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2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农民增收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泰兴市七圩镇镇长董剑东
今年9月上中旬,本人对我镇农民增收情况进行了调研,先后在全镇8个行政村召开由镇分管农业负责人,农经站、农技站、企管站负责人以及村委会成员,纯农户、种养大户代表参加的座谈会,广泛收集情况,深入开展讨论,突出当前影响农民增收的制约因素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的渠道、在农民增收方面对镇党委、政府有何意见和建议三项内容。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农民增收工作取得的成绩
近几年来,我镇农业农村工作紧紧围绕农民增收这个中心,以市场为导向,以效益为核心,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落实政策为动力,坚持大力促进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积极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切实控减农民负担,农业农村经济呈现出稳定增长的良好势头,农民收入大幅度提高。2001、2002、2003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为4102元、4360元、4660元,分别较上年增收206元、258元、300元。
1、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乡镇企业和三产企业的加快发展。近年来,镇党委、政府坚持以项目建设为中心,在利用“三资”(外资、民资、内资)、园区开发、小城镇建设、致富群众上求突破,加快了富民强镇的步伐。2003年全镇共有乡镇企业220家,比2002年增加12家,安排就业人员6736人,比2002年增加903人,共发放劳动报酬4190.25万元,人均6560元,比2002年增长820元。同时2003年三产企业发展到2397个,个体户增加到65个,吸纳从业人员2600人。
2、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劳动力转移输出规模不断扩大。党委、政府高度重视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工作,把它作为世纪工程来抓,建立了专门工作班子,形成了一套工作制度,强势推动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001年、2002年、2003年劳动力转移输出人数分别为1670、1990、2200。2003年新增劳务输出300人,农民人均劳务增收84元。
3、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农业结构调整成效明显。全镇农业围绕增值增效抓调整,围绕江滩优势抓调整,围绕品牌创建抓调整,2003年农业的比较收益有所提高。一是特水养殖规模扩大,养殖面积扩大到1000亩以上;二是江滩意杨种植取得突破,种植面积达到近1000亩;三是花卉苗木基地建设取得重大进展,仅七圩村花卉苗木一期工程建设面积就达500亩;四是订单农业巩固发展,全镇夏秋两熟主导农产品,全部实现了订单化。
4、农民收入稳定增长,得力于是农村各项政策得到落实。强化减负管理,农村税费改革进一步深化;强化承包管理,土地流转进一步规范;强化财务管理,村务公开水平进一步提高;强化资产管理,集体资产进一步增值。村组债务化解力度加大,债务总额逐年下降。积极实施实事工程,改善了农民的生产生活条件。深入开展扶贫工作,一大批贫困户家庭解脱贫困。所有这些,对促进农民增收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一、农民增收方面存在的问题
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进入新阶段以来的这段时期,是农业结构加快调整的时期,是农村改革不断深化的时期,是农产品供给最充裕的时期,同时也是农民增收最困难的时期。从调查的情况看,目前影响我镇农民增收的因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农村干部群众的整体素质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要求,农民创业致富缺乏积极的内在动因。目前,我镇面临发展市场经济和实现全面小康的艰巨任务,干部和农民群众的自身素质必须与时俱进。从调查的情况看,村干部和农民群众在思想观念、行为方式、发展技能方面还不适应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
思想观念上,干部群众虽然都想富起来,但是,落实到具体行动,往往“怕”字当头。干部怕难怕冒风险。对现阶段村干部的职责认识模糊,满足于村内事务的协调服务,认识不到农民增收致富是各项工作的中心任务,很少想到在经济发展上开拓创新。群众怕苦怕出门。有的认为只要有几亩田就不怕没粮吃,只要有几亩水面就不怕没有钱用,小日子比上不足,比下有余,说得过去就行了;有的认为在家千日好,出门一时难,外面遇到一点苦就受不了。
行为方式上,一些村干部想问题办事情还停留在过去计划经济的习惯做法,整天忙于开开会、理理帐、学学文件、忙忙事务,很少外出跑市场、找项目;农民群众还习惯于自然经济和传统农业时代的生活方式,有的图享受,一稻一麦,舒舒服服;有的混日子,一天到晚,打打牌消磨时间;有的生性懒惰,指望靠国家和社会的救济维持生活。
自身技能上,村干部发展市场经济的本领不高,带领广大群众脱贫致富能力不强,“老板型”、“经济能人型”的干部不多;农民群众大多数文化偏低,更无一技之长,特别是一些青年农民怕学习,对政府组织的培训积极性不高,农民群众缺乏技能,直接影响就业渠道和就业岗位的收益。很多农民只靠卖苦力,吃的是青春饭。
2、一些村组织经济状况内外交困,制约了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的步伐。一是债务包袱和农民负担仍然很重。沉重的债务包袱不但影响干部为民服务的工作精力,而且影响严重农业生产投入,农民增收的硬环境难以得到改善。二是金融政策的影响。农业银行、农村信用合作社应该是服务于农村、农业、农民的金融机构,银行能转变为商业银行后,存贷款政策向服务效益转变。贷款受担保、质押、抵押等影响,农民用于生产性的小额贷款非常艰难。这些镇基层的银行,只吸储,不放贷。因资金缺乏,农民难以扩大生产规模,只能维持简单再生产,影响了农民增收。
