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道文化的内涵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孝道文化的内涵,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孝道文化的内涵

篇1

【关键词】以小见大;德育;学校教育

一直以来我都注重收集毕业学生的反馈信息来作为对下一届的教导作用。在形形的反馈信息中(当然招办分配的老师更有发言权)归纳起来一句:学校的学生动手能力可以,但是道德水准欠缺。为什么要从小事抓起呢,我谈谈自己的看法。

我家住校外,每天回家,特别是周末,当走到校外见到一群又一群穿着校服模样的孩子嘴里叼着烟,手臂环搂着一看就知道绝对是学生的女孩时不知道各位老师会是什么感受?当见到一群接一群时髦的穿着校服的女孩高声阔语出口成“章”谈话内容彰显内心龌龊时,不知道各位老师又会有什么感受?当耳边常常听到街边传来“你看XX校的学生哟,啧啧”这样的议论看到他们摇摇头一脸不屑的神情时不知道各位老师又会有什么感受?——这是给学校在打广告吗?

我们都学过心理学,都知道以一细小轻微的举动来剖析对方所受到的教养程度或心理活动,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我见到教学楼前也书有刘备的这句话,但是我们的老师对这句话给学生进行引导让它起到督导落到实处了吗?集小恶则成大恶,集小善则为大善。培养良好的道德,是从那很小的事开始的。“行为养成习惯、习惯塑造性格、性格决定命运”这种道德是慢慢建立起来的。就比如丢垃圾——谁乱丢垃圾就是不爱校——也是不爱家园。我这里有两个关于小垃圾废纸的故事:

第一个,美国有个“福特公司”,福特是一个人,他大学毕业后,去一家汽车公司应聘,和他同应聘的三四个人都比他学历高,当前面几个人面试之后,他觉得自己没有什么希望了。但既来之,则安之。他敲门走进了董事长办公室,一进办公室,他发现门口地上有一张纸,弯腰捡了起来,发现是一张废纸,便顺手把它扔进了废纸篓里。然后才直到董事长的办公桌前,说:“我是来应聘的福特。” 董事长说:“很好,很好!福特先生,你已被我们录用了。”福特惊讶地说:“董事长,我觉得前几位都比我好,你怎么把我录用了?”董事长说:“福特先生,前面三位的确学历比你高,且仪表堂堂,但是他们眼睛只能“看见”大事,而看不见小事。你的眼睛能看见小事,我认为能看见小事的人,将来自然看到大事,一个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他会忽略很多小事。他是不会成功的。所以,我才录用你。”福特就这样进了这个公司,这个公司不久就扬名天下,福特把这个公司改为“福特公司”,也相应改变了整个美国国民经济状况,使美国汽车产业在世界占居鳌头,这就是今天“美国福特公司”的创造人福特。大家说,这张废纸重要不重要?看见小事的人能看见大事,但只能“看见”大事的人,不一定能看见小事,这是很重要的教训。

第二个废纸的故事:当本届亚运会在日本广岛结束的时候,六万人的会场上竟没有一张废纸。全世界报纸都登文惊叹:“可敬,可怕的日本民族!”就是因为没有一张废纸,就使全世界为之惊讶。再看看我们十月一日天安门广场升国旗的镜头,当人们散去,满地废纸,到处乱刮!大家试想想国外会什么样的评议!大家说这些废纸重要不重要?所以说,我让大家捡起身边垃圾,这就是爱学校或说是爱祖国的开始。“天下大事,请先把自己脚下的垃圾捡起来”──这就是我常在班上讲的一句话;“从小事做起,学习技能的同时学技巧、学技术的同时学做人”也就成了我班定的座右铭。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那我们把它换成为 “学校兴亡,我的责任”不就行了吗?我们每个学生如果人人都说:学校校风不好,是我的责任;班上纪录不好,是我的责任;学校生源不好,我的责任;学生就业不好,我的责任……人人都能主动负责,哪有不兴盛的学校?哪有不团结的团体?所以说,我们应该教导学生都应该把责任拉到自己身上来,而不是推出去──这才是教育,唯有这个思想,我们的学校才有希望。不把责任推出去,而是揽过来。这种教育要牢牢记在心里。学校更应该训练学生这种“学校兴亡,我的责任”的思想,从小事抓起。再举一个小例:校园不干净,就应该是大家的责任。你想,这么大的一个校园,你不破坏,我不破坏,它会脏吗?脏了之后,人人都去弄干净,它会脏吗?你只指望几个工人做这个工作,说:“这是他们的事。我是来读书的,不是扫地的。”──这是什么观念?读书干什么?读书不是为国家服务吗?眼前的你都不服,你还能为未来服务?当前的责任你都不负,未来的责任你能负吗?又比如:水龙头漏水,这样多学机械专业的难道还不能堵住吗?有人会说:“那不是我的事,那是学校的事”, “反正是学校的水,不是我的自己的!” 这是错误的。浪费学校的水就是浪费国家的水,就是浪费国家的资源!我们每天为国家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你算算,我们学校四千多学生,每个每天节省一盆水,一年省多少水?省水就是省电,就是节省国家资源。又例如:一口痰随意吐在校内应该算是小事吧,但是如果你把一口痰随意吐在校外,你就丢了学校几千人的脸;上周到“秋田”齿轮去应试的25个学生,面试时随地吐痰,一个也没有被录取。这对学生来说只是求职路上的一点点小小挫折,也就一件小事,但是你错了,因为你代表学校,你千万不要以为“好汉做事好汉当”,你错了、你做不到、你不够资格当!因为别人说的就只会是:“你看XX校的学生哟”,还敢要这样的学生吗?还会来学校要人吗?下一届毕业分配的学生又怎么办?

从自己身边做起、从小事做起,我们才有希望──这就是“学校兴亡,我的责任”积极负责的观念,这就是我个人观点认为应该抓的道德教育。

参考文献:

[1] 王彦才,郭翠菊.《教育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 冯绍群.《行为心理学》.广州旅游出版社

篇2

[关键词]孝道文化;高校思想政治;价值

中国伦理文化讲究孝道,孝道的理念基于中国的宗族制度。我国历史上很多统治者或者统治阶级都坚持用孝道来进行社会秩序的维护。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在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孝道文化是一个重要的内容,具有极其重要的价值作用,利用孝道文化促进大学生思想认识的提升,维护社会稳定都具有积极的意义。

一、孝道文化在高校政治教育中的价值体现

(一)孝道文化对社会伦理的维护

中国古代实行宗法制度,人们都生活在家族血缘为标准的管理方式之下,而孝道文化是家族宗法制度强调的首要问题。一个家族的延续除了血缘关系以外,更重要的是奉养双亲、照顾子女等内容。因此,孝道文化对我国古代这种宗法伦理制度有着直接维系作用,也可以理解为,宗法制度和孝道文化是互为补充的,相互促进的关系。

(二)孝道文化对社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础

古语有云“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注重香火的传承和延续,并将其纳入到孝道文化之首。现实社会中很多人也会因为家族延续而承担起责任,这也可以说是一种社会责任的体现。家族得以延续,那么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就会得到保障。因此,孝道文化对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基础。

(三)孝道文化与党政指导思想的结合

社会的管理需要精神的指引,我国的党政部门顺应社会需求,提出了“孝顺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这样的思想认识。鼓励人们尊老爱幼,将孝道文化与党政思想结合起来。这样,我们的党政思想的推广就会更加的顺利、适合国情。我国党政领导者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观点,这些观点中都含有孝道文化的重要内容,对我国当前的社会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作用。

(四)孝道文化对人们社会行为的约束

孝道文化在中国传承千年,对人们的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力。当一个人的行为不符合孝道之义的时候可能会因为受到社会舆论的影响而不得不改变自己。同样,孝道文化也是具有这样的作用。在中国,如果一个不孝顺的人被大家知晓,大约也会影响到人们对其的认识和评价,严重的时候会影响到人的生活和工作。因此,我们说孝道文化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一定的约束价值。

