仓库管理的基本概念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36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仓库管理的基本概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主动适应;仓储管理;电子装备
1 需求分析
1.1 电子装备管理的新要求得不到满足
科技的飞速发展,大量高精尖技术不断运用到电子装备的研发和生产之中,电子装备的数字化、一体化和智能化程度空前提高,单装的体系结构更加趋于复杂。保持电子装备长期处于良好的技术状态,对管理环境,例如温度、湿度、灰尘、磁场、充放电等提出更高的要求,这就要求仓库必须加强对电子装备的经常性管理维护。实现这项要求的可操作性,就在于完善相关基础设施建设,优化管理模式,使得管理能力满足管理需求。
1.2 传统的仓储管理模式需要改进
信息时代,电子装备在各个领域应用广泛,交易量不断攀升,在低价多销模式的牵引下,仓库容量提升,尤其是高技术电子装备比例不断扩大,洞库、平面库、高架库、立体库并存,信息化管理水平参差不齐,加之仓库管理人员有限,业务繁忙,管理压力大,一些存储时间较长的电子装备,由于得不到科学管理,形成了“存储=报废”的恶性循环,给电子装备保障带来很大挑战。
2 基本概念与特点
主动性(initiative)指个体按照自己规定或设置的目标行动,而不依赖外力推动的行为品质,由个人需要、动机、理想、抱负和价值观等推动。在仓库管理中,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并不是指装备可以不受外力影响,按照自己的规定或设置目标行动,而是指通过人为的干预,以仓储的科学化管理为根本目的,结合电子装备特点、仓库特征、存储技术指标等,对即将入库的电子装备,在不影响其基本性能和特征的情况下,对局部因素进行相应改造,使其主动符合仓库现有存储条件的行为。它和传统的仓库存储模式存在本质区别,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存储可以防止仓库的重复建设和经常性改建,更具有经济性。同时,电子装备进行相应改造,主动适应仓库标准,有利于管理人员的管理维护工作,增强了管理工作的可操作性。
3 研究目标与基本原则
3.1 研究目标
紧密结合当前电子装备存储现状,在认真总结分析电子装备存储管理规律的基础上,深刻把握电子装备管理与效益之间的关系,积极探索一套能满足现阶段电子装备特点的管理方法,使得电子装备存储更加合理规范,管理更加科学高效。
3.2 基本原则
⑴依法存储,确保性能。法规制度是电子装备存储管理的纲领性文件,它明确规定了不同电子装备存储管理的基本条件。要切实结合电子装备特点,增强管理的可行性,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确保电子装备的技术性能和基本参数不改变,绝不能为了满足存储要求而改变电子装备相关技术指标,外形等。
⑵贴近实践,科学实用。主动适应的存储模式,就是为了适应电子装备仓储管理更加科学、简捷、高效,因而这种存储模式必须符合科学实用的基本要求,方便仓库加强对电子装备的管理,简化管理步骤,优化管理流程,尤其针对大批量电子装备的管理,更要体现出这种存储模式的优势所在。
⑶注重系统,完善体系。基于主动适应技术的存储模式是一项系统性的工程。从人员上讲,要积极协调装备生产商与仓库管理人员之间的关系,明确各自分工职责,搞好工作沟通与配合。从改造内容来看,仓库要有标准化的配套和定级准则,并自成一个下级系统,装备的主动适应改造要以这种标准化的仓库为基准。从规模上讲,按照存储任务,时间等不同,要对电子装备仓库区分定级,并完善相应配套设施建设。同时,各级仓库管理系统要具备统一接口,实行标准化的数据格式,做到系统之间相互溶合,具备互操作能力。
4 主动适应存储模式设计
基于主动适应技术的电子装备存储模式主要包括两方面内容,即仓库标准化建设和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改造。
4.1 仓库标准化建设
仓库的标准化建设是电子装备主动适应改造的前提和参照准则,依据仓库存储级别的不同,其标准化建设实质是以存储条件需求为出发点,进行差异化的建设。具体包含以下四个方面:⑴合理确定仓库级别。仓库因担负电子装备存储任务不同,在存储电子装备种类、存储时间、存储规模、存储流程等方面均存在差异。确定仓库级别关系到仓库建设全局,要充分考虑多方面因素,综合评判。⑵完善基础设施建设。仓库基础设施建设要依据仓库级别而定,合理确定仓库建设地理位置,仓库占地面积,仓库规模、库房规格、数量、库区道路、地面承载能力等。⑶配套业务建设手段。业务建设主要包括装备登统计、装备存储、装备调拨和装备出入库等,要着眼信息手段管理仓库,采用二维条码、射频标签识别、PDA、无线通信、全球定位等技术建立仓库管理手段。⑷构建仓库管理信息系统。管理实质就是对信息的感知和评判。在系统构建上,要建立互联互通的通信网和计算机网络,实现数据接口标准化和网络协议的规范化,实现信息共享。
4.2 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改造
电子装备的主动适应性改造,是参照仓库的存储条件而进行的,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⑴赋予装备智能化的身份标签。赋予装备智能化的身份标签,主要通过采用二维条码、射频标签识别等技术,为每个包装箱或单个电子装备进行标识。身份标签的相关信息要以仓库的数据接口和网络协议为依据,确保不但生产厂家可识别和采集,仓库的每个读卡器也可识别和采集,并能顺利将所需信息反馈到仓库综合管理系统。
⑵进行技术维护处理。一是增加充放电装置。对于需要定期充放电的电子装备,通过设置外接电源线,将装备充放电接口外延至包装箱外部,装备入库时直接将该连接线插入器材架上充放电接口,装备的外包装箱上可开设电量显示屏,通过网络化和智能化的管理,在电脑终端上可以清晰显示装备当前电量,下次充电时间等,并通过智能化的管理统一进行充放电,或者有选择的进行操作,可以极大优化管理方式。二是进行防静电处理。通过外接线的方式,使每个包装箱具备独立可靠的接地装置。依据防静电等级要求,选择不易产生静电的包装材料,使得装备在存储过程中不易产生静电。控制工艺过程,使之不产生静电或者使产生的静电不超过危险程度。也可以通过在包装箱内外增加加抗静电剂,或者涂导电涂料防静电。三是进行防磁处理。防磁处理主要是用防磁类材料,屏蔽易受磁场损害的装备元器件,以达到重点部位防磁,确保装备性能的效果。四是进行防湿处理。
⑶规范化设计包装箱。针对同一类装备或器材,其包装箱规格应该具有一致性,并且应充分考虑到器材架规格,搬运机械手的长、宽、机械手之间的距离等。通过这些因素,合理确定包装箱的尺寸、箱底垫木之间的距离、箱底与地面之间的距离等,方便机械搬运和装备堆垛。
[参考文献]
[1]杨方忠.《精益化仓储管理对策》.物流技术,2012年7月.
[2]史婧靓.《军队强化通信装备管理研究》.计算机光盘软件与应用,2012年.
[3]刘冬梅.《浅析仓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时代报告,2012年.
篇2
关键词:射频技术;智能物流系统;应用
0引言
近年来,“物联网”的发展已经逐步迈入了正规化进程,越来越受到大众的欢迎,在计算机行业中的地位也越来越重要。物联网的运行依托信息互联技术,以之为基础进行相应的作业。物联网在发展过程中,可以以信息传感设备等为传播媒介,进行各类物体信息的获取和传播,使得整个社会都是在一个连接的网络之中,以智能化手段进行管理。射频识别,是通信技术的一种,也属于物联网技术中的核心技术之一,应用领域十分的大[1]。相比于条形码技术而言,其穿透能力更好、识别距离更大,因此被大众所熟知并参与应用。在很多现实的行业之中,射频识别技术都在应用并占据着重要地位。在物流领域,RFID技术的推广与应用让物流管理方面的工作进行的更加的流畅,让人力资源成本也在不断地下降。
1射频技术
1.1射频技术特点
RFID技术的发展长达几十年,相比于传统的条形码等技术,以下为其优势所在:(1)快速扫描的可行性高。由于工作频率较为高效,RFID的辨识性较高,RFID标签的辨识能力大;(2)体积小巧、样式灵活。RFID系统抗干扰能力强,受到其他因素的影响较小,这使得RFID技术应用领域可以更加的广泛;(3)不易污染、可以长久使用。电子标签附着材料的限制几乎没有,对水、油和化学药品等流质物质也能够有很好的抵抗性。同时,电子标签具体的位置信息比较的隐蔽,不容易受到污染物质的侵害。(4)可重用度高。RFID标签内存储对数据的变更一般不受到限制,可更改性强。这一点和条形码技术相关的特点完全的不同,条形码的印刷工作如果已经完成的话,就不可以在进行相应的修改的话,如果出现错误,就必须将原来的产品包装全部替换,使得成本增加。(5)穿透性强。如果电子标签本身被其他物品所覆盖住,但其仍然能够穿透多种材质的覆盖物,与阅读器进行通信。恰恰相反的是,条形码扫描机如果要顺利运行的话,必须满足2个条件:距离近;没有物体阻挡;(6)数据存储空间充足。一维条形码的存储空间是SOBytes,二维码的最佳存储空间是2到3000个字符,RFID最大的容量是几兆字节。未来项目所需的数据量将越来越大,无线射频识别技术发展正是用来满足这一需求的;(7)安全性高。由于RFID以电子式信息为主,其数据信息被密码严格的保护着,可以很好地防止信息的窃取和篡改。
1.2射频技术的应用
在之前的几年中,沃尔玛集团作为全球最大的零售连锁机构,做出在集团配送中心使用RFID技术这一决议[2],这一实际案例说明,RFID技术已被大众所认可并逐步的应用到实际生活中。RFID的发展迅速的主要原因是无线射频技术应用范围越来越广,所适用的场合也在不断地增加中。电子标签RFID的使用范围十分的宽广,主要涵盖的领域有:交通、市场流通、食品、医疗保健、产品安全、金融、养老、残障保障、教育、文化、就业、智能电器、监控等安全管理、国防军事犯罪预警等等[3]。RFID射频识别技术打破了传统的供应链的概念,IT,生物识别技术等理论支持,是一个应用于各个领域的综合性的科学技术,在不久之后,射频识别技术将会得到进一步的技术优化,兼容性也会更加的大,数据存储和处理的空间入量也会变得更加的广泛。
2智能物流系统
2.1系统基本概念
智能物流概念是在物联网技术得到大规模应用之后才开始出现的,智能物流系统主要以先进的物联网技术为手段,全面的信息化管理企业的日常经营活动和人员的流动,其中所用到的关键技术涉及很多的领域。智能物流系统最为重要的技术包含到信息化管理物流行业的方方面面,涵盖内容丰富,同时还可以进行相关方面的监管,从为企业和客户进行信息服务。
2.2系统体系结构
面对这些复杂多变的问题,想要解决它们的话,物联网技术平台就十分必要的,同时也要多开展数字资源嵌入式知识服务[4]。为了更好地服务大众,医院图书馆员要去一线工作点进行调研,多与第一线的领导沟通,了解一线工作者的实际信息需求;以多样化的信息服务大众,从而达到网络资源和图书馆的馆藏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这一目的,同时也要主动参与进医学知识创新活动与学习的过程中来。当前的咨询模式已经从单一转向学科馆员嵌入式个性化微服务,能够进行互动服务,在手机移动终端就可以实现相应的功能模块的使用。
2.3系统的基本思路
供应链企业间的信息共享和互动如果进行的比较好的话,就智能化物流这一体系功能就可以得到比较完全的体现,即在供应链中的企业间的信息共享能够进行下去,使得物联网能够有所作为。物品是企业项目之间交流的最为直接的媒介,是整个连接体的最为核心的部分[5]。物联网技术是当前各个国家大力发展的产业技术之一,具有覆盖面积广,应用领域多等特点。物联网技术的有效的利用,可以将供应链信息进行现实工作中的无缝整合,而不是单纯地进行想象。同时,可以构建出一个统一的物流配送信息平台,使得相应的物流模式达到智能化水平。(1)通过互联网,使得整个物流体系上下游的材料信息能够很好地进行交流,使得制造企业在进行产品供应和营销的过程中能够实现无缝对接。使得物流配送能够更加快捷有效的进行下去,以低成本运行的模式进行相应的作业[6]。以物联网技术为依托,不管企业处于供应链的上游和还是下游,都可以很好地进行信息的交流和合作,形成一个游记的产业整体,从而使物流配送的质量和实效都能够得以保障。(2)通过多样性的网络传输手段的支持,企业可以得到所需的协同平台,然后在这一平台之上,围绕项目所需要进行的各类工作,进行信息的交换。在供应链上的所有企业都可以以企业的实际情况为依托,进行企业物流配送战略和行动计划的制定和规划,为之后的事项做前期准备。(3)通过物联网的相应的作用,使得企业的各项作业被实时监测,企业高层能够及时掌握物流各个环节的完成质量和进度,发现问题后及时准确的做出反应,并提出有效的解决措施。(4)通过物联网共享平台,企业可以做到很多之前无法实现的任务。比如可以根据物流仓储与配送之间的共享和协同进行相应的作业,实现分销链范围内的共享等[7]。企业管理供应链上其他企业的仓储和运输,供应链企业在供应链中的仓储和运输资源,提高运输效率和运输效率。
3基于射频技术的智能物流管理系统设计
3.1系统总体架构设计
在物流系统的结构,商品采购和库存管理,仓储的主要流通等是核心的商品流通交易环节,这些环节是紧密联系的,不可分割的,应当以整体化的思维来看待。因此,智能物流系统的分析与设计是解决企业物流信息化、智能化管理的问题的关键所在。智能物流系统所需要做的工作很多,最重要的就是进行相应的信息系统的全程监控和管理。在企业物流运作过程中,射频干扰的相关的作业可以实现完整的监测与管理信息的应用的一个物质循环体系,为企业产品生产和企业成长提供了一定的决策支持。因此,智能物流系统的核心是采用先进的物流管理技术、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智能监控等各个环节的物流运作与管理,实现物流业务数据的信息采集、存储、管理、分析、决策,为企业的日程的经营活动和相关的管理决策。
3.2系统功能结构设计
在物流作业进行管理的过程中,主要环节比较的复杂多变。通过使用RFID技术,企业物流作业的安全性得到了保障,相关作业的效率得到了提高,也能够智能化的进行工作.
