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2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寒潮灾害的防治措施

篇1

一、 梳理高频考查内容,确立备考重点

高效的复习,关键在于准确地确立备考的重点,以较少的复习量换取较好的复习效果。而要想做到这一点,需要我们认真地研究过去几年的高考试题,排查、梳理高频考查内容,并据此推测今后可能的考查内容。具体梳理时,可参见下表所示的形式。

根据自然灾害的特点和成因,大体可以把自然灾害分为气象灾害、地质灾害、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四大类型。从上述统计表可以看出,近六年的高考考题,除2012年的考题涉及海洋灾害和地质灾害中的部分知识外,其余各年考题涉及的知识全部集中在气象灾害这一种类型上,对灾害类型的考查较为单一。这种命题选择极为罕见,个中缘由我们难以猜测,却足以说明气象灾害这种灾害类型在高考中的重要性。值得注意的是,尽管六年来对气象灾害的考查一直都在进行,但对具体灾害的考查,

每年并不相同,旱灾―涝渍―火灾―台风―寒潮―洪灾,依次进行,逐年变换。除2009年的“火灾”变相考查“旱灾”外,其余年份,基本上不重复。

从具体的问题来看,高考试题对具体知识的考查也非常集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其中,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的考查频率最高,除2009年外,其他五年皆作为重点考查。而对自然灾害的特点、直接危害等内容考查的很少。

二、 合理预测考查方向,追求精准备考

针对上述的知识考查特征,在备考时可进行合理预测,适当删减、整合,兼顾一般,突出重点,力求精准备考,提高复习质量。

1. 强化对气象灾害的复习。在众多的自然灾害类型中,气象灾害无疑是高考考查的最主要的类型,备考时应把其作为重点中的重点来对待。复习时,可根据其具体的灾害形式,将其进一步划分为“干旱”“洪涝”“寒潮”“台风”“沙尘暴”

等若干小专题。

需要说明的是,地质灾害的相关内容尽管一直很少考查,但该种灾害对社会经济及人民生命财产安全的影响普遍

且巨大,《考试说明》重点强调了这部分内容,全国新课标卷也对其常有考查。因此对该种灾害,我们还是要一如既往地予以重视,尤其是对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具体灾害类型要格外关注,不抱侥幸心理,谨防万一。对海洋灾害和生物灾害则可以

做一般性复习。

2. 合理推测可能再考查的具体气象灾害形式。对具体气象灾害的选择上,命题老师

有着一个综合的考虑――尽量避免对某一单一知识的重复考查,所以在具体灾害的考查上体现出依次进行、逐年变换的特点。对此,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如果命题老师继续考查气象灾害

知识,其可能性有两种,一是选择“沙尘暴”“暴雨”等尚未考查过的气象灾害进行命题,二是在原来的基础上再进行新一轮的考查。因此,“沙尘暴”“暴雨”等气象灾害应作为下一步备考的重点,而对已考过的各种气象灾害,则应关注其尚未考查过的角度。

3. 突出对“灾害的时空分布特征及成因、引发的次生灾害、防治措施”等高频考查内容的复习。针对考题的具体设问主要集中在上述几个方面的特征,备考时,我们对每一种灾害类型的复习都要突出这几个方面。在进行基本知识的复习时,尤其要注重对每一种灾害的成因分析,通过成因总结特征,透过现象看本质,不断地提高自己的逻辑归纳和缜密推理

的思维能力。在进行针对性训练时,则要重视对此类题目答题方法的指导,适当建立必要的答题模板。

如在回答2008年的“说明图示涝渍灾害空间分布形成的原因”一问时,应先了解涝渍灾害的空间分布状况,

然后再进一步分析其原因。在读图了解其空间分布状况时,要遵循先整体后局部的原则,即先从大范围区域上宏观地了解涝渍灾害的主要分布状况(我国东部),而后再进一步观察涝渍最严重的小范围“极值区(河流中下游沿岸)”;在具体分析原因时,则要注意从影响涝渍灾害的自然因素(地形、气候、河流等)、社会经济因素(经济发展水平、人口密度、城市分布等)两大方面综合考虑,寻找其与灾情之间的关系。在此过程中还应注意,答题模板的建立只是提供答题的一般思路,具体答案的组织一定要结合具体区域的特征和图示信息

进行,不可简单套用。

篇2

摘要为了在规模化露地栽培相对粗放种植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农业气象生长条件,发挥农业气候资源优势,实现优质生态管理,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提高葡萄的品质和产量,将农民带上科学致富的快车道,从农业气象的角度分析了葡萄栽培的农业气象生长条件指标,并针对各生育期的农业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生态防治措施。

关键词葡萄栽培;农业气象条件;灾害;防御对策;江苏泰兴

葡萄属水果之佳品,葡萄中含有人体不可或缺的维生素、矿物质以及少量的蛋白质和脂肪。葡萄性平,味甘酸,无毒,历代中医均把它奉为补血佳品。常食葡萄可舒缓神经,减轻疲劳,还可滋补肝肾、强筋壮骨,对心悸、盗汗、干咳少痰、腰酸腿痛、筋骨无力、脾虚气弱、四肢水肿以及小便不利等症均有疗效。葡萄皮中含有比葡萄肉和葡萄籽更丰富的白藜芦醇,这种物质除能预防心脑血管疾病外,还具有极强的抗癌能力。“吃葡萄不吐葡萄皮”不再只是一句绕口令,而是一句科学饮食的良言。葡萄除鲜食外,还可以酿酒、制汁、制干等,味道鲜美,酸甜适口,营养丰富,老幼喜爱。

江苏省泰兴市葡萄规模种植集中在泰兴市东北部黄桥革命老区刘陈镇,砂质土壤,地势高,为葡萄栽培提供了有利的自然条件。刘陈镇果园场连片约26.67 hm2优质葡萄生产基地,成为苏中地区最大的葡萄园,产品成为2008年奥运会特供水果。几年来,葡萄园产生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在他们的带动下,刘陈镇葡萄产业迅速发展壮大,目前已有挂果葡萄近133.33 hm2,效益达15万元/hm2。

葡萄的品质和产量与光照、温度、湿度、降水等气候条件有着密切的关系,要在露地栽培相对粗放种植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品质、产量和效益,就必须总结研究葡萄栽培的农业气象指标,充分利用和发挥农业气候资源[1-4],实现优质生态管理,减少农业气象灾害和病虫害,将农民带上科学致富的快车道。葡萄栽培的主要生育期在3月中旬至8月下旬,可分为萌芽—新梢生长期、开花坐果期、挂果期、果实成熟采收期。主要生育期间平均积温3 634.2 ℃,平均最低气温多出现在3月中下旬,平均稳定≥10 ℃的初期为4月3日,平均稳定≥15 ℃的初期为4月25日,平均终霜期为3月31日,平均霜期59.4 d,平均降水量为707.1 mm,≥0.1 mm的平均降水日数为69.8 d,平均日照时数为1 022.7 h,平均大风日数为2.1 d。笔者从农业气象的角度分析研究了葡萄生产的农业气象生长条件,并针对各生育期的农业气象灾害,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对主要病虫害提出了相应的防治措施。

1萌芽—新梢生长期

1.1适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

萌芽—新梢生长期为3月中旬至4月下旬。此期泰兴地区的平均气温12.1 ℃,平均积温613.5 ℃,平均降水量为125.4 mm,平均降水日数为21.9 d,平均日照时数为262.4 h,旬平均大风日数为0.1 d。日平均气温达10 ℃以上时进入萌芽期,气温升到20 ℃以上时生长迅速,最适宜新梢生长和花芽分化的温度是25~32 ℃。此生长期要求有充足的水分供应,使土壤含水量达70%左右为宜。

