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苗基地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31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育苗基地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育苗基地建设方案

篇1

(巴彦淖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临河区015000)

摘 要:巴彦淖尔市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经过重点建设,成为遗传改良体系科学完整、基地规划和各项管理措施规范合理,使良种生产力显著提高,能满足巴彦淖尔市景观与生态林建设对河北杨良种大苗需求的核心良种基地。

关键词 :河北杨;良种繁育;规划设计

中图分类号:S722.8

文献标识码:B

收稿日期:2015-02-09

作者简介:邬慧莲(1973 -),女,内蒙古临河人,林业副高级工程师.

1 设计内容与主要技术指标

1.1 建设规模及内容

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总规模33.33hm2,规划设计期限为3a。其中,采穗圃6.67hm2(采用扦插育苗3hm2、带根苗定植3.67hm2);建立母树园26.67hm2用一年生苗采取移植换床培养大规格苗进行育苗3.33hm2,利用上年度的冬贮河北杨苗条定植培育大规格苗木30hm2。

河北杨扦插育苗其技术措施复杂,为了便于开展此规划设计工作,选择在巴彦淖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科研用地内进行。

河北杨大苗定植分别在五原县工业园区,212省道工程绿化和临河隆胜镇治丰村营造片林。

1.2 主要作业设计与技术措施

1.2.1 采穗圃的育苗技术

土地整理,全面整地施375kg/hm2二铵作成2x8(m)或2x10(m)的苗床,要求土地平整,无>2cm的土粒覆膜。

种条选择高1.5m以上无病虫害,地径lcm以上优质种条。插穗长18~22cm,第一芽距剪口2cm、消毒、用200xl0-6生根粉浸泡1~2h放入冷藏窖沙藏。扦插密度40x50( cm),49500株/hm2。

扦插时间5月~15日,上露3cm,引孔粗于插穗,充沙充孔后立即浇水。

抚育浇水全年不低于6次,除草不低于4次,防虫1次。

1.2.2 大苗培育技术

大苗培育土地的整理,采取穴状整地规格30x30(cm)。

苗木无病虫害二根一杆苗挖裸根苗,造林密度2x3(m),1650株/hm2和3x1.5(m),2250株/hm2。

造林时间4月中下旬进行,先放线、定点、挖坑,苗木随起随栽植后踏实,立即浇水。全年浇水6次,除草3次,保持无杂草。

1.3 良种繁育基地规划设计进度

本规划设计到管理、抚育、调查与总结,历时几年,对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期划分了建设初期、建设中期和建设后期等3个期,并进行了分期管理、按照规划设计分别施工研究、循序渐进的程序,经过总体设计、一边研究一边施工、分析测定和统计分析与总结等众多环节,获得建设研究阶段性成果。为了取得上述研究结果,对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研制开发了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工程进度安排。通过总的规划设计安排进度。

基地规划设计年限:2013~2015年,共完成育苗33.33hm2(含采穗圃6.67/hm2,大苗培育26.67/hm2)。

1.4 基地建设发展目标

加快森林恢复与发展的遗传育种策略放在首位,根据林木自身的生长特点、良种的选育程序、林木遗传育种现状,依据最新研究成果分别制定出短期、中期和长期发展目标:

1.4.1 短期目标

对河北杨林木良种基地进行一次全面调查,准确掌握每个基地的育种资源、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试验林以及基础设施等现状,采取积极措施管好、用好林木良种基地,努力提高良种产量。,要培育好母树林和优良种源采种林,定期进行去劣疏伐、树体管理与花粉管理。

1.4.2 中期目标

为在经营管理好改建母林的同时,立即着手新建母树林的营建工作。新建母树林的材料选择要具有科学性,实行高度集约式经营。正确地推广优良种源、优良家系和无性系,提高造林良种率和基地供种率。总结、整理现有档案,进一步筛选可供利用的育种繁殖材料。

1.4.3 长期目标

在经营好现有良种基地的前提下,研究制定向高速发展战略目标,明确遗传改良和良种生产的主攻方向;制定各河北杨长期的选育方案。继续收集优良个体材料,建立基础更加广泛的育种群体,建立改良代种子园;指导初级种子园去劣疏伐工作和为高速育种提供更多、更好的种质;制定中长期发展规划和近期计划,提出基地改扩建和种子园、母树林、采穗圃的升级换代及种质资源收集保存的目标、任务和具体措施。各时期的目标既自成系统,又相互衔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规划。大约5a时间林木良种产量有大幅度提高,增产50%~80%,可解决巴彦淖尔市林生产对良种的需求。

1.5 繁育生产及设备工程设计

包括繁育生产工程和生产设备工程两方面,主要建设内容有:

1.5.1 土建工程

土建工程包括库房、综合管理用房、管护房、等。库房包括种子库房和机具库房,综合管理用房包括检验室、标本室、档案室等。库房、综合用房可集中于管理区建设,便于经营管理,管护房应靠近采穗园等生产林分建设。

1.5.2 灌溉系统

灌溉方式应根据地形和灌溉需要确定,主要有渠灌、固定喷灌、移动喷灌、滴灌等,建设内容包括修建蓄水池、输水管道铺设、加压系统、控制系统、喷(滴)灌设备铺设等。

1.5.3 温室及大棚

如凶气候和生产需要,可建设温室或大棚。温室宜为砖混半拱形日光温室,镀锌钢架覆膜结构;大棚一般为拱形镀锌钢架覆膜结构。温室及大棚的供暖设施根据需要建设,其面积满足本基地的育苗生产需要即可。

1.5.4 土地平整和土壤改良

对建设地点应根据需要对采穗圃、繁育圃进行土地平整和土壤调查,以利于开展生产,提高土地利用率和土壤肥力。

1.5.5 生产设备购置

生产设备包括育苗生产、常规检验、病虫害防治设备及生产用车。目前选用的设备主要有:高枝剪、小型耕作机、抽样器、喷雾以及生产运输车辆等。

1.6 附属工程

附属工程主要包括供水供电、道路、防护设施等。

1.6.1 供水、供电工程

供水工程主要包括水源设施和生活办公给排水设施。水源建设应结合当地实际情况,主要形式有小型拦水坝、机井、蓄水池、水泵及输水管(渠),生活办公的给排水建设可按照建筑物给排。水工程设计建设。供电工程应根据生产、生活需要,由当地电力部门设计建设,一般包括输电线路、变压器、照明灯具等。

1.6.2 道路工程

道路可分为主干道路和生产路。基地通往相邻公路应修建或维修主干道路,主干道路一般为林区Ⅱ级道路标准,沥青或水泥路面。基地管理区至各生产区、各生产区内均应修建生产道路,一般为砂石或硬土路面,可通过小型生产运输车辆。

1.7 其他

1.7.1 组织管理

为了加强领导,以巴彦淖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所长为组长,科研办公室等部门共同组建领导小组,负责规划的设计、制订方案、组织实施、协调以及资金的使用。落实苗木、地块、编制规划设计方案,进行技术培训,然后按照总体规划和作业设计完成。解决规划设计实施过程中出的重大问题,确定发展的目标和重点,运用经济、法律和行政手段,对基地建设和产业开发加以正确指导和宏观调控。

成立实施小组,加强领导,明确分工和责任。

1.7.2 基地管理

基地建设实施单位按照国家有关标准统一要求编制总体设计;年度建设要编报作业设计,作业设计要数字上表,任务上图,具体落实到地块。基地施工严格实行先设计、后施工,按设计施工,并实施施工员追踪负责制。严格检查验收制度,坚持一个工序检查合格后,再进入下一个工序。施工结束,白查合格后上报,要组织技术人员逐块检查验收。做到工作有方案,平时有记录,有总结。

1.7.3 资金管理

基地建设是一项集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为一体的新的项目,基地建设资金采用国家补助,地方配套等方式筹集,要单独建立账户,建设资金必须做到合理分配、专款专用,实行“追溯”报账制,即先验收后报账、拨付,同时,接受财政、审计部门的检查监督。严格资金管理,做到专款专用。

1.7.4 档案管理

技术档案是工作总结的依据,是历史的记录。在基地建设和经营管理中,对各项工作都要有详尽的记录,要建立完整的技术档案。主要内容包括:上级下达的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的批复文件书、总体设计方案及有关图表;基地配置图,基地优树登记表;基地营建情况登记表;基地经营活动登记表等等。资料收集完整、记录准确、归档及时、使用方便,并由专人负责。做到专人专项管理,内外调查,设专人进行明确分工并按档案要求做好观察记录。

2 项目预期效益分析

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从2013年开始实施,到2015年共完成河北杨育苗33.33hm2,生产合格苗180万株。

2.1 经济指标

河北杨良种基地建成后,将成为巴彦淖尔市及周边地区河北杨良种种质资源保存中心、繁殖和栽培技术开发及推广中心、苗木培育和供应中心。良种的快繁技术可以加快林木的周转速率,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同时,良种在生态学方面的优良表现以及其对环境的改善作用,间接减少了政府在土壤改良和生态环境改善方面的投入,经济效益可观。

2.1.1 育苗投入

本规划预期完成扦插育苗6.67hm2,生产三根两干合格苗。投资情况详见表1。

本规划预期完成移植育苗6.67hm2,生产三根两干合格苗。投资情况,详见表2。2.1.2 育苗收入

本项目完成扦插育苗6.67hm2,3a的收入情况,详见表3。

本规划完成移植育苗6.67hm2,3a的收入情况,详见表4。

2013~2015年平均每年育苗6.67hm2,按每公顷每年平均投入22452兀(加权平均)计算,3a共投入43.0万元;按每公顷每年平均获利107550元计算,3a共获利170.0万元。

投入产出比约为1:4.8。

在实验地密度条件下,则扦插育苗和移植育苗的成活率的收支平衡点分别为15.1%和27.2%,株数收支平衡点分别为5340株/hm2和4290株/hm2。

2.1.3 造林投入

3a建成33.33hm2,每公顷1650株(10%损耗),每公顷苗木费36000元,抚育费每年每公顷3000元,3a每公顷投入45000元,共投入150万元。

2.1.4 造林收入

2010~2012年共造林5万株,按造林成活率98%计算,省去了从外地调苗的费用,三根二干苗木外地售价为40元,与当地差价平均为10元,3a节省资金49万元。同时,用河北杨造林省去了打孔注药防治天牛的一道工序,按每株成本1.0元计算,每年可节约资金4.9万元,3a 14.7万元。共节约资金63.7万元。

