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腰肌筋膜炎的症状及治疗方法

篇1

【摘要】目的:探讨采用按摩加中药热敷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方法:腰背肌筋膜炎患者70例,采用手法按摩加中药热敷治疗10天。结果:经治疗总有效率95.7%。结论:按摩加中药热敷治疗腰背肌筋膜炎见效快、花费少,值得在临床推广。

【关键词】腰背肌筋膜炎;按摩;中药

【中图分类号】R686.7【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4-7484(2012)-05-0838-01腰背肌筋膜炎是一种发病较慢、病程较长,以腰背部酸胀、疼痛为主要症状的疾病。好发于中年人以上,2006年7月至2009年3月,我科采用综合疗法共治疗此类患者70例,取得较为满意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资料及方法

1.1临床资料:

1.1.1一般资料。本组70例,男31例,女39例,25-65岁,平均45岁,病程10天-2年,平均1个月。对照组70例,其中男33例,女37例,年龄23-66岁,平均45岁。病程7天-2年,平均33天。所有患者均行腰椎正侧位检查,20例患者行腰椎间盘CT检查。明确诊断为腰背肌筋膜炎。

1.1.2诊断依据。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评定标准》[1]:①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中老年人,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或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走行方向常可触及索条状改变,腰背功能大多正常,X线无阳性改变。

1.2治疗方法:所有患者均要求外带护腰一付,并行下列治疗。

1.2.1对照组行按摩治疗。先用揉按法放松腰背肌肉,手法由轻到重,然后用点按法点压肾腧、腰阳关、八髎、大肠腧、华佗夹脊穴、阿是等穴,以酸胀为度,最后以滚揉法充分放松。

1.2.2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以中药外用,处方如下:红花50g、川芎30g、牛膝30g、元胡20g、南星20g、威灵仙20g、伸筋草20g、木瓜20g、金毛狗脊15g以上诸药研磨成细末,过100目筛,分成7份。准备小布袋一个,每次装入一份药,隔水蒸热,适温热敷患处,凉后移除。每日两次,10天为一疗程。

1.3疗程评定。①治愈:临床症状完全消失,功能恢复正常;②好转:临床症状基本消失,腰部活动明显改善;③未愈:症状及体征无改善。2.结果(见下表)

治愈有效未愈合计治疗组4918370对照组40171370合计893516140χ2=7.19(γ=2)P<0.05。

共治愈49例,好转18例,未愈3例,总有效率达95.71%,较对照组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表明此疗法较常规治疗能够更有效治疗腰背肌筋膜炎,提高生活和工作质量。3.结论

按摩加中药热敷治疗腰背肌筋膜炎具有见效快、花费少、患者易于接受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4.讨论

腰背肌筋膜炎多见于中年以上人群,长期缺少肌肉锻炼和经常遭受潮湿、寒冷影响者,颈腰臀均可被侵犯,有固定压痛点,也称之为激痛点,多位于肌筋膜骨附着处或肌肉肌腱交界处[2]。中医认为此类损伤多由于外伤或风寒所致局部气血淤滞,不通则痛,经络不通筋脉失其所养,故治疗此类疾病应采用活血化瘀、疏筋活络等方法。本法选取川芎、红花活血行气,元胡行气止痛,威灵仙性急善走,能宣通五脏、十二经络,故通经止痹痛。牛膝具有引淤血下行并强壮腰膝之功效。南星能祛风湿、止痹痛,伸筋草通经络,木瓜柔筋止痛,上药蒸热利于药效发挥且有温通的作用,合诸药行气活血、通络止痛,促进血液循环及炎症吸收。手法按摩通过经穴刺激和局部舒筋活络可起到止痛、缓解肌肉痉挛、促进炎症吸收等作用。参考文献

篇2

肌筋膜炎是指由于外伤、劳损或外感风寒等原因、引起人体富有白色纤维组织(如筋膜、肌膜、肌腱、韧带)的一种非特异性炎症变化,又称肌纤维织炎。

资料与方法

一般资料:观察病例共78例,均为我院确诊的背肌筋膜炎。随机分为治疗组及对照组。治疗组40例,男10例,女30例,年龄32~55岁;病程1周~2年。对照组38例,男11例,女27例;年龄33~56岁,病程1周~2年。两组临床资料具有可比性(P>0.05)。

诊断标准:参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拟定: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梗,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摄片检查无阳性征。

排除标准:①年龄在18周岁以下或65岁以上,妊娠期或哺乳期妇女、过敏体质或对本药过敏者;②颈椎病及消化道溃疡、出血者;③合并有严重心脑血管、肝、肾和造血系统等严重原发性疾病,精神病患者。

治疗方法。治疗组药酒方组成:伸筋草30g,刘寄奴30g,防风15g,川芎15g,当归10g,五加皮10g,秦艽10g,桑枝20g,木瓜20g,怀牛膝15g等浸入高粱酒1000ml浸泡7天。先用轻搓发使疼痛部位发热,然后去药酒适量涂于疼痛部位,再施揉、捏、擦、滚等手法,可达到活血化瘀、舒筋活络、松解粘连、软化瘢痕等作用。每次半小时,每天早晚各1次。对照组,口服英太清100mg,早晨饭后口服,1次/日;维生素B1 10mg,3次/日口服;维生素E 100mg,3次/日口服。两组均连续治疗30天。

疗效判断标准:参照《中医诊断疗效标准》,①治愈:背部疼痛消失,活动自如,无复发;②好转:背部疼痛减轻,活动时少有不适;③未治愈:症状无改善。

结 果

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组40例,治愈32例,好转6 例,未愈2例,治愈率 80%;对照组38例,治愈12例,好转22例,未愈3例,治愈率32%。两组疗效比较,治疗组明星优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后症状计分与治疗前比较均有显著降低(P<0.01),治疗后治疗组在肩背疼痛计分的改善方面明星优于对照组(P<0.05)。

治疗后半年随访:采取电话或门诊等方式治疗结束后半年随访,治疗组治愈32例中30例随访复发3例,复发率为10%;对照组治愈12例中获访12例,复发5例,复发率为42%。对照组复发率明显高于治疗组(P<0.05)。

讨 论

肌筋膜炎,潮湿、寒冷的气候环境,是最多见的原因之一,慢性劳损为另一重要发病因素,肌肉、筋膜受损后发生纤维化改变,使软组织处于高张力状态,从而出现微小的撕裂性损伤,最后又使纤维样组织增多、收缩,挤压局部的毛细血管和末稍神经出现疼痛。其他如病毒感染、风湿症的肌肉变态反应等都是诱因。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弥漫性钝痛,尤以两侧腰肌及髂嵴上方更为明显。局部疼痛、发凉、皮肤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疼痛特点是:晨起痛,日间轻,傍晚复重,长时间不活动或活动过度均可诱发疼痛,病程长,且因劳累及气候变化而发作。查体时患部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点,触摸此点可引起疼痛和放射。有时可触到肌筋膜内有结节状物,此结节称为筋膜脂肪疝。临床诊断:①局部疼痛、发凉、麻木、肌肉痉挛和运动障碍;②疼痛常于清晨发作,活动、热敷后减轻或消失;③有明显的局限性压痛;④用普鲁卡因痛点注射后疼痛消失。辅助检查:X线检查无异常,实验室检查抗“O”或血沉正常或稍高。

肌筋膜炎属于中医“痹证”、“伤筋”等范畴。背肌筋膜炎主要以肩背部疼痛为主。本病病多因患者久居寒冷之地,或贪凉受寒,或冒雨涉水,后劳汗当风,以至风寒湿邪侵袭人体,注于筋膜、肌肉、经络,使气血痹阻而发病。如《素问・痹论》所言“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笔者观察本病发病年龄并非多发于老年人,也并非多由久居寒冷之地,或贪凉受寒,或冒雨涉水,后劳汗当风等引起。而很大一部分病例多有长时间上网,伏案工作,使肌肉、筋膜等长时间处于紧张、牵拉和痉挛等状态,使筋肉络脉过度疲劳而虚损,这和周氏研究的肌筋膜炎病机探讨相一致。或由于工作或生活中的扭伤使肌肉、筋膜牵拉损伤,若迁延失治,筋络失于温煦濡养,失温养则虚,虚则不耐劳损,久之病情加重是筋肉络脉形成慢性劳损。如《素问.评热病论》“邪之所凑,其气必虚”、《济生方・痹》“皆因体虚,腠理空疏,受风寒湿气而成痹也”。而《灵枢・百病始生》说的更为透彻:“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故而,背肌筋膜炎多为“虚实夹杂”、“本虚表实”的病证。而“筋络亏损、失于温养”基础上复感风寒湿邪的寒湿凝筋为主兼气滞血瘀是筋膜炎的基本证型。故温筋通络、散寒除湿、行气活血为治疗本病的治疗大发。依据《素问・血气形志篇》“经络不通,病生于不仁,治之按摩醪酒”。醪酒就是用来配合按摩而涂擦的药酒。本治疗方法,操作简单,疗效可靠,有立竿见影之效,除对酒精过敏的患者外,无任何不良反应。特别适用于长期西药治疗使胃肠受损的患者。

参考文献

1 柳更新,主编.中西医结合临床疼痛治疗学.沈阳:辽宁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9-210.

