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休闲农业产业规划,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休闲农业产业规划

篇1

关键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科学规划;建设模式

中图分类号: F327;F592.7 文献标识码: A DOI编号: 10.14025/ki.jlny.2016.06.003

乡村旅游和休闲农业结合,是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旅游投资和消费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的发展思路。农旅结合对于开发农业多种功能、促进农民增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农旅结合的规划因各地实际情况不同而各具特色,无法建立统一的建设模式。本文基于此,对农旅发展在基础规划方面的共性进行了总结。

1 准确把握当地惠农政策

了解当地政府的惠农政策,包括农耕改革、合作社扶持、生态农业、优特产业、休闲农业、乡村旅游等相关扶持政策,并从中着眼于补贴力度大、扶持力度强的产业。重点向当地农业管理部门、“三品一标”管理部门、农业综合开发办公室等部门咨询,同时关注各大部委及省、市相关政策。特别要注意优选政府支持项目的同时,必须考虑自身状况和当地特点,选择适合的农业项目。在此期间,多与当地政府、专家沟通,并按要求及时提供相关材料。

2 理清当地的资源状况和文化脉络

主要从自然资源、社会资源和人文资源三个方面入手。

自然资源方面:了解当地的地理地貌、气候特点、水源、植被等自然旅游资源,以及资源的承载能力,保护多元化的原生态植物群落。作为旅游开发项目,乡村无污染的生态环境是都市所不具备的最优资源,结合现有的农业资源进行规划,打造特色乡村风情。在此基础上,无论选择何种经营模式(养殖业、种植业、种养结合等),都不得以破坏环境为代价。项目规划需做到可持续发展、节能、高效并重。

社会资源方面:从旅游交通的空间尺度来看,主要可以分为3大类,即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之间的交通、旅游目的地与旅游景区的交通、旅游景区内的交通。

由于旅游客源地和旅游目的地的交通体系具有公共交通属性,难以按旅游要求进行变动(项目区位是受交通条件的影响而发生变化的),所以在旅游交通的设计中,主要考虑旅游原有道路与旅游景区的交通,尤其是旅游景区的旅行通道。

人文资源方面:重要考察当地的古镇、旧居、村落特征、文化脉络(地方民俗文化、传统节庆文化、信仰文化、农耕文化、古文化及艺术等)。了解文化背景对现状梳理、改造或再建都是非常重要的。农旅项目规划中,这些因素常常用来构建项目的人文特色。比如河北太行山腹地的小龙窝村,至今还保留着明清时期的建筑风貌,石墙石瓦古朴大气,穿梭其中,恍若隔世,曾被评为河北历史文化名村和第一批中国传统村落。从这点可以看出,以文化的传承作为项目特色,其自身创造的价值是无法以经济价值来衡量的。

3 做好项目区经营状况调查

一是目标人群的调查。需考察资源优势及项目特色主要吸引的目标人群,针对目标人群需求做市场调研,并制定各个单项的开发定位。

二是周围同类项目的考察。包括经营模式、特色定位、商业推广、规划设计团队等,科学定位自身特色,避免项目雷同产生的风险,也可从中进行参考和借鉴,提升项目的市场竞争力。

4 做好项目区民众认可度调研及项目财务分析

与当地村民加强联系,实现资源与效益共享,减少资产投入,避免利益冲突。通过共同开发,合理利用当地水系、沟渠、古井、水生动植物等营造生态环境的平衡和景观美,既减少费用,又能体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同时,要做好项目财务分析。要借助多样化的融资渠道(包括招商引资和村民土地、房产入股等)分担资金成本和运营风险。也可将传统商业模式、服务业态和休闲农业结合起来,比如与企业培训基地、宠物训导中心、婚纱摄影基地、单位疗养基地联合开发,增强项目的造血功能,实现可持续发展。

5 结语

农旅项目的规划和设计应本着严肃谨慎的态度,分析项目所在地区域价值、项目特点、市场发展趋势以及其他制约因素,从而合理确定目标客户群体,充分结合客户群体的消费愿望和消费特征,满足生活需求和心理需求,从而让消费者从关注到参与,从消费到自觉维护,形成完整、高效、生态的产业链,提高项目竞争优势,规避经营风险。

总之,要做好农旅项目开发,首先要做到深入、细致的市场调研,然后科学制订项目规划,才能够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取长期优势。

参考文献

[1] 住房城乡建设部.关于改革创新、全面有效推进乡村规划工作的指导意见[Z].2015-11-24.

篇2

1.资源条件。黑龙江垦区具有独特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自然资源丰富,山川、河流、湖泊、丘陵、平原、湿地、冰雪、森林等俱全,且生态保护良好。此外,垦区承载着积淀深厚的军垦文化、知青文化和拓荒精神,特色鲜明。国有农场集约经营机械化水平较高,现代化大农业营造了独特的大田景观。在以农场场部为中心的卫星城镇上,农场招待所、度假村小别墅、青少年活动中心等基础设施建设良好,大大降低了农场休闲农业开发的成本。

2.区位条件。黑龙江农垦总局下设九三、北安、绥化、宝泉岭、建三江、红兴隆、牡丹江、齐齐哈尔、哈尔滨等九个管理局,是黑龙江省集约化、规模化、现代化农场群的主体,是我国重要的农副产品基地之一。各管理局农场地理区位基本处于周边市县的一小时经济圈或两小时经济带范围之内,铁路、公路纵横交错,形成了四通八达的水、陆、空立体交通运输网络,垦区内各个农场间、垦区与外界的距离大大缩短,可进入性增强。

3.客源条件。黑龙江垦区有着巨大的潜在客源市场。一级客源市场主要是周边经济发达城市的居民,约占市场份额的50%;二级客源市场是东三省邻近市县的居民,其人数仅次于一级市场,约占市场份额的30%;三级客源市场是国内其他经济发达地区的居民、各地知青及其家人以及国际旅游者,约占市场份额的20%。

4.人员条件。黑龙江垦区农场职工多数受过中学教育,员工文化素质较一般农村总体水平要高,管理层次人员素质也较高,这为农场发展休闲农业提供了良好的软环境,能够较快接受发展休闲农业的新理念、新方法。

二、休闲农业发展的产业组织模式

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注入了新的活力,成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新型产业。在发展过程中,从农业产业组织的视角看,出现了以下几种发展模式:

1.“农户+农户”模式。即农户联合经营的模式。一般是在农户分散经营的基础上形成,或者一开始就采用这种模式。为避免出现恶性竞争或不正当竞争,农户与农户自由合作,形成“农户+农户”的产业组织模式,主要起到协调和沟通的作用。

2.“公司+农户”模式。即公司直接与农户进行合作,签订合作协议,明确各自的责任、权利和义务。公司负责开拓客源市场,进行经营管理,农户负责提供特色商品,提供入户接待等服务。在接待服务方面要按照公司的标准,接受公司的培训,并且服务设施要符合公司的标准。投资方式可以通过协商按照一定的出资比例,由公司和农户共同承担,也可以采取入股的形式,按股分红。

3.“公司+社区+农户”模式。即公司先与当地社区(如村委会)进行合作,通过村委会组织农户参与休闲农业经营。公司一般不与农户直接合作,但农户接待服务、参与开发则要经过公司的专业培训,并制定相关的规定,以规范农户的行为,保证接待服务水平,保障公司、农户和游客的利益。

4.“政府+公司+协会+旅行社”模式。政府负责休闲农业的规划和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发展环境;公司负责经营管理和商业运作;协会负责组织村民参与,协调公司与农民的利益;旅行社负责开拓市场,组织客源。该模式发挥产业链中各环节的优势,通过合理分享利益,为休闲农业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5.股份制模式。休闲农业开发时,采取国家、集体和农户合作,把资源、技术、劳动量转化成股份,收益按股分红与按劳分红相结合,进行股份合作制经营。通过“股份制”开发,把社区居民的责、权、利有机结合起来,引导居民自觉参与,从而保证休闲农业的良性发展。

6.个体农庄模式。以规模农业个体户发展起来的,通过对自己经营的农牧果场进行改造和休闲农业项目建设,使之成为一个完整意义的休闲农业景区(点),完成旅游接待和服务工作。同时,吸纳附近闲散劳动力,通过手工艺、表演、服务、生产等形式加入到服务业中,形成以点带面的发展模式。

三、黑龙江垦区休闲农业发展的模式

黑龙江垦区拥有中国耕地面积最大、机械化程度最高的国有农场群。国有农场具有特殊性,由专门的部门进行统一管理,既是国有企业,又具有乡村和小城镇的特征,和发达国家的私有农场有着本质的区别。因此,国有农场发展模式是黑龙江垦区最有特色也是最具优势的发展模式,在此模式下,垦区的休闲农业有以下类型:

1.农场观光型。生态环境好,现代农业特色显著,旅游功能完善,借助并融入地方旅游产业链,具有独特的休闲观光农业特色,如八五九、八五六、七星、友谊农场等体现现代化大农业特色的休闲观光农业游等。

2.农业园区型。农业基础好,特色突出,市场需求大,交通便利,如香坊农场的北大荒现代农业园、红旗农场的都市农业园、阎家岗农场的设施农业园、佳南都市绿色农业公园等。

3.景区依托型。地处或靠近历史遗址、遗迹,文化特色突出,如友谊农场挹娄文化遗址风林古城,宁安农场靠近国家文物重点保护单位——唐代渤海国上京龙泉府遗址,锦河农场“闯关东影视基地”等。依托自然森林、湿地、岛屿、草原、江湖、原野等自然景区,如洪河湿地、八五三雁窝岛、红旗岭千鸟湖的湿地景观等。

