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部审计培训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4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内部审计培训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内部审计培训总结

篇1

企业审计的基本含义与内容

企业审计又叫做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是由内部的审计机构和审计人员共同构成的为规范企业的审计过程、内容及报告等实现标准化,而采用一些科学的计划、约束、监督、审核和分析及评价等措施,可以说是为内部审计机构工作的。

企业审计的管理原则

日前,我国经济发展迅猛,为了能够更好地适应当前的审计模式、手段等的发展与变化,审计人员需要不断学习和提高专业技能与经验,才能更好地完成审计任务。无需置疑的是,提高审计人员能力的最直接和有效的途径便是进行审计培训。原则如下:

目标导向性原t。内部审计是以“增加价值,改善组织运营”为目标的,而审计质量则是审计人员所提供审计服务的质量,也可以称作内部审计部门改善组织治理、为组织增加价值能力水平的高与低。

系统性原则。审计质量的优劣取决于很多因素,与审计人员素质的高与低,审计能力的强与若、审计方法的应用是否恰当等都有关系,还与审计体系制度的建设以及文化理念有关。其成败也受多种因素影响,所以应该多关注审计服务产生的成果,从多个方面提升审计质量。

统一性原则。审计质量的统一性是指判定审计质量的标准应该有一定的统一性。这包括很多,比如国内国外的实务标准及准则、职业道德规范及实务报告、指南等。而内部的审计质量标准体系则应该以前面提到的标准为基础,相应的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状况和管理需求加以强化。

经济效益原则。内部审计质量在遵循相原则时,也要在能够保证审计质量的前提下最大化的减少成本,尽量使审计效益最大,从而实现审计质量及效益的提升。

提高内部审计质量的措施

建立健全审计质量控制体系。应建立以调查、复核、考核、责任追究为主要内容,符合现代企业特征特色的企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制度体系。大力发展完善内部审计的分级管理制度、绩效考核机制、质量控制制度以及审计责任追究制度等一系列配套的制度体系。通过管理及监督不断提升内部审计质量,要对所审计的项目进行多层级复核与考核,以保证内部审计的质量不断提升。认真组织进行系统内部审计的工作,重点关注管理机构的规范运营情况、年度预算执行情况、会计核算的规范情况、财务制度的执行情况等。坚持“审计不留死角、发现问题及时整改、做到规范与提高并举”。

加强审计经验的总结与推广。应加强管理部门、内审部门、纪检部门、人事部门以及其他业务部门的信息共享,提高管理效率、有针对性地制定年度审计的工作计划与目标,大力发展内部审计和绩效管理,建立与内部各部门协同管控的工作机制,提高监督效力,使审计工作可以及时有效开展。建立审计结果公开制度,审计结果向主管领导汇报时,应该同时超送企业各个部提升监督效果。各企业可根据自身的情况建立公司审计数据库,积累审计案例、总结审计方法、开展审计技能考评等,同时总结好工作经验及方法,使全体审计人员得以快速提升并新入职人员提供了解公司情况及学习参考教材。

加强学习与规范审计工作。我们要对企业内部审计培训质量进行优化与强化。坚持“以人为本”,大力挖掘审计人员的潜力,通过培训与实战相结合的方法提升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胜任能力,加强内部审计的监督职能。提升审计人员素质还应强化学习《内部审计具体原则》,规范审计人员的行为规范,预防审计风险。

做好内审质量的评估工作。必须严格遵守《内部审计质量评估办法》、《内部审计质量评估手册》等一些相关的规定,要保证内部评估制度的严格执行,积极开展一些审计质量内部评估的工作,还应该注重对审计意见的反馈。对审计过程中发现的问题,需要及时向管理部门反映,然后坚决落实整改。对于一些有共性的问题、或典型问题,要分清是制度缺失还是执行不到位,制度缺失的要及时补充修订,执行不到位的要在公司内进行通告,使员工们引以为戒。

企业审计培训质量提升的保障机制

人力资源保障。

建立专家顾问团队。应当聘请企业内或外的各专家来建立一支内部审计顾问的专业团队,要充分地发挥专家们丰富的理论与实践经验,以保证在今后的企业审计中有一个好的基础。

促进人才交流。加强内部审计培训的同时要加强内审与各个部门相关人才全方位交流,建立相关岗位人员不定期轮岗制度。这可以有效的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和再生,增强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为提升企业审计培训质量提供有效的人力资源保障。

技术保障。

成立专门的技术攻关组。在实现审计信息相对专业的分析研判基础之上,可尝试通过在线审计来调查所需数据,设置关键数据指标,做出统计疑似问题的清单,以达到缩短时间、适应业务数据量多、分布广的特点。

健全和完善审计信息的数据库。一是要建立基础性数据库,二是要完善法律法规的数据库,三是要汇编一些内部及外部的审计案例库。

篇2

【关键词】 内审; 资源; 整合

内部审计工作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在维护企业资金的安全、完整、企业健康发展以及加强完善企业自我约束机制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从目前的内部审计工作情况看,随着内部审计领域的不断拓宽,内部审计任务日益繁重,内部审计力量相对不足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更重要的是审计资源没有得到充分的利用,审计资源的科学整合已成为内部审计机构急需解决的一个问题,也是内部审计工作发展的必由之路。

一、内部审计资源的内容及整合的意义

进行审计资源整合,首先需要了解所拥有的审计资源是什么,要很好地“盘点”家底,总结审计工作的规律,对自身的优势与劣势做到心中有数;要眼光向内,挖掘潜力,在此基础上合理有效地采取多种方式推进审计资源的整合,提高审计效率,从而进一步提升内部审计工作质量和水平,更好地履行内部审计职责。

(一)审计资源的内容

广义的审计资源是指企业内部审计机构在履行审计职责过程中拥有或能够支配的一切资源要素,包括审计力量、审计方法、审计成果、审计信息、审计环境等各种有形和无形的资源要素。就目前而言,审计资源的内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1.内部审计组织和人力资源。审计组织和人员是审计的主体,建立和健全企业内部审计组织,并配备合格的审计人员,是实行企业内部审计制度的必要前提和组织基础。到目前为止,我国已形成了较完整的审计组织体系,按其性质可划分为国家审计机关、内部审计机构和社会中介审计组织。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是指企业内部审计组织所拥有的一定数量与素质的审计业务人员,是审计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

2.内部审计信息资源。审计信息是指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在审计过程中产生的各类信息和成果以及内部审计部门能够掌握和利用的各种企业信息。

3.内部审计技术资源。审计技术是企业内部审计人员为了行使审计职能,完成审计任务,达到审计目标所采取的各种方法和手段。

4.内部审计环境资源。审计环境资源是指内部审计工作所面临的内部审计机构以外的人员对其的态度和行为。审计需要保持独立性,但企业领导者、被审计单位对审计工作的认知和支持度,对内部审计工作有着直接的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离不开一个良好的外部审计环境。

(二)整合内部审计资源的现实意义

当前对审计资源进行科学整合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一是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提高内部审计工作水平;二是有利于扩大内部审计影响,提升审计实际效果;三是能充分调动内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进一步提高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的整体效能;四是有利于提高审计效率,更大限度地提高审计质量;五是有利于发挥内部审计威慑力,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

二、集团公司内部审计资源现状及存在的主要问题

当前内部审计工作已经进入新的发展时期,但从审计资源的现状及配置利用的情况来看,还存在一些问题和不足,主要表现在:

(一)内部审计队伍整体素质和人员结构尚待加强

面对日益繁重的内部审计任务,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偏少、专业结构单一的矛盾比较突出。当前,内部审计人员的配置呈现出知识结构单一的特点,财务会计专业的人数占了大多数,而管理专业、计算机专业、法律专业、工程专业等方面的非财经类专业人员则比较缺乏,尤其是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内部审计队伍中有较大一部分人员只能是就审计而审计,缺乏全面分析、综合协调能力。究其原因,一是审计队伍一般由会计人员构成;二是内部审计部门和企业内部其他业务部门间缺乏交流与沟通;三是内部审计人员不注重知识拓展等观念问题。

(二)内部审计成果的综合利用有待提高

集团公司内部上下级审计机构的审计项目安排独立,许多同类问题散见于不同审计项目的审计报告之中,综合性审计报告少,最终审计结果缺少整体分析,从而不能针对带有苗头性和倾向性的问题提出系统而全面的意见和建议,对审计结果的综合利用不够,不能真正全面体现出审计的监督作用。

(三)现代审计技术和方法的运用相对滞后

现代审计是一种制度基础审计,审计的着眼点由单一的以账簿为基础转向了以账簿和内控制度两个着眼点为基础。就目前而言,大部分内部审计项目和审计人员仅仅停留在从查阅手工账跨越到查阅电子账的阶段,能真正利用审计软件进行审计的很少,离计算机辅助审计的目标还相去甚远。

(四)内部审计机构与企业内部其他业务部门间的沟通和资源共享还存在差距

企业内部各职能部门及相关人员、被审单位及相关人员对审计的认知度还存在一些偏差,对审计工作的理解和配合方面还存在一些偏见,因此对内部审计人员及时获得相关可靠的信息有较大的影响,从而影响内部审计的效率。

三、整合审计资源的方式

多年来,内部审计工作实践所形成的内部审计的组织基础、人员基础、业务基础、技术基础、管理基础和有关经验积累是一笔宝贵财富,也是今后内部审计事业发展的阵地和平台,在现有审计资源的条件下,应当充分利用好这一基础,着重抓好以下几个方面的资源整合。

(一)协调集团公司上下级内部审计机构行动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工作,应该以审计项目为着眼点,实现内部审计机构上下级之间的统一协调,达到资源的最优开发和利用,加强上下级内部审计机构审计项目的联动。集团公司审计机构结合年度审计项目计划,适时安排“一条鞭”审计项目,放大审计效果。通过上下联动,使有限的审计力量形成“拳头”,以充分发挥审计监督的更大作用。

(二)整合集团公司内部人力资源,发挥整体效能

整合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力资源,关键是要在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和调动审计人员工作主动性上下功夫,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合力及效能,以此推动内部审计工作的发展。

1.要建立长效的教育培训机制,以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为目标,在提高审计人员的综合素质上下功夫。积极倡导全员学习、终身学习的理念,采取统一培训与分层次、分类别培训相结合;在职自学与脱产轮训相结合;工作实践与输送锻炼相结合的方法,努力提高教育培训效果。

2.在集团公司内部要建立灵活多变的人员调配机制,在提高审计人力资源的利用上下功夫。要实现这一目标首先是在集团公司内部实行审计人员的垂直领导。其次就是在审计项目安排上要打破上下级的界限,要从集团公司整体审计的全局统筹出发,将全年工作任务进行合理的分配,平衡上下级审计部门的工作量,坚决避免上下级审计部门实施审计时的重复劳动,以达到人力资源的优化组合。同时,在进行一个审计项目时,可以在集团公司内部公开选用审计组长,审计组长在集团公司范围内与内部审计人员双向选择组成审计组,并确立奖励机制,以调动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在一定条件下借助集团公司内部其他职能部室专业人员及社会审计力量

