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中小学心理辅导实施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通过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计划,在全市树立一批心理健康教育先进学校典型,推动广大中小学全面普及心理健康教育,落实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的各项要求,明确学校在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面的义务和责任,规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切实提高中小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健康水平,促进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落实,加强和改进中小学德育工作,引领学校特色发展。争取到2020年,在全市创建2—3所国家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10所左右的山东省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50所左右的__市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
(一)创建阶段。各中小学校根据自身实际,对照教育部制订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标准(试行)》(见附件)认真开展创建工作;各级教育主管部门做好所属中小学创建工作的组织和指导,全面推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
(二)认定阶段。__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认定从2015年开始,隔年进行。各县区每批推荐3-5所工作突出的学校,参加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选。市教育局组织专家进行评审后,公布市级特色学校名单,并从中择优推荐3—5所学校参加全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评审。
(三)推广阶段。通过召开经验交流会、现场会和建立工作交流平台等形式,及时宣传推广各县区和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先进经验,引领和带动全市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深入发展和全面普及。
(一)加强组织领导。要将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中小学德育工作的重要内容,常抓不懈。要按照“以评促建,评建结合”原则,将争创工作作为推动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一个重要抓手,高度重视,加强领导,认真组织,确保争创工作顺利开展。
(二)完善工作制度。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纳入整体发展规划和年度工作计划,建立和完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组织实施、检查督导、评估评价等方面的规章制度,完善心理辅导伦理规范、档案管理、值班值勤、学生转介、危机干预等方面的工作制度。建立针对学生个性特点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学研究制度,推动学校积极开展校本研究,开发贴近学生实际的心理健康教育校本课程。健全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工作考核制度,将专兼职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教学活动和心理辅导计入教学工作量。
(三)注重专业指导。市教育局将组织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专家,对各地心理健康教育特色学校争创工作给予指导,帮助学校提升心理健康教育水平。主管教育部门要充分协调区域内外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结合实际建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指导机构,切实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指导,定期组织开展专题性培训、观摩研讨和经验交流等心理健康教育学习交流活动。
篇2
以《xx市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XX-2020)》为指导,以推进《xx市“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项目为重点,深入开展“优秀教科研成果的推广与应用研究”工作,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促进教育科研为教育行政决策服务、为学校特色发展服务、为教师专业发展服务,为区域课程改革、教育教学质量提升做出贡献。
二、工作重点
1.《“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实验》教科任务
(1)开展“学情”专项研究。依托《本质回归:校本教研的实践创新》深化研究项目组的活动,研究学生,研究学习,做好学情研判的技术分析,为第一批试点学校项目的展开提供方法与技术。
(2)编制《XX年“促进有效学习”课堂变革研究选题指南》。根据不同学段、不同学科的实际问题,提供选题指南,结合XX年市级各类课题立项、年度优秀教育教学论文评审等工作,引导学校和教师围绕“促进有效学习”开展研究,在研究中推进课堂变革。
(3)与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系合作研究,做好第一批试点学校的学生学习力调查,筹备“课堂变革”论坛。研制《“学为中心”常态课堂教学评价标准(试行)》,制订《课堂变革试点项目联盟组织管理办法》。
2. 教科研管理、指导与服务
(1)扎实开展“首批教科研优秀成果推广与应用”项目。依据《xx市优秀教科研成果推广与应用实施方案》精神,开展首批6项立项研究型课题成果79个实施单位的应用研究,做好研究过程的指导与管理,定期开展基地学校研究活动,做好各课题的中期总结。
(2)进一步规范教科研管理与指导。认真落实《xx市教育局办公室关于进一步规范教育教学成果评审工作的通知》精神,修订《xx市基础教育科学研究课题管理办法》,协调做好全市各类课题统一立项申报、论文、优秀教科研成果评审等工作;加强课题过程性研究活动的指导与管理,加快教师课题研究活动策划与管理创新的实践研究,推行课题研究课,探索适合教师的实践研究形式与成果表达方式,引导教师做真实的研究。
3.课程建设
(1)开展《学校课程规划》研讨。征集xx市不同学段学校的课程规划或课程方案,在调研分析的基础上,召开专题研讨会,做好学校课程的规划与实施研究。
(2)组建市级精品校本课程群。在前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评选的基础上,根据xx市基础教育区域课程体系的整体设计,对已有“精品课程”进行归类梳理,形成课程群,推广精品课程。
(3)以学生的发展为取向,启动“公民教育”、“学习心理指导”、“中小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等专题课程研发。成立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研究会,开展区域推进学生“营养与健康”教育的实践研究。
4.德育专题研究
以德育微课程建设为载体,梳理近三届中小学精品课程中的德育校本课程,筛选特色精品德育课程,建立德育课程资源库,引导学校德育工作与课程建设相结合。召开以“责任教育”为主题的学校德育微课程建设研讨会,推广精品德育课程。
5.心理健康教育
(1)加强学生学习心理的辅导研究,召开全市学习心理辅导暨中高考考前辅导研讨会,继续举办“晴朗六月”考前辅导系列活动。
篇3
〔关键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
〔中图分类号〕G4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2684(2013)24-0007-03
我国教育部于2002年颁布的《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明确指出:“对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达不到要求的,绝不能随意安排做专职心理咨询教师。”[1]这标志着我国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逐渐步入规范化的全面运作阶段。而当前,我国中小学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教师仍然存在从业人员整体数量不足、专职人员少、专业知识缺乏和专业能力不足等困境。
一、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专业困境
(一)专业知识和技能缺乏
心理健康教育对我国多数中小学来说是一项比较新的工作,由于各种现实原因,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多数都不是心理学或教育学专业毕业的教师。一些调查发现,第一专业为心理学的仅有18%,教育学(包括教育管理、学校教育、学前教育等)的有22%,其余的均为学科教育(包括语文、英语、数学、思想政治等)[2],因此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多数缺乏专业知识和技能。虽然各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在从业之初都进行过相关的短期专业培训,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缺乏体系,理论与实践脱节。尽管许多中小学都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教师的工作热情很高,但学生的心理问题并没有得到有效解决。
(二)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目前一个比较普遍的问题是教师缺乏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经验。有调查表明,只有38.7%的教师经常为学生开设心理辅导活动课,41.9%的教师经常对学生开展个别心理咨询,15.1%的教师经常为学生或教师做心理健康教育讲座[3]。心理教师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与中小学校不重视教师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开展不足有关,有些学校认为教师们在师范学校都学过教育心理学,对于开展中小学心理教育工作而言已经足够,不需要再进行专业的培训;认为学校的道德教育包含了心理健康教育内容,没有必要再去开展什么心理健康教育,导致一些学校真正属于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时间很少。因为缺乏充分有效的培训和心理健康教育课时不足,导致多数教师心理健康教育能力和经验不足。
(三)心理健康教育研究能力较弱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缺乏开展教研的动力和氛围,教育科研得不到应有的重视,相当一部分教师和管理者认为在中小学能够完成日常的教学任务就可以了;教师的工作量较大,缺少必要的教育科研时间;管理者评价教师工作好坏的标准往往只趋向教学成绩,科研能力经常被忽略。另外,学校担任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只有一至两名,他们很难组建成教研团队。这些都是中小学心理教师教育研究能力较弱的影响因素。
