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5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商务服务行业的发展趋势

篇1

【关键词】商业银行 金融服务 集中化

一、目前我国商业银行的发展趋势

在金融服务集中化的今天,各行各业的发展都十分迅猛,对于经济的要求也越来越高,由于我国处于发展最为旺盛、速度最为快的时期,所以我们的很多企业都需要通过银行提供的一些具体的综合的金融服务来满足个人乃至是企业的需求,帮助企业快速发展,管理企业的各项资金,例如:包括 IPO、发行信用债券、发行抵质押债券和信托理财产品、引入 PE 投资人、发行担保债券以及含权可转换债券等。然而一个企业往往不仅仅存在于一个地区,一个国家,对于很多大型的企业来说,他的相关子产业遍布在各个区域,往往企业的负责人都希望通过一家银行的金融服务,统一对于企业的所有区域进行相应的管理,这就需要银行在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同时,向企业提供跨区域发展的服务,这样可以有效地提高客户的整体数量,帮助客户减轻负担。

但如果想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金融机构具有十分强的组织能力、调配能力,对于各个领域的资源以及人力进行的合理的组合安排,既要做到向客户提供优良的服务,又要保证客户得到自己想要的结果。对于客户想要的各个方面都要做到优良调配,不能出现任何差错。最具有挑战性的就是要求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各种渠道都要一一打通,并且确保没有问题,例如:产品、信息、市场和服务等等。调动一切自己可以调动的资源,这里所调动的资源不仅仅局限于内部资源,还有外部一些十分必要的资源,也需要金融机构去调动,例如政府或者其他的相关的机构等等。然后金融机构要通过组合各个产品、服务、市场和渠道,以此来满足客户的金融需求。在这一背景下,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已经逐渐成为银行业创新发展的趋势性的选择。

随着信息、资金、交通等各方面区域的不断突破,企业也在不断地向着跨区域经营的模式迈进步伐,我国的金融机构更应该紧随脚步,提供让企业放心,帮助企业跨区域经营的金融服务,这样的发展趋势是必然的结果。然而面对着企业的不断发展,一下子向企业提供多个地区的综合型服务对于金融机构来说的确是一个巨大的挑战,所以在改革的同时,我国的金融机构也应该讲究一定的策略,将较为重要的、客户比较倾向的金融服务进行先改革,先帮助企业实现跨区域管理,在这样的基础上,在慢慢改进,慢慢实现所有金融服务可以跨区域管理的结果,满足企业客户的金融需求,加快金融产业的发展。

二、对于商业银行目前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研究

在商业银行的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历程中,跨区域运营以及帮助客户跨区域管理已经成为其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发展趋势之一。但早在20世纪70年代以前,有些国家为了防范和托比一些金融风险,曾经对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管理进行了阶段的限制。后来相关的学者也对这一现象产开了激烈的讨论和深刻的研究,对于跨区域经营管理进行了相关的论证。这样经过大量的事实和研究结果证明,银行业以及相关的金融机构跨区域经营管理的模式无论是对于银行业本身,还是针对于企业客户来讲,都是可以达到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可控风险等一些是实质性好处的,这样也同时有利于银行间的优化资源配置,展开自由的竞争,这样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也同时起着促进的作用。与此同时,随着银行客户的跨区域运营的发展趋势以及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成化发展的趋势,这些限制和管制措施逐步得以取消。

通过跨区域经营,银行可以通过不断地扩大规模,获得最合适自己的经营模式,再通过经营模式的优势,完成相关产品以及业务的多元化发展,从而实现相关风险的可控性,以及银行抗风险能力的上升,从而增加银行的稳定性。

通过纵向对于时间序列的研究,跨区域发展经营更加有利于银行资产规模的提升,同时对于区域发展也起着繁荣发展的作用。这一重要的判断主要是基于银行的跨区域集成化金融服务的形成对于银行业产品和服务的创新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从而也十分有利于我国商业银行金融业的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趋势。这样银行也可以通过跨区域分支机构的设立和产品的相关服务的多元化发展,在帮助金融机构承担风险的同时,也降低了银行业的业务风险水平。我们同时也希望在各个行业呈现的竞争态势都应该是和平的、平等的,不应该出现各个机构争相耍手段,忽略职业道德的行为,通过跨区域运营的模式,银行间的竞争就可以实现自由化发展,实现良性发展,竞争对手间将通过不断推出差异化的产品和服务等手段来巩固其竞争地位,从而使客户获得更好、更便利的产品和服务。因此,通过跨区域运营,银行在获得更好的自身发展的同时,对区域经济具有较为明显的带动作用。

通过跨区域的经营管理模式,同时也可以大大地提高银行的资产使用率和经营效率,有效降低中介费等经营成本,还有可以明显地降低贷款过程中的损失,从而提升银行的经营绩效和相应额成长空间;跨区域运营也可以促进银行金融业的资源的流通个优化配置,从而增加银行的竞争优势,同时,存款集中度的下降也有利于银行业的健康发展。与此同时,多项研究结果表明,银行的多地区经营有利于稳定民心,增加地方经济的稳固增长,对于国家的整体发展起着非常有利的促进作用,并且这样的促进作用并不是短期的,而是具有相当长的时效性和相当稳定的作用,对于现在已经存在的一些研究成果中,对于跨区域的运营模式的作用和效果的研究还是很多的,但是对于区域的定位和相关的选择机制确是少的可怜,所以对于很多银行企业来说,这样的研究往往没有最根本的指导作用,银行产业的机构往往不知道从何处下手去进行改革管理,不知道采取什么样的方式去进行改革,这样企业往往很迷惑。所以对于企业来说首先应该对自己进行定位,然后进行有的放矢的跨地区运营管理,快速帮助自身发展,为客户提供优质的金融服务。

三、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相关因素

在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过程中,往往都是以某一个城市或地区为起点,然后再分层次、分步骤的进行扩散,逐步扩展到多个城市、多个地区之中,在这一部中,对于城市的定位和选择都是十分重要的工作,银行产业的相关负责人对于目标城市系统而科学地进行评估才是保证金融服务集中化发展的必要保证,在进行评估的过程中,对于评估指标的要求也是十分客观的 ,我们要求评估指标既要保证跨区域运营模式的稳定性和重点的体现,还要概括到各个方面,考虑周到,不应该对金融服务行业有所影响,保证金融产业的稳固发展,还要保证各个指标之间不能出现重复交叉的现象,阻碍金融银行业跨区域运营模式的形成与发展。在评估指标的选取过程中,我们既要考虑到宏观与围观的因素,也应该结合实际,考虑到银行内部以及银行外部的活动,从实际出发,做到每一个评估指标都能够从根本上影响银行业的发展,根据一些较为权威的研究结果,本文选取了经济因素、 金融市场因素、地方政府财力因素 、政策因素 、社会因素、市场竞争因素以及银行自身因素等七个方面的因素进行评估指标的选取与分析:

(一)经济因素

对于商业银行来说,经济因素是必不可少的,无论是什么样的经营模式,什么样的经济效益,都是由于区域的经济状况直接影响的,银行产业本来就是一个金融机构,拉动经济的产业,所以对于银行业的发展,经济因素是最为重要、最不可缺失的,在区域评估时,经济因素也应该首先被考虑进来,并且予以重视。

(二)金融市场因素

金融市场的发展好坏与发展速度会直接影响我们金融银行产业的发展,同时对于商业银行的跨区域经营模式的形成也起着关键性的作用。想要我国的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成化稳固发展,我们首先就要保证金融市场的稳固发展与快速健康的形成,这样才能保证我国银行业的发展,所以金融市场因素也是在区域评估时,必不可少的考虑因素。

(三)地方政府财力因素

无论什么行业的发展都离不开地方政府的支持,所谓的支持与鼓励也就是指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如何,如果一个地方政府都不能保证自己地区的经济稳固发展,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那么相应区域的银行产业又怎么会发达,这简直就是痴人说梦,所以银行业的快速发展也在不同程度的反映着相应地区的经济条件与地方政府的财力状况,所以在进行区域评估时,地方政府的财力是必须要考虑进来的,而且还要作出详细系统的总结性文档,以供相关部门的研究。

(四)政策因素

什么样的企业想要飞速发展,都不能脱离组织、违反政策,银行产业也同样如此,我们进行的任何银行业的发展规划方案都应该是符合国家政策,促进国家经济稳固发展的,这样的方案才能被保证顺利地进行、有效的实施。

(五)社会因素

中国这样的社会背景下,无论什么样的举措都应要做到合乎国情,我们首先要考虑到自身国家的社会背景,对于跨区域管理的相关规定中,不应该出现不符合我国社会发展的,应该符合中国的基本国情,响应社会的号召,这样才能赢得更多地客户,创造更高的效益。

(六)市场竞争因素

对于区域管理,必要的工作就是了解当地的市场竞争状况,不管是市场竞争过于激烈还是市场竞争过于温和都不利于银行产业的迅猛发展,对于银行产业进行业务的创新和拓展都有着阻碍性的作用,所以我们提倡健康的形成市场竞争环境,良性发展。

(七)银行的自身因素

在选取区域时,外界的因素固然重要,但是实际因素更有价值,我们一定要考虑银行的自身因素,无论是制定战略目标还是战略方法上,都应该根据自身的条件,从实际出发,制定一些切实可行的方法,帮助银行快速发展,稳固提升。银行的资产,业务类型以及客户人群等等都是必要的考虑因素,这样制定出来的方案才是真正适合自己银行本身的。

综上所述,商业银行金融服务集中化的发展趋势就是实施跨区域经营管理模式,向客户提供综合的金融服务,帮助客户实现多地区的资金有效管理,在实施跨区域管理的前提就是结合所有相关因素,制定一个系统科学的方案,确保计划顺利的进行。

参考文献

[1]闫晓莉,徐建中.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比较研究[J].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02).

[2]杨一锋.改进贝叶斯算法的商业银行信用风险评估模型[J].重庆工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03).

[3]欧永生.商业银行零售网点转型的思路探讨[J].贵州农村金融, 2009(07).

[4]刘长喜,张晖.商业银行信用评估模型发展评述[J].生产力研究, 2005(02).

篇2

摘 要:商务服务业不仅可以推动经济的快速增长,同时也能够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有助于和谐社会的构建。而随着湖南省经济的不断发展,很有必要对于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从而研究如何加快湖南省商务服务业产业化进程,主要的措施有加强对于商务服务业的重视程度、加大市场需求、不断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注重引进优秀人才等。

关键词:湖南省;商务服务业;产业

如今,全球范围内的经济发展趋势都在逐渐由工业生产加工向服务业转变,这也促使产业结构不断进行优化升级。在服务业中,商务所占的比例也在逐渐增加,尤其是在发达国家中,商务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支柱性产业。商务服务业是知识密集型的产业,因此大力发展商务服务业有利于提高我国的整体服务业水平,促使服务业朝着创新模式转变。发展商务服务业也能够拓展就业渠道,缓解就业压力,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在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方面也是有很大帮助的。

当前,湖南省的服务业尚处于发展初期,产业结构、法律法规、市场机制等都不是很成熟,需要不断的加以完善,而理论研究的不足也会大大影响到服务业实现产业化发展。对于发达国家的先进经验进行借鉴,可以得出商务服务业是经济增长中最为活跃、潜力最大的生产服务型产业,具有高附加值、高技术含量、高成本的特点,是今后经济发展的重点,商务服务业在其自身发展过程中逐渐与其他制造业进行结合,规模也有所扩大,因此需要加大理论研究力度,争取早日实现商务服务业产业化发展。

一、湖南省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

商务服务业作为一种新型的服务业,在我国出现的时间并不长,在很多方面都发展的不是很成熟,有着普遍性的发展特点与状况。

1.发展规模不断壮大,经济效益显著增强

在各个产业综合经济的带动之下,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发展比较稳定,经济增长效益比较突出,相关企业的数量以及规模都在持续扩大。

2.商务服务业发展出现多元化格局

由于现代产业分工逐渐细化,企业发展的需求也越来越多样化,因此出现的商务服务业种类也比较繁多,发展形式呈现多元化发展格局。同时随着湖南省近几年的经济投资环境不断完善,从而也使得商务服务公司的法人代表逐渐多样化。

3.商务服务业盈利逐年增加,在GDP中所占比重有所上升

湖南省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很多优秀企业到湖南省进行投资办厂,特别是在商务服务业方面,相关企业经济发展势头十分迅猛,营业收入持续增加,盈利能力也在不断提高。在商务服务业的相关企业中,其盈利水平已经远远超过了其他的服务企业,同时在湖南省的经济增长中所占的比重也在逐年上升,市场对于商务服务业的需求在逐渐扩大。

二、湖南省商务服务业发展存在的不足

尽管这几年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发展速度很快,总体规模也在不断扩大,然而依然有很多不足之处。通过进行相关的调查研究,发现目前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发展中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商务服务业的整体规模较小

