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治理洪涝灾害的方法

篇1

关键词:广饶县;洪涝灾害;成因;措施

中图分类号: P333.2 文献标识码: A

1 基本概况

广饶县南北长46.2公里,东西宽60.1公里,行政区域面积1137.87平方公里,耕地面积71.76万亩。县境内,地势西南高东北底,地面高程在29.0—1.6米之间。水系分布以小清河分洪堤为界,以南为小清河流域,支流多以南北向汇入小清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比降大,受山洪暴雨影响,汇流急,易积涝成灾,农田灌溉南部以井灌为主,北部以引河灌溉为主;以北为支脉河流域,支流多以东西向交汇入支脉河后入海,流域内地势平缓低洼,地下水位高,受海潮影响,洪涝灾害频繁,农田灌溉以引黄、引河为主。

广饶县属温带季风型大陆气候,四季变化分明,春季气温回升快、降水少、风速大、气候干燥;夏季气温高、湿度大、降雨集中、气温湿热;秋季气温急降、雨量骤降、秋高气爽;冬季雨雪稀少、寒冷干燥。多年平均气温12.6℃,极端最高气温41.5℃,极端最低气温-23.3℃.多年平均风速2.9m/s,实测最大风速28m/s。多年平均降雨量562.2mm,多年平均蒸发量1796.56mm。降雨与蒸发年际变化较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风暴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多年来,广饶县人民在各级党委政府的领导下,兴修水利,狠抓抗御自然灾害的基础工程建设和防范措施的完善,修建、疏浚、治理了以12条主要排水河道,2座平原水库(中型),10座拦蓄滞洪闸坝和3条防潮堤为骨干的防洪除涝工程体系,农田防洪除涝综合治理措施不断完善,防灾减灾能力不断提高。

2 历年洪涝灾害状况

据记载,建国前广饶县洪涝灾害主要来自于黄河和山洪,1856—1937年间,黄河决口25年次,有8次流入广饶县;淄诃大的山洪广饶县成灾4次,其余11次主要是境外客水流入所致。解放后,1964年小清河、支脉河、淄诃、阳河流域暴雨成灾,境外客水下泄,内涝成灾,河水无不漫溢,全县5.67万公顷土地受灾,损失严重。1996年支脉河、小清河流域普降大暴雨,支脉河倒灌漫溢,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1.7万公顷农田受灾,27个村2.6万人被水围困,倒塌房屋4000余间,损失严重。

广饶县涝灾约5—6年一遇,以夏涝、夏秋连涝较多较重,春涝较少。有记载的43年次大涝中,夏涝较重的年份有1961、1962、1964、1974、1978年,其中1964年为历史罕见。年内春雨不断、夏雨暴猛、秋雨连绵;09年5月10日大到暴雨,历史同期罕见,花官、陈官、丁庄三乡镇农田积涝面积达11.7万亩,损失较为严重。

3 洪涝灾害的成因

由于受太平洋副热带高压季节变化气候影响和地理位置、地势条件等因素影响,广饶县洪涝灾害的形成主要是由境外客流、河道漫溢决口、海水倒灌、暴雨急聚所引起决定了广饶县洪涝灾害以夏季发生多见,秋季极端性突发灾害时有发生。[1]南部的大王、李鹊、广饶街道、稻庄、乐安街道等乡镇(街道),多以山洪、暴雨连续降雨积聚下泄,防御不利而成灾;北部的花官、陈官、丁庄及东部的大码头等乡镇地势低洼多以境外洪水下泄、漫溢倒灌,暴雨连续性积聚,受海潮顶托影响,洪涝、渍涝、风暴潮倒灌,强排能力低所形成。

4 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洪除涝工程标准低。广饶县现有主要防洪除涝工程多是六、七十年代所建,设计建设防洪除涝标准多是三至五年一遇,仅有小清河、支脉河、淄河中上游段、预备河、武家大沟等干流河道按二十年一遇防洪,五年一遇除涝标准进行了疏浚治理,但仍存在建筑物不配套,堤防不达标,下游河道未治理的问题,现状只能防御一般洪水,难以适应抗御极端性洪水灾害的发生。

(二)防洪除涝工程老化失修,淤积严重,阻水障碍多。由于受资金投入等方面原因制约、工程设施维修养护不及时,老化、退化,淤积严重,特别是支脉河马楼闸以下,淄诃大营村以下,及跨县区以上的河道边界河段淤积阻水问题极为严重。近年来,南部季节性河道行洪道内植树、占用公路边沟,建房经营的问题给行洪排涝设置了阻水障碍。降雨与蒸发年际内变化大,时空分布不均,旱、涝、汛、潮等自然灾害时有发生,是制约工农业及城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

(三)农田排水体系不配套,强排能力低。近年来农田排水沟渠灌排混用,致使排沟淤积、乱扒乱堵,排水功能降低的速度加快,原有的小沟通大沟,小沟通大河的排水体系难以实施。行洪渡汛期间干流河道要上游洪水下泄,下游受海潮顶托,加上河道淤积阻塞的影响,高水位行洪,支流内涝排不出,河水满溢倒灌,强排措施能力低的问题,是造成农田积涝成灾的主要原因。

(四)一家一户各自为战,人水争地,围垦造田,水患意识淡化,只顾眼前经济利益,忽视长远社会效益的问题,影响制约着农田防御洪涝灾害的进行。

(五)防洪除涝社会保障化体系薄弱,经营投入单一,设施保护滞后,极端灾害应急反应处置能力还不能完全适应,避险防灾、抢险救助装备有待加强。

5应对措施及建议

(一)全面规划,增加投入,综合治理,提升防洪除涝基础设施标准。按照“全面规划、统筹兼顾,预防为主、综合治理”的原则,采取财政投入,社会筹集,受益者按比例负担的资金投入方式,本着“先急后缓,分期逐年实施”的办法,逐项综合达标治理,提升防汛除涝基础设施标准,以适应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和极端洪涝灾害防御的需要。

(二)理顺完善防洪工程管理维护体制,建立健全维护管理运行机制。落实养护维修管理队伍和经费渠道,强化工程设施养护维修管理,不断更新、配套,维修老化退化病险工程设施,切实解决好河道淤积、填堵和清障问题,确保行洪排涝畅通。

(三)加快水土保持综合治理,改善生态环境。以水土保持治理措施为主,重点抓好水网绿化,植树造林。以小流域为单位,实行水、田、林、路全面规划,综合治理,提高土壤和植被的含水和保水能力。[2]根据广饶县地形的具体特点,选择植被差的降雨量大地方进行小流域水土保持综合治理。

(四)调整农业布局与种植制度,构建避洪、耐涝复合高效生态系统。依托资源优势,从防灾、抗灾、减灾增收和不损坏生态功能的战略目标出发,根据生态工程原理与水边湿地景观结构,把地理学研究空间关系与生态学研究结构功能所用方法结合起来,进行适应洪涝灾害发生规律的避洪、耐渍适应型景观生态设计,分别建立适应浅水水体和渍害田的多种复合高效生态工程模式,在生态承载力范围内,大力发展特色产业。[3]

(五)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落实责任,对小流域进行田、林、路、水综合配套治理,切实解决灌排沟渠混用、乱扒乱堵,工程设施功能降低、报废快的问题。在北部主要排水河道两岸,重点支流入口和低洼地域增设强排泵站,提高应急强排能力,切实解决农田积涝成灾问题。

(六)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宣传教育,依法维护管理、保护防洪除涝工程设施,落实“三预”(预防、预警、干预)措施,推广抗涝作物品种,提高广大干部群众水患意识,促进防洪除涝设施安全运行和团结抗灾,维护大局,减少洪涝灾害损失。

参考文献:

[1]王宗敏,张杰,赵红领,杨海波.城市暴雨内涝计算中降雨插值算法的选取[J]. 人民黄河. 2012(08)

篇2

关键词:防洪标准;自然地貌;频率曲线;风险管理

Abstract: the flood disaster since the ancient times are hindering the progress of human society, its very destructive, bring immeasurable loss. This paper first analyzes the zhuji city, zhejiang province about the cause of the flood disaster happened, applying scientific principle, urban flood and draining waterlogging for hydrology of calculation, water gauge, has pointed out the most suitable for the construction security system model.