有研究发现,只有15.8%的教师有市级及以上立项的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究项目,30.5%的教师的论文公开发表或得奖,22.9%的教师的个案辅导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7.2%的教师的课题研究报告公开发表或得奖[3]。教师教研能力的高低对教师的专业成长有一定影响,新形势下的学生身心健康问题与以往的心理健康问题是有较大差异的,教师不能用同样的方法去教育学生。
(四)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不稳定
多数从事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工作者基本上是由非专业人员兼任,专职心理教师占总数的11.8%,其余均为兼职,有的甚至身兼数职[3]。一些学校为满足开课和检查的需要,经常安排一些非专业人员兼职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有的学校经常将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做得好的教师安排到其他岗位去工作,有的教师因为其他工作做得不够好而被调整到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岗位。由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不被重视,岗位不稳定,队伍流动性较大,导致心理专业毕业的许多教师不愿意长期从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也不重视自身的专业成长规划,这种状况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队伍的建设,也影响了此项工作的成效。
二、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的专业构成
(一)必备的专业知识与技能
《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中明确提出要求:中小学心理教师要对学生进行心理状况调查评估或心理测试,并建立心理档案、开展数据分析;两个月内制定教育、辅导和干预的实施方案;每学期负责组织1~2次全校性大型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或专题讲座;中小学心理教师要不定期地给中小学生做心理辅导[4]。要完全胜任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应具有良好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心理学、教育学的知识,具有熟练的心理咨询、心理辅导和心理治疗等专业技能;应该熟悉精神分析、行为矫正、理性情绪疗法和人本主义心理治疗等理论与辅导技术;应该熟悉心理辅导课的设计方法、心理测量技术、个别心理辅导技术和团体心理辅导技术。
(二)实施心理健康教育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首先应该具有心理健康教育课程设计和教学能力,能够设计合适的心理健康教育课程,并能有效地开展教学;其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包括个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和团体心理咨询与辅导的能力,能够对学生的心理问题进行诊断,与学生建立良好咨询关系,能够运用心理咨询的会谈技术、基本治疗方法解决学生心理问题,能够恰当干预心理危机,对有严重心理问题的学生做好转介工作;再次,中小学心理教师应该具有测量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并建立档案的能力,能够准确运用基本心理测量工具和其他心理学方法对学生的认知过程、智能状况、个性特征和心理健康状况作出鉴定和评价,能够系统地收集资料与证据,准确地对学生心理进行描述、分类并建立档案。
(三)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究的能力
中小学心理教师研究能力包括两个层面:一是专题研究的能力,二是个案研究的能力。心理教师面对的是学生复杂的心理问题,工作过程和方法必须因人而异、因事而异、因时而异。这就需要心理教师有较高的反思、创新和研究能力。提高自身分析问题和发现问题的能力,收集文献资料和筛选信息、整理资料的能力,以及归纳和概括资料的能力,从而实现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实现从经验型教师向专家型教师的转变[5]。
三、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成长路径
(一)集体培训
集体培训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组织教师集中开展有针对性和前瞻性的培训。心理健康教育教师集体培训的主要任务有三项:获得心理健康教育相关知识、掌握心理健康教育方法和提升心理咨询与辅导能力。
(二)菜单培训
菜单培训主要是根据培训内容体系和业内培训专家的专长划分不同的培训模块,受训教师可以依据自己的需要选择受训的内容。相对于常见的集中培训和周末培训,菜单培训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集中培训时间短、受训内容密集,各种知识过于集中的“狂轰滥炸”,受训教师没有时间消化培训内容。另一种比较松散的周末培训是教师平时利用周末或业余时间到培训机构或网络上接受培训,由于受训时间跨度长且结构松散,很容易导致受训教师遗忘先前所学的内容,所学知识前后难以衔接。而菜单培训主要是把培训的内容分成基础理论、专业理论与技术、心理咨询实践与个案督导三大模块,每一个模块有相应的培训内容和培训方式,受训的教师可以像看谱点菜一样选择受训的内容,把各个阶段的培训尽可能地衔接起来,使得培训与培训之间具有“阶梯累进”的效果[2]。
(三)个别督导
个别督导主要是根据我国基础教育的现状,依据心理教师的成长特点和发展阶段,结合他们在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组织相关专家与教师结成对子,开展一对一的有针对性的辅导。个别督导的方式是多样的,可以是理论学习与实践操作相结合、课堂讲授与工作坊相结合、通识教育与热点难点问题研讨相结合等。专家在督导的过程中要敏锐察觉教师的状况,当教师感受到专家是真正能帮助自己的人时,信任开放随之而来,双方才能因此产生建设性的互动。在个别督导过程中,专家更容易发现每位教师的专业成长问题,根据他们专业成长中的薄弱环节实施有针对的培训,切实提升教师的专业水平。
(四)成长记录研究
成长记录研究即借助于辅导理论,以自己的实践过程为思考对象,对自己所做出的行动、决策以及由此产生的结果进行审视和分析,因此是一种自我反思与实践研究,是一种通过提高参与者的自我觉察水平来促进能力发展的途径,有助于向专家型教师发展[3]。心理教师成长记录研究是基于反思工作过程中碰到的问题,依据教师的工作背景、知识和能力等因素来理解和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当方法有效时,成就感会进一步激励教师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当方法无效时,教师会寻求专家或同行的帮助,从而学到别人的有益工作经验。成长记录研究正是在这种循环往复的工作反思研究过程中使心理教师各方面素养得以提高。
(五)学习共同体
学习共同体是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自由团体,教师之间基于一定的问题或情境展开交流、沟通、协作,教师与他人分享自己的实践知识,从而达到共同发展和进步目的的非行政性组织。考虑到每一所学校的心理教师的人数较少,学习共同体的组建方式主要可以有两种:一种是基于本校各科教师的跨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心理教师与其他学科教师组成,他们之间交流、学习和研究的主体可以是心理健康教育与其他学科教学整合与渗透的问题;另一种是基于同行的学科学习共同体,由各地的心理教师通过网络或定时的教研活动来组建的自由学习组织。学科学习共同体以心理健康教育专业性问题为学习、交流和研究的内容,教师相互间探讨心理健康教育课的开设与实施、学生个案辅导、心理健康教育课题研讨等内容。
(六)案例交流
案例交流是根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收集和汇编教师们工作过程中的有关心理健康教育的典型性的案例,通过一定的交流平台提供给每一位教师共享,实现心理教师的专业成长。心理健康教育案例是心理教师对工作过程中经历的典型心理健康教育事件捕捉的记述,对其他教师的专业学习、研究和工作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心理教师通过案例能够对自己不熟悉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的研究分析、挖掘发现,从中寻找带有规律性、普遍性的成份或直接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实现专业成长。
参考文献:
[1]教育部教基[2002]14号.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J].基础教育动态改革,2002,(21):1-4.
[2]张贝玉.“兼容式”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培训模式构建[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0,(4):15-17.
[3]高亚兵.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教师专业发展存在问题与对策研究[J].中小学教师培训,2012,(10):15-18.
[4]粤教思[2008]83号.广东省中小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规范(试行).
篇4
在教育转型的新形势下,在中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呈现新问题、新动向的情况下,心育实践在一些区域的具体还要进一步扎实推进,在一些领域还有许多空白工作需要去填补。比如,咨询室设施建设问题、心理健康教师专业化问题、岗位设置与编制问题、心育在学校管理体制中的何去何从问题,等等。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个方面问题:普及率不高和科学化水平较低。这些问题的存在,正是制约着我国中小学心育普及与发展的主要瓶颈。“龙头”高中率先探索心育工程,将会对引领我国中小学教育改革与发展做出开创性的贡献,并起到典型示范的作用。因此,“龙头”高中要增强解决现实问题、实现自身使命的责任感与紧迫感,大规模、系统化地推进心育工程,把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作为当下实现高位发展的高标。
一、心育工程是“龙头”高中结合自身特点、与时俱进的必由之路
严格地讲,“龙头”高中的概念定位不够严谨,但是,它在教育现实中的确是客观存在的一类实体。笔者所指的“龙头”高中,是指舆论公认的,在区域发展中通过自身的率先、高位、特色发展而自然形成的,具有稳固而持久的区域辐射力的国家级示范高中。这些“龙头”高中的基本特征包括:⒈“龙头”高中的学校形象是舆论公认的,具有较高的声誉和社会评价;⒉“龙头”高中的优势地位不是上级册封的,而是自发形成的;⒊“龙头”高中的发展模式是率先发展、特色发展;⒋“龙头”高中的社会价值除了正常的教育教学外,还在于为其他学校的发展竖起标杆;⒌“龙头”高中的发展引擎在于前瞻的教研智慧,教育科研成果在教育现实中的转化与应用也特别引人注目;⒍“龙头”高中的发展追求是高位的,与时俱进。多年来,“龙头”高中由于自身优势、社会期待、既有业绩等方面的因素,始终面临着高位发展的共同追求,都试图为自身高位发展寻求“特色”。有的从特色项目出发展示自身的优势,有的打造主题校园文化,凝练校本教育哲学;也有的从提升教师群体的学历着手,建设高学历的教师队伍。所有这些途径,都有效促进了各个高中的高位发展,提升了它们在所在区域的影响力,在一定程度上巩固了自身的“龙头”地位,也展示了一大批办学者的卓越智慧,但是,在教育进一步转型的形势下,“龙头”高中应该为高位发展寻求新源泉,进一步在学校的内涵提升上多做文章,不断为自身寻求新动力,注入新活力。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就是实现自身高位发展的必然路径,是一项利教、促学、益社会的奠基工程。
