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1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教学策略与方法研究

篇1

一、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策略

基础教育阶段的语文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统一的特点,同时还具有基础性、实践应用性、综合性等特点,正是具有如此众多的特点,使得小学语文教学具有包容性十分强,因此信息技术可以使阅读教学的资源更加丰富,还可为写作教学提供更丰富的素材、更多的实现渠道和更有效的交流方式,更可以使“生生”、“师生”、校内与校外、学习伙伴之间的交流更为快捷。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流程如下所示:教师:创设情境-启发思考-指导求新-激励创新;学生:进入情境-自主探索-协作学习-效果评价。在这种模式下,小学语,文教学要达到有效直至高效可以采用以下策略:

1 利用多媒体课件,激发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能力的培养首先是意识的培养,意识的培养离不开兴趣的培养。在信息技术环境下,可以抓住学生对信息技术非常感兴趣的心理,因势利导,课前精心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创设情境,化静为动,化虚为实,吸引学生的注意,将他们的兴趣逐步转移到语文学习上来。

2 利用网络拓展知识面,培养学生选择信息、筛选处理信息、重组信息的能力。在信息社会,衡量人才的唯一标准不是知识的拥有量,而是是否具有索取新知识的能力。语文教学中,可充分发挥多媒体网络独特的优越性,让它提供与课文相关的大量信息,供学生学习时自由查阅。这样在学习课文内容的同时,也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培养了学生搜索信息的能力。

3 利用计算机工具,自主创作,培养学生实践与创造能力。培养创造能力是培养未来人才的需要,是素质教育的要求。在教学中,我们让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自主地创作设计,把软件应用融入到课件中,让学生把自己的思考展现在计算机屏幕上。信息技术环境实现语文教学目标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在信息技术环境下进行语文教学不能只顾形式上的热闹,而要讲究实际效果,要根据语文教学的需要,遵循语文学习的规律,选择相应的信息资料,采取相宜的策略,通过适当的途径,运用有效的形式,让学生学得活,学得好,得益多。

二、信息技术环境下小学语文有效教学的方法

通过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实践研究,我们得到了一些开展教学的创新方法和启示。

1 主题型教学方法。主题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学生围绕一定的主题,在信息技术环境下收集、整理与主题有关的信息,在教师帮助下进行学习、评价的教学模式。这种方法具有丰富性、灵活性。因为主题可以是人文学科的,也可以是自然科学;主题可以是内容方面的,也可以是艺术方面的;可以是文本的,也可以是超文本的(如影片欣赏);可以是比较异同的,也可以是单纯求同或单纯求异的;同时主题可以来自教材规定(提供)、教师规定(提供)或由学生自己选定。

如语文学科中“试飞”等课的教学,如果组织学生到网络教室进行上课,围绕某一主题,搜索“试飞”,不到1秒钟时间,可以查到很多有关“试飞”的信息(具体数据与网络环境有关),“试飞”的作者简介,课文涉及到的人物、性格特点,时代背景,以及很多的分析评论等等。学生眼界一下打开,对课文的兴趣与理解也一下提升很多。

2 合作交流型教学方法。协作交流型教学方法指的是分工合作为特征的教学方法。“合作学习”时,必须注意处理与“自主学习”的关系,把学生的“自主学习”放在第一位,“合作学习”在“自主学习”基础之上进行。实验教师可利用竞争式学习、协同式学习、伙伴式学习、角色扮演式学习等四种基本合作学习模式和人机协作、生生合作、师生合作等三种基本途径,培养学生竞争能力与合作能力,学会与人交流、与人合作、与人竞争、与人相处以满足新世纪人生存的需要。

3 自主探究型教学方法。自主探索就是让学生在教师指导下独立探索。在进行教学的过程中可以先由教师进行启发引导,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分析学习;在探索的过程中如果学生遇到自己不能独立解决的问题,教师应该加以适当的点拨和提示。

例如在学习《美丽的西沙群岛》时,可以带领学生到“海底遨游”,为学生提供大量的西沙群岛的动物、植物的图片和影像。让学生通过查看有关的视频和文字资料,进一步的了解西沙群岛的物产,并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对自己所看到的内容进行有组织的描述。这样一来不仅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还能够帮助学生理清文章的脉络。

4 展示型教学方法。展示型教学模式指的是从展示事物的本质属性入手,使学习者主动构建知识的教学方法。如在信息技术环境下的“语文阅读课”,是根据教学目标、特定的教学组织形态以及学生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多媒体网络环境中的自主学习过程。它又有别于传统的书本文字阅读,它除了一般的文字阅读外,还具有超文本的阅读,如声音、图像、动画、视频、影片等,它比传统的文本阅读更快捷、更丰富、更精彩,具有更大的自由度。从学生角度来看,多种媒体参与教学,能提高学习积极性,更有利于激发学习内动力;从教学的环境来说,信息源更加丰富,信息传输更快捷;从信息的显示形态来说,图文并茂,精彩生动,具有丰富的感知材料,极易产生意境。这些与传统的阅读教学相比都有明显的优势。

三、小结

通过本课题开展的研究与尝试,我们有了一些粗浅的认识和体会:1,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学较之传统环境下的教学,教学有效性有了极大提高,但并不能摒弃传统教学中直观教具的应用。2,借助信息技术能将传统教学方法进行有机融合,但不能将信息技术等同于教学方法。3,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教师教得更轻松。4,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学生学得更扎实。5,利用现代教育技术,使课堂更加充满创造性、趣味性。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策略

数学和生活有十分紧密的关联,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教学,可以改变以往枯燥的课堂教学现象,让学生真实的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从而全面激发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同时利用生活化教学模式,还能让学生在生活中提取数学信息,有利于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性认识,鉴于此,下面就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有效策略进行全面分析。

 