尽管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所占比重在不断上升,然而和湖南省的其他现代服务业相比较,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依然很有限,规模不足,在经济拉动方面作用不明显。在服务业发展中,交通运输业、批发零售业依然是主流,而商务服务业所占的比重不到5%,不但比传统的服务业要低,同时也低于房地产、金融等现代服务业。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总体服务机构数量很有限,大型的商务服务业更是少之又少,资产总额普遍偏低。

2.经费投入力度不足,投资增速缓慢

尽管湖南省商务服务业在吸引外资方面有所增强,然而增长速度异常缓慢,远远跟不上经济发展的需求,再加上湖南省对于商务服务业的经济投入不够,从而导致商务服务业发展比较艰难,技术水平、相关的理论研究都跟不上,发展速度远远不及信息技术、计算机等行业。

3.市场发展机制不够完善

由于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出现时间较晚,发展不太均衡,相关的市场机制也不够成熟,再加上商务服务业方面的法律法规比价且缺,因此在发展中出现了很多市场方面的问题。近年来,尽管湖南省政府组建出台了很多法律法规来促使商务服务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在相关的政策方面也给予一定的优惠,但是湖南省的小微商务服务企业在发展中依然存在着融资难、运行成本高、风险大的问题,政府尚未形成能够鼓励经济朝着多元化方向发展的市场机制,再加上同行业之间的恶性竞争,使得商务服务业发展更加困难。

4.欠缺高质量的专业人才

尽管湖南省商务服务行业的从业人员在逐年增长,但是整体素质依然没有明显的提高,而且这一行业的工资水平较低,很难吸引到高学历的优秀人才加入其中。目前,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中,具有高学历以及高级职称的人员不足1%,普遍为大专及以下学历,在理论创新方面缺乏足够的知识,对于商务服务业的认识也不足。

三、加快发展湖南省商务服务业产业化进程的措施

1.加大商务服务业发展的市场需求

对于湖南省商务服务业整体发展水平不高、发展不均衡的现象,要注意进行积极引导,不断规范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状况。对于发展较快的旅游业、广告业,要注意其内容的多样化发展,而对于自身发展比较薄弱的行业,要加大发展力度,同时要注意进行招商引资,吸引更多的优秀商务服务企业到湖南省进行投资办厂,推动商务服务业朝着市场化方向发展。在扩大市场需求过程中,要提高消费者对于商务服务业的消费热情,扩展业务范围,开展多种商务服务,加强与知名商务服务企业的合作,尽快达到国际先进商务服务行业水平。

2.转变政府职能,加强对于商务服务业的重视

商务服务业不但对于经济增长有着突出的贡献,同时在缓解就业、促进社会和谐方面也意义重大,需要进行大力发展。这就需要湖南省政府以及人民能够对于商务服务业有着正确的认识,充分了解其自身价值作用,端正对于商务服务业的态度。湖南省政府不断优化商务服务业发展环境,科学合理地制定商务服务业发展战略,选择一批有着深厚实力的商务服务企业进行重点帮扶,采取一定的政策优惠来优先发展这些企业,从而打造出一批有着湖南省自身品牌的优秀商务服务企业,促使整个商务服务业都朝着这个方向发展,最终形成商务服务业整体的良性发展。

3.不断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提高市场运行质量

在这一点上,要吸收国际上优秀的商务服务企业经验,建立起统一的行业标准,并保证所有商务服务业从业人员都能够严格执行,尽快达到发达国家的水平。建立起公开、透明的诚信数据库,一旦有违反规定的企业,就要加入黑名单,限制其经营运行活动,从而提高整个行业的自律水准。另外还需要健全相关的法律法规,对于现有的行业法规进行规范,建立起一个高效、有序的商务服务市场,彻底解决这一行业恶性竞争的问题,为广大的商务服务企业营造出一个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

4.提高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水平

由于商务服务业属于知识密集型产业,在其发展中人才质量水平的高低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发展水平,这就需要湖南省政府以及商务服务企业注意引进优秀人才,在企业内部加强培训,提高员工的综合素质,注重理论研究与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训模式,有目的、有计划地进行人才培养,最终形成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模式,提高湖南省的整体商务服务水平。

四、结论

商务服务业作为我国服务业的主要组成部分,在很多行业中都起着重要的作用。文章对于湖南省商务服务业的发展现状进行分析,主要从市场机制、法律法规健全、人才培养等方面进行分析,而通过这些分析能够促使相关企业更好地进行自我定位,形成良好的市场氛围,在政府方面加大对于商务服务业的重视程度,最终促使湖南省的商务服务业朝着健康有序的方向发展。

参考文献:

[1]任英华,邱碧槐.现代服务业空间集聚特征分析――以湖南省为例[J].经济地理,2010,03:454-459.

篇3

关键词:电子商务;发展特点;移动终端;互联网行业

近年来,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普及和网民的逐年增多,我国电子商务发展呈爆发式增长,并且这种增长趋势将继续蔓延成为世界电子商务业的中流砥柱。与之相应的电子商务服务业正在成为促进电子商务发展的强大引擎和信息时代的商业基础设施,电子商务的经济社会影响力日益广泛和深刻。如何构建与电子商务发展相适应的制度体系,以及如何消除“数字鸿沟”并遏制其与“经济鸿沟”相互强化,是影响电子商务未来发展的关键因素。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时间短,增长速度极快,而目前的硬件和软实力不足是制约其健康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

1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

随着我国科技水平的迅速发展,传统行业的经营模式已经开始转型,许多新兴行业也开始萌芽并快速发展,其中电子商务的发展最为明显。2002年以后,中国企业开始从内部系统集成走向外部电子商务,2014年,我国电子商务交易总额增速(28.64%)是国内生产总值增速(7.4%)的3.86倍,全年网络零售额的增速比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速高37.7个百分点;与电子商务密切相关的互联网行业收入增长50%,全国信息消费规模达到2.8万亿元,同比增长18%;信息消费的拉动带动了相关产业1.2万亿元的发展,对GDP贡献约0.8个百分点。电子商务已经成为市场经济的一大支柱,其发展带动了现代服务业和传统企业的转型发展。

1.1带动现代服务业转型

随着电子商务行业的进一步发展,其涉及到的领域正在逐步扩大,电子商务行业与传统行业相互融合之后,将带动传统的物流、金融等行业的发展。同时,电子商务也会促进新兴产业的发展,其中影响最明显的就是电子商务服务业的兴起。由于电子商务交易在人们生活中得到越来越广泛的应用,电子商务服务行业开始在电子商务交易服务、业务外包服务和信息技术外包服务等行业中有所表现,他们通过提供丰富的产品和服务满足个人、企业和政府的电子商务应用需求。

1.2促进传统企业快速转型

电子商务行业的迅速发展及市场占有率加大,一方面对传统行业的发展造成不利影响,使其发展受到桎梏,而另一方面也刺激了传统行业的转型和改革。随着越来越多的企业在采购、销售、营销、财务和人力资源管理等方面广泛应用电子商务,电子商务将向企业内部进行深层次延伸,与企业内部价值链深度整合。电子商务与传统产业的融合将进一步深化。

2我国电子商务发展趋势

有关专家认为中国电子商务发展的趋势应该是应用水平的提高与基础设施的投资双重发展,这一点也得到了业内人士的认可。他们把电子商务发展趋势诠释为所谓“在线(online)”与“离线(offline)”的融合,中国的电子商务发展已经走到了历史的三岔口,在未来必然作出相应的改变和调整,根据目前我国国情和电子商务自身的特点来看,我国电子商务发展一定是依托与互联网市场与实体市场经济互相融合、共同发展的趋势之上。

2.1移动终端应用将是电子商务发展的主力军

移动终端应用因具有时效性、便捷性、更新速度快的特点而受到广大人民的青睐,这也为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发展平台。随着互联网市场的进一步扩大和我国手机网民的增多,移动终端应用将成为有效促进电商企业发展的新力量。

2.2促使实体经济与互联网行业融合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的电子商务网购平台有有大大小小商家企业约二十多家,随着网络购物规模的不断扩大,实体+网络的电子商务营销模式将成为各行业的主流。网购不仅让许多网民乐此不疲,而且成为不少零售企业抗击金融危机的一条新出路。同样,资本在电子商务这一爆发领域聚集。

3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问题及应对措施

我国电子商务行业仍然处于起步阶段,在其快速发展的过程中逐渐暴露出一些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3.1制度体系不健全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电子商务发展的必要条件,目前我国在这一领域内的相关法律不完善,导致侵权行为,售假、售后服务不完善缺陷严重阻碍了电商行业的发展。对此,政府应当建立一套完善的法律法规,积极主动引导电商向健康、快速的方向发展。

3.2支撑体系不完善

电子商务发展的主要支柱有网络平台、物流服务业、人才配置等。目前我国的互联网普及程度、网速排名在全球中仍然靠后,电商行业的中高端人才配置依然比较落后。为此,政府应当加强网络基础建设,尤其在注重在农村、偏远地区的网络建设,通过高校与企业合作等方式培养中高端的电子商务人才,逐步完善电子商务人才培养体系。4结束语本文主要就我国电子商务发展的特点和趋势进行了相关的分析和探讨。首先针对目前我国电子商务的发展特点进行了简要的阐述,然后就电子商务的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最后根据我国的电子商务发展特点中暴露的问题提出了简要的应对措施。希望本人的分析研究能够给相关的电商企业的未来发展提供一些更具个性化的参考与建议。

作者:胡江涛 陆娜 单位:海南师范大学

参考文献:

篇4

关键词:现代服务业;趋势;研究

当前,方兴未艾的现代服务业正呈现以下发展态势:

一、产业化

现代服务业的产业化表现为企业将各种提高效率和竞争力的活动外置,从而催生了大量的第三方专业服务企业的建立、发展和壮大,使得现代服务业迅速崛起并日益繁荣。随着现代服务业产业链的发展,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的现代服务业将成为服务业增长中的“主导”行业,如金融、保险、证券、信息技术、房地产、中介组织、教育、旅游等。服务业的产业化必将导致农业、制造业发展过程中的信息服务、技术服务和金融服务等服务功能变得日益重要,不仅生产活动中与服务相关的诸如信息管理、研究开发、融资理财、综合计划、市场推广、售后服务等业务比重不断增加,而且,在整个价值链中与服务相关的诸如出售商标、加盟品牌、输出管理、转让专利等环节的价值含量也会不断提高。服务业的产业化体现在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则是生产比重的大幅度提高。

二、一体化

“服务”的几个传统特性――非实物性、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以及不可贸易性正受到空前的挑战。譬如,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得服务的生产与消费的同时性、不可存储性一并被打破,同时服务业务也被大量地体现在跨国和跨地区的贸易之中;此外,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革命正在使传统意义上的服务与商品的边界越来越模糊,服务与商品的有机组合与迭加已越来越成为密不可分的统一体。

三、扩张化

服务业扩张化的最显著的特征是服务型跨国公司的全球性拓展和垄断经营格局的形成。上世纪90年代以后,服务业成为全球产业转移的新兴领域,在全球服务业中增长最快的是国际服务贸易。制造业类的跨国公司服务部门的业务出现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趋势,如世界著名的微软、IBM等高科技企业均把部分后勤保障部门转移到了亚洲。一些发展中国家正在从“世界工厂”变为“世界办公室”。服务型的跨国公司利用其在资金、技术、信息、品牌和网络上的巨大优势,在全球范围内配置资源,抢占发展中国家的服务市场,来实现服务产业链的延伸、拓展和扩张。部分发展中国家的区域中心城市因此逐步显现出“总部经济”效应。随着服务业市场壁垒的进一步降低,全球正掀起以服务业为主导的新一轮国际产业转移的浪潮。为了能够向遍布世界各地的消费者提供快捷、优质的服务,全球网络型组织构架正成为目前许多服务型跨国公司所采用的组织形式,如跨国性的旅游酒店集团、商业零售商店等。此外,项目外包则成为跨国公司广泛应用的经营形式。与服务经济相适应的是,制造业生产企业的组织模式也开始出现从大规模生产向大规模客服转变的趋势.

四、主导化

服务业正在向生产领域渗透,其范围也逐渐同生产领域相融合。这一趋势使得从生产领域内独立出来的服务业越来越呈现出一种主导性和核心化趋势。当代经济中的许多生产部门已成为服务业的附属部分,它们的生产将围绕着“服务”这一主导目标而展开。譬如新兴的会计咨询、法律咨询等中介服务部门,这是现代服务业最重要的特征,也是现代服务业的最终发展趋势。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经验来看,经过产业的结构升级,国民经济的实际增长几乎大都来自于为生产者服务的现代服务业。在一个比较完整的现代经济结构中,制造业与服务业(尤其是生产业)是互动的,制造业的整体水平和产品品质的提升,依赖于服务的附加和服务业的整合。制造业产品中追加服务价值的大小,决定了该产品的质量和档次。服务业的产出和就业人数占据了主导地位,成为经济增长的主导产业,现代服务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越来越高。

五、创新化

随着以知识创新为动力的新经济逐步取代传统的工业经济,在现代服务业的内部结构中也开始越来越多地体现出新经济的典型特征。这主要表现在:以金融、保险、房地产和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业的增加值的比重增加最多,其它服务业部门的比重变化不大;知识密集的服务行业发展最为迅速,新兴服务行业主要以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为主;服务业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自身的创新活动,成为新技术最主要的使用者.