2 王衍全,杨豪,主编.中医伤筋学.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6:194-195.

3 张伯臾,主编.中医内科学.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265.

4 周贤刚,钟渠.基于聚类分析的肌筋膜炎证侯分类及其病机治发探讨.中医杂志,2008,49(10):924-926.

篇3

摘要目的:探讨中药热盐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临床疗效和辨证施护。方法:将97例肩背肌筋膜炎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采用中药热盐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疗,2次/日,每10 d为1个疗程;对照组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2次/日,每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比较两组患者疗效。结果:观察组患者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中药热盐包外敷配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治疗效果显著,适宜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关键词 肩背筋膜炎;中药热盐包;辨证施护;疗效

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86

肩背肌筋膜炎是机体受到寒冷、潮湿及急、慢性劳损等刺激引起的一组非特异性炎症反应[1],以颈肩和腰背肌疼痛坚硬、沉重如山、活动不灵、肩臂酸困及麻木为临床表现。患处肌肉发僵、压之酸痛或触及有条索状,久坐久睡、劳累及天气变化后疼痛加剧。临床中治疗肩背肌筋膜炎的方法繁多,如推拿手法、针灸、走罐、隔姜灸等,疗效不一。笔者在临床中通过中药热盐包外敷结合推拿手法治疗肩背肌筋膜炎49例,疗效显著。现将方法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选取2010年10月~2012年6月在我科住院治疗的肩背肌筋膜炎患者97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9例和对照组48例。观察组男21例,女28例;年龄30~65岁,平均43.4岁;病程7 d~24个月。对照组男18例,女30例;年

作者单位:471002洛阳市河南省洛阳正骨医院康复一科

许文:女,本科,主管护师,护士长

龄27~65岁,平均41.6岁;病程1~30个月。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纳入标准按照《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2]拟定:(1)颈肩腰背肌疼痛、酸困不适、肌肉僵硬、触之有条索状硬结、有沉重感,天气变化后症状会加重。(2)有慢性劳损、外伤后治疗不当、感受风寒湿邪等病史。(3)肩背肌有压痛,发病肌位1~2个居多。(4)实验室检查无明显异常,X线检查无阳性体征。

1.3排除标准(1)局肌皮肤破溃或有脓结。(2)皮肤过敏者。(3)孕妇。(4)肿瘤患者。

1.4治疗方法

1.4.1对照组加强患者的健康教育,注意保暖,避免受凉;采用单纯推拿手法治疗,推拿时手法适宜,不可过重。患者坐于方凳上或俯卧于治疗床上,将治疗巾放于患处,先采用推法在肩胛部肌肉治疗5 min左右,使局肌肌肉放松。然后以较重的压法、拿法在肩背部腰肌肉治疗5 min左右,再找出疼痛点或条索状结节,在其上做连续性滑动按压,再用拇指弹拨3~5遍,弹拨后再用轻柔的手法按揉条索结节。同时,点按风池、大椎、肩井、天宗、环跳、委中等穴5 min,以滚法按揉拿捏肩胛背肌,再按肌纤维走向理筋。有小关节紊乱者予以纠正,最后以滚揉、环摩、轻叩等手法使局肌发热而结束治疗。2次/日,每次30 min,每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4.2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热盐包外敷。患者在中药热盐包外敷后1 h再行推拿手法治疗。采用透骨草、伸筋草、海桐皮、威灵仙、制乳没、川椒、桃仁、红花、白芷、防风、急性子、苦参、制川草乌、苍耳子等药物,同大青盐搅拌均匀,放入棉布制作的双层袋子密封,放微波炉使用中高火加热2.5~3 min,温度达60~70 ℃,用大毛巾包裹平铺放于肩背肌等疼痛肌位,外用毛巾被遮盖,依据患者耐受程度每3~5 min 更换不同的肌位,也可固定于患处。冬季注意保暖,暴露部位加盖衣被;药袋温度不宜过高,以患者耐受为度。制作中药热盐包时颗粒大小均匀,采用双层棉质袋子盛放;加热时温度不宜过高,操作过程中注意观察患者局部反应,及时更换不同部位,避免出现烫伤。2次/日,每次30 min,每10 d为1个疗程,治疗3个疗程后评定疗效。

1.5评价标准治愈:肩背肌疼痛消失,局肌肌肉松软,活动自如,无复发。显效:局肌疼痛症状明显缓解,局肌无不适。有效:肩背肌疼痛减轻,局肌皮肤有轻度硬结,发紧,活动稍受限。无效:肩背肌疼痛无明显改善,局肌肌肉僵硬、发紧,活动受到一定影响。

1.6统计学处理采用PEMS 3.1统计学软件,两组患者疗效比较采用两独立样本Wilcoxon秩和检验,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表1)

3讨论

肩背肌筋膜炎又称肩背纤维织炎或肌肉风湿症,该病多是由于肩部肌肉、筋膜、肌腱和韧带等软组织的无菌性炎症引起肩背部疼痛、僵硬、运动受限及软弱无力等症状。多是由于风寒湿邪侵袭,或急性扭伤、长时间的异常伸展、不良姿势等而引起的慢性软组织疾病[2-3]。本病属中医学“痹症”范畴,《素问·痹症》篇云“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本病多因外感风寒湿邪、劳倦过度而使脉络受阻,筋脉拘挛,气血壅滞,不通则痛。故本病临床上多采用祛风散寒、舒经通络、行气活血为主要治疗目的[4]。

中药热盐包是将药物和大青盐加热后在人体局肌或一定穴位,固定或来回移动或回旋运转,利用温热之力,将药性通过体表毛窍透入经络、血脉,从而达到温经通络、活血行气、散热止痛、祛瘀消肿等作用的一种治疗方法。该方法属中医“热熨法”,《素问·玉机真藏论》曰:“或痹不仁肿痛,当是之时,可汤熨及火灸刺而去之。”《灵枢·寿天刚柔》曰:“刺寒痹者内热……刺大人者,以药熨之。”明确提出热熨法可用于治疗各种痹症,如皮痹、肌痹、骨痹等疾病。

有研究证实中药热盐包外敷能改善病变部位的血液循环和代谢,促进渗液吸收,从而减轻或消除关节肌肉组织的炎症反应[5]。方中大青盐味咸性寒,入心、肾、膀胱三经,主明目益气,坚骨固齿,明目乌须,炒热外用有储备热能量的作用;制乳香、没药温筋、通脉活血、散寒镇痛[6],制川乌、草乌、透骨草、伸筋草有补肝肾、强筋骨、舒筋镇痛作用,同时透骨草、伸筋草可以调节肌肉弹性,促进药物的吸收[7]。川椒可散寒通阳,桃仁、红花能活血通经,祛淤止痛;防风、海桐皮、威灵仙祛风胜湿,通络活络止痛;诸药合用热敷,使药物有效成分通过毛孔皮肤吸收进入体内,渗透筋骨,驱风散寒除湿,活血通经止痛,同时配合推拿手法施治,理筋活筋,使局部气血通畅,从而达到治愈和缓解疼痛的目的。本疗法简便易行,值得在临床中推广应用。

参考文献

[1]王福林.中药内服配合手法治疗颈肩腰背部肌筋膜炎200例[J].中医研究,2010,23(12):62-63.

[2]霍明霞,刘铁民.刺血走罐治疗肩背肌筋膜炎40例疗效观察[J].黑龙江医药科学,2008,31(4):62.

[3]杨洸.针刺温灸并用治疗肌筋膜疼痛综合征37例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1,17(7):69-70.

[4]王艳梅.走罐法加针刺夹脊穴治疗腰背肌筋膜炎疗效观察[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1,20(7):841.

[5]朱其卉,黄移生.药盐包热敷治疗颈肩腰腿痛效果观察[J].护理学杂志,2009,24(19):20-21.