一、当前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现状分析

伴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数学教师对生活化教学的理解也越来越深入, 在教学活动中也采用多种形式进行生活化教学实践,可以说生活化教学理念已经深入小学数学教师的心理。虽然近些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但是在实际中仍然存在一些不足,首先面对考试制度的压力,很多小学数学教师难以完全放手实施生活化教学手段,即便是在课堂上实施了生活化教学,但目的是为了让学生考上好分数, 导致生活化教学没有真正实现学以致用的目的。其次,小学生受年龄、生活经验等的限制,对于教师在课堂上提到的生活现象,无法有深入的认知,对于知识经常会通过死记硬背的方法,这就使得生活化教学无法取得良好的效果。

 

二、提高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有效性的策略

(一)实现教学内容生活化

在新课程标准中提出, 教师应该紧密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环境,从学生现有的知识、生活经验入手,开展课堂教学活动。 但是在实际中,由于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加上教师长期对传统教学模式的掌握,使得学生的主要学习内容集中在大量数学题上,同时学生家长过于看重学生考试成绩,对知识的生活化应用不注重,导致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实施有一定阻碍。 从学生的发展看,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是十分重要的,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打造生活化场景,让学生在生活化场景中对数学知识进行认知,这样就能极大的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例如教师在讲解“加与减”时,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生活经验,设置这样的生活场景“我们班的全体同学都去郊游,第一辆车可以坐 12 个同学,第二辆车可以坐 10 个同学,第三辆车要坐多少个同学? ”每个学生都知道班上有多少同学,在这个场景中,学生可以利用总人数减去第一辆车和第二辆车上可以坐的人数, 还得出第三辆车需要坐的人数,这样学生就能对减法有一定的理解。 在引导学生学习加法时,教师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投飞镖”的活动,让每组的学生代表进行三次投飞镖,然后每组学生说出自己组的代表三次投飞镖总共得了多少分。通过这样的活动组织,一方面能调动学生参与课堂的积极性,另一方面还能引导学生对加法有更加深入的理解。

 

(二)激发学生学习热情

对小学生来说,认知活动并不是单纯的智力因素,而是由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作用的,其中以兴趣为代表的非智力因素在学生认知活动中发挥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生活化教学模式,可以促使数学教学不再是枯燥、单一的知识讲解,而是在学生熟悉的生活中进行知识认知,这样就能全面提高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师在讲解“图形的变化”时,教师可以将七巧板、剪纸图案等学生生活中比较熟悉的东西引入课堂上,改变以往枯燥的讲解、灌输,营造更加轻松的学习氛围, 让学生在生活中了解图形变化的知识,从而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提高学生认知

对小学生来说,他们正处于认知世界的初级阶段,是从形象到抽象、从简单到复杂的过度阶段。 而对于数学,本身是具有一定系统性、复杂性的,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时,如果教师只是对知识本身进行讲述,学生很难对抽象的数学知识有深刻的了解,只能是死记硬背、套公式,无法满足学生发展的实际需求。生活化教学的实施,可以将抽象的数学知识变得形象化, 符合了小学生的认知规律, 能促使学生从浅到深逐步理解数学知识。 例如教师在讲解“购物”时,可以先拿出不同额度的人民币,让学生对其有直观的认识,然后教师可以设置一个超市购物的生活场景,让一部分学生扮演收银员,其他学生扮演消费者,学生分别买不同的东西,让扮演收银员的学生收款,这样学生就能在超市购物中掌握知识。

 

(四)从数学走向生活

学以致用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目标之一,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注重对学生进行知识传授,还应该引导学生学会对知识的应用。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设置生活化的数学题目,引导学生用课本上的数学知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让学生在实际生活中加对教材知识的理解,实现学生知识内化,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的魅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完“时、分、秒”的知识后,教师可以在说说每天是几点放学,然后让学生将这个时间画出来。 教师还可以向学生提出这样的问题“老师每天放学后,要骑 5 分钟的电动车回去,那么 5 分钟是多少秒呢? 大家每天回去需要多少分钟,是多少秒? ”通过这样简单的提问,可以引导学生对学习到的知识进行巩固,有利于学生将数学知识应用在实际生活中。

 

三、总结

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是小学数学教育发展的必然趋势之一,也是培养学生学以致用的关键手段之一,因此,在实际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必须充分意识到生活化教学的重要性,根据学生的知识情况、生活经验、教材内容、教学目的等,科学、合理的实施生活化教学手段,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效率的提升。

 

参考文献:

[1]张洪梅.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的途径和策略探究[J].中国校外教育旬刊,2013(12):42.

[2]潘姝予.浅谈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的策略研究[J].文理导航旬刊,2014(5):45.

[3]林朝琼.生活化角度下的小学数学教学策略探究[J].数学学习与研究,2014(24):69.

篇3

关键词:小学数学;模型思想;探究

如何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现代化发展的必然趋势,更是我国教育发展的总体目标。但是从小学数学教学实况来看,许多教师虽然在提倡模型思想,但是最终效果并不理想。因此,通过何种手段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是相关人士关注的重要课题。在这种形势下,探究小学数学教学怎样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具有实用价值。

一、解读学生模型思想的内涵

从传统小学数学教学中可知,极易忽略数学知识的模型思想,致使教学过程中所采用方法非常枯燥乏味,极难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在新课改背景下,教师应该彻底破除传统数学教学模式的束缚,结合模型思想提升数学教学的课堂效率,从而满足数学教育的目标,加强学生模型思想的实际需求,从而帮助学生快乐地完成数学学习。比如,在“数量关系式”教学过程中,数学课堂教学应该针对学生特征及知识背后隐含的模型思想,深入分析设计和“数量关系式”相关的模型,学生从中感悟“数量关系式”的模型思想。同时在课堂讲述过程中,把习题中涉及的各种模型做对比,就能够有效解决数学教学中“模型思想缺失”的问题,从而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有效满足小学数学教学对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要求。

总之,教师要结合小学生特征,从培养学生的模型思想入手,针对小学课堂特征制订合理的教学策略,提升小学课堂教学效率。通过合理的教学策略不但能提升教学效率,还能够从中寻找模型思想及教学中的共同点,为小学生数学综合素质能力的提升打下基础。

