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辅导方法和措施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0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辅导方法和措施,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辅导方法和措施

篇1

关键词:小学数学;学习分化现象;个性辅导

众所周知,数学是每一个学生小学阶段的一门必须课程,旨在打好数学基础,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与能力,对其他学科的发展起着奠基性的作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课程并非以培养少数精英为目的,而是要面向全体学生,防止“两极分化”,确保每一位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学习与发展。因此,进行该现象的研究显得很有必要。

一、小学数学学习分化现象产生的原因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发展,新的教学理念已深入到课堂的每一个环节,课堂教学的面貌焕然一新。然而,小学生数学成绩两极分化的现象却出现了相对严重的态势,这实在令人费解。有人说,出现两极分化是一种正常现象,因为学生的发展是有差异的,分化在所难免。据笔者对学生的观察,认为小学生在数学学习中形成两极分化的原因包括两个方面:

一方面,受到小学生自身智力因素、心理因素和性格因素等的支配。部分小学生在数学学习的过程中表现出厌恶的情绪,表示毫无兴趣;有的小学生则在学习自主性和意志力方面十分薄弱,这对较为抽象的数学知识来说显然是不利的;有的小学生则由于在数学考试中受挫,导致自信心严重下降,对数学敬而远之……这些都会使学生产生学习分化现象,直接影响小学数学的教学效果。

另一方面,小学数学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当也是造成分化的一个重要原因。有的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采用的教学模式、教学手段过于单一,缺乏趣味性,没有从学生的兴趣爱好着手,习惯性地采用“一言堂”或“满堂灌”的方式,导致学生在课堂上处于十分被动的地位,进而产生分化现象。

二、小学生数学学习分化的教学对策

1.激励学生自主学习

小学数学教师要想解决好学习分化严重的问题,首先要提高学生对数学的学习兴趣,想方设法地让学生爱上数学。然后,应当鼓励学生在课余时间开展自主学习,树立对数学学习的信心,变被动为主动,变不积极为积极。

2.开展个性化辅导

对于学生的两极分化问题,数学教师还可以有针对性地开展个性化辅导,结合学生的学习情况,对部分基础知识差的学生进行单独辅导,制订辅导计划和措施,逐步完善学生的数学知识结构,使之尽快赶上课堂教学的步伐。

总之,对于小学数学分化现象的产生,教师应当给予高度的重视,积极采取科学有效的对策加以遏制和解决,这样才能有效地减少教学上的错位和失调,提高小学数学教学的效率。

参考文献:

篇2

【关键词】数学思想;渗透方法;教学措施

从数学思想中,我们不仅能够了解到学习数学知识、提升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观点,还能从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对数学思想的看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能够使学生更好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数学素养,也能为学生进一步加强数学思想方法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学生对数学方法的学习和掌握得到逐步发展。

1 小学数学教学中的思想方法

1.1 转化 。

事物是相互联系的,是运动变化着的,转化的思想方法的就是用联系、运动和发展的观点来看待和解决问题。在小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过程中,会大量用到转化的思想法方法。转化思想方法有多方面的益处,不仅有助于学生将新、旧知识联系起来,而且有助于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学习和理解能力。

1.2 分类 。

分类思想方法是数学教学中的一个重要思想方法,也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常用的方法之一。在解决较为复杂的数学问题时,通过对问题对象的分类和具体分析,能够使学生认识到问题对象中相同及不同的属性,使学生数学知识的理解更为深刻,提高学生利用分类思想方法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

1.3 归纳 。

归纳总结是一种思维方法,也是数学教学中经常用到的思想方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归纳总结的思想方法,能够提高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提高学生推理、概括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1.4 图形结合 。

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有限,在小学数学中,数形结合的方式在数学教科书中随处可见。这种思想方法的优点是,能够把抽象的知识形象化,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对数学知识的形象化理解。

2 小学数学教学中渗透数学方法的措施

2.1 树立全新的教育理念 。

教师在学生的成长成才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作为教师,要加强自身的学习,适时更新教育观念,扎实牢固地掌握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充分挖掘教材中涉及的方法,在教学中有计划、有层次地进行渗透。

2.2 加强对学生思想方法的训练 。

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主阵地是在课堂上。学生在课堂上学到新的数学思想方法,并不能完全应用到解决实际的数学问题中去,这中间有一个转化问题。这就需要教师加强对学生思想方法的训练和指导,在课上课下积极辅导学生。

2.3 在教学中,适时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 。

在课堂上,学生的注意力并不能保证百分百的集中,据相关调查显示,学生在课堂上的注意力最集中的时长仅仅有20分钟 左右。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抓住有利时机对学生进行思想方法的渗透,在学生注意力集中时,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思想方法的渗透,对数学教学来说,是非常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根据小学生的学习认知能力和教学内容特点,有计划、有层次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思想方法的渗透,对提高教师的教学成果,对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养成,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海燕.数学思想在小学数学中的渗透[J].读写算:教研版,2013(21)

篇3

关键词:初一年级 数学教学 潜能生

实行义务教育后,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占有相当比例,生源素质偏差的普通农村初中,状况更是令人担忧。小学数学主要是四则运算,思维单向,学生一进入初中,知识内容发生了质变:一是用“字母”为主的符号表示数,二是建立有理数概念,引进了负数等等。好多知识需要从具体思维向抽象思维转化。事实上,很多学生思维能力无法跟上这个飞跃,感到学习很“吃力”,有部分学生就视数学为畏途,产生自卑感,出现兴趣偏差,这是产生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的主要原因之一。

