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信息技术课核心素养

篇1

关键词:高中信息技术;核心素养;培养

1 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内涵及培养要求

核心素养是学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备品格和关键能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主要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和信息社会责任四个要素。信息意识强调学生对信息的敏感度,能够准确判断信息价值,具备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去获取信息并对信息进行分析处理的能力,确保信息的准确性、可靠性,充分发挥信息的价值;计算思维强调培养学生利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合理运用信息资源,去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数字化学习强调学生能够借助数字化资源和工具,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有效利用各种学习资源,管理学习过程,开展自主学习、协作共享与创新创造;信息社会责任则突出培养学生的文化素养和道德规范等素质,遵守信息相关法律,遵循信息道德伦理,关注信息安全问题和信息革命带来的影响,自觉维护信息社会秩序,努力维护自身、他人在信息活动中的合法权益。四个信息技术核心素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高中信息技术学科具有实践性和操作性强的特点,学科核心素养培养需要借助科学有效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手段,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强化学生的实践操作,项目式教学是可以选用的教学方式之一。和传统教学模式相比,项目式教学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以项目为主线串联整个教学活动,教师以引导者的身份对学生进行辅助,实现学科核心素养培养目标。

2 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措施

2.1 促进学生的信息意识确立

高中阶段的学生处于思想和思维都未发育完全的阶段,但也正是在这个阶段,学生的思维模式开始形成,因此在这个阶段对学生的教育对学生的思想形成十分关键。例如,在进行“信息获取”的相关知识点的学习时,教师可以先教给学生一些简单的获取信息的方式,如通过互联网查找,或是通过时事新闻来搜集。接着,教师可以给学生布置一个课前任务,让学生搜集并整理一个热点新闻的大致信息,比如“美国政府关门”,让学生以此为关键词:,自行搜集相关的信息,并通过自己搜集而来的信息,进行汇总、整合,将这些零散的信息整理起来,最终通过整理好的信息,从中分析出此次事件的前因后果、来龙去脉,并对未来有可能发生的结果进行预测,推测此次事件可能会产生的影响和后果。通过这样的课前学习任务,学生能够通过自己对信息的搜集、整理、分析等,逐渐了解对信息的获取,并能够熟练应用互联网收集查找需要的信息,从而帮助学生确立信息意识,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2.2 转变信息技术教学方法

在传统的高中教学案例中,教师只顾着在课堂上讲授书本知识,学生只负责听课,几乎不参与课堂互动。这种方法看似正式,但是会导致学生学习被动,并对学习产生厌倦感。鉴于此,教师应该把教学方式改革作为重点事项,迅速转变教学方式,不断思考并开拓先进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判断力,让学生能够在大脑中形成清晰的知识框架,能够迅速对新接收的信息做出积极、正确的反映,以达到更好的教学目的,提高学生的专业素养。在高中信息技术学科的教材中,知识量往往较大,内容繁多。学生会对教材的知识点产生恐惧感,导致厌倦该学科的学习。因此,完全依赖教师课堂讲解不能满足学生的知识储备。针对这一现象,教师应该想办法更正自己的教学方式。例如,教师可以通过设置一个情景,让学生能够感受到课堂的立体感,促使学生融入课堂,同时让他们能够借助课堂中教师设置的情景完善自己的知识储备以及处理问题的能力,让学生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最大限度地学习到新的知识。学生在学习新知识的过程中,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培养自身的核心素养,有助于他们更好地学习生活,并促进他们身心的良好发展。

2.3 数字化教学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能力指的就是善于选择和使用数字化工具和资源的能力。让学生能够通过学习理论知识,善于将理论联系实际,并运用所学的知识应对自己生活中遇到的所有问题。它要求学生适应数字化的学习环境,并能够在这个过程中运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探究。通常而言,数字资源比较杂乱,内容质量参差不齐,这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处理各种数字资源。也就是说,学生需要根据图像处理的需要将数字资源组成自身所需要的、具有一定主题的资源库。学生除了需要在环境中开展学习任务外,还需要具备营造学习环境的能力,即根据数字化资源构建合适的信息技术学习平台,在平台中参与自我化学习、自我化反思。同时,学生需要善于甄别不同种类的数字资源,形成客观、正确的信息态度和信息意识,提升信息技术素养。与信息意识不同的是,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突出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创造性和创新性。如在数字化环境中,学生可以利用网络工具、搜索引擎等筛选数字化资源。互联网中存在着大中小型的数字化学习资源库,都需要根据搜索关键词:来获取。学生需要依靠自身的主动性和自觉性,在信息化主题的推动下自主选择。在筛选数字信息和构建资源的过程中,学生的思维方式自然会发生微妙的变化,使得他们的思维得到拓展,从而达到数字化教学的目的。

2.4 增强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

随着现代化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也是进入了空前的发达阶段,带给了社会诸多的便捷。但是由于网络的虚拟性,许多违背道德甚至是违反法律的信息也是铺天盖地地在网络上散播,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敲响警钟,帮助学生抵制这些不良信息,并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比如,现在网络上非常流行的“卖茶女”,也就是微信诈骗,还有一些“山寨科普”“毒鸡汤”,以及充斥于各种评论区的“键盘侠”,即网络喷子,这些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都有着十分不利的影响。因此,教师应当为学生敲响警钟,提醒学生抵制并远离这些不良信息,比如在学习“信息安全”这一课的相关内容时,教师就可以结合课程内容以及网络上的诸多不良行为及信息,让学生记住这些行为和信息的特征,并告诫学生这些行为及信息的危害,让学生对这些不良行为和信息有一定的辨认能力,防止学生被其影响,同时也让学生了解到这些不良行为和信息的危害,让学生自觉遵守信息安全的相关规定,自觉维护信息安全,进而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3 结语

