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的理解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48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农业的理解,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责;存在问题;建议及对策
农业技术推广简称农技推广,是指农业科技工作者通过可利用的传播渠道以及推广方式将科技成果推广到农民群众中去,并使之广泛应用到农业生产上的过程。作为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站,是科技成果推广的最基层,也是落实中央、省、市(地、州)、县、乡有关“三农”方针政策的直接执行单位之一。
农技推广服务是一项推动农业发展和技术进步的非常重要且富有成效的公益事业。切实理解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责,与时俱进,不断更新思想观念,创新工作思路,做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工作,更好服务“三农”。笔者结合元江县甘庄街道办实际,谈谈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责的理解与思考。
一、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责的理解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组织,同时也是基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机构,兼具农业行政、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多项职能。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是履行这一职责的基本单位,其职责可归纳为如下几点。
1.制订当地种植业生产的发展规划、生产计划、生产技术措施
认真学习本地党委政府的方针政策,吃透其中长期发展规划,熟悉和掌握辖区内自然资源和农业资源,分析有利和不利因素,整合全盘,充分发挥农业专业特长,本着有利于“三农”发展兼顾全街道经济发展的原则,制订本地区种植业生产中长期发展规划,年度生产计划,总体和局部作物、品种布局,科学实用的生产技术措施。
2.开展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宣传,组织农业技术培训
收集整理各级政府、部门相关农业政策、法律法规,用简单易懂的文字编写成宣传单(册),深入村组、各家各户、田间地头,通过集中开会、田间讲解等,进行集中式,分散式、一对一式宣传传达,使相关农业政策、法律法规家喻户晓,深入人心。通过集中开会,田间现场示范等形式,组织开展各种农业技术培训工作。
3.关键技术及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推广
研究当地农业资源,结合农户的实际需要,科学合理地引进新品种、新技术。通过新品种、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攻克难关,掌握关键农业技术。
4.农作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
做好本地区农作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防治和处置。取采定点定期观测,及时分析、对比数据,做好农作物病虫害监测和预报工作。对灾情密切关注,随时掌握发展动态,并进行必要的技术防治,联合相关政府、部门妥善处置好灾害。
5.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
食品安全,从源头上抓起。田间生产是第一车间,对本地区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进行严密监督和严格检测,杜绝农药、化肥超标农产品的产出和销售。
6.提供农业技术、信息服务
不断更新专业知识,根据农户的实际需要,理论结合实际地传授农民需求的农业生产技术,指导农业生产。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平台,掌握实用的农业新信息,及时为农民提供可用农业信息。
二、基层农技推广工作现状及问题分析
1.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制僵化,管理不顺
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是国家设立在基层的公益组织,同时也是基层人民政府直属事业机构,兼具农业行政、农业教育、农业技术推广等多项职能。具体来说,技术业务上有县农业局、科技局、畜牧局等,行政上有乡镇(街道办)人民政府,形成了多管局面。增加了管理层次,表面上看是高度重视、加强管理,实际运作时却因环节太多,增加运行成本,管理难度很大。往往政府部门掌管着人、财、物权,基层农技人员忙于政府行政工作,成了名副其实的万精油,正常的农技服务工作无法开展,技术主业被被动放置,其职责难于实施。
2.基层农技推广站经费不足,基础设施不完善
多年来,基层农技推广站经费来源有限,工作所需费用不足,设施、设备缺乏,影响职责的正常发挥,职责履行困难大。因缺乏经费,新品种、新技术的引进、试验、示范工作处于被动运作模式,多以上级下达项目的形式实施,没有自主性和目的性。调研,资料收集,培训经费的短缺,导致各种农业规划、生产计划,生产技术措施的制订难于高质量的实施,宣传、培训工作无法正常开展。落后的基础设施和必要设备的缺乏,无法完成农作物病虫害及灾情的监测、预报工作,更无法完成农产品生产过程的质量安全检测、监测。
3.部分领导对农技术推广工作重视不够,农技推广人员主动性不够
农技推广工作对象是祖靠从事农业生产的农民,他们已积累了大量的生产经验,这使部分领导错误地认为农业有没有技术人员指导并不重要。“三农”工作中,农技工作只是其中的一小部分,还有更多更重要的工作分给农技推广人员来做。长期以来,农技推广人员听命于部分行政领导,把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用于完成各种各样的行政指令,农技推广工作疲于应付,思想上重视不起来,行动上动力不足。
4.“弱质”农业导致“弱势”农技推广人员
科教兴国已提了多年,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尽管中央一再强调发展农业必须依靠科学技术,落实科学技术必须依靠掌握科学技术的农技人员。特别是常年在田间地头、走村串户直接为广大渴望农业科技的农民提供指导与服务的县乡农技人员,但由于一些基层领导对农业技术推广的藐视,总是放在“漠不关心,无关紧要”的位置。
由于农业生产对地方经济、财政收入增长,特别是GDP增长贡献较小,中央历年高度重视的农业生产成了国民经济中的“弱质”产业,农业部门也自然成为“弱势”部门,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则成了“弱势群体”。在农业资金监管上,农业资金“非农化”严重,尽管中央不断加大对地方农业的资金投入与优惠政策支持力度,但这些项目资金、优惠政策,到基层后很多被“强势部门”分割拿走,“弱势”的农业部门组织实施的项目很少。由于农业部门对农业项目资金既无支配权利、又无监管权利,使得基层农技推广有责任、缺经费、无手段,工作落实难度大,自身待遇低下。
5.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思想意识老化,专业知识更新缓慢
由于“弱势”的地位,长期以来,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有责无权,思想意识上墨守陈规,毫无新意,工作上按部就班,缺乏创新。这种被动的指导思想和毫无创新的工作方法造就了人员的思想惰性,自身总体素质不高。随着农业形势的变化与发展,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农民群众农业技术需求不断的更新,基层农技推广人员思想意识老化,专业知识更新缓慢,专业技能相对弱化,远不能适应当前农技推广工作的要求。其主要原因是快速变化的产业发展、农民需求变化大,而基层农技推广人员因缺少经费、生存困难,接受培训少、知识更新困难。
三、做好农业技术推广站职责的建议及对策
为切实履行好基层农技推广站的职责,根据多年的基层工作经验,结合本地实际情况,提出几点思考建议。
1.转变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机制,进行科学管理
建议各级政府、部门从政策上支持全面提升农业技术推广在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主体地位,指定专人(在编制内按需要设定人数)专职负责农业技术推广工作,并有自主支配农业技术推广相关的财、物权力,为其提供积极主动的工作条件。管理上减少中间、交叉环节,避免出现多部门重复管,无人管的情况,从政策上、管理上切实履行其应有的职责。在保证农业技术推广职责的前提下,设专人做好其它方面的工作。
2.保证基层农技推广站经费,完善基础设施
经费来源上多部门、多渠道、多形式,保证稳定的科研、推广和工作经费,各级政府、财政部门从经费管理上给予大力支持,畅通农技推广经费争取、下达、使用通道,做到专款专用,确保基层农业技术推广站的财、物支配权。加大投入,积极争取项目,完善基础设施建设,配备实现职责的必要设施、设备。
3.解放思想,加强领导,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积极主动性
领导带头,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转变传统农业陈旧的思想观念,深刻认识现代农业对科技依赖的特点,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农业科技,行动上加强领导,全力支持农业推广工作。始终把基层农技推广站的专业职责放在首位,从人员安排上保证足够的专职人手。职能分开,专业上技术人员要有绝对的权威,让其发挥自主性和能动性,充分体现自身的专业价值。从心理上接受并热爱此项工作,认知它的重要性,工作中有成就感,生活上提高物质和精神待遇,解决其后顾之忧,以调动农技推广人员的积极主动性。有条件的地方可建立健全的农业推广机制,制定激励制度,设立农技推广基金,对作出突出贡献的农技人员予以奖励。保护其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
篇2
例如,三株集团的兴衰就可以给我们很好的启示。在中国企业群雄榜上,“三株”曾经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但是好景不长,1997年,三株的全国销售额比上年锐减10个亿;1998年,在常德又闹出“八瓶三株口服液喝死一老汉”事件;接着,又传闻三株申请破产的消息;1999年,三株的200多个子公司已经停业;2000年,三株企业网站消失,全国销售几乎停止。为什么一个叱咤风云的企业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居然销声匿迹了呢?
