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工技能培训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4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电工技能培训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电工技能培训方案

篇1

【关键词】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鉴定工作

现阶段,随着全球金融形势的多变,我国就业市场的发展充满变数,在这种形势下,着力培养和造就劳动者的就业能力,培养各行各业所需的新型劳动人才是保持我国劳动市场平稳健康发展的必由之路。目前,各地均立足于劳动力市场的客观实际,加强各类行业职业人才的技能培训和鉴定,维修电工职业自然不例外。在维修电工职业培训过程中,紧密依照国家所规定的各项职业等级指标,民联系技能鉴定的特征和实施方式,时刻围绕着职工多层次的变化,有的放矢地搞好各项培训和鉴定工作,为促进维修电工顺利就业,提高人才的专业素质奠定了扎实基础。本文首先就维修电工职业培训及鉴定过程中的问题做一番探究,接着就这些问题的科学解决给出一些可行性见解和建议。

一、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工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1、技能鉴定偏向于理论记忆,缺乏能力考察

在技能鉴定的过程中不难发现,个别问题有待健全,首先是鉴定考核的题目大都局限于教材,一些同电路密切结合的试题未有电路图,接受鉴定的人员仅能彻底地记牢该电路,才有可能回答正确;其次,鉴定中的理论试题基本均是纯粹记忆性的数据或定义,分析计算等体现职工职业技能高低的试题相对匮乏,致使职工缺乏自主发挥的余地,理论水平无法得到展现。

2、培训中的理论知识同技能匹配度不够强

由于电路内部的电磁物理量具备隐形性等特征,造成维修电工在故障调试和探析、读取电路图等技能层面上缺乏必备的理论根基。在技能培训教材中,所选入的基本理论常识太过简单,例如,三相负载联接、基尔霍夫定律、分流分压公式等比较关键的应知应会的常识未被选入教材,显得异常精简。假若从未接触职业电工知识学习的人会较难学透弄懂,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培训教材的可读性和利用参考价值。

3、培训教材的编排不够科学

在电工职业培训教材中,钳形电流表、电容、电阻的型号标识等初等级别的电工便要掌握的知识,不必编入中级甚至高级电工阶段才领会弄懂,所以,对于类似问题要做一定的调整,以充分适应接受职业培训的维修电工的实际水准。

4、技能的考核方式缺乏新意,未能充分凸显高科技的先进性

现今维修电工职业考核所采用的方式较为老套,缺乏创新活力,依然延续传统意义上的“纸面考核”样式。伴随当代高科技手段的发展和运营,对维修电工的考核可通过专项选考的办法有条不紊地开展,考生可立足于自身的培训状况,有侧重性地进行高科技的考核。专项高科技可依据培训子模块的内容要点做出适当地划分,也可根据实际情况缩小考核范围,在考核的全过程中要充分凸显技术的前沿性。

5、技能鉴定中缺乏对个人能力的展示

维修电工作为一类专业技术要求较高的职业,职工所具备的技术能力异常关键。基于此,职工个人的能力业绩要在培训中加以鉴定,在接受模块化培训时,需合理选择相应的课题为过程鉴定创造先决条件,这样一来,便能达到整体评估电工技能人才的鉴定目标。

二、解决维修电工职业技能培训与鉴定问题的有效措施

1、推行全新的技能鉴定方案,实现鉴定的科学化

通过多年的职业培训经验可知,如若纯粹的进行职业教学或训练,一般无法充分地调动和发挥维修电工学习的积极性,难以从本质上提高职工技能。为此,要从推动职业技能培养及职业素质的角度出发,不失时机地健全技能鉴定方案,设立基于实践过程中的技能考核鉴定体系,也就是说,技能的考核成绩是由职工的每次实践经历及工作成果所组成和决定的,每项职业技能的考核评价围绕着职工岗位技能的领会和运用、综合职业素质的稳步增强以及专业常识的熟知等,进而稳步地推进职业素质、理论素质和操作技能三方面的评价。与此同时,可引进维修电工初、中级职业技能鉴定方案,在原有基础上不断创新考核内容及形式,将新的鉴定环节分成应知考核及应会考核两大内容,职工们可在完成这两项技能考核后获得相应的维修电工初、中级职业技能证书。

2、科学编排职业培训教材,强化技能,适应岗位需要

毋庸置疑,职业培训教材作为维修电工开展技能鉴定的纲领性文件,其重要性不言而喻。针对教材中编排欠合理的问题,要及时发现问题并予以改进。

首先,要将职业技能的培训作为教材编排的中心环节,强调技能培训的特色;其次,在具备级别不同,所对应水平也不相同的差异性特点;第三,教材在具体电工技能要点的选择上要突出代表性和普遍性特点。

3、实施科学的技能考核方法,以适应市场需求

在维修电工的技能考核过程中,要明确具体的考核范围,通过培训教材在内容上有所差异的区分每个级别的内容,为职工有条理地学习和掌握知识提供便利。除此以外,在考核形式上也要清晰地划分成客观题和主观题,客观题主要对电工专业理论常识的作答,而主观题则是一般的技能操作题,考核的直接目的在于检测电工现场实际操作电力器械设备的综合能力,使每位职工的技能尽早适应职业岗位的需求。

结语

综上所述,维修电工在职业技能培训、鉴定中不可避免地出现各种问题,要勇于正视问题,积极改进技能培训、鉴定的方案,并付诸于行动,从而打造一支业务过硬、技能合格的电工人才队伍。

参考文献

[1].浅谈中级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前培训[J].学周刊,2011(01)

[2]张开霖.浅谈维修电工实习指导教学[J].海峡科学,2012(05)

[3]施剑凡.高职院校中高级维修电工考核实训教学的探索和改革[J].科技信息,2011(17)

篇2

一、服务社会、面向市场再创佳绩

长沙市电工技师协会成立之初,就根据自身特点,确立了服务社会、面向市场的发展路子,协会成立三年来,积极探索,勇于实践报告,取得了一定成绩。今年在积累前两年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挥专业优势,扬长避短,在承接项目、技术培训、专业考评、编写教材等方面全面出击,再创佳绩。

1、为长沙市政府改造电容器柜。

长沙市政府总配电间的电容补偿柜由于电容老化,故障频繁,严重影响了政府大院日常供电质量。受市政府委托,协会派出精兵强将,协助对其两台补偿柜进行改造,由于协会派出人员技术娴熟,方案制定合理,改造一次性调试成功,验收合格,受到市政府有关部门高度赞扬。

2、主动争取承担政府职能

协会的一大批高级技师和技师积极参与省市劳动保障部门及各厅局有关部门组织的维修电工技术培训及鉴定、考核,全年达到216人次。通过参加这项工作,一方面锻炼了广大会员,同时扩大了协会知名度,提升了在政府相关部门心目中的地位,为今后赢得政府信任,争取更多地承担政府委托职能打下良好基础。

3、服务企业,培训专业人才。

今年协会还派出高级技师和技师参与、组织、指导海利化工集团维修电工技术大比武,湖南省国税局维修电工、运行值班电工的技术培训和长沙卷烟厂高压配电、高级工、技师的培训、考核,取得良好社会效益

4、编写专业教材。

协会几位高级技师受省安委委托,编写了300多万字的电工安全培训教材,并已出版发行,业内反映良好。

二、依托单位会员,互惠互利谋发展

协会能否不断发展壮大,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挂靠单位和单位会员的支持。长沙市电工技师协会在成立后的短短三年里,能够开创出今天这样的局面,与我们的单位会员的大力支持是分不开的,如长沙华星灯饰电器实业有限公司、长沙美能电力设备有限公司、长沙拓远电气开关有限公司、湖南生物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香港主导电气设备(长沙)有限公司等。尤其是长沙东升电工家电高级技能培训中心,是协会的单位会员,无论是人、财、物,还是办公场地

、办公设施,都给与了协会无私的支持。发展会员方面,学校历年历届技师班的学员,绝大多数在取得技师资格后都成为了协会会员,今年,又有近50位技师班毕业的技师加入了协会。今年协会搬迁到长沙市科协大楼办公,新的办公地点更方便了协会接受市科协的领导以及与会员的联系。 协会则通过创办网站、举办年会暨新产品展示等工作,多方面向社会极力推介、宣传我们的单位会员及其产品,以期求得单位会员对协会的更大支持。如湖南省博伟新材料有限公司开发一种新产品——电神,该产品为全合成特种单分子导电降阻防腐材料,协会特地在在湖南东升电工家电高级技能培训中心举行现场测试推介会,邀请了社会各单位电工电器负责人和相关专业人士50余人到会观摩,当场测试使用电神后的降能节耗效果,取得了极好的宣传推介效应,湖南经视台对这次测试会作了专题采访报道。

