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5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

篇1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1

   大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日常生活和学习中往往面对着各种心理压力,种种心理压力积压在一起,久而久之,会造成心理上的障碍。作为天子娇子,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因此,在大学校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是一件迫在眉急的事,具有预防精神疾患和身心疾病的发生,及时为学生疏通心里,排解压力,指引方向的作用。

   那么作为一个大学生,我们如何来判断自己或者是周围人的心理是否正常呢,以下有三项基本原则:首先,心理与社会环境是否趋于一致。其次,心理与行为行动是否趋于一致。最后,人的情绪在一个阶段内是否稳定。

   如果一个人出现了与以上违背较大的情绪,那么他就可能存在一定的心理障碍。那么什么叫心理障碍呢?它是指心理疾病或轻微的心理失调,出现在当代大学生身上大多数是因心身疲乏、紧张不安、心理矛盾冲突、遇到突如其来的问题或面临难以协调的矛盾等出现,时间短、程度较轻微,随情境的改变而消失或减缓;个别则时间长、程度较重,最后不得不休学甚至退学。它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主要表现在心理活动和行为方面。心理活动方面如感觉过敏或减退、体感异常、错觉、幻觉、遗忘、疑病妄想、语词新作、意识模糊、紊乱的心理特点和难以相处等等。行为方面如焦虑、冷漠、固执、攻击、心情沉重,心灰意冷,甚至痛不欲生等。以上的情绪状态,显然不利于大学生的发展,因此大学生有必要学会自我心理调节,做到心理健康。我们可以从一下几个方面入手:

   1、增强学习的兴趣和求知欲望。学习是大学生的主要任务,有了学习兴趣就能够自觉地跃入浩瀚的知识海洋里邀游,拼命地吸取新知识,发展多方面的能力,以提高自身素质,更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

   2、保持心境的良好和乐观向上的情绪,大学生应保持积极乐观的情绪、愉快开朗的心境,对未来充满信心和希望,当遇到悲伤和忧愁的事情要学会自我调节,适度地表达和控制情绪,做到胜不骄、败不馁、喜不狂、忧不绝。

   3、在有需要得时候主动进行心理咨询。学校心理咨询是增进学生心理健康、优化心理素质的重要途径,也是心理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时间的推移,心理咨询被越来越多的人承认和接受,越来越多的大专院校,甚至中学开始设置心理咨询机构。心理咨询可以指导学生减轻内心矛盾和冲突,排解心中忧难,开发身心潜能。还能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己、把握自己,有效地适应外界环境。所以当我们心中感到压抑时,就应该及时主动的与心理咨询师进行沟通。

   作为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大学生有必要不断提高心理素质,全面健康的发展,以良好的心理素质来迎接未来的种种挑战,为祖国的繁荣昌盛贡献自己的力量。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2

   心理健康可以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健康的心理品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基本要求,也是将来走向社会,在工作岗位上发挥智力水平、积极从事社会活动和不断向更高层次发展的重要条件。充分认识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和谐发展,是以健康的心理品质作为基础的,一个人心理健康状态直接影响和制约着全面发展的实现。

   健康是人生的第一财富。对作为天子娇子的大学生来说,心理健康更是学业成就、事业成功、生活快乐的基础。同时大学生心理将康也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大学生心理健康是大学生综合素质得到提高的前提。心理素质是在心理方面比较稳定的内在特点,包括个人的精神面貌、气质、性格和情绪等心理要素,是其它素质形成和发展的'基础。我们大学生求知和成长,实质上是一种持续不断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发展过程。教育提供给学生的文化知识,只有通过个体的选择、内化,才能渗透于个体的人格特质中,使其从幼稚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也是个体的心理素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在很大程度上要受到心理素质的影响。学生各种素质的形成,要以心理素质为中介,创造意识、自主人格、竞争能力、适应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要以心理素质为先导。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保持良好的心理适应状况,是抗拒诱惑、承受挫折、实现自我调节的关键。正是从这个意义上可以说,大学生综合素质的强弱,主要取决于他们心理素质的高低,取决于个人的心理的将康与否,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功与否。

   其次,心理健康是驱动学生人格发展的基本动力。一个人的心理健康与否直接影响的他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使人格发展不仅能正确引导一个人的发展,而且可以使人格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进而使我有一个健全的人格。

   最后,心理健康能够更多的发掘学生的潜能。教育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开发受教育者的潜能。良好的心理素质和潜能开发是相互促进、互为前提的,心理健康则为二者的协调发展创造必要条件。帮助主体在更高的层次上认识自我,从而实现角色转换,发展对环境的适应能力,最终使潜能得到充分发展。当代大学生的心理素质不仅影响到他们自身的发展,而且也关系到全民族素质的提高,更关系到跨世纪人才的培养,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是将来能报效祖国的前提,也是祖国发展的重要因素。所以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极其重要。

  大学生心理健康心得体会3

   其实不然,在当今日益复杂的社会中,我认为不仅要身体健康,还要心理健康,二者缺一不可。所以今天下午的讲座,对于我们这些还很年轻的教师来说,是非常重要的。

   师生关系、家长关系和同伴关系的不协调是导致当今中小学心理不健康的主要原因,其中师生关系是最主要的因素。而当前的应试教育导致了师生关系的异化,要克服这些我们应该做的措施就是调适好师生关系,按照人际关系中的互动的规律去做。其中,人类的心理适应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适应,而人类的心理变态最主要的是人际关系的失调。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方面去入手:首先是人际互动的心理规律是人偏好正性刺激,就是说无论什么样的人,都喜欢听好听的话,即使心理明白是假的、虚的,还是喜欢听。所以我们教师就要抓住这一特点在教学中做出相应的措施,比如赏识、赞赏。我们常说“好孩子是夸出来的”,就是因为赞赏可以改善机体气氛,有利于搞好儿童教育,提高教师的领导艺术,可以促进人的心理健康,但前提这些赞赏必须是真诚的、是被在意的,在教育教学的过程中才会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其次就是自我性,通常情况下人都是在利益相关的时候为自己考虑的多一些,不过这也是人的一种正常的心理现象,还有就是在某种情况下会出现嫉妒之心,这是很不好的心理不健康的表现,所以我们教师在平时的教育过程中,及时地观察了解学生,尽量避免这种现象的发生,否则有的后果会很严重。还有一种就是就是羡慕之心,这是产生在一种美好基础之上的。

   还有就是心理归属感。无论是什么样的人都很惧怕孤独、希望能够远离孤独,尤其是差生,作为老师我们应该及时地关心他们,让他们感受到班集体的温暖,自己也是这个班集体中不可缺少的,从它的闪光点出发,逐步建立他们的自信心。使他们不觉得孤独。我们每个人都一样都希望自己的情感被共享、被分担,同时也希望自己在不幸或遇到困难的时候能有人相信。

篇2

关键词: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学

中图分类号:G441 文献标识码:A

高校实施心理健康教育有多种途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是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也是大面积提高大学生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但目前开设系统化的、全面讲授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高校较少。一些高校虽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但在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方面存在一些问题值得思考和讨论。

一、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必要性

本研究选取了自我概念问卷(SCT)作为心理健康的指标,从实证的角度证明了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积极作用。以咸阳市两所高校的大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一所高校为实验组,开设了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构建了较为完整的课程教育体系,授课内容涵盖人际关系、学习方法、生活能力、与婚恋、人生与创造、职业准备、自我成长等方面;另一所高校作为对照组,未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程。研究结果表明,有无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对学生心理健康有明显影响:两组学生在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之前在自我概念指标上的得分不存在显著性差异,但在讲授心理健康课之后,实验组学生的成绩明显优于对照组成绩。并且在参与调查的625名学生中有89.9%的学生认为开设心理健康必修课很有必要。

又有研究发现,通过公共选修课、讲座等形式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存在很多问题,比如名额有限,教学课时数少,心理健康知识普及面窄且不深入,系统讲授知识难;大班授课、教学形式很难灵活;学生不重视,稳定教学秩序难等。因此,高校只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才能使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真正面向全体学生,才能真正起到优化学生心理素质的作用。

二、高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的建议与思考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化涉及到与教学相关的各个环节,对教学内容、教学形式、考核评价、师资队伍等均提出了要求。

(一)运用蒙台梭利教育思想

蒙台梭利在她的著作《蒙台梭利早期教育法》中谈到:“激发生命,让生命自由发展,这是教育者的首要任务。”要达到“让生命自由发展”的教育目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需要做到两点:突出学生的主体性;强调教师主导性。将蒙台梭利教育理念融入到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中,能帮助大学生树立自信心、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有效改善强迫、人际关系敏感、抑郁、焦虑、恐怖、偏执等消极心态。

(二)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要在充分了解学生需求的基础上,设置合理的教学内容。通过调查发现,大学生最关注的心理健康知识依次为:人际交往、情绪调节、自我意识、压力管理、恋爱与性等。这与教育部《关于加强普通高等学校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意见》(2001),心理健康教育需要关注大学生的环境适应、自我管理、学习成才、人际交往、交友恋爱、求职择业、人格发展和情绪调节等方面基本吻合。因此,心理健康课程的内容应紧密围绕这几个方面。

(三)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形式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门应用性课程,讲求知行统一,认知和技能并重。遵循蒙台梭利教育思想,从教学形式上,应变传统的单向讲授为师生间的多向交流;变传统讲授为主向学生体验为主,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师既要采取常规课堂教学,为学生讲授大学生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也要结合教学内容选择多种教学形式,比如团体训练、情绪宣泄、心理电影赏析、心理案例讨论、心理素质拓展训练等等。

也有研究表明,“体验活动”和“案例教学”是大学生最喜欢的心理健康教育授课形式,分别占38.7%和27.2%;行为训练也是大学生比较喜欢的授课形式,比例为24.5%;课堂讲授虽然只占到9.6%的比例,但在心理健康课程中不应该忽视“课堂讲授”的重要作用,它是心理健康教学活动的基础。

(四)采取多元化的考核方式

目前高校课程的考核方式主要有考试和考查两种。几乎所有开设心理健康教育必修课的高校针对本门课程均采用了考查的考核方式。此次调查中作为实验组的高校也是采用了考查的方式,具体是课堂表现(占30%)和团训心得体会(占70%)。

本研究认为,心理健康课程的考核方式应灵活进行,即学校将这门课程设定为考查课,但就如何考查不做具体要求,由任课教师自由选择,任课教师应结合所带班级实际情况,创新性地开展考核,与体验式的教学方式相对应。比如可以让学生书写或者口述一个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策划方案,针对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具体案例提出自己的处理意见,就心理健康电影、团训活动、心理素质拓展训练撰写心得体会等等。考核还应侧重平时的课堂表现,占70%;期末考核占30%。

(五)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素质要求

有调查表明,大学生认为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的能力和资质按照从高到低分别为:丰富的心理咨询经验、高水平的授课技能、扎实的心理学知识、学历。因此,作为一名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应具备以下几点要求:(1)具备一定的心理咨询经验,了解大学生心理发展实际。教师做心理咨询的过程也是了解当代大学生心理发展状况的过程。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可将发生在学生身边的典型案例进行分享,教会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和方法。分享真实案例需注意保密学生真实信息。(2)具有心理学专业背景或者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建立在心理学基础上的专业性课程,任课教师需具备相应心理学知识才能做有效讲解。目前一些高校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由德育工作教师、辅导员兼任,他们未接受过心理学专业训练,对于课程的意义不能完全理解,降低了课程的有效性。(3)具有较高的授课技能。这项要求不仅仅针对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教师。但凡作为教师,都要有采用适当授课形式表达课程内容的能力,因为授课技巧的合理运用会大大提升教学质量。

参考文献:

