厚的人力资本,在战后经历了一个“压缩式”的快速追赶阶段。在上世纪60年代末人均GDP达到10500国际元左右时,经济增速开始放缓,并逐步接近和达到前沿国家的水平。在高速增长转入中速增长的过程中,这些经济体也曾遇到某些经济、社会、生态环境等危机,但通过努力,在中速状态下又保持了一个时期的持续发展。

针对上述现象,国际上有学者提出“高收入之墙”的概念,用以指高收入行列对应的人均收入门槛水平;且指出要越过这个门槛,必须具备一系列制度条件。我们借用“高收入之墙”的概念,旨在刻画这样一种现象,即在人均GDP达到一万国际元左右的发展阶段上,由于后发优势基本释放殆尽,以能源重化工品大规模生产和消耗、社会生产主要满足居民基本消费需求为特征的工业化和城市化阶段大体结束,经济潜在增长率将显著回落,并由此而带来一系列困难、矛盾和挑战。在这个发展阶段,只有进行相应的制度变革和政策调整,形成新的增长模式,才能有效应对各种挑战,实现中速条件下的持续发展;否则,发展将倒退或处于徘徊状态。

“陷阱”与“高墙”:经济高速增长后的“非正常回落”与“自然回落”

分析表明,曾经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国家的增长型态和轨迹与越过“高收入之墙”的国家确有相似之处,比如都曾经历过时期长短不等的高速“压缩式”增长,并继而发生了经济增速的回落。但深入分析不难发现,这两种类型增长回落的性质、原因与含义大不相同。

首先,发生的阶段不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而出现增速回落的时间窗口,大约是在人均GDP达到4000-7000国际元的发展阶段;但跨越“高收入之墙”后增速回落的时间窗口,则是在人均GDP达到11000国际元左右的发展阶段。

其次,性质和原因不同。落入“中等收入陷阱”的增速下滑是在工业化中期后发优势尚未完全释放的前提下发生的,是“非正常回落”。其根本原因是相关国家的工业化基本架构存在重大缺陷,以至于工业化进程无法持续,特别是高速增长过程无法顺利完成。而成功翻越“高墙”之后的增速下降发生在后发优势基本释放、工业化高速发展阶段基本结束之时,是一种“自然回落”。

由此可以看出,一方面,在工业化进程中是否落入“中等收入陷阱”,并非是后发者的宿命,如果战略、政策得当,“陷阱”也是可以避免的。另一方面,后发国家成功翻越“高收入之墙”以后的经济增速回落则是规律性的、无法避免的。其根本原因是,当后发国家的发展水平接近前沿国家时,在供给方面,其低成本技术模仿的空间缩小,技术进步的速度放缓,进而使得后发国家的经济增速逐渐与前沿国家水平接近;与此相对应,在需求方面,工业化、城市化快速推进带来的大规模建设需求潜力基本释放,加上经济总量规模的扩大,保持同样增长速度要求具有比以往更大规模的需求,而新增需求显然无法与之相适应,这样的经济增速回落则不可避免会到来。

翻越“高墙”: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真实挑战

综合分析中国工业化的历史进程和发展前景并与有借鉴意义的其他国家相比较,可以发现,中国有可能较为顺利地跨过拉美和前国家曾经遭遇过的那种含义上的“中等收入陷阱”,但在翻越“高墙”进入高收入社会时将面临严峻挑战。这是中国的独特之处,既与拉美、国家不同,也与德国、日本、韩国不同。

说中国落入“陷阱”的可能性较小?首先,目前中国人均GDP已超过了拉美、国家出现“中等收入陷阱”时的水平。按照1990年的国际元计算,2010年中国人均GDP已经达到7864国际元,超过了落入“中等收入陷阱”时拉美国家人均GDP 4000国际元和国家人均GDP 6000国际元的水平。按照目前的增长态势,再过3-5年,中国人均GDP将会达到成功追赶型国家翻越“高墙”时所达到的11000国际元的水平。由此可以看出,除非出现重大挫折或反复,中国落入拉美和前国家曾经经历的那种含义的“中等收入”陷阱的可能性已经很小。

其次,与落入“陷阱”的国家相比,中国具备一系列支持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有利条件。不同于拉美国家的是,中国早在人均GDP水平很低的时候,就已实施对外开放和出口导向的发展战略。虽然中国在改革开放之前也曾长期实行进口替代战略,但是,改革开放后迅速转变发展战略和政策,实行了注重出口导向的开放战略。这既扩大了中国产品的市场空间,也给中国企业带来了国际竞争的压力,还给中国带来

了大量的适用技术和管理经验。沿海地区出口加工部门的高速增长也有效带动了中国城市化的发展。

不同于前苏联东欧国家的是,中国在较低发展水平上就启动了市场化改革,工业化的快速发展与市场化改革相伴而行。主动而积极的市场化改革,有效促进了国民财富存量增长和物质与人力资本有效配置,使中国在工业化追赶阶段较为顺畅地实现了30多年的“挤压式”快速发展。

此外,中国市场潜在空间巨大,发展要素组合条件好。中国人口规模全球最大,比目前所有高收入国家人口的总和还要多,某种意义上可以说,中国本身就是一个“世界”。通过持续的改革开放,中国产品和要素的流动性增强,市场―体化程度逐步提高。需要指出的是,国内发展不平衡本来是一个缺点,但在客观上形成了要素供给和产业发展的互补性,增加了中国经济增长的回旋余地和可持续性。

总之,中国的市场优势不仅超越了拉美和前苏联东欧国家,也在一定程度上超越了那些跨国形成的地区统一市场。

与成功翻越“高墙”的工业化国家相比,中国面临着更为严峻的发展方式转型挑战。

已有国际经验表明,人均GDP达到“高墙”水平、后发优势基本释放完毕之后的增速自然回落,是―种规律性现象,鲜有例外。倘若中国的经济增长进程也将遵循这―规律,那么,出现在人均GDP达到“高墙”水平后的增长速度回落,从一定意义上说,则是成功度过经济高速增长期的重要标志。然而,中国经济发展方式能否随着增长环境的变化而适时调整,将成为一个关键性因素。

总的来说,中国现有发展方式在工业化高速增长时期看起来是有效的,某些方面还有独特优势。增长速度下台阶及其所伴随的大幅度结构变动,表明30多年来中国经济高速增长所依托的基本面因素将发生重要调整和重新组合。如果继续维持这种发展方式,在经济增速“自然回落”时,中国经济将面临两方面的严峻挑战。第一,一旦速度降低,过去高速增长相伴随的高流动性和规模经济收益所掩盖的为数不少的低效率问题就会暴露。如企业盈利和财政收入下降、资产估值收缩、长期信贷回收困难等,甚至出现某种形式的财政金融等危机。第二,随着中国发展水平的不断提升,现行发展方式下的市场开拓受限、供给激励不足、人力资本积累缓慢、劳动者参与现代化的渠道不畅等问题将日益突出,在低成本要素优势逐步减弱后,能否形成以创新驱动为基础的新竞争优势,存在一定的不确定性。这两方面的问题将可能使中国在翻越“高墙”时面临严重困难。

以“参与促进型改革”推动发展方式转变取得实质性进展

解决上述经济转型中的重要问题,当应着力推动“参与促进型改革”,以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当前,推进“参与促进型改革”可以从以下几方面进行:

首先,为社会成员提供尽可能多的公平就业机会。一要消除对农民工的就业歧视,同时创造条件,让尽可能多的进城务工人员成为完整意义上的“市民”。要允许那些已经在城市长期就业和居住的外来务工人员及其家庭成员,在自愿基础上获得所在城市的市民身份,享受与城市其他居民同样的教育、医疗、住房与社会保障服务。二要更加重视就业机会均等,打破在一定程度匕存在的“没有关系,就没有机会”的格局。建立公开透明的招聘录用机制,尤其要打破某些公有部门中关系决定机会的格局。三要进一步开放市场,降低准入门槛,鼓励自主创业,健全对中小企业的支持体系。进―步落实“非公36条”,激发民间投资热隋,健全支持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发展的政策和服务体系;完善个人创业扶持政策,充分发挥创业促进就业的倍增效应、创业促进创新的带动效应。

其次,完善公共服务体系,使社会成员有更多的人力资本积累机会。一要完善医疗卫生体系,提升国民健康素质。改革医疗卫生体制,促进医疗资源合理配置;加强公共卫生服务体系建设,落实预防为主的卫生工作方针;加强医疗卫生知识普及,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改善全民体质。二要赋予人人公平接受教育的机会。严格落实义务教育法,促进基础教育资源等均衡配置,健全国家助学奖学的财政金融安排,不让一个孩子因贫困而失学,防止素质和能力差异在代际之间传递。三要加强职业教育,特别是对农民工的培训。加强实习、培训基地建设及职业教育专职教师的培养,鼓励采取校企联办、订单式培养等方式,为不断升级的产业培养高水平的专业化人才。改革职业教育的政府补贴发放办法,引入竞争机制,提高职业教育和对农民工培训的实际效果,提升农民工的就业和创业能力。四要对贫困阶层实施有针对性的扶贫政策。把贫困阶层纳入普惠的养老、医疗、住房等社会保障制度之中,帮助贫困家庭通过自身努力提高受教育水平和职业技能,防止贫困的循环锁定。

篇4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的安排,4月10日至4月19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带领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的同志深入到市开行项目办、巴州区、*县调研全市使用国家开发银行贷款(以下简称“开行”)项目建设情况,并深入到市人民医院、巴州区二中、巴中市圣泉自来水公司、巴水路、通木垭隧道、黄家沟干道、*县中学、*县人民医院、*县江口花园小区等使用开行贷款项目建设单位和施工现场进行实地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政府高度重视,开行贷款项目建设顺利推进

自2005年4月市人民政府与开行签订《开发性金融合作协议》以来,我市认真履约,与开行密切合作,在不断加强和完善机构、制度的基础上,切实加强了贷款资金使用和项目实施的监管,市人民政府及时成立了使用开行政策性专项贷款监管领导小组,并先后制定和出台了《巴中市使用开行政策性专项贷款监督管理办法》等10多个配套文件,市开行项目办、市财政局、市审计局、市监察局等监管部门及交通、城市建设两个融资平台认真履职尽责,人员到位,工作得力,推进了全市申请使用开行贷款工作顺利开展。

(一)项目准备比较充分,申贷工作卓有成效。截止2007年3月,已经市使用开行政策性专项贷款监管领导小组评审通过向省开行申报贷款项目30个,申贷资金8.03亿元,省开行已核准项目22个,核准贷款资金5.3962亿元,已到帐4.87亿元。其中:交通建设项目3个,核准金额1.3亿元;城市建设项目9个,核准金额3.05亿元;教育项目5个,核准金额共计5512万元;卫生项目5个,核准金额共计4950万元。已向开行申报,但未核准项目8个,贷款金额2.28亿元。