4.民族风情型。民族风情浓郁,地域特色鲜明,地产丰富,民俗文化积淀深厚,如富裕牧场的柯尔克孜民族风情园、友谊农场的满族风情园、朝鲜族风情园等。

5.农事体验型。以现场采摘、农耕体验、品尝游玩等农家乐活动为主,如绥棱农场的浆果、蔬菜和花卉采摘园,佳南农场的都市绿色农业公园“开心农场”等。

6.名镇依托型。以旅游名镇为依托,结合特色农业为主题的旅游农场。如:海林农场、七星农场旅游名镇、兴凯湖旅游名镇、五大连池旅游名镇、黑瞎子岛北大荒生态农业园等。

7.节庆活动型。以大中型农业节庆、商务贸易、商务会展等形式把观光农业与农业贸易活动有机结合,如建三江的北大荒稻米节、九三的北大荒大豆节、宁安农场的葡萄采摘节等。

四、黑龙江垦区休闲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思路

1.垦区休闲农业发展应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农业产业化是以市场为导向,以农户为基础,以龙头企业为依托,以经济效益为中心,以系列化服务为手段,对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支柱产业和主导产品,按照产供销、贸工农、经科教一体化经营的原则,把农业产前、产中、产后服务的各个环节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利益一体化。具体表现为生产的专业化、布局的区域化、服务的社会化、管理的企业化。农业产业化对促进农业产业链条的延长,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农产品附加值,促进农业走向市场,促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等具有积极作用。黑龙江垦区自1995年实施农业产业化战略以来,农业产业化蓬勃发展,成效显著,为休闲农业产业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另一方面,随着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休闲农业的档次结构将会更加丰富和多元化。休闲农业集生产、销售、服务于一体,具有食品供给、休闲娱乐、生态保护等多项功能,必须实现规模化经营,才能取得更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此外,休闲农业还具有产业集聚性,它以农业生产为依托,与农产品加工销售以及休闲服务、交通运输、餐饮业等相关产业具有极强的关联性,而休闲农业企业内部的生产经营也采取企业化的管理模式。因此,黑龙江垦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宜走产业化发展道路,即以垦区休闲农业企业为龙头,通过一体化经营和相关产业的发展,不断推进休闲农业的市场化、规模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进而形成垦区休闲农业产业集群化。

2.垦区休闲农业产业组织应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模式。如前所述我国农业产业组织的六种一般模式,其实质都是农户通过中介组织,与市场联系起来,降低农业生产风险,使农户分享农产品加工销售带来的增值。黑龙江垦区实行的是国有农场和家庭农场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在垦区实行“两田一地”的土地承包体制下,家庭农场的承包者除了农场职工外,还有落户农民。因此,垦区农业产业组织要兼顾农场职工和落户农民二者的利益。根据产业化水平高低采取不同的产业组织形式:产业化水平较高,已形成品牌化的龙头企业,宜采取企业集团型;产业化水平较低的地区,注意鼓励个体、私营、股份制、公司制等多种组织形式。此外,根据垦区不同资源特点,可采取国有农场主导型、企业主导型、龙头景区带动型、合作组织带动型等发展模式。

篇3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产业联动

一、乡村振兴战略下休闲农业发展导向

在乡村振兴战略建设框架设计中,报告明确提出两个导向:鼓励乡村经济多元化发展、鼓励拓展农业的生态功能,从发展主体和发展方式上强调大力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对于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这有利于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农业转型升级;有利于发展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模式,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有利于农民就近就地创业,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有利于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在提供看山望水忆乡愁生态文化产品的同时,满足民众融乡土与时尚、传统与现代、观光与体验的多元精神生活需要。20世纪40年代,在《乡土重建》一书中提出,“乡土中国之重建,主要还是要依靠于其内在的、自生的力量”,“在乡土重建的过程中推动老百姓向现代化生活迈进”,并寄望于“将来乡村社区里自会长出新的社会重心和新的社会人物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讲,乡村振兴是农民依靠自己、发展自己的全程参与过程,应放在乡村现代化这个宏大背景下加以深刻认识,从而把握它的重要意义。作为振兴乡村的主体的农民,休闲农业产业更能体现农民稳定就业和收入持续增长需求,能充分发挥农民参与过程中的主体意识和经营智慧,从而开创从全面参与到有效参与、从被动参与到主动参与、从宏观参与到细节参与的新时代农民产业振兴新局面。

二、西安休闲农业发展演变历程

西安从2000年左右开始,以“品农家菜、住农家屋、观农家景、干农家活、享农家乐”为主的农家乐形式开启了乡村休闲消费时代。之后很长时间里,农家乐在西安空间分布和消费形态上一直居高不下,几乎成了休闲农业的主要内容和代名词。以至于在相当长时间里,人们直接以农家乐取代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而忽视了休闲应有的本义和产业发展的内核。随着消费需求多元化,西安农业园区、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相继形成,并呈现不断优化提升的势头。尤其是在园区评定、发展规划、产业政策等系列文件出台下,西安的休闲农业产业有了质的改变。不管是产品提供、环境改善、服务意识、项目设计,还是营销手段、活动策划、乡土文化传承等方面有着较为全面的开发。

(一)初创期(2000~2010年)

西安发展休闲农业最早始于2000年,以吸引城市居民来农家餐饮、观光为主,各种形式的农家乐是这段时期的主要形式。长安区滦镇街办上王村是全市发展最早也更具代表性,周末全家乡村游日趋盛行。随着农家乐的盛行,一些传统的农业园区也开发多样的农家菜系和民俗活动,以增强园区应对新生消费需求的吸引力。到2010年年底,规模园区达到90家,吸引游客64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8.2亿元。这段时期的休闲农业,更准确地讲,应该是休闲农业的最初始业态———农家乐业已形成并成为城市居民乡村休闲消费的主要选择。带来人流收入流的同时,也应该看到,强大的休闲消费需求长期被压缩在最低级形态,休闲业态供给的不足和项目的单一致使此后休闲农业企业也面临转型的阵痛与市场淘汰的高风险。

(二)成长期(2011~2015年)

鉴于乡村休闲的巨大需求空间,农业园区在这个时期迅猛发展。为了统一休闲农业园区的认定和评价机制,2013年西安市农业委员会(后来改为农林委)出台了《西安市休闲农业示范园区认定暂行办法》(市农发〔2013〕103号),规定休闲农业示范园区可以是单个或集中连片的多个休闲农业经营实体,包括休闲农庄、农业观光园、农业科技示范园、休闲农家等四种形态,且每两年评定一次。作为第一个休闲农业规范性文件,大致厘清了休闲农业园区的经营范围、主要业态以及评定规则,这为市级休闲农业企业的申报提供了认定依据。随着休闲农业园区认定办法的出台,2013年8月,西安市第一批36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应运而生。次年,又评选出了休闲农业“十佳园区”以及7条休闲农业最佳旅游线路,重在示范园区和成熟休闲路线的推广。截至2015年年底,规模园区200余家,吸引游客1460万人次,年营业收入16.1亿元。这个时期,市场休闲消费需求进一步激活,休闲农业园区功能日趋完善,逐步走出了有观光无体验、有产品无文化、有餐饮无产业的发展瓶颈。

(三)稳定期(2016~2019年)

随着休闲农业企业的规范化发展和政府的有序引导,西安休闲农业产业的空间布局日趋体现生态禀赋及文化资源的差异。在2016年,先后出台了《西安市2016~2020年休闲农业发展规划》、《西安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实施意见》,以及《休闲农业提升行动计划》,旨在加快休闲农业的发展,加快现代农业园区景区化建设步伐,实现产区变景区、田园变公园、产品变礼品。在政府政策引导和支持下,先后于2016年3月和2017年11月,分别评定了第二批23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和第三批25个市级休闲农业园区。至此,西安市休闲农业业已呈现出“两带三区”的总体布局。共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示范园94个,其中国家级4个,省级6个。到2017年年底,吸引游客2350万人次,年经营收入达到24.1亿元,休闲农家经营户年收入超过10万元。这段时期,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有了跨界融合、产业联动的发展态势,从经营规模、业务范围、项目策划、个性体验、网络营销等方面都有了广泛拓展。

三、制约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品质提升的影响因素分析

西安历经18年,从单一的农家乐发展到休闲农庄、休闲农业园区、农业科技园区、休闲农家等多种经营主体、经营业态,客流量及营业收入都有了稳步增长。在取得成绩的同时,应该看到仍然存在诸如产业链短小、附加值不高、农业科技支撑不足、文化创意匮乏等问题。

(一)重规划轻策划,项目主题定位针对性不强

从笔者对西安市级以上休闲农业园区企业的调查发现,基本都做了园区整体规划,甚至不惜重金聘请高校院所为园区做了规划图案。从空间布局到项目选址、从门店分布到经营用地配套、从景区美化到控制性详规一应俱全,却没有围绕主题定位所做的市场调研、客流分析、包装设计、创意提炼,导致园区人为建造景观,缺乏科学性、真实性、艺术性和趣味性,没有自己的主题特色。

(二)农耕文化开发肤浅,经营项目体验参与度较低

从不同批次评定的市级休闲农业园区来看,西安市休闲农业园区绝大部分是从普通农业园区和农家经营发展而来,经营内容主要以农事观光、瓜果采摘、水面垂钓、农家餐饮为主,较少有深度的农耕文化体验项目。多则以农器具的展览为主,消费者无法近距离体验。即使可以亲身操作,也没有从农耕文化中开发出个性化的深度体验项目,很难将农耕文化与现代消费项目融合起来,从而失去了乡土本真。

