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43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结构设计基础,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结构设计基础

篇1

【关键词】桩筏;复合桩基;设计

1 引言

桩筏基础在建筑基础设计中已经非常普遍,对于大多数工程设计人员来说已经设计过很多项目了。但在目前的中小设计单位所设计的高层建筑的基础,一般仅考虑上部荷载全部由桩来承担,绝大多数仍然采用不考虑桩间土的作用的常规计算方法,实际上这种计算方法是过于保守的。从严格意义上来讲,对于设计中不考虑基底桩间土分担上部荷载的“桩筏”基础不能称之为桩筏基础,而事实上基底桩间土分担上部荷载的作用也是客观存在的,因此应该认真考虑土体的承载能力,这样在相同条件下可以减少桩的数量,降低基础的造价。桩筏基础中影响筏板的分担荷载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桩的类型、布置、桩间土的性状、有无地下水等,都对桩及桩间土的受力有影响。以前设计过得项目中遇到过审图单位提出桩筏基础中,局部承载力不满足的情况,即某片墙(或柱)下的几根桩承载力小于该处墙身(或柱)竖向力的情况,针对这种情况应该怎么理解呢,这值得我们来探讨一下。

2 设计思路

一般说来,复合桩基有两种思路:一种是反映在《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以承载力控制为主的传统设计方法,可称为承载力控制复合桩基;一种是以沉降控制为主的设计方法,可称为沉降控制复合桩基或减少沉降桩基(上海地基基础设计规范)。对于常规桩,在各工况下承载力满足时,最终计算沉降量验算通过即可。而复合桩-筏基础是按控制地基沉降的原则设计的桩基础,即在设计时由基础的允许沉降控制值来确定桩数和桩长的低承台摩擦桩(或端承作用较小的端承摩擦桩)。我们来看下面的实例:

3 实例分析

某商住楼为地下一层地上三十一层剪力墙结构高层建筑,底部三层商业,基础采用旋挖钻孔灌注桩基础,桩长18.5m,桩端极限端阻力标准值为700KPa。主楼下按桩筏基础设计,商业及地下室采用桩承台。主楼筏板厚1500mm,筏板面标高为-5.600m,筏板底面处第③层土承载力特征值为fak=140KPa。地质条件如下:第①层土,粉质粘土 , fak=140kpa , Es=9.8 MPa ,层厚。第②层土,粉质粘土 , fak=140kpa , Es=9.8 MPa ,层厚。第③层土,粉质粘土, fak=140kpa , Es=9.8 MPa ,层厚。第④层土,粉质粘土, fak=140kpa , Es=9.8 MPa ,层厚。第⑤层土,粉质粘土, fak=140kpa , Es=12 MPa,层厚。第⑥层土,卵石, fak=140kpa , Es=55 MPa ,未揭穿。筏板布置见下图一。

本工程设计前甲方通过现场实测提供了直径Φ600的桩和Φ400两种基桩的承载力特征值,Φ600桩为1638KN,Φ400桩为920KN。初步试算后通过对比分析发现采用400的桩要比采用600的桩经济,最后确定采用Φ400桩进行设计。为了降低造价,本次设计考虑的筏板底桩间土的作用,最终设计反力见下图二(局部图):

设计时首先考虑充分发挥筏板底桩间土作用,桩间土反力不超修正后特征值180KPa,相应单桩承载力反力约800KN,虽然满足承载力要求,但是通过沉降计算后发现,筏板沉降量约200mm,基本超出《地基基础设计规范》规定的要求。由此又重新调整桩计算参数进行计算,结果桩间土反力为100KPa,相应单桩反力为900KN,经沉降计算筏板沉降量80mm,满足规范要求。其次设计者又按完全不考虑桩间土作用进行计算,虽然沉降只有20~30mm,但单桩反力超过1.2倍单桩承载力特征值,需要增加137根桩才能满足承载力要求,而增加桩后的沉降为25mm,较前没有显著变化。由此可以看出桩间土分担的比例越大,沉降量计算值越大。当考虑桩间土作用时,不仅要控制桩间土反力和单桩反力还要注意控制筏板的总体沉降量。

就上面实例来看,当不考虑桩间土作用时用桩数需799根,当考虑桩间土作用且满足承载力和变形要求时的用桩数为662根,相当于桩间土分担上部荷载17%。根据资料统计,对于桩-筏基础,地基土的反力和地下水的浮托力等所承担的上部荷载约占整个建筑荷载的15~35%,而桩所承担的上部荷载仅占总体的65~85%不等。对于本工程而言,筏板底土的承载力较低,压缩模量较小,所以这个比例是合适的,如果筏板底土承载力较高压缩模量较大时,这个比例会提高。需要特别说明一点的是,对于基底桩间土为饱和黏土的桩-筏基础,由于桩间土已饱和,地基复合变形时会产生排水固结引起建筑物较大的沉降,因此这种情况下不应考虑基底桩间土分担上部荷载,而应全部考虑由桩基来承担。具体设计时应根据相应工程情况采取合理的布桩方式、灵活调整计算参数达到预期的设计意图。

满堂布桩的桩筏基础中,对于“局部承载力不满足”的说法,笔者认为是比较狭隘的看法。这里就要提到基础及上部结构的总体刚度影响。随着上部结构的施工,结构整体刚度不断增大,筏板整体弯曲逐渐变大中和轴开始逐渐上移,逐渐在主体结构内形成拱的作用,并且内力拱会逐步上升,基础内力开始变小弯曲中和轴移至上部结构,筏板受力趋于整体均匀分布或均匀传递给基桩。对于墙下布桩的桩筏来讲,当整体计算通过时,即使局部桩承载力欠一点,考虑到整体刚度的调节也可以满足承载力要求,所以对于局部桩承载力不满足要求的说法是不正确的。

4 结束语

桩筏设计时一般情况下应考虑桩间土作用,桩间土的分配比例根据具体情况来定,一般在15~35%,这样可以降低可观的工程造价。桩筏设计时不仅要控制桩间土反力和单桩反力还要注意控制筏板的总体沉降量,在特定的条件下,承载力和沉降往往是只有一个起主控作用。桩筏设计时应控制桩反力较均匀分布和地基变形满足规范要求,对于局部墙(或柱)下的基桩,不必非要加强设计。

【参考文献】

1.《建筑桩基技术规范》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JGJ94-2008

篇2

一、服装款式结构设计与纸样制作相结合

长期以来, 学校教育总习惯于讲授系统的基础理论知识, 并围绕这些知识作一些简单训练, 结果学生掌握的全是一些不深入的而面面俱到的教材知识。毕业设计时在考察综合结构设计能力的时候,很多学生则显得束手无策, 有的干脆就照着书本画, 根本不能解决服装穿着在人体上的实际问题。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讲解完款式结构变化的具体应用后,还要引导学生在练习中将纸样假缝合,检查所制作样板的问题。譬如在讲完女装原型结构后, 分组练习可以让班上同学挑选几位具有代表性的不同体型进行测量, 由测量所得的尺寸, 让学生结合所学到的原型打板基础知识, 分组进行服装原型纸样设计, 绘制出1∶1 的原型纸样图之后再把它们缝成毛坯并让学生试穿, 由他们自己去体验、观察和发现问题, 诸如省量大小如何控制、省道位置如何设定以及省的转移方法怎样运用等问题, 同学之间通过反复讨论分析和多次修改最终完成合格成品,既加深了学生对课堂知识点的印象,也锻炼了大家的团结协作能力。

二、平面教学方法与立体教学方法相结合

服装结构设计的教学通常以平面教学为主,这是由平面结构设计的优点所决定的。平面结构设计就是在平面的纸上或布上进行制版,它具有使用工具少、成本低、速度快、适合成衣化生产等优点,因此被广泛应用。它虽有众多的优点,但也存在一个最大的弱点——平面性。这个平面性对我们以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的教学方式来说是一大障碍。那么在以平面结构设计教学为主导的情况下,如何使学生尽快形成从平面到立体的思维过程,就是解决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关键。