其实,早在1997年的年终大会上,三株药业集团董事长吴炳新就曾痛陈三株的“十五大失误”:
1. 市场管理体制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集权与分权的关系没有处理好。
2. 经营机制未能完全理顺。
3. 企业机构臃肿,部门林立。
4. 市场管理职能未能有效发挥。
5. 市场营销策略、营销战术与市场消费需求出现了严重的不适应。
6. 分配制度不合理,激励机制不健全。
7. 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不够。
8. 相当一部分干部骄傲自满,少数干部腐化堕落。
9. 山头主义盛行,自由主义严重。
10. 浪费问题极为严重。
11. 纪律不严明,对干部违纪的处罚较少。
12. 后继产品不足,新产品未能及时上市。
13. 财务管理出现严重失控。
14. 组织人事工作与公司的发展严重不适应。
15. 法纪制约的监督力度不够。
由此可见,企业好比是一个沿着斜坡往上滚动的球,市场竞争和企业内部职工中可能出现的惰性形成对球体向下的内外两种力。如果没有一个向上并大于这两种力的推力,球就一定会往下滑。对于企业来讲,这个向上的推力就是强化团队的管理,农业创业企业必须不断强化创业团队的建设与管理,明确每个人的目标责任。
一、什么样的人派什么样的活
管理者应根据每个员工的不同特点,安排其最适合做的工作,做到人尽其才,这是人力资源管理的上上之策。要做到这一点就必须了解人才个体自身的不同特点。每个人的能力特点不尽相同,不同特点的人对他从事什么样的工作以及工作效绩如何,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影响。只有当特点和工作相匹配时,才能充分地发挥人的潜能,真正做到人尽其才。例如,外向型人才,善于社交、言谈,适合做外交方面的工作;随和型人才能够愉快合作,给人以信任感,适合做协调方面的工作;责任心强的员工具有强烈的责任感和可靠性,适合单独负责一个项目,委以大任;情绪稳定型的员工,平和、安全,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冷静处事,善于分析,能够统揽全局,这样的人才适合做决策者;开放型的人才,个体聪明,敏锐,适合做开拓创新型的工作。
“有德有才破格重用,有德无才培养使用,无德有才限制使用,无德无才坚决不用。”这是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上下皆知的一个用人原则。成立于1999年的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在短短六年间创造了中国民营企业迅速成长的奇迹,其成功的一个重要秘诀,就是通过对青年人才的精心培养和大胆使用,形成高素质管理团队和企业核心竞争力。
蒙牛破格使用德才皆备的年轻人才,高管层年轻化在中国乳业界是出了名的。2005年获得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的蒙牛副总裁杨文俊,年仅38岁,却是中国乳业界的“老资格”。中国乳业尤其是液体奶的许多“第一”和开创性的技术革新,都是在他的手中诞生的。
“如果我还算是一匹千里马的话,那就是蒙牛乳业集团董事长牛根生这个伯乐相中了我,”杨文俊这样告诉记者。在蒙牛创业之初,当牛根生大胆起用年仅32岁的杨文俊出任液体奶本部总经理时,许多人对这个当时全国乳业最年轻的液体奶“掌门人”表示了忧虑,认为这个年轻人虽然做出了一些成绩,但是还需要观察和考核,不宜一下子承担如此重大的责任。但是,牛根生用一句简短的话结束了一切争论:“使用就是最大的培养!”牛根生的信任和指导,使杨文俊彻底放开了手脚。他利用宁夏、黑龙江牛奶企业的设备为蒙牛生产产品,扬蒙牛奶源得天独厚之长,避“资金缺少、设备为零”之短,以不足300万元的投入,迅速盘活了需要投入3个多亿才能组织的产能,为蒙牛的超速度成长打下重要基础。
蒙牛获得成功正是因其知人善任、用人之长的用人之道。所以对于管理者来说,用人就是要寻求对企业有用的人。
二、什么样的活给什么样的钱
曾经有人这样比较中国和外国员工的职业化差距,外国员工是“我做得越多,老板给我的钱就越多,所以我要多做”;而中国员工是“老板给我多少钱,我就干多少活,所以给得少就少干”。对创业团队的成员应该采取一种怎样的管理模式,既能保证效率,又能保证团队的和谐?
企业在发展的不同时期应该建立相应的管理模式。农业企业创业初期,基本上算是作坊式管理,可以实行加分式绩效考核,按照考核分数的高低与相应绩效挂钩奖金,形成以加分为主、多劳多得、奖勤罚懒的考核激励机制,体现公平原则,同时也可从中发现人才,培养骨干分子。等企业发展壮大到一定规模时,就应该完全按照现代企业制度实行公司治理,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或者进行股份制改造,让企业中高管享有一定的股权期权,让他们彻底融入企业发展之中,变员工为股东,自觉把企业的命运与个人的命运捆绑在一起。这样的企业团队既有效率又能构建和谐,才能保证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战则能胜,守则能固,永远立于不败之地。
三、什么样的制度出什么样的效益
制度是企业管理最有力的工具,它可以使企业走向正规化。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最初创业时就把该说的话说到,该立的规矩一定要立到,不要碍于情面。把最基本的责、权、利说得明白透彻,这样在企业发展壮大后,才不会出现因利益、股权等分配分歧产生团队矛盾的情况,甚至导致创业团队的分裂。
创业团队管理规则的制订,要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遵循先粗后细、由近及远、逐步细化、逐步到位的原则。这样有利于维持管理规则的相对稳定,而规则的稳定有利于团队的稳定。好的管理制度能够极大地提高工作效率、促进目标的完成。所谓“制度通,一通百通”。哪怕一个企业只有两三个人,企业的岗位也是客观存在的,只是由一个人承担了几个岗位的工作职责。正所谓麻雀虽小,肝胆俱全。应通过制度,明确各司其职,各负其责。
篇3
关键词:农业信息化;现状;重要性;主要任务;对策
一、农业信息化的概念
农业信息化就是广泛应用现代信息技术促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调整,增强农业的市场竞争力,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现代农业,增加农民收入,加速农村现代化进程。农业信息化的内涵可以概括为以下四个方面:(1)农业生产过程的信息化,(2)农产品流通过程的信息化,(3)农业管理过程的信息化,(4)农村社会服务的信息化。
二、农业信息化的现状
近年来,河北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信息化建设,不断加大组织领导和资金投入力度,农业信息化取得了明显成效,有力提升了现代农业和农业管理服务水平。但是由于基础数据缺乏,信息流通渠道不畅,加之小农经济传统意识的作用,影响了河北省农业信息化及现代化的进程。河北省已经建设的农业产业化信息网络大多数只能提供某些特定领域的信息,缺乏必要的决策支持功能。
三、农业信息化在农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性
农业信息化已成为推动河北省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各业持续健康发展的必然选择。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促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提高农业经济效益。农产品生产周期长,调整结构慢,而社会对农产品的需求却是不断变化的,如果各种信息传递不快,农民不能及时了解这些信息,生产就会带有更大的盲目性和滞后性,这会使农产品的生产和交易充满了风险。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必须以市场为导向,这就必须让农民掌握足够的市场信息,以便做出正确的调整决策。
2.推动传统农业向知识农业发展。农业经济的飞速发展,已不再是仅仅取决于传统的农业资源投入的多少,而是取决于现代技术运用的程度,取决于信息的获取和运用程度。大力发展网络技术,通过农业信息化推动传统的资源型农业向知识型农业的转化,可以加快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河北省作为粮食等农产品生产大省,在耕地和水资源限制的情况下,迫切需要加快信息技术和先进农机装备的组装配套,发展智能农业、精准农业,实现各种信息技术全覆盖,加快各业先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提高土地产出率、劳动生产率和资源利用率。
4.河北省环京津的地理特点,农产品消费刚性需求强,高端消费旺盛,河北省作为菜篮子生产大省,迫切需要开展肉、蛋、奶、菜、水产品全程信息化服务,延伸产业链条,实现与京津市场的产销链接,确保农民持续增收。