1.2主要农业气象灾害

强寒潮天气袭击引起的低温冻害,萌芽时芽可忍受-4~ -3 ℃的低温,低于-4 ℃时,发生冻害,嫩梢和幼叶在-1 ℃、花序在0 ℃时发生冻害。长期干旱和连续阴雨寡照天气,均会影响葡萄根系活力和植株的正常生长;大风和大雪天气可引起棚架的倒塌。

1.3主要防御对策

要密切关注天气预报,在遇到寒潮、低温、阴雨时,及时防寒、上棚,提高棚内温度。接到大风预报预警时,要用压膜绳子加固,遇大雪天气要及时清除大棚上的积雪,防止压垮大棚。若遇到长期干旱,应及时灌水,以保持田间土壤湿度。

2开花坐果期

2.1适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

开花坐果期为5月上旬至6月上旬。这是决定葡萄产量的重要时期,该时期泰兴地区的平均气温20~21 ℃,平均积温844.5 ℃,平均降水量为131.1 mm,平均降水日数15.2 d,平均日照时数251.4 h,旬平均大风日数为0.1 d。花期的温度一般在22~28 ℃时最好。土壤含水量为70%左右为宜。

2.2主要防范的农业气象灾害

一是防高温、低温。温度高于28 ℃,花粉发芽率降低,高于35 ℃,花粉会受损伤,甚至被紫外线杀死。温度低于15 ℃,花药开裂缓慢、花粉粒不易萌发。二是防阴雨寡照。阴雨天影响授粉和受精,因雨水可冲走柱头上的花粉及花粉萌发所需的营养物质。三是防干旱、高湿。湿度低于30%,会使柱头干燥,分泌黏液少,花粉不易萌发,影响受精。湿度高于80%,花药不易开裂,影响花粉散布,授粉不良。四是防大风天气。大风可引起棚架的倒损。

2.3主要的防御对策

实时地上棚、揭棚,控制好棚内的温、湿度。温度高时,及时通气,低时闭棚升温,遇到低温阴雨天气,要晚揭、早闭,适当开棚散湿。遇到大风,应加固棚架。预计有干旱天气,要在花前10 d左右灌水,这次水要灌透,使土壤水分能保持到坐果稳定后,花前水不应迟于始花前1周。开花期切忌灌水,以防加剧落花落果。

3挂果期、生长旺季

3.1适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

挂果期为6月中旬至8月上旬,挂果期又分为幼果膨大期、硬核期、浆果成熟期3个时期,这段时期泰兴平均气温26.5 ℃,平均积温1 617.7 ℃,平均降水量348.9 mm,平均降水日数25.5 d,平均日照时数376.6 h,旬平均大风日数0.12 d。此时期土壤湿度以保持在60%~70%为宜,适宜的温度是28~32℃,气温低于16 ℃或超过38 ℃时对浆果的发育和成熟不利,使品质降低。白天高温,夜间温度相对较低(15~20 ℃),即温差较大(10 ℃以上)的条件下,有利于糖分的积累和着色。

3.2主要防范的农业气象灾害

一是防连阴雨。如水分多,则葡萄风味差,着色不良,病害严重。二是防干旱。久旱逢雨,易出现裂果,造成经济损失。三是防台风、龙卷风、冰雹,大风、冰雹。其能吹断、砸伤葡萄的嫩梢、果穗,甚至破坏支架,造成落果偏多。

3.3主要防御对策

雨量过多时要及时排水,若遇长期干旱,可少量灌水。注意收听台风、冰雹、龙卷风等灾害性天气的预警预报,遇有灾害性天气加固大棚,适当修剪过旺副梢,视情况揭膜。

4果实成熟采收期

4.1适宜生长的农业气象条件

果实成熟采收期为8月中旬至下旬,此期泰兴地区的平均气温26.6 ℃,平均积温558.5 ℃,平均降水量101.9 mm,平均降水日数7.3 d,平均日照时数132.4 h,旬平均大风日数0.16 d。此时期适宜的温度是28~32 ℃,气温日较差大,光照充足,晴朗微风,雨量适中,土壤湿度以保持在60%左右为宜。

4.2主要防范的农业气象灾害

一是防阴雨寡照。影响光合作用强度效率,水分多,风味差;二是防高温、干旱。果实、叶片易萎缩,影响植株生长和花芽分化;三是防台风。大风易造成棚架倒损,落果严重。

4.3主要的防御对策

一是合理掌握采收时间,适时分批采摘。葡萄的品种不同,成熟期也不一致。采摘时要根据不同情况,采取不同措施。成熟一块,采收一块。成熟的葡萄果皮有光泽,果肉透明,有层浓厚的粉霜,食之有其固有的风味,种子呈棕褐色。采摘过早,则酸度过高,影响品质;采摘过迟,则果实味淡,不耐贮运。因此,适时采摘、分批进行是保证葡萄质量的关键。以晴天上午露水干后采摘最适宜。二是注意防旱、降温。在采摘阶段,若遇长期高温或无雨天气,可采用行间覆草来降低地温,同时要注意适时适量灌水。灌水应采用环状沟灌法,即在树冠外挖1道宽沟,将水灌入。另外,在成熟采摘期,应停止修剪副梢。三是注意收听天气预报,加固棚架。严防台风、大风等灾害性天气危害。

5病虫害的生态防治

危害泰兴市葡萄的病虫害种类很多,主要病害有黑痘病、白腐病、炭痘病、霜霉病,虫害有葡萄斑蛾、透翅蛾、红蜘蛛等,每年发生率及危害程度均较大。为了提高葡萄的产量和质量,保护环境和人民健康,实现现代高效农业无公害种植目的,应采用以农业防治为基础,物理、人工防治为辅助的办法,做到预防为主,综合防治,把病虫害消灭在盛发危害之前,尽量减少化学农药用量。保持果园清洁,在生长季节及时周密地检查园地,对残留的枯枝落叶、蔓上老皮、病虫枝果等要清理干净,集中烧毁或深埋,防止再传播、蔓延,减轻危害。改善架面通风透光状况,要及时绑蔓摘心,疏除副梢和打花尖等,创造良好的通风透光条件。接近地面的果穗,可用绳子适当高吊,以防止病虫害。利用黑光灯、糖醋液诱杀果树害虫,诱捕成虫,人工振落成虫和挖葡萄透翅蛾类的蛀干害虫,在果实如豆粒大时喷药,药干后及时对果实进行套袋保护,既节约防病虫成本,又减少了果实中的农药含量。除加强田间肥水管理,增强果树抵抗病虫害的能力和采取适当的生态防治措施外,关键时期还要及时采用化学药剂进行防治。但要注意避开开花期喷药,以免影响坐果,另外,葡萄采收前20 d停止用药。

6参考文献

[1] 胡辛陵.江苏省决策气象服务手册[M].北京:气象出版社,2001.

[2] 董清华.葡萄栽培技术问答[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08.