二、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主要方式

(一)感恩教育活动

感恩教育在各高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中经常出现,一般学校相关部门会准备一个主题,例如“感恩父母”、“感恩生活”、“父亲节快乐”、“母亲节快乐”等,然后围绕活动主题,通过播放电影,制作宣传海报、举办演讲比赛、文艺汇演、朗诵比赛、书法绘画比赛等活动途径,这些途径能在短期内进行比较有规模的宣传,形成对孝道更及时的认识,进而达到教育目的。

(二)公共课程安排

不同的院校对孝道文化的传播方式不同,但是很多高校在二级学院都开设了国学的公共课程或者思想政治课程,而公共课程的课程学习或多或少都有孝道文化内容在里面。根据学校的规定,学期结束之后也会进行各种形式的考核,考核实际上也是加强大学生对中国孝道文化深刻认识的重要手段。

(三)集体教育实践活动

集体教育实践活动的活动地点不仅限于校内,还可以在校外。集体教育实践活动一般都是以团队形式报名参加,例如,各高校鼓励学生参加志愿者服务活动,并组织志愿者关注空巢老人、失独老人、孤寡老人等公益活动。通过将孝道文化的内容融入到集体教育实践活动的形式,让高校学生在平时的教学活动之余也能获得“崇尚孝道、弘扬孝心、践行孝德”的教育体验和教育感受,形成“知孝、懂孝、行孝、扬孝”的良好风气。

(四)优秀典型树立

树立典型一直是进行孝道文化教育的重要方式。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引下,党政机关在各地树立了各种“孝”先进典型,学习这些先进典型的人物事迹对高校大学生孝道文化的培养有一定的现实作用。最直接的方式是通过发现和宣传学生身边鲜活的“孝典型”。

当然,从实现孝道文化教育的途径来看,我国高校的孝道文化教育活动主要从情感培养到创造教育情境,引发大学生情感共鸣,然后强化孝道文化的实践活动达到知行合一的效果。

三、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育事例的落后

随着时代的发展,孝道的内涵和外延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深入和丰富。我们树立典型的时候往往很可能没有与时俱进。因此,在教育实践过程中,我们树立的先进典型必须要新,且要具有一定的影响力,教育内容必须和时代政治思想紧密结合,这样才更能彰显现代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教育方式的陈旧

就目前而言,高校的孝道教育方式还是以课堂教学为主,然后通过考核来衡量教育效果。这种灌输式教学手段就现代教育方式和教育效果而言还是老旧和存在缺陷的。孝道文化的传播,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引入不能只简单的依靠课堂讲授,而是应该引进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载体,使教育效果达到最大化。

(三)教育材料的不适用

通过孝道文化来培育和践行大学生德育教育的方向是对的,但是,我们的教育材料不能继续过去的传统教育材料。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孝道文化教育也要做到紧跟时代步伐,抓住发展关键。高校孝道文化教育的内容不仅要包括传统的历史文化和典型人物典型事例教育,还要和当前的党政思想的重点内容结合起来。

(四)引导过程中的偏差

一般的教育者会认为孝道文化教育从学生中小学阶段甚至学前教育阶段就开始了,学生在大学阶段之前对孝道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已经有了一定的基础,在大学阶段,孝道文化教育并不再是思想政治教育中的重要内容了。因此,很多高校教育者会忽视孝道文化的教育内容,或者将孝道文化的教育内容的讲解和分析进行了简化处理。更有甚者,对孝道文化有一种反叛性的认识,导致学生对孝道文化也有了认识分歧。

四、促进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价值实现的措施

(一)寻找最新的事例

我们的教育必须是为社会服务的,那么教育活动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我们选择的教育事例必须体现时代的特点,还要具备丰富的文化内涵。对于当代大学生来说,那些高在庙堂之上的教育事例往往会显得非常的遥远,而从日常生活中被概括出来的事例会更贴近大家,也更容易被大家接受,进而产生学习的欲望。在我党政部门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时候曾经树立了许多忠孝的榜样,这些事例从我们的生活中来,显得真实可信,又符合人们的审美观和价值观,能得到较好的教育效果。那么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事例也需要从他们的生活中概括出来,在现有的社会宣传平台上找到突破口,发挥结合案例教育的最佳效果。

(二)结合现代教育技术和方式

孝道文化教育多为说教式的教育模式,多数大学生是讨厌这种教育方式的,因此,大学的教育者和管理者要运用新的教育载体和新的教育手段来提高学生的认识兴趣。现代技术的使用可以使教育活动变的更加丰富多彩,孝道文化的内容展示更加形象生动,更符合当代大学生的接受需求。因此,我们应凭借对孝道文化的宣传,加强对大学生德育素质的教育,在有效运用现代技术手段的基础上,紧密结合当今社会和学生关注的热点话题,加以借用、分析和评述,最终达到提高大学生德育素质的目的。

(三)选用合适的教材

选用合适的教材与现代教育技术和方式一样,对教育目的的实现达到相辅相成、相得益彰的作用。我们的教材选择一般是尽量选取不容易过时的内容,但是这样一来就会造成我们的教育内容“放之四海而皆准”的特点,没有特殊性,没有可比性。对于这样的内容,大学生在接受起来更容易出现抵触情绪,学习中除了背诵那些生硬的内容以外,基本不具有较大的指导作用。因此,建议高校在对于孝道文化的教材选择和编写上需要补充一些比较贴近大学生现实生活的内容,或者比较炙手可热的材料。这样,才能将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将孝道文化直接影响到我们的实际生活中。

(四)注重对学生的引导

教师是教育活动的主体,与学生共同发展。那么,教师的影响力是不能忽视的。在教育活动中,如果教师能够将现有孝道文化教育内容与实际结合,灌注更多新鲜的内容,然后正确的引导学生。此时,教师需要有大量的积累和正确的认识,只有通过正确的认识才能真的指导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培养新一代的优秀人才。

当然,孝道文化的运用还远不止这些措施和方法。比如引导学生进行自我反省,让学生观看更多孝道文化视频,甚至鼓励学生为自己的父母亲人送去最贴心的心意,或者将孝道文化作为学生学分修得的一部分,将孝道文化活动的参与作为一个评估标准等等。这些内容都能促进学生通过孝道文化的掌握来提高思想政治认识,来提升社会价值,变成一个适应社会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水娜,郑磊.孝道文化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作用[J].西北医学教育,2012(4):702-704.

篇3

尊老敬老的礼仪

笤帚不朝着老人扫

扫地很有学问。首先,当家中有客人的时候最好不扫地,即便是客人在客厅也不要扫厨房。另外,即便是自家老人长辈在场时,扫地方向也不能朝着老人扫,任何时候扫帚都要朝自己的方向挥动,往后退着扫地,不能朝着老人方向往前扫。

应在老人身后走

和老人、长辈在一起时,无论是骑车出行还是步行,作为年轻晚辈,都应该注意不要走在老人、长辈的前面,这样有失尊敬。如果步履缓慢的陌生老人挡住你的去路,应客气地向老人道歉后,再借路而过。

点菜时先问老人口味

聚餐吃饭时应先让老人开口,等老人点菜完毕后自己再点菜。在这个过程中还要注意多询问老人是否忌口,“能不能吃辣,能不能吃甜”。

老人面前少提“老”

现在多数老年人也不喜欢别人说自己老,老人们在心态上最喜欢别人觉得自己依然正当年,所以称呼老人要慎用“老”字。此外,年轻人在长者面前也不要以“老”自称。

重阳节文化内涵

敬祖——四大祭祖节之一

重阳节,又称重九节、晒秋节、“踏秋”,早在战国时期就已形成,魏晋时期气氛日渐浓郁,备受历代文人墨客吟咏,到唐代,被正式定为民间节日,此后历代沿袭。受儒家影响,至今国人将重阳节与除夕、清明节、中元节统称传统四大祭祖节日。以祭拜先人的方式慎终追远,饮水思源。

