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0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高中生心理辅导案例

篇1

一、案例教学及其独特魅力

所谓案例教学,就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和要求,组织学生对案例的调查、阅读、思考、分析、讨论和交流等活动,教给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道理,进而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加深学生对基本原理和概念的理解的一种特定的教学方法。关乎案例教学成败的就是教学中所使用的案例。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对教学实际情境的描述,在这个教学情境中包含有一个或多个教学疑难问题,同时也可能包含有解决这些教学问题的方法。

有学者列举出案例教学的五个益处:案例教学的着眼点在于学生创造能力以及实际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它关注的是如何用更有效的方式(而不仅仅是传授、讲座)让学生获得知识;学生通过案例教学得到的知识是内化的知识,是一种“做中学”的形式;案例教学有助于提高学生表达、讨论技巧,增强其面对困难的自信心;大大缩短了教学情境与实际生活情境的差距;帮助学习者理解教学中所呈现的两难问题,对教学进行分析和反思。

以上种种益处,彰显出了案例教学的独特魅力。也正因为它的独特魅力,案例教学已经成为促进教师专业化成长的有效路径,成为新课程教学中很有成效的方式。

二、生活辅导及其对案例教学的呼唤

生活是侧重于对学生休闲辅导、消费辅导和生活适用辅导等的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重要内容,重点是培养学生健康的生活情趣、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良好的生活习惯。这对于儿童将来获得幸福而充实的生活具有潜移默化的影响,也对他们以后的个性发展、自身内涵的丰富提升、学习工作效率的高效具有有利的迁移效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主要包括中小学生的学习心理指导、自我意识指导、人际交往指导、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生活辅导可以纳入到生活与社会适应指导的范畴。

对学生进行生活方面的辅导,诚然是必要的。但是,生活二字的含义太广,教师在辅导时不可能面面俱到。另一方面,心理健康教育的时间是有限的,在有限的时间内要想取得长效的成果,这就需要选择一种适当的途径,而案例教学的很多特点、功能恰恰符合心理健康教育的需要。

三、新课程下案例教学在学生生活辅导中的运用原则

(一)实事求是原则。案例是一个实际情境的描述,教师的描述必须如实地反映实事。这种描述是一种如实地叙事,而非文学性的演绎,不需要过度的夸张,只要将需要的事例如实在适当的时候描述出来即可。

(二)时效性原则。案例教学中的教学案例有一定的时效性,这些案例在使用时必须是时下的。就拿应激性训练来说,对学生进行灾难危机预防干预,使用“512”四川地震这个案例要比唐山大地震显得更有说服力。当然,有些案例还需要就近选材,案例就发生在身边,这样就更有说服力,更加显得真实可靠。

(三)适用性原则。在对学生进行生活辅导的时候,所选择的案例要具有代表性、针对性,这也是一种常识。进行安全常识心理辅导时,不可能选择帮助他人的事例,这是浅显的理解。较为深层的理解就是,在选择的时候,要明晰对学生进行辅导的具体方面,如在开展防盗方面心理辅导的时候不能选择与地震、火灾等方面的案例

(四)可操作性、实践性原则。所选择的案例并非凭空捏造,而是要贴近学生生活。教学案例描述的是教学实践。它以丰富的叙述形式,向人们展示了一些包含有教师和学生的典型行为、思想、感情在内的故事。教学经验告诉我们,空前拔高学生不熟悉的案例很容易让学生产生排斥心理,而那些较为熟悉的、准确的案例易被学生理解接纳。

四、以一节“学会生活”主题活动课为例,分析案例教学的使用

以《想法不同,心情不同》为例。这次心理辅导课设置的目标是:使学生了解“合理化”的心理调控价值,帮助学生及时从消沉、苦闷中解脱出来。笔者采取一个传统的案例为导引,把问题衍生出来。

有一位老奶奶,他有两个儿子。一个儿子开了一家鞋店,另一个儿子开了一家卖伞的商店。当晴天的时候,她担心卖伞儿子的生意不好,当阴天下雨的时候,她担心卖鞋儿子的生意不好。弄得这个老奶奶整天心情都不高兴。

随后设置一个问题,引发学生进行讨论和思考――“怎么帮助她呢?”

学生针对这个故事进行讨论,不同的观点呈现出来,教师进行适当的点拨,去粗取精。然后进入第二个环节,根据学生中存在的现象提取出下列案例:

(1)本次评选三好学生和优秀少先队员,小明没有当选,应该怎么办?

(2)不久前小红与同学发生了一些摩擦,心里不痛快,我们该怎样帮助她?

(3)刚买的一本画册不小心丢失了,觉得很遗憾,应该怎么办?

以前文述及的案例为思维蓝本,以学生的集思广益后的观点为方法,来解决生活中出现的三个真实案例。

在进行本次辅导之前,笔者对学生进行了调查分析。由于部分学生存在钻牛角尖的现象,影响了学生的学习和交往,因此很有必要对这类问题进行辅导。而笔者所提取的三个案例也是经过和其他教师细致分析思考后而确定的“应用案例”。这些案例不需要学生从中得出什么观点,而是学生对前面所讨论观点的进一步升华应用,进而使学生得到合理的体验。学生们能够通过采用“合理化”的方式,缓解个人遇到的不愉快情绪;能够做到与好朋友一起,共同寻找克服消极情绪的有效方式。这是本次心理辅导的最根本的目标,而在课后,笔者回访发现,大部分学生能够实现这一目标。

五、对号入座:学会生活辅导中需要规避的现象

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方面的辅导时发现,如果使用的一些案例正好是学生周围的或者生活中的事儿,学生很容易会联想到案例的原型是谁。当说到这个案例的时候其他学生会不由自主地看向这个案例的“原型”。即使案例的主人公的姓名已经做了处理,一旦在使用这个案例时,案例的原型往往会低下头,显得不好意思。可以看得出,学生对号入座了。而这种情况很有可能会给学生带来不利的影响。因此,在对学生进行学会生活辅导的时候,需要规避学生对号入座行为的产生。

针对这种情况,教师有必要对学生进行提前的声明或者提示,不要让学生对所使用案例对号入座。另外,教师也可以对某些案例进行合理的演绎,使案例一定程度上“面目全非”,但却能如实反映事情的本质。当然,也可以等上一段时间,当学生对这类事件已经淡忘或者对它的记忆已经模糊时,然后再使用,这样也会取得很不错的效果。

案例教学确实有着很大的魅力,但却不是万能的。它不能取代心理健康教育的其他一些方法,比方说心理剧、心理游戏等等。案例教学引入学生学会生活辅导这一专题是一个理性的思维和考量,有的时候效果很理想,但却不是时时刻刻都是理想的,所以不能随意夸大案例教学的作用和使用范围。案例教学对教师和学生的要求较高,要求教师必须经过良好的训练。案例教学是建立在一定的认知水平上的,由于学生知识经历的局限性,因此在进行案例教学时,必须要对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铺垫和拓展。

参考文献:

[1]陈美玲,孟繁胜.案例教学在心理辅导活动课中的应用策略[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11)(下半月).

[2]吴增强.现代学校心理辅导[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8,5.

[3]李日兰.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研究[J].教学与管理, 2003,(6).

[4]郑金洲.案例教学指南[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0.

篇2

关键词:强迫症;高校辅导员;学生心理;工作案例

一、案例概述

1.案例经过

我院14级学生小丽有一天突然哭着给辅导员打电话,并说日子没办法过下去了,不停地问着怎么办。随后辅导员找到她,经过一番交谈才得知,该生有轻度强迫症,担心教师和同学歧视,入校后一直掩饰自己,人前隐藏自己,人后不停做出一些强迫举动,如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经过一年的“假装”,小丽不但没有好转,反而症状更加明显,眼看自己已经掩饰不了了,她焦虑、恐慌、烦闷,情绪一下崩溃。

2.案例背景

该生因为父亲入狱,受到刺激,高中时期就被诊断出有轻度强迫症,吃了一段时间的药,高考结束后,该生父亲出狱,症状有所缓和。进入大学后,该生因为自卑和学习压力,强迫症复发,但该生极力掩饰,导致症状越克制越明显,伴有抑郁、焦虑症状出现。

二、案例分析

首先,大学生是强迫症的高危人群。强迫症是以强迫观念、强迫冲动或者强迫行为等强迫症状为主要表现的神经症。其特点是有意识的自我强迫和反强迫并存,两者强烈冲突使患者感到焦虑和痛苦,但无法控制。强迫症的治疗在医学界是个难题,症状的改善过程相对缓慢,服药剂量一般偏大。如果得不到及时、正确的诊断和治疗,会严重影响患者正常的生活和工作,给患者及其家庭都带来巨大的痛苦和负担。

其次,小丽高中时期就已经确诊为轻度强迫症,但由于认识不足,中断了治疗,长时间压抑和隐藏自己,当“强迫”与“压抑强迫”斗争得如火如荼的时候,她就崩溃了。

最后,根据有关调查资料显示,我国大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令人担忧,有相当数量的大学生存在负面心理情绪。而小丽患病的诱因与家庭和压力有关,确诊了的轻度强迫症也不能仅靠心理咨解决问题,更需要到正规医院就诊。同时,得到家人的重视和关爱也是必要的。现在根据小丽的情况一是要联系家人,保证该生安全回家就诊;二是在回校后营造一个和谐的氛围帮助其治愈。

三、处理过程

1.对心理危机进行紧急干预

辅导员接到电话后,第一时间赶到学生身边,为了安抚学生情绪,选择在一个安全、安静的环境中倾听学生的倾诉,及时疏解学生爆发的情绪。小丽在这样的环境中,放肆大哭,哭诉自己如何辛苦地克制自己,如何焦虑地反复洗手、反复摆放鞋子等,辅导员一方面解释强迫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建议学生鼓起勇气去接受进一步治疗。几番劝说,该生同意辅导员与家长联系,让家长接该生回家治疗。辅导员24小时陪护,直到该生离校。