篇3

【摘 要】大学生的人际关系存在着种种问题,对于大学生个体的心理健康而言,他们对人际关系有不同的观念与看法,影响人际交往的主要有主观因素和客观因素。随着生活节奏的加快,大学生的心里障碍日益增加。采取有效的措施处理和应对这些问题是我们面临的重要任务,文章拟对此进行探讨分析,希望能够为解决大学生心理障碍,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发展提供指导和参考。

【关键词】大学生;人际关系;心理健康

社会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们在生产或生活活动过程中所建立的一种社会关系。心理学将人际关系定义为人与人在交往中建立的直接的心理上的联系。

心理的问题的产生都有其深刻的原因,一般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成因来自多个方面,有些问题还是这些不同因素相互作用所导致的。总的来说,其形成原因可以分为外界因素和自身因素。其中,自身因素是最主要的成因,外界因素也有着重要的影响。而外界因素又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况。

(一)中国传统文化。这是引起大学生心理障碍的一个重要原因。很多的学生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传统文化的影响,形成了腼腆、含蓄、矜持的“内向型”性格,虽然也有优点,但是也容易引发心理问题,而且经常得不到有效快速的心理疏导。另外,当今社会不断变化和发展,网络技术快速发展和进步,西方文明不断涌入整个社会,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多样化的趋势。这种情况的出现对我国传统的价值体系带来很大的冲击。随着知识经济的到来,社会竞争日趋激烈,整个社会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但一些大学生却在这样的环境下迷失了自我,对未来缺乏正确的认识。在日常生活中缺乏方向感,没有应有目标和追求。有些大学生在竞争的压力下,往往感到迷惘和无助,甚至出现焦虑与不安,久而久之,形成心理障碍,对他们的心理健康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

(二)家庭原因。和谐、融洽的家庭环境有利于学生的健康成长,也有利于学生形成乐观、开朗的个性,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减少心理障碍问题的发生的概率。而如果家庭不和谐往往会给学生心理带来很大负担,使他们容易形成冷漠、孤僻等性格。而有些大学生的家庭不和谐,父母离异,给他们的心理往往造成很大的阴影,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健康成长。此外,在一些独生子女家庭,父母对子女过分溺爱,但是同时给予的期望往往又过高,这样的学生往往容易形成骄横、依赖等性格特征。他们与人的交往能力较差,生活自理能力较差,对新环境的适应能力弱,不能很好的融入到集体当中。同时,由于父母对他们的期望过高,很多的学生容易形成恐慌、焦虑等心理特征,严重影响了他们的心理健康。

(三)学校原因。一些学校将主要的精力放在教学和科研上,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重视,或者教育的力度不够,所起到的效果不明显。现有的教育体制过分强调学生的成绩,而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问题的重视程度不够。其结果是,培养出来的很多优秀的、专业知识扎实的人才尽管在科研、学术等方面成绩突出,但是心理却不健康,意志薄弱,难以成为一个全面发展的人。而素质教育的目的是要转变这种情况,在提高学生专业知识、专业技能的同时,也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工作,培养心理健康,全面发展的优秀人才。

另外一个方面是,从大学生自身来说,导致其心理健康问题的成因主要有以下几点。

(一)学习与生活的压力。进入大学之后,学习任务较重,对新环境不适应,交际范围较小,在学习,感情上遇到不顺,往往感到压力倍增,长期处于焦虑和不安状态,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

(二)环境不适。很多大学生都是远在外地学习,远离父母。而很多的学生由于长期受到家庭成员的宠爱,缺乏生活自理能力和社会交际能力,难以适应新环境。与周围同学、老师的联系较少,难以融入到整个大环境当中,许多学生出现冷漠、生疏的人际关系,进而形成孤僻、自闭等问题,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产生严重的不利影响。

(三)情感困惑。大学生拥有激情与活力,渴望与异往,渴望友情,并在异性面前急于表现自己的才干。但是现实往往不这么顺利,一些学生在恋爱过程中受到挫折,往往找不到适当的调节方式,出现严重的心理问题。

(四)缺乏疏导。尽管有些高校比较重视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但是所设立的心理咨询室或者门诊室几乎没有发挥作用,制度不完善,师资配备不足,对学生的心理问题缺乏调查和研究,也没有及时对出现心理障碍的学生进行疏导,难以及时解决大学生生活和学习当中出现的心理问题。

面对这样的现状,我们如何进行心理的自我保健呢?一要认清自己,给自己一个正确的衡量标准和评价,在采取措施提高自己的时候,应该明确自己的不足,并采取措施不断改进,取得进步,不断提高自己。二要面对现实,正确认识自己的长处与短处。以平和的心态对待学习和生活的一切,不要好高骛远,去做自己做不到的事情。三要乐于交往,良好的人际关系能够使自己保持心理平衡。向良师益友诉说喜怒哀乐,换届和消除心理压力。

篇4

[关键词]大学生 阅读疗法图书疗法心理健康教育心理健康

[分类号]G252

1 问题的提出

笔者认为,阅读疗法是综合运用医学、心理学与图书馆学的原理,通过有针对性推荐文献,采用交互式指导读者阅读的方式,让读者在阅读中,优化内部心理结构,解决个人问题,以达到预防、治疗和发展健康心理的目的。它是一种辅助心理治疗的方法,不仅可以提高人们的认知能力(使人正确认识历史、社会、他人、自我,帮助人积极应对人生面对的各种矛盾和挑战,使人始终处于健康的状态),而且能让人达到马斯洛描述的充分忘我、集中精力、全神贯注的自我实现状态,促进心理健康。适当的阅读可以平和心境,放松心情,获得感悟。尤其是阅读心理学书刊,就是在与心理学家进行无声的交流,增长心理健康知识,从而治疗或缓解心理疾患,并且也能起到预防的作用,开发生命潜能。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高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越来越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大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已经摆到了高校工作中极其重要的地位。2003年,《北京高校学生心理素质状况》的调查结果表明:大学生存在中度以上心理问题的占学生总数的16.5%;同年,中国心理卫生协会第四届学术年会上一项大学生心理调查显示,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大学生占16.37%,有某种心理问题的占34.4%。心理学工作者正在积极探索有效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方法,而高校图书馆一直致力于研究如何利用丰富的馆藏资源和良好的环境资源去拓展其教育职能,其实质还肩负着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作用。阅读疗法(图书馆学和心理学相结合的方法)如果能够在图书馆得以开展,将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2 研究方法

2.1被试(前测)

笔者随机抽取某高校理科和文科的2005级大学生300名,采用《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对这300名学生进行集体施测,实际获取有效测量问卷295份,回收率为98.3%。事先把每份量表做标记(只有开展调查者知道每份量表所对应的学生姓名),让被试学生匿名回答问题,以达到让被试者更真实反应自身心理状况的目的,保证研究目的。根据统计结果筛选出心理健康状况在轻微心理问题以上的大学生40名再次进行被试。

与被试学生所在系的辅导员进行访谈,了解被试学生的基本情况,心理健康状态,做详细个案访谈记录,证实测量的结果是正确的。

2.2研究工具

本研究使用陈会昌、李虹的《大学生心理健康量表》。该量表结构如下:Zl恋爱和性问题(F1性烦恼、F2恋爱问题、F3同性恋倾向、F4多角恋爱)、z2学习压力(F5学习障碍、F6学习挫折感、F7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z3身体健康问题和情绪障碍(F8身体健康问题、F9情绪障碍、F10情绪低落、F11心境)、Z4社会适应(F12退缩自卑、F13孤独感、F14自我闭锁、F15攻击性、F16自杀倾向)。分数越高,心理问题越多。

2.3研究程序

2.3.1阅读疗法实施干预阶段

阅读疗法推荐书目信息收集与整理。阅读疗法书目的收集分4个部分:①来源于高校知名学者教授推荐的大学生必读书目;②通过电子邮件与知名心理学专家沟通,请他们推荐对大学生心理会产生积极影响的书目;③来源于资深高校图书馆工作者整理和推荐的图书馆流通率最高的经典书目;④笔者自编的读者调查问卷,面对广大师生及高校图书馆工作者发放读者调查问卷共计l 000份,回收有效问卷965份,问卷回收率为96.5%,通过对问卷整理与分析,读者推荐的对心理健康有帮助的以及对广大读者最有影响的书目。

建立阅读疗法实验阅览室和大学生阅读疗法研究小组,在每个系选出阅读疗法研究小组的组长,方便学生与调查者沟通和联系。组织被试学生以集中阅读和分散阅读的方式,通过阅读指定书目对被试学生心理进行干预。

要求被试学生做读书笔记,写下读后感,不要求字数,只要求写出真实的心理体验,由调查者负责整理记录,以便统计不同图书对不同人会有什么样的干预效果。

不定期的举办读书交流会,通过将一定的文学作品推荐给被试学生,被试学生可以自己阅读,也可以听他人读,然后调查者和学生一起就阅读内容进行交流讨论,学生在讨论过程中能够畅所欲言,释放不良情绪,缓解心理压力。另外,通过对道德价值和思想观念的分析,促使他们提高自我意识、增加自我观念、改善对自我和对社会的判断能力。

对被试学生进行个案跟踪,进行访谈,并在干预结束后要求他们写出参与阅读疗法的心得体会。与被试学生所在系的辅导员进行访谈,通过访谈了解在对被试学生进行阅读疗法干预后,辅导员是否能够发现他们心理状况向积极的方向转变。

2.3.2后测在进行阅读疗法干预3个月之后,与前测采用相同的方式对被试学生再次进行测试。比较实验前与实验后,被试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变化。

2.4统计方法

对研究前后测结果采用配对样本T检验,应用SPSS12.0 FOR WINDOWS统计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与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对大学生接受阅读疗法干预前后在4个维度、16个特征进行配对样本t检验,如表1所示:平上有显著差异,表明了阅读疗法的干预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其中,通过前后测的对比发现,变化幅度最大的是恋爱和性烦恼、社会适应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p

4 讨论

4.1阅读疗法对大学生心理健康影响的差异

研究结果显示,阅读疗法在大学生心理健康总体水平上有显著差异,表明了阅读疗法的干预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积极影响。通过前后测的对比发现,变化

幅度最大的是恋爱和性烦恼、社会适应两个维度,存在极其显著的差异。在恋爱问题、同性恋倾向、多角恋爱、学习挫折感、心境、退缩自卑、孤独感、自我闭锁、攻击性和自杀倾向等10个特征上差异显著,身体健康问题和情绪障碍这个维度上差异显著,它们在干预后得分明显低于干预前,说明在这些方面的心理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心理健康情况明显好于干预前。性烦恼、健康问题、情绪障碍、情绪低落和学习问题这些特征和纬度上差异显著,它们在于预后的心理健康状况有所改善。虽然在学习障碍和理想考试两个特征上差异不显著,但干预后的得分要低于干预前,与分数常模比较,心理健康已经达到基本正常水平。因此可以说明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有一定疗效。特别是在解决恋爱和性问题时产生的效果尤其显著,这也正契合了现实生活中大学生在解决恋爱和性问题时,羞于启齿,喜欢到书籍中去寻求帮助。因此,可以说阅读疗法就能很好的帮助大学生处理这些问题,使他们拥有更健康的心理。

高文凤,宫梅玲等(2004年)将阅读疗法应用于一般大学生群体,他们选择同一个年级的两个班,一个为阅读治疗班(阅疗班)进行三个月的阅疗,一个为对照班不进行阅疗,通过研究得出这样的结论:阅读疗法对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及提高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是有效的。宫梅玲,丛中,王连云’等(2004年)在“阅读疗法解决大学生心理问题的效果评价”中,选取了100名大学生进行研究,结果也表明阅读疗法能够有效地帮助大学生解决心理健康问题。洪社娟(2002年)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对少数民族大学生心理素质的培养同样具有良好效果。基普瑞(Zipora,1996年)等对117名存在社会适应障碍的青少年进行了为期2年的阅读治疗,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众多研究表明,阅读疗法对自我发展有积极影响。本研究通过前后测的统计分析发现,阅读疗法在改善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确实有显著的疗效,这与上述的相关研究相似,同时也证实了笔者研究的可信性。