二、培养数学思想模型的策略

合理的模型思想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占据着重要位置,因此必须结合小学数学教学实况制订合理的培养模式。

1.创设合理情境

事实上,人类从生活实践中归纳提炼出生活经验,从而形成数学思想,这种思想是对活动的一种总结和归纳。并且数学学习的最终目标是要回归到生活之中,以数学知识与数学成果作为支点,改善生活,推动社会的发展与进步。因此,教学实践中教师要把实践生活中各种丰富事例选为教学案例,结合知识点,引入小学数学教学中。采取这种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的优势;其一能够有效消除学生对数学知识的陌生感与恐惧感;其二能够让学生在生活体验中渗入数学模型,通过生动、丰富的教学环境培养自身的素养水平及综合能力。

2.加强教学目标性

要培养学生建模意识,就需要教师给学生明确目标定位,在培养学生建模意识时一定不能够忽略实况。在实际教学中,如果仅仅是为了提高小学生学习成绩,在培养学生建模意识过程中就无法让学生感受到所学数学知识在现实生活中的价值。小学数学教学最终的目标,就是通过教学来加强学生建模素养,并将数学知识应用到实际生活中,从中寻找解决生活问题中的策略。小学数学教师必须明确所教授课程的教学目标。

3.让学生体验建模的应用

在人们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建模,因此,在培养小学生的建模思想过程中要尽可能和现实生活相结合。通过这种模式就能够将所学知识和实际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就能够让他们将建模思想应用到生活之中。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小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课外实践活动中,获取知识。例如,在小学数学教材中,一些数学题要求学生求解图形的长、宽、高,或者是图形的体积或面积,教师可以将这种题目应用到实际生活中,学生从生活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措施。比如,让小学生回家测量家中的电视机、微波炉等用品的长、宽、高,同时求解体积和表面积,通过多次实际操作寻找生活中数学相关的内在规律,通过这些方式把数学融入生活之中,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生活相关的数学知识更符合小学生心理,提升数学学习的教育价值。

4.构建科学的评价体制

从现实小学教学来看,许多教师依然采用传统的教育方法。许多学校考核小学生的主要方式依然是试卷考核,衡量小学生学习成果的一个重要标准就是考试分数,这种模式根本没有重视学生的建模能力考核,尤其是小学生处于特殊年龄阶段,缺乏建模思想的真情意识。因此,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正确引导,调动学生学习建模思想的积极性,不能随便给予肯定或者否定,通过不断引导给予适当鼓励与支持,同时要及时改造学习过程中出现的错误,让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充满信心和兴趣。

在小学教学中,建模思想越来越重要。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不断学习建模思想及方法,要汇总分析小学数学知识,挖掘建模重点。同时要将知识和现实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理解,通过数学建模解决数学相关问题及生活相关问题,体现出应用数形知识的价值。

参考文献:

[1]孙丹.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建模思想的策略与意义[J].新课程研究,2011.

[2]章建跃.高中数学教材核心概念、技能及重要思想方法[J].中学数学月刊,2011.

篇4

关键词:小学数学 有效教学 有效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作为小学阶段的一门主要的科目,通过数学的学习,培养小学生在学习与生活的创造精神、探索精神。在“素质教育”理念的召唤下,全国掀起了一场基础教育改革热潮,改革力度大、层次深、影响范围广。此次改革,力图改变目前小学数学教学中无效、低效的现象,以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新课程的教学工作。质量和效益问题是教育的永恒主题。没有质量和效益的教育是没有存在价值的。教育质量的好坏和效益的高低,不仅关系到教育自身改革的成败,更关系到人才培养和社会发展的需要。在此背景下,研究有效教学问题就凸显出特别的现实意义。因此,研究小学数学的有效教学策略显得极为重要。

一、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理论基础

(一)行为主义学习理论

行为主义研究者认为,高级动物人类的思维,不是先天遗传生成的,否定遗传决定论,认为它应当是后天跟生存的环境互相作用而生成的产物,即“刺激——反应”式,之间的链接叫强化。也就是说,在教学中,对学生的良好行为采取积极的强化手段(如表彰和鼓励),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能更好地达到预期效果。

(二)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建构主义最早是有皮亚杰提出的。建构主义理论认为:学生的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生在一定的社会文化情境下,借助教师或学习伙伴的帮助,同时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获得的。

(三)人本主义学习理论

人本主义学习理论的代表人物是杜威,他高举“实用主义”教育旗帜,其著名的观点是“从做中学”,他认为应当pinqi 传统的单一授受的教学模式,应该转变教师的角色,让教师与学生共同学习进步,让学生喜欢上学习,强调两者之间的互动。从而培养儿童的观察力、想象力、创造力、动手操作能力和问题解决能力。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模糊不清的教学目标

新课标明确提出:“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三维目标。但在现实的教学中,很多教师却无法准确掌握这三维目标在教学中的应用。有些小学教师的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相关的教育学、心理学方面的知识欠缺,教师容易唱高调、走形式,不仅没有起到实质作用,反而引起学生的反感。

(二)预设繁多的教学内容

在现实的教学中,教师一节课只有40分钟的上课时间,但需要完成的教学内容是及其多的,而很多教师就无法准确把握好重难点的教学内容,从而预设了更多杂乱无章的内容,使学生无法学到有效的知识。教师预设的教学内容过于繁多,使课堂形成了“一言堂”的局面,学生的主动性受到限制,个性得不到发挥,如此的预设是不合理、不可取的。

(三)单一落后的评价方式

传统的教学评价方式比较单一落后,评价途径以“他评”为主,主要是教师对学生的评价;评价手段依赖笔纸测试,试题内容有教师、学校、政府负责;评价内容是个体的认知能力和知识水平,忽视全面评价;评价功能过于强调对学生的甄别和选拔,强化了学生之间的层次。这种被过渡窄化,评价目的被扭曲,评价结果被简单化的评价方式和标准不能完全、正确、全面地反映学生的成长,甚至还摧毁了学生。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造成以上这几种问题的出现,原因在于我国的应试教育、教师的专业素养、国家的政策等。这些问题造就我国小学数学教学中低效、无效现象的产生。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和归因可以得出,教师普遍缺乏有效的教学策略是造成教学低效的原因。因此,笔者根据这些问题提出了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清晰定位的教学目标、重难点统一的教学内容、多元化的评价策略。

