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产保险的优点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3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财产保险的优点,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财产保险的优点

篇1

【关键词】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财务预算

一、预算管理的优点

预算管理通过业务、资金、信息、人才的整合,明确适度的分权授权,战略驱动的业绩评价等,来实现企业的资源合理配置并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需要,进而对作业协同、战略贯彻、经营现状与价值增长等方面的最终决策提供支持,是现代企业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管理模式。

二、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所存在的问题

财产保险公司的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期限只有1年,这种短期保险容易受到各种外在因素(如:人均GDP、国家宏观调控等)的影响,而使管理成本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相较于普通企业更高;财产保险公司承保、理赔成本弹性空间小,管理太过,容易导致费用延后,与预算初衷不符;有些公司虽然实行了预算管理,但仍有顾虑,费用使用前多了预算前置审批、预算审核手续,事后多了预算评估的环节。这些因素,使得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经常出现虎头蛇尾,开始振振有辞,未到年中就悄无声息,执行力度不足,走两个极端:要么定得太高无法执行,要么定得太低没有动力,难以激发员工热情。预算作用不明确,质疑其管理效果等现象,而使得管理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其原有效应。

三、财产保险公司预算管理要点

(1)建立完善的管理体系。预算管理包含经营预算、资本预算、财务预算、筹资预算等,这是一项系统的工作,必须设置专职部门来完成。该部门主管可由公司最高领导者担任,再以各部门主管为分项负责人,全面调动公司上下共同参与。比如:财产保险公司的经营预算就包括市场预测、保费收入及再保险预算、赔付支出预算、费用预算等,其中市场预测需要市场管理部门进行市场调研,保费收入预算需要业务部给出相关历史数据,再保险预算需要再保部门给出准确评估,赔付支出预算需要承保、理赔、精算三部门共同完成,费用预算需要财务部门的测算。该项预算涉及公司多个部门,需要他们共同合作,才能编制出准确、适当的预算方案,以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另外,财险公司可尝试建立按责任为中心的预算控制体系。比如业务部门作为保费收入、赔付支出、承保理赔费用预算的责任中心,应授予其相应的费率、赔付各流程政策制定权和手续费管理权;人事部作为薪资和人事责任中心,应由其在公司预算范围内,制定相应的薪资和人事配置方案;各基层部门作为预算执行部门,可结合实际情况,在一定范围内进行适当的调整和考核。(2)编制合理的指标体系。预算管理的有效性需要通过相关指标的完成程度来表达,而一个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不仅能直观地反映公司的运营状态,还能充分调动员工的工作热情。就财产保险公司而言,具体的指标包括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市场占有率、结案率、续保率、人均产能、直接业务比率等。在这些指标的设置过程中,要注意避免一个责任中心存在多个小指标,保证日常评价监控的可操作性;另外预算管理部门要确认相关控制部门的责任,要及时分析并评价指标的执行情况,实时掌握市场政策变化并给出修改意见等,最后由决策者决策评价结果,保证预算管理的客观、公正、实时、有效。对具体预算指标标准的确定,则要通过科学合理的计算模型。在建立各计算模型之前,要仔细分析哪些因素会对指标造成影响,再以过去几年的历史数据为依据,来确定具体的计算方法和模型。(3)编制合理的评价体系。要想让预算结果按照公司预想的发展,还需要定期对预算结果进行评价,并根据公司发展总目标以及预算管理子目标为中心,制定一套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通过评价表,直观反映预算管理的效果及所出现的异常情况,以便各相关责任体及时进行跟踪和改进。比如对于综合赔付率、综合费用率、综合成本率,当其实际指标小于预算的-2%,即可评为优,应继续保持;介于-2%和+2%间的,可评为良;若超出预算+2%,则表示需改进。

预算管理已成为现代企业的一种重要管理工具。由于财产保险公司自身的特点,在应用这一管理手段时,首先要建立一套适合本企业的预算管理体系,其次要编制一套合理的指标体系和评价体系,以此保证公司战略目标的实现,实现公司利益最大化。

参 考 文 献

[1]于晶,于泳.加强管理.防治“小金库”:谈如何防治财政预算单位“小金库”[J].经济技术协作信息.2012,1(19):3131~3132

[2]史志迅.集权制模式下如何更好地发挥分公司财务人员作用的一些思考及建议[J].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2011,3(11):1909~1910

篇2

关键词:保险费率;赔付率;联动机制

1财产保险费率的厘定

1.1财产保险费率厘定的依据及基本原则

我国《保险法》规定:我国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制定,其中关系社会公众利益、实行强制保险和新开发的人寿保险等的条款应当报保险监管机构审批,其他险种的费率报保险监管机构备案。目前,财产保险费率由保险公司制定并报保险监管机构备案。

保险公司在厘定财产保险费率时要贯彻权利与义务相等的原则,其厘定的基本原则有:充分性原则、公平性原则、合理性原则、稳定灵活的原则以及促进防损的原则。

1.2财产保险费率厘定的主要方法

(1)分类法。

我国的企业财产保险,按标的的使用性质分为若干类别,每一类又分为若干等级,不同等级,费率水平各异。分类法的优点在于便于运用,适用费率能够迅速查到。

(2)观察法。

按具体的每一标的分别计算确定费率的方法,该方法确定的费率依据核保人员的经验判断,提出一个费率供双方协商。观察法多用于海上保险和一些内陆运输保险。

(3)增减法。

在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个别标的的风险状况予以计算确定费率的方法。使用增减法确定费率时,一方面凭借分类法确定基本费率,另一方面依据实际经验予以细分,并结合不同的情况提高或者降低费率,对分类费率予以补充和修正。增减法适用于大型企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1.3影响费率的主要因素

保险费率的厘定遵循一定的原则和方法,不同保险标的的费率因受多种因素的影响而不同,由此造成了不同行业、不同保险标的的费率水平千差万别,影响保险费率的主要因素包括:

(1)纯风险损失率;

(2)保险公司的经营成本;

(3)保险公司的预期利润;

(4)保险市场竞争状况;

(5)保险监管政策。

2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的提出

2.1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的理论依据

财产保险费率是依据大数法则制定,因此,集团型企业以往赔付率的变动并不能使整个行业保险费率发生根本性或大幅度变动。同时,防灾防损工作做的好的企业,整体赔付率的较低,理论上能够在续保时享受优惠费率。在一定范围内费率调整系数的变动符合财产保险厘定费率的原则,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

联动机制的理论依据主要有:

(1)厘定财产保险费率的原则;

促进防灾防损的原则中指出,保险费率的制定必须有利于促进被保险人加强防灾防损,对以往无损或损失少的被保险人实行优惠费率对于风险控制良好、损失率较低的企业在续保时应享受保险费率的优惠。

(2)厘定财产保险费率的方法;

增减法是在分类法的基础上,结合个别标的的风险状况予以计算确定费率的方法。因其使用中结合了风险程度的差异,因此具有促进防灾防损的作用,费率更能反映个别标的的风险情况,从而坚持了公平负担保险费的原则。增减法的依据在于个别标的的风险损失数据与其他标的的风险损失数据明显不同,增减法尤其适用于大型企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2.2确定基准赔付率

根据中国保监会公布的保险业经营数据,2004年财产险赔付率为52.07%,2005年财产险赔付率为54.62%,2006年1-9月份财产险赔付率为49.39%,2004-2006年财产保险平均赔付率为52%。以下分析以发电集团为例。由于电厂属于特殊风险行业,其平均赔付率通常会高于财产险平均赔付率水平,以60%作为基准赔付率相对较为合理。2.3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模型的建立

以60%为基准赔付率,在基准赔付率的上下5%(即55%-65%)作为基准赔付率区间,设P为以往年度赔付率,通过续保费率调整系数来调整续保费率,如下表所示:

说明:(1)费率调整系数及基准赔付率可根据企业的实际情况,并结合保险市场的变化调整其数值。

(2)以往年度赔付率以结案赔付数据为主,对未决赔案按估损金额的一定比例予以折算。

3实施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

3.1适用联动机制的条件

(1)集团型企业。

联动机制的依据之一,厘定财产保险费率增减法适用于大型企业保险费率的厘定。

(2)续保业务。

新投保企业无历史赔付率数据。

3.2实施方式

目前保险安排主要有三种方式:招标、询价、竞争性谈判。联动机制能够运用在以上三种方式。按照联动机制确定的费率,在招标时可将其作为标底,在询价安排保险时可将其作为确定最终费率分依据,在谈判时将其作为谈判的预期目标。

4实施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的优点和局限性

4.1实施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的优点

(1)历史赔付率低时,可节约保险成本;

(2)从主观上讲,投保企业对费率的控制与确定具有一定的主动性;

(3)促进企业提高风险管理水平;

(4)一定程度上促进保险公司的理赔工作。

4.2建立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的局限性

(1)联动机制是双刃剑。当历史赔付率低于基准费率区间时,下年度费率会根据联动机制下降;相反,当历史赔付率高于基准费率区间时,下年度费率会上升,不同年度赔付率水平不同,可见,联动机制并不一定导致费率降低,它是一把双刃剑。

