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及指导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5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及指导,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小学数学预习方法及指导

篇1

1 课题简介

本课题属于应用研究,主要针对张家口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研究,以期帮助小学学生建立科学的数学学习方法,并对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提出指导意见。

数学是人类的一种创造性活动,它寻求人类对外部物质世界与内部精神世界的理解模式,是关于模式与秩序的科学。美籍匈牙利数学家波利亚提出数学学习的三原则,注重学生的学习过程,强调"猜测"和"发现"在数学学习中的重要性。荷兰数学教育家费赖登塔尔进一步指出,数学教学的核心是学生的"再创造"。 如何完成再创造的过程,是每个教育工作者应该认真思考与实践的。建构主义教学观指出"学习并非是一个教师所授予知识的被动接受过程,而是一个以其已有知识和经验为基础的主动的构建过程。学生作为认知行为的主体,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发现数学问题的前提,建立浓厚的数学学习兴趣是完成再创造过程的有力保障。

《全日制义务教育阶段数学课程标准》要求培养学生"能积极参与数学学习 ,对数学有好奇心与求知欲。"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应该帮助学生掌握有效的学习方法,使学生积极参与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关注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发展。科学的学习方法是掌握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前提,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分层次地指导学生建立有效的学习方法,是帮助学生构建数学思维方法、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独立学习的基础,对培养学生数学能力及持续发展有着深远意义。小学生数学的学习能力对其以后的发展将产生直接影响,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对其终身学习将起到决定性作用。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一种自觉的动机,具有追求探索的倾向,是学习中具有创造性态度的重要条件。兴趣是学习动力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也是学好数学的必要因素,因此,关注并培养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是数学教学的关键内容。这正是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之所在。

张家口市义务教育阶段的教育环境及教育现状还需要探索和改进,本课题的研讨对改进本市特别是宣化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有着积极的指导意义。成果将率先在课题研究合作单位(小学)地得以应用。另外,张家口教育学院宣化分校是一所着力培养小学教师的高等专科学校,本课题研究必将对该校课堂教学起到指导作用,使教学和实践有机的结合起来。

目前,国内外关于小学生数学合作性学习,自主性学习,研究性学习,开放性学习等方面研究成果颇丰,对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培养方面的理论也成争鸣之势。但是鉴于地域性差异和学生个体差异,其具体针对性尚有欠缺之处。找到一套适合我地区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学习兴趣培养的教学方法需要我们自行探索。

2 研究背景、研究基础及理论依据

本课题旨在反思小学数学教学的基础上,从新的理论视角出发,对小学学生数学学法及兴趣培养指导教学加以重新建构,从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小学教师三位一体研究方法,开展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行动研究,在实践中进一步发现和解决小学数学教学所存在问题,修正教学过程中的有关理论和做法,论证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效果,积累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成功经验。

我们有两所"共建"小学,分别是张家口宣化区大北街小学(国办)和张家口宣化双语学校(股份制),可以作为实验和研究基地。后又着手联系一所乡镇小学--康保处长地民族学校作为第三所实验基地。

本课题以"建构主义理论"和"行动研究理论"为指导,分两个实验阶段来研究,取得初步研究成果,且成果颇丰。目前除大量实验原始资料积累外,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

本课题研究成果将报请张家口市教育局研讨,以期对我市小学数学教育改革做出指导性意见。

3 研究方法及步骤

3.1 指导思想、依据和研究原则

本课题的目标是在数学学习观和建构主义原则指导下,采用教育行为研究法,探索小学生数学学习方法的规律及可行的数学学习科学方法。同时揭示学生兴趣对数学学习方法形成激发作用。

3.2 研究重点和预期目标

我们主要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我们尝试提高课堂效率,培养小学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首先要构建和谐的师生协作关系,当教师的情感倾注在数学教学中,激发了学生的数学学习情感时,学生就能够更加积极主动地投入数学学习。通过教师学会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鼓励质疑问题,创设应用机会,让学生品尝成功之喜悦,开展课外活动,发展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课堂教学及课外活动中,教师都积极地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培养学生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树立学生的数学学习观,以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3 主要研究方法

(1) 问卷法

研究初先对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展开问卷调查,内容是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与学习方法、学生与教师的关系。并在后期进行了问卷统计与分析。

(2) 分组法

对学生有了初步的感性了解后,用科学的眼光对学生进行分组,收集反馈

信息,定期指导。培养学生建立正确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3) 对比法

为了全面掌握学生对数学学习兴趣和学习方法的激发和建立情况,我们每月举行一次教学调查,与对比班进行对比。通过分段分期对比,及时发现差距、找出原因、寻求对策。

(4) 激励法

科学地设置诱因,最大限度的消除负面影响,激励学生向正面发展。一方

面及时与学生探讨有效的学习方法、调动学习兴趣,另一方面及时肯定学习方法的正确性、巩固学习兴趣。

(5) 教育经验总结法

对工作实践中积累的经验加以分析判断,通过验证进行提炼和概括,上升

为理论。成为教育理论或教育模式后,在实践中近一步检验和探索。

3.4 研究进程和研究工作实施

课题研究的实施周期: 2006 年 7 月-2009 年 12 月

(1) 准备阶段: 2006 年 7 月-2007年 1 月

成立课题组,收集相应资料,开展小学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经验交

流和讨论,制定课题研究的方案和计划,对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理论进

行重新建构,并着手调查研究。

成果:对共建小学数学学习现状进行调查和分析,完成《小学数学学习

方法指导探索》及《小学数学兴趣培养探索》论文。

(2) 实验阶段: 2007 年 3 月-2009 年 1 月

分两个阶段进行:

第一阶段: 2007 年 3 月-2008 年 1 月

通过经验交流对共建学校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进行教学实践,选定实

验班和对照班,同年级的其他班级作外部参照。实验班的教学主要以数学学法

指导和兴趣培养教学为主(对不适合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内容采用

与对照班相同的常规教学法),对照班用常规教学法进行第一阶段的行动研讨,

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理论。

期末根据测评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对学生进行访问调查,总结调整实施

的方法与效果,对第一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初步结论。

第二阶段: 2008 年 3 月-2009 年1月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数学学法指导和兴趣培养的教学手段,

实验教师在专家、高校教育工作者的指导下独立进行教学设计和教学,并做好

研究过程的记录。期终对第二阶段进行评估总结经验,得出最终结论。

成果:参与课题组老师根据实验效果各自撰写实验效果报告、撰写经验总

结及论文并公开发表。

(3) 结题阶段: 2009 年 3月-2009 年 12 月

征集并整理各种资料形成研究成果,同时邀请教育领导部门及兄弟学校有

关教研人员进行评测、推广和借鉴。

预期成果:形成《小学学生数学学习方法指导及兴趣培养研究报告》并

结题;参与实验者各自撰写研究成果论文。

3.5 研究调查及实验

(1) 在课题开展前期,对实验班学生展开数学学习兴趣及学习方法的问卷调查,并汇总资料展开分析。统计数据、研讨对策、提出实施方案。

(2) 指导实验教师进行理论学习,组织教师参加专家培训和课题研讨。提高教师的理论及实践水平,增强教师的科研素养。

(3) 定期组织课题组成员及实验教师进行教学交流和理论研讨,及时发现问题,及时探讨对策。

(4) 后期问卷统计及分析,总结经验、提出问题尤其是课题未涉及的相关问题,共同研讨。

4 研究所产生的效果和研究成果

4.1 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提升

在实验前期的调查中,我们知道教师的教学态度与学生的学习兴趣成正比,民主型的教师受到绝大多数学生的喜欢。教师的教学方法是影响学生学习数学兴趣的一个重要原因,其中教法单一、枯燥,学生学而无味,影响学习兴趣;教师放任自流的"自学式"教学,使60.1%的学生失去学习数学的信心与兴趣。所以,在实验过程中,教师和蔼亲切的教学态度,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自主探究式教学方法对培养多数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4.2 学生数学学习方法走向多元化、科学化