平面结构教学和立体教学方法有机结合是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教学的根本。这里的“立体”是指为了使学生正确地理解平面结构设计理论而进行的立体教学方法(并非指完整的立体裁剪体系的教学),它的目的是在讲授某一部分的平面结构设计原理之前,首先在人模上用立体演示的方法,给学生以非常形象的感觉认识,使学生在感性上认识到一块平面的布在包裹人体时必然会出现的种种结构形式,和这些结构形式的可变性所带来的立体效果变化等等,从而为平面结构设计理论的学习奠定基础。通过这种两种教学方法相结合的方式,从根本上对服装结构设计的原理进行透彻分析,使学生不仅要知其然,而且还要知其所以然,只有这样,才能使学生扎实有效地掌握服装结构设计理论,为今后的灵活运用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相结合

为了使学生更形象地理解和掌握造型结构设计理论, 应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 把复杂的三维造型结构到二维平面结构的转化过程直观地展示给学生。同时也可以利用多媒体教学的方便,引入服装流行信息,增加信息量。例如讲述国际服装动态,国内外知名设计师的设计创意,服装的流行趋势等等,让学生在初窥服装世界的五彩斑斓与无穷奥妙的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使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达到动手操作制图,从而理解结构制图原理,掌握知识的灵活运用。在此过程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如果教师能够及时地将全球服装发展的趋势和市场状况传递给他们,这不仅使学生对现有的市场趋势有一个完整的认识和了解,而且还能从中体验到服装结构制图的乐趣。

四、建立立体、互评性考核方法

合理的考核方法是建立和谐教学环境的重要环节。服装结构设计类课程由于课程的特殊性, 其理论学习需要和实践紧密联系在一起。在毕业考评中, 不仅需要企业样板设计师或专家以专业的眼光对学生作业中的不足予以指点, 更需要让学生也参与成绩的评定, 尤其是平时的练习课。这对于提高学生的观察能力和教与学都会有很大的促进。

服装结构教学是一个系统性的、发展的课程,在实际教学中,要对各个环节进行有机的结合。基础理论的学习,相关的知识要点,在讲解中都要抓住学生的兴奋点,激发学生求知的内在动力,通过款式结构设计与纸样制作相结合训练,深入理解结构制图与人体的关系。结合平面教学与立体教学和多媒体教学与常规教学,把理论知识与实践操作联系起来,完成从基础教学到基本技能并向技巧型教学过渡。提高学生的领悟与应用能力,充分做到理论联系实际,把所学的结构知识转化为技能,以适应服装企业的需求。

参考资料:

篇3

服装不仅是商品,它更是一种文化,凝结着一定的文化修养、文化个性和审美意识,展现着一定的文明水平。人类文明社会的发展,都要经历陈旧革新。服装行业里,就是技术改进。服装缝制工艺的技术革新,就是新工艺的呈现。新工艺的呈现,离不开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它展示款式设计和结构设计的成果。

一、服装缝制工艺推动服装设备更新

我爷爷是个裁缝师。看过他手缝棉袄。听他说过:“四、五十年代用过铬铁熨烫衣服。稍懂事时,用的是双脚踩的缝纫机缝制衣服,把木炭火装在熨斗里来熨烫衣服。到八十年代末,服装企业用的是电动衣车和蒸汽烫斗。最近,企业里流行使用电脑衣车和衣服整形机。各年代比较起来,每次服装缝制工艺质量的提升,服装设备也同步更新了。二者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作用。

改革开放初期,服装企业定单量大,制作时间长。当今,演变成定单量小,款式变化周期短、速度快。迫使服装工艺改进,探究新工艺。同时,研究服装新设备,来提高速度、质量和效率。如开袋机、西装装袖机、电脑衣车等新设备层出不穷。

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衣着要求越来越高。首先从衣着外表:缝制工艺质量就要提高档次。同时,结构设计要准确,款式也要新颖,才能提高整体衣服的档次,满足人们对衣着的需求。因此,服装缝制工艺可以促进结构准确,款式更新颖。

二、服装缝制工艺促进结构设计的准确性

服装结构是一门理论知识较深、实操技能很强的课程。通常我们认为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独立课程,与其它课程没有瓜葛。这是我们对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表面认识。也就是对结构设计课程没有深入理解它的理论知识,忽略了理论与实操技能相结合。结果成了纸上谈兵,缺乏实用性。结构设计的实用性既包括它的理论知识,也包括它的实操技能。与服装缝制工艺课程有密极的联系。结构设计完成要通过缝制来表现其板型的优劣。衣服缝制需要缝份,各个部位的缝份量因位置不同而所加的缝份量大小也不相同。如普通有里女西装的下摆贴边加4cm宽的贴边,而有里普通女装马甲的下摆贴,做4cm宽的贴边,二者结果一样。但缝制方法不一样:女西装下摆贴是先折返4cm宽,再熨烫好;马甲的下摆贴是大身下摆与贴边先车1CM缝份,再沿缝折返。从外表看,马甲下摆底端多了一条缝。马甲工艺为何要这样做呢?从缝制工艺实际操作中,就容易理解这个理论知识。由于面料特性,归拔工艺不是所有形状都能达到,只是通过归拔工艺满足人体外形提供辅助作用。从此实例而知,服装结构设计离不开缝制工艺。同时,缝制工艺可以促进结构设计的改进,使板型效果更准确地表达设计要求。

三、服装缝制工艺能推进款式设计更新

服装款式设计,是一个艺术创作的过程,是艺术构思与艺术表达的统一体。设计师一般先有一个构思和设想,然后收集资料、确定设计方案。同时对结构设计,尺寸确定以及具体的裁剪和缝制工艺等也要进行周密严谨的考虑,以确保最终完成的作品能够充分体现最初的设计意图。也应具备一定的独创性,从而增加服装的附加值。服装归根结底属于商业行为,其设计应在表现创意的同时,也要考虑到生产制作的便捷。做工和装饰过于繁复琐碎只能加大生产成本,影响制作进度,最终将缺乏市场竞争。

其设计的特殊性在于它是以各种不同的人体作为造型的对象。进一步讲,人的外在形状特征和内在心理因素制约着服装造型结构。因此,学习服装款设计比较其它视觉设计来讲,不仅仅是把效果图画好,更重要的是还得学会缝制工艺、结构设计、面料等相关知识。这是制约着服装款式设计学习爱好者的软助和难处。

款式设计不仅具有一定的绘画表达能力,还要具有一定的缝制工艺和结构设计知识。一名优秀的设计师应具有一定的缝制工艺和结构设计基础。这是为了更好地把握服装造型,设计出合理的装饰细节。丰富的结构、制作工艺知识有利于创作。英国设计师麦昆茵(Alexander Mcqueen)的例子,很好说明这个问题,许多美仑美奂的服装精品均出自其亲手缝制。

一般设计师可能需要画十几幅,甚至几十幅草图,从中选出几张做样衣。为完成效果图上的款式设计,设计师需要结构师(打版师)和缝制样衣师傅(样衣工)相互协调和沟通。技术高超,做工精湛的样衣工和打版师能弥补设计的不足,能使设计锦上添花,使设计作品具有市场竞争力。样衣工往往需要多次修改,甚至重做或建议设计师重新设计。由此,缝制工艺知识能推进款式更新颖。

篇4

[关键词]结构设计 教学 探索 改革

一 引言

服装设计是一门系统工程,从整体上可以分为服装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三大部分。在其中承担着承上启下作用的就是结构设计部分,一方面,它将设计效果图由三维空间的立体形态转化为二维空间的平面结构,并进行内部设计的结构定位;另一方面,结构图纸为工艺设计提供规格齐全的工业样板,制定工业标准及工艺流程图。因此,结构设计是一项重要的技术工作,它是服装设计的核心部分,它涵盖的知识面也极为广泛。前期理论包括人体工程学、人体测量学、服装立体裁剪基础;后续课程包括服装工艺制作、服装造型设计等。在这个极为关键的环节中,样板的准确度直接影响着服装的造型是否符合图纸要求,因此,我们必须要明白,结构设计并不是简简单单的打板,要掌握好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必须要了解人体结构,掌握打板基本知识,并能延续到了解流行动态及造型设计能力,这样全面的学习才能让培养的学生适应现在环境下的服装企业。因此,如何在高校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教学中既让学生学到应有的理论知识,又能把知识运用到实际工作中去,真正做到学以致用,是本文将要探讨的重点。

二 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现状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核心课程,对于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这些年来尽管已经在多方面做了一些探索和尝试,但还是不完善,仍然会有一些比较突出的问题:

1学生缺乏前导课程的知识量

学习结构设计涉及的知识面是很广的,不仅需要相关的美术基础和设计能力,更需要具备一定的逻辑思考能力和想象思维能力,所以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课程之前要学习很多的前导课程,最重要的就是要透彻地了解人体工程知识,要想把结构把握准确,就必须对人体的凹凸关系和骨骼关系了解清楚。但是现在很多学校却没有强调这个重要的知识点,只是把人体工程这门课程简单学习一下,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结构设计时不理解结构线的变化关系,给学习带来困难。

2教学内容没有跟上社会需求

现在很多高校在结构设计教学中仍然使用较早的比例结构胸度法和第六代日本文化式原型,因为市面上仍然大量流通这类的教材,但是实际上第七代文化式原型早就已经很成熟了,用起来直观明了,比起第六代好用很多,而且在数据设计方面也更贴近现在东方人的身体数据,很明显这是教学内容没有更新的结果。另一方面在工业样板中设计中很重要的号型标准还有很多高校仍使用Y、A、B、C四种体型作为参考依据,但是日本早就已经用七种体型作为放码的标准,而数据是结构设计的灵魂,因此在这方面也应该跟上现在的要求。

3教学方法的灵活性不够

一面黑板,一支粉笔,一根直尺,就是一门课程,现在仍有很多高校把这种教学作为主要教学形式,但实际上现在有很多种方法可以让这门课程变得很生动,譬如说运用多媒体教学或者采用实物进行教学,但是不能在课堂中程式化的讲制图,要能够运用各种现代化的设备加强这门课程的灵活性。

4学生对不同结构方法的理解贯通能力差

服装结构方法的流派很多,即使在同一所学校,不同的老师也可能教不同的结构方法,这样就会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产生很多疑问。例如欧式平面结构会更注重立体程度,因为欧洲人的体型要比亚洲人立体,日本原型在结构处理上会平面一些,但是会很注重省道的变化,在原型图上会有8个省道的位置,这是其它结构图上所没有的,各种结构方法的不同会让学生感到无所适从,因为他们缺乏对不同结构设计方法的理解贯通能力。

三、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方式探索与改革

高校学生在毕业后,很多都到了服装企业比较集中的东莞、珠海、佛山、深圳等地工作,这些学生在工作后都会有在学校学习过程中制图方法单一,制图教学无法与企业实际操作统一之感,导致自己在学习后仍理解不清晰,应用时只能照搬,对于繁琐的公式和数据理解不了。针对这些问题,高校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方式应该有一些改革,要通过一系列的教学方式改革使教学和企业达到统一,让学生真正能学以致用。

1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强化结构原理,做到以设计为主导思想进行教学

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培养的核心在于学生对结构造型变化的理解及平面形态和立体形态之间转换的掌控能力。这些能力必须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因而结构设计教学应该注重原理教学,只有让学生真正理解线条变化与人体的关系,这样才能做到是在做结构设计而不是简单的结构制图。

在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时,应强化重点,可以实施5+1的教学方法,5即是五种结构原理,1就是一种主导思想,服装结构看起来复杂,但是结构原理的部位就是省道结构、领结构、袖结构、腰结构、裆结构五个结构,其原理、变化、应用以及在男装、女装、童装、特体服装和上装、下装、裙子、裤子等结构都是围绕这五个结构原理展开变化的,在把握好以设计为主导思想的思路上,分析好各部位结构原理、参考数据,这样才是真正做到灵活运用,而不是简单的老师讲一个款式,学生学一个款式,不懂原理,不会变化,只能生搬硬套,遇到变化就完全不会的情况。

2转变教学观念,发挥学生主导作用

现在服装企业要求的是复合型人才,也就需要理论修养和专业技能都具备的人才,面对这种现状,在教学中就应该注意不要老师一讲到底,要改变单一的教学模式,建立完善健全的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多与学生互动,尽可能地发挥学生主导作用,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而不是被动学习,老师在教学中多运用生动的语言,注意化繁于简的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较系统的掌握专业知识。

(1)针对教学对象,挖掘学生自身能力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又可以分为服装设计方向和服装工程方向,招的学生有文科类、理科类,虽然都在服装设计这个大范畴类,但因为学生的不同其教学方式也要有所改变。文科类学生款式造型变化把握较好,设计思路广阔,但是数学功底会差一点,因此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把重点放在数据的理解上,要让这类学生多理解人体测量学、人体工程学这类理科学科,要让他们充分理解人体与服装的立体关系,不要出现唯美的设计图纸只能看不能做,但又要避免枯燥的教学让学生失去兴趣,因此要尽可能抓住这类学生思路活跃的特点,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发挥学生自己的主导作用,鼓励学生自己动手做,在成品中找到不足,再予以改正,这样才能让学生有着探索和学习的兴趣。理科类学生,正好与之相反,他们对于公式、数据能够较好理解,但是灵活变动性要差一点,他们对于款式的变化会显得迟钝一些。因此在教学时多注重设计教学,多针对不同的款式进行分析,引导理科类学生多理解款式变化与结构的关系,只要他们能掌握款式造型的结构点,数据方面也就不成问题了。

(2)注重与学生交流,培养创新能力

在教学中教师和学生的交流是必不可少的,如果老师在课堂中完全自主地教学,不与学生进行互动,那必是失败的。现在的大学生思维非常活跃,他们在学习中会有很多求异思维,他们会有很多的质疑,这时教师应本着和学生沟通的想法,多倾听学生的心声,然后逐个解决问题,不能一票否认学生与自己的不同想法,多引导,多做比较,因为结构设计最终都是要出成品的,学生提出的异议也许又是一种创新,这时可用他提出的不同板型做出成品,如果确实漂亮合体,老师应该予以肯定和鼓励,如果还存在合体程度与美观程度的不够,这样学生也会对老师的表达力,亲和力以及专业实力表示钦佩,在实践中加强对学生的锻炼,既不会让学生这门枯燥的课程失去兴趣,又能让他们学会多种变化,将来适应企业的需求。

3加强结构设计与平行课程之间的交融

(1)人体工程知识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服装是直接覆盖在人体上的,是否合体是检验服装结构合不合理的最直观方法,随着生产技术和设备的进步,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意识到进行结构设计时应该以人体作为参考依据,做出的设计不仅要满足合体的要求,还要满足消费者审美要求和对材质的要求,还必须考虑静态和动态的基本活动量,因此,数据设计是最重要的,而数据就来源于人体,因此,在结构设计中融人体工程知识就显得非常重要了。在学习结构设计这门课程前,要好好地把人体工程学掌握透彻,这样才会在学习结构设计过程中显得易懂而且轻松。

在女上装结构设计中,胸部设计量是很重要的一个环节,因为胸凸较大,结构上就要很细腻的处理这一环节,如图(一)就是东方女性上半身水平断面重合图很多中国传统的结构只是简单的把胸围等分四份做平面结构,但是仔细看,人体胸围实际是六面体,要想很好地把结构关系处理好,就要把胸部做六份设计,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六分胸围法,这样就会比四分胸围更合体。如(图二)是第七代日本文化式原型,在结构上就用了最符合人体特征的六分胸围法,很好地把后胸大于前胸,前胸大于侧胸的比例关系把握准确,最人性化的设计应该在于前片的胸部设计量,这是比例结构法中不可能做到的一次成型,因为有了胸部设计量,在女装结构变化中就可以自由运用,非常直观而且不用担心不合体。而这些是板型师们是在对人体做了最深入的了解后,再经过多次修板后得到的结果,如果脱离了对亚洲女性的深入了解,那么也就做不出如此合理的结构设计来。

(2)立体裁剪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结构设计需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不仅需要了解人体工程知识,而且要能运用到实际运用中来。很多院校喜欢把立体裁剪和平面结构设计分成两门独立的课程,没有联系起来,这样学生在学维的平面结构时很难作三维想象,所以在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把这两门课程结合起来,以原型省道转移为例,如果老师在教学时不做立体示范,没有在三维人体上做出裁片来让学生了解造型结构特征,而是直接在二维空间内进行教学,那么学生是很难理解这其中变化的原理的, 即使学生能对所示范的图例理解,但也做不到变化运用,这样就事倍功半了,因此这两门课程应该结合进行教学,把人台放在教室里,在讲结构原理或造型之前,先直观地在三维人台上示范出来,在学生理解了结构线的变化后,再用二维平面结构做数据设计,这样就能够让学生很容易理解了。

如(图三),是第七代文化式原型省道转移的图例,在讲结构变化之前,尝试先用立体裁剪导入,直观再现省道转移的效果,通过立体裁剪让学生掌握规律,掌握数据,理解结构图与人体的关系。