三、小学数学有效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

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是有教学目标起定向作用的。因此,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是教师进行教学的基本前提。首先、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把握教材,吃透教材。只要这样,才能理出清晰准确的教学目标。其次、理清三维目标之间的区别与联系。正确把握三维目标的内涵对教师科学制定教学目标非常重要。再次、教师要灵活设计教学目标。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为了适应学生的发展,教学目标既要考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

(二)重难点统一的教学内容

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理解教学目标,教师要对教材进行合理的取舍、剪接、重组、挖掘和超越,在此基础上正确把握重难点教学内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避免传统教学中的满堂灌的“填鸭式”教学,引导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学习、研究学习等学习方式,自主地掌握教学内容。新课程指出,教师是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教师要准确把握教学内容的重难点。

(三)多元化的教学评价策略

美国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加德纳在1983年出版了《智力的结构》,他在书中提出多元智力理论,该理论认为:每个人至少具有语言智能、逻辑数学智能、空间视觉智能、身体运动智能、音乐智能、人际智能、内省智能和自然观察智能等这八项智能。此理论说明,我们不能简单地按传统的智力测试来仅仅评价学生的语言智能和逻辑数学智能。因此,改变单一的评价内容和手段,实行多元化的评价策略是教学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奇,刘儒德.当代教育心理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周军.教学策略[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3]刘广富.基于新课程理念下的有效教学策略[J].走进新课改,2007(1-2).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策略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267-01

小学生计算能力的培养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对小学生未来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影响。在新课改的要求下,小学数学教学必须改变传统的题海战术,巩固学生计算的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只有这样,才能帮助学生提升其自身的计算能力,为以后的学习提供良好的基础。

1.小学数学重视计算教学的意义

1.1 计算教学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中的基础环节,可以巩固学生的数学基础知识,构建学生的数学知识体系,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在以后的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许多与计算有关的问题,因此,通过计算教学,丰富学生的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可以巩固学生的基础知识,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发展。

1.2 计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提倡素质教育的背景下,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学校教育的教育任务,因此,利用计算教学,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和创新意识,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可以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的全面协调发展。

1.3 计算教学可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计算过程是一个既简单又复杂的验证过程,在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需要采用合适的教学方式,引导学生独立思考、自主运算,促使学生形成科学、严谨的计算态度,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

2.提高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措施

2.1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引导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激发学生对数学计算的兴趣,使学生乐于去练习计算能力、培养口算能力。研究表明,学生学习兴趣是促进学生学习最有利的动机。只有当学生真的对某一件事感兴趣,乐于去完成这件事时,才能促使学生真正愿意去学好它。小学数学教学内容应该更多地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使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感到陌生,通过对计算的学习能够解决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学习数学计算的实用性和趣味性,从而激发学生更好学习数学计算的兴趣[1]。一般而言,数学计算大多是比较抽象的数学公式,容易让学生感到枯燥、乏味,从而失去继续学习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进行数学计算教学时,一定要注重与生活实际相联系,给每一个计算公式赋予实际含义,使枯燥的公式灵动起来,从而使学生有兴趣去计算,去解决生活中的计算问题。

2.2 更重视学生的基础。教师要提高小学数学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就不能忽视学生的基础。换言之,教师不应该单纯地将计算当作一个独立的教学内容,而应该充分认识到计算是一种相对综合的能力,需要学生掌握扎实的基础知识,并掌握一定的思维和技巧,才能够提高计算的正确率和效率。因此,教师应该更加重视学生的基础,必须不断夯实学生的基础,引导学生会熟练使用基本的运算法则,并能快速精确地进行口算和心算,同时避免出现算理不清、概念不明等错误。这需要教师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更加重视基础教学,并加强对学生的监督与管理。具体地说,教师可以针对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进行抽查,教师可以通过速算的形式检验学生是否熟练的掌握相关的基础知识,并利用系统的练习来帮助学生更有效率地掌握基础知识。

2.3 采用合适的计算教学策略。在传统的计算教学中,小学数学教师主要通过讲解例题的形式,得出计算法则,然后让学生根据计算法则,反复练习,以提高学生计算的正确率和熟练程度,这种计算教学模式不仅降低了教学效率,而且阻碍了学生数学能力和发展,不利于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应该采用合适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以提高学生的数学学习能力。数学猜想是指利用已知的事实和数学知识,判断未知量以及其关系,它可以帮助人们发现事物的规律,找出研究的线索和方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在教学过程中,小学数学教师可以利用数学猜想,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新精神,以提高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以一位数"时,小学数学教师可以让学生自己一道计算题,用自己的方法进行计算,然后通过与同学的交流、讨论,感受计算方法的灵活性,从而激发学生的计算兴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通过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4 引用生活化情境改变学生的观念。教师应该逐步转变学生对计算的认识,让学生意识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与实用性,提高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基于此,教师可以在小学数学计算教学中使用生活化情境达到目的。首先,教师可以在计算教学中引用与学生现实生活紧密相关的实例增强学生的认识。例如,教师可以设置如下情境:"周末某某学生与爸爸去看电影,成人票30元一张,儿童票半价,同时还购买了一些零食共计15元,请帮爸爸计算一共需要支付多少钱?"这个问题与学生的现实生活有紧密联系,甚至可能出现在学生的生活中[2]。因此,这个问题能够显示出计算能力的实用性,能够让学生感受到计算能力的重要性,改变其对计算能力的轻视心态。

