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0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华饮食文化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白噪音》;消费文化
中图分类号:I712.07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07-0229-01
唐・德里罗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派作家,他的第八部小说《白噪音》(1985)荣获国家图书奖。他是美国当代社会的剖析者和批评者,他的作品反映了当代美国的精神状态,反映了后现代美国人的生活状态。《白噪音》中,德里罗将点点滴滴的消费因素蕴含在文本之中,商场购物、超市景观、大众传媒,都在小说中呈现出来,读者可以从《白噪音》的小说中窥见消费时代的社会景观。
鲍德里亚是当代法国著名的哲学家和社会学家,“消费社会理论”是其著名的社会学研究理论。该理论已广泛被运用在分析《白噪音》中的消费文化研究中。鲍德里亚认为消费的主体是符号的秩序。他指出消费的统治者为符码创序。消费者已经不再是简单购买商品的有用性而是购物符号的象征性。符号和象征,无意识地支配着人们消费。
一、《白噪音》中的消费景观
《白噪音》中细致描述了美国中产阶级杰克一家人的日常生活。小说中,杰克是美国中部某所大学的教授,从事希特勒研究。全家人购物的情景多次在小说中出现,从商场购物的场景,到商品的选择,再到家庭成员以及朋友聊天都体现了消费已经成为当代生活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超级市场除了变得更加美好之外仍然一如既往,货架充盈、明亮,而且还配上音乐。”舒适的购物环境让人顿时有了购物的情绪。“有六个品种的苹果,有几种色彩柔和的进口甜瓜。所有的水果好像都是当令的,喷过水、光洁、鲜亮。”鲍德里亚指出丰盛最基本的形式就是堆积,除此之外还有一种就是物品以全套或者整套的形式出现。商场通过购物的景观让消费者逻辑性地从一个商品走向另一个商品,让其在购买商品时被眼前的景观所迷惑,甚至在消费过程中产生了幻觉,以为消费为生活带来了美好,甚至消费让自己得到了身份的认同。在小说中杰克一家人购物后,他有一段内心独白:“我们感到繁荣昌盛;这些产品给我们灵魂深处的安乐窝带来安全感和满足――好像我们已经成就了一种生存的充实,那是缺少衣食,不敢奢望的人们无法体会的,他们在黄昏时分还在孤零零的人行道上计算着自己的生活”。换句话说,当今的消费已经不是简单真实的消费了。
二、《白噪音》中的大众传媒
大众传媒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是不容小觑的,从电视,广播,报刊到互联网都对人们的生活产生巨大的影响,同时也在某种程度上操控着人们的行为。法兰克福学派的消费异化批判中,关于广告的批判是最为深刻的了。广告借助科学技术建立了一个超真实的、仿像的世界,吸引着潜在的消费者一同进入天堂般的购物世界。“现代广告的本质就是“象征和幻像功能”,他是本真象征的一种形似的异化。”广播、数字电视、媒体广告、互联网等各种媒介的组合,主导人们的消费欲望,造成隐蔽的意识形态控制。“Toyota Celica”,杰克十几岁的女儿在睡梦中呢喃的广告语,这正是受电视里播放的丰田汽车的广告的影响。无处不在的广告渗透到消费者的日常生活中,人们被鼓励消费甚至到了浪费的程度。芭比特是杰克的第四任妻子,她总是会购买一种橘黄色乳酪,从孩子的对话可以得知她从不吃它。孩子们这么说:“如果她不买,她就感到内疚;如果她买了不吃,她感到内疚;当她看到它搁在冰箱里,她感到内疚;当她扔掉它时,她感到内疚。”这是一种异化的病态的购物心理。人们购买的商品,最终以垃圾的形式扔了出去,消费变成浪费,这已经成为现代生活的常态了。
三、结语
德里罗的《白噪音》中可以窥见出当代消费社会所折射的消费文化的点滴,而现实生活中的消费行为及消费文化更加深刻和复杂。鲍德里亚的理论像风暴式的革命,帮助消费者打破消费的“白色弥撒”,回归简单真实的消费。
参考文献:
[1]DeLillo,Don.White Noise[M].New York: Penguin Books,1986.
[2]罗刚,王中忱.消费文化读本[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3]让・鲍德里亚.消费社会[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4]唐・德里罗.白噪音[M].南京:译林出版社,2002.
[5]王敬民,黄睿.《白噪音》中消费景观的文本呈现[J].河北工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39-41.
[6]肖玉芳.解读《白噪音》中的后现代消费主义及其白色[D].济南:山东大学,2008.
[7]张瑞红.与焦虑[D].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13.
[8]张晓波.消费社会的白色噪音[D].上海:上海外国语大学,2010.
[9]朱叶.美国后现代社会的“死亡之书――评唐・德里罗的小说《白噪音》[J].当代外国文学,2002,(4):159-163.
作者简介:
篇2
一、中华民族饮食文化情结
(一)饮食文化情结的定义。旅游饮食情结就是基于人们对异地饮食文化的认识及好奇,而产生的趋向他乡,品尝异地美味佳肴和欣赏异地饮食文化并借此满足或实现自己心境平衡的持续性愿望和情绪。
(二)旅游者饮食文化情结的具体表现
1.品尝异地风味饮食的欲望。中国人对待旅游饮食,不把它仅仅看作是果腹的手段,而重在品尝和欣赏,而且很多旅游者同时也是美食家,品尝异国他乡的美食是旅游中的一大享受。由于地理环境,物产气候等方面的差异,加上民族传统烹饪技艺的不同,产生了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正是这些饮食上的地区差异性,才产生了饮食方面的旅游吸引力。
2.了解异地特色烹饪技艺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和欣赏了美味佳肴的同时,为了增长自己的烹饪技艺,更好的介绍目的地的美味佳肴,他们常常对菜肴的制作流程很感兴趣,经常向服务员和烹调师询问一些菜肴的制作方法和工艺流程,得到满意的答复后,他们会感到特别愉悦。
3.感受异地奇特的就餐环境、进食方式的欲望。不同的地区都有自己独特的饮食文化,包括吃什么,如何吃,和在哪里吃等多个方面。对于旅游者,这也是旅游饮食情结之所在。旅游活动本身就是一项高档次的审美活动,好奇心是人们求知的理解的基本的精神需要,这种需要会驱使人们去探索周围的一切,并具有强大的推动力量。
4.探求异地佳肴背景文化的欲望。旅游者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如果能了解到渗透与于饮食中的人文历史典故,不但他高了旅游品位,而且让其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心理满足。
二、中华民族饮食文化的特点
(一)地方风味各异。 由于各地气候、物产、风俗习惯的差异,自古以来中华饮食就形成了许多各自不同的系。
(二)讲究美感,艺术性强。我国饮食讲究色泽美,香味美,滋味美,造型美,注重食物的色、香、味、形的协调一致,而且还非常重视饮食器具的美,色、香、味、形、器是我国饮食文化不可分割饿5个方面,美食和美器的统一是我国饮食文化的优良传统。
(三)饮食体现文化,文化融于饮食。中国人赋予饮食的强烈文化意义,单从平平淡淡的菜名就可略见一斑。例如,游龙戏珠,阳春白雪,金玉围翠,玉手摘桃,五花八门,应有尽有,充满了诗情画意,有时就是一种立体的诗配画,让人在进食的同时浮想联翩,精神愉悦。
三、开发饮食文化旅游资源应遵循的几个原则
尽管目前饮食文化旅游的发展不很理想,但长远看,中国饮食文化旅游市场是一个充满生机和活力的大市场,蕴藏着巨大的市场潜力。充分利用旅游活动所占有的空间和时间,大力开展旅游活动,无疑会拉开一道别有情趣的风景线。
(一)注重产品文化内涵。文化是当今社会人们的一大追求,是旅游产品开发的灵魂,目前,饮食文化旅游产品基本上以品尝佳肴为主,开发者往往忽视对中国几千年深厚的饮食文化传统的发扬,旅游者所看到的往往只是菜肴表面的色、香、味、形。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应注重文化内涵,要特别注意把握产品的文化特色,在“文化”上做文章。
