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教育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8:00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教育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1.1是大学生成长的需要
随着高等教育逐渐步入大众化,社会的发展与竞争也愈加激烈,良好的心理素质是大学生步入社会之后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必然要素,因此加强心理素质的培养对其未来发展具有很大的帮助。从另一个角度分析,大学生常常会面临人际关系、学习成绩、生活环境以及就业选择等多方面的问题,由于在校期间他们对这些概念的理解尚不完全,所以更加需要辅导员的帮助,学生的需求正是加强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所发挥作用的关键力量。面对这一现状,我国的高校心理教育工作发展的尚不完全,远不能满足学生的心理诉求,设施简陋、经费短缺等因素一直都是高校心理教育的瓶颈。另外,师资不足是其中最为关键的因素,因此高校应该认识到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发挥的作用,利用辅导员工作与学生日常接触的优势,拓展其工作职能,可以有效缓解心理教育师资不足的问题,对于高校心理教育发展也具有很大的促进作用。
1.2是促进素质教育发展的需要
目前教育已经从以知识为中心转为以人的发展为中心,教育的目标也由重视知识与技能发展为重视提高人的整体素质,素质教育在我国已经得到了全面推广,心理健康教育作为高校素质教育的综合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的发展更是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高等教育的发展必须重视心理素质教育,心理素质的教育目标主要是内心思想的教育,重在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尤其是近年来由于大学生心理障碍而引多起违法事件,所以高校心理教育应该更加受到重视。面对这样的现状,通过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而缓解直至消除他们内心的不健康因素是重要的手段,形式也非常紧迫。高校的辅导员承担着管理和服务育人的重任,由于他们与学生日常相处的时间较多,所以应该有效利用这一特点,积极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维护学生的心理健康。
2.如何发挥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2.1加强对心理教育的重视
辅导员应该了解他们在教育过程中的内涵,准确掌握高校教育的发展方向与需求,从思想上认识到辅导员在心理教育中发挥的重要作用,树立心理教育与素质教育相互结合的理念。高校心理教育作为素质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对于大学生来说心理教育是学习专业知识的基础,也是树立正确人生价值观的关键,辅导员应该充分认识到这一点,明确自身在心理教育中的重要地位。另外,高校的教师都应该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实施辅导员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课程,投入到心理健康教育第一线,这既是满足自身教学的需要,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也有重要推进作用,缺乏心理教育能力的教师在当前教育环境中已经不能算是一位合格的教师,这一点在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
育工作实施纲要(试行)》中已经明确指出。由此可见,辅导员在高校大学生的心理教育中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因此应该加强对辅导员心理教育的培养工作。
2.2加强辅导员理论知识的培训
心理学是所有高校辅导员必须具备的心理学科素质,掌握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青年心理学以及社会心理学在内的心理学相关学科知识对于他们日常工作的开展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前提下可以运用所学的知识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也是辅导员的发展目标。为了是辅导员在心理教育工作中发挥重要作用,作为心理健康的传播者应该使他们心理教育的知识与理论更加专业化、系统化,因此进行理论知识的培训是重要的策略。通常情况下,每年高校的师资培训中心都会对新教师进行上岗之前的培训,以保证他们可以适应岗位的要求,另一方面也是对学生教育负责的表现,而心里教育能力作为高校教师必备的基本能力之一,所以将心里教育培训加入到培训内容之中是必然的选择。另外,辅导员对于学生的心理教育与心理系学生的教育方式有所不同,因此在短期的培训之后就可以参加工作,例如:听讲座,高校辅导员可以通过这些简单的培训方式使自己具备一定的心理教育能力,并且开展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2.3投入实践提高心理教育能力
心理学与学生工作息息相关,学生工作实践中处处体现着心理学,理论必须与实践结合才能发挥其更大的作用,因此在实践中培养其心理教育能力是最关键也是最重要的方式。首先,心理教育在开展之前必须要对学生的心理状态有一个准确的了解,这样才能保证心理教育有所针对,发挥最大的作用,所以在开展心理教育之前辅导员应该对学生的心理动态做一个调查,并且为了保证心理教育的作用每隔一段时间都应该进行一次调查,了解学生心理素质与动态,根据他们的心理需求设计自身的教育方案。此外,建立学生的心理档案,可以为心理教育提供真实的材料依据。加强学生的日常管理,鼓励他们多参加学生组织和活动,通过与同学们的交流可以扩大交际范围和提升交际能力,与更多的人接触对于心理教育也有一定的意义,通过参加学生组织可以使他们将自身的素质能力进行应用,在应用中得到提升。注重以实践的方式提升心理教育能力既提升了辅导员的管理水平,也促进了学生的心理教育。
2.4增强心理问题的区分能力
一般在进行心理教育工作的开展时容易将心理问题与思想问题混淆,因此辅导员在进行心理教育时必须重视这个问题,认真区分两者。面对学生身上体现的心理问题,应该进行有级别的划分,将具体问题分为一般心理问题、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面对严重心理问题和心理疾患严重的心理问题应该及时向学校反映,并且进行相关专业的心理咨询,与学生父母取得联系,将学校与家庭两方面的教育相结合,缓解学生的心理障碍,制定科学合理的心理教育方案。在学生心理问题的区分方面可以有效利用班级心理委员会开展,班级心理委员对于心理异常的学生应该及时向辅导员反映,另外,应该注意多特殊群体的关注,例如:贫困学、单亲学生、违纪学生等,加强对特殊群体的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育的重点。
篇2
【关键词】现代教育技术;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应用
面对信息社会,面对知识经济时代,面对当前学校中、社会上出现的种种教育问题或与教育有关的问题,心理健康教育已经作为一种教育理念,一种教育途径、一种教育技术,同时也作为促进教育改革的有生力量之一,正在走入我们的学校、家庭和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也称心理教育、心理素质教育等,是培养受教育者良好心理素质的教育,是提高受教育者心理机能,充分发挥其心理潜能,促进个性发展的教育,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理的自主构建相互作用的社会活动过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人从小就逐渐形成并影响其终生的素质一般有两个:一个是心理素质,另一个是科学文化素质。尤其是在竞争日趋激烈、社会应激事件层出不穷的当今,社会对一个人的心理素质的要求越来越高。但另一方面,现在的学生心理健康、心理品质、心理潜能被学校和家长所忽略,他们或因考试成绩的不理想,或因同学之间的小纠葛,或因老师和父母的一句重话,便离家出走,恶意报复、甚至轻生等极端行为。有媒体曾报道了某省一学生因与同学之间的小纠葛而投毒报复,造成全班数十人食物中毒的恶性事件。该事件在令教育界震惊的同时,也提醒着教育界人士重视中小学生的心理健康已刻不容缓。
据国内一项对学生心理健康的调查资料显示,我国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不很乐观。心理健康问题的检出率一般都在10%~30%之间。中小学生心理素质建构与培养研究课题组对全国16472名中小学生进行调查发现,小学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6.4%,有严重心理问题的人数占4.2%;初中生中度心理和行为问题的检出率是14.2%,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9%;高中生中度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14.8%,严重心理问题的检出率是2.5%。
学生中存在明显的心理问题,需要及时矫治;心理品质不高、心理潜能挖掘不够的问题,也需要进行引导和矫正。作为培养人才的摇篮,学校应肩负起对全体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责任。具体包括:对学生心理行为问题进行矫正、培养学生良好心理素质、开发学生的心理潜能等。
二、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心理健康发展中的意义
现代教育技术指运用现代教育理论和现代教育技术,通过对教与学过程和教学资源的设计、开发、利用、评价和管理,以实现教学优化的理论和实践。
现代教育技术在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中的意义有以下三个方面:
1、提高心理健康教学质量。
