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关系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2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关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教学设计和教案的关系

篇1

关键词:管理会计;案例教学;设计;高职高专

中图分类号:F230-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828X(2012)08-0-01

案例教学是系统讲述教材基本知识、基本原理与具体分析实际案例相结合的授课方式。它要求根据教学大纲规定的教学目的和要求,以案例所提供的材料和问题为中心进行分析研究,提出见解,做出判断和决策,从而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会计案例教学起源于美国,适用于理论与实践并重的多门现代会计学科之中,在管理会计中也同样适用。

一、案例教学引入管理会计的必要性

1.理论脱离实际,违背高职高专的精神

我国对管理会计的研究起步较晚,管理会计课程基本上是西方教材的复制,较少结合我国会计实践。教学内容也不能反映我国管理会计的经验、创造以及发展前沿的成果。在实践应用上,西方管理会计理论往往建立在相关假设的基础之上,并大量使用过于抽象的数学模型,违背了高职高专“理论够用、注重实践”的精神。所以在专业教育上让学生更有效地理解理论在实践中的应用应该是教学的首要目标。案例教学中的“客观真实性”和“突出实践性”的特点很好的符合了高职高专的要求。

2.教学方法单调

目前管理会计教学中仍以课堂讲授为中心,以“教师讲、学生听”为主,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授.不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分析能力和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管理会计计算题居多,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以简单的计算题为主,使学生有一种在做数学题的感觉,而案例教学中形象生动的案例和相互讨论的方式能很好的弥补传统教学的缺陷。

二、案例的设计

案例教学中案例是核心,所谓案例就是为了一定的教学目的,围绕选定的一个或几个问题,以事实为素材而编写成的对某一实际情境的客观描述。管理会计教学中不同的内容需要选择不同类型的案例,不同类型的案例在不同的情况下运用。

1.案例的分类

按照案例所涉及内容的多少和分析难易程度的不同,可分为:(1)微型案例;(2)中小型案例;(3)大型案例。

按不同的案例设计目的可以将其分为三种类型:(1)为教师组织课堂讲授而设计的案例(简称引导案例);(2)为组织学生开展课堂讨论而设计的案例(简称课堂讨论案例);(3)为学生课后分析而设计的案例(简称课后分析案例)。

2.案例在管理会计中的分配设计(见图1)

3.案例在管理会计中的设计举例

小型案例多用于课前引案,例如成本性态分析中用“出租车公司如何确定收费标准,以达到不仅营业收入最大而且出租车愿意开车的局面”,来引出上课的内容。大型案例例如预算管理中“以惠港贸易公司一个小型商业企业的全面预算”来练习学生对预算管理的理解运用程度。中型案例例如在短期经营决策分析时的“新华乐器有限公司的生产决策”,来贯穿一节课的内容,使之形象生动。

三、案例有效性的分析

在管理会计的教学过程中,应该合理安排案例,使案例的效果发挥最大化。具体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案例教学要有理论指导

案例教学法并不排斥讲授法,相反没有扎实的基本理论知识,一味的讲案例都是空谈,所以在管理会计教学中,两者应该相互结合相辅相成。案例中的信息只有理解了基本知识以后才能发现,不然只是雾里看花。

2.合理安排案例

案例教学有很多优点,但是不是任何地方都适合使用案例。正如前面所说案例有不同的种类,要按课时的安排和需要选择案例。案例一般较长,如果都在课堂讲授会花费大量时间,所以有些案例要放在课后进行。面对小型的作为课前引导的案例,应该尽量的选择贴近学生的生活的案例,使学生激起学习的兴趣,也使枯燥的理论变得形象生动。对与课堂分析的案例,应该在理论难以解说的情况下使用,使难变易。

3.课后案例以培养学生能力为主

课堂上的案例多在为能更好的传授知识作准备,课后的案例基本要靠学生自己完成。这就需要考验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这是许多高职学生缺少的,一方面要提高学生发现、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另一方面要让学生用宝贵的课后时间来学习,这就需要有一种激励的成绩表现形式。例如以小组为单位到讲台上讲述分析、以PPT的形式展示分析的结果等等,应该以培养学生能力和激起学习的兴趣为主。培养能力不光是培养学习能力,还培养表达能力和动手制作能力。

参考文献:

[1]黄珍文.管理会许案例教学方法[J].会计之友,2002(02).

[2]孙国强.管理研究方法[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2007.

篇2

 

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许多教师深深体会到,不仅仅是上课不会教了,甚至连写教案都不知道从何处下笔。过去使用的现成格式的教案,对于新课程而言已经不适用。然而,教师们除了手中的一本老教案作参考之外,再没有可借鉴的资料。所以在我们对实施新课程的调研过程中,发现很多教师都急于想知道在新课程理念指导下的教案到底该怎样写?基于此种情况,笔者参阅了相关的教学设计版本,对教案的写法与要求有了肤浅的见解,现写出来,仅供参考。

一般来说,教学设计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对长期教学活动的规划,比如,学年计划、单元计划和周计划等。另外一类是对一、二节课教学活动的规划,通常称为课时计划或称为“教案”。

教学设计强调教学过程的设计,尤其注重学生学习活动的设计。这样教师就应该转变以往单纯写教案的旧观念,更多地关注学生活动方案的设计。这样一来,书写一节课的教案,在教学过程设计一栏中需要几个精心的活动设计。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角色关系是导演和演员的关系,课堂上演员的角色就转变成了学生,教师则承担导演的任务。同时,教师也是课堂的参与者,参与学生的讨论与总结,参与学生的问题设计与解决等等。

教学设计是一个对长期或短期的教学活动进行系统地规划的过程和方法。教学设计可以确保和推动有效地教学。那么,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更关注哪些事情呢?笔者通过学习、研究认识到,教学设计大致可包含下列内容(但绝不是唯一的、绝对的,教师可根据自己实际情况进行调适。)

一、教学设计的指导思想

指导思想应在以新课程理念、学科的课程理念及学科课程标准的总体要求为依据。结合本地区、本学校开展的课题研究为依托,指导还要根据当地学校的实际情况,真正体现出教学的指导性和实效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

1、简单介绍一下课程标准规定的主题之中的那个主题,其内容是什么?教材编排上注重了哪些能力?

2、重点是什么?

3、难点是什么?

三、学情分析

1、学生原有的知识分析。

2、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可能要提出的问题分析。

3、相应的学法指导分析。

四、教学目标设计(认知目标、技能目标、情感目标)

1、教学目标陈述的是学生的学习结果,而不是陈述教师做什么。

2、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力求明确、具体,可以观察和测量,尽量避免用含糊的和不切实际的语言陈述教学目标。

3、教学目标的陈述应反映学习结果的类型和层次。

以上目标的陈述方法主要适用于认知目标和技能目标,对于情感目标,由于学生的认识和情感的变化是一个长期教育影响的结果,教师很难预料在一定的教学活动后学生的内在情感会出现什么变化,而且情感类知识应广泛深入地渗透在各部分知识之中。

五、教学方法设计

1、应根据不同的课型、教学步骤的不同阶段,选择不同的教学方法。

2、可选用一些方法,教学方法不能太固定和单一。

3、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纳入教学方法设计之中。

4、将课时安排纳入其中。

六、教学媒体设计

1、教师要充分利用多媒体展示相关的图片、视频。

2、要求学生收集相关文字、图片资料等。

3、对实验课要合理地选择相关的仪器、药品、材料等。

七、教学过程设计

参考表格:

教学程序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1、注重教学过程的各个栏目,也可不列表。

2、对学生的活动要重点设计,何时探究、何时分组,何时讨论问题以及预期讨论的结果都要有所体现。

3、教师活动的设计,要求教师设计一些教学情境、问题,尤其提出探索性问题的设计。

八、教学评价设计

1、注重过程评价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设计,进一步发散学生的思维,并反馈学生的学习情况。

2、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都应有所体现。

3、注重多提出些探索性、启发性的问题。

4、注重提出一些与实际联系、应用性的问题。

九、板书设计

篇3

新课标下数学课堂教学设计的基本理念是现代化社会要培养适应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型人才,我们必须与时俱进,转变教育观念和人才的培养模式,以课堂教学改革为突破口,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本.”使现代数学课堂教学设计既要为学生今天的学习服务,又要为学生明天的可持续发展奠基.“以学生为本”的现代课堂教学设计应把学生学习的起点作为教师教学的起点,要把传授书本知识服务于学生有个性、可持续、全面和谐的发展.因此“以学生为本”的现代教学基本理念要求我们的课堂教学设计必须实现以下几个方面的转变:

1.课堂教学观念的转变。 教学观念的转变包括教师的角色转变和学生地位转变.传统的教学观念是教师主导下的教学,而新课标提倡的教学观念是教师指导下的教学,教师角色的转变应从原来以自己为中心的“讲解者”转变为是学生学习的组织者、合作者、指导者.学生地位的转变是将学生由原来单纯听课、被动接收的地位转变为主动参与、合作学习、探究发现的主体地位.两方面转变所引起的是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的建立,体现了“数学教学活动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是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交往互动与共同发展的过程”的教学新理念.

