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信原理学习总结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1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通信原理学习总结,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通信原理学习总结

篇1

关键词:通信原理;教学方法;思路

《通信原理》 课程是电子类、通信类等专业本科阶段的一门重要课程;本课程选用的是一般高校普遍使用的经典教材――樊昌信主编的《通信原理》(第6版),作为改版后的教材,主要增加了确知信号和新型数字带通调制技术,在其他章节有部分的改动,在使用教材的时候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选择性的讲解。课程的主要任务是让学生掌握通信的一般模型及原理,其内容涵盖了模拟通信和数字通信的基本原理,包括基本概念、基础知识等。

一、教学方法的探讨

课程讲解上,采用对比和联系的方式,使学生能够融会贯通,举一反三,例如对数字带通调制系统而言,ASK/FSK/PSK,这三种基本的调制方式,都是从它们的时域表达、频谱分布,产生方式、解调方法上进行对比讲解,一者便于记忆,二者能够对三种调制方式的进行区别,例如:相比于ASK调制,FSK可看作两路ASK的叠加,而PSK则可看作两个极性相反的ASK信号,由此可以分别把他们的时域表示、产生方式对照起来,区别开来。同时,在讲解的过程中,注意把前后章节的内容相联系,例如:把数字调制和模拟调制也可以进行对照,如ASK和AM信号的产生,除了输入信号是数字和模拟的区别外,整个调制和解调过程基本相类似;再如,在讲完第6章中数字基带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分析后,紧接着第7章的数字频带系统几种调制系统的抗噪声性能,频带调制体统包含有基带部分,所以对它的抗噪声性能分析时,也用到了对基带系统抗噪声性能分析的方法,所以也能够进行一个分析和比较,单极性码和双极性码的误码率公式和2ASK和2PSK相吻合,便于对前后内容的理解,同时也深刻了对公式的理解,方便于公式的记忆。

表1 误码率的比较

表1给出了误码率的比较,其中单极性和双极性码的误码率是在等概出现的情况下得到的,在1表达式中就是信噪比的平方根,而2ASK和2PSK公式中的r就是信噪比,由此可知,2ASK和单极性、2PSK和双极性码的误码率公式是一致的。

在对理论进行讲解的同时,结合课后习题来加强对理论及公式的理解。由于课程的理论性较强,除了用到先修课程信号与系统的相关知识,也需要具有较为扎实的数学理论基础,在讲解的过程中,非常注意如何能够把繁琐的理论推导简单化,尽量进行理解性、简单化讲解,对于程度好的学生希望数学推导能够清晰和开拓他们的思路,为以后更加深入地学习打好基础;而对于数学程度一般的学生,希望他们能够理解其过程,掌握其结论,不做过高要求,目的只有一个:希望他们对通信系统的学习,能够掌握通信系统的基本处理方法和思路,而不是陷入繁琐的数学推导中却把握不住方向。

二、实验环节

课程设置的也有相应的实验,在通信原理的实验箱上对理论内容的验证,主要有:模拟信号源的产生、AMI/HDB3编译码过程、FSK调制解调过程及PCM编码系统等,实验内容主要是对波形的测量和验证,希望能够把理论和实际进行结合,把每个模块硬件实现的基本原理搞清楚,但鉴于实验箱上的实验大多都是验证性的实验,所以给学生补充基于matlab通信实验的内容:主要是QPSK、QAM和OFDM的仿真实现,也加入了WCDMA的matlab的实现,通过仿真来更加深入地理解理论内容,也对未来通信的发展有一定的认识。

考虑到有部分遥感学院的学生,在实验中我也加入了有关雷达探测的仿真实现,通过一个开发好的脉冲预警雷达的目标跟踪界面,实现对目标的动态探测,让学生理解雷达如何实现对目标的测距、动目标检测等原理,整个仿真工具具有非常直观的效果,能够通过模拟的示波器对雷达回波进行观测,同时脉冲宽度、目标个数以及山体杂波等参数都可以进行设置,非常接近真实的探测环境。

图1 脉冲雷达的仿真界面

整个实验的环节,一是理论和实际的结合,二是掌握仿真软件的使用,三则是开拓学生的思路,拓展他们的知识面,也希望能够激起他们学习兴趣。让他们体会到理论并不是无用的和无趣的,而是对实践具有非常强的指导意义。

三、结束语

《通信原理》 作为本科阶段一门理论性较强的课程,让学生有兴趣去学,并非一件易事,而本文只是对该课程的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个经验性的总结和探讨,当然,在教学过程中仍然有很多问题和不足,随着以后教学互动的过程及教师间的交流和合作,希望能够有所改善和提高。

【参考文献】

[1]樊昌信. 曹丽娜著. 通信原理第6版 [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 2009,2

[2]沙济彰著. 通信原理学习与考研指导[M], 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4.

篇2

[关键词]通信原理 课堂教学效果 实验教学

[作者简介]于艳鑫(1979-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硕士,研究方向为通信与信息系统;孙荣春(1976- ),男,吉林长春人,长春理工大学电子信息工程学院,讲师,博士,研究方向为数字信号处理。(吉林 长春 130022)

[中图分类号]G64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2)36-0129-02

一、引言

“通信原理”课程是通信、电子、信息领域中最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电子信息类各专业必修的专业基础课。由于内容抽象,理论性较强,数学理论应用要求较高,专业术语、名词概念较多,对于学生来说略显枯燥,容易失去学习动力。因此,在教学实践中,应认真地去研究、探讨,将课堂教学与实验教学进行有机融合,扬长避短使其发挥更大的作用,从而真正推动深化高校课程教学改革,更好地为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服务。本文将从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果以及不断改进和精心开展实验教学两方面对“通信原理”课程的教学改革展开探讨。

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课堂教学是一门课程学习的核心,针对“通信原理”这门课程,要想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应从多方面入手。

1.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心理学告诉人们:“兴趣是人们对事物的选择性态度,是积极认识某种事物或参加某种活动的心理倾向,它是学生积极获取知识形成技能的重要动力。”教师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相互调动彼此的兴奋点,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学习间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质疑、调查、探究,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地学习。教师应尊重学生的个性,关注个体差异,满足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创设能引导学生主动参与的课堂环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对知识点都能得到充分的理解和掌握。

2.结合生活实例来讲解抽象的专业术语和名词概念。譬如“调制”和“解调”是“通信原理”中非常重要的两个专业术语,也是通信系统中的两个重要环节,深入地理解和掌握这两个名词对学习“通信原理”至关重要。当代大学生对武侠有着浓厚的兴趣,利用这一点我们可以举一个武侠小说中天地会接头的例子来帮助同学们将这一抽象的概念简单化和生活化。接头的双方被看成载波,他们的身份信息便是调制信号,其中一方说道“地振高冈,一派溪山千古秀”可以看成是信号的调制,携带的信息为“我是天地会的人”,而接头的另一方如若答道“门朝大海,三合河水万年流”,则意味着身份信息被成功解调,把这一过程类比成信号的“调制”和“解调”。

3.精心设计好课堂讲授的内容和流程。经过多年的教学总结,在复杂繁多的教学内容中,可以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这一思路来创建授课的基本构架,采取“立体式”教学模式强调“由点及线,由线及面”,点、线、面层层推进,扫除知识死角,实现迁移、对接,形成知识链条的完整性,构建完整知识网络,可以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4.教材的选用、教学内容的更新及教学大纲的制定。为了更好地适应教育教学改革的新趋势和新要求,我们采取国内优秀教材和国外原版教材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互补式教学模式,使学生更加全面地掌握课程的核心内容,并自行编写了一些相关的参考书及课后教辅等。从教学内容上实现与国际高等教育的接轨,课程组积极加强国际联系与教学交流,参加国外通信原理与通信系统课程的经典教材的改编工作,也使其能更好地适应于国内的教学需要。教学大纲首先要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学习特点来制定,除了要对本课程的基本内容提出明确要求外,还应根据学科的发展加以更新,提出培养学生能力的措施,阐明本课程与有关课程间的联系,充分体现优化课内、强化课外,激发学生主动学习的精神。在教学大纲的制定上,我们本着一方面要紧跟通信技术与理论的新发展,另一方面更要结合本专业教学的具体特点与要求的原则,每一到两年更新一次教学大纲。

5.科学地运用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课件的引入使得教学的信息量有了大幅的提升,丰富课程内容和表现形式,把用传统教学方式很难描述的内容可以直观而又形象地表达出来,使得复杂问题简单化、抽象内容具体化、动态过程可视化,激发了学生的学习潜能,提高了教学效率。为了使多媒体课件更好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在设计多媒体课件时应该本着重点突出、内容精练、层次分明、灵活多样的原则。但也不能一味盲目地使用多媒体,应科学加以利用,如“通信原理”中存在的大量数学推导,建议采用传统的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更加清晰、直观地将知识要点呈现在学生面前,更有利于教师对部分知识的归纳和总体内容的驾驭,也是教学艺术的一种再造过程。

三、不断改进和精心开展实验教学

实验教学环节是将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过程,对培养创新型人才至关重要,是学生能力提升的重要手段,也是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

