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5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和教育理论与方法

篇1

一、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和现状分析

(一)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

当前高校对于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足够的重视,这就会导致心理教育难以落到实处。大多数高校对于新形势背景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认识规律缺乏客观的分析,从而造成在进行教育的时候不具有针对性。另外还有一些高校的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工作是心理咨询中心工作人员的任务,和他们无关,他们的任务是进行授课,而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都应该有相应的机构开展具有针对性的心理教育活动。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力量不足且专业水平不高

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社会中对学生的影响因素也会不断的增多,同时学生产生的心理问题以及心理问题形成的因素也会格外的复杂。这就要求高校的心理教育老师具备很强的专业素养以及适应社会发展变化要求的能力。但是实际上大多数高校当中,真正从事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数量却少之又少,同时专业水平也不够高。往往一所高校当中只有几名从事党政教育的教师,不仅数量满足不了要求,专业实际上也不那么对口。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手段和方法单一

许多高校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实际上就是单纯的进行心理课程的灌输,却完全忽略了心理健康教育应该采取相对多元的教学手段。很多教师将心理咨询等同于聊天,并不能够有效的运用心理学和教育学知识来帮助学生解决心中遇到的问题和困惑。久而久之学生也就不再愿意向教师倾诉,导致自身的心理问题不断加重。

(四)网络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问题亟待重视

近些年来,互联网的不断发展也对学生产生了许多的影响,不得不承认,许多的负面影响都是基于网络而出现的,大学生出现的交往障碍、认知失衡以及畸形的网络应用都是影响着大学生心理健康成长的重要现象。所以这类问题的出现更是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落实和开展带来了难度。

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和理论

(一)将心理健康教育和思想道德教育结合起来

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应该和思想道德教育有机的结合起来,而不是分开进行的。可以在高校内开展二者结合在一起的课程,这样既节省了课时,也实现了双重教育的意义。先让学生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然后通过思想道德教育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让学生的思想道德水平不断提升,同时自身的心理健康水平也可以不断的提高。

(二)开展多元化多渠道的心理健康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需要多元化多渠道,而不是单纯的局限于某一种教学方法。除了传统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外,还可以开展个体辅导、团体辅导、书信咨询、知心姐姐答疑、热线电话等多种心理辅导方式,学生可以针对自己不同的状况选择适合自己的心理辅导方法,避免了许多学生因为害怕尴尬或者怕被他人知道自己的秘密而选择不去咨询的现象出现。

(三)加强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建设

高校内还要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的建设,有效的提高教师的整体教学水平,同时也要加大教师队伍的人数。教师要学会专业的互补,还应该审时度势,依据现实社会的发展,找到当前形势之下学生的心理发展特点,更加具有针对性的开展教学,不断的提升自身的心理教育水平。

(四)营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

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对学生有着耳濡目染的熏陶影响,所以教师和学校应该努力打造良好的校园文化氛围,让学生在相对和谐的校园文化当中,塑造更为健康的心理状态。比如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各样的校园文化建设,或者参加社团活动,文体活动,多组织学生参与一些名家讲坛,听更多的名家传授自身的成功经验,为学生传递更多的正能量。

三、结束语

篇2

【关键词】综合课型;教学方法;《计算机应用》

在教学过程中,课型是教学方法选择的首要依据,不同的课型要有切实可行教学方法与之相适应,而其教学方法的选择还要满足具体课型教学的基本要求。理论教学是以传授和获取理论知识为主的教学形式,在教学中占据非常重要的位置,在进行具体的实施时,要把握目的明确、内容正确、方法恰当、组织严密和讲究艺术五个基本要求。实践教学是以获得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最终达到培养能力为目的,进行实践课教学组织和实施,必须把握理论提示、从难从严和独立实践三个基本要求。在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作为基础文化课,是“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型课程,以培养学生信息综合素养为主,如何针对《计算机应用》课型的特殊性,选择优化教学方法,以满足课程教学的目标是教研组同志致力研究的课题。对于“理论”+“实践”综合型课程,在教学中既要突出理论知识,又要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使学生通过对该课型课程的学习,使所学信息知识得到正向迁移[1],实现知识和能力之间的转化和进一步提高,为此,选择了以案例-任务驱动为主,同时辅以引导启发、提问、分组、教员和小教员针对性指导向结合的教学方法,多年来了的教学实践证明该教法有利于增强教学效果、提高教学质量。

一、理论”+“实践”课型教学要求

“理论”+“实践”综合型教学既要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同时也要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理论教学是以学习间接的知识为主,主要采用了以课堂为主的教学方式。通过理论学习发展学生的智力。为增强理论教学效果,在理论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联系实际、教学与科研的结合、循序渐进、因材施教的原则。实践教学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将学生置身于实践中,在直接感知的基础上,培养和锻炼学生综合运用知识、技能和能力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方式。通过实践教学,使学生的能力得以发展。在实践教学中要遵循理论还原性和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独立实践性原则。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是一门“理论”+“实践”综合型课程,重在学生技能的培养。在进行教学实施时,既要突出理论,又要重视实践,要综合考虑各个方面的实际情况:学生情况、教学内容、所学专业、任职岗位等的需要,正确确定每堂课的教学目标、把握教学方向,更好地落实教学任务,使得整个教学能够围绕着教学目的进行展开;要确保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注意与学科发展前沿知识的整合,及时将新的信息知识补充到教学内容中,同时还要重、难点突出,确保知识的系统性和完整性;依据课程实施计划、课程标准、人才培养方案、教材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确保教学效果;要充分利用教学时间,合理安排和控制教学的各个环节,严格控制教学进度,同时要有周密的保障措施,确保教学的顺利开展;要做到教学语言准确而简练,并且通俗易懂,生动形象等,同时结合实际情况,针对性地给予指导;由于课程知识多而零散,因此要引导学生采用切实可行的方法,全面而系统地掌握基本理论和基本仅能,为实践教学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方法的选择和实施