本文对高中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中核心素养的培养进行了简单探讨,希望能够对信息技术学科教学产生积极的影响,对学生的发展发挥积极有效的作用[5]。在未来的教育事业发展过程中,教师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理论结合实际的能力,关注学生学习信息技术学科的过程,引导他们以正确的态度、方法去学习,从而为学生的个人成长以及教育的发展做出相应的贡献。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农村 信息技术课程教学 信息素养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2)05(a)-0215-01

当今社会,信息、物质、能量已成为人类生存和发展的三大资源,离开任何一种资源,社会将不会进步,人类就停止发展。信息及信息技术的发展,正在影响和改变了我们的世界,深刻改变着人类现有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和思维方式。普通高中新课改提出中学信息技术学科教学总体目标就是要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可见提高信息素养在中学生的学习培养中是何等重要的地位。

中小学信息技术教育的核心目标是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的培养和提升,又是依托信息技术学习和运用的过程去实现的。如果从“素养”的字面来分析,就能看出它的过程化涵义了。“养”就是培养、养成,它主要指学习者在信息活动(包括信息技术的学习和应用等)中通过自身的参与来养成习惯,培养能力,就此而言,“养”的内涵即“参与”“实践”。“素”是平日、日常,它强调信息素养的形成重在平日积累、日常研修,因此,“素”的内涵就是过程。基于以上分析,我们不难发现,信息素养是学习者以信息技术为基础,通过在信息活动过程中的实践,将已知的“技术”,由生疏达到熟能生巧的地步。作为一名农村中学的信息技术老师,怎样在信息技术课程教学中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呢?

1 加大硬件投入,为学生信息素养教育提供有力的场所

信息技术教育的保障在于有足够数量的高性能计算机。比如要有足够的计算机并能运行当前流行的、实用的应用软件,上信息技术课时能保证每人一机,计算机机房最好能接入internet,为师生提供丰富的教学资源,这样有利于扩大学生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效率。学生只有在一定的条件下才能学到信息技术基本知识,提高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并培养信息素养。首先,建设以校园网为平台的信息资源库。一方面,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其次,为了保障师生充分利用学校的计算机和网络资源为教学服务,有更多的机会学习计算机知识,学校可以将电子阅览室和计算机房实行全天候开放,任何一位教师或学生在开放期间都可以进去使用。

一方面,这样就相当于为教师和学生提高一个网上交流平台,可以让教师和学生及时沟通,及时解决问题,更有利于教学管理;另一方面,资源的共享为教师和学生提供了比较丰富的教学资源,可以实现资源共享。

2 不断提高教师自身的信息素养,在教学中积极为学生创造信息素养的环境

由于多年形成的心态及习惯,信息技术教师总认为自己所从事的边缘学科,教师只是为了完成教学任务而教学,教学目标不明确,教师活动开展不规范,长时间形成了学生不重视,学校不检查,教师只应付的格局,完全忽视了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目标的实现。实施新课程改革后,对信息技术学科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目标。信息技术教师作为培养学科信息素养的主体,教师的信息素养是直接影响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如果一个教师不能及时获取新信息,就会影响教学内容的更新,甚至还会将一些已经过时的观点传授给学生。一个自身都缺乏求知欲和创新能力的教师怎么能够培养出具有良好的信息素养的学生呢。要想全面推行信息化教育,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就得全面提高教师的信息基本知识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是一切教育思想和信息技术产生实际效能的重要因素,学生在接受教育的过程中,能否提高自己的信息素质,首先要看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是否融入了信息化的教育教学理念。随着计算机和通信技术的发展及应用的推广与普及,教师也应当断提高自的信息素养,跟进信息技术发展的步伐,主动去学习和提高自身的素养。

3 充分利用学科特点的优势,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信息技术是一门操作性、实践性极强的学科,即便你有满腹经纶,不会操作也等于零。所以在信息技术教学中教师要根据信息技术学科的特点,开发每个学生的潜能,从多方面培养学生的信息技能在信息技术课堂教学,应改变以教师传授为中心的传统模式,采用任务驱动、合作学习等方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任务驱动法是目前信息技术学科常用的教学方法,它的显著特点是:教师的教学与学生的学习都围绕着一个目标和基于几项任务完成的。教师要为学生设计合适的,具有吸引力的、相关性、可参考性的问题(或疑问、案例、课题),并将问题重点置于一个大情景中,并引导学生借助于情景中的各种资料去发现问题、形成问题、最后解决问题。通过问题解决,学生不仅深刻地理解课程中相应的概念、原理,建立良好的知识结构,而且还可以使学生通过自主的认知活动,在教师的帮助下,掌握诸如信息获取、检索、筛选、加工、表达、交流等信息素养。丰富学生的信息知识,重视基本原理、基本方法的学习与日常生活学习结合起来,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高信息技术的理论知识。由于受生活环境和教育环境的影响,学生对信息技术了解甚少,尤其是农村中学生,在家庭教育中信息技术教育可以说是零。作为信息技术教师,有必要教学中加强信息知识的传授,不要单纯把信息技术课上成计算机操作课,忽视了理论知识的教授与更新。

目前,中小学正大力普及信息技术课程,但运用行之有效的方法来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还需要信息技术课教师在教学实践中作进一步的探讨。

参考文献

[1] 什么是信息素养[EB/OL].中国教育曙光网.