(二)重点建设全面推进,部分项目初见成效。开行已核准的22个重点建设项目全面进入施工阶段,已使用资金3.87亿元,占核准资金5.3962亿元的71.72%。巴(中)—乐(坝)路改造项目、巴(中)—水(宁寺)路改造项目(通木垭隧道工程已全线贯通正在做硬化路面等扫尾工作)、市兴圣天燃气公司第二气源管道建设项目、市委党校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县中学学生公寓建设项目、南江县中学春场坝分校建设项目、市人民医院设备购置项目等6个使用开行核准贷款1.615亿元全部到帐并已使用,项目建设已全面竣工投入使用,已经发挥较好效益。市工业园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巴州区人民医院扩建项目、*县医院住院大楼建设项目等3个使用开行核准贷款0.28亿元,项目建设大部分已完工,很快将全面投入使用。

(三)诚信意识不断增强,合作关系更加密切。市政府与省开行每年定期两次沟通、交流、协调使用开行贷款方面的情况,市开行项目办和市交通、城市建设两个融资平台经常主动与开行保持联系,增进互信,省开行也主动关心帮助支持项目实施。市专项贷款监管工作领导小组,市开行项目办、融资平台与项目业主也相互支持协调,上下联动,多管齐下,做到早算息、早通知、早催收,积极归集贷款利息。通过对项目单位负责人和财会人员的集中培训,学习有关使用开行贷款的系列文件和规章制度,增强了项目单位的财经纪律意识、诚信意识和履约意识。自2005年9月至2007年3月,按借款合同约定时间及时支付了开行贷款利息2806万元。

二、开行贷款使用及其重点项目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偿债保障措施未完全落到实处,偿债风险增大。市政府虽然出台了巴府发[2006]38号文件,建立和完善了开行贷款偿债保障机制,对偿还贷款本息作了明确规定,但个别项目业主并未完全落到实处。市工业园、巴州区后坝小区、南江县朝阳新区的土地开发整理项目未落实市政府和开行关于贷款质押土地出让收益存入“土地收益专户”,并按每亩20万元上划省开行“还本付息归集专户”作为定额还款资金的规定;使用开行贷款的教育、卫生、天燃气、自来水等经营性收费项目业主,未遵守质押合同约定,在与贷款平台签订使用开行贷款协议书后,没有及时到市发行开立专户,有的即使开了专户,也未将事业性、经营性收费收入(扣除支出部分)存入专户作为还本付息备付金;除通江、南江外,其余市、县区财政未按要求安排偿债保障金和公益性贷款项目的资金利息,也未按规定纳入财政预算。

(二)项目建设自筹资金不落实,实施难度增大。比如:通江县杜家坪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筹1000万元,仅自筹285.5万元;市城市建设投资公司实施的中杨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自筹8000万元(含由市商贸园实施的黄家沟干道2000万元)至今仍未落实。由于建设项目自筹资金不落实,不但增加了建设项目的实施难度,而且导致项目单位用开行贷款去支付开行利息。

(三)虚拟编制工程量资料,专款挪作它用。部分项目业主采取由施工单位虚拟编制工程量资料申请开行支付资金,然后再将资金收回存入专户挪作他用,全市共挪用开行贷款1621.67万元,占核准贷款5.3962亿元的3.01%。其中:通江县规划和建设局2005年9月曾挪用通江县杜家坪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资金1131.83万元,用于其它建设项目;*县建设投资公司,2005年10月曾挪用*县江口花园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贷款资金236万元,用于其它建设项目;市商贸园管委会挪用253.84万元,其中用于支付贷款利息和利息准备金238万元。

(四)建设项目预算不足,资金缺口较大。巴(中)—水(宁寺)路黄家沟段3.4公里道路建设项目,工程预算2159万元,其中开行核准贷款2000万元,因建设中局部地段反复滑坡,增加青苗、拆迁赔偿,因设计方案变更等因素增加工程费用达540.7万元,加上道路硬化新增预算430.4万元(不含利息),仅此项工程项目就出现资金缺口近1000万元。

(五)少数项目建设进度缓慢,资金闲置背息。全市使用开行贷款项目闲置贷款资金高达1亿多元,占贷款已到帐资金4.87亿元的20.53%。*县江口花园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00万元已全部到帐,目前仅使用资金1100万元;通江县杜家坪小区基础设施建设项目3000万元已全部到帐,但目前仅使用资金1630万元;晏阳初职业技术学院建设项目核准贷款2250万元,已到帐1000万元,但目前仅用资金99万元,工程至今都尚未完全展开。

三、对使用开行贷款及其重点项目建设的建议

(一)加强项目工作,争取开行更大支持。抓住开行支持巴中发展的机遇,认真总结政策性融资的成功经验,不断探索和开创开发性金融支持巴中发展的新路子,紧紧围绕“争取大政策、建设大交通、培育大产业”的要求,着力在农业产业化、工业发展、旅游经济、城镇建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加强项目规划、论证、储存、报批和开发,进一步加大与开行的合作力度,积极主动争取开行更大的支持。

(二)落实偿债措施,规避财政金融风险。使用开行贷款从事土地整理开发项目已质押的土地出让,必须先取得开行同意,并按质押约定将土地出让收益分别存入“土地收益专户”和“还本付息归集专户”;使用开行贷款业主的事业性、经营性收费收入(扣除支出部分),必须存入省开行指定的贷理行—市农发行的专户;各县区财政预算必须将偿债保障金、公益性贷款项目的利息按使用开行贷款相关规定纳入年初财政预算。

(三)加强资金监管,严格杜绝挤占挪用。在严格执行省开行和市政府出台的各项资金监管制度基础上,对项目单位使用开行贷款要进行全方位,多层次监控,一要加强诚信教育,增强履约意识;二要严把贷款资金支付关,从源头上确保专款专用;三要加强贷款资金拨后检查,核实资金开支去向,确保资金专款专用,挤占挪用的资金必须归位。同时,要加强对使用开行贷款项目进行审计和监察,对竣工项目要进行专项审计,确保贷款资金使用安全。

篇5

关键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理

随着经济体制的改革和我国市场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我国传统的国库分散支付制度已不能满足当前形势下国家财政预算管理和结算的需要,要提高财政国库支付效率和政府工作力度,就需要采用新的有效的财政国库资金管理制度。为此,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得以产生,并且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库集中支付在我国得到大范围研究和试点应用。通过不断的实践总结和改进,国库集中支付已在全国范围内成为主要的财政管理制度。

一、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相关内容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是指对政府所有财政相关的资金全部集中在国库或国库指定的行开设的一个银行账户,对财政费用支出都通过这一个账户进行统一拨付和使用,以此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和财政支出透明度。

国库集中支付体现为预算单位在需要花费或购买商品时,由单位申请经国库相关机构审核,将资金通过国库账户直接支付给收款人的制度。这种集中支付是我国财政资金管理的变革和制度性创新,其支付的基本流程如图1所示。

从图1可以看出,财政国库集中支付流程比较快捷和直接,由国库直接支付给供货商,取消了原来的多个银行账户分散支付的模式,使预算单位和供货商之间不存在资金来往。国库对资金具有绝对管理权,资金不再下拨给各单位分散保存,保证了资金的正确应用和透明度。

二、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风险分析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各种隐性风险,对国库资金管理有巨大的影响,本文主要从几个主要风险进行分析。

(一)法规政策风险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在我国的推行与使用,是借鉴国外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和做法,结合我国市场经济和基本国情的产物,也是我国财政资金管理制度的创新。财政国库资金支付方式、资金账户使用等在集中支付制度实施后都发生了变化,但是财政管理的法律法规还没完善。目前使用的仍然是1994年颁布的《预算法》和1985年颁布的《国家金库条例》。从当前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变化来看,这些法律法规已不符合财政集中支付和风险管理需要,现行的《支付结算办法》、《财政总预算会计制度》等也存在滞后和不匹配的问题。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未严格上升到法律法规层面,没有完善的匹配法规保障,使得该制度存在不可避免的风险。

(二)资金集中支付风险

一方面,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在强化管理责任时,资金支付风险也由分散向集中转变。资金集中支付风险主要包括凭证管理风险、支付确认风险和清算风险。国库集中支付的资金支付对象由以前的一级单位扩大为各级政府基层预算单位提供的供应商、公共服务单位和个人的收款。目前,我国各个省市财政国库支付局管理机构支付和审核只看凭证和文件材料,各银行和预算单位领取、使用和剩余多少资金,财政部门不清楚。这样,在集中支付过程中就会出现不法分子造假票据、内外勾结套取财政资金等,且资金违法过程容易成功,导致了集中支付的各项漏洞和资金流失风险。

另一方面,由于财政集中支付中间涉及环节较多,如果银行和财政单位的支付、记账、录入等信息的时间或信息数据不一致,就会导致清算和支出不符合,出现额外的资金支付风险。如果中间经办人没有按规定逐项落实和逐项输入系统信息,也容易造成资金支付风险。因此,集中支付手段伴随支付风险。

(三)信息系统风险

目前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都是通过计算机信息系统进行管理,由于信息系统的不完善和互联网环境的安全性问题都会引起资金支付风险。目前,我国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工作全过程都是在GFMIS 系统中完成的,都是工作人员网上操作,这在方便的同时也导致了信息系统受到停电、病毒、网络攻击、系统不稳定或者硬件设备损坏等原因而出现系统崩溃,造成数据丢失。这种问题将导致财政资金难以正常支付,形成支付信息错误或错误支付,形成资金损失风险。

(四)管理制度风险

管理制度风险是指由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相关管理制度本身的不健全或管理工作落实不到位而引起的风险隐患。国库集中支付制度实行后,建立了一系列的资金支付管理制度、清算制度、记账制度、审核制度等,但是由于支付过程的复杂和涉及的方面较广,各种管理制度之间难以完全顺畅衔接和满足国库集中支付需要,存在管理制度风险。

(五)操作方面的风险

操作风险主要是指国库集中支付过程中的执行人员,在支付操作时由于本身操作失误或者故意的行为,导致资金出现不正当支付和流失风险。在操作层面所涉及的具体风险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支付凭证风险。资金支付凭证在流动过程中,由于未建立完善的辨别和使用体系,可能存在风险隐患。二是财政现金的管理风险。由于财政集中支付的管理制度要求,预算单位可能对零余额账户进行提现和转账,存在操作上的漏洞和风险。三是违规操作风险。工作人员对直接操作时具有各种失误导致的资金流失风险。

(六)监督管理风险

实行国库集中支付工作的银行是支付过程中最前沿环节,责任重大,直接关系资金去向和流动,其面临的风险也十分明显。经过对多个地区银行支付的调查发现,虽然银行和财政合作长久,但是这方面的合作确实成本高利润低,结果导致许多银行为了降低成本而将此项业务交给某些人或某个部门独立处理,缺乏有效监管。同时,预算单位用款申请和支付单位的审核批准等缺乏有效的监管手段。总之,缺乏有效的监管,对国库集中支付造成的风险较为严重。

三、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理对策

降低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即是提高其财政资金的安全性,因此,提供各种有效控制措施,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存在的风险进行管理,对现阶段集中支付发展十分必要。

(一)建立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业务中涉及的环节多、单位复杂、动用资金量庞大,风险来源比较多,而且存在的潜在风险隐患比较隐蔽,难以在显示操作中注意到并进行良好解决。由此导致了集中支付时往往会出现各种问题,引起财政资金流失和浪费,支付工作不能有效地识别、防范、补救等问题。因此,要保障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安全运行,支付风险管理的目标得以达成,就必须结合集中支付实际情况,建立一套科学合理的财政国库集中支付风险管理体系,由系统、全面、科学的风险管理体系确保风险降到最低,保障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顺利开展。

