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2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计算机基础教案

篇1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引言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目的是使学生具备用计算机处理实际问题的基本能力,从而提高完成专业学习和工作任务的效率。因此课程内容的重点应放在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上。如何提高学生应用计算机的实际能力,为以后的专业学习和工作奠定良好的基础?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的实践证明:案例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综合应用能力的一种有效途径。案例驱动的教学模式,摒弃了传统的“菜单”式或“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采用案例贯穿知识点的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不但能掌握独立的知识点,而且具备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

2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目前,大多数大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基础必修课程是“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计算机应用基础”的教学模式主要以“菜单”式的教学为主,教学内容分为两类,一种是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另一种是以计算机的基本应用为主。“程序设计语言”的教学大多采用“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模式。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的“菜单”式的教学更多强调每条命令的独立功能和单个知识点的介绍,这样学生很难将所学的知识点融会贯通,从而用于解决专业学习和实际工作中的问题。例如,通过Word的学习,学生知道了如何插入页眉/页脚和分节符,但对毕业论文的分章节页眉的插入以及论文目录和正文部分的不同页码设置,95%以上的学生却束手无策。

由于“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课时的限制,以计算机基本理论为主的教学内容,基本上是由计算机的抽象概念

和术语组成,是多门计算机课程的超级浓缩。教师讲不透,学生听不懂,考试背标准答案,这样完全背离了本课程的目的。以基本应用为主的教学内容较多的重复了中学的教学内容。学生对于低水平的重复没有兴趣,并且对专业学习帮助不大。

“程序设计语言”的“基本概念―语法―例题”的教学模式更多的强调基本概念和语法。例题以解释基本概念或语法为主,很少涉及实际应用,所以学生缺乏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宗旨是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必须探索一种新的教学模式以提高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水平。以下以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的案例教学为例,对案例教学做一些探讨。

3计算机基础案例教学实践

计算机基础的案例教学注重综合性和实用性,是在计算机基本应用上的扩展和提升。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案例驱动教学模式通过三年的实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对该课程的满意率达到90%。学生认为,案例教学模式更具有实用性和趣味性,提高了他们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综合能力。这种教学模式也得到了一些计算机教育专家的认可。

案例教学模式的成功实施必须具备以下两个条件。一是配套的案例教材,二是辅助的教学手段。

3.1配套教材的建设

案例式教材的编写是案例教学实施的重要环节,而教材案例的选择又是教材成败的关键。因此,在教材编写中把握以下原则:案例强调实用性,兼顾趣味性;每个章节的案例目的明确,重点突出,并且知识点需恰当地融入案例的分析和制作过程中。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ISBN:978-7-302- 13173-1)和《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ISBN:978-7-302-16706-8)由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是优秀的计算机基础教材,具有体系科学、内容先进、资源丰富等显著特色。该套教材紧扣教育部关于大学计算机基础的教学基本要求,符合教育部“分类指导”的基本思路,定位准确,适应当前信息社会对学生信息素质培养的要求;该套教材以案例驱动为特色,突出面向应用,有利于提高学生结合领域需求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该套教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3.1.1教材案例的选择

实用性强的案例通常包含大量的信息,如果把握不好将会杂乱无章,枯燥无味,教学效果适得其反。因此,在注重实用性的同时要兼顾趣味性。以下分别介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VB6.0)教材的案例选择。

(1)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案例的选择

在Word中通过“校园先锋”简报案例的制作,使学生学会版面的布局,以及分栏、分节、段落格式的设置、查找和替换、选择性粘贴、图片及图片工具栏的使用等。通过“论文编辑”案例,介绍了样式和格式的编辑、文档结构图、索引和目录命令、公式编辑器的使用、页眉页脚的高级使用。

Excel中通过“学生成绩的分析”案例的制作,介绍了工作组的概念及其使用、公式的使用及单元格的引用(相对、绝对和混合)、函数(Max、Min、RANK、COUNTIF、FREQUENCY)的使用、图表的制作。“电子教学记录表”案例的学习,将使学生掌握了宏按钮的制作、数据有效性的设置。

PowerPoint中的案例“动画故事――小米的生日”,涉及了路径线的使用、动画音效、插入声音文件、对象精确定位、触发器、排练计时等知识点。其影像效果可以与Flas媲美。

Flash中精美的“电子贺卡”案例,介绍了影片剪辑元件的制作和使用、图形对象的处理(选择、组合、移动、复制、叠放、变形)、声音的添加、运用补间动画的创建(层、时间轴、关键帧、空白关键帧、帧频率)、Flash电影的。

FrontPage中综合案例“花之心语”网站建立的案例,介绍了网站建立的全过程,知识点全面,网页精美。

(2) 程序设计语言(VB6.0)教材案例的选择

基于程序设计语言和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性质的不同,程序设计语言中的每个案例都有若干实例作铺垫。

在顺序结构的程序设计中,通过制作带有动画、时钟、日历、密码的备忘录,使学生掌握计时器、时间日期函数、输入框、消息框、文本框和命令按钮等的使用。为此案例铺垫的实例是“密码验证程序”、“日历牌”和“电子时钟”。其中“密码验证程序”的目的是学会InputBox函数和消息框的使用;“日历牌”的目的是掌握常用日期函数;“电子时钟”的目的是熟悉图像框、计时器和滚动条的使用。

选择结构程序设计中通过“简易计算器”上运算符及等号代码(+、-、*、/、=)的设计,掌握选择结构的基本语句。通过其它按钮的设计了解编程中细节问题的处理方法。此案例铺垫的实例为“统计”、“网络课堂”,分别掌握选择结构的语句及控件――“单选按钮”、“复选框”和“框架”的使用。

循环结构程序设计的案例是“译码器”。通过译码器的设计掌握运用循环结构处理字符串的基本技能,提高程序设计的综合能力。熟悉常用字符串函数的使用,了解窗体的调用。

数组中的案例是集成绩输入、动态分析为一体的“成绩分析工具”。通过成绩分析工具的设计熟练掌握数组的基本操作和常用算法,如数组的输入输出、求最大及最小值、排序、查找等。熟悉组合框的使用及控件数组的使用。其相应的实例为“大赛选手成绩统计”及“花卉展示”,以分别掌握数组的排序、查找及控件――列表框和组合框的使用。

在文件部分有“大学生形象大使评选平台”案例;图形及多媒体章节有案例“电眼”和“踢足球”动画及歌词同步的MIDI播放器;数据库部分有“会员信息管理系统”。

实用加趣味的案例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3.1.2教材的结构

(1) 应用基础教材结构

《计算机应用基础》教材的基本结构是:入门知识、案例、案例实训。入门知识部分简要介绍应用软件的使用环境。案例中包括案例目的、完成案例需要的知识点介绍和完成的详细步骤,同时穿插介绍操作技巧。案例目的的介绍,使学生明确案例的实用性;知识点的列出和介绍,便于学生把握和总结重点;操作技巧的介绍,提高了学生的学习效率。案例实训要求学生完成,不提供答案,目的是巩固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3章的结构。

(2) 程序设计语言教材结构

目前,程序设计语言教材(VB)主要有两大类,一类是沿用传统的教材模式,另一类类似于实验指导书。传统模式的教材没有突出可视化的编程思想,学生最后只学会用一些简单的过程化语句。类似于实验指导书的教材,教会学生界面制作,但代码的编写能力又相当欠缺。因为其基本概念、语法及常用函数只是出现在例子中,不便学生系统地学习、查找。因此程序设计语言教材必须既突出案例教学的综合性,又兼顾学生学习、查找基本概念及语法的方便性。这样教材结构的合理性就显得尤为重要。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突出综合案例教学,同时将传统教材和实验型教材有机结合。

《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每章,除第十一章和第十二章外,由四节组成:基本概念及操作、控件、案例、案例实训。基本概念及操作部分,简要介绍概念及语法,通过实例操作掌握其要点;控件介绍主要属性及方法,重点是实例的完成。案例部分包括设计要求、设计目的、设计步骤。案例实训和案例的知识点及内容相近,这样便于学生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案例要求的知识点。以下为第5章的结构。