(三)文化创意应用不足,产品开发缺乏吸引力

整体而言,西安休闲农业企业所提供的产品主要有初级农产品、地方餐饮、民宿客栈、婚礼宴会、会务培训等。经营项目十多年来从单一的农家餐饮拓展到了乡村度假、农产品初级加工、康体养生等门类,但经营范围拓展的同时并没有提升项目的品质本身。文化创意只是简单地用到了建筑小品

(四)农业科技创新应用较少,关联产业附加值较低

西安作为农业大市,截至2017年年底,累计培育引进农业新品种165个,推广应用新技术290多项,累计获得省市农业科研和技术推广成果198项。但这些新品种新技术主要应用在传统农业种植领域中,缺少针对休闲农业领域特殊品种的引进和培育。农业科技创新应用并没有带来休闲农业产品科技含量的提高,也没法体现休闲文化底蕴,从而不利于关联优质产品的开发,最终很难实现产业附加值的提高。

(五)重硬件轻服务,本土创新意识不足

总体而言,经过十几年的园区提质增效和政策的不断完善,西安休闲农业产业基础逐步优化,“两带三区”的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分布初步形成,相关产业门类较为完备。但仍然存在简单模仿、偏重基础设施等硬件建设,而忽视根植本土特色基础上的产品创新、业态创新、平台创新、文化创新、体制创新,缺乏彰显西安休闲文化特色的主题项目,缺少行业高端的进取精神和高端行业的工匠作为。

篇4

关键词 休闲农业;发展现状;问题;建议;江苏盱眙

中图分类号 F326.1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6)23-0253-02

盱眙县地处长江以北淮河以南,气候四季分明,境内丘陵众多、河网交汇、生态优美,森林覆盖率达28.92%。素有“两亩耕地一亩山,一亩水面一亩滩”的美称。其独特的气候、地理条件,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5年底,全县各类休闲农业约260家,年接待游客200余万人次,占全年旅游总人数的35.7%,同比增长10.2%;休闲农业综合收入超过10亿元,占全年旅游总收入的20.8%,同比增长13.5%,盱眙休闲农业正以蓬勃的发展势头向前迈进。

1 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1.1 发展阶段

2006年以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数量极少,约有40余家,基本处于休闲农业发展的原始阶段;2006―2010年期间,县委、县政府提出了以渡口村、新华村、陡山村为中心,逐步发展农家乐产业的规划,一时间全县休闲农业产业如雨后春笋般快速发展,新增150余家;2011―2015年期间,休闲农业继续稳步增长,新增70余家。

1.2 模式形态

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大致可划分6种模式形态:以澳吉尔绿博园、龙虾博物馆为代表的科普教育模式约占3%;以龙虾节、甘泉寺庙会等节庆活动为主的民俗风情模式约占3%;以盱眙国际房车露营基地、韵园农庄为代表的休闲度假模式约占6%;以铁山寺国家森林公园为代表的回归自然模式约占8%;以玉皇山为代表的田园农业休闲模式约占22%;以陡山村农家乐集聚区为代表的农家乐模式约占58%。

1.3 服务种类

从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提供的服务类型看,科普教育服务约占5%,住宿服务约占16%,而购物服务、娱乐服务及餐饮服务为主要类型,可见提供住宿和科普教育服务的休闲农业仍显不足。

2 主要做法及成效

2.1 加大政策扶持力度,不断推进休闲农业深度开发

近年来,盱眙县高度重视休闲农业发展工作,提出了“泛产业融合、全域化旅游”发展思路,突出生态旅游、水乡旅游,着力发展地方特色农产品,在淮安市率先成立了休闲农业技术指导站,同时加大休闲农业发展的资金扶持力度,重点向中澳乐博园、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休闲观光农业倾斜。在财政资金的引导下,全县各类投资主体积极投资休闲农业,使得各类休闲农业产业数量连年增加,质量档次稳步递增,业态类型日趋丰富。

2.2 强化品牌创建,不断提升休闲农业服务品质

一是建“国家级休闲农业品牌”。2013年盱眙县获批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2014年江苏三农生态发展有限公司被评为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四星级示范企业,2015年盱眙县陡山村和明祖陵村获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称号。通过创建国家级著名品牌,示范引导全县休闲农业健康持续发展。二是开展“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创建活动”。截至2015年,盱眙县共有7个省级星级乡村旅游区,其中4星级2个、3星级2个、2星级1个、1星级2个,通过创建一批星级乡村旅游区,进一步引导全县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规范发展。三是精心打造一批省级休闲农业品牌。2012年新华村获“江苏最具魅力休闲乡村”称号,2015年陡山村别评为“江苏省农家乐集聚区”,通过省级休闲农业品牌的打造推进全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新农村建设和休闲农业发展。四是打造休闲农业节庆品牌。以中国盱眙国际龙虾节为平台,衍生打造一批节庆活动,通过政府搭台、企业支持、全民参与等措施,逐步打造盱眙特色的休闲农业名片。

2.3 拓展休闲农业,不断促进特色产业链延伸发展

在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工程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中,一是拓展一批以生产、加工、采摘、参观学习、餐饮服务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二是重视产业内涵的挖掘,将科技、文化、园林艺术等元素注入休闲农业,创新休闲农业产品,培育特色休闲农业产业。如以现代科技农业为主题的澳吉尔绿博园、以红酒文化为主题的中澳乐博园、以园林花木盆景为主题的盱眙万景园农庄等一批注重产业深度开发、强化创意营销的特色休闲农业产业[1]。

2.4 创新推介手段,不断提升休闲农业知名度

近年来,盱眙县委、县政府高度重视休闲农业的发展,坚持休闲农业宣传推介的不断创新。一是“以节为媒,推介品牌”。以“中国盱眙龙虾节”为媒,通过走进北京、上海、宁波、南京等特大型城市,广泛宣传盱眙休闲观光农业和特色农产品。二是“以会为台,提升品牌”。在推介休闲农业品牌的同时,注重品牌的提升,县财政每年都拨付一定的资金,组织本地农业企业参加北京、上海、南京等地举办的农展会和休闲农业推介会。不断放大品牌效应,提升盱眙县休闲农业的知名度和影响力。三是“以媒为媒,宣传品牌”。2016年盱眙县通过新华网、人民网、中国盱眙公众号向社会推介“梨花结缘聚三河”等19个休闲农业观光季精品活动,点面结合吸引更多的长三角地区的游客到盱眙县农村休闲消费。

2.5 坚持立足乡村,着力拉长产业惠民生

乡村让城市更向往,盱眙让休闲更有味。2013年盱眙县承办江苏乡村旅游节启动仪式以来,创新旅游开放模式,连续3年实施“乡村旅游免费年”,全县4个4A级景区免收门票,惠及全国各地游客;财政每年拨付2 000万元补助景点景区,推动“门票经济”向“产业经济”转变。期间,盱眙县新发展农家乐近100家,其中星级农家乐近30家,进一步增加了全县休闲农业产业链收入[2]。

3 存在的问题

3.1 缺乏长远规划,项目内容特色不鲜明

盱眙县近几年休闲农业可谓遍地开花,但绝大多数都是私营业主或农民自发新建,整体建设水平较低,随意性较大、缺乏科学规划、项目重复现象严重,给人一种“似曾相识”的错觉,发展的无序性和盲目性较为普遍,造成项目建设缺乏特色,进而导致恶性竞争以致效益不佳。

3.2 缺乏营销手段,项目文化底蕴匮乏

盱眙县休闲农业由于起步晚,在市场营销方面缺乏清晰的市场定位和市场营销理念,导致行业间简单效仿现象严重,忽视自身品牌运营,缺乏农耕文化、餐饮文化等底蕴的支撑,仅停留在采摘、垂钓、观赏等表象上,缺乏吸引力,导致休闲农业项目宣传力度不够,品牌知名度不高[3]。

3.3 缺乏专业人才,经营管理水平低下

休闲农业对管理水平的要求远高于单纯的休闲业和农业,因樗是多功能、综合性的产业,其发展需要财务管理、导游管理、人力资源管理等专业人才。但是目前盱眙县休闲农业的从业人员大多是专注传统农业生产的农户,缺乏相应的专业知识及管理经验。

3.4 缺乏规模效益,经营分散化程度高

休闲农业在盱眙县发展速度较快,但是主要以自发、分散、粗放的私营、个体等经营模式为主,虽然传统的休闲农业对游客有一定的吸引力,但由于大面积的分散经营,导致品牌形成、科学管理与整体营销难度加大,并且有限的经营规模难以形成相应的产业化发展空间,缺乏竞争力。

4 建议

4.1 科学规划布局

把休闲农业发展纳入全县农业发展年度目标考核内容,按照“合理布局、突出特色”的要求,重点打造以城区为核心,河西水乡、东部平原、山区丘陵为片区的“一核三片”休闲农业产业空间布局,突出水乡、田园、森林特色,做到有序发展、相对集中、规模开发,提高观赏性、体验性、娱乐性和教育性,避免雷同。

4.2 制定标准和规范

加快制定“盱眙县农家乐旅游服务质量等级划分与评定”等相关休闲农业标准体系,以标准来促进休闲农业规范发展、提档升级。

4.3 搭建网络信息平台

以盱眙旅游网和盱眙农业网为平台,加快搭建以休闲农业政策法规、国内外休闲农业发展现状、本地休闲农业景点介绍、农家乐餐饮推荐、精品休闲观光农业线路推介、民俗及农耕文化展示、特色农产品展示等为内容的盱眙休闲农业信息专栏或链接,更快速、更便捷地让游客和投资者了解盱眙县休闲农业发展现状。