一、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的成因

1.基础知识不过关,知识系统无序

小学数学是中学数学的基础,数学体系的严谨性,运算的精确性,推理的逻辑性,要求学生必需有扎实的基础。事实上,一部分小学毕业生数学知识根本不过关,该记住的知识没有记住,该掌握的内容没有掌握。如对小学数学中的分数运算、应用题、 一些简单的面积公式等认识相当肤浅就进入初中,有数的观念,但不能对数及其运算从具体的对象中抽象出来。没有很好地完成从具体的数过渡到抽象字母表示数,没有从小学阶段应用题的算术法中解脱出来。而在初一年级代数中列方程解应用题就要求将所设的未知量视为已知量,还要用未知量表示已知量,由于没有把事实上的未知量转化为已知量,造成列方程解应用题学习的困难。

2.学习习惯不良,学习上无恒心毅力

“潜能生”往往有些不良的学习习惯,表现为:第一,课前无预习,课后无复习;第二,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易分神,小动作多,坐不住;第三,作业马虎,易分心,错了不及时订正,订正不求理解;第四,思考问题只求表面,不求甚解;第五,学习无计划,无目标。第六,学习上浅尝辄止,无恒心毅力。

二、防止和转化对策

鉴于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形成的多方面的原因,笔者结合多年的教学实践,就如何防止和转化初一年级数学“潜能生”谈几点对策。

1.注重衔接,完善知识结构

数学的显著特点之一就是有严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旧知识是新知识的基础,新知识是旧知识的发展。“潜能生”由于基础知识不扎实,对新知识接受能力不强,久而久之就成了课堂上的“陪客”。因而,新生入学,做好中小学知识衔接,结合新课内容,做好加强旧知识的复习是防止和转化“潜能生”的先决条件。作为教师应当把“潜能生”在作业、试卷中基础知识的错误,摘抄下来,从错误的档案中发现问题,研究各自的知识缺漏,对“潜能生”进行有针对的补缺、纠正,完善知识结构。

2.循序渐进,培养学习习惯。

青少年时期,克制自己的能力比较弱。特别是刚进入初中的初一年级学生思维过程稳定不足,缺乏周密的思考和理解,他们在课堂上注意力容易分散,课后作业独立思考差,再加上小学生习惯于机械记忆,对教师依赖性强。因此教师应加强教育,不急不躁、循序渐进,逐步形成先预习后复习再作业的习惯。帮助学生用科学的方法去学习,这是防止和转变“潜能生”的必要措施。

3.个别辅导,增强学习自信心

一贯的成绩差异直接导致了大多数“潜能生”的自卑情绪,对这类学生教师应用自己的关爱之情去唤起他们的自信心,应通过个别辅导向他们了解知识“卡壳”的原因,进行必要的补讲和耐心开导,对于他们作业、答问中的错误要循循善诱,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善意地诱导他们不断觉悟,使学习积极性与日俱增,使之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事实证明,个别辅导优于集体辅导,因为它可以使学生倍感教师的温暖,从而调动情感、兴趣等非智力因素,增强他们学好数学的信心,这是转化“潜能生”的主要措施。另外让“潜能生”与优秀学生结对,也不失为转化“潜能生”的一种好的方法。

总之,只要教师具有强烈的事业心和高度的责任感,并持有科学的教学方法,弄清 “潜能生”实情,对症下药,持之以恒,防止和转化“潜能生”、从而大面积提高学生数学素质是完全可能的。

参考文献:

1.朱惠英.搭建有效平台.培养反思能力[J]《教学月刊(小学版)》,2006年05期

篇4

一、分层目标教学的概念及实施意义

分层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授课学生的智力、非

智力以及知识基础等因素的差异,对学生、教材以及教学过程进行合理分层,并且对分层结果进行有针对性施教的教育方法。

分层教学要充分考虑学生个体的差异性,注重学生个体间差异的同时制订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法,体现因材施教的基本原则。分层教学要做到满足基础较好学生学习需求的同时充分提高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最终达到提高全体学生成绩的效果。

本文重点探究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其主体上还是要以班级教育为主,学生不会拆分班级,根据学生智力、非智力以及数学知识基础对同一班级学生进行分层,例如,采取小组教学或者单独辅导的形式进行针对性教学。

二、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

1.落实不到位的问题普遍存在

自从实施新课改以来,大多数地区在进行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不注重学生之间存在的差异,其中包括采取北师大版本教材的部分地区,基于此类现象,很多地区开始考虑、探索以及推行小学数学分层教学方法,甚至部分地区将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方法作为小学教育方法的重要指导思想。但是在很多地区以及小学的探究与推行过程中,并没有将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思想落实到课堂教育中去,而是坚持传统、落后的教育方法,这将导致小学分层目标教学方法无法得到很好的贯彻、落实与推广。

2.导致“小团体现象”

在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的实践过程中,往往会对学生进行分层分组,分组难免会导致在学习过程中以及日常生活中同一小组内组员在一起的时间比较长,另外加上小学学生的生活圈子比较小,从而很容易形成组内成员之间的关系比较好,但是非同一小组学生之间的关系可能会产生一定隔阂的现象,如果当一个班级内不经常实施教学小组重组时,这种现象发生的概率就更大。另一方面,在实施小学分层目标教学的过程中,同一小组内成员之间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磨合,在小组成员磨合期内如果对学习小组进行重组的话将达不到凝聚整个小组的目的。在教学过程中普遍存在教师拿小组进行相互比较来促进班级学习竞争的现象,这样将会加剧“小团体主义”的出现,也不利于整个班级的健康建设与发展。

