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心理辅导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24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青少年心理辅导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关键词] 心理健康教育 青少年 心理问题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指出,21世纪教育的核心内容是:学会求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处、学会做人,其落脚点是学会做人。如何引领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已成为教育界面临的重要课题。青少年作为承载着家庭和社会高期望的特殊群体,是现代化建设的中坚力量,但因其身处社会大变革的变迁时期,加之其自身心理发展不成熟、发展的欲望强烈,其发生心理问题的比例往往高于其他人群。进入21世纪,我国青少年心理问题频发,一定程度上阻碍了青少年成人成才,引起社会的广泛关注。党和国家向来重视青少年的成人成才教育,其中心理健康教育是新时期背景下的重要途径,并先后颁布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教基[1999]13号)、《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意见》(教社政[2005]1号)等重要文件,对进一步加强和改善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教育、督促青少年成人成才提出来了明确要求。本文立足我国学校教育现状,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对如何培养青少年成人成才进行了探讨,以期为进一步实施素质教育、保障青少年成人成才提供参考。
一、开展入学心理健康教育,加快青少年环境适应
入学教育是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接受的第一课,是引导学生尽快适应学校生活的重要平台。青少年步入高一级学府后,面临着人际关系、课程专业学习等方面的适应问题,稍有不慎就有可能引发环境适应障碍。众所周知,新的环境中,只有先适应,才会获得相应的发展,也才会成人成才。学校应紧紧把握新生入学教育的契机,结合新时期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新形势,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入学教育中,心理健康教育应主要介绍青少年易出现的环境适应问题,并简要分析,重点提供给学生应对策略、求助方法等技能性知识,促使学生入学即知环境适应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利于学生提前预防、沉着应对、妥善疏导,为促进青少年顺利成长做好铺垫。
二、实施心理健康普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
面对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紧要形式,建立健全青少年心理健康档案,已成为教育系统的共识。众多学校已通过心理普测、心理抽测等形式,建立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档案。心理普测多以症状自评量表、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量表、心理健康调查表、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问卷等为施测工具,以普测获得的数据为依据,建立心理危机干预个案、心理易感人群、心理正常群体等不同级别的心理档案。研究表明,有四类学生群体比较值得关注:留守儿童青少年、流动儿童青少年、家庭离异儿童青少年、贫困儿童青少年。截止目前,心理健康普测在筛查心理易感人群、帮助青少年认识自我、发掘自己的兴趣和爱好、求职择业等方面起了重要作用,有力的促进了青少年成人成才。
三、开辟心理健康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心理素质
课堂教育因其具有系统性、规律性、科学性等特点,一直是传统学科教育的主渠道。心理健康教育虽既不属于学科教育也不属于规范教育,有其自身的特殊性,但课堂教育亦是其最重要、最直接的形式,是大面积提高青少年心理素质的主要途径。研究表明,通过开设心理咨询、人格心理学、情绪管理等选修课来实施大学生心理干预能够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对引导学生树立健康的生活态度和积极的人生观有促进作用。有研究发现,经过系统、全面地学习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大学生,其自我评价明显提高、社交焦虑与苦恼程度明显降低,该部分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高。所以,很有必要大力开辟心理健康教育课堂教育,培育青少年健全的心理素质。
四、打造优质校园文化,发挥文化心育功能
校园文化是学校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好的校园文化会以“润物细无声”的形式,潜移默化的使青少年受到感悟、触动、洗礼。心理健康教育宣传栏和班级心理健康教育专题板报是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校园文化载体。在营造校园文化育人时,注重所选内容的科普性、针对性、实效性,力争使青少年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感悟、触动。心理学工作者应根据青少年在不同年级、不同环境下面临的主要心理问题设计橱窗板报内容,及时反映青少年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的典型表现、原因分析及具体的应对策略等,引导青少年自我学习、自我成长、自我成才。
五、持续开展心理咨询辅导,及时帮助心理弱势群体
心理咨询辅导最简单的定义是“助人自助”。心理咨询辅导的对象均为心理健康状态上处于弱势的群体,虽有时无法表面识别,但这类群体均会感到较大的心理痛苦,对其学习和生活产生难以估量的影响,极大地影响着青少年成人成才。心理咨询辅导作为一种个性化辅导,给予对方充分的尊重和保密,让来访者体会到最大程度的安全感、归属感,进而吐露其可能隐藏已久的心理困惑、心理症结等。咨询师会综合来访者的病程时间、痛苦程度、社会化影响等,给予来访者专业评估,进而制定有针对性的个性化咨询辅导方案。由于心理咨询辅导完全吻合求助者自身的实际情况,多数前去咨询的来访者均能较快的摆脱心理问题的困扰,与此同时,求助者也会掌握一系列有益于调节心理状态的理论知识和方法手段,心理素质水平会明显增强,极大地有利于青少年今后的成人成才。
六、举办心理健康活动月,强化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以“我爱我”为宗旨、倡导关注个人心理健康的心理健康活动月是众多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形式。活动月以开展丰富多彩的心理健康宣传和普及活动为主要职责,以心理知识讲座、现场心理咨询、心理电影赏析、心理书籍和心理漫画展览、心理咨询案例解析等活动为主要形式,是大规模开展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想途径。举办心理健康教育活动月的主要目的是以相对集中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动为载体,遵循活动性、情境性和主体性的基本原则,寄心理学知识于活动中,向青少年宣传心理健康教育,唤起青少年对自身、对周边师生心理健康的重视,提高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意识,强化青少年对心理健康的价值认同。
七、开通心理网站等媒介,打造媒介育人新渠道
青少年作为时展的风向标,电脑和手机等新兴媒体的广泛使用给当前严峻的心理健康教育提供了新渠道。网络、电话等媒介因其具有隐蔽性、自由参与性、便捷性,与青少年的生活紧密相连,日益成为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辅助点。通过开辟网络心理咨询、电话咨询热线等,给有心理援助需求但又不愿当面咨询的青少年一个平台,供其倾诉自己的心理困惑;通过心理BBS,由心理学工作者主动发起讨论话题,与青少年在线进行互动交流,积极引导青少年客观看待当前的种种社会现象,鼓励青少年积极发表个人见解,从而掌握青少年的真实心理需求,为现实中开展青少年工作提供参考,多方位收集信息,为青少年顺利成人成才保驾护航。
八、建设学生心理社团,引导青少年心理健康互助
新时期背景下,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方兴未艾,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但却一直存在学校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涉及面不深、亲和力不够等问题。为有效应对上述情况,学生心理社团应运而生。学生心理社团一般有心理卫生协会、班级心理委员、宿舍心理信息员等,是经过精心选拔并予以培训合格的主要负责开展朋辈心理辅导(同学之间的相互心理安慰、鼓励、劝导和支持)的学生干部群体,以此促进学生的心理健康互助。心理社团的主体是学生,其与周围的学生有着共同的生活经历和相似的兴趣爱好、目标和追求,对青少年的心理特点和存在的问题十分了解,因此,心理上更加亲近、更容易理解和沟通,且其丰富多彩的团体活动经验也使得他们成为朋辈心理辅导的最佳载体,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亲和力不够、涉及面不细等不足,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落到实处、发挥实效的重要手段。学校如能真正把学生心理社团组织有效开展,必将极大促进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加速青少年成人成才。
九、开展学科教学渗透,加速构建全员育人新局面
学科教学渗透是指教师在进行常规的学科教学时,自觉地、有意识地运用心理学的理论、方法和技术,将心理健康培养内容渗透在学科教学之中,让学生在掌握知识、形成能力的同时,完善各种心理品质,特别是诸如情感、意志、个性品质等方面。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顺利开展可以保证在不给学校增加课时、人力的情况下,有效实现知识―心理教育的相互促进,加速青少年的成人成才。实践证明,学科教学渗透是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重要而有效的途径,在具体操作时可采用移情体验法、角色扮演法、认知矫正法、游戏法等方法进行渗透。大力开展学科教学渗透模式的心理健康教育,无疑会进一步凝聚全体教师推进素质教育的动力,提升青少年成人成才的质量和效率,构建新时期背景下,多学科、多角度育人成长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张大均.当代中国青少年心理问题及教育对策[M].成都:四川教育出版社,2009.
[2]陈良,张大均.近20年我国青少年心理健康研究的进展与走向[J].高等教育研究,2009,30(11).
[3]王丽敏,王琪,王燕等.健康教育课程对大学生心理健康促进的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5,13(2).
[4]卢勤.心理健康课程对大学生心理素质影响的实证研究[J].现代教育管理,2010,(5).
[5]张大均.心理健康教育:十大问题亟待解决[N].中国教育报,2004.
[6]袁红梅,赵嶷娟.朋辈心理辅导是高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新途径[J]职业与教育,2007,(17).