国外郝明豪斯(Hermin曲aus,1954年)发现对参与他研究的学生而言,阅读疗法可以减少个人行为的困扰;阿马图(Amato,1957年)的研究表明,阅读疗法能够帮助大学生解决问题、提高觉悟、应对紧张;艾波拜瑞(Appleberry,1969年)的研究发现,阅读疗法能够增强各个年级在校学生的心理健康。总之,国外的阅读疗法研究认为阅读疗法在增强自信、改变态度、改变行为、强化自我发展方面是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但在提高学习成绩、减少恐惧等方面效果没有得到一致研究结论的有力支持。笔者在研究中也发现,学习障碍、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这3个特征上差异不显著,而被试学生在学习障碍、理想缺失和考试焦虑的得分上比干预前要低,已经属于基本正常。对于学习障碍的问题,笔者从资料中发现,对于阅读疗法究竟能不能提高学习成绩,美国的阅读疗法研究并没有达成统一的意见。支持阅读疗法可以减轻学习障碍,惠普尔(Whip-ple,1978年)对一个州立少年管教所的学生开展了阅读疗法,发现他们的生物成绩有所提高;还有一些研究发现,阅读疗法对学习成绩不能产生积极影响,如舒尔茨(Schultheis,1969年)发现,对15-16岁的学生开展图书疗法,不能提高他们的阅读水平。由于时间有限,样本较少,结论还有待于进一步扩大样本,追踪研究进行证实。

笔者认为,阅读疗法之所以对大学生的心理健康起到显著效果,主要是因为图书具有安抚、镇痛的作用,可以营造良好心情、松弛紧张精神,也可以培养人的意志,促进人们养成坚强的意志品格。时间久了,他们会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利用阅读疗法,通过读书来排遣不安思绪,缓解焦虑,稳定情绪,增强意志。阅读疗法的这种“自疗作用”是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和辅助心理治疗手段长期存在的理由和基础,也决定了其必将成为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产生积极影响的一种重要手段。实证研究的结果电证实了早期弗洛伊德对阅读治疗发挥作用主要通过认同、宣泄和领悟三个阶段的分析。

4.2研究的教育建议及未来研究的展望

4.2.1教育建议 心理健康教育是对心理素质提高最为直接的途径,以“心理健康教育”为突破口发展实验研究,以高校图书馆为依托,开辟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促使高校心理健康教育拥有具体的操作途径。而深入、有效地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并与学科建设有机结合,能推动高校的素质教育向更全面、更高层次的方向发展。

笔者针对高校图书馆利用阅读疗法开展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提出以下建议:①加快阅读疗法在高校图书馆实际应用的规范化建设;②重点培养专业阅读疗法师,注重图书馆咨询人员队伍建设;③在高校图书馆创建阅读疗法特色阅览室,进行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4.2.2未来研究的展望本研究尚需对阅读疗法的原理做更深入的探讨,在实证研究方面,还需要做进一步扩大样本的种类和数量实验研究,在实验设计上要增加对比研究,完善阅读疗法阅览室的建设,为阅读疗法找到更科学,更系统的治疗模式,以便于阅读疗法可以在高校图书馆得到应用和推广。

篇5

为研究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与依存—独立性认知的相关性,以无记名问卷调查、团体辅导与个体化咨询相结合的方法,在徐州地区四所本科院校学生宿舍进行调研,从而提出促进和谐宿舍的对策。

关键词:

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依存—独立性认知

一、引言

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着密切关系[1]。某高校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反映,大学生咨询的问题有70%是人际问题,并且许多大学生面对宿舍人际关系茫然不知所措[2]。而宿舍是大学生学习生活的重要场所,宿舍关系是否融洽成为大学生能否学习生活好的重要条件[3]。因此,宿舍和谐关系的构建应受到足够重视。不同的自我认知方式,对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有着深刻的影响[4]。依存-独立性认知作为最重要的认知方式之一,存在于每一位大学生中,通过问卷调查以及后续有针对性的团体辅导和个体化咨询,以了解依存-独立性认知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相关性,继而为如何构建和谐宿舍人际关系的对策给予科学支撑。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为徐州地区四所本科院校(徐州医科大学、徐州工程学院、江苏师范大学、中国矿业大学)全日制不同年级、不同性别、不同专业的大学生各500名,在选取被试者的时候保证了被试者的代表性及随机性。

(二)研究工具研究采用自拟问卷进行调查。问卷编制的基本步骤:第一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确定研究方向,并且对部分大学生进行简单而有针对性的访谈;第二步,根据初步访谈资料,整理筛选出相关信息;第三步,根据所收集的信息,并参考其他关于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影响因素的调查问卷,形成问卷初稿;第四步,对部分同学进行测试,通过数据统计、逻辑分析,形成问卷定稿。问卷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所涉及的问题包含对大学生依存性与独立性的调查,第二部分反映被试者宿舍人际关系以及对所在宿舍和谐度的满意程度。

(三)测试程序1.问卷调查每所高校由两位研究小组成员负责,以分层随机抽样的原则各发放500份无记名问卷。抽样的初级单位是每一个楼层。根据每一楼层的门牌号码按顺序排列从中随机抽取几个宿舍,再从每个宿舍随机抽取一个学生。本调查共发放2000份问卷,回收有效问卷1822份,有效率为91.2%。2.团体辅导与个体化咨询针对问卷调查结果,在被试者中随机抽样进行团体辅导、单次辅导及个体化咨询方案如下:第一阶段:破冰阶段,通过微型演讲,达到带领者与团体连接,就团体规则达成共识的预期目标,用时10分钟。第二阶段:热身阶段,通过“有缘相识”“队名队标”游戏,达到增进成员彼此相识相知、增进团体凝聚力的预期目标,用时15分钟。第三阶段:主题活动阶段,通过“撕纸”“找伙伴”“宿舍人际关系中的我”等游戏,达到增进成员自我了解,探索自我依存性与独立性倾向以及反思宿舍人际关系的预期目标,用时30分钟。第四阶段:回顾阶段,通过成员分享心得体会,达到回顾总结的预期目标,用时15分钟。第五阶段:个体化咨询阶段,针对在团体辅导过程中有代表性的同学,在自愿前提下进行个体化咨询。

(四)测试评分1.问卷评分方法第一部分共10道题,前5题考察依存性,后5题考察独立性。每道题的选项由“强烈反对”(1分)至“强烈赞同”(7分)共分7个级别组成,参与调查者的选择将直接由分数体现,分别计算前5题与后5题的平均分并比较大小。第二部分一共5道题,评分标准为:A选项2分,B选项1分,C选项0分,D选项-1分,E选项-2分。计算第二部分5道题的总分,≥5分记为“宿舍和谐”;<5分记为“宿舍不和谐”,多选或漏选均作无效卷。2.团体辅导评定与个体化咨询评估

(五)数据处理用SPSS统计软件,对所收集的数据进行统计描述、统计分析,以P<0.05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三、调查结果与分析

(一)问卷结果与分析记依存性大于独立性的样本为A组,依存性等于独立性的样本为B组,依存性小于独立性的样本为C组,调研结果如表1(P<0.05):由表1可见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可以认为A、B、C三组的和谐率不全相等,即徐州地区本科院校在校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是否和谐与依存-独立性认知有联系。由表2可见,将B组与C组比较、A组与C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而A组与B组比较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66),结合表1,可以认为自我认知中依存性大于或等于独立性的学生比依存性小于独立性的学生有更好的宿舍人际关系,且目前尚不能否定依存性大于独立性的学生与依存性等于独立性的学生宿舍人际关系无差异。进一步分析,可以设想自我认知中依存性特征越明显,宿舍人际关系越和谐,反之,则宿舍人际关系越不容易和谐。

(二)团体辅导分析团体辅导是在团体情况下进行的一种心理辅导形式。通过团体内的人际交往互动,运用适当的辅导策略与方法,促使个体在交流中通过观察、学习和体验,认识自我、保持自我和接纳自我,调整和改善与他人的关系,学习新的态度与行为方式,激发个体潜能,增加适应能力的助人过程。1.团体辅导可以帮助成员了解自我,探索依存性自我与独立性自我倾向。2.团体辅导具有帮助成员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作用。

四、对策

1.开设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和人际关系课程,提高大学生对宿舍人际关系重要性的认识,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交往观念和培养人际交往的乐观心态。2.设立心理咨询机构,及时对心理素质较差或者有人际交往障碍的大学生进行个体化心理辅导。3.建立健全宿舍管理体制,培养合格的宿舍长队伍,发现宿舍成员自我认知中依存性或独立性特征,便于因材施教以及提前预防宿舍不和谐因素。4.注重大学生自我修养和人格完善,提高大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

参考文献:

[1]魏彤儒,余婷婷.试论大学宿舍人际关系与大学生心理健康[J].中国电力教育,2008(11):190-192.

[2]王丽萍.论大学生人际问题[J].许昌师专学报,1997(3):112.

[3]叶世利.关于改善大学生宿舍人际关系的若干思考[J].JournalofNingboInstituteofEducation,2012(5):109-110.

[4]杨荣.师专生宿舍人际关系现状及干预研究[R].上海:上海师范大学,2005.

篇6

【关键词】辅导员 体会 职业能力 工作方式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4)09-0142-02

为进一步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提高辅导员工作能力和业务素质,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于8月12日~13日举办了2014年暑期辅导员工作培训班。校长崔新有、党委副书记副校长金南冬出席,城职院系统学工干部和辅导员教师70余人参加。

崔新有校长对城职院系统近年来学生工作取得的成绩给予肯定,对辅导员队伍长期以来的辛勤工作表示感谢,对今后学生工作提出了要求:一是要进一步明确教学和学工两支队伍的目标一致性,积极寻找形成育人合力的有效途径;二是肯定辅导员工作的重要性,努力建设一支具有较高水平、较强责任心的学工队伍;三是号召全系统群策群力,研究和探索学生教育管理服务工作的新模式,切实提高学生工作的科学化水平。

通过本次培训学习,听到了领导的专题报告、专家的调研讲座、兄弟院校的经验介绍、同行的典型发言,深受教育,收获很大。让我收获很多,主要的体会有以下几点:

体会一:转变工作方法,提升学生管理的执行力意识

本次培训会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谢冬冰处长“关于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工作艺术的讲座”,让辅导员很受启发。讲座中谈到“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应从四个方面去思考:一是如何选拔学生干部。二是学生干部的个人与社会价值实现。三是实现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关系。四是学生干部工作的方法”。

这一选拔方式,是随着高职院校的发展要求、学生自我管理的需求而提出来的。这使笔者更进一步的意识到:选拔出优秀的学生干部,应该遵照提出任务、分解任务、落实任务三个流程去进行。要懂得选拔应是“从下而上,从上往下”的工作方法去操作落实。辅导员提升境界,尊重学生主体角色,是做好学生干部选拔的前提。通过科学民主的方法进行学生干部的选拔,学生赞同、更有利于工作的开展,学生自我管理自然就会出成效。

培训会上江苏城市职业学院学工处谢冬冰处长多次强调关于“学生干部执行力的问题”,使得我对发挥学生干部作用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层面。谢处长在解读学生干部“执行力”问题时,重点强调了“这并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工作过程。”

“学生干部执行力的实施过程”:应该充分考虑对上(上级领导的工作计划安排及相关精神的传达落实要求等)、中(辅导员对于落实计划的指导性建议要求)、平级之间(校、系学生会,团总支;班委会、团支部;同学之间的需求)的理解性、认同性、可操作性、权威性”。通过谢处长的讲解分析、深刻诠释,为辅导员转变学生工作方式,提供了明晰的方向、方法。

