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3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产业发展情况调研报告

篇1

果穗圆锥形,果粒中等、圆形,皮紫黑色,果肉汁浓味淳,甘甜鲜美。含糖量高达25.8%,维生素和矿物质,每100克中维生素c含量达36毫克,每公斤含钾908毫克、铁1.28毫克、锰3.5毫克。树势生长势强、抗病虫,适宜于阴凉山区栽培,以海拔500米左右为最宜,因其枝梢均带刺,并且采取富硒种植因此而得,葡萄产业作为我乡特色主导产业,在全乡经济发展中占有重要位置,葡萄种植面积占全乡种植总面积的15%。可以说,葡萄产业发展如何,直接关系到全乡经济发展大局。为把大桥江乡葡萄产业做大做强,我深入各葡萄种植专业组、种植大户及外地葡萄酒生产企业开展了调研,形成如下调研报告

一、葡萄产业发展现状及特点 富硒刺葡萄适宜栽培区是10℃的年活动积温3800℃以上,无霜期180天以上,年降水量500600mm,年日照时数2300小时以上。有灌溉条件的壤土、沙壤土即可。大桥江乡恰位于海拔850m以下地区,生态气候指标全部符合富硒刺葡萄生长发育的要求,属最佳适宜地区,发展葡萄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目前全乡种植面积达2000亩,覆盖全乡10个行政村,年产量达8000吨,经过近几年的栽植实践,大桥江乡富硒刺葡萄种植技术日益成熟、效益良好、前景广阔,已成为农民增收的主要渠道。主要呈现以下特点:

(一)生产规模不断扩大。大桥江乡富硒刺产业发展大致可为分三个阶段:1、20032004年为政府号召、群众尝试阶段。主要表现为政府虽大力倡导发展葡萄产业,但绝大部分群众畏于投资大,技术含量要求高,看不到市场前景,仅有部分农户零星栽植,尚未形成规模。2、20042005年为葡萄建园成效凸显,群众大面积栽植阶段。主要表现为初期栽植的果农,富硒刺葡萄获得巨大经济效益,单位面积效益是种植水稻的六七十倍,群众诱于可观的利润,纷纷栽植,富硒刺产业初步形成。3、2006年至今为第三阶段,主要体现在栽植面积成倍收长,产业规模进一步形成。截止2011年底,仅大桥江村葡萄种植面积达600余亩。其中种植大户杨大和通过集约土地种植富硒刺葡萄10余亩,年经济效益达8万余元,产业规模初步形成。

(二)生产水平显著提高。富硒刺葡萄的管理相较其他产业技术含量要求较高,通过县农业局农技专家指导,特别是乡葡萄协会对果农的培训、实地讲解、示范,使我乡广大果农管理技术日臻成熟,一大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管理新型果农纷纷涌现,果园单产及果品商品率显著提高。加之近年富硒刺葡萄市场价格看好,群众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富硒刺葡萄产业日渐成为乡域经济发展的支撑点,也日益成为我县积极发展现代农业,实现一村一品战略的典型。

(三)主导地位初步形成。经过近几年的发展,富硒刺葡萄产业在我乡的经济生活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它对于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农民增收,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提供物质基础和经济后盾。同时也促进了群众文化素质的提高,广大果农适应市场经济的能力进一步增强,科技务农,科学种田的意识进一步提升。富硒刺葡萄产业已成为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发展主导产业的引擎机。

二、葡萄产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制约发展的因素 (一)品种结构较单一,市场竞争优势不强。90%为中熟品种,缺乏早熟、晚熟品种。采摘期比较集中,周期短,不利于拉开时间差,提高葡萄价格。成熟期销售压力大;葡萄贮藏、包装、运输等技术跟不上,市场竞争力较低。

(二)技术开发滞后,优质苗木供应不足。与悠久的种植历史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我乡在葡萄新品种引进上基本属于空白,无法提供优质苗木进行品种更新。由于技术支持不够、优质苗木无法自给,导致个别村从外地引进的苗木质量无法保证或品种不对路,死苗现象时有发生。

(三)管理方式落后,种植规模发展受限。葡萄种植投入期较长,产前投入大。在成熟期前,每亩地投入至少在5000元左右。同时,由于葡萄种植主要以人工操作为主,费工、费时,而目前农民种植主要采取以家庭为主的管理方式,无法适应规模化种植的需要。

(四)品牌知名度还不高,产业竞争力不强。目前,我乡鲜食葡萄没有统一包装,缺乏终端销售网络;葡萄酒生产企业缺乏,宣传不到位,后期维护跟不上,品牌建设力度不够,无法形成对产业发展的有效支撑,产业档次、效益和竞争力不高。

三、葡萄产业发展的对策及建议 (一)加快土地集约,扩大种植规模。在巩固目前鲜食葡萄种植规模的基础上,围绕做强葡萄酒产业,重点通过土地集约加快葡萄种植示范区建设。按照县委政府发展集约高效农业,培育新型工业集群,建设长寿旅游名县的要求,积极推进葡萄产业的产业化发展步伐,加快以 公司+协会+基地+农户+标准模式为主的种植基地建设。计划到2012年,大桥江乡实现建设富硒刺葡萄功能示范区4000亩。

(二)加快项目建设,延长产业链条。改变以前重鲜食轻酿酒、重种植轻生产的做法,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以项目建设为抓手,以葡萄协会为主体,加快发展葡萄附加产业发展,重点发展葡萄酒加工业,把葡萄种植、葡萄酒生产与旅游有机地结合起来,预计在2012年通过招商引资引入葡萄酒加工企业,签订统一购销合同,提高葡萄种植户的组织化程度,增加示范区在葡萄销售中的话语权,降低市场风险,增加群众收入,丰富产业发展内涵。重点搞好上三区大桥江、托冲、文昌阁三个乡镇的富硒刺葡萄生产项目建设,把上三区三个乡镇打造成富硒刺葡萄生产三角区。

篇2

根据州委、州人民政府在我县召开的**州核桃产业发展现场办公会议精神及县委领导的安排,为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步伐,促进农民增收,财政增长,经主席会议研究决定,组织部分县政协委员对全县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一次专题调研。为搞好专题调研,县政协由经科委牵头于5月30日召集了有关部门领导参加的会议,专题讨论确定了调研提纲。并以政协办发(2002)13号文件,向有关乡镇和县级有关部门发送了《通知》和《调研提纲》。并组成了专题调研组,于6月10—30日对我县的核桃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作了专题调研,本次主要调研了河西镇、太平乡、龙潭乡,随机抽查了9个村、21个社、37个核桃生产农户、3个核桃加工企业。并走访了县级各有关部门。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全县核桃产业现状

据中国科学院古生物研究所对县境内出土的核桃化石的鉴定表明,早在公元前16世纪漾江流域就有大量核桃生长,漾濞是核桃原产地之一。

党的以来,在省、州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和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帮助下,历届县委、政府都十分重视核桃产业的发展,把培育核桃产业作为产业结构调整、培植支柱财源的大事来抓,在全县上下已基本形成了“发展经济和脱贫致富的潜力在山,希望在山,优势在林果,重点是核桃”的共识,通过多年的努力,取得了较大成效。然而,在20多年的核桃产业发展进程中,有坦途也有曲折。在调查中群众反映,群众积极性最高,种植数量最多的是三个时期:一是1981年至1982年的农业生产承包责任制到户时期;二是1991年至1992年县、乡村大办以核桃为主的林果基地时期;三是2002年由于核桃嫁接苗滞销和偷采滥购核桃枝条得到扼制,核桃价格最高时期。1995年以后,随着国家加大了对贫困地区的扶持力度,实施西部大开发,各地投入大量资金兴办以核桃为主的绿色企业,核桃嫁接苗的市场需求量巨增。加之管理工作跟不上,群众性的盲目发展(据有关部门统计2000年仅县内生产嫁接苗就达1000万株左右),致使河谷和半山区的很多核桃树林遭到严重破坏,这是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史上的一大“劫难”。因此,虽然全县核桃面积和株数都在逐年递增,但核桃产量却增长甚微。

根据1998年核桃普查数据:全县11个乡(镇)都有核桃分布,65个村中种植核桃的有64个村,占65个村的98%(现65个村都已有核桃种植)。种植核桃的农业生产合作社588个,占全县636个生产合作社的92.5%,种植核桃的农业户有14788户,占全县农业户20069户的73.7%,全县有泡核桃17.26万亩(172.6万株)。通过近几年的发展,到2001年底,根据统计全县共有泡核桃24.86万亩(248.6万株),占云南省核桃种植面积466.7万亩的5.3%,占大理州核桃种植面积70万亩的35.5%,人均占有25株.在248.6万株漾濞大泡核桃中,幼树204.3万株,占82.2%,初果树26.4万株,占10.6%,盛果树12.3万株,占4.9%,老树5.6万株,占2.3%。据县统计局的统计:2001年全县泡核桃产量224.6万公斤,产值2276万元(纯收入2234万元)。占农业产值16848万元的13.5%,占林业产值2796万元的81.4%。

1、核桃资源

本次调查太平乡、龙潭乡、河西镇的9个村、21个社、37户,共种植核桃11448株,户均拥有核桃309株,人均69株。在11448株中,盛果树596株,占调查株数的5.2%,初果树3165株,占27.6%,幼树7622株,占66.6%,衰老树65株,占0.6%(详见表1)。

据三乡(镇)填报共有核桃671633株,户均拥有核桃103株,人均24株。其中盛果树144685株,占总株数的21.5%,初果树67885株,占10.1%,幼树422846株,占63.0%,衰老树36217株,占5.4%(详见表2)。

泡核桃种植户实地随机调查情况表1单位:株

2、泡核桃产量

根据到户调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91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261.8万公斤;根据三乡(镇)自报,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3.35公斤/年,则推算出全县的核桃产量为148.4万公斤(详见表3、表4);根据县统计局2001年统计产量计算,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为5.07公斤/年,全县泡核桃产量为224.6万公斤,县政府对外交流数为470万公斤,县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办公室的统计数为105.86万公斤,地方税务局的核桃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全县的泡核桃总产量究竟是多少?有必要再进一步的调查核实。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情况表2单位:株