4.4 推进联合协作的双赢机制

推进当地休闲农业企业与农产品加工企业间的合作或联营机制。休闲农业企业可以通过农产品加工企业的厂房和设备生产自己的特色农产品,销售给游客。同样,农产品加工企业可以利用休闲农业企业庞大的游客资源,推销自己的农产品。通过联合和协作,推动产业化发展[4]。

4.5 培育特色休闲农产品品牌

发展盱眙休闲农业必须要结合水乡、平原、丘陵的特色,鼓励和引导休闲农业企业,充分利用本地的优势特色农产品和野生资源进行精细化加工和深加工。重点打造鲍集螃蟹,玉皇山水果,兴隆富硒龙虾,观音寺西瓜,仇集牛肉、麻油,铁山寺草鸡、葛藤、板栗,维桥虾稻米、火龙果,盱城戚大山槐花蜂蜜、明祖陵草菇、火龙果,穆店农本尚品蔬菜,旧铺雨山茶等一批具有地方特色和影响力的品牌。

4.6 拓展特色农家菜品牌

充分挖掘汉文化、淮扬文化的潜力,开发地方特色菜品,以农家味为特色,河西水乡突出鱼、虾、蟹、水生蔬菜等;城区及东片平原地区突出鲜活、绿色有机蔬菜等;西南山区突出家禽、山野菜、中药材为食材的农家特色。

4.7 创建一批休闲农业及乡村旅游品牌

一是积极开展中澳乐博园、韵园农庄等一批休闲农业企业省级乡村旅游区的升星和创星工作;二是全力推进陡山村、新华村争创全国最美休闲乡村工作。通过品牌创建,建设一批规模较大、特色突出、形象良好、诚信守法经营的休闲农业企业,创建一批盱眙休闲农业企业品牌。

4.8 强化休闲农业人才培训

由县委、县政府引导,县旅游局和县农委具体实施,开展休闲农业、餐饮服务等方面的培训,提高其综合素质和服务水准。

4.9 完善休闲农业配套设施

一是通过与高等院校、科研单位的合作,对观音寺西瓜等一批园艺品种进行升级改造;同时大力引进农本尚品等一批有实力的企业发展现代设施农业,推广先进、适用的园艺和种植养殖技术,强化绿色有机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二是建设完善休闲农业场所接待中心、停车场、游步道、路牌标识和废污物收集处理设施,为游客提供优质便捷的硬件服务。

4.10 加大资金扶持力度

一是积极向上争取相关资金及政策用于扶持休闲农业发展;二是休闲农业示范点、“农家乐”经营户减免营业税,销售自产初级农产品及加工品享受免税,用水用电享受农业收费标准等政策;三是鼓励金融资本、社会资本提供信贷服务和资金支持;四是鼓励将休闲农业列入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贷款贴息、中小企业创业贷款、扶贫开发贷款的范围之内。

5 参考文献

[1] 赵航.休闲农业发展的理论与实践[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2.

[2] 陈宇峰.城市郊区休闲农业项目集聚度研究[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2013.

篇5

关键词: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0引言

特色小镇建设是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必然要求,江苏作为“鱼米之乡”和沿海发达省份,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已经引起关注。高卓、王健(2018)[1]分析了农业特色小镇文化建设;王玮、黄春晓(2018)[2]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现状和发展路径;蔡宇超、唐依依(2018)[3]研究了江苏农业特色小镇的产业发展。本文拟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出发,分析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最后从规划视角提出优化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策略。

1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意义

促进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建设发展,对于农业现代化,提高农民收入,传承优秀农耕文明具有重要意义。

1.1促进乡村振兴,缩小城乡差距

在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矛盾中,城乡差别是重点。乡村振兴和特色小镇建设是解决主要矛盾的重要抓手。作为城乡差距最小省份,通过特色小镇建设,改善农村民生,优化城乡布局,促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城乡服务均等化,可以最终实现城乡一体化。

1.2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农村产业升级

农业现代化是彻底走出传统农业社会,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必由之路。农业现代化有多种发展路径,休闲农业是一种重要路径,有利于实现江苏的农业现代化,也有利于江苏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的建立,促进农业产业体系的优化升级。

1.3有利于进一步扩大内需,促进城乡消费升级

农业休闲小镇扩大了农业和旅游业发展空间。一方面,厌倦城市生活的人们向往乡村田园风光,希望去乡村、小镇、田园去旅游和体验生活,去升级消费层次;另一方面,地处乡村和小镇的人们希望通过休闲农业发展来实现现代化和收入提高,当地居民提高收入后也可以更好地消费和生活。

1.4有利于江苏优秀文化的传承创新

江苏“鱼米之乡”特色鲜明,耕读文化传统深厚,历史上就是最富庶之地,也是南北文化交汇区域,农业文明源远流长,人文景观遍地皆是,风格迥异的吴韵汉风概括了江苏的文化特征,“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作为亚欧大陆桥东桥头堡和海上丝绸之路的起点,优秀文化传统需要进一步传承创新,休闲农业小镇可以有效地担负起这个重大历史责任。

2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面临的问题

江苏是中国唯一同时拥有大江大河大海大湖省份,省内基本都是平原,河网密布,农业休闲特色小镇的发展条件较好,但是仍然面临一系列的问题。

2.1工业化和城市化使乡村环境面临污染破坏风险

作为长三角、长江经济带和沿江城市群主要组成部分,江苏省是工业最发达省份。拓展的城市、乡镇企业、工业园区等不断侵蚀乡村资源,在沿江和苏南地区尤为明显,太湖、淮河等环境治理压力大,农村面源污染形势严峻,水、土壤、空气受到不同程度的污染,影响了休闲农业发展。

2.2城乡差距使乡村公共服务设施不足

休闲农业小镇需要现代公共服务设施配套与支撑,作为乡村建设较好省份。城乡差距和乡村公共服务设施的不足,影响了乡村地区的现代化,也影响了休闲农业的发展。

2.3文明建设不足,优良传统文化传承不够

作为文明繁盛之地,有“天下才子出三江”之说,江苏为三江之首,耕读传统深厚,南北交汇的地理区位和通江达海的开放胸怀,使江苏文明发展一直走在全国前列。乡村地区相对较为封闭,苏北农村尤甚。乡村封建思想影响和市场经济冲击,使优良传统文化没有得到较好传承,封建迷信、赌博、拜金等现象屡见不鲜,影响了现代农业休闲特色小镇发展。

2.4休闲农业特色没有凸显

鱼米之乡的农业资源丰富,具有发展休闲农业的先天优势。由于地域分割和过于强调农业某一方面优势,导致各地农业产业单一现象突出,苏南、苏北、沿海、沿江、沿湖、沿河及内陆各有优势产业,但是没有农事体验、休闲观光、养生度假、民歌民谣、节庆活动、手工艺品、特色农产、餐饮住宿、文化展示等综合考虑,影响了农业休闲功能发挥。

2.5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侵蚀

由于乡镇企业发展和城市化推进,围湖造田、填河造田等情形时有发生,使水乡面貌发生很大变化,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注重生态保护,很多地方农作物种植品种较为单一,河湖围网养殖较多,化肥农药农膜使用过度,水乡田园风光遭到了一定破坏。

2.6现代服务支撑体系不足

现代特色小镇离不开现代服务体系支撑,很多特色小镇都是在传统小镇基础上建设,传统小镇处于城乡之间,缺少像大城市那样现代服务支撑体系,医疗卫生、休闲养老、购物娱乐、交通出行、教育培训、政府服务、餐饮住宿等较为缺乏,影响了休闲农业小镇建设。

3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规划策略

由于江苏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在规划建设中面临这样和那样的一些问题,建议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中,选用如下一些规划策略。

3.1立足鱼米资源,打造水乡特色

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先行区和传统稻作发达区,水域面积比例较大,淡水资源丰富,坐拥长江、淮河、大运河、太湖、洪泽湖等河流和湖泊,东临大海,可以大做水文章,突出水乡特色。像稻作、荷藕、芡实、螃蟹、鱼虾、海水养殖捕捞等资源丰富,阳澄湖大闸蟹、盱眙龙虾、金湖荷藕、长江三鲜、太湖三白名闻天下,在规划中,充分发挥水乡观光、农事体验、特色美食、休闲宜居、健康养老、会议会展等休闲农业产业。

3.2发掘文化资源,传承吴韵汉风

作为南北文化交汇之地,兼具南北方特点,沿江及苏南是吴文化发源地,吴语软侬,淮北又是楚汉风云之地,汉风浓郁,苏中两者兼具,形成中国特有的文化遗存和文明特色。文化资源丰富,历史文化名城和胜迹众多,历史遗迹和血脉中的文明,都值得充分发掘。

3.3注重城乡结合,发展生态优势

特色小镇是城也是乡,是城乡的桥梁,与城市相比生态优势明显,与农村相比,现代设施丰富。要注重城乡结合,发挥生态优势,打造生态宜居之地,成为市民绿色家园和城市化新的发展空间,成为乡村振兴重要抓手,使生态特色贯穿在休闲农业特色小镇建设的始终。