3.3系统数据流程设计
该系统充分利用了现有的设备,按照相应的设计原则进行配送,针对之后的系统用户量比较地多,订单量比较小,品种不集中,配送次数过多等情况,在各个环节的进行过程中,要尽可能地缩小人力资源的使用,并尽可能地提高工作效率。引入RFID系统,使系统管理员可以清晰明了地了解到仓库的出入情况,全方位掌控,并使得信息采集与仓储管理系统有效的结合利用,以有线方式联合无线手段,将数据信息进行传输,为系统存储、分析、处理做准备,这样做可以使得物流控制更加快捷,整个系统流程更加透明。
3.4系统业务流程设计
送货车辆在把货物运到仓库之后,仓库管理人员首先要进行的是送货单的核对,在核算没有发生问题之后,再来做相应的扫码工作,完成商品信息的采集并将采集到的内容传送出去,最后做好货物的交接。若物品采取的是托盘联运这一方式,可进行相应的编码工作,利用相关的设备,来进行电子标签的扫描工作,将所需要的商品的具体的信息进行输入输出。巷道堆垛叉车进而将货物交付或与输送装置相连的装置进行货物运输。仓储管理系统按照相关的规范要求,确定商品的存放地点,并将位置信息传递出去,完成规定的作业任务。堆垛机发送指令将指定位置的货物运送到位,安装推垛机RFID读写器扫描位置信息并把想过货物信息传输到仓库管理系统,以计算机记录相应的信息,最终完成作业。如果供应商为托盘运输,仓储阶段可以直接扫描托盘的标签,能够将与托盘相匹配过的信息录入,并下发指令,然后叉车进行货物运输,货物入库由推垛机实现。
4结论
RFID系统与其他功能类似的系统相比较的话,优势十分的明显。基于RFID的智能物流系统可以很好的提高企业的作业水平,增强作业效率,也可以提高物流企业信息化管理的应用水平,从而使得整个企业能够占据更大的市场份额,获得更高的利润空间。
参考文献:
[1]王开疆,孙炜,时锦秀,张文君.RFID在智能物流仓储管理中的应用[J].中国电子商情(RFID技术与应用),2009(3):20-23.
[2]王凯,侯著荣,程丽.RFID技术在智能物流中的应用研究[J].河北省科学院学报,2011(6):11-16.
[3]叶鹏,马俊,王威.基于ARM的RFID智能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设计,2013,(2):66-69.
[4]叶鹏.基于ARM的RFID智能物流管理系统设计与实现[D].青海师范大学,2014.
[5]刘兵.RFID技术在开放式实验室智能管理系统的应用探析[J].科技信息:2009(2):35-39.
[6]王彬,秦永平,边根庆,权西瑞.RFID技术在烟草仓储物流管理中的应用研究[J].物联网技术,2013(8):20-25.
篇3
关键词:COMIS;条形码打印;条形码扫描
中图分类号:TP39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文章编号:1672-7800(2013)012-0131-02
作者简介:徐东风(1971-),男,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中心副总工程师,研究方向为ERP项目实施、软件系统开发过程管理;陈先发(1976-),男,中国广核集团有限公司信息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研究方向为ERP项目实施、软件系统开发、核电行业信息系统解决方案咨询与实施。
0引言
COMIS是大亚湾核电站生产运营和维修管理系统,是在MAXIMO基础上进行客户二次开发而形成的。MAXIMO主要通过工作票、库存管理、采购管理、设备管理、预防维修、标准包、人力资源、日程管理等8个功能模块来实现管理功能。为了提高管理效率,在库存管理过程中,采用条形码扫描方式替代手工输入编码及批次等数据方式,是一个有效的方案。为了实现该方案,需要了解和选择条形码打印、条形码扫描数据上传和下载以及它们与COMIS系统的接口方式。
1概念和术语
本文的主要目的是探索COMIS系统与条形码系统的接口集成方法,因此不会详细说明COMIS系统的各模块功能,仅对涉及到的概念或术语作简单描述,如果读者需详细了解,可参考MAXIMO标准文档。
本文将定义的概念和术语有:COMIS库存管理、条形码打印、条形码扫描。
(1)COMIS库存管理。COMIS库存管理包括物资验收、发料、退料、物资转移、盘点及库存调整、物资保养、货位管理、交易查询等功能。大亚湾核电站的库存物资全部启用了批次管理,根据批次可以方便跟踪物资的寿期,也用于对物资进行周期性的保养。因此,需要对物资的每个批次打印标签以利于识别。
(2)条形码打印。如果企业启用了条形码管理,条形码打印会发生在许多环节。一般来说,在物资验收入库时会要求打印好条形码,将条形码粘贴在实物上或货架上;在发料或库存转储时,如果条形码已不可识别,需重新打印;在盘点时有可能需打印条形码。总之,有可能需要在业务的一些环节根据入库单、转储单进行条形码打印,也有可能根据库存地点、仓库号、物资编码、批次号等库存参数查询出库存数据后进行条形码打印。
(3)条形码扫描。为了提高工作效率、减小人为失误,在仓库管理中可采取条形码扫描而不是人工输入物资编码的办法。一般会在验收入库或库存转储时使用条形码扫描设备扫描条形码,将扫描数据上传到COMIS系统中。根据使用场景的不同要求,条形码扫描设备可支持在线扫描或无线扫描、在线上传数据的功能,有的设备还支持批量扫描将数据集中单次上传的功能,这样的设备比较适合在大型仓库中进行物资盘点时使用。
2COMIS与条形码打印系统接口集成方法
简单来说,COMIS与条形码打印系统的集成重点在于双方需遵守共同的接口规则,双方按照接口规则各负其责。COMIS调用条形码打印程序进行打印,条形码打印程序不调用任何COMIS功能,集成时COMIS调用条形码打印接口程序。
接口规则是COMIS与条形码打印系统通信的媒介,COMIS系统将打印条形码所需数据按照接口规则整理好,以文本文件的方式保存到当前计算机上,写入文本文件需按照接口规则。打印时,条形码打印程序会按照规则读出文本文件中的数据进行打印。
需对这个文本文件命名,例如命名为barcode.txt,COMIS和条形码打印系统都以这个名称识别该接口文件。
在该文件中,每行放置一条将打印在条形码上的数据,假定需在条形码标签上打印物资编码、物资名称、规格型号,那么,在接口文件中每行包含3个信息:条形码CODE、名称NAME、规格型号SPEC,并以此顺序放置,以分隔符“,”分隔这3个字段。
打印条形码时,用户需先在COMIS中根据物资编码、批次号、仓库号、入库单号等库存参数查询出需打印条形码的物资,然后点击打印按钮进行打印,此时,COMIS系统要检测barcode.txt文件是否存在,如存在应删除后再写入,避免重复打印,当把查询出的物资编码、名称、规格型号等所有数据写入接口文件后,COMIS调用打印程序barprint.exe,该打印程序读取barcode.txt文件中的数据进行逐行打印。
根据以上所述接口集成方法,可生成图1所示功能界面。COMIS端将需要打印条形码的物资编码、物资名称、规格型号等数据查询出来,显示在列表中,当点击“打印”按钮时,将列表中的数据按照接口规则写入文件barcode.txt,然后调用条形码打印程序barprint.exe完成打印。打印程序barprint.exe将调用供应商提供的硬件驱动程序和通信函数,打开计算机和条形码打印机的通信端口,从接口文件barcode.txt逐行读取数据作为条形码打印参数,发出条形码打印指令,从而打印出条形码。
3COMIS与条形码扫描系统接口集成方法
COMIS与条形码扫描系统的集成方法与上文所述的与条形码打印集成方法类似,其重点也在于双方需遵守共同的接口规则,只要把接口规则定义好,双方按照接口规则各负其责即可,只是该接口需要将数据进行双向交互,即逻辑上存在两个子接口:扫描数据上传、下载接口。
COMIS调用条形码扫描接口程序进行数据上传和下载(上传和下载是指以扫描设备角度而言的,下载是指将数据从COMIS传到扫描器,上传是指将数据从扫描器传到COMIS),条形码扫描器不调用任何COMIS功能。集成时COMIS调用条形码扫描接口程序。
接口分工:COMIS系统负责提供下载到条形码扫描器的数据文件;调用条形码扫描器下载、上传接口程序进行数据下载、上传。条形码扫描器程序负责批量扫描条形码,输入数量,在扫描器内生成扫描数据文件,以备上传到COMIS。
因为条形码扫描器本身的运行所需数据来源于COMIS等其它系统,例如当扫描某条形码时,扫描器的屏幕上应识别并显示该条形码对应的物资编码、物资名称、规格型号等信息,这就需要预先将某仓库中所有的物资编码、物资名称、规格型号等数据从COMIS系统下载到扫描器中;另外,扫描器扫描时将记录扫到的条形码和用户输入的数量数据从扫描器上传到COMIS系统中。所以,这里有两个接口规则,即上传和下载接口规则,与上文所述集成方法类似,也将采用接口文件的方式作为接口规则。
下载接口:根据上文的下载接口功能所述,可生成功能界面:设置查询条件,将某仓库中管理的所有物资的编码、名称、规格型号查询出来,以列表方式显示在界面中。当点击“下载”按钮时,COMIS系统将列表中的数据按照接口规则生成source.txt和index.txt文件,然后调用扫描器下载接口程序,把这两个文件下载到扫描器中,这两个文件将供扫描器扫描条形码时使用,即在扫描时可识别某条形码所代表的物资编码、物资名称、规格型号等含义。
Source.txt文件格式: 一条记录为一行,每条记录包括3个信息:条形码号、名称和规格,并按此顺序放置,它们之间用分隔符“,”隔开。其中条形码号唯一对应物资编码,按升序排列。扫描器根据扫描到的编码在source.txt文件中查找对应记录,将物资编码和规格型号显示在扫描器界面上。
Index.txt文件格式: 一条记录为一行,每条记录只包括工器具条形码号。Index.txt用于条形码扫描器内部程序,在扫描某条形码时,在该文件中检索条形码号是否存在,如果不存在,条形码扫描器给出在此仓库中不存在该物资编码的提示;如果存在,则在Source.txt文件中继续检索物资的名称和规格。
上传接口:在COMIS端的仓库管理功能中,需要具备条形码扫描器扫描条形码数据上传功能。如图3所示,当点击“上传条形码”按钮时,COMIS调用“ScannerDataProcess.exe upLoadData”接口程序将扫描器中的Data.txt文件上传到计算机中,其中“upLoadData”是传给接口程序的参数,然后COMIS端对Data.txt文件进行解析和处理。
Data.txt文件格式:一条记录为一行,每条记录包括物资的条形码号和数量,它们之间用分隔符“,”隔开。该文件是条形码扫描器在扫描条形码的过程中产生的,存于条形码扫描器内,在扫描结束后需要将该文件上传到COMIS系统中。
解析条形码时,按照“物资编码*批次号*序列号”的方式进行解析,即以分隔符“*”和条形码组成规则作为逻辑取出物资编码、批次号、序列号。然后将物资编码、批次号、序列号、数量放置于COMIS功能界面的对应字段中。
4结语
笔者使用本文介绍的方法进行实践,取得了较好的效果,这样的集成方法使得COMIS与条形码打印、扫描系统之间的依赖关系保持在适当的程度,对于系统架构的清晰性、可理解性及实施后的可维护性都有较大的好处。外,这样的集成方法相对来说比较简单,易于实施。
篇4
关键词:物流;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应用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物质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中一项基本的不可缺少的活动。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 distribution (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 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1、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2、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3、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
4、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1、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2、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3、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4、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5、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6、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篇5
年下降40%-50%。其中,物流行业对于绿色经济,以及节能环保的基础建设作用更为重要。物流环节中的运输,仓储,包装,以及废料处理都对环境有着重要影响。新能源汽车的发展,将节省由传统汽车所消耗的每年50%以上的石油产量;利用可降解的包装材料将可大量减少废旧包装对于土地,环境,水源地的污染。欧美国家对于出口到其产品的外包装也提出了更为环保,更为绿色的要求。并且很多跨国公司都积极响应这一行动,施乐,惠普,霍尼韦尔石油等能源巨头在对物流以及供应商的选择上都实施了逆向物流的考核标准。由此可以看出,绿色物流是中国经济转型发展的基础和铺路石。加强各种运输方式和运输企业的相互协调,建立高效,安全,低成本的运输系统;鼓励企业加快发展产品和包装物回收物流和废弃物流等都可以为资源,环境带来巨大贡献。因此,在我国推动绿色物流是一种必然选择,并且也存在着大量商机。
关键词:物色物流,可持续房展,低碳经济
中图分类号:F2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4)08-000-02
中国作为全球第二大世界经济体,以及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其物流业的发展,却略晚于欧洲,以及西方国家。“物流”(LOGISTICS)一词最早出现于上世纪60年代的欧美军队中,主要用于负责保障军队的物资运输,以及后勤保障。良好的物流系统对于整个军队的作战体系,乃至于左右战争的胜利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影响。
随着世界经济的不断发展,“物流”逐步进入到了日常生活中。“物流”的概念最早从80年代传入中国。20世纪以来,高速的经济发展,信息科技的不断进步,以及更为频繁的国际贸易,都加速了我国物流行业的发展。物流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在不断加深,已经成为了中国国民经济的基础产业和动脉。最近几年,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飞速发展,人们对于物流业的依赖,变得前所未有的加剧。各企业也都努力尝试自主成立自己下属的物流公司,以提高服务质量。截至2009年,我国统计参与物流工作的人员达1676万,预计至2020年将达到2630万。物流业的发展对于中国的国民经济正起到前所未有的作用。物流,不仅作为国家的基础产业,更是企业发展的基石和命脉。
然而,目前我国物流行业,还是属于“小而多,鱼龙混杂”的局面。据统计,物流企业的数量正以每年16%――25%的数量增长。目前,在全国有70万家的企业机构与物流业务相关。但是,没有一家物流企业的市场份额,可以占到2%以上。同时,目前中国的物流业又处在一个高污染,高能耗,低环保的水平。无论是,国外法律法规,经济团体对于行业的要求,又或者中国自身的经济发展,产业升级都需要对现阶段粗放型的物流模式做出改变。“绿色物流”的概念,也正顺应时代的需要,水到渠成的被适时提出。曾有学者指出:当前,中国经济转型发展中的瓶颈,主要来自于环境问题和资源问题。绿色物流理念的引入从思想上促使我国开始重视物流过程和节能减排,发展低碳环保物流,进一步推进循环型生产方式,为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保障。
一、绿色物流的产生背景
20世纪,人类社会工业发展前所未有的激进,其产量几乎超过之前所有人类历史的产品总和。人类大肆的利用自然资源,任意挖掘,砍伐捕捞都对自然资源产生了极具的消耗;同时,经由工业生产产生的化学污染,尾气排放等也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破坏。温室效应,海啸,恶劣气候的频发使人们逐渐品尝到自身对环境破坏造成的苦果。人类普遍认识到经济的发展必须以不破坏生态环境为依托,必须形成:人,经济,环境的和谐同步发展,这也就是可持续发展(绿色经济)的初衷。
其中,物流业的发展又是对环境高污染的重要因素。据统计,全球超过50%的石油资源用来供应物流业的运输(海运,空运,公路运输等),大量的森林资源用作物流业的仓储,以及货物外包装。自然资源大量消耗的同时,运输工具尾气的排放以及废弃包装的丢弃又对环境产生了大量影响。
在中国,物流业随着电子商务模式的成熟正处于发展的期。随紧随而来的,坏境,资源问题变得更加醒目。以2008年为例,我国交通运输业能耗占全国总能耗的7.86%,其中运输业中的汽,柴油的消耗量更是占全国消耗总量的54.6%。在当今中国经济处于焦灼的转型时期,绿色物流的提出更是显得尤为重要。我国曾于2009年颁布了《物流业调整和振兴发展计划》,确定了物流业节能减排,技术革新,提高效率,发展绿色物流的重要任务。绿色物流的发展不仅是中国作为对外贸易联系的窗口,同时也是自身转型发展的必备条件。所以,在我国,推动绿色物流的发展,势在必行!