泡核桃种植户产量实地调查情况表3单位:公斤、株

乡(镇)自报泡核桃产量表4单位:公斤、株

3、经济收入

据调查的37个核桃种植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226120元,户均6111元,人均1362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08.1%。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49%(详见表5)。其中,太平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6户,人均达4205元,最高的人均达到5000元。龙潭乡核桃销售收入达到10000元以上的有3户,人均达2400元,最高的人均达到7500元。河西镇核桃销售收入最高的人均达到4000元。据调查的三个乡(镇)自报,6491个农户(含没有核桃的农户),销售核桃总收入6470514元,户均997元,人均235元,占全县农民人均纯收入1260元的18.65%。核桃收入占家庭经济总收入的13.54%(详见表6)。

4、财政税收

据调查的37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5183元,占上交税费总数9196元的56.4%(详见表5);三个乡(镇)6491个农户上交核桃农林特产税总数为249679元,占上交税费总数766157元的32.59%(详见表6)。根据地方税务局提供的数据,2001年全县核桃(不含苗)计税产量为134.71万公斤,实征税164.45万元(其中生产环节征收108万元,流通环节征收56.45万元),占全县农林特产税全年实征数377.56万元的43.56%,占全县农业税收征收数577.35万元的28.48%。2001年国家税务局没有对核桃加工企业征收增值税,如按2001年“双文明”考核中核桃加工企业上报的销售收入7262万元的6%计算征收增值税,则应征税435万元。

泡核桃生产效益到户实地调查情况表5单位:公斤、元

乡(镇)自报泡核桃生产效益情况表6单位:公斤、元

5、加工现状

全县核桃初级加工企业已发展到45户,年加工500吨以上的加工企业5户,100—500吨的10户,100吨以下的30户。全县年加工干果7000吨以上,除本县自产的以外,还有来自楚雄、保山、思茅、临沧等地州及州内宾川、云龙、永平、巍山等县的核桃。漾濞已初步成为国内具有一定规模的核桃加工贸易集散地。仅核桃仁加工一项,每年就解决了近1万人4个月左右的就业问题,使全县城乡居民劳务收入增加近1600万元。大理漾濞核桃有限公司现有职工47人,2001年生产“漾宝牌”核桃乳400多吨,开发并上市纸盒装核桃花生乳、袋装鲜核桃乳、核桃牛奶等新包装产品,月销售核桃乳等产品50吨左右,年实现利润10万多元,上缴税收8万多元,在原料加工中请临时工100多人,付工时费11万元。今年1-4月份预计可实现利润13万元,上缴税收10万元。

二、核桃产业发展的前景分析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生产前景

1、土地资源丰富。全县总面积1957平方公里,其中林业用地144900公倾,占77.7%,(在林业用地中无林地6221公倾,占林业用地的4.3%);农业用地33904公倾,占18.2%,牧业用地3126公倾,占1.7%;其它用地4518公倾,占2.4%。据县森林分类经营区划调查,公益林面积10324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71.4%,商品林41429公倾,占林业用地的28.6%。据县退耕还林规划,全县退耕还林还草面积61600亩,其中还林面积为43000亩。特别是在加入WTO后,由于粮食价格下降,山区农民宁愿把常耕地拿出来种植核桃。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就有25户在常耕地内种植了核桃,还有12户年内也准备在201亩常耕地内种植核桃,此外,这37户有981亩荒山荒坡可以种植核桃。

2、生产潜力较大。改革开放以来,核桃价格一直是稳中有升,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越来越高。据调查分析,现有核桃树龄结构是老树和盛果树少,幼树和初果树多。如对核桃园进行科学管理,增加核桃生产的科技含量,加大技术和肥料投入,26.4万株初果树在3—5年内产量将增长1.5倍。204.6万株幼树将有一半以上挂果,12.3万株盛果树产量将增加三分之一,到“十五”期末实现全县的核桃产量产值翻番将是指日可待。

(二)市场前景

我国核桃(包括山核桃)种植面积达1376.3万亩,2亿株左右,其中结果树约6000多万株,1990年以来年平均产量15—17万吨,仅次于美国,居世界第二位。云南省核桃产量3.4万吨左右,占全国总产量的22.7%。漾濞核桃产量为4700吨(政府对外交流数),占全国核桃产量274246吨的1.7%,占全省60452吨的7.8%(全国和云南省的核桃产量参考杨源编著的《云南核桃》一书中1999年的统计数)。近几年全国核桃生产发展很快,如以每年5%的递增率计算,10年后我国核桃产量将达到44.67万吨。

核桃是我国历史上重要的出口商品。1990年以来,年出口核桃果4000—5000吨,核桃仁8000吨。漾濞大泡核桃,主产区在大理州,每年出口量在3000吨以上,占云南省核桃出口总量的70%,我县每年出口核桃2000吨以上,占大理州核桃出口量的67%。

随着世界各国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逐步提高,人们对核桃保健、医疗价值的认识,核桃加工业将不断兴起,国内外对核桃的需求量将不断增加。再过10年,国际市场上核桃需求量将上升到100万吨左右,中国的消费量将上升到24万吨。

在创漾濞核桃品牌方面,一些个体私营企业主已作了极大的努力。如伊斯兰侨茂食品有限公司申请了“漾濞核桃”包装专利,团山发展有限公司注册了“团山牌”核桃商标。漾濞核桃品牌是一笔巨大的无形资产,是漾濞人民的宝贵财富.

(三)存在的主要问题

1、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制约我县核桃发展的因素固然很多,但思想认识和工作力度不到位是关键所在。据调查分析,其差距主要是:

(一)满足现状,发展缓慢。一些领导干部认为,在漾濞培植核桃支柱产业,由于气候资源优越,种植经验丰富,已不成问题,领导可抓可不抓,群众自己会发展。致使各级政领导对培植核桃产业重视不够,督促检查和指导服务跟不上,发展缓慢。

(二)重造轻管,效益不佳。一些干部群众只顾完成当年上级下达的项目和计划种植任务,忽视了种植后的扶育管理,致使新种植的核桃如同“猴子搬包谷”,得的少,失的多;

(三)短期行为,无长远打算。部分干部群众只图吹糠见米、立竿见影之效,认为种植核桃周期长、见效慢,是前人栽花后人享福,常常是一般号召多,真抓实干少;

(四)创业精神差,发展不平衡。仅就一些核桃适宜区范围内的农户而言,有艰苦创业精神,能吃苦耐劳的农户,种植核桃千株以上。反之,有的农户就没有新发展一片或几株象样的核桃树,甚至连集体承包的盛果树也尚未管理好,形成极大的反差,发展不平衡。

2、现有核桃园经营管理粗放,核桃生产技术推广滞后。多年来,虽然山区群众种植核桃的积极性高,但由于肥料和资金投入跟不上,缺乏科学管理技术,种植10多年的核桃树还不结果,或结果很少,造成了广种薄收。在调查的37户农户中,98%以上的农户没有对核桃树进行常规的修剪和病虫害防治,导致核桃产量低、质量差。

根据实地调查,漾濞大泡核桃进行规范化管理的7年生产量为5公斤/株,13年生的8.3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可达500公斤/株。以规范化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171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2103万公斤。而根据本次到乡的调查数据,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07公斤;到户调查按结果树平均单株产量只有5.91公斤。按常规管理水平,10年生的产量为2.3公斤/株,15年生的产量为4.2公斤/株,50年生以上的262.9公斤/株,以常规管理三个年龄段的平均产量89.8公斤/株计算,全县12.3万株盛果树,应产核桃1104万公斤。

根据云南省林科院漾濞核桃研究站的测定:12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在只耕作不施肥的园地里单株结实量为119个(1.32kg),进行施肥的单株结实量1605个(17.8kg),不耕作不施肥的只有6个(0.07kg),在耕作施肥的基础上进行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为2300个(25.6kg),不经修剪整形的单株结实量只有170个(1.9kg)。由此可见,经科学管理的漾濞大泡核桃结实量是未进行科学管理的365.7倍。据秀岭地区的实测:经科学管理6年生漾濞大泡核桃单株产量可达400个(4.4kg)。如对我县的现有核桃低产林进行技术改造,漾濞的核桃年产量可以翻一番。

3、加工水平低下,产品品种单一,增值不明显。漾濞核桃绝大部分主要是加工成核桃仁销售,精加工的产品不多,科技含量不高,资金投入不足,市场营销跟不上。如,“傻哥”牌核桃系列食品、团山牌系列食品,虽然风味较好,但因包装及市场营销问题,始终上不了规模,上不了档次。

4、核桃市场混乱,经营效益不佳。由于缺乏统一的营销系统,尽管漾濞核桃品质优良,但因缺乏信息和科学的市场预测,中间商多,造成抢购抢销的混乱局面,导致抗市场风险能力低,没有体现出最佳效益。

5、扶持政策的落实兑现和税收征管工作有待进一步规范。调查中反映,近年来核桃生产扶持资金由于财政困难,未能及时足额兑现到农户手中。核桃特产税由于征收基数不稳定,群众有顾虑,导致统计上报的核桃株数、产量不实、加工销售环节税收流失,难以做到应收尽收。

6、核桃掠青现象普遍存在,严重的影响了核桃的产量和质量。调查中反映,正常年境,核桃的收打时节在白露前后10天左右,但是,为防止偷盗和降低守护成本,采收过早,既影响当年的质量又影响来年产量。导致很多地区核桃产品质量差,商品价值低。

7、多数群众不乐意种植嫁接苗,倾向于先植实生苗再嫁接的传统方法,延长了核桃挂果周期。种植核桃嫁接苗有种植规范,便于管理,树型好,早实、丰产的特点。但是,嫁接苗的培育,有很多重要环节必须严格把握,无论哪个环节把握不好,都会直接影响嫁接苗的质量及种植成活率。其次,因嫁接苗的嫁接部位较低,如栽种时栽得过深,会使嫁接口经常遭受病虫害的危害。加之嫁接苗有早实的特点,因结实后肥料跟不上会导致树体衰弱,变成小老树。由于这些问题存在,在群众中造成负面影响,致使很多群众不信任嫁接苗,而采用点播铁核桃果或实生苗移植后2—3年再进行方块芽接,认为这样做核桃树生长快、寿命长,但却没有意识到结实晚,延误了几个结果年头。嫁接苗移栽,如管理得好,5年已开始挂果,7年可产200多个,但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还没有挂果。经调查光明核桃林场栽种的嫁接苗,与同年栽种的实生苗移植后第二年采用方块芽嫁接的核桃进行比较:用嫁接苗种植的平均单株产量为112个,实生苗移植后嫁接的平均单株产量为44个。