此结构的特点是基本概念及语法部分沿用传统的教学模式,便于学生系统地学习。但是内容简要,且例子为用于铺垫案例的实例。控件部分,选择与本章内容相关控件,有利于学生将代码编写和控件使用的有机结合,以领会可视化编成的思想。但大多数教材是将控件单独列为一章。案例及案例实训部分,内容体现综合性、实用性;结构明了。

教材的最后一章为按单元编写的综合案例,以进一步巩固所学知识。最后一章为学生课后学习之用。

目的明确,重点突出的编排结构为学生在课后的学习提供了便利。

3.2教辅手段的实施

综合案例具有信息量大的特征,因此需要增加辅助的教学手段,以巩固教学效果。主要教辅手段实施如下。

3.2.1建立网络教学平台

(1) 网络教学平台的实验环境

用于计算机公共基础教学的实验室有足够的计算机供教学使用,并通过校园网与互联网连通。实验除能开出教学要求的实验外,实验室提供目前的主流应用软件以供学生能在校园网环境下自主学习。

计算机实验室除建立一个现代化的教学网络外,实验室全体教师积极参与案例教学活动以确保案例教学实验的顺利进行。实验室教师分工明确,以较高的机器完好率确保基础教学的正常进行。

(2) 网络教学平台资源

计算机公共基础网上教学平台具有在线课堂、教学视频、学习交流论坛、网上答疑系统、网上自测系统、网络考试系统等功能。除此之外还具有多媒体视频教学课件下载、电子教案下载、练习下载、问卷调查等功能。

案例制作过程的视频录制。为便于学生课后复习和完成针对每个案例的“案例实训”作业,将每个案例的制作过程录制成视频文件,放于应用基础的学习网站供学生使用。这样学生能够直观的学习、掌握各种操作技巧。视频使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最大可能地掌握计算机基础知识。视频教学提供了便捷灵活的“五个任何”: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从任何章节开始、学习任何课程。不会遗漏任何知识点和难点,学生可以反复学习直至学会为止。

在线课堂。提供优秀教师的课堂教学录像,资源共享。

学习交流论坛。学习交流论坛是由学生建立和维护。由计算机应用基础、多媒体设计、程序设计语言三个主要交流区域及校园动态和学生天地组成。在此论坛中学生发表学习心得,案例实训制作过程录像等。

在线答疑:教师网上答疑系统的实施,有效解决了两校区办学带来的教师与学生沟通难的问题。

即时测试:学生通过即时测试系统的考试,可以很方便地了解知识点的掌握情况,督促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

电子教案、练习下载。方便学生随时阅读教案,练习案例。

问卷调查:方便开展教学方法、教学改革、教学质量调查,及时了解学生情况。

网络考试系统:计算机基础网络考试系统,实现了知识点分模块的网上无纸化考试。分阶段、分模块的多次考核方式,有效地督促了学生及时消化所学知识,减轻学生期末一次性考试负担,提高了考试效率和教师的阅卷效率。

网络教学环境的开发和利用,给不同层次学生提供了形式多样的教学资源,提供了不受时空限制的空中课堂,很好地解决了知识点多,教学时数少,学生计算机应用水平差别大等矛盾。

3.2.2 “过程”化教学管理

针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综合案例教学的特征,从而要求学生严格按时完成指定的案例制作。同时评分,将其作为最后成绩的一部分。此项成绩占总成绩的40%。

3.2.3建立学习激励机制

定期组织了“计算机基础技能大赛”,可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热情。大赛内容以解决实际问题的案例为主题。如表现专业特色的网站设计;体现校园生活的Flas设计;专业相关数据的处理与分析等。大赛分一、二和三等奖,其中一等奖一名,二等奖两名,三等奖十名,分别获一定价值的物质奖励,同时允许免修本课程。获奖学生只要提出申请,还可以免费学习计算机专业和微软培训认证的课程。

学习激励机制的建立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热情,同时选拔出了一批优秀的学生。目前,已有一些优秀学生参与到计算机类的项目开发中。

3.2.4学生参与课程建设

学生是教学的参与者,是教学活动的主角。教学方案的实施得到学生的支持和认可,将是教学方案成功实施的重要因素。选择优秀的学生参与课程建设可以使学生深入了解本课程建设的思想,同时从学习的角度提出合理化的建议,从而使教与学溶为一体。这样的课程将具有更强的活力。学生自主开发和管理的学习交流的网上论坛,设计时尚、具有活力,且内容丰富。学生可以在此共享学习心得,提供相关案例实训的制作方法及作品。

4教学效果

“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从2006年开始采用案例教学模式,已取得良好的成绩。

目前,“计算机应用基础”和“程序设计语言”两门课程是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校级精品课程。《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案例教程》和《Visual Basic 6.0程序设计案例教程》材自2006年7月出版以来,已经3次印刷,深受读者欢迎。采用该教材的高校普遍反映该教材特色突出,教学适用性强,教学效果好。故已被清华大学出版社正式立为课程研究项目。

案例教学及配套的网络教学平台自使用以来,教师使用情况良好;学生对该课程的整体评价好,学生们普遍反映该课程教学信息量大、教学效果好。一项对课程采用多媒体教学效果的网上调查显示,1700多人中有75%左右的学生认为满意,20%的学生认为比较满意;对课程教学内容的满意度调查中79%认为合适,10%认为较合适。从2006年9月到目前使用网络教学平台进行学习的学生近4万人次。

教育部高等院校计算机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主任陈国良院士,清华大学教授、我国著名计算机教育家谭浩强教授,教育部高等学校农林院校计算机基础教育教学指导委员会副主任裴喜春教授都对该课程的教学效果给予了高度评价。

篇2

关键词:计算机文化基础;案例教学;教学设计

一、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教学要求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一是掌握计算机基础理论,对计算机文化有一定程序性的认识;二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对常用办公自动化软件能够熟练操作;三是让学生掌握网络环境下的信息提取、分析和,让学生毕业时能够胜任信息化社会的基本工作要求。

二、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应用

1.案例教学法的内涵

案例教学法是教师根据教学章节的教学目标,以案例为主线,首先呈现教学案例,让学生对教学内容有一个直观的认识;再组织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来进一步剖析教学内容,通过学生在计算机上进行实践,对教学内容深入了解;最后可以由学生结合自己的实践心得或者小组讨论得出总结,和教师共同对案例进行总结,掌握教学内容。真正实现以学生为主体,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总结问题的能力。

2.案例教学法的应用

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主要培养学生三个方面的能力,因此针对三种不同能力,在教学设计时有所区别。

(1)夯实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理论。在教学设计时可采用案例呈现——案例讨论——案例分析——案例总结的方式。很多学生在学习这部分知识时都会疑惑:学习这些理论知识有什么用?因此在进行教学设计时,可通过呈现理论对工作和生活的影响案例,让学生明白基础理论知识的作用。如在学习“计算机基本组成”这部分内容时,首先进行案例呈现——“不同的软、硬件配置对于计算机使用的影响”。通过组织学生进行案例分析和讨论,引导学生突破重难点,如分析计算机分成哪些部分?主要的计算机硬件有哪些?主要性能指标有哪些?软件有哪些,各自的作用有何不同?最后通过案例总结,归纳出计算机基本组成的所有理论知识。

(2)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在教学设计时采用案例呈现——案例分析——案例讨论(案例讲解)——案例实践——实例总结的形式组织教学。在每个章节呈现案例时,展示利用相应软件制作的综合作品,教师对操作难点进行讲解,帮助学生分析完成作品中所使用的操作技术有哪些。学生进行案例实践过程中也可分组,由小组长(基础相对较好的同学担任)指导全组同学进行操作,教师对组长也不能解决的问题进行指导。在学生完成案例实践过程中,教师要加强管理,对普遍出现的问题可进行集中讲解和辅导。最后抽检部分学生的作品进行评价、总结。

(3)提升学生的信息处理能力。这部分内容有些是纯理论的,有些是理论加实践的,教师可根据实验情况进行教学。如“网络信息安全”这章节内容,在案例呈现中可播放目前由于网络应用中出现的网银信息被盗、电脑信息通过网络泄露或手机上网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视频,激发学生进一步提出生活和学习中遇到的网络信息不安全问题,组织学生针对不同的问题分析讨论,如出现的原因、如何避免,最后归纳网络信息安全包括的领域以及相关理论和操作要求。案例教学法是目前教育界普遍使用的一种“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方法。把案例教学法应用于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一定要注意对整个教学环节中的细节进行个性化设计,既要注重优秀学生计算机应用技能的提升,也要注重全体学生计算机操作技能的培养,让所有大学生通过大学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都能成为信息化社会的合格人才。

参考文献:

[1]石敏力.计算机基础案例教程[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16.