Key words: the flood control standards; Natural landscape; Frequency curves; Risk management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按地理条件来讲,诸暨市境地处浙中内陆,属亚温带季风气候区,四季分明,雨水较多,是典型的丘陵山地气候特征。常年平均降水量约1373.6毫米,且分布极其不均,具备发生洪涝灾害的条件,所以应积极做好防洪工作。近年来随着诸暨的城镇化不断发展,经济发展的不断深入,发展新城区是势在必行。新城区的开发正慢慢往那些防洪排涝要求低的方向延伸,而老城区原先的防洪排涝性能不高,随着新城区地不断扩张,使得老城区更容易受到内涝影响。另一方面,现在城市空间呈现出立体感,在一定程度上带给防洪排涝工作新的难题。

一、分析城市易发生洪涝灾害的缘由

1.1受到自然因素影响

诸暨每年降水的变化呈现出双峰型,波动极大,其中三到六月以及九月份期间是多雨的阶段,降水日年均约158.3天,局地性的天气资源丰富,洪涝等灾害频繁出现。一些沿江的地区会由于江水的高度过度高涨而使排水系统受压过大,最终导致涝灾;除此之外其他地区受到暴雨侵袭,其强度甚至会超过原有排水能力,如此一来就会出现洪涝灾害现象。无论从哪一角度追究,这些异常气候时间一长就会形成暴雨,直接造成了城市内涝。

1.2受到人为因素影响

事实上,当地居民不合理、不科学的生产劳动在一定程度上也会引起城市频繁发生洪涝灾害。虽然自然因素直接导致洪涝灾害的发生,但最主要的原因还是人为影响。由于经济的高速发展及人口的膨胀,于是跟森林、湖河抢占土地的使用权,滥砍滥伐,破坏了整个区域的植被,并强行填埋湖泊、河流,使得泄洪渠道不断变窄,内河流道淤塞,进而使得整个自然生态结构遭到破坏,泄洪不畅通,洪涝发生机率更大。在发展城市的进程里,一般由人为因素引起的洪涝灾害现象可能为以下几点原因:①城市拓展选址不恰当;②设定的防洪要求标准不高;⑨人为破坏了防洪排涝的保障设施;④防洪管理力度不足;⑤建设城市时过度使用行洪路段,使得洪涝来临时得不到及时地排放;⑥破坏城市自然水系;⑦过度采用地下水资源,使得地面逐渐沉降。

1.3受到城镇化扩张、发展的影响

城镇不断的扩张,改变了当地原本的自然风貌。慢慢地,城镇化不断发展、扩张,农作物、树木的面积慢慢变小,随之而来的是各式各样的工业区、商贸大厦和居民楼。在一些城市中存在许多不透的水将水滞蓄水的洼地表面进行覆盖。正是因为原来的透水植被以及土壤大面积的被强度较高的不透水铺砌,一定程度的造成了下渗现象以及蒸发速度的显著降低,其产流的速度也在不断加快,其径流的数量也在随之增大,最终的结果就是洪峰时间的提前。同一时间,当地的入渗量在一边减小,就会使得某些地下水的供给量呈相应降低的状态,在干旱时期其河流的基流量势必也会相应的降低。

简介城市防洪排涝在水文水利方面的计算模式

城市的水文水利计算主要是根据水文现象的随机性质,应用概率论、数理统计的原理和方法,通过实测水文资料的统计分析,估算指定设计频率的水文特征值。一般说,运用水文统计方法所依据的样本很少,抽样误差较大,往往不能满足生产需要。因此,不能单纯根据工程所在地点的水文资料进行计算,还必须对计算过程和计算结果进行充分的合理性分析,才能较可靠地求得工程所在地的设计水文数据。 下面简单介绍三种水文水利计算模式:

2.1假设暴雨计算

一般暴雨的降临,就有可能带来洪涝的发生。在那些洪水资料比较匮乏的区域内,通过暴雨可以间接推测、计算出洪水。这是一种最常用的计算方法,也正是因为如此暴雨的设计可以说是保障洪水的计算精度设计中的一个极为重要的环节。因为各种特大暴雨气象出现的条件不是一样的,同时下雨地区的地形也存在着千差万别,因此这些特大暴雨在计算雨量的时空分布方法也是多种形式的,没有一种相对较固定型式来进行。通常情况下是通过统计一地区的历史数据,查询相关的暴雨资料之后取平均时态,又或者是选择相对较恶劣的一个组合情形,将其作为暴雨的时空分布设计依据。现如今的水文计算形式大都是假定当时的降雨以及洪水相同频率,判断暴雨的设计计算结果是否合理,其在很大一个程度上是依赖于暴雨的样本选择和样本的资料审查以及如何选择频率的曲线等等。

2.2产流计算方式

这里提及的产流就是指在各流域里不同径流成分整个生成、整合的过程,通俗点来讲,就是水分处于垂直运行时,因受到各种综合性因素的影响,同样更是再分配降水量的一道工序。下垫面的条件不同其产流机制也会不同,而产流机制的差异会影响到整个产流的发展过程,出现一些不同的径流特色。比如在农村地区大多是以自然的下垫面为基础,现在世界上在自然下垫面方面的产流机制探索条件已经趋于成熟,但是在城市下垫面的组成方面其地域相对较复杂,机制的产流研究也比较少,因此根据产流机制的不同采取的产流模型计算也要因地制宜。

2.3汇流计算模型

它通常是遵循此流域最近一次降雨时的净水量分布规律,推导出流域进出口断层径流量发生的变化数值。汇流的计算方式有很多种,依照流域的蓄泄关系可以划分为非线性以及线性的两种汇流模型。依照输入空间的分布差异可区分为集总和分布的参数两种模型。一般情况下,都是从坡面的汇流以及河网的汇流两方面计算城市汇流数值的。

2011年6月份, 诸暨市发生了1997年以来的最大梅雨洪水,在这次洪水中,诸暨市水文站全体人员按工作分工,不间断地做好流量测验、站点设备维护、水情电文拍报等重点工作,确保水情数据的及时准确上报,为防汛提供决策依据。洪水过后,市水文站又按照水文洪水调查规范,及时开展浦阳江“6・16”暴雨洪水调查,通过现场踏勘洪水痕迹、走访当地居民、实地测量等方式进行实地调查和分析,收集和掌握这次洪水的特性,为分析总结工作提供科学数据。

三、构建防洪排涝措施对应的安全保障体系模型

去年6月份的洪水, 诸暨成为全省受灾最严重的县(市)之一。洪 灾过后,我市痛定思痛, 提出 加快灾后重建,大力实施水利设施三年建设计划 。7月23日, 市委市政府出台 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 ,明确今后水利建设目标措施 。9月14日, 市政府制订下发 诸暨市水利发展三年建设方案 , 进一步加快建设步伐, 落实今后3年水利建设任务。计划在今后3年内, 全市安排项目总投资60 73 亿元, 其中 3 年计划投资42 74亿元,第一年度计划投资14 24 亿元,第二年度计划投资14 30 亿元, 第三年度计划投资 4 20 亿元。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方案、意见为构建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体系提供了政策支持。

所谓的安全保障指的就是使用一定有效手段,使得生命和财产以及粮食的来源安全可以得到保障。一个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保障系统主要是说社会对于城市某一个特定的区域或者历史时期条件下需要面对的某些洪涝灾害现象出现时的应对理想策略。这需要在洪涝灾害方面进行适当的科学全面分析,然后进行辨析最后再预测,以此为基础经过工程以及非工程、宣传等各个方面的活动,一步步将城市的防御洪涝灾害能力提升,把这些自然灾害存在的风险降低在一个可接受、可处理的范围之内,期望得到社会全面、可持续发展愿景的实现。

为了可以让城市在防洪排涝方面的安全水平同日益增长的自然灾害安全可以相呼应,我们就必须全角度、全方面地建设一个适合我市洪涝情况的安全体系,使洪涝灾害的风险掌握在人们可接受的一个范围之内,这样可以使得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得到保障。以风险的管理角度来看,建设城市全方位的防洪排涝保障安全体系需要遵循八个原理:

首先就是要降低由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其次就是要对洪涝灾害带来的风险可以有能力回避;第三就是可以分担灾害带来的风险;第四就是要适时增加抗御灾害的能力;第五就是增强灾害来临时的承受力;第六就是避免一些人为的灾害;第七就是加强在灾害预警方面的能力;最后一点就是加强对灾害的应对能力。

四、结语

综上所述,安全保障体系其实就是一个复杂、综合的系统,特别针对城市化建设,不但可以起到普通防洪排涝的安全保障作用,还能综合城市化建设的众多影响因子。可惜遗憾的是,虽然有关水文水利的理论都已步入成熟的正轨,可在计算成果的根基上研究防洪排涝安全保障体系的却少之又少。由此可知,今后应在安全保障研究方面做更多的努力。

参考文献:

[1] 吕旭东,刘磊. 城市防洪应急预案编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J]. 水利科技与经济, 2011,(01) .