(3)工艺课程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服装工艺课程一般是作为结构设计的后续课程,在学习完结构设计课后,在工艺制作中去把服装做出来,对于在结构中的错误就只能够在工艺课时才能检查出来,这样就会让结构设计课程没有修板的这个环节,学生在课程教学中不能及时检查出板型的瑕疵,这样结构设计课程就不够完整。因而在教学中可以适当的用一部分课时来做假缝,当板型做出来后,用简单的工艺方法把结构线缝合起来用于检查板型是否合理。当然,这里所说的假缝是简单的用平缝代替复杂的工艺,主要用于检查板型,这样就不会让结构设计课程中重要的修板环节脱节到工艺课时才做,而工艺课就可以专门学习工艺制作方法,不要再去做板型的修正了。

(4)CAD课程与结构设计教学的交融

在现在很多企业已经用到了CAD制图,很少有企业还用原始的手绘,因此用服装CAD制作图纸已是学生必须掌握的课程了,但是CAD只是电脑操作步骤,所有的结构知识还是要通过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如果条件允许的话,可以在学习完结构设计原理及造型变化后,及时用CAD做板出图。这样,图纸的准确度会比手绘的高一些,在假缝完后做修正也会更准确一些,尤其是工艺样板放码和排料,更需要借助CAD来完成,因此可以把CAD与结构设计教学交融进行。

四、小结

我国高校服装专业成立还只有几十年的历史,现在正处于迅速发展和改革之中,高校教师应该在教学中不断地摸索经验,结合服装结构设计这门课程的特点,有目的地求得最好的教学方式,这样既有利于老师不断提高教学水平,又能更好地加强教学的互动,让学生成为课程的主导,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出适合社会需要的学生,让学生真正做到学以致用。

参考文献

[1]郭冬梅.《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研究》.教育与职业.2008.7

[2]江智霖.《关于高校服装结构设计实践教学方式的探讨》.教育研究.2010.7

篇5

【关键词】中职 服装结构 教学特点 教学反思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17.03.109

服装结构设计作为中职教育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对于促进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等,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随着时代的发展和服装行业的不断推陈出新,中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教学面临着更为严峻的教学形式。在这一背景之下,教师应该不断对自身的服装结构课程教学进行审视和反思,深入而全面的了解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特点,并对自身的课程教学进行反思,改进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疏漏,切实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和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水平。

一、服装结构设计教学的现状及反思

从整体上来看,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具有很强技术性和实践性的课程,在教学过程中除了向学生进行服装结构专业知识的讲解和传授,还注重对于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和空间思维的开发。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由于受到传统课程教学理念的约束,课程教学普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一方面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无法跟上当今服装产业发展节奏和专业教学发展趋势,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内容较为陈旧,课程教学中所设计的服装版型,往往只停留在课程教学阶段,局限在课堂教学环境之内,而没有真正的走入服装生产环节,缺乏必要的实践验证,导致中职服装结构教学理论和实践、课堂教学与服装市场之间的割裂和脱节,影响了课程教学的有效性。另一方面中职阶段的学生,普遍存在逻辑思维能力较弱,空间想象力和结构能力较低的问题,但是教师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却忽视了学生所具有的这种学习问题和学习特点,习惯性的以教师为中心,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设置和安排,在学生和课程教学之间拉开了一定的距离,使学生无法真正融入教师所设定的教学情境之内,影响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设计能力的改进和提升。

那么在现阶段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教师应该如何根据对自身的课程教学方法进行改革和完善,M一步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切实提升课程教学质量和学生服装结构设计能力,为学生今后的学习和就业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教学改进策略思考

1.改进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理念,注重对于学生独立操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

服装结构设计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的服装设计制图能力,同时还应该使学生能够将服装设计制图和服装剪裁、缝制等相衔接,切实提升学生的独立操作和服装设计实践技能。在传统的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很多教师习惯于将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放在对于服装结构设计理论的讲解和分析上,在课程教学中虽然会在理论讲解结束之后,引导学生运用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知识,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但是教师的这种课程教学往往将服装结构设计教学停留在图纸阶段,认为学生只要能够掌握相关的服装结构设计理论和知识,能够绘制出图纸,就算是完成了教学任务,实现了教学目标。

教师的这种课程理念将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与“练,“练”与“做”之间所具有的紧密关系武断的割裂开来,从而使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课程学习出现严重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影响了学生服装设计独立制作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和提升。面对这种教学问题,教师在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教学中,应该将服装结构制图课和服装缝制工艺课有机的结合在一起,在教学上密切配合,使学生能够全面掌握服装结构设计学习所应该具有的专业技能,具有从事服装专业的独立操作能力,从而有效的提升中职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实现课程培养目标和教学要求。

2.确立“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过程中来,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参与水平和服装结构设计能力。

中职服装结构设计是一门面向全体学生的教学课程,其教学目的是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能力和独立操作水平。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充分认识到课程教学目标,突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所占据的主体性教学地位,积极引导和鼓励学生参与到课程教学的各个环节中来,积极的和教师行进配合,更好的进行服装结构设计专业知识的学习和练习。在具体的教学实践中,教师应该采取边讲边练的模式,并且以教师的教学情绪带动和感染学生,使学生能够主动融入课程教学氛围之中,参与到教师的课程讲解和演示中来,和教师相互配合,跟随教师的讲解和分析,深入了解人体结构以及体型和服装设计、造型设计之间的关系,提升学生的课程教学学习质量和学习水平。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对课程教学内容,进行充分的预习和学习,在教学中采取以学生讲解为主,教师指导为辅的教学模式,使学生能够获得更多的时间和空间,发表自己的看法,表达自身的学习见解。教师则根据学生的学习体会和收获,对学生的学习成果进行具有针对性的点评和纠正,从而使学生能够充分的认识到自身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不足和问题,进而进行有效的改正和弥补,切实提升学生的服装结构设计技能和设计水平。

3.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增强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篇6

关键词:服装结构设计 信息化教学 创新

在服装专业中,款式设计、结构设计、工艺设计是必不可少的三大主干课程。在企业急需实用型服装人才的现状下,针对市场需求开展结构设计教学创新,有效地提高学生的结构设计水平,切实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成为服装结构设计教学革新的必经之路。

一、服装结构教学现状分析

1.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

以计算机和网络为代表的先进技术,已被许多发达国家的服装企业广泛应用于信息采集传递、款式研发、样板打制、服装放码、排唛架、生产管理等方面,服装CAD/CAM系统在这些国家普及率很高。我国服装专业在教学时对新技术的应用不够重视,使学生踏上工作岗位后不能适应工业化大生产的需要。

2.教学方法陈旧

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是以教师为中心的灌输式教学,教师依据教材进行基础款式的结构线设计操作原理及样板构成的讲授。课堂上以教师讲解为主,学生缺少学习主动性,造成应用时生搬硬套,空间感较差,一味地作图练习,机械而枯燥,难以激发学习兴趣。

3.教学内容落后

由于服装业发展变化迅速,而课本上的款式结构多是基础类型,在款式结构的更新上往往跟不上时代变迁。学生仅会按照教师所教款式、数据进行制图,对不同体型及款式变化不会灵活应用,面对一个全新的款式时就一筹莫展、无从下手。

4.不能有效核查

在教学中,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打制的样板,仅以二维图形表现,如果要进行定位对位记号、合缝处样板的比对等核查,就必须在全K纸上再进行1∶1的制板后才可进行,而课堂教学时间不允许,故如果制板比例结构不准确则无法及时核查出来。

二、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重要性

要突破传统的服装结构设计教学模式,必须对服装结构设计教学进行大胆的改革。在课堂上应更多地采用启发式、探究式、研讨式、直观性教学和理论实训一体化教学方式,因材施教,注重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设计能力、创新能力和综合能力。此外还要改革传统的二维与三维脱离的教学方式,彻底实行以人为本的直观式教学。因此,不仅要加强学生的动手能力培养,还要加强现代化教学手段的运用,利用计算机辅助教学、多媒体及服装CAD功能,把静态和动态的教学内容通过计算机生动、形象、快速、准确地演示出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强化教学效果的目的。