二、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符合很多“龙头”高中目前的客观实际
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有利于教育者自身素质的优化,拓展教师研修领域,为专业成长提供新路径,从而真正落实素质教育;有利于促进学生心理健康,促进学生全面而有个性地发展;有益于校园人际关系的和谐和社区的精神文明。总之,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有利于把学校、教师与学生三者的发展统筹起来。
(一) 利在教师
“龙头”高中教师群体的职业倦怠倾向极为普遍,表现为教育者原有人格解散、身心疲惫、绩效低下。研究表明,教师从教达到一定年数,就容易出现心理问题,其中原因主要有:教师不能及时应对工作压力,长时间超负荷工作;婚姻家庭关系出现重大变故;师生交往中诱发严重家校矛盾;在收入分配与评优晋级中遭遇挫折;等等。事实表明,“龙头”高中的教师担负的工作更繁重,工作压力更大,更容易受到各种滋生职业倦怠的主客观因素的困扰。因此,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有利于在“龙头”高中的教师群体中普及心理知识,帮助教师及时走出倦怠,维护他们的健康权益,助推教育品质的高位提升。
(二)利在学校
近年来,各“龙头”高中都曾不同程度地追求高学历的教师群体,把提高学历层次作为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抓手,取得了重要突破。现在,再次放眼江苏全省,乃至全国大多数发达地区,我们发现高学历的教师群体已经不再成为“龙头”学校区别于一般高中的标志。各大高中,包括乡镇高中,几乎都有一批高学历的教师群体。所以,就目前形势而言,追求高学历只是“龙头”学校获得高位发展、特色发展的一般条件。推动“龙头”高中高位发展,需要学校领导更新观念,及时转变教师发展方式,从追求“专业知识”向追求“技术知识”转变,从追求“教育学知识”向追求“心理学知识”转变。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不仅是改善教师教育教学行为的要求,而且是转变学校管理方式的要求,它有利于在技术上实现“以心育心”的发展模式,体现了学校对教师专业成长的更高定位与追求。
(三)利在学生
目前,“龙头”高中的学生常常因为学业压力大、社会竞争激烈而出现不同范围、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学生人格的心理学评估令人堪忧,有的学生已经因为人格局限,给自己、家庭或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拿苏北某县来说,2013年高考前先后有2例高三学生不堪重负而上吊和坠楼。其中,原因固然很多,但是学校教育管理方式毕竟是其中不可推卸的一个方面。时间和空间,是任何生命存在的基本维度。学生的生命达不到应有的维度,要么会产生紧张感,要么会觉得不堪重负。有的学校把时间卡得太死,管理事项过多,学生活动空间狭窄。当生命长久得不到自由呼吸的时候,灵魂受到压抑,精神就会倦怠,健康人格也会悄悄耗散殆尽,在反复的折磨与强化中,一种叫师长倍感惊讶的怪异人格就会形成。不健康而又反科学的校园管理方式是青少年各种常见心理问题的主要诱因之一。在《精神卫生法》颁布实施的新时代,校园生活中的那些反教育的旧做法、旧传统,已经到了该彻底抛弃的时候。因此,“龙头”高中必须尽快觉醒起来,从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着手,尽快对在校学生实施有组织、有计划的心理健康教育。
三、心育工程的实施涉及“龙头”高中教育实践的各层面
作为“龙头”高中在内涵上实现高位发展的一种具体形式和一个创新路径,心育工程是一项触及灵魂、挑动神经的开拓性事业,主要包括以下内容。
(一)在全体教师中普及心理学知识
班主任必须具有更高水平的心理学理论知识,通过严格的心理学测试方可走上工作岗位,任课教师也要分期分批地参与心理学培训,可行的途径有在职继续教育、自学考试、心理咨询师资格考试,以及教育主管部门主动组织的各类心理学测试,学校通过奖惩措施促成各科教师参与心理学继续教育,使“龙头”高中在职教师的心理学素养普遍超出一般高中任课教师的水平。
(二)实施教师心理健康援助计划
通过专业人员对学校的诊断、建议,对教师及其直系亲属提供专业指导、培训和咨询,旨在帮助解决教师及其家庭成员的各种心理和行为问题,提高教师在学校中的工作绩效。具体地说,可以分成三个部分:一是减少或消除容易造成问题的外部压力源,包括不适当的管理和环境因素;二是正确处理压力所造成的不良反应,即情绪、行为及生理等方面症状的缓解和疏导;三是改变个体自身不合理的信念、行为模式和生活方式等。
(三)建设高水平的心理健康教师队伍
首先要在数量上有增长,使专业教师在数量上摆脱“一校一人”的单兵作战局面,尤其是大规模办学的“龙头”高中,可以尝试“一年级一人”的岗位设置标准,或者是每500学生设置一名专业心理健康教师。这样,多人组成的心理健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一个学科教研组,有利于学科课程建设与教师的专业发展。其次要在质量上实现大的提升,争取引进具有硕士或博士学历的、拥有自主科研成果的心理健康教师,打造一个实力雄厚、能力卓越、科研成果丰富,对学校高位发展贡献率高的专业教师团队。
(四)在学科教研中增加心理学应用研究
组织教师主持或参与心理学范畴的专业成长研究,拓展教师研究领域,申报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省、市重点课题,并在理论与实践层面扎实研究,使之成为精品课题,提升心理学科研对于学校发展的贡献率。班主任要根据自身工作实际,在科研中承担学生个案研究,或者撰写心理学专业论文。
(五)德育工作注重人文关怀和心理疏导
学校德育工作重心定位在“心育”上,努力塑造学生的健康人格,促进学生个性化发展,对学生有计划地实施学习心理辅导、青春期教育、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健全人格教育、耐挫力教育、职业准备教育等,让心理疏导成为新时期德育工作的新要求,成为价值引导的新途径。
(六)建设设施齐全、功能充足的高级心理咨询中心
通过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帮助学生发掘潜能,完善人格,提高学生心理素质,培养学生乐观向上的心理品质,帮助学生疏导压力,解决心理问题,预防恶性事件发生,促进学生的身心健康而全面地发展。心理咨询中心的建设要坚持防治结合以防为主,坚持干预个体与覆盖全体相结合。要在比较常见的基础型、标准化的心理咨询室的基础上,增加设置心检阅览区、潜能开发区、社团生涯区、中控督导区、情绪疏导区、艺术放松区等区域,各区域一律单独建室,总面积不少于300平方米。其中容纳的心理健康教育设备配置主要有:健康检测系统、素质训练系统、艺术心理辅导箱、团体心理辅导箱、多元智能训练设备、沙盘游戏成套设备、心理学专用仪器、合理宣泄人、涂鸦墙、放松椅、宣泄球、放松音乐光盘、哈哈镜、心理剧舞台、心理学专业用书、心理学电影、心理学挂图等。
四、实施心育工程要在把握系统性的基础上做好广泛的协调与动员工作
实施系统的心育工程,需要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调研基础上积极助推,需要校长审时度势,果断策划,做好顶层设计与精细部署,也需要学校教职工凝聚共识,广泛参与。
(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在调研基础上积极助推
在实施心育工程的过程中,容易出现千校一面的状况,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应该深入学校,督促学校挖掘自身的心育资源,努力把心育工程与学校实际结合起来,教育主管部门要出台规范,杜绝一哄而上,积极引导因校制宜,让一些有心育资源优势的学校先行一步,真正为“龙头”高中的心育工程保驾护航。教育主管部门要制定细致的实施方案,做到有制度、有计划、有步骤,系统推进心育工程的实施。比如,联络人事与社会保障部门,增加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的人员编制,制订《心理咨询室建设实施方案》《心理教师专业化发展要求与培训方案》《心理健康教师专业技术职务评审实施办法》等,努力促进《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版)》的落实。
(二)校长审时度势地做好顶层设计、精细部署
校长要当好心育工程的总设计师。要围绕《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2012年版)》的要求,设置一些精品项目,推进心育工程的系统实施。比如,设立“知心小屋”,聘请有资格、有经验的教师担任心理咨询师,采取电话咨询、网上交流、个别面谈、写信等形式,有针对性地解决学生个体的心理辅导工作,还可以建立学生心理档案,及时把握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动态,做到跟踪管理与辅导,确保学生的心结及早发现,思想疑难早化解,校园心理剧展演等。具体地说,校长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周全考虑:帮助学生确立正确的自我意识,树立人生理想和信念,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帮助学生进一步提高承受失败和应对挫折的能力,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质;正确认识自己的人际关系状况,培养人际沟通能力,促进人际间的积极情感反应和体验,正确对待和异性同伴的交往,知道友谊和爱情的界限;培养创新精神和能力,掌握学习策略,开发学习潜能,提高学习效率,积极应对考试压力,克服考试焦虑;在充分了解自己的兴趣、能力、性格、特长和社会需要的基础上,确立自己的职业志向,培养职业道德意识,进行升学就业的选择和准备,培养担当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篇5
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践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以教师的师德建设和学生的爱国主义教育为重点,以师生的思想道德建设为基础,进一步加强学校的政治思想教育和教师职业道德教育,优化德育方法,提高德育工作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具体工作:
一、抓好教师职业道德教育和法治教育,严禁体罚和变相体罚学生,要求全体教师做到为人师表,言传身教。本学期重点抓好教师的仪表和职业形象教育。
二、学校积极开展校本培训,多角度、多形式、多途径对教师进行德育工作业务培训,提高教师的德育工作科学性和实效性。
三、关注教师心理健康状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心理辅导活动,提高教师们自我心理调节的意识和能力,保障教师们的心理健康和人格健全,更好地胜任教书育人工作。镇邀请心理专家到我镇进行心理讲座。
三、开展班主任的培训工作,组织新任班主任学习,结对子以老带新(陈美玲—赵慧贤、卢柳霜—卢瑞坚、杨清华—钟满生),组织教师们学习有关班主任工作的方法和经验。通过培训来提高教师的班级管理水平。加强班集体建设,培养良好的班风和学风,培养一支学校得力的教师队伍。
充分发挥班主任研讨小组的作用,每月定期组织开展班主任工作研讨,加强班主任之间的学习与交流。开展以读德育刊物为主的读书交流活动,促进班主任对德育科学方法的钻研,提高德育实效组织。
五、以德为首,充分发挥校内外德育工作主渠道的作用,拓展“三结合“教育网络的作用,加强沟通和联系,要持之以恒,把学生的违法犯罪率控制为零。