《计算机应用》课为“理论”+“实践”综合课型,依据该课型教学要求,采用了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2]。在具体实施时,为减少学生学习过程中的盲目性、激发其学习的兴趣,依据每一节课的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能力,将枯燥并且多而零散的知识点溶于一个大的案例-任务中。案例的选编贴近学生学习、生活、所学专业和毕业后任职岗位的实际需要,并且注意不同知识之间的联系,使知识、技能和需要进行合理整合,同时语言要精练且浅显易懂,根据实情尽量增强趣味性。在教学过程中,案例是作为一个大的任务呈现给学生,教学双方共同围绕任务进行展开,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而学生通过完成任务的过程,亲身体会和感受所学信息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逐渐形成信息意识,能够根据需要,主动地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和信息平台获取所需信息知识。由于学生文化基础不同,认知能力存在着一定的差异,为便于学生对知识和技能的吸收、掌握和应用,作为教师首先引导他们进行任务的分析,然后对其进行逐级分解,并协助他们制定出切实可行的方法和策略。学生通过自主探究、解决问题、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使信息知识和技能转化为应用,同时培养了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了知识和能力的正向迁移,一旦碰到不同领域的新问题或新课题,能够快速锁定所用信息源,并且能够灵活运用所学信息知识和技能获取所需信息,然后采用有效的方法进行信息的加工和处理,以解决新的问题、完成新任务。此外,在现代信息社会,网络已广泛应用于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中,在《计算机应用》课程的教学中,要将有关信息的法律、法规和道德规范等知识贯穿于相关知识的教学中,通过学习,让学生在信息的利用和开发时,尊重他人的劳动成果,同时具备一定的信息安全知识,知识“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由于学生在学校学习的时间是短暂的,尤其是课堂学习的时间更是有限的,所以面对飞速发展的信息社会,知识更新换代极快,学生要生存和发展就必须跟上时展的步伐,这就要求学生必须具备终身学习的能力。在信息社会,信息综合素养是学生进行知识更新和提高的基础,同时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案例-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医学院校《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有利于培养学生信息素养,课题组成员通过对连续3届学生进行结课考核和针对性进行测试调查,发现98%以上的学生的信息素养都得到了极大提高。

总之,对于“理论”+“实践”综合课型教学,既要满足理论教学的要求,又要满足实践教学的要求,而在具体教学实施时,要依据具体情况选择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满足素质教学的需要。

参考文献:

[1]王灵芝,赵军.浅谈高职教育中学生迁移能力的培养[J].2011,(2):60-61.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心理教育 原则 方法 途径

一、引言

近年来,国家对大学生心理教育更加重视和关注,促使众多高校不断提高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在这种背景下,众多专家和学者开始对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进行研究,并且已经取得一系列的学术成果。但这些成果并不系统与全面,还有待完善。

基于此,本文在此浅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以前能够为相关研究提供有益参考与借鉴,推动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发展,帮助大学生更加健康的成长与发展。[1]

二、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

(一)教育性原则

教育性原则是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基础性原则。教育性原则强调的是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就是要通过心理教育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和障碍,使学生保持乐观、积极的心态,使学生建立正确长远的人生目标,最终成为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换言之,针对学生存在的心理问题,教师不能对学生进行斥责与责备,而应该经过有效的教育,使学生逐步克服心理问题,最终达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

(二)尊重性原则

尊重性原则是针对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对学生的态度所提出来的原则。尊重就是要尊重学生的人格与尊严,尊重学生的权利,承认学生的独立性,承认学生与教育者在人格上是平等的。

尊重性强调的是对学生的尊重,即使学生拥有心理方面的问题,教师也不能对学生产生轻视的情绪,要平等的对待学生,使学生受到公平公正的对待。在此基础上,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隐私进行保护,必须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严格的保密,使学生能够在同学之间得到公平对待。只有保证尊重性原则,教师才能够得到学生的信任,才能够引导学生主动的进行心理咨询。

(三)全面性原则

最后,教师必须明确的是大学生心理教育并不是针对于某个个体的,而是面向所有学生的。这就需要教师在制定心理教育课程时充分考虑到大众的需求,考虑到学生群体中存在的普遍问题,而不是仅仅针对与个别现象展开教育。

同时,教师也需要针对个别学生给予特殊的帮助,要使其能够得到特殊的关怀,帮助其更快的克服心理问题。

三、大学生心理教育的方法和途径

(一)引导学生进行倾诉

倾诉法是心理学中较为常用的疏导方法之一,及引导学生倾诉自己内心深处的阴暗面和心理问题,使学生放下心理沉重的包袱,同时也让教师掌握真实的信息,进而制定更有针对性和目的性的教育方法,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有效性。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关系,要让学生对自己产生足够的信任感和信赖感,愿意在教师面前吐露心声。教师必须要遵守尊重性的原则,面对学生的倾诉一定要平等看待学生,同时为学生保密。做到这一点,学生的倾诉才会更加直接,才会暴露更多的问题,才能为大学生心理教育提供更强有力的支撑。

(二)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

从某种程度而言,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在于学生缺乏安全感和爱。这也是性格孤僻的学生更容易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

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给予学生充分的关怀和慰藉,要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自己的关怀和爱。在这种背景下,学生才能够感到温暖,才能够感到自己不再孤独,才能够在遥远的异乡获得精神上与心灵上的支持。

这就需要教师进一步拉近与学生的距离,需要教师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成为学生的朋友,使学生愿意信任自己,并接受自己的关怀。在此基础上,教师不但要对学生心理问题进行关心,更应该对学生的学习和生活进行关怀。[2]

基于此,学生才会真正感受到教师的关怀和爱,才会真正将教师当作朋友甚至亲人,进而获得更大的支持与鼓励。

(三)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活动

另一方面,教师应该组织学生多参与集体性的活动,通过集体性的活动使学生获得更多的友谊,使学生受到其他同学正面积极的影响,进而保持乐观、积极和开朗的态度,逐步克服内心的心理问题。

例如,教师可以组织班级中的学生开展足球比赛。通过足球比赛,学生能够在运动中释放内心的压力,缓解心中的疲劳,逐步克服心理问题。同时,在足球比赛中,学生还能够收获更多的友谊,使学生的交际变得健康。在健康的交际中,学生才不会感到孤独与无助,才会得到朋友和同学的鼓励和支持,重新树立学生的自信心,使学生能够快速摆脱心理问题的纠缠,使其成为健康乐观的大学生。

此外,教师还可以经常组织学生开展班会,在班会中分享自己最近的得与失,畅谈自己的压力以及对未来的设想。在此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团体的带动,能够得到同学的鼓励和支持,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问题。

(四)开展拓展训练

同时,当代大学生需要承受来自于家庭、社会、交际圈等各个方面的压力,这些压力通常让学生感到无力,这是导致学生出现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要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教师就应该提高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使学生能够正确面对各个方面的压力,保持自己的本性。

因此,高校应该开展拓展训练。在时代的发展中,拓展训练已经被普遍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它是增加学生心理承受能力的有效途径。通过拓展训练,学生不但能够在参与集体性活动中收获友谊,还能够在特定的训练项目中不断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进而更有力的面对各种压力,始终保持健康的心态。