(二)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

针对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实施后出现的新情况和新的安全性问题,要降低其风险隐患,就必须尽快完善支付工作管理制度,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是减小风险促进其稳定发展的有效保证。完善管理制度可从四方面出发:一是制定和完善国库集中支付制度管理改革和资金清算办法,详细明确改革后财政及银行的工作职责,规范工作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将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上升为工作准则程度;二是迅速出台预算单位资金结算管理办法和制度,保证各项资金花费的信息透明化和准确化;三是完善国库集中支付系统的管理制度,对各级财政及银行信息系统使用进行安全管理制度制定,有效防范风险;四是从银行方面建立支付管理制度,调动银行支付工作人员积极性和工作态度,强化风险保障。

(三)健全监督管理机制体系

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工作涉及多个环节和部门,支付风险存在于预算单位、财政部门、银行等多个层面,因此,要确保风险防范就要进行有效的工作监督和管理。一方面在预算单位、财政部门、银行等相关机构内部应当建立监管制度,对国库集中支付工作进行监督和管理,促使工作职责和管理制度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要加强对银行的监管,着重注意对银行进行财政清算和支付业务的监管;此外,还要加强对预算单位资金申请和审核工作的监管,杜绝弄虚作假的行为。各个方面监督管理机制互相制衡,确保国库集中支付工作公正良好运转。

(四)完善信息管理和应急组织系统

当前国库集中支付依赖先进的信息管理系统得以实现,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还提高了准确性,但是也带来了信息系统风险。因此,只有不断完善信息系统的管理,才可以有效保障整个工作过程的顺利运转和安全稳定性。同时,建立应急组织系统可以有效地对突发风险事件和安全问题进行及时处理,确保财政资金安全以减少有可能造成的损失。

(五)加强宣传和培训,提高风险意识和素质

财政国库支付最主要的工作还是由人主导,所以操作层面风险隐患防范较为重要。主要措施是加强工作人员的培训教育,对资金风险进行宣传,提高工作人员的风险管理意识和财政管理工作素质,规范自我职责和工作态度,从源头上降低工作中出现的失误和风险。

四、结语

建立财政国库集中支付制度是我国国情发展的需要和趋势,但是与此同时出现了法律法规、集中支付、信息系统、管理制度和监管等各种风险。对此必须从对这些风险的研究出发,结合我国现状提出各种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以降低风险隐患,提高集中支付资金安全和工作效率,进而保障我国市场经济体制的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若.浅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的风险管理[J].财政论坛,2011(10).

[2]王卫红.我国国库集中支付风险控制分析[J].金融财税,2010(5).

[3]张燕.浅谈财政国库集中支付[J].赤峰学院学报,2009(3).

篇6

关键词:农村金融;金融机构;金融市场;监管金融;限制性因素

我国自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在不断的高速发展,社会逐渐由计划市场向经济市场,如今已经得到了空前的发展。我国近年来随着经济建设不断深入,农村金融也随之以十分迅速的步伐进行了广泛的发展,尤其在有效解决中小企业的融资困难方面以及针对调剂农村金融在资源余缺方面有着举足轻重中的地位和扮演着极其重要的角色,对地区经济的发展起到了前所未有的存进作用,但是在快速发展的同时也不可避免的产生了一些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

1.正规金融机构

中国农业银行。中国银行始建于1979年,国有的农村经营机构以及乡镇工业企业,是其主最初主要的服务对象。但从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开始,我国农业在社会中进行了商业化全面改革以后,针对农村的服务范围,有着逐渐面向普通用户进行全方位的覆盖。

中国农业发展银行。中国农业发展银行始建于1994年,是我国三大政策性银行之一。其主要承担着我国规定的政策性金融服务,这不仅是其所服务的对象,而且也是其所肩负的主要任务,并且在社会中的全面发展,对于财政性支农资金的拨付有着责任,然而其对于涉及的农业农户并不是直接的涉及。

农村邮政储蓄。农村邮政储蓄机构长期因充当“农村资金抽水机”而饱受诟病。2003 年8 月,随着其资金运行格局的改变,2007年农村邮政储蓄正式更名为邮政储蓄银行,并开始在农村开展存贷业务。

农村信用合作社。在我国农村环境当中,农村信用社是分布最广,最为普遍可见的金融机构,在农村进行发展的过程当中和农户之间所产生的业务交流,都是直接进行。因此,其在主要的正规金融机构当中,是主要的中间力量存在于社会中进行发展经营。

2.非正规金融机构(个人)

以上所讲的在我国社会中发展的都是正规金融机构,然而在实际生活当中却还存在非正规的金融机构。在我国农村当中,所形成的非正规机构,其中包括已经关闭的农村信用合作基金会,还有其他所形成的各种各样的农村金融。基于此情况笔者经过分析总结,将农村金融在有效的划分成为三种主要的形式:首先,在社会中没有组织,仅是个人之间相互产生的借代以及企业之间的融资情况;其次,在社会存在一定的组织,然而却又完整的机构,在社会中体现出来的形式是一种带有互助资金性质的各种金融会;最后,在社会中存在不仅有组织,而是还具有完整的结构,但是在我国政府环境中,却没有给以有效认可的金融形式。

二、我国农村金融机构不完备

1.农村信用社

目前我国农村信用社,在社会中进行发展的时候依旧存在诸多较为严重的问题,需要进一步的给以有效的处理,采取科学合理的方法进行全面有力的解决,笔者经过分析将主要问题总结如下:(1)信用产权在农村信用社不够明晰,农村信用社是各级政府出资,应当由各级政府进行有效的知道监督;(2)管理体制不合理,社会市场当中的要求相背离;(3)农村信用社所利用的资金相对匮乏,没有充足的资金做后盾;(4)最后一点是农村信用社对于其内的治理方面不够到位。

2.中国农业银行

中国农业银行本身所经营的重点范围,在社会中也逐渐发生着变化,慢慢的由农村发展方向转向了城市发展。中国农业银行在社会中不断发展,所设立的农村支行呈现出一种逐渐撤出分支机构的局面。除此之外,中国农业银行所执行的经营策略却没有得到多大的改变,对于收益较低以及风险较大的涉农贷款都不愿意接受办理,而且将农村所吸收的资金向城市进行有效的投入,这样的就严重的造成了农村资金外流的现象。

3.中国农业发展银行

我国农村金融领域所体现出来的唯一政策性银行,是我国农业发展银行,然而在我国农业银行当中,其在现代社会中所获取的资金来源形式,相对来讲总体模式依旧比较单一,而且在社会中所经营的业务范围也是比较狭小,由此我们可以看出,以上几点的体现对于我国农村金融的全面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限制性作用,因此我们应该给予重视,给予有效的处理措施进行解决。

4.其他金融机构

邮政储蓄银行在我国社会的全面发展,其本身不仅有着充足的资金,而且其所覆盖的面也十分的广,在总体的农村发展金融当中所起到的作用更是越来越重要。但是,由于邮政储蓄在我国市场当中成立的时间较短,而且其经营能力有一定的局限性,并且其所具有的股权结构也是一种单一的状况,缺乏相应的人才,所以起到的支持农村的能力还无法进一步充分给予全面体现。

三、农村金融市场不健全,金融产品欠缺

1.农村金融市场缺乏有效的竞争机制

目前在我国农村金融市场当中,虽然存在很多的金融机构,但是在现代高速发展充满激烈竞争的市场经济环境中,其本身依然没有有效的形成一种有力的竞争机制,中国农业银行的经营重点,在我国农村发展的过程中,已经逐渐的迈向城镇范围进行发展,然而所存在的其他各级非正规金融机构,以及规模相对较小的金融机构等,农村信用社在农村发展当中几乎成为唯一的正规金融机构以及垄断了农村金融市场,由此形成了一种没有竞争的金融市场环境,限制了农村金融的市场竞争。

2.农村金融产品欠缺,金融服务单一

在社会不断的发展进程当中,我国各个形式的商业银行在农村市场当中的发展经营,都在面临这一种逐步退出的局面,在农村环境当中所进行开展的业务逐步的进行有效的缩短,那么对于农村金融的发展由此就造成了以中国极大的负面影响,然而这种影响的产生是一种无形的过程。金融产品在农村金融市场当中,显得尤其缺乏,所办理的中间业务和外汇业务都是一种较少的状况。因此,面对所体现出来的这种情况,我们需要将金融服务进一步的加以全面健全完善,在农村环境中全方位的加强金融产品。

3.农村非正规金融受到限制

我国农村非正规金融和正规金融机构相比较,我们明显可以看出农村的非正规金融机构在规模方面相对较小,而且经营较为灵活且利率就业是较低廉,这样非常的容易得到广大农民的接受。农村非正规金融机构,在农村的金融市场当中能够增进一定的竞争力度,对于资源配置有着合理的引导作用,而且对于中小户资金的需求也能够做到更好的满足。但是,农村非正规机构,没有受到政府应有的支持以及全面的重视,而且在某种程度上海给予了限制。

四、农村金融生态环境不佳

1.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

目前,发展大中型农业类企业急需大量资金,仅仅依靠政府投入、农村信用社和商业银行贷款是无法满足的。资本市场的首要功能是筹资功能,债券市场和股票市场应是目前企业最重要的筹资途径。然而,我国资本市场上农业类的上市公司数量却十分少,与农业在国民经济中所处的基础地位极不相称。农村资本市场不发达,农业类企业很难通过农村资本市场筹集到所需资金。

2.农业保险机制不健全

社会的稳定和发展需要相关的农业保险,而我国农业目前仍然主要依靠两种传统的农业风险保障途径:民政主管的灾害救济、中国人民保险公司以商业方式推进的农业保险。主要存在的问题有:(1)灾害救济的手续繁杂和平低以及且难以监管。(2)农业保险的承保率低下以及高赔付率和经营亏损严重。虽然国家较早给予对农业保险免征营业税的优惠,但与高赔付率的风险相比根本微不足道。

3.行政力量干预农村金融活动

目前,一些农村地区尤其是部分特别欠发达的地区,乡村政府对于服务理念都还处于一种传统形式,没有有效的进行转换服务理念,而且有些高层的行政部门对于农村金融普遍存在直接或者间接的干预现象。在实际生活当中,政府介入金融不仅是间接的,存在直接强行的和金融机构发生借贷关系,在其中占用大量的贷款资金进行非财务性的运作,这样就直接的导致农村资金出现更加紧张的局面,对于农村金融的正常发展有着极大的负面影响。

五、农村金融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

农村金融规范化的实质就是引导农村融资规范发展、提升金融服务实体经济的能力,解决农村资本多而投资难、小微企业多而融资难的问题,重点在规范化和阳光化。其方法主要是制定规范办法(如农村融资实行政府备案制、建立农村融资政府监管体系等),改堵为疏,搭建专业服务平台,如允许发展新型金融组织和金融服务机构、允许民资参股地方商业银行、允许自然人依法发起设立或参股村镇银行等,探索怎样让农村资本进入金融领域和实体经济,将地下资金流引入到地面开挖的明渠中来,使之被监管,光明正大的进入金融服务市场合法逐利,力求逐步消解产生农村借贷危机的制度性根源等。下文便是笔者对于农村金融规范化的方法和途径做出的详细阐述。

