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保护生物的根本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
1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的目的
在自然的森林生态系统中存在着种类和数量繁多的生物种、基因和它们赖以生存的生态环境。以生物多样性的理论为指导,发挥森林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是解决林业有害生物大发生的重要途径。
林业有害生物综合治理是一种有害生物种群管理策略和管理系统,它从生态学和系统论的观点出发,针对整个森林生态系统研究生物种群动态和相联系的环境,采用尽可能相互协调的有效防治措施,并充分发挥自然抑制因素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并使防治措施对森林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IPM强调要充分利用天然控制因素,诸如天敌、益菌、生物种间竞争或(抑制因素)抑制关系,以及耕作、栽培、品种抗性、遗传等作用,同时不造成环境污染。利用并充分发挥生物种群之间的自然抑制因素和规律的作用,将有害生物种群控制在经济损害水平以下,这在害虫的综合治理方面有重要意义。有害生物生态治理就是利用了寄主与有害生物、寄主与天敌、寄主与生态环境、有害生物与天敌、有害生物与环境间复杂的网络关系,来实现对有害生物的控制与管理,而并不是对有害生物直接采用广谱性化学药物的灭杀。自然抑制因素不仅能使防治措施对农林生态系统内外的不良影响减少到最低限度,以获得最佳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而且能使环境友好的各种有效防治措施尽可能相互协调。森林有害生物综合治理也包含着在总体上保持生态系统稳定和较高的生产效能为目的的优化管理方案。
2 林业技术防治措施是预防性的根本措施
除了由于病虫害本身的顽固性、防治的艰巨性和复杂性外,更主要的是由于人们违反客观规律的人为因素所造成,如盲目引种、逆境造林、树种单一、重造轻管、重化学防治轻综合管理等弊病带来的严重后果。在人工林中林业有害生物防治的重点在于提高林分对有害生物的自控能力,将森林病虫等灾害控制在允许的水平之下。自然状态具有稳定性是长期选择的结果,造林后经营抚育的目的是使林分尽量发展到天然林分的状态,以充分利用森林生态系统的自我调控能力,利用生态平衡,自然抑制有害生物的大爆发。
林业技术防治措施是预防性的根本措施涵盖了林业有害生物的生态调控。在人工林培育过程中,森林保护与林业有害生物的综合治理工作要与森林经营管护密切相结合,始终贯穿着整个林业生产的全过程。要加强对人工林的经营管理,充分发挥林业技术防治措施的作用。良种壮苗、适地适树、精心栽植、营造混交林,对幼林和成林进行及时的抚育和疏伐管理等仍是抵御有害生物大爆发的有效和根本措施,也是抵御外来有害生物入侵的有效措施。林分卫生状况良好、疏密适度、通风良好、林木生长健壮,许多寄主主导病害自然没有发生或流行的条件。营林措施中及时清除病树病枝和转主寄主等以减少侵染来源,改善或避开对病原物生长、繁殖、传播和侵染有利的环境等,都能有效地防治病原物主导病害。有害生物大发生的机率低,化学药剂防治的应急措施使用率就低。
3 有害生物发生时,在发生规律研究的基础上采用无公害防治措施
篇2
我国是狂犬病的高发国家,逐年递增的发病趋势已经让狂犬病重新成为严重危害我国公共卫生的重大疫病。多年的防控工作取得了明显的成效,近十年来,我地区无一例狂犬病例发生。但随着养犬数量的增加和动物致伤人数呈现出上升趋势,较高的人群暴露率使居民受到狂犬病的潜在威胁不断加大,狂犬病的防病形势不容乐观。现结合我院的一些做法,浅谈如何加强基层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工作:
1 具体做法
1.1 增添设备设施,落实硬件建设
为达到规范化暴露预防处置门诊的要求,我们设立专间,合理划分就诊登记、伤口处置和疫苗注射等区域,配置了冰箱、热水器、消毒台、消毒药械等设施设备。
1.2 开展人员培训,增强责任意识
我们以《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工作规范》(2009年版)为教材,每季度对门诊工作人员进行一次培训。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工作人员的职责及相关制度张贴上墙,以增强狂犬病处置工作人员的责任意识。
1.3 明确人员责任,确保安全处置
多年来,我们一直安排4名具备法定资格的预防接种人员,24小时轮流值班,保证了处置的安全性和及时性。对需要接种狂犬免疫球蛋白的,先按要求处置伤口,再及时转诊至市疾控中心进行处置,以提高伤口处置的及时性。
1.4 加强检查督促,规范门诊行为
为促进狂犬病暴露的规范处置,我们将狂犬病暴露预防处置门诊工作纳入防保月度工作考核内容,重点对登记、知情同意、伤口处置、疫苗注射、疫苗冷藏等情况进行检查,同时还对各村卫生站进行检查,严禁各村卫生站销售狂犬病疫苗,防止假冒疫苗流入本地区。
1.5 广泛宣传教育,降低暴露风险
我们以乡村医生为骨干,以月度例会为平台,每月要求各村至少开展1-2种形式的狂犬病的防治宣传,特别强调如何防范被犬猫等动物咬伤抓伤,以及暴露后伤口的处置、生物制品的接种等,有效降低了暴露的风险,将伤口处置的关口进一步前移。
2 工作体会
2.1 依靠政府,是控制狂犬病发生的根本
犬是主要传播宿主 (93.22%) ,主要感染方式为咬伤 (94.92%)[1]。因此各级政府应高度重视,犬类是目前人狂犬病的主要传染源,加强犬类免疫和管理,对野犬定期进行捕杀,是减少狂犬病发生的根本措施。
2.2 广泛宣传,是预防狂犬病发生的基础
将狂犬病的预防纳入全民健康教育素质提高的重点内容,提高群众的自我保护意识,经常提醒群众,对犬猫等动物保持一定的警惕性,尽量做到不被咬伤,即便不小心咬伤后,也能在第一时间进行伤口的处置。
2.3 规范服务,是提高门诊服务质量的关键