这就高校在体育教学中融入拓展训练,并且投入一定的人力、财力和物力,增添相应的设施设备和场地,并安排相应的教练人员,为拓展训练的开展提供强有力的支撑。

结束语

总的来说,进一步加强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和效率是时展的必然趋势,同时也是高等教育进一步发展的必然要求。这就需要教师探索大学生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并且经过实践的检验,在实践中不断总结和交流,对其进一步完善,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的质量,使学生能够成为真正对社会有贡献的优秀人才。

参考文献

[1]陈新文. 论高职心理教育的原则、方法和途径[J]. 襄樊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02)

篇4

关键词:中学教育;人本化管理;途径

一、人本化在中学教育中实现的方法

首先,要实现人本化的中学教育管理体系,在实施的过程中,人本化教育要与老师的教学相结合,老师教学的过程也是学生素质和思想培养的过程,因此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创设良好的教学环境,在课堂上注重培养学生的思想和素质。在实施的过程中人本化教育还要与学校的管理相结合;人本化的教育和学校管理之间是相互依存的关系,老师只有在学会管理课堂的时候,才能保证人本化教育的实施,老师在管理的过程中,要侧重对于学生内心的教育;人本化的教育与对学生的引导相适应,在实施人本化教育的过程中,老师在课堂上要善于激发学生的积极性,与学生进行聊天式的交流,通过行为和话语对学生进行引导,让学生树立正确的政治思想概念。

再次,人本化的教育要利用好现代的科技手段和媒体的传播方式,利用多种方式的媒体传播手段,比如,电视,报纸和校园广播,以及教室内的板报和校刊等传播手段,来进行人本化教育的宣传,对学生进行宣传和教育。

最后,还要创新学校的管理方式,人本化教育的主旨是以人为本,所以,学校的管理体系也要进行改造,要使管理的方法更加趋向于人性化,在学校的管理中要着重对于思想教育的管理,在思想教育中也要以人本化的思想为主要的管理主旨。在实施新的管理制度的时候,管理者要时刻做到以人为本,而相对于被管理者要有自觉性,从而能够使学习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

二、人本化在中学教育中实现的途径

1.时刻以学生为主体

在中学教育中实现人本化的教育管理,就是在中学教育的过程中以学生为主体。在实现的过程中,要制订完善的教育体制,要把学生与社会联系在一起,让学生能够在人本化的教育管理中最大限度地吸收学校以外的知识,能够满足中学生这个阶段的求知欲。人本化的教育能够注重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所以,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要善于引导学生,制订一个培养创新人才教育计划。这样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方式应打破传统,摒弃之前对于学生的评价依赖于成绩的高低,而是要注重学生创造力,做到真正以学生为主体。

2.创建新的教学模式

在教学的时候,老师要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创建新的教学模式。要让学生与多方面的环境进行互动学习。新的教学模式要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让学生在正确的道路上能够自由地发展,能够进行自我的评价和创新。

3.规范相应的管理制度

对于人本化的教育管理是否能够很好地实施,相应的管理制度也要进行改革。在管理制度中,要加强对于学生的思想政治的管理,让学生能够与老师自由交流,根据以人为本的方针,新的管理制度要侧重于人性化的管理,不要只是一味地进行严厉的规定,要恰当地实施宽松的方案。新的管理制度要形成一种宽松而公正的教育环境。对于学生要进行奖罚分明的政策,实施的标准主要是根据平时对于学生的考核和观察。

通过对教育体制和管理制度的创新和完善,研究实现中学人本化的教育管理的方法。在中学教育管理中实施人本化的管理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老师和学生的共同努力。

参考文献:

篇5

关键词:初中体育;教学质量;策略

随着新课程理论的不断推进,教学方法也与时俱进地发生了改革,体育教学要适应新课程的要求,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和策略进行改革。在教学的过程中要严格坚持新课程的创新理念,让初中体育教学质量得到突飞猛进的提高。

一、以教导学,革新教学方法

新课程理论贯彻实施以来,传统的体育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新课标体育教学的发展。为了更好地完成体育教学任务,就需要体育老师不断地革新教学方法,重视学生的主体地位,督促学生主动参与体育活动,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为终身体育运动打下稳定的基础。因此,在体育教学过程中,要改变传统的讲解式的教学方法,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主动练习,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也得到了发展。

比如,在每节课的热身运动时,可以让学生自发地领队,老师在旁边观看并指导。这样学生便不是一直跟着老师做动作,而是可以自己体验当老师的感觉,并且可以查缺补漏不断地完善自己的动作。

二、以兴趣为师,培养学生的兴趣和提高学习能力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在体育教学中也可以利用兴趣学习法激发学生对体育的热爱。老师要充分展现体育课的魅力,激发学生的练习热情。学生带着兴趣的心态去学习收到的成效往往是可人的。

在讲解八年级《排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观看一场我国女排的比赛视频,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然后老师再做完美的示范动作,让学生两两结合,互相指出优点和不足。改变传统的教学,组织丰富的体育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

三、合理安排教学结构,高效达成教学目标

初中生正处于身心全面发展的时期,因此,老师需要根据初中生的身心发展、成长规律结合教材知识的特点,合理安排教学结构,从而高效地完成教学的任务和目标。体育不同于其他需要在室内进行教学的科目,体育需要学生离开教室那个静态的环境,进入活泼动态的环境。老师应该利用这一优点,让学生拥有一堂畅汗淋漓的体育课。

比如,在讲解《篮球》的时候,可以让学生验运球、接球、投篮、抢篮等基本技能来领略篮球的魅力。学生在玩的过程中不仅学到了知识也得到了身体的锻炼,能更好地达成教学目标。

四、积极参与体育锻炼,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

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认知能力,他们了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意义和健康身体的重要性。因此,老师要利用理论知识帮助他们认清体育锻炼的核心目的及价值,让他们意识到进行体育锻炼的重要性,树立正确的体育意识。除此之外,还要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体育锻炼,树立终身体育的精神。

比如,学习《跑步》的时候,可以告诉学生跑步的好处,让他们养成跑步的好习惯。同时,让学生了解他们正处于长身体的关键时刻,要多锻炼才能健康地成长。

五、建立公平的评价制度,不断地鼓励学生

初中生正处于敏感期,老师的一句鼓励,哪怕一个微笑都能成为他们不断进步的动力。由于学生具有差异性,因此这就需要老师建立公平的评价制度,实现“阶梯式”教学,让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成功的体验,不断地进步。

比如,在学习《投掷》的时候,要根据学生的具体条件来进行评价,不能按照一定的数据标准来进行评价。保护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在自信中不断地进步。

总之,老师要严格执行新课程的教学理念,与时俱进地革新教学方法,不断地进行实践与改革,真正提高初中体育的教学质量,使体育充分发挥健身育人的作用,让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全面的提高与发展。

参考文献:

[1]申广辉.试谈新课程背景下如何创新中学体育课教学[J].教师,2010(09).