(2)运用联动机制确定费率水平的方式,忽略了保险市场变化以及承保条件改善所引起的费率变动。

(3)联动机制的实施受制于保险公司的响应情况。保险产品作为一种特殊的商品,其在交易过程中仍然符合一般商品交换的自愿原则。实施联动机制,需要得到保险公司的响应,否则,任何理论上有效的联动机制都只是纸上谈兵。

(4)联动机制的实施必须符合有关保险行业政策。任何保险活动均要遵守保险相关法律、行政法规,联动机制作为影响保险费率的一种机制,无疑必须符合保险行业有关政策。

(5)难以复核历史赔付率数据的准确性。实施联动机制必须有真实、完整、准确的历史保费赔付数据为基础。目前,赔付数据能够从分别保险公司和投保企业获取,由于投保企业顾及安全考核等问题会产生瞒报、漏报的情况,从基层企业收集到数据往往偏低;另一方面,从保险公司收集到的数据也存在无法复核其真实性的弊端,因此历史赔付率的来源不同造成数据的准确性有所差异。

4.3近期监管政策对实施联动机制的影响

2006年7月,中国保险行业协会根据中国保监会《关于规范非车险市场经营行为有关问题的通知》(保监发[2006]17号)精神,下发了《关于试点项目《纯风险损失率》的通知》(中保协发[2006]13号)。通知公布了道路建筑安装工程、地铁、电厂、商业楼宇四个试点项目的《纯风险损失率表》,要求各财险公司认真学习、正确使用试点项目的《纯风险损失率表》。目前,续保时相关行业财产保险费率将会受此影响较大。

5结论

通过以上论述,建立保险费率与赔付率挂钩联动机制在理论上是可行的,并且也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该机制的建立在一定程度上能引导续保费率的确定。但是,在具体实施时,可能会面临监管政策、联动机制局限性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因此该机制的广泛应用和推广有待于实践的进一步检验。

参考文献

[1]常桦.保险经纪人[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2006.

[2]程振源.逆向选择条件下保险费率监管的效应分析[J].统计与决策,2007,(22).

篇3

央行又加息了!银行门口再次排起了长龙队伍,大部分人在忙于给自己的存款办理转存业务。其实,如果不希望在每次加息后费尽周折去给存款搬家,不妨多动动脑筋。除了用货币市场基金代替活期和部分定期存款外,选份与储蓄利率“联动”的家庭财产保险,也是不错的解决之道!

“利率联动”有效对冲加息风险

目前,市场上与“利率联动”的家庭财产险已经越来越多。除了推出时间较早、比较知名的华安财险“金龙收益联动型家财险”,人保财险“金牛投资保障型家财险”(目前已经升级到第三代),还有新近推出的大地财险“安心居家理财型家财险”、渤海财险“渤海丰利”、“渤海富利”两款理财型家庭财产保险等。

与银行储蓄利率联动是以上这类投资型家财险的一大卖点。

“如果在银行办理一年或三五年期的定期存款,存续期间突遇银行利息上调,这个时候你只能有两种选择,”工商银行一位理财师告诉记者,“一是把钱取出来重存,但加息之前的利息只能按活期结算;二是继续存下去,那么以后几个月、几年的存款就无法按上调后的新利息结算。不论哪种方法都意味着你要蒙受损失。”

与利率联动的家财险在这方面则都可以做出更“灵活”的处理:一旦银行升息,收益即同幅度同方向调整。

以“人保金牛”第三代为例,该保险分3年期和5年期两种,每份起保时的投资收益,直接高出保险责任开始之日或之前最近一期的3年(或5年)期凭证式国债年利率0.03%,同时,在保险期间内,如果遇到央行调整人民币整存整取3年期、5年期银行存款年利率,人保金牛第三代的年收益率则在银行存款利率调整日起按存款利率调整的相同百分点作同向调整。保险公司分段计算每段时间的收益金,各段时间的收益金之和为支付给投保人的总收益金。如一位客户2006年12月1日购买一份3年期的“人保金牛”,对应的一期(2006年11月发行的2006年凭证式第五期三年期)国债票面利率为3.39%,那么他从2006年12月1日到3月17日的年利率就是按照3.42%计算,2006年3月18日以后的年收益率则按照上调0.27个百分点,也就是3.69%计算。今后若再遇银行加息,则分段收益还可以调高。

大地财险的“安心居家理财型家庭财产保险”(三年期)2007年2月起开始推出,推出时产品的年收益率为3.352%,该家财险条款也同时规定“与银行同期存款利率同向同幅浮动,并始终保证高于银行存款税后收益0.4%”。

又如华安金龙收益联动型家财险,它是与银行3年定期利率挂钩,比银行利率高0.03%。若遇利率下调,其最低的收益也保证2.55%。一旦银行利息上调,则利息收益按照加息日分段计算。“华安金龙”是2004年7月推出的产品,目前仍在售。推出时产品的年收益率为2.55%,2004年10月29日,央行加息,该产品收益率也与3年期利率的上调幅度做同幅调整,从原来的2.55%上升到3.27%,2006年8月19日加息后,产品的收益率也同幅度上调0.45个百分点,从原来的3.27%上调至3.72%。在央行今年3月18日加息后,“华安金龙”年收益率从3.72%上调至3.99%,上调幅度为0.27个百分点。上调收益率后,已买的产品,将从3月18日起按3.99%来分段计算收益,今年3月19日后买的产品,则直接按3.99%计算收益。

渤海财险的两款理财型家财险产品收益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同时同向变动,确保客户获得高于同期银行存款利率的投资回报。“丰利”(一年期)和“富利” (三年期)2006年年底推出时的收益率分别为2.46%和3.48%,今年3月1 8日以后年收益率就上升为2.73%和3.75%了。

相对于固定利率产品而言,如此这般利率联动的定期家庭财产险,可以说比较有效地解决了加息带来的影响。

免税收益比同期储蓄要高

由于银行储蓄要收取20%的利息税,而投资型家财险收益是免税产品,因此这类产品的最终收益都比同期储蓄要高出一截。虽然在目前市场情况下,每年4%左右的收益率并不起眼,但投入5000元到数万元不等的资金在这类家财险上,不啻为一种较好的保守理财方式,可以作为大多数家庭理财篮子中的一份子。

特别对于配置了高比例资金在股票等高风险投资工具上的家庭而言,购买这类保险可以起到家庭理财“稳压器”的作用。

提供基本的家财保障

这些利率联动的理财型家庭财产保险,当然还能够为每个家庭提供最基本的家庭财产保障。

如用5000元购买一份金牛第三资保障型家财险,可获得25000元的家庭财产保险保障。大地“安心居家理财型家财险”每份储金1万元,免费提供2万元家庭财产保险保障。

一般而言,投资型家财险所保障的大多是房屋及室内附属设施、室内装潢,但不包括室内财产及附属建筑物。其中,室内附属设施指固定于房屋内部的供暖、卫生、供水、管道煤气及供电设施等,室内装潢指使用装饰材料对建筑主体结构进行的装饰,装饰相对固定并附贴于地面、墙面四壁。附属建筑物指附属于房屋外部或者独立于房屋的围墙、院门、车库、储物棚或储物室、游泳池、球场、喷泉、池塘等。比如投保家庭因为火灾等原因损害了房屋本身以及屋内的附属设施和室内装潢,就可以获得保险金的赔付。

不过,由于提品的保险公司不同,每一款投资型家财险的保险责任并非一致,还是有些细微差异的,市民在投保时需要看清。比如,华安金龙的保险责任为火灾、爆炸,大地安心居家的保险责任是火灾、爆炸、空中运行物体坠落,人保金牛则为火灾、雷击、爆炸、飞行物体坠落等条款列明的自然灾害和意外事故。

同时,大家要记得,不论是否发生家庭财产的风险事故赔付,都不影响投资型家财险购买之初投入的本金和利息所得。因为这些产品的本金和利息是在保险期满后或退保时一次性给付的,不必扣除任何的保险理赔款。

保障部分可能收费

还要提醒的是,目前市场上发售的各类投资型家财险,家庭财产保障部分是没有向投保人收费的(投入的资金全部算作储金,可享受到期还本和利息收益),也就是销售人员常说的“免费赠送家财险”。

篇4

模拟实践教学方法相对于传统教学方法是一种创新,在某些方面可以克服传统教学方法的缺陷和不足,使学生在学校就可以接触到保险工作的具体内容,理论联系实际,学以致用;在对学生进行考核时加入模拟实践的成绩,可以考核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应用水平和动手能力,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一)教学目标设计

在《保险学》课程中进行模拟实践教学,首先需要确定的是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达到什么样的教学目标这个问题,作为保险专业、金融专业的学生,除了要掌握保险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原则,基本知识这些基础理论以外,还要对从客户开始投保,保险公司初审、复核、制单到客户拿到保单整个流程有所了解,让学生通过扮演不同角色亲自操作,对保险实务有更直观的了解,能初步将这些知识运用于保险实务的实践中。

(二)模拟实践时间安排

模拟实践课程的开展需要学生有一定的理论基础做指导,建议教师进入《保险学》实务部分的讲授时采用模拟实践教学,讲授完财产保险理论课,可进行财产保险的模拟实践,讲授完人身保险理论课程,可进行人身财产保险的模拟实践。虽然模拟软件系统里面还有责任保险、再保险的模拟实践,但不建议在讲授《保险学》课程期间全部开展,原因之一是受教学时间的制约,分给模拟实践的课时是有限的,另外一个原因是保险学专业的学生还要开专门的《责任保险》、《再保险》课程,模拟实践可以在学习这些专业课的时候开展。而对于金融学专业的学生,这两大类保险模拟实践可以满足对他们的教学要求。

