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设计工程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3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服装设计工程,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服装设计工程

篇1

关键词:针织服装; 设计; 工艺; 课程革新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Song Xiao-xia

( College of Fashion, Shanghai University of Engineering Science, Shanghai 201620, China )

Abstract: Innovation and construction on the course of knitwear design & technology was profoundly studied in this paper. Main innovative teaching methods of the course were discussed from the view of combination between technology and art. By these methods, students’ interests were greatly aroused and the teaching effect was strongly improved.

Key words: knitwear; design; technology; course innovation

由于针织服装以其特有的自然与弹性、丰富的肌理效果与质感愈来愈得到人们的青睐,大有与梭织服装平分秋色、并驾齐驱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已成为高等服装院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一门新兴专业必修课程。

笔者担任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学已有十年,期间对针织服装的教学进行了多方位、多渠道的尝试,制作了多媒体CAI课件,尝试调动学生积极性和激发学生潜力的教改措施,并与世界知名的电脑横机制造商STOLL公司紧密联合,潜心拓展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中的应用,确保学生学到最新的针织设计与制造知识,承担上海市教委21世纪新教材建设项目《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针织服装设计》一书已于2006年3月在中国纺织出版社出版,获得读者的一致好评,由于在针织服装教学方面的突出表现获得校教学成果二等奖。以下是笔者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革新与建设中采取的一系列措施和成果。

一、《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教材建设

鉴于针织服装的发展日新月异,而目前国内市场上系统深入地介绍针织服装的最新设计的书籍较少,而能站在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角度上详细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创意设计的书则更加匮乏,因此决定撰写一本能将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紧密结合,系统介绍从纱线至成衣――贯穿针织纱线、面料、成衣全流程的与市场密切接轨的专业性、实践性、前瞻性教材。

国内目前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方面的同类教材一般侧重于介绍针织服装的工艺和针织服装设计的基本原则两大部分内容,突出了全面性与系统性。在讲述针织服装的工艺时侧重于针织物的组织结构、收放针数的算法和裁剪工艺图,缺乏针织服装设计方面的内容,无法满足服装设计专业本科生的需求。在讲述针织服装的设计时,突出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的特性方面的设计深度不够[1],在强调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方面力度不够,丰富性、生动性和创意还需加强。

笔者结合十年教学经验,正在撰写国家级“十一五”规划教材《针织服装色彩与款式设计》。本教材力求做成一本覆盖针织服装款式与色彩设计从纱线至成衣全流程的注重技术与艺术完美结合的实用型、权威型教材,使用对象为服装设计与工程、服装艺术设计本科生,并同时推出配套操作演示光盘,便于学生课后能及时复习、进行强化训练,并包含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资料的使用方案,包括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CAI课件和针织服装设计素材库,包括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注重学生实际技能的培养。

为兼顾各大院校的教学特点以及侧重需要,本教材立足于全面性与系统性的论述,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书脉络清晰,层次分明,图文并茂。由于服装类学生毫无针织基础,需要填补该方面空白,本教材将首先讲述针织物的基本组织结构、编织原理、针织机械与针织物的特性,使学生对针织物有一个感性的认识,接着阐述针织服装不同于梭织服装设计的特点,从针织原料――纱线开始介绍如何根据纱线、组织结构、服装款式的特点来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讨论三者间的对应关系和内在联系,强调针织物全成形的可能性,探讨如何在设计与工艺间紧密融合。由于针织服装的种类较多,本书主要讲解目前款式变化快、强调时尚元素的针织毛衫、针织T恤、针织休闲运动服的设计[2]。

二、围绕课程建设展开多项教改措施

1.加大服装CAD系统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中的应用

我校有全球最先进的两大知名服装CAD软件――法国力克和美国格伯,其中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软件已有四届学生学习并针对校外培训,积累了丰富的教学经验和心得,并编写了完善实用的讲义,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并利用款式设计CAD系统建立了生动逼真的针织纱线库、针织面料库、针织服装零部件库、最新针织服装款式库,极大地丰富了学生的设计素材。

2.课程教学队伍和教改教研项目建设

在本课程教学队伍建设中制定了合理的中青年教师培养计划,目前一名骨干教师正在攻读针织服装方向的博士学位,培养青年教师参加针织服装方面的技能培训,与德国STOLL电脑横机公司、上海春竹服装有限公司等进行产学研方面的多方位合作,要求教师深入针织服装企业学习与市场、生产实践紧密结合的最新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成立针织服装设计工作室,更好地突出本课程的应用型特色。

目前正在进行的教改教研项目为在教学中探讨提高针织成衣设计创意的手段以及针织服装肌理效果的展示方法,并指导学生在电脑横机和手工钩编中寻找针织服装创新设计的方法。教学改革包括针织面料认知[3]、针织服装设计、针织服装工艺与制作三大板块内容,立足于针织服装设计全面性与系统性的教学,在内容的深度与精度上教学中可根据不同的教学要求予以充实和加强。本课程配合有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两周实践教学环节,可强化学生对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的理解和认识,并大大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

3.实现技术与艺术的完美结合,加大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培养力度

我国目前的针织服装设计教育存在设计与工艺脱节的情况,而现在我国针织时装品牌正致力于品牌价值提升与产品附加值升级,市场上极度匮乏优秀的针织时装设计师,培养针织时装设计师的关键在于针织时装的设计创新和工艺创新教学。在传统观念中,针织面料的可塑性一向较弱,柔软、易变形、不易后整理、略显沉重;色彩稍显暗哑,难以呈现丰富的花纹与图案。但现在不同了,柔软的针织面料可以在结构上出神入化,不再是过去的单纯造型,独具风格的图案、色彩自成一体。在针织服装设计的教学中要结合新的工艺和技术,创造出新的时尚面料和各种令人称奇的设计造型。

针织时装设计师应该从一开始就掌握针织的特性、质地和风格,在此基础上再培养设计的技术与艺术,这样设计师才能拥有足够的底蕴面对未来的设计任务,并不断地自我提高。由于针织的易变形性,在设计过程中不同的工艺将产生完全不同的效果,这就要求针织时装设计师要在具备优良设计能力的基础上精通工艺用以支持设计。

4.校企合作,实现与企业的无缝链接

面对中国针织时装设计人才的现状,当今的服装院校对于设计师的培养需要应该从以下方面进行,引入互需互动、效益互利的产学合作教学机制[4]。

(1) 介入式:学院和企业的人才相互介入,互教互学,相互渗透,产学结合。

(2) 品牌式:重视品牌的建设,开展多种形式的活动,调动师生的创作灵感和激情,并使之转化为企业品牌创意。

(3) 企业式:学校把实习场所转移到企业生产线,企业将生产基地延伸到校园。

(4) 创业式:吸纳企业的创业基金,组织学生边学习边进行创业尝试。

(5) 订单式:学校与公司签订联合办学委托培养协议,实施订单式培养;根据其岗位的实际需要就学生的研修课程作全方位的整合,使教学极具目标性和针对性,将学生进入企业后的实践转化时间提前在校内完成。

三、扎实做好内功,积极进行教学条件建设

1.积极进行促进学生主动学习的扩充性教学资料建设

扩充性资料包括教师制作的实际操作案例多媒体课件,包括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课件、针织服装效果图的表达课件、手工针织服装设计课件等,应用计算机辅助服装款式设计软件制作的针织面料库和服装款式库,手动横机操作方法光盘和针织系列服装展示和大赛录象等,在教学过程中可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

2.实践性教学环境建设

建立专业针织服装实验室,配置3G、6G、9G、12G、14G各机号的手摇横机、提花横机、小型电脑横机、套口机等,使学生对针织服装的制作有感性认识,提高动手能力。

3.构建网络教学环境

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课程在多媒体教室上课,计算机辅助针织服装款式设计部分在服装CAD专业机房上课,采用电子教室使教师机可对每台学生机单独实施控制,并建立每位学生的文件夹,能进行网上电子点名、文件分发等,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网络教学。

在本课程的教学中积极应用现代教育技术,讲解高新科技在针织服装设计与制作中的运用,比如应用法国力克款式设计CAD系统进行针织服装的设计,给同学讲授采用电脑横机编织针织服装的效果,并播放有关实际录像。在教学中积极尝试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课件,如针织服装的视觉创意手法等课件,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我国目前的时装设计师偏重于艺术设计,对于工艺多少缺乏全面的了解,这个问题对于针织时装设计师而言尤为严峻。因为梭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面料开始的,而针织时装设计师的设计是从纱线开始的,包括织造、染整等诸多工艺,从设计到成衣制作整个工艺链条相对较长,这就要求设计师在制作过程中能够起到监控与调整的作用。针织的整个工作流程包含相当大的工艺技术含量,这不仅仅是艺术审美就可以解决所有问题的,设计师需要做的包括选择流行纱线、确定工艺种类、熟悉艺术风格、把握时尚趋势。《针织服装设计与工艺》课程一定要注意艺术设计与工艺技术的相互融合,这样才能培养出优秀的针织服装设计人才。

参考文献

[1] 傅丽.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研究.陕西教育.2009.7

[2] 吴益峰.谈创新针织服装的设计.江苏纺织.2004,11:26

[3] .浅谈针织服装设计课程教学改革.广西纺织科技.2009,4:75

篇2

二、课程定位

(一)、市场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服装职场指数风向标数据资料显示,企业需求最热的职位,分别为:2014年,从全年整体看,女装设计师、设计师助理、外贸人员、技术人员,各别月份出现了童装设计师、CAD;2015年,从全年整体看,设计师助理、CAD/制板/样板师、QC质检,各别月份出现了女装设计师;2016年,1月份-5月份,均为设计师助理、CAD/制板/样板师、QC质检。

