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功能服装的设计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4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多功能服装的设计,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Women mice, earthworms explore experimental design multifunction device
Xu Yong qiang
【Abstract】This paper describes women mice, earthworms, experimental multi-function devices to explore the design, production process and the use of steps and advantages.
【Key words】Multi-function test equipment design experiments to explore
“探究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探究蚯蚓运动速率”实验是北师大版《“新世纪”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八年级上册)中学生分组探究实验,由于教材没有配套统一的教学实验装置,各校制作的临时实验装置既不规范使用又不方便,大多数实验装置根本不能使用,同时实验中存在一定的安全隐患。笔者通过多年对这部分内容的教学实践和思考以及对其他兄弟学校实验教学的考察,根据实验教学的实际需要,对这两个实验设计制作了一个简单、适用、方便、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实验装置,现介绍如下:
1.设计、制作过程
1.1 材料用具的选择。可选择家居装修废弃的边角料,如废弃的小木块、小木条等。制作需要的工具有卷尺、“七”字尺、2B铅笔、小钢锯、小刀、小铁锤、小铁钉、502胶水等。
1.2 装置规格的设计。装置设计成长方体型,规格为40cm×30cm×10cm.
1.2.1 装置前(1/2部分)为工具箱,放置实验工具,顶部为活动盖板。
1.2.2 装置后(1/2部分)为采集箱或饲养箱,顶部为活动盖板,左、右、后三面内侧距底部4cm处设置小木条控制潮湿土壤高度,上方置设置多个直径为0.3cm的小孔(装置通气)。
1.2.3 装置中央设计两块活动插板,一块规格为29cmx4cm,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时使用,将装置分为光室(装置前1/2)和暗室(装置后1/2),插板底端距土壤控制线1cm;一块规格为29cmx8cm,探究蚯蚓运动速率实验时使用,将装置分为前(工具箱)后(采集箱)两部分。
1.2.4 装置顶板设计为两块活动盖板,兼探究蚯蚓运动速率的实验装置,正面设计为光滑平面(模拟光滑环境),下表面设计为粗糙平面(模拟粗糙环境)。
1.2.3 制作步骤。装置制作选用的木板厚度为1cm。
1.3 1 块40cmx30cm的木板(装置的底板)。
1.3 2 块8cmx28cm的木板(装置的前、后挡板),在后挡板距底板4cm的位置安置小木条,上方制作多个直径为0.3cm的小孔。
1.3 3 块38cmx8cm的木板(装置的左、右挡板),在挡板的上方10cm、30cm处制作一个1cm×1cm的木钉,在挡板中央内侧挖一个8cm×1cm×0.5cm的木槽,在挡板后1/2部分的内侧距底部4cm处安置小木条,在木条上方制作多个直径为0.3cm的小孔。
1.3 4 制作2块30cm×20cm的木板,在左、右侧中央处制作一个1cm×1cm的小木槽,上表面制作成光滑平面,下表面制作成粗糙平面。
1.3 5 制作活动插板两块:一块29cm×3cm,一块29cm×8cm。
1.4 模型组装。①将前后、左右挡板用小铁钉固定在底板上;②将活动插板插入左、右挡板的木槽内;③将前、后室活动盖板分别盖上。组装后的结构见下图:
2.装置的使用步骤
2.1 装置工具箱功能的使用步骤。取下顶部活动盖板,插入29cm×8cm的活动插板,前室为工具箱,放入工具,盖上活动顶板。
2.2 装置采集箱(或饲养箱)功能的使用步骤。取下顶部活动盖板,插入29cm×8cm的活动插板,在装置采集箱(或饲养箱)放入潮湿土壤至控制线,将采集的鼠妇或蚯蚓放入箱内,盖上活动盖板。
2.3 探究蚯蚓运动速率功能的使用步骤。 将装置放置在实验桌上(光滑面为正表面),取下采集箱(或饲养箱)活动盖板,从土壤中选择出一条蚯蚓放置在工具箱活动盖板上,然后盖上活动顶板(粗糙面为正表面)开始实验。
2.4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的使用步骤。①打开顶部活动盖板;②在装置内装入潮湿土壤至控制线;③ 在装置中间插上29cm×3cm的活动插板;④盖上暗室活动盖板,开始试验。
3.装置的优点
篇2
多任务型创意低碳服装是指打破人们对服装常规的理解,以独特的设计方式展现后现代解构主义思想的表现形式。它不再是单纯的服饰品,而是一种集时尚、环保、多功能穿着等任务于一身的艺术品,能满足人们在服装消费心理上追求多变化、多样化、多场合的需求,搭配出风格迥异的造型,适应不同的场合和心理的变化。多任务型创意生态服装是指通过拆分、重组等后现代解构设计手法,以人体的舒适感为首要原则,在进行结构设计的过程中坚持人体工程学原理。多任务型创意生态服装在强调外观造型的时尚、舒适的同时,更注重低碳环保理念在服装造型上的体现,使单件服装作品拥有多种穿着功能和穿着方法,为穿着者提供多种穿着选择,它不仅为消费者提供了穿衣乐趣,同时也符合当今社会所倡导的节能低碳理念,提高服装利用率,减少能源消耗,使服装成为真正的“低碳绿色产品”,受众多的消费者喜爱,此类设计理念的服装销售记录也正不断创出新高。
二、后现代解构设计思维与多任务型低碳服装造型设计
解构主义最早是由法国哲学家德里达于1967年提出并形成一系列的理论体系,
①它的核心内容是突破原有的设计思维模式,在将原有的作品结构进行打散、重构,在分解、重构的偶然过程中,尝试提炼抽象的新外观形态,力求在设计中有新的突破,通过对传统设计思维方式的否定,对设计作品进行大胆的改造。
②设计师在多任务型创意低碳服饰产品中常用此种方法进行大胆的设计创新,主要通过以下几种方法进行造型设计:
1.属性再造法
属性再造指的是根据消费者的自身穿着喜好,改变服装的原有属性,使其转变为另一物品。通过折叠、拼合、翻转等手法对一件服装进行再造,以此满足人们多变的需求。③图1中服装的基本型是一条简约可爱风格的直筒背带裙,裙装的背带与腰带部位用纽扣连接,裙子的背带可以拆卸,使裙子变成一条无背带的短裙。此背带裙腰部及裙摆部位装有可拉缩的绳带,如果想把裙子变成糖果包造型时,只需拆卸掉其中一根背带,留下另外一根,作为糖果背包的背带,然后分别将腰部和裙摆部位的绳带拉紧,便可形成一个时尚小巧的单肩糖果包。此背心短裙改变其属性可呈现三种不同造型外观和用途,可以用来搭配不同的上装,塑造一个活泼可爱的服饰形象,拆掉背带就是一条迷你可爱风格的短裙,也可变形使短裙变为旅行的背包来搭配衣服,此服饰产品不仅具有简洁、时尚、靓丽的外观,也具有两种功能以上的用途,改变服装用途单一的属性,服饰品的使用率也相应提高,实现服装的低碳化设计。
2.拆分重组法