[2] 全国中小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试用),2002.

[3] 小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目标和信息能力培养途径[J].电化教育研究,2001(10).

篇3

一、提高教师自身信息素养,积极创造信息素养环境

教师的信息素养是影响中学生信息素养的关键,信息技术课教师需不断地加强现代教育技术的学习,及时地转变教育思想观念,让信息技术课堂充满活力。在课堂实践中,教师应注重怎样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有一种获取知识的欲望。同时,教师也应该让学生有一种成就感,即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自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而获取知识的一种成就感。要想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的学习和使用氛围,首先要求教师搞好课堂设计,尽量把一些抽象的知识变成学生的感性认识,让学生了解这些抽象知识的动态。

因此,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的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师能将现代教育技术应用于教学过程,如使用软件和Internet资源来备课,自己能设计、制作多媒体课件,并根据教学需要应用于教学任务。二是要求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为学生运用自己的信息技能进行自身的建构学习。

二、采用主题教学,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在对教学内容进行教学设计时,要把握好教学过程结构关系要素的转换:老师由知识的讲授者转变为学习的指导者;学生由知识的接受者转变为知识的发现探究者;教材由学习对象转变为学习资源之一;电脑媒体变展示工具成为学生学习的认知工具。

采用主题教学,增加学生参与学习的机会,创造一个互动的交流环境,使学生初步树立协作精神,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提高学习效率。实际教学中,可采取以下环节进行:

1.确定主题:确立本节课要完成的实际内容,展示实际完成的作品,让学生从整体上有一个感性认识,激发起学生创作或创造的欲望。

2.提出问题:围绕主题,提出本节课学习的中心内容,考虑用什么知识解决具体问题,优选出解决问题的最佳方案。

3.分析问题:教师可根据本节课的问题,做一下简单或详细的流程演示,让学生对解决的步骤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4.自主探索:解决的思路清晰后,让学生围绕问题自己去探讨、处理问题。教师可提供解决问题的一些线索或步骤。

5.评价及反馈:教师对学生的评价可采取个人评价和集体评价相结合的方式,教师可采取对某一学生进行讲评的方式进行评价和总结,亦可让学生相互评价。

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促进学生创新精神和信息素养的培养

信息技术教育中,要特别重视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即以信息技术的方法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如何分析问题,如何根据问题的分析去寻求解决问题的算法,如何评价与完善解决问题的过程比工具的掌握更为重要。在信息活用能力的培养中,与具体机器、软件操作能力相比较,应更注重分析问题能力的培养。课堂的时间是短暂的,为了给学生更多的培养、提高信息素养的机会,结合教学,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课外活动,以对课堂进行延伸,让学生创造并创新出好的作品。

篇4

建湖县第二中学李立松

摘要:2017年修定的《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确定了包括“信息意识”、“计算思维”、“数字化学习与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面向学科的核心素养。本书通过具体实例的分析,提出了强化信息意识,提高信息敏感力及甑别力;启迪计算思维,感受数字化特色,培养数字化学习及创新能力、强调信息社会担当,赋予信息社会责任等可行的思路及实现的途径,调动学生的主观努力来实现的。 

关键词:信息技术 核心素养 立德树人

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是学生发展核心素养与学科课程标准衔接的核心环节,每项核心素养要素既有其独特的内涵,也有其显著的表现特征。 

信息技术教学必须以提升学生的信息素养为首要任务,要把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的计算思维,提升学生的数字化学习和创新能力,有效规范学生的信息道德融入到课堂教学中去。基于以上分析,我认为在信息技术学科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应该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培养学生信息意识方面  

信息意识是指个体对信息发展变化过程感知的敏感度,以及对信息来源、内容、表达目的产生影响的判断力。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可根据实际解决问题的需要,恰当选择信息工具,具备信息安全意识;主动关注信息技术工具发展中的新趋势和新动向等,有意识地使用新技术来处理信息。在高中阶段对学生“甄别信源”的要求更加强调“主动”,对获取信息的方法要求更加“恰当”,信息意识水平要求更高。在教学中,本人通过创设有趣的教学情景,提供贴近生活的项目,让学生感受到相关的场景,主动运用信息技术相关手段,恰当地完成相应的任务,从而强化信息意识,实现教学目标。 

本人实施的项目案例:分析下列情况,谈谈遇到这种情况,如何有效处置才能防止被骗。  

去年12月,上海的杨女士和同事准备去北京,订好机票的第二天上午,胡女士接到短信说航班取消,改签需20元改签费,航空公司赔偿200元误机费。按照所谓的客服提示,杨女士在ATM机上输入所谓客服提供的代码,结果卡内钱被转走。  