3、农用耕地减少,耕地质量下降。改革开放以来,我镇农村经济取得了持续、快速的发展,与此同时农田被占用、征用的现象也同步上升,农用耕地逐年减少。据统计数字,近五年来,我镇耕地面积减少近千亩。农用耕地质量下降,土地肥力缺乏。随着我国化工业的发展,化学肥料已成为当今农作物的主要肥料,所有农田普遍缺乏有机质肥料,出现了无机肥与有机肥使用不协调的现象,影响了农作物的高产优质。
4、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逐年攀升。粮食的价格上涨远远低于生产资料价格上涨速度。近三年内,菜油、化肥、农药等虽然供应较畅,但价格不断攀升,每年都有8%——10%的上升幅度。目前,化肥每百斤26元左右,农药价格更是无正规价格。农民没有增加多少收入,经商流通人员首先赚足农民的钱。
二、进一步增加农民收入的建议
解决农民增收问题,事关全局,意义重大。这既是重大的经济问题,也是当前紧迫而繁重大的政治问题。要“富民强镇,率先崛起”,必须首先引导广大农民走上富裕的轨道。针对农业发展和农民增收存在的问题,提出如下建议:
1、进一步解放思想,增强市场观念。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想要发展,关键的是拥有市场,这是农民增收的重要环节。因此要坚持流通、生产一起抓。要以市场为导向,依靠市场引导生产,大力发展“市场农业”,及时把市场行情反馈给农民,使农民从流通环节中获得效益。这就要求我们部门要培养一支专业化的农民经济人队伍,让我们沿江开发的农副产品走向市场,逐步建立起“大小配套、上下沟通、左右呼应、内外衔接”的农副产品销售网络。
2、加快结构调整步伐,拓宽农民增收渠道。按照“调优种植业、调快设施农业”的发展格局,努力引导农民实现“农产品种植结构合理化、特色产品规模化、农民收入多元化”的目标。围绕国际市场的价格和需求。在确保“三增四保”(粮食增产、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保生产、保供应、保储备、保稳定)的基础上,扩大粮田,多种弱筋小麦、优质大米,同时种一些花卉、苗木、水果、无公害蔬菜。
3、扩大劳务转移输出,提高农村非农化水平。认真落实省市关于加快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政策意见,将劳动力转移输出作为农业农村经济工作的关键措施来抓,不断壮大全镇“劳务经济”。一是要培训农民。整合各种教育资源,完善职业技术培训网络,科学制定年度劳动力培训计划,鼓励农民经纪人创办或联办就业培训班。。二是要组织农民。强化宣传,大力营造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的良好氛围,切实转变农民“死守家门、固守土地”的封闭观念,鼓励他们外出打工创业,确立“外出打工光荣、争钱致富有功”的新观念。坚持就地转移和向外输出两手抓,推进农民就业多元化。大力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和农村服务业,鼓励农民自主创业,大力发展民本经济,促进农民稳定、持久增收。
篇2
>> 界首市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浅论界首市园区招商引资工作 寒潮对界首市农业生产的影响及相关减灾措施 界首市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工作实践与思考 探讨农业气象服务工作 界首市农作物病虫害统防统治实践探讨 武威市气象科技为特色农业服务工作探讨 关于金华市江南街道南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式的调研 界首市水资源承载力评价 界首市短时强降水特征分析 界首市小麦测土配方施肥“3414”试验 酒泉市农业气象服务工作现状及发展趋势 安徽省界首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主要做法 关于界首市西城循环经济工业区的调研报告 界首市东城办事处“安居苑”安置小区修建性详细规划说明 创新基金推动界首市战略性新兴产业迅猛发展 浅谈提高界首市水资源承载能力的有效途径 界首市黄连木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界首市2013年小麦丰产的主要做法与经验 界首市部分羊场效益不佳的原因分析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l.
[2] 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工作职责[EB/OL].(2011-03-22)[2014-04-29]..
[3] 董遵.新形势下的农业科技服务工作[J].山东省农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9,25(3):52-53.
[4] 孙环保.乡镇农经综合服务工作重在“三新”[J].江苏农村经济,2008(3):52-53.
篇3
一、春播工作圆满完成
中央及市县粮补政策的逐步落实,广大农民种粮积极性空前高涨,加上5月16—17日的一场中到大雨文秘部落,截止6月10日,全县春播圆满完成,共播种农作物72.4万亩,其中粮作53.1万亩,经作19.3万亩,粮作中,玉米35.6万亩、大豆16.1万亩、高粱1万亩、其它杂粮0.4万亩,经济作物中,棉花13.2万亩、蔬菜4.7万亩、瓜类1.1万亩、其它0.3万亩。从今年春播完成情况看,主要呈现大宗粮食种植比重大、农作物种得足种得严等特点。目前,春播作物出苗齐全,长势喜人,但有部分地块已呈旱象,如近期无较大降雨,春播作物生长和夏播工作将受到一定影响。
二、夏粮生产情况
全县种麦22.7万亩,已全部收割完毕。由于今春气温较低且持续时间较长,返青推迟7—10天,加上生育期内受旱,预计全县夏粮总产可达5765万公斤,单产250公斤。
三、夏播形势严峻
5月下旬至6月上中旬虽有降雨,但分布不均匀且雨量较小,夏播受到干旱的严重威胁。22.7万亩夏播任务,目前仅完成1.5万亩,其中玉米1.3万亩、大豆0.2万亩。
四、优质小麦、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进展顺利
今年与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共同承担了市农业局的两个标准化示范基地。一是优质小麦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已顺利完成,该基地坐落在静海镇南五村争光渠东,面积为3040亩。示范推广品种为京9248。通过严格落实各项技术措施,使示范基地实现了标准化生产,获得了单产687.5斤的好收成。20*年5月27日,以全市第二名的好成绩通过验收。示范区的建设,为我县小麦标准化生产提供了样板,带动了全县优质小麦标准化生产,促进了种植结构调整,提升了粮食生产质量。二是优质棉花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项目,面积3000亩,坐落在农业科技示范园区及周边。已按实施方案进行标准化管理,棉花现已进入现蕾期,长势良好,各项工作正在有条不紊地进行。