篇6

关键词: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原则;趋势

【中图分类号】:G41【文献标识码】:A

高校政治理论课是对青年学生进行政治理论教育,培养社会主义合格建设者的主阵地,在国家和社会的共同关注下,在广大高校教育者的共同努力下,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效果有了明显的提升。但是仍然存在一些学生不爱学,一些课堂缺乏吸引力,教学效果不佳的问题,如何进一步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是一个大课题。教学方法上的改革与创新是增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重要途径,而准确把握教学方法改革的原则和发展趋势是对教学方法改革具有巨大的指导作用的。

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应遵循的原则

1.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以人为本就是在研究教学方法改革的过程中把人放在第一位,主张把人作为教育教学的出发点,顺应人的禀赋,提升人的潜能,完整而全面地关照人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教学方法改革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要求在探索教学方法的过程中既关注学生,又要关注教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以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为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选择和探索教学方法时就必须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研究那些有利于调动大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让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改变传统的单纯讲理论知识,单纯引导学生理解知识的教学方法。在帮助学生解答存在的困惑,弄清模糊认识的过程中传授理论知识,提升学生的政治素养。整个教学过程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注重学生的自我教育。教师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学过程中处于主导地位,教学方法改革必须关注教师的发展,探索能有效激发教师作用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以利于更好地发挥教师的主导地位。

2.遵循以能力培养为核心的原则。培养高素质的社会主义建设者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主要任务和中心环节。因此,教学方法改革过程中必须以培养学生能力为核心。在课堂讲授理论知识的过程中注重学生辩证分析问题,综合分析问题和全面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注重学生思想道德素质和教育科学文化素质的提高,注重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增强。在社会实践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团队组织协调能力的培养,注重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应用,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激发学生学习政治理论,关注社会的主动性和自觉性,提高学生的政治鉴别力。

3.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方法是多样性的且在不断发展的。遵循理论联系实际的改革原则就是教师在研究和应用教学方法的过程中不仅要掌握基本教学方法,还能灵活运用所掌握的教学方法,能根据教学条件,学生的状况,教学内容的设置及自身的素质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对新的教学方法,绝不能因其“新”而盲目照搬;对传统教学方法,决不能一概否定。

教学有法,教无定法。研究教学方法是为了使教学活动摆脱固有模式的限制,结合具体教学活动,创新出更符合教育规律的教学方法,更好地贯彻教学目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应该针对学生的实际状况,结合教学内容,选择能够最大程度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的教学方法,灵活地组织教学活动。同时要紧跟科技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在尊重教学规律的前提下,遵循以人为本,以能力培养为核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进行教学方法的改革和创新。

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发展的趋势

1.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伴随着电子信息技术和现代互联网技术的飞速发展,大量运用新兴媒体的教学手段随之产生,推动了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因此,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活动中,教师必须紧跟时代的步伐,充分发挥各种新型媒体在教育教学中的作用。比如在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利用已有的多媒体设备,恰当选取新闻图片、影视资料、录像资料等等,这些资料不仅可以直观地呈现一些历史与现实的镜头,使抽象的理论知识具体化、形象化,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理论,提高学习效率,而且可以弥补传统教学方法枯燥、单调、死板的不足。因此,更加广泛地推广和应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是教学方法改革的必然趋势。

2.教学方法的多样化趋势。教学方法不是单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变得更加的丰富,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除了使用讲授、讨论、案例、多媒体、社会实践等常用方法外,出现了体验教学法,专题讲授教学法,参与式教学法,启发式和探讨式教学法,直观式教学法等等。实践证明,针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理论性较强的特征,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是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完成教学任务,提高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的重要因素。

3.教学方法的综合化趋势。随着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发展,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也呈现出综合化的趋势。首先,随着政治理论课教学实践的丰富和发展,政治理论课教师素质的提高,必然对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综合化运用。其次,随着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的综合化,势必要求对教学方法进行综合的运用。当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内容包含了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法学等领域的知识,因此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必然借鉴这些社会科学领域的方法。

4.教学方法的隐型化趋势。显型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是指教育意图能让教育对象明显感觉到,即把道理、观点、要求开诚布公地告诉教育对象的一类教育方法,“具有系统性和全局性的特征”。而隐型思想理论教育教学方法,则是指教育意图不为教育对象明显感觉到的教育方法,其“优点在于能够有效避免教育对象产生逆反情绪,增强工作的吸引力、愉悦感,延伸工作空间和时间。”[1]随着教育学心理学等学科理论的深入和发展,我们日益认识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中只重视显型教学方法是片面的和有局限性的,为了更好地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育功能,必须高度重视隐型教育教学方法,比如通过研讨一个热点话题使学生自主地澄清一些模糊的认识;通过一则新闻报道呈现一定的社会价值取向等等,在潜移默化中实现教学目的。教学方法的隐型化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是教学方法改革的一种趋势,但是并不能因此而忽视或否定显型教学方法的作用。

总之,为了适应时展、素质教育和学生个性发展的需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势在必行。改革的发展趋势就是实现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多样化、综合化和隐型化。

结语:改革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是完成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任务的重要环节,是实现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育人功能的重要途径。因此,我们必须坚持以人为本,以培养能力为核心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遵循现代化、多样化、综合化和隐型化的发展趋势对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进行改革,推动教学方法的创新,并要结合教学过程中的其他构成因素去灵活运用,从而进一步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徐志宏主编,思想理论教育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6年,240页。

篇7

关键词: 方法论 语文 教学

著名教育家叶澜认为“在一定意义上,一门学科的方法论水平,可以成为衡量这门学科成熟度的重要标志,而方法论的发展也必将成为促进学科成熟度提高的最根本手段。”语文作为学科教育的中流砥柱在教育改革的宏大背景之下自然要将方法论的研究纳入到当前的学术视野中来,以求与文学课本身的完善与成熟,这是语文教育之繁荣与创新的最佳突破口。