1.精选实验内容,真正做到理论实践相结合。实验应该与时俱进,避免一成不变的验证性实验,使学生处于被动地位,导致积极性不高。根据学生特点按照渐进式的原则相应增加专业综合性、设计性、系统性实验内容,做到实验的内容从简到繁,由易到难,从验证到综合设计,多个实验层次,内容丰富,整个实验过程尽量由学生独立思考,独立设计,自己动手,这样既加强了学生实验能力的培养,同时又能让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培养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使他们进一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

2.在实验过程中,摒弃过去单一的实验模式,采用多种实验方式和手段相结合的模式。这样更易于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例如,HDB3编码与译码、扰码与解扰、正交调制法QPSK、中频调制、数字信号同步复接与分接等实验,可以先用通信专业软件SystemView进行演示,改变各个系统参数,使学生对概念、定义及原理充分、全面理解,在此基础之上,通过硬件实验箱把看不到的理论用实际的东西做出来。这样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使学生的理论功底更加扎实,不容易遗忘教学内容。不断引入先进的虚拟仿真技术和仿真软件,发挥计算机在实验教学中的作用,并不断更新。除此之外,加大实验室的开放力度,施行网上预约制度,让那些有精力、有能力的学生到实验室在教师相应的指导下自行设计一些创新性实验。鼓励学生参加学校、省市、国家开展的电子设计大赛,不断提升自己的实践能力。

3.根据具体的实验设备,通信原理教学梯队自行组织编写和改进相关实验讲义。很多实验讲义虽然具有一定的普遍性和广泛性,但缺乏针对性和灵活性。一方面很多讲义内容与现有的仪器和设备不匹配,既导致许多实验无法完整地进行,又造成仪器和设备功能性浪费。另一方面现有实验讲义内容缺乏层次性,不能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个性化需求,因而自行组织编写适合本专业学生相关实验讲义显得尤为必要。

四、结束语

以上是笔者在教学过程中,对“通信原理”课程教学的体会和实践。“通信原理”课程教学方法的丰富与改进是课程改革的一项重要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每一个教师认真研究与探讨。通过对课堂教学效果的提高、实验教学环节改进,使学生与教师积极互动,共同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有效地提高了教学效果,有利于培养出适应时代和社会要求的创新型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蔡安妮,孙景鳌.多媒体通信技术基础[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0.

篇3

1.1专业定位

院校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对推荐的课程体系进行适当修改,进一步体现自己的办学特色。高等教育首先是国民教育的一个组成部分,在具体课程体系设置和教学内容安排上应满足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但是高等教育又有其独特的职业价值取向,即培养胜任第一任职的“基础宽厚、信息主导、技指合一、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初级指挥人才。从CC2005划分的专业来看,面向初级指挥岗位的通信工程专业更接近信息技术专业或信息系统专业,具体的需求可以表述为:在特定军事应用环境下,通过选择、创造、应用、集成和管理的网络通信技术来满足作战需要,或者关注战场信息资源的获取、部署、管理及使用,并能分析战场信息需求和相关的组织运用过程,详细描述、设计、组织、维护与作战目标相一致的网络通信系统。笔者认为,使学员理解现代指挥信息系统的组成与工作原理,并在战争实践中发挥作战效能应该是教学的出发点和立足点,具体目标应该落实到针对网络体系中的各种部件、装备乃至系统做到“能组网、懂管理、会应用”,这应该是军事院校通信人才培养的基本定位和鲜明特色。

1.2课程定位

计算机网络是增强学员的信息素质至关重要的一门课程,这一观念基本上已经形成普遍共识。由于计算机网络是当展最快的信息技术之一,课程内容非常庞杂。而对于通信工程专业来说,计算机类课程学时非常有限,远不能与地方高校同类专业相比。因此,在具体教学过程中,教学目标定位一直比较模糊。早期计算机网络并不单独设课,而是采取在一些涉及网络的相关专业课程中泛泛介绍7层协议概念。近年单独设课后,一度出现了宽带通信网与Internet的主线之争。目前仍然存在偏重基础理论还是偏重应用能力的分歧。CFC2008对理工类非计算机专业网络技术与应用课程的要求是“从应用的角度出发,以TCP/IP协议作为基础,以Internet作为实例讲解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基本原理,使学生建立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掌握计算机网络的构成和基本工作原理,学会计算机网络的基本应用方法,了解网络技术的最新发展”。从中可以看出,计算机网络教学应该以Internet为主线,并且要强调基本原理。笔者认为网络基本概念和原理作为教学重点是毋庸置疑的,因为素质教育要求必须着眼学员未来职业生涯的长期发展,必须培养学员关注表面现象背后的科学问题,锻炼对问题的抽象思维能力。但是网络应用能力同样需要给予高度关注,这一点对于学员尤其重要。如何处理学时有限的矛盾呢?关键是要摒弃用一门课解决所有问题的幻想,通过合理设计课程体系和分层次的应用能力培养环节达到基础理论和应用能力并举的目标。结合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的实际情况,笔者梳理的通信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中与网络相关的模块。数字通信原理、计算机硬件基础和程序设计基础是先修课程。计算机网络课程的基本定位是使学员了解并掌握计算机网络的基本概念、体系结构、协议工作原理和基本网络工具的使用。在此基础上通过后续课程理解和掌握军事网络的技术特点,比如战术环境下对网络协议、设备、组网应用的特殊要求。网络应用能力则可以通过学员自主选择开放实验,或者在本科导师的指导下申请创新课题,完成毕业设计得到必要的培养和拓展训练。

2教材选取

目前公开出版的计算机网络教材种类繁多。笔者重点比较了几本获得大多数本科院校公认的教材:Tanenbaum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谢希仁教授编著的《计算机网络》、Peterson和Davie编著的《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Kurose和Ross编著的《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Tanenbaum教授与谢教授的《计算机网络》早期版本都以OSI7层协议模型为主线,较新的版本改为以TCP/IP的5层结构来组织内容,并结合了一些新出现的技术和标准。课程内容从物理层向应用层自底向上讲解网络的概念、基本原理、技术和体系结构,教学比较偏重理论,不便于开展实验。《计算机网络——系统方法》同样采用自底向上逐层讲解的思路,但是作者反对严格地分层,强调计算机网络的系统观,围绕“为什么这样设计网络”阐述关键技术和协议如何在实际应用中发挥作用,需要有充足的学时保证才能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笔者选用了《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讲授内容以Internet为线索,自应用层向下逐层讲解协议原理。自顶向下方法避免了传统方法讲解体系结构内容枯燥、不易理解的通病,从学员最熟悉的应用层开始层层深入。该教材的另一个特点是精心设计了大量的课后实践任务,使复杂的网络问题变得易于理解,便于学员开展自主学习。

3教学内容安排

对于计算机网络这样飞速发展的领域来说,教学内容面面俱到是不可取的,应该着重培养学员的洞察力,能够通过自己思考辨别什么重要,什么不重要,哪些是本质的,哪些是表面的;因此在教学内容选取上既要兼顾知识的系统性,又要考虑学员的接受能力,同时还要强调网络基本应用能力。对于不同专业来说,普遍认可的方法是对教学层次和内容进行分类,以更好地满足不同专业的教学需求。笔者认为即便对同一专业的学员也应该提供分层次的自主学习和实验环节,鼓励学员依据自己的兴趣爱好,深入钻研网络中的科学和技术问题,达到个性化教学的目的。笔者按照通信工程专业初级指挥人才的培养目标,突出“学为主体”的教学理念,从理论教学和实践环节两个方面进行了详细设计,以解决学时不够这一突出矛盾。理论教学内容仅选取了教材《计算机网络——自顶向下方法》的前5章,具体内容和知识点,强调重要概念的对理解。实践环节区分了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虚拟实验、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5个层次。其中,协议分析实验、编程实验和虚拟实验要求课内完成,开放实验和创新课题则由学员自主选择。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规定在毕业设计开题之前每名本科生至少要完成一个开放实验或创新课题。

4教学方法设计

鉴于计算机网络课程的重要地位和作用,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一直在探索和推广以小班化教学模式进行本课程的教学。近几年,笔者多次承担了计算机网络课程重点教学改革试点,在多种教学形式和方法综合运用的基础上,总结了两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法:问题驱动式教学法和课题研讨教学法。

4.1问题驱动式教学法

问题驱动式教学法采取“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归纳分析”的模式,从实际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从个别到一般。课程教学中,困扰学员的第一个问题就是网络协议为什么要分层?教材第1章对这个问题的解释并不能完全打消他们的疑虑,实际上这个问题必须等到对整个网络的发展史、广域网、局域网等基本概念以及网络程序设计有一定认识之后才能真正理解。因此,笔者并不急于解释这个问题,而是让学员带着这个问题从应用层逐层向下边学习、边思考、边实践,直到最后安排一次课堂讨论,得出大家都能够接受的答案。再比如,讲解HTTP协议时,笔者首先从早期互联网上多媒体信息共享不便的问题,讲到Berners-Lee在一个“灵感”启发下用3个创新发明了万维网,然后通过军训网上的具体实例分析,发现非持久连接HTTP协议传输效率低下的问题,引导学员提出并发连接、持久连接、流水线式持久连接等改进方案。最后,结合当前万维网信息检索不便的问题,展望未来语义网的发展。实践证明,这种问题驱动的方法符合计算机应用教育的特点和学员的认知规律,让学员从关注知识点转向关注思维过程,取得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4.2课题研讨式教学法

