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9:0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社会因素对健康的影响

篇1

【关键词】身心健康 社会因素 对策 建议

1. 前言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现代化程度的提高,人们在社会活动中承受的心理压力越来越大,出现心理问题和心理疾病的人数不断增多。因此,对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及对策进行研究,对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培育优秀后备人才有重大意义。

2. 当前大学生身心健康现状

通过相关资料的收集与分析,得出当代大学生身心健康中值得重视的几个问题,具体如下:

(1) 学习目的不明确。自习路上永远有匆匆的身影,但仔细考虑学生的学习目的却不能得到令人满意的答案。很多同学为了应付不得不参加的考试、不能不做的事而学习。有的学生甚至直截了当地回答:为了能够考试过关,至于为什么学心中没有底。面对人才市场的巨大压力,很多学生也感到内心的危机感,但真正要努力学习,却提不起精神来。

(2)自卑心理。自卑感是因对自己评价过低而产生的压抑、羞愧情绪体验,是自我意识中自我情绪体验形式之一。大学生在某方面的实际状态与个人自我期望不相符合时,自卑感最易出现。学习成绩一向很好的学生可能会因一次考试失利而一蹶不振,自认为漂亮的姑娘可能因为别人议论自己的缺陷而饮泣。

(3)报复心理。所谓报复,是在人际交往中,以攻击方法发泄那些曾给自己带来挫折的人的一种不满的、怨恨的方式。它极富有攻击性和情绪性。报复心理和报复行为常发生在心胸狭窄、个性品质不良者遭到挫折的时候。因为报复者常常以弱者的身份出现,他们没有足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公开的反击能力,所以只有采取隐蔽的方式来进行报复。

(4)异性恐惧。异性恐惧者一方面在异性面前感到异常的紧张和恐惧,另一方面,他们又有与异性接近的强烈愿望,这种愿望有的是鲜明地存在于意识之中,有的是以内驱力的形式埋藏于潜意识里,由此带来的心理冲突伴有严重的焦虑情绪,有的甚至出现异性关系妄想等心理症状。异性恐惧主要表现为:在异性面前的赤面恐惧(面红耳赤)、视线恐惧(目光紧张、竭力回避目光接触)和面部表情恐惧(面部肌肉紧张、表现不自然)。

(5)心理危机。心理危机主要是指自杀的意念和行为。自杀是主体自主采取各种手段以结束自己生命的行为,它既可见于正常人,也可见于精神病人和有人格障碍的人,他们在病理性激情、幻觉和妄想状态下都能可出现自杀行为。在自杀过程中,自杀者常常表现出明显的抑郁情绪,估计约有一半以上的自杀者都有明显的抑郁症候群或处在严重的抑郁状态。因此,抑郁情绪被认为是评定自杀危险性的重要指标之一。

3. 对策与建议

鉴于当前大学生中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加强对大学生的身心健康教育,就成为各高校迫切的需要和共同关注的问题。

(1)充分发挥学校心理咨询作用。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近年来,心理咨询机构不断完善,增设了多种形式的服务,已成为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最有效的途径。

(2)把心理素质教育渗透在各科教学之中。通过各科教学进行心理素质教育既是学校心理教育实施的途径,也是各科教学自身发展的必然要求。各科教学过程都包括极其丰富的心理教育因素,因为教学过程是经社会历史积淀的文化知识、道德规范、思想价值观念为内容和主导的。教师在传授知识过程中,只要注重考虑学生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并深入挖掘知识内在的教育意义,就能够把人类历史形成的知识、经验、技能转化为自己的精神财富,即内化成学生的思想观点、人生价值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并在他们身上持久扎根。

(3)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为大学生健康成长创造良好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的健康成长离不开健康的心理社会环境,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离不开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有助于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生活态度和健康愉悦的情绪特征。因此,学校应该花力量抓校园文化建设,开展形式多样的文体活动和学术活动。

(4)发挥体育时间的消耗功能。许多大学经过几年的扩招, 体育活动场所远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这是造成大学生身心健康状况日益下滑和形成不良行为的原因之一。因此,要促进大学生的身心健康, 必须加强体育活动场所的建设,扩大人均活动场所的面积, 为学生提供便利的活动条件。

【参考文献】

[1]肖建忠. 梁洪波.刘会深.影响大学生身心健康的社会因素与体育对策[J].山西师大体育学院学报,2007(12):88-91.

篇2

关键词:社会支持;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应激

自20世纪60年代初社会支持作为一个独立概念被提出以来,在社会学、医学、心理学等领域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一直没有停止。当前广泛认为社会支持是指个体能获得来自他人和社会各方面的心理上和物质上的支持和帮助。已有研究表明良好的社会支持对一个人的心理健康、生活水平和社会适应存在积极影响。目前有三种理论解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机制,主效应模型认为社会支持能提供一种普遍的增益效果,而缓冲机制模型认为社会支持能够为个体在应激状态提供缓冲作用,动态效应模型则强调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之间的阶段性动态变化。本文从近几年来的实证研究入手,分别从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主观幸福感和应激的关系三方面探讨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机制。

一、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

程素萍等研究者分析了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并具体探讨了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各个成分的作用。结果显示对心理健康影响最明显的是客观支持和支持利用度。除了一般群体,也有研究以贫困大学生为对象进行调查,发现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之间的中介作用模型中,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反向预测作用达到显著水平。另外以服刑人员为对象的研究中,靳海风等人发现服刑人员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具有显著预测作用,而进一步的分析表明服刑人员卡特尔人格特质中的因素Q4、因素O与应对方式在社会支持影响心理健康的模型中起完全中介作用。也就是说,对于服刑人员而言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是通过人格与应对方式的直接或者间接作用而产生的。在社会支持与心理健康的关系探讨方面,大部分研究者采用问卷测量法都得到基本一致的结论,即充分的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有显著的积极作用,并且这对多数群体而言都是一致的。然而,这种积极作用并非是完全由社会支持直接产生的,与个体的人格特质、应对方式等其他内部因素也有密切关系。

二、社会支持与主观幸福感

主观幸福感是个体依据自定的标准对其生活质量的主观感受,是个体心理健康的重要标准,因此也有不少研究者从主观幸福感入手探讨个体社会支持系统对个体心理健康的影响。张艳宁等人的研究引入了情绪智力这一因素,结果显示主观幸福感与社会支持和情绪智力存在显著相关。对于拥有较高情绪智力的个体而言,他们能够较好地领悟和理解自身及他人的情绪,当其拥有较充分的社会支持时他们也能够充分使用这种条件,从而影响自身的主观幸福感。而对于情绪智力较低的个体,即使拥有充分的社会支持,也很难对提升自身的主观幸福感产生作用。在这层作用机制上,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主要是通过提升主观幸福感起普遍增益的主效应,并且这种作用的产生也需要个体内在因素的协同作用。吴国强等人研究发现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对主观幸福感有预测作用。并且,社会支持在生活事件与主观幸福感之间起完全中介作用,应对方式则起部分中介作用。也就是说,生活事件会影响个体的积极的、幸福的感受,但社会支持能够缓解这种压力事件所造成的负面影响,即验证了社会支持的缓冲作用。同时,在这种影响路径中应对方式也起了一定作用,即生活事件是通过社会支持间接作用于应对方式而后对主观幸福感产生影响的。