篇3

摘要:本文在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设计下,在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根据课程内容,划分知识点,设计很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教学案例,录制案例教学视频,供学生线上观看,在视频后再次设计各种课后练习案例,供学生线下操作练习。后期为专业背景不同的学生设计若干个不同的综合案例,每一个综合案例贴近学生专业,作为一个完整连贯的项目,涵盖《大学计算机基础》绝大多数课程知识点,这样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这个连贯的项目中,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本文是对传统的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推进了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改革,改善了教学质量。

关键词:案例教学法;教学改革;SPOC;混合式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7)26-0189-03

一、《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特点及存在的问题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高等学校面向全体非计算机专业的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必修课,它的目标不是单纯的理论课程的学习,而是通过普及计算机基础知识和应用技能,培养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提高大学生信息素养,使计算机成为大学生学习其他专业课程和胜任工作岗位的有利工具。目前,计算机基础教学存在着教学方式落伍、教学理念陈旧、教学内容更新缓慢等问题。《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学时少,课程内容繁、多、杂,如何在有限的课时数的情况下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是该门课程教学改革的关键。

二、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引入的意义

案例教学法不同于传统的教师单向理论灌输的方式,而是通过一个个生动丰富有趣的案例提出具体任务,由教师录制的视频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分析、讨论、成果展示等一系列活动,将知识点、基本原理和操作技能自然而然地融入到具体的案例视频之中,最后得出案例中演绎的结论。

本文针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操作性强的性质,旨在研究基于SPOC模式下探讨一种与传统教学方法不同的案例教学法。在案例教学过程中,教师设计各种贴近现实的案例,先让学生有感性的认识,然后上升到理论高度,将案例的讲授融合到知识点的讲授中。通过案例教学法的实施,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并能将实际所学知识运用到日常学习中,培养学生自学能力,是对传统教学方法的一次创新实践,有助于推进该课程教学改革。在计算机基础教学中应用案例教学可以弥补传统教学的弊端,提高教学质量。

三、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

(一)主要实施内容

案例教学法在基于SPOC模式《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实施内容主要包括四个方面:

1.更新教学观念,培养学生自学能力。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老师或多或少的受传统教学思想的束缚,课堂上还是以讲授为主,与学生的互动比较少,因此学生感觉枯燥无味、抽象、难以理解。在上机操作上,老师通常讲完一个题型,就让学生模仿练习,约束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性。所以就会出现一些共性问题,如题目稍加改动,就不会做。这也正反映出学生并没有真正掌握知识,而是浮于表面,对于知识的应用缺乏灵活性和应变性。教师应安排学生紧紧围绕一个共同的任务活动中心,在强烈的问题动机的驱动下,通过对学习资源的积极主动应用,进行自主探索和互动协作的学习,并在完成既定任务的同时,引导学生产生一种学习实践活动。任务驱动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教学理论基础上的教学法。它要求“任务”的目标性和教学情境的创建,使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在探索中学习。

2.分解知识点、精心设计教学案例、教学视频,教学过程讲解以及课后练习案例。《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需要讲授的内容主要有信息技术概论和计算机基础知识、中文Windows7操作系统、Office2010办公系列软件、数据库基础、多媒体技术基础、计算机网络基础以及信息安全技术基础,知识点众多且具关联性不大,需要将众多知识点进行分解,以便设计各种不同情境的教学案例、教学视频和课后练习案例。同一模块的知识点设计多个案例,一部分案例用于录制教学视频,一部分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还有若干个具有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学生可以把所学知识运用到综合案例中,切实加强学生动手实践能力。

3.教W案例的应用。根据分解的知识点设计一定情景下的教学案例,并将教学案例涉及到的术语、概念、命令格式和实际操作录制成短小精悍的教学视频,学生在教学案例中的问题驱动下,主动性地观看教学视频,或者查看实验指导书,这样学生不仅可以理解相关知识点,还知道知识点应该如何应用。在此基础上,提供事先设计好的贴近生活的课后练习案例,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课后习题案例。后期设计的多个综合案例具有专业特色,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

4.教学案例解决实际问题。根据教学视频、实验指导书和课后练习中案例的学习和制作,学生掌握知识点后,可以解决大学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实际问题,比如为学生活动制作宣传海报、制作同学聚会请柬、统计分析班级成绩表,撰写分析课程论文、排版毕业论文、制作答辩PPT等。如此,案例教学法可以让学生主动学习,加强实践动手能力,并学以致用,受用终身。

(二)取得的进展及成效

本文采用新型的线上教学和线下教学相结合的SPOC教学模式,以《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设计为着力点,以新颖的教学方式使学生体会到在线教育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以及实用性,激起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要求学生掌握有关信息的相关知识,根据教学大纲,划分为五篇,共计16讲内容,划分后的具体知识点如下表1所示:

十六讲内容中,每一讲都根据不同的知识点设计了不同的案例,共计设计了51个视频案例录制成了教学视频、72个教学案例编写成了实验指导书和198个课后案例和综合案例作为习题。以第二篇word2010中的第五讲word2010表格处理为例,将word2010表格制作划分为5.1表格的基本概念和创建、5.2表格的编辑、5.3表格样式设计及5.4表格内数据操作4个小节,对其中的每一节相应的知识点设计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习题案例,如后面图1和图2所示,设计视频案例4个,录制视频片段4段,设计教学案例7个,课后习题案例8个。

在第五讲的四个小节中,每一节都制作了课件,在各小节中,同一知识点分别设计了视频案例和教学案例,视频案例录制成为不同长度的视频片段,教学案例用作编写实验指导书的详细操作步骤,同时在每讲的最后,设计了综合案例,供学生操作练习,加强实践。其中,设计的课后习题案例如简历、课程表、成绩表等包含了表格绘制、编辑、样式设计和简单数据计算和排序等知识点。这些习题案例都是以学生生活、日常学习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为出发点来设计的,贴近学生日常活动,学生能够把学习到的word2010表格处理的知识点实际应用到生活中,切实加强实践能力。

其他15讲案例的设计采用第5讲的方法,设计了多个视频案例、教学案例、课后体系案例和综合案例。

2016年本课程顺利开展两轮教学工作,对全大学各学院五千多名学生进行问卷调查。调查结果表明95%以上的学生表示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非常满意,94%学生认为这种线上+线下的教学模式及学习形式比较新颖,可以接受。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从2015年的25.65%提高到2016年的51.34%,表明改革效果显著。

四、结语

本文主要研究基于SPOC模式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的案例教学法,在分析教学需求与问题的基础上,为相同的知识模块设计多个贴近学生生活的线上教学案例和线下教学案例以及具有各专业特色的综合案例,其中线上教学案例录制为教学视频供学生自主学习,一部分线下案例用于编写实验指导书中的教学过程讲解,还有一部分线下案例作为课后实践练习,巩固所学知识点,后期设计的具有专业特色的多个综合案例,不同专业的学生选择不同的综合案例,将《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中所学的知识点应用到自己的专业中去。教学实践表明,绝大多数学生能够接受并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生不仅学会了知识,还学会了将所学知识应用到自己的专业学习中,应用到自己的生活中,提高了实践操作能力,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通过率也大大提高了,本文方法很大程度上改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效果。

参考文献:

[1]李志,肖婧,卫张亮.大学计算机基础SPOC实用教程[M].北京:北京邮电大学出版社,2016.

[2]李志明.基于数字化网络资源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模式研究[D].西安:西北师范大学,2012.

[3]崔阳华.基于THOEL网络教学平台的任务驱动式教学研究[D].长春:东北师范大学,2014.

[4]鲁红英,肖思河.案例教学法在“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应用研究[J].中国电力教育,2013,(7):94-95.