篇3

关键词: 高三地理教学 “以人为本” 主体性 主导性

新课改已经实施几年了,在课堂教学中,能否把握好新课改的理念,我认为关键是要抓住四个字“以人为本”。我认为,“以人为本”就是要符合实际,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高三是学生最为关键的一年,也是学生最苦、最累的一年。学生整天生活在重复、枯燥、紧张的压力之下。因此,高三课堂教学更要体现“以人为本”的新课改理念。在这里,我仅针对所任教的地理学科,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认识。

一、引导学生,整体把握

高三地理教学以复习为主,因此在复习每一节内容之前,要引导学生,整体把握这一节的内容。在教师的引导和提示下,学生列出这节内容的提纲,并注明它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例如:在复习《地球的宇宙环境》之前,教师引导学生注意:天体和天体系统之间的联系;进而引出太阳系、地月系;引出太阳对地球的作用;最后引出地球在太阳系中的地位。学生根据教师的引导,在教学案上列出这一节的提纲,这样对这一节的内容就有了整体上的感官和把握。同时,学生在列出提纲以后,会有一种成就感,对这节课的内容就会有期待。这样下面再复习这一节内容的时候,学生头脑里就有了这一节的轮廓,同时也提高了学习兴趣,从而很快地将知识点联系起来。这样,复习课的效率和达成度就会比较高。所以,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是上复习课之前的重要铺垫,能够很好地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和教师的主导性。

二、帮助学生,总结归纳

教师要善于为学生创造条件,让学生沿着观察、思维、理解、表达的过程,由感性到理性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的过程去掌握概念。这样极易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也可以教会学生发现真理。当某一知识点复习结束以后,要帮助学生总结归纳,掌握解题思路,学会运用。例如:复习《农业生产与地理环境》以后,让学生总结归纳影响农业的区位因素,并且帮助学生分析如何运用。

1.自然因素(有利因素)

地形:地形为平原或三角洲,或地势低平或地形平坦开阔。

气候:是×气候,(雨热同期、光热水组合好,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

水源:临近水源(河流或冰川融水区),水源充足,灌溉便利。

土壤:是×土壤,土壤肥沃深厚或土壤较肥沃。

2.人文因素(有利因素)

市场:该地区人口稠密或工矿业发达或城市较多,市场广阔(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交通:临近河或湖,水陆(海陆)交通便利或河流交汇处,内河航运发达(对商品农业影响大)。

政策:国家政策的支持(扶持、鼓励)。

科技:科技水平高或科技发达。

劳动力:人口稠密,劳动力丰富,劳动力工资低。

工业基础:工业发达,工业基础雄厚。

3.自然对农业的不利的区位因素

洪涝、干旱、台风、春季低温、寒潮等气象灾害;热量、光照、水源、土壤肥力等不足,酸碱度偏高。

三、学生互动,前后联系

托尔斯泰说:“成功的教学所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实现互动的前提。在交互活动中,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创新精神,从而使学生自我发展。因此,在每一章节复习结束以后,我都会让学生互动讨论:这一章节与前后章节或知识点存在哪些联系?然后由学生自主发言。例如:复习《自然灾害与人类――以洪灾为例》时,让学生前后联系,找出某一洪灾的案例,分析其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学生经过激烈的讨论以后,回答出了在《流域综合开发与可持续发展――以长江流域为例》这一节中,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严重。然后分析了长江中游地区洪涝灾害发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再将此知识点迁移到本节的学习当中,学生掌握效果较好。

四、师生互动,走进生活

师生互动,走进生活就是要求:教师展示生活中发生的与地理有关的资料,并创设恰当情境,首先让学生根据资料,自己编制题目;其次让全班学生自觉、自由地展开争论,发展发散思维;再次让学生对全班已有各种意见进行归纳,总结所学知识、技能、方法要点,并推选学习中有突出表现的同学;最后帮助学生进行总结,对学生在本课学习中的创新表现进行表扬鼓励。例如:在《大气圈与天气、气候》一节中,在复习到有关常见的天气系统时,我展示了课前整理的关于台风“鲢鱼”的资料和运行路径的图片。学生根据我展示的内容,编制考试可能出现的题目,展开讨论。最后,再由我进行总结和分析,完成师生互动的全部内容。所以,对这节课的学习,学生的热情很高。上课结束以后,学生对这节课的印象非常深刻,对知识点的理解也比较透彻。

篇4

关键词:输电线路;运行;安全;影响因素;防治措施

一、输电线路基础运行过程中的影响因素

(一)基础山火问题

由于地区山火灾害发生几率的增高,对于基础输电线路的影响也越来越大,山火不仅会引起跳闸,也会在成电力运输的紧急停运,会产生很大的经济损失。原因主要集中在电网发展会受到植被区域的影响,并且冬季干燥的气候也会对整体输电线路的基础运行造成一定的影响。另外,线路间隙在基础山火环境下会产生一定程度的放电,而这种放点结构又存在一定的分散性,这种问题主要由于山火整体温度以及整体烟尘的浓度以及导电性。在山火问题中,主要的形式包括热游离模式、电导率模式以及空气密度模式,相关人员要针对相应的模式进行项目问题的分析,山火高温导致整体输电线路间隙的空气密度直线下降,再加上燃烧中产生的烟尘颗粒具有一定的导电性,就使得在烟道内会发生高电厂效应,造成一定程度的击穿现象[1]。

(二)基础雷击问题

雷击对于电网跳闸的影响也非常巨大,电路会发生反击和绕击,并且,地域内电压等级越高。而相关雷击问题中最关键的就是雷电绕击率,影响其关键因素在于避雷线保护角、地面的倾斜角以及杆塔的基础高度。在这其中,基础避雷线保护角越大,基础线路中的地线对于整体导线的屏蔽效果就会降低;基础地面倾斜角越大,整体线路的曝露结构越大,外侧暴露出的弧段月大,导致的绕击几率也会相应增大;而当基础塔高增加时,也会导致整体屏障作用的削弱。雷击的基础反击效果会由于杆塔接地电阻的增大而增大,相关特高压电路设计中,只有实现整体外绝缘配置水平的升级,并针对防绕击措施的优化运行,才能建立更加完整的高压线防雷项目。相关管理设计人员要这对相应数据进行集中的整合,并加强接地电阻的有效改良,保证保护角的有效缩小,实现可控避雷针的安装,并保证整体防雷点绕击的优化升级。

(三)基础风偏问题

由于极端气候条件的经常发生,强风对于基础输电线路运行的安全也造成了很大的威胁,其中主要包括飑线风引起的风偏问题、飓风和龙卷风引起的风偏问题等,飑线风引起的风偏放点会导致整体放点电压数值的降低,相关管理人员要集中针对规划测算结构进行有效的治理,并且利用基本的微气象特征进行线路铺设的回避,并利用有效的技术手段针对风偏效果进行合理化的校验。在基础运行结构中,要实现整体区域内信息的优化汇总,也要针对风偏问题建立比啊哟的重锤以及跳线双挂点结构的改造,增强基础线路对于强风的抵御效果。

(四)基础冰害问题

由于近几年我国各个地区温度的变化过大,产生的寒潮预警次数明显增多,冰害问题开始侵扰电网,成为了安全运行模式中的主要威胁。由于绝缘子在冰害情况下与冰污结合,发生冰闪现象,就造成整体输电线路的安全运行结构受到一定的影响。相关管理人员还会在输电线路运行结构中遇到闪电舞动现象,会造成一定程度的跳闸故障,要针对相应的问题进行集中措施的运行[2]。

(五)基础污闪问题

由于环境的污染和破坏,雾霾现象出现的越来越频繁,这对于基础输电线路也会造成一定的影响,雾霾对于基础输电线路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湿润效果上,由于基础绝缘子上积聚的污秽会导致电流的错误传导,并且雾霾会利用湿沉降方式强化绝缘子积污能力。相关管理人员要优化相应的监测分析,也要对绝缘配置位置进行集中的整合,并且要对防污闪薄弱点进行强化以及集中维护,也可以辅助填涂RTV或者是定期的清除措施,以规避污闪问题对于整体输电线路运行安全的不良影响。