五、做好农情信息工作
一是印放《农业信息》6期、计1000余份。发送到各乡镇书记、乡镇长、主管农业乡镇长及120名农村信息员手中,成为他们指导农民调结构、闯市场的好帮手。二是及时掌握全县农业生产情况,并以当日信息的形式向县委、政府、县广播局及《静海文汇》报送信息45条。三是部属信息县物价月报表及时完成,并完成文字分析材料3篇,完成玉米成本调查报表,并撰写了分析报告。四是完成市局粮经处及市场信息处安排的报表等业务工作。五是向《天津农业信息网》、《农民致富信息》报送信息15篇。六是及时做好灾情统计上报工作。
六、协助搞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工作
积极配合县农委搞好指标分解、夏粮联查等工作,配合种子公司做良种补贴工作。在实施粮食直补和良种补贴过程中,及时掌握进展情况,向市、县有关部门及时反馈。
七、绿证培训及其它工作
我科承担的100名农村信息员培训任务圆满完成,学员们反映热烈,取得了较好的培训效果,为我县农村信息化发展进一步奠定了基础。组织编写的3万余字的《农业信息与计算机网络操作技术》被市绿证办在全市范围内采用。完成了《稳定粮食生产,优化种植结构,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搞好服务》、《关于农技推广机构改革调研报告》、《加快蔬菜产业化发展,促进农民增收》、《市人大开展农田水利基本建设管理情况调研》等文字材料8篇。
八、下半年主要工作计划
1、及时掌握全县秋收作物的种植、管理情况;并作好灾情的统计及上报工作;掌握今秋种麦进展情况。
2、继续配合农经委搞好粮食直补贴及良种补贴工作的落实。
3、继续办好《农业信息》,并搞好信息搜集及上报工作。
4、按时完成部属信息县的月报表和文字材料分析。
篇4
新农村建设的特殊性对记者角色提出新要求
记者作为各种社会关系中介的新闻人,其现实角色已超越职业本位,并与新闻事件中的各种角色呈现出交溶、层叠的特点,其角色使命不再局限于沟通信息,而呈现出引导舆论、提供教育、人文关怀、公益行动等多元化趋势。笔者认为,新时期作为社会成员的记者,在从业过程中,应该对自己职业角色的多元化有一个新的认识,即自己首先应该是一个有社会责任感的公民,其次才是记者,其职业行为首先应该考虑公众利益并以公众利益为最终目标。要做好新农村报道,不深入基层就无法写出生动鲜活的新闻。由于农村受众文化素质偏低,要使新农村报道起到实效,对农村问题报道的记者有更高的要求。要具有较高的政治素质和专业素养,其中包括新闻专业素养和农业专业素养。热爱农村事业,应主动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从而具有揭示农村问题内在本质的动力和能力,并且具有主动承担解决问题的勇气。实现从事件的旁观者、报道者到参与者和引导者的角色转变,即成为新农村问题解决的实践者。
角色转变是服务好新农村工作的需要
不管是中央单位记者,省级单位记者,还是市、县记者,到了农民那里,你就具有多重角色,既是党的政策的宣传者、解读者,又是农业技术信息的传播者,是“三农”问题的报道者,还应该是农民权益的保护者等。笔者在近几年从事“三农”问题报道的记者实践中,就体验了这种角色层叠、延伸和超越。
众所周知,“三农”问题核心是农民问题,农民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增收问题,而解决农民增收的关键要依靠科技的进步。所以,紧紧抓住用科技解决“三农”问题这一“牛鼻子”。目前,由于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出现了“线断、网破、人散”的局面,农业新技术的推广工作受到很大制约,媒体宣传的新技术再好,由于没有人指导,农民不敢用,也发挥不了作用。针对这种现状,我们组织懂技术的记者,直接深入到农民的田间地头讲课,建立示范基地,规范指导,设立技术咨询热线电话。几年下来,该技术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和赞誉,并赢得了当地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肯定。
角色转变能更出色完成本职工作
记者增进对角色多元化的理性认识,有利于妥善处理好新闻工作与社会责任意识、新闻工作与社会环境控制的关系,对记者的采访工作大有裨益。
作为一名从事农村问题报道的记者,关注农村,关心农业,关爱农民,理应为“三农”问题鼓与呼。由于和农民打成一片,关心他们的疾苦,农民也跟你交真心,谈实话,你就会了解真实情况,能捕捉到好的选题,写出有力度切合实际的报道。2001年,我从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更多地关注农村、关心农民、支持农业出发,写了关于“农业特产税应该取消了”的报道。2003年,针对“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效果突出,向省委省政府写了内参“生物反应堆技术应用取得较好效益”、“关于秸秆生物反应堆技术推广应用情况的调研报告”。2004年,针对近几年,大量的基本农田被乱占乱开,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失地农民生存困难,形势严峻,撰写了“关于建立基本农田长效保护机制的建议”的报道。2005年春,针对政府对农民实行许多惠农政策,但农业生产资料化肥、农药、农膜、柴油涨价幅度过大,农民利益受到影响大,群众呼声强烈、意见大的现状,写了“莫让农资涨价吃掉国家对农民的政策实惠”的报道。同年,面对当前农村由于教育费用高昂,许多孩子被迫辍学,新的“读书无用论”在农村传播,教育已经成为农民当前沉重的负担,许多农民因教育而返贫的现状,撰写了“关于重视解决教育成为农民沉重负担问题的建议”的报道。
篇5
一、调研思路和重点
一是开展面上工作的调研。主要是根据自治区党委提出的学习实践活动需要重点解决的问题
和王乐泉同志在全区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动员大会讲话精神,在集中学习基础上按照职责分工由局党委领导班子成员带队,深入基层和联系点,着重围绕深化全区粮食流通体制改革、促进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确保全区粮食安全和加强粮食工作队伍建设等粮食系统重大问题进行调研。通过广泛听取意见建议,初步梳理出我区在粮食科学发展上存在的突出问题,提出对策措施,更好地从理论和实践上加深对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认识,为深入开展思想讨论、搞好分析检查和整改落实打好基础。
