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行的教学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1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平行的教学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一、教材分析与教材处理
(一)教材的地位与作用
本节课是“平行四边形”的开篇,也是学好这一章的关键,因为后面要学的“特殊的平行四边形,梯形”的研究方法与平行四边形的研究方法是相似的,所以学好这一节就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二)教学目标
根据课程标准,教材和学生实际,确定本节课的目标为:
1.知识与技能:学习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
2.过程与方法:经历探索平行四边形有关概念和性质的过程,使学生理解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并能应用它解决问题。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渗透使未知转化为已知,矛盾转化的数学思想。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进行探索的活动中培养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与合情的推理能力。
(三)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2.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理解并应用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四)教材处理
在教学时,为了使学生能更清楚,准确地学习新知识,我加上了教材所没有的用几何语言描述平行四边形的概念和性质,使学生逐步掌握推理的基本方法和步骤,轻而一举的引入了有关四边形问题常常转化为三角形问题来处理的方法,为后面定理的证明时添加辅助线做了铺垫。
二、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
本节课主要采用观察法,实验法,演示法,谈话法,及探索式和启发式等教学方法通过多媒体教学,逻辑推理等教学手段,充分运用自主,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这节课中,我为学生提供了两次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一次是用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另一次是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在这两次探究学习过程中,由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在小组内互相交流自己的发现和解决办法,然后全班交流。
三、学法
让学生用学具操作并体会,最终完成学习过程,达到教学目标。
1.看,听结合形成表象。
2.手,脑结合自主探究。
四、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引入概念
通过活动1观赏图片,引导学生读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图中发现平行四边形,从而自然地引出平行四边形。
(二)观察归纳――形成概念
让学生动手画一个平行四边形,在原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动手实践,直观感知并形成平行四边形的概念。
(三)讨论研究――深化概念
1.为了能化难(平行四边形性质的证明时,如何添加辅助线)为易,在原有教材的基础上,添加探究(1),让学生自己动手,用准备好的两个全等三角形拼平行四边形。
2.探究(2)让学生讨论,猜想并证明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因为有前面拼一拼的经验,学生添加辅助线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两个全等三角形证明性质并不困难。及时对这种解题方法进行总结,为以后的解题指明了一种方法。最后,用几何符号语言描述性质规范步骤。
(四)即时训练――巩固新知
1.小试牛刀
如图:在四边形ABCD中,根据已知,你能得到哪些结论?为什么?
这个练习中,除了直接应用性质求平行四边形的边和角外,还及时总结出平行四边形中知道一个角就可以求出另外三个角的结论。
2.例1如图,小明用一根36m长的绳子围成了一个平行四边形的场地,其中一条边AB长为8m,其他三条边各长多少?
解: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AB=8
CD=8(m)
又AB+BC+CD+AD=36
AD=BC=10(m)
把例1放在练习里面,学生做起来并不困难,只要注意及时规范解题步骤就可以了。
3.接下来是一组由浅入深的练习,以起到巩固和提高的作用。
(1)四边形ABCD,∠ADC=120°,CAD=20°∠ABC=_____,∠CAB=_____。
⑵在四边形ABCD,AD=40,CD=30,∠B=60°,BC=___,AB=____,∠A=____∠B=____,∠D=____。
(3)在四边形ABCD中,AB=5,BC=3,求它的周长。
(4)一个平行四边形的一个外角是38°,这个平行四边形的每一个内角的度数分别是多少?为什么?
(五)总结反思
由学生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叫做平行四边形.
2.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且相等;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3.平行四边形性质的几何描述: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平行: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AB=CD,AD=BC
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篇2
通过探索平行四边形的性质,使学生掌握平行四边形对边平行且相等,对角相等,邻角互补,对角线互相平分。
通过观察、操作、想象、推理、交流等活动,使学生能利用相似三角形的性质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二、本节课的重、难点
重点:平行四边形的性质及简单应用。
难点:1.平行四边形性质的熟练应用。
2.用推理形式得出平行四边形的性质。
三、教法与学法
1.教法分析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使学生通过对直观情景的观察和自己动手操作的过程来获取知识,并通过讨论交流来深化知识的理解。
2.学法指导
本节课教学方法是“自主学习”,学生要用动手实验、合作交流等学习方式来学习,在教学过程中展开思维,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1.温故知新、情境引入
(1)平行四边形的定义,结合图形,能说出对边、对角、邻角的含义。
(2)平行四边形是不是中心对称图形,如果是,请找出对称中心。
结合具体图形(投影给出),选取3至6名中下等生,请他们分别找出两组对边,两组对角,某角的两个邻角。
2.课件演示,探求新知
平移线段AB到A′B′,线段AB扫过的区域(阴影部分)是平行四边形,连结AA′,BB′,得到?荀ABB′A′。
根据平移的过程,找出图中的相等线段及位置关系。
A′B′=ABAA′=BB'AA′∥BB′
学生讨论交流,得出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边相等
根据对边平行的性质,探究对角的数量关系,得出结论,并练习口述证明过程。
结论: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相等。
在两张半透明的薄纸上分别画出两个如图所示的平行四边形ABCD,并画出它们的对角线,设对角线的交点为O,将这两个平行四边形叠放在一起,使它们完全重合,再用大头针将点O固定。把上面的平行四边形绕点O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旋转180°。
(1)上下两个平行四边形是否重合?
(2)由以上过程,你能指出图中有哪几对三角形分别是全等的吗?
由平行四边形的中心对称性可以得到:
AOB≌ΔCODBOC≌ΔDOA
小组讨论,口述证明过程,从而OA=OC OB=OD
于是得到:平行四边形的对角线互相平分。
3.互动交流、总结新知
(1)平行四边形有哪些性质?
(2)探究新知的方法。
4.例题讲练、巩固新知
5.课堂竞赛、熟练新知(作答前,请画好基本图形;课下从中自选两题做作业)
(1)在?荀ABCD中,∠A=30°,求∠B、∠C、∠D的度数。
(2)在?荀ABCD中,已知两邻角的比∠A∶∠B=5∶4,求∠C、∠D的度数。
(3)已知:O是?荀ABCD两条对角线的交点,对角线AC=24mm,BD=38mm,一边BC=28mm,求OAD的周长。
(4)已知平行四边形的周长是20cm,一条对角线把它分成的两个三角形的周长都是18cm,这条对角线长多少?