二、优化输电线路运行效果的措施分析

在基础防治措施运行的过程中,相关工程管理人员要集中收集基础工程的各项信息和数据,减少由于运行故障影响带来的经济损失,并且利用优化的防治手段促进整体运行线路的高效运维水准,保证整体防治结构和运检设备符合相关项目的具体要求。

(一)优化基础数据分析系统

在整体项目防治过程中,相关管理人员要结合基础的灾害数据进行集中化的优化升级,保证对于基础线路信息、地理地质信息、项目的基础运行信息、区域内气候数据和信息以及微气象信息进行集中的整合,针对相应的数据信息建立优化的输电线路数据库。相关设计和管理人员要对基础数据进行深度的挖掘以及分析,确保对各类问题的基础特性和运行规律有优化的掌握,然后针对各项基础信息和问题建立基本的措施模型,运行优化的故障分析语境和线路设备,并且字啊运行过程中对整体设备的运行功能进行集中的管控,为应急抢修提供必要的技术参考,真正实现优化差异运行,促进整体维护措施的实现。

(二)强化自动化检修结构

电力产业的高速发展带来了电业发展的机遇,也为整体电力运行提出了时代的挑战,要求的电压等级以及基础线路数量和长度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相关管理单位要想运行更高效的维网效率和巡检检测能力,就要集中优化基础的自动化管控和维修结构,保证数字自动化和机械智能化的优化融合。相关企业要积极运行基础的在线监测结构以及巡检平台,对整体输电线路的整体状态进行有效的项目感知,在运行基础通信计算机技术的同时,保证构建更加优化的智能化输电网,实现输电线路的最佳运行状态。并且,相关技术人员要优化运行无人机巡线技术的研究和实际应用,以满足现场施工的基础要求为前提,集中力度进行有效的项目优化,并且保证自动化技术的优化升级,针对项目的安全性以及实用性进行集中的管控,已实现整体技术自动化的优化转型[3]。

(三)深化一体化运行模

相关电力运营企业要针对性相应的电力运行线路的基础情况,建立集感知检测系统、故障解析模式以及检修维护功能为一体的运行模式,在电力运行过程中,对整体线路状况以及运行问题进行集中的汇总,并且运行一体化的处理手段。相关设计和管理人员要针对基础问题进行集中的立体化管理,要对基础的故障信息进行集中的挖掘和审核,并对照相应的安全指标运行有效的的线路故障处理机制和预警系统,真正实现整体研发运行结构的集中优化,保证对整体故障分析建立集中化的优化升级。相关管理人员要在实际项目运行中针对相应故障进行精准化的分析和处理,提升整体应急能力以及处理问题促进系统恢复的能力,并要优化运行基本的信息通信技术以及手段,保证针对相应问题进行集中化的感知检测和故障状态分析,真正实现高效互动的一体化治理措施。

结束语:

总而言之,相关电力管理企业要针对输电线路实际运行中的安全问题进行集中的防治,利用先进的预防和治理措施,结合数字信息化技术建立健全良好的发展模式,优化相应的技术认知,集中开展问题的研究以及改进措施的生成,真正助力电力产业的高效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毅,刘庭.输电线路建设和运行中的制约与技术创新[J].高电压技术,2008,34(11):2262-2269.

篇5

    关键词:海洋经济 海洋环境 环境保护 海洋灾害

    前言

    随着沿海经济的迅猛发展,近海海域遭到越来越严重的污染,使海域环境质量明显下降,生态环境日趋恶化,并对生物资源和人体健康产生有害影响。近海水域的污染已成为世 界各国,特别是象我国这样具有相当长的海岸线和众多海湾的国家所共同关心的环境问题。海洋经济的发展还面临严酷的海洋自然环境,海洋灾害直接影响着海洋经济的发展规模、速度和效益,精确预报海洋灾害的发生、发展和应该采取何种防灾、抗灾和减灾工程措施,也成为严重关注的环境问题。为了开发海洋中的空间、矿产、渔业、能源等物质资源,需要在海上进行各类工程建设,在目前科技日益发展的情况下,工程建设的规模日益巨大,这些大规模的工程建设和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也将是开发海洋中的一个应引起特别关注的重要问题。为了适应我国海洋经济的快速发展,海洋环境的日益恶化,海洋灾害的频发和海洋工程向大型化发展,近海石油气田的开发,以及海岸带开发过程中的后效问题的研究需要,针对我国重大海洋环境与保护问题开展研究是十分必要和迫切的。

    在这方面,重点需要开展的研究课题大体上有三类。第一类课题是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作用的机理和规律研究,第二类课题是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研究,第三类课题是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吸防治措施与对策。

    一、海洋环境特征对各类污染物的作用机理和规律研究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着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着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 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

篇6

今年,县气象局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充分发挥部门科技优势,积极做好“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零审批改革等工作的参与和服务。主要抓以下6项工作。

1.全方位参与“五水共治”工作。一是参与__新城区即__新城的“涉水”规划评审,针对__新城暴雨防御能级提升和设计的适度超前、雨水管网布局走向、泵站设立等重要议事内容提出合理意见建议。二是积极推动县域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被县政府列为“五水共治”重点工程,目前已启动建设。三是参加并做好防汛检查整改工作。深入低洼易涝的镇(街道)及防汛防台重点单位和洪涝灾害隐患点,对各类防汛防台应急预案、防汛物资、在建工程、抢险队伍建设等情况进行了认真检查,从气象防汛角度对存在的隐患进行了反馈。四是深入抓好联挂河道治理工作。对联挂的河道加强走访、“回头看”,并在深化治理成果和长效保洁与河道所在村进行了对接,明确了责任。

2.积极参与大气污染综合防治。今年我局被县委县政府列入__县“五气共治”领导小组成员单位,与其他县级部门协调推进治气进程。发挥气象职能,推动霾天气防御,新添置grimm180颗粒物分析仪等雾霾监测设备加强霾天气的监测分析和预报预警,今年共雾霾预警提醒短信40余次共计7万余条,根据《__县霾天气应急预案》,启动霾天气二级应急响应1次。同时通过天气预报栏目、电子显示屏、报纸、__天气网、政务微博、微信等多种信息渠道介绍雾霾天气的成因、危害及防范措施,指导公众做好雾霾天气科学防御。与县环保局就环境空气质量预报预警工作进行对接,加强数据共享,继续做好空气污染指数的日测日报。牵头推进大气污染应急与预防,全市率先制定《__县气象局大气重污染应急预案专项行动方案》,后又出台了《气象干预大气重污染应急行动方案》,进一步明确重污染大气预警级别、部门联合会商、总结评估等具体工作。组织人员深入结对镇村开展爱护环境、禁止焚烧秸秆、倡导秸秆还田的文明劝导活动。加强与周边地区信息沟通和协作,认真落实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机制,加强落实监测预警应急等大气污染防治措施。

3.积极参与全县“一创建三复评”工作。一是立足本局营造创建氛围,每两周对局大楼进行了一次办公环境卫生整治活动,确保办公室及周围环境整洁优美。同时,利用楼宇电视、气象电子显示屏等载体滚动播放“倡导文明新风,共建美好家园”等反映“一创建三复评”内容的宣传标语。二是积极参与全县城区市容环境责任包干路段集中整治活动,组织人员向__局责任包干路段沿街商户、群众宣传“一创建三复评”相关情况,与责任包干路段沿街商铺签订《门前三包责任书》、发放公开信、民意调查明信片,开展了文明劝导活动。三是组织党团员积极参与“千人进社区,百日大整治”活动,协助联挂社区清扫楼道垃圾、清理城市“牛皮癣”、清除绿化带内杂草和违规种植的蔬菜,向广大居民发放了文明卫生倡议书。