2.2 生态效益分析

项目完成后,可为巴彦淖尔市新增人工林造林面积33.33hm2,有效增加当地森林覆盖率,对抑制天牛危害,改善环境有一定的促进作用。巴彦淖尔市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建成以后,加快良种的繁育速度,可为巴彦淖尔市及周边地区提供更多优良的生态景观良种和种质资源,抗逆性树种对改善首都生态环境起到了重要的作用,更好为“再造秀美巴彦淖尔”服务。

2.3 社会效益分析

河北杨属难生根树种,河北杨育苗技术在巴彦淖尔市已得到认可。通过建立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可以用于大面积造林推广,为全市以至于周边地区提供优质、高抗的河北杨苗木,改变了巴彦淖尔市树种单一,天牛危害严重的局面,同时,河北杨应用性强,树形美观,生长速度快,为巴彦淖尔市农防林,园林绿化增添了新的树种资源,为推动巴彦淖尔市生态建设和经济发展起到了很大的作用。高标准、高起点和高质量的河北杨良种基地的建成,将在林木良种生产建设中起到示范作用,同时,良种繁育技术的创新和发展必将带动巴彦淖尔市景观生态林木良种产业的发展。通过林木良种化生产普及,必将辐射并带动巴彦淖尔市以及周边地区的林木良种化生产,从而提高绿化工程的整体质量。同时,也可带动全市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加速地方经济的发展。

3 总结

一是河北杨育苗、造林成活率高、当地环境因子对成活与生长的制约不明显,生长旺盛,萌芽成枝力强,表现出较强的适应性和抗逆性,可作为首选树种在巴彦淖尔市的园林绿化、通道工程等大面积使用。

二是河北杨育苗、造林管理粗放,每年浇水5~6次,可正常生长,适当控制肥、水可提高木质化程度,增强抗寒、抗病虫害,尤其是抗光肩星天牛危害的能力。到目前为止,还没有发现冻害和天牛危害的植株。在巴彦淖尔市不同立地类型大面积推广。在培育优质高效人工林的诸多因素中,使用河北杨良种造林可从根本上提高人工林的质量,林木良种基地建设与管理在我国传统林业向现代林业转变的关键时期,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是应用先进技术,进行科学管理生产遗传品质优良的繁殖材料及种植材料的基地,

三是优良的种苗是巴彦淖尔市林业的发展基础,巴彦淖尔市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是提供优良种苗的保障。良种基地的健康和可持续发展应该有林木遗传育种科学的指导和支撑,建立完整的林木育种体系和制定合理的育种策通。过以上数据的分析,可以更有力的说明,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的规划设计更有科学的理念依据做指导,为巴彦淖尔市今后的林木良种基地建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更具有重要的意义。

四是实现产供销一体化,经济效益明显增加。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围绕全市的中心工作,以市场为导向,以资源为依托,以效益为中心,以促进农民增收为目标,立足巴彦淖尔市需求,面向西北各省,扩大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建设面积,提高育苗水平,促进河北杨种苗建设向基地化、标准化,规模化和市场化发展。

五是巴彦淖尔市河北杨良种繁育基地的建设是适应生态建设需要,社会经济环境有利,具有良好发展前景;巴彦淖尔市林业科学研究所技术力量雄厚,具备较坚实的物质基础,保证河北杨繁育基地项目建成后,每年可提供优质河北杨苗木300—500万株,繁育种条130万株,可为当地生态林业建设提供有力的苗木基础保障。通过科学的规划、论证,基地的自然生态环境、社会经济状况及基地建设的技术措施和资金配套、政策等方面的分析论证,该基地的建立依据充分,指导思想明确,目标切合经济效益,生态效益较大,社会效益良好,规划设计合理,能够对当地的经济建设起到拉动作用。

参考文献:

[1]艾合买提·海力力.林木良种基地建设的重要性及效[J].现代农业科技,2011.(07).

[2]邓杰,邓刚.黑龙江省桦川县落叶松林木良种基地建设[J].防护林科技,2013,(05).

[3]冯金桃,吴乾平.综合利用信息技术促进现代林业产业发展[A].第二届中国林业学术大会——S3森林经理与林业信息化的新使命论文集[c].2009.

[4]韩国新,贾斌,杜淑芝,林木良种基地建设途径初探[J].辽宁林业科技,1993,(5).

[5]徐秀琴,林木良种基地营建技术[J].辽宁林业科技,2006.

篇2

一、工作目标

结合我县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建设,全面提高绿化水平,促进生态建设。努力完成我县年工业原料林产业建设2.5万亩,其中:山上造林1万亩,中幼林抚育1万亩,竹林抚育改造5000亩。

二、发展模式

(一)运作方式

1.山上造林由州华劲纸业有限公司租赁林地造林或流转有关企业、大户种植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

2.中幼林抚育和竹林抚育改造以现有林为基础,按照抚育间伐的相关要求,对人工造林3年以上的林地进行森林抚育,对毛竹林林相差、产量低的进行改造,清除林内杂灌和不成材的乔木,增加毛竹发展的林地空间,提高毛竹林的经济收入。

(二)造林模式

1.山上造林

(1)新造地来源。主要通过政府引导,企业与国有林场以及农民自留山所有权者协调,采取租山、买林、合作经营等形式确保造林用地。同时,鼓励企业进行火烧迹地、采伐迹地、荒山荒地造林、疏林地和低产低效林地改造。

(2)新造林的技术要求。根据杉木的生态特性,选择海拔800M以下,坡度35度以下,立地质量好,土层厚度大于80CM、腐殖质层厚度大于15CM的林地,主要营造杉木为主的速生丰产林,种源拟选我省吉安市安福县的陈山红心杉。在造林过程中,采用全刈清杂方式全面清理林地,带状整地和穴垦整地,“品”字频排列;选用1年生I级裸根苗于春节前后造林。造林后的前2年每年抚育2次,第3年抚育1次,并结合抚育施肥。

2.现有林改造培育

(1)桉树改造培育。在基地布局范围内,选择立地等级II以上、林龄1-3年、林木生长良好、林分密度100-110株/亩、山林权属清楚、相对集中连片的林分,通过适当垦复、施肥等技术措施,达到促进生长、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地产出的目的。逐步减少桉树林的面积,用乡土杉木良种苗逐步替换桉树林,提高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

(2)杉木林改造培育。在基地布局范围内,选择立地条件较好(立地指数14以上)的中幼龄林(杉木林11-15年,马尾松林10-15年),林分密度适当(杉木120-160株/亩,马尾松150-220株/亩)、生长优良、尚未间伐的林分,杉木应为第一代林,不能选萌生林,山林权属清楚,相对集中连片。通过森林抚育间伐、垦复、施肥等技术措施,达到提高林分质量、增加林地产出的目的。

(3)阔叶林改造培育。选择立地等级II级以上的次生阔叶林,且林龄要求在11-15年;目的树种明显,以优良乡土速生树种为主,分布均匀,林木生长健壮,密度在120-180株/亩之间;山林权属清楚,且相对集中连片。通过适当垦复、施肥等技术措施,达到促进目的树种生长、提高林分质量。

三、完成时间和任务安排

(一)完成时间:新造林必须在年3月底完成,中幼林抚育和毛竹林改培在年12月底完成。

(二)任务安排:各镇年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任务安排详见附表。

四、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建立机构

县成立县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办公室,办公室设在县林业局,办公室主任由林业局局长担任,负责基地建设的日常工作。各镇也要成立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指导基地规划,协调林地流转,督查基地建设进度和质量,服务原料林基地建设。

(二)科学规划,合理经营

各镇要根据林业分类经营区划的要求,认真研究制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的发展规划,要划分商品林经营区域范围,按照任务要求编制好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总体规划和经营方案,落实好林地,选择好树种,推广良种,搞好作业设计,并将实施计划任务方案与造林作业设计资料于年6月底前报县委农工部和县林业局备案。

(三)政策扶持,创优环境

1.要创造良好的发展环境,认真制扶持工业原料林基地发展的政策措施,将工业原料林建设纳入造林绿化“一大四小”工程,做到同步规划、同步实施、同步验收,积极鼓励、支持工业原料林建设。

2.要把工业原料林采伐指标单列,将采伐指标直接落实到基地,且原料林基地采伐指标不受采伐限额限制。

3.将州华劲纸业有限公司的工业原料林基地自产木、竹原料运输纳入“绿色”通道。

4.丛生竹免收育林基金,木质原料和毛竹减半征收育林基金。

5.要在农发资金、长防林、珠防林、退耕还林、新农村建设等项目资金中统筹安排工业原料林基地建设资金。

6.鼓励农户转让林地、林木及其使用权给龙头企业,相关部门要及时办理有关证照。

(四)强化培训,提高素质

林业部门要加强技术培训,每年期组织技术人员、施工队伍和造林(育苗)农户进行生产技术与施工管理培训,强化指导,提高技术管理水平。

篇3

【关键词】林木种苗;问题及发展对策

林业是生态建设的命脉,林木种苗是林业建设的基础和前提,是林业发展的关键。为进一步做好木兰县林木种苗工作,推动林业可持续发展,对全县林木种苗情况进行了专题调研,找出问题,寻求发展对策。

1.林木种苗生产的主要特点

1.1呈基地化、规模化、产业化趋势

根据生态立省战略和国家对生态环境建设的高度重视及产业政策的调整,加之木兰县和黑龙江省内高标准造林绿化等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有力地拉动了木兰县林木种苗产业的发展。各地紧紧抓住苗木紧缺、种苗价格上涨的契机,结合农业结构调整,大力发展苗木产业,特别是苗木种植专业合作社和个体私营育苗已成为木兰县育苗产业的一支生力军。

1.2经营形式灵活多样

从经营体制看, 木兰县已初步形成了以国有苗圃为龙头,乡村集体苗圃为骨干,个体育苗为主体,国家、集体、个人、合营一齐上,多种所有制并存的县、乡、村3级育苗网络。一是国有苗圃。国有苗圃依然起着龙头示范作用,它们充分利用自身在资源、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优势,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等方面继续发挥着骨干作用。二是乡村集体苗圃。这部分苗圃主要是村集体育苗,所占比例不大。其主要经营方式是集体统一规划、统一出地、统一管理、统一销售,其优点是充分发挥了集体优势,可以集中人力、物力,壮大集体经济。缺点是责、权、利不明确,成本高、浪费大,效益较低。三是个体育苗。个体育苗又分为2种形式:一种是个人独资育苗,即通过自产自销、租赁土地等形式,利用兴办其他产业盈利资金投入育苗生产;另一种是专业合作社育苗,即通过技术入股、资金入股、土地入股等形式,按照合作社形式育苗。这种方式弥补了个人在资金、技术、信息等方面的不足,集中力量,共同兴办。