5.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机制,解放和发展农村生产力,迫切需要信息化提升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生产主体的管理水平。尽快完成农业信息数据的采集、整理和加工,建立农业产销交流平台,可以有效促进河北省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快速发展。
四、农业信息化的主要任务
河北省农业信息化的主要目标是深入推进全省农业信息化114工程,为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业各业发展提供强力支撑。当前主要任务是围绕农业信息化基础设施、农业生产信息化、农业经营信息化、农业管理信息化和农业服务信息化展开建设。
1.夯实农业农村信息化基础,包括推进信息化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基础设施与信息化融合,加强网络与信息安保。
2.助力农业产业跨越式发展,提升农业企业信息化水平,开展农业合作社信息化示范,加快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化进程,大力发展农业电子商务。
3.推进农业政策管理迈向新台阶,包括推进农业生产管理信息化建设,加强农业行业管理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综合执法信息水平,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信息化,完善应急指挥信息化建设。
4.开创农业信息服务新局面,包括打造农业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探索信息服务长效机制,完善信息服务体系。
五、农业信息化建设的对策
1.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强化组织引导。要推进农业信息化必须发挥政府主导作用,在农业信息整合方面,政府要发挥好协调作用,尤其要加强农业、气象、农机、农业院校以及农业龙头企业之间的资源整合,实现资源共享,以提高农业信息资源的全面性、时效性、科学性及实用性。
2.加大资金投入力度,加强基础设施建设。要实现农业信息化的快速发展,提高农产品的竞争力、增加农民收入,各级政府必须加大资金投入力度,改善农业信息服务基础设施,建立健全信息网络,加大政策支持力度,为发展农业信息化创造有利条件和提供有力保障。
3.加强培训,建设农业信息人才队伍。要不断加强农业信息专家队伍和农村信息员队伍建设,提高农业信息服务人员的整体素质,形成政府信息管理人员、技术推广人员和农村信息员共同组建的农业信息人才队伍。
4.强化农民的主体作用,提高农民的信息意识。农民作为农业信息化的应用主体,培养其较强的信息意识,提高农民获取运用信息的能力,加快农业增长方式转变,加强与合作组织及农业公司的合作,实现农业产业化、规模化经营。
六、结论
农业信息化作为现代农业发展的核心要素,正加速向各领域覆盖渗透。当前建立健全农业信息网络,加强经济信息服务,实现农产品电子商务化,是实现农业产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决策。
参考文献:
[1]蒋家勇:农业信息化建设现状、问题及对策 中国农村小康科技 2011,2.
篇4
关键词: 农业灌溉节水;问题;研究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利用的7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近年来随着工农业高速发展,在农业灌溉工程和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又由于资金缺乏,设备不能正常维修养护,有效灌溉面积呈衰减趋势;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主权,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对项目管理及其效果缺乏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等,“重工程、轻管理,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效益”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1 农业水利建设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差别大,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水旱灾害的主次地位,以及排灌工程结构均有显著差别。二是受气候条件影响,一个灌区内不同年份的灌溉需水量和对排水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是农业为弱势产业,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实施节水灌溉,节省灌溉用水,增加农民经济效益有限,节省下来的水资源大部分为城市和工业利用,或者成为生态环境修复用水。因此,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建设与改造的资金,以及管理工作增加的费用大部分应当由政府财政承担。四是农业灌溉属多学科交叉科学,开展节水灌溉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五是农业水利工程的生产效果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在工程投入运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示出来的。
2 节水灌溉研究
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需要采取开放方式,吸纳多学科专家参与;需要科学总结建成工程的管理运用效果,从中取得经验和改进方向;需要跟踪农民生产进行监测,取得的科学数据直接为改进生产管理服务。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分2个层级。一是宏观战略研究,意在为灌区建设找出正确方向,使之与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相适应;二是微观的技术性研究,意在解决生产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并为落实宏观战略研究提供支撑。农业节水灌溉的战略科学研究课题,一般以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下达,由中央科研机构与地方科研机构协作承担,成果需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和组织实施。节水灌溉的微观技术性研究内容,包括监测研究各种农作物不同灌溉方式和节水措施条件下的腾发耗水量、耕地多种作物的平均腾发耗水量、项目区包括耕地和非耕地的综合腾发耗水量、水资源平衡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变化、土壤肥力变化、化肥农药使用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技术措施对农业增产节水的效果等。这些研究均应在项目区耕地上设监测点和对比点,跟踪农民生产进行监测分析,以使监测资料反映项目区实际情况,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
3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及其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一是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二是采取工程、农业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二者结合,缺一不可。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农业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对节水灌溉有普遍意义。资源性缺水地区需控制灌区腾发耗水量,使之与当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平衡。工程性缺水地区也需控制灌区水分腾发量,以缩小水资源调蓄工程规模,降低工程投资。对灌区内部工程而言,减少农田水分腾发量,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渠系供水流量,降低工程造价。正确选择农业技术与灌溉技术的组合,可取得节水与增产的双重效果。
