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方案

篇1

[关键词]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核心竞争力

一、国有能源企业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及意义

1.国有能源企业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背景。在进入全球五百强企业排名的中国企业中,大型国有企业的主导地位是显而易见的,而这其中,能源企业一直处于领跑位置。为此,本文以国有大型综合能源企业为例,研究其实施物资供应链全周期管理中,建立配套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实践更具研究价值。 随着信息化进程的加快,国有大型能源企业在加快发展的过程中,几乎无一例外地加强了对物资供应链的管理,从ERP管理系统的引入到RFID技术的应用,这些企业进行了大量有益的探索和实践。特别是2012年,国资委提出管理提升的工作要求后,大型国企在管理挖潜方面的推进力度不断加大。在这一背景下,笔者调查研究发现,除采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应用软件管理系统,建立更加完善的新型管理平台外,大型能源企业专注于管理流程的变革同样值得关注,具体在物资供应领域表现为全生命周期管理理念的引入,以及配套服务体系的建立,为企业降低成本及管理风险,提高核心竞争能力做出有益的新尝试。

2.神华物资集团开展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意义。国资委决定在中央企业中全面开展为期两年的管理提升活动,其目的是加快中央企业推进管理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化、精细化转变,走上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的内涵式发展道路,为建设世界一流企业奠定坚实基础。神华物资集团将管理提升活动作为促进企业管理打基础上台阶的有利契机,率先在能源企业中提出了建设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构想并付诸实践。这一体系涵盖了从计划、招标、采购、仓储、配送的物流供应链管理全流程,覆盖了物资设备从采购、加工、使用、调剂到废旧物资处置的物资设备全生命周期管理全过程,并对这一供应链物流活动全过程进行标准化、精细化、专业化的服务管理,以此提升物资保供的客观(设备和设施)能力和主观(员工)能力,从而达到提升物资管理服务的能力,为提高企业核心竞争能力创造价值的目的。

神华集团是目前在世界五百强中排在第234位的国有大型能源企业,要实现“建设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的战略发展目标,在神华集团努力提升管控能力,不断加快由粗放式管理向精细化管理转变,推进“专业化分工、集约化运营、精细化管理”的改革进程中,神华物资集团认识到,必须提高价值创造能力,寻找降低成本的新途径, 把挖潜的重点转向物流以及整个供应链环节的管理,实施物资体系管理创新,为神华集团的发展提供一流的物资供应和管理的支撑。

二、神华物资服务体系建设的规划设计

(一)神华物资服务体系建设的目标

为神华集团建设一套与世界一流煤炭综合能源企业相配套,提供一流的物资供应和管理支撑,实现“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具体表现为“专心、贴心、爱心、尽心、用心”的“五心服务”。

1.主动服务。“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灵魂是“主动服务”。一切工作以做好服务为中心,服务质量是物资集团的生命线,增强主动服务意识是提高服务质量的有效保障,提升“主动服务”能力是企业的立足根基。通过在全体职工中牢固树立“主动服务”意识,提高物资集团整体工作质量,创造性地开展工作,为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供应提供增值的服务,实现物资服务质量一流的标准。

2.贴身定制。“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特点是“贴身定制”。物资集团结合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物资供应保障工作特点,针对神华集团各二级单位提供量身定制的物资供应工作整体服务方案,涵盖国内外物资采购、物流仓储配送、物资调度调剂、物资设备加工利用、电子商务、应急物资服务等方面,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内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优质高效的“贴身定制”物资服务。

3.从门到门。“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核心是“从门到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目的就是对服务的内容是周到细致“面对面”,对服务的响应是“路径短”,也就物资服务“从门到门”,物资集团设立“驻企一站式服务中心”,在神华集团二级企业所在地设立综合办公机构,由物资集团相关专业、职能单位做支撑保障,高度协调沟通,确保流程顺畅,完整配套服务,强力高效执行,为集团成员企业提供最完善的服务。

4.反应迅捷。“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要求是“反应迅捷”。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为了提高服务水平,在服务反馈渠道上力求畅通,在服务反馈时间上力争最短。通过采用设立“董事长信息直通车”、“24小时服务热线电话”、“物资采购信箱”、“电子商务平台”、“专题业务协调会”、“采购动态通报”、“高层管理者定期互访”等等有效沟通机制,保障了物资集团服务的迅捷反应,提升服务工作效率。

5.保障有力。“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的原则是“保障有力”。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以服从服务于集团生产经营为中心,通过实现资源整合和组织整合,建立起高效、统一、完整的业务体系和业务流程,构建并依托现代化的物流网络和信息平台,建设完整的标准化服务管理流程和规章制度以及相应的绩效考核办法,形成完善风险预控体系,确保物资服务保障及采购供应链安全、顺畅、高效。

