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篇1

【关键词】高职院校 教育信息化 问题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3)31-0045-01

近年来,我国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取得极大的发展。随着各类新技术不断出现,带来的新挑战日益凸显,但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与管理中也出现了一些问题,要加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必须解决这些制约教育信息化进一步发展的问题。

一 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的认识有待提高

在新的挑战下,高职院校对现代信息化建设认识上存在的主要问题,首先是片面地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校园网建设、多媒体上课。其次是对信息技术知识更新的重要性认识不够。当前,我国部分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观念不强,对教育信息化建设重视程度不够,信息化的建设只停留在表面状态。有些高职院校对教育信息化创新技术认识比较落后,不利于教学改革模式的创新。

2.缺乏优质的教育信息资源

目前,部分高职院校在数字化教学资源开发等方面投入相对较少,导致信息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明显滞后。依然有不少高职院校对资源库建设没有统一的规划。现有的资源大多较分散,没有建立统一的教学资源库,不能网上查看。也有一些高职院校虽已构建了数字化教学资源库,但因其建设标准和软件接口的设计标准不够统一,不利于信息交换和资源共享,也造成资源分散、重复开发。同时,由于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不高,导致教学资源缺乏创新、质量不高。

3.高职院校教师教育信息化素养欠缺

随着各种技术创新的不断出现,教师的整体信息化技术水平和应用能力都相对较落后。在新挑战下,信息技术的高职院校的教学中应用依然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面。教师对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整合教学资源、开发网络课程、专业教学资源库等的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有部分教师获取、开发信息资源,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创新地开展教学活动的能力存在较大欠缺。

4.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迟缓

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各高职院校信息信息化基础建设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由于硬件设备的利用率不高,大多未能在教学中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各高职院校未能将先进信息技术与高职院校教育教学进行有机结合,未能将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进行整合,信息技术在高职院校中的应用仍然然停留在较浅的层面,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推进高职教育教学改革的步伐显得较为迟缓。还有部分教师过分热衷于追求现代信息技术教学手段,而忽视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作用。

二 加强目前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提高认识,统一规划

首先,要提高对现代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的认识,特别要提高技术创新挑战下的信息化认识,更新教育观念,变革教育思想和教育方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其次,要加强现代教育信息化的领导建设,强化教育主管部门和院校领导在信息意识,提高其对教育信息化重要性的认识。再次,面对技术创新的新挑战,要充分发挥学院各职能部门的作用,密切配合,统一规划,提高学校的信息化水平。

2.加强优质高职院校教育信息资源有效开发和建设

高职院校必须有效开发和建设教育信息资源,以满足广大师生学习和教学的需要。首先,鼓励教师在重新整合原有信息资源的基础上,通过获取、开发、共享、共建等有效途径发掘信息资源,建立集课程录像、课件、电子教材、考试题库、文献资源库等为一体的信息资源库。其次,对信息资源建设实行统筹规划,统一标准,分级开放,集中管理。实现信息资源的共享性,交互性、开放性。再次,要搭建如精品课程共享课、网络课程、网上教授工作室、专业教学资源库、网上教研等服务平台,促进优质教学资源的集约化高效利用。

3.加强高职院校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

当前,高职教育信息化建设正面临着技术创新下的新挑战,因此需帮助教师提升信息化素养以适应技术发展的要求。第一,从加强培训入手。充分利用入职培训、岗前培训、多媒体课件制作培训、知识讲座等,每年定期组织对教师进行信息化技能培训。第二,从建立激励考核机制入手。通过开展多媒体课件制作比赛、教学应用的优秀案例评比等形式,激励教工加强信息技能的自我学习。

4.加强教育技术在高职院校教学中的深层次应用

高职院校和教师应彻底摆脱传统教学思想束缚,应用现代教育技术新手段,创新教学模式,深化教育改革。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利用服务平台调动信息资源开展教学活动,加强教育技术与教学内容和方法的深度融合,构建集灵活性、创新性、实用性于一体的新型教育教学模式。以精品课程、教学资源库、资源共享课等建设为抓手,大力促进教育技术在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参考文献

[1]肖俊勇.浅论高职院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问题与对策[J].警官教育论坛,2008(1)

[2]刘维奇.高职院校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及其对策[J].陕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4)

篇2

[关键词] 教育信息资源 存在问题 对策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及其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一)教育信息化资源的涵义

广义的的说,能用来为教育信息化和教育现代化目的服务的各种资源,包括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1]。

1、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即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包括硬件设备系统,如计算机设备、网络设备、网络机房等“物”的环境。也包括维持这些“物”的环境得以正常运行的各类系统软件、应用软件等。它是加工、处理和传递教育信息的信息技术的集合[2]。

2、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包括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教育机构人员、专家学者、IT行业教育产品的直接或间接开发者、教辅管理人员等。它是数字化教育信息生产者、设计者、传播者及管理者的集合。

3、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及其类型。通常简称为教育信息资源,是指数字化了的教育信息的集合,可以在计算机上或网络环境下运行的多媒体信息材料,它能够激发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来获取和处理各种信息,从而使数字化学习成为可能。教育信息资源也可以理解为信息技术环境下的教育信息资源,以及为达到某种教学目的的教学支撑系统软件与资源管理软件系统等。其类型包括媒体素材、试题、试卷、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文献资料、常见问题解答、资源目录索引、网络教学管理系统、教育信息资源管理系统等类型[3]。在线讨论、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等。

(二)构成三要素间的关系

从以上涵义描述中可以看出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和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与教育信息化资源是部分和整体、要素与系统的关系。此三要素缺一不可,少任何一个要素整体功能将为“零”。形象的说这三个要素犹如组成水桶的3块桶壁,决定水桶盛水多少的不是看其中的长板有多长而是看其中的短板有多短!其效用关系用数学模型可表示为:

教育信息化资源效用=资源整合程度×Min(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效用,教育信息化信息资源效用)

二、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现状

(一)信息化环境建设方面

1、“十五”以来学院高度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先后投资1800万元,加强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于2001年初建成了校园网,之后对校园网进行了五次扩容、设备更新的改造,现有主要网络设备:核心路由器2台,防火墙2台、核心交换机3台、汇聚交换机19台、二层接入交换机170多台。学院网络中心现有各类服务器40台。学院用于教学、管理的计算机台数约1200多台,达到每7生一台。学院有多媒体教室14间,多媒体教室比率13%。学院有1000用户的网络版趋势杀毒软件一套。学院磁盘阵列存储能力14TB。视频会议系统1套。

2、目前,校园网信息点覆盖家属区、教学区、学生宿舍区、办公区、图书馆、后勤服务区所有场所。校园网楼宇之间达到1000M,各信息点桌面达到100M。

3、校园网域名:gnun.省略。公网IP地址:申请公网CERNET IP地址6000多个,Chinanet地址1个。学校校园网现有两条百兆出口与互联网连接。

4、在系统平台的建设方面实现了DNS、WEB、E-MAIL、、上网管理/计费认证等功能。应用系统建设方面:教务综合管理系统、网络综合布线实验系统、计算机组成原理及微机原理实验系统、计算机类考试系统、汇文图书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的使用建成了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了校园卡结算、机房上机、图书借阅、综合消费、控水、控电、圈存转帐、门禁等功能。

(二)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方面

1、信息管理机构人员方面,我校专业从事信息化资源管理方面的机构只有三个:一是网络中心,现有12名工作人员;二是电子阅览室,有工作人员3人;三是精品课程制作室,目前只有1名管理人员。其中有部分属兼职工作人员与无专业能力的临时工。

