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技师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8 12:33:1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路技师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系统组成
系统由摄像机、云台、车载显示器和车载处理单元组成。摄像机摄像机安装台机车的车顶,由摄像头和高倍变焦镜头组成。利用高倍变焦镜头的放大功能将远处人工看不到或看不清楚的图像清晰地采集下来,传输给车载处理单元,并显示在车载显示器上。云台摄像机安装在机车车顶的云台上,其作用是在机车进入铁轨的弯道时,通过控制云台的转向,使摄像机始终能采集铁轨上的图像。车载处理单元接收摄像机的图像,显示并自动识别铁轨图像和铁轨上的目标,根据目标特性进行预警或报警;同时根据图像控制云台转向,使摄像机始终能拍摄到前方铁轨的图像。车载处理单元还前方图像通过H.264压缩后,保存在车载处理单元的存储器上,方便以后的查询和分析。车载显示器车载显示器显示前方的图像和分析结果,当线路上有特殊情况时,自动报警并提示机车乘务员,乘务员采取相应措施。无线网络接口和无线视频接口(预留)预留的无线网络接口在地面高速无线网络建成后,可以将车上的图像信息传输到地面,方便地面查看。预留的无线视频接口可以使用便携摄像头将故障时的机车内部图像通过无线网络接口传输到地面,方便地面进行故障诊断和分析。
系统特点
智能化:能够利用视频识别技术判断铁路线路上的目标,并根据目标特性进行预警或报警。数字化:视频全数字化采集、处理和传输,集视频采集识别功能、灵活的操作性、网络功能和远程管理(预留)等全方面功能于一身。网络化(预留):通过WAN网络,可以传输高质量的图象、声音、控制信号,非常方便的供管理者随时随地查看机车图象或历史图像。安全性:采用数字加密算法保证其传输的安全性。可靠性:采用性能可靠、互相兼容的设备组成系统,确保系统长期可靠的运行。灵活实用性:整个系统的设计贯彻以用户需求为准则,面向用户,非常的人性化,操作方便、实用性强。可扩展性:预留接口,具有较强的兼容性和可扩展性,便于系统的充实完善和升级。
系统关键技术
篇2
(一)我国铁路高速通信网络建成投用
本世纪以来,我国铁路紧跟国家政策号召和时代脚步,加强现代信息化建设。早在2010年,我国铁路通信光缆已经在全国覆盖面积超过了15.68万公里铁路,铁路干线光缆覆盖率达到96%,真正实现了光缆全方位地覆盖,实现各地的铁路信息联网。如今在投建新线时,高速信息网络已成为基本建设时的必备项目。
(二)运营管理信息技术推广逐步深入
经过多年的发展,铁路信息化从无到有,自铁路运输管理信息系统、客票预定与发售等系统建设投用后,使铁路人真正感受到了信息科技的力量,而后大量围绕车务、机务、供电、车辆及综合管理的信息系统逐步投入使用,涵盖了铁路运输组织、客货营销、经营管理的各主要环节,初步建成基层站段、铁路局以及铁路总公司三级信息系统数据库及相应管理应用。
二、铁路基层办公室信息化建设实现模式
铁路的健康持续发展离不开基层的支持,对于铁路基层办公室的信息化建设是铁路全面信息化建设的必然要求。但是我国目前铁路基层办公室建设仍然存在一定的问题,仍然需要提出进一步的改善措施。
(一)建设基于SOA架构的信息平台
我国铁路办公系统网络建设已经初具规模,基层办公室信息技术引用应该遵循“服务提供者、服务使用者和注册中心”的SOA结构开展信息系统建设规划,搭建更为经济、适用、可扩展的网络信息平台,更好地将信息化建设应用到实际工作开展中。
(二)做好办公自动化应用的推广
根据铁路信息化建设不断深入的实际,铁路内部基层办公室可以根据自身需要购买、编写办公自动化软件,不断提升办公自动化水平。所购买、编写软件必须符合实际工作需要,同时能够基于SOA架构的信息平台开展数据共享和流通,提升基层办公室办公效率及领导决策支持水平。
(三)强化办公室信息技术人才培育
需加强对基层办公室人才的培养力度,将岗位使用、薪资待遇与信息技术培训考核挂钩,吸收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培养出专业技术水平更高、自身基本素质更为符合铁路现代化管理要求的员工,将其引入铁路基层办公室中,更好地推动铁路健康持续发展。
(四)建立科学配套的管理制度机制
篇3
湖南省某城际铁路特大桥272号桥墩至275号桥墩采用了(64m+125m+64m)的连续梁,且使用支架现浇方法进行施工。其中273号桥墩与274号桥墩之间跨越湘黔铁路,夹角141°,连续梁主墩墩高29.5米。梁体荷载为309~506kN/m。该路段地质条件过于松软给支架基础和基坑围护施工带来了很大难度。
二、上跨既有铁路连续梁施工特点
连续梁支架具有高、荷载大等显著特点。因此,上跨铁路高支架设计与施工成为决定本连续梁施工成败的关键。在具体施工过程中需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第一,支撑体统安全可靠性。第二,铁路运营安全性。第三,支架系统设计合理性。比如:支架搭设、支架安全预压和支架拆除等。第四,施工策划的周密性。
三、连续梁支架搭设和拆除控制
(一)支架搭设
支架搭建是上跨既有铁路高支架现浇连续梁的施工的核心,相关工作者必须予以高度重视。首先,需要认真勘察铁路周边的管线,并对将会对施工造成影响的管线进行改迁。
1、管桩施工
该城际铁路特大桥272号桥墩与275号墩支架基础钢管柱和管桩均使用Ф630mm×10mm型,采用90t振动锤进行打入施工。Ф630mm钢管柱各节长度均为12米,通过焊接的方法进行接长和对接。在进行焊接的时候,首先需要把钢管柱进行对焊。对焊结束后,应当在焊缝位置加8块钢板进行加固。钢管桩具体施工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焊接质量
具体施工过程中必须严格控制焊接质量,要求焊缝饱满并且不能够造成桩头烧伤。如果出现焊缝不够饱满或者钢柱被严重烧伤的情况,应当进行割除然后重新焊接。桩接长之后应待其彻底冷却后,再继续施工。
(2)桩位偏差
支架桩位和桩身垂直度关系到整个结构的承载能力和稳定,对连续梁结构的稳定性至关重要。根据国家有关规定,桩位偏差必须小于3cm,且垂直度必须小于3‰。在桩管和桩柱具体施工过程中,桩位垂直度偏差应当低于4.5‰。在正式施工开始之前,必须复测相关桩位。在具体施工过程,应当挨个进行仔细检查。桩身垂直度的检测过程中,需要使用2台经纬仪进行观测。在桩中间位置弹墨线的时候应当确保墨线宽度小于5mm。每沉桩一米需要进行一次检查,如果发现存在超标现象,必须及时采取相关措施进行纠正。
(3)测试地基承载力和复测
在工程具体施工过程中,首先应当通过试桩的方法来测试地基承载力,然后与设计相关计算值进行仔细对比,从而科学合理的确定施工桩长度。其次,打设工作完成后还应当进行承载力负荷相关实验,确保在桩基承载力符合设计要求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否则就需要延长桩的长度或者增加桩的数量。
2、有效控制支架的整体性
支架整体性控制是直接搭建的重要考量因素。具体而言,需要重点把握以下几点:第一,合理联结贝雷梁和下方工字钢。第二,有效联结两层贝雷梁以及贝雷梁与上方工字钢。第三,重视碗扣架同上方模板的联结。
(二)支架安全预压
1、预压措施
沙袋堆预压是目前使用相对比较广泛的支架预压方法。使用沙袋堆预压的时候需要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按照梁重量的20%、40%、80%、100%、120%进行逐级加载。第二,预压时间不得少于3日。第三,1日的稳定期之后才能进行观测。第四,预压前、中、后需要每4个小时分别测量支架与地基变形量以及支架与地基沉降量,然后相加求和。最后,应当立足于测量结果,对底模高程进行科学、有效的调整,然后按照相关要求开展拱度预设相关工作。另外,在具体预压施工中,应当安排专人负责观察支架变化,一旦发现异常或者较大变形,应当及时终止加载工作。
2、支架预压安全
为了有效减少施工事故,显著提升加载精确度,相关工作人员应当积极采取以下措施:第一,沙袋必须进行覆盖,从而有效避免降雨、降雪、积水等增加不必要的负荷。第二,预压加载时应当有效把控沙袋重量检测次数,提高加载精确度,并且必须严格参照预压相关分级标准开展加载工作。第三,时刻关注天气预报,提前做好沙袋覆盖和排水工作。第四,做好相关应急措施。第五,预压沙袋、吊车等必须放在指定地点。
(三)支架拆除
支架拆除应当毫不动摇的坚持“先搭后拆、后搭先拆”这一基本原则,从上方开始,逐层往下方进行拆除。在具体拆除过程中应当注意以下几点:第一,提前规划好相关材料的装卸路线。第二,拆除材料应当做到及时卸落,严禁将其吊挂或者随意进行堆放。第三,卸落贝雷梁、钢管柱等大体积物体时,应当封锁铁路,防止落物引发铁路安全事故。
四、讨论
篇4
本文作者:杨文宗
路桥桩基基础施工技术在铁路桥梁等多个施工方面得到了广泛的应用,对于提高工作的效率,确保施工的进度等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同时也保证了施工的可靠性和安全性,为保证施工的质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灌注桩孔施工技术对于该项技术的应用,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首先,要进行试成孔,这就需要在施工前对施工场地以及条件进行检查,对施工技术和工艺以及各种设备进行检验,对地质资料进行检查,确保获得信息的准确性和科学性。其次要以测量基准点以及测量基线,对数据进行分析,通常来说是用十字交叉法确定孔桩的中心,并且安排专门的人员对龙门桩进行设置。在灌注桩孔施工技术的实施中,必须确保数据以及施工的准确性,必须确保护壁的厚度、配筋以及砼强度都必须符合设计的要求,对于施工中的蜂窝、漏税现象要及时采取补救措施,防止事故的发生。同时保证孔底不能积水,钻孔结束后要对护壁的淤泥和残渣及时的清除,并进行工程的验收。