1.新课程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欠缺

1.1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指导下的研究目标定位有失偏颇。“从哲学的文化类型上说,现今世界上有两种哲学:一种是认识论哲学,一种主要是存在论哲学。”传统语文教育研究倡导注疏,而现代及当下语文教育则进行本质主义的研究。众所周知,二元对立是认识论的基本特征,本质主义则是一种典型的主客二分的唯科学认识论模式。相对而言,存在主义抵制二元对立,推崇以人为本。本质主义研究务实语文教育作为一种存在论意义上的关乎人本身的历史文化过程的实践生成性与意义可塑性,将语文教育物化,从而割断了语文教育作为人的活动与世界整体性的关系,其结果就是语文教育很难达到相应的哲学理论高度。

1.2语文教学研究方法论缺乏历史延续性。语文教育研究虽然经历了漫长的历史进程,但其中并不存在一条连贯的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轨迹。传统与现代似乎是不证自明的二元对立,加之建国后的历次政治运动,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几经断档,并未自成系统。换个角度来讲,传统与现代应该是一脉相承的。美国学者希尔斯教授在其经过二十五年潜心研究而撰成的专著《论传统》中认为,“传统是围绕人类的不同活动领域而形成的代代相传的行事方式,是一种对社会具有规范作用和道德感召力的文化力量,同时也是人类在历史长河中的创造性想象的积淀”。他认为作为一个社会的文化遗产,以表意象征的方式使人类的代与代之间、历史阶段与历史阶段之间保持了连续性和统一性,给人类生存带来了秩序和意义。

1.3缺乏具体研究的理论高度。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中国的语文教育研究以政策解读、经验总结、工作汇报为主要方式,无理论性可言。研究者很少到实践中作研究,是典型的书斋式研究,缺乏实证精神,理论建构缺乏现实依据,只能从宏观上进行泛泛的“完全正确”的大理论论述。按照形式逻辑规则,内涵越大则外延越小,外延越大则内涵越小,因此其理论缺乏可信性与可操作性。

1.4具体研究方法缺乏系统,导致研究方法选择上的主观性。目前,我国教育研究使用的一般方法包括观察方法、试验方法、调查方法、统计方法、历史方法、逻辑方法、比较方法、因素分析方法及个案分析方法等。这些基本方法作为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语文教育研究中都有不同程度的运用,但研究者从未在理论上深入领会这些方法的真正内涵。

2.新课程语文教学研究方法的欠缺原因

2.1概念范畴混乱。任何学术研究首先要理清所据概念范畴之含义,然后研究才有可能,语文教育研究尤应如此。传统语文教育研究讲求意会领悟,现代语文教育中简单的经验主义或主观臆测使语文教育研究所使用的一些感念范畴始终飘忽不定。仅“语文”二字就让研究界争论不休,无法在学术的层面上达成共识,研究者各自遵循自己的思路,无法在同一概念范畴内进行平等对话,从而阻碍了语文教育的发展。

2.2非逻辑的理论体系。逻辑性是衡量一种理论体系完善与否的重要标准。由于语文教育研究方法论的不足,语文教育研究虽多点开花,但却始终无法形成逻辑性的理论体系。虽然语文教育学(或语文教学法)改名称为语文课程与教学论,但从其深层实质来看,整个语文教育研究尚未真正自成一体,依然是各研究小领域各自为战,如阅读研究、协作研究等等,而没有立足于人,将语文教育作为文化整体加以逻辑性的理论架构。

2.3语文价值与意义的沦丧。在一定程度上,价值与意义是某件事物存在的唯一理由。语文教育研究作为一项学术事业,所追求的是语文教育的学术价值和意义。传统的注疏、“文以载道”是从儒家道德伦理出发并为其服务的;现代教育则是从政治思想教育立场和应试教育的功利主义出发强调语文教育的工具性。即使如今对语文教育价值与意义的反思也只是将语文功利主义工具观与人本(文)主义进行调和,其结果是刻意抛弃功利主义,同时却无法找到通达人文价值的路径,语文教育的价值与意义暂时处于真空状态。

2.4学科地位的动摇。语文教育由于其研究方法论的不足,以及上述一系列问题的出现,不由地令人担心其学科地位的存在,或许是杞人忧天,但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语文教育的学科性质、研究范围、研究方法目前都还处在变化的边缘,作为一个交叉型学科,研究方法论的不足将会动摇其学科的地位。

3.新课程语文教学中方法论的运用策略

3.1关注与其他相邻学科的联系研究。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以来,语文教育研究的理论深度与广度都增强了,逐步从语文教学方法层面深入到语文教育的本体论、价值论、文化学层面,研究的视角也从单一的经验与思辨的研究发展到了从众多相邻学科的角度来分析、阐述语文教育的问题。尤其是二十世纪末由《北京文学》发起的一场关于语文教育的世纪大讨论是对语文教育研究与实践的一次较为全面彻底的总结与反思,似乎达到了语文教育研究理论的历史最高度。

3.2研究方法的多元化。语文教育研究多方借鉴,从西方的文学理论、系统科学、文化学、语用学、应用语言学、阅读学、写作学、问题学、现代教学理论等学科汲取理论营养,在语文教育研究界已经掀起一股新的争鸣繁荣之风。

篇8

关键词:教学方法 关系 趋势

一、处理好传统教学与改革创新的关系

1,对传统教学方法不应一概否定

一提到改革教学方法,有少数教师就认为是与传统教学方法的决裂。事实上,这是犯了以偏概全的错误。思想政治教育的传统方法一般包括理论教育法、实践锻炼法、榜样教育法等,这些都是在长期的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不应该轻易丢弃。

理论教育法也叫理论灌输法或理论学习法,向大学生灌输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的神圣职责,应该让学生掌握的就要使其掌握,应该让学生了解的就要让其了解,不能借口改革教学方法而忽视理论的灌输,否则会偏离教育的最终目的。教师把思想科学地灌输到大学生的头脑中去,使他们掌握理论的知识,就更能够提高他们的政治鉴别力和政治敏感性。

2,改革教学方法不应一味求新求奇

改革本身并不是目的。进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改革的目的是要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参与性从而增强该课的实效性。因此,教学方法改革是否收到成效不是看教学方法种类的多少,也不是看教学手段运用的先进与否。若一位教师的课堂教学方法层出不穷,多媒体放映更是让人眼花缭乱,教师语言幽默,其表演才能也充分发挥,这样的一堂课肯定是笑声不断,学生也觉得有趣、好玩,只是,教师万语千言,却离题万里,我们能认为这是一堂优秀的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课吗?同样,更不能把教师“发明”的教学方法种类的多寡作为衡量其教学效果优劣的标准,否则,我们的改革只会误入歧途。