在为个人会员服务方面,协会利用联系面广、信息灵通的优势,为会员牵线搭桥介绍工作,今年共帮助十余人联系找到了工作。

三、继续办好网站,凸显专业特色

根据工作计划,长沙市电工技师协会网的全面改版工作,下半年已经启动。为了节省费用,我们自己会员利用业余时间,辛勤作业下经过两个多月的不懈努力,无偿担负起网站改版的全部工作。改版后的长沙市电工技师协会网,单位会员和个人会员的相关资料更加翔实,版面更加美观,内容更加丰富。现在还增加了下载频道,方便大家下载一些常用工具和电气安装工程施工图纸,更加凸显网站的专业特色。

四、吸纳新会员,不断发展壮大

篇3

关键词:维修电工;技能技术;鉴定技术

1 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特点分析

在科技不断发展的过程中,维修电工的相关理论知识也在同步的更新发展,而职业技能鉴定系统也随之不断的完善和健全。为了更好的促进维修电工职业的稳定发展,在科技不断进步的前提下,我们还要通过不断的完善职业技能鉴定系统来加强对维修电工人才的培养,同时根据不断更新的专业理论来对职业技能鉴定系统进行更新完善。在维修电工职业中,对专业性的要求相对较高,维修电工要想做到高技能专业人才的水平还要通过不断的学习来完善自我,从而能够更好的提高工作的质量。在电力企业中,维修电工也是企业日常生产活动中不可缺少的重要部分,其专业技能和人员素质对企业的发展也有着直接的影响,因此加强对维修电工的操作技能的检定和考核也有着重要的意义。因此可以看出,电工人员的工作质量也影响着国家经济的稳定运行,同时对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也是重要的保障。目前,我国的电工操作技能考核还依然存在着诸多问题,并且这些存在的问题也对电工人才的培养有着一定的影响,如果不能够更好的解决这些存在的问题,也不利于电工人员专业技能水平的提高,从大的角度来看,对整个行业的发展都有着很大的不利影响。为此,我们也必须要重视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的研究和发展。

在维修电工人员的技能鉴定考核中,我们需要进行统一性的命题,通过对相关物质条件和经济条件的结合来提高命题的质量,从而使命题的内容能够确保有实质性的延伸,同时,维修电工人员的技能水平是考核的关键部分,因此,为了提高技能鉴定的合理性,还要通过实践操作来增加技能鉴定的全面性。我们为了更好的实现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深化,还需要解决其中存在的各种复杂的问题,同时把理论知识和相关的细节展开深化讨论,从而保证每个环节的评审都能够有效的结合在一起。其中包含的内容有维修电工的日常工作业绩的环节、潜在能力环节、技术革新环节以及个人的职业道德素养环节等,只有将这些环节有效的结合在一起,才能够好的反映出维修电工的整体技能素质,从而实现考核的稳定性。

2 维修电工技能鉴定命题的研究

对维修电工技师级职业技能鉴定命题形式我们需要有一个简单的了解,试题库开发系统也是职业技能鉴定的基础条件,为了更好的保证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要将试题库开发系统的质量提高到新的水平,同时保证其完整性,并且在合理的前提下做好对整体方案的优化,从而提高鉴定工作中心的开发人员和相关人员的交流,也能提高鉴定工作的合理性。在对维修电工技术级职业技能鉴定命题进行题库开发设计的过程中,整个系统的优化要确保达到统一的标准,以保证维修电工职业鉴定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同时,维修电工职业技能系统中的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相应的统一,在试卷编制的过程中,要对相关的内容进行提前确认,从而保证试卷整体的统一性。并且题库的开发也要有统一的标准,按照维修电工的职业特点,编制出相关的鉴定考核依据,从而利用统一的思路来解决题库开发中所存在的不足,从而使题库开发的思路的统一性和合理性。尤其是在一些高技能的题库命题中,更要保证题库命题的全面性,无论是职业技能要求还是个人素质的鉴定都要充分的反映出维修电工在工作中所体现出的工作价值,这也是题库编制中所要采用的重要依据。

3 关于维修电工技师考核内容层次结构的分析

对各个级别的技师维修电工技能鉴定考核题库的建设过程中,我们要进行其操作技能考核内容的层次结构的有效深化,促进其维修电工技师操作技能考核系统的健全,以促进其技能鉴定考核题库知识的深化发展,以确保其维修电工技能考核内容的有效深化。在此过程中,我们要按照国家相关行业法规的职业技能标准进行有效施工,确保其维修电工职能系统的不断健全,保证其岗位技能要求的不断深化,促进实际问题的有效解决。在此过程中,我们要进行维修电工技术等级系统的有效健全,以满足实际生活的社会生产发展水平的要求极其维修电工的综合职业能力的需要。结构表的内容主要包括从整体上可分为设计安装与调试、故障检修、电路测绘与工艺编制、培训指导等。其中设计安装与调试部分由新技术应用及设计、配线与安装材料选用、调试、劳动保护与安全文明生产、仪表使用等内容组成;故障检修部分由新技术应用及电气故障检修、读图分析、材料选用、仪表使用、劳动保护与安全文明生产等内容组成;培训指导部分由论培训、技能培训、质量管理、生产管理等内容组成。确定考核项目应满足下列要求:考核项目必须是相应等级要考核的项目;考核项目必须包含必考项;各考核项目总分为100分;考核时间以具体试题考核时间为准。

4 维修电工技师测量模块的深化

为了促进维修电工技术测量系统的健全,我们要进行相关测量模块的统一性分配极其评分标准的确立,保障其操作技能鉴定试题系统的健全,以保证其日常质量标准的有效深化,满足实际工作的需求。比如对技师的维修设计极其安装调试环节的规范,确保其相关行为满足电气设备的控制要求,确保其电气图环节的稳定运行,实现相关维修电工技术的有效应用。根据电气图及其技术要求进行电路元器件的组合及完成有关技术参数调整的过程。根据考核试题的要求,应考电气控制的学员必须正确绘出电气图;按所设计的电气图,提出主要材料单;按图纸的要求,正确利用工具和仪表,熟练地安装电气元器件;元件在配电板上布置要合理,安装要准确、紧固、美观;在保证人身和设备安全的前提下,通电试验成功。

5 维修电工技能考核的革新

为了促进试题库内的相关考核项目的优化,我们要进行职业技能培训环节、技能操作试题环节及其职业技能鉴定环节的有效深化,以促进其考核成本的有效降低,促进其材料消耗量的降低,确保其设备的有效应用。要求维修电工操作技能试题库的结构、组卷方式和考核方式能够满足“适应性、可测性、可操作性和经济性”的原则;要求充分论证设计是否合理并进行模拟性组卷试验。

为了保证相关应试者的操作水平及其综合能力的有效显现,我们要根据实际运作情况,进行相关电气技术的深化,促进其生产工艺及其相关设备的有效优化,确保其试题库系统的不断完善,实现对其新标准、新工艺、新技术换机及其新材料环节的有效应用,确保其操作技能试题的完善,促进其企业生产环节与技能考核环节的有效结合,促进其现实生活的相关环节的稳定发展。要求技师级技能题库整体设计合理先进,使维修电工操作技能考核能够反映国家职业标准和生产实际的要求,降低整体操作考核的成本,使技能考核更加具有公正性和统一性,使操作技能试题的可测性和可操作性更强。

6 结束语

为了保证维修电工人才的技术技能的有效评定,我们要进行维修电工技能鉴定技术的深化,以满足实际工作的需要。

参考文献

[1]林尚扬,关桥.我国制造业焊接生产现状与发展战略研究.