六、继续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研讨活动,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向纵深方向发展。本学期对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使学生不断正确认识自我,增强调控自我、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七、组织参加区主办的德育干部及教师代表的德育科研方法讲座、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成果展示会和“谈班主任工作专业化”的专题报告会。
八、评选镇优秀班主任和先进班集体(七月)。
九、 围绕三项重点工作开展对中小学生的思想教育和规范教育:一是开展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教育;二是加强文明行为习惯养成教育;三是加强诚信教育。
十、继续开展“创建特色班级”活动。活动要体现实效性和创新性。
十一、加强法制、禁毒、交通等安全教育。坚决遏制、杜绝在校生违法犯罪行为的出现。
十二、开展中小学校交通安全宣传活动,举办中小学交通知识问答比赛和交通漫画比赛(时间在2月和3月)。
十三、大力加强网络文明安全教育。充分利用网络资源进行网上德育教育,提高学生的是非辨别能力和分析能力。自觉遵守有关行为规范。
十四、进一步健全和落实法制副校长制度,充分发挥法制副校长的工作职能的教育资源。学校要配合镇有关部门开展集中整治学校周边治安行动,为师生创设良好的学习环境。
十五、继续建立后进生的转化制度。班级要设立后进生情况登记表,制定后进生转化的实施方案,分期初、期中、期末三个阶段对每个后进生进行跟踪分析,期末做出转化鉴定,载入后进生转化档案。关心中等生,在后进生转化基础上要重视中等生的帮教工作,提高他们学习的极性。
十六、发挥家长学校的作用,通过讲座、交流等活动,提高家长们的家庭教育水平,进一步促进家、校教育有效配合和补充,更好地营造小学生们健康成长的家、校氛围。
篇6
一、指导思想:
以教育部下发的《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及《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为指导,坚持育人为本,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和规律,运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和方法,培养中小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他们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二、目标
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直接目标是提高全体学生的心理素质,最终目标是促进学生人格的健全发展。结合学生实际,确立我校的具体工作目标如下:
1、了解自我
目前普遍存在仅以学业成绩作为评价学生优劣标准的情况,导致不少学生自我形象偏低,自信心不足,严重阻碍着学生的素质成长。针对这一现象,心育工作应注重帮助学生了解自我,接纳自我,对自我的形象进行整体认识,让学生从学业自我形象、社会自我形象、情绪自我形象、体能自我形象等方面进行整体认识,找出自己的优势与劣态;帮助学生自尊、自爱、自强、自立,树立自信心。发挥出自己的潜能,实现人生价值。
2、培养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
当前由于学习适应性不强,而沦为学业不良的学生日渐增多,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适应能力就显得日趋重要。心育工作应致力于开展协助学生制定学习计划,寻求适合的学习方法,养成独立思考,刻苦钻研,集中精力,心无旁骛的学习品质以及保持浓厚的学习兴趣等方面的工作,以达到促进其有效学习的目的。
3、养成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
理想的人际交往习惯是个体适应社会环境不可或缺的条件,人际交往的适应与否,直接影响着学生人格的发展,也影响着其在社会中的生存和发展,当前学生由于缺乏良好的人际交往习惯,可导致亲子、师生和同伴间的冲突不断增加。所以协助学生掌握人际交往的艺术是重要的。在当今这个多元化、多样化的社会,做到这一点,是尤为重要的事情。
4、促进人格的健全发展
目前的教育比较强调学生智力因素的培养,往往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养成;忽视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会严重影响着学生素质的提高。心育工作应注重对学生心理素质的全面培养,促进学生心理素质各方面的谐调发展,使个体在认识、情意和行为三方面达到一个有机的整体。使每个学生的各种潜能得以发挥,日后成为:具备一定的知识技能;具有很强的社会适应能力,对社会能作出积极贡献的人。
三、工作安排
领导小组:武连平
组长:霍星
成员:各年级班主任
实施方案
1、根据学生心理发展特点和身心发展规律,面向全体学生有针对性地实施教育;
2、面向全体学生,通过普遍开展教育活动,使学生对心理健康教育有积极的认识,使心理素质逐步得到提高;
3、关注个别差异,尊重学生的尊严和价值,根据不同学生的不同需要开展多种形式的教育和辅导,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
4、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充分启发和调动学生的积极性。积极做到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性和针对性相结合;
5、面对全体学生与关注个别差异相结合;
6、预防和矫治相结合;
7、教师的科学辅导和学生的主动参与相结合;
8、助人与自助相结合;
9、心理辅导过程对学生所作的“自我暴露”,辅导员应严守秘密,不宜对外公开当事人的姓名和事件。
四、实现途径
根据我校的实际,主要通过两个途径来进行:
(一)心理健康教育
这项教育工作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中。在学科教学、各项教育活动、班主任工作中,都应注重对学生心理健康的教育,这是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途径。
1、课程辅导形式。偏重于对学生心理品质的全面培养。具体内容包括智能训练、学习心理指导、情感教育、人际关系指导、自我心理修养指导等内容。
2、专题讲座形式。目的在于解决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二)心理咨询
心理咨询是针对少数有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进行的心理咨询、心理训练活动,它面向少数学生,立足于矫治。主要方式:
1、个别咨询。它着眼于少数问题学生、侧重运用行为矫治和心理治疗方法达到辅导疏通心结的作用。个别咨询的程序包括学生自诉、诊断分析、调适矫治和效果反馈四个环节。方式有面谈、电话、通信等途径进行。在我校要成立心理咨询室、开通心理咨询热线、设立心理咨询信箱,配备心理咨询教师。
2、电话咨询。是指利用通话方式给予学生忠告,劝慰和指导。由于通话具有隐秘性,咨询的学生基本上都能敞开自己的内心世界,寻求解决实际问题的答案。
3、书信咨询。其优点在于不受时间限制,学生可随时通过信件诉说自己的苦恼或愿望。那些不善言辞,或较为拘谨的学生常常选择这种形式。
五、评价效果
篇7
一、理清培训思路,促进培训有序开展
要想让教师获得系统化、专业化培训,培训思路是关键,制订行之有效的培训计划是保证。培训计划可以分为短期计划和长远计划,短期计划要注重时效性,如新课改的师资培训;长远计划就要考虑到整个辖区的教育发展、学校的发展和教师个人专业化的发展。如我校协助教育局制定《慈溪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明确我市中小学教师培训工作的目标、任务。为了让每位教师参与到培训规划中,学校召开师训工作会议,布置教师培训的组织宣传发动工作,通过网站平台、校刊、内部文件、短信群发至每位教师,让每位教师都知道《慈溪市“十二五”中小学(幼儿园)教师培训规划》,同时,安排学校专人负责对培训规划的学习、讨论,并形成书面材料,包括培训规划存着的优点,还包括规划的不足点及改进措施,出台奖励措施激励教师提意见。正是由于广开言路,培训规划得到许多一线教师的支持,在多次修正的基础上形成培训方案。
培训制度是各类培训项目顺利实施和培训质量的保证。为了让培训制度更加切合慈溪市实际情况,我们开展了试点工作,并结合试点工作的情况,对制度进行修订,最后拟定《慈溪市中小学教师培训项目的开发论证与申报制度》和《慈溪市中小学教师培训评价与管理制度》,这些制度对培训项目设计、论证、申报、审核等各个环节作出具有操作性的明确规定。同时,制度还对学校组织教师培训的考勤、培训过程、培训考核、培训效果及教师在培训后的发展作了明确规定,从而保证培训的规范性和有效性,促进培训有序开展。
二、紧扣教师成长,推行分类分层培训
教师培训对于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提升教师的整体素质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教师是学校发展的主力军,是促进学校可持续发展的中坚力量。慈溪市教师进修学校担负着慈溪市一万多中小学教师的培训工作,如何以整体发展的规划来提高本辖区的教师培训水平,我们就从多个层面、全方位加大培训力度,创新培训模式,增强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根据分类分层原则,培训的项目有:基本技能培训、各类岗位证书培训、学历培训、新教师培训、流动人口子女学校专项培训、骨干教师培训、青年教师培训、班主任网络培训、校长提高培训等。分类分层培训能结合每位教师的成长情况有针对性地培训,解决教师成长过程中的困惑。如为了提高新教师的素质,启动新教师成长工程,对辖区内2008、2009、2010年在编中小学新教师开展了五年内第一轮即为期12天的90学时的集中培训。培训内容有:第一,教师的仪表教态,邀请省师干训中心的李更生博士做了专题讲座;第二,班主任工作及班集体建设的熏陶,由我市“全国中职德育工作先进” 获得者黄百央和“浙江省中小学师德楷模”获得者朱幼聪为新教师作了引导;第三,从追求课堂教学的有效性入手,邀请我市13名学科骨干对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教学设计规范化”的指导;第四,重视教师基本功的培训:对一部分三笔字还未过关的教师,邀请书法专家进行练习辅导,以便让他们在暑期进行有针对性的练习;第五,邀请“浙江省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先进个人”获得者心理辅导专家蔡雪芳为新教师做了有关“教师心理辅导”的讲座,在讲究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和实效性的同时还注重人文性等。正是分层分类的培训,让每个教师在成长过程中感受到培训带来的效果,产生我要参加培训的欲望。
三、加强校际交流,拓宽培训渠道
时代在发展,闭关自守将会被淘汰,只有开放的心态才能跟上时展的脚步,师资培训也要请进来、走出去,在交流互动中产生新的感悟,获得新的见识。校际交流分为辖区内交流和辖区外交流,辖区内交流我们牵头各个学校,将慈溪市内比较有实力的学校和薄弱学校结成对子,通过计划和制度保证结对子学校的交流,主要通过开展公开课、观摩课、示范课,名师讲座、点评等来促进结对子学校的师资培训,同时,定期组织一些管理比较好的学校举办开放周活动,和周边的兄弟学校共同探讨如何提升学校办学水平。这些活动,对教师的专业化发展和学校的快速发展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辖区外交流主要是走出去,向浙江省或全国各地知名的学校取经,派遣校长和一线教师深入名校去学习,回来后再作经验反馈。如为了整合和充实各类优质培训资源,先后与上海外国语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宁波大学等合作,多领域、多渠道、多形式开展广泛的教师培训合作,带领教师参加互动学习,提升学校培训的实力和工作水平。
四、善借信息技术,更新师资培训手段