拆分重组指的是对服装的组成部分进行拆解,改变了服装的原有属性,并进行合理有效的重组,形成新的服装形态的过程。通过拆分可以使服装一分为多,使服装成为上下装或是可以单穿的单品,为穿着者提供了多种穿着选择,不仅满足了人们追求多样化、多变化的穿衣心理,而且提高了服装的使用率,实现多任务型低碳服装设计理念。图2是一款可以拆分重组、“一衣五穿”的连衣裙。这件连衣裙的基本构造是:在上衣与下裙的连接处装拉链,通过拉链可将连衣裙分解为长袖上衣和小短裙。袖子与衣片的连接处同样装拉链,通过拉链可将上衣分解成无袖连衣裙和无袖上衣。这款连衣裙灵活地实现了由一到五的变化,满足了人们求新求异的穿衣心理,并实现服装搭配的多种可能性,提高了服装的利用率,设计独特灵巧,受大众喜爱。
3.附加法
篇3
在智能服装发展的第1个阶段[15](1980年—1997年),科技是智能服装研究的驱动力,然而此时的智能服装并不具备良好的可穿性,仅是科技价值实现的载体。1998年—2000年的第2个发展阶段[15],人们开始意识到将时尚和材料融入到智能服装设计中的重要性。近年来,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理念被广泛接受,在智能服装中实现科技与服装的最佳平衡成为研究者的最终目的。1.1问卷调查法在为老年步行者设计智能服装时,W.Burns等[16]采用以用户为中心的设计方法,通过在老年大学进行问卷调查,了解老年人日常用的高科技产品以及他们对这些产品可用性的认识。为了得到更加准确的回馈,又对年龄在60~75岁之间的潜在用户进行调查,从而获得了老年步行者群体对智能服装功能方面的潜在需求,并以此为基础,建立符合用户需求的最优科技产品分布图。B.Ariyatum等[15]运用问卷调查和观察的方法研究消费者的生活方式及需求。针对用户的喜好,及用户对科技产品和时尚的标准设置问题,同样运用问卷调查的方法,了解消费者的日常活动及生活方式。1.2用户为中心的其他设计方法J.Rantanen等[17]在设计雪地援救智能服装时,采用座谈的方式了解使用者在极地环境中可能遇到的7个问题:1)走失;2)遭遇事故;3)机动雪车的技术故障;4)恶劣的天气状况;5)健康问题;6)重要设备的缺失;7)寒冷导致的问题。根据以上问题来确定服装设计及系统设计的需求。服装设计需求包括可以抵抗极地的严寒,电子组件可隐藏及具有美学效果。系统需求包括小尺寸、轻质量及低能耗等。J.McCann等[18]运用决策树,确定了以用户为中心的需求:1)身体的需求。服装具有合体性,满足人体活动的需求,能够吸湿透气并具有一定的温度调节能力,使着装者能够感受到整体的舒适性。2)使用的需求。根据穿着者的作业手册、作业录像或运用观察的方法确定其主要活动或作业规律,服装的穿着场合、频率等,以此来进行服装的整体和细节设计,如适当的口袋位置分布等。3)文化的需求。穿着者是否要根据公平竞争或安全的需要遵守着装规定,以及是在休闲娱乐,还是在旅行运动等情况下穿着都会影响其对服装的需求。4)美学的需求。服装的颜色、款式及是否引领潮流并不是智能服装美学要求的最高标准,创新的科技和符合穿着人群的需求相结合的美学效果才是以用户为中心的智能服装的需求。
2科技与服装融合的设计手段
相对于智能服装,功能服装的发展相对成熟。B.Ariyatum等[14]的调查结果表明,不少学者认为可以借鉴功能服装的设计手段和模式,进行智能服装的设计,二者都属于生命周期较长的服装,其中智能服装中的智能技术的开发和测试耗时长。利用软系统方法[19](SoftSystemMethodology)中的丰富图片技术(RichPictureTechnique),B.Ariyatum确定了在智能服装新产品开发时的关键问题为电子与服装技术应用的不平衡性,以及这种不平衡所导致的电子与时尚在智能服装中不能达到完全的融合。因此,智能服装设计的关键在满足用户需求条件下,科技与服装的有机结合。图1示出智能服装的用户、科技、服装关系模型。2.1智能服装的技术设计柔性技术在智能服装中的应用比较广泛,一个生物医学智能服装项目VTAMN[20-21](Vêtementdetéléassistancemédicalenomade)通过在面料中嵌入的不锈钢丝作为电子系统线路,腰带上的主板、传输模块和电源通过微型接头与衬衫相连,心电图、体温等生理数据通过接收和发送器传输到主机。情境感知的传感外套[22]是利用定制的运动上衣中的传感器,探测11个肢体或上身动作角度。科技纺织品在外套中的应用使传感器结合在面料中并具有可穿性,将传感器隐藏在服装中,并可以与可穿戴电脑相连。雪地援救智能服装[23]通过设置GPS(GlobalPositionSystem,全球定位系统)和电子指南针的方法解决可能走失和应急救援的问题,芬兰的SMS(ShortMessageService,短信服务)气候服务可以预报极地指定位置的天气状况。智能服装发出的报警信息分为3类:传感器搜集的信息出现异常或使用者对光线或声音脉冲无反应时会自动发出报警信息;若报警信息出现错误,使用者有1min的时间通过用户界面取消警报;若信息未被取消,则会通过全球移动通信系统向中央处理机发出警报信息。老年步行者智能服装[16]科技设备包括智能手机、Shimmer传感器和电子显示器。作为设备通过蓝牙存储或处理数据,并具备GPS定位功能;Shimmer传感器用来收集数据,包括使用者的心电图或心率;电子显示器通过蓝牙与智能手机连接,显示数据或触发手机中的功能等。综上所述,智能服装中的技术设计与智能服装的种类及要解决的问题紧密相关。因此,应该在确定用户的需求后,了解智能服装的使用环境,并根据使用环境中可能遭遇的问题来进行技术设计。2.2智能服装的面料设计智能服装尚未发展到在保证用户舒适性的基础上进行技术设计的阶段,因此,目前其面料的设计方式并不统一。雪地援救智能服装系统[23]包括内衣、夹克、裤子和辅助背心。其中内衣采用经编针织面料,并且加入相变材料以调节身体温度,提高热生理舒适性,包覆有金属外壳的芳纶纱线用作心律监视器的信号导线。外套材料则选用2层PTFE(Polytetrafluoroethylene,聚四氟乙烯)轧制的锦纶布,具有良好的耐磨性、顶破强力等力学性能,并具有吸湿透气及防水性能。而L.Li等[24]将针织技术应用到智能服装的面料设计当中。通过不同针织的针法和服装设计的技术,在不影响智能服装功能的基础上改变服装压。另外,创造性地将导电纱线与普通纱线混纺,以使产品拥有更符合需求的功能。用这种方法设计的智能服装可以包覆人体,具备更好的合体性,并可改善智能服装的美学效果。而在功能防护服领域,面料的设计和配伍已发展的比较成熟。常采用的“面料分层系统”[25]来源于早期空间探索和军队用服装。图2示出面料分层系统示意图。该系统分为3层,合理的材料组合可以使功能服装具备更好的舒适性和功能性。最内层的基层材料也是人体的“第二皮肤”,因此要具备吸湿透气、导汗快干等性能;第二层为隔热保温层,根据需求,该层在厚度和维持静止空气的能力上有所不同,所使用的聚酯纤维也可能为空心纤维以防止吸湿;最外层为防护层,面料的选择要平衡其防风性、防水性及服装的透气性,可能由2层或3层材料轧制而成,或进行涂层处理。因此,借鉴功能服装的经验,在智能服装的面料设计中,根据所要达到的效果可适当采用多层面料系统的设计方法,在实现功能技术要求的同时,更多的体现“以人为本”的理念,从而实现智能服装舒适性的最大化。2.3智能服装的结构造型设计现有的智能服装研究对结构造型的关注较少。在医疗智能服装方面,L.Li等[26]基于针织技术的经皮神经电刺激智能服装采用弹性针织面料,需要解决服装压分配问题,医疗智能服装需紧贴皮肤以达到治疗效果,因此,在该研究中选用的服装号型比正常服装小,采用香港零售针织衫标准规格的M号。另外,肩线前移3cm,领围缩小以使电极可以刺激穴位,所有缝合线手工缝制,并保证服装压在舒适范围内(1.96~3.92kPa)。S.F.Rogale等[27]设计的具有主动热防护功能的智能服装结构源于男士运动夹克,以此为基础,加入特定的结构设计完成了智能服装的样板,制作出的服装具有一定的舒适度并可以达到预期的活动性需求。目前,现有智能服装在结构设计上多依赖于市场上现有的服装,在已有服装的基础上进行细微的变化,并不是完全根据用户的需求进行结构造型的创新设计。而功能服装在此方面的发展相对成熟,因此,可以引入功能服装结构造型的设计方法,使智能服装具备更优的综合功能性,同时提高其舒适工效性。文献[28]进行草地消防服设计时,在确定其安全性、接受度和生产方面的诸多因素后,运用互动矩阵了解各个因素之间的关系,将这些因素中和后确定整体的设计准则。而细节设计则需分别考虑以下因素:1)舒适性、活动性和可用性,如裆部的弹性面料设计;2)扣紧设计,如拉链或魔术贴;3)可调节设计,如腰部松紧带等。Y.B.TAN等[29]在对原有的分体和连体式2套飞行服进行评估的基础上,同样利用互动矩阵的方法从热防护、功能性需求、心理需求和生产4个维度了解各因素之间的关系。然后通过款式、合体度、领型、扣紧设计和缝型的不同配置设计了8套服装的结构。文献[30]根据防护服所要达到的功能,归纳了结构设计的常用手段。表1列出防护服结构设计常用手段。功能服装在结构设计方面的研究可以为智能服装的设计提供参考,同时,由于智能服装的特殊性,在进行结构设计时,仍需要考虑其电子元件等的配置问题。