3.4保护人文资源,实现古今融合

作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最多的省份,人文荟萃,京杭大运河纵贯南北,徐州、扬州位列九州,南京是六朝古都,苏州地区为吴文化的中心,在众多人文资源和古城古镇中,可以追忆历史,在高铁高楼旁又可以感受现代,在规划休闲农业小镇中,保护好古迹,又体现现代文明气息,实现古今融合。

3.5结合功能分区,培育农旅混合城镇

随着淮河生态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全省各功能区逐渐明晰,相互有一定差异,发展路径也不同。苏南走在现代化前列,苏中苏北追赶越来越快。长江城市带、沿海经济带、长江城市群、江淮生态功能区特征明显,规划建设农旅混合休闲农业特色小镇。

3.6结合国家战略,发展宜居乡村

由于“一带一路”战略、长江经济带、淮河生态经济带、沿海发展战略等各不相同,又同时叠加在江苏,要充分依托国家发展战略促进自身发展,在规划建设时,在国家各种发展战略叠加中找准自身定位,为国家发展战略添砖加瓦,规划宜居宜业现代休闲农业特色小镇[4]。

篇6

按照会议的安排,现将县今年上半年农业工作情况和下半年工作打算简单汇报如下:

一、上半年工作回顾

今年以来,县农业局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上级主管部门的精心指导下,联系实际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和省、市、县农业农村工作会议精神,以“加快农业产业化,促进农业现代化”为目标,创新思路,科学规划,突出重点,狠抓落实,有效促进了产业提升和农业增效、农民增收,继续保持了全县农业发展的良好态势。

(一)进一步稳定了粮食生产发展。我局积极为农民种粮提供政策和技术支持,广泛宣传发展粮食生产的各项政策,及时兑现粮食直补、良种补贴、油菜补贴、农机购置补贴等政策性资金,组织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助农兴粮活动,重点开展了粮食高产创建整建制推进工作,粮食生产形势稳定,早稻种植面积与去年基本持平,早稻单产预计略有提高,中晚稻播种面积落实情况较好。

(二)进一步加快了农业产业化进程。县委、县政府制定实施了《县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实施意见》,将农业产业化提到了新的高度,并已取得明显成效。一是现代农业示范区建设迈出了新步伐。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聚集地为核心区域,涵盖全县9个乡镇,以天绿、红鲫基地、食品厂、食品加工厂、金泰农业科技园、春来食品加工厂等省、市龙头企业为支撑,对现代农业示范区作了科学规划,决定引导发展、做大做强做精“水稻、红鲫鱼、蔬菜、山羊”等主导产业。二是着眼休闲农业示范县建设进行了初步规划,并以红鲫基地为核心进行了休闲观光农业中心规划设计,正在加紧建设。三是培育壮大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生产基地。既指导文化村、食品新厂、红鲫基地、金泰现代农业园等龙头企业和农业基地包装提升,又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引进了生态农林开发有限公司、农业有限公司、现代休闲农业有限公司等数家投资过千万元的企业。同时,争取县委县政府重视,对各乡镇下硬指标,今年底每个乡镇至少打造两个产业化亮点,全县组织观摩考评,各乡镇抓农业产业化氛围浓厚。目前全县市级以上龙头企业19家,其中省级龙头企业4家。全县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固定资产已达42108万元,新增6880万元,同比增长19.5%。四是农民专业合作社和“一村一品”发展日益规范。全县现有农民专业合作社254家,同比增加43家,入社农户9135户,上半年合作社总收入6590万元,同比增长21.4%;“一村一品”专业村达61个,从事主导产业农户28215户,占专业村总农户数66.1%。

(三)进一步加大了项目建设力度。今年上半年重点推进红鲫基地项目,主要包括标准鱼塘改造项目和良种场建设项目。标准鱼塘改造项目已建成,整合其他部门项目和资金建设农业产业化基地的做法,得到省厅绩效考评组充分肯定,评价较高;200万元的良种场建设项目已获批准,即将实施;新扩建500亩鱼塘正在开挖建设,休闲渔庄、垂钓竞技区、产品贸易区、行政功能区正在规划中,整个项目建设正在有序运行之中。另外,金山种粮大户工程、农产品检测站建设项目、秸杆养畜联户建设项目和农业与气象合作项目也在组织实施或申报争取当中。

(四)进一步加强了农技推广体系建设和科技兴农工作。一是农技推广体系建设有新举措。上半年我局对全县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的建设积极跟进,加强指导,重点在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建设、科技示范户培训教育、农技人员培训与农技推广服务责任落实等方面着力,进一步健全了网络,夯实了基础。二是农业科技宣传有新进展。围绕测土配方施肥、多播一斤种增收百斤粮、水稻高产创建、良种进村入户、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等农业实用技术,共举办各类技术培训班52期,开展了大型技术咨询活动4次,培训农民2120人次,发放各类技术资料4万份。三是农业科技推广有新突破。以科技创新推动农业发展,在全县推广了双季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和优质超级稻高产高效集成技术,在金山镇建立了1个早稻万亩高产创建示范片;全县推广水稻抛秧栽培2万亩,推广水稻“多用一斤种,增收百斤粮”示范工程配套高产栽培技术6万亩;推广水稻测土配方施肥技术12.6万亩;开展了早稻集中育秧的示范;在金泰农业科技园组织开展了“草莓养分精控促丰技术”实验,该技术主要针对本地区阴霾天气所创,正在申报省农业科技项目。

(五)进一步做好了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和动物疫情防控工作。一是认真贯彻《食品卫生法》,进一步加强了检验检疫工作力度,确保全县人民吃上安全卫生的农产品。二是结合我县实际,制定了“预防为主、养防结合、防重于治”方案,将强制免疫与常规免疫相结合,加强了防疫工作。今年春防工作中,组织全县乡村动物防疫员,开展免疫接种工作,猪、牛、羊、家禽的免疫率和免疫密度经市防重办组织的县(区)防疫交叉检查验收全面达标。三是加强了动物卫生监督,强化了疫病监测工作。半年来,重点抓好了牲畜口蹄疫、猪瘟、禽流感以及鸡新城疫等疫病的抗体检测,全面合格,达到了预期的目标,并接受了省里的春防检查。

二、存在的问题和不足之处

(一)粮食生产形势仍然严峻。由于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农民种粮积极性仍然不高,粮食增产压力增大。

(二)农业产业化水平仍然较低,还没有带动能力很强的大型、特大型龙头企业,与现代农业发展要求还有差距。

(三)农技推广体系还不完备,基础设施、专业人员和农技推广经费不足,技术推广与服务还不够到位。

三、下半年工作打算

(一)抓好农业产业化“1515”工程实施工作。围绕主导产业发展,引导建设一批标准化、特色化基地和农业企业。积极培育农产品知名品牌,组织申报好无公害和绿色产品认证,以品牌推动产业化。组织好全县农业产业化观摩考评。

(二)抓好粮食高产创建和农业科技推广工作。整合资金建设好高标准农田,继续抓好金山镇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和乡水稻新品种展示示范区建设,以点带面,促进全县粮食稳产增产。进一步抓好基层农技推广综合服务站建设,加强先进实用技术推广力度,加大科技培训力度,提高科技成果的入户率和转化率。

(三)抓好红鲫二期工程建设。确保在今年底新池塘成型、钓塘成型,休闲鱼庄建设启动,配套设施跟进。

(四)抓好项目建设和管理工作。对已确定项目落实责任,严格按项目要求实施,加强监督管理,确保不出质量和管理问题;同时,对已申报项目积极跟踪,对拟申报项目认真研究,努力对接,为今后工作打好基础。

篇7

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进现代农业建设,促进农民增收致富和农村和谐繁荣,现就全区2012年现代农业建设工作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

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建设现代农业强区的总目标,坚持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积极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空间体系、组织体系、投入体系、创新体系、生态体系,推动农业转型升级和功能拓展,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发展目标

(一)主要发展指标目标。全区农业园区化面积比重达到26.08%;高效农业面积比重达到59.5%;高效设施农业(渔业)面积比重达到17.67%;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比重达到78%;生物农业产业规模(产值)达到2.6亿元;实现农业生产安全零事故。

(二)农业园区建设目标。基本建成生物农业产业园、精品蔬菜产业园,整合优化农博园、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太湖水稻示范园,初步形成省锡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和台创园核心区“一园五区”空间布局;加快建设斗山农业生态园、红豆杉高科技产业园、绿羊花卉苗木园、鹅湖休闲渔业示范园等4个镇级园区;全面提升村级园区,积极构建区镇村农业园区组团式发展新格局。

三、工作重点

(一)以优化农业产业结构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以提高农业整体素质和综合效益为目标,加快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不断强化现代农业产业支撑,促进产业向高端化、高效化、复合化方向发展。一是突出培育生物农业。坚持把生物农业作为重点发展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加以推进,以生物农业产业园为载体,以应用型生物农业为重点,加快发展园艺、水产等珍稀生物新品种、新技术以及生物能源、“感知农业”等新兴产业,逐步实现以生物农业为代表的新兴产业替代传统农业。二是突出培育设施园艺业。坚持把设施园艺业作为农业提质增效的重要突破口,大力开展设施园艺高效创建活动,加快发展工厂化、智能化等现代化生产设施,并带动技术、人才、管理等生产要素后续跟进,着力培育壮大高档花卉、优质茶果、精细蔬菜、食用生物等设施园艺产业,推动农业产业向高效设施园艺业集聚扩张。三是突出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坚持把休闲观光农业作为拓展农业功能、提升附加值的重要产业,以多层次的休闲观光需求为导向,以农业种养殖产业为基础,突出体验性、观赏性、趣味性和知识性,整合农业产业、生态和人文资源,加快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打造以农博园为龙头,以绿羊、斗山、鹅湖、晨东、山联等农业休闲园区为支撑,以农家乐为节点的休闲农业集群。