[6]徐宏彬,李玲.没药甾酮研究进展[J].医药导报,2009,28(5):617-620.

[7]李志强,鲍铁周,李新生.薰洗方配合牵引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J].陕西中医,2011,32(4):439-441.

篇4

我因腰椎间盘突出症住院治疗,症状缓解出院后,遵医嘱继续用皮腰围护腰。几个月下来,腰好像瘦了不少,腰部支撑力差术说,连消化功能也明显地减退,有时还觉得呼吸不畅。请问,是用皮腰围的原因吗?

安徽东至:钱 枫

皮腰围用于限制腰部和腰骶关节的活动,暂时地起到保护腰椎结构和其稳定性的作用,可辅助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骨折等腰部疾病。

皮腰围护腰的时间一般为出院后的3~6周,以后可酌情而定,如搬东西或拖地等要护皮腰围外,一般情况下就无需再护了。如果应用时间过长,可以引起肌肉的废用性萎缩和腰椎活动度的降低。一旦解除皮腰围后,萎弱的肌肉、韧带不能适应无皮腰围保护下的活动,就可能造成新的损伤和劳损。其次,皮腰围用的时间太长,会引起“束腰病”,影响胸腹的起伏,使呼吸不能正常进行;同时,还会妨碍腹腔脏器的血液循环,影响胃肠蠕动,容易引起腹胀、消化不良、便秘及慢性胃炎等疾病。此外,皮腰围护得时间过久,对肾功能也有损害。因此,要根据不同的病情,尽量减少皮腰围的使用时间,不宜长久佩带;另外,在使用皮腰围期间,要积极地在床上做些腰背肌锻炼,以防止或减轻腰肌的萎缩。所以,你应尽快解除皮腰围,加强腰背肌锻炼。具体锻炼操可咨询您的主管医师。总之,皮腰围不能护得太久,以防止顾此失彼,“禁锢”出新的毛病。

王金山

结节性筋膜炎是怎么回事?

我的胳膊上有一个肿块,肿块周固有疼痛感,到医院就医后,被诊断为结节性筋膜炎。请问,结节性筋膜炎是怎么回事?

山东日照:刘正刚

结节性筋膜炎,又称为假肉瘤性筋膜炎,是一种反应性、自限性浅筋膜的结节性纤维母细胞增生病变,发病原因不明,可能与外伤或感染有关。该病多见于成年人。结节性筋膜炎虽然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但以上肢前臂最为多见,其次是头颈部、躯干的胸壁和后背。该病有两个最重要的临床表现:一是迅速生长的肿块,通常在1~2周出现小肿块或结节,病变处可伴有疼痛、麻木或感觉异常;二是肿块通常较小,一般不超过2厘米,且病变有自限性。

结节性筋膜火位于浅筋膜,病变向上可侵及皮下,向下可侵及肌肉,呈浸润性生长,周边没有包膜。肉眼检查病变为灰白、灰红或黄褐色,显微镜下为稀疏的粘液样基质中有丰富的梭形母细胞,其间可形成裂隙和小囊,可有血管增生、淋巴细胞浸润和红细胞外渗。少数病人可见局灶性坏死、钙化或骨化。由于本病中梭形细胞比较丰富,并可见核分裂相,容易误诊为其他类型的肉瘤,如恶性纤维组织细胞瘤、纤维肉瘤、黏液性脂肪肉瘤等。根据美国的资料表明,结节性筋膜炎的误诊率高达50%,过度诊断为恶性的达20%,高居软组织肿瘤和瘤样病变之首。

由于结节性筋膜炎是一种非肿瘤性病变,临床上治疗主要为局部手术切除,复发率低,不超过 2%,少数病人可自行消失。

黄文斌

什么是先天性肌性斜颈?怎么治?

我在给3个月大的孙子洗澡时发现其颈部一侧有一肿块有些硬,去医院检查后,被确诊为先天性肌性斜颈。请问,先天性肌性斜颈该怎么治?

重庆市:王海虹

本病初起是婴儿洗浴时无意发现颈部一侧的胸锁乳突肌内有一肿块,压之不痛,硬而光滑。进而肿块逐渐长大,头颅偏向患侧;颈部活动受限制,随着年龄的增长,患侧肿块逐渐缩小,甚至消失,但患侧胸锁乳突肌却发生纤维性变、挛缩、变短、变硬,从而使斜颈更加明显。颈部运动明显受限,面部两侧不对称,与健侧相比,患侧的面部小而平,严重者可致患侧肩部升高,背柱侧凸。致病原因尚不十分清楚。

本病的治疗须视病程的长短和年龄大小而定,对1~3个月的婴幼儿,由于发现早、病程短,患侧的胸锁乳突肌尚未发生纤维性变、挛缩而形成僵硬肿块,可用理疗、热敷、按摩等办法促使胸锁乳突肌的肿块吸收、消散。此外,还可配合训练,即当患儿卧床时,用多种方法逗引,使他发生兴趣,将头颅尽量偏向健侧,颏部转向患侧,以促使患侧的胸锁乳突肌被牵拉伸长。上述几种方法交替使用效果较好,一般经过1~2个月的治疗,大多数串儿可被治愈。

斜颈肘间较长,患侧胸锁乳突肌已发生纤维性变、挛缩、变短、变硬时,或患儿已1岁以上时,则需手术治疗。

刘建平

患了腱鞘囊肿怎么办?

我孙女今年14岁,她的手腕处长了一个小包,压它有酸胀感。拍X线片骨头没有问题,医生怀疑是腱鞘囊肿。请问,患了腱鞘囊肿怎么办?

江苏张家港:牛淑芬

腱鞘囊肿是关节附近的一种囊性肿块,病因尚不太清楚。慢性损伤使滑膜腔内滑液增多而形成囊性疝出;或结缔组织粘液退行性变可能是发病的重要原因。本病以女性和青少年多见。腕背、腕掌侧桡侧屈腕肌腱及足背发病率最高,手指掌指关节及近侧指间关节处也常见到。偶尔在膝关节前下方胫前肌腱膜上也可发生这类粘液退行性变囊肿,但因部位较深,诊断较困难,

腱鞘囊肿有时可被挤压破裂而自愈。临床治疗方法较多,但复发率高。

1:非手术治疗原理是使囊内容物排出后,在囊内注入药物或留置可取出的无菌异物(如缝扎粗丝线),并加压包扎,使囊腔粘连而消失。通常是在囊内注入醋酸强的松龙0.5毫升,然后加压包扎。本方法简单、痛苦较少,复发率也较低。

2.手术治疗手指腱鞘囊肿,一般较小,穿刺困难;其他部位多次复发的腱鞘囊肿,都可手术切除。术中应完整切除囊肿,如系腱鞘发生者,应同时切除部分相连的腱鞘;如系关节囊滑膜疝出,应在根部结扎切除,以减少复发机会。

伏树奇

更年期患子宫肌如何治?

我今年49岁,单位体检时,查出患子宫肌瘤。有人说这个年龄得子宫肌瘤不用管它,还有人说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定。请问,更年期,子宫肌瘤如何治?

河南南阳:刘兰瑛

更年期妇女的子宫肌瘤应根据其年龄、肌瘤大小、生长部位、有五月经过多等并发症来选择不同的治疗方法,以下提供一些治疗的参考意见:

1.肌瘤中等大小(呈鹅蛋大小),无月经过多等症状,可定期复查,暂不手术。待卵巢功能衰退,体内性激素水平降低后,肌瘤可停止生长,绝经后会逐渐萎缩。

2.肌瘤增大程度达到或超过成头大小,或虽中等大小,但伴有月经过多、过频已引起明显贫血或出现膀胱、直肠压迫,以采取手术治疗为宜。

3.更年期肌瘤伴月经不调者,应行子宫内膜诊断性刮宫术,对子宫内膜有过度增长改变者,以手术切除为宜。

4.粘膜下肌瘤,不论大小都应切除。瘤体较小者,可经阴道或子宫腔镜直视下摘除以保留子宫;对较大者可行子宫切除术。

5.对伴有月经过多等症状,但因某些原因不适于手术或不愿手术者,可考虑用雄性激素治疗。近年来,采用口服米非司酮,可使肌瘤萎缩,但停药后,肌瘤又有可能增大。此法常用于较大肌瘤的治疗,使瘤体缩小后,采取剜除肌瘤的保守手术;对年龄较大的更年期患者还有促使绝经提前的作

黄佩影

前列腺结石能治好吗?

最近,B超检查发现我患有前列月又腺结石。请问前列腺里为什么会有石头?能治好吗?