篇4

关键词:电力企业 配电工程 现场管理

中图分类号: F407 文献标识码: A

电力行业是保证国民经济发展的基础行业,而且也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核心因素,随着用电量的增加,配电工程也得到了极大的发展。但是配电工程施工是一项复杂的工程项目,而配电工程的建设特点,使得工程施工阶段存在较大风险因素。一旦发生风险,就可能影响项目施工的质量与配电线路的正常运行,所以,加强现场管理是非常重要的配电工程施工管理手段。根据试验表明,采取科学的现场管理方法,可以有效提高配电工程施工质量,还可以降低工程投资成本、加快工程建设进度。

一、加强配电工程现场管理的原则

配电工程是非常复杂的系统工程,工程技术要求较高,而且建设周期较长,在施工阶段可能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发生风险的几率较大。为了有效的避免工程施工发生风险,必须加强配电工程现场管理力度,保证工程建设的质量与效率。在施工开始前应对现场环境进行考察,配电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的工程项目,其中不仅包括配电工程,还包括部分土建工程,所以必须重视材料造价控制。在不影响工程进度与质量的前提下,应当尽量降低工程成本,施工方通过仔细的现场勘察,了解到实际施工的需要,合理分配人员、材料、技术、设备,采取最科学、经济的施工方案。目前,我国配电工程仍以流水作业为主要施工技术,所以还需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细化施工环节与技术。

在选择材料与设备的过程中,施工企业必须了解其价格因素,根据购买、运输的价格,分析工程材料、设备的使用量,并且考虑到材料与设备价格的地域因素,通过综合分析,得出最科学、合理的方案。在使用过程中需要记录损坏或寿命短的设备与材料,避免施工阶段发生问题影响工程进度,施工方应与材料供应商沟通合作,解决施工阶段发生的材料不足与设备损坏问题。

配电工程是非常特殊的工程建设项目,其中存在的施工风险较高,施工企业需要提高风险管理意识,在开始施工前,需要加强技术、施工、操作人员的安全施工培训与专业技能培训,为工作人员的人身安全提供保障。严格检查项目施工阶段需要使用的材料、设备、机械,工作人员进入施工现场前需要穿戴安全帽与防护衣。仔细研究施工技术与组织措施,采用有效的方法降低施工现场可能出现的风险,使配电工程获得更高的经济与社会效益。

二、加强配电工程现场管理的策略

电力企业在进行配电工程现场管理过程中会涉及多个问题,其中最重要的问题包括施工质量、工程进度、施工安全、工程成本等内容,这些问题已经成为制约电力企业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的关键因素。所以,为了提高配电工程管理质量,工作人员必须高度重视配电工程现场管理工作,尤其是配电工程施工阶段发生的现场质量问题,一经发现,必须立刻处理。通过快速反应机制,可以第一时间的找出现场管理问题,避免电力企业配电工程的使用效果下降,为经济发展与人民生活提供更加稳定的电力环境。在管理过程中,电力企业应加强配电工程现场管理的相关流程,并且收集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与经验,严格遵守管理工作标准,采取高效的管理模式,使电力企业可以有序的开展现场管理工作。

(一)完善专业化现场管理制度

在配电工程建设过程中,为了提高电力企业配电工程现场管理水平,需要采取专业的岗位责任划分制,将所有的工作岗位进行细分,明确每个岗位的职责。通过现代化的全方位岗位职责体系,可以有效降低管理工作的难度,并且将其融入电力企业文化建设内容中,通过企业文化的辐射作用,形成岗位责任制的工作风气,构造工作人员的职责理念,使其在进行现场管理的工作中更加努力、积极。并且,建立系统的目标管理与考评体系,根据个人表现决定奖励,激发出工作人员的工作动力,使配电工程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高。

(二)加强现场管理质量控制

电力企业在进行配电工程现场管理时,最重要的就是施工质量管理,所以提高现场管理水平的关键要素,就是提高施工质量管理水平,这也是管理工作中不可忽视的核心管理内容。在管理过程中,工作人员必须了解并重视配电工程现场管理质量控制,明确工程质量控制的意义。在电力企业开始配电工程施工前,需要制定准确、详细的施工质量控制计划,并且检查材料、设备的质量是否符合标准,明确配电工程的施工技术、工序、方法。通过专业化的辅助措施,保证配电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质量满足工程建设标准。在配电工程施工阶段,需要了解人力、材料、设备等方面的条件,保证材料质量符合施工标准、设备可以正常运行、技术方案满足工程建设计划,才能使工程施工正常进行。为了有效提高电力企业配电工程现场管理水平,必须秉持努力认真的工作态度,在施工阶段,需要做好每道施工工序,从根本上保证电力企业配电工程现场管理工作的开展与执行。同时,管理人员需要定期进行质量检测工作,并且随机抽查配电工程的工序完成质量,及时发现配电工程施工过程中出现的质量问题。

(三)加强施工人员专业技能培训

为了使电力企业配电工程现场管理水平得到有效提升,强化配电工程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水平是非常重要的管理措施,也是为企业持续发展提供帮助的关键因素。在电力企业的管理过程中,定期组织员工学习配电工程专业技能,重点强化负责现场管理工作的施工与技术人员。培训过程中,需要加强电力企业配电工程现场管理工作中的质量控制、施工方法、检测方法、技术工艺等内容,提高工作人员对工程质量控制的认知。同时需要组织施工与技术人员的沟通活动,帮助两者形成对配电工程管理的共识,以便在未来的工作中,可以更好的解决配电工程现场管理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对促进配电工程稳定发展提供帮助。

结语:

电力企业配电工程施工现场管理工作是较为复杂的系统性工作,通过缜密的管理方法,可以制定出更加科学、合理的管理对策,为提高工程质量与经济效益提供帮助。电力企业在建设配电工程的过程中,必须重视现场施工管理工作,深入分析可能发生的现场施工影响因素,并且结合配电工程项目管理水平制定解决方法。电力企业需要明确自身特点,并且制定出有效的管理措施,提高工程质量,控制工程投资成本,发挥出配电工程项目建设的经济与社会效益,实现电力企业的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 董涛.基于供电企业输配电工程的现场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25):159-160.

[2] 聂静.浅谈输配电工程中的现场管理技巧[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8):13-14.

[3] 张丽亚.输配电工程中的现场管理策略分析[J].城市建设,2013(8):21-22.

篇5

[关键词] 数控技术 技能训练 岗位化 一体化模块式教学

一、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培养及岗位需求定位

根据教育部数控技术专业人才定位,主要是三个就业方向:数控机床控制技术,数控编程与加工技术和机械CAD/CAM技术,涉及数控编程、数控设备使用(操作)、维护与技术管理、数控设备销售与售后服务等工作。我校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符合教育部定位。

结合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与模具教研室的调研,广东地区数控技术专业岗位主要是数控设备操作技术员、数控编程员,数控维修服务技术员,数控设备技术支持(设备销售厂商),数控车间管理员。并且数控编程员和操作人员的比例达到84.2%。因此,数控技术专业定位为培养具有较高数控操作技能,懂工艺,能编程,从事生产一线工作的高技能人才为主,以数控维修技术员,数控设备技术支持者,数控车间管理员为辅。

二、一体化教学改革内涵与岗位技能提升分析

为使数控技术专业学生毕业后能尽快上岗,在校内应较好培养专项技能,把专业核心基础课《数控加工基础》的教学按技能(就业)岗位方向进行模块式规划。每个子模块按技能要素与理论要素结合采用一体化教学,整个体系涵盖专业(工种)所需要的技能和知识。

针对《数控加工基础》课程所采用的一体化模块教学,就是在职业技术教育中,理论和实习教学实现一体化,根据培养目标的职业标准要求,以理论为基础,穿插技能训练,确定课程所需要的知识内容,按照技能的特点和分类,建立若干个教学功能模块,将理论教学和技能训练有机地结合在一起,完成教学任务的一种教学模式。使学生对整个知识面了解更深,且有一定技能基础,达到专业通识目的。

根据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特点,结合我校09级《数控技术》专业培养方案规定的主干课程与专项实训(参照表1),对《数控加工基础》模块式规划改革如表2所示。

结合表2的模块规划,专业发展岗位仍然包括:数控机床操作工类、数控编程师类、数控设备维护维修类、数控设备售后技术服务,表2做了具体的细化。鉴于相关企业大多使用三坐标测量机,表2增加了一个逆向工程方面的了解,预留学生今后发展空间。