(二)突出当地特色。为迎合复杂多变的口味需要,各地纷纷引进外地菜肴,仿制其他地区的口味,以此来吸引更多的游客,增加经济收入。由于家家仿照,就难以把握原汁原味,从而使各大菜系纷纷串味,失去了原来的风味特色,失去了中国饮食文化独特的魅力。因此,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一定要立足于当地,保持本土化,突出地方特色。
篇3
[关键词]饮食文化 对外交流 规范化 文化差异
[中图分类号]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3)12-0027-01
中国有句古话:“民以食为天。”经过几千年的不断探索和创新,中国的烹饪艺术别具一格,绚丽多姿。菜名作为一种传递信息和传播文化的手段,在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但是,对于中国特色菜肴名称的英文翻译却毫无规范。在中国一些饭店的菜单翻译中,存在一些滑稽可笑,甚至十分可怕的错误翻译的现象,使得外国人在点餐时一头雾水。如果继续任由这些问题发展,将会有损中国的形象,并且制约中国饮食文化在国际上的传播和推广。因此,规范菜名的翻译方法至关重要,不容忽视。
一、中华饮食文化翻译中存在的“病症”
(一)过于直白,忽略内涵
在对菜式进行翻译时,不难发现有些翻译过于直白,不但体现不了中华文化的精髓,反而会给外国人留下不好的印象,也就谈不上将中国菜式发扬光大。如“麻婆豆腐”翻译成“Bean curd made by a pock-marked woman”(一个满脸麻子的婆婆做的豆腐),“夫妻肺片”翻译成“A couple’s lung slice”(一对夫妻的肺被做成切片)。
这些莫名其妙的菜单翻译让中外食客哭笑不得,这不仅没有达到通过翻译进行交流的目的,反而产生更大的误解。
(二)一道菜肴有多种译法,没有统一标准
在中国饮食文化翻译中,往往会看到一些用词不当的现象。不同的英语单词在不同的情况下所指代的事物、表达的意思都是有所差别的。因此,对同一个食品的译法就会千差万别,让外国人难以理解。例如,“汤圆”译成:pudding,rice dumpling,white ball。
(三)词义不对等,翻译模棱两可
由于文化的差异,在饮食翻译上有不少具有中国特色的东西不能在英语字典里找到相对应的词来表示。有些食品,我们可以用英语表达出其大致意思,而不能道出其具体细节。如“四喜丸子”:four happy meatballs(四个开心的肉丸子)。这样翻译会让外国人感到疑惑,丸子为什么会开心?肉丸子的肉是什么肉?再如“驴打滚”:a rolling donkey(一只打滚的驴),这道菜本身是一种甜食,具体食材以糯米粉、黏米粉为主,与驴肉毫无关系,这样翻译会让外国人理解为这是一道用驴肉做的菜。
二、针对“病症”,对症下药
通过对上述翻译菜谱中存在的问题的分析,可以归结于以下两个原因:一是有关部门还没有意识到饮食翻译规范化在文化传播与交流中的重要性,缺少统一管理。二是中华饮食具有浓郁的民族性与多样性的特点,以致在翻译的过程中无法将菜肴的色、香、味、形完美地展现。同时,也正是中华饮食文化的独特性决定了菜名的翻译不可以也不可能局限于某一种翻译方法,而是应该多种方法的综合体现,这样便可以让顾客一目了然。
(一)遵循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
多数中餐菜品遵循以主料为主、配料为辅的翻译原则,这样的翻译方法就可以让外国人直接了解主要材料是什么。
例如,“白灵菇扣鸭掌“被翻译为Mushrooms with duck webs。以烹制方法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方式也较为多见,这种翻译方式简洁明了。例如,“火爆腰花”译成Sautéed pig kidney。还有一些菜名遵循以形状、口感为主、原料为辅的翻译原则,如“家常菜脆皮鸡”的标准英文名就是Crispy chicken。
(二)保留以人名地名的命名翻译方法也较为实用
在中餐菜品中,中餐菜肴中为体现地域特征或特色口味而以地名命名的菜肴很多,例如,“蒙古烤肉”为Menggu rosted meat、“北京炸酱面”则为Noodles with soy bean paste,Beijing style。也有基于某道菜最初的制作者所采用的特殊烹饪方法或意外发现而命名的菜肴,如“东坡肉”Dong-Po pork。就是坡自己做的肉发放给难民们食用,为了纪念坡的义举,使将这道菜命名为东坡肉。
(三)体现中国饮食文化的特有食品改用汉语拼音命名或音译
例如,“饺子”就从原来的dumpling变成了Jiaozi,相似的还有“包子”Baozi、“豆腐”Tofu等。而无法直译或体现做法、原材料的,都采用了汉语拼音。如“佛跳墙”就音译成Fotiaoqiang,“豆汁儿”音译为Douzhir等,而且这些菜的后面还加注了主要的原料名称。
篇4
有人说,天下美食数中华,中华美食数广东。此话一点儿也不算夸张。广东美食.素以取材广博、味道鲜美、健康营养、富于创新而享誉海内外。“吃在广东”是广东美食的一个缩影。本文介绍了广东饮食的主要特征,分析了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在此基础上论证了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的建议对策,即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关键词:
广东;饮食文化;旅游业
在人们物质文化生活不断提高的今天,饮食再也不是果腹这样简单的事情了。它已经上升到了习俗甚至于文化的境界,我们必须对此予以重视。之前物质匮乏的时代,传统思想对此所持的是一种安于贫困,所谓“养我浩然正气”,对饮食不过分讲究的态度。尤其是广大的劳动人民,更没有这种条件和意识对饮食进行深入地研究思考。开风气之先的广东人首先打破了这种传统思维,他们不再认为安贫乐道就是衡量人品格操守的唯一标准。事实上,只要在生活上不奢侈浪费,追求高品位的生活是人们的正当要求。在这方面,广东人是走在全国前列的。
一、广东饮食分类和主要特征
粤菜即广东地方风味菜,是我国著名的菜系之一,在国内外享有盛誉。它有着悠久的历史,以其特有的菜式和韵味,独树一帜。粤菜是由三部分组成的,它们是广州菜(也称广府菜)、潮州菜(也称潮汕菜)和客家菜(也叫东江菜)。
(一)广东菜
又称广府菜,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它起源于古代岭南地区的越人,形成于秦汉至隋唐时代的“汉越融合”,发展于明清时期,既受到中原饮食文化的影响,又融会了西方饮食文化的长处,可谓博采众长。它取料广泛,品种花样繁多,令人眼花缭乱。天上飞的,地上爬的,水中游的,几乎瞧上席。广州菜的另一突出特点是,用量精而细,配料多而巧,装饰美而艳,i善于在模仿中创新,品种繁多。它的第三个特点是,注重质和味,口味比较受,力求清中求鲜、淡中求美,而且随季节时令的变化而变化。岭南夏长冬天气偏于炎热,故广东菜夏秋偏重清淡,冬春偏重浓郁。广东菜比较有名的戈有“白云猪手”、“龙虎斗”、“麻皮乳猪”、“八宝冬瓜盅”等,都是饶有地方风味的广州名菜。
(二)潮州菜
起源于潮汕平原地区,涵盖了潮州、汕头、潮阳、揭阳、饶平以及海陆丰等地,还包括其他讲潮汕话的地方。潮州菜得名,与潮州自古以来是历史名镇有关。清代以后,由于汕头的崛起,潮州菜又有了另一个名字——“潮汕菜”,简称潮菜。潮州菜的特点,是善于烹制以蔬果为原料的素菜。对蔬菜果品,粗料细做,清淡鲜美,营养丰富,如护国菜、马蹄泥、厚茹芥菜、糖烧地瓜等,皆为美食家所称道。潮州菜的另一特点是喜摆十二款,上菜次序又喜头、尾甜菜,下半席上成点心。潮州菜之所以享有盛名,不仅在于用料丰富,还在于制作精妙,加工方式依原料特点而多样化,有煎、炒、烹、炸、焖、炖、烤、煸、卤、熏扣、泡、滚、拌等,而且刀工讲究。多样化的制作方式,形成了潮州菜的风昧特色,其特色菜有“清炖乌耳鳗”、“金瓜芋泥”、“甜皱炒肉”、“生炊龙虾”等。
(三)客家菜
又叫做东江菜,它是广东东江地区客家人的特色风味菜肴。客家菜以肉类为主用料,而海鲜品极少,因此东江厨坛有这样的说法:“无鸡不清,无肉不鲜,无鸭不香,无鹅不浓。”它以惠州菜为代表,味道讲求酥软香浓、原汁原味;制法以炖、烧、煲著称,尤以砂锅菜见长,造型古朴,具有古色古香的乡土特色。其特色名菜有盐煽鸡、酿豆腐、爽口牛丸、三杯鸭等。这三个地方菜的风味,既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其中,以广州菜为代表。三个地方菜的风味互相关联又各具特色,形成粤菜选料广博、奇杂、精细,口感讲究、爽脆嫩滑,调味偏重、清鲜镬气,以鲜为最高境界的风味特色。在长期发展的过程中,广州菜、潮州菜、客家菜各领但又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使粤菜得以扬名海内外。为弘扬广东饮食文化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二、广东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