2.存在的主要问题

2.1基础设施差,经营与技术落后

一是投入不足,苗圃基础设施差。近几年成立和创办的苗圃,各项基础设施(围墙、房屋)不健全,使苗圃的管护工作一直处于滞后状态;部分苗圃无灌溉条件,也缺少必要的喷灌设备,使育苗数量、质量达不到要求。二是经营粗放,国有苗圃没有充分发挥示范带动作用。由于木兰县国有苗圃属差额拨款的事业单位,经济负担较重,仍停留在老模式,经营规模不大,苗圃经营集约化程度不高。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难以发挥龙头和骨干带动作用。三是采种条件落后,种子利用率低。采种工作大部分采用人工作业,造成一部分林木种子资源流失。

2.2市场竞争力弱

一是个体育苗缺乏市场调解能力,经营理念较落后。大部分个体育苗户没有育苗经验,存在盲目育苗,一哄而上现象,加上又没有聘请专业技术人员指导,技术应用不到位,管理粗放,导致部分苗木滞销,给众多育苗户带来了经济损失,影响了其育苗积极性。二是林木良种基地数量少,结构不合理。加之木兰县新品种育、繁、推脱节,良种苗木繁育、生产、供应滞后,影响了林业建设质量和效益的提高。此外,原有基地树种单一,不能有效满足市场需求。

3.发展对策

种苗工作的总体思路是:以现代林业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实施分类管理、分区突破战略,坚持科技兴种、依法治种,搞好良种繁育,逐步实现生产区域化、苗木供应基地化、质量标准化、品种多样化,形成种植、营销一体化的市场网络。

3.1积极调整育苗结构, 适地适树原则

应遵循适地适树原则,按科学规律办事,根据不同自然地理、气候条件,适当减少当地树种的育苗面积,增大抗旱、速生、经济价值较高树种的育苗面积,如红皮云杉、樟子松等。完善种苗引种、驯化程序,结合县情实际,引进耐干旱、耐寒冷、耐瘠薄、无病虫种苗,经过苗圃苗期培育,上山造林后逐步成活成材、开花、结果,繁衍后代,最终取代退化树种。

3.2加强国有苗圃科技培训,提高育苗技术水平

目前, 木兰县林业重点工程及城镇绿化建设相继启动实施,种苗供不应求,迫切需要采用新技术,建立稳定的育苗基地体系。因此,必须抓好国有苗圃建设,发挥其骨干、示范和辐射作用。一是重点在苗圃领导班子建设、技术人员素质、技术水平和苗圃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下功夫。二是在苗木生产的树种、品种、数量和质量上下功夫,强化以质量求信誉、以质量求市场、以质量求生存的市场竞争意识,不断调整苗木生产结构,培育出名、特、稀、优、新的市场急需的高质量苗木,提高市场竞争力。三是在苗木生产中,要与造林单位密切配合,制订种苗生产计划,搞好种苗生产与造林计划的衔接,尤其是与工程造林相结合。四是坚持以科技为先导,实行科学育苗,采用先进的育苗技术,重点抓好容器育苗、大棚育苗、全光喷雾扦插等技术,广泛推广应用GGR生根粉,实行育苗全过程质量管理,层层把关,严格管理,以提高育苗质量。五是积极做好国有贫困苗圃的解困工作,要尽快制订贫困苗圃脱贫方案,加强管理,积极引导,增强改革开放意识,提高适应和驾驭种苗市场的能力。

3.3加强采种基地建设,提高种子利用率

良种繁育基地是林业工程的基础和出发点,要在保护和利用现有资源的前提下,建设新的良种繁育基地,主要抓好优良资源的收集、繁殖和推广,提高采种技术,建立健全种子采收、分级、贮藏等管理制度,逐步建立一整套林木结实预测预报体系,引进林木种子采集和调制的机械化研究成果,加大采种基础设施、种子贮藏冷库的建设力度。

3.4引导多方参与,实现多种方式的苗木产业化生产

要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鼓励各种社会主体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地区投资种苗是主要的发展模式。积极鼓励有能力的农户、城镇居民、科技人员、私营企业主、企事业单位和机关团体的干部职工,单独或合伙参与林木种苗的开发和建设。同时,要进一步明确非公有制经济参与林木种苗建设的法律地位,统一税费、资金利用和投资等政策,为各种林业经营主体创造公平竞争的环境。从目前木兰县种苗结构状况看,国有、乡村和个体经营成分各占1/3,但从市场经营和投资渠道看,个体育苗更具活力,只要技术服务到位、引导有方,个体育苗可作为农村种苗产业的主体和骨干力量。

3.5拓宽思路,多角度发展苗圃

农村小城镇建设是黑龙江省城市体系建设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城镇园林绿化和新农村绿化是城镇建设总体规划的一部分。因此,抓住时机培育连翘、榆叶梅、丁香、旱柳、云杉等主要绿化树种,使苗圃从多角度发展,调整苗圃的经济运行机制,为实现县城周边绿化、美化、净化、香花、彩化奠定基础。要进一步强化质量监督,充分发挥县林木种苗管理站和森林病虫害防治检疫站检验检疫职能,加大种苗质量抽查力度,对生产、流通和使用中的林木种苗进行有效的质量控制。

【参考文献】

[1]防护林体系示范林研究论,吉林省林业科学研究所,2009,8.

篇4

1.1项目名称:**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

1.2项目申报单位:**区财政局、扶贫办

1.3项目承担单位:**区农牧局

1.4项目类型:新建

1.5项目地点范围:**区7个乡镇20个行政村4594户。

1.6项目建设规模及内容:建设夏季优质蔬菜基地10个,面积12600亩,调运蔬菜良种10个。甜椒、西芹、大白菜育苗1900万株,育苗移栽面积5600亩,直播蔬菜7000亩;建工厂化育苗温室20栋;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

1.7建设期限:20**年3月-10月

1.8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项目总投资602万元,其中申请国家投资150.8万元,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451.2万元。

2项目背景

2.1项目由来

**区露地蔬菜面积年稳定在3万亩以上,蔬菜品种有西红柿、黄瓜、辣椒、甜椒、西芹、南瓜、大白菜、葱头等,年产各种蔬菜1亿公斤,产值4300万元左右;其中已建成日光温室2580栋,1240余亩,年产反季节蔬菜997.6万公斤,产值890.7万元。蔬菜种植业逐步成为**区农民收入的重要来源,但由于种植区域分散,种植品种混杂,标准化栽培管理技术程度低,规模化经营效益差,营销组织不健全,导致蔬菜产业发展缓慢。与国内同类地区甘肃榆中县比较,我区蔬菜产业水平差距甚远,榆中县气候条件、农业生产条件与我区相当,1997年榆中县蔬菜面积仅有4500亩,采取多点示范,以点带面引导农民发展种植蔬菜。抓基地建设,建立营销组织,采取公司、基地、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生产经营体系,目前榆中县蔬菜面积达到15万亩,总产值2.2亿元,占农业收入的45%,占人均纯收入的32%,借鉴榆中蔬菜产业发展成功的经验,在**区现有蔬菜产业的基础上,向前推进,故申请**区优质蔬菜基地建设,运用先进的育苗、良种、生物、微生态工程等技术手段为切入点,全面提升蔬菜示范基地生产水平,采用现代市场化营销手段,打通市场渠道,利用蔬菜示范基地的带动功能,逐步向规模、品种规模、优势品种规模化发展,提高蔬菜产业化水平,促进项目区和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

2.2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及有利条件

2.2.1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战略性调整种植结构、提高农民收入的需要。

固原市**区是全国贫困县之一,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实施退耕还林、封山禁牧耕地面积减少后,进一步调整产业结构、发展劳动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生产的需要,是巩固**区生态建设成果措施之一。加之**区粮食生产没明显的优势,虽然土地面积大,但粮食生产水平效益低下,农民收入微薄。所以以蔬菜产业发展为突破口,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单位土地面积产量和种植经济效益,促进项目区农业和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提高项目区农民收入和生活水平、改善生态环境是十分必要的。

2.2.2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合理利用水资源,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益的需要。

项目区现有中小型水库7座,因水土流失严重,多年淤积造成库容不足设计贮水能力的三分之一,项目区以机井水来发展灌溉,由于打井缺乏统一规划,机井布局不合理,致使灌区地下水过量开采,地下水得不到及时补给,水位明显下降,“1236”扬黄扩灌成本高;另一方面,种植粮食或胡麻、葵花等经济作物,大田漫灌造成水资源浪费严重。而种植蔬菜,实施保护地栽培和小畦灌溉技术,合理利用灌水资源,大幅度提高灌溉水利用率和灌水生产效益。

2.2.3建设优质蔬菜基地是培育品牌产品,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需要。

近年来,**区蔬菜产业虽有长足的发展,种植面积已达3万亩,温棚总量已发展到2580栋,年产各种蔬菜近1亿公斤,产值约4300万元。但本区蔬菜以初级产品上市,大部分销售在本地市场,没有品牌,市场竞争力差,很难占领区外市场。另外,我国加入WTO后,特别是大中城市对农产品实行食品安全、市场准入制度以后,给**区蔬菜产业发展带来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也带来了强烈的挑战。因此,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实施标准化生产,提高蔬菜产量和品质,培育我区蔬菜品牌,提高知名度,增强蔬菜产品市场竞争力,有利于蔬菜产业的快速发展。

2.2.4提早上市,提高经济效益的需要

通过设施提前育苗,在露地气温、地温等条件适宜时移栽定植,可提前上市,也可通过育苗移栽技术达到一年两茬种植,提高经济效益。根据20**年、20**年我区对脱水甜椒、西芹的试验,分别可提前采收上市27天、17天,育苗移栽麦后复种大白菜获得双重效益。

2.2.5自然条件优越

**区年平均气温6.8℃,无霜期145—160天,光照充足,气候凉爽,昼夜温差大,蔬菜品质较好,果菜类作物能通过越夏延至深秋,叶菜类作物7—8月上市,加之我区属西部贫困地区,经济基础差,工业化程度低,化肥施用量相对较少,无土壤污染和灌水污染,土壤有机质含量1.3%左右,矿化度1.18g/kg,PH值7.6—8.3,地下水矿化度0.9—1.1g/L,PH值7.5,符合优质蔬菜生产的要求,具备发展优质蔬菜的优越环境条件。

2.2.6生产过程能够得到较好控制

由于当地土地面积较多,农民多年来广种薄收,靠天而种的习惯,对化肥、农药的投入较低。随着近几年畜牧业的快速发展,家庭养殖得到进一步扩大,肥源充足,农家肥投入较高,只要指导农民正确运用化肥,推广生物肥料、生物制剂和高效低残留农药,严格轮作倒茬制度,就能减少病虫害的发生,生产出符合部颁标准的无公害蔬菜产品。

