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象服务典型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气象服务典型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气象服务典型案例

篇1

[关键词]:气象服务;预期收益;评估与分析

一、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概述

1、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的重要性

近些年来,我国的气象变化越来越频繁,一些极端的气象现象的发生影响了人民的生活和生产,所以气象服务经济建设、社会生活的关系日益紧密,气象服务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气象服务具有为人民生活和经济建设提供各种气象信息的公益属性以外,还具有经济的属性,即气象服务可以通过一定的投入获得一定的收益,所以必须用一定的方法对气象服务预期的收益进行评估,以考虑其经济投入,为气象部门决策提供一定的依据。

2、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的分类和内容

气象服务预期效益的可以多种分类,按照空间分为宏观效益和微观效益,按照受益对象来分公众气象服务效益、决策气象服务效益和专用气象服务效益。目前在我国比较经常使用的是公众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和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评估。

公众气象服务的效益主要是经济、社会、生态效益三个方面,多元性、层次性、整体性和正面性的特点,主要是公众气象服务的各种现状、公众对气象服务有什么样的需求,包含什么样新的需求、公众获取气象服务的行为习惯及来源渠道并在此基础上析了公众对气象服务评价,包括气象信息准确率评价、气象服务及时性评价以及气象服务的总体满意度。

行业气象服务总效益是指国民经济行业组织应用气象服务产品获得各种效用的总和,主要内容是行业气象服务贡献率、行业气象服务效益值、行业对气象服务的敏感度、需求度、满意度等评价,具有不确定性、难以度量性、多因素性和难归属性的特点。本文的对两种气象服务的预期收益进行分析。

重大灾害性天气评估的对象主要是对某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进行评估,投入比较大,偶然性比较强,评估指标主要包括对该次重大灾害性天气过程的预报是否准确、预报及时性指标、气象服务覆盖率指标、政府部门对气象信息的反馈指标、决策部门响应指标、社会采取措施指标,气象服务效果指标,具有偶然性和不易控制性的特点,所以其投入不一定能够看到效果。本文主要对上述前两种进行分析说明。

二、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思路与方法

1、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思路

根据气象预期服务的评估工作内容和特点,可以知道是一项复杂、困难和难以量化的工作,其要收集的数据量大,加工处理困难,因此要评估好气象服务的预期效益必须建立好的评估思路,使用合理的评估方法。

评估思路上,总体上要不易量化的进行定性评估,对易量化的进行定量评估。两种气象服务效益评估要从阶段性、临时性的项目服务到规范化、常态化、人性化的思路进行。工作思路上要注意以下几点:

首先建设好国家效益评估体系和标准,形成专门和专业的机构负责效益评估的规范化管理,包括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评价指标、行业气象服务成本效益计算标准、有序的和全面的多行业的气象服务效益值,还要建立好评估方法、评价标准、数据存储、调查问卷、资料获取、质量控制、计算分析等技术进行规范和国家级和省级效益评估的组织结构、人才设施、业务流程。

其次为便于开展效益评估研究、连年效益评估值的比较以及国际化的比对研究要建立效益评估规范化业务流程和可操作性强、交互性好的效益评估业务系统,完善的效益评估数据库;建立跨年度、跨行业、跨区域的公众、行业、决策、防灾减灾气象服务效益评估数据库,形成连贯的、可比的效益评估数据。在以上的基础要,要注意利用历史数据对效益评估方法模型、方案进行修订和优化实现对规律的控制和把握。要将用户的参与同专业分析结合实现资源共享和信息反馈,真正建立起来动态和连续的效益评估。

再次要避免气象部门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的问题,使用多部门多渠道联合的工作方式和借鉴其他领域的公共方式,拓展多种多样化的用户调查方式和渠道。要加强同其他部门和跨国之间的合作,把评估工作和资料使用做细做好,实现资源的共享。

最后要针对典型案例库要建立基于网络的重大灾害天气气象服务效益评估系统,收集正在发生的灾害性天气平台各项评估指标,及时进行灾后气象服务效益评估。同时,评估指标可以作为案例库的一部分内容被收集、存档,形成典型案例,进人历史案例库为以后工作提供借鉴。

2、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方法

气象服务的预期效益评估方法没有形成一种国际上公认的评价方法和评估模式。本文在研究以往的文献的基础上,针对公众气象服务的效益的方法主要有公众气象服务满意度的评估、气象服务的支付意愿法、平衡计分卡法、影子价格法等权变评价法,对行业气象效益评价方法主要使用了生产效应法、贝叶斯决策理论模型、成果参照法,德菲尔法。

三、气象服务预期效益评估与分析具体实施

针对公共气象服务预期效益的评估,比较简单,在明确调查的目标和调查内容之后,首先要制作调查问卷,之后对问卷进行发放,回收问卷之后对调查问卷的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即可得出相关的数据。

而行业气象服务预期效益的调查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在使用传统的德菲尔法的过程中要对一下几个方面进行分析:第一,根据地区的差异性或者按照行政区域进行划分后,选取10名以上的内部气象服务专家以气象服务敏感度和效用大小进行评定;第二,依据组织和运营方式的普遍性、产品和产值的主导性、单位规模和稳定度的代表性进行选取根据评定结果选取敏感性行业中典型企业采用剂量—反应分析进行气象服务作用及效用的个例调查分析得出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第三,获得了典型企业的气象服务贡献率后,对典型企业的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适当的调整,设计出5个档次供专家进行评价。聘请专家采用权变分析对行业气象服务效益贡献率进行分析。最后根据上述的结果在加上国家统计局的GDP就可以得出结论。

参考文献:

[1] 张钛仁.气象现代化效益评价方法探讨及评估[J].成都气象学院学报, 1997年第1期.

篇2

中图分类号:V321.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44(2016)30-0233-02

2015年4月15日,GCR6487执行呼和浩特―海拉尔航班任务,进入塔台区域联系塔台,塔台管制员指挥航班正常进近下降;09:18管制员向机组按照气象观测员提供数据通报机组27#跑道方向有扬沙,能见度7公里,并提示注意决断高度。塔台管制员指挥GCR6487通场,09:46安全落地。

2016年5月10日,DKH1237航班执行通辽―海拉尔航班任务,12:14与海拉尔塔台建立联系,12:25塔台管制员向机组通报27#跑道RVR275m,VIS8000km,低于降落标准,机组决定返航。

民航呼伦贝尔空管站气象台,不做跑道视程(RVR)的预报,而对航空公司而言,如果机场有RVR,飞机运行时,实际影响运行的主要还是RVR。通常来说,RVR的标准会低于能见度的标准,例如国内I类盲降标准,VIS标准是800m,RVR标准是550m。

1相关定义

能见度(VIS):主导能见度,观测到的、达到或超过四周或机场地面一半的范围所具有的最大能见度值。这些区域可以是连续的,也可以是不连续的。

跑道视程(RVR):在跑道中线,航空器上的飞行员能看到跑道面上的标志或中线灯的距离。

MOR:即大气光学透明度,2700k白炽灯衰减至5%所通过的距离,用透射因子T或消光系数δ表示,由大气透射仪或前向散射仪测量。

RVR的计算:

白天使用柯西米德定律:(ε=TR/B),

夜间使用阿拉德定律:(Eτ=I・TR/B/R2)。

其中R为跑道视程,T为大气透明度,B为基线长度,Eτ为照度阈值,与背景的亮度有关;I为跑道灯光强度,通常设3,4,5级,对应的跑道灯光强度为500,2500和10000坎德拉(cd);ε为视觉对比感阈,通常视力正常的人,白天约为0.02,对于航空来说,为了安全起见,采取的数值稍高,为0.05.因此RVR是一个估算值,而且气象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显示终端显示的RVR是个比较保守的数值,它往往比实际数值要小。RVR与VIS是2个不同概念的能见距离,两者存在差异,不能用RVR来代替VIS。