服装结构信息化教学方法是以信息技术为载体,以服装专业和企业需求为依托的,根据学科教学规律而进行的课程教学改革。其宗旨是通过在教学中有效地学习和使用信息技术,促进学生学习方式、教学内容呈现方式、教师教学方式和师生互动方式的变革,为学生的多样化学习创造环境。

三、信息化教学的特点

1.教学演示丰富化

服装结构教学操作过程表现为:通过数字化仪、CAD等软件,课堂教学教师边讲解结构的公式化理论知识,边演示制版前的设置、基础线条的绘制、线条修整与测量、裁片的生成、裁片的衍变、缝份的加放、纱线的调整等制版应用操作过程;学生根据演示作相应记录,然后进行实操;最后教师进行提问、巡回指导、作业点评。不仅操作非常简单快捷,也利于教师及时了解课堂效果和学生知识点、项目的掌握情况。

2.操作过程简单化

服装的裁剪方案的制定是服装结构课程中必不可少的后续知识结构体系。然而,在平时的教学中,我们很难看到教师在黑板上示范排板操作,其原因主要是因为在黑板上讲解排料的方法和变化原理过于复杂繁琐,既要提前准备好工业样板,又要在黑板上把样板描一遍,有的款式一块黑板画不下,学生也因其抽象而很难理解。而使用服装CAD软件就可以有效地解决这个问题,借助CAD相应的软件,用排料系统就能快速地实现样板的移动、复制、旋转等操作,演示各类款式的排料方法,同时计算料耗。这样的教学既直观形象,又操作方便,学生很容易掌握。

3.静态图形动态化

利用服装CAD软件可以演示制图的动态过程(课件制作所用的软件有PowerPoint2000、富怡服装CAD),制图示例新颖,结构解释清楚准确。也可通过多媒体教学设备把从款式设计到结构设计的整个操作过程绘制展示给学生,数据记录也可以按绘制流程一步一步记录,便于以后查阅时的学习巩固,能有效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4.结构设计便捷化

服装CAD中的制版系统是服装企业里利用率最高、最具特色的模块,通过CAD可以进行工业样板打制、放缝份、服装多号型放码、排板等结构知识体系的操作,既可以节省时间,又进行了企业仿真教学的实训。

四、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效果

1.便于学生掌握连贯的技能

现场演示、多媒体讲解、课件技术相结合,应用CAD计算机辅助设计进行结构与样板设计制作,教师可以把结构制图存储在电脑中,即调即用,从而实现制图课之间的顺畅衔接,便于学生理解知识,掌握连贯的技能。

2.便于学生了解系统知识

使用电子教案,利用服装CAD教学,学生能准确和清晰地了解服装结构设计方面的系统知识。

3.为学生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学生通过市场调研和网络收集结构设计资料,了解品牌市场定位,了解不同品牌之间技术定位、结构的差异,培养市场意识,为毕业后进行产品研发及结构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4.教学效果显著

(1)加快了教学进程,课堂教学省时省力。有利于课与课之间的衔接,省时省力,电脑制图的高效性使每一堂课的容量得到了扩展。例如:每周均为四课时,采用电脑制图法,半学期时间里完成了男女西裤、女衬衫、女裙、男女西服、大衣、夹克和中山服的制图;而采用传统制图法,只完成女裙、男女西裤净样和毛样制图,以及衬衣的制图。可见,利用电脑进行制图,大大加快了教学的进程。

(2)激发了学生学习兴趣。通过课程改革,学生对于信息技术下的服装CAD课程,表现出了浓厚的兴趣。企业里从事服装CAD岗位的工作环境相对优越,工作地位较高,工薪待遇较好,故大多数服装专业学生愿意把服装CAD作为自己将来就业的方向,同时对学习服装专业知识的兴趣也有了很大提高。

五、结论

现代服装产业飞速发展,服装企业急需全面的、综合的实用型服装人才。服装结构设计信息化教学的创新,使服装结构课程真正做到既为专业教学服务,又为学生提供实际的专业技能,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同时也为服装专业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复合型人才探索新途径,达到教与学的和谐统一。

参考文献:

[1]蒋乃平.职教课程改革要点与课程模式[J].职业技术教育,2004(3).

篇7

际华三五三四制衣有限公司 山西 运城 044000

摘 要:本文对我国职业女装造型的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了简要论述,提出了对职业女装进行结构设计时应注意的几个问题。

关键词 :职业女装;结构设计;造型

1 我国职业女装研究背景及现状

职业女装是由西方服饰体系中的女西服等经典款式演变而来,秉承西方服饰的特点,采用曲线裁剪,大多采用刀背缝或公主线结构、装袖、西服领,这种结构注重体面表现和胸腰臀的造型,是服装符合人体的外轮廓,外观整洁。

与时装不同,职业女装虽然也表现时代特征、关注时尚和注重流行趋势,但职业女装总是恪守职业规则,讲究严肃性和一丝不苟的精神,立足职业特点、从业需求以及突出团体形象标志。中国企业正处于与国际接轨的关键转型期,建立个性鲜明的团体形象标识,是很多国内大型企业都关心的问题。此外,我国一直以来都是坚持独立自主的发展原则,经济上不依附,精神上不屈服于任何一个西方大国,一致主张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学习他们的长处,而不是照搬他们的成果,是要结合中国的国情,发展自己的方法。

职业女装设计中,原型法制版使用最广。原型法是以标准人体主要控制部位的净体尺寸为依据制作服装原型,再根据服装基本部位的尺寸和款式特点在原型基础上做加放,通过剪切、展开、折叠等方法做出所需平面结构。我国服装界所使用的原型主要是日本文化式原型,主要是以基本胸围作为推算其他各部位的尺寸依据,并在计算中加入所需的放松量,制成服装基础版型。但由于地域差异,使得体型存在一定程度差异,因此原型法必须经过改进,使得其符合中国人的人体特征。

现有的女装结构设计的规律无法直接应用于职业女装的结构设计中,设计师在进行相应的结构设计时,采用的是近似处理的方法,过多的以来设计师与制版师个人经验,要达到较理想的合体造型款式效果,需要反复的实验和修正,缺乏准确性,随意性较大。

2 我国职业女装造型发展趋势

职业装是职业女性在工作场合和比较正式场合穿着的一种较为正规的服装,分为制服和职业装,而职业装又不同于制服,职业装不带有明显的企业标识,穿着不具有强迫性。传统的职业装强调合体、收身、实用、大方,突出职业女性服饰的特质,多采用简洁的款式、稳重的色彩搭配、合体的版型和舒适的面料,以满足职业女性的工作需要,而不过多强调装饰或流行元素的加入。其造型也多以H型和T型为主,线条简洁、款式变化比较稳定,强调功能性和实用性。

随着潮流变化,现代职业装设计不仅追求实用性和功能性,更多注重服装的时尚性,大量的流行元素被应用到职业女装的设计当中。在造型、色彩和面料上都有突破,与传统职业女装合体、简洁不同的是,现代职业女装设计不拘一格,款式多变、富有层次、细节设计别致、醒目,表现了现代职业女性时尚、独立、追求个性的品质。

另外,随着生活理念的转变,人们对生活品质的要求不断提高,面对节奏高效而紧张的生活,职业女性不愿再在职业装的严肃表情里感受紧张情绪,渴望以休闲化的款式为自己在紧张的办公场合营造轻松舒适的好心情,因而职业装也向休闲化、时尚化转变,职业女装在款式、色彩、结构造型方面也逐渐多样化。

3 我国职业女装结构设计注意问题

造型美感的设计固然重要,但为实现造型美感而进行的结构设计也非常关键,服装的结构设计是从技术上实现的,是服装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将款式设计成功的在成衣上体现出来,其关键是实现立体的形象思维向具有完整数值的平面构图转化,在这个过程中通过结构设计的合理化和可操作性分析来定款式设计的可行性,并整合二者之间的实质联系,以实现服装的整体美感。

3.1 省量的设计

女性躯体形态复杂,从肩经胸、腰至臀经历了由扁变圆又变扁的过程,从侧面看,乳房隆起、背部后倾、颈部稍向前伸,再加上盆骨宽阔、倾斜度大、臀部后凸,平面的衣料要形成与体表曲面相适应的结构,只有通过剪切和收省处理,才能达到理想效果。