三、社会支持与应激

另一些研究者从应激的角度来考察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缓冲作用。生活事件是诱发各类负性情绪的重要原因。多数学者认为社会支持对于缓解个体的应激有着重要的作用,即拥有良好社会支持系统的个体,可以更好地适应生活的变化。社会支持不仅能够对不良心理症状直接产生影响,也能在生活事件与心理症状间起到间接的缓冲作用。涂阳军以大学生为被试研究发现对于生活事件引发的负性情绪而言,个体的社会支持特别是主观支持有重要的作用。伍新春等人分别在雅安地震之后半年和一年半考察了当地小学生的创伤后应激障碍与社会支持间的关系发现,个体的创伤暴露程度和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有显著正向预测作用,但是社会支持可以显著缓解创伤后应激障碍。特别是在灾后一年半的时间里,社会支持能够显著缓冲主观害怕程度对创伤后应激障碍的影响。上述研究表明,社会支持对心理健康的作用不仅是一种直接影响,还会通过个体特质、应对方式等内部因素间接起作用。同时,社会支持不仅通过普遍的增益作用提高主观幸福感和心理健康水平,还会通过缓冲作用降低生活事件或者应激事件带来的不良心理影响。

参考文献:

[1]杨静.社会支持在贫困大学生父母养育方式与心理健康间的中介作用[J].中国学校卫生,2016,37(7):998-1000.

[2]靳海风,曾祥岚.社会支持对服刑人员心理健康的影响:人格与应对方式的中介效应[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5,23(7):1018-1021.

[3]张艳宁,孔风.成人社会支持、情绪智力与主观幸福感的关系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20(1):50-51.

[4]程素萍,张潮,贾建荣.社会支持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9,17(1):35-37.

[5]吴国强,黄杰,鲍旭辉,李越.公务员主观幸福感与生活事件、社会支持、应对方式的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15,29(8):618-622.

[6]伍新春,周宵,毋梦薇,陈杰灵,赵献梓.创伤暴露程度、主观害怕程度对儿童创伤后应激障碍影响的追踪研究: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J].心理发展与教育,2016,32(5):595-603.

篇3

关键词: 教师 心理健康 标准 影响因素 调节

随着社会的发展,教育工作也呈现出越来越多的复杂性与创造性,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不仅要有广阔的知识视野、丰富的知识储备、良好的道德修养,创新精神、精湛的教学技艺,还必须具有健康的心理素质。心理健康是教师工作的基础和前提条件。那么如何维护教师心理健康呢?笔者以为要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要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

教师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只有心理积极、健康的教师,才能正确地对待不同的学生,营造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积极上进、心情愉快,促进学生人格、情感的健康发展。教师心理健康的标准有以下几点:

1.对教师角色认同,热爱并勤于教育工作,能够积极投身到工作中,并在其中获得成就感和满足感,能够认识到教师这个职业的优点与缺点,预见在教育工作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并做好心理准备。

2.具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具体表现在:(1)了解交往双方彼此的权利和义务,将相互之间的关系建立在互惠的基础上,个人的思想、目标、行为能与社会要求互相协调。(2)能客观地了解和评价别人,不以貌取人,不以偏概全。(3)与人相处时,尊重、信任、赞美、喜悦等正面的态度多于仇恨、疑惧、妒忌、厌恶等消极态度。(4)能保持良好的师生关系。教师良好的人际关系在师生互动中表现为师生关系融洽,教师能树立自己的威信,善于领导学生,能够理解并乐于帮助学生,不满、惩戒行为较少。

3.能正确了解自我、体验自我和控制自我。对现实环境有正确的认知,能平衡自我与现实、理想与现实的关系。在教育活动中主要表现为:(1)能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确定工作目标和个人抱负。(2)具有较强的个人教育效能感。(3)能在教学活动中进行自我监控,并据此调整自己的教学观念,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做出更适当的教学行为。(4)能通过他人认识自我,学生和同事的评价与自我评价较为一致。(5)具有自我控制、自我调节的能力。

4.具有教育独创性。在教学活动中,不断学习,不断进步,不断创造。能根据学生的生理、心理和社会性特点,富有创造性地理解教材,选择教学方法,设计教学环节,使用教学语言,布置作业等。

5.在教学活动和日常生活中均能恰如其分地控制情绪。具体表现在:(1)工作中能保持积极乐观的心态。(2)不将生活中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3)能冷静地处理课堂教学中的不良事件。(4)不将工作中的不良情绪带入家庭。

二、要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

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种:

1.生理因素。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先决条件。生理因素对心理健康的影响主要表现在遗传、发育、和疾病方面。要保持心理健康,首先要保证身体健康,保证身体器官功能正常。

2.心理因素。人的心理包括心理过程和人格。其中,心理过程是指知、情、意,人格则包含需要和动机,气质、性格和能力。心理健康的人的各项心理活动应该处于正常状态。

3.工作环境因素。学校是教师工作的主要环境,因此教师在学校的工作、人际关系和学校氛围影响着教师心理。

4.家庭因素。教师的家庭结构、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家庭的经济文化背景等都会对教师的心理产生影响。

5.社会因素。每个人都是社会的一个细胞,都生存于社会这个大背景之下。社会的意识形态、风气等都会对教师心理产生影响。

三、要掌握教师心理健康的自我调节与帮助方法

从教师个人来讲,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缓解和减轻心理压力,积极维护自身心理健康。

1.要学会调整自己的认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职业观,以积极的心态对待自我和周围环境。要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避免用自己的短处和别人的长处相比。要认识到自己的执教过程不可能一帆风顺,必然会遇到困难和挫折,并对此做好充分的准备。

2.要善于控制自己的情绪,掌握一些调节情绪的方法,及时消除不良情绪,避免情绪郁积。如放松训练法:从生理上放松,以消除紧张的情绪;合理情绪疗法:转变自己存在的不合理的信念和看法;转移注意法:在情绪低落和压力过大时,通过运动、劳动或从事自己感兴趣的活动来转移注意力等。

3.要掌握沟通技巧,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良好的人际关系能使人心情舒畅,舒缓压力。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能够把自己的苦闷与烦恼尽情地向朋友倾诉,这是一种极其有效的心理支持。

从外部环境来讲,工作环境对教师心理健康的影响不容忽视。学校应充分考虑教师利益,尽量营造和提供和谐、互助友爱的工作环境;不仅要关注教师的工作,还应该关心教师的思想和情绪;不能只关心教师的工作业绩,还应当考虑教师所能承受的工作压力,合理地安排工作量,适当地控制工作负担;建立科学合理的教师评价标准;提供更多的运动、娱乐时间和场所,调剂教师的业余生活;帮助教师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困难等。

了解教师心理健康的基本标准,分析影响教师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掌握一些教师心理健康的调节方法,便于我们在教育实践活动中,随时对照教师心理健康标准,及时发现教师心理健康的问题,分析影响因素找出问题产生的原因,并采取适当的办法进行调节和帮助,时刻关注教师心理健康,常抓不懈,从而使教师始终保持心理健康。然而,教师心理健康标准严格,影响因素多而复杂。因此,教师心理健康的维护,需要教师个人、家庭、学校和全社会的共同努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有效途径