2.紧密联系家长提供关爱支持

学生在进入高校后出现心理危机,但是原因需追溯到他的家庭及成长过程。所以当学生现心理问题应及时联系家长,一方面是从监护人的角度出发,可由他们决定如何进行干预,另一方面由家长协助能从根源上解决心理问题。小丽对父亲的依赖很深,征得她的同意后,辅导员第一时间是和她的父亲联系。有幸的是,该生父亲非常重视,迅速赶往学校带该生回家,并找心理专业医生进行治疗。

3.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环境促进治疗

一个月以后,该生回到了学校。辅导员将其列入重点关注对象,每周面对面谈心一次,在寝室安排信息员督促其吃药、反馈寝室和生活情况等。辅导员和班级同学配合医生对其使用森田疗法。“顺其自然、为所当为”是森田疗法的基本治疗原则。精神紧绷状态的缓解,心理状态的改良,减少强迫性思维的恐惧。针对强迫性思维的症状,辅导员鼓励小丽应放松心态,适当淡化,顺其自然,不必介意,淡化它,忽视它,它就失去兴风作浪的本领。

4.接纳自己勇敢走出“强迫”的泥沼

首先,转移对强迫症的注意。这在根本上起到一种淡化的作用,将自己的注意力从强迫性思维转移到工作、学习和兴趣爱好上面,特别是当自己强迫性思维出现时,一定要及时转移到其他的事情,去从事自己最感兴趣的工作活动,从而转移自己对强迫性思维的注意,在一定程度上缓解心理矛盾和痛苦。小丽听从了辅导员的建议,找到了一份自己满意的兼职工作,每周末都会到学校附近的商店进行导购,生活丰富。

其次,个性和自我心理调适能力的锻炼。只有不断地塑造优秀的性格,锻炼个人的心理抗压和心理调节能力,才能从根本上克服强迫症。经过班级学生和教师的鼓励,小丽在班干部竞选过程中,勇敢说出了自己与强迫症斗争的经历,并竞争班级副团支书的岗位。班级学生用热烈的掌声表达大家对她的包容和肯定。这让小丽更加自信。

四、案例处理结果和效果

经过一年的服药,在辅导员、班级同学和家长的共同努力下,小丽情绪保持稳定,性格越发开朗起来,三个阶段治疗和复查后,专家表示该生如果继续保持稳定可在6个月后结束服药。这对于预期治疗3年的小丽和她家长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消息。

五、案例思考和工作建议

1.新生心理普查和心理排查相结合,及时发现新生心理问题

据中国健康教育研究所心理健康咨询中心统计,发现有各类心理疾病的患者占56.3%,其中神经症占34.70%。排在前四位的是强迫症、抑郁症、恐惧症、焦虑症。由此可见,强迫症在各类精神疾病中患病率较高,影响面较广。我国高校在新生普查中使用的PHI、16PF及SCL-90等心理量表对学生的心理状况进行普查,并将结果数据提供给学院心理教师和辅导员作为A类学生排查的依据。同时还要与心理量表相结合,使后续的心理排查工作更加具有准确性。

2.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体系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是预防心理危机的重要任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在我校是一门公共必修课程,这对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起到了基础作用。

3.建立干预运行机制

建立及时、迅速、有效的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运行机制,是化解心理危机的有效途径。要完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危机干预机制,必须严格落实“早发现,早报告,早安排,早预防,早控制”的“五早”预警机制和“一名患者,一名领导,一套班子,一个工作方案,一抓到底”的“五个一”工作机制。

参考文献:

[1]雷园媛.责任感与强迫症个体反应抑制的关系研究[D].重庆:西南大学,2014.

[2]王东.基于信号停止任务的OCD患者反应抑制能力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2.

[3]沈义良.大学生强迫性人格与强迫症的理解与应对[J].平顶山学院学报,2010,6.

[4]刘晓倩.大学生强迫症状的调查与分析――以安阳师范学院为例[J].青春岁月,2012(23).

[5]吴玉东.高校心理危机干预体系的缺失与重构[J].中国校医,2008(6).

篇3

2012级新生入学后仅一周,有一位家在外地的女同学将其钱包丢失,钱包内有其身份证、银行卡、校园一卡通以及现金若干。由于该同学正处户口转移期间,户口尚未落定,其银行卡无法办理正常挂失手续,身份证也无法补办。经过辅导员与学生家长、学校以及银行多方面协调,事情得到妥善处理。这起突发小事件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它应当引起我们对于新生入学教育中自身安全教育的重视。该案例的难点在于身份证的补办问题。由于户口转移手续办理期限较长,一旦丢失身份证,给一些身份确认问题带来麻烦。

二、案例分析及其处理过程

(一)案例处理过程

1. 第一时间找到该同学了解具体情况,安抚好学生正常生活和情绪,并协助其寻找钱包。事件发生后第一步应首先确定该同学自己是否还有足够的生活费,而且在东西丢失之后,该同学也极容易由于情绪激动,而且环境不熟悉,出现其他安全问题。因此第一步先找到该同学谈话了解其具体情况,安排好她的起居生活,解决好该同学最近的生活问题,并安排其同宿舍同学多关注该同学在办理银行卡挂失过程中的情况,辅导员带学生积极寻找丢失钱包的下落。所幸在钱包丢失四天后,终于有捡到钱包的好心人联系到该同学,并于第二天将钱包归还了该同学。

2. 与其家人取得联系,安抚好其家长情绪,共同商讨解决办法。应该说在该同学丢失钱包之后,最着急的应该是学生家长。他们对学校的具体情况和各项规定并不熟悉,容易引发误会。在安抚好学生生活和情绪之后,辅导员与其家长通过电话进行了联系,向其家长说明了具体的情况。同时也跟家长协商,解决该同学生活所需,以及办理证件挂失的准备手续。

3. 与学校财务部门以及银行方面协商解决问题。由于该同学丢失的银行卡是学校统一为新入学同学办理的学生卡,因此辅导员找到学校财务部门老师帮忙与该发卡银行取得联系,此时该同学手中尚有户口迁移证和身份证复印件。在财务部门负责老师与银行进行了多次协商后,银行方面同意该同学持学校方面开具的身份证明材料以及户口迁移证去银行办理挂失手续,确保财物安全。

(二)后续工作

虽然该同学最终是通过好心人拿回了钱包,但是通过这件事情的过程中,我们看到新生入学后几个值得我们注意的工作细节问题。

1. 辅导员应尽快熟悉所带学生,掌握学生的联系方式。在此次案例中,该同学在事情发生以后能主动联系辅导员老师,通过学校途径寻找帮助,这是令我们感到欣慰的一点。这说明我们在新生入学之后,已经尽快地融入了学校的氛围。同时在仅仅入学一周,老师不可能实现把每一个学生都能熟悉过来,而且仍然有很多同学不知道出了事情后应该怎样去求助。这也是我们需要进一步做工作的地方。

2. 在这个案例中另一个可喜之处就在于高年级同学在这次案例中发挥了积极作用。我们学校根据新生入学之后的需要,给每个班设立了一男一女两名学生助理辅导员。在这次事件以及整个新生开学之后的各项工作的开展中,这些学生骨干发挥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在这件事情发生以后,他们的学生班主任第一时间找到了这名同学,安慰她并协助辅导员开展工作。这些学生骨干往往发挥出辅导员老师不能起到的作用。

3. 通过各种方式提醒其他同学注意保护自身的财物安全。每年新生开学之后都是学校附近治安案件的高发期,但是往往由于案件涉及面较小不容易引起人们重视。在这件事情发生之后,辅导员迅速通过班会,走访宿舍等方式提醒同学们务必提高警惕,防止此类事件再次发生。

三、案例思考与工作建议

(一)案例思考

1. 学生安全无小事,即使把学生工作做到极致如果安全问题出了一点小事,都不能算是一个成功的工作业绩。学生工作的一个特点正在于其效果不是学校做过了什么,而是学生的最终表现是怎么样的。仅靠辅导员自身的力量难以实现照顾到所有同学,因此需要尽快建立其一套合理的学生自我管理体制,如班委、团支部、党支部等等。让学生尽快地实现自我管理,实现信息传达、监管等工作的层层落实。

2. 明确辅导员自身的工作定位。从这个小事件可以看到,辅导员工作无所不包。辅导员需要将学校、学生、学生家长等因素串联起来,保证学校教学、课外活动的正常开展。辅导员必须善于同学生交流,也要能够熟悉学校各方面的规章制度,各项事务的流程,帮助帮助处理好学生与学校的关系。同时辅导员必须具备处理应急突发事件的能力,学生工作中经常会出现特殊情况的突发事件,这些事件往往成为考验辅导员合格与否的一个重要方面。做好辅导员工作需要用心去做事情,用心与同学交流,最终保证他们顺利的成功的走向社会。

(二)工作建议

1. 做好辅导员工作应坚持辅导员管理与学生自我管理的统一。二者的统一并非两者都占据工作的主要方面,这也应该根据学生自身的成长发展特点进行逐步的调节。而在新生入学后很长一段时间内,主要是以辅导员工作占据主导地位,当学生的班团建设完备,学生对学校生活逐渐熟悉之后,学生自我管理开始慢慢占据主要位置。辅导员工作应当逐渐的从主导想引导转变,让学生慢慢地学会自我学习与发展。

篇4

关键词:药理学 案例教学法 大班教学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795(2013)09(b)-0026-02

案例教学法是起源于美国的一种研究型教学模式[1]。教师在案例教学课堂上,以典型案例为素材,将学生引入特定情境中,引导学生理解和掌握理论知识。

药理学是中医院校的专业基础课,长期以来,存在着重理论、轻实践的问题,严重制约了药理学教学水平的提高。因此,实施教学改革非常必要。近年来我国部分医学院校教师进行了药理学案例教学的改革尝试[2~3]。但多局限于小班教学,原因是小班人数少,便于进行学生分组讨论以及教师和学生的互动。

