景观设计的出路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15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景观设计的出路,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景观设计的出路

篇1

随着交通事业的飞速发展,要实现交通发展由影响环境到改善环境的转变,就要努力做到与自然条件、与生态环境、与人文景观的和谐统一。公路景观设计就是综合考虑与工程和安全有关的环境和美学问题,减少复杂环境条件下行路者的心理压力,提高行车安全性。

2公路景观设计理念

公路景观设计理念依托于当今公路的设计理念“三适”,即“适地、适物、适量”。“适地”是指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应当充分考虑公路线形组合形式、地形地质条件等,在合适的位置进行景观绿化。“适物”顾名思义就是针对不同地区选择适合的植物物种。公路景观绿化的植物物种选择很重要,合理的植物物种应该满足存活能力强,可融入周围生态体系,观赏期和生长形态合适的要求。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物种不仅可以美观优化公路景观,而且可以避免重复的绿化工程造成经济上不必要的损失。“适量”是指公路景观绿化设计不一定是越密集越能营造优美的景观,结合不同地区和周围景观特点,在绿化上满足景观绿化植被数量即可,高密度、大面积的人工培植不一定有利于公路景观。

3公路景观设计和植被选择要点

3.1公路景观设计要点

通过分析景观设计中视觉原理、色彩心理反应原理和美学原理,及景观与安全在公路景观的研究成果,归纳总结出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应注意以下要点:1)根据眼睛对色彩捕捉和反应时间的关系,色差越接近反应时间越长,色差越大反应时间越快。在公路景观设计时在需要引起驾驶员注意的地方可以选择色差较大的进行组合搭配,特别是在交通标识处,但在快速行驶的路段上,景观色差不宜频繁变换,否则会引起驾驶员紧张与疲劳。2)行车速度和驾驶员视野有着密切关系,据分析行车速度越快公路两侧景观在视野中比例逐渐下降,所以低等级公路景观设计可以丰富公路两侧景观,使景观变化多,而高等级公路景观应逐渐变化,给驾驶者一个过渡的路段。3)不同的色彩可以给人带来不同感觉,色彩可分为冷色系和暖色系。在公路景观设计时,可根据具体需要选择合理色彩的植物,丰富衬托公路景观。例如当公路驶入风景区时,可以多采用暖色调植物使人有兴奋的感觉;当公路穿越炎热或寒冷的地区时,可以分别选择冷色调和暖色调植物。4)动中有静,静中有动是美学在公路景观中最好的应用。优美的公路景观应是自然的,尽可能减少人工雕琢的痕迹,但特殊地段精细的人工雕琢也会展现另一番独特人文景象。公路景观中的动体现在景观线条转变、明暗变幻和色彩变化,景观变化的动感引起驾驶者心中的“静”,使驾驶者心里平静,缓解驾驶疲劳。

3.2公路景观植被选择要点

公路景观的植被选择应根据地区气候、地形地质、土壤贫瘠程度等特征合理选择植物物种。在这里我们主要从满足公路防护功能及景观功能角度出发,研究公路绿化中植物选择的要点问题。公路景观绿化植物选择是一个满足多目标的综合选取过程。绿化植物的选择首先要因地制宜,因地制宜是指公路路域范围内能否实施绿化,是否存在绿化空间,是否满足栽植条件;其次要满足栽植的目的,公路景观绿化不仅是为了绿化而绿化的,而且要满足一定的防护条件,例如中央分隔带绿化就要满足防对面车灯导致的眩晕,土路肩绿化还有增强路基稳定性作用,路侧景观绿化可诱导驾驶者还可提高公路安全性;然后需要考虑植物本身生存能力、观赏期等优势特性。

4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实例

4.1中央分隔带设计

中央分隔带一般宽在1~4m之间,当分隔带宽度越窄时越不利于使用植被绿化的方式,当中央分隔带在2m以上时,选用植被绿化形式是较为合理的。中央分隔带宜栽植生存能力强。植物枝叶密实度高、高度适当、植物形态合适(枝杈不宜过度舒展)、观赏期尽可能长(败谢期较短)、适应大风强风天气的植物。中央分隔绿化带设计应注意以下几点:1)中央分隔带植被绿化首先应满足防眩晕,植被注重密度适当,密度过低起不到良好的防眩晕作用,密度过高植被间形成竞争限制了植被的生长。2)中央分隔带植物绿化高度应合理。过高的植被不仅割裂了公路的整体景观,而且影响驾驶员的视野,容易产生疲劳;车辆高度不同车灯相应高度也不同,植被过低遮挡不了大型车的车灯,起不到防眩晕的作用。合理的植物高度应既可满足防眩晕的作用,又不影响整体公路景观,如图1所示。3)在公路上下坡时,往往下坡车辆灯光会影响上坡车辆行驶,在中央分隔带绿化设计时,可在上下坡时适当选择高度相对较高的植物。4)中央分隔带是驾驶员注意最多的地方,在绿化色彩搭配上,尽可能在做好防眩晕的基础上,选择气候良好、土壤肥沃的地区点缀以花朵,有利于驾驶者心情愉悦,有效缓解疲劳。如图2所示。

4.2土路肩绿化设计

路肩一般分为土路肩和硬路肩。硬路肩多应用在高等级公路上,作为应急车道或临时停车道。对公路结构稳定要求较低可使用土路肩,在低等级公路应用较为广泛。土路肩可以进行景观绿化,丰富公路景观。土路肩宜栽植低矮草本及灌木植物,草本植物应具有耐旱耐贫瘠,灌木植物具有观赏周期长,形态优美等特点。土路肩绿化设计应重点从以下几点考虑:1)土路肩绿化一般采取低矮草本植物绿化,土路肩对高速行驶的车辆有一定的缓冲作用,有利于行车安全,如图3所示。2)低等级公路土路肩也可采取灌木的绿化方式,但灌木存在一定不安全因素。在公路转弯处稀疏地设置灌木可对线形起预告作用,诱导车辆行驶。3)土路肩景观可以采用草本植物加稀疏的灌木点缀以花朵,营造优美的公路景观效果。如图4所示。

4.3护坡道绿化设计

护坡道是路堤边坡坡脚与取土坑之间设置的一定宽度的平台,以保证边坡的稳定性。为了边坡的稳定性大多护坡道已进行了硬化处理防护,无绿化空间,但在土护坡道上可以采用绿化防护方式。护坡道绿化设计应根据路堤高度合理选择植物,高路堤可采用高大乔木,低路堤可采用高度相对较小的灌木。此外,护坡道宜栽植耐旱、耐瘠薄的草本植物与适应性强的低矮灌木相结合;山区石质挖方边坡宜选用阳性、耐旱的攀缘植物;边沟外侧绿化应兼具防护与美化功能,可以采用浅根性花卉植物。

4.4碎落台绿化设计要点

碎落台是在路堑边坡坡脚与边沟外侧之间的区域。虽然碎落台宽度较窄,但碎落台是公路路面与路堑过度的重要地带,此处合理的景观绿化处理,不仅有利于坡脚的稳定性,而且在景观上使公路与路堑过度平缓,形成一个完整的公路景观系统。碎落台景观设计是公路景观设计的补充。碎落台绿化宜选用耐贫瘠的小型灌木或藤类植物,在地质条件较好和土壤较为肥沃的地区,可选择颜色适合地区特点的花卉。它的主要作用在于缓解单调乏味的路堑防护设计,缓解地形给驾驶者带来的压抑感。如图5和图6所示。

4.5路侧景观设计

公路路侧绿化是公路景观绿化最主要的部分,是营造公路路域生态环境和公路景观的重要措施和手段。路侧景观设计应充分结合路侧的原有景观特点,根据以往设计经验和驾驶者的实际感受,总结路侧景观设计应注意以下要点:1)充分利用路侧优美景观,展现自然之美。路侧近景好的要“露”,展示公路两侧良好的自然风景。这是自然景观最好的利用方式。2)当公路远景较好的时候,不应使用高大的乔木植物,低矮的灌木植物可以充分透出良好的远景。如图7所示。图7远景好的要透,展现远方好的景致3)好的景观要“露”和“透”,而公路沿线绝大多数都是令人乏味、观赏度不高的景观,那么公路景观绿化设计就要充分利用"封",采用高大乔木、灌木及花卉等较高密度种植以遮挡不宜人之处,如图8所示。在景观生硬的地区,可以采用路侧设置疏密的行道树诱导行车。图8利用灌木和花卉遮挡不宜人的挖方路基4)当路侧可绿化面积较大时,公路景观设计应可按照从近及远进行层次设计,在靠近公路区域采用低矮草本和花卉植物,中间地带采用灌木植物,较远区域采取乔木等树木进行分层绿化,如图9所示。这种景观设计方式,不仅使公路景观丰富多彩具有层次性,而且丰富了公路路域生态系统。5)花卉的色彩合理应用,不仅为公路增添了色彩,而且可以利用路侧色彩差异引导驾驶者对公路线形变换的注意。如图10所示。

5结语

篇2

关键词:基础设施;公共品;竞争;放松管制

一、基础设施经营打破垄断的可行性分析

(一)公共性变异

1、需求水平的提升和需求弹性的增大带来基础设施的拥挤程度提高。随着经济发展和个人收入的提高,大众对基础设施呈现强劲的需求,当需求达到一定程度时,公共品变得拥挤,即具有了竞争性。这时,向消费者收取一定的使用费来排除私人消费就有了必要。因为,当公共品供给水平无法满足公共需要时,若继续免费供应,必然导致进一步的供给不足或过度消费,造成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和福利的损失。同时,伴随着居民收入的增长超过只为生存的基本水准时,人们对公共品的需求变得更有弹性,这也使收费和价格制度成为必要。