篇3
一、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两组对边分别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2、能力目标:
(1)经历平行四边形判别条件的探索过程,使学生逐步掌握说理的基本方法;并在与他人交流的过程中,能合理清晰地表达自己的思维过程。
(2)在补全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动手画图能力及丰富的想象力,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增强学生的创新意识。
3、情感目标:
(1)让学生主动参与探索的活动,在做“数学实验”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习惯,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热情和兴趣。
(2)通过探索式证明学习,开拓学生的思路,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3)在与他人的合作过程中,培养学生敢于面对挑战和勇于克服困难的意志,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从中获得成功的体验,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
二、教学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重点: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方法
教学难点:平行四边形判定方法的应用。
三、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创设贴近学生生活、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开展有效的数学活动,组织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积极思考,使他们在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的过程中,从整体上把握“平行四边形的识别”的方法。
学生学习策略:明确学习目标,了解所需掌握的知识,在教师的组织、引导、点拨下主动地从事观察、实验、猜测、验证与交流等数学活动,从而真正有效地理解和掌握知识。
【教法】
探索法:让学生在补全平行四边形的活动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讨论法:在学生进行了自主探索之后,让他们进行合作交流,使他们互相促进、共同学习。
练习法:精心设计随堂变式练习,巩固和提高学生的认知水平。
四、教学过程设计:
1、复习
复习回顾:前面我们学习了平行四边形的哪些特征?
2、新课
(1)画一画:
问题:学生小王很调皮,在课间的时候也想学数学老师的样子用三角尺在黑板上画平行四边形,可是画到了一半,上课了,数学老师进来了,小王还来不及擦掉就赶紧回到了自己的座位上。请同学们观察小王留在黑板上的图形,你们能将他未画完的平行四边形补充完整吗?用尽可能多的方法,并且能说明你的理由。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拿出补全方案,并尝试从平移与旋转的角度和简单推理进行说明;教师分别到各小组参与学生讨论,检查并指导学生活动。让学生思考讨论,再各自画图,画好后互相交流画法,教师巡回检查。对个别学困生可适当点拨,最后请学生回答画图方法。学生可能想到的画法有:1。分别过A、C作BC 、AB的平行线,两平行线相交于D;2。过C作AB的平行线,再在这平行线上截取CD=AB;3。连结AC,取AC的中点O,再连结BO至D,使BO=DO,连结AD、CD。4。分别以A、C为圆心,以BC、AB的长为半径画弧,两弧相交于D,连结AD、CD;
提问:同学们怎样知道作出的图形是否都是平行四边形呢?请同学们想一想。让让学生充分的发表自己的见解,然后教师归纳整理。
第一种方法,由平行四边形的定义可知,它是平行四边形。
第二种方法,AB∥CD,即把AB平移至DC,由平移特征,有AB∥CD,AD∥BC,
根据平行四边形的定义,我们知道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由此可以确定这一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教师控制好活动的时间,对于其它画法的讨论,可让学生课后讨论,下一节课解决)
(2)做一做
1、下列两个图形,可以组成平行四边形的是( )
A、两个等腰三角形 B. 两个直角三角形 C. 两个锐角三角形D. 两个全等三角形
2、已知:四边形ABCD中,AB∥CD,要使四边形ABCD为平行四边形,需添加一个条件
是:(只需填一个你认为正确的条件即可)。
3、下列给你的条件中,能判别一个四边形为平行四边形的是( )
A、一组对边平行 B、一组对边相等
C、两条对角线互相平分.D、两条对角线互相垂直
3、例题讲解
如图,在平行四边形ABCD中,已知点E和点F分别在AD和BC上,且AE=CF,连结CE和AF。试说明四边形AFCE是平行四边形。
4、随堂练习
1、如图,AC∥ED,点B在AC上且AB=ED=BC,找出图中的平行四边形。
2、如图所示,在 ABCD中,AC、BD相交于点O,点E、F在对角线AC上,且OE=OF.
(1)OA与OC、OB与OD相等吗?
(2)四边形BFDE是平行四边形吗?
(3)若点E、F在OA、OC的中点上,你能解决(1)(2)两问吗?
5、思维训练
四边形ABCD中,对角线AC、BD交于点O,请你写出两个条件,据此能判断出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如果把这样的两个条件当作一组,你能写出几组?(用符号语言表示)
6、课堂小结
平行四边形的判定条件:一组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对角线互相平分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
五、教后反思
(1)让学生通过观察、思考等活动,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发展学生的合情推理意识、主动探究的学习习惯。
篇4
关键词:小学英语;表现性评价;设计;行动研究
表现性评价尽管在我国现状依旧处于探索阶段,但是在小学英语的教学中,传统评价已很难满足学生的评价需求,强调关注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表现性评价就显得更有研究价值。小学英语教学中的行动研究大致可分为四个环节:计划(Plan)、行动(Act)、观察(Observe)与反思(Reflect)。
1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原则。首先应确保评价针对项目与评价目的的高度相关。表现性评价涉及的条项一般比较复杂,通常也没有客观的标准来衡量与针对项目的合适程度,所以,要保证表现性评价的质量,在设计时就要首先考虑保证评价针对项目与评价目的的高度相关。看似好理解的设计原则,运用起来缺并不是那么容易。要始终把注意力放在评价的目的上,尽量避免“无关目标”的干扰,保证所设计的评价针对项目与评价目的高度相关。当然,表述清晰、简洁易懂也是最初设计时应本着的原则,这样可以有效避免学生在针对项目的理解上浪费过多的精力。
2 表现性评价的设计步骤
我们都知道表现性评价是对学生在完成任务时的具体行为表现的评价。因此,其内容在设计上务必注重可观察的具体行为,制订评价优劣的标准。明确与清楚地界定表现的评价标准是成功实施表现性评价的关键所在。
1.1 设计细则。首先教师务必先从自身开始实际表现一下,评估是否能记录并研究到针对项目,针对项目的表现评价标准不宜太多,在针对项目的选择上应尽可能设计可观察、可量化的学生行为和成果特质来界定表现性评价的标准,避免使用含糊不清的词句在设计中出现。最后评价标准必须明了,以便后期观察与评判。
1.2 设计任务与评估标准。表现性评价实际上就是针对学生在完成表现性任务过程中的表现情况进行观察与评估。因此,设计出适当的表现性任务是保证表现性评价的基本前提条件。
一般我们采用先确定评价目的,再设计任务,并制作评估规则,确定评估标准来完成一整套的步骤,以设计任务为例,我们举个简单的例子:在学习天气相关的内容时,我们分为以下条项进行。
A:今天的天气如何?我们怎么用英语来讲述今天的天气情况?