钢筋笼制作施工技术对于钢筋的进场要进行验收工作,进行一定的力学性能试验和焊接试验,做到保证质量和尺寸符合规定的要求。同时,对焊条也有相应的要求,确保有质保单,确保焊条的型号符合钢筋的性能要求。钢筋笼的制作要严格按照一定的设计要求进行加工,主筋位置要在钢筋定位支架控制的基础上进行距离等分。对于加劲箍的设计一般放在主筋的外侧,这样在不增加施工难度的前提下,起到加固的作用。在对钢筋进行搬运和吊装时,要注意施工的规范,防止变形,在安装时,既要对钻孔进行检查,确保安全,又要注意施工方法,避免对孔壁的破坏。同时,对钢筋要进行保护,设置保护层,一般是用水泥砂浆块制作的,进而保证坚固。
砼灌注施工技术在对冲孔进行质量检查以后,再进行清孔工作,尽快灌注砼。在对孔进行处理时,一定要保持孔壁和孔底的干净和孔壁的牢固。若有地下水并可能渗漏时,要进行抽水处理,采用串筒的方法灌注砼,在这一过程中,砼应该借助插入式振捣器来振实。如果积水过多,不容易排干,则需要借助导管法进行水下灌注砼。在施工中,可以选择碎石以及卵石作为砼的粗骨料,但要把粒径控制在5厘米以内。在进行投料时,不仅要按照一定的配合比例,不可加大塌落度,并且注意砼灌注工作的连续性,还要进行投料的质量控制,在进行搅拌前要进行塌落度的检测,保证流动性的同时,确保有较好的粘聚性。对于调好的砼应该及时的使用,避免离析现象,对于出现离析的砼严禁灌入桩孔内。在整个施工的过程中,要根据温度采取必要的措施,在温度较高时,注意缓凝,在温度很低时,要采取一定的措施,注意抗冻。另外,在利用桩基基础施工时应该注意施工场地的限制,因为桩基基础施工的水下混凝土施工具有较强的隐蔽性,就容易引发松散、离析和缩颈的问题,这就需要加强对混凝土浇筑质量的控制。对混凝土的浇筑主要从原材料的选择、比例的调控、施工工具的改进和操作流程的规范等多个方面入手,同时注意施工时间必须连贯,进而保证较高的浇筑质量。
总之,桩基是桥梁和铁路的基础,桩基质量的好坏直接关系着桥梁铁路的承载力大小,这就要求各个施工单位做好桥梁铁路的桩基基础施工,确保桩基的质量。在国民经济的不断发展中,铁路桥梁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这就对桩基的基础施工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保证施工进度的同时,还要确保施工的质量,为铁路桥梁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这就依赖于先进的施工技术。在未来的铁路桥梁施工中,各个施工单位要以先进的技术为指导,不断的吸取和总结经验,灵活地运用各种施工技术,克服地质条件的不利影响,进而确保路桥发展的高质量,最终实现我国交通运输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篇5
随着科技的日益发达,为适应铁路提速的需求,大量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广泛应用在铁路上,职工在接受新事物的同时,对新设备、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进行不断实践、探索、总结,整体素质得到很大的提升,特别是技师等高技能人才在攻坚方向也往多领域涌现。集结各领域的技师人才、融合各领域的技术才能,成立技师小组,形成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团结协作的氛围,将极大地挖掘技术潜能、最大限度地提高技师整体力量、充分发挥技师作用。
当前,铁路正处在改革发展的深化期、关键期,随着管理机制创新、安全风险细化、客货运输提速、铁路建设拓展等各项任务的深化推进,人才的作用更加凸显,人才的需求更加强烈。太原铁路局2014年成立了技师小组,依托技师、高级技师组建工作团队,发挥技师作用,解决现场安全生产实际问题,促进提升职工队伍的业务素质,为技师、高级技师能够充分发挥作用提供了平台。这是深入实施人才强局战略,释放质量更高、效益更好人才“红利”的重要举措。
一、技师小组现状
按照太原铁路局发展需求、结合基层单位实际状况、经详实论证,我局建立了441个技师小组。技师小组均签订了目标责任书,明确了各小组的职责和年度工作目标,为做好技师小组的各项工作奠定了基础。
二、技师小组工作进展情况
技师小组组建以来,各单位全力组织推进技师小组开展工作,各技师小组积极围绕运输生产安全,结合各自的工作实际,积极开展了提出合理化建议、技术攻关、师带徒等活动,在活动中涌现了许多典型做法。
(一)领导重视确保了技师小组工作有序推进
大同西供电段为确保技师小组各项工作的有序推进,将技师小组按专业性质分别由机关相关业务科室进行了对口包保,每月由段领导组织相关业务科室、部分技师小组组长召开技师小组攻关活动推进会,汇报工作进展情况,对存在的问题进行通报、考核。
(二)技师小组在安全生产中的作用凸显
太原车辆段动车组机械师小组,紧密围绕高铁安全,正在积极开展“CRH5A型动车组单检78步和CRH380AL单检68步作业法技术攻关”课题的攻关。
(三)技师小组的特色做法已在单位推广
湖东车辆段制动钳工技师小组结合运用、检修生产需要,独创设计了运用检测尺和16、17号车钩调整装置,经段推广后,原来的3人作业工作量缩减为1人作业即可,显著提高工作效率。
(四)技师小组成员防止事故、排除安全隐患效果显著
目前,技师小组成员防止事故、排除安全隐患受到总公司、路局表彰奖励52次,受到单位表彰奖励128次。例如,原平车务段车站值班员技师小组,发现处理典型设备故障2次,分别是列尾受到异常干扰、无法正常置号1次;调车作业中道岔失表1次,发挥了应急处置能力作用,保证设备技术状态良好,为行车安全提供强大保障。
三、开展技师小组活动取得的成效
随着我局技术装备快速提升、运输能力特别是重载运输的不断扩充,迫切需要一大批能够解决生产一线技术难题的高技能人才。启动“技师小组”活动项目以来,各成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提出合理化建议解决生产过程中的难题,充分发挥了高技能人才专业特长。
(一)技师小组攻关课题等活动进展情况
2014年全局441个技师小组,共确定攻关课题462个,其中:已完成了424个,有38个因资金不足等原因截止年度未完成。
(二)技师小组主要工作进展情况
2014年441个技师小组共开展活动2709次,车间进行业务指导2049次,站段业务部门进行专业指导1165次;提出合理化建议2887条,完成技术性论文或总结1149篇,培养高技能人才862名,在段、车间推广新成果或特色做法628次。
(三)技师小组模范带头作用发挥情况
各“技师小组”紧密围绕运输生产,充分发挥技术业务特长,积极开展小改小革活动,参加技术技能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破解运输安全生产技术难题,有计划、有目标定期培养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骨干。现已出版技师小组成果集,且经过评委会评审,“太原北站货运员技师小组”等十个技师小组,被评为“年度示范技师小组”,颁发奖牌并给予一次性奖励10000元。
四、技师小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一)部分单位对技师小组不够重视
部分单位对技师小组不够重视导致制度落实不到位、业绩不明显,部分“技师小组”存在基础管理工作较差,未下达年度工作目标、未制定本小组各项管理制度、各项阶段小组活动总结不及时等问题。
(二)部分技师小组组织开展活动滞后
按照太原铁路局文件要求,2014年5月份各单位技师小组开始运行,但通过劳卫处前期检查,发现部分单位的技师小组仍未组织开展活动。例如,6月份检查朔州车务段怀仁站调车长技师小组尚未开展活动,无任何活动记录。
(三)个别“技师小组”成员思想松懈
个别成员从思想上未真正认识到“技师小组”是高技能人才在安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佳平台,是确保铁路运输安全、促进铁路快速发展的有效捷径,工作消极、滞后,阶段性“技师小组”的各项活动敷衍了事。
五、提升技师小组作用的建议与思考
技师小组是由技师、高级技师组建的技术攻关团队,是集结各领域拔尖人才组建技术创新团队,是各类高技能人才在安全生产中发挥重要作用的最佳平台。建立健全技师小组制度、深入挖掘技师小组潜能、大幅提升技师小组能力、充分发挥技师小组作用,将能更好地促进生产、提高效率、确保安全。经对我局开展技师小组活动的分析、探索,对下一步技师小组工作推进进行了思考,特提出几条建议:
(一)加大宣传,挖掘人才
各单位要以学习、宣传和践行铁路精神为主线,把镜头对准一线高技能人才,通过专题、专栏、专版、专场巡回报告和音像图文、报台网刊等形式,深入宣传高技能人才的典型事迹;宣传他们“职业就是事业、本职就是天职”的价值追求;宣传太原铁路局对人才建设的方向和目标,宣传路局、路局党委对高技能人才工作的政策导向和务实举措。要善于发现培养新的高技能人才和专业技术人才,精心营造更多有利于人才涌现的新平台、新环境,不断发展壮大我局的人才队伍,营造人才涌流、薪火相传的生动局面。传递好声音,激发正能量。