实验前期我们发现,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无非是课前预习、课上听讲、课下复习。主要靠记忆和强化解题训练。学生思维不开阔,解题方法流于机械,学习效果欠佳。课题研究过程中,我们对学生的数学学习与思维能力、探究能力、记忆能力、运算能力、交流能力进行量化分析,关注学生的认知要素、情感要素和技能要素。研究非智力因素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关注学生个体的思维习惯、优势、劣势、以往的学习状况、心理特征、情趣爱好及生活习惯的差异对学生建立自己的学习方法产生的影响,最终针对学生层次及个体的差异,探索有个性的有效学习方法。学生在协作学习、自主学习、研究性学习等方面取得可喜的进展。

4.3 学生数学成绩明显提升

随着课题研讨的深入开展,我们逐渐发现学生掌握了一套适合自己的个性学习方法,对数学学习产生了浓厚的学习兴趣。在课题后期学生毕业考试中,双语学校数学总评成绩名列全区第一名,大北街小学名列全区第三名,取得了可喜的成绩。

4.4 征集课题组及实验教师论文成果

在课题组的努力下完成科研论文27篇,课堂实录、教学片段、课堂设计、教学随笔等16篇,先后有7篇论文在国家级或省市级学术刊物上发表。部分实验教师在市区级教育评选中获得各类荣誉,被评为市区级骨干教师。

5 问题讨论

5.1 我地区现行的教育评价机制是否有助于知道学生的数学学习方法,对学生数学学习兴趣的培养与巩固是否有利。限于种种原因未能进行深入探讨和研究。这是课题研究的缺憾。

篇2

【关键词】小学;数学;加强;学法;指导;引导

学习须得法,尤其是数学学习,方法正确,路子对了,学习效果才能事半功倍。加强学法指导教学须从小学抓起。小学数学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自身实际,正确地去预习、参与课堂教学、练习和作业等实践学习,掌握和运用基本的数学方法和思想去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不断提高学习能力。下面结合教学实践,就加强小学数学学法指导教学,谈一些粗浅看法,以期抛砖引玉。

一、课堂教学中加强学法指导

1.以示范引领学生模仿。小学生善于模仿,如何学习才能更有效,学生会竭力模仿老师的书写、解题、运算等方式方法。因此,实践教学中,教师应有意识地注重自己解答数学问题时的示范效应,引导学生通过模仿一点点掌握数学的方法,进而有效提高教学质量。例如,教学“长方形周长及面积”时,教师应适时在黑板上画“长方形”来辅助教学,学生认真听讲的同时,记下了老师解答这类问题的方法,今后他们做这一类题,也会充分利用图形来辅助解题。通过示范“数形结合”解答问题,学生较好地掌握了解答有关“空间”的数学问题,借助画图的方法。2.以实践操作促进学生掌握学法。小学生爱动手操作,且动手操作可以让学生获得直接的生活体验和直观的解题办法。例如,开展“数的分解和组合”、“数量关系用线段图表示”、“将复杂图形转化为已学图形”等,学生在这些具有实践性数学题解答中,通过摆一摆、拼一拼等实践操作,将抽象复杂的数学题转化为简单、直观、易解的题型,锻炼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建立了空间立体观念。3.以适时的点拨提示促学生主动发现。学习的主动权应该交给学生,教师对学生的学习应尽量放手,作必要的点拨提示即可,而不是大包大揽的全程跟踪。经过老师必要的提示点拨,学生一步步按照老师指引的思路,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经过多次的尝试后,学生自然会完全掌握解决一类的方法。例如,教学15-8=?时,开始引导学生按照顺序思方式做题,学生每人手里有15根木棒,通过一根一根的往外减,最后算得7,这时再给予学生必要的提示点拨:“反向算一算,用加法运算,是否可行;把15分成两份,表示上面的算式?”经过老师一步一步的点拨,得出了7+8=15和15-7=8两道算式。通过点拨提示,很好地锻炼了学生的逆向思维能力,同时,掌握了减法的逆向运用方法,即用加法来验证减法的运用是否正确。4.加强解题指导,让学生在解题中举一反三。加强解题指导,主要在解题的审题环节指导学生从不同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优化解决问题方案,选择解题的最佳途径,进而节省时间,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开展一题多解、一题多变练习,引导学生从各个不同角度思考同一个数学问题,不断深化、活化、内化、强化学生的数学思维模式,拓展思维空间和视野,打破数学的章节界限,整合数学知识,使数学系统在学生头脑中有序化。同样,引导学生反复地进行多题一解练习,通过强化记忆、发现和总结一类数学问题的解题规律,进而掌握一类题型的解题方法。

二、分阶段分层次加强学法指导

1.加强预习方法指导。初中生和高中生仍然不会预习,主要原因是小学时就没养成良好的预习习惯。良好的预习可以有效提高新知识学习的效率,同时极大地减轻教师的授课负担。因此,加强学生预习指导,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任务,教师要在开展新课教学前,对预习情况进行检查,引导学生对新知识有个初步了解。预习时,学生会对新知识产生一系列的问题,通过教师的全面了解,实施教学时,教师做到“心里有数”,从而整个授课过程做到“有的放矢”。预习指导可以按照:“布置预习新课内容和范围——结合已学知识解决预习内容问题——记录预习中产生的问题并记好笔记——尝试解答预习练习题。2.加强复习方法指导。小学生在课堂教学中获取的知识有限,持续的时间也不长,这是小学生的年龄特点决定的。因此,加强复习指导就显得十分重要。复习能够很好地巩固和强化课堂所学的知识,提高运用能力。复习指导应首先让学生明确复习目的,即加深课堂学习的理解和记忆,系统掌握知识,达到灵活运用。其次让学生抓住学习的重点,即整合新旧知识,主要为巩固新学知识。最后让学生按照“以课本为主、以理解记忆为主、以系统性掌握为主。”通过加强复习指导,做到新旧知识融会贯通,进而全面掌握新知识。3.加强作业的方法指导。作业指导的重点应放在学生独立完成作业上,对当天所学知识进行再学习,以期进一步理解、消化,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作业时,应引导学生先复习当天所学知识要点,然后再做题,经过复习后再做题,可以较好地提高作业的准确性。同时,要充分考虑小学生的实际,应把作业的要求、范围、上交时限等让学生记录清楚。作业批改后要及时返还学生,要指导学生对批改后的作业进行重新梳理,主要查找自己做错的原因,对做错的题要通过各种渠道进行再学习,下直至完全掌握。总之,小学数学加强学法指导教学,对于学生提早掌握数学思想和方法,由“学会”向“会学”发展,及今后学好数学、用好数学具有重要意义。一线数学教师须按照新课程理念的要求,做好学习方法指导教学,让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形成学习的能力,进而终身受益。

参考资料:

[1]《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篇3

数学 教学 衔接

初中数学教学与小学数学教学是义务教育阶段中一脉相承的两个教学阶段。因此,搞好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形成完整的知识体系,促使小学数学知识向初中数学知识过渡,是摆在我们中学数学教师面前的一个重要任务。那么,如何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呢?

