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范文
时间:2023-03-25 13:41:52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铁路工程技术论文,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篇1
本文作者:张弘南工作单位:北京铁建工程监理有限公司
影响铁路路基的因素
铁路路基工程在建设过程中非常容易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给工程的进展造成很大的麻烦,那么铁路路基工程都会受到那些因素的影响呢,以下进行具体的介绍:(一)水分因素的影响在铁路路基工程建设中经常会受到水分因素的影响,例如在地质岩性比较明显的地段,由于土壤本身排水能力比较好,这时一旦出现大面积降水,则对铁路路基的排水影响是非常小的。但是如果铁路的周边土壤的地质条件岩性较弱,土壤过于松软,湿润性较强,则会直接影响到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对路基的沉降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于水分较多土壤松软的地质,一旦发生强降雨,则十分容易将铁路路基两侧的土质冲刷掉,引发路基下沉,或者使路基的承受能力和牢固度受到较为明显的下降。(二)土壤性质因素的影响铁路建筑工程具有覆盖面积广泛,规模较为庞大,路线长等特点,所以在铺设铁轨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土壤地质类型,这些土壤地质类型情况各异,是造成铁路路基沉降的主要原因。例如,在黄土高原地区,因为黄土的湿润性比较好,且较为松软,所以很容易引发铁路路基的塌陷。(三)边坡因素的影响对铁路周边边坡的毁坏,直接影响到铁路路基的安全性,使路基的稳固程度难以受到应有的保证。影响边坡的原因很多,主要归结为两个方面,分别为降雨和风蚀等等。在铁路路基建设中,工程人员一定要设计出较为科学的边坡结构,做好边坡的维护保养工作,确保铁路路基不受损坏,同时还能够起到美化环境的作用。(四)路基工程的质量因素影响路基工程建设施工质量因素属于人为因素,施工质量好坏能够反映出路基的实际情况。因此在路基施工过程中,要做好路基材料的选取,填筑的厚度以及受压能力等等,最大程度的确保铁路运转的安全性。
铁路路基加固技术的探讨
在铁路工程建筑过程中,为了确保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安全性,必须对铁路路基进行必要的加固和防护措施。以下就目前几种常见的铁路路基加固措施展开讨论,具体如下:(一)加固的方式铁路路基在建设中加固的方式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方面为路基预加宽,另一方面为路基预加高。路基加宽的方式一般是从铁路下部开始,即和地面接触的部位。铁路下部路基的加宽过程,一般要求一次完成,并且按照层次分割明确。路基的预加高方式,一般是根据铁路边坡的稳定程度,由低处向高处,逐渐成收缩形状,在预加高的过程中,要求路基之间要搭接牢固,同时对铁路的界限要严格注意。(二)排水系统在铁路路基加固的措施中,排水系统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路基工程必须要保证铁路四周排水系统的通畅。在路基加固中,应先建好延长涵洞,同时将沉降缝留出。(三)粘土固化浆液注浆加固技术粘土固化浆液注浆加固技术是目前铁路路基加固工程中使用较为常见的一种新技术,这种技术可以发挥其强大的防渗堵漏的特点,为土质松软的地区,进行铁路路基改良和加固。粘土固化浆液具有较强的吸水性和抗流变能力,它能够在地下水流动较快的情况下完成注浆过程。根据实验表明,粘土固化技术具有较强的抗震性能,很好的保证了铁路路基的稳定性和抗干扰能力。此外粘土固化浆液主要由十分细致的粘土颗粒组合而成,因此具有较好的渗透性,能够称帝深入到铁路路基的岩层中去,起到良好的加固作用。
篇2
【关键词】铁路工程;现场管理;施工技术;安全控制;质量控制
中图分类号: TU721+.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一.引言
2010年12月22日,我国的宜万铁路在恩施举行首发仪式,这标志着全长377公里,总投资额225.7亿元的宜万铁路正式通车。这段铁路是我国铁路史上修建难度最大、公里造价最高、历时最长的山区铁路。历经7年的修建,完成了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高难度铁路工程,同时,这也标志着我国的铁路建设已位列世界前列。铁路工程施工是非常复杂而且繁琐的过程,对施工中现场的质量和施工安全要严格控制。“安全第一、预防为主”,在铁路工程中,不仅仅要做好预防,同时还要注意早发现早解决、早处理早确认、早检查早监督,通过技术手段的提高和管理手段的加强,才能保障铁路施工工程的质量达标和施工现场安全。
二.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分析。
1. 安全生产。
安全,是生产的前提条件,同时也是施工中最值得引起注意的因素。安全生产的提倡和落实,不仅仅可以保障施工人员生命安全,同时对于提高铁路工程施工质量有积极作用。
在进行铁路施工前,施工单位要对施工环境进行安全分析评估,要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消除安全隐患,对安全评估结果和处理措施要记录在案。同时,要在施工前对施工作业人员购买意外伤害保险,通过购买保险,分散可能出现的意外风险。对各施工部门的组织架构进行明确,健全各部门的安全生产目标责任制,对安全目标责任要明确到专人负责。施工单位在施工现场设立宣传栏,对施工现场有关生产的安全规范和施工技术操作规程等资料进行宣传教育。在组织设计中,要建立紧急事件处理流程和制定安全技术措施、应急处理措施。施工前,要加强对特种操作从业人员的技术考核和上岗证明的查验,要做到人、证相符,对特种从业人员要按要求进行体检和年审。铁路施工技术人员要将施工工程有关的技术要求向施工班组和施工人员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在施工交底时,要按照施工方案进行细化和补充,对特别的安全事项要进行针对性的指导。
铁路施工单位要健全安全监管检查制度,要组织至少每月一次的安全检查,对每次检查结果要进行记录,并做好存档。 安全监管机构要组织对施工人员的安全教育和施工技术培训,对培训内容和教育情况要进行考核,对考核不达标的,要进行再培训,多次考核不达标的不得安排上岗。施工班组在施工现场要每天举行班前安全活动,对当地的天气条件和当天作业中不安全因素进行说明和分析,并提出防范措施,各班组要对宣导内容进行记录,现场安全管理人员要定期对班组安全活动进行检查、指导和管理。
在施工现场较危险的区域,要设置明显的安全提示牌。安全提示牌要表述清楚,要揭示明确,同时对发生紧急情况的处理和联络人要进行明确。
在铁路施工单位,要设立安全事故应急处理预案 ,施工现场要储备一定的医药和救护物资,要保证应急物资、车辆和器材随时能用,对施工现场的通讯要保证畅通。一旦发生事故时,要开展应急处理预案,同时要及时对上级进行报告,要做好施工事故现场的保护,要积极抢救伤员,要主动配合有关单位的调查处理。
在施工前,要建立安全质量组织机构和保证体系,认真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安全质量组织机构要编制铁路工程专项施工方案,认真编制安全管理资料,落实安全检查制度,监督特种操作员的指证上岗,对施工班组开展班前的安全教育活动,对施工班组要进行安全技术交底,对从业人员要进行安全教育,在操作岗位悬挂操作规程指导书。
2.文明施工。
在铁路工程施工前,要由工程技术人员和安全管理人员编制文明施工的专项方案,专项方案要包括搭建临时设施、围挡墙、现场容貌、卫生管理、环境保护和消防等内容,将方案编制后,交由铁路工程施工单位负责人审批。
在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要根据需要设立彩色喷塑压型钢板组成的围挡墙,在围挡墙内外要保持整洁,不能堆积物料和其他器具,也不能用围挡墙做挡土、挡水墙的支撑体。施工单位要建立对围挡墙的巡查制度,尤其是在恶劣天气,要加强巡视和重点检查。
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要根据需要,在施工现场的作业区将、加工区和生活区等合理利用安全警示牌,设置安全警示牌时规格要统一,标志要符合规定要求。在施工现场出入口,要设立“三戴”(戴安全帽、戴安全手套、戴安全绳)的提醒,并安排专人进行查看监督,发现违规的要及时进行纠正处理,避免出现因未佩戴劳动保护器具而发生事故。
对施工现场搭建的临时设施要加强检查,要保证设施建设的稳固,对临时建筑要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才能使用。对施工人员宿舍要施行单人单床,对每间房屋的居住人数要进行限制,要适当改善居住水平,做好消毒处理工作,避免传染病的出现。施工单位要设置合理的是施工人员作息制度,要保障施工人员的基本生活条件。
3.技术应用及质量安全。
铁路工程施工是技术应用较多而且复杂度高、难度较大的工程施工,施工技术和施工手段都对铁路工程质量造成直接影响。在铁路施工中,不仅仅是要加强质量的宣导,更要重视施工技术的应用和控制,对施工质量要进行监督管理,对施工管理问题要及时进行纠正改善。
(1)施工中,在进行路基开挖作业时,要采用自上而下的挖掘方式,要严禁采用掏底挖掘。在进行开挖作业和装运作业时,要错开进行,禁止出现双层作业的情况。开挖时,要及时清除已经松动的土和石块等,要严禁在开挖作业下方的弃土和滚石危及范围内的道路出现人员或车辆,在道路的醒目处要设立警示标志。对路基施工过程中施工路段和主要便道要进行洒水作业,避免出现尘土飞扬。在特殊路段的路基施工时要尽量避免雨季作业,作业现场要做好排水工程,保证排水的顺畅,同时要注意检查地基和已经填筑的路基不能被水浸泡。在容易出现危石滚落或石块堆积地段,路基施工时要注意预防岩石坍落,要采取安全预防措施,在地下水发育地段,要特别做好排水处理工作。在路基施工中,要保证各工序之间的衔接,在各类沟槽基坑挖掘完成后要及时进行封闭,要避免雨水的浸泡,在地基上的电缆槽、预埋管线等要尽可能同路基一起施工,要防止因为其他施工导致路基损坏的情况。