二是开展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专题调研。按照自治区党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的安排部署,围绕十七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基本要求、总体思路和重大举措,结合我区粮食工作实际,深入了解当前粮食安全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提出在体制机制方面保障自治区粮食安全、保护农民种粮积极性的对策措施;研究如何抓住国家实施粮食战略工程等重大举措的有利时机,在粮食产业项目建设上特别是推进国家粮食后备基地方面积极争取国家支持,提出促进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产业发展相协调的意见建议。
二、调研方式和要求
通过实地考察、现场观摩、召开各种层次座谈会等方式进行调研,广泛征求各方面意见建议。重点要开好三个座谈会:一是召开综合座谈会,了解掌握总体情况,听取各地粮食部门对自治区粮食局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方面的意见建议;二是召开有关方面座谈会,对一些重点问题进行调研座谈,梳理存在的突出问题,多方面听取意见建议;三是召开专题座谈会,根据局领导各自分工侧重了解相关方面影响和制约粮食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和措施办法。
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要集中梳理各个方面的调研情况、存在的问题、提出的对策措施,形成《关于促进新疆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全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原则、任务、政策保障和实施措施,积极探索发展我区现代粮食流通产业的路子。
三、调研分组和时间安排
调研分三个组进行。第一组雍其新同志牵头,卡德尔汗·米拉斯汉、黄建庄同志和办公室、产业发展处、军粮供应办公室参加,赴博州、塔城、昌吉、哈密、和田调研。第二组米尔扎依·杜斯买买提同志牵头,折为民和财务会计处、储备基建处、政策法规处参加,赴巴州、阿克苏、克州、喀什调研。第三组王卫军同志牵头,杨力同志和购销市场调控处、政策法规处、监督检查处参加,赴伊犁、阿勒泰、乌鲁木齐市调研。
篇6
一、目的意义
以促进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为目标,组织优秀林业科技特派员进村创业服务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围绕现代林业科技示范园区建设,充分发挥科技人员技术、信息、创新优势和创业、创造活力,加快先进适用技术推广,提高广大林农的科技创新、适应场和增收致富能力,提升优势产业,壮大龙头企业,培养致富典型,辐射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的一项重大举措。进村创业服务活动,可以把林业科技成果充分转化到农村林业生产中,扩大林业产业规模,提升质量,推动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发展,从根本上解决我目前林业大资源、小产业、低效益的现状。同时,进村创业,也为广大林业科技工作者提供了施展才智的用武之地。能有效的整合人才资源、项目资源、经费资源,集中力量,抓好重点林业科技成果的推广和科技创新工作。使科技人员提升科技服务效能,炼就一支能创业、会服务、出成果的科技队伍。
二、人员选派
落实责任,为了明确项目实施主体。进村创业服务坚持以项目为单元,由林业工作站、林科所、省苗木繁育中心牵头组成三个专家团队,分别实施核桃、花椒、生态苗木三个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项目。从马头滩林业局、辛家山林业局、林业干部培训学校、林业调查规划院组织优秀科技人员充实到三个专家团队,保证技术力量。
身体健康,选派的技术人员原则上年龄为52岁以下。政治表现良好,思想作风正派,业务水平较高,有实际工作经验和专业特长,工作责任心强,创业意愿强烈,熟悉农业和农村经济工作。
按照1人1村的原则,本次共组织优秀林业专业特派员30名。分别包抓30个村的科技示范项目。项目实施中,对于重大技术推广任务和科研攻关项目,要以专家团队为单位,集中力量,破解难题。具体名单见附表)
三、创业服务村选择
通过包抓能发挥产业示范辐射效应的30个村作为服务对象。选择包抓的创业服务村要有一定产业资源基础、村干部要有依靠科技创业的积极性。
1生态苗木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由陕西省苗木繁育中心抽调的8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
2名优核桃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由林业工作站、林业调查规划院、马头滩林业局抽调的11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
3名优花椒生产示范基地项目由林业科学研究所、林业干部培训学校、辛家山林业局抽调的11名中高级专业技术人员组织实施。
四、目标任务
组织的优秀特派员用2-3年时间,从2011年7月开始。深入包抓村,围绕全花椒、核桃和苗木花卉三个科技园区规划建设任务,积极开展创业服务,促进园区中心区、示范区和辐射区的工作全面开展。
扩大核桃、花椒、经济林面积,1扩大栽培面积。秦岭、关山和渭北适生区通过新建示范园。实现“双百万”核桃花椒经济林基地。以苗木繁育中心为龙头,以各县区中心苗圃为主体,辅射带动乡村苗圃发展。通过播种、扦插新育乡土树种为主的生态苗木,增加苗木花卉种植面积。从扩大面积上增加经济林和苗木总量。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2改造低产林。积极扩大新栽经济林面积的同时。促进现有经济林增产增收。花椒产业主要推广防虫和抗霜冻技术。核桃产业主要推广抚育扩盘和高接换优技术,每个村建立一个低产林改造示范样板,突出提质增效,提高品质和单产水平,增加农民收入。
引进优良品种。花椒要以培育抗晚霜和无刺花椒品种为主,3引种推广新品种。要积极培育新品种。大力推广优质大红袍花椒品种;核桃要重点推广香玲、西扶1号、西林3号等十六个优良品种。通过推广新品种,单产提高1倍以上;大力繁育推广乡土树种和引种胶东卫矛、美国凌宵等生态苗木。
对包抓村林农进行宣传培训和技术辅导,4开展实用技术培训。由林业站、林科所分别负责编写印制林业实用产业技术资料2万份。使80%以上的农户至少每户有一人掌握12项实用技术。
进行量化分析和全面高度总结,5形成科技成果。林业科技特派员要及时对推广应用的新技术、新品种、新方法。形成科技成果和调研报告,进一步向全推广应用,辅射带动全以花椒、核桃为主的干杂果经济林产业和苗木花卉产业发展,使全所有优势产区的产业发展,农民增收。