在传统的心理健康教学活动中,教师更多地以讲授的方式来组织学生学习。以小学为例,由于小学生的思维方式主要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加之社会经验很少,因此这种口耳相传加文字讲授的教学模式很难达到心理教育的预期目标。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学活动,更加有效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因为现代教学媒体有着很大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教师正确使用它,可以更有效的帮助学生分清是非、辨别美丑,培养道德情感和意志。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对学生进行知能教学,能够促进学生知能发展过程,提高学生掌握知识和能力的质量,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使教学活动更生动、形象,更富感染力,易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内部动机;而且对学生知能发展的每个环节,诸如感知、理解、应用等,都能起到有益的作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还能更好的适应学生的个别心理差异实现因材施教的心理健康教育原则。另外,采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视听结合,形式多样,这样学生就能在比较轻松愉快的情境中进行学习,减轻他们的学习负担,增进其心理健康。
2、增进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效率。
人们的学习是通过多种感官(眼、耳、鼻、舌、身)把外界信息传递给大脑中枢而形成的。在学习中眼、耳、脑的功能发挥得越好,学习效率就越高。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教育,可以让学生综合利用视觉、听觉等多种分析器进行学习,因此,这样能使学生得到较佳的学习效果,提高教学效率。
3、扩大教学规模。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扩大教学信息的传递范围和增值率。由于现阶段我国学校心理教师尚缺,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能弥补这一空缺。
过去以个别教学的方式传递知识,信息只能一比一的增值,用传统的班级授课制方式,信息的增率增加到几十倍、上百倍,用现代教育技术进行教学,信息的增值率可扩大几万倍甚至几十万倍。
三、现代教育技术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应用现代教育技术,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就是要突破在心理健康教育传统教学中,教师以课本为主要信息载体,以言语为主要传播媒体的这样一种授课方式,突破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教师讲解代替学生的实际经验或模拟情景体验的授课方式。在突破的基础上,研究要达到以下目标(以小学为例):
1、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
⑴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一定水平的认知能力,矫正其与年龄特征、心理特征不符的认知。
⑵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正确的自我观念,具有健全统一的个性,能愉快地接受自己,把自己的需要、愿望、目标和行为统一起来。
⑶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备情绪自我调控能力,使其情绪稳定,心情愉快,经常保持乐观、积极、向上的心态,情绪反应适度。
⑷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具有健全的意志,使其能自觉地确定行为目标,并根据目标去克服各种困难,实现预定目的,注重提高其行为的自觉性、果断性、顽强性和自制力。
⑸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较强的学习适应性,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效果。
⑹指导和帮助小学生形成良好的交往适应性,使其乐于与人交往,宽以待人,乐于助人,客观评价别人和自己,形成积极的交往态度。
2、优化心理健康教育资源
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包括心理辅导活动方案,心理辅导个案,心理咨询手记,心理辅导教学设计。它既是学校对学生施加影响的一种媒介,又是在心理教育活动中形成、发展的。
怎样让学校心理教育资源得到优化,让它的辐射范围更广、使用效率更高呢?网络在传输、管理、共享心理教育资源的优势明显,能够达到使资源优化的两个标准:一是资源配置的优化,将相同主题类的活动方案、辅导个案、咨询手记、教学设计放置为一类;二是资源共享的优化,教师能通过网络这个平台互相交流在心理教育中积累的经验和面对的难题,能将自己所需的活动方案通过查找关键词快速调出来并根据本班学生心理特点,对方案进行修改完善。
这项措施在一定程度上可以缓解由于缺少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教师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压力,有利于全校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有一个清晰的认识,减少她们在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的畏难情绪,对整个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及推进工作起着不可或缺的作用。
3、积极开拓心理健康教育途径
原有的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包括在班级内开心理辅导活动课。在心理咨询中心开展的咨询活动。采取这类途径来展开心理教育工作,随着时间的推移,它的局限性也不要避免地暴露出来,它的受益对象有限,这与我们提出的心理健康教育要面向全体学生的根本目标存在差距。为了弥补这种差异,可以利用网络这种现代化的信息工具,更大范围的传播信息,将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程度大幅度提高。
⑴利用电视、广播等视听工具及时反馈学生或家长咨询的心理问题,同时通过办专栏的形式定期定时与学生见面,集中对他们进行学习方法的指导,人际交往的辅导。
⑵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要操作的渗透模式。
⑶建设专业性的心理辅导中心,开设心理辅导热线,接听师生、家长的问题,在学校网页上建立心理咨询平台,以适应家中有电脑的学生寻求心理辅导的要求。
⑷开展班级心理辅导活动。在心理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各班每月开展一次班级心理辅导。
4、利用渗透法,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到小学各科教学中,形成渗透序列。在教学过程中,学生接受知认的同时心理也在发生着变化。这是被教育心理学业已证明的客观事实。如果教师在教学中不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不懂得心理发展对知识发展的影响,那么,教学目标就难以全部实现。
小学各科教学作为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既有共同的特点,也有不同的特点。任何一门学科的良好的学习心理品质都包括了兴趣需要,动机、态度、意志等,学科教学渗透心理健康教育,重要的是它们在心理健康教育中所起的独特作用和所承担的独特任务。
⑴语文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全面发展人的思维品质是语文教学中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语文教学既要发展抽象思维品质,也要发展形象思维品质,既要发展逻辑思维品质,也要发展非逻辑思维的品质。
⑵数学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数学学习是学习抽象的概念,法则和定理,并运用这些概念按照一定的法则,定理进行逻辑转换的复杂的思维过程。它在发展学生的抽象思维能力方面具有独特的作用。数学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的独特任务是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品质。
⑶自然学科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自然学科有助于促进小学生观察与归纳能力的发展,同时它也有助于促进逻辑的与非逻辑的思维品质的结合,形成科学创造思维的品质。它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独特任务是培养小学生创造思维的品质和科学精神,科学态度。
⑷艺术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艺术学科包括音乐、美术等。它的内容是艺术形象和关于艺术形象的知识。它涉及的心理品质是对于艺术美的感受力创造力。艺术教学不仅可以促进形象思维品质的发展,而且可以促进美感与道德感的发展。艺术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的任务是促进形象思维品质发展与美感道德感的发展。
⑸体育教学在心理健康教育中的特殊作用与任务
体育能为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奠定生理素质的基础。它能锻炼小学生的意志品质,培养他们良好的动作思维品质。
篇3
关键词:心理教育;大学生;创新
中图分类号:G44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33-0048-02
引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受到日益复杂的外界以及自身诸多因素的影响,很多大学生都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以及高校正常教育和教学工作的开展。为此,积极的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并构建和谐校园至关重要。新时期,为了更好的开展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需要积极的进行创新。