(2)尽量选择在少雨季节对基坑进行施工,在基坑开挖前,要在基坑顶面做好防水、排水设施。在土石容易松动的地层、细砂层开挖基坑时,要对土质松软层进行支护。基坑开挖时,如发现顶面出现裂缝、坑壁涌水、涌砂时,要进行加固处理后才可施工。当基坑开挖位置在居民区附近或位于现场的通道时,要在基坑的边缘设立护栏,并且在夜间设置红色的警示灯。
(3)要保证桩基作业区域的平整度,要设置警示标志和采取安全防护措施,同时要严格控制人员的出入,在桩基地面孔口的四周采用钢筋焊制防护围栏,在停止施工时,要用盖板盖好,在孔口周围设置围栏、警示灯和标志。在挖孔桩时,孔口附近不能有重车经过,要及时清除堆集在孔口周围的土渣和杂物,孔内要设置半圆形防护板,防护板要随着挖掘深度的下移而移动。在挖孔达到较深的区域时,要对孔内气体进行检测,如果有害气体浓度超过允许值或者挖孔深度达到10米时,要做好通风工作,适当时要加大通风量。在孔内作业人员要按照要求佩戴安全防护用品,在孔内要搭设应急用的安全绳和软梯,要根据孔深放置长度达到作业面上。孔内人员上下时,不能采用人工拉绳的方式运送人员。在两孔洞距离较近且一个孔位在进行浇筑或爆破时,另一孔作业人员要撤出到孔外,防止孔洞坍塌。
(4)隧道施工前要进行安全风险评估,制定针对性的专项施工方案,同时要编制应急救援预案。在隧道进洞施工前,要做好现场的污水处理工作,要保证洞内外污水处理达标,在隧道内外的工作平台要牢固搭设,在平台上要铺满底板,平台周围要设置栏杆。在隧道内,要假设有线或者无线的通信设备,保证内外通信畅通,在隧道洞、施工区要设置消防器材,并明显标识,对灭火器材要定期检查,出现压力不达标的要立即更换。在隧道内,不得存在炸药、雷管、导火索、汽油、煤油等易燃易爆物品。要做好隧道洞内的通风工程,洞内照明要保证亮度,照明设备要根据作业面大小和位置合理布置。要在作业现场内要准备充足的救援物资,在隧道洞口要设置专人负责出入管理和出入登记,要采取稳定边坡和仰坡的措施改善地质条件不好的洞口, 在施工期的雨季之前要完成洞口的排水系统施工。
(5)施工用混凝土要根据实验结果合理调配配合比,配合搅拌完成后,要进行离析性能分析,搅拌时,要对粗细骨料进行严格的筛选,要控制砂、石的含泥量。水泥使用标号要符合要求,混凝土强度要达标。要保证混泥土搅拌设备性能符合要求,要加强对混凝土配比的规范,对混凝土保护层的耐久度要提高重视。在进行钢筋连接时,要保证连接度。
(6)现场物品进行装卸时,要选择地势平坦的地方进行,采用大型装卸设备的要有专人负责指挥。装卸材料要符合堆放规定,要将各类物资按照品种、规格进行分类摆放,在堆放钢板时,要在每层采用垫木隔开,且堆放高度不能超过1米。存放压缩气体瓶时,要避免日晒,选择干燥、无油污、通风好的室内摆放。
(7)轨料装卸和搬运时,一般尽量采用机械化或半机械化作业,轨料装车不能超限、超载。堆放时机械堆码不超过30层,在每隔5-7层的垂直方向上要设置支垫木枕。在进行人工铺设轨道时,桥上铺散枕木要保持纵向,适当留出行人通道。人工钉道要将各工序错开,减少相互的干扰,同时要注意工序不得错乱,钉道时不得使用抡锤,而要使用抱锤,在每盘捶要错开3根枕木的距离,其左右股错开要在4m内。在安装钢轨底部垫板、胶垫以及安装接头夹板螺栓时,不得将手深入枕轨之间,不得手摸螺栓孔眼。施工中,如出现邻线来车时,要立即停止施工,及时撤出限界以外,待确认来车通过后才可继续施工。
采用机械铺轨时,轨节场布置要合理,各车及作业不得发生干扰,在卸车时不能进入限界内。电源线和龙门吊机接触线和轨顶距离要超过7.5米,电源线不能横跨股道,在现场中变压器和配电室要保持在同一侧。铺轨机铺轨时,前进速度要控制在5km/h内,对位时要把速度控制在1km/h内。龙门架走行轨时必须要保证支垫平稳。在宽枕轨道起道作业中,要采用工字钢和抬轨钳等起道工具,一般宜采用支承点稳固的起道机,采用起道机时,与轨腰接触部位要加垫硬木板。采用单枕法在新线上铺设长钢轨时,吊装所使用的龙门吊要统一起吊,要保持步调一致,运输时要固定牢固,要采用专人监视的专列车组运输。牵引长钢轨时,要设专人保护,轨头要准确的送入推送机构,在拖拉是要保持平稳。
(8)线路整修。
在新铺设线路未交付使用前,要及时进行整道。在大、中桥等部位重点整道前,要设置临时的避车台,经过重点整道后的线路要及时补碴整道。在已经卸车的碴堆上,不能混合其他轨料。起道时,起道机要稳固的安放在道碴上,起道机用完后,要远离道心或钢轨。
4.施工现场管理。
铁路施工现场管理是通过科学的管理标准、方法和制度,对施工现场人员、机械、设备、物料、环境和信息等进行科学有效规划,进行综合的管理。这要求在施工现场要制定作业标准,要杜绝出现无效劳动。铁路施工现场繁杂,施工中不确定因素较多,正因为如此,越发要加强施工现场的管理。
三.结束语
铁路工程施工是利国利民的大事,施工工程质量关系到行车安全和经济损失。在工程施工中,要通过加强预防意识,进行安全防护和技术培训,采取合适的施工技术,对施工结果进行监督,发现施工中的问题要及时进行处理,施工后要注意质量的检查,通过这些措施,可提高铁路工程施工质量,做好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
参考文献:
[1] 徐永阳,铁路工程施工现场质量安全控制 [期刊论文].《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11年15期
[2] 杨进际,确保铁路施工质量安全对策研究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24期
[3] 汪贵忠,铁路施工的标准化管理探索 [期刊论文]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2年10期
[4] 赵伟,哈尔滨西站质量安全风险管理探讨 [期刊论文] 《铁道经济研究》 2012年5期
[5] 蔡庆华,CAI Qing-hau 依靠科技.加强管理确保铁路建设质量安全 [期刊论文] 《施工技术》 ISTIC PKU 2000年10期
篇3
关键词:铁路工程;改进措施;施工管理;专业水平
一、引言
在我国,国民经济得到了空前的发展。当然,铁路建筑行业由此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同在,这就很显然在一定程度提高了对铁路工程建筑施工管理提出了更严格的要求。这主要表现在工程质量和安全是两个施工企业需要抓住的基本点。铁路建筑行业有许许多多的特点,例如分工比较明确、劳动相对密集、施工过程和进度受到天气的影响等。由此看来,铁路建筑工程的施工管理不是一个单一的工程项目,而是一个相对系统的工程。在这个过程中,确保施工过程的正常有序开展至关重要,它关系到企业在企业在铁路建筑行业的整体竞争力,同时也是企业自身实力的真实写照。这就需要我们将铁路建筑施工管理工作放在一个核心的位置,它也渐渐被企业管理者加以重视。
二、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1.管理体制有待完善。我们知道,我国铁路建筑项目管理的缺陷之一就是接触时间比较较短,对于这方面的研究还处于起步阶段,铁路建筑施工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的完善。要完善管理体制就需要使各个部门做到各司其职,做到行之有效的管理。虽然如此,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企业只看到了短浅的利益,为了尽可能的减少成本的利用,企业最大限度的缩减相关岗位的工作人员数量,这就日益表现出其弊端,这主要表现在当一个管理人员需要管理几个相关部门的工作,就会使工作相对来说较马虎,工作效果和进度会受到较大的影响。
2.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有待提高。前面已经提及,铁路建筑工程施工的一个特点就是工作相对比较密集,在管理工作方面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协调有序的进行,因此,管理工作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整个施工工程的质量甚至成败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经济飞速发展的21世纪,对于铁路施工项目工作的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提出了一个全新的要求。但是,在实际的管理工作中总是很少有一些专业性很强的全能型管理人员,所谓全能型管理人员就是专业水平高、懂管理、懂法律等。
3.质量管理方面有待加强。由于铁路建筑行业的日益发展,许多企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管理方案来希望自己在这个行业中站住脚跟,但是他们忽略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那就是对于施工质量的管理工作,而只是盲目的对于工程进度的追求,这样就必然会使施工工程的质量不达标,这方面的工作难度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一个铁路的施工正常进行需要大量的工作人员,对于这些工作人员的管理就是一个首要的难题。其二,除了对于大量施工人员的管理,对于铁路施工过程中的大量材料的管理工作也是管理人员遇到的另一个重大的管理难题。