(三)硬件、软件准备

我校有专门的金融实验室,实验室配备有足够的电脑,使每位学生都有机会可以亲自操作,讲台上有投影仪和电脑,保险操作软件不像证券投资软件那样广泛,学生可以在真实的证券市场操作,保险却不可以,所以学生对保险操作软件一般很陌生,需要老师在讲台上通过投影仪对软件操作进行演示,告诉学生们要做什么,系统里的各种选项代表的含义,比如点击“保存”还可以修改答案,点击“提交”就不能再修改答案了。我校使用的是上海某家公司研发的人身保险、财产保险教学软件,老师可以在软件中选择任务并把任务分给选择的班级,学生上课用账号进入自己的界面可以看到已分配的任务,然后扮演不同的角色完成每一页面的任务,最后以实验报告的形式把学生的操作详情反映出来。如果学校开有专门的模拟实践课程,除了可在系统中选择已有的业务,教师还可以根据想要考核的内容,搜集资料,自己编辑业务放在系统里面,让学生根据既定要求完成任务,这样可以了解学生对于考核内容的掌握程度。

(四)具体操作过程

以财产保险为例,教师课下登录系统,选择家庭财产保险(也可选择企业财产保险),选择即将上课的班级,并把任务分配给这个班级,学生上课登录界面就可以看到分配的任务,并可以看到完成任务所需要的客户、银行、保险公司等相关资料,学生可根据这些资料,模拟顾客、保险公司投保、承保流程,并缮制相关单证。比如学生首先要扮演客户填写投保单,然后扮演业务人员接受投保单并填写相关资料,扮演财务人员打印转账回执单等,整个业务办理下来需要二十个左右的页面,需要不同角色来完成,学生完成之后,提交才可查看正确答案,提示哪些地方做错了,最后形成一份实验报告,教师由报告可知学生分数和学生的详细操作记录。

二、模拟实践教学的效果

(一)学以致用,加深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

这些业务都是保险公司真实的业务,流程也是保险公司真实的流程,让学生在教室学完相关理论知识之后,立即就能在实验室进行操作,对于书中抽象的概念,在操作中可见到它的应用,比如,客户在填写投保单时,表格中有投保人姓名、被保险人姓名和受益人姓名,学生需要从给定的资料中判断并填写,学生只有理解了投保人、被保险人和收益人三个概念,才能做出正确的选择。查阅投保单中的“风险询问资料”,让学生知道“告知”义务是如何在实际中体现的。通过模拟实践,使得学生对《保险学》理论知识理解的更为透彻。

(二)提高了学生动手能力,增强了学习的积极性

在模拟实践中,我们发现,平时在班里成绩非常好的学生,在实验课上缩手缩脚,不敢轻易操作,整个任务完成下来需要的时间较长。而平时在班里表现不突出的学生在操作的时候动手能力特别强,各种操作都大胆尝试,很快就熟悉了软件系统并开始操作,任务完成需要的时间短,正确率高,完成了自己的任务还主动去帮助处在摸索阶段的学生,甚至还帮助老师解决操作中的一些问题。通过模拟实践,使成绩好的学生认识到自己的不足之处,成绩一般的学生优点得到展现。在期末考核中,把实验成绩按一定比例计入总成绩,对学生的考核更全面,学生也由被动学习转变为主动学习,提高了学习《保险学》的积极性。

(三)使学生走出了学保险的误区

篇5

关键词:保费收入;财产险;人身险;灰色预测

中图分类号:F8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3198(2008)03-0072-02

1996年,我国保险公司实现财产险、人身险的分业经营。尽管随着我国金融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外资保险公司的快速发展,各大保险公司开始组建保险金融集团,但仍然保持财产险和人身险的单独核算,因此,对财产险和人身险的保费收入分别预测,对于保险公司制定业务目标更具现实意义。

1 保费收入灰色GM(1,1)预测模型

目前,保费收入预测方法主要有回归分析法和神经网络法。两者需要判断和选择影响保费收入的若干因素。灰色预测则通过对保费收入原始数据的整理来寻找保费收入的增长变动规律,其突出优点在于所需数据量小,在中长期预测中精度高。由于影响人身险保费收入与财产险保费收入的因素各不相同且难以确定,同时在数据收集上存在一定困难,因此,利用灰色预测具有较强的实用性和便利性。

1.1 构造保费收入原始数据时间序列

设X为人身险年保费收入,则历年人身险保费收入构成的原始数据序列为

1.2 数据生成

灰色系统在建模的时候,必须采用一定的方式对原始数据进行生成处理,使生成的数据序列变成有规序列。通常采用一阶累加序列生成数据,一方面为建模提供中间信息,另一方面弱化原始数据序列的随机性。生成后的数据为:

1.3 模型的建立

经过累加生成后的序列x(1)具有较强的分布规律,因而可以建立模型逼近和模拟。灰色模型建立的微分模型为

2 算例

2.1 数据选取

2000年以前,我国处于产、寿险分业经营的初期,无论是人身保险业还是财产保险业,都存在市场主体数量偏少,市场集中度高的问题。经过近几年发展,市场结构逐步改善,因此,本文选取2000年至2006年保费收入数据,这一期间市场主体增加,市场结构不断优化,保险竞争日趋规范,含有准确预测未来保费收入发展趋势所需较大的信息量,有助于建立较高精度的预测模型。

3 结论

本文利用灰色理论对我国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的保费收入建立预测模型,由精度检验结果可知,预测精度达到一级。模型的运用与改进:灰色预测具有数据要求少,不考虑分布规律、变化趋势、运算方便,易于检验的特点,但GM(1,1)预测模型真正具有实际意义、精度较高的预测值,仅仅是最近的一、两个数据。因此,在运用该模型预测时,应在充分利用已知信息的同时,不断补充新的信息,以最新的数据代替原有历史数据,动态更新原始数据序列,以此提高预测精度。

参考文献

[1]吴晓辉.我国产险市场保费规模预测方法探讨[J].保险研究,2006,(4).

[2]何淑菁.BP神经网络在我国人身保费收入中的应用研究[J].价值工程,2006,(11).

篇6

近些年来,业内一直不乏为保险正名的声音,但这种正名更多的是体现在宣传层面上。随着互联网保险的发展,“互联网+”从销售、投保、理赔等各个环节给保险带来了革新与升级,让用户在耳目一新中感受到保险业给生活带来的保障与安稳。可以说借助“互联网+”赋予的新生与活力,保险业正在通过优化自身的产品体验来为自己正名。

互联网保险市场已然爆发

根据中国保险行业协会的数据,2015年上半年,我国互联网保险市场实现保费收入816亿元,是上年同期的2.6倍,逼近2014年互联网保险全年总保费规模。在这816亿元的保费收入中,互联网人身保险为452.8亿元,同比增长343.4%,占寿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的比例提升至3.5%;互联网财产保险实现保费收入363.2亿元,同比增长69%,占产险累计原保费收入的8.5%。互联网保险市场的爆发不仅体现在保费收入的急剧增长上,还体现在市场经营主体的不断增多。2015年上半年,我国经营互联网保险业务的产寿险公司达到96家,比2014年底多了11家,更是2011年底的三倍多。

互联网人身险首次超越互联网财产保险

互联网人身保险无论在规模还是增速上都超过了互联网财产保险。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实现保费收入452.8亿元,同比增长343.4%,比互联网财产保险的363.2亿元多出了近90亿元,对互联网保险保费增长的贡献率突破70%。值得注意的是,互联网人身保险占寿险公司累计保费收入的比例仅为3.5%,远远低于互联网财产保险占产险累积原保费收入的8.5%,这反映出未来互联网人身险在增长上仍大有潜力。不过需要注意的是,2015年上半年互联网人身保险市场的火爆很大程度上建立在“短期限、低扣费、高回报”的趸缴万能险的基础上,还缺少具有创新性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互联网保险,不仅仅是互联网

互联网保险的本质是新技术驱动下的产品服务创新与商业模式创新,背后的新技术不仅仅是互联网,而是互联网连接下的众多新科技,比如纳米技术、生物工程、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可穿戴设备等。

海外一些保险机构已经利用智能家居来提供家财险保险服务。比如美国State Farm保险公司与ADT警报安全公司合作,在用户家中安装智能家居设备。该设备不仅可以在家中失火或漏水的情况下自动关掉阀门,消灭安全隐患,还可以在犯罪事件发生时远程通知客户及时采取措施。此外,该设备还可以为家中需要照顾的人自动调节光线或温度,提供医疗警报服务。客户购买智能家居设备时可以享受九折优惠。使用智能家居设备不仅帮助用户消除了日常安全隐患,也在帮保险公司减少赔付成本。

互联网建立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的“强信任连接”

