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0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关于校园文化建设的调研报告

篇1

根据《省教育厅、财政厅关于印发国培计划----湖北省农村骨干教师培训项目(2012)实施方案的通知》要求,受市教育局委派,荆门11人赴黄石八中挂职学习一个月。作为一名校长,我深知这次学习培训机会来之不易。为了增强学习的系统性和有效性,切实保证学习效果,真正达到学习先进经验,提升个人管理水平,学有所获,学以致用的目的,特制定个人挂职培训行动研究方案。

一、培训学习目标

本次挂职锻练学习时间一个月,在黄石八中全方位考察、学习学校的管理与教学。我们带着自己平时工作的困惑,全面而深入的了解学校的办学思想、队伍建设、教学教研、德育管理、校园文化建设等一系列管理流程,从中得到经验与借鉴,反思与运用。结合自己平时在学校管理中所遇到的问题和困惑,虚心向学校的领导和教师请教,不断提高和充实自己的文化素养和管理水平。

二、培训学习内容

1、听取专家讲座《行动研究的特点与策略》,观摩学习行动研究的案例及专家点评视频,拟写一份行动研究方案。

2、听取主题报告《八中校长介绍八中办学理念》、黄石八中管理者作“我所了解的八中”专家发言、教师代表谈对八中“务本乐学”办学理念的感悟;调查八中办学思想支撑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和黄石其他初中办学理念下的教育教学行为;反思自己学校办学行为,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办学理念。

3、听取《黄石八中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干部谈体会、党员谈体会、教师谈体会;调研八中三大队伍建设和其他初中学校三大队伍建设;反思自己学校的三大队伍建设,初步形成自己学校三大队伍建设的策略与路径。

4、听取主题报告《以教立研显特色,以研促教创高效-----黄石八中以“教、学、练、评四合一”为载体的教学教研改革的实践与研究》;专家发言《抓细节管理,促有效教研》;专家发言《“四合一”教改感悟》。参加八中教学教研的常规工作,参与各学科组教研活动;参加学校组织的推门课、集体备课、说评课等活动,写出调研报告。外出参观黄石城区其他初中和市区一级教研单位,形成自己将在本校实施的教研教改课题。

5、听取主题报告《八中的德育特色》和教师代表结合八中德育特色发言;调查八中办学理念下的德育特色和其他初中德育特色;反思自己学校德育特色,初步形成自己独特的德育特色。

6、听取专题报告《八中校园文化建设与培养》和八中教师谈学校文化的感悟;参观黄石其他学校的校园文化,形成自己的校园文化理念。

三、培训学习措施

1、多观察,早融入。

尽快熟悉黄石八中的基本情况,如办学思想、学校管理、教育教学方面的主要特色,培训过程中,主动虚心的向学校校长和老师学习,认真参与学校的管理,积累各项管理的技能,不断充实自己。

2、多参与,重积累。

参与挂职学校的各种会议、活动,能参加的尽量参加,如行政例会、年级组会议、德育和教学线的专题会议,各项主题活动,家长会,主题班会,教师的公开课等。通过学习、体验、反思、感悟、实践、理论联系实际,不断提高自身的管理水平和专业水平。

3、多听课,勤交流。

本次挂职学习,一个重要的任务是学习先进的教学理念,所以我们力争每周至少听四节课,每次听课后要主动进行请教和交流。

4、多学习,重反思。

阅读教育教学理论书籍,争取在这次挂职期间阅读两本以上的教育管理和教学理论方面的书籍,并写出学习笔记。结合自己观察、学习的相关经验,对照在原校时的一些做法进行反思。

5、多交流,重研讨。

定期小组研讨。采用多种形式与在黄石学习人员对学习的内容进行交流与讨论,相互启迪,利于消化吸收。

四、培训研究专题

1、办学思想的凝炼

2、校园三大建设的行动策略与路径

3、教学教研的改革与实践

4、学校德育工作的实践与创新

5、校园文化的建设与培养

五、培训学习作业

1、制定个人行动研究方案

2、参加党政联席会和行政办公会的体会

3、完成办学思想的个人学习日志

4、完成“四合一”课题模式的调研报告

5、完成三大队伍建设的个人学习日志

6、完成校园文化的个人学习日志

篇2

学校德育教育专项调研报告

调研目的:

为了全面、客观、准确地摸清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状况底数、工作底数;总结德育工作的经验,找准问题和薄弱环节;准确把握当前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出现的新变化、新特点和突出问题;为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提供科学依据;以便抓住机遇,采取有效措施,全面落实中央国务院《若干意见》和区教委的工作精神;把我校未成年人德育工作推向新水平。

调研的对象、范围、方法、时间:

此次调研的对象是全校的有关领导、教师、学生。调研主要采取座谈、问卷、访谈、研讨的方式。学校分别组织召开了中层干部、年级组长和班主任、德育教师共三个座谈会。分别从领域分析总结我校学生德育工作状况。调研时间,5月6月。

一、基本现状

(一)主要成绩:

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的成效是显着的。

在房山区弘扬民族精神主题征文和细节主题征文活动中,我校均荣获了优秀组织奖。我校学生思想道德的主流是积极的、向上的、令人欣慰的,主要表现在:

1.学生的政治思想是积极向上的

学生普遍具有较强的国家意识和很高的爱国热情,他们每天从新闻媒体了解国内外大事所用的时间在15分钟以上或30分钟以上。对社会上的腐败现象深恶痛绝。

多数学生生有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75.1%的学生认为个人成功的标志是对社会做出较大贡献,86.1%学生认为一个人事业成功主要靠勤奋努力,表明学生的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已经初步形成。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集体观念,85%的学生能够积极参加集体活动,并为集体出谋划策,愿意接受并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

2.多数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

绝大多数学生孝敬父母、尊敬老师。从调查结果看90.2%的学生尊敬师长。

多数学生有较强的公德意识和是非观念。71%的学生能够遵守公共道德,遵守公共秩序,80%的中学生对长流水、长明灯、随地吐痰、乱扔杂物、公共场合大声喧哗等现象表示反感。

学生环保意识显着增强。90%的学生有较强的环保意识,愿意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环保活动。并主动宣传环保知识,对不当行为能够主动劝阻,见到垃圾会主动拣起。

3.学生的法纪观念进一步增强

通过调查,学生的法制观念普遍增强。在回答与别人发生矛盾纠纷时,应通过什么样的途径解决问题时,85%的学生认为找学校或老师通过正当途径解决问题;这证明学生的法纪观念比前几年有了较大幅度的增强,我校的法制教育取得了显着的效果。

(二)基本经验

学科德育方面:

近两年来,确立了十一五校级重点课题《学科教学中德育渗透的研究》,把德育教育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之中。发挥课堂主要渠道作用。使我校德育工作出现了蓬勃向上的局面,取得了较大的进展。

学校虽然确定了德育渗透的要点,但真正很好落实还有一定差距。存在文科德育渗透效果较好,理科德育渗透欠佳的不平衡状况。理科课程德育渗透的力度还应加强。

全员德育方面:

开辟德育工作网络化渠道,加强了全体教师的教育和培训,树立起德育全员化的观念。从领导、教师、到学生,从老干部、优秀青年到热心教育的家长,都纳入了学校的德育管理网络,从而构建了一个全方位的、庞大的工作体系,有效保证了德育工作的全面开展。

校园文化建设方面:

十分重视校园文化建设,对校园物化环境建设进行全面规划。先后投入资金1000多万元,提供了优越的教学和学习环境,为了赋予校园环境以当代社会文明色彩和教育意识,发挥环境育人作用,我们精心设计,努力创设浓郁的文化氛围,今年在主干道又新增了12块宣传栏,学生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到强烈的文化气氛。有效地发挥了校园环境的育人作用,取得可喜成绩。

班级建设方面:

定期召开班主任会,认真做好班主任的思想教育和业务培训,提高其班级管理能力和水平。努力营造班级民主和谐的管理氛围,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平等地与学生相处、真诚的交往,注意班干部的选拔和培养工作,建立一支有良好工作作风和具有示范作用的班干部队伍。我校的《班级五项评比》制度,很好的促进了班级管理的效果。

团队工作方面:

发挥学校团委会、学生会干部的先锋模范作用。积极出好各种宣传板报,指导广播站开展宣传报道工作,举办各种丰富多彩的课外文体活动。精心组织举行每周一的升旗仪式,并充分利用国旗下讲话的机会,不失时机地对学生教育,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区域德育资源利用方面:

继续大力开展安全文明社区的共建活动,与琉璃河派出所、武警部队和敬老院建立了共建关系,积极与社区有关部门开展共建精神文明活动,组织学生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如暑假学雷锋活动、慰问孤寡老人等敬老爱老活动等。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法制意识,培养爱国主义精神以及尊老敬老的良 好品质。

预防在校生犯罪方面:

我们请派出所领导作为学校的法制副校长,来学校上法制教育专题课,开展法制教育宣传月活动,组织学法征文竞赛;请公安干警来学校现身说法,用活生生的犯罪事实教育学生;举行禁毒图片展览,组织学生观看禁毒教育影片;我们还加强国防教育,用生动感人的英雄事迹教育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方面:

认真贯彻落实国家教育部颁发的《中小学生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精神,树立全人生指导,全人格提升的心理教育思想,积极探索心理健康教育最优化模式。找准学生的精神需求,开发和设计教育内容,利用校园橱窗、班级黑板报或墙报、专题讲座等多种形式,做好学生的心理疏导,促进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合理评价自我,积极激励自我,保证学生身心协调发展。

结合教育方面:

结合我校的实际,加强学校、家庭、社会的联系,形成共同抓好德育工作的合力,这就使我校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活动途径和管理途径进一步拓宽,社会各种教育资源得到有效整合,使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工作进一步社会化,教育的实效性显着增强。