《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的实施,虽不能大力提升学生技能,但是整个流程理清了数控技术专业的知识面,为后面的专项理论学习与技能训练(参考表1)打下坚实基础,同时为学生今后学习、就业指明了方向。此后,学生可以根据对各模块和岗位的不同喜好,采取侧重学习。

三、配套教学设施建设规划

为保证教学改革的顺利推进,对原有设备、实验室重新布局,并新购其它设备。已经规划新一体化教学场所的布局,如图1所示。包括10个特征事物:(1)多媒体教室;(2)数控车床加工实训场地;(3)学生作业、听课场地;(4)电火花线切割实训场地;(5)工、量、刃具(磨刀机)学习柜;(6)三坐标测量机;(7)数控车床拆装、机床电气实训场地;(8)数控仿真、软件自动编程实训场地(机房);(9)数控铣床、加工中心操作场地;(10)学生获奖作品展学习柜。把教学、实训设备集成为一体化实训场所。麻雀虽小五脏俱全,保证教室、实验室与实训场地等教学条件一体化配置。

四、教改及岗位专项训练效果预测

目前,社会存在很多技能培训学校,其中机械类培训以数控技术与模具设计方面占绝大部分市场。把数控技术专业的专业基础课(如《数控加工基础》)、专业课、实训环节实现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实施时,就确保学生同时读了这两所学校:学校学历文凭教育、校外技能强化培训教育。建立技能培训环境,缩短学生就业距离,进一步实现数控技术专业培养目标。

另外,表2所示某些模块相对独立,可以进行积木式的多重组合,灵活多变。可以根据不同的工种和不同的教学层次需要编排,对本行业中出现的新技术、新设备、新工艺、可以随时建立新的模块添加进去。这种模块化结构便于调节,即可多可少、可长可短,可剪辑、可嵌入,以适应不同对象的需求。因此,上述一体化模块式既适合全日制教学,也适合各种短期岗位培训,组织社会、企业员工报名参加专项理论与技能培训。

实施中应注意,讲授、听课与实验、操作等教学形式一体化实施;知识、技能与素质等职业要求一体化训练。

五、总结

为了确保学生专业技能得到岗位化训练,在《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规划及一体化理实教学中心建设后,至少还存在以下几个任务:

第一,实施一体化模块式教学必须建设一支过硬的“双师型”教师队伍。

第二,建设一套满足理论与实践指导融合的教材,《数控加工基础》是本专业的重要一环。

第三,单独建立《数控加工基础》一体化模块式教学评价内容,本课程教学属于专业基础通识教育。

第四,针对专业人才培养、岗位化技能训练,建立客观、公正、合理地评价体系。一体化模块式教学效果评估是至关重要的环节,专项技能实训(参考表1)后,通过就业调查比较,才能综合客观评价实施教学改革的效果。其中,学生的操作技能水平、运用知识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发展情况等是衡量的主要标准。

参考文献:

[1]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教务处.2009级专业人才培养方案[M].2009.85-92.

[2]广东机电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数控与模具教研室.《数控技术》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确定的调研报告[DB/OL ].2010-04-12.

[3]刘宏军,沈冰.数控技术应用专业毕业生就业岗位群及技能培养方案的研究[J].沈阳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04):525-527.

[4]黄克孝.构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体系的理论思考[J].职业技术教育,2004,25(7):42-45.

[5]夏慧贤.当代中小学实训教学模式研究[M].南京: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5-8.

篇6

论文关键词:供用电技术;人才培养模式;调研

随着电力工业的发展和电力行业体制的改革,供用电技术专业背景也发生了全方位的变化。电力已由卖方市场向买方市场转变,服务理念已由计划用电向开拓市场转变,由用电管理向营销服务转变。电力工业从大电网、大机组、超高压、高自动化阶段,进入了优化资源配置,实施大区联网和全国联网阶段。由于本专业发展速度较快,出现了人才培养质量良莠不齐、培养的人才无法满足生产第一线的高素质技能型专门人才要求等问题。因此,必须对原有的教学模式、教学管理进行改革,以适应现代电力行业发展及人才培养的需求。

一、电力企业调研内容

(1)了解供用电专业人才服务面向的就业岗位类型。

(2)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教学体系、教学内容等的建议。

(3)了解电力企业对供用电技术专业专项技能的要求。

(4)了解往届学生对本专业理论教学、实践教学等方面在现场实际应用效果的评价和建议。

(5)与去台交流的教师进行座谈,探讨台湾教育教学模式。

(6)协商师资培训项目,为本专业建立“理论—实践”教学一体化储备师资力量。

(7)与企业建立产学研方面的合作,探讨“配电设计”产学研一体化的教学模式。

二、就业单位类型和岗位类型

通过对电力企业及相关行业进行广泛的调研,得到专业服务面向的就业单位类型和就业单位岗位类型。就业单位类型有:供电企业,电力设计部门,电力建设工程公司、电力设备修造企业,社会各行业自备供、配电系统,电力用户等单位。就业单位岗位类型有:配电设计,配电线路的设计、运行、施工及检修,配电线路带电作业,电力负荷控制,用电检查,抄表核算收费,装表接电,配网自动化等岗位。

三、专业定位及发展方向

原有的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比较接近发电厂及电力系统专业,经企业调研和课题组教师对就业职业岗位类型的深入探索和分析,现将供用电技术专业定位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

具体来讲,结合对电力企业的调研情况,福建电力职业技术学院的供用电技术专业方向定位于:培养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要,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供用电技术专业必备的基础理论知识和专业技术技能,具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基本能力,具有独立分析处理生产实践问题的能力,毕业后作为电业局、县电力公司的配电中心一线工作人员,从事电力客户服务、配电维护、电能计量与计费等工作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专门人才。

四、专业教学团队建设

学院充分发挥校企一家的优势,制定具体措施、创造条件鼓励教师“三上三下”,即“上学历、上职称、上水平”和“下企业、下基层、下一线”。鼓励教师参加企业培训师认证工作,以支撑学院职前职后“互为加强、互为支撑”的办学理念,增强教师实践能力和职业素养,增加“双师”素质教师数量,改善专业教学团队结构。

1.专业带头人培养

制定专业带头人培养方案,从专任教师中选拔1名业务能力强、综合素质高的教师给予重点培养。安排其到相关企业、院校进行交流学习,到相关科研机构和企业培训,主持专业建设、教学科研、参加专业学术活动。计划在三年内培养出1名能把握专业发展方向,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和宽广的专业视野,具有专业培养方案的设计、开发能力,具有较高的理论和实践教学水平,具有较强的科研能力和学术水平,具有一定的社会活动能力和组织能力的专业带头人。

2.“双师”素质教师培养

在本专业已选派2名青年教师到福建省电力公司离岗研修并取得了良好效果的基础上,计划每年继续派出1名教师到企业挂职锻炼半年,积累实际工作经历,提高实践教学能力,同时给企业提供技术咨询服务和横向科研项目,实现校企互动,体现“产学研一体化”。

制定“双师”素质教师培养计划,对进校3年以内的教师分阶段进行教学能力培训和专业技能训练,鼓励青年教师参与工程实践和国家各类职业资格考试,鼓励教师申报工程和技能系列职称,将专任教师培养成懂理论、会操作、能培训、具备“双师”素质的教师。

3.兼职教师队伍建设

计划于1~2年内在福建省电力公司所属企业范围内,聘请6名兼职教师,形成1:1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另外,积极开展兼职教师与专任教师教学互助活动,共同提高专业知识、技能与授课技巧,承担校内外教学任务特别是担任学生生产性实训和顶岗实习的指导任务,协助开展专业建设与课程开发。

五、建立与专业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体系

根据培养目标,围绕本专业技术岗位(群)对专业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进行了改革,形成了“职业能力型”人才培养模式的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

1.职业能力结构

职业素养、外语应用能力、计算机应用能力、电力应用文写作能力、电力营销与用电管理能力、配电运行能力、线路设计运行与检修能力、配电系统设计能力等。

2.支撑职业能力的课程设置

如支撑配电线路运行与检修能力的课程:“电工技术”(由原来设置的电路、电机、电子合为一门课程)、“电气工程制图与cad”、“电气工作安全规程”、“配电线路”、“配电设备”、“配电系统”、“配电线路规程”、“配网自动化”、“电气运行”、“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钳工实训”、“电工工艺实训”、“线路带电作业实训”等。