通过对广东饮食发展趋势的分析,我们不但可以一览广东人的胸襟,在某些方面也可以看到整个国家今后饮食文化发展的趋势。综合起来看,广东饮食文化透露出这样一些发展趋势:
(一)饮食文化和其他文化融合发展
富有地方特色的饮食和本地的旅游资源相结合,是广东的一大特色。他们将酒店的设置与旅游景点、游玩场所的配套整合工作做得很好。在注重创新的同时也不断重视老字号饭店甚至小吃店的保护工作,树立了比较好的综合发展意识。通过举办美食节等旅游文化项目,吸引来不同地域的游客,认识广东饮食,品尝广东美食,真正做到了综合发展。
(二)用餐快捷化
这是和中西文化不断融合的大背景分不开的。在西方饮食,比如麦当劳、肯德基等西方快餐的冲击下,青年人的文化观念、饮食意识和生活习惯等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另外,工业化的大发展也带动了现代快餐的发展,这在经济发达的广东尤为明显。
(三)饮食营养科学化
以广式煲汤为核心,在饮食健康营养方面,广东也走在了潮流的前列,他们把从“吃得饱”到“吃得好”的转变做得非常到位,将食补、食疗、药膳的研究和他们传统的煲汤技术相结合,创造出了多种汤品和技艺。另外,随着饮食卫生状况的进一步严峻,在放心菜和放心肉等市场环节的改善上,也走出了一条自己的路。
(四)美食情趣化
广东尤其是广州的商业酒店越来越注重自己的气质和精神内涵。其装饰风格不再一味向奢华方向看齐,其格调越来越高雅,环境更贴合普通人的精神需求。在就餐环境、厅堂的装饰、盛装美食的器具、菜品的命名、宴席的菜单设计、乃至服务员的穿着打扮方面都透出一种文化内涵。表现广东当地的风土人情及其蕴涵的风俗文化。在内部装饰方面,他们不但注重物质装修,而且设有舞蹈曲艺、时装表演以及卡拉OK等文化点缀,让食客们在身心愉悦的环境里快乐就餐。这种饮食和文化艺术的结合是开全国风气之先的,让外地游客在一饱口福的同时能够了解到相关的饮食文化。
三、以广东饮食文化为依托发展旅游业
(一)真正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的旅游资源来开发
旅游不仅是为了满足观光游览,而是更为渴望通过旅游活动来进行文化上的交流和沟通,感受和理解不同地域的文化内涵。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投入少,回报率高,且可反复利用,所以要通过提高认识,增强饮食文化作为旅游吸引物的吸引力,把饮食文化摆在旅游业发展的重要位置。广东饮食文化以其特点,旅游产业的开发者,应当以广东饮食为物质载体,体现广东美食的差异性与独特性,将饮食文化作为专题隆重推出,从而将广东饮食文化与旅游紧密结合,要深层次地发掘饮食文化资源,把饮食文化当作一种富有特色的人文景观和促销项目。
(二)加强广东饮食文化的宣传促销,开发生产广东饮食文化商品
把握好旅游饮食消费的潮流和趋势,把更多的广东饮食特色菜、代表菜肴作为重要的土特产和旅游商品进行开发生产,开发饮食文化产品,做成系列化的便于携带的商品,在对外宣传促销中,应把广东饮食文化作为重要内容,注意增加文化的含量,发掘饮食中的食风食俗,发掘饮食背后的饮食文化,拓展旅游市场,旅游饭店、宾馆的饮食应突出文化内涵,将带有广东地域文化色彩的菜肴与具体的旅游活动相结合,通过制作菜肴之原料向游客介绍旅游地区的物产,激发游客购买欲望,提高旅游地区的综合吸引力,提高旅游购物比重,加快饮食文化的传播。
(三)建立饮食文化传承、改革、发展的机制
中国饮食文化旺盛的生命力来自两个方面:一是深厚的文化底蕴,通过菜肴的不同表现形式反映旅游,这一点它本身已经具备;二是有吐故纳新、自我进步的特性,合理吸收文化精华,这一点尚须下功夫。为此,饮食文化要在切实促进旅游业兴旺发达、自身实力不断增强的基础上,开发出有吸引力的饮食文化产品,实行继承与创新、传统与新潮、保持民族特色与吸收外来精华的结合,建立起开放、变革、自强、充满活力的运行机制,不断繁荣和发展,成为旅游业中一种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四、结语
饮食是一个国家或一个民族历史的积淀,是文化的载体。道道广东美食,无不体现广东饮食文化的深厚底蕴。作为旅游有机组成部分的“食”,蕴涵着岭南人民特有的生活方式、生存理念和价值观念。因此,品尝广东美食,不应该简单地理解为提供食物,品味到的不仅仅是美食,也是岭南的文化。广东饮食文化应当与广东旅游业的发展紧密结合。传播广东饮食文化,吸引更多的旅游者来品尝广东美食,让更多的人领略广东饮食文化的风彩。
作者:刘永源 单位:电子科技大学中山学院
参考文献:
[1]杨丽.试析饮食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J].学术探索,2001(11).
篇5
(一)饮食文化和高校食品专业研究的内容上相一致传统饮食文化研究中所指的人类食事活动内容有:一是生产,食生产。即原料的加工生产、保藏等。二是食生活。即原料的获取、食品流通、运输、消费、烹调、饮食、礼仪等。三是食事象。即与饮食相关的具体行为、现象等。四是食思想。即饮食的认识、相关知识、观念、理论(食不厌精,脍不厌细)等。五是食惯制。即习惯、风俗、传统等。由此可见,中国饮食文化的重要性,也是食品专业重要的学科内容。
(二)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需要食品这一行业是涉及民生的发展行业,也是百姓不折不扣的良心行业,其对从业人员具有较高的道德素质要求。随着我国食品产业经济的迅猛发展,对高素质高技术含量的人才需求量逐年增加,高校专业教育方向正好能够满足企业对高技术含量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需要将传统饮食文化贯穿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的阶段里,使技术水平含量和文化成为学生不断成长的双翼,有利于实现培养人才的目标以及学生在社会上的不断攀登。
(三)饮食文化的传承需要引起大学生的重视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历史悠久、内涵博大精深、名声源远流长,由于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大量的国外思想潮流和思想观念的不断涌入,使中国的思想观念、道德意识甚至价值取向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引导,暗示了对不同性质的文化分辨模糊,因而逐渐对饮食和文化失去了自信心。导致大部分学生盲目崇拜西方风俗文化,贬低本国民族文化,大学生的民族信心与自尊心受到极大伤害。因此,要弘扬中国传统饮食文化,增强大学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保护并发扬本国饮食文化,传承饮食文化要引起当代大学生足够重视。甚至把它看做是维护民族的一种权益,保护本国文化的强烈意识。因此,作为食品相关专业的学生,弘扬我国博大精深、历史悠久的饮食文化责无旁贷。特别是在改革开放以后市场经济的大浪下,更需要大学生不拘一格地去研究好、继承好中国民族优秀文化传统,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和文化建设贡献年轻的力量。
二、在教学中传承传统饮食文化的对策
(一)充分营造中国传统饮食文化的学习氛围把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与培养大学生的品德的提升、完美人格的树立与文化素养有机结合起来,结合《中国饮食文化》课程中所说的“饮食风俗文化”“饮食礼仪文化”等相关章节内容联系起来,是学生诵读经典文化的一种学习方法,这也正是在潜移默化地提升大学生人格修养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1.礼德传承。清华大学教授认为:如今在高校教育当中,存在的一个比较普遍问题就是,在大学校园里只注重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的单纯教育,而却忽视了个人的道德情操、职业道德、人文关怀等非专业方面的教育。许多人认为上大学的学生目的普遍都是为了个人有一份可靠而稳定的工作,前程似锦,一帆风顺。所以,他们一旦毕了业,就想要立刻赚钱,过上安稳的日子,至于民族是否兴衰、社会是否因存在某些问题而阻碍发展,都觉得与自己毫不相干。目前,高校大学生内心普遍都没有文化自尊和文化自觉,这是一个国家和民族非常可悲甚至是恐惧的一种社会现象。
