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3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化学习资源的特点

篇1

关键词:

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

中图分类号:

F4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3)21017901

1推进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应遵循的原则

(1)统一管理,统一规划,突出重点,效益优先。

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大量信息被存入计算机相关系统中,统一规划部署,搞好顶层设计,制定统一标准与规范成为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遵循统一的标准实施建设,才能构成一个联通、共享的信息库,这也是消除各部门“信息孤岛”的前提。

只有对信息资源实行统一管理,信息才能成为资源,才能突出重点,才能为学校各部门所共享,高校的信息化建设才能做到效益最大化、投资最小化和利用充分化。

(2)面向未来,创新理论,数据整合,优化系统。

从学校的长远发展和应用系统将来功能的延伸角度,去考虑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的规划。学校信息最终形成,与上级各级各类应用系统或数据服务平台对接,与下级各类终端设备进行无缝紧密连接的高效信息系统。因此,规划要遵循面向未来的原则。在理论、技术和体制等方面进行大胆探索和创新,尤其要注重理论创新,用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

建立统一信息门户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共享数据中心平台等三大基础平台,在基础上逐渐实现和学校各种业务系统的集成和对接。

2明确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与应用的内容

(1)网络化在线学习环境。

网络化在线学习环境就是一个信息化的学习环境。该学习环境一般由设施、资源、平台、通讯和工具等组成。在这个学习环境中,知识的表现借助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智能化信息处理技术,人性化的管理手段,虚拟化教学环境场景。

(2)数字化学习资源中心的建立。

包括媒体素材、题库、试卷、课件与网络课件、代表性的经典案例、相关文献材料、常见问题的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课程等,通过邮件、在线交互软件、计算机3D模拟软件等信息技术实现师生共建的资源库。

(3)利用信息技术同课程的融合,制定数字化学习的目标。

树立学习目标是学会学习的前提,对学习本身的价值具有重要的意义。因此,数字化学习改变过去学习体制,在现有知识资源高度共享的信息化条件下,学校、教师、学生都可以参照国家制定的课程标准来组织适合本地、本校和本人教学条件和发展方向的学习资源、灵活地有个性的、有特色的学习目标。

(4)设计交互式网络课程。

明确学习目标之后,把师生共建设计的课程内容和学习程序生成教学资源库。通过课堂交互式教学环境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的学习方式,完成教与学互动、学生间的互动讨论,不断升级完善设计出一套个性化、定制化课程安排与传统的课程安排相结合的网络课程,实现了教师成了学生式的教师,学生成了教师式的学生,师生真正成为了一个“学习的共同体”,进而满足更多的学生共享创新式、交互式网络课程资源。

(5)优化数字化学习的学习过程。

数字化学习过程,已经完全从传统学习的过程模式,转变为以探究、交流与合作为核心的学习模式,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所以,第一个优化学习过程是调研过程中的文献阅读;第二个优化学习过程是学习交流和学习内容的开放性;第三个优化学习过程是提供BBS、文章评论等讨论方式。

3结合自身特点,明确建设目标

(1)以信息技术为手段支撑各类学校和教育机构、培训机构提供优质的教育教学资源;

(2)让优质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实现跨境传输与优质共享;

(3)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水平;

(4)让信息技术真正成为学生学习的工具,改变传统学习方式,进而提高学习效率;

(5)搭建“一个平台+三个中心”模式的教学资源应用体系,不断扩充数字化教育资源,并提高资源的利用水平。

4实施计划有序安排,整体推进

完善前期调研工作;初步提出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和应用的具体内容;在统筹规划的基础上,分阶段实施相应的设备和系统软件安装调试;对项目人员进行必要的培训;完善必要的管理制度。

5建立健全完备的制度体系和政策保障机制

(1)建立学校信息化领导小组,由校长担任领导小组组长。结合学校实际,研究制定建立建设、管理、应用推广和运行维护等方面管理机制和信息化系统建设与运行考核评估机制和调动信息化工作人员的激励机制,进一步加强和推动教育信息化向纵深发展。

(2)建立完善激励机制,促进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提高。采取绩效考核方式,促进信息化建设进程、完善管理制度,推动信息化应用系统的广泛使用、从而使学校数字化学习创新建设达到一定的效果,让师生真正地感受到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益处。

(3)让信息化建立起长效的管理机制。完善规范信息化建设流程,即项目立项、审批、建设。

(4)建立信息化工作队伍,形成人才培养体系和定期培训机制,努力将之发展成为一支专业的、有内涵的信息化建设队伍。

6实现预期效果

实现从传统学习环境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转变,效果是在传统学习方式基础上营造一个具有智慧的空间,以基于信息技术为支撑的数字化学习,突破时间和空间局限性,快捷的让教师与学生在网络上形成一种授课与学习的互动,使数字化学习个性化、人性化、定制化,具更真实地再现课堂现实场景。让学生在信息化应用中受益。

参考文献

[1]石巧珍,韩陈冲.数字化学习资源的时空特点及作用机理[J].现代教育技术,2007.

篇2

[关键词]信息化;学习方式;新实践教学

doi:10.3969/j.issn.1673 - 0194.2015.24.196

[中图分类号]G4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0194(2015)24-0-02

高职教育中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主要基于个别授导、情景模拟、调查研究、课堂授导、远程授导、合作学习、学习工具、集成系统等,不同维度、不同思路的组合形成了多样化的教学模式。本文主要研究实践教学模式。

1 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

我们把教学过程中借助信息技术开展、进行的学习称为信息化学习方式。现代化的信息技术已经彻底改变了传统学习的一般过程,信息时代的学习也因为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出现了很多新的学习方式。很多传统教学中的按部就班、被动接受、信息渠道狭窄的问题正逐渐发生改变,形成了特点明确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信息化学习方式中的信息化,主要表现为学习目标、学习内容、学习工具、学习环境、学习资源5个方面的信息化。

传统的学习强调知识的深加工,以知识点为线构建关于某门学科的整体知识构架。学生跟着老师走,无目的、无方向,自然也无动力。每堂课按部就班的讲解也许在学生看来就是一种毫无意义的堆砌,最终在教与学之间筑起一道坚实的墙。在信息化时代,学生的主体地位将得到回归。学生自主形成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会帮助他们直接了解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完全不用被动适应教师教学进度或教学内容。因此,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基本特征表现在3个方面:学习目标自主化、学习工具多样化、学习资源网络化。

2 基于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新型实践教学模式探究

基于高职院校学生逐渐凸显的信息化学习方式,我们在教学实践的过程中以改革教育内容、方法和手段作为基点,从学生的心理特征和学习习惯入手,以构建信息时代的能力结构为目标,探索现今信息时代中更为实际有效的新型信息化教学模式。

新型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是各类教育工作者(教师教辅人员、教育理论研究人员)在实践中不断探索、总结形成的。当其成为一种稳定的教学结构形态时,会对传统教学思路产生巨大影响。在教学过程中,非常常见的两类教学思路是:①习惯了“灌输式”课堂讲授的教师以为只要提供好的教材和所谓“优质的”资源,学生就会去认真“消化”;②习惯了“解读式”课堂讲授的教师,很难知道如何组织学习活动,也通常以为只要把“优秀”授课录制下来提供给学生,学生就会去认真“听”一遍。这两种教学思路与飞速发展的教育信息化严重脱节。新型信息化实践教学模式弱化了教学内容和教学过程,凸显的是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式、教学环境的组合结构与形态。例如,教学资源可以建立数据库,教师和学生可以同时进行人机交互、人人交互;交互的主动权可以灵活多变,通过答疑、作业、在线测试、学习日程安排等环节,实现交互主动权的变更;教学的信息化终端设备更为多样化,可以是因特网电脑、手机或其他移动终端。

2.1 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思路

2.1.1 以差异化教学为基点

差异化教学的思路是高职教育过程中一直坚持的原则,但在学生信息化学习方式的影响下,又具有了新的内容。差异化教学要考虑到学生信息终端、学习程度、学习精度、学习路径等多方面的差异。差异化教学的学习平台要求支持常见的不同类型的终端设备,在组班教学的前提下,支持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提出不同的学习要求,达成不同的学习目标。差异化教学的出发点和最终的目的是实现学生根据自己的特点进行个性化的学习。

在对学生实施差异化教学的过程中,要求教、学双方都能灵活适应和使用终端设备进行学习问题的呈示、提问、应答、判别和反馈,并尽力使交互形式更为生动活泼。

2.1.2 以协作探究教学为基本方式

探究式教学方式注重教、学双方对学习内容的深入、多方面的剖析、学习。从探究式教学的实施方式来看,更加依赖数据库系统和检索技术。学生的思维是非常发散的,在学习过程中需要很多更为广阔的信息帮助他们建立起对某个知识点的全面认识。所以,数据库的建设也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学生会对哪些知识感兴趣,哪些知识虽然枯燥却是必须的,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更加用心,在提供学生更广泛的知识和不让他们迷失在浩瀚的信息海洋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激发、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具体的实施过程中,要首先注重有效网络环境的建设,在此基础上,注意合理的研究主题、项目、任务、问题等不同层次要求的,鼓励、监督学生进行广泛的文献阅读、信息筛选、分析讨论、总结和明确思考结果,形成多方面的能力。同时,也可以再分组、分班教学的基础上,开展横向的跨校、跨地区协作探究。

2.2 新型实践教学模式的构建要素

2.2.1 教学资源数字化、立体化

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进一步要求我们构建更加数字化、立体化的教学资源。信息化学习方式的本质内涵是学生的信息化生存。而信息网络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物质基础和先决条件,必须先着力实现教育的信息化,才能优化信息化教育。

目前,在高职院校的信息化教育资源的构建中,比较成熟的是课件、多媒体素材、各类网络课程和学校内部建立的电子图书信息资源,但是教育软件资源的建设还是比较薄弱,为了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应分层次、分服务对象地建立和完善各类数据库资源。

2.2.2 构建数字化实训中心

数字化实训中心是将高职院校“实验室―校内实训基地(工业技术中心+专业实训室)―校办工厂(生产性实训基地)”三级配套并向校外实训基地、产业基地延伸的实践教学体系虚拟化的学生(员工)实训平台,为学生提供了方便快捷的学习、实训环境。