江西都昌:邹文生

前列腺结石一般是指原发于前列腺泡和腺管内的结石(真性结石),它与来自,肾、输尿管或者膀胱的尿道结石(假性结石)是完全不同的。前列腺结石的病因目前还未十分明了,一般认为其形成与尿液的返流,钙质、盐类、分泌物郁滞等有关。前列腺结石直径小的仅为1毫米,大的可达3― 4毫米,多数为小米粒至豌豆大小;数量一个至数百个不等。

前列腺结石好发于40岁以上中老年男性。患者通常在接受X线、B超等检查时被发现。

患慢性前列腺炎时,由于腺泡扩张、前列腺导管狭窄,可使尿液中的盐类沉淀在前列腺组织内形成结石,而结石的梗阻和刺激,又会引起前列腺的炎症,严重的感染还可形成前列腺脓肿,甚至向会阴、直肠或尿道穿破。

由于前列腺结石内常储存细菌,因此结石的间断排菌也是慢性前列腺炎反复发作和尿路感染反复发作的根源。另外,前列腺结石中的细菌还可躲藏在盐类和钙质的外壳内,不易被抗生素杀灭,因此结石又是慢性前列腺炎不易治愈和反复发作的原因之一。

篇5

【关键词】慢性腰肌劳损;方氏头皮针;针灸

【中图分类号】R27434【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7)02-0117-02

Abstract:

Keywords:

慢性腰肌劳损又称为腰部肌筋膜炎,其主要是运动损伤、物理因素刺激等引起腰部浅表肌筋膜的无菌性炎症[1],是临床功能性腰痛不适的常见病因,其主要症状是腰或腰骶部胀痛、酸痛。该病可随天气变化或因劳累后而反复发作。长期的慢性炎症可使肌肉纤维发生变性,日久则逐渐形成机化、粘连,甚至瘢痕形成[2-3],遗留长期慢性腰背痛。临床治疗主要以物理方法对症治疗为主,主要有推拿按摩、超短波、针灸、拔罐等。笔者采用方氏头皮针治疗慢性腰肌劳损28例,取得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本研究纳入病例为2012年3月至2015年12月至我院就诊的56例患者。按照随机对照原则分组,其中对照组28例,男性15例,女性13例,年龄25~56岁,平均年龄为(376±112)岁,病程3~42个月,平均病程为(183±72)个月;观察组共28例患者,男性16例,女性12例,年龄24~55岁,平均年龄为(381±108)岁,病程4~40个月,平均病程为(185±76)个月。两组在年龄、性别、病程方面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标准所有患者均符合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关于腰肌劳损的诊断。[JP]

13纳入及排除标准符合上述诊断标准,年龄在18~60岁之间,并除外腰椎体器质性病变如腰椎肿瘤、腰椎间盘突出、腰椎管狭窄等,并排除凝血障碍、严重器质病变等情况。

14研究方法

141对照组使用体针针灸进行治疗。取穴为双侧肾俞、关元俞、腰阳关、委中、阳陵泉。操作方法:患者取俯卧位常规消毒后,选取环球牌03mm×30mm毫针。将针体刺入相应穴位后,实施提插捻转等手法,待其得气后,留针30min。每日施治1 次,疗程2周。

142治疗组采用方氏头皮针进行治疗。取穴:依照方云鹏、方本正著《方氏微型针灸》[5]的相关论述取穴:伏象冠矢点、伏象腰区、伏脏记忆(双)、信号(双)、思维。操作方法:患者取坐位,常规消毒后,选用环球牌025mm×13mm毫针,使用“飞针”手法快速进针直透骨膜。进针后,不施手法,留针30min,每日施治1次,疗程2周。疗程结束后评判两组疗效。

15疗效判定标准根据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4]进行疗效评定。①治愈:腰部酸痛症状消失,腰部活动自如,生活恢复正常;②好转:腰部酸痛症状较前减轻,腰部活动功能基本恢复,遇劳累后仍有腰痛不适,但程度较前减轻;③未愈:腰部酸痛症状无改善,腰部活动仍有受限或较前加重。

16统计学处理本研究采用SPSS 19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分析。计数资料用百分率(%)表示,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加减标准差(x±s)表示,采用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临床疗效比较治疗两周后,对照组治愈5例,好转17例,未愈6例,总有效率为7857%;治疗组治愈9例,好转18例,未愈1例,总有效率为9642%。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3讨论

根据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表现,本病归属于中医“腰痛”范畴。本病的病因多属本虚标实,本虚多以肾阳虚为主;标实则以风、寒、湿等外邪侵袭有关;故本病中医治疗多以补肾,祛风散寒去湿为基本原则[6-7]。从现代病理学角度来讲,本病多为腰肌肌筋膜炎的无菌性慢性炎症,根据病程而有不同的病理改变,初期仅有炎性物质的渗出,如炎症不能及时消退,久之则易发生机化、纤维化甚至粘连,因此,部分病例迁延难愈,症状反复。临床中推拿按摩,刮痧,局部放血等各种理疗手段是通过局部刺激增加局部血液循环,加速其炎性物质的消散来促进慢性炎症的吸收,而小刀则通过松解局部组织的机化、粘连,让其损伤后再修复,因此临床应用有效。形式各样的理疗技法,对腰肌本身都会造成新的损伤,如果这种损伤是可控的、轻微的,则机体在经受这种损伤后会进行一次修复过程,对于某些患者来说,这种损伤后再修复过程可能使原有的慢性炎症消失,从而达到根治的目的;但如果这种损伤过大,或因患者体质因素不能接受某种程度的损伤,则对患者有害,会加重其原有的肌筋膜炎炎症,从而造成临床症状的加重,这也解释了部分患者在接受治疗后可获得短暂的症状缓解,但维持时间较短,过后反而会加重的情况。因此,在对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理疗项目的选择上,应做到个体化选择,达到适度医疗的目的。

[JP2]根据中医针灸治法的传统认识,在治疗某个部位的疾病时,可依据患者的具体病情,进行近端取穴、远端取穴、脏腑主治功能辨证取穴等。对于慢性腰肌劳损患者,进行远端取穴治疗也是一条可行的途径。方氏头皮针为一新型针法,根据其治疗理论,人体全身各部位疾病包括运动型及感觉性疾病均可在头部施针进行治疗;其理论依据既基于传统中医针灸理论,又基于全息理论,且与现代解剖学知识密切相关。其理论认为一方面根据传统中医针灸理论,人体任督二脉及手足阳经均在头面部交会,经络所过,其治所在,因此人体躯干、四肢各部位病症均可在头部施针进行治疗;此外,方氏头皮针理论依据的一部分与“腹针”、“耳穴”等针灸技法理论相似,均属于全息理论范畴,其伏象穴区就是根据全息理论所制定,以矢状缝作为人体躯干,冠状缝作为人体上肢,人字缝作为人体下肢,恰似一人体伏于头骨之上;伏象支配着全身的运动神经机能,本研究选取其伏象穴为冠矢点,相当于“大椎”,为督脉所过之处;其腰部穴区对应人体腰部,且为膀胱经所过之处,相当于刺激、激发了腰部的神经机能,促进了腰部机能恢复;其理论依据的另一方面则是根于大脑解剖功能定位,其十一大伏脏主穴区下即为相应的大脑功能区域,对应着相应的中枢神经调节功能。根据现代针灸理论的认识,针灸起效的方式可能与针刺后产生了神经体液的变化,进行人体内分泌的调节以及生物电效应等有关。周达君[8]认为方氏头皮针特有的飞针直刺手法能对头骨形成强大的冲击力,产生局部电位差,继而可产生微小电流,形成对相应部位的大脑功能区域的刺激,形成生物电效应,从而产生中枢神经调节反应,因而能使腰部酸胀疼痛等不适感觉减轻或消失。[JP]

针对慢性腰肌劳损来说,“慢性”突出了此病的迁延性、反复性;对于慢性疾病中医中药在长期的临床实践中积累的丰富的治疗方法及手段。但对于治疗方式的选择尤为重要,应因人而异给予不同的治疗,对于体质强壮,自我恢复功能尚可的患者来说,在施治是刺激量可适当放大,可选择小针刀、刺络拔罐、放血等等治疗方法;而对于体质虚弱,自我恢复功能较差的患者来说,刺激量宜轻,如采取按摩手法宜轻,针灸选穴少而精,或者采取远端取穴,必要局部的不良刺激加重局部的炎症,也可结合中药辩证治疗,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本研究表明,方氏头皮针对慢性腰肌劳损治疗效果明显,其理论依据成熟规范,邓特伟等[9]认为其具有多种作用,在临床应用中对多种疾病均有良好的疗效,且具有定位准确,取穴简单,疗效确切,起效迅速等特点,不失为一种新的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昝韬.穴位敷贴联合推拿治疗慢性腰肌劳损的临床观察[J].中医药导报,2016,22(5):59-60.