笔者根据班级人数制定了十几个课题,不仅侧重原理应用同时也兼顾理论。课题主要是用Wireshark分析协议的工作原理和交互过程,另外还有Dijkstra算法和Socket网络编程,以及ALOHA和CSMA协议性能分析等。教员提供必要的参考资料、示例程序和课外阅读材料,要求每个学员完成所有课题,课堂上指定一名学员上讲台简短报告完成情况,就其中的重要原理和问题展开集体讨论。近几年的教学实践情况说明,这是在课内学时有限的情况下,督促和引导学员利用课余时间自主学习网络技术,锻炼网络应用能力的好方法,受到学员的普遍欢迎。通过上述教学手段和方法的综合运用,计算机网络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激发了学员学习、应用、开发网络的浓厚兴趣。2012年度理工大学通信工程学院立项的本科生创新课题项目中,有40%与网络应用有关,特别是在软件制作类项目中比例高达70%。2011年本科毕业设计选题中,30.1%的学员选择网络方面的研发课题,2012年这一比例上升到33.4%。

5结语

篇4

关键词:管理学原理;网络教学平台;多媒体教学

一、《管理学原理》课程现行教学模式分析

当前《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充满了“灌输”,教学过程就是讲解过程,即在教学过程中,作为讲解主体的教师将教材内容、自己的价值观念以及从现实中获取的经验灌输给耐心倾听的客体――学生。于是,教学就变成了一种存储行为,学生是保管员,教师是储户。教师不是去与学生交流,而是让学生耐心地接受、记忆和重复材料,结果导致学生缺乏创造力和改革精神。具体来说,当前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主要体现出以下特点:

(一)教师是课堂教学的中心,师生关系表现为二元对立

教师站在讲台上讲授教学内容,学生则认真记笔记。这种站在讲台上的教师与洗耳恭听的学生是二元对立的,没有对话与交流。

(二)教学内容完全照搬教材,教材是“圣经”

目前高等学校《管理学原理》教材的编写主要参照国外相关教材,教师在使用教材时把教材当“圣经”,教学内容不能脱离它的原文原意。但随着经济全球化、经营国际化等外在环境和对管理内涵的认识的变化,管理过程除上述构成部分外,还应包括创新、激励等管理行为。当前这种把教材当“圣经”式的《管理学原理》课堂教学既不利于学生兴趣的激发,也不利于教师教育个性的发挥。

(三)教学方法单一、以传授为主

即使偶尔使用其他方法,也只是有其形而无其神。比如,当前教师在课堂上也经常使用讨论法,但讨论的主题和进程都是由教师控制的。又如,在各大高校中,《管理学原理》的教学方法大多采用案例教学法。相对传统的教学方法,案例教学法注重培养学生的管理能力、管理素质,能做到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是非常适用的教学方法。但案例教学法也存在着许多问题,如案例教学往往结合多媒体课件的方式进行,播放的课件往往使学生对案例的信息了解不充分。

为了解决上述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有效实现管理类课程的教学目的,有必要做好或加强以下几方面的工作:

1、课程内容与时代相结合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应注重管理团队素质与能力的研究,管理理论的方法论和分析工具在不断更新,管理技术、方法、手段亦在不断的创新,管理学课程教学内容现应包涵最新的管理方法、管理技术和管理理论。

2、加强理论与实践、教学与科研的结合

在教学上,要不断更新教学内容,让学生了解本领域的学术前沿与实践前沿;在实习环节上,尽可能多安排时间并建立相应的实习基地;在课外,让学生做一些面向实践的大作业。若有条件,让学生参与到教师的科研项目中来,培养其通过所学知识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3、教学手段的改进

现在,研究生全都采用多媒体、投影等手段,报告毕业论文。组织学生自行讲解、互相讨论、角色扮演、教学小结的“讨论式教学法”,如讲企业组织结构设计时,组织学生对“管理层次与管理幅度”的关系进行辩论,并由学生自己进行评讲和小结,将会收到较好的效果。

二、多媒体在《管理学原理》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一)公众交流平台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运用

案例教学虽然跟学生能达到一定的互动,但课堂时间有限,并不是所有同学都能表达他们的观点,如何才能达到真正意义上的互动交流是现阶段研究的重点之一,而QQ群、BBS、博客等一些交流平台正好弥补了这点。下面本文以博客为例,简单谈谈博客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博客具有公开性、互动性、公共性、即时性、私密性、个性化等特点,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青睐。发展到今天,博客已成为组织教学的一个重要辅助渠道。总结经验和做法,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引入博客这个辅助工具,具有以下优势:第一,有利于师生课外之间的交流;第二,作为一个开放式的平台,博客给了众多学生表达自己想法的机会;第三,可以缓解教学资源的不足。案例介绍既不占用课堂时间,也给了学生课前讨论的机会,大大提高了案例教学的效果和效率。

在教学实践中,要使博客真正发挥作用,必须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博客仅仅是一个辅助平台,不能作为教学的重点;第二,博客是个开放的平台,自由讨论是它的最大特点,发言没有对错之分;第三,博客应该保持其先进性,其资料、热点、评论等都应该是最最前沿的。

显然,博客要真正发挥好作用,博客的质量是关键,因此博客的建设与维护尤显重要,凭一人之力是做不到的,需要团队的力量,需要师生的共同经营。这里,特别强调的是要发挥管理学教学团队的作用,让教学团队的每一位老师都参与的教学博客的建设中去。尽管目前博客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的应用中还停留在教学展示、作业收发、教学辅导、案例讨论等初级阶段,但它对教学的促进作用是显著的。我们期待博客所表现出来的思想共享、协作学习的文化意义能够对管理学原理的教育学产生更加深刻的影响。

(二)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CAI系统极大地丰富了教学效果,《管理学原理》系统教学软件就是CAI系统的其中之一。CAI系统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中的优势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第一,可通过计算机向学生输送声、光、色、形等信息,使抽象的知识变成可视可感的形象,教学内容立即显得简明具体;第二,可以通过示例演示对管理学规律、原理加以验证,以事实说话不仅加强了《管理学原理》科学的实证性,而且使教师讲解更具说服力;第三,CAI实行人机对话,计算机向学生发出刺激信息,学生作出反馈响应,计算机及时进行判断,并输出强化信号,实行了教学信息的双向交流;第四,CAI人机一对一的方式使个别化教学得以实现,充分考虑到各个学生的特点,做到因材施教。

虽然CAI的运用能够提高教学效率,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教和学的任务,但是,它在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教学手段,任何技术都不能代替教育领域内人的活动。因此,在CAI的运用中,我们一方面要摒弃旧的思想、观点,另一方面又要正确认识其作用,充分发挥其优势,使其能更好地为教学服务。CAI系统中存在着两个角色,教师和学生,因此,CAI系统结构主要由教师端子系统和学生端子系统构成。这两个系统的主要任务如图1所示:

三、网络教学平台在《管理学原理》中的运用

网络教学平台即基于互联网络的教学支持平台,通常由四个子系统组成:第一,网络教学管理系统,主要实现教师管理,学生管理,课程管理,权限认证等教务管理功能;第二,网络教学子系统,提供一系列的网络教学支持工具,如多媒体授课、网上答疑、网上考试、网上作业、交流工具等等;第三,网络课件开发工具,实施模板式课程开发,实现教学资源的管理和重用,简化部署网络课程的难度,降低开发网络课程的技术要求;第四,教学资源管理:以学科为单位,集中管理各种形态的课程资源,包括媒体素材(文本、视频、音频、图形、动画等)、测验试题、典型案例、优秀论文、文献资料等。

可以说,网络教学平台极大地扩展了教师教学的空间,很好地满足了除课堂教学之外的课外教学,即我们所说的远程教学。远程教学是应用现代通信技术,向那些在空间和地理上与教师相分离的众多学习者进行的教学活动。随着通信业的迅速发展,这种教学模式越来越活跃。远程教学的特点及实现方式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有如下特点:教师和学生不是面对面地进行教学,他们不在同一个地理位置上;学生可以随时随地地共享学校中的教师资源和知识资源;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情况掌握学习进度。

远程网络教学体系建设一般包括三个子系统:

(一)网络课件库

网络课件库中的软件,要求能够自成体系,又能独立使用。自成体系是指某试点学科中的网络课件要涵盖所有内容领域,不能有遗漏;所谓能够独立使用,是指网络课件的设计,要以知识点为单位,对每一个知识点,要设计适合本教学单元需要的网络课件,它可以独立用于教学。

(二)网络课程建设

网络课程建设要基于远程教学的特点,能提高学习者学习兴趣与自觉性。网络课程都必须满足在互联网上运行的基本条件,还应具备安全、稳定、可靠、下载快等特点。网络课程应有完整的文字(电子稿)与制作脚本。对课程中的重要部分,可适当采用图片、配音或动画来强化学习效果。