2.2.7技术成熟有保障

**区农业技术部门经过几年的试验、示范和研究,参照我国《无公害农产品农产品规范化管理与生产标准》,结合当地的生产条件,总结出无公害蔬菜栽培技术规程,并且根据区内外市场需要,筛选出区域优势明显、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新品种,运用育苗、节灌、微生物等技术,试验成功了西芹、绿菜花、甜椒等无公害化栽培。

**区农技推广中心现有技术干部43人,其中:高级农艺师7人、农艺师14人、助理农艺师17人,技术员5人,技术力量雄厚,先后承担过头营马园园区,杨郎蒋河园区,城郊北塬、东红“四位一体”生态项目等较大项目的建设,积累了成功的项目建设和管理经验。另外,聘请自治区蔬菜产业化协会姜黛珠农技推广研究员、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国家重点实验室王静教授作高级技术顾问,从技术服务功能、技术先进性上能确保较大规模农业项目的完成。

2.2.8市场前景广阔

固原撤地设市,给城市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随着城市建设步伐加快,规模的扩大,城市人口总量将不断增加。依托城市,服务市民,主动抢占本地市场,满足市民对各种新鲜蔬菜的需求,就可销售我区蔬菜产量的50%以上。

随着国家农业产业政策的调整,鼓励粮食主产区省市加大了粮食种植面积,压缩了蔬菜种植面积,这样为我区蔬菜产业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加之**区地处六盘山东麓,气候相对冷凉,大部分蔬菜在本地能越夏种植,并于7、8、9、10月份成熟上市,此时正值华北、华南高温、梅雨季节,蔬菜生产处于淡季。近年来,外地菜商在此期纷纷来**区调运蔬菜,本区的部分蔬菜已进入了大的流通领域,若在蔬菜产品上,进一步抓好品质,做好产地包装和预冷处理,钻市场空档,打蔬菜销售时间差,组织营销人员和农产品经纪人,以高品位优质蔬菜占领外地市场是完全可行的。

2.2.9运输条件方便,区位优势明显

**区是宁南山区经济、文化、商贸中心,地处陕、甘、宁三省区交汇处,区位优势明显。银平公路、兰宜公路、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条件十分方便,有利于蔬菜产品快速度流通和外销,有利于外向型农业经济的发展。

2.2.10固原市**区各级党委、政府对蔬菜产业发展特别重视,**区区委20**年初出台了“关于扩大蔬菜产业基地的意见”,要求各涉农部门和蔬菜种植乡(镇)在组织协调、资金配套方面给蔬菜生产给予大力支持。加之项目区农民有多年蔬菜种植管理经验,有优质蔬菜生产的投资能力,建设优质蔬菜基地的困难和阻力较小,也是顺利实施本项目的有利条件之一。

3项目区的选择

3.1项目建设地点

项目建在清河镇、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黑城镇、寨科乡、河川乡,涉及7个乡镇的20个行政村4594户,人口22970人。区域内总耕地面积62.7万亩,其中水浇地21.6万亩(详见表1)。

3.2基本概况

3.2.1地理位置

项目区位于**区北部清水河河谷平川区及东部丘陵区。

3.2.2气候、土壤条件

项目区属清水河谷平川区,海拔1518—1530m,气候属温带半干旱气候区,冬季寒冷漫长,以西北风为主,夏季干燥温凉,以东南风为主,春季气候多变,秋季降温迅速,年最高气温34℃,极端最低气温-28℃,项目区年平均气温6.8℃,大于等于0℃积温2750℃,年平均日照时数2520小时,全年太阳总辐射为127.6千卡/cm2?年,生理辐射67.78千卡/cm2?年,多年平均降水量380mm,主要集中在七、八、九三个月,约占全年降水量的62%,多年平均土壤蒸发量1316mm,干旱指数2.0,无霜期145—160天,土壤为淡黑垆土及轻度侵蚀缃黄土,有机质含量1.3—1.6%,PH值7.6—8.3,最大冻土层深度1.2m,地下水深度50—130m,地下水量较丰富,以旱灾、雹灾、沙尘暴、冻害等为主的各种自然灾害频繁发生。

3.2.3灌水条件

项目区为**区的老灌区,区内有中、小型水库7座,灌溉用机井263眼,单井出水量50—80m3/h,地势平坦,配套有支、斗、毛渠灌溉系统,“1236”引黄扩灌渠穿境而过,新增灌溉面积5万亩,农民有多年灌溉种植的经验,灌溉条件方便,适宜发展蔬菜种植业。但灌水资源浪费严重,灌水生产效益不高。

整理3.2.4运输、电力、通讯条件

项目区在银平公路两侧,宝中铁路、银武高速公路纵贯南北,加之每个乡村全部通等级公路,已形成以银平、宝中、银武三条国省道为主干线,10多条县、乡公路为分支的运输网络,运输条件非常优越。电力形成了以330KV输变电工程为中心,连接紧密的5座110KV和15座35KV送变电网络,电力供应充沛。程控电话、长途数字传输、移动电话覆盖全境,可视图像、远程教育、计算机等现代通讯手段和信息设施得到了普遍应用,基本实现了村村通电话、村村通广播电视,通讯条件比较发达。

3.2.5社会经济条件

项目区包括清河镇、彭堡镇、头营镇、三营镇、黑城镇、寨科乡、河川乡共20个行政村,总耕地面积62.7万亩,其中水浇地21.6万亩,总人口17.3万人,人均耕地面积3.8亩,有大家畜4.36万头,羊11.2万只。2003年,项目区农业生产总值1.58亿元,人均有粮380公斤,人均纯收入970元。项目区种植业以粮食(小麦、玉米、马铃薯)为主,其次为经济作物(胡麻、西瓜、葵花、蔬菜),再次为林草类。粮:经:饲比例为5:3:2,项目区农业及农村经济发展缓慢,种植结构有待进一步调整,蔬菜、瓜果产业潜力有待进一步开发。

4项目产品市场供需预测及销售策略

4.1**区的自然条件适合夏季反季节露地蔬菜生产,7—9月份是我国华北、华中及东南沿海地区蔬菜生产的淡季,市场大量需求甘蓝、菜花、白菜、萝卜、西芹等蔬菜,而相喜凉蔬菜能够夏季正常生产,茄果蔬菜能够越夏生产。充分利用了气候资源优势,形成了夏季反季节露地蔬菜基地,加之运用先进的设施农业技术,适期播种、育苗移栽,可以错开上市,7、8、9、10四个月的蔬菜可源源不断的补给华北、华南等地,可稳定提高经济效益。目前**区夏季瓜果菜面积达到3万亩左右,年总产量8750万公斤,部分瓜果菜如南瓜、西芹、夏季大白菜、胡萝卜、番茄、辣椒等外销陕西、甘肃、武汉、河南等省市,市场前景看好。

4.2宁夏的脱水菜以其优良的品质享誉国内外,近几年出口量平均以30%的速度递增,出品量占世界总量的2/3。目前宁夏脱水蔬菜企业有百余家,年销售脱水蔬菜9800吨,年种植面积约11.5万亩,银南、银北等老种植区因病害严重已无法规模化生产,致使生产原料不足,企业严重受损。20**年宁夏蔬菜产业化协会、宁夏农技推广总站计划将脱水菜基地南移,在我区推广种植脱水甜椒18**亩,其经济效益是其它经济作物收入的1倍以上,而且有利于企业带基地、基地连农户的利益共同体的形成。

4.3无公害化生产是蔬菜产业发展必然趋势。我国加入世贸组织后,给我们带来机遇的同时,面临新的挑战,面对国内外市场对蔬菜无公害化严格要求,无公害化将成为蔬菜准入市场的首要条件。**区是传统的农业区,绝大部分地区不存在“三废”污染,加之经济条件的限制,施用化肥、农药的水平较低,完全适合从事有机、绿色及无公害蔬菜的生产。根据区内外市场需求,筛选出具有一定区域优势,适合当地生产条件、市场前景看好的蔬菜品种,组织无公害化生产,尽快培育出自已的蔬菜品牌,提高国内市场的占有率,并尽快与国际市场接轨,进一步促进农业结构调整,达到农民增收的目的,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

5项目建设内容、规模及技术路线

5.1项目建设内容、规模

5.1.1建设时间:20**年3—10月。

5.1.2建设地点:**区清河镇什里、郑磨村、头营镇二营、徐河、马店、马园村,三营镇马路、孙家河村,黑城镇黑城村,彭堡镇里沟、姚磨、闫堡、吴磨、河东村,河川乡康沟、寨洼、明川、骆驼河、黄河村,寨科乡蔡川等20个行政村。

5.1.3建设内容

5.1.3.1品种:示范品种有甜椒、西芹、辣椒、大白菜、西红柿、保健南瓜、葱头、夏季萝卜、菊芋、无籽西瓜。

5.1.3.2基地面积:建设夏季优质蔬菜基地12600亩,主要为甜椒1000亩,西芹1000亩、辣椒4500亩、大白菜2500亩(春夏大白菜1000亩,麦后复种1500亩)、西红柿1000亩、南瓜500亩、南韩萝卜300亩、葱头1000亩、菊芋300亩、无籽西瓜400亩。

5.1.3.3育苗温室建造:建设日光温室育苗中心,占地面积60亩,建温室20栋,每栋占地2亩,温室净面积0.8亩。温室育苗设备、育苗穴盘、喷灌、基质;甜椒、西芹、大白菜总育苗是1900万株,其它蔬菜采取直播。

5.1.3.4科技培训:年培训农民1万人(次)。

5.1.4建设工期

本项目建设期限为20**年3月-10月。

5.2项目技术路线

突出抓好蔬菜产前环境质量控制、产中物质投入和栽培关键技术管理,推广育苗移栽,高垄地膜覆盖栽培,平衡施肥,以有机肥源为主,应用生物制剂防治病虫害等多项综合农艺技术体系。以优质蔬菜基地为依托,积极推行无公害生产,通过培训提高农民素质,规范无公害化生产技术规程,扩大社会性宣传,推动全社会重视和支持无公害蔬菜的生产和发展。

6管理机构及运行方式

6.1组织管理

项目监督单位:**区财政局、扶贫办

项目管理单位:**区农牧局

项目实施单位:**区农技推广中心

项目协作单位:有关乡(镇)政府

技术依托单位:宁夏蔬菜产业化协会

自治区农技推广总站

兰州大学干旱农业实验室

成立项目领导小组,由主管农业区长任组长。项目管理单位负责督促、检查、协调项目实施;项目监督单位负责资金的拨入,并对实施单位资金使用进行监督、检查验收;项目实施单位负责项目内容建设及技术指导;项目协作单位组织协调所属农户,解决实施过程遇到的问题。