提高狂犬病门诊服务的质量关键在提高服务人员的工作责任心,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要有良好的服务态度,对病人的问题要耐心解答,对病人的担忧要细心化解,对病人的注意事项要及时提醒。二是要严格遵守暴露后处置规范,在判定暴露级别后,根据需要,要立即进行伤口处理;在告知暴露者狂犬病危害及应当采取的处置措施并获得知情同意后,采取相应处置措施。
2.4 政策支持,是提高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率的保障
狂犬病生物制品的广泛应用在有效预防更多的狂犬病发生的同时,也加重了群众的经济负担,特别对经济较为困难的群众,过高的狂犬免疫球蛋白的费用常让他们不能承受,有的群众由于没有获得有效的处置,产生极度恐惧,导致心理障碍[2]] 。建议有关部门,能否将狂犬病暴露后处置的费用纳入新农合医药费报销,以进一步提高狂犬病暴露后规范处置率。
参考文献:
篇3
【摘要】目的:了解河南地区部分归国人员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及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0年元月-2011年8月重症医学科收治的1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患者的临床特点、治疗方法、转归。结果: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其他临床表现复杂。用青蒿素为基础的综合治疗,18例存活,1例死亡。结论:早期确诊、病原治疗、支持对症治疗是抢救恶性疟疾成功的根本措施。
【关键词】 输入性恶性疟疾; 青蒿琥酯
【中图分类号】R207.02【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9-0197-02
恶性疟疾是全球严重的虫媒传染病之一,主要流行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是一种发病率和病死率均较高的虫媒传染病。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劳务输出,旅游等人群来往频繁,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疾有所增加[1]。2010 年 1月至2011年8月我院共收治59例输入性恶性疟疾,其中 19例住入我院重症医学科,现将19例恶性疟疾患者资料进行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流行病学资料:19 例病例中1例女性余均为男性,年龄25-48岁,中位年龄36岁,6例既往有恶性疟疾病史,其余13例为首次发病。均在非洲(疾病流行区)有居住史,蚊虫叮咬史。无输血史。在疫区生活时间3月-5年,未到过国内恶性疟疾高发地区。
1.2临床表现:19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热(100%)。除发热外其他表现包括意识障碍8例、抽搐12例、寒战13例、头痛16例、肌肉疼痛8例、腹泻8例、贫血12例、黄疸8例。
1.3实验室检测:本组患者的症状、试验室检查均符合恶性疟疾的诊断标准[2]。全部病例末梢血厚血涂片检查恶性疟疾疟原虫密度。外周血白细胞计数>10×109 4例;<4.0×109/L 2 例;6例血红蛋白低于60 g/L ;镜检血尿6例;血糖正常者14例;低血糖5例。
1.4治疗经过
1.4.1 抗疟治疗:19例全部给予青蒿琥酯注射液治疗。青蒿琥酯注射液首剂120 mg,以后每隔6h静脉滴注60mg连用,直至疟原虫密度下降至14万/ul,以后每日60 mg。15例在抗疟治疗结束后第20天,开始用双氢青蒿素哌喹和伯氨喹抗复燃治疗。用法双氢青蒿素哌喹首次2 片,12 h 后再服2片,以后每日1次,每次2片,共服用3d。伯氨喹总剂量45mg,分2天服,每次22.5mg。4例因急性肾功能衰竭(黑尿热)无行抗复燃治疗。
1.4.2 支持对症治疗:为保护肾功能15例患者每日液体摄入量保持在2000- 3000 ml,10%糖占80%,盐水占20%。对高热者给予物理降温,使体温控制在380c以下。剧烈头痛、持续高热、有脑水肿表现者给予甘油果糖降颅压治疗。有抽搐者采用氯丙嗪+异丙嗪治疗。肝功能损害8例用还原性谷胱甘肽保肝治疗。合并感染者应用抗感染治疗。急性肾功能衰竭(黑尿热)4例,给予CRRT治疗。6例输血。
1.5转归:19例病例中,18例存活,1例死亡。18例存活患者临床症状消失时间为 3-7 d ,连续2次厚血涂片检查疟原虫密度0/ul时间为 3-7d 。1例病例由于病情发展较快,最终因多脏衰(MOF)死亡;其中一例在初次发病后18d再燃,重复青蒿琥酯治疗,疗程结束后未再复燃。
2 讨论
典型病例以发热、头痛、寒战、抽搐、意识障碍为主要症状,结合血涂片找到疟原虫,诊断并不困难。但本组有一例患者症状并不典型,误诊2周,出现肝损害、出血,骨穿才发现。因此对在疫区有居住史发热者,均要常规作血涂片仔细查找疟原虫,以便早期确诊。
病原治疗是抢救恶性疟疾特殊病症的最根本措施。由于其发病急,来势凶猛,常威胁病人生命,选用作用快,施药途径迅速的药物是关键。如青蒿琥酯注射液,本组病例选用青蒿琥酯注射液。本品为青蒿素的衍生物[3],对疟原虫红内期有强大且快速的杀灭作用,能迅速控制临床发作及症状。主要是干扰疟原虫的表膜一线粒体功能。青蒿素通过影响疟原虫红内期的超微结构,使其膜系结构发生变化。由于对食物泡膜的作用,阻断了疟原虫的营养摄取,当疟原虫损失大量胞浆和营养物质,而又得不到补充,因而很快死亡。
本组病例合并 ARF4例。大量研究表明恶性疟并发ARF 的原因[4]是大量血红蛋白管型阻塞肾小管及集合管导致少尿、无尿。严重恶性疟感染时毛细血管内皮损伤,血管通透性增高,蛋白质及水分渗入组织间液, 有效血容量激活致微循环障碍。被疟原虫感染的红细胞粘塞毛细血管内皮以及炎症和溶血使局部血管内凝血。4例患者均行CRRT治疗,1例因多脏器功能衰竭及就诊晚死亡,余3例因及时行CRRT对症治疗而痊愈。故对合并ARF者应尽可能早期行CRRT治疗。
参考文献
[1] 张红卫,苏云普,赵旭东等 2005-2009年河南省输入性恶性疟疫情分析 中国寄生虫学与寄生虫病杂志[J].2010、(06)
[2] 杨绍基.传染病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2:250.