(三)薄弱环节

尽管我们在加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中取得了显着成效,积累了成功的经验,但我们的工作还存在着一些薄弱环节,具体表现在如下方面。

1.对学生教育的深入性不够,教育的长效性不强

从学生思想道德建设的方式上看,教师的说教占着很大成份,很大程度上属于知识性的传授层面,这就使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很大程度上停留在道德认知的表面性渗透上。对学生的教育只是达到了入耳,还没有很好地入脑、入心。

教育的长效性不强表现在:我们在开展道德实践活动过程中,学生在特定的环境下受到了深刻的教育。但是在离开特定环境,回到现实生活中,实践活动中产生的良好教育效果有些很快消失,不能持久保持。

2.德育内容缺乏系统性,德育工作缺乏系列性

德育工作的内容和德育工作的开展要有系统性、体现系列性。是由于受社会形势的影响,使得《德育整体化纲要》没能系统扎实地得到实施,影响了德育工作的针对性。

3.科学有效的德育评价体系尚没有建立起来。

没有科学的德育评价体系就没有对德育工作的科学评价。因此德育工作者的地位没有一个科学的定位,致使德育工作者的德育成效得不到应有的肯定,德育工作者的待遇与付出有一定差距,不同程度地影响着德育工作者的积极性。

二、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存在的突出的问题及成因分析

(一)当前学生在思想道德发展上的新特点、新变化

1.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现代意识,包括自主意识、竞争意识、开放意识、民主平等意识显着增强。

在自主意识方面,主要表现为崇尚自我、发展个性倾向,集体活动中强烈的参与欲和自我表现欲以及人际关系中突出的自主、自立、自理的要求等。从学生思想的显着变化我们可以清楚地感受到时代精神的变迁。

2.思想发展存在明显的不协调性。

思想发展的不协调性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认知水平与行为表现的不协调。我们日常所观察到的学生的行为表现与问卷调查结果却有着较大差距。二是良好的意愿与实践不协调。大多数同学都有良好的意愿,但他们在实现理想的过程中不愿付出更多的劳动,缺乏毅力,忍不住寂寞,受不住诱惑,易受社会不良因素的影响。

(二)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存在的突出问题

1.知行脱节严重

学生在道德认知和道德行为上存在较为严重的脱节现象。许多学生能够明辨道德是非,但往往不能付诸实践,缺乏应有的道德责任感。调查问卷中学生表示坚决反对不文明的现象,但在实际中我们却看到不少同学不能自觉做到这些。

2.自我为中心,责任感不强

学校老师普遍反应,相当多的学生往往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只关心自己不关心别人。比较注重个人的感受和利益,人际相容性差,往往表现自私、任性、缺乏责任感。

3.学习动力不足,厌学情绪较为严重

调查发现,现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缺乏刻苦学习的精神,怕吃苦。特别是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对学习失去兴趣和信心。

4.心理素质较差,心理自我调适能力不强

目前青少年普遍存在着这样那样的心理问题,如焦虑、感情脆弱、情绪低沉、生活感觉无聊。承受压力、承受挫折的能力较差。

(三)突出问题的成因分析

1.社会因素。

一是当前部分中小学生知行脱节、自我为中心、自私、讲实惠追求自我价值,以及集体观念和社会责任感淡薄、纪律观念淡化等与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有着密切的联系。

二是社会上形形的思潮无时不冲击着校园,一些不良的风气和不健康的思想,如个人主义、享乐主义、拜金主义是影响未成年人健康成长的重要因素。

2.学校教育因素。

一是应试教育的影响,重智轻德、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不同程度地存在。德育在素质教育中的首要地位没有得到真正的落实。

二是学校德育工作内容与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思想生活实际脱节。造成德育实效性差,使道德认知不能很好地转化为道德行为。

3.家庭教育因素。

一是家庭教育中的德、智错位。家长往往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而忽视孩子的道德。不少学生由于不能正确对待这 种压力而产生了逆反心理、性格孤辟等心理问题。

二是当前的学生中,有相当一部分是独生子女,他们处于家长过分宠爱的包围之中。他们以自我为中心,形成了懒惰习惯和自私的性格,人际相容性差,感情脆弱经不起挫折。

三是某些家长不良行为的负面影响。不良的家庭环境让孩子出污泥而不染是非常困难的。

三、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强和改进德育工作的思路、对策

(一)提高认识,总体规划 我校加强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工作思路:以干部、教师队伍建设为重点,以德育基地建设为依托,以科学合理的督导评价为手段,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以养成教育为载体,以实施奥运德育为契机,以表彰奖励为动力,以心理健康教育为保障,切实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

(二)加强德育干部、教师队伍建设。

重点建立学习型和研究型德育队伍,使德育队伍向专业化迈进,培养和树立骨干典型,加大表彰奖励力度。加强德育干部团队干部与的培训力度。建立健全德育干部、团队干部学习、研讨制度,建立评选、表彰德育管理优秀干部制度。加强对学校班主任队伍建设的检查、评比力度,每学年评估、督导一次。树立典型,培养骨干,建设一支师德高尚,教育教学水平一流的班主任队伍。

(三)加强对德育管理的指导与评价。

我校坚持低、小、细、实的原则,从实际出发,加强宏观管理,鼓励微观搞活。根据存在的主要问题开展教育工作,使学校自主发展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上有所突破。定期召开德育工作经验交流会。每学期进行一次主题教育活动评比。以教研组为单位,互检互查,学习借鉴。召开经验交流暨表彰大会。

(四)结合新课程改革,继续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

切实抓好课堂教学主渠道建设。课堂 教学(包括道德教学和学科教学)是实施德育的基本途径,是学校德育的主渠道。要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课程建设,加强学科渗透德育、思想教育的研究。我们要坚决把主渠道建设好,利用好,使知识和教育相得益彰。

(五)拓宽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基地途径。

加强青少年德育基地建设和使用,深入开展未成年人道德实践活动,提高未成年人的动手、动脑能力,培养他们的道德情感。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建好广播、板报、橱窗、文化长廊等宣传阵地,营造浓厚的校园文化氛围,发挥环境育人功能。

(六)抓住有利契机,实施奥运德育

以奥运德育目标为统领,建立协同德育保障机制,使常规教育、主题教育有机结合,突出道德实践,扎实推进,注重实效,创出特色。

夯实基础,注重礼仪。结合贯彻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深入学习奥运礼仪知识。强化礼仪行为,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3

关键词:“四位一体”;课程体系;思政教学;高职教学

前言:思想政治是学生未来发展的重要根基,是学生未来走上社会的立命之本,是学生生活的重要精神指导。对于高职院校来说,其学生正处于思想发展的关键时期,对于很多事物的探索欲望极高,对于新事物的接受能力极强,对此阶段学生进行思政教育不仅是学生学习其他课程的重要基础,也是学生健康发展的重要路径。运用“四位一体”教学模式开展教学则可以让学生对于所学习的理论知识予以充分应用,并通过实践方式对理论知识予以夯实。

一、建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的必要性与重要性

高职院校的办学定位是为社会培养高素质、技术型、应用型人才,这就需要高职院校,在课程设置时,注重培养学生的专业技能,培养其重要的职业素养。“四位一体”课程教学的开展则注重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实践教学内容综合在一起,注重让学生将所学习的理论知识真正运用到实践过程中来,通过实践深化理论教学的认知。通过“四位一体”教学体系的构建,学生能够深入到理论、案例、实训、实践即“四位一体”的专题话教学体系之中,能够真正领悟政治W习的重要性和特点,能够更好地开发立体化教学资源,提高高职院校思政教学的特色,提高思政理论教学的实效性。

二、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 教学体系的基本途径

1.课堂实践教学体系

在开展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中,教师应当将实践教学因素引进课堂,使课堂教学目标与社会及学生的实际生活相符合,将实践教学融入到理论教学中,将典型的事例引进到课堂教学中来,使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教学中,以实现对理论知识的掌握。具体可以从五个方面来进行:第一,关于学生课堂讨论方面,可以提前布置讨论的题目,让学生自行进行资料收集,为讨论做出充分的准备,也可以在课堂中展开即兴讨论。关于问题的选择方面,可以选择社会生活中的焦点和热点问题,也可以选择教材中的难点问题,教师要对学生进行积极引导,使学生充分参与进来,提高其理论知识的实践能力。第二,关于案例的分析研讨方面,在对案例进行选择时,一定要注重案例的及时性、方向性、趣味性和准确性,可以选择大学生比较困惑的问题,也可以选择当下社会的热点问题,运用这些典型的案例,使学生正确认识和分析现实问题,提升其分析问题的能力,使教学更具有实用性和针对性。第三,关于课堂的辩论方面,在做好辩题选择工作的同时,通过辩论能够引发学生的思考,不断加强对其感染力和吸引力。第四,关于课堂的答疑方面,一般是在课程结束前10分钟左右进行,通过问题情境的创设,积极引导学生进行提问,使学生能够踊跃发表自己见解,使学生认知能力得到提高的同时,培养其创造能力。第五,关于课后作业方面,将学生专业和学生的实际生活结合到一起,来进行课后作业的布置,通过作业的完成,使学生认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得到提升。

2.校园实践教学体系

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区域是校园,院校不仅与学生的生活有紧密联系,也是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的重要圣地,在思想政治理论课校园实践教学中,可以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与团学部门结合在一起同时开展。第一,与校园文化教育衔接到一起,在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法制观,理想信念以及爱国主义教学内容板块中,可以结合团学部门校园文化教育规划来开展,在五一、十一、中秋及一些重要的纪念日开展相关的活动,如朗诵比赛、演讲比赛、歌唱比赛、青年志愿者活动等等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融入其中。第二,注重发挥楷模示范作用,可以将各行各业中的先进典型人物请进校园,也可以把部分优秀毕业生请回校园,通过其亲身经历的讲述,对学生起到很好的激励作用,从而让思想政治进行更具说服力和感染力。第三,注重网络实践平台的创建,在对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时,可以利用思想政治理论课精品课程网站,也可以开设网络咨询与讨论平台,当然也可以利用微博、微信来进行教学。对校园实践教学教育活动进行认真的设计,通过多种形式和途径,使校园文化建设的育人功能发挥出来。