企业需求最热职位所在的城市分别为:2014年,从全年整体看,广州、北京、杭州,各别月份出现了东莞、苏州、上海;2015年,从全年整体看,杭州、上海、广州,各别月份出现了北京;2016年,1月份-5月份,杭州、上海、广州,各别月份出现了东莞、北京、苏州、宁波。

从近二年半看,尽管企业对热门职位需求以及热门职位所需城市是有波动、有变化的,但是从总体趋势上来说,企业对热门职位的需求主要集中在设计师、CAD/制板/样板师、QC质检,企业对热门职位需求所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比如广州、杭州、上海,服装行业发达、发展迅猛的南方城市,比如东莞、苏州。

(二)、人才需求分析

根据中国服装人才网数据资料显示,人才选择最热的职位分别为:2014年,从全年整体看,设计师助理、制板/样板师、女装设计师;2015年,从全年整体看,设计师助理、CAD/制板/样板师、女装设计师,各别月份出现了生产厂长;2016年,1月份-5月份,设计师助理、CAD/制板/样板师、女装设计师,各别月份出现了生产厂长。

人才选择最热职位所在的城市分别为:2014年,从全年整体看,广州、杭州、深圳,各别月份出现了上海;2015年,从全年整体看,杭州、上海、广州,各别月份出现了北京、深圳;2016年,1月份-5月份,杭州、北京,各别月份出现了上海、广州。

从近二年半看,尽管人才所选热门职位以及所选热门职位所在城市是有波动和变化的,但是从总体趋势上来说,人才所选择的热门职位主要集中在设计师、CAD/制板/样板师、女装设计师,人才所选择热门职位所在的城市主要集中在一线城市,比如广州、杭州,服装行业发达、发展迅猛的南方城市,比如深圳、上海。

(三)、岗位分析

1、专业岗位分析

2、课程面向岗位分析

三、课程设计思路

以市场需求、岗位要求为基础,以人才需求为引导,以仿真竞赛式项目为教学模式,坚持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变书本知识为动手操作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和竞技兴趣,培养学生竞赛实战能力和临场应变能力,提升学生的职业技能。

四、课程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总体目标,是为了指导学生将书本知识与实践操作技能有机的给合起来,从理性与感性两方面去领会服装工艺基本规律,达到识图做衣能力。缩小与同类大专院校在全国职业技能大赛竞技水平的差距,并最终为踏入社会适应工作岗位需求打下良好的基础。

(二)、具体目标

1、知识目标

通过本门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够将人体结构、人体工学原理、结构设计、美学、造型学、材料学、力学、数学等方面的知识进行有机结合。

2、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识图能力;增强学生结构设计(打板)能力;提高缝制各种服装的能力;注重对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3、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吃苦耐劳的精神;增强学生强健体魄; 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和文化底蕴;要关注学会做人、学会做事、终身学习等职业态度的养成和快乐工作的职业情感培育[1]。

五、教学内容设计

六、课程教学进度表

七、职业能力训练项目

八、课程教学方法

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教学方法有任务驱动法、启发式互动法、项目导向法、角色扮演法、案例法、分组讨论法、模拟仿真法、实物演示法、讲授法等。

九、教学手段

教学手段采用多种形式。在教学过程中,采用以多媒体为主要教学手段,配合运用PPT、图片、视频、网络资源、案例等形式,使学生能够掌握服装工艺制作过程的操作方法、工艺流程、质量标准,找出可能出现的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

十、课程考核方案

(一)定性考核

1、学生基本学习素养:包括出勤、课堂表现、学习态度、作业完成、沟通能力、团队协作能力。占考核成绩30%。

2、能力训练成绩:主要考核学生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以及综合项目的完成情况。占考核成绩40%。

(二)定量考核:主要考核学生立裁、制板、成衣,占考核成绩30%。

篇3

关键词:服装设计与工程;工程意识;教学改革

一、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重要性

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服装设计基本技能、结构工艺设计与制作、经营管理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等综合技能的高级应用型专门人才。目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所采取的课程教学模式大多是“教师讲、学生听”,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偏重服装工程理论基础的学习,但在工艺技能及工程技术规范等方面的实践能力较为欠缺,从而对工程意识的建立、工程设计观念的培养、工程精确度的把握等缺乏正确的认知和完善的思考[1]。工程意识的形成与培养需要一个长期的积淀,它既包括学生在校内接受课程教学时的工程意识体验,也包括学生毕业后参加工作时的工程实践过程[2]。其中,本科学习阶段是学生吸取新知识、构建逻辑思维、培养创造能力的最佳时期。工科教育侧重于解决工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这就要求大学生必须具备丰富的实践能力[1]。因此,探究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新模式,不仅对于服装教育的发展、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毕业生适岗就业能力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3],而且对于如何强化工科生的工程意识培养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二、强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教育的措施

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和形成分为三个阶段:一是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和方法,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二是专业知识深入阶段,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三是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学生开展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也就是说,教师将工程实践问题融入各教学环节,以激发学生对工程知识的兴趣,提高学生的工程实践操作能力,最终达到强化工程意识培养的目的。1.专业课程学习阶段,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工程意识服装设计与工程是综合性较强的学科,它融合了纺织、染整、艺术、计算机等多个学科知识,并具有特有的工程实践性质。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学生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在专业课程学习阶段,教师通过创新教学思路,激发学生的工程认知。这一阶段的影响因素可以分为两部分:一是外部因素,指教师的专业引导和知识传授技能;二是内部因素,指学生自身的学习积累程度和工程意识感知能力。在这一阶段,教师需要考虑学生未来发展的各种可能性(如教学研究、科技发明、艺术设计、商业贸易等),有效处理教授课堂知识与引导课外实践等方面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技能[4]。除此之外,学生在这个阶段的学习主动性也非常重要。教师通过进行各类教学活动,使得复杂难懂的工程知识变得生动易懂,这样具备主观能动意识的学生就能在此环节更有效地获取专业知识。学生通过对服装人体体型学、服装结构设计、服装面料的设计与生产、成衣制作工艺、服装立体构成、服装CAD/CAM原理基础、服装工业样版设计、服装市场与营销等一系列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密切相关的课程知识学习与实验操作,会对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形成基本的整体认知,为后续的课程实践与操作奠定知识基础。在此知识性教学环节,教师需不断优化课程体系,设计引导性内容,培养学生的工程认知能力,激发学生对工程问题的兴趣。例如在“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教学时,教师可采用问题启发式教学,先抛出问题,让学生进行思考,然后再进行讲解。为了使学生加深对样版绘制的理解,教师随机挑选一些学生绘制的样版,然后让其他学生进行点评。通过这种主动式学习,使学生对课堂知识进行思考并加以巩固。在样版绘制时,教师要求学生有工程作图的意识,整个样版布局要美观,线条要有层次感,通过这些细节激发学生的工程意识。2.专业知识深入阶段,建立小组机制,强化工程训练学生在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阶段仅仅学习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理论基础,并未彻底掌握相关的工程知识,因此需要进一步加深对工程知识的理解,深入分析工程知识的形成。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以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有助于学生形成完善的工程意识[5]。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二阶段在专业知识深入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建立小组机制,优化课程的考核体系,不断强化工程训练,从而逐渐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本文以“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课程的考核为例加以说明。“服装工业样版设计与制作”是一门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充分应用专业知识、着重提高学生专业技能及实操技术的专业主干课程,它既是“服装工艺设计与制作”课程的知识准备和操作基础,又是“服装结构设计”课程的延续和理论补充[6]。对此课程的考核方式,我们打破了传统的笔试形式,采用全程考核方式,平时绘制的样版作业和期末的课程设计均作为学生考核成绩的一部分。这种全程考核的方式避免了学生投机取巧、在期末阶段临时抱佛脚的现象,能够对学生整个学期的学习情况进行评估。期末的课程设计是以冲锋衣为对象分组完成,课程设计的流程及内容如表1所示。在课程设计前期,通过教师的现场讲解与演示,引导学生进行各项独立操作,提高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课后要求学生以小组形式共同完成强化训练,以提高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及专业素养,促进小组成员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在此仿真实践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可以接触相关的工程事物及工程因素,不断加强自身的工程观念和工程意识,提高团队协作精神,增强对工程实践的完整性认识[7]。3.专业技能应用阶段,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工程实践以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一和第二阶段为基础,学生只有完全把握好以上基本知识和技能,才能顺利进入第三阶段。笔者将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教育中工程意识培养的第三阶段称为专业技能应用阶段。通过解决实际问题,逐步引导工程实践,强化实践教学对学生工程意识的培养。只有具备了丰富的实践经验,学生才能更好地解决现实工程问题。毋庸置疑,亲身参与实践,进行相关工程操作,对于工科专业学生的工程意识形成和培养具有直接的现实意义[2]。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实验室、服装企业、社会实践活动等资源,使学生感知工程现场,从而激发出学生的工程责任意识、系统创造能力、合作与竞争意识等,使学生更加深刻地认识工程结构、存在形式、技术应用等工程因素,从而获得真实的实践经验。例如通过学校或教师与相关服装企业进行协商沟通,由企业导师带领学生到服装生产流水线参观和学习,结合课堂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服装批量生产流程具有更加客观、形象的认知。再如建立人体测量团队,教师在暑期对测量团队成员进行严格的测量手法培训及实地演练,并于新生开学之际带领测量团队进行大规模的服用人体测量实践活动。此项团队实训环节可使学生认识到工程意识的本质,通过亲自实践体验工程性要求,逐步形成工程性思维。只有在这种团队体验和个人感悟的过程中,才能使学生形成工程性思考及工程意识,激发出创新的意识和能力,这也是工程意识培养的一项重要内容[7]。

三、结语

通过各个教学环节的相互融合及交叉引导,不断激发学生的知识探索兴趣和实践操作潜力,促进理论学习与工程实践相结合,有助于更加深入地感知工程内涵及工程实践,对于培养学生的工程意识及创新意识具有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因此,针对现有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的课程教学进行改革,调整课程内容,突破传统教学模式,融合多个教学环节,对于培养适应现代服装企业工业化大生产所需要的高级复合型人才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作者:尚笑梅 田亚楠 洪正琳 沈芬 单位:苏州大学 苏州天源服饰有限公司

参考文献:

[1]刘洪霞.中外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高等教育教学模式的比较研究[D].天津:天津工业大学,2008.