6.2资金管理

资金设专帐管理,严格遵守国家有关财务规定,按实施方案进行资金使用,实行财务报帐制度,按进度定期在**区扶贫办报帐,接受审计部门的审计。

6.3运行机制

实行“三位一体”,一步到位的技术推广机制,即由乡镇政府、推广机构与基地农户共同发展。乡镇政府负责基地面积的落实,使任务落实到实处。技术部门结合**区“科特派“创业行动,技术人员与农户签订优质蔬菜生产技术承包合同,建立利益共同体,进行全程技术服务。农户严格按照技术规程和要求进行实施。政府支持基地农户积极参加农村合作化组织和蔬菜产业化协会组织,负责执行蔬菜产业化的有关政策和法规,联系技术人员推广先进的管理技术,建立营销窗口,联络农村经济人,真正担负起基地牵动两头的运行机制,即示范生产基地和市场营销的义务。

7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7.1投资估算

项目总需投资602万元,其中:优质蔬菜基地建设(包括蔬菜种子、育苗、生物肥料、生物制剂、高效低毒农药应用等)费用514.2万元;育苗温室建造及育苗设备配套费用74.3万元;技术培训费11.5万元,不可预见费2.0万元。

7.2资金筹措

资金筹措:总投资602万元,申请国家投资150.8万元,主要用于基地建设引种、育苗、化肥、地膜等补贴及培训费、服务费投资;地方配套及农民自筹451.2万元,主要用于蔬菜基地建设中的化肥、农药、水费等投入(详见建设内容及投资计划表2)。

7.3主要支持环节

财政扶贫资金主要支持蔬菜种子补贴34.0万元、育苗补助35.5万元、育苗温室建造费38.1万元、育苗设备(穴盘、喷灌、基质)配套费36.2万元、科技培训5万元、不可预见费2.0万元,总计150.8万元。

8项目效益评价

8.1经济效益

20**年建设1.26万亩优质蔬菜基地,可向市场提供各类鲜菜45**万公斤,平均亩产3575.4公斤,平均亩产值1595.3元,总产值达2010.1万元,扣除各类直接生产费用投入602万元,增加纯收入达1408.1万元,投产比为1∶3,一年内可收回全部投入成本,项目区种植蔬菜的农户人均新增纯收入613元,从而达到人均纯收入1583元,较项目实施前经济收入提高63.2%,经济效益十分可观。(详见投资效益表3)

8.1.1公斤成本核算

总成本=800元/栋×20栋+260元/亩×1.26万亩(人工)+592.5万元=921.7万元

单位产品成本0.19元

投资估算78.3+514.2=592.5(万元)

产品利润0.26元

投资回收期=592.5/1191.3=0.5(年),即6个月可收回投资

投资利润率=1191.3/921.7×100%=129.3%

财务净现值=(1191.3-592.5)/(1+3.2%)=580.2(万元)

财务内部报酬率=3.2%+580.2/(580.2-568.1)×2.2%=108.7%

8.1.2亩成本核算

(亩)总成本=921.7万元/1.26万亩=731.5元/亩

(亩)总投资=592.5万元/1.26万亩=470.2元/亩

亩销售费=1595.3元×5%=79.8元

亩锐金=(1595.3-79.8)×5%=75.8元

亩年纯收入=1595.3-79.8-731.5-75.8=708.2元

整理BEP=731.5/(1595.3-75.8)×100%=48%

EBP=(1595.3-731.5)/1595.3×100%=54%

8.2社会效益

建设蔬菜基地12600亩,进一步推动蔬菜无公害化生产,全面提高蔬菜品质,为广大消费者提供安全、吃得放心优质蔬菜,同时也为**区蔬菜产业开拓新的市场。另外,秋季复种可提高单位土地面积的利用率和产出率,增加农民收入。能解决项目区剩余劳动力3000人,提高项目区农民科技文化水平和综合素质,对促进农村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和脱贫致富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8.3生态效益

**区蔬菜生产均以农户为基本经营单位,规模小,随意性大,部分农民种植蔬菜使用过量农药、化肥来获得高产,导致农田生态环境恶化,土壤肥力减退。项目建成后以示范区作为样板,总结完善无公害蔬菜栽培规程,大力推广无公害蔬菜生产,可促进农田生态环境的良性循环和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显著的生态效益。

9结论与建议

项目立项依据充分,技术路线科学,目标明确,完全符合国家发展农业生产政策和区域经济特色,组织管理机构健全,实施措施有力,项目实施有基础、有原料,产品有市场,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明显。项目实施后能带动地方经济的发展和农民收入的增加。所以,实施该项目是可行必要的。

建设优质蔬菜基地,农民收入增加,项目区菜农良种意识、市场经济意识明显增强,栽培管理技术明显提高。实施本项目具有显著的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可加速项目区社会、经济、科技、文化的快速全面发展。

附:1、**区20**年优质蔬菜生产示范基地落实表1

2、优质蔬菜基地项目建设内容及投资计划表2

3、优质蔬菜基地建设投资效益表3

4、**区马园育苗温室建设内容及资金计划表4

5、日光温室切面图

6、日光温室立体结构图

篇5

一容器化快速育苗技术简介

容器化育苗技术又称控根快速育苗技术,是一种以调控根系生长为核心的新型快速育苗技术。是由控根快速育苗容器、控根快速育苗专用栽培基质、控根培育与管理技术三部分组成。具有明显的增根、控根和促长作用,使侧(须)根形状短而粗,数量多,总根量较常规育苗提高30—50倍。苗木的成活率几近100%,育苗周期缩短50%左右,可四季移栽、移栽时不砍头、不须缓苗,对土地没有任何要求,后期管理工作量减少50—70%,对大苗培育和恶劣环境下植树有明显的优势。控根快速育苗容器控根快速育苗容器由底盘、侧壁和插杆三个部件组成,用容器育大苗不必占用良田,可摆在任何无法耕种的土地上,苗木销售和移栽都可现场去掉容器,不伤苗木根系,成活率可近100%,育苗容器可反复使用,寿命在5年以上。仅在容器内就可培育高达8米或更高的大树。它是一次性投资,见效快,多年受益的快速育苗方式。控根据快速育苗栽培基质控根快速育苗专用栽培基质是培育控根苗木的基础,用量较大。采用有机废弃物,如猪、牛、羊、鸡、鸭粪,秸杆、刨花、锯末、玉米芯、城市生活垃圾等为原料,经特殊的微生物发酵工艺制造,并根据原料和使用对象配加适当的水、抗旱、促根、缓释肥,微量之素,以及防寒抗冻等辅料。控根快速育苗培育与管理技术控根快速育苗培育与管理技术主要包括种子处理、幼苗培育、水热条件调控,下种与移栽时间确定等。容器化育苗同传统的地栽苗木生产方式比较具有很大的优势:第一,采用容器栽培可以无季节限制地供应园林绿化苗木,满足反季节施工的市场需求。第二,容器栽培生产的苗木质量较高,成活率将近100%,绿化效果好,种植前不用修剪,可以一次成型,立竿见影。第三,传统的大田栽培苗木往往带走土球,导致土壤资源破坏,容器栽培可避免这一点,实现可持续发展。第四,由于容器栽培是离地生产,可利用荒滩、盐碱地等不适合地栽的土地发展生产,降低土地成本。

二背景分析

随着当前园林绿化和生态环境建设步代的加快,尤其是房地产精品的楼盘的园林施工,政府重点工程等高端市场容量的增加,对优质苗木的需求越来越迫切。但目前国内的育苗和移栽大多数仍然沿用传统方法,苗木质量差,“三低”(成活率低、保存率低、效益低)的现象一直未解决。为了提高大苗移栽的成活率,现在经常使用的方法是每株树苗携带与冠径相应大小的土坨,并用草绳缠绕,既费工耗时,又难以保证成活率。在我市近来年的城市建设中,大部分工程都是在每年的作、八月份完工,错过了绿化的大好时机,为了达到一定的绿化效果,往往以载植大量草花替代树木的办法,而草在生长期短,投入大,来年还需要新栽种造成了重复建设,重复投资的极大浪费现象,容器育苗恰恰解决了反季节用苗这一问题。城市环境建设迫切需要发展大苗移栽新技术,容器育苗栽培技术在发达国家已有30年的历史,是一种成熟的生活方式,而在我国正处于起步发展阶段,还没有大量推广,在华北地区还没有一家规模化生产企业,容器化育苗是常规育苗在技术上的重大突破,可以保护珍贵植物,促进园林产业的发展。

三前景分析

在新苗圃的建设规划方案中充分考虑了该处的地理位置,土壤环境,进行了合理的功能分区,预留百亩土地用于建设容器化育苗基地,鉴于容器化育苗对土壤不做要求,利用其中砂壤土地块做为容器化育苗区,不仅可以提高土地利用率,而且通过开发这一项目可以有效提高经济效益。为了迅速开发市场、占领市场,充分抓住北京奥运会这一大好时机,而且秦皇岛市做为年北京奥运会的分会场,在大力开发城市建设的同时,将需要大批优质高档的大规格苗木,因此建设容器化育苗基地前景广阔。

四项目投资估算

苗圃新址上规划出100亩土地做为容器化育苗基地,用于容器化育苗的尝试性开发和推广工作。在满足我市反季节绿化用苗和大规格苗木需求的同时,不断向周边地区拓展。容器化育苗基地将划分为常绿区、落叶乔木区、花灌木区、小苗区等多种苗木分区。经初步计算,100亩土地生产各种苗木所需不同规格容器大约为42600个,按每万个容器的出厂价计算(不包括运输及其他费用)约需资金142.6万元;育苗区安装滴灌管道设施约需资金50万元;打机井需6万元;购进苗木约需资金101.7万元,以上费用总计300.3万元。

五技术力量与设备

容器化育苗基地做为我市首家开发项目,不仅有稳定的销售市场,而且有市、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的强干技术力量做保障,具有潜在的开发和拓展能力。目前现有技术人员20余人,其中高级职称2人,中级职称6人;拥有各种运输、打药、洒水车辆11台以及必备的养护管理器械。

篇6

2012年全市农业生产的总体思路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稳定发展粮食生产和促进农民持续增收为首要任务,以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和农民增收为核心,紧紧围绕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继续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着力加快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不断提高农业产业化、标准化经营水平,千方百计促进农业稳定增产农民持续增收。

2012年农业生产的总体目标是:粮食播种面积稳定在540万亩,粮食产量实现稳中有升,达到203.6万吨,油菜籽产量达到10万吨;建设现代农业产业万亩示范区20个、“千斤粮万元钱”粮经复合型高效示范基地15万亩;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推配方肥280万亩次;建设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种植业为农民人均增收150元;全年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