但是目前医学院校的实际情况是教学班型多为2~3班,学生人数多,药理学理论课时少,不利于在课堂上采用教学互动及分组讨论。而且这种大班教学的状态短期难以改观。因此,探索案例教学法在大班药理学教学中的应用就显得十分必要,为此我们于2012年1月至12月在我院开展了探索研究。现总结如下。

1 教学对象

选取我院10中西医1~3班为试验班(大班教学)。

2 实施方法

2.1 案例的选择和搜集

我们紧紧围绕药理学教学大纲寻找典型案例。为了便于学生理解案例相关内容,我们对许多案例增加了临床背景材料,重点介绍案例中所选药物的机理及临床应用的概况。为了强调同一药物在不同章节的应用特点,我们对每章的案例选择均有其侧重。比如,利多卡因用于局部麻醉的案例与用于抗心律失常的案例就各有其侧重。此外还根据教学进程选择案例:如在授课初期,选择与本知识点有关的简单案例,而在学生掌握了一定的药理学知识后,选择较复杂案例。经过3个月的案例收集,最终形成《药理学案例教学辅导材料》一书。书中附有习题,帮助同学加强练习。该书于药理学开课前发到每位学生手中,便于学生预习。

2.2 课堂教学

课前我们按照教学大纲、对教学内容深入研究,尽可能将本章的药理学知识与临床案例有机结合,设计教学中使用的案例和临床录像、PowerPoint等资料的范围,时间和步骤。授课时要详细讲授每一课的重点及难点,按照课前设计,适当穿插案例、录像等资料,使这些资料很好地为本章重点内容服务。穿插案例的主要目的是使同学在短暂的课堂教学中能对本章重点留下深刻的影响。

2.3 课后讨论和习题作业

每堂课结束前,我们给同学布置课后讨论和作业,要求同学按照学习小组讨论和完成作业。遇到问题可先集中起来,我们多在课间,晚自习或实验间隙解答。此外我们举办3次药理学案例讨论会,讨论重点章节的病例,最后由教师讲评。加强培养学生的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 体会

3.1 大班案例教学法在药理学教学中的优点

(1)有利于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 拓展学生的视野。

大班案例教学法将病例带入课堂,借病例引出的一系列由浅入深的问题,使学生对本章重点内容增加了感性认识,帮助同学更好地掌握本章的重点药物,有些影像资料常给同学留下深刻印象,对后续的临床思维能力也有很大的提高。

(2)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

尽管我院大三学生具备了学习药理学的前期知识,但知识面相对狭窄,对药理学教材内容把握度低,如果一味追求课外自学及课堂讨论,容易流于形式,浪费学生的学习时间。面对药理学课时少、班容量大的实际情况,我们利用课堂时间加大正面授课力度,利用课后时间加大学生自学和小组讨论。通过讨论,各抒己见,互相补充纠正,鼓励发表不同观点,将讨论的结论及难点通过短信或E-mail等方式告知老师,我们会将问题整理后利用业余时间回答。通过加大辅导力度帮助同学消化吸收课堂和教材中的知识。通过课后小组讨论,学生体会到了合作学习的乐趣,大家畅所欲言,有了思想的碰撞,极大地促进学生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有利于提高教师的综合素质。

在案例教学中,教师首先要进行课前案例筛选,课堂上教师要围绕教学内容有针对性地讲解案例,还要精心设计相关的问题情境,并给学生预设思维空间,让学生课后有思考、探索和争论的余地。这就要求教师事先必须刻苦钻研、精心备课,增加与临床的接触,扩大知识面。其次,教师也是课后学生案例讨论过程的“引导者”,教师要对学生的讨论分析的结果做出恰当的评价和总结。对学生的作业要认真批改,及时发现问题并给予纠正。因此,整个案例教学过程,已经远远超出传统药理学课堂教学的时空范畴,要求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基础理论,还要有相关临床知识。通过药理学病例分析,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也提高了教师的综合教学能力和综合素质。

4 药理学大班案例教学法的不足和建议

4.1 课前案例准备及备课工作量加大

课前要求教师充分把握课堂中使用的案例和录象资料,对于教师自己也不清楚的问题要在课前及时解决。对涉及到的背景材料也要完全吃透,因此,教师的课前备课任务难度加大。每位准备开展案例教学的教师对此要有足够的思想准备,学校也要对教学过程中所需的文字及录象资料给予积极的支持。

4.2 课堂教学的难度加大

课堂教学中穿插了案例和临床录像等资料,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但也占用了许多课堂教学时间,甚至可能削弱学生对重点药物的把握。因此,教师要紧紧围绕教学大纲,把握好本节课教学内容的广度和深度,使案例有效地为药理学教学服务。

4.3 课后辅导的工作量加大

课后辅导将占用教师大量的时间,目前,科研和教学是高校药理学教师的两项基本任务,全身心投入药理学教学必将影响科研工作的开展,如何处理好科研与教学工作的关系是高校教师始终要面对的难题。学校在这方面也要给予相应的支持,起码应在案例教学开展期间适当减少科研工作量,同时,对课后辅导也要给予经济上的适当补偿,使得教学辅导工作呈现可持续发展的态势。

5 结论

大班案例教学法充分利用有限的课堂教学资源,使理论教学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将小组讨论放在课后有利于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加大课后习题作业和集中辅导的方法不受时间、场地等客观因素的影响,可以弥补大班教学的不足。此外这种方法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水平。因此,大班案例教学法是药理学教学中值得推广并且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

参考文献

[1] Harold W. Webb, Grandon Gill, Gary Poe. Teaching with the Case Method Online: Pure Versus hybrid Approaches [J].Decision Sciences Journal of Innovative Education,2005,3(2):223-250.

篇5

病案教学是选择符合教学需求的病例,通过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逐渐提升学生理论和实践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但这一方法的可操控性不强,容易转变为理论教学[1]。病案试题教学则借鉴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试题,设立病例资料,结合疾病发展过程,提出对应条件下的护理措施,要求学生阐明所选护理措施的理由,从而进一步强化学生的理论知识及实践技能[2]。由于临床儿科的治疗环境特殊,疾病变化快,家属要求较高,护生护理压力大,临床知识应用能力薄弱,专业核心能力不足。对此,在儿科执业护士资格考试辅导中尝试运用病案试题教学法,转变灌输式教学为启发诱导式教学,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以此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现就有关情况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取2011级(对照组)和2012级(实验组)本科护理应届毕业生各120人。对照组:女104人,男16人;年龄19-22岁,平均年龄(20.6±1.2)岁。实验组:女101人,男19人;年龄19-23岁,平均年龄(20.2±1.0)岁。两组一般资料的差异对比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方法

对照组:辅导教师集体备课,统一知识点,运用传统讲授教学法授课。实验组:采用病案试题教学法授课,具体步骤如下:①选择病案,设置问题:选择具有代表性、典型性、紧扣教学知识大纲的病案,根据医护工作及疾病病程的阶段性变化进行调整,分阶段对病案进行编写,囊括患者发病、就诊、住院及出院的整个救治过程,从病情判断、辅助检查、急诊急救、疾病护理等多个环节入手,对病案相关问题进行设置。辅导教师通过课堂指导、审视问题、优化答案等举措,逐渐提高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能力。②结合理论与实践:以理论教学为基础,依托病案试题对教学内容进行分析,教师指导学生运用理论知识解决护理实际问题。具体教学辅导过程中,设置开放式问题,引导学生对病例进行全面考察,确保学生护理知识的准确性及完整性。③以试题为形式,贯彻病情发展,分析典型病例:教师收集典型病例,以试题形式引导学生对其进行分析,学生统一对试题答案进行分析、讨论,并以书面形式解答病例问题。④归纳和点评:根据学生对病例的分析和讨论情况进行点评,明确所设问题的护理知识点,对护理要点进行总结;收集学生易出错的病案问题,对其进行难点分析,强化学生对有关知识的理解和认识。

1.3效果评价

①综合成绩[3]:护理理论和实践考核成绩均为100分,根据儿科实习大纲,结合临床实际设置问题,考核内容囊括儿科基础护理知识和技能、床边综合护理能力等。②教学满意度[4]:以“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融合”三个评价项目对教学满意度进行评价。

1.4统计学方法

百分数(%)和均数±标准差表示计数和计量资料,SPSS17.0处理数据,x2和t检验,P

2结果

2.1两组综合成绩的对比

对照组和实验组理论和实践成绩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2.2两组教学满意度的对比

比较两组护生在“提升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兴趣、师生关系融合”方面上的满意度,对照组为71.7%、70.0%、73.3%,实验组为85.0%、87.5%、91.7%,两组对比具有统计学差异(P

3讨论

篇6

关键词:危机干预;人格障碍;心理咨询

我国艺术类大学生大多经历过高考前短时间、高强度的艺术学习,这种经历往往会造成艺术类大学生比起非艺术类大学生有着对自由生活更多的期待。升学后,艺术类大学生的自我意识萌发迅速,特立独行的性格较为明显。一个宿舍中,同学之间因性格各异而造成矛盾激化的案例时有发生。这就要求辅导员必须及时发现问题并采取合理的引导,尤其是当发现存在心理障碍者时就需要及早进行心理干预。

一、案例概况

王同学,女,1991年生,湖南岳阳人。湖南长沙某高校艺术设计专业2011级学生。入学三个月后,该生所在班级学生干部反映她与宿舍同学关系紧张,专业成绩下滑严重,旷课比较严重,不参与任何班级活动,没有稳定的交友圈。据她个人陈述,她感到自己缺少学习能力、自己长像也不好、对周围的事情都没有兴趣,目前的生活很空虚,无法与周围的人正常交流,与同宿舍的同学时有吵闹。由于人际关系紧张、缺少生活目标、专业能力差经常被老师批评,王同学感到非常痛苦.希望自己能快点摆脱这种苦恼,但是又感到找不到方法。某天晚。班干部反映王同学与同寝室友发生激烈争吵后跑出宿舍。凌晨1点仍然未归。辅导员立即联系王同学,确认情况是她感到内心痛苦,不想再回宿舍,还在学校附近跑步。经过劝解片刻,王同学回到宿舍休息。