在内部审计机构人员偏少与专业结构单一的问题仍很突出的情况下,内部审计机构不能单打独斗,不能排斥其他部门专业人员、社会审计力量的参与。企业内审机构除了整合内部人力资源外,对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室专业人员、社会审计力量还应加以合理运用。这样,一是可以缓解自身力量不足的矛盾;二是审计人员组成多样化,可以弥补专业知识结构单一的问题。

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室专业人员,具有熟悉企业内部专业业务、易沟通等优势,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与其进行多方面的情况交流,包括专业交流、作出指导性的工作规范等。

对社会审计力量,一方面应加强对其业务质量的监督;另一方面可以充分利用其审计成果,在审核把关的基础上为我所用,避免重复审计。同时,还可以采用聘请具有与审计事项相关专业知识的社会审计人员参加审计组,或委托具有法定资格的社会中介机构协助审计,以解决专业人员不足的问题。

(四)深度挖掘审计成果的转化和利用,提升审计效果

集团公司内部审计机构要加大对审计成果的开发利用程度,扩大审计影响。一是加强综合分析,对在审计中发现的在集团公司内部具有普遍性、倾向性、苗头性的问题,内部审计机构应出具详细的审计报告或调查报告,为领导掌握情况、进行决策提供信息。同时,对于集团公司本部的内部审计机构要将上述共性、普遍性问题在集团公司内部审计部门之间进行交流,以达到扩大审计人员视野的作用。二是办好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信息简报,发挥审计信息简报总结经验、交流情况、反映问题、宣传审计的功能。内部审计机构要善于将审计成果通过审计信息的方式转化为企业决策参考的依据,并增强针对性和实用性,让有限的审计资源发挥更大的作用。

(五)加强审计信息、技术的交流,充分实现资源共享

一是要搭建良好的信息交流平台,实现集团公司内部资源共享;同时加快信息化建设,通过建立信息交换网络化拓宽信息共享渠道,实现集团内部上下级审计机构信息的畅通交流和共享。

二是积极推广和应用审计创新的经验和做法,总结审计实践中行之有效的技术、经验与方法等,加强审计技术与方法的交流,加强对审计人员审计业务的培训。通过培训,使个别人特有的审计技术、方法变成集团内审计人员共同的财富,从一个人的个性经验形成一种审计能力。

三是总结经验,交流工作,探讨和完善集团公司内部上下级审计机构之间的工作交流机制。可以实行上下级审计机构人员之间、集团公司内部同级审计机构人员之间有计划的轮岗或带职锻炼,达到集团公司内部审计人员互帮互学,共同提高审计工作质量的目的。

(六)协调内部审计监督与其他监督的关系,优化审计环境资源

内部审计机构需要得到企业内部管理层、其他职能部门、被审单位等的理解和支持,才能更好地发挥内部审计的监督、服务作用。

首先要紧扣企业的中心工作开展审计。内部审计工作只有在促进企业经营发展中发挥了作用,才会得到应有的重视和支持,即有为才有位。其次,在内部审计机构审计人员有限的情况下,应充分利用企业内部其他职能部门的力量,在进行审计项目时可以采用由内部审计部门牵头,由其他职能部门参与的联合审计机制,形成各方面、各部门齐抓共管的局面。只有这样,才能更好地履行审计监督的职责。最后,审计结果是审计机构审计工作的重要成果之一,内部审计机构可通过向职代会作审计工作报告的方式逐步将审计结果公开,让企业职工了解审计结果,参与监督,将审计监督与舆论监督、职工监督结合起来,为内部审计工作的顺利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参考文献】

篇3

关键词:内部审计;环境;举措

中图分类号:F 235.4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 (2012)14-0142-02

审计环境是影响审计产生、存在和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的集合,是审计工作赖以生存和发展的条件,是影响审计活动完成其自身职能的基础。高等学校是国家经济运行的重要环节,而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则是国家内部审计工作中的重要组成部门。高等学校内部审计环境对内部审计工作的开展、高校风险管理体系的建立、高校内部控制机制的运作都起着极为重要的作用。随着高等教育的发展和高校管理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进一步完善高等学校审计环境,对加强学校内部治理、学科建设、科研拓展及内部审计的工作理念与定位、工作范围与模式、人员配备与素质、制度建设等诸多方面都有重要意义。

一、加强内部审计工作的制度体系建设是完善高校审计环境的坚实基础

行之有效的法律保障是审计体系协调运行的基础,更是内部审计工作的有力保障。审计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我国审计工作从创建阶段开始,就特别注重审计工作的法制化建设,始终坚持依法审计。随着审计事业的发展,在《宪法》有关规定的基础上,国家先后颁布实施了《审计法》和《审计法实施条例》。但对于内部审计来说,与之密切相关的某些审计法律和法规还没有出台或者还需要进一步修改完善,例如《内部审计经济责任审计实施条例》、《建设项目内部审计管理条例》等制度及规定均没有以法律或法规的形式颁布。因此,必须尽快修订或完善内部审计条款,填补相关的法规空白,进一步完善国家法律对内部审计的切实保障,并规范审计机构与被审计的部门、单位或者人员的关系,通过法律手段化解审计关系中的矛盾。国家应该不断建立健全审计法规,拓展审计领域,规范各类审计行为,规范审计方法,制定切实可行的内部审计评价标准的法律法规。高等学校是社会经济运行中的重要一环,高等学校内部审计工作也是国家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方面。目前,国家各个地方都根据自身的地区特色建立了一些地方法规来指导内部审计工作,有些内部审计工作已经取得了较大的成果,但是总体上还是缺乏一个统一而具体的评价标准。有了统一具体的评价标准,责任的界定也将有据可循,更将为完善高校内部审计环境奠定坚实基础。

二、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研究环境是完善高校审计环境的有效前提

(一)引导高校审计理论研究

高校审计的研究的广度与深度都存在一定的差距,迫切需要加强。国家和学校都应该通过提供研究经费等方式鼓励这方面的研究,形成争鸣局面,进而产生足够的研究成果并形成学科群。目前,我国高校内部审计尚处于一个变革阶段,内部审计的地位、范围、职能都在发生变化。内部审计对象的特定性,要求高等学校审计应具备独特的审计理论。

(二)引导高校审计实务研究

在实务研究中,要积极创新审计工作方法,在传统模式审计的方式下,尝试提高定量分析的精确性与定性分析的准确性,利用计算机技术提升审计成果、提高审计效率,使高校内部审计能够有足够的力量去监督和评价责任。

此外,还要不断总结审计经验,将处理过的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形成专题案例库,在内部审计人员中进行经验交流。利用社会研究力量来将案例经验进行升华总结,形成必要的审计惯例,乃至广泛适用于内部审计的各类准则,为高校内部审计奠定坚实的基础。

三、加强高校内部审计的协调工作是完善高校审计环境的必要保障

有效的内部协调,是内部审计工作开展的必要前提。目前,我国在内部审计方面的法律规定尚不健全,因此,在界定审计责任方面还存在一定的主观性,且界定结果对评价结果具有直接影响,所以,各个方面的压力会加大内部审计的工作阻力。协调高校部门的沟通包括:一是与高校主要负责人的利益相关部门协调,减少审计阻力;二是与审计报告的使用者沟通,扩大高校内部审计报告的作用,包括公布内部审计成果并获取反馈,为高校内部审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使其良性发展,不断提高责任界定的科学性。此外,有效的内部协调工作还包括以下几方面。

(一)推行公开管理模式,促使各方面监督有机结合

内部审计不单纯是审计部门的工作,各业务相关主管部门也必须认真履行相关职责,有效地利用审计成果,最大限度的发挥其应有的作用,共同推进内部审计工作。一是在一定范围内通报高校审计成果。在依法保守国家秘密和有关单位商业机密的前提下,将审计报告、审计决定书下达被审计单位主要负责人的同时,有选择的抄送被审计单位或个人的主管部门或其他相关部门,共同对被审计单位或个人实施有效地管理和监督。二是将高校审计成果公示。公示中应包含发现的违规违纪问题、处理处罚意见、审计整改责任人、主管部门责任人、审计督办责任人、限期整改时间等内容,以接受职工群众对审计评价在客观性、公正性、准确性等方面的监督。对一些热点问题、倾向性问题等,要在内部网站上进行披露。通过将部分高校内部审计结果公示,在单位干部职工中引起了一定的反响,有效地提高了审计的威慑力。三是试行将高校内部审计成果作为干部任前公示的内容之一,使内部审计与干部任前公示制度二者有机的结合起来。四是建立干部任用失察追究制度。对不采用审计成果、出现审计成果与组织人事部门的任用意见不一致、违反干部选拔任用标准和程序、乱用干部任职权以及任用干部出现重大问题等情况,应对责任部门和相关责任人进行处理。

(二)认真落实高校审计联席会议制度

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制度,明确了相关职能部门的职责,密切了各职能部门之间关系,不仅能使审计成果得到合理、有效地利用,而且会进一步提高审计人员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高校内部审计成果的运用,是一项工作关联度高、程序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相互支持。联席会议各成员单位要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形成共抓共管的强大合力。不断加大审计整改意见督办落实的力度和审计整改考核力度,使审计整改意见能够得到及时、有效落实,确保审计成果落到实处。在专门召开的审计整改联席会议上,可以对问题进行专题研究,明确高校各主管部门的职责,并将责任分解到人,并对存在的问题责令在规定的时间内整改完毕,使其得到彻底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联席会议要逐步建立起内部审计工作的联合调研机制、联合督查机制、联合会商机制、联合应用成果机制等运作机制,保证高校内部计成果得到有效的运用。

四、推进高校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是完善内部审计环境的重要举措

内部审计职业化就是借鉴社会审计的管理方式,实行严格的职业准入制度,从内部审计职业资格的取得、内部审计组织的组建、内部审计从业人员后续教育到审计计划制定、审计证据收集、审计意见发表,再到审计质量控制、审计人员业绩评价等所有环节都按照职业化的标准进行操作。

篇4

一、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影响因素

(一)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理解不够深入且其独立性差

近年来,随着商品市场的竞争程度日益加深,越来越多的企业在想尽办法扩大市场占有率的同时,逐渐开始重视内部审计的过程,目的是想通过高质量、高效率的内部审计来提高企业的经营管理实力。但是,大部分的企业并没有对内部审计有一个全面深刻的认识,从而导致内部审计的经济管理效应不能有效地发挥出来。