3.社会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建立相关的学习小组,成立专门的学习小组或相关社团,以学习小组的形式来开展相关活动,可以组织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原著进行学习,也可以组织学生对当地先进典型人物进行访问,使学生积极参与,不断提高其自主学习能力。第二,建立志愿服务网络,在该网络覆盖范围方面,一定要将学校周围的社区包括在内。可以开展相关的扶贫教育活动,组织学生走进公益机构,也可以组织学生开展道德、法律、环保、文艺方面的宣传等活动,使学生在力所能及范围内对他人进行帮助,同时也让学生从中受到教育与启迪。第三,组织学生进行参观考察,为了使学生能够接受传统革命教育,可以组织学生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如博物馆、烈士陵园、革命纪念地等进行相关参观学习,为了使学生更加认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可以组织学生到经济发展成效明显的地方和单位进行参观学习,培养其使命感和责任感,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第四,注重建立实践教学基地,关于实践教学基地的选址方面,要依据专业或教育主题来进行选择,可以选择在本省,也可以选择在外省来进行建立,在实践基地建立的过程中,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可以与企业、景区、单位、传统文化纪念传承地结合起来,使社会实践常态化、基地化、项目化以及长远化。

4.家庭实践教学体系

第一,建立日常家庭和学校联系,可以创办相关报纸或网络联系平台,通过现代化的通讯网络技术,不断加强与学生家长的联系,在教育理念方面多开展沟通和交流,除此之外,也要加强情况通报等其他方面的联系与沟通工作。第二,在假期注重安排实践任务,当假期来临时,要给学生发送相关家庭社会实践表,对学生的假期生活进行适当的安排,使其能够学习家务以及其他生活技能,培养学生的家庭责任感,同时促进学生获取相关生存技能,坚持家庭责任承担以及多种技能的同时学习。与此同时,还应当要求学生开展假期社会调研活动,对家乡目前的实际情况及相关变化进行调查,也可以对人们的生活现状及物质和精神需求展开调查,在调查工作结束之后,还要出具相关调研报告,通过调研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对国情和民生有一定的认识与了解,不断加强其历史使命感和社会责任感。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社会实践紧密联系起来,通过实践活动的开展,使学生加深对理论知识的了解与掌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不断提高其学习、实践积极性的同时,使其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

结语:

“四位一体”进行理念的深化和提升真正促进了学生综合能力的提高,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让学生能够通过思想政治的引导为自己确立明确的方向,通过“四位一体”进行理念的应用促使学生正确认识思想政治作用,促使学生身心得以健康发展。

(项目名称: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专题化 立体化教材体系建设,项目编号:14sdgxszkkg03)

参考文献:

[1]张林.以“四位一体”班级管理模式论高职院校班级管理[J].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6,(02):65-66.

[2]李兵.关于高职院校“四位一体”创新创业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 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5,(28):78-80.

[3]马荣华.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四位一体”实践教学体系的构建[J]. 郑州牧业工程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4,(04):66-68.

[4]季士强,任建霞.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体系的构建[J]. 广东交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4,(03):75-78.

[5]宋晶.构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评价体系的探索[J]. 卫生职业教育,2014,(12):7-9.

[6]杨莲.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质量监控体系的构建[J]. 继续教育研究,2013,(08):135-136.

篇4

关键词:教育,现状,薄弱,改善

引言:农村教育问题的成因是多样的,其中最关键的因素是师资配备不足,留不住人才;最严峻的现状是学生学习不够积极主动。解决这一系列问题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在这期间可以尝试加强硬管式的传统教育方法,着重要给学生树立起积极拼搏的意识。其根本的改善必须举全国之力而为之,且要坚持下去。

三角小学情况

(一)学校基本现状

三角小学于XX年由东沟小学,小堡小学合并在一起,学校总占地面积8000多平米,建筑占地面积800多平米。XX年中心校为学校将木窗换为铝合金窗,办公用品均是由中心校统一购置。学校共设有1个微机室,没有实验室和图书室,学校操场设有篮球架和乒乓球台。XX年学校购置了电脑,共22台,3~6年级可以上微机课,课上2人使用一台电脑。全校共6个班级,6个年级,分别为学前班、1、3、4、5、6年级,由于XX年没有招来一年级学生,导致没有二年级。因为现在学生人少,所以学校每两年招一次生。学生共105人(具体见表格1),以前学生有200多人,每个班级至少30人,但后来越来越少,到镇里去上学的孩子越来越多。

(表格1:学生人数及男女比例)

(二)在校教师情况

学校有老师12人,2个领导,6个班主任,班主任主要教语文和数学。全校只有一名英语老师,负责3、4、5、6年级的教学,是特意给三角小学派来的,来到三角小学已经有4、5年了。学校无专业音体美、思想品德、自然老师,都是一个老师教多个科目。在缺少老师时,学校会在村里寻求高中学生作为代课老师。老师大部分住在牌楼镇中,每天上下班有专门的车接送。教师年龄在36~50多岁之间,最长教龄长达30年,最短教龄为XX年。工资2600~2700元∕月,过节时没有待遇,今年只有降温补贴100元。学校会逐年评选优秀教师,但评出的优秀教师都会被调走,老师的安排是轮流调换,调走原因有很多,有的是因为工作需要,有的是根据个人原因。老师在同一所小学最多呆6年,很少有机会参加外出培训。三角小学里有一位刘老师,是6年前调来的,教学认真负责,经常给孩子家长打电话反映情况,刘老师实行一帮一原则,一好带一坏。(见图表1、2、3)

图表1:教师学历情况

图表 2:教师级别情况

图表 3:教师年龄人数

(三)学校教育管理方面

每学期开一次家长会,但家长来的人数很少,其中老人占很大比例。因为老师家住在牌楼镇上,来回不方便,平常教师不常与家长沟通。学校每学期考一次试,试卷由镇上统一印发。每学期评选百分之三十的的三好学生,百分之十五的优秀少先队员。每学期期末老师都会进行家访,针对对象是学困学生和贫困学生,每次5~10个学生。学校采取硬式教育,考试之后不排榜。

(四)老师分析学生情况

1、老师们认为,孩子好坏不能根据考试成绩来评价,因为孩子成绩起伏不定,有可能同一科目,上次考试成绩与这次考试成绩相差太远。而且孩子有自己的特长,有可能英语不好,数学却很好,这些都不能用来比较孩子的好坏。

2、现在上学书本都不要钱,每年只需要拿些卷纸钱,所以因为家里贫困而退学的原因极低,孩子不爱学习的主要的原因就是认为学习累,吃不了苦,越是家庭条件好的越不爱学习。孩子学习氛围差,害怕问老师题。

3、还有一种是父母把孩子留给爷爷奶奶,他们根本不管孩子学习,也管不了。现在的孩子越来越贪玩,也越来越难管,爷爷奶奶很多也会溺爱孩子,随着孩子来。因此,孩子玩起来更加无所忌惮,很多都因为贪玩而荒废了学业。

4、老师们普遍认为,学生家长认识不到孩子学习的重要性,采取“放羊式教育”,家长以为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对孩子的教育了,对孩子的学习也是不管不问。一位老师说,农村家长与镇里家长重视程度相差太多,镇里家长重视程度占80%~90%,而村里重视程度不到10%(老师自己认为数据,不一定准确)。

(五)三角村孩子学历情况

因为由六年级升初中不需要考试,所以村里学生都能念到初中,但初中升高中需要进行考试选拔,所以高中生就比较少了。村里每年都会出大学生3~5个,村里也曾出现过硕士和博士。

二、当代农村教育现状分析

(一)现状1:父母重视教育程度低

1、家长普遍文化水平差

根据我们的走访,发现农村家长学历基本为小学或者初中,甚至还有很多连小学都没有毕业。其主要原因是:城市的收入、就业机会、生活条件等各个方面都明显优于农村,学历高有能力的年轻人都不愿意留在农村,选择进城打工,留下的都是那些在城市混不下去的人。从而导致农村人口呈现两极分化严重,老的老小的小。父母都迫不及待的将孩子送入学校,父母只是想让学校去管孩子。家长白天都忙工作或忙着干农活,只有晚上才能有一点的时间顾及孩子,由于家长的学历水平都很低,根本无法辅导孩子学习,也不知道该怎么在学习上帮助孩子。孩子发现自己跟不上的时候,家长不知道该怎么办,也没太放在心上。

2、家长采取“放羊式”教育

农村孩子上学一直以来存在的一个严重问题就是放羊式教育,家长因为工作或农活而无暇顾及孩子,老师只是完成上课的任务,课下一般很少管学生是否学习,这就造成了学生在学习上的散漫、不认真。在“放羊式”教育的模式下,学校对学生日常生活的管理几乎是一片空白。往往是,学生问题日积月累最终演变为一个个具体到恶性事件时学校才出面干预。这种教育模式虽然可以培养孩子的自主性,提高自立能力,但是也存在着诸多弊端。

3、留守儿童现象

父母外出打工,孩子留给爷爷奶奶带,在对待孩子的教育问题上,孩子的爷爷奶奶的教育观点和方法与教师的教育观念和方法在很大程度上有着本质的冲突,更多的家长认为自己把孩子送到学校,一切责任就在学校了。他们不问不管,一旦孩子有什么事,或者学习成绩不好,他们就会到学校吵闹,久而久之,矛盾就突显出来了。留守孩子由于长期缺乏父母的关爱,性格孤僻、偏执,难以沟通。目前,留守儿童现象已经成为社会问题,应该引起广泛的关注。