2机场地理位置和自然环境

2.1周围环境简要概述

呼伦贝尔机场地处于大兴安岭西麓的呼伦贝尔大草原,位于海拉尔区东南高地上,西部、北部有小山包,东北部有高度为900m以上的山,东南部临近庄稼地;机场地势平坦,地形空旷。所以大风扬沙天气,造成跑道两端跑道视程(RVR)差异较大。

2.2气候特点

机场多西南、西北风,以西北风为主,春秋两季多大风,最大风速达到25m/s,出现在2011年5月8日。由于机场四周地势平坦,附近有耕地,加上草原有地表,为春秋两季的扬沙,沙暴天气提供充足的沙源。机场低能见度主要由雾、烟、扬沙、沙暴、降雪等引起。春季在蒙古气旋或河套气旋的影响下,常常带来大风、浮尘、扬沙天气,致使能见度迅速下降到5千米或以下。春季大风的日数占全年大风日数的55%。

3典型案例分析

3.1案例一

进入春季以来,呼伦贝尔空管站气象观测员和塔台管制员多次发现,在无特殊天气现象的情况下,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和09号跑道视程、气象光学能见度数值差异较大的现象。

4月14日17:10(北京时,下同),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持续下降,最低时达到250米。期间自动观测系统09号跑道MOR保持在3500米左右。

4月14日18:55,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500米。期间09号跑道MOR值为2700米左右。

4月15日8:37,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500米,持续下降。期间09号跑道MOR值为3500米左右。

4月15日10:02,自动观测系统27号跑道MOR值300米,10:16分后数值上升。期间09号跑道MOR值为3700米。

原因分析及影响:

经设备维护人员检查,发现自动气象观测系统工作正常,数值反应准确。导致数值差异的原因是,27方向RVR设备离农田较近,农田附近扬沙,影响机场局部运行环境所致。

自动气象观测系统RVR变化会造成机场起降标准的改变,对管制运行和航空器起降影响较大,尤其是RVR数据处于临界范围时影响尤其突出。

3.2案例二

2016年5月10日13:30-15:00(北京时)27号跑道端和09号跑道端RVR变化如下:

5月10日13:30-15:00(北京时)跑道两端风向均在180度到210度之间变化时,09号跑道端RVR无明显变化,27号跑道端RVR受扬沙影响变化较大且明显。

4 结论

机场配备安装了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观测数据的取值有明确的规范,观测员在工作中必须严格执行“机场气象台、机场气象站应当结合本机鲈诵星榭鲅《ㄑ嘏艿腊沧暗淖远气象站所在的位置为基准观测点,用于观测代表机场综合天气状况的气象要素,其观测到的除云、能见度、跑道视程、天气现象以外的数据用于电码格式的机场天气报告和机场天气资料统计。”以及“应当采用RVR测量设备对距机场跑道面约为2.5米高度上的RVR进行观测。”的规定,即天气现象、主导能见度的观测按照“在观测平台或观测场以人工目测方式进行,器测数值可以作为目测的参考”等规定进行人工观测。

在前期天气稳定,如果某一个方向的自动气象观测系统设备数据出现突变,观测员就应该根据当时和先前的天气条件分析判断是否是大风扬沙所致,并持续观察。观测员利用自动气象观测系统提供的信息,及时加以观测判定,准确地报告大风扬沙这一天气现象并提醒塔台注意RVR的变化。

5 存在的问题

根据《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管理办法》(CCAR-116-R1)禁止下列危害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1)进行危害民用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的取土、开垦、焚烧、放牧等活动;2)其他危害航空气象探测环境的行为。

6结束语

随着航班量的日益增大,对地面观测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我们必须熟练掌握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观测方法和原理,更好、更准确科学地利用和分析判定自动气象观测系统的探测数据,不断提升观测服务质量,为保证飞行安全提供及时准确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民用航空气象地面观测规范.中国民用航空局空管行业管理办公室.

[2]气象观测分册.民航华北局.

篇3

遥感影像数据预处理主要包括对遥感影像的几何精纠正、遥感影像的镶嵌、遥感影像的配准以及规划专题图和遥感影像的匹配。建筑基础数据主要包括建筑物的坐标、围保、类型等基础数据,主要通过人工统计及其他系统导入的方式获取;建筑能耗数据通过建立在建筑用能体系内的实时能耗采集系统,对建筑的分类分项能耗进行实时采集,并通过网络传输至数据中心。汇总了遥感影像数据和建筑能耗及基础数据后,根据建筑监管业务的不同需要,按照不同的数据颗粒度,对建筑进行建模,并建立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模型数据库。在建筑节能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根据节能及舒适度特征量化描述的集合,并从数据指标体系中选取适当的数据指标进行组合,对建筑的节能数据指标体系定量评价,判断建筑综合能效水平的高低,数据分析与挖掘的结果主要包括:①建筑围保与空调能耗的评估;②城市建筑屋顶可再生能源现状的潜力评估;③城市热岛与城市建筑能耗关联分析;④城市建筑能耗密度分析;⑤城市建筑能耗趋势预测。节能监察大队在数据分析的基础上,对管辖区域内的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现状进行评估,并对节能工作效果进行监察。建筑节能主管部门通过监测数据和分析结果,了解建筑节能工作开展的薄弱环节和工作重点,并以监测数据为依据,制定下一阶段的节能政策。

监测对象

监测对象主要包括空间信息数据、建筑动态信息数据、建筑静态信息数据3种。空间信息数据主要包括遥感数据和地理信息数据。建筑动态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建筑能耗数据和建筑环境气象数据。建筑静态信息数据主要包含建筑物围保系统信息和房地产信息。而监测要素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1遥感数据热红外遥感影像主要包括地表温度反演和热岛效应反演要素。地表温度反演和热岛效应反演可通过单一热红外通道方法、分裂窗方法、基于MODIS探测仪的白天/夜间MODISLST方法实现。

2建筑能耗主要检测以下要素:(1)建筑围保与空调能耗评估是指通过分析空调冷热负荷所消耗的能量与建筑围保系统的关系,改善建筑围保系统降低空调能耗。(2)可再生能源利用现状及开发潜力评估是指通过对城市建筑物屋顶的光伏、光热、空气源热泵等可再生能源分布的现状普查、分布情况及潜力评估,结合高分遥感技术,对建筑屋顶进行分类识别,筛选出可利用可再生能源的建筑,便于未来开发利用。(3)城市热岛与城市建筑能耗关联分析是指利用分辨率较低的红外遥感图,结合建筑的耗能热岛的分布情况,分析出典型季节和典型时间段(白天、黑夜、冬季、夏季)城市能耗的高密度点与温度高点的关系。(4)城市建筑能耗密度分析是指通过分析城市建筑能耗密度图(白天、夜间)、总能耗/建筑面积、总能耗/占地面积之间的关系,总结出典型城市建筑的能耗密度。(5)城市建筑能耗趋势预测是指通过分析各类建筑的典型建筑能耗,利用地面的房产信息,对建筑物分布做类别区划,通过计算每类建筑的用能特点和面积,计算整个城市的用能情况,对城市未来的能耗趋势做出预测。(6)地表温度反演要素:利用热红外遥感波段数据,采用热红外辐射传输模型反演得到地表温度,具体应用时可根据遥感热红外波段的设置采用单窗或分裂窗算法进行地表温度反演。(7)城市热岛要素:利用地表温度遥感反演数据,分析比较得出城市冷热源分布情况,根据冷然源分布确认城市热岛要素信息。(8)城市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要素:利用高分遥感数据,采用面向对象的分类技术,实现建筑物与周边环境要素的空间分布要素信息。

监测数据获取

监测数据的获取应遵循真实性、准确性、时效性、连续性、保密性等原则。(1)真实性原则:监测数据的获取必须遵循客观、真实的工作原则,实行现场、实点、准确采集、填报和集成。(2)准确性原则:数据的准确性主要包括数值的准确性、采集时间的准确性、计量单位的准确性。为确保监测数据的准确性,必须对获取的数据进行审核。(3)时效性原则:监测数据要按照规定的获取周期及时采集、及时审核、快速传输,及时反映建筑能耗和绿色建筑发展趋势,发挥其分析预测效能。(4)连续性原则:一定时期内获取的同一城市的监测数据保证前后连贯,具有相对稳定性和前后可比性,从而保证预测分析的科学性、有效性。(5)保密性原则:通过合法监控、管理监控和技术监控,对获取的监测数据进行保护,保证数据在外界非法侵入和使用、被故意/无意地改造或破坏、被故意或无意地泄漏以及盗窃的情况下得到保护。