2.2.3 建设协同实验室

同时,还可在数字化实训中心的基础上建设协同实验室。在协同实验室中,学生可通过自发或分组进行实验设计,通过模拟软件的模拟结果进行理论知识的深化和修正,方案成熟之后,开展真实的实验环境操作。在此过程中,有相应的系统考核学习行为,优化实践过程效果。

2.2.4 构建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

随着电子科技的迅猛发展,今后的信息化教育系统将会朝着更加集成化方向发展,把信息资源、工具、情境、教学、管理等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操作简单的平台或界面将越来越普遍。

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是一种集成化的信息教育系统。在这个系统中,首先要综合不同的信息化教育模式,可让教师进行多种教学模式的尝试和摸索。其次,实践教学信息化管理平台要兼顾“信息化”和“管理”两个功能。在“信息化”方面,要求支持网络通讯、多媒体应用、人工智能、人机交互等基本的信息化技术;在“管理”方面,要求把信息资源库、工具使用、情境教学、在线测试、教学反馈等功能都综合在一个系统中。

3 结 语

我们应认识到信息化学习方式是众多可供选择的学习方式中的一种,并不是唯一的、最理想的学习方式,但高职院校学生的信息化学习方式会深刻影响到其现代行为方式、现代思维方式的形成以及优良思维品质的养成。在高职理工科实践教学的实施过程中,要关注信息技术对学习产生的更深层次的意义,应注重发挥信息技术在课下的积极作用,以提高实践教学的有效性。

主要参考文献

[1]李芒.技术与学习――论信息化学习方式[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7.

篇3

今天,我们在常州市天宁区举行全省小学数字化试点现场会、观摩会,旨在总结交流小学数字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做法和经验,探索基于网络的数字化学习新模式,推进小学数字化教育创新与特色发展,促进全省小学教育水平进一步提升。

小学教育是基础教育的基础,小学教育的质量决定着基础教育的质量,小学教育的兴衰决定着国家的兴衰,小学教育的信息化水平影响着国家未来信息化水平。

党的十报告指出:“要坚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道路。”我们把它简称为“新四化”。信息化代表了一种信息技术被高度引用,信息资源被高度共享,从而使人的智能、潜能,以及社会物质资源的潜能被充分地发挥,个人的行为、组织、决策和社会运行趋于合理化的理想状态。数字化学习是指在教育领域建立互联网平台,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一种全新学习模式,又被称为网络化学习或E学习。

我们现在说社会的转型进入了一个关键的阶段,其实转型的关键是技术的转型,技术转型的依托载体是人的转型,因此,在数字化时代培养学生数字化的能力和数字化的意识比任何一个时候都更加迫切和重要。

我们讲的教育要优先发展的问题,某种程度上就是说基础教育要优先发展,基础教育的优先发展首先应该体现在小学教育的优先发展上,所以这次我们开信息化会议不从高中阶段,不从初中阶段,而从小学阶段开始。

我们江苏省小学生的质量呈现着稳步提升的良好态势,根据国家教育部去年的学业水平测试结构,江苏的小学教育质量是领先全国的,走在全国的最前面。所以温总理在两年前召开座谈会的时候,他曾经说:“全国教育看江苏”。当然我们谈成绩也不能自满,成绩是有的,但是差距还是很大的。

全面持续地提高我省小学教育质量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的重要任务。以信息化打造小学质量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管得更人文、理得更科学,切实办好让人民满意的小学教育。

一、我省前一阶段的小学信息化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

(一) 我省小学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扎实推进

小学的生机比达到8∶1,73.4%的小学建成校园网,苏南许多学校实现“班班通”,省市还加强了平台建设和资源建设。

(二)我省中小学教师信息化应用水平逐步提高

全省中小学99%以上的教师能够运用网络检索教学资源,运用多媒体技术进行课堂教学。我省教师在全国多媒体教学大赛、信息技术创新大赛等全国性竞赛中位居全国前列。

(三)我省小学信息技术的应用进入了新阶段

省教育厅于去年10月正式启动了全省基础教育百校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其中幼儿园20所,小学45所,初中36所,高中23所。实践下来,成效明显,就拿天宁区来谈,每一所学校都推进改革,常州市整个市推进数字化改革,所以我们考虑数字化学校在总结的基础上要进一步扩大,到2014年要推广1000所学校,到2015年,所有的小学都要普及,要用这样的时间进程表来推进。

南京、扬州、镇江、常州、徐州等市多次组织公开课和现场交流会,试点学校的老师尝试了基于信息技术平台的一对一学习,基于项目的研究性学习,基于微课程资源的翻转课堂学习等教学方式的探索,为建立新型课堂模式积累了经验。

(四)建成了江苏E学习平台

江苏E学习平台已经正式开通运行,面向全省基础教育学校师生,形成了基于云服务的个性化学习管理中心,课程资源中心、学习支持中心、学习评价中心。

“三通两平台”建设取得可喜进展。“宽带网络校校通”依托各类项目进展顺利。“优质资源班班通”,通过“专递课堂”、“名校课堂”、“名师课堂”等三个课堂的建设和运用。“网络空间人人通”是在网络时代下对学生学习、教师教学、及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新模式的创新与探索。据统计,目前全省已建成超过30万个各级各类网络学习空间。“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正式开通运行。“江苏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江苏中小学生学籍信息管理系统”投入使用。

(五)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

每一个学科专家组组织本学科试点学校,成立学科联盟,集中研究课程改革的方向,要求与信息化带来的环境、机遇、研究三者的对接融合和创新,给每一个学科课堂教学改革注入了新的活力。小学语文组、综合实践组已经组织了全省试点学校的活动。每个组都梳理出了本学科改革的路线图。

但是一年来,我们也存在一些问题。这些问题概括起来有五个方面,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一是一些地方和学校对基础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认识不够;二是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不高;三是优质教育资源总量不足,信息化基础设施不够完善,各级各类学校尤其是农村中小学宽带入网率不高,同时也缺乏必要的资金保障。四是不少教师特别是农村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不足,无法满足教育教学的要求。五是统筹管理比较薄弱,重复建设、标准不统一等问题比较突出,共建共享良好机制尚未形成。

二、为了完成小学信息化建设的任务,我们要着力做好三方面的工作

(一)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教师教学的升级版,使教得更民主,育得更有效

教育的过程应该是共性发展和个性发展相互协调的过程。这对教育过程当中的“教”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教得更民主”。

“教得更民主”包涵三层涵义:指教育机会均等,包括入学机会均等,教育过程中享有教育资源的机会均等和教育结果的均等;指师生关系的民主化;指教育活动、教育方式、教育内容等的民主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由选择的机会。

“育得更有效”有如下的实施途径:指“育”得有效果,对教学活动的结果、预期教学目标的吻合程度的评价;指更有效率,教学活动是一种精神性生产活动。教学效率可表述为教学效率=教学产出(效果)/教学投入,或教学效率=有效教学时间/实际教学时间;指更有效益,指教学活动收益、教学活动价值的实现。即指教学目标与特定的社会、个人的教育需求吻合程度的评价。教学质量要达到两个满足,一个是满足个体发展的需要,二个是满足社会发展的需要。

刘延东同志指出:“信息技术的深度应用,迫切要求教与学的‘双重革命’,加快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转变,从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从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她还指出:“信息技术突破了学习围墙,扩展了学习的手段与范围,使师生拥有了获取信息的平等地位,有助于构建师生积极互动的教育新模式。”

(二)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生学习的升级版,使学得更有趣,习得更快乐

小学生的特点是好新、好动、好胜、好学。由此可以映照信息化学习,它首先是符合小学生的特点。由此推论出未来基础教育改革亟待三个“转向”:教育价值取向,从“形而下”的关注到“形而上”的追求;教育制度的深层变革,从路径依赖到制度创新;教育方式的转向,从脱离儿童到回归儿童。

以数字化学习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课程的整合,不同于传统的学习方式,具有如下鲜明的特点:学习是以学生为中心,学习是个性化,能满足个体需要;学习是以问题或主题为中心的;学习过程是进行通讯交流,学习者之间是协商、合作;学习是具有创造性和再生性;学习是可以随时随地终身进行的。

我们应该把现代技术交给学生,把学生从传统的死记硬背、题海练习中解放出来,让他们在兴趣的驱动下,能够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学习进度、学习方式,利用工具和平台去学习、去体验、去交流、去探索、去创造,有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在知识的海洋里自由驰骋,让他们真切地体会到学习过程是有趣味的、有价值的,知识的世界是美妙的,学习生活是美好的。

因此,我们要把握好数字化学习的三个要素:数字化学习环境的建设;数字化学习资源的建设;数字化学习方式的建设。

要做到“习得更快乐”――数字化学习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信息素养包含以下三个方面:信息技术基本知识和应用技能;对信息内容的分析、批判和理解的能力;能根据社会需求,整合信息、创造信息以及利用信息,融入到信息社会的态度和能力。

(三)以教育信息化打造小学校长管理的升级版,使管得更人本,理得更科学

“管得更人本”,以“以人为本”为核心理念,关注人的需求、凝聚人的智慧、激发人的潜能、提升人的技能、促进人的发展。

推进小学教育的信息化,不仅要投入经费、配备设备、建设资源,关键是在教与学主战场的应用,要紧紧围绕课堂教学,探索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中的有效应用,要让信息化手段成为课堂教学的常规手段。如果仅仅是在教与学的搞点应用,或者是搞点展示性应用,那绝不是教育信息化真正的应用,更不是发展的方向。应用既是教育信息化的本质和方向,也是教育信息化的根本目的。

1.加快优质数字教育资源建设

通过整合、征集、购买、开发等多种方式,逐步建设完成符合新课标要求与新版教材相配套的数字教育资源,为小学提供适用、实用、好用的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优质教育资源。通过多种应用模式,把信息技术在教学活动、教研活动以及跨校教学的应用变成日常教学行为。同时,重点推进“专递课堂”、“名师课堂”和“名校网络课堂”的建设。