(三)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

远程网络教学支持平台系统不仅是先进计算机科学和技术水平的体现,更重要的是要符合现代化教育的一般规律,使得远程教学成为一个真正高效的现代化教育手段。所有教学及教学管理软件应该是一个统一的教学/学习、课件开发(主要指内容整合)、网上辅导及讨论、自我测验(交互式)的系统平台。在这样一个平台上要能够运行多门课程,所有系统的设计要求简单、灵活、使用方便。基本教学环境包括与网络课程学习直接有关的异步或同步网络授课、练习题在线练习或下载、答疑系统、课程学习讨论系统和作业提交与教师管理系统等。

四、结论

《管理学原理》是工商管理类的专业基础课,这门课程以培养学生的管理思维和实践能力为目标。传统授课方法以教师为中心,采取满堂灌的方式,这对学生在短时间内了解管理学的方法原理是比较有效的,但对培养学生灵活应用管理学的原理和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在高校中多媒体教学在《管理学原理》课程上使用已经非常普遍,虽然网络教学平台现在还不够普及,但基于互联网的网络教学平台是当前各种教学模式的有利补充,并可能成为未来的主要教学方式。在计算机领域、通信领域和教育界的共同努力下,网络远程教学必将给人们的工作和生活带来深刻的影响。同时,对网络教学及互联网协同教学的研究,也将会给其他领域的互联网应用提供一定的方法和思路。

参考文献:

1、陈超,顾南,谭涛.CAI在《管理学原理》教学中的运用[J].高等农业教育,2000(2).

2、陈俊林.运用多媒体网络技术建构自主探究型教学模式[J].中国电化教育,2002(7).

3、郭建华等.基于计算机网络的多媒体教学[J].科学教育论坛,2005(4).

4、架玉芹.网络教育环境下教师的角色和作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4).

5、李捷.教育信息化与高校教育教学的跨越式发展[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4(1).

6、刘广斌.管理类课程实践教学方式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1999(2).

7、刘琴,周柏林.在《管理学原理》案例教学中引入“博客”教学的实践与思考[J].管理观察,2009(5).

8、汪瑾.计算机多媒体教学探讨[J].高教论坛,2005(1).

9、王华强,高映红.新形势下的《管理学》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高教论坛,2007(6).

10、吴浩.基于ASP的网络教学平台的研究开发[D].华东师范大学,2007.

篇5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1

  光阴飞逝,转眼间,又一个学期了,回顾20xx---20xx年的地理教学工作,本人认真备课、上课、听课、评课,及时批改作业、讲评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广泛涉猎各种知识,形成比较完整的知识结构,严格要求学生,尊重学生,发扬教学民主,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到很大的收益。现将一年来的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提高教学质量,重点抓好四个环节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二、提高学生素质,力抓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首先是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还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出成绩

  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

  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输业等方面。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通信、邮电、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2

  1、认真钻研教材,对教材的基本思想、基本概念,每句话、每个字都弄清楚,了解教材的结构,重点与难点,掌握知识的逻辑,能运用自如,知道应补充哪些资料,怎样才能教好。

  2、了解学生原有的知识技能的质量,他们的兴趣、需要、方法、习惯,学习新知识可能会有哪些困难,采取相应的预防措施。

  3、考虑教法,解决如何把已掌握的教材传授给学生,包括如何组织教材、如何安排每节课的活动。

  4、组织好课堂教学,关注全体学生,注意信息反馈,调动学生的有意注意,使其保持相对稳定性,同时,激发学生的情感,使他们产生愉悦的心境,创造良好的课堂气氛,课堂语言简洁明了,克服了以前重复的毛病,课堂提问面向全体学生,注意引发学生学地理的兴趣,课堂上讲练结合。

  二、提高学生素质,力抓课后辅导工作

  现在的中学生还是爱动、好玩,缺乏自控能力,常在学习上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有的学生抄袭作业,针对这种问题,我在抓好学生的思想教育上狠下功夫,并使这一工作贯彻到对学生的学习指导中去。

  首先是做好对学生学习的辅导和帮助工作,尤其在后进生的转化上,对后进生努力做到从友善开始,从赞美着手,激发学生对中国的地理环境、风土人情等认识、理解。故此,还进一步抓住学生的心理状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教学,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及学习兴趣。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利用已有的知识基础,引导学生思考课文中提出的问题和现象,并自行设计或补充一些学生较熟悉和感兴趣的地理问题和事象,以展示地理课内容的丰富多彩和智力价值,增强学生的求知欲。

  三、提高工作效率,用先进的教学方法出成绩

  在自己总结教育工作的同时,积极参与听课、评课,虚心向同行学习教学方法,博采众长,提高教学水平。首先,在我带的地理课上,将“人地关系”作为学习地理知识的主要线索,注重列举的问题和地理事物,尽可能启发学生运用身边的“人地关系”材料,使学生实实在在认识掌握地理知识的重要性。另外,还从地理学科中与其它学科相互联系,相互渗透的角度举例,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掌握地理基础知识与学好其它学科的关系,从而改进了教学方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

  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指导学生阅读课文,分析归纳出“看书、听讲、用图、动手、动脑”等方法和要求,并可利用“地理学习”图向学生介绍地理学习的形式。针对初中学生的特点,要求应简明具体而又切实可行。并经常督促检查,养成学生很好的学习习惯。

  再次,认真组织开展复习、测验、考试组织课外活动等。侧重于教会学生了解地理知识在生产建设中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农业、工业及其联系纽带——交通输业等方面。在掌握好地理知识的同时,将地理知识与通信、邮电、贸易、旅游等第三产业联系起来进行学习,如:培养学生多种兴趣爱好,多阅读课外书籍,多关注身边的地理知识,不断扩宽知识面,为教学内容注入新鲜血液。

  尽管在一年的教学工作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与现代教学质量的要求还有不小的距离,自身尚存在一定的不足,如:在教学工作中课堂语言尚存在平缓,平时考试较少,语言不够生动等问题,这些问题尚需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不断改进和完善。

  学校地理老师个人总结3

  为了总结教学经验,使今后的教学更有进步,现将一年的高三地理教学工作总结如下:

  一、依纲教学,明确复习方向

  作为高三地理教师应认真学习地理教学大纲和高考考试说明,加强高考地理试题研究,把握高考命题走向,使高三地理复习有明确的导向。

  二、立足课本,夯实双基

  在教学过程中要注重知识点的落实和知识网络的构成。这也比较符合近几年高考地理试题的特点:突出能力立意,重在考查学科的知识主干、基本原理和规律,以及地理理性思维逻辑和知识运用能力。能力是建立在夯实的基础上的,没有扎实、全面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很难获得高分。

  三、合理安排复习时间

  高三地理复习一般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按教材的顺序梳理知识,形成知识网络,这是重点,一般在第二年的三月初完成,要“扎扎实实”,不可盲目追求进度;第二阶段是专题复习,打破常规的章节,对知识进行重组,寻求联系,侧重于能力的培养,时间为两个月左右,专题的个数不能弄得太多;第三阶段为查漏补缺,调整心态,做好考试前的准备。

  四、加强知识的归纳整理,形成知识体系

  教学理论的研究表明,建立完整的知识结构体系要比掌握大量具体的零散知识更具价值。在传统的学习过程中,比较偏重于掌握知识的细节,而忽略了对知识结构整体上的理解和掌握。由此使获得的知识难以成为今后深入探究的基础。在知识整理加工的过程中,伴随一系列思维活动,如分析、判断、归纳、演绎、比较、分类、总结、概括、推理等,可以说这个过程也是思维综合训练的过程。经过这一过程可以加深知识的理解、强化记忆,同时也可以发现问题、弥补漏洞、纠正错误。在对基本原理、规律的探究、发现、归纳和应用的过程中,还要注意多思、敢问、善问?可准备一个问题本,真正弄懂、吃透地理概念、地理原理和地理规律,既要知其然,更要知其所以然,达到举一反三的目的。

  五、落实基础,突出主干,注意与初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

  基础和主干知识是指地理学科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和重要的地理事物、观念、结论。它们分布在教材的各个部分。但总体来看,能够体现地理学科学习功能的、能够形成再生知识的、与生活生产紧密联系的部分多为高考复习的重点所在。如:地图、地球运动、大气运动、人类活动、人地关系等。

  对于基础和主干知识的学习和掌握,不是要死记硬背,而是要深入理解和具体应用。高考试题往往通过大量引用课外知识和丰富的社会素材,形成新的问题情景,构成新的问题角度,从而考查学生的能力。但是无论如何,其考查的落脚点仍然是地理学科的基础和主干知识。所以我们必须抓住各部分的基础和主干知识,寻找各部分知识与其他知识的内在联系,形成综合的思维方法,才能在高三地理复习中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重点复习高中系统地理知识的同时,还要正确处理好初高中地理知识的有机结合。初高中地理知识是一个完整的知识体系,只要高中地理中涉及到的初中地理知识,都应该掌握,决不能回避。要正确处理好高中系统地理与初中区域地理之间的关系,以高中系统地理为主,兼顾初中地理,当涉及到相关初中地理知识时要进行串联复习,并落实到区域图上。只有把具体的地理事物或现象落实到具体的区域中,才能更深刻地理解它产生的原因、特点,预测它的发展变化趋势。如复习“地球运动”时,就应把初中的“时区和日界线”融入其中,复习“地壳运动”时应一并复习初中“地形和地形的变化”等等。