可用于建筑能耗监测的遥感数据主要有热红外波段数据和可见光高分数据,包含3种数据类型:BSQ(bandsequential)格式、BIP(bandinterleavedbypix-el)格式、BIL(bandinterleavedline)格式。

(1)建筑动态信息数据。建筑动态信息数据主要包括建筑分项实时能耗数据和建筑环境气象数据。建筑分项实时能耗数据是指能量在建筑内主要用于采暖、供冷、供生活热水,以及风机、炊事设备、照明设备、家电/办公设备、电梯、机房设备、建筑内服务设备和其他特殊功能设备等消耗。建筑环境气象数据是指中国建筑热环境气象数据集中用于热环境分析的地面气候资料,主要包括气温、相对湿度、地面温度、风向风速、日照时数等参数。

(2)建筑静态信息数据。建筑静态信息数据主要包括房地产信息、围保系统信息、空调设备信息、可再生能源系统信息、空间地理信息。房地产信息是指建筑物的类别、用途、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等数据;围保系统信息是指建筑物围保系统的结构、围保材料类别等;空调设备信息是指空调的类型、功率等;可再生能源系统信息是指太阳能光热、太阳能光电、空气源热泵等系统的信息;空间地理信息是指与建筑物空间地理分布有关的信息,表示地表建筑体及环境固有的数量、质量、分布特征、联系和规律。(3)热红外遥感数据。地表物体的温度一般在±40℃之间,平均环境温度为27℃,其辐射峰值位于8~14μm。因此,热红外波段的大气窗口可选为8~14μm之间的波段。(4)高分遥感数据。要能够实现城市建筑物的提取,高分遥感数据的空间分辨率要求达到米级或亚米级要求,波段要求在可见光波段范围内。

监测数据处理与加工

专题数据源有可见光波段高分遥感数据、热红外波段遥感数据、NDVI求取相关波段数据3种。专题数据的基本内容包括建筑物与周边环境分布专题产品、城市冷热源分布专题产品、城市热岛分布专题产品。专题数据算法模型包括面向对象信息提取算法与技术、大气纠正模型、地表反射率算法、地表温度反演单窗算法。对于加工完的数据产品可以分成建筑物与周边环境信息原始矢量产品、地表温度数据两类。#p#分页标题#e#

1影像数据处理辐射纠正:针对选用的遥感数据,采用专业团队提供的定标常数,对遥感数据进行辐射定标。几何纠正:通过计算机或人工目视解译的方式寻找影像地面控制点,采用多项式纠正的模型对遥感数据进行几何纠正,纠正误差要满足0.5个像元误差要求。

2业务数据处理(见表1)

3专题产品成果建筑数据和遥感数据的融合关联,形成遥感应用的专题信息产品。

监测数据建库与管理

1数据建库将所采集或收集到的各类数据、文本、图片等数据,按照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案例数据库进行分类,并根据各类数据库的不同特点进行组织和管理,满足海量数据存储、关联、分析、挖掘和可视化的要求。数据内容具体包括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服务数据库、模型数据库、案例数据库。

1.1基础数据库主要包括:城市基本信息、建筑基本信息、建筑设计和验收数据、建筑用能特征信息、城市地理空间数据、城市其他共享数据、其他基础数据。

1.2业务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主要包括:能耗统计数据、能耗实时监测数据、室内监测数据、红外遥感数据、气象实时监测数据、其他业务数据。

1.3服务数据库以基础数据库、业务数据库为来源,构建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仓库;利用统计模型、分析模型、计算模型等,建立数据集市,满足各层面应用需求,表现形式为图、表、分析报告等。主要包括:统计数据、分析计算数据、分析预测数据、辅助决策数据、其他服务数据。

1.4模型数据库实现设计模型和运行模型数据的集中存储,主要包括:统计模型、设计模型、运行模型、其他模型数据。

1.5案例数据库根据各星级绿色建筑案例、可再生能源在建筑中应用项目案例以及其他相关案例的数据特点和检索需要,建立案例的元数据库,实现所有案例的存储和查询检索。主要包括绿色建筑案例的评价、设计、材料、施工建造等方面的数据。

2数据管理数据管理是指基于建筑节能与绿色建筑数据的海量性、多样性、保密性等要求以及用户群等因素,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管理,主要包括海量数据的分类入库、数据共享等级划分、用户分级分类、数据共享方式和数据共享措施等。进行数据管理的方式主要有:(1)建立规范化的数据共享与交换管理机制,保证共享与交换。(2)以数据安全为重点,统一规划,建立信息安全认证体系、运行环境的安全保障系统和功能完备的容灾备份系统,确保数据中心的物理安全、网络安全、系统安全和数据安全。

监测结果应用

篇4

关键词:应急管理系统;气象;信息平台;构建

中图分类号:Q938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从实践来看,应急管理系统是一个集合体,它主要是由突发事件形成过程中所产生的突发事件预防、恢复以及处理等过程中的信息共同构成。就信息来源而言,可将其分成内生与外生信息, 其中前者主要是指危机自身的相关信息,比如危机征兆、爆发标志以及影响数据等;而后者则主要是指危机管理实践中的主体形成信息,比如法律法规、预案、调查与预警报告以及命令通告和总结报告等事项。

1、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目标

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建设是加强应急管理的重要基础工作,同时对建立健全功能齐全、统一指挥以及反应灵敏高效的应急管理机制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实践来看,当前国家气象局已对建设气象局气象应急平台项目做出了很大的投入,同时在防御、处置各类气象灾害过程中事故中, 能够充分发挥应急值守与信息汇总协调的有效作用,从而为全面建设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创造了基础和条件。但需要注意的一个事实是在当前的省级及以下气象应急信息平台建设过程中, 各区、市气象局存在着不平衡,、缺乏统筹规划等现象,因此应用功能有待进一步完善;同时还要注意加强该地区的信息资源优化与整合,尤其是要注意实现公共事件现场与气象应急系统之前的数据信息正确传输与反馈。

2、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作用

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可实现突发性事件信息的及时接报与处理,并对相关气象事件进行跟踪与反馈,从而实现应急值守工作的规范化与科学化。通过这一平台,可是各县、区气象局统一模式,在事发后的两个小时之内, 即可向市级气象局报送事件信息;市气象局也可在事发后的两个小时之内, 通过该平台向省一级的气象局报送事件信息,并向相关单位和部门进行通报,同时向国家气象局进行信息报送。通过该平台可形成一个高效、快捷的信息报送系统,对于及时应当各类气象重大公共事件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同时,气象公共事件发生以后,可以及时地报送相关监测、预报、预警以及服务信息,再结合该事件的实际进展状况,对事件进行控制和评估。实践中,利用该平台可建设数据库,即存贮突事件接报、预警、监测监控等信息,同时还可以对相关的预案进行存储,存贮资源信息、人口、危险源以及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实际发展状况,存贮相关的法律法规、专业知识、专家经验以及典型案例等。

3、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内容

从当前省级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整体框架来看,主要呈现出多级、两维和一主线的结构形式。其中,多级主要是指国家、省以及地市、县级,;两维主要是指地方政府与气象管理部门;一主线主要是指基于气象应急平台, 实现以横向到边与纵向到底的现代化应急管理策略。从实践来看,该平台可有效满足应急值班之需求, 完成应急预案的职能要求,并保持24小时的无故障联络。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具体内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图片新闻、重大突发性气象事件的信息(其中主要包括各省、区以及市内发生的各类重大突发性公共事件信息);同时还包括预警预报产品、应急管理工作的实时动态(其中主要包括气象信息应急管理工作中的相关信息以及地方动态信息等);除以上内容外,还应当包括监测评价产品、公告栏、气象灾害发生时的各类预警信号、应急相关的专题信、国家与气象部门应当气象事件的各类应急管理法规、预案等;同时,还包括该气象事件应对的评估总结,其中主要指对各类重大气象灾害、突发事件所进行的应急保障总结与经典案例分析。加强科普信息宣传, 宣传如何预防气象灾害、如何避险与自救、互救,尽可能地将减灾的影响降到最低, 同时还要增强广大群众的危机意识与社会责任感。实践中,可通过手机短信的形式,手工各类紧急气象灾害预警信息及相关通告,将应急管理系统值班室的电话号码提供给个单位,公布于众,增加查询功能,并在过程中加大对信息的和管理力度,尤其是后台管理。