3.分层教学增加了老师的负担

由于小学教育起到为初中教育铺垫的作用,小学老师本身面临较大的负担以及压力。随着社会经济水平以及教育水平的迅速提升,社会以及家庭对学生的各阶段学习期望也随之增高,以至于当下很多学校制定各种各样的考核与评比制度来督促教学老师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从而使得小学教学老师的教学压力更大。

另外,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是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上延伸出来的教学方法,在这种教学模式中,教师以及学生均需要付出更大的精力与热情,数学老师在一般意义和总体上去关心引导学生的同时更要做到对不同的学生因材施教,这样显然会给教师带来更大的教学压力与负担。

三、对实施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的建议

1.切实落实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

在落实小学数学分层目标的教学上,教育局要为本地区小学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上制定一系列的规范措施,鼓励数学教师进行分层目标教学。如北师大版数学教材二年级上册“方向与位置―东南”这一课时,数学老师可以将班里的学生分为几个小组,每个小组编一个小故事,比如大家迷路了,这时要面临找出东南方向的问题。编的故事好的小组教师要进行奖励,这样的话不但能达到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的目的,也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严防出现“小团体现象”

首先,在实施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对学生进行分组的过程中,既要考虑到学生在小组当中需要一定的磨合期,也要考虑到不能让小组形成小团体,要对小组定期进行重组,尤其是优秀的小组成员和表现一般的小组成员之间要进行定期的流动,以便这些小组成员之间进行充分的交流,从而避免“小团体现象”的出现。另外,教师要对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将学生分成小组并不是让小组之间对立,而是通过一种竞争和相互学习的关系,使每个小组在学习成绩上都会有所提高,让学生认识到其都是班级大家庭当中的一部分。

3.想方设法减轻教师负担

落实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固然重要,想方设法减轻教师负担也迫在眉睫。教育局和小学在制订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的相关规范时要充分考虑为教师减负这一理念,小学在制订数学教学计划和制订相关教案的过程中也要考虑到这一方面,这样才能既达到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的目标,又没有加重老师的教学

负担。

小学数学分层目标教学理念是素质教育发展的重要体现,新课改以来,我国很多地方的小学都将这一理念纳入数学计划当中,但是学校在实施的过程中不能操之过急,一定要结合本地、本学校的实际情况,只有这样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篇5

【关键词】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积极意义;具体措施

一、小学数学教学现状分析

在传统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采用“课前复习――课上讲课――习题巩固――课后复习”固定教学模式,缺乏灵活性和机变性,教学模式死板、单一,课堂沉闷压抑缺乏生机,学生的思维受限;教师授课习惯“一言堂”,抑制了学生发表想法的机会,学生的课堂参与度不高,学习效率低下;教材内容、作业形式枯燥,针对性不强,作业内容以多取胜,不能做到精益求精,反而会使学生产生厌学心理。一些教师虽然注意到了开放式课堂的必要性,但是理解贯彻不够,流于表面,没有抓住开放式课堂的精髓,只是形式上的开放式,教学内容上没有实现革新。

二、开放式教学对于小学数学学习的积极意义

1.开放式教学课堂,可以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活跃课堂

传统的封闭式教育,教师是课堂的中心,接受式教学方式。开放式教学课堂不单纯依赖课本,而是运用各种教学资源、教学活动去引导学生。多样化的教学方式,一扫日常沉闷、压抑的教学氛围,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有利于教学活动的开展。同时,学习效率的提高可以加强学生对于知识的理解,直接提高学生的学习成绩。

2.开放式教学课堂,可以活跃学生的思维,增强动脑能力

传统的教学方式,教师根据课本内容,逐字讲解、布置习题、考试检查,学生在下面认真听讲、完成作业,教师掌握主动权,学生处于十分被动的身份。无论教师讲的对错、繁简、多少,学生一律接受,但实际情况是,小学生记忆能力、理解能力不够,无法掌握教师课堂的全部内容,就会顾此失彼,缺少学习知识的针对性。开放式教学,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动脑思考。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接受知识时也是有选择、有目标的学习,让学生敢于质疑权威,并养成注重思考、注重探究的学习习惯。

3培养创新意识,开发智力潜能

通过对学生开放式的培养,可以激励学生养成独立思考、深入探究的学习精神;树立勇于接受新事实、乐于接受新思想、追赶潮流、永不言败的人生态度;促进学生积极开发新事物、树立新目标的人生行为;通过创新的不断实践,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发散思维和智能潜能,对于学生的终身发展带来深远的积极影响。

4.激发学习兴趣,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通过对学生开放式教育的培养,学生积极主动的寻找新方法、发掘新思路、树立新态度去面对学习生活中的难题,让学生发现学习的乐趣,转被动式的强迫学习为主动式的学习态度,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促进学习成绩的提高;学生主动地学习,对身边的人带去潜移默化的影响,有助于在班级形成热爱学习、勇于创新的学习氛围,促进班级的精神文明建设。

三、开放式教学在数学课堂应用的具体措施

1.转变教师教学地位,实现教学多元化

在开放式的数学教学模式中,教师首先应该做到角色装换,转变课堂中的引导性地位为辅导性地位,为学生提供机会,让学生自主去探究问题的答案。由于数学学习的灵活性,针对同一问题可以有不同思路不同方向,教师鼓励学生按照自己的思维进行深入探索,与教师谈论甚至针锋相对,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学习的学习习惯。教师还要对学生有充分的了解,关注学生的学习动态,掌握学生的学习进度,在学生遇到难题时与学生沟通交流,增进与学生的亲密度,有利于教学工作的开展。在教学中促进教学特点的多样化、教学方式的多元化,有利于实现教学的开放式特点。对于一些数学思维能力较差、学习进展较慢的学生,教师加强辅导,重点关注,提高学生学习能力。