[2]刁鸿辉. 温针灸治疗慢性腰肌劳损36例临床观察[J].中国民族民间医药,2016,25(3):104,106.

[3]叶武汉.毫针火针治疗50例慢性腰肌劳损患者的临床疗效观察[J].中国医药指南,2013,11(17):295-296.

[4]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中医病证诊断疗效标准[S].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4: 213.

[5]方云鹏,方本正.方氏微型针灸[M].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98.

[6]张莉.腰肌劳损应用针灸推拿综合疗法的临床研究[J].现代诊断与治疗,2014,25(18):4152-4154.

[7]胡边.针灸并用与针刺联合神灯治疗腰肌劳损临床对比观察[J].湖北中医杂志,2015,37(102):58-59.

篇6

[主题词]软组织损伤/针灸疗法;火针疗法ClinicalStudyonTreatmentofChronicInjuryofSoftTissuesMainlywithFire-NeedleTherapy

WuJun1,XuGuolan2,ShaoRongshi1(1.NantongMunicipalHospitalofTCM

,Jiangsu226001,China;2.JiangsuChemahuHospital)

[Abstract] Purpose

Toobservethetherapeuticeffectoffire-needletherapyonchronicinjuryofs

ofttissues.Methods 261casesofcervicalspondylopathy,

fascitisofmusclesofbackorlumbarmusclestrainwererandomlydividedintof

ire-needletherapygroup(137cases)andacupuncture-moxibustioncontrolgr

oup,andtheirpaindegrees,functionalstates,

indurativecordsweregradedandcomprehensivetherapeuticeffectswereasse

ssed.Results Aftertreatmentofsamecourses,

therewereverysignificantdifferencesbetweenthetwogroupsintheobserved

indexes(P

Fire-needletherapyhasacertaintherapeuticeffectonchronicinjuryofsoft

tissues.

[Keywords]SoftTissuesInjuries/acupther;Fire-NeedleTherapy

中医学文献记载与现代临床实践证明,火针疗法对慢性软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为此笔者进行了火针治疗慢性软组织损伤的临床研究,以探索火针治疗机制。现将研究过程与结果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慢性软组织损伤可见于身体的任何部位,笔者在近2年的门诊患者中,按照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颁布的《中医病症诊断疗效标准》,选择病程在半月以上慢性软组织损伤患者,合计261例进行临床研究。其中颈椎病116例、背肌筋膜炎52例、腰肌劳损93例,随机分为火针治疗组137例(颈椎病64例、背肌筋膜炎25例、腰肌劳损48例),针灸对照组124例(颈椎病52例、背肌筋膜炎27例、腰肌劳损45例),进行治疗观察。两组病例的年龄、病程、病情情况见表1。

从表1中可以看出,两组的年龄、病程、病情相比,均为P>0.05,差异无显著性意义,表明两组各项情况基本相似,具有可比性。

1.2 诊断标准[1]

(1)颈椎病(颈型):枕颈部痛,颈活动受限,颈肌僵硬,有相应压痛点。X线片示:颈椎生理弧度在病变节段改变。

(2)背肌筋膜炎:①可有外伤后治疗不当,劳损或外感风寒等病史。②多发于老年人,好发于两肩胛之间,尤以体力劳动者多见。③背部酸痛,肌肉僵硬发板,有沉重感,疼痛常与天气变化有关,阴雨天及劳累后可使症状加重。④背部有固定压痛点或压痛较为广泛。背部肌肉僵硬,沿骶棘肌行走方向常可触到条索状的改变,腰背功能活动大多正常。X线片检查无阳性征。

(3)腰肌劳损:①有长期腰痛史,反复发作。②一侧或两侧腰骶部酸痛不适,时轻时重,缠绵不愈,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③一侧或两侧骶棘肌轻度压痛,腰腿活动一般无明显障碍。

2 治疗方法

2.1 火针治疗组

穴位采用《内经》"恢刺"、"关刺"方法,直接刺至慢性软组织损伤形成的硬结、条索状物处。穴位确定并常规消毒后,选用直径0.5~0.8mm,长1.5寸的钨锰合金针,将针的前中段置于助手所持酒精灯上,烧至通红并以极快的速度刺入穴位,深达发生粘连变性的筋僵、筋粗、筋结部位,随即迅速出针,并以消毒干棉球重按针孔片刻,以减轻疼痛。一般每平方厘米病灶3~5针为宜,每次针刺总数5~20针,每周治疗1次,间隔期每天用艾条悬灸针处30分钟,5周后结束治疗。

2.2 针灸对照组

穴位同火针组,选用直径28mm,长2.5寸不锈钢毫针,也以每平方厘米病灶3~5针,每次针刺总数5~20针为宜,进针提插数次得气后留针。在每平方厘米病灶的数支针中,选取其中1针,在针柄上装2cm左右艾段,进行温针灸,连烧2次,燃尽后出针,每天治疗1次,每周5次,2周为一疗程,间休1周,进行下疗程治疗,间休期每天也用艾条悬灸针处30分钟,共5周结束治疗。

3 疗效观察

3.1 项目指数评定

慢性软组织损伤是以损伤处疼痛、功能受限、有硬结条索状物为主要表现,为了较为客观的评价治疗效果,参照娄玉玲等[2]的方法,将疼痛、功能状态、硬结条索状物的不同情况,分别给予相应分级与评分指数,见表2。

3.2 疗效标准

临床治愈:治疗后症状指数总积分为0,或治疗后比治疗前下降7~8分。显效:治疗后症状指数总积分比治疗前下降5~6分。有效:治疗后症状指数总积分比治疗前下降3~4分。无效:治疗后症状指数总积分不变,或仅下降1~2分。

3.3 结果

(1)疗效比较见表3。

从表3可以看出,两组总有效率均为100.0%,但火针组与针灸组治愈率相比,经统计学处理χ2=21.53,P

(2)指数比较见表4。

表4中两组病例治疗前疼痛程度、功能状态、硬结条索状物大小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均P>0.05,差异无显著意义。治疗后两组各项指数经统计学处理均P

4 讨论

软组织损伤一旦变为慢性过程,则成为一种难以治愈的疾病。因为损伤部位组织在慢性变质、渗出、增生修复过程中,形成了粘连、瘢痕、钙化等病理结构。

中医学文献记载与现代临床实践证明,火针疗法对慢性软组织损伤具有较好的疗效,这一观点得到了本临床观察的进一步印证。通过对261例慢性软组织损伤病例的随机分组对照治疗观察,并对每例治疗前后疼痛程度、功能状态、硬结条索状物,进行的分级评分及综合疗效评定,发现火针组与对照・615・ChineseAcupuncture&Moxibustion,Aug.2002,Vol.22No.8

组各项指标的差异都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

火针治疗要掌握"度",治疗时要控制针数,每次治疗后需间隔时日,在适度范围内,才可能通过周围健康组织的再生予以修复,重新恢复原有组织结构。

另外火针治疗后,间隔期每天用艾条悬灸针处也十分重要,可以改善局部血液循环。一方面保证组织再生所需要的营养,另一方面对坏死物质的吸收及控制局部感染也起重要作用。局部血液供应良好时,再生修复较为理想。

篇7

关键词 带血管髂骨瓣 治疗 股骨头无菌性坏死

我院自1986年8月~2005年12月采用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转位治疗股骨头无菌性坏死21例,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资料与方法

本组21例,男18例,女3例,年龄17~43岁,平均37.2岁。双侧病变患者2例。其中创伤性4例,酒精性3例,激素性6例,原因不明8例。Fical分期:Ⅱ期12髋,Ⅲ期8髋,Ⅳ期1髋。