篇4
关键词:化学农药;园林景观;污染;对策
化学农药以其对园艺病虫害的高效性、速杀性、简易性和成本小等特点在园林景观中广泛使用。常用的类型主要有杀虫剂、杀菌剂、土壤消毒剂、生根液、生根粉、大树吊针液、营养液6种。本文从园林景观使用农药的特殊性入手,针对农药对园林景观的污染问题,提出相应的农药使用对策,以便园艺工作者们参考,使园林景观发挥更好的生态和观赏功能。
1 园林景观使用农药的特殊性
园林景观作为城市建设的一部分,大多位于市区内,使用化学农药比在农业、林业领域对城市环境及公园小气候的影响更直接,与市民的距离更接近,对人类健康的影响更强烈、更直接。这就要求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必须保证人员的安全性。同时,园林景观内植物种类繁多,为天敌繁育创造了良好的环境条件,这就要求在使用农药的过程中有选择性地使用、保护天敌,发挥自然调控的力量。防治指标应该以不破坏公园内的生态平衡、对人的危害减少到最低限度为基础。
2 园林景观中农药的使用现状及存在问题
2.1 高毒广谱性农药使用较多,与环境相容性好的水剂型等使用较少
由于园林养护的专用资金有限,存在着1~2种农药防治全园病害或虫害的现象,高毒高残留农药如甲胺硫磷、久效磷等在公园内仍普遍应用。但是,高毒高残留农药使用后不易分解,残留在植物、土壤和水环境中,对生态环境造成污染的同时也杀伤了害虫天敌,影响了生态平衡。而且在公园中使用的剂型中乳油和粉剂占大多数,而如水剂、水乳剂、微乳剂等与环境相容性好的剂型应用比例较小。
2.2 农药混施现象普遍存在,对生物农药应用较少
在园艺植物普遍发生病虫危害时,常将几种农药混合在一起施用。同一种农药对不同的种类、品种、生长阶段的植物的病虫害防效也不同,这样使用不仅防效差,而且易发生药害。尽管生物农药具有对环境、人、畜及各种有益生物毒性小或无毒,病菌和害虫不易产生抗药性,并且能够对其产生长期抑制,不污染环境,资源丰富等优点,但由于药效慢、价格昂贵,影响了其在园艺植保防治领域的应用推广。
2.3 喷施农药受使用工具和施用人员技术的限制较大
常用喷药机械有喷药车、背负式手动和背负式机动喷雾器。喷施时雾滴粗细不均匀,大雾滴流淌,小雾滴易随风飘散。喷施器械、人员工作态度、施药技术及时间都会导致喷施不全面,影响施药效果。
3 改良对策
3.1 预防病虫害的发生是减少农药使用的理想措施
一方面把好人为传播携带病虫害关,做好植物检疫工作,防止病虫害随植物材料一同进入新地区。另一方面掌握病虫害发生规律,配合完善的栽培管理方案,预防病虫害发生。对于季节性发生的病虫害,可在不违反植物生长规律的基础上,通过调节植物播种或移栽的日期,或机械性的防虫网等措施进行预防。同时,结合选用抗病虫的品种、改良土壤、加强水肥管理、合理配置植物等措施齐头并举,相互配合预防病虫害。
3.2 减少使用农药的次数是根本措施
当害虫发生量不太大时,可以利用昆虫的假死性、趋光性、趋色性、趋味性等习性和性诱剂进行人工捕杀。还可以充分利用自然界天敌进行生物防治,尽量避免使用农药。在生态系统中,如果能协调好天敌与害虫的关系,就能长期控制害虫。
3.3 减少有毒农药的使用是关键措施
为了减少化学农药给环境带来“三害”(污染环境、使害虫产生抗性、破坏生态平衡)问题,许多国家或地区通过大量试验筛选出一些对环境无污染的无公害农药和调控性制剂,如微生物制剂:Bt乳油、小卷蛾线虫;植物源制剂:护卫鸟、苦参素、速杀威、花保;复方植物杀虫剂:烟百素乳油、蓖麻油酸烟碱;抗生素类:华光称素、浏阳橄素、阿维菌素;信息素:槐小卷蛾性诱剂;昆虫生长调节剂:灭幼脲类。应该大力提倡应用。
篇5
关键词:概述;人工措施;治理;杨树天牛
1 清理虫害木和拨点除源相结合
及时清理天牛危害严重的虫害木,控制扩散源头,是治理天牛的重要基础工作,目的是为了清除虫源地,保护大面积未受害的林木。对清理的虫害木采取薰蒸、浸泡、制材等杀死林木内幼虫的方法,致死率达95%以上。除害处理要在天牛成虫羽化前完成,确保带天牛活体的木材不流失和扩散。清理后,应采取适当措施及时恢复林分,保证防护效益、生态效益的发挥,做到治理一片、成功一片、巩固一片。对新发生或孤立发生区采取拔点除源,及时降低虫口密度,控制其扩散。
2 筛选和培育抗性树种,提高免疫能力
众多的树种及其结构,对杨树天牛表现出较强的相互适应性。天牛对寄主植物的选择性较强,根据本区实际情况,天牛抗性序列为臭椿、国槐、白蜡、刺槐>河北杨、毛白杨>新疆杨、速生杨>合作杨、小叶杨、榆树、沙枣>箭杆杨。虽然将寄主植物分为5级,但这5级是相对的,并不是绝对的。根据各树种所占的比例、分布和面积,如果感虫树种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形成纯林,则天牛在该地区将会大面积发生;如果一个地区林分复杂,树种较多,则天牛在该地区虽有危害、有发生,但不会成灾。
3 目标树种配置诱饵树诱杀天牛
天牛喜食树种有箭杆杨、合作杨等,在混交林中配置一定比例的喜食树种,可以吸引天牛取食危害,特别是在低虫口的情况下,可有效减轻对目标树种的危害,还可以将诱饵树上的天牛消灭。但要注意诱饵树的诱集效果是动态的,如果让诱饵树任其诱集的天牛危害,而不加以杀灭措施,诱饵树的树势将严重衰弱。随着诱饵树的衰弱,天牛会从诱饵树向目标树转移。另外,要注意配置诱饵树时,诱饵树与目标树种生长速率基本一致,以保证诱饵树诱集效果的持续性。
4 采用伐根嫁接、萌芽更新
快速恢复林分,伐根嫁接毛白杨等抗性树种,可充分利用伐根,迅速恢复林分,减少造林工序,降低费用。而且嫁接后的苗木不仅成活率高,而且生长快,并使原来的残林变成了优质、高产、抗逆性强、结构合理的林分,改善了生态环境,促进了林业的健康发展,解决了经济和技术上的难题。伐根嫁接可作为清理后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萌芽更新也是迅速恢复林分的措施之一,通过加强对萌发苗木的管理,如砍伐后伐桩及时埋土,适时除蘖定干等,可以达到成林成材的目的。
5 营造多树种配置的混交林
树种结构简单是造成杨树天牛严重危害的重要原因,人工措施是控制其危害的重要措施。多树种合理配置是抗御杨树天牛灾害的基础,把杨树天牛工程治理与重点林业工程有机结合,在设计上体现“稳定性、多层次、多树种、多效益”的目标,在合理配置中遵循适地适树的原则,层次上多采用带状或行间混交,也有株间混交。营造混交林是防御天牛的根本措施,通过调整树种结构,加大抗性免疫树种比例,提高林分的稳定性,增加生物多样性,减少被病虫危害的风险。因此,选用抗性强的树种,营造多树种,多林种优化组合的混交林带,加强对树木灌水施肥,合理修剪等抚育管理,增强树势,提高抗虫能力。
6 将防护林管理由静态转为动态,实现治虫与经济效益并举
将防治天牛与各种抚育措施结合起来,如对受害严重的树木或过熟林及时更新改造,减少虫源。在水分条件好,造林易成活地区,缩短轮伐期,实行集约化管理,促使林木速生、速成林、速成材,林木在天牛严重危害前已得到利用,使林木所有者得到实惠。在条件恶劣地区可采取逐步隔行伐除的措施,先隔行伐除濒死木,采取伐根嫁接或萌芽更新等措施,恢复林分,以保证不影响防护效益。通过对林分的动态管理,既治理了天牛,又最大限度利用木材,使经济利益和天牛治理有机结合起来。
7 树立长期经营思想,探索近自然林业模式
从病虫害预防和环境保护的角度,大力提倡营造混交林,但在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林木病虫害在未暴发前常得不到足够的重视,即使实行了混交,也缺乏针对性。在对天牛的防治中,需要分析病虫害发生的原因,把适合林分生长,能提高抵御病虫危害能力的措施作为主要措施。只有把林分看成是一个动态的整体,不断采取措施,才能达到控制病虫害发生的目的。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农村饮用水源;污染;措施建议