  通过这样处理,不仅使初高中地理知识紧密结合,形成一个有机整体,而且便于提高综合分析地理知识的能力。可见,抓住多角度观察地理事物的空间性质,综合分析地理系统内部与外部物质、能量和信息的运动与转化这些大问题,一方面能使地理知识学习更加透彻、完整,另一方面又能提高形象思维和逻辑思维能力,拓展思考与解答地理问题的深度与广度。

  六、加强空间思维训练,形成科学的整体观念,不断提高认识水平

  从近几年高考试题看,地理试题选取了能够反映地理学科主要研究分析方法的内容为命题素材,紧紧围绕“描述、概括、理解各种地理事物的空间结构联系和发展变化过程”、“认识重要地理事物的名称和空间位置”等能力要求。试题中时差的推断、地图的判读、世界和中国某个区域的特征分析、判断等都是在考查学生的空间能力。因此,在高考地理复习中要特别注重空间思维的训练,以促进我们的整体思维观形成。

  空间思维能力的考察主要有这几项内容:各类地图的判读,地球的自转与公转,大气的运动和变化,世界和中国区域(大洲、大洋、地区、国家)中的重要经线、纬线,各类重要地理分界线(自然地理界线、人文地理界限)等。培养地理学科的空间思维能力,一定要讲求方法。如对空间概念和物体空间运动的理性思维分析?可选取十条重要经纬线(赤道、南北回归线、南北极圈、本初子午线、180°经线、20°W、160°E、120°E),通过它们,在脑海中形成完整经纬网,并想象地球运转起来线与线之间相互位置关系及晨昏线的动态关系。

  通过有效的空间思维训练,才能达到当给出世界上某一点或线时?在脑海中涌现的不是乱糟糟的一团,而是一系列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地理事物。而有了这样的水平,无论命题角度如何,一切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篇6

关键词:高频电子线路;多媒体;Multisim

Teaching methods and practice of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Song Beibei

Chang’an university, Xi'an, 710064, China

Abstract: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is a very important and basic course for the students majoring in communications. Its characteristics are involved in a wide range of theoretical knowledge and complex circuits, which brings certain difficulty for students. Based on the above characteristics, methods for teaching research and practice improvement are introduced in the paper. Practice proved that the measures of teaching reform achieve a good teaching effect and have played a very good role in promoting the quality of teaching.

Key words: high frequency electronic circuit; multimedia; Multisim

高频电子线路作为一门内容丰富、理论性强的电类专业基础课,对于通信专业的学生非常重要。该课程内容涵盖了电路基础、模拟电子技术以及通信原理方面的知识,涉及众多抽象的理论知识和复杂的实际电路,因此,如何将复杂、抽象的知识简单化,增强学生的理解,同时又能够与实际相结合,提高学生的应用能力,成为课程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 构建系统的教材结构

高频电路涉及的知识面广泛,包含了电路原理、模拟电路以及非线性电路的相关知识,概念抽象、公式烦琐、电路复杂。该课程的教材多种多样,所以对其的选用十分重要。相对过于专业化的教材,简练易懂的教材更加有助于学生课前预习及课后复习。当前出版的教材易出现两类极端:一类课本过于强调高频基础理论的重要性,存在大量的公式推理,往往与现代通信的发展现状脱节,易导致学生陷入机械式、填鸭式的学习误区,不利于培养学习的兴趣;另一类课本过于重视应用,罗列了大量的电路图及求解过程,但缺少理论支撑,以至于学生不知所云。因此,选用的教材不仅应包含基本的基础知识,还应具有实用价值和代表性的电路设计、电路计算方法。此外,在辅导书的选择上应尽量选用经典教材,此类教材一般涵盖了课程的基础内容,方便学生对于高频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和掌握。这样,通过选择比较“新”的教材以及经典的辅导书,在课堂上形成条理清楚的知识框架,课后利用辅导书的细节描述进行知识补充,平衡了两种教材的侧重点,有效增加了课程的知识含量。

2 合理的课堂安排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内容含量大,但是课时非常有限,因此需要有效合理地安排授课结构,避免填鸭式、简单化的教学模式。主要措施有两项:一是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授课时间的规划;二是采用板书与多媒体相结合的教学手段。

通过对大量学生学习行为的研究,心理学家发现,学生的注意力分为三个阶段:旺盛期、平静期、分散期。因此,根据该特点将整个授课时间划分为三部分:讲课开始时,学生的兴趣激增,这是授课的黄金时期,利用有限的时间回顾上节课的重点,并与本节课讲授内容进行联系,提出本节课需要解决的问题,帮助学生回顾的同时引出本节课的教学内容,这样有助于学生产生学习的兴趣,调动求知欲,激发学生的积极性。在中间时段,学生的兴趣保持理想的状态,此时将问题展开,通过正确的逻辑推导和详细的讲解,逐步给出问题的答案。最后一段时间,学生的注意力开始分散,此时给出问题的结论,并总结整节课的重点,帮助学生进一步巩固课程内容。

在讲授过程中,采用板书和多媒体相结合的方式。板书是传统且有效的教学方式,通过板书的过程,学生可以跟随教师的思路,一步一步地理解教学内容的每一个细节,并且有足够的时间记笔记。因此,充分的备课至关重要,在板书过程中,把一节课程的重点通过提出问题的形式列在黑板的右边,通过问题的罗列,构造出本节课内容的主框架,问题的提出需要条理清晰,前后关联,方便学生迅速掌握课程的重点。由于课程中的电路图多,分析方法多样化,如果单纯使用板书教学,将有大量的课堂时间浪费在黑板画图上。比如在讲解高频功率放大器的4个外部特性时,最有效的办法就是图解法,通过图像的演示,将各个特性随着参数变化所表现出来的特征形象直观地展示出来。由于板书图像不仅花费时间,同时占用大面积的黑板空间,降低了时间和黑板空间的利用率,因此,在讲授过程中应辅以多媒体进行图像的展示。

在教学过程中,将复杂的电路或者曲线图形用PPT软件进行动画展现,可帮助学生了解更多的细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通过合理的颜色配置,丰富学生的视觉感受,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上课的疲乏情绪。多媒体简单生动,板书灵活多变,将两者相结合,通过设计合理的教学过程结构,可达到优化的教学效果。

3 仿真与多媒体有效结合

由于课程内容复杂抽象,当涉及复杂电路或者陌生信号形式时,纯粹的讲解和分析并不能有效帮助学生理解,借助于计算机软件进行电路的仿真,将实践教学引入课堂,对所讲述理论进行应用性验证,可增加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电路结构的把握,有助于提高教学的效果和质量。

Multisim是基于原理电路、电路功能测试的仿真软件,其界面直观,虚拟仪器种类齐全,操作与实际仪器的面板非常相似,元器件种类众多,能很好地满足高频电子线路课程的仿真需求。因此可以将其引入课堂,通过仿真电路的建立和参数的设置获得各种仿真波形图,对授课内容进行验证。比如在介绍峰值包络检波器的失真时,由于理论比较复杂,只凭借想象和画图讲解很难达到良好的效果。采用Multisim软件对两种实现电路进行仿真比较,通过虚拟示波器观察波形,可以帮助学生更快、更形象地区分两种波形的不同。图1为通过改变检波电容的大小获得的惰性失真图,图2为改变调幅系数以及交直流负载电阻比值获得的底部切削失真图,通过仿真可以清楚地理解系数的变化对于检波器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数学公式的推导说明,可使问题更加浅显易懂。

图1 惰性失真图

图2 底部切削失真图

4 结束语

高频电子线路课程教学过程中不仅需要采用简单易懂的教材以及经典的辅导书,同时要合理安排授课结构,以板书为主,并采用PPT软件结合多媒体进行相关复杂电路和图像的展示。在对高频电路进行理论分析的同时,利用Multisim 软件辅以电路仿真,实现理论讲解和仿真验证结合,有助于将复杂、抽象的理论问题简单化、具体化,加深学生对高频电子线路理论知识的理解,可获得良好的授课效果。

参考文献

[1] 解玉鉴,赵新玲.高频电子线路课程在电子信息类专业中的教学[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07(3):46—47.