2.推进“三通两平台”建设应用

探索建立“政府政策支持、企业参与建设、学校持续使用”的建设机制。建设集空间建设服务与优质资源服务于一体,实名制、组织化、可控可管的网络学习空间,完善空间的改进、升级和服务能力。在现有数字化教育资源建设的基础上,采取资源开发与征集遴选相结合的方式,逐步形成“企业竞争提供、政府评估准入、学校自主选择”的资源建设机制,充分调动企业和各类资源开发者的积极性,逐步形成资源免费使用和有偿使用相结合的格局。

3.加大教师应用信息技术能力培训

要把学科教学培训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培训结合起来。要研究如何利用信息技术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针对教师不同教学水平和实际需求,结合网络学习环境与优质资源建设,以案例为主,开展分类培训,切实提高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能力。

4.构建有特色的数字校园文化

明代张大复在《梅花草堂笔记》中阐述了这样的观点:“茶性必发于水。八分之茶,遇十分之水,则茶亦十分矣。十分之茶,以八分之水试之,则茶亦八分耳。”要推进数字化就要建设有特色的数字化校园文化,让学校师生生活在数字化环境之中,沉浸在数字化文化之中。

5.创新推进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

(1)统筹规划,协同推进

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涉及面广、头绪多,必须充分发挥多部门的作用,在统筹规划、综合协调的基础上协同推进。

各级教育部门要把握好应用方向,统筹各方力量,组织好信息技术企业、电教馆和信息中心做好技术支撑和应用服务,尤其是要服务好课堂教学。要协调配合有关部门探索小学教育信息化运维经费保障机制,研究制定好设备运维、网络租用、资源购置等相关费用的配套政策,探索通过提高生均公用经费支付基础教育信息化经常性支出的办法。

(2)试点引导,以点带面

通过“试点先行”的办法,探索机制、培育典型、总结经验。要将天宁区的做法进行总结和梳理,提升到可供学习、借鉴和实践的高度。通过试点培育一批骨干学校、骨干教师和骨干课程,探索信息技术在不同条件下的教学模式,不断提高学校、教师的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各地要在各自的教学活动中学习、使用这些好的经验做法和典型案例,在学习中体会,在思考中凝练,在实践中创新,逐步形成自己的特色和品牌。

(3)规范管理,强化指导

各地要加强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领导,着眼长远、总体规划、系统设计,进一步加强规范管理和专业指导,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摆在突出位置,做到领导到位、任务明确、责任到人、统筹有力。在过去相当长的时间里,小学教育信息化工作重点在硬件建设。随着小学基础设施条件的不断改善,工作重点也要适时予以调整,转向促进教学观念、教学方式和教学主体角色转换等内涵发展方面上来,强调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应用。各地要探索建立“强化应用”的新的管理模式,理顺各方关系,健全工作推进机制。

进一步强化专业指导。充分发挥教研队伍的作用,不断加强信息化教学实践的研究,教研人员要深入教学一线指导教师进行实践,及时总结好的经验和做法,在本地区进行宣传和推广。要鼓励小学在教育教学管理、课堂教学和其他各项活动中,充分利用信息技术,不断提高全校师生的信息技术素养和应用能力,形成良好的信息技术应用氛围。各小学要努力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积极性,调动他们自觉不断学习和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情,促使教师逐步把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应用变成常态化的教学活动,实现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不断提高自身的教书能力和育人水平。

省e学习协调工作组要加强沟通协调,切实加强对试点工作的领导、管理和指导,协调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和条件保障,认真开展项目培训、经验交流、工作考核、评比表彰等工作,确保全省数字化学习试点工作的顺利进行。

省e学习专家工作组要进一步提高顶层设计的水平,跟踪国际国内数字化学习的发展趋势,系统思考基础教育数字化学习的理论体系、目标方法、行动路径、技术支持、模式构建、评价标准等问题,指导试点学校开展工作,各学科专家组都要积极行动起来,积极组织参加本学科试点的教师开展探索。

试点学校要认真按照预先制定的试点方案落实人员、投入试验。学校要成立数字化试点项目组,人员构成要合理充足,学校领导要采取积极措施为试点工作提供人力物力财力支持,不要把主要精力和财力放在信息化设施设备翻新上,要充分发挥现有信息化设施设备的作用,充分利用公共教育信息资源,要为试点学科的教师提供学习交流的机会,采取激励措施鼓励教师大胆实践。

加强对数字化学习试点绩效的评价,制定评价标准,重点考查教师怎么教好、学生怎么学好这两方面的过程和成效,要研究如何在技术支持下使教学更有效。要从教育教学规律出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衡量信息技术环境的教和学的质量和效果,要用科学的数据说话。

目前,教育部正在研究制定《中小学教学信息化指导纲要》和《中小学电子交互教学设备教学应用指南》,前者重点是制定学生信息技术学习标准,用以指导各地以应用为驱动,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转变传统的教育教学方式,创新多元评价方法,推动信息技术与课堂教学的深度融合。后者重点是根据不同学科的特点,指导教师利用电子白板开展教育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和教育质量。今年,教育部把教育信息化工作纳入专项督导,督促各地切实将教育信息化工作重要地位落到实处。

篇4

信息化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教育发展的趋势。在信息化的大环境下,化学教育既需要向学生传授化学知识,同时也需要运用新的信息技术提升化学教育的实效性,使之与我国教育改革方向相契合,强化化学学科对学生的吸引力。本文以信息化视域下的化学教育为研究对象,着重分析了化学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及策略,以期能对我国化学教育改革有所启示。

[关键词]

信息化;化学教育;信息化教育

化学是一门自然科学,主要对物质的结构、组成以及性质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运用最新的教育技术,结合化学最新研究成果进行化学教育,是提高化学教育水平的必由之路。信息化为化学教育带来了新内容、新方法和新型教学技术。我国学界对信息技术对化学教育发展的影响、以及信息化与化学教育相融合的路径进行了初步探析。本文在前人对化学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基础上,结合近些年来的教学实践经验,着重分析了化学教育信息化的特点和必要性,探讨了提升化学教育信息化程度的有效策略。

一、化学教育信息化的特点

化学教育信息化是指在化学教育和化学教学领域的各个方面,以先进的化学教育理念为指导,积极应用信息技术,整合信息资源,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加速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信息化的化学教育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化为基本特征。数字化就是依托信息和网络技术对化学信息资源进行有序、有效地整合,建立规范化和标准化的化学信息体系,为化学教育提供了统一标准;网络化使化学信息资源共享,人际合作得以实现;智能化使化学教学行为更加人性化,繁杂任务简洁化;而多媒化使得化学信息得以多元化表征,复杂现象虚拟化。由于化学教育信息化的实现,将使化学教育更具开发性、共享性、交互性和协作性。[1]化学教育信息化是我国化学教育改革的方向之一,也是提升我国化学教育质量的契机。

二、化学教育信息化的必要性

(一)化学教育信息化符合学科发展的趋势

化学学科的发展日新月异,化学的核心知识应用于自然科学知识的方方面面,在人类所面临的人口控制问题、健康问题、环境问题、能源问题等方面都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化学已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现代的高等化学教育更侧重于学生科学素养的培养。传统的化学教育由于受到时间空间的局限性,传授内容有限,教学方法单调,导致化学教育与化学学科发展难以接轨,而严重滞后,缺乏活力。与之相比,信息化的化学教育将提供优质的化学资源,丰富的化学资讯,灵活多样的化学教学手段,为化学教育注入新鲜血液。化学学科的另一个发展趋势是重视化学信息学和高效计算机信息处理在化学中的应用,化学教育信息化有助于增强学生处理信息得能力。因此,信息化化学教育更加符合化学学科发展的趋势。

(二)化学教育信息化符合化学教学改革的要求

中国大学化学教学改革始于20世纪80年代,国家教委根据调查研究,提出改革要求:精选课程内容,减少授课学时,加强实验训练和能力培养。传统教学以理论传授为主,这样的教学模式虽然有助于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但同时削弱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在这样的教育改革的要求和背景下,化学教育信息化突显了自身的优势。信息化平台为学生了解危险、复杂实验提供了可能。微观、动态、危险性、大型化学实验,往往难以在化学课堂上向学生展示。信息技术的出现,使得这一类型实验的演示成为了可能。例如,微观粒子的演变、移动、构成等化学实验,[2]可以通过运用视频软件制作虚拟模型视频模拟粒子在微观状态下的运动状态,在无需做实验的前提下,使学生了解微观环境下的粒子演变过程。不仅能够加深学生对化学的理解,实验带来的视觉冲击也能够激发学生对化学的兴趣,开阔学生的视野。另外,目前,我国的高等教育正处在一个高速发展的时期,随着高校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高等教育正由精英化向普及化教育转变,高校也越来越重视复合型和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计算机化学逐渐成为了化学学科的重要分支。走信息化与化学学科相融合的发展道路符合我国教育改革的需要。

(三)化学教育信息化丰富了教学内容与方法

信息化技术为搜集与化学教育相关资料提供了更加便利的平台。信息化平台当中的化学教育资料,不仅包括文字资料,更有视频、影音、图片等多媒体信息,这方便了化学知识的普及,也丰富了化学教育的学科内容。信息化技术不仅方便教师对相关资料的搜集,同时也为学生检索自己关注的课程内容提供了平台。信息化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了条件,也提升了其处理信息的能力。信息化为化学教学带来了更加多样化的教学技术。对于较为抽象的化学原理难以解释清楚。信息化技术则为化学教学提供了更为丰富实用的教学手段。例如,PPT、3D视频,以及思维导图的应用,可以将抽象的化学原理形象化,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授课内容,更加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3]

三、化学教育信息化的策略

(一)运用信息化手段提高学生化学学习的兴趣

教育学家康斯坦丁•德米特里耶维奇•乌申斯基认为,没有任何兴趣,而被动进行的学习会扼杀学习掌握知识的意愿。我国化学教学长期以学生的应试能力为教学导向,这严重抹杀了学生对化学学习的兴趣,导致学生对化学学习产生了排斥心理,最终影响到学生化学习得的效果。教师可以通过如下信息化手段有效提高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1)通络自建

化学教学素材库,收集交流与平时教学相关的图片、音频、视频,根据授课内容,以PPT形式呈现给学生,将学生带入特定的情境,具有独特而强烈的视觉吸引力和感染力,容易引起共鸣,利用信息科技手段使得化学课程具有趣味性,增强学生对化学材料的感性认识,进而激发学习兴趣。

