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19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篇1

【关键词】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优化策略

好的课堂教学方式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学习智力,从而使学生的创造力得到开发,如此,就对初中数学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对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从而促使学生学习效率得到有效提升。

一、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目标

(一)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无法教授哪一门课,都需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因教学内容的灵魂就是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的始终都会涉及到教学目标。教师若想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将数学教学任务完成,就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充分掌握,树立较为客观准确的教学目标,再针对此目标对整个教学过程进行设计,从而有效把握课堂,完成教学任务。(二)掌握好教学重点每一门课程都具有较为独立的特性,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就应该充分掌握每节课的精髓,并在课堂教学中,将学生作为教学的中心,把握重点,并将其作为课堂教学的重心,围绕此重点展开教学。一般情况下,学生的注意力难以完全集中,教师就应该针对此点展开教学,从而使学生能够集中注意力听讲,例如可以借助变换手势、提高声音、放大板书字体等方式。(三)对疑点、难点进行总结,并做好解决在课堂教学中,一般最不容易被掌握以及理解的部分就是难点部分,其对以后知识的学习又会起到连接的作用,而此部分往往无法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无法获得较高的注意力,由此,在教师进行教学的过程中,一定要对难点部分进行透彻分析,并借助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学生讲解,从而使学生能够真正意义上掌握好难点部分。例如,在教授学生正多边形属于中心对称图形和轴对称图形时,单纯借助板书和教师的讲解是难以使学生真正理解的。此时,就可以在课堂教学前,让每一位学生准备一张多边形纸,并教授学生进行折叠,借助折叠后的效果使学生真正意义上了解轴对称性以及中心对称性的概念,从而高效完成教学任务。

二、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方法

1.信息技术的利用在现代教学中引入计算机技术,能够使教学更加生动,借助动态的演示,使传统教学中教学方式单一、落后,立体感、直观感以及动态感欠缺的现状得到有效解决,学生针对此种教学方式也更能够激起兴趣,使其直观印象得到加深,教师在对教学难点以及重点的讲解上也会更为轻松,从而使数学教学课堂效率得到有效提升,使较为先进有效的现代化教学手段。与此同时,借助多媒体进行教学,还能够使教学内容形成动态化,并有效结合数与形,在学生面前将运动以及变化规律有效的展现出来,在丰富、动感的图像、图形教学下,教学世界也会变得更加丰富多彩。例如,在传统的数学教学课堂中,在对三角形的三条角平分线相交于一点知识的学习中,往往教师都会让学生先做图,而后进行观察,最后得出结论,但是借助此种方式进行教学,往往会有种种误差出现,在实际做图时,三条角平分线没有相交在一点,即使做图较为规范时,三条角平分线能够相交在一点,学生也会对自己的图形产生质疑,怀疑自己会制作的图形会不会只是个别现象,如此,学生就不会真正意义上对教学内容的本质进行领会。借助信息技术教学就会产生不一样的教学效果,在实际教学中,就可以借助几何画板或者Z+z智能教学平台,将三角形绘制出来,同时借助菜单命令将三条角平分线画出,借助此种方式,学生就能够观察到三线相较于一点的事实。同时,教师可以对三角形的顶点进行随意拖动,对三角形的大小以及形状进行随意变换,使学生能够理解三条线始终相交于一点,明白此点定论是不会改变的,此外,在教师演示完毕后,可以邀请学生自己动手操作,从而激发起学生的好奇求知的欲望。2.典型习题的变式教学在日常教学中,会涉及到多种类型的题目,部分题目具有一定的代表性,能够衍生出其他类型的题目。例如:已知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与BD相等,而AB、BC、CD、DA的中点分别为E、F、G、H,要求证明EFGH为菱形。借助此题目,就可以进行变式教学培训,首先,将对角线AC与BD相等的条件删除,求证EFGH属于什么四边形;其次,将对角线AC与BD相等的条件改为对角线AC与BD垂直,求证E-FGH属于什么四边形;第三,将对角线AC与BD相等或者垂直的条件加入,求证EFGH属于什么四边形。在此变式训练上,教师需要使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并做好创新,从而达到举一反三的效果。3.教学设计的优化目前教学的目标就是对课堂教学设计进行优化,从而使学生的学习能够从实际出发,做好科学安排,使学生能够实现自主学习,并做好合作交流,如此,学生的学习兴趣也能够得到有效增强。4.教学方法的活用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保证课堂氛围的和谐,使师生关系能够更加民主、平等,并做好互动交流,从而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知识,提升教学质量以及效果。

三、优化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的意义

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并做好管理以及组织工作,能够使学生的学习氛围更加融洽,学生的学习兴趣以及积极性也会得到激发,利用此种方式,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及聪明才智就会得到充分发挥,如此便能够有效提升课堂教学质量,有效实现教学目标。

四、结论

综合上述分析,传统的数学课堂教育存在较多弊端,为了有效提升学生学习质量,就需要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进行优化,借助科学技术的应用,从而使教学方法得到活用,教学设计更为合理,最终达到促进学生学习效率提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刘洁霞.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中国科教创新导刊,2013.31(6):223

[2]祁永前.浅谈如何优化课堂教学,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J].新课程学习•上旬,2013.21(11):128-128

[3]吴启虎.打造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几点做法[J].中学教学参考,2011.12(28):58-60

篇2

【关键词】数学;教学;课堂

【中图分类号】G63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071(2012)03-0407-01