二、绿色物流的基本概念
绿色物流(GREEN LOGISTICS)是20世纪90年代中期才被提出的概念,目前各国对绿色物流的概念有着不同的概念。以美国为例,美国物流协会的定义是:一种对物流过程产生的生态环境影响进行认识并使其最小化的过程。在我国2001年出版的《物流术语》(GB/T 18354-2001)中,对绿色物流的定义是:在物流过程中抑制物流对环境造成危害的同时,实现对物流环境的净化,使物流资源得到充分利用。观其大意,绿色物流的本质就是,旨在促进人与环境的和谐共存,可持续发展,并且在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的同时,最大化的,更高效的,更科学的进行物流系统的规划,控制,管理和实施的过程。
三、绿色物流的内涵
1.绿色物流是一个交叉性,多层次的概念
绿色物流是物流管理与环境科学,生态科学的交叉学科。绿色物流是同时处理日益增长的物流配送要求以及日益突出的环境问题,资源问题相结合的综合问题。如何处理好,行业发展与环境,资源,生态相协调,平衡多目标之间的制约与发展是绿色物流的关键问题。
绿色物流又是一个多层次的概念。绿色物流从管理和控制的主体上来看可以分为:社会决策层;企业管理层和作业管理层大致三个层面。需要从国家法律法规,企业规章制度,以及员工和群众普遍的认识和支持。这一点邻国的日本,新加坡都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榜样。日本作为一个岛国,其自然资源,气候环境远低于中国。但是日本企业积极探索绿色工艺,
其产品不仅外观小巧,并且做工精细,节约资源。同时,日本人也积极将绿色概念投入到物流业中,新能源货车,新型环保运输模式,“5S”管理理论,产品包装的循环利用等,无不体现出日本人对于绿色物流的重视。
2.绿色物流涵盖产品的全生命周期
绿色物流包括了从原材料的获得,生产,包装,运输,配送至终端客户的多个环节,现代物流的定义还包括了,对退货,和废物,废料回收等逆向物流过程的生态管理和规划。其活动按产品的生命周期来看,可分为:绿色生产物流,物色供应链物流,绿色分销物流,绿色逆向物流等,涵盖生产运作的方方面面。
3.3绿色物流的最终目标是可持续发展
绿色物流是统筹与兼顾,企业的盈利,客户需求以及生态环境,自然资源有序利用等方面共同发展。从长远的宏观角度来看,追求资源节约,环境保护与经济利益的目标是一致的。短期内,我们可能需要做出暂时的牺牲,暂缓自然资源开放的脚步,为新能源投入大量资金,为环境保护投入固定建设,但从长期来看,这些都是值得的,保持自然生态平衡和保护自然资源,为子孙后代留下生存和发展的权利。
四、绿色物流的构成
绿色物流是一个综合性,系统性的概念。绿色物流涵盖了产品生命的全周期,不同的功能要素可能分属于不同的企业,位于不同的地理位置。按照不同的功能要素和不同的行为主体可以将绿色物流分成以下要素构成。
1.绿色包装
物流环节中的运输,配送,再加工,会产生大量的包装材料。现阶段物流外包装的包装材料,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泡沫塑料,乙烯聚脂,以及木条,纸板,金属容器等形形的包装材料都被用于物流包装中。许多非可降解的包装材料被使用后随意丢弃,造成了环境以及对资料的污染和浪费。中国人也往往更注重包装的“面子工程”。据新闻调查,仅“申通快递”一家快递公司一天就会产生万余件包装盒,很多包装在被打开后,就被丢弃,造成环境污染和资源浪费。绿色物流下的包装,涵盖了包装材质和包装逆回收事项,并鼓励企业对于销售产品的包装进行回收,并给予补贴,做到包装材料的循环利用。以白色家电行业为例,企业在安排货物运送给顾客后,将拆下的外包装及时回收,并清洁后用于再包装。这一点,我们可以借鉴已经比较成熟的海洋运输中的集装箱运输模式,做到制定箱型标准,并且循环利用。绿色包装的普及将会为社会节约大量资源,并对环境保护带来重要贡献。
2.绿色运输
运输是物流系统中最基本,最重要的活动,运输成本占物流总成本中的40%-50%。同时,运输也是物流系统中对环境影响最重要的因素。物流运输中消耗的汽油,占全球石油资源超过50%。同时,大量的汽油燃烧后带来的二氧化碳,一氧化硫等化学物质被排放到了空气中,加剧了温室效应以及环境恶化。绿色物流下的运输,将进一步大力发展新能源货车运输,国家对于新能源汽车,货车给予强力的支持,并鼓励相关企业加强研发更新,并加快配套设施(充电站,充电桩)的完善。通过,不断地努力,逐步从混合动力,慢慢过渡到以电能,太阳能为动力的绿色运输。另外,绿色物流下还可以积极开拓其他模式的运输,比如德国最新探索的管道运输。从市中心的货物集散地,直接由地下管道运输到各港口码头,取消了以往箱式货车的提货,运输。这样既节省了运输费用,又提高了效率,减少了污染。
3.绿色仓储
仓储过程本身会对周围环境产生影响,例如,保管,操作不当引起货品损坏,变质甚至危险品泄露等。另外,仓库布局不合理也导致运输次数的增加或运输的迂回,同时绿色仓储也注重仓库对自身的环境,以及设备,货物的合理堆放。我们可以借鉴著名的日本“5S管理理论”。其强调仓库管理的安全,效率,环境清洁,同时加强对仓储管理人员的素养培训。并在日常的实际操作中,逐步探索适合自身仓储企业的操作流程,运作模式。通过系统化,科学化的管理模式,提高仓储的利用效率。合理的仓储布局,科学化的仓储管理,将为绿色物流给予更好的支持。
五、绿色物流的应用
绿色物流作为一个系统概念,不仅需要由企业,员工的参与,更需要国家的支持与扶持。
2014年7月的政府报告中,中国将2016年的公车采购中新能源车的比例标准设定为:1比1。也就是今后,政府采购的公车中的50%及以上必须是新能源汽车。并且,这一比例在2016后,将逐步上升。同时,政府对于新能源货车也给予税收优惠和牌照费豁免。这些实质性举措都将大大刺激新能源产业的发展,以及配套基础设施的建设,为新能源车的最终普及作出贡献,也为绿色物流的发展提供了基础。
篇6
[论文摘要]对物资资源管理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做了概述;分析了我国施工企业在物资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由此得出了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现代物流思想的重要性和迫切性;阐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在前述分析的基础上,从宏观战略和微观战术两个层面,论述了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具体应用的途径和方法。
在工程项目成本构成中,物资成本占工程成本的60%以上,加上运杂费可能会高于70%,因此,物资管理对保证施工项目的顺利进行、降低成本和提高经济效益,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从这个意义上讲,作为企业行为的物资管理工作,不仅是企业物资部门的专业管理,更应是企业决策层和高管关注的事项,同时也是各岗位人员需共同参与和监督的组合管理,只有全员的参与,才能有效构筑企业物资管理现代化的完整体系。随着建筑大军数量的不断膨胀,国家定期不定期为抑制通货膨胀而采取宏观经济调控措施等,施工企业为了生存不惜低价承揽任务,即使是优秀的施工企业效益仍然不尽理想。因此,施工企业加强物资管理的现代化进程,挖掘其管理潜在效益是迫切而必须的。
一、现代物流思想概述
(一)物质资源管理
建筑施工企业中的物资管理,是对企业生产经营活动所需各种物资的计划编制、采购订货、运输组织、库存保管、合理供应、领发、回收等各项管理工作的总称。所需的各种物资是指企业进行生产所必需的原料、材料、辅助材料、燃料、动力、工具等。物资管理工作的主要任务有以下几个方面: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生产经营活动所需的各种物资;合理地组织物资的订货、采购、运输、储存、收发等工作,加速物资的流转,减少物资的损耗;监督和促进生产部门合理地、节约地使用物资;合理地回收和处理包装物及生产废弃物,避免污染环境。
从生产的需要和企业的具体条件出发,认真搞好物资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首先,物资是工业企业实现生产过程的物资基础,只有做好物资管理工作,才能保证企业生产的正常进行和不断扩大;其次,搞好物资管理工作,能够改善企业的各项技术经济指标,取得较好的经济效益;第三,加强物资信息管理,有利于企业的敏捷化生产,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现代物流的基本概念和理论
现在流行的物流一词英语为Logistics,也就是后勤的意思。物流概念最早始于美国,当时的概念是指实物配送,使用PhysicalDistribution(PD)一词,是企业、销售商自身的运输、仓储、包装等活动。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军的后勤组织成功地将战略物资源源不断地运送到全球各地,使得美军能够实施全球化战略。战后,随着美国企业经营全球化的发展,传统的实物配送(PD)物流理论已不能满足实践需要。由于Logistics被美军成功地用于全球化后勤保障,于是这种面向全球化的新的物流理论、观念被引入企业中。20世纪80年代美国及欧洲各国广泛采用Logistics理论,90年代日本也开始运用Logistics理论。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现在许多知名的跨国企业已在我国上海、北京、广州等地组建了物流中心。
1980年,美国后勤管理协会将物流的概念定义为:“有计划地对原材料、半成品及成品由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流通活动,这种流通活动的内容包括为用户服务、需求预测、情报信息联络、物料搬运、定单处理、选址、采购、包装、运输、装卸、废弃物处理及仓库管理”。1997年,北京“亚太国际物流会议”许多物流专家对物流概念提出了新看法,共同认为物流已不仅仅是从产品出厂开始,而是包括从原材料采购、加工生产到产品销售、售后服务,直到废旧物品回收、处理等的整个物品物理性流动过程,包括为实现这一过程而采取的一系列技术、经济、组织和管理活动。1998年,美国物流协会对物流定义为:“物流是供应链的一部分,是为了满足顾客需要而对商品、服务及相关信息从生产地到消费地的高效率、低成本流动和储存进行计划、实施和控制的过程”。
供应链(SupplyChain)是一个由原材料供应商、营运商、仓储商、生产企业、销售商、零售商、顾客组成的链式结构,包括物流和信息流。供应链管理理论采用系统论的观念和方法,整合整个供应链的各个部分对物流进行系统管理,提高物流流动效率降低流动成本。
二、施工企业物资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从思想观念上看,落后于现代化管理的理念
随着物流的快速发展,一般生产企业的物资管理尚未能与物流市场有效接轨,企业领导、管理人员普遍存在“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思想,对第三方物流有抗拒心理。
(二)从物资管理的基础上看,配套设施薄弱
由于对物资管理重视不够,资金投入不足,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受到制约,多停留在原来的整套账务、采购、仓储和控制的管理模式上,造成了当前物资管理基础工作相对薄弱,是典型流程式、“标准化”的管理,而不是追求效益、主动进取的管理模式。
(三)从操作实践上看,重供应、轻管理的现象严重
企业领导层、生产作业层对物资部门的要求是准时提供生产所需的物资,一旦延误生产,物资部门要负一切责任。因此,施工物资管理人员唯能做的就是加强计
(四)从人力资源的角度上看,物资人才缺乏
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一是由于物资人员划预算,按品种、按质量、按期限齐备地供应施工生产所需的各种物资,宁愿物资管理水平停留于传统水平,也不愿承担因改革创新带来的风险和责任。作为生产辅助人员,在企业的地位居于次要,无法吸引人才,增强活力,使得既懂信息技术又懂物资管理,既懂经济金融又懂法律的人才严重缺乏;二是物资管理人员缺乏系统、专业、相关的培训,在管理中往往凭借的是经验判断而不是科学理念;三是普遍存在人才知识结构老化,难以接纳现代化管理理念与手段的问题。
三、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中应用的可行性分析
现代企业竞争的手段,除了技术的先进性,最有效的就是内部管理的有效性和对市场的快速反应能力。随着内部管理水平的提高,企业节约物化劳动和活劳动的潜力已经十分有限,只有物流领域才是尚待挖掘的第三利润源。同时,为了提高市场反应能力,企业必须具备快速高效的销售渠道和采购方式,而现代物流与传统运输、仓储业的不同之处正在于其特有的集成性和敏捷性,物流是企业经营敏捷性的重要物质保障,对改善企业经营状况、提高企业竞争力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近些年来,作为国民经济发展支柱产业之一的建筑行业,在房地产市场持续高涨的有利条件下,规模得到了较大的扩张,取得了一定的效益。但是也应该看到,由于建筑行业自身的点多、面广、工期长、队伍杂等特点,决定了其在迅速扩大规模的同时成本不断上升,材料费居高不下,资金周转越来越慢,部分企业效益开始下滑。其中重要原因之一就是企业物资资源管理落后,阻碍了生产过程的正常进行,降低了企业的经济效益。
鉴于对物流理论的认识和理解,认为建筑施工企业是非常适合于运用现代物流技术进行物资资源管理的,具体分析如下:
(一)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施工业的物资流动确定性很强,更加容易确定项目物资需求。建筑设计完成后,物资数量种类就基本确定了,施工组织设计完成后,时间也基本确定了。
(二)相对于应用广泛的商业零售领域,建筑产品的需求物资类型较少,品种相对简单,使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方便。
(三)建筑安装工程用的三大材料钢材、木材、水泥以及使用量较大的一些大宗原材料比较容易和供应商形成长期的稳定的供应链。
(四)建筑施工企业所需的物资数量大,质量多,运输成本高,库存占用资金多,合理运用物流管理技术,更加易于降低运输成本和加速材料资金周转。
(五)建筑施工企业流动性大,合理运用当地第三方物流提供的专业服务,有利于降低工程的间接费用。
(六)建筑工程现已有很多成熟的计算机辅助设计和管理软件,以供应链管理为手段,实现企业的物料需求计划(MRP),可进一步融入企业资源计划(ERP)。
现代企业的走向是经济全球化和专业化,充分利用全球资源和专业化的第三方产品和服务。建筑企业同样也应融入这种大环境中,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长期稳定地形成供应链关系,即:供应商营运商建筑企业仓库建筑项目销售商客户,形成物流和信息流。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随着建筑科技和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行业的科技含量逐步提高,为建筑施工企业运用物流理论进行物资管理提供了广阔的空间。
四、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具体应用
(一)从宏观战略上采取的措施
1.加强价值工程研究应用
在施工企业自身权限范围,以及合理的变更设计下,加强价值工程实践,删除冗余功能,减少材料无谓支出和浪费,同时研究新型经济实用性材料代替的可行性。
2.应用物资管理信息系统
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由按功能方式组成的各种职能子系统构成,它们主要包括价格分析系统、合同管理系统、库存管理系统、计划采购系统、质量跟踪系统等。物资管理信息系统的建立,既可利用计算机来取代人工繁琐的事务处理,提高管理效率,又可完成手工难以完成的信息处理,为物资管理及决策提供信息分析及最佳决策方案,使供应工作处于最佳状态。
3.建立战略联盟,发挥互补优势
随着经济全球化,物流市场快速发展,联盟重要性不言而喻。战略联盟可以减少渠道冲突,快速传递信息,降低渠道成本,突出共同价值和未来发展。建筑企业应选择专业化的第三方物流商,或者区域性销售商,形成长期稳定的供应链关系。通过应用这种现代化的供应链管理手段,企业将大大提高外部形象以及内部管理水平,减少无谓消耗,有助于实现建筑工程项目效益最大化。
(二)从微观战术上进行的考虑
1.确立科学管理理念,实施系统控制
(1)目标计划控制。根据工程项目用料计划,可运用ABC分类法、订货点(FQS)法、经济订货批量(EOQ)公式来解决。根据最终的计划,保证按品种、按规格、按质量要求。
(2)采购控制。采购需要开展的业务很多,必须对采购程序的各项业务建立职责分工,实行职务分离。加强对采购对象、采购量、合同签订、付款、货物验收、运输方式和配送等各方面的控制。要强化信息情报收集,引入竞争机制,净化采购渠道。对采购物资应本着“择优布点、货比二家、先近后远、合理定价”的原则,以降低材料的买价和运输费用。要加强采购人员的职业教育和管理,强化纪检监督工作,杜绝采购人员个人为吃回扣、拿好处而不惜牺牲企业利益的不正之风。物资部门要提倡“多存信息,少存实物”的新观念,合理确定采购批次和采购数量,防止盲目采购和无计划采购。