2、具有信息素养的教师方面,我校有院长课题对我校教师的教育技术能力做过问卷调查,随机选取甘肃民族师范学院抽取有效样本200人,依据《标准(教学人员)》设计问卷,主要包括被调查对象基本信息、意识与态度、知识与能力、应用与创新、社会责任等四部分。在此本人引用研究结果:(1)对信息技术在教学中的作用比较认同;(2)信息技术知识欠缺和能力薄弱;(3)被调查对象应用与创新意识淡薄。

(三)信息资源建设与使用方面已建成使用的信息资源主要包括:

1、数字图书资源:拥有超星20万种,匡九羽60万种, CNKI(1994年至今的CJFD、CDMD、CPFD、CCND四个库, 127个专题);2、新华社多媒体数据库等数据资源。3、精品课程:有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13门校级精品课程。而其中只有5门能基于网络平台下正常运行;4、尚未建立校级的教学媒体素材、试题库、案例、教学软件、网络课程、资源目录索引、计算机模拟、数据文件、数据库、教与学工具、在线讨论等信息系统平台。

三、我校在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目前在我国构成教育信息化资源系统的三大要素: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处于失衡状态。主要矛盾表现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该矛盾的产生有其客观原因存在,因为有钱可以很容易买来设备,但对于促进人的素质及知识信息的发展却没那么容易与迅速。我国在这方面已经从重环境建设转向信息资源的建设和信息化人才及师资能力观念的培养。就像以前没锅(环境资源),现在有锅了,种哪些菜(信息资源)和菜怎样做(人力资源)合吃者(学习者)胃口就是主要问题了。而在我校教育信息资源、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资源建设都相对甘肃省别的高校落后,与发达地区更无法相比。尤其更存在教育信息与教育信息人力资源发展跟不上教育信息技术环境建设的步伐,造成技术环境利用率低,浪费严重的问题。

四、我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策略

(一)在教育信息化环境资源建设方面

1、基础硬件设施建设方面

充分利用现有基础设施及数字资源的基础上,进行资源整合,优化配置。进一步完善校园基础设施建设,实现校园有线信息点覆盖率达到98%及无线网络实现园区全覆盖;发挥好网络基础服务,合理构建应用支撑系统和信息服务系统;提高信息化平台管理水平和应用水平;开发和建设特色数字资源;推行实名制上网和实施网络安全监控;建设IPV6实验室及网络继续教育学院。最终实现在校园内任何地方、任何时间、任何人、任何课程都能通够通过校园网实现网络辅助自主学习,充分体现四A理念(ANYWHERE、ANYTIME、ANYONE、ANYSCORE)的“数字校园”。具体包括:1、进一步完善校园网基础设施建设,信息点的覆盖论达到98%(2011年-2013年);2、2011年,争取完成新校区图书馆、实验楼、信息楼等楼宇的网络基础设施的建设及新旧校区网络互联。实现图书馆与校园网的10G带宽的联接。(2011年);3、完成南苑1-2号,中苑1-3学生公寓网络延伸,信息点进学生宿舍工程。(2011年-2012年)4、实现校园内无线网络全覆盖(2012年―2013年)。5、全面推行实名制上网和网络安全监控(2011年-2013年)在学院管理范围内,全面实现办公室、教职工、学生及其他人员实名制上网。实施网络安全监控设备及软件,促使学生安全、健康上网。6、甘南州教育科研网节点建设(2011年),继续与教育厅科技处、省网中心及CERNET甘肃分公司协调,将CERNET甘南州中心节点设在我院。发挥我院在甘南州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导作用。7、IPV6实验网的建设(2011年-2012年)为向IPV6网的逐步过渡,建设IPV6实验网,着手进行准备工作。

2、信息化管理软件系统方面

加快建立或完善:(1)学院协同办公系统,形成学院内部通信平台、内部信息平台,实现工作流程自动化、文档管理自动化等功能。(2)学生工作管理信息系统,对学生的基本信息、招生工作、入学管理、宿舍管理、学生学籍、学生事务、助学管理、体质健康、心理健康、团委工作、思想政治、综合测评、就业指导、离校管理等工作实现信息化管理。(3)科研管理信息系统,对科研管理工作所有环节:科研资源、科研项目、科研经费、科研成果(著作/论文/专利/鉴定成果)、成果获奖、论文收引、学术交流、科研情况、科研考评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4)人事管理系统,对人力资源管理工作所有环节:机构编制、人事档案、岗位竞聘、职称评定、工作业绩、岗绩考评、工作考勤、劳资福利、选拔培养、人才交流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5)国有资产设备管理系统,对国有资产设备的基本信息、需求计划、市场调研、招标采购、资产登记、使用日志、维护保养、实验室、材料物品、房屋土地与上报数据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6)继续教育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实现继续教育工作中涉及到的项目管理、招生管理、收费管理、学员管理、成绩管理、证书管理等工作的信息化、一体化、网络化管理,把继续教育学院从繁琐的管理工作中解脱出来,实现高效的计算机现代化管理。(7)实验室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浏览实验信息、预约实验、查询实验成绩、预约实验审核、批改实验报告、实验信息等功能。(8)后勤管理信息系统,对餐饮、公寓、洗浴、环境卫生、安全保卫、医院、车队与能源动力等方面实现信息化管理。(9)统一门户,统一门户面向学校所有教师、教辅人员、科研人员、行政管理人员、后勤服务人员、学生及校友,集中管理校内外各种信息资源与应用服务,采用先进的单点登录技术、灵活的访问控制机制。(10)统一身份认证,统一身份认证系统构建并维护用户基本信息库(含国别、身份证号、姓名、性别、出生日期、照片、帐号(卡号)、密码(采用单向加密算法进行加密存储)与用户身份(教职工/学生/校友/特殊访问者)等),为每一个用户提供唯一的电子身份。

(二)在信息化信息资源建设方面

以“拿来”为主,自建资源库为辅。资源库的建设需要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比如一门较优秀的网络课程建设需要有专业水平的技术人员、教学设计人员与学科专家等,且动辄花费几十万元。结合我校目前尚未开发过一门网络课程的实际,本人认为应该通过收集国家免费的优秀信息资源、购买或请求共享名校内部优秀资源、使之本地化为我所用。在此基础上借鉴开发校本资源与民族特色资源。

1、加快精品课程和校内优秀课程建设统一平台通过统一平台的建设,帮助教师以自助建站的方式定制内容可动态编辑的精品课程申报与课程网站,实现文本、图片、动画、音视频的素材上传,并最终实现在互联网或校园网上的课程的网络应用系统。

2、民族特色资源――藏族文化数字化信息资源建设:(1)藏族风俗多媒体数据库建设,以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的整合和利用为目标,通过建立多媒体信息数据库,实现与其他平台之间的数据传递,使原本分散的多媒体信息资源能够实现横向集中、立体共享,最终建成集多媒体信息收集、分析、、交互为一身的综合多媒体数据库,实现甘南州藏族多媒体数据信息共享和效用的最大化,为政府、企业、民众等提供多层次、多角度的多媒体数据信息服务,向海内外客观、全面地以多媒体信息介绍和展示甘南州的历史和现实。(2)藏文古籍文献数字化开发与研究建设,以拉卜楞寺院所藏藏文古籍文献为基础,幅射青海、四川、云南、,形成轴心的网状文献搜集、整理分布研究蹲点,最终把全藏区所有物质载体的藏文古籍文献资料,一应俱全制成电子图书。(3)藏文信息平台建设,以校园网为依托,进行藏文信息平台的建设。将我院藏文化研究中心典藏中心、研究中心、专播中心的成果进行筛选、整理以互联网网站的形式进行保护、传承和发扬。在我院藏文版网面及藏文化研究中心的专题网页的基础上,建设藏文信息平台,全面传播我院安多藏文化研究成果、文献资源等。(4)藏语音教学系统,涵盖了计算机教室,语音教室的全部功能。使藏语言教学教学信息化,藏语音教学系统是在电子教室中,把声音以及文字等各种多媒体信息及控制实时动态地引入教学过程中。利用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多媒体技术进行现代化教学活动的一个系统。通过多媒体网络教学系统,教师通过电脑,利用声音,音乐以及多媒体教学软件等先进手段进行课堂教学活动。