一、构建完善的大学生心理教育体系
对高校而言,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时候,需要构建相应的教育体系。学校要注重健全完善心理危机干预信息渠道和快速危机反应机制,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入各学院年末工作考评;设立心理健康专项经费,打造专兼职心理教师团队、学院心理辅导员、学生同辈咨询团等心理健康教育平台,构建全面覆盖、无缝对接、及时有效、动态跟踪的心理健康教育格局。学校可以建设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其中,团体辅导室既可用于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进行团体辅导,也可用于开展班级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和小型培训,这样可大幅提高心理干预的实效性。建立班级心理气象员、院级心理辅导站、校级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与医校合作专业医院“四级联动”的心理健康咨询服务、危机预警与处置工作体系,形成心理危机信息实时报送制度、心理危机干预制度与心理危机事件应急处置预案,切实构建起大学生心理危机快速反应机制。建构信息化沟通途径,利用人人网、微信、易信等网络途径宣传心理知识、传递心理信息。建立网络心理测评系统、心理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员信息工作平台等;不断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日常工作月报,心理异常学生日报,保证沟通渠道及时畅通。拓展的心理咨询服务渠道,“多形式、全覆盖”自主开发“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网站,网站定期更新心理健康知识、提前预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实时答复学生咨询;开通心理健康热线,有专职心理咨询师守候学生求助电话;开设心理健康工作QQ群、“心灵有约”微信、“心理助手”微博,让学生拿起手机即可向学校的心理咨询师敞开心扉、获得帮助。构建心理普查、心理咨询、宣传普及、课堂教育、团体辅导“五位一体”的心理健康知识普及与心灵关怀模式,建立了专业的心理健康专业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咨询中心。
二、营造良好的大学生心理教育氛围
为了更好的进行大学生心理教育,还需要积极营造出良好的心理教育氛围。各高校要注意积极的拓宽宣传渠道,营造心理健康教育良好氛围。各高校领导层要高度重视大学生心理教育,坚持“从学生的心理需求出发,为学生的心理成长服务”的工作理念,以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为宗旨,立足校本学情、创新工作方式,深入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为学生心灵护航,促进学生健康成长。学校可以邀请经验丰富的心理咨询专家,走进大学校园,通过现场解答、派发宣传材料的方式,营造良好、和谐的心理健康氛围。宣传活动中,专家们还可以重点向在场的大学生讲解神经衰弱、精神分裂症、睡眠恐惧症等大学生群体常见心理疾病的临床表现及治疗方式。从而更好的帮助学生认识到心理健康的重要性,提高自我心理健康保健意识,并掌握一定的自我调节和保健技巧。另外,立足学校的实际情况,发挥各种新媒体的作用,建立心理健康教育专题网站,开通新浪微博等,并综合应用校电视台、广播站、校报等多种形式,开办各种固定的心理教育栏目。不断加强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力量,从而努力营造一个乐观、向上、尊重、友善、宽容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引导学生健康成长。
三、积极通过各种活动来进行心理教育
学校还可以积极打造各种各样主题鲜明、形式活泼的特色活动,例如大学生成长团体辅导、心理健康工程、心理普查和题班会等。开展各类心理教育活动,先后开展了每年针对新生开展心理健康测评,根据测评结果,对问题学生进行约谈,制定干预措施,及时追踪回访;安排专职心理健康教师开展心理咨询活动。各种心理教育活动的开展,强调团体内人际交往作用的重要性,鼓励各位同学学习新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从而促进个体良好发展的同时也更好地助人和自助。同时也引导大学生心理健康积极地发展,为同学们提供了一个丰富课余生活的平台,促进校园文化的发展。
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队伍建设
在对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强大的教育队伍是必不可少的。为更好的提高大学生心理教育工作的效果,学校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辅导员职业化发展的新增长点,将心理健康技能纳入辅导员技能大赛。在师资队伍方面,专职教师每年接受不低于40学时的专业培训和专业督导,支持教师开展科学研究。强化心理工作参与者专业性培养与发展制度,心理中心专职教师定期参加部省级各类专业培训及心理咨询督导,根据各自的研究方向参加学术研究活动,按照省教育厅的部署进入中国心理学会注册心理师系统。专职心理教师、心理辅导员及心理委员(心理社团骨干)定期参加省(部)组织的专业心理培训;邀请心理专家对从事心理工作的师生进行心理培训。在教学方面,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或必选课,安排16~32学时、1~2学分,保证学生在校期间普遍接受心理健康课程教育。建构信息化沟通途径,如设立“神农心园”心理网页,在西祠胡同―南京校园论坛中设立“敞开心扉 放飞心灵”版块,建立QQ心理交流群,利用人人网、微信、易信等网络途径宣传心理知识、传递心理信息。建立网络心理测评系统、心理中心与院系心理辅导员信息工作平台等;不断完善信息报送制度,日常工作月报,心理异常学生日报,保证沟通渠道及时畅通。通过“请进来”和“送出去”相结合的方式,大力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引导辅导员参加各种心理咨询师培训班,获得国家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等。学院可以鼓励支持辅导员学习相关的心理学知识,并定期组织大家参加各级各类心理健康技能培训和研讨交流,以提升辅导员自身发现和解决学生心理问题的能力。同时,设置专业的职能老师负责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从总体上对健康教育工作进行指导。学院职能老师每个月都会定会召集各班级心理委员进行心理知识和实务培训,帮助学生掌握基本技能,以便协助辅导员开展最基本的心理健康教育。在具体的心理教育过程中,在各班级层面,指导辅导员做好谈心记录。每次与学生谈心后,及时做好谈心记录。除了单独谈心外,还要鼓励广大辅导员们经常性的走访学生寝室,细心观察学生与室友及班级同学的相处情况,通过学生的言谈举止及时发现潜在问题。有的学生因为学习成绩不理想,对大学生活失去信心;有的学生因为感情问题,情绪波动较大;也有的学生,特别是毕业班学生对工作,对未来充满焦虑和迷茫。面对种种问题,都需要辅导员进行悉心的引导、殷切的关心。在日常工作中,辅导员还可以通过网络平台,积极与学生交流互动,做好日常的观察和排摸工作。辅导员可以通过关注学生在人人网,微博,易班或者QQ上的状态信息等方式,掌握学生的心理变化情况,出现问题及时予以指导。
五、做好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
对大学生进行心理教育的过程中,还要注意提高警惕,未雨绸缪,做好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在危机预防方面,学校应开展新生心理健康状况普查、心理危机排查;对有较严重心理障碍的学生予以重点关注。并构建完备的预警机制,确立“防先于治”的危机预警理念,出台多项规章制度与管理方案。施行心理测评及筛查制度,通过新生心理健康测评,筛查可能有心理问题的学生,逐个进行面谈及心理辅导,并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危机预警档案。落实系统管理制度,每月度宿舍开展一次“寝室生活研讨”、班级组织一次主题心理班会、心理社团举办一次主题心理活动、院部举行一次心理委员及心理社团骨干工作会议、心理中心召开一次院系心理辅导员会议,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并建立网格化工作格局,构建“校专兼职心理教师―各院系辅导员―班级心理委员、大学生心理健康协会成员―寝室心理联络员”四级校园危机预防与干预网络,责任明确,步骤协调,共同筑起大学生心理危机预防工作的“防护墙”。构建“全员介入”的支持系统,通过系列心理自助教育活动,强化大学生自助系统;通过与家长沟通,巩固家庭支持系统;通过开展朋辈心理辅导等形式,发展朋辈支持系统;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关爱留守儿童”等公益活动,完善社会支持系统。
小结:
心理健康教育是大学生德育的基础,对各高校而言,在今后的工作中,还需要继续本着润物无声、潜移默化的理念,不断推进、完善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努力为学生的成长成才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李飞.创新思政教育措施加强心理教育的开展[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2,(18):241-242.
[2]罗平,魏晓波,马海林,等.高校大学生心理教育课程模式的实验研究[J].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8(4):162-166.
[3]周东滨.和谐社会视野下对民族地区大学生开展积极心理教育的策略探析[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3,26(11):41-43.