敬老——新时代的“老人节”

九九与“九九”同音,重阳节被赋予长久长寿的内涵。西汉时人们就开始设宴求寿。1989年,农历九月九日被定为老人节,倡导全社会树立尊老、敬老、爱老、助老的风气。中华民族尊老敬老优秀传统产生自蒙昧时期,经历了风风雨雨和时间的考验。由传统上升为法律,这无疑是一个进步。

孝老——孝道传统的承载

一个人所受恩惠莫重于父母,父母是生养我们的人。父义、母慈、兄友、弟恭、子孝是谓五常,是家庭和睦兴亡的根本。中国诸子百家思想虽各异,但无不注重孝道。老人渴望孝道,因为其急需人赡养;中年人渴望孝道,因为其不可避免的走向老年;孩子渴望孝道,没有孝道也就没有慈爱;社会渴望孝道,没有孝道,社会将变得冷漠;国家渴望孝道,没有孝道,国人将不忠于国。

篇4

关键词:孝道教育;现状;途径

中图分类号:G41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0845(2012)11-0126-02

我国道德文化体系是在继承传统道德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传统的伦理道德以“忠、孝”即对国家忠诚、对父母孝顺为根本,并以此来规范人的行为,所以“孝”在我国伦理思想观念上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以孝道教育为突破口,从培养学生的孝道素质着手,强化他们的道德修养,是当前高校德育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实施孝道教育的重要意义

儒家把子女对父母亲情回报的纯朴情感提升到“道”的高度,把人们对父母之爱延伸到其他老年人,这是了不起的发展。汉代以后把“孝”捧到了天上,荒谬地提出愚忠、愚孝的所谓“三纲五常”,“”中又践踏孝道,大批传统道德,这些都是强加在纯真的孝之上的历史尘 埃。现代社会,研究孝道文化具有很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它对国人的处世哲学、道德修养、人格塑造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会产生不可低估的影响。我们应该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大学生思想道德教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和强化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

1.和谐社会的建设凸显对孝道的需要

和谐是中国文化的核心概念,可以囊括从个人、社会、国家等层面、甚至包括宇宙层面中一切理想的状态和正面的价值,包含国家和社会的安全稳定、公平正义,人们之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敬,以及个人的良善仁爱、道德礼义等诸多价值。孝道文化的内涵与和谐社会的内涵有诸多相通相近之处,一个孝敬父母、品德高尚的人,必是遵守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和效忠国家的人。古往今来的无数事实已经证明,国之忠臣大都是孝子,可以说孝道是和谐的起点与基础,建设和谐社会迫切需要浓厚的孝道氛围。

2.实施孝道教育有助于解决社会问题,维系社会安定

从古至今,家庭都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家庭关系的和睦温馨与否,关系到国家、社会的整体和谐与稳定。特别是我国即将成为人口老龄化大国,社会的养老问题面临严峻的形势,如果没有解决好社会养老的问题,很容易造成社会动荡,阻碍社会的发展。因此,子女怎样赡养老人、如何尽孝已成为社会关注的问题。如果子女晚辈都能孝顺父母、长辈,形成良好的孝道氛围,会使社会环境更趋安定和团结。因此,推崇家庭伦理道德,发扬孝道文化,加强以“养老”、“尊老”、“敬老”为重要内容的孝道文化的建设,就显得尤为迫切和重要。

3.开展孝道教育有利于健全大学生的人格,提高大学生的综合道德素质

人才培养是高校的重要职能,培养有健全人格的人才是高校教育的终极目标,加强孝道教育对于健全学生的心理和人格具有非常强的针对性。孝道教育是要引导学生发自内心地关心、理解、体贴和敬重父母和长辈,以报答父母的养教之恩;增强大学生的孝道意识,可以促使学生的责任意识的增强,从而能自觉自愿地对父母尽孝,履行自己作为晚辈的责任与义务;可以培养和增强学生的爱心、感恩心和责任心。这些都是构成健全人格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也有利于自身成长成才、实现自我理想、体现自身价值。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现状研究

我们对海南大学三个校区1000名学生进行了“当代大学生孝道实践及高校孝道教育现状”的问卷调查。调查结果反映出海南大学学生的孝道观念、行孝现状以及学校孝道教育现状差强人意,有进一步推广和加强的必要。

1.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从统计结果看,大学生践行孝道的主流表现是积极、健康的。在孝道意识方面,他们掌握了一定的孝道知识,有了较强的孝道意识,能正确认识和理解孝道文化,并有意识地自我培养孝道精神,进行积极的行孝准备;在照顾父母、情感慰藉、给父母优先享用权等方面,学生正面肯定的回答比例比较高。但从调查结果中,也可以发现大学生群体中也存在孝道缺失的现象。比如在处理与父母矛盾时,有5.6%的学生选择了经常会对父母出言不逊,有4.1%的学生选择了会指责与横加干涉父母的生活习惯;在成就父母期望方面,有三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以父母的满意度作为自己上进的动力,有一成以上的学生选择了比较少或从来没有努力取得成绩让父母自豪(见表1)。着表明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学生自我意识较强,很少与父母进行情感沟通,不能很好地理解父母,也没有主动了解父母和长辈的内心需要和压力,忽视了对父母和长辈精神上的关爱,而这种精神上的交流在当今社会显得尤为重要。

表1 大学生孝道实践的基本现状

2.当前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目前,高校对大学生的孝道教育仍未受到足够重视,对大学生的道德教育过分专注于道德的理想性与先进性和用崇高而严格的道德规范要求学生,而事实证明,这种寄希望于在短时间内尽快把大学生培养成具有高尚品德的人才的思想过于急功近利,其效果往往适得其反。此次调查表明,学校在开展孝道教育方面效果较差,甚至几乎没有开展(见表2)。从调查结果以及对其他一些高校思想教育战线工作人员的访谈结果可以看出,孝道教育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内容在很大程度上被忽视了,缺乏开展孝道活动和宣传的平台,没有相应的制度保障,学校领导和老师也都没有意识到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因而没有形成可持续的教育机制,直接的结果是孝道教育的缺失。

表2 高校开展孝道教育的基本现状

三、加强当代大学生孝道教育的途径与实践

1.以理论教育为导向,加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

充分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对大学生进行孝道理论教育,通过底蕴深厚的孝道理论以及形式多样的方法和途径开展孝道教育,让大学生全面理解我国的孝道文化,教育学生正确认识孝道,摒弃孝道中不合理的内容,发扬孝道中科学、合理的精神。此外,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程建设中,要充分把握好孝道教育的要求,充分发挥各课程特点,把孝道知识渗透进课程教学中,既能充分体现课程优势,又能结合当前大学生的实际情况,在潜移默化中提高孝道教育的效果。

2.发挥“体验式教育”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

体验教育是通过亲身经历,学习为人处事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行为习惯的过程。体验与实践是紧紧相连的,通过体验教育让学生在生活实践中了解孝道,从而加深对孝道文化的体会与感知,促使大学生把孝道理论认识转化为现实行孝行为。要做好体验教育,第一要让学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向生活,通过社会调查、实践活动、生活体验、社会感知,了解我国的践行孝道的现状,理解孝道文化在社会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意义;第二要让学生从事力所能及的行孝行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行孝的重要性,让他们正确认识孝道,建立行孝意识,做好行孝准备;第三要让学生通过实践,了解父母和长辈的艰辛,理解父母,尊重父母,孝顺长辈。