2.人格素养的培养。《易经》中说:“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是要求后人生活上自强不息,积极进取,勇于承担社会责任。孔子提倡:“发愤忘食,乐以忘忧”,是激励后人发愤图强,敏而好学,学而不倦的乐观精神。用这种精神来教育当代大学生,让他们掌握所学的专业知识和积极学习传统饮食文化成果精髓的追求精神,还要注重人生的现实意义,即注重艺术品位与人生价值,注重人生自我修养和人格的建立。
(二)在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中加强饮食文化的教育
1.几千年的华夏文明造就了璀璨辉煌的文化,这是祖先留给人们的宝贵财富,需要我们更好地继承和发扬。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自成体系、博大精深,蕴涵丰富理念、政治思想、风俗礼仪等,与我们平时日常生活紧密相联,更是继承了我国民族优秀文化思想。因此,高校应大量宣传并且在专业课中进行普及教育,作为专业知识的有益扩充,完善知识框架结构。通过调整食品专业课程体系安排,把饮食文化作为人才培养方向其中一门必修课程,得到学生对文化学习的重视,形成要学习高端技术必先学习传统文化成果的精髓。这样,将饮食文化这门课程应用于高校食品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当中,不仅增强了传统饮食文化感染力和凝聚力,而且还能让学生更好地了解文化知识,完善教学制度的时效性,使学生内心世界得到丰富,这样利于学生自身素质教育的全面升华。
2.培养从业自信心,增强社会责任感。我国饮食文化在当今世界上声誉名扬天下,中国饮食闻名于天下。例如,两千年前淮南王刘安发明的豆腐,诸葛亮发明馒头比西式汉堡包早一千多年,这都是古时候了不起的时明,直到现代依旧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的习惯乃至全人类的生活饮食习俗。“民以食为天”,目前,传统饮食仍旧是国内外第一大行业,世界500强企业有大部分行业与饮食相关。诸如此类的饮食文化有利于激发当代大学生的学习激情,增强社会责任感,并且培养他们的从业信心和自豪感。
三、总结
篇6
关键词:文化;饮食文化;食品感官评价;教学
中图分类号:G642.42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48-0031-02
文化是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的统称。朱自清说过:“文化是比实用更有用的东西”。
文化,是一个古老的词语,无论在东方还是在西方,早期“文化”都被当作动词使用。从西方的词源来看,“文化”一词无论是德文“die Kultur”,还是英文“Culture”,都是源于拉丁文“Clurura”,原义为“土地耕耘和作物培育”。之后,古代西方人从认识自然转向认识自身,“Culture”一词的含义也发生了转变,融进了“培养、教育、发展、尊重”等内涵,最终主要用来指称人类精神领域。可见,文化的含义是从物质生产活动逐步引向精神生产活动的。在我国古代,“文化”的概念起码要上溯到东周时期,其解释最早出现于《周易・贲卦》:“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在这里“文化”是“教化”的意思。
在梁启超尚未写成的《中国文化史目录》一书中,则列有28个几乎囊括中华民族生活全部内容的“篇”,其中便有一个独立的“饮食篇”。中华饮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在《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渗透了无数的点点滴滴。下面将进行简单介绍。
一、将励志精神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大部分高校学生业余时间几乎完全用在上网娱乐、聊天和游戏上,平时受西方思潮和市场经济负面因素的影响,享乐主义、拜金主义等思想严重,缺乏社科探索的理想和信念,只贪图一时的快乐和满足,很少参加集体活动等。
针对这些现象,在学习味觉评价的时候,可以结合神农尝百草的故事讲授,加深学生的记忆和理解,更好地体验“实践出真知”这一真理。从关于神农的传说中,我们可以体会到神农尝百草所经历的种种艰辛和危险。他翻山越岭,尝遍百草,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尝出了稻、麦、黍、稷、豆能够充饥,这就是后来的“五谷”;他尝出了各种能吃的蔬菜和水果,都一一做了记录;他也尝出了365种草药,为后人总结、整理而成了《神农本草经》。神农为了百姓从此不再忍饥挨饿,为了人民以后不再吃到有毒的植物,他挺身而出。这种精神振奋人心,引导学生反思自己,找出自己的不足,制定自己的人生规划,从而激发出正能量。
二、将传统文化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不少理工科院校大学生知识结构不尽合理,文、史、哲和艺术方面的知识较浅薄,很多大学生没有读过传统的文学名著。在《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结合我国的传统文化,可以很好地和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加深认知。
在讨论学习味觉、嗅觉和视觉的关系时,可以结合《随园食单》之色臭须知来讲授。“目与鼻,口之邻也,亦口之媒介也。嘉肴到目、到鼻,色臭便有不同。或净若秋云,或艳如琥珀,其芬芳之气亦扑鼻而来,不必齿决之,舌尝之,而后知其妙也。然求色不可用糖炒,求香不可用香料。一涉粉饰,便伤至味。”这一番话很好地解释了三者之间的关系。
介绍茶叶评价时,引入唐代著名诗人元稹的宝塔诗《茶》。这首诗对茶的特点、加工、烹煮、饮用、功效作了高度概括,并提出“诗客”与“僧人”两种具有高等文化结构的特殊群体对品茶的精神感受,让同学们在学习专业知识的同时,也体会到了我国浓浓的传统文化韵味。
三、将科学文化和教学过程有机结合
面对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不少理工科大学生潜心学习,参加各种社会培训,考取各种证书,却忽视了个人兴趣与身体素质。在《食品感官评价》课程的教学过程中,可以适当交流一些科学小知识和小贴士。
在《神农本草经》中有这样的记载:“神农尝百草,一日遇七十二毒,以荼而解之”。文中的“荼”是人们当时对茶的称呼。根据不同的季节喝不同的茶叶,使其“各尽其能”地在体内发挥作用,对身体极有好处。很多长寿老人都爱喝茶。河南省漯河市107岁的丁富妮就是这样一个典型。她春饮花茶,夏饮绿茶,秋饮青茶,冬饮红茶。有人对她的饮茶方式表示不解,她解释说:“春天饮花茶,可以散发冬天积存在体内的寒气,促进人体阳气的产生;绿茶性味苦寒,夏天饮之可以消暑祛热,解毒止渴;青茶不冷不热,秋季饮之能消除体内余热,恢复津液;而红茶味甘性湿,含有丰富的蛋白质,冬季饮之能助消化、补身体,使身体强壮。同学们在聆听的过程中可以不断学习补充科学常识。
中国是人类饮食文化最为丰富的国家,是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的光辉结晶。中华饮食使中华民族得以生存、繁衍、发展,也为人类文明发展做出了卓越贡献。它和饮食生活的演进及衍生出的众多习惯与礼仪一起构成了中华饮食文化的深厚蕴含和丰富前景。全社会的价值追求、生活日标,更多地倾向于对健康美食的追求。不管是家庭还是社会,面对的都是不缺食品,缺合适的食物,缺真正好的食品,更缺的是饮食文化。中华饮食几千年的积累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它沉淀于历史长河,又升华于现代社会,它既是延续传统的纽带,又是开创未来的阶梯。而《食品感官评价》课程以科学工艺手段为基础,辅以适当的传统饮食文化,由不同教学内容和方法进行传播发扬,可以很好地激发出学生对科学知识及传统文化的学习热情和兴趣,能显著地丰富教学内容,提升教学意义。
参考文献:
[1]李秀娟,何慧,张俊.大学生通识课《食品感官评定》教学探究[J].科教文汇,2008,(04):23-24.
[2]章兢,何祖健.从知识育人到文化育人――整体论视野中的大学素质教育[J].高等教育,2008,29(04):9-13.
[3]史妍维,安丰勇.地方高校大学生文化素质教育研究与探索[J].大学教育,2014,(10):3-5.
[4]赵铮,张仙智.儒家文化对高校人才素质教育的影响研究[J].中国教育学刊,2014,(08):20-21.