六、知识化

现代服务业科技含量高且能为消费者提供知识的生产、传播和使用服务,使知识在服务过程中实现增值。现代服务业本身就是依托电子信息等高技术或现代经营方式和组织形式而发展起来的现代产业,它植根于信息化,是由现代的经营理念发展而来或经过信息化和现代的经营理念改造提升而来。

作者单位:苏州经贸职业技术学院

参考文献:

[1]任旺兵.我国服务业发展的国际比较与实际研究[M].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 . 2005.70-72.

篇5

【关键词】服务贸易 现状 滞后原因 对策

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现状分析

目前,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呈现出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增加、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迅速增长、服务贸易结构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的特点。我国存在服务贸易相对规模水平低和服务贸易逆差不断扩大的两大突出问题,对我国经济高质量、高效率、平稳可持续增长以及提高国际竞争力都产生了不利影响。这种负面影响,虽然现在还没有阻碍我国国际收支平衡的状况,但随着我国货物贸易顺差的减少和对外投资的不断增长,我国迫切需要经济增质提效、转变发展方式,迫切需要提高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根治服务贸易现存的两大突出问题。

首先,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加入WTO之后,我国服务贸易快速增长,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2001年我国服务进出口总额为726亿美元,2012年扩大至4715亿美元,12年间增长近七。倍其中我国服务贸易出口额由2001年的329 亿美元增加至2012年的1910亿美元,增长近六倍;服务贸易进口额由2001年的390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2805亿美元,增长七倍。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进出口总额创历史新高,达到4715亿美元,同比增长12.3%,超过世界服务进出口平均增幅10.3个百分点;占世界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的5.6%,同比增加0.5% 。世贸组织公布的数据显示:在2012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全球排名第三,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十分迅速。

其次,服务贸易逆差持续增加。由于我国服务贸易起步晚,我国服务贸易在20世纪80年代是贸易顺差,到了90年代由顺差变为贸易逆差。近年来中国服务贸易逆差呈扩大趋势,2012 年我国服务贸易逆差是2011年的15倍。2001年我国对外贸易逆差额为60亿美元,2008 年逆差额增长到118亿美元,2010年服务贸易逆差扩大到311亿美元,2012 年贸易逆差增加到898亿美元,并且有逐步扩大趋势。

再次,高附加值服务出口迅速增长。自从加入WTO以来,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结构逐渐优化,日趋合理,竞争力也在不断增强。以咨询、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为代表的现代服务产业快速发展,出口增长十分迅速并有力地推动了我国服务出口增长。从2001到2012年,咨询服务成为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新亮点,2001年,我国咨询出口额为9亿美元,到2012年增加了334 亿美元;另外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出口额从2001年的5亿美元增加到2012年的145亿美元,增长了29倍。广告宣传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出口增势迅猛。金融、保险和专利使用等技术含量高的现代服务贸易领域比重逐步增加,其显现出了极大的增长潜力。

最后,服务贸易结构以传统服务项目为主。我国服务贸易出口的结构中,服务出口仍主要依赖传统服务项目,但所占比重呈下降趋势。我国服务贸易的出口主要集中于旅游、运输和建筑等传统服务为代表的劳动密集型服务项目。2012 年,我国旅游、运输和建筑服务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52.81%;而我国计算机和信息服务、专有权利使用费和特许费、咨询服务、广告宣传出口占服务出口总额的比重为28.11%。加入WTO的十二年里,我国服务贸易基本形成了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与计算机和信息服务、咨询、广告等现代服务全面发展的格局。我国服务贸易近些年的出口呈现出缓慢上升的势态。同时,根据商务部对2014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服务贸易在我国对外贸易中的比重也是在不断的上升的。这表明在近些年我国不断推出创新支持服务贸易的政策措施,积极扩大服务业开放,对我国服务贸易发展起到了较好促进作用。

二、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滞后的原因分析

(一)国际因素

(1)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环境复杂多变当前国际形势复杂多变,2008年美国金融危机、2010年欧债危机对全球经济市场有非常大的影响,2015年中东的动荡导致全球都陷入了恐慌。国际环境的多变必然会对整个国际市场的需求有很大的影响,同时各国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性,加之整个世界的经济发展,各国在国际市场上的竞争愈演愈烈。这些因素将导致国际经济环境不稳定因素增强,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必将受到这些国际环境变化的影响。

(2)服务贸易壁垒制约着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各个国家为了保护本国的经济以及为了更好的抵御外国服务业的进入,维护自己国家的国家利益、社会的稳定。将会不断的推出服务贸易壁垒,阻止其他国家服务产品的进入。当前发达国家通过服务产品移动壁垒、人员移动壁垒、资本移动壁垒等服务贸易壁垒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同时服务贸易壁垒有很强的隐蔽性,在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国与其他国家发生贸易摩擦,不利于我国建立良好的外交关系,又进一步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3)国际市场上的竞争逐渐变得激烈。我国服务贸易的贸易规模在逐渐的扩大,并且占整个对外贸易的比例也在加大,截止到2012年我国已经成为了全球第二大承接服务外包的国家。虽然我国分服务贸易的发展速度在逐渐的加快,但是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服务贸易在世界上的竞争力很弱,加之日韩、和欧美等国家的服务贸易的竞争力日益的提高以及他们在该领域拥有的绝对优势地位。国际服务贸易在国际上的竞争越来越激烈,使得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将面临长期的逆差和竞争优势显著提升的困难。

(二)国内因素

(1)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相对较弱。从整体上来看,我国的服务业发展还处缓慢发展的阶段,服务业的发展结构并不是十分的合理,生产业的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对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强有力的支撑。相比发达国家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基础相对较弱,这些现实的根本因素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

(2)服务贸易国际竞争力相对较弱。由于我国长期重视货物贸易的发展,导致我国的服务贸易长期处于未受到应有重视的处境,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服务贸易的发展。服务贸易在我国的发展长期落后于货物贸易,主要是由于服务贸易的发展要依靠国内服务业的发展,而我国的服务业长期以来处于落后的状况,这就导致了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缓慢,并且在国际上的竞争力相对较弱。

(3)我国缺乏服务贸易专业人才。我国在国际服务贸易人才培养上的力度还远远不够,虽然当前我国逐渐的开始重视服务贸易,并且各大高校的专业教育以及企业相关专业培训上都开始增加服务贸易相关课程,但是很多课程过于偏向于理论而在很大程度上忽略了实践,培养出来的人才很多不能很快的去把自己的理论知识用于实践。因此,当前服务贸易人才的数量和水平仍然无法满足我国市场对人才的需求。

(4)服务贸易中高端专业人才缺乏。尽管我国服务贸易取得了一定的发展,但是我国服务贸易的整体竞争力不强。在劳动密集型服务行业中,我国服务贸易人才较多,但是在中高端的服务贸易领域,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目前,我国的服务贸易的结构处于进一步调整中,现代服务业的发展趋势也是在向技术密集型转变,而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同发达国家相比,我国高端人才严重不足,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发展,并影响了我国服务贸易的国际竞争力。

三、促进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对策

(一)加快发展服务贸易,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

我国货物贸易已经取得了较大发展,但是我国的服务贸易发展却相对落后,需要深化对服务贸易的认识,进一步扩大服务贸易的规模。服务贸易是当今世界经济增长最快的领域,通过服务贸易的发展,优化货物贸易结构,促进货物贸易结构的升级,实现服务贸易和货物贸易的协调发展,提升我国对外贸易的国际竞争力。进一步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积极吸引外资进入服务业,并形成产业集聚区,充分利用服务业外资的技术溢出效应,促进本土服务业的发展。继续实施市场多元化措施,积极开发服务贸易的新市场。

进一步深化对现代服务业的认识,重视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服务贸易发展的基础是现代服务业,只有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服务贸易才能有较好的发展基础。现代服务业中,应着重于生产业。生产业是当今高技术、高附加值的代表,运用信息技术对现有的传统服务贸易行业进行改造,例如运用电子商业等服务模式。不断拓展新的服务领域,加快发展计算机和软件服务业、创意服务业、动漫服务业、会展服务业等。增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提升企业的技术水平。

(二)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加快培养服务贸易人才

传统的服务行业,如商业、运输、文化娱乐等行业,要进一步优化其结构,利用先进的技术或设备,提高服务的附加值,促进传统服务贸易结构的调整和升级。继续发展旅游、对外工程承包及服务外包,继续扩大出口,并积极培育新型服务业。如利用湖北省的教育资源优势,发展高附加值的服务业,在计算机信息技术、金融和保险业等,促使服务贸易的结构升级,带动更多的服务出口。

我国的服务贸易已经取得一定规模,但是其国际竞争力较弱,而服务贸易人才则是影响我国服务贸易竞争力的重要因素。一方面加快国际服务贸易复合型的人才培养,注重专业知识和英语能力的提高,重点培养计算机信息技术服务、金融服务和保险服务等行业人才,对现有的从业人员进行服务贸易与专业技能培训,或者聘请国外优秀的高端服务贸易人才回国讲学或培训或辅导,提高现有从业人员的专业技术水平。另外一方面积极引进国内紧缺型的服务贸易高端技术人才,积极提供便利措施并鼓励海外留学服务人才回国创业或培训。借鉴国外服务贸易人才培养的经验,建立专门的服务贸易人才培训机构,拓宽人才培养途径,针对不同类型生产业从业人员的特点,开展多层次、多形式的岗位职业培训,加快高端服务贸易技术人员的培养,进一步建立激励机制,减少高端服务贸易人才流失。

(三)全力开拓并完善国内服务市场

在国内服务市场方面,着力构建优质、诚信、标准、完备的服务市场体系,着眼于服务业的高端、高效和高辐射力的发展,全力打造各种新兴的服务市场平台和服务中心,按照“非禁即入”的原则,允许各种新型的服务理念、产品、方式、技术和组织的存在与发展,以鼓励有竞争实力的服务企业做大做强,树立服务品牌和创新形象。在国际服务市场方面,必须认真总结以往开展服务贸易的经验,有效掌握国际服务贸易的方式、发展趋势、技术诀窍、市场规则、营销网络、组织办法和风险规避,坚定拓展服务贸易的信心和勇气,鼓励有实力、有品牌的领军型服务企业,全力参与国际服务市场竞争,努力建设适应国际服务贸易发展的市场体系,包括国际金融中心、国际研发设计中心、国际物流中心、国际商贸中心、国际信息服务中心、国际会展中心、国际旅游文化中心等。根据党的十提出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增的原则要求,制定中长期的城乡居民收入倍增规划,促使政府和企业向居民让利,着力培育中等收入家庭,拉动服务消费较快增长。不断完善服务基础设施。包括基本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公路、铁路、空运、水运方面的设施)、技术基础设施(主要是指电信设施)、商务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商务用房及其服务)、文体基础设施、教育基础设施、医疗保健基础设施(主要是指医疗、养老和保健设施)、环境基础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等,都应依据规划,加大投资力度,尽快完善。同时,要根据服务基础设施的建设情况,合理配置和发展相应的服务行业,有效形成新的服务业集聚区及其运营网络体系,切实提高服务基础设施的运营效能。优先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重点是发展科技服务业、金融业、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文体娱乐业、旅游业、教育培训业和环境管理业。实施便利的公共服务政策。对重点发展的服务行业、集聚区和服务企业,各级政府要在市场准入、水电气供给、交通通信网络配置、教育、医疗、环保、社区服务等方面,提供优先便利的服务。对服务企业的发展,实行税收、土地供给、财政担保、财政贴息、价格制定等方面的优惠政策。对符合条件的服务贸易给予货物贸易同等便利,改进服务企业外汇管理,保证其合理用汇,并积极搭建由政府出资的服务外包中心或服务外包基地。积极扶持国内有条件的金融保险机构,开展跨国经营活动,对商务服务业、信息服务业和教育培训业的服务外包开辟进出境通关的便捷通道。同时,加大对研发类和特许经营类服务企业的支持力度,设立专项基金,支持其搞跨国经营。根据全面建立高标准自由贸易网络体系的原则要求,大幅度降低进口商品特别是奢侈品的关税,免征进口商品关税的区域、种类和额度应逐步扩大。

参考文献:

篇6

(一)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一般来说,服务贸易的发展水平取决于一国的经济发展阶段、资源禀赋差异、贸易模式变化和政府政策力度四个方面,而经济发展阶段是最根本的决定性因素。关于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阶段的判定可以分为三种观点:一是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中期向后期过渡的阶段,认为我国工业比重持续提高,在制造业中接近世界技术边界产业低端工序产品的比重开始提高,我国将在未来10年进入工业化后期阶段;并认为在过渡时期应该将传统工业粗放型增长向知识、技术密集型集约型增长转变,使制造业向产业链高端升级,通过“立体工业化”带动农业、服务业的增长。二是我国经济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时期,指出虽然我国经济社会发展距离服务经济的形成还有一段距离,但经济发展中已经出现了一些与服务经济发展特征相一致的发展趋势,东部地区和一些大型中心城市出现了加快向服务经济转型的势头,为我国服务经济的形成奠定了重要的基础。三是还有一些专家学者认为,我国已经进入服务型经济社会。我们倾向于第二种观点,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应该处于工业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时期。根据中国社会科学院2012年10月25日的《中国工业化进程报告》,整个“十五”、“十一五”时期,我国快速跨越工业化中期阶段,国民经济保持平稳较快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城镇化水平持续提高,东西部差距逐渐缩小,已经进入工业化后期。2012年我国人均GDP将超过5500~6000美元,进入中等收入国家。依照服务经济形成和发展的国际经验来看,我国经济发展水平已经达到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起点要求。但是服务业尚未发展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2011年,我国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为43.1%,尚未达到服务经济初步形成的基本水平,说明我国向服务经济的转型还有相当的距离。因此可以认为我国经济发展处于工业化后期并向服务型经济转型阶段,制造业需要服务业的发展与融合才能有的放矢地实现转型升级战略目标。(二)经济发展阶段决定服务贸易水平及战略发展方向正是由于我国处于当前的经济发展阶段,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就业人数比重及对GDP贡献率等指标与服务经济形成的初步要求仍有差距。作为服务贸易产业基础的服务业尚未成为国民经济的主导产业,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和发达经济体相比,仍显竞争力不强,并呈现出以下特征:1.服务贸易规模不断扩大,结构不断优化2011年我国服务贸易进出口总额达到4209亿美元,同比增长15.6%,出口规模位列世界第四,进口规模居世界第三。同时,服务贸易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从出口结构来看,旅游、运输等传统服务出口比重明显下降,建筑服务、咨询、计算机服务和保险服务等新兴服务出口比重增加,服务贸易结构由传统服务项目向新兴高附加值项目不断优化。2.服务贸易持续逆差状态,供给不足,竞争力亟待增强在我国经济总量持续增长的背景下,服务贸易的逆差状态不断扩大,从2001年的59亿美元扩大到2011年的552亿美元,同时,2011年我国服务出口回落,由2010年的32.4%下降至7%,而进口依然保持较快增长,达23.3%,预计未来逆差将进一步加大。这说明我国服务贸易供给不足,服务的效率、质量、多样化和交易成本难以满足国内需求。此外贸易竞争力指数下滑,服务贸易竞争力亟待增强。(三)“十二五”时期我国服务贸易发展与改革战略目标结合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现状,我们对“十二五”期间中国服务贸易发展趋势和战略目标给出基本预判。首先,在总量上,中国服务贸易额占世界服务贸易总额将在“十二五”期间达到7%~9%,目前仅为5.2%。其次,在贸易结构上,预计中国服务贸易总量占中国贸易总量的比例将在“十二五”期末达到18%左右,目前为10.3%,贸易结构不断优化。再次,在收支结构上,主要服务贸易项目逆差将有明显改善,从根本上扭转逆差不断扩大的趋势。最后,在服务贸易项目结构上,“十二五”期间要形成体系完善、配置合理、竞争力较强的服务贸易项目结构。总体而言,就是要促进服务出口,扩大服务业对外开放,提高服务贸易在对外贸易中的比重。在稳定和拓展旅游、运输、劳务等传统服务出口的同时,努力扩大文化、中医药、软件和信息服务、商贸流通、金融保险等新兴服务出口。大力发展服务外包,建设若干离岸与在岸服务外包战略基地。扩大金融、物流等服务业对外开放,稳步开放教育、医疗、体育、文化等领域,引进优质资源,提高服务业国际化水平。另外,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较低的原因主要在于体制机制僵化,市场开放程度不高。改革的首要任务及核心目标应该定位在“如何推动服务贸易体制的改革创新”上,我国服务贸易管理体制改革目标应分近期(3年)、中期(5年)、远期(8年)来设计。在未来3年内,成立中国经济社会综合管理体制改革委员会统筹全面改革,建立国务院服务贸易发展促进办公室,统筹服务贸易发展改革促进事宜;5年内,筹建类似成熟市场经济国家的服务业及服务贸易政府管理机构,由政府、学界、行业中介组织和代表企业,共同参与到服务业及服务贸易的政策规划制定过程中来;8~10年内,从中央到地方创建“小政府,大社会”的服务贸易管理体制。

我国经济发达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经验及战略模式

为了准确地掌握我国服务贸易发展水平、制约问题及经验模式,通过对东部沿海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城市或地区的服务贸易发展情况进行调研,我们总结出了下列发展经验及战略模式。(一)上海市:服务贸易发展水平高,辐射长三角地区并融合制造业发展上海市作为全国服务贸易进出口规模最大的口岸城市,服务贸易发展一直走在全国最前列,2011年上海市服务贸易进出口额突破1200亿美元,占全国比重超过三成。围绕把上海建设成国际经济、金融、航运、贸易“四个中心”,上海市以金融服务贸易特别是保险服务为基石,逐步构建多元化金融服务贸易结构,在维持外商为上海国际金融服务贸易进出口主体的同时,积极增强本土企业的国际化运作能力,提高服务贸易主体的开放度,搭建起“长三角”地区与国际制造业服务业融合发展的区域交流桥梁。上海市在提升服务贸易开放程度,加强与国际交流的同时,注重本土的服务贸易平台建设,增强其服务的供给能力。并效仿香港与“珠三角”地区的“前店后厂”区域分工模式,为”长三角”地区的制造业提供多样化、高效率、低成本的服务,其高水平的服务贸易将辐射整个“长三角”地区,推动该地区制造业与服务业的并重融合发展。(二)浙江省:传统与新兴服务贸易协调发展,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两条腿走路近年来,浙江省服务贸易发展取得了长足进步,发展势头良好,增长空间很大。围绕“浙江海洋经济发展示范区、义乌国际贸易综合配套改革试点、浙江舟山群岛新区建设、横店影视产业实验基地、温州金融改革实验区”五大国家战略,浙江省加大服务外包人才培养力度,通过鼓励校企合作,鼓励培训基地、培训机构与企业加强合作,形成政府、企业、培训机构三方联合推动共同发展的局面。浙江省注重传统与新兴服务贸易协调发展,在巩固发展国际旅游、国际运输、国际建筑工程承包等传统优势服务贸易的同时,加快发展新一代与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新材料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相配套的服务贸易,以服务外包、对外文化贸易,软件出口和技术贸易为重点战略领域。值得一提的是,浙江省服务外包发展在注重对外接包的同时,企业也开始对外发包,离岸外包与在岸外包并重发展,两条腿走路,促进服务贸易大发展。(三)北京市:以服务贸易发展带动资源配置,提高竞争力,支撑“总部经济”北京市具备发展服务贸易的区位优势、要素优势和环境优势,借助这些优势,发展服务贸易,可以引导资源从重工业部门向高质量、高素质、高水平的服务业和技术含量高、竞争能力强的新兴产业集聚,成为中国承接国际服务产业转移的战略高地。北京市以其丰富的人力资源,良好的基础设施,完整的ITO、BPO和研发外包产业链,发达的总部经济等优势,服务外包发展规模较大,为我国承接服务外包项目提供了强大的平台。充分利用跨国公司提供进口服务资源,发挥国际市场形成的规模效应,对全国服务业、服务贸易发展形成强烈的龙头带动和产业支撑作用。新兴服务贸易领域的发展,将提升我国平均服务水平,优化服务贸易结构和增强竞争力。此外,北京总部经济的发展得益于其服务贸易的发展,以商业存在形式提供为主的金融、保险、中介咨询等生产业的发展为总部经济提供着专业化的服务,逐步形成了围绕总部服务的专业化服务支撑体系,二者形成了良性互动。(四)天津市:重工业城市,以生产业为突破口解决服务供给不足困境天津市作为北方环渤海地区乃至全国的重要工业城市,制造业基础尤为雄厚,工业的迅速发展为生产业拓展了发展空间,如天津市初步形成了航空航天、石油化工、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新材料、国防科技、轻工纺织等优势支柱产业,已成为国际国内公认的制造业中心。这也同时为航运物流、信息服务、金融保险、科技研发、商务会展等生产业提供了较大的发展空间。而天津市政府也比较重视生产业的发展,一系列涉及金融保险、航运物流和商务商贸的生产业项目纷纷落地,如:空港现代服务业示范区、金融城、响螺湾商务区、于家堡金融区、小白楼商务中心区、津滨大道物流商贸区、滨海科技总部区等等。这些项目在支撑天津市制造业发展的同时,也为下一步生产贸易的发展奠定了良好的产业基础。未来,天津市服务贸易的发展必须发挥自身的优势,发展有特色的服务贸易,即围绕制造业中心,主打生产贸易,以实现制造业和服务业、货物贸易和服务贸易的协调发展。(五)大连市:“官助民办”软件外包模式为服务贸易发展铺平道路大连市软件服务外包起步早,依靠与日韩相近地缘优势发展迅速,成为全国软件和服务外包发展最早、规模最大的城市。10多年前战略投资,今天开花结果。在我国经济下行之际,2012年大连市经济逆势上扬,达到两位数增长,其中缘由与大连市服务外包的发展密不可分。大连市软件服务外包的一大特色是其“官助民办”的产业园区建设模式。“官助民办”,“官”为助力,“民”为主体,是一种政府与企业联手发展产业的新型模式,成为撬动大连软件服务外包的关键杠杆。“官助”体现为政府在政策、投资环境以及人才吸引等方面予以扶助,大连市先后出台了一批促进软件服务外包企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先后建立了一批软件开发、技术共享、资源服务平台,为企业自主创新提供有力支持。“民办”体现在大连市内众多软件产业园区的建设方面,如高新区内大连软件园、东软软件园等均为民办园区,形成由企业自己开发、自己招商引资,把综合园区、商务服务和企业自主发展有效结合起来,形成充分市场化的运营模式。而且为推动软件服务外包企业的发展,大连市政府开创性地“筑巢为先、预留土地”,以充分发挥软件产业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为全市服务贸易快速发展铺平道路,也为环渤海地区服务贸易发展独树一帜。(六)深圳市:创新供应链服务为核心的战略平台为服务贸易发展独辟新径“珠三角”地区凭借改革开放的政策优势,率先引进香港的“三来一补”加工贸易,形成了香港的技术与内地的劳动力、土地相结合的“前店后厂”生产模式。随着“珠三角”地区产业分工的演进,资源向服务业倾斜,已经进入“店厂合一”阶段。深圳市以供应链服务平台为依托的整合型外贸全程服务平台,成为独具特色的创新型服务贸易模式,为我国服务贸易发展开辟了新思路。通过互联网为中小微企业提供通关、物流、退税、外汇、融资等一揽子解决方案和一站式综合套餐外贸服务,在帮助广大中小企业降低外贸交易成本的同时,也能解决贸易融资难题,提升企业竞争力,使中小企业实现业务管理流程升级,重塑核心竞争力,带动第三方服务业及服务贸易蓬勃发展。在看到“珠三角”、“长三角”、“环渤海”地区服务贸易呈现出多样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我们也应该注意到其在发展中所遇到问题:一是服务贸易领域内部发展结构不平衡。运输、旅游等资源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贸易增长迅速,其贸易额已经约占服务贸易总额的70%,而知识密集型服务行业的进出口额在服务贸易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低。二是服务出口和进口发展不均衡。这两个问题在全国范围内也具有代表性。在调研中,我们发现造成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短板”的根本原因在于:金融保险、信息、咨询等技术、资本、知识密集型的高端服务行业发展相对滞后,产业基础较为薄弱,产业规模尚小且服务能级较低;高端服务行业在产品、业务、工具、制度等方面的创新能力不强,导致我国在高端服务贸易领域的国际竞争力较弱;服务业FDI的溢出效应体现得还不很明显,尤其是对高端服务贸易的拉动效应尚未显现;生产业、金融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之间尚未形成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的良性互动发展格局;高端服务行业的专业人才匮乏;高端服务行业的垄断现象依然严重,不仅表现为有形的市场进入存在壁垒,如对投资规模的限制、对行业经验或技术资质的限制等,而且还体现在因缺乏透明性管制导致所谓“明宽暗管”、“玻璃门”等无形进入壁垒呈现出难以遏制的趋势;中央层面的政府服务和服务贸易政策促进体系建设相对滞后。政府针对服务贸易发展尚未建立包括税收优惠制度、信用等级制度、监管奖惩制度、市场准入制度、贸易便利化与法治环境等一揽子系统和促进体系;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的软件信息服务出口和服务外包企业面临成本涨、融资难、税费高、人才缺的四面夹击,从而严重制约了中小企业的服务出口业务发展。

