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科技创新的现实意义

篇1

一、我市落实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现状

__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是我市科技创新企业相对集中的区域,我市高新区纳税人享受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高新技术企业政策执行情况。截止20__年底__高新区共有198户企业取得高新技术企业证书,涉及国税部门征管企业所得税88户,共减免企业所得税和外商投资企业所得税17238万元。

2、“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政策落实情况。20__年(20__年汇算清缴未结束,数据暂无),属于__高新区国税辖管的有技术开发费立项的企业共18户,但申报20__年度技术开发费加计扣除的企业只有9户,其中,外资企业3户,20__年度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20__万元,加计扣除额1000万元;内资企业6户,20__年度技术开发费实际发生额1075万元,加计扣除额537.5万元。其他企业都因本年度未发生或某些原因未申报加计扣除。

3、软件产品增值税即征即退优惠政策执行情况。20__年,共有88户企业享受了软件产品增值税税收优惠政策,合计销售收入66057.18万元,即征即退增值税2880.68万元。

二、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在执行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1、税收优惠税种单一。税收优惠以所得税为主。由于新技术、新工艺不断被采用,高新技术产品成本结构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直接成本所占的比例不断降低,间接费用的比例大大增加,大量的研发费用、技术转让费用等无形资产往往大于有形资产的投入,并且新产品上市需要大量的广告宣传费用,而这些都不能抵扣进项税额,因此导致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产品增值税税负较高,抑制了企业应用新技术,从事技术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在我市多数企业目前处于微利或亏损情况下,这种优惠措施基本上起不到鼓励企业采用新技术、生产新产品的作用。

2、某些具体规定不明确。在实际工作中,纳税人的经营情况比较复杂,而现行相关的税收政策比较单一,具体规定不甚明确,导致优惠政策落实难度较大。如“科技人员工资扣除情况”,大多数企业往往不存在专门的技术开发研究中心和人员,企业为了合理配置使用人力资源,往往会让技术开发人员和其他部门人员一起办公,甚至技术开发人员还同时履行与企业开发产品有关的其他职责,如市场开发调查、产品售后服务、产品质量测试等职能。

3、优惠环节设置不合理。目前税收优惠主要集中在对已形成科技实力的高新技术企业、高新技术的引进以及已享有科研成果的技术性收入实施优惠,侧重于研发创新成功企业的终端环节。而对正在进行科技开发活动,特别是对研究与开发、设备更新、风险投资等重点环节,税收支持力度不够大。这样,企业就把重点放在引进技术和生产高新技术产品上,而对建立科技创新体系和研究开发新产品投入明显不足,从而造成中间产品、配套产品及一些重要原材料开发能力不足等问题。

4、优惠条件过于严格。从现有政策规定来看,部分优惠政策条件设置过高,使一部分企业无法享受税收优惠。如高新技术企业相关规定,新的《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办法》要求高新技术企业需要同时符合以下条件:一、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二、产品(服务)属于《国家重点支持的高新技术领域》规定的范围;三、科技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30%以上,其中研发人员占企业当年职工总数的10%以上;近三个会计年度的研究开发费用总额占销售收入总额的比例不低于规定比例;五、高新技术产品(服务)收入占企业当年总收入的60%以上;六、企业的其他指标,如销售与总资产成长性等指标,必须符合《高新技术企业认定管理工作指引》的要求。

5、征纳双方主动意识不够强。目前申报享受税收优惠的企业比例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部分企业对科技创新企业税收优惠政策不太了解。二是部分企业害怕税收优惠政策执行不好反而会引起不必要的麻烦。三是税务部门政策宣传和鼓励不够,部分税务人员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对审核、落实政策规定有畏难情绪。

三、对完善科技创新税收优惠政策的几点建议

1、明确细化政策规定。一是明确和细化现有相关规定。对于“科技人员工资扣除情况”,一方面企业要正确认识和理解相关税收政策规定,严格核算内部科技人员按项目发生的成本费用;另一方面税务部门要积极辅导并督促企业做好财务管理,保证核算的规范性;二是针对新情况和新问题,加快出台相应税收政策。如对于动漫企业的相关政策,建议上级有关部门进一步明确并划分动漫产品及衍生产品的政策界限,出台一些更优惠、更宽松的减免税优惠政策。

2、合理设置优惠环节。对企业科技创新的税收优惠重点应从对企业科技成果的优惠转向对科技研究、“中试”和转化过程的支持,提高科技创新税收优惠的实效。从税收优惠的形式上,应扩大税基式优惠的范围和幅度,特别要对“中试”阶段(实现科技成果转化的关键环节),由于投入多、风险大,往往是企业不愿涉足的区域,更需要加大税收政策的扶持力度。

3、逐步放宽优惠限制。要改变我国关键技术自给率低,科研质量不够高,优秀人才比较匮乏的现状,使我国的产品结构由“中国制造”向“中国设计”转化,逐步降低当前部分税收优惠政策设置的条件。如“高新技术企业”的认定条件应适当放宽,并加大对高新技术企业的优惠幅度,逐步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升级。

篇2

摘 要 中国特色自主创新道路需要发展创新文化,形成激励科技进步和创新的文化氛围,全面认识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和进步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弘扬创新文化,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于全面提升综合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本文分析创新文化和科技创新的内在联系,探索创新文化对科技创新的影响和作用。

关键词 龙江精神 创新文化 科技创新 自主创新

科技创新既是一种实践活动,同时也是一种文化活动,任何一种活动都是在一定文化氛围中形成并在特定文化驱动下而不断演绎发展,最终形成一种推动社会前行的力量。技术的进步离不开文化,美国硅谷的发展、珠三角、长三角及温州的区域创新能力无一不与其区域文化密切相关,“新教徒精神”“温州精神”这些创新创业过程中形成的特有文化有力地促进了区域经济的发展。而我省自建国以来,形成了以“大庆精神”“北大荒精神”为代表的“龙江精神”,为龙江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柱。

一、创新文化的内涵体系

创新文化包括主体创新文化、制度创新文化、环境创新文化三个层次的内涵,现的是一种文化“软实力”,它既是在精神、理念和价值观层面上提升主体自主创新能力的前提,又是从制度、环境角度提高区域自主创新力的基础。

二、创新文化在自主创新中的重要作用

创新文化实质是“个性文化”,是“包容文化”,是“多元一体”的文化,创新文化环境为自主创新提供了价值导向。人是创新活动的主体,离开主体就谈不上任何创新,在自主创新中,最核心、最关键、最艰巨的是人的观念 创新文化作为先进文化的形态之一,与人的内在心理及外在行为紧密关联,从根本上影响人的创新精神。自主创新是社会与文化持续进步的最永恒的动力之一,自主创新不会是盲目的,而是一个很长的过程,在过程中自始至终均受到创新文化的指导。

三、以龙江精神为代表的创新文化新内涵及现实意义

龙江精神具有与时俱进的优秀品质,龙江人豪放、大气、坚忍、自强、诚实、热情,在长期的生产和生活中创造出了各具地方特色的文化精神,这些都是龙江人的宝贵精神财富。但面对多变的环境,特别是在科技革命引发产业变革的新的历史时期,以龙江精神为代表的我省创新文化建设需要融入类似“硅谷精神”、“温州精神”、“新教徒精神”及富有鲜明区域和时代特色的创新精神。硅谷模式的成功就在于硅谷创业人发扬的艰苦奋斗的创业精神,追求的是“冒险求变,勇于竞争”的进取精神,开创从前没有的事业。温州人受海洋文化的影响,形成敢于离土又离乡、四海为家、到处闯荡的优秀品质。此外,龙江精神更应赋予其开放的思维、合作的意识和信用观念的建立。