2、高科技和管理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基础设施的私人排他成为可能。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技术的进步和管理方法的革新改变了部分公共产品(包括基础设施)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在一定程度上使排他性的私人消费成为了可能,即可以通过“受益者负担”的原则向使用者收取费用以弥补运营成本,甚至实现经营收益。这里所指的技术变革主要指公共品排他性量化技术的出现,如用电、用水、取暖、煤气等收费系统的采用和改进,又如电话、车站、停车场、公路等许多公共设施自动收费装置的广泛应用。

(二)自然垄断性的变异

1、市场规模的扩大为竞争者的进入提供了立足的空间。一般说来,一个行业的自然垄断能否成立,取决于平均成本最低时的产量相对于市场规模的大小。如果需求足够大,超出了厂商成本弱增的范围,新厂商就有了与老垄断商竞争的余地。如果没有排斥其他厂商进入市场的行政干预力量,那么只要市场需求领先于垄断厂商扩大生产规模的事实将足以使新厂商形成乐观预期,这种供不应求所留下的市场空间也就迟早会吸引新厂商的进入和立足。

2、技术进步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变自然垄断的边界。新技术的应用突破了原来的技术基础,形成对原有技术的替代,使基于原技术基础上而形成的规模经济均势被打破,从而为新厂商进入提供了可能,这在电信、电力行业表现得尤为突出。正如斯蒂格利茨教授所描述的:由于技术和运输成本可能会随着时间而发生变化,一个市场上的厂商数目也可能改变。

3、基础设施经营业务品种日益多样化,也为新厂商提供了容身之处。相互具有一定替代性的品种会对自然垄断是否成立产生很大影响。随着基础设施品种的增加,原来一个自然垄断的大市场会细化为规模与技术经济特性不等的子市场。增加新品种可以成为新厂商进入市场的有力武器,它们利用品种的差异性进行专业化生产,可以展开更有效的竞争,而老厂商反而“船大掉头难”,竞争力相对减弱。

二、基础设施的提供方式选择

(一)提供方式的选择依据

基础设施属于准公共物品及其过渡形态之中。按照其竞争性和排他性的程度,基础设施产业可分为四种类型(见图1):一是竞争性和排他性均较弱的一般准公共物品;二是排他性较强而竞争性较弱的俱乐部物品;三是排他性较弱而竞争性较强的可拥挤物品;四是竞争性和排他性均较强的可拥挤的俱乐部物品,这类物品接近私人物品。

(二)基础设施的市场化机理

按照O.E.威廉姆森的理解,决定交易特性的有三个要素:资产的专用性;不确定性;交易发生的频率。由这三个特性要素组合而成的交易特性决定了交易-协约的方式以及协约关系中应该采用的规制结构。一项交易的资产专用性越高,就越不容易转移或者因转移所遭受的损失也就越大,即越容易被“锁定”,在交易中可能面临着更多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与威胁,因而市场资本进入的可能性越小。交易的不确定性越大,意味着市场交易费用越高,越倾向于采取政府管制;而低交易频率由于缺乏交易的规模经济性,市场资本一般不会进入,往往采用政府供给的方式进行。按交易特性,我们可以把与基础设施相匹配的不同类型的规制结构区分为以下几类(见图2)。其一,涉及高度专用性资产、资产不可分、交易对象不明确(消费资格不排他)的交易,不论其交易频率的高低,我们都可以认定基础设施的生产者必是政府或非营利性组织。其二,涉及高度专用性资产,但资产是可分的,即投资具有竞争性,并且经常重复发生的交易,无论其交易对象是否明确,都可以通过与政府部门签订服务合同采用市场方法委托经营。其三,涉及高度专用性资产,交易对象明确,不论其交易频率的高低,都可进行市场运作。在资产可分的条件下,政府不作为;在资产不可分的条件下,政府进行价格管制。

三、提高基础设施运营效率的制度安排:引入竞争、放松管制

(一)打破垄断,重建政府管制

1、将自然垄断性业务和非自然垄断性业务分离,实行“管一块、放一块”的方针。政府管制的基本政策应是严格控制自然垄断业务的经营范围、保证其垄断“经营”效率。对于非自然垄断业务,政府应放松准入壁垒,允许多家新企业进入,以较充分地发挥竞争机制的作用。当然,政府仍然要控制进入非自然垄断物品经营业务领域的企业数量,并要求这些企业所必须达到的经济规模,以避免低水平的过度竞争现象。

2、打破公共部门对基础设施生产权的垄断。当前我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政府滥用行政权力,参与微观经济活动,排斥和限制竞争的行为仍很严重,在公共品生产领域表现尤为突出。我国目前要解决的垄断问题并不是真正的市场经营性垄断,而是来自于行政体制与行政权力控制所造成的公共部门对公共品生产权的垄断。为此,必须改革政府管制制度,进一步放松对民航、铁路和公路运输、通讯、医院等公共品生产的行业管制,向国内外开放公共品生产市场,引入竞争机制,以此打破公共部门对公共品生产的垄断权。

(二)引入竞争机制,实行制度创新

1、推进微观基础的公司化改造,改革企业内部治理结构。公司化是实现基础设施运营市场化的一个基本前提,这是保证政府不再对企业经营实施不必要行政干预的一种有效的制度安排。为此,需要进一步深化企业内部经营机制的改革,建立以公司化为主要内容的现代企业制度,通过形成明晰的产权基础和有效制衡、规范化的法人治理结构,特别是通过实现政企分开,赋予企业充分的经营自,使企业按照商业化原则从事经营,进而不断提高基础设施运营市场化的程度。

2、改革基础设施收费的价格形成机制。基础设施项目常常无利可图并不应完全归因于其本身的属性,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体制原因,特别是价格形成机制的问题。因此,必须改革价格形成机制。价格形成方式取决于两个关键因素:产品的市场结构;产品的公共性程度。根据产品的市场结构,对能够形成充分有效竞争的业务和环节,应逐步放松价格管制,采用市场价格形成方式,允许企业自由定价。而对于具有自然垄断性的业务和环节,为了防止形成垄断高价,仍需实行政府定价,但这里的政府定价也可以尝试竞争性投标确定价格或利用价格上限规制的管理模式。

3、引入竞争的方式也可多元化。有些自然垄断性比较高的行业,如我国当前的煤气、供暖、自来水产业以及有些行业分解出来的自然垄断性的经营业务,不能引入直接竞争,但可以使企业为市场的“垄断”而竞争。对此,世界银行曾提出了四种类型的安排:服务合同、管理合同、租赁合同以及特许权合同。在执行上述合同期间内,虽然没有市场内的直接竞争,但存在着为市场而进行的竞争,从而给企业以效率上的激励。如果具体而详细地规定经营的条件,合同能够增加公开性与责任感,则上述制度安排就能获得较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黄恒学.公共经济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2、萨瓦斯.民营化与公私部门的伙伴关系[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3、俊豪.政府管制经济学导论[M].商务印书馆,2001.

4、科特勒.国家营销[M].华夏出版社,2001.

5、林木西等.自然垄断行业管制的国际比较[J].经济学动态,2002(4).

6、李郁芳.政府规制失灵的理论分析[J].经济学动态,2002(6).

篇3

【关键词】公路勘察 设计企业 成本精细化管理 内部控制 财务管理

近些年来,伴随我国整体实力的增强以及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的快速发展,我国公路勘察设计企业在经济效益、技术研发和质量管理等方面都取得了较大的进步,但是面临的国内外市场环境的竞争压力也随之加大,这就要求我们不断提高公路勘察设计企业的成本控制管理水平,使其在市场经济中不断增强自身的竞争能力。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实现有效的成本精细化管理已经成为我国勘察设计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基于笔者多年的工作实际,本文将在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成本特点及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优势阐述的基础上,提出成本精细化管理多维框架设计与建议。

一、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成本特点及精细化管理理念的优势

(一)成本特点

从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成本的基本构成(分包成本+人工成本+其他成本)来看,其特点主要有三点:(1)分包成本呈快速上升的趋势,对其控制迫在眉睫。主要原因是:虽然我国《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给公路勘察设计企业带来了重大的发展机遇,但是短期内诸多企业受自身能力的限制,不得不加大分包,这样成本必然上升。(2)人工成本呈现固定化的趋势,“总体可控,比例固定”是当前我国公路勘察设计企业人工成本的主要特征。一方面,该行业属于知识密集型行业,加之近年来企业规模的扩张已成定局,人工成本总额自然增加;另一方面,我国勘察设计企业中国有企业居多,绩效考核的企业管理理念日益深化,要求企业员工的工资总额增速低于企业整体经济效益的增速。(3)其他成本在整体占比相对稳定,整体来看,我国的公路勘察设计产业已经发展成熟,所以办公费、差旅费和折旧费等成本在企业的营业收入中所占比例趋于稳定,一般来说在12%上下浮动。

(二)成本精细化管理在公路勘察设计企业运用的优势

根据国内外学者和企业实践来看,精细化成本管理的优越性应该成为勘察设计企业立足和发展的必然途径:(1)需要企业转变成本管理的陈旧思想,逐步拓展成本管理范围,尤其需要强化价值管理。在公路勘察设计企业,尤其需要重视与甲方的利益协调关系,从而创造更加稳定的环境来避免项目实施过程中的浪费现象。(2)需要重视流程控制,成本精细化管理的重点强调事件的全过程管理。也就是说要求勘察设计企业通过工作细化、过程差异控制和持续改进等方式对其全过程进行科学的成本控制。(3)需要企业提高信息化管理的程度,通常来说,成本精细化管理立足于整体勘察设计企业的经济效益,应该以信息化作为重要手段,优化企业各部门及各个链条环节的相互写作从而,避免企业个体片面追求短期利益而损害整体和长期利益。