篇2
现代生活给人们心理和精神的压力与日俱增,青少年正处于发育旺盛时期,也是最为脆弱群体之一,必然受到影响。当前我国青少年健康问题往往出现在心理健康上,青少年心理偏离和心理障碍患病率也逐渐增多,特别是随着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轨, 生物医学模式的转变,青少年心理健康问题日益引起教育、医学与社会各方面的关注重视、研究与探讨。现将青少年心理问题因素及有关干预措施综述如下。
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及其影响因素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标志表现为身体健康、认知正常、感情成熟、人格健全、关系和谐和行为稳定。除身体条件之外,心理健康还包括认知、感情、叛逆、浮躁、抑郁、自卑、焦虑、敏感、动力不足、退缩、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甚至攻击意识等。心理卫生问题往往通过行为表现,因此心理卫生问题也称作行为问题。从世界各地的调查情况看,青少年心理健康状况不容乐观,虽然不同国家或地区报道的各类心理问题发生率有较大出入,但各类问题总发生率都在10%以上。发达国家发生率在12.4%~21.8%,发展中国家在10.4%~37.6%[1]。曾有学者对我国青少年心理状况的调查显示:青少年的问题行为发生率在15%~30%之间[2];近几年又有学者发现其发生率为21.6%~32%,且有上升趋势[3];也有报道,城市与农村青年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20.8%和19.8%,男、女心理问题检出率分别为10.8%和12.2%,但均无统计学意义[4]。各地区发生率也存在差异,造成差异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有调查工具和诊断标准不同,也有调查群体的差异[1]。
1.2 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因素:由于人的心理健康是一个综合性的概念,包括生理、心理和社会三个层面的含义。因而制约心理健康,造成心理偏差、心理障碍或心理疾病的因素也是极其复杂多样的。
1.2.1 遗传因素:遗传因素对青少年身心发育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据美国一项统计,儿童精神神经疾病中肯定与遗传有关的占56.6%[5],包括单基因变异的染色体突然。另有资料显示,母孕期情绪及营养和周岁前安静度是影响青少年心理健康的主要生物学因素[6]。
1.2.2 环境因素:我国正处在政治、经济的社会文化急剧变革与发展阶段,生活方式改变,生活水平提高,生活节奏加快及新旧观念的矛盾冲突等,增加了青少年发育过程中的紧张因素,忽视青少年的生活与行为约束的引导,使青少年心理社会发育偏离正常轨迹,情绪和行为问题增加[7]。
1.2.3 家庭因素:国内外大量研究表明,良好的家庭环境是维护青少年健全心理的基础。家庭成员间关系、行为、气氛和情感交流、文化素质、生活习惯、思想理念以及家庭教养方式等,对青少年的心理发育和成长有着潜移默化影响[8]。不良的家庭因素和父母与子女间心理上的差异、距离,容易造成青少年心理异常,如父母死亡或离异、家庭人员关系紧张、教养方式不当、家庭变迁及突发事件等。有文献报道家庭因素中父母养育方式不当,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具有不利影响[9]。
1.2.4 学校因素:学校是青少年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他们大部分时间在学校度过,因此学校生活对青少年身心健康影响很大。学校因素有教育、学习、生活条件,以及师生、同学关系等,且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相当薄弱[10],如果这些条件和关系处理不当,就会影响其身心理健康发育。如应试教育片面追求升学率,高强度学习、高频率考试,强烈刺激青少年稚嫩的心灵[11];分好班、差班,考试排名等,造成青少年自尊心精神不经意的伤害;校风、学风不正、学习负担过重、师生情感对立、同学关系不和,就会使青少年的心理压抑、痛苦和精神紧张、焦虑,如不及时调整,就会造成心理失调,导致心理障碍[12、13]。
1.2.5 社会因素:良好的世界观、人生观、道德观教育,良好的社会经济秩序,良好的政治文化背景,良好的社会关系和环境,对青少年影响具有广泛性、复杂性和持久性。社会生活中 种种不健康的思想、情感和行为,严重毒害他们的心灵。当前人与人交往日益广泛,各种社会传媒作用越来越大且负面影响多,生活紧张事件及突发公共案件上升,人口增多包括独生子女和社会老龄化关系显突等,矛盾、冲突、竞争加剧,已严重影响他们的学习、生活质量、亲子关系及正常人际关系,而且与多种行为和成年期精神疾病有关[14]。
2 心理干预状况
2.1 心理干预方法与措施:心理干预主要从事指教育、医学心理卫生工作专业人员,运用心理学和精神病学基本原理,对目标人群实施心理及行为治疗的手段和过程。国内外学者针对目前青少年心理问题状况,对其干预方法和措施进行了积极尝试[15]。
2.1.1 进行心理健康检测和心理问题筛查:目的在于早期发现青少年心理卫生问题,并建立心理健康档案。通常选用专门的心理卫生问题评定量表或自编青少年心理卫生调查表,跟踪随访,发现问题,进行适时、适度的心理健康教育和干预[16]。
2.1.2 进行心理教育:运用医学、心理学、教育学、行为科学、社会学学科的理论和方法,根据青少年年龄特点和身心发育水平,有针对性进行教育和训练,培养其健康的心态、健全的人格、适宜的情绪、较好的适应环境和改善环境的能力。采用集体授课为主,个别咨询和辅导为辅方法,在学校由老师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课,也可由医学心理专家讲授心理卫生知识和焦点问题辅导,指导学生学会自我心理调节,促进身心健康发展。
2.1.3 家庭干预:定期举办家长讲座或专题家长会,介绍心理健康内容和方法,普及心理卫生知识和指导心理疏通方法,纠正家长不良教育方式和心理状态,促进亲子关系和谐,共同疏解孩子的心理困惑。家长要培养孩子宽容大度性格,接受“挫折教育”,不畏困难,舍得吃苦,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等[17]。
2.1.4学校干预:通过优美洁净的校园环境,达到有德的氛围、智的启迪、体的设施、美的情趣等基本要求,创造一种师生之间友爱团结、同学之间互相关心、老师为人师表、学生好学 上进的和谐生活学习环境,倡导校园心理学,包括向老师传播青少年心理卫生知识,讲究教与学的卫生,使教师能根据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实施教育,改善一些教师有害于青少年健康和个性发展的教育方法,加速校园心理学发展,以满足学生不断增长的心理需求[18]。
2.1.5 社会行政干预:近年来,青少年吸烟率不断上升,早恋、自残、网络成瘾患病率增多,为此,许多学者做了大量研究,提出必须加强行政干预,争取社会支持[19],从青少年家庭、社会、生理、心理的角度研究分析,采取综合干预策略[20],制定一个家庭、学校、社会、传媒、公安、医院和社会工作教育机构相结合的一揽子解决方案,包括家庭关爱、健康教育、社区监督、传媒过滤、社区警务、医疗跟进等,指导青少年应付问题的方式,即发挥他们自身的潜能,调动自身的内省力和理解力,从而建立完善的人格特征和应付机制[21]。
2.1.6 心理咨询与药物治疗:运用支持性心理治疗方法,对共性问题进行集体心理咨询,对有明显心理问题的学生进行个别心理咨询,如通过网上聊天、热线电话、心理门诊、E-mail对话等多种方式,并可采取一些特殊心理治疗,如行为治疗、催眠疗法、生物反馈、放松训练等,以帮助青少年及早摆脱心理行为问题的困扰。对伴有心理疾病的青少年,专科医生在进行心理疏导同时,给不良反应小的抗焦虑、抗抑随药物治疗,定期随访。
2.2 心理干预效果:国内外近20年来开展的有关心理干预的研究证实了其有效性[22,23]。经过心理问题检测、筛查,早期发现问题进行干预;加强健康教育后,学生、家长和老师不仅统一认识,且都提高了认识水平,更加重视青少年心理卫生,端正对学 生和子女的教育态度,掌握正确教育方法,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亲子关系,消除对青少年不利影响,矫正青少年认知和思维上的偏差,减少心理问题发生;通过心理咨询和家庭、学校干预,改善父母的不良行为、情绪和家庭教育方式,改善老师教育思维与方法,学生提高了学习兴趣和动机,自尊心得到保护,增强了自信心和适应能力,使偏离行为得以纠正,多学科参与综合训练和行为矫治对儿童心理行为问题疗效显著。由于进行青少年心理健康干预是一项长期系统工程,应针对青少年心理发育特点,进行专题研究,探索适合他们身心健康发育的心理干预方法。
参考文献:
[1] 杨碧秀,程灶尤,袁国桢,等.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流行学的研究进展[J].国外医学精神病学分册,2004,31(3):184.
[2] 叶广俊.对儿童青少年心理卫生工作的启示[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1997,1(2):68.
[3] 杨寰仪.我国中小学生健康研究回顾[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4):289.
[4] 何海英,王 玲,王 梅,等.广西北海市青少年心理问题现状研究[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6,14(6):581.
[5] 何 级.儿童精神病学[M].天津:天津科技出版社,1995.69.
[6] 李国红,瞿 静,刘金同,等.初中生行为问题相关因素分析[J].山东精神医学,2003,16(1):28.
[7] 杨玉凤.全国第四届儿童心理行为发育与临床学术研讨会纪要[J].中国儿童保健杂志,2004,12(1):87.
[8] 王延社,瞿 静,张天亮,等.初中生心理问题与家庭环境因素影响研究[J].山东精神医学,2004,17(1):26.
[9] 沈鉴清,吴杰娟,赵梅青.父母养育方式对儿童行为和心理健康影响之研究[J].中国儿保,2006,14(2):133.
[10] 何 蓓,庞清红.青少年心理问题诱因分析及其教育对策[J].中国健康教育,2005,21(8):599.
[11] 楼玮群,齐 栋.高中生压力源和心理健康研究[J].心理科学,2002,23(2):156.
[12] 王桂平,陈会昌.中学生面临学习应激的应对方式及其控制点、自尊心和心理健康关系[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1,15(6):431.
[13] 魏运华.学校因素对少年儿童自尊发展影响研究[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1(2):12.
[14] 静 进.重视中国儿童少年心理卫生工作及相关研究[J].中华儿科杂志,2002,40(1):257.
[15] Johnson RL. Pathwaysto adolescent health:tarly intervention [J].A dolesc Health,2002,31(6):240.
[16] 瞿 静,刘金同,李国红,等.小学生行为问题综合干预效果研究[J].中国心理卫生杂志,2004,18(1):3.
[17] 徐光光.学校心理学――心理辅导与咨询[M].上海:华东师大出版社,2002.95.
[18] Oakland To.International school Psychology:pschology’s worldwide Portalto children and youth [J].Am Psychol,2003,58(11):985.
[19] 刘 琼.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中存在问题及对策[J].山西青少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校,2004,17(1):12.
[20] 孙 静.唐纳德期图沃特.中国儿童的心理健康适应力[J].中国健康教育,2004,20(1):60.
[21] Pincus OB,Friedman AG.Improving children’s coping with every-day sttess:transpomting treatment interventions to the school setting[J].Clin child Fan Psychol REV,2004,7(4):223.
[22] 王 莉,李瑞芹,王 锋,等.综合干预对城乡重点中学学生的心理健康影响[J].山东精神医学,2006,19(4):259.
篇3
(新乡学院,河南 新乡 453004)
摘 要:青少年是一个人成长的最为迅速的一个阶段,这个阶段不论是在身体上还是在心智上都开始飞速地发展.因为这个阶段青少年自身的特点,再加上当今家长和教师往往只注重青少年的学习成绩,忽视了对其心理的疏导,所以极容易出现各种心理问题.青少年心理咨询是解决其心理问题的重要手段之一,所以其有效性十分重要.本文从青少年心理咨询的相关概念切入话题,分析当前心理咨询评价的相关情况,进而当前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进行探讨.
关键词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
中图分类号:G44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60X(2015)08-0083-02
青少年是祖国的未来和希望,这句口号已经喊了很长时间了,但是各方面对于青少年的要求却总是在学业上,忽视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信仰塑造和情感交流.这种要求的弊端已经无数次地显现出来,很多青少年长大以后具备扎实的科学文化知识,却在性格上存在各种缺陷,相当一部分青少年大学毕业后久久不能融入社会.近些年来,无论是家长还是学校亦或是社会都已经意识到了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开始注重青少年的心理疏导和指引.心理咨询就是一种不会让青少年产生抵触情绪的,并且能够让其主动进行心理交流的活动.
1 青少年心理咨询概述
1.1 青少年心理健康的重要性
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首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能够让其日常生活和学习更加有效率.青少年阶段,最重要的任务还是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这是以后能够在社会上立足的根本.只有心理健康才能够让其生活和学习都更有效率.恐惧、焦虑、过分兴奋、愤怒这些情绪都会让学生根本无法正常生活,遑论学习.
其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对其人生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决定性作用.俗话说,性格决定命运,其实好的性格和不好的性格都是心理健康与否的体现.青少年在这个年龄段的心理健康直接影响着未来的性格发展,对其以后在社会中立足是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的,这种心理方面的因素对于其在社会上的立足甚至有些时候会高于本身的科学文化知识水平.
再次,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是维护家庭和谐、学校和谐、社会和谐的重要保障.青少年可以说是最为重要的一个层次,因为他们担负的是祖国的未来,是民族的希望.那么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就会收到广泛的重视.青少年的心理健康了,能够让家长和学校放心,更能够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和学校的学习气氛.
1.2 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概念
心理咨询指的是咨询者认为或者实际出现心理上的疑惑或者问题,主动或者被动地前往专业的咨询机构或者寻找专业的心理咨询专家甚至仅仅是寻找愿意吐露心扉的其他人进行交流,寻求帮助,并且专业的人士给予其帮助的过程.青少年的心理咨询在概念上基本没有大的差别,只是将心理咨询的主体缩小解释为青少年.