当前,越来越多的人已经开始认识到,人才全面发展的前提条件与基础就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与良好的心理素质。大学生是一个备受瞩目的特殊群体,面对激烈的竞争和巨大社会压力,多数大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障碍和问题。高校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不仅关系其自身的成长,还对社会精神文明的建设与社会的全面发展有重要影响。因此,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一、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

在组织日常教学活动期间,高校应当对学生展开心理健康教育。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看出:

首先,健康的心理是大学生接受思想教育及学习科学知识的基础,也是大学期间正常学习、生活和发展的保证,心理素质可以说是衡量人才的一项重要指标,因此,必须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高校是我国培养人才的重要基地,通过高校的系统性培养,能够促使学生具备良好的德育、美育、体育等素质。高校开展针对性的教育能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和心理品质,加强大学生情绪管理和社会适应能力,对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

其次,促进学生成才,必须做好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随着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加快,社会转型与改革步伐加快,不同文化与生活诞生不同的价值观。社会处于不断融合的动态过程中,各种冲突表现更为明显,人们的思想更加开放、活跃。这些形势的变化,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由于学习、就业压力与日俱增,导致越来越多的大学生滋生出多种消极情绪。因此,为促进大学生成才,迫切需要对其加强心理健康教育。

最后,推动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也需要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属于一项系统性的工程,心理健康属于其中一项重要的内容。

二、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当前社会正处在不断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也不断增加。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原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1.客观因素

综合各方就会发现,客观因素应当从以下几方面来考虑。

首先,社会环境。知识经济时代,在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人们的思想观念、行为等都不同程度地发生改变。当前大学生所面临的环境是复杂多变的,市场经济持续发展的过程中,物质与金钱等各方面都对大学生的成长造成影响。素质与能力的竞争成为当今社会的主旋律,这无疑会增加大学生的心理压力,使他们出现精神困惑、忧虑等问题。

其次,学校环境。从某种层面上来说,学校的人文气息相对于其他地方更浓厚一些,学生在受教育的过程中所接受的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较少。目前,我国教育处在改革新时期,与学生存在密切联系的缴费上学、就业与自主择业等问题对学生心理健康产生重要影响。在此过程中选择难度不断加大,使学生容易产生焦虑、不安、失落等多种不良情绪。在成长的过程中承受过量压力,学生很容易产生心理障碍,进而引发抑郁症。

最后,教育发展程度。在很长一段时间内,人们在理解健康的时候更注重身体素质的健康,对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并没有给予相应的重视。在教育实践中,尤其是低年级阶段的健康教育,并没有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难以形成健全的人格,在自我组织控制方面有所欠缺,而这必然会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一定影响。

2.主观因素

想要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必须对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实施全面、系统的分析,找寻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为科学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打好基础。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主观因素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家庭因素。家庭是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关键场所,与学校、社会存在根本区别。家庭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长期的、决定性的影响。自我国推行计划生育政策以来,独生子女的数量明显增多,多数孩子生长在“四二一”家庭模式下,成为家里的小公主、小皇帝。这种家庭培养的孩子一般刁蛮任性,凡事以自我为中心,有一点不顺心就会冲父母、家人发脾气,甚至以离家出走威胁家人达到自己的目的。同时,这些孩子承受压力、挫折的能力较低,在这种心理状态下极易产生偏激、怨怼的思想和情绪。

其次,个人因素。从心理健康培养角度来说,学生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在因素。外界的各类教育必须通过自身的吸收、消化方可转化为自身的健康素质。大学阶段是学习生涯的重要转折期,学生由固定的教师和小班级转变为多班共同分享的一个教师的大班级,逐渐转向大学的集体生活,这对在校大学生提出新的挑战。多数大学生无法适应不同教师的上课节奏等情况,会产生自卑、焦虑、失落等心理问题,严重者引发恶性事件。同时,部分学生一直固守成绩决定一切的思想,平常只重视学习成绩和班级排名,忽视身心锻炼,延误养成健康心理的时机。如果不给予大学生进行合理引导和调节,就容易产生心理障碍。

三、高校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根据前文的分析可知,面对日益复杂的社会环境,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非常有必要。可以说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关乎学生自身成长,同时也会对社会稳定发展产生影响。因此,笔者认为加强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充分利用课堂教育的影响

要想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取得良好的效果,就应当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课堂教学中,将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到学校的整体教学规划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归纳至学校人才培养体系中,并且还要在日常的教学中保证学时、学分。根据各高校教学活动实施的具体情况,设置相应的必修课与选修课,在各类课程中必须包含自我认识、情绪管理、环境适应、恋爱与性心理、珍爱生命等内容。依据大学生心理具体情况,制订科学合理的心理健康教学计划。为保证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质量,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展必须由专职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师担任。在教学活动开展的过程中,必须贴近学生、贴近现实,注意教学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选用恰当的案例,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水平和效果。

2.发挥全员的辅导性作用

心理健康教育学科不仅与学校科研能力、组织教学能力有关,还与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开设情况、师资配置等因素有关。高校对大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中,应当发挥全员对该项教育工作的辅导作用,促使开展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获得满意的效果。针对高校大学生心理健康,高校所有成员均要积极投入教育工作中,专业教师利用自身的专业能力,在开展的教育内容中渗透乐观、积极等思想,确保大学生具有良好的心态和品质。与此同时,班主任与辅导员应当在日常的德育管理中,把心理健康教育合理归纳到管理范畴内,根据教学需求和本班级学生需要,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3.积极引导学生实施自我健康教育

大学生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主体,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的是提升学生自我教育能力。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时,高校必须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健康观念,组织开展心理健康知识专题讲座、竞赛等活动,向全校学生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全面调动学生自我教育的积极性性与主动性。同时,还可以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有针对性地分析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进一步提升学生对心理健康知识的认识水平,确保各项活动顺利展开,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要求。

4.营造良好的校园氛围

对学生而言,校园氛围具有非常重要的影响作用。为使大学生能够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就应当为学生营造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可通过开展一系列有益的文化娱乐活动,吸引大学生广泛参与,不仅能减轻学生的学习压力,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的生活态度,提升学生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同时,充分运用黑板报、广播、校报等宣传手段,加强心理健康的宣传和教育工作,提升大学生心理健康素质。高校可以定期举办专题报告会、开展心理沙龙、成立心理咨询室等为学生提供心理健康服务,努力营造保证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环境,帮助具有不良心理的学生早日恢复健康。

总之,面对社会形态的不断变化,社会的竞争更加激烈,要求高校大学生不仅具有良好的文化知识修养,也要具有健康的心理来应对各种困难和挑战。新时期大学生面临学习、就业等多种压力,各类心理问题更加严重和突出,教师要深入分析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采取针对性的措施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国家培养大量健康、优秀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孙夏兰,骆颂阳.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实施途径研究[J].洛阳农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1,21(3):232.

[2]樊富珉,王建中.北京大学生心理素质及心理健康研究[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12,10(4):27-32.