在课堂教学中,学生应以认知主体的身份亲自参与丰富多彩的活动,在与情境的交互作用下,重新组织内部的认知结构,建构起自己对内容、意义的理解。我们提倡让学生“做”数学,让他们在先做后学、先学后教中提高能力,而不是让他们“看”数学、“听”数学。然后,学生应以学习小组成员的身份,参与到小组的研讨中去。因为数学的学习并不是一个封闭的过程,也不是一个直线发展的过程,而必然是一个改进与发展的过程。这种改进与发展主要是通过与外部的交流而实现的,特别是在与同辈群体的交流中实现的,我们不能简单地用教师的思维替代学生的思维。为此,笔者对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提出了一些思考。目的在于倡导讨论式课堂教学的同时,如何在初中数学教学中优化其课堂教学结构和方式。

1 倡导讨论式课堂,实现合作学习

怎样帮助学生实现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如何为它们创造这样的机会?这里边有很多工作要做,而基本的一点是采用怎样的课堂教学形式最合适学生在这个学习的“主战场”上进行自主与合作学习?

“教学定规,教无定法”如何面对这新型的数学教学的挑战呢?笔者就讨论式课堂的教学谈几点看法:

第一,针对课堂讨论中出现的种种现象,就能抓住它产生的“简单”原因,采取相应对策。比如,“讨论不起来”、“不会提问题”、“不敢发言”等等,是学生在“传统方式”教学中形成的不良习惯造成的,要通过对学生进行学法培训,逐渐培育敢争善辩的学风来解决。而“提不出问题”的原因,一是认识肤浅,二是缺乏必要的思维方法。这时,老师应现身说法,说明什么是“提问题读书法”,怎样通过初中数学中的观察、归纳、类比、推广、联想等进行猜测,深入“挖掘”知识,如面对一个公式,要追问“它是怎么来的?”,看到一个证明,要追问“原先是怎么想到这个证明的?”书上说“显然”,就要问“为什么是显然?”等等。培育这种学风,教会学生学习,本身就是我们要培养的素质,也许是比“数学品质”更为重要的素质。

第二,数学的课堂讨论,既然是模拟数学发生发展的过程,集数学的教、学、研于一身,就必然呈现出数学研究发现的特征。如问题性、美学机制的推动,个人智慧与集体讨论的结合等等。为此,教师就要通过教学设计做好充分的准备。首先,要设计好尝试性问题(或题组),使得它既能吸引全班同学的注意力,又能贯穿本课教学内容,成为讨论之纲,并从对它的探索求解,获得应有的东西。

第三,新时代数学课堂教学的特征还有很多方面。比如,现代教育手段的运用(如“数学可视化”的研究,使人们能看到抽象的数学),学生课内外学习的“一体化”,容许一部分学生加速学习等等,我们没有在这里详细论述,但也是必然会呈现出来的。为此,教师自己应加速进行知识、观念、技能的三项更新。新时代已经降临,它的特征会逐项显露,早做准备,总是高招。

从素质教育要求研讨数学教学,数学教学必须关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知识背景,关注学生的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关注学生的情感和情绪体验,有利于学生获得数学学习的自信心和兴趣,有利于学生获得情感、能力、知识的全面发展。数学教学的真正贡献不仅是让学生获得一种知识,还要让学生拥有一种精神,一种信念,一种不懈的追求。即使学生离开学校后会忘记数学知识,但留在心中的数学观念是永恒的,这是数学教学的真正价值所在。

第四,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入新课。开放性教学的目的,是为了弥补传统教学的不足,所选择的内容不能脱离学生已有的知识基础,不能脱离教材和课程标准另起炉灶,而应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与课本相协调。教材上的内容是经过长期实践总结出来的精华,我们不能随意舍弃。教师应深入钻研课程标准与教材,精心设计教学程序,在引入新课时将封闭的概念、公式、法则进行逐层分解,围绕教学内容设计出一些开放性问题,让学生来探索,使每个学生都能积极参与,以克服数学学习内容枯燥单调的弱点,提高教学效率。例如:我在教学初三几何“圆和圆的位置关系”时,先这样引入:我们生活在丰富的图形世界里,圆和圆组成的图形更是我们生活中最常见的画面,比如,自行车的两个轮子、奥运会的会标、美丽的双鱼图、韵味无穷的‘日环食’照片……请你列举两个圆组成的例子?由学生举出实例,丰富学生对客观世界中两个圆之间有着不同位置关系的感知,为学生自主探索提供可能。设计问题:(1)由于圆与圆大小异同的多种不同位置,构成了多姿多彩的画面,你知道两个圆有几种不同的位置关系吗?请画画看。(说明:这里不直接给出两圆的五种位置关系,先让学生画一画,有利于学生主动参与教学活动,从而获得不同的带有个性色彩的“知识”。)(2)试一试,你能不能描述两圆的各种位置关系?(3)画两圆外离,把其中一个圆的半径逐渐变大,这时又有什么现象发生?这些现象之间有相互的联系吗?(说明:通过这个问题的探究,让学生进一步感知图形的“位置关系”与“数量关系”互相依赖,了解“数量关系”是刻画“位置关系”的一种简明的符号语言,并得到两圆五种位置关系的判定。)有一点需要注意,开放性教学的核心是具有开放性,不是指某一具体教学形式,也不仅仅限于新课引入的教学,它还贯穿于课前、课上和课后。