4.安全意识不明确。在铁路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另一个管理难题就是管理责任意识不明确。前面已经了解了铁路建筑施工的特点,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安全意识的确保对于工程的进程和质量的确保不可忽略。在建筑行业的基本点之一就是安全意识,它对于企业的命运甚至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因为一旦在整个施工过程中发生了不可挽回的安全问题就会造成企业的名声受到严重影响,企业将在这个行业中止步不前。建筑施工管理中的安全控制必须要受到足够的重视,由此看来,加强管理责任意识,明确管理者的责任意识是常见防止这类安全问题发生所采取的手段。
三、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的改进方案
1.完善施工管理体制。要从根本上完善施工管理体制就需要国家采取相应的措施,例如,加强相应的法律法规的完善实施,做到铁路工程管理工作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使管理工作透明化和明确化,每个管理工作人员都应该明白自己工作对象和工作范围,为整个工程管理工作有序进行提供行之有效的依据,企业需要做到的不仅是按时完成项目,更要做到的是质量达标。
2.提高管理人员的专业水平。对于施工人员的有效管理是工程施工管理所需要克服的难题之一。这就需要管理人员尽最大可能的调动施工人员的主动性,要达到这个目标要从根本上培养施工人员的责任意识,把整个项目工程当成自己的事来完成。要做到这一点对于凝聚整个施工团队起重要作用,需要管理工作人员提高自己的专业水平,发挥自身的专业水平,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具体方面。第一、定期的对施工人员加以思想方面和职业方面的责任意识培养教育,使责任意识在施工人员的心中生根发芽。第二、根据实际的需要和在施工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问题,加强对各部门的管理人员专业水平的考核和培训。第三、在管理部门和管理工作的分配过程中需要注意的一点就是根据管理人员的实际情况,根据各自的意愿和一定有效的协调分配管理工作。这样分配工作的一个好处就是可以最大限度的提高工作人员工作的积极性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管理工作效率。
3.加强质量管理。要在质量管理工作方面有所成就必不可少的要求就是使质量管理体系更加科学化,更加系统化。使企业的各项职能与质量管理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在这个过程中需要将质量问题放在第一位,明确划分质量责任归属问题,建立责任追究制度。使责任划分到部门,划分到个人,这样才能最大限度的将质量管理工作做到最大限度化。
4.增强安全控制。要增强安全控制就需要建立安全管理制度,需要从两个方面着手:第一、将生产的管理与安全的管理这两者结合起来,切不能割裂两者,这也是我国安全生产所遵循的一条最基本的准则。这样做就是为了有效的制约有些企业完全保量不保质的做法,在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中将安全问题抛之脑后。第二、在安全防护技术方面加以改进。众所周知,铁路建筑工程施工一般将施工现场设立在靠近铁路的地带,各方面可能的原因都能在一定程度上对建筑施工的进程和施工质量产生很大影响。例如:天气问题。这就需要管理工作人员面对不同地区的不同天气条件及时的采取有效的应对措施。
四、结语
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铁路工程建设施工对我们的生活产生了不可忽略的影响。其中,作为工程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铁路工程建设施工管理对于整个项目的质量与进程起着决定性的作用,正越来越被加以重视。及时发现工程管理工作中的缺陷,并提出相应的改进措施,对项目的顺利完成和企业的长远发展都有重要的意义。
参考文献:
[1]王黎红,杨卫刚.建筑工程项目现场施工科学管理探析[J].经营管理者,2013,3(09):24-26.
[2]朱满华.水利水电工程施工阶段的质量控制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2015(09):56-57.
篇4
关键词:教学方法;《工程结构可靠度》;土木工程
中图分类号:G642.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5-0078-03
随着科技的发展,土木工程的相关规范已经逐步过渡到基于概率的设计方法,即考虑结构可靠度的设计方法。1998年出台了国际标准,《结构可靠性总原则》ISO2394:1998,2002年,考虑结构可靠度的欧洲新规范《结构设计基础》(EN1990:2002)出台,2008年,我国的新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颁布。规范颁布至今时间不长,相关的教育教学还不完善。目前本科阶段没有《结构可靠度》这门课,土木研究生只是选修课。本文针对我校研究生的现状,谈谈《工程结构可靠度》这门课的教学和体会。
一、《结构可靠度》开设的必要性
《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1992年第一版颁布以来,各土木行业也陆续颁布了相应的可靠度统一标准,包括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58—92),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199—94),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216—94),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T50283—1999)。2008年第二版的《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对第一版进行了修订并增加了对既有结构可靠性的评定。《建筑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GB50068-2001)也是修订版。各标准的执行,标志着普遍设计方法的进步,它从原规范的经验系数法转到以概率为基础的极限状态设计法。这种设计方法的转变,具有普遍性,涉及到结构工程的各种行业,包括土木、水电、建筑、铁路、公路、港口等等。相关的从业工程技术人员也经历了以经验为主的安全系数法的旧规范到基于可靠度理论的极限状态法设计的新规范的“转轨”。新近入行的技术人员不必“转轨”,直接采用新规范,但新规范的基础——可靠度理论,只在极少数大学开设,这造成了理论与实践的脱节,学生从业后对规范理解不够深入和透彻。面对规范的“转轨”,我校的相应教学还没跟上,作为规范的核心内容工程结构可靠度原理在本科阶段是不学的。事实上,为了方便学生以后从事土木工程,需要在本科生阶段就进行教学,可以在本科生高年级开设。目前只在研究生阶段学习,除了了解基于可靠度的规范外,也为学生科研提供了新方法,开拓了视野。
二、《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体系探讨
《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体系,应包括可靠度分析的基本方法,可靠度方法在不同地区、不同行业的实施情况,即规范,可靠度研究的进展情况,让学生对可靠度在土木行业的应用和研究有较深入的理解,为学生的研究开阔视野。具体分析有以下几点。
1.教学目的。《结构可靠度分析》是为土木研究生开设的课程。本课程主要介绍结构分析中的可靠度理论、方法和应用。目前我国工程结构设计,已从传统的安全系数的方法转变为基于可靠度理论的状态设计方法。传统的设计方法没有充分考虑设计参数的不确定性,而可靠度理论则较充分地考虑了参数的随机变异性,广义可靠度则还能进一步考虑模糊不确定性和未确知性,是结构设计理论与实践发展的必然方向。课程目的是通过教学让学生学会从随机概率分析的角度来处理力学和结构问题。
2.教学内容选择。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采用的教材是《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原理》,参考教材是《结构可靠度理论》,内容包括:工程结构可靠度研究历史简介,传统设计方法和半概率设计方法,中心点法——次二阶矩理论之一,验算点法——次二阶矩理论之二,荷载及抗力的统计分析,近似概率法的应用,材料性能的质量要求和控制,以及工程结构可靠度理论发展中的几个问题。本课程学习的重点是一次二阶矩理论、概率极限设计实用表达式和结构体系可靠度。由于是研究生课程,在讲授时增加了结构的稳健性与抗倒塌设计,既有结构可靠性评估,又有岩土工程可靠度等内容,为学生科研提供参考。
3.教学方法。当今教育注重知识讲授与能力培养的统一。知识是能力的基础,能力是已获知识应用的手段和体现。(1)在课堂教学方法上,采用小班教学,课堂教学方式相对比较灵活。根据教学内容的不同可采用讲解、回答问题、讨论、自学等多种教学方式。(2)将多种教学手段引入教学体系。除常规教学手段外,还可采用多媒体技术,比如ppt、视频、动画,以形象直观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学生理解更加容易,另外,由于土木工程的普遍性,还可以采用带学生现场参观的形式,拉近课堂与现实的距离。这些教学表现形式的多样化,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和质量。(3)提升学生的科研意识。课堂上重视科研现状和科研前沿的介绍,让学生了解相关方面的研究情况。
4.重视应用网络。在互连网发达的今天,学生上网几乎成了习惯。充分利用这个条件,让学生从网上搜集资料,自己了解和解决一些对他们相对有难度的问题。培养学生搜集、查阅资料、综合资料的基本科研能力。