五、保障措施
对于工作任务重、成绩突出的可以适当增加经费。村和单位由局里在上安排专项经费基础上再增加经费,2经费保障。每人每年拨给3000元工作经费。同时将产业项目向创业服务村倾斜。
篇7
我叫××*,在全省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中,有幸被市牧业局推荐为乡镇科技副职人选。于200*年6月到九台市东湖镇任副镇长。一年来,我认真恪守“传授科技知识,组织人员培训,发展农村产业,促进社会和谐”的二十四字服务宗旨,与地方领导团结一致,抓好分管工作,为东湖镇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实实在在的贡献。
一、提高认识,珍惜机遇
人才服务现代农业发展项目,是新时期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为推进人才兴业战略,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人才、技术和思维方式的支持,缩小城乡差别,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并锻练干部而实施的一项重大项目。作为一名选派干部我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充分发挥才能,从思想和行动上融入新的集体,为新农村建设和农村产业的发展贡献力量。
二、忠于职守,潜心服务
(一)深入开展调研,找准工作切入点
按照省委组织部的有关要求,在今年××月××日起,利用一周时间同蒋淑珍副镇长、农办主任何文龙等人,对××*、××*|××*等七个村子进行实地调研,形成调研报告,为上级部门选派科技人员提供了依据,也找准了工作的切入点。
(二)勤于沟通汇报,扶持畜牧站及养殖企业
一年多来,我对该镇的畜牧业给予了极大的观注。在全面了解了东湖镇畜牧业发展情况的基础上,我及时向市牧业局领导汇报,同时与镇政府有关领导进行积极沟通,申请对镇畜牧站及养殖企业进行必要的扶持。做了以下工作:
1.针对猪高致病性蓝耳病疫情在部分地区爆发的严峻形式,在蓝耳病疫苗十分紧缺的情况下,我市牧业局向镇里拨付了价值四千元的蓝耳病疫苗。镇畜牧站对5个规模养殖场进行了及时免疫。
2.市牧业局无偿供应东湖镇一吨价值2万元的消毒剂,已分发至到养殖户(企业)手中。
3.协调市牧业局出资1万元,为镇畜牧站购买办公桌椅、卷柜。市监督所赠送沙发、班台等办公用具,折合人民币2万元。
4.为配合新农村建设工作,整治村容村貌,提高养殖效益,我多次联系市牧业局刘海璋处长,市畜牧总站李朝辉科长,对放牛村四社王诗光、侯吉良等开展生态养猪的规模养殖户进行现场指导,并无偿提供了价值8000多元的营养液和生态菌料。目前,王诗光、候吉良二人已分别增收5万多元。在他们的带动下,已有近10家农民准备开展生态养殖。
(三)加强农村中介组织建设,筹建养猪合作社
通过团队成员李国强的联系,我带领镇畜牧站及全镇养猪大户,与梨树红嘴农村经济协会进行了两次会面,研讨组建东湖镇养猪合作社问题。红嘴集团提供饲料、仔猪及技术,并协调贷款,之后不低于市场价回收成龄商品猪,此种运作方式确有益于农民增收。目前,梨树红嘴农村经济协会东湖养猪合作社已正式成立。此外,东湖镇已有35家规模养殖户加入市牧业局牵头组建的长春市双赢生态养猪合作社,镇畜牧站沈荣奎站长亦成为合作社的副理事长。通过组建合作社,降低了养殖风险,为养殖户增收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四)积极开展招商引资,振兴东湖镇经济
积极开展招商工作,通过多方联络得知,内蒙古伊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欲在长春投资建厂。在第一时间内我邀请该公司负责人到九台经济开发区进行考察,使他对东湖产生了良好的印象。经过三轮会谈,该公司最终同意落户开发区。目前,该公司已缴纳土地金70万元,固定资产投资1200万元长春市伊顺清真食品有限公司已正式落户东湖。成功总是垂青于有思想准备的人。4月末,在与一个商界朋友交谈中,得知沈阳德氏冷饮集团长春分公司因拆迁等原因,欲建规模化的冷饮加工厂。得知消息后,我会同分管招商工作的祝文明副镇长及时与该公司取得联系,在长春和九台分别进行了两次会面,并请公司负责人多次到开发区实地考察,最终促成了该项目的落地。固定资产投资1.5亿元,占地2万m2的长春德氏冷饮有限公司已开工建设。
(五)做好包村工作,促进和谐发展
稳定是经济社会协调发展的重要保障,是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条件之一。我所负责联系的羊草村由于十个牛场因贷款问题连续上访多次,严重影响了东湖镇的形象,制约了羊草村经济的发展。为彻底解决群众上访问题,使群众安心于农牧业生产,我多次与村党支部书记杨洪生及涉及贷款的17户农民商谈解决问题的办法,有时为了争取一、二户农民的支持,在村里一住就是两三天。由于我的诚意,村民也终于理解政府的诚意和意向,最后达成了由政府出资扶持农户,牛场尽快办理土地、畜牧手续,牛场农民不再上访的意向。在全镇稳定工作大会上,我正式提出羊草村上访问题的解决方案,获得一致通过。羊草村17户村民全部在政府关于羊草村问题的协议上签字。
(六)参与中心工作,保障征地任务按时完成
为落实长春市人民政府关于长吉高速起始段到龙嘉机场段风景林建设征地的精神,在风雪交加的寒冬中,我带领由土地、城建、城管等部门10名人员组成的征地小组,赴黑林子、放牛和甘家三个村踏查、测量高速两侧50米范围内的土地。由于时间紧,任务重,每天早七点出发,下午三点才能吃上饭。不仅挨饿受冻,还得和村民做无休止的解释工作。终于,在奋战了10天后,我们圆满完成了70公顷征地任务,受到镇党委和九台市政府的表彰。
(七)尽职尽责,抓好镇畜牧站建设及屠宰厂迁移工作
由于镇畜牧站办公场所年久失修,严重影响了正常办公秩序和政府部门的形象,不利于畜牧业的发展。同时,镇定点屠宰厂由于长期座落于居民区内,环境及燥音污染对附近居民及公共卫生安全造成很大的影响。为此,我起草了关于畜牧站维修和屠宰厂迁址实行企业化运做的报告,并多次与书记和常务镇长沟通,最终在党委会上通过。目前,镇政府出资5万元的畜牧站维修工程已接近尾声,投资50万元,新建4000平方米的标准化屠宰厂也即将竣工,即日可投入使用,到时东湖人民可吃上更加放心、安全、新鲜的肉品。
三、切实体会,共同交流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人才兴业报》第一期以《科技副职真干实事》为题,对我们服务团的工作给予报道。我们服务团的事迹材料还在长春市委组织部组织选派工作交流会进行了交流。所有这些,离不开服务团成员的努力,离不开各级组织部门的大力支持。在实际工作中,我认为项目的实施要取得实效,关键要做到以下几点:
1、作为一名科技副职对项目的实施要有正确的认识,不能认为是走过场、摆样子。要知道能够踏踏实实参与并从事农村工作,是非常难得的锻炼机会,并不是所有的机关干部都能够得到这样机遇。