(二)加强组织,重在落实
(1)各单位要建好用好“技师小组”等高技能人才发挥作用的平台,主动给高技能人才交任务、压担子,通过立项攻关、导师带徒、帮扶结对等方式,引导各级各类人才在工艺造新、创效出新、技术革新、育人带新中发挥更大优势、展示更大作为。
(2)各单位要结合技能岗位大比武、大练兵活动的有关要求,结合各自岗位特点,重点将培养岗位技术能手、培训参赛选手、举办车间技术比武、练兵等活动纳入技师小组年度目标,制定切实可行的推进措施,形成培养练兵能手的专业技术骨干培养培训机制,充分发挥好技师小组的作用。
(三)表彰成果,转化效益
(1)做好成果转化工作。各单位要将“技师小组”攻关活动与日常运输、安全、经营等工作紧密结合,做好日常融入和经验总结、成果推广工作,用实实在在的攻关效果,凝聚起推动全局改革发展的强大能量。
(2)做好站段考核评价工作。每年底,单位根据要求和单位技师小组管理办法,对技师小组工作情况开展检查,经单位高技能人才振兴工作领导小组研究,对优秀技师小组予以命名表彰,对表现突出的优秀技师小组组长及成员予以表彰奖励。
(3)做好路局表彰工作。每年底,经路局高技能人才振兴工作领导组评审,确定多个示范技师小组,发文命名表彰,颁发奖牌、奖金。
(4)做好技师小组的总结宣传工作。一是每月底前将各单位技师小组工作推进情况、工作动态进行收集整理,对月度推进工作进行小结。二是每年组织召开一次技师小组攻关情况推进会。组织各系统技师小组代表,在技师小组攻关情况推进会上进行经验介绍。三是每年底,组织各业务处将系统内技师小组的攻关内容、做法、效果形成攻关课题资料册,在本系统内进行推广。
(四)提供保障,发挥作用
(1)路局业务部门突显指导作用。路局各主管业务部门要加强对本系统技师小组活动的帮助和指导,发挥好专业职能作用,对技师小组活动开展进行实时跟踪,及时提出整改完善措施意见,做好日常融入和经验总结、成果推广等工作,明确责任,强化保障,科学操作,按步骤推进,确保攻关活动稳健、有序开展,以推动全局运输安全生产持续稳定发展。
(2)基层站段发挥第一位责任。各单位要建立健全技师小组管理机制,明确各级管理职责和工作流程,结合本单位情况完善技师小组管理、考核、奖惩和评比等各项制度,切实发挥第一位责任,要有一名行政领导亲自负责,各部门要协调配合,分工负责,确保攻关活动取得实效。要与受到命名的技师小组组长签订年度目标任务责任书,明确技师小组权利和义务,建立年度工作计划,确定技术攻关课题,积极开展技术攻关活动,确保各项工作有序推进。
(3)技师小组发挥职能作用。各技师小组要紧密结合生产实际,发挥技术业务特长,开展小改小革活动,参加技术技能革新和技术攻关项目,破解运输安全生产技术难题,有计划、有目标定期培养一定数量的技术技能骨干。
(五)创造平台,交流学习
(1)利用先进网络技术。利用互联网成立网络交流、咨询平台,让广大技师小组成员积极参与,利用网络平台积极交流工作经验,工作技巧,并小改小革,技术创新等心得体会,促进比技能、拼业务的学技创新的工作干劲;在咨询平台上可以让全路职工参与,对日常技术问题,理论知识或实操规范等工作难题进行咨询,让职工与高技能人才进行学术互动,在全局形成“学、比、拼“的良好氛围,锤炼使命感,提高荣誉感,切实激发广大职工干事创业、岗位成才的工作热情。
(2)到兄弟局观摩学习。定期组织高技能人才到其它局参观学习,学习先进的工作经验和优良的技术,掌握全路各专业最先进的技术与方法,争取让我局技术上在全路处于领先水平。
(3)到职业院校进修。每年输送高技能人才骨干到技术院校进行脱产学习,只有掌握了国内外最先进的铁路知识与技术,才能在铁路改革发展的大潮中成为领头军。
(4)在本局切磋学习。定期组织高技能人才在本局兄弟单位互相观摩学习,吸收经验与长处,相互促进,相互帮助。
(六)激励机制,发挥潜能
(1)路局重奖机制。对于“技师小组”小改小革,攻坚克难过程中项目,如有突出贡献,路局应给予重奖,以鼓励高技能人才岗位创新的积极。
(2)路局经济支持。在每个“技师小组”每年奖励基金的基础上,对于技术革新中进行了可行性研究报告审核通过的课题,路局要给予一定的启动资金,以使项目能按计划有序开展。
(3)路局技术支持。对“技师小组”攻关克难课题被路局相关部门认可的情况下,路局要派业务部门骨干进行针对性的帮扶指导、实时跟踪,对于遇到的难题要积极解决,必要时可以将本系统兄弟单位本专业技师小组成员抽调组成临时攻关小组,这样不仅从时间上来保证专攻课题,也可以同行之间资源共享、技术共享,这将在很大程度上保证项目保质保量完成,为路局技术创新、技术改造、技术攻关提供坚强后盾。
(4)站段大力支持。单位应为技师小组开展活动提供必要的资金支持,保证和鼓励技师小组积极开展活动。同时,若小组内特殊情况可以向上级部门申请资金或技术支持。对单位、车间确定的技术攻关课题,单位可集中安排时间开展活动。
(5)车间积极配合。车间应提供技师小组活动场所,以及必要的设备、工具及材料,确保技师小组正常开展活动。
(七)落实考核,完善制度
全局各运输单位要加强技师小组的动态管理,针对考核评价过程中检查发现的问题,逐项分析原因、修订完善制度、规范工作程序、强化责任落实,加快问题整改,不断提高技师小组的管理工作质量,力争在较短时间内使技师小组管理工作有新的改进和提高。
(1)加强对技师小组的监督检查。劳卫处每年组织相关业务处,对技师小组的运行情况、日常管理、攻关课题、作用发挥等情况进行一次督导检查,单位是否提供技师小组活动场所并已挂牌、是否建立了相关活动制度、是否将技师小组的活动纳入车间日常管理、是否组织开展了技术攻关活动并有活动记录等内容。检查结束后,下发检查情况通报,总结单位好的做法,通报存在的问题。
(2)加强对技师小组的考核。一是加强路局对单位技师小组管理工作的考核。劳卫处每年督促各单位做好技师小组的考核工作,发现未落实对技师小组考核工作的单位,追回路局下拨单位的技师小组奖励基金;考核工作落实不到位的单位,核减路局下拨单位的技师小组奖励基金。二是加强对技师小组攻关课题的考核。对单位每个技师小组的攻关课题兑现情况由业务处审核通过后,在劳卫处进行销号,截至每年年底仍未在劳卫处销号的,将追回该技师小组的奖励基金。
篇6
论文摘要:鱿业是民生之本,提高就业率及服务地方经济发展是我国高职教育两大任务.高职教育必须坚持以鱿业为导向,以能力为本位,紧紧围烧高职办学的培养目标,密切高职教育与市场、扰业、岗位能力的联系,推动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
到2004年,我国各类举办高职教育的院校已达1 400多所,在校生规模超过1 001)万人,占在校大学生总数的50%以上.2004年7月走出校门的280万名内地高校毕业生中,有147万是高职生,
就业是民生之本,高校毕业生的就业问题已受到社会的普遍关注,总的形势是供大于求,就业压力大,竞争激烈.据教育部统计,2003年的毕业生总供需比为1:1.02,比2002年略有下降,但2004年的总供需比仅为1:0.85,出现大幅下滑,特别是高职(专科)生的供需比一直处于很低的水平.2004年教育部公布的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平均就业率为73%.其中研究生就业率为93 %,本科生84%,高职(专科)生仅为61%.高职毕业生就业率明显偏低.
教育部部长周济在2004年全国职业教育工作会议上强调,“职业教育就是就业教育.职业教育必须以就业为导向,要牢牢把握面向社会、面向市场的办学方向.”高等职业教育如何坚持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指导思想,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努力提高毕业生的就业率是关系到高等职业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大课题.
1准确定位,坚持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
高职教育的培养目标是向社会输送面向基层、面向生产、面向服务和管理第一线的高等技术应用型人才.高职院校准确定位,是一个根本问题,也是准确把握高职教学特点的前提和基础.
在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上,目前存在三对矛盾—有岗无人和有人无岗、无业可就和有业不就、高级蓝领奇缺和高职毕业生就业率偏低.由于我国当前产业结构的调整改善,生产和服务部门的技术含量增大,劳动复杂度提高,无论在制造业还是在服务业中,出现了许多要求劳动者既有理论和专业知识、又有很强动手能力的高级蓝领、灰领岗位.资料显示,中国城镇企业共有职工1.4亿人,其中高级技师仅占0.41%、技师占3.1%,而在发达国家,这个比例达到2.0%一40%.也就是说,中国至少还缺三、四千万灰领.2004年第三季度全国115个城市劳动力市场职业供求状况调查显示,求人倍率较大的是高级技师、技师,分别为2.59和1.84.白领、蓝领与灰领的比例将成“菱形”,即白领和蓝领的比例逐渐减少,灰领会越来越多,越来越受到社会关注,成为吃香的“银领”.
市场需求是高职院校办学的最大动力.高职院校只有定位于培养企业发展所需的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的吃得苦、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的“四得”人才,定位于培养既能动脑又能动手,具有较高的知识层次、较强的创新能力、掌握熟练的心智技能的高级蓝领、灰领,才会有生机与活力.