2.5 保证适量练习,利用游戏活动"刺激"学习。新课程提倡个性化学习,张扬学生的个性,但是计算教学的目标是多元的,其中重要的是,通过一定量的练习,让学生学习掌握一定的高效、统一的运算方法和熟练的技能,要求学生算得正确、迅速,同时还应注意计算方法合理、灵活并在练习过程中发展学生的数学兴趣。追求计算教学的有效性就必须抓课堂教学的高效,所以一定要加强课堂练习。首先要重视练习内容的选择。以封闭性问题为主,开放性问题为辅。其次,练习形式多样。计算教学不要单纯为了计算而计算,避免计算的单一、枯燥。从基本练习、针对练习、变式练习到拓展练习等层次要分明,难易适中。可以采取多样的形式如游戏来"刺激"学生,促进练习的高效率。

3.结语

总而言之,计算教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一个重点,教学中除了要让学生获得数学计算的知识技能之外,还要提升学生的运算能力与数学思维能力。教师必须首先改变教学理念,创新教学方式,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从根本上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有效策略

课堂是开展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场所,而课堂教学的质量极大程度上决定着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好坏。然而,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推进,小学数学教学面临着极大的困境,为了更好地解决此困境,教师务必采取足够的分层教学策略来改善课堂教学现状,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下文将针对如何提升小学数学分层教学质量提出以下有效策略。

一、分层提出数学问题的意识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这样一个观念――“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读书有用论说到,人读书的目的是为了充实自己,让知识来丰富自己的内心,读书是有用的,无论是于人的一生还是对人的此时此刻。而有价值的数学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是指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数学是无时无刻不存在于人的周围的,让学生真正在生活中感受到学习的魅力,感受到学习的用处,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的热爱学习,才能让学生更加投入地进行小学数学学习。为此,教师务必将教室抽象出来,让学生到现实生活中去,让数学知识与生活实践充分地联系在一起,吸收与生活实践密切相关的数学资料,才更新学习的小学数学教材。将教材中枯燥乏味的事例以及理论替换成充满活力,学生真正感兴趣的话题。这样才能让学生在学习生活中发现数学与自己无时无刻不在一起,从而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小学数学的学习热情。

同样的,由于学生本身是具有差异性的,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提问教学时应当分层提出问题,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以及学习热情,从而更好地具有针对性地进行分层教学,有效提升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如:教师在讲解加减法的时候,可以抛弃旧有的死记硬背的教学方法,取而代之的是利用身边的事物,如:笔、本子等事物来讲解加减法,帮助学生理解知识点。再如,教师平时可以多带学生走出教室,深入大自然与生活中,体会数学学习的意义,如家长买菜、付钱、算账等日常生活。让学生进一步的感受到数学是时刻存在在自己身边的,数学对自己的生活是多么的重要。从而更好地培养起学生数学意识,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将数学联系起来,加强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针对基础较好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相对较为复杂的具有探索价值的问题,而对基础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提出相对较为简单的问题,提升学生学习的自信心。

二、分层合作学习,调动学习热情

新课改要求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模式,而小组合作学习正是新课改提倡的有效学习方法之一,小组合作学习能有效地将学生进行优势互补,形成学生良好的人生观以及世界观,促进学生高效优质的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

在进行合作学习时,教师可以将成绩较好的同学与成绩较差的同学分为一组,从而更好地能让学生间不断地取长补短,更好地进行合作学习,从而有效地提升小组分层合作学习的能力。

例如,教师在讲解加减法时,可以安排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教学活动,让学生自行安排工作任务,共同探讨该知识点的认识以及运用。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采用小组合作教学能有效地促使优生更优,差生变优,这样不仅能让学生获得知识,还能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竞争品质。课堂是进行教育教学的主阵地,课堂是进行师生交流、学生间互动的重要场合,能有效地构建共同交流的场所,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教学思考,使得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程度的发展与进步,以此来增强学生的学习意识,有效地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

三、分层教学反思,提升教学质量

反思是提升教学质量的重要途径,因此,在任何一堂课后,教师连同学生都应当进行充分的教学反思,掌握教育教学进度以及学生的掌握程度。尤其是在进行分层教学中,教师应当对分层教学这种教学方式进行有效的反思,从而更好地完善这样一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不断反思中进行学习,能有效地培养学生的课堂反思习惯,而教师应当不断地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教学内容探究以及课堂教学形式反思,以此来获得最佳的小学数学教育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在进行课堂教学后,相应进行分层教学反思,并在教师间进行总结交流,并在之后的课程中进行改善,以此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综上所述,教师应当充分地根据小学数学学科特点以及小学生自身的特点进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设计,充分把握学生学习的心理特点,寻求学生的真实需求,有效地进行分层教学。因而,教师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应当以学生为根本进行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积极针对不同学生进行不同的教学内容教学,以此提升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从而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参考文献:

[1]周丽娜.小学高年级数学分层作业实施策略的研究[D].东北师范大学,2012.

[2]袁浅香.小学数学分层教学的实施[J].课程教育研究,2012(21).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策略分析

数学是帮助学生认识日常生活基本常识、提高逻辑思维水平以及促进数学综合素质发展的核心学科,在小学教学体系中占据重要位置。小学数学对学生需掌握的知识水平相对于教师而言具有基础性、简易性特征,而小学生在学校教育体系中处于初级阶段,在认知水平、知识储备、性格特征上均未形成相对稳定的状态。因此,教师必须以适当、科学且高效的教学方式进行施教,在提高小学生数学基础知识水平的基础上促进其独立思考能力、逻辑思维能力以及想象能力等方面的综合发展。笔者经过分析和思考,结合自身教学经验,总结出以下几个方面小学数学教学实效性的提升策略。

1.提高相似内容的教学集中性,帮助学生建立科学的知识构架

小学数学课程囊括了众多数学基础知识,其内容具有点多、线长、面广的特点,对处于启蒙阶段的小学生来说,小学数学在掌握与熟记方面造成了一定的难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突破传统的教学顺序和模式,对教材内容进行重构。重构并非对传统教材安排的否定,而是针对具体学生学习特点、认知风格以及性格爱好的具体教学战略。笔者以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为例作以下具体说明。