(三)教育信息化人力资源建设方面。

1、聘请省内外高校信息化建设方面的专家学者指导我校信息化建设及管理工作,开展信息化教学方面的讲座。

2、切实转变(更新)观念,重视教育信息资源的开发与利用

(1)从领导管理层层到普通教师大部分人认为教育信息化就是硬件环境的信息化,在教学中使用现代教学媒体就是信息化教学,网络学习、网络资源的利用就是上网,经常听到的就是――网上什么信息没有?找见了学就行了。夸大了网络的教育功能,似乎环境建设起来了,信息化的学习就自然发生了,这显然把问题简单化了。当然大部分人的关注点在他自己从事的专业领域,没有深入思考研究这个问题。(2)普通教师:认为信息化资源建设是学校的事。(3)网络中心:我的职责只是搞好环境平台的维护,至于信息内容那是学生和教师自己的事,因为我不是搞教学的。(4)学生:上网就是娱乐。等等。所以首要的是对这些人进行思想观念上的教育与培训,转变观念。

3、成立专门的关于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机构,形成信息化人力资源团队,制定相关政策与激励措施。我校到目前为止尚未成立信息资源开发的专门机构,只是依靠教师单打独斗,形不成战斗力。而且构建一个有效的良好的基于网络的信息教学系统不是一两人能完成的,况且他们可能根本不具备相关的技术条件。加之没有要求与奖惩措施,也没人愿意付出“额外”的劳动。

4、强化教师与其他工作人员信息技术培训。提高教师应用信息技术水平,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效果。

5、不妨先强迫学生及教师利用。从网络流量、电子阅览室的访问及数字图书资源的利用情况来看,我校学生对这些仅有的信息化资源利用率都极低。这就是说如果这个问题不解决,我们辛辛苦苦建立起来的教育信息资源将有可能得不到有效地利用。当然对学生的信息素养的教育培训很重要,我们一直都开设有相关课程,但学生对信息化资源使用率很低,笔者认为原因主要在于长期的信息资源建设缺失,无多少适当的资源可用而导致学生及教师对这一重要学习方式的淡化。所以我们在进行信息资源建设的同时必须要使信息有人消费。在这方面课借用兰州大学的做法,对适合在网上进行教学活动或相关信息资源丰富的课程我们规定其中的约三分之一的课时必须依靠网络进行,并计入考核。当然还有很多其他的办法,目的是唤醒“尚在沉睡”的信息化学习与教学方式的兴趣。

总之,作为甘肃地处偏远藏区的一所高校,我们在信息化进程中存在很多问题,信息化建设处于较低水平的群体中。我们要认真调研寻找差距,抓住主要矛盾,以第五次工作会议及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为契机,促进我校信息化建设大力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运林,徐福荫.教学媒体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132~153.

[2]陈庄,刘加伶,成卫.信息资源组织与管理[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13~14.

[3]孙凡士,田小勇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开发与利用[M].科学出版社,2008:18

[4]何俊丽.信息资源共享过程中面临的问题探讨[J].情报探索,2005,(6)

篇3

关键词:高等教育;信息化;问题;对策

伴随知识化、信息化、智能化时代的快速发展,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在教学方法、教育资源共享、教育质量改进、教育管理以及人才培养等方面发挥着日益显著的重要作用。然而,我国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教学中的应用仍处于初步整合阶段,存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程度参差不齐、高校教育资源配置不均衡等问题。分析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提出改进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对策建议,对促进我国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

教育信息化对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有重要的影响。“十三五”规划进一步强调信息技术在高等教育中的全面深化和有效应用,推动高等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然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应用水平已成为制约高校信息化发展的关键,如何运用高等教育信息化提升高校教学、科研、管理与服务等已成为高校信息化研究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因此,分析高等教育信息化现状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前提。

(一)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应用

2012年3月,教育部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中明确提出:“推动信息技术与高等教育深度融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的信息化战略,加快推进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研究。在政策指导下,我国高校开始加强构建信息资源的应用系统,不断整合、开发与利用各类优质教育资源,建设数字化图书馆。目前,“985”高校已全面建成数字化图书馆,90%以上的“211”高校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约有90%的地方高校也已建成数字化图书馆。与此同时,高校加大信息化资源在教学科研中的应用,采用多媒体教学形式授课的比例达到70%以上,78%的高校通过信息化服务进行科研工作[1]。

(二)高等教育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

加强高校数字校园的建设与应用,利用先进网络和信息技术,整合资源,构建先进、高效、实用的高等教育信息基础设施。由于受到资源禀赋、院校规模级别、所在地域经济发展状况,以及高校自身发展战略的影响,我国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存在明显的差异。“985”“211”高校的接入宽带值到达3Gbps以上,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较为完善,无线网络已覆盖整个校园,在图书馆、教学楼、实验室、体育馆等地方都能随时连接到无线网络。尽管其他普通地方高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已初步建成,但仍然不能满足高校教育快速发展的需求。

(三)高等教育信息化管理工作的实践

我国高校意识到高等教育信息化对管理工作的重要性,普遍采用信息化的方式进行校务管理工作。高校信息管理部门通过建设与维护学校门户网站来提升学校的品牌形象,通过教学管理信息化系统来规范学校的行政管理、教学科研、学生管理等工作。此外,随着信息技术网络应用范围的扩大,各大高校也开始加强网络安全监管,不断采取措施防范校园网络和相关重要信息系统免受黑客侵袭。

二、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主要问题

高等教育信息化为高校教师、行政管理人员和学生共享教学资源及获取信息资源带来了便利。但是,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足。

(一)高校教育信息化的重视程度较低

面临国际高等教育产业化和品牌化建设的快速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升,不同层次的高校都在确定各自的发展战略目标和定位方向。例如,“985”高校定位建设成为国际一流的高等学府,“211”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国际有影响力的知名大学,普通地方高校定位发展成为区域有影响力的重点高校。然而,在高校发展战略指导下,许多高校把建设重点放在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科研成果、文化教育内涵发展,以及学校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相比之下,教育信息化建设处在次要地位,这与国外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较大差距。20世纪80年代,美国有200所高校设置了CIO(首席信息官)职位,旨在推行教育信息化发展。然而,目前我国仅有10%的高校设置了CIO职位,许多高校仍然存在多头管理的现象[2]。还有部分高校没有设立专门的信息化管理职位,而是将信息化建设挂靠在校园网络中心,实行粗放式管理[3]。这表明我国高校教育信息化仍停留在次要的发展战略高度,对教育信息化建设只是满足于高校教育发展支撑的基本层面,没有认识到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推动高校教育改革发展战略的重要影响因素。

(二)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不足

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和信息技术软件开发与利用有较高的要求。一方面,许多高校对信息技术的基础设施投入不足,信息化设施较为落后和缺乏。例如,教室多媒体设施陈旧老化,没有及时更新与维护;多媒体教室的电脑不能上网,导致教师不能充分利用互联网资源给学生提供在线信息和视频等课程教学服务;教师录入期末考试成绩和学生选修公选课程时,会出现网络中断等现象。另一方面,许多高校在信息技术基础设施的硬件投入远远大于信息技术软件投入,这种重硬件轻软件的观念造成信息技术软件的资金投入严重不足。许多专业课程设计与开发受到购买教学软件的资金限制,导致专业授课很难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另外,图书馆、资料室和实验室等拥有的大量内部资料信息资源没有完全被开发出来,仍以纸质形式保存,不利于高校之间的信息资源共享。因此,教育信息化的资金投入是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亟需解决的重要问题。