心理咨询并不是心理治疗,首先心理咨询并不一定有心理疾病,也可能仅仅是对自己的情绪、思想无法把握,以青少年所在年龄段的阅历无法明白这种情绪和思想从何而来又会对自己产生什么影响,所以需要向他人吐露.而心理治疗则必须要求青少年有严重的心理疾病.其次,心理咨询主要是一种疏导和帮助,而心理治疗则更加注重“矫正治疗”这一过程.
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概述
2.1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
影响心理咨询效果的因素有很多,既有主观的,又有客观的;既有具体实在的,又有抽象的.较为重要的几个影响因素如下:
第一,咨询者本身的基本情况.这个基本情况包括了自己的性格、认知程度、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这里主要指的是咨询者自身的因素,并不包括外界对其的影响.性格影响效果并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并不是相对活泼的孩子就会比内敛沉默的孩子咨询的效果要好,也可能内敛的孩子更能够领会咨询师的意见和建议.三观对于心理咨询的影响毋庸置疑,因为心理咨询就是正确三观的灌输,三观没有偏差的青少年自然效果就会更好一些.认知程度也是非常重要的评价因素,青少年能否对自身的心理状况有正确的认知也是影响心理咨询评价效果的因素.
第二,心理咨询的主动性.一般来说,能够主动去进行心理咨询的青少年往往咨询效果较好,因为既然主动去咨询,心理对心理咨询是不排斥甚至是较为看重的,那么咨询的效果就会较好.而被动咨询的往往效果就较差,这是因为在被动咨询者心里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有心理问题或者有去进行心理咨询的必要,那么效果自然也不会太好.当然这个也并不绝对,在某些情况下,被动咨询者被家长或者教师要求去咨询并不是因为自己没有发现问题,而是碍于面子等这方面的性格原因,那么主动和被动并不能成为咨询效果的绝对评价要素.
第三,咨询师本身的水平和技巧.毋庸置疑,咨询师在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中是占据着十分重要的位置的.咨询师心理咨询知识的扎实与否,心理咨询的技巧是否巧妙都会影响实际效果.扎实的心理咨询知识是进行心理咨询的基础,只有具有专业的知识,才能够从青少年表述的只言片语中看出问题的所在并及时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案.而技巧则对效果的影响更大,因为常规的理论基本上心理咨询师都能够掌握,但是每一个咨询师咨访过后,青少年能够从中获取益处的程度是不同的,这正是因为咨询师本身采用的技巧各不相同.
第四,外部因素.这里主要指的是家长、学校和社会.家庭教育是学生心理塑造的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家长的知识水平和教育方法使得青少年从小就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那么即便出现了心理问题进行了心理咨询,也会因为从小到大根深蒂固的理念影响其效果.学校则是青少年花费时间最多的活动的场所,学校内有大量的教师和学生,这些教师和学生的行为和意见都能够对心理咨询产生影响,学生更愿意去相信自己熟悉的人.至于社会,在现今时代对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生从社会或者网络上见过越多的负面信息,心理咨询的效果就会越差.
2.2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沿革和现状
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是一门并不古老的科学,它是伴随着心理学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而发展起来,而心理学作为独立的学科始于19世纪末,那么效果评价也就随之诞生并在20世纪有所发展.但是早期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都是单一的评价,这种评价很多,每个人的评价标准又不尽相同,所以其评价实际上并不能令人信服.直到20世纪90难带,多元化的评价标准才开始流行起来,但是多元化的评价标准仍然没有统一,不同的研究者对于这一评价标准各抒己见.当前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至今并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仍然是研究者根据自己的研究成果和研究方法自行设定.
3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探讨
3.1 青少年心理咨询评价过程应当注意的问题
首先,在评价的时候要综合地、长远地考虑,不能够只看眼前现象.在进行青少年心理咨询的评价时,应当长远地看,看到青少年在咨询后是否能够对以后的成长和发展有帮助,而不是仅仅看到对青少年所诉问题是否解决.仅仅解决了青少年特定所诉的内容,不能够说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是好的,因为如果以后青少年还出现了类似的心理问题,说明被咨询者对青少年的心理帮助并没有落到实处.
其次,评价要注意到青少年本身的特殊性,将其与成人的心理咨询效果区别开来.青少年与成人相比,无论是知识结构还是社会经验,还有内心活动的情况都是大相径庭的.对于青少年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要加入特定的评价要素.例如,要将家长和学校对学生的评价纳入到心理咨询效果的评标标准中去.除此之外,还要讲求一些技巧.青少年在心理咨询手应当有合适的技巧.多用开导和聆听,尽量少用命令和要求,以免引起请少男的反感.青少年年轻气盛,心智并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如果不能顺着其特点进行疏导,心理咨询的效果就无从谈起.
最后,评价要客观.某些数据上的表现和观感上的表现是不仅一致的,这个时候在评价的时候就要对评价的结果和对青少年心理咨询后对其的了解进行结合,不能够过分地迷信数据,也不能够相信自己的观感,要综合地去考虑这个问题,从客观实际出发,得出真正实在的效果评价.另外,心理的评价并不是一个孤立的过程,是需要一段时间的观察和评价的,不能够拿着一两次的研究数据就来确定青少年心理咨询的效果,要进行反复的观察和分析,以得出更为准确的结论.
3.2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构建
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模型的构建要考虑到下面的几个重要因素:
第一,研究对象.研究对象必然是青少年,儿童和成人不在青少年心理咨询效果评价范畴之内.
第二,评价者.评价者自然是与接受心理咨询的青少年相关的人,与其没有联系的人进行的评价毫无意义.评价者的范围包括本人、家长、心理咨询者、学校同学和老师等等.
第三,研究工具.研究工具一般是通过交流和调查问卷,进行数据的量化或者程度上的结论,对这些结论进行的总结和统计.举例来说,OQ-45.2就是一项专业的运用于心理咨询效果评价的研究工具.
第四,研究方法.对于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自然是面对面交流和调查问卷最有效.面对面交流是针对青少年本身,通过青少年的表述来对心理咨询效果进行评价;调查问卷则是针对与青少年相关的外部因素,最重要的就是家长和教师.因为单纯地通过与青少年的交流得出的结论其实并不客观,因为青少年对自己心理的评价不一定准确.调查问卷的内容包括但不限于下面的内容:咨询的事项;咨询事项对生活的影响程度;咨询事项对人际关系的影响程度;因为咨询的问题而导致内心不正常情绪的程度(包括痛苦、悲伤、愤怒、烦躁等等).对这些因素设置不同层次的分数例如1-5或者1-10或者1-100,对每一个级别的数字赋予不同程度的描述,使这些因素的程度能够一一对应.
在调查以后就要研究数据,进行分析和统计.对调查问卷中的答案进行统计并且依据相关的公式进行换算,得出一个数值或者范围,对照这个数值或者范围所对应的效果评价.本文仅对相关理论进行论述,具体的计算方法不再赘述.另外运用不同的研究工具得出的结论也不相同.举例来说,采用某种研究工具,通过复杂的计算,得出经过心理咨询后,学习和工作被咨询事项影响的程度为2,若0~3的范围代表心理咨询效果较差,那么可见该次咨询的效果在对被咨询者学习和工作影响方面是不显著的.
4 结语
总之,伴随着青少年的成长,出现各种心理问题是无可避免的现实,堵不如疏,面对青少年的心理问题,应当积极引导青少年进行必要的心理咨询.当前的心理咨询并没有专门的青少年心理咨询理论,仅仅是在一般的心理咨询基础上进行一些能够让青少年接受的方法,这样其实并不能够做到因人而异,从实际出发.青少年的心理健康关乎其自身的成长和未来的发展,心理咨询能够极大地影响青少年的心理健康,所以心理咨询的效果必须要能够保证.当然,心理咨询的效果评价是复杂的工程,其效果也是抽象的,也不是靠着量化的数字就能够确定的,所以心理咨询的研究者还应当对相关理论进行更为深入的研究,制定出系统的、统一的、科学的心理咨询效果评价机制,让心理咨询成为青少年身心健康的重要保障措施,让每一个孩子都健康成长.
参考文献:
(1)李寿欣,张秀敏.中西方关于心理健康标准问题的探讨及对我们的启示[J].心理学探新,2001(03).
(2)甄志平.体育与健康教育对中学生心理健康干预的实验研究[D].北京体育大学,2004.