这些新内涵将对构建适应创新型龙江建设的创新文化,推动科技强省建设具有重大现实意义和长远发展的战略意义。

四、创新文化建设建议

(一)加快科技体制改革

以科学研究为背景的创新活动必然会面临失败的考验,任何一项发明创造都是历经无数失败才会达到成功彼岸。目前我国科技创新活动中未全面形成如硅谷的容忍失败的文化氛围,而科技体制的设定对科研项目的失败容忍度也极其有限,科研活动、特别是高精尖技术的研究活动其风险非常高,有些难题甚至要几代人的努力才能有结果,因而更应在科技体制的设计上体现对高技术研究活动失败的容忍,出台相应的评估制度和风险承担机制,使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到创新活动中,真正形成容忍失败的创新文化。

(二)完善科技创新文化政策法规体系

为了保证科技创新文化工作的顺利进行,就需要完善科技创新文化及其传播方面的政策法规、规章制度、文件等 ,同时还要对科技文化创新相关的法律法规进行细化和更新,提升政策本身的操作性和针对性,另外就是要针对科技创新文化和传播的内容进行政策措施的配套,便于科技创新文化的传播,更为我国科技创新和学术研究提供了制度保障和制度环境,学校方面就是需要我国高等院校和研究机构做好创新文化教育工作,开展创新文化必修课程。

(三)加大创新文化宣传

做好文化宣传工作也是创新文化的重要部分,开展文化宣传需要我们大力宣传和落实国家出台的有关创新文化的方针政策,并对政策的落实情况进行监督和管理,对于那些落实不到位的部门和单位要给予一定的惩罚,从而做到创新文化的宣传,形成全社会创新文化的文化氛围。另一方面就是要在大学要加强创新文化教育工程,在落实国家和部门有关创新文化政策的同时,及时地调整教学内容,并对违背创新文化的事件进行查处。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经济发展方式;经济全球化;转变

经济增长方式是生产要素的分配、投入、组合与使用的方式。经济增长方式一般是通过生产要素变化包括数量增加、结构变化、质量改善等等,实现经济增长的模式与方法。随着全球经济化的不断深入,国际经济竞争局势日趋激烈,同时也推动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传统经济增长方式存在一些不足之处,针对这些不足之处提出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对于增强我国综合国力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经济增长方式存在的问题

1.过度消耗能源

能源就是经济发展的血液,其价值是无法估量的。传统的经济增长方式,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与发展观念的限制,通常实施的方式就是通过对能源的过度消耗来换取经济的快速发展。资源消耗的整个过程中,一般采用的是粗加工的模式,由于资源的附加值比较底,因此,在整个产业链条中也就处于低级阶段。由于资源过度消耗,我国经济发展必然受到资源紧缺的影响。在严峻的形势面前,走集约式经济发展路线是我国政府当前必须实施的,其现实意义不可替代。但是,真正意义上要将我国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式经济转向集约型经济必然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从对土地、河流、空气造成的环境污染相关资料来分析,以及我国煤量、石油消耗的增长水平,当前我国经济发展对能源的依赖依然居高不下,这是当前研究者必须面对的现实难题。

2.科技创新能力低

科技永远都是第一生产力,为了保障我国经济能够稳定健康的发展,科技创新能力是关键的因素。我国加入WTO世界经济贸易组织的时间并不是很长,而且在整个国际经济竞争局势中处于不利的地位。我国真实的现状是高端知识型人才比较少,而低段劳动型人口比较多,在国际经济局势分局中,我国自觉承担了初级劳动力分配的责任,在整个国际分工体系中属于劳动生产型,例如:生产无数双袜子可能才能换来一台所谓的进口汽车。可以说,我国就是低段产品的发源地例如:某些产品性能也比较好,但是由于品牌产权意识与知识产权保护意识的缺乏,白白浪费了市场良机。与发到国家对比起来,我国在科技创新能力与创新意识上都还存在一定的差距。例如:竞争初级阶段,大部分企业采取的方式都是模仿中开始创新;但是经济竞争一旦进入高级阶段,企业发展的基本路径唯有自主创新,不然将被市场所淘汰。我国已经进入了世界经济的前列,经济发展方式必须要转变,通过科技创新为经济发展提供安全保障,引领经济高度增长。

二、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策略

1.实物本经济发展观到人本经济发展观的转变

传统的经济发展观念是以物为本,而物本经济发展的含义是指:以资本增值为本或以财富增长为本的发展观,将作为生产资料与劳动对象存在的物视为经济发展的中心但是作为生存者的人其价值却被资源价值所覆盖,人的价值还必须在资源的价值基础上才能体现出来。世界经济发展观应该是以人为本,要以人为中心,人才是整个世界的主要创造者,也是经济发展的主要推动者与受益者,人真正的价值应该被充分挖掘出来。而人本经济发展以劳动解放为本或者以人类增值为本的经济发展观,当前人本经济发展观的拓展主要体现在发展经济与福利经济等等方面。由此可见,经济发展的高级形态可以说是人本经济发展观念。当前虽然积极推行人本经济发展的观念,但是并不代表人就至于万物之上,必须要对万物的规律进行遵循,才能充分人的潜能,才能创造丰富的物质财富,这是解决能源过度的有效手段之一。

2.通过科技创新提升生产力

当前经济发展的动力主要还是来自于科学技术,也是推动经济发展的主要催化剂。科技创新包含了管理创新、知识创新以及技术创新,主要是指创造与应用新知识、新技术、新工具、新工艺,对生产对象与生产方式进行改革,通过产品研发与试验、批量生产、投放市场等等手段,打造质量更高、实用性更强的新产品与服务的整个过程。由此可见,在经济发展过程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程度比生产资料与金融资本的贡献度大了很多。发达国家目前开始实施的大科学计划,就是为了促进经济能够更好的发展,他们的目的就是要对高新技术的发展,来将产品的附加值与竞争能力提高,进而在国际竞争趋势中占据制高点,进一步提升国家综合国力,推动经济发展。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过程中需要借鉴这些优秀的经验,对科技创新机制进行必要的完善,完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要能提升科技创新的积极性,提倡自主创新,构建产学研一体的框架体系,不断提升科技成果的转化能力,最大限度使其我国科技事业发展逐渐转向国际化,能更好的适应国际市场。

三、结语

实现我国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就必须对生态学规律严格遵循,要对自然环境与资源容量进行合理使用,坚持走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经济效益合理的工业化之路,以最小的投资与损耗取得最为理想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与环境效益。总之,推动我国经济增长方式转变,是当前促进社会全面协调发展的主要战略任务。

参考文献:

[1]刘华清转变经济发展方式[J]湘潮2008.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科技创新教育

大学生科技创新是指大学生通过对科学文化理论知识的学习、应用与创新,以提升科技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以及创新能力的教育实践为目的,主要为高校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创新型应用人才的一个重要途径。但多年来,中国大学教育还是传统的教学方法,几乎没有培养学生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领域的尝试。如何引导学生进行科技创新,培养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以适应社会的发展,是高校素质教育研究的重要课题。