4、家长态度微妙

绝大多数家长还是支持孩子学习的,他们深知务农的艰苦,想让孩子通过学习改变命运。然而愿望是美好的,生活是现实的。在了解农村父母教育理念时发现一个很大的偏见。农村父母认为,关心孩子就是在物质上给孩子钱让他们念书,而忽略了精神方面的关心,他们不会抽时间陪孩子学习,也不会关心他们学习遇到了什么困难。他们会做的大多只是,想起来的时候询问下孩子学习情况,跟孩子说几句早已听出老茧的励志名言。家长对待孩子学习的态度其实十分微妙,一方面,每个家长都认为读书重要,只要孩子会读书,自己不论砸锅卖铁也会供孩子读书。而另一方面,读书无用终究还是存在于家长的观念中。在他们身边,一些普通院校毕业的学生也难找到工作,周围一些没文化的孩子出去打工却能赚很多钱。这种微妙的心态造成了,如果孩子会读书家长会十分支持,如果孩子读书成绩不理想,父母会想不会念还不如打工算了。

(二)现状2:教育教学资源严重短缺

尽管目前农村小学在校舍及硬件设施配备上虽然已有了很大的改善,但是,与城市小学相比差距仍然很大。由于农村教育经费有限,很多需求无法得到满足,大部分农村小学微机室缺乏或不完备,有的学校甚至没有图书室,有的学校图书室的书籍数量少且陈旧,体育器材也很贫乏,很多设备仅仅是摆设,坏了也经常缺乏资金买新的,体育课没有孩子玩的东西,上体育课就是学生自由活动的时候。许多学校没有多媒体设备,有的学校最多有几台录音机,教师上音乐课就用嗓子干吼······而且,由于师资力量的不足,大多数科目没有专门的老师,就是由班主任代上。硬件设施投入不足是目前农村教育一个最普遍的现状。

(三)现状3:师资力量薄弱

农村教育是中国改革和发展的重点,是中国教育的主要部分,其普及程度及教育水平,直接影响全国普及教育和基础教育的实现程度,大力发展农村教育是教育发展的重要目标,作为农村教育中的主力――教师,身上担负着任重而道远的责任。然而,农村师资力量的薄弱却直接影响着农村教育有效的实施。而导致这一因素的直接原因有以下几点:

年龄结构不合理

农村小学教师队伍老化,后继乏人情形日益严峻。据调查,超过40岁的老教师多达一半以上。

教师学历水平较低

一方面高等学校毕业的教师不愿意来乡村学校任教,另一方面好多老教师是初中或高中毕业生,一般都是专科、本科毕业生,很少有研究生及以上学历。没有经过正规师范教育的民办教师又由于能力有限而对学生的引导及培养造成阻碍。这就导致教育资源被浪费,而少年儿童接受知识的领域变得越来越狭窄。

专业教师不足

在城市,专业化教学是理所当然之事,或许不值一提,而在许多农村小学,专业教师却严重不足,像音乐、美术、劳动、自然教学大多是兼职的。

教师素质普遍不高

教师素质包括多个方面,如学历、职业道德、思想观念、教学质量、科研能力等。农村小学中专生、初中毕业生在教师队伍中占了绝大多数,他们自身的知识结构很不完善,又因长期生活、学习、工作在乡村,教学中缺乏热情和竞争意识,无法掌握先进的教学技术,信息闭塞,几乎无科研能力可言。

教师身体不适应

由于生活条件差、学校环境差、内外压力大、待遇不高、不良习惯等因素影响,农村小学教师身心素质明显下降。

教师教育待遇不等

作为农村教师,繁重的教学任务和超负荷工作量也许都不是问题的根本,待遇上的问题或许才是师资流失的重要原因。据了解,一个农村教师每月的工资就是工资卡上的钱,奖金什么的基本没有,一年下来,也领不了几个钱,而城区学校每个月加上课时津贴、班主任费等,每个月多领好几百元钱。农村学校的教师过教师节最多领100元,而城区学校最少就是500元。待遇上的差别,让许多教师都把前途放在城区,想尽一切办法调到城区成为大部分农村教师的奋斗目标。长此下去,农村师资大量流失。

农村的基础教育现状如此,其结果必然导致农村与城市的差距越来越大,农村孩子与城市孩子的距离越来越远,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社会矛盾越来越激烈,我不知道政府有没有统筹考虑?

三、改变教育现状的建议

俗话说:“再穷不能穷教育。”针对目前农村教育现状存在的问题,并结合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我提出一下几点建议。

1、经费挪用重点抓,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据调查的情况,当地政府拿出的有限资金来办乡村教育,是不能满足广大农村青少年对教育的需求的。改善农村小学的教育条件、物质条件,必需以政府投入为主,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并且政策尽可能向农村地区倾斜,向薄弱、偏远的农村中小学地区倾斜。没有相应的教育条件,教学仪器、图书资料,提高质量只能是一名空话。中央及省级财政可依据各乡村学校的学生数将乡村教育的经费定额、定时、定量地通过银行划拨给乡村学校,这样可避免教育经费在多个中间环节的截留现象,又可保证乡村教育经费的稳定性、均等性、可靠性。同时,要注重改造小学的微机室,购置必需的教育仪器设备和图书资料,使村办小学办学条件、管理水平、教育教学质量有明显提高。为改变农村教育现状,我们要首先加大农村教育资源的投入,最大限度地改变农村教育资源不足的状况。首先要把教育经费的挪用作为重点抓,把有限的教育资源用到实处。

2、加大师资力量并进行良好的培训,提高师资水平

提高乡村教师的地位和待遇,保证村小师资队伍稳定和扩充。各级政府要认真贯彻知识分子的政策,想方设法改善农村小学教师的工作条件和生活待遇。因为教师只有在具有所需的知识和技能、个人素质、职业前景和工作动力的情况下,才能满足人们对他们的期望。在提高农村小学教师的整体素质方面,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应注重教师培训的经常性,创造条件和机会使农村小学教师能够参加。通过学习和培训,掌握现代化教学手段,在知识的广度和深度上不断有所完善,从而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另方面,教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教学技能和教育责任感,根据学生的不同特点和素质教育的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启发式教学,发展农村小学孩子良好的思维品质和创造能力,以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由于所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的限制,农村小学的孩子更需要教师的关心、激励和帮助。尽可能对每个学生,尤其是打工子女的基本情况进行了解,多关注其学习完成和变化情况,多与他们谈话和交流,及时了解他们在学习中存在的问题与困难。对他们的教育应以鼓励为主,使老师的鼓励变为孩子学习的监督和动力。

3、更新教育观念,开展形式多样的素质教育活动

素质教育是一种突出生存能力和生活能力的教育。可以使学生认识到具有真才实学、一技之长的重要意义,要求课堂教学更多地联系生活实际和生产实践,并自发地抵触以考试为中心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学方式。保证音乐美术体育等课程的课时,重视课外活动的开展,拓宽学生的视野,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同时,也要注重提高农村教育管理者的素质教育管理水平。

父母从精神上关心孩子,帮助孩子

俗话说,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严重影响孩子的成长。平时家长应多注重自己的言行,给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虽然父母把孩子送到学校里,但是也不能撒手不管,及时与老师交流,常常与老师联系了解孩子情况,对孩子的身心健康都是有帮助的。孩子教育从小抓起,从小培养积极的人生观,价值观,树立远大的理想,不断鼓励孩子向远大理想而努力。孩子出现问题时,不能用打骂的方式来解决,细心的开导他,及时发现错误并改正错误。培养孩子的特长,多陪陪孩子做自己喜欢的事情,丰富课余生活,更要加强体育锻炼,保证身体健康。与此同时,家长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多了,能够更加深入的了解孩子的成长与性格,能够更好的引领孩子走向正确的道路上。

四、结束语

以上几点建议所能解决问题的范围和程度毕竟有限,这个长期形成的差距必然要用长效的机制才得以彻底解决。在这当中,唱主角的正是国家的相关政策倾向和重点帮扶。农村问题说到底是一个穷字,但核心并不是穷经济,而在于穷知识、穷技术、穷观念,归根到底是穷人才。只有想办法让无数的知识人才前赴后继不断地投身到中国的农村建设队伍当中,这个问题才有可能从根本上得以解决。但目前就全国范围的大学生就业去向来看,基本上没有主动积极考虑去到农村就业的。其中责任并不在于大学生,而是在于国家的政策性导引不够。并没有足够的鼓励来弥补其物质条件的匮乏所留下的空白,大学毕业生不愿意投身农村的建设也是在情理之中的。好在近年来我国对于这方面的重视程度和投入力度正在不断地加强,相信随着城市就业的饱和和相关政策措施的到位,将会不断有大学生到农村去就业、生活,而城乡教育的差距届时将会逐渐缩小。

2016年新课标教材小学数学教学情况调研报告

小学团队情况调研报告

中小学校园文化建设评估前的思索

农村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现状调研报告

小学校长的述职报告

2016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农村小学教学视导调研汇报材料

2016年小学数学教学工作调研报告

2016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情况的调研报告

小学生家长陪读现状调研报告

关于村小学教育的调研报告

小学关于基层组织建设活动的调研报告

[转载]袁贵仁就中职和中小学开展学习实践活动接受专访

篇5

【关键词】“90后”大学生 以人为本 教育管理

随着“90后”大学生纷纷开始涌入大学校园,在思想行为上一向备受争议的他们开始进入更高层次的大学学习阶段,在社会各界广泛关注的同时,高校的教育管理工作者也开始积极探索如何加强新时代大学生教育管理的新路子。上个世纪90年代出生的他们,见证了改革开发以来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目睹了信息化时代的发展历程,同时他们也被赋予了这个时代的鲜明特征。新时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必须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把握他们的思想行为特征的前提下,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新思路。