首先,许多企业的管理层都只重视内部审计在追查错误及防止舞弊方面的监督职能,而忽视了服务职能和评价职能,致使很多的经理人把内部审计与企业的经营管理区分开来,进而显得审计作用过于单一,无法体现其在企业内部管理机制中的重要地位。

其次,企业未能充分强调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主要体现在它的客观性和公正性上。然而,绝大多数的内部审计机构隶属于企业的财务部门或者直接由企业的经理领导。对第一种情况而言,实质上是财务部门的内部核查,审计机构和财务机构的划分混淆不清,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客观性。而第二种情况,审计结果在很大程度上是交由管理者的主观臆断来决定的,无法保证内部审计的公正性。因此对于大多数的企业来说,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无法得到强有力的保障。

(二)内部审计队伍不够完善,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企业内部审计质量与内部审计效率的高低,主要是由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技术水平决定的。一个优秀的内审团队不仅可以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还可以对企业的经营管理起到决策作用,但是,当前我国的内部审计机构的团队配置以及审计人员的素质还远远不够,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

第一,相当一部分内部审计队伍知识结构单一,在“查错防弊”方面能够起到良好的监督作用,然而在法律、经济、管理等方面的知识较为贫瘠。因此无法对企业的管理过程有所建树,其存在价值过于单一,无法多元化地为企业创造更多的经济效益。第二,许多内部审计人员的知识过于陈旧,无法跟上时代的步伐,对新的内审准则、新的审计方法了解较少,不能在新的国际环境下采用先进的审计理念,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

(三)没有充分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

运用科学有效的审计方法可以大幅度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效率,为审计节约更多的时间。但是,我国很多企业并没有做到通过审计方法的经验总结来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或者运用先进的审计手段以减少审计工作量,比如:内审人员在电算化时代,因缺少相应的计算机知识,无法适应信息化的发展速度,更不用说应用计算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风险效益等做出评估。再比如,没有充分地运用分析性复核的方式来减少审计工作量从而提高审计效率。

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效率的途径

(一)深化对内部审计的认识,设置独立性较高的内部审计机构

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IIA)对内部审计做出了规范的定义:“内部审计是一种独立、客观的确认和咨询活动,旨在增加价值和改善组织的运营,它通过应用系统的、规范的方法,评价并改善风险管理,控制及治理过程的效果,帮助组织实现其目标。”因此要逐步实现内部审计由监督职能向服务职能与评价职能的转化。首先,应该大力加强内部审计在内部控制方面的作用并让其在企业经营组织过程中发挥更大的价值,从而保证企业更好地实现经营目标,只有这样才能走出误区,使内部审计的效能得到最大化的提升;要立足于企业的内部管理之中,强化企业的内部控制为企业的经营战略、方针目标的顺利实施而服务。其次,要提升审计的评价职能,通过内部审计对企业的风险管理进行合理的评价,进而对战略目标做出有效的评估。

为了得到高质量的审计报告,就要提高内部审计的独立性,更加重视审计的客观性和公正性。审计机构应该与其他的职能部门独立开来,并赋予其一定的特权,内部审计人员还应该与其被监督的对象没有相关的利益关系,这样才能保证内部审计具有较高的独立性。现行模式中比较合理的机构设置是,首先在董事会下设置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由企业的外部董事、董事长及非执行董事构成,这样一来,审计委员会隶属于董事会并向其直接报告审计工作,具有较高的权利,在执行职责时能够不受其他部门的干预。其次,内部审计机构直属于企业的最高管理当局并向审计委员会报告审计工作。这种由内部审计机构到审计委员会最后到董事会的模式能够极大限度地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和权威性。

(二)加强技能培训,建立多元化、高素质的内部审计团队

在现行的企业环境下,内部审计已经融入了企业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之中,这对审计人员的专业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首先,内部审计已不单单只是监督和考查,它还与企业的生产、经营、管理等密切相关,因此,审计人员除了要掌握扎实的财务知识和审计知识外,还要精通法律、经济、行政、管理等方面的内容,更全面地为企业的经营目标的实现而服务。所以,多元化的审计人员才是当代社会的主流,为此要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要优化企业内部审计机构的配置,审计团队中不仅要有懂财务和审计方面的人员,还要配备精通企业各相关业务的人才,比如:在计算机网络盛行的时代,审计工作也在逐渐的信息化,但是懂得运用相关的审计知识和电脑知识为企业设计独有的审计系统的审计人员少之又少,那么就要为审计部门配备计算机方面的专家,让他们与审计人员合作设计审计软件,同时对他们进行计算机知识的培训。第二,要定期请企业各个部门的专业人才对审计人员开展讲座,让审计人员更加深入地了解企业各相关业务的运作流程,熟悉企业的经营管理方针,为风险管理做出更准确的评估体系。

其次,高素质的审计人员能够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审计人员要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方法,培养审计思路并在实战中提升工作效率。一些大型的会计师事务所,例如,安永、德勤、普华永道、毕马威等非常鼓励企业员工参加注册会计师考试,并且还花经费聘请专业人员对参加考试的员工进行考试内容的培训以提高考试通过率,每过一门,薪酬就会得到相应的增加。这种鼓励员工考证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员工的专业技术水平。企业可以参照这种方式多多鼓励内部审计人员去参加相关技术资格的考试来提高理论水平。但是,仅提高理论水平还不够,还要重视审计人员之间的交流,要定期召开审计工作总结会议,提出问题,集体思考,不断完善审计日程的安排,这对提高内部审计的效率有极大的帮助。除了提高技术水平外,还要提高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素质,有些审计人员利用职权徇私舞弊,贪污受贿,这种现象屡见不鲜,因此要对他们进行思想道德教育,防止这种不正之风的蔓延。建立一个高素质的内部审计队伍,提高企业的内部审计效率,为企业创造更多的价值。

(三)运用科学的审计方法提高审计效率

篇5

(一)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机构设置不合理

健全的内部审计机构是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前提,合理、独立、完善的内部审计机构可以保证内部审计的权威性及有效性,对于内审质量控制是必须的。而目前我国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环境方面还存在许多不足之处,主要体现在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内部机构设置不合理。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与权威性是内部审计顺利开展工作的客观保证,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内部审计必须独立于所审计的活动。但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内审机构却呈现出多样化的现象:一些单位将内审机构直接设置在人事部门,有的单位将内审工作直接交由上层管理人员来进行而不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岗位,有的单位则将内审与监督部门之间合并在一起了。这些不合理的设置都使内部审计难以保证其运作的独立性。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素质不高

内审人员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主体,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首先应当有足够的专业知识,掌握必要的综合分析能力,其次应当在进行审计时保持谨慎的态度,而我国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职业操守等方面还不够令人满意;此外,从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的权责也没有落实到位,使得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效率较低。主要表现在: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人员知识掌握不全面。现有内审人员虽然掌握较多的懂财务专业知识,但并不了解相关的现代管理知识,缺乏计算机审计技能。职业道德不够。受一些因素的制约,内审人员在审计评价时不能保持客观的态度而使审计结果往往不能体现审计的真实性。

(三)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过程不规范

规范的内部审计过程是内部审计工作的决定性因素。目前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在进行项目审计的过程中仍存在许多不合理的因素。具体来讲,在审计准备的阶段,有些单位在进行审计计划时只是凭借自身经验来主观地判断,而并没有运用科学方法进行切实的风险评估,这样,一些高风险项目和环节就被排除在审计计划之外。在审计计划确定之后的审计实施阶段,又由于缺乏质量控制的标准,导致内审质量控制无章可循,难以进行统一的质量控制。

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对策

(一)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机制

行政事业部门可以从内部和外部两个方面来优化内审质量控制的组织保障。从行政事业单位内部来讲,可以设立内审机构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报告制度。单位领导班子议事决策是行政事业单位的最高决策层,将内部审计机构设立在最高决策层下可以在保证内部审计机构权威性的基础上,与高层之间实现信息的及时传递,这样可以使得其在内审过程中遇到的问题能够让上层重视。从外部来讲,应当充分利用国家审计的指导、监管作用,在促进内部审计规范运行的同时,大力提高内部审计机构的主体地位,从而达到强化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目的。具体来讲,首先应当完善有关内部审计规范体系,根据我国行政事业单位现有的基本情况来进行完善,以提高内部审计规范的可行性;其次,可以设立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检查委员会,定期对内审机构进行质量检查或者不定期抽查,并将检查结果进行公布、总结,来推广优秀的质量控制经验并对内审质量控制好的单位进行奖励,对不好的单位采取一定程度的惩罚。再次,实行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年度备案制度,对行政事业单位内部审计故意遮掩、袒护不予披露或披露的问题不进行整改、不彻底整改的单位和个人,国家审计应该依据相关法律法规从严从重处理处罚。

(二)健全内部审计质量的人员控制机制

进行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在设置健全有效的组织机构的前提下,应当保证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性。首先,应实行内审执业资格制度,要保证录用进行政事业单位内审机构的都是具备专业的审计知识与技能的人员,具有一定的从业经验。其次,在聘用内部审计人员时注重职业道德的考察,这一点可以通过在录用考试时增加职业道德考核来实现。最后,行政事业单位应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应当定期对相关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培训和职业道德培训,让内审人员及时吸纳新知识。为确保培训事项的顺利完成,单位可规定内审人员每年要接受的强制性职业培训的最低时数,来不断提高内审人员执业水平和道德规范。此外,在进行人员控制时,应根据行政事业单位的实际情况来考虑,例如若单位规模较小,审计业务量也不大,可以设置专门的内部审计质量控制人员或直接由内部审计机构负责人担任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工作。这样,有助于将内部审计质量控制的权责职责切实落实到每一个专业人员上。

(三)加强内部审计质量的业务过程控制

篇6

关键词:企业内部审计 转型 评估

内部审计一直致力于为生产经营服务、为管理层决策服务,从应需而生到顺势而动,从传统审计到现代审计,从查漏纠偏到为企业增值服务,不断地在实践中探索进取,从以财务审计为主,转为财务审计和效益审计(亦称绩效审计)、管理审计并重,逐步推进内部审计的全面转型升级。公司治理的需要推进内部审计转型。而推行内部控制审计公司治理审计和风险管理审计是现代内部审计的三个重要标志,也是推进内部审计全面转型与发展的核心内容。提高企业管理水平的有效手段就是要在内部控制和风险管理中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内部审计只有实现在审计上的转型,才能在提升企业管理水平、规避经营风险上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的作用,才能适应企业管理的需要。

一、在创新中加快内部审计转型

(一)确定审计目标及内容,提升审计定位

不同的经营战略决定不同的管理风格及模式,也决定内部审计目标及内容的不同。企业经营管理者对于内部审计价值的判断、内部审计成本与绩效的衡量也是内部审计是否应当存在的重要判断标准,国际内部审计师协会提出内部审计的目标是帮助企业增值。企业的内部审计必须满足企业经营管理者的需求,且不应当受到内部审计具体发挥作用的领域与职责的影响。企业的管理层越来越多的对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产生关注,从而更多的对企业内部审计在审查企业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的相关流程与方式方面期望有所作为。