5.提高教师素质。教师的素质直接关系着教学的质量和效果。深厚的基础理论和广博的专业知识,一定的生产实践经验,相当的科学研究能力,是对现代大学教师的时代要求。教师须注重调整知识结构体系,努力学习新技术,才能保证在教学中有效地提高讲授的质量,较好地提升学生的工程意识和科研意识。当然,作为教师的一般素质要求的提升也不可懈怠,比如表达能力、与学生互动的能力、敏感捕捉学生疑惑点的能力等。教师自身素质的提升,是保证土木《工程结构可靠度》良好教学效果的动力和源泉。
三、《工程结构可靠度》教学实践总结
结合教学实践,下面是对《工程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实践总结。
1.精心组织教学,全力保证教学质量。在学生掌握结构可靠度教学目的的基础上,让学生学会如何把结构可靠度用于自己的研究领域;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培养学生理解、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2.拓展课堂教学,开展多层次多种形式的教学活动。对于可靠度相关的概率、数理统计、随机振动等数学知识,采用重点讲解与学生自主学习相结合,对于规范现状及发展趋势,科研现状及发展趋势,在课堂讲解时穿行,开设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专题讲座,开拓学生的视野,对可靠度有较深入的了解。结果表明:通过学习拓展、前沿讲解和专题讲座,学生巩固了所学知识,开阔了视野,丰富了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内容。
3.结合科研与实际工程,提升教师素质。做好科研课题,积极参加实际工程,可以有效提升教师的素质。做好科研,才能把握土木结构可靠度的快速发展,及时调整知识结构,拓展知识面,了解新技术和新方法。积极参加实际工程,才能提高动手能力,增强工程素质。实践表明:通过将科研和工程实践成果引入教学,能深入浅出,避免纸上谈兵,有效增强教学效果。
4.考核办法。考核采用平时成绩和写论文的形式,由于是小班,学生本科学习的背景不一样,每个学生的论文题目和方向是不一样的,迫使其独立完成。经学生的实践说明,这种考核方法是适合该课程特点的一种较好的考试办法。它既可以促进学生掌握可靠度的基本内容,又可以增强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对以后的硕士论文撰写有帮助。
四、结束语。
在结构可靠度的教学实践中,有如下几点体会:(1)课程内容应尽可能地反映学科领域的发展现状。课堂讲义应反映一些较成熟的、工程上适用的较新研究成果,着重从方法和思路方面加以讲解。(2)教学与学生扩展阅读、自己查资料、写论文相结合。培养学生自己就某个方向收集资料、提炼观点的能力。(3)针对部分学生本科教学的背景差异,在课堂讲授时,做一些查漏补缺的教学。该部分应简单易懂,并给出进一步阅读的参考书目或网址,以方便学生拓展阅读。(4)教学与科研相结合。高水平的教学离不开科研,科研与教学相互促进,高质量的教学需要高质量科研的融入。
参考文献:
[1]GB50153—92,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2]GB50158—92,港口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2.
[3]GB50199—94,水利水电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4]GB50216—94,铁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4.
[5]GB/T50283—1999,公路工程结构可靠度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计划出版社,1999.
[6]赵国藩,贡金鑫,赵尚传.我国土木工程结构可靠性研究的一些进展[J].大连理工大学学报,2000,(3).
[7]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标准,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统一标准(GB50153-2008)[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8]GBJ68—84,建筑结构设计统一标准[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1984.
[9]贡金鑫,魏巍巍.工程结构可靠性设计原理[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2007
篇5
关键词:创新制度,持续改进,依靠科技,监控考核
1.工程概况简述
枣临铁路西起自京沪线井亭站接轨利用,东至兖日线的朱保车站,正线全长132Km。井亭站至枣庄东站为既有线,原名为薛枣线,长度33.73Km。枣庄东站至朱保新建铁路正线85.78Km。其中:枣庄市境内57.05km,临沂市境内62.46km,两市界铁路分界点为DK23+237。
2.主要工程情况
路基土石方718万立方;特大桥4座,大桥15座、中桥35座、各类新建、改建小桥、涵洞计390余座;新建、改建车站10个,新建站、所房屋23642平方。
3.质量控制管理
施工质量控制是标准化管理的一部分,从开工以来,我们坚持“试验先行,样板引路,标准化施工”的理念,并将施工的标准化和精细化组织管理逐步转变为现已成熟的日常工作主题,在此仅谈谈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一些经验。
要确保工程质量首先要从管理制度上开始,制度创新是提高项目精细化管理水平的保证。我们在严格执行上级规章制度的基础上,结合枣临铁路建设的特点,对项目精细化管理进行了制度设计。在施工上,认真编制各类施工工艺细则和作业指导书,对各道工序做了详尽的规范要求。对机械设备、技术方案的优化细化、工程重点与难点控制关键环节等,提出前瞻性的原则要求和指导意见,并在阶段实施过程中不断补充完善。为了实行作业队竞争性布局,单项工程、同一道工序选择两家以上协作队伍参与施工,员工与协作队伍“联合”跟班作业,机械设备实行自有设备和协作队伍设备“混编”,合同单价在整体合理的前提下实行“互补”。
其次,根据枣临铁路创优规划,我们严格制订了质量计划,并进行质量工艺作风整顿,提出了“精品源于点滴,优质功在平常”的质量理念。按照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原则管理,实行各道工序质量签认制、重点开展消灭混凝土质量通病和“树样版,创精品“等活动,有效控制各道工序质量。一是组织员工认真学习铁路工程《检验标准》,提前查找项目质量控制要点及容易出现的质量通病,精心编制了路基,桥梁等关键工序操作细则和作业指导书,并在施工中严格执行。二是坚持自控体系运转,严格执行“三检”制“和“隐蔽工程质量旁站制度”,实行全过程、全方位、全天候的质量控制。强化责任,严格执行质量技术交底制度;严把材料质量进场关;严格工序的操作规范。狠抓问题检查和整改跟踪工作,建立“质量隐患(问题)整改通知书”和“处罚通知书”工作台帐,对检查发现的质量问题,当场签发整改或处罚通知书,限期整改,并落实到具体责任人,执行复查制度,实现闭环管理;三是坚持样板引路,全面创优。设立样板工程奖励基金,组织样板工程内部竞赛,对创样板的工程实行周报告制度,在不同时期确定不同的工作重点,随时掌握工程动态。重点是抓好各类路基填筑,路桥过渡段施工质量。杜绝“重主体、轻附属”现象,做到粗活细作、细活精做。抓好正、反两个方面的典型,对质量优,管理好的工程项目,召开施工现场会,树为样板,以点带面,并给予精神和物质奖励,对质量差,管理不善的工程项目,展开现场会,现场作返工处理,并给予必要的处罚。
在路基土石方施工中,我们严格按照“三阶段、四区段、八流程”施工。准备阶段,我们对路基工程施工做了总体部署,按照设计要求详细调查土源及施工道路,制订专项施工方案,编排施工进度计划和施工技术交底。施工阶段,确定试验段里程及位置,按照试验段方案进行施工,通过试验段的施工,检验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通过试验来确定不同设备压实不同土质的最佳含水量、适宜的松铺厚度、和相应的碾压遍数、最佳的机械配套和施工组织。科技论文。通过对试验段的总结、研究、我们选择出切实可行的施工数据,指导全面路基施工。科技论文。同时,按照质量保证体系分工及对每一工序进行严格自检,对达不到要求的及时进行返工处理,认真分析返工原因,如属人为原因造成的要对有关负责人强化教育或采取经济处罚措施,如属客观原因,及时研究对策,对施工进行调整。
桥涵缺口处按规范要求预埋台阶,待桥涵施工完毕混凝土达到强度后进行过渡段填筑。为此,我们购买了2台桥涵台背填土专用小型振动压路机,并选择专项队伍设专人负责施工,配齐工程技术人员和质量检查人员适时监控,确保桥涵背填土重要部位的施工质量。
在桥涵施工中,首先控制混凝土拌合质量,其次选用与生产、浇筑能力相匹配的专用混凝土运输车,并保证运输道路平顺畅通。浇筑混凝土前,我们针对工程特点及施工环境条件事先设计浇筑方案。浇筑混凝土前,仔细检查钢筋制作安装情况,及保护层垫块的位置、数量及其紧固程度,并指定专人作重复性检查,以提高钢筋制作安装尺寸的质量保证率,模板采用厂制大块钢模和刚性比较好的木模,突出整体性,减少接缝。按照设计及规范要求涂刷脱模剂,接缝采用先进可靠的技术工艺,确保接缝满足外观质量要求和混凝土耐久性需要。
混凝土入模前,测定混凝土温度,坍落度和含气量等工作性能指标;拌合物性能符合本技术条件要求的混凝土方可如模浇筑。混凝土的浇筑采用分层连续推进的方式进行,浇筑间隙时间,严格控制。不得超过90min,不得随意留置施工缝。
混凝土振捣按施工方案的工艺和方法进行,采用插入式高频振动棒及时均匀振捣密实,每点的振捣时间以表面泛浆或冒大气泡为准,一般不超过30s,避免过振。振捣时严格控制不得碰撞模板,钢筋及预埋件。科技论文。在振捣混凝土过程中,加强检查模板支撑的稳定性和接缝的密合情况,以防漏浆。