篇7

一、改进教学理念,构建和谐师生关系

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教师开展物理教学的重要基础,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应该想方设法与学生之间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促进教学活动的深入开展。

1.消除学习的畏难情绪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教师首先要消除学生对物理学习的畏难情绪。一些后进生因为在其他学科的经历,有可能对物理学习存在着一种本能的畏惧心理,教师要强化对这一部分学生的思想教育,让他们明白,所有人在初二以前都没有学习过物理,不像语数外学科。因此,大家是站在同一条起跑线上的,让全体学生树立起物理学习信心。

2.培养互助的团队意识

教师在物理教学中要引导学生树立起团队合作意识,在学习中群策群力,体现集体的智慧。教师可以采取分小组学习的方式进行教学,学生在学习中相互研究,可提高学习的合作程度;也可以在班级物理学习之中倡导结对帮助,让物理学习较为优秀的学生与学习有困难的学生进行结对帮助,利用课余时间补习物理基础知识,实现共同进步。

3.营造关爱的良好氛围

教师的关爱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强大动力。在教育教学中,教师要做有心人,处处关心爱护学生:在学习上帮助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帮助学生寻找学习中有待改进的环节,制定针对性补救措施;在生活上,尽自己的能力为学生提供一些必要的帮助,为学生创造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环境,在整个班级营造良好的氛围,使学生更加投入到物理学习之中。

二、改进教学手段,优化课堂教学过程

相对于传统教学手段,多媒体实现了质的飞跃,不仅在文科教学中大有用途,在数理化等理科教学中同样可以发挥重要作用。

1.运用多媒体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进行物理学习的一个重要动力,多媒体手段具有蕴含信息量大、演示方式灵活等优势,教师在物理教学中充分运用这一手段,可以让课堂生动起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介绍“温度”这一概念时,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演示同一时间段北方冰天雪地、南方鸟语花香的情景,通过对比帮助学生加深对“温度”这一抽象概念的理解与掌握。

2.运用多媒体突破重点难点

物理是一门建立在实验基础上的科学,对许多物理概念、原理,教师都需要通过实验手段来帮助学生进行掌握与巩固。在实际教学中,受到教学时间、条件与手段的限制,一些物理实验无法在课堂教学之中完全演示出来,影响了教学成效,此时多媒体模拟手段就可以派上用场。例如“物体的浮与沉”教学,教师在课堂上难以开展相关实验,运用多媒体演示“潜水艇原理”实验,既可以阐明道理,又可以节约教学时间,一举两得。

3.运用多媒体补充教学信息

运用多媒体手段还可以为课堂教学补充大量的物理科学发展最前沿的科技信息,丰富课堂教学。例如在教学“电磁波与现代通信”内容时,教师利用多媒体向学生介绍当前通讯科技发展成果,可以增强教学效果。

三、改进教学模式,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在初中物理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是一项重要要求,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与学生实际,对一些传统教学模式进行改革,更加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1.开展小组合作教学

新课程理念要求物理教学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小组合作教学模式可以有效实现这一目标。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教师要放手让学生开展自主学习,将教学目标以一组思考题的形式展示在学生面前,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讨论,教师相机进行思维方式与方法等方面的点拨,指导学生对学习成果进行归纳、总结与提炼,最终依靠自己的努力来实现学习目标,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2.改革实验教学模式

初中物理教材安排了一定数量的演示实验和学生操作实验,在教学效果上面,学生操作实验相对要比单纯演示实验来得好一点,学生的直观感知与来理解也会深一点。因此,在实验教学中,只要条件允许,教师要有意识地将一些原本安排为演示实验的内容转变为学生操作实验,为学生增加动手操作的机会,深化课堂教学成果。除此之外,教师在实验教学中,还要引导学生学会替代实验,用生活中一些简单的器材、材料进行教材实验的模拟与验证,强化学生学生对物理原理的运用能力。

3.实施专题探究教学

在物理教学中,针对一些较为容易混淆的环节,教师可以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开展某些内容的专题学习,可以采取汇报交流、辩论明理等方式,让学生的思维在碰撞中接近真理。

四、改进教学拓展,提高物理实践水平

除了课堂教学之外,教师还要利用课外各种载体对课内教学进行必要的补充,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动力,提升物理实践运用水平。

1.组织好教辅活动

作为初中物理课堂教学的重要补充,教师要注重发挥好物理课外兴趣小组的作用,一方面让一些在课堂学习中得不到满足的学生有拔高性学习平台,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另一方面也满足部分对物理具有浓厚兴趣的学生的探究欲望。教师要将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与教学进度安排有机结合起来,使之相互补充,相得益彰。

2.组织好学科竞赛

在每一阶段物理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教师都要相机组织一些小型竞赛活动,可以是物理知识记忆,可以是物理原理运用,也可以是实验操作技能,要通过竞赛这样的载体,实现“以赛促学”的教学目标。

篇8

【关键词】双语教学 通信系统天线 专业课程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3)10-0230-02

无线通信是当今通信领域内最为活跃、发展最为迅速的领域之一。通信系统天线是无线设备之间通信的桥梁,越来越受到射频、微波工业界的关注,天线理论及设计方法也成为电子通信技术相关专业学生必备的基础知识之一。英语是当今世界最通用的语言,同时也是国际上科技发展交流的主要语言之一。使用英语掌握专业知识与技术可以使学生更有效地了解国际发展现状、参与国际交流以及提高自身专业技术水平。因此,在高等学校教学中开展双语教学,与国际教育接轨,是高等教育发展的趋势之一[1-2]。探讨如何整合国内外优质课程的教学资源,把英语当作工具和手段,促进学生将英语切实运用在通信系统天线专业课程的学习、研究和交流上,对于课程的教学意义重大。

一、通信系统天线双语教学重要性

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世界一体化格局的逐步形成,教育国际化已成为当今世界教育改革和发展的重要趋势[3-4]。对于电子通信技术学科而言,大部分学科前沿理论和技术都来自英语国家,尤其是类似于通信系统天线这样的专业性很强的技术。天线的发明源于19世纪末物理学家赫兹所做的验证电磁波存在的实验,之后天线被应用于无线电报等无线通信系统。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出现了雷达,大大促进了微波技术和天线的发展。近年来,随着移动通信的发展,天线成为了国际上工业和研究领域广泛关注的焦点,各种新理论、新工艺、新结构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与国际前沿接轨,天线课程的教材以及教学资源应当选择最新的英文原版资料,因此,在课程教学中使用英文进行教学是必要的、不可避免的。此外,本学科所培养的人才将来多从事IT行业,而这一行业具有明显的国际化特点,这就要求学生有较强的跨语言交流能力,因此对学生的英语交流能力要求会比其它专业要求更高,通过双语教学来提高学生的专业英语交流能力将是一种有效的办法。

在专业知识学习方面,尝试双语教学可拓宽学生的专业思维能力,让学生在中英两种极具差异的思维方式引领下,通过比较和联系综合两种思维方式对相同事物的描述,可使学生熟悉不同的思维方式,从而有利于培养多元化的专业思维方式,开拓认识问题的视野和解决问题的途径。此外,语言只是知识的载体,通过双语教学,让学生通过接触国际上通信系统天线发展的最新成果,加强基础知识的认识,从而更深刻地理解所学的专业知识,增强对所学知识的运用能力。

二、双语教学方案的准备

在专业课程中实施双语教学,并不是简单地将教材换成英文教材,而是要对课程设置、内容、课程基础件、辅导材料等内容在双语教学的背景下进行全面考虑和设计。经过前期调研,本课程的双语教学方案按照如下四个方面进行准备:

1.课程调研。考虑到国外高校在天线领域的研究更新更全面,我们对国外本课程的开设情况进行调研,研究美国、香港等地知名大学相关课程的体系结构和设置,分析优秀课程的教学方案和教学资料,完成课程调研报告。

2.课程分析。结合前期调研的情况,针对本专业学生的现状,分析课程需要解决的问题,提出对课程的明确要求,选择合适的教材,制定具有特色的教学方案,策划课程的各教学环节,编写完成中英文课程描述及课程大纲。

3.课程基础件的设计和开发。在课程大纲的指导下,对支持教学的课程基础件进行开发,其主要内容包括:1)英文电子课件设计,以英文为主,辅以中文,要求图文并茂,具有层次性,条理性和易读性;2)英文教案设计,针对每2学时的课堂教学,内容包括课堂教学线索,讲座,实例,练习和讨论等安排;3)学生作业设计,以英文的形式分教学单元设计每一章节的课堂作业,以及作业参考答案,同时根据课程内容,选择设计实例,要求学生在纯英文的仿真设计环境中完成上机实践;4)课外阅读材料筛选,根据章节内容(如宽带天线等),在IEEE数据库中选择较新的,有代表性的3-5篇高水平的天线相关的英文文献供学生阅读。

4.教学辅导材料的准备。由教师根据各章节的要点、重点、难点、实例等内容编写教学参考指南。建设中英文课程网站,内容包括主要的课堂教学资料,即电子课件、教案、学生课堂作业,课外作业,参考答案,课外阅读材料等;同时,完善实践环节的相关内容、辅导资料,完善中英文题库,增加仿真教学软件和设计实例等。

三、双语教学方案的实施细节及经验

1.教学过程中采用的双语模式

在本课程的教学环节中,教师授课采用中英文双语教学。教材、讲义、习题、课外阅读材料和上机实践设计等全部使用英文资料;教师讲授主要使用英文,对必要的名词术语和难以理解的内容辅以必要的中文解释;随着教学进度的推进,逐步增强学生的参与程度,要求学生越来越多地使用英文进行问题讨论。