二、稳定粮食生产,增强农产品的有效供给能力

各地要坚持以粮食生产能力建设和整建制推进高产高效创建活动为载体,认真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稳定粮食播面,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产品品质,促进粮食生产稳定发展和农民增收。一要多管齐下保面积。采取严格控制非农占地、防止耕地粗耕滥种、创新农业种植模式等多种措施,确保全年粮食播种面积稳中有增,达到540万亩以上,其中大春粮食播面381万亩。及早谋划晚秋粮食生产,力争全市落实晚秋面积100万亩,总产达到10万吨以上。二要技术组装强配套。选用优质良种,主推水稻旱育秧、玉米肥团育苗、麦—玉—豆新三熟等增产实用技术,推进“四新”(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新机制)示范和“五良”(良种、良法、良制、良壤、良机)配套,坚持适期早播,进一步挖掘生产潜力,提高单产水平。三要各方联动创高产。通过扩大粮油高产创建规模,提高技术集成覆盖率和粮经复合种植比例,用现代科技和设施武装农业,提高种植综合效益,有效带动全市粮食增产增收。市政府将对各区市县高产创建情况进行专项考核奖励。四要避灾减灾争主动。高度关注天气对农作物的影响,及时组织农技人员科学防灾救灾,努力培育壮苗,适时早育早栽,提高栽播质量,力争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加强田间管理,开展综合防治,切实抓好病虫预测预报,突出对水稻暝虫、玉米暝虫、“两迁”害虫、稻瘟病、稻曲病等重大病虫的防控,推进病虫专业化统防统治和绿色防控技术,努力把病虫危害损失降到最低限度。

三、突出基地建设,提升农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

各级要紧紧围绕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试点市建设,打破县乡村辖区界线,集中连片布局现代农业产业基地,为创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打下坚实基础。一要尽快完成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市建设规划纲要和实施方案的制定,为全面推进建设提供科学依据。二要加快产业基地建设,全面完成省上下达全市的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任务和《市人民政府关于整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基地建设的实施意见》(府发〔〕18号)下达的2012年建设任务。三要全面完成“千斤粮万元钱”工程建设的目标任务,成片建设粮经复合型标准化高效生产示范基地,良种率达到100%,优质率达到95%以上,粮食亩产达千斤、亩产值达万元以上。四要认真抓好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产业基地强县的提升发展和其余基地强县的培育。按照“五化”(规模化建设、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产业化经营、品牌化销售)的要求,建设高标准农田5万亩以上。今年全市新建成万亩以上规模、亩产值(收入)过万的标准化现代农业产业示范区20个,示范区总面积20万亩以上。

四、完善服务体系,加快农业科技应用推

加强农业科技推应用是“三农”工作的重点,各地要按照中省决策部署,抓住机遇,大力推动农业科技推,切实促进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一要完善农技、农机推服务体系。着力提升农技、农机推能力建设,按照“把专家整合在产业链上、把团队建在产业基地上”的思路,完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要加强乡镇农技、农机推公共服务能力建设,强化公益性农业技术推服务,延伸村组农技、农机推服务。整合培训资源,采取逐级培训、整村培训、成片推进的办法,培养一大批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全年完成新型农民培训1.8万人、实用技术培训100万人次。二要推进现代种业发展改革。以品种改良为龙头,加大优质新品种的选育、引进、试验示范推力度,积极研究与之相配套的各项丰产栽培技术,促进新技术新品种的推应用,推进现代种业发展。积极探索农作物种子安全的新机制和新路子,在产业发展核心区建设与基地规模配套的良种繁育和制种基地,促进新品种新技术推规模化、区域化、产业化。全市建成良种繁育基地10个、2000亩,制种基地2个、1000亩;新建工厂化育苗基地2个,工厂化设施育苗达5亿株。三要加快先进适用农业机械推。围绕水稻、玉米、油菜、马铃薯、柑桔、蔬菜、蚕桑等产业建立一批全程机械化示范基地,推进大宗农产品和特色产业关键环节机械化水平的提高。全市建成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高产示范基地3000亩、农机化综合服务中心2个、万亩机电灌溉示范区1个、玉米生产机械化示范基地1个,现代农业示范基地机械化耕管水平达到65%。四要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农产品质量监管体系,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应急处置能力建设。全面加强农业综合执法,落实病虫综合防控和检验检疫措施,实行农产品产地准出、市场准入制度,以主导产业为重点,在生产、加工、营销等各个环节推应用标准化生产,产业基地建立投入品登记和农产品安全可追溯制度,进一步提升农产品质量检验检疫能力,建立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的长效机制,提高农产品质量水平,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合格率96%。

五、拓展营销渠道,打造名特优农业品牌

坚持生产发展与品牌打造、市场开拓同步推进,以品牌和市场带产业、促生产。一要培育市场主体。大力扶持、培育发展规模以上龙头企业,引导农民发展蔬菜、水果、植保等各具特色的专业合作社,将生产经营各环节有机联结起来,实现产业基地在家庭适度规模经营基础上的标准化、规模化、组织化。全市建成标准化农民专业合作社15个。二要完善市场体系。大力发展农超对接、专业合作社直销、农产品电子商务配送、期货交易等现代营销形式,建立电子交易平台,完善网上销售网络;充分发挥农贸市场、物流中心、营销能人的带动作用,建立完善立足本地、挺进重庆、面向国内、拓展国外市场的市场营销体系。采取强有力措施推进农产品产地批发市场和交易市场建设,启动建设农产品批发交易市场。完善重庆农产品产销恳谈会例会制度,积极组织参加西博会、农交会等展会,举办农产品展示会、部省农业现场会,提升农产品知名度和美誉度。三要实施农业品牌战略。围绕主导产业和特色产业,以“三品一标”为载体,提升品种品质、产品质量,打造一批名特优农产品品牌,新申报无公害农产品15个、绿色食品5个、有机食品2个。

篇7

以党的十精神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加快生态文明、幸福建设为目标,以造林绿化为抓手,结合“园区建设年”和“四创”(创国家卫生县城、国家园林县城、省级生态县、省级文明县城)活动,围绕“城乡文明、环境优美、农民增收”主题,坚持政府主导、部门包抓、全民参与、突出重点、造管并重、讲求实效的工作思路,扎实做好2013年造林绿化工作,推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二、总体目标

全年计划完成造林绿化5.2万亩,其中:人工造林2.7万亩,飞播1.5万亩,封育1.0万亩。经济林建园2.5万亩,重点区域绿化0.5万亩,义务植树60万株,林业育苗2200亩,发展现代林业园区6个(详见附表)。

三、重点任务

(一)全力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各镇和林业等部门要认真组织实施好天然林保护、退耕还林、长江防护林和种苗基地建设等林业重点工程建设,继续抓好千里绿色长廊建设,对已完成路段进行查漏补缺,开展补植补造,确保造林质量。要加快名特优新经济林基地建设,不断增加农民收入,实现生态建设和产业发展“双赢”。

(二)扎实开展春季义务植树活动。义务植树是法律赋予每个适龄公民的光荣义务。各镇、各部门要通过广播、电视、网络、手机短信等多种形式,广泛宣传义务植树的法定性和公益性,着力营造人人关心生态环境、全民参与造林绿化的社会氛围。积极探索义务植树的新机制、新办法,推行营建公益林、认种认养、“门前三包”、抚育养护等形式多样的义务植树活动,努力提高适龄公民义务植树尽责率,确保全年完成义务植树60万株以上。

(三)大力实施重点区域造林绿化。结合“三创”重点工作,实施身边增绿工程,突出抓好县城周边、社区、校园、企业、道路、桥头路口等重点区域绿化和316国道、高速路和汉江两岸可视坡面绿化,完成领导包抓造林绿化示范点1500亩。林业部门要及早选点,做好规划设计。各有关镇要积极配合抓好落实,高质量完成重点区域造林绿化0.5万亩工作任务。

(四)切实抓好种苗和林业产业建设。要抢抓新一轮林业重点工程和全省干杂果基地建设机遇,把发展林业特色产业作为农民增收的主要途径和重要措施,今年新发展以核桃、茶叶、油茶、杜仲为主的特色经济林2.5万亩,其中:核桃1万亩,茶叶0.5万亩、油茶0.5万亩、板栗0.2万亩,新建桑园0.1万亩,杜仲0.1万亩,柑橘、枇杷0.1万亩。加强种苗繁育,抓好经济和绿化良种苗木生产,提高良种壮苗生产能力,严把苗木质量,建成各类苗木基地2200亩。

(五)强力推进现代林业园区建设。通过资金扶持、政策引领、典型带动、资源整合,重点推行“公司+基地(合作组织)+农户”的生产组织模式,引导鼓励工商资本进入园区和务工能人返乡参与园区建设,以招商引资、争取项目、撬动民间资本来快速推进现代林业园区建设,围绕花卉、绿化、茶旅结合、观光休闲建设现代林业园区6个。

四、责任分工

在县政府的统一领导下,有关部门责任分工如下:

县绿化委员会办公室:负责全县造林绿化工作计划安排、编制年度造林绿化实施方案,组织协调指导各镇、县级部门、中省驻汉单位开展全民义务植树活动以及对造林绿化成果进行检查考评。

县林业局:负责实施林业重点工程项目,全面组织县造林绿化活动月和义务植树活动周,重点抓好示范点造林、316国道、高速路和铁路沿线可视坡面及汉江两岸造林绿化,采取多种措施,大力发展林业产业,抓好春季林业育苗,保证种苗供应。

县文广局:负责做好全民义务植树舆论氛围的营造和全县造林绿化活动的宣传报道工作。

县“双创”办:负责“三创”重点造林绿化任务的落实、督办、检查考核工作。

县财政局:负责落实应由县级财政筹集的造林绿化资金。

县住建局:负责县城和重点镇造林绿化的组织实施与检查指导工作。

县水利局:负责县城、重点镇周边水岸、汉江及重要支流沿线水岸造林绿化的组织实施工作。

县教体局:负责县城和重点镇学校校园造林绿化的组织实施工作。

县交通局:负责县、镇道路路权范围内造林绿化的组织实施工作。

县公路段:负责国道、省道路权范围内造林绿化的组织实施工作。

五、保障措施

(一)加强领导,强化责任。各镇、各部门要充分认识开展全民义务植树的重要性,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按照责任分工,细化实施方案,夯实工作责任,强化保障措施,各司其职,密切配合,形成合力。主要领导要亲自安排部署造林绿化工作,带头参加义务植树活动,深入开展领导抓点示范,迅速掀起造林绿化。