1 加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现实意义

1.1 科技创新活动是实施素质教育的良好平台。素质教育是高校教育的核心,其重要内容及重要实践环节正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坚持知行统一,把实践创新融入理论学习中,积极开展各类科技创新实践活动,是素质教育的本质要求。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一方面可以提高观察问题、动手操作能力以及运用课本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技能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提高科技创新意识,锻炼学生独立思考能力[2];另一方面还可以提高口头表达能力、写作能力、逻辑思维能力等,同时也可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健全的人格。因为学生要参加一项科技活动,不但要完成科技作品本身,还需要书写制作报告,就必须具备思维清晰、文笔流畅等,而且有些活动还需要接受专家提问,进行现场答辩。所以,参加科技创新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严谨的求实作风、协作公关的精神、坚韧不拔的意志品质,也是大学生克服挫折,调整心态,不断进取的过程。

1.2 科技创新活动能够有效提高大学生的科技创新能力。一方面,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科技活动激发自身的创新意识。科技领域的很多悬而未解决的问题容易吸引大学生的好奇心和注意力。能有效引导学生将理论应用于实践,使掌握知识、培养能力和发展个性并举,激发学生研究问题的兴趣和创新的欲望,培养大学生的创新意识。另一方面,参加科技活动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创新人格主要包括责任感、使命感、顽强意志和毅力及良好的心理素质,属于非智力因素范畴。学生通过参加科技活动获得社会生活必须的知识和技能。我们在大力培养学生科技创新能力的时候,还需要重点培养大学生适应时代要求的能力,这样也是高校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高校共青团组织在素质教育和学校整体工作中实现有为、有味的坚强阵地,最主要的就是为广大青年学生提供素质拓展、全面成才的宽广的舞台[2]。

2 当前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参与率低。由于学生长期接受传统教育体制的影响,并且很多的高校存在一定的重理论轻实践的现象,很大程度上忽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发展学生个性品质,因此严重的影响了多数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以此制约着大学生创新素质的提高。从大学生参与“制作(撰写)科技作品(论文)、参与教师科研课题研究、申报学校科研立项项目”等三项活动中不难看出,大学生虽然参与科技创新活动,但是真正进入科研领域的比例是少之又少的。虽然“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和创业计划打算在全国各高校引起强烈的反映,起到了示范和带动作用,但从每年高校的参与人数来说,也是凤毛麟角,更多高校只是把它作为鼓励大学生参与科技创新的一个口号,唱得很响,但是并没有充分调动绝大多数大学生积极行动,参与其中。

2.2 缺乏专业教师指导和帮助。科技创新活动是一个系统工程,其创新性和专业性特点决定了专业教师的重要指导作用。在普通学校,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往往是一些大学生有创新意识和愿望,自己动手进行一些科技含量较低的小制作,由于没有相应的政策支持,指导教师几乎不参与,或参与非常少,导致学生科技创新的成功率低,作品科技含量低,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

2.3 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不健全。科技创新激励机制是促进大学生能够不断深入研究科技创新活动、平衡有效发展的一个重要的制度基础,与学分设置、课程改革以及学生评价体系,物质和精神激励等因素密切相关。但一方面,以获奖、、申请专利、转化效益等特定标准来衡量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成果,虽然也形成了学生科技创新的激励机制,但这种激励标准高,太过于苛求、让大部分学生望而却步。另一方面,一些高校还没有建立联系这些因素之间的机制,只注重传统的物质和精神奖励,而忽视学生的学分及评价制度创新,激励学生科技创新制度还没有真正形成。

2.4 物质保障条件不到位。活动场地、必要的资金和实验室仪器设备都是开展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重要物质保障。目前,大学生由于科技活动投入的严重不足,我们可以从以下进行分析:忽视管理团队的组织和专业指导教师的培训;活动经费来源,一般主要依靠学校的补助;专门为学生开展科技活动的设施和场地非常的有限,有些高校甚至是没有的。这些物质条件的不到位,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着学生技术创新活动的发展。

3 构建大学生科技创新意识与能力培养长效机制的探索与实践

3.1 加强宣传,营造大学生进行科技创新的良好氛围。根据参与学生少的现象,应该积极尝试通过各种渠道(如课堂教学,课外活动等)进行有效的引导和宣传,给学生解读学校对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支持和保障激励政策,同时介绍科技创新活动在学生自我认知,自我完善中的强大功能,让学生在思想上高度重视科技创新活动,并积极参加科技创新活动。通过宣传和指导,提高学生参与科技创新活动的积极性和自主性。

3.2 加强科技创新制度建设,健全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保障机制。开展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一个重要保障就是完善运行管理体制。首先,大学生创新活动能够开展的前提条件就是得到学校领导的高度重视;第二,要制定完善的政策和制度,提供相应的活动经费和硬件支持,以此保障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的正常开展;第三,要培养一支业务水平高、事业心强、有吃苦耐劳精神、经验丰富的专业指导教师团队,这也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顺利开展的重要驱动力[3]。同时也要不断完善相关的奖励机制,以此加大科技创新的表彰力度,并与奖学金评定以及优秀学生的选拔等评比活动挂钩,要把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纳入年度工作考核目标体系,从而调动学生主体和个体的积极性。

3.3 建立科技创新教育基地,营造科技创新氛围。实践性是大学生科技创新教育的显著特点。走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建立比较稳定的教育基地,才能提升大学生科技创新成果的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积极创造条件,建立富有活力的科技社团,努力营造学术氛围,经常举办各种学术科技类活动,以科学的专业课程体系为保障,积极开展多层次的科技创新活动,成立创造发明协会等科技类社团,鼓励学生开展活动的自发性、自主性、创造性,为学生提供施展才华的舞台;并为广大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提供充分的硬件和软件支持,为学生的创造潜力提供了广阔的发展空间,激励大学生进入实验室进行科研活动,创造宽松的科技创新环境,以提高学生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的整体水平,培养和营造良好的科技创新氛围,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强.大学生科技创新活动现状分析及对策[J].青少年研究,2008(Z1).

[2]葛彦东.高校形势与政策课教学中的问题与对策[J].思想教育研究,2010(12).

[3]杨琳.大学生创新能力培养与高校素质教育[J].中国电力教育,2009(13).

篇5

近年来,*区委、区政府紧紧围绕“坚持科学发展、实现跨越提升”的总体要求,按照科技创新“一个根本”,坚持都市型工业和现代服务业“双轮齐转”,推进由投资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由生产制造向设计创造转变、由资源依赖向科技依托转变这“三大转变”、加快推进区内高新技术产业、高端服务业、高层次人才和高品质人居环境的“四高联动”发展思路,加快推进*区产业结构调整,在更高层次上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区已连续五年被授予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区。目前全区服务业已占经济总量的50%以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精密机械等都市型产业占工业总量比重超过50%,服务外包、创意产业蓬勃发展。此外,自主创新能力日益增强。据统计,全区已建成“三创”载体38万多平方米,引进创新创业创意企业157家,建成了以工业设计公共服务平台为代表的省级公共服务平台2家、市级公共服务平台3家。全区省级高新技术企业已达97家,省高新技术产品累计达166只。

传统产业在*发展的制约因素越来越多、限制越来越严,实现“三大跨越”的基础和前提是产业结构和增长方式的率先跨越转变,就必须按照咬定科技创新这“一个根本”,提高科技自主创新能力,把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作为科学技术发展的战略基点和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这对于指导现代化建设和科技工作具有深远的历史意义和重大的现实意义。

篇6

《沂蒙情》不仅获得了观众的热捧,也获得首都专家的一致好评。《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看点新、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展示了临沂深厚的文化底蕴,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例题 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同时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他们精心编排了历史故事柳琴戏《王祥卧鱼》、现代柳琴戏《沂蒙情》,通过声光电等现化表现手法,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这一临沂文化创新的微小视角,可以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以改革创新促使文化发展始终拥有源头活水的思路与努力。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感受?