篇4
一、环境布局要体现心理课特点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最好有专用教室,营造一个温馨、典雅、安静的环境。比如,以浅色调为主,选择适合的书画作品或名言警句悬挂在墙上;摆放绿色植物或学生的手工作品;桌椅便于挪动,并结合每次活动的实际需要,摆放成“扇形” “圆形” “三角形”等。座位摆放方式的不同是心理课区别于学科课程的重要特征。传统的座位排列方式,学生整整齐齐地面对教师,不便于学生出入活动,教师以讲为主,学生被动地听。教室的空间分割造成了师生、生生的心理分割。心理活动课要让学生“动”起来,让学生积极参与互动,分享感受和经验体验,就要尽可能地改变传统的“秧田式”座位排列方式。千万不要怕麻烦,也不要以为这是形式主义而采取无所谓的态度。
二、辅导要特别强调“活动-体验”
学生在活动中产生内心的碰撞,从而获得了相应的心理体验;通过体验,去实现心灵的感悟;通过感悟,上升为正确的认知;通过认知,内化为自己的行为习惯;通过行为习惯,形成较为稳定的心理品质。因而,心理辅导活动课必须将主要精力放在组织和引导学生的活动方面,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相互影响中,活动组织得越成功,学生的感受和体验越真实充分,心理辅导的作用也就越明显。
三、心理教师要保持价值观的中立
作为心理健康教师的我们面临着课程的两个目标:一是发展性目标,即通过各种途径,帮助青少年确立既为社会赞成,又使个人满意的生活目标,使青少年心理健康发展,形成健全个性,个体与环境之间取得积极平衡,个体的发展与社会现实的要求之间完美、和谐;另一个是矫治性目标,即注意有问题学生的环境,积极治疗,使其心理早日恢复健康。从评价体系来说,矫治性目标是消极的,它面向的是部分的特定的人,是对已出现问题的学生的治疗;而发展性目标是积极的,它面向的是所有的学生,在全体学生中普及心理健康常识,提高心理自我调适能力,预防学生心理问题和人格偏差的产生。后者应是我们心理健康工作者的一个重头戏,因此,把心理辅导活动课作为必修课排进学生的课表实质上是实施发展性目标的一个有力途径。
比如在一次课堂讨论中,对于“高考前一周的一个晚上,是去看电影还是复习功课”,有的学生选择继续复习,有的学生选择去看电影,双方各阐述了自己的理由。心理教师说:“刚才同学们分别做出了自己的选择,那么,大家怎样理解文化知识在当今社会的重要性?”从这个提问就可以看出,这位教师实际上是有一个先人为主、自以为正确的价值观,并以此来评价和指导学生的价值观念,是在肯定一部分人的同时否定另一部分人,结果势必造成后者内心的阻抗甚至逆反。而如果教师说:“面对同样的情境,人们会做出不同的选择,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和理由。任何选择对于当事人来讲都是有其合理性的,同学们觉得呢?”这样就是对所有学生的接纳,会让所有人都感觉温暖、轻松。
四、要特别关注有心理问题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课的实施过程充满动感,在师生、生生多向交互作用下,学生的各种潜能会被激发出来,潜在问题也会随时出现。例如在一堂活动课上,教师让学生分组做一份广告设计,结果在规定时间里有一组没有完成,这组学生非常沮丧,此时他们是最需要教师给予关注的。但在整堂课中,教师始终没有注意到这组学生的情绪反应,导致这组学生在后面的时间里表现得无精打采,十分消极。对于那些暴露出自己的创伤经历或心理障碍的学生,受时间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课上给予特别多的关注,但是,需要及时对他说一两句表示关注的话,比如“小伟,抱歉这个活动让你想到了一些不愉快的事情,如果你愿意,课后跟老师谈谈好吗?”紧接着在课后安排学生进行个别咨询。至于面对情绪激动的学生,如果教师一时不知说什么才好时,可以用一些抚慰的动作比如拍拍肩膀、摸摸头发,再加上关切的眼神(这里要考虑到年龄和性别以及表情动作的幅度),就会让学生感受到真诚的关心和温暖。如果学生情绪过分激动,比如号啕大哭,教师就需要停下来,在照顾到其他学生的情况下,对这个学生做一些应激辅导。
五、尽量用开放式问题
篇5
【论文摘要】:文章从青少年网恋的现状和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谈起,分析了青少年网恋的原因,提出了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的对策,希望能为青少年正确的网上活动提供帮助。
一、青少年网恋的现状
据21CN的网上调查显示,近40%的网民坦言有过网恋的经历。而一份来自武汉市的网吧调查表明:城市青少年是网吧的常客,29岁以下的比例达到88%。这足以说明,网恋的双方大多是年轻的"网上一族"。
关于网恋的概念,目前并没有形成定论,学者大多依据自己的理解提出各不相同的网恋界定。在文章中,将其界定为人们在互联网上认识,相互之间以文字、符号和语言进行感情交流,并获得恋爱体验的行为。
二、青少年网恋的原因
(一)心理因素
1.相互吸引的力量
青少年之间的吸引就在于自然的相互吸引,这适合于异性之间,也适合于同性之间。在互联网上人们能够充分发挥自己的潜力,拥有足够的自信心来证明自己的资质。在相互作用方面,大家在一个非以貌取人的环境下相互认识,相互了解。大家都不用真实姓名,很少感到害羞,他们就能够敞开心扉,甚至愿意大胆暴露自己的缺点。如果找不到理想的人,或者不喜欢某人,可以点击删除键,在网络世界里,事情做起来总是这样轻松。年轻人敢于无拘无束、随心所欲地诉说内心感受,释放心情,能显示出强烈的个性来吸引对方的注意。
2.浪漫的诱惑
情感表达是青少年网民的一个重要的需要。通过上网来寻求人与人这间的互相关心、互相理解和互相尊重,是一个潜藏在青少年网民内心深处的极为深刻的上网动机。青少年在网上的聊天中,涉及最多的话题是爱情和友谊,他们在网络里绝对不会感到孤独,因为无论爱好兴趣是什么,总有许多人在虚拟社区里相互交谈,互相倾诉秘密。他们在这里可以寻找到理想化的梦中情人,也可以找到没有缺点的恋人。这种现实的、纯真的、柏拉图式的爱情童话能够满足他们内心深处对浪漫爱情和友情的渴求,也可以慰藉内心深处的孤寂。
3.寻求自我价值感
社会心理学认为,为了使自己的人生具有价值,获得明确的自我价值感,人需要了解别人,需要通过别人来了解自己,需要爱与被爱,需要归属和依赖,需要有机会显示自己的优势和展示自己的专长。青少年随着年龄的增长、生活空间的扩展和社会阅历的不断增加,交往的愿望也就越来越强烈。由于人际关系的复杂性和青少年心理的单纯性,常会使部分青少年在交往中遭受挫折,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人际交往障碍,如多疑、害羞、闭锁、社交恐惧等等,使他们的自我价值感得不到满足,而网络这个虚拟的世界为这些青少年满足自己的价值感提供了便利。所以,寻求自我价值感也是青少年网恋发生的原因之一。
(二)网络因素
1.网络媒体的开放性、综合性
网络拓宽了人类的交往空间。在网络社会中,网民可以伪装或隐匿自身的真实身份,可以不承担义务和责任,可以不接受传统道德规范的约束。由于网络没有地理空间上的界限,不同学校不同地区乃至不同国家的人都可以通过网络认识。进入网络世界观犹如进入了一个地球村,里面形形的信息应有尽有,精华糟粕混杂在一起,是一个信息的海洋,也是一个信息的垃圾场。网络传播又不同于传统媒体,传统媒体的传播方式是单向的,读者获取信息是被动的;而网络的传播方式则是双向的,用户可以回应,也可以自由地选择所需要的信息。因而对青少年来说,在这样一个宽松的空间,往往经不住诱惑,就会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发生网络恋情。所以说,网络媒体的开放性和综合性给青少年网恋提供了便利的平台。
2.网络通信工具的便利
大量的交友网站,交友聊天室,BBS,ICQ,OICQ等网络通信工具为青少年网恋创设了良好空间。为了招揽用户,增加点击率和浏览量,一些网站在BBS上,专门开辟了"love"讨论区,供网民们谈情说爱。还有专门开设的网恋交友中心网站,大量的个人网站的主题都与情感有关,几乎所有的大中型网站都开设了聊天室、虚拟社区等服务功能,其名称也颇为惹眼,如"网恋无罪"、"网上情缘"等,而这些对用户都没有年龄的限制,无论老少都可以申请加入,这为青少年网恋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三)家庭因素
1.家庭教养方式不当
我国家庭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存在着误区,其中一大误区就是过分干涉、限制孩子的自由发展,尤其是干涉孩子的情感问题,使他们的情感长期被禁锢,难以接近和直抒胸臆。而在网络中,他们可以找到自己的知心朋友,由于时空的距离使彼此增加了许多想象的成分,增添了美感,同时又可以放心地交流感情,最后产生网上恋情。
2.特殊家庭的影响
特殊家庭指的是父母离异、丧父丧母、父母离家等情况的家庭。父母的争吵、打骂或者是缺少父母的关爱,对孩子是一种严重的伤害,一些父母还会把自己的烦恼发泄到孩子身上,使孩子的自尊心受到严重挫伤,感到毫无家庭温暖,种种原因都会影响到孩子良好个性的形成。网络能够使倍感无助的孩子找到知音和依靠,这为青少年网恋的诞生铺好了路,搭好了桥。
三、网恋给青少年带来的负面影响
(一)影响学业发展
青少年一旦陷入到网恋中,往往会沉迷于网上聊天,网上恋爱中,他们将会利用一切能挤出来的时间上网,从时间和精力方面来看,他们无法同时兼顾学业。另一方面,相对于网恋,其它活动对他们来说变得毫无意义,网络已经成为能够代替其它一切活动的一种新的嗜好。
(二)引起人际关系问题
处理人际关系需要时间的投入,由于网恋使青少年迷恋于与网上朋友的交流,热衷于虚拟的朋友关系,对网上的朋友产生心理信赖,而没有给现实中的家人和朋友时间和空间,常常拒绝和朋友一起活动,导致现实生活中人际交往的逃避,引起人际关系障碍。
(三)带来情绪问题
长期上网的青少年,在网上表现出兴奋、注意力集中、反应敏捷等积极情绪状态。而在走下网络回到现实生活中时,常会出现魂不守舍、烦躁不安等情绪,表现出对网络的一种依赖和不可或缺的需要。
四、正确引导青少年网恋行为的对策
(一)加强网上信息的引导与监控
首先,应加强对互联网的管理,增强上网的法制意识、责任意识和安全意识,提高其辨别网络信息的能力,力求引导青少年树立正确的网络观念和良好的网络道德。其次,应建立较为完善的网络管理方法,争取整个网络活动有章可循、有条不紊、治而不乱、严而不死。最后,对网上的不良信息,要有监控部门视情况把关处理,属于不良信息的,要坚决予以删除。
(二)加强对青少年网恋行为的心理辅导
在青少年中广泛开展网络心理教育,使其对过度上网所带来心理问题有一定的了解,自觉调整上网行为。要对已经产生网络心理依赖的青少年进行心理辅导,引导其参加有益活动以转移目标,通过有计划的心理治疗方案,逐渐使他们摆脱心理困扰。对由于网恋而产生的突发性心理问题,如网恋失败、网恋刺激等不良心理,要及时做好心理疏导,防止不良事件的发生。
(三)改善家庭教育和家庭环境
首先,要改变不正确的教育观念,在对子女的教育上,应避免过分干涉和诸多限制,应给孩子自由成长的空间和表达情感的机会,要注重和孩子之间的沟通而不是一味压制,帮助他们健康成长。其次,应尽量营造温馨和谐的家庭氛围,让孩子们充分体验到家庭的温暖,以及家庭成员间的相互关爱,使他们在情感上能够得到满足,以避免到网络上去寻求精神慰藉。
(四)给青少年创造更多健康的交往空间
青少年的健康成长离不开正常的人际交往,如果在现实生活中能够满足他们渴望友情和情感交流的需求,就能够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他们到网络虚拟世界中填补情感上的空虚。所以学校、家庭以及社会应该设法创造条件,为他们提供活动的空间,促使他们发展健康的人际关系,满足心理需要。
参考文献
[1]陶富强,冯凌.当代大学生网恋心理探析[J].山西省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4,(8):10~12.
篇6
摘要: 近十年来,国内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艺术教育治疗、特殊教育、校园心理辅导、灾后心理干预、精神疾病辅助治疗、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等领域都得到了应用和发展,相关研究也取得了进展,在治疗性艺术教育能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人格发展等方面达成了共识。今后中国的艺术治疗在教育、医疗领域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信息技术的发展也将会对艺术治疗模式产生影响,因此,在理论研究上应注重艺术治疗的系统化、标准化和相关科学技术的发展与艺术治疗的相结合;以及在实践方面应注重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中图分类号: B842.9
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9-4474(2012)03-0092-06
一、引言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 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
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
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
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
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
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
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
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
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 Joseph 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 therapy 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 Joseph 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
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 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 Starting Points in Art Therapy with 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
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
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
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
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
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
1.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
2.医疗领域
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
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
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
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
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
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
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
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 Art Therapy 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CAAT致力于艺术治疗导师的个人成长、培养以及艺术治疗各专业的普及和推广。其下设置各艺术治疗委员会,包括绘画艺术治疗、舞蹈艺术治疗、叙事艺术治疗、沙盘游戏治疗等委员会。相信未来国内艺术治疗在借鉴国外艺术治疗经验的基础上,注重艺术治疗的发展趋势,和相关组织、艺术治疗师的专业教育、培训和认证,将会大大促进艺术治疗在更多领域的应用,以及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发展。
总之,艺术具有丰富的人文精神,充满感性的色彩,它创造性地再现了生活的本质,弥补了现代社会过于追求理性化所导致的种种心理缺失。中国的艺术治疗尚在起步阶段,理论研究和实践以及人才的培养等方面都有广阔的发展空间。衷心希望艺术治疗将在更多的领域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1〕王祖承.艺术治疗〔J〕.上海精神医学,2006,18(2):104-106.
〔2〕陆雅青.艺术治疗〔M〕.重庆:重庆大学出版社,2009:4.
〔3〕魏 源.国外绘画心理治疗的应用性研究回顾〔J〕.中国临床康复,2004,8(27):5946-5947.
〔4〕何 静,蒋明全.绘画艺术治疗在中国发展的介绍〔J〕.湖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09,15(2):75-76.