3.构建高校领导重视、教师导引、学生积极参与的孝道教育机制

加强高校孝道教育,领导重视是根本,教师导引是前提,学生参与是关键,建章立制是保障。造成当前高校德育中孝道教育相对缺失的原因,很大程度上要归咎于学校领导重视不够,没有真正认清孝道教育对学生德育的重要作用,也没有认真研究教育的形式和方法,难以把孝道教育落到实处。因此,必须建立由学校领导牵头、相关部门配合的的领导小组,充分发挥任课老师在德育中的积极作用,在日常学习的过程中渗透孝道教育,让高校孝道教育充分体现在学生生活学习的各个领域,使孝道教育发挥最大的作用。同时要进一步加强制度建设,健全领导体制,建立和完善学校教育管理体制,并充分利用和发挥共青团、学生会以及社团组织在孝道教育中的作用,实现孝道教育的目标。

4.发挥校园文化建设中孝道教育的作用

校园文化是一个完整的系统,能够综合地、全面地作用于大学生的道德建设和人格培养。健康的校园文化活动能起到丰富学生生活、调节和激励学生行为、培养和激发群体意识和集体精神、促进自我约束和自我管理及自我完善的作用,因此要在校园文化建设中有目的、有步骤地进行孝道的宣传和教育。比较好的做法是在校园内树立孝道宣传纪念碑、出版与孝有关的学生读物、开展校园孝道知识竞赛及征文比赛等校园文化活动,形成浓厚的孝道文化氛围,让学生在与孝道知识的紧密接触中,受到孝道文化的影响,更好地理解孝道精神,增强孝道意识,掌握科学合理的行孝方法。

5.树立楷模,为学生行孝提供方向指引

在孝道教育的过程中,除了一系列的正面教育和引导外,树立榜样、表彰先进、掌握行孝的途径和方法也不可忽视。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孝道教育过程中,要充分挖掘现实生活中的正面榜样,如湘潭大学学生杨怀保为了就近照顾病痛中的父母,带着父母上学的故事,就具有很强的教育和示范意义,更容易让学生理解和接受,能够产生积极的影响和作用。

古语有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传统伦理的 起点与诸道德之首,孝道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之精髓和灵魂[5]。在新的时期,高校应将传统孝道思想进行积极的现代转化,探索新型孝道文化在学生德育中的应用,把弘扬孝道文化作为改进学生德育的突破口,进一步推进学校的德育工作,真正培养出德智体美各方面综合发展、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

参考文献:

[1]李宝库. 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N]. 人民日报, 2012-02-21.

[2]王芝兰. 当前我国养老问题及对策研究[J]. 经济师,2007(7).

篇5

关键词:孝道文化;发展;局限性

中图分类号:B823.1 文献标识码:B

1.孝道现状令人堪忧

以孝道为核心内容的传统文化正处于逐步淡化的境地,这是社会主义市场化的必然产物,当个人中心和自私自利等观念横行,弃传统道德如弃物的时候,人们才逐渐从商业化的浪潮中感受到亲情的宝贵;当然传统文化的思想观念未必都是糟粕,那么现代的新思想新观念也不见得就是瑰宝,所以只有将二者结合,才能重建一种积极向上而有底蕴的正确价值观。

而今,中国面临的首要问题,就是人口老龄化。“代沟”是两代不同辈分的人之间自然形成的一层隔阂。社会家庭关系的现状是,很多子女在生活的过程当中,违背父母原有的观点,有了新的看法而造成的观念、思想、行为、习惯等的不同而产生的冲突。现今的青少年很少能站在别人的角度思考问题。

我国的社会养老保障制度还不够完善,孝道以及孝道文化的重构,就变得尤为重要,但又困难重重。无论如何,孝道问题终究是一个重大问题,也是我们在探讨传统文化价值的时候,必须要回答的一个问题。现代中国社会亲情的不断疏离,导致中国现代家庭中的孝道问题逐步显现,因此也很受人们的关注,例如,最突出的问题之一,就是一些子女普遍不愿意承担孝敬老人和承担社会义务。

2.孝道发展的当代困境

当今社会文化公认为孝文化就是“子孝”,不但强调子女对于父母的赡养义务,同时赡养内容从单纯的物质供养发展向精神赡养扩展。当然,我国政府也于2008年开始建立全面的现代社会养老体系,并积极推行社会化养老。 然而这种新型社会养老体系更多表现为当代家庭养老的补充体系,除了体现社会保障思想对个人养老风险的保障,并没有体现出更多优势,其根本社会思想及文化,特别是其中实践文化的内涵,即为年青一代对于父母一代的各方面承担的义务关系。

建立新的孝道文化观念体系,让老人能够老有所养是关键内容之一,同时是传统孝道文化的基本要求,弘扬孝道文化目的是,理顺两辈人之间的社会关系。当今社会的现实下,老年人口的比重在社会当中越来越大,年轻一代的数量不断减少,老年人迅速增多,事实上年轻人的社会负担也在加重,再加上社会发展步伐加快,这些事实背后遮蔽的问题也就日益显现出来。年轻人无力奉老,老年人失去依靠。老年人也曾经是社会财富的主要创造者,现在他们退出生产领域,成为纯粹的消费者,如果没有他们,我们不会享有今天的社会生活,所以要从制度上保障他们的生活,另外还要保证他们享受今天社会经济发展的成果,能够使得老年人的生活水平和其社会群体处于同等的发展水平,这不单是我们社会发展的应有方向,同时更是老年人的基本权利。

作为子女的年轻一代,在社会生活当中,他们紧跟时代的步伐,能更好地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而作为长辈的老年一代,则大多保留着省吃俭用的传统观念,大多不愿意或者不能够接受新观念和新事物。生活方式和生活态度的不同,使得老年人与年轻人之间自然形成了一系列新的社会问题,即便子女愿意赡养老人,这其中自然就有着社会发展带来的新的问题。我们经常说:“尊老爱幼,父慈子孝”,但是这一观念本质上应该是双向的社会关系,父与子应在相互尊重的前提下,一起来协调理顺这一关系。

3.新型孝道的发展方向

新型的孝道文化一定要建立在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现实的基础上。因为只有符合当今时展需要,结合传统孝道文化思想的精髓,新型孝道文化才能成为有生命力的新型思想观念。如果对传统孝道文化,更甚者对传统社会伦理道德的思想观念体系,不加鉴别,不予发展,一并强加到今天的社会思想体系当中,是很难解决当今中国的现实问题的。

尊敬与爱戴是新型孝道的基础与核心。从根本真的角度来看,尊敬与爱戴是我国孝道文化乃至传统文化的思想核心。所以,重新树立新型孝道,就是要树立子女对老人及长辈的敬爱观念。在这一思想基础上,再加以社会制度方面的保障,老年人的精神和物质需求就能在更大程度上得到更多的满足。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 核心价值观;高职学生;孝道教育;问题;原因;对策

一、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教育

1、核心价值观的概念

党的十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根本性质和基本特征,反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丰富内涵和实践要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高度凝练和集中表达,是对的每一个公民的严格要求。

2、孝道教育的内涵

古语云:百善孝为先。孝道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自古至今受到国人的高度崇尚。孝道的具体涵义是指子女对父母应尽的义务,包括赡养、尊敬、送终等。

3、核心价值观视野下的孝道

核心价值观所提出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与孝道教育两者是辩证统一、相互联系与影响的。由对长辈的孝升华到对国家的忠诚,孝道使中华儿女心系祖国,形成强大的民族凝聚力。孝道能使家庭和谐幸福,家庭稳定就能使家庭成员将更充沛的精力投入到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中去。中国已步入老龄化社会,由简单的孝敬父母推广到全社会的尊老敬老,建设和谐社会。高职学生是国家宝贵的技术型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主力军。当代高职学生通过秉持孝道精神去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他们能够正确认识自己、正确对待父母,正确对待集体与国家的关键,这关系到学生自身发展与未来的生存,更关系到社会的稳定与进步。