解析 本题要求同学们运用《文化创新》的相关知识分析上述材料。《文化创新》主要包括文化创新是什么;为什么要进行文化创新;怎样进行文化创新。从材料看,“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体现了文化创新有利于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临沂“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体现了文化创新必须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面向世界,博采众长;临沂精心编排历史剧,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体现了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是继承传统,推陈出新。

答案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是文化创新,文化创新能够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我们可以透过现代柳琴戏《沂蒙情》,看到临沂以改革创新推动文化发展繁荣。②加强文化内容与形式的创新。临沂紧跟传播手段创新、业态创新、科技创新的潮流,将内容与形式、作品与载体、文化与科技的创新完美结合。③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坚持海纳百川、融会贯通,不断增强地方传统戏曲柳琴戏的时代感和吸引力。④继承传统,推陈出新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之一。临沂深挖当地的历史文化资源,将传统文化注入时代精神之中,使传统柳琴戏焕发出异彩,更具魅力与观赏力。

点拨 对待传统文化既要继承,又要发展,文化的发展并不是在继承之后才发展,而是在继承的基础上发展、发展的过程中继承。继承是发展的必要前提,发展是继承的必然要求。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文化创新要自觉投身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充分认识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时代意义,关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理解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基本需求,创造出无愧于时代和人民的文化作品。

1. 只有适应群众文化需求新特点新变化的新的艺术样式,才有旺盛的生命力;只要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多层次、多样化、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文化创新就有坚实的依托。这是因为( )

A. 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源泉和动力

B. 人民群众是社会实践的主体,也是文化创造的主体

C. 满足人民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是文化创新的根本目的

D. 文化创新是文化永葆生命力的重要保证

2.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深刻指出,文化引领时代风气之先,是最需要创新的领域。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须臾离不开新的文化创造。这里突出强调“新”是因为( )

①文化发展的实质就在于文化创新 ②文化创新可以不断推动社会实践的发展  ③文化创新可以促进民族文化的繁荣  ④离开了创新,文化就会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A.①②③ B.②③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3. 只有立足中华文化丰沃土壤,从源远流长的传统文化、激昂奋进的革命文化、争奇斗艳的民族民间文化中汲取养分,创新的灵感才会不断涌流。这表明( )

①我们不能离开传统,空谈文化创新 ②面向世界,博采众长是文化创新的基本途径 ③传统文化是我们进行文化创新的资源 ④立足于社会实践是文化创新的根本途径

A.①③ B.②④ C.③④ D.①②

4. 电视连续剧《沂蒙》是临沂继大型红色水上实景演出《蒙山沂水》、电影《沂蒙六姐妹》后推出的一部文艺精品。《沂蒙》从唯物史观和民族大义的高度,创新思维,将发生在沂蒙老区的真人真事,通过原汁原味、质朴真实的拍摄手法和场景设置以及平实的方言和朴实的表演,彰显了沂蒙人民的人性光辉和人格魅力。这启示我们( )

①文化创新必须立足于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 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主旋律作品创作的源泉 ③艺术来源于客观,灵感来自于主观  ④要积极创新文化内容、形式和手段

A.①④ B.②④

C.①③④ D.①②④

5. 来自文化部、中国艺术研究院、中国戏曲研究所、中国剧协、中国戏曲学会等6位我国戏剧界著名专家学者纷纷表示,《沂蒙情》是一台较好传承了传统地方戏剧艺术和表演艺术的优秀剧目,是当下红色现代题材剧中一部不可多得的、具有影响的优秀剧目,突出了柳琴戏的艺术性、观赏性,主题深刻鲜明,情节生动感人,唱腔优美动听,舞美新颖独特,新看点、亮点多,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思考《沂蒙情》的成功对于创作红色现代题材剧有何启示?

篇7

关键词:金融危机;高校科技创新;区域经济

近年来,金融危机频繁发生,我国经济发展受到严重影响,区域经济发展困难。科技的发展使人们看到经济发展的新希望,利用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普遍重视。因此,在金融危机视角下,研究高校科技创新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对于缓解金融危机,促进我国经济发展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

1、高校科技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意义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科学技术逐渐渗入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科技在经济领域的巨大优势引起社会各界的高度重视,各高校也越来越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高校不断深入市场经济规律以及科学技术研究,积极培养学生的知识创新能力和技术创新能力,有利于学生进入经济技术前沿,丰富知识,提高创新能力。高校的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新型人才,能够极大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

2、高校科技创新存在的问题

2.1投入力度小

高校极其重视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进行科技创新研究。虽然高校开设了许多科研项目,但是仍有一些高校科研项目投入力度小,缺乏足够的资金支持。这使得这些科研项目的研究难以取得有效成果。

2.2科研水平不高

高校的科研项目大多由学校教授负责,而教授不仅负责科研工作,还要负责教学以及学生管理的工作,难以集中精力进行科学技术研究。另外,大学教授的专业知识相对与国家科技人员来说相对薄弱,技术知识的缺乏使高校科研项目缺乏专业的科研人才,科研项目的研究层次相对较低,无法满足市场经济对人才的需求。

2.3科技创新成效不明显

在高校进行科技创新研究的过程中,由于过分强调创新,有些科研项目存在研究时间长,师资力量投入大,科研成效不明显的问题。同时,高校的科技创新研究大多重视理论知识,缺乏实践锻炼。这使得高校科研成果在现实经济生活的使用中出现一系列问题。另外,高校教师同时面临繁重的教学任务,竞争激励的职称评估等压力,在科技创新的研究中,缺乏足够的投入,甚至出现应付上级的浮躁心理。这些问题造成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成效不明显。

3、提高高校科技创新能力,推动区域经济发展的途径

3.1培养适应区域经济发展的创新型人才

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生存发展的关键。金融危机的频繁发生对我国经济造成极大的冲击。培养创新型人才,提高高校学生创新能力,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因此,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不断提高学生创新能力。首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在教育过程中不仅强调学生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应,也要注重学生自身的身心发展。教师要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积极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有利于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发现问题并加以思考分析。通过这种方式充分开拓学生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另外,在教学评价的过程中,教师大多以学生掌握知识的多少为测评依据。这种评价方法使得学生拥有丰富的理论知识,但是缺乏实践技能,造成大学生在走进社会后,能力受到质疑。因此改进传统的教学评价观念,在教学评价中,加入对学生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等方面的测评,全面考察学生素质;其次,高校教育应面向大众、积极推广终身学习的观念。高校教育对于专业人才培养,道德素质提升有着重要意义。因此,国家应继续实施高校扩招的方针政策,为我国经济发展准备人才。国家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的研究中,不仅要注重知识型人才的培养,还要注重技术型人才的培育,积极支持技术型学校的发展。同时,国家应积极鼓励社会力量参与高校办学。社会力量能够为高校科技创新能力工作提供资金、就业岗位、科研项目等方面的支持,高校科技创新与企业经济利益挂钩,实现高校科技创新人才培养和区域市场经济发展相互促进;最后,开设网络课程,实施远程教育。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快速发展的趋势下,有些人缺乏系统的高校教育,知识技能不过关,无法适应经济发展。对于这种情况,高校应加大投资力度,开设网络课程。远程教育的实施突破了时间和空间限制,有利于人们在市场经济生活中及时充电,完善技能,提高创新能力。