浇筑完成,用薄膜和麻布将暴露面覆盖,及时对混凝土进行养护,并根据混凝土温度和环境参数的变化情况及时调整养护措施,严格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满足要求。
冬季施工制订专项技术方案及措施,以确保冬季施工的工程质量。提前做好了冬季混凝土配合比试验,选取合理可行的配合比,搭设好搅拌机保温棚,做好砂、石料场覆盖保温措施及混凝土的运输保温工作。为保证冬季施工质量,我们投入近万余元购买棉被,篷布及煤炭等物资,搭设涵洞保温棚,提前做好棚内温度检测工作,并邀请监理复测。在浇筑混凝土时做好入模前和入模后的温度控制,养护期内安排技术人员适时测定保温棚内的温度指标,保证混凝土强度。冬季施工的涵洞混凝土现已顺利通过监理单位的回弹仪检测,符合设计规范要求。
路基土石方填料严格控制,严禁使用含水量过高的未冻土或冻结土作为填料。每层填筑的厚度较常温时减薄20﹪~25﹪,并要求每侧要超填0.5m以上,保证路基宽度。
按时召开工地例会,对工程质量与进度进行总结,对工程质量与进度是否满足要求,还存在什么问题,如何去解决,如何去调整,制订出相应措施,并组织落实。施工过程也是逐步完善、逐步调整。同时工地例会也是集思广益、充分调动广大施工管理人员积极性、制订切实可行方案的会议,工地例会的经常召开更有利于我们工程质量与进度的保证。同时,利用例会促进我们牢牢树立“百年大计,质量第一”的思想,认真负责地做好本职工作,以优秀的工作质量来创造最优秀的工程质量。
最后,我们还要紧紧依靠科技手段,以创建优质工程和QC成果活动为载体,强化现场安全质量管理。一是成立了以总工程师为组长的创优,QC攻关小组,针对复杂工程进行课题立项,实施科技攻关,以科学管理促进施工生产平稳推进,以技术管理保证工程质量、进度和安全。在路基和桥涵施工中,从地基加固处理、路基填筑、过渡段填筑及桥涵基础施工、混凝土浇筑等关键工序入手,逐点勘察、逐点复核地基情况,制订方案,加强控制。同时,采集各种数据,制订、细化并落实施工工艺,为路基和桥涵施工提供切实可行的经验。二是组织技术人员围绕新技术,展开科技攻关。三是邀请相关专家和组织技术人员对重点工序和关键环节施工方案进行论证审查。
4.小结
我们把工程质量管理经验融化于枣临铁路的工程施工中,把枣临铁路建设成“安全线、精品线、生态线、和谐线”为目标,以强化现场安全质量管理为手段,以饱满的工作热情,踏实的工作作风,用心管理,精细施工,成功的完成了枣临铁路线下工程的施工任务,产品合格率100%。
5.结语
创新制度,构建精细化管理;持续改进,不断完善质量管理;依靠科技,积极开展技术攻关;监控考核,提高项目管理的执行力。项目管理重在执行。我们认真落实建设单位的要求,切实加强全方位监控、考核、奖罚工作,提高项目精细管理的执行力,才能保证枣临线2011年的顺利开通。
篇6
关键词:工学结合;四级对接;项目载体;工地课堂;双环境育人
中图分类号:G64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41-0249-02
就业导向的目标定向、校企合作的办学形式、工学结合的人才培养,是高等职业教育的基本属性。依据专业与行业企业特点,构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是职业院校专业建设的基本任务。陕西铁路工程职业技术学院地下工程专业经过实践与探索,形成了“学校、工地、项目贯穿”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该人才培养模式以校企“四级对接”的运行机制为基础,与企业深度融合,多举措互动,构建基于隧道、地铁施工与维护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试行“双轨轮换、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改革,开展“项目贯穿、任务驱动”的教学模式改革,实施学校与工地双环境育人,把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做到了实处。
一、深度融合 建设“四级对接”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实施,离不开企业的支持,依据行业企业特点,建立与企业之间科学有效的合作机制,是开展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必要保障。按照“互利双赢、职能对接”的原则,依据企业三级管理的机构特点,与合作企业建立了“四级对接”的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即学院与集团公司对接,共谋发展战略;系部与分公司对接共商专业定位;教研室与项目部对接,共建课程与实训条件;教师与工程技术人员对接,合作担任教学任务。学院与企业合作出台政策,明确分工,并给予激励保障。这样,建立了学校与企业在纵深方向的互动与合作,从机制上为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了保障。
二、深入分析 构建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
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以工作过程为依据,以岗位实际工作任务为教学任务,适应了职业教育以就业为导向的要求,受到了高职界的普遍认可。专业遵照技能培养与素质教育相结合的原则,以培养学生职业岗位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为目标,以隧道、地铁施工与维护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为线索,按照岗位群—典型工作任务—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这一流程,构建了基于隧道、地铁施工与维护领域工作过程系统化的课程体系。在课程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完成典型工作任务所需的知识、能力、素质要求确定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实现了课程体系与工作过程、学习任务与工作任务的对接。
三、系统设计?摇实施“项目贯穿、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改革
任务驱动、项目导向教学模式被职业教育广泛采用,但普遍的做法是各学习领域的载体选择自成体系,相互独立,缺乏密切联系,对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支撑不够。因此,在专业层面进行项目载体的系统设计尤为重要。经过认真筛选,本专业选择了两套具有代表性的典型项目作为载体,以完成典型项目为目标,以岗位能力标准为依据,对各学习领域的学习目标与学习任务进行系统设计,如在《工程地质》课程中,要求完成该典型项目的工程地质特性分析;在《工程识图》课程中,要求完成结构分析;在《隧道施工》课程中,要求拟定施工方案、编写作业指导书等。各学习领域按照系统设计的要求重构课程结构,划分学习情境。这种在专业层面实施的“项目贯穿、任务驱动”式教学,确保了各学习领域的有机衔接与相互支撑,使各学习领域的教学目标更加具体,教师的教学更具针对性,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
四、适应工期 实施“双轨轮换、工学交替”教学组织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需要在教学组织上合理安排,使教学组织模式与项目工期相适应,才能做到“工”与“学”的有机结合。隧道与地铁工程不同于一般的工程项目,一旦开工,则不受季节与节假日的限制,一年四季连续循环作业,这为工学结合教学组织安排提供了非常便利的条件,即学生任意时间段去工地皆能开展相应的实践锻炼。鉴于此,专业推行了“双轨轮换、工学交替”的教学组织模式,如图1:将学生分为A、B两组,A组学生在校内学习,B组学生在工地现场教学,一轮之后A、B组轮换。这样的安排,既节约了教学资源,又保证了工作岗位上学生实习的持续性。同时,学生在顶岗实习之前就有两次赴工地现场教学的机会,既锻炼了技能、巩固了知识,又了解了企业文化、培养了职业素养,在经过两次现场教学之后,顶岗实习阶段大多数学生都能独当一面。
五、学校工地 双环境双向管理合作育人
为了有效训练学生专业技能,提升职业素养,考虑到隧道建成后不可重复拆装的特点,在校内,建设再现施工场景的隧道综合实训基地;在工地,建设工地课堂,校内校外相互补充,形成“学校”与“工地”人才共育环境。校内隧道实训基地按照单线铁路隧道1:1断面修建,洞内外恢复到隧道施工过程原貌,布置企业文化、操作规程、安全警示等展示牌,让学生在真实的职业氛围中开展施工模拟训练;遵照“项目建到哪里,工地课堂就设在哪里”的做法建设工地课堂,配置教学设施,开展现场教学。对工地课堂的学生,实施专兼职教师共同参与的双向管理与双向考核制度。兼职教师按照2~3名学生一位教师的比例聘任,系部下发教学任务单,学院给予津贴保障。
以“四级对接”校企合作机制为保障,学校与企业在人才培养方面建立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互动合作关系,将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做到了实处,不仅实现了“工地变课堂、师傅变教师、学生变员工”的转变,同时实现了“德技双修”的育人效果,明显提高了学生的职业技能与综合素质,促进了学生就业与企业用人的有机结合。专业毕业生连年就业率达到96%以上,88%以上的就业单位为中国中铁、中国铁建等国资委企业。跟踪调查显示:87%以上的毕业生单位评价为优良,约35%以上在顶岗实习阶段就能独当一面,约45%的学生在3~5年之后就能晋升为项目经理部各部门部长之职。
参考文献:
[1]陈解放.“产学研结合”与“工学结合”解读[J].中国高教研究,2006,(12).