案例分析:杨女士信息意识防范薄弱,在没有甄别信息真伪的情况下,轻信所谓客服提示到ATM机上转了钱,导致个人的信息泄露,造成财产的损失。  

处置:如果我们遇到此类情况,要有防范意识,不能着急取钱转钱。首先要主动甄别信息的真伪,选择最好的方式,如打电话或上网查询航空公司或熟悉的机票代办点,求证实航班是否取消,然后再做决定。即便航班取消为真,也不能完全按照所谓客服提示转钱,也要注意保护个人信息不至于外泄。 

通过这次案例说明高中学生要能主动地寻求恰当的方法方式获取和处理信息,分析数据中所承载的含义,采用有效策略对信息来源的可靠性、内容的准确性、目的性做出较为合理的判断。

二、培养学生计算思维方面  

计算思维是指个体在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方法思想,在形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具备计算思维的个体,在信息活动中能够采用计算机可以处理的方式界定问题、抽象特征、建立结构模型、合理组织数据;通过判断、分析与各种信息资源的综合,运用合理的算法形成解决问题的方案。  

本人实施的项目案例:“四色猜想”的证明。  

专家钱学森说,早在100多年前,数学家就发明了一个猜想,这个猜想就是所谓“四色猜想”,四色问题的内容是“任何一张地图只用四种颜色就能使具有共同边界的国家着上不同的颜色。”也就是说在不引起混淆的情况下一张地图只需四种颜色来标记就行。在以前,数学家要证明这个定理碰到很多困难,因为一步一步推理需要做的事太冗长了,以至于一个数学家一生也做不完。一直到1976年,美国两位数学家才用电子计算机完成了这个定理的证明,这是用电子计算机费了1200个小时,做了200亿个逻辑判断,才完成的。有人估计过,要是没有电子计算机,用人工算要用30万人年,也就是一个人要搞30万年。  

要求:根据以上叙述,完成以下步骤:  

观察地图,并试着用不同颜色着色,研究使用几种颜色能区分不同的区域,从而了解“四色猜想”是一个什么样的问题;查阅资料,了解以往人们都用了什么方法去证明“四色猜想”,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1)设计用计算机证明“四色猜想”的方案,并用形式化的方式表述;  

(2)要实现这个的方案,分别估算人工操作及使用计算机证明“四色猜想”需要花费的时间;  

(3)写出你的这个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分享。  

这就需要学生运用计算机科学领域的思想方法,对这个的任务进行需求分析,提取问题的一些基本特征,进行抽象分析处理,并用“形式化”的方法来表述问题,运用基本算法设计方案,最后编定程序解决问题的实践案例。这样的解决问题的思路,让学生不断实践并强化,会逐步形成稳定的思维方式,启迪“计算思维”并使之迁移到其它课程的学习方面乃至生活学习的方方面面,使其终身受益。 

三、培养学生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方面

数字化学习与创新是指通过评估并选用常见的数字化资源与工具,有效地管理学习过程和学习资源,来创造性地解决常见问题,从而来完成学习任务,形成创新作品的能力。在教学中为落实数字化学习与创新的素养,应使学生认识到数字化学习环境的优势和局限,适应数字化学习环境,养成创新的习惯。  

实施的项目案例:使用“几何画板”解决立体几何问题:  

(1)设想立体几何学习的具体问题;  

(2)选择“几何画板”软件或网络学习的平台;  

(3)使用这个学习软件或学习平台的工具及资源解决实际问题;  

(4)与同学或网友进行交流学习的心得,分享学习过程和资源;  

(5)研究这个软件或平台的拓展应用,比如能否用3D设计等,关注几何学习的其它软件。较好地落实了数字化与创新的核心素养。  

四、培养学生信息社会责任方面

信息社会责任是指信息社会中的个体在文化修养、道德规范和行为自律等方面应尽的责任。 

实施的项目案例:2018年4月29日,“赵火火”在天津被北京警方抓获。警方查明:2015年3月以来“赵火火”伙同他人,通过微博、贴吧、论坛等网络平台,组织策划并制造传播谣言、蓄意炒作网络事件、恶意诋毁公众人物,以此达到谋取私利目的。  

阅读案例材料, 通过上网查阅相关资料,思考下列问题:  

(1)“赵火火”在现实中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在网络上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2)“赵火火”的主要罪行有哪些,我们应该从“赵火火”案中吸取什么教训?  

(3)在网络盛行的时代里我们应该怎样用法规、道德准则约束自己的言行,做一个信息时代合格的公民?在教学中应使学生理解到自己的信息社会责任是什么。应具有信息安全意识,要遵守信息法律法规,关于信守信息社会的道德与伦理准则,应采取案例的方式,让学生学会在现实空间和虚拟空间中遵守公共规范。 

信息技术学科的核心素养是四个方面要素组成,但这些要素并不是孤立的,他们之间有紧密的联系,反映在学生身上也必然是综合的表现。所以在教学中应该通过梳理的学科大概念,数据、算法、信息系统和信息社会,提供综合的研究项目,促进学生信息素养的整体发展。 

比如,项目活动:导航软件使用与探究。  

(1)要求学生选择一种常用的导航软件,下载、安装并使用;  

(2)让学生选择不同的目的地,规划最适合的出行路线;  

(3)了解导航软件工作原理,解释实时路况实现的方法;  

(4)分析历史数据推测使用者生活、工作相关信息,并由此提出使用建议;  