篇4
当下教学理念提倡课堂教学目标多元化,对学生在情感态度价值观上的教学要求,实际上是心理教育在学科教学领域的一种延伸。学科教师多采用挖掘本学科内积极的心理教育因素,进行渗透式的教学。代表成果如:吕玉的《高中心理健康教育与研究性学习的整合》。其特点是可操作性强,引用教育理论先进,与学科教学结合紧密。但也有两点不足:其一是对各学科心理教育渗透的潜力挖掘不够,难以承担心理教育重任;其二因专业限制,对心理教育特点认识不足,把本该注重学生情感经历和心灵成长的教育活动当成了一种纯粹的知识学习活动。相比于学科教师,心理辅导教师从事心理教育更为专业,代表成果如王建平等人的《刍议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周丽群的《幽默心理学对高中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的启示》从开展心理辅导课程的指导原则,到心理教育的具体操作,再到心理学研究成果的积极引用,都达到了较为完善的境界。但与学科教学在教学途径上同属课堂教学层面。也有不可避免的缺陷,如交流方式单一、信息反馈困难,施教时间短,心理专业素质要求较高等。克服其弊端脱离不开其他教育环节的配合。
2班主任与班级管理活动
班主任是支撑整个高中教学活动的关键环节,不仅承担学科教学任务,还要负责班级生活的日常管理,以及学校与家长之间的沟通,是学生在校期间接触时间最长、程度最深的教职人员,其对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之影响是深远的。由于班主任掌握大量第一手的感性材料,其研究往往关注学生的心路历程,形象生动,感染性强。班主任从事学生心理辅导教育是卓有成效的,然而仍然有其局限性,其一,缺乏与其他教育环节进行统筹配合,往往导致整体效能的缺失。同时,班主任从事心理教育工作,绝大多数凭借的是丰富的经验,使其研究处于自发阶段,成果缺乏普遍意义。班主任开展心理教育工作,离不开宏观的教育视野与专业理论的升华。
3行政主管与学校教育环境建设
高中生产生各种心理健康问题,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很重要的一点是受社会环境的影响。学校通过行政管理,构建心理教育环境,意义重大。这方面的代表成果如彭贤智等人的《高中心理教育实践模式探索》《构建心育新格局,培养全面发展人才》等。这些研究成果的共同特点是都认识到了心理教育不是一个孤立的问题,需要统筹各个方面,有的成果甚至提出变量控制的思想,这已经很接近系统工程学的思想了。以上研究成果表明,我国教育工作者在教学实践中已经越发感觉到统合各种教学资源和教学环节,以适应新时期心理教育形式的必要性。然而对于如何引领新时期心理教育的改革方向尚有待商榷。
4专业研究机构与科研医疗
教育是一个社会化的大问题,除了教育领域以外,也受到一些社会医疗科研机构的关注。这些机构对高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调研,往往具有较高的专业水准和科学价值,能够对高中生的心理状态提供量化数据,这方面的研究成果都具有很高的价值,然而由于其研究成果理论性极强,对专业素质要求极高,故面临难以被一线教师消化,普及困难,难以操作的窘境。
5建立“三化”心理教育体系构想
总的来说,上述各类研究彼此之间普遍缺乏沟通与配合,往往不自觉地陷入一种盲人摸象的境地。这导致我国现有的学校心理教育体系陷入一种教育地位低下、研究自发分散、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混乱状态。为此,笔者建议引用系统工程学的相关理论,建立“独立化、专业化、系统化”(即“三化”)的心理教育体系,以适应时展要求。系统工程学中的“系统”,一般是指“由相互作用和相互联系的若干组成部分(要素)结合而成的,具有特定功能的有机整体。”系统工程学的启示在于,将相关因素整合到一个系统的过程中,遵循整体性和有机相关性等原则,形成一个动态的可以随时适应外部变化的系统,最终达到系统功能大于所有因素功能总和(即1+1>2)的效果。所谓独立化,是指不再将心理教育视为一种辅的教学活动,而是从教育发展的总体战略上予以重视,将其视为一项与学科教学并重的教学任务,制定明确的教学目标和教育计划的一种教育思想。通过将心理教育独立化,使之摆脱目前主要依靠一线教育工作者自发、分散的教研实践,真正上升到自觉阶段。
篇5
教育部非常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在2012年修订并印发了《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下文简称《纲要》),对各地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起到了指导和推动作用。《纲要》明确指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必须大力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建设。各地各校要逐步配齐心理健康教育专职教师,专职教师原则上须具备心理学或相关专业本科学历。每所学校至少配备一名专职或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并逐步增大专职人员配比,其编制从学校总编制中统筹解决。2015年版《中国教育监测与评比统计体系》要求学校人数与专职心理教师比为500∶1。很多学校均设立了心理咨询室,并配备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而一些心理健康教师认为心理教育就是上好心理活动课,或者在心理咨询室等着有心理问题的学生来咨询。由于对自身角色定位过于狭隘化,导致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工作不积极主动或流于形式,直接影响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坚持多元化的角色定位,才能保证心理健康教育发挥其实效性。笔者认真研读了《纲要》的相关规定,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该具备以下六大角色意识。
一、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活动课的设计者和实施者
《纲要》在谈到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时指出:开展心理健康专题教育,主要是在学校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心理健康教育课应以活动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包括团体辅导、心理训练、问题辨析、情境设计、角色扮演、游戏辅导、心理情景剧、专题讲座等。”因此,心理教师应具备心理健康活动课的设计与实施的能力,要能够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特点及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结合本校学生可能在一定年龄阶段出现的心理问题,及时准确地制定心理活动主题和目标,科学设计实施的步骤和程序,制定具体可行的活动实施方案,采用讨论式、探索式和活动式等教学方法,使学生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自我启发、自我教育、自我升华的目的。让学生明确遇到心理问题时要向教师、家长和同学、朋友倾诉,并教给学生基本的情绪宣泄方式,以保证心理健康教育的针对性、实践性与实效性,切实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和心理健康水平。
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心理问题学生的辅导者和咨询者
心理辅导或心理咨询是一项科学性、专业性很强的工作,需要非常精深的心理辅导与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但是,只有专业的心理辅导知识和技能还不能保证对学生的心理辅导的成效,因为心理辅导是一项情感性强的工作,心理辅导需要直达学生的心灵,在学生心灵深处耕耘,而学生的心灵是极其脆弱和敏感的,需要小心呵护,耐心培育,心理教师要用自己的心理咨询方面的专业知识,通过共情,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咨访关系,关心爱护学生,理解尊重学生。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应持的态度,又是必须遵循的原则方法。
三、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班级管理的辅助者和参与者
《纲要》指出: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有机结合起来。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遇到的很多问题,实际上不是学生品德不良的问题,而是心理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适当地介入,提高班主任的心理辅导专业素养,对提升班主任班级管理的效果是大有帮助的。心理教师应与班主任一道,参与班级管理,把心理辅导和班级管理有机结合在一起。在班级中可开展团体心理辅导和个别心理辅导。班级团体心理辅导是在一定情境下,以班级为对象,把团体心理辅导的理论、技术和方法运用到班级管理中,既可以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空间,又能促进班级管理的科学化,取得一举两得的效果。心理教师帮助班主任做好班级心理辅导工作,可以提高班级凝聚力,形成良好的、积极向上的班风。