(2)利用信息化平台,深入挖

掘于授课内容相关的历史资料和科学前沿,多用图表的格式呈现,这样有助于加强知识间的纵深联系,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构建学生化学科的知识体系,为终生学习打下基础。

(3)教师还可以借助网络平台自

制微课,将课堂的教学难点和重点分解,以更加鲜明的视频方式提供给学生。在微课教学中,教师可通过智能平台对学生的学习状况作出适时地评价,实现师生之间的良好互动,学生因为得到了及时的评估,增强学习化学的信心,提升学习的兴趣。

(二)提高对培养学生独立思维的重视程度

近些年来,我国化学教育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但是由于长期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在我国化学教学当中仍然存在着诸多应试教育留下的弊病,导致学生化学实验能力差、动手能力不强。乃至专业研究化学学科的学生在遇到的突发状况之后,往往表现为束手无策,严重缺乏独立思考、独立解决实验问题的能力。面对这些问题,化学教育应当首先提高对学生独立思维能力培养的重视程度,运营信息技术手段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进行支持,从被动学习变为主动学习,并通过网站、PPS、微博、微信平台的建立,为师生对化学问题的研究讨论提供平台。如此,才能真正使得化学教学当中学生独立思维的培养真正受到重视。

(三)在化学教学实践中探寻正确的信息化教学方法

缺乏培养有效的提高化学教学实效性的教学方法,是我国化学教学当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研究者认为,大量引进西方先进教学方法,便能够解决我国化学小学实践当中的问题。但是我国高校化学教学不应盲目引进西方教学方法。而是应当在借鉴和吸收西方教学方法的同时,立足于我国化学教学信息化的具体情况,探索出一套适合于我国学生的化学教学方法。并在教学实践当中对这些教学方法进行实践检验,最终在化学教学实践当中探索出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自主能力的教学方法,提升高信息化化学教学的实效性。

(四)运用信息技术塑造校园化学文化

运用信息技术塑造校园化学文化的具体措施包括几下几个方面:其一,创建高校化学学会。化学学会是校园化学文化活动的组织主体和主要参与者,化学学会的组建为校园化学文化的构建提供了组织保障。其二,加强化学网络文化建设。在社交网络高度发达的今天,网络已经成为学生的主要交流平台,可以提高学生对化学的关注程度,从而形成新的网络校园化学文化。其三,举办丰富多彩的化学比赛。不仅能够全面提高学生化学知识运用的综合能力,而且可以活跃校园气氛,对塑造良性的校园化学环境具有促进作用。

四、结语

化学教育信息化不仅是化学研究的重要手段,也是化学教育发展的方向。通过不断完善化学信息化的策略研究,必然使化学教育在信息化的背景下,大大提高实效性,有力推动我国教育教学改革的进行。

作者:张金玉 单位:朔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化学系

[参考文献]

[1]吴晓丽.主体异步模式下初中化学的分层教学实践[J].新丝路(下旬),2016,(1).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信息化教学;教学设计

一、树立信息化教学理念,提高信息化能力和素养

充分认识计算机和网络信息技术在士官院校教学双向活动中的重要作用,着力构建以教学观念现代化、教学内容专业化、教学过程信息化为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模式,提高教员对教学各环节中的教学资源信息处理能力,增强士官学员运用信息技术自主学习的意识和能力。教员、学员和教学管理人员要及时补充、更新信息化知识技能,不断提高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扩大教学信息交流的途径与范围,充分认识信息技术和网络信息资源为学员学习提供的便捷条件;努力构建以学员学习为中心、以信息交流为平台、以提高学员学习能力、创新意识和探究精神为目的的信息化学习模式,强化学员的探索式学习。

二、做好课程信息化教学设计,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信息化教学设计是根据课程教学内容的呈现方式、学员学习方式、教员教学方式和师生交流方式的发展变化,在综合把握现代教育教学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资源,科学安排教学过程的各个环节和要素,为学员提供良好的信息化学习条件,实现教学过程全优化的系统方法。做好信息化教学设计不仅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也决定着信息化教学的成败。在教学设计中,要全面分析教学要素,包括单元学习目标、教学对象、教学资源、教学过程和方法、教学环境、学习效果评价以及教员教学风格等,目的是树立以学员为中心的教学观念,提高学员的学习兴趣,提高士官人才培养质量。

1.学习目标分析。目的是通过对整门课程各教学单元的目标分析,确定每次课堂教学的学习主题。按新的学习目标分类方法,分为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类,并要求目标的描述要用可测量的行为动词表达。

2.教学对象分析。即说明本课题对学员的知识、能力等智力因素方面和非智力因素方面的要求,以及学员是否已具备了本课题学习的要求。尤其是针对现阶段士官学员实际,要分析士官学员的文化基础、学习能力、认知结构;分析学员的学习兴趣、学习风格、学习动机、意志和性格。目的是设计适合学员能力与知识水平的学习问题,设计适合学员学习的情景与学习资源,设计适合学员个性特征的帮助与指导。

3.教学资源的设计。教学资源分为纸质、网络和媒体类型。信息化资源设计包括教学资源的编辑、选取及如何利用,是信息化教学投入时间和精力较多的方面。要积极探索有利于学员实践技能培养的信息化学习资源设计;要注意通过评估甄别,从种类繁多的信息资源中选择和收集适宜的信息化教学资源,并根据学员的基础和学习需求,对这些信息化资源作进一步的整理加工,制成网络课件、构成网络课程,通过电子教案将各教学资源链接起来;要丰富辅学习资源,满足教学需求。

4.学习情景设计。是根据学习目标、学习资源和教学实际,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让学员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助于学员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尤其强调运用声、光、电等多媒体手段,增强仿真效果,使学习在贴近实战和岗位实践的情景下进行,让学员产生“身临其境”感觉,以减少知识与问题解决之间的差距,强调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避免将不同媒体教学资源简单机械地叠加利用。

5.教学活动过程设计。是为了支持和促进学员有效学习而安排学习环境中各个元素,构建较稳定的教学活动的框架和程序。其中知识的内容特征、学员特征和教员的教学风格是决定教学活动过程选择的关键因素。设计时要考虑如何发挥学员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体现学员认知的主体作用;要充分考虑课程教学的导入、展开、总结评价三个环节。如设计以问题、案例或演练等形式通过多媒体手段导入课程。教学方法和策略的设计要求可操作性强,讲授、示教、实验、模拟、练习、自学等方法选用要合理。鼓励教学方法上的创新,激发学员的学习兴趣。

6.学习效果评价的设计。即信息化教学环境下,对学员学习效果如何进行评价的设计。要采用多元评价,重点围绕学员学习目标达成要求、自主学习能力、合作学习过程中的贡献三个方面进行评价。

三、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融合,确保信息化教学的落实

信息技术与教学要素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前提,也是信息化教学资源的集中体现;信息技术与教员教学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关键,教员要掌握信息化教育技术,并贯穿于课程教学之中;信息技术与学员学习的融合是信息化教学的重点,也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落脚点;教学信息技术与教学管理的融合是实现信息化教学的保证,可以促进教学信息化的开展。因此,要随着士官岗位任职要求、培养对象不同和学科专业发展,及时更新教学信息资源;加强教员、学员和管理人员信息化技术培养;加强信息化教学平台建设,开放电子阅览室、信息检索室,为学员信息查询、学习提供便利;要扩充网络空间,延伸网络终端到学员宿舍、教员宿舍,便于教学双方在线交流,使学习资源向学习需求的流向畅通,使信息化教学落到实处,促进学员学习质量的不断提升。

篇6

1 研究背景

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简称“农远工程”。2003年国务院下发了《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教育工作的决定》明确提出“实施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工程,促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提高农村教育质量和效益。”黑龙江省作为国家试点省份于2005年4月正式启动此项工程。自2005年4月开始启动一期建设工作,已在哈尔滨、齐齐哈尔、佳木斯、大庆、鸡西、双鸭山、伊春等110个县市区的8128所农村学校建成模式一1419所学校;模式二5602所学校;模式三1107所学校,总投入资金25 993.9 万元。2007年又投资10 922.3万元,在绥化市、牡丹江市和其他地区尚未实施项目的县市区实施三期工程建设,目前全省已经完成“农远工程”项目的建设工作。

1.1 “农远工程”实施分为三种模式

模式一:教学光盘播放点。配备电视机、DVD播放机和教学点各年级的教学光盘。通过播放教学光盘对学生授课和辅导。配备对象主要是农村学校布局调整确需保留的教学点。平均每点投资概算3000元(视教学点人数情况,配备29寸或34寸电视机)。

模式二:卫星教学收视点。配备卫星接收系统、计算机、电视机、DVD播放机和1~6年级所需的教学光盘。通过中国教育卫星宽带传输网,快速大量接受优质教育资源,并同时具有教学光盘播放点的功能,配备对象为乡中心小学。根据学生规模,配置1~2个多媒体教室,平均每点投资概算1.6万元。

模式三:计算机教室。配备卫星接收系统、网络计算机教室、多媒体教室、教学光盘播放设备及教学光盘。其特点是除具备模式二全部功能外,还能够为学生提供初步的网络条件下的学习环境。配备对象为农村初中,每所学校装备一间30台终端的计算机教室,一间多媒体教室。平均每点概算投资15万元。以上三种模式中,除硬件配置外,还为项目学校免费配备教学光盘、教学应用软件,可免费接收教育部基础教育资源中心的卫星教学资源。

1.2 “农远工程”的三种模式在教学应用上的效果也已呈现

其一,教学交互性比较强。其二,网络提供了海量的资源,在网络上可查寻的教学资源多。其三,可以实现多种学习模式的主动学习,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思想和终身教育的理念。

2 存在的主要问题

“农远工程”在发展中也存在着一定问题。本文以鹤岗市、牡丹江市、黑河市和佳木斯地区的部分学校作为研究调研对象,在对“农远工程”的现状和发展问题进行文献分析基础上,探讨黑龙江省“农远工程”存在的问题及可持续发展策略。