篇5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人类医疗技术的迅猛发展,健康的概念已不再被人们简单的定义和局限为生理健康。人们已经意识到健康的真正含义是身心健康和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病理学家研究表明:在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不是孤立存在的,两者之间形成了一种相互联系、相互制约又交互影响的辩证统一关系,心理健康会直接影响人的生理健康。生理功能发生变化时同样会影响心理健康。

1 生理健康

生理学属于生物科学的范畴,研究对象包括生物机体的生命活动现象和机体各个组成部分的功能。人体生理学是一门自然科学,其任务是研究各个系统的器官和细胞的正常活动过程及各系统、器官、细胞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

“能够精力旺盛地、敏捷地、不感觉过分疲劳地从事日常工作、学习、生活,保持乐观、积极向上以及具有应激能力”是以前对生理健康所下的定义。目前世界卫生组织将生理健康定义为:“健康,不仅指一个人没有临床症状或是疾病表现的状态,还指具有良好的生理、心理状态及社会适应能力。”由此可见,健康是由躯体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适应能力三个方面组成的。

基于生理健康的定义,作者认为健康的内涵是十分宽泛的,必须包括以上三个方面的基本内容。但是,生理健康的内涵和外延是相对狭窄的,只包括躯体的生理健康这一个方面。现在的生理健康是指人体生理上的健康状态,即循环系统、呼吸系统、消化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等机体的各个器官、关节活动及肌张力均处于最低的正常水平,维持机体基本的生理机能,有利于降低和避免退行性疾病的发生。

2 心理健康

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及其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心理现象是自然界物质发展到高级形态的属性,是人体特殊部位的活动结果。心理是脑的机能,脑是心理的器官。

美国学者坎布斯认为,心理健康的人应具有积极的自我观念、恰当地认同他人、面对和接受现实以及主观经验丰富,可供利用这4种特质;国内的著名心理学家王登峰等认为,心理健康的表现体现在了解自我,悦纳自我;接受他人,善与人处;热爱生活,乐于工作;面对现实,接受现实,适应现实,改变现实;能协调与控制情绪,心境良好;人格和谐完整;智力正常;心理行为符合年龄特征等方面。世界卫生组织提出的心理健康标准:(1)人格完整―自我感觉良好;情绪稳定,积极情绪多于消极情绪,自控能力较好,能保持心理平衡,自尊、自爱、自信,有自知之明。(2)一个人所处环境有充分的安全感,人际关系正常,能受到别人的信任。(3)心理健康的人未来目标明确且切合实际,不断的进取,有理想和事业上的追求。

人在社会中生活,人的良好心态是人与社会共同交融的产物,所以心理健康的标准应是主观与客观辩证统一的有机综合体。心理健康三条标准表现在:(1)正确地认识和评价自己。人贵有自知之明。实际工作和生活中,往往出现有两种极端,均不利于自我成长:一是只看到自己的长处和优点,高傲自大,这会出现自以为是,自我欣赏之表现;二是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与缺点,认为自己一无是处,这会丧失信心、缺乏朝气。所以,必须正确认识和评价自己,才算心理健康,才能在社会生活中保持良好的心态,乐观地对待生活中的顺境与逆境。(2)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社会规范和环境能约束一个人的具体行为,但个体需求往往不符合相应的社会规范和环境,甚或两者发生冲突。因此,必须根据个人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使自己与环境之间保持和谐的关系。反之,就会产生一系列的心理甚或社会问题。所以,心理健康的人必须根据自己的实际合情合理适度地调整自己。(3)悦纳自己。衡量心理健康的第三条标准是喜欢还是讨厌自身,即悦纳自己。作为一名心理健康的人,不仅要对自己如实了解,还要愉快地接纳和欣赏自我,但绝不是对自己的缺陷和错误行为给予宽容或欣赏。这要求自己要正确对待和改正自身存在的不足,仍然喜欢我自己,不欺骗自己,不憎恨自己,促进自身向正确的方向发展。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心理状态与身体健康息息相关。对于那些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人,往往处于“亚健康”甚或“亚临床”状态,严重影响其工作、学习和生活,甚或导致疾病的发生。在我国处于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的今天,受到心理紧张、社会竞争的巨大压力以及营养过剩、代谢失调和不良行为生活习惯的影响,导致机体处于“亚健康”或“亚临床”状态。因此,必须调整自己的心理状态到最佳程度,才能杜绝和避免“亚健康”状态的发生。

3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的相互关系

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之间是相互作用相互联系的辩证统一体。可以说,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基础和载体,后者又是前者的条件和保证。人是神经系统指挥的生理活动协调的有机体,所产生的生理活动与心理活动是一个辩证统一体。心理状态不同,对生理健康的影响不同;同样,生理机能的异常状态也会导致心理的变化。可见,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其相互关系表现在以下方面。

3.1 生理健康是心理健康的物质基础

心理健康是生理健康的必要条件,两者是相互作用的。人的生理发生变化必将会影响心理状态。身体健康的人,具有充沛的精力和高度的适应能力,情绪平稳,心胸开阔。在日常生活中除了注意营养调摄和锻炼身体,还要陶冶自己的情操,避免持续的情绪紧张,以确保自己的身心始终是健康的。

患病的人们,由于生理机能出现异常,不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导致心情焦虑、烦躁不安,严重的甚至出现神经衰弱、精神分裂。所以,心理健康对身体健康的影响极大,情绪可以治病也可以致病。因此,保持良好的心理状态是最佳的保健措施。

3.2 心理反作用于生理,人的心理发生变化会影响人的生理健康

心身医学认为生理疾病的发生、发展与心理因素有着密切的关系。在医学研究领域认为,很多生理疾病,都被怀疑和心理压力过大有关。在众多病患中,由于心理因素直接导致生理疾病的占10%左右,间接导致疾病的占50%以上。在疾病恢复过程中,除了药物治疗外,心理因素占35%。研究已经证实,心理因素可以直接导致呼吸、循环、消化、内分泌和神经等系统中的多种疾病。心其原因在于理活动影响神经系统,后者是调节人体重要生理功能的。因此,心理因素能作用于机体的生理功能,其产生的作用是双向的。

研究表明,冠心病、高血压、消化性溃疡、偏头痛等生理疾病与心理因素密切相关。如:A型性格的特点是性情急躁、进取心和竞争力强,对工作专心,不善于放松休息,能强制自己为成就而奋斗,是冠心病的危险因素之一;而B型性格与A型性格正好相反。统计分析显示,如排除其他干扰因素的影响,A型性格人群冠心病患病率、复发率和病死率显著高于B型性格人群,并影响冠状动脉粥样硬化程度和心肌梗死的病死率。原发性高血压则主要与情绪状态和人格特点有密切关系。机体长期处于紧张、恐惧、抑郁尤其是关系较为密切的焦虑、愤怒、敌意等情绪状态,通过神经系统的反馈可升高血压。早在20世纪60年代,中国学者认为焦虑、求全责备、激动、冲动行为、刻板主观为多数高血压病人的性格特点;西方学者也认为,原发性高血压患者的性格特点与冠心病患者相类似,具有A型性格的基本表现。消化性溃疡病人一般不好交往,秉持因循守旧的顺从行为,高依赖性,创造性差,情绪不稳定,过分关注自己,可见不良情绪是众多导致消化性溃疡因素的组成部分,在疾病发生发展中起到重要作用。敏感多疑,固执己见,谨小慎微,易烦恼,压抑愤怒、敌意或怨恨在心里等是偏头痛患者的人格特征的具体表现,心理因素在偏头痛发生中有一定作用。