内部审计也存在组织定位问题,明确组织的差异性需要清晰且准确的组织定位,保证职责作用发挥效果,保证取得应有的管理资源,否则就会造成企业成本负担加重,产生资源浪费。分析和评价组织的绩效问题不能够仅依赖内部审计客户的价值感知来实现,而且需要明确的组织定位。

在传统企业模式里所有者与经营者合二为一,企业经营管理者希望内部审计是否有效的保证经营目标的实现,对各部门是否能够遵守和执行企业的方针和政策进行检查和评价,有无财产受损和舞弊行为情况;评价经济效益和管理状况,对财务收支的真实性和合规性进行监督。这是一种监督型的内部审计组织定位。

现代企业中, “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等问题随着企业的所有权与经营权高度分离而出现,使得企业治理逐步成为的核心问题。内部审计生存和发展“土壤”被现代企业所改变,所有者以及其他利益相关者期望内部审计通过自身的优势,在公司治理中能有所作为,通过完善公司治理机制,弥补外部审计在实现公司治理功能方面的不足,补正公司治理结构。保证有效的进行决策将是企业治理的焦点,为帮助企业提供决策信息,改善经营管理,人们期望内部审计通过内部控制机制、评价和改善风险管理来实现企业价值最大化。

内部审计应从所有者和经营者的需求出发,内部审计的职责范围加以丰富,对其偏好行为的动力给予激励,创新企业治理审计、控制自我评估和风险管理审计等多个领域,向事前、事中和全过程的审计方式转变,改变原来的事后审计,实现内部审计的价值。

(二)开创审计方法,采用创新审计模式,开创内部审计新局面

创新审计方式方法,利用远程辅助审计系统自助提取审计工作需要的相关信息和数据,开展非现场审计监控,发现风险和异常现象,将审计监督职能前移;同时在开展现场审计之前先进行非现场审计分析,提高现场审计针对性和效率效果。实现内部审计跨越式发展的途径需要将审计技术方法科学化。通过对传统审计的方式方法的改进,不断推进IT技术在内部审计中的广泛应用,来加快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积极推进联网审计系统,在计算机应用程度比较高的的企业中,通过网络平台,实行有效的监督职责分离、授权控制、资金资产调动等内部控制。

统一审计质量标准,规范审计业务和审计人员行为,提升审计工作的有效性。运用统一的工作机制,实现审计成果的横向纵向对比,提升审计质量,有效实现防疫系统作用。

二、建立管理审计评价标准,推进内部审计质量评估

(一)建立管理审计评价标准模式

综合评价和评价指标是管理结果评价标准的两个组成部分。综合评价是单项指标评价结果的综合,因为管理结果是由整个指标体系来反映的因此需要有综合评价,但是单项指标评价结果只能反映局部而无法反映整体,要形成综合评价结论,就要对单项指标评价结果进行综合,从而获得整体评价结果。评价指标并非单个指标,一般是一个指标体系,是管理结果的数量化体现。对要求的理想状态与管理结果的实际运行状态相符合的掌握是建立管理结果评价指标的直接目的,为了改进和优化管理结果,就要了解实际状态与理想状态是否有差距,差距有多大,差距是不利的还是有利的。为了综合评价管理结果的发展结构、 发展水平、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等,反映管理结果的主要方面和本质特征,评价从整体上对被评价对象的发展状况和相对发展程度, 就需要建立管理结果评价指标体系。

(二)加强对内部审计质量的评估

加强审计质量检查力度,适时进行自我评估,将质量检查和评估结果落实到考核评分,以绩效考核为手段确保质量控制。固化审计业务流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实现从审计计划制定、审计项目立项、审计项目实施、审计报告、审计项目归档全过程,实现全过程内部审计质量控制。

三、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人员胜任能力评估

(一)内部审计人员所需具备的胜任能力

我国内部审计人员职业化程度不高,存在专职兼职并存的情况;传统审计项目业务活动仍以财务审计、经济责任审计为主,仍停留在以监督为主层面;权威性较差,隶属于管理层比例高;而国际准则、企业治理准则等知识严重不足,而审计、会计知识非常熟悉;有待提高沟通能力和风险意识。这些情况说明我国的内部审计实务发展还落后于西方。

内部审计人员由于不同的岗位或角色其核心胜任能力的构成也不相同,而且内部审计人员需要具备的胜任能力的重点正在发生变化。迎接今天商业环境的挑战是内部审计功能的最大化,内部审计的价值就在于能促进变化和进步,各种内部审计岗位成功所需的关键技能体系正在随着经济全球化和许多方面的快速变化已经发生了改变。对于内部审计人员来说,最为迫切的事情是要对职业的发展趋势进行了解和进一步改变内部审计活动的内容,这应该有助于内部审计职业的长期战略地位的确立,使组织价值最大化、满足组织的需要。

(二)内部审计职业化发展

内部审计职业化是按职业化标准加以要求,将内部审计作为一种职业看待。内部审计职业化是可持续发展和内部审计保持活力的方向,是提高内部审计水平、稳定内部审计人员队伍的基础。内部审计要依托审计机关的行政指导,提高内部审计从业人员的职业技能、 职业意识和职业道德,可以通过创新培训机制、加快专业人才培养、总结先进经验、提高内部审计人员CIA持证比率等多种方式进行,来深入推进内部审计职业化建设进程。

要发挥职业人才的引领作用,就要以培养专业人才为支点。必须紧紧抓住人才建设这个关键性因素,促进内部审计职业化的发展。近年来,随着内部审计事业的快速发展,内部审计人员的总体素质得到不断提高,各内部审计机构也加大了引导的力度,使内部审计专业人才发展趋势呈现出多样化。

以总结先进经验为载体,营造内部审计创新的职业氛围。在加强宣传的同时,对内部审计在内部审计转型与发展过程中探索出来的优秀案例、优秀理念和实务经验进行系统的总结,营造良好的职业氛围,增强社会关注度和内部审计的影响力,推进内部审计实现全面转型与发展。

职业培训是提高职业水平的有效途径。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关键就要创新职业培训。注重培训质量,按照转变理念、更新知识和提高能力的方针,注重内容的创新和实效,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更加具有前瞻性、针对性和指导性,力求贴近形势、贴近需求、贴近实务,切实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质与胜任能力,能解决内部审计工作中的实际问题,从而内部审计的质量得到提高。

目前,国内最具权威性的内部审计资格考试之一是CIA考试。提高CIA资格人员数量,加快内部审计职业化进程,以推广CIA考试为契机。为形成一支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内部审计职业专家队伍打好基础。

参考文献:

[1] 朱文辉.《浅论企业内部审计》,法制与经济(下旬刊),2009.( 12)

[2] 杨艳.《企业内部审计与风险控制》,中国经贸导刊,2009.( 23)

(上接第53页)

三、完善学校会计集中核算制度的策略

(一)强化学校财务管理职能

在会计集中核算制度下,学校的会计职能与财务管理职能相分离,会计职能纳入会计结算中心管理,财务管理职能仍由学校负责。因此,学校应明确自身的具体职责,强化财务管理职能。具体来说,学校财务部门仍负责资金的筹集工作、预算编制用款计划的制定、负责建立学校内部财务制度、监督财务活动、对学校的各项收支进行严格审批;并负责管理学校的财产物资和正确执行财政部门批准的经费预算,同时还应做好学校领导的参谋和助手,并制定相应措施减少资金的浪费和滥用,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率。而会计结算中心的会计监督职能只是负责各学校会计业务的处理、会计报表的提供和会计档案的管理等工作。

(二)建立科学规范的预算管理

学校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应建立一套科学的、合理的公共支出预算管理体系。财政部门应强化预算管理,进一步推进预算管理改革,扩大预算管理范围,将预算细化到学校的各个项目;并统筹考虑学校的各项预算资金,将预算内外资金全部纳入财政预算管理,提高学校预算的科学性、合理性。此外,由于学校预算都是上一年度编制的,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因此,学校预算的编制应在细化的同时留有余地,并改进和完善预算支出科目体系;而且预算一经审核批准就应严格执行,财政部门应对学校预算的编制、预算的审批、资金的拨付和使用进行监督管理,以期为会计结算中心的顺利运行提供良好的外部环境。

(三)健全会计结算中心的内部控制制度

会计结算中心在业务处理过程中,应建立严格的内部控制制度,明确各会计人员的职责,提高会计专业化水平,保证会计结算中心的业务正常、顺利的进行。首先,会计结算中心不应只对各学校的支出进行监督管理,还应对各学校的收入进行监督管理,减少各学校应收未收、已收未缴的现象。其次,为确保各学校实物资产的完全完整,保证实物资产账实相符,会计结算中心还应加强对学校实物资产的监督管理。除了建立固定资产总账对各学校的固定资产的价值总量进行监督控制外,还应建立固定资产明细账,详细记录固定资产的增减变动情况,同时还应通过定期全面清查和不定期局部抽查相结合的方法,控制管理固定资产的变动情况。

(四)规范会计行为,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

实施会计集中核算制度后,会计结算中心应加强对各学校的会计监督与管理,确保各学校发生经济业务的真实性与合法性,同时结算中心应加大对各学校开支项目的审查与披露,力争掌握学校各项预算资金的来源与性质,从而提高会计信息的真实性与合法性。此外,学校也应采取多项措施保证经济业务的真实性。具体来说,学校应规范财政预算的执行,减少支出和收入的随意性,保证学校的各项支出和收入都有章可循;而且学校也应致力于提高本单位会计人员的专业业务水平和职业道德,自觉遵守国家相应财经法律法规,严格按照国家财经法律法规的规定向会计结算中心提供会计凭证,从而保证会计结算中心处理经济业务的真实性。

参考文献:

[1] 苏爽.论行政事业单位集中会计核算研究,中国集体经济,2011年第16期

篇7

【关键词】内部审计 免疫系统 十精神

随着党的十的完美落幕,以为代表的十精神给社会各行各业注入了新的思想活力,并相继开展了党的先进性思想的学习教育。我行以组织员工观看十会议开、闭幕式和讨论学习主题报告与演讲的形式,来进行十精神的学习与领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本文则主要讨论分析我局审计工作以往的工作绩效,并以十精神为纲领,开展的新一轮的审计工作改革,促使内部审计更好的发挥免疫功能,现报告如下。