〔5〕钱初熹.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美术学习〔J〕.中国美术教育,2006,(4):13-18.
〔6〕钱初熹.以美术教育促进中小学生灾后心理重建〔J〕.中国美术教育,2008,(5):4-5.
〔7〕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十五”规划教育学一般课题“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成果公告〔EB/OL〕.(20071026)〔20110225〕.npopss-cn.省略/education/2007/20071026msjygg.htm.
〔8〕沈建洲.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J〕.学前教育研究,2006,11(7):13.
〔9〕林 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J〕.科教文汇,2008,(11):200.
〔10〕苏 琪,张 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J〕.当代教育科学,2006,(15):49-50.
〔11〕郝振君,曹燕瑛.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J〕.中国特殊教育,2004,(5):27-30.
〔12〕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J〕.社会福利,2009,(9):49-50.
〔13〕陈 琨.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D〕.南京:南京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院,2007:63-66.
〔14〕张 雯,顾昭明.艺术治疗在自闭症儿童心理发展中的应用〔J〕.吉林医学,2009,30(10):929-930.
〔15〕王 丹.艺术治疗——促进孤残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方法〔J〕.社会福利,2007,(6):50-51.
〔16〕周 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J〕.中国特殊教育,2007,(5):68-73.
〔17〕刘中华.宁波“留守儿童”心理健康与绘画艺术治疗〔J〕.宁波大学学报,2008,21(1):135-140.
〔18〕尚晓丽,周颖萍.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J〕.济南职业学院学报,2008,(3):35-37.
〔19〕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J〕.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2007,11(17):3393-3396.
〔20〕易春丽,钱铭怡,丛 中.大学生的家庭绘画分析〔J〕.中国行为医学科学,2004,13(3):342-343.
〔21〕张 雯.灾后绘画艺术——心理辅导方案应用实例〔J〕.艺术评论,2008,(7):18-20,21-23,24.
〔22〕卢 勤.团体辅导在有同学丧失班级中的运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0,18(6):742-744.
〔23〕汲新波.表达性艺术治疗在心理危机干预团体中的应用〔J〕.教书育人,2010,(5):96-97.
〔24〕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J〕.青年工作,2009,(1):59-62.
〔25〕胡知凡.国外绘画治疗方法选介〔J〕.中国美术教育,2008,(6):13-15.
〔26〕王 琳.表达性艺术治疗大学生焦虑症一例〔J〕.校园心理,2010,8(2):137-138.
〔27〕潘润德.绘画治疗在情绪障碍中学生的临床应用〔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08,16(7):749-750.
〔28〕闫 俊,崔玉华.一次集体绘画治疗尝试〔J〕.中国临床康复,2005,7(30):4160-4161.
〔29〕李梅花,赵小琴.艺术治疗在改善精神疾病患者应对能力中的运用〔J〕.赣南医学院学报,2008,28(4):584-585.
〔30〕孟沛欣,郑日昌,蔡焯基,等.精神分裂症患者团体绘画艺术干预〔J〕.心理学报,2005,37(3):403-412.
〔31〕赵玉波.艺术治疗在精神分裂症患者康复期应用的研究〔J〕.泰山医学院学报,2009,30(6):443-445.
〔32〕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绘画治疗在海洛因依赖者心理康复中的临床应用〔J〕.中国药物依赖性杂志,2004,13(2):124-126.
〔33〕严文华.心理画外音〔M〕.上海:上海锦绣文章出版社,2003:196-199.
〔34〕钱初熹.国外心理治疗取向的中小学艺术教育及其启示〔J〕.外国中小学教育,2006,(7):44-46.
〔35〕何 伦.医学与艺术:临床医学和医学人文学关系探索〔J〕.医学与哲学,2004,25(12):29-31.
〔36〕李士青.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J〕.医院建设,2008,(3):16-19.
〔37〕邱品惠,曾加蕙.二十一世纪台湾的艺术治疗〔J〕.台湾艺术治疗学刊,2009,1(2):13-18,19-22,23-29,30.
〔38〕周小佩.艺术心理治疗历史与现状〔J〕.浙江艺术职业学院学报,2009,7(1):116-119.
〔39〕费 明.传统文化工具与艺术心理治疗〔J〕.现代康复,2001,5(11):24-25.
〔40〕杨雪龙,童辉杰.艺术疗法述评〔J〕.社会心理科学,2003,18(4):128-131.
篇7
在人类历史上,艺术一直散发着迷人的魅力,对人类有着巨大的影响。而艺术治疗(Arttherapy),即是指通过表达性艺术来进行心理诊断与治疗。其中,表达性艺术包括绘画、音乐、舞蹈、雕塑、摄影、电影、书法、戏剧、诗词等多种艺术形式〔1〕。美国艺术治疗协会(AmericanArtTherapyAssociation,AATA)对艺术治疗的定义为:“利用艺术媒介、艺术创作过程和当事人对所创作艺术作品的反应,实现对个人的发展、能力、个性、兴趣以及内心关注点与冲突点的反思的服务。艺术治疗提供了非语言的表达和沟通的机会〔2〕。”狭义上来讲,艺术治疗通常只指绘画治疗。艺术治疗中的“艺术”最早可追溯至史前人类的岩洞壁画。而近代艺术治疗则发端于21世纪三四十年代的精神治疗运动。此运动主要受到Freud、Jung两位心理学家的影响。20世纪40年代,艺术治疗在西方国家成为一个独立的学科,并在50年代末60年代初得到确立。艺术治疗发展至今,已被广泛应用于各种生理疾病和心理障碍的治疗当中,比如神经症、自闭症、抑郁症、精神分裂症,治疗对象有智力障碍者、成瘾患者、癌症患者等〔3〕。在我国,艺术治疗的研究和应用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近十年在教育、医疗等领域均有所发展〔4〕。本文综述近十年国内艺术治疗的应用和进展情况,并指出未来艺术治疗在中国的可能发展方向和趋势。
二、国内艺术治疗实证研究的发展现况
(一)教育领域
在教育领域,艺术的治疗功能为人所熟知,如音乐美术等艺术课程能促进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这是因为艺术和教育都有着促进人类和谐发展的目标。
1.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20世纪80年代,国外开始在中小学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整合艺术治疗与学校艺术教育的资源来帮助学生的心理成长。国内外均有研究证明,在学校正规课程中,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能对学生心理健康成长发挥促进作用〔5~6〕。我国也在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探索了如何将艺术治疗融入从幼儿园到大学的艺术教育体系之中。2002~2006年,华东师范大学艺术教育研究中心进行了一项“美术教育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实验研究”〔7〕。通过五年的研究和实践,学者们认为学校的艺术教育是促进青少年心理健康的有效途径,因此学校应积极开展艺术教育活动,引导学生将创痛的经验转化为深刻的艺术学习。这项研究探索了艺术教育与艺术治疗两个领域的交融点,突破了以往艺术教师不能担任艺术治疗师角色的观点。沈建洲的《浅谈艺术治疗在幼儿美术教育中的应用》一文中通过对两个案例的探讨〔8〕,说明对儿童而言,美术是表达自己的生活经历和其中的情感体验的直接方式之一,因此,幼儿园教师应多了解一点艺术诊断和艺术治疗方面的知识,这样可以更准确地理解幼儿的绘画作品,帮助儿童健康成长。林晨《美术教育对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影响》一文认为,从实际教学的案例中发现,绘画教学有助于大学生对情绪的调节,使其情感能健康发展,这有益于大学生在人格、自我意识方面的健康成长〔9〕。苏琪、张琳《艺术心理教育:心理教育与艺术教育的整合》一文认为,在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中,教学的重心并不是学生艺术水平的提升,而是学生内在的心理经验的变化与改善〔10〕。相应的,教师的任务就是设计合适的艺术活动的主题,让学生在欣赏或是艺术创作活动中实现内在心理经验的整合与发展。概言之,美术教育可以帮助促进学生的自我认同和健全的人格发展这一观点已得到人们的普遍的认同。
2.与特殊教育结合———艺术教育治疗在特殊教育领域,欧美等国家已将艺术教育应用于有情绪和行为问题的儿童、残障儿童以及患有器质性疾病儿童等的治疗中。欧美等国家的学校、社区、医院均设有艺术治疗室。艺术治疗已成为特殊儿童有效的辅助治疗方式和教育方式,它能帮助特殊儿童增强自信与自尊,使其与教师和正常儿童建立更融洽的关系。该项治疗目前在国内还很少应用,但还是有一些研究成果值得关注。郝振君、曹燕瑛的《低年级智力残疾儿童美术艺术治疗的初步尝试》叙述了对10位中重度智力残疾儿童进行艺术治疗过程〔11〕,结果发现这10位中的大部分人的直观能力和观察能力都得到了显著提高。邓慕芯《脑瘫儿童的社工介入点———艺术治疗》一文介绍了西宁市儿童福利院的社工为4名脑瘫儿童开展的一个绘画治疗小组〔12〕,另外还为10名长期卧床的脑瘫儿童进行了音乐治疗。经过治疗发现这些儿童在活动中都有一定程度的响应,这表明不善于言语沟通的脑瘫儿童通过绘画、色彩和音乐,能表达他们的内心情绪及感受。陈琨的《绘画投射技术应用于美术治疗的探索———儿童攻击的个案研究》就运用个案研究法对两名有攻击性的儿童进行了艺术治疗〔13〕,结果发现:
(1)同是有攻击的儿童,可能有不同的导致攻击的深层原因,而投射绘画技术可以帮助儿童投射出他们内心不同的冲突和矛盾,以便人们找出其不同的深层原因,从而有针对性地去帮助他们。