(三)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程度不高

教育部副部长杜占元指出:当前教育资源建设存在重复建设,优质资源数量少的情况。此外,北京理工大学教育技术团队在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评估分析报告中提出:不同资源是否有各自的建设规范、标准,每种资源是否有相应的评估标准,是否建立审核评估机制也是权衡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指标[4]。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等,不同层次的高校对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的资源差异较大。“985”“211”大学投入的资源相对较多,教育信息化程度较高,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投入的资源较少,信息化发展速度较慢,不能满足教学改革和科研成果的需要。由于高校信息资源建设标准不统一,很难实现信息资源共建共享,产生了大量的“信息孤岛”。

(四)高校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不足

高校信息化技术专业人员数量少,仅40%的“985”“211”高校拥有20人以上的专业技术团队,其他普通地方高校拥有专业技术人员基本都在10人以内。教育信息化人才不仅包括信息专业技术人员,还包括教师和管理人员等。然而,许多高校教师和管理人员的信息技术能力不足。例如,有些教师不愿意使用专业教学软件授课,甚至使用多媒体授课的都很少;管理人员对各种教学管理信息平台操作不熟练,甚至不能完全掌握如何使用教学管理信息系统平台,使信息化教学管理经常出现信息滞后或失真的情况。因此,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问题。

三、加快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创新与应用的核心,是推动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因此,加快发展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建设的重中之重。针对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促进高等教育质量全面提升,加快高等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建议。

(一)高校领导要转变观念,加强重视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高校领导要有先进的教育信息化管理理念,将支持与重视教育信息化建设提升到高校教育发展战略层面,通过教育信息化建设推动高校教学、科研、管理等方面的快速发展,利用教育信息化手段为高校教育发展提供科技信息保障,促进高校教育发展战略的实现。为避免教育信息管理多头领导、职责不清等现象发生,高校可采取“决策-管理-应用”3层管理模式,促进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顺利实施。在决策层面,设置CIO职位,并由高校领导担任,主要负责学校教育信息化战略规划和实施决策。在管理层面,成立教育信息化管理部门,主要负责信息化的开展、执行、评估与监管等工作。在应用层面,各级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单位设置信息化管理职位,由行政管理部门和院系领导担任,负责落实与推行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与规划,确保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在基层单位能够有效的开展与实施。

(二)加大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

教育信息化是极其复杂且长期的动态过程,需要持续的资金投入作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教育信息化建设的重点是要做好教育信息化发展战略规划及资金预算规划。高校应制定教育信息化资金使用的规章制度,确保有充足的专项资金用于教育信息化建设。同时,可以调动社会团体、地方企业家和校友等相关资源提供资金援助。资金投入要满足教育信息化的硬件设施和软件的开发与利用。一是要构建先进、高效且实用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保障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的维护与更新,极大地满足教学、科研、管理等工作的正常、有效运行。二是加强专业信息化软件的开发与购买,不断完善教学信息管理平台建设,充分发挥教学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使用,提升教学信息化水平和教学质量。

(三)构建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机制

如果教育信息化建设单靠学校自身的建设发展,那么往往会出现强者愈强、弱者愈弱的“马太效应”现象,容易产生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既有闲置又有短缺的现象。为了优化高校教育信息化资源配置,应利用先进的网络和信息技术开发、整合、优化各类教育教学信息资源,建立图书文献、精品课程、教学实验平台等信息资源共建共享机制[5]。一是以教育部为主导,提出高校联合建立信息化资源共建共享的政策导向。以高校为实施主体,在高校所在区域建立一个高度发达的高校互联网系统,搭建教育信息化交流平台,积极推进教育信息化数据库建设与信息化资源共享。二是高校联合开发教育信息化数据服务和专业教学软件等项目。高校信息化专业人员共同组建教育信息化团队,开发教育信息化的数据服务项目和深层次的IT服务合作[6]。

(四)建设高水平的教育信息化人才队伍

一是通过人才外部招聘和内部培养相结合的方式,建立具有专业教学、信息技术、网络安全为一体的专业技术团队。团队要能够开展教学、管理、信息技术等跨学科联合研究,能够整合多方资源为学校信息化建设提供战略性咨询和技术支撑,能够研发先进的信息技术平台和专业应用软件等教育资源。二是大力开展教师教育信息化培训,使教师树立教育信息化的现代教育观念,不断更新信息化教学方法,提升教师利用信息化专业教学软件获取、处理、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满足现代教育的发展需求。三是建立教育信息化的激励政策与考评机制。有效的激励政策能够激发教师积极主动参与信息化教学改革的意识,增强信息化教学改革的决心和毅力,进而推动教育改革进程[7]。合理、公平、科学的考核机制能够促使教师切身感受信息化教学改革的紧迫感,保证教育信息化建设顺利实施。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育信息化战略研究基地(华中).中国教育信息化发展报告(2013)[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4-101.

[2]江婕,卢晓勇.高等教育信息化影响因素及对策研究[J].江西社会科学,2014(7).

[3]姚云,刘海梅.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状况及困境[J].湖北理工学院学报,2016(5).

[4]李志河,伊洁.近十年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6(17).

[5]高云,方志刚,樊增广.高等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模式与教学形态演变[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8).

[6]丁国军.高等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优化策略[J].长江大学学报,2013(3).

篇4

关键词:教育信息化 发展现状 未来展望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8(b)-0183-01

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开始全面进行教育信息化建设,即在教育的各个环节,通过使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实现教育的整体现代化方式发展,促进教育水平的不断提高,以及人才培养模式的不断完善。教育信息化自实施以来在十几年的发展历程中,取得了可观的成绩,对于改善教育状况,促进人才向着现代化方向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

1.1 取得的主要成绩

1.1.1 教育信息化环境建设取得了较大成效

教育信息化环境主要包括教育的硬件设施以及软件资源方面。首先,各级学校积极响应信息化建设的号召,不断完善基础性硬件环境构建,从计算机的购置到网络环境的布置等各方面,进行了全方位的完善。当前学校网络已由最初的校园网建设发展到了今天对数字资源的加快建设,多媒体教室的建设数量也不断增加。其次,在软件资源的建设上,不少学校通过加快校内网站资源建设,以及不断丰富校内专业网站或网页的内容,并分派专职教师提供咨询服务等方式,使信息化网络资源的利用效率不断得以提升。

1.1.2 培养了大量信息化人才

通过多年的发展,我国教育信息化在培养信息技术专业人才方面取得了不菲成绩。由于很多高校均开设了信息技术类专业,因此,使得信息技术专业性知识得以不断延续和开拓发展,为我国教育信息化不断实现新的进步奠定了基础。

1.2 存在的主要问题

1.2.1 地区性应用水平不平衡现象

由于我国东、中、西部经济发展水平存在不平衡现象,使得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出现了不平衡现象,东部在教育信息化程度上取得了较大提高,教育信息化的应用层次已经达到一定程度。而同时,在中西部地区,因整体发展情况较为滞后,在教育信息化的实现程度上也较为落后,从硬件设施的购置到软件环境的构建与东部地区相比,均还存在一定差距。

1.2.2 信息化资源建设不合理现象

教育信息化不仅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实现硬件设施的不断配置完善,还需要在这个平台山,不断开发实用的信息化资源,实现教育信息化的现代化科学发展,但在当前还存在一些不合理的现象。首先,信息化资源的开发没有兼顾当前我国教育的发展现状,开发适应和满足当下教育状况的软件资源。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并没有实现很好的衔接,有的信息化教育资源虽然就理论而言,确实是当下我国教育中需要亟待开发的项目,但理论与实际的应用往往还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开发者并没有在开发前通过了解学校这一较小的教学环境,在合适宜的时间段进行信息资源的开发。