4、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技术

首先,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应当坚持一下几个方面的原则和要求。第一,统筹规划与分级管理。由于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建设过程中会涉及到各地区的气象局, 因此应当统筹规划,对其进行总体设计。同时,还要严格按照标准规范加强建设和规划,从而实现业务与技术支撑的协调发展。第二,立足实际,因地制宜。各地区气象局应根据实际情况,坚持节约之原则, 加强重点建设和高效实用, 以免出现重复建设等现象。同时要不断整合自身资源,加强电子政务系统建设,从而实现气象应急管理平台的资源与信息共享。第三,注重内容实效。实践中应加强对应急平台及相关系统的硬件设施建设,重视相关技术的应用开发与信息源共享, 以保证气象信息管理平台的实用性。

其次,加强计算机网络系统的建设,为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建设提供有效的技术支撑。通信网络建设,充分利用现代宽带通信网及互联网,特别是电信部门有线与无线通信系统, 承载有 /无线的语音、视频、数据等信息。对不同机构的通信手段进行统一整合,安装必要的安全保障设备, 从而为应急用户提供一个相对比较统一信息管理平台,实现语音、图像以及相关数据信息的实时传输;异地容灾备份系统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本地气象灾难发生时由异地设备提供容灾恢复业务, 并建立容灾备份系统。实践中我们可以看到,若无容灾备份系统, 则任何一环出现故障, 都可能会造成业务难以正常进行,甚至导致数据大量丢失。

结语:总而言之,气象应急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关系着人民的生命与财产安全, 对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推进现代化建设以及保持社会稳定和谐,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玖长 赵定涛.基于元搜索引擎的危机信息监控系统的研究与实现[J]..管理科学,2005(05).

篇5

另外,为适应当代社会对创新型人才的需求,还应着重培养学生研究大气现象和物理过程及应用气象学理论为农林业生产服务的能力。近年来,笔者在以往的基础上又进一步做了以下的探索和实践。

1趣味教学法

前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于兴趣”[1]。兴趣是学习动机中最活泼、最积极的因素,也是学习的源动力之一。马斯洛的层次理论也指出:满足个体的基本需要,有助于更高层次的需要的激发。兴趣是学生的内在动机,只有在具有内在动机的情况下学习,学生才能在学习活动过程中或学习活动结束时获得快乐和报偿,从而使其他方面的需要也获得满足。趣味教学法的运用可以适时地激发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将社会外部需求转化为个体内部需要,形成持久的、积极的学习动力系统。因此精心选择一些与教学内容相关又有趣的内容,如引入古诗、谚语、歌谣及历史典故、事例等,不仅可活跃课堂气氛,使课堂教学充满情趣,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掌握所学知识,并且还可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学以致用,开阔思维,增强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1古诗

成功的课堂教学离不开生动形象的课堂语言。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所讲内容选择较为贴切的古诗融入其中,不仅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可以让学生享受课堂语言美、诗境美,提高文学修养,陶冶情操。如在讲到“气温的垂直分布”时引入白居易的“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正好可印证对流层气温随高度而递减的基本特征,因为桃花的开放与气温的高低有关。再如,用王之焕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可帮助学生了解我国西北地区是无法受到季风影响的:玉门关地处贺兰山以西,而我国大部分地区降水主要是由来自太平洋的夏季风带来的,夏季风跨越两道大的山脉屏障,经过长途跋涉后至此已成强弩之末(“春风不度玉门关”),因此西羌一带降水稀少,多是戈壁沙漠,使杨柳无法安家[2]。还有“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则是江淮静止锋所致梅雨天气的生动写照。

1.2谚语歌谣

为帮助学生识别云及了解其对天气的指示意义,在教学中如果配以云图再加上一些谚语,就可使教学效果明显提高:如“瓦块云(高积云),晒煞人”;“鱼鳞天(卷积云),不雨也风颠”;“天上灰布悬(雨层云),雨丝定连绵”;“日晕三更雨,月晕午时风”等。在讲物候与节气时适时引入廿四节气歌谣和谚语(如“谷雨前,好种棉”),既可让学生容易记住各节气名称,了解一年四季中月、露、风、云、花、鸟推移变迁的过程,也懂得了“不违农时”、科学生产的道理。抽象深奥的物候学知识,用生动的形式展现,学生容易对其产生兴趣,也符合人们由表及里认识事物的过程。

1.3历史典故事例

三国演义中的“火烧赤壁”、“草船借箭”等家喻户晓的故事都与气象有关,在讲季风时就可适时引入“火烧赤壁”的故事:我国冬季一般盛行偏北风,但在一些特殊天气形势下也可能出现偏南风。学识渊博的诸葛亮就是成功预测出了这种特殊天气形势,帮助周瑜大败曹操的[3]。再如历史上有名的“奥林普”案件[4]———1912年英国奥林普轮船以飞快的速度赶超另一只船时,两船像磁石一样地并列相撞的悲剧,罪魁祸首就是“气压差”。通过这些实例,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气象学知识的兴趣,同时也开阔了学生的视野,培养了其创新思维的能力。还有1998年发生在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水,可谓百年不遇,大家记忆犹新。在讲西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时引入该事件———是太平洋副热带高压活动异常所致。这样就更加深了学生对副热带高压的印象,从而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2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就是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的特点,采用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情境,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教学情境之中,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激活其思维,使其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从而提高教学实效的。具体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笔者结合气象学课程的特点,主要做了以下几种尝试。

2.1创设现场观察情境

气象学是一门季节性、随机性和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大气(或天气)现象的发生,并不一定与教学计划同步,特别是一些灾害性和不常见的天气,如冰雹、扬沙、雾淞和雨淞等的出现更是如此。因此在整个教学过程中,就特别注意抓住时机,引导学生进行现场观察,并进行针对性地讲解,让学生弄明白它是什么、怎样形成的及其对农林业生产的影响等问题。这种教学方法直观,印象深刻,既让学生更容易掌握知识,也有助于培养其良好的观察习惯。

2.2创设问题情境

在教学中,尤其在导入新课时教师设置一些精当的问题,对于启迪学生思维,激发其学习兴趣,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如在讲“季风”内容前,先提出问题:为什么本地冬季多刮偏北风,而夏季则以偏南风为主?自然会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并以一种想要知道答案的迫切心情,投入到课堂学习中,听讲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学到的知识就很牢固。

2.3创设媒体情境

充分利用多媒体,把图、文、声、像有机结合起来,在教学中展示给学生,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气象学中有很多可以借助多媒体的内容,如对林学类专业的学生,在“绪论”的教学中,通过播放“沙尘暴”课件:狂风呼啸、乌云翻滚、飞沙走石,一时间,树木被刮倒、折断,有的甚至连根拔起———这些画面,让人不寒而栗,学生的心被紧紧揪住了;接着提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在我国西北地区经常出现这种“沙尘暴”天气?这种天气现象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可以采取什么措施减轻其危害?这样的方式,不仅使学生更形象更直观地感受沙尘暴给人类带来的危害,同时认识到作为一个未来的林业工作者所肩负的重任,及“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生态意义,不仅激发了学生对本课程的学习兴趣,更加明确了其立志林业的远大理想。