一、我局内部审计工作的成绩

自从开展内部审计改革以来,我局投入了充足的人力与财力,来进行内部审计的改革工作,而且经过领导的有效组织与员工的密切配合,取得了很好的成绩。

(一)提高了内部审计的工作觉悟

我局领导在每次的总结会议上,总会抓住时机向员工讲解内部审计的重要性,使得我局员工在领导的耐心讲解下,逐步提高了工作认识与热情。

(二)内部审计制度与方法得到更新

通过学习上级文件和进行各分行间的交流学习,我局改善了内部审计制度,深化管理细则,明确审计工作的关联性,同时构建先进的审计方法,不再停留于账项基础审计与内控基础审计的模式,更多的重视内部审计的风险控制,而且我局领导的指导下,大幅提高了审计项目中选择立项的科学性与针对性。

(三)内部审计人员素质的提高

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计算机的使用程度不断提高。我局领导充分认识到计算机科学的重要意义,在上级文件的引导下,开展了内部审计电算化改革,分批培训员工的计算机应用水平,提高其素质与技能水平。在相关应用软件的辅助下,大幅提升了内部审计的工作效率。

二、影响内部审计工作的相关因素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下,使得经济体系发生了一定的变化,形成了一些影响审计工作的因素。首先是经济关系复杂化,对于审计一些企业贷款财务时,需要调查的资料与考虑的层面增多,加大了审计工作量,并且容易出现纰漏。其次是资金流动量大,审计一些较大的企业,其资金链条流通范围广,流动量大,如果把握不好极易影响最终的审计工作。

三、在十精神领导下的内部审计深化改革

在十精神的引领下,我局内部审计工作改革发展得到了新的契机,对发挥其免疫系统功能有很大帮助。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强化控制审计制度与审计目标

结合近些年的内部审计改革经验,在原有审计制度的基础上,融入十精神,制定新时期的审计制度:规范审计工作计划,实施标准化的实施与考评;结合经济发展,保证审计项目的科学性与针对性;与时俱进的更新审计技术与方法,并保证审计信息的有效传递与反馈;完善审计团队的管理与基础建设等。而在审计目标方面,要把握好我行的宏观政策,针对所有任务制定审计目标,并以风险审计为前导,结合我行发展进程、业务重点区域以及上级文件纲领,制定审计工作的重点方向。

(二)细化完善内部审计过程

在我局以往内部审计工作的成效,不断细化和完善内部审计过程。首先是准备阶段,一是要结合实际情形编制审计方案,做好前期资料的收集工作,这样才能使审计方案具有实时性与科学性;二是审计方案要有指向性,目的明确,条理清晰,格式规范,这样才能提高下阶段审计工作的效率。其次是取证阶段,要提高工作底稿的质量,秉公处理,准确核算相关数据资料,并记录审计日记,实行审计成员、审计组长与项目负责人的三级审核。再者是报告阶段,一般在准备阶段就开始着手讨论报告的设计方向,然后在审计工作中不断记录,特别是一些耗时长的审计任务,更要注重事中报告的质量,以上级指定的报告形式来编写。最后是终结阶段,一是要进行总结与考评,对底稿、审计日记、审计报告等文件进行再次审查,确保表述完整,重点突出,评价客观准确;二是对存在问题审计内容要及时监督改正,下发意见书和相关决议,对修改结果进行审查记录等。

(三)建立新时期的内部审计机制

要想确保内部审计发挥免疫系统的功能,就要完善内部审计的机制,如激励机制与监督机制。将内部审计任务根据难易程度与风险责任进行分级,作为审计人员的绩效考核标准,以激励机制来提高其工作热情,同时强化监督机制的职能,建立科学合理的监督体系,如进行岗前能力检查,工作中进行自评和互评,实行上下级间的责任监督体系,并且从人性化与科学性出发,细化监督标准。

(四)加强内部审计人力资源管理

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业务水平与技能素质,能保证内部审计高效运行。因此可以在选拔人员时提高选拔档次,着重考察其是否具有审计素质,其次对在职员工定期进行深化学习与培训,结合新时期的审计理念与技术,改善其工作素质。

四、结语

总的来说,十会议精神对我局内部审计工作的深化改革有着深远的影响,而在我局领导的带领下,全体内部审计人员将会认真做好工作,发挥内部审计的免疫功能。

参考文献

篇8

【关键词】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研究

一、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的理论基础与国际经验

(一)基本定义商业银行内部审计是指在董事会的领导下,以独立机构和专职人员为基础,以相关法规、制度为依据,运用专业化审计技术和规范化审计流程,针对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及风险治理状况所进行的客观的监督、评价和确认、咨询活动,是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是商业银行为保证内部审计活动顺利开展而提供的相关体制、机制、制度和各种工作要素的整体,包含内部审计的管理体制、工作职能、运行机制、工作标准、工作流程以及审计技术、人员保障等有机组成部分,涵盖了内部审计从管理、思路到执行、运作的各个方面。本文所指的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是商业银行为提高内部审计效能,所采取的一系列改革、创新、调整措施,是一项综合型的系统工程,对保障商业银行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将产生重要影响。(二)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转型的理论基础1.转型经济学在关注国家、社会和文明发展转型的同时,也强调微观经济主体在发展中要注重转型和改革。转型经济学是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适应前苏联和东欧各国经济转型需要而发展起来的经济学研究学科,虽然其研究对象主要为体制的转型、国家或社会的转型以及文明的转型,但作为一门综合性学科,其理论涉及经济转型过程中的各种具体经济问题,包括企业的转型与改革,并把企业转型的研究领域涵盖到企业产权改革、绩效改革、组织结构、激励机制等一系列重要问题。当前我国经济正经历着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的深刻转型。商业银行作为金融企业的一员,要在经济新常态和信息化潮流中生存和发展,同样需要推行自身的市场化、现代化和国际化转型,而一个适应银行新的发展战略和风险控制状况的内部审计体系,对保障商业银行转型目标的实现非常重要。因此,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主动转型,是商业银行深化改革,实现健康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2.全面风险管理理论强调企业有效识别和管理风险应覆盖企业各项活动的全过程。2004年4月,美国执业会计协会下面的柯恩委员会颁布《全面风险管理框架》(ERM框架),提出企业要确定自身的风险偏好,并有效识别和管理可能影响其发展的潜在风险,保证既定战略目标的实现,而对风险的管理应包含从战略制定到各项活动的全过程①。ERM框架适用于各种类型的企业或机构的风险管理,是贯穿整个组织的持续性的过程,用以识别、评估并确定如何应对及报告影响组织实现目标的机遇和威胁。商业银行是经营风险的特殊企业,发展中面临战略风险、信用风险、市场风险、操作风险、国别风险、科技风险、声誉风险等诸多风险,且在社会深化转型的过程中,所面对的风险的复杂化和聚集化程度也大幅上升。商业银行实施内部审计体系转型,促进内部审计与转型发展战略相适应,有助于商业银行构实施有效的全面风险管理,保障战略目标的达成。3.银行再造理论强调银行要对传统流程进行重新思考和设计,提升银行的整体的竞争力。20世纪90年代,美国管理学家迈克尔•哈默和詹姆斯•钱皮提出企业再造理论,认为企业应以一种再生的思想对自身进行审视以打破原有分工理论的束缚,推崇流程导向。1994年,保罗•阿伦的《银行再造———存活和兴旺的蓝图》一书,将企业流程再造理论引入银行业,认为银行流程再造是“围绕流程核心的再思考和再设计,目的在于实现成本、质量、反应速度等组织绩效方面的巨大改变②”。银行再造的核心是通过对银行传统流程系统的审视和重构,调整经营策略,改变银行绩效,提升银行的整体竞争力。我国商业银行要参与国际、国内金融业竞争,必须将西方银行再造成果与我国实际相结合,通过开展具有自身特色的银行再造,提升整体竞争力。在商业银行流程再造中,风险的表现形式也会发生新的变化,必然要求建立新的内部审计体系,来帮助商业银行实现有效的内部控制,这也是商业银行加强全面风险管理的必然选择。(三)国外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经验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普遍独立性强,重视审计方法和技术的完善,同时十分重视审计人员的培养和选拔。根据巴塞尔委员会对国外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经验的调查总结,国际银行内部审计工作正在出现一些新的趋势③:以往对于财务审计工作及财务信息可靠性和完整性的评价职责逐渐转由注册会计师等银行外部审计师来履行,内部审计的作用则是为外部审计师财务报告审计工作提供支持;对法律和监管要求的遵循情况评价职责逐步转向由独立的法律和合规职能部门来履行;首席审计执行官的主要任务在于提高内部审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包括提高审计师的专业性以便更好地跟踪那些被审计活动,强化内部模型的审计和评估,以及更加重视风险为本的审计,以提升内审部门的质量和效率。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以下经验也很重要:1.必须建立良好的公司治理结构,提升审计独立性。内部审计是公司治理的重要控制和监督力量,而公司治理则为内部审计提供了控制环境和制度基础。先进商业银行的董事会普遍高度重视内部审计工作,设立专门的审计委员会,通过垂直化管理的审计组织体系,实现内部审计机构与被查机构利益的完全分离。内部审计部门直接对董事会负责,确保独立的人、财、物等审计资源配置权。同时,可以参与到商业银行经营管理的各个方面,保证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2.必须调整内部审计导向,改进审计方法和技术。当前,国外先进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已经实现向风险导向型审计思路的转型,大多以内部控制评价为基础,针对重点业务或内部控制系统风险开展审计,在审计工作中注重推行风险管理理念,同时也通过有价值的TimesFinance2017年第01期中旬刊(总第648期)时代金融TimesFinanceNO.01,2017(CumulativetyNO.648)Times建议,帮助银行提高价值创造。在审计手段上,非常重视电子化建设,通过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提升审计工作的效率。3.必须重视人员综合素质,打造专业化内部审计队伍。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会通过强化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及后续教育等手段,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专业胜任能力。随着银行业务复杂化程度的提高,全面风险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商业银行应该保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宽泛的知识结构和丰富的经验,以保持风险识别的敏锐力。同时,也要想办法增强内部审计人员考核、激励制度的针对性,以维护审计队伍的工作积极性。