4.积极争取上级项目资金支持。以“__县域气象科学发展能力建设”为契机,积极争取上级气象部门全方面支持。目前,共争取到中小河流洪涝气象保障工程(国家级项目)、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国家级项目)、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建设(省级项目)、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省级项目)、易灾地区粮食生产气象保障服务系统建设(省级项目)、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省级)、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试点(省级项目)、民生气象工程(省级项目)等项目落户__,截至目前已争取到位支持资金314.5万元。

5.全力优化审批服务软环境。全力减负增效,根据上级有关要求,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已委托中介服务机构负责,费用由气象局以购买服务等形式承担,防雷跟踪竣工检测、定期检测等科目则按照原

收费标准的60%收取。今年我局共对全县151项新农村建设、新型产业和政府重大建设工程等实施减免。推进行政审批服务提速提效,通过建立“绿色通道”,开展模拟审批、并联审批等方式不断提升气象审批效率,平均办理时限在法定时限基础上提速90%,拓展服务内容,免费开展保险理赔气象证明网上申报办理、气象预报预警信息查询等便民服务。截止目前,气象审批窗口受理行政许可项目306件,办结306件,办结率达到100%。进一步完善群众监督、反馈机制的建设。深入开展行政审批服务回访制度,回访满意率达到98%以上。6.积极对接改革重点事项。推进气象“简政放权”,贯彻落实中国气象局文件精神,取消了“雷电灾害风险评估”、“防雷产品测试”、“ 防雷装置设计技术评价”等行政审批前置相关中介服务事项的资料审查。开展《__县气象局行政权力清单》的梳理与修订,共确定行政许可事项5项,保留1项服务类事项,对64项行政处罚裁量基准进行修订完善。积极参加全县投资项目在线审批监管平台建设,继续深化“零审批”、“零土地审批”改革,全年共为喜力酿酒、博能电气等16家零审批企业完成防雷安全审核备案,与索菲亚家居等2个项目签订零土地备案承诺书,加强事中事后部门监管和服务工作,充分履行防雷安全、施放气球安全等各项监管职能,今年共出具防雷安全整改意见书93份,落实整改93项,整改率达到100%。加强防雷技术服务中介机构管理,对第一批进驻“__县中介服务超市”的防雷技术服务机构进行资质审查,依法对中介机构及执业人员的中介执业活动实施有效监督。积极落实县政府关于政务服务应用系统启用工作的相关部署要求,与县审改办主动对接,做好气象行政许可事项应用系统的网上办理和后台管理。

作为气象灾害防御的主管部门,今年我局加强灾害性天气的监测预警,努力推进基层气象防灾减灾体系构建,认真做好“平安__”防雷安全工作,为全社会构筑起了综合气象防灾减灾的坚实屏障。主要抓以下7项工作

1.积极提升气象防灾减灾应急管理水平。协调县政府在全省县级首家出台《__县极端天气灾害防御规则(试行)》(__办发〔2015〕47号),建立以气象灾害预警为先导的全社会应急联动机制。与县教育局联合制定了《关于建立教育系统应对极端天气停课安排工作机制的通知》文件。目前,我局正积极与县安监、交通等部门的对接,争取早日制定极端灾害天气下企业停工、县域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管制和社会防御的操作细则。年初与县农办联合发文,深入推进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社区(村)建设,服务、指导全县4个村参与省级气象防灾减灾标准化建设工作,年内完成验收。组织召开人工消霾专题协调会,配合县人影办,开展人工消霾作业演练。与县安监局达成共识,结合危化企业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推进全县气象灾害防御重点单位的应急准备工作。

2.积极行动加强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和设施共享。在《国家气象探测环境保护办法》新要求出台后,及时与县城建部门协调,采取联合现场办公的方式,对《__国家气象观测站探测环境保护规划》进行修订,对国家观测站周围有影响树木进行修剪,完善国家站探测环境保护安防措施。同时,为加强全县各类气象监测设施和服务设施的统筹建设和综合利用,我局起草了《__县气象监测和服务设施共建共享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目前已进入征求意见阶段,待征求意见修改完善后由县政府正式发文实施。

3.加强基层协理员、信息员队伍建设。加强协理员、信息员队伍管理,召开2015年度全县气象协理员工作总结交流会议,认真总结气象协理员工作的开展情况,听取了各镇(街道)协理员对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意见建议。依托乡镇视频会商系统,加强县、镇(街道)气象防灾减灾和服务信息互通,全年针对低温雨雪、倒春寒、梅汛等天气召开视频会议12次,对提升重要灾害性天气基层服务的针对性起到较好作用。

4.做好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进入汛期后,继续加强灾害性天气的预测报值守班制度和应急制度建设。今年,针对我县连续出现的阴雨雪、雾霾、寒潮和梅汛天气,气象台共累计向地方党委政府、各级部门和社会决策服务材料166期、预警提醒短信87条次,为全县各类气象灾害成功防御应对工作提供了有效支撑。在全力应对雾霾、雨雪、台风、汛期强降水等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11次被省气象局宣传报道。制定《__县气象局重大气象灾害业务服务应急响应工作表》,进一步明确在启动各级应急响应状态下、在应急响应解除后、在预警信号后三个阶段的工作职责,全力保障灾害性天气下气象应急服务工作。

5.做好节假日和重要时节灾害性天气的服务工作。继续加强对春节

、清明、五一、端午等传统节日和春运、高考、中考等重要时节气象服务,天气展望与跟踪预测、预报服务信息。在农业生产的重要时节,气象台制作了春耕春播、夏收夏种等一批专题服务材料,加发短时临近天气预报预警信息80余条次,指导全县农户合理安排农事活动。同时,我们还积极为春运、县两会、植树周活动、安全生产月咨询活动等制作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决策服务产品21份,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好评。6.扎实助推“平安__”创建工作。与县安监部门联合下发了防雷重点单位安全工作的通知,公布了2015年全县77家防雷重点单位名单,加强重点单位的监管和隐患督查整改工作,继续保持防雷重点单位年检百分百覆盖。今年新增加了对危险品运输车辆防雷防静电接地安全检测,检测车辆34辆,确保了危险品车辆在运输、操作过程中的防雷安全。深入推进全县亮化工程和__景区的防雷安全工作。积极配合教育部门,认真做好全县42所中小学校的231幢建筑物的防雷安全管理工作。积极参与配合县工业项目竣工验收组现场勘查和联合审查,今年,已对4家企业违规建设项目确权进行现场踏勘和验收,并出具综合验收意见和整改意见,得到企业业主欢迎和好评。

7、积极开展多样化的气象科普宣传。以气象防灾减灾为主要内容,利用“3.23世界气象日”、安全生产月、科普宣传周、防灾减灾宣传周等契机,组织宣传小分队进村、入企、到校开展广泛的科普宣传活动,今年,共开展科普宣传8次,举办科普讲座2场次。局气象地震科普馆接待各类学校、社会团体、社会群众和各级单位参观达到10批次约2000人次。世界气象日前夕,与县__救援中心开展合作,组建本县首支由社会力量参与的气象志愿服务队伍。在今年全县公众科学素质表彰会上,县气象局连续第三年获得__县公众科学素质工作先进单位荣誉。