1.2.3 信息化资源的安全问题

部分地区或学校在进行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建设中,并没有充分意识到网络安全的重要性,而往往更偏重于信息化资源的内容,这种缺少安全保证的开发方式,是极不利于信息化教育方式的科学化和长远性发展的,对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全面提升也起到了一定阻滞作用。

1.2.4 评价体系缺失现象

教育信息化过程中,各个学校往往各自为阵,缺少相互之间的沟通交流,这种相对封闭式的发展方式,从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来看,是极不科学的。而同时,由于对教育信息化水平并没有相应的评估体系进行测评,使得学校相互之间沟通交流愈加稀少,对于信息化资源的开发难免会出现同质化现象,浪费了大量资源和资金。

2 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未来展望

2.1 各地区信息化建设程度趋向平衡化

随着我国教育信息化程度的不断提高,我国的东、中、西地区只有实现信息化水平的平衡化发展,方可不断促进我国教育信息化水平的真正提高,并为我国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提供保证。应加大对中西部地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资金投入,同时应配备一定的专业技术性人才,加大对中西部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指导,以不断缩小中西部与我国东部信息化程度的差距,加快实现我国整体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

2.2 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建设将不断趋向合理化

首先,教育信息化资源的开发在未来的发展中会不断科学合理,将改变旧有的较为盲目的开发模式,而充分遵照我国教育的发展情况进行合适宜的开发,避免资源以及资金的浪费,使得开发的信息化资源理论过深或者实用价值不大,对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裨益不大。其次,信息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将实现很好的衔接。资源开发后应保证在尽量短的时间内实现具体应用,避免信息资源开发后出现闲置现象。由于信息技术的更新换代很快,在未来发展中,应在开发前切实做好调研工作,保证信息资源开发后的即时价值。

2.3 信息化资源将更有安全保证

未来的教育信息化发展,必将实现信息资源开发力度加大与安全水平提高的同步进行。仅重资源开发建设而忽视安全问题的现象,是不适应教育信息化的长远发展趋势的,缺乏安全保证的信息资源必将在今后的发展中被淘汰,这也是教育信息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经途径。

2.4 评价体系的建立健全

教育信息化评价体系将在未来的发展中得以建立,唯如此,方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大发展,避免学校之间的互不交流对教育信息化的整体性发展产生制约作用。学校之间将实现教育资源共享,并实现相互之间的合作,以为信息化整体评价标准和体系的确立提供较好的依据。

3 结语

当前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也应看到仍然存在的部分问题,制约了教育信息化水平的提升。在未来的发展中,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将会实现在各地区建设程度的趋向平衡化、教育信息化资源建设的不断趋向合理化、信息化资源更有安全保证,以及评价体系的不断建立健全,以最终实现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孙晓梅,耿庆军.我国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研究[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10(24).

篇5

>> 云计算与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探讨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思考 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的作用 浅谈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 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启迪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应用探讨 医院信息化与云计算 云计算在高等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与展望 云计算在我国统计信息化中的应用思考 关于云计算在校园信息化中的应用思考 浅谈云计算与高校信息化 基于云计算的教育信息化平台的研究 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应用探讨 云计算在高校信息化教育中的应用 基于“云计算”的区域教育信息化应用管理平台探讨 探讨云计算在职业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物联网和云计算对教育信息化平台建设的启示 云计算在教育信息化中的应用 云计算对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影响 云计算在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探究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Buyya Rajkumar, Chee Shin Yeo , Srikumar Venugopal. Market- oriented cloud computing: vision, hype and reality for delivering IT services as computing utilities.In: Proc of the10thIEEE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High Performance Computing and Communications,200

[3]黄鑫檑.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7:32.

[4]黄鑫檑.云计算研究进展综述[J].计算机应用研究,2009,27:32.

篇6

关键词:中职;艺术类学校;教育信息化;建设

一、中职艺术类学校中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

随着现代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针对教育而言,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是教育理念和教育模式的深刻变革,是促进教育公平、提高教学质量的有效手段,是实现终身教育、构建学习型社会的必由之路。如今无论是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机构,都对教育信息化有了更高的重视,而中职学校对于信息化建设以及投入也更为关注。

中职学校的教育更为偏重理论知识应用、实际工作能力以及实践能力的培养,如今一些市场热门专业,例如美术设计等,其专业的课程都与信息技术联系紧密,教育信息化成为了中职学校教学发展的必然需求。艺术类中等职业学校承担着培养社会所需的艺术人才的重要职责,信息化教育的教学模式、教学理念以及教学方法都对教学质量有着决定性影响。

二、中职艺术类学校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

1.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淡薄

从整体上看,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观念较为薄弱。中职艺术类学校对信息化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资金投入不足、资源流失、教学基础设施配套落后等。并且加上中职艺术类学校教师的信息化观念滞后,对于信息化认识不足,信息应用的水平有待提升,信息化教学方式落后,使得职业教育信息化工作难以有效实施。

2.技术力量不足,整体规划欠缺

中职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由于缺乏整体的规划,导致学校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往往是应付上级的需求而建立的。学校根据上级的要求,添置不同的教学设备,信息化建设所需要的设备按照各项任务的需求布置,这种模式容易造成设备功能交叉浪费。并且由于重视程度不够,艺术职业学校对于信息技术人员的配置也显得不够,导致学校信息化教学缺乏专业的指导,无法充分发挥出信息化的功能。

三、完善中职艺术类学校中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根据“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以及“教育规划纲要”的总体要求部署,如今我国教育信息化的核心目标为建设好“三通两平台”,也即“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建立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与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对规模较小的中职艺术类学校而言,也要以此为总体目标不断促进教育信息化发展。现提出几点具体的对策。

1.统筹规划

中职艺术类学校中的信息化建设需要根据具体的需求合理统筹规划。首先学校应当明确总体的建设目标,按照建设目标来制订长远的规划以及步骤,全盘布局,如设计并建立起相应的数据平台,实行统一性的工作,提升工作的效率。同时也要培养信息技术应用水平高的管理与教师队伍,针对中职艺术类学校规模小的现状,积极加强教师培训,扩大信息教师队伍的数量,提升教学与管理的质量。

2.设立专业的信息化建设部门

艺术类学校师资力量规模小,信息部门的建设工作容易被忽视,因而学校应当在充分认识信息化建设管理重要性的基础之上,将信息化建设与学校整体发展综合考虑,有效整合人力、硬件、软件等各方面的资源。为完善管理,保证教育信息化工作的延续性,应当设立组织信息化部门,抽调精通计算机的老师来管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加强管理,负责学校信息化工作的实施与规划,充分发挥出信息化建设的作用,使其更好地为教学所服务。

3.加强软件项目的投入

中职艺术类学校在教育信息化建设过程中,需要针对学校以及专业的情况加大网络信息化课程资源的建设,鼓励教师运行信息化手段,进行微课、慕课、翻转课堂的制作与运用。例如,教育云平台的建设。教育云代表教育信息化的第三个浪潮,它具有集中管理、按需扩展,使计算机灵活、减少硬件设备的成本等特点,能够很好地促进中职艺术类学校中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发展。学校应当构建结构合理、使用便捷高速稳定的基础网络,同时要构建起协同管理的体系,实现管理的自动化、科学化与精细化。

参考文献:

[1]蒋中华.中职学校信息化建设的实践与思考[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3(04).