(5)写出自己的项目研究报告,并与同学进行分享。  

该项目涉及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几个方面:采用(信息意识),会用(数字化学习能力),用好(计算思维);数据分析(数字化创新能力);提出建议(信息社会责任)。在指导学生时,如果能有意识地帮助学生理清“数据、算法、系统、社会”的线索,整体一盘棋,全面考虑,就会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党的“十”提出了“立德树人”的教育总方针,教育部也了《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研究成果,基于信息技术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必然要围绕“立德树人”总方针,为发展学生核心素养整体目标服务。因此,在普通高中的信息技术教学中,还应充分发挥信息技术的支撑作用,与各学科教学融合发展,全面提升学生素养。 

参考文献:  

[1]《普通高中信息技术课程标准(2017年版)解读》任友群,黄荣怀。2018.4

篇5

[关键词]信息技术 学科整合 信息素养 培养

[中图分类号] G633.6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6058(2016)170121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生对于直观性、形象性较强的事物比较感兴趣。因此,将信息技术应用到学科教学中,有利于学生更为直观地接受新知识,提升教学效果。而在这过程中,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无疑是最为关键的一环。

笔者认为,加强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可从以下几个方面予以尝试。

一、加大教育设施建设,促进教师信息素养提升

教师信息素养的提升,必须依赖于完备的现代教育设施。教师进行信息技术应用的重要载体就是教育设施。因此,校方应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力争实现“班班有电教,师师有电脑”。可建立校级“信息技术中心”,聘请专业的信息技术人员,给每个办公室安装一网的打印机,实现教育网校园全覆盖。一旦出现网络或软件等方面的故障,信息技术中心可给予及时的技术支持。鼓励教师在课前备课时,利用网络搜集课程资料并辅助课程设计与教育实施;鼓励学生利用教师提供的课程资源进行自主学习。这些都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提供了物质条件保障。此外,可要求教师参与到“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课题的研究中,积极提升自身的信息素养。

二、加强信息教育培训交流,推动教师信息素养培养优化

从教师信息素养提升的角度来看,教育培训可成为其主要的方法之一。学校可发挥“信息技术中心”的作用,设计并组织教师进行专业、专项的信息技术培训。这种信息技术培训,可分为校外专家培训或校际交流学习、校内信息技术教育活动及实操锻炼。培训内容可分为信息技术理论学习、信息技术应用(包括制作教学课件、建立学习论坛平台等),从而为学生的自主学习提供更丰富、更广泛的选择。在信息技术应用的课堂中,教师要尝试进行角色转变,由原先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知识学习的引导者和建构者等。

教师信息素质的提升不仅在于培训,更在于实时的教育思维交流。常态化地进行教师群体间的教学成果交流,将有利于整体化推进教师信息素质的形成。可以在校内建立网络化的交流平台,鼓励教师积极利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并尝试借助校园网络平台实现对学生成绩、学习资源及教学课件的集中化管理。

三、优化学科教学实践,提升教师信息素养

从信息素养培养的目标性来看,其主要是为了提升教师应用信息技术的能力,使得信息技术与课程之间的整合更为容易,间接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使得信息技术能够“融入课堂,服务学生,提效教学”。比如在数学学科的一些概念、定理,物理学科的实验过程等,依托信息技术将很容易获得直观化的呈现。那么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作为信息技术的应用者,就应尽可能多角度地审视技术与课程整合,通过学科教学实践来反思优化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措施。为此,从课程体系以下几个方面上试执行不同的原则要求。

首先是在课程教育目标上,教师要注重自身信息素养在课程文化中的和谐发展。教师要注重对信息技术与人文属性、课程价值与社会需求等的关系。要在教学三维目标的设定上,融入信息素养应用的元素,尽可能地给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创造空间与机会。当然,这里教师要准确定位、理解信息素养含义,切不可将信息素养粗暴地认同为计算机及网络技术操作。

其次是在课程教育内容上,教师要积极拓宽信息技术在课程整合中的切入点选择面,加强信息挖掘、传输与交流,加强相关法律意识、制度的学习,提升课程整合的个体适配度,提升技术与课程的整合、契合度。不论什么课程,教师都应在这些课程内容中融合信息技术的应用,以检验自身信息技能的掌握情况,进而保证教育教学效率提升。

再者是教育教学环境的创造上。学校要营造良好的信息技术学习及交流氛围,从而调动教师自主参与的积极性,挖掘教师信息技术灵活应用的潜能。既要坚持把信息技术作为环境建设的工具,又要让教师信息素养的培养成为教育环境创设、教育软件补充的主体。

篇6

关键词:学科素养;小学数学;抽象性;推理性

数学思想是数学逻辑结构形成和发展的重要元素。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融入数学思想,能够使数学教学工作更富有生机,也能够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空间想象能力,从而使数学教师更好地开展数学教学工作。因此,小学数学教学工作中,应该加强对数学思想的融入。

一、小学数学中数学教学思想的发展历程

在我们国家的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思想一直以来都受到广大数学教师的关注,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也不例外。在我国,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数学教学思想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

(一)改革开放初期

在改革开放发展的初期,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数学教学思想得到了发展,在这个过程中,教育部将“小学算术”课程更名为“小学数学”。小学生能够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学习到一些先进的数学思想,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加深了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