篇3

【关键词】 里水镇 水系规划治理 及治理方针

里水镇的地理位置是处在中国珠江三角洲的腹地部分,处于广州市以及佛山市的交界位置,它的北面就是花都区下属的炭步镇,东部和广州市的白云区有交集,是整个佛山市南海区东部以及北部的门户地区,其总面积接近150平方千米。为了大力发展经济,帮助里水镇对抗洪涝以及干旱的现状,提高自然种植在里水镇的重要地位,里水镇水系规划治理就成了一件十分重要的任务。

1 里水镇的气象水文条件概述

里水镇在地球上的气候带划分属于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带,因此阳光照射时长充足,气候相对来说呈现出温和的特点,雨量充足,这也为里水水系的补充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里水镇年平均气温大约在22℃左右,历史上最高的气温为39.2℃,最低气温则跌到了冰点以下,为-1.9℃。根据长时间的历史统计来说,其年平均降雨量大约为1625mm,平均的径流深大约为800mm,而蒸发量也属于排名上游的档次,大约为1550mm。在里水镇的行政区域,4-9月为主要的汛期,在这段时间的降水量能够占到全年降水量的五分之四。在这其中,6-8月属于台风季节,里水镇辖区的洪涝灾害绝大部分都是在这个时期被造成的。第二年3月则产生的降水量呈现出指数下滑的形式,这段时间的降水量不足极易形成旱灾。

2 当前里水水系存在洪涝灾害的原因

由于整个里水水系是处于长江三角洲的冲积平原之上的,所以整个水区之内的河流分布是呈现出一种纵横交错的态势的。同时由于这个地区本身的地势平坦,是属于地理学上的典型的感潮河网区,因此回顾过去,洪涝灾害成为了这一地区的灾害主流之一。随着近几年经济发展的不断提高,城市化进程也在呈现出一种指数型式的上升趋势。在经济发展不断壮大的前提之下,洪涝灾害给这一地区带来的影响也在不断加深。其详细原因主要有以下的几点:

2.1 气象水文因素

这个地区的降水量由于受到了亚热带海洋性季风带的影响,因此阳光照射时长充足,气候相对来说呈现出温和的特点,这也直接造成了雨量充足,为里水水系的补充带来了十分有利的条件的结果。由于在雨季降水量呈现出增大的趋势,以及在每年的6-8月都会出现可能影响到当地气候的特大暴雨或者是台风。台风暴雨的特点是爆发时间很短,但是起风猛、雨量呈现出爆发式的趋势。一般说来在24小时之内降水量可能超过200mm。如果大暴雨恰好迎合了超长时间,那么洪涝灾害将会变本加厉,对人民群众的生命安全带来极大的隐患。

2.2 防洪能力出现漏洞

由于里水地区的地势平坦,在地形上没有构成一个完整的带有阶梯的水位落差系统,因此整个水域本身的排水系统都出现了不足的现象。在当前的形势下,水闸自排成了丽水地区进行排洪作业的主流方式。但是如果突然出现了涨潮情况的时候,出口水闸就无法进行正常排水,直接造成了内涝情况。

2.3 调蓄能力不够

里水的水系河道处于被占用的状态,调水蓄水的能力出现了不足的地方。由于地处长江三角洲一带,地价普遍比较昂贵,这就直接导致了在进行土地规划开发的时候出现了非法占用的情况,同时垃圾堆放也直接造成了河道本身的拥堵以及泄洪能力的下降。这就直接造成了河水本身的蓄洪以及水流调节能力的降低,这样使得水患更加严重。

3 规划治理方针分析

3.1 协调一致

当前里水水域最需要注意的问题就是协调一致的问题。这是一种可持续发展的规划路线。在这条可持续发展的路线当中,最核心最重要的问题就是人和自然之间和谐相处的问题。因此我们要进行的就是用科学的手段进行防洪,通过使用一些综合性很强的措施来对当地的洪涝灾害进行科学化的综合管理以及相应的风险管理。在此基础上我们还要进行对人和自然之间的关系进行协调以及平衡,同时要协调好人和水之间的安全互动、对水资源的合理利用、水体本身的环境平衡以及水景观与人之间的和谐关系。

3.2 合理超前

对于水利建设活动来说,和当地的经济建设以及城镇建设进行一定程度的协调是十分必要的。但是相对于里水的水域情况来说,适度超前的原则也是要达到的。只有适度超前,才能够相应的建立起完整的防灾抗灾体系,对于整个里水区域的防御洪涝灾害的能力进行大幅度的提高,使得水资源成为可以再生以及重复利用的资源,以水资源作为有力的依托,对整个经济以及社会进行有力的发展支持。与此同时,在我们进行经济的大幅度发展过程当中,也应该要考虑好这个地区本身的防洪条件并制定相应的可行化方针,对城镇本身的经济发展在能够受到保护的考虑范围之内进行合理安排,和谐发展。

3.3 远近结合

根据现阶段的里水水系每一个部分的排涝分区的地形地貌以及相应的河涌特点以及所带来的洪涝灾害的特性,对于当地被保护的对象的等级以及所进行的保护措施等级进行明确确定,要对其进行轻重缓急的区分,并且要采取一种区分出轻重缓急的方法来对被保护对象的重视程度进行确认。同时还要进行因地制宜的方法来对整个防洪救灾的体系进行分次分层的完善。一切从实际出发,从需要出发,在整个防洪的体系建设当中要进行区分对待,并且按照规划进行分层次的实行。

3.4 经济合理

在当前的形势之下,应该充分利用其现有的海岸线的走向,因势利导,在此基础之上进行里水河道本身的扩展以及畅通,在这个基础上才能够进行投资的逐步减少,在技术上达到一种可行性的目标,尽量花少钱办大事。

3.5 工非结合

本地应该进行对于整个防洪体系的逐步确定以及对于整个体系细节的不断完善,先考虑预防再考虑禁止,在加强建设的前提之下充分考虑管理体系。在此基础上也要充分考虑到一些非工程的预防措施在整个城市本身的防洪抗险的作用。要对抗险的安全进行充分的管理建立起一个健全的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保障的机制;利用当前最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当前进行抗洪抢险的技术进行提高以及加强。

结论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经济消费能力不断提高,里水水域出现了一系列由于人类活动加剧而产生的破坏性结果,比如河涌淤塞、填埋、排洪能力下降,水生态环境破坏等问题。因此我们要对水系进行规划治理,建立一个和谐的生态环境,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 胡静;许贤棠;武汉市水域景观生态建设研究――以汉阳区为例[J];环境科学与管理;2007(01)

[2] 张大玉,任夏媛;关于城市规划与水资源问题的思考[J];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2005(01)

[3] 李洪远,常青,何迎,鞠美庭;海河综合开发改造与多功能生态堤岸建设[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

[4] 刘永,郭怀成;城市湖泊生态恢复与景观设计[J];城市环境与城市生态;2003(06)

篇4

我县地处浙东沿海,境内多山多溪,是浙江省四大暴雨区之一,属于洪涝灾害频发地区。1988年“7.30”百年不遇的特大洪灾吞噬了180多人的生命,今年“麦沙”、“卡努”台风暴雨又给我县带来了严重的洪涝灾害,其中河溪道防洪坝、拦水堰坝等工程设施毁坏最为严重,河溪道防洪工程已成为我县防洪减灾工程体系中最为薄弱的一环,洪涝灾害已成为制约我县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的一项重要因素。