辅导员将情况上报学院领导、学生家长,并对宿舍纠纷进行调查。辅导员咨询对象认识到是不合理期待引起了情绪和行为后果,而不是诱发事件本身;只有改变了她不合理信念,才能减轻或消除她目前存在的各种情绪症状。在缓解该生内心痛苦的情况下,辅导员要求所在班级班干部密切关注该生心理动态,安排信息员继续跟踪该生的心理情绪。目前,该生心理状态平稳。可以完成正常学习、生活活动,与同学紧张关系缓和,与辅导员能经常联系。

二、案例分析

王同学的心理感受和行为表现具备边缘型人格障碍特征,边缘性人格障碍是精神科常见人格障碍,主要以情绪、人际关系、自我形象、行为的不稳定,并且伴随多种冲动行为为特征。是一种复杂又严重的精神障碍,且严重时会出现自残行为。

心理病因分析:1、生理原因:该生处于青年期,情绪调节能力较弱。2、社会原因:(1)与人交流能力比较差,对人的依赖性较强使得周围的人渐行渐远。(2)在早起成长环境中家人的过度呵护,父亲工作压力很大对家庭关系有影响。(3)缺乏社会支持系统的帮助,未得到理解和关注,缺乏正确的指导。3、心理原因;无法很好的将两极融合,无法对世界产生统一和综合的观念。从而对于世界缺少安全感。形成绝对好和绝对坏的不现实期待。认为爱我的人就必须绝对一直爱我、呵护我,如果不能就是不爱我,甚至是可恨的。认为自己形象不好、头脑不好、不会说话是别人远离我的原因,远离我的入团结在一起抛弃了我。

辅导员综合判断:该生的知、情、意统一,对自己的心理问题有自知力,无逻辑思维的混乱,无感知觉异常,并且没有表现出幻觉、妄想等精神病的症状,因此可以排除精神病性。对照症状学标准,该生表现出焦虑、抑郁、睡眠障碍等症状,对他人的关爱要求很高存在不合理期待。从严重程度标准看,该生心理问题可能已经持续时间很长,具有边缘型人格障碍的表征,不良情绪反应仍在相当程度的理智控制之下,没有影响逻辑思维等,无回避和泛化,没有对社会功能造成严重影响,但仍需要长期密切关注。

三、案例点评

有心理障碍的学生是辅导员的重点关注对象,班干部的及时反映和辅导员的及时介入对于保证学生身心健康都是非常重要的,尤其是辅导员需要具备基本的心理辅导技能和沟通艺术,才能与关注对象保持良好的关系。由于关注对象对辅导员的信任。才会采纳辅导员的见解和建议,打下了良好的关系基础,保证了问题处理的质量。当学生出现心理危机时且出现自残风险较高。事先制定的《学生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方案》起到了重要作用。该案例在职业类高校的艺术生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具有典型意义。整个过程发现及时有效,与学校、家长沟通充分,避免了事态的进一步恶化,维护了校园的稳定。如果没有基本完善的心理危机预防与干预机制与体系,没有辅导员、学生干部的培训,没有认真负责的学生工作管理工作者。很难保证学生安全并帮助学生继续完成学业。

四、结语

篇7

短期焦点解决(SFBC)是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由Steve de Shazer和InsooKimBerg夫妇及其同事在美国创立的一种短期咨询模式。正如短期焦点解决名字本身所揭示的,SFBC是一种正向目标解决导向的咨询模式,它强调的不是解决问题而是构建解决问题的历程,认为来访者个人是建构解决历程的最大资源。其主要咨询任务是帮助来访者想象他的生活会有怎样的改变,以及如何促使这些改变的发生。SFBC还强调一种系统观和变化的观点,即小改变可以产生大改变,个体改变可以引起整个系统的改变。这一辅导理念发展时间不长,与传统的心理辅导理论相比较,有着很大的不同,但是其在实践辅导中的有效性却让人不容忽视。经过笔者的思考与实践,发现焦点解决短期心理咨询在中小学有传统咨询技术不可比拟的优势,是一门特别适合学校教育领域的辅导理论。它能为中小学教师引导、解决学生问题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提升教师教育的效能。运用得当的话,甚至于可以为中小学教师突破现有的诸多教育困境提供可能。

一、短期焦点解决的基本理念及其与学校教育的契合点

短期焦点解决的辅导理念可以归纳为三项主要假定,即为SFBC的基本理念。

1.正向思考,由“例外”带来问题解决

认为如果个体越把注意力放在正向、已有的成功解决方法并迁移到类似情境中,则越能使改变朝好的方向发生。因此,SFBC更多关注做对的部分,而不是做错的部分。同时,SFBC认为任何人都不可能无时无刻地处在问题情境中,总有问题不发生的时候,即所谓的“例外”,而“例外”常常可以作为问题解决的指引。

2.小改变带动大改变,个体的改变可以引起其他个体甚至是整个系统的改变

这是一种基于系统观的考虑,即从小的改变着手,事情往往比较容易成功。SFBC认为成功的经验对个案非常重要,可以使个案产生信心和力量去处理更困难的问题,进而带动整个情况的改变。同时,SFBC还认为每个人都处在环境之中,家庭或是与之相关的某一成员的改变也必然会影响其他成员的互动,进而会带来其他成员及整个环境的改变。

3.个案是自己问题的专家,拥有解决自身问题所需的能力

人们生活的意义是通过与环境的交互作用建构起来的,有其处理问题的独特方式和丰富的资源。在这个前提下,辅导员的工作之一不是一再地教导来访者该做什么,该怎么做,而是协助来访者发现其资源,建构自己改变的目标及历程。也就是说在辅导过程中,辅导者与来访者之间更多的是合作而不是指导。

当我们仔细审视短期焦点解决的理念,可以发现短期焦点解决的心理辅导模式与我们所提倡的教育方式有许多的相同点。教育更多关注的是学生的发展,教育的中心也就放在引导发展上。而短期焦点解决同样将焦点放在正向的内容上,是一种特别强调个体自我发展的辅导理论,也就为这一辅导理念运用于学校教育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此外从运用的角度来看,我们还可以发现焦点解决咨询学派的概念和方法,与一些历史悠久、理论结构复杂的咨询学派相比较显得易懂易学,令人十分容易亲近,即使对于没有丰富辅导背景的学习者,也会觉得容易上手。它不关注问题的成因,自然也就不需要掌握太多的心理学专业知识,更多的时候我们可以把它看作一种语言的艺术,而这也就大大消除了老师们运用它的畏难情绪。相关的技术老师们能够较快地掌握并且运用于实践。甚至于有的技术老师们平常不经意间也会用到,属于本来就会。从学生辅导有效性的角度看,短期焦点解决技术也有它独到的优点。这一辅导理念特别符合现在学生的特点,现在90后的一代学生最大的特点就是接受多元的影响,对长辈们的观念持怀疑态度,更多地相信自己的经验而不是他人的教导。而短期焦点解决就正好对应了这一点,把个案自己以往的成功经验作为最重要的辅导资源。所以往往能够更为有效地解决问题。

二、短期焦点解决在学校领域的具体运用

在基本理念的指导下,短期焦点解决形成自己独具特色的辅导方式,一般来讲都会经历协商目标、寻找例外,正向反馈等几个阶段。在具体的操作过程中,短期焦点也形成了自己一系列独特的辅导技术。如评分问题、例外架构、假设问句等。在学校教育中,很多时候我们不一定严格地按照辅导程序走,而是可以根据实际情况灵活地运用这些理念和技术。

1.运用于个别学生的辅导

学校领域里最为常见的个别辅导应该就是班主任与个别学生的谈话,而短期焦点辅导技术在学校中运用最契合的自然也是这个。短期焦点技术因其自身的特点,适用面广泛,学校领域中各类常见的学生问题都可以以之应对,如学习障碍、自我认同、考试焦虑、交往问题等。当然不是每个辅导个案都会顺利,运用要取得成功很多时候还得取决于细节的到位。下面笔者以案例的形式来谈谈具体运用中的一些注意点。

(1)协商目标――根据学生自己的意愿来确定辅导目标,同时要使目标具体可操作

案例:小华,初中一年级,男。在日常教学中发现其最近一段时间成绩下降很快,后来发现其主要问题是好动,上课不注意听讲,初始希望通过父母加强管理来解决,但接触后理解到其不是很听家长的话。笔者决定使用短期焦点的技术处理,约小华谈话。首先询问其怎么看待自己现在的情况,接下来自然也就是目标协商了。

辅导老师:听起来你好像有很多方面都不是很满意,那么你最希望能在哪个方面有所改善?(关注当事人认为重要的问题)

小华:最希望改善的应该是成绩,成绩好了其他也就好了。

辅导老师:成绩,看来你找到核心问题了,那么你觉得什么改善了你的成绩就会好起来?

小华:我想应该是听讲吧,我记得刚开学时我上课听得认真,成绩也不错。

辅导老师:你以往的经验告诉你上课专心听讲成绩会好。那如果把你最满意的听讲状况看做10,完全不听看做0,你觉得你现在的情况是几,当达到几的时候你会觉得自己进步了,那时的表现是怎样的?(评分问题,将目标进一步具体化)

小华:我想想,现在我想大多数课大概都在5左右,科学、语文、英语都是这样,数学好一点大概可算是6。假如每门课都可以到7,那我会觉得自己好多了,7应该是,老师上课讲的我都有数,也会做好笔记,老师提问时也会举手回答。

辅导老师:那好,小华,我们是不是可以这样认为,接下来我们要做的就是讨论一下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在上课时做到7以上的听讲程度。

小华:嗯!