[2]霍智伟.现代工程意识形成的研究[D].镇江:江苏大学,2013.

[3]吴文辉.论卓越工程师的工程精神和工程意识[J].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7):127-128.

[4]张学洪,王文,徐建平.新时期高等工程教育改革的对策[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2(3):53-56.

[5]刘凤霞,蒋彬.在实践教学中强化学生的工程意识[J].职业技术教育,2003,24(16):73.

篇4

座谈会邀请了服装生产和营销企业的设计师、制版师、营销人员、管理人员以及服装教育工作者、政府主管相关部门成员和往届毕业生等。为避免讨论内容带有个人偏见,座谈会分三次举行,每次邀请的人员从事相同职业但来自不同企业。会议讨论内容主要针对三个问题:一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应具备哪些职业素质和职业技能;二是企业在聘用服装专业高校毕业生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三是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遇到哪些问题。总结座谈会反馈的信息表明,用人企业认为学生的职业素养与操守十分重要,要求学生掌握更全面的专业技能;而目前的毕业生所掌握的职业技能与企业需求脱节,需经过较长时间的锻炼,且存在眼高手低的毛病,缺乏创新能力。毕业生反映的主要问题是在学校学到的知识滞后于企业的生产现状,且动手能力方面的培养不足。

二、人才培养目标

根据调查得到的人才需求方向、能力构成等,我们必须调整人才培养目标,立足地方本科院校服装教育的实际现状,将培养“高级复合型人才”转变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突出“艺术工学”的办学特色,强调职业素养的培育与综合能力的培养。我校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服装造型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及服装经营管理理论和实践能力,能在服装生产和销售企业、服装研究单位等从事服装产品的生产、设计、营销、管理、服务工作,也可以从事相关的商检、行业管理等工作,培养面向地方经济与文化,具有开放精神的艺工结合特色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三、人才培养规格和要求

本专业学生主要学习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受到服装设计方法、成衣结构工艺等方面的基本训练,具有从事服装开发、设计、生产管理和营销等方面工作的基本能力。毕业生应掌握服装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具有较扎实的人文学科和工程技术基础知识以及较高的文化艺术素养和较强的审美能力;掌握服装款式、结构、工艺设计方法和成衣化生产工艺技术,具有较强的艺工结合特色;具有独立完成服装设计构思、效果图、基础纸样和推板及确定加工工艺与成衣制作的基本技能,并能较熟练地应用计算机进行服装辅助设计;掌握主要服装材料的结构性能和特点,具有对服装材料的选择、鉴别和初步开发能力;具有服装生产管理、市场预测和市场营销的基本能力;熟悉国家和管理部门对服装行业发展的方针、政策和法规;了解服装学科和服装行业发展动态;掌握文献检索、资料查询的基本方法,具有初步的科学研究和实际工作能力。

四、课程体系开发

1.以专业能力要求为基础设置课程群

为了保证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根据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向以及毕业生主要从事的职业岗位,将其专业能力培养分为三个方向:服装造型能力、服装工艺设计能力、服装生产管理与营销能力[1]。按照能力培养方向将专业课程设置成四个课程群,即服装造型设计课程群、服装工艺设计课程群、服装管理与营销课程群及特色课程群。

2.加强基础课与专业课的联系

在专业基础课教学过程中,由于每位任课教师的授课内容侧重点不同或基础课教师多出自纯美术专业,缺乏与专业课教师的沟通,从而使专业基础课没有发挥出“基础”的作用[2]。在制定培养方案时,以教学大纲的形式明确了各门课程的具体教学内容和要求。如“设计素描”课程要注重对学生的形体、结构、比例、空间的基本塑造能力培养,熟练掌握线形素描技法;“表现技法”课程主要讲授以各种面料材质、各种款式服装的人体表现技法为主。“服装材料学”课程,传统教学只注重服装材料的理论讲解,缺乏对服装材料的理性认识,进入设计应用及工艺操作环节时,学生不能恰当地把握服装材料的风格、性能、特点,选择及应用时无所适从。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增设了“服装材料实验”课程,在理论课程中增加了服装面料市场调研等环节,建立了专业基础课与专业课之间的联系。

3.建设“连贯阶梯型”实践教学体系

篇5

关键词:艺工复合; 服装设计与工程; 卓越工程师; 人才培养

为适应我国社会和经济发展对于现代服装工程技术人才培养的需要,以及服装行业发展中对多学科交叉复合型人才培养的需要,体现教育“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理念,实践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培养高质量应用型人才的办学目标和建设现代化特色大学的办学理念,围绕上海发展都市型工业和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战略,坚持加强基础理论、突出学科交叉、重视新兴技术的专业特色,贯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教育方针,重视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满足纺织服装行业数字化和信息化技术发展的要求,着力提高学生的工程意识、工程素质和实践能力,强化创新能力的培养,采用产学合作、工学交替,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的特色培养方式,“理论+技术实践+新技术在本专业的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为社会不断输送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优秀的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

紧紧追踪上海区域经济结构和产业结构调整的态势,艺工复合型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总体思路是:保持和强化艺术与技术结合特色,将学科链对接产业链,通过优化培养方案,将创意思维培养与实际课题训练有机结合,将学历教育与职业技能资格考证培训对接。培养适应一线职业技术岗位需求的具有较强实践能力和良好职业道德的技术型应用人才,人才培养技能性强、适应性强、竞争性强,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发展有空间。

一、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目标

面向现代化服装产业,加强服装设计与工程和计算机应用、自动控制等学科的交叉渗透,把握先进制造业与现代服务业互补、融合的趋势,培养具备扎实的工程基础理论、系统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实践能力、优良的工程素质和团队合作能力,具有创新精神、责任意识和比较开阔的国际视野,适应纺织服装产业发展需要,从事服装生产工艺设计、服装工程管理、服装工程设备配置与运行、服装企业信息管理、服装产品质量控制与检测、服装高新技术应用与管理等等方面工作的高级应用型和设计型工程技术人才,积极推进“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二、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标准

根据“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的国家通用标准要求,应用型工程师主要是在现场从事产品的生产、营销、服务或工程项目的施工、运行和维护;设计型工程师主要从事产品或工程项目的设计与开发。针对我国未来纺织服装产业发展对工程类人才知识和能力的要求,依据纺织服装行业标准,凸现我校学科链、专业链对接产业链和面向生产一线培养优秀人才的办学特色,按照“面向工业界、面向未来、面向世界”的工程教育指导思想、“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的人才培养理念和“厚基础、强能力、高素质”的人才培养目标,确定如下专业培养标准(由于篇幅限制,本文仅列出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领域标准)。

> 了解服装领域的新材料、新工艺、新设备和先进生产方式;

> 了解服装工程领域的发展现状和趋势;

> 熟练掌握服装工程领域的技术标准和规范;

> 熟练掌握服装设计与加工的基本原理及工程实践知识;

> 熟悉服装及其加工材料的性能测试和试验;

> 掌握现代服装制造行业发展息息相关的微机控制和程序设计、网络工程、图像处理等计算机应用的基础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方法;

> 掌握计算机辅助设计与制造(CAD/CAM)的原理、应用和开发流程;

> 熟悉现代服装制造装备的基本原理、工艺条件、工程应用以及技术经济评价指标;

> 掌握服装企业信息化管理的战略、方法和系统的应用;

> 掌握纺织品服装的进出口贸易知识、方法和技能。

三、艺工复合课程革新设置

在艺工复合课程革新中,我专业瞄准知识复合与能力复合并进的方向,开展教学内容改。教学内容改革要突出“艺工结合”,实现学科知识交叉融合要实现知识、能力复合,首先要建立艺工结合的课程体系。但艺工结合不是简单地在课程设置上体现艺工课程的共存比例、模块结构,要注重“艺”与“工”内容的融合,采用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等教学方法,有机地将艺术设计和工程技术的知识传授给学生,完成学科知识的深度交叉融合[1]。

以服装设计学为例,服装设计学是一门综合性较强的主要专业课,从基础的服装设计入门逐渐深入到具体的成衣设计实践与操作,最后结合毕业设计完成具体的成衣设计企划和成品的操作训练。课程主要进行流行趋势分析、市场调研、成衣设计实战能力的培养,采取课堂讲授、团队组合市场调查分析,全班交流讨论,独立设计等多种教学方式,使学生得到成衣设计和设计师基本素质的全方位训练;强化学生们对品牌服装设计的意识,并将这种意识贯穿到该课程的设计实践中,使学生得到服装品牌风格设计拓展训练。