3.创新课程设置

打破“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老三段式的传统课程设置,按“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素质教育教学包”要求设置能力素质式课程体系。

文化基础教学包:“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语文”(包括电力应用文和科技文写作)、“基础英语”、“计算机应用基础”等。

基础教学包:“电工技术i”(含实训)、“电工技术ii”(含实训)、“钳工实习”(含实训)。

专业技术教学包(一体化教学):“供用电系统”、“配电设备”(含实训)、“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含实训)、“安全用电与安规”(含实训)、“装表接电与内线安装”(含实训)、“供用电系统继电保护及自动装置”(含实训)、“配网自动化”(含实训)、“用电管理”(含实训)、“电力市场营销”(含实训)、“电气制图与cad”(含实训)、“毕业设计”、“毕业实习”。

专业拓展教学包:“建筑配电与设计”(含实训)、“电力工程预决算”、“电气运行”(含实训)、“带电作业”(含实训)。

素质教育教学包:“电力法律与案例分析”、“准军事化与电力企业文化”、“职业口才与训练”、“职业发展与就业指导”、“电力办公应用软件”。

六、初步教学改革

1.理论教学改革

为了形成职业能力所必须的理论知识和技能知识,我们在课程目标中,融入了职业岗位群的国家职业标准对知识的要求,使课程内容以职业内容为主线。文化基础教学包、基础教学包教学以应用为目的、够用为度。专业技术教学包、专业拓展教学包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各门课程均实现一体化教学,突出针对性、应用性和实用性教学。通过素质教育教学实现职业能力中对相关知识的要求。

2.实践教学改革

构建了“四层次、三培养”集中性的实践教学体系。“四层次”为:实验、实训、实习、设计;“三培养”是指培养工程素质、操作技能、应用能力。四层次实践环节,层层递进,构成了能力培养的有机整体。

开展电工技术、继电保护试验等,以培养学生的基本工程素质;进行电能表接线、检查、错接线查找,低压排故,配网自动化调度,带电作业,杆上作业实训等,以培养学生实践操作技能;通过配电线路、配电室、配电站、开闭站、开闭所等毕业设计,电气运行仿真实训、顶岗实习等专业性设计、实训和生产实习,以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

在专业教学改革的牵动下,已形成了“装表接电”实训室、“低压排故”实训室、“电气运行”实训室及“配电设计研究所”等,计划在3年内,建立“配网调度实训室”、“电力负荷控制实训室”等。逐步形成实验与实训,基础与专业,校内与校外,相互衔接、配套成龙的实践教学体系与实践基地,为实现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目标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3.一体化教学建设

(1)教师一体化建设。任课教师负责本课程教学大纲与教材的编写、一体化教室的建设,并负责实验、技能训练的指导,即大纲、教材、备课、讲课、实验实训指导等一体化。

(2)教室一体化建设。包含传统理论教学教室、实验室、实训室,三合一。教师在一体化教室边讲理论边示范,学生边练习,突出技能培训功能。

(3)教材一体化。包含该课程的基本理论知识、实验指导及考核、技能训练指导及考核等内容,即教材、实验指导书、实训指导书一体化。

对主要专业课程如“配电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等10门课程采用“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整合相关课程的教材和教学大纲。

七、深化教学方法、手段的改革

教学方法和手段改革的深入,是把工学结合作为切入点,融“教、学、做”为一体。

(1)探索建立“讲、演、练”一体化的教室,如配线线路设计施工与检修、装表接地与内线安装、配网自动化、带电作业、配电运行等理论与实践教学均在一个教室里进行,边讲边练,做到工学结合、“教、学、做”一体化。

(2)变实验指导书为实验任务书的改革,实行任务驱动、项目导向为主的实验教学。

篇7

关键词:农电改革 学习路径 农电员工培训

1.背景

县级供电企业农电员工是服务“三农”的主要力量。为进一步理顺农电管理体制,实现县级供电企业一体化、规范化管理,推进深化农电体制改革,其中就包括理顺农电用工关系、开展农电员工培养等。由于历史长期遗留问题,农电工学历普遍低下,学习自觉性差,农电工专业知识和技能水平较低,面对农电战线新形势,基层农电员工培训工作如何开拓新思路、适应新形势、新需求,切实提升农电工技能水平,规范农电用工,为农电体制改革工作服好务,探索一种适合农电工的培训方式,是摆在我们面前的新课题。

2.农电员工培训现状

由于种种原因,县级供电企业的农电员工培训工作存在有四个方面问题:

(1)农电员工队伍素质参差不齐

从农电员工的专业技术职称结构、技能等级结构、学历结构、年龄结构进行人力资源分析,现阶段,县级供电企业农电工素质的各个维度均存在不合理的现象:年龄结构整体偏大,其它指标整体偏低;在职业素质方面,员工的安全意识、责任意识、服务意识、团队精神和合作意识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县级供电企业员工对企业文化、企业战略的认知度和理解度也有待提升。

(2)员工持证上岗有待加强

由于历史原因,县级供电企业没有形成严格的培训、考核、上岗、晋级、薪酬一体化用人制度,农电员工存在无证(特种作业证、职业资格证)上岗,岗、证不相匹配的情况较为突出。

(3)工学工教矛盾突出

农网覆盖区域范围较大,电网设备状况比较复杂,农网建设任务重,农电工工作量大,面对各种各样的培训及技能竞赛,疲于应付,严重影响培训效果。同时担任内部培训师的多是各岗位的业务骨干,饱和的岗位工作任务使得他们无法分担更多的精力用于培训工作,工作与培训教学的冲突现象比较普遍。

(4)培训效果不佳

很多农电员工培训只注重培训的形式,针对性不强,与实践脱节,对培训实效及培训作用未进行有效地分析与评估,培训考核不够严谨,培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差,培训效果不佳。

3.课题研究的目标

根据农电体制改革相关要求,针对农电工培训方式进行研究,运用学习路径图的理论和方法探索制定农电员工的培养模式,形成针对农电工培训的长效机制,切实提升农电工技能水平,为农电体制改革工作服务好,特进行该项课题研究。

4.课题研究的理论基础

学习路径图,指的是在一定学习目标下,以职业技能发展为主轴而设计的一系列学习活动。针对不同层级、不同岗位的员工,学习路径亦不相同,但目的都是让员工尽快在企业需要的领域独当一面,并为企业创造价值。

学习路径在使用的过程中有以下三方面的优势:

明晰学习成长途径:在学习路径图中,员工可以看到应知、应会、应熟练的学习内容被清晰有序地标注出来,员工可以明确的知道自己的成长途径。

轻松识别培训需求:学习路径图清晰地体现了该岗位的学习的内容、方式及先后次序,培训计划部门只需要将员工能力现状与学习路径图进行对比,就可以识别培训需求。

确定培训策略:学习路径图清晰地说明了获得岗位所需能力的过程和方法,培训管理者可以根据学习路径图的指引确定特定岗位的培训策略,做到因材施教。

学习路径图的绘制流程包括四个步骤:工作任务分析、学习任务分析、制定学习方案以及地图绘制。

5.课题研究成果

本次课题进行培训模式的设计,培训模式设计过程包括岗位分析、课程体系构建、学习路径设计、配套资源、实施运营等五个方面的内容。

5.1岗位分析

按照南方电网有限公司职业工种技能评价标准、广东电网公司岗位胜任力评价标准、岗位培训标准等指导文件,结合调研信息,对装表接电、业扩报装、用电检查、配电线路运行和检修四个专业的农电工进行岗位分析,明确四个岗位的农电工满足岗位履职所必需的知识、技能和素质。

5.2农电培训课程体系

遵循“内容适用,费用经济,效果匹配”的原则,基于学习路径构建装表接电、业扩报装、用电检查、配电线路运行和检修四个农电岗位课程体系是课题的核心之一,其课程体系的按照知识、技能、素养进行分类,其中知识类包括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相关知识,技能类包括基础技能、专业技能和相关技能。

各岗位的培训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分类标准进行细化,详细识别各类培训课程的培训模块,制定合理的培训形式、科学的培训学时,并识别部分培训使用教材。如下图1所示:

5.3农电岗位学习路径

根据成人学习规律,对培训课程需要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课程体系)及学习顺序,绘制农电工学习路径图。