3效果评价与回收利用
3.1效果评价与一般功能服装不同,在进行智能服装的评价时,不仅要考虑每个电子模块和整体的功能效果,同时还要兼顾其舒适性。鉴于电子技术的特点,洗涤测试必不可少,并且在每个模块测试完成后,还需进行系统的整体测试。文献[17]对雪地援救智能服装进行评价时,不仅进行了洗涤测试、电子技术模块测试,还在真实的使用环境—北极进行了服装的整体评价。分别对配备电子模块和未配备电子模块的服装进行了性能测试后,在北极地区运用滑雪、机动雪橇等方式模拟真实使用情况,并设置可能触发报警系统的场景对雪地援救服装进行综合测评。测评结果显示电池能耗为该智能服装的主要限制因素,另外繁杂的导线和用户界面的液晶显示屏等问题有待优化。老年步行者智能服装[16]是通过用户问卷调查的方式进行评价。问卷分为2个阶段:1)问卷预评价。在使用智能服装前,对所拥有的科技产品核对新开发系统可用性和功能性评价。2)用后评价。在穿着智能服装室外步行15~20min后,对其喜好程度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用户对系统不满意的原因是在测步等方面不够准确。由于智能服装功能各异,使用环境和对象也具有分散性,因此评价方法并不统一。目前,国际上对于研发防护服新产品性能评价主要采用5级分析系统[31],而对于智能服装的评价同样可以采用分级式测评,分别从基础物理学分析、电子技术测试、气候舱受控试验、服装系统有限的现场试验及服装系统现场试验5个方面对智能服装进行全面的评价。图3示出智能服装的评价模型。3.2回收利用服装在制造加工的过程中,如生产化学纤维、染整、后整理及服装制造时会出现环境污染和浪费的问题[32]。而对于智能服装,除以上问题以外,废弃的电子设备,如IT和通信设备、照明设备、监控和控制设备等同样会造成环境污染,并且这些电子设备更难以循环利用。因此在进行智能服装设计的初期,要尽量使用纯天然、易降解的材料,并且在设计和制造的过程中建立废弃物处理和回收利用的标准,尽量减少新产品的开发对环境造成的破坏,并且更好地对设备进行回收利用。
4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与发展趋势
4.1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基于对以上案例多维度的分析,结合功能服装的设计和评价方法,归纳出普遍适用于第2类———信息技术和电子技术植入型智能服装的设计流程为:1)遵循以用户为中心的原则确定需求,满足用户的心理需求、生理需求、生活模式和使用环境;2)选取可以实现预期功能的技术,以及合适的面料,设计具有美学效果的结构造型;3)在原型开发完成后,进行多方位的性能评价;4)在整个研发过程都要遵循环境保护和满足用户需求的原则。图4示出智能服装的设计模式。4.2智能服装的发展趋势目前我国对于智能服装的研究尚不成熟,但在面向智能服装的技术方面仍有一定成果,尤其是在2006年之后,相关研究急剧增加[33]。研究主要集中在材料科学和电子工程方面,而电子技术与服装的交互研究尚处于初期阶段。智能服装现有的研究更加注重智能功能的开发和评价,而较少考虑服装的舒适性、美学效果及可穿戴性。因此,未来将会有更多关于人因要素、消费者需求和多学科交叉的研究,它们的协同效应将会令智能服装更加商业化和大众化。由于智能服装是多学科的混合产物,它的特殊性质使其需要突破传统的制造流程,零售方式和维护技术。这些方面的研究,将会为智能服装的商业化提供保障,使其能够适应大众市场。未来的智能服装,将会与智能家庭[34]、智能汽车等组成集成智能系统架构,作为个人的生活助手。不但可以提供娱乐服务,如播放电影预告,流行音乐等;而且可以处理生活琐事,如记录购物清单,进行垃圾分类等;还可以成为个人保健医生,监测生命体征,进行健康维护;甚至可以通过探索和感知自然的变化,进行自动调节温度和自动定位。另外,个人对智能服装的功能要求存在差异,因此,可以根据客户的需求进行智能服装的功能定制,使其更加符合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时尚观念。定制化服务能够令消费者更久地保留服装,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解决智能服装开发时间长和时尚理念变化快的冲突。
5结语
篇4
针织服装造型廓形风格面料随着经济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生活水平和文化品位日益提高,着装方式也有了新的变化,即人们着装由最初的注重保暖、实用到崇尚休闲、运动、强调拥有舒适合体、随意自然又能在时尚感和艺术效果上更为完美、品质超群的服装,可见服装对人们生活的影响越来越大,这变化多端的服装中针织服装尤为引人注目。
针织服装以其良好的弹性、保暖性能、柔软可身的穿着感觉、广泛丰富的材料来源,越来越成为人们喜爱的服装。在过去几年里,针织类服装已经彻底摆脱了作为内衣以及配合气候变化的单一功能而逐渐发展为服装行业的重要款项。针织服装不仅在家居、休闲、运动服装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而且随着针织工业的发展,现代针织面料更加丰富多彩,逐渐进入多功能和高档化的发展阶段。
针织工业的发展与其最终产品针织服装是密切相关的。虽然目前我国的针织工业发展迅猛,但比起先进国家还有很大差距,存在的问题有技术装备落后或设备先进,但软硬件不配套,总体不能发挥应有的效能。其中重要的影响因素是目前针织企业难以得到既懂针织生产工艺技术,又懂时尚艺术的服装设计人才。总之,加速针织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势在必行。
针织服装设计与梭织服装设计虽然在许多发面有异曲同工之处,如关于服装设计基础、造型美的原则、形体、色彩等。也就是说针织服装设计除通常在服装设计中要考虑到的设计规则内容(服装的整体造型,款式设计中领、袖、襟、摆、腰、肩、袋等的局部设计),以及设计中构成原理(比例、平衡、强调、旋律、视错、统一和协调)的运用,服装流行及服装的配色规律外,也存在较大的差异,这是因为针织物与梭织物的构成方式不同,最大的区别是纱线在织物内的形态不同,在组织结构、外观风格特征、织物性能和服装的设计、制造等方面有所区别。可以说针织服装设计是针织专业与服装专业的交叉学科,目前还缺乏整套的专业理论。但是如果服装设计人员不进行针织服装有关内容的研究,在进行针织服装设计和制作过程中一味按梭织服装进行,那么不但达不到设计效果还要产生很多问题。