2 更新观念,增强创新的意识

教学观念的更新是教学改革的先导,只有彻底摒弃陈腐僵化的教学思想,从全新的角度来认识、探索教学问题,才能使课堂教学改革具有生命力。第一,要更新教学观念。(1)过程暴露观点:数学的教学过程应该是在教师指导下的再发现的过程,把怎样思考、为什么这样思考的道理及曲折寻找解题途径等,准确、鲜明、深刻地展示给学生;(2)反馈矫正观念:没有反馈的教学是盲目的教学,是脱离实际的教学。第二,要增强新的教学意识。(1)《数学课程标准》意识:在教学中应严格按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进行教学。国家《数学课程标准》要求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知识内容的范围要求;二是知识点的层次要求。目前教学中超内容范围的较少,而超知识层次要求的较多。(2)目标体系意识:义务教育每节课都有认识目标,目标制定要具体化,目标实现程度要清楚,便于测量、评价。(3)学生参与意识:让学生积极,真正参与教学。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的思维习惯。

(4)运用逆向变式培养逆向思维能力。在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双向思维习惯,这种训练要保持经常性和多样性,逐步优化他们的思维品质。

(5)采用对一题多变和开放性题目的探讨,培养思维的创造性。教学中,在加强双基训练的前提下,运用一题多变和将结论变为开放性的方式来引导学生独立思考,变重复性学习为创造性学习。创造性思维是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归宿与新的起点,是思维的高层次化。实践证明,教学中经常改变例题结论,引导学生自编一些开放性题目,对激发学生兴趣,培养其研究探索能力,发展创造性思维大有益处。

3 利用变式教学有利于学困生的转换

在初中阶段,随着年龄的增大和年级的增高,会感到数学越来越难学,学困生的面就逐渐增大,并呈增长的趋势。摆在教学面前的重要问题除防止新的学困生形成外,还要注重学困生的转化工作。传统的教学方式解决这一问题是远远不够的。通过实践,对学习和掌握不同的知识采用不同的变式手段,使用不同的授课类型,可以适应各种层次的学生人,使学生听课有针对性,从而避免教师一讲到底。利用章头图和实例进行兴趣变式,激发学困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知识的自觉性、主动性,甚至让他们主动参与变式,将几种变式有机结合,增强他们的学习信心,充分暴露他们的思维障碍,以减轻他们的心理负担。当然老师也要关心和爱护他们,对症下药,优化疏导,才能使他们的思维得到锻炼和最佳发展,使学困生发生转化。

4 运用变式教学手段,有利于提高毕业复习效率

初三毕业复习时间仓促,为了取得理想效果,这时师生往往会陷入传统的“题海战术”之中难以自拔。这种“沙里淘金”的办法不但使师生倍加疲劳,且效果不尽人意。变式教学在这里却有着它的独到功效,因为它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提高应变能力的一种有效的教与学的手段。事实上,复习?不同于新课,新课一节仅需要掌握一两个知识点,而复习课要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容量、高效率完成一章节的复习任务,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网络化,不仅要掌握知识,而且要形成基本技能,同时要掌握基本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还要培养数学意识。

从历年的中考试题来看,绝大多数的题目源于教材,活于教材,部分综合性强的题目略高于教材。因此,复习中老师应立足于课本,精选课本中的典型例题、习题,充分运用各种变式进行挖掘、延伸、改造,用问题编成变式题进行教学,注重剖析破题思路,优化课堂结构,沟通知识间的联系,充分暴露思维障碍,展示知识的形成、演变过程,提高思维品质和应变能力,从而提高复习效率。

篇3

一、做好开课引导工作,避免“开门见山”

“开门见山”,是传统数学课堂在开始教学的阶段经常使用的一种方式,这种数学教学内容的导入方式虽然具有明显的直截了当、简单明了的优势,却存在天然的教学弊端———难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数学课堂教学的初始阶段,是整节课堂教学的奠基环节,如果基础打不好,教师就算讲得再好也是徒劳无功。因此,从一定程度上讲,我们要改变这种落后的教学模式,在教学开始通过创设问题悬念,可以有效调动初中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让问题指引学生,带领学生在教材中自主探索新知识,从而提高数学课堂教学导入的有效性,为整节数学课奠基。比如,在教学七年级数学第一章“有理数”知识时,教师就可以采用创设疑问的教学模式,数学中关于数值的定义有很多种。比如,有理数、整数、负数、相反数、绝对值等,刚刚升入初中的学生经过一个暑假,对于数学基础数值的概念基本淡忘。因此,通过创设疑问的教学模式,帮助学生构建数值树状体系图十分重要。如此,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梳理杂乱的数值关系,还可以激发初中生的自主探究兴趣,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培养学生良好的自主学习能力。

二、结合趣味教学活动,创设游戏教学模式

初中生是一群精力旺盛的青少年,以往数学课堂呆板的教学模式,不仅固化了初中生的数学思维,还抑制了青少年活泼好动的心理和生理需求。基于这种教学模式,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自主性被抹杀也在情理之中。而为了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响应我国新课程改革的号召,在课堂教学中凸显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笔者认为,数学教师可以在课堂教学中或者利用课余时间,组织学生开展数学游戏,通过创设游戏教学模式的途径,激励更多初中生参与到学习数学知识的队伍中,在游戏中学到知识,在知识的海洋中尽情徜徉。比如,在教学数学“轴对称图形”的相关知识时,为了让学生深入了解数学中富含的美学,培养学生良好的生活情趣,陶冶情操,树立审美意识,数学教师可以积极组织“对称美绘制游戏”,以游戏比赛的方式,让学生亲手绘制一幅富有对称美的画,并评选出优秀的美学作品,给初中生提供一个展示自我的数学平台,提高初中生学习数学知识的兴趣,优化数学教学质量。此外,教师还可以在教学“一次函数”的相关知识时,在课堂上鼓励学生结合为学习小组,制定小组游戏比赛规则,教师给出几个相应的坐标点,让学生采用合作描点连线的方式探究一次函数图象的行走趋势,激发学生学习一次函数的兴趣,让数学教学更高效。