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上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减少灌区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为此需要多部门协作,采取综合节水措施,节水的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二是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应把开发地下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并发挥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作用。三是改革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农业节水灌溉贯彻群众路线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地表水灌区,或地下水灌区,这样做都是成功的。四是灌区建立供水组织,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工程布局和配置运用,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组织保障,避免再度出现兴渠废井和兴井废渠的失误。五是在资源性缺水的井灌区,应以县为单位建立供水组织和制度法规,统一管理全县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六是核算用水成本,按成本水价和用水量计收水费,是保证灌溉工程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激发农民节约用水的经济手段。如为了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以低于成本水价收取水费,则少收的水费应由政府财政给予补偿,不能使管理单位因经费不足,工程设施无力维修,拼消耗带病运转。
篇5
论文摘要 农业是我国各行业中的用水大户,因此农业节水建设与管理就显得十分重要。就农业节水中的项目建设、节水管理、研究方向等问题进行了思考。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水资源利用的70%以上用于农业灌溉,近年来随着工农业高速发展,在农业灌溉工程和建设运行管理方面,确实存在一些问题,如:投资能力不足,许多灌溉工程未建成即投入生产运用;投产之后,又由于资金缺乏,设备不能正常维修养护,有效灌溉面积呈衰减趋势;建成的灌溉项目管理制度不健全,管理单位无自主权,使工程效益不能充分发挥;对项目管理及其效果缺乏监测制度和评价指标等,“重工程、轻管理,重大型、轻小型,重骨干、轻配套,重建设、轻效益”的现象还较为普遍。
1 农业水利建设的特点
一是地域性差别大,不同地区的农业种植结构、水旱灾害的主次地位,以及排灌工程结构均有显著差别。二是受气候条件影响,一个灌区内不同年份的灌溉需水量和对排水的要求也有所不同。三是农业为弱势产业,随着二、三产业的发展,从事农业生产的比较效益越来越低;实施节水灌溉,节省灌溉用水,增加农民经济效益有限,节省下来的水资源大部分为城市和工业利用,或者成为生态环境修复用水。因此,节水灌溉项目工程建设与改造的资金,以及管理工作增加的费用大部分应当由政府财政承担。四是农业灌溉属多学科交叉科学,开展节水灌溉需要多部门通力协作。五是农业水利工程的生产效果和对环境的影响,是在工程投入运用之后,随着时间的推移,而逐渐显示出来的。
2 节水灌溉研究
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需要采取开放方式,吸纳多学科专家参与;需要科学总结建成工程的管理运用效果,从中取得经验和改进方向;需要跟踪农民生产进行监测,取得的科学数据直接为改进生产管理服务。开展农业节水灌溉的科学研究分2个层级。一是宏观战略研究,意在为灌区建设找出正确方向,使之与流域和区域的水资源配置相适应;二是微观的技术性研究,意在解决生产管理的技术性问题,并为落实宏观战略研究提供支撑。农业节水灌溉的战略科学研究课题,一般以国家级重大研究项目下达,由中央科研机构与地方科研机构协作承担,成果需得到中央和地方政府主管部门认可和组织实施。节水灌溉的微观技术性研究内容,包括监测研究各种农作物不同灌溉方式和节水措施条件下的腾发耗水量、耕地多种作物的平均腾发耗水量、项目区包括耕地和非耕地的综合腾发耗水量、水资源平衡分析、地表水与地下水的水质变化、土壤肥力变化、化肥农药使用效果及其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各种技术措施对农业增产节水的效果等。这些研究均应在项目区耕地上设监测点和对比点,跟踪农民生产进行监测分析,以使监测资料反映项目区实际情况,研究成果直接服务于生产实际。
3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及其发展需注意的问题
农业节水灌溉方式,一是采取工程技术措施减少灌溉水的渗漏流失,提高灌溉效率;二是采取工程、农业和管理的综合节水措施,降低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二者结合,缺一不可。采取综合节水措施,减少农业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水分生产率,对节水灌溉有普遍意义。资源性缺水地区需控制灌区腾发耗水量,使之与当地可利用的水资源量相平衡。工程性缺水地区也需控制灌区水分腾发量,以缩小水资源调蓄工程规模,降低工程投资。对灌区内部工程而言,减少农田水分腾发量,可减少灌溉用水量和渠系供水流量,降低工程造价。正确选择农业技术与灌溉技术的组合,可取得节水与增产的双重效果。
在农业节水灌溉的发展方向上需要考虑以下方面的内容:一是农业节水灌溉项目的建设目标,是减少灌区水分腾发量,提高农作物的水分生产率。为此需要多部门协作,采取综合节水措施,节水的同时增加农作物的产量和产值。二是农业节水灌溉项目应把开发地下水灌溉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设施,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和灌溉保证率,并发挥旱涝盐碱综合防治的作用。三是改革灌区管理体制与运行机制。在灌区建立用水者协会参与项目建设与管理,发挥农民自主管理的积极性,是农业节水灌溉贯彻群众路线的最佳方式。实践证明,无论是地表水灌区,或地下水灌区,这样做都是成功的。四是灌区建立供水组织,统一管理地表水与地下水开发利用的工程布局和配置运用,是水资源科学利用的组织保障,避免再度出现兴渠废井和兴井废渠的失误。五是在资源性缺水的井灌区,应以县为单位建立供水组织和制度法规,统一管理全县的地下水开发利用。六是核算用水成本,按成本水价和用水量计收水费,是保证灌溉工程正常运作和可持续发展的经济基础,也是激发农民节约用水的经济手段。如为了减轻群众经济负担,以低于成本水价收取水费,则少收的水费应由政府财政给予补偿,不能使管理单位因经费不足,工程设施无力维修,拼消耗带病运转。
篇6
关键词: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过小规模;规模报酬;老龄化
一、日本农业劳动力老龄化现状
国内大多数学者在分析日本农业时,往往将日本农业视为“人多地少”情况下现代农业的典型模式。诚然,日本农业虽然相比许多国家来说是比较发达的,尤其是从技术上讲是现代化农业的典范,但其中却存在着诸多内在问题,最为突出的一点便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
图1是日本核心农业劳动力年龄分布的趋势变化图,从中可以直观地看出,日本到2000年前后,核心农业劳动力绝大部分都是在60岁以上了。从表面上来看,老年人从事农业似乎有利于已过适龄年龄的劳动力发挥余热,而且也能充分体现日本农业的高科技水平。但是这对于农业本身的持续的良性的发展却极为不利。这会使得许多农作技术由此变得越来越后继乏人,这会给日本农业的长远发展蒙上一层阴影。
一些人将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与日本人口的老龄化混为一谈,但分析发现即便日本没有出现人口的老龄化,也必然会出现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那么出现这种畸形现象的根源又在何处呢?很直观的感觉便是日本户均耕地面积小,导致对劳动力的需求少,试想农家的耕地靠一个60多岁的老年人便可以打理,那么由青壮年及年轻人专职去打理的话自然是一种劳动力的浪费。笔者认为这种直观的感觉没有问题,但或许考虑的不够完全,所以在本文的第二部分试图通过简单的经济学理论探讨一下造成农业人口老龄化的原因。此外,上述的简单逻辑似乎说明一个问题,日本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似乎不是由于年轻人不愿意选择农业,倒更像是小面积的农田更加愿意选择老年人,这便引出另外一个问题,为什么小面积的农田不会在市场的自发调解下变成大面积,反而是劳动力在市场的自发调解下变成老年人?对这个问题的探讨即对日本农业生产规模难以扩大的原因的分析留待第三部分。
二、从生产规模角度的一种解释
(一)关于规模报酬