(3)存储控制。在存储控制中,目的就是为了研究得到最合理的采购周期、采购时间和最佳库存结构。施工企业在生产和经营段时间以后,都会造成部分材料、配件的积压现象。为了在盘活库存、减少储备、杜绝损失浪费,不再造成新的超储积压方面,物资管理部门要加强物资定(限)额管理,严格按计划和物耗定额进行控制,加大修旧利废工作,充分利用物流市场发展,不断探索材料“零库存”的可行性。
2.推行现代化管理模式,强化内部管理
(1)科学定位。物资工作要达到的总体目标应当定位于保供和创效。因此,不仅要建立可靠的物资供应与质量保证体系以达到保供的目标,更要致力于降低物资采购成本,节省物资供应成本,强化资源的整合与综合利用,提高资金的运作效率,建立有效的材料责任成本控制体系,以实现创效增效的目标。
(2)科学管理。物资管理工作具有微观性、专业性、规范性的特征,是一项操作层面上的工作。因此,必须讲求科学,按施工企业物资工作的特点和内在规律来制定和实施物资管理工作的计划、组织和控制措施,要吸收战略采购、物流管理、供应链战略管理等先进适用的管理思想精华,应用计算机网络技术来实施各项管理职能工作,在物资管理目标上创新。
(3)以人为本。管理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实现目的的中介是人。不仅要建立健全各项规章制度以规范物资工作人员的行为,明确其职责,更要注意研究人的内在需求和行为规律,最大限度地激发和调动广大物资人员的聪明才智。要努力使物资管理人员熟悉物流管理技术,成为储存保管、运输装卸的专家,更应掌握企业内供应链的流程,熟悉软件程序和信息技术系统,掌握电子商务技术。必须重视人才在企业物流管理中的重要作用,一方面要采取各种方式,多层次地加大对企业内部物流从业人员的业务培训,提高物流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另一方面要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用人制度,吸纳大量有用的专业人才,以满足企业物流现代化的需要。
3.构建现代化的物资管理体系
根据建筑市场的需要,目前大中型施工企业普遍实行“集团母、子(分)公司项目施工作业队”的运行模式,与之相适应,企业的物资体系应由过去的企业各级机构层层设置物资管理机构和施工现场层层设立材料厂、库变为三级管理机构,即决策、监督、管理层(母、子/分公司物管部门)采购供应层(各项目部物管部门)耗物层(各施工队)。
4.构建物资管理现代化的监控体系
(1)强化财务对成本的控制。会计人员由于自身知识而所限,只有依赖于信息机构和自身的阅历对审核事项做出判断,从经济内容上看,不再限于原始凭证的完备及形式上,更应转移到数量和价格的真实性。
(2)全员参与监督。物资部门要接受广大职工的监督。每季度将主要采购物资张榜公告,公告内容尽可能全面、一目了然。对有疑惑的事项,职工可以向纪检监察部门报告。
五、结束语
物资管理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到施工企业的生产、技术、财务等多方面的经营活动和经济效益;在现代社会,物流的概念被炒作的十分热门,但这不仅仅是一种炒作,现代物流管理思想确实是有相当的科学基础和成熟的技术,也不乏成功的例证。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完善,建筑企业必须改变过去计划经济模式下的物资管理思想,采用先进的物资管理方式,这种方式必须是与企业整个生产管理变革相适应。确定新的物资管理思想,建立高效的物资管理组织机构和供应体系已成为必然的趋势。施工企业只有探索出适应市场发展的新型物资管理模式,才能在日益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生存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渝祥,企业答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8.
[2]周启蕾等,我国物流理论研究的现状与未来[J],中国流通经济,2000(2).
[3]汝宜红等,现代物流理论及其实践[J],中国物资流通,2001(7).
[4]唐爱华,现代物流思想在施工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J],山西建筑,2003(11).
篇7
论文摘要 :本文首先阐述了供应链、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对供应链管理思想进行了系统的分析,明确提出了供应链管理的原理;接着介绍了在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以及现阶段我国在第三方物流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几点可行性解决方案;最后,通过对供应链环境下第三方物流外包问题的决策过程的分析,从多个方面分析了外包问题的影响因素,提出了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来解决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即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从核心能力得出影响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市场化程度不同的外包决策不同。核心理论与契约理论相互联系,共同解决了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问题。
第一章
引 言
1.1本文研究的意义和背景
第三方物流越来越成为企业实施物流管理的重要选择。物流投资也成为投资的新热点,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虽然中国的物流业正经历着高速的发展,但已经到了日渐饱和的发展阶段,然而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
在这种情况下研究基于供应链管理环境下企业第三方物流决策的主要影响因素和战略决策体系对于提高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企业需求,加强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提高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价值。
1.2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文章概述了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第三方物流内涵、功能,特别是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发展策略,从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的流程入手,研究企业在实行第三方物流外包时的决策问题,提出判断是否外包的战略决策理论——核心理论、契约理论,全文的主要内容有:
1、通过本文了解供应链、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供应链管理运作模式。
2、对第三方物流的发展进行研究,论述了第三方物流的内涵、功能特点及我国现阶段第三方物流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和发展策略。
3、提出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战略决策,从核心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影响因素——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解决本文要解决的问题: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
4、对“外包的战略决策”作进一步的阐释,从契约理论得出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影响因素——物流市场化程度。
第二章 供应链管理原理及运作模式研究
2.1供应链管理理论
2.1.1供应链的基本概念
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控制,从采购原料开始,制造中间品和最终品,最后由销售网络把产品与服务送到最终用户,将供应商、制造商、分销商、零售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它包括一些具体的元素,例如生产计划、原料采购、运输管理、仓库管理和需求管理等。这些功能紧密地集成在一起,使得企业能够高效、及时和赢利地把产品和服务送到最终消费者手中。除了企业内部的功能以外,供应链也涵盖企业外部的一些活动,包括与原料供应商、制造中心、经销商和运输商的合作。它不仅是一条物料链、信息链、资金链,而且是一条价值增值链,物料在供应链上因加工、包装、运输等过程而增加了其价值,给相关企业都带来收益。这不同于传统的销售链,而是跨越了企业界限,从扩展企业的新思维出发,从全局和整体的角度考虑产品竞争力,使其从一种运作性工具上升为一种管理性的方法体系。正是在此基础上产生了供应链管理[1]。所有文献如此标注!
2.1.2供应链管理的基本概念[2]
供应链管理是在全球制造出现之后在企业的经营集团化和国际化的趋势下提出并形成的,它是物流理论的延伸和发展。从整体系统的观点出发,物流管理是指通过对市场到企业及其生产、到供应商的整个过程中物资流与资金流、信息流的协调,以满足客户的需求和充分实现客户的商品使用价值,供应链管理包括物流管理并把它提高到整体战略的高度,从而形成了一套科学的相对独立的科学体系—物流、商流、信息流和媒介流的统一体系。
供应链是指产品的生产和流通过程中所涉及的原材料供应商、生产企业、批发商、零售商、最终用户以及其他用户等组成的网络体系。供应链管理则是对供应链中的物流、资金流、商流和信息流所进行的计划、组织、协调与控制等。其目标是通过业务伙伴之间的密切合作,在恰当的时间(Right Time)、地点(Right Place)和恰当的条件(Right Condition)下,将恰当的产品或服务(Right Product or Service)以恰当的方式(Right Way)和恰当的成本(Right Cost)提供给恰当的客户(Right Customer),即达到“7R”的效果。
2.1.3供应链管理的优势
供应链管理有三大优势:(1)有效消除重复浪费及不确定性,减少库存总量,创造竞争的成本优势。(2)优化链上成员组合,快速响应客户需求,创造竞争的时间和空间优势。(3)合作竞争,充分发挥链上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创造整体竞争优势。
2.2供应链管理基本原理及运作模式
纵观我国近几年供应链管理的研究状况可以看出,针对供应链管理实践中遇到的问题,广泛运用众多学科的理论知识,研究供应链管理的具体方法、手段以及供应链管理支持技术和局部优化技术的偏多,系统研究供应链管理思想及基础管理理论却偏少。笔者认为,供应链管理的方法、手段、技术等的研究和应用应该基于正确的管理理论,应该以供应链管理原理为指导。因而,有必要对供应链管理的基本原理进行研究。
2.2.1供应链管理的原理[3]
(一) 资源横向集成原理。资源横向集成原理揭示的是新经济形势下的一种新思维。该原理认为,在经济全球化迅速发展的今天,企业仅靠原有的管理模式和自己有限的资源已经不能满足快速变化的市场对企业所提出的要求。企业必须放弃传统的基于纵向思维的管理模式,朝着新型的基于横向思维的管理模式转变。
该原理是供应链管理最基本的原理之一,表明了人们在思维方式上所发生的重大转变。
(二)系统原理。系统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一个系统,是由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若干组成部分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供应链是围绕核心企业,通过对信息流、物流、资金流的控制,把供应商、制造商、销售商、物流服务商、直到最终用户连成一个整体的功能网链结构模式。
供应链是一个复杂的大系统,其系统特征主要体现在其整体功能上,这一整体功能是组成供应链的任何一个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特定功能,是供应链合作伙伴间的功能集成而不是简单叠加。供应链系统的整体功能集中表现在供应链的综合竞争能力上,这种综合竞争能力是任何一个单独的供应链成员企业都不具有的。
(三)多赢互惠原理。多赢互惠原理认为,供应链是相关企业为了适应新的竞争环境而组成的一个利益共同体,其密切合作是建立在共同利益的基础之上,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是通过一种协商机制,来谋求一种多赢互惠的目标。供应链管理改变了企业的竞争方式,将企业之间的竞争转变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强调核心企业通过与供应链中的上下游企业之间建立战略伙伴关系,以强强联合的方式,使每个企业都发挥出各自的优势,在价值增值链上达到多赢互惠的效果。
(四)合作共享原理。合作共享原理具有两层含义,一是合作,二是共享。合作原理认为,由于任何企业所拥有的资源都是有限的,它不可能在所有的业务领域都获得竞争优势,因而企业要想在竞争中获胜,就必须将有限的资源集中在核心业务上。与此同时,企业必须与全球范围内的在某一方面具有竞争优势的相关企业建立紧密的战略合作关系,将本企业中的非核心业务交由合作企业来完成,充分发挥各自独特的竞争优势,从而提高供应链系统整体的竞争能力。
(五)需求驱动原理。需求驱动原理认为,供应链的形成、存在、重构,都是基于一定的市场需求,在供应链的运作过程中,用户的需求是供应链中信息流、产品、服务流、资金流运作的驱动源。在供应链管理模式下,供应链的运作是以订单驱动方式进行的,商品采购订单是在用户需求订单的驱动下产生的,然后商品采购订单驱动产品制造订单,产品制造订单又驱动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原材料(零部件)采购订单再驱动供应商。这种逐级驱动的订单驱动模式,使供应链系统得以准时响应用户的需求,从而降低了库存成本,提高了物流的速度和库存周转率。
(六)快速响应原理。快速响应原理认为,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随着市场竞争的不断加剧,经济活动的节奏也越来越快,用户在时间方面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用户不但要求企业要按时交货,而且要求的交货期越来越短。因此,企业必须能对不断变化的市场做出快速反应,必须要有很强的产品开发能力和快速组织产品生产的能力,源源不断地开发出满足用户多样化需求的、定制的“个性化产品”去占领市场,以赢得竞争。
(七)同步运作原理。同步运作原理认为,供应链是不同企业组成的功能网络,其成员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存在着多种类型,供应链系统运行业绩的好坏取决于供应链合作伙伴关系是否和谐,只有和谐而协调的系统才能发挥最佳的效能。供应链管理的关键就在于供应链上各节点企业之间的密切合作以及相互之间在各方面良好的协调。
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要求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通过同步化的生产计划来解决生产的同步化问题,只有供应链各成员企业之间以及企业内部各部门之间保持步调一致时,供应链的同步化运作才能实现。
(八)动态重构原理。动态重构原理认为,供应链是动态的、可重构的。供应链是在一定的时期内,针对某一市场机会,为了适应某一市场需求而形成的,具有一定的生命周期。当市场环境和用户需求发生较大的变化时,围绕着核心企业的供应链必须能够快速响应,能够进行动态快速重构。
2.2.2供应链系统的运作模式
供应链的基本运作模式可以分为两种,如果把供应链中物流的方向确定为供应链的方向,那么供应链的两种运作模式可以分别称为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4]
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的推动力来自供应链的上游企业,适合于市场需求量很大而且需求稳定的通用型产品,其指导思想是“以生产为中心”。在当今的技术条件下,从产品的功能上讲,能够提供同样产品的企业会越来越多,因而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适用的范围也会越来越窄。用发展的眼光来观察,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柔性较差,快速响应能力不强,不是供应链普遍适用的运作模式。