篇7
饮食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基础,在旅游活动从基本诉求上升为精神追求的今天,饮食文化与旅游文化相结合必将成为旅游活动未来发展的趋势。将饮食文化与旅游活动相结合,可以使旅游者的旅游体验感增强,完成旅游产品质的飞跃,实现饮食业与旅游业的双赢发展。
关键词:
饮食文化;旅游产品;旅游资源开发
旅游业作为一个综合性的产业,推动了各类服务业以及相关部门的共同发展。在旅游的六要素“食、住、行、游、购、娱”中,“食”被排在了首位,可见饮食在旅游活动乃至人们的旅游需求中的重要地位。饮食是在人类社会中能够对旅游者产生吸引力的最基本也是最原始的要素之一。饮食文化则是围绕饮食食材、饮食程序、饮食规矩等相关要素而发展出的旅游文化的重要部分,并正在越来越受到旅游者的重视。饮食文化对旅游地的促进主要表现在展示当代传统文化特色和拉动地方旅游经济两方面,饮食与旅游活动二者的结合对促进旅游地的综合发展起到不可忽视的作用。正是由于旅游者对饮食日益增长的需求的原因,各地要更加重视对地方饮食文化旅游产品的开发,充分利用当地最具特色的饮食文化资源,针对旅游者饮食需求心理,促进形成饮食情结,更有针对性地满足旅游者对新型旅游产品的需求。
一、我国的饮食旅游资源
我国是世界三大烹饪中心之一,是世界公认的餐饮美食大国。我国的地域辽阔、物产丰富、气候多样等特点使得我国形成了丰富多样的美食资源、饮食习惯和饮食文化。饮食文化不仅包括美食佳肴,同时涵盖茶文化、酒文化、中医药文化在内,与饮食相辅相成,在我国现今的旅游产品市场上占有相当重要的位置。由于地理、生产方式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的饮食文化呈现出很大的差异。首先受到地域差异的影响,不同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决定了一个地区食物的种类、烹饪方式和口感。因此,中国的饮食文化体现着“靠山吃山,靠水吃水”的特点,有河流、湖泊的地方盛产鱼、虾、蟹;靠近山脉、密林的地方则以山珍肉食为主要食材;江南盛产糖类作物,因此南方人普遍喜甜;北方冬季漫长寒冷,需要将新鲜蔬菜肉类加盐腌制以便久存,因此北方人口味喜咸;川蜀地区雾气大、湿气重,故而当地人喜辣以驱赶身体中的湿气寒气等等,这些都是由于地域差异而形成的地区饮食文化特点。其次,由于农耕经济、游牧经济、狩猎境界等生产方式的不同也造就了不同的饮食文化。另外,历史因素和政治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饮食文化的形成。
二、旅游者的饮食情结
旅游者参与旅游活动,从本质来讲是期望从中获得生理和心理双重需求的满足,因此必定在旅游活动中表现出对旅游资源、旅游基础设施和旅游服务的愿望、情绪以及要求。旅游饮食既满足了旅游者生理上的需要,同时,饮食文化以其丰富多样的特性,满足了游客精神层次上对新鲜事物的好奇心理、探索心理和求知心理,因此从两个角度都印证了饮食情结在旅游者旅游活动中的迫切和重要。一般来讲,旅游者的饮食情结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品尝异地美食的愿望
正所谓世界之大无奇不有,能够在异地他乡品尝当地特色美食,可谓一件极其富有情调和满足感的享受之事。加之由于地理环境和距离造成的各地物产、食材、气候、烹饪方法的不同而带来的美食差异,使距离产生美,因此旅游饮食才更加具有吸引力。
(二)感受新奇就餐环境的愿望
随着旅游活动的不断推进,就餐的环境也在不断发生变化,吃什么与在哪吃同样构成了旅游者的饮食情结。吃什么作为饮食活动的基本所在,而在哪吃则构成了饮食文化的气氛烘托。旅游者在旅游活动中品尝美味佳肴时,通过不同的就餐环境、服务方式和饮食氛围能够更好地融入当地的风俗文化中。例如在广袤的内蒙古草原上,游客坐在蒙古包前,吃着烤全羊喝着蒙古奶茶,体会蒙古族人民奔放豪爽的性格,感受蒙古族随性洒脱的民族天性,再加上蒙古族人民热情友好和富有民族色彩的特色歌舞表演,更使得游客感受到从未有过的体验,得到身心的极大满足。
(三)了解饮食文化背景的愿望
饮食文化往往与旅游地的文化背景、历史事件等紧密联系在一起,形成更加多姿多彩的饮食人文景观。旅游者在品尝美食、享受佳肴的同时,还希望了解到渗透在饮食中的人文历史、文化典故,从而从多角度更加全方位地提高旅游品位。例如产于山西汾阳县城三十里外杏花村的山西汾酒,唐代诗人杜牧以一首《清明》“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道出了清明时节杏花似锦、春意闹枝,村头酒旗飘飘的生动的画面,使得今天游客到杏花村除了观赏游玩之外更多的是品酒赏酒以体验汾酒的文化渊源,体会诗中所描绘的优美意境。由此可见,在旅游活动中,人们在品尝美味佳肴的同时其实更多地是一种心灵和精神上的洗礼和回味,获得感官上的极大满足,这正是旅游者产生饮食情结的根本所在。中华民族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中,饮食文化作为其中重要的一部分,其源远流长为旅游活动增添了更多的色彩和乐趣。各地的饮食文化本身就是一种及其富有吸引力的旅游资源,如内蒙古草原上的“全羊宴”,浙江太湖之滨的“百鱼宴”,北京的烤鸭,四川的火锅等等无一不已经成为了当地的一张特色“饮食名片”。因此大力开发“饮食旅游”必将成为今后旅游产品发展的一个趋势。
三、饮食旅游开发的类型
由于旅游者多种多样的饮食文化情结,各地纷纷开展丰富多彩的饮食旅游项目,拓展饮食旅游元素,吸引游客的眼球和食欲,提升旅游体验感。目前我国的饮食旅游产品主要有以下几种类型:
(一)养生保健饮食旅游产品
中国的饮食文化和中医医疗保健文化可谓相辅相成,正所谓“药食同源”,将中医中可食用的药材与日常饮食相结合所形成的药膳,在保健养生观念日益盛行的今天愈发被人们所重视。尤其在老年旅游者中,人们对饮食已经不仅限于味觉的追求,更多的是希望通过药膳获得医疗保健功效。因此,药膳食疗旅游产品的开发在保健旅游市场中是及其具有潜力的。
(二)美食街与美食节旅游产品
各旅游地政府纷纷在旅游资源区内开办名目多样的美食节,或在人流众多区域设立美食街、美食广场,利用饮食吸引力效应吸引更多的游客到旅游地进行参观体验。如一年一度的大连旅顺国际樱桃节,利用当地特产大樱桃作为旅游宣传元素,更有力地吸引全省乃至全国的游客到大连游览,同时利用樱桃节的机会拉动当地樱桃产业经济,激发城市整体活力。
(三)民族饮食与民族风情旅游产品
在特定的民族旅游景点或民族风情展示点,将民族饮食文化融入进风俗展示,加以与旅游活动相配套的民族歌舞表演展示,加强与游客互动,使饮食变为一种趣味。例如“满汉全席”中服务人员身着旗装为游客进行歌舞表演,模仿皇帝宴请时的场景,既使游客品尝到了满汉美食,又能使饮食更好地融入文化氛围,加深旅游体验感。
四、饮食旅游开发的策略
我国的饮食文化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还应当注重完善开发策略,突出产品特色、弘扬文化内涵,使我国的饮食文化与旅游资源开发更好地结合,形成旅游资源地综合整体实力。
(一)突出地域特色
强调突出地域文化特色,在旅游饮食产品开发中尽可能多地加入具有浓郁特色的民间传说、名人典故、历史渊源等地域文化,让游客在吃中得到精神文化的熏陶和洗礼,在吃中品位和弘扬地域文化,以提升地域的整体吸引力和旅游竞争力。
(二)丰富产品种类
旅游地对饮食文化的理解不应仅仅局限于菜肴本身,可以将饮食旅游资源放眼于食材、宴请方式、酒水等周边,同时加强游客的参与度,全方位地开发具有地方特色和民族特色的饮食旅游产品。例如可以在条件允许的范围内让游客亲自参与美食的制作过程,发展各类饮食创意活动,如举办厨艺大赛,农产品采摘节,丰收形象大使等,将饮食体验融入休闲放松娱乐之中,通过这种方式调动旅游者的积极性,提高旅游餐饮的美誉度。
(三)加强旅游资源宣传
旅游资源的开发本身重要,但旅游资源的宣传更加重要。不论是将饮食文化作为景区主题资源还是将饮食文化作为旅游线路中的一点分支,都需要系统地对饮食旅游资源进行大力的宣传,运用多种多样的节庆活动形式和促销项目扩大影响力,以达到宣传弘扬饮食文化的目的。
作者:刘溪辰 单位:辽阳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冯玉珠.饮食文化与旅游〔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
〔2〕鞠明库.地方饮食文化资源及其开发〔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10(04).
〔3〕龚雨超.利用饮食情结,开发旅游价值〔J〕.中国商贸,2011(09).