由于我专业人才培养定位于“成衣设计与生产”。不同于高级时装设计,成衣设计是按照一定的号型规格系列标准,用工业化批量生产的模式制作的衣服。同时有高级成衣和大众成衣之分,因此针对市场需要,要求课程培养学生敏锐的市场嗅觉以及基本的款式设计能力。通过对成衣市场的调研分析以及商品企划的具体操作和训练,逐步掌握基本的服装商品的企划方案到成衣单品的设计,学生通过调研、分析、讨论、归纳、总结及展开掌握整体的规划、设计整合能力及设计方案制定的基本技能。该课程区别于服装设计学课程的地方是针对性更强,方向明确,主要针对市场和成衣这一块的内容来进行基本的设计强化训练,培养学生的商业意识以及产品设计的整合能力。

专业教师可充分利用学校合作教育的特色办学模式,在综合性设计课程中引入企业小型项目任务,结合企业的市场需求与学生的创新能力开拓更密切的产学合作教育,加强企业与学院的交流与合作,引进企业的大中型项目作为教师科研课题,再由此带动更多小型项目的课程导入。交互循环使产学研合作得到切实的成果展现。

分工明确的专业教师团队形成的具有创新思维表现形式的成衣品牌设计、制作、展示的分段一体化企业服务流程,根据企业实际的阶段性需求,给予分段服务或一体化的项目跟进。充分利用学校教育中创新思维培养的宗旨,提供企业自身市场以外的创新途径探索。

四、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实践教学的主要内容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培养的实践教学环节主要包括服装工艺实习、服装工程认知实习、服装工程岗位实习、服装工程见习实习、职业装课程设计、针织服装课程设计、礼服课程设计、创意成衣课程设计、工业样板企业实践、服装生产管理企业实践、采风、毕业设计等。

1.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

各课程实验或实训制作是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实践性教学的重要环节,是实践性教学的基础和主线, 是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主要手段,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和分析、解决服装制作中实际问题的重要措施,也是实现科技教育转化为实际生产力的有效途径。

2.企业实习

企业实习是学生全部学完课堂教学任务后,在毕业设计之前进行的实践环节。学生以准员工身份参与企业各生产环节,跟班劳动,巩固和加深理解学过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知识,了解服装企业运作的过程,同时扩大专业知识面,使学生在生产第一线获得专业能力的训练,培养学生运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生产中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与工人、工程技术人员的接触,使学生在企业生产环境中受到生产技术工作的严格规范化和科学技术严密性的熏陶[2]。

3.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

课程设计对于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学生来说是从学到的理论知识用语实践的一种初步尝试,是设计与工程运用能力培养的重要环节。毕业设计是教学计划中最后一个重要的、综合的实践性教学环节,是对学生所学知识综合运用能力的考核,特别是考核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独立制作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艺工复合型服装工程师的培养应围绕“创意融合技术,设计传承文化”的专业目标和理念进行,唯有如此,才能培养出适应我国服装产业和市场需求的素质高、基础扎实、专业口径宽、艺工融合的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卓越工程师。

参考文献

[1] 陈建勇、徐定华、关勤.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改革联动培养艺工结合的复合型.设计人才[J].中国大学教学,2009.8

[2] 廖青.坚持艺工融合.构建新时期服装人才培养体系[J].纺织教育,2009

篇6

关键词:人体工程学;啦啦操服装;应用性研究

1前言

当今社会愈加关注人类健康与环保的生活方式,响应全民健身的号召,中国掀起一股啦啦操浪潮,在校园、广场、健身房或比赛现场它的身影无处不在,啦啦操作为一种积极健康的生活方式得到普及。现代服装设计理念强调的是服装设计中把人、物、环境这三大要素融合于各类设计中,在满足人的生活及心理需求的同时,强调产品设计的功能性与舒适性是当代设计的主题。如何根据啦啦操特点结合现代设计理念,设计出功能性强又符合人体工程学特点的啦啦操服装成为当前急需要研究的课题。

2人体服装设计

服装可以理解为人所处的生活环境中,离人身体最近,能穿着,能感觉得到东西。服装设计就是指把服装的各种构成要素合理运用,根据服装制作的目的,把各种必要条件综合后制成服装生产计划的系统。服装设计是一个系统化的过程,可以避免一些考虑不周和主观因素造成的失误。要实现服装设计的合理化,首先,要以考虑穿着的目的为前提,通过对市场,穿着者的层次和所处的各种环境,从人的因素和服装的组成要素两个方面来进行调配研究,并以此基础来调整服装构成要素,逐渐形成服装款式。

3啦啦操与啦啦操服装

啦啦操按照运动类别可以分为技巧和舞蹈两大类。技巧啦啦操运动的动作包含翻腾、托举、金字塔、抛掷四类难度动作。其动作特点表现为手臂动作在身体冠状轴前、动作快、定位准确,对手臂爆发力要求较高;舞蹈啦啦操:西方式的啦啦操主要体现于健美与性感,而中国式啦啦操是有别于西方啦啦操的,它融合了中国的传统文化及思想内涵,目前在我国比较推广舞蹈啦啦操。舞蹈啦啦操主要是由转体、踢腿、跳跃等难度动作和手位对比以及个性舞蹈等组合构成,通过多种空间,方向与队形变化展示舞蹈啦啦操的团队风采。啦啦操的审美要素主要体现在身体美、技术美、难度美、音乐美、节奏美、道具美和口号美等方面,它所产生的基本动因是煽动别人,激励别人。啦啦操表演讲究服装和舞台效果,动作美和视觉美效果,具高度的时代感和艺术性。啦啦操特点决定了啦啦操服装应该具有以下功能:(1)由于啦啦操练习的运动量较大,练习者的体温升高较快,排汗较多,服装应具吸汗效果好的特点;(2)啦啦操的动作幅度较大,应选择弹性好的紧身运动衣裤;(3)如参加正规比赛,全队服装应统一,自然大方。

4人体和服装设计要素的关系

人体与服装设计可以同时融合于一件衣服上,在穿着效果上和整体上不可分离。虽然说服装设计是自由的,但是还是要避免功能和装饰两者之间侧重点不同的问题,啦啦操服装属于运动装是侧重于功能性的。

4.1设计中人体的形态处理

可以将设计中的人体归类成以下三种形态:(1)人体静的形态;(2)人体动的形态;(3)人体美的形态。人体的形态系列:即人体的姿势。是人体的形态和服装的造型关系。人的形态系列是指人体静态时整体的形态,而功能系列是指人体各部分功能形态和运动动态所引起的人体的变化对服装结构形态的作用。它们之间都希望与服装达到美的效果。

4.2人体运动产生的形态变化

人体运动会引起的变化,它主要体现在:(1)关节运动会所引起的长度,高度的变化;(2)运动所引起的肌肉隆起和变形的部位变化;(3)在支撑服装部位所引起的知觉感受变化;(4)运动产生的皮肤伸展方向和程度的变化;(5)运动过程中服装滑移部位的变化;(6)还有变化而引起的脂肪变体和变位的变化等等。在进行啦啦操服装设计时要充分考虑到变化所带来的服装结构变化,在满足设计目的及功能性的基础上进行再设计,秉持“以人为本”的理念,坚持“衣人合一”的原则。

5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5.1人体工程学在技巧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技巧啦啦操系列动作对前肢轴线以上部位的服装设计要求很高,简单来讲是肩部和手臂部位的设计。分析动作及结构变化发现:手臂在人体上半身部分,要满足手臂快速变位的动作,便涉及到如何减少服装对手臂及前肢轴线部分所产生的压力及阻力问题。无论是翻腾、托举、金字塔还是抛掷等肢体动作,其无一没有使用臂力。通过人体的研究找出其发力点及人体对服装的支撑点,融合于服装结构设计中,以达到合理减少压力和提升爆发力的目的。根据目前的市场调查,技巧啦啦操服装一般以无袖设计或工字背的结构设计为主。当手臂进行向上拉伸,左右扭转、变曲时,人体三角肌位置的肌肉鼓起,身体上半部分的皮肤被强烈拉伸,如果是带衣袖设计的设计,应考虑到在手臂位置增加放松量或通过弹性大且轻薄具有吸汗性的面料来实现。

5.2人体工学在舞蹈啦啦操服装设计中的应用

舞蹈啦啦操有别于竞技啦啦操,其偏重于运动体态的观赏性。在进行服装设计的时,首先要考虑其动作会产生的体态变化,通过分解其动作。如转体、踢腿、跳跃等来对服装进行设计。该运动的人体美主要体现于腰部周围及腿部连接部位在运动中产生的美感,通过以衣服为媒介形式而表现出来。因此,对该服装设计应考虑如何去体现这些部位的美感问题。啦啦操的服饰美在表演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它属于一种情感的直观表达,在人体与服饰的融合,并配合其运动道具,音乐等场景而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而且能够做到刺激观赏者眼球,带动观赏者情绪的目的。真正做到设计中人、物、环境的完美结合。

6结语

关于啦啦操服装设计,已不单纯是追求结构造型及色彩搭配的表相设计,而是本着“以人为本”、“天人合一”的设计原则。是一种由内到外的,以服装为媒介的,充分结合人体工程学中人、物、环境三大要素的设计活动。由此而知,人体工程学在啦啦操服装设计中应用的重要意义。

作者:陈小葵 单位:吉林体育学院

参考文献:

[1]朱一帆.论服装结构设计中人体工程学的作用与影响[J].新西部,2011(04).

[2]陈晓玲.服装设计与人体工程学的功能关系[J].消费导刊,2010(08).

[3]一心.舒适的人体工程学设计[J].个人电脑,2010(07).