方法 连续硬膜外麻醉,仰卧位,患髋垫高,切口为髋前sP切口,长约20 cm,切开皮肤、皮下组织和深筋膜,保护股外侧皮神经,在髂前下棘切断股直肌起点,沿切口向上,在髂嵴外板剥开阔筋膜张肌、臀中肌、臀小肌,在腹股沟韧带上切开腹外斜肌,切开腹横筋膜可见到旋髂深血管,向外上分离血管时分辨并结扎升支和进入肌支的血管,在髂骨内侧面保留肌肉约0.5 cm。以血管走行为中心,切取4 cm×1.5 cm×1.5 cm骨瓣,结扎旋髂深血管向后的延续支。暴露关节囊,十字切开,探查股骨头、颈,切除关节周围病变滑膜,在股骨头颈处开4.0 cm×1.5 cm×1.5 cm大小骨窗(也可直接在股骨头处开骨槽,深入软骨下区),以血管蒂为轴,将带旋髂深血管的髂骨瓣转位至股骨颈,填入开窗的股骨头内,嵌入固定,活动髋关节,确定骨折固定可靠后缝合切口。术后抗外旋石膏固定维持下肢中立位。6~8周不负重活动关节。定期复查X线片,了解股骨头修复情况,手术半年后方可部分负重活动。

结果所有患者疼痛症状明显缓解。X线复查观察股骨头外形能维持手术时形状19例,明显塌陷2例,关节活动度满意19例,有改善1例,差1例。

讨论

篇8

关键词:后腹腔镜手术;肾囊肿

单纯性肾囊肿是临床上最常见的良性肾脏囊性占位,一般无临床症状,不影响肾功能,但囊肿较大时可出现压迫症状,引起腰痛,肾盂、肾盏梗阻症状,若囊肿破入肾盂肾盏系统,可有血尿。我院自2012年5月~2015月3月行后腹腔镜下囊肿去顶减压术治疗单纯性肾囊肿58例,疗效满意,现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本组58例患者(男32 例,女26 例),年龄39~68岁,平均52.4岁,左侧28例,右侧30例,其中肾上极16例,中极23例,下极19例,囊肿直径5.8~13.4cm,平均8.3cm,有42 例有患侧间断腰背酸痛不适症状,术前均行泌尿系彩超、泌尿系CT平扫+增强明确诊断。

1.2手术方法 常规术前准备,配血、备皮、灌肠、导尿。有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合并疾患的经积极内科综合治疗,病情平稳后手术。麻醉采用气管插管全身麻醉,取健侧卧位,升高腰桥。常规消毒铺无菌单后于腋后线12肋下做一2cm 长斜向下切口,大弯钳钝性分开肌层和腰背筋膜,达腹膜后空间,食指插入,游离出一腔隙,放入自制球囊扩张器,注气约500~600ml,保留3~5min放气取出,放置去芯12mm Trocar并缝线固定可靠,接气腹机,气腹压维持在15mmHg,插入腔镜,直视下自腋中线髂嵴上方1cm及腋前线肋弓下2cm分别插入放置10mm Trocar及5mm Trocar,缝线固定可靠,并将气腹及腔镜转接到第二个穿刺Trocar。适当去除腹膜后脂肪,在腰大肌前方1cm处打开侧锥筋膜达肾脏上下极,打开Gerota筋膜,根据术前CT检查提示的囊肿位置游离肾周脂肪,找到肾囊肿,游离囊肿表面脂肪至囊肿与正常肾实质分界处,在囊肿中心位置打开囊壁,吸引器吸出囊液,提起囊壁用超声刀慢档距正常肾实质约0.1~0.2cm切除囊壁,检查切缘无出血,将镜头探入囊腔内观察无异常后,将带蒂的游离脂肪放入囊腔,放置引流于囊腔周围从第二穿刺口引出体外,固定引流并关闭各切口,囊壁送病理。

2结果

本组58例患者均手术成功,手术时间53~115min,平均76min,术中出血5~35ml,平均10ml,术后第2d下床活动,2~3d拔除引流,住院时间5~12d,平均6.8d,病理均为良性病变。术中均未发生损伤输尿管,集合系统情况,术后均未出现出血、感染、尿漏等并发症。随访本组所有患者9~24月未见复发,42 例有患侧间断腰背酸痛患者中,13例症状消失,22例症状缓解,7例症状无变化,有效率83%。

3讨论

肾囊肿好发于40岁以上人群,无症状者或囊肿较小者不需治疗,定期随访观察即可,若囊肿大于5cm,有腰痛等症状,压迫肾实质或集合系统,影响肾功能者则需手术治疗。传统开放肾囊肿去顶减压术由于手术创伤大,术后恢复慢,住院时间长等弊端现已较少开展。经皮肾囊肿穿刺引流注射硬化剂技术虽近期成功率高,但受囊肿位置所限,且硬化剂可能损伤集合系统引起狭窄等副作用,效果并不理想,远期易复发,复发率达30%[1]。后腹腔镜肾囊肿去顶减压术技术则有明显优势包括创伤小,切口小而美观,一次手术能够处理各种类型囊肿,术后恢复快,住院时间短,迅速发展成为治疗肾囊肿的理想方法[2]。

3.1我们认为术前所有患者均应行泌尿系CT平扫+增强。首先可以明确囊肿的分型,本组患者中囊肿均为发线样囊壁,无分隔、钙化及实性成分,CT值测量为水样密度,没有强化,在肾囊肿Bosniak分型中为Ⅰ型;我们认为对于Ⅱ型慎重行囊肿去顶减压术或术中冰冻检查,Ⅲ、Ⅳ型应以囊性肾癌治疗。其次可鉴别肾盂旁囊肿及肾盂积水,必要时行静脉肾盂造影,对诊断明确的肾盂旁囊肿可明确其与周围肾集合系统、血管的关系,指导手术操作;第三可根据肾脏增强时肾脏显影粗侧患肾的功能。第四可评估囊肿分离难易程度,对肾周脂肪中CT显示有条索影的多提示粘连,囊肿分离困难。

3.2肾囊肿后腹腔镜手术应严格掌握手术适应症 ①单发肾囊肿较大者(术前影像学检查发现囊肿直径大于5cm),压迫肾集合系统或肾实质者,肾囊肿合并有高血压者,伴有疼痛和发热等临床症状者。②多发肾囊肿或多囊肾,囊肿直径大于4cm,压迫肾集合系统或肾实质,影响肾功能者。禁忌症,主要分绝对禁忌:①凝血功能障碍者;②严重心、肺疾患者;③有急性腹膜炎症状者;④肾囊肿存在感染者。相对禁忌:腹部手术史,过度肥胖,慢阻肺,难以纠正的高碳酸血症[3]。

3.3经后腹腔入路手术的优缺点 ①肾脏位于腹膜后,采取后腹腔途径因不经腹腔可减少对腹腔脏器的影响及副损伤,减少术后胃肠反应及腹腔感染、肠粘连等机会,对呼吸循环系统的影响较经腹腔少,术后恢复快;②后腹腔为人工建立的潜在腔隙,故手术中解剖标志较经腹腔少,学习曲线较长,且不能同时处理两侧肾脏;③后腹腔入路时患者侧卧位,肾蒂位于下方,位置较深,易分离肾脏背腹侧,对肾后及肾内侧的囊肿较易处理,但处理肾蒂旁及肾上极囊肿时,因角度问题及视野暴露受限,操作较困难。

3.4后腹腔镜治疗单纯性肾囊肿在手术操作中我们认为应注意 ①囊肿较大时,尤其肾脏背侧囊肿,气囊扩张器充气不宜过多,一般500ml即可,避免压破囊肿,充气后期可放慢充气速度,防止气囊破裂;②术中根据CT检查提示的囊肿位置,寻找囊肿,囊肿多呈蓝色半透明状,若囊肿较大,可适当游离囊肿后,放出囊液后再紧贴囊壁游离;③分离肾盂旁囊肿时因肾静脉及下腔静脉壁也呈蓝色,应注意辨别,避免损伤,分离时紧贴囊壁,可减少血管损伤的风险。对术中出血难以控制,生理解剖关系复杂及周围组织粘连较严重者,应立即中转开腹治疗[4];④肾下极囊肿手术时应避免损伤输尿管,可常规先将输尿管游离并显露后,再紧贴肾脏及囊肿表面分离;⑤切除囊壁不必过分追求贴近肾实质,切除时尽量采用超声刀慢档做功切断多可避免出血,囊底部不宜电灼止血,防止发生漏尿现象[5];⑥切除囊壁后可将游离的带蒂脂肪放入囊腔,尤其对囊壁切除有限的囊腔大部分位于肾实质内的囊肿或肾盂旁囊肿可避免术后复发;⑦常规放置引流管,引流管位于囊肿部位,可有效防止术后局部积液。

腹膜后腹腔镜囊肿去顶减压术可避免对腹腔脏器及血管的损伤,不污染腹腔,具有创伤小、术后并发症少、术后恢复快,且疗效确切,为治疗单纯肾囊肿的首选治疗方法。

参考文献:

[1]郝金瑞,那彦群,张晓春,等.腹腔镜在肾囊肿治疗中的应用[J].中华泌尿外科杂志,2012,(1)12:657-658.