2.开展教学活动,营造课堂氛围

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应该转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模式,营造轻松、愉快、高效的课堂,让学生在游戏与知识的结合中,劳逸结合、寓教于乐。可以从小学数学的特点入手开展教学活动,小学数学内容简单、知识的实用性强,教师充分进行课堂设计,将课堂教材与课下实践相融合,做到趣味性与扎实性的完美结合。

3.教师管理与课堂开放教学相结合

在开放式的课堂教学中,教师开发学生潜力、发散课堂思维,应该注重教材知识与学生思维相结合,保证学生提出见解的同时还要对课堂进行适当的管理,既保障了正常的学习进度,还可以使学生思维不至于偏离课堂方向,做到教师适度管理、学生适度讨论。如在上述的旅游课堂实践中,讨论过度,很有可能变成了学生秋游计划会,这样不仅浪费了宝贵的课堂时间,还无法达到学习的效果。

以上笔者针对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提出了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的积极意义,以及几点开放式课堂应用的具体措施希望能对教师带来帮助。

参考文献:

[1]吴晓凤.小学数学开放式教学法的探索研究[J].赤子,2014-9.

篇6

关键词:后进生;自卑;兴趣;体验成功

数学是我国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一门主科。初中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

识经验基础之上。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

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丰富的数学活动经验。

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在教学的过程中,应该既面向全体学生,又要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让不同的学生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然而在实际教学中,许多教师由于升学率、奥数等原因,只重视对好学生的培养,而忽略了后进生。孔子曰:有教无类。教师应该把爱心分给每位学生,特别对那些学习成绩差的学生更要有爱心,不歧视每一个后进生,不放弃每一个后进生。这也是每个教师最基本的职业道德。

不少学生升上初一后,随着所学知识的加深,学习难度的增大,

开始厌烦数学课,数学成绩直线下降,成为数学后进生。如何才能转化数学后进生,在这里谈谈我个人的一些见解和做法。

一、后进生的形成原因——探寻因素

1.基础知识薄弱,存在偏科现象

小学数学是初中数学的基础,初中数学是小学数学的发展和

延伸。由于数学体系中新旧知识联系紧密,环环相扣,要想学好初中数学,必须有扎实的小学数学知识基础。事实上有些学生的小学数学知识是不过关的。我曾教过一个初一学生,他连分子和分母都分不清。小学基础知识薄弱,必然会增加学生学习初中数学知识的难度。

学生升入初中后,文化课增加,学生不会合理安排学习时间,容易造成偏科现象,较为常见的是语文、英语等学科成绩比较优异,而数学成绩却不理想。由于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很多内容枯燥无味,与其他学科相比,学习难度大,趣味性低,造成学生偏爱其他学科而忽视学习数学的重要性。

2.知识结构发生变化,知识跨度太大

从小学数学到初中数学,教材的知识结构出现了较大的变化。小学数学内容主要是数与数之间的关系、各种基本运算、简单的图形认识及周长、面积与体积计算等。初中数学内容从算术数扩展到有理数;运算也由原来的四则运算引入了乘方、开方运算;增加了方程、函数、复杂的平面几何知识等。知识跨度大,学生的理解和认识跟不上,也容易使学生成为后进生。

3.学习方法落后

小学学习时学生有很强的依赖性,习惯跟随教师做机械运动,学习没有主动性,等着教师“喂”。上初中后,有的学生延续了这种学习习惯,做完作业就以为完成学习任务,既不做预习复习,也不懂得去钻研思考。这样也容易造成学习落后。

二、转化数学后进生的措施——对症下药

1.消除自卑心理,激发学习兴趣

大多数后进生由于成绩落后,会产生自卑心理。对于后进生,较多的是听到同学的讽刺,教师的批评和家长的训斥,由于经常体验不到成功的乐趣,激不起学习的信心,从此就会讨厌学习,甚至造成“破罐子破摔”的恶劣行为。其实中小学生处于大脑发育阶段,有的可能是聪明早慧,有的可能是大器晚成。如果过早给一些学生扣上“后进生”“差生”的帽子,势必导致学生丧失自我判断能力,背上沉重的思想包袱,越变越差。著名的教育学家布卢姆指出:“如果提供了适当的学习条件,大多数学生在学习能力、学习速度、进一步学习的动机方面会变得十分相似”,所以并不存在“天生”的差生。

爱因斯坦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是推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学生如果能在数学学习中产生兴趣,就会形成较强的求知欲,就能积极主动地学习。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的途径有很多,如开展探究活动、钻研趣味数学、游戏、小组竞赛等。

2.开展情感教学,体验成功的喜悦

我国古代教育专著《学记》中讲到“亲其师,信其道”,这句话表明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对学生的学习起着良好的促进作用。在教师与学生的接触中,学生如果能感受到教师的关心、爱护,就会对教师产生亲近感。如果学生喜欢你,自然会喜欢你教的课,乐于听你讲的知识。在教学中,我们要重视给后进生创造机会,让他们体验成功的喜悦,感受教师对他们的关心和重视。当他们一有进步时,就及时表扬、鼓励,帮助他们重新树立起学好数学的自信心。

3.培养良好学习习惯,改进教学方法

学习方法和学习习惯会直接影响学习效果。小学的学习方法对教师的依赖性过大,学生学习缺乏主动性,这样的学习方法难以适应中学数学的学习要求。正如陶行知先生所言:“先生的责任不在于教,而在于教会学生学。”教师应该改变以往那种让学生跟在自己后面亦步亦趋的习惯,引导学生自主学习,让学生成为学习真正的主人。

要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教师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以

引导:

1.要加强课前预习

预习就是在上课前将所要学的内容提前阅读,达到熟悉内容、明确自己不懂的地方的一种方法。在讲授新课时,教师可以先提出预习要求和预习重点,这样学生预习时就“有迹可循”“事半功倍”。

2.上课要积极参与

课堂教学是学生体验成功、体验参与、体验创新的过程。教师要巧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主动参与,通过动手操作、合作交流,小组讨论等形式,引导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从而达到共同进步的目的。

3.课后要认真复习

复习的目的是为了巩固所学知识,最好是在学习新知识后,做作业之前进行,让学生把所学的内容,包括例题、公式及推导过程和自己记的一些结论等复习一遍,在理解的基础上对知识进行归类,

使知识条理化、系统化。

4.独立完成作业

教师在布置作业时,注意难易程度。注重加强对后进生的辅导,

督促他们认真独立完成作业。对待后进生,要放低要求,采取循序渐进的原则,从起点开始,耐心地辅导他们一点一滴地补习功课,让他们逐步提高。

后进生学习差的原因很多。转化后进生应从后进生的自身实际出发,探寻影响后进生进步的因素,针对不同的情况采取不同的措施,对症下药,及时引导,从而达到促进智力发展,学好数学的

目的。

参考文献:

[1]郑日昌.心理学[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3-03.

篇7

一、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分析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异步教学强调分层的重要性,要求教师根据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优势对全班学生进行划分,组成多个小组,在小组模式下,教师可以对教学目标进行调整,并将不同层次的学习内容划分进各小组中,这样能够较好符合每个层次学生的学习情况,给学生提供了一定的选择度,而且在小组模式下,教师能够树立明确的教学目标,并根据学生情况进行分层指导,从而更好保障学生的学习效果。虽然学生都是学习相同的学习内容,但是教师需根据分层情况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考虑到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根据不同需求为学生提供帮助,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出分层异步教学的作用。

在实际教学中,由于分层异步教学主要以学生特性为教学基础,考虑到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学习能力,所以能够较好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分层异步教学的作用下,教师能够较好地引导学生探究数学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和好奇心,这样就能让学生自主学习各种数学知识,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分层异步教学法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让教师较好地了解学生的心理情况、学习情况,从而帮助教师采取相应的措施解决学生的学习问题。在传统的教学中,教师没有考虑到学生的差异性,往往只偏重于对成绩好的学生进行指导,忽视了一些成绩较差的学生,在这种情况下,成绩较差的学生往往就会产生多种心理问题,不仅给其数学学习带来不利,而且很容易导致其产生负面情绪。分层异步教学对每个学生都进行了关注,要求教师平等教学,从而维护学生的心理情绪。

分层异步教学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的学习主体地位,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交流,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及合作度。因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必须明确分层异步教学法的特性,让每个学生都能较好地融入课堂教学中,能够有自身的见解,并积极参与各种问题的讨论,这样才能更好发挥出分层异步教学的作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保障小学数学教学质量。

二、小学数学分层异步教学方法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分层异步教学法重在分层,所以教师在对分层异步教学法进行应用时,必须注重对小学生进行分组。在分组前,教师必须对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准确了解,包括认知水平、已有学习基础、心理情况、家庭教育等,由于每个学生的情况都会发生改变,所以教师需实时调整分层情况,确保分层的合理性,这样才能更好确保分层异步教学法的有效性。

(一)分层提问

小学数学中经常会涉及多种数学问题,而有效解决数学问题能够较好地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找出相应的数学规律,从而更好地提高学生的数学探究能力。在进行分层提问时,教师必须明确教学目标,有效设计提问方式,对不同层次的学生提出相同的问题,但是题目构造以及相关已知量会存在差异,确保问题的递进性,这样能够较好发散学生的思维,让学生有效了解同一题目的不同形式,从而确保每一层次的学生都能有效解决数学问题。例如,对于整体能力较强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长为5cm,周长为18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至少用两种方法解题)”;对于整体能力一般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提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长为5cm,周长为18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对于整体能力较差的学生,教师可以这样问,“一个平行四边形的长为5cm,宽为18cm,求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虽然题目中所求问题都一样,但是在分层异步教学观念的指导下,教师根据不同层次的学生对题目结构进行了变动,在这种情况下,整体能力较差的学生也能较好地对题目进行理解,并有效解决问题。在学生解决题目的过程中,教师需进行巡查,如果有学生学习能力实在太差,教师需加强与其的沟通交流,引导其理解平行四边形的相关概念,熟悉面积公式,从而帮助学困生更好解决数学问题。

(二)分层指导

分层指导指的是对个体的指导,由于学生存在一定差异性,对相应知识的吸收能力不同,所以教师需选择合适的指导方式,尽量照顾到学生的心理情况,这样才能更好保障分层指导的效果。在对学生进行指导时,由于学生处理问题的方式和途径存在差异,所以完成效率有所不同,当一些优生完成相关题目时,可能有些学困生还不知所措,在这种情况下,当教师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时,一些优生如果没有另外的学习任务,很可能就去做其他的事情,这样不仅浪费时间,还可能扰乱课堂秩序。因此,为了保障分层指导的有效进行,教师可以让先完成作业的学生对课后相应自选题进行解决,并预习其他内容,避免出现时间浪费现象。在分层指导过程中,对学困生进行辅导时,需帮助其树立学习目标,制订学习框架,从而引导学生寻找相应的数学规律,能够按照一定的逻辑思维来思考问题。在对优生进行指导时,教师需促进学生思维的发散,能够从多种角度看待同一问题,并对各种方法灵活运用,从而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