1.制定统一的法律法规

将散见于《民法通则》和《合同法》以及《担保法》甚至《刑法》与《商业银行法》、最高人民法院司法解释以及国务院相关的行政法规之中的关于农村金融的规范,对此需要进行综合考虑,然后根据社会当中的实际情况进行有效的补充和完善,全面有效的制定一套相对健全完善统一的《农村投融资法》。合理的农村金融形势只有依赖法律的支持和保障才能够有效的稳定国家金融秩序和消除借贷纠纷以及金融诈骗等现象。所以,农村金融若要全面的合法化,首先需要运用法律的形式对于农村金融的合法化进行肯定。

2.全面有效取缔非法集资

在法律文件当中对于社会集资的审批准则进行有效的规定,将社会集资的审批程序进行有效的规范,对于非法集资的依据进行有效的明确认定。笔者个人认为,有效的打击非法集资不能够以及夹带的自由作为代价,然而由于我国目前相关法律条例对于这两者还没有实行有效的界限明确,因此需要进一步加快对非法集资方面的法律进行起草,给予正确的修改建议以及针对社会集资的审批标准和程序等进一步给予明确,为农村金融的健康正常发展创造良好的法律环境。

3.构建有效的制度保障

农村金融的健康发展,除了需要有效的法律体系支持,而且相应的制度保障也是不可忽视。因此需要有效的建立各种保障制度,例如存款保险制度和征信制度以及严格的市场准入制度与贷款担保制度等诸多相应的制度都需要进行加快建立和健全完善。

4.完善金融服务体系

首先,发展和完善正规金融机构的服务,鼓励正规金融机构的金融服务创新。各商业银行机构要切实改进对中小企业的授信管理,对于信贷的支持力度需要进一步给予加强,有效的解决中小企业贷款难的问题;其次,对于农村资金需要有步骤的开放竞争性领域,将农村资金投入的范围有效的进行拓宽,鼓励并规范民营企业家以多种形式参与金融投资,发展农村金融资本。

六、总结

综上所述,笔者在本文当中以粗浅的脉络进行阐述,在农村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农村的金融体系发展比较滞后,而且我国农村金融和国家金融在发展当中的对比可看出,就其在发展空间由于上文所述的几点制约因素严重受到挤压,无法更好的将农村经济的主力作用进行有效的发挥。

参考文献:

[1]刘 伟 杨鹏鹏: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视野下的农村金融体系研究——以陕西省为例[J]. 技术与创新管理.2009(06).

[2]邹治伟 辛 笠:论我国农村金融组织体系的现状、存在问题及对策[J].吉林省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11(02).

[3]史建平:在金融功能观视角下探索中国农村金融改革的新思路——评《中国农村金融服务体系创新研究》[J].浙江金融. 2012(03).

[4]潘启龙 杨志勇 刘合光:中国现代农业的投资体系及其财政金融机制创新分析[J]. 中国食物与营养. 2011(11).

[5]湖南商学院法学院课题组.两型社会条件下农村融资法制问题调查研究的创新性探索[J].法制与经济(中旬). 2011(12).

[6]彭友宝:资金富余背景下农村信用社信贷投放方式的思考——对常德市农村信用社经营管理现状的分析与思考[J]. 华北金融. 2010(07).

[7]《农村金融发展的财政补偿机制研究》课题组,赵蕾,聂勇.我国农村金融发展现状研究[J]. 中国农业银行武汉培训学院学报.2009(06).

[8]罗丽萍 邹文娜:对乡镇农村金融发展的思考——以枝江市顾家店镇为例[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 2009(08).

[9]谭正航 尹珊珊:引导农村金融促进欠发达地区农业产业化经营的思考——以湘西地区为例[J]. 经济与社会发展. 2010(01).

篇7

1.1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

深圳地区作为我国沿海地区的一个特殊的黄金地带,在很多产业上在国内都是独一无二的,它的文化产业获得强力的发展是因为其靠近沿海地区,毗邻香港,具有招商局涉及的国内和国际战略布局的资源,能够辐射到珠三角乃至全国各地,人们具有开放的思想和魄力去自觉接受和发展新的事物,所以文化创意的窗口也率先在深圳打开了。这里有丰厚的文化创意底蕴,也有良好的基础设施,在地理位置上得天独厚,能够很好地与外界进行交流,社会功能齐全,所以文化产业的孕育比其他地区早。天然的地理优势使得深圳文化创意发展的路子更加平坦。

1.2政府的鼓励与支持

首先,深圳文化创意园的发展离不开政府的直接作用,政府在发展中针对文化创意发展制订了很多规划,他们意识到了文化创意产业的巨大发展前景,出台了各项政策,如对文化产业的扶梯政策,优惠的财政金融政策给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巨大的经济基础,正是由于有源源不断的资金流才使得文化产业能够稳定发展下去,并且使得深圳文化创意园成为国内影响力巨大的典型地区。其次,文化产业的发展是需要与时俱进的,它的发展是很多人智慧的凝聚,对其的保护直接影响文化产业的生命力。深圳政府在文化创意园发展的过程中,还强化了自己的薄弱环节,加大对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对智慧产权的尊重,而且还从长远着手,为了给文化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内生动力,加强了对文化创意人才的培养和使用,重视对科技人才的使用和培养,给深圳文化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长远的发展潜力,并且在文化产业的竞争力也大大地提高了。

1.3雄厚的经济基础

深圳文化创意园的发展是多种因素的交织。作为我国沿海发达地区的深圳,很多经济发展都很快速,那里商品经济发达,且作为我国的沿海地区,交通非常大的方便,不仅对外贸易较多,许多基础设施很完善,由于特殊的地理经济条件,这里吸引了国内外很多大型企业来这里投资建厂,资金实力非常雄厚,由于开放的经济条件,深圳的市场化水平高,吸引能力强大,很多外部资金愿意流入该地区,特别是大型的跨国企业,给该地区带来了很多的发展机会,产业的结构升级也很快,文化产业作为一种新型的高端产业也就慢慢壮大了。这里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相关产业的完善直接促使了文化创意产业园的崛起。另外,经济的发展和各类产业在这里的规模集聚,使得对文化创意产业的要求也越来越大。

1.4先进的技术优势

文化创意产业不同与一般的传统部门的产业,他是高端的集约型经济,需要先进的技术优势作为支撑,深圳文化创意园的发展与当地科学技术的蓬勃发展是分不开的。创意园拥有属于自己的一批创意人才队伍,而且为以后基地建成容纳的更多技术人才进行了预先培训考核。那里的资信水平高,信息丰富,交流活跃,对创意产品需求大,高新技术研究能力处于国内的一流先进水平,这些都刺激了文化创意园的不断发展,而且很多国内外电子产品的研发都是在深圳或者辐射的周边地区,给这里带来了很多先进的文化理念和管理方法,技术水平的普及度也高,很多世界新出现的高端技术率先流入这些地区,高科技企业给不仅给文化创意产业带来了契机,更是文化创意的思想源泉,这些实践的兴起带动了文化创意的蓬勃。总结和借鉴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不断提高自身科技含量,这也是深圳文化创意得以快速发展的重要动力。这里的服务技术也很优越,他们自己创设平台来完善自己的技术服务优势。深圳利用网络技术优势,通过一些增值服务的软件平台和信管的船业服务的软件平台,还有独特的分析按投资的网络平台为文化创意园的发展孵化建设开展培训交流和融资研发,涉及培训等。典型的“蛇口火炬创业园”的成功运营模式为他们提供了先进的技术经验和管理理念,利用这些服务技术搭建的平台使得文化创业园的脉络更加的完善可行,最后也获得了广泛的投资支持。

2.知探析新形势下的文化创意园的趋势

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今世界风起云涌,推动了知识经济的巨大进步,文化创意产业在当今面临的新环境对创意产业的发展也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2.1不断健全的创意市场经济体制

文化创意园产业的运作机制应该借鉴世界先进国家,跟上时代的脚印。很多发达国家文化创意发展现在在企业经营、贸易、关税以及市场配额等行为中取得了进展性的突破,在外汇和货币领域的触角也有发展,而且也有健全的市场经济体制,企业的灵活性和适应性较高。深圳文化创意园在未来可能都会受这些因素的影响,要关注可能的环境变化带给文化产业的负面影响。在健全经济体制的背景下,创意发展将更具活力。

2.2文化创意产业理念的发展

篇8

【关键词】 中小投资者;投资策略

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金融投资意识也在逐步增强,不单单满足将自己的财富放在银行获取简单的利息收入,更多的投资方式进入人们的视线,股票、基金,甚至期货、权证也不再是什么新鲜的玩意了。这些新鲜的投资工具对于我们的资产保值增值的确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资本市场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在巨大财富诱惑的背后同样隐藏着巨大的风险。相信很多人都会对上证指数从6124.04的高点到2008年10月28日的1664.93点过山车似的发展历历在目。那么该如何利用投资呢?对于中小投资者,由于自身的一些特点,使得投资的风险性剧增。稳定心态,把握投资机会,是中小投资者面对现实情况的一剂良方,在分析中小投资者特征的基础上,主要以股票市场为例,有针对性地为他们提供应对措施

一、中小投资者的特征

(一)中小投资者定义

根据投资者的主体性质不同,投资者可以分为中小投资者和机构投资者。机构投资者主要包括共同基金,信托基金,养老基金,保险公司,金融机构,工商企业及各类公益基金等。中小投资者一般认为就是资本市场上除了机构投资者之外的投资者,这类投资者的资金来源只要是储蓄资金。这类群体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人数众多,结构分散。(2)中低收入基层的比例较高。(3)资金数量少。(4)相关的金融知识欠缺,投资技巧不高。我国的证券市场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加强对中小投资者的指导,增强自身的规避风险的能力,不仅有利于保护中小投资者,也有利于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

(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特点

中小投资者的投资数量在整个资本市场上所占的份额并不是很大,中小投资者的数量却是巨大的,行为金融理论认为中小投资者在金融市场中起着很大的作用。中小投资者具有的一些特点,使其投资行为呈现出鲜明的特点。

1.投资行为的“羊群效应”。这是一种非理性的投资行为,主要是在信息不确定的情况下,中小投资者不是根据信息对股票等一些投资工作进行理性的分析,而是过度依赖舆论,跟随其他人的投资选择,这也是股市中超涨超跌现象存在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羊群效应”的主要有以下两个原因:

(1)中小投资者没有足够的时间和能力对上市公司进行进行分析。当今的股票市场信息量巨大,真真假假的信息掺杂其中,投资者需要对信息进行筛选并进行分析,这需要很强的专业知识,涉及金融,统计学和数学等方面,中小投资者很难具备这样的能力。对于股票投资对于信息的时效性有很高的要求,对于一般的投资者来说,这是很难达到的。

(2)信息披露存在缺陷。我国现在一直在致力于信息披露制度的建设,信息披露还是做得不是很到位,很多重要的信息并不能及时真实的披露出来,这样中小投资者很难及时根据信息做出准确的决策,由于自身在信息方面的弱势地位,中小投资者更倾向于相信机构投资者的选择,这就造成了从众现象。