二、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多维框架设计与建议

本文根据公路勘察设计企业的自身特点,将从成本精细化成本管理层和内控实施层这两个维度来构建框架,并提出一些建议,具体如下:

(一)第一个维度设计

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本着追求企业价值最大化的目标,需要企业管理高层重视成本控制,对成本项目进行科学的总体指导,以便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做好事前控制。比如以勘察设计企业的投资活动来讲,需要在投资决策过程中需要事前分析力求“精”,有效防止因为调研不当或者不充分而盲目立项的事件。

(二)第二个维度设计

如果说第一个维度主要关注的是企业管理层事前控制的重要性,那么第二维度就要求加强对企业的内部控制。成本精细化管理的精髓在于要求企业的财务管理内容的细化、分解与整合。换句话说,企业的内部控制制度的建立与执行成为了成本精细化管理的关键所在。一般来说,公路勘察设计企业的内控主要包括资金、购产销、工程项目、筹资活动、预算控制、成本费用、合同管理、外包与分包和信息系统等一系列环节的管控。这就要求企业需要建立一套相对性的工作流程和业务规范,充分实现财务管理的“零”死角。

(三)一些思考与建议

1.需要重视人力资源的成本精细化管理

对于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来说,知识型和技术型的员工是企业的重要资产。因此,其人力资源成本精细化管理尤其重视招聘、培训等问题。在培训中,需要向技术出身的员工宣传财务精细化管理的理念,避免给财务人员监督控制费用支出、收入和成本的确认和财务审批等内控管理带来困扰,这也有利于企业形成一种“低成本运作”的企业文化和现金财务管理理念的氛围。

2.需要重视技术研发费的精细化管理

对于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来说,技术研发费是企业资金支出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必须严格控制技术开发资金的预算、审批程序。在技术项目实施中还需要加强费用的过程控制,具体包括对每个项目的资金预决算、会计核算监督和结果考核等方面。

三、结束语

本文通过阐述公路勘察设计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必要性的基础上,提出了相应的成本控制精细化多维度管理框架的设计和建议。企业只有在不断的实践中尝试和摸索,才能找到真正适合自身成本控制精细化的管理办法。

参考文献

[1]朱霞.浅谈企业成本精细化管理[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2012(13).

[2]李永顺,韩永.工程项目成本精细化管理方案[J].中国建设信息,2008(17).

篇4

【关键词】高校 景观设计 教学 创新

工业文明让人类物质文化生活得到极大的满足和提升,工业时代快速发展的今天,人们必须面对工业时代给人们生活环境带来的污染问题。人们要获得更好的生活,就要更多地去关注生存环境,景观设计便成为现代人追求高质量生活的重要手段。而我国景观设计起步较晚,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缺乏系统性、规范性,加之教学资源匮乏,高校景观教学依然是景观设计人才培养的突出问题。

一、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存在的问题

(一)教学内容及设计理念滞后

目前,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教学内容难以持续更新,是高校景观设计教学普遍存在的问题。各高校教学大纲杂乱、教学重心偏向不同,学术交流及学术会议少,高校教师进修周期长,使教学内容难以持续更新,景观设计教学无法正确引导行业发展。因此,将新的景观设计理念引入课堂教学,不仅能丰富教学内容,还可较好地引导行业发展,使高校景观教学切实为我国景观设计储备高质量的人才。

(二)教学方式及教学方法单一

作为实践性较强的学科,景观艺术设计由于严格的教学框架以及落后的教学模式,已经无法满足现代化教学对于景观艺术设计提出的需求,这样的问题也普遍存在于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当中,主要体现在重视课堂上的理论教学、忽视了实际的动手能力,导致不切实际、高分低能等尴尬现象。学生一旦遇到实际问题,就会感觉不知所措,很难适应未来工作岗位的发展要求,也就增大了景观设计专业学生的就业难度。

二、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创新思路

(一)更新教学内容,提升教学理念

1.持续更新教学内容,与国际新理念接轨

为了让高校景观设计教学更加符合现代教学的需求,在教学内容上不仅要迎合中国社会发展的基本国情,还应该与国际上的景观设计新理念相互融合,同时也可以借鉴国外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具体教学内容,再结合本校的教学指导方案,对教学内容进行更新。如此,才能让教师与学生都具备与时俱进的新理念,满足景观设计教学所需。

2.规范教学大纲

为了迎合时代创新,高校景观设计教学还应该做好教学大纲的规范,只有规范之后,才能让教学大纲的内容更加贴合学生学习需求,也才能够满足高校景观设计教学的根本目标。

3.加强学术交流

作为高校景观设计教学,还应该加强学术之间的交流。学术交流可以是学校内相关专业教师之间的相互探讨,也可以是学校与学校之间的经验学术交流。在这样的氛围下,才能让教师不断地积累、获取,从而创新景观设计教学内容。

4.缩短教师进修周期

以往教师会花费较长时间用于自身进修,却没能考虑到长时间的进修能够带来的好处究竟有多少,很可能过长的进修还会带来反效果。因此,教师要特别注意进修的周期,避免重复出现。

(二)创新教学方式,丰富教学方法

1.案例式教学

作为实践性与应用性兼顾的学科,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景观设计课程是让学生天马行空地去设想,这样不仅阻碍了学生设计思维的拓展,并且设计出来的作品缺乏实施性。通过成功设计案例的分析,我们可以将课题设计、创新思维设计及具体的环境项目融入教学环节,通过习作展览以及实地考察等手段,帮助学生提升分析表达能力以及设计能力,可以强化学生对设计感性方面的认识。通过实际的案例分析,再配合具体的实际情况,才能够帮助学生理论联系实际,让学生去发现、去解决,找准正确的出路。

2.多媒体教学及课堂分组式讨论

随着多媒体教学的融入,以往死板的教学模式得以改变,课堂也更加生动有趣,课件当中插入的音乐、视频、图片等内容也能更加直观地迎合教学,增强知识的趣味性,再配合课堂教学中分组式教学,也可以促进师生之间的相互交流和互动。众所周知,现实生活中的景观设计会涉及诸多方面,常常需要一个团队才能够完成。所以,进行分组协作就可以模仿设计公司本身的团队工作理念,这样才更具实践性,通过团队协作,教师给出课题,然后由小组相互分析讨论,通过教师正确的引导解决问题,这样不仅有利于学生团队合作意识的培养,同时也有利于学生设计表达能力的激发。

3.课堂理论与现场相配合

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高校景观设计教学还要求课堂理论能够同现场相互配合,将课堂基础的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的现场设计中去。只有如此,才能够让学生感觉到自己学有所用,不会让自己所学的理论知识成为一纸空文。因此,理论与现场之间的相互配合极为关键,同时也是创新景观设计教学的主要途径。

(三)建立工作室教学制度,完善专业教师考核机制

景观设计教学作为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可以提出工作室教学制度,由各个专业教师负责一个工作室,制定相关的专业课教案,包含实践课题。学生老师互选,限定名额,以期在教学过程中真正做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及学生学习的系统性。对专业教师建立系统的考核机制,对不合格的教师派遣学习,以提高其专业能力,更好地掌握专业发展动向,适时提出新的专业理念。如此操作,对高校景观设计教学也大有益处。

结语

高校景观设计教学只有在系统教学纲要的指导下,秉持先进教学理念,做到持续更新教学内容、创新教学方法、完善教学机制,才能使高校景观设计教学成为国家景观人才培养的一把利刃,为人类优化生活环境提供高质量的人才储备。

参考文献:

[1]王锋.行走感知与理性图形――景观设计教学新探讨[J].装饰,2012(4).

[2]刘骏.理性与感性的交织――景观设计教学中的理性分析与感性认知[J].中国园林,2009(11).

篇5

关键词:低碳环保材料,景观,应用。

中图分类号:TF76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一、软质景观材料

软质景观材料是景观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低碳景观设计中的一部分核心内容, 其直接影响环境质量和艺术水平。软质景观材料主要是指植物、水体和土壤。本文主要从植物材料方面着手研究。植物景观材料主要可分为林荫观赏植物、宿根草本植物、彩叶植物、地被植物、攀缘植物等。绿色植物在保持水土、净化空气、减少噪声、防风固沙、改善生态环境等方面有明显的作用。对软质景观材料的精心设计是营造低碳景观设计的重要手段之一。在低碳景观设计中可以考虑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软质景观材料的设计。

1.植物立体层次代替单一植物层次

众所周知, 绿色植物可以吸收二氧化碳、二氧化硫、粉尘, 释放氧气。在具体的景观设计中,要根据其地域性, 增加本地生态绿色植物, 采用植物立体层次代替单一植物层次。大树比草坪能更多地释放氧气, 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 而且有低成本的特点。草坪则可以固土固沙, 美化环境。“草坪热” , “大树风” 都是不合适的, 要因地制宜, 采用乔、灌、地被植物组合为生态群落种植结构, 力求用乔灌结合、林草相间、高低错落的多层次立体绿化代替传统单一绿化形式, 这样才能更好地提高二氧化碳吸收率,形成了点、线、面、片、网、带交融的绿化体系,达到建设低碳化景观的目的。

2.发展屋顶花园,提高城市绿化率

在低碳城市建设的发展过程中,要改善生态环境,减少碳排放量,就要加大绿化面积,即低碳景观设计就要大力发展屋顶花园,垂直绿化,提高城市绿化率。垂直绿化,屋顶花园能够有效改善环境微气候,节约能耗,优化微生态环境。它是让绿色从地面向空中发展的革命,是增加城市绿量的新出路。