在这一个环节,尊重学生本人的意见,处理他认为重要的问题是首要的,做到了这一点,事情往往能够事半功倍。此外,那就是目标的商定一定要力求具体化,能够用明确的语言描述,描述的内容是可以操作的,是可以比较简单地评定的。在具体化目标这一点上,案例中示范的评分问题往往可以起到较好的效果。

(2)例外架构――发现问题不发生或是相对较好的情境,然后从中总结出可以迁移的成功经验

案例:(续)

辅导老师:刚刚老师听你描绘了7程度的听讲,老师想问的是有没有什么时候,或者说有没有那么一两堂课你觉得自己曾经达到过7。(寻找例外情况)

小华:开学初的时候,很多课我都达到过7。只是后面不知道怎么就不行啦。数学课现在偶尔也会有感觉7的时候。

辅导老师:听起来你其实是具备上课认真听讲的能力的,而且即使是现在你也可以做得到。那么老师想听听那时你都做了什么居然可以在数学课上让自己做到认真听?(提取成功经验)

小华:好像也没有做什么,或许是动力不一样,数学我自己觉得学得还不错,很自然地也就能跟上老师的思路,上课时老师的提问也懂,答对了感觉很好,所以就愿意听。

辅导老师:小华,你的意思是有了动力你就能做到上课认真听。那你好像还提到过英语这些科目开学初也能做到认真听,那个时候在英语上你的动力是……

小华:那个时候,我英语也还好,回家听写什么的也很顺利,妈妈也常表扬我,有时还带我去玩,我也感觉学得有动力了。不过后来就不是这样啦。

辅导老师:从你的经验来看,只要动力增强听课的水平就可以增强。而动力则可能来自于自己的成绩、老师的表扬和爸爸妈妈的鼓励,是这样吗?

小华:好像是这样的。

在本案例中,例外的寻找是比较顺利的,但也在不少的案例中学生会提出找不到例外情况,这时,则可以运用奇迹问句,基本句式是“假如有一天早上起床你突然发现困扰你的问题不见了,那时你会感觉到有什么不同?”这个问题一方面可以通过问题解决后美好情景的想象来提升当事人改变的动力,另一方面也可以作为一个例外进入讨论,进行成功经验的总结提炼。在这个环节中,选择适当的方式解析例外特别关键,要从中发现可以控制可以操作的内容来作为经验的核心,这样才能有利于下面环节成功经验的迁移。

(3)确认方法――相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发现并确定具有个人特色的解决问题方法

案例:(续)

辅导老师:小华,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想请教你,你觉得有什么办法可以让你学习英语这些科目的动力增加,能够更好地听课?(相信每个人都是解决自己问题的专家)

小华:我想也许妈妈跟我约定一些具体的任务,然后完成就给我奖励,这样子的话我的动力会好起来的。

辅导老师:听起来是一个不错的主意,我们来一起讨论一下它的细节好吗?比如怎样的具体任务,怎么奖励等。(引导形成可操作的具体方案)

小华:真的,老师你也同意吗?那太好啦!具体任务可以是每天的听写过关、笔记做好。奖励嘛,可以是肯德基,我很久没吃了。

辅导老师:好的。那老师和你一起来设计一张表格和一份协议吧。表格就叫每天任务完成情况登记表,协议就叫作累计奖励标准协议书,你可以再多想一想,提出由低到高三到四个奖励标准。

这个部分是特别考验辅导老师的引导能力的,很多时候当事人不一定能很快地提出解决方案,或者他提出的方案不具备可行性,辅导老师要根据他的大概意思引导、改进当事人本人所提出的解决方案。同时,我们还可以发现在这个环节我们所利用的不仅仅包括短期焦点解决的技巧,行为主义的甚至于教育领域的技巧同样也可以引入,也就是说,当事人能够同意并且对当事人有效的任何方法都可以运用。

除了上述案例所提到的短期焦点的技巧,短期焦点还有着其他的一些方式,如一般性同理、关系问句、问题外化等。这些技巧虽然各有不同,但是其目的皆是希望引导当事人往正向的思考走,并且开发自己的正向资源,减低面对改变的恐惧,舒缓负面情绪的扩大影响,而使得当事人带着希望与信心,依据自己的目标,运用适合自己的方法,一步一脚印地解决问题。

(二)运用于协助家长

在学校教育领域,我们不难发现学生的行为或心理方面出现偏差其背后往往是家庭教育本身出现偏差。所以,在很多时候我们要改变学生就得从家长入手,但是我们的感受是与家长的合作比学生更为困难,因为家长更容易认同自己的习惯,更不容易接受意见改变自己,他们往往要求学生先改变,而这就会使事情陷入僵局。在这种情况下,利用短期焦点的方式来处理也会有着较好的效果。

案例:小明,男,初一学生。其主要问题行为是冲动,习惯于采用暴力手段来处理与同学之间的矛盾。班主任老师发现这很可能与家长对待他的方式有关,因为家长也习惯于遇到问题就以打骂对他。初期,班主任老师婉转提出建议,要求家长减少打骂,家长认为不打不成器,行为没有太大改观。后辅导老师加入并运用短期焦点的方式进入。辅导老师先赞扬家长积极地关注小孩的成长,并且能够有着良好的是非感,相信他的付出会有好的回报。家长大大提高了对辅导老师的接纳程度,为接下来的交流打下基础。

辅导老师:小明爸爸,刚刚听到你为了改善小明的脾气做了许多努力,这里我想特别了解一下有没有哪个时候小明的脾气会好一些?(寻找例外)

小明爸爸:听你这么一说我想起来了,这个学期开学一个月时,小明表现还不错,没惹事,很长一段时间我没接到老师的电话。

辅导老师:听你这么说,我很惊讶那个月的时间里你都做了些什么,居然可以让他脾气好起来。

小明爸爸:嘿嘿,好像也没做什么。只不过就是像平常一样,放学回家就叫他吃饭,然后让他做作业。要说有什么不一样的,或许就是那个时候他表现也还好,我也就看他比较顺眼,那个月我没打过他,好像骂也没骂过,反倒还带他出去玩过一趟。

辅导老师:你的意思是你没有骂他打他还陪他玩的时候,他表现会比较好,是这样吗?

小明爸爸:哎!好像还真是这么回事,看来我得改一改对待他的方式了!

这种方式强调家长自己就是解决孩子问题的专家,老师更多的时候不是指导家长什么可以做什么不可以做,而只是引导家长把注意的焦点放在做对的事情上。这样做不去过多地讨论孩子出现偏差行为的原因,自然也就不用去指责家长,因而比较容易与家长建立合作关系,能充分调动一切有益的资源,从而推动事情获得好的改变。

三、短期焦点解决运用于学校领域的意义

篇8

关键词: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培训模式;创新;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1;G71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8-3561(2017)09-0012-03

在我国高等教育不断发展的形势下,高校辅导员作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指导服务的中坚力量,正逐渐成为高校确保教学和管理顺利进行的重要一环。为保证环环相扣,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对他们进行职业化、专业化的岗前培训是必不可少的工作。本文在分析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现实意义、提出当前岗前培训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以下简称《能力标准》)为导向,探索符合新任辅导员职业特点和发展需求的创新型培训模式。

一、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现实意义

目前对于新任辅导员,高校普遍实施“先培训后上岗”的制度。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制订专门的培训计划,为高校新任辅导员提供一到两周的岗前培训。这一培训制度有其现实意义,一方面可以帮助辅导员提高适应岗位的素质和能力,从而迅速完成角色转换;另一方面则有助于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有利于更好地培养德才兼备的创新人才。

1. 有助于帮助新任辅导员进行角色转换

岗前培训是帮助新任辅导员尽快实现现有身份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人员转换的有效途径。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是硕士毕业后直接走上o导员工作岗位,陌生的环境、全新的角色、密集的工作往往会使他们无所适从,迫切希望得到一定的引导和帮助。因此,有必要通过岗前培训来帮助他们完成从大学生到大学生辅导员角色的转换。从知识技能方面来看,岗前培训能使处于职业探求期的新任辅导员们了解自己的职业定位和发展方向,了解与工作相关的教育学、教育法、职业道德、心理学、管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努力成为大学生成长关键时期的人生导师。从职业情感方面来看,大多数新任辅导员都很年轻,刚刚走出校园进入职场,尚处于适应社会、摸索工作、定位自我的心理调适期,对他们进行引导式归属化的岗前培训,能增强他们的职业情感,激发他们对工作的热爱和对自我的认同感。

2. 有助于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

为了创建高水平大学,现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已形成其特有的知识构架,有了自己相对独立的专业体系。在这一体系中,优秀的师资是必备要素,即学校要完成大学生思想引导的重要任务,就必须拥有一支具备较高思想政治教育水平的辅导员队伍。

新任辅导员作为辅导员队伍的新兴力量,一旦走上工作岗位,就需要发挥教育管理大学生、维护高校稳定的作用,成为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生力军。然而新任辅导员中具备专业背景的比例并不高,有相当一部分未受到过专门的思想政治教育训练,因而对新任辅导员的培训就显得尤为重要。对新任辅导员进行科学化专业化的培训,可以全面提升他们的思想政治教育水平和管理指导大学生的水平,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发展的需要相匹配。

二、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模式存在的问题

在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方面,我国还处在一个探索的阶段,各片区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都致力于为辅导员提供丰富的培训内容,积累了一定的经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前的培训模式仍然存在着一定的问题。

1. 培训组班忽略差异

目前,相当一部分高校新任辅导员是非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出身的人员,来源范围很复杂,因而在岗前培训组班时,参训学员在性别、年龄层次、毕业学校、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等方面都存在一定的差异。以往的集中式大班化培训虽然有涉及面广、培训人次多等优势,却很难满足参训学员的多样性和层次性,不利于真正有效提升辅导员的知识和能力,暴露出不足之处。