二、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存在的问题与转型必要性

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工作由最初的合规审计、舞弊审计发展到现在的风险审计、管理审计、信息化审计,经历了漫长的发展阶段④。但国内商业银行开始重视并设立独立的内部审计机构,是在1995年《审计法》颁布之后,时间并不长。2006年,银监会《银行业金融机构内部审计指引》出台,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专项法规才真正确立。随着银行公司治理机制的日益健全,内部审计在商业银行全面风险管理中的地位更加重要。当前,在我国经济深化转型的大背景下,各银行纷纷加快改革创新步伐,所面临的各类风险更加复杂,而内部审计体系在运转过程中,也暴露出越来越多的缺陷和问题,影响了风险的防范和控制。(一)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缺乏很多商业银行在向现代化商业银行转型的过程中,由于治理结构不合理,对内部审计的职能定位不清晰,内部审计体制不健全,审计独立性和权威性未能得到保障。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管理层对内部审计工作的重要性缺乏正确认识,认为内部审计部门不直接参与利润和价值的创造,没有必要配备充足的审计资源,有的内审人员与被审计单位之间甚至存在利益依附关系,难以保证审计的独立性。另一方面,部分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还未完全实现董事会垂直、独立管理,缺乏相应的审计资源分配权限,无法获得被审计单位的有效配合,内部审计的权威性无从保障。(二)内部审计职能履行不充分,审计考核机制不健全由于我国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起步较晚,发展进程缓慢,加之外部经济环境因素的影响,当前,仍有很大一部分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还主要停留在数据真实性审计、合规性审计阶段,以履行监督检查职能为主,而对内部审计的咨询服务职能重视不够,与国际银行业当前盛行的风险导向审计理念差距明显。同时,我国大部分商业银行审计人员参照中后台人员进行考核和发放薪酬,普遍未建立独立的薪酬绩效机制,造成人员考核与日常审计工作脱节,影响了审计队伍的稳定和审计效能的发挥。(三)内部审计制度体系不完善,审计标准流程不规范很多商业银行内部审计制度不系统、不完善,未形成健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在日常审计工作中,审计人员主要依赖经验总结来制定下一步审计方案,审计工作底稿不统一、问题词条不规范,未能形成规范化的审计工作流程和审计标准,审计工作的随意性较强。参差不齐的人员素质和审计具体操作中较大程度的随意性直接影响了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四)内部审计技术落后随着信息化和大数据时代的来临,国内商业银行纷纷加强数据化信息技术的运用,加快建立贯穿各级机构、覆盖各个业务领域的数据库和管理信息系统,推动实现数据标准统一、信息系统整合,提升经营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但这些信息技术并没有深入、有效地运用到内部审计体系。很多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部门还没有建立独立的系统数据获取渠道,以实现对运行数据的快速收集和整理分析,还没有建立专门的审计模型和审计系统以实现对风险的准确揭示、预判和对其形成原理、发展趋势的分析,造成信息系统内的数据被大量闲置、浪费,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质量与效率。(五)内部审计人员力量薄弱目前我国大多数商业银行内审人员的占比为1%左右,国外商业银行一般为5%,而中国人民银行则曾经发文,要求银行类金融机构内部审计人员达到员工总数2%⑤。同时,由于很多商业银行对内部审计工作不重视,在审计人员的选拔、培养方面没有严格要求,造成审计队伍所需要的复合型人才严重缺乏,员工知识结构单一,专业胜任能力弱,而培训机制的不健全,和独立考核、激励机制的缺失,让这一问题迟迟得不到解决,与银行发展需求形成较大差距。(六)内部审计的质量控制与成果运用不足很多商业银行内审部门仍采用传统的手工化审计工作方式,未建立专业化的内部审计计算机平台,在审计预警、审计管理和审计作业分析等时效性上存在明显滞后。审计管理工作没有相应的信息系统进行固化,在对审计资源的统筹配置上较混乱,难以实现对审计项目节奏的实时有效控制,同时,在审计结果、审计建议的跟踪督办等方面也不及时,不利于与被审计机构间加强沟通交流,影响了审计成果的运用,有可能消弱内部审计的价值增值作用。商业银行的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既是在我国经济深化转型大背景下,银行应对整体经济市场化、现代化、国际化转型的客观需要,也是银行克服现有困难和不足,充分发挥内部审计作为银行第三道风险防线的重要作用,积极提升内部控制有效性,加强全面风险管理能力,推动银行再造工程的重要措施,对于提升银行综合竞争力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三、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的转型实践

成都农商银行由原成都市农村信用合作联社改制而成,于2010年挂牌开业,2011年引入战略投资者,注册资本100亿元,2015年末资产规模达6400亿元。作为一家在西部特大中心城市成立的股份制商业银行,该行近年来发展迅速,资本规模和资产规模位居全国农商银行系统前列,以其为样本,研究我国商业银行特别是中小商业银行内部审计的转型问题,有较强的借鉴意义。从2012年以来,该行按照董事会的要求,加快内部审计体系转型步伐,在管理体制、组织架构、管理模式、审计职能、技术手段、考核激励等方面实施了一系列改革和调整,取得了明显的成效。(一)确立转型目标———建立“集中化、垂直化、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信息化”的现代内部审计体系1.集中化、垂直化。是指依靠内部审计机构的集中、垂直管理对内部审计资源和工作加以统筹,通过规范化的内部审计体制机制实现内部审计资源的集中管理、充分整合,充分挖掘、有效运用内部审计潜力,提升审计效能。2.标准化、精细化。是指通过构建标准化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规范工作流程,明确审计人员的工作职责、作业标准和管理要求,加强对审计工作的全流程管理,实现各项管理要求的标准化、精细化。3.专业化、信息化。是指依托银行开放、智能、互联的数据信息平台,通过信息系统和技术工具的使用,实现对银行经营管理信息的全方位获取、整合、应用和共享,提升审计发现能力,扩展审计覆盖范围,实现审计效率与质量的大幅提升。(二)确定转型思路———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有了转型目标,如何确定转型思路便成为转型的关键。成都农商银行在深入研究国际内部审计的内涵变迁与发展趋势之后,决定推行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即将风险控制和增加价值作为评价内部审计转型成效的终极目标。1.贯彻风险导向型审计理念。风险导向审计是审计人员以规避、控制和防范审计风险为出发点,对审计风险进行系统分析、研究,确定多样化的审计战略的一种审计思路。内审部门通过风险识别,帮助管理部门规避风险,采取正确的行动来防止高级管理层。该类审计是以对风险的系统分析为出发点,对企业风险管理和内部控制制度的完整性与有效性进行独立的评价⑥。它是较之财务审计和合规审计更为先进、科学和全面的风险审计。2.实施增值型内部审计。商业银行的目标是价值最大化。内部审计作为商业银行内控管理工作的一部分,虽然不直接参与经营活动,但可以通过提出有价值的审计建议,帮助银行降低风险,规避资时代Times2017年第01期中旬刊(总第648期)产损失,增加获利机会,从而帮助商业银行增加价值创造。增值型内部审计通过大力拓展高增值的审计业务,形成有价值的审计结论和建议,帮助组织增加价值,它以利润中心作为自身定位,既记录耗费的成本,又衡量和记录为组织增加的价值⑦。将增值型审计作为内部审计体系的转型方向,有利于提升内部审计价值,在帮助银行防风险的同时提高盈利水平。(三)转型实践———持续深入的系统工程根据确立的转型目标与基本思路,几年来,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体系在转型过程中采取了一系列持续深入的工作举措。1.组织开展内部审计垂直化改革,建立垂直化的组织体系和报告路径。历时半年,完成职能上收与人员分流,于2012年6月底全面完成内部审计垂直化管理体系建设。内部审计垂直化管理后,取消了郊县支行的稽核审计部,而在总行直属的稽核审计部下设直属室和片区审计中心,统一对总行职能部门和各分支机构开展审计活动,并定期、直接向董事会汇报工作。内部审计体系包括审计制度及流程建设、人事任免、薪酬福利、工作计划以及绩效考核等均由总行统一管理,凸显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2.通过实施确认咨询服务,强化审计监督服务职能。按照“以风险为导向的增值型审计”工作思路,大力拓展内部审计职能。通过经营情况审计,反映各机构和相关业务的经营状况及风险控制情况,为管理层加强管理、优化决策提供参考;配合机构建设需求,开展相关人员经济责任审计,为机构发展与人员任用提供支持;配合内控体系建设需要,开展各领域专项审计,着重从内部控制的健全性和有效性进行评价并提出建议,促使内部控制更加完善。这些审计不仅确认了问题,强化了监督,更提出了改进建议,经过良性沟通与合作,促进了被审计对象的价值创造。3.通过开展绩效薪酬改革,建立现代化的内部审计机制。在转型的过程中,同步开展了内部审计绩效薪酬改革。一是根据银监对内部审计人员薪酬不低于全行平均薪酬水平的制度规定,将内部审计人员从后台部门人员的360度常规考核改为独立的考核机制,使做出实绩的审计人员薪酬水平得到提升。二是研究制定了审计人员绩效考核标准,从工作过程、质量、成果、执行力和纪律等多个维度对审计人员进行综合考评,同时完善审计人员激励、晋升、评估机制,提升了审计人员的工作积极性。4.完善内部审计制度体系,梳理规范内部审计工作流程。按照“标准化、精细化”的管理要求,推动内部审计制度建设与流程规范。一是按审计管理制度、案件防控制度、责任追究制度三个维度完善制度体系,建立新的审计工作标准;二是梳理审计工作流程,制定《内部审计实务准则》,统一计划、立项、准备、实施、报告、终结、档案管理等流程规定;同时制定审计人员行为规范,强化对审计人员的行为约束;三是制定项目时限管理、整改跟踪、审计费用管理、员工绩效考核等规范性文件,强化审计效能管理;四是在现场审计中推行“三级复核制”、审计组长负责制等规程,完善了责任机制。5.改善内部审计方法,提升内部审计技术。一是强化对高风险业务的审计力度,持续关注重点领域、重要业务、重点环节,形成对主观故意、弄虚作假等严重违规行为持续有力的监督效应。二是设立非现场审计室,通过非现场经营数据抽样采集、分析技术的应用,建立非现场审计分析模型,为现场审计提供信息参考,提高现场审计的效率。三是建立风险监测模型并定期对重要业务领域开展监测分析,就发现的风险点和疑点有针对性地开展实地调研及审计,挖掘揭示了大量借名贷款、搭桥贷款、多头授信、抵押物悬空、资产流失、与客户发生资金借贷等隐蔽性较强的问题,有效释放了潜在风险。四是重视对董事会的审计工作汇报,加强与高级管理层和被审计单位的审计沟通,推动问题整改和风控措施的落实,并实时开展后续审计工作。6.加强审计人才选拔培养,提升审计队伍的整体素质。一是以垂直化建设为契机,在原有内部审计队伍中全面开展考试、考核和岗位竞聘工作,对人员进行优选与岗位调整。二是在行内、行外同步开展招聘工作,补充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三是持续抓好人员培训。推行“周培训-季度专题培训-年度集中培训”的递进式培训机制,提高员工审计能力。四是以项目质量控制为基础,通过审前培训、以老带新、审后总结等办法帮助员工积累审计经验。五是鼓励员工考取各种资格证书,通过专门的激励制度对员工自学行为进行奖励。7.建设推广稽核审计及风险预警系统,搭建现代化的审计工作平台。成都农商银行内部审计部门垂直化管理后,即启动了稽核审计及风险预警系统建设工作,并于2014年推动该系统投产上线。该系统的上线,为内部审计工作搭建了一个具备大数据处理能力的集信息采集、数据处理、风险预警、作业控制和绩效考核等功能为一体的服务平台,大大提升了审计工作的专业化水平。该平台实现了对主要风险的持续监测,能够为现场审计高效挖掘风险信息提供技术支持。同时,该平台也是现代化的审计工作管理平台,通过建立项目管理功能菜单,实现审计作业的流程化管理,还能以图表方式展现全行主要经营管理指标,可以直观地为高级管理层提供动态经营信息。8.健全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加强审计质量控制。一是加强审计管理体制机制建设。成立审计执委会,定期或不定期就重大事项集中审议;建立审计计划管理机制,按年、按月控制审计布局,促进审计资源的有效配置;坚持每周集中汇报项目进度,督导工作进程;建立重点项目督办机制,强化对项目质量的把控。二是重视对审计结果的运用。通过下发审计意见书、建议书,督促被审计对象全面掌握审计结果,彻底整改存在的问题;通过开展整改专题培训、收集责任人整改承诺书、制定整改进度跟踪表和典型性违规问题通报等方式,督促被审计对象务实有效地落实整改措施。良好的沟通、严格的整改,有利于巩固审计成果,确保实现控制风险、增加价值的目的。