回忆以前,自己只是闷着头去做每项工作,事无具细,事事亲为,缺少的就是对工作系统性的认识。通过这次培训,从思想上对辅导员工作的认识有了更进一步提升,也为以后做好学生干部选拔、培养工作提供了思路。树立全局和整体观念,点面结合开展工作;建立定期总结、交流的习惯,才能有效地做好工作。以前工作上的困惑与苦恼,通过培训学习找到了答案:复杂问题简单化,简单的问题要量化,量化问题应该标准化;用艺术的思维开展工作,实现复杂与简单的协调、定性与定量的结合、教育指导与锻炼成长的相辅相成。学生干部选拔工作开展得如何,重在培养,关键在选拔上,学生干部执行力的实现,才是对辅导员工作最好的检验和判断。

体会二:通过建立自我职业素质技能不断提升的意识,促进学生管理服务意识与自我成长意识的双重提升

对于这个问题我有两点思考:

1.树立良好的服务性管理理念促进双重提升

对于“服务性管理理念”,简单地说就是认识问题、心态问题。认识到位,才能确保工作的方向性;心态积极向上,才能在公正、阳光下开展工作。辅导员工作是有规律可循,有方法可以创新,有事情可以作为,有理论可以研究。要积极树立党委杜吉林书记在2014年10月辅导员专题培训会上提倡的:“应建立‘以生为本’样式的服务型学生管理理念”。对此我的理解是:学校学生工作,就是要以“学生为主体开展工作。认同学生的主体地位,把学生作为教育主体、权益主体和发展主体;倾听学生的利益诉求,把握学生的思想脉搏;想学生之所想,急学生之所急,办学生之所盼”。遵循教育以生为本的规律,体现学校育人为先的宗旨,这是做好学生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学校教育的主旋律,教书育人的担当,通过辅导员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心理援助辅导、社团活动组织、参与社会实践、生活上的关心关爱等等,渗透到学生成长成才的方方面面,这才“以生为本”的体现。

通过这次培训学习,对我校树立“服务性管理理念”,“建立‘以生为本’样式的服务型学生管理,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辅导员应该用科学的思维、创新的精神、健康的身心去引导和服务学生,对学生产生正能量的影响。应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及体系”的引导教育,通过辅导员工作的开展,贯穿到班级管理工作的始终。应将以往对学生的生硬的“强制管理”转变为“以学生为本”的服务性管理。只有和谐的师生关系才能保障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学生工作的顺利开展有利于学校的长远发展。辅导员在联系学校与学生的关系上,是引导者的角色。对学生个体或班级群体所进行的学习引导、生活引导、交往引导、人格引导、发展性的引导等,起到了纽带作用。这种理念的建立、引导责任的实施、师生关系的增进,必然会在实践中产生双重影响、良性循环。辅导员作为学生人格构建的影响者,应该努力做到尊重、关心学生,理解、体谅学生、信任、接纳学生,在我校建立起一种体现关爱、教学相长、富有公正精神的高职院校辅导员教育模式,在这种环境中与学生一起成长。

2.建立自我职业素质技能不断提升的意识促进双重提升

在这次暑期辅导员培训会上,2014年江苏省第三届高校辅导员职业能力竞赛一等奖获得者,南京航空航天大学的佘明老师,在会上与辅导员们分享了参加比赛的心得感悟。向全体辅导员介绍了相关比赛项目的类型和评判形式以及个人参加比赛时的得失经验,引入了各种先进而全面化的学工教育理念,让全省系统的学工团队受益颇多。更加让笔者明晰了:不断提升自身的职业素质技能,是做好高职院校辅导员工作的必然要求。打铁还需自身硬,想要在网络化的新环境下实现育人方式、管理方式、服务的方式的转变,教育引导好学生,除了要提升自身眼界,更要提升工作技能。通过典型经验的学习,让笔者深刻地认识到:人才培养是一个系统工程,辅导员承载的任务决定了,要时刻重视自身的学习进步,积极探索一条如何把自己塑造成一名高素质、专业化的辅导员路径,并为实现这一目标而努力。学校教育的努力方向,是使学生成为全面发展的、社会需要的人才,作为教育者,也在实施教育中得到提升,这是一项很有意义的事业,辅导员会大有作为。

首先,当前高职院校的学生工作,对辅导员的综合素质和整体能力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辅导员应强化文明修身,以高尚的人格影响学生,用正确的价值取向引导学生。用优良的品德,良好的行为,丰厚的学识为学生树立学习的榜样,这就要求辅导员们要树立终身学习的理念,为做好辅导员工作夯实理论基础,做足实践准备。

其次,在本次省校暑期辅导员培训交流会上,南京审计学院心理健康教育中心主任蔡智勇博士,介绍了“大学生心理危机的识别与风险管理”问题。蔡智勇教授认为大学生心理危机干预的关键就在于要向处于心理严重失衡状态中的学生个体提供各种及时适当有效的心理社会服务,激活其明显的和潜在的心理能源及社会支持资源的需求,以形成大学生心理危机问题的可靠解决策略和技巧,构建更高层次的完备化心理平衡机制,促进学生人格成长成熟。

作为专职政治辅导员,在学生心理疏导工作作用十分重要。发现问题并及时了解情况,对学生心理危机及时识别发现、快速干预处置。对此,专家建议是应该完善学生心理健康引导机构,建立心理危机干预机制,长期预防在内的综合性机制。这就需要辅导员经常的与特殊群体谈心,发现问题,及时依靠解决策略和技巧处理好大学生心理危机,让学生在充满关爱、温暖的环境中成长。

再次,在工作中,辅导员要具备较强的处理人际关系能力。学生工作面非常广,常常需要与学校内各部门的同事接触协作,良好的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可以使这些工作更加顺利的进行。与学生交往的过程中也需要有良好的人际交往的能力,这助于在学生当中开展工作。良好的心理素质对一名辅导员来说也是相当重要的。辅导员的心理素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辅导员工作的成绩,辅导员们不能被繁杂琐碎的工作压倒,不能被突发事件吓倒,更不能在困难面前退缩。良好的心理素质会让辅导员们有条不紊的处理日常事务,处变动而不惊,知难而进,笑着翻越困难这座大山。这就需要具备多领域、多方面的丰富知识素养:

思政教育知识如:教育学、社会学、心理学、法学;

人文科学知识如:哲学、电影学;

自然科学知识如:军事、现代科技等;

在21世纪,计算机互联网不仅仅是辅导员需要使用计算机处理日常的工作,还是了解时代特色,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的窗口,借助微博、微信、贴吧等网络手段可以拉近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便于开展工作。

最后,通过在培训会上对“大学生创业及心理引导的专家讲座”、“学生干部培养工作创新”、“辅导员个人的职业能力提高”三个方面的观摩与分组讨论”。自己受益很多,本次培训班,内容实用、培训的针对性强、接地气。通过培训,既开阔了辅导员工作视野,又学到了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法,很有意义。

培训是加强辅导员成长进步的重要手段,培训也使辅导员的工作方向更为清晰,目标更为明确,工作方法得以有效提升,对职责定位也有了更为清晰的思考。经过培训,让辅导员深刻地感受到工作上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特别是学生管理工作的方式方法还需进一步转变、提高。科学有效的工作过程,实现学生成才成长的同时,也能促进辅导员的自我成长,相辅相成、教学相长。

总结本次辅导员培训活动,结合当前辅导员校实际情况,辅导员对自己未来辅导员工作提出了三点目标:

一是要对工作充满信心。把辅导员工作作为终生事业来作;

二要把握工作重点。学会遵循规律开展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工作;

三要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珍惜来之不易的生源,积极引导学生,不仅要学到专业知识,更要得到素质的全面提升,辅导员的责任义不容辞。

个人也希望通过培训交流活动汲取经验,能够不断探索积累适合辅导员校学生专业特点的工作方法和经验,为推动我校“以生为本的服务型学生管理理念”的构建作出积极贡献!

参考文献:

[1]杨雨丰.成为学生心中的朋友―辅导员工作心得体会[J].中国西部科学,2009

篇7

“生命”,一个多么鲜活的词语;“安全”,一个多么古老的话题;“幸福”一个多么美妙的境界。一人安全,全家幸福;生命至上,安全为天;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安全教育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1安全是革命的本钱,健康是人生的基础,但是,如果不注意,“本钱”将花尽,“基幢将毁掉。届时,即使我们满腹经纶,也只是昔日黄花。由此可见:安全是生命之本,安全是头等财富!为了自己长寿,为了亲人,重视安全,使自己健康,快乐得过每一天。所以,这学期上王老师的《大学生安全教育》课受益匪浅。

作为一名当代大学生,我就感觉,现代社会整体治安复杂化,各种社会问题集中出现,人们对社会及生活的不满通过各种极端方法表现出来。就拿大学校园来说,每年因各种矛盾或纠纷而报复、跳-楼、自杀…的案例越来越多。但是,对步入大学校园的我们来说,我们应该做的是学会独立面对社会,独立生活,学习知识,增长技能,而一切的前提还是我们“健健康康”的活着,平安比什么都重要!

16课时的学习,主要了解了人身安全、财产安全、大学生心理健康与维护、饮食安全和性安全等方面的问题:

对每一名大学生来说,在校园要时时注意用电安全,严格遵守校园及公寓“安全用电”相关制度。谨防火灾,发生火灾后,头脑要冷静,理性逃生。在讲课过程中,王老师多次提到王大伟教授,王教授曾做过一项调查,结果显示,气温每上升一度,犯上升两个百分点。尤其女生来说,更应该掌握保护自己的技巧。校内校外注意安全、夜间行路注意安全、公交车上注意安全等。王老师在课上也教给了我们不少摆脱异性纠缠,应对性骚扰的方法。另外,我们必须提高财务安全意识,做好防盗、防骗、防抢等防范工作。在校园谨防顺手牵羊、溜门串户、入室、溜门撬锁、窗外钓鱼、插片开门、偷配钥匙等行窃方式;平时谨防入室盗窃、扒窃、网络盗窃等,确保自己的财产安全。

也许不少人会认为,安全只是指身体的安全甚至是肢体的健壮和不受伤害;认为只要自己的肢体健全、行动自如那就叫安全。我认为,这决不是安全的全部。即便是一个具有健全的体格的人,如果他的思想道德水平低下、明辨是非能力不强,糊里糊涂攀兄弟、结姐妹,既有拉帮结派之嫌,又有醉翁喝酒之意;如果他不明不白逞义气、惹事端,不但喜好随波逐流,而且希望出点乱子;这表现出来的就是思想上的安全问题。无论是人身安全还是思想安全,亦或是行为安全,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结果的残酷性。交通事故,游泳溺水事故、体育活动意外伤害事故,课间游戏追逐打闹偶发事故,轻者可以伤及体格,重者能够危及生命,它们造成的后果是残酷的。可是思想道德的残缺、行为方式的越轨比体格不健全更可怕。因此,健康的心理对每个大学生来说至关重要。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一方面应该注意合理饮食和身体锻炼,另一方面更要陶冶自己的情操,开阔自己的心胸,避免长时间处在紧张的情绪状态中。如果感到自己的心情持续不快时,要及时进行心理自我调试,必要时到心理门诊或心理咨询中心接受帮助,以确保心理和生理的全面健康。

爱情是一个古老而又常新的话题,爱情就像一件高妙的艺术品,无论怎么研究也难穷尽其奥秘。处于青春期的我们正在走向成熟,性生理和性心理的变化的正常的。但是,大学生需要端正恋爱动机,树立正确的恋爱观,发展适当的恋爱关系。对于大学生而言,应该树立科学的无产阶级的恋爱观。具体的来说,有以下几方面的内容:第一、建立志同道合的爱情;第二、摆正爱情与事业的关系;第三、懂得爱情是一种责任和奉献;此外,由于校园里恋爱受到许多因素的制约,因而在追求爱情的过程中,遇到如单恋、失恋、爱情波折等种种挫折是在所难免的事情,其中失恋是最严重的一种挫折。所以,我们还应培养一定的承受能力,受到挫折能够合理疏导情绪的能力,将对自己伤害降到最低。