篇7

程:您好!在浦东新区政府和北京大学的大力支持和领导下,经过一年多的筹备,上海浦东微电子封装和系统集成公共服务平台已经正式开始运营。

平台由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联合多家封装企业和研究单位共同建设,在上海市浦东新区科学技术委员会、上海市集成电路行业协会、上海张江集成电路产业区开发有限公司、上海浦东高新技术产业应用研究院和上海张江(集团)有限公司支持下运营。平台目标旨在通过跨地域、跨行业、跨学科的产学研用合作,集聚优势资源,为我国微电子产业(主要是中小型企业)提供需要的封装设计加工、测试、可靠性分析与测试等服务并开展微机械系统MEMS/微光电子机械系统(MOEMS)封装、3-D集成等系统集成技术研发,为集成电路行业培养封装和系统集成高端人才,逐步发展成能为全国集成电路企业提供优质技术服务的微电子封装与系统集成公共服务平台。

平台服务内容包括先进封装设计、小批量多品种集成电路封装与测试、系统集成、可靠性分析测试和封装人才培养等,将涵盖封装设计、仿真、材料、工艺和制造等多个领域。封装设计服务将提供封装设计及封装模拟,封装信号完整性分析等服务。小批量多品种封装服务将提供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需要的封装技术,为特殊应用领域(如宽禁带半导体高温电子封装、高频系统封装、大功率器件与集成电路封装等)提供封装服务。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将提供圆片级封装技术(WLP)、微电子机械系统(MEMS)/微光电子机械系统(MOEMS)封装、3-D集成等先进封装/系统集成技术服务,同时广泛开展技术合作、技术孵化导入活动。可靠性分析测试服务将围绕可靠性测试技术发展需求,开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具有广泛应用前景的技术和产品,为自主知识产权高端芯片的设计制造项目提供技术支撑,为微电子企业提供集成电路测试、分析、验证、老化筛选和完整的测试解决方案和咨询服务。另外,我国封装技术人才的严重短缺,成为制约集成电路封装业进一步发展的瓶颈。依托平台强大的封装研发力量,充分发挥海内外专业人才示范作用,尽快培养本土IC封装人才群,为企业作好人才梯队储备。

平台拥有一支以中青年人才为科技骨干的、拥有雄厚技术力量和战斗力的技术团队。平台的运营目前是以中芯国际、UTAC、58研究所、天水华天科技、772研究所、香港科技大学和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为技术依托,以国内外知名封装、微电子领域学者和资深专家为核心,主要核心科学家和技术专家包括有中国工程院院士、微电子技术专家许居衍,北京大学教授、中国科学院院士王阳元,香港科技大学教授、资深电子封装专家、香港科大电子封装实验室主任、先进微系统封装中心主任李世伟等。

另外,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在平台的技术和运营方面也有很多优势。我院依托北京大学拥有雄厚的人才资源和学科优势,在微电子产业战略、基础技术、关键技术、应用开发四个层面上展开工作,同时在射频电路、混合信号集成电路、EMI、纳米尺度MOS器件、MEMS技术、高压大功率器件与电路、高可靠性封装测试技术等领域取得了一系列研究成果。研究院具有许多在微电子主要领域和研究方向的专家、教授、研究员、工程师,同时也招收培养了一批优秀的研究生。他们在LED驱动芯片的设计与封装、芯片级封装、系统级封装、三维立体封装和可靠性封装方面有很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不少成果和专利。SIP封装技术、三维立体封装和可靠性封装将成为北大上海微电子研究院重点发展的研究方向,这些技术基础为封装服务平台的建设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记者:成立该平台的背景是什么?它对行业有哪些积极作用?

程:随着封装技术不断发展演变,IC设计公司对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化、高集成化和高可靠性的需求越来越高,目前浦东新区现有封装测试企业并不能满足中小型IC企业的要求,该平台可以使相关企业获得服务便捷、形式灵活、成本合理的封装测试服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节奏,提高企业自身的竞争能力。

目前浦东已有100余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随着近几年出现的多项目晶圆(MPW)服务的开展,进一步地降低了IC设计开发的初期投入,也大大促进了集成电路设计行业的发展。但是,中小型IC设计企业在起步阶段需要以QFP、BGA等形式封装,封装数量较小,很难获得大型封测企业的服务支持,导致产品开发周期加长和成本提高等诸多问题。而随着IC设计企业的成长,产品线的不断扩展,需要的封装品种也将不断增加,一般的封装企业不能提供有效的技术服务。因此小批量、多品种封装必然成为集成电路产业链中迫切的需求。

另外,很多企业和研究机构在对一些新型电路、高端产品和先进技术的探索、创新和研究上,需要有微小型、高密度、高频、高温、高压、大功率、高可靠性的封装技术来支持。而大型封测厂并不能针对这种高端的、专一的、小量的封装服务需求给予有力的帮助,因而这些集成电路企业和研究机构只能通过其它途径寻求提供特殊需求服务的国外封测单位,这样无形间带来产品开发时间和成本的压力。建设这样的封装服务平台则可以有效的解决此类问题,为他们创造便利的条件。

记者:对于解决封装行业存在的一些问题,国外有无类似的平台?我们建立该平台有无借鉴国外的一些经验?

程:世界半导体产业面临波浪式发展,目前各大公司纷纷在我国建立后工序工厂及设计公司,摩托罗拉、英特尔、AMD、三星、ST、亿恒、Amkor、日立、三菱、富士通、东芝、松下、三洋都在我国建有后工序工厂,飞利浦在江苏、广东新建两个后工序工厂。面对蓬勃发展的IC封装业,无论技术怎样发展,市场需求是产业发展原动力,既有规模化生产,又有市场变化对封装要求加工批量小、节奏快、变数大的特点,市场竞争不只是求规模,更重要的是求强,大不一定就是强,所以通过国际半导体形势的发展来看,封装产业的发展模式及战略十分值得重视与探讨。

该平台就是在总结了国内外集成电路封装产业存在的问题之后而建立的。目前国外和中国台湾地区有企业从事类似业务,但没有类似在政府和行业协会支持下专门从事封装技术支持的公共服务平台。

记者:该平台是只面向浦东还是面向全国?

程:面向全国。

记者:与一些大型封装测试公司相比,该平台有哪些优势?您认为它的前景怎样?

答:随着封装技术不断发展演变,IC设计公司提出了微型化、轻便化、多功能化、高集成化和高可靠性的需求,目前一些大型封装公司并不能满足中小型IC企业的要求,而该平台的优势在于可以使相关企业获得服务便捷、形式灵活、成本合理的封装服务,有利于提高产品质量,加快产品开发节奏,例如为中小型IC设计/光电器件企业提供如下的服务:晶圆凸点制备、芯片级植焊球、有机底版设计及加工、表面贴装回流焊、BGA/FC/MCM封装及组装等。针对部分电子系统制造商的要求,开展特殊封装的研发与服务,主要包括:集成电力电子模块封装(IPEM)、大功率LED的封装、MEMS封装设计与服务等。为大学与科研机构提供各种特殊封装材料/形式的封装、咨询、培训、系统集成服务,以及各种可靠性测试和分析服务。上述服务都是一些大型封装测试公司无法做到的。所以该平台的服务模式本身就是一种优势。

另外,我国目前拥有良好的产业政策环境,浦东地区具有雄厚的产业基础,丰富的人才资源储备和较好的技术基础,加上广泛的市场需求和上海北京大学微电子研究院及其合作伙伴的技术和运营优势,该平台有着非常广阔的发展前景。

记者:成立这样一个平台,您一定也在这方面有非常深的了解,站在一个行业专家的角度,您对整个封装业的现状有哪些看法?

程:IC封装测试业是IC产业链中的一个重要环节。一直以来,外资企业在中国IC封装测试领域占据了优势,但内资封装测试企业蓬勃发展,中小企业不断涌现,内资特别是民营企业的发展为IC封装测试业增添了活力和希望。目前在长三角地区,汇聚了江阴长电、南通富士通、安靠、优特、威宇科技、上海纪元微科、上海华岭等众多大型微电子封装测试企业,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西部地区封装测试业包括天水华天科技也有较快的发展。另外,2007年10月,英特尔(成都)有限公司微处理器工厂顺利运营并实现首枚多核处理器出口。同时,中芯国际(SMIC)、马来西亚友尼森(Unisem)、美国芯源系统(MPS)等半导体封装测试项目在成都相继投产,西部封装测试厂的产能将会进一步释放。

目前,国内外资IDM型封装测试企业主要为母公司服务,OEM型封装测试企业所接订单多为中高端产品,而内资封装测试企业的产品已由DIP、SOP 等传统低端产品向QFP、QFN、BGA、CSP等中高端产品发展。

综观目前国内整个封装业在对中小型集成电路设计企业的服务方面存在以下不足:

(1)国内企业高端技术投资有限,产品多集中于中低端,难以在高端市场上取得突破;

(2)国内先进封装技术的实施几乎完全依靠从国外引入;

(3)已有封装企业对于处于起步阶段的IC设计公司小批量封装要求能提供的服务极少,不利于整个IC产业的发展;

(4)无法满足小批量集成电路特殊封装的需求。

(下转第47页)

记者:未来封测业的发展怎样?该平台的未来发展规划是怎样?