篇4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教学;课程体系;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我国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发展历程

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从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开始起步,由理工科迅速扩展到农、林、医、财经管理、师范等专业,到80年代末,全国几乎所有专业都开设了计算机课程,对大学生进行初步的计算机基础教育。

20世纪90年代,教育部成立了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指导分委员会(以下简称教指委),并于1997年颁布了《加强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基础教学工作的几点意见》([1997]155号),提出了计算机基础教育三个层次的教学模式。在当时的环境下,计算机基础三层次课程体系既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又有力地保证了学生在大学期间计算机教育的连续性,使计算机基础教学步入快速规范的发展时期。

进入21世纪以来,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教学及研究水平进一步大幅度提高,具有里程碑意义的155号文件颁布已有数年之久,三层次课程体系已经不能适应新世纪高等学校计算机教学的要求。为了进一步促进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向纵深发展,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必须作重大调整。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教指委于2004年及时了《关于进一步加强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意见》(俗称“白皮书”)。“白皮书”在深入调查研究、广泛听取各方意见的基础上,提出了“1+x”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即非计算机类专业新生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后续计算机基础课程根据不同院校不同学科专业要求有针对性地再陆续开设“x”门。“白皮书”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建设给出了指导性意见。实践证明,“白皮书”的颁布,对保持计算机基础教学发展的良好势头,深化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新课程体系的确立为新世纪初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和发展奠定了基础,促使计算机基础教育又跃上一个新台阶。

2对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改革的设想和实践

2.1科学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课程体系

高等学校的计算机基础教育摆脱“零起点”后,面临着的新问题是: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专业需要;如何满足学生的不同爱好和兴趣需要;如何满足学生学习敏感点的不同需要。面对形形的需求,当然不可能一个一个地教,因为再多的教育资源也无法满足众多的需求。

我们的设想是,必须科学地有针对性地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在构建课程体系时,要结合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现状,根据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分析本校学生的计算机水平和相互间的差异,建立起适合本门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根据计算机基础课程概念多、操作性强、课时少的特点,可以对教学内容进行整合,抓课程的重点、难点,删繁就简、深入浅出地介绍最主要的概念。从2004年开始,我校计算机基础公共课全面实施“1+x”的课程体系,即全校非计算机类专业学生第一学期统一开设“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从第二学期开始,根据不同学科需求,再陆续开设不同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例如,“计算机程序设计基础”这门课程,针对理、工科类专业开设“C语言程序设计”,而对于文、法等类专业则开设“VB程序设计”。在设置计算机应用基础层次的教学培养计划时,教学内容的组织有较强的可塑性,可结合计算机基础阶段学过的课程,逐步将计算机应用融入到专业课教学当中,将教学重点放在解决本专业在计算机领域的应用及更深入的设计上,这个层次的教育也是计算机基础教育的最高阶段。如我校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学生就设置了网页设计、动画制作、图像处理等相关课程。这样就使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课程体系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形成非计算机类专业各具特色的课程体系。

2.2加强教材建设,不断更新教学内容

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知识更新块,因此教材的选用尤为重要,教材的优化是提高教学质量的关键,采用高起点的教材是保证学生获取计算机最新知识的第一步。由于我国高校办学层次多样,计算机公共基础课没有材。参照“1+x”的课程体系,我们自编了一套适合本校学生特点系列教材。我们的指导思想是,紧密结合我校教学改革的实际,注重就业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综合考虑本校学生的基础和能力,突出实用,使教材尽量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另外,考虑到计算机学科实践性强的特点,结合我校具体课程的教学大纲和实验大纲,我们还精心组织编写了与教材配套的实验教材,理论课与实验课紧密结合,使学生切实通过实验消化掌握书本上的抽象知识。

教材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几年来,我们不断更新改进教材内容,基本上每两三年就重新修订教材一次,以适应计算机科学的飞速发展。例如,2007年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二级C语言的上机环境从Turbo C变为 Visual C++,我们当年就修订了相关教材,及时地适应了新的考试要求,提高了教学起点,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3重视课堂教学,加强教学研究

课堂教学是教学活动最基本的形式,对于学生掌握所学课程知识起着重要作用。为使学生掌握知识,具备基本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能力,教师应十分重视课堂教学这一环节。我们采取了以下措施:

(1) 搞好课程的总体教学设计及每一节课的具体教学内容安排。我们依照新课程体系的教学大纲,精心编制教学日历,精心编写教案。在学期开课前,我们组织任课教师先分头编写教案和教学日历,然后汇总,再分组逐条详细讨论。使每位任课教师对整门课程教授的重点、难点、详细讲述内容、简述内容、自学内容、授课时间、进度,达到的效果及目的均做到心中有底,而对每一堂课讲授的具体内容均设计有教学的重点、难点、详讲部分、略讲部分、自学部分、边学边讨论部分、适于多媒体讲授部分、适于板书讲授部分等详细教案。

(2) 采取多种教学方法,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例如,在“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由于学时少、内容多、学生多,我们充分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文理专业的差异,精讲多练。我们将大量的教学参考资料上传到课程网站中,充分利用网络教学资源,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积极鼓励学生创新,允许学生按自己的设计思路完成电子作业,大大激发了同学们的自主学习热情,同学们对电子作业反复修改,反复讨论,极大地提高了作业质量,涌现出大批高质量的电子作业。同时,我们还在网络教学系统中展示优秀作业,供同学们学习借鉴参考,进一步调动了同学们的学习积极性。许多学生应用所学知识完成了质量较高的作业,加深了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提高了实际动手能力。

(3) 加强教学互动,与时俱进。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搞好学习的基础。教师应持平等、亲和的态度主动接近学生,加强与学生的互动和沟通。对于所讲授课程,要经常询问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我们的做法是,主讲教师要尽最大可能到机房指导学生上实验课,现场辅导和答疑。每次实验课前,首先现场演示,然后布置操作练习,针对实验教学中发现的问题,在大课中进行及时的讲解,为下一步教学的深入开展奠定坚实的基础。有些教师同时还主动关心学生的学习生活,了解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并帮助他们,做学生的知心朋友,使学生和教师的关系进一步融洽,从另一个方面增加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4) 按不同课程成立课程教学研究小组。由于计算机基础课授课班级多,授课教师多,我们成立了多个教学研究小组,教授同一门课程的教师可以分在多个教学研究小组,每个小组都有课程负责人,并规定如果某教师教学中出现问题,将影响他所在整个课程小组的年终考评。这极大的增强了每位教师的责任心,大家认真备课,认真授课,全身心投入到教学研究工作中,各教研小组之间互相交流,相互学习,相互竞争,形成了良好的教学研究氛围,为提高教学质量提供了有利的保证。

3小结与展望

篇5

摘要:本文介绍了我院通过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提出的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新体系与课程体系建设的原则,以及此模式用于实践教学中的效果。

关键词:计算机基础;实践教学;课程体系; 建设原则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B

1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

课题组对美国、英国、澳大利亚、加拿大等国部分重点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情况进行了调查,包括培养计划、课程设置、实验教学、实验室管理等几个方面,并通过选修几门课程了解其教学全过程,表1总结了国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特点。

由上表的分析可以看出,这些大学的计算机基础教学一方面重视的是应用型课程的开设,这也符合计算机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理念,并且设置了宽口径的入门基础课;另一方面课程的设置也突出了对软件和硬件类课程的开设,这可使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需求以及各自的兴趣选修相应的课程。更灵活的一点是,学生可以与老师商定开设自己所需的个性化的课程。由此可以看出,这些大学在人才培养方面不但注重对专业知识的拓宽和学生能力的培养,还注重学生个性化的发展以及将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践的能力培养。在这一点上是很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借鉴的。

2国内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调研与分析(以北京交通大学为例)

表2分析了我校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计算机与信息技术学院、经济管理学院、人文社会科学学院、物流研究院、建筑与艺术系等11个院的囊括文理科专业的关于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方面的情况,目的一方面是分析学生所学专业对计算机技术有什么需求,另一方面是分析学生在科研方面所遇到的计算机障碍到底是什么。

由上表分析可以看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对计算机基础课程的需求会因所学专业的不同而需要学习不同的课程,当然这里最大的区别主要是理工类与文科类专业的差别。同时每个学生的学习特点也因人而异,本科高年级的学生遇到的计算机障碍主要是对办公软件的精通使用、编程技术的使用以及专业软件的使用等,所以我们新建立的课程体系不但要满足学生的计算机基础使用的需求,更要将计算机的使用与相关的专业结合起来。