例如,在进行三年级上册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可将与加减法、乘除法有关的计算方法的章节集中起来;由于每个部分包含内容较多,因此,教师在部分之下也进行相关教学内容的二次集中。比如,在“笔算乘法”一部分中,教师可遵循由易入难的教学规律首先对学生进行乘法表复习,在保证学生个位数间的乘法规律熟记度的基础上,逐步进行“一位数与两位数的乘法”“一位数与三位数的乘法”等内容的教学;在“一位数与多位数的乘法”部分中,还可进行“一位数与整十数、整百数的乘法”“一位数与复杂数的乘法”的三次重构;总之,教师应根据学生的学习反馈和进度进行教材内容的分级重构,以达到符合学生学习水平的教学效果。

2.适当采用重复策略,增加学生背、记学习环节的趣味性

由于小学生处于学习的启蒙阶段,其认知思维能力并未稳定,此时,对小学生实行重复策略是较为科学、有效的教学方法。重复策略指对学生进行一定范围的教学内容的重复,具体包括背诵、默写等传统方式。然而,部分小学数学教师在对待该教学策略的过程中存在认识误区,例如,重复策略只适合学生课后自学阶段、重复策略属于教学策略中的低级方法、重复策略只能维持短时记忆等。

但科学实践证明,合理、科学地使用重复策略可有效帮助低年级学生维持一定水平的知识记忆,并通过特殊的、长期的作用形成认知模式,从而有助于小学生对复杂或分散知识的理解。比如,在进行人教版小学数学一年级下册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根据教材将“加减法规律”“钱的计算”以及“数字变化规律”等内容形成简单口诀,并要求学生进行背诵;教师可在课堂开展背诵比赛,让学生随机抽取背诵内容,在规定时间内背诵规律最多、最正确的学生为胜。另外,教师在使用重复策略时也应注意与练习相结合。

3.丰富教学考核方式,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目前的小学数学教学课程通常使用传统的分类考试考核方式,包括短期的章节考核、期中考试以及期末考试等。固定、死板的考核方式容易使小学生对学习形成畏惧心理,长期将令其产生倦怠,对促进小学生数学综合能力发展、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均造成不良影响。因此,教师应在完成阶段性教学任务后,采取丰富多样的考核方式,以对小学生数学学习成效进行有效测评。

同样以人教版小学数学二年级下册教材为例,教师在完成“元、角、分的加减计算”一章的教学后,可采用多种方式对学生的掌握程度进行考核。比如,教师可首先准备不同面值的钱币,作为教学道具分发给学生,使不同的学生代表不同的面值;然后,教师随机说出一个金额,令学生通过加减法进行自由组合,新组合的面值和应等于教师的指令金额;教师在每一轮组合配对后进行记录,并在几轮后总结学生的活动成绩,其中准确率最高的学生为胜。通过此类的趣味性考核可有效提高学生的思维敏捷度和对相关知识的应用能力。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情境教学 意义 原则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23.5 文献标识码:A

0前言

农村小学数学教学中往往还沿用传统的教学方法,缺乏有效教学策略,导致其教学水平较低。因此,探讨情境教学这种有效教学策略是非常必要的。

1创设有效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意义

1.1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

小学教育中,小学生的学习活动是其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阶段,需要其强烈的学习动机,让其爱上学习。有效情境教学可以让小学生在和实际生活紧密联系的环境中学习数学知识,摆脱传统教学方式中小学生枯燥乏味地接收知识的方式,让其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

1.2能够把知识与实际相结合

传统小学数学教学方式忽略了小学生直接获取知识的感受,通常是“教”与“学”的单一的活动。小学生在学习中缺少主动性和创造性,被动地接收老师灌输的知识。新型的教学方式注重小学生的直接感受和学习中的主体性,要让其参与到数学知识产生和运用的过程中,在以其为主的教学活动中领略数学知识的产生,在数学学习中得到启发,产生联想,享受知识产生和运用的过程。

1.3产生问题意识

小学生在开放的情境教学中,打破了传统、封闭、局限的教学环境,能接触更多的教学资源,容易激发自身的学习灵感,会对知识的产生过程提出疑问。学习过程当中提出问题有利于自身创造力和想象力的提升。

2小学数学有效情境教学的原则

2.1目的性

数学课堂上的情境教学不能脱离教材内容,以达到教学的目标为主。其必须具有明确的目的,以辅助老师教学、帮助小学生学习为主,如果和课堂学习内容没有关系,那就实现不了其真正目的,并且浪费有限的教学时间。

2.2探究性

有效的情境教学要结合不同学生个性,满足其学习、发展需要,确保所有的学生能够参与进来,互相探究、讨论。小学生主动参与、发散思维,在小组或者班级探究中合作学习,能加深知识的记忆程度,也能认识到自身的不足和长处,通过别人完善自己的知识漏洞。

2.3趣味性

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决定其容易受到外界事物对感官感受的刺激的影响。小学数学是小学学科中比较枯燥的一门科目,情境教学要采用有趣味性的内容和方式,寓教于乐,让小学生产生有趣的感官和心灵体验。

3小学数学中创设有效情境的对策

3.1创设故事情境

情境教学的方式有很多种,小学数学课堂的情境教学一定要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知识水平,再加上农村小学中教学资源并不丰富,数学老师应该在有限资源基础上创造丰富的情境教学方式。创设故事情境教学方式,是一种节省教学资源的有效教学方式。小学老师可以从网络、电视中搜寻能够与教学内容结合的、有教育意义的小故事,并且能够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小故事。比如对数字“0”和与其有关的算法章节中,一位老师用这样一个故事让小学生理解知识点:有一只小兔子,在路上发现三个小萝卜,于是都带回了家里,心想着给兔子妈妈和兔子爸爸都留一个,自己吃一个,可是由于小兔子太贪吃了,不一会儿,把三个萝卜都吃掉了,谁来告诉老师剩下几个小萝卜了呢?用哪个数字来表示?这样的故事情景很容易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利于学生探索新知。