例如,虽然在样板设计中针织服装和梭织服装同样都应用于平面构成和立体构成两种方法,可传统的梭织服装从平面的面料到立体的服装,一般要通过收省道或推归拔烫等方法来实现。特别在设计合体服装的时候,由于梭织物在伸缩性上较针织物差很多,必须将平面布料依据人体的体面关系,分割成若干裁片,再通过曲线的连接,构成三维的立体空间造型。如果针织服装也照搬上面的方法就有可能破坏面料的肌理效果,有些面料还有可能造成线圈脱落,而影响服装的外观和牢度,以致形成废品。针织服装在这种情况下,应充分考虑其材料中独特的线圈结构,更多的利用针织物性能上的相对于梭织物具有的独到之处,而在松量的设计及收省、褶裥、归拔和衬垫等手段的运用上有所不同,因而它在设计中也有自己的特点和风格。
针织服装设计在造型上可以从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内衣、休闲运动服这几个部分入手,来探讨针织服装的造型结构、装饰手法的构成及变化规律,从而能设计出好的作品,丰富人们的生活。
针织服装设计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之处,是光懂针织工艺不懂服装设计或者光懂服装设计不懂针织工艺都不容易设计出理想的服装。只有针织服装设计人员既懂服装设计设计又懂针织工艺技术,并且能将二者有机结合,才能设计生产出来符合当代消费需求的高档次针织服装。所以培养针织服装设计人才,要重视针织工艺技术与服装设计艺术的完美结合。
篇5
【关键词】低碳经济;低碳服装;现状;发展
当前,气候变化正深刻影响着人类生存和发展,成为我们共同面临的严峻挑战。哥本哈根气候大会之后,低碳正在成为社会的焦点词汇。低碳经济、低碳消费……已成为各国政府和民众关心的热点。我国政府也提出到2020年单位GDP碳排放要在2005年的基础上下降40%—45%的目标。作为我国国民经济的重要行业——服装业,如何在当前的低碳经济背景下实现新的消费及生产模式的转变,是一个值得研究的课题。
1.什么是“低碳服装”
低碳服装是一个宽泛的服装环保概念,泛指可以让我们每个人在消耗全部服装过程中产生的碳排放总量更低的方法,其中包括选用总碳排放量低的服装,选用可循环利用材料制成的服装,及增加服装利用率减小服装消耗总量的方法等。
2.服装产业如何实现低碳可持续性
对服装低碳模式的研究,涉及到服装的设计、生产、消费等各个方面。
2.1坚持绿色创意设计是服装低碳的根本
绿色创意设计就是指在服装设计上要突破原来的传统服装设计理念,在服装设计创意上除了要考虑美学特征、艺术情趣、创意理念、时尚潮流等的因素以外,充分考虑服装碳链图的各个环节,充分考虑新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高性能纤维的研究与设计以及高功能性纤维产品的生态性设计。在造型设计上,增加再循环和低耗能无污染材料的使用;在款式构成上,作易于拆卸的多功能型设计与工艺技术处理,在材料选择上,减少原料和辅料的种类和数量,采用高功能纤维的原料等,产品零部件经过加工和粉碎后可以回收,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2.2服装生产企业是实现服装低碳的有力保证
作为服装生产企业,要实现服装低碳环保与商业的平衡,需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能源。通过采用太阳能、风能、生物能等低碳的可再生能源或其他清洁能源,替代传统的高碳的石化能源。
二是原材料的使用与循环再生。一方面,积极研发可回收再利用的纤维,开发低碳服装及旧衣物的循环回收工艺;另一方面,选用天然、可再生且能循环使用的低碳原材料,并改良各种化学染料,将纤维生产、染色等环节对环境的损害降到最低。相比于由石油等原料人工合成的化纤,棉、麻等天然植物消耗的能源和产生的污染物要相对较少。
另外,在坚持采用低耗能的生产方式和低污染的生产原料的基础上,服装生产企业还可联合服装设计师与经销商等开通各种的服装增值服务,包括为顾客进行搭配指导,帮助顾客回收旧衣服;组织顾客进行服饰DIY等,以帮助顾客有效地使用服装,推动服装的低碳消费。
2.3低碳消费是实现服装低碳的基础
低碳消费,主要包括服装购买和使用保养两个方面。
消费者在购买服装时,要做到低碳消费,消费者应注意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尽可能选择以低碳排放手段生产的服装。如没有经过印染的天然纤维织物的服装,或是用可降解纤维生产的服装;二是尽可能减少衣服的浪费。许多女性的衣橱里总是有一些买了却从来没穿过的衣服,造成闲置。 “一衣多搭”“,旧衣改造”,提高服装的利用率,延长服装的使用时间,是值得提倡的服装低碳消费方式。三是尽可能就近购买。为减少服装运输造成的碳排放,消费者可以购买本地生产的服装,尽量不选远离消费地生产的服装,以就近购买为主。
在服装的保养方面,尽可能减少洗涤次数。
TESTEX瑞士纺织检定有限公司的认证工程师李先生表示,一件衣服76%的碳排放来自其使用过程中的洗涤、烘干、熨烫等环节。其洗涤过程不仅耗费大量的水和电,而且洗涤剂和干洗溶剂还会造成环境污染。所以减少洗涤次数也是一种环保行为。同时,根据珍·古道尔-根与芽(北京)环境教育项目机构建议,洗涤过程中要做到低碳,可以从机洗改为手洗。
机洗过程中耗费的电力会导致碳排放,而机洗比手洗用水量大,自来水的生成、运送和污水处理也需要耗费能源,从而导致碳排放。同时,这家机构还建议,洗涤衣服不可避免,而烘干环节则可以避免。降低洗涤温度,改烘干为自然晾干,可以减少衣物熨烫,降低能耗。
3.低碳服装市场普及的建议
面对市场中现存的问题,我们应该积极寻找解决之道,及时采取有效措施,加快低碳服装的市场普及,有效促进环境保护。
3.1积极研发低碳环保服装材料
制约低碳服装走入寻常百姓家的主要因素是价格,制约价格的瓶颈集中于低碳面料研发和生产成本。如何寻找到适宜大面积种植或开发,产量或储量丰富,种植或开发过程环保节能的服装原材料是推广低碳服装的难点所在。宏观层面上,为了保护生存环境,促进低碳服装于大众消费市场的普及,建议政府有计划地投资、建立一批开发和生产严格遵循标准的低碳服装面料高新技术研究基地,加速开发新面料,尽早解决目前高成本、高价位的问题,推动我国低碳面料发展,加速低碳服装的普及。同时,还可以对低碳服装给予适当的优惠政策来支持,使其增强竞争力,促进低碳服装业的发展。
3.2环保材料立法保护
作为法治社会,任何生产经营活动都离不开法律的约束、规范和保护。目前,强制性推广低碳服装的立法环境显然远不成熟,但是,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的立法主旨,提倡生产环节清洁能源的使用和降低污染物排放,低碳服装的理念恰恰与环境保护这一主旨不谋而合。从这个角度来看,立法层面探讨研究低碳服装的生产与普及,具有前瞻性和指导性,建立更加完善的环保材料立法无疑是更具强制力的推广手段,也不失为一种未雨绸缪的探索。只有从反层面对低碳服装无法达到环保标准的产品和高污染企业进行严格整治和监督,并依法进行严厉的处罚,保证低碳服装的环保效力,才能从正面加速低碳服装的普及与应用。
3.3加强低碳服装宣传
任何新生事物的快速发展壮大都与其背后宣传推动作用力密不可分。只有公众服装低碳消费意识觉醒,才能在消费中自觉抵制不符合生态标准、对身体或环境有害的服装,进而促进低碳服装生产和营销,因此在全社会进行低碳服装知识的宣传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政府应当充分发挥其职能作用,采用不同方式、利用各种大众传媒积极传播低碳概念,倡导低碳消费观念,加大对低碳服装的环保作用宣传力度,从而一方面激发消费者购买环保服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增强企业生产低碳服装的信心。
4.结论
21世纪是是低碳环保的时代,低碳理念是顺应时代所需的产物,低碳服装的市场普及有宽广和美好的发展前景,只要政策引导得当,行业管理规范,低碳服装必将成为新时期服装领域研发的重点、设计的热点、流行的亮点。
【参考文献】
[1]曾莹.服装的低碳风潮[J].中国纤检,2010,(6):20—21.