互联网最神奇之处是高效地连接一切。互联网保险的一大要义就是利用互联网手段优化保险公司与客户间的沟通。如何提升客户忠诚度一直是保险公司头痛的问题,而通过与客户进行高频次、个性化的日常沟通,建立“强信任连接”则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根据安永公司2014年全球保险消费者的调查结果,只有14%的客户对目前保险公司的沟通状况非常满意,约80%的客户愿意选择数字渠道和远程渠道完成许多不同工作及交易。这反映出作为保险公司的客户来讲,他们认为与保险公司之间的互动还很少,而他们也愿意通过互联网手段来加强沟通。

“至繁归于至简”的互联网保险产品

做互联网产品所遵循的一大原则就是“至繁归于至简”。产品在设计上要简洁,便于用户理解和操作。互联网保险在设计上也需要遵循这个原则。回首看看过去的一些保险产品,在产品设计上往往比较复杂,条款繁多而不易理解,缺少保险知识的普通民众很难全面理解产品。在对产品不够理解的情况下,一部分民众选择不购买产品,而在购买产品的那部分民众中,也可能存在对产品的误解,这为日后的理赔纠纷埋下了隐患。

互联网保险在产品设计上要简洁,要能直击消费者的“痛点”,要能让消费者很容易理解该产品能解决自己的什么问题,该产品的独特优点在哪里。对于一些保险品类,比如寿险、重疾险、家庭财富继承险等,由于其条款在复杂性上确实难以避免,而且保额重大。这就需要在网上销售时,先简洁易懂地传达出该产品最大的特点,激发目标客户了解该产品的兴趣,然后引导消费者向保险人进行更深更细的了解。

互联网保险不仅是把网络作为客户了解产品、购买产品的渠道,在产品研发、核保、理赔等环节也要充分发挥互联网的作用,遵循“至繁归于至简”的产品理念。之前不少消费者之所以对保险的印象不太好,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在投保和理赔上比较麻烦、手续繁琐。现在一些互联网保险产品可以让客户不用填写表格,在线上就可以快速完成投保和理赔。就拿航空延误险为例,它虽然不是一个新的保险产品,但互联网让它获得了新生,让它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之前航空延误险在理赔上比较麻烦,需要客户先向航空公司要来航班延误证明,然后再跑到保险公司提交材料,一阵奔波下来才能拿到那几百块钱赔款。现在一些保险公司利用微信平台推出的航空延误险产品可以让用户通过手机就可以迅速完成投保和理赔。保险公司的后台与第三方系统进行了数据对接,航班延误后会获得延误信息,不用客户提交航班延误证明,就可以自动通过微信红包向客户支付赔款。

投其所好的线上场景化营销

把互联网作为销售渠道远远不是互联网保险的全部,然而做好互联网销售是互联网为保险正名的第一落点。过去,人们对保险业印象不大好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传统保险那种人海战术的销售模式造成的。销售的精髓就是在最合适的时机把产品需求方和产品供应方连接在一起,而过去保险的那种销售模式很难把握合适的时机,也很难建立起信任,而信任是金融活动的基础。无论保险销售人员是在街头推销,还是上门推销,人们大都视其为对自己生活的干扰,他们第一反应就是我不需要这个。产品销售如何出现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是传统模式一直难以解决的问题,而互联网保险则可以更高效地解决这一问题。现在人们的生活场景开始越来越多地搬到线上,保险机构就可以针对消费者具体的生活场景来提供相应的保险产品。这时候消费者就不认为这种销售是对自己生活的侵入,而是对自己生活的“锦上添花”或是“雪中送炭”。例如,当消费者通过在线旅行网站购买旅游产品时,保险机构就可以向其推送户外旅游险、旅游意外险、天气险等保险产品。

篇7

关键词:雇主责任险;市场;政府

一、引言

雇主责任险是财产保险中的一个重要险种。推广发展雇主责任险不但可以使自身在遇到意外时免受因巨额赔偿而带来的经济上的灾难,而且使受害者能得到及时的救助。正所谓一举两得。然而这么好的一个险种在我国却难以推广发展?就机动车第三者责任险也是以法律强制方式来实施的。我国雇主责任保险开始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恢复保险以后,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虽已有了显著的发展,但与西方国家相比仍存在很大的差距。据美国1993年统计数字,美国员工赔偿保险的净保费收入占总财产和责任险保费的13.8%,而中国2003年总责任保险保费收入仅占全国财产保险总保费的4%,从而推之雇主责任保险的保费收入还不及4%。

我国雇主责任保险发展缓慢的最主要原因是相关的法律、法规不够健全,特别是有关民事损害赔偿责任方面的规定缺乏力度。我国没有专门的雇主责任法,劳动法仅适用于国家机关、事业单位以及国有、集体企业,而大量的非公有制企业雇员的权益很难得到保障,造成保险人在经营雇主责任保险时,一般只能以民法为法律基础,以雇主与雇员之间的雇佣合同作为法律依据。更没有员工赔偿法方面的相关规定,而美国在1908年就已经出台了第一部《员工赔偿法》。加之,各企业雇佣合同条文不够完善、规范,彼此之间差异较大,赔偿标准也不统一,进而也不利于雇主责任保险的经营和发展。

当雇员在工作期间发生意外事故,通常都会与雇主进行协商,在协商过程中,双方都需要花费大量精力来弄清事实,确定赔偿方案。如果赔偿方案得不到雇员或雇员家属的认可,就可能会造成不必要的纠纷,甚至由于一个案件得不到妥善的处理而影响整个生产活动,这个时候如果投保了雇主责任险则可以把一切麻烦交给保险公司了。另外投保雇主责任险还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把原先很大一部分靠政府分担的责任通过商业保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另一方面又可保障工人的工作安全、生活安定,保证企业全心全力投入到生产建设领域。

那么听起来这么好的一个保险为什么得不到很好的发展?在一些煤矿发展重地比如山西,雇主责任险发展可谓举步维艰。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这一现象?在发展雇主责任险的过程中政府该如何发展其作用?论文从煤矿业入手,力图通过对这些问题的研究为开发煤矿雇主责任险找到突破口,使得这一险种能在最需要它的地方发挥应有的作用。从而为政府减轻财政压力,保障工人生命安全,生活安定。

二、雇主责任险在山西煤矿业的发展现状及原因

有这么一则事例:从临汾到介休,越野车在山路上一路颠簸,山西省保监局的孟处长给记者讲了个真实的故事:今年初,介休金三坡煤矿发生事故,有20多位矿工遇难。当保险公司的人到达现场时,愁肠百结的县长像等到了大救星,可当他得知仅有1名矿工买了保险后,顿时颓然无语。同行的山西临汾人保业务经理小贾告诉记者,仅这条路两边的山沟里,就有大小百余座煤矿。“现在的煤矿企业保险意识薄弱,投保意愿不足,去推销保险,路难走不算什么,关键是‘脸难看,话难听’。”大型国有煤矿的安全状况好,事故率低,这些企业认为自己能够解决安全问题,对商业保险的依赖性不高。乡镇煤矿的采煤工艺落后,风险集中,但受利益驱动,承包者不愿意额外增加对矿工的安全投入。还有一个重要原因是,企业索赔时,必须向保险公司出具政府有关部门的事故证明,这就暴露了事故,并因此受重罚,所以矿主们更愿意私了。

由此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雇主责任险在山西各个煤矿里发展的状况了。也可以清楚的了解产生这些状况的原因了。首先,从保险意识谈起,煤矿一般都设在一些相对落后的边远地区,来矿上打工的相对来说文化程度较低,他们甚至连什么是保险都说不清,更别谈为自己买份保险来保障自己了。而大多数矿主眼睛里看到的只是利益,不会去花这个钱甚至可以说不敢去花这个钱,吃力不讨好的事是没有人会做的,他们认为只要为工人上了工伤保险就没事了。工伤保险无疑成了阻碍雇主责任险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第二,从保险公司谈起,由于雇主责任险保费较低,而出事率却极高,相对于其他保险产品,可以得到的利益就少了。所以谁也不愿在这么烫手的山芋上下工夫。再则保险公司在提供保险产品时,产品单一,并没有有效区分不同的风险种类,不能满足不同煤矿不同地质结构的要求,不能满足不同规模、不同安全条件的煤矿企业的要求,也不能满足不同群体的不同保障需求的要求。其结果是产品供应和市场需求难以吻合,市场需求得不到满足。第三,从政府的角度看,政府各部门之间往往缺乏有效的联系,对保险业监管不力,对其发展难以提供有力的支持,在责任事故发生后自然成了主要的事故承担者,面临着巨大的财政压力,社会管理风险难以有效转移。这就形成了恶性循环,结果使得政府发丧,雇主责任险也难以发展。三、发展煤矿雇主责任险需要政府与市场“双轮驱动”

虽然发展煤矿雇主责任险离不开政府的支持,但煤矿雇主责任险的经营仍需要以市场机制和商业化运行为主。如果单纯依靠政府,责任事故发生后的财政压力仍然很重,政府会面临较大的风险,目前存在的“业主发财,政府发丧”的局面仍无法改变,政府的社会管理风险难以有效转移。因此,煤矿雇主责任险不能纯粹运用社会保险的方式经营,而只能根据其强制性商业保险的性质来选择其经营模式。