2加强考核.建立以就业为导向的评估体系
毕业生的就业率是社会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一个重要指标.周济部长在2004年的一次就业工作会议上提出,今后省级教育行政部门要将就业状况作为高职院校专业设置及其结构调整的依据,对就业率连续三年低于全省平均水平的专业要减少或停止安排招生计划,不适应市场和社会需要的专业要予以撤销.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的迅猛发展,各类院校教育质量良秀不齐,因此有必要由权威部门定期组织专家进行评估.由教育部组织的全国高校本科办学水平评估已经逐步走上正轨,每五年一个循环,分优秀、良好、合格和不合格四档.合格高校将限制招生,不得超过去年的招生指标.不合格的高校将停止招生,限期整顿.每年由教育部负责向全社会公布评估结果,有效地促进和规范了本科院校扩招以后的教学质量.最近几年,一些国家级重点中专学校相继升格为高职学院,这既给高职教育增添了不少活力,同时也给高职教育带来一定的混乱.因此有必要以某一评估体系为标准,对所有的高职院校进行一次大检阅,优胜劣汰.对现有的高职院校队伍排排队,也给考生一个报考的参考.依据高职教育的办学指导思想,提高就业率及改善就业状况,准确评价学生的专业技术水平和职业能力应该是高职院校评估体系的核心内容.
3校企合作,实现高职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
面向市场、面向行业、面向企业,是高职教育改革的切人点.目前许多地方出现了一面是高职生就业难,另一面却是某些技能型人才的短缺,暴露出高职教育与岗位需求的不相匹配.
校企合作要根据区域特点、学校实际、专业要求选择恰当的模式进行实践,并在实践中求异、创新.可以是经济开发区和职业院校合作,如苏州工业园区职业技术学校;可以是学校和企业合作办学,如青岛职业技术学院与海尔集团共建家电培训中心;可以是学校和行业、社区或企业群合作,如温州职业技术学院依托行业协会联合办学.同时,为适应终身学习和建设学习型企业的要求,通过行业、企业和学校的共建,使高职院校成为企业继续教育的基地、岗位培训的基地,成为企业员工学习培训的平台.
如某铁路职业院校在铁道部实行主副分离后,并没有停滞不前,而是敏锐地捕捉到我国地方铁路的蓬勃发展,如三茂、广梅汕、金温等地方铁路急需大量的铁路专业技术人才.于是他们在2000年铁道部取消定向招生计划后,先后和广西沿海地铁公司、泉州地铁公司、淮北矿业集团等企业建立“订单式”培养计划,企业和学校双方共同编制教学大纲和教学计划,二年级之后,按企业实际需求编班,最后一学期在企业实习,通过了企业的专业技能考核后,直接到企业报到.目前他们又瞄准了大城市的地铁热,又与广州城铁、上海城铁初步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培养城市轻轨和地铁的专业技术人才.
高职学院与地方政府或大型企业签订人才培养与服务合作协议,开展人才配送、“订单培养”等系列合作与服务,使学生的在校教育与企业的生产和发展紧密衔接,有利于院校推进开放式办学,也有利于企业获得自己急需的人才,从而实现校企双烹.
4增设第二课堂学分,积极推行双(多)证书制度
截止到2003年,我国已对92个技术性强的职业实行就业准人制度,许多用人单位在招聘现场上告示,需双证上岗.市场向求职者发出了明确信号,职业资格证书成为人们择业的“通行证”,成为职业准入的又一道门槛.
推行双(多)证书制度,势在必行.要改变过去单工种的技能鉴定为面向行业或职业岗位群的综合职业能力考核,将行业准人标准同高职教育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学生成为真正意义上的既具有必要的理论知识,同时又掌握了职业操作的基本技能,熟悉本行业管理和运行过程,并具有一定的解决现场问题、综合能力的技能型、复合型的高层次人才.
将“双(多)证制”纳人职业院校的正常教学计划,是高职教育全面推行双(多)证书制度的必然趋势.规定在校学生在学习期间必须获得几个第二课堂学分,其中包括获得职业资格证书和技术等级证书,各类科技创新成果,小发明、小设计,省、市、国家级竞赛获奖等等.学校要把毕业实习和专业技能鉴定合理地组合起来,为学生的技能鉴定提供必要的机会和场所.校企合作成功的高校,一般都由学校和企业共同来组织专业技能鉴定.事实证明,就业率高、就业状况好的院校也正是双(多)证书工作走在前列的院校.
5加强职业规划.全程指导学生就业理念
学生的就业观念直接影响到就业能否实现.全程指导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帮助端正就业心态,树立正确的择业观,是学生充分就业的前提.
哈佛大学为不同年级的学生提供不同内容的指导.对一年级的学生,让他们尽量熟悉了解学校的全貌,尤其是各个院系的专业和课程设置,为以后选专业和选课做准备;对于二年级的学生,进行职业兴趣的测试,引导学生全面地认识自己,以实现兴趣、价值、个性和职业的匹配;为三年级考研的同学提供美国各研究生院的咨询服务;对于准备工作的另一部分学生,职业中心根据他们的职业意向,为他们提供兼职工作信息,为以后求职、走上相应的工作岗位,积累经验和经历.对即将走上工作岗位的学生,职业指导中心从职业的选择、求职的准备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确保学生从心态到行为都顺利完成角色的转换.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都设有招生就业指导办公室,“重招生轻就业”的现象普遍存在,这是造成当前高职毕业生眼高手低、定位不准、有岗无人、有人无岗的主要原因之一。
建议设就业指导课程为必修课,它是帮助学生加强职业规划的重要手段.所谓职业规划就是确定聊业发展的大方向.它应解决的问题是:我是什么样的人?我适合选择什么目标和道路?我有哪些优势,还需要弥补什么?以我的能力,我能达成什么样的目标?有的院校在二年级的学生中普遍实行职业能力测试,它能科学客观地反映出每一位同学的职业能力以及从业适应范围,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自觉规划.
篇7
关键词:高铁 大学生 培养和使用
一、大学生培养和使用现状分析
杭州工务段近10年间共接收和引进全日制国民教育本科学历以上人员63人,占全段在职干部总数24%。其中前5年接收22人,后5 年41人,数据表明近几年接收数量呈逐年上升之势。
目前,段在岗大学生合计68名,已走上科级及以上岗位的12人,占17%。另有42名大学生在一线专业技术岗位上,参与过宁杭、杭甬高铁联调联试工作的大学生33人。其中32人计划纳入段高铁十大关键专业技术岗位和系统高铁专业技术岗位储备人才库,占大学生总数的51%。表现出大学生逐步进入高铁发展行列。
随着大学生逐渐涉足高铁行列,他们迎来了巨大的压力与挑战。在普通铁路和传统技术装备条件下成长起来的大学生们,亟需人力资源部门重新审视与定位,不断深化培养和优化使用,为高铁的发展打造一支知识文化水平高,技术业务能力强,且能一呼即出、出之能战、战之能胜的大学生人才队伍。
二、大学生培养和使用过程中显现的问题
1.大学生毕业生自身存在的缺陷
(1)缺乏艰苦奋斗的精神。 当前,大学生毕业生多数为80、90 后,大部分家庭环境优越,在家中又是独生子女,受父母宠爱,多数个性较强,喜欢追求安逸享乐,走入现场后对严格的管理、艰苦的环境,怕苦怕累,不愿埋头苦干。
(2)缺乏与人沟通的能力。 大学生在入路时基本上都是20多岁,初入社会,对人际交往缺乏了解,没有经验。与身边同事的相处中,有时不能很好处理认识、观念上的差异,有的在人际关系上不够和谐,影响自身的发展进步。
(3)缺少积极向上、不断进取的工作作风。部分大学生入路后,缺乏对路局、站段大学生培养政策的正确理解,思想浮躁,急功近利,总想寻找快速升迁的捷径。对组织上安排设计的到基层锻炼机会不能很好珍惜,不愿脚踏实地的学习锻炼。
2.大学生培养和使用过程中存在的缺陷
(1)培养目的不明确。大学生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必须有明确的培养目的,才能有效避免过早地将一线培养的大学生选拔到重要岗位上。有的大学生在基层一线锻炼的时间不足,对现场设备缺乏了解,欠缺现场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反而导致对岗位不能胜任。
(2)培养方向单一。需摒弃侧重于专一行、精一行、用固定类型的岗位培养专业型人才的模式。专业型、技术型、管理型在大学生早期培养中三者不可偏废,否则将使大学生的整个职业生涯丧失支撑基础。
(3)培养内容失衡。在大学生培养中,习惯性以理论学习为主,存在着“重管理、轻技术”,导致大学生在技术生产实践中存在“手无缚鸡之力”的尴尬局面。
(4)选拔使用方式失误。在大学生的选拔使用过程中,论资排辈、任人唯“本”(学历证书)、拔苗助长等不良倾向,容易挫伤要求上进且能力较强的大学生的积极性,或在大学生中自然形成“抬头望、坐着等、熬年头”想法,或形成“先天营养不良”的大学生无法担负重任的局面。
3.企业管理与大学生员工价值需求落差
企业对大学生管理与大学生员工对自我价值的需求的匹配尤为重要。对大学生视同劳动力对待,在一线作业中,认为大学生派不上用场,一无是处。亦或将“高学历等同于高能力”,任凭大学生“自然成长”。这些都容易导致大学生因感受不到企业的重视,对自身职业生涯感到迷茫,对企业失去信心而选择离职,造成大学生人才流失。
四、大学生深化培养和优化使用的对策
1.探索行之有效的早期培养方法
(1)用好见习“磨练”期。一方面适当延长他们在较艰苦的一线岗位上的见习时间,使他们在实践中磨练意志、积累现场经验、加强沟通锻炼,增长技术业务才干,同时甩掉眼高手低、纸上谈兵、急功近利等弱点。另一方面加强对日常跟踪和目标考核,让他们在生产一线关键岗位“赛马”竞争,分出优劣,重点掌握。
(2)加强人文关怀。不但要加强入路教育,也要不失时机地以谈心和文体活动的形式进行大局观念、团队精神教育,增强归属感、荣誉感、责任感,以解决引进接收初期思想、情绪不稳定等方面的问题。
(3)强调跟踪培养。对见习期满的大学生,所在车间、部门应详细了解该大学毕业生在见习期内的综合表现,进行分析评估,提出培养方案,经上级同意后,落实专人进行跟踪培养,并定期写出书面汇报,同时培养人要按规定填写《跟踪培养表》,待培养基本成熟后,经集体讨论后上报主管部门,决定是否纳入高一层次的培养计划。
(4)注重轮岗培养。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基层一线岗位,让每个大学毕业生全程历练,力促他们扎实根基,切实与企业进行全方位的深度接触,为今后走向管理岗位和承担重要关键岗位职责打下坚实的基础。
2.强化培养制度和使用管理
(1)培养制度化。应制定高校毕业生见习和继续培养锻炼管理办法。需对见习管理、定职定级、继续培养锻炼做出具体规定,从而形成大学生培养和使用的有效机制。
(2)合理使用法。一是岗位交流,把在一般管理岗位工作几年的大学毕业生,通过轮岗、下派锻炼、挂职锻炼的方法,给他们舞台,促他们进步。二是构建民主推荐、竞争上岗、公开招聘竞争平台。在择优竞聘之中,改进考察方式方法,大力选拔经过艰苦复杂环境磨练、实践证明优秀、有培养前途的大学生走上合适岗位,得到重用。三是加大梯次培养选拔力度。按照“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的原则,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分梯次加大培养选拔力度,根据实际选拔任用一批,适时储备一批,使大学生培养选拔形成源源不断、波浪式推进的良好态势。
3.形成多元化的培养和使用手段
(1)送外培训。积极输送优秀青年大学生参加实践锻炼基地学习和高校举办的持续培养锻炼班。
(2)“师带徒”培养。优秀青年大学生与企业领导层、中层干部签订师徒协议,以一带一的形式帮带和加快优秀大学生的成长。
(3)推动“双师型”人才队伍建设。鼓励大学生报名职业技能鉴定考试,取得“技师”、“高级技师”职业资格。切实提高青年大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和综合素质。
(4)“压担子”训练。促进大学生快速成长。一方面是加强项目锻炼,有针对性地引导和安排其参与相关的QC攻关课题。另一方面有计划地选拔一批可塑性强的大学生,派到一线车间,在相对较困难的岗位任职,通过实践丰富工作经验,磨去稚嫩,走向成熟。条件成熟的及时放到关键岗位,委以重任,予以重用。
4.多种激励方式,刺激大学生加快成长
(1)注重“比”。企业应建立优秀大学生人才库。并每年自我推荐和组织推荐的方式,确定候选人,召开推选会,集中述职,无记名投票方式选拔本年度优秀青年大学生。并鼓励大学生积极参与企业先进工作者、中青科技人才、首席工程师等评选。