篇8

【关键词】工学结合;高职教育;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

如今,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双碟服装企业在产品和人才方面都呈现出更为激烈的竞争形势,从服装企业的角度来说,要从自身人力资源管理的角度出发,具有较强市场应变能力专业设计人才将是满足服装企业发展所需要的人才,高职服装设计专业也因此而承受更大的压力。工学结合是将工作与学习相互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工学结合的背景下,学生由以往单纯的学习,转变为学习与工作相结合的方式,这要求教学的课程设置与企业的需求和市场发展相一致,为学生提供与实际工作相同的岗位训练,并且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进,才能促进高职教育的有效开展。

一、高职服装设计专业教学现状

1.教学环境的建设与真实的企业存在较大的差距。

当前高职教学环境的设计,与真实的企业生产和经营环境存在着较大的差异,无法满足学生所对实训和实习环节的需求。对于服装设计专业来说,实训基地应当包括能够满足服装展示、表演、设计等相应功能的场地和工作室,同时也应当具有服装设计所需要的CAD、CAM实验室等等,但是很多学校由于经费等因素的影响,在教学环境的建设方面大多较为落后。

2.专业课程的设置存在不合理性。

在课程和内容的设置方面,与实际的工作岗位需求之间存在着脱节现象,而且大多以理论课程为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必须要通过较多的实践活动才能加深对服装以及服装设计的了解,并且从中获取相关的经验,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同时服装设计专业也是一个产业型专业,强调知识的实用性。在多年的教学活动中所形成的固定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适应当前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需求,如果不能走入社会,再多的理论知识也是纸上谈兵,这也正是当前高职教育服装设计专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3.实验教学设备不够先进。

学校的实验设备在先进性方面与市场有差距。目前市场上比较先进的实验设备主要有香港、日本、欧美等先进国家专业教材和最先进的电脑CAD辅助设计、打板放码,以及最新流行咨讯。

二、工学结合背景下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改革

1.教学理念的转变。

在传统的教学理念中,将学生思维的开发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主要教学目标,却忽略了服装设计本身所具有的应用性与实践性,因此大多学生的作品都能够体现出较强的创意性,但是却与商品化的服装设计有着较大的区别。对此,应当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理念进行转变,对教学目标进行重新定位,树立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教学理念,以工学结合的模式为指导,使学生能够在课堂学习中领悟企业服装设计师的工作职责,并且通过各种实践和实习活动,增强自己的动手能力。

2.模块化设计课程体系与课程内容的改革。

服装设计企业在课程名称的设计方面,需要按照企业的岗位设计来确定,这样便能够使学生更深入的了解企业中的岗位职责,并且有针对性的增强自己相应的能力。因此,在课程设计中,我们可以将课程分为三个主要的模块:职业基础课、职业技能课和职业岗位课。在每个模块中,对相应的基础性课程模块进行适当的分类和填充,这样能够使课程设计更具有针对性。与此同时,根据市场发展的变化和企业需求的变化对教学内容进行适当的改革,使其能够与当前的社会和经济发展的实际情况相符,避免空洞的、与社会脱节的教学理论占据课程,促进教学效率的不断提升。

3.教学方法的改进。

在教学方法的改进方面,教师首先就要对服装设计专业的教学特点和方法有深入的了解,对于不同的课程采取适当的方法,如基础理论课则需要教师讲、学生听,而对于实践课程则需要学生通过网络和图书馆等资料查询寻找效果图,作为实践的指导等等。将传统教学活动中单一的教学方法进行改进,针对不同性质的学科,采用适当的教学方法。同时,要注重教学手段的多元化,在推动精品课程的建设的同时,加强网络平台的建设,为学生提供更多素材库、优秀作品库等数据库资源,也为学生创造可以自主学习的平台,促进资源的共享与互动。

4.课程考核方式的改革。

考核方式的改革要求对传统的教学评价方法进行改进,实行综合评价的方法,将日常学习的成绩与实训成绩综合,将课堂学习成绩与企业实训业绩结合,并且适当的加大企业投产业绩在整个评价体系中的比例,强调学生将设计图转化为作品的能力,并且注重服装面料与造型之间的有效融合,激励学生设计独特的服装风格。课程教学成果由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设计师共同评定,并对作品进行分析讲评,最后选择优秀作品投入实际的生产,投产作品的业绩计入该课程的成绩,以市场的标准衡量学生的学习效果,实现课堂教学与市场的真正结合。通过和企业的交流,学生技能会有很大程度的提高,在实践中锻炼了对服装市场的适应能力。

5.服装设计专业实训教材的改进。

社会和经济的快速发展,使得当前所使用的很多服装设计专业的实训教材与实际的服装产业发展产生了严重的滞后性,很多教材无法有效的保证产学合作、工学结合教学模式的开展。从内容方面来说,大多教材注重的是理论内容,却缺乏对实践的指导。因此,为了保证工学结合模式下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的有效实施,必须以科学的教材为基础。基于此,高职学校在开展校企合作时,需要结合当地众多服装品牌的设计思想,根据当地市场发展的需求,并且结合服装企业在人才需求方面的要求,将更多的实训内容写入到教材中,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由学校与企业共同完成教材内容的制定,将能够对服装设计专业课程改革起到很大的促进作用。

结束语:

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对现代教育教学质量的要求也逐渐提高,对于高职教育来说,其不仅要为社会培养应用型人才,更要有效的增强人才的专业化建设,使其能够快速的进入到工作岗位,为社会发展创造价值。工学结合思想指导下的高职服装设计专业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明确,并且实施有效的课程改革,促进人才培养的专业化方向,不断提升人才的综合素质,也能够促进高职院校的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叶晓晓.浅析高职院校服装设计专业改革研究[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06)

[2]肖雪梅,黄小林.关于当前高职院校课程改革的探讨[J].职教论坛,2010(11)

[3]郎华梅.构建高职服装专业行动导向课程体系的研究与实践[D].天津工业大学:服装设计与工程,2009.

篇9

论文关键词: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人才培养

教育部《关于规范并加强普通高校以新的机制和模式试办独立学院管理的若干意见》中对独立学院的规定是:“由普通本科高校按新机制、新模式举办的本科层次的二级学院。”这种规定明确了独立学院的性质,它既不属于公办、也不完全意义上的民办高校,而是公办性质、民营机制运行的一种新体制。独立学院的创立是我国高等教育改革与发展的一大创举,在十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发挥了其应用的作用,缓解了我国高等教育严重不足的问题。

在独立学院的办学模式下,其服装设计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定位,应该有别于“一本”或“二本”艺术设计专业所培养的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而是应该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加强学生的使用能力培养。本文将以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为例,基于独立学院的办学特征,探寻应用型服装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并将其上升为理论高度,然后将其在独立院校服装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广。

一、应用型人才的培养是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必然选择

由于独立学院在创办之初都是依托“母体”的资源进行办学的,因此多数独立学院的人才培养模式、教学设施和设备、师资和人才培养方案等均沿用“母体”本科院校的方法和方式,这既不符合国家和社会对独立学院发展的要求,也不符合学生及家长对独立学院的期望。教育部明确提出,“独立学院的专业设置,应主要面向地方和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需要,特别要努力创造条件加快发展社会和人力资源市场急需的短线专业”。经过近年来的办学实践,培养高素质的本科应用型人才已经成为独立学院的共识,大多数独立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为“应用型”、“复合型”,还有少数独立学院定位为“创新型”。

服装设计专业具有很强的实用性,服装行业和专业对学生的动手能力要求很高,因此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加大对实践环节的培养,培养学生在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的操作能力,要加强学生对服装材料、服装市场和服装设备等方面的操作和运用,才能满足服装行业对技术人才的需求。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的培养应该区别于“一本”或者“二本”院校培养服装设计师或服装工程师,而应该培养应用型很强的服装设计人才和高级技术人才,因此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唯一的选择就是培养应用型人才。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从办学之初就提出了“厚基础、宽口径、强应用、善创新”的人才培养原则,强调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培养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创新思维、开拓能力的应用型专门人才。自2003年开设服装设计专业以来,一直重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通过“服装设计工作室”、服装专业校企合作等教学模式,加大对服装设计专业实践性教学环节的改革力度,培养了一批具有很强的实践能力的服装设计人才。

二、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途径

服装设计高等教育多样化的发展格局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服装设计人才培养的定位,培养目标定位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不同层次与类型的服装院校在其专业设置和教学定位的不同。独立学院培养的是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应用型、本科层次的专门人才,所属其中的服装设计专业因其专业设置与培养目标,是区别于高等服装设计教育模式中的以工科为主的第一种模式和以设计为主的第二种模式。

江西师范大学科学技术学院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实施“服装设计工作室模式”、“校企合作模式”和“职业资格鉴定模式”等教学模式,做到“五个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技法训练与创造相结合”、“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教内教学和教外实践相结合”、“教学与科研相结合”,来培养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应用能力。目前实施成效显著,学生多次在全国,特别是省内获大奖,学生技能有很大的提高。

(一)“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款式设计的能力。“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是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艺术类专业人才培养最有特色的教学模式。经过多年的实践证明,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模式可以强化实践性教学,从根本上解决学生服装款式设计方面动手难的问题,对应用型本科人才的培养是一种十分有利的模式。

“服装设计工作室”, 顾名思义是围绕服装设计进行的, 目的在于解决教学领域里如何学好, 做好服装设计的问题。在这个过程中, 首先要运用合理的设计方法, 然后再进行提升、超越, 创作出新的思想和思路。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专业老师将事先设计好的服装设计项目布置给专业学生,让学生根据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遵循服装设计的程序和规律,结合专业学生的灵感和对流行的把握和运用,将其用服装设计图的形式表现出来。以往在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我们更对强调服装设计的艺术性,而忽视了服装产品的市场性和工艺性;在服装设计工作室的教学模式中,将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加入服装设计教学过程中,使专业学生设计的服装产品更加适合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