基于需求驱动原理的供应链运作模式是一种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驱动力来源于最终用户,与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有着本质的区别。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生产为中心,而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是以用户为中心。两种不同的运作模式分别适用于不同的市场环境,有着不同的运作效果。不同的运作模式反映了不同的经营理念,由正向推动式运作模式向逆向拉动式运作模式的转变,反映的是企业所处环境的巨变和管理者思想认识上的重大转变,反映的是经营理念从“以生产为中心”向“以顾客为中心的”的转变。
在现代信息技术和供应链信息共享机制的支撑下,以订单来驱动供应链的逆向拉动式运作是一种很好的设想。如前所述,来源于市场需求和供应链下游企业的订单,通过集成化供应链信息系统快速逐级向上驱动,使得供应链系统能够准时响应市场需求,物流速度得以提高,供应链总成本下降,快速反应能力增强,最终体现在供应链系统的综合竞争能力提高。
第三章
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3.1第三方物流基本概念
物流是为了满足客户需求,对从来源地到消费地的货物进行有效率、有效益的流动和存储服务。它也是对相关信息进行计划、执行与控制的供应链过程的一部分。随着市场竞争的日益激烈,我国传统物流企业(类物流企业)日渐暴露了诸多不足:如“小”(经营规模小)、“少”,(市场份额少、服务功能少、高素质人才少)、“弱”,(竞争能力弱、融资能力弱)、“散”(货源不稳定且结构单一、网络分散、经营秩序不规范)等,它们导致了我国物流业呈现出成本居高不下;周转时间过长;缺货导致延误生产或丢失客户;物资交接不便以致不断发生供货错误、货物损失率高等窘境。与此相对应的是我国第三方物流蒸蒸日上,其地位、作用日益突出。第三方物流在一定程度上使企业摆脱了物流的束缚,让企业的精力集中在它的核心业务,有利于提升企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在欧洲与美国,第三方物流已经形成了相当的规模。专家认为,物流市场中第三方物流服务提供者的数量已经成为该物流市场成熟与否的标志。第三方物流作为现代物流的一种方式,显示出了强大的生命力及广阔的市场前景。因此,对我国第三方物流市场的研究,可以作为我国物流发展水平的一个参考。
3.1.1第三方物流的内涵
第三方物流是传统运输与仓储的一个重要发展。是指由物流劳务的供方、需方之外的第三方完成物流运作方式从而完善供应链的过程。第三方就是提供物流交易双方的部分或全部物流功能的外部服务提供者,是物流专业化的形式,它的主要服务对象是消费者,主要依靠对象是电子商务,主要特征有:长期性的关系、合伙的关系、公平分享利益以及共同分担风险的关系。第三方物流服务是物流服务提供者,须为托运人的整个物流链提供服务,供求双方可以在协作中建立交易关系或长期合同关系,其它还可以有不同的选择,诸如短期合同、部分整合或合资经营。第三方物流可以广义地定义为提供运输、仓储,产品配送、财务等服务,是一个新兴的服务领域,已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水平,已成为衡量一个企业能力的重要标志之一。从整个世界范围看,世界物流业的发展呈现了社会化的趋势,把企业的物流功能部分或全部给第三方物流公司承担,可以降低成本,提高客户服务水平,采用第三方物流来策划,管理与运作的趋势已越来越明显。
3.1.2第三方物流的功能特点
(1)整合一个以上的物流功能、拥有现代化的物流信息网络体系和规模经济效益。由于第三方物流对行业特有的敏感性,使得它能更方便地收集到不同物流市场的相关信息、积累大全的相关业务经验;有一套科学的运作模式,建有自己内部的信息系统。充分利用其运输、分销体系有效地对货物运输全程进行监控,并及时准确地送到客户手中,满足客户需要。对于第三方物流来说,获取信息、付出劳务同样需要成本,但由于它有一定规模的客户群,所以可将成本分摊到多个客户头上,使得单位成本大大降低,准确的信息、全面和周到的服务加上规模优势,使第三方物流比非专业物流公司具有竞争力。
(2) 供应商一般不保有存货。由于第三方物流的存在,使得供应商与分销商的信息传递更为及时、便捷。第三方物流可以通过多渠道网络分销商实现定单生产业务,还可以参与到供应链中,为供应商提供仓储、生产准备、定单处理等服务。让第三方物流经营存货管理,发挥其专业作用,从而达到最经济的目的。
(3)运输设备、仓库等由第三方公司控制,有助于减少资本投入。通过物流外包,企业可以降低对运输设备、仓库和其他物流过程所必需的投资(很多企业都有类物流部门,但工作效率低下,工作效益也不尽如人意,成本还特别高),从而使企业有更多的资金投人到其核心竞争力的建设中。企业也可利用第三方物流的客户网络体系拓展其业务,从而减少大量的营销成本获取良好的效果。企业的物流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同时也为第三方物流带来财富,达到供应链管理的双赢效果。
(4)外部供应商可提供全部的劳动力与管理服务并拥有第三方灵活性,可提供特殊服务,如:存货管理、生产准备、组装、集运等。通常,把物流业务外包给第三方物流可以使得企业的固定成本转化为可变成本。企业通常向第三方支付服务费用,而不需要自己内部维持物流基础设施来满足这些需求。尤其对于那些业务量呈现季节性变化的公司,外包物流对企业赢利的影响就更为明显。例如,对一家季节性很强的大零售商来说,若要年复一年地在旺季聘用更多的物流和运输管理人员,到淡季再解聘他们是很麻烦、很令人头痛的事情。若和第三方物流结成伙伴关系,并加入其供应链,则这家零售商就不必为业务的季节性变化而引发的种种问题而烦恼。
3.2我国第三方物流
3.2.1我国第三方物流的现状
我国企业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初露端倪,近年来,随着买方市场的形成,企业对物流领域中存在的“第三利润源泉”开始有了比较深刻的认识,优化企业内部物流管理,降低物流成本成为目前多数国内企业最为强烈的愿望和要求,并成为当前全社会物流活动的重点。与此同时,第三方物流服务需求已经出现且发展势头极为迅速。其中,在中国从事生产、销售及采购活动的跨国公司和国内优势企业对第三方物流服务的需求发展迅速,成为带动我国物流产业发展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市场基础。
我国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经过多年发展已经初具规模,我国目前已经在交通运输、仓储设施、信息通讯、货物包装与搬运等物流基础设施和装备方面取得了长足的发展,为物流产业的发展奠定了必要的物质基础。在储运设施方面,我国目前已经建成了由铁路 运输、公路运输、水路运输、航空运输和管道运输多个部分组成的综合运输体系,运输线路和场站建设方面以及运输车辆及装备方面都有较大的发展。在仓储设施方面,除运输部门的货运枢纽和场站等仓储设施外,我国商业、物资、外贸、粮食等行业及军队中的仓储设施相对集中,近年来发展比较迅速,年投资规模出现了快速增长趋势。在信息通讯方面,目前我国已基本形成以光缆为主体,以数字微波和卫星通讯为辅助手段的大容量数字干线传输网络,其覆盖范围包括全国地市以上城市和县级市及大部分乡镇,并与世界主要国际信息网络连通。此外一些围绕物流信息交流、管理和控制的技术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我国物流信息管理水平,促进了物流效率的提高。 在包装与搬运设施方面,现代包装技术和货物搬运技术在我国已拥有广泛的应用,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我国物流活动中的货物运输的散乱状况和传统的手工搬运方式,并带动了包装、搬运等机械 设备制造业的发展。
物流产业发展正在引起各级政府的高度重视。目前深圳、北京、天津、上海、广州、山东等地政府极为重视本地区物流产业发展,并已开始着手研究和制定地区物流发展的规划和有关促进政策。其中,深圳市已明确将物流产业作为支持深圳市世纪经济发展的十大支柱产业之一,并初步制定了物流产业发展的策略;北京市就物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物流设施系统进行了比较全面的研究和规划。国家经贸委、国家计委、交通部、外经贸部等国家有关部门,也从不同角度关注着我国物流产业的发展,并积极地研究促进物流产业发展的有关政策。[5]
目前中国第三方物流服务企业形成了四类企业竞争的格局:一是传统储运转型的物流企业,如中外运、中邮物流、中铁快运、中远物流、中海物流、中国储运、招商局物流等,仍占市场的主导地位;二是新兴民营物流企业,如宝供、大通、大田、宅急送等,市场份额快速上升;三是外资物流企业,如DHL, TNT, EXEL, APL, OOCL等,市场份额逐步扩大;四是源自生产流通企业的物流企业,如海尔物流、安得物流等,占市场份额较小。从2004年起,传统企业加快业务重组与资源整合的步伐,新兴企业努力扩大规模和提升水平,外资企业在中国完全开放物流市场前夕加紧在中国抢滩登陆,各类企业的佼佼者建立了相对成熟的商业模式、核心能力和服务产品,逐步成长为特定领域的主流企业。
3.2.2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存在的问题
我国的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情况并不尽如人意,第三方物流企业想要吸引客户还存在着以下障碍:
(1) 以传统型为主,经营理念和管理方法陈旧,从物流企业的资本构成看,固定资产占绝大部分。对于部分企业进行行业分析,属于进入成本高、退出成本也高的行业。现代物流的功能是设计、执行以及管理客户供应链中的物流需求,其特点是依据信息和物流专业知识,以最低的成本提供客户需要的物流管理和服务。而我国物流企业仍遵循传统的营销方式,从生产商到批发商到零售商再到消费者,服务内容多数仍停留在仓储、运输、搬运上,很少有物流企业能够做到提供综合性的物流服务,经营管理滞后。
(2)条块分割的物流管理和流通体制制约着物流业的发展。现代物流的发展要求打破传统的行业与区域限制,建立一个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的大市场。但是由于目前我国现代物流行业刚刚起步,因此物流市场管理与行业管理还没有理顺,仍沿用着计划经济时期的部门分割、条块管理体制,形成了自上而下的纵向隶属和管理格局;从各地看,地区经济发展不平衡,地方保护主义依然存在。因此,我国物流发展呈现出明显部门化、区域化特征,工业、商业、物质、交通等各自为政,都在上项目、抢市场,相互间协调性差,造成资源浪费。这种局面也造成了企业物流活动很难达到必须的经济规模和预期的投资回报,致使规模小、势力弱、增长缺乏。
(3)缺乏信息系统开发能力。物流技术有待提高建立一个高速畅通、动态互联的标准化信息系统,是第三方物流企业保证其各项职能相互协调并保持高效, 实现与其他企业联盟使得物流服务整体化的必要条件。由于我国的网络普及情况较差,EDI技术还很落后,难以实现不同计算机系统之间数据的传递和交换, 大多数的物流企业信息数据系统都是相互孤立和静态的。智能化、自动化仓库还比较少,仓储系统的整合效能低,信息流通不畅,不能保证随时随地的资产可见,也不能形成对物流服务需求全面及时的了解,更难以达到对物流过程的合理、有效的控制,难以满足货主企业的需求。
(4) 服务质量不高。国外物流企业注重全球化、网络化、多式联运、全方位服务、全球范围的统一服务标准;而国内物流企业数量少、规模小,服务意识和服务质量也不尽如人意,服务范围目前仍限于中国境内,网络化的功能较弱。除少数企业以外,大多数物流企业技术装备和管理手段仍比较落后,服务网络和信息系统不健全,大大影响了物流服务的准确性与及时性。大多数企业还只是被动地按照用户的指令和要求,从事单一功能的运输、仓储和配送,很少能提供物流策划、组织及深入到企业生产领域进行供应链的全过程管理,物流增值少。
(5) 缺乏专业经营管理人才。企业间的战略同盟使得物流要及时早期介入,不仅参与产品的开发工作,而且了解产品生产计划,为客户制订详尽的物流计划,完成大量的物流作业。这就要求物流企业的从业人员具备必须的业务知识和专业知识。据美国对其高级物流主管人员的调查表明, 这些人中约91% 的人拥有学士学位,51% 的人具有硕士以上学历,其中获得物流和运输专业硕士学位的占24% 。随着信息技术和管理理论的发展,物流技术正在不断革新,而缺乏拥有专业物流知识和管理理念的人才是目前我国物流业亟待解决的问题。
3.2.3 我国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发展战略[6]
除了高度垄断的行业,单体企业很难改变其所处的市场环境,那么其成功的决定因素就在于如何适应市场环境并采取正确的发展战略。
(1)广泛采用信息技术,加快科技创新和标准化,引用信息网络技术是构成现代物流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提高物流服务效率的重要技术保障。物流企业积极利用EDI、互联网等技术,通过网络平台和信息技术将企业经营网点连接起来。既可以优化企业内部资源配置, 又可以通过网络与用户、制造商、供应商及相关单位联结,实现资源共享、信息共用,对物流各环节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7]
(2)强化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增值服务”,其真实含义在内容上具有可扩展性,既包括一般意义上的增值服务,也包括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这里所指的更深层次的延伸服务,是第三方物流企业成功的关键,指的是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 — 客户增值体验、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这三类增值服务相依相存,能为第三方物流企业产生区别于其他竞争对手的特色业务,能使企业根据客户需求和具体问题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其实践意义表现在“引导需求,以客户增值体验为中心,以物流解决方案和服务为实现手段,强化增值服务”,因此,第三方物流企业应强化这三类独特的增值服务,培养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3)重视物流技术研究,为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提供良好的保证。日本的第三方物流配送企业都十分注重研究探索物流配送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不断提高物流服务质量,降低物流成本, 增强在市场上的竞争力。在日本物流企业中使用的可拆卸式货架、移动式商品条码扫描设备等都是非常方便实用的物流工具,物流配送企业中的商品条码和计算机管理系统应用非常普遍,实现了商品入库、验收、分拣、出库等物流作业全过程的计算机管理与控制。既提高了效率,又加强了管理。应该说,第三方物流的发展是建立在物流运营的低成本和高效率的基础上的,先进实用的物流技术不仅可拓展物流企业的盈利空间,也使得第三方物流在物流竞争中具有更多的优势,从而促进整个第三方物流业的发展。
(4) 与其它中小企业形成战略联盟。物流联盟就是以第三方物流机构为核心,众多的中小企业签定契约形成相互信任、共担风险、共享收益的集约化物流伙伴关系。这些中小企业同处商业行业,水平一体化物流管理可使同一行业中多个中小企业在物流方面合作,使分散物流获得规模经济和物流效率。从企业经济效益上看,由于通过物流战略联盟使众多中小企业的集约化运作,降低了企业物流成本。从社会效益来看,由于采用第三方物流机构作为盟主,统筹规划、统一实施。减少了社会物流过程的重复劳动。
(5) 利用网上交易平台,实现电子商务网上营销必须拥有完善的库存和送货管理系统,这些系统便是电子物流管理(e—Logistics)。企业还可以通过电子数据交换系统(EDI)。直接连接客户的数据系统及仓库管理系统(WMS),让管理层能在网上及时监管及规划存货的流转及补充。因此,网上物流管理系统不只可降低成本。更重要的是让管理层能有效率地管理其供应链资料,有及时了解掌握最新信息的优势。透过计算机条形码扫描、电子数据交换系统、桌上计算机货物追踪、仓库管理系统以及互联网等物流管理工具,充分掌握货物在供应链上的流转状况。
(6) 成本领先战略。成本领先战略是指当企业与其竞争者提供相同的产品和服务时,只有想办法做到产品和服务的成本长期低于竞争对手,才能在市场竞争中最终取胜。在生产制造行业,往往通过推行标准化生产,扩大生产规模来分摊管理成本和资本投入,以获得成本上的竞争优势。而在第三方物流领域。则必须通过建立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来分摊管理信息系统成本。在一个高效的物流操作平台上,当加入一个相同需求的客户时,其对固定成本的影响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自然具有成本竞争优势。
(7) 集中化战略和差异化战略。集中化战略就是把企业的注意力和资源集中在一个有限的领域,这主要是基于不同的领域在物流需求上会有所不同。第三方物流企业应该认真分析自身的优势所在及所处的外部环境,确定一个或几个重点领域,集中企业资源,打开业务突破口。