(2)及时“奖”。鼓励大学生参与撰写技术总结或专题论文,并组织发表会,进行集中评比,对获奖论文及时奖励。对大学生“师带徒”等培养活动进行监督、跟踪和年度考核,每半年根据考核结果及时对培养取得实效的师徒进行奖励。
(3)立典型,树榜样。对评比出的优秀青年大学生等要及时公告,选取典范,进行表彰。要每年召开大学生座谈会,请具备“榜样”效应的大学生发言,从而起到更好的模范带头作用。
篇8
(广东省交通运输技师学院 广东 广州 528300)
摘要: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的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但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该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关键词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开发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5727(2014)04-0031-04
2012年9月5日,国家发改委密集了25个城市轨道交通项目建设规划获批的公告,其中23个项目的总投资额高达8 326亿元,项目投资周期多在5年之内。这意味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即将迎来新一轮快速发展,将产生巨大的技能人才需求。目前,广东省已有超过15家高职、中专和技工院校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培养规模达到1 500人/年。因此,对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和课程改革现状进行分析,有助于提高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质量,为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和课程开发提供依据。
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人才培养
人才需求与培养规格基本明确 我国城市轨道交通规模最大的投资和建设热潮已经形成,诸多二线城市也已步入地铁时代。在已经批复的28座城市的轨道交通建设规划中,2015年将建成线路93条,总里程2 700公里,远期规划则将超过1万公里。按照目前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的基本数据,每公里线路需要技术和管理员工50~90人,其中,70%~80%为一线操作人员(技能型人才),包括从事设施设备检修和维修作业的维修工,以及从事客运服务的列车司机、站务员、值班员等。客运服务类岗位主要包括站务员(售票员、厅巡、站台岗)、值班员(客运值班员、行车值班员)和值班站长等。这些一线操作人员一般需要具备大专及以上学历,而线路运营控制中心(OCC)的调度(行车调度员、环控调度员等)岗位工作人员则一般需要具备本科学历。针对以上一线操作(技能型)岗位,诸多高职院校和技师学院开设了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机车车辆等专业。高职教育和技师学院的高级工培养与普通高等教育相比较,应突出“高技能”,与中职教育相比较,则应突出“高素质”。确定人才培养规格时,应考虑到应用性(在掌握售票、行车技术设备操作等基本岗位技能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应变和处理突发事件的能力)、针对性(不能混同于铁路、公路、航空等其他旅客运输方式)、区域性(如广州地铁对粤语的要求)及延续性(职业发展路径,如站务员晋升至值班员、值班站长)等方面的要求。
“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主流 由于行业及其发展的特殊性,国内城市轨道交通很久以来没有统一归口管理,也没有规范统一的技术标准。各个城市的轨道交通采用的建设方案不同,选用的车型、供电方式、信号系统、运营组织方式等也不尽相同,给规模化、高质量的人才培养带来严重的阻碍。另外,诸多院校还较多地沿用以前铁路运输的培养模式和教学模式,与产业需求严重脱节。在这种背景下,各地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和区域内的高等院校相互寻求合作,结合地域特点,广泛开展“订单式”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和实践,已取得良好效果。譬如,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自1995年广州地铁一号线开始运营,便与广州地铁合作,进行地铁客车司机和车辆检修专门人才的“订单式”培训。目前,该校已与广州地铁、深圳地铁和香港地铁等多家城市轨道交通企业合作开设了“订单班”,总规模超过300人/年。在“订单式”培养过程中,校企共同制定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利用双方的优势资源,共同参与人才培养过程,实现预定的人才培养目标,并由企业依照协议提供就业岗位,实现了学校、企业和学生的“三赢”。在具体实施过程中,形成了一些典型范例,可供参考。譬如,深圳地铁通过公开选拔“订单”学生、与学校签订“订单式”培养协议、全面参与教学管理、精心安排学生实习、考核验收等步骤实施“订单”培养,并通过设置论文制度、建立联系制度和企业文化渗透等措施加强“订单班”的过程管理,是比较成熟的“订单”培养方式。从发展趋势来看,上海地铁与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合作成立的城市轨道交通学院,已经在立足本地生源的“订单式”培养方面步入前列,并有辐射全国的趋势。
课程改革仍然停留在较浅层面 经过校企合作程度的不断深入,多数学校意识到了课程改革的必要性,不少学校在课程设置和课程开发方面考虑到了专业岗位任职要求和行业资格标准,充分重视依据职业能力需求重新构建专业教学课程体系,并在师资队伍建设、校内外实训实习基地建设、教材编写和教学方法改革等方面取得了一些成果,积累了一些经验。也有个别学者推介以工作过程为导向的职业教育理论,介绍了建立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的基本思路,但并未付诸实践。目前仍然存在三个方面的问题:一是虽然意识到了课程改革中校企合作的重要性,但合作的程度仍然停留在举行企业专家参与的咨询会、合编教材、聘请企业专家来校讲座或兼职授课、学生到企业参观等较浅层面,校企深度合作的课程开发模式尚未建立;二是理论上仍未突破学科体系的思维限制,课程体系改来改去,无论是增、删、合并课程,还是突出实践教学,仍然与职业能力的需求相差甚远,没有寻找到打通二者之间联系的技术路线;三是缺乏实践应用,虽然基于工作过程系统化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已经在机械、汽修、机电等专业领域得到广泛应用,也有部分经济、管理和服务类专业已在探索和尝试,但在城市轨道交通专业领域尤其是在运营管理类专业中的应用还很少。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应用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应用广泛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在国内的高职教育中得到了广泛推行,几乎应用到诸如机械、机电、电子、化工、计算机、汽车维修、物流、会计、酒店管理、秘书英语等所有常见专业领域,部分专业性较强的领域也有所涉及,如航空、建筑、高分子材料、火电、船舶、高速动车、楼宇智能化、审计等。但尚未发现(2009~2011年)在技工教育应用实践方面的文献资料。表1所示为进行了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改革的主要专业及其所在学校;下页表2所示为主要开发的学习领域课程及其所属专业领域。
本土化实践和研究成果丰富 近年来,德国“双元制”职教模式和学习领域课程模式通过项目合作、培训考察等形式被引进国内,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诸多学者就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及其应用进行了实践和研究,取得了较为丰富的研究成果,学界已基本明确了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基本要素、实施流程和关键步骤。另有学者从理论研究的层面深入探讨了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理论要素、劳动组织、技术和职业教育三者的联系,并分析了职业能力内涵,取得了不少理论成果。随着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技术的推广应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要素和实施过程的研究也日渐深入,在教学保障体系、教学管理、课程标准制定、教材开发、工作页编写、教学项目设计、教学策略和教学方法、实践教学设计、实训基地建设、教学团队建设、教师身份转变与适应等诸多方面的研究成果丰富。有的学者在实践过程中总结经验教训,提出了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看法和建议,如傅新民认为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不适合一个专业以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全国所有职业院校,但省级层面的统筹是必要的,也是可行的;陈贵方从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本土化实际出发,认为我国与德国国情不同,国家层面的统筹力度不够,企业实践专家的热情不高,课程开发专家只能起到指导作用,课程开发的主体只能是职业教育的教师团队。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面临的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工作过程系统化课程体系建设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面广,专业性强,虽然已成为国内职业教育界近年来关注的热点,也取得了不少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但总体而言,还存在缺乏上层统筹、重复开发、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偷工减料、教学管理和实践教学条件及师资跟不上等问题。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和实施过程中,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应避免重复开费资源,加强专业建设上层统筹 在德国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中,只有最后一个环节(课程方案的微观设计)即学习情境设计由职业学校的教师团队完成,之前的所有环节均由“各州文教部长联席会议”统筹完成。与德国不同,我国幅员辽阔,地区差异极大,全国所有的职业院校由一种课程方案统一并不可行。一方面,根据国家级职业教育研究机构(如“教育部职业教育中心研究所”)研究人员的规模和组成方式,难以完成所有专业的课程开发。因此,国家层面所做的一般多是以举办学术讲座和培训班等形式给予学校原则性指导。而省级层面统筹职能的缺失,会导致同一地区多所学校各自开发同一专业的课程,重复建设,资源浪费。另一方面,学校层面的课程开发往往存在自身难以克服的缺陷,也会影响课程质量。因此,有必要成立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建设学校联盟,从省级或区域层面进行专业建设统筹和指导。