[2]姜大源.论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的系统化设计[J].中国高教研究,2009,(4).
[3]徐建平.创新体制 建立机制 优化管理[J].芜湖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2).
[4]李海宗,陈磊.高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的保障机制研究[J].教育与职业,2012,(3).
[5]陈解放.基于中国国情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实施路径选择[J].中国高教研究,2007,(7).
[6]赵志群.职业教育工学结合课程的两个基本特征[J].教育与职业,562,(30).
[7]姜大源.高等职业教育的定位[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8,(2).
[8]王怡民.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8,(32).
[9]李进.高等职业教育发展的共同话题[J].中国高等教育评估,2009,(4).
[10]刘邦祥.试论职业教育中的行动导向教学[J].职教论坛,2006,(1).
篇7
经济的全球化、科技的飞速发展,建设投资的大幅度增加以及我国加入WTO后对外开放程度与世界融合度日益提高,如何培养21世纪地质工程学科的综合型、实用型人才,怎样建立一种新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既与国际接轨,又保持我国特色优势,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首要问题。综观国内高等学校地质工程专业的培养模式,基本是大同小异,即在国家教育部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设置的课程体系基本相似,一些院校根据自己的传统专业、师资、实验条件等突出自己的特色。但他们对市场需要、国家经济转轨、学生就业前景等分析不够,往往造成学生分配难以及学生所学知识与市场需求脱节等现象。本文在充分调研国内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基础上,结合本校地质工程人才培养模式、我国目前地质工程专业的市场需求及借鉴国外高校地质工程培养模式经验,提出一种地质工程学科人才培养的新模式。
二、国内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分析
1.国外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在美国、加拿大、欧洲等国家的高校中,往往不区分“地质工程”与“岩土工程”,这二者皆是同一个词“GeotechnicalEngineering(英文)或Geotechnique(法文)”。他们将“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设置在土木工程大学科下,一些院校也在地球科学下设置“岩土工程或地质工程”专业。他们在加强基础学科教学(如数、理、地质、环境、人文、工程、计算机、管理等)的同时,更强调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给学生更大的弹性空间和创新思维空间。让学生积极参与到企业、非营利机构和国家实验室的科研、工程、经营工作中去。这样学生不仅可学到专业知识,而且也培养了解决复杂问题和带有挑战性问题的能力。与此同时,社交能力和人文修养也得到较大提高。这种素质教育形式,使学生能尽快融人社会,适应工作,不使国家高昂的培养费浪费掉。美国1987年就开始实施《科技中心计划》,这个科技中心是由多个大学共同组成的研究中心,由国家基金会长期稳定资助,其宗旨是能将科技、教育和知识转移活动集为一体。这个中心并非单独由大学来组成,而是还有非营利机构、企业界和国家实验室共同参加研究工作,联合攻关,其中大学教授携带博士、硕士研究生和高年级本科生参与。从效果来看,使学生获得了极大的收益,不仅将课堂学习或自学所得知识在实践中加以应用,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并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提高。这个计划开创了许多新领域,取得不少创新性成果,其中不乏思维活跃的本科生、研究生的贡献。另一方面,该计划在各大学问,各学科间,各研究所间,甚至社会各界架起合作桥梁,实现了“集成创新”。这种形式消除了各学科间、单位间的传统障碍,创立了科技、教育领域中的新模式。
2.国内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综观我国高校地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可分为如下几类:(1)原地质矿产部所辖院校,如中国地质大学、长春地院(现合并到吉林大学)、成都地院(现改为成都理工大学)、西安地院(现合并到长安大学)的原专业“水文地质工程地质”、“探矿工程”等,在计划经济下已经形成了一套完整的人才培养模式,重基础,轻实践,学生的分配去向基本上是各水文地质工程地质队,工作2~3年后才能适应工作环境。20世纪90年代初,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下力求改革,重视宽口径,使学生在人才市场上能找到自己合适的工作,发挥一定的作用,但受传统培养模式的影响,仍不能满足今天经济发展的人才需求大潮。
(2)原建筑、水利、矿业、铁道等部门所辖院校(如同济大学、河海大学、中国矿业大学、西南交通大学等)的原“水文地质工程地质”专业,大多都带有一个词冠,“如铁路工程地质”专业,“水利工程地质”专业等。按这种要求,学生就业皆在自己部门所辖下属单位就业。这样就造成重视自己部门的专业知识,培养出的大批“专才”,仅能在很狭窄的部门就业,一工作往往是一辈子,无法做到人才流动。20世纪90年代以后,这种局面已有较大改观,但仍走不出传统人才培养模式的圈子。
三、地质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分析
1.全面提高,协调发展明确“致高、致用、致远”的办学理念,使学生养成高尚的道德品格和人文精神,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获得适应时代要求的知识技能和科学精神。以掌握整体优化的知识结构为基础,以培养能力,尤其是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为重点,以提高素质为目标,形成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条件。
2.强化基础,拓宽口径在经济教育的大视野中,本科教育带有明显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要改变大学教育内容偏窄、专、深的倾向,构建自然科学基础,人文社会基础、学科基础以及基本技能和基本素质的基础教育体系。拓宽专业口径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和高等教育的共同趋势,是增强学生适应能力也是增强专业的适应能力的时代要求。其重要标志是拓宽学科基础,建设面向学科群的平台课程体系。“厚基础、宽口径”是目前人们常用的名词。有的学者认为“基础”是指人文科学、自然科学等范畴中最基本的知识,也就是厚基础是重视素质教育,有的则认为厚基础是指专业基础知识。笔者结合地质工程专业培养人才的特点来看,应该属于后者。对于“宽口径”的含义很多教改文章看法也不尽一致。社会上的每一个专业技术岗位的工作,实际上都需要多种专业知识融为一体方能胜任。并且这种知识还需在实践中多次反复才能上升为工作能力。地质工程这种实用性极强的工科专业更是如此。学生除掌握地质知识、数理知识、工程技术知识,还需学机械知识、材料知识、计算机等以及经济核算、会计学、工程质量、工程设计、社交、人文环保和法律等一系列学科的基本知识,并把这些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才能应付实际工作,而这些知识是无法通过课堂教学融为一体的,只有打下一定的理论基础后,再在实践中加以锻炼,才能将理论知识变为自己的能力。
3.加强实践,突出创新新的人才培养方案一方面要体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和科学研究三元结合的教学模式,另一方面在当前要下决心精简理论教学,增强实践教学,突出创新能力培养。引导学生在研究开发中学习,在网络上学习,在课外活动和社会实践中学习。人才培养、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是现代高等教育的三大功能。如高校人才培养还沿用传统的课堂基础教育,那只是高中教育的延伸。科技创新是高等教育与职业教育、基础教育的最大区别。高校创新能力必须加强,在更深层次上促进科技与教育的结合,整合科技与教育资源。要建设一流大学,必须把科技创新放在突出位置,要重视创新性基础研究,加强应用性科技创新,更重要的是解决关系经济社会发展的全局性问题。
4.加强教改,培养个性有人做过试验,通过动手掌握的知识,事后能保留下8o。通过实际观察掌握的知识事后能保留下的不过5O,而通过听教师讲述,事后能保留下的仅仅1O~2O。地质工程是一门实践性极强的学科,若仅停留在课堂的讲述,学生过后是没有任何印象的,并且很多现象是无法理解的。如“砂土振动液化”现象,按理论原理,力学机制讲解,学生极其费解,更无法想象它的巨大潜在危害。为此我们近年将学生带出野外去施工现场或去河床亲自动手做个简单的实验,其结果使学生感到十分惊讶,跺跺脚就能让砂基液化,变为近似液体,庞大的建筑物若建在这样的砂基上,其后果将不堪设想。过去对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等方面重视不够,采用统一的教学手段,收不到很好的效果。例如,有的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成绩平平,然而进入工作岗位后,却表现出卓越的才能,取得优异成绩。这说明学生进入工作岗位后,能充分按自己的个性施展才华,使自己独特的方面得到极致的发挥。为此,笔者认为,不应划统一的教学大纲,不搞一成不变的试题库。教学应结合工程实例,利用照片、实物、多媒体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方式全面引导学生掌握技能。
四、课程体系、内容的改革
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岩土工程勘察技术、新方法发展极快,设备要求更新、更高。这主要是以适应高层建筑、大型水利工程、大跨度桥梁、深长隧道、高速公路、海洋平台及核电站等重大工程的勘察、设计、施工和运营的高标准要求。为此,我国也颁布了各种新的工程规范(国标,皆已修订出版)。同时也实行了注册岩土工程师考试制度。这一系列新的举措给高等学校的地质工程专业的人才培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校也面临着教学改革的严峻考验,所以必须下大力气研究地质工程人才培养的新模式,以适应21世纪高级工程技术人才的市场需求。