8、核桃烘烤质量亟待提高,我县90%以上的核桃产区用传统的办法烘烤核桃,一是烘烤的数量有限,不适应种植大户所需;二是烘烤时间较长且危险,容易变质和发生火灾。造成核桃品质等级低,销价低,使核桃的商品价值得不到充分体现。

9、培育核桃嫁接苗过滥,制约了核桃产业的发展。一度时期,由于核桃嫁接苗生产管理失控,致使一部分地区近20年来种植的核桃树,中、幼龄树被过度采枝,甚至个别的被拦腰砍断或整株砍倒采枝。既破坏了漾濞核桃种质资源,损害了群众利益,又影响了漾濞核桃产量、质量和声誉。

三、加快核桃产业发展的对策

针对全县核桃产业培植中存在的制约因素,建议在今后工作中采取以下措施:

1、继续深化对县情的认识,树立培强做大核桃产业的责任感、使命感和紧迫感。

全县自然条件优越,物种资源丰富,十分适宜核桃生长。漾濞核桃早在1979年全国核桃技术协作会议上,荣获“全国质量评比第一”、“全国县级人均占有量第一”的荣誉,1995年又被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认定为“中国核桃之乡”。这些殊荣的获得使漾濞核桃如同锦上添花,为培植核桃产业和创造漾濞核桃品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漾濞核桃又将面临新的挑战,周围的地、州、县市又大有赶超之势和取而代之的可能。因此,我们全县人民,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务必保持清醒的认识,树立危机感和紧迫感,坚决贯彻县委、县政府提出的“全县经济工作始终坚持着力培植核桃、畜牧、烤烟、生物资源开发创新四大支柱,大力发展水电、矿冶、旅游、食品四大产业,把漾濞建成绿色经济强县”的战略思路,把培植核桃产业作为德政工程来抓,作为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财政增长和农村稳定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和特色产业常抓不懈。要树立漾濞核桃的品牌意识,举全县之力维护品牌信誉,利用品牌优势,发挥品牌效益。

2、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

县、乡(镇)应将原设立的核桃生产基地领导组,改设为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并由政府一名主要领导任组长(能设专职核桃副县长、副乡(镇)长更好),专门负责抓好此项工作。领导组下设办公室,由林业局、农业局、生物开发办、扶贫办抽出得力干部和技术人员负责日常工作。类似培植烤烟和苦良姜产业一样培植核桃产业,由过去的只管“造”不管“效”变为对核桃造林、抚育管理、产品加工销售全面负责。

加快林业科技队伍建设,一是要加强业务培训,努力提高业务素质;二是要加大投入,购置配备必要的交通工具、药械等;三是要在劳保、出差、下乡补助等方面与同行部门一视同仁;四是有天保工作站的乡(镇),林业站的工作任务应以培植核桃产业为主。

3、进一步清理和完善扶持政策,加大核桃产业的培植力度。

(1)继续巩固和加强对圃育核桃嫁接苗木生产的监督管理,持之以恒地坚决打击盗采、滥购、倒卖泡核桃枝条的破坏行为,确保核桃生产有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2)制定《漾濞核桃产业培植奖励办法》,鼓励招商引资或自筹资金兴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或加工企业。

利用每年核桃农副产品交易会的契机,公开进行兑现奖励。奖励范围:一是自筹资金创办核桃系列绿色企业、种植大户、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二是各级党政领导、林业科技人员、税务干部以及维护林区治安的林业公安干警、护林人员中有特殊贡献者。

奖励方法是:对兴办绿色企业主和种植大户实行年终产量、质量达标奖;加工企业和加工大户实行上缴税利达标奖。

(3)禁止任何单位和个人,生产核桃子芽嫁接苗。坚决杜绝子芽嫁接苗用于核桃基地造林。

(4)对近几年来核桃扶持资金的使用情况作一次全面的检查,坚决按扶持政策将扶持资金落实兑现到户。

(5)发挥我县宣传工作优势,加强宣传报道工作,《大理日报·漾濞版》应开设《漾濞核桃专栏》。

4、注重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重点抓好核桃果园新技术推广应用,努力提高全县核桃产品的产量和质量。

全县现有的12.3万株盛果大树中,有50%左右由于立地条件差和管理粗放等原因导致核桃产量低,品质差。还有204.3万株幼树还没有结果,26.4万株初果树还未进入盛果期,增产的潜力很大。因此,抚育管理好现有核桃树是加快我县核桃产业发展在近期内快速提质增效,实现核桃产业富民富县的最佳捷径。各级各部门领导应引起高度重视,切实加强对现有核桃树的抚育管理和技术改造,增加经费投入,提高科技含量。制定适合本地实际的核桃生产技术规程,在幼树抚育、老树复苏、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以及采收时期等关键技术环节上,既要做好宣传发动工作,又要利用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必要时采用行政干预来规范果农行为,向管理要产量,向管理要效益,以确保核桃产品的产量增加,质量提高。

5、实现优质品种化栽培,建立优质核桃生产基地。

60年代以前,我国是世界上传统的核桃出口大国,70年代开始,美国、土耳其等国家实行了核桃的品种化栽培,产量和产品质量都有了飞跃性提高,以强大的优势挤占了国际核桃市场,一跃成为核桃出口大国。而我国的出口量则下降到世界贸易总量的20%—30%,价格也比美国低30%以上,因此,品种化栽培是大势所趋。实行核桃品种化栽培,就是要选择适合本地种植的优良品种,实行区域化种植,不断更新改造劣杂品种,走基地化生产的道路。

6、坚持实地适树原则,实行分类指导管理。

培植核桃产业要讲求实地适树的原则,不同的海拔地区栽种不同的适生品种。首先必须妥善处理好退耕还林,保护生态与发展核桃的关系。把发展核桃同旅游景点的开发、利用相结合。其次是要针对山区气候多样性特点,把握好宏观决策,做好统一规划,采取多层次利用,建立综合农业立体开发模式。注意保护上层、建设中层、开发下层。建议在不宜耕作的地块和不宜种植泡核桃的无林地(2400米以上),大力发展抗逆性强,生长快,木质优良的铁核桃林。在中海拔地区,大力提倡用坡坎田或常耕地种植优质大泡核桃。低海拔干热地区(1500米以下)种植美国山核桃。

7、加大投入力度,提高科技含量,增强发展后劲。

一是我县应有计划地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加工)大户购买热风炉烘烤核桃,逐步改善和淘汰一家一户传统的烟醺火烤法,严把核桃产品的第一道质量关。

二是鼓励和支持核桃种植大户种草养畜,走果、草、畜、菜综合发展的道路。

三是县财政每年应从农林特产税收中安排10%的资金,用于核桃生产、烘烤及包装等精深加工技术研究和应用技术的推广工作,逐步增强核桃产业的发展后劲。

8、建立集中统一的核桃加工经营机制,提高抵御市场风险能力和竞争能力。

在核桃产品的生产经营上,我县应走产业化经营的道路,建立不同程度的产、供、销一体化产业链。目前,我县应尽快组织核桃生产户、加工户、绿色企业和加工企业,成立《漾濞核桃行业协会》或《漾濞核桃集团公司》,在县核桃产业培植工作领导组办公室的业务指导和技术帮助、信息服务下,重点组织和协调好核桃加工经营工作,要多渠道筹集资金注册《漾濞核桃》商标,并进行市场营销,直接进入较高级别的市场(如上海等国内市场),或直接打入国际市场。使核桃商品直接销售到消费者手中,以获取最佳效益。因此,县级有关部门要利用自身优势,发挥应有作用,规范县内市场、开拓国际市场、畅通核桃产销渠道,避免无序竞争,提高竞争能力,利用本县的资源优势和漾濞核桃品牌效应,不断培强做大漾濞核桃产业。

9、规范税收制度,把核桃产业真正培植成为富民富县的支柱产业。

篇3

【关键词】文化产业;调查报告;发展建议

一、全市文化产业发展势头良好,成效明显

一是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为文化产业发展提供了组织保证。近年来,招远市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市委关于推动文化改革发展的部署要求,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全市文化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政策,在投融资、税收、土地、资产经营和工商管理等方面做出了明确规定;设立了发展文化产业的专项扶持资金,对列入全市重点的文化产业投资项目,在配套建设费、贷款贴息等方面享受相关的优惠政策。目前全市已形成了多门类、多层次、多样化的文化生产和服务体系,对繁荣发展社会文化生活、提供就业、调整产业结构和促进经济增长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二是积极推进项目建设,为文化产业发展打造了坚实基础。近年来,招远市着眼文化产业发展,围绕打造“金都招远”城市品牌,不断加大项目建设力度,逐步建成一批在国内有影响的文化产业重点项目。今年以来,全市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共有38个,同比增长81%。其中,文化产业的核心项目罗山黄金文化旅游区综合开发项目总投资300亿元,规划面积35.22平方公里,是招远市推动文化产业和旅游业融合发展,带动三产服务业突破提升的精品项目,其中中国黄金实景博览苑、淘金小镇、罗山国家森林公园、大金脉影视基地、毛公山公园5处景区已建成开放;罗山文化产业园、招金矿业培训中心、金色田园创意基地、大学之道、金都峰景区、民俗博物馆6处景区正在加快建设当中。整个项目建成后,年可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营业收入20亿元。另外,影视大厦、粉丝博物馆、文化大厦、玲珑悦动文体中心等项目也将投入使用。这些项目的开工和建成,为发展文化产业搭建了平台、营造了氛围。