个别心理辅导是针对班级管理中出现的问题学生,心理教师帮助班主任用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分析该学生产生心理问题的症结所在,并给班主任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和建议,针对问题严重的学生制定行之有效的干预和指导策略。这样,班主任和心理教师相互结合,能够营造健康向上的心理氛围,提高班级管理的效率与质量,更好地为学生的健康成长服务。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家校形成教育合力的协调者和指导者
《纲要》规定:“密切联系家长,共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帮助家长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了解和掌握孩子成长的特点、规律以及心理健康教育的方法,加强亲子沟通,注重自身良好心理素质的养成,以积极健康和谐的家庭环境影响孩子。” 做好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离不开学生家长的密切配合。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学校当然是主角,但如果没有家长的密切配合,就难以最大限度地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作用。因此,学校必须定期召开家长会,由心理教师给家长开设心理健康指导课,让家长明确关注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向家长传授与孩子沟通的策略和方法,教给家长相关的心理健康教育基本常识和基本对策。
心理教师还可通过约见个别心理有问题孩子的家长、家访、电话、QQ聊天、发电子邮件等多种途径与家长保持密切联系,及时向家长汇报学生在校的表现,了解学生在家庭中的表现,向家长提供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指导,帮助他们了解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应对策略,积极创造有利于学生成长的家庭心理氛围,形成家庭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共同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学科教师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培训者
《纲要》指出:“学校应将心理健康教育始终贯穿于教育教学全过程。全体教师都应自觉地在各学科教学中遵循心理健康教育的规律,将适合学生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有机渗透到日常教育教学活动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全体教师的职责,教育活动范围应辐射学校方方面面的工作。但有些学校的教师把心理健康教育狭隘化,把它只看作是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事。部分学科教师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同时缺乏相应的心理健康教育专业知识和技能,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忽视或没有能力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指导。因此,心理教师要让每位学科教师都认识到在课堂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同时要承担对学科教师进行心理健康知识和技能培训的工作,指导学科教师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的方法,同时指导他们把心理健康教育与班级团队活动、校园文体活动、社会实践活动等有机结合起来,通过多种途径开展心理健康教育。
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是社会心理健康教育力量的推动者
《纲要》指出:“充分利用校外教育资源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学校要加强与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公共文化机构、街道社区以及青少年校外活动场所等的联系和合作,组织开展各种有益于中小学生身心健康的文体娱乐活动和心理素质拓展活动,拓宽心理健康教育的途径。”协调并推动社会各方教育力量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心理教师义不容辞的责任。心理教师要充分利用本地区、本学校以及周边的教育资源,联合社会各方教育力量,通过参观、访问和调查体验等形式,组织学生开展进社区,参观教育实践基地,到素质拓展基地锻炼或到敬老院献爱心等社会实践活动,丰富学生的课余生活,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帮助学生形成积极健康、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
《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一书对教师角色作了这样精辟的论述:“教师的职责现在已经越来越少地传递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除了他的正式职能外,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考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观点而不是拿出现成真理的人。”
篇6
【关键词】中等职业学校;逆反心理;心理教育
逆反心理指的是一种比校稳定的,对客观事物表现与一般人对立或相反的情绪体验或行为倾向。中职生经历中考的失利后,在学习和生活方面得不到身边的人(特别是亲人)的认同,故中职生的逆反心理尤为突出。下面分享一个典型案例,来谈谈我对中职生逆反心理教育的一些体会。
1案例情况
1.1学生概况
学生小红(化名),女,15岁,广东某县人,就读本校护理专业。该生思想较成熟,打扮潮流时髦,喜欢在陌生人面前表现自己。说话毫无分寸,爱讲粗话,班内同学多不喜欢与她交往。宿舍内务和个人卫生一般,喜欢逛街花钱。自律性较差。
1.2逆反情况
1.2.1曾在期末考试中被老师发现作弊,但拒绝承认错误。在一年级第一学期时成绩良好,第二学期开始成绩出现明显下滑,学习态度不端正,没有明确的学习目的,上课经常走神,开小差,经老师批评教育后仍无改善。
1.2.2小红通过交友软件认识了一个大龄青年,每天她向这位“知心朋友”诉说着各种不幸。小红在爱情的陶醉下逐渐迷失自己,相识不够半年就与该青年发生关系,也开始欺骗老师和家人,每到周末就说到本地的亲戚家过夜,实为外出与该青年约会同居。被班主任和家长查出后,不愿意听从劝告,甚至在社会大龄青年的怂恿下做出投诉、威胁老师并离家出走的行为。
2个案辅导
2.1转变教育理念
其实,青春期的女孩子情窦初开,对“爱情和性”有着强烈的好奇和欲望,一旦遇到能满足她们欲望的异性,便能深陷其中。我认为学校和家庭在教育孩子的时候应该要转变观念,批评教育不能作为首选处理方法。针对小红的状况,首先私下跟小红进行谈心,倾听她的爱情罗曼史,让小红放下戒备,建立起相互间的信任,并在言语间劝导小红,从一个女生的角度跟她分析她现在所做的事情对她的将来会造成的影响;然后跟家长反映小红的具体情况,约谈家长,倾听孩子自己的想法,再进行引导。
2.2加强多方向互动教育
在与小红爷爷沟通的过程中,了解到爷爷从小对她非常严格,寄予非常多的希望,知道小红结识了社会大龄青年并有夜不归宿的情况,非常生气的同时也是很痛心。针对小红的情况,我认为在对小红的教育,家庭和学校层面都是做得不足的。我们对孩子的教育是需要多方向互动的,我坚持密切关注小t的动态,定期与小红的家人(爷爷、爸爸和居住在本地的姑婆)反馈一次,向他们反映小红在校的情况并了解小红在家的情况,一起分析并商讨教育方案,让家长重视起来,也让小红感受到我们对她的关心。
2.3克服困难,找回自信
信心是克服困难的动力源泉。为了培养小红的自信心,需要挖掘她身上的闪光点,我发现她的歌声和舞姿很美,便鼓励她积极参加校内外活动;为了培养她的责任心,我让她担任组织委员,组织班级参加校级比赛,让她带领同学们训练的过程中逐渐融入班级并能找到自己的位置;为了帮助她找回对学习的热情,我安排一个成绩好的同学监督她的学习及操作技能训练,并在课余时间帮她辅导,引导她多看到自己的小进步。
3个案辅导效果
我们采取了多种手段并且不断地对她做出的努力给予肯定。经过了一年的努力,该生有了很大的改变。
小红感受到家庭的温暖,不再拒绝回家,周末偶尔会到姑婆家拜访,定时打电话关心爷爷奶奶的情况并在寒暑假帮继母照顾小弟弟,小红的转变让其家人非常感动。转变了对朋友的看法,知道朋友是真心待她,不希望她走错路,所以逐渐放下戒备,重新接纳别人,并对朋友承诺会互相坦诚相待。
4反思
4.1建立“健康档案”
在学期初便要收集学生各方面的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家庭背景、学习背景、生活背景、获奖情况及社会交往情况等,逐一收集并进行分析,筛选出值得特别关注的学生。
4.2以爱之名,融爱于心