中图分类号:X59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9-914X(2014)44-0215-01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加大了农村饮水安全保障的投资力度,采取了一系列工程和管理措施,旨在解决我国农村广大农民的饮水安全问题。但农村饮水安全形势仍十分严峻,因为随着农村经济的发展,广大农民对生活质量的要求越来越高,同时又由于经济发展和资源过度开发,导致了农村饮用水源污染和水资源枯竭问题,这些问题正日益威胁到农民的饮水健康。因此,加强农村饮用水源保护,保障农村饮水安全,已经成为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一、农村饮用水源污染主要成因
造成农村饮用水源污染的因素主要体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水土流失
由于不适当的人为开发,引起了生态环境改变和自然环境的退化,使水源涵养能力下降,部分草原退化、植被稀疏,造成严重的水土流失,每年有大量泥沙及腐植质进入地表水体在底部淤积,形成了地表水体的内污染源。
(2)农业生产污染
人们在从事农业耕作活动时,由于使用化肥、农药等,使有害物进入河流、湖泊、水库等,造成农村地表饮用水源的污染,这类污染是水源保护工作中不易控制的因素。
(3)人畜粪便等生活污水的排放
农村地区由于对水源地缺乏管理引起的水源污染现象比较普遍:生活污水直接进入饮用水源、牲畜直接在水源地饮水以及牲畜的粪便也被带入到水中。如果饮用水源流动缓慢,将使藻类及浮游生物大量繁殖,使水体呈现绿色,水质受到严重污染。
(4)农村工业的废弃物
乡镇采矿和冶金工业的尾矿、炉渣乱堆乱放在小河沟旁,造成河道淤积、水体受污染;采用落后工艺技术的乡镇企业对自然资源地掠夺式利用对周围环境造成污染;工业生产过程中时有泄漏事故发生,对周围环境污染严重,直接或间接地影响了饮用水源的水质。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工业污染源的污染饮用水水源问题会日益严重。
二、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措施建议
确保农村饮用水源卫生,保障农民用上足量安全的水,其根本措施就是构建科学合理的供水工程、控制和治理环境污染。对于农村地区,要合理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水资源,加快以雨水集蓄利用为重点的微型蓄水工程建设。污染一般是由人类活动带来的,对于农村饮用水源来说,主要是生活废弃物和工业“三废”引起的污染。这其中既有管理不善的问题,也有目前技术水平无法解决的问题,还包括生活习惯不良等因素。造成饮用水源污染的因素很复杂,防治污染、保护饮用水源的措施也就不能一概而论。
国内外研究者普遍认为,由于土壤岩性、生活垃圾、卫生条件、农药化肥和工业废水肆意排放等因素造成了饮用水源污染。针对于此,笔者认为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措施主要包括:
1、选择不易污染的水源:水源的选择应从技术和经济两方面综合考虑。由于地表水易受到工业废水、农灌尾水不同程度的污染,因此以地表水为饮用水水源会增加水质净化的难度。在同等条件下,地下水源不易受污染,易于防护,卫生条件好,宜优先选择水质符合要求的地下水。只有当地下水短缺或水中含氟、铁等物质高、水味苦咸或遭受工业有害废弃物严重污染致使水质恶化时才应考虑地表水;
2、严把水源工程关:确保水源水质符合国家饮水卫生标准,应建立坚持在水源工程开工前检验相关水源水质的制度,并尽量采用全封闭水源构筑物,避免污染物直接污染;
3、加强水源卫生防护:作为生活饮用水的水源,应设置卫生防护地带,划分不同的水源保护区,并规定相应的保护措施;
4、强化水质监测:加强对供水水源地的监测工作。为了防止水的污染,建立健全严格的水质检验制度。水源水质监测的目的是为了及时全面掌握水源水质的动态变化特征,为水源水质的准确评价和水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以及水源污柒防治提供准确可靠的数据依据。水源水质监测与评价应包括监测点的布置、监测项目、监测时间、监测频率的确定、监测方法的选择和水质评价等内容。其中具体监测项目可针对不同水源,按水源环境质量标准及水源污染的实际情况加以确定。
除了以上保障饮用水源安全的措施外,还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强化对农村饮用水源的保护:
1、制订农村饮用水源保护的专门法规;
2、制订科学合理的农村饮用水源保护规划;
3、建立健全农村饮用水源应急保障体系;
篇7
关键词:森林培育;必要性;有效措施
中图分类号:F326.2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4-9944(2010)08-0013-03
1 引言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工作,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体,因此提高森林质量是林业生态工程建设的关键。水城县国家林业重点工程社会经济效益监测证明了森林质量越好,森林的生态功能越完备;森林质量越差,森林的生态功能越弱化。因此,林业生态工程建设必须从提高森林质量抓起。但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林业工作重量轻质的问题相当的突出,虽然有其客观的需要,如森林覆盖率低、造林任务大,主要依靠群众参与等。但久而久之,森林资源的数量和质量不协调的问题越来越大。水城森林资源的数量(面积、蓄积量)虽然绝对数也不算少,但森林资源的质量较差,生产力低,效益不高,与社会经济的要求还有一定的差距,这也成为了制约森林培育工作发展的突出矛盾。截至2009年底,水城县行政区土地面积为35.84万hm2,农场人口76.74万人,城镇人口2.29万人。全县林业用地面积20.21万hm2,全县有林地面积7.6万hm2。林业第一产业产值达1152万元,2009年初计划管护森林面积9.8万hm2。
2 森林培育的必要性
森林培育是森林经营的基础工作,是恢复和扩大森林资源的根本措施,只有坚持采育结合,积极培育后备资源,保护好现有的森林资源,才能保证国有林业的森林资源越采越多,越采越好。
2.1 有利于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通过森林培育经营工作,在恢复植被,保护现有森林资源的同时,对区域内的空地、坡耕地进行补植、造林,逐步增加森林的蓄积量,不断保护和改善生态环境。
2.2 有利于提高林分质量
通过森林培育经营工作,按照因地制宜、综合治理、宜抚则抚、宜改则改、宜造则造,全面经营措施的原则,林分质量能够得到较大的提高,增加森林的高附加值。
2.3 有利于保护生物的多样性
通过森林培育后,重点公益林区域内的森林禁止商业性采伐,一般公益林控制了采伐强度(在许可范围内),保护了森林资源,逐步改善了各种野生动、植物的生存环境,其种类和数量将会逐年增加,森林的总体功能将得到增强。
2.4 有利于林业的可持续发展
实施森林培育经营管理工作后,森林资源得到有效的保护,木材产量将控制在一定的范围内,森林资源的后续储备增强,为林业的可持续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3 水城县森林培育存在的问题分析
3.1 森林培育整体速度缓慢
虽然本地区的生态环境局部治理有了明显的成效,但地区间治理成效不平衡;单位面积投资低,质量难以保证;森林培育的条件越来越艰苦;重造林轻护林,有些地方依然存在年年造林不见林和边造林边破坏的现象。