我县背山面海溪流众多,流域面积大于10km2的独立水系共13条,其中大于50平方公里的有白溪(包括支流杨溪)、凫溪、青溪、中堡溪和颜公河等五大溪流。溪流干流总长度272.64km,支流总长度817.8km,总流域面积1390.9km2,占全县总面积的72.03%;流域内总人口42.30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72.56%。我们习惯将干流、支流通称为河溪道,防洪坝是河溪道防洪保全的屏障。流域内现已建成防洪堤(坝)369.9km,其中干流堤防229.9km,支流堤防140km。但现有堤防防洪标准普遍较低,仅有61.5km达到设计防洪标准,其中干流堤防41.5km,支流堤防20.0km。

我县平原河网主要分布在宁东平原和临港平原两片,宁东平原片的河道为毛屿港、车岙港、胡陈港三大水库区的河网,包括长街第一、二、三干线,横直河、岳井王家十字河、毛屿十字河、越溪十字河,一市港内河等。平原河网河道总长556km,其中干流总长107.9km,堤防长141.9km,支流总长448.1km,支堤防长263.6km。

宁海河溪道坡降大,溪短流急,加上过去对小流域治理标准较低,又缺乏全面科学的规划,因此小流域灾害频繁发生,给人民的生命财产安全带来严重危害,因此必须加大对小流域的治理力度。针对小流域现状,宁海县委、县政府决定全面推进小流域治理,并进行专项规划。根据调查,全县1100多公里河道中,保护村庄、学校、企业、农田等设施的有351公里,其中51公里已达到防洪标准。对未达到防洪标准的300公里按轻重缓急的原则,制订了三个五年规划,每五年投资约3.3亿元,治理河道100公里,总投资10亿元。

二、宁海县小流域综合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剖析

(一)堤防设施标准低

除少数已建的达标堤防以外,我县现有的防洪坝基本上是各村分段自建,缺乏统一规划和标准。年久失修,防洪等级普通偏低,不能形成完整的防洪体系。并且大多数没有正规设计,施工方法简陋,堤坝结构普遍是单层干砌石,强度低,很难抵御洪水的冲击。有些河段甚至是赤膊岸坡,经常发生崩岸等灾害,造成水土流失。根据统计数字,今年“卡努”台风期间,受暴雨洪水袭击,全县防洪坝共溃坝缺口155处,总长度109公里,基本上是全线受损,其破坏程度不亚于97年“818”台灾的海塘线损失。

(二)河道人为设障问题严重

违反《河道管理条例》,乱占河道、随意缩窄河道行洪宽度、改变水流流态等现象仍在一定程度上存在,这严重影响了河道防洪能力,降低了河道防洪标准。比较典型的有:

1、越溪大桥过水能力低。白溪在越溪大桥处规划防泄洪宽度为360米,而现在桥孔过水宽度只有160米。根据“卡努”台汛时的洪水调查,最大洪峰通过时,桥上游河道水位达到4.77米,而桥下游水位仅3.85米。导致大桥上游至水车段河道水位大幅涨高,这也是造成下园村沿海南线受淹的原因。

2、随意兴建过水路面桥。中堡溪、凫溪等过村河道,随意兴建了多道过水路涵桥,共同特点是未经水文复核,过水能力大大下降,结果造成上游淤积,水位大大提高,下游跌水冲刷严重。当洪水来临时,下游堤坝往往是溃决比较严重的堤段。

另外,不经科学论证,随意兴建拦水堰坝,填溪建房,河道内无序开采砂石等也是加大洪灾损失的原因。

(三)水土流失严重

宁海县属沿海城市,人口众多,历史上由于人类活动频繁,各种滥垦、滥伐、滥挖、滥建等人为因素的破坏,加之自然因素的影响,导致水土流失非常严重。据最新应用卫星遥感技术普查结果表明,宁海县现有水土流失面积为454km2,占总土地面积的33.4%,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286.52km2,占流域总面积的38.2%,其中轻度侵蚀96.9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33.83%,中度侵蚀137.36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47.94%,强度侵蚀29.34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10.24%,极强度侵蚀11.63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4.06%,剧烈侵蚀0.17km2,占小流域水土流失总面积0.06%。各小流域均有较大面积的水土流失存在,水土流失最大的是高楼溪小流域,水土流失面积达36.90km2,水土流失面积占小流域面积40%以上的小流域共有7条,严重的水土流失,造成当地土地资源的破坏和损失,导致河床严重淤积,使河床抬高,降低了水利工程的蓄水与防洪能力,加剧了下游的洪涝灾害。

三、宁海县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对策措施

随着新标准海塘的全面建成,小流域洪涝灾害已成为我县当前发生频率最高、损失程度最大的自然灾害之一,“防洪保安”也成为完善我县防灾减灾工程体系中最迫切的一环。县委、县政府及时将小流域综合治理列入“十一五”规划,这是一项真正的“民心工程”和“德政工程”。为了顺利完成这项系统工程,进一步加强对宁海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我们必须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小流域治理基本上已遍及全县行政区域。为了更好地组织实施此项工程,县里应该成立以主要领导挂帅的领导小组,制定方针政策,并组建专门的机构,负责制订年度实施计划,筹措项目建设资金,指导组织项目的具体实施。乡镇可以研究组建由相关受益村庄组成的流域管理协会,统一进行政策处理、自筹资金、施工协调等工作。

(二)科学规划,分步实施

小流域综合治理是涉及面广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科学制订小流域综合治理规划,坚持走“山水田林路村”综合治理的路子。规划要坚持以人为本,尊重自然规律,处理好人与水的关系,要坚持全面统筹规划,分步实施,量力而行,处理好治理与财力的关系,做到治理一处成功一处;要坚持科学治理,体现可持续发展,处理好保护治理与开发发展的关系,把小流域保护治理与综合开发利用科学地有机地结合起来;要坚持以防为主,突出非工程措施,处理好预防与治理的关系,实施以防为主,防治结合,突出生态防护。要把规划纳入新农村建设规划,与防灾减灾等规划衔接。

我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面广量大。现有的五大溪流治理规划编制于1995年,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流域自然面貌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重新修编流域治理规划已刻不容缓。科学合理的规划是计划实施的“龙头”,建议水利部门尽早实施这项工作。

全县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可以分5-7年计划实施,其中五大溪流及其它小流域重要河段应该在“十一五”期间完成。项目实施应分强化保护,提高巩固、全面维护三个阶段。首先对威胁到人民群众生活生产安全的,今年水毁破坏比较严重的河段堤坝,应尽早立项建设;其次对保护乡镇、村庄比较重要的防洪堤坝,应按规划设计要求进行改造、加固,提高标准。关键是要做到治理一段,达标一段。对原生态的河道,以维护、整治、美化环境为主。

另外,对河溪道阻水严重的违章建筑物,县里应组织专门力量,集中整治。不满足防洪要求的桥梁,交通部门应负责拓宽或重建。

在科学规划的基础上建设一些拦蓄引水工程,合理开发利用水资源。兼顾沿溪广大群众的利益,减少用水纠纷。

(三)强化管理,加强管护

强化管理是巩固治水成果的关键,除了要加强对堤防堰坝等水利工程的日常维修保养外,还应积极开展非工程措施方面的工作,如科学调度洪水,发挥流域内山塘水库的群体作用,开展洪灾保险等,此外还要在加大水行政执法力度,在小流域综合治理同时,切实加强水法宣传,从而保证水利工程建一处,成一处,发挥效益一处。同时还要加大管护力度,巩固治理成果,发挥工程效益。对在小流域治理中已建成的项目区,各地在管护方面亦有一些可资借鉴的成功范例。这些范例表明,只有管护到位,工程效益才能得以较快显现。以太湖流域为例:项目建成后,镇里组建了专门的管护队伍,由项目区周边六个自然村每村出一名管护员,对项目区实行严格的看护,在告别了任何破坏的良好条件下,项目区生态迅速恢复,每到夏季,项目区内酷似一座天然花园,鸟雀明显增多,处处洋溢着和谐之美。而且随着环境的改善,爱护项目区一草一木已逐渐成为当地居民的自觉行动。

(四)加大投资,广筹资金

小流域综合治理工程是公益性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工程投资大,社会融资能力弱,如何克服建设资金不足的困难,已成为项目成功与否的关键。