今年,我局以“项目落实推动能力提升”,通过稳步推进各项重点项目工程建设,不断提升公共气象服务科技能力。重点推进了以下三项工作。

1.推进气象灾害监测预警全覆盖县工程建设。今年完成__、北鹤区域站建设,并正式接入省网进入业务化运行,天凝区域站正在施工建设中。气象信息多媒体系统正在抓紧开发建设中,预计年内交付使用。继续完善“__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各项功能。与县电视台对接,达成广播、电视、农村应急广播气象信息全覆盖传播和气象影视节目网络传输方案。与县电信、联通两家运营商对接手机预警短信分区全网平台运行事项,移动平台试运行后正式投入使用。积极创新服务模式,借助移动互联媒介,开发农业气象手机app服务平台,向广大农业生产经营主体提供实时气象监测信息、预报预警信息、农业小气候监测数据及有针对性的农业气象服务产品等,并提供1对1的交流平台。目前该平台建设方案已制定完成,正处于委托开发阶段。

2.抓好暴雨精细化监测预报预警工程。启动建设突发暴雨监测系统、预报预警及评估系统、次生灾害风险预警系统、预报预警信息服务系统,完成暴雨强度公式的修订,形成《__暴雨强度公式编制技术报告》。完成流域等气象业务服务对象边界划分及相关基础地理信息整理工作。积极与住建等相关部门主动对接城市积涝、暴雨内涝风险普查合作事项,深入推进精细化县级气象综合业务平台建设工作。深入推进灾害天气实时报警系统开发建设。

3.推进中央“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工作。作为中央财政“三农”气象服务专项实施县,完成《__县气象局2015年中央财政“三农”服务专项实施方案》的修订并获省局批准通过。加强与县农经局合作,联合组建“农业气象专家联盟”,通过联合下乡、会商、预警、信息互通等方式提升组团式服务能力。开展农业气象实景监控网络建设,在全县范围内针对经济作物、粮食作物、特色农作物建设4个实景监控点,随时掌握农业生产状况。与县园艺所合作,依托双方优势,合作共建农业气象试验基地和农业气象试验室,加强农业新品种的引进试验。加强新型农业主体专项服务,将全县90%以上种养殖大户、专业合作社等重点服务对象纳入气象信息服务库,免费为其提供气象短信信息。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成功申报成为全省2家重点试点县,气象防灾减灾信息全网,气象探测设施维护保养,气象知识、防灾减灾科普宣传下基层等成功实施政府购买气象服务,培育3家气象为农服务专业组织。今年11月,局领导赴__参加全省2015年“三农”服务专项总结暨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试点交流汇报会,作为全省为农服务社会化发展典型作汇报交流。

2016年,我局将始终围绕全县经济社会发展需求,以项目推进为抓手,大力提升气象服务能力和水平,全力助推__县域科学发展示范点建设,让气象发展成果广泛惠及全县百姓。

1、紧密围绕县委县政府中心工作做好服务保障。着眼于满足行业服务需求,推进水利、农业、环境、交通、建设等行业中气象及相关类观测信息共建共享。深化与县水利部门联合,开展农村圩区防洪排涝气象预警平台开发等工作,助推全县“五水共治”。加强与环保合作,深入推动与环保大气环境质量监测和预报的技术研究,积极开展灰霾监测设施建设,积极参与好“治气”工作。逐步探索建立环境污染、生态旅游、城市防洪等专业专项灾害预警和行业指数预报服务。继续做好不再审批项目的跟进服务。与农经、民政合作,探索通过网络实现气象公共服务产品和气象灾害证明等产品进驻镇村便民服务中心,实现审批中心气象窗口部分服务关口前移到镇村,方便群众就近办事。

2、不断完善气象防灾减灾体系建设。以“围绕民生需求创建气象防灾减灾__样板”为目标,深化“预警信息为先导的气象灾害应急响应机制”,进一步完善各部门行业和全社会气象灾害的防御规则。加强与县安监、交通等部门的对接,争取早日制定极端灾害天气下企业停工、县域内主要交通干线的管制和社会防御的操作细则。以务实的作风

和简便有效的措施,协助指导基层镇村、重点单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做好气象防灾减灾应急能力建设,为全县美丽乡村建设和平安建设做好部门保障。3、扎实做好灾害性天气服务工作。继续加强梅汛期、台风、雾霾、寒潮、暴雪、路面结冰等多发灾害天气的监测和预报预警服务工作,开展气象微信平台二次开发,实现气象、农业专家与农业专业合作社、农户面对面的信息互动,深化农业气象灾害联合会商、农作物分类跟踪服务等为农服务做法,进一步畅通预报预警信息的渠道,深入推进__县公共突发事件预警信息平台、__县空气质量预报业务平台的开发利用,深化__县农作物灾害遥感监测与预警关键技术研究,切实履行好防灾减灾第一道防线作用。

篇7

【关键词】高一地理 课前预习 有效性 地理教学

坚持正课前的预习是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和自学习惯的一个良好方式,也是新课程倡导和鼓励自主学习的一个重要途径。地理是自然与人文科学的综合体,既包含有理科知识特点,又设计文科所学知识。也因此,对高一新生来说,学习起来具有一/打下夯实的基础,有必要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进行研究。

为了全面贯彻《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2010-2020)》的精神,顺应新时期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和修订后地理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们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进行了研究。总体来说,课前预习体现在学生每一门课程的学习过程中,地理课程是其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具体说来,有效性主要是相对于预习的投入而言,是指预习的质量达到了一定的预期目标,符合老师和学生对积极进步的需求。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的有效性研究主要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进行改善:

一、教师要充分重视“观察法”在教学中的运用

观察法是指研究者根据一定的研究目的、研究提纲或观察表,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去直接观察被研究对象,从而获得资料的一种方法。科学的观察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系统性和可重复性。高中地理老师可通过培养学生自主观察的方式来提高学生课前预习的有效性。例如,在学习天体系统时,由于该课程的空间跨度大,涉及的学科多,因此难度较大。为了让学生了解“地球在太阳系中是一颗既普通又特殊的行星”,可通过动画的方式帮助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系统学习课程之前,给学生演示太阳系的行星以及其排列顺序,让学生自主观察、思考、总结,进而再学习地球的普通性在于其只是太阳系众多行星中的其中一颗,而其特殊性又在于地球是目前已知的宇宙中唯一有生物存在的行星。要注意空间概念的建立,深刻领会相关的原理和规律,从多角度层次思考问题。

又如,气压带、风带的分布、移动规律及其对气候的影响一直是高一地理学习的难点和重点,但是由于其过于抽象而导致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吃力,对知识点的掌握往往不够扎实。老师在教学的过程中,可通过提前绘制全球气压带风带分布示意图,引导学生对其分布、移动规律进行观察,先对这一知识点有一个大概的认识,了解全球共有7个气压带,6个风带,其中还有3个低气压带。并且由于太阳直射点的季节移动,气压带和风带在一年内也周期性季节移动。这样,等老师在课堂上正式讲授的时候,学生由于已对这一难点知识有了初步了解,理解起来就相对简单了许多。

二、充分培养学生学习高一地理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 很多学生在刚刚接触高一地理课程的时候,由于其大多数的内容往往比较抽象,并且兼有文理特点,因此往往会对地理知识的学习表现出畏难情绪。针对这一问题,在高一地理的课前预习过程中,老师可以在不影响学生学习其他学科的前提下,通过让学生自主制作一些简易地理模型,或者进行小组讨论,来提高学生对高一地理的兴趣,让他们喜欢地理,热爱对高一地理的学习,进而增强课前预习的效果,提高成绩。例如,在学习“水循环”这一知识点之前,老师可以让学生准备一些沙土、石子等,在上课之前自主模拟水在地表和地下的渗透循环过程,从而引申出水在海陆间循环的各环节蒸发、凝结、水汽输送、将水、下渗和径流过程。通过联系各圈层,进行水分联系,同时结合进行物质迁徙和能量的交换,说明水循环的地理意义,即:使自然的地理过程得以延续,使人类赖以生存的淡水资源不断得以更新,并且持续利用。这些活动在让学生热情参与其中之时,还会让学生感到惊奇、意外,从而产生进行探索的欲望。既学习到了该有的知识点,还对学习过程进行了简化,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