(二)21世纪初期

我国进入21世纪以来,经济、政治、文化都取得了不同程度的发展,义务教育也将数学作为一门基础性学科,将数学方法和内容作为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加强学生自主探究的过程中,加强对数学思想的认识,以便能够更好地获得数学知识。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在这个过程中融入了更多新课程标准的内容,使教学工作变得更重视学生的发展。数学教师在开展数学教学工作时,也应该充分考虑到数学学科的核心素养,并站在教书育人的层面进行考虑,使数学学科教学更多涉及学生的实际生活,也充分考虑数学与其他学科之间的联系。

二、从学科素养和育人层面对小学数学教学思想进行分析

1.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的抽象性

从数学学科的素养层面分析,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的抽象性是十分显著的,教学思想的抽象性能够将数学问题更好地应用于实际生活中。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其抽象性的具体表现就是,具有相同量的两个不同事物,可以采取相同的数学方法进行解答。

从育人层面看,数学教学思想的抽象性,能够让学生在理解数学问题的抽象性的过程中,让学生站在数学问题的角度,对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进行观察和把握。将数学教学思想中的抽象性融入小学数学教学中,能够让小学生从精彩的事物中将有效的数学量进行提取,并掌握数学知识的本质属性,将数学问题中的其他干扰问题进行排除,加强了对学生的思维训练。例如:本人在“认识线段”的教学中,拿出弯曲的毛线问:能把它变直吗?谁来试一试?有学生握住毛线的两端,轻轻一拉,就变直了,进而将线段的定义引入:把线拉直,两手之间直直的一段就可以看成一条线段。

2.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的推理性

数学学科本身就是一门推理性较强的学科。数学学科能够凭借推理进行判断,并证明自己的结论。数学学科的推理性也体现了它的育人价值。小学数学中的推理,很多时候就是进行数的运算,这个过程会让小学生积累新的经验,并掌握新的知识,得出新的结论。作为小学数学教师,本人并不要求自己的学生都能够拥有较强的数学推理能力,但是站在学科核心素养和育人的层面,本人相信,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能够帮助学生突破常规知识中的局限性,进而提高学生的个人素养,对学生今后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如:在学习“可能性”的相关知识时,本人让学生进行了以下判断:(1)太阳在西方升起;(2)三天后下雨;(3)2020年的2月有29号。这里的(1)是绝对错误的,学生可以结合自己的生活常识,太阳不可能从西方升起,所以无可能性;(3)可以借助闰年的计算公式,2020能被4整除,所以是闰年,闰年的2月有29天,所以(3)是正确的,有绝对的可能性;(2)因为是对天气的判断,所以不一定会发生,但也有发生的可能性。

3.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的数学模型思想

小学数学教学思想中的模型思想,主要是在学生理解数学思想的基础上进行的。将数学知识与外界事物进行联系,就需要用到数学模型思想。这个过程是先从现实生活或者教学情境中将所包含的数学问题抽象出恚并利用数学知识建立关系,完成建模过程。这样不仅能够更好地解决数学问题,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提高数学教学工作的质量。例如:在学习“数对”时,本人为每个学生发了一张座位票,座位票上写着座位的行和列,要求大家能按老师安排的座位,对号入座。由“行”和“列”所组成的座位号就是数对。这就对“数对”的初步定义进行了介绍。

总之,小学数学教学思想对学生学科素养的养成有着重要作用,也有着其独特的育人价值。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加强对数学教学思想的分析和使用,能够提高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于这一问题的研究,还需要广大同仁共同努力,不断进行新的探索。

参考文献:

[1]范叶飞.学科与生活:学校体育课程的二维向度审视[D].湖南师范大学,2016.

[2]管娅萍.小学数学教学智慧形成原因的研究[D].苏州大学,2015.

[3]曹培英.从学科核心素养与学科育人价值看数学基本思想[J].课程・教材・教法,2015(9):40-43,48.

篇7

为适应时代 发展 ,各中等职业学校相继开设了信息技术课。它完全取代了以往的 计算 机课,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信息技术课是怎样一门课?它同以往开设的计算机课有什么不同?职业技术学校的信息技术教育到底应该如何开展?笔者现结合多年教学的经验谈谈自己的看法。中国

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

根据《职业中学信息技术课程指导纲要》的精神,笔者认为,在职业学校开设信息技术课的目的有两个:一是通过学习,掌握信息技术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使学生具有初步的信息处理能力;二是帮助学生养成主动使用计算机和 网络 进行工作、学习的习惯与意识,培养他们良好的信息素养。可见,信息技术课并不等同于以往的计算机课。计算机课仅把计算机知识和技能作为学习对象,而信息技术课的教育目标则是将以计算机和网络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作为学习对象,从单纯地学习技术转到培养学生应用信息技术解决学习和工作中实际问题的能力。因此,教师应及时调整教学思路,以适应课程发展的要求。

据笔者观察,目前的信息技术课教学存在“为考而学”、“学用分离”倾向。不少教师过于注重让学生牢记所谓的基础知识,反复演练软件的使用方法,追求能够顺利通过 考试 的短期效应。这样的教学势必导致学生逐渐失去对信息技术的兴趣,使学生不能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工作和学习。

笔者认为,增强信息意识、提高信息素质的有效途径是让学生学以致用,使学生在不断的“学习——应用——提高”的过程中体验到强烈的成就感,切实体会到 现代 信息技术的巨大魅力。为此,教师(不仅仅是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想方设法多为学生创设学以致用的环境,让他们在这种环境中积极主动地运用信息技术进行学习与创新活动。