篇6
名为“Freeway Jacket”的运动外套隆重登场,为城市户外运动带来更高的安全性。“Freeway Jacket”的领口安装了液晶夜光安全系统,使夜间可视度达到最大化,提高夜间运动的安全性。用透气性高的防水面料制成的夹克,在防水的同时亦具有恒温排汗功能。“Freeway Jacket”在摩登设计的基础上亦十分讲究人体工程学原理,在细节处使用皮革与橡胶弹性材料,确保穿着时的舒适性及伸展性。
特别加工的面料配以创新的设计,使Zegna Sport表现出卓越的功能性。正反两用或单面夹克均使用Aqualite面料,并用一种自动调节温度的高性能纤维作为衬里。针织衫表面的特富龙涂层带来夏季运动中实用的防水性能。而在“Solar Jacket”外套中,Zegna Sport使用了其历史中颇具意义的运动防水面料Microtene。裤装和针织紧身内衣则使用了质地轻盈、透气性好的CoolMax弹性面料。总而言之,高度的舒适性和功能性是Zegna Sport服装的基础。
2009春夏,城市休闲服无时无刻不被急速运动精神所感染:用Napa皮制成的机车手夹克;蜡光纸手工精整;渲染赛车氛围的黑色网眼皮包;以丝光卡其布为原料的裤裆及膝盖加固部位(为骑手特别设计)。而牛仔布服饰则永远是充满有机棉、亚麻或丝棉弹性面料的城市衣柜中的主角。
篇7
【关键词】 服装设计;少即是多;简约主义
“少即是多”的设计思想是从建筑设计领域产生的,这一思想强调设计应以功能的本质实现自身的价值,不需要别的装饰和其他的美学上的附加因素。这种思想提出后,在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影响。受这一思想的影响,在现代服装设计中也出现了诸多“少即是多”的设计现象,具体表现为一种简约风格或是一种极简主义设计倾向。本文探讨少即是多原则在服装设计中的运用。
一、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少即是多”原则
现代服装设计中所表现出来的“少即是多”思想,其特点是简洁和功能化。由于这种特点十分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观和快节奏的生活方式,所以在时装界掀起一股简约之风。“少”不是空白而是精简,具体而言就是使服装平面结构极简化,结构线以及合缝减至最少,用结构的改变来取代花哨的装饰,使服装具有简约优雅之美;在面料的使用上把浪费率降至最低,做到环保节约;在整个服装制作过程中,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制作工序,简化服装的制作过程。整体服装效果简简单单,看似未经修饰的简约设计能凸显强烈的个人风格。“多”不是拥挤,而是完美,具体而言就是:在制作设计上,通过对服装空间形式的变化和创新来使服装更具有层次感,而不是额外的繁琐设计;在服装的使用上,做到多样化,使服装具有更多功能性;通过对不同的服装进行组合搭配,设计出能够满足不同需要的服装穿着效果;最重要的是能用简约的服装衬托出穿着者的丰富精神内涵。
二、现代服装设计中的“少即是多”现象
1、服装廓形与款式设计的“少即是多”
服装廓形设计的“少即是多”体现为:服装廓型多以自然舒适为主,多呈H形、A形、筒形等不十分贴体的造型,在简洁的轮廓下往往隐藏着复杂精巧的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廓形的变化往往是服装潮流变化最明显的特征,其以简洁、直观、明确的形象特征来反映设计的主题思想。同时,服装廓型也是流行时尚的缩影,其变化蕴含着深厚的社会内容。服装款式设计的“少即是多”体现为:服装多以西式套装、大衣、衬衫、裙、裤等基本款为基础,通过精心构思进行适当的设计变化,与强调装饰细节的设计相反,服装设计师注重服装的精致意趣和优雅品味,以减法为设计手段,删除过多繁杂、无关紧要的装饰细节,用最精炼的设计语言来强调简约的美感,甚至不允许多一粒纽扣,多一道缝线。整体服装设计强调“恰如其分”,这种恰如其分不是简单的减少细节或装饰元素,而是在不影响服装功能的前提下运用精巧的手法和巧妙的构思达到一种视觉或心灵上的强烈冲击力。达到这种效果,需要设计师具有极强的概括、凝练能力和极高的审美素养,从而使设计作品独具匠心。
2、服装面料选择的“少即是多”
服装面料选择的“少即是多”体现为:设计师不轻易采用三种以上不同质地的面料组合设计,并且设计注重面料本身的肌理和质地的运用,如果面料本身的肌理足够新颖,那就不用再加印花、刺绣等装饰。上述服装廓型、款式的简约设计其实就是强化了对服装面料的要求,也就是需要从服装面料的肌理、成分和给人的心理感受中去体现服装的品质。因此,简约主义设计师非常注重材料肌理的处理和材料的构成成分。例如:吉尔・桑德自己发明了混合羊毛、天鹅绒和亚麻面料,其作品中90%的面料都是根据设计要求定制的。另外,简约主义服装设计往往伴随着中性成分,所以在经典的“少即是多”服装设计中,通常完全舍弃代表女性倾向的东西,如刺绣、蕾丝、缎带等材料通常不采用。
3、服装色彩与配饰设计的“少即是多”
服装色彩设计的“少即是多”是指,设计师要高度提炼色彩搭配,较少运用对比色,多运用单色或邻近色等和谐色。含蓄、清新的色调是简约主义风格的主要体现,常常以黑、白、灰为主打色。配色时可运用大片的中性色与大胆而强烈的重点色做夸张的对比,达到一种视觉冲击力,以突出简单、纯粹、优雅、时尚的风格。简约风格的服装崇尚一切就简,服装无需用额外的配饰进行搭配,甚至连包、帽子等都是多余的,必须搭配的鞋子造型简洁,色彩素雅,无装饰。总之,不必要的服装色彩和配饰要尽量摒弃,以免因喧宾夺主而削弱了着装者的主体地位。
三、创造“少即是多”服饰现象的设计大师
简约风格的服饰已成为现代人追求的理想服饰效果之一,越来越受到消费者的认可,而这种服饰的流行要归功于乔治・阿玛尼、吉尔・桑德和唐娜・凯伦等几位时尚设计大师。优雅大师乔治・阿玛尼以反装饰性设计带动了极简主义的浪潮,他的服装设计以简约、典雅为原则。他的服装去除多余,强调舒适明朗的流线型设计,达到款式虽简但裁剪缝制绝对精致的效果。他的设计始终遵循三个黄金原则:一是去掉任何不必要的东西;二是注重舒适;三是最华丽的东西实际上是最简单的。他认为女装的简洁绝不是减去思想,滤去风格,而应该是摆脱一切多余的堆砌,最大限度的展示着装者的个性与品位。这一设计理念的成功运用使他成为了极简主义的领军人物。他的设计既不潮流亦非传统,而是二者之间很好的结合。在2013秋冬的女装会上,阿玛尼以自然过渡的柔和色系使最简单的服装增加了迷人的细节,为喜欢穿与众不同衣裳的女性创造出无可挑剔服装。吉尔・桑德被称为时装界的“极简女皇”, 她的设计被认为是传承了德国简朴主义的理念。在设计思想上,吉尔・桑德用作品来传达自己的哲学思想,只保留服装最基本的特质――冷静、理性和客观。她摒弃一切的多余细节,如拉链和钮扣被完全摒弃。她惯用褶皱的面料来包裹身体,在适当的地方别一个卡子,采用斜向裁剪来突出线条;服装颜色多为中性,面料现代但不夸张。她擅长以最精炼的线条与色彩、用纯粹的剪裁来表现穿着者的自然感,表达丰富的时代精神和现代女性的复杂性格,吉尔・桑德用她特有的方式恰当的诠释出“极简”与“奢华”共生的可能性。唐娜・凯伦被称为美国当代的夏奈尔,她的设计一向我行我素,其风格低调成熟,裁剪精准流畅,细节元素精致到位。唐娜・凯伦的设计哲学是服装必须满足于人们的某种需要,使生活更简易,应当穿着方便,富有魅力。她把自己的服装语言概括为:简化、美化日常生活。她认为今日的服装最为人们重视的特性美是随身体的活动而产生的动感,因此现代服装最重要的是柔和与动感。为此,她的设计多采用柔软爽滑的上等面料,黑色是她最钟爱的色彩,唐娜・凯伦的服饰具有可搭配替换性,既适合朝九晚五的职业女性,也受到影视明星、豪门贵妇的追捧,吸引着以纽约为代表的现代都市生活方式的向往者,是全球最成功的简约主义服装设计师之一。
四、结语
现代社会快节奏、超负荷的工作状态和生活情调让很多都市人感到了疲惫厌倦,在日趋繁忙的生活中人们渴望得到一种解脱,内心渴望回归自然,向往简单、安宁的生活状态。“少即是多”的简约风格服饰以简洁明快的形式满足了人们内心情感的需求,它不仅是一种设计领域的风格类型,更是现代人思想的表达和情感的载体。“少即是多”的服装设计现象体现了设计价值的回归――设计应该使生活变得更美好,使人、服装、环境和自然更加和谐。