3探究型教学法

现代教育理念不排斥课堂教学,但更强调以人为本,注重开发和挖掘人自身的潜能,重视人自身的价值及其实现。教学中给学生提供一个宽松的个性生长空间,鼓励他们在课外时间根据教师设置的问题查阅资料、独立思考、深入钻研和积极探索[5],对掌握的信息进行选择和判断,快速更新知识,从而使教育的过程真正成为学生自主自觉的活动和自我建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可采用设疑、讨论或辨论等方式进行。例如,在讲到“大气温室效应”时,联系当今全球的热点问题给学生布置如下探究型学习任务:①全球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②气候变暖会带来什么后果?③联合国有什么应对措施?④我们每个人该怎样做?学生就会带着这些问题通过各种媒体查阅和收集相关资料,并进行分析和探索。通过这种探究型教学活动的开展,使学生获得了一种亲身参与研究探索的体验,激起了他们探索、创新的欲望;培养了学生收集、分析和利用信息解决问题的能力;养成了严谨、求实的科学态度和不断追求的进取精神;增加了他们对社会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学会关注人类与环境的和谐发展,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

4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就是一种运用典型的事实材料进行教学的方法。具体地说,就是通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研究,将教学内容、原理典型化、具体化,使学生由个案的特殊性推出具有普遍性规律的结论。因此,案例教学改变了过去的结论式教学为过程教学,展示了知识从发现到形成的过程和思路,既有助于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同时也能使教学效果得以改善。如对“霜冻及其防御措施”的内容,运用案例教学的过程如下:

首先,展示案例———1999年5月,在云南昆明世博园准备开园前夕,突遇昆明市多年未遇的低温及降雪,气温降至0℃以下,园内准备展示的珍稀植物面临低温伤害,这对正常开园带来了极大威胁。此时有关负责人立即召集多方专家紧急研究对策,于低温来临的夜晚,在园内的很多地方,用锯沫、硫磺等物质进行熏烟燃烧,配合覆盖、灌水等措施,使园内的植物免遭低温的伤害,保证了顺利开园。

其次,让学生看案例,并就以下问题进行思考和讨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什么低温危害?②为什么在低温快要来临时进行熏烟可使植物免遭伤害?

再次,学生经思考、讨论和分析后得出结论:①当气温降到0℃以下时,植物通常将遭受霜冻的危害。②因为霜冻发生时常有逆温层出现,靠近地表的气温最低,故幼苗受害较重;另外,植株的幼嫩部分,如刚萌发的顶芽、新梢、嫩叶、未木质化的枝条,也易受冻[6]。在霜冻来临前,用直接加热或减少辐射冷却的方法,使林木附近气温升高,即可达到防御霜冻的目的。熏烟法就是利用这一原理进行的,所以可使植物免遭低温的危害。

篇6

我市是省内雷电灾害频发地区,特别是近年来雷击事故造成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呈上升趋势,雷电灾害已成为危害程度仅次于干旱和洪涝灾害的气象灾害。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既是安全生产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更是有效保护我市经济社会发展成果,确保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的客观要求。相关部门要站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的高度,充分认识做好防雷减灾工作的重要性,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坚持“预防为主,防治结合”的原则,落实防雷减灾责任制度,层层分解任务,逐级落实责任。建立雷击事故责任追究制度,凡因管理和防护措施不到位,部门配合不力,应急处置不及时等造成重大责任性事故的,要依法追究有关人员的责任。

二、明确责任,进一步强化防雷减灾管理

防雷减灾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工作任务重,各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

(一)气象部门作为全市防雷减灾工作的主管部门,要依照《中华人民共和国气象法》等有关法律法规,切实履行防雷减灾工作的组织管理职责,依法严格做好防雷工程专业资质认定、防雷装置检测资质认定、防雷装置设计审核与竣工验收等行政许可工作。

(二)建设部门要配合气象部门加强建设项目的防雷工程质量管理,切实把防雷装置的设计审核纳入当地基本建设项目的前置审批流程,未经审核或审核不合格的,不得办理开工手续,把防雷装置竣工验收作为建设工程验收备案的必要条件,未经验收或验收不合格的,不得投入使用。

(三)安全生产监督管理部门要依法将防雷安全纳入安全许可范围,把雷电灾害防御作为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生产评价和安全生产检查的重要内容认真落实。要定期组织防雷安全联合检查,及时消除雷灾隐患。

(四)工商、质监、气象等部门要加大防雷产品生产、流通、使用环节的监管力度,确保防雷产品质量和防雷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开展。

三、突出重点,切实把防雷安全措施落到实处

(一)加强防雷设备、设施建设。各相关部门和行业要积极主动接受防雷主管部门的管理,特别是石油、化工等易燃易爆物品生产、储运、销售场所及粮食储运部门、电力生产设施和输配电系统、广播电视、计算机信息系统、通信设施、自动控制和监控设施等。学校、宾馆等人口聚集场所及其他易遭受雷击的场所和设施必须按照相关专业防雷设计规范选用和安装防雷装置,尤其是架空输电线等电力设施,通信基站、微波站、卫星地面站等通信设施要严格落实防雷安全措施。

(二)认真执行防雷装置年度安全检测制度。各单位要定期由有资质的专业防雷检测机构检测防雷装置,评估防雷设施是否符合国家规范要求。同时,各防雷装置使用单位不得拒绝接受检测,对不符合使用要求的防雷装置要及时进行整改。

(三)认真执行国家有关防雷装置设计、施工技术标准和规范。防雷设计图纸要按规定进行设计技术评价,防雷工程施工要按规定进行施工质量检测。大型工程、重点工程、危爆物品生产和储存场所、重要物资仓库等建设项目的论证、规划要进行雷击风险评估并提供评估报告,确保公共安全。

(四)高度重视农村雷击灾害多发区域防雷设施建设。加强林区雷击火灾防范技术与方法的研究,全面落实雷击森林火灾防范措施,努力减少森林火灾。

(五)认真落实雷电灾害调查与报告制度。受灾单位和个人要及时向政府及气象部门报告雷击事故,并协助做好雷电灾害的调查、鉴定和上报工作,严禁隐瞒不报。

四、强化预警,全力做好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

市政府高度重视雷电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提供必要的经费保障。气象部门要加强以闪电定位、大气电场仪为主的雷电监测预报服务体系建设,积极开展雷电天气、雷电危害等级、大气电场等监测分析和预报,做好短时和临近预警预报及雷击森林火灾预报。要充分利用广播电视、电话手机和其他通讯手段,及时雷电灾害信息,为政府及相关部门做好防雷减灾工作提供支持,为广大人民群众增强防雷意识,采取避险措施提供帮助。针对雷电灾害突发性强的特点,重点行业、重点单位要制定和完善雷电灾害应急预案,切实加强雷电灾害应急处置工作。雷电灾害发生后,有关部门和单位要及时启动应急预案,在最短的时间内做到组织到位,技术指导到位,物资资金到位,救援人员到位,确保高效妥善处置灾情。

篇7

2005年8月,在美国佐治亚理工学院攻读气象学博士的张燕回国参加一个气象会议。在专业的研讨之外,张也顺便交流了IT应用的情况。

气象学需要建立和推演复杂的模型,完成这样的任务必须拥有高效安全的计算力。张所在的研究单位长期使用“昂贵”的UNIX工作站。“昂贵”是相对于替换UNIX工作站的“PC服务器+Linux”而言,并且这种迁移没有牺牲性能。

闲谈中张抱怨了小布什政府正在大力削减科研经费,她研究的领域也受到波及,因此必须减低设备的采购成本。

这不仅仅是省钱的问题。张燕是一个标准的科学工作者,会编程,会操作大型专业软件,但在专业的IT人员眼里,她还是一个不懂技术的“应用”人员,所以她对Linux并不像开源社区的狂热分子那样充满激情,而认为它是一种解决现实问题的方便工具。

张的案例在大洋彼岸已是一种普遍情况。当Linux的“叛逆”气质渐渐消退,才真正开始改变世界。

国内业界也紧紧跟上了国际潮流,Linux的应用涌现出相当数量和深度的具体案例,而不仅仅像几年前只是渲染反垄断的“气氛”。

一个典型事实是,全球Linux头号厂商――红帽公司的产品早已为中国不少技术爱好者和用户所接触(该公司在2004年才设立中国公司)。在早期,国内大多数的Linux应用还集中在服务器,或者仅限于爱好者的个人探索。而现在,南方基金等大型金融机构也开始将红帽Linux系统应用于核心业务。