地理老师还可以通过课前讨论的方式来强化课前预习的效果。例如,在学习“寒潮”这节课时,可以某种自然灾害为例,如“512地震”,让学生们在课前自由讨论地震发生的主要原因,并结合自身的体会及现有的知识分析其危害以及相关的防治措施。学生在讨论结束之后再开始系统学习地理教材中寒潮的知识点,必然会对其充满了好奇与探知欲,课堂效果也必定事半功倍。

三、注重学案的编写,提高课堂教学的效果。

高一学生在进行地理课前预习的时候,经常会通篇全看,很少能够准确把握重点。因此,地理老师可以在一堂课结束后,对下一节课所涉及的内容预先进行指导,预留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从而引导学生有侧重点的进行预习。这样学生在自主预习的时候,不仅会避免盲目预习,还能提高预习的效率。如学习“水循环”一课时,可以让学生预习的时候思考“水圈的构成?”,“思考我们所在地河流的水源补给方式及注入海洋?”,“结合生活常识理解水循环的意义”等问题。

在高一地理的教学过程中,老师要努力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学习空间,让学生在个性化、多样化和富有创造性的教学中学习进步。避免包办和一味灌输的教学模式,避免对学生过分强调成绩和升学等问题。同时还应重视课前预习对课堂效果的影响,努力提高课前预习的有效性。高中地理老师通过对课前预习有效性的改进,增强学生学好高一地理的信心,为其他学科的学习打下夯实的基础,促进学生身心的良好发展。因此,对高一地理课前预习在教学中的有效性研究值得倡导!

【参考文献】

[1] 王玉珍. 高中地理课前预习指导方法的研究[J]. 课程教育研究,2012,08

[2] 邵志豪. 高中地理课程中活动的设计与教学策略研究――以人教版高中地理实验教科书为例[D]. 东北师范大学,2012,10

[3] 周舟. 高一学生学习地理困难研究――以广州市广雅中学为例[D]. 广州大学,2011,05

篇8

以海洋流体动力对各类污染物迁移、扩散、转化规律的研究为基础,考虑各种自然环境因素(浪、流、风、光、温度、湿度)、物理因素(扩散、挥发、沉降、吸附、释放)、化学因素、生物因素的作用,揭示污染物在海洋复杂条件下的运动及演变规律,并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此外,近年来,在我国沿海海域,赤潮频发严重。因此,除了加强赤潮的监测和预报外,也应加强在建立赤潮生长机理和发展规律方面的研究工作。

此项研究应通过现场观测、物理模型实验和数学模拟研究相结合的方法来进行。由于现场观测工作耗资巨大,且受到许多客观条件的限制,所获得的数据往往有许多综合因素的共同作用,很难将其中的单因素影响分离出来,因此,往往只能用它来作为对某一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进行检验其可行性和精度的一个实例。

用数学模拟方法来建立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是一个较为有效的方法。目前,在这方面国内外已有不少水质预测预报模型,这些水质预测预报模型大体上都基于以下几方面的模型:水流数学模型;波浪数学模型;液流相互作用模型;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

在水流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对于较大范围的海域,通常可采用深度平均的潮流教学模型,对于紊动影响不显著的海域,可不考虑湍流影响,而对于湍流效应显著的区域,如排污口近区,则应考虑湍流效应。此外,采用坐标变换,可建立一种能够考虑复杂地形和套流效应的三维潮流数学模型,这样才能够较好地重现实际海域的三维潮流特征。在较小范围的水域,水流数学模型可以以N-S方程和通用的k-(湍流模型为基础,针对水温和盐度分层流的流动特性,考虑浮力对紊动的影响,建立用于模拟同时存在温度和盐度梯度这一类密度分层流的k-(单流体数学模型。也可以基于多流体模型的基本概念,分别对两相本身的湍流输运规律以及相间相互作用规律进行模拟,建立两相湍浮力分层流的双流体数学模型。

在波浪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可应用BI—CGSTAB法求解由椭圆型缓坡方程离散得到的代数方程组,以提高求解效率。从水波发展方程出发,可导出一种用于大区域波浪变形问题的数学模型。通过引入弱非线性波色散关系,可使双曲型缓坡方程能

够有效地考虑波浪的非线性效应。对高阶Boussinesq方程的进一步研究,可使方程的色激性从入水到深水都达到很高精度,并提高方程的非线性精度,可以更精确的计算较深水域波浪的非线性特征。

针对带自由表面的波浪场问题,通过把能有效模拟自由面形态的N—S方程和波能平衡方程的结合,可导出一个能考虑破波能量损失的抛物型缓坡疗程,用这个方程可模拟规则波和不规则波破碎引起的波高变化。建立沿岸流数学模型,可模拟海岸上波高变化和破碎波波高、波浪增减水和沿岸流。

在波流相互作用模型的研究方面,对于弱流情形,可采用一种考虑流影响的修正的合流缓坡模型;对于强流情形,可采用在Botssinesq方程中考虑流影响的模型。可以将辐射应力的计算公式与抛物型缓坡方程中的待求变量联系起来,建立一种辐射应力计算的新方法,用该方法可对较大区域均匀斜坡地形上的波浪辐射应力进行数值模拟。

在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数学模型研究方面,基于N一S方程所建立的深度平均的二维应力一通量代数全场模型,可对非对称潮流作用下的侧向岸边排放问题过分数值模拟。以研究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系统作为目标,在分析近海环境中各种物理、化学和生物现象的基础上,针对近海海域水污染的特点,从三维湍流模型出发,在动量方程中引入表面风应力、底部切应力以及柯氏力的作用;在输运方程中引入反映物理、化学、生物等作用的源、汇项,可建立一个统一考虑物理、化学和生物等过程综合作用的近海海域污染物迁移转化的三维预报模型,它可为环境评价、水质规划、污染控制以及水域排污工程设计等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同时对确定水域环境容量,从而制定水域环境保护策略,也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价值和应用前景。

应该指出,在海洋水质预测预报模型研究方面,数学模拟无疑是一种十分有效的手段,但不论是何种数学模型,其模型中所需的必要参数和边界条件的处理是研究水质模型的技术关键,直接影响到水质模型的科学性和预测能力。而这些必要的数据是无法从数学模型本身来取得的,有些可以通过现场观测来得到,但其中一些最基本的卷数是要通过基本机理的研究才能得到,在这方面物理模型实验研究将是一个有效的手段。

能模拟海洋动力因素的先进实验设备,现代化的量测仪器和测试系统是开展物理模型实验研究的必备条件。进一步完善PIV和LIF的浓度场、速度场同步测量系统,可研究非破碎波浪、破碎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水流的垂直结构,获得流场中水质点速度的空间分布和时间过程;并同步获得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浓度场的空间及时间变化过程,可用以分析定量污染物团在波浪及波流相互作用下扩散的基本特征和扩散系数。

二、海洋工程及海洋环境工程与海洋环境的相互作用及防治措施与对策

为了充分利用海洋空间,现代海洋空间利用除传统的港口和海洋运输外,正在向海上人造城市、发电站、海洋公园、海上机场、海底隧道和海底仓储的方向发展。人们现已在建造或设计海上生产、工作、生活用的各种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海洋结构和海底工程,估计到21世纪,可能出现能容纳10万人的海上人造城市。我国澳门和日本已经在海上建成了人工岛海上机场。为缓解紧张的陆地资源及减少城市噪音等,日本已经于99年8月在东京湾用6块380米长,60米宽的矩形漂浮钢板拼装海上漂浮机场。