2.课堂教学内涵认识的更新。传统的教学内涵对学生而言只是为学生的学习过程提供了模仿的对象;对教师而言只是一种预计的、最为理想化的学习结果.教师是将其中一个个精确的概念,一个个深刻的定理;一道道难题的精妙解法和一串串抽象的证明一丝不差的传授给学生,使本来充满生机的数学变得枯燥、乏味、抽象,使学生望而生畏.而新课标所持有的数学教学理念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和谐发展,使不同的学生在数学方面达到不同的发展而不是人人成为数学家.在这一教学理念的指导下,应认识到教学应为学生的数学活动提供基本线索、基本内容和主要的数学活动机会.因此学生的学习内容应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应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与交流等数学活动,这就需要教学内容的设计应尽量来源于实际生活,源于自然、社会和科学中具有一定的数学价值的现象和问题.

二、课堂教学设计要研究问题设计的方法方式

如何设计目标问题的呈现形式?如何设计问题的研究方法?这常常是数学课堂设计最常遇到的问题,以下的几种方法可供借鉴:

(1.列举生活实例,提供生活原型。

中学数学知识来源于现实世界,对这些知识,要由学生所熟悉的日常生活或生产实际中常见的事例引入。 如:提供日常生活中各种对应关系,引入“映射”的概念;列举蝴蝶、人脸、花朵,镜面反射,提供对称图形的原型。这种方式有助于将各种现实材料和数学知识溶为一体,实现“概念性的数学化”。

2.在已有概念的基础上引出问题

如:在数列的基础上引入等差数列。

这种当新概念是已知旧概念的一种概念时,常给出一组反映已知概念的事例,让学生观察、对比、辨析、发现这部分事例所具有的与其他事例不同的共性,从而引入新概念。

另一种引入方式是在概括程度较高的旧概念基础上,加入新的属性,通过逻辑推演,直接引入新概念。

如果在相对具体的概念基础上形成较高层次的概念,那么常见的方式是提供一些具体的、特殊的、直观的观察材料,让学生分析其共性,抽象概括出新的概念。

3.练习式

如:直线的两点式方程 安排一组习题让学生练习,通过对练习题或解答结果的讨论引申、推广引入课题。

4.设疑式

提出问题,让学生思考,使之百思不得其解之后而产生迫切了解结果的强烈欲望,在此基础上引入。

5.类比、对比式

当新知识与已有知识具有某种相似性或联系时,可通过类比或对比的方式引入课题。

如在掌握等差数列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可以很方便地引出等比数列的相应内容。

6.发现式

通过引导学生观察、操作、探究、发现数学知识和规律引入课题的方式。

三、课堂教学设计是体现教师智慧的创造性活动

新课程理念下的课堂教学设计,至少应包念如下内涵:

1.教学设计是一个开放的动态的过程,是能够充分体现教师创造性的教学"文本",而不仅仅是静态的、物化的"作品"。在传统的观念里,教学设计与写教案是可以画等号的。我以为这是把教学设计这样丰富的一个概念简单化、片面化了。教案是教学之前备课的物化产品,它规定了即将要进行的教学的内容和教学组织方式,有的甚至把课堂上发生的一切都预设好了。这样的教案,是一种封闭的东西,它独立于整个教学过程之外。封闭的东西容易走向僵化。我们说教学设计是一个动态过程,就是要把陷入封闭的死胡同的教案拯救出来,把教师创造性突显出来。因为,把教学设计看作一个过程,那么我们的眼光就不能仅仅盯住物化的、死的教案,而是要把教学看作备课、上课、课后反思等一连串的动态过程,要看到在这个整个过程中老师的创造性劳动,惟其如此,我们才可能真正理解教学,理解教育。

2.教学设计的过程,就是一个教师个体的"教育哲学"觉醒、校正、丰富的过程。 很多人以为,教学设计或者写教案是技术性的东西,与教育哲学没有关系。很多人以为,教育哲学是教育理论工作者的话题,与一线的教师尤其是中学教师没有关系。这是极大的误解。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是在相应的教育哲学的指导下进行,没有什么教学活动不体现一定的教育哲学,有时只不过是教师自己没有意识到而已。

篇4

提高教学质量的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做好备课工作。俗话讲:教学是一门艺术,备课是一门技术,要想掌握好备课这门技术,没有长期的实践和潜心的研究,是不可能达到的。针对如何备课,本人结合自己十几年来的基础教学工作,谈一点粗浅的认识和见解。

备课不是单纯的“背课”,备课包含着对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学生、教案讲稿等等全方位的准备。备课不是一次性的劳动,而是反反复复修改,不断总结提高的过程。备课工作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步骤:

一、备人才培养方案

人才培养方案是对人才培养总的规划,是人才培养的全貌。教师首先应该了解这门课程在人才培养方案中的地位及作用,明白代好这门课程对于培育人才的根本作用是什么,这样才能很好地把握所代课程的宗旨和原则,并在授课过程中始终贯彻这一宗旨。

二、备课程标准

许多青年教师备课不看课程标准,这是不对的。课程标准阐明了这门课程总的教学目的,教学基本理念,以及每一章的目的要求、讲课时数、重点难点,同时还包括了要求学生掌握、熟悉、了解三个层次的具体内容,它是备课的总指导。课程标准中的教学目的及教学理念是贯穿全课程的核心思想,是教学内容取舍,方法手段采用等的重要依据,任何脱离课程标准的授课内容都是违背教学要求的,是不允许的。认真研究课程标准中对本门课程的具体描述是备课不跑题,上课不做无效功的重要前提。

三、备教材

教材是备课的主要依据。教师在反复研读完课程标准后,就要钻研教材。有些教师照本宣科,就是没有好好地钻研教材,钻研教材要经过“熟”、“透”、“化”三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熟”,所谓“熟”就是熟悉教材,熟悉教材的整体框架,各章节之间的关系,熟悉每一章的主要内容、基本原理、主要概念。只有对整部教材的基本思路熟悉,才能做到层次清晰。第二阶段就是“透”,针对第一阶段中所遇到的重点、难点、疑点,广泛收集资料,与其他教师共同探讨,进行钻研,将重点消化,将难点突破,将疑点消除。突破此阶段,就进入第三阶段——“化”,所谓“化”就是在“熟”、“透”的基础上,将教材的思路转化为自己的思路,将教材的语言转化为自己的语言,将重点难点转化为自己理解和钻研的内容,这样教师就可以脱离教材,将课程讲活,讲精彩。

此外,由于教材受篇幅的限制,比较精简扼要,内容多为结论性的东西,特别是书中的难点,如果不查阅原始资料,不多看几本参考书,就搞不清其来龙去脉;同时,教材还受时间的限制,不能跟上技术的最新发展,不收集和阅读一些资料,就无法发现新知识,补充新内容,讲课就会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因此,阅读和收集文献资料是备教材过程中很重要的工作。收集和阅读范围包括与教材相关的其它一些经典教材、最新的技术书籍,以及通过互联网搜索的相关资料,从中提炼出对授课有价值的材料。