应避免技术方法把握不准,加强课程开发整体构思 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是一项由宏观到微观(行动领域——学习领域——学习情境)的系统工程,必须在一个整体的构思指导下进行。由于缺乏上层统筹以及各自为政的局限性,再加上普通教师缺乏对专业进行课程架构的综合能力,理论、技术和方法的掌握和运用能力有限,使得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存在先天不足。表现在往往就一门已有课程进行所谓的“学习领域课程开发”,并没有重新构建课程体系,也就不可能实现预期目标。不少课程开发者对有关概念理解偏差,将“典型工作任务”理解成“主要工作环节”或“典型的工作环节”,甚至为设计学习情境而“寻找”典型工作任务,或者将实训课程中模拟性质的教学任务定义为“典型工作任务”,与概念本身的内涵相差甚远。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进行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时,应整体构建、准确把握课程开发的技术方法。
应避免偷工减料质量不高,加强课程开发过程专业性 在课程开发过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开发团队由于意识淡薄和能力限制,有些环节把关不严,加上缺乏整体构思,导致开发的课程质量不高。具体表现在实践专家研讨会没有足够数量的真正的岗位技术能手实质性参与,或者会议流程没有严格按照指导手册进行;在调研环节,没有调动企业参与的积极性,或者问卷设计粗糙,数据分析流于形式;在课程设计环节,凭经验主观猜想的多,实际调研的少,甚至只是将原有课程中的名称改为学习领域课程的术语或凭教师有限的经验对当下的职业行动做出想当然的描述。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开发过程中,应特别注意严格按照课程开发操作手册,加强调研、实践专家研讨会、课程体系构建、课程设计等环节实施的专业性。
应避免课程实施效果不佳,加强教学条件和师资建设 根据周春红和王启龙对广州和北京7所中等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电梯安装与维修、数控技术应用、工业与民用建筑、模具设计与制造、给水与排水等6个专业学习领域课程实施的调查结果来看,学习领域课程的编排、结构和教师的工作态度等都得到各方的一致好评,课程实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也还存在一些不足,限制了学习领域课程的实施。一是教学团队能力不够,教师数量、实践操作能力和教学方法运用能力不足;二是校本教材的开发比例较高,但教师参与度不高;三是实践教学设备难以满足教学需要,课程教学资源缺乏;四是教学形式和教学管理手段传统,未能适应学习领域课程教学需要。因此,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在学习领域课程实施过程中应加强教学管理,推进教学模式改革,完善实训设备,开发校本教材,提高教师的专业技术水平、课程开发能力和教学能力,保障课程实施效果。
参考文献:
[1]王公强.浅析高职院校城市轨道交通专业人才培养规格的确定[J].价值工程,2010(29):197-198.
[2]邓爱喜.订单班人才培养途径与方法探讨——以湖南铁路科技职业技术学院地铁订单班为例[J].科技经济市场,2010(11):106-107.
[3]李瑞荣.城市轨道交通车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职业教育研究,2009(11):135-136.
[4]余钢.城市轨道交通人才订单式培养模式探讨[J].城市轨道交通研究,2009(7):17-19.
[5]徐虎.关于高职类城市轨道交通运营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一点思考[J].价值工程,2011(10):287-288.
[6]申文缙,周志刚.从“行动领域”到“学习情境”——对德国“学习领域”课程模式的探究[J].比较教育研究,2009(6):76-81.
[7]王建初,颜明忠.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改革的理论诠释[J].外国教育研究,2009(7):78-81.
[8]谢承力,罗斌.基于工作过程中的高职学习领域职业能力内涵分析[J].广西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41-44.
[9]傅新民,袁秀娟.德国职业教育学习领域课程核心内容及本土化改造[J].当代教育论坛(综合版),2010(1):123-124.
[10]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本土化开发策略[J].中国电力教育,2010(33):135-137.
[11]高英敏,刘庆华,路建彩.基于工作过程的《机械设计》学习领域课程开发[J].职业技术教育,2009(14):13-15.
[12]廖超平.《EDA技术》的“学习领域”课程方案探讨[J].科技资讯,2009(9):168-169.
[13]刘建潮,卞平,李顺军,等.“冲压模具设计”学习领域课程教学改革探讨[J].十堰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2):89-90.
[14]徐丹琦.高职会计专业学习领域课程的开发与实施——以《成本核算与管理》课程为例[J].职教论坛,2012(8):52-53.
[15]陈贵方.学习领域课程开发的瓶颈与对策[J].江苏教育,2011(36):37-39.
[16]周春红,巫兴宏.学习领域课程教学实施情况调查分析——以广州市交通运输职业学校汽车运用与维修专业学习领域课程为例[J].交通职业教育,2010(4):13-16.
篇9
关键词:卓越班;《电力机车检修》;教学;实践操作
引言
“卓越班”是教育部“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简称“卓越计划”)中的一个基本组织单元的核心环节,是该计划实现的组成者和实施者,亦是促进我国由工程教育大国迈向工程教育强国的使命者。“卓越计划”的核心与关键是培养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而要落实好“卓越计划”,高校“卓越班”课程的创新改革的施实显得尤为重要和关键[1]。尤其是在“卓越计划”背景下,高校“卓越班”课程的创新改革教学在“卓越工程师”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显得相当突出[2]。本文通过分析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卓越班”的《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体系改革模式,就培养优秀“卓越工程师”教学体系的改革与创新进行初步分析。
《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主旨内容包指电力机车在机务段或者机车厂库内进行必要的整备、维护、检查和修理作业,为机车的正常进行提供安全性保障。电力机车的日常维护保养是把机车处于萌芽状态的故障现象及时发现并处理,这项工作由机车乘务员、机车整备车间共同完成的。除了机车乘务员的日常检查和保养以外,还必须按时进行各种修程的定期检修。由此可见《电力机车检修》课程具备很强的实践操作实用性,算得上是一门实践操作技术课程,它是“卓越工程师”培训中相当重要的一环。所以该课程在教学上具有教学与实践操作发球并行的过程,即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二者相辅相成,形成一个科学的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知识的运用与强化的学习过程。针对该课程的特点,结合国家“卓越工程师”计划的要求,对该课程教学模式、教学方法进行探索和改革,对提升学生实践技能和培养高质量的机车工程师人才,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和使用价值。
1、《电力机车检修》课程“卓越”之前状况
华东交通大学轨道交通学院在设置车辆工程专业课程教学大纲时,在车辆工程专业中设置将《电力机车检修》课程设为必修课,原教学大纲中规定此课程由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二部分,理论教学64学时,由于电力机车设备价格昂贵,且维护保养费用特高,故学校暂时没有电力机车实物的教学实践设备,所以实践教学安排在理论教学之后,为该课程的学生安排一周的时间到南昌铁路局、鹰潭铁路段、邵武铁路段等的机务段进行实践教学,大概30个学时。在日常教学中,由于《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结构复杂,原理深奥,再加上全是理论维修知识的讲解,学生对该课程的学习表现出较差积极性,由于而接触不到电力机车的实践操作,对于理论上的维修方法,存在实践上的操作断层缺陷。而实践教学环节与理论教学环节存在时域上的差异,再加上理论学习效果较差,这导致学生对《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知识掌握不牢,存在很多不懂区域,在学生真正跟电力机车接触时,能学到的维修技能效果达不到预期。这种教学模式的安排使得学生对该课程件的实践操作和现场应用的灵活性不强,使得该课程的教学效果难达预期。
2、 教学模式探索分析
上面分析了《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效果难达预期的主要原因在日常教学中先理论教学后实践教学,使理论与实践教学脱节,二者缺乏有机的科学结合,影响了学生对该课程的实践维修技能和专业素质的提升。本文作者系我校“卓越班”的《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教学老师,根据本人的教学经验及认知,下面通过对该课程的教学探索进行剖析,期望能对卓越班的其它课程教学改革能起到一定的促进效果。
2.1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
通过修改该课程教学计划,在教学环节中,大幅增加实践教学环节,建议把原来的教学64学时更改为36学时,所减少的理论教学学时全部放置到实践教学环节,使得实践教学环节增加28学时,大幅增加学生对《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时间,使得实践学时达到58学时,大大超过理论教学环节,实现“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 中实践教学占主导环节的要求,增加实践技能操作时间与实践锻炼机会双轨并行,让学生在理论指导下,在实践中获得真知技能。
2.2 政府加大资助经费
国家教育部和地方教育局对“卓越计划”的实施相当重视,并给每所拥有“卓越班”在学校给予了较大的资金支持,但是由于“卓越班”的开设才刚起步,很多实验设备都要更新换代,这需要较多的资金为满足实践教学要求而购买实践设备。而一台电力机车设备的购买的费用达上千万元,政府给予的资金远远不够,对于车辆工程专业的特殊专业,应该特殊专业做到特殊资助,国家可以支列贵重设备资助经费项目以扶持类似专业,力争尽最大努力给支持,以实现其特殊性的要求,实现实践设备满足“卓越班”的教学要求。
2.3 理论教学方式改进
对于《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理论教学方法应该做出一定的改进,要结合该课程实践操作性强的特点,在进行授课时不能过份讲授理论知识,要结合实践进行分析,让学生能感觉到是在实践操作要求的基础上进行理论知识的补充,这样学生能带着问题学习,带着目的学习,那学习的积极参与度会提升更高层次。此外,要增加视频实践教学环节,通过视频让学生切实体会到电力机车维修的现场的工作内容,了解电力机车维修的基本技能,并在实际操作过程中要注意的环节,为学生进入实践环节打好基础,做好铺垫。同时,如有必要,可以聘请机务段的电力机车维修技师进课堂进行授课,引导学生重点学习知识的点和面,让学生做到有的放矢,在有限的理论学时中,掌握与维修相关重点知识。
2.4 实践教学方式改进