我国服务贸易发展的战略路径

篇7

(一)增长迅速,潜力巨大

近年来,我国电子商务不断发展,交易额增长速率一直保持快速提高的良好势头,并超过了GDP的增长速率。例如,就阿里巴巴“双十一”节日当天的交易额来看,2011年的交易额为33.6亿元,2012年为191亿,而2013年则达到了350.19亿。同时,这样的迅猛的增长速度也让人们看到我国电子商务市场发展的巨大潜力。电子商务正逐步成为拉动国民经济快速增长的关键引擎。

(二)信息化快速发展

当今时代是信息时代,各行各业的发展离不开互联网,同样也离不开电子商务。我国有越来越多的工业、企业,以电子商务为依托,对生产计划、物资储备、采购供应、生产加工、推广销售等生产经营的所有环节进行管理监督。还有一部分企业,尤其是规模较小的企业,建立起独立的销售网站或是在电子商务平台开设网店,应用搜索引擎、即时聊天工具、电子邮件等方式开展电子商务营销。为了满足电子商务交易方的支付结算与资金管理需求,商业银行提供了在线支付结算、快捷融资等途径,使得电子商务交易更加便捷可靠。

(三)出现新的发展趋势

2008年经济危机没有对我国电子商务造成显著影响,反而为它提供了创新发展的机遇。目前我国电子商务出现了一些新的发展趋势,主要变现为:发展模式发生演变,B2B与B2C产生整合,C2C在零售市场中占据主要地位;零售电子商务日益趋于平台化,追求种类齐全的综合平台和细分市场的垂直平台;平台之间竞争激烈,市场日益集中,阿里巴巴和京东商城的共存,使得电商平台基本形成了寡头竞争的局面。

(四)电子商务相关服务业应势发展

随着电子商务的迅速发展,与之相关的服务行业也应运而生,并且得到迅速的发展壮大。物流、电子支付两个领域的发展尤为显著,不仅规模快速膨胀,而且功能日益强大,竞争非常激烈。众多物流公司迅速建立起全国乃至世界范围内的运送流水线,第三方支付牌照也为水电、燃气、物业、电话费等业务提供了更加便捷、完善的渠道。云计算也随着电子商务平台企业的发展而得到应用。此外,还有一些新的服务行业围绕电子商务交易平台而派生,如网店开店指导、网店模特、淘宝美工等。

(五)跨境电子交易快速发展

全球一体化使得互联网经济在全球范围内建立起强劲的链接。目前,我国作为世界跨境电子商务第一大国,正在完善跨境网络交易的交易平台、物流、支付结算、海关商检等相关方面的政策保障,以促进跨境电子商务的创新发展,使更多的中国制造产品通过网上外贸平台走出国门、走向世界。

(六)电子商务形成新的监管机制

目前我国的电子商务交易通常集中于几个大型平台,例如阿里巴巴旗下的淘宝和天猫、京东商城、聚美优品等。通过这些电子商务平台进行线上营销的企业,不仅要接受传统的管理监督方式,即社会和政府职能部门的监管,还要接受电商平台规章制度的监管。因此,电商平台企业监管的存在开创了一种全新的监管机制。这也为政府部门、电商平台、营销商三者的协调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特别是对于电商平台来说,作为一个企业,它必须服从政府部门的监督管理,并且顺应行业发展趋势制定并调整自身的经营发展战略;作为一个公共管理者,它又要对交易平台中的各企业的资格、交易、信用、产品与服务标准等进行规范和认定,并负责行业培训和行业统计等工作的完成和监管。

(七)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电子商务的发展环境涉及多个方面,主要包括技术环境、经济环境、法规环境、政策环境等。近年来,各部门围绕这些方面,采取了诸多措施来改善电子商务发展环境,为电子商务打造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2012年是我国出台有关电子商务环境改善的举措最为密集的一年,对我国电子商务经济发展环境的改善起到了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

(八)区域发展不平衡情况显著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的相关调查显示,我国开展在线销售应用的企业大部分集中于东部地区,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经济发达的地区有危机中,在而中部、西部地区在线销售企业所占的比例较小。出现区域发展不均衡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各地区之间存在经济基础、技术条件、交通运输、基础设施、地方政府支持力度等环境因素的差异。

二、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影响分析

(一)电子商务促进拉动内需

我国消费市场广阔,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网民规模的增大,电子商务逐渐拥有更大的拉动内需的坚实基础。网络零售种类齐全、产品新颖、价格低廉,刺激着我国消费群体的消费欲望和需求,不断扩大着我国的消费市场。

(二)电子商务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我国经济正处于由粗放型到集约型增长、从低级经济结构到高级优化的经济结构、从单纯经济增长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经济发展的转变。而实现上述转变的主要途径就是大力发展服务业。作为集社会化、信息化、集约化等特点于一体的电子商务服务业,实现了资源共享,俨然已经成为服务业的核心。电子商务的发展使得传统服务业与互联网相结合,还促进了制造业与服务业的有机融合,从而加速了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结构调整。

(三)电子商务促进新型城镇化建设

当今时代以信息化为主,新型城镇化建设的一个重点就是对信息的有效共享和充分利用。电子商务打破了传统的以中心城市为核心的集中式城镇化思路,提供了一个全新的以小城镇为中心的分布式城镇化思路。传统的资源配置是注重物质的聚集,而电子商务则主张信息的聚集,实现了门对门的资源配置方式,提高了资源配置的效率。此外,电子商务在农村广泛应用,也促进了部分农村地区经济的发展。他们以电子商务为依托而聚集,电子商务的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使农村地区初步形成小规模城镇化的形式。

(四)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特色的发展

有的区域可能具有独具特色的产品和文化,但却无法大范围推广。但是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实现了对自身的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进行宣传推销,打造品牌优势,开拓区域特色经济的发展。深圳是我国最大的电子产品生产基地,他们在不断发展线下交易的同时也通过电子商务平台销售产品,这样足不出户就能拓展更大的市场。

(五)电子商务促进制造业升级

我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制造业大国,世界各国随处可见中国制造产品。但是在经济危机的冲击下,制造业的对外贸易增长日以下滑。于是,制造业企业借助电子商务平台,转而转为产品内销。电子商务平台为制造业提供了一个良好的销售平台,促进了制造业从外贸向内销的转型。此外,互联网的普及使得消费者的消费观念及需求产生了很大的变化。制造业依托电子商务平台进行销售,满足了消费者对于产品数量和种类的要求,也使得消费者的购物方式变得更为便捷。线上销售在价格、质量及个性方面的竞争,也使制造业企业降低生产成本、创新产品种类、提高产品质量。

(六)电子商务促进创业与就业

电子商务的发展为社会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且不说电子商务企业需要招纳相关人才来对电子商务工作就行后台的监管操控,通过电子商务平台提品和服务的企业也需要相关人员进行操作,仅通过电子商务平台开办网店就能解决大量的就业。开办网店不需要专门的办公地点,免去了房租的困扰,不需要大量的库存,资金投入小,操作简单,吸纳和带动了许多就业者,为区域经济的发展做出了献。

三、强化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策略分析

(一)营造良好发展环境

政府应该从技术、经济、法规等方面入手,积极制定有效的扶持政策,全面优化电子商务环境。尤其是对于电子商务发展较为缓慢地中西部地区,政府部门要加大资金投入并引导资金的合理利用,鼓励电子商务行业的技术创新,提高对电子商务重点项目的扶持力度。还要完善地方基础设施建设,优化和完善网络设施,加强互联网网络建设,形成区域内的资源共享。政府要协调工商、税务、公安等部门的监管职能,对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良好的环境,以充分发挥电子商务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促进作用。

(二)强化网络安全意识

参与电子商务交易的各方都应该树立网络安全意识。电子商务企业要建立健全安全管理体系,不仅要完善电子商务系统的风险监控与防范能力,还要保障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交易者的资料信息、资金等的安全。另外,电子商务企业还要明确产品和服务提供方的真实、详尽的资料,严格把关准入原则,防止无良商家欺骗消费者。加强电子商务安全宣传,提醒居民提高对网上交易的警惕性,要通过合理规范的途径进行交易。

(三)完善物流系统及电子支付机制

物流和电子支付领域是保障电子商务行业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发展的重要支撑。因此完善物流及电子支付是促进电子商务发展,并强化电子商务促进区域经济发展作用的有效举措。物流企业要充分依托现有的交通运输体系,建立起严密的配送网络,不断完善物流基础设施建设,建设现代化的大型物流配送中心,逐步形成高效便捷的现代物流系统;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电子钱包、网上支付、移动支付等支付方式,构建新型支付机制。支持非金融机构开展支付服务,协调金融机构和非金融机构之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促进第三方支付平台的有序运行。

(四)建立健全信用保障机制

电子商务是线上交易,除了“货到付款”的交易方式,基本无法做到和线下交易一样“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为了监督交易各方的守信行为,必须完善信用保障机制,通过电子商务平台第三方监管、建立信用评价体系、建立业务信用档案等方式,可建立有效的电子商务信用保障机制。

(五)要重视相关专业的教育

高校要和职业技术学校等院校应该顺应市场发展趋势和客观需求,着重对经济管理相关专业的学生进行重点培养,加强对电子商务学科的重视,注重电子商务人才的培养。企业也应该对员工实行电子商务相关知识的培训,使员工都能参与企业线上营销的策划与管理,促进企业的全面发展,拉动区域经济的增长。

(六)通过电子商务宣传特色产品和文化

鼓励各地区将本地特色产品和特色文化通过电子商务平台进行宣传,制定品牌战略,提高地区知名度,吸引更多的人前来观光、投资,为地区特色开拓国内国际市场,推动区域经济发展。

四、结束语

篇8

城市是服务业发展的主载体,在全球服务业快速发展的今天,整理国外服务业发展较好城市的发展历程、现状特点,针对性地勾勒未来服务业发展的趋势是有必要的。本文力求涵盖较有代表性的中心城市,特选了在全球范围内影响力非凡的国际中心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影响力分别覆盖了欧洲大陆和东南亚地区的区域级中心城市——巴黎、新加坡;国际影响力日益提高,正在崛起的新型国家级中心城市——首尔。本文服务业、工业、农业含义是广义的概念,具体范围同各个城市统计中第三产业、第二产业以及第一产业对应。本文特选城市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首尔的数据如无特殊说明均为当年价,分别来源于美国经济分析局(BEA)的统计资料、英国统计局、东京都统计局、巴黎统计年鉴、新加坡统计局、韩国国家统计局,城市统计范围,行业统计口径均与上述来源中的资料保持一致。本文特选城市货币兑美元的汇率均为各个统计年份的数据,2009年以前的汇率数据来源于国际货币基金组织数据库,2009年、2010年汇率数据来源于国家外汇管理局(各种货币对美元折算率表)。

一、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历史演变

20世纪50年代以来,全球城市发展经历了一场结构性变革,农业、工业比重逐渐下降,服务业比重迅速提高。特别是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历经两次石油危机,西方国家普遍陷入滞涨境地,由三次产业“退二进三”的总体趋势,逐步趋向于服务业内部调整,服务业逐渐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体,城市率先进入了服务经济时代。

1、服务业快速成长阶段

服务业快速成长阶段始于二战后不久至20世纪70年代中期,这一时期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表现为三次产业结构的调整,虽然转换时期有所不同,但是大体满足以下特点。

(1)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逐渐下降。纽约在20世纪60年代以前一直都是美国的制造业中心,但随着金融保险、保健业等产业的发展,制造业就业人数锐减,从1969年的189.7万人下降到1975年的144.6万人,占工业就业人数减少的89.1%,制造业增加值比重从1963年的23.8%下降到1975年的18.6%,导致工业产值比重由1963年的28%下降到1975年的21.4%。与纽约略有不同的东京从1955年到1960年工厂数量增长14%,就业人数增长64.4%,工业产值增长48%,无论是工业增加值还是工业就业人数占比都是较大的,但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以制造业为代表的工业开始沦为夕阳产业,从1966年到1975年,增加值占比下降了四个百分点,在社会就业人数上升的基础上,工业就业人数由1968年的216.3万人下降到1977年的191.6万人,其中制造业就业人数减少近三十万人。在工业产值和就业比重总体下降的趋势下,伦敦的制造业也沦为了夕阳产业,从1961年到1981年制造业就业人数由145万人降到65万人,减少了55.2%。巴黎在20世纪50年代后由于采取了“工业分散”的政策,强调首都的政治、经济、文化等功能,因而工业总体呈下降态势。略有差异的是,新加坡由于在1959年才获得独立,实施出口导向的工业化经济发展战略,因而这一阶段还是着重以发展造船、炼油和电子等出口制造业和围绕出口制造业发展服务贸易、航运等服务经济,工业以及围绕工业的服务业都呈现增长态势。首尔这一阶段的特点与新加坡相似,经历朝鲜战争之后,首尔此阶段主要是进行工业化,注重基础设施建设,工业发展与欧美主要城市下降的趋势不同,总体表现为上升态势。