2. 培训方式固化单一

现阶段各个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采用的岗前培训方式,主要集中于利用辅导员上岗前一段时间进行课堂理论教学。这种培训方式固化单一,在单向的灌输中向新任辅导员传递教育知识,缺乏互动性和灵活性。

一方面,从学员接受度看,近年高校辅导员的来源主要是硕士研究生,不少辅导员还具有海外学历或海外研修背景,这些“新鲜血液”年轻、眼界开阔、思维活跃、接受新鲜事物能力强,注重自身思考领会的过程,注重实践能力的培养,对于单一的课堂讲授法往往接受度较低。另一方面,从培训效果看,进行灌输式接受型教育模式能够对参训学员的知识和能力形成短期内的影响,但由于参训学员缺乏自主性,往往处于象征性参与或假性参与中,很难获得持久的培训效果,不利于他们综合素质的培养与提高。

3. 培训评价流于形式

现有的高校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模式注重辅导员的知识性需求,不注重培训后的评价和激励,整个培训系统缺乏合理完善的评价机制。具体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培训过程中即时评价环节的缺失,很难实现培训内容的当下反思和即时巩固;二是整个培训的终结性评价环节空洞敷衍、流于形式,无法发挥应有的激励作用。在这样的评价机制中,参训学员很难在总结与反馈的过程中抓住提升自我的有效契机,培训成果得不到有效巩固,成员也缺乏积极参与培训的动机。

4. 培训跟进无法满足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通常是在培训和研修基地学习1~2周,在这期间新任辅导员可获得对工作相关理论的一定认识。培训结束后,新任辅导员带着所学理论知识踏上工作岗位,却面临着很多无处求教的问题,如这些理论知识如何应用于实际,理论知识与现实情况相矛盾时该如何决断,无法套用理论知识的情形又该如何处理等。因此,大多数培训学员非常希望在岗前培训结束后仍能获得一定的指导帮助,特别是与一线优秀高校辅导员的交流的机会,在吸取前人经验的基础上更好地开展工作。但实际情况却是岗前培训结束后,辅导员回到各自就职的高校,便与辅导员基地断了联系,培训过后无任何跟进,辅导员们再咨询的强烈诉求无法得到满足。

三、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

高校新任辅导员的岗前培训是辅导员培训系统工程中的重要一环,而《能力标准》是辅导员队伍建设与发展的基本依据,是引领辅导员适应岗位需求的导向性标准,可以为解决目前辅导员岗前培训中存在的问题提供新的权威视角。根据《能力标准》的要求,可进一步深化对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的模式创新的研究。

1. 培训组班考虑差异性

为了体现出辅导员职业能力及发展的差异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分为初、中、高三个职业能力等级,对他们在职业功能上应具备的理论知识储备和能力水平提出了明确要求。

面对新形势下的大学生工作要求,培训组班需要有一定调整,特别是在整体的构架与课时的安排上要特别强调尊重差异。因此,根据辅导员在专业背景、经验程度、能力水平和职业需求等方面的差异实施分类培训,满足不同类型辅导员的现状和需求,应当成为今后辅导员培训的发展方向。培训模式可由集体式大班化向分散式小班化和菜单式个性化转变,参训学员根据自身情况进入不同的培训小班,学习个性化的培训课程,从而实现培训效果的最优化。

(1)小班化。小班化的培训模式即根据培训对象的不同特点分成小班,按照整体优化的原则统筹安排培训,对各班的培训内容、培训方法和培训流程等方面进行教学分化和细化,整合资源形成最佳的培训构架。例如,分班时可以根据专业背景差异,分为专业班和非专业班,以优化或弥补专业知识储备;也可以根据辅导员思想政治工作经历差异,以经验程度为基础分为高级班和初级班,以升华经验或补充案例。

(2)个性化。考虑到即使按小班分化后,培训对象的背景仍有一定的差异性与层次性,培训模式可以进一步菜单式个性化,即提供职业领域的大量培训课程,将其分为必修课和选修课,由参训学员根据自己的需求进行选择,必修课在小班上,选修课在另外的组班上,最后修满一定学分即可。这样的修学方式满足了参训学员的个性化需求,可大大提升培训的实效。

2. 培训方式强化主体性

《能力标准》明确要求辅导员拓宽工作视野,积极参与实践。根据《能力标准》,中级辅导员应当具有一定理论和实践成果,高级辅导员则应当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由此可见,实践教育是辅导员职业发展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环节。在实践中进行总结反思,在实践中完善知识储备,在实践中升华理论研究,在实践中提高工作水平,是辅导员个人成长、队伍发展的必经之路。

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最重要的就是把培训主体定位为参训辅导员,根据辅导员队伍的发展需求,选择适应他们的实践型培训方式,提升培训实效。实践型培训要求学员主动进行实践学习,而不是被动接受理论灌输,在学习过程中代入自我,及时内化与总结,构建起自己专属的工作思路和工作方法。

(1)案例探讨。新任辅导员更倾向于接受创新型的培训方式,乐意吸收通过互动教学、尤其是实际案例模拟探讨传达的培训理念。为此,培训基地可将培训内容有效融合案例教学情景模拟、分组探讨和主题发言等形式,吸引参训学员的兴趣,调动其参与的积极性。案例探讨可让学员在实际问题中学,通过各类互动让学员向老师学、向同辈学员学,将简单的单向灌输局面转变为培训学员自觉自愿的探索,充分发挥了参训学员的主体性。

(2)技能比赛。辅导员职业技能比赛是一种较为特别而又十分有效的培训方式,对于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参考职业能力大赛的形式,可在培训过程中设置诸如主题演讲、案例分析、谈心谈话、模拟班会,乃至“巧记大学生名字的绝活”,和谐班级创建方案设计与演示等比赛环节。丰富多彩的职业技能比赛形式新颖、构思精妙、感染力强,横向上贴近大学生工作实际,纵向上接轨各层各级辅导员职业能力大赛,既可检验参训学员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水平,又可进一步激活他们的思维,以赛促训,以赛代练,为他们日后正式走向工作岗位进行良好的垫。

(3)才艺展示。多才多艺、不退缩不怯场是辅导员的重要素质。这样的辅导员可以引领校园高雅文化,获得更多大学生的欢迎和喜爱,无形中也会为他们有效开展大学生教育管理工作增添了分量和筹码。在日常培训之余,培训基地可通过组织文艺晚会、各校联谊、素质拓展等形式,为参训辅导员提供展示才艺的平台,对辅导员进行胆量训练、艺能训练,通过这样的形式增强辅导员的人格魅力、提高他们的形象和亲和力。

3. 培训评价注重激励性

《能力标准》明确规定了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的具体内容,为推动辅导员培训与研修基地和各高校进一步制定完善辅导员队伍考核评价机制提供了基本的依据。构建合理的辅导员岗前评价体系主要是通过明确目的、评判过程、奖励先进来推动辅导员职业发展、提高新任辅导员岗位培训的实效性。

当前,辅导员的岗前培训需要制定更为科学合理的评价体系,一方面,为避免评价流于形式,应适当减少或弱化成果提交中文字总结的比重;另一方面,为更好地发挥评价的促进激励作用,应增加即时评价环节,并注重终结性评价的激励性。

(1)形成性评价。在岗前培训过程中对新任辅导员的专业表现进行形成性评价,以激励教师不断完善自我。培训教师在每次小组讨论或个人表现之后尽快给予即时反馈,以表扬发言、鼓励思考为主,帮助新任辅导员发现问题改进工作,同时在岗前培训中建立信心。

(2)终结性评价。在岗前培训后对新任辅导员在专业知识、实践技能方面能否达到合格辅导员的标准作出终结性评价,并配套高校各自的校本激励机制。将岗前培训的评价结果与辅导员评优、职称晋升等方面联系起来,评价与个人利益息息相关,有助于直接提升辅导员参与培训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从而增强岗前培训的实效。

4. 培训跟进网络化

为了体现辅导员职业发展的阶段性和渐进性,《能力标准》将辅导员职业能力划分为三个等级,以帮助辅导员根据自身情况明确自己当前所处的职业发展阶段和该阶段应具备的职业能力,从而进一步定位今后的发展目标,按照职业发展规律稳步提升。因此,完善的岗前培训制度需要通过后续跟进,持续激发辅导员职业发展的内在驱动力,将外在要求与内在驱动力有机结合,保证培训效果持续长效。

可建设一个综合网络平台,在平台上帮助每位新任辅导员制定个性化培养方案、建立培训成长记录档案,随时跟进新任辅导员职业发展和职业需求。可以在平台上建立各省优秀辅导员资料库,收集各高校的优秀辅导员个人简历及工作案例入库供辅导员共享。这一平台可以转变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仅仅作为“过路驿站”的形象,将培训和研修基地打造成为温暖的“港湾”,是辅导员长远发展过程中建档造册、成长记录的档案袋,疑难解答、朋辈交流的寻宝地,知识的增长园和能力的助长区。只有建立了岗前培训与后续跟进有机结合的长效机制,实现阶段性与长效性统一,辅导员培训和研修基地才能真正做到名副其实。

四、结束语

高校新任辅导员岗前培训是一项在探索中日趋完善的工作,它虽仅为辅导员终身培训的一个环节,但这初始一环的效果如何,直接影响着辅导员的职业情感和能力基础,并关系到高校大学生教育管理队伍的稳定及工作质量的好坏。因此,在职业能力视角下寻找创新型的岗前培训模式,是辅导员自身成长的需要,更是高校人才培养和整体发展的要求。通过培训组班时考虑差异性、培训方式上强化主体性、培训评价中注重激励性、培训跟进时网络化,进一步提升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实效性,可以实现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提升,从而在开展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发挥更大的推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蔡枫瑜.探索高校辅导员岗前培训新模式[J].高校辅导员,2012(05).

[2]李忠军.以职业能力建设为核心推动高校辅导员队伍专业化发展[J].思想理论教育,2014(12).