(2)在艺术治疗的过程中,发现儿童的绘画投射发生了变化,它能帮助儿童将其混乱无序的心绪导入清晰有序的状态,从而促进了儿童认知、情感的发展,减少攻击的发生频率。张雯、顾昭明指出,绘画艺术干预活动包括了让自闭症儿童画自己眼中的自己〔14〕、他人眼中的自己或自己希望他人眼中的自己;让自闭症儿童及其家长一起创作家庭动物贴画;还可让家长带领儿童到户外郊游、散步,或是做游戏,然后将其活动过程采用绘画的形式让孩子记录下来等。并认为:长期利用艺术治疗能在多个方面促进自闭症儿童的康复。认为,艺术治疗因具有非语言的沟通特点〔15〕,可缓冲人的紧张情绪,使易出现封闭、不安情绪的孤残儿童更容易接受心理辅导帮助。周红《美术治疗及其在特殊儿童教育中的应用》一文具体探讨了将美术治疗应用于特殊儿童时,需要注意的以下几点:为儿童构建一个安全的环境,与儿童间建立起相互信任,并通过游戏来引导儿童进行美术创作,鼓励并尊重儿童自己对其美术作品的解释〔16〕。
3.艺术教育为校园心理辅导工作者提供了更多的选择刘中华运用艺术治疗测评工具“房—树—人”绘画测验有效地评估了宁波地区留守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17〕,并运用自由创作、色彩探究和绘画这三种艺术治疗和干预手段,帮助留守儿童提高自我形象和改善人际关系。尚晓丽、周颖萍的《绘画疗法在大学生人际交往团体辅导中的应用与思考》一文叙述了对30位大学生采用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进行团体辅导过程〔18〕。该活动包括:让学生自由选择三色卡纸并粘贴心中的宠物形状;描绘曾经居住过的城市;画最尴尬的自己;画出此时此刻的感受等。作者认为,通过绘画可帮助具有回避倾向的大学生真实地表达内心世界,从而提高其自我价值感和社交能力。团体绘画治疗的方式结合了团体和艺术的功能,是一种有效的心理辅导方法。陶琳瑾《绘画治疗与学校心理咨询:一种新视野下的整合效应》综述了在学校心理咨询中绘画治疗的应用价值,认为采用绘画治疗的方式有助于学校的心理咨询〔19〕。易春丽、钱铭怡、丛中采用“画一个家庭”测验让30名大学生每人各画两幅能展现家庭的图画,一张是能展现现实的家庭,另一张则是能展现理想中的家庭〔20〕。通过对绘画的比较和分析,能够发现被试大学生对其家庭关注的重点所在,以及被试大学生在家庭关系中存在的一些较为普遍的问题。
(二)医疗领域
1.灾后心理干预1989年美国加利福尼亚州发生大地震,在震后心理救治中,PaulJosephDowling发展出了以绘画为主要干预手段的艺术治疗方案(arttherapyproject)。随后,1999年中国台湾地区发生了9•12大地震,赖念华根据华人的特点对PaulJosephDowling的艺术治疗方案做了修订并尝试在台湾采用该治疗方案〔21〕。有关学者指出:当最不能让人承受的时刻迫近时,人们难以用言语的方式来表达,有时候他们会用非语言的方式来表达,例如绘画。如果创伤记忆有视觉特性,那么通过绘画的表达方式可能是呈现这些无法抹灭的印象的最有效、最原始的方法之一〔21〕。张雯就是在整理修订赖念华艺术治疗方案的基础上〔21〕,将该治疗方案应用于5•12四川汶川大地震的灾后危机干预中,并对灾区的不同群体进行了灾后的心理干预,收到了预期的效果。此外,卢勤通过对5•12汶川地震中的灾区人们进行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尤其是对一个在地震中有8名同学死亡的班级的同学进行灾后心理危机干预并取得了一定效果的方案〔22〕,说明团体辅导和艺术治疗的方式是适合对灾区人们开展集体的心理危机干预的有效方式。汲新波认为,“绘画是灾难过后的一种简单的、对无法抗拒的环境进行象征性控制并建立内部安全感的方法”〔23〕,并主要使用赖念华的“画说灾难———艺术模式减压”团体心理危机干预模式对地震灾民进行了心理干预。刘斌志《论艺术疗法在地震灾后青少年精神救助中的适用性》一文探讨了将艺术治疗应用于地震后青少年的心理干预一般要经历建立关系、重现创伤经验、艺术治疗师的同理与回应、转化创伤经验以及重新积蓄力量等步骤〔24〕。胡知凡编译了LenoreSteinhardt于1989年写的《SixStartingPointsinArtTherapywithChildren》一书,该书主要介绍了国外绘画治疗的一些具体做法〔25〕,以期有益于国内灾后的心理救助。2010年6月,由青海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和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主办了首期为期3天的“玉树震后儿童绘画心理分析技术培训班”。针对玉树5000余名大中小学生开展了“创造性艺术治疗技术连续培训”。一些教师和心理咨询从业人员接受了此培训。一般灾后的心理救援与重建可能需要三五年的时间,因此有必要在这些地区的中小学校开展长期的艺术治疗活动,以帮助灾区儿童进行情感的宣泄和表达,促进儿童的心理重建。
2.精神疾病的辅助治疗艺术治疗可以作为精神疾病药物治疗的辅助手段,它对精神疾病的治疗有着重要作用。王琳采用表达性艺术治疗方式对一位有焦虑症的大学生进行治疗,其效果明显〔26〕。潘润德采用“房—树—人”绘画测验对6名来心理咨询门诊的面对情绪障碍的中学生进行评估〔27〕,以更好地找到这6名中学生情绪冲突的原由。闫俊、崔玉华对存在心理问题,但病情又处于稳定状态的5位患者(其个人又有心理治疗的要求)进行了一次集体绘画治疗的尝试,结果发现:患者绘画表现出来的情况与其内心状态是一致的,患者可以借助绘画和团体治疗的方式释放自已的情绪,并进行自我反省〔28〕。李梅花、赵小琴对124名精神心理疾病患者(包括精神分裂症发病早期或恢复期病人、神经症病人、心理障碍病人)采用艺术治疗方式,结果发现艺术治疗能有效改善精神心理疾病患者的心理健康状态〔29〕。孟沛欣等对86名精神分裂症住院患者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的方式进行干预,干预分为6个疗程,每个疗程包括五个主题绘画任务,分别是涂鸦、人像、场景、感受(情绪)和团体共同绘画,每次完成一个绘画任务。结果表明,采用团体绘画艺术治疗,能使精神分裂症患者的精神症状得到缓解,使患者的自我概念和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30〕。赵玉波对120名康复期精神分裂症患者采用艺术治疗,发现艺术治疗有效地促进了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康复,提高了其自理能力,降低了该病复发率〔31〕。
3.成瘾患者的辅助治疗李仁鸿、罗俊明、吕明春对283名海洛因依赖康复者的333幅绘画作品进行了分析,发现在333幅绘画作品中呈现出70多种象征符号,其中包括正面的意象和负面的意象,并认为,通过采用绘画治疗,使得治疗师及时的了解了戒毒者的心理状态,可促进其心理治疗〔32〕。艺术治疗除了应用于教育领域和医疗领域外,也被应用于企业培训中。严文华的《心理画外音》一文就把图画应用在团队建设培训中。作者认为这种方式最大的益处是:很多人在享受作画过程中,能感受到轻松的团队氛围,让其在愉悦的过程中达到良好的治疗效果〔33〕。这种轻松氛围本身就是团队建设所追求的目标,所以绘画活动的性质与团队建设的目标比较吻合。
三、国内艺术治疗未来的发展方向和趋势
(一)应用范围的扩大
国外艺术治疗的应用范围很广,从精神医学至教育、危机干预及社区等领域,我国在实践方面有很大发展空间。1.教育领域在教育领域,目前我国已有一些中小学正在开展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通常的方式是由美术、音乐教师和心理健康教育老师组成教学小组,进行合作研究或教学。但艺术教育活动普及程度较低,主要以鼓励学生创作为主,缺乏多样化的教学方法〔34〕。另外,在学校正规课程系统中引入心理治疗取向的艺术教育活动还存在一些问题有待学者们进一步的研究,譬如,艺术治疗教学的原则、实施过程、课程体系以及教师的素养等。笔者认为,未来艺术治疗将作为有效的辅助方式,应用于各类学校,以促进儿童的健康成长。2.医疗领域在医疗领域,艺术治疗是非言语的表达和沟通形式,不受年龄与教育水平的限制,因此可在更大的范围内得以应用,使更多的人受益〔35〕。李士青的《艺术治疗学与现代医院环境设计探讨》一文阐述了在医院的设计中,应注意视觉形象的使用,通过这种艺术的方式能帮助病人建立自信心,从而达到促进其治疗的效果〔36〕。3.信息技术的发展对艺术治疗模式的影响近年来,信息技术迅猛发展,强烈冲击着艺术治疗的传统模式。十年前美国艺术治疗期刊便以专刊形式讨论了科技发展与艺术治疗的应用,以及这些应用将如何直接影响个案与艺术治疗师〔37〕。现在又出现一种文学治疗的新方式———心理性作文,它是指在心理咨询过程中,治疗师通过网络和患者进行接触后,发现患者存在的主要问题,让患者以作文的方式来表现自己的心理活动,以增进双方的交流,达到治疗的效果〔38〕。这种治疗方式即是借助网络工具,如QQ视频、MSN、手机、网络日志等进行的。另外,信息技术的发展还将在远距离艺术治疗,数字影像科技的新媒材,艺术治疗电脑化等领域影响未来艺术治疗的发展〔37〕。4.艺术治疗全球化过程中的本土化在我国运用和发展艺术治疗,要结合国内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在艺术的创作媒材方面,应根据各地的文化不同,选择民众生活中易取的材料。如中国的书法已在书法治疗中广泛应用〔39〕,而中国人新年贴的春联,也可以应用到媒材选择中,以增加媒材的多元化。
(二)理论研究的深入
1.艺术治疗的系统化和标准化在艺术治疗中,绘画分析的客观性和可靠性常受到人们的质疑。因此,需要在总结由临床实践中取得的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明确绘画治疗的操作性定义及效果评价,以建立一套系统的绘画测验、诊断、治疗的原则和方法〔40〕。目前只有少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进行了标准化的修订,而大多数的绘画分析方法还是建立在理论的基础之上。因此,未来要重视绘画分析方法的标准化处理,以使治疗师的分析更客观、更准确。
2.相关科学技术与艺术治疗相结合20世纪以来随着神经认知领域的发展,科学界对于许多现象都提出了以大脑运作机制为出发的解释,利用新的研究工具,连“意识”、“直觉”等过去被科学家认为无法研究的现象,也都发现可能对应的神经处理机制。所以,以艺术为沟通媒介的艺术治疗,是不是有类似的生理证据来支持?当下的一些研究有:镜射神经元与同理心,脑波与绘画治疗,穿颅磁刺激与同理心等〔37〕。
(三)艺术治疗师的组织、教育与培训
1969年,美国成立“艺术治疗协会”,该协会负责组织每年的艺术治疗学术研讨会议和发表学术论文,并在艺术治疗领域方面提供专业培训。另外,在艺术治疗认证方面,美国有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CB和ATR-BC。ATCB负责对艺术治疗硕士学历所需要的资质进行核准,并颁发艺术治疗相关的证书。而另一个艺术治疗认证委员会ATR-BC则是评定和考核那些通过继续教育途径获得的艺术治疗证书的认证。在美国,艺术治疗专业的研究生教育始于20世纪70年代,到现在美国已有27个艺术治疗的硕士点得到认证。另外,英国的德比大学就设有艺术治疗的本科教育专业〔41〕。对于艺术治疗的运用,亚洲地区的国家都尚处在起步发展阶段。1998年,韩国第一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设置,目前已有十个艺术治疗的硕士课程,五个大学课程,十四个在职进修的课程项目,并且成立了六个相关的学会〔42〕。2004年,中国台湾地区艺术治疗学会(TaiwanArtTherapyAssociation,TATA)成立。2005年,中国台湾地区第一所艺术治疗硕士课程在台北市立教育大学成立〔37〕。华人艺术治疗联合会(CAAT),则是由中国香港地区、澳大利亚、美国等注册艺术治疗师组成的专业性、行业性、权威性、非营利性的社团组织,机构设置于香港。CAAT主要负责整个华人艺术治疗各专业的课程制定、培训、考核、认证、授权等工作,以及联合会会员资格认证、督导、继续教育等监督和管理工作。