(2)以现代服务业为主的服务业开始表现出迅速增长的势头。其中,金融保险、房屋租赁、信息通讯、商务服务等行业发展最为显著。从1963年到1975年,纽约现代服务业中较具代表性的金融保险及房地产业增加值由147.4亿美元增加到337.8亿美元,就业人数保持相对稳定,从1969年到1975年的七年间,就业人数减少近两万人,劳动生产率显著提高。20世纪60 年代以来,伦敦开辟了欧洲美元市场,金融自由化、国际化发展迅猛,金融创新层出不穷,金融业有了明显的增长,从1951年到1981年,银行保险类、专业服务类的就业比重在整个就业结构中占比分别由4.4%、6.8%上升到13.2%、16.2%,同期内服务业就业比重也由49.7%上升到66.4%。东京服务业增加值从1966年的96.8亿美元增加到了1975年的526.9亿美元,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68%,同期内金融保险和房地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一直维持在14%左右。巴黎在20世纪50 年代实施“工业分散”政策以后,服务业获得进一步发展,服务业就业人数比重达58.1% 。新加坡、首尔在大力发展基础设施的同时,服务业发展的步伐也开始加快。

2、服务业优化发展阶段

服务业优化发展阶段始于从20世纪70年代中到20世纪末。历经石油危机,国际市场上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欧美国家陷入滞涨状态,各大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又有新变化。

(1)工业和部分消费业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持续下降。从1975年到1997年,纽约工业产值比重由21.4%下降到13.7%,就业人数减少了近40万人,同期内部分消费业也呈现下降趋势,其中批发零售业增加值在服务业内部占比由22.6%下降为15.3%,就业人数在服务业就业总人数占比也下降了3.2%,但由于服务业就业人数的总体上升,消费业就业人数变化不大。伦敦工业增加值比重从1989年的20%下降到1999年的13.8%,从就业数据看,从1981年到2004年,工业从业人员数,特别是制造业从业人员数量减少惊人,达40多万。东京在1970至1988年的十八年间,工业产值比重从40.5%下降到25.5%,到1999年下降到23.5%,就业人数在1979年到1997年近二十年间减少了6.2万人,就业比重由33.0%下降到26.2%;从消费业看,比较有代表性的批发零售业在服务业内部占比由1977年的36.8%下降到1999年的23.1%。首尔在1985年到1999年的十五年间,工业增加值比重下降了7.2%,消费业中批发零售业在服务业内部占比下降最多减少了11个百分点。

(2)服务业发展迅猛,逐渐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纽约服务业增加值由1975年的1210亿美元增加到1997年的5710亿美元,就业人数更是达到了827万人,是1975年的1.3倍。伦敦服务业增加值由1989年的1123.9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2198.5亿美元,由服务业提供的工作机会从1981年到2004年有了大幅上升,除交通运输与公共管理略有下降外,其余行业职位数都大幅上升,凸显了服务业就业需求旺盛的态势。东京199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高达76.4%,相对于1970年提高了15个百分点。新加坡于20世纪80年代中期开始调整经济发展战略,优先发展服务业,特别是国际服务贸易,到1997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达71.5%。首尔服务业增加值也由1985年的181.4亿美元增加到1999年的958.0亿美元,服务业就业人口比重由1981年的49.9%上升到1996年67.9%。到20世纪末,纽约、伦敦、东京、新加坡、首尔等国外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占比除新加坡(67%)、东京(75.5%)外,都超过了85%,服务业已经成为经济发展的主体。

(3)生产服务业占比大幅上升。20世纪70年代中期以来,石油危机爆发后,能源、原材料等初级产品价格大幅度上涨,各个城市开始向金融业等知识技术密集型生产服务业转变,生产服务业占服务业的比重迅速提升,以生产服务业中较有代表性的交通运输、信息通讯、金融保险房产租赁、商务服务为例。纽约到1997年,生产服务业增加值达到2831.6亿美元,占服务业增加值的50%,对比1975年数据增加了将近9个百分点,同期这几大生产服务业就业人数也增加了60万人。1987年伦敦生产服务业就业比重首次超过制造业,1997年英国共有金融服务企业12228家,其中大伦敦金融区就有5430家,占总数的44.4%,到1999年,以金融保险、运输通讯、物流仓储、商务服务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的比重达到了56.6%。1999年东京以金融保险房地产、运输通讯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增加值在服务业的占比相对于1975年上升了3.7%,仅金融保险行业的增加值就达到了639.8亿美元,占服务业比重的10.6%。新加坡已成为了亚太地区的金融中心、旅游中心、航运贸易中心,其中1997年金融和商业服务、贸易服务分别占国内生产总值的30.9%、18.8%。从1985年到1999年,首尔的金融保险、商务服务、信息通讯、交通运输等几大生产服务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增加了近7个百分点。

(4)标志业集聚区形成。国外中心城市的标志业集聚区,特别是中央商务区在这个时期内基本形成。其中纽约的曼哈顿华尔街和SOHO区、伦敦的道克兰新区和伦敦西区、东京的银座大道和和平岛物流基地、巴黎的拉德芳斯和蒙田大街以及新加坡的中央商务区、韩国的大田等成为了城市的标志业集聚区,具体如表1所示。

(5)以信息服务业为代表的新兴服务业不断涌现。20世纪70年代中期信息技术兴起,上述几大国际中心城市开始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到2000年,纽约地区成为全美领先的因特网枢纽都市。伦敦市的信息服务业市场具有欧洲最快的增长速度,平均每年增长率超过7%。东京信息服务业在20世纪90年代销售额占全国的1/2,规模达400多亿美元。首尔于2000年电信服务业数量就达到了1805家,产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3%。新加坡已成为全球信息化程度最高的经济体之一。除了信息服务业之外,上述国外主要城市还大力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咨询业、中介服务业、医疗健康产业等新兴服务业,成为21世纪现代服务业发展的重要内容。

二、国外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现状特点

进入21世纪,国外特选城市服务业发展已达到了一个很高的水平,到2011年上述几大国际中心城市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最低的新加坡也达到了70%,其他城市更是高达85%以上。服务业内部结构日趋完善,以金融保险、商业服务、运输通讯等为代表的生产服务业已成为服务业主要增长点,成就了这些城市的国际形象和地位。

1、服务业总量规模大

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外特选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呈稳步增长态势。目前各大城市服务业发展总体情况如表2所示。到2011年,纽约、新加坡的服务业增加值分别达到9097.2亿美元、2118.8亿美元,就业人数分别为990.7万人、595.7万人;2009年,伦敦、东京、巴黎服务业增加值分别为4066.2亿美元、7912.8亿美元、6491.7亿美元,就业人数分别为400.6万人、714.9万人、469.6万人(2007年数据);首尔到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达到了1934.7亿美元,就业人数为402.4万人。

2、服务业结构层次很高

从三次产业结构看,表2统计年份中各个城市的农业产值比重都是低于百分之一的,可见国外特选中心城市农业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工业产值比重较低,其中新加坡为30%,纽约(10.4%)、东京(15.4%)、巴黎(12.2%)、首尔(13.9%)都是低于20%,伦敦(8.9%)更是低于10%。服务业比重明显高于农业和工业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力量,呈现典型的后工业化的服务经济时代特征,服务业成为了主体,就业也主要集中在服务业,如表3所示。在相应的统计年份,除新加坡服务业就业比重略低(71%)外,纽约(90.3%)、伦敦(93.3%)、东京(81.4%)、巴黎(83.2%)、首尔(89.1%)都远远高于80%。

从服务业内部结构看,在各个相应的统计年份,几大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的服务内部构成呈现相似特征,除巴黎的统计口径有点不一样外,其他城市都是以金融保险业、房地产业、批发零售业、交通仓储通讯业占据服务业的主体地位。其中,纽约在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21.8%)、房地产(14.7%)、批发零售(13.1%)、专业科学及技术服务(12.3%);伦敦在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房地产租赁和商务活动(25.7%)、金融中介(16.6%)、批发零售(14.2%)、运输仓储通讯(14.3%);东京在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22.5%)、房地产(17.0%)、金融保险(15.5%)、运输通讯(7.8%);首尔在2010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金融保险(18.5%)、批发零售(18.1%)、商业服务(12.2%)、房地产及租赁(12.0%);新加坡2011年服务业增加值比重排名前四位的分别是批发零售(25.1%)、金融保险(20%)、商业服务(17.2%)、运输仓储(13.8%)。

3、服务业产出效益处于一流水平

服务密度反映的是服务产品在空间分布的密集程度和服务业发展的土地利用效率,人均服务产品反映的是每人平均享有服务产品数量大小的绝对水平,无论是服务密度还是人均服务产品,一定程度上当值越高意味着第三产业发展水平越高,反之则越低。上述国外特选中心城市,人均服务产品和服务密度如表4所示。从服务密度看,纽约、伦敦、东京、巴黎、新加坡、首尔每平方公里分别达到7.5亿美元、2.6亿美元、3.6亿美元、0.5亿美元、3.0亿美元、3.3亿美元,除巴黎外,均呈现较高水平。从人均服务产品看,东京以6.0万美元/人,高居第一,其次是巴黎5.5万美元/人、伦敦5.2万美元/人、纽约4.7万美元/人、新加坡4.1万美元/人、首尔2.0万美元/人,各大城市总体上基本持平,均维持一个较高的水平。

4、优势服务行业成为城市主体功能

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由于金融保险、商业服务等服务行业发展优势明显,从而完善了城市的主体功能,并成就了其国际地位。如纽约、伦敦、东京三大国际中心城市已经成为世界的金融中心,以2011年的国际金融中心指数(2011IFCD INDEX)为例,综合金融市场、成长发展、产业支撑、服务水平、综合环境五方面的发展实力,纽约、伦敦、东京位列前三甲。巴黎号称世界时尚之都,凯旋门、塞纳河、埃菲尔铁塔、香榭丽舍大街、红磨坊,都是国际时尚产业的典型代表,同时巴黎也是国际会议会展之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等国际组织的总部均设于此。根据国际会议协会统计数据,巴黎2010年共举办国际会议达147次,居世界第三。新加坡借助优越的地理位置,大力发展航运和贸易业,确立了其世界重要的航运中心和国际贸易中心地位,作为当今世界规模最大的集装箱枢纽港,新加坡港2005年吞吐量达到2319万标准箱,人均外贸量排名位居世界第一。首尔研发设计服务特色明显,2010年被评为国际设计之都,医疗美容业发达,被称为世界美容之都。由于国外这几个特选中心城市服务业发展成效显著,在2010年的全球城市指数中,纽约、伦敦、东京、巴黎分别获得前四名,新加坡、首尔分别获得第八和第十名,上述六大城市均进入全球十大城市。

三、国外主要城市服务业发展趋势

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后,目前世界经济持续低迷,复苏缓慢,但在科技进步和强大服务需求的支撑下,服务业发展仍拥有较大的发展空间。城市作为服务业发展的主要载体,国外主要城市服务业主导经济发展的局面不会有较大的改变,但呈现多元化发展的态势。

1、城市服务业与制造业发展融合化

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后,纽约、伦敦等产业结构“服务业化”的国际大都市遭受了一定的损失,单纯地依靠服务业逐步削弱制造业的发展,对于城市持续发展也是不利的,产业发展模式需要创新,服务业与制造业融合发展将是未来城市服务业发展的一大趋势。投入服务化趋势(即产品投入中服务的比重的增加)和产出服务化趋势(即产品后期的服务比重增加)日益明显,制造环节与服务功能已经融合在一起,生产管理也从制造领域延伸到了服务领域。表5显示,上述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目前已形成了服务业与制造业双主导的城市发展模式。

2、城市服务业发展知识化

现代经济发展表明,高质量的经济增长主要来源于人力资本存量的有效积累,人力资本对现代经济增长的重要作用日益凸显。现代服务业中的金融保险极其衍生服务、现代物流、信息、电子商务、娱乐创意、商务服务、职业培训、跨国贸易等无一不是服务业发展知识化的体现。上述国外特选中心城市的人才积累更为服务业发展知识化奠定了基础。纽约作为美国最大的都市区,拥有100家大专院校,近800个研究机构;东京平均每万人拥有专业技术的就有近2000人;法国60%的研究人员在巴黎,而且巴黎一直在研发设计方面位于欧洲前列,2009年,其研发人员有143700人。伦敦、新加坡、首尔等较高的人力资源结构和层次都是促进服务业发展向更高阶段进化的基础。科技含量高、技术水平先进、服务理念人性化、服务产品个性化的服务业将成为城市经济发展的主导。