3.2健全高校管理体制

由于传统的高校管理体制受政府限制,高校在管理上缺乏灵活性,不利于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此,必须健全高校管理体制。高校应借鉴国外产学研相结合的科研方式,积极引入企业参与学校科技创新能力研究,建立完善的产学研合作体制。高校要加强科研组织之间的沟通合作,相互学习,促进科技资源共享。产学研合作有利于充分调动高校科技创新的积极性,为企业提供创新型人才。同时,高校应对科技创新提供制度保障,制定相关规章制度,积极鼓励高校教师进行科研训练,为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制度环境。另外,高校应将科技创新工作纳入教师评估体系中。在高校教师职称评定,评优评先等方面加入科技创新成果测评,激发教师进行科技创新的热情。健全的高校管理体制是进行科技创新研究,促进区域经济发展的前提。

3.3完善科研体系

首先,提高科研人员知识技能。高校在进行科技创新研究时,应注重提高科研人员技能。引进先进人才对科研项目进行指导,鼓励科研人员积极进修,完善自身知识储备,提高科研技能。另外,加强高校间合作,促进人才的流动,相互借鉴科研技术和科研成果,组织相同领域的科研人员进行技术经验交流;其次,高校应建立健全的奖励机制,将科研人员的科研成果同教师工作和经济利益评定挂钩。对取得巨大科研项目的教师进行资金和职位提升奖励,培养优秀的科研人员。

3.4高校科技创新工作要结合区域经济发展

首先,高校要认真审视自身特点,找准自己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位置。对于政府重要扶持的高校,应增加对这些高校科技创新工作的投入,引进先进师资力量、提供优质设施服,提高科研水平。对于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处于辅助地位的学校,这些学校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高校应正确对待自身特色和不足,在区域经济发展中,寻求新的科技创新途径。科研水平相对较低的学校应积极开展与其他高校及企业间的合作,在实行产学研合作模式,不断提高科研水平;其次,各高校应逐步推广科技创新工作,提高学生科技创新能力。有一些省份的普通本科院仍未开展科技创新工作,没有具体的科研项目。针对这一现象,高校应不断提高自身的办学水平,找到本校的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特长,逐渐开展相关科技研究。

3.5重视企业主体地位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中,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对我国经济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高校科技创新工作大多采取与企业合作的产学研合作模式,因此,应积极重视企业的主体地位,加快企业转变经营方式,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企业在市场经济中的主体作用。首先,政府应积极支持企业开展技术创新工作。政府要加强对经济的宏观调控,制定有有利于企业科技创新的相关经济政策,为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提供宽松的政策环境。同时,政府要积极完善经济生活中的各项制度,贯彻实施有利于企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对企业的经济技术创新予以充分支持;其次,企业领导应充分认识科技创新的重要性,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员工科技创新的积极性,将科技创新成果与员工的经济利益和工作岗位调动相联系,加快企业科技创新工作进程。另外,企业应加强信息建设,积极搜集市场经济信息和科技创新信息,深入探索科技创新与市场经济的相互关系,促进企业不断提高科技创新能力;最后,企业应加强制度改革,健全企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创新在利益分配中所占比重,促进科技创新能力的培养,使企业通能够过科技创新解决在市场经济中遇到的问题。

3.6积极发挥政府作用

政府应转变自身职能,积极探索适合科技创新的经济体制。首先,政府要制定与区域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政府要制定相应法律政策,支持区域经济发展与高校科技创新。为高校科技创新研究提供法律保障。另外,政府应放宽对高校的管理,鼓励高校自主办学,增强高校科技创新自;其次政府应针对高校的各项科研项目制定相应的政策,积极发挥政府作用。科技创新工作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从而获得社会的认可,得到相关部门的资金支持;最后政府要加强对产学研合作模式的监督和引导。政府要正确认识产学研合作模式对区域经济发展的重要作用,并将其纳入区域经济宏观调控规划。同时,对于产学研合作模式,政府应设立相关法律进行法律保障,规范产学研合作模式,使高校科技创新与区域经济发展有法可依。另外,政府应对产学研合作模式提供政策支持,减免相关税收,提供财政补贴,设立专项基金,促进产学研合作健康发展。

4小结

近年来,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发展造型严重影响。在探索新的经济发展出路中,科技创新能力引起人们的高度重视。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促进区域经济发展成为新的研究课题,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高校科技创新能力不仅能够推动区域经济的发展,而且对于我国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探索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新出路具有重要意义。

作者:李明杰 单位:河北金融学院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 科技创新;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

中图分类号 G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9671-(2012)052-0229-01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经济全球化、信息化的不断推进,可持续发展和创新社会的进一步深入,迫使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管理工作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关注热点,而科技资源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直接影响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科技创新又是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不竭动力。科技资源的稀缺性和期望效用最大化共同决定着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必然成为全球各管理部门的核心问题。

1 科技创新的概述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广泛应用,科技创新成为热点问题。科技创新主要是指方法、流程、技术上的创新,也包括新发明、新创作和技术成果的商业化、产品化等。我国要尽快建立和完善高新科技创新体制,推进科技创新进程,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加大对科研机构的投入,从而形成科技创新体制,促进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

2 科技创新的途径分析

2.1 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强化国际间的合作研究,主要是利用其研究平台和基础设施,掌握先进的创新途径,这对于提高自身的科研水平及其研究效率具备非常大的意义。就具体学科来讲,在研究的广度和深度上,国外专家的研究对象是非常明确的,而且精力相当集中,积累的经验也比较丰富,再加上学术交流比较频繁,基本上都是顶级的专家,能够对于某一个学科的问题进行展示。这样一来,我们就能够掌握本学科的前沿进展,并且开拓研究视野,并与国际同行建立联系,为自身研究工作奠定基础。

2.2 鼓励参加国内学术交流

在我国,学术交流互动比较多,依照不同的学科,每一次都安排相关的人员参加,一方面,可以了解一些相似单位的研究近况,并且掌握发展动态,查找自身的不足;另一方面,能够发现哪些技术有了突破性进展,是否已经和国际接轨,实验设备是否已经更新。其实,最重要的是如何与对方技术合作,加速相互之间的交流和互动。

3 科技资源的概述

科技资源是科技活动的物质基础,包括人力、财力、物力和管理、组织、信息、实验方法、实验材料、实验数据等硬件与软件所有要素的总和。它是科技创新的成果,是推动经济不断发展和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动力,是人类实践活动的基础,强调科技资源与管理者之间的相互作用。