2.1 硬件资源维护不足,不能有效利用

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原有的电教设备配备不足。调查的学校中偏远地区的村小学原来几乎没有,条件好点的初中仅有几台电脑。实施“农远工程”之后,按照工程标准要求,相应为农村各中小学配备了一定数量的电教设备。但在偏远农村中小学,设备数量仍显不足。关键是一些学校的机器设备并没有完全投入使用,利用率不高,而且,机器设备出现故障后不能及时排除,或者排除不了。调查显示硬件建设100%已经完成,但是除了计算机多媒体教室使用频率较高,其他设备大部分处于闲置状态。造成闲置的原因有很多,最主要原因是由于设备一旦出现故障就没人能维修,导致设备不能有效利用。

2.2 软件资源建设不够,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问卷统计显示,大部分教师认为当前所提提供的远程教育资源不能够满足教学实际需要,比较严重的问题是教材版本问题。目前农村中小学新教材版本较多,例如人教版、北师大版、华师大版、苏教版等,而且每个版本又有新课程版本和原来版本。“农远工程”提供的资源有很多与教材版本不一致,教师不得不“挑选”适合自己课程的资源,增加了资源使用的难度,而且由于内容安排的顺序不一样,学生的学习目标、重点难点等都要做相应调整,往往使得资源的使用不能满足实际需要,也就达不到理想的教学效果。此外也存在资源不足和不够精的问题。

2.3 专业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达标,不能合理利用

资源

黑龙江省在我国是教育相对落后的省份,黑龙江省农村中小学尤其是偏远地区,教学条件差、信息化程度不高,很多教师在“农远工程”之前没有接触操作过计算机,缺乏信息技术方面知识。调查显示,只有一小部分的年轻教师可独立熟练操作设备;大部分教师对于多媒体计算机、计算机网络、地面卫星接收系统、打印机、刻光盘设备等不能熟练操作。关于计算机软件能熟练使用的人就更少,只能够进行Word、Excel、PowerPoint的基本操作,而对于几何画板、Flash软件等稍微复杂一点的软件教师均不能操作。因此,教师信息化教学能力不达标是当前黑龙江省“农远工程”存在的又一个主要问题。

问题产生的主要原因是培训力度不够,机制不健全。调查发现很多教师都没有接受过信息技术方面的培训,即便少数接受过培训,培训的内容也往往缺乏针对性,重理论分析而忽略实践指导,也有参加多次培训但培训的内容重复的现象。

3 发展对策——“保一” “改二”“强化三”

3.1 “保一”

“保一”有两层含义:一是保留“模式一”;二是要保持基本理念——推动实现教育信息化。黑龙江省的偏远农村,地广人稀,教育比较落后,“农远工程”中模式一的实施对于这些比较落后的农村小学,是改变自身落后面貌的主要途径,也可为农村中小学信息化教育的实现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模式一的保留是十分必要的,而影响模式一的主要因素是资源,解决了资源问题,模式一投资少见效快的优点就明显体现出来了。

这里“保一”还有第二层含义,就是一定要保持一个基本理念——教育信息化。从2010年6月国家颁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把教育信息化纳入国家信息化发展整体战略,超前部署教育信息网络,到2012年3月《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的颁布,我国教育信息化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但是同时也面临着一定的挑战,必须把教育信息化作为国家的战略重点,深入实施,而“农远工程”可以说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基础,是迈向教育信息化的第一步,所以广大教育工作者一定要坚定目标,并为之努力。

3.2 “改二”

“改二”:两层含义,一是改进模式二;二是要进一步解决两个基本问题——资源问题和培训问题。模式二的主要特点是可以快速获取大量学习资源,时效性强,利用模式二可以进行实时直播、同步教学等。所以对于模式二,我们既需要改进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也需要改进模式二的应用范围。除了模式二基本的直接播放式教学,更应该思考如何利用模式二的资源实现资源整合式教学,根据学生、教学内容的特点,对接收到的教学资源进行分类、加工、整合成适合自己课程的课件或视音频素材,并应用这些资源激发学生自主学习,实现互动式教学。此外还要改进模式二的应用范围,不仅要应用于对学生的教学,还可以充分发挥模式二的优势用于对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学研讨,这可以使模式二发挥其最大效用,通过教师集体观看和学习优秀教师的课堂,研讨和反思自己,改进教学,提升教学质量。

这里的“改二”还有第二层含义,即关于目前最需要改进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资源问题,二是培训问题。解决资源问题首先是主要要解决资源的版本统一问题。也就是针对黑龙江省中小学现行使用的教材版本开发资源,还有就是资源少和精的问题,建设全省统一的资源库,而非每个学校都建资源库而且是重复的,避免资源重复和浪费。培训问题有两个方面,一是每个学校要培训相应的设备维护人员,保证设备的正常运转。二是针对学科教师进行信息技术技能培训和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方法培训,使得所有的中小学教师都能熟练的使用“农远工程”的设备和资源。

3.3 “强化三”

“强化三”:其含义一是强化模式三,二是强化三个目标。“农远工程”模式三是我国农村教育信息化的重大举措,它把优质的教育资源,先进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带到了农村,几乎所有的教师和学生都觉得模式三使他们受益匪浅,所以对于模式三我们应该进一步强化和建设。充分发挥模式三资源共享、交互性强、方便快捷等优势,丰富课堂教学资源,改进课堂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和学习效果。

强化三个目标,指信息化学习、信息化管理和信息化教育。这里的信息化学习主要是指信息化的学习资源和信息化的学习方式。信息化的学习资源主要是指多媒体化的学习材料(各种多媒体教育信息资源)和交互式的学习环境(各种数字图书馆、阅览室,网络实验室等)。信息化学习方式是指改变传统的面对面的教与学的方式 ,而是充分利用各种信息化的学习资源根据自己的特点实现个性化学习,通过网络实现同步、异步和协作学习。这里的信息化管理主要是进一步建立和健全教育管理信息化标准体系,提高教育管理公共服务的水平,加快电子校务平台的建设。信息化教育是最终要实现的终极目标,当信息技术和现代教育思想能完美融合也就实现了信息化教育。而目前我们说的教育信息化就是实现信息化教育的过程,一旦实现了教育信息化,那时我们的教育就可以称为“信息化教育”了。

参考文献

[1]南国农.信息化教育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2]黄华蕊.农远工程可续发展策略研究[D].开封:河南大学,2009.

[3]杨晓宏,梁丽.全面解读教育信息化[J].电化教育研究,2005(1):27-33.

[4]祝智庭.中国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报告[J].中国电化教育,2003(9).

[5]杜娟,李兆君.辽宁省农远资源课堂应用现状的调查与分析[J].中国电化教育,2010(5):66-69.

篇7

现阶段,人才的竞争就是教育的竞争。信息时代中教育发展的重要特征是伴随个性化学习和优质教育等特点的全民教育和终身学习。教育信息化在提高全民素质和增强国家创新能力等方面有着重要作用。2012年,教育部了《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在优质资源共享、学校信息化、教育管理信息化、可持续发展能力与信息化基础能力等五个方面进行了系统部署,实施“中国数字教育2020”行动计划。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势,注重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全面深度融合[1]。

教育信息化技术扩散泛指教育信息化技术在空间上的一种传播,可以理解为:在得到首次应用后,经过大力推广阶段直至普遍采用的过程。教育信息化技术的应用水平差距是其扩散的基本前提。技术扩散是在技术进步和技术创新后才发生的一个过程,在技术进步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又能促使技术创新在更大的范围内产生效益,从而推动产业技术进步和产业结构优化。技术容易掌握和实现,真正的推动力则来源于技术实现的产品,即资源。

资源,在教育界中泛指支持教学活动的各种信息呈现方式和媒介。移动学习是一种在移动计算设备帮助下,能够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发生的学习,移动学习所使用的移动计算设备必须能够有效地呈现学习内容并且提供教师与学习者之间的双向交流(Aleksander Dye,2003)。移动学习资源是指支持开展移动学习的各种信息资源,即移动学习资料、移动学习环境和移动学习支持系统[2]。移动学习资源是移动学习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教师组织教学的工具和学习者获得信息的途径[3]。

一、网民人数众多是开展移动学习的受众保障

新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迅速发展,将进一步改变获得知识的途径。2013年1月,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第31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至2012年12月底,我国网民规模达5.64亿,2012年全年共计新增网民5090万人,70.6%的网民通过台式机上网,相比2011年年底下降了近3%。我国手机网民规模为4.2亿,较2011年年底增加约6440万人,网民中使用手机上网的用户保持较快增速,占比由2011年年底的69.3%提升至74.5%,并且是首次超越使用台式电脑接入互联网的网民,这绝对是发展移动学习的有利条件。

手机上网,一方面以智能手机为主的智能移动终端基于用户体验基础上建立的情景创设环境以及交互方式,吸引了更多的网民。另一方面是终端具有操作方便、价格低廉、资费可承受等特点,进而促使移动互联网进一步普及。据外媒预测,至2016年,全球移动设备数将超过全球人口数,人们将通过智能移动终端替代台式机成为上网的主要方式。

二、让知识图形化、可视化、游戏化,教育信息化技术扩散是前提

移动学习(M-Learning)逐渐被引入泛在学习(U-Learning)体系。泛在学习,就是指无时无刻地沟通,无处不在的学习。泛在学习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提供学生一个可以在任何地方、随时、使用手边可以取得的科技工具来进行学习活动的4A(Anyone,Anytime,Anywhere,Anydevice)学习。泛在学习时代是资源共享的时代,共享的前提是技术的兼容性。移动智能终端的形态仍将不断演化,手机大屏化、平板电脑小屏化、人机交互多样化(语音)、可穿戴化(智能眼睛/手表)、柔性屏幕已经变成现实。

新媒体联盟(New Media Consortium,NMC)连续十年推出《NMC地平线报告》。《NMC地平线报告》(2013)关注的六项技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即MOOC)和平板电脑(Tablet Computing);游戏和游戏化(Games and Gamification)和学习分析学(Learning Analytics); 3D印刷(3D Printing)和可佩戴技术(Wearable Technology)。从历次报告中可以看出, PC时代向移动互联时展,移动设备功能媒体增强及移动应用程序标志着趋于平民化,教育技术借鉴了游戏的理念和经验使教育更具有游戏化活力。地平线报告强调了在教学、学习和创造性研究等领域的新兴技术,每一项具有重大潜能的技术都已经成为全球很多教育机构以及创新性机构关注的焦点。