(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措施

1.树立一流服务理念:物资集团以服从与服务神华“十二五”发展规划与发展战略为目标,通过物资体系的优化与服务体系的推进,实现物资生命周期综合成本最低和物资服务质量最优的目标,采取持续不断地创新服务方式,着力提升服务满意度,以服务创造物资管理价值,用服务创造第三利润源泉。

2.及时把握服务需求:在确定服务需求方面,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要在广泛收集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服务需求的情况下,把现场服务、个性化服务、VIP服务、应急需求服务与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相融合,实现点与面、上游与下游、计划与应急的集合,制定个性化的服务策略与服务方式,确保服务与需求相一致。

3.科学完整体系设计: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在体系设计上覆盖了神华物资集团“负责子分公司之间物资的调配与调拨;负责物资集中采购业务;负责物资的仓储与配送业务;负责相关物资、设备的回收与修复再利用;负责相关物资报废的审核;负责物资信息化管理”职能相关全部领域,在标准与内容上科学、先进,是按照国际一流标准设计的具有物资集团管理特点特色的服务体系。

4.全员服务管理到位: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是一个系统工程,强调的是“全员服务”理念,需要全部门、各单位齐心合力的配合,充分发挥低成本优势、资源共享的优势、协同作战的优势,通过服务体系贯标,让管理服务的观念深入企业中的每一位员工,不断提高全体员工对服务的认识,增强服务意识,激发员工在服务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发自内心、热情周到地做好服务工作。

5.持续提升服务质量: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上,通过科学的服务体系绩效考核机制,不断提高服务质量,通过积极、稳进、周密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实现物资集团建设世界一流物资管理企业质的飞跃。

6.实现服务满意度提高:服务满意度是检验神华集团开展企业内部管理变革和业务整合成果的重要指标,要通过不断的服务体系创新,科学的借鉴国内外优秀的服务体系,用以贴近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的服务内容设计、专业化的服务水平和服务质量监督以及现代化的服务网络、设备和行为规范、语言规范,持续不断地实现与保持神华集团成员企业服务满意度的提高。

(三)神华管理服务体系架构设计

1.战略层。神华物资集团的使命责任、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发展战略、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理念、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

2.机构层。神华物资集团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组织架构及现场服务系统。

3.运营层。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内容、神华物资集团组织机构及工作职责、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业务流程、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现场服务系统。

4.支持层。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沟通交流机制、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规范标准、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质量管理方法及绩效考核持续改进机制。

三、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实施改进

(一)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推进

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的统一领导下,由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负责组织实施,结合管理提升活动,采取公司领导层、管理层、普通员工层同步实施、上下联动的形式,围绕“建设世界一流物资管理企业”的目标,通过方案设计论证、学习讨论动员、建设运行调试、全面立体展开、总结验收提升五个阶段,组织完成并持续改进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工作。

1.方案设计论证阶段:主要开展对方案进行完善设计及充分论证工作,采取问卷调查、现场走访、专题会议研讨的方式,从神华集团成员企业、物资供应链合作伙伴、物资集团内部各部室、单位三个层次进行方案设计的论证工作。

2.学习讨论动员阶段:主要采取召开专题业务工作会、现场对接走访调研、体系建设问卷调查等形式,进一步对方案进行讨论,搞好全员发动,广泛听取意见,凝聚集体智慧,统一思想,达成共识,进一步完善建设方案。

3.建设运行调试阶段:针对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的要求,结合工作特点与神华集团成员企业服务需求,按照“双向试点,复制推广”的原则,在物资集团神华物资管理服务系统试点运行企业中,建设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沟通机制,推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服务规范,完善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质量管理。同时选择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重点内部成员作为试点单位,设立服务中心,建设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现场服务系统。

4.全面立体展开阶段: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试点运行阶段结束后,在全物资集团推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按照“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物资服务标准,实现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顺利流转。

5.总结验收提升阶段:对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运转情况组织全面检查验收,在总结经验的同时,将体系建设成果认真总结并应用于向纵深开展,实现物资集团服务工作的全面跃升,为将物资集团建设成为世界一流的物资管理企业奠定基础。

(二)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探索实践

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的建设在物资集团是一种创新和变革,更是一种探索,需要在实践中不断完善、探索、丰富和提升管理服务体系内涵、标准和实施效果。