1“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特征

1.1 思维活跃,思想开放。

在信息爆炸、网络互联的时代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能够快速获取国际国内前沿信息、文化动态,接受着来自各方面的海量信息。因此,他们视野更加开阔,信息知识更加丰富,思维更加活跃。2008年10月,武汉大学针对“90后”大学新生的调研报告----《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显示[1],在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中,有64.8%的学生认为自己“心态很开放,易于接受新鲜事物”,这表明,在我国对外开放、与国际社会全面接轨的形势下,“90后”大学生不因循守旧,思想开放,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

1.2 自信张扬,乐于表现。

在调查中显示,接受调查的“90后”新生77%表示对自己“充满自信”。他们的意识更加自主,张扬自我、另类,喜欢我行我素的生活方式。“90后”大学生乐于展示自我,非常乐意组织活动,愿意为其他同学服务,愿意参加志愿者活动和社会实践活动,同时期望参与到社会公共事务当中,不错过任何可以展现自己才华的机会,有强烈的被关注的欲望。

1.3 目标明确,期待发展。

“90后”大学生对于自己的未来有着独特的认识和理解,绝大多数学生在进入大学前就有了自己成才发展的基本蓝图,他们的目标呈现更加务实的倾向。他们对大学生活充满着期待,怀揣着梦想,有着自己的大学生活规划。白领、企业家、出国发展、公务员……在他们每个人的心里都有着对自己未来的职业发展规划的设想,期待着发展突破。

1.4 个性独立,主体意识强。

“90后”大学生大部分是独生子女,在“独生”的环境中,他们习惯于经过自身的实践认识过程来接受他人和前人的实践结论,喜欢自主地思考和选择,不喜欢教条式的灌输。因此,“90后”大学生以自我为中心明显,主体意识强烈,不能接受他人的意见,习惯于站在自己的角度看问题,做事较少为考虑别人。

1.5 关心天下事,责任意识强。

在调查中发现,“90后”大学生关心天下事,责任观念比较明确。90年代至今是我国社会经济发生巨大变化的阶段,同时也是经济、文化全球化的时期,“90后”大学生在整个大环境下,对社会的认知更加丰富和趋于理性化。他们关注天下大事,关心国家前途和命运,关注社会现实问题的解决。

1.6 经济独立意识差,消费观念多元化。

在武汉大学“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中显示,“90后”大学生经济独立意识比较差,对家庭的依赖性仍然很大;同时,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消费观念更注重与信息化时代接轨,趋向于多元化的态势。

2 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在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中,必须坚持以“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作为学生教育管理工作的出发点,这其实就是以人为本教育思想的具体表现。面对“90后”大学生诸多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须更新管理理念,以人为本,探索“90后”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新思路。

2.1 以人为本,拓展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90后”大学生鲜明的思想行为特征,使得高校的思想政治工作面临考验,传统的思想政治观念、方式方法及形式内容有些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和要求。因此,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者要与时俱进、以人为本,开拓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局面。

2.1.1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和实践锻炼。由于“90后”大学生具有以自我为中心的鲜明心理特征,从而使得他们的心理问题更加复杂化,这对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必须建立健全的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建立学生心理健康档案,有针对性的给学生提供心理咨询;积极开展心理健康讲座,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教育、心理卫生知识教育、挫折应对教育、心理疾病防治教育等。同时,应深入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把理论和实践相结合,开展青年志愿者活动、西部助学工程、大学生“三下乡”活动、大学生进社区活动等,为“90后”大学生了解国情、奉献社会提供有效途径。

2.1.2 创新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和方式针对“90后”大学生思想行为的特点,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应在内容和方式上进行创新。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上应把优秀的传统文化、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与当代社会相适应、与现代文明相协调,保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要把教育内容贴近生活、贴近实际、贴近学生,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展现给学生,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和现实生活[2]。教育方式上不能再是一层不变的传统模式,应充分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创新教育模式,使思想政治教育更具感染力和说服力。

2.1.3 占领网络思想政治教育新阵地对于在网络时代出生的“90后”大学生,网络基本上成为了他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部分,网络是他们获取信息的重要手段。因此,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迅速、主动地占领网络这个具有形象性、实效性、互动性、以及资源丰富性等特点的教育阵地,拓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覆盖面,建立思想政治教育网、大学生心理健康网等主题教育网站,开辟师生交流论坛、qq群、博客,为同学搭建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

2.1.4 充分发挥党团学组织的重要作用加强大学生党建工作,把优秀学生积极吸纳到党的队伍中来,组织广大学生尤其是学生党员、入党积极分子开展形式多样的思想政治教育,学习思想政治理论知识,提高政治理论素养。充分发挥基层党支部、团学组织在学生群体中的作用,团结、教育广大学生,带动广大学生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同时,充分发挥优秀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通过优秀党员的言行感染,使周围的学生能够自我约束行为,从而改善校园风气。

2.2 以人为本,完善人性化的学生管理制度。

面对“90后”大学生个性突出、思想复杂等特点,高校的学生管理应该变“管理”为“服务”,使高校的学生教育管理工作者树立为学生服务的意识,一切为了学生的利益出发,从而建立在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下的人性化学生管理制度。

2.2.1 在学生管理中,要依据国家对人才培养的要求、国内外形势的变化、学校的特点和传统,制定切合实际的人性化的制度。这是一种宏观上的把握,在人才培养的大方向上应该以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为宗旨。

2.2.2 在制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要审视制定制度的程序是否公正和规范;要保证学校的制度完全公开,使每个学生能充分了解学校的制度;要审视制度是否客观公正地执行,切实做到“以人为本,以法为准”。

2.2.3 在制定有关学生管理制度的过程中,应安排部分学生代表参与,充分听取学生基层的合理意见,努力使制定的学生管理制度符合学生大众的客观权益。

2.2.4 建立信息渠道,对制定的制度向广大学生进行解读,同时,通过正规渠道接受学生的反馈意见,对一些不合理的制度应进行及时的研究、修正。增强大学生对学校管理活动的认同感和自觉维护意识,并形成自觉约束的内在机制。

2.3 以人为本,引导学生实现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

“90后”大学生个性独立、自信张扬、有自己的想法,叛逆心理尤为突出。因此,当代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者须不断转变工作思路,处处渗透服务意识,应做到学校服务与学生自我服务相结合、学校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相结合、学校教育与学生自我教育相结合。通过学习方法转换指导、生活适应、心理困惑辅导适应,逐步实现学生从被动、依赖到主动、自立。提倡“优秀是一种习惯”,落实“一日生活制度”。充分利用周点名的时间,拓宽教育内容、丰富教育形式、规范主体范围。整合学校、辅导员导师、班级学生骨干三种力量,依靠班团学生干部和学生党员的模范先锋作用,广泛开展班级层面的小型多样化活动,培育班级文化,推进和谐班集体建设,提升班级凝聚力。在学校、辅导员导师多种力量的正确引导下,从而充分调动他们的积极性,激发他们的主人翁意识,增强他们的自我服务、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能力。

2.4 以人为本,建立双主体的新型师生关系

随着社会的发展,中外教育家把新型师生关系基本定位在:互为主体,即双主体[4]。这种定位是以“以人为本”教育思想为理论基础的,强调老师与学生建立平等的人际感情关系,体现教育与自我教育、促进与发展的共融。

2.4.1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信任上。在师生关系上,老师往往处于主动的地位,总是在生活上、学习上对学生的行为心存疑问、不敢相信,从而在很大程度上抹煞了学生的主动性,遏制了学生的自我管理能力。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老师首先要放下时时处处好为人师的思想,充分地信任学生,在信任的基础上进行引导、教育,挖掘学生身上的闪光点,激励他们发挥自己的主动性,努力提高自己的自我管理能力。

2.4.2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尊重上。“90后”大学生思维活跃、思想开放、个性突出、生活方式多样化。因此,在学生管理中,老师应充分地尊重学生的人格、权益、个性,激发他们对学习、生活的兴趣。

2.4.3 新型的师生关系体现在对学生的平等上。“90后”大学生倡导平等,希望得到平等、民主地教育、引导。因此,在学生管理工作中,老师跟学生应该亦师亦友,平等地对待学生,要改变以往居高临下的单向灌输模式,跟学生做朋友、做知己,以平等的心态与学生进行双向甚至多向交流、沟通,倾听学生的心声,帮助学生解决问题。

2.5 以人为本,营造多元化的和谐校园文化。

目前,大学生的价值观绝大多数还是健康积极向上的,作为学生管理工作者,应主动抓住机遇,同时结合“90后”大学生生活方式多元化、个性发展多样化等特点,大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倡导并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以人为本,营造一个多元化的和谐校园文化氛围。

2.5.1 抓住时代特征,结合“90后”大学生的思想行为特点,开展多样化的校园主题教育活动。例如,开展“我为西部做贡献”主题活动,通过西部风光图片展览向学生展示祖国的大好河山,激发学生对祖国的无限自豪感;通过宣传国家关于西部计划的政策,增强学生对投身西部建设政策上的了解;通过组织投身西部的优秀大学生先进事迹报告,感染他们努力奋斗,为西部、为国家做贡献。

2.5.2 丰富大学生的校园生活,开展多元化的社团活动。“90后”大学生兴趣爱好广泛,乐于展现自我,应结合学生的兴趣爱好特点,通过平时实践、假期实践相结合、内容突出体验教育和情景教育。同时建立多样化的学生社团,满足其个性发展,挖掘其潜在能力。

2.6 以人为本,培养创新能力和个性化发展。

“90后”大学生知识面广、思维开阔、易于接受新鲜事物,使得他们在看待问题时更具有发散的思维。因此,我们应该引导、启迪学生在专业知识的学习中和平常的生活中发散思维、积极思考,深层次挖掘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由于“90后”大学生个性多样、素质能力不尽相同,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尽可能的考虑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性,注重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针对学生的个性特点、爱好特长,开展符合个体发展的教学、管理工作。

2.7 以人为本,帮助学生更加明确职业规划。

在信息化社会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接受着来自家庭、社会等多方面潜移默化的引导,他们很清楚自己所要追求的东西,对未来的规划有自己的见解,目标比较明确。但是受外来新思潮的影响,社会风气比较浮躁,从而使得“90后”大学生好高骛远、急功近利,对自己的职业规划有些不切实际、把握不准。因此,在对“90后”大学生的职业规划教育上,应该给学生以切实可行的指导,使他们的职业规划更符合个人的发展特点,对职业规划有更清楚的认识,更加理性地制定自己的职业规划。

3 结语

“90后”是富有朝气、充满活力的一代,“90后”大学生更是被寄予期望、肩负祖国使命的新一代。作为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者,应适应时代的要求,努力提高自身的管理素质,改进管理理念,以人为本,做好“90后”大学生的教育管理工作,引导和帮助“90后”大学生成长成才。

参考文献

[1] 中国青年报记者 戴长澜.全国首份“90后”大学新生调查报告公布[n].中国青年报,11-12.3.