生命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葆活力,幸福只有在安全中才能永具魅力。安全构筑了我们美好的家园,成为连接亲朋好友的纽带。通过学习《大学生安全教育教程》这门课程,我再一次深刻的休会到:在安全的问题上,来不得半点麻痹和侥幸,在安全的问题上,我们必须要防范在先、警惕在前,必须要警于思,合于规、慎于行。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2火给人类带来了光明和文明。早在1万8千年前,北京周口店的山顶洞人就学会了人工取火。火会产生光和热。人们利用火发出的光来照明、指示方向、驱赶野兽;用火发出的热来取暖、烧煮食物、烧制陶器、冶炼金属等。火,在人类历史的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在高度文明的今天,我们在生产、生活中仍然离不开火。火给人类带来了文明和先进,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痛苦和灾难。

什么是火灾?火灾是在时间和空间上失去控制和燃烧所造成的灾害。在所有的自然灾害中,发生频率最高的莫过于火灾。

一、消防工作的重要性

消防工作既是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不可缺少的保障条件。当前,消防工作与经济建设关系比以往任何时候都密切,其地位和作用越来越重要,轻视消防作用,是不珍惜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所取得的成果;是对国家财产和人民生命安全不负责任的表现

二、发生火灾怎么办

发生火灾时,同学们一定要保持镇静,量力而行。火灾初起阶段,一般是很小的一个火点,燃烧面积不大,产生的热量不多。这时只要随手用沙土、干土、浸湿的毛巾、棉被、麻袋等去覆盖,就能使初起的火灾熄灭。如果火热较大,正在燃烧或可能蔓延,切勿试图扑救,应该立刻逃离火场,打119火警电话,通知消防队救火。

1、牢记火警电话119。

没有电话或没有消防队的地方,如农村和边远地区,可以打锣敲钟、吹哨、喊话,向四周报警,动员乡邻一齐来灭火。

2、报警时要讲清着火单位、所在区(县)、街道、胡同、门牌或乡村地区。

3、说明什么东西着火,火势怎样。

4、讲清报警人姓名、电话号码和住址。

5、报警后要安排人到路口等候消防车,指引消防车去火场的道路。

6、遇有火灾,不要围观。

有的同学出于好奇,喜欢围观消防车,这既有碍于消防人员工作,也不利于同学们的安全。

7、不能乱打火警电话。

假报火警是扰乱公共秩序、妨碍公共安全的违法行为。如发现有人假报火警,要加以制止。

三、发生火灾如何逃生

现代教学楼由于楼层逐渐增高,结构越来越复杂,学生密度大,加上课桌、课椅等可燃物较多,当发生火灾时,逃离比较困难。一旦楼房着火,应当按以下方法逃生:

1、当发现楼内失火时,切忌慌张、乱跑,要冷静地探时着火方位,确定风向,并在火势未蔓延前,朝逆风方向快速离开火灾区域。

2、起火时,如果楼道被烟火封死,应该立即关闭房门和室内通风孔,防止进烟。

随后用湿毛巾堵住口鼻,防止吸入热烟和有毒气体,并将向上的衣服浇湿,以免引火烧身。如果楼道中只有烟没有火,可在头上套一个较大的透明塑料袋,防止烟气刺激眼睛和吸入呼吸道,并采用弯腰的低姿势,逃离烟火区。

3、千万不要从窗口往下跳。

如果楼层不高,可以在老师的保护和组织下,用绳子从窗口降到安全地区。

4、发生火灾时,不能乘电梯,因为电梯随时可能发生故障或被火烧坏;

应沿防火安全疏散楼梯朝底楼跑;如果中途防火楼梯被堵死,应立即返回到屋顶平台,并呼救求援。也可以将楼梯间的窗户玻璃打破,向外高声呼救,让救援人员知道你的确切位置,以便营救。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3安全,一直以来都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在学校,老师们强调得最多的是安全问题;在家里,家长们说得最多的也是安全问题。可见,安全问题早已深入人心。人的生命只有一次,因此,我们只有加强自身的安全防范意识,才能体现出生命的价值,才能让我们的生活五彩缤纷

可是,又有多少人真正拥有这样的防范意识呢?一支未熄灭的烟头便让无数的生命结束了。其实人人都知道吸烟是有害健康的,可为什么我国的“烟民”还是在不断的增多呢?有多少人知道,“烟民”的增多将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发生火灾的频率又增多了。有的人只为争取那一点点的时间,便不遵守交通规则,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又让多少年轻的生命死于车祸;就那么一点点的时间让不计其数的富有朝气,活力的生命停止了呼吸,离开了亲人,也永远的离开了这个美丽的世界。在电视上看见这样一则消息:在一所幼稚园里,因一盘檀香引燃了从床上掉下来的棉被,让13名无辜的小生命在睡眠中悄然的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么多的小生命都还没来得及过属于他们自己的人生,没来得及向生他们的父母告别一下,便离开了人间,多么让人遗憾啊!他们可是祖国未来的栋梁啊

诸如此类的事情经常都在我们身边“上演”,可为什么就不能使活着的人们引起注意呢?难道在他们眼里,生命真的就那么不重要吗?难道非得等到失去以后才知道生命的可贵

最近我们都在学习安全知识,通过学习,让我学到了更多的安全知识,比如:在家用电时,应注意安全,家里没人时应关闭所有电源;炒菜时,应注意用气安全,若起火,不能往锅里倒水,应用锅盖盖住,防止火势蔓延;在过马路的时候,应注意交通安全,遵守交通规则;在拨打报警电话时,应按电话里的提示把问题说清楚,说具体,等等。

其实,只要每个人在生活中都多用一点心,做每件事都多想想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这样,这些事故的发生频率将会大大降低,才能使我们的和谐社会真正的和谐、安宁。多用一点爱心对待任何事,就像这首歌唱的一样“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变成美好的人间”。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4学校是培养人的场所,是社会知识和智慧的中心,是国家发展的希望所在,然而学生生活的环境中的不安全隐患比比皆是,学生伤害事故更是频频发生,不仅给学生本人及其家长带来了无可挽回的痛苦和损失,而由此引起的纠纷更是纠缠不清,往往带来巨大困扰。甚至影响正常教育教学。安全责任重于泰山,各校均把安全教育放在重中之重的位置,学校领导大会小会强调安全,老师课前课中课后讲安全,可以说学校教师时时刻刻都绷紧了安全这根弦。家长也千叮咛万嘱咐。尽管如此,学生的安全意识仍然很淡薄,安全事故总有发生。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状况呢?

纵观以往的安全教育,大多停留在说教的层面上,总以“不许……”,“不要……”,“不能……”“不准……”等等命令限制性的语言,大多数学生听到这样的话语,总认为老师又在管他们了,总会产生抵触情绪,甚至把老师的话当成耳旁风,产生“你不让干的我就要试一试”的逆反心理。这往往是事倍功半的效果。这又给学校,老师提出了值得深思的课题如何对学生进行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呢?这就应该从教育观念和教育方法方面进行改革。

首先要转变教育观念。现在的学生崇尚网络,追逐明星,对家长、老师缺乏信任感。教师应该放下师长的架子,在进行教育时少用甚至不用命令限制性的口吻,师生之间的关系不是管教和被管教的关系,而是朋友关系,是互相提醒、互相帮助的关系。教师应该做到平易近人,多和学生交流谈心,让自己有亲和力,让学生感到老师是可以信任的朋友。我在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时,总是这样问:“上学放学途中我们要注意什么呀?”“如果不注意这些会造成什么严重的后果呢?”“天热了,我们又要怎么办呢?”“雷雨时,你是怎样做的?如果方法不正确会怎样?”面对老师提出的问题,学生就得好像老师在向他们征求答案,他们感觉有一种亲切感,他们总是争先恐后、滔滔不绝的发表自己的看法、观点。这样学生更能记住安全常识,更知道应该怎样正确的去做。

其次,安全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在新课程理念,单调的说教枯燥乏味,容易让人产生厌烦抵触情绪。为什么网络游戏那么吸引学生,因为学生具有极强的好奇心,而网络游戏具有很强的趣味性,能够满足学生的要求。因此安全教育的形式应多样化。我们应该赋予安全教育于趣味性,娱乐性、身临其境性,可借助演讲、游戏活动、知识竞赛等载体,对学生进行形象生动的安全知识教育。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在小学一至四年级,可以多采用讲故事、游戏、趣味活动等形式进行安全教育。这样,学生乐意接受,积极性也大大提高了,安全防范意识也加强了。

如,我在三年级二班,就开展了“班级安全知识竞赛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参加计分评奖。分必答和抢答两部分。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准备得可认真了,除了认真学、记老师发的安全知识资料外,自己还通过网络、报纸等形式去收集其他的安全知识和案例。有的学生还发动了家长呢!在竞赛活动中,记得有这样一道抢答题:当在上学的路上,你发现有一根电线垂掉在路中央时,会怎么办?有一个组抢答到:①马上后退,设置危险标志,告知其他行人不要通过。②求救附近的成人,或打119,寻找并关掉电源。完美!还有这样一道选择题:在上学的路上,你从一个池塘边经过,一不小心,滑落到池塘里。接下来,你会(可多选)A.尖叫、呼救、喊你的伙伴;B.拼命拍水、蹬腿,在水中扑腾,争取往岸上爬;C.挥舞手臂,去抓住任何可能抓得到的东西;D.屏住呼吸、稳住身体,而不是四肢挥舞使劲挣扎,在嘴和鼻子露出水面时呼救。学生选择了A和D,并且解释到:选A,落水后尖叫、呼救,对得到帮助很有作用,但是落水后直接张嘴呼救,可能会导致呛水,加快窒息,这种做法不完全正确;选B、C完全不对,人落水后,不管会不会游泳,都不该拼命地挥舞手臂或者使劲蹬腿,因为这种挣扎会更加破坏身体的平衡,使自己下沉的更快,而且,如果水下有水草,向下蹬腿可能会被水草缠住,使你无法浮上水面、无法呼吸。D的方法最好,只有不慌乱,才能保持平衡,赢得自救或者被救的机会。真棒!这些都充分说明学生的安全知识水平大大提高了,安全意识大大增强了。这种方式比老师的说教好多了。

而五、六年级可用演讲、游戏活动和实地安全隐患大排查等活动进行安全教育。安全知识演讲活动也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育活动,它可以通过演讲者向大家传达哪些行为活动危险、遇到危险时的处理方法、应该怎样避免危险等等,比老师的说教更具说服力。通过游戏活动也是行之有效的安全教育方法之一。在游戏中,故意设置一些危险障碍,让学生识别、排除,从而达到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之目的。当然,如果有条件,请消防员到学校进行各种安全隐患应对方法的实地大演练就更好了,这样学生更容易接受安全知识,规范他们的安全行为,提高和增强他们的安全意识。

总之,对学生进行安全教育要做到他们乐于接受,通过各种游戏活动等行之有效的方法,对他们进行安全教育,从而达到普及安全知识,规范安全行为,增强安全意识之目的。

安全教育心得体会5社会在不断的进步与发展,但在当今社会里仍然充斥着各种诱惑,人的思想和观念难免会受到金钱和利益的诱惑与腐蚀,作为一名金融系统的员工,我们应该深知自己所从事的行业的特殊性,我们所面对的是直接的金钱的考验,这就更需要我们能够摆正思想,坚定信念,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而通过安全法制教育的学习正好为我们树立良好而健康的观念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通过安全法制教育学习。牢固树立科学发展观、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彻底找出自己思想、作风、制度、纪律等方面存在的突出问题,有效增强自我的法律意识,能够做到面对诱惑不为之所动,严格规范自己的一言一行,做到全心全意的为信合服务,为储户服务。生活作风上,能够牢记“自重、自省、自警、自励”的教导,用工作纪律严格约束自己,在思想上筑起拒腐防变的坚固防线。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和极端个人主义,勤勤恳恳办事,堂堂正正做人。