【参考文献】
篇8
1 电子服装的概念和特点
科技服装融合了科学与艺术,电子服装是科技服装的重要组成部分。
科技服装的特点,一是通过高科技纺织材料,在完成服装的传统功能外,为着装者提供自行身体监测和控制等功能;二是通过附加、编织等结合方式将电子产品与服装融合,着装者可直接享受和实现各种交互,感知外界环境状况,并根据人的需要调节内建环境。
电子服装,又叫电子信息智能纺织品,是科技服装定义中的第二种。运用多媒体技术、生物技术、计算机技术等实现人机交互是其最显著的特点。早期作为可穿戴计算机(Wearable Computer),服装仅作为连接器的载体应用在医疗、军事和航空等特殊领域。电子器件与服装结合的形式简单,产品体积庞大且功能单一,在洗涤、零件的频繁损坏和更换、舒适性等方面存在弊端,应用范围也因此受到很大局限。如今,各国材料科学家、服装设计师、计算机专家等共同致力于电子服装的研究,可洗式计算机(Washable Computer)逐渐成为电子服装的趋势。
2 电子服装的功能
传感器是电子服装多功能实现的必要条件,它感知并传递外界环境的信号变化,然后通过驱动器调整材料的各种状态,以适应外界环境的变化。电子服装因此一般应具有传感、反馈、响应、自诊断、自修复、自调节功能。
传感功能能够感知内外环境条件。反馈功能将感受到的各种刺激,比对输入与输出信息的结果反馈。响应功能根据外界环境和内部条件变化适时做出反应,例如发光、震动、输出图像等。XS实验室的Joanna等研制的记忆服装,可感知人体精神状态。服装领口集成麦克风可以感知他人对穿着者的诉说,下装在臀部和大腿设置灵敏的压力感受器,服装上的LED灯就会根据声音或碰触的强度和时长相应闪烁。与此同时,服装上的微控制器和计算机会记录这些亲密时刻。
现有电子服装大多具有传感、反馈、响应等 3 种基本功能,更进一步的未来电子服装还将具有自诊断、自修护和自调节功能,通过分析比较系统目前和以前的不同情况,对出现的问题进行人体自我诊断和修复。或者对不断变化的外部环境条件,自动调整服装自身结构和功能,使服装系统始终以最优方式对外界变化做出响应。
3 电子服装结合技术构成特点和发展现状
电子器件与服装的结合使服装具有了各种信息识别、传递、存储和处理的功能。从服装面料的纱线形式、织造方式到缝纫手法;从电子器件的可洗涤性、耐磨损性到如何将电子器件柔性化、微型化;这都是研究者进行探索的领域。如何将电子器件与服装结合在一起,是电子服装设计和研制的难点。电子器件与服装结合的技术研发趋势有器件微型化、器件柔性化、连接技术隐蔽化与无线化、能量储存方式多元化、器件生物电子化。
3.1 器件微型化
电子产品的微型化因其便携、质轻的特点倍受青睐,电子服装同样遵循这个趋势。微控制器(Basic Stamp)是一种微型的、编程语言简单的处理器,程序编译简单,在包括电子服装在内的各个领域应用广泛。加拿大莱恩教授的工作室开发的动画夹克,即采用微控制器,是一款可显示滚动文本的电子服装。当两位穿着者牵手,后背的LED灯阵列便会显示一条信息,从一个人后背滚动到另一人后背;穿着者松手后,后背的信息又变回相互独立的文本。此服装将传统的手工黑色亚麻织物与发光二极管、微型控制器组合在一起,增加了服装的叙事性和趣味性,提供了新型的社交互动和交流模式。
3.2 器件柔性化
电子元件的外层大多有坚硬的保护层或外壳,这与服装柔软的特点相悖。两者结合,使得器件的柔性化颇受关注。软触界面、软键盘和柔性开关的电子器件的研发是电子服装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柔性电子技术近年来的迅猛发展给电子服装器件的柔性化提供了新的思路。
柔性电子技术与传统电子技术的根本区别,是以柔性基板取代传统刚性电路基板,为提高延展性和柔韧性创造条件。目前,柔性太阳能电池板已经研发成功并进入市场,集成在衣服上可为小型随身电器充电,达到环保、方便的目的。Maier Sports公司研发的附着柔性薄膜太阳能电池板的运动夹克,在充足的阳光下可以提供25 W的电源。
电子器件柔性化的另一种设计方式是将软键盘、柔性开关等安装在服装内。找电视机遥控器常要花费很多时间,为此设计师Rebecca等设计的遥控器T恤将电线贯穿服装,并将遥控器的电子元件从原来的塑料硬壳中解放出来,频道、音量等软键分布在T恤的前面。
3.3 连接技术隐蔽化与无线化
电子器件和服装之间需要导线连接,催生了电子连接技术的隐蔽化和无线化。电子芯片可以金属导线连接、嵌入织物内部或者集成在微小单元中来与服装结合,也可以采用特种导电纤维或涂层来实现。蓝牙、红外等无线传输技术则能更加简单地解决此类问题。
LilyPad Arduino元件是典型的微电子组合集成元件,它可以快速与其他软件做出互动作品,连接各种电子元件或者独立成为软件沟通平台。可在直径 2″、厚度0.8 mm的微型平台上完成信息处理和转换。其断电后可水洗,广泛应用于科技纺织品。安大略艺术设计学院研发了一款高科技芭蕾舞演出服,不同于传统隐蔽化理念,它将导线以完美的缠绕形式作为外部装饰,突出了科技产生美感的设计理念。服装采用传感器跟踪身体运动,舞蹈者的运动信号即可通过lilyPad元件,由蓝牙传到计算机中进行舞蹈混音。
3.4 能量储存方式多元化
许多电子服装具有发光、发声功能,必须依靠能量,而能量的提供和存储仍是技术难点。加拿大Suzi教授发明的电子皮肤可以感知人的呼吸,将呼吸的强弱、时间等信号转化为LED灯的闪烁变化。但此服装必须与交流电源相连,不仅使穿着者强烈不安,电线也制约穿着者的活动。因此,便携的电池或充电设备,抑或通过人体自身热能的转化来获得能量,具有广阔的研究空间。李明辉曾研究了电子服装中电源的特点、设计要素和实现方法。很多研究阐述了太阳能转化成电能的可行性和优化方案。威斯康星大学利用人体动能发明“发电鞋”,一改走路时的动能转化为电能效率太低的弊端,采用逆向电润湿的能量收集技术,逆向运用电压改变疏水表面上液滴的外形这一效应,让微型液滴流动的能量转化为电能。装置类似鞋垫,内含数千滴微型液滴,随着走动发电,功率最大能达到10 W。
3.5 器件生物电子化
器件生物电子化是完成人机互动的有效手段。美国Sensatex公司研制出一款智能衬衫,可以监视心率、呼吸以及消耗的热量,并能报警和提示,从而降低突发性死亡的概率。酷似普通针织衫的服装面料由导电纤维与棉纤维交织,它可以从嵌入式传感器中接收数据,传输到腰部的微型接收器中,进而无线传输医疗或通讯终端。
艾米丽卡尔研究所将生物信息转换成颜色、光线、声音或振动,创造了一系列生物电子化服装,基于原始宇宙的生命之树概念,设计的电流梦境概念服饰,将做梦者的梦境和思考转换成短暂显示的光线、颜色。脑电波电极摄取的做梦者的脑电波信号被放大并翻译成电子信号,在头饰以及服装中LED光束中变化色彩,同时服装还能增强身体皮肤的神经系统的传递。
4 结论
电子器件与服装结合的电子服装,是多学科交叉产品,在服装面料、服装款式、结构设计上都具有创新性和前瞻性。器件微型化、器件柔性化、连接技术隐蔽化与无线化、能量储存方式多元化、器件生物电子化等为电子产品与服装之间的结合提供了诸多便利和可能,虽然已经有诸多研究成果和成熟产品,但仍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
电子器件与服装的使用寿命不匹配。电子器件因电路故障引起的损坏多,更换难度大是制约电子服装使用寿命的主要原因。
由于长期穿着、近距离接触电子产品,电磁辐射及热量对人体造成的危害需要采取的一定防护设施。
篇9