B:天气分哪几种?发音上有什么不同?
C: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在什么情况下会谈论到天气?
针对相应的条项预测效果。
a:学生观察到的天气是什么?
b:通过教学你发现了什么?
c:利用课堂上的知识在实际生活中操纵。
在这个例子中,学生需要做什么,需要思考什么,就描述得很简明了了。含糊的语言很容易导致不一致的行为表现,以至于不可能用统一、可靠的方式进行评价。所设计的任务,一定要清晰、简洁易懂,既不出乎学生的意料,也不要出现会引起歧义的语言,如英语上的同一句话在不同语境下有不同的理解等类似情况要坚决杜绝。
接下来制订评估规则以及确定评估标准,表现性评价的内容有多种形态,不同的内容形式需要用不同的评价方式,如:评价学生对知识体系的掌握,在选择评价方式时,用概念图就比用等级量表好,并且由于表现性评价的目标有多重性,教师常常可能需要用到不止一种评价方式。如果需要整体评价,还需要对学生的整体表现制订评价细则。例:让五年级的孩子按照季节顺序,把相关的英文单词填写到安排的四个图片下面,并说出每个季节的名字。
评价细则:
2分:学生从任意一个季节开始,把相对应图片的英文填写正确了。
1分:学生开始了任务,但是没有完全完成任务。
0分:学生没有作出适当的反应。
将评价细则和评价方式结合起来,就制订出了一套完整的评估规则。如将等级量表评价方式和评价细则结合,就可以产生如下例的评估规则。
四张分别画有春、夏、秋、冬特点的图片要求根据图片内容填词,并进行解释。对学生的评价分为四个等级:优秀(4分)、良好(3分)、中等(2分)、待提高(1分)。评估规则如下:
优秀(4分):清楚、合乎逻辑。
良好(3分):本质上是对的,但是不完整或不完全清楚。
中等(2分):含糊不清,但是有弥补的余地。
待提高(1分):与方案无关、不对或没有解释。
在设计时应避免评分中的误差。表现性评价的误差一般来自两个方面。第一,评价工具方面的缺陷所导致的误差。这一般是由于评估规则描述得不够清楚引起了教师之间的歧义,或评估标准制订得不确切。第二,人为原因所导致的误差。如,教师容易将所有学生的评价都集中在量表的某个位置上,分数普遍较高、较低或者都停留在中间。
3 结束语。以上内容介绍了设计表现性任务应注意的内容,具体设计时,不必完全拘泥于此。表现性任务的形式不拘一格,教师可以根据需要灵活运用。
参考文献:
[1] 郝玲玲,孙河川.教师评价意义的研究[A].2009年首届首都高校教育学研究生学术论坛论文集[C].2010年
篇5
教学内容:苏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第79-81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体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进一步体验等可能性和游戏规则的公平性。
2.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初步学会设计简单游戏的公平规则。
3.学会用数学的目光看世界,用概率的思想辨真伪,能初步辨别生活中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4.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与人合作的态度。
教学重点:
能辨别游戏规则是否公平。
教学难点:
设计简单的游戏。
教学过程:
一、课前谈话,激发兴趣
师:同学们,平时你最喜欢做什么?
师:我们数学课上也可以玩游戏,数学课上的游戏和平时玩的游戏有什么不一样?
二、第一次比赛,初步体验游戏的公平性
1.进行第一次摸球游戏。(4个黄球和1个白球)
师:你看,在这个盒里呀放着黄色和白色两种球,如果从中任意摸一个球,可能是哪种球?(可能是白或黄)对,有这两种可能性,那我们先来玩男女生对抗赛,请看游戏的规则吧。
(课件)游戏规则:每人任意摸1次球,摸好后放回盒中,共摸10次。摸到黄球女生得一分,摸到白球男生得一分,最后哪队得分高哪队赢。
(请男女生各一名做记录员,老师拿盒子在学生当中任意摸球)
2.摸球结束后,记录员合计我们摸到的次数 。
师:同学们,这次比赛谁赢了(女生),看到这样的比赛结果,黄球?次,白球?次,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师:你们猜得不对吧,怎么知道你们猜的是对的,(打开看吧)是不是同学们猜测的这样呢,我们打开来验证一下。大家看,黄球放了几个?白球呢?那就是说黄球多白球少,所以摸出的可能性不相等。
师:男同学,你们输得心服口服吗?说说原因。 看来玩游戏要玩得公平,大家才心服口服,对吧?今天,我们就一同研究游戏的公平性。(板书课题)
三、第二次比赛,验证游戏的公平性
师:孩子们,要想男生、女生有公平赢球的机会,盒子里该怎样放球呢?
(学生汇报,并说出理由)
板书:黄球、白球、(学生说方案)
师:关键是黄球和白球的个数一样,也就是黄球和白球的个数相同。板书:同样多。
师:为什么相同,游戏就公平了呢?(生:可能性相同或赢的机会就相等)
师:现在大家都认为个数相同,游戏是公平的?那我们每个小组从中选一种放球的方案来摸球一下,来验证这个规则是否公平。
请小组现在快速的商量一下选择放球方案。同学们想好吗?让我们看一下活动的要求。(课件)学生读,默读。强调:明确小组活动的要求,各自的分工和活动的顺序。
1.进行第二次摸球游戏。
同学们都准备好吗?我们可要比一比,在3分钟内,看哪个小组合作默契、有序,看哪组最先完成。
(学生游戏)
2.展示学生统计表。
3.观察游戏结果。
(1)师:大家来看我们的摸球结果,咦,你发现了什么?(板书:可能性相等公平)
师:如果我们的规则是公平的,那每个小组摸到的结果为什么不都是10次呢?结合摸球时的情景,想一想,把想法和小组里的同学说说。
学生汇报:虽然可能性是一样的,但摸的次数不一定相等。有可能是白球,也有可能是黄球。
师:是这样的,虽然可能性相等,但每次摸出什么球,是不一定,不知道的,所以可能性相等,不代表结果就一定一样。正因为这样,我们在做公平的游戏或实际比赛中,仍然分出胜和负,有时打平。
(2)比较每组摸球的次数。
师:每组摸球的次数你发现了什么?(比较接近)和他们实验的数据一半10比看,这更接近了。
(3)比较合计数
师:每个小组里的数据啊,有比较接近和接近实验次数一半的特点来看全班摸到黄球次数和白球次数,是不是也是这样的呢?我们来看
共摸球黄球?共摸球白球?合计?你发现了什么?(都接近总数的一半)
师:同学们,这也只是我们班的实验数据,对于科学验证的次数还很少,如果实验很多很多次以后,这两种出现的次数会这样?(更接近)
四、第三次比赛,巩固游戏的公平性
师:我们再来一次男女生比赛。
1.转盘游戏。游戏规则:每个转盘旋转10次,指针停在红色区域的次数多算女生赢,停在蓝色区域的次数多算男生赢,你们还想玩吗?