[3]唐仁郭,唐文红.高校辅导员培训模式发展趋势及其实践方略探索[J].思想教育研究,2009(11).

篇9

【论文摘要】台湾中小企业是台湾经济发展腾飞的基石。台湾中小企业健康发展得益于官方构建的辅导与扶持机制。文章简要回顾了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成长历程,并分析了这一辅导机制构成,认为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已是全球最成功的官产合作范例之一,值得学习借鉴。

上个世纪60年代以来,台湾中小企业在台湾经济腾飞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台湾的中小企业被形象地誉为“蚂蚁雄兵”。根据台湾“经济部”2008年发行的《中小企业白皮书》,2007年台湾中小企业家数有123.7万家,占全体企业的97.63%;2007年中小企业的销售值、内销值及出口值占全部企业的比率分别为28.34%,32.49%及17.02%;2007年中小企业就业人数达793.9万,比2006年大幅增加18.8万人,而且占全国就业人数比重也提高为77.12%00}'''',台湾中小企业之所以能够从无到有,从小到大,由弱变强,并成为台湾经济发展的基石,除中小企业依靠自身努力外,更与台湾官方所建立的中小企业的辅导机制密不可分。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是全球最成功的官产合作范例之一,具有重要的决策参考价值。本文将在阐述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成长历程的基础上,重点分析其结构与内容。

一、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成长历程

从一般的意义上讲,本文提及的机制概念是指一定的组织机构为了实现自身或其他相关主体的目标或预期,从一定的价值理念和客观规律出发,所设定并执行的一系列原则、规则、规范、项目和程序。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就是指台湾行政当局为促进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根据台湾岛内和世界整体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遵循一定的理念和中小企业成长规律,所设定并执行的指导、帮助和扶持台湾中小企业成长的原则、规则、规范、项目和程序。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在为中小企业营造良好的经营环境、协助中小企业开展互助合作、辅导中小企业自立发展方面起到极为重要的作用。台湾当局中小企业的辅导机制不是一墩而就的,而是遵循岛内外经济形势和中小企业的特点,不断积累、改进的结果。

台湾的中小企业发端于20世纪30年代,光复后台湾当局为鼓励民营企业的发展,把日本人遗留下来的各种小规模零星企业标售给私人。1949年前后,随着大陆部分私人资本特别是纺织资本大量流入台湾,台湾中小企业得到较快发展;到50年代末,中小企业创造的产值己经约占台湾生产总值的40%以上。自20世纪60年代初开始,台湾当局开始自觉扶持中小企业发展。1964年初,台湾“行政院长”在其施政报告中指出:“不但要振兴大型工业,并且要扶持中小企业,达到资金大众化,避免过于集中”。为此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的优惠政策,极大鼓励了岛内民众创业投资的热情,各种中小企业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在这一年里,台湾当局为协助中小企业向岛外选购自用机器设备而设立的小型贷款融资项目标志着台湾当局对中小企业辅导政策的正式开始。此后台湾当局对中小企业的扶植与辅导工作逐步开展起来。1974年台湾设立中小企业信用保证基金,增加中小企业获得融资的机会。自1976年开始,台湾中小企业银行纷纷设立,截至1990年12月底,台湾中小企业银行共有总行8家,分行274家,办事处68家,合计350家,其分支机构遍布各县市,有效解决了中小企业资金不足的问题。

20世纪80年代全球经济的不景气以及东南亚和中国大陆经济的发展,使以出口加工为主导的台湾中小企业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在此背景下,台湾当局做出促进中小企业转型与产业升级这一对台湾经济腾飞产生重大影响的决策,重新修订《奖励投资条款》来鼓励中小企业更新机器设备,提供中长期低息贷款,鼓励企业之间的合作来解决中小企业资金、技术上的困境,降低中小企业的各项开发成本,鼓励与跨国企业合作,加强中小企业的竞争能力,全面促进岛内产业转型与技术升级。1981年,台湾当局在台湾“经济部”设立“中小企业处”,专门负责省内中小企业扶植和管理。1982年开始,台湾“经济部”就开始将众多的中小企业纳入大企业的产销体系中,建设中心卫星工厂体系。1992年“经济部”又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推动全省范围内中小企业全面而系统的辅导。经过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台湾当局对中小企业的辅导工作已机制化,构建了业己成熟的行为体、理念目标与法规制度,并形成“财务融通、经营管理、生产技术、研究发展、咨询管理、工业安全、污染防治、市场行销、互助合作、品质提升十大辅导体系”。7

二、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结构分析

作为全球最成功的官产合作范例之一,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主要由以下三部分构成:

(一)行为体

台湾当局设置的官方辅导机构是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的行为主体,既是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功能与特征的承载者,也是辅导机制成长的推手。伴随辅导机制的成长进步,台湾当局官方辅导机构存在和发展状态也不断变化。1964年台湾“行政院”经济合作发展委员会(简称“经合会,’)开始正式办理中小企业之辅导工作,1966年台湾当局成立了“中小企业辅导工作小组”,1968年依照准则成立了“中小企业辅导处”。1964年至1969年间,“中小企业辅导工作小组”及“中小企业辅导处”,主要针对少数具有外销业绩或发展潜力大的中小企业,采取重点辅导、集体诊断及综合辅导方式,推动台湾中小企业技术采用、经营管理、市场推广、财务规范等工作。

1969年以后,“经合会”改组,结束中小企业辅导工作,而由台湾“经济部工业局,,接办。从1970至1980年,“工业局第六组”与“中小企业联合服务中心”(由“工业局第六组”及财经单位联合成立)以制造业及加工业的中小企业为对象,工作重点以资金、技术及产销三方面辅导为主,并进而加强对中小企业的融资与担保。1981年,“经济部”成立“中小企业处”,专门负责中小企业的辅导工作,全面修正中小企业辅导准则和中小企业中期发展计划。1987年“中小企业处”负责制订了《辅导中小企业方案》,并成立“中小企业辅导小组”,在台中、台南、高雄及宜兰等地成立服务中心,推动行业集体辅导,企业自动化及生产技术之创新,并联合财团法人与有关财经单位,加强辅导体系之功能和协调建立健全的中心卫星体系。

经过多年的建设,目前台湾己经建立了自上而下、集中统一的中小企业辅导机构。除了“经济部”“中小企业处”这一直管专门性机构,从1992年开始,台湾陆续在各县市成立“中小企业服务中心”。此外,台湾“行政院”还设立了“中小企业政策审议委员会”,主要承担审议有关中小企业的议定标准、融资、税制及其它有关事项的职责。

(二)理念与目标

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基本理念是:“了解、关心、服务、尊重”。具体实施原则是:(1)辅导讲求重点、切合需求、累积绩效;(2)服务力求普及、主动出击、迅速响应;(3)“中央”与地方及专业服务机构合作、紧密配合:(4)明订各项计划目标、定期检讨修正:(5)结合运用内外部资源、发挥综效。伙,遵循上述理念和原则,台湾中小企业官方辅导机制有两个根本奋斗目标:一是营造中小企业良好的经营环境;二是辅导中小企业自立发展。

为了营造中小企业良好的经营环境的目的,近年来台湾官方辅导机构主要推动四个方面工作:(1)推动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计划,统计分析中小企业取得政府采购比例、中小企业参与政府采购实务讲习会,协助中小企业获得政府采购商机。(2)通过中小企业法规研究及权益维护计划,协助中小企业建立法务制度,提供中小企业法规信息及咨询计划,维护中小企业合法权益。(3)通过中小企业辅导措施研究与策略规划,运用统计数据帮助中小企业建立决策支持系统,办理实时性中小企业关切议题研究,定期中小企业中英文白皮书,引导政府施政方向及供中小企业经营规划之参考。

为了实现辅导中小企业自立发展的目标,近年来台湾官方辅导机构主要推动三个方面工作:(1)通过建构创业创新支持体制,强化中小企业创新育成功能,加强中小企业人力资源开发,参与国际事务及中小企业国际化人才培训,建构中小企业创业育成平台。仅在2003年,台湾当局投资超过49亿元新台币,辅导及补助60余所育成中心,推动1051家新创或转型升级之中小企业进驻接受研发培育,推动设置北、中、南区“中小企业研训中心”及“中小企业终身学习护照制度”,累计发行74000余本终身学习护照给中小企业从业人员。(2)通过强化中小企业信息管理应用能力,提高中小企业质量管理能力,提升中小企业科技信息应用能力,促进中小企业电子化,协助建立中小企业发展电子商务环境,扩大市场商机。(3)通过提升经营体质促进转型升级,健全财务会计协助资金融通,推动企业互助合作,发展地方特色产业,强化中小企业经营管理辅导功能。

(三)规章制度

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机制的另一个重要构成部分就是关于小企业辅导原则、规则、规范、项目和程序的规章制度。中小企业的发展离不开公平公正合理的法规环境,台湾当局在中小企业的发展中为其提供了良好的法规环境,表现为:“定期了解行政部门与中小企业有关的法令法规制定与修正之外,另委托学术研究机构进行中小企业所涉及的法规研究、评估工作,以及邀请学者专家办理法规调适协调会、公听会,并且形成法规分析报告,转送相关行政部门,以及制定或修正法规之参考。”在长期的发展过程中,台湾当局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中小企业发展与壮大的法律法规与行政规章制度,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中小企业辅导准则》、《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和《中小资业发展条例》。