二、处理好学生主体性与执教者的关系

在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活动中。教师和学生的关系是双向互动的,学生不仅仅是接受教育、接受知识的客体,同时也是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主体。因此,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要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就必须在教学实践过程中营造师生之间的民主、平等、友善、合作的课堂氛围。学生积极主动参与学习的和谐宽松的教学环境,对教师教学是非常有利的。教师在教学活动过程中,只有充分发挥教师和学生各自的主体精神和主体作用,才能使教师乐教,学生乐学,使教、学的主体共同参与到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学中如果没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单凭教师的灌输,学生的认识无法实现;如果只有学生主动的感知、思维,而没有教师的引导,学生的认识同样无法实现。因此,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的实践活动过程中。必须坚持学生的主体性,因为它是促进学生学习发展的外部条件。

三、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活动的关系

大学生进行社会实践活动,是将理论内化,达到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目的的重要途径。但如果控制不好,也起不到应有的教育效果。如果在活动前没有充分准备、精心组织,在活动中没有专人负责、加强引导,在活动后没有总结提高、理论升华,则根本达不到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在实践中,一些学校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办成了仅仅是外出旅游、玩耍的活动,而学生在此过程中受不到任何的思想教育。

不管是进行哪种形式的社会实践活动,教师一定要起到组织者、管理者和指导者的作用。教师要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动性,也要帮助学生把握方向并协助学生解决实践过程中的具体困难。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思想化为行动,思想政治理论才能真正为学生所信服,崇高的理想也才能内化为坚定的信念。

四、把握好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与发展的趋势

1,综合化趋势

当前,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创新与发展趋向于综合化,在现代科学技术日益趋于综合化发展的趋势下,课程内容也呈现出综合化趋势,如课程内容借鉴了教育学、心理学、伦理学、政治学、哲学、社会学等社会科学知识。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借鉴了许多管理学上的方法理论,尤其是“以人为本”的人力资源管理理论。由于知识经济的崛起、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社会生活节奏加快,学生的思想受到了一定的影响,不少学生心理承受能力差,心理压力较大,产生了心理障碍,这不仅影响了学生的正常学习和生活,也影响了他们身心的健康成长。这一状况势必要求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除了采用一般的教学方法外,还要借鉴心理学上的一些方法理论,尤其是心理咨询方法在当前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中居于越来越重要的地位。

2,现代化趋势

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现代化趋势,主要体现在教学手段的日趋现代化上。高校思想理论课如果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则可以突破时空限制,提供教学所需的各种背景资料。学生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提高了学习的辨别能力和主动性。教师不再是学生学习生活中唯一的信息源,而是信息的组织者,学生学习的辅助者。高校思想理论课教学如果采用以学生为中心,以发展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心、养成良好的自主学习习惯为目标的现代化教学方法。则会把枯燥单一的学习变为轻松活泼的学习,有助于提高教学质量。

篇9

关键词: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教育理论;教育研究

一、条件性知识的界定

(一)教育科学知识。既包括教育科学基础知识,也包括国内外教育教学改革动态的知识。

(二)心理科学的知识。包括普通心理学中关于认知、情感、意志和个性的基础知识;发展心理学中关于学生认知与品德发展的特点和规律等。

(三)学科教学法知识。包括学科性质、目标和教学原则;教材、教法、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问题的理论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教学的基础,掌握学科教学所特有的方法,熟悉学科教材,具有学科教学的基本技能。

(四)教育科学研究知识。包括教育科学研究的过程、特点和类型,科研课题的选择、计划的编制、资料的收集整理分析、方法的选择运用、成果的表达等。

二、农村教师条件性知识缺失的现状及原因分析

(一)农村教师在职前教育中接受的条件性知识课程不足

1.课程设置理念落后,课程内容陈旧。一直以来,教育类课程重视传统经典的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对于现代的新信息新理论的介绍却浅尝辄止。教师教育的基础学科课程设置仍然是老三门体系:普通教育学、普通心理学、学科教育论(教学法)。这些学科有的理论很经典,确实具有继承的价值;但学科也缺少前沿的信息,与现代社会的需要有一定距离,难以应用于教育实践,这导致教师在职前学习中条件性知识的不足。

2.本体性知识课程与条件性知识课程比例失衡。有专家说:教师教育的特殊性就在于教师不一定有高深的学科水平,不一定是学科专业的专家,但必须是教育和教学的专家,他的学科知识只需具有严谨性、基础性和系统性的就可以。在我国教师教育的传统课程里,通识课程、本体性课程和条件性课程,在结构上一直是重本体性课程,轻条件性课程。

(二)农村教师的在职学习渠道不畅,教育理论知识欠缺

1.农村教师入职起点低,条件性知识先天欠缺

目前,我国农村中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较低,农村教师构成主要有:第一种是普通师范毕业生,通过在职学习,这一教师群体中大部分学历已经达标,但是知识更新与现代教育的要求仍有差距;第二种是农村代课教师,这些代课教师没有接受过系统的师范专业教育,仅凭借经验开展工作,教师教育观念陈旧、方法落后,难以适应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需要;第三种是近年来毕业的一批具有较高学历的新教师,他们的教学经验有待积累。我国目前正在实施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的知识和能力与之相适应,但是目前我国农村教师不仅本体性知识和教学能力不高,条件性知识也不能完全满足新课程改革的需要。

2.工作任务繁重

由于农村教师的教学任务繁重,他们大部分时间和精力都投入到日常教学工作中,没有太多的时间接受培训和自主学习,有的农村教师在工作之余还要回家干农活。这样的工作和生活压力让农村教师无暇去学习,影响自身素质提高,最终影响农村教育的质量。

3.培训的内容缺乏针对性,形式单一

当前我国正在进行新课程改革,这需要向教师传授新的教育理念,帮助其更新知识结构,了解课程改革前沿信息。然而,在对农村教师的培训中,由于部分培训教师虽然具备一定的教育理论功底,但是对中小学教学现状与发展、新课程改革等缺乏必要的了解,致使培训内容缺乏针对性和实效性,和一线的基础教育改革需求脱节;在培训方法上,仅用传统的理论灌输和知识讲解,方法单一,缺乏生动性,难以调动学习者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教育科研理论素质不高