师:老师这里准备了两个转盘,观察每个转盘都分成了几个区域?你们愿意用哪个转盘进行游戏?(第二个)为什么?
2.转盘练习。(分层测试P50――综合练习)
师:黎老师也想加入你们的游戏,欢迎吗?这回转盘应该分为几个区域了?黎老师为了能够参加你们的游戏,也准备了3个转盘,你们愿意选哪个转盘进行游戏?为什么?
师:一号转盘最有可能停在( )区域?……
应该怎样修改游戏才公平呢?
(教师出示正确的转盘)是这样吗?
五、运用所学(分层测试P50――拓展)
1.请同学们打开分层测试卡50页,一起完成拓展题,先想想灰色区域、黑色区域、白色区域各涂多少份?动手涂一涂,比比谁涂得最快。(课件)
学生汇报
2.如果用这个转盘来抽奖,(课件)你觉得这种游戏公平吗?为什么还有那么多人参加活动?
师:在实际生活中,出于某种原因,虽然游戏规则不公平,但人们还愿意去参加。
六、学生活动:自己设计一个公平的游戏
篇6
评价是对学生学习、学习过的信息掌握情况的总称,也可以说是对于学习后情况的价值评定。传统的评价方式为:测验、开放性问答以及实际操作能力的判断过程。显然,这些方式不能全面体统的评价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独立学院培养的就是应用人才,相比理论研究更关注学生个人能力培养,传统评价方式不能全面检验学生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是旨在改进教学过程和教学活动过程中进行的评价。由于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课程设置大多具有连续性,而且课程内容需要实际操作实践,学生设计手法和绘图水平不可能在短期内有明显变化。所以,学期末对于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终结评价,是很难真正评价出学生的学习效果。采用形成性评价的目的不是为了区分学生在学习后的优良程度,而是为了对学生的学习能力、学习态度、学习兴趣、学习行为有更好的促进。独立学院的学生往往学习能力不高,在学习过程中如果没有人对其进行督促监督,很可能对自己要求不严格,而放松学习进度。如采用形成性评价,在学期的各个阶段都有新的任务,有教师对其学习状况进行阶段监督如有进步及时鼓励,更有助于学生取得良好的学习效果。形成性评价在艺术设计教学中更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种过程性评价。评价的过程也更加人性化,能够存进教师改进教学方法,对教学能够起到推进作用。形成性评价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中更加关注人的成长,关注学生的进步,与终结性评价比,没有学生之间的比较,更关注学生自我的变化。教师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专业学生的学习过程是,及时给与学生恰当评价,让学生知道自己取得的变化,更好的认知发现自己的潜力,使学生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
二、形成性评价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的实践
在不同年级学习相同课程的班级中选取两个班级。一个为A班采用传统的评价方式,一个为B班采用形成性评价方式,两个班级采用相同教学大纲,相同作业内容,同一任课教师,采用不同评价方式进行教学实践。分别在设计基础、美术、设计表现技法、室内设计、景观设计等课程中采用学生自我评价、学生互评、教师评价等方式进行评价,最终对比A、B两班同学学习效果,来研究形成性评价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而取得的效果。
1、学生自我评价,是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课程教学中,学生根据教师任务书中的作业评价标准对于自己的学习过程和作业成果进行评价。现代的教学理念,提倡以学生为主体为中心。学生对自己的学习过程及学习成果进行评价,更有助于让学生认清自己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的问题,直面问题。学生自我评价后,对自己的学习效果更加心中有数,不足之处可以直接自我反省,如果有对自己成果的认可,也可以直接了解自己取得成果的方法,这即是今后工作的宝贵经验。如果学生在自我评价中发现问题,这样比指导教师之处问题更加易于接受,也更加有信心改正。通过自我评价——发现问题——改正达到评价的目的。评价的目的本身就不是为了判断好坏而是为了提高和改正。往复几轮评价过后,学生能够摆正自己的定位,也更了解自己的水平。同时也能给任课教师以启发,改进教师的教学计划和进度,更好的适应学生的能力和水平,提高课堂指导的效果。学生虽然能够进行自我评价,但是由于学生专业知识掌握有限,思维方式难免会受到个别因素影响,有时评价可能会失真,偏离正确评价标准。所以,学生在自我评价时离不开专业教师的指导,要配合学生对自己做出正确评价。首先,专业教师对于作业内容要有评价标准,提供范例或者参照作品。第二,根据学生评价结果,及时对存在问题给与意见或者参考。最后,自我评价不意味着教师完全放手,因为独立学院学生自我管理能力有待提高,在学生评价后,教师还要继续跟踪学生,确保存在问题得到改进。
2、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中采用学生互评,就是让学生或学习组拿出自己的设计成果或作品,根据相应的评价标准,同学之间对于创作过程、设计思维、设计效果等作出评价。各学习小组组内作品互评,组与组之间相互评,是实现互评的有效方式。同学互评也是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在自主创作和评价过程中,学生会集思广益,评价其它人存在的问题时也会关注自己是否有相同的问题。在互相评价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学会合作。在互评的过程中,学生明辨是非能力提高显著。互评中,了解其他人的创作过程、设计思路,本身是对自己设计水平的一种提高。了解他人的学习方法和经历,感受他人的创作过程,在和谐的氛围中学习。通过互评,原来部分有惰性的学生也能积极的参与学习,因为以组为单位会增加责任感和荣誉感。设计成果并不完全是个人设计创新能力的体现,也是互相协作的结果。学生把学习过程当做是责任,并且能够客观、全面的看待学习伙伴,这非常有助于艺术创新人才的培养。
3、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教学中应用教师评价,有别于以往教师出题学生作答,教师给成绩的传统评价方式。教师评价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观察学生在设计的学习过程中的各种表现来判断学生的学习态度、学习能力、学习方法、学习主动性、合作意识、创新能力等等。教师评价收集学生信息的方法多种多样,观察、问卷、测验、座谈等。在评价过程中,首先要明确学生本身的水平和能力上有所差异,在对学生之间横向比较的同时要更加关注学生本身的纵向变化。要细心的发现学生在原有能力基础上的提高,善于发现学生的进步。因为独立学院学生相对其他本科院校可能基础较弱,一味横向比较不符合学生实际水品。关注学生一点一滴的进步,帮助成长,促使其积累丰富经验取得提高和进步才是教学的目的。任课教师可以随时对学生的学习状况进行即时评价,例如方案讨论过程中各种设计观点的提出;设计表达过程中一点的进步等等。教师在整个设计课程教学中即是主角也是旁观者,扮演多重角色。老师的评价应该尽量做到客观、全面、高屋建瓴,最好能够对学生的自我评价和互评给与补充。、教师评价、自我评价、学生评价相互结合,使形成性评价更加科学准确。这样有助于教师检验学生是否能完成任务,也能反思自己教学中出现的问题,随时调整教学手段和计划。重要的是,要对评价做好评价记录,记录学生变化过程,也可以转交下学期任课教师,体现形成性评价的动态发展性。