备教材的过程好比蜜蜂酿蜜,蜜蜂将无数花朵中的甜汁先采集储藏在蜜囊中,然后吐放在蜂巢里,晚上再将这些甜汁吞入胃中,经过消化酶的作用,将甜汁转化为蜜,最后再吐出来形成蜂蜜。

四、备学生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备课的最终落脚点,不研究授课对象而备课,等于无的放矢。只有全面地了解学生,才能针对实际设计出最佳的教学设计,才能在授课过程中做到有的放矢,才能更好地引导组织课堂教学活动。对学生不了解,教学就很难成功。

由于学生是不断变换的群体,因此备学生往往是最难把握的。采取的办法主要有:开教学准备会、填写调查表、找个别学生谈话等方法展开调查,通过这些方式摸清学生的思想脉搏和知识基础,以及学生们对此门课程的认识程度。

一是摸清学生对这门课程的思想认识。例如对开设此课程的看法,对此门课程有无兴趣,学习此课程的动机是什么,以及对教学的希望和要求。

二是摸清学生的知识基础、逻辑思维水平。学生的学历水平是怎样的状况,学习过哪些相关知识,上过哪些先行课程,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处于什么样的层次,这些都需要进行一定的调查了解才能获悉。

三是摸清学生的个性特点。这是对教师备学生更高的要求。学生的个性特点千差万别,教学中要以多数人的接受能力为标准,兼顾个别学生的需求,既要照顾个别,又要注意整体,才能较好地把握教学的深度,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教师只有备好了课标和教材,讲课才能深入,只有备好了学生,讲课才能浅出,深入浅出教学才会成功;如果没有掌握课标和教材的实质,讲课就会浅入浅出,不了解学生,讲课就会深入深出;如果两者都不甚了解,讲课就只能浅入深出了。所谓浅入深出就是把简单的问题说得很复杂,难以让学生难以理解,这是教学之大忌。

五、备教学设计

在做好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的基础上,就要着手备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是教师自己对这一门课程的整体设计,主要包括:教学起点分析、教学目标和要求、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实施计划等。教学起点分析包涵了教师对这门课程的认识,对学生的分析了解,对教材的看法,以及自身应对教学工作存在的优势及不足;教学实施计划是结合课标制定的固定的课次授课计划。从本质上看,教学设计实际上是教师对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后的一次综合性的总结,是教师自身通过文字形式表达出来一种教学设计理念。

六、备教案讲稿

前几项是从整体上的备课,而教案是教师以章节或课时为单位设计的教学方案,是实施课堂教学的主要依据,是熟悉、吃透教材后的总结成果。通过编写教案,可以使教师思考的各种教学活动,经过深入细致的推敲,使之条理化,明确化地体现于教案之中,教案编写的好坏,不仅标志着教师备课的质量和程度,而且对教学质量产生直接的影响。教案还是重要的教学文件,是教务部门进行教学管理检查的依据。因此,每个教师都应该重视教案的编写工作。

教案编写每个学校都自己的模板,通常包括此次课的教学题目、学时、方式、对象、教学目的要求、重点难点,以及教学过程和教学后记。其中教学过程是教案的主要部分,包含导入、讲授新课、课堂小结三大块。教学过程应简明扼要地列出授课章节的框架,每项内容的讲授时间,注明重点及难点,针对重难点采取的教学方法手段。教师应该将备课标、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凝练出来的思想融入体现在教案之中,这是教师最为细致入微的工作,是备课成果的最终体现。

讲稿是教师将教案内容编写成的具体的稿件。讲稿通常包含了教师在课堂上的所有语言,主要使用口语形式,更类似于演讲稿,但又不同于演讲稿。撰写讲稿有利于教师进一步熟悉上课内容,增强上课自信心,避免出现冷场情况,促进教师的临场发挥。

七、课后备课

课前备课容易被多数教师所接受,而课后备课往往不受重视,他们认为时光不能倒流,过去的没有办法重来,不愿对上过的课再花功夫深入思考,深入探究,时间一久,在教学过程发现的问题会逐渐被淡忘,而这往往失去了提高教学质量的大好时机。课后要及时进行再备课,要对整个教学活动进行反思,多一份思考就多一份提高,反之,不愿对上过的课再次作深入思考的教师,就不可能有什么改进和提高。这些宝贵的资料,是教师分析、研究自己的基础,教学水平的提高,教学艺术的形成,常常就是在这种日积月累中实现的。

总之,备课是上好课的重要前提,备课包括了备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备教材,备学生,备教学设计,备教案讲稿,以及课后备课多个环节,每个环节又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依存,互为递进的关系。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做好备课是教师站好三尺讲台的基本功,要想成为学生心目中的优秀教师,就必须将备课工作做到扎实有效。

参考文献:

[1]王云,张旭涛,吴巧云.从“一桶水”与“一杯水”的关系来谈如何备课[J].中外教育研究,2009,(10).

[2]邓宏军,何振华.临床教师如何备课、撰写教案和讲稿[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07,(5).

[3]王平忠.有备无患:谈如何备课[J].山西医科大学学报,2010,(5).

篇5

【关键词】 三案;高效课堂;教学研究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不断普及和深入,课堂教学活动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一种自主性、合作性和探究性的课堂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当今教学活动的主要方向和内容. 这就要求重新认识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和角色,重新设计适合现代教育的教学模式和活动模式,要求教师对现有的课堂教学形式进行改革和创新,这就包含了很多的因素,其中在课堂的操作成面上,通过新的教学设计来探索在新的课堂教育中学生如何主动学习,如何全面充分地发挥教师的主导性作用,来寻求最佳的教学状态,如何优化整体课堂的教学水平使学生充分地吸收知识并得到发展. 所以从操作层面来说,必须从教学的相关问题出发,精心设计教案、学案、演案,并分清楚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对教学课堂进行全面的探索.

一、教案是老师发挥主导作用的有力保障

教案也叫做课时计划,是指教师经过备课,以课时为单位而设计的教学计划. 教案是教师上课的重要依据,在内容上通常包括:课题、上课时间、教学方法、课时分配、课程进程等一系列的内容. 有的教案也将电脑技术运用到其中,包括电子教案等. 在日常的教学过程中,由于学科类型和教学目的不同,所以教案的设计没有固定的格式和要求. 但是教案的制定必须严格依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合理地设计课程时间,把握教材中的重点和难点. 所以在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对教案的设计和运用非常的关键. 老师应该把握重点和难点,对重点和难点在课堂当中细讲和精确讲,要让学生全面理解和运用,对易懂的知识点在教案中可以不体现,让学生们自己去体会. 另外老师在教案内容的设计时要根据学生的层次不同运用不同的方法. 如在上课的时候提出不同的问题设计,让不同层次的学生对同一知识都得到理解.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教案是教师课堂教学的指引,只有正确的指引才能保证整堂课程的圆满进行,确保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

二、学案是体现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的教学设计

学案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当中,为全面的开发学生智力,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升学生学习兴趣而设计的一系列在教学过程中的问题探索,知识要点强化等大纲试的教学指导方案,从学案的制定目的来看,它的出发点是通过学案的设计有效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全面充分地获取知识. 一般来说学案的编写是由三条线决定的,知识线学法线、和能力线,其中知识线是主导,学法线和能力线是配合和推进作用,学案就是将要学习的知识,进行分解,编排出合理的知识教学体系,根据知识内容设计成不同的教学问题,通过问题引导学生积极地探索知识,学习知识,从而提升学生的能力.