科技资源分类有多种方式,按其包括内容分类,可总结为四类:来自政府的科技财力资源;从事科技活动的人力资源;科技活动工具与场所资源;科技知识信息资源。按存在形式可分为有形资源和无形资源;按使用情况可分为投入资源与产出资源;按资源内容可分为财力资源、人力资源、知识信息资源。 人力资源、物力资源与财力资源是最基本的科技资源,并且他们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影响。不同组织的核心科技资源也不相同。科技资源在科技活动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决定着科技发展水平,影响着经济的全面发展。

4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与途径

4.1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概述

科技资源优化配置就是指根据一定的发展要求,最大限度的使科技资源进行有效合理的分配、使用和组合。目前我国对科技资源优化配置问题在认识上和实践上存在着一些问题:如对“科技资源应是第一资源”还缺乏深刻认识,在科技资源的战略决策、具体布局上和国外还有很大差距;科技投入存在一些问题:如科技投入总量还是不足;财政科技拨款比重不大;科技投入结构不合理,急需优化;科技投入管理体制需要改进;人力资源配置强度不够等问题;科技资源使用率低。

4.2 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通过以上分析,根据我国当前的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现状,总结国外的成功经验,针对我国现行科技资源优化配置中所出现的问题,提出以下几种提高我国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途径。

4.2.1 在财力资源方面上,加大科技投入

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科学技术事业已成为我国的重要事业,而政府的财政科技投入在总的科技财力资源优化配置中占重要作用。从前面分析的我国当前现状和与国外对比来看,我国在科研投入上还存在许多问题,要解决这些问题,我们必须以“科技兴国”为总的指导方针,发挥政府对科研投入的主导作用,重视科技与教育,切实提高我国的科研投入水平,政府投入起到模范作用;优化科技投入的方针政策,使企业成为科研投入的主体,国家要制定鼓励大中型企业加大科研投入的相关政策、法规,鼓励企业进行新产品、新技术的研发,优化企业进行科研投入的软环境,使企业成为科研开发的主体;淡化区域限制,以是否有利于科技进步为判断标准,形成科研投入的多元化体系,形成国家拨款、企业自筹、银行贷款、民间吸资的多渠道科研投入体系;转化科研成果,可通过法律、行政手段,提高科研投入的使用率,调动科研人员的积极性,促进企业的发展。

4.2.2 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

随着科技革命的不断推进,科技人力资源也越来越重要,人才资源将成为基础资源。我国应制定相应政策,支持科技人力资源的优化配置,如实现人才市场的体制创新,人才资源管理的创新,促进人才流动,加快社会保障建设,教育体制改革等。

5 强化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策略

5.1 加强战略研究

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也需要一定的战略来指导,我们要提高对战略研究的重视程度,组织专门小组进行讨论研究;战略研究要跟踪国际发展动态,使我国的科研发展与国际接轨,从自身情况出发,内容明确,突出重点,提出合理的战略方针,支持重点领域的优先发展。

5.2 科技成果管理

为促进科技成果的管理,科技管理部门要应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大力支持具有技术优势和市场发展前景的科技成果;政府部门应监督管理科研过程;表彰和奖励那些在关键核心技术领域里获得知识产权的产权人;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的统计制度,定期重大科技成果。

在以数字化、信息化、网络化为主导的高新技术产业革命下,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管理显得尤为重要。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离不开科技的创新。任何方式的科技资源的优化配置都要以科技创新为根本,这是科技资源得以有效优化配置的关键因素。因此我们要加强科技创新与科技资源优化配置的管理,实现科技资源的高效配置,大幅度的提高科技资源的使用率,促进经济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雪原,王宏起.基于产学研联盟的科技创新资源优化配置方式[J].中国科技论坛,2007,11.

[2]王宏起,王雪原.区域科技创新资源配置效果的分形评价[J].技术经济,2008,1.

篇9

【关键词】科技创新团队;建设;思考

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科研攻关和科技创新的重要载体,是实现资源有效整合的组织形式,同时也是优秀人才创业的平台。加大科技创新团队建设力度,实施集团式作战是当今“大科技”时代增进科技创新,提高科技创新效率的必然和根本保障,同时也是提升科研单位科研能力与水平,增强国际竞争力,实现我国科技追赶并超越世界先进水平的重要举措。

1 科技创新团队的具体内涵

1.1 科技创新团队的概念

科技创新团队主要依托的是国家或省级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重点学科等创新平台,围绕优秀领军人才组建科技团队,实现科技资源的有机整合;主要从事对经济社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国家安全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基础研究和支撑引领作用的的应用性研究。创新团队的学术水平在同行中应具有明显优势,所从事的研究应具有明确的产业化前景或知识产权目标,技术路线和研究方案具有创新潜力且具体可行。创新团队应具有相对集中的研究方向和共同研究的科技问题,专业、年龄结构合理,且人员之间应该是在长期合作基础上形成的研究集体,任务分工明确,合作机制良好,协作氛围浓厚,对团队所承担的研究任务能投入足够的时间和精力。

1.2 优秀科技创新团队的特点

1.2.1 共同的价值观

即团队成员之间对团队理念、学术道德、创新为本有共同的追求。和而不同,,共同进步是科技创新团队文化的精神内涵。

1.2.2 良好的创新素养

科技创新团队重在“创新”二字,极力追求开拓性的思维和争创一流的学习精神是团队建设努力的方向。

1.2.3 清新严谨的治学学风

良好的学风是科技创新团队的灵魂、气质和立足之本。优秀的创新团队营造的是学术包容、失败宽容、自由平等的学术风气。这样有利于团队成员之间的相处更为融洽,有益于创新火花碰撞激荡,使创新研究的氛围更浓厚。

1.2.4 浓郁的合作氛围

创新团队要在充分尊重个人兴趣和成就的基础上,大力弘扬团队合作精神,营造协同攻关、顾全大局、和谐共进、团结奋斗的氛围,塑造创新团队的向心力和凝聚力。

1.2.5 开放的文化理念

在创新团队中要倡导有高远的全球视野,重视不同文化的沟通借鉴、合作交融,大力加强科研合作、学术交流与合作。开放的文化理念对以创新为已任的团队而言是一种氛围、一种动力,更是一种优势。拥有厚重文化底蕴的科技创新团队,无论规模大小都势必稳固与优秀。

1.3 创新团队的结构

创新团队应该由五个组成部分,分别是团队带头人、核心层、执行层、辅助层及协作层。

1.3.1 团队带头人

创新团队带头人作为科技领军人才,必须具有高深的学术造诣和创新性学术思想,品德高尚,治学严谨,具有较好的组织协调能力和合作精神,应把握团队的科研方向,引导、领导团队成员开展科研创新。同时具有战略眼光、关注长远利益、聚集团队核心能力,兼顾团队人才培养,实现个人与团队创新能力的共同提升。

1.3.2 核心层成员

核心层成员要求掌握所处专业的发展前沿,并具有带领团队小组成员开展某个科研方向的学术水平和组织协调能力。该层次成员思路活跃,创新意识突出,大局观较强,数量不要求过多,也许只有2-3个,这取决于团队的研究方向。

1.3.3 执行层成员

执行层成员即创新团队普通成员,应来自不同专业领域,知识结构呈互补交叉型,利于开展具体工作,符合团队集成创新的要求。

1.3.4 辅助层成员

辅助层成员指从事实验室管理、资料收集和后勤保障等科研辅助工作的人员。

1.3.5 协作层成员

协作层成员是创新团队应用生产实践的合作者,包括企业、协会、中介等机构,协作层成员构成了创新团队社会网络,是对团队领域的延伸;创新团队借助社会网络可以获得信息和互补性资产两种资源,从而支持创新团队创新使命的实现。