运用市场机制来发展煤矿雇主责任保险是保险业市场化取向改革的要求。通过市场机制,可以适应煤矿企业保险市场分化和保险需求多样化的要求,使保险产品更加贴近市场,更加人性化,保险服务更有针对性。通过市场机制,可以充分发挥保险的作用。应利用费率杠杆,激励煤矿企业做好安全生产工作;利用保险的防灾防损功能,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强化企业的安全监督检查,消除安全隐患;利用保险的风险管控专业优势,吸纳相关部分的人才优势,通过风险监测,事故调查等,发现问题,堵塞漏洞,提供风险顾问型的服务;利用市场规律和商业手段,探索保险与安全生产的结合点,促进保险在安全生产方面发挥其独特的作用。

利用市场和政府“双轮驱动”推动煤矿雇主责任险发展,关键是要掌握相关各部门之间的关注点,寻找结合点,通过体制创新,构造相应的机制,充分发挥市场与政府的各自优势,形成合力。寻找结合点,应考虑以下因素:一是有利于地方政府在负责煤矿安全生产方面发挥主导作用,有利于妥善处理事故,减轻政府压力;有利于地方政府对煤炭安全生产的管理,充分发挥保险业经济补偿、资金融通和社会管理功能,利用保险服务于地方经济建设。二是能够调动煤炭管理局等相关部门的积极性,加强《煤炭法》等法规中的关于建立井下职工意外伤害保险制度的执行力度。三是有利于煤矿企业的安全生产事故的预防工作。使保险融入企业的管理活动之中,不仅发挥事后有补偿,还可发挥事前预防作用。真正为煤矿经营者分担风险。四是有利于促进煤矿雇主责任险产品和服务的创新,适应市场的变化,满足市场的需求。

鉴于此,结合山西煤矿雇主责任险的开展情况,可以采取两种方案:一是由煤炭管理或安全生产部门组成专门的保险公司,利用其行业优势,为商业保险公司进行。其优点是简便、易于操作;不足是无法真正有效地调动公司进行产品创新和服务创新的积极性,同时容易导致公司之间的恶性竞争,目前经营中存在的一些问题仍难彻底解决;二是设立专门的煤炭行业政策性保险公司。其优点是可以对全省煤矿企业的保险进行统筹规划,以一种全新的机制实现市场功能和政府作用的结合,有利于政府对保险的利用,有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并探索出一条推动责任险发展的新路。

四、结论

发展雇主责任险可以缓解政府财政压力,把原先很大一部分靠政府分担的责任通过商业保险转嫁给保险公司。另一方面又可保障工人的工作安全、生活安定,保证企业全心全力投入到生产建设领域。更为矿主解除了发生矿难后的处理问题。也有利与保险公司从中获利。可以说是一举多得的好事。

参考文献

[1]黄雄.煤矿雇主责任险走起来好难.中国安全生产报,2005年02月19日第004版.

[2]隗永鹏.雇主责任险为雇主扛责任.证券日报,2006年09月14日第B01版.

篇8

关键词:保险公司;保险业资金;保险代位权;保险合同的无效

保险是当今世界各国重要的民商法律制度和经济制度。它担负着组织社会基金,确保社会经济生活的稳定和安宁的任务。在现代社会中作为一种行业性法律制度,保险法是国家法律体系的一部分。我国加入WTO后,作为其成员国必须遵守《服务贸易总协定》以及附件和《全球金融服务贸易协议》等世界贸易组织实体法律文件的规则。同时在世界贸易组织体制下,我国的保险法与其他成员国的保险法律应当与有较强的相似性。然而,我国保险法的有些规定与WTO成员国保险法律相关规定在很多方面不一致,有些甚至存在冲突,致使政府保险监管不力,保险关系人在进行保险投保和理赔时,面临法律上的冲突和障碍,从而影响投保人和保险人的利益。为此,笔者对入世后我国保险法的完善,略陈管见,以求教于同仁。

一、关于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所谓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是指保险公司以何种机构来经营保险业务。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对保险业的经营和监管能产生重大影响。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保险法律对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都有特别规定且都进行严格限制,以确保保险业的健康发展。现在除英国、美国等极少数国家和地区外,其余各国均禁止个人经营保险业务,保险经营者必须是法人或组织。一般来说,经营保险业务的法人或组织包括公司制和非公司制两类。公司制包括股份有限公司、有限责任公司和相互保险公司等形式,非公司制包括保险合作组织及其它类型的互助团体。[1](P297)如相互保险社等。其中股份有限公司因其参加人数无限制,资金容易募集,且股东责任有限,十分有利于保险公司经营特点而成为保险公司的主要组织形式。当今世界保险法律几乎大都规定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可以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形式。我国保险法对此也有明文规定,除了几家国有保险公司外,(根据公司法的精神,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并非典型的商事公司,而属于一种国有企业。参见漆多俊《中国公司法立法与实施的经验、问题及完善途径》,载《中南工业大学学报》(社科版),2002年第1期。因此笔者认为保险法作为一部不以所有制为标准来划分公司类别的法律,对国有独资保险公司没有必要进行硬性规定。目前,几家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如中国再保险公司、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等正在进行股份制改革。国有独资保险公司就此也将成为中国乃至世界保险法上的历史。)其余均为股份有限公司。然而,我国保险法却没有明确规定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在WTO成员国中,相互保险公司是普遍存在的保险业特有的公司组织形式。“在各国关于公司的法律中,一般都只认可有限责任公司和股份有限公司是合法的公司组织形式,但是各国的保险法却普遍承认相互保险公司是保险业经营的另一个合法组织形式。”[1](p304)在相互保险公司中,没有真正的股东,经营方式是由投保人先行缴纳相当的资金,用以支付费用和事业资金。而且,在相互保险公司中,只有保单持有人,保单持有人投保以后,同时成为公司的成员,成员在公司的法律地位类似于股份有限公司的股东。相互保险公司经营如有盈余,因无股东分配,完全由成员共享或分别摊还或留作公积金,因此保单持有人投保以后,享有作为被保险人的保险保障权利和享有作为成员对公司资产的所有权和收益权。如在日本保险业法中规定的相互保险公司中,投保人作为法人的成员,以从事相关保险为目的,成员向公司交纳保险费,公司对此进行保险给付的形式从事保险业务,出现盈余时,对成员进行分配。[2](p156)据统计,在日本经营人身保险业务的公司共23家,其中采用相互保险公司的达16家,而采用股份有限公司的仅有7家。[3](p233)在美国,许多最大型的保险公司都是相互保险公司,其承保了约三分之一的财产险业务和责任保险业务以及一半左右的寿险业务。[4](p157)而我国现在没有一家相互保险公司,因此,根据现代保险业的发展趋势以及WTO成员国关于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的立法实践,保险法应明确规定“保险公司可以采用相互保险公司的组织形式”。

二、关于保险的分类

保险应当如何分类也直接影响到保险公司的经营和监管。由于现代保险业已经发展到相当复杂的程度,因此难以通过固定的标准对保险予以严格的划分。(因为有许多保险的命名,是由历史演变而来的,如汽车保险、盗窃保险等。参见陈晓兴主编:《保险法》,法律出版社1999年版,第18页。这些由历史演变而来的保险,产生的条件也是不确定的。因而对其进行分门别类的确困难。)但总体上以保险标的的性质和保险金赔付的性质为依据对保险的立法分类影响最深。[5](p105)以保险标的性质为依据,可将保险分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二类。以保险金额赔付性质分类可将保险分为定额保险(fixed-suminsurance)和补偿保险(indemnityinsurance)。但根据保险业的世贸规则及国际惯例,保险的分类是以两者兼顾作为其标准的。即保险的分类一是要遵循本国保险业习惯、突出别国保险特点,二是要注重与国际保险市场的现行标准相互衔接,以便在保险经营管理、会计核算、信息技术等方面进行比较与借鉴,其中最为重要的还是第二点。因此,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对保险的分类,我国保险法应当将保险的分为寿险和非寿险两类。寿险也就是人寿保险,指保险期间较长,以被保险人生存或死亡为保险事故的保险业务。它包括死亡保险、定期生存保险、两全保险以及年金保险等。非寿险指寿险以外的一切保险业务,包括财产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这种分类有两方面的意义:其一,寿险的保险期间较长(一般为3年或5年以上),保险费和责任准备金的计算规则是以人的生命表、预定利息表、预定费率表等因素为标准的,而非寿险由于其保险期间一般较短(有的只有几个月),保险费率的计算规则是以保险标的损失率等因素为标准来计算的,责任准备金是按保险费收入的一定比例计算的。因而采用这种分类,有利于保险公司的经营和政府的专业化管理。其二,在国外,保险分业经营是针对财产保险和人寿保险而言,即“产寿险”分业经营,而非“产人身险”分业经营,寿险以外的其他人身保险业务,如意外伤害保险、健康保险,是允许产险公司经营的。(在国外,如英国把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称为“第三领域”(交叉的)的保险业务,人寿险公司和财产险公司都可以经营。其他国家如英国、加拿大、法国、德国、日本都有类似的规定。参见编委会:《各国保险法规制度译编》中的相关国家的规定,中国金融出版社1996年9月版)而我国保险法第91条则将保险经营界定为财产保险和人身保险分业经营,因此,一些本来应当可以由财产险公司经营的业务,因其属于人身险业务,而不能经营,无论是从保险理论,还是保险实践,都是不符合国际保险惯例的。如果保险法把保险业务划分为寿险和非寿险,则可以避免这种矛盾。(《保险法》(修正案)拟规定“经营财产保险业务的保险公司经保险监督管理机构核定,可以经营短期健康保险业务和意外伤害保险业务”,应当说,这种规定符合保险的理念和精神以及国际惯例,但却遭到多方人士的反对,笔者不思其解。)