[2] 周章领.浅谈“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途径.南昌航空大学,2009.

篇6

关键词: 应用文写作教学 畏难心理 训练梯度

应用文具有很强的实用价值,它是各类文章中使用频率最高、使用人员最广的文体。作为传递信息、交流经验的重要工具,应用文在处理公私事务、传递信息、组织生产、交流交往、学科研究等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是高职毕业生应该掌握的基本技能,而且是社会对高职学生能力的评价因素之一。但大多数高职生对应用文写作不感兴趣,怕写应用文,甚至存在畏难、厌烦心理。如何采取有效的策略克服学生的畏难心理,使应用写作教学取得实效,是广大教师必须面对的问题。

一、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员,激发学习动机,消除畏难心理。

经调研了解,在初高中应试作文的训练下,大多数学生提到写作头就疼,由于对应用文写作缺乏认识,很多学生把应用写作课程当做中学作文课程的延续,存在厌烦、畏难心理。加上校园生活的限制,认识不到应用写作的实际价值,普遍认为作为基础课,只要及格,拿到学分就行了,关键是学好专业课,不愿为得到想要的高分而多费力气。如何解决这些问题,笔者尝试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员,从纠正学生认识偏差入手,激发学习动机,消除畏难心理。比如在应用写作第一堂课上,进行课堂调查,让学生自主发言,请学生谈谈除了为学分而学之外,这门课程与我们平时和今后的学习、生活、工作的关系,引导学生说真心话,就势引导,纠正认识偏差。从学生生活实际、未来学习和工作需要出发,帮助学生重新认识课程,明确课程定位。让学生从内心确认,不是“要我学”而是“我要学”,激发学习动机。当然,抽象的说教很难引起学生的共鸣,可举一些实例来证明。比如,将学生写在教学楼门厅黑板上的寻物启事、招领启事拍摄下来,制成课件,引导他们分析其中的错漏之处,让学生在笑声中体会到应用文就在自己的生活中。指出应用文写作是一门综合性、实践性极强的基础能力课。公共基础课的教学学时不多,但作为实践性极强的技能课,需要反复实践训练。如果学生不重视写作实训,学习效果就收效甚微,很难真正提高应用文写作能力。让学生克服纯兴趣的学习观点,从理性上接受这门课程,用学习动机驱除畏难心态。同时鼓励学生在课外收集一些身边常见的应用文例文,利用课前几分钟上台朗读评析,让学生在搜集评析的过程中认识到应用文就是用于生活实际的文章,感受到应用文就在自己的身边,每时每刻都可能使用应用文,引导学生认识应用文写作的重要性。在平时的教学中,继续充当心理辅导员,及时化解学生的畏难心理。比如在讲计划前,让学生谈谈周末安排、健身计划等,培养做计划的熟手,平时写在心里,说在口上,而现在要做的就是把它写到纸上,借此消除畏难心理,增强学习信心。

在具体文种教学时,要通过分析写作技能和相关素养对学生未来参与竞争的重要性,来帮助学生认识应用文的实用价值,激发起对应用文写作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从根本上认识到应用文写作是自己生活、学习和工作中不可缺少的一种技能,掌握了这种技能可以使自己终身受用,从而调动起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比如在讲调查报告文种时,笔者根据所教铁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设计训练任务,“某某站接客电[2012]102号,关于做好2013年‘春运’客流调查的电报后,车站领导十分重视,分管副站长亲自抓,成立了由车站营销科牵头的客流调查小组,深入车站吸引区内的重点厂矿企业、大专院校,各大型旅行社等重点单位进行调查,如果你是调查组成员,你会写调查报告吗?请你写写看”。以此导入调查报告文种的学习,让学生认识到该课程对他们现在的学习及未来的生活、工作都有着深刻的影响。心理学认为:人类的学习行为是外部刺激与认知主体内部心理互相作用的结果。如果所提供的外部刺激与学习个体内部心理相吻合,就能够引起学习个体积极的态度和求知欲望。为了消除厌烦心态,增强学习主动性,在具体教学实践中,可结合教学内容适时把多媒体引入课堂,文字、图形、声音同时呈现在学生面前,使学生脑、眼、耳等多种器官接受刺激,以此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学习兴趣。比如,讲求职文书时播放求职视频,引导学生掌握求职信、简历的编写技巧及应注意的问题;讲合同时,播放合同引起纠纷的视频,引起学生对合同条款明确性、完备性的高度重视。也可补充一些生动有趣的案例、故事吸引学生,培养兴趣,使教学有趣有味。比如在讲述什么是应用文时,补充“博士寻驴”的故事;讲“条据”时展示网上流行的《一个中文系学生请假条》;讲“计划”时讲述《聊斋》中商三观为报冤仇的复仇计划,《三国演义》中诸葛亮的宏伟规划,展示网络搞笑版《一封老婆写给老公的购房计划书》;讲“总结”时可让学生“大话西游”,总结唐僧师徒西天取经成功的经验等。

二、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克服畏难心理。

在高职院校的课程安排上,应用文写作一般只安排一个学期的教学时间,课时不多,但应用文内容丰富,种类繁多,涉及的内容大多是学生陌生的领域,从内容、形式、行文,都迥异于学生原有的写作习惯。如果学生在具体的各章节学习中接连接触一些平常很少接触的应用文书,如行政公文、调查报告、规章制度、合同等文种,就势必会引起学生的畏难情绪,对它们各自的写作格式及语言表达难于掌握,有的学生甚至会丧失学习兴趣,从而难以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任何一种写作技能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既要让学生在心理上取得认同,又要遵循由熟悉到陌生、由易到难的原则,因此,需要合理地调整教学内容。可先选取一些浅显易懂易写的日常生活文种进行训练,使学生逐步掌握,增强写作兴趣。在应用写作概述的教学中,笔者有意识地从学生熟悉的最简单的文种入手来介绍这门课,在介绍应用文的实用性、真实性、时效性、程式性等特点时,均以启事、借条、请假条等学生最熟悉的文种为例,这样学生能听得懂、听得进,对这门课产生亲近感。选择生活中常见的、学生容易掌握的文种,让学生慢慢走进应用文写作这扇有些陌生的、令人望而生畏的门。在具体的教学内容安排上,笔者把日常生活文种作为第一个训练项目,从学生认为很容易或以为简单的应用文种入手,创设与学生生活贴近的写作情境进行写作训练,让学生进行写作,在共同评议的基础上归纳格式、内容要素和写作注意点。比如条据的写作,这是人们在日常工作学习或生活中经常用来说明某种情况或某件事情凭证的字据,它的写作格式及语言表述常常是约定俗成的,格式可以套用,只要重点训练一种,其他的写作要领就能熟练掌握。但大多数学生因对此接触甚少,仅凭想当然,所以就很容易写错。这样通过简单易写的文种入手,引导学生进行写作,在写出合格应用文的基础上,使其逐渐明白写作的基本道理,体验成功的愉悦,帮助其克服畏难心理,培养其应用文写作能力。

目前高职应用文教材的主要内容包括:行政公文、事务文书、礼仪文书、职场文书、商务文书、诉讼文书、科技文书、传播文书等多类应用文,但课时有限,教师要根据各专业的不同需求及岗位的需要,对重点内容仔细分析,从岗位的需求和学生实际需要出发,对教材内容进行改革,调整、删减、补充教材的某些章节,重组教学内容。如财经和商贸类专业的学生可适当增加经济类文书的内容,广告设计与制作专业侧重学习广告文案的写作等,使教学内容的安排符合学生目前和未来学习、生活和工作的需要。这样的内容安排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消除恐惧畏难心理。