三、演案是教师教学过程中重要的组成部分

演案就是常说的课件. 它的具体含义是:根据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在明确教学目标的基础上,对教学任务、教学内容和相关活动进行设计的环节,从而加以制作的课程软件. 演案与教学课程内容有着直接的联系. 现在随着电脑技术的大力发展,多媒体演案运用较广. 所谓的多媒体演案,就是按照教学大纲的相关要求,严格按照相关课程内容设计,并以多媒体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课程软件. 它运用计算机技术,将视频、图像和声音有机地结合起来,采用多媒体大屏幕的形式加以播放. 在教学活动的过程当中无论是指电子课件还是普通课件,它都可以起到向学生提示各种教学所需要的信息,对学习过程进行强化的作用. 由于多媒体技术的演案聚集了声音、图像、视频画面等多重因素,运用这一教学工具的时候学生容易产生新鲜感,所以在课件的准备过程当中,要了解学生的心理动态和爱好,将他们日常爱好与课堂知识有机地联系起来,这样就可以通过演案这一教学工具的运用提升学生学习兴趣.

四、把握三案之间的关系,打造优质高校课堂

1. 教案与演案的关系

教案是教学过程当中比较全面的教学提纲,是老师备课时的重要工具,而演案是授课老师展示给学生观看和学习的. 教案是教师上课前的准备工作 ,演案是教案的辅助工具. 可以说教案包括演案. 但是随着电脑技术的进步,现在很多学校都采用多媒体教学,很多老师将教案的内容转化成了演案. 这样演案就非常直观地将相关教案内容表现出来,让学生易于理解,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比教师直板地讲述效果要好得多. 例如:你讲解立体几何,学生凭想象有的想不出来,你就可以拿课件去给他们演示,这样比较容易让学生接受. 从这样看来演案比教案具有一定的优越性. 从以上的分析可以看出,演案是教案的组成部分,教案可以指导演案,把握之间的区别可以更好地进行教学.

2. 教案、演案与学案之间的关系

教案、演案的出发点是教师的讲授,教学的主题是教师怎么教和怎么讲. 而学案的出发点和侧重点是启发学生的智慧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和探索,从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所以前者重在教,后者重在学;前者以教师为中心,后者以学生为中心;前者强调“给予”,后者强调“拿来”;前者侧重“学会”,后者侧重“会学”;另外在课堂角色、教育观念、课堂结构、教学方法等方面,有着本质的区别. “学案”是建立在教案基础上针对学生学习而开发的一种学习方案. 它能让学生知道老师的授课目标,意图,让学生学习能有备而来,给学生以知情权、参与权,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扮演的不仅是组织者、引领者的角色,而且是整体活动进程的调节者和局部障碍的排除者角色.“学案”的作用:它可以指导预习,也可用于课堂教学,并且系统的学案还是一份很好的学习资料. 虽然二者有一定的区别,但是二者的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为提升学生知识而努力的.

【参考文献】

[1]蔡卫权.张光旭. 构建和谐课堂的几点做法和体会[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08(5).

篇6

关键词:职业院校 新教师 备课

勿庸置疑,备课是教师上课前必须进行的教学准备工作,是上好课的前提和保障。备课的质量直接影响上课的效果及教学质量,作为教师都应高度重视,尤其是新教师更应学会备课,认真备课,善于备课。相当部分新教师片面认为备课就是熟悉教材内容,撰写教案,对备课缺乏全面和深刻的认识。笔者积个人二十多年的职业教学实践和经验,谈谈新教师备课应备什么,怎样备?

一 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

备课的基本内容应包括四个方面,备教学资源,备学生,备教材,备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即备课的四个要素。

(一)备教学资源:包括教学文件及相关规定和教参资料、教学媒体、教学环境。

1教学文件、教参及相关资料:教师必须学习,掌握和运用的基本教学文件包括专业教学计划(专业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教材,学校教学相关规定和要求,主要解决教学的标的问题,树立教学的整体观、全局观。

1)专业教学计划:①明确了培养目标,人才内涵,人才定位,即培养什么样的人,能干什么?②确定培养规格,提出对学生的基本素质、知识、能力、职业资格要求。③规定了招生对象、学历层次、学习年限。④规定了课程设置及教学进度表和使用说明,专业教学计划规定并指导各课程的教学,使教师的具体教学更明确,有目标、有方向,对教学内容的处理、前串后连、重难点、关键点能更好的把握,形成人才目标培养的合力。专业教学计划分为指导性和实施性两级,新教师要学习、掌握学校实施性专业教学计划。

2)课程教学大纲 规定了课程性质和任务,课程教学目标,课程教学内容,学时分配和要求。具有指导性和规定性:①是教师制定授课计划的依据;②是教师选择和处理教材的依据,包括教学目标,内容取舍,重点确定,层次把握,理论与实验(训),见习的学时分配等等;③规范实验(训)指导。课程教学大纲也分指导性和实施性两级,新教师掌握的是本教研室制定的实施性课程教学大纲。

3)授课计划:是教师学期教学的具体安排,制定依据是课程实施性教学大纲和学校拥有的教学资源。由课程组集体讨论制定。

4)教材:后面讨论。

5)教参:权威的专业著作、专业杂志、网络信息。

6)相关规定和资料:①新教师要学习和明确自己的岗位职责;②学习国家关于教师的法规及行为规范;③熟悉学校有关教学规定;④学习学校教学相关资料。

2、备教学媒体:教学媒体是联系教师、学生、教材的媒介,包括:教学设施、设备、仪器、物品、模型、挂图、电影、电视、幻灯片、多媒体、板书等等。教师必须学会使用教学媒体,使教学直观、形象、生动,有助于学生的理解、掌握和运用,直接体现理论联系实际和直观教学原则,是提高教学质量最简捷和有效的方法。所以,新教师备好并使用教学媒体是必须的,而不是可有可无的。

3、备教学环境:上课前必须熟悉教学地点及室内外环境,这与教学策略的选择有关。要明确教室在哪里?室内空间?室内设施等。

(二)备学生:

学生具有各自的文化和专业基础知识、生活经验、情感倾向、认知能力,其基础情况既有倾向性(平均水平),又有差异性。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观,学生学习前都具有各自的现实发展区,我们必须把这个问题搞清楚,才可能通过教学,把最近发展区的东西与学生现实发展区的东西相碰撞、融合、对接,使学习不断发展,达到我们教学的目的。

(三)备教材

教材对学生的学习和教学质量的提高具有基础性和工具性的作用,它作为知识的载体具有勿庸置疑的权威性。课堂教学就是要解决教材与学生的矛盾。按现代教学观要求,教学不能局限于教材,而应以课程资源为教学对象。教材无疑是重要的、最基本的课程资源,但课程资源不仅仅是教材,也绝不仅仅限于学校内部。对学生来说,有了课程资源的概念以后,学生学习的内容变得丰富多彩了。对教师来说,教学过程也不再是一个照本宣科的过程,而是变成了不光是使用教材,同时也是开发利用课程资源的过程。教师应根据学校、班级、学生的实际情况和学科的性质、任务,对教材进行有意义的补充、延伸、拓展、重组,并注重教材与社会生活和学生经验的联系和融合,同时鼓励学生对教材的质疑和个性化解读。教学要基于教材,又要超越教材。教学的目的并非只要学生记住、理解、掌握教材内容,更重要的是让学生透过教材去把握渗透其中的科学方法和认识态度,并在这个过程中发展学生的阅读能力、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以及个性品质和道德品质。所以,选好教材,吃透并处理好教材就非常重要。

(四)备教学设计、教学原则、教学方法和教学技能。

1教学设计及课堂教学设计:教学设计既教学构思,指在一定理论基础(教学、学习、传播)指导下,运用系统方法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媒体、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等进行分析整合,做出具体安排,从而取得最优教学效果的过程。课堂教学设计是教学设计的组成部分,指在教学设计指导下,每次课的具体设计方案,含四个要素:目标(教什么)、学生(教给谁)、策略(如何教,如何学)、评价(效果)。

2教学原则:是根据已发现的教学规律和一定的教育目的,对教师和教育工作者提出的在教学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和准则。包括:科学性与思想性相统一,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结合的原则,面向全体、因材施教的原则,启发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巩固性原则等。

新教师在获得教师资格的过程中,通过教育学和教育心理学的学习,对教学原则,教学方法都已经了解。关键问题是要经常温而习之,不断结合教学实践进行运用,从而提高教学水平。