篇7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文选择研究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存在的问题及其解决策略。

一、教育信息化的概念

从一些学术论文和学位论文的研究来看,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有很多种。黎加厚在《谈教育信息化》中所说的:教育信息化是以现代信息技术为基础的新教育体系,包括教育观念、教育组织、教育内容、教育模式、教育技术、教育评价、教育环境等一系列的改革和变化,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而是一个关系到整个教育改革和教育现代化的系统工程。

本人认为,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应高度重视对教育信息化观念的改变,侧重计算机及其辅助设备、投影仪、复印机等信息化设备使用,强调教师和学生的信息素养,并依赖以计算计和远程通信技术为主的信息技术,在以上基础上进行教育技术在教育中的有效应用。

二、当前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所存在的问题

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要清醒地认识到,我国的教育信息化建设仍然存在诸多不容忽视的问题。以下本人粗浅地来谈一谈我国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建设中存在的问题。

1.对教育信息化有所认识但观念落后,思想不够开放

观念问题是教育信息化快速发展的首要问题。目前,许多中小学教师和管理者在对教育信息化的意义、作用和本质的认识上还存在诸多忽视和误解。

2.信息化环境建设目标不明确、定位不实际

信息和教育资源建设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不明确信息化环境建设的总体发展目标,是当前信息化环境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障碍。这一问题导致所建立的系统环境不适合学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整体需要,主次不分,不能从学校的实际需要出发制定发展规划,在信息化环境建设中不能够分析本校的实际情况,照搬其他学校并不成功的模式或不符合自身实际情况的模式。

3.信息技术人才缺乏,信息素养较低,虽然坚持培训但质量不高

目前,我国中小学师资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素质,还远远不能适应中小学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需要。在中小学校,具备较高信息素养,熟练掌握现代信息技术的教师为数不多,多数教师习惯于传统的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

4.教育信息化资金投入不足,教育信息化基础设施落后

教育教学资源是中小学教育信息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充分发挥网络等信息化基础设施优势,构建网上学习环境的重要条件。在基础设施建设、设备的维护更新、科研成果推广应用等方面缺乏资金保障。

三、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解决策略

基于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和我国教育信息化发展存在的一些问题,本人提出了以下几个解决策略:

1.对教育信息化观念质的转变

首先,教师要从知识的灌输者转变成知识的引导者,只有教师的观念改变了,学生的思想才能很好的改变;其次,学生要从单纯的知识接受者转变成知识的学习者,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最后,学校要转变只有分数才是追求目标的观念,教育信息化并不简单地等同于计算机化或网络化,学校要积极地把教育信息化的优势带入课堂。

2.建设校园网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有效方法

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与广泛应用,校园网作为数字空间中学校与外界沟通的窗口,已逐步成为代表学校在虚拟电子世界中的地位和形象的一个重要表现形式。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的能力

信息技术教师的培养是教育信息化提供人力资源的保障。高素质专门人才的培养量要有一大的增长,培养的质量上要有明显的提高,要将培养高素质人才置于高等教育发展的核心地位。进一步深化信息化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大力推进多层次、复合型、实用型信息化应用人才培养。

4.建立教育信息资源开发、共享、利用的平台与机制

教育信息化必须要有丰富的软件资源保障,这一环节的基本目的是为学习者、教师及教育机构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具、内容资源和相关服务。重点建设基础教育数字化资源库、职业教育数字化资源库、高等教育优质数字资源库、教师教育优质数字化学习资源库等国家级教育信息资源库,以及高校思想政治理论教育教学资源和少数民族双语教学多媒体资源。建立国家教学资源共享服务支撑系统,加速向中西部农村地区输送优质教育资源,促进教育均衡发展。

参考文献:

[1]崔小平.关于我国教育信息化问题的若干思考[J].长春师范学院学报,2004,23(4)

[2]李华奇.《论信息素质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情报科学》2002年第9期

篇8

关键词:关键词:教育信息化;数字资源;应用系统;信息化建设

中图分类号:TP3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0 引言

高校信息化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信息技术将引发高等教育的巨大变革,高等学校要真正步入经济社会发展的中心舞台,就必须加快构筑与现代化教育相适应的信息化体系,确保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三大功能的有效发挥,这是高校改革和发展的一项紧迫的战略任务,也是高等教育现代化的必然选择。经过“九五”、“十五”、“十一五”的努力,高校教育信息化取得了很大的进步。从无到有构建了基础设施,开发了业务系统,整合了应用资源,提供了综合服务。但也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宁夏理工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现状分析

宁夏理工学院是教育部批准的国有民办本科高校,经过几年的教育信息化建设,取得了瞩目的成绩,在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的同时,也存在一些问题,现将学院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基本情况分析如下:

1.1基础设施建设方面

    基础设施建设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前提和基础,学院自提出教育信息化目标以来,加大在基础设施方面的投入,现已初具规模。

宁夏理工学院于2008年9月完成了校园网一期的建设,并投入使用。新建成的校园网从2006年就进行了网络需求分析和设备选型论证工作,并按照总体规划、分步实施原则进行建设。现已完成的一期楼宇全部实现了光纤接入和INTERNET的连通;校园网主干采取快速交换式以太网技术,拓扑结构为星型,分为三级管理;全网采用二台核心交换机互联,区域汇聚交换机与核心层采用双链路连接,1000M到楼宇汇聚,100M到终端用户桌面;网络设备全部采用民族产业的锐捷网络产品,服务器主要采用的是DELL产品;建成的校园网具有很强的网络交换性能、网络容错、网络扩充能力。

我校校园网拥有教育网(CERNET)和中国电信两个出口,已经建成了覆盖全院的技术先进、可靠性强、开放性好的快速计算机网络,建成了依托校园网的办公系统、管理信息系统、图书馆服务系统、网络计算机辅助教学系统、计算机远程网络教学系统等信息资源。

计算机以及实训室也是教育信息化的基本硬件,现有实验楼12854.8平方米,实习车间6300平方米,信息楼8542平方米,多媒体教学C楼4949平方米。设置各类实验室28个,实训室11个,机械设计室4个,多媒体教室34个,教学用电脑1000余台,此外,所有办公人员均统一配置了电脑。

1.2 优质数字资源建设方面

教学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的核心内容,而数字教学资源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为此建设了大量优质的数字教学资源。

首先,初步建成了数字图书馆。校图书馆使用的中华数字书苑收录国内各大出版社的精品工具书资源近3000种3500册。中国年鉴资源全文数据库目前收录年鉴近1500种8000卷。在calis(中国高等教育文献保障系统)宁夏省中心的支持下,与宁夏大学及其他高校图书馆开展了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服务,实现了高校共享平台互联,其中,外文期刊网收录了10种纸本期刊和电子期刊,4.5万多种外文现刊篇目名次,59个全文数据库,12个文摘数据库。目前我馆已加入了calis馆际互借服务,其中外文期刊网及e读学术搜索资源可通过馆际互借及文献传递平台获取。其次,在大力建设优质课程的同时,通过宁夏理工学院精品课网站平台,将优质课程(4门省级和9门校级精品课程)在校园门户网上进行展示。此外,在2011年底,宁夏理工学院网络资源数据库建设完成,提供各专业学习资源,促进教师与学生的课后学习交流。

1.3 应用系统建设方面

    引入和自建了丰富的应用系统,在教学、教学管理、行政后勤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

在教学方面,引入了凌波多媒体教学软件。作为一种新的教学方式,一流的屏幕广播速度,特别适合多媒体课件的教学;独创的缩略图显示方式,全部学生的电脑屏幕尽现眼前,提高了教师对学生的教学效率以及课堂生动性。在教学管理方面,应用了青果软件教务网络管理系统,涉及到教学计划、教学资源、网上选课、课表编排、 学生学籍、学生成绩、考试事务、实践教学、教学考评与教材管理十个方面,基于校园网/互联网为高校教学工作提供先进、实用的信息化管理手段,为学生、教师教辅人员及管理人员提供简便、快捷的网络化信息服务;能够适应学年制、学分制以及学年/学分混合制的需要,能够协助高校建立符合自身特殊需要的个性化教务管理规范。在行政后勤方面,应用校园一卡通系统,实现图书馆、机房、食堂、消费等学习和生活场所的集成管理。