在教学实施的前期,学生可能存在一个逐步适应的过程。为此,我们在授课前将与天线学习相关的英文专业词汇列表发给学生,建议他们尽快熟悉课程相关的专业词汇。鼓励学生在请教和讨论问题时使用专业词汇,如antenna(天线)、pattern(方向图)等。同时,通过交流和批改作业及时了解专业学习中学生因语言习惯而产生的错误,并在讲解习题时进行更正。通过一段时间的适应,大多学生能够逐渐适应双语教学方式。学生反映,通过这样的学习,他们能较好地掌握课程内容,并能较顺利地阅读相关的科技文献和英文专业书籍。此外,学生还建议在讲解难点时尽量在英语阐述之后,辅以中文的解释和强调。我们采纳了学生的建议,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理论教学中运用英文和中文的恰当比例,以提高双语教学效果。

2.多媒体教学为主的教学方法

本课程课堂教学在多功能教室进行,以多媒体课件为主,同时穿插仿真软件的分析和使用。由于天线理论课程内容抽象、逻辑性强,且内容均源于国外,在课件中保留原始的英文描述可简洁清楚讲述原理。为了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能力和归纳能力,讲义幻灯片根据分析过程,通过动画效果逐步揭示问题分析步骤,引领学生进行思考,启发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例如,在讲述天线辐射理论的过程中,将分析公式分层次逐步显示,并把天线辐射用动画方式直观地表现出来,方便学生理解。此外,在一些特殊场合,利用仿真软件代替传统的幻灯片可以更直观地讲解教学内容。如在讲授天线方向图的时候,由于幻灯片是平面的,无法较好的演示三维的方向图。而直接利用仿真软件的三维结果显示界面则可以避免类似问题,通过在讲解中旋转方向图,可以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天线的辐射特性。同时,所使用软件的纯英文环境也对学生英文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一定促进作用。此外,主讲教师可结合自己科研工作的实际情况,把课程内容适当与科研工作联系起来,缩短学习和应用的距离。如将我们在科研项目中研究多频段3G基站天线作为实例讲解给学生,增强了学生对实际工程中使用的天线的理解和认识。加上动画效果的多媒体课件能够引导学生逐步获得知识,同时,大量的应用实例增强了学生对课程学习的兴趣。

3.实践教学

天线是多种学科的交叉点,理论性和系统性较强,逻辑严谨。同时,通信系统天线的发展迅速,新理论、新结构层出不穷,为了使学生能够紧跟技术发展的趋势,针对新颖的通信天线的设计实践是教学的一个重要手段。本课程配套天线设计实践环节,选取目前国际上已发表的较新的英文文献作为参考,指导学生利用EDA设计软件进行天线分析与设计,促使学生及时将学到的新知识运用到实践中去。同时,由于大多数EDA设计软件均为英文界面,所提供的帮助文档也是英文的,通过软件的学习和使用,学生的英文应用能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通过实践教学,加深了学生对所学的天线理论的理解,并使学生了解到常用的EDA仿真软件的使用方法,掌握天线的设计方法和技术,从而培养学生通过仿真手段来解决天线设计实际问题的能力。

四、总结

双语教学在各个学科专业教学中的深入推广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一个大趋势。通信系统天线课程的双语教学,不但提高了学生的英语水平,而且拓宽了学生的知识面,提高了学生的知识水平和实践能力。同时,本课程中积累的经验和探索的途径可为双语教学在其他课程中的推广起到借鉴作用。

参考文献:

[1]杨玲,成运,刘建闽. 关于在通信工程专业进行双语教学课程改革的探讨[J]. 电脑知识与技术 2009, (12)

[2]龙国智. 我国高校双语教学的现状评析[J]. 改革与开放 2011, (4)

[3]成晓毅. 高校双语教学模式初探[J]. 西安外国语学院学报 2005, (3)

[4]刘玲,丁君君,付广春. 高校双语教学改革与研究[J]. 科技信息 2008, (34)

篇9

关键词: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实践技能;竞赛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5)02-0217-02

一、前言

本科院校的人才培养大致可分为三类,即研究型人才、应用型人才(技术型人才)和技能型人才。研究型大学主要培养学术型人才,高职高专主要注重培养技能型人才,应用型本科院校主要培养技术型人才,即应用型人才[1]。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是广东省省属高校,在学校迎接国家教育部本科教学水平评价过程中,曾明确自身定位――培养应用型人才学校。因此如何培养应用型人才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课题。不少学校与专业提出了校内与校外学制的“3+X模式”、“知识、能力与素质的三位一体模式”、“产、学、研相结合模式”等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应用型人才方面积累了不少经验[2]。也有高校从实践教学环节入手,探索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途径[3-4]。相对一些省属二类本科院校在基础相对较弱、底子较薄的情况下,如何走出自己的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的路子,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大问题。

本文准备从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角度,总结与分析近几年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参加广东省各种实验技能大赛,以及全国各种技能设计创新大赛的经验与效果,以期对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有所启示。

二、“以赛促学、以赛促教、以赛促建”强化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建设

1.以赛促学,培养学生学习兴趣。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组织学生通过参加各种实践技能大赛,有效地促进了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与动力。以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为例: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竞赛是教育部倡导的大学生学科竞赛之一,是面向大学生的群众性科技活动。该大赛的目的在于推动高等学校促进信息与电子类学科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的改革,从而推进高等学校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大学生的实践创新意识与团队协作的精神和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有助于提高学生针对电子设计制作的能力。该竞赛项目内容和课程内容改革密切结合,从而实现以赛促学的目的。以2013竞赛题目为例:A题是单相AC――DC变换电路,B题是四旋翼自主飞行器。A题就与课堂教学的电路知识紧密相关,而B题又与现实中的无人机设计与控制相关。两个题目一个提高了学生学习课堂知识的兴趣,另一个培养了学生从理论到实际的应用能力,两者从不同方面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竞赛期间学生在一个单独考场,环境相对封闭,可以查阅有关纸介或网络技术资料,队内学生可以集体商讨设计思想,确定设计方案,分工负责、团结协作,以队为基本单位独立完成竞赛任务;竞赛期间不允许任何教师或其他人员进行任何形式的指导或引导;竞赛期间参赛队员不得与队外任何人员讨论商量。学生自己完成从选题,收集技术资料,设计方案论证,硬件、软件设计,元器件选择,组装制作,调试测试,排除故障,做出样品到撰写设计报告的设计制作全过程。竞赛具有相当的难度和极大的挑战性。多年来,从我校参加电子设计竞赛的获奖学生就业情况来看,他们越来越受到用人单位的青睐,大部分学生能够找到心仪的单位,并且得到用人单位的好评。参赛学生普通反映动手能力得到很大增强,纷纷表示“精做一个竞赛项目超过粗做十个实验”。

2.以赛促教,加强教师教学方法与教学内容建设。大学生参加各类如全国大学生电子设计大赛、全国电子专业人才设计与技能大赛、全国软件专业人才设计与开发大赛等等实践性非常强的竞赛,有力地促进了信息类专业课程体系的调整、教学内容的更新和教学方法的改革。从老师的教学方法与课堂的教学内容都产生了显著变化。从教师教学方法来看:以前老师只是满足于课内的理论教学,对课外学生是否有兴趣,是否理论联系实际不太关心;老师对科研工作关心多,投入大,而对实践工程能力的再培养与再学习不够。实践能力对于大学生,特别是工科大学生至关重要。在鼓励教师指导学生参加竞赛工作上,我们通过建立奖励机制,大大提高了教师参加此项工作的热情,提高了老师工程应用方面的能力。我们在职称评定、指导学生补贴与奖励、优先各级“质量工程”项目立项以及“双师型”教师的培养等等各个方面均制定了详细的激励的细则,老师指导学生参加大赛兴趣日益高涨,出现老师争带优秀学生参赛的情况。从教学内容来看:现行的实验教学内容相对较陈旧,方法较单一,演示性、验证性实验项目多,而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项目却偏少,与现代生产与实践紧密相结合的实验项目更少。由于学校与院系缺乏资源,认识实习、生产实习、毕业实习往往流于形式。这样的实践教学模式,严重地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阻碍学生创新思维的发挥和实践能力的提高。而组织学生参加各类省级、国家级实践技能大赛,则为课程体系改革和教学内容更新提供了契机。2013年我校进行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修改与调整,各个专业通过总结参加竞赛的经验后,纷纷对人才培养方案进行了调整。在教学计划中将电路类、单片机、计算机原理等课程重新安排;将单一验证性实验逐步转向科学验证、分析设计、系统综合相结合;并对传统的实验课进行整合。如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与通信工程专业将各类电子“电子设计”“通信设计”实践课程整合成独立的“电子设计综合课程设计”与“通信系统综合课程设计”;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通过参加“用友杯ERP沙盘模拟大赛”,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实践环节进行了调整,加入了相应的模拟实习内容与环节。由于竞赛的需要,也促使实验教学内容不断更新,并将一些新器件和新技术(如EDA、电子电路软件仿真、虚拟仪器技术等)引入实验教学中,从而丰富了实验内容和手段,提高了实验课的技术含量;信息管理与信息系统专业考虑计算机技术的发展方向,直接选择JAVA语言作为学生的学习课程。总之,各种大学生设计竞赛项目所涉及知识的深度和广度,一方面对参赛学生的知识和能力进行检验,另一方面对指导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对学校提出了更高的师资管理要求。因此,竞赛对教师教学水平、教学内容的建设作用也是不言而喻的。