屋顶花园不仅可以美化环境,还可以改善城市生态环境。屋顶花园可以调节城市的温度和湿度,降低热岛效应。屋顶花园因植物的高反射率,遮阳作用,屋顶花园的净辐射热量比未绿化屋顶少4—15倍,同时植物的蒸腾作用可使与大气显热交换量减少来维持热量收支平衡。屋顶花园起着节约能源的作用,它夏季可以隔热,冬季可以为室内保温,减少不必要的空调所耗费的能源。屋顶花园还可以减少热岛效应,改善空气质量,有效保留雨水,减缓城市表面径流。建筑物的屋顶绿化对于降低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作用十分明显。气温降低的幅度可达0.5—4℃。而建筑物周围环境的气温每降低1℃,建筑物内部的空调容量可降低6%。

3.倡导垂直绿化, 减少热辐射

垂直绿化是指在建筑墙面、挡土墙、桥梁等垂直侧面等布置绿化。其不仅净化环境, 而且营造出丰富的绿化空间的层次。垂直绿化是绿化布置朝着立体空间发展的主要趋势之一, 对形成低碳化景观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低碳世博” 是2 01 0 年上海世博会的核心理念,园区内2 0 0 多栋时尚的绿色建筑, 都展现了屋顶、墙体和立体绿化的新技术, 展示了新能源应用、节能减排的低碳生态新理念, 成为一个精美绝伦的低碳建筑和环境保护的博览会。在世博会中,上海案例馆就采用了屋顶绿化, 挂壁模块绿化, 西墙爬藤绿化, 中庭单元绿化, 从而保证了环境的美化和净化。

二、低碳硬质景观材料

硬质景观材料是指景观中除了植物、水和土壤以外的材料。硬质景观主要包括景观建筑、道路、广场、小品等。硬质景观工程构成整个景观的骨架, 是景观设计理念的重要载体, 影响整个景观工程的品质。低碳景观设计中, 硬质景观材料的低碳化设计尤为重要。

1.采用低能耗的材料

景观设计师影响碳排放量的最直接方法就是通过选择“碳友好” (Carbon一friendi y ) 的材料,其衡量标准是着重考虑材料的碳成本(c arbon cos t)。碳成本包括在生产、制造、获得、运输等各个环节所排放的二氧化碳量和其消耗的能源量, 产生的废物量。在低碳景观的设计中, 选用硬质材料时要尽量少用生产过程中高成本, 消耗大量能源, 产生二氧化碳的材料。如钢筋, 水泥,玻璃, 陶瓷等。应该采用碳成本相对低的材料。如混凝土材料来源广泛, 能耗较低, 支撑体对环境的污染相对较少, 而且可以消耗大量工业废渣、废料, 成本造价低的优点。较为简单的混凝土经过浇灌后, 将其表面进行微处理和不处理, 这种简单常见的材料已成为景观低碳化设计的选择。清水混凝土是直接采用现浇混凝土的自然表面效果作为饰面, 可以减少维护费用, 降低总成本造价。安藤忠雄, 贝幸铭等世界大师都钟爱这种工艺手法, 做出了很优秀的作品。日本国家大剧院、巴黎史前博物馆等世界知名的艺术类公共建筑, 均采用清水混凝土建筑。

2.减少硬质地面, 增加透水性

在低碳景观设计中要注意控制硬质地面和软质地面的比率, 增加软质, 控制不必要的硬质地面。增加软质地面主要解决土壤的透水、透气、保肥能力, 这样就可以保证土壤中生长的植物良好。同时, 使得植物的生态系统处于健康状态。硬化的地面不能给土壤很好的呼吸和吸收养分,因此会使得土壤下的生态系统遭到破坏。因此, 我们要尽可能大地增加软质地面。如国内很多广场都一味追求气势宏大的景观效果, 大面积地运用硬质地面, 忽略了人性化、生态化、环保化的低碳设计。在这次上海世博会中, 虽然是一次低碳环保的盛会, 但也有其忽略的地方。世博会室外空间硬化地面过多, 增加了热岛效应, 破坏了土壤的局部生态系统。这就是世博会的不足之处。

三、废物再利用

在各类产品生产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废弃物, 其中有很多具有较高的经济价值和可回收利用率, 而有些则含有害物质, 长时间的废弃会造成严重的污染和浪费。所以在低碳景观设计中要将这些废物回收再利用, 可得到较好的环境效益和社会效益。在景观设计中考虑使用回收再利用的废物环保材料, 将其作为最为新型环保材料来应用, 会带来耳目一新的“ 低碳” 景观化效果。许多富有创意的废弃物可以循环利用, 城市固废再生建材和可循环材料, 变废为宝。利用拆迁后的砖块、水泥砌块等废弃材料精心布置成小品、铺装等; 如建筑边角料也可以收集起来作为新的景观小品, 或是作为园林铺砖。在边坡绿化中, 废旧轮胎发挥着极大的作用。废旧轮胎还可以作为休闲道路, 而小水管道、废铜烂铁和混凝土构件可以通过改造变成雕塑小品和休息座椅, 传达新的景观形象。如在2 01 0 年上海世博会葡萄牙馆是以软木这种环保材料为材料的, 软木是一种具有葡萄牙特色的材料, 不仅环保而且可以回收。加拿大馆是以废弃木条, 竹片为建筑外墙材料, 万科企业馆则是用加工剩下来的木材再利用, 压缩成木屑板用在建筑中,“低碳” 的理念在各个场馆中都得到了很好的体现。

四、结语

随着人们对低碳生活的追求, 低碳化景观将渗透到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 并呈现多元化、交融化发展趋势, 同时与环保、建筑、节能等行业密切相连, 更多的节能环保新型材料和技术将用于低碳景观之中。景观设计师要共同努力为国家的生态环境建设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 吴霜, 杨潇, 李杨帆. 生态屋顶引领低碳潮流[J].环境保护,67.

[2] 李红, 丁辉, 彭徐.平顶屋面的绿化对城市生态环境的作用[J].西昌师专学报, 1997, 32(3)

篇6

关键词:设计理念;植物;园林;规划

中图分类号:TU986文献标识码: A

前言

随着经济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园林景观已成为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园林景观设计与建设越来越受到社会的重视,从自然人化到人化自然.设计理念对园林景观的发展起着重要的支撑和推动作用。本文就本人这些年在园林景观行业中所经历的一些体会做出自己的总结。

当前我国园林景观行业日趋成熟,各个城市都形成一种本地的体系,但是总的来说,还是产生了一些共同的问题,需要景观行业重视的。

1 节约型景观设计

当前园林绿化建设中存在着注重视觉形象而忽略节约理念和环境效益的现象。水景泛滥、填湖造园、反季节栽植和逆境栽植、大树进城、大草坪的建造、豪华高档装饰材料的过度应用、高价点亮城市夜景、大面积硬质铺装等建设活动,不仅造成宝贵资源的严重浪费,而且耗费巨资带来的是当地景观特色的严重丧失。以上这些规划的背后均折射出现代景观设计的错误定位。因此,节约型设计理念亟需被广泛地应用于景观设计中。节约的本质是指在社会经济运行中对资源需求实行减量化,有计划有步骤可持续地利用、渗透到园林建设中,节约应包含节约资源和能源、改善生态与环境、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三大目标,主要从节约水设计,即有效利用水循环,采用雨水回收等;节能设计,即尽量减少不必要的灯光设计,采用节能灯具等;和节资设计,即多进行可回收材料的应用。从这几个方面进行着手,合理规划和配置城市绿地,对于改善人民生活、促进社会和谐具有十分紧迫而现实的意义。

2 “因地制宜”的景观规划概念

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想有自己的特色,就必须擅于创造特色,有自己的独到之处,而最能体现这个特色的规划设计原则就是“因地制宜”。在设计的过程中,如能合理地处理人与生态自然间的关系,那营造出具有本地特色、历史人文景观将不会是空谈。然而近年来,国内景观设计市场多是忽略了这方面的研究,盲目追求刻意营造的景观效果,大规模开发原生态的自然地区,不仅对生态环境造成极大的破坏,而且造成各个景观项目的雷同,模仿太多令人置身其中不知身居何处,失去体现本地特色的意义。本人在景观行业中所经历过的项目,存在着不少炸山填湖以求达到人为创作的景观效果的例子,面对这些项目,实在是令人叹息资源的极度浪费之余却又无可奈何。

在现代的城市居民心中,园林景观的意义已经不仅是用于游玩或者休息的场所了,它还拥有着环境保护以及放松心灵的功能。有见及此,本人认为“因地制宜”的设计原则已不容忽视,合理利用原地形生态资源,结合本地原有的地形,水系,道路和本地文化风俗而进行有规划有理论的设计,做出让人过目不忘的景观效果,才是设计者终极的目标。

3 绿化景观的设计理念

园林景观中的绿化植物不仅仅是吸收二氧化碳释放氧气的工具,而且还拥有净化空气的能力,同时也可以起到减低噪声及调节空气湿度等功效。然而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存在一些问题需要注意。对于绿化类的园林环境不能盲目的追求宏大的园林景观,而是应该使我们设计的园林景观能融入自然;由于每个地区都有自己不同的气候环境,因此在进行绿化类的园林景观设计时不能只是模仿,而应该自己的特色;园林景观在设计建造时不能破坏本地的生态环境,不能对园林中的绿色植物进行随意的配置,要保护园林中植物的多样性。但在工作的这些年里,发现现在有很多项目为了追求某种风格的景观效果或销售的噱头,过度采用不适合当地生长的植物,后果是既达不到预期的景观效果,又必须更换树种以达到绿化效果,造成极大的资源浪费。例如一个昆明的项目,为了营造热带地区的风情,种植了多种棕榈树种,结果一到秋冬,这些树种就必须做保温措施,一旦疏忽,这些树马上就奄奄一息,到了最后,还是成批的更换了当地的树种,以求达到长期有效的景观效果及减少树种保温的额外费用。因此,本人认为植物设计与当地环境气候及风土人情是密不可分的,两者需相辅相成,才能营造出最理想及最有特色的城市景观。