3.2 营林产业发展后劲不足
森林培育中,对营林产业发展重视不够,非木质林产品产业开发利用滞后,林业产业建设资金渠道不畅,产业发展科技含量低,产品市场开拓不力。
3.3 森林培育政策失灵
(1)不完善的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政策。森林生态效益补偿主体范围过于狭窄,补偿资金缺乏,生态公益林补偿的标准偏低,补偿的对象范围覆盖不全面,界定不明确。
(2)木材生产税费繁重。木材生产涉及的各种税费最多时达几十项,占到了销售收入的40%~50%。木材生产税费负担重,会转嫁到森林培育者的身上,从而影响森林培育者的积极性。
(3)缺位的森林保险政策。森林培育是一项风险较大的事业,如森林火灾、病虫害,以及人为破坏与干扰可以使营林者几年甚至几十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加之森林培育周期长,很难预测林木的未来市场价格与需求。因此,森林培育是需要建立保险机制。我国现有的林业政策不能满足森林保险事业的发展与需要。
3.4 森林培育投入力度不够
森林培育是一项公益性极强的事业,西北地区又是全国经济欠发达地区。国家虽然通过退耕还林等工程加大了对森林培育的投资力度,但由于财力有限,对森林培育的资金投入还不能满足森林培育的需要,加之地方配套资金难以落实,造成森林培育任务与可供资金之间的矛盾突出。
4 水城县发展森林培育的对策
4.1 加大造林力度
(1)要稳定发展面积,确保每年造林数量保持在一定规模,防止造林任务大起大落,保持好近年来连续出现的良好发展势头。
(2)要注重发展质量,提高建设成效,确保这种发展既有数量又有质量,是科学合理的发展。
(3)要转变发展方式,造林面积增加是发展的基础,但增长并不必然带来相应的变化,近年来的实践证明,水城县森林的面积有所增加,但结构没有优化,森林质量也没有实质性提高,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没有科学发展的观念。因此应严格执行《生态公益林建设标准》,对生态公益林的考核不仅仅要看保存率、成活率等传统指标,还要考核林分结构、混交比例、植被盖度等指标,做到速度与结构、质量与效益相统一。
4.2 森林更新
4.2.1 天然更新
一个作业小班能否进行天然更新,主要取决于伐前的林分类型及附近是否有天然下种能力的母树或母根。具体地说伐前林分类型若是以山杨、白桦为主,山杨、白桦在树种组成系数中应占5层以上,且母树分布均匀,并具备天然更新的条件,可以进行天然更新。同时母树的保留数量要在小班中均匀分布,这样可以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可以避免因人工更新使林分类型变化,从而破坏森林生态。
4.2.2 人工促进天然更新
若小班中山杨、白桦在伐前株数组成系数中占3~5层,且呈团块状分布,镶嵌性比较强,宜采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的方式。对出现更新不好的零星小块或林间空地,可以进行人工撒播山杨、白桦种子,以加速其天然更新,提高天然更新的可靠性。
4.2.3 人工更新
对不符合天然更新或人工促进天然更新条件的小班,应采取人工更新。但是人工更新树种的选择非常关键,要做到适地适树,营造乡土树种,同时做到良种壮苗。对于林冠下更新的要选取阴性树种。更新造林的各个环节要按造林技术规程执行,植苗后要及时进行抚育,以提高其造林的成活率。
4.3 正确掌握森林培育的目标、方向及原则
4.3.1 确定生态公益林培育的目标和方向对于生态公益林,要逐步改变低质、低价、低效现状,培育高质、高价、高效的生态公益林。要从区域核心生态需求出发,以发挥森林主要生态功能为重点,培育适合生态需求,功能齐全的生态公益林。培育后生态公益林综合生长率比培育前提高50%以上,成熟林预期公顷蓄积量(立地条件极差者除外)可达120m3以上。要从现有林分状况的实际出发,逐步优化树种结构和林分类型结构,培育高收益的生态公益林。通过改建和采取栽针保阔、栽针引阔等经营措施,增加针阔混交林的面积和比例。
4.3.2 生态公益林培育应当遵循的原则
(1)坚持生态效益优先原则,必须把提高生态效益放在第一位,其他效益必须服从并服务于生态效益,对生态公益林的一切经营活动,都必须有利于发挥和提升生态效益,一切不利于生态功能发挥和生态效益提高的经营措施、经营方法都必须禁止。
(2)坚持生态效益长效化原则,从生态公益林具有生态效益长效性的内在要求出发,在营造和培育生态公益林时,必须坚持生长寿命长、生态效能高的树种作为培育发展对象,培育出高效、长寿的公益林。
(3)坚持因害设防原则,根据生态灾害的发生规律和发展趋势,对不同区位条件的生态公益林采取不同的经营措施,以防控森林生态灾害为目标,确定培育方向,最大限度的发挥森林的防灾减灾功能。
(4)坚持“三利”兼收原则。在不影响生态公益林生态价值,保证充分发挥其生态功能的前提下,兼顾经济价值和景观价值,达到“三利”兼收。
4.4 将生态公益林纳入活立木交易的范围
生态公益林可以在立木市场中交易,其根据有以下几点。
(1)生态公益林同样具有经济效益,森林成熟以后必须更新,更新下来的林木与商品林中的林木的使用价值没有区别,只是采伐利用的方式不同而已。
(2)森林非木质产品的开发利用及其产业化可以给林农带来收益。在发挥林地、林木生态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同时,充分利用林木的种子、果、花、叶、枝及林地形成的森林景观和林间的草资源,对这些林产品和林副产品进行深加工和产业化开发,如开发中药材及制药、山珍食品、驯养繁殖经济动物、人工栽培利用野生植物以及地下矿藏等林下资源,有条件的地方还可发展森林旅游业
(3)森林生态效益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范围小、补偿资金少是目前要研究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只要森林生态效益补偿合理,林主便可以从中获得好处。生态公益林同样会有好的预期收益,有好的预期收益,这样便会有人愿意购买。对于退耕还林工程中营造的生态公益林,活立木流转似乎意义更大,这样可以使目前分户经营的小地块森林向营林大户集中,形成规模经营,便于管护,提高营林劳动生产率,还可以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
4.5 及时进行幼、中龄林抚育
在更新跟上采伐的同时,不能忽视对森林后备资源的培育和管理,对于已经成林的人工和天然幼龄林及过去的大龄、被压的幼中龄林应及时进行透光抚育和生长抚育,伐除林内的被压木、病腐木、枯立木、三级木及生长不良木,保留目的树种,增加其营养空间,促进其提早成林,使其更早、更快、更好、最大限度地发挥生态效益。
4.6 森林培育与其它产业和工程的配合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生活的需要,土地利用也正在走向集约化、综合化。在区域、流域或景观层次上合理安排土地利用,使农、林、牧、水产各业各得其所,又和水利、交通、电力等工程协调发展,这是一门重要的学问,也是一项重要的工作。在地块或林分的层次上,如何使森林培育与其它各业搭配起来综合发展,正逐渐成为了一种发展方向。林农复合经营曾经是该县一些地区的传统经营方式,经过近二、三十年的发展,这种以林为主的复合经营形式更加丰富、内容更加多样化,技术上日趋成熟,效益上更为显著,是一个值得继续开拓的领域。这方面的开拓也对森林培育工作提出了更高、更新的要求。
参考文献:
[1] 吴来胜,叶 磊. 森林培育的必要性及存在的问题[J].林业科技情报,2007(8):17~18.