(二)坚持标准,确保实效。各镇、各部门要根据绿化任务,结合实际,采取有效措施,克服各种困难,开展绿化会战,确保取得实效。要坚持绿化标准,科学设计,精心施工,乔灌花草相搭配,园林小品加点缀,开展平面绿化、立体绿化,增添绿化景观效果。通过开展绿化活动,使单位庭院绿化有大变化,住宅小区绿化有新提高,城市整体绿化有明显改观,为生态园林县城建设奠定坚实的基础。县林业局要加强技术指导,从苗木选择、调运、栽植、管护等环节严把规划设计关、苗木质量关、挖坑标准关和栽植技术关,确保造林绿化成效。

篇8

关键词:学生主体;教学实效;园林专业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2)09-0167-02

教育的“产品”是学生,学生质量直接影响到学校的生存与发展,且关系到学生的未来。如何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推进有效教学,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研究内容之一。

倡导学生主体地位的重要性

适应职教改革需要 《江苏省职业教育课程改革行动计划》明确指出,以学习者为中心,突出学生主体地位,在课程改革中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激发学习热情,不断改进学习行为、习惯和方式,使学习者想学、会学、乐学。

满足行业人才需求 学生必须具备良好的职业道德、踏实的工作态度、较强的团队协作精神和创新意识,并掌握必备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

促进学生身心发展 传统的教学模式往往是“教师讲、学生听,教师问、学生答”,注入式教育独霸课堂,它把学生当作装知识的容器,而忽视了将学生作为一个有情感、有需求的生命体参与课堂教学活动,学生成了配角,教师成了教学中心,严重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影响了学生的身心发展。

影响学生主体教学的主要因素

学生原因 首先,知识基础不扎实,职业学校学生大多是中考落榜生,知识功底薄,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氛围的形成。其次,学习习惯未养成,初中阶段形成的懒散思想致使学习无激情,无自觉性。再次,学习目标不明确,找不到努力方向,失去前进动力,学生学习无积极性。

教师原因 一是教学理念不新。园林专业积极推进课程改革,制定和完善了人才培养方案、课程标准,开展了“说课改、行课改、研课改”和“行动导向教案评比”等活动,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仍占主导地位,缺乏先进的教改理念引领课堂。二是知识储备不足。教师本身的阅历不深,未能及时吸收园林生产新知识、新技术、新经验,很难在教学中驾驭课堂。三是学法指导不够,部分教师对教学方法研究不多,对任务驱动、问题引导、抓优带差等教法未能合理运用,未能真正体现“学生是主体”的教育思想,影响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

设施设备原因 课程标准还需进一步修订与完善,课程内容不能及时更新,知识缺乏超前性。专业实验室偏少,设备不全,实验课职业特点不明显。校内生产实训教学素材少、工位不多、技术含量不高,不能满足正常的生产实训需要。

创建学生主体学习环境的途径

(一)制定和完善课程标准

依据园林行业特点和人才培养方案基本要求,我校提出“三重六抓四结合”,制定了适应教改需求的课程标准,并汇编成册。以园林CAD课程标准为例,“三重”即重树理念、重组内容、重构体系。在课标设计理念上,以项目任务为导向,强调应知理论和应会技能,体现“做中学,学中做”,突出理实一体的课程建设理念。

在内容安排上,将《园林规划设计》中植物配植原则、方式和图案绘制等知识融入CAD设计,实现课程间的融合;同时,将《AutoCAD》课程内容进行了合理重组,突出职业能力培养和综合素质的养成。

在课标体系上,改传统的章节结构为项目任务驱动,共分10个项目,每个项目包括基本知识、训练与应用、拓展与提高、教学实训、考评体系等环节,在具体任务上突出应知理论、应会技能和疑点注释等,充分体现能力培养。

在学生能力培养上做到“六抓”,即抓应知理论、抓应会技能、抓实验训练、抓教学实训、抓综合技能和抓拓展提高等,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课标特色上体现“四个结合”,即《AutoCAD》与《园林规划设计》相结合,实验实训与岗位技能相结合,任务驱动与图例教学相结合,强化技能与理论够用相结合。

(二)加强实训基地建设

我校先后投入162.78万元建设专业实验实训基地,建成了景观设计室、组织培养室、园林苗圃和校园绿地等教学基地,校内实训基地建设立足“四共、三面向”。在管理模式上采取了共谋、共建、共管、共享,与企业共同谋划和建设植物生理、营养分析、园林病虫等实验室;园林苗圃按教学和生产需要,兼顾育苗、栽培、施工与养护等技术环节,分区管理,方便教学;先后引种实习树种达300种以上,通过师生共同管理,实现校企共享资源。在功能定位上,基地建设面向学生能力发展、面向园林行业需求、面向地方经济建设,努力建成同行领先、省内一流的实训基地。

同时,积极引企入校,实现“三突破”。在现有11家合作企业的基础上,力争每年新增1~2个校外合作企业,为学生顶岗实习和就业提供广阔的空间;在合作形式上求发展,采取订单培养、就业基地、实习场所等方式进行深度合作;在合作内容上求创新,积极开展人才培养、技术推广、课题研发等合作项目,互惠互利,促进校企共同发展。

(三)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篇9

关键词 农产品;质量安全;提高措施

中图分类号 TS201.6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5739(2014)06-0288-02

近年来,甘泉县重点围绕《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和市场准入、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农业生产标准化体系建设、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等方面工作进行宣传,加强组织领导,强化工作措施,全力加大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力度,使全县农产品生产基地源头污染得到了有效控制,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建设已经起步,农产品质量安全工作取得了一定成效[1]。

1 严格产地监管,确保产品质量安全

通过加强对基地农户进行标准化生产的宣传、培训,积极引导农户自觉按照无公害生产技术规程和农产品质量安全强制性标准进行生产。同时,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组织的作用,带动农民按标准组织生产,杜绝在农产品生产过程中使用国家明令禁止使用的农业投入品,建立好农产品生产原始过程记录档案,生产出安全、放心的农产品[2]。制定印发《甘泉县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实施意见》《无公害蔬菜生产技术要点》《测土配方施肥宣传挂图》《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活动宣传挂图》等1.5万余册。按照无公害蔬菜生产操作规程,规范认证基地档案记录,由技术员负责,监督农民对生产档案、投入品使用如实填写,客观记录,确保了产品质量安全。

2 加大宣传力度,努力营造人人关心农产品安全的氛围

近年来,甘泉县农业行政部门从全面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入手,充分利用广播、电视、报纸、网站等新闻媒体,以及农民群众喜闻乐见的形式加大宣传力度,形成强大宣传声势,营造良好的社会舆论氛围。利用一切机会,深入基层,深入生产一线,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向群众宣传《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种子法》《农药管理条例》等法律法规。县农业综合执法大队围绕“放心农资下乡,维护农民权益”这一主题采取悬挂横幅、张贴标语、散发传单等形式营造舆论声势,利用集会日组织农业执法人员深入到下寺湾、道镇、城关镇等集贸市场,发放宣传资料,宣传农业执法法律法规。县蔬菜技术服务中心与自身业务工作相结合,派专业技术人员进村入户,深入农业生产一线,加强蔬菜生产管理,指导广大菜农科学合理用药,积极开展拒买拒用甲胺磷等5种农药活动。2013年,全县共发放各类宣传资料13 000余份,公开曝光处理假冒伪劣农资12个,接受群众现场咨询300多人次,现场培训菜农3 500人次,悬挂横幅22条,县电视台专题报道8次。

3 狠抓投入品监管,保障农业生产安全

县农业执法大队充分发挥职能作用,紧紧围绕农药、肥料、种子等重要农业生产资料,坚持日常打假与专项治理相结合,重点检查与拉网式检查相结合,加大对农贸市场的清理整顿力度,重点加强对剧毒、高毒、高残留农药的监管,特别是对违法生产、经营甲胺磷等5种禁用农药的行为,依法严厉打击,从而维护农资市场的经营秩序,有效控制农业投入品的使用,从源头上减少影响农产品质量安全的隐患[3]。2013年,县农业执法大队共出动执法人员80多人次,检查农资市场16个,检查农资经营企业(门店)32个,检查肥料950 t、种子115 t、农药4 t、农地膜15 t,限期整治点1个。对全县农资产品进行全面抽查。目前共抽取种子标签5个、样品1个、农药标签5个、肥料样品7个,合格率为100%,并对检查结果依法进行公布,严防假冒伪劣农资进入流通领域。8月12―13日举办农资经营人员和局系统专业技术人员培训班,受训人员达300余人次。

4 强化基地建设,推行标准化生产

2011年坚持优势产业向优势区域集中的原则,以建设农业产业大县为目标,按照“一村一品”和“川道种菜、拐沟养畜”的要求,大力推进以大棚蔬菜和养猪、养鸡为主的“一村一品”示范乡、示范村建设工程,加快建设210国道、甘志路沿线蔬菜产业开发带和相对集中的标准化养殖小区,全力推进菜畜产业优化升级。一是加快产业化基地建设。2013年底,全县日光温室大棚总量达到10 646座,猪饲养量达到4.6万头,鸡饲养量95万只,其中存栏58万只,出栏37万只。初步建成桥镇无刺黄瓜、下寺湾番茄、高哨辣椒、城关黄瓜、道镇西香瓜、东沟小番茄和劳山养鸡等布局明朗、特色鲜明的“一村一品”专业化生产基地。二是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技术。蔬菜生产按照“建棚标准化、品种优良化、施肥配方化、育苗工厂化、管理规范化”的要求,制定完善了标准化生产方案,通过改造低效棚、推广新技术、引进新品种等措施,先后引进推广瓜菜良种十大类80多个品种,全县蔬菜良种普及率达到98%以上;工厂化育苗、配方施肥、嫁接栽培、防寒保温等实用技术普及率逐年提高,双膜保温、全地膜覆盖技术得到全面普及。畜禽养殖按照“圈舍标准化、品种优良化、饲养科学化、防疫程序化、环境无害化”的要求,统一建圈标准,塑料暖棚、地下排水、自动取食、自动喂水、自动刮粪等现代饲养技术得到广泛应用,实现了科学管理,全县先后建起8个600头以上规模种猪场,年产5万t饲料加工厂已开工建设,从根本上解决了全县畜禽良种供给不足、外地种畜禽质量难以保证等问题。全县养殖专业户的良种普及率达到100%,标准化养殖技术普及率达到95%。在东沟李湾村引进千头种猪繁育基地、道镇山岔村饲料加工企业各一户,加快推进畜禽养殖产业化经营。与此同时,“建沼、养畜、种菜”的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正在形成。