目前农村中小学教师由于缺乏教育科研的理论知识,对学科前沿知识、动态了解甚少;另一方面,也缺乏从事教育科研的基本方法。因此能参与教育科研的教师仍是少数。而能创造性地应用教育理论解决教育实际问题,并把教育教学实践经验上升到理论方面,形成科研成果发表的更是少数。

三、重构农村教师的条件性知识体系的思考

(一)开展继续教育,帮助农村教师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

在传统师范性教育中,进行条件性知识教育是“老三样”课程,即:教育学、心理学和学科教学法。这样的课程内容陈旧,学科的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相距较远,学习效果欠佳。因此,在农村教师的继续教育中,条件性知识的内容就不能再仅仅局限于“老三样”课程,而要让他们掌握系统的教育科学理论。教育心理基础理论、现代教育思想、现代课程理论、现代教学理论、教育评价与测量、教育科研方法、心理健康教育与辅导等。这些内容学习可以使他们全面完整地理解教育这门科学的内涵,从而充实其条件性知识体系。

(二)通过在职学习实现农村教师教育观念的转变

谢维和教授指出“目前中小学教师的具体教学经验、技能和知识方面是适当的,甚至是比较丰富的,它们能够根据自己的经验处理教学过程中的一系列问题,并且具有娴熟的教学技巧等等。它们与当前整个国家基础教育的改革和发展的要求以及素质教育的要求之间的差距,并不是一种简单的数量方面的问题,或者个别的不足,而是一个思想观念的更新和整体知识结构的重新优化问题。……中小学教师的培训模式就应该是一种转型式的,更加注重教育思想和观念的更新,而不过分强调具体的知识、技能或者是那些技术性的因素。” 因此,通过农村教师在职学习,使传统的教育观念能够被全新的教育理念代替是更主要的。要帮助农村教师形成哪些现代教育理念呢?

我国著名的教育理论专家顾明远和孟繁华在他们主编的《国际教育新理念》一书中,将现代教育理念分三个层次,即宏观教育理念、一般教育理念和教与学的理念。宏观教育理念部分:终身教育和学习型社会,它是其他层次教育理念的基础。一般教育理念:合作教育、创新教育、创业教育、环境教育、全民教育等教育理念,较好地体现当今时代的特点,这些教育理念对于我国教育教学改革具有借鉴意义。有关教与学的理念是更为具体、更具可操作性的教育理念:如发展性教学理论、掌握学习理论、学科基本结构理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等等,这些理论对指导广大中小学教师开展日常教育教学活动,进行教育教学改革,具有直接的指导意义。这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使教师既从宏观上了解新的教育理念,又可以在实际工作中实施这些新的理念。

(三)积极参与教育科研活动,发展教育理论

1.帮助农村教师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教育研究从研究课题确立到研究素材获取、整理、分析和综合,再到教育科学研究成果表述都要借助于一定的教育研究方法。农村教师虽然也有强烈的参与教育科研活动的愿望,但由于他们身处经济文化等条件相对落后地区,缺乏基本的教育研究的方法,加之接触到的教改前沿信息少,课题项目申请的成功率极低。因此,应该通过各种途径帮助农村教师提高教育科研理论,掌握教育研究的方法。

2.参与课题研究,提升科研理论水平

中小学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随时都可能有新的课题出现在教师面前,因此教师拥有丰富的科研素材,这是教师比教育专家更了解教学实际,更容易产生教育问题的有利条件。但是,由于农村教师对教育的“问题意识”不强,科研理论水平有限,常常对出现在眼前的教育问题无动于衷。因此,农村教师要通过参与教育科学研究的全过程中,来提升其科研理论水平。

首先,学会选择教育研究课题:主要有在教育教学现实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理论研讨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教育实践经验中寻找科研课题、在检索查新中寻找科研课题和在合作中寻找科研课题;其次,了解获取研究素材方法:主要有文献法、调查法、观察法、实验法和经验法等;再次,掌握研究素材的整理、分析和综合方法,主要有归类法、归纳法、演绎法、分析法、综合法、数据统计法等等;最后,完成教研成果表述:教研成果表述形式多种多样,表述形式本身各有自己的特点和要求,主要是专著、译著、论文、研究报告、工具书、电脑软件或其他;其中,基本的表述形式是专著、论文和研究报告等。

参考文献:

[1]王艳玲.近20年来教师知识研究的回顾与反思.[J].全球教育展望.2007,(2):39-43.

篇10

关键词:高职教育;教学方法;能力构建

高职教育以培养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根本任务,其教学模式与方法在提高教育质量与形成办学特色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综观我国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改革,主要存在以下问题:一是理论研究滞后。对职业教育教学方法的理论研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没有理论研究的突破,就不会有教学方法的创新变革,高职教育的改革就会成为空中楼阁。二是教学观念陈旧。目前仍以学科理论导向为主,把传授学科理论作为教育的主要任务,以受教育者接受理论知识的程度来衡量教学效果。仅仅把学生当作教育对象看待,没有看到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是知识能力的主动建构者,不了解学生的智能结构与类型的差异,对学生的发展强调统一要求和标准,忽视其个性与特长的挖掘培养。三是实践应用落伍。在教学中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透彻性,要求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习惯“满堂灌”的知识传授方式,缺少师生之间、学生之间的多向交流,重视书本知识,忽视实践训练,致使培养出的学生缺乏就业能力,不能满足市场的需要。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原则、理念与目标

任何一种创新都必须以先进的理论为支撑。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把握以下原则:一是创新要依据现代职业教育理论和心理学理论,并建立在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整体背景之下;二是创新要根据高职教育教学的独特性,并建立在高职教育教学模式的框架之中;三是创新要依托科学技术的发展,并建立在现代教育技术的平台之上。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教育学、心理学的发展,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主体教育与合作学习理论、多元智力理论、终身教育理论、素质教育理论等对高职教育教学改革影响深远,其中影响较大的有以下几个基本观点:

1.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的,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伴)的帮助,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建构意义的方式获得的。

2.要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通过合作学习与师生的互动,和谐地创造积极思考、探索的氛围,使学生快速获取知识与技能,从而造就具有创新思维的实用型人才。

3.人的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是有差异的,不同智能类型与智能结构的人对知识的掌握具有不同的指向性。高职院校的学生虽然在语言智能和数理逻辑智能总体上比普通高校学生逊色,但在运动智能、空间智能方面却比较突出,在动手技能的掌握方面比较有优势,高职教育必须重视这种差异,要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努力做到扬长避短。