(二)以提升园区发展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空间体系。按照“坚持市场宗旨、加强企业运作、提升综合效益”的要求,加快优化现代农业园区功能组团空间结构,提升园区产业推动力、资源竞争力、科技支撑力、文化影响力,发挥园区规模集约效应、结构优化效应、立体发展效应、流通集散效应。一是提升园区产业层次。坚持科技创新与产业经营相结合,加快建设生物农业产业园“石杉碱甲”、“铁皮石斛组培”、“抗菌肽”、“植物工厂”等一批高端项目。坚持精品定位、省内领先目标,加快建设精品蔬菜产业园引繁育苗、展示物流、检测加工中心和生产基地等项目。坚持“一园一业、一园一品”导向,加快引进资本、注入科技、打造品牌,不断夯实高科技农业示范园、太湖水稻示范园及镇村园区产业基础。二是提升园区功能内涵。按照“形态与功能、形象与效益、集聚与辐射”有机结合的原则,以园区科技示范、农博园四季花展、镇村园区休闲观光等功能建设为重点,进一步科学配置资源要素,优化园区功能布局。三是提升园区管理水平。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企业管理”的思路,围绕园区规划、招商(智)、土地流转、基础建设、产业开发、服务、经营、管理和提升等环节,构建园区“自我建设、自我积累、自我发展”的良性循环机制,进一步提升运行质态和运作水平。

(三)以培育规模市场主体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组织体系。围绕现代农业产业化、规模化、商品化发展要求,大力培育农业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组织等规模市场主体,提高农业和农民的组织化程度,推动农业从简单种养模式和小农生产经营方式向产加销、贸工农、农科教联合模式转变。一是加快培育龙头企业。依托现代农业园区和特色优势产业开发,积极引进培育一批产业关联度大、市场竞争力强、辐射带动面广的农业龙头企业,力争年内新增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3家,确保市级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增长10%,规模以上农业龙头企业销售收入占农业总产值之比达0.8倍。同时,鼓励龙头企业通过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股份合作等方式,完善与合作组织以及农民的利益联结机制。二是加快发展合作组织。以培育“五好”农民专业合作社为重点,新建、整合、提升一批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经营管理、利益分配等机制,完善合作组织+园区(基地)+农户的产业化经营模式,发挥合作组织生产服务、技术指导、市场营销等功能。三是加快建设市场体系。发展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物流企业,培育农产品运销大户(经纪人),丰富连锁、配送、专卖、直供、电子商务等新型农产品营销方式,促进产销衔接,进一步搞活农产品流通。全区农产品现代流通业态销售率确保达到75%以上。

(四)以提升招商引资水平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投入体系。坚持高点定位、高端合作、高质环境,加大农业招商引资力度,努力构筑“政府引导、企业主体、社会参与”的现代农业投入体系。一是优化农业招商理念。确立农业全方位、宽领域开放理念,开展多渠道、多形式、多方位招商,做到台资外资内资并引、资金技术管理并重、引资引智引才并举。注重“选招商”,坚持扩大引资规模与提高引资质量相结合,根据产业升级和园区开发需要,积极引进农业战略投资者。注重“后招商”,引导已引进的前期优质项目“增资扩股”,实现滚动发展,并逐步淘汰一些低端项目。二是强化农业招商重点。以锡山现代农业产业园、台创园以及镇村农业园区为重点载体,以生物农业、智能农业、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农业现代服务业、园区功能配套等为重点项目,引导更多的工商资本、民间资本、外商资本投入现代农业开发。三是完善农业招商机制。建立农业招商推进机制,强化农业招商队伍建设,加强招商部门对接协调,做到农业招商与工业招商、服务业招商联动。完善农业招商项目生成机制,精心筛选、编制项目,建立健全农业招商项目动态管理库,深化招商项目跟踪服务,优化农业招商环境。

(五)以强化政产学研合作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创新体系。按照“产学研资联动、农科教企结合”的要求,以强化政产学研合作为主抓手,组织实施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工程,加快构建以科研院所为支撑、生产企业为主体、推广部门为依托、生物技术为核心、园区基地为载体的现代农业创新体系。一是加强科技创新平台建设。加强农业科技“三创”载体建设,加快农业科技创新步伐,确保年内基本建成物联网农业分中心以及功能稻米、精细蔬菜、特种水产、高档花卉、景观苗木、食用菌菇新品种引繁中心等新型科技创新平台,进一步提升生物农业研究中心运作水平,加快推动现代科技与农业的对接、衔接、嫁接。二是完善政产学研合作机制。灵活采取技术入股、股份合作、技术外包、委托开发、购买成果等形式,引导农业园区、龙头企业、合作组织、示范大户与科研院所在技术开发、技术咨询与服务、品种引育、成果转化、人才培养等方面优势互补、深度合作,形成权责明确、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长期合作机制,促进资源要素在政产学研之间合理有序流动。三是强化农业创新人才引育。组织实施现代农业人才工程,充分发挥“130”计划平台功能,创新农业人才引进、培养、使用、合作等人才开发机制,年内引进生物农业高层次人才3名以上。

(六)以强化质量安全管理为重点,着力打造现代农业生态体系。按照产业生态化、生态产业化的思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强化农业生产、生态安全建设,加快构建以质量安全、节约减排、循环利用、生态屏障为核心的现代农业生态体系。一是推行农业标准化生产。加快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质量标准的制(修)订、升级步伐,建立政府扶持、部门推动、企业(合作组织)带动、农民实施的标准化实施机制,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覆盖率,力争认证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和有机食品9个以上,认定的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基地占耕地比重达到70%。二是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按照“全覆盖监管、全过程监管、全品种监管”的要求,依法加强农产品、农业投入品、产地环境的质量监管,强化区、镇、基地、市场农产品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开展肉类、蔬菜等重点产品流通追溯体系建设,加快形成“产地准出、市场准入、标志溯源、实时监控”的质量安全全程监管体系。三是抓好农业生态安全建设。以推进秸秆机械化还田、化肥农药持续控制、畜禽水产养殖长效整治为重点,切实加强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确保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率达到92%,化肥、农药分别削减8%和6%。加强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动植物病虫害防治以及森林防火工作,保障农业生态安全,促进可持续发展。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各地各有关部门要按照新型工业化、新型城市化、农业现代化“三化同步”的要求,把现代农业建设作为一项重大任务,切实加大组织推进力度,确保各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要建立完善“区级政府引导,主管部门和镇级政府规划指导,村级组织主要负责,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现代农业发展责任体系,明确责任分工,确保责任落实。坚持把现代农业工作纳入区镇两级重点工作目标考核体系,层层分解目标任务,健全考评机制,量化考核内容,细化考核要求,加大考核力度,严格考核奖惩,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工作格局。各有关涉农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通力合作,形成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强大合力。

(二)加强规划引导。坚持以科学规划为龙头,以衔接一产二产三产、融合生产生活生态为导向,加大现代农业规划编制的深度和广度,提高规划的前瞻性和操作性,增强规划的科学引领和综合调控作用。围绕发展目标定位,依托资源条件和产业基础,突出布局优化整合、资源优化配置、产业优化升级三大主题,有机衔接镇村布局规划、土地利用规划等规划,在锡山区现代农业(园区)总体规划的基础上,综合运用经济规划、空间规划等方法,进一步研究各园区的规划,全力拓展规划的先导、引导和指导作用,不断强化规划的落地转化能力,推动全区现代农业建设在科学的轨道上稳步推进。

篇8

【关键词】农业园区 现代农业 农业产业化

1 几个国内外现代农业园模式及特点

1.1以德国代表的生态农业园区

德国现代农业发展水平走在世界前列,根据自然禀赋特点和可持续发展要求,突出发展生态农业。

充分发挥本国的山地资源、劳动力素质优势来进行农业产业结构的选择和相关贸易政策调整,培育了如畜牧养殖业和葡萄、玉米、牧草等种植业等较高经济效益、生态效益的产业链。

对农产品标准化有严格的控制和规定,上升到法律的高度。竭力倡导生态农业,减少并逐渐淘汰化肥、农药的使用,积极推广无公害有机肥耕作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农产品的生产标准、农产品加工的添加剂使用标准,以及运输、销售等环节的安全要求。

1.2以荷兰、以色列为代表的集约型设施农业

荷兰的农业以家庭式农场经营为主,各农户彼此之间视为具有共同利益的集体,而不是竞争对手。

特点:(1)高度组织化的生产方式, 合作社与中介组织是两国农业的共同特点,扮演了提供商品生产信息及产品质量标准,调节市场供需,控制市场进程的重要角色。(2)职业教育直接面对农民。两国有着发达农业科研、教育体系。把农民作为建立农业科技创新体系的核心,农民可以了解各种技术的最新进展和市场需求,培养较高的商业素养和信息能力。

1.3以上海为代表的我国都市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我国有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开发区,科技部认定的国家现代农业园区,现代农业示范区和农业综合开发高新科技示范区等。

上海孙桥现代农业园区是全国第一个综合性的现代农业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以工厂化农业为代表,以先进农业技术组装集成为重点,以休闲观光、农业科普等为特色的都市现代农业初具雏形。