青春期学生无论是成绩、品行好与坏,均容易出现逆反心理,只不过在面对事情时有些同学能较为理智,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而有些同学则较为任性,情绪大起大落,让情绪成为自己的主人,做出一些非理智的事情。无论面对哪种学生,爱,是永恒不变的主题,学生心里虽逆反,但在教育的过程中融入我们对他们的爱与关心,学生总能感受到并学着改变自己,为别人着想。
参考文献:
篇7
一、继续深入开好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提高课堂心理教育效果。
本学期继续由班主任作教班级心理健康课。辅导课活动主题的选择要扎根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主要来源于班主任、任课教师和学生反映的焦点问题。因为人员相对集中,便于教师间互通有无,搞好集体备课。星期二为心理健康教研时间,主要任务就是商讨、选择紧贴学生心理实际的主题,确定相对科学的活动方案,确保每节课的教育质量。
二、在学生和教师中发动心理健康志愿者,共同关注学生心理健康问题。
吸收实验中学班级心理健康联络员的经验做法,本学期我们也打算在教师和学生中招募一批心理健康志愿者,扩大学校中关注心理健康的人群,便随时把握学生及教师的心理健康动向,对师生中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或不良倾向进行及时了解,及时疏导,及时解决。志愿者的主要职责是发现身边的心理健康问题和有心理健康问题倾向的学生,并与政教处取得联系,及时解除学生的心理健康隐患。
三、充分发挥心理咨询的作用,做好学生的个别心理咨询工作。
由于条件所限,我校还只能采用心理热线和心理信箱的方式。为此要做到以下几点:1、发挥舆论导向的作用,让学生认识到教师对学生的真情关怀。2、扩大咨询范围,将问题具体化,一般化。让学生感到心理热线是帮助同学解决问题的地方,而是单纯看心理疾病的地方,减轻学生的心理负担。3、充分发挥心理健康志愿者的作用,将有问题或困难的伙伴引领到咨询室,提高热线和信箱的使用率。4、热线和信箱随时向学生敞开。5、班主任教师要做好辅导记录,并根据学生的具体情况做好与家长、老师、同学等的沟通,使之最大限度地发挥其功效。6、发挥“心灵之约”信箱的作用,随时解决学生生活中的困惑和问题。
四、加强队伍建设,提高教师的心育意识。
1、利用周五的学习培训时间,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校本培训。每月至少一次。
2、鼓励教师参加各级组织的相关培训。大力支持领导干部及教师参加各级各类、各种形式的心理健康培训,并做好学习的传帮带作用。
3、支持骨干教师参加区组织的心理健康培训学习班,不断提高骨干教师的专业素质和辅导水平,并充分发挥其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中的带动作用,全面提高学校教师的心理健康教育水平。
五、进一步完善学生心理档案,提高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性。
在原有基础上,进一步关注外籍生的心理健康状况,重点关怀那些特别需要关怀的少数学生的健康成长。档案由班主任老师负责填写,定期更新。如发现严重问题及时与学校领导联系。
六、针对学生家长进行家庭心理健康辅导
心理学研究表明:父母的教育方式,父母的人格素养,父母的和睦与否是影响孩子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心理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没有家庭的积极配合是行不通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要取得好的效果,就必须做好家庭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家长学校、家长会等途径宣传有关心理健康知识,促进亲子对话,加深家长对孩子心理健康的了解,使他们掌握青少年心理发展的规律,增进与子女的情感交流,促进家庭内部良好氛围的形成。
七、营造良好的校园心理氛围,是拓展学校心理健康范围的重要途径。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需要良好的环境熏染。第
一、通过校广播、宣传栏、黑板报等做好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工作,传播心理健康知识,加深学生对心理健康的了解。第
二、通过教师健康向上的心理品质营造良好的群体氛围,形成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学生在和谐向上的校园文化中,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中陶冶心理品质。
八、积极筹划校园网网上心理咨询,努力开辟新的教育途径。
网上心理教育咨询是一个很好的方式,但目前还是一个缺项,本学期要加大管理力度,把心理健康网上活动开展起来,带动教师的全员参与。
篇8
一、问题的提出
初中阶段是青少年心理成长发展的关键期,也是学生学业发展的最重要阶段。进入初中,学生们大都有了自主学习的意识,对学业也格外重视。但是经过几次学业考试后,成绩不能达到预期的学生开始增多,即出现学习潜能开发不足,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水平的学业不良现象。
学业发展适应不良导致学习潜能生在各学科的学习中大量存在。以往学校也采取了多种措施,例如重复学习、加深拓展知识内容来进行学习能力的训练,家长也会请课外辅导教师进行辅导等。但这些方法未能涉及影响学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对学生的重塑性有限,学生学业发展难以进入良性循环,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教师、学生的课业负担;而学生则因更多无效重复学习而失去对学习的兴趣,学习能力得不到应有的提升。因此,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开展激发学生学习潜能的活动成为现阶段中学教育的一大研究内容。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激发学生的学习潜能,不仅能缓解学生的学业压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个性,挖掘每一个学生的潜能;不单一指向学生,还关注影响学生成长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等生态文化环境。
开发学生潜能是我国基础教育改革的核心理念。随着基础教育改革的进一步深入,我们发现对这些问题的认识与解决不单单属于教育学、伦理道德的范畴,仅仅通过班主任工作和学科教学工作也是不能完全实现的。
2010年以来,陕西师范大学附属中学开始借助心理学理论,通过心理辅导来挖掘初中学生内心固有的积极力量,使学生在学业发展中充分地发挥个人的潜能,促进其学业发展。几年的实践结果表明,学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能够培育和强化学生积极的心理力量,是学生优化自身学习策略和方法、实现快乐学习的有效途径。
二、“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源于学生的实际需要和教师的切身体验,内容贴近学生生活,致力于解决学生的实际问题,形式上以学生乐于接受的小组心理辅导为主。同时,我校使心理辅导与学科教学相辅相成,促进学生学业发展,为学生可持续发展奠基。
根据学生学业适应不良产生的心理因素,我们将“学能开发”活动的研究目标定为:
1.协助学生建立积极的认知图式,帮助他们积极客观地认知自我、认识考试挫折,提升自我价值感和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2.协助学生掌握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系统,帮助他们以积极心态面对学业发展挫折,形成合理的行为方式和方法;
3.使学生学会如何确立学习目标、制定计划,有效利用时间,管理自己的学业,提升学习的自我监控能力。
三、“学能开发”活动的理论论证
1.影响初中生学业发展的心理因素
初中学生心理发展趋于成熟但较不稳定,许多学者研究发现,学习兴趣、思维方式、自我认识、人际关系、情感等因素均会影响初中生的学业发展。初中阶段学生学业问题存在的原因主要是学生缺乏学习兴趣,学习动机和意志不强,有不良的学习习惯,学习目标模糊,学习观念存在偏差等。大部分学生在面对考试挫折时,存在认知偏差、过多的负面情绪体验,缺乏教师和同伴的社会支持等。学习的失败经验进一步积累,最终形成“无能”的自我设限心理,当面临新的学习任务时,往往会怀疑自己的能力而出现回避行为,失去进一步探索的乐趣和信心,久而久之,这部分学生的学习能力就可能被抑制,成绩明显低于其能力应达的水平。
2.小组心理辅导开发潜能的价值
小组心理辅导是借助团体动力及交互作用以促进成员自我探索、自我了解、自我悦纳的历程。小组一般由8~12名有相似发展困惑的成员组成,成员在心理辅导教师的带领下,进行自我感受和探索,借助小组的支持、回馈、建议及经验分享等人际互动为自己带来觉察、思考。
小组中成员“和别人一样”的感觉,“归属”的体验,使学生消除了顾虑;小组的多向沟通使学生产生了更大的学习兴趣和动力;组员之间彼此帮助、影响,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积极客观的自我概念,建立积极的同伴关系;学生在小组中能体会到更多的满足感和自豪感,有力量了解自己的优点和不足,吸纳周围人的优点,发挥个人潜能。
四、“学能开发”活动的设计实施
1.活动内容的设计思路及方案