二、当代高职学生孝道情况与分析

1、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的问题

近年来,我国增强传统孝道教育,提倡“孝道是实现中国梦的重要基石”,但就教育效果而言,仍存在诸多问题。现实生活中受到利益与物质的驱使,对老人不尊重、不孝顺的问题比比皆是。公交上舒适坐着的年轻人与站立的老人;不赡养父母,甚至虐待父母等行为也常常见报。由于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家庭结构逐渐缩小,独生子女增多,相对负担较重,空巢老人的增多等,都是导致中国社会家庭养老的功能逐渐削弱的原因。当代高职学生尽管有孝敬父母的意识,却在行动中表现的相对落后。笔者通过走访调查发现对于践行孝道的方式,大部分的学生认为不跟家里要钱,就是孝顺;有些学生认为专心读书不让父母担心学业,就是敬孝,这都说明学生虽然有孝敬父母的意识,但这些意识仅仅停留在浅层面,情感交流也并不深入。有些学生记得父母的生日,却羞于向父母表示感激;有些学生认为自己已经成人,对父母的关心显得不耐烦,这导致了子女与父母的沟通不畅,最终导致出现隔阂,这种错误的认知与中国传统孝道是相背离的。

2、高职学生在孝道方面存在问题的原因分析

从家庭教育方面来看,目前部分家庭孝道教育缺失。家庭教育的好坏,直接关系到一个人道德品质的养成。在应试教育的大环境下,有些父母只是看重孩子学习成绩,重智育轻德育,有些甚至认为只要学习成绩好,德育教育不做也罢。父母对子女的关注远远超过对老人的关注,对上一代的态度对学生心理产生巨大的影响,父母是子女的启蒙老师,这种做法使得学生产生只知索取不懂回报的心理趋向与价值观念。从学校教育方面来看,学校的孝道教育明显存在重视不够的情况。学生从小学到大学一直未将孝道教育作为专门的课程来开设,孝道教育成为了德育教育的薄弱环节,未能引起高职院校管理者的重视,忽视知情结合、德智同行。虽然目前各学校将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放在首位,但却忽视了孝道教育的重要性。孝道教育是思想政治教育与心理教育的重要补充,更是前提条件,不少学生感情脆弱,承受挫折能力较差,人际关系处理不当,容易产生偏激心理。通过孝道教育提倡“身体发肤,受之父母”的自爱精神,引导其在日常生活中践行孝道。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整体孝道意识淡薄,随着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生活环境不断变化,西方文化与价值观越来越多的深入学生的思想意识之中,尤其是西方的亲子关系特点对当代高职学生的孝道观念形成冲击,使父母与子女的关系相对淡薄。

三、高职学生孝道教育的策略

1、加强高职学生孝道意识的培养

首先需要培养高职学生的责任意识,儿女对父母有不可推卸的敬养责任。《孝经》曾说:“夫孝,天之经,地之义,民之行也”;“人之行,莫大于孝”。这说明孝敬赡养父母,是天经地义的法则,是人人背负的重大责任。每个人都是社会组成的分子,只有履行好自己的角色,形成对社会的责任意识,社会才能发展。其次需培养高职学生的感恩意识,“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父母对于子女的养育之恩无法衡量,学生不但要感谢父母的辛苦付出,更要感恩于父母的舐犊情深,再从更深层次反思自己反馈于父母的感恩之情。学校也可以针对部分学生的情感淡漠,加强孝道文化教育,通过宣传使其体会父母的不易,培养感恩的意识。最后需培养高职学生尊老敬老的意识,提倡“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孝道已经不单单是孝敬自己的父母,而是面对全体老人。

2、丰富校园孝道文化建设

要加强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离不开孝道校园文化的创设。思想政治工作者应该抓住校园文化这块教育资源,加强孝道文化的正面宣传,一方面通过校报、校园广播、宣传栏等作用,加大孝道的宣传力度。另一方面充分利用互联网手段,通过BBS、微博、微信等网络工具,推送典型人物事迹,形成舆论氛围。更可以设立孝道规定,开设孝道课程,合理设计孝道教育内容,开展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行孝的重要性。

3、鼓励开展孝道社会实践活动

孝道不能靠教,而是靠熏陶,正所谓“上行下效”。鼓励学校社团开展以孝道为主题的尊老敬老活动。通过主题团会日、社团活动日、重阳节等时期,举行行走进养老院,慰问孤寡老人,感恩父母,为父母做一件小事、发一条短信、打一个电话、写一封家信等社会实践活动,使知行合一,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会“行孝”,进一步把认知付诸于行动,内化为自身孝道品质。

4、将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学校建立学生道德评价体系,对学生的道德实行量化考核,以提升学生的道德修养,这其中当然也包括孝道品质的评估。这种方法促使他们不仅具有社会公德,更具有家庭美德。孝道教育是德育教育的基础,是学生的责任心培养的重要途径,因此应倡导孝道融入学生道德评价体系。

5、促进家庭、学校、社会的合力教育

高职学生的孝道教育,必须坚持以学校为主导,社会为辅助,家庭为基础的形式,促使三方面产生合力,形成三位一体的孝道教育模式。这种形式突出学校主导作用,建立健全校园孝道教育制度,倡导学生学习孝道。通过社会辅助功能,使学生在社会氛围中践行孝道,感受熏陶。最终发挥家庭为基础的教育模式,使学生孝敬父母,构建家庭孝道教育的核心。

孝道教育是一切道德教育的源泉,更是核心价值观中必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在核心价值观的指导下,培养高职学生树立正确的孝道观念,塑造完美的人格,对传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篇7

【关键词】青少年 孝道教育 理念 开展活动 社会实践

【中图分类号】G62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10-0080-01

古人云:“夫孝,德之本,教之所由生也”。“孝道”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几千年的文明社会是以孝道为基础建立起来的。嘉祥地处鲁西南平原,是鲁哀公西狩获麟之地,更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曾子、冉子的故乡,以其悠久的历史文明和丰厚的文化积淀蜚声中华大地。以曾子为代表的儒家文化博大精深,涵盖了政治、经济、哲学、伦理等诸多方面,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生命力,是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流。时至今日,我们倡导的尊老爱幼、热爱祖国、胸怀大志、等道德要求,可以说是儒文化中“孝道”的发展和完善。在多年的班主任生涯中,凭借嘉祥独有的人文地理优势,卓有成效地开展了以孝心为主线、以孝文化建设为主题的实践教育活动,创设了班级特色文化,促进了学生良好道德品质的形成,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德育是学校教育工作的灵魂,因为在整个教育工作中,追求善的理念,造就美德才是最根本的目的,德育的功能就是育人,要以人为本,以发展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方向,目前学校德育工作存在着诸多问题如形式主义、重说教、抽象等,缺乏实效性。因此,我校把德育工作的落脚点放在如何增强德育的实效性上。

一、创设氛围,凝成理念

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遵循德育教育的原则,依据孝德教育内容,我利用多种形式为学生创设班级孝德教育氛围,把硬道理转变成学生喜闻乐见、易于接受的生动素材。为了营造班级氛围,悬挂行孝名人画像、名人名言,定期举办孝道专题黑板报、墙报、橱窗等,内容有孝德系列教育、学生典型事例等,为了陶冶学生孝德情操,精心制作了二十四孝图,让学生从多个角度认识历史上的孝道名人,同时又制作了新二十四孝图,选择的是现代孝德名人,有感动全国的十大人物,有各行各业的佼佼者,也有本县、本镇乃至本校、本班的孝德模范,多角度,多层次加深理解孝德的内涵,引导学生形成爱学校、爱家乡、爱祖国的新孝德观,摒弃愚孝,展现出一代新人励志成才、感恩社会、回报祖国的新风尚。