三、利用高效信息技术,营造视听教学气氛

在科技现代化的今天,高速传递的信息以及各种媒体技术的应用便利了我们的生活,更为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带来了福音。数学知识具有一定程度的概念性和抽象性,因此,对于一部分理解能力稍弱的初中生来说,存在学习障碍。比如,在学习“三维视图”的相关知识时,由于一些学生在大脑中无法构建三维立体图像,导致解析立体几何的问题时屡屡出错,而多媒体技术的应用恰恰便利了学生的理解,更节省了课堂教学时间。教师只需要在计算机上绘制几幅立体的几何图形并标明相应的位置与数量关系即可,一眼明了的直观呈现方式,极大提高了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效率,教师教得省心,学生学得轻松。

总之,在初中数学教学中,我们应当积极探寻有效的教学模式,以学生为主体,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首先,做好开课引导工作,避免“开门见山”;其次,结合趣味教学活动,创设游戏教学模式;最后,利用高效信息技术,营造视听教学气氛。对于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模式的探索,我们依然在路上,但是只要我们坚持探究和总结,胜利的曙光必定在不远的前方向我们招手。

作者:张明霞 单位:山东省日照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 初中数学课堂教学 课堂改革 具体措施

一、数学课堂改革的背景和必要性

我校现阶段初中数学课堂教学与新课改的要求,与先进地区相比存在着很大差距。数学课堂教学始终没有摆脱“老师教得辛苦,学生学得痛苦”的状况。教学效率低下,学生被动学习,学生的数学潜能没有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打造高效课堂,切实提高数学教学质量,课堂改革迫在眉睫。

二、数学课堂改革的目的

新课程标准要求“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要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有不同的发展”。要想做到这一点,必须研究数学课堂教学的模式,我们应该把课堂还给学生,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让学习成为最快乐的事情,挖掘学生内在的潜能,新的教学模式要求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起策划、组织和引导的作用,学生变成课堂的主人,课堂成为展示学生才能,展示个性的舞台。通过课堂教学的改革,使得学生不仅成绩优秀,而且他们的思想品德、精神面貌、人生志向、心理素质、探索精神、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团队精神、可持续发展能力都有很大的提升。

三、课堂改革需要解决的问题

1.教师是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者,改革精神的落实,关键在教师。应试教育已经使一部分老师形成了思维定势,不少教师对原有的教学方式已经驾轻就熟,得心应手。加班加点,题海战术,这些做法违背了教学规律,也有悖于素质教育的要求,必须下决心加以改进。教师要把眼光放在为学生发展的角度上来,让学生健康幸福地成长,为每一位学生的一生负责。

2.家长观念要转变。我们的改革势必会给一些家长造成心理恐慌,家长缺少对教育内涵的理解,认为课改是把孩子当成“试验品”,“老师不讲还要老师干啥”。所以,我们要有计划、有目的、有针对性地做好家长的工作,得到家长最大限度的理解和支持,使得家长配合学校教育,按照新的课改理念鼓励和锻炼自己的孩子。

3.改革观念要改变。改革绝不是照搬照抄,不是生吞活剥地套用其他人的模式,而是要领会其思想和精神实质,要与本校的实际结合起来,要与学生的实际结合起来要取精去糟,守住我们自己最好的东西,有计划、有步骤地按照教育规律进行改革。在改革中,要明确适合自己的,最实在的,最有用的,才是最好的。我们搞课堂改革,最终目标是“轻负担,高质量”,始终围绕“打造高效课堂”做文章,要有实效。

四、课堂改革的具体措施

整体上要体现“全面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变被动为主动”的思想理念,要体现课外准备和课内有限的教学时间及方法手段的合理运用。我们把它称为“小组合作学习模式”,把全班同学按照成绩和能力进行小组划分和编号,强弱搭配优势互补,便于开展“兵教兵”,便于分层教学。以预习提纲为载体,把课堂的舞台还给学生,旨在让学生体验自主与合作探究的学习过程,让学生体验个人学习和小组合作的成功乐趣;而教师在课堂上以一个“导”字贯穿课堂的每一个环节,引导学生达成学习目标,大面积地调动学生参与课堂教学积极性。培养更多学生敢发言,会发言,全面提升学生的自信心。大致可分五个环节。

1.巧设引题。导入引题要有趣味性和启发性,例如在学有理数时,可以设问:“有理数这个词真有趣,你知道是什么含义吗?是不是还有无理数?这样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指导自学。课前给每个学生发一份“预习题纲”,编写预习提纲的目的就是为了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预习提纲以问题为主线,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分解难度,放手让学生在预习题纲的引导下自主学习,掌握一定的知识和技能,学生按照要求进行自主合作探究,教师适时指导学生自学的方法、思路和技巧。学生会的老师不讲,学生不会的老师启发和追问,要让学生的思维活跃起来,使学生讲解由不到位到到位,由不完善到完善,到达学生自我提升的目的。

3.合作探究。合作探究就是协作学习,其过程就是交流的过程,每个学习者的想法都为整个学习群体所共享。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积极的信息加工者。教师应引导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教师在此环节在重难点突破上进行方法指导,帮助学生形成最终探究成果,为成果交流做好准备。

4.成果交流。成果交流实质是教学互动。主要是学生和学生之间,小组与小组之间进行学习探究成果的展示交流。成果交流是自学的反馈,更是自学的升华。教师在此环节要通过点拨、启发、补充、归纳等形式发挥“点睛”的作用。这就需要教师不但要对教材分析透彻,而且要在实践中不断提高自身的业务水平和课堂驾驭能力。