篇8
一、用信念燃放激情,使队伍鼓足斗志。中心抓住管教民警这个关键,针对成立初期部分民警工作信心不足、畏难情绪较重等情况,中心科学确立了“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针,强化“践行使命、求实创新、矫治育人、打造和谐,追求卓越”核心理念,树立“没有教不好的学员,只有不称职的教官”,“进来一个,变好一个,成功一个”雄心壮志,凝聚民警士气,激励队伍斗志。教育管教队伍做到“三心三真”,即对学员谈心教育耐心,观察学员思想变化细心,解决学员问题有爱心;帮助学员掏真心、动真情、下真功,激励队伍将自己的满腔真情和爱心转化为学员教育转变的催化剂,自觉消除思想上的误区和杂念,广泛形成不做“功亏一篑,贻误人生”之人,愿为“功在当代,利在千秋”之举的良好风气。
二、用温情融化心结,帮学员找回自尊。为解决问题少年普遍自尊心受损、心结难以解开的心理难题,一是做到“三对待四知道”。要求教官们对学员像父母对待子女,像医生对待病人,像老师对待学生;知道学员基本情况,知道学员主要违法犯罪事实,知道学员社会关系,知道学员文秘杂烩网现实表现,用真情抚慰学员心理伤痛。二是搭设了两座“心桥”。中心广泛调动社会资源,在学员和社会之间搭起了“连心桥”和“爱心桥”。4月以来,通过省电视台、南国都市报和南海网公开征集20多人爱心志愿者走进中心开展帮扶;1名没有监护人的学员得到爱心人士的亲情认领和安抚;市司法局和市检察院7名女干警、农垦社区4名退休女职工组成“爱心妈妈”帮教组,坚持每月2次到中心进行帮教,帮学员消除心理阴影。三是推行人性化管理。推行学员称民警为教官、辅导员,减少了抵触情绪,拉近了心灵距离;统一免费配发了服装、被褥等全套生活用具;定期安排家长和监护人与学员吃亲情餐;组织教官为学员缝补衣服;组织医护人员每天定期对学员进行巡诊;教官每晚巡房为学员添衣掖被,不断增进学员亲情感、认同感和归宿感。
三、用文化孕育心智,教学员学会自强。为培育学员心智,树立自强理念,一是普及文化教育。成立了文化教育组,对学员开展扫盲教育,普及文化科技知识。二是实施传统文化教育。邀请海口孝廉国学启蒙中心的8名老师每周1天连续两个月组织学习《弟子规》等,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熏陶学员。三是开展“六个三”活动。通过开展写三封信、唱三首歌(《生命之河》、《感恩一切》)、《跪羊图》、读三本书、写三篇感想、做三件好事、写三本日记六项活动,每个学员都写出了感情真挚的悔过书,有6名学员积极提供线索并配合公安部门破获案件15宗。四是创办特色学习教育园地。定期出版《阳光地带》教育报刊,建立集心得体会、电视知识等于一体的学习宣传栏,营造浓郁的文化氛围。五是开展兴趣培养。作家原上草自愿到中心帮教,重点对爱好写作的学员进行引导培养。六是动员全社会提供学习教育保障。全市政法系统开展“我为挽救未成年人捐一本书”活动共捐书2380册;市教育局免费提供了100套课桌椅和100套校服;市劳教所从有限行政经费中预借了20万元管理教育经费;省综治办林捷主任、市政府刘庆声副市长等领导分别亲自向中心捐款1000元,市司法局组织全局干部开展“为挽救失足少年献爱心捐款”活动,共捐款20000多元,积极为学员创造和改善学习教育环境条件。
四、用法理矫正行为,促学员守法自律。为解决学员守法自律意识普遍不强的难题,一是实施一守则两规范教育。让学员熟知中心的各类规范性制度要求,增强自我约束意识。二是实施法纪教育。组织学员有重点的学习《治安管理处罚法》、《刑法》、《禁毒法》等电视法规知识,强化电视意识。三是开展以案析理现身说教。结合学员典型案例进行分析和讲解,开展思想互动交流,组织曾经是失足少年的爱心人士朱先生进行现身说教,使学员在寓教于乐中明辨是非,认错悔过。四是实施心理矫治。与海口经济学院心理学康乔、李丽慧教授共同研究制定了一套问题少年心理矫治方案,逐个建立个体心理档案,结合问题少年心理特点,每周安排3个课时,连续8周进行团体心理辅导。邀请心理辅导专家传中、王海玲等老师每周进行个体心理辅导,并与省团委办的“12355”青少年心理咨询热线挂钩,为问题少年及其家长提供心理咨询服务。与省营养家协会共同组织“心理破冰”拓展训练,使学员通过亲身体验,重塑自我,全方位矫正不良行为。
五、用劳动锻造良习,让学员成长自立。为激励学员热爱劳动,养成良好习惯,提高生存能力,一是培育自理能力。按照准电视化的要求安排每周一天的队列训练,增强学员的身体素质和执行意识;从教叠被子、洗衣服、整理个人内务做起,坚持每日做到内务管理四个统一,四个定位,从行为举止上培养学员好的养成。二是组织习艺劳动。从海南艺源工艺品有限公司引进了制作手链的习艺技术,每周安排学员进行一定时间的习艺劳动,让他们学习一些必要的生活技能,培养用劳动创造价值意识,摒弃好逸恶劳、坐享其成等恶习,塑造健康的世界观和价值观。三是培育生存技能。海南花仙子美容学校爱心人士孙女士,专门指派2名具有丰富经验的美容美发师,到中心向学员免费传授美容美发技术,并承诺可为优秀学员提供就业岗位。省企业家协会也派人到中心为学员免费提供就业培训,努力让学员各有一技之长,能够自食其力。
篇9
【关键词】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活动形式
【中图分类号】R213.3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5-0515(2011)08-0434-02
博士说过“有了健康并不等于有了一切,但没有健康就等于没有了一切”健康是人生快乐,幸福,成的基础和前提,而健康的一半是心理健康。随着社会的飞速发展,人们的生活节奏在日益加快,竞争越来越激烈,人际关系也变得越来越复杂;高校扩招使中职学校面临严重的生源不足,学生综合素质急剧下降。作为现代社会的组成部分,一个特殊的社会群体-中职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显得尤为突出。
康德曾经说过:“人通过教育而成为人”。这说明健康的心理和健全的人格,是可以通过教育而获得的。教学模式是教育成效的关键所在,而教学模式的多样化作为人的心理-社会活动,它不应该也不可能依靠某一种模式实现它的全部功能,而心理健康教育课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其效果取决于师生双方的创造性活动,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教无定法,因此我们常说教学是一门艺术。
为满足青少年心理发展和社会对高素质人才的需求,心理健康教育己经成为中职学校素质教育的一项重要内容。在教育实践中教育者们达成了共识,即开设专业课程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一条不可替代的重要途径,心理健康课不同于其他教学学科以系统科学知识的传授为目标,而旨在优化学生的心理素质,帮助学生学会正确地看待自我,悦纳自我,学会交往和情绪调整,提高社会适应能力。因此,心理健康教育的课堂是以学生个体的经验为载体,以活动为中介,通过学生参与,体验和感悟,认识自己,开发自己的潜能,获得自助的过程。
中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程是一门使学生获得心理体验,促进个人成长,培养学生心理素质,塑造学生良好心理品质,确保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课程。基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模式就不能按照传统的思路方法去“教导”,也无法通过“教导”进行心灵的交流,心理健康教育应该是“引导”式活动,教育者只是一个引导者,学生心理品质的发展需要学生自己去认知、感悟和建构。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体验、在活动中学会调适。心理健康教育应具有活动化的特点,所以在实践教学中心理健康教育课应采取活泼丰富的活动形式。
1 团体心理辅导,懂得学习经验
人不是一座孤岛。人从呱呱落地就在家庭中开始了团体生活。人在任何的成长阶段都需要团体的陪伴和支持。人是社会动物,只有处于一定的团体中,成为团体的一分子,个人的需要和期望才能得以满足。在日常生活中,每个人都会建立各种形式的人际关系。而许多心理问题和困扰往往来源与不良的人际关系,处于青春期的中职生,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态度更易受到同辈团体的影响。实践证明,在帮助那些有着共同成长课题和类似问题或困扰的人时,团体心理游戏对帮助青少年改变和成长有很大效能。
团体心理辅导是把教学目标及内容寓于学生游戏活动中,使学生获得相应的体验、领悟一定心理知识,获得一定心理技能的教育活动。如:“年轻的朋友来相会”游戏活动,学生都能融人到游戏中,即获得了经验,也增强了与新同学的感情。安排团体游戏要注意与教学内容密切结合,调控好活动的时间与节奏,并制定安全措施,以保证活动取得良好的实效。在团体的协助下,审视自己的内心,反思自我的成长,思考学习,思考人生,推动自我发展的过程。
2 角色扮演,体会真情实感
角色扮演技术特别适用于青少年,可以让学生真切地感受到相应角色的种种心理和行为状态,激发学生参与的兴趣和热情,具有较好的示范感染效果。角色扮演有别于文艺节目,在教学实践中,要做好角色扮演组织工作,应注意表演的内容要切合学生实际,能反映教学的目的;形式为内容服务,以即兴表演为主,不必追求过多的修饰雕琢。如一个同学与母亲的关系有问题,常常发生冲突。可以模拟他平时生活中与母亲争吵的真实场景,请其同学扮演他的母亲,重现那个场面。根据不同人扮演母亲时,他的不同表现,找出他内心冲突的根源。
3 讨论交流,学会坦诚相助
在课堂上开展讨论、辩论活动,既是为了让学生通过平等宽松的沟通交流,相互提示相互影响来获得心理体验和感悟;又可以通过这种形式加深学生对教学内容的理解,增进同学之间的了解和合作。讨论一般采取分组或全班进行的形式;辩论则宜按照不同的观点来划分辩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对学生的观点和论据,不能随意加以点评而导致倾向性。讨论不必非要求得一致意见,辩论更不必非要分出胜负优劣。只要学生经过真诚参与而开拓思路、获得知识与技能,增进了解与合作,就达到了教学效果。
4 技能训练,消除心理障碍
教师在教学中经常要进行心理行为训练,以帮助学生消除心理障碍、培养学生心理调节的能力。如训练学生掌握帮助消除焦虑症、强迫症的基本方法、人际交往的基本礼仪、调节情绪的基本技巧等等,都能对学生的心理健康发展产生积极的辅助作用。
5 量表测试,帮助自我认知
我们学校应用的是心海心理测试软件来理现状来了解学生的心理行为状况,帮助学生自我认知和自我评价。首先学校可以把量表测试作为教学的辅助手段,但注意必须严格审评量表本身的合理性和科学性。其次要引导学生自愿如实地填写量表。再次,不能把量表作为评价学生心理健康状况的唯一的、主要的标准;再次,对量表资料应有严格的保密措施,不能伤害学生的隐私权和学生对教师的信任。对学生进行定期测量或特别测量与监护,问卷的结果对有效预防、教育及矫正都具有重要意义。如通过心理健康测评(SGL-90)能让被测者更清楚的了解自己的心理健康状态,有助于心理辅导老师更理性的对学生进行客观的帮助,并对以后的工作提出有效的建议和对策。