在项目建设资金方面,除了县财政安排专项治理资金外,还需多方考虑筹资渠道。

1、积极争取上级资金补助。通过省、市列项的“城市防洪工程”,“万里清水河道工程”,争取专项补助资金。

2、从土地出让金中筹促建设资金,一方面通过全县的土地出让金中按一定比例明确作为小流域综合治理资金,另外通过流域整治,对河道附近废弃地改造增值等手段,通过拍卖或开发,所得资金全额作为建设资金。

3、将水利系统征收的水土保持费、河道占用费,砂石管理费等一部分规费转入工程建设资金。

4、按照“谁受益,谁投资”的原则制定政策,鼓励受益的乡镇、村、企业及群众自筹资金。

四、结语

通过这两年的小流域综合治理,宁海县小流域防洪标准已有较大提高,行洪能力得到一定的加强,溪流逐渐平顺,河道逐渐畅通,一定程度上减轻了水、旱灾害损失,建立起了较良好的生态环境,确保了当地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促进了当地的经济发展。我们相信,只要进一步加强对宁海县小流域的综合治理,我们就一定能取得更大的成绩。

内容摘要:宁海县多山多溪,易受洪涝灾害,各级部门都非常重视小流域治理工作。本文拟通过对小流域综合治理在堤防设施标准、河道设障、组织管理、规划设计、政策处理及资金筹措等方面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关对策建议。

关键词:小流域综合治理;防洪;灾害;管理

参考文献:

[1]董哲仁.河流保护的发展阶段与思考[J].中国水利.2004(17).

[2]张柏山,陆德福.世界江河防洪与治理[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2004.

[3]汪松年,阮仁良.浙江省水资料普查报告[R].杭州:浙江科学技术出版社,2001.

篇5

关键词:防汛;现状;对策

中图分类号:U698文献标识码: A

引言

我国是一个洪涝灾害频发的国家,有640多座建制城市不同程度受到江河洪水、台风暴潮、山洪泥石流以及暴雨内涝积水等各种类型洪涝灾害的威胁,每年都有百余座城市遭受洪水侵袭。随着城镇化的加快,城市暴雨洪涝带来的直接经济损失和间接损失都越来越巨大。城市防洪排涝减灾任务越来越重,工作任重道远,在当前形势下,有序高效的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是实现城市防洪减灾目标的必要手段,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一县级城市防汛工程的现状问题

目前,县级城市的防汛防涝工程现状令人堪忧。由于城乡一体化步伐的加快,城市人口规模剧增,给城市防汛工程增加了难度在工程方面,城市防汛体系没有跟上城市发展的步伐,规划设计滞后,致使城市排水系统承受巨大的排水泄洪压力,排水系统不同程度遭受破坏;在防汛思想认识上,没有防大汛、抗大汛的意识。以上种种原因使城市难以防御大的洪涝灾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不足

近年,受全球气候变化、大规模城镇化运动以及“热岛效应”的影响,我国城市发生突发性灾害天气的频次显著增多。短历时局部强降雨致灾性很高,但其预测预报难度较大,给城市防洪带来很大挑战。许多城市水文、气象站网还不能及时准确地预报降雨强度和范围。城市范围不断扩大,大量地面硬化减少了渗水地面和植被,降雨大部分形成地表径流,改变了城市洪水形态。且城市地面大多比较平顺,雨后汇流快,雨水快速聚集,使得城市洪涝灾害预警更加困难。市政设施积水监测站点覆盖不全,难以及时掌握城市洪涝发生、发展状况,不利于及时预警信息。

(二)管理体制机制仍不健全

近年,一些地市成立了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协调指挥全市防洪减灾工作,但这些城市同时设立城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和城市防洪指挥部,存在城区防洪工作多头管理的现象。防汛机构尚未延伸至基层组织,城市街道、社区和企事业单位等基层防汛机构存在人员和设施不足、岗位和职责不清等情况。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涉及水利、交通、电力、气象、城建、园林、市政、城管等多个部门,部分工作交叉重合,以上这些情况都容易导致城市防洪应急管理中出现职责交叉、衔接不顺甚至管理缺位。

(三)防洪防汛规划滞后

随着城乡一体化步伐加快,城区面积不断扩张,城市防洪安全保障与城市发展不够同步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防洪排涝规划、建设跟不上城市快速发展的步伐,致使城市出现洪涝灾害时城市防汛工作一度陷入困境。

(四)防汛方面的资金投入不足

当前,县级城市防汛工程体系主要涵盖了城市排水系统、河道、防浪、堤防等,许多工程由于缺乏维护和加固,在防汛中成效不大。而对于县级城市来说,财政是防汛工程建设的拦路虎,往往由于财政问题而致使许多防汛工程建设停滞或者维修加固工程无法开展,有些县级城市没有将防汛工程建设经费纳入到财政预算当中。总之,财政问题是困扰县级城市防汛工程展开的一大屏障。

(五)防汛意识薄弱

一般情况下,县级城市发生大范围洪涝的可能性不大,加之防汛宣传的力度不大,市民在防汛方面的思想意识淡薄,存在侥幸心理,一旦遇到洪涝灾害时无法采取自救方法,生命财产安全受到严重威胁。

二 关于做好防汛工作的对策建议

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应当进一步完善城市防洪排涝工程体系,大力加强工程建设,尽快达到国家规定的防洪排涝标准。在城市防洪应急管理方面,建议采取以下对策:

(一)提高灾害预测预报预警能力

改善监测手段,进一步加强城市水文、气象站网建设,优化布局,扩大监测范围。提高预报精度,进一步充实技术力量,更新仪器设备,改良预报方案。形成规范的城市气象、水文、防洪与排涝工程险情、洪涝灾情信息报告制度。科学预警,对江河洪水、山洪灾害、暴雨内涝、台风暴潮等不同灾害,合理划分灾害预警级别,设置简洁易懂的警示标志,便于公众理解并采取预防措施。增加预警信息的手段,提高信息频次,扩大信息覆盖范围,保障预警信息及时传达,为公众争取足够时间采取防范措施。

(二)建立城市防汛机构,健全各项防汛措施

成立县级城市防汛指挥部,有办公场所、交通工具、专职专业人员和办公经费等,严格落实行政首长负责制,明确防汛领导责任,及时制定各项工作措施,认真开展汛前防汛检查工作,将防汛任务层层分解到每个人,并督导驻城市各单位防汛准备工作,对工作不力的予以通报批评,并纳入年度考核;参与城市规划,提出防汛工程建设要求;严格落实水利专家会商制;落实各项防汛工程措施;组织防汛队伍进行演练;积极争取防汛保障经费等。

(三)坚持防治相结合

所谓“防”,就是要在城区地势低洼、地下商场车库等易积水区域建设水文监测等预警设施,加强预警能力。建立以周边村庄为单位的防汛队伍,加强防汛物资及设备储备,定期开展防汛演练,确保险情发生的最短时间内展开自救工作,把损失降到最低。而所谓“治”是指要治理雨水管网排涝标准不高的问题。县级城市雨水管网建设的标准多数不高,而且使用多年,排涝能力大大降低。遇到强降雨,极易造成城市内涝。因此,每年汛前要组织人员对城市内排水管网系统进行全面的维修和检查,发现问题要及时解决,以确保排水系统的正常运行。

(四)提高城市规划防洪排涝标准

城区总体规划应与防洪规划、环境保护规划、土地利用等规划相互衔接、互相补充,形成一个完整的规划体系。要树立超前的防洪意识,结合城市发展,制定长远的防洪目标,特别是旧村改造、新城区建设和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必须符合城市防洪规划要求,进行防洪风险评估。

(五)加大资金投入以保障配套设施建设

城市防汛工程设计规划应坚持“高起点、高标准”,城建规划与防汛工程建设要相互协调和配合,尽量保持二者建设的同步,排水基础设施进一步完善,逐步实现雨污分流;对城市河道、水域、湖泊进行重新规划布置,适当开挖城市新河道、湖泊,增加城市水域面积,扩大城市水面率,使强降雨形成的地表径流迅速下泄;改造现有城市硬质化现象,通过铺设透水砖及保留部分原貌,加大地表径流入渗,经济条件好的县级城市远离市区新建部分小型水库,既有防汛功能,又能解决水资源紧张的现象;加强病险度汛工程的除险加固,河道疏浚、防洪堤防及防浪、防潮大堤等工程建设,是沿海、临河和山区县级城市防汛的重中之重。