目前,通过学习我们法律意识明显增强,依法经营明显改善,工作作风明显改进,工作质量和工作效率明显提升,存在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通过安全法制教育的学习,可以时刻让我们进行自我约束,增强防范意识,摆正自己的位置,明确自己的职责,能够做到严以律己,尽职尽责,恪守职业道德。

安全法制学习的目的不但是要求我们员工进行自我约束,同时还能增强员工的警惕意识,增强了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遇到险情能够作到触变不惊,临危不惧,能够机警的去应对所面临的险境,能够采取恰当的方法去解决遇到的难题,能够果断勇敢的去化解各种危机,当国家财产受到威胁时能够义无返顾的去保护财产,与不法分子斗争,保护集体利益。

篇8

一、音乐与电影的融合

在以卓别林为代表的无声影片时期,电影院就通过放唱片、乐队演奏、现场弹奏钢琴等手段为电影配乐。到了20世纪20年代末,有声电影诞生并兴起,迅即产生了诸多优秀的电影作品和电影音乐作品,如奥地利作曲家、“华尔兹王”约翰・施特劳斯的音乐传记片《翠堤春晓》,改编自玛丽亚・冯・崔普的著作《崔普家庭演唱团》的《音乐之声》等电影,简直就是一场音乐盛宴。很多人第一次观看《音乐之声》,就被其音乐所吸引,甚至会认为这就是一部音乐剧。在这部电影中,我们仅通过音乐就能感受到主人公情绪的变化,并被其感染,即使闭着眼睛来“听”这部电影也很有趣。我国的有声电影起步于20世纪30年代,较欧美发达国家来说比较晚,但发展速度却很快,每个时代都有标志性作品,产生了许多脍炙人口、传唱不息的优秀电影音乐。比如:作为电影《桃李劫》主题曲的《毕业歌》,充满了战斗的激情,激发了大批有志青年投身革命事业;电影《冰山上的来客》中的插曲《花儿为什么这样红》,至今仍频繁出现在各大综艺晚会中,《怀念战友》和《冰山上的雪莲》依旧能激起老一辈人对青春的怀念。有些时候,电影歌曲对人们的影响往往会大于电影内容。对此,音乐大师伊萨克・奥西波维奇・杜那耶夫斯基曾说过:“电影这一伟大的大众化的艺术,它不仅和歌曲并肩前进,还产生了歌曲,传播了歌曲。”

随着音乐的多样化发展,它对电影的作用愈加显著。各式各样的音乐风格任人挑选,总能找到符合电影剧情、凸显电影内涵的音乐。对此,伊朗电影大师阿巴斯深有感慨地说:“声音对我来说非常重要,比画面更重要。”因为摄影技术只能让我们获得一个平面的影像,只有融合了音效,才能使画面拥有纵向深度。鉴于音乐与电影的不可分割性,在音乐欣赏教学中,我们应该把两者有效结合起来,让学生通过电影体会音乐,通过音乐找寻电影的魅力。如在欣赏电影《辛德勒的名单》的背景音乐时,可以先让学生看一段没有音乐的电影片段,让他们讨论什么风格的音乐适合为这段画面做配音,然后再播放电影的原声,使“音画对位”。如此一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积极性,更有利于学生了解音乐对电影的作用。在欣赏《贫民窟的百万富翁》这部印度电影的背景音乐时,可以通过“音画错位”的方法进行教学。即在欣赏电影的时候,先用其他国家或者民族的歌曲为电影配音,之后再原版回放。相信通过这些方法,学生在欣赏电影时一定会兴趣盎然、全身心投入的。

二、音乐与数字技术的融合

数字化技术作为时展的主题,其优势正逐渐走入并主导着音乐欣赏教学。数字技术化技术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对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和对网络技术的应用。这三大技术者的综合应用为实现高端化音乐欣赏教学提供了强有力的技术支持。

多媒体技术的应用,对高职音乐教师和学生来说都是大有裨益的。对教师来说,多媒体技术的应用让他们远离了粉笔末的荼毒,迎来了低碳生活,亦简化了教学。有了它的加盟,教师不用再为表述某种抽象概念而焦头烂额,只需提前制作好音乐欣赏课件。通过计算机把所要教授的内容,如文字、图像等信息资料综合到一起,借助一定的数字化手段实现信息的沟通。上课时把制作好的课件一一展示给学生便大功告成。对学生来说,多媒体的应用让课堂变得丰富有趣,抽象的专业知识被形象化、具体化,更利于被吸收和消化。

电脑音乐制作技术的应用对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是极其可观的。以音色分析为例,传统的教学方法是通过播放音乐作品来实现的,而这样存在很大的弊端。因为一般的音乐作品都不会只有一种音色,学生所听到的是所有乐器共同作用下的音乐。这样一来,辨别也就有了难度。电脑音乐制作技术却可以使这个问题迎刃而解,那是因为它独特的软件系统可以“分离”音色,使其能够被逐一地演奏出来。

网络技术的应用对高职音乐欣赏教学的影响是深远的。首先,它不受时间的限制,不管是在课堂还是课下,只要有时间,学生都能利用网络来获取所需知识。其次,它不受空间的限制,不管是在教室还是在家中,只要有网络,都能查找。第三,它涵盖面宽,涉猎范围广,包容性强,学生可以随心所欲地找寻需要的资料。最后一点,也是尤其重要的一点,网络拥有强大的互动体系,学生可以各抒己见,交流心得。在音乐欣赏教学中,笔者曾创建了一个音乐欣赏论坛,在这个论坛里,有不同的音乐板块,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需要选择交流区。在民族乐板块,学生可以尽情讨论不同民乐的风格、特点。在流行乐板块,学生可以对时下流行的音乐发表看法。在心得体会板块,学生可以交流音乐欣赏后的深切体会。在创作板块,学生可以通过数字技术来创作音乐并作品。除此之外,时下流行的网络方式如微博、QQ等也都是很好的交流音乐的手段。

综上,数字技术的应用对音乐欣赏教学的作用是巨大的,笔者坚信在不久的将来,随着数字技术的发展,音乐欣赏教学的方式会更加多元化,更加受学生喜欢和认可。

三、音乐与治疗学的融合

音乐作为人类交流感受的特殊传播工具,其影响是不容小觑的。生动或强力的节奏能够激发人的活力,轻快或婉转的旋律给人温馨恬静的柔情,雄壮的和声给人奋发向上的激情,而质感丰富的音色(诸如柔美的小提琴、淳厚的大提琴及凄美的竹萧等)更能给人以听觉上不同的愉悦感。

音乐治疗学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是对音乐纵向深度作用的扩展和延伸。音乐心理治疗学瑞典学派的创始人Pontwick认为,音乐通过音响的和声系统反映了某些原始形式的精神生活,和缓而平稳的音乐给人安慰,而洪亮、欢快的音乐则使人激动、振奋。另有研究表明,得当的音乐既能消除个体的不良体验,也能扩大其享受到的感觉和体验的领域,还能使音乐欣赏过程中出现的思维结构得以提高。人本主义心理学则认为,“人是可以自我成长和自我实现的,真正的心理健康者应该是内心世界极其丰富、精神生活非常充实、能力得以充分发挥、人生价值能够完全体现的人。音乐可以帮助个体满足精神的需要,探索和发展潜在的力量。在音乐的氛围中,个体可能获得高峰体验,以达到较高的意识水平。高峰体验是审美的充分知觉,以及其他最大快乐实现时刻的体验。在高峰体验中,自我消失,使人感到生命的价值。这是最快乐的时刻,也是最健康的时刻。

在飞速发展的现代社会里,大学生大多会因物质或生活的原因而造成精神与情感的缺失。“据中国心理协会的调查,大学生发生心理疾病的患病率已高达25%;天津市被调查的5万名大学生,有心理障碍的占16%;北京大学近10年来因心理疾病退学的人数占总休学人数的三分之一;在青少年犯罪中,大学生已占到40%的比例。”“如何维护大学生的心理健康,创建和谐的校园文化,已成为需要关注的一件大事。”高职音乐欣赏教育,虽不能上升到音乐治疗学阶段,但却能对大学生进行心理辅导、教育,帮助他们走出心理困境,形成健康的心理和完美的人格。在具体的音乐欣赏教学中,学生会潜移默化地受到音乐的影响并能够借助音乐来实现心理的自我调适。一旦拥有了这种能力,不仅有利于学生圆满地完成大学学业,对他们以后的职业发展和人生发展亦是大有裨益的。

参考文献:

[1]高天.音乐治疗学基础理论[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7:54.

[2]帕夫利切维奇.音乐治疗理论与实践[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06:48.

[3]马斯洛.马斯洛人本哲学[M].成明,编译.北京:九州出版社,2003:18.

篇9

关键词:家庭教育;心理健康;心理成长;个性特征;人格发展

中图分类号:G64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4853(2015)05-0100-05

作者简介:黄武萍(1973—),女,心理学硕士,福建警察学院侦查系讲师,研究方向:教育心理学、侦查心理学、心理咨询

大学阶段是一个人心理成长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的大学生更多地受到来自学校和社会的影响,逐渐地形成自己稳定独特的个性特征,人格也不断得到发展与完善。然而由于早期家庭不当而产生的教育负面作用,有些大学生们在这一时期的正常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不能得到很好的发展,学习、成长乃至毕业后的长远发展都受到了干扰及影响。本文希望通过研究和考察早期家庭教育影响与大学生心理成长的相互关系,深入了解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因素,以期获得在心理健康教育领域更深入具体的认识。心理学家在以往研究中发现,“社会生活环境制约着个体心理发展所能达到的现实水平”[1]239。人们在现实生活中也发现家庭环境和氛围对人的个性、人格及心理健康的状态起着潜移默化甚至决定性的作用。然而孩子的心理成长究竟是怎样受到家庭环境影响的?教育方式又该从哪些方面进行更好的提升及改进?笔者多年来一直从事与大学生心理健康有关的教育教学工作,接触到了许多相关的实际案例,也获取了不少有关早期家庭教育的经验总结与心得体会。在此基础上,本文拟对典型案例进行深入分析与研究,并提出一些看法和建议,以期为我国早期家庭教育水平的提高和心理健康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一些有益的帮助。

一、早期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特征和人格的影响

(一)早期家庭教育对个性特征的影响

早期家庭教育对儿童个性品质和行为特征形成的影响非常大。心理学研究发现,人的“个性的初步形成是从幼儿期开始的”[2]201。进入了大学后,大学生的个性发展虽然开始更多地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但一部分早期家庭教育的影响仍然长期存在。因为远离家乡和父母亲人,大学生需要独自地去面对各种从未遇到过的困难与挑战,需要在新的生活和人际交往环境里自主地适应,这时候良好的个性品质就显得尤为重要。大学生需要认识并管理好自己的情绪与行为,运用语言和非语言符号积极主动地与他人进行交流沟通,而这些都是建立在良好的个性品质和行为特征的基础之上的。如果在早期家庭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从未关注孩子个性的发展,不曾培养和提高孩子自身的情绪与行为管理能力,那么在大学期间他们的适应能力将会面临很大的挑战,也很容易出现问题。事实表明,一个缺乏情绪与行为自我管理能力的孩子很难形成坚定和克服困难的个性品质,常常会表现出依赖、逃避和对抗的行为,即使进入大学之后也很可能因为不能自主解决好自身情绪情感问题而产生各种明显不适应或不恰当的行为表现。