篇5

1.思维激发层次理论

作为数学课堂教学活动设计的第二维度理论,思维激发理论以讨论、交流、探究、推理和归纳为特点。承接上一例子,学生在实践活动之后依然会存在诸多的疑问,这就需要教师设计一个交流讨论环节。让学生在交流中自主解决疑问,之后,由老师趁势导入课本理论,让学生获得更深层次的进步。这一理论层次在引导训练学生自主合作学习、推理归纳、数学说理等方面具有重要的意义。当然,思维活动是以原有认知为基础的。第二层次理论的课堂教学活动设计必须建立在第一理论层次的设计之上,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数学教学的目标,让思维激发层次理论成为新课标要求下的有效教学方式。

2.情感体验层次理论

学生的情感、态度以及其价值观的形成是学生对于课堂活动中某一具体现象的主观看法。因此,老师要对学生情感进行正确的引导,让学生走出情感误区,以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老师要积极引导学生在合作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以培养学生的探索和热爱学习的精神。

二、数学课堂活动设计的有效实践策略

1.情景教学

初中学生有着一定程度上的自主思考性,并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数学教师要抓住学生这一特点,构建恰当的数学情景,这种情景既可以是课堂模拟教材例题的情景为形式,又可以以老师带队深入自然、亲身探讨为形式,当然老师也可以利用多媒体这一技术手段为学生再现原理推到的当时情景,让学生在自我参与中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最终服务于生活的根本性特征。此外,老师还要积极鼓励学生以自身的生活经验为出发点,但又不局限于此,而是以此为基础让学生结合课本理论,提出新的数学问题,之后由老师带队、小组讨论的方式,修正问题的缺陷。这样的一种学习方式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数学成绩,还能让学生建立起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总之,情景教学是数学课堂活动设计中的重要方法,这一方法还能够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建立学生自主求知的学习习惯,不断推动学生的学习进步。

2.建立数学实验室,让学生体验数学

在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必须充分发挥实验室的作用。在实验室这一平台之下,学生能够亲自参与到数学教学活动,并且有助于学生数学知识的吸收。此外,实验室中还应当配备所必须的多媒体设备,将教材理论以视频、音频的形势展现给大家,让学生了解数学理论的历史根源,以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并且实验室教学还能够开发学生的智力,让学生在形象化的教学活动中理解数学概念的前后逻辑顺序,建立起完整的数学概念体系。

3.趣味式教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在数学课堂教学活动的设计中,老师要善于发现数学知识中的趣味点,为学生构建一个轻松愉快的课堂。这样的一种氛围必然能够激发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情感和兴趣,驱动学生内心深处强烈的求知欲望,使得学生用饱满的热情和一丝不苟的态度进入到数学的学习中去。要想真正实现趣味式教学,教师必须认真分析学生的特点,探寻学生感兴趣的事物,然后对教学题材进行有效的加工,将原本枯燥无味的知识变得丰富有趣味,最终将数学变成学生所热爱、乐学的学科。

4.开放教学空间,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篇6

一、做好课堂问题设计

任何一门课程的教学都离不开问题设计,作为启发学生思维的数学教学尤其如此。许多教师与专家都把课堂教学中的问题设计作为课程改革的突破口,并且总结出了许多有关课堂问题设计的经验。1.结合生活实际或学生感兴趣的情境设计问题,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与动机。2.问题设计应低起点、高落点,层层推进,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3.注重问题设计的“再创造过程”,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主动探究,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4.课堂问题设计应注重教学实效,体现教材的实践性,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5.开放性问题的设计往往能激起学生思维的火花。

二、激活课堂,让课堂充满生机

数学教学过程是一个不断变化发展的过程,作为一个数学教师要能驾轻就熟地掌控课堂的氛围。如果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表现出乏味或有些许的迟钝,学生打盹或搞小动作的行为将会层出不穷。你越生气,事件发生得就越多;越提醒,学生开小差的就越多。所以要激活课堂,又要做到活而不乱,把不利变为有利,这是一门艺术。

1.鼓励学生走上讲台,让课堂充满生机。如:将《计算器的使用》这一节课提前一两天交给“小老师”,让其备课,写出简案,数学老师进行指导,再由“小老师”反复修改、完善,确定出可行的教案。最后引导“小老师”在课堂上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来为同学上这一节课。

2.备课时充分估计,上课时勤于捕捉。在备课中不但要估好时机,更要估好知识结构、情趣结构和突发事件,对于个别学生的“突发奇想”,要从有利的方向引导。上课时不光要把暗地里开小差的或思维开小差(表面不声不响)的学生拉回课堂,更要紧的是在课堂上要抓住学生点滴思维的闪光点,作为成功的基石。

3.在课堂中不断制造冲突。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在学习对称时,在课堂上我展示了我女儿制作的蝴蝶标本、我们去青岛拍的风力发电站的大型风车照片等等,学生非常兴奋,过后,要求学生收集对称的图案。

4.把握好学生动手的时机。例如,在探索三角形的稳定性时,要求以小组为单位用小木捧做好一个三角形、一个四边形,让学生去探索其中的奥秘。

三、创设问题情境,引导学生合作

教学是教与学的协同活动,具有双边性,没有学生主动积极的认知活动,即使教师的“独角戏”演得再好,教学效果也不理想。因此,我在进行教学设计时,注意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不同的教学目标,结合学生的特点选用不同的教学方法, 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如在教学“一元一次方程”时,我安排了一个“猜数字”的游戏:请学生心中想一个数,乘以6,再减去3,然后请他说出所得的结果,教师依次猜出他们心中想的数。在教师猜对他们心中的数后,学生对教师的“本领”甚感惊讶,此时教师点出学了“一元一次方程”你就知道了,从而大大地激发了学生的求知欲望和参与意识。