三、选例贴近生活、专业实际,激发学习热情,提升学习兴趣。

在应用写作教学中,几乎所有的文种都要结合案例分析进行。因此,案例的选择和解析至关重要。应用文的文体写作都是有惯用格式的,如果教师采用传统的教学方式,先讲文种的概念,然后讲写作格式,学生就定会因为枯燥而不喜欢学习。教师可以根据学生所学专业,结合他们的生活环境,及时地选择那些他们熟悉的、发生在身边的例子,激发他们的参与兴趣,就能消除学生的厌烦心理。例如行政公文模块中的“通知”、““意见”、“公告”等文种的写作,属于学生平时接触较少的公文文种,学生社会阅历少,对写作课本来就存有畏惧心理,且行政公文都采用惯用格式,有些离学生的生活也较远,要是直接讲述格式并用教材上的年代久远的老案例,学生必然失去兴趣。可采用发生在学生身边的本校下发的文件,从校园网页行政公文栏目中选取相关例文,比如,《关于做好2013届毕业班学生顶岗实习工作的通知》,《关于加强大学生党员发展工作提高大学生党员素质的意见》,《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高铁设备询价采购公告》等例文,在讲授调查报告时,可选择与学生校园生活、专业相关的例文,比如,《你是怎样看待校园文化的?——我院校园文化建设调研报告》、《大学校园消费情况调查报告》、《某某工务段发生车辆伤害事故的调查处理》、《某某站2011年“五一”客流调查汇报》、《某某站停车事故的调查》等调查案例。在事务文书“计划”、“总结”的写作训练中,教材所选的案例是《2008年建筑管理工作计划》、《天津市2008年度植树造林工作总结》,因不够贴近学生的实际需要,难以达到以例导写的效果。可补充一些时代感强、体式规范、内容贴近学生生活与专业实际的优秀范文,如《大学三年学习规划》、《电子商务专业职业生涯规划》、《2012年下学期学习计划》、《大学生个人总结》、《实结》、《学生会工作总结》等作为典型教学范例,通过案例分析,和学生一起讨论归纳出“计划”、“总结”写作的目的、结构方式、写作思路,总结写作技巧和格式,这样便会消除学生的畏难心理,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还要选择一些典型的“病文”供学生讨论,避免写作时“就范”,这样有助于学生下笔成文。这些病文可以选取之前所教班级的学生作品和当下所授课班级的学生作品让学生评析和修改,例如“运输管路学院男子篮球赛活动总结”、“学习部2011年工作总结”等,身边的可接触到的人和物往往更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和认可。所以,在应用文写作教学时要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专业特点对例文有所取舍。教师设置的任务、选用的范文、病文题材都尽量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贴近学校的活动实际,贴近本专业岗位的实际。这样的例文可让学生切实感受到生活需要、专业岗位需要,有助于消除厌烦、畏难心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他们觉得应用文写作这门课重要,学了有用,愿意去学。

四、设置训练梯度,降低学习难度,消除畏难情绪。

应用文写作能力的提高,应注意循序渐进,不要急于求成,一味拔高,这样会适得其反,徒增学生的畏难情绪,弄巧成拙,起不到应有的作用。应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对实用文种采取分步进行的做法,先易后难,逐步提高。如对难度较大文种的写作,可不作硬性要求。例如计划的写作,因其种类不同,写法也各不相同。对一个尚未走出校门的学生,缺乏社会实践经验,对社会是陌生的,不可能写出内容复杂的大型计划。所以可以要求学生先从个人学习计划、班级活动计划等小计划入手,且把内容定在学习、工作等学生熟悉的方面,训练起来容易成文。任何技能的获得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要设置循序渐进,设置训练的梯度,由易到难,增强信心。高职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与承受挫折的心理能力都是有限的,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理论的基础上,如果马上让学生进行写作,学生往往就不知道该从何处下手,此时写作难度较大,学生不但有畏难情绪,且一旦写不好还会伤害其自信。在求职信教学中,笔者要求学生通过自主合作的方式从教材、范例中探究求职信的特点、要素和基本格式后,出示瑕疵例文,让学生修改,师生合作进一步归纳求职信的写作技巧与注意事项。先从低难度的训练项目开始,提供病文让学生对照范文和教材理论,指出文章毛病,并试着进行修改。让学生去发现别人文章中的问题并且改正,这不仅使他们进一步掌握与运用了理论,落实了教学重点,也使他们对写作建立了初步的信心。但应用写作能力的训练的目标是学生能自主写作,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于是进入实训环节,根据导入材料,对应企事业单位招聘的相关岗位,让学生根据所列实现自身未来求职意向应有的求职条件和设想的竞争优势,写一封完整的求职信。学生模拟写作自荐信,教师巡视,对学生进行个别指导。学生完成习作后,教师在ppt上展示批改标准,各学习小组组内交流、互评,写出评语与修改意见,各组代表阅读组内优秀习作,全班共评,教师要对学生的习作和评议给予一定的引导与肯定。在整个单元教学中,综合运用了任务驱动、案例分析、小组合作等多种教学方法与手段展开教学活动,消除畏难心理,引导学生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地完成学习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能力。

正确认识和探索解决学生对应用文写作的畏难心理是增强应用写作课程教学效果至关重要的问题。这不仅需要学生自身的努力,更需要教师的配合。在应用文写作教学实践中,要充当学生的心理辅导员,纠正学生认识偏差,激发学习动机,改变厌烦心态。合理安排教学内容,设置训练梯度,激发学习热情,消除畏难情绪,提高学生的应用文写作能力,不仅能增强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就业竞争力,而且能为学生未来职业生涯和实现职业能力的可持续发展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邵瑞珍,皮连生,吴庆麟.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7.

[2]韩富军,高雅杰.应用文写作[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

[3]黄建岚.怎样上好高职应用写作第一课[M].文教资料,2012,(2).

[4]何芸.点燃兴趣以用促学——对高职应用文写作课程的几点思考[M].现代语文(教学研究版),2010,(1).

篇7

关键词:利益相关者;供给侧;六何分析法;高职质量

我国高等教育正处于由大众化阶段迅速迈入普及化阶段。据教育部2015年8月的2014年全国教育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529所(其中高职高专院校1327所),同期有普通本专科生25476999人(其中专科生10066346人)[1],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为37.5%[2]。另据《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至2020年,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水平进一步提高,毛入学率将达到40%”[3]。而实际上,随着适龄人口减少和招生规模扩大,2015年我国高等教育毛入学率已达40%,并将在2020年达到50%[4]。

诡异的是,在此高等教育规模快速发展的当下,高素质人才的需求侧却屡屡传来不合拍的论调:企业单位招聘难,企业难以招到满足需求的高校毕业生。高素质劳动者供给侧与需求侧出现这看似矛盾的两难,根源还在于供给侧出现学用壁垒。为破除此壁垒,要兼顾利益相关者多主体视角,着眼高职教育人才培养关键要素和主要环节,在高等职业教育领域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眼于中国条件、中国学生,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势在必行。本文结合国际经验,以六何分析法为建构基础,利益相关者理论为理论基础,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模型,以期为科学高效开展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评价奠定基础。

一、构建质量保障体系是高等教育发展必然

综合考察发现,评价与认证是国外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两大支柱。美国学者奥斯丁(Astin,1991)认为教育评价为认证提供数据支持,是认证工作的基础;教育评价履行教育问责的义务,同时服务于各种不同利益相关群体。有学者将本科人才培养规格分为学术型、应用型和职业型三类,认为不同的培养规格应该有不同的培养质量标准[5]。南京大学教育研究院朱铁壁等从研究型大学、教学型大学、高职高专在知识发展和学生学习两个角度来探讨人才培养标准的差异性[6]。高等职业教育实行人才培养质量监控是国际惯例。厦门大学张继明总结了德国成功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监控系统管理经验,建立有效的质量保障组织、引入行业协会监督、奉行宽进严出原则、实施有效国家干预,认为值得我国借鉴[7]。

国内各界达成共识的观点认为,在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国高等教育的首要任务将一直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不过国内学界对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的要素意见不一。一种观点认为,与人才培养质量相关的过程要素,如专业、课程、教学、师资和管理等,都是人才培养质量的构成部分。由于我们还没有建立质量标准,应考虑用重点评人才培养质量的内部保证体系来替代评质量[8]。另一些学者则认为,这些要素是保障人才培养质量的要素与机制,不是人才培养质量本身[9]。自2010年始,我国实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年度报告制度。杨应崧等(2012)对国内一流的高等职业院校的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进行剖析,认为政府确立了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的基本原则、结构框架和主要内容。马树超等学者(2012)则从实践角度,在国家、省、校三个层级对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质量年度报告进行了剖析。

二、我国高职教育现有质量评价模式评析

以承担人才培养任务的基层高职院校为切入点,通过对江苏、重庆、四川、陕西等四省(市)15所高职院校官方网站调查,各所学校都设立了单独管理机构(机构名以质量管理处或评估与督导办公室居多),或赋予教务处督导职能(教务处下设教学督导室),并有相应专职管理人员从事相关工作。从机构设置和人员配备上看,所调查高职院校均将教学质量评价和督导工作放在比较重要位置。进一步调查发现,我国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体系具有如下三个特点:

首先,评价体系架构呈自上而下树状结构。基本形成由教育部督导办(对外以国务院教学督导委员会办公室名义开展工作)为根节点,包含省教育厅(教委)、学校、二级院系为四级子节点,政府、社会、学校多主体逐级延展的树状结构。工作开展过程中,借助相应咨询辅助机构,自上而下逐级实施(如表1所示)。

其次,质量评价活动在高职院校内闭环运行。国家级督导机构有督学、督政、教育质量监测评估三大职能,从宏观方面督导检查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重大教育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情况。与国家级督导机构职能相承,省级督导机构职能也重在督政。高等教育质量督导,很大程度上主要是由高等学校自觉执行(如表2所示)。

第三,质量评价范围小,焦点聚集在课堂教学环节。即便是在高等学校内自发实施的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中,评价维度单一,聚焦点大多在课堂教学环节。狭义理解教学的内涵,将教学范畴缩小理解为课堂教学,单纯地评价某节课的教学效果,甚至只是关心教师的上课质量,而学生的课堂接受程度,课后的学习效果并没有跟踪评价,或者只重视第一课堂,轻视第二课堂,漠视第三课堂,没有覆盖人才培养全环节。

应该说,在我国起始于京师大学堂的高等教育近120年发展历程中,具有以上特点的督导评价体系,在保证高等教育质量上发挥了一定作用。体系完备的纵向组织,保证了党的教育方针、教育法律法规和国家重大教育决策部署的贯彻执行。一定程度上开展了教育评估、学校评估、教学质量评价活动,保障了高等教育发展。但总体而言,当前无论是普通高等教育还是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仍存在不足。笔者认为,高等职业教育更甚。