特点:(1)温室设施新。上海孙桥引进的荷兰全套玻璃温室和工厂化农业生产技术,这个农场通过全套引进国外的温室设施、优良品种、高效栽培技术和计算机管理等技术并进行示范,使国人看到了世界现代农业的崭新风貌,引出跟风热潮。(2)重视产业立园,品牌靓园。形成六大产业(种子种苗、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农产品加工、生物技术、旅游观光农业),成立专家咨询团、加强与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合作,对园区进行体制创新、培训交流持续不断。

1.4以陕西杨凌为代表的国家级农业高新技术示范区

杨凌农业高科技示范园是以农业高新技术的产业化开发为主,可以在园区内进行招商引资,兴办各类开发企业,承担高科技农业企业的孵化与培育作用。布局 “一轴一心八园”。园区主要进行现代农业新品种展示和产业化示范,是干旱半干旱地区农业科技创新的中心。

特点:(1)形成了集现代农业高新科技的自主研究、开发、转化和生产经营为一体,以龙头企业的吸引或培育、中小企业的孵化为重点的现代农业园区,具有技术密集、人才密集、企业密集的特点。(2)农业标准化建设。即生产规范化、产品安全化、营销品牌化、管理信息化、服务专业化。建立健全农业技术标准体系;建立了标准化专家咨询系统。

2 国内外现代农业园区对我市农业园区的启示

2.1高起点规划

农业园区化发展是现代农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园区是承接产业转移、促进产业聚集的载体,通过拓展农业的生产、生活、生态和文化功能,实现集观光休闲、科普体验和购物于一体,不仅可以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效益,同时也拓展了农民增收致富的途径。把创意农产品、创意农业主题园、创意节庆活动、创意农食文化多种元素纳入其中。设立品牌农业、数字农业、经济农业、感知农业、生活休闲农业等特色农业展厅和功能区域划分,直观感受无处不在的农业创意,触摸现代农业发展的新路径。我市南北过度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大米、特色瓜果蔬菜的发展潜力,不缺品质缺品牌。应该尽快引入专业人士制造特定效果进行事件营销,在园区建立农产品展示馆,突出创意生产过程与特色品种,达到让品牌带动产业发展的目的。

2.2健全农业服务支撑体系

突出配套服务。一是建立覆盖农业生产经营全方位的专家数据库,收录国内省内院所高校从事土壤,种子,农水到创意包装,品牌推广等专家信息,提供优惠条件吸引其进行横向合作,进而搭建能解决问题的科技服务平台,打造集农业规划、品牌策划、农产品网络销售一整套农业科技服务平台。二是完善市场服务体系。不断完善农业信息服务和农产品检验检测。三是科技培训入园区。加大就业农民培训,加快新品种、新经验、新农机推广应用,加强疫病防控、防灾减灾、等技术的推广普及,使园区生产、经营管理保持技术领先。

2.3多元化投资

现代农业园区集种养贸工农于一体,是资本富集型产业,在土地、劳动力、资本、科技四大农业生产要素构成的农业生产力中,资本的比重已占主导地位。以龙头企业为主体,加大财政扶持,加大金融支持,吸纳和引进社会各类资本投资园区,构建多元投入格局,是解决现代农业园区建设资金的有效途径。(1)把政府项目聚合到园区。整合涉农资源,形成推进合力,是加快园区建设的关键。在整合涉农资源上,按照 “三个优先( 项目申报园区优先、资金分配园区优先、政策支持园区优先)”的原则,积极帮助园区包装项目、争取项目、实施项目,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争取更多涉农项目在园区实施,促进园区水、电、路、土地整理等配套设施落实到位。(2)工商资本投资农业产业。出台优惠政策,吸引社会资本进入,构成多元化投入格局,带来工业化经营理念和企业化管理模式。

篇9

1、创意产业

⑴创意。创意是指从无到有形成的思路、方案和设计等,具体指与众不同的想法和设计发明,具有原创性、效用性和独特性,体现为创造力在社会经济活动中的运用。创意是人类社会为了面向未来,把握发展脉络,引领创造与创新,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用具有新颖性和创造性的理念与想法、意念与意向、愿景与企盼来指导生产实践,并使之产生效益的行为。⑵创意产业。创意产业一词最早出现在1997年英国成立的“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为了快速推动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创意产业,英国“创意产业特别工作小组”、理查德•凯夫斯(文化经济理论学家)、张传伟(2008)等部门、学者从本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实际出发,从不同的角度对创意产业的定义进行了相关界定。由于各国本身经济文化的差异及学者研究的侧重点不同,因此对创意产业的理解也不同,目前在全球范围内对创意产业还没有一个统一明确的定义。我们认为创意产业是指利用个人和团队的创造力、技能和才干,创造出受知识产权保护的专利、商标、版权、设计、自然科学研发成果、就业机会潜力、财富等并表现出具有科学技术性、文化艺术性、服务娱乐性特征的产业。

2、创意农业

借助创意产业的思维逻辑和发展理念,人们有效地将科技和文化要素融入农业生产,进一步拓展农业功能,提升农业附加值,从而使一种新兴特色农业业态—创意农业于20世纪90年代后期在发达国家率先发展起来,而我国的创意农业也于21世纪初在发达省、直辖市起步并逐步发展起来;同时国内学者冯建国(2010)、王爱玲(2010)、王银芹(2010)、章继刚(2010)围绕创意农业的概念从不同角度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创意农业是指以农村的生产、生活、生态等“三生”资源为基础,以农业产业为核心,对农业的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过程、形式、环境、工具、模式、方法、技术、产业、产品等通过科技、文化、生产、生活、生态、品牌、景观创意等途径进行创新性设计,从而大幅度提高其效益,实现农业增产与增值、农民增收的新型产业。

3、休闲农业

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有机结合的一个新兴产业,起源于19世纪30年代的欧洲。20世纪70年代得到迅速发展,在日本、美国、英国、法国等发达国家和我国台湾、香港地区形成产业规划。我国大陆也于20世纪90年代首先在北京、成都、深圳、广州等大城市兴起,本世纪初得到了迅速发展。同时冯建国(2011)、舒伯阳(2006)、郑辽吉(2006)等国内学者和农委会、湖南省休闲农业协会等部门对休闲农业相关领域也展开了不同层面的研究,并从不同侧面或角度对休闲农业的内涵进行了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是以农村自然资源、田园景观、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结合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围绕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利用科技、创新等手段,精心打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科技培训与科普展示、农事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健康养生、农业增产与农民增收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

4、创意休闲农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现代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是创意农业与休闲农业发展到一定阶段相互渗透、相互融合的结果,是创意农业、休闲农业的更高级发展阶段。结合创意农业和休闲农业的概念,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是指以农村自然资源、山水田园景观、人文历史民俗风情、农耕文化、生态环境等农业资源为基础,以“两型社会”建设为目标,围绕农业产业对其产前、产中、产后等环节中的农业生产经营工具、形式、技术、过程、环境、方法、模式、产品、产业、销售、物流等通过文化、科技、生产、生活、生态、景观、信息、营销、品牌、服务创意等手段进行创新性与新颖性设计,精心营造新技术与新品种试验示范、新产品展示与交易、会议交流与科技培训、科普考察与科普教育、参与体验与民居生活、乡村旅游与休闲娱乐、康体养生、农民增收、农业增产与增效、农村繁荣的新型的农业生产经营形态。通过对创意休闲农业内涵的初步界定,我们认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在某种程度上可以认为是创意休闲农业的萌芽或起步发展阶段。

二、创意休闲农业的特征

1、外溢效应与渗透性

创意产业主要包括文化、科技、知识、信息等核心元素,通过创意手段形成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能产生大量衍生产品的高附加值产业。根据调查统计,美国工业企业平均投入一美元就能产生2500美元的销售收入,而日本日立公司的设计工作在每1000日元销售收入中所发挥的作用约为51%;可见创意具有很大的溢出效应,好的创意可以渗透到多种产品甚至产业,形成创意产业集群。创意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关键所在,通过创意手段积极开发、生产创意休闲农产品,在创造性思维的激发下,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也将对其他相关产业甚至区域整体发展产生强大的示范辐射带动作用。

2、高附加值与高风险

把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分为核心与附加两部分,其中核心部分通过人类智慧的应用,产生独特的、深具个性的创造性思维;而附加部分则通过劳动、资本等传统资源把创造性思维变成现实的产品。同时两者相互渗透、相互促进,附加部分以核心部分的发展为前提,如没有核心的知识密集型创意,附加部分难以产生高附加值。一般来说利润越高的行业其风险就越高,但行业的差异导致风险的制约因素也有所区别,我们认为创意休闲农业的高风险性主要包括交易主体的利润回收方式、创意休闲农产品的生产机制、属于农业的范畴等三个方面。创意产生的时间、市场的认可度等都难以科学的预测,即使进行了广泛的市场调查,也难以保证所生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是人们所需的产品,能满足人们不断增长的物质文化生活的需要;同时部分创意休闲农业产品(如方形西瓜、企鹅茄子等),很容易被复制,产品本身缺乏市场风险分摊机制,需要生产者不断翻新新的创意休闲农产品才能保证市场的新鲜感。

3、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新型资源产业,它在农业产业本身的基础上融合了创意、休闲、科技、文化、信息等方面的要素。由于创意休闲农业这一词本身,我们便可直观地看出“创意”是创意休闲农业发展最为重要的资源;在某种程度上来说它是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类型,随着科技、教育、社会经济及文化的发展而不断发展。创意休闲农业是新型资源产业,其特点主要包括:一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可再生性。创意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产业为基础,通过现代创意激活传统农业产业的精华或者对其改造提升,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成为能够被国民所接受的创意休闲农产品。二是创意休闲农业不仅具有传统意义上的服务功能,可以作为资源要素输入经济系统中产生效益,更重要的是创意休闲农业本身还能够产生需求,创造市场,具有放大效果。三是,创意休闲农业具有科技、节能环保、文化的突出优势,创意休闲农业所依赖的主要是创意观念、科技、文化等等。