3教学方法:为完成一定的教学任务,师生在共同的教学活动中采用的手段或方法,包括教法和学法。

教法:常见的教法有讲授、演示、问题探究、谈话、案例、读书指导、理实一体等方法。

学法:常见的有自学、小组学习、讨论、角色扮演、练习、复习、任务驱动等,新教师应领悟一个教学铁律即“教学有法、教无定法。”教学有法,是指教学必须遵循教育教学的规律、原则和规定。教无定法是指教师在具体教学中选择教法,应根据四个要素:即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资源、个人教学能力。

4教学技能:是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为促进学生的学习,实现教学目标,运用教学及有关的知识和经验,采用的特定的教学行为方式,是教学原则及教学方法在教学活动中的实际运用和生动体现,是一种富于灵活性和创造性的高级技能。包括:教学语言、导入、讲解、提问、演示、板书、组织、指导、概括总结、评价、结束等技能。

新教师只有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学习、摸索、严格训练,不断自我反思和完善才能掌握,从而形成个人的教学风格。

二 备课的基本方法

新教师在全面学习并掌握备课的基本内容和要求的基础上,应做好首次备课、常规备课和撰写教案。

(一)首次备课:指第一次上课的准备,应注重向学生介绍:

1介绍教材:编写规律及特点,如何评价和使用,要求及注意事项;

2介绍学科沿革与展望:学科规律及特点,与其它学科的关系,学习方法和要求;

3介绍自己,认识班干部,针对学情提出要求。

(二)常规备课,指日常每次课前准备。应注意:1、仪态与语言;2、教材内容的处理;3、教学媒体的选择与运用;4、恰当的教学设计。

篇7

【关键词】 新课程标准;小学数学;教学设计;分析探讨

教学设计是一种理论和方法,主要是依据相关教学理论,对教学活动中的一些问题和需要进行分析,从而得出最佳的解决方案. 教师通过教学设计,提升课堂教学效果,通过教学过程中对各个环节的精心设计,结合适当的教学手段,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从而使小学生自主地进行数学学习,在学习过程中得到知识的提升和数学素质的培养. 教学设计能够将教学理念有效地转化成教学行为,使教师在课前对课堂教学作出一个大致的纲要.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应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和发展需求,以学生作为教学设计的主体,在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以及教学过程和方式等方面多重考虑,从而选择和设计最佳的方案,以实现最理想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设计与传统备课的区别

主线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主要是以教师为主体,强调的是教师在教学方面的设计,对于学生的学习则并不重视,忽略了学生的学习效果. 传统的备课突出的是教学流程上的设计,例如在引入新课程和新知识、课堂上学生的反馈以及课后的学生家庭作业等. 而教学设计的主体是学生,主要的目标是通过教学设计促进学生的学习,更为重视学生的学习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主体来设计教学活动,强调课堂上师生之间的互动,通过生动有趣的教学环节激发学生对数学学习和思考的兴趣,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课堂教学,突破传统的教师填鸭式教学.

对象上的区别. 传统备课的对象是教材中的知识点,以及对知识点的讲授过程,其呈现的形式主要是教师的教案,备课目的主要遵循教学大纲的任务要求,最大限度地使学生掌握教材中的数学知识. 而教学设计的对象主要是以学生的实际需求为主,充分考虑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合理的教学设计和教学安排,使学生以较短的时间学习较多的知识.

理论材料依据上的区别. 在传统的备课中,备课依据主要是教师的教学经验,没有科学的教育理论,不能因材施教,这样对于小学生的个体发展来说是有一定影响的. 教师的教学经验从理论上来说是有一定重要性的,但是,如果单纯地依据教学经验,会使教学过于封闭,很难得到发展. 而教学设计的理论依据是科学的教育理论,是通过对教学需要进行分析,从而有针对性地作出教学设计. 这种教学设计具有很强的理论性和科学性,有效地避免了传统备课中存在的缺乏理论依据的状况.

变通性上的区别. 变通性是指在课堂教学时,传统备课和教学设计对于一些突发状况处理的变通性. 传统的备课作为课堂教学的课前教学准备,是一种预设的静态教案的形式,在课堂教学中对于这种教案的宗旨比较重视,缺乏一定的变通性,在遇到突发状况时,很难进行合理地解决. 而教学设计主要是在课堂教学之前完成,属于一种纲要性的工作,而且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和课堂的进展进行不断的调整,包含了课堂教学前后以及课堂教学的整个过程,具有很强的变通性.

二、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

1. 以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主体

在教学活动中,学生应该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主要是为学生的学习服务,充分地考虑学生的需求. 新课程标准要求教师在进行教学设计时,以学生作为设计主体,改变传统的以教为主的模式,让教学设计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 教师也明确自身的课堂地位,将角色定位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监督者,使学生改变传统的学习方式,积极地参与到教学活动中自主地进行学习.

2. 优化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

课堂教学中最根本的内容就是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要想使课堂教学能够产生理想的效果,就需要对教学方案和手段进行优化设计. 教师应明确自身的教学目标和教学任务,以及学生应学习和掌握的重点内容,并且能够使小学生在新课程的引入和之后的课堂学习中,对数学学习产生一定的兴趣.

3. 优化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

一个好的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需要在一定的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中体现,所以对于教学过程个教学方法的设计是非常重要的,能够直接影响整个教学效果. 在教学过程的设计上,教师应注意新课程的引入和课堂提问以及学生讨论等各个教学环节的关系,采取适当有效的方式进行教学.

4. 优化课后练习

作为课堂教学的最后一个环节,课后练习对于课堂教学来说具有一定重要性,不仅能够检验出学生对于课堂所学知识的掌握情况,还能够使学生暴露自身存在的一些问题,依据这些问题进行教学改进. 另外课后练习也有利于学生提升解题技巧. 在进行课后练习的设计时,教师应注重习题的形式,尽量使习题具有多样性,这样不仅能够使学生对解题产生一定的兴趣,也可以拓展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教师也应注意掌握设计习题的难度,过于困难会使学生失去解题的信心,过于简单又会使习题不能发挥应有的作用.

三、结束语

在新课程改革标准下,教师应审视自身的教学模式,重新进行教学设计,以使小学数学课堂适应时代的发展和学生的学习需求. 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教师首先应转变自身的教学理念,结合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和个体发展状况,通过教学方案和教学手段上的优化,加强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充分实现数学教学设计的目标.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TPACK;师范生:话语分析;设计学习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11)06―0073―06

一、研究背景

如今.我国的教育信息化进程已初获成效。各级各类学校中的硬件设施覆盖率也获得了显著的提升。然而,在硬件设施覆盖率大幅增长的同时.却出现了“高投资未能带来高效益”的现象。国内和国际上的学者们认为.硬件设施的低效、无效应用是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的原因之一。而要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就要将信息技术与学校中的日常教学工作有效地整合起来Ⅲ.教师在这一过程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因此.培养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就成了重中之重。

和传统技术不同.大部分数字技术的产生并非出于教育的目的,具有用途多样、不稳定、功能不透明的特征。因此,尽管PowerPoint、Excel在如今的中小学中已经比较普遍.但它最初的目的用于商业领域.因此将这些软件用于具体的教学情境时通常困难重重,需要教师对其进行“重设计”:对在何处、如何以及为何使用这些软件进行重新设计。但是,目前的我国的大多数教师教育课程缺乏理论框架的指引.过于依赖对技术能力的培训.忽视了教师在真实的教学情境中有效整合技术的“重设计”能力。