三、关于保险业资金运用及监管

保险业为金融业,与一般的生产型企业不同,它的资金可分为自由资金和他人资金。保险公司通过运用保险资金获取收益,使保险资金保值增值,从而增强保险公司的资金实力以期有更高的偿付能力。世界各国都制定法律法规管制保险业的投资,包括投资范围以及投资的宽严度等。归结起来,有美国等的严格限制主义和英国等的自由公示主义两种。如在美国各州法就保险公司对于公司债券、不动产、放款等各项投资业务均有一定规定,不得稍有逾越,仅在规定范围内自由运用资金。在英国,对于保险业的资金的运用并未有积极的规定,保险业在一定的管制下的自行决定其投资项目范围。保险公司除依法将营业报告书、资产负债表及损益计算书送请工部外,政府对与保险业的经营及资金运用不加任何限制和监督,一无资金运用的详细规定或准则,完全准许保险业以“自律”(self-control)方式,自主经营其业务和运用资金。[6](p150—153)近年来,我国学者对保险业资金运用提出了诸多见解,但一般认为采纳英国的自由公示主义模式,但对于这种自由应达到何种程度没有细究。

我国保险法第104条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限于在银行存款、买卖政府债券、金融债券和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营方式。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显然这条规定同世界其他国家相比是过严。因此有的学者提出,在修正保险法时应全面放开保险公司资金投资渠道,其“开放程度”至少不应低于8年前的《保险法(草案)》(《保险法(草案)》第106条第一款规定:“保险公司的资金运用,除存款外,以下列形式为限:(一)购买有价证券;(二)不动产投资;(三)委托信托公司投资;(四)以保险单作抵押的放款;(五)国务院规定的其他资金运用形式。”),而且应当把“保险公司的资金不得用于设立证券经营机构和向企业投资”的禁止性规定删去。[7](p81)笔者亦认同这种主张,但同时对这种全面放开却深表担忧。对于激进、冒险的“投机”行为,如果没有配套的管理和监督措施,很难使保险公司的投资行为符合安全性、流动性和盈利性原则。“投资”和“投机”不同,前者系借资金稳妥利用获取利润,后者以极大风险牟取暴利。如对资金的运用无适当的规定及监督,业者必已受利益之引诱,从事投机而导致资产亏损。[6](p155)因此,笔者认为,放开保险投资需要同时采取以下措施:其一,设立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即通过专项募集保险公司可运用的保险基金而设立的投资基金公司来管理保险基金。法律在这里的最佳选择是在设计上,应参照现代企业制度中公司治理结构的思想,建立一种保险基金持有人(保险公司)、保险基金管理人和保险托管人三者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专家理财、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治理结构。[8](p5)在这种投资基金管理公司的管理下,使保险资金的运用做到既安全又可靠且能盈利。当然,保险基金管理公司必须接受国家的监督管理,而且应当根据国家立法同保险公司签订详尽的投资管理协议,包括保险公司的投资目标、资产分配和风险控制要求,基金管理公司进行投资决策和操作的权利、信息披露、收费以及托管机构等条款。(关于专业化的基金管理公司的运作模式,请参见《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比较》,载《中国保险报》2001年11月8日。)这里需要保险法设专章专节予以规定,使保险法对保险资金运用的范围和方式在宏观上一步到位,与世界贸易组织成员国的相关法律接轨。

其二,建立资产负债管理评价体系。历史和经验表明,资产负债管理是保证保险公司稳健经营和发展的基础。保险公司投资的首要目标不是追求利益的最大化,而是根据产品和负债的期限,在投资市场上匹配相应的资产并进行分配。根据美国、澳大利亚和香港保险投资的经验,我们应当建立一个综合性的资产负债管理评价体系。其目标就是要通过秩序性的协调资产与负债的关系,调整资产与负债的战略,在风险可行性和界限下达到投资的收益目标。具体而言,就是控制并稳定公司与投资相关的市场份额;提高偿付能力;通过投资回报支持产品的定价等。而且应明确规定资产负债管理评价体系的具体任务,从不同层次(产品、公司、集团)对负债特性进行分析,预测现金流;制定资产负债管路和投资的政策和指导原则;根据投资的限制政策和负债期限实行资产分配。(关于资产负债管理,请参见《保险公司投资管理的国际经验及其比较》,载《中国保险报》2001年12月13日。)这里需要制定行政法规或者行政规章,以同保险法相适应。

四、关于保险合同的无效的原因

同WTO成员国的保险合同的无效制度相比,我国保险合同的无效制度不很完善。(保险合同是合同中的一种,我国合同法第52条所规定的合同无效的五种情形和《合同法》第53条规定的二种免责条款无效的情形,应当是保险合同的无效的原因。在此不予讨论。)特别是保险法对保险合同的无效的原因同WTO成员国的保险法相差很远。WTO成员国的保险立法关于保险合同的无效的原因主要表现在:1.无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保险利益构成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对于保险合同的效力具有基础性评价意义。[5](P140)各国法律都把保险利益作为保险合同生效的条件,投保人或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如英国的《人寿保险法》规定:“人寿保险的投保人与被保险人之间必须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合同无效。”《意大利民法典》规定:“在保险应当开始时,如果被保险人对损害赔偿不存在保险利益,则该损害保险契约无效。”其要求在保险合同开始后,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而我国澳门地区商法典却要求订立保险合同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该法第995条规定:“损害保险合同,如订立时被保险人对损害赔偿无保险利益,则无效。”从以上规定来看,保险利益构成保险合同的效力要件,缺少这个要件,保险合同无效。一般来说,这个要件包括三个内容:其一,投保人必须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否则不能投保;其二,投保人或被保险人须与保险契约有效期间内维持保险利益,否则保险契约失效;其三,保险事故发生时原则上应有保险利益,否则不能提出索赔。[9](P63)然而,我国保险法对此规定不很完善,根据保险法第11条第一款“投保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投保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的,保险合同无效”的规定来看,显然,它只是明确规定投保人投保时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而没有规定被保险人在保险效力期间应当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依保险法理,投保人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应当对保险标的具有保险利益,在保险合同成立后,由于被保险人依照保险合同享有权益,因此,在保险合同的效力期间内,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否则,如果发生损害时,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不具有保险利益,而又获得保险给付,属于民法上的不当得利。而且,否认被保险人对保险标的应当具有保险利益,这也与填补损害的保险理念相背离。因此,有学者认为,出险时,被保险人是否具有保险利益是判断保险合同的效力的最关键的问题。[10](P145)由是观之,我国保险法应当规定,在保险效力期间,如果被保险人对损害赔偿不存在保险利益,则该保险合同无效。

2.危险不存在的保险合同。危险是保险的第一要素。“无危险即无保险”。保险的功能在于保险人通过承保风险,填补投保人或被保险人的损害,如果危险不存在,保险也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所以,对于保险危险已发生或已经消灭的情况,或者危险依一般人的理解不可能发生,也就是说投保人或被保险人根本没有遭受损失的可能,保险合同无效。对此,世界各国保险立法均有明确规定。归纳起来有两种立法例,一种以意大利和我国澳门地区等为典型,规定保险合同只要不存在危险,保险合同就无效。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895条规定:“如果风险从未存在过或者契约缔结前危险已不再存在,则契约无效。”《澳门商法典》第976条第一款规定:“如订立合同时危险已不再存在或保险事故已经发生,保险合同无效。”另一种以日本和我国台湾地区等为典型,赋予当事人以“不知情权”,也就是说,客观上危险已经发生或危险已经不存在,但双方当事人主观上都不知道危险不存在或已经发生,则保险合同仍为有效。如《日本商法典》第642条规定:“在订立保险契约的当时,当事人一方或被保险人已经知道危险(事故)不会发生或已经发生时,该保险契约无效。”我国台湾地区保险法第51条就明确规定:“保险契约订立时,保险的危险已经发生或已消灭者,其契约无效;但为双方当事人所不知者,不在此限。”从上述两种立法例来看,第二种立法例显然有其优点,给予当事人以不知情权,体现了法律的公正。我国大陆地区保险法对此没有明文规定,在修改保险法时应当借鉴第二种立法例加以完善,明定在订立保险合同时,当事人一方或被保险人已经知道危险不会发生或已经发生时,该保险契约无效。