2.短线投资,很大的投机性。证券市场的投资行为大致可以分为两种类型:一是投资型,另一类就是投机型。投资行为只要是看好企业的长期发展潜力,投资的目的是为了获得企业的分红及在长期的价值增值中获得资本利得。这是成熟的投资者偏好的投资方式,投资者的主要会选择一些实力雄厚的大企业的股票进行长期持有,这样投资者承担的风险相对小。在我国,资本市场发展处在初级阶段,投资者也处于不成熟的状态,他们把资本市场当做一个投机场所,希望通过低买高卖的短线操作获得收益,通过中小投资者的股票持有时间我们就可见一斑。

投资者每只股票的持有时间

资料来源:陈斌《中国股市个人交易者状态调查》,第36页。

3.处置效应。处置效应是指投资者在购买的股票获得盈利时更倾向于卖出尽早获利,当持有的股亏损时更倾向于长期持有,他们相信亏损是短暂,等着股票的价格一定再会涨上来,这种投资投资行为拉长了熊市向牛市过度的盘整和震荡时间。这种行为也影响了证券市场功能的发挥,当股价上涨时,中小投资者倾向于卖出股票,这是股票的供给增加,抑制了股票价格的上涨;下降时,却因为大家的集体持有,延长了起下降的时间,有时候还有可能因为大家的增仓行为使股价上涨,影响了证券市场资源配置功能的实现。

4.中小投资者欠缺投资技巧。在证券市场的投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尤其在成熟的资本市场上,需要收集大量的公司信息,宏观环境的信息,运用统计学,金融学知识对数据进行分析,分析出企业的未来成长性,进行长期的价值投资。这一过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需要一定得专业知识,而不是我国的一些投资者单纯的凭借直觉就可以跑赢市场。我国证券市场的发展才将近20的时间,还处于初级阶段,证券投资对于广大的中小投资者来说还是一个新鲜事物,还处在一个学习和积累的阶段。在这样一个时期,各个证券公司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在开展业务的同时,可以对投资者进行一定的培训,既作为营销的手段,也为广大投资者提供了一个学习的途径。投资者的成熟对于证券市场的健康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对投资者的培训是一个必要的过程。证券公司在这方面可以做的还有很多。

二、中小投资者的投资策略

股市投资是一个全方面的较量,做好充分的准备才能在这场角逐中获得成功。

1.保持一个良好的心态。人性都存在贪婪和侥幸的弱点,在股市中表现的更加特殊。相信很多中小投资者都经历过了05年至08年的快速增长的过程,体验了股市能带给人们的巨大收益。那个时候基本上是一个全民炒股的阶段,每个人都是股神,每个人都在挣钱,人们天真的一位股指会一直上涨,自己的财富也能与日俱增。那个时候连老年人都拿钱出来买股票,炒基金。大家被金钱的诱惑蒙蔽了眼睛,物极必反这样简单的道理大家都想不到了,盲目的疯狂等待我们的是无尽的伤痛。

股指从2007年10月的最高点一路直下,到2008年的11月,已经达到1700多点,股民们总结了一句话,“新手套死在山顶,老手套死在山腰,高手磨死在山底”,在这场大灾来临之际,很少有人可以全身而退,损失是可想而知。股票投资一定要有一个平和的心态,对于投资要有节制,对于自身的风险承受能力要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尤其要有一个止损点,能在行情不好的时候及时收手,减少损失。不要在赚钱的时候忘乎所以,在股市投资的过程中,要能够真正控制这个过程,使自己成为自己的主人。

2.建立健康的投资理念。证券市场中有这样的一个统计,70%的人赔钱,20%的人不赚钱,10%的人赚钱,自从有了股市以来,大家都在寻找一个跑赢大盘的技巧,经过股市将近200年的历史来看,真正的赢家实为少数。股民无限钦佩的大师们,无一不是价值投资者,不见得有超人的操作技巧,但经过股市的长期磨练而具备的投资理念,他们严格遵守市场的规律,对市场进行精准的分析,确定投资组合后严格执行既定的方案,也许在局部的操作他们会有闪失,最终会收获颇丰。

战略定位的清晰和坚定的执行是他们成功的秘诀,战略定位的成功远胜于一两场战斗的胜利。在中国的市场上,像上面分析到的中小投资者的特点,投机的氛围浓重,这和我国股票市场发展不成熟,上市公司的业绩差有一定的关系,逐步建立价值投资的投资理念,随着中国股市的进一步发展和中国上市公司质量的提升,客观的不利因素会逐渐消失,投资者要从自身出发,降低投资的风险,为自己的财富找到安全的升值场所。巴菲特的投资方法“精选股票,长期持有”,同样送给中国的投资者,希望中小投资者能仔细体会其中的奥妙。

3.股市投资的技巧

(1)新入市的投资者尽量选择基金进行投资。新入市的投资者缺少相应的投资经验,盲目进行投资风险太大。证券投资基金具备集合理财,专家管理的优势,投资者可以将自己的资金交给专家进行投资,由于投资者在时间、精力和知识技术方面相对于专业的投资专家来说有很大的差距,将资金交给他们是一个很保险的方式。经过实践的检验,这样的投资方式一般能接近大盘指数,甚至高于大盘的增长,这种投资方式是风险相对最小,也不是像储蓄那样没有任何的风险,投资者要结合自己的投资偏好,选择适合自己的基金品种,对基金经理的操作能力进行一定得分析,选择好基金公司,挑选好买卖的时机,相信这种投资方式同样能给投资者带来不错的投资收益。

(2)有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可以选择长线投资。在股市中摸爬滚打,积累了一定经验的投资者可能不能满足于基金的投资收益率,这时投资者可以选择自己进行投资。一定要切记这时的投资还是要建立在价值投资的基础上,这时主题的选择就显得格外重要。这点很多人都知道,具体的操作就有一定的困难,这需要对宏观经济形势有准确的把握,对政策有很高的敏感性。多关注时事,对于投资会有很大的帮助的。“看大势,挣大钱”就是其中的道理。

另外,一些操作技巧可以借鉴:第一,基本面分析和技术分析的结合,基本面是一支股票上涨的最基本的支撑,技术分析则是对上升或下降空间的一种判断。第二,对成交量的判断。股市上很多东西都有可能是假的,成交量不会骗人,只有股价和成交量的同步增长才是大盘上涨的基础,一定要注意分析成交量这个指标。技巧很多,无法穷尽,万变不离其宗,抓住股市的内在本质,才能在股市左右逢源。

4.提高中小投资者自身的经济学修养。证券投资是一项特别的经济活动,作为一名合格的投资者,尤其是想在这个市场上有所斩获的投资者,一定要不断地学习经济学知识,财政金融知识,同时具备投资理论,理财知识,对于市场上形形的理财产品能够拨开云层,见其本质,要关注整个宏观经济的走势,对于微观行业的发展驱使有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这是一个长期积累的过程,要求比较高。要在市场上取得胜利,就必须下功夫,不是单靠运气就能取得成功,我国的资本市场逐渐成熟,将会推出更多的投资理财产品,投资者一定要有相关的知识,对于这些产品有自己的认识,才能使这些产品真正为自己服务,而不能迷信营销人员天花乱坠的说辞,自己才是自己财富的主人。

参考文献

[1]本杰明,格鲁厄姆,戴维・多德.证券分析[M].第二版.海南出版社,2006

[2]史树中.金融经济学十讲[M].上海人民出版社,2004

篇9

为认真贯彻落实全省*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以下简称新农合)工作会议精神,进一步推进我县新农合制度的持续、健康发展,把新农合这一惠民、利民的“德政工程”办好、办实,现就进一步加强新农合制度建设有关工作通知如下:

一、提高认识,把握形势,增强建设新农合制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

新农合制度是政府主导的一项农民基本医疗保健制度,也是社会保障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关注民生的重要内容。实行新农合制度,对于提高农民健康水平,缓解农民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统筹城乡发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具有重要意义。为此,今年省政府已将新农合纳入全省民生工程之一,强力推行。但是,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有其特有的长期性和艰巨性。我县新农合试点工作自*年12月1日正式启动运行以来,各乡镇、各有关部门认识明确,组织有力,工作扎实,取得了明显的成效,得到了上级的肯定,受到了广大农民群众的欢迎,为探索做好新形势下的农民医疗保障工作,逐步完善新农合制度积累了经验。在今年4月份召开的全省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工作会议上,省政府对新农合筹资、运行、补偿、医药费用控制、医疗机构准入、强化组织领导等制度建设工作提到了更高的要求。各乡镇、各有关部门一定要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高度,从服务农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全县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高度,正确把握当前新农合制度建设面临的新形势、新任务,进一步统一思想,提高认识,切实把全面推进新农合制度建设工作摆上更加突出的位置,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新农村建设的总体规划,切实抓好落实。要落实政府在新农合制度推行中的第一责任,突出政府主导,充分发挥各级政府组织、协调作用。要全面加强新农合筹资、运行、管理体系和监督监察体系建设,提升管理能力,确保新农合制度建设全面扎实稳步推进,不断开创我县新农合工作的新局面。

二、明确目标,扎实开展新农合筹资工作

(一)深入细致地做好新农合制度的宣传,引导农民群众自觉自愿参加新农合

新农合制度真正受到农民的拥护,是这项制度不断发展的基础。各乡镇、各有关部门必须高度重视,切实做好对农民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一要注重宣传工作的经常性,将宣传引导工作贯穿于新农合制度建设的始终,不但要抓好筹资阶段的宣传发动工作,而且要坚持经常性的宣传动员,通过耐心细致、深入持久的宣传发动,用最通俗、最直观、最朴实的语言把政策讲清,把道理讲明,把好处讲透,使农民群众对新农合政策有更加深入的了解。二要突出宣传工作重点,将筹资的新标准、补助政策的新内容宣传到每一户农民家庭,让每一位农民朋友都能知晓。三要注重宣传的针对性,深入了解和分析农民对新农合制度的疑虑和意见,有针对性地通过典型事例进行宣传,把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参加办法、参加人的权利与义务以及报销和管理办法等宣传到千家万户,使广大农民真正认识到建立新农合制度的意义和好处,树立互助共济意识,自觉自愿地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二)新农合筹资工作要做到“四个进一步明确”

筹资工作是新农合制度建立的基础和关键。农民个人缴费不能到位,中央和地方政府的补助基金就不能到位。为了确保新农合筹资工作顺利进行,根据全省*年新农合工作会议要求,县政府要求各级各部门在新农合筹资问题上要做到四个进一步明确:一是进一步明确筹资目标任务:以前一年度统计公报农业人口为基数,全县参合率以乡镇为单位不低于98%,全县总参合率巩固在98%以上;二是进一步明确筹资标准:按国家政策规定,农民个人缴纳参合基金标准,从2009年度起,由以前的每人每年10元提高到每人每年20元;三是进一步明确参合条件:必须是县内常住农业人口,必须以户为单位整户参加;四是进一步明确筹资工作时间:每年7-8月重点做好筹资的前期宣传、筹资对象摸底和安排部署,9月集中筹资,10月抓差补缺,11月15-30日汇总上报。12月30日前,合作医疗证必须发放到户。