篇8
[关键词] 忘年会 饮食 文化 传统
一、引言
每到年终和年始,感受最深的就是日本人对“忘年会”和“新年会”的热衷。日本人在12月底进行忘年会活动以后,紧接着就是日本的新年,因此,日本人对忘年会有一种特殊的期待。日本和中国在年底前后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人们纷纷在外面定桌酒席,大家一起热热闹闹用餐,这种聚餐形式日本在年终叫“忘年会”,在年初叫“ 新年会”;中国统称为“聚餐”、或“会餐”,从中体现出日本和中国传统风俗的相似之处,同时也反映了两国饮食文化的相似之处。本文以日本的“忘年会”为视点,介绍日本人在外饮食文化的特点,从中窥视这种用餐形式和内容对日本人生活和情感的重要影响;面对饮食的国际化发展趋势,如何继承和发展本国特有的饮食文化?并就此问题愿与大家共同探讨。
二、日本“忘年会” 的历史由来
“忘年会”,是日本独特的一种年终联欢会形式,主要以吃喝为主,也有在聚餐中间穿插唱歌、舞蹈等才艺表演。在《广辞苑》中,对“忘年”的解释有三点,分别是:(1)忘记自己年龄的衰老;(2)忘记彼此年龄的差别;(3)忘记一年的辛劳。因此,日本人热衷参加这种聚会,包含着一些美好的愿望在其中,这是其他国家不曾见到的。据说日本远在镰仓时期有一种每年例行的咏诗会,叫“连歌会”,其目的就是为了忘却旧的一年,迎接新的一年的到来而抒情吟诗,这种活动仅限于贵族、武士等上等阶层,与现在的“忘年会”是不同的。到江户初期,召开这种咏诗会要设置酒宴来进行。而普通老百姓为了慰籍一年的辛勤劳作,举行一种庆祝仪式时要举杯畅饮,很接近现在的“忘年会”。此时,武士阶层不是在年末,而是在新的一年开始以后举行“新年会”活动。而到了明治时期,因政府官员拿到了年终奖、学生放寒假可以回家,因此,为了表达高兴、喜悦的心情,出现以政府官员、学生为中心,纷纷热热闹闹地举办“忘年会”这种活动,以此来庆祝。从此,家庭团聚、亲朋好友聚会、同事聚会等等,都会选择在年终时期,为平安无事度过一年而高高兴兴举行“忘年会”,这作为一种惯例活动被持续至今。但“忘年会”作为一个词语在文献中有记载的,是日本著名作家夏目漱石在明治后期的作品《我是猫》一文中出现过。由此可以推测,参加“忘年会”在当时不再进行等级划分,已经是很普及的事情了。时至今天,“忘年会” 、“新年会”已经是不管男女老幼、不分达官百姓,成为大众年终年始不可缺少的一项重要活动。
三、“忘年会”的饮食文化特色
饮食是一种看似平常又极为重要的事情,“它是人类生存和改造身体素质的首要物质基础,也是社会发展的前提”。“饮食文化是人类有关饮食实践的多方面社会经济生活的各种表现形式的总和,它是跨越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的许多领域,又具有自己独特内涵和外延,是组成网络又具有独特神韵的一种文化体系。”一种料理吃法以及它的制作方法,都是独特的、传统的、相传至今,包含着一个民族对生活的热爱,是人类智慧和精心研究成果的呈现,这才能称之为本民族与众不同的“饮食文化”。因此,可以说,饮食文化是代表饮食和人类之间的关系,并丰富人类饮食生活的一种智慧宝库。从新年前后人们对饮食的选择,便可知道这一国家的文化特色。可以说,饮食使历史传统和现代生活在文化上得以交融和体现,人们品尝美食的同时,不也是对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解读和体验吗?概观日本文化发展史料,有关“食”的记载是非常重要的一项内容,在衣食住行中往往被列为首项,可见“民以食为天”的观点各国都是相同的。
从总体来看,日本新年前后的“忘年会” 、“新年会”有以下几个特点:(1)是过年活动中的一个重要项目;(2)是调节人际关系的融滑济;(3)是放松身心、享受美味的时刻;(4)餐饮场所和内容以本国传统特色为主。首先,以日本KIRIN公司酒和生活文化研究所对“忘年会”的调查为例,加以分析说明。据其“参加忘年会的原因是什么?”、“对忘年会的印象如何?”、“忘年会最想去的场所是哪里?”以及“最想吃的料理和想喝的酒是什么?”等问题所做的市场调查显示:90%以上的人有想去参加“忘年会”的意愿,而且有的人会参加多次。究其原因主要有三点:一是“想吃到好吃的料理”,占82.5%;二是“喜欢大家围坐一起,热热闹闹的气氛”,占74.5%;三是“可以放松、缓解工作压力”,占35%。对“忘年会的印象如何?”的回答结果显示:其一“是搞好单位人际关系的机会”,占42.2%;其二“是能吃到好吃料理的机会”,占29.6%;其三“没去的话,就感觉不到过年的气氛”,占25.5%;其四“这是传统礼仪习惯”, 占8.3%。调查还显示,人们想去的餐饮店,排名前三位的依次为:“和风居酒屋”、“锅料理专门店”、“和食店”,所占比例依次为:68%、38%、34%。“中华料理店”列西洋料理店之后,排在第六位,占24.5%。参加“忘年会”时,人们选择的酒类主要是:啤酒、鸡尾酒、烧酒、日本酒、白酒等。其次,根据SUNTORY公司对“忘年会.新年会”的市场调查显示,在人们聚餐的忘年会上,最受欢迎的是传统料理。在居酒屋的菜单中,“和食”、“刺身”、“天妇罗”、“火锅”等料理受到普遍欢迎。其中日式火锅作为“忘年会”不可缺少的料理,是最受欢迎的。参加“忘年会”人们选择的酒类主要有:啤酒、烧酒、日本酒、白酒等,其中日本产啤酒是大家的首选。因此,从总体上可以看到,“忘年会”时,人们首选的是日式餐饮店,具有浓郁日本风格的酒馆、日式火锅店、日本料理店深受欢迎。料理内容主要有日本传统的寿司、生鱼片、日式火锅、烧烤类、渍物、煮物、汤类等,日本酒类占主流,本国饮食受到普遍欢迎。如果不提前预定的话,往往会找不到称心如意的饭馆,影响 “聚餐”的心情。
此外,日本的“忘年会”、“新年会”的费用,是由参加的人均摊,这和我国大不一样,每次每人平均预算大多在4000日元~5000日元之间。根据KIRIN和SUNTORY的调查结果,此项费用分为4052日元和5000日元左右。
四、启发
从上述日本“忘年会”的消费心理和消费特点来看,日本消费者对本国料理的热衷,不是对外来饮食文化的排斥,而是说明传统饮食文化习俗对人们消费行为的影响之深,说明传统饮食在本国传统的活动中依然受到了重视。中国也同样,过年前后人们首选的也是本国料理,吃本国传统的、具有代表性的饮食,感觉才有过年的样子。由此可见,人们对饮食的选择也体现出本国的文化特色,从中反映了本国人民对本国传统饮食的认同,同时也是对本国饮食文化的一种继承行为。从消费者的这种消费行为来看,很好地体现出对本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保护。对商家、饮食餐饮行业来说,既要精心制作传统饮食,又要不乏创新,还要迎合大多数人的口味,既是一次制作水平的检验,更是一次继承和发展本国传统饮食工作的创举。所以,年终前后人们选择消费场所和饮食品种的时候,难道不是对本国传统饮食文化的一种继承、发扬和光大的过程吗?