一、分析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的差异

1、教材的直观与抽象 、

学生在小学数学中接触的都是较为直观、简单的基础知识,而升入中学后,要学的知识在抽象性、严密性上都有一个飞跃。

(1)由算术数到有理数。

学生在小学里只学过算术数(整数、分数、小数),这些数都是从客观现实中得出来的,进入初中后,引进了新的数――负数,把数的范围扩充到有理数域,数的运算也相应地由加、减、乘、除四则运算,引进了乘方、开方运算,实现了由局部到全局的飞跃。

(2)由数到式。

就是从特殊的数到一般的抽象的含字母的代数式的过渡,是数学上的一个大的转折点,实现了由具体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飞跃,意义十分重大。

(3)由用列式计算解应用题到列方程解应用题。

小学里的应用题大部分是用算术法去求解,是把未知量放在特殊的位置,用已知量求出未知量。进入初中后,用列方程解应用题,把未知量用字母来表示,并且和已知量放在平等的位置上,设法找出等量关系,列出方程,求出未知量。

2、思维的单向与多维

我们小学数学的第一思维是算术方法,讲究的是因果关系,逻辑推理非常缜密。所以在应用题的教学中强调先分析再综合,求得这个未知量才能求另一个未知量。初中数学的第一思维是方程,解决应用题的关键是找出数量间的等量关系。所以一道应用题,用算术方法往往只有一种或两种方法,而采用方程则方法要多的多。这或许可以说明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最大的差异。

3、课时的宽余与紧张

在小学,由于内容少,题型简单,课时比较充足。因此,课容量小,进度慢,对重难点内容均有充足时间反复强调,反复练习,对各类习题的解法,教师有时间进行举例示范,学生也有足够时间进行巩固。而到初中,由于知识点增多,灵活性加大,课容量增大,进度加快,对重难点内容没有更多的时间强调,对各类型题也不可能全部都讲和巩固强化。

4、学法的单一与灵活

在小学,教师讲得细,类型归纳得全,练得熟,大多数考试时,学生只要熟记概念、公式及教师所讲例题类型,一般均可对号入座取得好成绩。然而,许多刚入学的初一新生,往往继续沿用小学的学习方法,致使学习困难较多,完成当天作业都很困难,更没有预习、复习及总结等自我消化、自我调整的时间。这显然不利于良好学法的形成和学习质量的提高。

二、做好中小学数学教学衔接的策略

1、优化课堂教学环节

(1)立足于新课标和教材,尊重学生实际,实行分层次教学。

在教学中,应从学生实际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将教学目标分解成若干递进层次逐层落实。在速度上,适度加快教学节奏,以适应初中数学的快节奏教学;在知识导入上,多由实例和已知引入;在知识落实上,先落实“死”课本,后变通延伸用活课本;在难点知识讲解上,从学生理解和掌握的实际出发,对教材作必要层次处理和知识铺垫,并对知识的理解要点和应用注意点作必要总结及举例说明。

(2)重视新旧知识的联系与区别,建立知识网络。

中小学数学有很多衔接知识点,如有理数、三角形等,到初中,它们有的加深了,有的研究范围扩大了,有些在小学成立的结论到初中可能不成立。因此,在讲授新知识时,我们小学教师不要把内容讲得太死,可以适度说明这些内容到初中学习时是有所变化的。

(3) 重视培养学生自我反思自我总结的良好习惯,提高学习的自觉性。

小学数学的概括性不如初中数学强,题目灵活多变,只靠课上听懂是不够的。所以我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认真总结归纳,要求学生应具备善于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能力。在单元结束时,帮助学生进行自我章节小结;在解题后,积极引导学生反思:思解题思路和步骤,思一题多解和一题多变,特别是用方程来解。由此培养学生善于进行自我反思和自我总结的习惯,扩大知识和方法的应用范围,提高学习效率。

(4)重视专题教学。

利用专题教学,集中精力攻克难点,强化重点和弥补弱点,系统归纳总结某一类问题的前后知识、应用形式、解决方法和解题规律。并借此机会对学生进行学法的指导,有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

2、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良好的学习习惯是学好初中数学的重要因素。初一教师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来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①课前预习,指导自学:引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师可布置一些思考题和预习作业,保证学生听课时有针对性.

②专心听讲,勤于思考:引导学生学会听课,要求做到“心到”,即注意力高度集中;“眼到”,即仔细看清老师每一步板书演算;“手到”,即适当做好课堂笔记;“口到”,即随时回答老师的提问,以提高听课效率.

③及时复习,温故知新:引导学生养成及时复习的习惯,复习时要以课本与课堂笔记为主,回顾课堂上老师所讲内容,如有不明白的地方应与本组同学讨论,以强化对基本概念、知识体系的理解和记忆.

④独立作业,解决疑难:引导学生养成独立完成作业的习惯,要独立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切忌有点小问题,或习题不会做,就不假思索地请教本组同学。

篇4

关键词 小学;数学;学生;教学;有效性;课前预习;习惯

一、引言

布鲁姆的《发现的行为》中指出:“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的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这句话告诉我们,教学不是简单地为学习者提供现有的结论,而是利用学习者的好奇心理,在教学者的引导和提供的学习材料之下,去探索、发现、解决问题并获得知识的过程。俗话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相对于苦口婆心的在课堂上教学生繁琐的知识点,不如在学生的自学能力上下功夫,预习对于小学生的数学学习至关重要,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和课堂学习效率以及教师课堂教学效益的必要途径,因此,在小学生的数学学习中,教师要引导学生逐渐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教会学生基本的课前预习方法,然后给学生提供有效的空间,放开手脚让学生用自己独特的思维去掌握学习方法和技巧,去探索数学知识,自主解决数学问题。

二、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的现状分析

随着新课程标准的实施,小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诸多的问题,受多重方面的影响,目前学生在自主学习方面表现不尽如人意,其中主要表现在:自主学习意识不强、自主学习能力不够、教学者不能提供有效培养学生自主学习习惯的系统方法等;随着时代的进步,科技的发达以及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外界存在许许多多的新鲜事物对学生产生诱惑,而处于好玩好动的小学生阶段受影响更甚,游戏、网络、小说等等诱惑导致小学生的主要心思往往不在学习上,在课前就不能把思维转换到课前预习上去,继而久之惰性一旦形成,很难改过,在学习上会受到很大影响。而作为教学者,目前大多数小学学校和教学者多关注于学生的课堂学习和课后作业及复习上,对学生的课前数学预习往往比较忽视,更缺少系统的课前预习教学方法,没有教师的引导小学生很难在课前预习上培养自己的习惯。

三、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有效预习习惯的重要性

“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这句话寓意着在生活中不管做什么事,都要事先做好充分的准备。数学的知识是连续的、不间断的,在数学的学习中新旧知识之间有着密切的关联,因此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和提高预习能力是让学生找到学习方法习的重要途径。首先通过预习,学生对本次课堂教学内容有大致的了解,初步明确自己要学的是什么内容,为什么学这些内容。其次,通过预习,基本掌握本节内容的重点在哪里,分清主次,找出自己难懂的点,以致在课堂上能够有目的的去听讲,避免在课堂上思绪紊乱,错过重点难点。最后,通过预习,能够知道本次教学需要准备哪些资料和工具,比如有些课程需要带直尺和三角尺,有些课程需要带圆规和量角器等等。预习对学生培养自学能力是至关重要的,不仅是现在,对以后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自学能力都是必不可少的,因此可见课前预习对学生学习的重要性。

四、培养小学生课前有效预习数学习惯的策略

培养小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习惯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切不可急于一时,因为小学生的思维较为活跃,需要逐步引导和鼓励,教师要通过系统的教学方法来逐渐培养,通过笔者多年的研究经验,总结出具体的有效措施以下几点:1.强化学生课前预习的思想意识,从观念上培养学生的自主预习习惯。首先要从根本上使学生认识到课前预习的重要性和有效性,因为目前很多甚至成绩较好的学生都对课前预习不够重视,要从观念上改变学生们这种“预习是浪费时间”的看法。2.重视对学生预习方法的指导。有了足够的思想认识但没有好的预习方法同样于事无补,作为数学教学者更应该对此重视,教会了学生怎样有效的进行预习,也就教会了他们怎样学习数学。针对不同的年级和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有不同的方法,要因人而异,教师可以通过布置预习任务、介绍详细预习措施、课前提问学生预习情况、邀请有经验同学介绍预习方法、运用评价激励机制等等手段进行教学,提高学生的数学课前预习兴趣,培养学生预习习惯,让学生逐渐懂得预习的效果和益处。3.为学生提供充足的预习空间,确定预习的范围。小学生往往处于自学意识和自学能力的萌芽阶段,所以必须给他们提供一个良好充足的空间和合适的范围,最好的提供者当然无外乎家长和老师,教师可以在课前流出一段时间供学生进行预习,同时沟通家长督促学生进行课前预习,在既定范围内引导鼓励学生进行自学预习。

五、结语

小学生是祖国的花朵,培养他们的学习能力对以后人才的培养至关重要,尤其是数学这种涉及到各行各业的学科,从小就要为他们打好基础。小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预习习惯的培养是一个复杂性的问题,也是一个要从长远来看待的问题,需要认真对待的同时不断寻找有效实际的教学方法,作为教学者要不断创新实践,努力在小学数学的有效预习教学中取得进步和成果,对教育事业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齐辉.小学数学教学中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策略研究[J].牡丹江教育学院学报,2009(01).