从交易成本的角度进行分析,认为企业可以在内部组织交易,也可以在自由市场上组织交易,前者意味着企业规模增大,后者意味着企业规模减小,因此企业规模最终取决于内部组织成本与市场交易成本在边际上的权衡,即企业将倾向于扩张直到在企业内部组织一笔额外交易的成本,等于通过在公开市场上完成同一笔交易的成本或在另一个企业中组织同样交易的成本为止。
由此我们大致可以做出这样的推断,在生产单位规模不断扩大的过程中,规模报酬将是递增的,随着其不断扩大,规模报酬递增的幅度将会不断地减小,直到减小到规模报酬不变,生产单位便不会再扩大生产规模。而对于农业来说,生产规模的扩大主要体现在其主要生产要素土地的面积扩大。
(二)日本农业的小规模生产
首先让我们看一下日本农业老龄化与兼业化的发展趋势。
如表1所示,日本的农业生产单位的生产规模与欧美发达国家相比,差距相当明显。[1]被我国学者大力提倡的日本的“农业现代化”主要体现在单位农田上的大量投资以及农业的科技化,这使得日本土地生产率处于世界领先的地位,但是劳动生产率却远远落后于欧美发达国家。在工资水平已经达到甚至超过发达国家平均水平的日本,如果不降以小规模农户为主的传统农业结构改变称能够充分发挥先进的劳动节约性生产技术的大规模农业,农业将难以自立。
其实在日本农业中,与生产规模过小相关的还有一个问题,便是农户耕地面积难以扩大。如果农户扩大耕地面积,具有明显的规模报酬递增趋势,理论上应该会鼓励农户尽量扩大耕地面积。但现实中的日本却并不是这样,相关数据显示,户均耕地面积在1970-1990年间并没有大规模的上升。
生产规模过小与农户耕地面积难以扩大这两个问题其实完全是相互关联的,因为之所以造成生产规模过小,就是因为农户耕地面积难以扩大,所以在本文将二者合二为一来看待。
(三)生产规模过小与老龄化
如果从效率劳动的角度来讲,老龄化问题可看成是农业所需效率劳动的减少,以至于对于许多农业生产单位来说,占用一个高素质的劳动者来说将不再成为合理的配置,而只需要一些效率低的劳动者即可。造成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即造成单个生产单位效率劳动过分减少的原因可源于农业生产规模过小。
第一,当单个农户土地规模小时,自然所需与其配套的效率劳动也会很少。
第二,由于生产规模过小时,农业生产是规模报酬递增的,这会造成单个生产单位所需配置的效率劳动进一步减少。这可通过简单的函数来说明。假设单个生产单位生产函数为F(K,L,T),其中T为土地面积,L为效率劳动,K为资本,所有一阶偏导均大于0,且各边际生产率递减,同时函数为λ次齐次。假设先将生产规模扩大到合适的水平,则λ=1,此时,由于劳动力市场的均衡,农业效率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与非农部门相比是相同的,即,其中W为非农部门效率劳动的工资,而如果此时,缩小规模到λ>1,即规模报酬递增时,则意味着此时是λ>1次齐次的,进而意味着从初始规模缩到此时规模时势必是减少的,这意味着此时农业部门的效率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低于均衡工资水平,这会造成农业效率劳动力进一步的减少。
第三,上面使用的简单函数的分析其实是过于简单的,主要是对其中的资本量K并没有做出必要的区分,所以只能是在总体上的一种概述。而对于资本进行区分也是很有必要的。投入在农业上的资本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提高生产率,例如肥料等;另一类则是为了节约劳动力,例如一些机器设备。如果在农地面积不能增加的情况下,增加投放提高生产率的资本,那么完全可以利用上面的函数来分析,这意味着增加了劳动的边际生产率,从而会增加效率劳动的投入。但反之,如果增加投放的资本是劳动替代型的,那么必然会减少效率劳动的投入。而在日本农业资本化过程,劳动替代型的资本确实占了总资本投放的不小比重,这进一步造成农业效率劳动力的减少。
三、影响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因素分析
对于影响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本文将试图从市场的角度来分析。
资本主义工业在其发展过程中经历了简单协作、工场手工业和机器大工业三个阶段。这几个阶段是社会生产力不断发展和劳动生产率不断提高的过程,而生产率的提高一方面依托的是分工与合作的深化,另一方面则是依托资本品的升级,例如越来越先进的机器设备的使用。分工与合作的深化的前提便是生产规模的扩大,而资本品如机器设备等的投入使用也是需要建立在相对大规模的基础上才有效率。随着生产规模的扩大,分工与合作的深化,资本品不断的升级,工业品的产量越来越大,价格也随之下跌,较大规模的生产单位逐渐在市场上挤掉了成本较高的小规模生产单位,从而资本主义工业一步步从小手工业者发展到机器大工业。
如果我们考察欧美农业发达国家的农业现代化过程,其实是与上述工业发展过程很类似的,这或许是经济发展的一种规律。但日本的情况与美国是截然不同的,最大的区别便在于人多地少,它没有那么多荒地去让农户可以肆意开发,因此规模的扩大便不像美国那样容易,这也反过来影响了日本农业技术的进步。
如果我们假定日本的农业经济是完全封闭的,那么由于技术进步有限,耕地面积有限,而人口却是众多,那么农产品总量一定不会像美国那样出现过剩,从而出现价格大幅度下跌,这样便使得日本的小规模生产者难以在市场中自动地被淘汰,从而造成了生产规模难以进一步的扩大。随着现代部门的迅速发展,它与农业部门差距拉大,在封闭的情况下,贸易条件会变得不利于现代部门,并且由于农产品是必需品,现代部门的生产率的相对提高甚至会完全被贸易条件的不利所抵消,不但不影响农业生产者的收入及生活水平,甚至会提高农业生产者以现代部门产品表示的收入水平,从而不会形成自发的优胜劣汰的市场机制,使得农业生产者没有追求提高生产率并继而追求扩大生产规模的动力。
如果我们假定日本的农业经济是完全开放的,那么将世界看成是一个大市场,根据比较优势理论,日本这种地少人多的国家从资源禀赋上来看,其农业一定是不具备比较优势的产业。日本农产品的产量与世界产量相比是微不足道的,因此例如欧美这些农业发达的国家的农产品价格会决定世界市场的价格,这样欧美国家农产品价格随着产量的不断增大而逐渐走低,或许日本的农业部门在完成农业现代化之前,便已在世界市场上被完全挤掉了。这也恰好使得日本集中资源去生产其具备比较优势的产品,从而带动经济的高速增长。
现实中一定不会是这两种极端情况,而是会处于两者之间,也因此以上所说的两种情况均会在不同程度上有所显现。
1)农林水产业产品物价相对指数=农林水产业产品物价指数/国内产品总平均物价指数
2)原始数据来源:日本行局「物指数年「物指数月
从图2可以看出,在日本高速增长的一段时间内,农业产品物价上涨幅度相对于国内产品总平均物价上涨幅度来说是显著增加的。从图3可以看出,在日本高速增长的一段时间内,日本谷物自给率是持续下降的。这基本上验证了上述的两种情况。
以上是从市场的角度分析影响农户扩大生产规模的原因,但是市场的力量毕竟还是会向均衡的方向推进的,上述阻碍因素也仅仅是起到延缓的作用,真正造成阻碍的原因,还是要从政策扭曲的角度来考虑。关于政策扭曲以及改革方向,速水佑次郎与神门善佑从水稻面积调减、农地转用、农协组织等方面做了详尽的论述。笔者在总结其论述的基础上,认为核心问题在于农地转用政策的不完善以及过度的农业保护政策。不完善的农地转用政策使得农民会由于抱有转用做非农用地的期望,而不肯按照正常的土地边际生产率进行转让,从而造成农业用地不能得到最有效率的配置;过度的农业保护政策阻碍了生产率低下的小农户在竞争中被淘汰,使得他们因为得到补贴而使其收入水平与现代部门劳动力相同,这便阻碍了其彻底向现代部门的转移,进而阻碍了农业规模扩大。[1]
四、结论
虽然从技术上讲日本农业是现代化农业的典范,但却远未达到真正的良性发展阶段,最突出的问题便是农业劳动力的老龄化,本文从生产规模过小出发对此问题给予一种解释。虽然阻碍生产规模扩大的根本原因在于政策的扭曲,但本文也还是力图从市场的角度对有可能造成生产规模过小的因素进行了补充论证。
由上述可见,解决问题的根本对策是政策的调整,但这势必会引发其他的一系列问题,甚至是政治问题。或者可以考虑合作经济的形式,直接将农业耕作规模扩大到将规模报酬的利益完全发挥出来的规模,在现今的情况下,需要农协发挥更加积极的作用,而不仅仅发挥一个类似卡特尔的消极作用。
虽然对于日本来说,农业在其国民收入中的份额所占很小,但是,对于志在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日本来说,真正促进农业良性发展,实现自立农业的构想,也是一个重要的课题。
参考文献:
[1] 速水佑次郎,神门善久.农业经济论(新版)[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3.
[2] 南亮进.日本的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1992.
[3] R.H.Coase,The Nature of the Firm[J].Economica,New Series,1937,4(16).
[4] 精一.日本の展程,岩波店,1936.
[5] 希林斯基.工业中资本主义发展的三个阶段[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56.
[6] 张准,徐臻,胡民.镀金时代美国农业发展研究[J].生产力研究,2010,(5).