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全面普及为师资培训带来新的机遇与挑战。互联网储存了大量的优质教育资源,但在信息多如牛毛的时代,如何让教师获得有效的学习?我们加强对教师的信息技术培训,搭建交互式学习平台,引导教师自觉学习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能力的培训要从理论和实践入手,既让教师获得更多的计算机技术,同时对教师进行上机实践。教师利用信息技术主要为丰富教师自己的知识结构和课堂教学服务,为此教师进修学校定期举办优秀课件制作比赛,创办慈溪市教师互动平台,将优秀的名师资源上传到网站,鼓励教师通过网络平台自助学习,改变了单一的集中培训方式,让教师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只要有一台连接互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参与培训。同时,大力开展网络自学培训,配合省远程培训工作,组织教师参加远程网络自学,以网络培训为起点,让教师学会如何利用网络获取优质教育资源,实现专业化成长。
五、增强学校自身“造血”功能,促进培训常态化
学校是教师工作学习最重要的场所,也是教师培训最重要的平台,学校是由学校领导、骨干教师和一线教师组成的,只有让三者都实现专业化发展,学校才能齐头并进。
篇8
一、培训课程内容针对性强
本次班主任培训围绕当前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和中小学德育工作的形势、特点和任务,中小学班主任的理论和专业素养以及班主任工作技能和实务等方面,精心设计了课程计划,合理安排了丰富的学习内容:《班主任工作培训读本》、《新课程下的学生观》、《经典案例评析》等。
为了让学习内容更贴近班主任工作实际,培训班还特地安排了一线班主任老师讲述了班主任的专业成长路径等问题,大家分享了优秀班主任的经验并同大家探讨了班主任的专业化发展问题,这些内容得到了学员们的普遍欢迎,针对性和启发性都很大。
二、培训工作的组织管理到位
1.领导重视,人员到位。此次办班,区教育局领导给予了高度重视,拨专款承担了培训班的全部费用,使所有学员享受了免费培训的待遇。区教师进修学校领导在准备阶段经过深入调研、反复沟通、协商,研究制订了较为完善的培训方案。在此基础上,区教育局又专门发出了举办班主任培训班的通知,进行了具体部署。在办班过程中,教育局的领导多次与教师进修学校的领导联系沟通,提出详细要求,落实讲课人员,协调有关事宜。进修学校的领导及时召集具体负责的同志商量,开会布置工作。从组织领导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有序进行。
2.准备充分,管理到位。此次办班,区教育局的领导亲自与具体负责办班的同志多次商量课程计划,明确课程内容必须由两大块组成:一是分散学习,二是集中学习。同时,领导还亲自出面邀请有关领导和专家前来讲课;对培训活动的顺利进行和培训质量起了关键作用。此外,培训报到当日,班主任就组建了班委会,明确班干部人选,提出工作要求,并责任到人,从组织管理上保证了培训工作的高效运行。
3.统筹兼顾,协调到位。此次办班,涉及全区城市、农村小学班主任,层次不同,要求也不同。为使培训工作更具针对性,以提高培训工作的有效性,除了前期课程安排上努力兼顾各种不同要求以外,在安排小组讨论时,每组人员的组成也努力考虑城乡不同学校的教师,让他们交流的面更广,形成的“牵手圈”更大。
三、培训成效显著
1.培训形式与教学质量获得普遍认可。此次办班,虽然只有短短的几天,但其培训形式和教学质量却得到了广大学员的一致认可。培训班开班当天,许多学员说,在接到通知时并不愿意来学习,但一天以后态度就发生了变化:不舍得脱课,即使生病了都坚持到班听课;有的学员本来带着家属,想利用学习期间逃课去玩的,但是,几天的学习他们一次也没有缺席;有的学员说,几天功夫,我的班主任业务能力大大提高了,知道班主任工作不应是简单的说教,还要有一定的心理辅导技术,面对学生团体,我们首先要学会倾听,其次要学会“说话”,学会与学生交往,做心理疏导等等,这些足以说明此次培训的形式和教学质量已得到学员的普遍认可。
2.班主任工作理念和方法得以更新。此次办班,授课教师的精彩讲课常常使课堂充满欢声笑语。他们的讲课,更多地说到学员的心里去了。在结业典礼上,每位学员代表的讲话都引用了我们讲课老师的观点,更多的学员则在讨论发言时纷纷表示:通过学习,自己的德育理念发生了深刻变化;也知道了不少德育工作的政策法规;明确自己的工作也是一个专业,也必须加强理论学习,才能不断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学会了要真诚地与学生沟通,准确地把握学生的心理状态,才能使自己的工作更具目标性;让我们在今后的班主任工作中找到了理论支撑,能使我们的工作与时俱进。有一位学员形象地说,以往做班主任的标准就是严厉加负责,现在看来应该:“笑”字无限相加,“气”字无限相减,“烦”字永远除尽,“爱”字无限延伸。班主任工作的理念和方法都得以提升。
3.做好班主任工作的信心更加坚定。此次办班,是近年来的首次,学员纷纷戏称:我们是黄埔一期。“首次办班能否取得理想效果,今后是否还要办?”办班前我们心里是没有底的。现在我们发现,此次办班效果较好;班主任培训班不仅要办,而且要常年办,使其制度化。在培训学习期间,各级领导也多次表示了要常年重视班主任培训工作,将班主任培训坚持不懈地抓下去;还在讲课中传递了多种有利于班主任工作的信息,极大地鼓舞了班主任的工作士气,广大学员表示,以前不想做班主任,想方设法逃避做班主任,现在恨不能立即回去做班主任,把这里学到的东西立即去实际应用。有学员还说,现在看来,做老师,不做班主任是不完美的。大多数学员纷纷表示做班主任是很有意思的,这次学了几招,相信自己今后会做得更好。 【1】
查阅更多 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 | | | | | | |
【返回 栏目列表】
此次培训活动,除了反映出上述的情况以外,也让我们感受到了我区班主任老师的敬业精神、良好的素养和感悟力,因此可以说,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活动是成功的,不足之处有待我们在今后的培训工作中加以改进。
【2】
查阅更多 2010年区小学班主任培训工作总结
篇9
一、问题提出
近几十年来,核心素养的教育与测评日益引起全球的关注。教育部在2014年印发的《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首次提出“核心素养体系”概念,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核心,将其分为文化基础、自主发展、社会参与三个方面,其中自主发展,重在强调能有效管理自己的学习和生活,认识和发现自我价值,发掘自身潜力,有效应对复杂多变的环境,成就出彩人生,发展成为有明确人生方向、有生活品质的人,而普通高中教育处于国民教育体系承上启下的关键环节,在当前情形下开设人生规划课正当其时。
由于受课时和师资的限制,很多学校会选择由专职心理教师来承担人生规划课程的研发和开设,而我国中小学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开始就在寻求与学校教育目标融合的教育模式,因此可尝试探索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整合。
二、理论依据
心理辅导活动课的定义:心理辅导活动课是一种“发展性团体辅导”,是以全班学生为对象,运用适切的辅导策略或方法,借着团体互动,协助学生重新评估自己的思想、情感和行为,调整认知与增进因应能力,以预防或解决问题并激发学生潜能为目的的课程[1]。
人生规划课的定义:人生规划课程贯穿于人的一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侧重于自我认识、自我接受和自我发展,其本质是一种发展性教育,密切了学生与未来职业生涯的关系,增强了教学的导向性和针对性,体现出深切的人文关怀,并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2-4]。
从以上内容可知,两门课程都是发展性教育,可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激发学生潜能,目的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且两门课程的教学资源相似度极高,完全可以进行资源统筹整合,充分发挥两者优势,提高课堂有效性。
三、亮点创新
整合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是一项对资源合理利用的创新,是对现有心理辅导活动课的一项探索和改革,这样既节约课时,不增加学生额外负担,也合理利用了师资。整合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不仅可以改变原有的教学模式,弥补双方的不足,更高效地启动团体动力,提升课堂氛围,还可以充分调动师生参与积极性、主动性,使问题解决更具现实意义,更能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四、研究过程
以本校高一年级的全体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生涯咨询和社团辅导这四个方面对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整合进行实践与探索,努力提高课堂效率。
(一)理论学习
首先,思想上重视理论指导实践的作用,积极开展相关理论的梳理、学习,并注重教师自身素质和心理辅导、人生规划辅导操作技能的提升。
其次,通过文献研究法,查询已有的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相关理论,收集现有研究成果,寻找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人生规划课的共通性,逐步建立理论框架,通过分析国内外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研究策略和经验设计研究实施方案。
最后,通过对心理与人生规划课的操作、咨询、辅导等相关内容的查找,努力收集和学习相关理论知识,提升操作技能,为课堂教学、生涯咨询、社团辅导的顺利开展做好准备。
(二)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是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整合探索的主阵地,也是帮助学生全面探索自我,培养核心素养,激发学习动力,树立生涯发展意识,为适应高考改革与升学做好准备,为幸福人生奠基的主阵地[3]。因此,在开展课堂教学相关研究时需要制定全面细致的研究策略。
第一步:开展调查研究。对当前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认识、态度、需求、接受程度等展开多种形式的调查,如观察、访谈等,进而分析这些情况,探索课程模式。调查问题主要方向如下:
1. 以前有没有接触过心理辅导活动课?
2. 你对心理健康是如何理解的?
3. 心理辅导对我们的帮助有哪些?
4. 以前有没有接触过人生划教育类课程?
5. 我们为什么要开设人生规划教育这门课程?
6. 有没有想象过未来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7.对自己的了解有多少,如果满分是10分的话?
8. 了解自己的性格、能力、特长、兴趣、价值观吗?
9.了解社会上的哪些职业,能报出名字的职业有多少,对这些职业的了解程度怎么样?
10.有尝试过规划吗,结果怎么样?
………
通过以上类似问题的调查,不但可以了解到学生对心理辅导活动课和人生规划课的认识,态度、需求、接受程度、是否存在误区等,为后续的课程研发和开设做好准备,而且也可以帮助学生树立意识,在思想上重视心理健康和人生规划。
第二步:申报课程项目开发“招标”书。根据调查研究的结果,对学生相关的认识、态度、需求、接受程度等方面进行梳理后,结合现有的研究成果,在理论指导下,将课程目标锁定为:希望通过心理与人生规划课的学习、训练等一系列有针对性的活动,使学生能够更有效率地过好每一天,更好地朝着自己的人生目标前进。本着对学生坚定负责的态度,在课程研发、开设前对课程进行了细致的评估,首先向学校申报课程项目开发“招标”书,经过审核和逐步修订后,方才开始进行课程的研发和开设。
第三步:精炼素材,积极开发校本教材。校本教材开发旨在挖掘校园文化,传承精神,形成校本特色;发挥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的共同优势,节约课时和师资,贴合高中学生心态发展的需求,使学生能够为自己的人生负责,为幸福人生奠基!