篇5

关键词:数学教学方法;衔接;数学知识;教学内容

中小学的教学衔接,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的衔接上,还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更主要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如何衔接中小学数学教学、提高教学质量是一个十分重要的问题。笔者将从以下三个方面略做分析。

一、教学内容的衔接

小学数学与初中数学是密不可分的整体,有很多衔接知识点。现在的数学体系分成了四大领域,即数与代数、空间与图形、统计与概率和实践与综合应用,这些内容从一年级一直贯穿到九年级,涉及到整个义务教育阶段,但相同领域的教学内容在不同学段有着不同的目标。

初中各章节内容是从初中的客观需求出发,不是小学知识的简单重复与衔接。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教学中应当把小学与初中数学内容作一个系统的分析和研究,在向学生传授新知识的同时,有意引导学生联系、复习和更新旧知识,帮助学生建立中小学数学知识网络。

二、教学方法的衔接

在小学学习中,由于小学生学习能力低,而且数学周课时多,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少,难度小。教师对难点、重点可以有充裕的时间反复讲解,学生可以反复地练习,从而各个击破,效果极佳。到了初中,数学周课时少,每课时安排的内容多,且运用灵活,难度大,教学进度快,无法反复讲练。教师只是通过设问、设导进行启发引导,开拓思路,然后由学生去思考、去解答,并逐渐学会举一反三。因此,进入初中后,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生理和心理特点,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积极改进教法,搞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1.新旧知识的联系法。初中数学较小学数学而言,内容拓宽,知识深化,从具体发展到抽象,从文字发展到符号,由静态发展到动态,增加了许多难以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因此,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结合学生的心理特征,从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规律出发,采用“低起点、小梯度、多训练、分层次”的方法,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和数学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教学,让学生保持数学学习的兴趣,以做好教学方法上的衔接。

2.把握认知规律,激发兴趣法。学生从小学升入初中,从心理到生理上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而这个时期在学习上是属于独立性和依赖性、主动性和被动性同时存在的时期。鉴于这些特点,教师要做到以下两点:一是要融洽师生关系。学生刚入初中时,由于环境和教学的对象变了,特别是对新教师有一种既畏惧又信任的心理,因此教师要多用学生日常生活中切身感受的事例、别出心裁的比喻和推理以及巧妙的计算方法,诱发学生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二是要利用课内和课外的有利时机,为不同层次的学生开展一些形式多样、活泼有趣的数学活动,活跃学生的身心,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三、学习方法的衔接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教给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是教师的职责。相比较而言,小学阶段科目少,内容浅,而中学的学习科目成倍增加,学习的内容也明显加深,要使学生能顺利地完成中学阶段的学习任务,全面提高教学质量是关键。而要提高学习质量,就必须改进学生的学习方法。那么,如何重视学法上的衔接呢?

1.预习是基础。预习实质上是学生自学的开始,在小学阶段一般不那么重视。因此,到了中学大多数学生都不会预习,即使预习了也只是将课程走马观花地看一遍。因此,教师要注重指导学生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2.听课是关键。小学生听课往往不是特别专心,课堂40分钟,有些学生很难坚持到底。因此,进入中学后,教师要教会学生如何听课,引导他们养成认真听课的好习惯。小学生听课或看书往往不注重思考,或者说不会思考。进入中学后,教师要教会学生一边听讲一边思考,使学生的多种感官都参与活动,提高听课的效果。

3.复习是提高和升华。学习的过程一般可分为“学习”“保持”“再现”三个阶段,而保持和再现又是其中比较重要的阶段。如何去巩固、运用所学的知识呢?首先是要指导学生进行复习,及时再现当天或本单元所学的知识,平时可采取默记、尝试练习,弄清所学公式、法则意义的来龙去脉及内在联系等,培养他们运用联想、再现、追忆等方法同遗忘作斗争;其次是让学生积累学习资料,以备复习时使用。

总之,中小学数学教学的衔接问题是一个系统工程,不仅体现在学生学法的衔接上,更主要的是体现在教师教法的衔接上,如何引导他们自然过渡,需要教师共同努力。只有这样,方能帮助学生平稳度过中小学的衔接期,顺利完成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学习任务,使紧张、难忘的中小学学习阶段成为学生培养学习习惯、塑造人格的重要阶段。

参考文献: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教学水平;提升策略

一、数学教学概述

在数学领域中,由于逻辑的永恒性使其能不同于其他科学领域,能在不改变既有的结构中添加新的内容。因此针对数学教育,数学学习行为是影响解决数学问题的重要关键,学生若没有了解其来龙去脉,即便是擅长对于某些题型做出计算,但当情境改变时往往不知如何解题,这也是教师国学生普遍的数学知识表现的情形。

在进行数学教学时,课堂上所面对的即是解决问题的情境。数学不含有价值的色彩,所看重的是逻辑的推演,故教学上可以通过理性的批判及建立数学上的沟通方式来达成数学教学目标。学生在学习上凭着直觉发展出各种理论架构来有效地解释这个世界上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可能会产生迷思概念而造成学习的阻力,因此培养学生具有独立思考、自主观念及坚持的态度是重要的。故在数学教学上,应以强调学生才是学习的主体,尊重学生的自然解法,才会得到学生经过思考的有意义学习。教师以这个角度来进行数学教学,其所扮演的角色应只是出题者,学生是解题者,以思考为主轴,通过沟通、讨论的过程来了解数学;而非以往教师即是出题者也是解题者,学生只是经过薄弱思考的模仿者。

二、提升小学数学教学水平的策略

第一步,关注课前预习。先来看一个小例子:牛顿读大学的时候,在每学期开学以前,都会先利用寒暑假,将开学后要上课的所有课本先看完。等到上课时,牛顿已经在看比那门课更多的内容了。牛顿自己曾经提到,当教师走进教室上课时,常发现对上课内容的了解深度,已经超过了教师的老师。这种自主学习的态度常会带来学习效果的正向循环。教师所实施的具体方法是可在上课前一天,就在家庭通讯录上呈现第二天的数学教学进度,例如:预习课本第50~53页。也希望学生们能够在上课之前就在家中把这四页内容翻看过一两遍,甚至期许他们能够把里面的题目算算看,不管会不会做答,都试着挑战看看。会算的人可以在上课时提出他的想法,不会的则可以在课本中加注自己的问题,等到上课时提出问题,获得解答。刚开始实施课前预习这方法时,全班学生可能大约只有三分之一的学生做到,所以教师可给这些学生在平常成绩上面加一分,这样的鼓励促使下一次开始,会有约二分之一的学生进入预习的行列,渐渐的风气开始产生(学生会发现课前预习竟然有好多的优点),一段时间后全班没有预习的人数可能只剩下三五个。另外,教师有必要在学生家庭通讯录上告知家长鼓励学生确实做好课前预习,但也不要太强求全部的学生一定得做到,以免绑住自己。要用正面的角度多去看已经做到的,不要用放大镜去在意那些令人挫折的事。

第二步,运用引导式教学法。学生既然在老师上课之前就已经对教学的内容有某一程度的了解,接下来的上课,老师就轻松多了(教育很难去改变尚未预习好的人),只要顺水推舟,学生会学得又好又快(正向循环会带来正向循环)。教师可运用直接抽查方法,请数个学生上台在黑板上解答课本所设计的题目(大约三到五分钟的时间),在此同时教师也需也走到学生座位间巡视,探看他们的课本是否真有预习、了解是否有个别问题、观察是否专心在上课,所以三五分钟的时间是非常宝贵的。等到台上的学生做完后,老师就可以开始进行引导式教学法:请刚才的学生上台讲解一下他解题的想法和运算的技巧(每人大约一到三分钟),老师只需从旁引导他的叙述步骤即可(就是一些归纳、整理、分析、总结、引导、纠正、解答、重述等)。这样一下子就能够进行数个课本的题型,简单清晰的就进行了教学的主要流程。