积极心理学关注人类的积极力量和品质,以及人们固有的、潜在的力量,通过激发自身的积极潜力和优秀品质使个体成为一个健康的人;团体心理辅导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互作用促使个体在交往中认识和探索自我,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理性情绪疗法能帮助个体重新调整不合理的认知,使之产生合理信念,改变其情绪和行为后果。
挖掘学生潜在的能量,进而促进其学业发展是“学能开发”活动的主旨目标。我们以积极心理学、理性情绪疗法和团体心理辅导为理论依据;以提升学生的自我价值感,使之掌握自我肯定、情绪管理的方法,建立稳定的社会支持等为辅导目标,设计了四部分共十四个单元的辅导内容。
第一部分:点亮初中生活。包含两个单元的活动,主要通过活动使小组成员营造、体验良好的小组内和谐、相互信任、彼此坦诚的人际氛围,建立真诚的同伴关系,为以后的活动内容奠基。
第二部分:唤醒自我潜能。包含四个单元的活动,小组成员通过游戏体验、纸笔练习和讨论分享,学习如何进行自我探索,发现自己的潜能和局限。
第三部分:提升学习智慧。包含五个单元的活动,在学生自我探索、发现自身的潜能及局限的基础上掌握制定目标、学习策略的方法和时间管理等技能。
第四部分:做学习的主人。包含三个单元的活动,帮助学生进行深层次的探索,合理认识考试,学习情绪管理的策略。
2.活动内容的实施方案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活动的实施主要由专业的心理教师通过班级或小组形式,利用课余时间或校本课程时间对参加小组活动的成员进行辅导,以教师、学生、家长为对象开展教师分层培训、学生小组辅导和家长心理沙龙,通过对不同对象的培训,全面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提高。
(1)学生小组辅导
学生小组辅导主要以解决学生在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心理困惑为辅导任务,而这些困惑正是导致学生出现学业问题的根源。小组辅导在协助学生解决群体相似的发展困惑的同时满足个体的需要。学能测评是学校学能开发辅导持续开展的又一动力,学校的心理健康测评网络平台为学生提供了“自我和谐”“自我效能感”“学习自我监控”等专业测评,学业成绩的变化是反映学生学习潜能开发程度的有效指标。
(2)师长沙龙培训
我校非常重视开展心理教师师资力量的培养,学校最终的目标是将班主任、学科教师都纳入到心理健康教育队伍中来。
首先,我们对心理教师进行培训,学校多次派出心理教师参加团体心理辅导、小组心理辅导等专业认证培训,从理论层面和技术层面增强了心理教师的工作能力。
其次,通过组建教师效能团体,对班主任、学科教师进行指导培训,使大家认识到和谐的师生关系、学生良好的心理状态是保证课堂教学和班级管理有效性的重要前提,从而促进学生学业发展的意识,帮助班主任、科任教师成为学生学业发展的导师。
家庭教育给学生的学业发展打下了情感基础,家长以自己的价值观念和行为习惯影响着学生的性格,进而影响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信心。学校特组建家长心理沙龙,探讨 “如何做一个有效能的父母”,引导家长正确认识学生学业发展中遇到的问题,从心理层面理解和支持孩子正确面对学业困难,为孩子的学业发展助一臂之力。
五、“学能开发”活动的效果反馈
1.小组中学生的成长
学能开发小组辅导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着眼于解决学生当下的学习问题,促进学生未来的发展。尽管在我校实施的时间不长,但它带给学生的影响是深刻的。
学生L说:“在学习上,老师教会了我们一些行之有效的学习技巧,比如说如何进行有效的学习训练,引起了我对训练方式的注意,这对以后的成绩提高的确有帮助。还有就是进行即时反思,让我更快地认识并改正错误。”
通过小组活动,成员不仅建立了相互支持的网络,还将小组活动的收获和转变带回班级,从而影响和感染了更多的学生。一位班主任在反馈中写到:“作为班主任,我感受到了学生在思维、情绪、学习方式、待人接物方面的明显变化,受他们的影响,我们七班在变,而且肯定会变得越来越好。”
此外,学生学业成绩的提高也是小组心理辅导活动效果的一个重要体现。我校参加初中“学习潜能开发”小组心理辅导的学生,初中升学考试成绩均有了显著提高。
2.教师与家长的成长
“学能开发”辅导活动小组提供了教师之间教育教学实践经验的相互分享,促使教师反思、重塑个人的教育行为。
W老师说:“以前课堂上学生出现不能令自己满意的表现时,我更多选择批评、指责的方式去告诫、提醒学生,不能及时调整情绪,不仅占用了课堂的教学时间,而且效果也不好,学生们对此有很大的抵触情绪。通过小组活动,我的教育观念已由原来的‘爱之深、责之切’转变为‘亲其师,信其道’。”
父母心理沙龙结束时,家长们都表示,他们比孩子更需要学习、更需要改变。大多数家长的态度开始由抱怨孩子不努力转为主动思考如何帮着孩子去努力。
Z 的爸爸说:“小组就好像一面镜子,让我意识到在与女儿的交流中,曾经的职业角色总是让自己居高临下,更多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女儿,而忽略女儿的感受,总觉得女儿应该做得更好。小组活动让我逐步了解了在与女儿沟通时,什么样的方式、方法才能帮她摆脱胆怯、获得信心。”
3.社会影响
篇9
通过文献的研究显示,高校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普遍存在。面对个人问题、学习压力、就业问题和家庭问题的出现,使得学生的心理防线收到很大打击。因此社会及高校要高度重视研究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并将其真正纳入到研究生教育质量培养过程中。
1、研究生要加强自我教育,提升自我素质。自我教育是自我意识的最高表现,是人自觉解决思想矛盾、心理问题,促使自己思想行为从“现有”向“应有”方向转化、从目前心理状态向更高层次发展的动力。是研究生完善自我,正确面对挫折,树立积极向上乐观的态度的重要手段。研究生要树立正确人生观和价值观。正对对待自己与他人,为他人着想,善于管理自己的情绪。遇到问题及时找辅导员、导师或学校心理咨询部门解决问题,及早摆正心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与态度。研究生作为高学历的知识性人才,具有稳定的价值观,应打开心胸,怀着一颗感恩与包容的心态与老师和同学交往,积极参加文体活动,用合理的方式宣泄压抑的情绪,从而以积极饱满的心态学习。
2、建立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为有效解决研究生心理健康问题,高校要建立健全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案和工作机制。组织专业的教职队伍与研究生培养单位紧密配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高校应把研究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纳人到学校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规划,把心理健康教育贯穿到研究生培养和管理的全过程。学校应为研究生分阶段检测、排查心理健康问题,并采取干预机制。如在入学前、学习过程中、毕业前进行心理检测与干预治疗。根据不同时期、不同对象、不同问题做相应的专题讲座与心理健康教育咨询辅导。辅导员以及心理教育团队跟踪辅导学生心理问题,监理研究生心理档案,建立不同类型学生问题的干预方案,及时有效解决学生心理问题,使他们早日将心理问题解决到完善状态,给与研究生真正的心灵慰藉。通过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使研究生群体助理积极向上的心理,正确面对挫折,促进其人格发展与完善。
3、营造和谐的校园文化,丰富研究生的课余生活。研究生的研究学习生活是枯燥而乏味的。学校要积极营造健康向上的校园文化,是学生参与文化活动中去,从而丰富其精神生活,提高个人心理素质。通过参加健康愉快的问题活动,可以广泛交朋友,使得研究生走出自我,走出书本,同时培养人际交流与沟通能力的重要途径。高校应该鼓励研究生组建心理健康社团,开展自我教育的健康讲坛。开展多领域学术讲座,让学生接受来自著名高校的专家学者的前沿报告,使研究生有积极的心态和充足的动力。
4、广泛开展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我们学习知识的最终目的就是能把它最终落实到生产生活实际当中。实践才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因此要强化研究生实践教育环节,将社会实践纳入研究生培养方案,作为研究生培养的必要环节,做到有计划、有规范、有考核,形成长效机制。积极与企事业单位、部队、地方政府等共同建立研究生社会实践基地,建立社会实践保障体系,安排必要的研究生社会实践专项经费。研究生要结合个人专业知识和研究成果,以科研报告、技术开发和推广、挂职锻炼等形式为经济社会发展服务,并在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活动中接受教育、增长才干。
5、发挥导师对研究生心理健康指导作用。医学院校的研究生的大部分时间在跟导师做课题研究以及临床试验,导师是研究生的引路人,在学生学习阶段起着重要的作用,导师与研究生的关系就像父母与孩子,研究生的内心对导师有种极大的依赖感和信赖感。高校应中加强导师、辅导员进行心理知识讲座与培训,使他们对研究生的心理疏导掌握一定的方法与技巧。同时,导师要多关心学生,帮助学生正确认识我,增强研究生的择业信心以及正确对待挫折的心态,正视理想与现实、专业与兴趣的冲突。同时增加导师与研究生之间的情感交流,及时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个人问题的情况,尽可能帮助学生减轻经济负担的压力,从而减少学生的心理压力。
二、结语