对于《电力机车检修》课程的实践教学方法也要做出一定的改进。首先是实践教学的时间要进行改进,首先要让实践与理论教学相结合,所以在每上一阶段的理论后,就要让学生到机务段进行相应理论知识部分的实践操作练习,时间可以定在双休,这样师生都有时间,也不会与其它理论课堂教学的时间冲突。其次是以前的实践教学是老师带着学生到相关机务段后,让学生跟着机务段的师傅学习,没有下达具体的要求和指标,重点强调学生要注意人身安全,基本属于参观性质的实践教学,能否学到技能完全靠学生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在改进方面,要对学生分组分工,让3-5人/组,每组跟一个师傅,先由师傅讲解操作技能方法和注意事项,然后实践操作示范,让每个学生认真学习,最后由每个学生必需自己进行操作,遇到问题再由师傅指点,直到学会为止,当然也可以提出更好的操作方法来完成相关操作,同时学校也派相关老师去现场监督学生的学习情况。这样实践教学的学生分成若干个组,每个组都有师傅带着目标进行学习,然后根据排定实践教学计划,每组定期更换师傅,进行另一工种的维修技能学习,这样依次有序进行,完成整个实践操作的学习,让学生在真正的实践中完善操作技能。
2.4 成绩考核方式改进
加大该课程的实践操作考核力度,改掉以往凭试卷考试成绩分数70%及平时成绩的30%,二者相加统计总分的评定模式,这种模式只能考出学生的记忆能力和考前突击能力或应考水平等情况,不能真正体现学生实践操作技能的水平。该课程既然是操作为主,就应该以实践操作为主要考核方式,所以本课程的考核方式修改为:对实践操作技能水平成绩的考核占总成绩的70%,试卷考试成绩占30%。现场实践操作方式进行考核,重点在于考核学生的对电力机车维修的实践操作能力,由机务段的师傅进行考核,并实行淘汰制度,比例点到总学生人数的10%左右,这个可以适当灵活,如果确实都表现很好,那也可以全部通过,但考核过程中任课老师要参与监督,防止出现人情成绩。另外,如果实践操作技能成绩不合格,那么可以取消学生理论考试资格,意味着《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成绩不合格,这样可以让学生便更加注重实践操作环节,有压力的切实提升实践学习的效果。
3、结语
“卓越计划”的实质是培养具有工程意识和工程实践操作能力的实用新型人才。通过华东交通大学对《电力机车检修》教学实践改革的探索与研究, 给车辆工程“卓越班”理念与实践教学探索注入了新的动力,把《电力机车检修》课程当成是实现这一培养目标的重要实践性教学环节。当然,《电力机车检修》课程教学探索属于教学内容改革中的一部分,仍需不断改革和创新总。我们要围绕 “卓越计划”的要求与目标,奋发向上,探索更好的教学途径,使学生在实践操作技能上得到更深层的全面提升,实现优秀的“卓越班”人才队伍建设。
[参考文献]
[1]康颖安,卿上乐,夏平.基于“卓越工程师”培养的理论力学教学改革的思考[J].湖南工程学院学报,2011,21(1):102-104。
[2]林健.“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计划”专业培养方案再研究[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1,22(4):10-18。
本论文得到以下项目支助:
1、 江西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2011年度课题,车辆工程专业应用型创新人才培养的研究(11ZYXYB004)。
篇10
关键词:高职数学;教学改革;能力培养;高职特色
作者简介:谷志元(1957-),男,广州铁路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数学教育、应用数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高职应用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研究”(编号:08A009,主持人:谷志元)阶段性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7518(2012)05-0022-03
一、高职数学课程在高职教育中的地位与作用
高职教育是以社会需求为目标,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培养实践技能强、具有良好职业道德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当今世界科学技术的发展突飞猛进、日新月异,有两个显著的特点:一是以计算机为代表的学科的发展推动了其他学科的发展;二是数学知识已经渗透到包括计算机、运筹学、机械制造和铁路运营等课程的各个学科领域。
在高等职业技术院校,数学教育是起着基础性作用的,高职数学课程有如下五个方面的功能与作用:
(一)是为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高职数学课程主要讲授“函数、极限与连续,一元函数微积分,常微分方程,线性代数初步,概率论初步”等知识。高职数学既是一门重要的工具课又是一门重要的基础课,是学习专业基础课(如电工、电子、运筹学、机械制图等)、专业课(如计算机、物流、铁路运营等)必备的基础课。所以,高职数学课程学习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后续课程的学习。
(二)是培养学生逻辑思维能力、创新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思维能力是各种能力的核心。思维包括分析、综合、概括、抽象、推理、想象等过程。在数学教学中,应通过数学概念的形成、数学规律的得出、数学模型的建立、数学知识的应用等过程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因此,在教学过程中,不但要使学生学到知识,还要使学生学到科学的思维方法,发展逻辑思维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
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教学来培养学生思维能力,这是最基本的要求和目的,关键是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通过例题的讲解、习题的解答来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并培养学生具有“勤于思考、善于归纳的良好习惯,严谨认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踏实肯干、一丝不苟的工作作风,刻苦钻研、吃苦耐劳的探索精神,相互沟通、协同作战的团队精神”。例如,教师向学生设问、提问时难度要适中并富有启发性,这样才有助于学生发展逻辑思维能力。
(三)是为学生的就业与再就业服务的。高职数学课程有助于高职学生适应社会与职业的发展变化。近几十年来,世界科技快速发展,知识日新月异。数学知识迅速向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各个领域渗透,在工程技术、经济管理及社会服务等各个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如今市场对人才的要求越来越高,人才流动、职业变化更加频繁,一个人在一生中可能有多次选择与被选择的经历,各种职业和岗位都在不断地发展变化,如果思维模式和行为方式不能与信息技术的要求相适应,就会失掉与社会同步前进的机会。相当多的高职学生不可能终生固定在一个工作岗位上,这就要求学生具备较强的适应能力、转岗能力与发展能力。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是高素质、高技能的应用型人才,增强高职学生的竞争力是高职院校面临的严峻挑战。但有的人片面地把高技能理解为只能动手干活,而不必动脑思考。实际上,在知识经济时代,智能化、信息化的水平不断提高,高技能越来越多地体现在人的思维能力而不是动手能力。以数控技术为例,传统的操作以手动为主,对工人的操作技能要求较高。而现代的数控技术是采用计算机程序控制,这种技术按事先存贮的控制程序来执行对设备的控制功能。因此,制造业的高级技师必须具备一些计算机的知识,掌握数控机床的编程方法。
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不仅受到了现代数学思维及方法的熏陶,更重要的是对不同的实际问题能够进行分析、推理、概括,并利用数学方法与计算机技术以及其它各方面的知识综合起来加以解决。这种思维能力的强弱决定了高职学生能否快速适应职业的发展及岗位的变化。
(四)是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与深造服务的。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对企业的职业技术、技能将带来的快速的更新与变革,科学技术的进步对数学知识的要求高低也会影响到职业技术、技能的更新与变革,高职院校不但要为学生眼前的就业考虑与服务,更应该着眼于学生的发展后劲,为学生的继续学习与深造提供服务。
(五)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一,高职数学课程在高等职业教育中有着其它课程都无法替代的专业服务功能和素质培育功能,它既是学生学习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毕业后继续学习深造的重要基础与必备工具,又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和数学能力、激发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重要途径,这些都是培养与提高人的文化素质不可缺少的重要内容;其二,通过高职数学课程的学习,学生除了学习数学知识和技能外,还可以积累一些数学文化知识,比如数学的发展史、数学与数学家的故事、数学名题、数学趣闻轶事、数学的发展动向及前沿成果等知识。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教师结合所教知识内容,不失时机地对学生进行数学文化教育,提高学生的数学涵养,让他们了解数学文化的博大精深,领略数学大花园的绮丽多姿,并从中受到启迪,培养自己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治学精神,使学生将学习数学的兴趣转化为志趣,志趣再转化为志向。高职数学课程能为学生成才搭建一个好的平台。
总之,通过对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理论的研究和探索,非常有助于纠正人们在制定和实施高技能、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时出现的一些偏见,对高职应用数学在高技能、实用型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功能与作用有比较准确的把握,从而制定和实施较为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培养出名符其实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二、高职数学课程教学改革的内容与任务
(一)关于课程内容的改革
1.高职数学课程的体系和教学内容的取舍,既要科学又要有所创新。
(1)要体现先进的教育思想、教学方法与科学的教学手段。要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知识的同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的能力都得到培养和开发。例如,数学概念的引入,要突出与实际问题的联系;部分数学公式、定理的严格理论证明可用简单直观的归纳或几何解释来代替。
(2)要树立课程意识,体现高职特色。要深入研究高职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根据各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能力对高职数学知识的需求来制定相应的高职数学课程标准、授课计划与知识点,在教学实践中不断修正完善,使其更科学、合理,充分展现高职教育的特色,做好高职数学为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服务的工作。