因此,在选择材料与主题时需要根据学校实际情况和需要,斟酌安排课时和学习内容,所选教材均需符合高一年级学生的年龄和心理特点,且教材具有时效性和前瞻性。特别增加与高考改革相关的内容,使课程更贴近学生当前的需要,帮助学生解惑、调整情绪、完善认知,突破自我,促进成长,适应高考变革,从心理和人生规划两方面进行辅导,帮助学生更快更好地适应高考改革,在成长中把握好自己的人生方向。
由于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程都是发展性教育,可促使学生不断自我探索、体验生活,激发学生潜能,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将授课内容主要分为三部分,具体如下:
1.自我规划:帮助学生了解自己、了解个人特质与潜能、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2.学业规划:激发学生学习的动力和积极性,帮助学生形成对自己当前学业目的和结果的清楚认知和合理安排。
3.职业规划:为学生未来的生活做准备的教育活动,升学与择业是学生人生发展中的关键环节,通过职业规划帮助学生对自己的将来做出思考和设想,尤其是升学。
考虑到高中时期是认识自我和能力培养、发展的重要时期,在教材选择时偏重自我规划和学业规划,内容通过多种形式出现,如互动体验、视频感受、实地锻炼等,且以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健全学生的人格,帮助学生解决在成长过程中出现的心理问题,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促进自我体验、自我探索、自我发展、自我超越、自我实现、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为主。
第四步:加强相关专业培训,努力提升教学效果。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主要由心理教师承担和具体实施,虽然专职心理教师具有扎实的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能够助人自助、促人自我探索等,但相关的人生规划知识和操作技能仍然是缺乏的,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作为课程的实施者需要不断参加相关专业培训。同时,多听课,多磨课,尝试开设公开课,进行经验交流,在实践中不断磨练,努力提升教师自身素质,开阔眼界,从而提升课堂教学效果,使学生受益。
(三)生涯咨询
金树人[5]指出生涯咨询是一种心理咨询,其所作所为是处理和当事人生涯发展有关的认知、情绪、态度与行为。生涯咨询涉及当事人改变的方法与策略,奠基于心理咨询与治疗的理论之中[6]。而生涯规划的本质与精髓指出人的行为是目标导向的,一个人若是看不到未来,就掌握不了现在;一个人若是掌握不了现在,就看不到未来。关注生涯发展有利于促进个体自身发展,促使个体不断进行自我探索,认识自己,培养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使个体具备人生选择的能力,追寻、体验生活的过程与意义。
因此,专职心理教师在学习生涯发展理论、生涯规划、生涯咨询等技能的同时,可在一对一心理咨询过程中在遇到学生发展性问题的时候引入生涯咨询理念,尝试通过整合心理咨询和生涯咨询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发展性困惑。
(四)社团辅导
团体心理辅导已经被国内外大量实证研究证明了其有效性,它不仅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也是一种有效的教育与促进成长的方法,尤其对于那些有相似的心理困扰和类似的发展性问题的辅导对象。受益于学校选修课资源,尝试定期面向学校心理社团――“牧心社”开展以生涯辅导为主题的社团辅导活动。以期在历经数次活动后,团体成员能朝着更加积极的和建设性的方向发展。
总之,理论学习、课堂教学、生涯咨询、社团辅导这四个环节并非独立存在,而是各司其职,相辅相成,关系如图1。
理论学习:理论学习是先决条件,所有研究和尝试必须在理论的指导下展开实践。理论学习有助于梳理脉络,解决困惑,制定课堂教学方案,提升生涯咨询和社团辅导技能。同时每次课堂教学、生涯咨询和社团辅导都是对相关理论的一次实践。
课堂教学:课堂教学是主阵地,是学生最熟悉的学习环境,课时有保障,并能使尽可能多的学生获益。通过课堂教学,可以唤醒学生生涯发展意识,从而激发学习动力,对人生规划感兴趣,在学生遇到发展性问题时会愿意进行生涯咨询或参加社团辅导。同时,面向全体学生的课堂教学,能帮助教师了解学生的一般性需求,可以为生涯咨询和社团辅导积累资料和经验。
生涯咨询:生涯咨询是大后方,一对一的咨询可以帮助教师快速地了解学生的困惑与需求,同时能够更有效地帮助学生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获益。另外,在严守保密原则的前提下,在征得学生本人同意的情况下,可将个体的问题进行一般化,融入课堂教学或社团辅导中,使更多学生获益。同时也有利于教师提升相应的操作技能。
社团辅导:社团辅导是先头兵,团体心理辅导具有规模小、影响力大、效率高、后续效果好等优势。团体辅导更贴近于生活实际,使成员在共同的活动中彼此交往、相互作用,通过一系列心理互动过程,解决生活实际,实现自我成长[7]。社团辅导中的成功模式可以引入课堂教学,不仅可以丰富课堂形式,同时也可以激发学生参与积极性,增强团体凝聚力,进而引导学生深入思考,且团体辅导中获得的体验可以帮助教师更好地尝试生涯咨询。
通过这四个环节使人生规划教育B透到心理健康教育的每个领域,充分发挥了心理健康教育和人生规划教育的共同优势。
五、研究反思
理论学习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需要长久的坚持,只有在理论指导下的研究才是科学有效的,因此需要通过多种途径,如文献查阅、生涯培训、经验交流等时刻关注理论学习,积极发挥高中心理辅导活动课与人生规划课的共生效应。
学生是课堂教学的主体,在课程设计和教学实施时始终需要结合学生实际,从学生的需要出发,与时俱进、脚踏实地解决问题。课堂教学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是全体学生获益的主要途径,因此守住和守好这个主阵地非常关键,在以后的实践中,课堂教学不但要使学生获益,同时也要尽力展现两门课程整合的魅力,体现课程整合的价值。
目前生涯咨询还在初步尝试阶段,相关的生涯咨询技术还在学习和摸索中,且与生涯咨询相关的个案来访量有限,目前阶段发现在个案辅导过程中引入生涯理念可以帮助来访者看清未来,激发动力,释放积压情绪,而其他方面的经验和资料还需耐心逐步积累。
社团辅导活动时间有限,每节课40分钟,与传统的90~150分钟的团体辅导有很大区别,因此还需要不断地积极探索和创新,完善方案设计,提升教师团队带领能力,力争在短时间内启动团体动力,目标明确、快速进入主题,使40分钟的团体辅导既充实又有效。
参 考 文 献
[1]樊富珉,何瑾.团体心理咨询的理论、技术与设计[M].北京: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社,2014.
[2]钟思嘉.生涯咨询实战手册[M].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0.
[3]樊富珉.结构式团体辅导与咨询应用实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
[4](美)萨维科斯著,郑世彦,马明伟,郭本禹译[M].生涯咨询.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15.
[5]金树人.生涯咨询与辅导[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7.
[6]赵世俊,周燕.中学生生涯规划(高中版)[M].南京:江苏凤凰科学技术出版社,2012.
篇10
一、项目阐述
项目背景: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物质条件的大为改观,使人们的生活质量和生活方式发生了重大改变。人们在享受丰富的物质生活的同时,发现精神生活的俗化、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意义的缺失已具相当的普遍性。对于成长中的青少年一代,也不同程度地存在忽视精神生活的质量、淡视民族精神和生命意义的倾向。
“两纲”教育是当前中小学必须实施的一项教育内容。面对上述问题,学校理应通过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与探索,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教育学生传承民族精神、弘扬中华美德、讲诚信、守规范、珍视生命。
“两纲”教育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本质意义上说,“两纲”教育是素质教育之本,唯有在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引导的前提下才能积极、有效地开展素质教育,才能使学生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主要集中在“人文关怀”与“个性张扬”上。即在日常生活、学习中有机渗透“人文关怀”“个性张扬”等主题活动,使学生感受人生的充实、美好,人性的自由、尊重。目前,不少学校已先后开展了“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二、项目目标
总目标
通过小学生“两纲”教育实验项目的实践,基本形成“两纲”教育的协作发展体系,逐步建立起对小学生进行“两纲”教育的课内学科渗透、课外活动拓展的有效体系,初步摸索出一套科学的程序和方法。经过对“两纲”教育探索和实践,使育童小学的学生成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
分目标
1.学科教学渗透:根据显性和隐性学科特点,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形成《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案例集》。
2.校本课程建设:建设《育童小学两纲教育课程方案》,并总结已有经验,梳理、总结、提炼,形成《育童小学两纲教育校本课程》。
3.生命课堂打造: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初步形成具有学校特色的活力课堂,初步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努力形成制度。
4.课外活动拓展:结合少先队奖章活动、德育主题教育,以丰富多彩的活动促进学生生命自主、和谐发展,汇编《育童小学“两纲”主题教育活动成果集》。
三、项目内容与实施情况
围绕培养出理解生命、尊重生命、爱护生命,知己、知人、知物的健康、向上、快乐的生命价值主体,实验项目涉及学科教学、课程编制、课外活动和教师发展等四方面内容。
(一)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渗透小学生“两纲”教育