(三)分层训练

篇8

所谓小学数学后进生,是指先天智力正常,但在小学数学学习过程中,由于各种因素所致,没有达到教学大纲规定的水平的学生。辅导转化数学后进生是数学老师一项重要工作。参酌学界既有成果,结合自身多年工作经历,本文拟就小学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形成原因和转化策略等作一探析。

一、小学数学后进生的主要表现

1. 学习态度不端正。学习态度是学习者对学习的评价而产生的肯定或否定的内在的反应倾向。其端正与否对学习效果有重要影响。他们很不在意,甚至不关心自己的学习成绩;相反,不求进取,及格就行,学习仅仅是为了应付考试及家长和教师的检查;平时也不主动地预习、复习学习内容;既不愿意举手发言,也不愿意主动参与小组讨论;在学习上怕苦怕累、贪玩,不愿学习,借故请假、旷课甚至逃学等;不管什么数学作业,课堂的、家庭的,都不会独立认真完成;解答数学题目时,不能说明解题的依据,解题过程,步骤混乱,缺少逻辑,不能正确灵活地运用公式,不能正确评估自己的作业和试卷。

2. 学习方法不正确。小学数学后进生,在学习方法上也多错误:在内容选定上,常常是跟着自己的感觉走,随自己的兴趣而定,不注意将掌握较好的做进一步巩固;而掌握较差的,却有可能漠然置之,任其“恶化”。譬如,本来“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章节理解得不够深入,再去学习“小数的加法和减法”之后的掌握情况就可想而知了。在时间安排上,常常是课堂上学习什么章节,就积极关注复习什么章节,不顾其余。上的是“分数的初步认识”,晚上在家里就积极学习之。在巩固策略上,往往以海量做题为主。尤其节假日宅在家里狂做在家长的热情帮助下购买的各类练习题、练习册、题库等等。

3. 学习意志不坚强。学习意志是指学习者自觉地确定学习目的,有意识地调整学习行为,努力地克服学习困难,以实现预定学习目的的心理过程。而在实际学习生活中,一些小学生数学学习意志脆弱,抗干扰能力差,常常毫无准备地听课,老师讲什么就听什么,遇到问题不敢质疑,上课稀里糊涂,下课不懂装懂,放弃努力,消极被动,不能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各项学习任务。在他们看来,作业完成的目的,好像不是为自己而是为老师。所以,不能进行有效学习,只想找一个最简单的捷径把作业做完。如果思路一时梗塞,则想抄袭别人的;久而久之,慢慢地就形成了依赖思想和不负责的态度,不仅常视作业为包袱,不能坚持独立完成,而且根本不能培养和发展创新能力。

二、小学数学后进生的形成原因

1. 学校层面。学校教育的缺失是小学数学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在应试教育的背景下,很多数学教师为片面追求“应试”高分数,只顾传授、辅导数学知识,疏于感情投入,漠视学生感情需要,不注重教育引导学生的思想、学法,对学生的教育缺乏持久性和针对性。尤在小学高段年级,因为需学习内容难度加深,知识容量增大,对学生的课堂学习要求更趋严格。一些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就会出现因课堂听讲不专心,作业完成不认真,或某几次考试成绩不理想而暂居后位。这时,对这些暂时落后的学生,很多老师为了应试,仍是不顾实情,针对学生个体差异,区别对待,因材施教,耐心教育,而是忽视甚至恶意斥责、谩骂,甚至体罚和变相体罚。在教师的影响下,班上的其他同学也轻视、讽刺甚至疏远他们。时间一长,恶性循环,令这群本只是暂时落后的学生就失去自信,心生自卑,有强烈的挫折感,渐渐地自我感觉数学学习常常失败,从思想上产生与老师抵触的心思,开始讨厌科任教师,厌憎数学学科,厌烦数学学习,放弃数学学习的动力,最终“堕落”成小学数学后进生。

2. 学科层面。小学数学这门学科系统性强,逻辑性严密。有的小学生由于某些基础没有掌握或学得不扎实,就会造成学习新知识的障碍,久而久之,一串串似懂非懂的知识点在心理上长期堆积,就成为学习上的“拦路虎”。如,讲比例的章节时,也是在除法意义的基础上进行的,倘若对除法意义的不掌握,则必将对比例的学习及提高造成障碍。而后进生一般都存在知识缺陷,虽然偶尔努力,然因以前所学的内容不扎实,所以经常出现听得很明白,做得很糊涂的现象。同时,小学数学教材每册都有七到八个单元,量少点多,活度增加,综合性强,课时量少,讲求自主学习,动手操作,“探究”成分多,再加上配套的练习册里很多习题偏难,使得部分学生很难适应,造成学困,逐渐对学习数学产生逆反心理,以至造成数学学习的恶性循环。

3. 学生层面。首先,语句理解能力较同龄人低下。这些学生并不能完全理解老师所说的话。其次,思考不能够深入。在数学的学习过程中,对一些数学概念、原理的发生、发展过程较少深刻的理解,不能脱离具体表象,无法把握事物的内涵。第三,思维定势的影响。盲目轻信解题的经验、固定思路,不能根据新问题作出新反应。第四,过分依赖感认识。学生思维活动拘囿某一个知识点,迁移能力差,概括水平低,难以形成完整、优化的数学认知结构体系。另外,运算推理能力差,解题步骤混乱,推理不合逻辑,以致解题过程错误。另外,学生的家庭亦有原因。有些家长或因文化层次较低,或忙于生计,没有能力也没有时间关注孩子的学习,致使孩子养成许多不良行为习惯,形成学困,以致后进。