从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心血管病、脑血管病和恶性肿瘤成为病死率最高的三大疾病,在一定程度上均可视其为心因性疾病,主要原因在于患者有高的心理应激、不良情绪体验多和压力的长期存在,这会使自主神经功能处于紊乱状态,影响生理功能而产生障碍。这三大慢性非传染性疾病中,恶性肿瘤的患病率水平仍在不断提高,成为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在探索恶性肿瘤危险因素的过程中,精神刺激和心理紧张因素在部分癌症患者发病中起了不可忽视的促进作用。精神心理长期处于紧张状态,可使机体免疫机能降低,致癌因素容易趁虚而入,成为恶性肿瘤的诱因。我国胃癌流行病学研究表明,受过社会刺激和爱生闷气的人,特别是吃饭生闷气的人较其他人易罹患胃癌。另外癌症有自愈现象,原因可能为在良好心理状态下,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使机体的免疫力和抵抗力得以大幅度提高所致。机体的免疫力提高后,癌细胞生长被阻止或造成无法适应的状态,癌细胞被正常细胞取代或转化为正常细胞。相反机体处于不良心理状态时,通过复杂的神经-体液调节机制会显著降低免疫力和抵抗力,癌症病情日趋恶化甚或病死。对于患有恶性肿瘤的患者,其心理状态与预后紧密相关。如果患者得到患有癌症,精神全面崩溃,可能不日撒手人寰;相反如果患者以积极的心态应对疾病,坚持合理化治疗,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这样的患者不仅坚强地活下去,生存率不断提高,还能继续正常的生活、工作和学习,融入正常社会。

现实生活中,心理健康和生理健康是互相联系互相依赖相互作用的,心理健康无时不刻地影响其生理健康。性格孤僻、内向的人,遇事不和家人、朋友沟通,自己又解决不好时,心理长期处于压抑状态。焦虑、紧张等不良情绪如果长期作用并影响自主神经系统,机体释放儿茶酚胺等神经递质的数量增加,改变了交感神经和副交感神经的兴奋性,呼吸和心率等生理现象受到负面影响,导致生理“亚健康”“亚临床”状态的发生,进而导致内分泌紊乱及免疫力下降。机体抵抗力降低时细菌、病毒就会乘虚而入,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如果心率过快,会降低睡眠质量间和睡眠时,明显增加了疲劳感和不适感;副交感神经兴奋性降低后,可引起胃肠道运动减慢减弱,导致消化不良。原本身强力壮的年轻人,如果经常怀疑自己得了不治之症,整天忧心忡忡,度日如年,茶饭不思,不思进取,最终也会一病不起,处于郁郁寡欢状态。因此,要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更要陶冶情操,心胸开阔,以良好的心态应对自己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感到心情持续不畅时,要及时进行自我心理疏导,必要时到医院看门诊心理医生,与医生进行沟通和交流,以确保自身处于心理和生理全面健康状态。

现代社会,人们已经意识到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影响,无论是从世界卫生组织对健康的定义,还是从医学专家们对健康的理解,都充分地体现了心理健康对生理健康的重要性。我们都能够接受这样的观点:良好的心理状态,能够促进机体生理机能的改善,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并且能使机体在一种良好的、旺盛的状态下工作、学习和生活。如果能长期保持这种良好的状态,是非常有益于机体健康的。

篇6

摘 要 本论文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对目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影响因素。并通过走访法了解到各地区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具体情况,也发现这其中存在很多的问题。本文通过诸多影响因素提出针对性的建议。

关键词 体质健康 大学生 影响因素

一、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国民体质健康状况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社会文明和进步的重要标志,甚至可以说是决定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的前途和命运。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中国知网查阅有关大学生体质健康研究的文献,收集全国大规模学生体质调研的资料。这些资料为本文的形成提供了人量的理论依据和丰富的内涵支撑及科学研究方法和文字资料。

2.逻辑分析法

采用分类、归纳、演绎等逻辑方法,对搜集到的资料和数据进行分析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大学生体质健康现状

我国每五年进行一次的国民体质健康测试继 2000年,2005年公布后,连续几年都呈下滑趋势。比如在坐位体前屈中有的学生根本就弯不下腰;而肺活量值低于2000 毫升的也较之前增多;体型偏瘦,偏胖,肥胖的大学生也日渐增多。近视率在学生中的比例也逐年攀升。 上述这些现象,正说明了当前我国大学生体质健康的整体情况不容乐观。

(二)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主要因素

1.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

有效的体育运动锻炼是提高体质健康的最有效和最直接的手段之一。但是许多学生却因为诸多原因而把体育课看做是一门选修课,认为体育运动就是浪费时间等。首先,选课方法的不合理性。其次,教师教学的方法与手段缺乏创新,不能引起学生的兴趣。再次,现今的学校连年扩招但学校的场地器材设施却没能跟上扩招的脚步,导致原本就不够的场地器材与越来越多的学生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

2.不良的饮食习惯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经济水平不断提高。在这种日益的提高中一个新的问题随之出现――营养过剩。良好的饮食习惯可以帮助人们改善体能和保持良好的身体形态。但在大学里学生的课业学习相对轻松时间相对宽裕,使得部分学生不按时起床用餐或暴饮暴食等。所以说不良饮食习惯成为影响学生体质健康的重要因素之一。

3.不良的生活休闲方式

自从进入21世纪以来电子计算机在人们的生活中占据的地位越来越高。学生在升入大学之前每天沉重的课业压力使得学生没有太多时间来沉溺网络,但在大学里没有人再在身后时时提醒自己,使得网络成为了部分大学生在学习之外的主要休闲方式。社会在不断的发展,人们的物质生活也越来越丰富。这种休闲的生活方式导致学生运动生物功能的退化。我们不难想象这样不良的生活休闲方式对他们体质健康发展有何益处?