三、形成性评价在独立学院艺术设计课程实施过程存在的问题
形成性评价在艺术设计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参与实践的许多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和学生对自己的评价由于起点和标准不同,评价有时会有所不同;教师由于主观原因在对于学生评价的过程中难免有人为因素在评价结果中,导致形成性评价的科学性没有得到保证;形成性评价在教学中以激励为主,侧重对学生点滴进步的鼓励,长时间学生可能会对自己的不足没有充分关注;评价活动会占用课内时间,教师若想评价所有学生要做表格记录,增加了教师的工作量。形成性评价在实施过程中,参与其中的教师会感觉到,参与形成性评价的学生会更加全身心的投入,因为在教学中学生参与的环节增加了,学生有了交互学习的机会。
四、结语
篇7
“Z十Z”问题的提出
在目前的中学教学中,很多教师认识到探究在学生学习中的重要性,并在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但在像数学这样理论性很强,又没有专门的实验课的科目中,如何让学生进行探究型学习呢?在近两年的研究实践中,教师利用Z+Z智能教育平台,探索出了一些探究型学习的形式,并在教学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Z+Z智能教育平台”即“智能化的知识型教育平台”,是指在某一知识领域内的一定层次上,能够满足人们引用知识、运用知识、传播知识、学习知识和发展知识需要的计算机系统。它既是一个与新课程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源库,又是一个课件制作的强大工具。“Z+Z智能教育平台”应用了自动推理和智能工程研究领域的最先进的成果,具有动态作图、问题生成、交互推理、符号计算、动态测量、轨迹显示、图形运动和变换、文本与公式编辑、对象插入与链接等丰富的功能。平台系列软件包括三角函数、平面几何、初中代数、初中物理、立体几何、超级画板等10多个智能教育平台软件,“超级画板”是Z+Z智能教育平台系列软件中最成熟完善的软件。
Z+Z教学设计模型的理论依据
“Z+Z教学设计模型”的主要理论依据是建构主义。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善于用探索法、发现法去建构知识的意义;要求学生主动去搜集并分析有关的信息和资料,对所学习的问题要提出各种假设并努力加以验证;要求学生把当前学习内容所反映的事物尽量和自己已经知道的事物相联系,并对这种联系认真思考。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要求教师成为学生建构意义的帮助者。具体来说,要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帮助学生形成学习动机;通过创设符合教学内容要求的情境和提示新的知识之间联系的线索,帮助学生建构当前所学知识的意义;知识是认知主体与客观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它不仅要求创设一个良好的学习情境,而且还要求学生在这种学习情境下由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知识的灌输对象转变为知识意义的主动建构者。Z+Z智能教育平台为建构主义理论在数学课堂教学中的运用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对于高中数学新课程的教学来说,“Z+Z”正是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中所需要的认知工具。
自主探究性教学模式(图1)
利用“Z+Z”创设现实问题或虚拟情景,明确数学实验的重点。学生在这些生动有趣的情景中发现问题,进而激发探究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热情。学生被看做知识建构过程的积极参与者,学习的许多目标和任务都要学生主动、有目的地获取材料来实现。学生要通过现象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明确探究的要点。让学生用“Z+Z”系列数学软件做实验,利用教师课前制作完成的课件独立探索或小组合作探究,以发现知识的内涵或规律形成的原理。
经过独立思考获得了问题解决的基本构思,独立或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尝试解决问题,在解决问题中获得方法,检验构思是否科学,找出不足。归纳整理解决问题的思路,调整方法与路径,形成个人或小组解决问题的初步方案,准备交流探讨。利用“Z+Z”把各种思维方案通过梳理后清晰而生动地展示出来,引导学生分析比较、筛选,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法,使学生深入理解数学知识的生成过程。利用“Z+Z”平台图文并茂、综合处理功能,将例题编制成一题多解的形式,让学生有选择性地加以演示,通过图形的变换、条件的变化等处理方法的比较,有意识地引导学生积极思考,增强学生创新思维和可持续发展的能力。
“Z+Z”操作的方便和数学化设计为课堂上教师与学生的整合创造了良好的环境,当堂制作课件,把教师和学生拉到同一条认识的起跑线上,拉进了教师、学生、教材之间的距离,为实现课堂中的三个要素的整合提供了可能性。既是教学资源库,又是课件制作的工具箱,它还能为学生提供科学实验的天地,“Z+Z”智能教育平台的引入,给教师实现信息技术和课程的相互渗透、有机整合带来了机遇。
“三角形全等的条件”教学设计
创设情景
电脑显示,小明画了一个三角形,怎样才能画一个三角形与他的三角形全等?我们知道,全等三角形三条边分别对应相等,三个角分别对应相等,反之,这6个元素分别对应,这样的两个三角形一定全等。但是,是否一定需要6个条件呢?条件能否可能少呢?对学生分类中出现的问题予以纠正,对学生提出的解决问题的不同策略,要给予肯定和鼓励,以满足多样化的学生需要,发展学生个性思维。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受教师启发,从最少条件开始考虑,一个条件、两个条件、三个条件……经过学生逐步分析,各种情况渐渐明朗,进行交流予以汇总归纳。
Z+Z平台演示,教师加以分析。学生分组讨论,互动合作。经过对各种情况的分析、归纳、总结,对学生渗透分类讨论的数学思想。
建立模型
按照三角形“边、角”元素进行分类,师生共同归纳得出一个条件:一角,一边;两个条件:两角、两边,一角、一边;三个条件:三角、三边,两角、一边,两边、一角。按以上分类顺序动脑、动手操作,验证。教师收集学生的作品加以比较,得出结论:只给出一个或两个条件时,不能保证所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想一想:对只给一个条件画三角形,画出的三角形一定全等吗?画一画:按照下面给出的条件做出三角形:1)三角形的两个角分别是:30°、50°;2)三角形的两条边分别是4 cm、6 cm;3)三角形的一个角为30°、一条边为3 cm。