1.4 创新团队的分类

根据创新团队从事工作的内容和特点,可以分为基础研究团队、应用研究团队、开发型团队以及综合型团队。

1.4.1 基础研究创新团队

基础理论研究是科学进步的基础,基础研究创新团队应以基础理论研究为主,致力于研究学科发展的基本概念、基本理论和基本方法,促进学科的深入发展。其研究周期较长,成果多体现为专著或学术论文,且不能直接转化为生产力,经济效益是间接地或者潜在的,成果的性质具有公益性和无偿共享行。

1.4.2 应用研究创新团队

应用研究团队主要实现的是基础理论如何应用到实践,为解决现实存在的问题提供新方法、新技术、新产品。成果除了科学论文、专著还有专利和新产品等。团队的组建具有针对性,实用性,成员既有理论基础扎实的科研人员,也有实践经验丰富的技术人员,规模较大。该类型团队的研究周期也比较长,一般都在3-5年以上。

1.4.3 开发型创新团队

开发型团队负责将现有的科研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以生产实践为主要目的。具体工作是基于应用研究团队的成果(专利、技术或者产品),通过示范推广或者实验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团队规模大,成员成分复杂,涵盖了研究开发人员和具有一定科学素养的技术推广从业人员,甚至销售人员,且上述人员所在单位并非来自单一的科研机构,应该还包括负责推广应用甚至销售的企事业单位。开发型团队项目研究周期一般在2-3年左右,相对较短。

1.4.4 综合性创新团队

综合性创新团队的组建,是为了集成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开发型三个创新团队的优势,弥补单一专业化团队存在的不足。从基础研究到开发,到最终进入推广应用领域,形成现实生产力,瞄准需求,连接源头直至终端,铺设完整的科技产业链。综合性创新团队采取的是科研大协作方式,团队规模巨大,优势显著,应是现阶段推进我国创新国家建设的主体。

2 组建科技创新团队的现实意义

2.1 创造学科品牌,形成特色方向和学科亮点

一流的人才队伍是一流学科发展的核心,更是科技成果得以创新的保证。通过科技创新团队的建设,组织起大量优秀的学术队伍,合理配置人才资源,并在从事研究的过程中培养、锻炼科技人才的创新意识、管理能力、团队精神,提高他们的业务水平,才能使科学研究纵向深入,横向融合,建设出有特色的优势学科。

2.2 充分整合科技资源,是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的组织保证

现代的科学技术研究更多地走向综合化、大型化,大科技时代科技创新主要采用社会建制化的活动方式,科技创新团队是实现科技活动社会建制化的基本单元。为完成一项综合性的科研任务,面对专业化带来的个人知识和技能的有限性,科研人员必须(下转第107页)(上接第64页)转而采取团队方式,应用集体智慧,多学科或跨学科合作。

2.3 有效提高科技创新效率,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需求

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作出了“建设创新型国家”重大战略决择,并把创新提到了实现科学发展、推动民族振兴的战略地位。2006年2月国务院相继了《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和《实施〈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若干配套政策》,着重强调要培养造就一批创新能力强的高水平学科带头人,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优秀创新人才群体和创新团队。

科技创新团队建立可以规范科研人员的行为,有效地把个人目标融入和升华为团队目标;在科技创新团队中成员间可以实现技能互补,通过相互帮助和支持,既能增进工作热情,又可提高队员的创新效率。另外自我管理工作团队形式,可以使管理者主要精力集中于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的重大问题,搞好战略规划,提高管理层的工作效率。

2.4 创新团队建设的重点在团队

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任何学科、任何研究工作仅靠一、两个人是很难发展的,也不具备可持续性。创新团队的建立就是要把具有年龄、学历和知识结构合理,专业知识和个性特点有别的人员组织起来,让不同的知识结构、学术背景和思维模式在工作中相互启发、优势互补、博采众长,形成由学科总带头人、学术方向带头人、骨干后备队伍组成的优秀科学家群体,只有这样,才能形成可持续发展的良好格局。

3 创新团队的管理与支持措施

3.1 重塑学风,提供良好机制

创新和成功都离不开个性特色的充分发挥和团队的协助。良好的学风既有利于个性特色充分发挥,也利于塑造团队内部宽松、和谐、活跃、自由的学术氛围,但学风的塑造离不开严明的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科学化、规范化管理。

3.2 汇聚人才,搭建学术梯队

广开贤路,积极培养和引进国内外领军型人才担任创新团队的首席科学家或科研骨干,鼓励参加各类学术团体并担任一定的职务,扩大影响,提高知名度;打破人才的部门、单位界限,支持跨学科、跨部门、跨单位组建创新团队和聘任团队成员;在专家推荐、专业技术职务评聘、人才引进、辅助人员配备、研究生培养计划等方面给团队带头人及骨干人员予重点支持和倾斜。

3.3 依托人才,争取科研项目

支持和鼓励团队成员申报国家杰出青年基金、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承担国家、省部和国际合作等重大科研项目;开展横向联合和协同攻关。通过各级别项目的实施,培育和申报重大科技成果。

篇10

关键词:农业机械;安全技术;培训;必要性

1概述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蓬勃发展,农业机械化水平有了极大的提高。特别是最近几年,农业机械呈现出了快速发展趋势。但同时制约和影响农业机械发展的因素也有所突显,尤其是农机从业者、驾驶操作人员的科学技术知识、驾驶操作技能严重滞后,无法满足先进生产力发展的需要,也不能有效保障生产作业时的安全,并随之带来一系列安全隐患,导致机械事故、伤人事故时有发生。因此,这就需要基层农机部门本着“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原则,举办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安全技术操作培训班,来提高农业机械驾驶操作人员的技术操作水平和综合素质,提高生产作业效率,降低事故发生率,普及机械常识、技术操作水平和安全作业知识,为农业的增产增收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提供保障。

2农机安全技术培训的必要性和现实意义分析

2.1必要性和紧迫性分析

山西省原平市作为一个农业大市,地大面广,耕地面积119万亩,其中玉米种植面积70万亩。近几年随着农业机械化的大力推广发展,玉米机耕、机播及机收已日渐普遍,但由于玉米收割机、谷物收获机等都是近几年快速发展起来的农业机械,而我市农民驾驶操作人员大部分文化素质较低,对这些新型、先进的农业机械不能正确操作,更缺乏系统性的理论指导和专业实践,使得农业机械故障率居高不下,农机事故也时有发生,农民机手的专业技术水平已经严重跟不上农业机械化发展的脚步,专业技术知识的匮乏已经成为了农机化进一步发展的阻碍和瓶颈,并制约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的发展进程。因此,组织举办农机安全技术培训非常必要,对促进农业机械化发展、农民增产增收有着现实意义。

2.2社会需求性分析

(1)随着农业机械使用数量和使用率的大幅提升,农机产品呈现出了复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农民在选择农业机械上存在盲目感。

(2)农机从业人员缺乏系统性、规范化教育,宏观产业理念和市场经营理念匮乏,不符合现代农业发展需求,急需在理念和思路上予以引导和支持。

(3)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文化水平较低,技术安全操作不规范,全国各地的农机使用事故时有发生,提高农机生产技术操作人员的综合素质,已成为政府部门刻不容缓的工作任务。