四、强化学生主体,弱化教师主角

篇7

1.教师必须有一个良好的主导情绪状态

课堂教学中教师的主导情绪应该是积极的。教师的情绪是极易感染学生的,当教师由于种种原因拉长着脸,或表情淡漠、忧心忡忡,或神色恍惚、烦躁不安地走进教室,打开书本进行课堂教学时,学生会感到情绪压抑,从而使得学生心理闭锁,阻碍了新信息的输入。而当教师面带微笑,怀着喜悦的心情进行课堂教学,学生会倍感亲切,快乐之情油然而生。以教师自己的快乐情绪来影响和引发学生的快乐情绪,会使学生心扇敞开,思维活跃,可以更有效地接受信息输入。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十分强调教师的这种情绪状态的重要性,他指出:“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能激励人,没有主动性怎么能唤醒沉睡的人,没有生气勃勃的精神怎么能鼓励人呢?”这位伟大的教育家的话非常适合初中数学课堂教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教师以饱满的热情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振作他们的精神。兴奋的情绪和振作的精神是大大提高学习效率的必要条件。

1.1加强教材内容的情感处理教师在教学中,应该富有情感地讲授内容,给学生情感上的感染,使学生在接受认知信息的同时,接受相应的情感因素的传递。达到以横生情,以情促知、知情共育的效果。

1.2要善于把握、挖掘教材本身所蕴的情感因素。教师在钻研教材和设计教法。学法时,必须充分挖掘教材中蕴含的情感因素,即既要备好认知因素方面的课(知识性、技能性、思想性),也要备好情感方面的课(情感性、体验性、表情性)。而后者在数学课堂教学中往往被忽视。在数学教学中,首先应该用数学学科本身所具有的魅力去吸引学生、感染学生,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情感。第二,可从数学学科应用的广泛性入手,把枯燥无味的数字、符号、公式、法则、图形与现实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意识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从而使学生产生亲切感,产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激发他们求知的情感。第三,抓住数学本身具有的抽象美、逻辑美,诱发学生联想,在美感中提高追求真知的动力,促使学生产生一种愉悦的心理体验。第四,结合课本内容适当介绍一些古今中外数学史或有趣的数学知识,设计一些趣味性、探索性和应用性教学内容,激发学生的兴趣和自豪感。

1.3要善于用语言来表达教材内容中的情感。过去一般的教学比较重视言语的通俗易懂、简明扼要,只求准确、清晰。在理解了情感在教学中的作用后,现在的教学言语除了准确清晰外还应追求生动活泼、形象、富有情趣和感染力,有一定的幽默感,以便使讲课言语既传神又传情,达到科学性和艺术性的完美统一,当然,这要求数学教师具有扎实的语言功力。

2.要善于用表情来传递教学内容中的情感

教师在教学中使用最多的是言语表情。言语表情是通过在教学中的语音、语调、语速、节奏、停顿等变化来表达情感的。教师抑扬顿挫、缓急有致的讲课声,既能传情达意,感染学生,又能帮助学生理解内容,引发兴趣,而且言语表情的变化还会刺激强化学生注意力的集中性和稳定性。

要善于用情境来烘托教学内容中的情感气氛、教师可配合教学内容,运用一定的数学手段,创设某种教学情境,以使学生更好地体验教学内容中的情境,理解数学意义和实际应用。同时,对有些本身不含情感因素的数学知识,教师也应尽可能从外部赋予它以某些情感色彩,让学生在接受这些知识时,感受到某些情趣,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热情。

3.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

传统教学十分重现“知识与技能”,优秀生和后进生的区分,实际上是以掌握“知识与技能”的优劣来衡量的。而事实上,传统意义上的“优秀生和后进生”都有各自的情感优势与缺憾,因此,我们必须对不同学生给予不同的情感关注,以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

“后进生”课堂学习时的情感态度特点可能是:“没有自信的、压抑的、恐惧的”、其外现行为是“心不在焉、躲避的、依附的、沉默(或者破坏)的”,而“优秀生”,除了积极进取情感态度特点外,也有可能是“浮躁的,自我炫耀的或者是心不在焉,有时高度焦虑”。这些不同的情绪表现,都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察言观色,并给予合适的处理。

篇8

一、初中数学课堂教学改革的误区

误区之一: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

有些教师在教学中把提问式教学与启发式教学混为一谈,导致课堂教学以满堂问代替满堂灌,问题设计欠合理化、科学化,提问随意性大,缺乏精心安排,忽视对重点、难点的讲解。启发式教学就是在教师的诱导、点拨下,使学生通过亲自尝试探索,建立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将新的知识纳入到已有的认知结构中去的再发现过程。显然提问式教学是贯彻启发性原则的有效手段,但两者不是等同的。提问不一定都有启发作用,启发性原则是否得到贯彻,不是看形式上的提问,而是看学生的心智活动是否达到顿悟。教学中如何通过提问来实施启发式教学,文一给出了探讨。

误区之二:以“少讲少练”代替“精讲精练”