三是系列活动创品牌,为文化产业发展营造了良好氛围。“中国金都―山东招远黄金节”、“中国粉丝之都”、“金都?汤城”等一系列亮丽品牌正在全省、全国逐步叫响,其中“中国金都―山东招远黄金节”已经成为全国知名的文化品牌。今年的黄金节,客流量达26万余人次,总交易额达22.7亿元;签约项目15个,总投资额达52亿元。不断加大黄金题材历史文化创作开发,拍摄了以黄金为题材的电视电影《金黄血红》、《金都1943》和电视连续剧《大金脉》;与CCTV-4携手拍摄制作《走遍中国?金都寻金》及《快乐中国?学汉语?金都招远》节目。今年8月份,“陕汽杯”全国超级卡车大赛中国金都招远站的设立,为我市承办全国赛事发展体育产业创造了良好平台。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活动,极大地提高了金都品牌在全国、全世界的知名度,增强了城市吸引力。

二、文化产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在调研中我们感到,招远市的文化产业虽然在省、烟台市内位居前茅,但与全国发展较快县级市相比,仍处于中下游水平,存在着产业化程度和市场化水平低等诸多问题,有些产业有资源优势,无产业优势,有品牌优势,无效益优势,有个别优势,无整体优势。主要表现在:一是认识不够统一。从全市层面看,市里领导认识早、要求高、相关工作抓得紧,而基层一些单位在认识有差距、行动上有距离;文化主管部门认识比较高,文化产业相关资源管理部门则缺乏科学发展的认识,不能自觉地把文化产业摆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还停留在一抓工业,二抓农业的老路上。二是政策不够完善。已出台的文化产业发展政策,对于起步阶段的文化企业发挥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有些政策还比较原则,不够具体,例如:在资金、税收以及用水、用电、用气等方面支持不到位,企业反映比较大;对于土地征用、贴息贷收、融资等关系文化产业长远发展的重大问题等方面,目前仍缺乏有效的解决办法;演艺业在经营中税收也没有具体标准,影院建设配套费减免幅度不够,政府财政对文化场馆建设鼓励支持政策不够等。三是文化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产业管理机制不完善。存在政事不分、政企不分,导致文化经营单位、个人不能真正成为市场主体。在管理方面存在部门分割、条块分割、上下分割的现象,使文化资源难以整合、优化;对扶持民营资本进入文化市场的优惠政策落实不够,致使非公经济进入文化产业领域存在一定障碍,严重影响了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四是人才比较短缺。文化产业存在人员结构不合理、年龄老化、冗员较多,中、青年专家和高学历复合型人才匮乏的现象。普遍缺少优秀的行业策划和管理人才,尤其是企业家、高端创意人才最为稀缺。六是旅游资源整合不够。旅游景点不少,但上档次、上规模的不多,除“黄金游”外,其它景点都吸引力不强。旅游服务体系不够完整,旅游商品开发不足,景区经营大多都停留在“门票经济”等粗放型水平上。

三、促进文化产业发展的建议

(一)要明确产业定位,把文化产业作为全市支柱产业之一来培育。要抓紧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战略和发展规划,尽快制定具体的文化产业政策,包括产业组织政策、投资融资政策、财政税收政策、分配激励政策和文化资源保护、利用等政策,逐步使文化政策、法规覆盖文化产业的主要领域;要发展一批重点文化产业门类,培育一批龙头文化企业,打造一批知名文化产业品牌,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和地域特色的文化产业体系,使招远成为产业规模较大、技术较先进、辐射力竞争力较强的区域性文化产业中心;文化产业发展速度高于全市GDP增速2个百分点以上,文化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5%以上,使文化产业成为我市一个新的重要的经济增长点。

篇4

一、第三产业发展现状

二、第三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新兴产业发展水平较低。传统产业比重偏大,新兴产业发育不足。商贸餐饮、运输仓储业比重大,旅游、文化等新兴的、高附加值的产业尚处在起步阶段,拉动经济增长的作用未能得到充分发挥。

4、市场建设进展缓慢。目前全区新建市场不多,除东风金属材料市场为区划调整后新建外,其它市场均为原有市场。围绕107国道的诸多门面房没有统一规划且档次低。

5、三产大项目少,进展不快。目前正在建设的三产大项目仅有大华商贸城二期,华强文化产业项目尚在前期运作阶段。

三、对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考

1、XX区三产发展的不利因素。一是城市人口只有6万人;城市建成区面积仅仅7平方公里。人口少、面积小,同时城市建成区道路等基础设施落后且不完善,商业不发达,不利于城市三产发展。二是XX区农村地域面积广阔,农村人口相对较多,有16万人。但是人口不集中,小城镇建设落后,基础条件差,农村第三产业发展处于起步阶段。

2、XX区三产发展的有利因素。一是辖区内有安烟、安彩、安化集团等省属大型企业以及豫北金铅、岷山公司、中原异型钢等重点企业,为发展交通物流提供了有利条件。二是107国道、安林高速、省道303等公里穿境而过,梅东路、钢花路等道路正在建设,县乡公路日趋完善,基本形成了发达交通网络。同时XX区地处市郊,发展交通物流和仓储有着较大优势。三是XX区山水地貌风景独特,花木种植历史悠久,林果资源丰富,发展生态旅游业巨大的潜力和明显的优势。

4、XX区加快三产发展的重点。从XX区总体经济发展的情况来看:2007年XX区二产比重达到了67%。工业经济发展快速,比重高,节能减排压力很大,结构调整任务繁重,要调整经济结构必须加快三产发展。工业强区是XX区发展的主导战略,工业经济占主导地位,要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必须围绕工业强区主导战略,把生产业作为工业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延伸链条,大力发展生产业,才能尽快有效地缓解工业发展的压力和加快经济结构优化步伐,XX区三产经济应该突出加快生产业发展。

四、加快第三产业发展的思路和措施

结合当前三产发展的形势,针对XX区三产发展存在的问题,应该拓展空间,突出重点,抓住优势,转化劣势,挖掘潜力,加快三产发展,促进XX区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1、拓展空间,完善三产要素。针对XX区三产发展的环境现状,加快三产发展,必须加快“三化”(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建设进程,拓展三产发展空间,丰富三产发展要素。结合XX区实际,要做好“三化”建设和三产发展规划,推动“三化”和三产融合、协调发展。当前重点要加快“一区”、“一口”、“一道”建设,以城市化促进三产快速发展。“一区”即建设XX政治、经济、文化新区(区域总面积约5100亩)。要以党政综合办公楼建设为龙头,以梅东路建设和区域内商业住宅开发为两翼,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以开发促建设。“一口”即安林高速西出口工程。要积极配合市交通和规划部门搞好前期各项工作,加快项目工程进度。结合实际搞好沿线区域规划,总体上围绕生态建设,规划建设商业、住宅、仓储等区域,大力发展物流服务业。“一道”即107国道(华祥路)改造。在107国道两侧150米区域内,和市城市总体规划搞好对接,高标准规划建设物流、仓储、各类市场、商贸服务区。

2、突出重点,抓好交通物流。突出物流活区,坚持配套大工业、服务大工业的战略定位,以仓储、交通运输为重点,促进物流业规模化、专业化、集约化发展,建设生产业区域中心。根据物流经济现状,加大物流企业引进力度,整合运输散户,改造和组建自开票公司;重点围绕安彩、安烟和岷山集团、中原异型钢等企业,以市运输一公司、十公司和玻壳运输公司为龙头,改造传统仓储基地,发展仓储物流型园区。围绕安化集团,以安化集团运输公司为龙头,发展化工产品物流配送中心。围绕马投涧贺驼煤矿和四个洗煤厂、以贺祥运输公司为龙头,发展煤炭物流配送中心。围绕在建新王家岭煤矿、鑫盛机床铸造厂、红岩铁合金厂,整合龙泉运输企业,发展龙泉物流经济。围绕豫北金铅、在建三丰铜带等项目,发展田村有色金属物流配送中心。巩固改造文昌汽贸市场,提高档次,引进大型汽贸经营联锁,形成西部汽车商贸中心。加强107国道有色金属市场和大坡附近各类市场建设,高标准规划,逐步形成建材市场经济发展带。注重应用现代信息技术,加快建立全区物流信息网络,形成内部统一的物流市场,提升物流经济水平。

3、发挥优势,抓好生态旅游。XX区生态旅游发展可以归纳为“突出抓好点、建设两条线、形成一个面”的总体格局,加快建设安阳城市后花园。突出抓好点即抓好精品景观点建设。依托丰富的文物古迹和山水、生态等资源优势,采取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加大对中国安阳腊梅园、龙泉冬枣雪枣基地、彰武水库旅游区、龙泉花卉苗木基地和九龙山云门寺、白龙潭庙等旅游景区的开发与建设。建设两条线即抓好龙泉“中国花木之乡”旅游线路和南水北调绿化景观带建设。积极整合旅游资源,高起点规划设计,紧紧抓住龙泉花卉生态园、蜡梅园、彰武风景区等,搞好南水北调工程绿化配套景观点建设,连点成线,形成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相互辉映、优美宜人的景观线路。形成一个面即全面加快花卉游园建设。按照生产与观光相结合,以旅游促产业,以产业促生产的思路,以中国安阳蜡梅园为核心区域,充分利用龙泉花卉传统优势,依托龙泉水库、森林公园、花卉苗木种植区、冬枣雪枣采摘区和彰武水库,加大开发力度,逐步形成以旅游、观赏为主,科普、科研为辅,融生态旅游和经济生产为一体的综合性观光旅游区,打造安阳市后花园。进一步整合旅游资源,加快发展交通、住宿、餐饮、购物、娱乐等景区基础设施和配套服务设施建设,形成完整的产业体系。加大推介力度,提高知名度,扩大辐射面,逐步创建旅游品牌,发挥旅游综合效益。