4 与当地文化结合的设计理念

把景观设计与当地构筑物风格结合考虑,有利于更好的宣传城市文化。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理环境,建筑物的风格也千差万别,而且,当地的物种和人们之间有着密切的联系,甚至一些标志或植物对于城市的历史和人们的习俗有着深远的影响。各个地区的建筑风格都是因应当地自然环境而由历史沉淀下来的产物,皆是当地风俗,气候,人文等影响下的意识形态,经过岁月的洗礼,何种建筑风格和植被最能体现出该城市的文化,可以说已经成为一种规则,盲目追求在本地营造不合适的风格,会造成一种格格不入的感觉。可以融合,但不要强加,这是本人最深切的体验。所以,再做景观设计之前,对该城市的风土人情,建筑风格,气候条件的调查必不可少。

5 设计理论与现实的融合

园林景观设计注重的是“点、线、面”的设计理论,“一步一景”,“移步换景”等,皆为园林设计之精髓, 现代园林中,这些理论依然成立并行之有效。

所谓“点”,即在园林布局中,要能够突出重点,且疏密有致。景点的分布要按照“疏可走马,密不透风”的原则进行,要充分考虑到游客聚集和分散的情况,做到聚散有致、动静结合;其次,点要做到相互协调,相互映衬,以点作为吸引游客视线的核心,并在视域范围内将点与其他景观进行联系,景点之间要能够相互协调,注重游客的视线范围和角度;再次,点要做到主次分明,且重点突出,要有一个点能够体现出园林的主景或是主体,表达出园林景观的构思立景中心,这个点既可以是人文景观,也可以是自然景观。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点主要包括置石、筑山、水景、植物、建筑、小品和雕塑等。点的布置既要协调,又要突出。例如在某公园的景观设计中,就以中心湖为主体景观,围着湖边设有活动广场,特色亭台,儿童游乐区,以通幽小径相连,做到点与点之间的相互关联和协调,而在亭台楼阁的设计中,虽为现代的混凝土结构,但是外饰古色古香之材质,突显了当地的文化,更显趣味。

而“线”,在园林景观设计中,它的功能主要为审美、导向和分隔。审美功能即每一种线的变化都能够带来特殊的视觉效果,粗细线条、浓淡线条、曲直线条和虚实线条等能够带给观赏者不同的视觉印象和美感;导向功能即线条的方向性,能够引导人流;分隔功能即通过线条来展示出路径、植物、地形等的区分,分隔出特定的空间。在线的布局时,要遵行自然性原则、序列性原则、功能性原则。由于园林要表达的是自然美,因此在线的布局时,要达到“虽由人作,宛然天开”的境界,另外,线要能够发挥出满足人们观赏、交往、交通等的需要。在园林景观设计中,线主要包括:路径,即供游客散步、观赏、休闲的风景,以曲折为主,通过与道路两旁景观的结合,变现出步移景异,丰富变换的特点;滨水带,即陆域和水域的交界线,让游客能在观赏美景的同时,感受到水面的凉风;景观轮廓线,在轮廓线的设置时,要考虑到观赏角度和距离的问题。园林景观中道路的设计颇费心思,太直则毫无悬念,太曲乱人心神,既要将各个景点有机连接起来,又要有各自互不影响的功能,这“线”的设计可谓肩负重任。

最后是“面”,在城市地理学中对面的定义为:地球表面的任何部分,如果在某种指标的地区分类中是均质的,那么便是一个区域。按照活动要素来讲,可以把园林景观设计中的面分为游憩区、服务区、管理区、休闲区等。面的布局原则首先要遵循整体性原则,要能够在总体上有机完整的进行空间分割和关联,在空间的排列序列中,能够理清主从关系和各个景观的特征;其次,要遵循顺应自然的原则,要与周围的自然环境、山水、土地等进行组合,并最好和自然地形的分界线一致,这样稍加点缀,便能够呈现出如画的风光;再次,要遵循生态原则,让土壤、植物、动物、气候、水封等条件能够相互作用,并维持景观环境的平衡在园林景观设计中,面主要包括植被、硬质铺地和水体。植被主要为各类树木和花卉、草坪等,植被的作用是以形、声、色、香为载体体现,为园林增添独特的、变化的风景。硬质铺地的功能不仅仅是为游客提供活动的场地,还能够帮助园林景观的空间构成,通过限定空间、标识空间,能够增强各个空间的识别性。水体主要包括河、湖、溪、涧、池、泉、瀑等。水体在园林景观中的功能是十分重要的,首先,水体的审美价值较高,主要通过视觉和听觉体现;其次,水体能够提供一些活动形式;再次,水体能够调节微观气候,为园林中的动植物提供水源。在对水体进行设计时,要充分对地形、意境等进行考虑,避免营造出死水一潭的感觉。水一直是人民生活必不可少的资源,自古繁荣地区均离不开丰富的水资源,现代园林设计中,如能在有可利用条件的情况下,尽量使用原有水资源,以求做到源源不尽的水体环境,就是景观设计成功之作。

结束语

篇7

关键词:城市;美学;园林景观;设计

中图分类号:K928.7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前言

随着人们生活物质水平的提高,居民对生活环境质量越来越重视,对园林绿化工作者来说,加速城市绿化建设,建造高质量的城市园林景观显得尤为重要,如何巧妙地运用植物搭配体现形式美和意境美,实现园林植物配置的科学性与艺术性的高度统一,是对园林设计者提出的最新课题。城市园林景观在城市美学基础之上更能够表达出城市的价值取向和文化底蕴。本文就美学、城市美学、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几个方面进行了论述。

1、形式美和意境美在园林设计中的作用

1.1 形式美

1.1.1 节奏与韵律。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利用美学原理中的“节奏与韵律”,使景观在时间与空间上得到艺术化地处理,呈现给人一种律动之美,展现出不同植物个体或景观整体的形态美、色彩美、组合美、动态美、意境美等。

1.1.2 比例与尺度。

在植物景观设计中,对于“比例和尺度”的把握同样十分重要。因为在构成园林的四要素中的建筑、土地和水体在园林空间中都是具有尺度的。所以,根据不同的园林空间大小和形式,选取适宜比例和尺度的园林植物进行植物造景才能充分展示植物个体和群体美以满足不同空间风景构图的需要。

1.1.3 对比和衬托。

利用植物不同的形态特征,运用高低、姿态、叶形叶色、花形、花色的对比手法,表现一定的艺术构思,衬托出美的植物景观。如我国造园艺术中“万绿丛中一点红”就是运用植物在色彩上的对比来突出主景的。对比的方式有运用水平与垂直对比法、体形大小对比法和色彩与明暗对比法三种方法。

1.1.4 层次和背景。

为克服景观的单调,宜以乔木、灌木、花卉、地被植物进行主体化多层布置,形成空间层次。植物配置的空间,无论平面或立面,都要根据植物的形态、高低、大小、落叶或常绿、色彩、质地等,做到主次分明、疏落有致。群体配置,要充分发挥不同园林植物的个性特色,分清主次突出主题。现代园林造景讲求群落景观,“师法自然”植物造景利用乔、灌、草形成树丛、树群时深浅并有,若隐若现,虚实相生,疏落有致。开朗中有封闭,封闭中有开朗,以无形之虚造有形之实,体现自然环境美。

1.2 意境美

中国园林植物配置深受中国文学和绘画艺术的影响,形式上注重色、香、韵,手法上常用比拟、寓意的方式,意境上追求深远、含蓄,讲究情景交融、寓情于景。江南园林中的花坛花境、梅兰松竹、花墙漏窗、借景障景、曲径通幽、廊架悬花等造园手法,将植物与其他园林要素有机的融为了一体,精心营造适合广大人民生活、休闲、娱乐的植物景观环境。古人很讲究植物的意境,而植物蕴喻着文化内涵,如松、梅喻坚贞不渝、高傲自放,牡丹、芍药喻富贵华丽,水仙、兰花喻文雅清心。如松、竹、梅被誉为岁寒三友,因为松苍劲耐寒、竹虚心有节、梅迎雪怒放,所以常用来比拟文人志士坚贞不屈、高风亮节的品格;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象征廉洁朴素、正气一身,“高情守幽贞,大节凛介刚”象征离尘居隐、临危不惧。此外,在民间桃花象征幸福、理想,石榴和葡萄因果实籽多象征多子多福;在古典私家园林中,常种植玉兰、海棠、迎春、牡丹、桂花来象征“玉堂春富贵”。这种由人及物,又由物及人的造景手法在今天仍然值得借鉴。

2、中国传统美学与城市园林设计

在中国的美学观中,既有道家的对立统一观点,也有儒家的纲常思想,这些传统思想在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中也获得了极大的重视,同时中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业受到许多国外文化和元素的影响,但是对于理学的影响也开始逐步被受到重视。在中国古代的思想中道家天人合一的思想引导人们在进行城市设计的时候需要考虑要遵守自然规律,同时也要考虑人自身的感受,这就使得城市设计在追求理性的同时也考虑到人的情感因素,这也促使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人性化。儒家思想强调各种设计都要维护当时社会的等级制度和社会秩序,这就导致在过去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无处不能够显示出尊卑有序的空间,这些设计往往容易忽略人们的功能需要和一些情感因素,这样这些城市园林景观设计不能满足市民的心理和功能需求。