剪一剪:把所画的三角形分别剪下来。比一比:同一条件下作出的三角形与其他同学作的比一比,是否全等。学生重复上面的操作过程,画一画,剪一剪,比一比。学生总结出:三个内角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不一定全等,学生举例说明。Z+Z平台辅助直观演示,学生动手操作,通过实践、自主探索、交流,获得新知。
归纳总结
下面将研究三个条件下三角形全等的判定。
1)已知三角形的三个角分别为40°、60°、80°,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学生得出结论后,再举例体会。
2)已知三角形三条边分别是4 cm、5 cm、7 cm,画出这个三角形,并与同伴比较是否全等。板演:三边对应相等的两个三角形全等,简写为 “边边边”或“SSS”。由上面的结论可知,只要三角形三边的长度确定了,这个三角形的形状和大小就确定了。学生模仿上面的研究方法,独立完成操作过程,通过交流,归纳得出结论。
实物演示
由三根木条钉成的一个三角形框架,它的大小和形状是固定不变的,三角形的这个性质叫三角形的稳定性。举例说明该性质在生活中的应用。让学生动手操作,研究四边形有无稳定性,图形的稳定性与不稳定性在生活中都有其作用,让学生举例说明。鼓励学生自己举出实例,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学生那出准备好的硬纸条,进行实验,得出结论:四边形、五边形不具稳定性。
学生练习
Z+Z平台播放三角形稳定性及四边形不稳定性在生活中的应用。Z+Z平台显示题组练习,检测学生对知识的掌握情况及应用能力。
参考文献
[1]唐前军,刘文强.Z+Z智能教育平台支持中学数学探究型学习的探讨[J].德阳教育学院学报,2006,20(2):67-69.
[2]赵银生.智能教育(IE):教育信息化发展的新方向[J].中国电化教育,2010(12):32-34.
[3]徐文龙.有效阅读教材充分挖掘文本:谈对学生阅读数学教材的指导[J].中小学教师培训,
2011(3):35-36.
[4]王峰.基于Z+Z智能教育平台的椭球面制作探讨[J].高等函授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2):
篇8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平面设计;创造性思维;方法
众所周知,创造性思维是产生新思想、新假设,是运用新颖、独创的方法,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式。有人说,创意思维是教不来的,这句话有一定道理,但不十分准确。创造性思维的方法是可教的,正如心理学中思维的特征是可操作的。坚实的知识基础、丰富的想象力是创造性思维发展的核心要素,是引导学生发现、探索和创造的新境界。现代社会需要大量的创意设计人才,这就要求中职院校不仅仅要培养技能型人才,更要培养既懂创意又精技能的复合型人才。只有底蕴、有文化、有特色的设计作品才能赢得企业和大众的关注和喜爱。纵观中职学生的平面设计作品,我们不难发现作品构思简单,模仿的痕迹较重,其作品中很难发现吸引眼球的亮点。究其根本原因是我们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学生创造性思维方法的培养,学生不能将广告诉求与设计本质相联系,更难产生创造性的思维成果。一幅作品失去了创意,就失去了灵魂。因此,在培养学生技能的同时要高度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
一、让广博的知识奠定坚实的基础
设计者的想象不同于纯艺术的幻想,是设计者把想象利用表现技术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具象塑造的过程,是大脑中空间立体想象的构想被及时捕捉并被图纸的形式表现出来的过程。要想把脑中所形成的形象、色彩、质感和感觉落实到寓意丰富,真实感强烈的事物,传达正确的信息,就要将标题、内文、背景、色调、主体图形、留白、视觉中心等元素有机结合,运用表现和艺术的刻画达到作品的真实效果。这一切的基础是广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敏捷的思维、丰富的经验、非凡的洞察力判断力和不平常的人生经历。
中职学生因文化基础相对薄弱,对社会文化、民族特征、地域文化、风俗习惯和价值观等的形成不够完善,不同的社会文化差异直接影响到不同民族、地区的人们对平面设计的认同心理不同。由于不同文化成长环境因素的差异,课上教师要通过案例分析、精品鉴赏和创作实践等方法,让学生多方面了解地域文化知识和民族传承,课余鼓励学生积累和收集相关材料,通过电视、报纸、杂志、各类书籍、互联网及现代化通讯设备关注和收集创意新颖的设计作品,积极投身实践与创造性劳动,丰富文化知识,提高艺术修养,增加审美趣味和发展创造力。
二、让想象插上梦幻的翅膀
想象力是人类凭借记忆所提供的材料加工,从而产生新形象的思维能力,是创造性思维的重要形式。因此,教师应有目的地训练学生在思维的过程中积极想象甚至是幻想,引导学生创造新事物。教师可以运用发散思维和聚合思维的训练提高学生的创造性,发散思维最能代表创造性的特征。例如,在课堂上,教师提出“英雄”一词,让学生进行联想与之相关的词汇,以这个问题为中心,使思考的方向往外散发,找出适当的越多越好的答案,来培养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学生往往由英雄可以联想到美女、伟人、超人、白马、狗熊等,再从这些事物分别联想,如美女又联想到服装、护肤品等,伟人联想到等,再进行多方位联想与思考,会形成一个蜘蛛网式的思维模式图,想象不受任何限制,就像插上了翅膀,从一点向四面八方飞翔,然后重新组合,找出更多更新奇,既出乎预料又合乎情理的答案。
三、让头脑风暴凝聚团队精神与求知欲
人们常说“三个臭皮匠顶过一个诸葛亮”,说明人多方法多,教学中可以运用头脑风暴法发挥集体的智慧。头脑风暴就是每一个人都能畅所欲言,提出创意构想,从而产生尽可能的观点,即使有些观点天马行空,但也可以突破思维局限,集思广益,达到更高的创造性协同水平,对于创造性活动具有非常大的使用意义。
教学中,教师让学生到讲台上讲解其创意构思,再由其他同学点评,指出其个人的观点既能围绕这个议题,共同思索,相互启发,填补彼此的知识经验和缝隙,引出更多创意设想。采用头脑风暴思维法,既能发挥集体的智慧,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又能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教师要把握青年学生感觉敏锐、记忆力好和想象极其活跃的生理特点,引导学生学会在直觉思维的过程中把握突如其来的领悟或理解,及时捕捉这种创造性思维的产物。创造性的成果往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使之达到激发创造性学习欲望的核心目标。