美国密西根州立大学的Punya Mishra教授和MatthewKoehler教授在Lee Shulman提出的PCK概念基础上.加入了技术元素.于2005年首次提出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Content Knowledge,TPACK)的概念。TPACK框架共包含七个元素。其中,技术知识(Tech.nology Knowledge,以下简称T)、教学法知识(PedagogicalKnowledge,以下简称P)、学科内容知识(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C)是三个单一元素。整合技术的教学法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 Knowledge,以下简称TP)、整合技术的学科内容知识(Technological 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TC)、整合技术的学科教学知识(Technological PedagogicalContent Knowledge.以下简称TPC)则是由三个单一元素相互交织而成的四个复合元素。Mishra和Koehler指出.如果教师要有效地使用技术进行教学,就要明晰在何处、如何以及为何整合信息技术.就必须深入理解信息技术技术、所教学科的内容和教学方法三者及其相互之间的影响关系.即具备rrPACK。

TPACK概念为有关教师的信息技术整合能力研究提供了理论框架。自2005年以来.国外教育技术领域中已涌现出了大量的相关研究。其中.一些研究主要针对教师TPACK的培养与发展.如教师TPACK水平的测量、测量工具的信度和效度提升等问题。目前.研究者们采用的评价方式主要有两类:使用自评估量表等量化方法进行评价。以及使用课堂观察、访谈、话语分析等质性方法进行评价。这些研究既有关注教师教育课程的总体效果.也有关注在接受课程的过程中教师TPACK的发展与变化。例如,2005年,Mishra和Koehler开展了一项研究.采用简单的自评估式量表.对教师教育课程实施的过程中.教师的TPACK变化和发展进行了记录。又如.2007年.他们在另一项研究中.对教师教育课程中的教师对话进行了记录.并根据TPACK框架对话语进行了分类统计.从而展现了教师TPACK水平发展的过程。

2010年12月2日至19日.笔者在上海市某高校开展了一次职前教师教育微型课程.名为“整合信息技术的数学教学设计工作坊”。该课程面向数学专业的师范生.旨在提升师范生的TPACK水平.促进师范生逐渐形成对信息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三者之间互动关系的深刻理解。在之前的一项研究中.笔者使用前后测量表的数据.对微型课程实施前后师范生的TPACK水平变化进行了分析。分析结果表明该微型课程促进了师范生的TPACK水平提升[12]。在本研究中.笔者将深入到微型课程的过程中.通过话语分析的方法.尝试回答“在进行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师范生的关注焦点发生了怎样的变化”这一问题.从而为以提升教师TPACK水平为目标的教师教育课程设计提供启示与建议。

二、微型课程简介

本次微型课程采用了“设计学习”策略。在课上,师范生在近似真实的情境中.通过小组合作完成一堂数学课的教学设计。整个微型课程包括六节课.共计900分钟.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个阶段为“教学设计”,共分“选题”、“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分析”和“教与学活动分析”四个活动。其中.“学习内容分析”、“教与学活动分析”各包含了“初分析”和“再分析”两个子活动。在该阶段中,师范生确立教学的主题和教学对象,对学习内容和教学活动进行分析.形成教学设计方案。第二个阶段为“实现设计”.分为“课件和教案的初制作”和“课件和教案的完善”两个活动。在这一阶段中.师范生在上一阶段的分析工作基础上,形成课件、课堂教学方案。在最后一节课上,每个小组呈现教学设计方案、课件、课堂教学方案,并进行自评和互评。

微型课程中的七项活动均设立了具体的活动目标(如表1所示).这些目标中暗含了TPACK的思想.是微型课程总目标“让师范生深入思考信息技术、教学法、学科内容三者之间的关系和相互作用”的细化和具体体现。

为了实现各项活动的目标和课程总目标.微型课程中引入了四条支持性策略。其中。“组内讨论一组间交流”、“提出雏形一完善细化”两条策略参照了Janet L.Kolodner有关“Learning by design”的主张.旨在通过提供小组成员以及小组间的互动交流、迭代设计的机会.以帮助师范生形成更加完善、细致的设计方案;“问题引导与工作单填写”、“案例与资料的提供”两条策略参照了Bracha Kramarski和TovaMichalksv、Judith B.Harris和Mark Hofer以及Margaret L. Niess等人有关教师TPACK培养的研究.旨在通过自我提问的元认知策略、表格填写的方式,帮助师范生思考、澄清教学设计中信息技术、数学知识和教学方案三者之间的联系与互动.同时为师范生提供了与教学设计相关的资料。

通过自愿报名的方式。共计20名师范生(男生4名,女生16名)参加了微型课程。20名师范生均为大学三年级学生,均修读过《教育学原理》、《数学教学法》,正在修读《心理学基础》,且已经有过若干次微格教学的经历,具备一定的教学法知识基础。其中的19名师范生修读过诸如《现代教育技术》的教育技术类课程。因此,总的来说,参加本次微型课程的师范生均具备一定的数学专业知识、教学法知识和信息技术知识基础。在微型课程开展过程中.20名师范生自愿分为6个小组,分别选取了“无理数的证明”、“三角形的分类”、“黄金分割”、“圆锥曲线之椭圆曲线”、“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和“旋转对称”六个数学主题。

三、数据收集与编码

在微型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笔者对全班进行了录像。录像包括了6个小组在5次组间交流阶段的发言。发言的内容分别为“选题”、“学习者分析”、“学习内容初分析”、“学习内容再分析”和“教与学活动初分析”.共计30段组间交流录像.约900分钟。

此外.笔者随机抽取了“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组.对该组组员f共3人)在6次组内讨论环节中的讨论情况进行了录像。讨论的内容分别为“学习内容初分析”、“学习内容再分析”、“教与学活动初分析”、“教与学活动再分析”、“课件和教案初制作”和“课件和教案再制作”.共计6段组内讨论录像.约180分钟。

由于师范生在讨论和发言中所说的话语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他们在设计过程中的关注焦点.笔者采用话语分析法呈现最终的分析结果。首先.对录像中师范生的话语进行了实录。随后.以Mishra和Koehler给出的TPACK概念为基础.参照Suzv Cox有关TPACK概念精致化的研究.制定了话语编码的规则(如表格2所示).采用两人同时背对背编码的方式,将话语编码为T、P、C、TP、TC、PC、TPC、N八类。通过核对、讨论,确定最终的编码结果。

在几轮的编码工作后.笔者又制定了以下四条规则.作为补充规则:(1)当一句话语被编码为复合元素,且前后语意连贯时.只编码为该复合元素.不再罗列出该复合元素中包含的核心元素。(2)涉及到“教学重点”、“教学难点”、“知识点的比重”、“学年段”等有关数学课程方面的话语,编码为PC。(3)当话语中涉及到使用某个软件(如PPT)或媒体(如图片、音频、动画,或带有“动态”、“直观”等词)进行教学(带有“演示”、“证明”等教学行为用语),但没有明确提及具体的知识点时,编码为TP。(4)话语中涉及到使用某个软件(如PPT)或媒体(如图片、音频、动画,或带有“动态”、“直观”等词)来“呈现”、“表征”某个具体知识点时.编码TC。

四、数据分析

(一)组间交流话语分析

首先.笔者从班级层面出发.根据组间录像资料.对6个小组在教学设计中的话语焦点进行分析.30段组间交流录像均来自“教学设计”阶段.共计328句话语。笔者对各类话语的比重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如图1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P类话语的比重最高.约占总话语量的三分之一。C、PC、TPC三类话语的比重次之,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19%、18%和10%。T、rip、TC三类话语的比重则较低,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7%、5%和7%。这说明,在微型课程的第一个阶段“教学设计”中.师范生对教学法的选择和使用给予了较多关注,对信息技术,以及信息技术与教学方法、信息技术与教学内容的互动关注较少。但是.在该阶段中.师范生已经对信息技术、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的三方互动和影响给予了一定关注。

随后,笔者统计了“选题”、“学习者分析”、“教学内容初分析”、“教学内容再分析”、和“教与学活动初分析”五个活动中,各类话语(除N类话语)的比重变化趋势。其中,三个单一元素类话语比重的变化如图2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由于五个活动目标设置的不同,P、C两类话语的比重在“教学设计”阶段中呈现出了较明显的高低起伏态势。而在这一过程中,T类话语的比重一种低于P、C类话语,且变化并不明显。此外,四个复合元素类话语比重的变化如图3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因五个活动目标设置的不同,TP、TC、PC三类话语的比重在“教学设计”阶段也呈现出较大的高低起伏。而在这一过程中.PC类话语的比重一直高于其他三类话语.TPC类话语的比重则呈现出起伏上升的态势。

(二)组内讨论话语分析

随后.笔者深入小组内部.对某一小组内部的话语焦点进行了分析。6段组间交流录像均为“特殊二次函数的图像”小组的组内对话.共计1384句话语。笔者对各类话语的比重进行了统计.汇总结果如图4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T、P、C三类话语的比重较高,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20%、23%和18%。TP、TC、PC、TPC三类话语的比重较低,分别约占总话语量的2%、7%、11%和2%。这说明,该小组的成员更多关注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内容,较少关注这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鉴于这6段组间交流录像包含了本次微型课程的3次“迭代分析与制作”.笔者分别对学习内容初分析与再分析、教与学活动初分析与再分析、课件与教案出制作与完善活动中,各类话语的比重进行了对比,统计结果如图5、图6、图7所示.