在“服装设计工作室”里,教学内容以《服装设计学》等相关课程为主线,包括造型基础、时装画技法、服装色彩学、服装结构设计和样板的制作、服装工艺制作等,以及一些以服装相关的辅助类选修课程;改变以往单一环节的教学模式,力求将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三个主要环节融会贯通;把服装设计理论、专业学生艺术创作的灵感与服装市场和服装企业的实际需求结合起来;同时以服装产品开发等项目教学为主线,将服装设计理论运用于服装产品开发过程中,解决服装设计过程中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在课程的整合上,以《服装设计学》为主线,把服装设计专业主干专课程纳入到工作室的统筹管理,对各课程进行优化整合,增加以服装设计相关的学科前沿和边缘内容,模拟或把企业服装产品开发模式和项目引入工作室,与实际生产进行零距离接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工作室”是校企共建的产物。在多年的办学过程中,将服装企业产品开发的项目引入“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中。在服装产品开发和“服装设计工作室”教学过程中,专业老师和学生按照服装企业对服装产品的要求,发挥自身对服装艺术设计的能力,将自己的设计理念融入服装产品的开发中,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更加培养了学生服装产品开发的应用能力。

(二)“校企合作”教学模式培养了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工艺制作能力。服装设计“校企合作”教学模式是学校依托服装企业在服装加工设备、服装高级技术人才以及对服装市场的熟悉和了解等资源优势,培养学生对服装市场、服装行业和对服装产品开发和加工等技术方面的能力,从而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就业“零距离”。服装设计专业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专业,学生的动手能力贯穿于整个人才培养的过程。《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是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两个很重要的环节,而且其实践性很强;同时我国服装设计人才培养中重设计轻工艺的现状使学生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能力一直很弱。服装生产企业则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环节有着丰富的实验经验和高技术人才优势。 转贴于

“服装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的主要教学内容是服装结构、服装样板制作、成衣工艺制作和服装材料为主线的实践技能课程,包括服装结构学、服装工艺学、服装材料、工业制板、工业生产管理等课程。我们整合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的所有实践性环节,将其分成四到五个不同的模块,然后在不同的学期安排一定的时间下到服装企业进行实践环节的教学和训练。在实践性环节的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服装企业先进的生产设备和具有高级技师资格的师资,模拟服装流水生产的场景,来提高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在服装结构和成衣工艺制作的动手能力。同时《服装结构》与《服装工艺》课的实践教学环节在整个人才培养过程中不断线,充分依托服装企业现代化的加工设备,加强计算机在服装款式设计、样板制作、放码、服装企业管理等方面应用的实践教学,而这些教学实践环节的实现都是通过下到服装企业来解决的。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2007开始和江西文丰服饰有限公司进行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阶段性教学实习平台”,来解决学生在《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环节中的动手能力。

毕业实习环节也是加强服装设计专业学生实践能力的一个重要的手段,校企合作共建“服装设计专业毕业生实习基地”,为毕业生的实习提供一个良好的实习平台。在毕业实习过程中,我们要求学生熟悉服装产品开发过程的程序以及服装款式设计、服装结构设计、服装工艺制作等相关环节技术要求,为毕业设计和创作奠定坚实的基础。在毕业实习的安排上,根据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的特点,将本专业的专业主干课程在第六学期全部结束,从第七学期开始,学生根据自己的专业优势和兴趣,选择不同类别的服装企业的进行顶岗实习。同时学校对毕业设计过程也进行了改革,在毕业生进行实习的过程中,学校和服装企业根据企业生产特点拟订在本企业毕业实习学生的毕业设计题目及大纲,再由指导教师和企业技术人员共同指导学生完成毕业设计。在“毕业生实习基地”顶岗实习的过程中,服装企业提供相关的加工设备和条件,让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完成毕业作品的设计和制作,毕业生只要在学校规定的答辩和作品展示的日期将作品带回学校答辩和展示。

(三)”职业资格”教育模式培养了学生就业能力。学历教育与职业资格教育并重是独立学院培养应用型人才的有效手段。我国现行人才培养过程中,更加重视学历教育,而忽视职业资格教育,从而导致人才培养过程中重理论轻实践的缺陷。现在我国开始推行“职业资格”准入制度,这为高技术人才培养提供了机遇。

独立院校服装设计专业要把传统学历教育与服装职业资格教育完美地结合起来,通过把服装设计理论知识、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等知识相结合。学校通过学历教育提高了专业学生专业理论知识和专业修养,通过职业资格教育提高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增强了学生的就业能力。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要将国家对服装职业资格从业人员的技能要求纳入课程内容,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进行培养和考核。在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过程中,推行“双证”制,即学生毕业时,既要拿到毕业证也要取得服装设计相对应的“国家职业资格”证书。

江西师范大学科技学院服装设计专业注重学历教学和职业资格教学相统一的原则,按照国家职业技能鉴定对“服装设计师”或者“服装设计定制工”素质和能力的要求,尤其是对操作能力的要求,加大学生证服装结构设计和服装工艺制作等能力的培养,使其顺利通过国家职业技能资格鉴定,达到相应的服装职业资格要求。从历年的学生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的成绩来看,效果还是明显的。

三、独立学院应用型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存在的主要问题

通观现阶段各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和过程,普遍都存在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人才培养目标没有自己的特色

当前独立学院在人才培养过程中过分的依赖了母体,因此人才培养目标和专业教学计划都照搬母体的。服装设计专业仍然沿袭一本或二本院校的重设计、轻技能的人才培养理论,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得不倒提高。服装设计专业从招生到培养等整个过程都沿袭一本或者二本院校的模式和方法,使培养学生同样缺乏服装设计专业相关的实践能力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又由于招生时文化水平和艺术水平较低,同样也不具有服装设计师和服装工程师所具有的艺术素质。

(二)服装设计“双师型”教师队伍的不足

现行独立学院办学机制,造成了独立学院的师资过份依赖母体、自身师资建设严重不足,尤其是具有高级工艺美术师、高级技师、高级工艺师等技术性师资的缺乏。

在当前我国高校服装设计专业师资有二种极端现状,一类师资是“学院派”,有很强的理论知识和美术功底,但缺乏服装设计市场运作能力和成衣制作能力;另一类是“工厂派”,有很丰富的服装生产和制作经验和服装市场运作能力,但缺乏对服装设计系统知识的掌握和艺术眼光,这些都为服装设计应用型人才培养造成了障碍。

独立学院服装设计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要加强自己的教师梯队建设,将更多青年教师派到服装企业进行生产实习,增强服装设计专业教师的动手能力;或者学校聘请服装企业一些生产技术人员来校任教,加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服装设计实践性教学设施严重不足

独立学院主要靠自筹经费谋求发展, 政府及社会投入的资金很少, 实验室及校内实践基地的建设投入相对较大, 因此实验室及校内实习基地资源非常有限。独立学院多半依托母体学校的实验室资源,只建设少量自己的实验室甚至根本就没有自己独立使用的实验室。而且服装加工和检测设备日新月异,更换和淘汰速度快,使本来就严重不足的教学设施更是雪上加霜。

篇10

一、问题的提出

自2010年起,一些艺术院校的设计专业开始了“卓越设计师”培养工作。早在2003年,东华大学服装学院刘晓刚教授就创立了“立足行业需求,培养卓越服装设计师”的精品教学体系,提出人才培养效果应由企业来检验。武汉纺织大学在2010年下半年也开始试点,首批确定了4个不同专业的“卓越班”,其中包括“卓越服装设计师”班,采用“3+1”教学模式,即在学校学习3年,在企业实习1年。2013年,浙江红袖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刘华捐赠400万元设立“红袖教育基金”,用于浙江理工大学“卓越服装设计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与实践,校企双方形成一个共识:服装设计是一门实用艺术,必须走校企合作的道路,企业需要有经验的设计师,学生的设计要满足企业的需求。2012年3月,国内最大的民办本科服装院校———江西服装学院,在2011级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本科生中挑选38名学生组成卓越服装设计师班(以下简称卓越班),邀请校外设计师、服装企业工作人员及学校优秀教职工组成教学队伍,进行卓越班教学试点工作,至2015年,这一届卓越班的教学已进入尾声。江西服装学院2011级卓越班作为一个试点班,在教学过程中遇到了一些问题,研究这些问题将对今后的教学产生积极的作用。同时,调研市场对服装人才的需求情况,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可以做到有的放矢。因此,有必要进行系统的“卓越服装设计师”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关性的实证研究,总结经验,分析问题,更好地做好“卓越服装设计师”培养工作。

二、研究方法

1.个案分析对服装产业集群所在地福建石狮市的服装企业———某服饰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某公司)进行用工分析。2.抽样统计法对来校招聘的服装企业进行用工分析,调查服装人才需求状况。3.问卷调查法采用定量研究的统计调查法,分别对卓越班和普通班进行企业对卓越班实习满意度分析和学生对实习满意度分析,以检测学生的岗位期望值是否与企业对设计人才的需求具有拟合度,同时检测卓越服装设计师的培养目标是否得到落实。4.访谈法访谈分三个阶段进行:前期访谈对象为卓越班的授课教师、院系负责人,了解卓越班的培养计划、培养目标;中期访谈对象为卓越班的学生,主要调查学生对教学效果的满意度;后期走访企业,了解企业对卓越班学生的满意度,并与普通班学生对比。同时,了解学生在毕业和实习阶段遇到的困难,以及对卓越班教学的改进意见。