移动学习资源的表现形式日趋多样化,使得学习者在有网络覆盖的任何地方利用手机等小型移动设备参考微型课件或游戏化应用进行学习并产生实时互动,使得学习变得不再枯燥。移动学习必将凭借教育技术冲破传统学习方式的藩篱,使学习真正成为学习者的自主选择,在适应社会需求的同时更利于实现人的个性化、个别化发展。

三、学习内容国际化、个性化、信息化,移动学习资源创新是关键

移动学习资源建设是一个具有拆分、移植和重构等阶段的过程,应充分考虑到移动学习的特殊性、知识构成的复杂性、学生需求的多样性、资源建设的计划性等问题,应从学习者的角度出发去探究移动学习资源的服务性问题。脚永远比鞋重要――资源这双鞋能否合适地穿到学习者的脚上,唯有学习者知道。资源的设计者应该为学习者搭架子、搬梯子,充分重视学生多元需求,研究课程的性质特点、摒除“资源为王”的错误理念,除了要在移动应用、云计算等技术上实现突破外,也要在学习资源的构建上实现创新。

(一)提供预设资源向生成资源转变

目前学习资源建设信息传递方向单一。预设资源作为资源创建者预先设计、编制并要求学习者必须使用的资源[4]。资源创建后,忽视了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信息。因此,要从预设资源向生成资源转变。生成资源则秉承学习者既是学习资源的使用者同时也是学习资源的创建者,信息传递则为双向,这种开放式的资源建设强调利用集体智慧,使学习资源得到一个由创建(更新)、使用、反馈等三个过程组成的闭环系统,提高了更新速度,更加贴近用户自身需求,关注学习过程的生成信息同资源本身的融合、成长,使资源更具有生命体特征,以建设满足个性化学习需求的资源。

(二)泛型资源向针对性资源转变

如何筛选有用的能为教学服务的资源,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对于学生而言,海量资源就等于没有资源;不适合学习的资源是无效资源。在学习活动进行过程中,为了完成某项任务,学习者往往要自主寻找一些基础知识和技能,这是学习者参与移动学习的驱使和动力所在。教师可利用网络资源的收集快捷和便利的优点,寻找或构建“必需”的资源供学生浏览、学习并获取有用信息。移动学习并非是移动化的电子资源。要重视个性化优质教育资源的开发、传送、利用和共享,满足学习者自主学习的需要,关注学习者的个体差异和体验,激发、引导学习者自主学习,为学习者自主学习提供最便捷、全面、及时有效的服务以保证学习者自主学习的效果。

(三)资源建设各自为政到MOOC时代的来临

教育资源建设存在诸多问题:可利用性不高,重复建设,建设与应用的分离,特别是资源与学习过程的捆绑严重缺失,大有资源是休眠的,学习者往往找不到合适的资源去使用。2012年,美国的顶尖大学陆续设立网络学习平台, Coursera、Udacity、edX三大课程提供商的兴起,标志着MOOC时代的来临。MOOC具有比较完整的课程结构(学习目标、辅导员、话题、作业等),是构成“课程”的要素。所有的资源和信息都是开放的,且全部通过网络传播,是拥有大量参与者的巨型课程,可以根据自己的习惯和偏好选择多种平台参与学习。MOOC是一种生成课程,预设资源少,学习者主要通过对参与话题讨论、组织活动、思考和交流来获得知识。5月21日,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同时加入了“网络公开课”平台edX,其课程也将面向全球开放。

(四)微型课件、微学习是移动学习资源的发展方向

移动学习的时间具有不确定性,利用碎片化学习方式,若干的“微时间”累加生成学习的“蝴蝶效应”,以获得最佳学习效果。移动学习的课件一定是短小精炼、内容紧凑,且能在短时间内让学员获得最有价值的学习重点。学习进入了微时代,微型课件的内容可以包含图、文、声、像等,在资源的开发阶段要遵循国家标准、行业标准和学校的标准以适应各种终端显示。微学习是以微内容、知识点为主导的,具备碎片化、颗粒化的特点,适合移动学习。微学习处理相对较小的学习单元以及短期的学习活动,体现在一个微的特点,简单有效、随时随地、趣味性强。

移动学习资源在设计过程中应掌握如下要点:设计在移动环境和非预设性环境进行的移动学习,引领学习者自发进行移动学习,利用移动学习技术推动个性化学习,依据学习者学习方式的个人喜好进行学习,注重资源使用后的生成资源反馈。

篇8

关键词:智慧课堂;云+端;学习策略;探析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论文编号:1674-2117(2016)13/14-0123-04

引言

智慧课堂是随着新课改、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对传统课堂教学的变革而提出的新型课堂模式。东北师范大学的唐烨伟博士等学者研究认为,智慧课堂的构建应以主动、轻松愉快、高质高效和提升智慧为根本目标,智慧的培养应贯穿于整个智慧课堂中。他们将智慧课堂定义为[1]在信息技术的支持下,通过变革教学方式方法,将技术融入课堂教学中,构建个性化、智能化、数字化的课堂学习环境,从而有效促进智慧能力培养的新型课堂。目前关于智慧课堂的概念主要有基于物联网技术应用的智能课堂[2]、基于电子书包的智慧课堂系统[3]、基于云计算和网络技术应用的智慧课堂[4]等。结合我们的研究,这里将智慧课堂定义为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依据,利用“互联网+”的思维方式和大数据、云计算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打造的智能、高效的课堂。其实质是基于动态学习数据分析和“云+端”的运用,实现教学决策数据化、评价反馈即时化、交流互动立体化、资源推送智能化,创设有利于协作交流和意义建构的、富有智慧的学习环境,通过智慧的教与学,促进全体学生实现符合个性化成长规律的智慧发展。

智慧课堂学习方式是指在智慧课堂教学中应用的、基于智慧课堂“云+端”信息化平台的新型信息化学习方式。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为实现以学习者为中心的理念构建了理想的学习环境。在此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各种工具和信息资源,采取基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学习方式方法来达到自己的学习目标,完成知识意义建构的过程。在教学实践中,自主学习、协作学习和游戏学习是智慧课堂教学中比较典型的学习方式。这三种学习方式穿插于智慧课堂的课前、课中及课后三个教学环节,课前和课后学习环节以自主学习方式为主,课中学习环节以协作学习方式为主,游戏学习方式在各个学习环节中均可以使用。

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学习

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相对独立的情况下,将自己的学习行为作为自我监控对象,进行自我设计、自我实施、自我修正,充分发挥主体性的学习活动。[5]基于智慧课堂的自主学习,是指学生在智慧课堂“云+端”平台支持下,自主完成课前、课后及课中等环节学习活动的学习方式。它是智慧课堂教学中最重要、最常用的学习方式。

一般地,自主学习方式在课前预习环节和课后复习巩固环节尤显突出,在课中的探究、练习测试等环节也需要学生进行自主学习。利用智慧课堂“云+端”平台,可以极大地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促进其自主学习的有效完成。

1.独立学习研讨学习资源

依托智慧课堂“云+端”平台,学生独立学习和研讨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并找出问题。学习资源可以是微视频、富媒体资源和各类测试题等。学生在学习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源时,要养成记笔记的习惯,这是自主学习必不可少的手段。学生可以在学习完成后通过回忆完成笔记,也可以一边学习一边记录。在信息化条件下,笔记样式可以是电子表格的形式,其基本内容如下表所示。

2.独立思考探究问题

在自主学习过程中,学生应进行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对于发现的问题,学生先结合自己已有的知识储备,给出初步的结论,然后通过教师推送的学习资料,或自己上网查询,或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上与同学、教师讨论交流,探寻求证的依据。也许在探寻过程中,会发现自己初步的判断存在偏颇或缺陷。

3.自主行动与反思

自主行动与反思是将自主学习所获得的知识与技能,转化为实际的行动,并反思行动结果。其主要作用是:①学以致用;②增强学习兴趣;③激发创新意识;④检验自己学习的效果,反思行动结果与学习目标、行动问题的关系,以调整、完善自主学习活动,提高自主学习的有效性。自主行动与反思可以借助信息化平台或上网获得必要的支持和帮助。

基于智慧课堂的合作学习

智慧课堂的合作学习是指基于“云+端”平台开展的小组合作学习方式,它不仅具有合作学习的基本特征,更体现出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对促进合作学习的有效实现所起到的强大作用。智慧课堂合作学习在课前、课中及课后均可以实施,就一节智慧课堂教学而言,合作学习主要体现在课中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应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开展合作学习时,要重点做好分组、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的工作。

1.如何分组

由于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中存有每位学生的特征档案和学习档案,因此,在分组时,只要在“分组类型”选择栏内选择需要的类型,以及每组的人数,便可将学生分成多个合作学习小组。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支持的“分组类型”有:完全随机分组、志趣分组、成绩分组、特长搭配分组、异质分组等。

①完全随机分组:平台依据学号,按小组要求的人数,随机组合形成合作学习小组。其优势是充分体现了公平性,不足之处是小组内可能会出现成员都是实力强或实力弱的情况,不能形成能力方面的互补。

②志趣分组:平台在学生档案的同一志趣类中,进行随机分组,将志趣相投的学生分在同一小组中。其优势是相同的兴趣爱好可以增进小组成员间积极的相互依赖,促进互动,不足之处是在遇到不感兴趣的内容时,大家都不愿意做,不利于完成学习任务。

③成绩分组:平台将学生按该课程学习成绩的好坏分成好、中、差三个组,再从这三个组中随机地选取学生,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都包含这三种类型的学生。其优势是通过交流探讨、协作互助,满足了每位学生“影响力”和“归属”方面的情感需求,不足之处是小组成员间存在的学习差异,可能会影响小组合作学习的进度。

④特长搭配分组:系统将学生按其特长分成若干个组,再从这些组中随机地选取学生,使每个合作学习小组内都包含不同特长的学生。其优势是可以充分发挥小组成员的特长,实现优势互补,有条不紊地进行协作学习,不足之处是学生得不到全面的锻炼。