1.4 组织结构方面

信息化建设不单纯是一个技术问题,需要一个拥有决策能力、能协调各管理部门之间关系的组织机构。对原信息中心、实训中心进行资源重组成立实践教学中心,作为学院信息化工作的领头单位。新成立的实践教学中心,一方面了解信息技术的发展现状和未来趋势,另一方面比校外的IT公司更熟悉学校运作及教学流程,适合扮演学校与信息技术的“接口”,是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实施者。

2.我院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

我院的信息化建设尽管取得了一定成绩,但还存在诸多问题,现具体分析如下:

2.1 观念问题:教育信息化不是一项技术,也不是一项技术的推广,而是一种管理理念。要把学院的教学、科研与管理都建立在一个信息平台上,这需要管理理念、手段和意识的转变。通过几年的信息化建设,信息化观念已经逐渐被大多数教职员工理解和接受,但仍然有一些单位的管理使用陈旧的手工办公模式,未能理解信息化带来的便利,逃避甚至抵触信息化各项建设内容的实施。

2.2 在网络基础设施平台已经稳步运行,基本的硬件已经具备,但相应的软件跟不上,针对各环节工作没有相应的应用系统进行使用,无法将全院有效的信息资源利用网络这一平台达到整合,共享,办公效率得不到提高。此外,数字化图书馆需要加强建设,目前拥有的电子期刊,电子图书数目较少,不能充分满足师生科研,学习的相关需求。

2.3 标准问题 :在教育资源以及应用系统的建设过程中,忽 视了标准问题,缺乏统一的规划,导致资源无法全面共享,信息难以便捷交换,容易形成信息孤岛,导致无法在更高层次上进行信息处理(如信息挖掘、决策支持等)。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一方面是信息资源建设的标准问题,建设信息资源(文字、声音、图片、视频等)特别是公共信息资源没有统一的标准,无法实现大范围的共享,降低了信息资源的使用率。

另一方面是应用系统的标准问题,由于各应用系统采用不同的软件平台开发,缺乏统一规划下的应用访问接口,各应用系统间也缺乏集成,无法直接访问数据和使用功能。同一用户进入校园网的不同应用系统,需要不同的密码甚至不同的身份标识,影响了应用系统的使用。

3.未来发展的方向

2010年全国教育信息化工作座谈会中,教育部科技司司长王延觉强调了教育信息化在未来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战略地位,并提出了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发展方向。结合我院目前信息化建设存在的问题,未来的发展应该以如下方向作为重点:

3.1  进一步加大培训力度,转变观念

    培训的目的有两个:一是思想观念的培训,这是培训的首要目的。通过培训,使教师了解信息技术在现代社会特别是在教育领域中的地位和作用,树立在学科教学中应用信息技术的意识,具有科学的、基于信息技术的现代教育技术思想和新教育观念;二是基本技能的培训,掌握信息技术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具有获取、交流、处理与应用教学信息的能力,并具有将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相整合的能力。

3.2 加强软件在信息化建设中的应用,有效提高工作效率。

在教学相关各管理,服务单位的具体业务环节,自主开发或引进购买符合业务流程的应用系统软件,改善办公模式,提高响应的工作效率,实现各种校园信息资源的共享,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率,提升教育的公共服务水平,促进校园的信息化建设。管理应用方面,基本建成:OA、人事管理系统、学生管理系统、财务管理系统、科研管理系统、设备资产管理系统。基础应用方面:电子邮件系统,师生个人网上存储空间。教学科研应用方面:完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建立科研知识交流共享平台。

3.3  一些信息化发展前列的高校尝试依托各类前沿网络技术,大力拓展核心与出口带宽,提高校园无线网覆盖率的同时,积极致力于发展新型校园网络环境,充分融合如IPv6、3G、云计算、物联网等新兴网络技术,实现校园网新层面上的过渡。

4.结语

高校信息化建设仍然要在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公共平台建设、信息化应用、资源建设、信息化体系建设等几个方面着手进行。进一步着眼于新兴网络环境资源与信息服务支撑重点、交叉学科的建设与发展;建设信息实体空间和数字化软空间,一站式服务环境;信息化要对管理及科学化决策提供支撑,建集成、自动、智能的管理服务体系等。进一步加强信息化应用,打造公共服务平台,推进教育信息化、管理信息化和服务信息化。

参考文献

篇9

关键词:高校;教育信息化;信息技术;网络技术

中图分类号:G434

随着信息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快速发展并且趋于成熟,以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为核心的教育技术为高等学校的教育信息化带来了发展机遇。在上个世纪九十年代,高等教育已经开始推行教育信息化,到现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程度已经成为评价某个地区或者某学校的综合实力以及教育质量水平的重要标志。

教育信息化是一个发展的过程,在联合国的教科文组织就把教育信息化的过程分为四个步骤,分别是初始阶段、应用阶段、融合阶段以及创新阶段。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信息的基础设施建设一般为初始阶段,利用数字资源进行信息化教育是应用阶段,教育管理信息化与教育信息技术结合是融合阶段,创新教学模式以及管理模式是创新阶段。最重要的两个核心步骤是融合与创新。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最终目标是实现真正的信息化教育,即达到信息技术与教育技术的全面创新而且深度融合。本文针对新时期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新模式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并给出了实践指导经验。

1 教育信息化的问题

在我国的高等学校的信息化建设的发展,目前普遍建立的校园网络,这成为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基础。但是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1 对教育信息化认识不足

目前,很多高校对及教育信息化的目的以及意义存在着认识不足或者误解的问题。教育信息化的含义实际上非常丰富,包含了教育决策、教学资源、教学环境以及科研等方面的全面信息化。现在高校对教育信息化投入很大的力度,但是信息化设施的利用率却很低,教育信息化的体验不足,阻碍了很多教师、学生以及领导对教育信息化的重要性与紧迫性的认识,出现了重视硬件发展,轻视软件配套,重视发展速度,不重视发展规格等一系列问题。

1.2 教育信息化的规划不合理

在教育信息化的发展过程中,很多高校存在着规划不当,甚至未根据自身学校的实际情况,直接照搬其他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模式。其原因在于,在信息化建设过程中,出于时间和资金的原因,有些高校未放开长远眼光,照搬其他学校模式。这就容易导致很多难以预料的问题。另外,教育信息化缺少规划,造成建设不切实际的信息化工程项目,造成了资金和时间的大量浪费。

1.3 管理维护不及时

高校在信息化建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重建设轻管理、轻维护的现象。不少学校在信息化工程建设后,在使用过程中,管理体系却没有建立起来,例如管理机构、权限,人员素质以及制度均未有明确的体制去约束。结果容易导致学校的信息化的宏观管理不强,资源分散严重,问题得不到及时解决以及维护服务滞后等现象,这些均阻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

2 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模式

我国的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多数高校已经有了信息化设施的基础建设,并已经将发展阶段延伸至不限时间和空间、多元化的教学与学习资源的开发阶段。在信的阶段,教育信息化主要是一探索发展学生创造性思维、创新思维,开展研究型学习和团队协作形式,以崭新的主动学习以及协作学习方式对传统的学习方式进行变革。因此,新时期下,本文给出了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发展新模式的方法。