金融业应用IT的历史最久也最深入,对IT系统的选择也非常谨慎。Linux进入金融核心业务,这从一定程度上说明了国内用户对开源软件的认可日渐成熟。

红帽这家全球最大的Linux公司正式进入中国是在2004年11月。之所以选择这个时候,红帽方面称“中国用户开始越来越多地采用开源软件,甚至以其为中心开展业务,Linux的应用在中国日渐成熟,而且显示出蓬勃的生机。红帽中国公司的成立恰逢时机。”而且红帽大中华区成立之初,总部就设在北京,而不像其他公司经历从香港、台湾到内地的过渡,这也从一个从侧面表现出对大陆市场的高度重视和蓄势待发的态势。

实际上无论中外,Linux兴起的时机都是一个多方“合力”推动的结果。最简单的理由就是预算。客户在IT上一掷千金的好时光一去不复返了。对于Linux真实的TCO(总体拥有成本),各方赞助的研究报告各执一词,但业界公认开源模式天然具有更高的性价比和安全性,目前其优势还没有充分体现出来,需要时间来发展更丰富的应用。以红帽为例,该公司已得到超过1800家软硬件厂商的支持,而且这个数字正在逐年增加。

这些支持者中,不乏IBM和甲骨文等业界大佬,他们对Linux青睐有加,有制衡竞争对手的现实考虑,从长远看,整个IT业正从以技术为中心向应用为中心转变,由于所有的应用都运行在操作系统上,应用供应商们自然希望获得一个可控制的基础,“透明”的开源模式正是这样的选择。

潜在和现实的选择还有相当的距离。Linux最初完全是由爱好者以非商业的方式编写和传播,其结果是涌现出众多创新的版本,这正是其优势所在。美国著名IT杂志Ziff Davis Internet的高级编辑Steven J・Vaughan-Nichols评价指出:优胜劣汰,好的代码得以生存,不好的代码渐渐消逝。但随之而来在兼容性、稳定性上存在一些问题,客户也需要长期可靠的服务支持。这些都是更加降低TCO的保证。

Linux供应商的商业模式不同于卖盒子(盒装软件)。开源模式原则上禁止直接以出售系统获利,所以像类似于红帽一类的Linux开发商的收益主要来自服务――具体体现在订阅模式――这其中也包含了支持应用。实际上,不论是否开源,“软件是服务”代表了整个软件业的趋势。这正如红帽中国公司总经理陈实所言:Linux的各个细分市场都可以创造价值,桌面、服务器、高性能、电信级、嵌入式和服务支持等已经是比较传统的价值链了,今后应用软件的支持体系也可以是一条新价值链。

对应这样的判断,国内外的Linux供应商在国内的拓展将更多精力投入3、5年后的愿景,特别是Linux生态系统的培育方面,有的开通了中国的Fedora镜像站点,有的选择与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院和中国电子技术标准化研究所开展相关的合作,并有跨国公司强强联手共同发起了“ISV联合赋能计划”。

在中国市场,对Linux具有相似的利益考量。受制于中国的经济发展水平,企业的信息化投入还相当有限,因此对价格更为敏感。中国整体的信息化阶段还是更多地以硬件投入为主,但部分应用领先的行业和用户,例如国有四大银行和交通银行等金融机构都开始尝试将部分应用向Linux平台迁移。此外,除了在Linux拥有传统优势的服务器市场,随着中国3C产业迅猛的发展,在嵌入式系统市场也具备了广阔的发展空间。

而中国政府推行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的战略,和应用供应商们相似,希望将信息化建立在一个可控的基础上。开源模式对于民族软件产业而言,也是一个扭转后发劣势的机会。中国政府更倾向于“国际技术本土应用”的模式,让本土企业有更多的机会接触产业前沿。

篇8

从时间分布的情况来看,根据国统局1960—2010年的观测资料数据进行统计,可以看出,1960—2010年国统局共有雷暴日数1979d,平均每年有40d,为多雷区;1961—1983年为多雷暴年份,近10年有减少趋势,其中最多的年份达74d,出现在1975年;最少的年份达21d,出现在2009年。可以看出,一年中1—12月都有雷暴天气出现,4—9月为雷暴的多发月份,占总雷暴日的86%;尤其在6—8月雷暴次数最为频繁,平均月雷暴日分别达5.3、6.9、8.9d,每天的雷电又多发于午后到傍晚。根据雷电提供的地闪数据统计,可以看出,国统局北部的大荆、智仁、双峰、镇安、仙溪和南部的磐石、七里、黄华、翁垟、北白象、柳市为雷电多发区,年平均地闪频次大于49次;国统局中部从南塘、南岳到岭底、淡溪为雷电低发区,年平均地闪频次小于30次;其余地区雷电地闪在30~49次。乐清地区雷电灾害的分析乐清地区现状地形呈长条型,地势西高东低,雷电地闪频次分布呈现“两头多,中间少”的特征;全市陆域面积为1223.3km2,人口稠密,经济发达,因此每年4—9月雷暴频繁极易造成建筑物、建筑物内电子设备和人等雷灾事故。从2001—2011年国统局各类雷电灾害对象所占的百分数可以看出,直击雷造成人员伤亡占总百分数比例在36%左右,而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等造成的雷电灾害占总百分数比例约64%。雷电成灾可以分为直接雷击和间接雷击2种。直击雷是导致地面建筑物受损、物体燃烧、人员伤亡等。间接雷主要是雷电感应和雷电波侵入,一般来说雷电感应没有直击雷猛烈,但其发生几率比直击雷高很多。雷电产生的雷电电磁脉冲对电子设备产生的破坏作用,一是影响到高技术的应用;二是其破坏面不像直接雷击那样只是一个点,而是一片区域,灾害影响波及千家万户、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这也是雷电灾害增多的主要原因。

2雷击造成的人员伤亡

2001年8月23日柳市镇雷击致2人死亡。2007年6月25日16:40左右,国统局磐石镇芝湾村小龙坪山坡一亭子遭受雷击,造成5人死亡1人受伤。现场遗留的鞋帽有破裂痕迹,一手机芯片被烧焦。原因是野外受雷击,导致死亡。2007年7月22日16:00,国统局翁垟镇一名42岁的男性村民在田间作业时被雷电击中,当场死亡。2011年7月24日17:00,国统局翁垟街道樟树下村一名瓜农在田间劳作时因受雷击而死亡。这几则雷电事故事例说明当事者如果有起码的防雷常识,雷电事故也就不会发生了。电子设备、通讯、计算机网络、家用电器的雷击灾害。雷击可直接造成雷击区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雷电释放的瞬间强大电流产生的电磁感应给通信网络和电子设备有巨大的破坏力。例如:2001年6月10日、8月11日国统局乐成镇受雷击造成乐成镇信用社和人民医院计算机网络瘫痪。2008年8月14日,国统局芙蓉镇包宅村一民家房屋遭受雷击,致使其房屋受损,同村村民家中逾100台电视机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6万元。原因是雷击导致建筑物损坏,雷电电磁脉冲导致设备损坏。2008年8月31日,国统局乐成镇中心工业区科技孵化办公楼2部电梯遭受雷击损坏,直接经济损失约2万元。原因是雷电电磁脉冲导致设备损坏。雷击引起的火灾和爆炸。所占雷击灾害事故比重不大,但容易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不良社会影响。例如:2008年8月31日,国统局南草洋村某村民家房屋遭受雷击,致使房屋起火造成较大损失,直接经济损失约3万元。原因是雷击导致建筑物火灾。2009年8月28日14:30左右,国统局清江镇四塘路口的水泥店被雷轰击起火,造成大面停电。原因是雷击致使三相计量箱发生燃烧。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由于近年来随着乐清经济的快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计算机等电子现代化设施和公共服务场所大量出现,雷电感应及雷电波侵入等雷电灾害造成的损失也呈上升趋势。