4.体育教学目标过于单一

虽然目前我国对高校体育进行了改革,但大多高校却仍然普遍存在着盲目追求近期效益的体育教学目标,缺乏对学生从事体育活动的兴趣、爱好、意识、习惯及独立能力的锻炼,使学生不具备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能力及习惯,从而对大学生的体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

5.体育教学组织机械化

大学中的体育教学过程虽然历经了无数春秋却仍然沿袭着以课堂为主、教师主导作用为主、书本知识为主的三为主教学模式,教学形式也多数是采用命令式、检查式、模仿式的三式教学过程,这种模式使得学生自少的可怜。

(三)提高大学生体质健康对策

1.活跃体育锻炼氛围,树立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

在大学的教育教学中应尽量使学生在体育教与学的过程中深刻理解终身体育的思想观念,树立正确的体育锻炼意识,培养学生自觉进行体育锻炼的兴趣。

2.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我们的第一目标就是让孩子拥有健康的身体。因为,只有身体健康了才能做其他的事情。健康的四大基石=合理饮食+戒烟限酒+适量运动+心理平衡,所以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是非常重要的。

3.营造良好的生活休闲方式,加强体育锻炼

目前人们的生活节奏越来越快,为了生活经常加班加点的工作从而大大挤占了人们体育锻炼的时间。同学间应结伴出去旅游、参加社会上组织的各种体育竞赛或者骑行等等户外的休闲方式,在亲近大自然的过程中并能间接的锻炼体质为好的生活奠定基础。

四、结论与建议

(一)结论

1.影响大学生体质健康的因素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家庭方面的、学校方面的也有社会方面的。在这种种的因素里我们可以看到有学校的体育教学的目标过于单一、体育教学组织机械化以及体育课外活动的组织较差等。

2.想要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状况应活跃学生体育锻炼时的氛围树立好学生对体育锻炼的正确认识并对自身应严格要求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和生活休闲方式以期改善学生的体质健康现状。

(二)建议

各大高校应加强体质健康理论的宣传使得大家都知道体质健康的重要性,提高体质与健康的意识。并且为了提高大学生群体整体的体质健康水平,各个高校很有必要把体质与健康课程作为一门必修课程,这样从理论上对学生进行思想灌输使其明白体质健康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并且我们也可以选择性的效仿国外的高校体育,开展带有收费性质的大学体育选修课程。

篇7

关键词: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对策

新时期,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大学生面临越来越大的学习、生活、工作压力,心理健康问题变得愈加尖锐,由此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层出不穷,因此,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刻不容缓。

一、大学生心理健康现状

1,学业问题

(1)学习动力不足。学习动力是激发学习、维持学习并将学习导向某一目标的原动力,是大学生学习积极性、主动性发挥的前提和基础。大学生如果缺乏学习动力,就将失去为理想奋斗的航向。(2)学习目的不明确。部分学生以考入理想大学为唯一的学习目标和学习动力,缺乏长远目标,一旦考上大学,实现近景目标,就进人了“动力真空带”,出现厌学情绪。

2,情绪问题

(1)抑郁。家庭经济状况不好、亲和感差,连续的考试失败、失去亲人、失恋、同学感情失和等都是抑郁的直接诱因。表现为持久的情绪低落,常伴有身体不适、睡眠不足、心情压抑、无精打采、什么活动都懒于参加,什么事也提不起精神。(2)情绪失衡。大学生的社会情感丰富而强烈,情绪波动大,喜怒无常,会因一点小小的胜利而沾沾自喜,也易为一次考试失败、情感受挫而一蹶不振,甚至无法控制自己的情绪。

3,人际关系问题

(1)人际关系不适。进入大学,远离原来熟悉的生活与学习环境,面对新的人际群体,多少有些不适。很多学生对大学师生关系、同学关系、异性之间的关系显得很不适应。(2)社交不良。有些大学生缺乏在公众场合表达自己思想能力与勇气,面对各种各样的活动,充满了兴趣,却又担心失败,从而影响了其潜能的发挥。

4,焦虑问题

(1)自我焦虑。青年时期比任何年龄更关注自己在他人尤其是异性心目中的形象,学生受很多因素的影响如长相、胖瘦、高矮、能力、魄力、魅力,会产生各种各样的焦虑。(2)考试焦虑。大学考试对基础较差,有过考试失败经历的学生尤其突出,他们无端担心考试失败,甚至产生了厌倦考试的心理。

二、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

研究表明,导致心理疾病的原因是非常复杂的,是生理、心理、社会诸因素共同作用于个体的结果。当前,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因素更是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

1,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后,是大学生出现心理健康问题的重要原因

目前,我国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还没能效开展起来,一方面学校忽视心理健康教育,另一方面缺少心理健康教育的专业教师。从而使学生没能了解到更多的心理健康知识,导致多数大学生缺少心理健康的意识。因而一旦在学业、事业、感情等方面遭遇困难或挫折就表现的差强人意,心理健康意识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大学生心理健康。

2,社会环境的改变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决定性的影响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发展,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发生了重大改变。具体来讲,第一,在个人追求方面,由于自我利益和个人要求得不到满足和实现又不能正确面对而产生各种心理问题。第二,转型期阶段,社会生活中存在着大量的不良现象、违法违纪现象,这些现象会使本来渴望公平的大学生们感到失望和难以忍受,导致有些学生心理发生重大改变,甚至心理失衡。

3,大学生个体心理因素的影响

大学生正处于人的一生中心理发展变化最激烈的时期,面临着一系列生理、心理、社会方面的适应问题。其一,随着性生理和性心理的成熟,大学生对胜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在生理发育、两性关系、恋爱等方面经常出现心理困惑和障碍。其二,大学生独立性增强,开始积极思考人生,不断自我反省,探索自我,经历着种种内心自我评价与认知的矛盾和迷惘,情绪起伏大,容易诱发心理障碍。

三、维护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对策

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因素来自于生理、心理、社会文化诸方面,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维护也需要引起学生、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关注。

1,引导大学生关注个体心理健康

(1)坚持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健康的心理与健康的身体密不可分。对大学生而言,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合理作息、平衡膳食、科学用脑、劳逸结合、积极休闲、适量运动。(2)培养和完善人格。人格的健全是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大学生应当正确评价客观事物,正确对待自己与他人;善于管理情绪,体验正常的情绪情感,主动有效地适应社会环境与学校生活。

2,学校建立大学生心理救援机制

篇8

健康教育是学校卫生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及心理状态的塑造及个人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然而在实际工作中,存在影响健康教育的因素,分析影响因素并采取相应的对策,使学校健康教育发挥良好的效果,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提高其身心素质。

健康教育的范畴

健康教育通过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的教育活动,传播有关健康的知识,促使人们自愿采用有利于健康的行为,消除或降低危险因素对健康的影响,从而提高生活质量和生命质量。长期以来,人们对健康有一个共同的看法,这就是“无病即健康”,只要没有疾病,一个人就是健康的。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对健康有了新的见解,意识到心理因素、社会因素也与人的健康有密切关系,传统的生物医学模式演变成了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1]。当今社会心理健康的概念也就愈加突出。健康教育则具有更重要的使命,包括在生物因素方面,不吸烟、不饮酒、合理膳食、规律生活、锻炼身体、优生优育、培养清洁卫生习惯;在心理因素方面,注重心理卫生,注意家庭和人际关系和谐,控制应激,提倡自尊、自重、自爱、自强教育的整合性;社会因素方面培育卫生安全的生活环境,利用社会卫生资源和保健设施。健康的生活方式,不仅使群体健康有显著的改善,而且延长人群的期望寿命,学校健康教育正是实现这个期望目标的基础工程。

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随着科学技术的飞跃发展和社会经济文化的迅速变革,成长中的青少年将面临日益增长的社会心理压力。他们在学校学习、生活和适应方面必然会遇到种种困难和挫折,新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它事关新一代人的素质和民族的未来。但这一类特殊的问题必须借助特殊的手段来解决[2],这是每一位健康教育工作者和每一位学校领导与老师都需要认真关注的课题。