3.2创设游戏情境

孩子生性比较爱玩,对于刚刚进入学校学习的小学生也一样,热衷于玩游戏。数学老师应该充分运用小学生的这个特性,创造游戏情境,把数学知识与游戏相结合,既能创造宽松、愉悦的教学环境,满足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也能让其在玩游戏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比如小学数学中应用题的学习比较复杂,老师把应用题写在卡片上,把卡片等量、随机分给每个小组,小组和小组之间合作,让一个小组抽取另一个小组的卡片,并给出正确答案,做对的小组可以少抽一次卡片。同时对小组进行评分,得分最多的小组在下一节课中掌握主动权,可以按照自己的意愿给其他小组分发卡片。这种富有乐趣的学习方式深受小学生的欢迎,让其产生极大的学习兴趣,也能培养其竞争意识。

3.3创设生活情境

数学知识在生活中会广泛应用,而且当学习内容接近生活的程度越高,小学生吸收知识的速度越快。数学老师在设计情境教学过程时,尽量挖掘身边丰富的生活资源,寻找接近小学生的生活事例,让其意识到学习数学知识是生活的需要。农村小学生往往较多地参与到生活中,感悟较深,数学老师要找到与所有小学生都比较接近的生活场景。

3.4创设问题情境

知识的学习是连续的过程,小学生没有掌握丰富的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作为老师,要帮助小学生建立连贯的知识体系,在教学中,创设问题情境,潜移默化地加强期新旧知识的学习。

4结论

农村小学数学老师要顺应素质教育的改革发展趋势,结合小学生认知水平和学校的实际条件,积极采用有效的教学策略,创造活泼、生动的教学环境,让小学生参与到课堂学习中发挥其主体性,从而提高小学数学课堂的教学效率。农村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有待提高,需要广大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探索更多的有效教学策略。

参考文献

[1] 许晓娜.小学数学创设有效情境教学的研究[D].呼和浩特:内蒙古师范大学,2013.

篇9

关键词:小学数学;生活情境;教学策略

小学数学教学具有打基础的重要作用,采取恰当的教学策略能够有效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学习水平。结合实践教学,生活情境的运用能够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帮助小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并且通过教学情境的创设激发小学生的学习兴趣,鼓励学生自觉主动地去学习。

1生活情境对小学数学教学的作用

随着教学改革的不断推进,小学教育中的各门学科都在积极探索全新的教学方法,以改变传统教学法陈旧落后的弊端。经过大量的教学实践证明,生活情境的运用的确能够对小学数学的教学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一方面,运用生活情境的情境教学法将一些真实的场景引入到课堂教学中来,以生动实际的例子来解释枯燥抽象的数学理论,这就降低了知识的学习难度,从而提高了小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生自身的知识基础比较薄弱,对于一些数学理论、运算法则等理解起来有一定的困难,如果只是按照教材上的板块进行纯理论的教学,那么小学生可能会觉得数学课堂非常困难而且无聊。而如果能够将生活情境结合起来进行教学,那些学生就能够运用自己的生活经验来理解知识,不仅难度下降,而且数学课堂更加生动活泼,符合小学生的心理特点。另一方面,在运用生活情境的过程中,也能着力培养起小学生的数学应用能力。如果只是一味以考试成绩为核心,而不关注对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培养,则会影响到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全面发展。结合生活实践的教学,能够引导学生在生活中积极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学会用数学思维去看待和分析其他问题,这就大大提高了数学知识的利用率和实用性[1]。

2如何在小学数学中运用生活情境

2.1合理导入生活情境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运用生活情境,必须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采取合适的方法在合适的情况下导入生活情境,才能发挥出生活情境的积极作用。因此,运用生活情境必须遵循合理化原则。这就要求数学教学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掌握学生的学习心理活动以及真实的学习水平。小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接受能力都比较差,如果数学知识难度太大,很容易挫伤学生的学习热情。而小学生大多性格活泼好动,在课堂上的注意力不够集中,如果不能在合适的时间点导入生活情境,可能会导致数学课堂纪律混乱,分散学生的学习集中力。总的来说,数学教师要制定切实可行的教学计划,适当导入生活情境,在课堂进行到一定时候才引入生活情境,避免过多或者过少应用生活情境,对数学教学产生不利影响。一般来说,数学教学中生活情境的导入是为了让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理解抽象的数学问题。因此,数学教师应该把握好教学重点,在讲解一些抽象难懂的知识时多多引入生活情境。结合数学教材和实物教学,引导学生将数学知识细化为可以理解的生活问题[2]。

2.2重视联系生活实践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重视生活情境的导入也需要重视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实际能力,以及将知识与生活相联系的思维模式。也就是说,生活情境必须落实到学生真实的生活中去。比如,在学习加减法运算法则的时候,数学教师就可以以苹果、小红花等实物来引导学生进行运算。学生看着手中的物体进行运算,能够更加牢固地记住运算法则,也能够将加减法顺利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去,学会购物找零等其他的生活能力。再比如,在学习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等等形状的时候,数学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讨论,找出自己家中所有的三角形物体,在课堂上与同学们进行分享。不同同学之间也可以相互补充、相互学习。类似的生活情境还有很多,数学知识本来在生活中的运用也是无处不在的。数学教师应该认真挖掘生活情境素材,在课堂上为学生创设必要的生活情境,这样学生学习起来会更有兴趣。

2.3加强数学实践教学

仅仅有课堂上的应用和重视还不够,也要在课堂之外鼓励学生加强数学实践教学,切实将数学知识转化为解决生活问题的能力。为此,数学教师应该重视实践教学的重要性,在数学教学中培养起学生的实践学习思维,鼓励学生自己动手解决数学问题。比如,可以让小学生测量房间地板的面积、家里衣柜的容积等等。这样的生活情境教学法能够使小学生迅速掌握数学操作能力,在自己亲自参与学习的过程中感受到数学知识的魅力,并通过解决问题建立起学习自信心和成就感,逐渐提高自身的判断能力和认知水平。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可以通过引导式的提问来锻炼学生的实践思维。比如,结合生活实际向学生提问,班费共有100元,给每个学生购买一条红领巾,班上一共36人,每条红领巾2元,那么班费还剩下多少?这种生活情境符合学生的生活体验,也能够促进学生进行独立自主的思考。而家长也应该积极配合数学教师的安排,为学生的数学实践创造良好的环境,给予一定的帮助。同时,学生还可以积极参加一些数学知识竞赛、数学夏令营活动来提高实践学习能力[3]。

3结束语

综上所述,生活情境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有非常重要的作用,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小学生在不断的思考和实践过程中提高自身的数学知识水平。因此,小学数学教师应该结合实际,认真研究小学生的年龄特征和学习心理,制定合理有效的教学计划。并且在课堂上注意创设学习情境,课堂下注意锻炼实践能力,从而促进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改善。

参考文献

[1]郑丽娟.生活情境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研究[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5,12:169-170.