二、开展活动,激扬真情

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是学生内化道德情感的主渠道,为此,我利用孝道主题班会,让学生讲孝道、议孝道、评孝道、比孝道,形成“以孝为先、以孝为荣”为特色的班风,把“三八国际妇女节”、“五一国际劳动节”、“母亲节”、’父亲节”、清明节定为班级的“孝敬日”,组织学生开展孝父母、敬长辈、怀先烈、祭孝贤系列活动,要求学生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家务或社会公益劳动,让他们从小就磨练意志,学会感恩,知道回报,励志成才。定期举行以感恩为主题的演讲、书法、美术、音乐、写作等比赛活动和优秀作品展,,把孝德教育同其它学习领域结合起来,相互促进,渗透融合,相得益彰。利用校园网组织学生观看《世上只有妈妈好》、《天下父母》、《九香》等亲情片,定期参加学校组织的千人朗诵《孟姑集镇孝亲敬老歌》,选取丰富的孝素材,编印《孝德文化教育读本》,撞击心灵,激感,把学生的孝德理念升华成道德情感,转化成自觉自愿的行动。

开展孝道教育的关键点是:“抓住学生的心”,把握他们思想深处已经存在的有可能主导其行为的东西,加以诱导,使之强化,并让他们自己去体验、内省、感悟,所谓“攻心为上”。我们通过问卷调查了解学生情况,开展故事会,座谈会,演讲会,搜集古今中外孝道名言制成名言卡,种种活动均围绕一个“孝”字展开,在活动中引导学生实现换位移情,进而审视自己,找出差距。

三、社会实践,彰显德行

学校是一方净土,但它不是孤立的,学生孝道的稳定性、持久性,要通过复杂多彩的社会实践来检验。选择曾庙、冉祠、烈士曹志尚陵墓、岳氏家祠、镇敬老院作为孝道文化教育基地定期举行活动,参观了解岳氏历史及抗金英雄岳飞的事迹,开展给孤寡老人“献爱心、送温暖”活动,组织学生进行社会实践,让学生走向社会,走向生活的本源,感受到”孝与亲情”“孝与社会”、“孝与责任”、“孝与学风”、“孝与成才”中“孝”为先的真正含义,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会感恩、孝敬父母、尊敬长辈、关心他人,学会助人为乐、择善而从、处事文明,报效祖国,做到在校是个好学生,在家是个好孩子,在社会是个好公民,树立了教育良好的形象。

四、评价引导,激励成长

为了保证学生的健康行为,班级制定了《班规生约》、《孝星标准》、《家校孝德教育公约》,让学生循序而进,全面发展,共同提高。把学生评价纳入素质教育评估,把教师评价形成抓学生品德教育的龙头,把家长评价作为夯实德育效果的重要标志,班级每学期评一次“孝星”,家长、教师、学生都参与打分,邻居佐证,张贴“孝星榜”,有照片,有事迹,成为学生身边的新榜样,激励了全班学生的共同成长。

总之,重视孝道教育,传承了中华文明,拨动了学生心弦,净化了学生的心灵,促进了学生全面发展。孝道在学校,校风就文明,孝道在家庭,家庭就快乐,孝道在社会,社会就和谐,孝道在孩子,孩子定会成为实现中国梦的栋梁。

孝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和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长期以来,一直被作为道德的基础和教化的始点。然而,这种传统美德在当代青少年身上却出现了不同程度的缺失。因此,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十分重要和必要的。如何应对青少年的孝道缺失现象、采取何种措施加强青少年的孝道教育是我们的社会、家庭和学校所不容忽视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谷翡.道德教育从家庭开始[J].青年思想家.2002(03)

[2]樊建武.新加坡儒家伦理道德教育的启示[J].煤炭高等教育. 2007(05)

[3]王敬华.朱熹的道德修养论及其德育启示[J]. 湖北社会科学. 2009(07)

[4]唐春.论儒家道德教育中自律与他律的思想及其对当前德育的启示[J]. 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07(03)

篇8

关键词: 大学生孝道 孝道传承 感恩教育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及西方文化、价值观念的渗透,人们的思想观念在不断改变。作为百善之首的孝,在当今社会人群中产生不同程度的缺失,尤其是当代大学生的“孝”正逐渐式微和消亡。当代大学生即将步入社会心智趋于成熟,但尚处青春期,在一定程度上依赖父母。积极在大学生中提倡孝道的传承,可增进当代大学生对“孝”的认知和了解,从而将孝文化融入现代社会生活,形成感恩尽孝的教育机制。

一、孝道的科学内涵

“孝”在华夏文明史中是最早出现的道德范畴之一。小篆字形的“孝”字是由“老”字省去右下角的形体,和“子”字组合而成的一个会意字,意为人年迈行动不便时由孩子背着走。“孝”字的形成充分体现了孝的本义。

(一)孝道的历史发展

西周是孝道的产生时期。天子需要定期在太学设宴款待三老,以实际行动对太学的学子进行孝道教育,要求学生行孝立德、效命国家。春秋战国,是系统孝道观形成的时期。孔子在西周孝的思想上进一步系统化,确立基本的伦理模式。随着封建专制的加强,孝被不断强化和泛化,完全超出了家庭伦理的范围。而至明清两朝,当权者把君权与孝联系在一起,移孝作忠,使孝道消极因素不断增加。受到社会复杂环境的影响,当代大学生的价值观明显偏移,具体表现为自我化、功利化。孝道观正由传统孝道向现代孝道蜕变。传统孝道,部分内容反映了封建专制社会许多不好的、与当代社会发展相违背的因素。但同时,它保留了我国自古积淀的道德精粹,在维系人伦关系、促进社会和谐上,仍起到不可替代的积极作用。现代孝道继承传统孝道的合理因素,摒除传统孝道的消极糟粕,是对传统孝道观批判的继承。主要继承的包括感恩知报、敬亲养老。它与传统孝道的区别则强调人格平等,提倡义务并行,注重感情性。

(二)现代孝道观念的特征

第一,注重个人自由权利。当代人十分强调权利与义务的统一,讲究没有无权利的义务,也没有无义务的权利。子女要有独立的人格、自由的意志,孝敬父母。第二,亲子交流减少。如今很多老年人单独生活,儿女对父母也不再是每早请安、晚上汇报,而仅仅是通过电话、网络等现代媒介传递。休息日、节假日举家团聚,享受天伦之乐。第三,殡葬活动简约。现代人再也不会如同古人那样结庐而居、兴修坟墓、守孝三年,而是努力工作,幸福生活,这是对死者寄托哀思的最好方式。

二、当代大学生孝道调查与分析

(一)大学生孝道现状

现在的大学生对各种各样新鲜的思想意识比较容易接受,但是大学生思想还没有完全成熟,所以对某些问题事情考虑不周全。面对种种诱惑,抵制能力很弱,追求时尚、互相攀比严重,认为父母落伍,与父母关系淡漠。另外,某些大学生考上大学后,父母的话也不听了,完全不顾及父母的感受,更是认为考上大学既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又完成了父母交代给自己的考上大学的任务。于是,他们把父母当成自己的小银行,平时花钱大手大脚,完全没考虑到父母挣钱辛苦。再者,大学生毕业时面临就业问题,有的学生找不到好的工作,却认为是自己的出身不好,恨自己的父母没本事,经常看不起自己的父母,不思上进。

(二)大学生不孝敬父母的原因

1.社会因素。随着国内改革开放的深入,国外的文化、价值观念也就越来越多渗透到大学生的思想意识中。大学生的价值观会不可避免地受到一些负面影响,某些人的孝道传统正被逐渐淡化。另外,大学生健康的成长离不开好的社会文化环境。

2.学校因素。由于学校现行的教育体制和教育模式尚未完成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学校对大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不够。大学开设的思想道德修养课注重知识的传授,重理论轻实践的教育模式,导致大学生孝道知行脱节。道德教育常常与社会相脱节,这样的教育导致的就是大学生孝道认知和孝道行为的背离。