在我国多种不同的平面制版方法上,为塑造女装胸部的立体感,进行胸省设置各有不同。在已有省量范围内,省量越部的立体造型越突出,例如胸省量在3cm以下的设置较偏重于塑造女性含蓄、稳重的气质,而胸省量在3cm以上的设置则偏重于塑造时尚前卫的着装气质。我国女子胸高角度一般为24°,胸部至高点在腋窝以下,在结构设计时,必须将平面的服装纸样通过收腋下省、在袖笼处设刀背缝分割线等手段设计胸部造型。

3.2 局部放松量的设定

职业女装的结构设计中,除了要满足静态时的造型,还能适应人体的活动需要。通过对女职业人员穿着职业装调查发现,职业女性在工作环境经常做的动作主要有手臂伸展前举,手臂弯曲上抬,上半身前弯等动作,穿着职业装容易在肘部、背部等支撑点产生压迫力,影响穿着舒适性。

传统的职业女装,上肢在90°以内前举时,无论身宽、袖肥的松量多或少,侧长袖下长的长度都可满足上肢运动的需要,但上肢上举的幅度加大时,测长就不能满足需要,底摆被大面积吊起,袖下长长度不足,袖口被大幅拉回;而身宽的变化相对于侧长和袖下长来说不太明显,主要体现在背宽,背宽在前举90°的时候最大,但职业女装作为一种工作装,身宽过于大的情况下,不适合灵巧的工作,所以身宽设计要适中、侧部较长,活动灵活方便。

3.3 衣身结构平衡处理

衣身结构是指依附在穿着状态下,外观平整服帖,各个部位与人体在围度、长度及曲面形态上都能够很好吻合,显得自然、轻松、得体。

衣身结构平衡的关键在于服装穿着时浮余量的消除,可通过收省、缝缩、撇胸、归拔等工艺实现。收省是将浮余量转化为省道量,通过不同部位收省的方法,使得服装达到合体的效果。省道是职业装设计运用最为广泛的一种方法,其操作简单,效果明显、富于变化。缝缩是将部分吃量作为吃势进行缝合处理;撇胸则是省缝转移的应用,将胸省进行转移,使得前中心领口处收省,将前身领口处的余量缝进去,使得穿着时胸部平整服帖。“归、拔”是通过工艺将服装衣片在制作时将多余的量归进、不足的量拔出,以达到服装合体效果,在高档服装缝制过程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篇8

Based on Eiji Ishikawa,s structure design cases for Japanese suits, the design features of Japanese suits were described in detail in this paper.

洋装是日本对西装的称谓。洋装社创刊于1932年,它的创建者是日本服装行业早年留学欧美的先驱蛭川铁之助。该社是以研究欧美服装结构设计的专门组织。

日本西装的结构设计方法繁多,如教学中广泛应用的日本文化原型、围式原型以及众多服装株事会社的结构设计方法。日本“洋装”结构和工艺设计更为吻合人体的形态。

现今,日本的洋装业有很多流派,比较著名的有五十岚・九十九 、柴奇隆大、山野光夫、繁田勇、津坂友次朗、石川荣治等,他们每个人针对洋装的结构设计方法都有所不同,其中石川荣治的结构设计方法以造型流畅而享誉日本。

1 石川荣治的洋装结构的制图方法(图 1)

制图说明:总长是从人体第 7 颈椎至地面的长度,制图顺序是由后衣片开始的。本文以前衣片(表 2)和后衣片(表 3)结构设计来举例说明石川荣治的洋装结构的制图方法的设计理念与结构分割方法。

2 石川荣治的洋装结构设计特征

2.1 测量方法

衣长是根据人体总长的1/2加 2 cm确定的,此种方法是根据人体的比例关系并吻合了人的视觉在人体上的比例分割形式。袖长的测量的从人体的第 7 颈椎经过肩点、肘关节至腕关节。此种测量方法易于根据服装款式的肩宽变化而精确调节袖子的长度。

2.2 结构设计特征

2.2.1 袖子的结构设计(图 2)

(1)袖山的结构

袖山的结构是依据衣身袖笼的前上袖吻合点U、后上袖吻合点V、X以及衣身的袖笼弧S ― T`之间的长度而设计的。因此,袖型的袖山弧度、袖山高值、袖山弧值与衣身型的袖笼弧度、袖笼弧值存在极强的吻合性和关联性。主要有 2 个方面的表现。

①吻合点细腻贴切

袖山与袖笼的吻合对应点U、V、X使装袖的工艺简便。

②数理关系精确

袖笼弧与袖山弧存在稳定的数理关系,即袖山弧值比袖笼弧值大 8% ~ 10%,如果袖笼弧长度是50 cm,袖山弧的长度就应该是54 ~ 55 cm,而且袖山弧的吃量在U ― S之间是占吃量的3/5,S ― V之间是2/5。此等精确的数理关系使袖山的立体型态在塑造上有据可依。

(2)袖型及松度

①手臂在运动时,上臂的体积变化是10% ~ 13%,袖型的基本松度是 6 cm。臂围尺寸加体积变化加袖松度量和袖容积的量。如人体的臂围是30 cm、体积变化是 3 cm,袖松度量是 6 cm 、袖容积的量是 2 cm,袖型的臂围是41 ~ 40 cm。所以洋装袖型的松度适中、造型流畅。

②女人体下手臂的曲率是12.4°,男人体手臂的曲率是14.4°,而洋装袖型的曲率与手臂的基本曲率是相互吻合的。

(3)洋装袖肘线的位置与人体的腰节线一致

这与人体的基本形态同样是吻合的,所以它们为袖型放松度、舒适性及造型流畅提供了保障。

(4)袖开叉与袖肘线位置的结构设计

袖的开叉结构设计是经典的结构设计,能够充分满足了穿脱的舒适性。虽然设计结构简单,但是它的制作工艺比较复杂。

2.2.2 领子的结构设计(图 3)

洋装的领面在造型上是完全帖服在服装上的。洋装的领型结构设计是非常理性的。

(1)理性的结构设计

①领底结构

以R为圆心,n ― N和N ― O为半径画弧,在弧线与翻驳线处倾倒2.5 cm并与R连线。

②领面结构

领面的形态与结构是依据基本领形(领底)的结构而设计的。首先在基本领形基础上将领座的翻折线平行向下移动0.5 cm,领座的上口弧线平行向下移动0.5 cm,这是为了防止将领面的分割结构(翻折线)暴露在外面,从而影响视觉效果。同时,在领面和领座分割线处各追加0.2 cm,以满足领面在翻领部位所需要的松度。

(2)领底与领面之间的结构关系

领面的外领口弧线与领面在人体背部及肩部数理关系设计合理(M ― C之间的距离是r ― O距离的2/3)。领面与肩背部的吻合量之间的关系不是完全相等的,它们之间存在1/3的差额,这个差额既可以通过使服装材料的局部的人为变形来保证领面在翻领部位与肩背部的吻合,同时1/3的差额也能够祢补因没有差额而导致领面在肩背部的漂浮状态,各个部位展开量的关系是a>b>c,使领面在肩部和背部的吻合程度得以完美体现。

(3)领面的展开部位

领面展开是根据领面在肩背部需要的部位展开,并根据相互之间的关系确定展开的距离。对应点的设定为准确设定领面的展开部位提供了保障。a位置是r点的位置,b位置是r ― o`的1/2,c位置是M与对应点。I ― C是r ― O的2/3。

(4)领部对应点精准

领底、领面与领窝形态的对应点O、M、N设计合理,由于它们之间的吻合设计关系精准,从而确保了领部在肩背部的完美形态。

2.2.3 对应结构形态的不对称设计

(1)驳头与贴边的不吻合设计。这使贴边在翻驳线处有合理的松度。设计原理是依据相同面积及形态的面料具有面料内外容差不同的原理,如果驳头与贴边的形态和面积完全一致,将会导致贴边在翻驳头处的不平服的现象,同时也将使服装衬里的呈现紧张状态。

(2)前后肩线的不对称设计。肩部的结构形态的不对 称设计不单纯是为了解决因人体臂膀处(三角肌)过粗而产生的胸部压肩现象,它的结构形态能够使肩部造型更为顺畅,符合人体肩部及上臂的型态。

(3)小袖笼弧与衣片袖笼弧在形态上的不对称设计。虽然在结构形态上是不对称的,但是在缝合后,却能够使袖型在人体的臂根处有立体的型态。

(4)领面与领底的不对称设计。它导致领面在翻折处有足够的松度,同时也满足了领部在肩部及背部的伏帖程度。

(5)兜盖的形态处理方法。它是利用省量的消除原则,使兜盖和服装完美的融为一体。既在设计兜盖的形态时,首先要在板型上把前衣片和肋片在兜位处对齐,然后在确定兜盖的形态。