四、商业银行内部审计转型经验及启示

篇9

(一)高素质复合型审计人才不足审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较强的工作,要做好这项工作,应具有一定的知识、技能和其他能力,如在开展业务过程中熟练运用审计标准、程序和技术所必需的专业能力;开展业务所必需的会计学、经济学、商学、税收、金融、计量方法和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基本内容的了解;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流利的口头和书面表达能力等。从目前高校审计人员知识结构来看,具有一定综合分析能力的复合型人才比较少,整体上应对复杂审计工作局面的能力比较弱,表现为:一是专业知识欠缺。部分内部审计人员来自财会队伍,专业单一,后续教育跟不上,开拓创新意识相对较弱,宏观意识和现代审计意识不够强,对审计理论不求甚解,认为审计就是查账,查账的目的就是处罚,难以发现深层次问题。二是知识结构单一。部分审计人员财会知识不熟悉,对新的会计准则理解不透彻,对新的问题拿不准;对法律法规不熟悉,对经济合同理解片面,对相关税收政策吃不准,抓不住等。三是综合分析能力差。部分审计人员对业务较复杂的审计项目所涉及的业务管理知识和行业发展情况了解较少,难以全面、真实地把握被审计单位的实际情况,对审计工作的预见性较差。四是部分审计人员缺乏良好的交流沟通技巧,书面表达能力较差。以上因素加大了审计风险,审计质量难以保证和提高。(二)审计技术方法落后信息技术的发展不仅扩大了审计的范围和内容,还对审计的方式、方法以及审计程序、审计项目管理、审计质量控制等都产生了影响。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手段和技术还比较落后,计算机审计软件的开发利用滞后,表现为:部分高校审计软件仅限用于财务数据对接、查询功能和一般审计功能等;审计人员依然停留在那种凭借工作经验,通过调阅报表、凭证、会议纪要、内控制度等资料进行分析评价的传统审计方法,在不同程度上制约了审计项目的质量和效率。(三)不重视审前调查现阶段部分高校审计部门和审计人员对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表现为:一是审前调查流于形式。部分高校内部审计人员自以为熟悉本校情况无须进行审前调查,只是通知被审计单位提供财务报表、年度总结、会议纪要等有关资料,从纸质材料上了解被审计单位基本情况,而不做具体深入的调查研究,尤其是对其经营状况、内部控制等未作审前调查。二是把审前调查工作作为应付程序,敷衍了事。往往一个“审计座谈会”就代替了审计调查,审计通知书一发,审计材料一到,根据取得的纸质有关材料,简单分析后制定审计方案,审计人员就在茫茫的账堆里开始查账,但往往由于审计目标模糊,审计对象情况不明,方案操作指导性不强,审计重点不清,审计工作难以深入展开,最终是审计质量徘徊不前。(四)审计实施方案指导性不强审计实施方案是审计组实施审计的具体作业计划,也是审计部门据以检查监督审计组审计质量及审计进度的重要依据,是指导审计人员工作的“路线图”,对实施审计起全面控制作用,是审计工作的总纲和指南。但目前部分高校内审部门和审计人员没有充分认识到审计方案的重要性,未能高度重视审计方案的编制,表现为:一是编制过于粗糙,内容简单,重点不突出,表述为大纲式;二是工作步骤安排粗放,没有明确的时间安排;三是延伸项目没有具体的内容、时间及目标安排;四是人员安排不合理等。以上原因导致审计方案指导性不强,实际利用价值不高,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存在较多的随意性。(五)审计复核制度流于形式审计复核作为审计项目质量控制的关键环节,是审计机关实行审计质量内部控制的一项重要机制,也是提高质量,防范审计风险,确保审计部门依法审计的一项重要措施。但目前大部分高校或没有建立复核制度,或虽建立了复核制度,但流于形式,没起到应有的作用,审计质量无法保证。(六)审计质量评价缺乏业务标准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与内部审计标准密不可分。《审计署2003年至2007年审计工作发展规划》提出用五年时间实现审计工作法制化、规范化、科学化的目标。国家标准委主任纪正昆在2008年全国审计信息化标准化技术委员会成立大会上指出“加强审计标准化建设,对提升审计工作的管理水平具有重大意义”;国家审计署副审计长石爱中指出:“掌握标准化技术,推动审计化;审计化,标准化先行”。审计标准是进行审计时判断审计事项是与非、优与劣的准绳,是提出审计意见、做出审计决定的依据。目前高校内部审计工作缺乏业务标准,审计程序不规范,随意性大,审计人员执行能力低下,不利于高校内部审计工作制度化、规范化、科学化管理,影响了审计工作质量的提高。

二、解决高校内部审计质量管理的对策

(一)多管齐下提高审计人员素质高质量的审计工作来自高质量的审计队伍,不断提高审计人员的专业技能是加强审计质量控制的关键。高校审计部门可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审计人员的素质:一是不断提高审计队伍的思想道德素养,大力弘扬“责任、忠诚、清廉、依法、独立、奉献”的审计人员核心价值观,为审计事业发展提供思想基础、精神动力和行为引领。二是切实处理好工学关系,加大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审计工作不能疲于奔命,而应合理、科学地把审计与培训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业务培训,培训内容可多样,既要有知识性培训,即主要培训新的知识、新的制度、法规等新内容;也要有技术性培训,即以提高审计人员某方面工作技能为目的的培训,如国外审计机关有针对审计人员向审计单位有关人员当面调查有关事项或交换意见的技巧培训课程;另外可加强对审计人员综合知识的培训,如宏观经济、财务管理、法律制度、内部控制、绩效审计及计算机等知识的培训,通过培训促进审计人员更新知识,开阔视野,掌握先进的审计手段,提高业务能力。三是加强审计风险教育,增强审计人员质量意识。让每位审计人员把审计质量是审计业务工作生命线的理念融入思想中,形成人人重视审计质量、人人抓审计质量的良好氛围。四是完善干部考核评价机制。通过定性考核和定量考核相结合、定期考核与平时考核相结合等方式,注重审计人员能力和实绩,发挥积极的导向和激励作用,在审计队伍中形成晒业绩、比成果的良性竟争局面。五是多种锻炼促提高。审计人员可通过自学或参加职称考试等资格考试,使自己在不断学习中提高理论知识水平,审计部门根据本单位发展对专家型人才和复合型人才的不同需求,有重点、有选择地安排审计人员多岗位锻炼,促进审计人员综合素质的提高。六是在干部队伍建设中,不断完善干部选拔任用、考核评价机制,进一步加大干部交流和培训力度,不断优化干部队伍的知识结构和能力结构。在人才队伍建设中,重点实施审计专业领军人才和骨干人才培养工程,把审计实践作为选拔和培养人才的第一跑道,注重工作锻炼和实践历练,在审计第一线培养、造就优秀的审计人才,不断提高审计实战能力,培养一大批查核问题的能手、分析研究的强手、计算机应用的高手和精通管理的行家里手,培养出适应内审工作需要的“政治过硬、业务精良、作风优良、廉洁自律、文明和谐”的适应新形势需要的复合型审计人才,为审计事业的发展提供人才保证和智力支持。(二)大力推进信息技术应用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被审计单位越来越多地依赖信息与通讯技术进行业务处理,审计的业务范围和内容从传统的财务报表或其他管理方面的“有形”信息扩大到了信息处理系统的安全性、完整性及其内部控制等“无形”的技术领域。审计人员必须知道如何运行他们的业务并达到单位目标,如果审计人员没有这种理解,他们就无法履行自己的职责。我国审计署在信息化建设之初就曾经指出,审计人员不掌握计算机技术,将失去审计的资格。《审计署2008至2012五年规划》要求各审计机关:探索创新审计方式,在深入总结我国审计实践的基础上,不断探索符合我国发展实际的审计方式和方法。目前高校内部审计机构普遍面临人力不足但审计业务量不断增长的矛盾,推进信息化建设,改进审计技术方法,可提高审计工作效率,节约审计资源。具体审计工作中,通过积极推进计算机审计,总结推广先进的审计技术方法,探索和完善信息化环境下的审计方式,探索信息系统审计和联网审计,切实增强在信息化环境下查找问题和分析问题的能力,如利用计算机帐务处理可以自动平账,减少大量人工查找核对的工作,让计算机审计技术在海量审计数据中把握审计重点和查找疑点线索.发挥重要作用。内部审计机构可以通过购买应用型的审计软件、自行开发及与软件供应商联合开发等方式获得适用的审计软件,实现内部审计的计算机化,逐步形成审计计划、审计实施、审计质量控制、审计成果利用等全过程数字化管理,切实提高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三)认真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充分认识审前调查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审前调查是审计质量控制的一个重要环节,更是编制审计实施方案的前提和基础,实践证明,审计效果比较突出,审计质量比较高的审计项目,都进行过认真的审前调查。要做好审前调查工作,应做到:一是明确所要调查的内容,精心制定审前调查提纲。依据调查提纲确定调查范围和事项,科学、合理、全面安排调查工作,避免审前调查的随意性,同时审前调查要遵循内容重于形式的原则,针对审计项目所要达到的目标,采取灵活多样的审计方式,如审前座谈会、实地观察、调查问卷、个别谈话、侧面了解等,通过这些方式,深入了解被审计单位的情况,找准审计重点领域、确定审计重点,为审计方案的可操作性和指导性提供依据。二是注重审前培训。在审计项目开展前进行审前培训,针对审前调查所掌握的基本情况和基础数据,组织审计人员进行理性的、宏观的分析、归纳和提炼,根据听到的、看到的情况和资料,结合项目审计的总体目标,大家沟通和讨论;结合审计项目的性质和具体情况,组织学习与审计项目有关的财经制度和政策法规以及被审计单位所处行业涉及到的法律、法规、行业准则和行业专业知识,力求通过审前培训使审计人员对被审计单位的财务状况、管理制度建设情况、内部控制情况、发展状况等有较为清晰的了解。三是时间安排要合理。审计调查要有充分的时间保证,一般审前调查时间应占整个审计项目五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时间,时间得到保证,才能保证审前调查的广度和深度。(四)精心编制审计实施方案审计方案是规范审计组和审计人员实施审计工作的重要文件,是审计工作有序、有效开展的保证,高质量的审计方案不仅是一份审计工作的“行程安排表”,更是一份审计工作的“指导书”,审计方案要求的内容和重点,明确指出了审计人员需要关注的目标及具体操作方向,审计人员只要按照设计好的步骤走下法,就能按质按量完成工作,这对于那些对项目及业务不熟悉的审计人员来说,审计方案能指导他们如何开展工作,如何捉住重点,减少盲动性,提高工作质量及效率。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常常能为提高审计工作质量奠定基础,编制高质量的审计方案,应做好以下工作:一是注意收集和研究项目背景资料。通过广泛收集、认真审核和深入分析审计对象的背景资料,可以对审计对象的经营状况、经营成果、经营目标和内部控制等情况有初步了解,初步判断审计项目所涉及的部门、金额大小、业务分布情况,为合理分组、科学安排审计资源提供依据。二是审计方案要确定审计项目的操作思路、方法以及最终要达到的目标。审计方案应从审计目标、审计依据和审计步骤、审计重点指引、审计方法等方面统一政策尺度,细化测试标准,具体方案中要尽量细化,让没有审计工作经验的人一目了然,能够按图索骥、照章办事。(五)强化三级复核制度按照审计质量控制的相关要求,将审计复核作为审计质量控制的重要机制,规范复核程序,严格按照《审计准则》和相关规定,落实三级复核责任制,强化审计组长、主审和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加强审计组长对审计证据、事实的复核责任,加强审计业务处(科)室负责人对审计定性、报告的复核,做到未经复核的文书不能签发。(六)制定和规范审计标准及流程审计的发展变化,迫切需要内部审计部门有规范的、统一的审计标准及流程,以规范审计人员的审计行为、审计程序和操作,如通过制定标准化的文档模板,将审计通知书、审计调查方案、审计查询函、审计工作底稿、审计报告等形成标准化的文书,从而避免重复劳动,节约审计资源,同时能规范审计人员行为,提高审计质量。通过制定标准化的项目流程,将项目管理和实施的整个过程加以明确,保证审计项目组织实施过程符合审计质量的要求。在制定内部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时,应认识到审计质量控制标准是全面的质量控制标准,应涵盖本单位所有的业务环节,并且要细分到每个控制节点。笔者所在的高校审计部门已成立26年,在这方面有较成功的经验,如财务审计科制定的《财务审计工作指引》,对“审计选择和确定项目阶段、准备阶段、实施阶段、终结阶段、后续阶段”每个阶段的关键点提出明确的质量要求,将审计质量控制的职责落实到每一个岗位和人员,使每个审计人员对自己所负责控制的关键点心中有数,这个指引在具体操作中收到了较好的效果,促进了审计制度化、规范化管理,提高了审计工作质量,保证了审计目标的实现。