3、城市服务业发展国际化

城市服务业发展国际化的趋势日益加强。在目前全球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跨国公司开始了新一轮的全球产业布局,而服务业向新兴市场国家城市转移的趋势也是愈发突出,以世界五百强总部而言,上述几个国外特选中心城市除首尔外,2011年的数据(数据来源于巴黎统计年鉴2010、2012。)同2009年相比总部数量都有下降。总体而言,鉴于500强企业全球产业布局,欧美城市总部数量呈现下降态势,纽约减少了2个,伦敦减少了4个,巴黎减少了5个,亚洲新兴市场总部数量则有所增加,以北京为例,在两年内总部数量从21个增加到41个。500强企业总部数量的动态变化,除了反映亚洲市场总部经济的崛起外,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服务业发展的国际化趋势。

国际服务业转移蓬勃发展,以软件外包、金融外包、动漫外包、客服外包等内容为主体的全球服务外包市场规模不断扩大。2011年全球软件和服务外包市场总规模为12215亿美元,其中离岸服务外包占8.4%,约1026亿美元,全球IT市场的年均增长在5%~6%之间,全球离岸服务外包市场的年均增长在15%~20%之间,远高于各大城市经济增长水平,进一步凸显了服务业发展国际化趋势。

4、城市服务业发展信息化

在信息服务业发展方面,经过几十年发展,信息产业至今已进入发展的鼎盛期,成为世界发展最快、技术较为先进、附加值最高的产业,成为城市经济的重要增长点,越来越受到国家和地方政府的重视。纽约、东京、伦敦、巴黎、新加坡、首尔等国外特选中心城市,都将发展信息服务业作为城市发展的战略产业加以扶持和推动,进入新世纪以来,相继出台了很多关于信息产业发展的战略规划和支持政策。

另外,由信息服务带来的服务业信息化将是未来服务业发展的重要方向。信息服务将为交通运输、通讯交流、物流仓储、医疗教育、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提供整体解决方案,通过信息技术整合各种资源,产生各种服务新模式,从而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李江帆:第三产业经济学[M].广州:广州经济出版社,1990.

[2] 谢文蕙、邓卫:城市经济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6.

[3] 邱伟年、隋广军:广州建设国际商贸中心城市研究——国际大都市发展转型的经验与启示[J].国际经贸探索,2012(5).

[4] 姚永玲、董月、王韫涵:北京和首尔全球城市网络联系能级及其动力因素比较[J].经济地理,2012,32(8).

[5] 盛垒:新型服务业的全球发展态势[J].改革与开放,2007(4).

篇9

关键词: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耦合;产业关联中图分类号:F753.68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0594(2007)02―0009―05

收稿日期:2006―09-13

一、引言

从产业结构变迁角度看,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过程,最突出表现为服务业的增加值和就业比重在不断攀升,服务业取代制造业成为社会的主导产业,社会步入服务经济时代。服务经济时代的来临对于人民的福利而言到底意味着什么?乐观派认为服务业的崛起会带动生产资源的重新分配,产生结构奖赏,促进经济增长和提高生产率。悲观派则认为服务业比重不断提高意味着经济在逐步“离制造业化”和“产业空心化”,对应着的是劳动力从进步部门向停滞部门转移,将产生结构转换负担和“成本病”,降低经济增长速度和人均GDP。这两派观点到底孰是孰非,从最近几十年西方发达国家走过的发展历程看,实践的评判天平越来越倾向于乐观派的一方。悲观派基于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延伸出来的一系列悲观预测,并没有在现实中出现。与之恰好相反。服务业的崛起不仅使经济增长继续保持持续增长的势头,而且发展得更加集约化。

为什么服务经济的来临没有对人民的福利产生有些学者原先预想的负面影响,我们认为原因主要有三点:第一,服务业内部结构在不断演变。Foote和Hatt将服务经济时代细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包括交通运输、批发零售、通信、金融保险、房地产等)主导阶段、提高和扩展人的能力服务业(包括健康、教育、研究、娱乐、艺术等)主导阶段。这三类服务业态的特性显然差别甚大,从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维度看,在当前的技术水平下,从总体看呈现高低高的转换。20世纪西方发达国家服务业的发展历程经历的是由家政服务业主导阶段逐步向贸易和商务服务业主导阶段过渡,整体服务业内含的生产者与消费者的交互程度在不断下降,服务业本身的规模经济特性日益凸现.生产率不断提高。第二,服务业同整个经济的互动日益加强。贸易和商务服务业属于典型的生产业,与直接满足最终需求的消费业具有低产业关联效应不同,Riddle认为生产业是促进其他部门增长的过程产业,是经济的黏合剂,是便于一切经济交易的产业,是刺激商品生产的推动力。第三,高新技术日益向服务业渗透,服务业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这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因素,也是服务业内部结构演变以及其同整个经济互动增强的基础。1970年以来,伴随着以信息技术为核心的高新技术向服务业的快速扩散,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劳动密集性等特性在不断弱化,规模经济、资本密集性逐渐加强,服务业现代化的步伐越来越快,有学者称这一趋势为“服务业的制造业化”。与此同时,经高新技术装备过后的现代服务业对制造业发展的促进作用大大提高,越来越广泛地被动参与到生产制造的过程中,它的角色逐渐从具有剂效果的管理功能,转变成一种有助于商品和服务生产各阶段更高效运营以及提升产出价值的间接投入,进而成为新型技术和创新的主要提供者和传播者,具有更多的战略功能和“推进器”效果。

就我国来看,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高速发展之后的阵痛。一方面,曾经促进我国制造业在短期内迅速发展的OEM生产方式,如今正渴望刻不容缓的转型,即如何改变仅具有对产业低端的加工能力,缺乏产品设计和研发优势、技术创新能力、自主知识产权的知名品牌、完整的信息来源和销售渠道的被动局面。另一方面,低端消费业的市场潜力日益枯竭,消费者强烈要求消费能够在基本功能之外附加更多的价值;长期被忽视的生产业对整体经济的推动作用十分有限,未能担负起其过程产业的职责。我们认为,要想使我国经济发展摆脱上述困境,关键就是要改变过去过分倚重制造业的“一条腿走路”的发展思路,要通过促进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构建制造业和服务业“两条腿协调走路”的发展模式。

那么,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该如何实现,其有无基本的规律可循,本文拟对之进行理论和实证两方面的探讨。内容如下:基于价值链模型,分析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根据英国多个年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理论分析进行实证检验;最后得出结论。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基于价值链模型的理论分析

虽然消费业与生产业都呈现与高新技术产业耦合的趋势,但二者的动因与保障机制却存在显著区别,后者远较前者复杂,本节我们拟利用价值链模型分别对它们进行详细的阐述。

(一)高新技术产业与消费业的耦合

在市场竞争剧烈的环境下,只有那些能时刻适应甚至超前引导消费者需求变化的企业才能够生存下来。针对消费来说,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他们所掌握的信息量愈益庞大。如今顾客的需求已经不仅仅局限在具体服务的核心功能上,他们所追求的是更加舒适、更加可靠、更加便捷、更加安全的体验过程。为了适应消费者的这一要求,避免被激烈的市场竞争淘汰,企业只能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服务过程中来,从而不断地更新服务项目,在此基础上向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期望的一整套产品。

高新技术之所以能成为消费企业保留、吸引顾客的重要筹码,在于它能改变服务包(service package)的内容,从而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服务包是指在某种环境下提供的一系列产品和服务的组合,是形成顾客满意度、忠诚度的载体。通常服务包由以下四部分组成:(1)支持性设备,指在提供服务前必须到位的物质资源;(2)辅助物品:(3)显,指那些可以用感官感觉到的和构成服务基本或本质特性的利益;(4)隐形服务,指那些顾客能模糊感到服务带来的精神上的收获,或者服务的非本质特性。服务包的上述四个组成部分都将被顾客经历,并形成它们对服务的感知。企业借助高新技术能够改变服务包上述四个组成成分的全部或部分性质,使顾客感知到超过原先预期的服务价值。

高新技术同消费业耦合所释放出的巨大能量在航空业和零售业体现得最为充分。自从放松规制以来,发达国家航空公司经历了机票价格不断变化的过程,以至于根本无法将票价印在时刻表上。为了应付这种挑战,航空公司引入了信息管理系统。航空公司利用电脑售票系统分析乘客购票情况,对各种需求进行优化组合,确保易逝的运输能

力得到最大利用和使收益达到最高。零售店的条形码扫描仪能随时反映销售状况变化,并据此及时调整库存以适应顾客需要。我们无需再列举其他高新技术同其他消费业耦合的案例,但简要概括一下其中的规律还是很有必要。从本质上看,高新技术同消费业的耦合是通过改变服务包的内容,削弱服务产品无形性、生产消费同时性、易消逝性等特征,从而提高规模经济性、范围经济性,更好地应付规制放松等政策环境变化,以及模糊同其他行业的界限以实现产业融合。

(二)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

与消费业提供最终服务不同,生产业的产出是中间服务。从微观看,其体现为被服务企业的最重要的生产成本,从宏观看,则体现为产业结构的软化。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业的耦合提高了生产业的效率,这将刺激相关企业新增加这种生产投入,或者由原先的自己提供改成向专业的生产企业外购、分包这些服务投入。

上述现象同样可以借助价值链模型进行解释。在Kogut看来,所谓价值链实际上就是如下的价值循环过程:首先,将技术、原料、劳动、其他中间投入品融合在一起形成投入环节;然后,通过组装把投入环节结合起来形成最终商品;最后,通过市场交易、消费等最终完成价值循环。在通常情况下,最终产品蕴含的价值链的长度往往同其生产率成正比,而增加中间生产投入的种类,恰恰意味着在延长最终产品的价值链。借助奥地利学派的生产迂回学说(roundabout of production),我们可以更清晰地解释作为中间投入的生产的作用。奥地利学派认为,除了资本密集度(劳均装备的资本量)提高能提升生产力外,生产过程的重组和迂回也是提高生产力的重要因素。中间投入数目的增加正是更加迂回的生产过程的最突出表征。格鲁伯和沃克基于费希尔(Fisher)提出的人力资本(humancapital)和知识资本(knowledge capital)概念,重现诠释了生产业在迂回生产中所扮演的角色。他们认为,生产业实质上是在充当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的传送器,最终将这两种能大大提高最终产出增加值的资本导人生产过程之中。

需要进一步指出的是,针对特定企业而言,决定其市场竞争力的最重要因素并非其直接生产或参与生产的最终产品的价值链长度,而是该企业在价值链中的位置。特定产品的价值链往往包含众多价值环节,但并不是每一个环节都创造等量价值。关键的战略环节集中着绝大部分附加值,某些辅助或支撑环节仅能提供很少的附加值。在全球化过程中,随着激烈的市场竞争引发的对不断提升效率的强烈诉求,以及国家间壁垒的减少,很多产品的完整连续的价值链条被一段段分开(片断化),在空间上离散性地分布于世界各地。某个特定企业能否在全球产业竞争中取得竞争优势,关键就看它能否在价值链的全球化整合中抓住那些战略环节。一旦抓住了战略环节,其就能够在整个价值链中处于治理者地位,拥有整条价值链和相应行业的控制权。对应的,一个地区的经济竞争力将主要由辖区内的企业在其所属价值链中的位置的平均水平决定。此外,同类企业的聚集程度也是影响地区经济竞争力的重要因素。因为虽然全球价值链的片断化导致各个价值环节在全球空间上呈现离散分布格局,但是分离出去的各个价值片段要想在整个价值链中占据重要地位,必须具有高度的地理集聚特征,也就是说。全球价值链的地理分布特征就是“大区域离散小地域集聚”。