3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体系框架

通过以上对国内外计算机基础教学的分析,我们提出了基于“两段教学”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框架。所谓“两段教学”即某一项目或方案的实施分为两个阶段进行。第一阶段是建立符合厚基础的通识教育的公共基础系列的核心课程,目标是为学生的今后学习和应用奠定一个较为宽泛的基础,同时也满足某些专业课的需求;第二阶段是建立辅助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应用延伸系列课程,目标是培养学生将本学科与计算机科学相融合进行科学研究的能力。

此课程体系的提出对人才的培养有重要的作用,不但使计算机基础更多地融入到其他学科和专业课的教学中,而且使得各专业对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有了更加明确的目标和要求,真正地从原来的重“补基础、讲知识”转向重“新起点、创新力”。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些有利于实现学校“通识教育基础上的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公共体系的建立。

4新课程体系建设原则

(1) 建设满足多层次多规格人才培养的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

我们以“重组基础、综合交叉、分类分层”为原则,构建新课程与课程内容。建设规划如表3所示。

对于计算机基础系列课程,比如我校开设的“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主要是面向本科非计算机专业的大一刚入学的学生开设的,其目的是补缺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让学生掌握最基础的计算机知识及具备最基本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对于程序设计基础系列课程,我校现在开设的主要是“C语言程序设计、Java语言设计设计”等,主要是面向理工科开设的,目标是使学生掌握一门编程语言,便于其后续相关计算机课程的学习或者是相关项目的参与和研究。

对于辅助宽口径专业教育的应用延伸系类课程,比如我校面向工科院校高年级本科生开设的“嵌入式系统设计与应用”,课程目标就是理解嵌入式系统基本知识,学习嵌入式系统的一般设计及实现方法,以及掌握嵌入式系统的原理性应用。但更重要的目的是为学生后续进行计算机方面的学习与相关研究奠定相应的基础。

(2) 构建数字化教学实验平台

为更好地实施“两段教学”,提高学生实践动手能力和理论课程的学习与理解,进一步强化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需加强实验室教学功能,构建数字化教学实验平台,全面提高实践教学质量。如表4所示。

我校已开发了基于XML的“数字媒体资源应用系统”,资源类型包括图片、文本、动画、视频等教学资源,课程已经包括了“大学计算机基础”、“计算机程序设计”课程等,后续会加入其他相应的计算机基础课程。这样不但方便学生查阅关于计算机相关的知识,更重要的一点是教师可以基于此系统进行教学教案的编写,方便了教学的组织与设计。

(3) 教材系列建设

针对提出的课程体系的建设以及基于其所做的研究与实践,组织编写与其相关的系列教材,尤其通识教育中的公共基础系列核心课程教材的建设。课题组已经编写了《大学计算机基础》、《大学计算机基础学习与实验指导》、《C语言程序设计教程》、《计算机硬件技术基础》等相关教材。有些教材已被列为“十一五”国家规划教材。

5结果分析

课题组抽取了我校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情况以及实验室的使用情况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调查的分析结果如下图所示。

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对我校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实践教学体系及实验室的使用情况予以了充分的肯定,极少部分同学对此不满意。

参考文献

[1] 高等教育质量工程[N]. 中国教育报,2007-1-26.

[2] 曹青. 国内外高校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J]. 高等建筑教育,2003,(6):68-80.

[3] 吴宁. 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中部分问题探讨[J]. 中国大学教育,2007,(8):43-45.

篇6

二十一世纪,高新技术的发展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一个国家的IT行业发展状况已经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潜力的一个重要指标。作为 IT行业的重要组成部分――计算机基础教育,已显得更为重要。

社会的信息化对大学生的信息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但传统的计算机教育系统缺乏针对性,未能达到预期的成效。

笔者通过几年的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以及在教学过程中不断的探索与总结,探讨新的教育模式的研究与实践。

1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目前国内计算机基础教材都注重计算机的原理和必要的理论知识 ,以及应用计算机的能力。但我们必须认识到,计算机基础教学也要重视“授之以渔”,即注重学生应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思维方式,使学生能够主动、有效地运用计算机去解决专业问题。这点在教材中是难以体现出来的,需要广大计算机教师在课堂上施展教学艺术,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意识。

2面向专业和学生个性发展,因材施教

为了保证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的科学性和合理性,满足不同专业对于计算机课程的个性需求,提高人才培养的质量,为各个专业的计算机应用需求进行充分调研,包括在校生、毕业生、专业教师、用人单位等各个方面,综合这些信息得到最终的结论, 为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和教学内容设置提供依据。

我们应结合各专业的培养要求和学生计算机基础的实际,以学生专业和个性发展为目标,以培养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为主导, 设置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并确定与此课程体系配套的改革方案。

在实践环节中提供了不同内容选择,以满足个性化需求。网络课堂、开展编程竞赛,也都是基于因材施教的理念出发。

3开设网络课堂,突出自主学习

开设网络课堂, 构建个性化网络教育环境,共享网络资源,进行开放、交互和协作式的教学,提高教学效率,增强教学辅导的交互性、实时性,缩短师生之间的距离。网络教学平台主要包括教学信息、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在线交流、在线作业、在线实验、在线考试系统等。

使得学生能够突破时空限进行自主学习 ,在探索课堂教学之外进一步探索了网络教学的新模式,这既是对教学规律、认知规律的新探讨,也是对新的教学模式的一种试验。

4教学资源个性化推荐

教师向学生提供课程电子教案、免费第三方课件、开放工具软件、免费电子书籍与参考资料、相关课程练习与考试试题及参考答案等资源是必要的, 而且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让教学资源得以优化,做到因人而异。一是学生可以根据自身学习和自测的情况,挑选相关教学资源进行学习和使用;二是根据学生对教学资源访问情况,提供个性化、智能化网络教学服务。

学生在网络上获得资源,进行学习、实验、作业和考试的同时, 也在服务器端留下了大量的访问数据和有用信息, 对这些数据和信息使用数据挖掘技术进行知识获取,可以指导教学和改善网站结构。学生登录网站以后, 网络教学平台可以根据其访问信息生成推荐课程、学习建议及辅导资料、推荐文章链接、个性化网站结构等, 还可以将学生访问网络教学资源的情况与学生图书馆查询借阅信息、学生选课信息、学生考试成绩等进行整合后, 进行更进一步的个性化教学资源推荐。

系统数据的处理流程如图1所示。

应用BP_神经网络可以得出某个学生对某个知识点的掌握情况,为向学生提供下一步学习的建议,还要根据他的综合表现(所有知识点的成绩之和/课程知识点总数)及课程的预定学习目标进行分析比较,从而向学习者推荐下一步学习内容。具体分析方法如图2所示。

篇7

21世纪是信息时代,计算机已成为人们工作、生活不可或缺的部分。用人单位对大学毕业生的计算机处理能力也是不断升级,目前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现状面临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

1.教学计划有待完善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是每一位非计算机专业大学生所必修的公共基础课,计算机的授课方式基本上是理论课学时大于上机课学时,且理论课与实践课不能同步进行。当学生上实践课时基本遗忘了理论课知识,教师需要将所学理论知识重授一遍,占用了教师指导学生操作的时间,这样使得学生实际操作的时间又大打折扣,阻碍了学生思维的创新和发展。

2.教学方式单一

尽管多媒体技术给教学带来了便利,但多媒体教学还是处在“演示”阶段,并没有改变“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方式。多媒体课件的模式化限制了教师和学生的思路,学生只能在教师思路的引导下思考,无法满足个性化的学习需求,没有形成以自学为主的教学模式,学生自主学习计算机的兴趣便得不到提高。

3.教师知识陈旧

很多计算机基础教师十几年如一日用同样的方式、同样的知识教授学生,一本教案讲遍所有专业,仅仅是课本知识的传授,未能体现计算机课程的特点,教学过程“做什么”体现的不是很明显,使得学生对所学知识的实用性存在质疑,可能很多学校觉得此为基础课并不注重教师的在岗培训,以至使教师的水平跟不上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更是落后。