人本主义教育理论认为,学生是涌动着无限活力的生命体,是教育的起点和归宿。因此,我们在学科教学中增强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意识,挖掘显性和隐含的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对学生进行弘扬民族精神和中华美德、认识生命、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提高生存技能和生命质量的教育活动。同时充分运用与学生密切相关的事例作为教学资源,利用多种手段和方法开展生命教育活动。那么,在学科教学中如何落实“两纲”教育呢?我们的做法是:
1.运用现有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教材是实施“两纲”教育最有效的载体。在小学课程中,有的学科本身就是“两纲”教育的显性课程,课程内容直接与“两纲”教育有关。如:《品德与社会》、《体育与健身》、《自然》等,有的学科的课程内容并不直接与“两纲”教育相关,属于隐性课程,如《语文》、《音乐》、《美术》等。如何在这些学科中渗透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我们进行了实践与探索。
(1)研究教材,寻找“两纲”教育的渗透点
为了使“两纲”教育真正落到实处,我们在“两纲”教育实践研究的起始阶段,先是开展了一次“两纲”教育的小调查。让每一位学科教师填写一张调查表,写出在我们现有的教材中能够渗透“两纲”教育的教材内容,然后进行分类汇总,以初步了解能够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基点。然后,组织教师加强教材研究,寻找教材中渗透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的落脚点。根据不同学科开展不同的教研方式,显性科目以学科教研为主,侧重于教育内容的归纳、梳理(如一、二年级以“生命与自我的和谐关系”;三、四年级以“生命与社会的和谐关系”;五年级以“生命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为主题的学科纵向研讨。隐性科目以年级组教研为主,旨在挖掘教材中“两纲”教育资源,从而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
(2)深入课堂,进行“两纲”教育的实践研究
通过研究教材,各学科教师在深入领会“两纲”教育本质和内涵的基础上,在单元备课或章节备课目标中寻找到了渗透“两纲”教育的切入点,继而进行课堂教学实践。先是全校性的示范课,我们利用周五全教会的时间上公开课,让每一位教师参与听课,对如何在学科中渗透“两纲”教育有个感性的认识,以指导教师在平常的教学课堂中有意地渗透“两纲”教育。然后由点到面,以教研组为单位,进行课堂实践研究,寻找在学科中渗透“两纲”的有效途径。如一位老师在进行计算题教学时,以设计买卖情境引入,并在游戏中让学生去发现计算出错误所闹出的笑话,此时请学生想一想如果在将来的工作中出错会带来怎样的损失,学生就能记得住,留下深刻印象,生命教育的因素也便融汇其中。
(3)总结反思,撰写“两纲”教育的案例
在实践的过程中,我们尤其重视总结与反思,每上完一堂公开课,教师们都能非常积极地参与讨论,对课堂中闪现民族精神或生命意义的亮点予以充分肯定,同时也会指出不够的地方。而且,在随堂课中,老师们也能自觉反思,并撰写出“两纲”教育的案例。在不断反思中,提高教师实施“两纲”教育的能力。
2.拓展教材,渗透“两纲”教育
(1)教材延伸,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内容,稍作拓展,便能显示“两纲”教育的亮点。如作为隐性课程的语文则通过文学作品中的典型人物和典型事件,联系现实生活,让学生认识自我,学会调适,感悟人与他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重要性,由此陶冶学生心灵。又如,我校利用每周三中午“课外阅读日”时间,开展了以“品英雄人物”“为生命喝彩”“亲近自然”等为主题的课外阅读活动。通过阅读,学生感知、理解了对人生目标的定位、保尔对生命意义的思考,海伦对生命的珍惜。通过阅读,老师也充分引导学生阅读赞美大自然的语句,引导学生要保护环境,只有我们保护大自然,大自然才会把美赏赐给我们。如此渗透,规避了“贴标签”等形式化倾向,达到了预期目的。
(2)练习设计,渗透“两纲”教育
有些教材,没有涉及“两纲”教育的内容,但在设计练习时,可以有机渗透“两纲”教育的因素。如数学学科应用题教学中,编应用题的素材尽量与生命教育的内容相联系,如绿化种树,节约用水,用电,保护珍稀野生动物,积极锻炼等事例。这样就有机地把所学的知识与现实生活内容和祖国建设联系起来。让学生在学习中产生兴趣,从而萌发了为祖国的强盛和为民族的伟大复兴而主动学习的动机,使学生激发出学好数学,会用数学的热情。
结合教材,安排社会小调查。如教三年级的《品德与社会》“爱护公共设施”一课时,组织学生对社区公共设施现状的调查。又如,学习语文课《小花鹿卖空气》(一年级)后,要求小朋友与家长共同参观一处绿地等等。通过这样的活动,保护自然,了解自然。像我校借助语文主题活动,渗透“两纲”教育。在作文《与爱同行》中,学生学会对父母老师、他人的每一份付出心存感激;在《感悟成长》中,学生回忆成长的岁月,在记载成长的艰辛和快乐的同时,体验亲情,平静地思考我为父母做点啥?在《如果我失败了》中,学生明白了在受到挫折,失败的时候,要勇敢自信地去面对。诚如一位同学在作文中所写到的:“只要勇敢地面对失败,任何困难都可以被踩在脚下。”
总之,我们要紧紧围绕“两纲”教育主题,结合学科特点和教材内容,通过课堂教学中教师的精心设计和学生的参与、互动,使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感悟到民族精神和生命的意义和价值。
(二)在校本课程建设中加强小学生“两纲”教育
学科教学是“两纲”教育的有效途径,而构建“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加强“两纲”教育,使“两纲”教育更具有针对性。为此,结合学校课程理念(也是我校办学理念)――“让每一个儿童都得到发展”,将主题活动、校外活动纳入到“两纲”教育校本课程中,强化并有针对性地进行“两纲”教育。
1.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
心理辅导是生命教育的重要方法之一。心理辅导是调适心灵的有效方式,每一个人都需要心灵护卫与滋润,我们不能认为小孩子懂什么,他还会有心思吗?他还会有心理问题吗?我校开设的“心灵驿站”课程,通过心理健康辅导、心理健康讲座、心理健康活动等形式,引导小学生自尊、自信,懂得尊重、友善、分享,能够理解并关爱他人,培养坚强的意志,增强承受挫折、克服困难、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提高情绪调节能力,形成健全的人格和健康的心理。它是小学生“两纲”教育的重要途径。
“心灵驿站”课程主要包含四方面内容:
(1)通过广播,进行心理辅导
每周二的午会课是“心理辅导”广播时间,以故事、儿歌、名言等各类形式,进行“弘扬民族精神、珍惜生命、尊重生命、热爱生命”宣传教育。
(2)开设心理辅导课,加强对学生的生命教育
通过借助游戏活动进行心理辅导,开展生命教育。“如果能设计一个游戏让学生在面临挫折时,有好的心态和应对挫折的技巧和方法,这对学生的成长一定会有很大的帮助。”许多老师知道问题的关键是设计一个好的游戏让学生悟出这个道理,这比口头说教的效果要好得多。如:一位老师设计用篮球搭塔游戏,使学生深刻感悟到“一只手不能做到的事,用一双手就能做到;一个人无法办成的事,与他人合作就能办到。”还如:设计“鸡爸爸鸡妈妈快点把我送回家”游戏,使学生很快明白了亲子沟通的重要性。心理辅导活动课就是通过教师对游戏活动的精心设计,达到让学生体验和感悟出一些心理学知识和做人的道理。此外,大自然、社区以及学生自我保护等生命教育内容,都可以通过心理辅导活动课来开展生命教育。
(3)设立心理咨询室,开展心理健康咨询
作为心理辅导课的延伸,我们开辟了心理咨询室,对小学生的幼小心灵进行按摩。在“童心童言”区,学生可以畅所欲言,在交流中获得生命的认知和体验;在“心语心愿”区,心理辅导老师遵循真诚、保密、教育、差异的原则,轮流为那些寻求帮助的孩子排忧解难;当学生遇到困惑、烦恼时,同学们会主动来到“放飞心灵”区听听音乐、看看书,到“快乐天地”区自主选择游戏项目活动,进行自我减压、排解心灵上的困惑。
(4)编排心理辅导专刊,加强心理辅导
通过编排心理辅导专刊,能有针对性地对小学生进行心理辅导,培养小学生珍惜、尊重、热爱生命的态度,增强他们对生活的信心和社会责任感,树立正确的生命观,使他们善待生命、完善人格、健康成长。
2.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好习惯
通过建设“快乐晨练”校本课程,把单纯的活动变为内容、目标、要求、组织、评价等较为完善的校本课程,使半小时健身活动成为一门课程,科学、持续、有效、规范地进行。
现在,每天早晨8:20~8:50的阳光活动已成为全校师生早锻炼的体育活动课,整整半个小时,晴天户外活动,雨天室内活动。每天的锻炼项目则按照上级主管部门的要求(一小时活动),遵循教育性、科学性、趣味性等原则进行安排。 以游戏类为主,每个年级一个学期安排两项左右室外体育活动,其中一项为中国传统游戏、一项室内棋类活动。在一个学期中,让学生集中学习几项体育活动、一项棋类活动,是要让学生真正学会这些体育活动,提高他们活动能力。经过五年的努力,让每一位学生基本学会近20项体育活动、5项棋类活动,并养成体育锻炼的好习惯,同时发展学生个性,提高学生素质,愉悦学生身心。
快乐晨练使学生在愉悦、宽松、民主的氛围中,心理机能、运动能力和身体素质都得到相应的锻炼和发展。同时,无痕地融入了诸多生命教育的内涵。
3.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中的激情
我校自开办以来,搭建“DOREMI小舞台”实践展示平台,在每个月底开展一次以学生发挥自身的特长,围绕“同在一片蓝天下,手拉手共同成长”“交通安全最重要”“小朋友与大恐龙”等生命主题,进行自我展示的艺术活动课。在这个过程中,台上的同学们表演得带劲,台下的同学看得欢,同学们争先恐后地涌到舞台上去秀一把,张扬自我个性,炫出自我风采。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实施,激发了小学生的成功感,帮助他们树立自信心和荣誉感,使其能更好地融入集体,互相沟通,与同学建立起理解、信任、团结、合作的伙伴关系。
4.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以《机器人》校本课程,呈现特色科技教育。通过“机器人兴趣小组”、科技节等活动,让学校科技创新教育始终保持可持续性发展;通过建构“机器人”校本课程体系,更好开发学生智力和思维,激发学生生命智慧的潜能。
(三)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深化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结合班级实际、学生特点,各班自己设定奋斗目标、自己确定实施内容,自己创设温馨教室,在创建的过程中,促进学生个体的主动发展。
2.以育童少年形象为引领,塑造群体形象