3、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特征

我国的经济快速发展带动着我国城市建设的极大发展,人们在发展城市的同时开始关注与城市发展相关的一些配套设施,这样城市在进行园林景观建设的过程中就从温饱中转移到关心人们的身体健康中来,我国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就开始得到了不断的改善和发展。设计师在进行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时候不但要考虑到工程手段,也要考虑许多艺术手段,通过这些手段来创造一种既能够满足人们日常需求功能,又能够满足美学欣赏要求,同时又是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和谐的景观。这些园林景观可以适应城市发展和人们需求发展的各种要求。新的城市园林景观设计,根据要求和需求不同会存在各种各样的差异,但是这些差异中都存在一些共同之处,这些共同之处包括园林景观设计要从地理和生态角度去考虑,同时也要和城市规划和与建筑物相吻合的角度出发,这样就使得这些园林景观各自具有各自独特的个性。这样就促使了城市园林景观设计在原有的基础上获得了极大地创新,现在的城市园林设计已经转变成了目标导向型设计,但我们的设计都要依靠原有资源,因地制宜发展特色的城市园林景观。

4、当代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新思路和新趋势

当今城市园林设计在原有的美学基础之上又有了新的发展,凸显出了一些新的设计思路,这些思路包括城市园林景观设计要以人为本,当今的城市园林设计加入了更多的人文关怀因素,这些因素把人的需求和人的行为特征以及人的使用空间和认知规律考虑了进来。因此,这些新的设计能够最大化地满足人民的生活和行为需求,同时这些设计也能够满足城市的物质和空间环境。如今城市园林景观设计的目标是要把城市都建设成为园林城市,要提高各个城市的生态和景观水平,提高城市的品味和城市的文明程度。

近十年来,园林绿化逐渐摆脱了单调和萧条,植物种类也从少到多,然而在园林事业迅速发展的同时,出现了一种现象,追求大尺度、大手笔,不栽或少栽乔木,一律是草坪和由低矮植物组成的各种图像,这种图案只能供人在飞机上鸟瞰或在高楼上俯视,而对大多数人来说,园林绿化成了展览品,这显然违背了园林的生态原则,不是园林发展的正确方向。生态化是现代园林进行可持续发展的根本出路,是二十一世纪社会发展和人类文明进步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所以应该以园林植物的生态适应性作为园林植物种植的重要依据,充分认识地区生态环境条件的特点,以体现现代景观风貌为目的,遵循本地区域植被的自然规律,强调地带性植物的应用。在园林植物景观设计时,尊重自然,时刻有着重视环境状况、理解自然的态度,挖掘乡土资源,尊重当地原有的地形、地貌和生态群落,尽量采用和保留原有的植物和微生物,引入植物要与当地特定的生态条件和景观环境相适应,植物配置要形成以乔木为主,乔灌藤、花草相结合的复层混交绿化模式,以“林荫型”绿化为主,变“平型绿化”为“立体型”绿化,增加城市绿量,构造城市空间的多层次绿化格局。

在新的形势下,城市园林设计开始了在自己制造的人工环境中去崇尚自然、追求自然和返璞归真的历程。因此新的景观设计体现把空间环境和设计符号语言表达出城市的文化底蕴和价值取向。

参考文献

[1] 沈清基. 论城市规划的生态思维. 城市规划汇刊,2000(6)

篇8

关键词:新材料;材料运用;技术综合;

中图分类号:S611文献标识码: A

1.引言

材料在景观中的使用千差万别。从石材、木材、钢材、混凝土、塑料、玻璃等这些传统的建筑材料,再到绿化资材这种特别的“活”材料,这些都是构筑景观环境和形成各种空间的基本元素。材料是直接参与现代景观设计与工程的一个关键要素,是构成现代景观的重要部分,是景观设计中极应重视的环节。通过对这些景观素材的组合运用,可以体现出不同的时代、文化和精神内涵。

在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背景下,现代景观设计的革新和创造,重点是探索新材料和新技术的运用,特别是对新材料的使用。采用高新的技术构筑现代景观,使用有机玻璃、合成纤维、再生材料、绿色环保土等新材料,形成一种全新的,充满活力的富含艺术力的现代景观。新材料建造的现代景观中拥有丰富的表现形式及强有力表达能力,大大满足了人们日常生活对不同环境的需求。这些景观作品有的受到好评,有的却还处于试验阶段颇受争议,但它们积极探索对新材料在景观设计中的运用,采用新材料作为重要的表现特征,对现代景观设计的理念和方法是一种积极且发人深省的推动作用。

2.新技术材料与艺术的有机结合

2.1新材料出现的必然性

人们所认为的传统意义上的景观所用的材料除植物外,一般就是石头,水泥及木材,建筑材料也是如此。建筑形象的发展永远离不开建筑材料的合理运用和更新。从远古文明起,建筑材料的运用就是建筑设计的内在组成部分。工业革命后,在建筑设计中材料的应用被提到了一个新的高度。伴随着科学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新材料、新技术不断出现。十九世纪钢铁和玻璃的广泛应用重新界定并扩展了建筑风格,新生代的景观设计师也正在对这种传统的景观概念提出挑战,以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为材料,在材料的运用上增添了很多选择,立于景观设计的前沿(如图1)。

新材料的不断出现,使人类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各种各样的金属材料,如钢、不锈钢、镀锌钢、铝和各种合金,以及各种各样的混凝土材料为我们的环境创造了丰富的质感和色彩。当玻璃发展成为一种可以用来承重的材料时,它的使用方式也就有了革命性的变化。新的照明灯具如光纤、LED灯为景观带来了新的视觉体验。同时新的材料也意味着新的结构形式的出现,如钢材的运用使跨度更大、构件更轻盈、形式更简洁,也产生了多种新颖的结构方式。同时,工业化使传统材料也有了新的表达形式,如木材的铆接、石材的悬挂等都体现出新时代的特征,新的结构美学代替了古典的装饰美学。新材料的运用不仅使我们能用简单的方法和低廉的成本创造过去耗费巨资仍难以达到的景观效果,更重要的是新材料开拓了景观的新的可能性,这一切使得景观的面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高科技新型材料的不断开发,既满足了城市美学夸张、变化的操作技术需求,也促成了不断追求新形象、新面孔、不断生产又不断抛弃的文化模式的形成。使用钛金的仿制型材,只需低廉的费用就可以营造如同黄金般装饰的富丽华贵[1]。在信息时代的今天,科学技术的发展更是离不开材料科学的发展。材料的每一次重大的突破.都会引起生产技术的革命,进一步又会给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带来巨大变化。

2.2材料、技术与创新

任何建筑创新总是以一定的建筑材料和建筑技术为基础的,材料的发展与技术的进步对于建筑形象地发展是一种强大的推动力。同时景观作品也随着潮流而不断地变化和更新,可以追求有限的、短暂的时效展示,也可以追求长久的、历史性的美感(图2)。一切构成元素都可随意装配、更换,设计的作品是可以随社会生活方式、社会审美变化而变化的景观动态形式。景观材料的创新是把每个细部局部都置于强烈的视觉焦点,坚持并置或同时应用不同风格,不同材料的多重细部形式,特别是看起来相反的和最终效果的纹理、色彩与尺度相冲突的形式,这也导致创新和进步的设计,表现细部设计中的创造性潜力。

我们应该利用大自然给与我们的材料和一切新的东西,根据他们的特性物尽其用,而不能仅仅对过去做表面的模仿……[2]设计师必须了解和熟悉新材料的性能与适用范围,并在掌握其制作工艺与施工工程方法的基础上,加以艺术上的创意与发挥,追求视觉上的新颖和具有时代性,这一直是现代景观建设发展的目标。在借鉴与继承并重的同时,大胆给予出新、视觉化的景观空间处理有新意才有活力。就拿国外许多具有前瞻性与超前意识的建筑与景观设计方案的频频中标和实施这一点来说,虽然可证明人类视觉意识具有极大的包容性与观念上的进步,但同时不能不说是设计师应具有较前卫的思维。探索具有风险,但景观设计从其视觉的形态语言上不断追求新意的特点来讲,这是人们总在追求新奇性的心理习惯使然。他们总是期待着一个新形式生命的诞生,尽管其间总是存在着一个也许是漫长的接受过程。

3.艺术与科学相结合――新材料的技术综合

现代景观设计作品在传统的基础上不断拓展,一些人向艺术的方向发展,他们关注景观与艺术的结合,追求景观的艺术表现。另一些人则向科学的方向发展,更关注景观的生态意义。在许多人看来,景观设计中艺术成分的增加必定会忽略对生态的考虑,而侧重生态效益又必然会削弱景观的艺术性。然而,一些设计师却用他们的实践告诉人们,科学与艺术在景观设计中能完美地结合在一起。

现代景观设计不仅要符合生态原则,还应当考虑文化的延续和艺术的形式。如通过科学的生态过程分析,得出合理又夸张的地表形式和植物配置,在突出了艺术性的同时,也遵循了生态原则。科技的发展和艺术的碰撞动摇了人们对景观的传统看法,新时代的景观艺术产生革命性的变化也是自然而然的,技术给我们提供高度发达的生产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景观观念、景观体验和审美价值观。这是景观设计师对21世纪的社会和挑战做出回应,对未来的新事物充满激情。新材料的运用为景观设计提供更开阔的视野,它既具有现实意义,又使景观反映现代生活方式。

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接触到的大多数是普通材料,如普通陶瓷材料(地面瓷砖)、普通金属材料(钢铁、铝、铜、锯)和高分子材料(有机玻璃)等。什么是新材料呢?新材料指那些新近发展或正在发展之中的、具有比传统材料有更优性能的材料。如新型金属、细料陶瓷、高分子材料、复合材料等。