篇7
【关键词】农业;水利;灌溉技术;措施
进入21世纪后,随着经济全球化和我国市场经济的深入发展,全球经济都在突飞猛进,消耗了大量的工业用水。但是,地球上的水资源是有限的,因此,在农业发展过程中,水资源便出现了资源紧缺的状况,严重制约了农业的发展。面对这种形势,我们能一定要借助各种水利灌溉技术,不断在农业水利灌溉中探索新的节水措施,以便实现对农业水资源的利用率的最大化,进而促进我国的农业发展。
1 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及存在的问题
1.1 目前我国主要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
近年来,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也取得了不少成绩。目前,我国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主要包括以下几种。
第一,喷灌技术。在农业水利灌溉技术中,喷灌技术以洒水均匀,占用空间少、节省人力以及对地形的适应性强等特点而在我国农业发展中得到广泛应用,经过多年的实践检验,已经成为一种相对成熟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在分类上,喷灌技术包括固定式、半移动式、滚移式以及中心支轴式等多种喷灌类型;在适用范围上,喷灌技术可以应用在蔬菜、果园以及除水稻之外大部分大田作物;在节水程度上,与普通的地面灌溉相比,喷灌技术可以节省35%~50%的水分,大大解决了地面灌溉中出现的喷洒不均、水分大量蒸发等问题,在很大程度上到达了节水的效果。但是,喷灌技术也尤其缺点,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难以发挥其作用,不宜使用。
第二,渠道防渗技术。渠道灌溉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的另外一种常见的节水方式。这种灌溉技术由于主要通过渠道对农作物进行灌溉,大大减少了输水过程中的水分蒸发、水分渗漏等损失。在分类上,渠道防渗技术依据所使用材料的不同可以分为混凝土衬砌、涂料压实、塑料薄膜防渗以及三合土护面防渗等多种方式;在节水能力上,有关调查数据表明,与传统的灌溉模式相比,渠道渗透可以减少55%~60%的水分损失量,由此可见,渠道防渗技术也是我国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一种有效模式。
1.2 当前农业水利灌溉中存在的问题
与过去相比,虽然我国当前的农业水利灌溉技术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但是,从我国农业水利灌溉的现实情况来看,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制约了农业经济的发展。
第一,节水意识不强,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推广力度小。尽管目前我国面临着水资源紧缺的状况,但是,很多地区的人们还没有认识到问题的严重性,节水意识不强,从而对农业水利中的各种节水灌溉技术不重视,使用范围小,推广力度弱。一般来说,在水资源相对充足的地区,对农业进行灌溉的时候,人们还是普遍采用传统的地面灌溉形式。即使是在水资源相对匮乏的地区,节水灌溉技术也更多地只使用在示范工程上。
第二,资金不足,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使用。一方面,由于资金匮乏,造成各种节水灌溉技术设备数量有限,配套不齐全,质量也存在一定的问题,限制了节水灌溉技术的推广范围。另一方面,由于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服务跟不上,比如,有些已建灌溉工程在长期使用过程中出现破损、老化等问题,需要及时维修,但是相关管理部门由于资金不足,无法解决灌溉工程后期维修服务问题,就会降低灌溉技术的节水效率。
第三,各个地区不能因地制宜地选用节水灌溉技术,可行性不强。正如上文所述,每种节水灌溉技术都有其优缺点,他们的这种特点决定了其使用范围,比如,喷灌技术在多风地区使用的时候就有一定的限制。因此,每个地区在推广节水灌溉技术的时候,要从本地区实际出发,做到因地制宜,选择最佳的灌溉技术,最大程度上实现节水的目的。但是,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区在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时候,生搬硬套,不考虑本地实际情况,最后导致有些节水灌溉技术不能发挥其功效。
2 农业水利灌溉中节水的有效措施
2.1 提高节水意识,加强对节水灌溉技术的重视
针对我国农业水利灌溉实际中存在的节水意识薄弱问题,当地政府和相关部门一定要加强宣传教育,强化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节水意识,加强他们对节水灌溉技术的了解和重视,从而使他们支持和参与到农业节水灌溉工程之中,以达到农业灌溉节水的目标。比如,可以定期召开会议,加强对工作人员和受益群众的思想教育和管护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节水意识和专业技能。
2.2 科学管理,增加对水资源的合理规划
一般来说,每个地区的水资源大致可以分为地上水和地下水。了解当地水资源分布和储存状况,是推广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前提条件。在分析地区水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有效控制水资源的调度和开采力度,确定科学的开采方案,防止由于水资源过度使用而造成的各种问题。比如,如果在一定时期地下水被过度使用,就要通过雨季蓄水、渠道引水等方式控制地下水的使用量,以免出现由于地下水过度开采而导致的不良后果。
2.3 加大资金投入,实现节水灌溉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经济因素是影响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推广的一个重要条件,充裕的资金可以为农业灌溉技术技术的实施提供物资基础。但是,在过去,很多地区都是由于资金不足而导致各种节水灌溉技术难以实施或者发挥它应有的功能,严重阻碍了节水灌溉工程的发展。鉴于此,政府要加大资金投入,一方面要购买比较完备的节水灌溉设备,保证农业灌溉区拥有一套设备齐全、技术先进的基础设施,另一方面要运用资金保证后期各种节水灌溉工程的服务,比如,设备的维护、更新等,从而实现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的可持续发展。
3 结语
实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技术不仅是发展我国农业的现实需要,也是应对我国生态环境建设的时代要求。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各地区领导不仅要做好节水的宣传教育工作,提高人们对农业灌溉节水技术的重视,还要加大资金投入和对工程进行科学管理,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制定出一套完备的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实施方案,确保我国农业水利灌溉节水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新安,刘志杰.水利灌溉管理制度存在的问题及建议[J].现代农村科技, 2010(24).
[2]王育新.农业水利灌溉模式与节水技术措施的思考[J].科协论坛(下半月),2012(04).
[3]赵珊,齐兴利.组织制度改革对农业水利基础设施运行的影响分析――以陡山农业水利基础设施为例[J].农村经济,2012(03).
篇8
关键词:水利、灌溉、节水、措施
Abstract: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farmland water conservancy construction, be about to discuss irrigation technology, the technical measures, reduce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cost, realize the reasonable allocation of resources, implement agricultural irrigation water saving measures.