高职人才培养质量评价理念尚不完善,缺乏从利益相关者视角进行质量评价。所谓利益相关者,也即高等职业教育参与方及其受影响的个人和组织,又分直接利益相关者和间接利益相关者两大类。现有理论从不同学校类型或层次分别探讨教育质量问题的理论研究较多。但对现实中的教育评价体系问题关注较少,“管、评、办”尚未有序分离,学校、政府作为质量评价的主体掌握了绝对的话语权。学生、企业及其他相关方在教育评价体系中却几乎没有话语权,无法表述其中的优劣,他们的感受与评价长期被忽视,遑论作为评价主体去评议职业教育水平高下、引导职业教育发展。

高职院校教学质量评价价值取向缺乏具有长远目标的评价体系。基于现有研究成果建立的高等职业教育评价体系与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并不相符,很难适应高职教育的改革发展。一方面,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过多以量化的思维逻辑来评定教学模式质量层次,很难以量化形式表现学生内在的交际、职业道德、组织协调能力等综合职业素质方面的提高;另一方面,现行的教育评价体系过于重视学生即时技能与知识的运用度,而忽视了对学生可持续发展与终身职业潜能的考量,形成“制器”重于“育人”。具体而微到某一所高职院校,现有体系下的教学质量评价还存在“自生自灭,自导自演,自娱自乐,自作自受”不足,具体表现为:教学评价活动发于高等职业院校,也止于高等职业院校,少系统外部组织(特别是应当对职业教育起支撑作用的行业企业)参与;高职院校在教学质量“无法定质量标准,无确定评价范式,无固定操作流程”下,自己制定规则,评定自己;教学质量评价主客一体,办评一体,集裁判员与运动员角色于一身;评价系统导致的结果是出现学用壁垒,毕业生质量不高,院校声誉不强,高职发展乏力。

三、利益相关者理论及六何分析法对高职院校质量评价的新启迪

斯坦福大学的一个研究小组于1963年首先提出“利益相关者”概念,并经美国弗里曼等学者将概念内涵界定。罗索夫斯基视大学作为一个利益相关者组织,将利益相关者理论应用于高等教育领域内进行研究。笔者认为,我国高职教育存在核心利益相关者、优先利益相关者、一般利益相关者、弱利益相关者四类群体,他们组成一个我国高职教育发展的相互作用生态系统。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要充分考虑各利益相关者的不同利益诉求,必须考虑他们的显性利益和隐性利益。协调利益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最终实现利益共赢、共同发展[10]。

我国高职教育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初的短期职业大学,大致经历了办学定位探索、办学规模发展和办学内涵深化等三个阶段。在向注重传统学术维度的国内本科院校和向注重职业维度的中职学校学习后,高职院校发展定位基本定型。在《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高等职业教育创新发展行动计划(2015-2018)》等文件中提出,要稳定专科层次职业教育,扩大本科层次职业教育,尝试以职业需求为导向的专业学位研究生培养模式[11],高等职业教育成为一种教育类型之意已现。

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至今面临困境之一,是要应对应用型本科和中等职业教育双重挤压,即高等应用型本科院校转型发展,从上游对高等职业院校带来巨大压力;中等职业学校试办五年制高职,又从下游对高等职业院校形成冲击。在此双重挤压情势下,构建促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质量保障体系是必然趋势,引入利益相关者评价是全面客观反映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必然要求。

高职院校的质量保障体系,是一个全过程、全方位、全员性的全面质量管理体系[12]。质量保障体系是通过对高等职业教育办学过程中影响质量的各环节,进行系统监控与评估的系统,它是高等职业教育管理工作的重要环节,科学、有效的质量保障体系是持续提高高等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保证。构建质量保障体系的目标,是确保高等职业质量的“零缺陷”。基于院校本身,发挥院校质量保障的主体作用,吸纳行业企业、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参与。

六何分析法也叫5W1H分析法,理论起始美国政治学家拉斯韦尔于1948年提出的“5W分析法”[13],后经过人们的不断运用和总结,逐步形成了一套成熟的“5WIH”模式,也即对象(何事What)、原因(何因Why)、地点(何地Where)、人员(何人Who)、时间(何时When)、方法(何法How)等六个方面。六何分析法是一种创造技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广泛应用于企业管理和日常工作生活和学习中。

四、基于六何分析法的高职院校质量评价模式

高职院校是高等职业教育系统内承担具体人才培养任务的载体,考量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从高职院校着手,是最直接有效的途径,故以高职院校质量评价为切片,讨论基于六何分析法的质量评价体系。具体而言,可以按“以六何分析法建模,引入利益相关者,建立管理信息系统,采集分析监测数据,多维度综合评价”步骤进行。建模分析如表3。

(一)Why――原因――评价目的

在高校教学、科研、服务社会的三大基本职能中,科研、服务社会是基于教学之上。我国高等职业院校应将教学视为重中之重职能,通过教学来培养适应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的各类技术技能人才,进而服务社会。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院校根本任务和中心工作,在人才培养的过程中教学工作又处于中心环节,教学工作的质量就是学校生存和发展的生命线,是学校综合实力的集中反映。进行教学质量评价,加强教学管理,确保教学质量的稳定提高,是高职院校办学环节中必备环节。

(二)What――对象――评价指标及其体系 如何评定高职院校提供毕业生和教学产品(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授课计划、校本教材、课件教案等)质量优劣,必须有一套指标。不同类别不同类型的高职院校,其人才培养面向不同,培养规格不同。但有一点,在其教学产品培育下的毕业生,应受用人单位欢迎,适应区域经济社会发展对人才需求。因此,评价指标体系在具有最基本的教学环节元素前提下,还应吸纳包括政府、用人单位等企业利益相关者诉求在内的指标,形成一个系统。

结合普通高等学校基本办学条件指标,完善高职院校状态数据采集平台指标,与高职院校原有教学管理系统融通。在前期利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采集平台对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指标数据项进行比较分析的基础上,精选和补充数据采集项,与学校现有信息化系统互联互通数据共享,建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工作状态数据管理系统,多维度对省与省之间、省域范围内各类高职院校的状态数据进行全面分析,形成动态仪表盘及雷达图,客观评价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情况。

(三)Where――场所――评价环节

也就是确定评价教学过程哪个环节?重点评价高等职业院校由实验(基础训练)、实训(仿真锻炼)、实习(实际操练)三者贯穿始终的一个教学学习过程。高职院校实验教学项目类型大多为第一层次的“演示型”实验和“验证型”实验以及第二层次的“应用型”实验和“综合型”实验、“验证型”实验。必须根据这两个层次的实验教学项目特点。

1.实训教学。根据一个教学任务,或一项技能,设计一个教学单元,主要以学生或学生团队在教师指导下,以动手实操为主完成,主要目的是将多个知识点融合。在模拟场所,理实打通。实训项目,训练内容包括训练基本技能、训练专门职业技能、训练岗位群职业技能。

2.实习教学。基本完成教学任务后,在真实工作岗位,综合运用已学习的各种知识,并吸纳从工作熟人那吸纳学习来的经验及技能等,培养包含社会能力在内的综合工作能力。

(五)Who――人员――评价主体和客体

评价主体也就是解决“谁来评”的问题。校内可建立总督学领导下的评价机构,包含总督学(校长或副校长担任)、督导及管理机构、校外督导、校内专任督导、校内兼职督导、二级院系督导。校外可吸纳政府、用人单位、学生家长等利益相关者代表以适合他们的方式参加[14]。评价客体也就是解决“评什么”的问题。评定客体可以有两大类:由校内专任教师、校内兼课教师、校外兼课教师、校外兼职教师等四类教师组成的教师队伍的各种教学活动;由教务处、图书馆、现代教育技术中心、实训中心等教学管理及教学辅助机构以及二级院系等教学机构的教学管理行为。

(六)How――方式――工作流程

在制定评价指标,组织督导队伍后,如何开展教学评价至关重要。可借助系统来记录和处理数据并生成初步结果,结果反馈给被评价者,并进行纵横向对比。对评价结果不良者,既督又导,帮助提升;对评价结果优秀者,予以正面宣传,给予表彰奖励,并将其优秀经验予以推广。并增大教学质量评价结果在教师绩效评价中的比重,形成良好导向作用。

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要跨越一个“中等收入陷阱”,必须依靠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从供给侧进行结构性改革[15]。以培养技术技能人才为己任的高等教育系统必须为我国技术创新提供充沛人才保障。上文所述构建高职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思维仅为笔者思考之一,笔者认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还可从教育普及度、教育公平度、教育质量度、教育开放度、教育保障度、教育统筹度、教育贡献度、教育满意度等八个维度,对高等职业教育的专业设置与建设、课程开发、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模式、实训实习基地、师资队伍建设、经费保障条件、质量保障体系、领导能力与管理能力、校园文化建设多方面进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发挥高等职业教育利益相关者多主体力量,形成“政府引导、学校核心、社会参与”管办评分离质量评价模式。

参考文献:

[1][2]教育部.2014年教育统计数据――高等教育学校(机构)数[EB/OL].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

[4]教育部部长袁贵仁就“教育改革和发展”答问[EB/OL].

[5]周泉兴.高等教育质量标准:特征、价值取向及结构体系[J].江苏高教,2004(3):8-10.

[6]朱铁壁,张红霞.高校分类新思考:知识生产与学生学习双重视角[J].高等教育研究,2015(11):24-29.

[7]张继明.德国高等职业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研究[J].石油教育,2006(5):75-78.

[8]孙莱祥.我国部分高校教学质量保障体系的调研报告[J].评价与管理,2012(3):1-9

[9]赵伶俐.如何衡量高等教育质量与水平[J].理工教育研究,2009(2):1-7.

[10]薛茂云.办让利益相关者都受益的高职教育[N].中国教育报,2015-06-04(11).

[11]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EB/OL].

[12]王运来.高校教学质量评价与保障[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10.

[13]拉斯韦尔.传播在社会中的结构与功能[M].北京:中国传媒大学出版社,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