1.《中小企业辅导准则》

1967年台湾“行政院”核定实施《中小企业辅导准则》,确定了对中小企业进行服务与管理一般原则。1968年、1973年、1977年、1979年、1982年先后修正五次。作为最初制度化尝试,《中小企业辅导准则》内容较为简略,且为行政命令,因而无法发挥太大的功效。所受多次修改,变化主要体现在辅导对象的变化上。如1977年前的《中小企业辅导准则》规定“凡规模过小,在经济发展上无辅导价值之企业不予以辅导”;所辅导对象为:(1)从事外销业务或有外销潜力之企业;(2)产品足以代替进口减少输入之企业;(3)公民营企业之卫星工厂;(4)可增加较多就业机会之企业;(5)产品符合台湾地区标准,或产制新产品经确认其有发展前途之企业;(6)列入军需工业动员体系内之中小企业;(7)其他为台湾经济计划所鼓励之企业。1977年修订后的准则改为“以外销为主,应符合政府规定之设厂标准及安全为标准为限”。1982年“经济部”成立“中小企业处”后,再次修订《中小企业辅导准则》,重点扩大中小企业融资能力。

2.《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

1987年台湾“经济部”制定了《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向专业化方向发展,其目标是:"(1)个案整体辅导;(2)一般性辅导;(3)协调上中下游厂商及有关企业同舟共济;侈)协助融资;(5)培训人才;(6)辅导对外投资”。在《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出台以前,“经济部”的“中小企业处”由于没有完整的制度安排,再加上无法完全发挥强而有力的领导与决策功能,以致存在事权不一的现象,从“中央”到地方无法连贯运作,平行的财经等部门协作不够,工作方式也不明晰。为此,《辅导中小企发展业方案》设定辅导策略,整合并强化己有的中小企业辅导体系,推出借重民间有关机构的人才,对中小企业进行全面性的辅导的新思路。为了保障强而有力的领导与决策组织,《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还特别规定了以任务编组方式成立较高层次且包括各有关单位在内的临时性组织—“中小企业辅导小组”,以便更有效地推动各项辅导工作之进行。《辅导中小企业发展方案》进一步具体化了台湾中小企业辅导工作,不仅强化了官方对辅导工作的领导与决策功能,而且推动了民间机构和个人参与辅导中小企业工作,扩大了辅导工作的层面与深度。超级秘书网

3.《中小企业发展条例》

《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是台湾中小企业辅导机制中最重要的制度性文件,是整个辅导机制的核心规则和操作程序。台湾《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研究起草工作始于1968年,但进展缓慢。“经济部中小企业处”成立后,积极推动《中小企业发展条例》研究起草工作,通过与“行政院经建会”等单位多次研究讨论,再经“立法院经济委员会”多次协商及修改,1989年9月“行政院”院会终于正式审查通过《中小企业发展条例草案》,送至“立法院”审议立法。1991年1月“立法院”三读通过《中小企业发展条例》。1991年2月,台湾公布实施《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中小企业发展条例》是台湾第一部专为中小企业制订的法令,是最基本的辅导中小企业的法源依据。在制定《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以前,台湾中小企业的辅导工作或有关措施均出自行政命令,多属适应短期目标的应急措施。《中小企业发展条例》作为台湾第一部专为中小企业制订的法令,对于改善中小企业经营环境,推动相互合作,辅导自立成长,促进中小企业之健全发展产生了深远影响,促成了官方主导下的十个辅导体系的逐步形成。

篇10

论文摘要:农业院校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相对其它院校辅导员而言,他们的辅导对象从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都有着自己独特之处。因此,农业院校辅导员在应用普通心理辅导理论基础上,还需要以有针对性的方式来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此外,辅导员队伍是近几年高校的新生力量,他们参与心理辅导工作的现状喜忧参半。本文就农业院校学生及辅导员工作现状,结合实际案例,从优势和劣势两方面来对当前农业院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提出建议。

近几年,随着我国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高校在关注大学生学习、思想健康的同时,越来越关注日益突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大学校园中“辅导员”队伍伴随着这种现象应运而生。作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及心理健康教育的一线工作人员,辅导员在开展心理辅导工作时,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尤其是农业院校的辅导员,他们面对的大学生群体与其它院校的大学生群体从经济、社会、心理等方面都存在特殊之处。

一、案例

小A,大二女生。大二上学期期末与舍友因口角在宿舍发生打架。事发当时,被打的小B因在卫生间洗衣服时泼水溅湿了同在卫生间的小A的一条裤腿。小A认为小B是故意的,于时发生了争吵,最终小A把小B打翻在地。事情发生后,其所在学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多次与其谈话。经了解,小A来自某边疆小镇。父母早年离异且现在又各组家庭。小A初二以前都与外婆和母亲住在一起,后外婆去世后便形成与父亲的新家庭住一段时间又与母亲的新家庭住一段时间的局面。考上大学后,每年春节便成为她最难过的时候,觉得自己无论父亲还是母亲的新家都无法融入其中。父亲的性格比较粗暴,喜欢用武力解决问题。母亲很能干,但感情生活很不幸福。自己从小不喜欢别人谈论自己父母离婚的事情,会以吵骂的方式对待这些人。从进入大学后,与本宿舍的同学先后发生争执,人际关系紧张。此事发生后,学院请其母亲来到学校,与小A一起面对这件事。进入大二下学期,小A努力从性格、学习上修正自己,补考科目全部通过,参加本班辩论队。但在下学期开学一个多月后,与舍友小C又因误用饭盒的问题发生口角。此事经了解,小A和小C都有过错且小C过错在前,学院没有追究二人的责任。目前小A正在努力改正自己的缺点且有小进步。但在整个过程中,小A最爱的讲的两句话是“我太累了”和“我知道该怎么做,可我就是做不到”。

案例分析:小A因幼时父母离异,又与无限宠爱自己的外婆生活在一起,当时的家人因对其的经历有愧疚,对其的要求几乎有求必应。但其本身较为敏感,且从小从父亲身上习得了武力解决问题的习惯,造成她人际紧张的根源。在面对其父母各组重组家庭及外婆去世等多个变故后,原来家庭的平衡关系被打破,不能适应这种新环境,于是开始觉得父母不爱自己,用离经叛道的方式来吸引父母的注意力,以证明他们的爱。行为出现偏差,自我中心严重。

二、农业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优势

(一)与学生关系紧密,能较大范围地了解学生思想动态。工作位置处于学生工作第一线,日常工作就是与管理学生、服务学生。因此,辅导员工作性质决定他们经常与学生打交道,熟悉当前学生的思想动态,易于掌握学生的心理,并从日常工作中筛选出心理有问题的同学,及时发现危机及时做疏导。

(二)能将心理健康知识较大范围的传播。辅导员因工作便利,能在日常管理中通过个人谈话、团体辅导等多种形式将心理学知识在学生中传播,使心理辅导“助人自助”的理念得以实现。

(三)易于掌握学生心理健康数据。辅导员在协助学校开展心理普查或心理实验等工作的同时,也有利于掌握学生的心理数据,科学地、有针对性地对不同层面的学生展开工作。

(四)年龄优势。就目前辅导员的年龄段来看,60%以上的辅导员年龄处于比在校大学生年长5-10岁这一阶段,可以说是他们的同龄人。学生在接受谈话时较易受感染,接受辅导员的提议。

三、农业院校辅导员进行心理辅导的劣势

(一)难于共情,且学生易移情。与学生谈话,一般都是院领导、班主任、辅导员三级分别进行与同时进行的模式。在同时谈话过程中,一个学生同时面对3-4位老师,在这种情况下,辅导员很难于学生之间建立咨询关系中的“共情”,即使辅导员做到了共情,但学生在整个谈话过程中人数处于弱势,很容易将事件中的不良情绪带进谈话中,出现移情甚至阻抗,导致谈话效果不佳。

(二)受制因素多,目标控制较难掌握进度。辅导员在对学生进行个别辅导后,所制订的咨询目标,很可能与班主任等其他参与辅导的老师之间有所不同。因此,学生在同时处理这些目标过程中,不但学生自己难于掌握进度,辅导员也难于对学生的目标进程做出及时指导。

(三)心理咨询的保密原则与辅导工作内容公开的矛盾。心理咨询的首要原则就是保密,对学生谈及的内容除非有危及社会、个人等内容时,不能对任何人谈及这些谈话内容。但是辅导工作往往是多个人同时进行的,对学生的谈话内容是公开讨论还是保守秘密,难于掌握。

(四)学生心理健康意识薄弱,主动求助少。农业院校学生大部分来自农村,自小没有关注心理健康的习惯。再加上外环境对心理健康的误导,学生以为心理不健康就是“疯子”、“变态”等观念较为普遍。因此,学生即使觉察自己或身边的同学心态异常,也较少会主动求助。以至要发展到上述案例一样,矛盾激化后才会被发现。这种状态下的辅导工作难度更大。

四、建议

(一)提高辅导员的心理学知识水平。辅导员的心理学背景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引导至关重要。因为辅导员在辅导过程的角色是学生学习的榜样,如果辅导员自身缺点较多,不能清醒地认识到学生的心理问题所在,就难于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甚至加重学生的不健康水平。

(二)协调“思想辅导”与“心理咨询”二者之间的关系。我国学者肖琼等人从工作对象、工作范围、工作深度、工作目的、工作方式、工作手段和工作场所等7个方面对辅导员和心理咨询老师作了比较,由此辅导员在进行心理辅导时就从这7个方面注意协调“思想辅导”和“心理咨询”之间的关系,有效达到共情,避免学生移情;心理治疗目标结合思想辅导目标,多与班主任等参与辅导人员交流,对制订的目标进度灵活掌握,及时校正。

(三)加大心理学知识的普及。除正规课程外,利用大学生协会组织,以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学习,纠正学生对心理健忘的认识误区,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参考文献:

[1]肖琼等.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心理学思考[J].理论导刊,2010(10):84-87.

[2] 任璐颖.高校辅导员开展心理辅导的现状与对策[J].航海教育研究,2010(4):103-105.

[3] 韩广梅,黄励.中美高校辅导员职业化发展比较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9(2):74-76.

[4] 巩惠玲,柏晴.关于高校辅导员开展大学生心理辅导的思考与分析[J].科技资讯,2009(29):246-247.

[5] 郝志,申应涛.高校辅导员从事心理咨询工作的思考[J].出国与就业,2010(9)89-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