学校组织全校师生和家长共同讨论育童少年的形象标准,在校内外开展育童形象少年主题教育活动;建立“育童形象少年档案”,记录学生们真实、可贵的成长足迹,激励学生成长。
3.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传承民族精神,体悟生命价值
(1)结合节日,开展“两纲”教育主题活动
据统计,我国传统节日和世界性节日数以百计,其中不少节日蕴藏着民族精神和生命教育内容,如:3.8妇女节;3.12中国植树节;端午节、重阳节、清明节;11.9消防日,5.5全国碘缺乏病防治日;6.6全国爱眼日;6.26国际禁毒日;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12.1世界爱滋病日,等等。自然与人文并重,资源十分丰富,为我们系统而全面地开展生命教育提供了可靠保障。很多节日都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问题的产物,因此,源于现实生活,与生活密切相关;很多节日一年一个主题,使节日教育内容充满时代气息,具有时代特征,也为节日教育内容的螺旋式开发提供保障。如:在“三八”妇女节、重阳节,通过让学生制作“感恩卡”,懂得感激母亲、老师、老人,增强学生感恩意识。
(2)结合社区资源,开展“两纲”教育
让孩子关心生活、关注社会,他们才能了解社会生活,才会轻松地融入社会生活,才能激发起他们初步的爱社会、爱自然、爱和平等体现生命价值的情感。为此,我们让学生走出校园,与社区亲密接触,让学生了解社区中人们共同生活的原则;利用社区中的教育资源,为学生关心社会创造条件;引导学生关注社区中的建设和发展,认识、了解家乡发展变化情况,让孩子们熟悉家乡的一切,都为自己的家乡感到骄傲,为自己是家乡的孩子感到自豪。同时,让社区走进学校,走进我们的生命教育, 让家长参与孩子们的活动,让社区人员成为教育者,劳动模范、英雄人物、先进工作者、穿制服的人、残疾人、老人等都可以走进课堂。
总之,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内外主题活动,开展感恩教育、责任教育等,增强学生感悟生命、珍惜生命的意识,体悟生命的价值,传承中华美德。
(四)在教师专业发展中落实小学生“两纲”教育
精心培养教师,促进教师的专业自主成长,为开展小学生“两纲”教育奠定理论基础和实践基础。
1.组织专题学习,领会实验项目内涵。组织教师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
2.强化校本教研,促进专业能力提升。学校积极推动教师对话交流教学制度,引导教师以生命教育案例为载体进行行动研究;在推行教师“课堂教学改进计划”的过程中,注重将“两纲”教育的实践内容纳入其中;注重教研组内的研修氛围的创设,在进行学科渗透和校本课程建设中合作交流、共同发展。
3.激发科研热情,凸现职业生命价值。提供教师参与实验项目研究的机会,强调在研究状态中实施教学改革。另外,借助外力,开展“名家系列讲座”,建立“育童讲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促进学校研修文化的形成。
四、实践探索的主要经验与成果
1.加强学习,措施得力
“两纲教育”是一个复杂的、充满多元视角的系统工程,它的实施势必要给教育带来一系列的改变。同时,它的推进与可持续发展也需要新的制度环境作为保障。和传统的教育管理模式相比,“两纲教育”更强调民主与开放、强调多元与创新、强调动态与激励。为此,实验项目伊始,我校紧紧抓住“两纲”教育实验工作中的关键环节,以课题制度创新为保障,先后组织全体教师多次专题组织专题学习相关理论,领会学校制定的《小学生“两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项目实施方案,明确学校创建“两纲”教育示范基地的目标和任务,并借助外力,定期邀请专家进行讲座和互动、专项指导:如“两纲教育主题活动案例”的撰写,如何开展研究等。此举充分调动教师们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也促进“两纲”教育实践工作的有效推进。
2.健全组织,优化管理
“两纲教育” 是一项利生、利师、利教、利社会的综合工程。我校成立了“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项目领导小组,由吕唐华校长担任项目组组长,德育教导刘月英任副组长,整合了校工会、团支部、德育室、大队部、教科室、总务处等各部门人员和部分特邀教师为项目组成员。在项目组组长组织领导下,项目组成员分工明确,定时(每月1次)、定点(校小会议室)开会,讨论、交流“两纲教育”项目的工作进展状况。
同时,充分利用心理咨询、体育、科技等特色,借助校园网络信息优势形成网络体系,促使“两纲教育”工作得以全方位、多角度开展,真正把“两纲教育”示范基地创建纳入学校整体工作之中。
3.目标定位,实施研究
在学科教学研究中成功地渗透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两纲教育”教案编制
通过学习理论、梳理教材、实践探索、总结提炼,结合显性学科(语文、品社、体育等)、隐性学科(数学、英语等)中“民族精神”、“生命教育”教育的元素在课内进行有效渗透和实践,形成部分《基础学科渗透两纲教育教案集》。
(2)生命(活力)课堂打造
生命课堂是以教师和学生为主体,课堂为阵地,开展人与人之间的一种充满生命活力的思想、文化、情感交流活动。我校用生命教材和学科课程构建生命课堂,以生命思想、民族精神与教学形式结合激发生命活力。
生命(活力)课堂体现了“多元智能”理念思想;注重团队合作交流,注重学生个性激励评价,减少绩效的评价方式,采用“非评价性评价”,让评价在课堂对话中展开,在日常行为上落实。具体体现在:
学会尊重:尊重学生,尊重学生的人格,尊重学生的意见,尊重学生独特的感悟。
学会交流:师生之间在尊重、信任、平等的基础上,采用对话、问答、说说、议论、唱唱、画画、跳跳等多样化的有效方式进行双向交流。
学会欣赏:在别人交流时,师生学会认真倾听、学会认真观看:在别人表现出色时,学会投以赞赏的目光、学会点头示意、学会给以鼓励和赞赏的掌声;当别人在同一问题上,有了新奇的想法和独特的创意之时,学会向他竖起大拇指,并说上一声:“你真棒!”。因为在欣赏别人的同时,也就是在接纳别人和学习别人的长处。
学会合作:合作是一种智慧的聚合,师生间、同学间相互支持、相互帮助、相互启智开思,会让我们的课堂更具活力。
学校已建立《育童小学活力课堂评价指标》,结合“两纲教育”,多次开展对外开放的教学展示活动。走进用新理念打造的具有生命活力的新课堂中,你会惊喜地体验到渗透“生命(活力)的课堂”不再涛声依旧:教师的角色正在悄悄地转变着,教师的教学实践发生着深刻的变化。课堂教学更具有了民主性、开放性,学生的学习变得更为丰富而具有个性,教师和学生共同生命教学正悄然形成,教师的课堂教学正在走向师生和谐的心灵对话。
在校本课程建设中有效地加强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我校从生命安全的自我保护、生命质量的自我提升、民族精神的传承等角度开发“两纲”教育校本课程。在校本课程实施过程中,结合各年级的教学实际,进行校《小学生“两纲”教育课程》的开发和研究。通过《心灵驿站》课程,培养学生健康心理;通过《快乐晨练》课程,养成健身良好习惯;通过《DOREMI小舞台》实践课程,点燃学生生命激情;通过《机器人》课程,培育多元发展潜能。
在德育实践活动中扎实地推进了小学生“两纲”教育:
(1)以班级自主发展为目标,创建温馨教室
①丰富了班级文化的新内涵
我校以“特色项目班”为试点,全校积极推广的原则,在校内进行了实践和操作。采用“查摆问题、设计目标、寻找突破、规划发展”的四部法来对班级的现状进行思考和规划,使班级得到个性化的发展。德育室运用“目标制定适切、实际操作方便、整体要求提高”的三原则审核意见,通过班主任、班级成员自找,年级组的团队协作等方法设定目标,力求常规管理、班级凝聚力、班级文化建设、班级特色内涵得到一定的提升。
例:五(3)班是一个聪明而优秀的排球特色班级,班中学生聪明但有些傲气、浮躁、缺乏包容、比较自我……针对这些情况,在与学生的交流和沟通中,班主任作了理性的思考,班级围绕着“学会磨练自我,完善自我,突破自我”的目标,结合班级的教育、教学活动,建立起一整套适应于提高学生学习能力和排球运动水平的管理条例。班主任结合女排精神,让学生寻求脚踏实地的冲劲,通过全班讨论,通过“要么不做,要做就做最好”为营造班级文化的信条;通过树立目标,制定学习计划 、开展竞赛,提升学习斗志、成立小组,体现团结互助等形式把热爱学习、热爱排球运动作为创建班级文化的目标;通过以让四周的墙壁会说话,凸现一种排球运动与文化学习有机交融的文化底蕴;通过让手中的排球会说话,凸现“以球促德、以球增智、以球健体、以球审美”富有自主活力的班级文化等手段,加速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班级发展的主题各有特色,发展的阶段也各不相同,侧重的要素也各有讲究。三(4)班制定了“影子读书时间”班级发展计划,让孩子们在课堂上提前完成作业就可以看书,让书像影子一样成为孩子们的好伙伴;二(1)班“美文欣赏”班级计划,让孩子门通过阅读增加知识面,从中学到做人的道理……班级自主发展目标,丰富了班级文化的内涵,彰显了班级特色、使学生更具个性化。
②美化了班级环境的新天地
“温馨教室”创建是一种民主、温馨、和谐的班级育人环境,通过精心布置,创建整洁、优美、富有意义的教室环境,让学生的身心在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能够在温馨的环境中获取知识,得到教育。营造一个温馨、和谐的文化氛围对一个班级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因此在开学第一周,我们以最快的速度将教室美化,努力使教室成为“三化”教室:“净化”教室,教室内的门窗橱无积灰、地面无垃圾、课桌摆整齐、物品放规范;“美化”教室,充分发挥黑板报的宣传作用,努力营造积极向上的氛围。“教育化”教室,精心布置教室中的2块版面,给学生一个展示的舞台,以此来鼓励学生,同时又是对其他学生的一种促进,使班内小朋友出现了“你追我赶”的喜人现象。教室一角设有小小图书角,整齐地摆放着丰富多彩的各类图书,学生每天都能在课间到图书角得到优秀书籍的熏陶。这样的布置促进了班级文化建设和班集体建设,为学生的学习生活营造舒适、温馨的环境。在这样温馨、和谐的环境中学习,每一位同学都会健康、快乐地成长,用他们的欢声笑语度过每一天。
(2)以主题实践活动为载体,体悟民族精神和生命价值
我校依托科技馆、消防队、社区辅导站等教育基地,聘请校外辅导员,为项目研究提供了有力的社会环境支持。组织学生参加消防演习,民防实践活动、“迎世博”等活动,对学生进行两纲教育;充分利用主题节庆活动或当前教育形势,通过校外主题活动,开展民族精神教育月、传统节日(中秋节、元宵节等)活动、对学生进行民族精神教育和生命教育。
五、结论与思考
(一)基本结论
通过“两纲”教育活动,促使学生树立了正确的人生观、生命观,进而增强了民族精神与生命教育意义,积极有效地推进了素质教育。
通过“两纲”教育实践研究,我们探索出了适合城郊结合部小学生身心特点的“两纲”教育的内容和实施方法,总结出了我校开展“两纲”教育的基本经验,同时开发出快乐健身、机器人等有关“两纲”教育的校本课程,并扎实地加以实施,其效果较好。
“两纲”教育评价体系的构建。“两纲”教育的实施效果如何,涉及到如何评价的问题。考虑到教育评价的综合性、动态性、复杂性,本项目的教育评价只有初步的实践探索,仅是一家之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