2、要服从当地党委的统一安排。如果党委对项目的实施存有不同看法时,要通过实际行动和感情、思想的交流争取支持,达到项目实施的目的。
篇8
一、芦笋产业的发展历程和现实优势
(一)芦笋产业的发展历史和现状
芦笋是一种营养价值较高的保健蔬菜,在国际市场上享有蔬菜之王的美称。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膳食结构的改进,芦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居民的餐桌上,国内国际市场需求旺盛。
我市芦笋生产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2012前、2012年-2015年、2015年-今。2012年之前,我市只有少量零星露地种植,但是由于规模小,产品总量不足以调运,本地市场无消费习惯等原因,没有形成特色。2012年-2014年,部分从事蔬菜销售的经纪人返乡创业,我市芦笋出现规模化种植基地,总体规模在600亩左右。2015年-今,由于芦笋种植效益较高,依托聚鑫芦笋合作社等规模化基地带动,全市7个县市区均有规模化芦笋基地,全市规模达到3500亩左右,其中以宣州区、旌德县最多,分别为2200亩,旌德县600亩。
(二)芦笋产业的发展潜力和优势
1.种植简单,农民易接受。芦笋生长耐旱耐涝,耐肥耐贫瘠,生长适应性极强。农民只需要经过短期培训,就能上手种植,生产技术风险相对较小。经过田间调查统计,我市大棚绿芦笋种植3年后就可以达到1500千克/亩,优质笋率达到80%以上。加之芦笋生长周期长达10—15年,一次栽植可连续采收8—12年,是难得的高效农业种植品种。
2.市场需求旺盛,产业效益可观。据国际芦笋协会统计,目前国际市场芦笋需求量超50万吨,并以每年5—10%速度递增,价格持续稳中有升,速冻绿芦笋均价突破2.5万元/吨;随着民众生活水平提高、膳食结构改变,对芦笋的营养保健价值更加认可,国内市场特别是沪苏浙市场消费需求大幅上升,零售均价不低于15元/千克,收购均价常年稳定10元/千克,剔除成本后笋农亩均纯收入也能达到8000—12000元。
3.依托企业带动,在沪苏浙市场销售网络成熟。我市的聚信生态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宣城市四季康蔬菜有限公司两家公司早年在上海、南京等地从事蔬菜销售工作,因为芦笋产品市场上供不应求,2012年后在我市建立了自己的芦笋基地,通过示范带领,目前两家公司已带动发展芦笋基地2000余亩。
4.芦笋产业链产品升级空间大,我市具备芦笋加工基础。以芦笋为原材料的产品众多,包括茶、饮料、芦笋粉、干菜、胶囊、芦笋药剂等,而我市是传统的茶叶、酒水生产大市,对于开发芦笋茶、芦笋酒等深度加工品具有先天优势,通过发展芦笋加工业,一方面可以提高产品附加值,增加种植收入和地方税收,一方面可以降低农户种植风险。以山东省曹县为例,大力发展芦笋产业,2014年芦笋产业产值已超过60亿元,财税贡献4.5亿元,带动农民人均增收2000元以上。
二、发展芦笋产业面临的问题
(一)对芦笋产业认识不够,缺乏专项规划。芦笋种植在我市属于新兴事物,加之发展初期主要以外销为主,其带动农民(贫困户)增收作用未被充分认识,导致芦笋产业的地位不明确,我市也未编制出台芦笋产业专项规划,以致相关部门和单位对发展芦笋产业信心不足,企业和农民对发展芦笋产业持观望态度。以浙江省长兴县为例,该县农业农村办公室、农委、财政局、供销社四家单位2017年联合制定《关于印发长兴县芦笋产业提升发展三年行动计划的通知》,明确了目标任务和扶持政策。
(二)一次性投入大,成本回收时间较长。芦笋种植第一年投入大,包括设施、种苗、肥料、人工等费用大约15000元/亩,芦笋形成有效产量大约需要3年,一般农户难以承受。目前,我市较成功的做法是:企业建立基地并牵头成立合作社、提供种苗和管理技术,负责产品回收。但是,企业受资金压力所限,短期内很难快速做大规模,影响了整个产业发展。
(三)缺乏技术体系支撑。芦笋属于名优希特蔬菜,在我市栽培时间又短,本地真正懂芦笋生产技术、能够指导规模化基地生产的技术人员匮乏。我市虽然多次邀请国内芦笋行业专家指导工作,但是受多种因素制约,未达成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
三、发展芦笋产业的措施和建议
(一)加强组织领导。一是成立由农业农村局、扶贫局、财政局、商务局等涉农部门组成的促进芦笋产业发展专门组织,凝聚市级部门合力,加强对芦笋产业发展的扶持和领导,定期分析、研究、解决芦笋产业发展过程中的重大问题;二是将芦笋产业发展工作纳入菜篮子市长负责制考核,压实县级政府责任,促进产业发展。
(二)精心编制规划。迅速编制印发芦笋产业发展专项规划,明确发展芦笋产业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发展目标,系统分析芦笋产业面临的形势、发展基础、支撑条件,科学规划核心区、示范区、辐射区、仓储加工区,打造芦笋小镇,加大对农民和企业的宣传引导力度,力争3—5年发展芦笋1万亩以上。
篇9
关键词:种粮补贴;农民增收;积极作用
中图分类号:F326.1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4)-01-12-2
种粮补贴是国家推行的一项惠农、利农、服务三农的好政策,在一定程度上调动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对于推动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起到了显著的作用。但是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外出务工的农民越来越多,农村劳动力锐减,出现了一些抛荒或简单方式种粮的现象。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成为当前和今后要探讨和解决的重要问题。
1种粮补贴的作用
1.1发挥了政策的导向作用,能够有效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种粮补贴政策向农民传递了一个重要信息,那就是国家重视粮食生产,关注粮食安全。政策的落实发挥了较强的导向作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显著提高。2012年福建省三明市粮食播种面积同比增长了16.56%,粮食总产量增加了23.75%。
1.2增加了种粮农民的经济收入,扭转了农民收入始终处于低水平的局面
种粮补贴政策的落实成为种粮农民增收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明市共发放补贴资金4.78亿元,其中种粮农民农资综合直补资金2.26亿元,受益农户43.79万户;农作物良种补贴资金4301万元,补贴全市农作物面积293万亩;农机具补贴资金6190万元,受益农民1.63万人,带动农民投入1.5亿元以上。
1.3切实减轻了农民负担,改善了党群干群关系