4.高职教育不是终结性教育,而是终身教育的一个阶段,因此对学生不能局限于一种职业能力的培养,而要关注其职业能力的不断开发,要为受教育者打下终身学习的基础。

5.高职教育是一种素质教育,不仅要向学生传授知识与技能,而且应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职业能力、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全面培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如何学习和如何发展。

6.高职教育是一种培养综合职业能力的教育,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专业能力、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其中方法能力和社会能力与特定的、专门的职业技能知识无直接联系,是一种可迁移的跨岗位、跨职业的工作能力。

上述观点是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理念。以此为支撑,高职教育教学方法的创新应贯彻以下基本思想:(1)重视实践与应用,注意协调发展;(2)强调发展学生的智能;(3)使学生的积极性与教师的主导作用有效结合;(4)研究和指导学生学习方法;(5)重视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6)注意智力的多元性,做到因材施教。在创新的目标上要做到六个“有利于”,即有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形成,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有利于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有利于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有利于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

高职教育教学方法创新的基本要求

强调实践性与其他类型、层次的教育相比,高职教育教学方法更加强调实践性,这既是高职教育教学特色之所在,也是培养技术技能型人才的基本保证。教学方法的实践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一是互动性,重视学生的参与,培养学生的能力。二是坚持以实践为本,学以致用,加强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三是将学业与就业、创业紧密结合,注重职业素质的培养,努力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获得就业的技能和创业的本领。

体现先进性高职教学方法的创新必须在教学形式、内容、目标、教师作用、传递方式、参与程度、激励手段、质量控制等方面区别于传统的教学方法,一是在指导思想上突出启发性和学生的主动性,二是在改革的基点上突出现代职业能力的培养,三是在创新的目标上强调教会学生学习,四是在教学手段上重视现代先进技术的应用。

突出借鉴性国外一些发达国家和地区的高职教育教学模式与方法,如德国的“双元制”,加拿大、美国以能力为基础的CBE(CompetencyBasedEducation)培养模式,英国、澳大利亚的能力本位(CBET)培养模式等,都是被实践证明行之有效的方法,虽然囿于文化传统,不可能完全照搬,但其先进的教学思想与一些操作方法对我国高职院校教学方法的创新仍具有很好的参考价值与借鉴意义。

倡导多样性由于高职教育是一个多因素、多专业、多规格、多类型的复杂的教育系统,并与经济部门、劳务市场有直接的联系,涉及不同的产业与不同的专业,各个专业需要的操作技艺、心智技能具有不同的特点,因此要求有多种多样可操作的教学方法与之对应。教师在教学中要根据不同的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适应复杂多样的教学情境,尽可能地满足学生不同学习的需要。“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的探索与实践

鉴于技能教学在高职教学中的地位,应对适用于高职专业课技能教学的“能力构建——评价导向”的教学法进行探讨。

“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的内涵所谓“能力构建——评价导向”教学法,就是根据对职业能力的分析,确定学生应具备的知识、技能的目标,通过学生的主动参与,教师的引导,使学生主动地构建知识结构、能力结构与品格结构,并在质量目标与过程评价的激励下引导学生主动学习的教学方法。其运行程序可以归纳为讲解、演示、设计、模拟、评价五个环节(见下表)。

1.讲解。就是通过语言描述,分析并揭示构成技能的理论基础,提出目标和技能标准,使学生更好地把握技能的内在联系。主要采用归纳法和演绎法,通过叙述、解释、分析、归纳等形式,突出技能要点,紧扣能力目标,启发学生思考,并配合多种教学媒体,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2.演示。就是形象地展示技能动作的全部或局部,使学生熟悉事物的形态、结构与变化过程,为掌握这些技能奠定基础。演示可以由教师进行,也可以通过录像或让优秀学生进行。

3.设计。就是通过认知与情感因素对技能的形成发挥作用,将简单模拟变为依靠智能,提高技能训练的速度和效率。要求学生参考范例,在头脑中构成训练程序,把握动作的组合,抓住技能关键,形成技巧。对复杂的技能组合,可以预先设计图纸或方案,使模拟更具准确性和创新性。

4.模拟。就是按照头脑中形成的方案进行实践,使学生亲身体会技能操作的要领。在训练中可引进微格教学手段,教师利用现场摄制的录像,观察、纠正学生的动作,有效地提高技能训练的质量。

5.评价。就是对照目标进行反馈,应避免随意性和一般化的说教,注意调动学生自主参与,确保评价更具有针对性、确定性和广泛性。

能力构建教学模式的理论意义是以职业能力为依据,以人的全面发展为目标,同时力求在课堂教学结构、教学法组合模式、现代化教学媒体的配合方面有所突破,通过对方法和手段的优化,最终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的。其理论意义在于:(1)从开发课程模式到改革教学模式,处理好技能与知识、技能与能力、主体与主导、目标与效果的关系,应用CBE职业能力分析和职业技能目标设计方法,制定教与学的目标,抓住技能教学的实践性、学生的主体性、目标的综合性等显著特点,体现以培养能力为主线的原则。(2)依据教育心理学的认知规律,教学方法应对人的信息加工过程进行有序的认知强化,按照心理学的观点,对学习动机、学习兴趣、学习积极性以及认知过程特点等一系列影响学习效果的因素加以控制。(3)教学法的基础是演示——模拟,但对于不同的组织形式和教学内容,必须进行扩展与组合,教材是学习内容的载体,教法是认知活动的桥梁,对教法模式的研究要体现多元化以及动与静的结合。(4)教法模式体现了多元化的思想,可以作为适用于各类专业课程教学的实用型教学方法。(5)较好地体现了教学设计的整体性原则、学习过程的主体性原则以及技能操作的实践性原则。在教学设计和教学媒体的运用上,应广泛采用多媒体教学技术,同时参照现代教学设计思想,将学生的积极参与、对学生的即时反馈、教会学生掌握学习方法这三点作为重点考虑的因素。

能力构建教学模式的实践价值(1)可激发师生在双边活动中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课堂教学成为师生亲密合作、协调互动,共同构建活动主体的过程。(2)可增加训练密度,提高训练效益,较好地实现精讲多练。(3)有利于学生职业综合能力的形成,既可形成一般学习能力,又可形成包含合作意识与创新精神在内的职业综合能力。(4)能力构建模式适用于各种层次的技术培训要求。(5)可对提高教师的素质起到导向和激励作用,能力构建教学模式是以培养职业能力为核心的,因此,教师首先应具备指导能力。

参考文献:

[1]R·J·斯腾伯格.成功智力[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2]谭移民,钱景舫.综合职业能力的课程观[J].职业技术教育,2001,(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