对农电工培训方式的选择,本着“实用有效”的原则,针对不同的培训内容选择易于让农电工接受的培训方式,能够让培训真正发挥提高员工素质的作用,同时结合农电员工的工作和能力特点,对电力生产的基础知识、专业知识和技术理论采取脱产集中培训的方式,对于技能采取“每日一题,每周一技”的在岗培养方式。

5.4农电培训配套资源

在建立起农电员工的课程体系和学习路径之后,培训体系需要匹配相应的资源保障,建立和培养一支优秀农电内部讲师队伍,搭建农电内训师师资库、选拔农电内训师、培养农电内训师、开发标准化课件、教材、题库、案例等培训课程资源,建设培训网络平台等与传统培训互补的学习渠道等。

5.5农电培训实施

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培训中心根据农电工培训要求,提供相应的学习环境,配备电脑、投影仪及现场模拟等教学设备和设施,配备专门资料及用具。培训力求标准化,教师提前按照学习路径的所指定的专业教材编制针对性的农电工教学计划。

规范化的培训实施:借鉴军培学员的管理模式,对培训班实行半军事化管理,对学员建立学习档案,配备责任心强且经验丰富的班主任,实行严格的考勤制度,强化学员在培训期间的学习、生活进行全方位管理。

激发学习热情:采取多种方式包括经验分享、理论学习、案例研讨、技能比武等方式激发农电员工的学习兴趣和热情。邀请优秀供电所代表深入课堂开展优质服务典型经验交流,播放供电所生产和服务习惯性违章事故录像,引导学员进行业务交流和分享总结,同时采取技能竞赛的方式,以赛促学,通过上述方式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热情,实现知识及经验共享。

做好培训效果评估:科学的培训效果评估工作是规范培训质量流程管理,不断改进和提高教育培训质量的重要手段。学员的考核包括理论笔试、各项实操考核、考勤记录和学员在培训过程中的综合表现都是效果评估的维度之一,通过结果情况分析,不断修正培训内容、组织及实施。

篇8

关键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现状;改进

1 我国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现状

1.1 水利施工企业的经营管理机制不健全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水利水电施工技术若要发展,就必须要依靠水利水电工程企业的经营与管理水平。毕竟水利水电工程企业是整个水利水电工程建设的大本营,如果企业自身的制度和机制都不够完善,不能适应市场经济时代的经济模式,必定会阻碍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的发展。

1.2 水利水电施工人员的素质低,专业知识不够。

水利水电施工人员很多是老一辈的技术人员,他们那个年代专业的老师很少,有关方面的书籍也不多,学习理论技术不系统,很多东西都是来自于实际的施工过程,往往实践强于理论。在很多需要较强理论知识的工作方面,比如方案的策划,施工组织的设计等方面,就显得不足,更多的都是盲目地相互抄写,针对性不够,专业的技术性人员出现青黄不接的现象。再有,施工单位对施工现场的管理没有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结果导致施工现场经常出现秩序混乱,施工人员不接受现场施工技术人员指导,不按规范施工的现象,影响施工质量,造成施工浪费,给建筑企业带来不必要的损失。

1.3 设备老化,引进更新先进设备升级缓慢

对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备的更新和引进是否到位,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施工技术的发展路径。目前我国水利水电工程施工设备老化十分严重,很多设备因为长期的闲置,没能够及时的养护,是设备丧失了使用功能。而且,因为受到企业的规模、资金的限制,对于更新先进设备或是引起国外设备的速度很慢。

2 改进水利水电施工技术的具体措施

2.

1 加大技术创新力度,优化管理模式

(1)加大科学技术的投入。水利水电施工人才应该利用在长期的施工过程中所积累的经验,积极创新。水利水电工程可企业设立专项的创新奖励资金。

(2)对材料和技术加强研究。每一项水利水电工程都有着自身的独特特点,在具体操作时要结合其相应的特点,安排适当的经费,进行技术的攻关以及专题的调研,争取做到与项目技术和措施等计划同步实行。同时,水利水电工程企业要加强与学校、科研机构的合作,组织培训员工对新技术的学习、新设备的使用,吸收社会上的出色人才,开发新的工艺技术和新的施工材料,新的施工器械等。

(3)优化管理模式。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应该紧随时代的步伐,及时更新管理技术和方法。并且要善于学习同行业的的先进管理经验或者是引进国外的管理经验,深化企业的内部管理改革,探索出适合自身企业的管理之路,促进水利工程技术的发展创新。

2.2 引进先进技术人才,培养技术骨干

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创新的关键是人才。只有先进的科技人才才能在实践中将施工经验转换为创新力量,进行新技术的开发创新。所以水利水电工程企业在引进、培养人才方面要按照市场经济的规律建立起人才机制,将社会上大批优秀的人才吸进企业,把企业内部有潜力的人才培养成更高端的人才。

要提高水利水电工程施工技术就必须建立健全发现人才、鉴别人才、评价人才、选拔人才、使用人才等一套完整的人才管理制度。同时,要完善人才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各种人才的工作积极性和激发其创新的潜力,尽最大努力做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

此外,水利水电工程企业还要加强对自身人才的培养,完善对科技人员的继续教育制度,全方位多渠道的加快对人才的培养和能力提升。在引进高级人才的同时,要取其长处,培育自己骨干人才。全力打造一支技术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创新能力强施技术队伍。

2.3 加强技术管理

2.3.1 建立健全的技术组织管理制度

工程负责人要在施工之初建立起厂站、车间、班组三级技术管理的工作网,以便于管理施工人员。建立起技术收集系统,对工程施工中遇到的技术难题统计、分析、处理,保证工程的正常进度。同时要加强对设备的运行状况、故障等现象的统计分析,及时采取相关措施,减少设备的损坏率,保证工程的质量。

2.3.2 完善运行管理制度

在工程施工之初,相关负责人要根据国家的法律法规,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制定出相关的管理制度,保证施工过程的正常进行。在施工的过程中要对施工人员的不良操作行为进行纠正,建立起相应的分析制度,分析施工中各项仪器运行记录、设备巡检和操作中所反映的问题等。以便及时的找出产生这些问题和现象的原因,并采取相应的处理措施。

2.3.3 加强对技术监督和维护检修管理

在施工过程中除了确保施工安全和适量以外,还要加强对工程的维护检修管理,加强对工程技术的监督。结合工程的实际情况,运用各种科学方法对工程实施技术监督,对各种设备进行定期的维护和测试,了解设备的整体情况,防止设备在运行中发生意外情况。

2.4 加强质量控制,提高工程质量

2.4.1 加强对施工人员的素质教育,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

培养施工人员的素质,提升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必须做到加强对施工人员的思想教育工作和建立健全的质量管理体系。同时还要加强对施工人员的专业技能培训和提升,保证施工人员的操作能力能够跟上设备的更新变化速度。

2.4.2 严格实施工程质量检查、评定和验收

若要严格把控工程质量,就必须严格的按照国家的相关标准进行工程质量检验和评定。在施工现场要常备必要的检测工具,诸如水准仪、塔尺、钢卷尺、经纬仪、线锤等,以方便施工人员或质量检测人员随时检验工程的质量。

2.4.3 加强对工程质量的监督力度

水利水电工程的质量好坏直接关系着水利水电工程在投入使用后的效益好坏和寿命长短。因此,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之初,就应该落实质量监督责任制度,以实现在日常的工程施工监督中保证施工质量。

2.4.4 严格保证工程施工材料的质量

施工材料的质量是保证整个工程质量的关键因素。所以,水利水电工程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使用合格的施工材料,要将每次使用的的材料抽样检查,必须在确定该材料合格后才能投入使用。

篇9

1.坝坡混凝土面板施工技术。对于坝坡的混凝土面板主要采用无轨滑模施工,面板由中心条块向两侧跳仓浇筑,混凝土由自卸车水平运翰,混凝土由自卸车水平运翰,“U”形溜槽人仓,人工摆动溜槽布料。面板混凝土严格按规定每层厚25~30cm分层布料,卸料口距滑模上口不大于1m,插点间距不大于40cm,振捣深度达到新浇混凝土层底部以下5cm。模板滑升时,模板上口严禁堆放混凝土,两端提升平衡、均速、同步。每浇完一层混凝土滑升一次一次滑升高度约25~30cm。不得超过一层混凝土浇筑高度,滑模的滑升速度一般为1m/h到2m/h,对脱模后的混凝土表面,及时进行人工修整,抹平和压面。混凝土出模并经二次抹面后,表面扭盖粘有塑料模的绒毛毡保温被,并按照早期保湿、中期洒水、后期流水等方式进行养护。