(三)严格筹资程序,严肃筹资纪律,认真落实相关优惠政策

新农合筹资工作要做到农民自愿、基金安全、手续健全、责任清楚。要坚持农民自愿参加的原则,严格按照《*县农村合作医疗筹资经办工作程序(试行)》规范操作,坚持农民亲自签订协议、自愿缴费,采取登记造册、签订协议、收取基金、开具专用发票、核发合疗证的“五步程序”进行。禁止为片面追求农民参合率,强迫农民缴费,强迫乡镇卫生院、村组干部和乡村医生代缴,或用财政拨款冲抵农民缴费等错误行为和作法。有关部门要加强监督检查,一经发现上述问题,必须严肃查处。对农村五保户、低保户、特困优抚家庭、“双女户”、独生子女户、残疾人参加新农合,个人缴费部分由县民政局、县计生局、县残联审核后,按有关政策规定,从税费改革转移支付经费、医疗救助基金、优抚经费中解决,确保优惠政策落实到位。要确保原参合农民继续参合,未参合农民积极参合,提高参合率。要坚持筹资旬报制,在每年9月至11月的筹资期间,各乡镇每旬都要向县合医办报告工作进度,汇报参合人数及筹资情况。要按照“尊重农民意愿”和“提高效率、降低成本”的原则,在巩固完善乡镇政府为筹资主体、乡镇卫生院为筹资经办主体、财政部门代收、村(组)干部上门收缴农民个人参合基金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建立形式多样、简便易行的农民个人缴费筹资方式,积极探索外出务工农民集中地筹资的新机制。

三、加强运行监管,不断完善补偿方案

完善统筹补偿方案是新农合制度的核心。要积极探索新农合制度与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制度、商业保险和其他福利保障制度的有效衔接。要加强监测分析,广泛听取社会各方意见和借鉴外地经验,在保证基金安全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制定和调整农民医疗费用补偿方案。一要利用政策导向机制,增加在基层就医的补偿比例,引导就医“下沉”,提高基金使用效率。二要积极探索开展门诊统筹试点,逐步扩大受益面,让有限的资金发挥最大的效益。三要根据国家对新农合资金投入的增加,在监测分析、调研论证的基础上,对单病种补助标准、非单病种日均医疗费用限额予以合理调整,扩大单病种数量,提高受益强度。四要开通县以上医院住院补助的“直通车”制度,方便转外就医和在外务工患者的就医报销。五要不断改进审核报付办法,提高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切实方便参合农民。

四、加强监管,严格控制医药费用,确保基金安全

(一)不断完善新农合基金监管机制

随着新农合制度的不断完善,基金规模越来越大,监管任务越来越重。要加强基金管理,做到专户储存,专款专用,严格实行“乡镇政府筹钱不管钱,财政金融管钱不用钱,合医办用钱不见钱”的封闭式基金监管体制。要坚持收支分离、管用分离、用拨分离的原则,落实县财政局在基金金融机构设立新农合基金财政专户和收入专户、合医办在基金金融机构设立支出专户、基金的支付严格实行县合医办、县财政局共同签印的“三户两印”制度,确保基金管理使用的安全,确保新农合基金和利息全部用于参合农民的医疗补助。要切实搞好合作医疗资金管理、医疗服务、监督约束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建设,实现工作制度、办事规章、业务程序规范化、标准化、科学化。要建立健全组织纪律监督、社会公示监督、行业自身监督三重监督机制,把合作医疗报销公示作为村务公开的重要内容,探索农民参与监督和民主管理的长效机制,保证参合农民的知情权和监督权。要加强对新农合基金管理和使用的专项审计,发现问题,及时纠正。

(二)完善医药费用控制机制,提高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

1、完善医药费用控制机制。首先,要建立定点医疗机构优进劣退管理机制,真正实行动态管理,推动定点医疗机构提高服务质量,改善服务态度,千方百计为农民节约合作医疗经费,使有限的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其次,要加强定点医疗机构内部管理,建立严格的自管自律自控机制,形成与新农合制度相适应的运行体系。第三,要加大督查力度,进一步提高新农合基本用药目录内药品使用率,降低非补偿范围药品、检查项目的开单率,对分解收费、重复检查等违规行为严肃处理,绝不姑息。第四,要综合运用行政和经济手段,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行为和收费行为的监管,完善管理和考核办法,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服务质量和费用控制的监管,严格控制定点医疗机构平均住院费用、平均门诊费用,遏制医药费用不合理增长,减轻参合农民医药费用负担。

2、提高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质量。要大力推进县、乡(镇)、村三级农村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建设,加强农村医疗卫生机构基础设施建设,不断改善农村医疗卫生服务条件,提高医疗服务水平,为门诊统筹的开展提供服务保障。县、乡医疗卫生机构要积极推进内部改革,制订和完善诊疗规范,实行双向转诊制度,落实政策公开、补偿公示、住院费用一日清单、三级审核、药品集中招标采购制度,严格执行医疗收费标准,不断提高医疗服务质量。各级医疗卫生机构要转变观念,转变作风,端正医风,诚信服务于参合农民,努力做到参合农民小病不出村、常见多发病不出乡镇、重病不出县,向参合农民提供便廉、质优的医疗卫生服务。

五、加强组织领导,明确部门职责

建立和推行新农合制度是省政府今年实施的民生工程之一,更是各级政府义不容辞的职责。县政府将对各乡镇、各部门新农合制度建设情况进行定期或不定期的检查、考核。各乡镇和有关部门要切实加强领导,把推进新农合制度作为关注民生、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件大事,建立协调机制,及时解决工作中的难题。县新农合管委会各成员单位要切实履行职责,积极配合,共同办好新农合这件大事、实事、好事。

卫生局要充分发挥主管部门作用,加强管理和政策指导,全面负责做好试点的监督、管理、指导、协调、计划、培训、组织实施、评估总结及承担日常事务等工作;要不断加强管理、经办机构建设,建立县、乡(镇)新农合管理体制与组织体系,落实人员编制、工资、工作经费,改善办公条件,确保新农合管理、经办机构能够有序运行。

财政局要做好基金的筹集、管理,加强对基金使用的审核和监管,及时拨付报销资金;将县级财政配套资金和经办机构人员、业务经费列入财政预算,保证及时足额到位;负责制定参合农民个人筹资办法、基金的财务管理办法和会计核算办法以及相应的财经纪律,保证资金安全;积极争取上级的资金扶持。

民政局要确保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优抚对象参加新农合的个人缴纳部分,从五保户转移支付经费、医疗救助基金、优抚资金中解决;并对低保户、特困户、优抚对象因患大病经合作医疗补助后个人负担的医药费用过高,影响家庭基本生活的,给予适当救助。

计划生育局要对农村独生子女、双女结扎户等符合国家计划生育优惠政策的农户参合给予全部或部分资助。

县残联要根据国家政策规定对残疾人的参合给予资助。

农业局要发挥工作优势,配合做好新农合政策的宣传动员和引导工作,在坚持农民自愿的原则下,积极组织农民交纳合作医疗基金。

发展计划局要把建立新农合制度纳入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促进新农合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加强农村基层卫生机构基本建设和医药价格监管。

审计局依法对新农合基金收支和管理情况进行定期审计,检查和纠正基金筹集、管理使用中存在的问题,并及时提出切实可行的审计意见和建议。

县监察局依法对新农合基金的收支、运行情况进行监督、检查,严厉查处违法违纪事件。

县食品药品监管局要整顿和净化全县药品市场,做好药品质量监管,保证农民用药安全、有效、经济。

扶贫开发局要将农村卫生机构建设列入扶贫开发计划并实施,改善农村卫生机构的服务条件。

教育局要将新农合知识和健康教育知识列入农村义务教育内容。

广电局要加强舆论宣传引导,加大典型事例的宣传报导力度,积极开展新农合的政策、新闻宣传,争取全社会的理解和支持,调动广大农民参加新农合的积极性。

篇10

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是一个新的尝试,它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对其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极为必要。本文结合地方政府债务资金的运行流程,从债务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以及偿还等环节,分析了实施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应重点关注的问题,并就各环节实施跟踪审计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以期推动地方政府债务资金跟踪审计的发展。

[关键词]

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债务管理

一、引言

审计署2013年底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13年6月末,地方政府背负的债务已达17.89万亿元,成为我国国民经济中一个突出的问题。为全面加强地方债管理,有效防控地方政府债务(下文简称“地方债)风险隐患,政府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2014年10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意见》和财政部《地方政府存量债务纳入预算管理清理甄别办法》,部署各地清理存量债务、甄别政府债务,并要求地方各级政府及时将政府存量债务分类纳入预算管理。2015年5月,国务院《关于2015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的意见》对地方债改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制定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配套办法,加快建立规范的地方政府举债融资机制,对地方债实行限额管理,建立地方债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学术界也提出了一些缓解地方债风险的建议。然而,地方债的增速依然没有得到有效控制。据新华社2015年8月29日报道,截至2014年底,地方债总规模为24万亿元,其中政府负有偿还责任的债务为15.4万亿元,相比2013年6月末的累计债务规模增长了41.3%。国家审计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有的学者尝试从审计角度就如何提高地方债管理水平进行研究,[2][3]这些研究大多是从事后审计的角度探讨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由于事后审计往往存在“即使发现问题,但已木已成舟”的问题,难以充分发挥审计的监督作用。而在实践中日益受到重视的跟踪审计,通过事中与事后的有机结合,能及时反馈审计发现的问题,有利于防患于未然,审计效果显著。那么,跟踪审计能否参与地方债管理?基于此,我们尝试将跟踪审计引入到地方债管理工作中,深入研究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问题。将地方债管理与跟踪审计相结合进行探讨,不仅丰富了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两方面的学术文献,而且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分析和监管提供具有可操作性的思路和方法,进而有利于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同时,国家审计是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一个重要手段,本文的研究既拓展了地方政府债务审计理论研究,又为国家审计进一步加强政府债务审计监督和治理提供了借鉴,在一定程度上更加有利于促进国家审计在国家治理中作用的发挥。

二、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作用及实践探索

(一)跟踪审计的含义及特点跟踪审计通常是指审计事项发生后,审计机关依法对财政资金或政府投资项目进行的全过程、分阶段、有重点的持续性审计,其对象是政府投资资金使用者从事的经济活动。[4]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的发展过程持续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具有过程性突出、时效性强、效益性明显等特点。白日玲(2009)根据跟踪审计的介入时间点,将跟踪审计分为全程介入式、适时介入式和重点介入式等三种模式。[5]谭劲松等(2013)在分析跟踪审计含义的基础上,借鉴人体免疫系统的思想,提出跟踪审计具有三道“免疫防线”特征。[6]