第三步,重视补救教学。一个班级的数学能力好坏,通常不是看该班有几个成绩优秀的学生(毕竟是少数),而是看两件事,一是整体的数学平均成就;二是低成就的学生表现的如何。总有几个学生是数学不容易开窍的,再简单的题目就是能考出二三十分的成绩,纵使他的语文成绩是九十多分,数学就是无法开窍,不是他不用功,而是理解不过来。当然也有少数是确实不用功的。也有少数是真的受智能限制。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利用如下方法:课余时间可征求一些热心、又规矩好的、又数学程度不错的学生来充当"小老师",找三五个"小老师"一对一指导三五个数学程度较弱的同学,每日进行练习。教师也可以针对学生的家庭背景给予该生的家长一些实际建议。例如:学习有障碍的学生,若其家庭经济尚好,可建议家长给予该生请家庭教师来辅助他的功课;对于家庭中父母很忙而无暇照管子女的情形,若家中经济状况许可,可建议父母干脆让他的子女到辅导班去上课。这样下来这些原本数学程度不佳的学生,虽然不会考一百分,可是却能够确确实实脱离二三十分的窘境,进入及格的境界,有六十分的,有七十分的,有八十分的,竟然也有一百分的。其实这些学生的头脑并没有变得更好,只不过经过更多的精熟练习,和不怕数学的心理因素,以及教师要解学问题的能力提升了他们的平均水平。

最后,对探索式数学加以关注。在探索式的课程中,有几点是需要考虑的。首先是计划。为教室选择和设计探索的情境是第一步。在决定主题后,有一些工作是需要计划的,包括:决定时间表、课程组织和学生管理以及评量。而这些决定取决于主题的呈现、在课程和脉络中的限制,和教师对目标的评价。接下来是实行。通常,一个探索式的课程,牵涉到三个基本的阶段:活动的开始、发展和最后的讨论和结论。而活动的开始是一个关键的过程。因为问题本身不会形成一种探索,必须教师在课程中持续的显示一种探索的态度,以一种正面的方式影响学生的好奇心。

参考文献:

[1]郭其龙.关于小学数学教学"有效性"的思考[J].江苏教育研究

篇7

关键词:小学数学;有效教学;途径与方法

新时期的小学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既要考虑到学科自身的特点,更应遵循学生的心理特点和认知规律,强调学生的主体地位,尤其在新课改理念下,应对数学教学加以改革,提出应创建利于学生学习、自主探究的数学教学情境,并开展与实际生活相关的数学内容,以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促进学生主动、高效地学习。

一、“精心预设”是数学有效教学的基础

新课标指引下的预设应是一种以学生为本的预设,人性化的预设,同时更应是一种富有弹性的预设。进行这种预设时,要充分关注学习的主体――学生,学习的对象――数学教材。我认为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学预设应凸显出以下几点:

1.以人为本,预设学情。对课堂教学的预设首先要从学生入手。数学教学的对象是一群活生生的学生,他们的心理素质和性格特征各不相同,知识水平参差不齐,学生的学习方式不可能整齐划一,这一切都要求我们在备课时了解他们的知识储备情况,了解他们的课前准备,预测会发生的一些课堂变化,思考其对策,然后存储在自己的弹性预设空间内。

2.立足文本,预设内容。把握必须提前预设的内容。我在课前对以下五个方面的内容进行清晰、理性地思考与安排:(1)预设教学目标;(2)预设教学内容;(3)预设教学环节;(4)预设学习方式;(5)预设教学手段。

二、提前预习,充分准备,提高数学课堂教学的把握性

预习是教授知识的基础,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重要手段。这里所指的预习,包括两个方面的,一方面,教师要认真备课,积极准备好为学生教授的内容,准备好通过何种方式将知识点浅显易懂的教授给同学们,这就是教师的预习;另一方面,学生更要要求做好课前预习,学生要对上一章节中的知识点进行回顾,对即将要进行的下一章节的知识点进行预习。预习效果的好坏,很大程度上直接影响着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预习这一环节往往是很多教师和学生比较容易忽视的一个重要环节。要想提高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的效果,教师一定要进行认真备课,学生要进行有指导、有目的的预习,预先勾画出不懂、不理解的知识点等等。这样,才能提高学生接受知识的程度,才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才能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合作性学习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学生在学习数学过程中不可避免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独立钻研的精神诚然可贵,但积极合作、共同探讨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方法。学生之间合作关系主要表现在以下四个方面:1.目标相互依赖。小组成员共同努力,完成同一个学习目标;2.角色相互依赖。合作小组需明确每个学生的任务,进行明确的分工,从而形成组内相互补充和支持的角色系统;3.资源相互依赖。为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组内成员之间还必须交流信息和分享材料;4.奖励相互依赖。在合作小组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后,全体成员都会得到一个针对小组成果的评价及奖励。当然,建立了合作小组也并非意味着只要使用它就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针对问题,应做好以下工作:1.组建合理的学生小组;2.选定称职的小组组长;3.合理分配成员任务。小组成员的合理分工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责任感和成就感,使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主人,是学生进行有效学习的主要方式之一,也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方式。

四、评价方式的多样性是数学有效教学的催化剂

学生的心理和行为向预期目标的发展,都需要依赖反馈。我在教学活动中要及时地、有针对性地调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作出肯定的评价,同时学生自我评价的参与,可以大大的改善学生学习数学的进程。第一,我在课堂上和课余要经常与学生交流学习心得,在交往的过程中要多倾听学生对学习数学的体会,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交往时应充满爱心和耐心,争取建立一种合作、默契、和谐的师生关系;第二,用多种评价方式,全面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由于评价不仅要了解学生的知识、技能的掌握情况,更要了解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因此评价方式要多种多样,不要只采用考试成绩;第三,实施反馈的时间间隔要利用学生的练习按日反馈进行调节,而学习结果的强化方式应尽量使学生自己去领悟、去总结收获或教训;第四,自我评价的参与问题,在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中,我会引导学生建立自我评估计计划,养成自我评估的习惯。

五、及时反馈检验是数学有效教学的重要保证

学生作业是学习行为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生将所学知识应用于实践的一种形式,是预习和复习的延续。它所涵盖的范围很广,课堂作业、课外作业、章节测验和期末考试等等。同时,它还担负着对教学过程反馈的重要使命。在智力因素相近的情况下,学生学习成绩相差甚远;甚至同样的得分,隐藏在背后的缺陷也大相径庭。在现实教学中,学生作业有时并没有充分发挥作用,甚至可能成为加重学生负担的罪魁祸首,学生作业的有效性问题困扰着教学工作。如果能找到学生作业与学习行为的内在联系,也就找到了解决学生学习差异的原因。我细心回收学生参与课堂教学活动中的各种各样的反馈信息,处理得适度、合理、及时,增大或诱发内因,靠学生内部状态的优化,从而提高有效教学效率,达到掌握知识,形成能力,提高思维品质的目的。我会充分利用好数学课堂教与学的反馈,剖析课堂信息交流的规律和方法,指导数学课堂教学改革,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率。

六、家校合作,巩固课堂教学

篇8

关键词: 小学数学 导学案 编制策略 使用实践

新课程改革呼唤有效课堂教学,伴随着新一轮教育改革的深入开展,应运而生的是“导学案”课堂教学模式。近年来,我校对怎样激发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引导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的探索。实践中,我们体会到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要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尤其重要的是改变课堂教学模式。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就从数学的角度谈一谈导学案的原则、编制及使用。

一、小学数学导学案的原则

导学案是学生学习的路线图、指南针,是学生学习的起点,也代表着需要“达到”的目的地。

1.主体性原则。导学案设计不同于教案,在导学案教学中必须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必须信任学生能学好数学,留给学生充足的学习时间,让学生自主发展,做学习的主人,从中体味学习的乐趣。