2.2.4 衣片的结构分割

洋装的后片,既背宽的设定不是以单纯胸围或是背宽来设计,而是运用衣长和胸围之间的关系来确定的。

胸宽是 4 S/10+1.5 cm = 20.7 cm,肋宽是2 S/10 + 6 cm = 14.1 cm,背宽20 cm。胸围的总体放松度是16 cm,腰围的总体放松度是 8 ~ 10 cm,臀围没有放松度,服装的造型是梯型型态,松度上属于T型紧身服装。

2.3 制图方法

2.3.1 制图顺序

洋装是是从后片至前片的制图方法,与我国目前的平面服装结构制图孑然相反的制图顺序。

制图顺序的不同反映了洋装对人体形态认识的全面性,此种制图方法是在确定服装整体松度的同时首先确定后片的松度。既在制图时不仅考虑到人体静态时人体体表形态的不同,同时也考虑到人体在运动时对人体体表形态及对衣服各个身幅的影响。

根据日本人间工学会编《新编被服と人体》研究,人体运动对体表的拉伸率影响如下:胸部的横向拉伸率是12% ~ 14%、纵向的拉伸率是 6% ~ 8%。背部的横向拉伸率是16% ~ 18%、纵向的拉伸率是20% ~ 22%。由此可以说明上肢的运动对人体背部体表拉伸率的影响比胸部拉伸率大。由于上肢的运动方向及运动范围多半是在躯干的前方,因此在制图顺序上首先设计后片的松度是结合了人体动态与静态的体表情况而考虑的。

2.3.2 驳头的对称画法

将驳头的形态首先画在衣片上,它不仅利于正确调整领型在串口线上的形态,同时也利于准确表现实际驳头在前片上的形态。

篇9

在服装结构设计基础上,综合运用凹凸造型手法来满足服装人体形态美和视觉形态美的需求。研究凹凸造型在服装设计中的实用性,通过实验、设计的方法,结合面料、色彩等具体呈现出凹凸造型效果,总结凹凸造型的特点和应用技巧,由此可以拓展服装设计思维,从而推动服装造型设计的发展。

关键词:

服装;结构设计;凹凸造型;应用技巧

服装设计中往往利用各种艺术设计手法来表达不同的造型效果,其中,凹凸造型是近来最为流行且行之有效的手法之一。所谓凹凸造型是指服装造型设计中将材料按照一定的造型组合,赋予服装个性美的立体形态方法,强调的是造型的视觉效果和服用功能的互补[1]。本文直接从结构设计角度入手,利用一定的造型工艺技术,综合材料机理构成特性,展示了凹凸造型技巧的独特艺术魅力,使之形成融合服装造型美和人体形态美需求的空间设计技法。凹凸造型应用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1)服装对应人体凹凸形态适应性做结构设计,如胸高、肩胛、臀凸、肢体关节等部位,依托人体形态而生的三维空间设计。(2)服装对应视觉形态做结构设计和创造,如服装廓形、材料设计、写实写意等,依托服装设计而生的空间设计。

一、衣片加量平面向立体转化

1、剪切加量立体造型

通过剪切,在加量一侧衣片形成立体凸出的造型,多应用在胸部、肩胛等部位,以满足人体的形态需求。常见的垂褶造型和这一手法原理类似,不同的是,这种分割线是曲线,且弯曲的曲率比较大,所以在分割后缝合形成更加立体的造型,更适合硬挺的面料,而垂褶则是追求一种柔美的线条,更适合轻盈质地面料。在这种造型中,要注意的一个问题就是,剪开加量后会造成分割线处的弧线加长,所以在剪开后,加量之前要在原弧线的基础上外加2cm,在新的弧线上再剪开加量,加量时还要保证两条缝合线长度一致,这样最后才能缝合在一起,做成满意的造型。在服装造型中常常应用省道在胸部位呈现优美的立体造型,并且保证其他部位适体均匀。而凹凸的造型设计有分割线的存在,要先合并省道再分割衣片,这样裁出的衣片在保证成衣合体基础上,制作过程中不会出现过多的缝制线,成衣比较简洁。

2、不剪切加量造型

同样是平面造型转向立体造型,同样是通过加量的方法形成凹凸。区别在于这种造型方法没有将衣片分割,通过整体裁剪的衣片来获得想要的造型。通这种造型的方法有很多的变化款式,应用很广泛,可以用在上衣的前片,后片,也可以应用在腰部,增加腰部丰满度,满足造型要求。在服装设计中,任何一种设计手法都不是在单独的起作用,需要结合多种设计手法配合以产生满意的造型。这种造型方法在综合考虑省量和省道位置后确定分割线,分割线通常是在胸部合省之后打开的,分割后的两片在加量的时候还要使衣片顺滑,便于缝制。

二、几何造型立体形态

1、筒式几何结构

筒式结构在设计制作过程中充分借鉴利用了立体构成的方法,同时也综合运用了数学上的立体几何方法,展开成直观形象的图形。将立体造型转化成平面图形进行分析解剖,考虑隆起部位造型特点,确定立体造型的平面结构图,及缝合部位的位置,用合适的材料经缝合制成该造型。这种造型方法有很多种变化,运用起来比较灵活,向下做出的类似穴的形状,分割线流畅灵活,表面呈现一种向外散开的曲线,增大了裙摆的弧度,极具韵律。另一种筒式结构还可以做出向外凸起的造型,结合面料、印花做出的造型,使服装不会显的太单调,同时印花线条的不同变化,又对凸起的部位起到一定的缓冲作用,使服装整体看起来不会突兀。如果是在上衣部位应用,要取得满意的造型效果还要考虑胸凸和肩胛部位的处理方法,同时还要保证人体穿着的舒适性。尽量避免在服装曲率大的部位加这种筒式结构,增强工艺性,外观上也较平衡。筒式结构的所在的分割线尽量选取直线或稍曲线,曲线的曲率越大越利于缝合。

2、局部多层堆叠立体造型

同心圆环可以添加的位置非常灵活,可以在服装向里或向外延伸产生层叠的效果,造型独特。也可以使其他形状的面进行叠加运用在底摆、衣领或袖口等其他部位,增强服装的装饰效果。将局部空间进行不同平面形状面的不同方向的叠加,并使叠加后的面与面之间有间隔量的造型,体现立体层次的变化与韵律感。叠加的每一层根据设计的不同可以完全相同也可以逐层增大或缩小,保证相邻面缝合部位的尺寸相同即可。通过这种缝合,产生出透视的效果,立体感明显增强,叠加的边缘相互联系成整体,复杂中带着活泼的造型特点。

三、廓形决定凹凸造型

服装轮廓造型有A廓形、T廓形、H廓形、O廓形、X廓形等类别,与这里的外型稍有不同。廓形是体现服装风格和特征的主要因素,也是创意服装最直接、最鲜明的特点[2]。这里的外型指大体上服装呈现在人眼并在人的大脑中直观反映出造型,是比较有几何形态的图形,比如圆形、方形、三角形、多边形等。用这种造型方法产生的造型能打打破常规的廓型概念,有很多想象的空间,会产生很多奇妙的设计。先确定服装的廓形,然后直接做出合乎人体大小范围的外型,在此基础上直接做出所需要添加部位的位置及大小。确定添加部位规格和造型,与先前做出的外型进行整合及结构线的适当处理,提高工艺性。如果衣片需要分割或拼合,尽量使分割线经过身体部位的曲率大的部位,并考虑结构和艺术美,使衣身保持整体平衡;结构线要经过适当修饰,圆顺且拼合两侧要相等。如果分割线选取的部位使得缝合不理想,应考虑将分割线转移到其他合适的位置;面料的选取也要考虑,缝合效果不好或拉伸变形困难的面料要慎重考虑。

四、结语

凹凸造型设计手法灵活的满足服装不同部位的造型要求,通过面料分割再加量处理,通过灵活运用几何手法,将面料解构,重组,以构成不同的立体造型。服装结构设计的两种主要方法是比例分配法和原型法[3]。凹凸设计在服装中整体给人以很强的立体感,这也是设计要达到的目的之一。利用这种立体的造型手法可以打破原有的造型艺术中的平面和呆板印象,应用在服装中赋予服装灵动感和韵律感。不同的凹凸手法适合不同的造型部位和造型要求,这些在分类中已经详细描述。只要运用凹凸手法和其他手法的结合,再通过结合面料拼接,色彩搭配以及流行趋势,就能够设计出更好的产品。