(二)跟踪审计的作用及适用范围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反馈各个阶段存在的问题,有针对性地发表审计意见和建议,是一种动态监督活动。[7]跟踪审计是跟随被审计事项同步进行的一种审计方式,其优势主要表现为及时发现问题、揭示风险,把可能出现的问题消灭在萌芽状态。审计机关能利用自身专业技术,对被审计单位管理上可能存在的漏洞早发现、早预防,从根本上解决过去事后监督时滞性问题。这不仅有利于全面促进和提高被审计单位管理水平,而且有利于提升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或促进政府投资项目的顺利开展。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跟踪审计的作用也在不断发生变化。推动政策措施落实是跟踪审计的又一实践创新。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工作方案》,要求全国审计机关自2014年8月起,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国务院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政策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总之,跟踪审计在及时发现与披露问题、揭示风险、推动政策措施落实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宋常(2011)认为,跟踪审计的成本通常会高于传统的事后审计,成本的提高往往会抵消其带来的经济效益,因此只有那些金额高、性质特殊的项目才适合采用跟踪审计。[8]审计署在《2008至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中曾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的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我国政府审计机关已经实施并完成了汶川灾后重建、玉树和舟曲灾后重建、京沪高速铁路建设、西气东输二线工程等跟踪审计项目。学者们也对跟踪审计实践进行了归纳总结,王中信(2009)以汶川地震抗震救灾款物全过程跟踪审计为例,对如何开展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跟踪审计进行了探讨。[9]自2009年起,美国审计署对一系列重振制造业政策的执行和实施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审计报告12篇。[10]美国审计署还针对页岩油气开发进行跟踪审计,监督政策落实情况和项目进展情况,先后出具了89篇报告。[11]

(三)跟踪审计用于地方债管理的创新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性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地方债管理的目标是控制规模与防范风险,跟踪审计的目的是将监督关口前移以提高监督效果,两者的着力点或关注的对象实质上都是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在实践中,财政资金或财政性资源已经将地方债与跟踪审计连结起来,比如有关地方债政策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实质上就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体现。然而,现有的理论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对地方政府债务如何进行跟踪审计,学术界并未提供较好的答案。尽管对如何加强地方债管理已有了一些探讨,但从审计视角的研究较少。王世成和李袁婕(2013)认为应制定《地方政府债务法》,在法律层面建立地方政府性债务全方位立体监督体系,实现依法治债,从而使地方政府举债能够有法可依,有序运行。[12]李燕和同生辉(2014)则提出只有事前控制和执行控制相结合、主动管理和风险监控相结合,才能将对地方政府债务的管理落到实处。[13]Liu(2014)认为,导致中国地方债现状的主要原因是预算软约束和非市场化的要素分配,而缓解地方债风险的措施则包括强化预算约束和改革地方政府的投融资体制。[14]Br觟thaler等(2015)发现,对市政债券进行限额管理能有效降低地方债规模及波动性。[15]马轶群(2015)通过模型推理发现,国家审计的揭示、抵御和预防功能可以对地方政府债务租值耗散进行治理,提高信贷资金的配置效率,是目前治理地方政府债务的重要手段。[16]从上述文献可知,学者们普遍认可对地方债实行全方位、全过程、立体型的管理方式。我们认为跟踪审计体现的监督关口前移、时效性强、全程监督等特点,正好契合了这些需求。因此,地方政府债务跟踪审计既是地方债管理方式的创新,又是跟踪审计范围的拓展。

三、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重要意义

(一)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跟踪审计从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就参与到地方债资金使用的监督之中,一方面能及时发现地方债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环节中的舞弊、违规、违纪行为,另一方面能就发现的问题及时向有关各方揭示,督促相关部门改进地方债管理工作,及时堵塞内部控制和管理过程中的漏洞,有效地预防和减少相关违法违规,从而进一步完善地方债资金监督管理体制。而原有的事后审计只是事后反馈存在的问题,发挥的监督作用相对有限。

(二)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从审计署2013年审计结果看,近87%的地方债资金投向了市政建设、土地收储、保障性住房、农林水利、生态建设等工程,并且这些工程一般周期长、业务复杂。对地方债资金运行过程中的浪费现象,事后审计只能是批评与处罚。跟踪审计由于能更早地发现、反馈地方债资金运行中的浪费现象,促使被审计单位加强后续资金的管理,从而在一定程度上避免项目后续过程中资金运行低效或无效行为,有利于节约地方债资金,提高其使用效率和管理水平。

(三)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有关政策措施的落实如前所述,地方债资金主要投向关系国计民生的基础设施、重大工程项目及配套工程建设中,大多属于贯彻国家宏观经济政策的重要资金来源。执行地方债跟踪审计能及时发现和纠正有令不行、有禁不止的现象,总结和反映好的做法和经验,促进政策落地生根及不断完善。通过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可以连续监控有关宏观经济政策措施的实施过程,并如实反映与客观评价有关政策执行情况,推动政策措施的贯彻落实。

(四)有利于进一步促进地方债审计的效率和效果的提高跟踪审计的优势之一是提高了审计信息的及时性。跟踪审计将监督关口前移,不仅有助于及时发现并纠正问题,而且通过信息的及时反馈,有效地降低地方政府与资金使用单位之间的信息不对称程度,抑制或降低道德风险进而提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效果。它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被审计单位提高资金管理水平,从而缓解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抵触情绪,营造良好的审计氛围,从而提高审计效率。另外,地方债资金从举借、配置、使用到最终偿还需要在很多部门之间流转,如果每一个环节都各自开展审计工作,必然造成衔接困难、重复劳动、效率低下。而跟踪审计则能自始至终围绕地方债的某一笔资金,有效减少流程中的重复环节,优化审计资源,提高审计效率。总之,传统的地方债审计主要审计地方债的规模、结构及期限,很少涉及资金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方面的内容。如果采用地方债跟踪审计,则可以将审计监督的关口前移,对地方债资金使用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与反馈,促进纠正,进而起到亡羊补牢甚或未雨绸缪的作用。因此,在地方债资金管理中实施跟踪审计,对促进地方债监督管理体制的完善、地方债管理水平的提升、地方债政策措施的落实及地方债审计效率和效果的提高都具有重要意义。

四、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

(一)已有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1999年2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基础设施工程质量管理的通知》首次提出“各级审计部门应对国家拨款的基建项目进行跟踪审计和专项审计”。2001年8月,《审计机关国家建设项目审计准则》提出,“对关系国计民生或财政性资金投入较大的国家建设项目,政府审计机关可以对其前期准备、建设实施、竣工投产的全过程进行跟踪审计”。《审计署2008—2012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强调,“对特大型投资项目、特殊资源开发与环境保护事项、重大突发性公共事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的执行试行全过程跟踪审计”。2014年8月,《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印发稳增长促改革调结构惠民生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工作方案的通知》要求,“审计机关持续开展对地方各级人民政府执行政策落实措施情况的跟踪审计”。2014年11月,《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也提出,“要加大对经济运行中风险隐患的审计力度,密切关注财政、金融等方面存在的薄弱环节和风险隐患,特别是地方政府债务、区域性金融稳定等情况,持续组织对国家重大政策措施和宏观调控部署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推动政策措施贯彻落实”。刘家义审计长在2014年全国审计工作会议上表示,今后一段时期审计署会加大对中央重大政策措施落实情况的跟踪审计力度。在政府部门的强力推动和基于加强财政资金监督的客观需要,跟踪审计作为一种新的审计方式应运而生并蓬勃发展,成为国家审计的重要监督手段。在实践中,国家审计机关已经成功实施了汶川大地震救灾款物和灾后重建项目、玉树地震救灾物资项目、城镇保障性安居工程、西气东输工程、京沪高速铁路等重大项目的跟踪审计,积累了较丰富的跟踪审计实践经验,为开展地方债跟踪审计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并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相关思路与经验。

(二)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国家审计最基本的职能是经济监督,其初始目标是检查财政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评价政府部门利用公共资源的效率和效果、增强财政收支的透明度等。随着经济社会的进步和制度环境的变迁,国家审计的内涵也在不断发展变化。刘家义审计长(2012)提出,“国家审计的实质是国家依法使用权力监督制约权力的行为,本质是国家治理系统中一个内生的具有预防、揭示和抵御功能的‘免疫系统’,是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17]国家审计作为国家治理的重要组成部分,不应再局限于对经济行为的监督和经济后果的评价,而应更加强调事中控制和积极预防,进一步发挥“预防、揭示、修补”功能,即预防潜在威胁、及早发出预警信息,揭示违法违纪违规行为,修补制度缺陷和管理漏洞,真正担当起作为国家经济社会运行“免疫系统”的角色。与事后审计方式相比,跟踪审计突出过程监督,有效克服了事后审计即使发现问题,但纠偏成本很高或木已成舟而于事无补的局限,具有时效性较强、过程性突出、预防性明显、效益性显著等特点,充分体现了国家审计的“免疫系统”本质(宋常等,2014)。[18]其实,加大审计参与地方债资金管理力度的呼声一直不断。审计署《“十二五”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曾要求对地方政府债务实行动态化、常态化的审计监督。总理指出:审计是我们国家监督机制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家利益的“捍卫者”、政策落实的“督查员”和公共资金的“守护者”。因此,有必要扩大审计对地方债资金的监督范围,将地方债资金的举借、配置、使用及偿还等环节纳入其中,即实施全过程跟踪审计。

(三)跟踪审计对象与地方债资金投向的交叉融合目前,地方债资金的投向与审计署实施的跟踪审计项目已有部分交集。财政部《2009年地方政府债券资金项目安排管理办法》明确规定,地方政府债券资金主要安排用于中央投资地方配套的公益性建设项目及其他难以吸引社会投资的公益性建设项目。据审计署2013年12月30日公告显示,截至2013年6月30日,大部分省市的地方债资金主要用于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性项目,主要投向市政建设、交通运输、土地收储和教科文卫及保障性住房。强化审计监督要做到财政资金运用到哪里,审计就跟进到哪里。可以说,无论是对重大项目还是对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进行跟踪审计,其根本落脚点还是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效率与效果)。围绕财政资金使用,加强对重点领域、重点项目的监督是跟踪审计的应有之义。因此,财政资金是连接地方债与跟踪审计的纽带,如图1所示。地方债资金投入的项目大多具有投资规模大、建设周期长等特点,其资金使用效果一定程度上影响国家有关政策的落实,对这些项目加强跟踪审计十分必要。其实,国家审计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查核被审计单位存在的问题,而且是为了督促被审计单位整改存在的问题,改善经营管理,堵塞各种漏洞,进而提高被审计单位的经营绩效。审计的主要目标,应该体现为审计发现的问题都能够及时导向制度上的缺陷及其改进,减少“屡审屡犯”和“屡犯屡审”的现象。目前的地方债事后审计模式显然达不到这样的预期目标。《国务院关于加强审计工作的意见》(2014年)规定,对公共资金、国有资产、国有资源和领导干部履行经济责任情况实行审计全覆盖。审计署关于2015年地方审计机关开展审计业务工作的指导意见指出,要持续跟踪审计地方政府债务,注意反映和揭示新情况和新问题,促进国务院关于加强地方政府债务管理意见的贯彻落实。据此,更多的地方债资金项目将纳入审计全覆盖的范围,与跟踪审计的交集也会越来越多。由此可见,对地方债资金实施跟踪审计是可行的,既有稳增长等政策措施落实情况跟踪审计实践经验可资借鉴,又有国家审计的相关理论予以指导,更重要的是审计机关当前正在实施的部分跟踪审计项目所关注的对象就是地方债资金。因此,无论是从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效益,还是从控制地方债风险来看,地方债管理工作都需要跟踪审计的积极参与。