5 加快无公害农产品产地和产品认证

2004年,甘泉县1 333.3 hm2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通过省农业厅认证,7个蔬菜产品通过国家农业部无公害认证。2007年1 133.3 hm2蔬菜生产基地被认证为绿色产品A级生产基地,6个蔬菜产品被确定为绿色A级产品。2010年已申请认证的有劳山村牌鸡蛋,2012年认证的有道镇的洋香瓜和劳山山养鸡。

6 打好品牌战略,提高市场占有率

在提高农产品质量的基础上,积极主动参与市场竞争,申请注册了“甘泉放心菜”、“劳山村牌鸡蛋”等品牌,提升了甘泉县蔬菜和畜禽产品在全市乃至全省的知名度和市场占有率。

7 严格实施市场准入,确保农产品质量安全

一是建立机构,成立领导小组。2004年,甘泉县就组建成立了蔬菜局、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农业综合执法大队等专业工作机构,并投资67万元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进行了建设和改造,配置了40余台基本的安全监测仪器设备。2012年,根据省市文件要求,成立了由主管县长任组长,农业、工商、质监、卫生、公安、财政等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领导小组,全面负责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管理工作的组织实施、政策制定、工作协调、重大事项决策以及检查考核等,2013年成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工作小组,由主管农业副县长任组长,农业局局长任副组长,局属各相关单位主要负责同志为成员。二是制定具体的方案。制定印发了《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实施方案》和《2013年度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年活动实施方案》,并多次召开成员单位和部分经销商参加的联席会议,通报全县农产品质量安全抽检状况,专题研究部署农产品质量安全市场准入工作。三是加强日常监测管理。县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按照定期与不定期相结合的方式,对该县农贸市场、蔬菜生产基地、超市的上市农产品开展质量安全抽检。四是规范市场管理,狠抓监管工作。2013年市场检测室检测蔬菜200多车次,检测样品3 567个,检测合格率97%,检测出不合格蔬菜78个批次、逾5 800 kg,全部退市,部分予以销毁。对不合格产品禁止入市销售,对每次抽检结果,都以《甘泉农业信息》简报形式及时向省市和县直有关部门报送,并在甘泉县农业信息网、甘泉县农产品质量安全信息网、甘泉有线电视台定期向城镇居民进行公告,较好地发挥了监督和引导作用。

近年来,甘泉县在贯彻落实《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工作中做了一些工作,也取得了阶段性成果,但仍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一是广大农产品生产者和经营者质量安全意识不强,缺乏必要的责任感,特别是农民更多关心的是成本多少、产量高低、价格贵贱,在生产过程中,存在着有虫就打药、见病就防治的不良观念,还没有把生产安全优质农产品摆上重要位置。二是资金投入不足,检测手段滞后,检测覆盖面还不够宽。虽然县财政列入一定数量的专项资金,但由于财力有限,现有设备只能检测农药残留,对畜产品、水产品、豆制品的监测设备短缺,致使部分检测内容无法实施。三是农产品质量监管难度较大。由于农产品销售比较自由分散。特别是大量蔬菜产品直接由经销商从生产基地批发出去,进入市场,给监管工作带来一定难度[4-5]。

在今后的工作中,甘泉县农业部门将严格按照省、市要求,切实抓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的学习宣传和贯彻实施,扎实开展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工作,强化技术培训,严格市场准入,全力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城乡居民身体健康,努力提高全县农产品的市场竞争力,进一步推动农业农村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同时,建议市上在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和执法方面,一是加大资金投入,帮助县区配备完善的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设备和执法手段;二是积极组织开展专业技术培训,特别是要加强农药残留检测和执法人员的培训,快速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和执法水平;三是进一步加大对无公害、绿色、有机食品和中国名牌农产品认证的补贴力度;四是积极协调省市质量技术监督部门对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化验室进行计量、质量认证,增强检测工作的法律效力,使农产品安全管理工作真正成为一项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

8 参考文献

[1] 杜青林.贯彻实施农产品质量安全法 全面提高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J].中国动物保健,2006(6):19-21,3.

[2] 何启伟.实施无公害蔬菜标准化生产 实现产品安全和可持续发展[J].中国果菜,2005(3):6-7.

[3] 2009年农产品质量安全整治暨农产品质量安全执法年活动实施方案[J].农产品加工:创新版,2009(3):20-23.

篇10

按照“一个中心(农民增收)、四个环节(特色、规模、品牌、效益)”的要求,全市优势农产品基地正规化建设规划面积为100万亩,其中:无公害瓜菜基地45万亩,优质林果基地35万亩,名特水产基地20万亩。市人民政府近期将集中精力和财力抓好等基地建设,主要建设道路、排灌、供电、林网等基础设施,配套建设产地交易市场、加工园区、观光休闲园区等。基地建设必须遵循以下原则:

(一)市、区共建原则。基地建设工作以区为主,区、乡(街道办事处、镇、农场)全面负责本地区基地建设和结构调整的整体推进,市负责基地区域规划布局和主要基础设施建设。

(二)农民主体地位原则。农民是市场经济和调整结构的主体,充分尊重农民的主体地位和意愿,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引导农民调整产业结构,适时宏观调控,合理配置市场资源,培育有市场竞争力的优势主导产品。

(三)多元投入原则。基地建设以业主开发投入为主,积极鼓励社会和民间资本参与基地建设,政府对业主开发投入实行以奖代补的扶持政策。

(四)保护耕地可持续发展原则。基地建设要发挥区域优势,形成区域特色,保护生态环境;要符合市、区、乡(街道办事处、镇、农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未经批准不得改变基地用地性质。

(五)规范运作原则。按照基本建设管理程序,市、区相关部门根据规划编制并审查年度实施计划,确定基地建设内容和资金,实行工程招投标和项目竣工验收。

二、基地建设标准

(一)基础设施建设标准

1.田块成方,土地平整,示范基地规模1000亩以上,连片基地规模10000亩以上,适宜机械化耕作。

2.道路分布合理,主干道连接省、国道,作业路连通主干道。主干道水泥、沥青硬化,路基宽6米,水泥或沥青路面宽4米;作业路碎石化,路面宽4米。路面平坦,路肩整齐,晴雨通车无阻。

3.沟渠水网配套,排、灌、蓄功能齐全。基地渠系护砌硬化,机井泵站建设规范,管网涵闸分布合理,百日无雨无大旱,十年一遇一日暴雨一日排完,旱涝保收率达95%以上。

4.道路植树绿化,适地适树,品种多样,一路两行,株距2米,形成林网,构筑绿色生态景观。

5.电网布局合理,线路架设规范有序,1000亩连片基地沿主干道架设生产低压供电专线,杆高6米,杆距50米,配套相应闭合设备及安全防护设施。

6.服务体系健全,逐步建设育苗中心、产地交易市场、农产品仓储及加工园、农业信息服务网(站)等配套设施,完善农技推广、农机服务、产品检测、营销中介、农民协会等服务组织。

7.村庄迁建相对集中,基地内零星分散的自然村落,按照中心村的建设要求和标准迁村并点,统一规划,分步建设;对相对集中居住的自然村落,实行绿化带隔离,形成绿色屏障。

(二)生产标准

1.环境空气质量符合GB3095―《环境空气质量标准》中一级标准要求,满足GB9137―《保护农作物的大气污染最高允许浓度》限值要求。

2.地表水符合GB3838―《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Ⅲ类标准要求,地下水环境质量符合GB/T14848―《地下水质量标准》,满足GB5084―《农田灌溉水质标准》要求。

3.土壤环境质量符合GB15618―《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4.产品严格执行NY/T5111―生产技术规程和NY5109―无公害食品质量安全标准,推广施用有机肥、生物肥和生物农药,禁止使用高毒高残留农药和防止滥施化肥。

5.推广设施种植和周年栽培模式,按照“3高3省”(高产高质高效益、省工省力省成本)生产技术规程作业,同类品种集中连片布局,限制低效作物插花种植。

6.产品争创精品名牌,实施无公害生产,经济效益明显,良种覆盖率达到95%,商品化率达到90%以上,基地亩平年收入达3000元以上。

三、基地建设管理要求

(一)明确责任分工,加强部门协作

在市人民政府统一领导下,市、区成立以计划、财政、农业、林业、水务、规划(国土资源)、交通、建设、科技等部门参加的基地正规化建设工作专班,具体负责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由计划部门负责基地建设的牵头组织和协调工作,安排投资建设计划;财政部门负责筹措和落实建设资金,加强资金调度、使用和监管;农业、林业部门负责规划、实施方案的落实和生产指导;规划(国土资源)部门负责土地的利用、协调和指导工作;水务、交通部门负责指导基地排灌设施、道路建设;建设部门负责指导自然村落的规划和迁建;科技部门负责指导实用新型技术示范和推广。各区人民政府分管领导同志为责任人,区农业、林业部门为责任主体。

(二)规范工程建设,严格实行“4制”

严格执行4制,即项目法人负责制、工程招投标制、质量监理制、合同管理制。基地建设要有明确的项目法人,项目法人要对基地建设负全责。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单位合同估算价50万元以上,由市、区相关部门组成招标小组,按照“公开、公正、公平”的原则实行招投标。建设工程应选聘具有相关资质的监理单位和人员,对工程进度、质量、技术等实行监理。项目法人与施工单位要签订规范的施工合同,按照合同的约定实施工程建设,保工期、保质量,建设一块成一块。

(三)多方筹措资金,严格资金管理

基地基础设施建设资金由市人民政府在农业基本建设资金、新菜地开发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农业技术推广费、农业科技三项费用、土地批租费、村镇公路建设等涉农资金中统筹安排。政府投资要按照确定的建设计划核定支出范围,严格按照项目管理要求和工程进度及时足额拨付资金。各项目涉及的区要加强建设资金的管理,严禁截留、挪用专项建设资金,杜绝资金使用中的违纪违法行为,切实做到专户管理,专款专用,不得变相搞计划外工程。如发现滞留、挤占、挪用专项建设资金,或因工作失职造成资金严重损失与浪费的,要严肃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

(四)加强指导服务,落实结构调整

各有关区要加大基地生产的指导和服务力度,按照规划要求,切实做好生产结构调整落实工作;推广小型多功能机械化作业,提高劳动生产效率;加强优质品种的引进和示范,推广实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加快培育和发展中介服务组织,按照自愿、民主的原则,积极引导和支持建立专业协会,发挥专业协会连接基地、市场、龙头的作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引导和鼓励加工企业依托基地优势农产品,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提高产品转化增值;拓展市场网络,发展运销大户,努力开拓市场,提高产品商品化率。

(五)强化监督检查机制,实行奖优罚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