三、小学数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1. 转变观念,提高认识。要转化后进生,教师必须要提高认识,转变对待他们的观念。准确地说,他们只是学业上的“暂时落后者”,与优等生之间只有差距,没有差别;只有劣势,没有劣质。然而,现实却是老师对学习成绩优异、表现良好的学生,很器重他们,见到他们脸上往往流露喜爱的神色;而对学习成绩差、表现差的学生,往往敏感,甚至反感。这种观念至今普遍存在,其结果必然导致优生和后进生的距离越来越大,甚至导致后者走上违法犯罪的道路,危害社会。事实上,有教无类。我们对后进生应有更多的温暖和“爱”。对“爱”,小学生理解比较肤浅,老师的“爱”越直观就越容易被接受。如机智的表扬、亲昵的动作、温和的眼神等,都能释放“爱”的信号。相反,又苦又累的留堂、辅导,喋喋不休的说教等,学生并不觉得这是“爱”。这需要广大教师更新观念,提高认识,用爱去感化他们,宽容他们的过失,促使他们德、智、体全面发展,成为社会有用的人才。

2. 对症下药,因材施教。要有效转化后进生,必须探明学生学习困难的原因何在,分别针对学校、学科、学生三个层面的不同情况,采取相应措施,“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因材施教地帮助学生增强学习信心,提高学习成绩。首先,教师要平等视人,关爱后进生,要用放大镜发现学生亮点,不断鼓励,消除其自卑感。其次,针对教材特点,降低教学内容迁移坡度,让后进生循序渐进地把知识加工、内化,注意新旧知识的联系。如,后进生掌握理解三角形面积的推导方法,在学习梯形面积时,利用拼合图形这一方法自觉迁移到梯形面积的推导上来;在学习了整数加法运算定律的基础上,迁移到学习小数加法的简便运算上。在新课的巩固练习中要注意练习的坡度要由小到大,由易到难,形式要多样化。如基本练习、变式练习、混合练习等。第三,更要锻炼后进生的意志,努力为他们创设不同的“最近发展区”,使其潜能都能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助推他们尽快走出困境。

篇9

【关 键 词】 学困生;辅导;教学;数学

关注和辅导数学学困生,对实现仁怀三年教育攻坚、搞好班级管理和义务教育达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都有着重要的意义。数学学困生就是在数学学习上有困难的学生,指智力健全而仅在数学学习上感到比较困难,但通过正确的引导能转化成功的学生。我认为,没有绝对的数学学困生,只是这类数学学生由于年龄小、心理和智力发展不成熟,对某些知识接受起来比较困难。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通过老师的关注和辅导,这些问题都会迎刃而解的。

如何关注和辅导数学学困生呢?不同的老师有不同的方法。但最终目的都是一致的,都是想让数学学困生能够在老师的辅导下跟上班级同学们的步伐,让数学学困生能够获得适应未来社会生活和进一步发展所必需的重要数学知识以及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和必要的应用技能;初步学会运用数学的思维方式去观察、分析现实社会,去解决日常中与其他学科间的问题,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等。具体如下:

一、倾注爱心,以情育人

对数学学困生老师必须倾注爱心,投入真挚的情感。这是转化数学学困生的前提。亲其师,信其道。因此,要培养数学学困生对数学这门课程的热爱之情,教师就必须尊重、关爱、理解数学学困生,对数学学困生有亲近感、信任感、期望感,让数学学困生感受到老师的温暖,他们就会对老师产生喜欢、信任和仰慕之情。因此,我在数学教学实践中,捧着一颗爱心,以真挚的情感,敏锐的观察力,同伴式的态度主动接近,深入了解数学学困生,小心翼翼地去触动他们的心灵,全面了解他们的精神世界,使他们树立自尊心、自信心,培养数学学困生对数学的热爱之情。当然,对数学学困生的爱,不能是单纯的、简单的爱。而应该是爱与严的结合,即“以爱动其心,以严导其行”。

二、树立数学学困生的信心

教师的爱心,体现在细微之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甚至一个期望的眼神,一个慈祥的笑容,都可以增强他们自我约束、改正错误、不断进步的勇气和信心。在教学中,我们不能说有损于数学学困生人格和自尊心的话。如“滚”“怎么这么简单都弄不懂?”“你真笨!”“真是无可救药了”等不利于学生自信心的语言,更不应该出现打击、嘲笑的语气。教师美好的语言如点点春雨,能滋润每一颗心灵,萌发希望的种子,对于数学学困生的转化更是一贴妙方。所以,我们教师的语言要体现出对他们充分的信任,及时鼓励一个小小的进步,使数学学困生树立信心。当实在需要批评时,也要讲究艺术和技巧。如“你要是不再打架,好好学习,老师和你父母该多高兴啊!”远比“你能不能不打架!”效果好。

三、在课堂中辅导

在课堂教学时要随时向数学学困生提问,随时注意检查数学学困生的作业情况,发现问题及时纠正、及时辅导,这样效果非常好。但因课程教学进度的原因,在课堂上我们教师关注和辅导的数学学困生总是有限的。可以建立一种“下课后马上问”的补救措施,让学生养成不懂就问的良好习惯。

四、师生面对面辅导

我们可以根据数学学困生出现的问题,将学生叫到办公室面对面地进行辅导。这样,教师能了解学生的思维过程,找出他出错的原因,及时纠正。这样的辅导方法对计算题非常有效,记得班上有一位学生用竖式计算两位数乘两位数时,不知讲了多少遍,还是要出错。我将这位学生请到办公室,叫他计算给我看,才发现他由于乘法口诀背错,导致计算出错,我立即给他纠正了背错的口诀,后来的计算准确率就都很高了。师生面对面的辅导只能是针对特别有困难的数学学困生,老师一天的工作非常繁忙,精力有限,在辅导时老师要把学生出现的问题找得很准,对症下药,这样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