主要表现在教师对重点、难点内容不进行深入分析讲解,照本宣科;以学生模仿练习为主,练习的题目无针对性、概括性、层次性;重复题型多次出现,学生机械套用公式、定理,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对知识前后之间联系不清楚。例如,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与直角三角形全等的判定之间的关系没有讲清楚,学生练习时套用书中公理,在判断命题“(1)两条边对应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2)一个锐角和一直角边相等的两个直角三角形全等”的正误时,用“HL”公理判为“×”。究其原因,是教师钻研教材不深,讲解不透,对“三角形全等判定公理适合直角三角形全等判定,反之不然”交待不清。所谓“精讲”,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科学、艺术的教学方法为手段,作要言不烦的适度讲解。所谓“精练”,就是以完成教学任务和学生实际水平为依据,以提高能力为目的,以科学、艺术的训练措施为手段,做典型而又有针对性的适量练习。精讲精练的要点是内容精要、方法精巧、语言精练、难度适当、多少适量,决不是少讲少练。

误区之三: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

在教学中,有的教师只看《教学用书》,不钻研大纲、教材,不精心设计课堂教学,以《教师教学用书》代替备课笔记,从而导致课堂教学脱离教学实际,教学无针对性。事实上,《教师教学用书》与备课笔记是两码事,不能等同视之。《教学用书》用来帮助教师分析教材难点、把握教材的深度,提供处理教材的方法,是指导性参考用书。教师应根据自己的理论水平、学生实际情况来精心设计教案,把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具体落实到每节课。《教学用书》是教学的宏观指导,备课教案是教学的微观落实,只有把宏观指导与微观落实统一起来,才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误区之四:只重视教法改革而忽视学法指导

多数中青年教师素质较好,知识面广,勇于改进教法,但在改进教法的同时却忽视了学法指导,使教学效果不能长时间巩固,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自学能力提高不快。有的教师对学法指导缺乏深刻的认识和研究。而如何在教学中渗透学法指导是一个正在研究的课题,目前大家形成的共识是:学法指导可根据教学内容、教学方法,不拘泥于形式,灵活处理。如在复习课中结合内容向学生介绍常见的复习方法:对比小结法、歌诀概括法、回忆再现法。在培养学生智力过程中,教给学生有意注意和无意注意的方法;教给学生观察数式和图形特点;教给学生进行分析、综合、对比、概括等思维活动的方法;教给学生图示记忆、列表记忆、归纳记忆、例证记忆的方法等。总之,学法指导重在提高学生自己获得知识的能力。

二、认真学习,加强研究,走出误区

1、加强理论学习,提高教师素质,是走出误区的保障

教师必须加强理论学习,认真钻研数学教学法、数学教育学、教育心理学等基础理论。在专业知识、理论方法上,要以“人有我新,人新我深”的进取思想为指导;在教学艺术上,要立足实际,不断创新;在教学改革上,要认真研究,结合实际走“用中求实,仿中创新,先死后活再提高”的逐步发展的路子。把学习、教学、科研融为一体,不断提高理论修养,克服教学改革中的盲目性。

2、更新观念,增强新的意识,是走出误区的根本

篇9

关键词:课堂教学;新课改;课堂教育

中图分类号:G63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4)17-083-01

课改的全新理念带来了全新的课堂教育生活,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目前,为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使课堂教学更加有效化,每个教师都在教学实践中积极探索,并取得了显著成果。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逐步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笔者根据自己上课的体会和多次听课掌握的情况,呈现初中数学课堂教学目前存在的一些现状,对其进行简要分析,并试图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为伊消得人憔悴――情境创设为哪般?

《全日制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以下简称《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要“让学生亲身经历将实际问题抽象成数学模型并进行解释与应用的过程”,提出“让学生在生动具体的情境中学习数学”。确实,创设有效的数学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为学生提供良好的学习环境。但是有些教师过分追求教学的情境化,为了创设情境可谓“绞尽脑汁”,甚至“矫情作假”,也不管这个情境是否合适,好像数学课脱离了情境,就脱离了生活实际,就不是新课标理念下的课了。

建构主义认为,学是与一定的社会背景即“情境”相联系的,在实际情境中学习,有利于意义建构。但是,创设情境不能只图表面上的热闹,更不能让过多的非数学信息或错误信息干扰和弱化数学知识与技能的学习以及数学思维的发展。数学课上的情境创设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服务,应该有利于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关注现实生活,应该为学生学习数学知识与技能提供支撑,为数学思维的发展提供土壤。

二、暖风熏得学生醉----学生动起来就成功?

曾经,数学课总给人抽象、枯燥、单调、沉闷的感觉。有的教师为了让学生动起来,让数学课活起来,想了很多办法,可常常是教师“千呼万唤”,学生就是不为所动,或者教师连哄带骗,结果也只有几个学生撑撑场子。

如今,这样的情况一去不复返了。现在的课堂常常是热热闹闹,学生积极性很高。但许多教师经常采用的一些调动学生积极性的做法,多少也给予我们思考。 一是过多廉价表扬。只要学生答对了问题,教师就是“很好”、“不错”、“想法很好”。有时学生仅是重复别人的答案,有的答案还不完整,教师都给予表扬。而那些确实表现突出的学生却在教师一视同仁的评价中失去了应得的肯定和激励。二是不敢批评学生。为了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有的教师采用所谓延迟评价或模糊评价的方法,于是出现了在课堂上少评价甚至不评价的现象。学生对概念和方法理解不清或者出现偏差,教师不置可否;有的学生出现了错误,教师视而不见;甚至个别学生失去自控,严重干扰了正常教学,教师也不敢批评学生。三是数学活动设计简单化、模式化。很多老师在上公开课实验课时,让学生分一下组,合作讨论一下,动手操作一番。好动爱玩是学生的天性,这样照顾了学生的心理,轻松自在,学生当然欢迎,而老师采取的是放羊的方式,根本没有有效组织,出现问题时束手无策,不能及时引导。这样的课堂看似热闹,事实上学生始终停留于活动的表层面,数学课变成了单纯的活动课,不能在活动中获得系统的知识,也不利于能力的提高,不能发展任何真正的数学思维。

我们不反对表扬学生,更不提倡经常批评学生,并且认为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对上好一节课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关注人的发展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课堂学习过程应该成为学生一种积极的情感体验过程。在充满生命活力的课堂上,学生应该是自由的、充实的、快乐的、幸福的。让学生学的轻松开心是重要的,但更重要的是着眼于学生的发展,而不应该仅仅获得浅层次的满足。调动积极性不是教学目的,只是促进学生更好地学习和发展的手段。

三、昔人已乘黄鹤去----应该完全摒弃传统教法?