三、结语

篇10

关键词:内部审计;独立性;作用,措施;

0 引言

企业作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主体,在社会经济建设和发展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如今,企业普遍存在过度盈余管理、会计信息失真、财务数据造假等现象,这些现象的出现都与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不强有很大关系。企业对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缺乏足够的认识,难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应有的作用,不利于企业的健康、长远发展。

1 企业内部审计的主要作用

企业内部审计主要是监督企业各项经济活动,对企业财务、经济工作进行分析和控制,以保证企业财务数据和财务信息的真实、准确,为企业的良好经营提供有效依据,促进企业可持续经营和发展。企业内部审计在企业的整体发展中发挥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能够确保企业财务信息的准确性,客观地评价企业的经营情况,为企业发展提供良好的服务。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在开展内部审计工作时,应该全面、深入地掌握和分析企业的财务情况,发现企业会计信息中存在的错误并及时修正,以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性,提高企业的财务管理质量,有利于更好地保护企业财产,提高企业资产的利用效率,促进企业各项工作的有序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要对企业的经营过程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情况有一定的了解,能够为企业的经营决策建言献策,有助于加强企业资源配置、降低企业成本、优化企业财务管理,进而推动企业的良好发展。

2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2.1 企业内部审计模式有待完善

企业要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不能仅仅依靠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还要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有关人员安排,创新和改进审计模式,审计模式要能够满足内部审计部门的工作要求,以确保内部审计部门工作的高效开展。但是,部分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还不健全,往往注重企业财务报表、合同、凭证等内部因素,对外部风险因素关注较少,增加了企业的运营风险。同时,有些企业的内部审计模式缺乏创新和改进,往往还在使用传统的内部审计模式,无法跟上现代化审计发展的步伐,且多采用固定的上传下达的审计工作模式,基层工作人员一味地依赖和遵从领导层的指示和要求,不仅增加了领导层的工作,还会降低审计工作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创新性,影响审计工作效率。

2.2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的综合素养有待提高

由于审计工作的涉及面较广,要求审计工作人员不仅要具备良好的财务、审计专业知识与技能,还要了解和掌握经济、法律等方面的知识。同时,审计工作还与利益相关,这就要求审计工作人员要具备良好的职业操守和道德素养。目前,有些企业内部审计工作人员存在业务能力不足和职业素养有待提高的问题。首先,综合能力不足。目前,同时掌握财会、审计、法律、经济金融知识的综合型审计人员较为缺乏,且企业内部审计人员的专业能力存在较大差异,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其次,内部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有待提高。个别内部审计人员利用职务便利为自己谋取私利的现象仍然存在,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公正性和有效性。

2.3 企业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存在问题

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需要构建独立的内部审计部门,同时还要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大的权利,确保内部审计部门能够充分发挥财务监督和控制作用,且管理层的权利要高于财务部门的同级别管理层。但是,很多企业往往将内部审计部门与财务部门同级别对待,使得审计部门的高级管理者与财务部门的高级管理者同级别,甚至部分企业的审计经理还要听命于财务高级总监,影响了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不能有效地发挥内部审计的财务监督作用,最终影响了内部审计工作的效果。

2.4 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程度不高

企业要加强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还需要借助信息技术,通过信息化平台开展内部审计工作,利用自动化处理尽可能降低人为干预,以确保内部审计的独立性。目前,企业在进行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主要是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不完善,信息化平台质量有待提高,信息化平台的自主处理水平不足,且无法有效发挥信息化平台的自动化管理,出现信息化平台上内部审计信息被人为改动等情况,影响了信息技术在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中的作用。

3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有效措施

3.1 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有关制度规定,为内部审计独立性提供制度保障

优化企业内部审计工作,需要政府有关部门强化制度建设,积极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的法律法规,从而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提供良好的外部制度环境,为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提供有效的制度保障。各省市政府审计部门要深入企业调研,全面了解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情况,研究和分析所掌握的情况,及时发现并综合考量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并依据所发现的问题制定和出台相应的法律法规,完善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制度,推动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高效建设。同时,政府审计部门要加强完善实施细则,确保内部审计有关制度能够更好地落实,以促使内部审计人员能够独立履行职能,进而增强内部审计工作的独立性。

3.2 强化内部审计人员培训,提高有关人员专业能力

审计工作对工作人员的综合能力要求较高,不仅需要内部审计人员具备专业的财务、审计知识和技能,还需要具备经济、金融、法律、计算机等方面的知识,同时还需要工作人员具备良好的职业素养和职业道德,这就要求企业要加强对内部审计员工的技能培训,以培养综合能力强的综合型人才。一方面,企业要加强人才招聘,加强对审计人才引进的资金投入,从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招聘具备经验较为丰富的人员,同时在条件允许的前提下,可以对人员的学历以及职称提出较高要求,以确保招聘人员的质量,优化内部审计部门的人员学历结构;另一方面,企业要加强内部员工培训,完善培训体系,定期组织员工学习业务能力,也可以组织员工进行外出交流和学习,以提高内部审计员工的专业知识和技能。

3.3 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

企业要强化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加强对内部审计部门的认识和重视,构建合理的内部审计部门隶属关系,赋予内部审计部门较大的独立性以及较高的权利。企业内部审计部门应该由董事会直属领导,内部审计部门管理层的级别要高于财务部门管理层,以充分发挥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并且,内部审计部门要由部门经理直接、独立领导,内部审计管理者对发现的财务问题直接向审计部门经理报告,以有效防止财务经理违规情况的发生,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的作用,促进企业财务管理工作质量的提高,强化对企业财务收支的控制,推动企业可持续运营。

3.4 强化企业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提高内部审计工作质量

在互联网技术不断发展的今天,信息技术在各行各业的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强化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也离不开信息技术,这就要求企业加强对信息技术的应用,利用信息技术建设内部审计信息化平台,强化平台的全自动运营,降低人为因素干扰,进而增强内部审计部门的独立性,以有效避免内部审计违规操作,防范舞弊行为的发生。企业要提高员工的信息化应用水平,提高信息化建设质量,加强构建在线审计平台,建立健全在线审计系统,实时监控、分析和处理企业内部财务数据,充分发挥大数据技术的数据处理优势,利用信息平台监控企业财务信息,以提高内部审计工作的效率和质量。同时,企业还要定期维护在线审计系统,及时发现系统漏洞,并且对其进行修补,以确保在线审计系统的安全性,以及审计系统数据的准确性和独立性。

4 结束语

内部审计是对企业内部经营活动的重要监督,对确保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促进企业健康可持续运营具有重要意义。独立性作为企业内部审计的关键,企业要想紧跟时展步伐,提高自身竞争优势,就要加强对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视。但是,部分企业在内部审计独立性建设中还存在一定的问题,这就要求企业完善内部审计有关规定和细则,加大对相关工作人员的培训力度,提高内部审计人员的综合素养,合理确定内部审计部门的隶属关系,推动内部审计信息化建设,进而提高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充分发挥内部审计独立性的重要作用。

参考文献

[1]魏畅。国有企业内部审计的独立性影响因素分析[J]河北企业, 2020(11):15-16.

[2]李书钊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现状及优化路径研究[J.山西农经, 2020(12):152-153.

[3]李梦怡企业内部审计独立性对内部控制的影响分析[J].中国商论,2020(17): 105-106.

[4]李赛美企业集团内部审计工作中的现存问题及对策探讨[J]企业改革与管理, 2019(13): 146+ 1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