[2]袁海翎.生活情境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现代交际,2016,11:177-178.

篇10

关键词: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策略;现状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6-363-01

一、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

1、趣味性不强。小学阶段学生的注意力较为分散,每节课程中学生注意力集中的时间非常有限,再加上数学应用题解析的难度较大,因而无法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在长期数学教学与生活实践脱节的教学现状下,学生的学习观也会受到较大的影响,同时,教学的秩序化也不能得到保障,这些都不利于应用题教学的有序开展。

2、师生之间的关系过于紧张。在当前的教学环境下,师生之间关系的改善非常重要,但是在传统教学观念的影响下,学生与教师之间的关系非常不平等。新课标教学下,要求教师将主体地位交还给学生,提倡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教师引导为辅,可是在具体的实践中,这些要求无法得到落实,师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也几乎为零,学生也习惯性的接受了教师的讲解,这些都使得数学教学的效率不高,学生的个人能力也得不到有效的提升。

二、小学数学应用题的教学策略

在数学应用题教学中,学生需学会分析题干,从中提取有效信息来减轻解题的难度,因此,教学工作者需有意识的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及创新能力,利用现有条件来提高和促进学生对于应用题的解析水平。

1、教会学生如何审题。对于应用题来说,审题才是解题的关键,审题如果出现偏差,自然无法找出正确的解题思路。但是小学生在解题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审题不清的问题,使得解题思路错误,或者产生审题恐惧,导致对题目无从下手,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小学生的理解能力有关,但更大一部分原因却是由于学生没有掌握正确的审题方法,没有养成认真审题的习惯。所以,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的时候,教师一定要注重对学生审题能力的培养。审题就是对题目的理解,弄清楚题目的意思,这是分析和解答题目的基础。数学应用题的语言表达相对精确,有时候一字之差就会导致解题的错误,所以学生要从低年级开始就养成认真读题的好习惯,在读题的过程中不能加减字数而且还要通过精读细读分析清楚解题需要的条件以及数量的关系。

举个例子:小明和哥哥帮农场摘苹果,哥哥摘了5筐,小明摘了3筐,他们一共摘了几框?类似于这样的题目就很好理解,小学生一看就会明白把两个数字加起来就是问题的答案,但是在这个基础还会有稍微难一点的问题,例如:小明和哥哥帮农场摘苹果,哥哥摘了5筐,小明比哥哥少摘了2筐,小明和哥哥一共摘了几筐?这里的数量关系就有些复杂,如果有些学生不认真读题,就会混淆条件的关系,看到两个数字就惯性思维用加法来计算,最后得到的自然就是一个错误的答案。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时,一定要利用这样的例子来深入分析,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2、加强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在新课改的要求中,数学教学要培养的是学生的综合素质以及解答问题的能力,可是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却普遍存在这样的现状,就是很多学生在解题时喜欢按照老师的公式进行,老师讲过的就会做,但是稍微有变化就无所适从,但是对于学生的发展而言,学习的目的不能只是单纯的获得结果,或者死板的套用公式,而是要形成一种举一反三的数学能力,所以,教师在选择练习题的时候一定要注意题型的多变性,通过扩编、改编等形式组织出能培养学生发散能力的新题型。

比如: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几个?对于这道题就可以改编为(1)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红气球比蓝气球少百分之几?(2)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25个蓝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百分之几?(3)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蓝气球比红气球多1/4,蓝气球有多少个?(4)盒子里有20个红气球,红气球比蓝气球少1/5,蓝气球有多少个?这种变式训练能够拓宽学生的思路,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也是数学教育价值所在。

3、充分利用多媒体。在信息技术发展之后,多媒体被越来越多的运用到课堂之中,正确的运用多媒体进行教学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多媒体的引入必须要符合课堂的需要。在进行应用题教学的时候可以适度的引入视频或者画面创设意境,这样更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比如可以直接给出学生一个游乐场的视频,然后给出这样的一组数据:学校组织全校900名师生去游乐场,每辆校车可以乘坐48人,游乐场的门票是50元,一年级有98人,学校距离游乐场有20公里等等。在这个视频中,学生完全可以把自己融入到游乐场的意境之中,增加了学生学习的乐趣,然后让学生根据材料内容给出的数据编出不同类型的应用题,这就让枯燥无味的数学题变得生动活泼起来,又容易被学生所接受。

4、重视对教学过程的反思。数学教学的载体是数学课堂,但是一节课的结束并不意味着教学过程的结束,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还应该包括对教学思路的研究、课后效果的评价以及学生对课堂内容的掌握情况等。在一堂课的内容结束之后,教师应该留给学生一些思考的时间,让学生想想课堂上我们是怎么想的,怎么做的,这样做的优点和缺点分别是什么,还有没有更好的方式可以用等等,这些问题的思考不仅仅是教学的结果,也是教学过程中所用的方法和策略。多进行这种形式的思考,有利于提升学生自身的素养,让学生形成解决问题的一套方式,增强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站在长远的发展角度分析,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有效性会直接影响到学生后续学习热情的培养及逻辑思维能力的提升,因此,针对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的现状必须进行相应的改进。教师需客观的进行新课标的分析,按照当前的教学大纲来调整教学的策略及方法,在小学数学应用题教学中进行学生综合能力的培养。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