3防御雷电灾害对策

篇9

关键词:社区建设;社区民间组织;上城区;湖滨晴雨

一、社区民间组织在社区建设中的作用

20世纪90年代以来,国家大力推进社区建设,试图以街居制替代单位制,实现对城市居民的组织和管理,但问题重重。其中最突出的问题是我国社区无法很好地满足快速增长和多元化的居民需求,无法发挥真正意义上的社区的作用。费林(Fellin)认为,一个令人满意的社区应当是一个“有能力回应广泛的成员需要,解决他们在日常生活中遇到的问题和困难的社区”[1]。随着我国社会经济飞速发展,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社区居民呈现出数量多、异质性高、流动性强和需求多元化的特点,给社区管理造成很大困难。而社区活动又多是自上而下开展的,无法吸引社区居民积极自愿参与,社区参与的下降阻碍了社区功能的实现。

这时,具有公益性、志愿性、非盈利性等优势的社区民间组织对于社区管理和服务作用的价值就凸显出来了。社区民间组织往往可以利用更广泛的资源,调动居民积极性,将政府发展社区服务的规划、驻社区单位对社区服务的支持、社区居民的公益心等,转化为社区公益行为,满足社区居民多元化需求,优化社区服务[2]。社区民间组织的功能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一是转移政府职能,创新社区服务。社区民间组织以其灵活的体制和多功能的服务,弥补政府和市场供给社区服务的不足。二是提供社区服务,丰富文化生活。社区民间组织通过整合社区内的各种资源,面向广大居民开展各项便民、利民服务。三是参与社区管理,维护社会利益。社区内成立的各类民间组织,在协助街道强化基层管理、维护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3]。在国外,社区民间组织是社区运作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Joan Minieri and Paul Getsos认为社区问题的介入方式有四种,其中的一种社会组织“一般都由那些鼓励人们去行动的非盈利组织来组织实施”[4]。

本次研究的主要目的,是对我国主要城市的典型社区民间组织案例进行整理归纳,并以杭州上城区湖滨街道“湖滨晴雨”工作室为主要案例进行访谈调查,总结出目前我国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现状(包括主要服务领域、组织结构、经费来源、运作方式、成果经验等)和面临的问题瓶颈。

二、社区民间组织建设:杭州市上城区“湖滨晴雨”工作室为例

截至2010年,杭州市上城区共有民间组织541个,其中注册7个,备案534个;在经费来源方面,“自上而下”成立的由政府资助,自行成立的基本自筹;在参与领域方面主要是社区服务,文化娱乐,公益互助;运作方式和组织管理放,部分由政府直接间接组建,或是通过居民组织活动,或是与企业合作提供服务。[5]

“湖滨晴雨”工作室是杭州市上城区具有代表性的社区民间组织,成立于2009年,是湖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为了促进社区成员参与社会管理而提出建设的社区民间组织(备案登记,非注册类),委派老社区书记为负责人,主要服务是搜集民情民意,直接反映到市委办公室。

1、组织机构和运作机制

“湖滨晴雨”工作室的组织机构和运作模式可以用“一室”“六站”“两员”“四报”概括。“一室”即湖滨晴雨工作室,也称“民情气象台”,负责信息收集、分析、报送及问题协调等工作,建立网络平台,设立社情民意网上、网下征集信箱。工作室每周会以“专报”的形式,将收集到的民情民意直接发到市委办公室,市委办公室不会进行回复批示,但会重视一些情况,改进一些政策。“六站”是社区民情气象站,街道下辖6个社区均设立“民情气象站”,站长有社区书记或主任兼任,根据工作室要求开展各种民情收集、反映和政策传递、解答等活动,由社区文教员收集整理民情观察员反映上来的情况,然后上交给工作室。“两员”是指民情预报员和民情观察员,前者由12名市、区职能部门负责人和一些专家学者担任,后者由45名湖滨地区党代表、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单位职工、新杭州人、社区居民等不同层面的人员组成。预报员通过宣讲走访等活动宣传政策,促进居民对政府职能部门的理解支持,并听取民情;观察员以社区楼道、墙门为单位,围绕社会热点、难点和群众关注点收集民情民意,反馈给社区民情气象站。“四报”是指民情气象一天一报、民生焦点一周一报、民生时政一月一报、民生品质一年一报。如图1所示。

这种组织机构、运作模式的优点在于:培养居民自愿成为民情观察员,不需要很多资金,机构运作成本低;民意通过收集直接反馈到市委办,不用经过中间的基层职能部门,不但提高了效率,也有效地减少了民意在上达过程中被搁置、掩盖和歪曲的情况。这样,一方面上级部门可以得到真实的群众意见,另一方面群众在这种机制下更乐意提出意见,社区参与度也得到提高。

图1:“湖滨晴雨”组织结构

2、资金来源和政府支持

“湖滨晴雨”资金需求不大,基本由街道负责。工作室主任由街道发放工资,活动场所、设施、宣传与会议、优秀观察员的奖励等费用都由街道提供。工作室没有独立的财务体系,费用都要上报申请。

除了硬件设施和资金上的提供,政府为“湖滨晴雨”设立了民情上达的专项通道,便于信息的上通下达。市委组织部、市委党校将工作室列为党员干部现场教学基地。工作室还得到“上城区十佳社区社会组织”等荣誉奖励。街道领导定期慰问观察员。

3、发展瓶颈

一是宣传不足。虽然“湖滨晴雨”在近两年发展迅速,形成了良好的运作体系,许多“金点子”被市区有关职能部门采纳,得到了上级部门和社会传媒的关注,但是它在群众中的知晓度并不高。笔者在实地访谈的过程中发现,许多当地居民都不知道工作室的地址在哪里,有的甚至没有听说过“湖滨晴雨”工作室。显然,作为一个民情收集组织,目前的宣传是远远不够的,群众的知晓参与度不提高,民情收集的范围就无法扩大,社区民间组织也无法进一步发展。但是工作室的宣传途径十分有限,除了一个网站,就只有偶尔的媒体报道。

二是人员配置不足,资金设备不到位。工作室成立之初,计划的人员配置是一名主任和两位工作人员,可是两年来只有一位主任包揽所有的工作。街道迟迟不增加人员,也没有提升主任的待遇。工作室的地点设在东平巷社区的“红色港湾”内,电脑等设备十分老旧,最影响工作的是没有独立电话,要和对面党员服务窗口用同一条电话线。电话和网络作为主要信息传输渠道,如果不能保证畅通,那“湖滨晴雨”传达民意的作用就无法体现了。

三是难以广泛调动居民积极性。由于工作室只是起到一个反映、传递民意的作用,并不能直接地帮助群众解决问题,所以除了观察员,一般群众不会太关注“湖滨晴雨”。而观察员的人数又难以扩大,因为一方面工作室只有一位工作人员,无法处理更大的数据量了,另一方面对观察员的要求是既要热心观察、按时反映,又要有一定文字表达能力,还要无偿参与,这样的人选并不多。

三、小结

在社会治理日益成为全球性话语的情况下,社区民间组织将逐步成为社区发展的主要推动力,在社区事务中日益发挥着重要功能,它是提高社区和城市文明程度的助推器,是释放社会能量、缓解社会矛盾的减压阀[6]。近几年我国社区民间组织数量迅速增长,涉及领域广泛,已基本形成了注册登记制度,政府也出台了相应的扶持政策,并开始推广由政府购买服务运作模式。在这个飞速发展的过程中,一些问题也日益显著,如认识上的偏差,政策的不完善,社区民间组织资金上的缺乏,管理上的不规范,自身能力上的薄弱等。这些问题都影响着社区民间组织的运行发展,影响其分担社会管理、加强居民社区参与作用的发挥。因此,现在迫切需要政府、社会和居民共同努力,加大扶持力度,积极探索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模式,因地制宜地加快社区民间组织培育发展,使得社区民间组织在构建和谐社会、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推进社区民主自治方面发挥其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P.Felln,The community and the social workers,Itasca,IL:F.Peacock,2001,70

[2] 彭佳丽,刘丽红.论民间组织在社区治理中的功能与定位[J].社会视窗,2009,(4).