[2] 汪 峻,王伟峰,郭晓敏. 提高江西省森林培育质量对策探讨[J].江西林业科技,2010(1):162~163.
[3] 董鹏飞.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途径分析[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6):78~80.
[4] 邬可义.加快森林培育提高森林质量[J].林业实用技术,2008(11):42~45.
篇8
[关键词] 农村养殖 养殖污染 解决对策
[中图分类号] F326.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1650 (2014)07-0216-01
最近几年,环境问题一直是人们普遍关注的一个社会问题,最近的调查发现,目前我国广大农村地区的环境问题令人担忧,环境恶化问题不断加剧,使得人们将污染治理的问题逐渐的由城市向农村转移。导致农村污染严重的主要原因,除了群众的环保意识差之外,养殖污染是农村污染的典型,污染物主要来自于养殖过程中畜禽的粪便随意排放以及其他有害物质不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在治理过程中,要想彻底的治疗好这些污染问题就需要我们从开发、使用、推广绿色养殖开始,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解决好农村地区的养殖污染问题。
一、农村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以及危害
1.污染来源
农村养殖污染的主要来源是畜禽养殖中所产生的排泄物和其他有害物质不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这些污染物给环境造成严重的负担,对农村地区的空气、土壤和水源造成了较大的污染。首先,是大气臭氧层问题,畜禽在养殖过程中产生的臭气,其中包含了碳水化合物、含氧物质以及含氮有机物,在有氧气参与和气候环境较热的条件下,其中的物质就会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带酸味的刺激性气体,在养殖过程中如果这些臭味比较浓重,又不能及时的消除,随着蒸发不断地上升到大气层中,对大气中的臭氧层造成一定的破坏;其次是对水源的污染,主要是畜禽在养殖过程中,污水不经过处理就随意排放会对地下水和地表水源造成严重的威胁。其中污水中含有大量的营养物质,流入到水源中就会造成水中的营养成分改变,使得水资源出现富营养化现象。
2.污染危害
农村养殖过程中,释放出来的臭气和物质都会对农村地区的大气和水源造成污染,而这些污染会给人们的身体健康造成较大的威胁。农村在发展过程中如果没有及时的采取措施将其解决,很可能在不远的将来人们会患各种疾病。畜禽的尿液和粪便中含有大量的微生物、病菌以及寄生虫,如果这些物质没有及时的进行有效处理,而是随意的丢弃和排放,就会对养殖场的畜禽养殖带来极大的风险,进而给地区的经济发展带来严重的影响,同时这些病菌不经过处理直接排放,如果人类不注意卫生问题,就会通过人的消化或呼吸系统进入到人体的各个组织器官,使人发病,最终影响到人的正常的劳动技能,严重的导致人的癌症等疾病的频发。因此在养殖过程中必须科学合理的解决畜禽污染的排放问题,从而净化农村地区的环境,减少人类疾病的发生。
二、农村养殖污染的解决对策
1.开发绿色喂养饲料
在养殖过程中,开发和利用绿色环保饲料,进而提高畜禽对饲料的利用率,降低喂养成本以及控制对环境的污染。环保型饲料在研制过程中应该注重降低畜禽食用后氮元素的排放,在最大程度上消除氮元素对环境造成的影响。研发和生产环保型饲料是治理养殖污染的根本措施,这种措施能够从根本上改变畜禽养殖过程中,粪便对环境造成了污染。这就要求相关的研究人员不能光顾培育优良的品种,而应该科学的配比饲料,应用高效低排的饲料来提高动物对饲料的利用率,同时科学的进行饲养管理,通过这些手段的应用,达到清洁环保的养殖方式。
2.推广生物技术
农村养殖污染中,畜禽的粪便是主要的污染源,目前我国在农村地区推广应用沼气技术,这种技术能够将动物畜禽排泄的粪便和尿液进行再次的利用。在养殖区域建立几个沼气池,将畜禽的排泄物排入到沼气坑中,经过沉淀处理,发酵,最终会产生量大的沼气,沼气可以作为养殖场的日常照明和生活用电取用,而发酵过程中沼液和沼渣是优质的有机肥料,将其应用到农业种植中能够获得更好的经济收入。沼气技术实现了将农村养殖过程中的各种废物变废为宝,将浪费的资源进行再次的利用,这种技术具有很广的推广意义。未来我国还要不断加强生物技术的研发和推广应用,通过生物技术,净化畜禽的粪便和尿液,利用臭氧发酵同时,将污染物转变为农业生产的宝贝,为农村生产活动提供免费的养料,生物技术的推广和应用对于解决我国广大农村地区养殖污染有着积极的作用,也为生态农业的发展奠定了基础,是一条良好的解决途径。
3.发展畜禽农业生态工程技术
在农村地区大力发展生态建设工程,对污染环境的各种物质进行回收利用。生态畜禽农业工程的主要作用是及时利用现代生物学知识和现代科学知识以及生态经济学等原理和规律,运用系统工程的方式建设和实施生态畜禽农业的发展。目前,我国的农村生态工程建设活动已经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和一定的成果,很多废物得到有效的利用,避免对环境造成严重的威胁。在进行生态工程建设过程中,我们还需要加强相关环境法律法规的建设,依靠法律和各种规章制度对违反环境保护的集体和个人进行严厉的处罚,在最大程度上提高农村养殖污染治理工作的进程和效果。
结语
农村养殖业在发展过程中会产生很多种对环境和人类有害的物质,其中产生的一些粪便、尿液以及畜禽养殖产生的排泄物中存在着很多有毒有害的物质,这些有毒有害的物质如果没有得到及时的处理在很大程度上会对农村的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的影响,对农村的生产和生活产生严重的危害。
参考文献
[1]丁树谦. 畜禽养殖环境污染及其治理的基本途径[J]. 畜牧与饲料科学. 2011(01)
[2]张贵义,岳增华,刘云,解志峰,郭辉. 农村养殖业与居民生活环境污染的探讨[J]. 现代化农业. 2010(12)
[3]朱永慧,马春艳,王璐. 发达国家养殖污染补偿制度对我国的启示[J]. 当代畜牧. 2010(12)
[4]朱永慧,马春艳,王璐. 国外养殖污染补偿制度考察及对我国养殖业的启示[J]. 当代畜禽养殖业. 2010(12)
篇9
[关键字] 土地资源 现状 可持续发展 资源利用
[[中图分类号] F301
[文献码] B
[文章编号] 1000-405X(2012)-10-26-1