服装设计中的“以人为本”,就是设计师将人作为设计的核心,进行设计创作。为了人类能够长久地发展下去,必须要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随着高科技的飞快发展,服装在选材上的范围日渐增多,设计师在服装设计选材上应该尽可能地使用环保材料,也可以将废弃的材料进行再利用,减少环境污染的同时,使得服装设计原材料能够可持续发展。服装设计的主题,可以是利用废物进行服装设计,将生活中旧的物品加以利用,展现服装的独特魅力。服装设计源于生活,更是为生活服务的。因此,设计师应该学会用发展的眼光找寻创作灵感,设计思维的创新能够更好地展现服装作品。文化和服装是无法分离的,服装是人类文化进步的一种体现,在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中,设计师通过设计的服装诠释设计的理念,设计来源于生活,同样也能改善生活,服装设计师为人类能够更好地生活奉献自己的一份力量。随着人类环保意识的增强,人类对于服装的低碳环保的要求,也逐渐被服装设计师所知晓。如今,环保成为时尚界最时髦的事,人类为了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同样贡献出自己的力量,保护动物协会倡导“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人类开始不再穿皮草,而是人造毛,为了表达环保的重要意义,明星们也通过公益活动参与到其中,体现了服装产业如今的发展趋势,即以人为本的可持续发展。
2“以人为本”可持续服装设计的表现形式
2.1年轻风暴
具有时代特色的服装设计理念,突破传统的束缚,寻求新的设计理念,用特殊的视角打造属于特殊年代的特殊产物。“年轻风暴”是对传统服装设计思维定式的一种创新,展现了年轻人的自由奔放,使得“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能够引领潮流。
2.2DIY潮流
DIY可以理解为“自己动手做”,也可以理解为“自己动手设计”。英文全拼为“DoItYourself”或“DesignItYourself”。DIY的设计理念,是通过消费者的亲身体验,将服装产品赋予新的灵魂与内涵,使设计在环保的前提下能够“可持续发展”。服装未来的发展趋势,应该是由设计师完成一半的设计,根据消费者的个人偏好来完成另一半的设计。
2.3多任务时装
服装具有多种穿法成为引领潮流的手段,吸引着大量的年轻人。同样一件服装,具有多功能、多变化,能够促进消费者的购买欲望。例如,一件衣服两面穿、一件斗篷变背包等,大大地满足了消费者的心理需求。
2.4有机绿色再生设计
用可降解的材料进行服装设计,遵循可持续发展的设计理念。“再生”本着低碳环保的设计理念,将废物进行再利用,旧衣服进行重新改造。服装再生所运用的原材料,可以是生活中的任何物品。例如,胶皮手套、扑克牌、手纸等。服装艺术的体现就是新、特、奇,敢于用创新的思维设计服装,赋予服装新的内涵与意义,越是特别的东西,越是能够吸引人的目光,在国外这种“再生”的服装店,经营得都非常好,吸引着社会不同层次的人,人们喜欢通过特别的服装来展现自己独特魅力。
3服装设计可持续存在的误区
3.1配套服务的忽视
由于商家营销方式的多种多样,消费者的消费欲望在不断增强,在服装设计中需要考虑到市场需求,消费者的需求。因此,设计师在设计服装时会忽略可持续的设计理念。商家在打广告时,并没有注重产品本身的价值和后期服务保障,使得商业运作本身就存在着不可持续的因素。如果服装企业能够重视可持续设计理念,并且提倡服装设计“以人为本”,将可持续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本身和配套的服务中,就能促进服装行业稳定发展。
3.2合理功能的忽视
“可持续设计”讲究绿色和环保,这在服装设计中,是最容易实现的。可持续设计主要应用在服装生产上,采用可降解的环保材料或者天然的植物作为生产服装的原材料。例如,被大家熟知的棉麻丝毛,还有正在研发的一些纤维材料,结合衣服的特点,选择适合的面料,实现服装与功能的完美结合。
3.3长期影响的忽视
服装设计师价值的体现在于,既满足了消费者的需要,也满足了商家的需要。商业环境中商家的目的是盈利。因此,需要通过服装来吸引消费,并引导其进行消费,服装设计师就不知不觉地变成了商业主义,早已将设计创造价值这套理念抛诸脑后。商家不应该将环保作为宣传的手段,而是切实地将可持续的理念灌输到服装设计当中,当消费者拿着带有环保标签的衣服时,能够自豪地认可自己的消费行为,从长远角度来说,这是一种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价值的体现。
3.4系统科学的忽视
我国目前的可持续设计理念的发展还处于初级阶段,服装设计师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还不够科学,经常是靠感觉进行创作。消费者对于面料的了解还不够全面,只是单纯地认为纯天然的棉麻丝毛就是最环保、最健康的。然而这种纯天然制作衣服的原材料,在生长初期都会受到人为的污染,制作服装的过程中还会被化学物质污染,如果不能妥善地处理衣服的原材料,很可能对人造成伤害,因此建立良好的可持续设计系统很有必要。
4服装设计可持续提出的解决策略
4.1全新创造
服装产品的全新创造,对于服装设计师的技术有很高的要求,需要其掌握计算机几何图案的设计,利用高科技赋予服装新的生命力,在计算机中实现将平面的图案立体地呈现出来,需要设计师的智慧与创造力,才能体现服装的价值。
4.2一衣多穿
“一衣多穿”的例子在生活中很常见,现如今最流行的就是围巾的多种穿法,除了围巾的多种系法,又能当披肩,还能当裙子等,实现一件衣服能够在不同的场合穿。这种设计不仅体现了可持续设计的理念,还赋予了服装生命力。
4.3循环使用
服装从一开始被消费者挑选,再到使用、消耗,最后被销毁,在这些环节中服装被消费者一步步地考察、衡量,在使用的过程中服装的价值才会被体现出来。设计师在设计之初需要考虑服装产品的品质和功能,确保服装有较高的舒适度,并且不易被损毁,避免产品成为“快时尚”。同时,将可持续的消费理念通过服装产品传达给消费者,帮助消费者建立良好的消费观念。对于产品功能的开发,要坚持循环性和可持续性,让服装产品在有限的生命长度里,充分地发挥它的用途。(1)旧衣改造。大部分人家中都有堆积如山的衣服,觉得丢掉可惜却也不会再穿,可能并不是坏了,仅仅是衣服过时了。对于这些衣物的处理方法,除了捐赠,还有一个被推崇的方法就是将旧物改造,可以将长裤变短裤,半袖变背心,或者直接将衣物DIY成其他艺术品。网站上对于衣服以旧换新的点子,被大多数人所喜爱,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来讲,这点子是可行的,这种服装设计理念能够改变人们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2)拼布的艺术。拼布艺术越来越被大家所喜爱,将一块块的布重新组合,颜色的鲜明对比更能凸显艺术的气息,很多经典的图案都是通过拼布艺术得以传承的。如今拼布已经成为人们生活中经常出现的艺术体现形式,装饰画就是利用废弃衣物的布、纽扣、拉链等旧物进行的艺术创作,这体现了服装的可持续性。
4.4创造可持续非物质性产品
如今可持续的概念不仅仅是资源,还包含文化的可持续。因此,服装设计的可持续,不仅仅是服装产品本身,还包含用户体验、企业文化等方面的可持续。人们对于服装的消费是持续不断的,服装成为人们生活中必不可少的一部分,在服装的选择上,对于消费者来说是一个难题,因为如今服装行业的科学技术水平在不断增强,一件纯手工的衣服,也可以通过流水线完成,针对这种情况服装设计师应该以用户的体验为核心进行服装设计,设计师应该让消费者明白购买服装看得不仅仅是价格,而更应该注重每次穿着衣服的成本价格,一件几百块钱的衣服,如果质量好能穿几十次,用价格除以穿着的次数,平均下来也就十几块钱,如果是一件质量差的衣服可能穿一次就压箱底了。因此,想要使服装能够物有所值,就要尽可能将着装次数最大化,这将成为可持续设计的发展趋势。不难看出“可持续设计”影响着人类的生活,众所周知,明星在红毯上争奇斗艳都是通过服装,为了避免红毯效应产生不良的影响,明星并没有选择大牌的服装赞助商,而是自己找设计师设计低碳环保的礼服。对于可持续设计理念,大多数的设计师的想法是对旧物进行再创造,但消费者并没有养成这样的消费习惯,对于设计师的良苦用心根本视而不见,导致设计师为了市场需求不再进行可持续设计。可持续设计理念经常被企业作为一种宣传手段,而不是一种企业文化。其实一个成功的服装品牌,应该掌握可持续之道,拥有自己的品牌文化,这也是企业价值的体现。很多企业只顾眼前的利益,其实从长远利益来看,可持续发展的品牌效果远大于广告制作,这不仅仅是在做宣传,而是在培养潜在的用户,通过服装设计可持续理念传递一种生活理念。