4、转化劣势,抓好城市三产。针对城市三产发展人口少、面积小的不利因素,不能仅仅依靠自身消费发展服务业,要发展外向型商贸,重点是带动性强、辐射性强、吸引力强的项目,实现发展一个项目带动一批商户,影响和调动周边地区,吸引外来投资,形成贸易集散地。当前要突出以下三个重点。一是加快大华商贸城建设,与安阳商贸城相联,逐步形成新的日用品、家俱商贸物流商业发展中心。二是改造提升商贸服务业。大力发展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形成骨干,发展连锁超市、专卖店、便民店为基础的多元化、多层次的商业网络,优化商业网点布局。三是支持专业配送、仓储经营、电子商务、信息服务、社区服务等新型业态发展,带动城市三产经济。

5、立足发展,抓好农村三产。发展农村三产经济,是实现农民增收的一个重要长效途径。针对农村特点,一是围绕农业生产,加强主产、主销和集散地大型批发市场建设,完善贯通城乡的农副产品、农业生产资料、日用消费品流通体系。二是大力发展各类农村专业合作组织和农民经纪人队伍,支持开展农产品加工储藏、市场营销、技术和信息咨询等服务。三是结合新农村建设,加强农村规划,推进农村社区建设,促进农村人口集中居住,加快发展面向农村的生活服务业,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6、打造亮点,大力发展房地产业。结合城市化、城镇化、城乡一体化和城中村改造,大力发展房地产业,带动相关行业发展。以商住房为主体,高起点规划建设一批特色园区、街区和商务楼宇。把西南片区开发作为城市建设的重点来抓,以XX行政新区、城区主干道路开发建设为着力点,按照市场化和公司化运作模式,推动行政办公大楼、城市主干道和商业房地产开发齐头并进,逐步建成XX区政治、经济、文化、商贸、娱乐休闲中心,打造安阳市西南新型城区。加快龙泉、彰武、马投涧、田村等四个小城镇建设,逐步完善区域配套设施和综合服务功能,聚集发展要素,为加快三产发展提供载体和平台。城中村改造突出一村一品特色,与周边规划衔接好,融合到整体经济发展中,突出三产服务业,力争改造一个城中村,建成一个商住一体的经济街区,形成一个特色经济园区。

篇5

关键词:新兴产业 发展 问题 对策

新兴产业已经成为未来经济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而且目前新兴产业的发展已经进入战略机遇期。 对于我市产业转型升级是当前经济转型发展的主旋律,这需要我们按照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和我市“1235”发展战略,深入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新兴产业规模化、支柱产业多元化”。其中,新兴产业规模化上承传统产业新型化、下启支柱产业多元化,在“一化带三化”中具有承上启下的重要作用。

一、我市新兴产业发展情况

经过50多年的开发建设和转型升级,我市形成了10万吨1,4-丁二醇、25万吨有机硅、16万吨炭黑、90万吨煤焦油深加工产品及上千吨吡啶、2萘酚、芥酸吐氏酸、草甘膦等产业延伸的精细化工产业,形成了5000辆重型卡车、2000辆车厢、6万盏LED节能灯及法兰盘、轮胎等汽车配件的产业转型装备制造产业,也形成了20万吨煤系高岭土、5万吨高档涂料、36.4KM电线电缆等产业升级的新材料产业。

二、我市新兴产业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

(一)产业类别少,不全面

根据国务院2009年9月召开的第三次新兴战略性产业发展座谈会提出的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普遍认可的新兴产业领域有6个,即新能源、节能环保、电动汽车、新材料、新医药、生物育种和信息产业。对比而言,我市目前新兴产业产品单一,存在产业类别少,不全面的突出问题。

(二)产业层次较低

我市因煤而建,是一个资源型城市,企业对资源的依赖性较强,虽然我们通过转型升级发展了1,4-丁二醇、有机硅、炭黑、煤焦油深加工和精细化工、装备制造及新材料产业,但产业总体工艺简单,层次和附加值较低,没有形成规模优势。

(三)政策机制不完备

目前,运输成本、物流效率、产业配套、投资环境等已经成为制约因素,不能顺利的承接先进新兴产业转移。我市现在仍处于工业化初级阶段,很多产业部门还没有得到有效发展,产业配套能力不能满足发展的需要。除此之外,不当的政府作为及不健全的市场等这些软环境问题也对承接新兴产业能力有制约作用。我市虽然有一些鼓励新兴产业的优惠政策,但仍不能满足加快新兴产业发展的需要,缺少系统性、针对性强的、比较完备、切实有效的鼓励政策机制。

同时,我们承接的新兴产业,大多是先进发达地区政府选择所谓“腾笼换鸟”的做法,就是把本地区一些失去竞争优势的产业、一些劳动密集型产业、一些“三高一低”产业转移出去,让出空间来引进高技术、高管理水平的产业。可是由于现行的财税制度以及地方政府考核评价体系,我们可以看出转出地的政府它担心大量资金和企业出现外流,税源出现流失,财政收入出现减少;可能导致外移产业“空心化”等问题的出现。更为关键的问题是转出地政府与转入地政府他们之间是缺乏互利共赢机制的,目前一些做法还在探索阶段,比如建立两地联合的工业园区,这个做法受到财税体制和土地宏观调控政策的影响,我们就要按照“利益共享”的原则,就园区产生的各种税收和各种规费由合作双方按协议分成,从而实现两地的“双赢”。

(四)规划滞后不到位

从自治区“8337”发展思路到我市的“1235”发展战略,再到“一化带三化”,新兴产业规模化都是重要的组成部分,但到目前我市还没有关于发展新兴产业的专门规划,导致新兴产业发展存在零散化、碎片化状况,产业组织分散,黏合度不高、耦合性不强。

(五)创新能力弱

发展新兴产业,必须要有高技术人才作支撑。近几年,我市培养和引进了一些硕士、博士研究生,但由于企业对人才培养和引进重视不够,激励机制、人才培养、流动机制和利益分配机制等不健全,高端科技人才和团队领军人才严重缺乏。同时,新兴产业的研发、中试、产品的产业化生产和生产中工艺的改进等环节都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就目前来看,单靠企业自身的投入和政府部门的引导资金,很难满足创新发展的需要。目前,还没有形成多层次、多渠道资金投入机制。加上企业运用高新技术改造工艺、管理企业的意识不强。目前,我市在新兴产业方面主要是以技术引进为主,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能力较差,没有自己的核心与关键技术。

三、推进我市新兴产业规模化的思路

(一)加强研究,营造良好环境,推进可持续发展

1、研究解决新兴产业集群结构的“畸形”问题

一是避免价值链低端化,产业链畸形化。我市要引进的新兴产业不能处于中低档生产制造环节和产品价值链的低端,而是起点要高;同时,要注意避免“中间大、两头小”的这样的菱形组织结构,也就是在生产制造环节要有较强的能力,而在研发方面、设计环节以及市场营销策略方面、品牌战略等方面较弱。二是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要避免技术手段的模仿化和跟风式的仿效,加强自主创新能力。三是减弱企业出现离散化的趋势。加强新兴产业集群之间的有机联系和加强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减弱企业之间的竞争大于协作,进而解决各个产业组织的分散问题、融合度不高的问题,加强商会、行业协会、教育培训机构、咨询机构、风险投资机构等各类中介组织,与传统产业升级、产业结构完善互动。

2、提高承接新兴产业集群转移的程度

一是特色装备制造产业。加快发展汽车及配套产业,以陕汽重卡液化天然气专用车、冀东专用车改装项目为突破,不断提高产品配套和自主技术开发能力,大力发展特种专用汽车、天然气重型卡车、矿山机械、化工机械、建材机械等特色产品,积极发展汽车零部件生产等配套产业。推进五金及机械加工产业提升水平,重点培育海勃湾五金机械加工园区,进一步发展耐磨、耐热铸件等铸造行业,加快发展塑料加工和门窗制造业,积极发展非标件和耐火材料制造业。

二是加强投融资环境的建设。金融机构应该根据企业的需求来开展一些新业务,满足转移企业各种的金融服务类的需求。对于重大的转移项目,可以给与“绿色通道”的信贷支持。对积极为产业转移项目发挥积极作用的金融机构,政府应该给予奖励。

三是加强物流产业的发展。大力发展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区域性的物流中心,提升路网升级;打破物流行业的垄断和打破地方对物流的保护主义。

四是大力发展生产业,为相关企业提供完备的专业的配套服务。

(二)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

在大力推进传统产业新型化的同时,从非资源特色工业产业、第三产业、第一产业等多领域、多层面大力推进新兴产业规模化,实现支柱产业多元化。

1、立足非煤资源开发,培育新的工业特色产业

――新材料产业。以天宇化工高岭土深加工项目为依托,使传统的材料生产企业向多性能的复合材料方向企业转型。

――新能源产业。重点发展风能、太阳能产业,公共建筑光伏屋顶发电产业项目,打造新能源产业集群。

2、立足完善功能,把服务业作为发展新兴产业的亮点

――现代物流业。一是实施乌海地区国际电子商务平台建设项目,应用物联网等。二是加强重组物流企业,组建大型的专业物流企业,增强企业的竞争力。三是加强工商企业、运输、仓储、邮政等企业的联合,引导有条件的物流企业逐步向综合服务型的物流企业转变,加快生产企业外包物流业务发展、提升生产型企业剥离物流功能。

篇6

以名牌企业众多闻名全国的青岛市,其产业结构正从以海尔、海信、青啤、双星、澳柯玛、即发“六朵金花”为代表的“轻型化”向“集群化”转变。中国经济时报记者在青岛西海岸采访过程中发现,随着中石化1000万吨大炼油、丽东化工等项目陆续在这里安营扎寨,该市已初现了石化、造船、汽车、家电、电子和港口六大产业集群轮廓。

山东省委副书记、青岛市委书记告诉中国经济时报记者:“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必须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必须全面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集群是最具战略意义的选择,只有顺应产业自身发展规律,形成上下游衔接的产业链条和产业集群,才能降低成长成本,提高要素效率,才能实现从粗放型向集约型的转变,从而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经济体系。这是青岛在结合自身综合条件的基础上,以科学发展观审视全市未来发展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