例如在教“求组合图形的面积”时,教师首先通过自学导引环节让学生回忆以前学过的平面图形的面积计算方法,然后出示一些简单的组合图形,让学生观察该组合图形是由哪几个本图形组合而成的,从而引出组合图形面积的计算方法。在探究新知环节,学生通过折一折、分一分、画一画等活动,得出多种求组合图形面积的方法,然后教师在学生汇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把所有解法分类,归纳出分割法、割补法与添补法三种解题方法。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思维活跃、参与面广、记忆深刻,主体作用得到充分发挥,同时也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

2.课时化原则。有些章节的内容用一课时是不能完成的,因此需要教师根据实际的上课安排,分课时编写导学案,使学生每一节课都有明确的学习目标,能有计划地完成学习任务,最大限度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3.层次性原则。在编写导学案时,要充分考虑到学生实际,认知水平和理解能力,关注每位学生,认真研究学生的个体差异,将难易不一、杂乱无序的学习内容处理成有序的、阶梯性的、符合各层次学生认知规律的学习方案。学案要有梯度,能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层层深入地认识教材、理解教材。还应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使优等生从导学案的设计中感到挑战,一般学生受到激励,学习困难的学生能尝到成功的喜悦。要让每个学生都学有所得,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激发学生学习的自信心,做到“因材施教”。

4.参与性原则。通过对导学案的使用,创造学生参与的机会,激发人人参与的热情,提高人人参与的能力,增强人人参与的意识,让学生在参与中学习;相信学生,敢于放手让学生自动操作。只要教师给学生创造自主互助学习的机会,其学习潜能将会发挥得淋漓尽致。

5.创新性原则。学生要完成课前的数学检测题,就必须先看教材,找方法,查资料。应用学案,学生读在前,教师讲在后,教师实际上只是组织问题讨论和思维训练,而不再是采用“填鸭式”的课堂教学方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实现了教与学的创新。课堂上,呈现在大家面前的是热烈讨论、激烈争论、主动提问、发表见解等生动活泼的场面,完全改变了传统教学“一言堂”的局面;更重要的是鼓励学生敢于怀疑权威,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而变得善于发现问题,找出学习的契机,学案带来了学习的创新。

二、小学数学导学案的编制

集体备课是小学数学导学案编制的前提。首先,教师个人根据课程标准和教学内容,阅读教材,查阅资料,研究教法、学法,提出初步的教学方案,一般要提前一周准备下周学案。其次,在集体研课时,对教学设计进行交流,相互取长补短,共同确定出学习目标、学习重点、学习过程,以及相关的教学措施和方法,再集中制定出一个科学、实用的学习方案。最后,每个教师根据本班学生的情况,适当增加或减少部分内容,做到,使学案更有针对性和操作性。

三、小学数学导学案的使用

1.课前发放,学生自学教材,完成导学案中的基础部分的有关问题。一般要求提前一天把学案发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时间通过自学课本、查阅资料和与同学探讨等方式,对教师设计的学习目标和知识结构进行一番思考和探究,对照学案进行预习,完成“自我测试”,找出本节课要解决的问题和存在的疑问。然后在课前把学生预习过的学案收集起来,进行查阅,深入了解学生预习所达到的程度及存在的问题,以便把握讲课的方向和重点。

2.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课堂导学时,对导学案中的内容处理要恰当,简单、易懂的一带而过,而重点、难点的问题则应引导学生展开讨论交流,达成共识。当出现学生在讨论中不能解决或存在的共性问题时,教师应及时加以点拨,帮助学生解决。要努力做到以学生为主体;新知识放手让学生主动思考,重点、难点让学生议论;问题让学生思考解答,规律让学生寻找归纳等。在这个环节中,教师要创造民主、和谐、平等、自由的环境和氛围,通过个体发言、相互探讨、小组讨论等多种讨论方式,引导学生各抒己见、大胆质疑。

3.在学生解决疑难问题、理清知识点后,教师应设计一定的达标练习,让学生当堂训练,检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的熟练程度及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起到查漏补缺的作用。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都能体验到成功,可以采取分层达标测试,将测试题分出档次,一般可以分为两组,较简单的题目要求全做,较难的题目可以部分选做。针对达标训练中出现的问题,再次进行适当指导。

篇9

一、《大学》之于教学目标

宋代的儒学家朱熹认为“大学即是大人之学”①。在古代,文化教育的学段分为大学和小学两部分,在小学阶段,8岁以上的小孩子学习基本的文字训诂、句读及一些待人接物、扫撒应对之礼。除此之外,还学习基本的乐、射、御、数等基本的生活技能。而在大学阶段,15岁以上的青少年学习“修齐治平”等内圣外王的为人处世的修为和智慧。然而,大学不仅仅指这个风华正茂的年龄段,更重要的是这个年龄段所学习的圣贤文化和治国安邦的理想。而这刚好和现在高中阶段的学习时期一致。大学中写道:“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语文学习的过程是一个不断积累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基本的字词句、情感、阅读写作方法、涉猎文本、鉴赏能力等语文素养的形成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一个螺旋上升的过程。只有每时每天每月都进步一点点,才能从大的方面一点点推动语文学习的进步,从而将庞杂的不成体系的语文知识消化掉。同时,完善的人格和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养成也是在日积月累中增进的。只有这样一步步脚踏实地、循序渐进地学习和培养的知识和品格才能是牢固的,影响深远的。大学中又提到“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这里的“仁、敬、孝、慈、信”可以作为高中阶段对学生五伦处理关系提出的德育目标,是高中阶段德育目标的具体化和指导原则。在《同北师大学生代表座谈时的讲话》中,谈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立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②。大学之道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精髓,理应指导高中的道德教育和理想教育,而语文学科比其他学科在德育方面承担着更多的责任和义务。学生也只有学习《大学》这样的国学经典中的修身、为学之道,才能具备一定的思想境界,获得对国家、社会、自然与自我关系的一个正确的认识。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大学》在开篇就写道:“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所以学生学习、工作、做人的最高目标,应该是“明德、亲民、至善”。这不仅是一种道德教育,也是理想教育。当学生和教师都能以这样的心态去教和学的话,教学的各个环节才会是浑然天成、充满活力的,倘若教师和学生都以更好地谋生、物质享受为教和学的实际目标,那么所培养出的花朵和园丁本质上都是精致的利己主义者,有的时候个人聚集的财富越多,对于整个社会来讲并不是一件好事。这样培养出的往往不是国家的栋梁,而是社会的蠹虫。由此可见,《大学》中所倡导的修齐治平的理念对于指导高中生的精神世界和道德方向是多么的有必要,对于提升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也是十分关键。只有以大学之道为教育教学目标指引下的语文课堂才会是合理的、和谐的、充满活力的。

二、《大学》之于教学理念

《大学》中的经文蕴含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智慧,而身为一名未来的高中语文教师,若能领悟、汲取一些《大学》中的圣贤教诲,对于引领课堂及治理班级来讲是大有裨益的。首先,作为一名教师要想教好学生最先应使其信服。然而,这个威信力最重要的是来自于自身修养。《大学》写道:“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故谚有之曰:‘人莫知其子之恶,莫知其苗之硕。’此谓身不修不可以齐其家。”倘若自己都管理不好自己,自己都不够勤奋、不能沉淀又怎么去要求学生呢?班级就是一个大家庭,只有教师先将自己的品格和学问修行好,才能使学生信服,进而更好地教育教学。尤其对于语文教师来讲,承担着很多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就要更加修身立德、勤学苦练。《论语》中也有讲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③。由此可见,教师的身教远胜于言教。其次,教育教学要循序渐进,抓其根本。《大学》经文写道:“其本乱,而末治者否矣。”语文教学的内容广且杂,并且具有一定的实践性和综合性。由于受一些西方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的影响以及多媒体技术等崭新的教学手段的出现,使语文课堂更加多元化。

三、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反馈

(一)简单的应用反馈

学案导学模式总的来说,取得了很好的成果,学生们认为学案导学方案的实施对他们的学有裨益。首先,导学案提出指导学生的课前预习学习,也就是前期的自我学习阶段。在此之前,很少有学生会主动提前预习,特别是小学数学,因为自学难度大,又枯燥无聊,如果不是对数学感兴趣,我认为没有几个学生是愿意主动提前预习的。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愿意提前预习的学生,也不知道怎么预习或者就不知道预习什么。但是,学案导学模式对学生自学给出了指导,不至于出现完全看不懂的情况,只要学生愿意提前预习,花费一定的时间和精力,是可以取得好的收益的。