比较图5和图6可以发现.与“初分析”活动相比.“再分析”活动中,T、TP、TC、PC、TPC五类话语的比重均有所上升,而P、C两类的话语均有所下降。这说明,随着讨论的深入。该小组成员开始将关注的焦点从教学方法、教学内容逐渐转移到信息技术,和信息技术、教学方法、教学内容三者之间的互动关系。

从图7中可以看出,与之前的“教学设计”阶段相比,在“实现设计”阶段中,该小组的T话语比重明显增多。但在“完善课件与教案”活动中,T、TP、TC、TPC四类涉及到T的话语的比重有所回落,而同时P、C、PC三类话语的比重有所上升。这说明随着制作过程的推进.该小组成员又逐渐将关注的重点转移到了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和学科教学上。

另外.从以上三幅图中可以发现.随着分析和制作过程的推进.N类话语的比重都有所回落。这说明“迭代分析与制作”使得该小组成员将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在需要解决的问题上。

五、结论与讨论

(一)根据组间交流的话语分析结果,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研究结论

(1)在“教学设计”阶段中,T、P、C三类话语的比重最高时达到了58%,最低时为3%,而TP、TC、PC、TPC四类复合话语的比重最高时仅达到26%.最低时为0%。这说明.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师范生对T、P、C三者的互动关系的关注相 对较少。

(2)在三类单一元素话语的比重中.T类话语的比重一直低于其他两类话语.且在整个“教学设计”过程中没有发生较大的变化。这说明师范生在进行教学设计的分析时.在关注P和C的同时,很少关注到T。

(3)在四类复合元素话语的比重中.PC类话语的比重一直高于其他三类复合元素话语.最高时达到了总话语量的26%,最低时为12%。此外,TPC类话语的比重从第一个活动的2%到最后一个活动的13%.呈现出了起伏上升的趋势.最高时达到了15%。这说明,在关注T、P、C之间的互动关系时,师范生更多考虑P与C之间的关系。同时,随着课程的推进,师范生对TPC的关注逐渐提升。

(二)根据组内交流的话语分析结果,笔者总结出以下三点研究结果

(1)在微型课程的两个阶段中.T类话语的比重差别明显。在“教学设计”阶段,T类话语比重的最高值仅为11%。而在“实现设计”阶段.T类话语的比重一直高于30%。这说明.在动手实践的过程中.T成为了该小组的成员重点关注的内容。

(2)通过对比“学习内容分析”、“教与学活动分析”中的两轮迭代分析活动.笔者发现.在第二次分析的过程中.该小组的成员开始更加关注T、P、C三者之间的互动。这也说明迭代分析对促进师范生思考信息技术、教学法、教学内容三者的关系具有一定的作用。

(3)通过对比“课件与教案初次制作”与“课件教案的完善”两项活动的话语分析结果.笔者发现.随着设计工作和讨论的深入,P、C、PC三类话语的比重均有所提高,而涉及到T的TC、TPC、TP三类话语的比重却反而有所下降。这说明,该小组的成员在课件和教案制作的后期更加注重教学方法、所要教的内容以及如何教授这些内容。

篇9

集体备课是教师学习、交流、资源共享的专业化成长平台,是集众人智慧、采众家之长,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途径。要提高中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就应充分发挥骨干教师的辐射功能,以解决课堂教学的实际问题为切入点,以教师专业提升为生长点,通过“严、实、细、”三个关键环节的把控,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与实效性。

一、严明关

1、制度关

集体备课既是教研活动,也是教学管理活动,应建立健全相应的制度,让教师有“规”可依。如四定”制度(定时间、定地点、定主题、定人员);中心发言人制度;课任务分配管理制度;新老教师分层备课制度;教案、课件管理制度;教学录像制度;出勤管理制度;检查督导制度等,教研组应进行定期、不定期抽检、考勤、统计等结果上报主管校长,校长将及时通报集体备课情况。对无故不组织、未参加者,记入教师业务考核档案,督促全体教师全身心地投入集体备课,共同提高业务水平。

2、领导关

备课组长是集体备课的策划者、组织者,备课组长应具备较强的组织能力、教研能力,要始终站在体育教、学、研、训的最前列,对相关的问题要有深入的研究,要统领全局,主动地、创造性地提前设计好每次集体备课的主题和内容,组织大家全面、深入地进行学习、探讨;对问题的争议要有科学、艺术的裁决,使全体教师在交流甚至是争论的氛围中,对教材、教法、学法、练法有一个更新、更深的认识,实现双赢。组长要善于引导、总结,概括大家的长处,指导中心发言人整理备课提纲。使集体备课更好地体现合作性、实效性、研究性、创新性 、统一性(辩证的统一)、超前性、完整性。

3、认识关

要搞好集体备课,必须从教师观念和认识抓起,充分认识集体备课的意义和作用,强化参与意识,树立主人翁责任感,与备课组休戚与共、荣辱相依;应树立合作意识、整体意识、超前意识、反思意识,促进教师备课行为的集体化、自觉化。集体备课中要处理好组长与组员的关系、个人钻研与集体讨论的关系、骨干领路与培养新教师的关系、正确处理好备课与试讲的关系,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

二、细节关

集体备课要遵循“备前研讨—主备人备课—个人初备—形成共案—个人二备—课后修改归档”的流程,从抓紧抓好每一个操作关联环节的细节入手,循序渐进地逐步落实,使集体备课从形式到内容、从方法到手段要都能集中群体智慧把课备深,备透,备活,提高集体备课的实效性。

1、备前研讨关

集体备课前要组织大家共同分析本学年、学期、单元的教材体系、目标体系,让教师明确备课目标、任务、课题,编排出学期、单元备课计划。不管是谁来上这个课,都要围绕集体备课目标体系、计划体系来进行教学设计,你可以有不同的方法、手段,但是不能改变教学整体目标,以提高集体备课的针对性、指导性,减少盲目性。

2、个人初备关

在集体备课前每位教师要深入钻研教材和课程标准,反复钻研课程标准及有关资料,弄清所备课的内容在单元教学或模块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本节课或本单元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设计教学目标,突破重点、难点的方法。设计切合实际的、贴近学情的教学方法,教学思路以及创新点、教育点。设计合理的练习方法、手段、形式、量与强度、评价方法、标准、注意事项等。思考在哪些环节和思路上还存在疑惑和障碍等,带着问题参加集体备课。以便会诊,排除困难。同时要注意超前备课,集体备课时一定要带好提前一周或一个单元的教案。

3、主备关

集体备课要确定一个主备人,以书面的形式形成简案;协备人具体负责组织、记录工作。主备与协备要尽量做到新老搭配、以老带新、以老促新,充分发挥骨干教师传、帮、带的作用,帮助年轻教师尽快提高业务水平。主备人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本单元或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教学目的,三维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突破考点,及时突出重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教学方法的设想等。