2001年以来,青岛的GDP始终保持15%以上的增速。去年,青岛依托大企业在工业经济上实现了“三突破”:规模以上工业销售收入突破3000亿元,利税突破200亿元,利润突破100亿元。大企业既是青岛经济发展的中流砥柱,也在产业配套上为发展产业集群提供了广阔空间。在青岛市家电产业集群中,仅海尔、海信、澳柯玛三大龙头企业就带动了800多家配套企业的发展。近年来,青岛市委、市政府因势利导制定了《鼓励大企业集群发展的政策》,出台了22条扶持政策和措施,鼓励大企业加大投入力度,积极开发核心技术,向产业价值链的高端迈进,向上下游产业延伸。同时,在石化、造船、集装箱等领域培育大公司大集团,进而培育大企业后备梯队,形成梯次发展的优势企业群体。

发展产业集群,最忌讳政府行为的偏差。譬如延续计划经济下发展“支柱产业”的套路,或者搞一个专业化工业园把相关的企业都弄在一起的做法。青岛在确立集群龙头企业的过程中,不是人为扶持哪个企业,而是充分尊重市场竞争法则:这些龙头企业要么是激烈市场竞争中胜出的佼佼者,要么是国家特大型企业的重点项目,都是有着较强市场竞争力的企业。更重要的是,这些企业都已形成了一定程度的集群效应。这种顺势而为而不是拔苗助长的尊重规律的态度,大大增加了产业集群的成功率。去年,青岛市获得中央电视台评选出来的“中国最具经济活力城市”称号和“企业家最满意奖”。

目前,青岛已形成了以海尔、海信、澳柯玛、朗讯、LG为核心企业的家电电子产业群,以大炼油、二甲苯、芳香烃和PVC为核心产品的石化产业群,以轿车、轻重卡车、客车及车辆零部件为核心产品的汽车产业群,以集装箱船、游艇及船舶零部件为核心产品的造船产业群,以港口运输、集装箱作业等现代物流、临港加工分拨、港务机械制造为核心行业的港口经济产业群等六大集群。产业集群基本上呈现了三种模式:海尔模式、即发模式和中船重工模式。

海尔模式是典型的名牌叠加型的集群,以三洋、爱默生为代表的一大批名牌企业集聚在海尔周围。目前,海尔在青岛及周边地区累计吸引供应商74家,其中有海外知名企业33家,国内龙头企业24家,许多国际和国内大企业纷纷把代表核心技术水平的研发中心转移到青岛,从而搭建出一个集研发、制造、采购、物流等于一体,辐射力巨大的产业平台。同时,海尔千万级别的制造规模,使产业链上溯和下溯无限扩展,譬如,海尔冰箱和空调吸引了三洋、广州冷机、台湾瑞智压缩机等企业前来建立压缩机总装厂,压缩机总装厂产业规模逐步扩大,吸引了为压缩机制造配套的电机厂、漆包线与热保护器厂等零部件厂前来“挂靠”;而这些零部件厂又吸引了五金件冲压、钢板剪切、铜材等原材料与原材料基加工的工厂前来,从而形成了一个以家电为核心的完整的产业链。目前,在青岛及周边地区,已形成了年产压缩机1200万台的中国北方最大的家电用压缩机配套基地,塑料配套加工能力达到15万吨的全国最大的家电用塑料加工配套基地,钣金配套加工能力达到35万吨的全国最大的家电用钣金加工配套基地等等。

即发模式是非典型的名牌叠加集群。全国针织行业综合实力第一的即发集团,虽然品牌还不太突出,但其制造能力却是世界级的,目前,即发年出口生产能力达到1.3亿件。正是这种世界级的制造能力,集聚了伊藤忠、东棉、丸红、三菱等国际名牌大公司前来合作搞面料和服装生产,形成了面料和服装两头的名牌集群,即发自己占据着产业链条的中心位置。即发这种把制造做成名牌进而集群名牌企业的做法,反过来可能又将加快即发品牌的成长速度。即发的这种集群模式的成功,为发展集群提供了多样的路径选择。

中船重工模式是典型的大项目集群。中船重工作为国内最大的造修船集团,民船产量约占全国的30%。这家中国造船业龙头计划总投资100多亿元在青岛建设9个大项目。随着中船重工的“六厂四所”——武汉重工铸锻公司、宜昌船舶柴油机厂、武汉船用机械厂、重庆齿轮箱有限公司、陕西柴油机厂、武昌造船厂以及725研究所等有关研发机构新增的科研系统集成、大型船用配套总装能力,逐步向青岛转移,一大批配套厂和科研院所积极跟进,其他品牌企业也闻讯而来。2004年12月,中海油投资17亿元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签约,中海油有关负责人说,选择在青岛建设海洋石油工程基地,就是为了与世界级的海西湾造修船基地联合,打造全球最大的海洋石油工程基地。目前以中船重工为龙头的造修船产业群,集聚了国内的重点配套企业和研究机构。

篇7

(20__年5月)

根据省农业厅通知要求和市委领导批示,为掌握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发展中存在的突出问题,研究进一步加快鲁南地区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推进现代农业和新农村建设的思路和对策,我们组织专门力量,采取全面统计和重点调查相结合的方式,就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进行了专题调研。现将调查情况综合报告如下:

一、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现状和特点

——市位于山东省西南部,是苏、鲁、豫、皖四省结合部。全市国土面积1.1万KM2,总人口812万人,其中农业人口596万人,耕地783万亩。20__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68亿元,占鲁西南五市的29.5%;粮食、棉花、油料、水果、肉类产品、淡水产品产量分别达到395.14万吨、15万吨、27.8万吨、152.08万吨、75.35万吨、30.92万吨,分别占鲁西南五市的25.2%、34.7%、16.7%、18.1%、32.2%、55.0%;农民人均纯收入4590元,列五市第三位。——是山东省重要的粮棉油生产基地和鲁西黄牛、小尾寒羊、微山麻鸭、金乡大蒜、鱼台大米、北方落叶大乔木的集中产区,常年粮食产量占全省的1/10,淡水产品产量占全省的1/4。——也是全国最大的大蒜种植、淡水产品养殖和味精、氨基酸、淀粉生产基地和集散中心。独特的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和经济占比水平,决定了——在鲁西南五市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中的龙头地位和核心作用。

近年来,全市各级认真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委1号文件精神,着眼解决新时期“三农”问题,坚持用工业化思维和理念谋划农业农村经济发展,大力实施农产品加工推进战略,不断完善政策支撑体系,增加资金投入,加大推进力度,全市农产品加工水平快速提升,结构调整深入推进,优势产业快速发展,生产基地不断膨胀,龙头带动明显增强,初步形成了门类较为齐全、规模不断扩大、档次不断提升、市场竞争力不断增强的现代农产品加工产业体系。据调查统计,到20__年底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发展到685家,年销售收入达到369.7亿元,实现利税33.8亿元,出口创汇4.34亿元。其中,规模较大、产品档次和附加值较高、辐射带动能力较强的各类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达到64家,企业员工6.13万人,拥有固定资产85.67亿元,销售收入达到212.76亿元,年出口创汇2.51亿美元,实现利税18.86亿元。年销售收入和出口创汇分别占全市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总量的57.5%和57.8%。按加工原料来源分类,其中粮食加工13家,棉花加工5家,油料加工3家,瓜菜加工8家,造纸和木材加工7家,畜禽产品加工12家,乳制品加工3家,水产品加工3家,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杞柳等其它加工10家;按级别分类,其中国家级重点农业龙头企业2家,省级18家,市级40家,市级以下4家;按销售收入规模分类,1200-5000万元19家,5000-10000万元13家,亿元以上32家。从调查的情况看,全市农产品深加工业发展呈现出以下几个突出特点:

一是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目前全市已基本形成了以食品加工为主导,以油料、棉花、畜禽产品、水产品、木材加工为骨干的农产品加工经营格局。农产品加工领域不断拓宽、产业链条不断延伸,由过去以粮食、棉花、油料为主的种植业领域,逐步向瓜菜、畜禽产品、乳制品、木材、水产品以及中药材、食用菌、甜叶菊等特种种植和养殖大农业领域拓展;农产品精深加工产业体系不断完善,由初级产品、粗加工向精深加工、系列加工延伸。像蒙牛、维维、华龙、华丰、正龙、白象等一批国内知名企业集团,已进入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领域。

二是农产品加工规模不断扩大。随着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快速推进和农业龙头企业的加快发展,我市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加工规模不断膨胀。全市64家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平均固定资产规模达到1.34亿元,平均销售收入达到3.32亿元。以菱花集团、雪花生物化工公司为主的玉米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玉米56万吨;以鲁王集团、利生集团、鲁宝集团和华龙集团、白象集团为龙头的小麦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小麦120万吨;以利丰公司为主的淀粉系列精深加工企业,年加工淀粉7万吨;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主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年生产甜菊糖1000吨;以兖州绿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为加工龙头的肉鸭加工企业,规模快速膨胀,加工能力迅速提升,年宰杀分割肉鸭3200万只。兖州市绿源食品公司今年投资1亿元新上年加工4000万只肉鸭生产线一条,使肉鸭年加工规模达到6000万只,年销售收入可达到7亿元。

三是农产品加工水平不断提升。立足区域优势产业发展、着眼市场需求,企业不断加快设备更新改造和技术创新步伐,企业的产品档次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不断提升。山东太阳纸业集团与国际纸业巨头强强联合,投资2.6亿美元准备新上一条年产30万吨无菌液体包装纸生产线,投产达产后新增年产值52亿元,利税7亿元。山东臻嘉食品进出口公司今年投资1400万元,新上冰鲜牛羊肉深加工生产线一条,企业年加工规模达到1万吨,销售收入2.16亿元,出口创汇800万美元。山东绿维果蔬汁有限公司投产20__万元,引进国内蔬菜和水果清汁生产线一条,年生产各类系列清汁9000吨,产品畅销上海等国内大中城市。山东方健制药有限公司近年投资2亿元,新上GMP生产线20条,研发中心1处,生产10大类、140个型号系列中药产品,年销售收入达到3亿元,带动中药材种植基地5万亩。