种粮补贴政策的实施,使基层干部与农民的关系由原来的“取”变为现在的“予”,乡(镇)干部由原来的上门收税变为现在的逐户发钱,党群干群关系得到极大改善。为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共同富裕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
2粮食补贴政策存在的问题
2.1农业生产资料价格上涨,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减弱
农业生产资料价格飞速上涨,而农产品价格一直处于低迷的状态,所以即使有种粮补贴政策,但仍不能调动起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以三明市农民种粮为例,一年两茬(水稻和玉米各一茬),每亩地一年投入:“肥料150元/袋×5袋+机器播种费120元+机器收割费120元+机器翻耕费80元+灌溉费100元+种子220元+农药300元=1690元(不算人工费)”,而每公顷的种粮补贴共计仅为125元左右,这样算的话,种粮补贴(125元)/每公顷地的投入(1690元)×100%≈7%。而每公顷地一年的收益(以较好时的状态):水稻800公斤/亩×3.80元/公斤+玉米500公斤/亩×3.00元/公斤=4540元。这样从整体和长远来说,在家一年种上2公顷地还不如在外打工两个月。由此可见,种粮补贴仍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农民收入的稳定问题,且生产资料的涨价又从根本上将种粮补贴转嫁出去了,这样就使补贴政策的激励效果大打折扣。
2.2“种粮补贴”变成“农田补贴”,挫伤了种粮农民的积极性
以来,的实行于国、于民确实收效显著,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但随着社会的发展,原有的人均分摊土地的形式在当前来看又成了限制发展的瓶颈。家家有田,规模不大,种则耽误外出打工,不种又有点可惜。
随着进城务工大军的异军突起和就业渠道的多样性,种粮收入已不再是当今农民收入的主要方式。所以就出现了将自家的承包地委托给他人种植或抛荒不种的现象,但是涉及到的补贴仍然还是以承包土地的面积为兑现依据的。虽然政府制定了相关的土地流转政策,一部分农民成了当地的种粮大户,但是补贴往往还是发放到原土地经营权所有者的手中。这虽然有防止偷领、冒领的初衷,但也就造成了这么一种怪现象,种地的得不到种粮补贴,没种地的依然享受种粮补贴。“种粮补贴”变成了“农田补贴”,极大地挫伤了种粮大户的积极性。
2.3补贴面积核实困难,补贴项目分散,造成行政成本过高
因为补贴面积关系到每一个农民的切身利益,所以对种植面积的丈量与核实就成为当地政府工作人员的主要任务。但由于种植作物的自由性和变动性很大,每年、每季都会有较大变动,且三明市土地以丘陵、山区为主,耕地分布零散,丈量难度较大,往往一次丈量就需要各村(街)抽调几十人工作两周以上。同时后续工作也很多,要核实后,公示、上报、审批、发放、签字、清算等。同时,种粮补贴又分为很多项,如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农机补贴等,这样就在无形中增加了工作人员的加班费、误工费、误餐费、交通费等,造成了行政支出的增加。再者,种粮补贴一年分了好几次,不仅不便于农民计算和领取,也增加了基层干部的工作量。
3如何调动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为进一步健全粮食补贴制度,调动农民种粮积极性。三明市政府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农民种粮补贴办法的指导意见》,重点推广了尤溪县改进种粮补贴发放方式的经验和做法,实行“有种有补、多种多补、谁种补谁”的分配办法,使资金分配更有利于支持引导种粮大户大力发展粮食生产。
3.1优化、强化补贴政策,加大补贴投入
对于补贴政策要不断优化和强化,优化是为了使农民能够更好的感受到政策带来的实惠,强化是为了让政策更有说服力,避免投机取巧。优化补贴政策,就是要体现出“有种有补、多种多补”,避免出现抛荒等现象,同时鼓励种粮大户扩大种植面积,在原有补贴的基础上进行相应的浮动,最大程度地提高其种粮积极性,并向种植高效化、品种优良化方向发展,打造出自己的品牌,形成区域产业链。强化补贴政策,就是要把补贴面积的核实和资金发放分离,对于已改变农田粮食生产性质的土地,应严格退出粮食补贴的范畴,让政策执行有力,深入人心。同时受生产资料上涨、粮价偏低等因素的影响,不断加大补贴的投入,也是调动种粮积极性的当务之急。
3.2鼓励土地流转,落实好“谁种补谁”
国家应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土地流转政策,鼓励土地区域化、集约化发展。在保证农民既得利益的基础上,加大流转所得费用,以超出其种粮补贴的2~3倍为宜。这样既可避免因外出务工造成土地的闲置,又可使一部分农民成为当地的种粮大户,从而保证粮食的生产和粮食安全。同时,“谁种补谁”也就能落实到实处。真正体现粮食补贴促进粮食生产的政策导向作用,达到种粮补贴政策的设计初衷。
3.3整合补贴项目,降低行政成本
补贴项目整合能使农民便于理解,也能够降低行政成本。如三明市水稻良种补贴分为早、中、晚季分别计算,而且按水稻各个季节的实际种植面积计算,并且同一年中早、中、晚的标准不同,不同年份的标准也不相同,这样就导致了运行成本的提高。因此,对于补贴项目进行有效整合,力求简便,既要符合农村实际,又要方便基层操作,在确保补贴按严格的流程操作的基础上,健全监督体系和监督办法,从而最大程度上降低行政成本,在公开透明的环境下提高农民的种粮积极性。
3.4支农资金向基础设施建设倾斜,减少农民种粮投入
种粮补贴和支持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是不同的支农政策,但是有着异曲同工之处。将支农资金集中起来进行大型农田水利化建设,建立农村可持续发展的支持体系,从而提高农业的生产力和竞争力,实现农业增产,农民增收的目的,这就是最大的惠农政策。这样就能减少农民种粮的投入,增强了粮食生产中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解决了靠天吃饭的弊端,无形中提高了农民的收入,提高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
4结语
种粮补贴是党和国家的一项长期政策,在实行中需要不断的调整和改进,其目的很明确,就是要提高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从而保证粮食生产和保障粮食安全。
参考文献
[1]何流闻,周涛,晏林欢,孙建.国家农村粮食补贴制度的绩效评价与优化路径分析———江西宜春种粮补贴调研报告[J].湖南农机,2011,(5).
[2]王忠春.改进粮食补贴发放机制[J].农村经营管理, 2011,(9).
[3]占金刚.我国粮食补贴政策绩效评价及体系构建[D].湖南农业大学,2012.