参考文献:

[1]周少华,孙菲菲.凹凸式结构在服装造型中的应用[J].上海纺科技,2010,4(38):6-7

[2]马立尧.创意服装的廓形设计方法研究[J].大众文艺,2016,04:97

篇10

原型结构设计女上装

服装结构设计方法分为平面法和立体裁剪法,平面法又分为比例法、原型法、基型法等。在结构设计方面,原型裁剪借助平面几何原理,创造了原型纸样分割、移位、展开、变形等方法,形成了一套变化灵活、适应强的结构设计方法。

一、原型的定义及分类

(一)原型的定义

原型就是根据人体各部位的尺寸、形状绘制的一种能反映人体各部位结构、形状、比例关系的平面图形。在此,原型本身无任何具体服装款式的结构意义,所以服装的原型不能代表任何款式的结构图。

(二)原型的分类

1.按原型的流派分类

(1)英、美、意等欧派:此类原型是根据欧美等国的人体体型而设计的原型,适合人体曲面起伏大、省量大的情况。

(2)日本派:最典型的有二类,一种为文化式原型,一种为登丽美原型。与我国的人体体型较接近,原型的差异程度小,可以为我们所用。

(3)中国派:我国目前原型也较多,都是八十年代我国服装界借鉴日本原型,再结合我们自己的平面裁剪方法总结出来的。

2.原型的适用部位分类:

分为衣身原型、袖原型、裙原型、裤原型。

3.原型的适用性别分类:

分为原型、女装原型、童装原型。

二、日本文化式女装衣身、衣袖的原型(图2-1)

三、原型在女上装主要部位中的变化规律

原型法绘制服装结构制图,一般分为两步:第一步先根据人体绘制出原型,第二步则根据服装款式,在原型的基础上对衣长、胸围、肩部等部位作调整,得到所需服装结构纸样。

原型在服装结构中的变化规律,主要体现在以下五点:胸围的放缩量设计规律、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前后侧缝差的处理,袖窿深点的变化规律,,肩部造型规律。

(一)胸围的放缩量设计规律

女装原型中的胸围放松量,是满足人正常呼吸和活动的用量,一般设定为10厘米,处在一种中介状态,即内衣和外套的中介。当绘制不同类型的服装时,如紧体的内衣、宽松的大衣,我们增大或减小放量。以宽松的大衣为例,由于大衣是和其他服装组合穿用的,内层服装和外套的空隙仍保持着一般状态,虽然增加了放量也只是为了内层服装所占有的容量而设计的,而并非宽松量,因此,它受人体运动机能的影响还很明显。从功能上分析,人体活动的常态往往是向前运动大于向后运动,这就要求在增加放量时,后身比前身要充分,使后身保持足够的活动量,前身则趋于平整。从造型上看,一般都希望前、后身相对平服,为此,前中缝、后中缝、前侧缝和后侧缝这四个有效追加量的部位就不能平等对待。

根据实用和造型的原则,其追加放量从大到小的配比依次为后侧缝、前侧缝、后中缝、前中缝。其中前后中缝最小且接近或相等。在实际操作时,可以参考几何级数递减的方法进行。比如需要设胸围追加量为12厘米,一半制图为6厘米。按照后侧缝、前侧缝、后中缝、前中缝的分配原则,结合几何级数的分配方法,将6厘米按3∶1.5∶1:0.5或2.5∶1.5∶1∶1的分配比例加入到对应的部位。分配的技巧是在把握原则的基础上,采寸要尽可能整齐,计算操作要方便,或在原则的前提下,强调哪个部位就向哪个部位倾斜,如将3∶1.5∶1∶0.5变成3∶2∶0.5∶0.5,意味着向前侧缝有所倾斜;如变成3∶1.5∶1.5∶0,则说明向后中缝倾斜。总之,围度放量要在分配原则的基础上,根据造型和运动功能的需要灵活掌握,但不能违反分配原则,如前侧缝追加量大于后侧缝。

胸围收缩量的分配原则与放量正好相反,但收缩的范围很小,更多的情况只在前侧缝处作收缩处理。如原型胸围的基本放量是10厘米,在前侧缝处收缩2厘米,在总量上就会减少4厘米,成衣还会余出6厘米,这种松度应该说是非常紧体的,类似于旗袍的松量。

(二)腰围线的对位设计规律

因为女性体型有胸部平凸之分,服装造型有松紧之别,因此要求款式结构图的前、后腰节长度不同。

1.腰围线对齐:将前后衣身原型的腰围线对齐,保持正常体腰节的标准长度。前腰节长于后腰节0.5cm,前侧缝长于后侧缝1/2前领宽。这种对位方式适用于紧体式、合体式、半松式服装。

2.前腰围线降低:以后腰围线为基准,将前腰围线降低1—1.5cm,这时前腰节变短,腋下省量减少了1~1.5cm,这种对位方式适合于平胸体的紧体、合体式服装,或者政策体的半松体、松体式服装。

3.后腰围线为基准:将后腰围线升高1~2cm,这时后窑节加长,腋下省相对变小。这种对位方式适合于轻度驼背体、肩胛骨高体和中老年体型。

(三)袖窿深点的变化规律

袖窿深点的变化是指变化袖窿的深线。由于变浅是有限的,所以重点讨论加深量,一般以后袖窿深为准。可以通过袖窿深点横向和纵向的比例确定,即上衣的横向比纵向为1∶0.8;大衣的横向比纵向为1∶1.2。因袖窿纵向变化比较灵活,上述比例仅作为参考。前袖窿深点纵向要比后袖窿深点纵向多加深0~2cm,应根据适体程度选取。

(四)肩部造型规律

1.后衣片收肩省背省后领省(或移于后领省,或移于肩背的分割线中)。

2.在后衣片的肩端点去掉1~1.5cm(肩背省份)。

3.若夸张肩部,可在前衣片的肩端点放出肩背省份,再继续放出需另加宽的量。

4.前后肩互调,采取前加后收的或前加量大于后加量的方法。

然后在确定肩点是位置,可在原型的基础上使肩端点上提或下移,改变落肩尺寸。一般除了针织衫适当下移外,多数以肩端点升高为主。升高量与垫肩厚度和肩部造型有关。通常款式后肩端点上提1~2厘米,前肩端点上提高0.5~1.5厘米。肩端点与颈肩点的位置确定后要重新画顺肩线。肩线有直线和前凸后凹形两种。

(五)前后侧缝差的处理

因腰围线不呈直线形,所以在原原型应用时不论哪种腰围对位方式,都会出现前侧缝比后侧缝长的现象。即使在前后袖窿深点做纵向变化之后,仍然存在如何解决侧缝差数问题。我们可以通过下属方法使前后侧缝相等。

1.用调整尺寸法将前后侧缝差通过收腋下省的方式使侧缝等长,这是最简便最直接的方法。

2.将原型转换出某一具体的省缝或将胸省转移到分割线中,转换后自然回使侧缝等长。

3.将侧缝差数分散,采用袖窿开深与底摆起翘两者结合的方式,使前后侧缝等长。

4.先使前后袖窿深点平齐,为了减少前袖窿的长度,在前肩端点下移1cm。

四、设计实例

无领女上衣

1.款式特点

圆领,门襟五粒口,前、后片左右各有一个分割线,腰部收省,一片袖,圆角下摆。

2.制图规格(人体规格)

3.制图要点

(1)将前后片的腰围线对齐,加出衣长尺寸,确定搭门宽度。

(2)根据款式需要在胸围大处加出适当的放松量。胸围加大后,袖窿也应适当加深。为了使侧缝等长,前后袖窿加深的尺寸略不同,在这里要处理好胸省的问题。

(3)调整肩部,一方面调整落肩的大小,另一方面要调整前后肩宽,使之等长。

(4)肩端点确定后,要修顺袖窿弧线,适当加胸、背宽尺寸,这使袖窿曲度变小。

(5)修正领口,本款式是在基本领口上加宽加深,使领口适当开大。

(6)绘制前后分割线,胸省量表面还原,含在风格线中。做出腰省。

参考文献:

[1]刘瑞璞.女装纸样设计原理与技巧[M].中国纺织出版社,20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