(二)对导学的建议

提前预习的问题要有启发性和思考性,也可以设置一些思考题,进行教学启发;一些问题要有代表性,典型性,要突出此次课程的重点,让学生记忆深刻;设计问题时应有层次感,有新意,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比如,从易到难,循序渐进。

四、学案导学模式在小学数学应用的意义

学案导学模式的应用表明,这种模式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是高效的教学方法。这种教学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学课堂那种教师一直讲,学生随便听,课后布置布置作业,学生随便写写,没有创新的窠臼,不能产生实质的学习效果。这种模式,让老师和学生建立了一种友好的朋友式的关系,可以轻松自在地学习,学生可以在老师民主的教育制度下,更好地开放自己的思维,更积极更大胆。这种教学模式,也可以鼓励学生有多维的思考模式,培养学生独立自主的学习能力,引导学生学会思考问题,探究学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小学数学的学习是极其重要的,好的教学模式是我们每个人都积极探索的。

五、结语

小学的数学学习中,学案导学是一种很有效的教学模式,更好地指导学生自我学习,自我探索。在学习中,形成一种有效的、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老师要学会用学案导学的方式,做一个指导学生学习的中介者、传递者,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有效的学习过程,更好地发挥教育体制的优越性。

作者:李园园 单位:吉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10

【关键词】农村小学,小学数学,课前预习,存在问题,方法对策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让学生带着问题、带着自己的思想自己的思维进入数学课堂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有着重要的作用。这就是要求学生进行课前预习。预习是学习过程中的第一步,是他们自己摸索,自己动脑,自己理解的过程,也是他们自学的过程。预习是上好数学课的重要环节之一,也是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必要途径,更是提高数学课堂教学效益的有效途径。

因此,作为数学教师,要引导学生养成基本的预习习惯,掌握基本的预习方法,然后逐步放手让学生学会自主、独立地探索知识,尝试自主解决问题,从而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实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念。

1.课前预习的含义

学生预先自学将要听讲的功课的过程就是预习。预习的过程就是自学的过程,就是凭自己已有的综合能力独立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就是学生独立理解、识记知识的过程。预习是学习的极为重要的阶段,它的特点是先人一步,它的本质是独立学习。从这个意义上讲,预习就是学习的第一核心。学生学习过程中预习可以使学生在课前对将要学习的内容有一个要的一个环节,适当大致的了解;学生带着问题听课,更能提高听课效率。

2.课前现状分析

当前的农村小学,有很多教师不注意数学学科的课前预习,还没有体会到课前预习的真正意义。因此,根本不安排学生学习新的概念,去预习新的理念,去发现新的规律。这样势必影响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影响学生自我素质的不断完善,影响学生自学习惯的养成及自学能力的提高。农村小学数学在预习习惯养成方面存在较突出的问题有:

2.1 教师思想认识和预习指导行为不够一致。

教师对于留预习作业方式缺乏研究,也缺少相应的检查、落实的方法。有的老师只是把预习案当作练习发给学生,未作具体的要求。有的时候,教师对学生的预习要求只是一种形式而已。还有的老师认为,学生对于数学知识的学习,主要靠课堂上教师的讲解,对于学生的自学效果则没有多大的期望。

2.2 学生对预习认识不足,兴趣不大。

大多数同学对数学知识链间的相互联系和沟通不清楚,拓展质疑提不出,认为学好数学,只要脑子聪明就行,而与“课前预习”没有直接的联系。认为“课前预习”是多此一举、只要上课时能做到认真听讲,课下完成作业就足够了,不懂得学习的过程是一个自己逐步掌握学习方法,学会独立学习的过程。

2.3 学生没有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缺少自主学习的思想意识。

“课前预习”流于形式,碰到看不动的内容就干脆不看,认为反正老师上课是会讲的,没有必要去弄懂,懒于动脑思考,懒于动手操作,缺乏学习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

3.小学数学课前预习策略

3.1 转变思想,重视预习。

3.1.1 教师要重视学生的预习。

教师不要认为预习使学生提前知道了教学内容,学生就不会慢慢地与教师经历困惑、操作、比较、分析、综合的思维过程,一起品尝探索成功的满足和愉悦。因为预习是学生自主参与、获取知识的教程,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自学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著名教育家魏书生曾说过:“学生通过资料能弄懂教材的百分之九十九,教师只起百分之一的作用。”百分之一与百分之九十九,这个比例也许是夸张了点,但至少说明了一个道理:没有一定的活动范围,人就无法完成重大的事情,儿童的自学意识和自学动力的幼芽,也必须在开放的学习活动时空中才能得以勃勃生长,而自学的第一步就是要学会预习。

3.1.2 教师还应让学生认识到预习的重要性。

教师既可以从理论方面给学生讲讲预习的好处,还可以在具体的数学学习活动中向学生渗透预习的重要作用,并鼓励他们预习数学,逐渐让他们体会到预习习惯的形成对自己的终身学习和发展至关重要。

3.2 激发兴趣,乐于预习。

《课程标准》指出:兴趣是学生最好的老师,要使学生有高效的学习方法,科学的学习态度,要从学生的兴趣出发。生动直观和趣味盎然的学习会激发学生对学习的欲望。预习这项学习活动也不例外,它是一种个体的、自觉的活动。开展这项活动需要浓厚的学习兴趣和正确的学习动机。

设计难易适度形式多样的预习单。采用先扶后放,循序渐进的方法,让学生都能自主进行预习,逐步提高学生预习的能力,引发学生预习的兴趣。

3.2.1 在预习活动中引入竞争意识。

比如每周开展一次评比活动,评选出几名“预习小能手”(或者预习小明星)。还可以让预习得特别好的学生在课堂上当小老师,组织全班的汇报交活动。这样,学生在交流过程中就会反思自己的预习方法,取长补短,提高预习能力;另外,学生还获得了成功的体验,从而激发了预习的兴趣。

3.2.2 多用激励性的语言鼓励学生。

比如,给学生布置预习作业时就说:“我看谁是预习的小能手(或者‘小明星’)!”检查预习效果时,发现预习得好的学生就在预习本上为他批注:“你真是个会动脑筋的好孩子!预习得很成功,继续努力!”如果发现学生有进步也要及时表扬,比如,“预习得真仔细!再多动一下脑筋,你都能当小老师了!继续努力,老师相信你能行!”等等。另外,还可以让预习得好的同学在台体验上展示自己的预习作业,并把预习的方法讲给同学们听。让学生不断体验成功,树立起自信。

3.2.3 建立适当的奖励机制。

对于预习得较好的或者预习有进步的学生,教师可给予适当的奖励,同样可以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如:奖给他们智慧星,累积到一定的数量就可以发给他们一些奖品。

3.2.4 在预习中采用适当的竞赛,激发学生的预习兴趣。

学生只有对预习有兴趣,才能使预习活动成为学生自觉地行动。在学生初步树立起预习意识的同时,教师应加强学生预习的兴趣培养。

设计带有竞争的预习单。如教学《游戏的公平性》时,课前预习设计是:①仔细观察书中的主题图,然后根据教科书中的要求和父母合作做一做,设计一个表格并作好记录。②什么是游戏的公平?怎样设计游戏规则才是公平的?在日常生活中你遇到过不公平的游戏了吗?怎样修改就公平了?比一比哪个小组的游戏设计的最公平合理?