笔者曾经接触过不少大学生(尤其是新生)适应不良的案例,其中一位大一新生的案例尤为典型。这位外表看似开朗活泼的大一新生有一个困扰她许久但又难以启齿的毛病,那就是每当她心烦意乱或寂寞孤独的时候就会有撕扯自己头发的强烈冲动,许多时候她甚至真的将自己的头发大把扯落下来。这一毛病从初一开始就有,这位妙龄少女的头发也因为被长期拉扯脱落已变得稀少枯黄。虽然这位女生也曾找了不少医生,但没有获得很好的效果。笔者经过详细询问和了解她的主要社会关系及其与家人相处的情况后发现,她是个在生活中闭塞又缺乏沟通、交流和支持系统的女孩。女生的父母由于事务繁忙而很少关注孩子的内心与情感世界,她也因而极少与家人或朋友进行情感上的沟通交流。这个长期封闭在自我世界里的青春期少女由于与外界的基本沟通和互动的需求得不到满足,因此常常感到孤独和寂寞难耐,此引发强烈焦虑、烦躁等消极不良的情绪,这些情绪在没能很好地认识和管理的情况下就会导致了以上不良反应的产生。通过心理咨询与辅导,女生逐渐意识到问题的根源在于自己过于闭塞的人际交往模式,认识到只有主动地与他人和社会保持必要的交流沟通,安排和管理好自己日常的学习与生活,才能使自己不至于深陷难以自拔的孤寂苦海。笔者启发她以一种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去对待自己以往的不良反应,努力发展有益于身心的兴趣与爱好来充实和提高自己,并将注意力转移到积极有益的社会交往上去,减轻和化解了其内心的压力,从而使情况有了很大的改善。从以上的案例中可以看出,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身情绪与行为的认识和管理的能力在早期家庭教育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早期家庭教育者们更需要特别关注孩子的情绪反应,重视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己情绪与行为的认识与管理能力。因为,一个孩子如果没有情绪的自我管理能力就不会产生出支配自己的愿望,也难以在日后具备独立管理好自己意向和行为的技能。

由于年幼的孩子在思想认知上存在很大的不足,在遇到问题与困难的时候往往会首先表现出情绪的问题。这个时候教育者首先要帮助孩子认识到自己情绪上的问题,稳定好他们情绪,然后再进行引导才会有效。然而,许多教育者因为各种原因忽视了对孩子情绪问题的关注,急于应对解决所面临的实际问题,当孩子出现孩子消极负面情绪时只是呵斥、责备或者干脆忽视不管。殊不知不良情绪一旦产生,就会调动起人的整个应激系统进而控制住整个身心,在那时候任何认知和行为上的指导都起不到效果。简单直接的“问题解决式”教育,并不能很好地促进孩子的心理成长。心理学家认为“人的心理对自身行为模式的自动调节是人的主观能动性的集中体现”[3]201。笔者认为,早期家庭教育的最终目的不应只是去帮助孩子解决现实中的具体困难与问题,而是要让孩子懂得在成长过程中遇到困难与问题的时候该怎么办,怎样在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处境时还依然能够保持平衡快乐的心态和拥有健康的身心。正所谓“教是为了不教”“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只有以这种方式教育出来的孩子才会具备更强的心理素质。由此看来,在早期家庭教育过程中,关注孩子的情绪,比帮助孩子解决实际困难与问题培养和提高他们对自身情绪与行为的管理能力要显得更为重要得多。

(二)早期家庭教育对人格的影响

人格,概括地说是“各种心理特征的总和”[2]81,是与早期家庭教育影响息息相关的稳定而独特的心理品质。我国著名的儿童心理学家陈鹤琴曾在他写的《家庭教育———怎样教孩子》一书中阐述了早期教育与心理发展的关系:“从出生到七岁,是人生最重要的一个时期,什么习惯、言语、技能、思想、态度、情绪都要在此时期打下一个基础,若基础打得不稳固,那健全的人格就不容易建造了。”早期家庭教育对人格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影响,“一个人的人格必然会反映出他生活在其中的社会文化的特点和他受到的教育的影响”[2]82。由于家庭是个体出生之后首先接触到的早期成长环境,个体在其中获得了与外界接触的最初经验和最早的交互活动体验。这些经验和活动体验中所包含的伦理道德、观念态度和信仰等特殊文化在形成和被逐渐内化了之后就成了人格中最为核心的部分———“自我”。大学期间,大学生的“自我”观念更多地受到了来自学校和社会新环境的影响,从而获得了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然而仍有不少大学生在这一时期的人格发展与完善因为早期家庭教育不当的负面作用而受到了很大的干扰。一位大二男生的案例就很典型。这位男生因不能融入同学间轻松愉快的活动之中而常常感到压力重重,内心苦恼。通过了解后笔者发现,原来在他的早期家庭教育环境中有两位对他影响很大的人———曾经对他要求非常严格的父亲和十分优秀的姐姐。虽然在少年时期他对父亲的严格管教曾经十分不满和叛逆过,但是进入大学之后他却发现自己也变得十分苛求和追求完美。他常常为完不成自己既定的目标苦恼,同时又为纠结于这样一种压力状态而感到痛苦。渐渐地,苛求和完美已成为了他自己性格的一部分,他因为总是不断地给自己施加压力而无法融入同学间轻松愉快的交往活动中。笔者帮助他分析了这一现象产生的根源,使他意识到早期的家庭教育与以往的成长经历已对他产生了深刻的影响。虽然父亲现在再也没有像以前那样苛刻要求他了,但那种追求完美的影响还在并将持续影响他。要想使自己在人际交往中变得更加轻松愉快起来,就必须摆脱过去的负面影响。笔者建议他尝试着对自己更宽容和理解一些,告诉自己只需要去努力就好,不必强求和追求完美;通过努力将注意力多转移到关注自己内心的满足上去,才有可能重新获得轻松愉快的感受。经过心理辅导之后,他不再感到那么迷茫和纠结了,也开始渐渐变得乐观和开朗起来。以上案例表明,早期家教中的影响在孩子成年离开家庭之后仍然会长期持续地存在,甚至还会反映在孩子在新环境里的成长适应中,并在其进入社会后的人际交往与互动中也有体现。“社会环境是影响个体个别差异的最重要的条件。”

良好的早期家庭教育应当让受教育者在自主的交互活动中建立起自己独立稳定的人格品质。这些人格品质并不是他个别特性和行为方式的简单总和,那些通过教育教学而形成的个性品质和行为方式也不一定都会最终成为儿童人格中的稳定品质,只有在主动交互活动中被儿童掌握并自主加工改造和吸收后溶入到了其经验中去的社会规范和道德标准才会被纳入其人格体系,最终成为对其自身要求的内部环境与道德的核心成分。心理学家发现,“个体品德的形成是个体自身与环境相互作用下道德规范内化的过程,……不是被动接受外部灌输的结果。”[4]200教育者如果不能深入理解和尊重受教育者当时的内心情感,就不能实现真正有效的教育影响与沟通,那么对受教育者的影响也就不可能是积极有益的,只会是单方面的强制灌输,在日后可能会产生持久的负面作用。因此,家庭教育者们要对人格的发展形成过程有一个理性的认识,接纳和顺应受教育者独特的心理特点,采取宽容和尊重的态度与受教育者保持平等的互动沟通,这样才能引导他们进行更好的自我调节与适应。人格的发展不仅仅是单方面地吸收人类所积累的经验,还是积极改造这些经验,形成自己独立稳定和具有自我教育功能的个性品质的过程。[5]1-30所以,教育者们在早期家教过程中必须从各方面同时协助受教育者提高自我认识、自我行为意识、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因为,只有当受教育者的自我认识、自我行为意识、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得到了提高之后,才有可能在以后的心理成长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立自主的稳定人格。

二、早期家庭教育中的几点经验总结

由于早期家庭教育对孩子心理成长发展影响重大而深远,为了给孩子一个长期稳固的心理健康状态,笔者认为在这一过程中教育者需要十分重视孩子在以下几个方面心理素养与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和提高孩子对自己情绪的管理能力

家庭教育者早期要细心关注孩子的情绪状态,让孩子学会良好的情绪表达方式和积极主动的生活态度。帮助幼小的孩子正确表达自己的情绪十分重要,教育者需要学会认真倾听而不随意打断孩子的诉说(尽管有些孩子的话会显得幼稚可笑),给予孩子足够的时间表达和宣泄。保持教育者自身积极稳定的情绪状态也十分重要,当孩子处在激烈情绪状态时宜先转移其注意力,进行冷处理而不去压制,要尽可能地表示同情理解,直至孩子情绪平稳之后再进行教育启发,切忌在消极对抗的情绪状态下说教,那样不仅效果不佳,还易引起逆反。

(二)培养和提高孩子对爱和幸福情感的感受能力

父母无条件的爱与包容是亲子良好交流与沟通的基石,也是孩子勇敢和自信的源泉。作为父母其实并不需要表现得比别人更加严厉。因为,孩子心目中的父母是慈爱的化身,这种慈爱的形象会给予孩子无穷的自信和无坚不摧的心灵力量,成为他们一生中积极情绪和正能量的源泉。父母适当地让孩子知道自己内心的想法会让他们有被尊重和重视的感觉,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与信任感,并拉近相互间的心理距离。教育者经常在适当的时候表达感恩、谢意与真诚的欣赏,能够更好地促进情感的正向交流与互动。因为感恩、谢意与真诚的欣赏表明了个体从内心深层次对他人的肯定,是个体真正地摆脱自我中心状态和从他人的角度上看待事情的开始,也是内心获得满足感和幸福感的开始。在和谐一致、轻松愉快的氛围之下,孩子更容易形成积极乐观和顺应生活的态度和理念,激发出爱和幸福的情感。

(三)培养和提高孩子与他人交往的能力

孩子与他人的交往能力是在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之上发展起来的。所以,早期家教过程中教育者要努力营建良好的亲子关系,与孩子进行在相互理解与尊重基础之上的平等交流和沟通。早期家教中教育者要尊重孩子独特的气质与个性特点,善于发现他们隐藏的潜能与进步,并及时予以鼓励,因为这些是孩子们所期望的最好礼物。教育者还要特别注意说话的语气、技巧和艺术性,经常使用启发式询问,尽量避免指责与反问。温和地说出不良行为可能产生的后果要比直接拒绝好得多,严厉的斥责与处罚要谨慎使用,因为它们会伤害到双方亲密无间的感情,日积月累的积怨还可能会造成永远无法弥补的“鸿沟”。教育者需要以包容和发展的眼光看待孩子的问题,多接触孩子当时当下的生活环境这样才能获得对他们最真实的认识和了解,并及时有效地帮助他们自主提高自我认识水平、行为意识水平与道德判断和推理水平。

三、研究对当前教育的意义和启发

本次研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分析了早期家庭教育对大学生个性特征与人格发展的深远影响,深入阐述了教育与心理发展之间存在的相互依存关系。为使教育者在当前教育的过程中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使他们同时获得心理上的发展,笔者在以往研究与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整理出几点教育心得与总结,以供借鉴和参考。

(一)关注和理解受教育者内心的情感体验才是教育的真正开始

深入理解和体会受教育者内心世界里的情绪情感体验是实现真正有效的教育影响与沟通的前提。当受教育者的消极情绪产生的时候,不应当只是简单地忽视否认或强行压制。当教育者遇到受教育者情绪反应强烈的时候,首先要采取一切可行的办法先稳定对方的情绪,耐心地询问与了解实际情况,通过认真倾听和适当的安慰使受教育者能够放心地倾诉和宣泄负面情绪。以往的教育实践表明,如果教育者能够对孩子的情绪反应表现出足够的理解和尊重,让他们感觉到安全和被理解,大多数行为不良的孩子在适当的情绪宣泄与安抚之后都会恢复到稳定的状态,并朝着被理解和接纳的方向调整其行为态度。