土地资源作为人类赖以生存和社会经济得以发展的基础,是社会生产力的根本源泉,也是一个国家人口、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前提和条件。我国国土辽阔,土地资源总量丰富,土地利用类型相对齐全,为我国因地制宜全面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条件,但是我国人均土地资源占有量小,而且各类土地所占的比例不尽合理,主要是耕地、林地少、难利用土地多,后备土地资源不足。再者,土地资源有其不可替代性及稀缺性等特点,这就决定了土地资源利用必须朝着持续、高效利用的方向发展下去。
1 我国土地资源的现状特征
1.1 绝对数量大、人均占有量少。我国国土地面积144亿亩,占世界陆地面积的7.2%,占亚洲面积的30.2%。其中,耕地约20亿亩,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3.9%,林地18.7亿亩,占12.98%,草地43亿亩,占29.9%,城市、工矿、交通用地12亿亩,占8.3%,内陆水域4.3亿亩,占2.9%,宜农宜林荒地约19.3亿亩,占13.4%。我国耕地面积居世界第4位,林地居第8位,草地居第2位,但人均占有量很低。世界人均耕地0.37公顷,中国人均仅0.1公顷,只相当于世界平均值的3/1。发达国家1公顷耕地负担1.8人,发展中国家负担4人,中国则需负担8人,其压力之大可见一斑,尽管中国已解决了世界 1/5人口的温饱问题,但也应注意到,中国非农业用地逐年增加,人均耕地将逐年减少,土地的人口压力将愈来愈大,由此可见我国的土地资源现状不容乐观。
1.2类型多样、区域差异显著。中国地跨赤道带、热带、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其中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合计约占全国土地面积的71.7%,度条件比较优越。从东到西又可分为湿润地区(占土地面积32.2%)、半湿润地区(占17.8%)、半干旱地区(占19.2%)、干旱地区(占30.8%)。区域差异明显,为综合发展农、林、牧、副、渔业生产提供了有利的条件。3、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且效率低。我国地形条件复杂,山地、高原、丘陵、盆地、平原等各类地形交错分布,形成了复杂多样的土地资源类型,有相当一部分土地是难以开发利用的。在全国国土总面积中,沙漠占7.4%,戈壁占5.9%,石质裸岩占4.8%,冰川与永久积雪占0.5%,加上居民点、道路占用的8.3%,全国不能供农林牧业利用的土地占全国土地面积的26.9 %。此外,还有一部分土地质量较差。在现有耕地中,涝洼地占4.0%,盐碱地占6.7%,水土流失地占6.7%,红壤低产地占12%,次生潜育性水稻土为6.7%,各类低产地合计5.4亿亩。
2 我国土地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耕地数量急剧减少, 土地资源浪费严重。在经济发展和工业化进程中,我国可利用的土地资源呈急剧下降趋势。我国每年表土流失量在50亿吨以上,居世界之首。再者,由于土地利用规划的不尽完善, 乱搭、乱建、乱占或占而不用现象较为普遍, 造成土地资源的严重浪费,这在经济发达地区尤为突出。
2.2 生态环境恶化,土地质量下降,土地生产力降低。由于我国在土地利用方面长期是重用轻养、重产出轻投人的掠夺式利用方式, 导致土壤中大量元素缺乏,所以耕地质量迅速下降, 从而造成土地生产能力变弱。另一方面,生态环境严重恶化, 各种污染源对土地资源造成的直接或间接威胁是造成土地质量下降的又一主要原因。
2.3 难以开发利用和质量不高的土地比例较大。在我国土地资源中, 约2/ 3 是丘陵山地, 中低产田占耕地的60%以上, 耕地障碍因素多, 分布不均匀, 造成土地开发利用难度大; 而未利用和难以利用的土地比例同样大, 占全国总土地的25.3%, 达2.43×hm2。
2.4 土壤的水蚀和风蚀现象严重。目前需要治理的水土流失面积为356万平方千米,其中水力侵蚀面积为165万平方千米,风力侵蚀面积为191万平方千米。
3土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建议措施。
3.1 控制人口增长。缓解人地矛盾在土地资源难以增加的情况下,控制人口增长是实现人地平衡的根本措施。
3.2 保护耕地,控制建设用地,实行较严格的耕地保护措施。利用村庄闲置地安置不占用耕地,对土地实行生态、人文保护。在土地整理过程中要选择合适的工程技术和生物技术,以保护环境和生态;同时要注意有选择地保留民族、民俗等文化遗产和建筑,做到土地整理与文化建设相统一。具体的有以下几个方面:①加强耕地保护立法。②划定耕地保护区。③强化全民保护耕地意识。
3.3 优化土地利用结构, 调整布局。在土地利用结构和布局方面急待进行的工作有: ①调整城市建设用地结构。②农业生产的区域专业化。③乡镇企业用地清理。
3.4 加强农田基本建设,提高耕地生产力。农田基本建设主要应抓好以下几个方面工作:①农田水利建设。②改造中低产田。③促进农田装备的现代化。
篇10
传统的河道治理一般采取浆砌石或混凝土固岸、裁弯取直、疏挖河道等措施,这些措施虽然在一定时期内保障了河道水系安全,但也伴随着出现了一些生态环境问题:如采用大量的混凝土或浆砌石材料使河道硬化严重,改变了河道的自然属性,侵占了生物栖息地,割裂了水路系统的联系,也减少了对地下水的补充:硬化的护岸使得各种污染物未经过滤吸收直接随径流排入河道,导致水质恶化,河流生态系统严重受损;河道的裁弯取直增大了水流流速,从而加剧了水流对河床底部和河岸的冲刷。可见传统的河道整治措施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化城镇发展的需要。因此必须寻找新的河道治理理念,在未来的河道整治中,不仅要继承传统整治技术的精髓,更要重视水质的提高,水环境的改善和生态水系统的保护,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原则
开展河道综合整治是恢复提高河道基本功能的根本措施,是提高水资源承载能力、改善生态环境的有效途径、是打造绿色生态河道的客观需要。在整治过程中,应遵循以下基本原则:
安全性:河道整治的目的不仅仅是为了防洪排涝安全,更重要是为了洪水安全、生态用水安全和水环境的质量安全。水安全体系是构成河道生态系统的基础条件。
生态性:生态性是指河道治理应满足生物的生存需要,保证河道生态的健康发展为基础。河道整治应以生态性为基本原则,尽量保留原有的生物群落及其栖息地,促使水体自然循环与净化,实现河道生态可持续发展。
自燃性:蜿蜒曲折是河道的天然属性,因此在河道整治中,应尽量保持河道的自然地貌特征,维持自然的水文过程,为水体自然流势创造条件。