3.以赛促建,完善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各项建设。(1)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室共建,将基础与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有利于创新专业教学体系,对于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具有很强的普惠性。将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室共建,组成实验中心,使基础和专业基础实验教学融为一体,无论是在广东省还是在全国,都是首创。在提高实验中心效益的基础上,使学生受益面大大扩展。以此为契机,有利于构建起校内专用、院内专用、学科专用的分层一体化、台阶递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有利于构建完整的培养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学科体系,促进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依据这种分层一体化、台阶递进式的实验、实践教学平台,改革实验、实践教学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以演示实验先导、以必要的基础性实验为基础、以逐步提高的综合性、设计性、创新性实验为重点、以多元化的教学模式为途径,使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充分发挥,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效果。(2)自主研制、改进实验设备,促进实验中心硬件建设。中心老师自主研发与改进的“GPS原理综合实验仪”“立体式电桥电位差计实验仪”,已由厂家生产,目前被多所院校使用。“GPS原理综合实验仪”2011年获得“教育部高等学校物理学与天文学教学指导委员会”颁发的三等奖。实验中心老师研制的“单片机综合实验系统”特色鲜明,功能强大,其特点是加入了无线通信模块接口,大大扩展了该开发板的应用领域,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开展无线技术的应用开发、评估、测试工作,可以完成“无线通信应用”等二十几种综合设计性实验,而且为学校节约资金近5万元,且运行已2年之久,效果良好。

三、结束语

近几年来,在中心的精心组织下,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大赛都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08年4月被确认为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实验教学示范中心,2011年12月成功申报成为广东省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获得150万元资助,成绩喜人。

通过多年的实践证明,参加各级、各类实践技能设计创新大赛是建设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培养应用型人才的一个良好的途径。如何巩固与深化建设效果、如何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参加兴趣、如何激励指导老师参与热情都是摆在中心管理人员面前的一个课题。个人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继续深入开展工作:

1.提高管理层面对参赛的重视程度。在参加各种大赛时,发现有不少高校是校级领导或者是主管教学领导亲自抓。

2.保证参赛机制与组织工作常态化。我校新人才培养方案中的6个创新学分可以保证学生参加的积极性。但是如此面向全校学生的庞大工作量,教师相应的工作量计算、归口管理应该常态化、规范化。

3.加大对获奖有关人员的奖励力度。这里不是光指钱财奖励,而是将大赛成绩与相关的各种评估相挂钩,如特色专业、合格专业、职称评定、教学团队等等。

4.加强指导老师的培训,鼓励“双师型”教师培养,提高参赛成绩。

物理与电工电子实验教学示范中心通过组织学生参加各类实践技能大赛,取得一些效果与经验,并将进一步从各个方面探索应用型人才的培养途径,研究如何适应“应用型、创新型”人才的培养,从而探索出一套实验教学示范中心良性发展的管理运行综合体系。

参考文献:

篇10

1.1学生数理知识不足,学习的功利性增强,缺乏刻苦钻研精神

随着大学的不断扩招,各层次的录取分数线也越来越低,且高考制度的改革使物理、化学的重要性降低。大学新生的数理知识基础越来越不牢固。大学物理与高中物理有密切的联系。数学知识尤其是高等数学的知识是学习物理必备的工具,学生不会使用这些工具,自然造成学习物理无法克服的困难。近年来就业压力逐年增加,使学生越来越用功利的眼光审视所学的知识,若知识不能直接创造效益,就不花费功夫学习了。大学物理不能直接转化为工作技能,且相对较难学,自然就成了学生舍弃的对象。现在的大学生多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环境下成长的,且独生子女比例较多,大多被父母娇宠,易形成好逸恶劳的习惯,不愿努力奋斗,对难学的学科自然不愿刻苦钻研。

1.2大学物理教材说理刻板,与现实脱节,无配套插图动画,无法吸引学生的兴趣

大学物理教材虽然体系完整,论述严密,但通篇都是没有任何感彩的说教理论,显得刻板,不形象生动。难以引起学生兴趣。教材中没有多少生活中的实例,理论是纯粹的理论,只是书本中的公式定理,和学生生活关系不大,难以激起学生感同身受的体验。一些难以理解的知识概念没有配套的插图、演示动画配合,也会造成学生认知上的困难。这些大学物理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综合起来,使得大学物理变成一门教师难教,学生难学的学科。如何改变这种现状呢?

2大学物理教学的建议

2.1提高教学者的素质

教师作为教学的主导者,其自身的教学态度、知识水平、知识结构、教学技能是教学效果的最重要的决定性因素。教师要想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就必须全面提高自己的素质,首先要以认真负责的态度对待教学,研究透彻大学物理教材,不放过任何一个疑点和细节。而且也可以研究多种版本的教材,达到集思广益的效果。在此基础上要形成自己的教案或课件,只有把课备好,才能把课上好。新教师教课效果不好的很大原因就是不能透彻地理解教材,没备好课。同时老师得有广博的知识面,要了解本学科的前沿的知识,可以将教学和自己的科研课题相结合。这样才能使课堂教学更加具有吸引力。上好课的另外一个要素是教师的教学技能,这要求教师有较好的语言表达能力,语言风趣幽默、简洁明了。有清晰的逻辑思路,能将知识的主体框架烂熟于胸,能分清重点、难点,并善于归纳总结。有娴熟的课堂掌控能力,能抓住学生的注意力,激起学生学习的兴趣。有丰富的ppt制作技巧,能制作辅助演示动画,做出吸引人的课件。这些技巧的掌握能较大地提升教学的效果。

2.2针对不同专业,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

大学物理学时十分有限,所要学习的内容却很多,不同的章节对不同专业的重要性并不一样。因此有必要针对各理工科专业的不同课程需要不相同的物理规律来制定不同的教学大纲,重点讲述对某专业有用的章节,适当删减对本专业关联不大的章节,让有限的课时的教学效率更高。例如对电子、测控、通信、自动化等专业的学生,着重讲述电磁学的内容,删减热学的内容。对机械专业的学生着重讲述运动学和刚体力学的内容,删减热学的内容。

2.3将物理的理论和现实的生活结合起来

物理学不是枯燥的定理和公式堆积起来的学科,而是反映自然界万物运动的规律的学说,任何物理规律都有现实生活中的实例与之对应,任何现实生活中的现象都符合物理学的规律。所以物理学的学习可以和现实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而且物理学的学习必须和现实生活结合起来。不和现实生活结合,物理学的学习就变成堆砌公式定理的数学游戏,是字母、符号编制的迷雾丛林,让人晕头转向,自然极其枯燥难懂。只有结合现实生活学习物理学,积极寻找实例去验证物理规律,面对现象、问题积极用物理规律解释之,物理学的规律定理才有具体的形象,物理学的学习才变得有意义。物理学的规律定理就像人的骨架,现实的例子就像是人的肌肤,只学骨架虽能把握本质规律、支撑起来理论体系,但若能再将肌肤附上,则更加美丽生动。要想做到物理学理论与现实生活的结合,要求教师要多为物理规律找生活中的实例佐证,并引导学生用物理规律解释现实的现象。

2.4将物理理论教学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

现在的大学物理理论课的教学和实验课的教学联系不是很紧密。一般理论课和实验课是独立开设的两门课,而且可能由两位老师授课,这两门课的进度很难协调统一起来。这可能造成学生学完理论知识后要等很长时间才能去做相关知识的实验,或者学生先做实验然后才在理论课上知道实验的原理。这都使实验和理论课得效果打了折扣。只有将理论课和实验课结合起来才可能解决上述问题。可以将大学物理理论课和实验课合成一门课,而且由同一名老师教授,并且将实验课穿插在理论课中,学完理论就安排相关的实验课。这样可以用实验去证实理论,加深对理论的认识,同时让理论知识指导实验,让实验思路更清晰,实验过程也更顺利。

2.5将物理知识的教学和物理的发展史结合起来

物理学史与物理学教学的结合是国内外基础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传统物理学教育以严密的物理知识体系的建构为主,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建构的过程,只要求掌握现成的规律和定理,而不去管规律和定理的发现过程,不利于学生科学精神和创造能力的培养。将物理学史加入物理教学过程中,可以让学生了解物理规律的背景知识,知道物理规律的发现过程,体会科学家的思维过程和思维方式,感受物理学中的人文精神。同时经过人文精神的渗透,枯燥的物理规律也变得丰富多彩、有血有肉了。

2.6将物理的知识和科技发展的前沿结合起来

当今的世界,科技发展速度很快,物理学也朝着更深更广阔的方向发展,并和其他学科不断融合,形成新的分支交叉学科。而大学物理教授的内容绝大多数还是几百年前的知识,这不免与现实脱节,阻碍了学生探索新知识的步伐。因此十分有必要将物理学及相关学科的前沿知识作为大学物理的教学内容,如将宇宙起源、大爆炸理论、生命起源、基因技术、广义相对论、激光技术、半导体技术、超导技术、太阳能技术、粒子物理、最新的诺贝尔奖项等前沿知识通过专题讲座或课题视频放映等形式介绍给学生,可以极大得开阔学生的视野,激起学生探索未知的激情,调动学习物理的兴趣。

3结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