2.预应力锚固技术。预应力锚固技术作为一种性能优越、适应面广的技术措施,可大致将其分为混凝土预应力拉锚、预应力岩锚两种,不仅可以将其应用在既有工程结构的维护、加固处理中,同时还能在新建工程项目的施工中彰显其独特性能。在实际进行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时,应用预应力锚固技术,主要是利用其传递拉应力的性能来减缓、降低一些施工部位的受力荷载,避免发生损坏、沉降、裂缝等情况,通过结合GPS技术,能够按照项目的设计要求,更加全面、准确的控制、调整锚固施工的位置、方向、深度,由此才能事先向建筑结构、基岩主动施加预压应力,以此达到改善局部受力条件、提高结构稳定性的效果。在设计预应力锚固的过程中,应当注意的是:不同水利水电工程的坝型有所区别,对于施工强度、稳定性的要求也就不同,从而造成强度、稳定的标准不一、分析方法不同,为保证基础结构施工的安全、稳定,并使其与上部结构相适应,可根据上部结构的规格、类型、设计要求以及施工标准,来选择相对的规定、标准。

3.坝体填筑的施工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的施工过程中,对于坝体的填筑,其主要的作业内容、关键技术就是坝面的流水作业。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对于作业方向、工作段的划分,不仅需要考虑到坝体的最大面积,同时还应保证大型施工机械、设备能够以正常的方式进场、运行。在划分坝体流水作业面时,可将大型碾压机械的施工条件作为衡量标准,一般情况下其宽度应超出机械压实、错车时的最低标准、条件要求,可初步设定为10m到20m左右,而长度则需要综合考虑机械的型号、性能以及作用,在保证机械能够正常作业的前提下,可初步设定为40m到100m左右。对坝体的填筑,在划分施工流程、次序的过程中,应结合实际施工的标准与设计要求,根据作业强度、填筑面积、铺料方法、场地气候等多种条件因素来决定坝体填筑的作业流程、具体步骤。值得注意的是,倘若实在低温气候或冬季进行施工时,应严格控制作业时间,尽可能的减少循环操作、生产的时间,最大限度的减少施工材料流失掉的热量。坝体的填筑,在科学划分、合理明确坝体流水作业面后,方可按常规方法继续施工。

4.施工导流、围堰技术。在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施工过程中,导流设计方案的专业性、完善性,对于整个项目施工的进度、成本、质量、安全有着直接影响,一般情况下项目的施工通常会选择修筑围堰的方法来解决导流问题。在实际的施工中,倘若施工场地位于河流上方,由于水工建筑结构的施工需要在土体稳定、干燥的岸坡上进行,为有效疏导河流、将水体引向预定的下游位置,就需要采用围堰技术来解决导流问题。对此,水利枢纽工程的施工,必须综合考虑施工场地内的地质结构、水文特点、气温条件等自然因素,如果在枯水季节或流水量较小的时段进行施工,能够大幅降低导流工程的作业量与难度,以至于节约施工成本、提高生产效率。对于施工导流,应严格依据我国有关的标准、规范,考虑到河流在年度内的周期性变化,合理组织、明确安排生产活动,优化配置项目的财力、人力、物质资源,详细划分导流时段,拟定具体的导流设计方案、措施,以施工进度、周期、河流周期为核心内容,严格控制施工进度。在自然条件、场地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分期围堰导流是最为经济、适用的技术方案。

作为一种临时的挡水结构、设施,在水利水电工程中增设围堰,主要是为水利枢纽建筑结构的施工建设创造条件、打下基础,在设计水利枢纽建筑结构的过程中或施工时,应事先开展水利模型试验,对结构物的稳定性、安全性以及围堰的性能与实施效果进行验证,在此基础上合理设计、规划围堰结构的平面布置,其能够保证围堰作用的充分发挥,同时还可有效减轻河道冲刷、航运排水的压力与困难。

二、工程施工中的管理方案

1.施工质量的管控。在项目施工前,应组织有关技术人员、设计人员对勘察、测量、放线的结果进行复核,为项目的施工打下基础。综合考虑到坝体、围堰、枢纽建筑物等关键工程的施工,应事项对其施工班组的技术能力、施工条件等方面进行分析,结合工程标准、设计要求,从中找出施工质量、安全的薄弱环节,制定具体的防范、整治措施。对于施工物料,在进场时应组织进行审查、检验,所有产品必须附有齐全的出厂证明、使用说明书、合格证书等资质文件,通过抽样试验确定其是否合格,倘若存在问题,应立即与厂家沟通或组织返厂。在施工过程中,应严格执行技术交底制,待确认一道工序质量合格后,由管理人员、监理工程师共同签字验收,方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否则应责令进行修复、整改,直至验收合格。

篇10

【关键词】新型城镇化;农民工市民化;就业技能培训

按照《国家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提出的目标,到2020年我国常住人口城镇率达到60%左右,实现1亿左右农业转移人口和其他常住人口在城镇落户。2016年,湖南省城镇化率达到50.89%,低于全国城镇化率为57.36%的水平,离2020年达到全国平均水平差9.11个百分点,在未来4年需要每年提升2.2775个百分点才能达到全国平均水平,这为湖南快速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同时也面临着艰巨的任务。湖南省有接近1800万农民工,通过就业技能培训促进农民工转变成城镇人口,不仅可以加快湖南新型城镇化发展进程,还可以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支撑。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面临着诸多问题和难题,政府可以出台相关激励和优惠措施,让企业、职业院校和社会共同参与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通过在现有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的基础上创新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让农民工认识到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好处并积极主动地参与就业技能培训,才能完成为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培训大量高素质、高技能劳动力的艰巨任务。

一、湖南农民工参加就业技能培训的现状

(一)湖南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必要性

在目前的就业制度和劳动力市场的选择来看,教育程度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择业者的就业途径和收入,根据调查显示,就业者每增加一年的教育,个人收入会增加4.34%。择业者的教育包括正规的学历教育、职前培训、在职培训和教育以及其他形式的培训,这些教育和培训都能提升择业者的学习能力和就业技能。与学历教育的收益率相比,职前或职后培训每增加一年可以增加择业者收入3.655%,参加培训与不参加培训者相比收入可增加27.89%,由此可以推断,对于农民工来讲增加收入的一个重要途径是参加有组织的就业技能培训,这样可以大幅增加接受培训农民工的收入,从而提升他们尽快完成从农民工到市民转换的进程。目前,湖南省农民工抽样调查数据显示,他们当中文盲占1.9%,小学文化程度占15.7%,初中文化程度占66.3%,高中、中专文化程度占13.1%,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3%,在这些人群中,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28.6%,未接受过技能培训的占71.4%。从接受培训的比例来看,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的占3.2%,初中文化程度的占22.8%,高中、中专文化程度的占70.9%,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占87.75%。从不同文化程度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来看,随着文化程度比例的提升,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大幅度提升,特别是高中、中专及其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接受职业技能培训比例相当高,这再一次说明,文化水平决定着农民工是否继续参加或能够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同时也决定着他们收入的高低。

(二)湖南农民工目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

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情况直接决定着他们的就业状况、收入水平和成为市民的比例,同时也关系着湖南新型城镇化和新型工业化的进程。在湖南农民工就业过程中,主要集中子啊木工、油漆工、瓦工、装修工等与建筑相关的行业,在这些行业就业的具有特长或技能人数占农民工总人数的56.7%;其次是烹饪、裁缝、电工、司机等服务业部门,占具有特长或技能人数的22.3%;其他的还包括酒店餐饮、美容美发、家政服务、娱乐场所服务等,分布比较宽泛。具有特长或技能的农民工在就业前参加技能培训的主要途径是师傅带徒弟,占到总人数的40.5%;其次是在技工学校或职业学校或用人单位组织的技能培训,这部分占到总数的22.7%;再次是由政府部门组织的职业技能培训,仅占总数的2.6%。从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来看,传统的师傅带徒弟模式占据主导地位,到现代培训机构参加培训的比例在逐步上升,但仍居于此要地位,政府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的作用仍然比较小,需要大力挖掘。