从日本“忘年会”的消费特点可以看到,代表不同国家的传统饮食虽然人所皆知,都有热衷消费的人群,比如:中国的“饺子”,日本的“寿司”和“生鱼片”,韩国的“泡菜”,印度的“咖喱”。但在本国传统的活动,受到欢迎的依然是本国料理。不管是日本的“忘年会”、“新年会”,还是中国的“会餐”、“聚餐”,在一定程度上既使传统饮食得到了很好的继承和发展,同时也体现了饮食文化对人们生活的重要影响,从而体现出一种与众不同的文化特色。但如何传承本国特有的传统饮食文化,不被外来饮食文化所吞噬,这是值得研究的一个重要问题。尤其是在当前国际化时代,不同国家、民族有其不同的饮食特点,这是由多年的历史形成的独特的饮食文化,我们不能片面为了全球化,把饮食也统一化。一方面我们要以宽容的态度,站在对方的角度来思考,尊重对方的饮食习惯,理解对方的饮食文化;另一方面,因为国家、民族不同,所以才创造出各自特有的传统文化,所以,保持饮食文化的传统性,如何继承并发展下去?同化、改变传统饮食文化,还是推陈出新、创新饮食题材?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参考文献:
[1]广辞苑(第五版).岩波书店,1998年11月11日,p2439
[2]忘年会的来源.b
[3]林乃著:中国饮食文化概述.商务印书馆,1997年12月,p2、p173
篇9
【关键词】中式菜名英译;翻译评价体系;跨文化交际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饮食文化更是其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纪录片《舌尖上的中国》在央视热播,中华美食在全球范围内再掀热潮。菜肴名称能够折射出中华民族绚丽多姿的饮食文化,好的译名对宣传中华饮食起着重要的作用。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吸引外国食客,实现中外文化交流成为中国饮食文化的发展趋势。然而,经过调查,中外餐馆中的中式菜肴英译名,却鱼龙混杂,引得网民热议,褒贬不一。由于菜名的翻译目前尚未有统一评价标准,中式菜肴英译无法规范,这使得弘扬中华美食文化进程常因匪夷所思的中式菜名翻译而裹足不前。本研究经过大量资料查阅,文献梳理,发现前人对菜名翻译的探究多在于翻译技巧,并未对中式菜名英译优劣与否的规范标准体系做探讨。欲弥补这一不足,本研究拟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构建中式菜名翻译评价体系。
一、理论框架
中式菜肴的命名方式多样,内涵丰富,所以要研究中式菜名的英译,必须要有系统的理论体系来指导,课题组经文献梳理、理论研究,搭建以下理论框架以指导本研究的实证研究和评价体系构建:
二、实证研究
课题组进行实证研究的目的有两个:1)了解英语食客对中式英译菜名理解中存在的一般规律;2)基于该规律,构建具有指导意义的中式菜名英译的评价体系。
在分析大量中式菜名英译案例后,课题组设计了针对英语国家食客的英文问卷“Questionnaire on Foreigners’ preference about Chinese dish translation”和针对中国食客的中文问卷“中国菜名翻译现状调查”,各回收有效问卷500份。
鉴于中国菜名英译主要是为以非汉语为母语的人们提供便捷,向外国友人传播中华美食文化,因此在进行问卷分析时,课题组主要分析英语问卷,以了解英语使用者对中式菜肴译名理解、满意程度等,中文问卷调查结果则作为辅助参考,辅以分析译名不足之处的原因及预期译名的效果等。在对收回问卷进行整理分析之后,课题组总结出影响外国食客们对英译菜名的理解和满意程度存在于两方面:译名的语言形式和译名的涵盖内容。以下是本次问卷中的一些案例。
(一)语言形式
文本形式最直观,但国外食客对其有何要求?通过调查可知,核心要求是简洁,其次是忠实于原文的文化信息,如下表所示:
根据图1可知,55.32%的外国食客倾向于简洁明了的译名。受众对形式简约的追求受到目的和思维方式的双重影响:一方面,在英语使用群体眼中,菜名最直接的目的是让食客有可借代的称谓。如果译名冗长,不便使用,这个译名便失去了其作为菜名的意义,不利于其发挥跨文化交际在美食文化沟通上的“桥梁”作用,若受众连菜名都无耐心读完又怎么食用,自然也无法传播美食文化。另一方面,是集体的思维程序使然。在西方宗教、历史文化、教育体制、政治制度等多方影响下的西方人思维模式多直接,实际,不喜转弯抹角,不似中国文化追求婉约,钟爱委婉表达,西方人更希望看到菜名便对自己所点之菜一目了然。若是译名过长,还须字斟句酌细细品读,食客便失去了点餐的耐心转而选择“短小精悍”的菜名。
图2显示,51.06%的外国食客选择A,既简洁,又忠实于本道菜食材,证实了上面的结论。但值得注意的是:C译文虽然很长,但选择的人也很多(42.55%),这一点其实反应了外国食客对中国菜名中文化元素的关注。
(二)涵盖内容
菜名的最基本功能是让食客了解他们吃的是什么,英译的中式菜名也不应该例外。其次,许多中国菜名文化寓意深刻,所以英译时仅仅着眼于语言形式很难达到预期效果,需要关注菜名的文化内涵,调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点。
据图3,73.8%的调查对象认为译名务必要反映其食材。对于菜肴食材的了解,对西方人至关重要。但中式菜肴常常食材丰富,配料繁多,若一一详译,则严重违背了西式思维对语言形式简约的追求,所以内容一般只体现主食材,如果是特别口味的菜肴会将体现酸、甜、苦、辣、咸的配料名也译出,便于不同口味食客选择。不过,在调查中我们得知,对于菜名内容上是否表现了烹饪手法,外国食客们倒并不在意。西方并不像中国在菜肴制作上讲求繁复工序,虽然也有耗时费力的大餐,但大多还是方便快捷的食物为主。反观中式烹调,方法多样,精于运用火候,且做法精细,刀工见长。若是在菜名上反映巨细,国外食客,实难有耐心看完菜单。
此外,64.6%的食客认为中式菜肴译名须传达文化内涵信息。访谈结果表明,多数外国食客知道中菜名有文化内涵,他们认为这是了解中国文化的很好途径。中华美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有些菜名源于历史典故、民间传说,或是寓意深厚,菜名字面既不反映菜肴原料,也不反映其烹调制作方法,若要道明其含义,需要诉说一段历史、解释其美好蕴涵,但翻译过细又会违背简约原则,所以要综合考虑。将寓意融入菜名,这是翻译菜名的一大难点,常须舍形或舍音而意译求神似,在涵盖寓意的同时须注意简洁性,以达到让国外食客享受美食的同时感受其背后的文化魅力,真正做到弘扬中华文化。
三、体系构建
在构建中式菜名英译体系之前,我们首先要对中式菜名进行科学合理的分类,然后才能“对症下药”。
基于问卷调查中了解到的外国食客对中式菜肴语言形式和涵盖内容的理解程度,本研究将中式菜肴分为三大类:
(一)知名传统菜肴:中华美食传入西方早有历史,一些传统中国菜肴因远传海外已久,已有广为国外友人接受的直接音译名,少数不仅有音译名,还有类似西方菜肴可与之相对应。
(二)普通家常菜肴:在普通用餐场合,人们点的多是家常小菜,中文菜名比较直白,基本只体现主要食材,如土豆丝;有时也包括烹调方式,如番茄炒蛋;或体现菜肴形态,如紫菜汤。
(三)深层寓意菜肴:许多中国菜名吉祥典雅,人们常用菜肴原料名称或者其色、香、味、形或音的特点为其取一个吉祥如意或美丽动听的名字。此类菜名直接反应人们喜爱、情感和愿望。
根据以上分类结合问卷分析及实践调研,笔者归纳出下列中式菜肴名的英译一般规律,并构建出相对应的评价体系。
第一,知名传统菜肴,采用音译替代法。
(1)直接音译:一类是传统菜肴,根据汉语拼音,粽子直接音译为zongzi;,饺子jiaozi,豆腐tofu,还有汤圆tangyuan;另一类是早年间广东华侨传入西方,则根据粤语名称音译,比如云吞/馄饨被根据粤语发音音译为won ton,炒面chow mein,及点心dim sum,烧卖sui mai,锅贴guo tie等等。这种直接音译是翻译中异化的体现,在外国食客理解和接受的同时更受中国食客喜爱,如下图4显示。
(2)同等替代:很多中华传统美食传统美食在西方有类似的“兄弟姐妹”,翻译时也可从归化的角度出发,用相似的西方菜肴名称来翻译,比如饺子dumpling,汤圆sweet dumpling和包子bun等等。
这样看来,对于此类中式菜肴的英译,因其已多为西方食客熟知,考量语言形式的权重需大于涵盖内容的权重,而简洁明了又是英语菜名的主要特点,食材原料则是食客关注的核心,故其评价标准可以设置如下:
第二,普通家常菜肴,宜采用直译法,即译文语言条件许可时,既保持原文的内容,又保留其形式。
(1)反应食材配料:食材一般只体现主材料,如糖醋排骨译为sweet and sour pork,海鲜河粉译为sea food with rice noodle,紫菜汤为seaweed soup;配料一般体现于口感上,如香辣虾spicy prawns,臭豆腐被译作stinky tofu,酸辣汤为hot and sour soup。这些译法虽然简单,但却符合西方的菜名构成,类似于fish and chips(鱼和薯条),apple pie(苹果馅饼)。
(2)反应烹饪方法:中式菜的制作讲究火候,分文火(gentle heat),武火(high heat)和中火(moderate temperature)。而烹调方法至少有50种,如涮(instant-boiled),煨(simmered),白灼(scalded)等。此类菜名比如炒米粉为fried rice noodles,烤鸭为roast duck,水煮嫩鱼为tender stewed fish,烤乳猪则是roast pig,但不需要过于细致,若是用词过于细化力求精确,反倒给人以生硬、违和之感。比如蛋炒饭译作fired rice with egg即可,不须“准确”译为scrambled egg stewed with rice。