4、集体备课关

集体备课时,主备人应向本组教师详细介绍本单元或课时在教材中的地位及前后联系、教学要求,教材重点难点,教材的取舍整合,教学方法的设想等;协备人具体负责组织、记录工作。主备人应组织大家以商榷的形式提出自己的见解,针对教材的广度、难度、跨度、深度、进度;教法的完整性、系统性、针对性;练习的时间、距离、间歇、次数等进行优化。帮助共同理清教学思路,改进原有教案的一些不符合学情的教学手段。主备人应综合集体的意见,确定每个环节的最佳方案,对主备教案进行修改,如跳跃练习中,如果让学生长时间进行大强度、大运动量的跳远或三级跳远练习,会使学生体力下降,甚至出现疲劳积累而造成意外伤害事故。集体备课时应紧扣练习的量与强度,进行集体攻关,使量与强度得到最优化考量,使教学方案最佳化、教学过程最优化,提高课堂有效性。

5、二次备课关

各教师针对集体备课时全体教师提出的教法、学法、练法、组织形式等方面的建议,结合本班与教师实际,对自己的初备教案,通过“标、增、改、删、调”方法等不断进行消化、补充、改进、完善自己的教案,获得最优化的教学策略,使自己的教学既充满集体智慧,又体现个人风格,实现共性和个性完美的结合。

6、整理归档关

经过集体备课形成的二次教学设计是否可行还有待于考证,备课组要适时进行跟踪听课进行检验,主备人与协备人要积极、主动地进行收集、整理教师课后反思的教案,对集体备课的共案进行修改、完善集体备课的教案,把文本教案与电子教案一起交备课组长,备课组将一学期的集体备课教案、电子文稿收齐, 交教研组留存,并以校本资源上传学校网络系统供全体教师共享。

三、实效关

1、真实关

要提高集体备课的含金量,就应认认真真、实实在在地进行集体备课及研讨。备课组应及时筛选出教师备课中反馈的典型性、突出性的重点、难点、疑点为切入点,从常态、多元的角度,进行全面、深入地剖析,去伪存真、去粗取精,以深化教材解读,细化教学目标,优化教学设计、简化教学组织、量与强度等为突破口,以提高集体备课的目的性、针对性、指导性。如滚翻学练中学生滚翻时分腿、低头不充分、团身不紧等问题;如支撑跳跃中学生助跑、踏跳、第一腾空的协调配合;推手与第二腾空、落地后的保护问题等,通过集体备课,借鉴、汲取其他教师更好的方法、更有效的手段、更周全的教学组织,从而使自己的教学设计更合理、教学进程更科学、教学组织更严谨,提高教学有效性。

2、反思关

通过集体备课,促进专业成长,需要年轻教师以更细腻的心思、更敏锐的洞察力,回顾、审视,去梳理、剖析备课与上课各环节是否科学,如教学目标的准确性、教学内容的适用性、教学进程设计恰当性、教学组织的严密性、教学方法的针对性、量与强度的科学性、教学难点的突破性、偶发事件处理的合理性、教学效果的最佳性等。通过整体反思、专题反思、细节反思相结合,不断改进与提高教学设计与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如耐久跑练习,一节课跑多远的距离?一次跑多少距离?跑多少次?用时多少?间歇多少时间等,既反思预设出时量与强度的适切性,也反思练习过程中的准确性,不断提高设计与实践的相融性与适宜性。

3、合作关

“闭门造车”和 “孤军奋战”的备课形式,不利于充分发挥集体智慧,备课组长要善于营造民主,平等、互相、合作、共享的集体备课氛围,针对备课与课堂教学的问题与困惑进行全面、多元、深入的品、评、析、辩来进行教学会诊,提出针对性、实效性的改进建议、优化策略提高集体备课的有效性。如中长跑练习的量与强度;体操教学的保护与帮助;武术、广播体操教学的讲解与示范的时机;教学节奏的把控;场地、器材的设计与运用等。集体备课活动中,青年教师更要勇于交流,善于交流,通过对比、吸收、改进、提炼、创新,形成教师个性特色的学习资源和教学特色资源,把集体智慧内化为教师的教学策略、使教学方案最佳化、教学过程不断最优化,促进自身的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 徐建平.课程领导力的着力点—加强备课组建设 [J]. 上海 教育,2007(10).

[2] 徐继锋.当前体育集体备课的现状分析与对策探究 [J]. 中国学校体育, 2009(11).

[3] 刘苗.谈体育新课程的有效备课 [J]. 体育教学,2007(2).

[4] 李童.落实集体备课建立研究型体育教研组 [J].体育科技文献报, 2006(8).

篇10

一、备课不等于写教案

备课包括写教案,写教案不是备课的全部。把备课等同于写教案,这是不科学的,也是不符合新课标对教学要求的。

备课是教师为课堂教学作准备的过程,它包括临上课前的教学设计、准备教具器械,也包括到图书馆查找资料、与别人研究教材、探讨教学方法等,更重要的是备课向师生生活方方面面的辐射,拓展备课外延,实现终生备课。即:以学科教学为核心,既包括写在备课笔记上的有形教案,更指融入教师心田的无形教案——“腹案”,是蕴涵在教师思想与感情深处的“教案”,它融教师的教育理念、知识底蕴、情感态度、教育机智、语言表达于一体,并以潜在的方式存在于教师的头脑之中。

教案是为课堂设置预案、设定程序、以完成教学任务的书面表现形式。一线的教师都知道,其实课上的好坏与教案写的详略是完全没有关系的。魏书生老师一年中有一半时间在外讲学上课,他上课常让学生选哪一课或者猜上哪一课,而他从来也不带教案。何文浩老师上物理课也从不拿教案,并且从来不给学生布置课外作业,而他带的高中三个年级的物理考试成绩都非常优异。赵谦详老师的“语文教育与人的发展研究”成果轰动全国,他也是上课没有教案。了解这三位名师的教师都知道他们的教案没有拿在手上,而是装在脑海里的,他们的课走到哪里准备到哪里。何文浩老师的头脑中有上千道各种类型的物理题目,每种题目都有若干种处理办法。魏书生老师无论去哪里讲学,日记就写到哪里,为学生准备的书籍资料就搜集到哪里。赵谦详老师即使旅行结婚也是习惯性地把随见随闻写成诗歌文章,而这些最富有时代气息的诗文很快就变成了学生课堂上的阅读材料。

所以,教案只是备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是备课的纸面产物,是课前计划、课上备忘录、课后反省薄,是备课的显性阶段——显性备课。我们虽不能低估教案的作用,但更应该将教学的着力点放在更重要的、前期的、隐性的、凝聚教师智慧与能力的准备阶段——隐性备课:它包括钻研教材、查阅资料、搜集信息、备学生、思考教法等都属隐性的了。虽然这些隐性备课做的默默无闻,无从查证,但隐性备课做的粗细与深浅却直接影响教学质量的高低,教学效果的优与劣,它是教师提高知识水平和教学能力、总结教学经验的过程,是形成教师风格的有效途径,在此,我们应该大力提倡。所以,做好、做细备课的隐性工作非常重要,也很有必要,是需要老师们下苦功夫、练真功夫的,是抄袭教案所不能达到的。是能够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和效果的有效途径。

二、备课不等于背课

备课者,他们时时关注教材,关注学生实际情况离目标有多远,他们放飞思想,放眼生活,搜罗资料,审视他人备课成果,分析自身教学特色,信手拈来,艺术化的展现课堂,搭建起让学生轻松、愉快、充分参与的平台。课也因随处精彩生成而丰富,充满灵气,富有弹性。

背课者,省略的是研读教材和学生,而直奔教学设计。“拿来”他人教案(或教学设计),挤进去一些补充资料,固定轨迹,然后死背,按步就班,不越雷池半步。如此顺畅平静的课堂,怎能有意外、怎能有师生的兴奋点?这也必然使课堂失去灵性、缺少精彩生成、暗淡无光。

由此,背课是一种完成任务的被动行为。它的课堂如一条固定的流水线,更像一潭掀不起一丝涟漪的死水,它的课堂也因落入程序化、机械化而失去勃勃生机。是要不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