1.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全面启动:为不断推进管理服务体系建设,成立了管理服务体系建设领导小组,组建了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办公室,通过多方调研,探索服务管理创新的新途径,深入生产一线开展服务体系建设工作访谈,积极与神华集团各业务板块代表单位进行业务对接,同时还对物资供应链的重点合作伙伴开展座谈,充分借鉴与吸收国际一流企业先进的服务管理理念与经验,进一步完善与充实了管理服务体系服务内容。

2.管理服务理念成为行动指南:在神华物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过程中,物资集团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员工对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在思想上高度重视,围绕建设方案多次组织专题研讨,在管理服务体系的组织结构、服务内容、服务标准、沟通机制、服务系统、服务规范、质量管理和推进计划等方面群策群力,在进一步丰富与完善管理服务体系建设内容的同时,也使得“主动服务、贴身定制、从门到门、反应迅捷、保障给力”的“五星级”服务标准、“专心、贴心、精心、尽心、用心”的“五心服务”理念深入人心,促进了工作作风、工作效率的进一步转变与提高,极大的强化了主动服务意识,管理服务体系已经成为全体员工的行动指南。

篇2

关键词:服务体系;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能力

1.高校就业创业教学模式发展瓶颈

目前我国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正处于不断完善和优化的进程中,相对于发达国家长时间实践,不断建设发展的全面、系统、合理的创业服务体系有很大差距。以往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建设仅涉及就业形势、就业指导与服务、就业制度、就业市场等领域,表明高校就业创业体系仍旧存在着一些不足之处。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与体系建设是配合高校创业活动逐步发展兴起的,创业教育模式还很不成熟,创业教育理论缺乏系统课程规划与设置,导致学生未掌握创业活动的发展规律就面临就业、创业实践。

此外,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进程中的师资力量匮乏,大大影响了创业教育的系统化发展,导致大学生普遍缺少创业经历熏陶与创业热情的培养。目前高校以学生就业率作为评判学校排名的重要指标,客观上影响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高校更倾向于为学生提供就业实习机会,却忽略了创业训练和在校实践平台建设。尽管大部分高校都设置、成立了就业指导机构或创业服务机构,但负责指导人员多为兼职教师,相关人员学历水平与专业知识层次参差不齐,只有少量负责就业创业服务的教师具备心理学、教育学等与就业、创业服务相关的学位。对学生的就业、创业指导,多凭自身教育经验开展,不能对全体学生实施专业的就业创业指导。

高校就业创业指导机构通常以多方努力、资源开发、信息收集为途径,实现就业、创业服务,但多局限于机械传达,并不能实现信息的传递与延伸,更疏于收集学生与社会反馈意见,使许多毕业生综合能力与岗位需求存在差距。高校承担着学生教育教学、人才培养的重大历史使命,因受到经费的影响,导致毕业生就业创业服务的开展困难重重。当前大多数高校对就业创业服务的重视程度不同,就业创业指导课程多存在内容空乏、形式单一、师资不专业等问题,尤其是不重视学生职业规划,难以激发毕业生就业创业咨询热情。

2.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建设实践

(1)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思路。为了培养高校毕业生人才,并且使人才学有所为,有所作为,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十分必要。高校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的构建、优化及完善,需要实现指导形式的多样化和职业教育的系统性,使学生在初始职业认知、实践、再教育、就业、创业、后续保障等不同阶段形成系统有序的发展机制,为创建“发达”就业服务体系而不断努力。

(2)构建多方位专业课程。通过拓展校企合作模式,深化校企融合进程,并根据市场需求的调查报告设置、规划专业,有针对性地实施专业建设与优化。听取企业人力资源部门专业工作人员对人才培养方案的建议,开展有企业参与的专业设置论证会,结合行业结构与职业岗位发展进行专业课程规划和专业结构调整。根据行业对市场的需要和岗位标准要求设置基础课程与核心课程,科学分配理论及实践课程,在课程设置与教学内容上充分体现企业对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要求。

(3)多途径师资建设。构建由行业专家、企业资深工作人员、校内教师组成的师资队伍,通过整合资源,将师资队伍建设成理论与经验并举的教师群体,并通过理论课程、实践课程、课程讲座、行业访谈等多元化形式组织教学活动,基于不同视角、不同维度进行课程教学。鼓励专任教师参与企业项目研发设计,增强教师实践技能,并且接纳企业转型人员加入到就业创业服务队伍中,充实实践教师队伍。