4、创新性对创意休闲农业发展的作用十分重要

创意休闲农业以创意休闲农产品为核心价值,以创意为激活要素。面对同一类型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意的独特性、原创性越强,产品的市场影响力也就越高;如果没有新颖创意的激活,即使拥有再好的农业资源(包含其衍生资源如农业文化资源、民俗资源、农村人文景观资源等),也很难将其转化为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产品。无论对于何种创意休闲农产品,创新性都是其赖以发展的决定因素之一,也是创意休闲农业的重要特征所在;创新方式千变万化,但没有创新性的创意休闲农产品将很难获得市场和消费者的认可。

5、创意休闲农业是一种综合性的产业

创意休闲农业属于大农业的范畴,是现代农业的重要表现形式,从其概念上来看,创意休闲农业的发展可以带动旅游业、餐饮业、交通运输物流业、建筑业、文化娱乐业、商品零售业、食品加工业、包装业、咨询业等相关产业的发展;创意休闲农业在传统农业的基础逐步向一、二、三产业延伸与拓展,促进三次产业的相互渗透融合,包含了一、二、三产业的功能,成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有助于推动城乡、区域、经济、人与自然、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统筹发展的催化产业。

三、创意休闲农业与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区别

1、创意休闲农业是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发展阶段

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一般都是以城市为依托发展而来,环城游憩带理论与人们休闲消费理念的提升为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形式与内容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与目标。由于区域休闲农业存在产品雷同、资源相似等问题而使市场出现了下滑的趋势,相关主管部门、行业协会、经营者等为了促进休闲农业的持续快速稳定发展,并在原有基础上进行创新升级,满足人们对刺激、惊险、时尚、养生、美容等创新性、新颖性休闲产品的更大需求。休闲农业应在原有基础上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进行创新性设计,融入科技、人文历史、科技、创意等众多元素,为广大休闲消费者提供乡野质朴与时尚韵味、生态自然与养生美容、传统与现代融为一体的休闲产品,促进休闲农业由低端性生产型产业向高端性创造型产业(创意休闲农业)升级,促进创意休闲农业的新一轮发展;同样创意农业的发展,只有融合休闲的元素与功能,才能提升创意农业的发展空间,呈现出了向休闲创意的新一轮转变趋势。为此两者的相互结合与渗透,向更高一级的创意休闲农业升级已成为两者发展的必然。

2、创意休闲农业体现“创意”与“休闲”在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支撑作用

一般来说,虽然任何产业都包含有创意的内容,但创造性在传统产业中只是附属而非主导。创意在传统产业中还只是一般化的理念,如科学研究中专家学者的创造性;而在创意休闲农业产业中,“创意”与“休闲”就成了产品生产、包装、销售等环节的核心。创意休闲农业之所以是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的更高发展阶段,主要原因在于不仅保留了原有产业固有的特性,更加注重对“创意”、“休闲”本身的关注,更加注重“创意”、“休闲”的过程,突出“创意”与“休闲”在创意休闲农业产业发展过程中的核心作用。创意休闲农业虽然没有脱离农业的范畴,但已不是传统国民经济统计意义上的产业,它依托现代农业科技、农业资源与农业文化,通过农业产业链各环节的分解重组,融合并渗透农业产业链的各个环节,充分体现“创意”与“休闲”的核心价值,不是对休闲农业或创意农业的简单复制与开发,而是依靠人类的灵感、想象力与智慧,通过一系列创意手段对传统休闲农业、创意农业进行改造提升,从而使传统农业焕发出与人们对新、奇、怪、特、时尚、养生、美容等需求相吻合的强大生命力,创造出大量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没有创意的激活,传统农业资源再丰富,也很难转化为深受当代消费者欢迎的农业休闲产品。

篇10

如今,休闲农业的清风吹拂到美丽的塞上,又将使这里绽放怎样的奇葩?6月28日下午,由自治区农牧厅组织的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正式成立,记者在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大会现场采访了自治区农牧厅副厅长、宁夏休闲农业协会会长马明。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目前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现状。

马明:休闲农业是具有市场需求、蕴藏巨大潜力的朝阳产业,是一项利国利民、一举多效的新兴产业。发展休闲农业是国务院赋予农业部门新的职能,也是农业部门“十二五”时期的一项重要任务。

近年来,随着自治区经济和社会事业的快速发展,我区休闲农业发展有了长足进步。各地根据自然特色、区位优势、文化底蕴、生态环境和经济发展水平,不断创新发展模式,丰富发展内涵,挖掘乡土文化,先后形成了农家乐、休闲农庄、观光采摘园和农业主题公园等形式多样、功能多元、特色各异的模式和类型。农业功能得到一定拓展,为建设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创业增收提供了新途径。

目前,全区休闲农业企业已有452家,规模以上休闲农业园区25家,全区休闲农业年接待人数超过452万人次,年营业收入超过7亿元,上缴税金764.4万元,实现利润9763万元,带动了10万多名农民受益。休闲农业的发展方式已从农民自我发展向各级政府规划引导方向转变,经营规模从零星分布、分散经营向集群分布、集约经营转变,功能定位从单一功能向休闲、教育、体验等多产业一体化经营转变,空间布局从城市郊区和景区周边向更多的适宜发展区域转变,经营主体已从农户经营为主向农民合作组织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转变。

此外,随着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发展方式逐步转变,品牌建设不断推进。各地在发展过程中,努力打造休闲农业知名品牌,开展示范县(区)、示范点创建活动。银川市西夏区被授予首批“国家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县”称呼,银川鸣翠湖国家湿地公园、西野农林牧有限公司万义生态园被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实践表明,发展休闲农业能够使农业变成快乐的产业、农民变成富裕的群体、农村变成美丽的家园。

但从总体来看,各地对发展休闲农业思想认识不统一、重视不够、工作推进不力、行业管理和规划引导不到位、政策扶持滞后,服务体系也有待完善。从休闲农业内部看,还存在缺乏统一规划,布局简单雷同、基础设施不完善、投资结构不合理、企业管理水平不高、从业人员素质较低等问题。

记者:休闲农业对城乡文化交流,增加农民收入有哪些积极意义?

马明:发展休闲农业具有显著的政治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城市居民在农村休闲、旅游活动中,既能感受到乡村的民俗乡情、生活风貌,又了解到了农业生产知识,同时传播了现代城市文明,有利于农民更新观念、解放思想。而广大农民朋友在休闲、旅游服务实践中,学到了先进的经营手段和经营理念,提高了整体素质,认识到了生态环境是发展休闲、旅游农业经济的前提和基础,增强了环保意识和责任,同时增加了收入,提高了生活水平,有效地促进了城乡精神文明建设。

记者:您如何看待我区休闲农业的发展前景?

马明:“十二五”是旅游消费向休闲消费转型的关键时期。我区休闲旅游资源70%在农村,休闲农业发展面临着难得的历史机遇。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与社会保障的增强,居民的消费能力将得到极大地提高,居民消费潜能得到释放,并在相当程度上舒缓有关休闲的基础性制约。可以预见,由于改善民生成为“十二五”规划的亮点和重点,未来的5年将是我国旅游、体育、文娱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消费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机遇期。

近年来,从中央到地方都高度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财政新增投资主要用于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村路、水、电、通讯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坚实基础。随着各级党委、政府对休闲农业发展越来越重视,各种政策资金的支持力度会越来越大,专家、学者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越来越关注,各部门的联合和支持会越来越紧密。最重要的是,城乡居民收入水平的提高和消费方式的转变为休闲农业发展提供了强劲动力。休闲消费正在成为其中的一大亮点,市场潜力巨大,前景看好。

记者:休闲农业协会的成立,将从哪些方面推进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否会使农业产业结构形成新的格局?

马明:宁夏休闲农业协会成立后,我们将从以下几个方面推进工作:

组织编制宁夏休闲农业发展规划。以黄河金岸发展为主线,以实施宁夏三大示范区农业生态经济战略规划为重点,依托黄河农耕文化、神秘西夏文化、浓郁的回乡风情、雄浑的大漠风光和传统特色的资源,形成黄河金岸、爱依河两岸、贺兰山沿线、环生态六盘集文化娱乐、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餐饮购物等为一体的“休闲观光农业产业集群”;认真组织编制自治区、市、县休闲农业“十二五”发展规划。

组织参加“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企业星级创建行动”和示范创建活动。以典型引路,全面拓展农业的观光休闲、生态保护、文化传承等功能。为自治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树立一批可推广、可复制、可学习的典型,为消费者推荐一批高素质、高水平、高满意度的园区,创造出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品牌。

开展自治区休闲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推介活动。在“十二五”期间重点推出3~5条休闲农业精品旅游线路。将优秀的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园区和景点连成线,推荐给以周边市民为主的消费者和相关旅行社,扩大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消费群体,促进会员单位提高服务质量和增加经济效益。

组织开展从业人员培训。在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全国休闲农业培训的基础上,将休闲农业讲解员、乡村旅游导游员、农家乐接待服务人员等新职业纳入到职业技能培训体系,按项目补助标准给予技能培训经费补助。提高从业人员整体素质、服务技能和水平,开阔管理人员的视野和思路,提高经营管理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