(六)开展城市防灾知识宣传教育

利用报刊、电视、网站等各种媒体普及防灾避险知识,增强公众的风险意识。将城市防洪知识纳入中小学课堂教育,培养青少年的避险自救能力。适时组织开展应急演练,提高公众应对城市洪涝灾害的实战能力。通过专题网站、电视、广播、微博等形式,建立公众参与的城市防灾互动平台,调动社会积极性,共同做好城市防灾减灾工作。

结束语

城市防汛是关系民生的大事,做好防汛工程建设,减少强降水带来的损失,努力提高应对突发洪涝灾害的反应能力,保障广大居民的生命财产不受损害,确保县级城市安全度汛,平安度汛。

参考文献:

[1]陈雷.全面贯彻落实中央水利工作会议精神 开创中国特色水利现代化事业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1-07-20

篇6

关键词:棕地开发;LID技术;结合;必要性;可行性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发展,城市的发展建设改变了城市原有的土地类型,城市下垫面由原来的农田、绿地、森林等土地覆盖类型转变成为水泥、沥青等不透水类型,不透水面不断扩大。加之城市“以排为主”的排水理念,使得雨水引发的多种问题见诸报端,例如雨水引起的洪涝灾害、雨水径流污染对环境的污染以及雨水资源的白白流失等。

同样,随着经济的发展、产业的不断升级,很多以第二产业为主的城市开始向第三产业转型。城市内地价寸土寸金,以及人们对环境要求的不断提高,工业区被迫向城市更搬迁,老旧工业园区逐渐被荒废,成为城市中人避之不及的危险区域。

1 LID技术概述

LID,即低影响开发,也称低冲击开发,是从美国最佳管理措施(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发展而来。LID作为一门新兴的雨水管理技术,虽然从提出到现在仅有30年的时间,但由于其较低的成本、较强的适应性,环境友好,并且能够对雨水进行有效的管理,因此在世界范围内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目前,低影响开发技术措施主要包括:保护性设计、渗透、径流储存、生物滞留、过滤、低冲击景观等。

2 “棕地”概念概述

棕地,即英文“BroWnfield”的直译,它最早出现在1980年美国《环境应对、赔偿和责任综合法》中,主要是为了解决旧工业地上的土壤污染问题。依据该法的规定,棕地是一些不动产,而这些不动产因为现实的或者潜在的有害和危险物的污染而影响到它的扩展、振兴和重新利用。

由于各国的国情国策以及所面对的具体情况不尽相同,因此,在国际上,各国对棕地的定义也是各有侧重。2002年美国对棕地的定义为:指因含有或可能含有的危害性物质、污染物或致污物使得扩张、再开发或再利用变得复杂的不动产。而英国对棕地的定义则更加侧重于曾经被利用、目前闲置的土地。根据英国规划法,棕地(Brownfield)是相对于绿地(Greenfield)的一种规划术语。因此,它定义的范围要更加广泛。

3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必要性

目前,我国对棕地的治理和对LID技术的运用还都有待进一步的发展和提高,两个领域的结合有助于碰撞出全新的治理模式,对于探索适宜中国国情的棕地治理方式具有重要的意义。

LID与棕地景观更新结合的优势包括:①提高景观功能性,使得区域内雨水资源得到保护和利用,削减雨水径流,削弱雨水洪峰,降低市政管网压力。②丰富棕地景观层次,提高棕地再开发用地规划的兼容性,增加棕地的市场价值、环境价值和文化价值,带动周边经济的发展。③调节棕地微气候,提高生物多样性,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④拓展LID的使用范围,使LID可以在更大范围内得到运用,扩大其对环境的积极影响。

4 低影响开发与城市棕地景观更新相结合的可行性

4.1 政策方面 党和国家非常重视生态文明建设。党的“十”首次将“生态文明建设”独立成篇,并将其纳入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中,可见生态文明建设在国家发展中的突出位置。报告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全面促进资源节约、加强大白然生态系统和环境保护力度和加强生态文明制度建设等方面多管齐下,将生态文明建设融人到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各方面和全过程中。

4.2 效益方面 LID理念强调的是通过自然生态的方法维持和恢复场地白然水文循环,对场地进行最小干预,控制开发强度。通过雨水设施与棕地现存白然景观相结合的方式,代替传统单一的市政管网排放系统,这不仅可以减少后期对雨水管理的成本,还能促进棕地生态的恢复,减少对棕地环境的二次破坏,具有非常好的经济、生态、社会等多重效益。

4.3 技术方面

篇7

一、秦皇岛市社会管理创新的路径

针对当前社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秦皇岛市应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方法,增强政府的社会管理职能。1.完善公共安全管理机制(1)加强自然灾害防护,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2011年的4·12森林火灾造成较大损失,一个重要原因是抚宁县长时间无有效降水,空气湿度低,而相关部门却未及时实施人工降雨等预防措施;2012年夏季的洪涝灾害,除自然原因外,也与下游河道阻水严重,水库不能及时泄洪、调控水位有重要的关系。秦皇岛市森林覆盖面广、气候湿润多雨,遭受森林火灾和洪涝灾害几率高、影响大。政府相关部门需完善自然灾害预警机制,做好自然灾害防治工作。(2)完善景区安全标识,增强游客安全意识。秦皇岛市每年都接待大量国内外游客,确保游客生命财产安全是景区管理的重中之重。首先,景区应在存在安全隐患的地方设置实用并人性化的安全提示标识,并安排专门的监管人员;其次,应加强导游的专业培训,在导游服务中把安全教育作为一项重要内容。(3)加强社会治安服务,创造协同治理模式。为加强社会治安管理,2002年厦门市创建了“110”调度指挥大厅,并于2004年实现了“110”“119”“122”三台合一,由“110”对外统一接警,统一处警。该系统采用先进科学技术,实现了快速反应、高效处置的目标。秦皇岛可在借鉴厦门市先进管理方法的基础上,结合秦皇岛市特点,创新社会治安管理方法。另外,还可建设和完善社区自治模式。2008年奥运会期间,奥运会志愿者担负起社区治安服务,一些社区成立了治安志愿者巡防协会,社区的治安状况明显好转。秦皇岛市可延续这种治理方法,继续鼓励社会公众参与社会治安管理。2.改善生态环境保护机制建设大气污染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首先,应加大资金和技术设备投入,加强本市污染物排放监管工作,力图从根源上减少污染物的排放。其次,大气污染和海洋水污染具有特殊的“连带效应”,即城市周围的大气和海洋水质状况也会对本市大气和海洋环境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大气和海洋环境污染的治理,应加强区域间的协作,建立区域联防联控机制。3.完善公共服务的供给与分配机制(1)公共服务的供给坚持社会的需求导向。在公共服务领域,传统行政指导的公共服务供给机制忽视了社会公众的需求,以政府本位代替社会本位、公民本位。在当代,公共服务的供给应坚持社会需求导向,鼓励公民参与政府决策,建立公共服务供给的社会评价机制。(2)秦皇岛市的优质公共资源主要集中在北戴河区,而另外两个区域山海关区和海港区公共服务供给相对落后,造成城市公共服务供给的区域分布不均衡。城市公共资源分布不均,易引发市民不满导致社会矛盾加剧。因此,应提高对秦皇岛市海港区和山海关区公共服务供给的重视,力求公共服务和公共资源区域分配的均衡。

二、加强和创新秦皇岛市社会管理的保障

加强和创新城市社会管理,需要有制度和法律为保障及经济基础为支撑。1.制度保障城市社会管理的创新需要有制度基础作为保障,其中最重要的是政府绩效评估制度的革新。十报告中提出了“政治建设、经济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格局,科学的政府绩效评估指标体系也应涵盖各方面的综合指标,为城市社会管理创新创造宽松的制度和政策环境。2.法律支撑我国关于城市社会管理的现有法律、法规过于陈旧,无法适应时代需求。因此,应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修改,形成有利于社会管理创新的法制环境。秦皇岛市可根据发展的具体需求,制定相关法规文件,使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等机制纳入法制化轨道,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提供相应的法律支撑。3.经济基础对城市社会的发展进行前瞻性、系统性、全局性、创新性的统筹规划,需依靠充足的资金投入来确保有效实施。秦皇岛市创新社会管理方式,政府应增加社会管理创新的财政预算,健全社会管理工作的财政投入机制,设立专项经费,对经费的管理和使用加强监管,保证资金投入的稳定性和资金利用的有效性。