三、数据收集与分析

1.设计岗位的优势2014年暑期,笔者参加了学院组织的下企业实习培训,前往福建石狮市某公司进行为期35天的实习。石狮是全国有名的休闲服饰城,这里服装企业云集,招工广告随处可见。某公司作为一家大型服装企业(同时是我校合作多年的订单培养企业),其用工状况、薪酬待遇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表1为某公司2014年的招工广告。表1基本体现了2014年石狮市服装企业各工种的招聘要求和薪资水平。从中可以看出:(1)各工种的起薪差别不大;(2)技术含量高、劳动强度大的车工、电熨工工资较高,知识含量高、专业度高的设计师、版型师及生产管理人员的工资较高;(3)工资的弹性较大,充分体现了绩效的原则。在与该公司人事经理、员工的访谈中了解到,一般服装企业用工量最大的工种是车工和电熨工,谁介绍这两个工种的熟练工人给企业,企业会给500元的奖励。公司一般不会安排学生到企业的车工岗位实习。车工岗位以记件来算工资,同样在车间工作1个月,刚毕业的学生拿到的工资不及熟练工人的三分之一。同时,车工岗位的工作强度大、工作时间长,会让刚走出校园的学生难以承受。到该公司工作的江西服装学院的学生最青睐的是设计工作,因为设计工作相对体面、清闲,似乎最能体现知识的价值;另外,设计师的工资也较高。

2.学生期望的岗位(1)用人单位校园招聘岗位分析。2011年4月,江西服装学院经教育部批准获得本科办学资格,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目前在校人数逾万人,每年毕业的服装设计相关专业学生3000人左右,被誉为“服装人才超市”。一些全国知名的服装企业每年都到该校招聘员工。根据学院就业办提供的数据,2014年招聘月到校招聘的319家企业共提供岗位8700余个。在11月12、13、21、24日这4天有45家企业到校招聘,包括凌致时装(天津)有限公司南昌分公司、上海杰帝梵服饰有限公司、山东江辰时装有限公司、森马服饰江西分公司、海澜集团有限公司等国内知名企业,提供的1662个岗位如表2所示。从招聘的岗位情况来看:(1)销售业务的岗位比例最高。一方面,库存压力一直是众多服装企业头痛的问题,销售的业绩直接关系到企业的生存;另一方面,销售员工的流动性大,岗位需求量也大。石狮市纺织服装协会2012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大学毕业生在服装企业工作超过1年的比例在29%左右。(2)储备干部的岗位比例处于第二位。储备干部是企业管理人才的后备力量,通过系列的培训和工作经验的积累,他们将成为公司的中坚力量。(3)服装设计类岗位是大学生最希望获得的岗位,但是企业的需求量有限,这就造成学校培养的服装设计人才过剩的问题。学院就业办在挑选来校招聘单位时,除了知名企业外,能否提供设计岗位成为能够入校参加招聘的门槛之一。(4)生产管理岗位和技术岗位需求量较少,因为这些岗位需要工作经验的积累,还可以从储备干部中调配。许多企业在培养版师、样衣师、工艺师时,都会挑选有工艺基础的员工,很少从刚毕业的学生中挑选。一名大学本科生4年学习时间中,工艺学习与车间实践的时间之和可能不到一名车工一个月的工作时间。据了解,一名车工一个月在生产线上的工作时间一般为250~300小时。(2)卓越班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分析。在组织卓越班学生到企业参加实习前,对学生的岗位期望作了调研(见表3),并以此作为实习工作岗位安排的重要依据。调研显示,卓越班学生经过在校的学习,希望在专业上发挥自己的优势,有60.5%的学生希望从事设计工作,有18.3%的学生希望从事技术工作,主要是打版工作,也包括质检、企划等带有技术含量的工作。设计与打版被认为是卓越服装设计师培养的两大核心技能。(3)专科班学生对岗位的期望分析。学院目前还是以专科教育为主,笔者抽取一个专科班,对46名学生的岗位期望进行调研,要求学生选择最期望从事的工作,并阐明理由。调研结果如表4所示。调研显示,对服装设计岗位的需求仍然占四分之一以上。作为服装设计专业的学生,将服装设计岗位作为首选是一种普遍现象。销售业务、储备干部岗位的需求都约占总需求的五分之二,这两种岗位的招聘门槛不高,技术含量也较低。可见,这部分学生对自己的专业能力不够自信。(4)卓越班与专科班学生对岗位期望的对比分析。服装设计岗位是服装设计专业学生的首选,但是设计岗位的要求较高,在学校进行招聘的服装企业有的对设计岗位提出本科及以上学历要求,不大乐意接受专科生。此外,企业一般还要求学生有3~5年设计师助理的工作经历。卓越班学生对技术岗位与设计岗位期望的比例超过大专班学生,表明卓越班学生在专业学习上还是超过大专班学生,至少卓越班学生比较自信。

3.在设计岗位的实习(1)学生参与的边缘性。江西服装学院对于第一届卓越班的学生寄予厚望,也希望每一名实习学生都能够安排在设计岗位上。这样的想法给带队教师带来了一定的压力。实际上企业招聘的设计岗位并不多,有些还需要一些门槛,对没有工艺岗位经历的实习学生,他们并不欢迎。企业即使安排实习学生在设计部门工作,也是做一些与设计相关度不大的工作,或者企业设计总监根本无暇顾及到实习学生,实习学生在企业处于一种放养状态。一旦实习学生感觉在工作中被边缘化,认为实习学不到想要的知识时,实习效果就会大打折扣。(2)企业对卓越班学生的满意度分析。学院对卓越班采用“3+1”的教学模式,即在企业实习1年。这些实习学生被集中安排在福建石狮市,并由学院设立在石狮市的设计研究院统一管理。设计研究院既是学校设立的独立设计研发中心,也是一个实习基地。设计研究院对22家学生实习单位发出22份问卷调查,收回19份。问卷就企业关心的学生五大能力,即动手能力、适应能力、工作态度、学习能力及培养潜力,请企业在非常满意、满意与不满意中选一项,并就下一届学生的实习提出建议。企业对卓越班学生的实习满意度见图1。从图1可以看出,企业对实习学生的学习能力满意度最高,但对他们的工作态度与培养潜力稍有微词。作为传统制造产业的服装行业,对大多数岗位的技术要求并不高,更多要求员工的耐心与熟练度。大学生的学习能力比较强,但工作懈怠现象屡见不鲜,在实习过程中,他们有很多的抱怨,还有学生要求实习带队教师更换实习单位。学生不能踏实地在企业工作,自然企业认为学生培养潜力不够。频繁跳槽是企业对大部分大学毕业生的第一印象。(3)学生对实习的认可度分析。卓越班在1年的实习结束后,就学生关心的实习时间、实习内容、对企业态度、实习效率、实习评估五个方面进行了问卷调查,以期对实习工作进行总结。学生对实习的认可度见图2。从图2可以看出,学生对“3+1”教学模式中实习环节的满意度很高,其中,实习效率认可度最高。学生在学校学习的理论知识迫切需要得到市场的检验,也需要在企业实习中学到更多的实践知识。同时,学生认为企业对学生的实习不够重视,对企业急功近利的处事方式不满,反映在学生对企业的认可度不高上。实习评估标准一刀切的方式也使学生感到不满,故学生对实习评估认可度不高。

四、一些思考

1.学生到企业实习不能像普工那样仅做一名操作工企业实习是卓越工程师培养的一个重要环节。学生肯定实习的效率和必要性,但实习内容与工作方式还应该同普通工人有所差别。企业安排实习学生在流水线上工作的时间过长,或是安排一些临时性的打杂工作,这些专业技能不足的工作对实习没有太大的意义。如果招聘单位以对待普工的态度来安排学生以弥补用工的不足,或是抱着廉价用工的心理,就不能只是指责学生工作不够踏实了。企业招聘储备干部,不能哪个岗位需要员工就让谁临时顶上去。企业说培养一个人不容易,也应该问一下自己是否真正给予学生成长的环境。现在比较认可的是以轮岗的形式实习,让学生在熟悉企业的同时找到适合自己的岗位。

2.卓越服装设计师的培养不能只强调服装艺术设计,应在“大服装”概念下拓宽就业渠道我国的服装教育以前一直强调服装艺术设计,由于专业偏窄,不要说本科生,就是研究生,在解决专业问题时也显得力不从心。服装设计只是服装企业的一个部门,企业能提供的岗位数有限,服装设计专业的课程不能仅围绕设计这一专题开设。在强调创新驱动时,设计只是其中的一个环节,销售渠道的创新以及生产、科技创新也会在服装行业产生巨大的效益。所以服装设计专业应该培养具备服装专业基本理论、服装设计创新能力和综合实践能力,能从事服装产品设计、开发、生产、管理、营销策划、教育研究及宣传评论等方面的高级专门人才。

3.人才培养应该因材施教,各院校应体现差别化目前,服装设计与工程专业在中国众多高校中开设,既有清华大学、东华大学等以工科类为主的大学,也有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美术学院等艺术类院校,还有像江西服装学院、陕西服装工程学院等民办专科院校。一些设有服装专业的地方本科院校为了显示其普通高等教育的特性,总是拿“985”“211”大学做标杆,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摆脱不了以学科建设为中心的思路,所以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措施常常显得苍白无力。而一些设有服装专业的高职院校也总是拿地方本科院校做标杆,在制定专业发展规划时总想摆脱职业教育的形象,使得职业教育特色与优势没有得到充分发挥。所以,各类学校应在办学上体现出各自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