(8) 建立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战略联盟。物流企业战略联盟指两个或多个物流企业为了实现资源共享、开拓新市场等特定战略目标而签订的长期互利的协定关系,联盟企业分享约定的资源和能力。物流服务由于运作的复杂性,加之一个企业的物流资源毕竟是有限的,某一单一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往往难以满足物流服务的全球化与综合化发展需要,难以实现物流运作整体的有效控制与管理。难以实现物流全过程的价值和经营行为的最优化,难以实现低成本、高质量的物流服务,也无法给客户带来较高的满意度。通过与相关物流企业间战略结盟,可以使物流企业在未进行大规模的资本投资的情况下,利用伙伴企业的物流服务资源,增加物流服务品种,扩大物流服务的地理覆盖面。
3.3供应链与第三方物流的密切关系
在供应链上虽然整条供应链是相互联系的,但供应链上的各个企业是相对独立的,都有自己的灵性,所以供应链又具有相对不稳定性。由于供应链上各企业都围绕赢利这个共同的目标,所以主干供应链又相对稳定。所有商家都在不断地进行开发潜在客户、巩固新客户、稳固老客户的运作,就使得整条供应链变得复杂化,管理难度加大。第三方物流融入供应链,不但降低了整条供应链的成本,提高了整条供应链的竞争力,解决了供应链中各客户间的企业物流、信息流等方面的问题,还创造提高了企业的美誉度,这使得第三方物流无形中成为企业及整条供应链的另一种核心竞争力,达到“7R”的效果。所以通过第三方物流自身拥有的市场知识、网络渠道、信息技术等方面的先天优势的优势,可把原本复杂的供应链变得简明化,还可对整条供应链起到很好的协调作用,最终使供应链的组成走向稳定化,供应链管理走向有序化。
供应链理论改变了企业之间的供求模式,引起企业间相关物流形态的变化。第三方物流是企业之间物流活动的枢纽,是众多供应链的交汇点,所以在供应链理论的推行中应高度重视第三方物流的作用。
第四章 第三方物流外包战略决策流程分析
4.1外包的基本概念
我国的物流业正面临着高速发展,从日渐饱和到总量过剩的发展阶段,但这种饱和又是相对的,是指的低层次的物流,而高层次的具有供应链管理特征的物流仍然严重不足。现阶段,市场上物流企业遍地开花,许多货主企业在外包问题上徘徊不定。在这种情况下以货主企业的角度来考察在供应链环境下的第三方物流需求、影响因素、战略决策、实施控制对于提高货主企业的物流外包决策效率和效果,增进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了解货主企业需求,加强货主企业与第三方物流服务供应商的协作,增加第三方物流竞争力,提高我国的物流现代化水平都有显著的意义。
20世纪8O~ 9O年代,为应对剧烈的市场环境变化,企业纷纷采取“外包”战略。“外包” 最先的书面来源于Prahaoad和Hamel的论文“The Core Competence of the Corporation”,意指基于契约将公司内部的非核心职能或任务外包给其他企业或组织。通过实施外包战略,公司可以集中资源以最大限度发挥本企业的核心优势,通过更好地满足客户需求,增强企业的竞争力 。正如美国管理学家James Quinne指出,“在过去,外包被认为是企业的一种劣势,但是现在,外包却可能是智慧型企业运作的关键”。[8]
9O年代以来,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及其在生产制造领域的普遍运用,精益生产、敏捷制造和准时制生产方式等先进制造理念不断涌现。按照供应链管理的精髓,考虑自身物流运作的水平、能力和成本,制造业和商业都纷纷将自己的物流业务外包给外部的物流服务提供商,实施物流外包战略,如瑞士的雀巢公司在世界各地拥有495家工厂,但它几乎所有产品的包装业务都要由其他公司来完成,而宝洁公司则将其在华的物流全权委托给深圳宝供物流公司。
目前,物流外包己经不再被看作是简单的买进行为,它应是组织的战略决策,能够提高整个组织的绩效。一般认为物流外包的优势主要是提高财务绩效和非财务绩效。物流外包通常给企业带来成本优势,因为物流外包能减少设备投资,使固定成本减少,尤其是在短期内能降低成本;物流外包使企业从供应商、客户以及专家那里得到及时的信息,从而迅速对市场变化做出反应,使企业保持长期的竞争优势:将边缘性的物流业务外包,可以使企业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培养核心能力。另外,物流外包可以刺激潜在的第三方物流企业之间的竞争,从而能提高产品质量或服务质量。物流外包的劣势:过分依赖外包,会降低企业的创新能力;外包伙伴可能会学习和掌握相关核心知识,从而撇开外包商,自己进行生产制造,间接降低了外包商自己的竞争力;外包伙伴过多,可能会导致交易成本重复。在供应链管理环境下,物流外包作为一种战略抉择,强调与企业的战略发展相协调,这需要物流外包双方进行卓有成效的协作工作:只有建立了合理、完善的决策体系才能使物流外包尽其利而避其害。
4.2第三方物流外包的决策流程
N
N
Y
N
Y
Y
完整外包
技术、人力等调整
选择性外包
物流外包决策流程图
从这个流程可以看出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要考虑自营物流还是物流外包,要考虑物流外包的原因、障碍因素、决策标准和决策程序以解决是否应该外包物流,整体性物流外包还是选择性物流外包的问题,这是第三方物流外包的核心问题和前提,只有在正确判断的基础上才能进行外包下一步战略结盟的思考,如果判断错误,即使战略联盟再完善也无法改变企业决策失败的命运。
下面主要从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出发来解答物流自营还是外包的问题:
4.3物流外包的内因分析
究竟什么使一个企业能够创造出公认的独特和有价值的产品和服务?究竟怎样一个企业才能年复一年,数十年如一日的开发出和他们时代完美符合的产品和服务?一个管理文献中的流行理论是:这个组织能够比其它组织更好的理解和开发他们的核心能力。
4.3.1企业核心能力的内涵
自从Prahalad和Hamel于1990年在《哈佛商业评论》上把企业“核心能力”一词首次提出以来,“核心能力”随即成为当今国际工商管理界最热门的名词。企业培育和拥有的核心能力是企业获取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这一观点己经成为战略管理理论研究者和工商管理实践者的共识。在影响物流外包的因素中,我们认为它既是物流外包的内因,又是物流外包的动力,在当今的管理实践中它还是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对于什么是企业的核心能力,目前引用比较广泛的有两种解释,一种是原始概念的提出者Prahalad和Hamel的解释,核心能力是“组织中的积累性学识,特别是关于如何协调不同生产技能和有机结合多种技能的学识”;另一种是美国麦肯锡咨询企业的解释:“企业核心能力是指企业内部一系列互补的技能和知识的结合,它具有使一项或多项业务达到世界一流水平的能力。”
从这两个概念我们可以看出:强调了核心能力是知识和技能的结合,核心能力具有整合性。同时,后者还进一步把核心能力与“世界一流水平”联系起来,使核心能力的概念具有更深的内涵,体现了核心能力的最终价值取向。这种“世界一流水平”的观点凸现了核心能力的市场竞争性,即核心能力必须给企业带来超强的竞争优势。
Prahalad和Hamel在探讨核心能力时用到了这样一个比喻,将企业看作一棵果树,企业的最终产品是果实,最终服务是叶子,结合产品和服务的战略业务单位(SUB)是树枝,核心产品是树干,它支撑了战略业务部门和最终产品,而支持核心产品的核心能力就是树根。这个比喻形象地反映出核心能力不像核心产品,它不是独立销售的服务或商品而是一种隐身于其后的知识和技能的组合,是一种无形资产和智力资本。
4.3.2企业核心能力的特征
尽管上述对核心能力的论述有所不同,但这些论述都总结和突出了核心能力的以下5个特征,对这些特性的深入了解有助于更好地发挥它在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作用。
(1)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整合性。
核心能力是扎根于组织之中的、在企业长期经营运作中形成的企业整合性知识资产。这种知识资产能够通过协调企业各种资源用途,使企业获得超越平均利润率的超额利润。
(2)核心能力应当是异质的。一个企业拥有的核心竞争力应该是企业独一无二的,即其他企业所不具备的(至少暂时不具备),能够使企业在创造价值和降低成本方面比竞争对手更优秀,是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核心竞争力的异质性决定了企业之间的异质和效率差异性。
(3)核心能力应当具有扩展性。核心能力能够把核心技术扩展到各种最终产品上。由于扩展性的存在,企业可以利用核心能力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市场,形成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核心能力的辐射性是企业从事多元化经营的动因,而核心能力也应是多元化经营的战略重点。
(4)核心能力应当不易复制。核心竞争力是在企业长期的生产经营活动过程中积累形成的,深深打上了企业特殊组成、特殊经历的烙印,它具有自我保护的特性,其独特的路径依赖使其他竞争者无法通过简单仿制而获得。因此,它是企业专有的、能够使企业长期保持竞争优势的能力。
(5).核心能力应当是有价值的。核心能力应当提高企业的效率,能够帮助企业在价值创造和降低成本方面比它的竞争对手做得更好,而且还要能给客户带来更大的他所看重的价值。
4.3.3企业核心能力的战略价值
之所以将核心能力放在最主要的具有决定性的地位上,是因为物流外包显然是一项重大的战略决策,而核心能力具有非常显著的战略价值。
战略有很多种定义,但都含有这一条:它是一个企业为了获得和维持竞争优势的一种努力。一个企业只有做到与众不同才能获得竞争优势。成功是以独特战略为基础的。成功可以被认为是有能力获得超常的利润,而不是仅仅活在竞争的产业中。只有有能力避免这种独特性被模仿才能获得持续的成功。不同于传统战略计划方法将外部环境作为企业战略的决定因素,核心能力方法认为,企业成功的关键因素在企业的内部,即企业的资源、能力和专长。企业战略选择不是取决于外部环境的制约,而是受制于自身的核心能力,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企业才能抓住外部的机会。所以我们认为企业核心能力具有以下3大战略价值:
(1)核心能力理论是基于实践的理论。它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对企业案例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和研究,较好地解释了企业竞争、超额利润等问题以及许多大企业的战略行为,尤其是跨国企业的战略行为,为参与跨国经营的企业提供了现实可行的锐利武器。管理实践开始转向对企业内部能力的培养和各种能力的综合运用。
(2)核心能力理论是对波特的竞争战略理论的修正。以核心能力理论为依托的竞争优势由于具有企业自身的特色和不易被竞争对手模仿的特点,能够成为企业持续竞争优势的源泉。核心能力的提出使竞争优势的概念更加完善。
(3)核心能力具有外展性和辐射性,可以被用来延伸技术、延伸产品和延伸市场,使企业战略不再局限于某一产业,能够在多领域实施战略。核心能力理论也成为企业多元化发展战略的指导核心。
4.3.4物流业务能力层次[9]
在以往的基于核心能力的第三方物流外包的研究中,总有这样一种倾向,货主企业的物流业务要么具有核心能力,要么就是不具有核心能力。如果物流业务具有核心能力就要自营,而不具有核心能力时,有一些学者认为物流业务应该外包[10],有一些学者认为还应该考虑其它的因素再来定夺是否将之外包。[11]这种倾向实际上是把企业运作物流业务的能力简单的分为具有和不具有核心能力两大类。而我认为,企业的业务所具有的能力是分层次的,对于处在不同层次上的能力,对于业务外包具有不同的要求。依据能力所具备的核心能力特性(整合性、异质性、扩展性、不易复制性、有价值性)的程度及这种能力使业务的卓越程度(竞争优势),我认为物流业务所具有的能力可以分为4个层次:
(1)核心能力。这也是以往学者讨论最多的一个层次,它完全具有核心能力的各种特性,并能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核心能力的业务没有外包的动力。
(2)基本能力。这种能力拥有一部分核心能力的特性,但是并不足以使业务具有持续的竞争优势。拥有基本能力的业务一个显著的特点是与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当,既不会给企业带来竞争优势,但也不会使企业处于劣势。具有基本能力的业务的外包动力不大。
(3)劣势能力。这种能力具有很少的核心能力的特性,使业务处在一种不利的竞争地位上。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和具有该业务的其他企业的平均水平相比,在竞争中处在劣势地位。具有劣势能力的业务具有较高的外包动力。
(4)能力缺失。这是一种极限情况,企业根本没有使这种业务运行的能力。除了外包之外,企业没有其它选择。
企业能力层次是一个相对概念,它是指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和从事相同业务的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平均水平相比得出的相对指标。它随着企业自身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升高,随着其它企业所具有的知识与技能的增强而下降。
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使自己处在核心能力的层次,从而降低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PatrickM. Byrne认为当前的第三方物流集中在仓储、出厂运输和入厂运输上,新的服务正在出现,例如采购管理、订单执行管理、培训和产品售后服务与质量保证等。[12]这些新的服务实际上正是第三方物流企业致力于提高自身能力的体现。只有在第三方物流企业的能力进一步增强才能形成能力差异,促使物流自营企业将物流业务外包出来。
由于第三方物流企业提供的物流服务是一种针对所有企业的服务,所以无论物流自营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哪种能力层次上,一旦外包出去,获得的将是市场上统一的服务,这种服务使企业所具有的竞争力和企业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相同。所以对于在物流业务上缺乏知识和技能的货主企业而言,将物流外包出去可以使自己的物流业务达到基本能力层次,避免因物流业务缺乏能力而影响到企业的核心能力的发挥。
4.3.5企业核心能力—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
相对于物流外包,物流自营可以看作是一种多角化战略。物流活动具有的能力层次越低,企业为了保持竞争力而进行调整和变革所需做出的努力也就越大。成功的物流自营这种多角化战略建立在企业具有在物流市场上占有一席之地的核心能力基础之上。
有人曾做过这样一个比喻,物流自营就好比自己孩子自己管,要想孩子健康成长,当然得教子有方。我认为这个“方”正是能力的体现,如果没有教子的“方”,还不如将孩子让别人来教,自己无非出点学费而已,这总比把自己培养成教育专家来得成本低。当然,如果自己就是教育专家或者自己想成为教育专家,那就没有必要再请老师了,毕竟自己教连学费都省了。
从核心能力理论来看,企业的竞争优势是建立在核心能力之上的,不同的企业具有不同的核心能力,这些不同的核心能力决定了企业在那些方面具有竞争优势,这些方面也就决定了企业经营的范围和领域。由于核心能力是长期的积累性学习、路经依赖和不可还原性投资的结果,只有在物流活动具有高的能力层次时,才能大量运用原有的核心能力,对少数不具备的核心能力通过培育和开发。这样,物流自营的成本就会较低,投入产出周期较短,成功率高,而且由于可以广泛地运用现有的核心能力,可以充分获取现有核心能力的租金,得到较好的投资回报率。例如,沃尔玛建立和管理自己的配送中心,卡特皮勒也自行完成零部的供应工作。这些都是他们的核心能力所及,能够建立起竞争优势,外包自然就没有必要了。
当企业的物流业务具备的能力是劣势能力甚至是能力缺失时,物流自营就不是好的选择了。在这种情形下,由于没有核心能力也就没有了竞争优势,而且由于核心能力的仿制障碍,企业开发核心能力需要投入大量资源,而且能否开发出核心能力也非定数。所以这种没有核心能力支持的物流自营开发周期长,而且成功率低,物流外包就是很好的选择了。[13]例如,宝洁、海信等都将自己的大部分物流运作移交给了外部供应商。
总之,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至少不应是处于竞争劣势上,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否则,不管企业持有多少物流资源,只要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勉强自营物流业务反而会使自己成本增加,服务水平降低,甚至于只要不具有可持续的竞争优势,物流业务仅仅是削减成本的手段和支持,企业就应该外包物流。