[2]马潞林,主编.泌尿外科微创手术学第二版[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3:95.

[3]侯小飞,马潞林,黄毅,等.腹膜后腹腔镜手术治疗35例肾囊肿[J].中国微创外科杂志,2012,5(1):67-68.

篇9

贵州省骨科医院康复科贵州省贵阳市550007

【摘 要】目的:观察悬吊运动疗法治疗非特异性下背痛的疗效并总结护理要点。方法:选取60例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采用穴位中药注射、中频理疗、局部熏蒸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疗法及相应的护理措施,两组均使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进行评估。结果: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治疗组能明显减轻下背痛,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悬吊运动疗法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可以有效减轻非特异性下背痛患者的疼痛和功能障碍。

关键词 悬吊运动疗法;非特异性下背痛;疗效;护理

下背痛是以下背部疼痛为代表的一组症候群或症状综合征。其表现为腰骶臀部的疼痛症状,伴有或不伴有下肢的症状。

非特异性下背痛是引起疼痛的具体部位不是十分肯定,涵盖了以腰肌劳损、腰肌纤维织炎、腰肌筋膜炎等急慢性腰部病变[1]。

近年来研究发现,下背痛与患者心理因素也密切相关[2]。我科自2013年起将悬吊运动疗法应用于非特异性下背疼痛的治疗,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3年4月-2013年12月在我科治疗的非特异性下背疼痛患者60例,其中男26例,女34例,年龄35-70岁,平均45.58±13.17岁,病程0.5-20年,平均10.91±6.98年,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病程无显著差异(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纳入标准:

(1)符合非特异性下背痛的诊断标准[3]。

(2)症状以下背、腰骶部及臀部疼痛不适为主,无单侧或双侧下肢的疼痛或麻木感,无间歇跛行,双下肢运动感觉功能正常,直腿抬高试验阴性。

(3)影像学检查无明显异常,X线片椎体序列正常。排除标准:患有严重的心脑血管疾病、强直性脊柱炎、类风湿性关节炎等患者。

1.2治疗方法

对照组在腰臀部进行穴位中药注射,每日1次、中频理疗、局部熏蒸,每次20分钟,每日2次,每周6次,共4周。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加悬吊运动疗法,每次30分钟,每日1次,每周3次,共4周。腰部悬吊运动疗法包括仰卧、侧卧、俯卧等,可适当结合静态闭链、动态闭链等运动。[4]

(1)仰卧位:患者腰部用弹力悬吊带支持减重,单腿悬挂,抬高骨盆并维持10秒,重复10遍,进行静态训练;悬吊一侧下肢向下施压,同时抬起另一侧下肢与骨盆保持水平位,重复10次,进行动态训练。

(2)侧卧位:抬高骨盆,单腿悬挂维持10秒,重复10遍,并进行动态训练;另一侧髋关节保持轻度后伸,向下压位于膝关节处的悬吊带,抬起骨盆,对侧下肢不用力,反复练习10遍。

(3)俯卧位:单腿悬挂,另一侧下肢水平外展伸展维持10秒,反复练习10遍;双腿悬挂并维持,腰椎处于中立位而不是处于生理前凸。

1.3评定方法

在治疗前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analoguescale,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disabilityindex,ODI)进行疗效评估。治疗后评分改善率:[(治疗后评分-治疗前评分)/(满分29分-治疗前评分)]×100%。

评定标准:

(1)痊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2)显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50%且<7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基本消失,恢复正常工作。

(3)有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25%且<50%腰腿痛及相关症状减轻,部分恢复工作,停止治疗后复发。

(4)无效,治疗后评分改善率<25%,腰腿痛及相关症状无改善,甚至加重[5]。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7.0版对评估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将组内数据进行配对和检验,比较采用方差分析,计算相关P值,P<0.05具有统计学意义。

2护理

2.1心理护理

患者对悬吊运动疗法心存顾虑,悬吊时也会使疼痛增加,因此悬吊前应向患者介绍治疗的具体方法和注意事项,介绍成功案例,减轻患者心理负担,提高疼痛阈值。

2.2饮食指导

应予高蛋白、高维生素、低脂肪、含粗纤维饮食,以防便秘而增加腹压;肥胖者告知减肥或控制体重的重要性。

2.3注意事项

悬吊运动最佳时间为饭后2小时,排空大小便。悬吊时应先进行弱链测试,即做悬吊的每一个动作时,如不能正确完成,或在完成过程中伴有疼痛,或完成时身体的左右两侧出现倾斜,就说明这个部位是患者的弱链,需进行强化训练。训练时根据患者自身的耐受力定强度,遵循渐近抗阻原则。悬吊后佩戴腰围,回病房平卧硬板床休息,保持腰部正确姿势,腰部平直;翻身时行轴线;坐位时髋、膝关节处同一水平;注意腰部保暖。

3结果

治疗后,两组患者VAS与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见表2、表3、表4。

4讨论

腰椎稳定性下降,是造成非特异性下背痛的主要原因,腰部的活动度主要由下位腰椎决定。腰部的稳定性与活动度同等重要。在维持腰椎稳定性的同时,还需要最大限度提升腰椎的活动度[6]。悬吊运动可使患者放松其整体运动肌,让局部稳定肌在低负荷下进行等长收缩训练,可充分激活局部稳定肌。患者在悬吊带这种不稳定状态下进行渐进式的阶梯系统运动,可提高腰部肌肉肌力,延缓腰部结构退变,提高脊柱的稳定性、灵活性和耐受力,使腰部结构恢复新的平衡。大多数闭链运动(即肢体远端固定,承重或部分承重运动)都在身体处于水平位时完成,当身体在直立位时,重力和地面反作用力基本呈垂线样通过各关节,而身体基本以平行于地面的水平位在悬吊设备上运动训练,重力基本呈切线位通过各个关节,这种有异于平常的方式可以极大地刺激运动感受器,同时兴奋关节周围的运动肌、协调肌和拮抗肌,从而达到对感觉运动器官的充分刺激并使各肌群协调收缩,增加脊柱关节的稳定性。腰椎最重要的稳定肌是腰横肌和多裂肌,悬吊仰卧位主要是训练腹横肌、腘绳肌、多裂肌、竖脊肌、臀大肌、腹内外斜肌;侧卧位主要训练臀中肌、腹横肌、腰方肌、多裂肌、竖脊肌。给予患者心理护理可提高疼痛阈值;平卧硬板床可达到合适位置的腰椎稳定;腰围起支撑、保护作用,稳定脊柱。总之,通过患者主动运动训练为主,辅以关节松动来重建人体力线正常序列的悬吊运动,配合相应的护理措施,不失为一种独具特色的训练疗法,值得临床应用和推广。

参考文献

[1]燕铁斌.骨科康复评定与治疗技术[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354-355.

[2]南登崑,黄晓琳.实用康复医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9,2:950.

[3]黄杰,孙乐蓉,覃东等.躯干肌背伸训练对非特异性腰痛康复的价值[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08,03(3):191-192.

[4]关骅,张光铂.中国骨科康复学[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11,5:324.

[5]李丽,李万斌,阚俊祯等.悬吊运动疗法结合八段锦训练治疗非特异性下腰背痛的疗效观察[J].中华物理医学与康复杂志,2014,9:733.

[6]戴闽,罗军.骨科运动康复[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1:175-176.