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过程,教师不能墨守成规,教学要有弹性,一个主题可有多个方案,并根据课堂中学生的情况灵活使用,不断推陈出新。心理健康教育课的教学,不是一个灌输说教的过程,而是一个讨论过程,一个心灵沟通的过程,一个情感交流的过程。心理健康教育课以尊重为基础,以同感为前提,意在以心灵的沟通来强化学生自我反省与自我完善的意向,促进其健康成长。
总之,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同时,这也是一项很讲究科学与方法的工作。我们要坚持科学的态度和遵循心理发展规律以及在正确的教育思想指导下,结合心理学基本原理和运用科学的方法,深入全面地了解学生的实际问题,这样才能为较好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提供现实的可能性。各学校开展心理健康教育要结合本学校的实际,在本校可提供的资源上优化教育资源的配置,有计划地实施心理健康教育。不能盲目攀比,制定一些过高或根本就实现不了的目标,这样不利于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要有科学的教育观,因校制宜。要提高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水平,我们要从多角度,多手段出发,进行模式整合,不断开拓创新,那么我们的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就会取得显着成效,为学校的管理带来高效率,低成本,为职业学校学生的健康成长提供保障。
参考文献
[1] 聂振伟《雪绒花开20载》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9.5
篇10
关键词: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个案研究
中图分类号:G80-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590(2014)03-0068-06
1.前言
我国青少年的网络成瘾(internet addiction disorder,简称IAD)问题正随着移动终端设备(如智能手机、平板电脑等)的不断革新而迅速蔓延,更加广泛和隐蔽的“手机成瘾”正逐渐成为网络成瘾的新形式。多项网络成瘾的流行病学调查显示(纪秀君,2010;黄悦勤,2010;中国新闻出版报,2010;中国青少年网络协会,2009),我国疑似网络成瘾的青少年达到1400万,这一数字足以让人触目惊心。面对如此严重的青少年网络滥用问题,诸多领域学者在多层次、多视角的研究后认为:网络成瘾的归因主要表现为心理问题,负性人格特征、消极应对方式、抑郁倾向、高社会焦虑、低自尊嘲、孤独感、学习倦怠等是造成青少年网络成瘾的主要原因。研究者还建构了多种模式以解析网络成瘾原因,其中以ACE模型(Young,1999)、认知一行为模型(Davis,1999)和阶段模型(Grohol,1999)最具权威。
由于网络成瘾导致的社会问题与日俱增,干预研究成为关注的焦点。认知-行为疗法、团体心理辅导、药物治疗、家庭治疗和体育干预均在临床中取得一定的效果,其中体育干预作为近年来网络成瘾研究的新成果之一而倍受关注,其基于锻炼心理学指导下的理论和实证均表明是一种简便易行、持续有效、娱乐健康的方法。体育干预理论通过解析网络成瘾的ACE模型、认知一行为模型和阶段模型,认为个体无意识需要通过体育锻炼在一定程度上是可以得到满足的,许多健康的心理品质在体育锻炼过程中可以培养和提高。那么面对网络虚拟世界的诱惑,正确的认知、自制力、积极应对方式、自信心及角色责任意识就会起到平衡作用。从而,就可以顺利度过Grohol阶段模型中的第一阶段(沉迷期)。体育锻炼作为一种有效的预防和干预方法符合这三种权威模型的解释原则。体育干预实证通过行动研究对三名网络成瘾青少年进行了体育干预,结果显示干预效果显著。
为进一步完善体育干预理论和实践,探索网络成瘾青少年的个性化干预措施和方案,本研究对一名网络成瘾的高一(16岁)男生进行个案研究。
2.研究对象与方法
2.1研究对象
HG(为达到研究伦理学要求,隐去真实姓名),男,16岁,高一,性格内向,父母离异,具有较强青春期叛逆心理。成瘾前表现较好,以优异成绩考入太原一所重点高中。由于学业负担加重和成绩优越感丧失,加之母亲“望子成龙”心切,承受了巨大的心理压力。母亲不断使用“轰炸式”的训斥、唠叨施压,使其逐渐消极应对,逃避并最终沉迷于网络游戏。HG现为《魔兽世界》60级、《穿越火线》少校级、《拳皇》几乎无对手的游戏准高手。经某心理咨询中心量表测定为中等程度网络成瘾。
2.2研究方法
采用行动研究法对研究对象进行参与性观察,并通过自制的网络行为记录表对其特征进行动态分析。行动研究法使研究设计具有操作化和具体化,按照行动研究法的计划、行动、考察、反思和制订下一计划的步骤(S.Kemmis 1978),研究是在参与性观察的基础上预设的。
2.2.1确定目标行为
参考雷雳、杨洋(2007)对病理性互联网使用量表的编制和检验和刘映海、丹豫晋(2010)对网络成瘾青少年体育干预的行动研究成果,并结合前期对HG的参与性观察,认为其存在的生理、心理问题及行为主要反映在以下几个方面:(1)情绪;(2)认知;(3)耐受性;(4)强迫性;(5)退瘾反应;(6)生理反应;(7)心理变化,这些指标将作为干预研究的目标问题。
2.2.2研究设计
采用参与性观察、量表测试和指标检测等方法对研究对象生理、心理特征进行个案会聚式评估,制定了体育干预计划,并将研究过程划分为基线期、休闲体育干预期和专项体育干预期。基线期是指干预之前的阶段;休闲体育干预期原计划4个月(实际执行3个月),具体时间为2011年3月29日~6月28日;专项体育干预期原计划4个月(实际执行5个月),具体时间为6月29日~11月28日。在此,休闲体育干预项目主要指不需要项目专业知识讲解、满足研究对象兴趣需要和实际运动能力、调节情绪并易于其家庭成员介入的项目,不以时间、距离、等级等作为完成的评价指标。专项体育干预项目是指系统性和专业性较强,能充分体现技能升级提高并能持续产生良性情绪影响的合作性竞技项目,此时采用时间、距离、等级等作为完成的评价指标。依据休闲体育干预项目和专项体育干预项目的操作定义,研究选取的项目均为大量实证研究证明较有效的项目。
2.2.3研究地点和研究者
(1)地点:以该生家、学校附近的公园、操场和跆拳道馆为平时体育干预地点,以拓展基地、城郊旅游景点为周末体育干预场所。
(2)研究者:作者、课题组相关成员和两名体育专业硕士研究生。
2.2.4测评工具
(1)网络成瘾量表(Young,1996)。该量表简便实用,是目前研究网络成瘾问题最普遍使用的量表之一。量表的Cronbach一致性系数为0.75,共有20个选项,根据得分来评价网络成瘾程度,40-59分为轻度网络成瘾,60-79分为中度网络成瘾,80-100分为重度网络成瘾,已经具有明显的网络成瘾症状。
行动采用参与性观察的方式进入研究对象生活和学习场景,通过对其情绪、认知、耐受性、强迫性、退瘾反应、生理反应和心理变化等维度的观察,结合家长、老师的访谈分析,初步得出研究者目标问题:HG是中度网络成瘾倾向患者,并伴有焦虑、躯体化、人际关系紧张和敌对等因子异常的心理不适症状。明确干预问题后,研究者意识到研究对象(HG)对自身问题的认知和矫治主动性是干预行动能否顺利进行的瓶颈。经过对HG面对面“倾听”交流,研究者发现,HG的心理状态处于深深的矛盾之中。“谁能帮助我啊,我可不信!就想打游戏,搞不清楚咋这么上瘾,根本控制不了。有时候觉得要不干脆靠打游戏赚钱养活自己算了,可是又觉得有几个人是这么过一生的?反正我也不想告诉我妈妈,也没什么办法,以前我也是挺好的学生,现在太可怕了!……”让研究者充满信心的是,当研究者表明来意并提出使用网络成瘾量表和SCL-90量表对研究对象进行测量时,HG非常配合,说明其对自己的问题行为有一定的认知,并且有改变的意愿,只是缺乏改变的方法。综合自评量表、家长访谈和参与性观察的结果,HG网络成瘾内外部归因主要包括学业压力、家庭生活事件诱发的焦虑情绪、业余生活兴趣狭窄和网络不良认知等。由于缺乏积极应对方式,接触网络后强化不良认知,导致误以网络游戏达到宣泄焦虑情绪目的的迷恋网络行为。HG的问题行为引起家长、老师的强烈反对,甚至产生母亲暴力阻止(争吵、打骂、控制金钱等),直至HG产生多项SCL-90量表不适症状。研究者从HG目标问题(网络成瘾并发心理不适的症状和程度)人手,与家长、研究对象共同拟定行动方案,即以体育干预为手段,初步达到不良情绪的宣泄、缓解焦虑的目的,进而改善躯体化症状。
4.2体育干预方案制订依据及启示
慢跑快走、游泳、远足旅行和体育游戏为休闲体育,属有氧运动项目,且简单易行,容易让研究对象接受。Lafontaine(1992)研究表明有氧练习对长期性的轻微到中度焦虑和抑郁有治疗作用,Long B.C.证明步行和慢跑对应激、状态焦虑和特质焦虑有显著的治疗效果,并能达到应激免疫训练相同的作用,孔维民验证了运动游戏对焦虑症有显著效果,游泳和远足旅行对情绪的改善也是显而易见的。
Taylor Blair等(1999)研究表明少年时期的技术水平和成年后的活动水平高度相关。本研究希望通过竞技项目的学习,掌握一项可以长期从事的运动,为HG体育生活方式的建立寻求稳定兴趣。跆拳道有成熟的培训体系,有利于增强青少年体质,并具有培训传统文化、塑造性格的作用,是较理想的初级培训项目。跆拳道对青少年心理健康的影响有相关研究证实。HG不良情绪的宣泄途径是改善其问题行为的首要环节,而跆拳道的项目特点(击打、发声等)具备这样的功能,HG有主观改变意向,愿意尝试。HG喜欢远足旅行,并同意增加负重。远足负重旅行对体能要求较高,有助于HG的体质改善,有助于HG建立正确的应对方式,增强意志力。“享体育之乐,吃体育之苦”,不断地尝试新环境的挑战对HG的负性情绪具有良好的改善作用,进而建立较为理性网络使用认知,在自我控制系统和“体育替代效应”的作用下逐步回归正常的学习和生活。锻炼能实现降低焦虑水平(Roth,1989)、改善心境状态(Weiberg,1988)、减少应激和紧张(de Vries,1972)、提高积极情绪(Tuson,1995)、提高健康幸福感和提供“高峰体验”等。近年来,以促进心理健康为目的的体育干预逐渐与以体质改善为目的的运动干预研究明晰起来,涌现出较多的研究成果。研究提示,沿着前人锻炼心理学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之路,网络成瘾的体育干预大有可为。
5.结语
行动研究结束后,HG躯体化症状减轻、焦虑缓解、不良情绪得到宣泄、积极应对方式建立,网络成瘾问题得到解决。研究进一步认识到,亲子共同参与的休闲运动项目和专项运动训练相结合的综合干预方式效果理想。
对于HG体育干预行动研究的质量衡量,笔者进行了整体性的反思。首先,研究解决了目标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验证了体育干预对网络成瘾青少年行为问题的良好效果。在长期与HG共同行动的过程中,初步总结了一些较为实效的问题解决思路和方法。
第二,研究采用参与性观察法、日志记录法、多方行动反馈法等有助于资料收集和行动灵活变更、反思,符合体育干预研究实践的方法要求和动态展现HG网络成瘾认知、行为变化的要求。
第三,突破了传统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使得HG体育干预的研究与行动相互渗透,建构青少年网络成瘾体育干预知识(反思)与检验(行动)密不可分。研究过程中,研究者的严谨性还体现于敏锐、准确地反映HG在具体研究情境中的情绪、认知、心理特征变化,并适当进行特定情境的“回顾式交谈”,推进行动与反思的持续互动,逐步检验出实践理论中的弱点,有效的行动策略最终被识别并得到有效应用。
- 上一篇:培养孩子的感恩意识心得体会
- 下一篇:财务培训学习体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