二、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思考与建议

面对教学计划、教学方式的现状,面对社会用人单位对大学生计算机能力的现实需求,高校计算机基础教育须在教学模式、教学设计、教学方法改革,教学资源与环境建设、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进行积极地探索和实践。

1.教学计划的合理设置

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的开设,其目的在于检查学生的计算机基本理论、基本技能的掌握以及信息获取、信息处理的能力。计算机基础的教学计划应加大上机课的学时,将以前的理论学时大于实践学时,转变为实践学时与理论学时相同或略大于,让同学有更加充裕的时间去自己动手操作;考试形式分为笔试和上机考试,且评定应注重上机成绩的考核,上机考试占期末成绩70%,笔试和平时成绩相结合,这样有助于考查学生的实际操作水平,真正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动手操作能力。

2.教学模式的推陈出新

通常的“课堂”即为老师讲授,学生听讲。而对于计算机课程的授课应该推陈出新。如:教师讲解与学生实践相结合,让实践成为学习的主体。当然,进行上机实践课时,教师可以在班上指定几个学习好、操作熟练的同学,协助自己给更多的同学操作练习的指导,这样不但能减轻老师的任务,而且能让更多的同学获得指导帮助。我这两年的教学过程中,均采用小老师协助教学,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根据课程内容给同学布置一个设计作业,如做一个自我介绍的PowerPoint,学生根据自己的设计思路,采用自己喜欢的模板,添加自己喜好音乐、动画效果来丰富作品。设计作业是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灵活运用过程。这样不仅能开发同学的潜质,也能促使每位同学认真对待每节课。最终可将同学的设计作为期末考核的一部分内容,对设计好的同学的作品还可以推荐到学院网站的学生天地栏目,让大家共同学习。

3.大力加强师资队伍的建设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只有我们的教师具备了渊博的知识,才能将更好地知识传授给学子。在今天这个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计算机技术应用与时俱进,知识更新快,计算机教学工作对教师的要求更高,任课教师压力较大,这就需要学校重视教师培训工作,采取多种措施帮助教师提高业务水平,多参加教学经验交流会和学术研讨会,参加各种技能培训课等以加强在岗教师的业务能力。加强师资队伍建设,提高教学水平,才能适应当今社会对大学计算机教师的要求,才能更好的完成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目标。

4.改善教学条件,加大计算机硬件投入

篇8

摘要:本文深入讨论如何提高当代大学生计算机基础能力,并根据作者多年计算机基础教学的经验,探索如何在多媒体教学环境中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关键词:多媒体;启发式教学;大学计算机基础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随着社会的发展,计算机已经广泛应用于社会各个领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计算机技能也成为了现代社会必须掌握的一门基础技能,因此,计算机基础教育已经成为高等教育的基础课程之一。但是,基于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环境和模式等多方面原因,教学的效果并不是很理想,主要表现在学生的操作能力不强,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过级率不高等多方面。为了提高效率,作者在现有多媒体教学环境和教学模式下进行了启发式教学的尝试,经过实践取得了不错效果。

1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现状

1.1教学环境

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的特殊性,现在的大学普遍采取多媒体教学和机房实践教学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多媒体教室配备了台式电脑、投影机和扩音器等相关设备,教师可以利用这些先进的现代教育信息技术进行生动地教学。

多媒体教学具有综合处理各种文字、声音、图像和动画等多媒体信息的能力,所以在多媒体的教学过程中,教师可以用事先准备好的电子教案形象生动地把知识展示给学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了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正因为如此,现在许多高校非常重视多媒体教学,新建了许多多媒体教室,鼓励教师制作新颖高效的多媒体课件。毋庸置疑,运用多媒体教学是实现教学现代化的手段之一。

另一方面,经过调查发现,多媒体教学环境也有缺点。比如,在教学的过程中,一些教师就坐在教师机上把电子教案从头到尾讲一遍,甚至整个过程根本就没有起过身,黑板也成了摆设,和学生之间的互动极差。再则,由于设备老化等因素,有些多媒体教案的投影效果不是很好,为了提高效率,很多教师拉上窗帘,关掉了灯,但这样一个昏暗的多媒体环境很容易让学生产生视觉疲劳,往往是事倍功半。

1.2教学模式

计算机基础教育一般由以下三门课组成:计算机文化基础、VFP程序设计、C语言程序设计。计算机文化基础开课在大一上学期,理工科学生在大一下学期学习C语言,其它学生则学习VFP。在具体实施教学的过程中,这些课程均采取在多媒体教室上两节理论课,然后学生再在机房上两节计算机实践课。这种教学的模式的出发点是先让学生学到理论知识,然后再来具体实践,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在多媒体教室的理论的整个过程中,完全是以教师为主体来讲授知识,再通过电脑投影展示出来,这和传统的“注入式教学”在实质上并没有太大的区别。在讲授的过程中,如果学生对某个知识点不太理解也只能自己去查阅课本,许多在实践中很简单的知识点反而在这个过程中显得难以理解,如图1所示。再加上多媒体教学往往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班在一起上课,这种大课教学也使得教学的效果大打折扣。另一方面,由于并不是上完理论课马上就去上机实践,学生也还有其它的课程要学习,许多疑问在上机实践中并不能得到完全解答。

下面我们再来讨论一下如何上实践课,假设一个班的学生是35人,一堂课的时间是45分钟,我们可以算出一个教师分配给一个学生的实践指导时间也就是两到三分钟,这么短的辅导时间对一个学生来说是绝对不够的。基于此,我们在现在的教学模式下重新规划教学内容,改进教学方式,进行“启发式教学”的实践,以期待一个更好的教学效果。

2启发式教学体系探索

2.1什么是启发式教学

课堂教学是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师生双边的动态思维的教学过程。“启发式教学”是老师根据教学内容、教学进程的要求,有目的地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发掘学生潜质、提高学生素质的一种教学方法。它和“注入式教学”是根本对立的。

和填鸭式的“注入式教学”不同,它更注重和学生的交流互动,教师在教学中的任务不是单一地向学生传授现成的知识,而是要激发学生的思考,帮助学生获取头脑中所固有的知识,发展学生的认知能力,使教学的过程从“要他学”变为“他要学”。

2.2启发式教学的应用

为使教学效果得以提高,我们对计算机基础教学的过程进行如下探索。

首先,应该提高电子教案的水平,使其更加生动形象,更加吸引学生。另外在每次多媒体课中可留下十分钟为学生统一答疑演示,允许学生直接提问,增加互动。

其次,在每次上机实践课前,为今天讲解的知识点准备几个小例子。上课前二十分钟通过机房的投影设备手把手地引导启发学生,学生按照教师的演示自己动手去实践,对今天的知识点有了一个初步的理性认识。

再则,给学生布置同一知识点的其它题目,难度和题量逐步增加,有必做题,有选做题。学生完成开始的例题后,可以根据这些做题的过程去完成其它的题目,同时,教师可以对有疑问的同学做具体辅导。在上机实践的过程中,鼓励学生使用不同的解题方法,鼓励学生相互讨论,教师也可以参与讨论中,对于一些共性的问题,可以集中演示解答;对于有新思路新方法解题的同学,可以让这位同学在教师机上给其它同学做集中演示讲解,也当一次老师,以达到一个完美的互动效果,使学生能够在实践中去思索,顺利地掌握这个知识点。如图2所示。

最后,花十分钟的时间对这堂课进行总结,大致的讲解一下所有题目的解题思路,可以对表现好的同学进行表扬,激发学生的学生兴趣。

2.3具体教学实例

下面用两个例子来说明我们是如何进行启发式教学的。

实例一:C语言程序设计中数组的学习。

由于数组数据的存贮和日常生活中的事例相似,比较容易理解,所以制作电子教案时可以用一些生动的动画效果模拟数据在数组中存贮的过程,让学生对数组有个初步的认识。然后在上机实践前准备这样一个小例子:

有一个字符串中的内容为:*******A*BC*DEF* G****,要求删除字符串中字母前面的星号,删除后,字符串中的内容应当是:A*BC*DEF*G****。