1.公共课现阶段令教师难办之处在于,教学内容不断增加,学时不断减少,教学质量又要不断提高,如何解决这一矛盾,是值得研究的问题。以我系勘察技术与工程专业(地质工程方向)为例,基础课占很大的比例。如高等数学、普通物理、政治、英语、计算机、地质学、力学、测量等所有基础课,基本上是安排在一、二年级学习。学生的确负担很重,学习兴趣下降,收效甚微。现阶段的大学生四年中为了应付英语的四、六级考试,花去相当大的精力。对于这一点,国内学者也争论较多。有的认为,花大量时间学外语,利于国际交流,利于与国际融合与合作。有的则认为这是人精力的严重浪费,大多数人工作以后,基本上不用英语,过上二、三年又基本还给教师。笔者认为:在中、小学阶段,人的模仿能力和语言能力极强,那时是学习外语的最佳时期。而到大学后,人的逻辑思维能力逐渐加强,应该把精力放在充分施展这些能力的学习上。我们应当研究在大学里学习外语的方式方法,决不应把大学的外语学习变成一种应试教育。而采用“双语教学”,高年级和研究生阶段可逐渐过渡到“英语教学”。让一部分学生接触原版教材(含网上电子教材),这可能是提高学生外语能力的有效途径。对于地质工程专业本科而言,笔者认为:学生的高数、力学课程不宜再压缩,地学基础课可适当减少二门或增强普通地质学的学时,增加其内容,代替其它如古生物、地层、矿床、岩石、矿物等。在二级开设概率论,数理统计和线性代数,这为后续的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学习打下良好基础。
2.专业基础课地质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较多,如土力学、岩体力学、工程地质数值模拟、有限元、物探等。这类课程在网上也能见到一些电子教材,或教师自编电子教材,利用CAI软件和一些录像带进行辅助教学,可大量节约课时,而且可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计算机和网络的飞速发展,给教学方式提供了极大的方便,我校地质系已走在全校前列,给每位教师都配备了笔记本电脑和数码像机,让每位教师尽可能采用多媒体教学,这样可大大节约课时,而内容却不减少,同时也减少了教师板书的繁重重复劳动。
3.专业课地质工程专业是一个实践性极强的专业,学生掌握好专业知识极其重要,这关系到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适应的速度。为此,我系教师结合自己的科研项目,将工作中所积累的大量照片,设计图纸等材料穿插在多媒体的教学中,收到良好的效果。另外,还带学生走出去,到实际现场中去参观施工、勘察的操作步骤,学到很多的实际知识。如工程地质、水文地质、岩土工程勘察及基础工程学等都采用这种方式,收到良好的效果。
篇8
Abstract: In this paper the construction of civil engineering brand professional is explorated from three aspects. They are teachers team construction, teaching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brand professional reform and construction idea, plan and expected achievement. It promotes teaching, scientific research and social service all-round development, and constantly improves the talent training quality with the brand professional construction as an opportunity.
关键词: 品牌专业;土木工程;改革与建设
Key words: brand professional;civil engineering;reform and construction
中图分类号:G423.0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311(2011)23-0175-02
0引言
品牌专业是指专业特色鲜明、人才培养质量高、毕业生就业率高、社会声誉好的专业[1]。2010年6月武汉工程大学“土木工程”专业被遴选为湖北省高等学校本科品牌专业。武汉工程大学(原武汉化工学院)土木工程专业依托“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建筑与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以及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等建设平台,在校、院两级领导的大力支持和指导下,并通过土木工程专业全体教师长期的不懈努力,目前土木工程专业无论是在学科建设、专业建设、师资队伍培养、实验室建设,还是在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等方面均取得了长足的发展。武汉工程大学现已与华中科技大学达成了省部共建协议,在实验室、仪器设备以及图书资料方面实施了资源共享。这些优质的教学资源与平台较好地满足了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学与科研需求,并为本专业的长期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随着我国经济建设的高速发展,特别是随着城乡住房建设、高等级公路与铁路工程建设、大型水利枢纽工程建设以及武汉“8+1”城市圈工程建设的启动,必将需要大量的土木工程专业人才,这将为土木工程专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一个难得的机遇与平台。本文拟从以下几个方面对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进行思考。
1师资队伍建设
1.1 现有专业教师队伍的基本情况土木工程专业现有一支以中青年骨干教师为主的专任教师队伍,共有教师37名,17人具有博士学位(占教师总数45.95%),3人具有博士后研究经历。专任教师主要毕业于同济大学、武汉大学、华中科技大学、武汉理工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科技大学、天津大学、中南大学、北京科技大学等不同的高校以及中国科学研究院武汉岩土力学研究所等科研院所。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学缘关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以年富力强的中青年教师为主。专业教师中年龄分布为:50~60岁2人,49~40岁18人,39~30岁16人;29~20岁1人,职称分布为:教授9人,副教授10人,讲师16人,实验师2人。专任教师中享受湖北省政府专项津贴人员2人,建设部高等土木工程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1人,湖北省岩石力学与工程学会常务理事1人,其中26人具有硕士生导师资格。
近四年专业教师主持和参与了国家级教研项目2项,省级教研项目8项,校级教研项目7项,近四年来共获得省级、校级教学成果奖5项,公开发表15篇教学研究论文。以“教育部磷资源开发利用工程研究中心”、“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湖北省省级重点学科以及“土木工程”一级学科硕士点、“防灾减灾工程及防护工程”硕士点为依托,以专业实验室为基础,以专业骨干教师为主体,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先后承担了国家级科研项目10项、省部级科研项目30项、企业合作项目102项。近年来,土木工程专业在道路工程、岩土工程、地质灾害防治、防灾减灾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数值计算、桥梁工程以及工程结构损伤检测和健康监测等领域做出了较突出的成绩,部分研究领域处于国际先进或国内领先水平。近四年来,土木工程专业教师共发表科研论文250篇,其中被SCI、EI、ISTP、CSCI等四大检索收录90篇。
1.2 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措施及效果虽说土木工程专任教师队伍学历层次较高,学缘关系、职称结构、年龄结构合理,但建设一支师德高尚、具有较高教学和科研能力、富有创新精神、结构合理的教师队伍,是培养具有高素质土木工程技术人才的关键,也是提高办学质量、深化教育教学改革的基本保证。
1.2.1 师资队伍建设政策校党委书记吴元欣[2]指出要大力推进“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培养计划”、“教师基础学历提高计划”、“教师出国进修培养计划”,利用“楚天学者计划”特聘教授和校内特聘教师等教师特岗,培养一批能够把握学科发展方向的学科建设带头人,汇聚一批能够攻关重大科学研究项目的领军人物,造就一批学生尊崇的“教学名师”。按照《武汉工程大学“十二五”事业发展规划》提出的“人才兴校”发展战略,以人为本、人才兴校、人力资源是第一资源、人才工程是第一工程的理念,以领军、带头人才和骨干后备人才的引进和培养为重点,逐步实施专任教师的“博士化、工程化、国际化”工程,全面提高教师队伍素质,重点培养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同时学校还积极鼓励引进有突出业绩或专长的特殊人才,以优化配置教师资源,努力打造努力造就一支“师德高尚、业务精湛、结构合理、充满活力”的高素质教师队伍。具体政策如下:①培养具有示范及带头作用的“教学名师”,引导和激励教师全身心投入教学、教研和教改工作。②鼓励青年教师到其他高校、科研院所攻读博士学位,以不断提高其业务能力与学术水平。③选派青年教师到相关工程设计与施工单位开展工程训练,以不断积累和丰富实际工程经验。④有计划、有目的地培训中青年教师,鼓励选派优秀骨干教师出国进修学习。⑤实施积极的人才引进政策,加大人才引进力度,尤其具有学术特长、有突出业绩的特殊人才。⑥充分挖掘社会教育教学资源,努力构建一支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高水平校外兼职教师队伍。
1.2.2 师资队伍建设措施①以学校每年9、10月份实施的“师德校风宣传教育月”活动为契机,不断提高专业教师的师德修养、敬业精神与综合素质。②通过品牌专业建设,不断优化土木工程专业教师的职称、年龄、学历和学缘结构,重组教学资源配置。③积极实施武汉工程大学提出的“杰出人才和学科带头人”与“名师工程”培养计划,努力造就一批能够站在本学科前沿,并在国内有一定影响的知名教授。④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力度,重点引进高职称、高学历人才,特别是在科研上已取得突出成绩的学科带头人,如本学科“楚天学者”、“特聘教授”、“工大学子”等。⑤对新进教师必须要求具有博士学位,不断加强师资培训与青年教师的培养计划,并鼓励现任教师攻读在职博士学位。⑥利用国家公派,学校公派等多种资助渠道,选派优秀教师出国留学、进修和访问。⑦鼓励并努力创造条件让青年教师积极参加本学科科研创新团队与教学团队,努力培养中青年教师的科研、教学业务水平与团队协作精神。