在现在的中国,约70%的企业实施物流自营。尤其是,还有一些大型工业企业,如TCL、美的、科龙等号称要拿出几个亿来自己做物流。而据美国某机构对美国制造业500家大企业的调查,2002年65%的企业将国内物流实施外包,如果加上国际物流,则约70%的企业实施了外包,且外包期限一般不低于5年。这种与国际潮流背道而驰的物流运作模式凸显出在我国强化企业的核心能力,实施物流外包的迫切性。
4.4物流外包的外因分析
4.4.1 契约理论的基本概念
契约理论是新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之一。所有的社会经济关系都可以说成是一种人与人,组织与组织之间的契约关系,包括长期与短期契约。双方合作人由于是经济人,或社会复杂人,都有机会主义,利己主义,这又会影响契约的顺利进行。契约理论就是研究所有存在契约关系的场景的一般和特殊情况,从理论上进行抽象研究,并给出合理的解释。[14]
对于企业规模,以科斯为代表的企业契约理论认为如果以企业体制代替市场体制能够带来成本的节省,那么企业规模就会扩大;当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和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相等时,企业规模的扩大就会停止。物流业务外包还是自营的选择问题本质上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的选择问题,问题答案取决于企业内部组织生产的管理成本和通过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的比较关系。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4.4.2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影响因素
科斯认为,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产生的原因在于信息不对称。市场交易成本产生于以下活动:一是搜寻有关商品的价格、质量信息和潜在买者或卖者行为方面信息所花费的成本。二是签订合同的成本以及在对方违约后寻求法律救济索求赔偿的成本。这些活动的成本就构成了交易成本,这些活动成本的高低就决定了交易成本的高低。企业契约理论的重要代表人物威廉姆森对企业成长边界进行了深入的研究,认为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都存在两种费用,即生产费用和组织管理费用。生产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技术和产量的方面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组织管理费用是指生产单位从组织管理方面考虑采用市场或企业体制的方法实现联系所形成的费用。市场机制在成本控制方面占有优势,如市场可以产生高能刺激,它比内部组织更能有效地限制“官僚失灵”现象,市场可以加和需求从而实现规模经济;而企业拥有多种可供选择的治理手段,有助于克服有限理性、机会主义以及市场上的不确定性,还有利于消除信息压缩的现象。
威廉姆森认为资产的专用性是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选择的最重要影响因素。对于组织管理费用,当资产的专用性低时,交易伙伴所需要交流的信息比较少,不确定程度低,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低,市场的组织管理费用就比较低。而随着资产专用性的增加,交易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越来越高,交易成本就会变的高昂起来并达到企业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如果资产专用性继续增加,企业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将低于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成本。对于生产成本,当资产专用性越低,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企业体制下的生产成本就会显著的高于市场体制下的生产成本;资产专用性越高,这种规模效益就越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越小:在专用性为无限大时,这种规模效益就会消失,两种体制的生产成本趋于一致。
资产的专用性是从业务自身特性出发来考虑两种体制下的成本差别的,反映了采用市场体制也就是外包的业务本身的内在可能性。实际上采用市场体制是否能使总成本下降还要考虑外在条件,也就是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阶段。它不仅对于生产成本有重要影响,而且对于市场体制下的组织管理成本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这种业务的资产专用性很低,但是如果该业务处于市场化早期,那么提供该业务的企业就会比较少,对于生产成本而言,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很低,市场体制相对于企业体制的生产成本优势就很小。对于组织管理成本而言,会导致供应商的搜索成本高,信息不对称的现象往往会很严重,成交价格不确定,交易双方往往投入很大的精力来讨价还价,致使讨价还价的成本高。业务交易的规范化程度较低,为了减少事后的机会主义行为,人们在交易时对契约的完备性和控制强度要求高,致使谈判和契约签订后执行的成本高昂,甚至于能够提供合适的业务的企业根本就不存在,市场体制也就只能停留在讨论中而无法实现,企业体制成为唯一的选择。而在该业务的市场化发展到成熟阶段后,提供该业务的众多企业往往会展开激烈的竞争,市场行为成熟规范,信息不对称的情况得到缓解,能够使交易成本得到显著的下降。
4.4.3物流市场化程度——物流外包决策的外因
对于市场体制和企业体制选择的这两个主要的影响因素,我们认为可以采用一个指标来反映,那就是业务市场化程度,也就是说业务市场化程度可以反映出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下的成本高低情况。以业务市场化程度作为这两个影响因素的衡量指标是基于以下考虑:
(1)业务市场化程度是影响市场体制总费用的直接原因。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一方面市场体制的组织管理费用就会下降,另一方面,通过市场加总需求获得的规模效益就越高,使得市场体制下的生产费用降低。
(2)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资本专用性的高低。在市场化充分发展的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资产专用性。资产专用性越低,采用市场体制的需求就越大,而在市场充分发展的条件下,必然供给也越大。需求和供给的增加自然使业务市场化程度增加。
(3)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反映了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的高低。很显然,在一定的资产专用性条件下,业务市场化程度的高低直接受制于业务市场化发展阶段,发展阶段越高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越接近在该资产专用性条件下市场化程度的极限值。
(4)业务市场化程度在受资产专用性约束的同时,还推动着资产向通用化发展。业务市场化程度越高,投入于该业务市场的人、财、物资源越多,这种资源会推动该业务的知识和技术的进步,知识和技术的进步必然能够进一步降低资产的专用性。
所以以交易成本理论来衡量是否外包实际上也就是要求我们要判断业务市场化程度,业务市场化程度低的业务在谈判和交易的过程中往往存在着高昂的交易成本,这不仅增加了货主企业的成本,而且这种交易成本将附加到供应链的成本中,从而将影响到整个供应链的效益。因此这种外包采用市场体制的成本将高于采用企业体制的成本,企业体制才是这种业务的合理选择。而业务市场化程度高的业务才是业务外包的首选。
就物流这种业务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我认为可以从以下5个方面来评定:
(1)经济市场化程度。经济市场化高度成熟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条件,经济市场化程度越低,采用市场化体制的物流外包就会受到越多非市场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往往会使物流外包的费用大大增加。例如,2003年7月12日,上海大众和汽车物流服务商安吉天地签下了汽车零部件入厂物流合同。在零部件物流整合过程中遇到了对原有分供方整合的最大难题,从头参加了上海大众项目的徐跃峰说:“最大的一个阻力来自原先的物流服务商对我们的挑战。要知道,原先大众有多少供应商就会有多少家物流分供方,而现在既然要让安吉天地来做总承包商,其他分供方在数量上就会有很大的消减。这个消减的过程异常困难。”[15]因为这些物流服务商有些是政府所属企业,问题的解决需要艰难的谈判和政府高层的协调才能解决,这些谈判和协调大大增加了交易费用。而这正是经济市场化程度不高的结果。
(2)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只有市场上供应商的数量和规模达到一定程度,市场上的竞争才能激烈,才能推动市场的规范,降低交易成本。
(3)差异化业务的供给。低层次同质性的市场供给并不总能满足市场的需求,特别在物流市场上,单纯的库存、运输服务往往并不能满足外包企业的需求,需求总是多样的,差异化的。差异化业务供给的发达是物流市场化程度高的重要标志。
(4)市场规范的完善。市场规范不完善会导致企业间沟通的困难,只有在健全的道德、法规和各项制度完善的条件下,才能降低这种困难,从而降低交易费用。
(5)业务对接能力。业务外包之后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业务对接,协同运作。这在供需双方的信息系统对接上的问题更为突出。由于各个企业采用的信息系统千差万别,既有外购的,又有自己开发的,还有许多是定制的。高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应该能够具有高的业务对接能力,满足各种客户的需求。
4.4.4契约理论——核心能力的补充
核心能力理论提供了一个阐述企业能力差异的框架,代表了战略管理的最新发展,对企业战略管理活动有着非常重要的指导意义。核心能力理论指出,与企业外部条件相比,企业内部条件对企业占据市场竞争优势具有决定性作用;企业内部能力、资源和知识的积累是解释企业获得超额利润和保持企业竞争优势的关键。然而实践告诉我们,并非企业所有的优势能力都能够成为核心能力,核心能力也只有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作用。核心能力是企业发展到一定规模的战略要求,在企业处于较低层次的经营阶段时,重要的是基本能力的积累而非盲目的设定核心能力。核心能力还需要适应企业外部环境,在相关的核心能力基础上抓住外部机会。
单一从契约理论出发,常常会将核心能力部分的业务外包出去,只因为当前企业内部交易还不如外部交易,但这样全面外包的后果是企业失去核心能力,例如以通用电气、摩托罗拉为例,在70, 80年代选择退出彩电业,因为它们已经想不出新产品的主意,而认为该行业已经成熟,这些企业未能分清剥离该业务与摧毁其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区别。它们不仅退出了电视行业,而且关上了依赖于以图像为基础的核心能力的全部将来机会的大门。所以虽然契约理论在物流外包中很重要,但是一定要在核心能力分析的基础上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
对于物流外包决策而言,也就是一定要以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作为物流外包决策的核心理论和最重要的决策依据,同时又要考虑物流的市场化程度,使物流外包与企业所处的物流市场化程度相适应。
4.5物流外包决策的两个方面的联系
在物流外包的决策理论中,核心能力理论和契约理论是有显著的差别的,一个强调自身核心能力的培养,谋求企业的长久竞争优势,一个强调跟一定的企业载体和一定的制度条件相结合,谋求最大限度地发挥自身优势。但正如Langlois和Foss (1996)等人认为的那样,企业的能力理论与契约理论是可以“兼容”的[16]。而且只有将这两个理论结合起来才能既使物流外包决策充分发挥企业自身的能力,同时又使物流外部决策合乎一定的社会外部条件。
从核心能力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一个方面:企业的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不同的能力层次需要不同的外包决策,只有企业的物流业务处在较低的能力层次上,企业自营物流由于能力的缺失,导致物流环节的低效率甚至于不能满足企业其它业务的需要,企业才有将物流外包出去的内在动力。在全球化、需求的顾客化和变化的常态化为基本特征的信息社会中,要谋取长期的利润必须保持并不断扩大市场份额,市场份额的维持与扩大则依赖于企业的竞争优势,而企业竞争优势的维持则根源于企业核心能力,所以企业高级管理人员在处理物流外包时必须将核心能力理论作为首要理论和问题的核心。能力层次作为反映核心能力的一种重要指标在物流外包中也就成为企业首先要考虑的核心问题。
从契约理论我们可以看到物流外包决策的另一个方面:物流市场化程度。不同的物流市场化程度反映了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中面对的外部环境和企业在物流业务方面的资产专用性。像中国这样物流市场化程度处在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里,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对物流外包决策有巨大的约束作用。即使是像欧美日这些物流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他们处在高物流市场化程度阶段,但其物流市场化程度仍然还在发展,市场体制下的总费用仍在不断下降中,物流市场化程度离及至仍有距离。所以即使是欧美日这些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国家的企业在物流外包决策时也必须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的考虑维度,而像中国这样的中低物流市场化程度的国家企业更得将物流市场化程度作为一个重要标准,当然,对于那些经营范围横跨多种物流市场化程度的跨国企业而言,物流市场化程度更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在企业物流业务的能力层次为基本能力时,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高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虽然不会改变企业自身的物流业务能力层次,但是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可以为企业带来成本的节省,所以物流外包是一种合理的选择;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中物流市场化程度,外包既不会改变能力层次,也不会改变成本的大小,所以企业选择自营还是外包物流都没有多大的影响;如果物流市场化程度为低于中物流市场化程度时,外包不仅不会带来能力层次的改变,而且由于市场体制与企业体制相比会导致企业成本的增加,所以物流自营是一种合理的选择。
结论
现阶段,我国市场经济逐步完善,市场己经在资源配置中起到了基础作用,而且物流市场发展迅猛,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我国的物流市场化程度整体上是处在接近于中等物流市场化成熟度,但由于中国的物流市场发展极不均衡,所以对于特定的地域、特定的物流需求甚至于物流市场化程度还处于较低的程度。通过本文得出以下结论:
1、对于第三方物流企业而言,要想使自己发展壮大,要想使物流自营企业将它们的物流外包出来,就一定要增加自己在物流业务上的知识和能力,提高企业自身的素质;
2、物流外包决策的内因是企业核心能力,依据核心能力理论,只有物流业务具有较高的能力层次,具有可持续性的竞争优势,企业才应该物流自营。
3、物流外包的外在条件是物流市场化程度,只有在市场组织生产的市场交易成本较低时,将业务外包才是合理选择。
参考文献
[1] 赵林.基于资源的供应链管理决策模式研究[J]. 物流技术,2003, (11) :28-29.