其一,引导学生利用所掌握的信息技术,自主学习其他学科知识。比如使用一些优秀的多媒体辅助教学软件或直接上网搜索有关的学习资料,培养学生检索、评价及使用信息的能力。其二,信息技术课教师与其他教师密切配合,认真抓好信息技术与其他学科的教学整合,使其他学科和信息技术教学互相渗透,形成有机整体,这对提高学生信息素养和综合能力是大有裨益的。其三,根据学生知识层次、兴趣爱好,开展一些创造性的活动。例如:利用文字处理知识和技能进行作文、板报、学生刊物的编排设计;用EXCEL对考试成绩进行简单整理和分析;在特殊的节日里,引导学生使用图像处理软件或多媒体制作软件设计制作 电子 贺卡等。这些跨学科、综合性的活动,既能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又能使他们在实践中深刻体会到现代信息技术的高效性和实用性,在潜移默化中增强他们的信息意识,锻炼他们的信息处理能力。

篇8

伴随着科技进步,信息技术逐渐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在未来社会,信息技术将成为一门广泛、普遍的技术手段应用在各个行业,成为每一个现代公民工作和生活中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为了适应这种发展趋势,世界各国在信息技术教育上都投入了很多关注,致力于提高受教育者的基本信息素养,也就是提高受教育者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查找、辨别信息资源,使用信息资源以及评价信息资源的能力。目前我国在基础教育中推行“零起点”的信息技术教育,其目的就是尽快的在现有基础上培养和提高各个年龄段、各个不同层次学生的信息素养。

信息技术课和其他传统课程相比有很大的差异性,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1、课程内容不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是操作性内容,要求学生学会使用基本的操作系统和应用工具软件。课程内容比较独立,每一个学习模块之间相对独立。

2、课程讲授方式不同:信息技术课程主要通过实际的演示来进行教授,而传统课程则通过教师讲授或者实验来进行。

3、学习成果衡量不同:信息技术课程的学习目标主要是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而信息素养主要体现在学生使用信息技术完成任务的整个过程中,通常每一项任务的完成质量都可以通过学习成果质量来衡量,学习目标的外化性比较高,而传统课程中很多学习目标难以通过一系列任务外化,通常需要很长时间的积累,观察才发能作出一个比较可靠的结论。

鉴于信息技术课程的上述特点,我们不能用传统的教学思想来指导信息技术的教学工作,否则就会犯“教条主义”的错误。信息技术是一门应用性很强的普适技术,它不仅仅是简单的技术的掌握,还涉及到对技术的正确选择和对信息的有效利用。因此如果我们能紧扣信息技术课培养目标──信息素养,在教学中设计出一系列和真实情景、主题相关的任务供学生解决,并及时对学生的解决过程和结果进行指导和评价将是一种很好的学习信息技术课的方法。它不仅有利于学生掌握基本的信息技术,还能培养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逐步提高学生的信息素养。这些用一个教学设计的术语来表述就是以“学习活动”为中心的教学设计。

篇9

一、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困境

1.信息技术课不被重视

由于义务教育阶段的信息技术课往往是非考试科目,因此大部分学校对信息技术课仍然不够看重,把信息技术课当成副科,其直接影响是造成了学生、家长、社会等对信息技术课的漠视,以至于有人认为这是学校为了完成课程计划而不得已设置的一门学科, 还有的认为这仅是一门让孩子在繁忙的学习之余可以放松一下的课程。久而久之,信息技术课老师总感觉自己的学科低人一等,从而找不到职业的归属感和成就感。

2.信息技术课教师是个杂家

在学校,信息技术课教师往往身兼数职,工作繁杂,职责难明。他们既是信息技术课教师,常常又负责着校园网、计算机房的建设与维护、教学和办公电脑以及教室多媒体设备的维护,此外还有教师课件的制作、学校成绩的汇总统计等,甚至每逢学校重要活动,摄影或照相的任务也都由信息技术课老师来承担。由于忙得不可开交,他们自称为学校的“万金油”,但每到评先评优、职称评聘时,信息技术课教师却往往被边缘化,难怪有信息技术课老师自我解嘲说:“信息技术课老师就像厨房里的生姜,做什么菜都要用到,吃的时候又会被扔掉。”

3.信息技术课教材老化

目前,初中信息技术课的教材尽管多次改版,但其内容选取与编排仍然落后于现实社会的发展和需求,甚至信息技术课教材上的一些内容是早已被淘汰的内容。此外,现用教材涉及教学内容、知识技能的目标要求繁多,介绍的工具软件多,教学内容繁杂,面面俱到,但大多又浅尝辄止,重点突出不够。拿着这样的教材,教师普遍感到为难,不教不行,教了无用,学生更是觉得无趣又无用。

4.信息技术课教法单一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师在学校工作中扮演着“多面手”“万金油”的角色,使得一些老师没有多少时间去钻研教学、研究教育,每天上课只是扮演着“放羊娃”的角色。加上学校的信息技术课教师普遍年轻,数量有限,同伴互助氛围也不浓,这就使得相当一部分信息技术课教师的确只懂信息技术,不懂教学艺术,常常只是满足于如何上完课,而不是如何上好课。