四是农产品加工配套生产基地快速推进。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发展,有力带动了区域主导产业规模化、集约化、标准化生产基地的建设发展。以金乡宏昌公司、宏泰公司、东远公司、华光公司、鱼台益群公司等一批大蒜圆葱深加工企业为龙头,带动全市大蒜圆葱种植基地180万亩;以邹城华源公司、普泰贝尔公司为龙头的食用菌精深加工企业,带动邹城、鱼台发展食用菌生产基地680万M2;以兖州太阳纸业集团、中都木业、兰氏木业、三联木业为龙头的木材加工企业,带动全市速生丰产林种植基地90

万亩;以兖州绿源食品公司、邹城呱呱鸭制品公司、微山营养食品公司、湖产品经贸公司为龙头的肉蛋鸭加工企业,带动全市肉鸭养殖存栏900万只,蛋鸭养殖存栏800万只;以华仙公司、奥星公司为龙头的甜叶菊加工企业,带动任城及周边甜叶菊种植6万亩。五是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植得到快速发展。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企业十分注重加强标准化生产技术推广、品牌的培育、保护和开发,通过提升传统品牌、引进嫁接外地知名品牌、培植开发新品牌,着力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和占有率。在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我市农业标准化建设和品牌培育得到快速发展。20__年,全市有181个农产品通过了国家和省级无公害农产品、绿色农产品和有机食品认证,“三品”认证总数达到300个,面积158.6万亩。农副产品注册商标达到780件,农产品著名商标认证11件,新增5件。“菱花”牌味精荣获中国名牌产品和中国驰名商标,“华仙”、“利生”、“鲁宝”、“微山湖”等17个品牌食品获山东省名牌产品。农业标准化水平的提高推动了农产品出口创汇较快发展。金乡大蒜在宏昌、宏泰、东远、华光、山阳等一批省、市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企业的带动下,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迅速扩大、水平快速提升。全县大蒜标准化种植基地达到35万亩,其中有机基地1.5万亩,20__年全县大蒜出口创汇2.16亿元,占全市农副产品出口创汇总额的52%。

二、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分析

调查情况表明,近年来,我市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以优势主导产业产品为主的精深加工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就整体和综合水平来着,无论与外地先进水平、还是与发展现代农业、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都还有很大差距。主要表现在:

一是资金瓶颈制约突出,投入不足。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普遍存在着融资难、资金投入不足的问题。多数企业由于自身资本积累速度慢、能力弱、贷款担保手段缺乏,企业扩大再生产过程中的资金需求矛盾十分突出,有些市场前景好、效益高的建设项目,因资金缺乏不能快速上马;由农产品加工企业性质决定的流动资金季节性需求矛盾突出,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发展商机错失,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农产品加工企业发展。

二是企业生产规模小,档次水平低。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生产经营规模小、带动能力弱、抗御市场风险能力低,生产经营方式落后,仍然沿用传统和家族式的管理方式;产品科技含量低、附加值小、产业链条衔接不紧密、市场竞争力不强,生产产品初级加工和粗加工产品多,能够抢占领域高地和国内外市场竞争制高点的拳头产品和优势产品的企业为数少。在全国65家涉农上市公司中,我市仅有太阳纸业集团一家,而仅南京市就有5家涉农上市公司。

三是企业结构不合理,整体加工能力低。从目前我市农产品加工业企业行业构成看,粮棉油和畜禽产品加工企业数量多,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数量少,瓜菜和果品精深加工几乎是空白。在全市64家农产品深加工企业中,粮棉油加工18家,占28.1%;而瓜菜加工企业仅有8家,占12.5%,且多数产业链条短、产品科技含量低、市场竞争力不强,像大蒜圆葱、淡水产品、果品是我市最具特色、最具规模的优势产品,但目前加工转化能力特别是精深加工能够很弱,有些几乎是空白,这种状况严重制约了优势农产品产业链条的延伸、产业效益的提升和产品市场竞争力的增强。

四是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弱,核心竞争力不强。多数农产品加工企业没有独立的研发中心和专门的研发经费,拥有自主产权的专利产品为数极少,企业瞄准国内外市场消费需求、及时开发新产品的能力不强;各级政府对农业科研经费投入不足,科研机制不完善、科研队伍人才资源作用发挥不充分、科研创新能力弱,农产品深加工业持续发展的科技支撑能力不强。据调查,全市除20家省级以上重点农业龙头企业建有专门研发机构外,多数企业没有专门的研发机构和专业研发人员。

五是市场开拓手段落后,营销方式不适应。市场营销方式落后,适应现代市场经济发展和国际经济一体化发展要求的现代市场营销方式,像电子商务、连锁、产销直挂等还没有得到较快应用,市场营销网络不健全、信息搜集不及时,特别是对品牌农产品的培育、开发和宣传、推介力度不够,特别是通过行业协会和中介组织,直接进军国内外大市场、与国内外大客商进行洽谈合作的渠道不畅、实力不足。

六是利益联接机制不完善,产业链条不紧密。主要表现为农村合作经济组织和中介服务组织发育滞后,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与生产基地和农户的利益联接关系松散,“龙头企业+生产基地+标准化生产+种养农户”的产业化运作模式推广普及的面还很小,没有真正形成围绕区域优势产业和主导产品发展,大市场带动大龙头、大龙头带动大基地、大基地联接大群体的生产经营格局。一方面是,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因缺乏稳定、批量化、标准化的原料供给,不敢接受订单和满负荷生产;另一方面,基地农户生产的农产品因缺乏龙头企业持续稳定带动,造成价格大幅度波动。这是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亟待解决的重大问题,也是农业产业化深化升级面临的重大课题。

另外,龙头企业建设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基地建设难度加大、企业高层次管理人才匮乏以及企业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也是制约农产品深加工企业发展不容忽视的问题。

三、加快推进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思路和对策

根据发展现代农业、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当前和今后一个时间,全市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总体思路和要求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依托区位、资源和产业优势,立足现有基础,以骨干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为重点,以加快体制机制和科技创新为手段,以完善政策和投入支撑体系为保障,加快农产品加工企业集群发展,快速提升农产品加工企业经营规模、产品档次水平、科技创新能力、市场竞争能力,逐步形成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精深加工能力强、科技含量高、产业链条长的农产品加工业体系。

(一)加强领导,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对发展农产品加工业特别是精深加工业重要地位和作用的认识。把加快农产品深加工作为促进全市加工业发展、提升农业产业化水平的突出重点和重要切入点,进一步强化组织领导和决策指导。尽快构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组织保障体系,建议各级政府设立农产品加工业发展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建立农产品加工业联席会议制度,加强对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决策、协调和调度、指导。

(二)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产业体系。立足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现状和基础,着眼长远发展,加快制定全市农产品深加工发展的总体规划和粮食加工、棉花加工、油料加工、瓜菜加工、果品加工、木材加工、畜禽产品加工、水产品加工等专业规划,合理布局农产品加工业产业体系,引导农产品加工业向优势产区集中,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产业聚集度。

(三)突出重点,积极培植农产品骨干加工龙头企业。围绕提高农产品精深加工和综合加工能力,集中资源、集中投入、集中帮扶,尽快做大做强、做优做精一批农产品精深加工骨干龙头企业。提升食品加工企业、优化棉纺加工企业、膨胀畜禽加工企业、加快发展瓜菜和果品加工企业。食品加工业,以菱花、雪花集团公司为主,继续扩大规模,坚持高端化、集约化、品牌化发展,进一步提升综合实力,形成年销售收入过百亿元的产业基地。棉纺加工业,以樱花、德源

、双龙公司为主,扩大规模、提高档次、创新产品,形成年销售收入30亿元产业基地。畜禽产品加工业,以绿源、嘉隆、臻嘉、恒达公司为主,膨胀规模,提升档次,形成销售收入20亿元的产业基地。瓜菜和果品加工,以宏昌、绿维、山阳公司为主,立足现有资源基地,瞄准国内外高端市场,加快建设高水平生产线,形成年销售收入10亿元的产业基地。(三)配套政策,完善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支撑体系。

围绕促进和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快速发展,根据中央、省关于加快农产品加工业发展的政策意见,借鉴外地成功经验和做法,加快制定含金量高、扶持力度大、可操作性强的配套政策体系,从财政扶持、金融支持、税收优惠、费用优价、用地优待、配套服务等方面提供支持。

篇8

(一)重点摸清我县三峡库区移民搬迁安置及产业发展现状,研究解决库区发展和稳定的重大问题,完善库区今后五年的发展思路及政策措施,推动库区各项工作。

(二)认真研究国家及重庆市对库区发展和稳定的重大政策措施,围绕解决库区产业发展、扩大移民就业、提高移民生活水平、维护库区稳定等问题,结合我县“十一五”发展规划,充分利用移民、扶贫和民族等特殊政策,进一步加快三峡库区绿色生态经济强县建设步伐。

(三)为起草好县委十一届八次全委会议文件提供科学依据。

二、调研课题及分工

(一)库区移民搬迁安置现状分析

调研重点:移民生活现状(包括土地占有情况、收入水平、居住条件、就业状况)和移民失业、养老、最低生活、社会救助等社会保障现状及新的保障措施,分城镇、农村的不同情况予以调研,提出意见。

牵头单位:县移民局

参与单位:县统计局、县劳动保障局、县财政局、县民政局,库区各乡(镇)。

(二)库区产业发展现状及未来五年的发展思路

调研重点:“十五”期间库区产业发展现状,库区“十一五”期间产业发展目标、主要任务和重点项目。

牵头单位:县计委

参与单位:县经贸委、县农办、县移民局,库区各乡(镇)。

(三)我县库区农业产业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对策

调研重点:结合加大扶贫开发力度和推进库区新农村建设,对“十一五”库区农业特色产业发展进行科学定位和规划。

牵头单位:县农办

参与单位:县农业局、县林业局、县畜牧局、县辣椒办、县扶贫办、县医药公司、县移民局,库区各乡(镇)。

(四)加快我县库区城镇化及基础设施建设的思路和对策

调研重点:库区集镇体系、道路交通、供电、通讯、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现状,“十一五”规划的实施步骤安排及项目推进。

牵头单位:县计委

参与单位:县建委、县交通局、县市政园林局、县经贸委、县水利局、县国土房管局、县供电公司、县电信公司、县移动公司、县联通公司,库区各乡(镇)。

(五)促进库区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工作的对策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对口支援及招商引资现状、存在的问题、对策措施。