2.3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经过系统化培训,驾驶操作人员可以详细了解各种品牌农业机械的性能、工作原理、维修保养知识,使自己能因地制宜选择适合本地种植、收割的新型农业机械,最大化提高其经济效益。以近年来蓬勃发展的玉米机收为例,由于玉米联合收割机成本较高,农民买回机械就迫切投入使用,在机械性能、操作规程等方面欠缺专业知识,机械事故、伤人事故经常发生,既不符合科学发展的理念,也使生产效率大幅度降低,原本每天80亩的设计作业面积,由于各种原因成倍下降,有的每天仅能作业20~30亩,有的使用者甚至天天修车,造成了资源浪费,效率低下。通过组织专门的技术培训,着力解决难点疑点问题,大幅度提升作业效率,有效减少伤害事故,从而收到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2.4现实意义分析

通过农机安全技术培训,不仅有利于农机操作人员系统性地了解掌握农业机械发展理念,还有利于其正确操作新型农业机械。具体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培养学习型、创新型新型农民

传统农民没有也不需要掌握太多的科学文化知识,技术单一,生产主要是自产自销,也不懂得经营,不谋求更多的收益和更高的利润。这种原始理念已跟不上时代的进步和现代农业的发展需求。而新型农民应该具有一定的科学文化知识,拥有基本的学习和钻研精神;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生产、劳务经济等方面的知识,熟练掌握多项生产技能和技巧;具有较高的技能素质,熟悉和会用现代农机技术;具有一定的经营管理与创业能力,能充分利用人、财、物和土地等资源进行生产,并获得较高的经济收益。通过培训,要使这些新型农民发展成为农机专业化生产、产业化经营的高素质的劳动者和带头人,成为促进农村经济供给侧改革的中坚力量。

(2)有利于新技术和新机具的推广使用

我国各级政府为了支持农业发展,促进农业的机械化和现代化,对于农民新购置农机给予了相应的财政补贴优惠政策,在很大程度上推动了新技术、新农机的推广使用,而新型农业机械与传统老旧农机在操作使用和维护保养方面存在着诸多的差异,农民不仅需要较长时间来接受新技术,而且容易操作失误或者增加维护保养费用,降低新型农机的产能效率。通过培训,能够让农民接受比较系统和全面的学习教育,了解目前新技术和新农机的特性,有效提升操作技术水平和科学维护保养的意识和能力,为新型农机具的推广起到积极的示范、推动作用。

(3)有利于保障农机安全生产

目前,各种农业机械设备在农村地区当中获得了广泛的应用,并成为了农民增收的重要手段之一。但是农机操作和驾驶人员接受的正规和系统的安全驾驶培训较少,机械常识以及交通安全法律知识匮乏,他们的安全驾驶技能和安全意识比较差,应急处置能力较弱,法律意识淡薄,这些都给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埋下了隐患。通过系统和正规的农机安全培训教育,不仅能够在驾驶技术方面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更能够从安全意识上引起他们的高度重视。

3农机安全技术培训的思路、方法和内容

(1)充分发挥基层农机部门的技术优势,为农业机械化良性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和有力推动作用。基层农机部门作为农业机械化工作的专业部门,拥有农机技术、农机安全和农机培训方面的专业经验和专业优势,对基层农村、农民和农机驾驶操作人员情况也比较了解,又拥有良好的群众基础,能够为农机培训提供专业技术保障,便于组织和开展培训工作,同时也能够有力地推动和促进农业机械化良性、快速发展。

(2)专注科技创新开发,探寻农机安全技术培训的新思路,新模式。农机安全技术培训,要注重科技创新开发,注重对受训者的技术与理念的并轨传输,思路和创新能力的引导培养,利用理论研讨、专家讲座、电子授课、现场实践等多维立体化教学,采取各种群众喜闻乐见、易于掌握的形式,积极探寻农机技术培训工作的新思路、新模式。

(3)深入农村,以点带面,进行现场示范。深入农村社区,田间场院,以点带面,辐射周边,现场示范,实地应用。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充分发挥科技示范带头作用,并从农机操作者的薄弱环节和适用性入手,着力解决实际生产作业中遇到的问题,使他们的生产作业效率大幅度提升,人身伤害事故大幅减少,最终达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双提升的目的。

(4)有效整合资源,政府统筹,部门协调,争取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最大化。加大培训支持力度,有效整合资源,政府统筹,部门牵头,争取财政、科技等各有关部门的支持和参与,形成综合协调机构,集中资金,统筹规划,分工协作,优势互补,使农民培训工作的效益达到最大化,提高农民的专业技术水平和适应市场的能力。同时通过培训,产生技术和理念的衍生和辐射效应,使阶段性的培训发挥长效作用,为农村经济的发展和腾飞作出巨大的贡献。

(5)因地制宜,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开展不同侧重点的培训。在玉米机收率较高、玉米联合收割机保有量较高的地区,侧重开展玉米联合收割机安全技术培训;针对玉米联合收割机常有发生的因违反操作规程导致的伤人事故,机器保养使用不当和防火灭火知识欠缺等发生的火灾事故,侧重开展联合收割机操作规程、防火灭火知识、灭火器使用等方面的知识培训。在丘陵山区手扶拖拉机等小型农业机械保有量密集、使用频繁的地区,侧重开展小型农业机械的安全技术培训;针对因操作不当、非法载人等引发的安全事故,重点开展小型农业机械的技术操作、安全运行知识等方面的培训。

(6)关于培训内容。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安全技术培训内容可以分为以下几个部分:①法律法规类:《中华人民共和国道路交通安全法》《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条例》《联合收割机及驾驶人安全监理规定》以及各省地方出台的农业机械监督管理办法等法律法规,这是农机驾驶操作人员的必修课,也是农机从业者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在进行法律法规培训的同时,更要注重对守法观念意识方面的教育。农民普遍存在法律法规是对自身的约束的落后思想,要注重法律法规是保护自己、维护自身合法权益的有力武器的思维导向教育,要让广大农机驾驶操作人员不仅知法守法,还会懂法用法。②操作规程类:常见的农机事故和机械故障大多是由于违法操作规程造成的,利用事故警示、现场模拟等方式,将操作规程教育深入人心,同时还可将风险、应急处置等内容纳入培训教程。③操作使用类:除了将基本的维修保养知识纳入培训内容外,应将节能减排理念、作业驾驶技巧以及倒车影像、GPS测量、车况监控等电子设备应用技术纳入培训教程。④综合技术类:改变单一传统的种、收技术培训,要将饲料青贮、秸秆综合利用以及农产品初加工等产业化、链条化的现代机械生产技术传授给农民,注重系统和多元化的技术指导。⑤发展理念类:发展方向、经营理念的教育引导,在社会飞速发展、产业结构快速变革的时代有着重要的意义,将产业思维、互联网+思维、市场营销与农业机械发展战略思维有机结合,促进受训者由只管生产不懂营销的传统农民模式向为生产经营服务销售于一体的现代新型农民转变。

参考文献:

[1]许泽民.谈山区农机科技培训存在问题与对策[J].农机使用与维修,2016,(01):68.

[2]马成东,黄生发.彭阳县农民农机科技培训需求调查报告[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4,(1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