[2] 董立.第三方物流与供应链管理战略分析[J]. 中国物资流通 ,2001, (14) :18-20.
[3] 聂茂林.供应链管理原理及运作模式研究[J]. 企业经济,2005, (5) :53-54.
[4] 马士华、林勇. 供应链管理[M]. 北京: 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56-98.
[5] 郭建河.我国第三方物流的发展研究 [J]. 企业技术开发 ,2005, (12) :91-93.
[6] 郑海浪.第三方物流企业发展战略[J] .商品储运与养护 , 2004, 26(5):1-5.
[7] 钱磊.解剖第三方物流信息化[J] . 软件世界,2005, (7) : 49-51.
[8] 刘小群、马士华,供应链管理下物流外包的协作机制及其实现[J].管理学报. 2005,2(4):426-429.
[9] 徐建.第三方物流外包决策与信息技术的应用研究.[D],山东:山东大学,2004年6月
[10]尼古莱.J.福斯等编,李东红译. 企业万能:面向企业能力理论 [M]. 辽宁:东北财经大学出版社,1998.
[11]姚小涛,席酉民. 企业契约理论的局限性与企业边界的重新界定[J]. 南开管理评论. 2002,5(5):36-38.
[12]方军雄,李雪颖.上市公司高级管理人员业绩考评方格 [J]. 人力资源管理技术. 2001, (12) :41-44.
[13]山红梅. 客户外包物流服务的障碍因素分析及其营销策略[J]. 商业经济文粹. 2004, (12) :66-68.
[14] Jeffery A. Thompson, David W. Hart. Psychological Contracts: A Nano-Level Perspective on Social Contract Theory.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Press,2006 , 102: 0167-4544.
篇8
[关键词]煤化工企业;物资管理;采购部门;供应商管理
物资管理作为成本管理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引起了管理者的重大关注。[1]目前来看,煤化工企业生产的同一产品在市场竞争中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必须提高产品的生产质量以及节约开支才能够提高市场占有份额,最终能够在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供应商所供应的材料质量以及库存的整体实力等均影响着煤化工企业的生产稳定性和效率性,因此必须加大对物资的采购力度,加强对供应商的合理管理。加强对物资的采购管理水平,一方面能够帮助煤化工企业节省成本;另一方面能够促进煤化工企业更好地发展。
1供应商管理的基本概念
供应商管理主要指的是煤化工企业在采购链中的一个步骤,对合理化采购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从采购管理人员的角度来看,物流管理和客户之间的关系并不属于管理学范畴之内,但是与传统意义上的客户管理关系有一定区别。传统客户管理主要说的是市场营销过程中的客户关系,但是在煤化工企业物资管理过程中客户主要指的是供应商。传统客户关系在传统意义上来说具有以下三个方面的特性:一是竞争性;二是合作性;三是法律性。[3]一般情况下,竞争关系大过于合作关系。而供应商管理中的客户关系一般指的是战略合作伙伴关系,提倡互利共赢,与传统的竞争管理有很大区别。简而言之,供应商管理在煤化工企业供应链条中是一个最为基础的环节之一,在供应信息方面是完整开展而来的。在管理内容方面,主要包括以下七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合作项目;二是资金实力;三是信息交流;四是沟通渠道;五是供应商的具体发展历史进程;六是合作的具体关系;七是供应商的发展基本现状等。
2物资管理的重要价值
一般而言,物资管理主要是指煤化工企业在生产时对企业所需物资进行采购或者使用或者储存等行为,在此过程中,对物资进行有计划和有组织的管理行为。企业的物资采购管理在经营过程中起着重大作用,通过采购物资且严加管理物资的每一个环节能够确保企业购买到高质量的产品,最终完成企业的整体采购工作。根据企业的经营和生产工作,按时且按量地选择高质量和价格合理的物资能够使得煤化工企业正常生产和工作。煤化工企业的物资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物资的具体计划制订工作;二是物资的采购行为;三是物资的使用情况;四是物资的储备等。上述任何一个环节内容出现问题均会直接对物资的供应链产生负面影响。在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大背景下,煤化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已经成为企业盈利的重要工具,也是保证煤化工企业正常运转的重要工作内容。
3煤化工企业物资采购的基本现状
3.1采购工作人员素质不够高
优秀的采购工作人员应该同时具备好采购能力和专业的工作态度。从目前我国煤化工企业的采购工作人员素质来看,其素质能力不够强,很多采购工作人员没有接受过专业化的训练,也未具备较高的商业谈判能力。除此之外,煤化工企业对采购工作人员的采购工作未做好监督管理工作,所以出现花费大量时间和金钱购买低质量的产品行为。上述行为对煤化工企业产生极大的负面影响,对煤化工企业的经济效益产生严重的负面行为。
3.2物资采购的相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
通过调查研究资料显示,现阶段我国煤化工企业的物资采购相关管理体制不够完善,大部分煤化工企业的采购工作中人员没有按照标准要求加以采购产品,往往因为顾及自身利益而采购一些不合格的产品材料。[5]上述行为使得煤化工企业遭受重大经济滑铁卢,因此不难发现我国现阶段的煤化工企业在物资采购的管理制度方面不够完善,对采购工作人员未起到监督约束行为。另外,企业的物资采购的计划性不强,物资描述并不规范,上报计划没有形成统一的标准,很难做到集中性,必须要全方位充分的做好计划管理,通过这种形式才可以更好地提升后期的采购工作效率。
3.3供应商管理过程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一是供应商的市场准入制度存在一定缺陷。供应商准入制度在物资采购管理制度中是一项非常重要的内容,我国煤化工企业在采购管理过程中尚未建立好供应商准入制度,缺乏科学依据。因此,对供应商的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缺陷。在选择供应商和评估供应商时存在较大盲目性。上述问题的存在导致一些资质较差的供应商扰乱市场购买行为,甚至出现一些缺少资格的供应商进入到市场中来。上述问题的存在使得市场出现排挤竞争对手和违法乱纪打压对手等行为,对市场的正常秩序运行存在一定问题。[6]二是缺乏科学性指导供应商的相关评价体系。我国大部分的煤化工企业采购工作人员缺乏先进的采购知识和采购技能,再加上采购部门的硬件设施和软件设施比较差,所以导致大部分煤化工企业采购工作人员仍然延续传统经验来评估供应商。举例来说,采购工作人员单纯依靠某种数据或者某种影响因素来作为参考依据,对数据的真实性和可靠性未加以详细调查和评估。上述传统方法对供应商未进行合理评价,因此也缺乏一定的可靠性和针对性,最终无法保证采购产品的整体质量。三是煤化工企业采购部门与供应商之间的信息沟通不够流畅。调查资料研究显示,大部分煤化工企业在之前的供应商管理过程中未与其积极沟通,所以供应商也无法及时了解采购部门的具体要求和产品的使用要求等。[7]此时,供应商无法积极了解产品的使用速度和使用效率,最终不知道采购部门要何时订货、何时拿货,在组织生产关系中和资源准备过程中,仅仅依靠主观想法和相关工作经验来加以工作处理。除此之外,无法排除供应商和供应商之间也存在互相期瞒行为。四是供应商的信息系统中缺乏集中性、系统性。现阶段来看,煤化工企业的采购部门在供应商的信息采集方面和信息管理方面尚未建立好完整的数据库系统,所以在分类分级管理方面也存在一定问题。举例来说,无法体现出供应商在地域方面的具体分布情况,在技术能力的比较方面,在企业的具体特点方面,在企业的服务水平高低方面等。除此之外,供应商信息系统中所缺乏的集中性也无法让煤化工企业确定好长期的服务关系,导致供应商处于分散管理状态之中,最终未能提高煤化工企业物资的整体采购效率和采购整体质量等。
3.4煤化工企业在物资管理过程中的特殊性
我国煤化工企业主要存在以下三个方面的缺点:一是产品缺乏竞争力;二是环保问题日益突出;三是产能消耗大。随着社会经济的广泛发展,煤化工企业呈现逐年上升发展趋势,煤化工企业的迅速发展能够积极促进煤炭的高效率利用,其中以炭化合成技术最为显著。与之相对应的物资管理也逐渐呈现出采购周期时间长、物资难以管理等特性。一方面,传统物资管理方法无法满足实际的管理需求;另一方面,定时采购模式下的零库存管理无法直接应用到煤化工企业的物资管理过程中。
4煤化工企业的物资管理发展对策
4.1建立长期有效的供应商管理体系制度
在供应商的选择过程中,一方面要避免单一货源供货商的出现;另一方面还需要保证供应商所承担的具体份额,最终获得供应商所提供的优惠政策,降低煤化工企业的整体采购成本。基于此,不仅仅能够保证采购的整体质量,而且还能够控制采购的整体支出。[8]因此,在选择供应商时,需要保持3~5家的长期合作关系。在供应商的方式选择中,主要按照采购方式来加以划分:如直接签订相关合同和公开竞争性的加以采购招标。按照采购的特点则主要分为:其一,非招标采购;其二,招标采购。煤化工企业需要根据供应商的具体竞争形势来降低物资的整体价格,使得企业能够以最低价格来获取自己所需。根据煤化工企业的不同招标方式来提高物资采购的整体效率,最终控制好物资采购的整体成本。优秀的供应商应该具备以下几种特点:其一,保证物资的供应顺畅度;其二,产品的整体稳定性较强;其三,公司出货日期过于准确等;其四,具备良好的合作沟通能力。在供应商的管理过程中,煤化工企业要强化和供应商之间的关系,积极转变思想观念,将供应商视为煤化工企业的合作者,从煤化工企业的发展角度出发,与供应商建立良好的联盟关系,加强信息的共享度和合作协同度。采购方和供应商在同一条供应链中存在信息共享行为,供应链在有机整体中存在不可或缺的状况。在有机整体中,对产品的要求也实现了消费者对于产品的具体要求。基于此,煤化工企业要根据供应商的具体状况来采取合理的手段,最终激发采购工作人员的整体责任感和工作积极性,与此同时,和供应商之间建立好良好的合作关系。为了能够客观体现出供应商的具体运转状况,需要根据供应商的具体发展模式来建立考核机制。在考核过程中,充分考虑到供应商的具体价格和具体服务水平等,考核质量则是最为重要的指标之一。因此,必须对产品材料的批次和产品的合格率等检测供应商的具体质量控制方法。
4.2严格规范合同管理
合同管理是企业和供应商之间的协商和谈判,最终达成一致文字形式。供应商在签订合同之后,充分满足采购方的具体采购需求,再制定出全面的合同要求。煤化工企业的采购工作人员需要在签订合同之后,再加以监督,完成供应商的监督状况。一旦出现采购方无法满足供应商的具体要求时,可以申请法律来介入处理。
4.3企业需要根据自身的要求来制定合理的考核制度
在月度考评工作中,针对供应商的具体采购部门中定期进行考核工作,按照考核评分标准对不合格的要求需要及时修改。基于此,提高后续产品的合格性。在年度考评工作过程中,针对供应商对煤化工企业的质量部分进行综合评价,对产品的质量控制内容和环境控制内容等加以详细考察。根据考察标准来评价出具体分数,详细记录供应商的基础信息。根据分数将供应商加以等级划分,不断优化等级较高的供应商。
4.4积极强化供应商和煤化工企业之间的合作关系
随着我国社会生产水平的日益提高,社会分工也日益划分明确。煤化工企业在较为狭窄的经营过程中,诸多煤化工企业存在一定生产规模,大那是却无法无线放大。供应商和煤化工企业之间存在一定关系,降低供应商和煤化工企业之间的成本费用。基于此,供应商和煤化工企业之间需要建立良好的合作共赢关系。
4.5制订采购计划提报的合理性和科学性
物资采购计划的完整与否和科学与否直接影响到煤化工企业的内部控制管理水平和生产管理质量水平,技术工作人员应该积极提高采购业务整体工作能力,直接到生产一线中,根据产品的实际发展状况来提报物资采购的整体计划,尽最大努力减少紧急采购次数和采购规模等,尽最大努力回归到采购常规状态之中。
4.6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整体业务水平
煤化工企业想要提高采购管理水平,必须选择一些具有专业知识方面的人才,与此同时,提高采购工作人员的工作态度,使得企业的物资采购员工作业务水平能够获得更大的提高。除此之外,企业应该建立合适的奖惩制度,让采购工作人员严格按照煤化工企业的具体采购要求来对物资加以采购。部分采购工作人员一旦出现徇私枉法行为,必须对采购工作人员加以严格处理,避免违法乱纪的行为出现,最终不会损害到煤化工企业的具体利益。
参考文献:
[1]王巍.浅议对现代煤化工企业物资管理的认识[J].财经界,2014,12(5):131.
[2]热孜万古丽艾再孜.信息化管理在煤矿企业物资管理中的应用探讨[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3,14(31):255.
[3]高璐.加强煤矿业物资管理工作探讨[J].中国科技纵横,2011,19(21):255.
[4]范中明,陈丽萍.化工企业物资管理创新思路研究[J].安徽化工,2014,18(4):10-12.
[5]王晖.化工企业物资管理的新思路分析[J].现代营销,2016,18(5):42-43.
[6]刘步宇.企业物资管理面临的挑战及应对[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7,19(13):24-25,28.
[7]傅广圻.浅谈化工企业仓库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经济信息,2012,15(8):50.
[8]亓秀红.信息化实现物资管理全生命周期[J].设备管理与维修,2016,11(10):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