(3)反应菜式形态:形态体现于状态和刀工两大方面。状态如汤soup,略稠些如粥porridge等;刀工在中华美食里体现得淋漓尽致,如切碎(shredding)、切片(mincing)、切丁(slicing)等。此类译名有咖喱牛肉片slice beef in curry sauce,桃仁鸡丁chicken cubes with walnuts等。
这类菜肴命名以体现“内容”见长,而形式次之,在内容上,主要以食材原料、烹饪方法为主,文化寓意几乎看不到。所以在英译时,需体现内容为主,形式为辅的特点,结合调研结果设置分值分配得出评价参考表如下:
第三,文化寓意内涵复杂的中式菜肴译法。这类中式菜肴的命名往往借助了文化典故,民间传说等,并充分利用汉语言简意赅的特点,所以翻译时常常很复杂。具体而言:
(1)音译+意译:文化内涵丰富,常带有典故,比如“佛跳墙”为fotiaoqiang(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叫花鸡”为beggar’s chicken(baked mud-coated chicken),寿县名点“大救驾”为dajiujia(Shouxian County’s kernel pastry)。
(2)音译+直译(+注释):如果是菜名中出现地名人名,如非被西方熟知(如北京烤鸭,译为Peking duck,不需解释,也知“Peking”是“北京”),则备注为妙,以免出现本研究问卷中(见下图5)贻笑大方的理解。
(3)直接意译法:多为民间特色菜肴,名称直观上不体现菜式内容,晦涩难懂,例如,“炸响铃”(deep-fried beancurd skin),“蚂蚁上树”(bean vermicelli with spicy meat sauce),“黑白分明”(fried shrimp balls with black and white sesame seeds)。
(4)直译+意译:蕴涵美好祝愿的菜名,多出现于婚庆等特殊场合,外国人在食用时也会好奇这些形色各异的菜肴用意为何。若生硬翻译则不符合场合与菜肴所被赋予的寓意,原本带有浪漫色彩的“百年好合”,若是译成sweet corn soup with lotus 则难以表达对新人的美好祝愿,不妨根据原名的语言形式来取巧意译结合直译反应食材,译为sweet marriage(corn soup with lotus),则更贴合场合。
这样看来,这类中式菜肴命名要义不在于食材,而在于文化寓意,所以在英译时需以传递文化内涵为要旨,食材次之。而且在语言形式上,也需字斟句酌,体现高雅情调。在理论框架的指导下,结合问卷调查,设置分值分配得出评价参考表如下:
晦涩内涵菜肴
四、结语
饮食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中餐菜名的英译在为外国食客提供饮食便利、宣传中国文化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经过调查研究认为,为了实现跨文化交际的目的,在形似与神似不能得兼时,须依据菜名的具体特征适当取舍,从目的语语言者视角出发,尽可能传达中式菜肴的自身信息和文化内涵。
本文基于调查研究,探讨了英语食客在理解中式菜名时在语言形式和内容上存在的一般规律,并据此构建了中式菜名英译的评价体系,希冀为中式菜名翻译提供参考。当然,本研究仅仅是个有益尝试,旨在抛砖引玉,希望更多的同仁为中式菜肴英译出谋划策,为中国传统文化走向世界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 张学明.中国菜名分类及其英译方法[J].扬州大学烹饪学报,2004(2).
[2] 胡文仲.跨文化交际学概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1999.
[3] 郭建中.当代美国翻译理论[M].湖北:湖北教育出版社, 2000:65.
[4] 张培基.英汉翻译教程[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 1980年版.
[5] 黄芳.中餐菜单译法研究[J].中国科技翻译2007(1).
[6] 杨义豪,邓路等.中式菜名英译探析[J].现代商贸工业, 2010(17).
[7] 戴晓东.跨文化交际理论[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1年版.
[8] 杨亚敏.中国菜单的翻译障碍及翻译方法[J].南通航运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7(1).
篇10
[关键词] 中国菜名英译;饮食文化;翻译
一、引言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其饮食文化更是底蕴深厚。想让中国饮食文化在世界上发扬光大,很关键的一步就是菜名的翻译。可目前中国菜名的翻译情况却很难令人满意。
二、常见的中文菜单翻译错误
把中文菜名译成英文菜名并非是语言的转换,更多的是文化的转换。在翻译的时候如果没有重视,或者译者的知识水平有限,不能理解菜名所蕴含的深层含义,那么势必会造成各种令人捧腹大笑的错误,甚至会让外国人产生误会。常见的一些问题如下。
1、一律用拼音代替英文。虽然英语中包含了很多的外来词,其中不少就是中文的词汇,比如typhoons, tofu等,但这毕竟是少数。如果为了省事,一律用拼音代替,外国人根本无法理解其中的意思。比如天津的“狗不理包子”。为什么叫做“狗不理”呢?简单的说就是卖包子的人叫做“狗子”,他的包子做得太好吃了,很多人买,多得老板都没空理人了,所以他的包子就叫做“狗不理包子”。如果把“狗不理包子”简单的译为“Gou Bu Li Bao Zi”,那么根本没有把这个具有民间特色的故事体现出来。
2、完全忠于原文进行字面翻译。这种译法容让人产生误解或导致文化冲突。比如:“夫妻肺片”被译成“Husband and wife’s lung slice(丈夫和妻子肺部的切片)”。外国人如果看到这样的菜名,还能有什么食欲呢?还有鲁菜“龙凤呈祥”。很多人把菜名中的“龙”译成“Dragon”,这非常不妥, “龙”在中文中象征好运和权力,但在西方却是邪恶的象征,一道有祈福意义的菜经过翻译之后就完全变了味。
3、只翻译菜名的意义,完全看不出是一道菜。比如鲁菜中较为名贵的一道菜“霸王别姬”。这道菜的原材料是甲鱼和鸡。比较常见的译法为Ba Wang Bids Farewell to His Concubine,尽管传递了一种历史文化但外国客人会对此感到费解, 根本不知道这道菜的原料是什么, 更不用说产生食欲, 起不到菜单翻译的主要功能。
三、几种常见中文菜单的翻译
进行菜名翻译时,根据侧重点不同,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法。
1、突出原材料
不管哪种菜系,中式菜肴中通常都会包含如下六大类原料:(1)肉类,如鱼片、肉丝、鸡丁、虾仁等;(2)蛋品类,如蛋黄、蛋清等;(3)油脂类,如猪油、植物油、花生油等;(4)蔬菜类,如番茄、卷心菜、茄子等;(5)瓜果类,如黄瓜、草莓、菠萝等;(6)调味类,如咖喱粉、番茄酱、辣粉等。翻译这类型的菜单时,我们可以套用以下公式:
主原料+in/on/with+辅料
比如:白灵菇扣鸭掌 Mushrooms with Duck Feet,冰梅凉瓜 Bitter Melon in Plum Sauce
2、突出烹饪方法
中式菜肴的烹调方法至少有50 种, 一般有:煎(fried);炒(stir- fried); 爆(quick- fried);炸(deep- fried),炖、焖、煨(stewed,simmered);用文火烧(braised);烧烤( roast,barbecued,grilled); 蒸(steamed);熏(smoked);填、酿(stuffed);白灼、川、氽( Scalded)。翻译这类型的菜单时,我们可以套用以下公式:
做法(动词过去式)+主料(名称/形状)
比如:水煮牛肉boiled beef,红烧鱼翅braised shark fin
3、突出文化
中国人对菜名非常讲究,对菜肴明名的手法多种多样,既有现实主义的写实手法,又有浪漫主义的写意笔调。有的菜名已经不单纯的是一个名字,它的背后可能是一幅画、一首诗、一个典故或一个传说。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一般采用注释法进行翻译。
比如:
青叶佛跳 Assorted Meat and Vegetables Cooked in Embers(Lured by its delicious taste even the Buddha jumped over the wall)
九重鲜鲍 Saut閑d Fresh Abalone with "Nine Layer Tower" (a kind of spearmint)
四、结语
总之,中文菜单英译应该是一种文化层次的交流。我们在翻译的时候不能仅仅从语言出发,而且还要考虑到中西方的文化背景,只有这样才能把中国美食乃至中国文化推向全世界。
参考文献:
[1]吴伟雄.跳出菜名译菜谱,食家了然最适度[J].上海翻译,2007,(4)
[2]周方珠.翻译多元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
[3]乐金声.欠额翻译与文化补偿[J].中国翻译,1999(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