(二)在相互理解和尊重信任的基础上才会有有效的教育

教育的过程中教育者要格外注意在相互理解尊重的基础上与受教育进行平等交流与沟通。在受教育者出现负面情绪的时候,教育者要尽量保持理性和客观态度,不能进行强行压制,更不能把受教育者当作自己负面情绪的宣泄对象,坚持以不抛弃、不放弃、不赌气的平和态度对待受教育者。有些教育者因孩子犯了错而狠狠责罚,有时甚至采取体罚的方式,结果往往只是让孩子深深地记下了惩罚的痛苦和教育者情绪失控时生气失态的样子,教育效果不佳且影响了与孩子相互间的亲密关系。更为理智的做法应是尽量让孩子自己去感受不良行为带来的后果,让他们为自己的行为承担责任,这样既达到教育的成效又可以保护双方亲密的情感与后续的沟通。教育者严厉的惩罚是以牺牲亲密关系为代价去完成当前的教育任务,这种方法并不利于教育的可持续发展,要尽量避免这种揠苗助长的行为。

(三)教育者也要努力提高自身的修养和创建良好和谐的环境

教育是一个双向的过程,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在这个过程中都需要不断地进步。教育者需要不断提高自己的修养以保持对自己情绪情感及心态的调节与控制,避免在教育过程中带着负面情绪进行教育,造成对受教育者和自己的伤害。在整个教育过程中,教育者都需要尽量保持平衡稳定的心态,使自己即使在受到了欺骗和不公正的待遇时也能积极应对,心平气和地感受到身边存在的快乐与幸福,并将这种快乐与幸福的积极情感传递给受教育者。教育者本人及其所营造的周围环境对受教育者所起到的暗示和引导作用超过了任何其他的教育手段与方法,和谐一致的环境才能够使受教育者形成和发展出与环境和顺应的性格特征以及善健全的人格品质。总而言之,教育不应忽视人心理发展。教育者不能只强调和关注教育具体目标的实现,而忽视方式方法的采用与受教育者本人的感受,而应该深入到受教育者的内心世界去及时了解和满足他们基本的心理需求,在平等与尊重信任的基础上实现良好的互动与沟通。轻松愉快的教育过程本身也是教育的主要目的,教育者们要保持自身乐观向上的心态,努力营造出轻松愉快的教育成长氛围,只有这样才能使受教育者在接收教育的同时也获得身心的稳固发展。

参考文献:

[1]程利国.发展心理学基本理论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0:239-241.

[2]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中国心理卫生协会.心理咨询师(基础知识)[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2:1-235.

[3]程利国.皮亚杰.心理学思想方法论研究[M].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1999:201.

[4]邵瑞珍.教育心理学[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9:200.

篇10

【关键词】独立学院 新生 适应性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2)08-0193-02

笔者自2006年在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外语系任团学干事以来,总体负责了该系2006级新生的“学前”教育工作,之后又相继担任2007级日语和2009级部分英语以及日语专业新生的辅导员,具体负责了他们的适应性教育工作。现结合本人工作经历和该校新生情况谈谈笔者对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性教育的一些粗略看法。

1.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性教育概述

独立学院是由教育部负责审批的普通本科高校(申请者)与社会力量(合作者)合作创办的进行本科层次教育的高等教育机构,是介于公办高校与民办高校之间的一种新型办学模式[1]。独立学院的新生,无论在思想认识,还是在行为习惯上,都有别于其他普通高校的新生。以笔者所处的学校为例, 该校位于滇西北的丽江市,远离中心城市,这给新生的教育管理带来诸多不便。目前,学院所在地除丽江师专外,基本上没有相友邻高校;学院地处郊区,周边环境复杂,新生初来乍到,缺乏正常的市内、校际交流。另外,学院为适应丽江地域特色,建筑布局东西狭窄,南北狭长;学生生活、学习场所基本上独立形成院落,小而且分散,这也无形中延长了他们的适应期。

2.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期存在的问题

2.1庭情况参差不齐,生活适应问题多多

独立学院新生家庭实际情况并不像社会普遍认为的那样好。据调查,独立学院新生家庭条件呈“枣核”分布。在一份关于“独立学院新生家庭环境”的调查报告中,在回答“你家庭对你学费的支付能力”的问题时,勾选结果是负担不起的占21.4%,勉强负担的占45.3%,比较轻松的占24.1%,轻松的占7.6%,很轻松的占1.6%[2]。大部分出身“寒门”的学子,因过早体验到了生活的艰辛与贫穷的凄凉,所以一入校就珍惜来之不易的上学机会,努力读书,奋力拼搏;少部分家庭经济条件较好的新生,在家备受父母宠爱,但大多对待学习不认真,对眼前艰苦的条件准备不足,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在生活上缺乏自理能力。

2.2目标与现实冲突,专业认识不全面

独立学院的新生,一般是按当地的“三本”线来录取的,他们中的一部分是复读生,另一部分则是出于客观原因“被迫”来到独立学院就读的落榜生。这些新生 ,特别是那些复读生和家庭条件不太好的新生,十分珍惜自己来之不易的上大学的机会,在心中早已踌躇满志、斗志昂扬;另一部分“高分低就”的落榜生和家庭条件优越的新生则是犹豫不决、怨声载道,他们在中学阶段多受家长、学校等因素的影响,对独立学院的认识不够全面,再加上独立学院存在办学时间不长,学费高,在办学经验、管理模式、校园文化等方面存在诸多不完善之处以及由此而造成社会上对独立学院了解甚少甚至心存偏见的事实,他们很容易产生比其它本科院校学生“差一等”的自卑心理。目标与现实的冲突、自大与自卑的并存使他们在经历短暂的欣喜与兴奋之后,更加倍感失落;在对专业认识方面,由于在填报志愿时对所选专业缺乏了解,导致部分新生在入校后专业思想不稳定,甚至认为自己所学专业没有前途而宁愿放弃学业去社会上打工挣钱。

2.3独立不独,自理难为

挤过了“独木桥”的莘莘学子,在中学阶段,为了上大学,大多是在家长和学校的“监视”下学习的,因而被迫承受来自社会与家庭的压力,稍有“越轨”,就会遭到家长、老师的批评,甚至训斥。而现在,他们成了天之骄子,家长、老师的态度也大大改观。此刻,他们就像脱缰之马,出笼之鸟,渴望独立,希望表现,于是,他们成群结伙地郊游,用过多精力参加娱乐活动,忽视学习。可是,在面对新的学习环境,,新的人际关系时,常常会感到茫然失措,无所适从,有的时候,薄弱的学习基础,贫乏的生活常识,使他们欲独立而不能,想自理而难为。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他们的参与积极性很高。尽管对以后该做什么不很明确,但他们明白实践能力很重要。在调查中,部分同学宁可放弃上课的时间,哪怕是专业课,也要去参加校内校外的各种文艺比赛或实践竞赛。

2.4个性张扬与盲目冲动并存,社会阴影与心理受挫同在

独立学院的新生相比普通高校而言,他们普遍富有灵感和较强的主观创新意识,思想更加活跃,喜欢表现自我并以此证明自己,得到别人的尊重、信任和理解。他们善于发现问题并大胆质疑,表现为能够在课堂上积极发表自己的观点以及对事物有自己独特的看法,敢想敢做,然而,在自大的前提下,过于以自我为中心,团队意识不强。

3.独立学院新生适应性教育的思路

综上所述,独立学院新生入学后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存在不同程度的不适应。针对这些特点和问题,结合近几年来的工作经验,笔者认为,可以尝试从以下几个方面来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

3.1引导新生感知大学氛围,重视新生接待工作

独立学院新生到多是在父母的陪同下来到学校,他们首先感受到的是这所大学氛围。所谓大学氛围,是指一所大学及其所处城市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它集中反映该校历史传统、精神风貌、目标追求、价值体系、道德情感和行为规范。秀丽的城市风光,便捷的交通服务,优美的居住环境,整洁的校容校貌,悠久的历史文化以及浓厚的学习氛围都是良好大学氛围所呈现出来的。良好的大学氛围一方面可以初步满足他们中学时代对大学的遐想,激发他们的生活热情和求知欲,进一步增强他们的自豪感和认同心理,促使他们更快融入、喜欢这个集体;另一方面,可以尽快引导他们了解所就读学校的教学科研力量、特色专业和优势、学校人才培养目标以及学校历史和未来发展前景。

3.2重视“学前”教育,了解新生信息

“学前教育”是新生适应性教育的开端。妥帖的“学前教育”关系到学生对学校和所在院系、所学专业以及老师、同学的认识和看法,直接影响新生对崭新大学生活的正确理解和专业奋斗目标的确立。因此,新生报到后,学校、系部要及时周密地安排“学前”教育。学前教育的内容首先是校史、校风、校纪以及人才培养方案等大的原则。学校相关领导要高度重视重视,责成教务部门制定周密的“学前”教育计划并下发课表到系部,原则上要求每一位新生都必须参加,并在学习后写出心得体会;其次,系部、辅导员落实具体的问题。针对新生在生活适应上的问题,辅导员召开班会时要有意识地加强引导,注意培养他们的自我管理能力和理财知识,同时加强纪律教育,向他们不厌其烦地介绍校规、校纪、新生入学注意事项等;再次,针对学生存在专业思想认识不全面的实际,各系部要结合自己的特色和优势,安排资深专业教授或教研室主任介绍本专业的发展情况、培养模式以及社会需求,使新生对所学专业及及前景有一个初步了解;最后安排全体专业教师与新生见面座谈,并结合本专业的特点,向新生介绍大学的教学方法、考核制度、学习要求以及提醒他们合理有序地安排学习时间,还可以邀请优秀的学哥、学姐进行经验交流,从而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专业观。

随着教学工作步入正轨,辅导员要利用学院网络向系部开放的新生电子档案,了解新生入校前的思想政治素质、学习成绩、个人特长、家庭状况等基础性信息,并按自己工作的需要,制作相应的各类表格。[3]辅导员在初步掌握这些信息的基础上,还要通过自己不断观察、走访宿舍等,尽快熟悉所管理的每一位同学在班级的表现、课堂出勤情况以及饮食起居等。与此同时,建立新生思想动态机制,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

3.3丰富校园文化,拓展成长空间

针对独立学院新生普遍思想活跃,喜欢参与,表现自我的特点与他们大多被局限在校园、宿舍园区、图书馆的实际,学校、辅导员要开动脑子,通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来拓展他们的成长空间,并以此建设具有时代特征和品牌特征的校园文化。辅导员要鼓励引导新生,激发他们参与热情和积极性,使他们尽快融入大学校园的氛围,缩短心理上的适应期。

3.4 加强心理疏导,关注“问题”新生

所谓“问题学生”,是指班里存在不良习惯、心理缺陷或品行障碍的学生,他们通常在班里面表现较差,令人头痛,大多表现为思想不积极、学习成绩退步、生活作风出现偏差。对于这部分“问题学生”,辅导员除了监督参他们加学院开设的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外,还要积极主动地利用校园网络或大学生心理咨询中心,专门建立心理档案和思想动态跟踪机制;同时,辅导员要通过与其家长的联系、增强他们对自身的有效调控,并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帮助新生及时解决问题。这些工作的出发点,就在于能使他们自身的情绪、情感得到有效地疏导和释放,从而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4.结语

总之,针对独立学院新生入学后在生活、学习和心理上存在的不适应,教育工作者应从重视新生接待和“学前”教育工作,及时了解新生信息,引导树立正确的学习观,组织开展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活动以及加强对新生心理疏导等方面开展新生适应性教育工作,缩短他们的适应期。

参考文献:

[1]唐润光.英语教学与研究—云南省高等院校独立学院青年教师英语教学论文集[J],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9,(9),H319-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