从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来说,面向智慧校园是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的主要发展方向。智慧校园是浙江大学在我国的信息化的”十二五”规划中提及的,所谓的智慧校园是一个不限时间与空间的网络学习环境,并且提供创新性的网络科研环境,方便的信息化教务管理、多姿多彩的校园文化以及信息化的生活方式。因此,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建设与发展的新模式与新方向。我国的数字化校园建设已经非常普及,智慧校园是教育信息化发展到新阶段的表现。随着当今网络技术不断的发展,智慧校园是利用原有的信息化基础设施上的,目前的行为功能需求是能提供云平台服务。云平台服务的部署结构如图1所示,通过多跳的无线路由的网络拓扑部署,不仅使网线连接的微机连入智慧网络,而且能够使手机、平板电脑、笔记本等无线终端设备通过无线网接入智慧校园你的云服务端(也称云端服务器)。利用路由器、交换机技术对原有的网络进行功能延伸,能够让教育信息化的发展模式更进一步。

图1 智慧校园的网络部署结构

从教学的优质教育信息资源共享方面。目前,很多高校的信息化建设仅仅处于初步阶段,未制定长远的战略目标。因此,造成了信息资源的低水平重建新乡,资源浪费现象严重。目前的发展形势,高校的校际之间应该建立信息资源共享平台,将教育信息开放。建立跨地区、跨学科种类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当地区域的资源共享体系,以及全国级别的教育资源共享体系。由教育部以及各省的教育主管部门牵头,大力推动高校间的优质教育教学资源的共享体系建设。高校教育信息化还包括科研协作以及知识创新信息化服务、教务管理的信息化服务以及校园综合管理信息化服务。

3 结束语

本文首先介绍了教育信息化的发展历程,指出目前我国高校信息化建设发展过程中的问题,从发展模式和资源共享两大关键服务体系来谈教育教育信息化建设和发展模式。

参考文献

[1]李思寰.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综述[J].中国管理信息化,2012(24):56-57.

[2]王运武.对国外教育信息化研究的回顾与展望[J].现代教育技术,2011(04):122-125.

[3]隋红建,王颖,杨东日,孙志霞,刘振清.国内外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趋势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2(05):99-103.

[4]宋新江.论高校在推进教育信息化进程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中国成人教育,2011(19):77-79.

[5]张文丰.近十年来我国高等教育信息化研究综述[J].辽宁教育研究,2014(08):88-92.

[6]唐闻捷,熊晶晶,王波.高校教育信息化建设投入产出相对有效性分析[J].电化教育研究,2011(07):143-145.

篇10

教育信息化对职业教育的

革命性影响

“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职业教育信息化是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支撑,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在发展教育信息化,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进程中,我们必须深刻认识信息化对于职业教育改革创新和科学发展带来的革命性影响和重要意义。

首先教育信息化是推动职业教育发展的基础力量。当今世界正处在信息技术高速发展的时代,现代信息技术正广泛而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生产方式和生活方式。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全面提高国家的信息化水平,加快建设宽带、融合、安全、泛在的下一代国家信息基础设施,推动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推进经济社会各领域信息化。信息技术已成为国家发展战略至关重要的基础力量。职业教育作为与经济社会发展联系最直接、与产业企业竞争力提高联系最紧密、对促进就业改善民生贡献最显著的一类教育,只有充分利用信息技术的手段,才能适应产业和社会发展对职业教育的需求,才能实现科学发展。

其次教育信息化是改造职业教育传统教育教学模式的必然选择。教育信息化为职业教育提供真实的、仿真的教学设施或教学环境,让学生通过“做中学”、“做中教”,真正把教、学、做统一起来,使学生在实践中运用专业知识、在岗位操作中提高专业技能、在生产过程中培养职业素养,提高实习实训的效果。这不仅有利于解决学生实习岗位紧缺和不足的问题,而且也有利于解决在真实环境中难以呈现的教学和生产问题。

再次教育信息化是全面提高职业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的重要手段。 教育信息化以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为基本特征。信息技术所提供的多媒体、超文本、远程信息传递、虚拟现实等手段能够提供信息时代的基本教育环境,实现教育资源的跨时空传输,为师资力量薄弱的地区提供优质教学资源与课程,促进优质教育资源共享,消除“信息贫困”。在教育信息化环境下,任何人在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学习,为实现教育公平、推进教育均衡提供有力保证。同时,通过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深度和广泛应用,推动教育内容、方法、手段、观念的全面改革和创新,充分发挥人的学习与发展潜能,有利于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最后教育信息化是提升职业院校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重要途径。信息素养是技能型人才必需的基本素养,也是新时期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职业教育担负着培养技能型人才的重任,其中一项重要任务就是帮助学生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只有掌握了现代信息技术,学生就可以通过互联网查找网络上的各类学习资料,增强学生在网络环境下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形成可持续学习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制度是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

行动纲领

通过加快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改革职业教育办学模式、人才培养模式,不断提高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支撑高素质技能型人才培养;同时,通过建立平台、开发资源、优化管理、完善机制,依托职业教育信息化,促进教育与产业、学校与企业、专业与岗位、教材与技术等方面的深度结合,逐步建设形成现代职业教育体系,推进构建我国终身学习体系,这样才能充分发挥教育信息化在职业教育改革与创新中的重大意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以下简称为《纲要》)为今后一段时期内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确定了清晰的发展方向与思路,是推动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行动纲领。

首先《纲要》提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基本定位:“加快建设、有力支撑”。职业教育信息化是教育信息化需要着重加强的薄弱环节,长期以来,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存在理念落后、投入不足、利用不够的现象,严重制约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与信息化水平的提高。

其次《纲要》明确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核心:“转变观念、突出应用”。职业教育信息化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内容不仅包括基础设施建设、资源开发,还突出了应用开展、技术研发、人才培养等多方面的内容。过去传统的教育信息化重在硬件投入,这种投入方式往往存在投入大、回报慢、回报期短的问题,浪费也较大。《纲要》提出了“应用驱动、共建共享”的工作方针,围绕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教育教学改革以及职业教育可持续发展的现实需求,转变过于“重硬件,而轻软件、轻资源”建设的片面认识,确立以“应用驱动”来引导软件、硬件配置的指导思想,将教育信息化重点放在开发应用优质职业教育资源和促进信息技术在人才培养过程的深度融入与结合上,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建设原则,提高资源的利用效率与水平。从整体上看,教育信息化总体是一个起步早、投入多,有明显进展的领域,其中最为关键的原因是原有的职业教育信息化重视了硬件建设,但忽视了资源的开发,忽视了资源的共享与运用。

再次《纲要》强调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根本宗旨:“学生中心、提高质量”。“以学生为中心”是“育人为本”方针在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中的集中体现。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中的硬件、软件、资源都是围绕职业教育教学质量与办学水平的提高而建设的。在教育教学改革中应用信息技术成果,通过多种信息技术手段,改变课堂形式与教学方式,优化教育教学过程,改革师生之间沟通与互动模式,改革教学评价方式。职业教育信息化能提供支持学生、教师及员工自主学习与科学管理的数字化环境,颠覆传统职业教育的教育教学方式,改进职业教育培养手段与管理途径,践行“以学生为中心”的职业教育发展理念。尤其是在突破传统职业教育教学模式的限制,建设仿真实训基地等信息化实训教学设施,突破传统的工学结合与顶岗实习的现实困难,建设实习实训等关键业务领域的管理信息系统等方面,突出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本位是强化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根本宗旨。

最后《纲要》突出了职业教育信息化的关键与重点:“改革体制、创新机制”。《纲要》中明确提出了要建立政府引导、多方参与、共建共享的开放合作机制。在这一合作机制中,“政府引导”是关键,但是“多方参与”,特别是企业参与是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活力所在。《纲要》确定了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策略:“统筹规划、特色发展”我国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学校之间建设和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异是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数字鸿沟”的客观原因。这一现状决定了我国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现实战略必须根据我国不同地区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现有基础,充分统筹职业教育信息化的整体规划和顶层设计,分地区、有规划、有步骤地全面推进。各个地区可以根据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条件和承受能力,选择合适的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路径与方式,在特色发展中突出公平、突出效率,提高职业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总体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