五、生生辅导

每个班都有一些聪明能干的学生。这部分学生学有余力,学习感到很轻松。为了使班级整体水平共同发展,可以将这部分优生动员起来,在班上建立一对一的帮扶对子,即一个优生辅导一个数学学困生。每一个帮扶对子发一个辅导本,要求优生对数学学困生每天做辅导,并做好记录。老师要做好监督,对做得好的学生提出奖励。这样,数学学困生得到了发展,优生得到了锻炼,老师也省下了不少精力。这个方法的好处在于优生是从一个学生的角度来看待问题,他知道他在学习这个知识时的感受和经验,他说出来的方法也许更直接、更得体,更符合学生特点。

六、家长辅导

家长是一支重要的力量,更应该利用起来。但我们学校农民工子女比较多。农民工家长多数忙于生计,无暇顾及子女的学习状况,但为了搞好教学,必须利用好这支重要的力量。在开家长会时,要向家长做思想工作,让他们认识到辅导子女的重要性,家庭作业可通过家长的检查与纠正收到良好的效果。在教学乘法口诀时,家长的力量就充分体现出来。多数家长在家里辅导、监督子女背口诀,为教学工作非常繁重、精力有限的教师减轻了负担。

教无定法,关注和辅导数学学困生的方法很多。教学工作是一门艺术,需要我们在教学实践中用心、用情、用思想、用责任去探索、总结、反思。

【参考文献】

[1] 钱立琴. 转变小学数学“学困生”的策略[J]. 数学教学通讯,2014(7).

篇10

【关键词】数学教学;小学教育;学习习惯

数学学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这样才能采取有针对性的教学措施,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倡导学生个性化发展,一个好的学习习惯有助于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我们要认清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明确其中问题,深入剖析新课标理念,创新教学模式,培养学生良好学学习惯。

一、现阶段小学数学教学现状研究

小学数学属于基础性教学,小学阶段的数学很简单,学生的心智还未成熟,无论是在课上还是课下,学生比较贪玩,这也为小学数学教学增加了难度。首先课堂效果差,教师的教学方式和教学理念没有创新,使课堂变得枯燥乏味,由于小学生的种种特性,学生课堂参与性很低,无法融入到教师的教学思路中去,导致教学效果很差。其次教师缺乏学生学习习惯的培养,教师没有认识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在教学中过于注重学生成绩,单纯以分数来对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进行参考。小学生正处于心智快速发展时期,教师为了强化记忆,不知繁重的家庭作业,学生为了完成作业,养成了马虎粗心等很多坏习惯,严重影响学生今后的发展。部分学生对数学学习缺乏兴趣,甚至对数学和老师产生抵触心理,影响成绩的同时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二、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数学学习习惯的措施

1.构建和谐友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提升教学水平的基础,只有师生关系融洽,教师和学生亦师亦友,才能共同进行教学研究,不断提升教学质量,小学数学教学更是如此,教师要给予小学生更多的关爱,赢得学生的信赖,关心学生在生活和学习遇到的问题,让学生感受到家的温暖,这对小学教学很重要,教师要改变传统教育观念,摒弃‘自己高人一等’的观念,要掌握更多的主动性,现代教育认为教育的目标是将人的潜力充分发掘出来,小学教育更是如此,小学生的潜力是无限的,培养育人的理念,促进小学生建立完善的人格,同时正是由于小学生正处于心理发展时期,缺乏各方面的判断能力,所以建立一个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是小学教育的难题和重点。师生关系对小学生的影响更为重要,如果学生喜欢某个教师,无论是在课堂还是在课下,都会积极去配合老师,这门课程就会学的很好,所以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特点,尊重学生差异,和每一个学生建立一个融洽的师生关系,让学生喜欢自己,有助于教学任务的开展。

2.注重对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

学生的学习兴趣是学习的动力,小学生具有强烈的好奇心,所以教师要充分利用这个特点,培养学生对数学的兴趣,摒弃机械式的知识灌输型教学方式,改变学生学习数学的被动局面,提升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这样学生在课堂上能跟随教师的思路进行思考,逐渐培养学生学习习惯。教师要营造一个良好的课堂氛围,在课堂上自身保持教学热情,关注学生的上课状态,运用简洁有效的语言来调动学生的情绪,注重学生课堂的主体地位,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

3.进行教学方式方法的创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忽视了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教师单纯进行知识灌输式教学,没有考虑到学生是否喜欢这种教学方式,学生是否学会了相关知识,在应试教育的理念指导下,教师过于注重考试成绩,对学生布置过多的任务,使学生逐渐上丧失了学习数学的主动性,感受不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小学生具有很大的潜力,教师要充分考虑到学生自身的状况,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对新课标理念进行深入研究,把握新课标理念内涵,将教学模式围绕学生主体性展开,发挥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将学生作为教学中心,发挥出学生的潜力。

4.注重家庭作业的质量

家庭作业是学生巩固数学知识培养数学思维的主要方式,教师在作业的布置上要注重质量而不是数量,作业要起到引导的作用,逐渐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设置新颖的题目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让学生感受到数学的魅力,在作业批改时,教师要对学生的错误进行深入剖析,把握学生思维活动,对学生进行面对面辅导,以和蔼可亲的态度帮助学生改正错误,树立正确的数学思维,逐渐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习惯。

总之,小学教育关键的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习惯,这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和成长有很大帮助,教师要树立新的教学理念,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积极引导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习惯,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能够充分激发学生自身潜力。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