影响学校健康教育的主要因素

对健康教育重视不够:由于国情所限,学校应试教育在短期内还将继续进行,导致目前许多教师、家长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指挥下,仅仅重视学生知识的获得、智能的提高,而对其优良品质的形成和优良人格的塑造是比较忽视的。这使得一些学校,特别是像我们这样的农牧区学校,大部分学校的健康教育课表形同虚设,排斥在实际授课内容之外。

师资力量薄弱,没有专业的心理辅导老师,现有的从事健康教育的人员接受新知识的机会较少,不能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健康要求。且健康教育形式单一,大多以卫生小报的形式出现,内容也多以生物方面因素为主,而在心理因素方面涉及较少,不足以应对现如今学生日益突出的心理健康问题。

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片面地认为健康教育只是向学生宣传一些防病的小知识及学生个人卫生习惯的养成教育而已。

学校与家庭不能同步进行,健康教育工作开展得不够,也是影响健康教育水平提高的主要原因之一。

学生课业负担重,户外活动时间过少,很多孩子体质欠佳。

应采取的措施

学校领导和全体教师要充分认识和理解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明确健康教育是培养祖国未来一代合格公民的必修课,是实施素质教育最基本的组成部分。针对健康教育开课不足,在现有条件下,尽快让健康教育走进课堂,发挥职能作用的支撑条件,协调各处室的配合,促进健康教育课的开展。

应加大健康教育老师培训力度,提高其教育学、心理学、医学知识水平,且师资应稳定,以适应健康教育教学工作的需要。

健康教育内容应丰富,将有关健康知识系统地归纳在一起。其内容应包括卫生行为、疾病预防、心理卫生、营养卫生、药物滥用、性教育、家庭生活教育、安全、体育锻炼、个人卫生、环境卫生、食物与营养等。教师授课时要理论联系实际,例如组织学生亲自参加急救知识的演练,扮演医护人员模拟外伤处理等实际操作,设立心理咨询室,根据实际情况,开展一些团体心理辅导课及个体心理咨询,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

加强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使他们充分理解健康的定义,重视健康行为的养成,提高其身心素质,尤其是心理健康素质。

进行全员培训:对于学校健康教育工作,全体师生应高度重视,共同参与,利用多种形式,如宣传栏、录像带、健康教育讲座等,学习健康知识和技能,从自我做起,从小事做起,相互监督,自觉养成文明健康行为,并且鼓励师生将学到的健康知识和技能向家庭和社区成员传播。

学校与家庭同步保健:健康教育是一个系统的工程,既是学校基础教育部分,又是社区保健不可缺少的服务项目,因此必须建立包括学校、社会、家庭在内的全民健康教育体系,突出从小做起,从家庭做起,使孩子健康发展。

督促学生加强户外活动:增强体质也是健康教育的重要一环,也是提高国民素质的主要途径之一。

现代社会的中学生是21世纪的主人。他们是未来社会的建设者、参与者,他们不仅需要有为社会做贡献的真才实学,更需要有良好的社会适应能力。这不仅是现代健康的标志之一,也是社会对中学生的要求。所以学校一定要抓好健康教育和体育卫生工作,使学生具有强壮的体魄、良好的心理素质和社会适应能力,以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篇9

摘要目的:探讨临床实践教学对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5~6月对参与健康教育临床实践的高职护生90名作为研究对象,于进行临床实践教学前后采用SCL-90量表进行测评。结果:实践1月后,护生的症状自评量表(SCL-90)测得心理健康状况优于实践前,其心理健康比例、积极应对、自尊、领悟社会支持得分均高于实践前。消极应对和SCL-90总平均分呈正相关,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与SCL-90总平均分呈负相关。结论:临床实践教学能促进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

关键词 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心理健康doi:10.3969/j.issn.1672-9676.2014.10.064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LIANG Guo-long,SHI Wen-qing,CHEN Yu-lin

(Faculty of Nursing,Guangxi University of Chinese Traditional Medicine,Nanning530022)

AbstractObjective: To explore the influenc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 and mental health on the clinical practice.

Methods:The 90 vocational nursing school students were investigated by questionnaires,before and after the health education clinical practice.

Results:After one month of clinical practice,their mental health level was better than before practice,the Symptom Checklist-90 (SCL-90) average scor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promoted.Negative coping style was correlated with bad mental health,while self-esteem,social support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were correlated with good mental health.

Conclusion:The mental health level,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were promoted by clinical practice.Social support,self-esteem and positive coping style may be the promoted factors of 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 mental health.

Key wordsVocational nursing students;Self-esteem;Social support;Coping style;Mental health

目前,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越来越受到重视。然而关于教学模式对高职护生心理状况影响的研究较少,关注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这些应激中介因素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影响的研究就更少。本研究旨在探讨临床实践教学对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以及心理健康与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和应对方式之间的关系,从而为探索促进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依据。

1对象与方法

1.1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2012年5~6月参与某三甲医院鼻咽癌放疗术后患者健康教育临床实践的2010级我校高职护生90名,均为女生。平均年龄(20.3±2.1)岁。我校共有156名2010级高职护生报名,在接受10学时的“鼻咽癌健康教育”培训及6学时的“健康教育项目化管理”培训后,最终90名护生通过考核,参与本项目。这90名护生,在带教老师、责任护士或主治医师的指导下,一对一地对放疗后鼻咽癌患者进行健康教育,然后连续1个月追踪、鼓励患者采用新掌握的方法开展自我护理。

1.2工具及方法(1)症状自评量表(SCL-90)。采用1~5级评分,统计9个症状因子平均分和总平均分;均分在1.0~2.0提示为心理健康,2.1~3.0之间提示为亚健康状态,3.1以上提示为不健康。(2)简易应对方式问卷。由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组成,积极应对12项,消极应对8项,共20个条目,按0~3级评分,分别统计积极应对和消极应对两个维度的平均分,分值越高表示该应对方式使用越多。(3)自尊量表[1]。共10个条目,采用1~4级评分,总分值范围10~40分,得分越高表示自尊水平越高。(4)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共12个条目,采用1~7级评分,所有条目分累计,得分越高表示领悟社会支持水平越高。问卷调查在项目开始前、开始1个月后,分2次进行。2次调查各发放问卷90份,均有效收回。

1.3统计学处理使用spss 15.0软件包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等级资料的比较采用配对Wilcoxon秩和检验,并进行pearson相关分析,检验水准α=0.05。

2结果

2.1实践前后受访护生SCL-90各因子均分比较(表1)

2.2实践前后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比较(表2)

2.3护生实践前和实践1个月后自尊量表、领悟社会支持量表、简易应对方式问卷平均分比较(表3)

2.4实践1个月后参与护生的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相关性分析(表4)