3.恶意复保险的保险合同。复保险又叫重复保险,是指投保人对同一保险标的,同一保险利益,同一保险事故与数个保险人分别订立数个保险合同的行为。从复保险的概念可以看出,在复保险里,一方为“同一投保人,”另一方为“数个保险人”,同一投保人与数个保险人之间,并存着数个保险合同,在危险发生时,分别向数个保险人请求理赔,因此,极为发生道德风险,极有可能产生超额理赔现象。世界各国保险法因此对复保险都有严格的法律规定,都要求投保人应将复保险的有关情况通知各保险人。投保人如果故意不为通知义务,则构成恶意复保险,且各保险合同无效。(但有学者认为,重复保险的成立,应以投保人与数保险人分别订立的数个保险合同同时存在为必要。如果投保人先后与两个以上的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先成立的保险合同不是重复保险,因其合同成立时,尚未成重复保险的状态。投保人事后与其他保险人订立保险合同,故意不将先行订立的保险合同的事实通知后一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后一保险合同应属无效,不是说成立在先的保险合同也属无效。这一结论已经受到多数立法者、法院判决及学说的反对。参见《德国保险合同法》第59条;梁宇贤:《保险法》,台湾瑞兴图书公司1995年2月版,第171页;周玉华:《保险合同法总论》,中国检察出版社2000年10月版,第250页。)台湾保险法第36条规定:“除另有约定外,在复保险情形时,投保人应将他保险人的名称及保险金额通知各保险人。”第37条规定:“要保人故意不为前条之通知或意图正当得利而为复保险者,其契约无效。”

我国保险法未区分复保险的恶意和善意,只是规定,如果出现投保人恶意复保险时,没有履行其如实告知义务而违约,保险人有权解除合同或拒绝赔偿。显然,这种规定是很模糊不清,不甚科学。便于法律的适用,无法同国际上保险立法接轨。我们应当根据投保人签订复保险时的主观心理状态来确定复保险的法律效力。凡是投保人出于恶意,以骗取保险金为目的而订立的保险合同,应归功于无效。

4.恶意超额保险的保险合同

所谓超额保险,就是保险合同所约定的保险金额大于保险价值的保险。当事人在签订保险合同时,保险金额和保险价值总是会出现不一致的情况。保险金额大于保险标的的价值,其超过部分是否有效,各国立法不尽一致。以德国、法国、瑞士等为代表的国家规定,如出于投保人为不法得利之目的,其契约全部无效;否则,超过部分为当然无效。如《德国保险法》第51第第3项规定,若投保人从超额保险中获取不法的金钱利益,保险合同无效。以日本和我国大陆为代表的国家规定,无论投保人出于善意或恶意,保险契约的超过部分无效。如《日本商法》第631条规定,保险金额超过保险合同标的价值时,就其超过部分,保险合同无效。以我国台湾地区为代表规定,如超额保险出于善意所致的,则其超过部分无效。如《台湾保险法》规定:“保险金额超过保险标的价值而有诈欺的情况,除定值保险外,超过价值的部分也应属于无效。”从上面各国立法来看,各有其可采之处,但相较起来,台湾地区保险法甚为完备。超额保险应依当事人对于超额保险的产生是否具有恶意而论其结果。对于善意的超额保险,为防止被保险人正当得利的可能,超过的部分应属于无效。而恶意的超额保险,由于是当事人的诈欺行为所致,因此,我们应当适用民法的“解除合同”立法,赋予保险人损害赔偿请求权和解除合同权。

五、关于保险代位权的适用范围

保险代位权作为一种专业术语,渊源于民法理论中的“代位权”,是代位权在保险领域中的应用。保险代位权是指保险人享有的,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造成保险标的损害而负有赔偿责任的第三人的求偿权的权利。[11](p215)保险代位权是损失补偿原则派生的权利,是以衡平原则,即保险代位权是以避免被保险人超额赔偿不是要剥夺它的财产,而是为了避免他不当得利,不当是因为这个利益是以承保人受损失为基础。[12](p824)在我国保险理论界认为,由于保险代位追偿原则是损失补偿原则派生出来的权利,是对损失补偿原则的补充和完善,所以代位追偿原则与损失补偿原则只适用于各种财产保险,而不适用于人身保险。[5](p311)其原因在于人身保险的标的是无法估价的人的生命和身体机能,因而不存在由于第三者的赔偿而使被保险人或收益人获得额外利益的问题。所以如果发生第三者侵权行为导致人身伤害,被保险人可以获得多方面的赔偿而无需权益转让,保险人也无权代位追偿。[3](p312)在这种理论支撑下,我国保险法把代位追偿权放在财产保险合同中,并且在人身保险合同中明文规定人身保险不适用代位追偿权,于是代位追偿权成了财产保险合同所特有的制度,完全排斥其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的适用。然而,随着现代保险业的发展,国际上新的险种的诞生,这种完全排斥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的适用的立法已经受到挑战,正如英国著名保险法学者克拉克先生指出:“传统的分类还会继续起作用:生命险和事故险一般不视作补偿险。医疗费用保险和失能保险却被认为补偿保险。……如果合同有规定将诉权转让给承保人,那可以说,事故险在这个意义上是允许代位的。”[12](p826)从世界上各个国家的立法来看,代位追偿权并非完全排斥在人身保险合同中的适用之外,其在人身保险中的适用,有两种立法模式,即法定代位权和约定代位权。如《澳门商法典》人身保险的一般规定第1030条规定:“人身保险合同中,保险人做出给付后不得代位取得被保险人因保险事故而生之对第三人之权利。上款之规定不适用于在第三人所造成之意外事故中保险人所承担之医疗及住院开支。”《意大利民法典》的损害保险第1916条第四款关于保险人的代位权规定:“……本条规定亦适用于工伤事故和偶发灾害的保险。”这里,第三人所造成之意外事故保险和工伤事故、偶发灾害的保险是法定可以适用保险代位权的。此外,在当今德国的保险理论和实务中一般认为,保险代位权对于依照损害补偿原则为给付的意外伤害保险或者健康保险具有是有适用价值。[13](p245)对于约定代位权,如《韩国商法》人身保险的通则第729条规定:“保险人不得代位行使因保险事故所致的保险合同人或者保险受益人对第三人的权利。但是,在签订伤害保险合同的情形下,若当事人之间另有约定,保险人可以在不损害被保险人的权利的范围内代位行使该项权利。”在美国部分州对于健康保险和意外伤害保险原则上没有保险代位权的适用,但法院对于当事人扩大适用范围的合同自由采取了更加宽容的态度,因此健康保险或者意外伤害保险合同约定有代位权的,可以适用约定(conventional)代位权,这种做法为美国多数法院认同。[11](p243—244)因此,对于意外伤害保险和健康保险等这些“第三领域”的保险“难为其缺乏损失补偿的功能,不使其适用保险代位权亦缺乏令人信服的理由。”[14](p337)因此,我国保险法对于保险代位权的适用范围的限制应当解除,赋予上述保险合同当事人以约定保险代位权是入世后我国保险法修正的重点。

参考文献

[1]秦道夫,保险法论(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0。

[2]魏华林、王文祥,保险法的世贸规则及国际惯例(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1。

[3]李玉泉,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

[4]孙祁祥,体制转轨时期的中国保险业(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1999。

[5]覃有土,保险法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6]施文森,保险法论文(二)(M)。台湾:三民书局,1974。

[7]马伯寅,入世后我国保险投资的法律困境(A)。金融法苑,2001年第12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8]徐权,论保险资金证券投资的运行模式(J)。保险研究,2000,(11)。

[9]庄咏文,保险法教程(M)。北京:法律出版社,1986。

[10]辛君,减少风险还是增加风险-财产保险的保险利益原则(A)。金融法苑,2000年第11期[C].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11]邹海林,保险代位权研究(A)。民商法论丛(C)。北京:法律出版社,1999。

[12][英]克拉克著,何美欢、吴志攀译。保险合同法(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篇9

大地财产保险股份有限公司是成立于2003年10月的全国性财产保险公司,在初创的4年间,大地财险实现了跨越式发展,保费规模从2004年的15亿元发展到2007年的100亿元,在财险公司中的排名也上升到第5位。

2008年,大地财险的原保费收入为94.24亿元,略有下降。保费下降所反映的其实是大地财险从高速扩张期进入成熟期后进行的战略调整。伴随着这种战略调整,公司信息化建设所面临的主要矛盾也发生了变化,变成了如何提高适应公司运营架构改变的IT能力。围绕这个主要矛盾,大地财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尚勇涛进行了积极探索。

从架构调整做起

大地财险战略转型的重点就是要突出客户服务,以客户为中心,将销售层面、承保理赔层面等能够集中起来的后台支持服务全部集中起来,以提升管控水平,降低经营成本。2008年7月,公司董事会决定正式启用运营中心,这是一个包括电话销售中心、车险作业中心、财务中心等14个职能部门在内的大地保险“大本营”。目前,电话销售中心已经成型,车险理赔和承保中心初具雏形,财务中心还在调研中。

集中运营给IT改造带来了困难,也让IT与业务部门之间的矛盾更加突出。业务部门希望需求提出时,IT部门就已经有成型的产品可以利用; IT部门却认为,只有首先提出准确的需求,IT才能再去实现。

“抱怨没有任何意义,需求本身就是点状的、不连续的、突发性的,我们能做的就是尽量实现系统架构的灵活应对。”尚勇涛说。

在基础架构层面,大地财险使用的是中科软开发的All in one核心业务系统,这个系统的优点是各个功能之间的调用效率非常高,缺点是牵一发要动全身。今年开始,大地财险决定对系统进行基本解耦,切割成不同模块,用一条企业总线连接起来,这样部门模块的调整并不影响整体的系统。此外,针对灵活性弱的现状,引入规则、流程和产品配置三大引擎。目前,规则引擎系统已在全国上线,几个月后,流程引擎也将上线。