作者:盖宏伟魏秋霞单位:燕山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篇8

关键词:水利工程;规划设计;原则

引言

水利工程是用于控制和调配自然界的地表水和地下水,达到除害兴利目的而修建的工程。水是人类生产和生活必不可少的宝贵资源,但其自然存在的状态并不完全符合人类的需要。只有修建水利工程,才能控制水流,防止洪涝灾害,并进行水量的调节和分配,以满足人民生活和生产对水资源的需要。水利工程需要修建坝、堤、溢洪道、水闸、进水口、渠道、渡漕、筏道、鱼道等不同类型的水工建筑物,

以实现其目标。防洪、除涝、灌溉、发电、供水、围垦、水土保持、移民、水资源保护等工程(包括新建、扩建、改建、加固、修复)及其配套和附属工程的统称。

2 水利工程特点分析

(1)有很强的系统性和综合性。单项水利工程是同一流域,同一地区内各项水利工程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些工程既相辅相成,又相互制约;单项水利工程自身往往是综合性的,各服务目标之间既紧密联系,又相互矛盾。水利工程和国民经济的其他部门也是紧密相关的。规划设计水利工程必须从全局出发,系统地、综合地进行分析研究,才能得到最为经济合理的优化方案。

(2)对环境有很大影响。水利工程不仅通过其建设任务对所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生影响,而且对江河、湖泊以及附近地区的自然面貌、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甚至对区域气候,都将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这种影响有利有弊,水利规划设计时必须对这种影响进行充分估计,积极努力发挥水利工程的积极作用,尽量消除其消极影响。

(3)工作条件复杂。水利工程中各种水工建筑物都是在难以确切把握的气象、水文、地质等自然条件下进行施工和运行的,它们又多承受水的推力、浮力、渗透力、冲刷力等的作用,工作条件较其他建筑物更为复杂。

(4)水利工程的效益具有随机性,根据每年水文状况不同而效益不同,农田水利工程还与气象条件的变化有密切联系,影响范围面广。

(5)水利工程一般规模大,技术复杂,工期较长,投资多,兴建时必须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和有关标准进行。

2 水利工程设计原则

(1)根据需要和可能确定各种治理和开发目标,按照当地的自然、经济和社会条件选择合理的工程规模,制定安全、经济、运用管理方便的工程布置方案。重点做好做好治理或开发河流流域的水文和水文地质方面的调查研究工作,掌握水资源的分布状况工作。

(2)工程地质资料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中必须先行研究的又一重要内容,判别修建工程的可能性和为水工建筑物选择有利的地基条件并研究必要的补强措施。水库是治理河流和开发水资源中普遍应用的工程形式。在深山狭谷或丘陵地带,可利用天然地形构成的盆地储存多余的或暂时不用的水,供需要时引用。

(3)在水利工程规划设计阶段,要沿河道选择适当的位置或盆地的喉部,修建挡水的拦河大坝以及向下游宣泄河水的水工建筑物。在多泥沙河流,常因泥沙淤积使水库容积逐年减少,估计水库寿命或配备专门的冲沙、排沙设施。

(4)现代大型水利工程,很多具有综合开发治理的特点,故常称“综合利用水利枢纽工程”。它往往兼顾了所在流域的防洪、灌溉、发电、通航、河道治理和跨流域的引水或调水,有时甚至还包括养殖、给水或其它开发目标。要制止水患开发水利,除建设大型骨干工程外,还要依靠大量的中小型水利工程,从面上控制水情并保证大型工程得以发挥骨干效用。防止对周围环境的污染,保持生态平衡,也是水利工程规划设计研究的重要课题。

(5)水利工程是一项较为复杂与庞大的工程,不仅包括着防止洪涝灾害、便于农田灌溉、支持公民的饮用水等要素,包括着保障电力供应、物资运输等方面的要素,在科学的指引下,水利工程规划除了要发挥出其做大的效应,需要将水利科学及工程科学的安全性要求融入到规划当中,从而保障所修建的水利工程项目具有足够的安全性保障,在抗击洪涝灾害、干旱、风沙等方面都具有较为可靠的效果。对于河流水利工程而言,由于涉及到河流侵蚀、泥沙堆积等方面的问题,水利工程就更需进行必要的安全性措施。

(6)水利工程的规划设计要考虑到建设成本的问题,这就要求水利工程构建组织对于成本管理、风险控制、安全管理等都具有十分清晰的了解,从而将这些要素进行整合,得到一个较为完善的经济成本控制方法,使得水利工程的建设资金能够投放到最需要的地方,避免浪费资金的状况。

(7)对地域景观进行维护与建设。地域景观的维护与建设也是水利工程规划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这也要求所进行的设计必须从长期性角度入手,将水利工程的实用性与美观性加以结合。实际上在水利建设过程中,不可避免的会对原有景观进行一定的破坏,这在注意破坏的度的同时,也需要将水利工程的后期完善策略相结合,就是在工程建设后期或使用和过程中,对原有的景观进行必要的恢复。

(8)水利工程的建设应该以尽可能的不破坏原有景观的基础之上进行开展,但不可避免的破坏也要将其写入建设规划当中。由于水利工程建设本身就要可能具有较好的美观性,而这也能够为地域景观提供一定的补充。对于经管的维护应该尽可能从较小的角度入手,这样既能保障所建设的水利工程具备详尽性的特征,而且也可以确保每一项小的工程获得很好的完工。值得一提的是,整个水利工程所涉及到的景观维护与补充问题都需要进行严格的评价,从而确保所提供的景观不会对原有的生态、地理面貌发生破坏,而这种评估工作也需要涵盖着整个水利工程范围,并有必要向外进行拓展,确保评价的完备性。

3水利工程发展趋势

(1)防治水灾的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进一步结合,非工程措施越来越占重要地位。

(2)水资源的开发利用进一步向综合性、多目标发展。

(3)水利工程的作用,不仅要满足日益增长的人民生活和工农业生产发展的需要,而且要更多地为保护和改善环境服务。

(4)四大大区域、大范围的水资源调配工程,如跨流域引水工程,将进一步发展。

(5)由于新的勘探技术、新的分析计算和监测试验手段以及新材料、新工艺的发展,复杂地基和高水头水工建筑物将随之得到发展,当地材料将得到更广泛的应用,水工建筑物的造价将会进一步降低。

(6)研究防止水患、开发水利资源的方法及选择和建设各项工程设施的科学技术。主要是通过工程建设,控制或调整天然水在空间和时间的分布,防止或减少旱涝洪水灾害,合理开发和充分利用水利资源,为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生活提供良好的环境和物质条件。

参考文献

[1]刘美.浅论水利工程设计问题.[J]江西科技.2010(04)

篇9

灰尘产生主要有四种来源:一是车轮碾压形成的颗粒;二是工业排放的烟尘、汽车尾气、家庭燃烧物以及农业燃烧物等烟尘;三是自然分解产生的颗粒,如土壤山石风化形成的颗粒;四是排放的污染物在空气中进一步发生物理化学反应而形成的二次污染物等。

治理霾,既要找到灰尘产生的源头,又要找到灰尘消除方法。灰尘消除其实很简单,灰尘比空气重,它总会落到地上,若遇水便形成泥而被消除。霾的治理归纳起来有三种方法:一是减少灰的产生,二是加强灰的消除,三是加大生态环境的治理力度。

一、减少灰的产生

(一)减少汽车碾压形成的灰尘

近年来,汽车数量急剧增加,汽车碾压形成的灰尘数量也急剧增加,造成的污染越来越严重。当前,我国960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2.4亿辆汽车,平均每平方公里有240多辆车。车辆高密度地来回碾压,即便是石头也会磨出细粉。

车轮把泥土碾压成细末,然后自然风或车行驶的气流再把细末高高扬起,形成尘埃。消除霾要关注车轮子下的物体:汽车从泥土路进入柏油路车轮上带的泥土,行人从泥土路带进柏油路的泥土;下雨流入马路的泥土;从运输车辆落入马路上的渣土杂物;路边的树花、树叶、树果落到地面被碾压形成的灰粉;轮胎与路面摩擦产生的灰尘等。