二、信息技术课教师的专业发展对策

1.积极开展活动,拓宽发展空间

信息技术课教师应该放开手脚,主动作为,利用自己的技术优势,广泛开展各种课外科技活动,比如组织学生参加电脑作品竞赛、科技创新辅导、机器人比赛辅导等。通过组织开展这些活动,拓展自身专业发展的空间,既可以为学校增光添彩,也可拓宽人才培养的路径,更能展示信息技术课教师的才干,提升自身及学科的地位。

2.坚持终身学习,提高自身素质

信息技术是一门新兴学科,知识更新速度快,新知识、新技术层出不穷,先学知识的淘汰率高。因而相比其他学科教师来说,首先,信息技术课教师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只有不断学习,更新知识,掌握技能,提升素质,才能跟上信息技术学科日新月异的发展步伐。其次,信息技术课教师不仅要更新知识结构,还要关注前沿技术,发展自己的核心能力。最后,信息技术课教师还要克服“重技术,轻教学”的现象,除了要掌握本学科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外,还必须加强教育理论的学习和教学业务的钻研,只有用两条腿走路,才能走得更好、更远。

3.用好教材,活用教材

由于信息技术课教材总是落后于技术的发展,况且教材也不可能适用于所有地区的所有学生。因此,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在尊重教材的基础上创造性地使用教材,从“教教材”转变为“用教材教”,只有正确把握教材、理解教材、创造性使用教材,才能有效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信息技术课教师要善于结合最新的信息技术发展成果,以及信息技术在学习、工作、生活中的应用等,把新知识、新技术及时补充到课堂教学中,做到常教常新。

4.改革教法,激活课堂

篇10

【关键词】信息技术课;信息素养;技能教学;一课双师

目前,信息技术课是初中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可以向学生传授信息技术操作技能、信息化环境下学习技巧以及培养学生信息化素养的课程。因此,它不能只是完成单一的计算机及网络操作技能的教学,而应该将传授操作技能与培养学生信息化学习能力、提升学生信息素养相融合,发挥技术学科注重应用的特点,有效地支持学校学科课堂教学的改革,培养学生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能力。

一、初中信息技术课现状分析

目前,在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上,教师普遍要在一个脱离互联网的多媒体计算机机房内,完成诸如文字处理、计算机常用设置、幻灯片制作等计算机基本操作内容的教学。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存在很多问题,不能激发教与学双方的兴趣,制约了信息技术课程的教学效果。

(一)教学内容简单、滞后,学习目标不明确

初中信息技术课程教材的内容更新速度很难跟上计算机和网络的发展速度,其内容偏重于基本操作与应用,简单、滞后,即使涉及一些程序编写、网页制作、互联网操作等内容,也都因为不能与实际应用相结合,导致教学目标过于简单、虚化,加之没有考试任务,很难激发教与学双方的兴趣与激情。同时,由于学生对计算机及网络的认识大多数停留在娱乐功能上面,没有使用计算机及网络完成学科学习、协作交流等意识和动机,也导致其学习目标的偏向。

(二)课堂教学场地、环境、设备固定

由于学生认识和动机的偏向,造成其课堂学习兴趣不足。这一现象将导致信息技术课堂难于管理。于是,教师不得已采用一些手段来维持正常课堂秩序,确保教学的正常进行。通常信息技术课要安排在多媒体机房,使用统一管理且带有保护卡的计算机,上课时一般要断开互联网。尽管出于某种无奈,但是在这种教学场地、环境、设备固定、封闭(与互联网断开)的信息技术课堂上,很难实现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的教学过程,也很难培养学生良好的信息素养与信息处理能力。

(三)课堂教学模式单一

机房、多媒体教学系统、简单的任务式教学,这些通常是信息技术课采用的教学模式。虽然任务式教学模式已经普遍应用于初中信息技术课堂,但是教师在为学生设计任务时,由于诸多限制并不能综合考虑任务的实用性、复杂度、创造性、协作性等因素。这种简单的任务式教学模式不能激发并持续维持学生的兴趣。

二、信息技术课教学的探究

(一)突破学科限制

对于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出现的以上问题,信息技术教师应突破限制,积极探索新的课堂教学模式,使课堂教学内容与实际应用相结合,特别是注重培养学生将各种信息技术、设备、资源正确熟练地应用于各个学科的学习过程中。首先,教师不应照本宣科,机械地完成教材内容,对教学内容的确定应源于课程标准和教材,结合实际,大胆提升。适时、适量、适度地扩展延伸教学内容,以提升学生信息素养与技能为核心,突破教材的限制,丰富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其次,信息技术课的教学场地、软硬件环境以及设备的使用也应该突破传统限制。根据教学内容和教学模式的创新,可以将信息技术课堂放在机房、创客空间、Pad教室等场地上课。即使是普通教室,如果设计合理的教学内容,借助手机、Pad、电子书包等设备的支撑,依然可以完成一堂效果良好的信息技术课。

(二)突出学科特点

对于广大用户来说,计算机、网络已经成为在信息社会工作、学习、生活的重要工具。因此,初中信息技术课程应突出技术性、应用性的特点,与学科教学融合,与信息化学习融合,让信息技术教学融于学科的教与学,突出其学科特点。通过信息技术课教会学生熟练地将各种信息技术手段、设备、资源实际应用于信息化环境下的学习、交流、协作、创新、共享之中,指导学生将各种信息化手段、设备、资源应用于课前、课中、课后的各种教学活动。

(三)探索“一课双师”课堂模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