综上所述,创造性思维是学生创作作品的内涵与灵魂,在教育教学中不断尝试和探索创新能力的培养是中职教师的职责所在。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满足企业乃至全社会需求的设计人才,让学生不断积累社会文化,融入创意思维,运用创造性思维方法,自觉适应企业及社会需要:做到“浩瀚星空中的明月,一眼可寻”。
参考文献:
[1]罗小聪.艺术设计人才的培养与教育[J].教育与职业,2015(14).
[2]方若虹.艺术设计专业创造性思维开发的教学模式研究[J].美术教育研究,2011(09).
篇9
关键词:高职院校;平面设计;实验实训室;改革
平面设计专业属于应用型学科,培养方向是注重艺术与实践的结合。因此,实践教学是专业教学的重头戏。平面设计也称之为是针对印刷的设计,平面设计是把各种要素同时纳入一个平面领域,用以传达特定的信息所以平面设计也是一种信息的表达。平面设计中的信息就是广告活动,如果细分则有广告招贴设计、版式设计、字体设计、包装设计、出版物设计、标志设计、企业形象设计。这几年由于网络的飞速发展加入了多媒体设计、网页设计。在教学实践中以学生掌握电脑平面设计的基本知识和操作技能为目的,培养学生将来能独立从事平面设计的创造作为一项基础。在我国经济高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我们如何培养适应社会发展的设计人才、如何培养具有民族文化意识和时代创新精神的设计新锐,是我们当前教学改革中重点探索的问题,那么这其中的重中之重,就是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
1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教学
1.1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与本科“艺术设计”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高职高专类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在人才的培养上则强调以理论教学为导向,以培养实践操作性强的应用技术型人才为主。培养学生动手能力,例如学生必须掌握平面软件中使用到Photoshop、Flash、CorelDraw、lllustrator、Premiere等软件基础学习,能动手、有创新。培养的毕业生主要是输送至平面设计实施生产第一线的综合技术型人才岗位。理论教学和基本技能教学在课时分配上以占30%和70%的比例安排。
但现今我国不少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专业依然在沿用本科院校艺术专业的培养模式,从而导致了高职学生在技能操作上的学习实操不足,不能良好的展现技术型人才的优势,与本科学生在就业竞争中处于相对弱势的地位。
1.2 实践基地价值分析
实践操作能力强和工作经验丰富是高职学生的一个重要特征体现,而实践能力的培养依赖于学生进入企业单位的实习。令人担忧的是,目前高职院校的实践基地十分有限,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实践基地更是少之又少,有些院校甚至出现了纸上谈兵的情况。企业主要强调工作效率和经济效益,但因为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上的对学生技术性培养力度不够,使学生进入企业后还不能立即适应生产需要,而导致学生进入实践基地的计划执行难度增大。
1.3 专职教师的能力分析
从国内各高职院校培养方案中师资力量分析,发现学位加技能的“双师型”专业教师严重缺乏,不少专职教师都是“转行”而来。一部分老师虽然是硕士研究生以上学历,但实践工作经历有限;另一部分老师来自企业单位的技术性骨干,他们工作实操能力强,但对于艺术基础理论知识美感等又相对薄弱。这就导致了高职平面设计专业教师队伍的一个尴尬局面是,专业老师往往都是“偏科”的。
2 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实验实训的模式分析
2.1 实验实训基地环境体现
平面设计实验实训基的工作环境应以硬件和软件来划分。“硬件”是指给学生营造逼真的一对一工作场景,将该专业的教室装修成设计公司的办公环境,使学生一进入实验室便有了处于设计公司工作时的紧迫感。同时,工作室中配备的电脑、扫描仪、彩色打印机、喷绘写真、电话和办公桌等都要与广告公司相一致。“软件”主要指学生在完成规定工作任务时所使用的软件。主要是从事包装设计、名片、海报、书本、标志设计、POP美术字设计、书籍装帧、版式设计、海报招贴、CIS、广告心理学、印刷等。确保学生在进到公司和企业后能在最短的时间内适应工作。
2.2 实验实训基地的经济管理
对实验实训基地的经济管理主要是由校级行政主管单位与各个实验实训基地签订一个要求实验实训基地的教学、实践、成果等各方面完成的指标,在完成计划内正常的教学、实践任务外,把所有对外为企业、社会服务的设计、制作的项目纳入教研的管理范畴,采取一种较为宽松的经济管理运作模式,项目的资金绝大部分由工作室自己支配,其中包括:1)项目的成本费用;2)参与项目的教师、学生酬劳;3)工作室部分设备、耗材的购置;4)开展学术交流的经费。
总之,平面设计专业实验实训基地教学模式的改革,使理论与实践有机结合,有利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学习以及职业素养的养成,对专业教学的发展起到促进的作用。
2.3 联系企业,优化校企合作
搭建教学与市场经济的桥梁,使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在实质上成为与企业合作的纽带。在直接获得经济价值的同时促进学院与企业联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地,将公司的设计项目交给实验实训室制作,既解决公司场地不足和员工成本的问题,同时也使学生能真实的接触到最新的实践实训设备,又参与项目实习,起到了双赢的效果。但高职院校的平面设计实验实训室,并非单纯意义上的课堂教学情景化,它是真实引入企业工作项目。在实验实训室的教学生产实践中引进公司的海报、封面、版式画册设计和商标设计、影楼后期合作等等一系列商业项目,在将公司的专业技术、工作标准、管理模式等职业能力和规范等知识传授给学生的同时,也为学校和企业创造了经济价值。
2.4 加强师资力量建设
实验实训室当中的教师既要教授给学生理论和技术性知识,同时又是实验实训室当中的部门领导直接负责检验和评估学生完成的工作成果。因此这就给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的教师们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不少高职院校的实验实训室建设主要是试行“双师型”教师教学。“双师型”教师是随着高职教育日渐发展而成为社会和教育界的一种称呼。它包含两层意思: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不仅具有教师系列的职称还要有职业资格的职称;二是“双素质型”,即教师不但要具备课堂理论教学的素质,还应具备带领学生实践操作教学的素质。各大高职院校平面设计专业加大培养和引进“双师型”教师的力度是建立平面设计实验实训的重要保证。
参考文献:
[1] 林朝平.三维动画“工作室”教学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初探[J].学科教育,2013(6).