2教学改革与建设
2.1 人才培养模式:凸显“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人才培养工作是学校办学和发展的中心任务,是做好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基础和最关键的环节。近年来,学校坚持“质量立校、科技强校、人才兴校、突出特色、协调发展”的办学思路,在人才培养模式方面进行了积极的探索、改革与创新,注重强化学生的专业素养、实践能力和创新、创业意识,人才培养质量不断提高,毕业生就业竞争力显著提升。“创新模式,多元化人才培养”、“强化实践,工程能力特色化”,不断调整优化专业结构,大力推进教学改革,逐步构建创新型、复合型、技术型的多样化人才培养体系;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不断搭建实践教学平台,形成由实验教学中心、校内外实习基地、重点实验室、科技产业园等组成的实践教学大平台;以省内外龙头企业为基点建立“就业实习基地”和“就业工作服务站”,抢占制高点,形成基层就业和高端就业结合的市场网络。人才培养模式是根据人才培养目标和质量标准,为学生设计的知识、能力和素质结构以及实现这种结构的方式。在制定土木工程专业培养方案时,首先对国内开设了该专业的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湖南大学、南京理工大学、西安建筑科技大学等多所高校进行了广泛调研,同时也广泛地调研了用人单位的意见,然后通过反复研讨与认真分析,本专业将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掌握土木工程学科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获得工程师基本训练并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具有土木工程项目规划、设计、研究开发、施工及管理能力,能在建筑工程、市政工程、地下工程、隧道工程、公路及城市道路、铁道工程、桥梁工程、矿山建筑等相关部门从事设计、规划、施工、咨询、监理、研究、教育、投资及管理工作,即会设计、能施工、懂管理的合格人才。本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为:“三实一创”(即实训、实验、实习及创新)。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于面向我国土木工程行业一线具有创新精神的高级工程技术应用型人才。为此,土木工程专业长期以来十分注重学生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的培养,逐步形成了以“三实一创”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在实验教学方面,已构建了“一个核心,三个层次,六个模块”的实验教学体系,在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方面,十分注重“产、学、研”相结合的工程实际训练,通过对高年级学有余力的学生开设导师制“特色班”等形式,真正做到了因材施教,极大地鼓励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从近年用人单位对我校土木工程专业毕业生的反馈意见以及考研情况,说明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是正确的。根据近年毕业生代就业情况、考研情况以及用人单位的反馈信息,表明土木工程专业的定位是准确的,完全符合土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要求,深受用人单位的好评。
2.2 课程体系:凸显“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有专长”的教学体系在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四个方面:①结构方面要体现土木工程学科的发展趋势,随着科学技术的不断发展,新材料、新结构、新施工技术的不断涌现,有必要不断拓宽专业口径,但是也要根据省属高校生源总体水平,适当控制知识的宽度与广度。②注重培养学生的工程能力与工程素质,即训练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发现、提出、表达与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培养学生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质量―成本―效益一体化的综合经济意识、法律意识、环保意识与团队协作精神以及不断学习和更新知识的工程素质。③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在大学三年级开办“特色班”,对“特色班”的学生采用类似于研究生的培养方式,配备指导教师,以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④在宽口径培养人才的前提下,结合土木工程行业的发展状况,开设对口的专业方向选修课模块,使学生在土木工程行业某一领域有一定的专长,在人才市场上具有较强的竞争力,保持毕业生的高就业率水平。土木工程专业的培养方案不仅充分体现了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对高校土木工程专业的基本要求,而且切合本专业的定位。
2.3 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总体上划分为四大模块,即基础教育、素质教育、工程教育和实践训练。每一模块都有与总体培养目标相适应的教学或训练要求,在执行过程中相互支持和渗透,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3品牌专业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
3.1 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在我国高等教育大众化的背景下,土木工程专业将根据地方高校工科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结构与素质特点,以我国土木工程行业的科技进步与人才需求为导向,指导品牌专业的建设工作,力争在面向产业一线培养基层创新人才方面形成显著的特色,并使专业的发展获得持续的竞争力与竞争优势。
在品牌专业的建设中,将以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为宗旨,以教育部土木工程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拟定的“专业规范”为指导,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推进教育教学理念、人才培养模式与教学管理模式的创新为动力,以“防灾减灾工程与防护工程”湖北省重点学科为依托,开放思想、真抓实干,稳步、高效、有序地推进各项建设工作的展开。首先开展广泛的调研,深入企业、科研院所了解他们对土木工程专业本科生的知识、素质与能力等方面的要求;跟踪问卷调查往届毕业生对大学教育的评价与建议;到其他兄弟院校学习、交流有关品牌专业建设的经验。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补充和完善本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与人才培养模式。为了保障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顺利、有序进行,设立品牌专业专门建设小组,建设小组总负责人由校长李杰教授亲自挂帅,小组成员实行建设项目制,各司其职。
3.2 专业改革与建设方案①不断完善专业培养模式与教学体系。不断完善基于“三实一创”(实训、实验、实习、创新)为核心的人才培养模式和“厚基础、重实践、宽口径、有专长”的土木工程专业教学体系,注重内涵建设,使本专业培养出学生不仅具有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而且还具有很强大实践应用能力和创新思维能力。②进一步加强工程实践训练。土木工程专业是一个工程实践性非常强的工科专业,今后除在教学计划中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与课堂理论教学的比例,而且还要进一步加强与工程勘察、工程设计、工程施工等单位的联系,积极推进“产、学、研”相结合的实践教学模式,同时聘请具有丰富实际工程经验的工程单位技术人员来校给本科生授课或指导毕业设计等实践教学环节,努力提高学生解决实际工程问题的综合能力。③加强师资队伍。高素质的专业教师是专业建设的根本保证,通过3~5年的努力,使土木工程专业的教师总人数达到50人左右,其中教授达到12名以上,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达到70%以上,同时引进或培养2~3人成为在国内土木工程领域有较大影响的知名学者。在师资队伍建设方面,注重引进与培养相结合当原则,特别注重中青年骨干教师的培养以及团队协作精神的培养。④强化课程建设。以精品课程建设为龙头,带动土木工程专业课程建设整体水平的提高,不断提高课堂理论教学的教学质量与效果,通过2~3年的努力,至少建成1门省级精品课程和2~3门校级精品课程。⑤实验室建设。进一步优化、整合现有实验室,充分利用中央与地方共建特色优势学科实验室以及日元贷款经费等,在不断补充和完善现有专业实验室建设的基础上,重点建设好土木工程结构实验室和道路与桥梁实验室,积极购置先进的大型仪器设备,在3~4年的时间内,是本专业的设备总值达到3500万元,实验室总面积达到4000m2以上。⑥积极开展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依托武汉工程大学“校长基金”、“产、学、研”课题以及专业教师的科研课题等,积极鼓励高年级学生参加“挑战杯”、“求实杯”、“中南结构设计大赛”等不同类型的大学生课外科技活动,进一步完善“导师制”的管理模式,全方位、多渠道地培养打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创新思维能力。
3.3 预期成果通过3~5年的建设时间,努力将土木工程专业建设成为办学条件优良、师资力量雄厚、人才培养模式科学、教学内容与课程体系完备、教学方法与手段先进、人才培养质量优良的本科专业,并在国内同类省属高校中处于领先或先进水平。
4结束语
我校在土木工程品牌专业建设的过程中,对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改革与建设、品牌专业改革与建设思路、方案及预期成果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土木工程品牌专业的特色有待进一步的凝练、在全省乃至全国的社会声誉有待进一步提高。
参考文献:
- 上一篇:铁路技术创新论文
- 下一篇:教师履职考核工作总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