具有现代工业色彩的金属的运用使种满自然植物的景观很有现代艺术感,或选用设计师们尤其喜爱的反光度,色彩感都很强的高科技材料代替砖、石、木材等传统材料,与自然植物形成鲜明的对比。软质材料的运用也使景观达到传统材料所无法达到的空间组织结构,其中重量轻、易于搬运及清洗的特性也使这种新型材料的应用前景越来越广泛。塑料及金属的应用标志着现代景观追求透明质感的趋势,无论是色彩、质感还是光影的表达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及水平(表1)。现代对新材料的运用及挑战要求设计师必须掌握时代潮流的信息,并且熟悉各种材料的应用特征及不足之处,科学技术的进步,使得现代景观及环境设计的设计要素在表现手法上更加宽广与自由,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审美观念,向人们提供前所未有的视觉感受,增强了现代景观的艺术感染力。

类别 特性 缺点 应用

金属材料 风格硬朗,反光度强 风格冲突 具有工业现代感的景观

软质材料 易于搬运及清洁 使用周期较短 合成纤维、橡胶,具有各种空间组织结构的景观

塑料 可达到传统材料无法媲美的规模 易老化,不耐久 具有非传统雕塑感的景观

玻璃 质感、色彩、透明度、光影的优越 大面积使用造成光污染 透明景观的营造

随着科技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不断更新的景观材料为景观设计提供了更加灵活的表达途径。设计师们也通过运用不同形式的材料,不断深化和改变着景观设计的概念。那种先锋的、前卫的、实验性的现代景观艺术设计方式,犹如装置一般,形成了有悖于常规的设计理念,而这些高艺术性的现代景观设计作品都需要现代技术的支撑。

现代景观中新技术的运用,首先是对材料运用上的挑战,如在塑料、金属、玻璃、合成纤维等材料的基础上,使其尽可能地再利用与再循环;也可采用现代新技术,成为新的再生材料,为物质环境的可持续性生态利用,开辟了一条新的出路。新材料通过它本身的表面、形状、色彩和质地都可能在人们的感觉中唤起某种特定的感觉和情绪,每一种材料都有其不可取代的表现力。景观新材料的影响力为现代景观设计开辟了新的艺术表现领域,展现了高科技在现代景观艺术中的无穷魅力。

4.结语

材料作为景观语汇中的元素,却可以成为设计师与其作品之间的重要媒介,创造出独特形式的景观。各种新型材料的运用,也在某种意义上重新定义了景观的概念。不难看出,如果景观设计要进步,就必须以开放的方式考虑材料,只有这样才能不断丰富我们的设计。在语言中,一个人词汇量的不足就会限制他的思考能力,同样,在景观中,材料运用的局限性也会限制设计概念的思考。现代景观设计中缺乏对于材料的想象力、洞察力和创造的勇气,致使景观设计失去了生机和活力,也不能创造性地设计高艺术感染力的景观作品。如果能以更合适、更包容的姿态对待身边的各种各样的景观新型材料,适当的应用它们,把艺术形态和科技的支撑完美的结合起来,才会创造出优秀的现代景观。

在寻找更好的新的景观设计理念过程中,我们只注意去发现新的形式和理念,而导致的结果就是设计新的、怪异的变体和简单的高科技或纯艺术的翻版,把现代景观设计单纯的模式化般的套用在某些诸如数学公式似的设计理念当中。我们应该认识到新的理念本身并不是答案,形式也并不是现代景观设计的本质,它只不过是承载功能的外壳。探索的并不是简单的借用高科技或艺术的形式,而是一种对新技术材料运用有创造性的设计哲学。

注释

[1] 刘华著.走进新景观―思想、生活与实验设[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48

[2] (英)戴维・皮尔逊著/董卫等译.新有机建筑[M] .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20

参考书目及文献

[1] 杨霞. 从高技术景观中研究现代景观新材料的运用[D].南京林业大学,2007

[2] (英)戴维・皮尔逊编著/董卫等译.新有机建筑[M].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 刘华著.走进新景观―思想、生活与实验设[M].广东科技出版社,2005

[4] (英)理查德・韦斯顿著/范肃宁,陈佳良译.材料、形式和建筑[M].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2005.7

[5] 陈战是,梁伊任.谈我国园林中材料的运用与发展[J].中国园林,2004(6)

篇9

关键词: 园林景观 设计

1现代艺术对中国园林的影响

影响现代园林设计主要有3 个方面的内容:① 注重社会与功能的园林设计;② 采用生态的方法进行设计;③ 从现代艺术和现代建筑中吸取养分。本论文主要从现代艺术的角度出发来探讨对现代园林设计产生的影响。

我国的古典园林己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艺术遗产,但我国现代园林景观设计行业仍处于初步发展过程中,研究现代艺术风格特征与现代艺术设计理论,了解关于视觉艺术形态在现代演绎的过程与现代的艺术设计美学,特别是借鉴设计形态学、设计风格学和艺术形态学、艺术风格学,对我们培养适应现代设计思想影响下的设计师不无裨益,提高他们的艺术审美素质,对我国风景园林设计真正走向国际化,更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随着中国和西方世界各国在经济、贸易和文化领域的交流越来越多,这为我国园林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非常有利的条件,国内的一些学者可以走出国门,去接受系统的西方景观设计教育;国外的公司可以到中国投资,在中国这个景观大市场中参与竞争.在这样的大背景下,西方的各种艺术风格与设计思潮相继传入中国。随着国内学者相继翻译出版的国外景观设计书籍,为中国景观设计行业打开了不同的视角,这为国外先进设计理念传入中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2现代园林景观艺术设计的方法

2 . 1 景观设计的特点及构成 景观设计是一门随着时展而产生的学科,也是一门融艺术和技术于一体的学科,处理好艺术和技术的关系是景观设计的关键所在。景观设计是一种立体艺术,它的高度、宽度、深度及各组成部分的大小、位置、形状、色彩、质地的适当安排组合,可以表达三度空间的美,从而达到静态美,加上植物生长上的变化,更能表现动态美。如,优雅可爱的小桥、流水、柳树的组合能表达一种柔和的美;而庄严排列的行道树、整形的榕树、山崖景观则能表达一种刚劲的美。

2 . 2 当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科学利用自然资源 在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也不乏表现对自然因素的关注,以自然因素为创作的首要选择方向的景观作品・ 如詹克斯时“波动的花园”,乔治。哈格里夫斯的“烛台角文化公园”,克里斯多的“流动的围篱”,探索着自然与人类之间相互作用的“进程”。他们以土壤、石头、木头、冰雪、砂石为材料,以沙漠、森林、农场或工业废墟为关注的对象,从中感悟到大自然的动力性和神秘感,基地特有的人与大地、水、风等自然要素的互动,以及历史和文化方面的参照。在园林景观设计层面上,艺术模仿自然的思维不是仅仅局限于单纯模仿自然生成的景观,不管是古典的传统园林还是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作品.都是在自然的基础上表达人与自然的互动关系。

3 现代园林景观设计中立体空间的应用

现代园林是空间的艺术,不同的设计师对空间的处理是不一样的。现代园林艺术虽然与现代艺术、现代建筑密切相关,但作为一门艺术,迟迟没有开始它真正的现代运动,直到20 世纪30 年代末期,当罗斯、克雷、艾克博在哈佛设计研究生院批判传统的园林体系,宣扬现代园林是创造一种新型空间的论点时,现代主义的潮流才在美国园林界掀起。罗斯、克雷、艾克博对空间的强调很明显是受到现代艺术、现代建筑特别是构成主义的影响。罗斯认为构成主义是最能进行园林设计,因为他们的工作是处理与形体有关的空间问题。罗斯、克雷、艾克博把他们的精力放在园林中现代空间本质的探索上,他们觉得现代园林空间的特征是穿越分隔,开放而连续,由持续的地面与永久的天空来限定。这样的园林空间是现代园林及其有效使用的惟一内容。

3 . 1合理选择景观材料 设计中应该考虑景观材料的搭配.如绿化布置应使植物的品种、姿态、色彩、布局与景观的主题、周围的环境相协调;适当采用建筑小品,可以增加重点区域的艺术气氛。景观材料分硬质和软质,硬质景观材料指铺地、墙体、栏杆、建筑物所用的缸砖、石材、金属等,软质景观材料指树木、草地、水体、和风、细雨、阳光、天空等。一般来说,硬质景观材料适合那些纪念性的场所和建筑物,例如:市政广场、纪念碑、遗址等,软质景观材料则适合大众所需要的生活性的景观。

4 现代园林景观艺术设计起到的作用

通过对现代艺术源流的总结,对现代艺术景观实践的描述,对现代艺术丰富思想的提炼,我们大体勾勒出了在现代艺术视野中,园林景观设计所表现出的各种形态。在现代艺术这一视野中,现代艺术带给园林景观设计的启发,以及现代艺术与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互动因素是多方面的。现代艺术不仅在形式的层面上丰富着现代园林的形态,而且在观念和意义的层面上也拓展着现代园林的表现空间。

4 . 1 从现代艺术中获得了诸多的形式语汇 形式语汇所得出的设计手法有着十分丰富的表现。从平面形式层面上来说,设计师或趋向于抽象秩序的简洁构图;或趋向于动态均衡的构成法则。从立体空间形式层面上来说,或受现代建筑的影响采用流动空间的理论来组织园林空间:或利用网格来塑造园林空间的秩序感和连续性;或利用几何空间的秩序进行自由变构与穿插,强调随机性、偶然性、不连续性:或以拼贴组装的方法构成了一个充满幻觉的复杂空间,呈现片断化、零散化、暖昧性和混杂性。当然,这些影响有些是直接地来源于艺术流派和艺术作品本身,有些则是间接地从一种艺术风格泛化后的设计方法中获得的启示。

4 . 2 现代艺术思维带动了现代园林景观设计 这种作用在某种意义上同艺术形式语言是相辅相成和不可分割的,但它对园林景观设计的触动却有着更为广泛的影响。这种影响因为思维的渗透而有了更为宽泛的触角。抽象性、结构化、简约性、后现代思维的介入,让园林设计呈现出与传统园林不同的表现形式和思维方法。这些艺术思潮作为对艺术的思考,也泛化成了普遍意义上的设计理念,深入到了园林设计的主流方向当中。