篇10

【关键词】 奇正消痛贴膏;超短波;腰肌纤维组织炎

腰肌纤维组织炎又称腰背部肌筋膜炎、腰肌劳损,顾名思义病变的部位主要是腰部肌肉及其附着点筋膜,甚至骨膜等软组织,与骨骼没有关系。是由于躯干在负重活动时,位置越低所承受的重量越大,故腰部受力最大也最集中,躯干的稳定性主要在于脊柱,当脊柱结构失稳时,起辅助稳定作用的腰背肌将超负荷工作。长期如此,肌肉即产生代偿性肥大、增生。此外,长期弯腰工作者腰部肌肉持续呈紧张状态,使小血管受压,供氧不足,代谢产物积累,刺激局部而形成损伤性无菌性炎症。由此而引起广泛的腰背部肌肉疼痛痉挛。临床主要表现为腰背部酸胀疼痛、沉重、麻木僵硬感,活动受限,咳嗽时疼痛明显,凌晨症状突出,往往被痛醒,起床后稍适活动症状减轻,可因疲劳、受凉、潮湿等因素而加重,与腰椎骨质增生症状相似。此类患者X线片一般大都正常,局部有痛性结节和痛感区存在。由于局部受刺激肌肉疼痛,有时呈痛性结节样变,肌肉痉挛等[1]。奇正消痛贴膏选用高原特有的天然野生药材独一味、水柏枝等药材组成,应用现代超低温真空脱水冻干工艺精心研制而成的纯正藏药,具有较强的抗炎、去风湿、除麻痹及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 [2]。近年来我院采用奇正消痛贴膏配合超短波治疗腰肌纤维组织炎取得较好疗效。现总结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研究纳入的70例腰肌纤维组织炎病例均来源于石家庄市第一医院骨二科门诊2010年1月至2010年6月就诊的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共38例,其中男21例,女17例,年龄(34.3±11.5)岁,病程(9.22±2.5)月;对照组共32 例,其中男性18例,女性14例,年龄(36.4±12.3)岁,病程(8.62±2.8)个月。两组患者治疗前年龄、性别及病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诊断标准

1.2.1 临床症状 ①患者多有腰部过劳或不同程度的外伤史,腰部酸痛,时轻时重,反复发作,劳累时加重,休息后减轻;②弯腰工作困难,弯腰稍久则疼痛加重,常喜用双手捶腰,以减轻疼痛;③少数患者腰部活动稍受限并有压痛,压痛部位多在骶棘肌处、骶骨后面骶棘肌止点处,或髂骨嵴后部、腰椎横突部。

1.2.2 查体 ①检查腰部外形多无异常,俯仰活动多无障碍;②局部肌肉紧张,触压痛明显,压痛局限不沿神经走行放射,有轻度功能受限;③腰背肌肉起止点处有压痛,有时可扪及疼痛性筋膜条索或结节。

1.2.3 鉴别诊断 X光检查大多无骨质结构的改变,少数患者可有骨质增生或脊柱畸形。疼痛性质多为定位模糊的隐性酸痛和钝痛,无神经放射痛,区别于腰椎间盘突出症及棘上韧带炎。

1.3 纳入标准 参照《外科学》[3],符合上述诊断标准,近2周内未用其他药物及其他方法治疗者。

1.4 治疗方法

1.4.1 治疗组 奇正消痛贴膏(林芝奇正藏药厂研制,甘肃奇正藏药有限公司生产,国药准字Z54020113)按奇正消痛贴膏说明书,清洁患部皮肤,开封后将药贴的塑料薄膜揭除,将小袋内的药剂均匀的涂在中间药垫表面,敷于患部,每帖24 h,同时使用超短波长方形28 cm×18 cm电极并置于患处,间隙3~5 cm,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微热量(

1.4.2 对照组 单纯使用超短波长方形28 cm×18 cm电极并置于患处,间隙3~5 cm,频率40.68 MHz波长7.37 M,微热量(

1.4.3 疗程 治疗组和对照组两组均30 d为1个疗程,治疗30 d后进行统计。两组患者在治疗期间均停用其他与本病有关的药物或有关疗法。

1.5 疗效评定标准 临床控制:疼痛等症状消失,腰椎活动正常;有效:疼痛等症状消失,腰椎活动不受限;显效:疼痛等症状基本消失,腰椎活动轻度受限;无效:疼痛等症状与腰椎活动无明显改善。

1.6 疗效标准 以临床症状消失为治愈标准。

1.7 统计分析 所有数据利用统计软件SPSS 13.0进行统计分析,采用χ2检验。

2 结果

2.1 两组在治疗腰肌纤维组织炎方面都有较好的疗效,治疗前后对比:治疗组的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60,P

2.2 不良反应 本组有4例患者皮肤有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5%,局部皮肤红肿、瘙痒,无破溃或感染现象发生。停药3~7 d后自行缓解。

3 讨论

腰肌纤维组织炎是骨科常见病,发病率高,多发于中青年,好发于腰背,骶髂等部位。由于局部软组织遭受长期慢性劳损后所引起,可使肌肉、筋膜、骨膜、脂肪等产生不同程度的无菌性炎症反应,并随气候改变、寒冷、潮湿、过度劳累而加重。一般认为与以下几种因素有关:①损伤:较大、微小损伤均可引发此病。如运动时受伤或劳动时受伤,使肌肉、筋膜组织或骨膜发生急性损伤,等组织逐渐纤维化后瘢痕收缩,可引起广泛疼痛;②寒冷与潮湿:冬季或春季发病者多,如夜间睡于潮湿、寒冷的地板上,早晨起来就可能发生腰背痛;③精神紧张:疼痛使患者精神紧张,后者使肌肉张力增加甚至痉挛,产生疼痛-痉挛-疼痛环,形成恶性循环,使疼痛加重;④与风湿症有关:风湿患者在风湿热后出现腰痛,在类风湿性关节炎患者中也有腰肌纤维组织炎表现。

外用药尤其是贴膏类对于这种疾病具有副作用小,靶向性好等特点,奇正消痛贴膏是宇妥藏药研究所根据藏医传统验方并结合多年临床实践,选用高原特有的天然野生药材独一味、水柏枝、姜黄、花椒、水牛角、藏红花等药材组成[4],应用现代超低温真空脱水冻干后形成多孔结构技术工艺精心研制而成的纯正藏药, 复水快,药物溶出度高,因此起效更快速,药力更持久,具有较强的抗炎、去风湿、除麻痹及活血化瘀、消肿止痛的功效[5-6]。有研究[7]表明,该药早期局部炎症水肿消散迅速,提示局部反映被抑制,后期局部可见小血管增多,普遍扩张充血,结缔组织形成较少,横纹肌纤维再生等作用,因此对肌纤维质炎有良好的治疗作用。奇正消痛贴膏首创专利研究“湿敷剂型”贴膏, 药液分离更容易保存,能可逆性改变皮肤结构增加皮肤储存药物的能力,使药物逐渐向内部释放,还能使药垫中有效药物成份快速溶出、作为透皮吸收促进剂增加皮肤通透性,提高药物的透皮吸收率,使患者部位达到有效的药物治疗浓度[8]。使用奇正消痛贴膏配合超短波电疗法的非热效应作用于患处,可以增加血管通透性,加速血流速度,改善微循环,降低神经兴奋性,缓解肌肉痉挛,起到消炎止痛和加速组织修复的作用。本研究对该药进行了观察期30 d的临床试验,对照组单纯使用超短波治疗,治疗组使用奇正消痛贴膏配合超短波治疗。结果显示,两组在治疗后效果均明显,治疗组用药30 d后,同对照组比较,差异性有统计学意义(P

使用外用药物使会偶尔出现皮肤过敏现象,使用奇正消痛贴膏过程中有4例有胶布过敏或药物接触性瘙痒反应,但是无破溃和感染病例发生,停药3~7 d后症状自行消退,并未影响治疗效果,因此在使用奇正消痛贴膏过程中要注意一下事项[9]:①皮肤破伤处不宜使用;②皮肤过敏者停用;③孕妇慎用、小儿、年老患者应在医师指导下使用;④对本品过敏者禁用,过敏体质者慎用;⑤本品性状发生改变时禁止使用;⑥儿童必须在成人的监护下使用;⑦请将本品放在儿童不能接触的地方;⑧如正在使用其他药品,使用本品前请咨询医师或药师。

笔者的体会是腰肌纤维组织炎急性发作时不适宜做按摩,按摩只会加重淤血和渗出的程度,于病情康复不利,使用奇正消痛贴膏配合超短波小剂量、短时间治疗此类患者,疗效特殊,可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参 考 文 献

[1] 陈凤军,陈欣.中西医结合治疗腰肌纤维组织炎200例分析.中原医刊,2003,30(7):17.

[2] 郝胜利.奇正消痛贴膏治疗肩关节周围炎临床疗效观察.中医正骨,2005,8(17):14.

[3] 吴在德,安洪.外科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826-829.

[4] 苗峻.吴娈灵,奇正消痛贴膏200例疗效观察.临床医药实践C版,2010,19(1):15.

[5] 严志文,艾善炎.曲安奈德、奇正消痛贴膏治疗风湿性膝关节炎的疗效观察.中国医学创新,2008,5(30):64-65.

[6] 王永志,董福慧,钟红刚,等.奇正消痛贴膏对兔耳软组织损伤影响的活体观察.中国骨伤,2008,21(5):356-358.

[7] 何朝勇,李楠.奇正消痛贴膏治疗急性软组织损伤实验研究.中医正骨,2008,20(11):9-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