Keywords: water, irrigation and water, and measures
中图分类号:TV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节水就是应对挑战的根本”,这是以色列“国家水和环境项目”副主任塔尔哈米利说的,而以色列也创造了人口持续增长,用水需求不断增加,农业生产不断扩大,但用水总量却在长达50年间一直维持不变的位于世界最干旱地区的奇迹。从中不难看出,节水不光是中国现在所应对的难题,也是世界应对的难题。
中国是一个农业资源的大国,也就大量的灌溉用水资源的使用大国,如何在合理利用农业水资源,提高水的利用率和效率上实现高产高效,这就是改革开放,也就是近几年来国家力致改善的方向,所谓的农业灌溉节水措施,也就是如何利用由水资源、工程、农业、管理等环节组成的综合技术体系,提高水资源的利用率,增加农作物的产量,提高综合效益,促进经济稳定发展。下面分别从几个方面谈谈我的一点认识:
一、优秀的节水案例:
1、山东:
通过建立完善节水措施,推广节水新技术、新经验等有效措施,用水效率和水资源利用率不断提高,近些年,山东省的一部分县市通过规划实施河库串联、河道治理、建闸蓄水、水库除险加固等重点水利工程,实现了水库、水系之间的统一联合调度,水资源的存蓄能力不断增大,实施的峡山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将干渠的水利用率大大提高,大力推广喷灌、滴灌和管道输水灌溉等先进实用的节水灌溉技术,发展现代旱作节水农业,种种措施大大提高了水资源的节约利用率。
2、甘肃:
甘肃实施的水权改革,充分唤醒了中国农民的节水意识,在国内首先建立了以水权制度为核心的水资源管理体系。这个水权包括使用权、经营权、转让权等。对农户来说,在人畜用水以及每亩地的用水定额确定后,便可根据每户人畜量和承包地面积分到水权,这初步形成了“总量控制,定额管理,以水定地,配水到户,水量交易,水票运转,城乡一体”的节水型社会运行机制。
二、农业灌溉节水的重要性
从以上的安全案例,可以明显的看到,近几年全国各地区对节水进行的有效措施,特别是针对农业的灌溉节水的管理措施,大家都知道农业水资源包括地面水、地下水、土壤水和净化水等可利用废水。水资源的合理利用要多项措施齐头并进,并且进行地上水和地下水的合理开发利用,测试改造,进行水的综合利用技术等。
1、灌溉技术:
这是水农业技术体系的核心组成部分,也是节水效果最显著的措施,其中包括灌溉技术、喷溉技术、微灌技术、渠道防渗技术、膜上灌技术和改进沟畦灌溉技术等。
2、农田灌溉节水管理:
此项技术主要是建立健全各种管水组织,制定工程管理和经营管理机制,并且利用专门的设备将水加起来,利用自然落差将水送到灌输地段,通过喷洒器或其他的喷射方式,将水滴喷射到空中进行灌溉,实施各种固定、半固定、移动式等喷灌方式,提高灌溉技术的喷洒率,实现计划用水,配水合理等方面。
3、灌溉渠道:
灌溉的渠道一直我国农田灌溉的主要运输用水的方式,以前的土渠运输用水渗漏损失占全部运输水的一半。灌溉运输渠道的防渗漏一直是我国发展节水灌溉的技术措施,有土料压实、三合土护面等方式防止渗漏。这样可以减少渠系输水过程中的水量渗漏损失,提高渠系水利用系数,提高渠道输水的安全保证率,提高渠道抗冲能力和输水能力。
二、农业灌溉管理节水措施问题讨论
1、出现的问题:
(1)节水设备推广难:
我们要努力进行农业水利灌溉技术的开发和节水措施的研究,提高灌溉节水设备的推广力度,并重视在经济作物中进行灌溉的效果展示。
(2)关系确定:
明确各地区的灌区和灌溉工程的产权关系,切实实行管理职责明确化,灌溉节水管理细致化,合理运用激励机制,避免粗放的管理和灵活的调度。
(3)节水灌溉意识差:
努力提高灌溉节水给农民带来的经济效益,充分利用有限的水资源,提高农民节水灌溉的积极性。
(4)资金投入大:
政府加大农业灌溉节水基础设施的资金投入,重视维护灌溉工程,进行各种灌溉基础设施的修葺,努力扩大灌溉面积,提高灌溉效率,重视节水工程的有效建设,逐渐扩大发展规模,一定要重视,特别是在不发达地区的技术推广过程中的因地制宜,制定规划,提高论证的效果,充分发挥出节水工程的最大效益。
2、灌溉节水的优势:
(1)在很大程度上减轻了农田灌溉水利建设的工作量,促进了农业现代化的发展。促使农业向机械化、产业化、现代化方向的发展。
(2)大面积利用灌溉节水措施,有效的节约了土地,消除了以往传统的通过干渠、支渠、斗渠,毛渠五级渠道,将灌溉用水输送到田间的灌溉方法,无形之中,大大增加了土地的使用面积。
(3)广大农民群众增产增收,采用农业灌溉管理的节水灌溉措施,有利于运用科学的方法进行灌溉,可以根据作物生长的到需求按时按量进行灌溉,有利于作物的生长,达到相同面积的土地,实现增产增收的目的。
(4)有利于保护环境 渠道防渗,田间实行节水灌溉,就能有效地防止由大水漫灌造成的土壤次生盐碱化,缓解了由地下水超采和大量引用河水带来的环境问题。
三、重视发展、统筹管理
我国目前农业灌溉管理的节水方式,还是无法完全改善缺水情况,为了提高农田的抗旱能力以及保证农田丰收的质量,我们广大的农民群众,一定要高度重视农田灌溉节水措施,并且将节省下来的水用来扩大灌溉面积,实现资源节水,统一站在可持续性发展的高度上来看待农业灌溉管理的节水措施的重要性。重视农业灌溉的节水问题,重视农业节水的工程问题、技术问题、社会问题和经济问题,并多方面进行农田种植结构的调整,改进灌溉节水措施的方式、进行节水措施的结构调整,提高效益,实现农民切身利益的提高。我们政府要组织多个部门进行密切配合、紧密协作,统筹考虑制约农业节水的因素,针对实际情况,制定完整的切实可行的节水农业技术体系。
我们要切实的根据各地区的不同情况,将灌区的地下潜水层当作节水调节的天然水库,因地制宜地调节降雨补给、渠道、排水沟的渗漏补给,实现区外地下水的侧向补给,重视水越层的补给,实现人工回灌等方式,重视水的蒸发、出流和开采,实现水源的合理统一调度。要发展井灌、以井补渠,重视地下水的严重超采,减少用水或控制用水,进行适当的引水,修建水库,重视回灌地下水,并在地面水、地下水的动态规律中,进行井和渠的灌溉结合。根据各地区的土地特点,选择合适的节水灌溉技术,按照规定制定发展规划,进行灌溉节水措施的技术引进,进行节水技术工程的有效推广、推进。努力提高农业灌溉节水措施产生的效益,扩大节水灌溉面积,重视提高以水冲盐、进行土壤改良,重视节水技术措施的实施。
四、前景展望
篇9
1.国外研究
国外关于农村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影响分析的文献不胜枚举,大都是从杜邦分析法这一实用性的方法出发,剖析其概念,搭建符合农村商业银行实际情况的模型,接着对各项权益展开了具体分析。本文以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为研究点,发现外国学者对此展开了深入研究。Kareken认为银行业是垄断存款的提供商,在无障碍情形下,商业银行会扩大负债规模,获取高额的价值。
2.国内研究
国内对商业银行资本结构盈利能力影响分析则相对较少,主要是从宏观的维度粗略地阐述了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关于农村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和盈利能力影响的研究则更少,国内学者研究的焦点主要集中于资本结构和绩效的关系,更有大量研究将盈利能力指标作为资本结构解释变量展开研究,而单一财务指标则作为被解释变量。国内既有从农村商业银行微观视角来考察最优资本结构,也有结合制度和技术两个层次的研究来研究资本结构的变迁。
二、数据与理论模型
农村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影响可以概括为直接影响和间接影响:从直接影响的角度观察,它决定了农村商业银行资本流向,内部结构,组织架构,从而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间接影响来看,它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治理结构从而间接影响着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
基于此,本文以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为基础,试图构建资本结构与盈利能力的函数模型。本文选取了以下农村商业银行的数据:北京农商银行,上海农村商业银行,重庆农村商业银行,天津农村商业银行,天津滨海农村商业银行,深圳农村商业银行,广州农村商业银行,东莞农村商业银行,广东顺德农村商业银行,肇庆端州农村商业银行,揭阳榕城农村商业银行。
本文为了研究农村商业银行资本结构对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把净利润和总资本之比作为本模型的因变量,资产负债率作为本模型的自变量,而其他影响资本结构对盈利能力的因素当作误差项。因此建模如下:Y=α+β1Χ1+β2Χ2+β3Χ3+β4Χ4+σ,其中:Y为资产利润率;α是常数项;βi是回归系数;δ为误差项;Xi是银行盈利能力的影响因素(i=1,2,3,4)。
三、实证分析
1.农村商业银行的资产负债率与盈利能力是正向相关。
具体来说,附属资本与总资本的之比越高,资本利润率也跟着提高。因为一旦随着附属资本规模的扩大,资本充足率也会提高,对于改善单一化的负债结构,经营上具有更多的灵活性。