(3)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高职数学课程要形成以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为目标的教学新体系,改变课程结构单一的局面,应在教材结构上打破传统教材的束缚,根据不同专业对数学知识的需求,可采取“基础模块+活动模块”的课程内容设置方案,扩大选修内容,以满足不同专业、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
(4)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传统的高职数学教学内容与体系,都重理论推导,轻实际应用。受学时少、学生基础差的影响,数学教学工作难有作为。所以,高职数学授课内容可以适当增加数学建模的知识,对学生加强数学的应用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数学建模本身是一个创造性的思维过程,它是对数学知识、数学建模方法、计算机知识和其他学科知识的综合运用,并具有较强的应用性、创新性。高等职业院校数学教学改革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而数学建模课程的创新性符合数学教学改革的方向与要求。所以,要把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融入到高职数学的日常教学中去,使数学知识、数学的思维方法与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有机结合和相互渗透,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
(5)适当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的使用。在高职数学教学中,要结合数学模型的求解,适当介绍计算机应用软件(如Excel、Matlab、lingo 等)的使用,增加数学实验的内容,使学生掌握利用计算机知识进行数值计算和数据处理的方法,提高学生的编程能力,减少一些复杂、繁琐的推导与计算。
(二)关于教学方法、教学手段的改革
1.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课堂教学要采用适合学生学习和适合学生认知规律的先进教学方法,将“启发性”贯穿于教学全过程。学生是主体,教师是主导,教师必须运用各种方法启发引导学生,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觉性,使学生经过独立的思考融会贯通的掌握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提倡探究型教学模式。高职数学的教学内容非常丰富,运用高职数学的知识来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很有研究意义和价值。如果,教师把所教的知识点当作一个研究课题,或提供一个问题情境,学生在教师引导下,主动探索、发现、创造性地解决问题,既获得了知识又发展了能力,从而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促使学习由外在动机向内在动机转移,帮助学生理解记忆,形成迁移能力,较好地培养学生的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提高创新意识能力。
3.强化信息技术在课堂上的应用。计算机技术和数学软件的高速发展,为高职数学及数学建模课程创造了有利条件,数学建模培训,学生既动脑又动手,运用数学软件可以进行比较复杂的计算、画图,通过运用计算机语言编程等辅助手段,可以对建立的数学模型的计算结果进行分析、判断,从而使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得到极大的提高,学习积极性得到充分的调动,学生学到了很多知识,而且这些知识的实用性很强,涉及面广,学生的能力(数学知识的应用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数学论文的撰写能力、计算机软件使用能力、数据处理能力和编程能力、可持续发展能力、创新能力与等)提升很大。
三、高职数学课堂教学实施的策略与方法
(一)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
心理学认为,“任何人的实践活动都是在心理活动调节之下完成的”。因此,如何遵循人的心理活动规律以提高人的实践活动的效率,就成了人类各个领域共同面临的问题。作为教师,如能掌握教育心理学,有效地利用学生的心理因素实施课堂教学,定能使课堂教学呈现出生动活泼的场面,从而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极大地提高教学质量。我的体会如下:
1.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高职院校的工科基本都开设高等数学。笔者从多年来的教学实践体会到,虽然我们的讲授内容并不深,要求也不高,可是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考试难以过关。这些刚从中学跨入大学校门的新生,由于受“应试教育”的影响,习惯了传统的传授知识为主的“填鸭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适应了机械的分类式的题海战术训练。这些学生学习上依赖性强,缺乏自学能力,不能较快的适应大学的学习方法,导致学习兴趣下降,学习积极性不高,主动性不强,因而学习效果差。究其原因,主要有:缺乏一个努力目标;高中期间的文化基础尤其是数学基础较差;学习方法不当;刚经历紧张的“高中三年”,想好好休息一下了;未考上自己理想的院校,有各种复杂的心理因素;上网成瘾,无心上学。
教育心理学指出:“需要”是产生动力的源泉。我在给新生上第一堂高等数学课时,就要介绍我们的授课计划、进度安排以及与中学数学的异同点在哪。特别要介绍高等数学与其它各学科的联系和作用,以及高等数学在市场经济中的广泛应用。让学生明白,高等数学是智力开发的重要途径,是学习运用科学技术的先决条件,尤其在这个数字技术的时代,在各行各业的激烈竞争当中,数学已成为强者的翅膀。如今,我国的经济发展日新月异,没有扎实的数学基础和过硬的本领就没有今后的立足之地,要学好专业课,就必须学好数学课。通过引导,使学生一进校,就要明确自己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在教学中,老师要讲清楚所学内容对后续课程的作用,帮助学生了解高等数学的重要性。特别是,教师的课堂教学应做到“概念讲准,知识讲清,道理讲明,思路讲活,深入浅出”。这样,教师不但传授知识、技能,而且在人生观、学习方法、思维能力诸方面能给学生以启迪,点燃他们心中奋发向上的火花。那么,学生就会对这门课程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求知欲,学习就会由被动转为主动。
2.帮助学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心理优势,促进学生思维的主动性。
(1)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在学习过程中,学生会遇到较多的疑难问题。敢于提出问题,从而解决问题,学习才会进步。而有些学生即使有问题也不敢提,怕别人笑话,特别是不敢轻易对老师提问。这样,日积月累,问题成堆。这种现象比较常见,是学生的心理障碍。作为教师,首先要平易近人,要鼓励学生大胆提问。我的做法是:让数学科代表把每个同学举手提问发言的次数记录下来,作为考核平时成绩的重要依据,并在期评时对发言积极的同学给予适当加分。有了这个规定,在我的数学课堂上学生的发言都比较踊跃,教学的双边活动都能正常开展,这对搞好教学工作,提高教学质量起到了一定的作用。
(2)要帮助后进生克服心理障碍、增强自信。俗话说得好: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后进生的文化基础,尤其是很多中学数学基础知识一般都较差。来到大学后,由于受各种因素的影响,后进生的学习自觉性不强,特别是他们的心理障碍难在短时间内消除。面对这种情况,作为教师应该向他们伸出温暖的手,使他们树立起信心,消除一些紧张情绪和顾虑,创造一种亲切、温馨的教学情境,把“教”与“学”变成师生之间感情的交流。有了轻松、愉快的氛围,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才能调动起来。
要帮助学生进步,提高学习成绩,教师必须了解学生。他们的学习成绩提不高,问题到底在哪?有的学生虽然努力,但成绩就是上不去,显然学习方法不当。有的学生不善于总结和归纳所学知识;有的学生不善于分析问题,思维方法不当;有的学生由于基础差,听不懂老师讲课,越学越没有兴趣。这些,都需要教师进行引导,要动之以情,晓之以理,施之以爱,导之以行。
3.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来鞭策、激励学生。学生的学习活动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参与的过程。非智力因素主要是指学生个体学习积极性方面的因素,如动机、兴趣、态度、个性、爱好、意志、品质等,它是学生在学习活动中坚定目标,克服困难,排除障碍,坚持不懈地去取得学习成功的原动力。如果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把潜在的学习需要充分调动起来,发展学生的非智力因素,以获取教学成功的原动力,教学工作就会富有成效。
在教学中要善于运用表扬和鼓励的手段来鞭策、激励学生。例如,当学生做完课堂练习后,要及时进行讲评。对概念准确、解题思路清晰、方法正确的都要不失时机地给以肯定、赞赏或表扬。学生得到老师的表扬,自然很高兴,学习的积极性就更高了。对学生做得不够好的,也不要责怪,但要把存在的问题向学生讲清楚,是概念理解不准,还是解题方法不会,或是粗心大意造成演算出错了。实践表明,精神激励是课堂教学行之有效的好办法。
(二)构建和谐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学习环境
1.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高职学生的数学基础较差,学生的学习方法比较单一,被动地接受知识,加之高职数学部分内容难度较大,导致部分学生无心学习。另外,学生之间的差异性较大,独生子女较多,给教师的教学带来许多困难,数学教师在教学中很吃力,教学效果不理想。要搞好教学工作,必须要树立“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的新观念,增强责任心,呕心沥血,勤奋工作,方能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2.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师生平等,营造良好的教学氛围。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构建宽松的学习环境的前提;宽松的教学环境是培养学生数学兴趣的土壤。师生心理相容相通,互相尊重信任是学生产生数学兴趣的心理基础,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的基础在于师生相互尊重,相互理解,特别是教师对学生无私而崇高的爱能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过程中完成学习任务。美国心理学家罗杰斯认为,“成功的教学依赖于一种真诚的理解和信任的师生关系,依赖于一种和谐安全的课堂氛围。”
如何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通过生动、活泼、有趣的数学教学与丰富多彩的数学活动,帮助学生克服自卑心理,增强自信,是高职院校教师亟待研究和解决的问题。教师如果能够善于应用微笑教学、语言沟通、实践活动等方式来形成相对稳定的教学心理氛围,使学生树立远大目标与抱负,端正学习态度,掌握正确的学习方法,提高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与自觉性,教学工作就一定能事半功倍。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Z].200616号文.
- 上一篇:教师履职考核工作总结
- 下一篇:教师考核个人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