减少汽车碾压形成的灰尘,主要方法有:防止雨水把泥土冲到马路上,特别是防止城市道路两旁花池的土随雨水流入路面,国外有效的方法是,让花池的地面低于路面或马路上不修建花池。马路与泥土地面中间建一道防水沟,沟内侧不种任何植物,外侧种草,可以有效吸收马路上的灰尘。尽可能防止车辆碾压沙土路面,经常有车辆行驶的非硬化路面铺上干净的小石子。路两侧要多种草少种树。

(二)减少农业灰尘污染

大量使用化肥农药,造成土壤板结沙化,土地黏附能力减弱。秋收秋种时土壤,风把灰尘吹起形成大面积的霾;秸秆燃烧的烟尘升入空中形成烟霾;乡村土路被车轮反复碾压形成细灰,飞扬到空中形成灰霾。当前,在农村土路上铺上小石子是减少灰尘的当务之急。

(三)减少工业烟尘排放、生活燃烧排放等污染

工业烟尘排放和生活燃烧排放是霾产生的一个重要因素。减少霾产生的一个方法是减少工业污染、减少燃煤和秸秆焚烧。目前,我国制定了一系列的法律法规来减少工业烟尘排放和生活燃烧排放。

二、加强灰的消除

(一)洒水

城市比乡村霾更严重的主要原因是,城市内地面大部分是硬化地面,吸附灰尘的能力弱,空中的灰落到地面之后又被风扬起,而水能有效把这些灰尘吸附住,或随水冲走。因此,洒水是消除城市霾很有效的方法。

(二)种草

无论是雨天还是晴天,小草都是捕获尘埃最有力的武器。在发达国家,道路两旁、公园里、家门口都有绿油油的草坪。这些草坪给空中的尘埃找到一个落脚的地方,让其不再被风吹起。

(三)秸秆还田

湿润的地面能有效吸附灰尘,减少农业污染让秸秆还田是很好的治理办法。秸秆还田使土壤有机层增加,吸附尘土的能力和吸水能力增强,而且下大雨时可以有效地把水吸入到土壤里,既防止了洪涝灾害,又让地下水充盈,墒情保持时间更长。

(四)加强新农村建设

当前农村车辆增加很快,很多农村以土路为主,这些土路上的泥土被碾成细末,有的厚达十几厘米。尘土被自然风或过往的车辆扬起,灰蒙蒙的一片。治理霾就应该加强农村建设,解决农村路面污染,路面不一定要水泥硬化,但应该铺上干净的小石子。

三、重视生态环境治理

解决霾的根本办法是降雨,降雨很快把空中、地上的灰尘转变成泥土。但近年来,降雨时间间隔越来越长,地下缺水越来越严重,地表越来越干燥,地表蒸发到空中的水就会减少,空气湿度降低就很难形成雨,形成恶性循环。如今,霾严重的地区,如河南、河北、北京、天津,不仅雨水少,连露水都很少。这个局面必须改变,否则后果不堪设想。改变的方法是尽可能把干燥地区的水留住。

当前,我国中西部地区缺水越来越严重,国家应加大力度,把地表水尽可能留在中西部,渗透到这片干涸的大地。留住的方法有两条:一是修建更多的湖泊、湿地,把水储存下来渗入地下。二是秸秆还田。秸秆还田后,土质疏松,在大雨来临时,雨水很容易渗透到地下,既减少了洪涝灾害,又充盈了地下水。

地上有很多水库和湿地,地下水充盈,地表湿润,就会有大量水蒸发到空气中,空气湿度增大,降雨也会增多。夜间气温降低,露水自然会形成,露水水量虽不大但有足够的能力消灭落到露水上的灰尘。

链接

叶传林名片

篇10

关键词:资源城镇水土流失水利建设生态

一、我国水资源利用现状

水是人类赖以生存的无可替代的宝贵资源,是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经济发展和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的供给和保障。水利包含着水资源开发利用、除害、节约水资源、保护水资源等许多内容。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一位的基础设施和基础产业。

1.目前我国城市在水资源的利用方面存在诸多问题,主要表现为:

(1)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低,时空分布不均匀,利用粗放。目前全国的总供水量,不能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与此同时,我国的水资源利用大多是粗放型,不注重节水,浪费严重。

(2)洪涝、干旱灾害频繁。我国洪涝灾害十分频繁,几乎每年都发生,加之水利工程及城市、乡村的防洪标准普遍偏低,灾害损失十分严重。干旱灾害也经常发生,今后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一次灾害的直接损失将不断加大。

(3)我国现有水利工程有相当一部分工程质量不高,设计标准偏低,一些水利工程设施老化失修严重,大中型灌区工程配套不齐,致使工程效益衰减,有的工程甚至报废。

(4)水污染十分严重,水环境问题突出。

因此,只有确保水资源和水利工程的可持续利用,才能保障国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只有确保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才能保障经济、人口、资源、环境的协调发展。水利可持续发展既是我国总体可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整个国民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基础和保障。21世纪的中国,经济和社会能否顺利实现可持续发展,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水资源能否可持续利用。水利的可持续发展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很多方面,如水资源的开发、利用、治理、配置、节约、保护、工程的运用与管理、水利的投资与建设、人才的开发与使用、水土保持、防洪除涝、体制与机制、科教与法规等。其中,水土保持是水利可持续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原因

城市水土保持是指城市建设区范围内的水土保持生态环境建设。

造成城市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是:一、城市地面硬化加剧了洪水危害。城市建设导致硬化地面、建筑物增加,致使入渗量减少,地表径流增加、流速加快引起洪水问题。二、城市水土流失加重了泥沙淤积。由于建设过程中的开挖地表、破坏植被、堆弃土石,直接加重了水土流失。造成地下管道、水系和河道的淤积,阻塞道路。三、地下水补给减小加重了水资源紧缺。城市人口聚集,产业集中,城市水资源供应日趋紧张。四是环境污染和景观问题。城市建设不可避免地导致环境污染,山区地表水缺乏,为改善居住环境,一些城市修建了橡胶坝等景观,发生洪水时河道堵塞,泄洪能力差,水流不畅,冲刷加剧,引发洪水水土流失问题。

二、如何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设工作

水土流失给城市经济发展到来了很大的危害,为了保护城镇生态环境,防治城市建设过程中的水土流失,做好城市的水利建设工作,我们应该做到一下几点

1.加强城区绿地建设和环境保护。植草种树是城市绿化、改善环境的最佳方法。植树种草可以控制水土流失,防风固沙,增加土壤蓄水能力,可以大大改善生态环境,减轻洪涝灾害的损失,而且可以为保护全球气候系统和生态环境发挥积极作用。

2.提高水利工程建设质量,提高设计质量,以利于雨水的回收以及水资源的不断循环利用,水利建设在饮水安全、防洪安全、经济社会用水安全和水环境安全等方面提供足够的保障;水利在支撑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实现水资源可持续利用、维系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国内外的发展也日益表明,在用水需求不断增加、水资源日趋紧缺的形势下,水资源的重要性正在不断增强,战略地位更加突出。因此做好城市水利工程建设必不可少。

3.加强城镇水系综合整治,加强城镇防灾治理工作和污水治理工作。水系对于一个城镇很重要,城镇河流整治包括整治排水系统和整治河岸生态环境。在整治排水方面,要坚持科学管理,通过工程和非工程手段,科学安排、调度和管理水资源,在保护治理方面,要充分考虑水资源和水环境的承载能力,以恢复和改善水体功能为目标,严格管理社会的排污行为,倡导和发展绿色经济。

4.合理开发水资源以及做好城镇水土保持生态建设

在水资源开发利用方面,要以建设节水型社会为目标,通过探索建立水权制度,不断完善节水的体制机制,努力提高水资源的利用效率和效益;在水土保持生态建设方面,要充分发挥和提高自然的自我修复能力,加强水土保持综合治理,逐步解决生态恶化问题,促进全省水利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5.在城市开发建设过程中,要注意水土保持

水土保持工作不是一朝一夕可以完成的工作,它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任务。对于城市开发建设来说,从一开始,就要考虑这个问题,不能等到出现问题才去解决,而且治理的费用比防治所花费的费用还高。

6.加强法制建设,加大执法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