地域性:不同区域具有不同的特点,这种地域的差异性和特殊性要求人们在进行河道综合整治过程中不能照搬照抄,要因地制宜选择适应的整治措施。如流经城镇居民区的河段在整治过程中宜注重景观功能,满足人们回归、亲近自然的要求,把水利工程和城镇景观结合起来,造当地浓郁的人文气息。
城镇河道综合治理措施
河道整治工程所追求的重要目标就是要协调城镇发展与河道生态保护的关系,同时尽量维护河道原有的自然地貌和水文特征,因此综合整治的措施包括生态护坡、水质修复治理及河道景观三个方面。
1、生态护坡工程
在防洪与生态需求成为河道建设中主要矛盾的背景下,采用生态护坡政治模式可以在满足城镇生态系统要求并创造良好生态条件的同时,使河坡具有一定抗洪防冲能力。因而建设生态护坡工程已经成为国际上公认的解决河道整治问题行之有效的方法。生态护坡技术是基于水土保持学、生态学、水利工程学和生物科学等科学的基本原理,利用植物及植物与工程材料相结合的方法,在边坡上构建具有生态功能的护坡系统,通过生态工程的自支撑、自我组织与自我修复等功能,实现边坡的抗冲蚀、抗滑动和生态恢复,以达到减少水土流失、维持坡面植物生存环境、提高坡面动物和微生物栖息地的质量,营造健康的河流生态系统和改善人居环境等目的。可见,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应该是一个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的完整的生态系统。然而,目前国内很多生态护坡的建设仅仅考虑的护坡上的植物,而完全忽略了动物及微生物在边坡生态系统中的作用,没有从根本上实现生态护坡生态系统的完整性。所以,借鉴国外生态护坡技术,完善我国生态护坡技术体系,在工程建设中实现真正意义的生态护坡,这将是我国今后生态护坡技术应用研究的重点,当前国内外采用的各种生态护坡技术主要有生物工程技术、土工网符合植被技术、植被型生态混凝土技术、多自然型技术等。
2、水质修复治理工程
水污染治理是一个综合系统工程,其主要措施包括污染水源的拦截,河床的清淤处理、有源活水和污水处理等方面,并辅以必要的植物措施,恢复河流的自净能力。河道污水治理关键要从污染源治理与截污入手,加强截污工程建设力度。同时,必须提倡清洁生产,大力控制污水的排放和处理,在保证一定水质的基础上,采用河流生态技术,进一步提高水质,美化环境。将环境工程中的生物修复救赎应用到水利工程的河道综合整治中,是城镇河流特别是受污染河流整治的重要方向。生物修复技术因具有处理效果好,工程造价相对较低,运行成本低廉,还可以结合景观改善河道及其周边休闲场所的建设等优点,故该技术在实际操作中具有很高的应用价值,其发展前景十分广阔。目前水环境生物修复技术的主要类型有:土壤渗滤技术、人工湿地技术、稳定塘技术、人工浮岛技术等。
3、河道景观工程
河道景观建设是对河道进行生态整治的重要环节,主要内容包括河道水域沿岸带及水域范围内的景观建设,景观建设的目的是通过对河道空间与平面、纵向与横向的综合整治,做到提高城镇水系防洪排涝和供水标准与河道景观相结合,河道清淤与环境保护相结合,河道整治与改善当地的人居环境相结合,最终营造人与自然和谐的水环境。河道景观工程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河道平面修复:过去的河道平面设计时,一般采取拓宽断面、裁弯取直、修筑高堤等措施,这些方法在一定时期内解决了洪涝灾害的问题,但却淡化了河流的资源功能和生态功能,破坏了自然河流的生态链,导致生态环境的不断恶化。因此在满足安全行洪断面的条件下,改变过去裁弯取直的办法,随着地形、层次的变化易弯则弯,易窄则窄,宜宽则宽,恢复河流的纵向连接性和横向连通性;同时尽可能多安排一些蓄水湖地,这种“带囊状”的结构不仅有益于防洪,且对景观和生态系统都具有重大意义。
河道断面恢复:任何与生态过程相协调,尽量使其对环境的破坏影响达到最小的设计形式都称为生态设计。河道的断面恢复要综合考虑河道的防洪排水及生态景观的功能,不断优化断面设计,最终达到良好的生态河道体系。河道系统中一片草地、一块林地、一座山丘、一个岛屿都可能是一个自然生态系统。在恢复中应采取多种工程和管理措施,维持河道断面的自燃性状。目前国内外典型的河道断面形式主要有:矩形断面、梯形断面、复式断面和双层断面。
生态河堤工程:生态河堤建设是目前国际上河流治理与建设的新趋势。生态河堤是融现代水利工程学、环境科学、生物科学、生态学、美学等学科于一体的水利工程。它以“保护、创造生物良好的生存环境和自然景观”为前提,在考虑具有一定强度、安全性和耐久性的同时,充分考虑生态效果,把河堤改造成水体和土体、水体和生物相互涵养,适合生物生长的仿自然状态。生态河堤不仅可发挥涵水保土的作用,而且能改善大气、水体和土壤质量,进而将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和人们的生活质量。沿岸景点的建设将增加周边环境的文化氛围,实现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这对城镇生态建设、拓展城镇发展空间等方面具有重大意义。
滨岸植被缓冲带工程:国内外研究实践表明,滨岸缓冲带是截留陆域面源污染物、改善河道水质的有效手段。作为河陆生态系统的连接地带,缓冲带对保持河道的生态性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四方面:①对地表径流可以起到滞缓作用,调节入河(水体)的洪峰面;②降低地表径流速度并对其中的颗粒态污染物起过滤和拦截作用;③植物吸收、土壤吸附溶解态的污染物;④促进氮的反硝化作用。城镇是人口大量集中和工业化规模庞大的地方势必会产生许多生活和工业垃圾,如得不到及时有效处理,将会随雨水直接进入地表或地下水,形成新的非点源污染,导致水环境恶化。滨岸植被缓冲带的建立,不仅可以吸收径流中的有机成分,减少进入水体中污染物的含量,而且对于营造滨岸景观、改善生态环境和保持水土流失具有重要意义。
结语
随着城镇水利向环境水利和生态水利转化,在城镇河道整治中,必须考虑河道生态环境的建设,这不仅是人们随生活水平提高对自身生存环境质量提出的要求,也是系农村建设的重要内容;河道的整治与建设包括生态护坡工程、水环境治理工程及河道景观工程等内容,应根据区域的实际情况,统筹规划,综合治理;城镇河道建设不仅要发水利工程的功效,而且还要融入城镇园林景观、生态和建筑艺术等诸多内容,以充分发挥河流的综合功能尤其是生态环境功能,真正做到让河流回归自然。
参考文献:
[1]丁鹤. 对城市河道可持续开发利用趋势的认识[J].海河水利,2002,(10):24-26.
[2]刘晓涛.城市河流治理的若干问题的探讨.规划师,2001,17(6):66-69.
[3]朱国平,王秀茹,王 敏,等.城市河流的近自然综合治理研究进展[J].河海大学学报,2005,33(1):68-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