⑤异质分组:系统在对学生进行分组时,会考虑到他们的学习能力、文化背景、知识背景、性别等多方面的差异,使每个小组的成员形成多元化。其优点是小组成员能够接触到尽可能多的不同观点,扩大知识面,不足之处是小组内能力强的学生容易控制小组的局面,而懒惰的学生在小组内不出力,却享受小组共同的成果。

2.如何合作学习

①熟练操作信息化平台,把精力用于合作研究、探讨活动上。合作学习需要搜集资料、归类整理,需要记录讨论过程,需要数据的计算对比等,但这些都不是合作学习的主要内容,如果将这些工作集中交给小组中的某个专人负责,势必会影响到这位学生参与学习内容的研究、探索、讨论、决策等认知活动。因此,小组中的每位学生都必须扮演多重角色,既是合作学习的主体,又是“资料整理员”“数据分析员”“记录员”等。另外,每位学生还需要熟练掌握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的操作,以及搜索引擎、Word、Excel的使用,PPT的制作等。

②充分利用信息化环境,各司其责同时展开。可以把学习内容分成几个模块,小组成员合理分工,每人负责其中一个模块,同时展开资料搜集、归类整理的工作,并提出自己的观点或想法。由于每人负责其中一个模块的学习内容,所以在接下来的讨论中,该学生便可以担任该模块内容的主持者,既能锻炼自己的组织能力,又增强了小组合作意识。

③资源共享利于探讨,提高合作学习效益。合作学习过程中的小组成员可以将其在学习探索过程中发现的资源信息、学习材料,与小组中的其他成员共享,甚至可以同其他组或全班同学共享。小组成员可以将自己在学习过程中的观点形成文字,在小组讨论栏内,在讨论过程中,成员可以展示自己搜集到的论据材料,便于其他小组成员发表意见;当遇到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时,可以在信息化平台中查找新的资料,或利用平台寻求其他组或教师的帮助,直至小组形成统一的观点。最后将合作学习成果汇总上传。

3.如何评价合作学习

开展小组合作学习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交往能力、竞争意识、主动学习品质及创新精神等。因此,对合作学习的评价,要将重心放在小组成员之间的互助合作上,要重合作过程的协同程度,轻学习结果和个人表现。例如,小组分工的合理性,集体研究活动的形式、频次、效度,小组成员的参与度,达成小组研究结果的方式等,属于协同程度评价的指标;个人对分担任务的态度、执行及完成情况,个人达成研究结果的方式以及对合作学习结果的贡献等,则属于个人表现的指标。

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中,我们预留了合作学习评价模块,教师可以自己填入评价指标及评价等级,对每个小组的各项指标进行评判,系统便会按照相应的权重自动生成综合评价结果。然后教师根据这一评价结果,对小组合作学习情况进行诊断分析,提出指导意见,帮助学生改进提高。

基于智慧课堂的游戏化学习

1.如何界定智慧课堂游戏化学习

基于智慧课堂的游戏化学习,是指在智慧课堂信息环境下,学生使用数字化游戏进行的学习活动。在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上,教师可以根据学习内容、游戏软件特点及学生的年龄特征,选择、推送适当的游戏学习软件,用于学生课前、课中及课后的学习。为了探索和应用合适的游戏化学习方式,必须了解和熟悉与游戏学习相关的游戏概念及关系。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概念:

①严肃游戏。严肃游戏是不以娱乐为主要目的的游戏,其特点是远远超越传统游戏市场的互动科技应用,包括人员训练、政策探讨、分析、视觉化、模拟、教育以及健康与医疗;能够解决其他方面的问题,如训练军人适应异国的文化,让人们在工作时发挥团队精神,教导儿童理解科学原理等。

②教育游戏。教育游戏是指满足特定教育目的的游戏活动,具有教育性和娱乐性的特点。游戏化教育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更加有激情和兴趣,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增进彼此之间的团结协作、共同探讨。

③数字化教育游戏。从参与教育游戏活动的要素来看,当参与教育游戏活动的要素除了人之外,还需要利用数字技术或借助数字化平台设备时,我们把这种活动称为数字化教育游戏。电脑游戏、网络游戏、电视游戏、模拟游戏、街机游戏及手机游戏等均采用以信息运算为基础的数字化技术,因此都属于数字化游戏。智慧课堂教学中用于游戏化学习的游戏,均为数字化教育游戏。

可见,教育游戏、数字化教育游戏是严肃游戏的一个分支。在智慧课堂教学中,用于游戏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游戏是依据学科教育目标、课程标准和教学目的开发研制的,要考虑智慧课堂信息化平台环境的技术和要求。

2.如何挑选游戏化学习软件

智慧课堂数字化教育游戏按照使用对象可以分为两种:一种是用于学生自学的游戏学习软件,另一种是用于教师教学的游戏教学软件。也有一些教育游戏软件既可用于学生学习,也可用于教师教学。由于不是所有的知识都适合用数字化游戏的方式教学、学习,再加上目前的教育游戏是一个正在兴起的新兴行业,很多配套的教学、学习游戏还在研发中,因此,教师可以根据学科教学的需要,从众多的游戏软件中挑选合适的游戏推送给学生自学或复习巩固。

挑选教育游戏要把握三个要求:一是目标明确。游戏要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切不可哗众取宠。二是有针对性。课前用于学生预习的游戏要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课中要选择可以互动的游戏,课后要推送用于复习巩固或深入研究的游戏。三是有挑战性。游戏难度既要符合学习者的年龄特征及其接受能力,也要有一定的超越,这样才能提高学生的能力。

3.如何高效地实现游戏化学习

①关注学生自主游戏学习过程。好的教育游戏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但如果学生沉迷于游戏,那既不利于其身体健康,也不利于其高效地完成学习任务。因此,教师要跟踪、监督、控制好学生的游戏学习行为。在课前、课后布置游戏学习任务时,可以定时推送学习游戏,并定时关闭学习游戏链接,还可以将学生在游戏中的闯关情况作为成绩记录下来,同时让学生填写游戏学习反思电子表格,通过学习反思提高认知或思维能力。

②灵活应用游戏促进互动学习。如果学习游戏的设计能与教学紧密结合,那将是非常美妙的事情。但现有的游戏学习软件,往往不能完全满足教师的教学、学习设计的个性要求,这便需要教师创造性地设计和利用游戏学习软件,将其有机地融入课堂的互动环节中,以增加教学的趣味性,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参考文献:

[1]唐烨伟,等.信息技术环境下智慧课堂构建方法及案例研究[J].中国电化教育,2014(11).

[2]王盛之,毛沛勇.基于数字化教学案的智慧课堂互动教学系统实践研究[J].教学月刊(教学管理)中学版,2014(4).

[3]林利尧.中小学智慧课堂建设与应用研究[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3(10).

[4]邓光强.“智慧课堂”中的学生个性化学习[J].教育信息技术,2013(12).

[5]李芒,蒋科蔚,李师.信息化学习方式案例教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58.

篇9

关键词: 信息技术;现代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4311(2012)07-0236-01

0引言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及其在教育中的应用,整个教学培养体系正发生全面的改革,使教学目标、内容、方法和形式都发生根本性的变化,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仅起主导和组织作用。信息技术与教育的结合程度日益缜密,对教学体系的影响越来越大,不断催生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形成。

1信息化教学新模式的特点

1.1 丰富的信息源:现代教育技术手段为课堂教学所提供的教学环境,使得课堂上的内容更加充实,教师和课本不再是唯一的信息源,多种媒体的运用不仅能够扩大知识信息的含量,还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观,促进其最优化发展。

1.2 授课内容的实效性:在信息化学习环境中,教师和学生把国内、外最新的资料融入到课程之中。在现代多媒体和网络技术手段的介入下,教师的主要作用不再是提供信息,而是培养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让学生主动思考、主动探索、主动发现,从而形成一种新的教学活动进程的稳定架构。教学媒体有时作为辅助教学的手段,有时作为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教材既是教师向学生传递的内容,也是学生构建知识的对象。使学生的知识视野达到前所未有的拓展。

1.3 授课内容的多元化:信息化资源具有高度的多样性和共享性,教师和学生可以根据需要、能力和兴趣选择不同的难度水平进行多方互动,有利于张扬个性。网络便捷的交互性,使学生个性化学习成为可能,通过多媒体技术完整呈现学习内容与过程,自主选择学习内容的难易进度,并随时进行交流。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形成的框架下,学生摆脱了传统的教师中心模式,由被动变为主动,达到因材施教、个性发展。

1.4 协作与学习的融合:网络的便捷性,有利于培养团队意识,并促进以高级认知能力为目的地协作式学习。在网络的帮助下,学习者通过互相协同、互相竞争或分角色扮演等多种不同形式来参加学习,这对于问题的深化理解和知识的掌握运用很有好处,而且对于认知能力的发展、合作精神的培养和良好人际关系的形成也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1.5 创新与发展:多媒体的超文本特性与网络特性的结合,为学生的信息获取、信息分析与信息加工营造了理想的环境。不言而喻,因特网是世界最大的知识库、资源库,它拥有最丰富的信息资源,而且这些知识库和资源库都是按照符合人类联想思维的超文本结构组织起来的,因而特别适合于学生进行“独立探索、开拓创新”式的学习,这样就为学生发散性思维、创造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孕育提供了有效手段。

2现代教学模式的技术支持要素

计算机辅助教学(CAI)的交互性和个性化特点,是改革传统教学模式的基础。该系统是校园网的重要组成部分,各部分有机结合和互相补充形成了教与学的新环境,其技术支持需满足以下特点:

2.1 方便的课件生成和教育信息获取的环境校园网教学信息系统应特别满足一般学科教师的需要,教师可从教学资源库中方便地调用图形、声音、视频和动画等素材,选用系统提供的网络数字化教学平台的教学模板,根据课件脚本,获取教学信息,非常容易的制作出体现教师自己风格的教学课件,从而实现非专业教师不用学计算机的复杂技术,就能借助新技术完成教学工作。教师制作的多媒体课件、教学信息统一存放在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服务器上,供在校园网上不同地点的教学调用。