3.自身因素。大学生处于青少年中期,这一阶段的大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还尚未定型,自我意识很强,自控能力比较弱。因此在面对复杂现象时,常常不能正确把握自己,尤其是在现在价值观念趋向多元化复杂的情况下,容易迷失自我,放松自己的自我规范,出现孝道缺失等问题。此外,学业与就业压力大导致大学生对孝道的漠视。压力的集合导致大学生对自己家庭无暇顾及。

三、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意义与作用

(一)全面培养大学生的道德素质

孝道教育作为道德教育的基础,是个人道德修养的开始,是一个人关爱社会的情感奠基。孝是入德之门,德为成事之本。孝道的教育就其本质上来说就是塑造人格的过程。在构建和谐的社会环境同时,对当代大学生进行孝道文化的教育,大力提倡孝道文化中的忠孝仁爱和谦和礼让等品质,对培养当代大学生关心他人、尊重他人、自尊、自立、自信等理想人格观念具有不可低估的作用。

(二)解决家庭代沟隔阂问题

加强孝道文化教育,能够帮助我们解决家庭中的代沟。爱亲者,不敢恶于人;敬亲者,不敢慢于人。在当代大学生中,有相当一些人的伦理观念非常模糊,对父母缺乏孝道观念,总是以我为中心。加强孝道教育,是实现家庭和谐、调节人际关系、消除代沟的有效办法。

(三)推动社会主义和谐建设

家庭和谐与社会和谐是统一的,和谐社会应当开始于家庭,家庭和谐也推广成为社会和谐。我国正逐渐步入老龄化社会,相当多的大学生是家中独苗,父母对他们的宠爱容易使孩子形成自我中心的性格,变得自私自利。如果不加强孝道教育,就会影响社会秩序。我们应该倡导以人为本的思想,提倡孝道文化,营造孝敬父母的社会氛围,这将对促进社会的和谐,维护社会稳定产生积极影响,同时有利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

四、在大学生中开展孝道教育的措施

加强青年大学生的孝道教育需要学校的系统教育,家庭的协同,以及社会的参与。要想在全社会形成一种风气,则要有社会的倡导、鼓励和规范。唯有通过社会的倡导、规范、鼓励,学校的教育,再加上家庭的密切配合,三者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提高大学生的孝道。

(一)社会环境建设

孝作为一种道德,需要有法律法规的强制性做保证。目前我们在孝道方面的立法只侧重于构成物质或经济上的赡养,并且没有能够很好地落实执行和深入人心。因此,我们必须从依法治国的高度,加强孝道立法,全面完善孝道的法律制度和运行机制,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另外,推动大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是各类大众传媒义不容辞的职责。加强孝道正面宣传,激励大众崇尚孝道,并对各种孝道异化现象进行批判,逐步在全社会营造一种崇尚孝道的氛围。

(二)加强学校教育

高校是对大学生进行系统道德教育的主要阵地,我们必须充分发挥学校的教育作用。加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首先要树立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观念,务实加强孝道文化教育的中心思想。其次,我们要全面支持高校开展孝道文化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并为当代大学生的孝道文化教育工作提供必要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同时,高校的领导和教师要加强自身孝道方面的修养,成为实行孝道的先驱。

(三)改变父母家教

家长需要纠正重智轻德的功利性教育,树立亲子平等的家庭教育观。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应该严中有爱,爱中有严,才能够得到孩子的尊重,才能培养出孩子的责任心和孝心。父母对孩子来说是一面镜子,家长与其让孩子向别人学习,还不如从自己做起,在生活中关心自己的父母,常回家看看,与父母聊天谈心,满足他们在精神上的需求,以自己的行为默默地影响孩子,让孩子从小就懂得生活中的真善美,这比向孩子灌输大道理的效果要好。

孝道是中国古代诸家公认的一种道德观念,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是华夏文化的核心基础。“百善孝为先”,是传统道德中最重要、最基本的道德,是中国伦理体系的起点和诸德之首。孝道对提高当代人的道德素质,建立和谐的人伦关系,维护社会稳定,提高社会文明程度,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奠定良好的思想道德基础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语文教育 礼仪 孝道 传承 载体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礼仪之邦,可是现在的中国公民讲礼仪吗?懂孝顺吗?中国自古以来崇尚侠义之气,现在还有几人能见义勇为、助人为乐?中国自古以来就有徙木为信,一诺千金,现在还讲诚信为本吗?淳朴的民风没有了,严格的家训不见了,吟诗赋词的习惯过去了,中国的教育怎么了?汉字作为中华民族的瑰宝,现在能有几人把它横平竖直的写下来,这样的瑰宝在我们的笔下糟蹋了。反思这些现实,是语文教育的职责改变了,我们不讲句子的成分,却要求学生写出通顺的语句;我们不讲词语的构成,却让学生生搬硬套;我们不讲千载传颂的名篇,却学习国外的作品;我们不躬行实践,却想要学生能力提升,个性发展。我们的课本也在不断的变化,是适应社会的变化还是适应学生的需求?我们一味强调过去的老路不好,却走了一条更差的新路,我们的语文教学发展了吗?我们使用了多媒体教学,却没注意学生的注意力都在个别图片上,动画上,这样现代化的教学仪器起作用了吗?

语文教育是更加单纯了,涉及面更广了,面向了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教学目标更全了,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三个方面来考查,以真正地、全面的促进学生各种素养的提升。为更好的体现出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实践性、生活化、民族化,建议对语文教育做如下改革。

一、把语文基础知识、阅读与写作分开来。让学生从小就打下坚实的基础,特别是中小学阶段,一定要加强书写,毛笔、钢笔、粉笔等写字练习都要有明确严格的要求,让学生在书写中锻炼意志,养成习惯,提升能力。虽说当今信息社会对书写的要求降低,使用减少,但作为本民族的语言,本国的文化瑰宝我们理应传承与创新。至于阅读与写作应该是掌握基础知识后能力的提升,当今社会,各类信息良莠不齐,掌握阅读的技巧尤为重要,学会阅读,学会明辨是非是每个公民必须提高的能力。写作既是日常应用,也可是兴趣爱好,可以写心情以自我释怀,可以写景物以明志,可以记述自己的亲力亲为,可以记述社会发展的踪迹,总之,这是学会语文的最高应用。现在中小学的教育只是简单的学习,不利于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提高。 不拘礼节是现代社会的一大弊病,学校应开设礼仪课。礼仪课的内容可以包括如何接待家里的客人、如何与朋友打招呼、如何到别人家里做客、各种公共场合的注意事项等等。还可附加古典音乐欣赏、经典文学欣赏、刺绣、芭蕾舞等艺术课程。让孩子们成为“绅士”和“淑女”就是让他们在生活中能保持一种得体、优雅、亲善的举止,这对于他们长大以后融入社会,与人交往是有好处的。 开设道德讲堂,讲孝道。讲孝道的积极作用:1、修身养性。从个体来讲,孝道是修身养性的基础。通过践行孝道,每个人的道德可以完善。否则,失去孝道,就失去做人的最起码的德性。在今天,倡导孝道,并以此作为培育下一代道德修养的重要内容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2、融合家庭。从家庭来说,实行孝道,可以长幼有序,规范人伦秩序,促进家庭和睦。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家庭稳定则社会稳定,家庭不稳定则社会不稳定。在新时代,强调子女尊敬和赡养老年父母具有同样重要的作用。3、报国敬业。孝道推崇忠君思想,倡导报国敬业。在封建时代,君与国有时候是同一个意思。据此,儒家认为,实行孝道,就必须在家敬父母,在外事公卿,达于至高无上的国君。虽然其对国君有愚忠的糟粕,但蕴藏其中的报效国家和爱国敬业的思想则是积极进步的。4、凝聚社会。孝道的思想可以规范社会的行为,建立礼仪的一些制度,调节人际关系,从而凝聚社会,达到天下一统,由乱达治。客观地讲,孝道思想为封建社会维持其社会稳定提供了意识形态,为中国的一统起到了积极的作用。5、塑造文化。中华民族文化博大精深,源于诸子百家,历代都有损益变化,但孝道的思想和传统始终统领着几千年中华民族文化的发展方向。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能够同化无数外来文化,其根本原因在于孝道文化。中华民族文化之所以经久不衰,成为古代世界文明延续至今的唯一的古文明,其根本原因也在于孝道文化。但我们必须摒弃其中的封建性、不平等性、保守性等消极因素。