然而,问题也接踵而至,最大的问题就是解耦到什么程度才算合适?太细的话,总线将不堪重负; 如果太粗,每个模块内部又成为小的All in one。比如,如果把车险的理赔和承保模块分开,而这两个模块之间又要经常进行数据调用,产生的数据量非常大。目前,大地财险首先把财务、审计、人事等支持系统切割出来,而车险、非车险、人身险等业务模块尚未采取行动。

向IT要效益

不久前,当尚勇涛提出要加强数据库主机的CPU处理能力时,受到了管理层的质疑: 今年的保费增长率已经慢下来了,业务并没有大幅增长,为什么IT的处理量反而增大了呢?殊不知,IT系统承受的压力并未减少。尚勇涛表示:“公司进入成熟期后,对内控需求、精细化管理的需求更高了,系统压力也更大了。”

从过去的一味追求规模,到今天把效益放在第一位,这是中国保险业共同的转变。以前,保险公司追求大量收入保费,以便产生更好的现金流,并在资本市场上得到高额回报,因此对赔付的容忍度比较大。2008年,随着中国股市低迷,投资收益锐减,保险公司被迫开始向承保业务要效益,开始琢磨怎样降低承保带来的亏损。

分析了当前形势和公司发展现状后,大地财险提出了2009年工作总体思路,“以效益为中心,以实现承保利润为目标,切实转变增长方式”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而承保业务实现盈利、切实加强总成本控制,正是今年大地财险公司的中心任务,是硬指标。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占大地财险70%收入的车险业务已经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如今按照新的业务流程,新保一张保单,必须先登录协会的业务平台查询该车辆的历史赔付信息才能进入公司的核保流程。而续保时也需要访问以前的理赔数据库,查看一个人的历史赔付情况,然后再确定这个人的保费。这些都给IT系统带来了更大的处理压力。

大地财险也采取了一些手段,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凭借运营中心的启用和PDA设备的应用,车险的处理流程被大大地简化了。如今,车险的接报案、核损、定损、理赔和核保等环节都实现了集中处理,就连中间的查勘定损环节也更加简单了。应用了PDA设备后,赶到事发现场的定损员可以将现场事故照片无线传输给上海的运营中心,还可以通过PDA访问报价数据库,获得零配件的最新报价,列出事故清单。而在过去,定损员根本无法实现现场报价。

去年年底,大地财险做了一个为期一年半的IT规划,大地财险在架构层面有三大任务: 一是基本实现系统解耦; 二是建设规则、流程和产品配置三大引擎; 三是建设IT系统的对外接口,包括与保监会、中介机构的接口。

在应用层面,大地财险的目标是: 一是以客户信息系统为基础,对销售和理赔流程进行改造,关注客户的留存率; 二是建设新一代电话销售系统,变过去只支持车险为实现车险、人身险和其他财险的交叉销售; 三是整合后援中心,将车险的承保与核赔、财务等分别整合起来; 第四,建设中介管理系统,实现对中介机构的分类管理、手续管理。此外,建设电子商务平台,宣传公司品牌,促进产品销售。

IT与业务融合

尚勇涛是今年年初上任的IT部门总经理,在他身上,IT与业务的融合体现得非常明显。他是南开大学毕业的计算机硕士,从2000年开始一直在保险公司业务部门工作,在今年兼任大地财险信息技术部总经理之前,他在大地财产车险部当了5年的总经理。

尚勇涛一人身兼IT与车险部总经理两职,这种结合反而有助于化解IT与业务部门的矛盾。当别的IT负责人抱怨业务部门提出的需求不够准确、总是在变化时,他却能够从业务部门的角度想问题,认为IT与业务并不是非此即彼的,IT部门与业务部门之间应该停止互相抱怨,IT部门可以主动做一些事情,尽可能了解国际上其他财险公司的IT建设经验,将最新的技术通过讲座形式介绍给业务部门,比如PDA、电子文档处理技术等,以挖掘业务部门潜在的需求。

篇10

关于再保险人有无代位求偿权,学界历来存在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保险人可以行使代位权。此观点认为,再保险性质上属于责任保险,就再保险人与原保险人的关系而言,再保险人为责任保险的保险人,而原保险人为被保险人。依照《保险法》所规定代位行使的条件考察,原保险人于赔偿被保险人的损失后,再保险人取得代位求偿权。[3]另一种观点认为再保险人无代位求偿权。此种观点主张,基于再保险的特殊性,再保险人代位权的行使,应由原保险人为之,即原保险人以自己名义代位请求全部赔偿金额,并将追偿所得摊还给再保险人。因为原保险人为分散危险的需求,可能依照各种方式安排再保险合同,再保险人可能散布世界各地且人数众多。对再保险人而言,再分别行使代位权,事实上不可能,也不经济;对应负责的人(如侵权行为的加害人)而言,则会因再保险人形式代位权而疲于奔命。为求再保险人的方便,并免第三人应诉之累,代位权的行使权人应限原保险人得为之。至于求偿所得,再由原保险人因自己及各再保险人应负责的部分分摊。[4]

要对再保险合同有无代位求偿权进行定位,先得对再保险合同的性质进行分析。笔者赞同再保险合同的性质为责任保险合同说,这也是学界的通说。所谓责任保险合同,是指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依法应承担的民事赔偿责任,并在受赔偿的请求时,保险人应负赔偿责任。责任保险合同以被保险人对第三人应负的民事赔偿责任作为保险标的,是当被保险人造成第三人财产损失或人身伤亡而依法负民事赔偿责任并受该第三人追偿时,由保险人承担这种民事赔偿责任的一种合同。其目的是实现法律责任的转嫁。被保险人将共同承担的法律责任转嫁给了保险人。这种法律责任转嫁的目的,既为维护被保险人自身的利益,避免因承担巨额的赔款责任而陷于困境,又为保障受害的第三人的利益,使其能够获得足够的赔偿。

在理解了再保险合同的性质后来看这两种观点,似乎并不矛盾。第一种观点在逻辑上没有不妥的地方。第二种观点否定再保险人代位求偿权的理由是由再保险人行使该权利可能不便于操作和效率低下。这种分析方法在逻辑上有错误,先假定再保险人存在代位求偿权,而再保险人行使代位求偿权将导致诉讼成本过高,而否定在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因此作者认为再保险人具有代位求偿权更符合逻辑,但如果由再保险人来行使代位求偿权的话,确实可能不经济,也不便于操作,所以应该用其他方法来解决。

我国《保险法》第44条第1款规定:“因第三者对保险标的的损害而造成保险事故的,保险人自向被保险人赔偿保险金之日起,在赔偿金额范围内代位行使被保险人对第三者请求赔偿的权利。”从法条的字面意思来理解,该条款没有赋予再保险人代位求偿权。但是按照保险法的原理来推论,既然再保险合同是一种责任保险合同,那么在这个合同当中的被保险人为原保险人,而保险人为再保险人。从这个角度来理解,在保险人就可以按照《保险法》第44条的规定行使代位求偿权。

诚然,如有的学者所认为的一样,再保险人享有代位求偿权的确可能不经济,但再保险人享有代位求偿权在某些情况下是有价值的,如当原保险人怠于行使自己的追偿权时,如果不赋予再保险人以追偿权,那么再保险人的合法权益可能受到侵害。有学者主张原保险人怠于行使其代位求偿权时,再保险人可依据民法和合同法的相关规定,直接向责任方行使代位权。但此代位权绝不等同于“代位求偿权”;再保险人也可向法院提讼,向原保险人主张权利。[5]但责任保险的保险金的给付方式有两种形式:一是保险人向被保险人支付,但有一限制,即必须在被保险人已向第三者支付赔偿金后,以免发生被保险人取得保险后不向第三者赔偿的情况;二是保险人得到被保险人的通知后,直接向第三者支付保险金。保险人在支付保险金后,在被保险人对其他人有损害赔偿请求权的情况下,保险人可以在其支付赔偿金的限度内行使保险代位权。从责任保险的保险金给付方式上我们也可以看出,责任保险合同的保险人在履行赔偿义务后,对造成损害的其他责任人有保险代位权。而再保险合同是责任保险合同,因此再保险合同的再保险人有代位求偿权。

认为再保险合同具有独立性,因而再保险合同不具有代位求偿权的观点实际上是没有把再保险合同看作责任保险合同。讨论的前提不同,因此得出的结论不同。不过,由再保险人形使代位求偿权,的确可能导致不经济的情况发生。国际上的习惯做法是再保险人代位权皆由保险人行使,并将追偿所得摊回再保险人。[6]笔者认为出了这种方法之外,我国还可以规定约定代位制度,这样再保险人和原保险人可以约定再保险人是否享有代位求偿权,如果约定享有,那么再保险人就可以行使代位求偿权,反之则不享有。限制的目的并不是否认再保险人的代位求偿权,而是为了促进效率,这样是符合商事法的立法精神的。

注释:

[1]李玉泉:保险法[M].北京:法律出版社。1997.102。

[2]再保险的性质有原保险合同说和责任保险合同说之分。前者认为再保险合同继承原保险合同而来,两者并无二致。但就再保险合同制度本身的特点来看,作者更倾向于责任保险说。

[3]陈继尧:再保险论-当前趋势与型态研究。台湾三民书局。1993.34。

[4][日]田边康平:保险契约法台湾财团法人保险事业发展中心出版社。1993.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