2.2 提供不同教与学的环境系统根据学生不同的时间和地点提供多种教与学的使用环境供选择:①多媒体演示教室。多媒体演示教室将带有“集成控制系统”的多媒体计算机与各种视音频设备(如数码投影机、视频展示仪、电视机等)组合起来参与课堂教学。多媒体计算机仅作为教学手段,主要用来集中控制视音频设备、各种教学信息。教师在多媒体演示教室可以使用教学所需的任何资源(如图片、实物、模型等),来丰富教学内容。更重要的是可以查询和点播校园网教育教学资源库服务器上的课件和有关教学资料,配合教师进行演示教学,其模拟宏观和微观世界的教学效果,可以弥补传统教学中提供的资料和媒体种类的局限性。②网络教室。在网络教室子系统,学生可查询、获取教师提供在教学平台中的多媒体资源,进行教学演示、学习、练习、考试和评价,点播网络中心媒体服务器上的视频节目,浏览数字图书馆上的信息和上因特网,实现了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层次控制学习的进度,选择不同的学习资料进行个性化和交互式学习,为学生提供一个信息加工、探索知识的环境;为感情交流和集体协同解决疑难问题创造了环境。共享电子白板为师生语言交流、归纳小结等交互式教学提供手段。③电子阅览子系统。学生在正常教学过程中,如果对有些知识还没有弄懂,或对于学得较好的学生希望探索更多更深的问题,电子阅览子系统提供了一个在课外活动中完全个别化的交互学习环境,学生为解决某一问题,可通过该子系统查阅光盘库上的信息资料、可点播信息中心课件服务器上的多媒体课件或直接上Inter网获取国内外信息。基于信息化的现代教学模式使教学在时间、地点和教学信息量上产生巨大的突破,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的主体,教师仅仅起主导和组织作用。这种模式,以学习主题为导向,对素材资源进行集成,呈现给我们的不是简单的素材的堆积,而是课程学习的主题资源。学生能根据自己的知识和能力层次较自由地去探索、发现和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获取知识和创造性思维的能力,是推进“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的新的教学改革。

参考文献:

[1]李克东.数字化学习——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核心.华南师大教育技术研究所.

篇10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教学观念;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

在《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教育信息化与教师队伍建设、经费投入和依法治教被作为四大保障措施,并被列入十个重大工程。教育部首位明确分管信息化的副部长杜占元指出,“教育信息化已经成为21世纪世界教育发展的鲜明时代特征,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所面临的许多关键问题,诸如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和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创新人才培养和教育质量的提高、全面教育和终身学习体系的构建,以及教育管理决策与服务水平的提升等问题,都离不开信息化的推动。[1]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教育信息化正以迅猛的发展速度向前推进着,与此同时,教师的自我提升与发展、如何理解教育信息化、怎样转换好自我的角色成为关键的课题。本文主要以首都北京高校为例,探讨教育信息化过程中,教师如何肩负起新时代的教育职责。

一、教育信息化发展历史与现状

1、教育形式的发展历史

历史上教育的形式一直依附于其所处的社会发展形态。奴隶制社会,生产力低下,有限的教育资源仅对贵族开放,以一对一式的家庭教育为主;封建社会,有着明确的等级阶层划分制度,教育是专属于皇权贵族的奢侈活动,有一定经济实力的家庭才能消费得起私塾教育,教育的内容也主要由背诵古籍文典为主;工业社会,生产力水平大大提升,对掌握知识与技术的人才需求日益增多,学校和班级的概念应运而生,主要以学生听课的“接受性学习”形式为主。而我们现在步入了信息化时代,教育面临着又一波改革浪潮,有专家提出,教育应由“接受性学习”向“探究式学习”、“个性化学习”转变。每次教育的革新,对授课者的要求也在发生着变化,信息化教育同样也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职责要求。

2、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在20世纪90年代伴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兴建而提出来的。关于教育信息化的界定,学者们还未形成共识。祝智庭教授在《现代教育技术》一书中把教育信息化界定为在教育领域全面深入地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来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过程。[2]

在我国高校课堂中,从多媒体技术的起步到网络通讯技术的成熟已有近20年的积累,这些都成为我们可以进一步加以深化利用的资源。在高校信息化教学改革的进程中,教师们不再仅仅满足于在课堂中使用多媒体授课技术,而是开始探索研究信息化技术能为教育带来哪些更为宏观的应用模式和颠覆常规的教学构架。在探索中不断积累经验,优化教学模型。以下我们主要以首都北京为例探讨信息化教育相关问题。

《北京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指出“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数字北京’建设的优先领建支撑终身教育和个性化学习的数字化教育服务体系,全面提升首都教育信息化水平”。纲要提出三项重要任务,其中之一为“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开发与应用,强化信息技术应用,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

二、教育信息化未来发展前景

在全球范围内,信息化正形成一股浪潮推动着未来教育的发展,同时不断刷新着人们对教育概念的理解。“智慧教育”被提出,很多专家认为,这很可能是未来信息化教育的突破口和转折点。智慧教育体现着资源共享、平台开放、无缝嵌入、技术智能化的特点,更让人期待的是,智慧教育突破了空间、实践、制度、形式上的束缚,呈现了教育大同,“人人为师,人人为学”的新型形态。发达国家纷纷把信息化和课程改革作为增强国力的战略措施,以此培养出适应未来社会竞争的国际选手。

在国内,我们紧跟着这次教育改革的浪潮,丝毫没有松懈。作为高校教育的主体,教师们也逐步意识到,信息化并不是单纯的技术手段,而是伴随教育发展的航向标和目的地。目前,混合式教学、微课程、个性化学习、泛在学习等教育概念逐步支撑起一片未来的庞大教育体系蓝图。

“人”是存在个性化、差异化的单独个体,从学习能力上讲,每个人接受知识的能力、记忆存储能力都不尽相同;从关注点上看,每个人的兴趣爱好,擅长领域不同。所以个性化学习方案是未来教育中必不可少的方面。以教师为主体传授的知识不能限制或妨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信息化提供了无主体限制、无时间限制、无空间限制的公平信息技术平台,学生可以在任何时间选择世界各地名校同类课程学习,获得更为优质的学习体验同时,提高自身获得知识的质量,并使“因材施教”成为可能。

三、信息化教育环境中目前存在的问题

1、教师观念的偏差亟需纠正

教育信息化对教师的基本素质有着越来越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将自我提升到规划者、统筹者、管理者的高度。首先,教师要有良好的逻辑性和合作能力,同一专业的教师能够相互配合,以学科为基本组织结构建设统一的学科教学资源库系统。考虑如何解决资源共享和有效利用资源等问题。通过教学资源管理应用来获取、组织、利用和传播已有的传统教学经验留下来的知识,并能构建符合新时代特色的创新教育应用。

教育的改革中,教师是必须率先领悟和理解“改革”核心的群体,如果教师不能尽快将观念中的偏差及时纠正,那么改革的步伐将变得缓慢,甚至变成形式化的改革,但面临世界范围内的技术革新,不能跟上改革的脚步,就会被时代淘汰。很多人也并没有意识到,我们应当从单纯知识的传授者变为学习行为的规划者、知识体系的管理者和教学结构的规划师。

2、基础设施的浪费与教学资源的不合理规划

首都北京各高校硬件建设基本得到保证,并且每年有规划进行维护更新,但软件的建设相对缓慢,造成软硬件投入比例失调,很多硬件资源并不能完全发挥作用与优势,某种程度上来说造成了隐形浪费。网络虽然得到普及,但带宽及网络设备并没有与时俱进,无线网络也不能全面普及,这也成为教育信息化的绊脚石。

过去几年中,很多学校在信息化的浪潮中并没有认清发展方向,盲目的随波逐流,比如,录制了大量的精品课程视频,但这些视频并没有充分的用于课堂教学,导致这部分教学资源闲置浪费。学生可以参与实践互动的资源没有跟随教学方式的更新而更新,很多教学手法陈旧老套,并不适合信息化课堂。以上两方面暴露了一个弊端,学资源数量上的极大丰富和应用上的极度短缺局面并存。

另外,沟通环境的建设也应相应的得到提高加强,避免传统教学中以学校为单位相对独立的教研方式,增加高校间丰富信息交流的手段和形式,提高校际间科研交流的现代化水平,真正做到提高效率,资源共享。在教育云上,资源的使用可以是开放的,同时资源建设过程也可以是协作和开放的,资源的提供者与使用者之间角色定位并不一定要界限分明――资源的使用者有时又能成为资源的提供者,通过协作平台教师和学习者都可以参与教育资源的建设,取长补短,不断补充更新优质资源库并保持其可持续发展。[3]

四、信息化背景下教师的职责转换

在这场时代变革中,教师应该尽早清楚认识到自己的角色转变。首先,这是个知识爆炸的时代,每年知识更新的速度超过了以往十年甚至二十年的规模,我们强调学生应该“终身学习”,那么这条准则同样适用于老师,不断学习仅仅可以保证与迅猛发展的社会同步,而高校教师队伍一直应该站在科学研究的前沿,所以仅仅与社会保持同步是远远不够的,我们需要通过学习长远的展望到未来的动态,时刻把控好教学方向。未来教育中,教师的培训也是不能忽视的部分,高校应完善建设社区教育网等应用系统,建立丰富的教师培训网络课程体系,在网络上开设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培训课程以及其它的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利用网络的“规模效应”,让教师能够在远程接受个性化的培训。其次,教师的角色不可能单纯为知识的传播者,我们要通过提高个人自身素质,运用掌握的信息化技术为学生建立个性化学习方案与体系,在这个体系中,教师要做到提供学习资源、制定高效学习方法、传授获取知识的经验、推动学生学习过程顺利进行、监控学生学习质量、进行学习效果评估、建立学生学习档案、辅助完善本阶段学习行为之后继续学习计划等工作。

参考文献

[1]杜占元.以贯彻落实《教育规划纲要》为契机全面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11,(9):5-7.

[2]陈伟,雷欣欣.国外基础教育信息化进程对我国的启示.贵阳学院学报,2009年第1期.

[3]任友群,沈富可,卢蓓蓉,赵春.大学的开源何以可能[J].中国教育信息化(高教职教),2009,(13):4-8.

作者简介:

黄鹤 性别:女 出生年月:1983年7月 籍贯:哈尔滨 学历:硕士 职称:讲师 研究方向:多媒体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