牵头单位:县计委

参与单位:县移民局、县经贸委、县农办,库区各乡(镇)。

(六)提高移民安置质量和确保安得稳的对策措施

调研重点:移民工程推进情况及存在的突出问题,如何确保剩余移民搬得出,如何提高已安置移民的生活质量,确保稳得住。

牵头单位:县移民局

参与单位:县级相关部门,库区各乡(镇)。

(七)开发西沱古镇特色旅游的政策措施

调研重点:充分利用西沱古镇的区位优势和丰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制定发展古镇特色旅游,活跃第三产业的具体政策措施。

牵头单位:县旅游局

参与单位:县计委、县文广局、县建委、县交通局、县移民局,西沱镇。

(八)加快我县库区加工业和流通业发展的对策建议

调研重点:库区加工企业、流通企业现状,在移民搬迁和结构调整中存在的问题,新时期争取或制定的相关政策,促进其加快发展。

牵头单位:县经贸委

参与单位:县计委、县财政局、县国税局、县地税局、县农办、县农业局、县畜牧局、县辣椒办、县医药公司、县信用联社,库区各乡(镇)。

(九)加强我县库区环境保护和生态建设的途径及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库周绿化带建设、水污染防治、水环境治理、三期地灾防治、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消落区治理、清漂等规划的实施、项目的推进。

牵头单位:县环保局

参与单位:县计委、县林业局、县农业局、县水利局、县国土房管局、县建委、县移民局、县市政园林局。

(十)我县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的途径及政策措施

调研重点:库区农村劳动力转移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今后五年库区农村富余劳动力培训转移的目标、规划和服务管理的工作措施。

牵头单位:县农业局

参与单位:县农办、县劳动保障局、县教委、县移民局,库区各乡(镇)。

(十一)库区社会事业发展专题调研

调研重点:摸清库区教育、卫生、文化、体育、科技、广播电视、计划生育等工作现状,分别提出推进以西沱一职中为基地的职业教育、完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文化阵地建设、实用科技推广应用等政策措施。

牵头单位:县委宣传部

参与单位:县教委、县卫生局、县文广局、县科委、县财政局等县级部门,库区各乡(镇)。

(十二)确保我县库区社会长期稳定的思路和办法

调研重点:库区稳定(、治安、安全、突发事件处置等)工作现状、影响库区稳定的主要因素及化解社会矛盾的工作措施。

牵头单位:县委政法委

参与单位:县法院、县办、县公安局、县安监局等县级相关部门。

(十三)我县库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和干部人才队伍建设问题研究

调研重点:库区基层组织、领导班子、干部人才队伍现状,加强库区基层组织建设,扩大库区基层民主,加大新型实用人才培养力度,提高领导干部及干部人才队伍素质,建立移民干部选拔任用的激励机制等。

牵头单位:县委组织部

参与单位:县人事局、县编办、县民政局等县级相关部门。

三、调研要求

(一)加强领导。为加强这次调研活动的组织领导,县委成立以陈航同志负总责,李成群、李奎同志具体负责,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县委研究室等部门共同参与的领导小组,专门负责整个调研活动的统筹和领导工作。

(二)强化责任。各牵头单位和参与单位要落实一名领导担纲,成立专门的调研组,指定主笔人员,并于4月15日前将牵头领导、调研组、主笔人员名单及联络电话书面报县委研究室。牵头部门负责起草综合调研报告,参与部门要积极配合,按照部门的职能分工及牵头部门的要求分别承担各自的调研任务。各重点课题综合调研报告必须送县分管领导审阅签字后送县委研究室(县综合办公大楼413室)。县委、县政府督查室要对调研工作的完成情况进行专项督查。

篇9

按照县委《关于开展“入户进村访企”大调研,深化“四带一联”活动的安排意见》的通知要求,集中一个月时间开展“入户进村访企”大调研,为确保调研工作取得实效,进一步深化“四带一联”活动,不断将学习实践活动引向深入,现提出如下安排意见。

一、目标要求

通过开展以“三带三问三帮”为主要形式的“入户进村访企”调查研究活动,全面掌握影响和制约全县经济社会科学发展和企业生产经营中遇到的实际困难,真正摸清找准群众所急、所想、所需和所盼,真正摸清找准执政与为民、发展与富民、稳定与和谐的最佳结合点、切入点、着力点,真正把县委、县政府年初确定的目标任务落到实处,确保任务到乡、分解到村、落实到户,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繁荣,务求学习实践活动取得实实在在的效果。

二、组织领导

“入户进村访企”调查研究活动与我们开展的“四带一联”活动“带理论下基层,带问题访专家,带项目进百村,带骨干强班子,联产(企)业富百姓”的内容互为结合,同步推进。根据县委统一安排,本次调研活动分为两组同时进行,要求以带政策、带信息、带服务,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帮定规划、帮抓项目、帮解困难(简称“三带三问三帮”)为主要调研形式,通过座谈交流、实地走访、问卷调查和资料分析,切实做到村不漏户、社区不漏商业门店,确保入户率、走访商业门店率达到百分之百。

三、阶段任务

调研活动从20__年4月1日至4月30日结束。

1、扎实开展“三带”活动。一是带政策。包括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全国“两会”精神和县委、县政府实施民生工程以及应对金融危机影响、推动科学发展的政策措施。二是带信息。包括中省市“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资金投向信息,先进适用生产技术、管理经验和市场需求等信息。三是带服务。竭力为群众、企业提供各种力所能及的生产生活服务。要求进村入户、入企、入门店,“面对面”沟通,“一对一”宣传,通过实地调研,交流、座谈、办学习专栏等形式,扩大宣传覆盖面。

2、扎实开展“三问”活动。紧紧围绕科学发展主题,紧扣“立足强县富民,优化投资环境,推进科学发展,建设美好三原”活动实践载体,把积极应对当前金融危机影响、保持经济平衡较快发展、维护社会和谐稳定作为重要内容,组织党员领导干部深入基层、深入一线、深入群众开展“三问”活动。一问政于民。问对当前中省市县出台的各项政策及贯彻落实情况有什么看法;问目前我们发展是否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和三原实际;机关干部服务群众的精神状态、工作能力等。二问需于民。问城乡群众家庭收入、住房、生活保障、子女就业、子女教育以及基本医疗等情况;问对低保户、五保户、生活困难家庭等相关政策的落实情况,以及需要解决的困难;问村干部的工作困难、补贴待遇、离任养老情况;问企业、门店和产经营情况等。三问计于民。问对开展学习实践活动的提升党的执政能力、加强基层组织建设、转变干部作风、推动全县和本乡镇及企业科学发展有什么好的意见和建议。通过组织每户群众、每户企业、每家门店填写《征求意见表》、《劳务输出情况统计表》、了解社情民意,摸清吃透情况。

3、扎实开展“三帮”活动。一帮定规划。帮助基层进一步理清发展思路,确定发展目标,议定发展措施;帮助每个村制定以农民增收为核心的产业发展规划;帮助群众制定增收致富规划;户户签订20__年农民增收明白卡,并在此基础上对村20__年农民收进行统计汇总;帮助每户企业制定发展规划,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二帮抓项目。对企业、村组和城乡居民正在实施和即将实施的工业项目、农业产业化项目和民生工程等项目,未开工的,帮其早日开工建设;已经开工的,促其加快建设进度,早日建成投产达效。三帮解困难。帮助城乡群众、企业及商业门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形式,与企业、村组及社区签定帮扶协议书,制定帮扶方案,明确帮扶内容,落实帮扶措施,切实做到服务对象不脱贫、致富增收项目未实施,结对帮扶不脱钩。

4、认真撰写调研报告。各调研组要广泛征求调研企业干部、职工、村组群众、商业门店的意见和建议,围绕他们的实际困难和需求,综合各方面情况,认真撰写调研报告,调研报告中的问题和解决措施,要向调研对象公开。调研报告于 4月20日 前报学习实践活动

办公室。

四、工作要求

一精心组织实施。调研走访是学习实践活动第一阶段一个重要环节和组成部分,时间紧任务重,影响广泛。各组成员要精心安排,要以强烈的责任感,实事求是的作风、严谨细致的态度,扎实开展调查研究活动。

二各组要切实负责填写“三表一卡”(征求意见表、劳务输出情况统计表、20__年乡村农民收入调查表、20__年农民增收明白卡),认真撰写调研报告。

篇10

为做好上半年全市经济分析工作,判断下半年经济运行走势,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优质服务。现将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全面分析上半年经济形势,判断下半年经济走势。各单位要紧密结合党委、政府的工作部署,依据前五个月的数据,对上半年经济运行态势进行认真分析。重点监测夏粮生产及小麦价格变动情况、畜禽生产及价格变动情况、天气对秋作物生长的影响、支柱产业发展情况特别是高耗能行业发展情况、高技术产业发展情况、第三产业发展情况、城镇新开工项目投资规模变动趋势、国家关税政策调整对本地对外贸易的影响、消费价格走势、银行信贷及企业资金情况等。并对下半年经济的大致走势进行判断。经济形势分析要形成书面材料,要求内容简练,观点鲜明,篇幅在2000字以内,并于6月15日前以Word文档格式通过Foxmail传送至局综合科

二、抓住重点问题,深入调查研究。各单位要结合自身情况和特点,抓住一到两个重点问题,认真进行调研,形成材料鲜活、内容翔实的调研报告,提交全市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

三、市局将于7月初召开有关单位人员参加的上半年经济形势分析座谈会,参加单位人员、时间、地点另行通知。

联系人:董正阳辛献芬

联系电话:3569212

二00七年六月五日

附表:

上半年主要经济指标预计

指标名称

预计上半年

1-5月份

总量

增速

总量

增速

GDP

?

?

——

——

夏粮

?

?

?

?

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

?

?

?

?

规模以上工业利润总额

——

——

?

?

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

——

——

?

?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

?

?

?

?

城镇

?

?

?

?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

?

?

?

?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

?

?

——

——

农民人均现金收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