(三)湖南农民工目前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

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政府部门做了大量的探索和实践,2009年湖南省总工会印发了《湖南省工会农民工就业创业援助行动实施方案》(湘工发[2009]5号)和《湖南省总工会办公室关于推荐湖南省工会农民工就业创业培训基地的通知》,湖南省财政厅印发了《湖南省失业人员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介绍补贴办法》(湘政办发[2009]34号);2012年湖南省人力资源与社会保障厅印发了《关于开展2013年度全省失业人员和农民工培训定点机构认定工作的通知》(湘人社函[2012]373);2015年湖南省人民政府印发了《关于进一步做好为农民工服务工作的实施意见》(湘政发[2015]32号);2016年2月,省人社厅、省扶贫办、省总工会、省妇联联合举办的湖南省2016“春风行动”正式启动,以上各文件对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开展就业技能培训都做了相关要求、拿出了应对措施,提升了农民工参加培训的比例。当前,湖南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主要形式有培训机构有偿培训、政府部门无偿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和企业委托培训等几种。培训机构有偿培训主要是按照市场经济原则,相关培训机构以利益最大户为基本目标,对农民工进行有偿培训。政府部门无偿培训主要是政府为了让农民工掌握一门技术,提升城镇就业能力,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由政府出资对农民工进行无偿、短期培训。、企业内部培训大多采用学徒制方式,由老员工对新员工进行传帮带,有些企业也通过自己的培训部门对新员工按照就业岗位进行专门培训。企业委托培训主要是指企业根据自己的用工需求,由企业出资,在相关培训机构根据具体岗位要求对农民工“订单式”技能培训,培训后就直接到企业向岗位就业。

二、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存在的问题

(一)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需求不旺

由于农民工的主观能动性不足和客观激励机制欠缺等各种条件的限制,农民工虽然具有参与就业技能培训的渴望,但短时期内很难转变成实际行为。主要原因包括:一是农民工对自身培训的认识不清晰,农民工较低的文化水平和单一的劳动技能难以满足城镇多样化用工的需求,但他们一般是自己或在亲朋好友的带领下进城务工,对城镇就业市场的用工数量、工种、质量等具体要求不是很清楚,导致他们不敢盲目对自己的人力资本进行投资。二是参加培训周期较长产生的时间成本和经济成本较大。在农民工低技能劳动力情况下,他们可以通过加班获取实实在在的收益,在缺乏长期劳动合同保障的情况下参加技能培训却有一定的不确定性。再者,目前社会培训的时间较长、学费贵给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带来了较大的机会成本。三是参加技能培训的收益不确定。由于他们缺乏对城镇劳动力用工市场的信息,不能确定自己参加过某一种技能培训后就一定会获得必要的收益,再加上农民工在城镇实在就不了业,也不意味着他们会失业或者是面临生存问题,他们在城镇就不了业之后大多选择回乡务农,虽然收益较低,但还是能够保障基本生存。这说明虽然农民工具有较强烈的培训需求,但在种种因素的限制下这种需求不能转变成具体的行动,这需要破除农民工市民化的户籍障K、社会保障制度障碍、身份认同障碍等一系列问题。

(二)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供给不足

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工作是一个系统性工作,需要政府、教育机构、企业、中介机构、农民工共同努力解决。就目前来讲,政府无偿培训虽然有“春潮行动”、“新型职业农民培育”、“星火计划”、“雨露计划”、“技能培训促就业行动”、“农村青年电商培育工程”等培训工程等各类计划或工程,但覆盖面较小,不能满足农民工的需求。作为用工方的企业虽然知道能够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获益,但在目前农民工数量充足、用工成本低廉且企业所需技能要求不高的情况下,企业从经济效益最大化角度出发,不会主动承担农民工技能培训的成本和培训后与农民工签订长期用工合同而产生的成本,所以企业没有动力去组织或参与农民工技能培训。教育机构和中介机构一般是按照市场化方式运作,他们提供的培训都是有偿培训,高额的培训费用和较长培训周期产生的机会成本是农民工无能力承受。由以上几个因素共同决定了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供给也是不足的。

(三)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运作不规范

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市场主要依托劳动就业、农业部门、职业教育机构来进行,社会力量开展的培训周期长、学费贵、机会成本高,农民工很难承受,培训的相关利益主体对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有各自不同的认识,没有形成一致的观念。同时,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质量千差万别,主要原因是目前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以政策导向,并不是以市场原则运作,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机构对农民工培训的数量和质量都是以政府指标和财政拨款的数额来确定的,受当地政府政策支持力度和财政支持力度影响巨大,再加上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没有形成统一的质量鉴定标准,许多都是以完成任务为导向,并不关心培训的质量问题,在机会成本和经济成本的压力下,即使是免费的培训,农民工都会三思而行,不会轻易参加。

三、创新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对策

(一)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实施市场化运作

市场主导型培训虽然是以盈利为目的,但通过市场信息的共享、培训质量的监督、培训效果的验证,可以让农民工知道到底什么工种、时限、费用、内容、效果的培训机构对他们更有利,让他们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动和各种要素的价格对比选择对他们最合适的培训。最重要的是要注重促进就业数量和质量的职业技能培训的开展,在培训的资质认定、招生模式、培训期限、培训质量鉴定、就业效果等环节中贯穿市场原则,政府要做的就是引导和规范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形成一个按市场规律办事、能充分利用各类资源的农民工市场化培训体系,让市场充分发挥在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引导、监督、反馈作用。

(二)实现湖南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投入的社会化和多元化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是一项有利于农民工个人、社会、企业的准公共产品,具有很强的外部效应,从这个角度出发,能够从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中获得利益的机构和个人都应该分摊一部分成本。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经费筹集应该体现谁获利、谁承担的原则,实施多元化的筹集方式。在促进就业性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方面,构建政府、农民工本人、培训机构、用人单位共同出资的体制机制,这样既能减轻农民工残疾职业技能培训的负担,又可以做到相对公平和可行。

(三)形成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质量市场化导向的评价和监督机制

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要以促进就业质量提升为导向,为了提升培训质量,要按照市场化绩效评价原则,把培训过程与绩效评价分离,让第三方机构对各培训机构农民工技能培训的规模、质量,培训后就业的质量提升、就业稳定性、收入变化等指标向社会公布,让农民工传递真是的培训质量信息。政府要做好培训机构资质认定、规范管理和适当的政策、资金支持。

(四)做好促进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的配套工作

从调查数据看,农民工文化水平越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越高,特别是高中、中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农民工,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比例呈跨越式提升,这说明提升农民工基础文化水平的重要性,政府要出台政策鼓励农村生源完成九年义务教育后继续道职业高中、中专甚至大专及其以上院校学习,为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市民化做好基础保障。破除城乡二元结构的用工制度,目前城镇为了提升就业率在同等条件下会优先录用具有城镇户籍的员工,对城镇失业或无业人员的培训、就业支持也大于农村人员,要深化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的就业歧视,为农民工市民化提供制度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晓军.农民工就业技能培训模式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11

[2]奇爱平.职业教育基本问题研究[M].知识产权出版社,2016.03

[3]扬近.中国工业化进程中职业教育体系发展研究[M].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6.09

[4]孙进,孙宁.中国就业――职业教育现代化建设[M].清华大学出版社,2015.10

[5]赵鹏程.农村职业教育与农村经济发展互动研究――基于四川农村的调查[M].人民出版社,2010.06

[6]张力跃.受教育者视界中的农村职业教育困境与破解[M].天津大学出版社,2011.04

[7]黄育云等.农村职业教育与农业产业化、农村城镇化、农村现代化互动研究[M].中国农业出版社,2005.12

[8]王一涛.农村教育与农民的社会流动――基于英县的个案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8.06

[9]徐舒.技术进步、教育收益与收入不平等[J].经济研究,2010(09)

[10]曾阅林,李健,罗诗文.高职院校参与新生代农民工教育培训的路径研究――以江西应用技术职业学院为例[J].成人教育,2013.05

基金项目:

本文是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新型城镇化进程中湖南农民工的教育需求研究》(课题批准号:XJK015CCR002)的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