五、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

地方债资金运行涉及举借、配置、使用、偿还等多个环节。针对我国地方债资金运行中普遍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分析研究,可以明确各个环节跟踪审计的目标与内容,并确定相应的审计重点。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流程、目标及指标体系,如图2所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流程设计应按照风险导向和成本效益原则,将跟踪审计的重点放在能有效降低地方债风险的关键环节,促进地方政府将有限的地方债资金投入到可以产生更多经济及社会效益的活动中去,以提高地方债资金使用的效率和效果。

(一)地方债资金举借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依法适度地方债举借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起点。新《预算法》规定,从2015年起地方债全部纳入地方政府预算管理。经国务院批准,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预算中必需的建设投资资金,可以在国务院确定的限额内,通过发行地方政府债券的方式适度举借债务,市、县级政府确需举借债务的应由省、自治区、直辖市政府代为举借。政府债务只能通过政府及其部门举借,不得通过企事业单位举借。然而,地方政府举债的规模、期限、利率等信息并未完全公开。针对举债环节的审计应重点关注地方债举债主体、举债方式、举债规模、举债程序等内容。该环节可能存在的问题有:地方政府未遵循新《预算法》的规定,委托非政府机构代为举债,比如通过地方融资平台公司举债、地方政府仍存在债券以外的融资方式、举借规模超出预算规模、举债不按规定程序等。针对当前地方债举借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否依法适度是该环节审计的目标与重点。第一,明确举债主体,即地方债的举债主体是否符合新《预算法》的相关要求,是否仍然通过地方融资平台这类举债主体举债;第二,规范举债方式,即除发行债券外,融资方式是否有其他形式;第三,控制举债规模,即核算地方债规模是否超出了地方财政的实际承受能力、偿债峰值是否超过地方政府可支配财力;第四,严格举债程序,即核查地方政府的举债行为是否严格遵循法定程序。根据地方债举借环节的审计重点,在进行审计评价时,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举债主体合法性、举债方式市场化、举借规模合理化以及举债流程规范化;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债务率(债务余额/政府可支配财力)、新增债务率(新增债务/债务余额)、债务负担率(债务余额/GDP)、利息负担率(当年债务利息/政府可支配财力)和财政收入增长率等。

(二)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有理有据地方债资金的配置主要是在省、自治区、直辖市范围内分配地方债资金的问题。在我国现行的行政管理体制下,财政资金要从省、自治区、直辖市到市、县、乡(镇)进行层层拨付,导致地方债资金的分配环节过多、时间过长等问题突出,甚至有些资金始终没有拨付。为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率,总理2015年先后多次在国务院常务会议中部署盘活财政存量资金工作。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省、市、县之间的资金配置缺乏分配依据,比如未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而进行几乎平均的分配;未遵循项目确定、预算安排、人大审批等程序;分配不及时,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鉴于此,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省、市、县之间如何合理分配地方债资金,是否充分考虑各级政府的财力及偿债能力,是否及时分配、及时拨付,是否存在资金滞留、挤占或挪用等现象,决策过程是否公开透明等。在地方债资金配置环节,也宜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地方债资金配置是否存在分配标准,是否真正按照公开、公平、公正的原则执行,资金分配是否进行了公示;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分配到位时间和资金及时到位率(及时拨付金额/应拨付金额)等。

(三)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效益导向地方债资金不仅仅是其规模问题,更重要的在于其使用效率与效果问题。地方债资金的使用既涉及风险水平,又涉及社会效益,是地方债管理的关键环节。《关于深化预算管理制度改革的决定》(国发〔2014〕45号)规定,地方债资金只能用于中央投资配套、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公益性资本支出和适度归还存量债务,不得用于经常性支出。然而,地方政府如果将地方债资金完全投向公益事业,其社会效益明显而经济效益不足,从而导致地方政府的动力不足。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资金使用部门改变地方债资金既定用途和范围,将地方债资金投向非公益性项目,甚至存在贪污、挪用、截留、浪费等现象;地方债资金使用缺乏完善的信息披露制度。地方债资金使用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资金的投向,比如地方债投资项目名称、项目工期、项目负责人等信息是否进行了公示,资金使用单位是否按申报时的用途合法合规使用资金;还应关注资金的使用效率及预期效果,如是否存在资金沉淀现象、已使用资金是否与项目进度相吻合等。在地方债资金的使用环节,可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有资金使用的目标性(如是否专款专用)和项目目标的可行性(如有无可行性报告);定量评价指标主要有资金到位率、施工进度完成率、项目净现值以及项目回收期等。

(四)地方债偿还环节审计目标与重点———足额及时偿还环节是地方债资金运行的终点。在此环节,落实还款来源、优化还款方式是关键。该环节可能存在的主要问题有:偿债责任不清、偿债意识不强、偿债机制不健全,以及偿债计划缺失,地方政府无相对固定的偿债资金来源,还款资金来源渠道少。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重点应关注偿债资金的及时到位及规模,即偿债资金到位的及时性及稳定性,偿债资金是否有预算安排;地方政府是否建立了债务监控体系,是否有系统的偿债约束机制,是否实行了债务报告制度,债务相关信息是否透明。地方债偿还环节的审计评价,也应采用定性分析与定量评价相结合的方式。定性分析指标主要包括是否设立了偿债制度、是否有完整的偿债计划、财政金融数据是否真实完整;定量评价指标主要包括当年可支配财力、偿债资金规模等。

六、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政策建议

(一)大力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加强地方债跟踪审计理论研究,有利于审计人员把握其发展规律,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然而,我国目前的跟踪审计实践还处在起步阶段,跟踪审计理论也比较薄弱。有关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含义特点、功能作用、内容目标、方式机制以及技术运用等问题亟需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以便指导和促进地方债跟踪审计的实践。现阶段可从以下方面入手。第一,紧密结合已有跟踪审计实践,加强调查研究,了解跟踪审计工作面临的重点、难点、热点问题,探寻解决问题的方法和路径。借鉴其他项目跟踪审计有益做法,不断总结地方债跟踪审计实践经验,探索其发展规律。紧紧围绕实践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问题开展研究,形成具有针对性、前瞻性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理论成果。第二,充分借鉴已有审计理论成果,拓展跟踪审计理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第三,继续加强与科研院所的合作。审计机关立足审计实践,是审计理论的实践者和应用者,掌握着大量的一手资料和实践经验,但在审计实践经验的凝集和升华上可以与科研院所加强合作与交流,共同开展理论研究。

(二)进一步充实地方债跟踪审计人员队伍审计人员是提升审计质量的关键因素。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时间跨度大,情况复杂,对审计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审计人员不仅需要具备法律、会计、财务、财政、金融等方面的专业知识,而且需要深刻理解地方债资金投放与使用的制度背景及政策意图,并作出科学、合理的职业判断和专业评价。因此,需要对现有的审计人员加强培训,增强其跟踪审计业务的能力,打造一支能有效开展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工作的人才队伍。在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的同时,还应该拓宽思路寻求外部力量的支持。随着跟踪审计范围的逐渐扩大,在一些专业性很强的知识领域,可以在《审计署聘请外部人员参与审计工作管理办法》允许的范围内,引进或聘用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参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这既有利于降低审计风险,也有利于增强审计结果的权威性及在社会公众中的认可度。

(三)尽快制定地方债跟踪审计相关规制完善的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规制,是依法开展地方债审计工作的依据。我国跟踪审计实践的时间较短,积累的经验不是很多,目前还缺乏用来规范跟踪审计的有关规制。因此,需要在不断实践并积累经验的基础上,制定出与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关的具体规制、指导性意见或业务指南,使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并逐步走上程序化、制度化、规范化。目前,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要明确地方债跟踪审计范围,跟踪审计不是大包大揽,不能越位参与地方债资金项目的管理;第二,要考虑审计风险,准确把握跟踪审计的介入深度和关键控制点;第三,要建立质量控制体系,提高地方债跟踪审计的质量;第四,要建立审计结果公告制度,提高审计工作透明度。

(四)进一步创新地方债跟踪审计方式方法随着经济社会信息化的高速发展,各行各业都在努力挖掘大数据的价值以期望其在本行业带来巨大变革,大数据时代的信息化审计将在信息获取渠道、抽样方法、审计范围、审计模式等方面发生重大变化。因此,在思维及理念上,应借助“互联网+”,尽快创新审计技术及方式方法,以充分发挥大数据的优势。一方面,在审计技术方法上,地方债跟踪审计应致力于审计信息化建设,尽快适应科技创新和外部环境的深刻变革,充分利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先进技术进行在线审计,加快构建地方债跟踪审计应用系统,实施信息化审计;另一方面,在审计方式上,伴随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高度融合,各类型审计常常相互重合和支撑,财政资金流转于企业、税务、金融等领域,涵盖多方面、多方式、多专业的综合审计将逐步成为一种主要的审计方式。因此,应尝试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与财政审计、金融审计、经济责任审计等财政资金审计项目结合,以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七、结语

跟踪审计作为一种审计方式,具有关口前移、时效性强等优点,近年来得到了审计机关的大力推广,已彰显出其优越性及广阔的应用前景。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不仅有利于实现对地方政府债务的动态监督和有效管理,而且有利于国家审计发挥其参与国家治理的作用。然而,现有的研究并未能较好地将跟踪审计与地方债管理结合起来,相关可用的理论成果尚付阙如。本文基于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现有文献及地方债管理和跟踪审计的对象都是财政资金的客观事实,探讨了地方债资金的跟踪审计问题,分析了实施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有利条件,初步探讨了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的目标与重点(含实践路径),并对改进和加强地方债资金跟踪审计提出了若干政策建议。这将有助于建立有中国特色的地方政府债务审计模式和风险评价体系,为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管理提供可借鉴性的路径,进而达到有效防范地方政府债务风险的目的。

[参考文献]

[1][17]刘家义:《论国家治理与国家审计》,《中国社会科学》2012年第6期。

[2]曾康霖、吕劲松:《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的审计思考》,《审计研究》2014年第1期。

[3][16]马轶群:《地方政府债务的租值耗散及国家审计治理———以融资平台为例》,《财经科学》2015年第2期。

[4][18]宋常、田莹莹、张羽瑶:《关于国家审计若干重大问题的思考》,《当代财经》2014年第1期。

[5]白日玲:《审计机关强化跟踪审计的若干思考———基于大连市审计机关开展跟踪审计的实践》,《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6]谭劲松、赵黎鸣、宋顺林:《跟踪审计的“免疫防线”:体系构建与案例分析》,《审计与经济研究》2013年第1期。

[7]宋常、黄文炳:《基于国家治理新动向的国家审计若干思考》,《审计研究》2015年第2期。

[8]宋常:《探索跟踪审计》,《首席财务官》2011年第1期。

[9]王中信:《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全过程跟踪审计方式探讨》,《审计研究》2009年第6期。

[10]王长友、张强:《美国审计署对重振制造业政策执行情况审计及其借鉴》,《国外审计动态》2014年第11期。

[11]刘誉泽、崔孟修:《美国审计署页岩油气开发跟踪审计情况与启示》,《国外审计动态》2015年第6期。

[12]王世成、李袁婕:《基于审计结果的我国地方政府性债务问题原因分析和对策建议》,《审计研究》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