5结束语
篇10
>> 审美文化在古代服饰中的体现与发展 佤族服饰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意蕴 浅谈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与审美意识的差异性 浅析黔东南苗族服饰文化的审美与文化内涵 《武媚娘传奇》中武媚娘的服饰与唐代服饰文化传承 中西方服饰审美文化的差异研究 吉祥纹样与戏剧服饰的审美统一 浅析《诗经》中的服饰文化 小议拉链在服装中的应用 垦青拉链:创造新一代拉链超然的精品文化 从唐朝贵族女性服饰特征看唐代审美情趣中的含蓄美与开放美 现代服饰中传统服饰元素的应用与思考 论中国传统服饰文化内涵及审美意蕴的现代价值 浅析当今“非主流”现象的服饰文化特征及审美取向 从民族服饰分析汉水流域陕南羌族的审美文化 从宁强羌族服饰分析汉水流域少数民族的审美文化 中国汉服饰的主流思想和审美文化研究 论春秋战国时期文化对服饰审美倾向的影响 技术美:旗袍服饰文化的一个审美意向 《傲慢与偏见》中的英国服饰文化 常见问题解答 当前所在位置:.),应用在靴子上,这就是拉链的雏形。19世纪末,美国发明家威特科姆伯•朱迪森(Whitcomb Judson)设计出用一个滑动装置,来嵌合和分开两排扣子,使长统靴穿脱更为简便。随后一个多世纪以来,拉链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而不断被发展和丰富,不仅具有愈加完善的功能性,更被赋予了一定的符号化特征,形成独特的文化内涵,成为现代服装设计师钟爱的设计元素之一。
一、独特的审美功能
一个世纪以来,拉链(Zipper)伴随着工业的发展而逐渐走向成熟。从解决长统靴的繁复冗长的纽扣装置,到被广泛应用于军用防蛀衣橱、睡袋、军用腰包以及航空服等,拉链的功能性逐步完善,并在各种服装及生活类产品的应用上大展身手。
随着人类生活方式的不断发展变化,设计师利用日新月异的现代材料,设计出极具时代特色的各种形态的拉链,如金属拉链、树脂拉链、尼龙拉链、针织布带拉链等等。常见的拉链形式有单头闭尾式、双头闭尾式和双头开尾式等,拉链齿牙有大小之分,齿形各有不同,拉链头造型丰富,既满足拉手的功用性,又可作装饰表达,其保险装置还使拉链拉合后不会自动滑开。另外不同服装性能的需求又产生了隐形拉链、防水拉链和防火拉链等等。
拉链在丰富其使用功能的同时,构筑了独特的美学功能。拉链形式的产生过程,是一个形式美法则“点动成线,线动成面”规律的表现。众所周知,“点”在空间中起着标明位置的作用,具有注目、突出诱导视线的性格。不同位置及形态的点以及它们的聚散变化都会引起人的不同视觉感受。而拉链是由一个滑动装置滚动连接双排交错的点状物,其中密集的小点产生了流畅的韵律感,滑动的大点随着位置的变化吸引着观者的“眼球”。形成了“线”的轨迹,具有长度、粗细、位置以及方向上的变化。同时,拉链流动的线形以及柔韧易变的构成特征使被衔接的界面产生形状各异的面的造型。“面”本身仅仅具有二维空间的性质,主要有平面和曲面之分,但通过拉链的这种特殊元素的介入,使得“面”更具备了形成方形、圆形、三角形、多边形以及不规则偶然形状的可能等等。如图1,是津村更佑(Tsumura)设计的多功能风衣。通过拉链在服装的各个部位结构中的穿插应用,不仅形成许多丰富的线形,同时又是新颖的具有实用功能的口袋,在任何一个口袋里放进自己需要的东西就立即成为自己的独一无二的风衣。如放入报纸,可以御寒;放入软垫,可以充当座椅;放入生活用品,可以成为外出郊游的旅行包,满足了现代人的DIY(Do it Yourself)情结。
注:([日]\川雅之《时装的面貌》,上海人民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167页。)
可以说,拉链是在功能与审美的互动中形成了今天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丰富多姿的形态,已经超出其原有的应用形式和实用功能,而兼具时尚审美作用。在以软性材料为主体的服装设计中,拉链使服装增添了现代机械美学的魅力,尽管新材料和技术的创新使拉链产生了不同的质感和形态,但它的机械的本质是无法替代的。“机械(machine),源自于希腊语之 mechine及拉丁文 mecina,原指‘巧妙的设计’,是一种人为的实物构件的组合,并且各部分之间具有确定的相对运动”。注:(机械.)拉链具有机械装置的全部特征――由零件构成、有固定的操作模式等,其并非简单取代了传统的纽扣开合服装的方式,而是为适应快节奏的现代生活方式的需求,从根本上建立出一种新的穿戴形式,是一场技术的革新。其形式的多样化,丰富了服装设计语言。如隐形拉链的出现,是一种含蓄、精致、细腻的美感呈现,不仅赋予拉链新的视觉感受,同时扩充了机械美感的应用范畴,
伴随一百多年的工业文明的进程,拉链在科学技术的发展中不断创新和完善,它的方便与耐用的特质表现了机械特有的美感:速度、力量、效率、简洁和直接,延伸了独特的审美功能。
二、寓意深刻的文化内涵
自1935年,意大利时装设计大师艾尔萨•西雅帕列利(Elsa Schiaparelli)大胆推出以拉链设计为主打特色的系列时装,揭开了拉链作为服装设计重要手段的帷幕。在现代服装设计风格不断演变的过程中,拉链以“桥梁”和“纽带”的身份诉说着设计师的概念,阐述着服装和艺术文化的交融。从“新艺术”富于装饰的流线形,到“功能主义”摒弃装饰的几何形,从对“自然主义”的追求,到鼓励向视觉丰富性和多样性的回归等等,都反映着不同时期的政治、经济、文化以及国民素质等的发展变化。面对服装商品化的今天,拉链在服装设计中协调着美用关系,同时满足着人类对文化的精神需求,表达着机械与人工共同创造的新的文化概念:后现代主义、符号化意想、两性文化等。
后现代风格的服装具体表现以“解构主义”在设计中的应用为代表,反对趋于统一的语言和形式,提倡“不确定性、零散性、非原则性、无深度性”等。通过拉链的不同形式的运用,不仅仅解构服装的外部和内部结构,还解构了风格、功能、文化和观念等的差别,达到一种不确定的美感。如图2红色的拉链是整套服装的视觉中心,斜向的分割,不仅满足了服装合体性的需求,而且通过拉链的开合产生了款式形态的变化。拉链的色彩与下摆的纱裙产生呼应,同时也模糊了运动型服装与传统晚装的界线。
维基百科中将符号定义为“在一种认知体系中,符号是指代一定意义的意象,可以是图形图像、文字组合,也不妨是声音信号、建筑造型,甚至可以是一种思想文化、一个时事人物。”注:(文化符号的年代.)
男女两性文化一直是现代服饰艺术设计推崇的主题,因为它本身就是针对人体进行的一种“包装”。拉链作为一种连接符号,控制着服装内部与外部空间的开放或闭合,这一基本特征通过认识的主体(即人)的生活经历、思维模式的凝练而具有了形象性、指示性和象征性。美籍英国作家A•D•赫胥黎,在其代表作《勇敢的新世界》中提到了用拉链做男士“裤门”的构想,由此,拉链在1937年有了新的含义――男士的“裤门看守者”。对此,理由倒不全是因为穿脱方便,而是因为身处性感地带,通过拉链头的滑动牵引着视觉的注意方向,会引领和诱导观者对内部的窥视心理产生。同样道理,拉链在现代女裤门襟处中的应用,也使观者对其产生相似性的联想和想象,被喻为“女性的卫道士”。由此拉链的寓意提升了一个新的文化内涵――性。如图5中,日本设计师山本耀司把西方传统的撑裙Crinoline,通过拉链的衔接,演绎成可以任意打开的口袋,是对传统性文化的调侃。随着性文化的不断发展,拉链在服装中的含义将越加丰富多彩,这也是多元文化发展的趋势所致。
注:(图5: Evans, Caroline. Fashion at the edge: spectacle, modernity & deathliness. Yale university press, new haven and London, 2003: 276.)
- 上一篇:关于校本教研实施方案
- 下一篇:十四五农业规划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