3讨论

结果显示,实践前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护生的SCL-90躯体化、焦虑、精神病性等症状因子的均分高,与王永红、高珩、邱映明和陆小兵等学者调查临床实习前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状况结果相同[1-4]。但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恐怖、偏执等症状因子低,又与他们的研究结果不同,这可能和临床实践教学与临床实习的不同,第一次调查在完成实践前培训考核后进行,参与护生得到额外的辅导与社会支持,参与的护生都经过考核挑选等诸多因素有关。自尊是个体对自身价值、自我能克服生活挑战过上幸福生活的肯定,是心理健康的保护因素。社会支持是个体在社会生存环境下,能得到来自社会各方面的心理和物质上的支持或援助,缺少或不能很好地利用时,个体面对应激的心理、生理反应就会较为显著[5]。积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起积极作用,消极的应对方式对心理健康则有负面影响[6]。在实践1个月后,SCL-90各项症状因子均分均低于实践前,自尊量表得分、领悟社会支持量表得分、积极应对平均分都显著高于实践前,消极应对的均分显著低于实践前(P<0.01),表2显示,学生心理健康较实践前明显好转,两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这个结果可能与护生在帮助鼻咽癌患者的实践过程中自尊的提高、获得更多社会支持、从患者身上学到更多积极应对等因素有关。

表4显示,参与临床实践教学护生的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方式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呈负相关(P<0.05);消极应对的得分与SCL-90总均分呈正相关(P<0.05),提示自尊、领悟社会支持、积极应对能促进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消极应对方式能损害高职护生的心理健康。

4小结

临床实践教学能促进高职护生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和心理健康的发展。自尊、社会支持、积极应对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促进因素,消极应对方式是高职护生心理健康的损害因素,在今后的护理教学改革中应特别重视这些因素,采取相应措施,提高护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王永红,韩爱敏,王荣,等.高职护生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应对策略[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3,10(12):150-151.

[2]高珩,何英利.高职护生临床实习前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 全科护理,2010,8(7A):1696-1698.

[3]邱映明,叶小青,邹晓波.临床实习护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及干预对策[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0,7(15):85-87.

[4]陆小兵.护生心理健康状况与应对方式、社会支持的相关性探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09,6(24):1-3.

[5]顾瑜琦,刘克俭.健康心理学[M].北京:北京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37-42.

[6]吕文艳,侯爱和,王会芳.高职护生自我概念、应对方式及心理健康相关研究[J].护士进修杂志,2010,25(6):516-519.

篇10

关键词:亚健康;危险因素;护理干预

Abstract:To explore the human sub-health classification, performance, risk factor and nursing intervention. Sub health is mainly manifested in the physical, mental, emotional, thinking, behavior and social adaptability, the risk factors of sub-health are caused by environmental factors, dietary factors, life style and psychological and emotional factors. Put forward the nursing intervention measures, to adapt to social change correctly face pressure, balanced nutrition, exercise, help people understand the sub-health, out of the sub health, safeguarding the physical and mental health.

Key words:Sub-health;Risk factors;Nursing intervention

1999年,世界卫生组织宣告亚健康与艾滋病是21世纪人类最大的健康敌人[1]。亚健康又叫"第三状态",即处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健康低质量及其体验[2],以中年群体居多。医学界对亚健康进行了一系列研究,人们也高度重视亚健康,为亚健康人群进行科学有效的护理干预,已成为急需解决的重要课题。

1 亚健康的分型和表现

1.1身体亚健康 自觉身体不舒服、乏力困倦、活力减退、肌肉酸痛、失眠憔悴、功能紊乱等。

1.2心理亚健康 不明原因的疲劳、思维紊乱、焦虑、恐慌、孤独、神经质、有自杀倾向。

1.3情感亚健康 情感冷漠、无望、溺爱、疲惫、早恋及婚外情。

1.4思想亚健康 指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上存在不利于自己和社会发展的偏差。

1.5行为亚健康 指在行为上失常、无序、不当[3]。

1.6社会适应性亚健康 表现对工作、学习、生活等环境难以适应,对人际关系难以协调,家庭关系不和睦,角色错位,适应能力差。

2 亚健康的危险因素

2.1环境因素 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由于自然环境不断被破坏,空气污浊,气候恶劣,对人类生活造成持续性危害,社会又竞争激烈,高新技术飞跃发展,给人们带来巨大压力,人际关系淡漠,由此导致负面情绪不能得到控制和疏导,影响人的神经体液调节和内分泌调节,进而造成机体各功能失常。

2.2饮食因素 近年来,由食品污染引起的疾病受到广泛关注,重金属,有毒产品广泛存在于自然界食物链中,不断威胁人类的饮食健康。营养不良或过剩也可导致疾病发生。

2.3生活方式

2.3.1吸烟和酗酒是影响健康的重要杀手,吸烟也是各种呼吸道疾病及心脑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少量饮酒可以保健身体,大量饮酒可导致共济失调,酒精中毒昏迷,还可影响肝肾功能,导致动脉硬化。

2.3.2睡眠不足 睡眠是缓解疲劳的主要方式,睡眠不足可导致神经内分泌失调。现代人工作生活压力大,睡眠时间被学习、上网、加班占有,睡眠时间减少,造成工作效率低,身体疲劳,使得心理压抑,消极被动。

2.3.3缺乏运动 经常锻炼身体的人,情绪高涨、精神饱满、工作效率高体质强健,现代生活人们运动减少,缺乏运动可导致衰老和疾病。

3 亚健康的护理干预

3.1调控心理和情绪 面对社会日新月异的发展,要不断学习和提高自我适应社会变化,正确面对竞争和各种压力,学会自我放松,善于调整情绪,维持良好的人际关系及家庭关系,学会理解和宽容,保持乐观向上的心态,学会自我发泄转移烦恼。

3.2合理饮食,均衡营养 注意食物搭配,多吃富含维生素的食物,选择无农药,无激素的蔬菜水果,减少不饱和脂肪酸的摄入,不挑食,不盲目进补,不吃油炸食物,低盐低脂饮食有助于防治心脑血管病,多喝水有助于排出体内毒素。

3.3戒烟限酒 对长期大量吸烟者,可劝其逐渐减量,最终戒烟,戒烟可使心脑血管病的死亡率下降25%~40%。少量饮酒,不超过15g/d为宜。

3.4保证睡眠,适当娱乐 保持6~8h/d睡眠,音乐和艺术是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元素,工作之余听听音乐,欣赏艺术作品,或去大自然呼吸新鲜空气、释放压力、舒缓神经、有助于消除亚健康状态[4]。

3.5坚持运动,定期体检 运动可提高免疫力,防止骨质疏松,锻炼应强度适中,长期坚持,不少于3d/w。体检是自我保健,预防疾病的重要措施,应牢固"健康第一,健康为本"的理念,提高自我保健意识,定期体检,建立健康档案,对自己的身体状况有所了解,及早发现亚健康,及早预防亚健康。

4 小结

亚健康如不及时处理,会影响人们的身体健康,导致各种疾病的发生。护理干预的目的在于帮助人们了解亚健康,以积极的心态面对亚健康,学习和应用各种策略减少亚健康的发生,及早走出亚健康状态,维护身心健康,提高工作效率和生活质量。

参考文献:

[1]林本荣,邢曼丽,等.亚健康的诊断,分型及干预措施[J].医院管理杂志,2007,14(1):65-67.

[2]郭美香.机关公务员亚健康调查[J].现代预防医学,2005,32(12):1715-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