篇10
关键词:留学生;积极心理学;心理教育
一、来华留学生存在主要心理问题
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中国高校的国际交流与合作日趋频繁和深入,“一带一路”相关国家来华留学人数持续增加。来华留学规模持续扩大,我国已是亚洲最大留学目的国。2017年共有48.92万名外国留学生在我国高等院校学习[1]。来华留学生的主体是处于人生发展阶段中最活跃阶段即青年时期,以发展心理学角度看,青年人呈现多变、创新和叛逆的特点。青年人的心理发展是在其社会生活环境和自身社会实践活动中完成的,对自我的探索、认同、人际关系、社会角色也在不断变化,其智力发展、自我意识、情绪与情感、性格、性意识、成长需求都呈现主体与客体的互动、动荡与稳定、突变与渐变相统一。来华留学生群体心理发展复杂性在于,多元文化背景下,不但要面临着青年人共同的心理发展任务,同时还要面临环境适应、文化适应、和心理适应等多方面的任务。因此,留学群体的心理压力较国内本土学生压力明显增大。(一)负面情绪问题。留学生在国外经常会出现思乡感、孤独感、抑郁症和挫折感。这种消极情绪不能得到及时有效的控制就会造成较为严重的心理障碍。在缺少社会支持,应对方式倾向消极模式情况下,孤独感、挫败感体验会相对强烈。较长时间的负面情绪体验会影响留学生的自我认同,生活满意度。(二)人际关系敏感。留学生身处异国生活和学习,由于社会文化的影响以及语言交流的障碍,导致留学生在社会交往上会呈现出更多的焦虑状态。与中国大学生相比,在华留学生存在更多的强迫、人际关系紧张、焦虑和恐惧等心理问题。留学生较多采用幻想和退避等消极的应付方式来处理上学生活中的应激事件[2]。(三)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留学生的负面情绪问题、社会交往中的人际问题往往都是内在的文化、心理和社会适应问题外在体现。多元文化背景下,生活方式、宗教信仰、个性差异等因素在同一个场域,以显性和隐性的方式对留学生群体发挥着影响。场域中的每个个体既要保持个性的独特性和独立性,又要接纳和尊重交往对象的正当诉求和尊严。这需要个体具有一定强度的心理韧性和灵活的应对方式。当然,从生态系统角度讲,每个个体都是具体的,需要从人与环境的互动关系中,来理解适应问题。适应能力的提升不单单是个体的问题,环境需要具有相应的包容性、丰富性,具有为个体提供生存和发展的条件。(四)学习与就业压力。来华留学生都是怀揣着个人梦醒、职业理想、甚至肩负使命来到中国的。在华学习和未来就业是留学关心的主要问题之一,这些包括学业成绩、作业难度、专业选择和就业前景等问题[3]。近年来,随着我国高校留学生教育质量提升,针对留学生学习学业培养标准趋于严格,很多留学生感受到了学习方面的压力。
二、留学生心理教育工作困境
目前,我国高校留学生在管理模式上采取独立的培养方案,单独的班级编制,完全有别于中国学生管理机制。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我国高校基本上已经建立健全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构、配备了专职人员,形成了一整套适合我国国情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机制。然而由于管理模式、服务提供能力、留学生教育工作发展情况等多方面原因,面向服务于本土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未能全面覆盖留学生,造成工作中的死角。(一)服务提供能力不足。2016年,国家卫生计生委等22部门联合发文《关于加强心理健康服务的指导意见》(国卫疾控发〔2016〕77)进一步指出“每所高等院校均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与咨询中心(室),按照师生比不少于1:4000配备从事心理辅导与咨询服务的专业教师”。在实际操作层面看,目前国内大部分高校专职教师配备尚不能达到指标要求。一是数量不足,在未能满足本土学生服务需求同时,很难能全面覆盖留学生,开展工作很难常态化。二是专业咨询教师双语交流能力限制,制约了针对留学生个体咨询服务工作。(二)工作机制和举措问题。为普及心理健康知识,提升抗挫折能力,高校为本土学生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为预防心理危机事件发生,为新生开展心理普查,建立心理档案。我国大学生心理危机导致的突发事件远低于西方发达国家高校,应当说,在专职教师队伍配备不足的情况下,这些举措是有效的。然而针对留学生,这些举措存在着制约因素。以课程教学为例,来华留学生的培养方案有别于本土学生,培养方案中未列入心理健康教育等通识课程,来华攻读本科学生未能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学习。在心理咨询服务方面,我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模式实际上是社会工作模式,专职教师、辅导员是主动发现、主动介入和服务,而在西方高校心理咨询服务是被动服务,需要学生主动咨询。特别是在心理普查环节,我国高校采取的是利用标准化量表,针对全体新生开展网络或纸质测量,同时建档。在现实操作层面,需要做好保护隐私和知情同意。(三)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问题。有效的家庭和社会支持系统是个体面对困境、挫折的积极影响因素。来华留学生面对学习、交往、就业等方面问题时,由于身处异国常常等不到家庭和社会及时心理支持,更加容易产生情绪问题甚至危机事件。专业辅导教师和留管人员面对资源匮乏的辅导对象,常常显得无力,进而影响主动介入的积极性。
三、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建议和对策
积极心理学认为,增进人的积极情感及其体验,是发展优秀品质的一种最有效的途径和方法。积极情绪带来创造性和生产力,能使个体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动性,从而产生多种思想和行为,特别是创造性或创新性的思想和行为,而这正是大学生应具有的积极品质。(一)营造积极氛围,不断提升主观幸福感。教育家乌申斯基说:“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使学生获得幸福,不能为任何不相干的利益牺牲这种幸福,这一点当然是毋需置疑的。”[4]积极心理学界认为幸福感是指个体基于自我的生活经验而形成的主观感受。幸福感的核心内容是对自己生活的总体满意感,即一个人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和整个生活质量是满意的,感受到生活是充实的。幸福正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产生出来的积极情感与认知。坚持积极取向,营造良好的学习、生活、文化氛围,增强留学生的良好体验,提升服务满意度,强化社会支持和社会连接,增强归属感,提升幸福感。(二)帮助留学生树立希望,不断提升心理弹性。美国堪萨斯大学克里斯奈德教授是积极心理学希望领域公认的理论创始人,他将“希望”定义为:“在成功的动因(指向目标的能量水平)与途径(实现目标的计划)交叉产生体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一种积极的动机状态。”[5]这包括三方面的含义:清晰的目标(远景思维);明确的策略(路径思维);启动并实施该策略的动机(动力思维)。目标、路径和动力是希望理论的三大要素。实现目标的过程,也是路径和动力相互作用的过程,他们相互加强,呈正相关,对目标的达成产生重要的影响。以解决问题为导向,帮助留学生建立合适的目标,探索多种可行的途径,增强抗挫折能力和心理弹性,不断自我正性强化,最终实现目标。(三)构建朋辈支持系统,提供心理支持。朋辈之间年龄相仿,经历相近,体验相似,易于建立信任关系,经过准专业化的培训,能较好胜任辅导。相对于专业个体咨询需要事先预约,在固定时间和地点进行咨询,朋辈心理辅导可以在双方达成的任何时间、地点进行,在时间和空间上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因此,在某些一般心理问题处理上,朋辈心理辅导处理时效性比较高。朋辈心理辅导也可以弥补专业心理辅导力量的不足,在心理知识普及宣传、心理危机动态监测和互助人文关怀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四)构建危机转介渠道,扼守底线工作。心理危机干预工作是留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底线,要进一步健全心理危机预警与干预机制,健全危机干预校内和校外转介渠道,强化一线教师和留管人员培训,提升干预实效性,及时阻断危机,避免危机事件发生。一是设置专人专岗开展日常心理咨询服务工作,把留学生心理健康工作作为学院一项重要工作来抓,把留学生心理问题解决在日常生活中的萌芽状态,及时阻断心理危机。哈尔滨工程大学是我国高校中少数几所设置留学生咨询工作室的高校之一。二是开展新生入学心理筛查,重点关注学生预约咨询跟踪服务。在新生入学心理筛查方面,我们使用SCL-90量表,心理问题筛查率一般在3%左右。考虑到效度低的问题,我们邀请专业心理教师设计投射测验,比如绘画筛查,两者相结合检出率效果较好。在实践方面我们也充分考虑了自愿与保护隐私的原则。所有问卷都设计了知情同意书。三是以队伍建设为抓手,强化对留管人员、一线教师的心理知识培训。留管人员不同于专业心理教师,为此我们专门设计了《留管人员心理健康知识应知应会学习手册》,定期为留管人员开展常见精神疾病、心理危机等相关知识培训。四是利用新媒体、公共宣传栏等多种渠道普及心理健康知识,营造积极的心理健康氛围。
- 上一篇:办公室培训的心得体会
- 下一篇:土地资源评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