我们在数学课上常常见到这样的现象:只要是上公开课非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可,这也成为了评价一堂好课的基本标准之一。传统教学方法就如昨日黄花花香不在,他日黄鹤一飞不回,由此也出现了课堂教学“三不”的怪现象。

1、不看书。课堂上学生的数学书始终没有打开过,有的甚至一上课教师就说“同学们,请把书合上,这一节课我们讲……”还有的课堂从开始到结束根本就见不到有数学书。2、不板书。一些公开课和观摩课,由于采用多媒体计算机辅助教学,课件里不断呈现精美的文字画面,但一幅画面闪过之后,很快又到下一幅画面,一堂课下来黑板上仍旧是空无一字。3、不作业。教师虽然布置了课堂作业,可是学生大多数抄答案。

那么作为传统教学方法的看书、板书和作业,在课程改革后果真要被淘汰吗?笔者以为,数学课上必要的看书、板书和作业不仅不能被淘汰,在某些时候还应该加强。现代心理学研究表明:任何学习都是学习者自主建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离不开学习主体与文本之间的交互作用。数学书不仅是给教师用的,更是给学生用的。叶圣陶也曾说过,“课本必须善读”。阅读是学生主动学习的一种重要形式。在课前让学生看书预习,在课中让学生看书自习,在课后让学生看书复习,都是培养学生热爱学习、学会学习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中要让学生学会数学思考,发展思维能力,获得积极情感与态度,书写有着无法替代的作用。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写,是思维外化的过程。教师的写(板书),比之课件的电子虚拟、一闪而过,有着无法替代的示范作用,更能显示数学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和思维的演变程序。而学生的写(作业),更是别人无法代替的。特别是一些计算教学课,需要通过一定量的练习模仿和针对性训练,才能形成必要的计算技能。课堂教学如果不能实现当堂训练,及时反馈,课堂教学的高效率就无从谈起。

篇10

一、自我提问,实施教学诊断

初中阶段的学生数学水平参差不齐,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考虑到大多数的学生.这就需要教师不断地完善自己的教学方法.通过反思,能够有效地进行教学诊断,防止课堂教学进入迷茫.在反思时,教师要从多个角度分析自己的教学过程,弥补教学环节中的漏洞.在课后,教师要经常问自己“是否所有的学生都接受了知识”“一些重难点知识是否有效地被学生理解与掌握”、“教学方法是否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等问题,并在不断自我提问的过程中查漏补缺,完善自己的教学手段.例如,在讲“锐角三角函数”时,我讲解了解直角三角形时应用到的相关概念,如俯角、仰角、坡度、坡比,并进行了相应的训练.在课后,我对这堂课进行了反思:这些概念对于学生来说都是比较陌生的,学生在接受陌生的概念时一般都会心存疑虑,而课上却没有学生进行提问,难道学生真的是没有一点问题吗?在这堂课上,我对概念进行了剖析,然后引导学生根据所学的知识进行训练,在教学方法上是不是欠缺一些.事实上,确实存在很多的问题.我检查学生的课后作业时,发现他们完成的并不理想.我脑中浮现出了一系列的问题,并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完善教学方法.在下堂课,我带领学生对这部分知识进行复习,更多地给予学生思考的时间和空间,引导学生加强对知识的理解,提高了教学效率.由此可见,通过自我提问,教师能提高自己的认知,帮助自己发现教学中的问题,完善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水平.

二、案例剖析,总结经验教训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和学生都会出现一些错误.其实,这些错误都可以成为教师提高教学质量的宝贵材料.高素质的教师,能从这些细节中反思出很多有用的东西.在课后,教师需要对这些问题进行分析研究,从这些教学案例中总结出教学经验,完善教学方法,帮助学生理解数学知识.例如,在讲“中心对称图形”时,我给出几组中心对称图形,让学生通过观察说出这些图形的特征.由于中心对称图形不像轴对称图形那样直观,学生大都没有找出规律,只有少数的学生回答:这些图形绕某一点旋转180°,可以和原图形重合.我对这些学生进行了表扬,开始讲解这节内容.在讲解过程中,我让学生探究观察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大约两分钟后,让学生回答问题,结束了“探究”的部分.在课后,我对这个案例进行了反思,我觉得当时有些操之过急,应该在课前多做一些铺垫,利用一些辅助手段,让大多数学生更加直观地感受到中心对称图形的概念.同时,我让学生探究生活中的中心对称图形,只是叫了几个学生进行回答,课堂气氛并不理想.通过不断地反思,我认为在讲解一些新知识前,要做好铺垫,帮助学生“预热”.同时,让学生回答一些探究性的问题时,一定要抓住“探究”这个词的含义,而不能让探究成为一些尖子生的“个人秀”,应该鼓励大多数学生都参与其中,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到学习数学的乐趣.

三、座谈对话,完善反思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