四、加大校本教研力度,选学介绍本地特色的文章。比如:本地的旅游、红色文化、历史、特色动植物、特定民族的介绍等。长期以来,教师的主要任务是讲授别人编写的甚至连教学参考书也齐备的教科书,教师的专业能力发挥受到很大的限制,学校课程的开发要求教师不仅会“教”书,还要会“编”书。提高学校和教师课程开发意识与开发能力是校本课程开发的关键。学校和教师课程意识与开发能力的欠缺,是校本课程开发的最大困难。实践证明,校本课程开发是提高教师专业水平、研究能力和创新能力的一条有效途径。目标指向明确、内容多样、课程设置灵活的校本课程能使学生在掌握国家课程规定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的同时,引导学生在众多的课程的选择中得到个性发展的及时补偿,在选择中发现潜在能力的火花,在选择中培养学生的信息采集和加工的能力,学会学习,使学生在课程的自主选择和个性化知识的掌握过程中形成更多更广泛的能力,更好地认识学习的价值,塑造健全的人格,学会生存。

总之,语文教学改革,走过重重困境,必定是豁然开朗。“语文”就是语言和文字的总称,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它本身就是学习的目标,借助于它,使学生获得一种高尚的道德情感的陶冶,一种坚韧意志的培养和健康人格的塑造。语文教育是任何学科教育的基础,它在学生素质培养中有不可估量的作用。语文教育是更好的传承中华文明、继承优良传统的非常重要的载体。

参考文献:

[1]张焕芝--语文教师素质刍议

篇10

【关键词】传统孝文化;正向值;积极作用

如同谢幼伟说:“中国文化在某一意义上,可谓为‘孝的文化’。孝在中国文化上作用至大,地位至高;谈中国文化而忽视孝,即非于中国文化真有所知。[1] ”孝文化,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所居的地位毋庸置疑,回顾中国社会文化历史,很容易就能找到孝的发展痕迹。可以说,中国社会自古以来是以“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社会,中国文化也是以“孝”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文化,中国社会的发展过程也是孝文化发展的进程。对于传统孝文化的界定存在诸多说法,笔者在这一问题是较为赞成台湾学者杨国枢的意见,他认为,“传统的中国不仅仅是以农业立国,而且是以孝立国。”“孝是中国文化最突出的特色。”的确,儒家孝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菁华成分。然而,任何一种文化的发展,一定有其优秀成分,同样存在糟粕之处,孝文化也不例外。

一、传统孝文化是符合自然规律的文化

作为传统文化的经典内容,孝文化在其正向值方面是符合自然规律的。一种文化的发展,只有首先做到符合自然规律,才能够在历史阶段立足,有资格作为文化来传承。孝,原始意义中包含一层解释是生儿育女,传宗接代,广为流传的“不孝有三,无后为大。”就是在阐述“孝”的这层意义。自然繁衍,是自然规律的一种表现形式,人类社会生生不息的发展和完善,依靠的就是传宗接代。《易经》曰:“天地之大德曰声”。天地是万物化生,而男女夫妇之合才有子女,有子女,父母才有可能成为子女向其尽孝的对象[2]。另外一点,儒家之孝道,表现出对生命生生不息的肯定和对血缘关系的眷恋,自然规律与人类发展的结合就在于对于亲情及血缘的重视,对于生命的尊重从珍爱生命中可以看出其价值所在。再言之,中国古代传统节日,如春节、中秋节、重阳节的许多习俗都蕴含了孝的意味,表现了中国传统社会物质奉养和精神慰藉相结合的尽孝方式。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与孝有关的礼仪也是多种多样,如生居礼、丧礼、祭礼等[3]。由于“孝”在起源时期对于生命的崇拜,使其发展过程中始终尊重生命、热爱生活,充满对自然的尊崇与爱,这样的精神贯穿于孝文化的始终,使其在不同历史时期表现出不同的积极作用。

二、传统孝文化是和谐身心的文化

传统孝文化中存在一项重要的内容――感恩。感恩作为孝文化的核心内容,对于孝文化的发展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感恩,对于个人身心的和谐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在这一方面,孝文化很好的规定了子女要对双亲所尽义务以及常怀感恩之心。子女应该对自己的父母极尽孝道,这在任何时候看来似乎都是天经地义的事情,但是,归根结底,是在要求子女对父母始终怀有一颗感恩之心,只有这样,才能从心理上,行动上尊崇孝道,离开感恩之心谈孝道,是空谈和“伪孝”。子女在父母年迈之时,对双亲怀有一颗感恩之情,赡养父母,孝敬父母,我想这也是孝之所以为孝的基本要求和基本价值……从报恩之情出发,对一父母尽孝在中国传统孝德中主要表现为两个方面:奉养父母、赡养双亲和敬爱父母、尊重长辈。奉养父母、赡养双亲是子女对父母报恩之情的最基本的表现。在中国古代,也被视为子女的社会义务和道德责任[4]。只有懂得感恩,爱戴父母双亲,才能使个人身心得到和谐发展,进而提升个人高度,实现人生价值。

三、传统孝文化是促进社会发展的文化

孝文化历经千年考验,并且,在转型期的中国,继续发挥其作为道德层面上的积极作用,这一点足以说明孝文化的进步性以及孝文化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孔子在《论语・学而》说:“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3] ”这是对孝文化的精辟论述和极佳阐释。孝文化的对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可以从中国社会发展的各个时期中得到印证。从历朝历代对于“孝”的重视到当代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伟大构想,这其中的发展,无不体现孝文化的积极意义。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因子,家庭的和谐发展对于社会的和谐具有重要意义。家庭和睦是对和谐社会的基本贡献,家庭成员将这种和谐的家庭温馨融入社会,社会也会受到感染,从而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倡导孝道文化,就是在孝敬老人和关爱他人的过程中培养良好的国民素质[5]。国家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在某种程度上依赖于孝文化的传承与发展。

一直以来,儒家文化强调“孝”和“仁”,并把其内涵作为出发点,儒家学说倡导:个人如以爱亲之情推己及人,仁爱的境界就有可能实现。“泛爱众,而亲仁”,在这小小六个字的引导之下,中国人民的性格之中被深深的烙下了爱、敬、守、礼四个方面的特点。追求淡泊宁静,追求心身和谐,家庭和谐,人际和谐,家国和谐,始终是中国人内在的心理需求和人生实践。由此可见,传统孝道伦理对塑造国民性格方面确实起到了极大作用。传统孝道经过两千多年的教化和践行,已经成为中华文明独特而不可剥离的一部分[5]。其正向值必将伴随中国社会、中国文化的发展继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注释:

[1]谢幼伟.孝与中国文化[A].谢幼伟.孝兴中国文化[C].青年军出版社,1946:2.

[2]肖群忠.孝与中国文化[M].人民出版社,2001:21.

[3]李秋梅.传统孝道伦理与当代和谐社会的构建[D].青海师范大学,2008.

[4]武宜俊.中国传统孝德思想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5]陈晓丽.中国传统孝道文化的变迁及时代价值[D].兰州商学院,2012.

【参考文献】

[1]孔子.孝经[M].经济日报出版社,2012.

[2]周桂钿.中国儒学讲稿[M].中华书局,2008.

[3]张树骅,宋焕新.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M].齐鲁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