[3] 吕娜.社区治理模式中的民间组织现状分析[J].工会理论研究,2011,(1)

[4] Joan Minieri,Paul Getsos. Tools for Radical Democracy[M].United State: Jossey-Bass.2007.

[5] 蒋秋霞.社区民间组织的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以杭州市为例[J].理论界,2009,(09):153-154.

[6] 于家琦.社区民间组织的现状分析与发展建议[J].理论界,2011,(1).

篇10

1.1 规范气象行政执法取证工作的法律欠缺现阶段,只有《行政处罚法》规定了证据类型,其它法律条款中很少涉及证据标准、取证操作规范等方面的内容,即使有也多是笼统的原则性条款。相关气象行政法律规范对气象执法取证也缺乏明确的规定,这使得气象行政执法取证缺乏足够的法律依据。1.2执法人员证据收集能力不足尽管气象行政执法人员都经过业务培训,对气象行政法律规范比较熟悉,但在执法实践中还是不能准确把握案件调查取证、判定、处罚的合规性。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逐渐增强,对气象执法人员收集证据、行政处罚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些执法人员怕处罚不当而承担责任,存在逃避心理,导致很多违法行为没有受到相应的处罚。1.3 执法人员证据收集过程不规范、不完整在气象执法过程中,执法人员往往只是根据调查笔录来决定是否进行处罚,很少听取当事人陈述事实和收集案件中证人提供的证词,勘验笔录、现场笔录等其他证据。如果完全将调查笔录作为处罚依据,处罚的科学合理性值得商榷。

2改进气象行政执法取证工作的思考

2.1 证据收集工作必须符合法定程序气象主管机构在实施行政处罚时收集证据的程序在《行政处罚法》第三十六条、第三十七条、第四十一条和第五十四条都有原则性规定。《气象行政处罚办法》和其他气象部门规章也有类似的规定。在取证过程中一定要严格遵守,特别是对限制性条件的规定不得随意突破。对于秘密制作的视听资料的证明效力问题,如果执法人员基于执法需要,对相对人实施偷拍、偷录等手段获取证据,且没有侵害相对人的隐私、秘密等合法权益,所获得的视听资料证据应当具有证明效力。气象主管机构应当建立采用偷拍、偷录、窃听等手段的审批程序,从程序上把关,防止侵害当事人的合法权益。在取证时法律未赋予的权力和手段绝对不能使用,例如法律并未赋予气象主管机构搜查权,搜查取得的证据在诉讼中将不予认可,同时执法人员的行为侵犯当事人权益,构成非法入侵,将会给气象主管机构带来不良影响。在案件调查过程中,气象主管机构应当派出2名执法人员,并主动向当事人出示执法证件。如果执法人员和当事人存在利益关系,执法人员必须要回避。根据《气象行政处罚办法》的规定,气象执法人员必须出示证件以后才能进行执法调查,认真记录调查询问内容并应当为当事人保守秘密。如果执法人员不出示有效证件,当事人可以拒绝接受调查。证据收集要全面、准确、客观、公正,不管证据对当事人是否有利,都要认真收集,以维护法律的公平性。气象执法人员另一种取证就是把自己出示证件、向当事人说明内容、证据内容、案件办理过程等各环节都详细记录,一旦当事人提讼,就可以很好应对,用以证明自己的合法执法程序。2.2 收集证据材料要完备各类证据的基本构成要件是否完备是气象行政执法中证据材料能否被采用的基本要求。对于书证来说,气象执法主要搜集账簿、记账凭证、合同、报表等证据材料。而在执法过程中,气象执法人员制作的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立案报告、行政处罚告知书、行政处罚决定书等都是复议或诉讼过程中的重要书面材料。按照我国最高法院要求,收集书面证据应尽量收集证据原件;如果确实难以获得原件,可以采用照片、复印件方式,但必须注明材料和原件一致。在收集专业技术文件、文献资料、财务账本、报表、图纸等书面证据时,应提供附件。如果是记录当事人陈述、询问谈话内容,现场必须有2名以上行政执法人员。如果调查对象不能提供或者拒绝提供书面证据的,可以采用照片、复印件等,第一时间收集证据,避免当事人销毁、隐藏、破坏证据。在做调查笔录时,当事人应该签字、盖章;如果当事人拒绝签字,执法人员要记录备案。有关物证方面,气象违法行为通常是指伪造资质证明、伪造防雷检测合格证、伪造气象许可决定、现场施放气球、非法检测设备等。在收集这些物证时尽量采用原件,如果确实难以获得原件的,可以采用照片、复印件等,但要保证材料和证据原件一致;如果证据原件数量较多,可以通过抽样取证方式来收集证据,如果证据十分重要且损毁后很难恢复,在气象主管机构行政负责人批准前提下,可以先登记保存。有关视频、音频证据资料,按照最高法院规定,应当尽量收集原始资料。如果确实难以获得原始资料的,可采用复制品,但要注明复件制作人、制作时间及方法等,音频资料还要有相应文字说明。在实际工作中,执法人员在获得视频、音频证据资料后,经常会随意复制或者删除自认为无效的资料,使得原始资料不够完整,证据价值受到严重破坏,而且在收集音频证据资料时,附上相应文字说明。执法人员在行政执法工作中应注意这些问题,保证证据资料完整有效。重视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程序对证据的要求。行政执法行为一经做出将影响行政相对人的利益,行政相对人将利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来维护自身的权益,对自身的权利进行救济和保护。行政复议机关或行政诉讼受理的法院都对具体行政行为的合法性进行审查,因此气象行政执法程序合规,证据完备就显得尤为重要。2.3 多种途径保障取证工作顺利进行2.3.1 合理开展部门联合执法 气象执法部门在查处违法行为收集证据时,经常会遇到不配合,故意刁难的情况。甚至有的相对人转移、藏匿、销毁违法证据以逃避责任。这就需要气象执法部门采取与安监、 公安、消防等单位联合执法行动,借助相关部门的执法能力顺利收集证据,使得违法行为得以查处,推动气象法规的落实。2.3.2引入公证机制 气象执法文书属于气象行政执法证据链的一部分,有效地记录了气象行政执法过程。在完成现场勘验和现场调查后,经常会出现被调查人以各种理由拒绝在法律文书上签字的情况,这也成为执法实践中的难点问题。为了证据的完整性,可以在这个环节引入公证机制,也就是让当地的公证部门为现场的执法行为做出公证服务。可以在执法之前通知当地公证部门执法的时间、地点、被查处单位的地址等信息,还要将气象执法的程序和依据给予必要的说明。通过公证部门在执法现场为气象执法行为做出科学的公证,避免相对人在行政复议或行政诉讼时以各种理由诋毁执法的有效性。2.3.3 聘请职业律师指导取证和应诉工作 律师法律知识广泛,办案经验丰富,可以弥补执法人员的不足。律师的指导可以提高执法人员遵守执法程序的意识,保障气象执法的取证工作合法有效地执行,形成完成的证据链,提高证据的采信度,提升取证水平,避免违法取证行的发生。气象执法部门在遇到行政复议和行政诉讼的情况下,可以由执法人员和法律顾问一起研究应诉方案,确保气象行政处罚决定得到落实,树立气象部门执法权威。2.3.4重视取证能力的提高 取证能力是执法能力的一部分,为了提高气象行政执法人员的取证能力,有必要建立以法律知识全面的专职执法人员为主,有一定能力的兼职执法人员为辅的专职执法队伍。注重执法人员素质培养和业务培训工作,定期开展取证技巧、询问笔录技巧、法律文书制作、结案率等比武竞赛活动。对于办理成功的气象执法典型案例可以组织执法人员学习和探讨,相互借鉴成功经验,利用集体智慧解决执法工作中的难题。制定合理的奖惩机制以提高执法人员积极性,全面提升执法人员的取证和执法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