现在的问题是,某个企业怎样才能成为价值链的治理者,某个地区怎样才能成为举足轻重的价值片段的集聚地,某个国家怎样才能不断延长产品的价值链长度以提高生产率。企业在价值链中位置通常取决于企业自身的技术和能力、企业所处的网络结构,以及企业所处环境的交易费用;某个地区能否形成成熟的、高附加值的产业集群,关键看该地区的软硬环境是否适宜相关企业的成长;一个国家能否不断延长产品的价值链,核心因素在于其能否不断扩大其市场容量和降低交易费用。很显然,在上述三个层面,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都有着非常大的作用空间。首先从企业层面看,促进高新技术同生产的耦合,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价值链的驱动力基本来自生产者和采购者两方面:生产者驱动指由生产者投资来推动市场需求,形成全球生产供应链的垂直分工体系;采购者驱动指拥有强大品牌优势和国内销售渠道的经济体通过全球采购和OEM生产等组织起来的跨国商品流通网络,形成强大的市场需求.拉动那些奉行出口导向战略的发展中地区的工业化。从核心能力、进入障碍等方面看.这两种价值链驱动模式存在显著差异。生产者驱动模式的核心能力体现为研发能力,进入障碍主要是规模经济:采购者驱动模式的核心能力体现为供应链衔接管理能力,进入障碍主要是范围经济。但无论企业处于哪种价值链模式中,促进高新技术同生产的耦合,均有利于提高企业的核心能力和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在生产者驱动模式中,研发直接体现为一种生产服务,其倘若能与高新技术特别是信息技术结合起来,不仅能够保证获得充裕的信息,使研发尽可能站在一个更高的平台上,而且还可以使研发突破空间和时间的限制,实现跨地域合作和全天候工作。将信息技术同生产服务耦合起来,有利于企业总部适时掌握、调度散落在世界各地的分支机构或者合作者的生产能力,使垂直一体化更顺畅,从而获得更高的规模经济。在采购者驱动模式下,要想实现将供应链管理从原材料采购直到销售给最终用户的全部企业活动集成在一个无缝流程中的目标,最根本的保障就体现为要有相应的信息系统技术支撑,要能够做到实时信息共享与整合,推动各个公司之间的共同决策。要想提高采购者驱动模式的范围经济,关键在于要转变解决供应问题的思路:要从注重公司内部整合转移到依靠公司之间的协调。而要想顺利实现这一转变,通过电子数据的交换或者互联网的交流形成便利的沟通渠道,在管理中利用ERP系统、供应链优化软件等,乃是必备条件。

其次从地区层面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有利于创造吸引企业聚集的软环境。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可以增强生产业所发挥的人力资本和知识资本传送器的功能。对于某个地区而言,随着辖区内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程度的提高,意味着在外生的资源禀赋优势之外,源自生产服务业的内生比较优势在增强。由于生产服务具有无形性、跨地区流动难的特征,上述内生优势将成为该地区吸引企业聚集的重要因素。

最后从国家层面看,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有利于拓展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高新技术产业与生产业的耦合将提高生产服务业的效率,增强其对制造业实施服务外包战略的吸引力,促进分工深化。众多学者从竞争策略

的角度分析了制造企业生产服务外部化问题。他们的核心观点是,面对不确定性,只要外部的生产服务企业的效率足够高,制造企业往往会通过外购或者分包方式将原先内含于企业内部的生产转移出去,达到分散风险和将资源集中在最有竞争优势环节的目的,从而增强企业的灵活性和效率,提高企业核心竞争力。生产这种由“内在化”向“外在化”的演进趋势,正是专业化分工逐步细化、市场化水平不断提高的核心表现。

三、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实证检验

前文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蕴含的种种益处,那么在实践中这些益处是否真的出现了呢?本节将对前文的理论进行实证检验。

(一)变量和数据说明

投入产出表提供了分析产业关联效应的基本数据,在投入产出表基础上引申出的直接消耗系数、影响力系数是衡量产业关联效应大小的重要指标。直接消耗系数是表示产业的中间消耗的重要指标,反映了某一个产业在经济活动中对国民经济各个产业部门的中间产品的消耗和依赖度。影响力系数表示当国民经济某一产品部门增加一个单位最终使用时,对国民经济各产品部门所产生的生产需求及波及程度。前文的理论分析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能够延长和增容服务业的价值链,提高社会生产率和福利水平。从产业关联角度看,这意味着随着现代服务业对高新技术投入的增加,现代服务业对其他行业的波及程度将增大。简言之,现代服务业对高新技术的直接消耗系数同其影响力系数正相关。本节我们利用英国的投入产出表数据对这一结论进行实证检验。

我们收集到的英国投入产出表覆盖1992~2003年共计12个年份,本文选择其中的5个代表性年份进行分析,即1992、1995、1998、2000和2003,原始数据来自英国国家统计局。根据高新技术产业的内涵,结合英国投入产出表中的产业分类,我们将高新技术产业的外延界定为如下三个大行业:高新技术设备、通讯、电脑服务。高新技术设备具体又包括办公电脑、电子设备、无线电接受器等6个行业。

(二)计量模型和估计结果

根据数据的特征,本文选用面板数据模型进行实证检验。面板模型是对若干横截面单元作连续观测而组成的多维时间序列数据所建立的统计模型。和普通时间序列或横截面模型相比,面板模型能显示不同横截面单元和时点之间存在的差异,提供更多信息、更多变化性、更少共线性、更多自由度和更高效率。具体的计量方程为:

式中,i代表横截面观察单位,即36个服务行业。t表示5个观察年份,a为斜率系数。 指代第i个服务行业的个体效应,在固定效应的面板模型中,其为常量。YXL指代服务行业的影响力系数。GXSB、TX、DNFW分别代表服务行业对高新技术设备、通讯和电脑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

由于选取的时点数低于截面数,故宜采用双向固定效应(fixed effect)的面板模型。另外,为了减少由于截面数据造成的异方差影响,我们使用可行的广义最小二乘法(GLS)对上面三个计量方程进行估计,估计结果见表l。从计量结果看,与理论预期一致,服务业对高新技术设备、通讯、电脑服务的直接消耗系数均为正,且在1%的水平上显著。这表明,随着服务业同高新技术产业耦合程度的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确实会越来越大。

四、结论

本文基于价值链模型,从理论角度分析了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耦合的动因。消费型服务企业为了适应不断强化的竞争,不断地将信息技术引入到服务过程中来,从而改变服务包的内容,重组企业价值创造的行为链条。在此基础上,企业向顾客提供能够满足其价值期望的一整套产品。众多企业类似的行为便促成了高新技术产业同消费业的耦合。高新技术产业同生产业的耦合,有利于生产服务企业提高核心能力、克服融入价值链的障碍,有利于地区创造吸引企业聚集的软环境,也有利于整个国家拓展生产服务业的服务范围,逐步细化专业化分工,提高整个社会的生产率和福利。根据英国投入产出表的实证研究也表明,高新技术产业与服务业的耦合确实有助于提高服务业的产业波及效应,增强其推动经济增长的能力。

当前,在经济全球化趋势日益增强和新一轮全球性产业结构调整步伐加快的大背景下,面对我国市场供求格局、经济体制环境和对外经济关系的各种新变化,我国服务业将面临更为激烈的国际竞争。为了在短时期内迅速提高我国服务业国际竞争力,如何切实依靠高新技术提升我国服务业发展水平已经成为一项十分紧迫重要的任务。文章分析显示,当今世界高新技术的迅速发展,给服务业发展、变革创造了有利的条件。今后我国应紧跟这一发展趋势,借助“信息化带动”和“体制创新推动”,尽可能挖掘高新技术产业同服务业耦合产生出来的对经济增长的巨大推动力。在当今世界新技术革命中,信息技术是发展最为迅速,渗透最为广泛,应用最为成熟的新兴技术。离开信息技术,传统服务业将无法顺利升级为现代服务业,因为现代服务业主要特征之一便是信息技术密集。以信息化带动现代服务业发展,应特别注意加强信息网络基础设施建设,为尽快实施普遍服务创造必要的前提条件。同时,科技发展要优先支持发展与农业、制造业关联度紧密的生产性现代服务业,突出生产业科技的优先地位。体制创新推动是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耦合的必要保障。今后,政府应积极推进自身的制度创新,尤其要注重观念更新,为汇聚资本、技术、人才和资源创造良好的制度环境,从而顺利引导高新技术产业与现代服务业的耦合。

篇10

总体规模相差甚远

关注我国吸收外商投资(FDI)的人也该注意到了,这些年我们常说我国已经超过了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商投资东道国。某些媒体这样说也就罢了,顶多是犯了不求甚解或者以讹传讹的毛病。可官员或专家也这样说就有点问题了,起码有点“不专业”。事实上,我国确实有一年吸收外商直接投资超过了美国,但绝对不是全球第一;而从总体规模来说,我国虽然是世界上吸收外资最大国之一,但与美国还相差甚远。

1998年至2004年是我国FDI流入高峰期,但累计数量还不到美国的三分之一。联合国贸发会议最新调整数据显示:这期间,两国FDI流入量累计分别为11553.02亿美元和3402.53亿美元,我国仅相当于美国的29.5%;而据商务部统计,截至2004年底,我国累计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为5621亿美元,但如果考虑外商投资企业终止运营、资产折旧和撤资等因素,并按照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 的界定方式,以折旧率8%测算,我国累计实际吸收外资存量总值为2132.9亿美元。而据《世界投资报告》统计,截至2004年,美国和我国的FDI存量分别为14738.6亿美元和2454.7,美国是我国的6倍。

产业结构不尽合理

我们可以进一步从产业结构角度进行对比。我国的FDI流入量一直以制造业为主,占三分之二以上,服务业的FDI流入量所占比例不高,基本上在30%左右。美国的FDI流入量则一直以服务业为主,超过60%。1995年至1999年,我国服务业的FDI年均流入量仅相当于美国的21.3%,2000年至2002年却进一步下降到12%。以2001年为例,美国服务业FDI流入量为1000亿美元,而中国仅为132亿美元。

截至2003年,全球FDI存量中服务业占59.1%。但在我国,一方面服务业FDI流入量所占的比例不仅远远低于美国等发达国家,而且与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较大差距;另一方面,服务业FDI流入量所占比例的发展趋势也与世界各国恰恰相反,出现了下滑。1995年至1999年,我国FDI流入量中服务业平均占36.1%,而2000年至2002年这一比例却减少到27.4%,其中2002年的比例最低,只有24.7%。2004年这种下降趋势则更为明显,实际使用外资金额下降2.18%,占同期全国吸收外资的20.17%,为历年来最低。

再从服务贸易领域内部看,外商投资的主要行业是房地产业,占据服务贸易领域外资的半壁江山,2004年实际利用外资59.50亿美元,比重48.66%,这与近几年我国房地产价格急剧上升和对人民币的升值预期密切相关,因此其中不乏投机成分;另外几个服务业吸收外资的领域主要集中于计算机应用服务业(实际使用外资8.24亿美元)、建筑业(7.72亿美元)、零售业(3.98亿美元)、餐饮业(4.31亿美元)、旅馆业(3.42亿美元)、水上运输业(3.60亿美元)以及仓储业(2.84亿美元)等,数额均比较小,没有超过10亿美元的。

我国服务业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比重明显偏低,尤其是金融服务业、电信、贸易和商务服务行业利用外资的规模过小,大大限制了我国吸收外资的规模和质量,制约了外商投资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全面作用的发挥。

区域来源存在局限

从外资来源来看,我国吸收外商投资也存在很大局限。截至2004年,我国累计吸收外资来源按实际投入金额排序,最多的七个地区和国家分别是香港2415.73亿美元、美国480.29亿美元、日本468.46亿美元、台湾省396.05亿美元、维尔京群岛368.95亿美元、韩国259.36亿美元和新加坡255.39亿美元,其他国家或地区的数额均在100亿美元以下,可见我国外资来源主要为亚洲,特别是香港占了总量的约43%。

数字表明,我国吸收外资总量中来自世界主要发达国家的还不到四分之一,而这些国家每年对外投资的数额占全球FDI的80%以上(据统计,2004年发达国家对外投资总计6373.6亿美元,占全球FDI流出额的87.27%,其中美国、欧盟和日本合计FDI流出5697.43亿美元,占全球FDI流出额的78.20%)。

截至2004年底,美国、日本和欧盟这世界三大经济体和对外投资大国对我国的实际投资分别为480.29亿美元、468.46亿美元和421.12亿美元,分别占同期我国实际利用外资总额的8.54%、8.33%和7.49%,三大经济体累计对华投资1369.87亿美元,仅占我国累计吸收外资总量的24.37%。三大经济体中除日本对华投资持续小幅增长外,欧盟对华投资这几年处于波动时期,从2000年的44.79亿美元下降到2002年的37.1亿美元,尽管近两年有所回升,但仍未达到2000年的水平。

一个值得注意的趋势是,自2003年起,美国实际对华投资连续出现下滑,2003年实际对华投资41.99亿美元,比2002年下降22.59%;2004年降至39.41亿美元,同比再降6.13%,比2002年高峰时的54.24亿美元净减少14.83亿美元,并且2005年前5个月,这一趋势还在继续,与上年同期相比,今年1月至5月,美国对华投资新设企业和实际投入金额分别下降10.58%和24.52%。

而作为全球最大的吸收外国直接投资的东道国,美国所吸收的外资则主要来自另外两个对外投资的主要区域:欧盟和日本,以及其他发达国家,与全球对外投资的国别趋向一致,如2000年美国的FDI流入存量为12386.27亿美元,其中从日本和欧盟流入的分别为1770和5540亿美元,分别占14.3%和43.9%,二者合计占美国FDI流入的近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