由此可见,随着海洋资源与空间的开发利用,各类海上工程建筑物数量不断增多、规模日益复杂和庞大,保证这些海上工程设施的安全运行及采取海洋工程防灾减灾措施将越来越重要。海岸带和近岸海域是各种动力因素最复杂的地区,但同时又是经济活动最为发达的地区,海上工程建设如果考虑不当将会在一定程度上引发环境灾害。工程设施可能破坏原有海岸带的动态平衡,影响岸滩的冲淤变化。海上回填和疏浚会改变海岸的形态,破坏某些海洋生物赖以生存的栖息地,若对含有污染物的疏浚污泥倾抛处理不当则会造成二次污染。海上石油生产中的溢油事故将对海洋环境造成极其严重的污染。日益增多的海上退役工程设施如果不及时处理也将会逐渐成为海上障碍物以致引起公害。海洋工程抗灾减灾的任务是一方面要保证最大限度地减少自然界海洋灾害带来的报失,另一方面又要避免人为造成的海洋环境灾害。转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的不断开发和利用,海洋环境保护与人类生产实践活动协调发展日显重要。如港口开发中的环境问题,主要内容包括:航道、港池开挖、疏浚引起的泥沙输运及其疏浚物抛放对海洋环境的影响,深水港口水工建筑物、大型人工岛、超大型浮式结构的环境和生态影响;破波带及其附近水域沿岸流对物质输运扩散规律研究;大型海岸工程、岸滩保护和整治工程引起的海域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海岸演变、防护及开发利用新概念的原则与理论,如由于工程措施所引起的海岸动力学、生态学、社会经济学及与环境关系的综合分析与协调。

随着沿海大、中型城市经济建设的快速发展,城平建设中的污水深海排放技术,感潮水域污水多点排放漂移扩散研究,天然海湾、人工湖及人工运河的水质交换能力,人工沙滩的保护措施,滩涂围垦对水域环境的影响等,都将是需要认真解决的问题。

鉴于黄河三角洲海岸线不断依退所带来的国土面积减少、陆上设施受到威胁甚至破坏、对黄河三角洲湿地自然条件的毁灭性破坏等一系列问题,也是非常迫切需要研究的课题。此外,长江三角洲、珠江口及珠江三角洲的海岸开发、滩涂围垦和岸滩保护及整治工程对水域影响所引起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也切枰?重点研究的课题??BR>以主要经济发达的河口和海岸带地区以及主要海域的经济发展为背景,建立一个数字化的区域经济发展模拟系统。与防灾、抗灾和减灾决策支持系统一样,将环境工程、水利工程、土木工程与网络技术、计算机技术、遥感技术、地理信息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相结合,建立模型,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化地针对经济发展规划,预测由于发展经济带来的海域环境水污染的恶化、海洋自然灾害(台风、巨浪、风暴潮、地震、冰害、地质灾害)频发的情况。人类活动特别是大规模工程建设所引起的海洋环境的变迁和海岸演变,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作用,用数字手段统一地加以处理,建立智能化的决策支持系统,以促进国民经济持续、健康地发展,将会是决策部门进行宏观决策和具体规划时的一个十分有

效的手段。

三、海洋灾害的精确预报及海洋工程设施防灾、抗灾和减灾的研究

海洋灾害主要包括风暴潮、海浪、海冰、海啸、赤潮及海岸侵蚀等。90年代以来,我国海洋灾害所造成的损失每年达上百亿元人民币,是世界上海洋灾害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海洋工程结构的投资费用很高,一旦发生破坏,将会造成重大的人员伤亡和巨额财产损失(如1969年渤海冰推倒“海二井”平台,1989年风暴潮损失超6亿元,1991年DB29销管船在南海通台风翻沉等)。当前我国海洋能源开发与海洋空间利用的绝大部分活动是在近海和极浅海海域。为了保证在这些海域所建造的工程设施能够安全服役免遭破坏,面临的首要问题是弄清这一海域中严酷和复杂多变的环境因素。我国东临西北太平洋,每年出现的台风数目占全球的38%,其中对我国可能造成灾害的台风每年有7—8个。每当台风在我国登陆或接近我国沿海通过时,都会在沿岸局部地区产生风暴潮,形成风暴潮灾害。

在我国北方海域(渤海和北黄海),冬季由于受寒潮影响,沿岸地区每年都有结冰现象,结冰严重的年份则出现冰害。若对这些海洋灾害估计不足将会带来巨大的损失。渤海重叠冰与堆积冰的形成,不但可给结构物以强大的冰压力,而且由于冰激引起的振动作用,也会给海洋平台的使用和安全带来巨大的损害。而冰区溢油的迁移规律及预防和清理技术,至今尚未进行过深入的研究。对近岸大面积冰排和海上浮冰,在波浪、潮汐作用下都会引起海冰的断裂,断裂后冰块的尺度直接影响其对结构物的作用。在渤海海域建造的海洋平台,为了抵抗冰害,往往建成正、倒锥体的结构型式,冰排对锥体结构的冰荷载及与其的动力相互作用,也是目前尚未解决的课题。在海冰力学的研究中,除进行理论分析和数值模拟外,实验研究也是一个重要的手段。在实验研究中,模型冰可采用冻结模型冰和非冻结模型冰来进行,它们各有其优缺点,发展这两种技术是海冰力学研究中的一个课题。

我国是一个多地震的国家,海域中时有地震发生。强烈的地震将有可能是海上工程设施的主要破坏荷载。如果一旦在地震中结构物(海洋平台、钻井船、人工岛、输油及输气管道等)发生破坏,除其直接经济损失极大外,其次生灾害——火灾、环境污染等的后果也不堪设想。

近年环太平洋地区地震的频度和强度都在上升,造成重大灾害。大型海上工程在地震作用下的安全性,特别是抗震防灾的基本原理和减震技术措施需要认真研究。海域中的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的响应和振动破坏机理更有待深入研究。日本阪神地震记录资料表明,地震及由此引发的巨浪共同作用对水中和岸边建筑物造成的破坏十分严重。水工建筑物的这类破坏机理,至今国内外对此都很少研究,且由于试验条件的限制,国内外对此方面的试验研究工作开展极少。这是海上水工建筑物抗震研究中的一个新领域。

以下的一些研究内容将是为解决海洋工程设施抗震措施中的关键技术所必需考虑的,如近海环境地震危险性分析,设计地震动参数和频谱特性,强震海底多维地震动及其空间分布规律,地震波传播特性及地震动输入机理;海域中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在地震作用下,考虑周围水介质影响的结构振动破坏机理、振动控制、地震动时颇联合分析模型和输入机制、非线性动力分析和动力破坏试验;核电站海域工程建筑物抗地震性能,海洋采油平台及地下输油管线与地基土动力相互作用,码头及护岸建筑物地震稳定性;海域中水工建筑物的性能设计和地震设防标准等。

海上水工建筑物在长期运行过程中健康状况逐渐恶化,其损伤主要来自两个方面:其一是结构的老化、疲劳、超载、内部损伤(裂缝)、地基沉降变形以及环境的物理化学损伤(低温、冻融、大气侵蚀)等;其二是设计不周或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差,原材料不合格,管理维护不善等。大型海上水工建筑物的损伤和事故都将对国民经济的发展造成重大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