篇10
一、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全面学结过去,谋划发展思路和方向
按照市委提出的重新审视牡丹江、重新谋划牡丹江、重新定位牡丹江的“三个重新”要求,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中,通过深入基层单位进行调研,通过召开市直有关单位、县(市)区农机部门调研会议反复研磨,并通过发放征求意见表等方式多方征求各相关部门意见,我对农机战线近年来的经验做法进行了归纳总结,对未来的发展进行了探讨和谋划。
(一)认真调查研究,总结经验,为今后工作提供遵循。在深入学习科学发展观及工作实践中感到,牡丹江的农机工作有“五个必须、五个不断”的经验和做法值得继续坚持:一是必须坚持跳出农机抓农机的思维方式,不断开发农机化发展的多种功能,在第一产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中促进农机化在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中的作用。二是必须坚持用工业化理念抓农机工作,不断提高农机产业化经营水平,在推进规模化、市场化、组织化和标准化进程中,促进农业分工分业,加快农机现代化建设。三是必须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工作思路推进农机工作,选准工作的着力点、突破点,不断探索解决滞约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避免求全面而无所作为。四是必须坚持农机工作项目化、项目工作园区化、产业化的发展战略,不断争取更多的农机产业化项目,并促进农机项目向农业园区聚集。五是必须坚持农机外向化的发展道路,不断做大做强农机发展经济,不断增强牡丹江农机事业对俄、对韩、对台的开放度。
(二)广泛征求意见,谋划思路,提出我市农机未来发展方向。在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工作中确立了牡丹江今后一个时期农机工作发展的思路和目标:以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和省委十届九次全会、市委十届八次、九次全会精神为指针,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民生为主线,抓思想、抓落实、抓项目、抓平台、抓改革、抓典型、抓突破、抓增收,大力发展农机特色突出的现代农业,做到“五个必须、五个提高”和“四个建立”。为我市确立的力争农民人均纯收入全省领先、新农村建设全省率先、城乡一体化全省创先、国际化农业全省争先,农村改革全省闯先,提前3年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翻一番目标而努力奋斗。
“五个必须、五个提高”:一是必须处理好“量”和“质”的关系,做到量质并举、结构合理、科学配备,进一步提高农机装备水平。二是必须在发展粮食作物机械化的同时,推进农林牧副渔业机械化全面发展,农机农艺协调发展,进一步提高农机作业水平。三是必须提升农机监督管理能力,强化对农机化发展的宏观调控和市场监管,进一步提高农机安全水平。四是必须培育和扶持农机推广体系和服务组织发展,促进规模化经营,进一步提高农机服务水平。五是必须结合我市特色农业产业带建设,加快推进农机科技示范工作,进一步提高农机科技示范水平。
在今后的工作中,根据牡丹江市不同耕地条件和生产需要的农业机械化耕作模式提出“四个建立”,即:在200万亩粮食作物耕地上建立保护性耕作栽培制度;在150万亩经济作物耕地上建立深松为核心的保护地栽培制度;在300万亩坡耕地上建立特色深松免耕栽培体系;在65万亩水田建立秋翻整地、机械插秧、机械收获的现代耕作栽培制度。
二、按照科学发展和现代农业的总思路,坚持不懈地抓落实解难题,确保农业生产丰收
2011年,在自然灾害频繁、金融危机、经济总体下滑等诸多不利因素交困的情况下,千方百计破难题,脚踏实地抓落实,农机化工作继续呈现出全面发展、重点突破的良好态势,为今年全市农业生产大丰收,粮食总产40.4亿斤,农民纯收入7500元做出了贡献。
1、抓生产,重落实,充分发挥农机生产作业作用。一是抓好冬训工作。共完成农机培训20672人次,其中:新驾3922人次,复训7865人次,农机管理人员290人次,其它8595人次,占应培训人数21000人次的98.4%。通过农机化信息网农机实用信息1030条。二是抓好冬检工作。全市检修链轨拖拉机578台,占应修的100%,检修胶轮拖拉机4066台,占应修的100%,检修小四轮拖拉机10296台,占应修的100%,检修大型农具应修5653台,占应修的100%。三是春耕整地工作落实到位。共完成机械整地396.8万亩,其中:深松整地40.8万亩,80%起垄达到待播状态。全市完成机械播种628.1万亩,其中80%的面积实现了标准化作业。四是抓好作物田间管理。指导各地加大机械田间中耕管理力度,通过机械中耕,松散土壤,促进土壤水气循环,提高土壤接纳蓄存雨水能力。五是做好秋耕整地工作。截止到11月6日,全市完成整地286.3万亩,完成任务数的103%,其中深松整地225.4万亩。
2、抓发展,促提高,农机补贴拉动农民投入效果显著。今年,我市经过积极努力,争取到两批国家购置补贴资金2541万元,比上年1612万元增加了58%。拉动农民投入5453万元,购置农机具3513台套。
3、抓服务,重管理,组建扶强农机作业合作社。全市共组建农机作业合作社43个。根据合作社经营管理不一的情况,提出扶强农机作业合作社。各县(市)加强了合作社各方面的管理,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4、抓推广,重示范,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围绕我市大豆、水稻等传统优势作物和特色农产品种植,开展农机化技术试验示范和加强基层推广体系建设工作;结合“大豆振兴工程”全市实施大豆全程机械化技术面积达80万亩;实施等离子体种子处理技术,我市已引进6台等离子体处理机,设立6个试验示范点开展试验示范工作。
5、抓执法,保安全,为农民生命财产保驾护航。一是集中精力抓好拖拉机落户和换发牌证工作。全市2005式拖拉机牌证换发达85%以上。二是争取财力抓好拖拉机安全警示标识的安装工作。目前已安装拖拉机发放反光牌1000块,粘贴反光标识23500条。三是集中人力抓好农业机械安全技术检验工作。目前,全市拖拉机检验率达85%,检验拖拉机44671台。四是深入开展拖拉机安全隐患排查工作。全市已经清理拖拉机“黑车”落户3728台,清理“非驾”办证2705人。落户办牌照拖拉机52554台,占拥有量80113台的65.6%;办理驾驶证的拖拉机驾驶人39810人。
三、努力提高自身修养,团结班子和全体同志,全面提高农机队伍整体素质
自己本身是个业务干部,到农机局后,努力学习特色理论,注重人生观和世界观的修养,注重自身廉洁自律和党风廉政建设,注重提高领导能力。有幸参加了省委党校第18期正处级经济班的学习,使我自己感觉有了明显的进步。
(一)立党为公,切实增强党性修养。坚决贯彻落实党的各项方针政策,履行党组书记职责,抓好本单位党建工作,科学发展观学习实践活动在市委第五组中综合排名第二。注重领导班子建设,落实领导班子建设年任务,在班子中大事讲原则,小事讲谅解,不利于团结的话不说,不利于团结的事不做。
(二)勤政为民,努力当好人民公仆。注意决策的科学化,注意工作的民主化,一年有三分之一的时间下基层检查调研、招商、接待群众来信来访和为农民及大场大户等解决实际问题,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学习,在省党校脱产学习,在工作之余学习。在科学发展观活动中形成的调研报告受到上级好评,抓党建工作的调研报告在市直机关工委调研评比中获得特别奖。日常作风雷厉风行,从不拖沓推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