上机实践时老师先花二十分钟详细讲解解题思路、演示解题过程。这是一个关于字符串数组的题目,解题的思路是先求出字符串前部星号的个数,也可以说是找出字母A的下标,再通过循环将字母A赋值到数组的第一位(下标为0)、字母后的星号赋值到数组的第二位(下标为1),以此类推,直到将整个字符串最后一个星号向前赋值,最后再赋一个‘\0’作为整个字符串的结束。学生跟着教师一起边思考边做题,演示的主要代码如下:

{int i,cnt=0,m=0;

while(a[m]=='*')m++; /*求出字母A的下标*/

for(i=m;a[i]!='\0';i++) /* 循环赋值 */

a[cnt++]=a[i];

a[cnt]='\0';/* 字符串结束标志 */

}

在这个题目别提示同学FOR循环中循环条件的判定方法,以及循环串变量cnt的自加运算的原因。由此我们可以得到求解这种字符串数据时使用循环的一个简易模板:

for(i=0;a[i]!=’\0’;i++)

{ a[cnt++]=a[i];

……

}

在完成例题练习,理解这个模板后,可以要求学生试着去删除字符串尾部的星号、删除字符串头尾的星号、删除字符串字母包含的星号、删除字符串头尾部分星号等多种操作。除了用以上FOR循环的解题方式外,也可以建议学生用WHILE或DO WHILE循环来解答。如果有学生预习了指针的内容,在课本的帮助下,能用指针的方式做出这个题,就应该让其它同学好好分享这个同学的学习方法和经验。最后在下课前就今天所学的内容做一个简要的总结,让同学们的知识得到一个升华。

实例二:在VFP程序设计中SQL语句学习。

SQL语句是整个课程的精华,在电子教案中应该重点分析SQL语句的语法,运用不同的实例详细演示语句的每个分支,并把查询出来的数据表截图,并用箭头指明在语句执行的过程中数据变化的情况,说明为什么会有这样的结果,给学生一个直观的印象。

现已知有以下两个表:

stud(学号c(8),姓名c(10),性别c(2),系别代号c(4),出生日期d,团员l)

sc(学号c(8),课程号c(8),成绩 i)

在学生上实践课前,分析演示如下SQL题目:

查找所有男生的信息;按成绩降序查找所有男生信息;统计每位学生选修课程的门数;统计选修课程的门数在三门以上的学生的学号和选课门数。

演示时一定要打开并分析三个表的逻辑结构,在编写SQL语句时着重要学生理解每条语句所训练的知识点。第一条SQL命令是“select * from stud where性别=‘男’”,这条命令主要是让学生熟悉SQL的基本结构select …. from … where …;第二条SQL命令是“select * from stud inner join sc on stud.学号=sc.学号 where 性别=‘男’order by 成绩 desc”,这条命令让学生练习数据的排序,以及如何在两个表中查询数据。第三条SQL命令是“select 课程号,count(*) from sc group by 课程号”,这条命令是让学生练习分组以及如何在命令中使用聚合函数;最后一条SQL命令是“select 学号,count(*) from sc group by 学号 having count(*)>=3”,这条命令在分组后,让学生学会如何对每个小组内部的数据进行筛选。

学生在跟随着操作理解完成这些题目后,老师马上布置其它的题目。比如说,训练SQL语句中top、distinct、into table等知识点,练习max()、min()、sum()等其它聚合函数,练习嵌套查询,练习用视图或查询文件导出SQL语句等等。最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能充分理解,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3结束语

多媒体教学是一种现代化的教学方式,启发式教学也是众多教学方法的一种,如何能更加合理地运用这两种教学方式去教学,还是有很多内容值得我们去实践和探索的。

参考文献:

[1] 薛天祥. 高等教育学[M]. 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 赵作斌. 大学成功素质教育理论与实践[M]. 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

[3] 谭浩强. C程序设计[M]. 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 张洪举. Visual FoxPro6.0/9.0解决方案与范例大全[M]. 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6.

The Practice and Thinking of Heuristic Teaching on Basic Teaching of Computer by Multimedia

WEI Jian , HUANG Zhi-fang

(Wuhan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ZhongNan Branch, Wuhan 430223, China)

篇9

【关键词】《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实践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需要理论与实践的结合,具有实践环节、知识更新快、相关技术发展迅速等特点,传统的教学方法已经跟不上这一课程的发展需求。所以必须在重新确定教学目标的基础上,改变传统的教学方法,不断探索新的方法和手段,传授新的教学内容,实现教学模式和考试形式的的多元化,满足时代需求,从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并最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一、课程教学改革研究与实践

1、实施多种教学方法优化组合教学

课堂教学中,采取讲授为主,演示法、实验法和研究法等为辅的教学方法,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增强学生的积极性,让学生主动思考,充分挖掘潜能。在教授理论的课程中,主要采取讲授法,让学生对《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理论知识有系统性的掌握。同时要将讲述与讲解结合起来。讲述的目的是要让学生对计算机科学的内容和学科的逻辑体系有一个条理性的认识;而讲解就是要通过深入浅出的语言来说明、解释教学内容,让学生能够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的基本概念和原理形成深入理解和全面掌握。

2、实施师生协作式教学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学生在主讲教师的帮助下,将理论知识应用到实践当中,开发出同教学内容相关的作品,并演示评比。在相互协作中完成学些任务,有助于学生之间建立相互信赖的关系,增强共同合作的能力,培养其主体意识和集体观念;有利于学生同他人建立良好的沟通,形成融洽的人际关系。演示评比计算机作品,一方面是在评比作品本身的质量,另一方面也是在评比学生合作的质量。要将优秀的计算机作品留下来,作为案例,让下一届的学生来模仿学习。

3、师资建设

随着计算机技术的不断发展进步,教师的计算机知识也需要不断更新,专业素质也要逐步提高,这是计算机基础教学的需要。校方要创造良好环境,让教授计算机基础知识的教师能够更好的从事学习、教学和科研;并提高教师待遇,稳定教师队伍。给中青年教师安排一定的进修学习,使其专业知识不断更新,优化职称结构。要有计划有目的的引进一些优秀的科研人才,以便提高教学水平,推动科研工作的深入开展。

4、开展基于校园网的网上教学,构建自主学习平台

在课堂教授《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基础上,自主开发相应的网络课程,课程要同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紧密结合,让学生能够在课后进行自主学习。网络课程所包含的内容有:“课程目标”、“教学课件”、“课程教案”、“笔试测试”、“顶目练习”、“机试练习”、“素材下载”、“在线讨论”7 大模块。内容丰富,目标明确,模块清晰。课堂教学时间毕竟有限,学生不能够熟练掌握学习内容,而网络课程正好能够弥补之一缺憾,让学生能够熟练掌握所学知识。而且学生能够课程进度,在网络课程上进行提前学习。因为该课程需要参加全国计算机等级一级考试,所以网络课程特别开设了笔试测试模块,对真实考试场景进行模仿,学生能够据此来测试自己的水平,最终提高计算机等级考试的通过率。《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网络课程实现课堂教学内容的网络化,使得教师的教学时间和学生的学习时间延长了,有利于学生进行自主学习。

5实验室建设

教学的实施和效果在很大程度上受到计算机实验室的设备的影响。在计算机实验室设备方面,我院投入了大量资金,但是由于计算机技术发展迅速,计算机课程教学内容已经发生了很大改变,原有的设备已经不能适应教学的需求;另外由于没有依据教学需求来进行新建实验室的规划和管理,使得有些设备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要充分利用实验室设备来辅助计算机教学,可以用那些价格较为便宜、使用起来方便,便于控制的控制台,将那些实用价值的不大的投影机替换掉。此外,还用充分发挥计算机的功能,重视教学软件的投入,强化实验人员的配备,以便推进计算机网络的建设和网络教学的开展。

6、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索能力

任务驱动教学法对教师的要求是不要对教学内容进行一一讲解,而是要采取有效措施来引道、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自我发现、解决问题。在教学过程中,以学生为中心,教师的角色应当是学习组织者、指导者和评价者。面对一时难以解决的问题,学生要通过自主探索,查询资料,相互探讨交流等方式来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Word这一软件的使用时,教师安排给学生一个对文章进行排版设计的作业。学生要做的就是要启动word软件,然后编辑文字,最后对所编辑的文字进行排版。排版效果却各有不同,这时学生就需要自主解决这一问题。为此,他们就需要充分调动所学知识、查找相关资料、相互交流等方式来进行解决。这样一来,学生们就增强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学会了主动探索,自主学习,而且这样也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