再如,“找规律”课前预习:仔细看书中的主题图,用你自己的语言叙述出你从图中都有些什么,它们的数量分别是多少?你能发现哪些数量之间有关系?你能从中找到规律吗?你能设计一个有规律的图案吗?比一比哪个小组设计的最漂亮,应用的规律最有创意。

学生在完成了以上的课前预习作业,在课前已经思考了相关的问题,在课堂新授时只要教师稍稍点拨,大部分学生就会有豁然开朗的感觉。现象背后的规律学生自然就能独立概括,思维就不会停留于表面,教师就可以充分为学生进行思维的深层引领。将探索规律渗透到各部分内容之中,把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作为探索规律的主要学习形式,注意渗透数学思想方法。课前预习影响下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变化:(课前预习作业指导下的)独立思考、自主探究教师点拨合作交流教师点拨总结提升。

3.3 合理安排预习内容。

学生初学预习时,不知从何入手,这时教师要设计好预习任务,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预习,做到有的放矢,针对性强。这对教师要求比较高,除了要分析自己学生的学情,还要结合教材特点对相关学习内容进行认真研读,提出既有一定价值,又有吸引力,并能促使学生产生浓厚预习兴趣的预习内容。最重要的是所布置的内容要有层次性,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思考,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学困生只要通过仔细阅读知道下一课我们学习什么,大概是怎样的就可以了;大多数中等生就应该在这个层次上思考为什么是这样的。而优等生应在两个层次的基础上思考还可以怎么样,有没有更好的办法。如:《长方形周长》的预习内容安排:①、说说长方形的特点和初步理解周长的含义。②至少掌握一种长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③长方形的周长有几种计算方法?哪一种最简便?学困生只要求完成①题就行,中等生完成①②题就可以了,而第③题更高一个层次,主要是为学优生准备的。

3.3.1 设计预习单要目标明确。

不仅停留在一些具体的知识上,还应对“能力”“情感”“经验”等方面目标提出明确要求。不同年级的学生预习要求不同,如:低年级学生侧重于在游戏中进行预习,注重预习兴趣和预习习惯的养成;中高年级学生重数学思维训练,掌握数学学习的方法。

3.3.2 设计预习单要内容具体。

每课时前要给学生以“预习提示”,如:你将要学习什么知识?在预习中你了解哪些知识?你有哪些不会的知识,有什么问题?等。指导学生按预习提示,结合已学到的方法去进行预习,这样从低到高循序渐进地培养预习能力和习惯。不同的学习内容,预习作业也有差异,指导预习也要因材而异。概念型内容可采用阅读理解的方法进行预习,计算型内容可采用尝试练习的方法进行预习,空间图形内容则可采用实验操作的方法进行预习。如:教学“空间和图形”这部分内容要求学生得有比较强的空间想象能力,而通过动手操作、观察更有利于学生建立空间观念,布置的预习任务就要侧重于学生的动手操作和观察思考,通过自主探索,逐步认识简单图形的形状、大小和相互位置关系,学生只要有充分的时间和空间观察,就能不断的生成新知,经过老师的适当点拨以及在和学生的合作交流中得到提升。

3.3.3 设计预习单要逐层推进。

学生个体存在差异,设计预习作业要注意层次性,使不同的学生通过预习都能得到不同的收获。如三年级“面积和面积单位”预习设计:①这节课要学习什么内容?②你理解什么是面吗?能举例表示吗?③请你认真阅读课本了解面积单位有哪些,再动手制作出10个边长为一厘米的小正方形和5个边长为1分米的正方形。④我们的生活中,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厘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分米?有哪些物体的表面大约是1平方米?⑤在预习中,你有哪些疑问?学生在预习中,根据问题提纲逐层深入,达到力所能及的目标。

3.4 重视预习方法的指导。

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重要策略,一个人掌握了学习的方法,就如同掌握了打开知识宝库的“金钥匙”,就能独立地向新认识领域进军,也才有可能攀上知识的顶峰。所以,要想让学生具有自学的本领,作为教师要重视方法的指导。

在预习中,教师要教给学生预习的方法,让学生学会预习。而对数学预习方法的指导主要分以下四步进行:

3.4.1 通读数学教材内容,动手画、圈知识要点,了解主要内容。

这一过程主要针对概念性的数学知识。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而对于一时难以解决的疑问要做好标注,发现问题也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2 细读内容,理解主要数学知识。

学生在对数学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后,就要指导学生怎样“消化”这些知识。

(1)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2)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课标》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教师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例如《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中对体积公式的推导,课本中有较为明确的推导过程,教师可以指导学生亲自摆一摆、算一算、想一想,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更助于学生应用体积公式。活动是孩子的天性,学生在活动的过程中,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

(3)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如预习《除法的认识》时,可以指导学生将除法与乘法进行对比。再如预习《百分数应用题》时,可以指导学生将百分数应用题与分数应用题对比。使用对比不仅可以揭示两个新知识之间的关系,利于学生理解知识的外延和内涵;还能揭示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3.4.3 精读难点内容,思考、标注疑点。

这是数学预习的重要一环。预习不等于自学,对预习中遇到的疑难之处,教师应要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和分析,努力去理解知识,不一定非要在预习时解决,发现问题才是预习的关键所在。“学起于思,思源于疑”,预习就是寻疑的过程。因为有了问题,学生对新课的学习才有目标。有目标的学习,才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3.4.4 尝试练习。

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的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少的过程。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初步理解和掌握了新的数学知识,要让学生通过做练习或解决简单的问题来检验自己预习的效果。既能让学生反思预习过程中的漏洞,又能让老师发现学生学习新知识时较集中的问题,以便课堂教学时抓住重、难点。

(1)数学概念课的预习。

让学生在通读新课内容的基础上,动手画画、圈圈知识要点、主要内容。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可以从整体上感知新的数学知识,把自己认为重要的概念、结论画一画、圈一圈,使得新课中的主要内容显现出来,以引起自己的注意,为进一步理解和掌握新知识做好准备。

①列举事例来理解概念。数学概念并不是无中生有,而是从具体的现实世界中抽象出来的,我们一定可以从身边找到这些概念的原型。比如在预习《乘法的运算定律》时,让学生举一些具体的例子来说明概念,可以帮助学生形象理解概念。

②动手实践来感受概念。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学生在预习时,也应该指导学生动手实践来理解数学知识。比如预习《三角形的内角和》时,让学生剪一剪、拼一拼,这样学生不仅对数学学习产生了兴趣,还可以很自然的理解和掌握“三角形的内角和是180度”的知识。

③巧用对比来分析关系。在数学的学习中,对比是很重要又经常用到的学习方法,在预习时也是如此。比如预习《小数的加减法》时,让学生将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运算定律以及要注意的一些问题,与整数加减法进行对比,找到它们的区别与联系。这样不仅揭示了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而且有利于学生形成知识网络。

(2)数学计算课的预习。

①看懂例题。无论是新教材还是老教材,在计算课的编排上都会以例题的形式出示计算方法,为学生提供了预习的平台。学生通过预习已经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掌握这些方法了,到了课堂上,我们就可以专心致志地解决学生在预习中还没有解决的问题,可以把知识学得更深、更广。

②总结算法。很多实际问题的解决方法都不止一种,在预习时要让学生思考不同的解题方法,并达到算法的优化,从而逐步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②尝试练习。通过尝试练习,可以检验学生预习效果,这是数学预习不可缺三个层次的问题。

3.5 巧用评价激励机制。

评价的目的是为了全面的了解学生的数学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和改进教师的教学。评价作为学生再学习的一种动力,将会激励学生向下一个目标努力,对进一步学习充满信心。所以,我们在培养学生的预习习惯时,对学生所取得的任何一点小进步,我们都要及时给予表扬。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每个学生都具有求知欲望,每个学生都有提高自身能力的渴求,教师在指导学生预习时,要注意调动学生的预习积极性,保护积极性,不断强化学习需要。

教师可对坚持认真预习的小组同学,通过评比台进行表扬;对有一定水平或有独到见解的预习题,在此题上打给予肯定,并请获星的同学介绍这些见解;定期展示学生的预习作业,让预习成为学生期盼的活动。

总之,经过几年来的预习习惯的培养和教学实践尝试,学生在思想上提高了对课前预习的认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增强了,绝大多数同学对学习数学逐渐产生了兴趣,对课前老师布置的预习作业也能够积极的、严肃认真地去完成。在上每课之前首先要完成预习作业已经成为数学课必备的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之一,课前预习检查也成为数学教师的一个常规性教学行为,同学们课前预习的良好学习习惯正在形成。

参考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