2.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本规模与总资本利润率是负相关。
农村商业银行的总资本涵盖权益资本与负债资本,其中权益资本为自有资本,基本保持稳定。而总资本规模X2的扩大,来源于负债业务的膨胀,随之农村商业银行投入经营活动的总资本规模的扩大,盈利水平会降低。
3.农村商业银行的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和资本利润率正相关。
农村商业银行持股比例关系到持股集中度的问题,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权集中度的问题上,尤其是第一大股东持股比例深刻影响这资本利润率。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国家,如果持股比例太过于集中则违反了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在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上,最典型的应属相对集中型,这一形态既包含了各个股东之间的相互制衡,同时内部也存在权的相对竞争机制。
4.农村商业银行存款/总资本指标与总资本利润率是负相关
农村商业银行资料来源的渠道很大一部分来源于存款,居民和企业将钱存入银行能带来盈利资产的相应增加,随之提高银行的资产利润率。但是鉴于农村商业银行的贷款质量较低,随着农村商业银行存款/总资本指标的提高,总资本利润率反而降低了。
四、政策建议
作为农村金融的重要支柱,农村商业银行提高盈利能力是其生存与发展的关键。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性是其综合治理产生的正的外部性,而完善的资本结构则更有助于提高这一正的外部性。
从以上分析说明,资本充足率不仅能增强农村商业银河抵御风险的能力,同时提高农村商业银行的盈利能力。从监管角度看来,对资本充足率监管主要是在于资本充足率能够制约银行追求高风险,使农村商业银行资本水平能匹配其存在的风险。盈利性关乎到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资金流动性的强弱,收益风险性的高低。一旦农村商业银行能紧紧把握住这个基本要素,农村商业银行的竞争力也会随之提高。而同时也会促进业务能力的提高,指引着农村商业银行走上快速发展的列车道。
1.增加附属资本的比例,多元化附属资本结构。
从上文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到附属资本与总资本的之比越高,资本利润率也随着提高。由于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附属资本比例比较低,根据《巴塞尔协议》的要求,我国农村商业商业银行附属资本的比重有待进一步提高。鉴于此,在融资额度紧张的前提下应该提高附属资本比例来提高盈利能力。而且附属资本关系到农村商业银行的存款准备金率,二者之间联系密切,所以我们更要优化资本结构,构造多元化的资本结构。
2.优化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本结构。
股本结构体现在农村商业银行主要是控股集中度,但是作为社会主义民主制国家,如果持股比例太过于集中则违反了民主集中制这一原则。我国农村商业银行的股权集中度比较偏好于相对集中型,其一是为了进一步改善农村银行的股权结构;其二,要股权分散。虽然国家控股各有优劣,但是国家从农村商业银行控股权的退出不是一个一蹴而就的过程。随着农村商业银行股份制改革的推进及资本市场、法律制度的完善,我国农村商业银行股本结构也会优化。
篇10
1 实现农业机械化是推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必要前提
要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首先必须对秸秆进行粉碎等粗加工处理,在这一过程中让广大农户感受到秸秆资源带来的真实效益才能够提高他们的综合利用积极性。所以,提高农业机械化程度,由此产生经济效益是实现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的必要前提。通过提高机械化水平,能够改善秸秆加工的工作效率,节约成本、增加收入,为秸秆资源的综合利用奠定群众基础。
2 农业机械化在农作物秸秆资源综合利用中的重要性
秸秆综合利用技术涉及到多个领域的工作与技术,当前我县推广的新技术主要包括秸秆机械化粉碎还田、饲料加工、能源化等部 分,在这些秸秆处理环节中,最为关键的就是农业机械化程度。
2.1 农业机械化是秸秆还田技术的基础保障
农作物秸秆还田的目的是为了大面积的培肥地力,主要有两种方法实现:首先应用后悬挂式秸秆粉碎机将摘穗之后的玉米、油菜、水稻、小麦秸秆就地粉碎,然后均匀地抛洒在地面,通过翻耕进入土体,腐烂分解之后为土地提供肥力; 此外还可以将玉米、油菜等农作物秸秆粉碎之后与残茬共同覆盖地表,属于一种保护性耕作方法。通过秸秆还田研究发现,水稻、玉米和小麦地的有机质含量显著提高,休闲期蓄水量也增加,土壤结构得到改善,减少化肥用量,可谓一举多得。
2.2 农业机械化是饲料加工技术的依托
将农作物秸秆作为饲料加工能够产生巨大的经济价值,在增加农民收入的基础上促进畜牧业的发展。以陶楼乡、下塘镇、造甲乡为例,通过推广秸秆青贮与氨化技术,将秸秆利用与畜牧业紧密联系在一起,在2012年期间,三乡镇就氨化和青贮的农作物秸秆总量近万吨,到2015年的达到2万吨以上。
2.2.1青贮;在养殖场中,通过青贮圆捆机、多功能揉搓粉碎机、青饲料收获机等新型农机具将新鲜的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进行揉碎处理,然后使用打捆机将秸秆压实,然后用裹包机将压实的秸秆使用青贮塑料膜包裹,创造良好的发酵环境,实现秸秆的自然发酵。通过应用新的农业机械,不但解决了养殖场的饲料问题,还能够体改养殖户和农户的经济效果,产生巨大的社会效益。
2.2.2压块;在部分乡镇通过引进秸秆压缩成套设备,将玉米、小麦等农作物秸秆作铡切、混料和高温轧亚轧制成为块状饲料,可以添加微量元素,牲畜的蚕食率高达百分之百,含有丰富的营养物质,且体积较秸秆减少6倍以上,运输和贮存非常方便。
2.2.3颗粒饲料;通过粉碎揉搓机将玉米秸秆粉碎,然后直接应用压缩机将秸秆压缩成为颗粒状固体,在各个养殖园的带动下,推动了广大养殖户方式改善养殖方式,推动规模化养殖的发展。通过应用农业机械,为江淮地区的养殖产业提供充足的饲料,增加企业收入,对农村经济发展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
2.3 农业机械化是实现秸秆气化的重要支撑
2.3.1秸秆能源化:该方法是将农作物秸秆作为沼气气体的主要原料,以替代能源使用,在农户中推广沼气池、沼气灶。县相关部门正在积极引进农业气化反应设备,把玉米、水稻、油菜、小麦等农作物秸秆加工转化成燃料,该技术通过生物热能气化原理,利用沼气池把农作物秸秆进行热解、气化等处理变为可燃的气体,实现村庄的燃气化。根据资料,每1kg的秸秆能够产生2立方米的燃气,应用几万公斤的秸秆就能够节约1000吨以上的燃煤,节约30余万元。以四口之家为例,每天使用燃气量在5-6立方米左右,价格约为0.1元每立方米,而1kg的秸秆能够产生2立方米的燃气,每月仅使用秸秆就能够节约燃气成本15元以上。在我县农村可以利用现有资源,价格较低、能够防止污染燃烧,推动农村经济发展、改善生活环境,产生巨大的社会与经济效益。同时农作物秸秆通过分解后,可以作为绿色农家肥直接从沼气池抽出使用,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减少化肥用量,提高粮食品质,对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起到推动作用。
2.3.2农作物秸秆还能作为生产燃料用于发电,中国科技大学以及相关企业开始进行农作物秸秆发酵产生能源的试验,我县在夏秋两季安排秸秆打捆机械,把油菜、小麦、水稻等农作物秸秆打捆,打捆后的秸秆体积约为打捆前的六分之一,便于农户运输销售,周边地区(淮南市、寿县的生物发电厂)长丰县正在准备建设南北两个农作物秸秆利用发电厂,提高农户收入,减少秸秆焚烧压力。总而言之,只有不断推进农业机械化才能够更好的实现农作物秸秆的综合利用。
2.4 农业机械在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中的前景
长丰县是著名的粮食生产大县,每年产出大量的总作物秸秆。其中秸秆资源年产有约120万吨的农作物秸秆,如果每年应用于秸秆还田的资源量占50%,其产生的效益相当于建设一个碳铵化肥厂,对于粮食的增产、农民的增收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如果将其中50%应用于畜牧业,作为牛羊等动物的饲料,可以增加的牛羊等动物将会翻倍,使农民整体增收金额在千万以上。因此可见,推广农业机械化技术,综合应用农作物秸秆资源,不但能够产生较好的短期效益,且具有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和社会效益。因此,推动农业机械在农村地区的应用势在必行。
- 上一篇:班主任本学期的工作计划
- 下一篇:年底汇报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