[2] 赵金昭.我国高等职业教育体系与培养模式研究[D].天津大学,2006.
[3] 杨文明.高职项目教学理论与行动研究[M].科学出版社,2008.
篇10
分层次任务教学法是通过让学生通过完成一个个基础型、课后型、提高型案例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1 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
我们学校的PhotoShop课程教学均在机房进行,教师会将课堂教学分解成四合一的教学模式。即每堂课前半段将要讲授的知识点和要训练的技能隐含在具体的基础型案例中,后半段通过将四个左右的小实例汇总到一起形成一个完整的平面设计,这样让学生既熟悉了要掌握的知识和技能又能学以致用。在平面设计教学中,将基本知识与基本操作融入到一个个基础型的案例中,学生通过案例操作掌握基本知识、基础操作和各种工具的使用。基础型案例能够达到教学目标同时夯实学生的基础。以PhotoShop中的选区为例,教师在讲授这段内容的时候,简单介绍各种选区工具,然后给出“多边形套索工具―订书器广告”、“磁性套索工具―空中气球”、“魔棒工具―更换图片背景”、“快速蒙版工具―人物选择”等一系列基础型的案例来逐一讲解各种工具的使用技巧以及注意事项,然后学生通过这些案例来实践选区工具的具体使用。学生实践后,教师可以给出一个“办公产品宣传海报”的应用案例让学生对案例进行设计、讨论、整合。最后老师对教学内容和教学案例进行总结,并布置一系列课后型案例对本次课的内容进行巩固。
2 课后型案例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切实提高学生的实践技能
在平面设计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在每次课都布置课后型的案例让学生课后实践。经过多年的实践我们发现学生在欣赏过往届同学的优秀作品后,进行课后型案例的制作不但能够巩固课堂内容同时可以切实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实践技能。教师把任务布置给学生之后,鼓励学生自己分析解决,教师只在必要时给予启发性的指导。另外也鼓励学生使用其他软件的优秀功能帮助自己的设计,教师要引导学生尝试多种方案。在每堂课的课前都会要求学生讲解演示上一堂课老师布置的课后型案例,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课后型教学案例为例,我们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明星换脸”、“透明的杯子”和“水天一色”,在课前选出三组代表,给大家演示完成案例的全过程,总结使用的知识点,这样学生之间可以相互得到启发,而且也能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和学习的快乐。
另外,课后型案例要允许学生在欣赏其他同学作品和总结后重新修改提交,这样我们的课后型教学设计就实现了三段走的过程:“课前自主搜集资料、创意设计”――“课上重现制作过程”――“课后修改、整理、完善设计”。长期的教学实践证明,学生会非常投入、全力以赴地完成与日常生活和个人兴趣密切相关的课后任务。在这样的实践中学生的收获是最大化的,也达到了意想不到的教学效果。同时也培养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强化提高了动手能力。
3 提高型案例能够拓展课外知识同时提升综合应用能力
自主学习是与传统的接受学习相对应的一种现代化学习方式。以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通过学生独立的分析、探索、实践、质疑、创造等方法来实现学习目标。我们提高型案例的设计基本上经过了这样的过程:学生通过基础案例模仿来学习、借鉴别人方法与思路;在模仿的同时也不断地进行思考和修改,实现部分的自我创意,应用到课后型案例中;到最后就可以脱离模仿而能自己设计作品也就是提高型案例。
在提高型案例部分,我们将学生分组,给出多个设计选题,学生按组选择选题然后完成设计过程。图片素材可以直接从网上下载也可以自己实物创意设计然后自行拍摄,也可以从视频素材中进行截取。以“图层蒙版”教学内容的提高型教学案例为例:根据学生的专业情况布置了三个任务,分别是“个人名片”、“宣传海报”和“营销广告”,让学生在三个任务中任选一个。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的提升是显而易见地,从对选题的深入研究到团队协作意识的提高到创作水平的提升。最后分组汇报是最令学生们兴奋的环节,看到学生们超乎想象的设计也会令老师感到满足和欣慰。
通过提高型案例,学生不但能独立进行图像修复、图像调整、图像合成等日常应用,而且进入社会后能迅速参与实际工作,并运用已有的软件知识,不断创作出更优秀的艺术作品。针对不同的专业,确定不同的作业选题,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激情。
网络教学平台的应用为师生搭建一个互动交流的学习平台。通过这个平台学生可以随时开展提问、讨论、交流等活动,克服了课堂的局限。教师要注重对学生的引导和督促,鼓励学生根据已有的知识基础上大胆加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去思考自己可以创作哪些作品,分析所学的知识如何在要创作的作品中进行运用,并通过实践反复检验和提高,逐步走向创新阶段。这种形式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愿望,所以优秀的作品不断地涌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