5 对现代园林景观设计的展望

中西文化的互动与借鉴己成为世界多元文化格局发展的必然趋向。通过必要的扩展或改造来重新探索中国园林创作的历史机遇,是在保持民族文化延续基础上的根本性突破,也是赋予中国园林时代生命力的必由之路。中国的园林设计要融入国际现代化设计的大舞台,在与西方园林文化交融的同时,必须保持自身传统的民族特点,保证园林文化不偏离本土文化惟有把发掘本民族传统文化作为设计的根基和灵魂,才是中国园林设计发展的正确出路;而对外来文化的“有益借鉴”将会使本民族的本原核心更见丰盈、成熟;同时要紧随时代的发展,不断地融会现代设计语言,包括现代设计理论、设计思维方法、设计理念和设计形式表达等。如果能正确地处理好现代艺术性与民族特色性的关系,使现代中国园林的整体精神引申到人类普遍关心的意念上,那么中国现代园林创作可望像优秀的中国古典园林那样再度迈入世界先进行列,继续出色地引导国人以积极的态度与大自然交流,与优秀的文化交流,与先进的科技交流。

篇10

关键词:道路景观设计;可持续发展;因地制宜

1工程概况

生态园6号路位于石排西部,生态园石排片区以南。道路全长约9.5公里,道路红线40米,南起环城路(横沥),西至生态园边界。道路全线为城市主干道。6号路与生态园大道、7号路、5号路、3号路、1号路相交,形成平交口节点;与58号路、59号路、60号路、61号路、62号路、2号路、11号路、13号路相交,形成三叉路口节点。本方案着眼于找到解决不同形式交叉路口的景观策略,使其完全融合于生态园。

生态园6号路属于区域性城市交通主干路,体现生态园的湿地景观,承担生态园中心区沿线交通出行和组织旅游交通功能。生态园6号路横穿生态园中湿地游览科普区、休闲度假区、湿地生态体验区、文化/旅游/培训区、商务贸易活动区、小型展览会议区、水上运动休闲区、行政区、文化商务区等,具有重要的景观地位。本方案着眼于解决穿行于不同区域所形成的标准路段的景观设计,使其完全融于周边环境。

6号路鸟瞰图

2景观设计策略

2.1景观设计定位

道路曲线蜿蜒曲折,横穿生态园,为了具有高度象征性、能够演绎道路蜿蜒曲线和纵断面丰富变化的道路景观,应当不被地域特性或是城市用地规范所限制,将作为景观带的道路设计融入到生态园景观中去。路面景观的设计、边界(道路红线)的模糊化,演绎道路景观与周边环境水融的特点,将整个道路建成一条优美的休闲观光带。

2.2景观流线与景观融合 为了实现人性化视觉水平上作为景观带的演绎,既应强调纵向的边界因素(缘石、连续绿化带、防护栏、诱导设施),将动感的线形作为设计的主要因素,又应强调横向变化(绿化品种、道路铺地),将道路景观扩展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 从道路整体对人行道与车行道的边界、中央隔离带、连续绿化带、诱导设施、防护栏等纵断面要素进行强调。 从绿化形式、铺地形式、节点景观等横向因素进行强调。

2.3环境空间 作为城市的主要道路、应当确保行人和车辆双方的安全与便捷。设立反映地区特性和道路沿线城市规划用地特征的休憩场所及福利设施,在创造具有高度舒适性的道路空间的同时,演绎道路景观的特性。明确的“人车分流”、设计兼顾无障碍设施及普遍适用性、确保城市中的休闲空间和街角的广场化。

2.4市政设施 道路景观照明设施、交通信号灯灯柱、道路标识、交通安全设施、人行天桥等纵贯整体的道路设施,其规模较大,其形状对道路景观的整体印象容易产生较大的影响。

设计采用轻快且透视性良好的设计,以简约为基调,定位其作为主要景观元素。轻快、通透性、有秩序、基调、风格。纵向轴线强调照明、红绿灯、标识类的协调统一

2.5景观设施创造城市空间的路面设施(座椅、电话亭、地面上的广告牌等)。为了完善室外生活而设置的路面设施应当不是在道路上的单一排列,而应当考虑其与动态的线形景观、林荫树等景观要素的互相协调,从创造都市中小空间的角度来设计与配置。路面设施应当定位为作为演绎区域特性的要素,设计时应当反映道路沿线和区域景观特点。

2.6先进技术 如何应对环境问题在国际上也是倍受关注的课题。以国际水平的标志性道路为整治目标,采用高交照明灯具、电力负荷小的LED;选用可回收材料;保留及灵活利用现有树木,设置能获取即时信息的电子地图等,引进先进的环保技术。

3 设计思路

道路景观的功用,一在于美化城市,给车、行人好的活动空间;二在于连贯周边区域,使道路景观成为周边环境的一部分。6号路全长9.5公里,横贯生态园,穿过丰富多变的环境区域。6号路的景观设计紧扣“融”的概念,在于把道路景观作为生态园景观的一部分来设计。

6号路的景观,在用材、植栽和造型上,均采用生态的概念,兼顾形式、材料的自然化和植物品种的多样化,形成相对稳定的生态系统。

为使整条道路在景观上不至于死板,并能极好的融合于生态园景观。本方案根据道路周边环境特征,将道路分成四段进行设计,在保证交通功能的前提下,以绿色、生态为主题进行分段设计。在选材上考虑其耐久性,根据材料特性进行现代化的设计。道路的道牙均采用高出路面200mm的米黄色自然面花岗岩,可以有效的防止车上人行道。

3.1休闲带 本段设计从起点到K1+700,道路两侧以城市公共绿地和其他用地为主,道路景观宜以常绿植物为主,成为区域之间的衔接钮带。外侧为居住商业区的处理手法:利用灯光制造富现代感的城市空间;商铺铺面城市化, 条理化;选择视线通透的绿化种植, 令街道两侧联系起来; 主要采用明亮, 鲜明的物料如:不锈钢, 金属, 玻璃等。以安全性、功能性为前提,强调节奏感、韵律感,形成线形景观肌理。同时在安全性上应当满足道路设计规范要求,如防眩光、禁行要求等。生态功能上又具有遮荫、防尘、降噪等特点。

3.2滨水带 本段设计从K1+170到K4+120,道路两侧以生态湿地和沿湖景观为主,道路景观作为联系两侧的风景线,以季相变化明显的色叶植物为主,营造富于变化的自然风景。它既是两侧优美景观的视线起点,又是一条良好的景观生态廊道。

3.3湿地线 本段设计从K4+120到K6+680,道路北侧生态湿地,南侧为办公、商务等城市生活区域。道路景观设计以林荫下开放的空间为主题,达到城市、人与自然最便捷的交流。道路铺装简洁大方,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建筑相得益彰。植物绿化采用部分打断,方便人的视线交流与行走。

3.4滨水线 本段设计从K6+680到终点,道路北侧是以河和生态湿地为主的自然景观。道路景观设计以观景为主题,打开北侧的视线,无论是行车还是行人都可看到沿途优美的风景。在道路北侧人行道设计休闲亭廊、亲水平台,供人们亲近自然感受自然。道路边的公交站台设计得尽量自然、亲切,完全融入周边的景色。其他市政及小品设施如公用电话亭,景观照明设施、休闲坐凳等在满足东莞市的市政规范要求上也须与周边的环境相融合,在选型上可选用部分新颖、独特的,增强道路的景观观赏性。道路铺装图案富有韵律的变化,采用高档石材,与周边的环境相呼应。自行车道与人行道中间用一个个花池隔开,开合有序,方便行人到达。

4 配套设施

结合道路系统设置的公共设施包括标识、消防栓、公交车候车亭、垃圾箱、电话亭等。

4.1标识

包括区域地图指示牌、交通标志、厕所指示牌、街道名称等。

1、地图指示牌设置原则为每400平方米左右一个,街道名称指示牌设置在路口醒目位置;

2、各种交通标志(禁行标志、车道标志、禁止鸣号标志等)设置于道路交叉口;

3、在交叉口结合灯杆以平行路面的方式设置悬臂框架,上述规格化标志均安装于框架内。

4.2消防栓

鼓励消防栓结合建筑装置;

鼓励消防栓结合绿化、花坛、街道雕塑的基座等设置;

消防栓每120米设一个,其位置必须十分明显并不许有物体遮挡。

4.3公交车候车亭

公交车候车亭应有顶盖,允许在适当位置结构设计线路牌及线路图,亦可结合机构设计,并应有照明,同时现有单独设立的线路牌可以取消;

候车亭设计为单元式,形式应与周边建筑相协调。

4.4垃圾箱

垃圾箱应单独设置,并设置于行人集中处,如公交车候车亭、道路交叉口等处;

垃圾箱的形式应与周围建筑相协调;

垃圾箱建议沿道路每30米设一个;

人流聚集处应增加行人休息设施如街凳,建议每20米设一个。

4.5电话亭

电话亭:可参照相应市政设施标准设悬挂式电话亭等,约100米设一个,设置于道路红线范围内。

4.6公共厕所

新区流动人口密集的街道、商业闹市区道路、公共场所和居住区每隔400-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一般街道间隔不大于800米设1座公共厕所。每座公共厕所建筑面积不应少于60平方米,其中7-10平方米可作为环卫工具房。

公厕周边绿化宜采用绿篱或枝繁叶茂的树木作为遮挡,公厕入口既需标示清晰,也要注意其私密性,不宜直接对人流较多主路开口,其入口通道可以稍微曲折。周边常用植物品种较多,有鱼尾葵、棕竹等,应结合各个绿地地块的品种具体处理。

5、结束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