二、教学效果

同改革前学生以及其他高校学生的学习情况相比,我们发现经过改革,教学效果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高。这种提高具体表现为:

教学效率得到了提高,由于助学、助教课件,多媒体教学设备和网络课堂的充分参与到计算机基础教学过程中,课堂教学的内容量明显增大,教学效果获得了显著提高。为了使学生增强学习的积极性,采用了同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案例,以及多媒体教学手段,使得抽象难懂的教学内容变得生动形象,便于理解,从而有效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在教学实践过程中,通过教学课件、网络课堂,学生可以实现自主学习,与此同时还能够使学生的上机操作能力获得提高。所以,课堂教学效果和实验教学效果都有了非常明显的提高。提高了考试成绩和计算机应用能力,这是因为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使得学生增强了学习计算机知识的兴趣,进而增强了计算机操作能力,提高了学习计算机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所以,在全国计算机等级考试中,我院学生拥有明显的计算机应用能力优势。这正是对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改革成果的充分体现。

结论: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是高校为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公共基础课程,有着非常巨大的影响力;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基础知识和计算机基本操作技能,同时为学生日后的计算机课程学习奠定一定的基础是该课程的教学目标。在计算机信息技术日新月异的背景下,对于《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工作,社会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不论是哪个行业都需要使用计算机这一工具,这需要我们不断总结教学经验,探索教学模式,强化大学生计算机应用课程的建设,着力推进课程改革,深入推动《大学生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的开展,以使教学效果的提高,推进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的提高,为将来工作打下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其表,尹建新,易晓梅. 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体系分类教学的研究[J]. 计算机教育,2009(24):78- 81.

[2] 胡佳. 高校非计算机专业“计算机应用基础”教学改革探索[J]. 科技信息,2009(24):367- 368.

[3] 项丹.浅谈高校《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的教学改革与创新[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2008(32).

[4] 李勇帆. 大学计算机应用基础精品课程建设与教学改革实践[J]. 湖南第一师范学报,2008,8(3):36- 39.

篇10

论文摘要:随着计算机及信息技术的普及,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高校计算机基础的教学改革成为热门话题。本文针对高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从分级教学、优化教师队伍、课程整合、校园网建设等几方面提出了改革建议。

计算机基础课程是面向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开设的一门公共基础必修课,是学习其他计算机相关技术课程的基础课。随着中学信息技术课程的开设,高校新生的计算机基础水平逐年提高,大学计算机基础教学急切呼唤一门更能反映信息时代特征的新课。因此,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改革便成为高校教学改革的热门话题。

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困难

随着信息技术课程在中小学普遍开设,教学内容已涵盖了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的部分课程,这就对大学计算机基础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大学原有的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手段已不能满足时展的需求,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新生计算机水平因地区不同、城乡不同差别较大大学计算机基础课程的教学起点如何定位,如何与中学信息技术教育衔接,如何解决各层次学生的要求,怎样组织课程内容和教学模式,都是我们目前面临的问题。

部分学生自控力差,学习习惯不好有的学生在中学学习过信息技术课程,而有的学生没有接触过计算机课程,进入大学后,这两种学生在学习中会出现两种极端心理:前者在学习简单内容时认为计算机非常简单,认为不用花太多心思就能学懂而最终不能达到目的;后者在遇到稍微难学或难懂的知识时就立即松懈,认为计算机非常难,因而在学习中形成自身障碍。

整个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为中心随着计算机基础教学改革的深入,多媒体技术已经广泛应用于计算机基础教学中,但也仅仅作为辅助传统教学的一种手段,教师授课时大部分时间为“幻灯片放映”,制约了教师个人风格的展现。教学过程仍然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地看、听、记,没有从根本上改变“以教师为中心”的传统。加上计算机课件授课信息量大、速度快,学生忙于对知识的记忆,很难形成系统的知识结构,阻碍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计算机基础教学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计算机技术是一门综合性极强、发展迅猛、知识更新速度极快的学科,新的应用系统、新的应用方式层出不穷,但由于计算机基础教育具有相对稳定的特点,使得计算机基础教学已明显滞后于计算机技术的发展。

考核手段落后,难以达到督促学生学习的目的目前,我校实现了全校统考、考教分离、机试等方式。上机考试仍然采用单机方式,使得网络、多媒体等教学内容无法考核,学生的实际能力不能得到有效的展现。同时,机试评阅时教师超负荷工作,也在一定程度影响了机考成绩评定的准确与公平。

改革方案与分析

根据我校《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笔者结合信息技术教育的形势与发展方向提出以下几点改革建议:

根据新生不同的计算机知识起点实行分级教学由于新生计算机水平参差不齐,学校可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分级教学,采用不同的教学内容和不同的教学要求。非计算机类专业的本科新生入学后,由学院教务处及信息系组织计算机水平等级考试测试,学生自愿参加,考试成绩达到标准者编入提高班学习,未参加分级考试和考试成绩未达到标准者编入基础班学习。基础班的教学内容贴近计算机基础知识,与中学的信息技术教育课程接轨,从基础讲起。提高班则从应用人手,提高学生计算机综合应用水平以及实际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内容上可增加与专业知识接轨的部分。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及专业方向自选,使他们能够学以致用。

优化教师知识结构,科学指导学生的学习态度及学习方式随着计算机技术的飞速发展,教师只有及时了解计算机科学发展的最新动态,才能在教学中应用和发挥。因此,要多组织教师参加各项学术交流活动,参加有关计算机方面的技术研讨会,定期组织教师参观、观摩其他学校成功的教学模式,有计划、有目的地参加培训。只有这样,才能不断提高教师的业务水平,不断更新教师的知识结构,使之与计算机科学技术发展相适应,才能确保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设计不应只是单纯设计自己的教案,而是应既设计自己的“教”,又要考虑到学生参与的“学”。因此,能否让学生在学习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关键是教师对教学方向的正确把握和对学习方式的正确引导。只有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学习习惯和方法,解决学生在学习中不正确的学习心理,提出科学的学习方法,才能促进学生的知识、能力与人格全面发展。

整合多个学科,实现多学科交叉教学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育,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计算机综合应用能力及相关知识,使他们能够分析和处理本专业的信息需求和应用管理问题。面对目前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学改革的挑战,非计算机专业的计算机教学一方面要做好与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教育的衔接,另一方面应调整原有的教学模式,体现自身的应用特色,提倡与专业学科整合,将计算机技术融入相应学科的教学活动和实际应用中,使学生能够运用计算机知识和本学科的知识处理和解决本专业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获取、加工和利用信息技术的能力。这就要重视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自主学习和创新精神。因此,改革学生的考核评价体系对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端正他们的学习态度是非常重要的。可开发有足够试题的题库、能自动组卷考试和判分的计算机考试系统,考试由理论知识题和操作题两部分组成,既考核学生的理论知识,又考查学生的操作应用能力,以充分地反映学生的真实学习水平。

充分利用校园网,创建网络课堂充分利用学校已有的校园网络平台,创建一种实时交互的、不受时空限制的全新的信息交流模式,这样可以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的要求。学生在这种交互式学习环境下从被动学习变成了主动学习,改变了传统教学“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学生不仅可以按照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行学习,还可以与同学进行学习交流,也可以与教师共同探讨问题,形成多方交流的合作学习氛围,加大课堂教学的信息量,这既是对教学内容本身的改进,也是对网络操作的一种实践,还可以培养学生的独立分析能力、自主学习能力和协作学习能力。

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教学改革任务。计算机基础教学知识面广,还有很多方面需要我们去研究、探索和不断创新,因此,必须转变传统教育思想、教学观念,打破以教师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从教师、学生、体制、设施等多方面入手,改变现有状况,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实际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从而培养高素质的符合时展需求的人才。

参考文献:

[1]冯治国.浅谈信息技术课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J].山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07,(3):37-38.

[2]王润云.计算机基础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教育发展研究,2003,(2):79-82.

[3]方向.因材施教——计算机基础分级教学势在必行[J].计算机教育,2004,(5):10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