(4)多渠道实践平台建设。高校教育的优势在于使学生拥有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在毕业后可直接投入岗位工作。但目前高校毕业生这一优势并不凸显,不能对相关专业岗位工作熟练操作。在校企合作的新型办学模式下,多渠道并用构建实践平台,使学生获取更多的实践经验,熟悉岗位操作技能和岗位工作环境,这样可以大大缩短企业对新晋员工的培训时间。通过强化高校实验室、实训基地建设,强化校外实习基地建设,可以为行业培养更具职业素质和实践能力的综合型人才。

总之,解决高校毕业生就业难的问题,需要社会各界予以重视,高校毕业生就业率与就业质量作为衡量高校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成效的重要指标,需要学校从办学模式、课程体系、师资水平、实践体系等方面不断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实现对学生就业和创业的科学引导与积极帮扶,直接从根本上助力学生树立正确就业、创业理念,合理规划职业生涯,切实可行地做好高校毕业生就业指导与创业行业认知。

参考文献:

[1]谭 璐,沈鸿银.大学生就业创业服务体系构建刍议[J].赤峰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02).

篇3

自我国实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经济获得了飞跃的发展,也取得了很多令世界瞩目的成绩,我国与世界各国的联系也不断增多,尤其是在经济领域。随着改革的深入,越来越多的国外知名企业入驻中国,它们的到来对中国本土企业的生存发展形成了一定的冲击,并且也加剧了市场竞争。面临此情形,国内企业要想更好的生存发展下去,就必须不断学习、创新,打造自己独特的,别人无法模仿的核心竞争力。当前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做好企业自身的市场营销管理是其有序展开经营活动的前提,认真探讨企业市场营销管理及发展创新,对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也提出了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以期帮助企业认清发展形势,打造自身核心竞争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发展之地。

关键词:

市场营销管理;创新;企业

一、当前企业市场营销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一)市场营销观念狭隘守旧

市场营销是企业经营思维以及处理市场活动的观念,是一种以消费者需求为中心,以市场要导向的经营指导思想;人们常认为企业的成长离不开相关产品的销售,但是市场营销不单单指销售。当前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普遍存在过于强调销售业绩,忽视消费者的感受,忽视产品的差异化服务和品牌建设,强调销售部门对企业发展壮大的作用,忽视其与企业内其它各部门的协调作业和紧密联系。在当前的市场营销观念中,销售只是营销的实践和实际工作中的技术操作,市场营销是销售行为的指导思想,同时销售也可以为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提供相关的决策信息。

(二)企业市场营销和其他部门脱节

市场营销企业基于环境、竞争对手、当前相关政策、消费者、企业自身财务状况、所拥有的人力资源、研发与生产能力等分析,结合企业未来发展战略而制定,它通过分析消费者的需求,而在产品上体现,最终捕获消费者的青睐。市场营销是基于消费者和企业所处的相关内外部环境的有机系统,其在企业管理中占据重要一环,与企业的其它各部门是相互关联、相互影响的;但国内很多企业存在一个很大的问题,就是把市场营销和企业其它各部分割,单独的拟定相关营销计划,结果必然会影响到企业全局战略的落实,影响到相关产品的销售战术方案的执行,影响企业销售核心竞争力的提升。

(三)忽视网络营销体系建设

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计算机的普及和运用,互联网颠覆了传统的人际交往模式,也颠覆了企业与顾客的交往模式,网络销售、网络营销也越来越普及;忽视网络营销体系建设,只是机械传统的关注产品的生产和销售,只会让企业丧失相关的顾客群体,最终影响企业的持续稳定发展。企业市场营销要善于分析消费者的特征、习惯、努力和消费者进行交流和沟通,建立密切的联系,通过对消费者的获得,进而获得市场青睐,从而实现企业壮大、发展目标。

(四)创新能力欠缺

21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创新是企业持续前进的关键要素,企业的竞争优势需要创新能力的支撑。创新能力,是企业独特的,其他竞争对手难以模仿、难以替代,具有延展性和价值性,可以让企业在自身所拥有的资源或组织能力的基础上,能够捕捉市场信息,并提供消费者认为是物有所值的产品和服务,优于竞争对手更好的创造顾客所需要的价值,从而赢得市场,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企业市场营销创新能力只是企业创新力的一个方面,当前面临激励的市场竞争,企业唯有积极打造自身营销创新力,才能更好的应对来自竞争者和市场的挑战。

(五)市场营销管理中顾客服务体系创新存在不足

企业要想生存、壮大、持续发展,必须获得市场的青睐,在市场竞争中占据一席之位,市场最终是由消费者确定,而非企业。当前很多企业的市场营销管理中,只顾眼前的短期利益,忽视顾客服务体系的创新,漠视消费者的建议和需求,售后服务体系建设滞后,很多都是顾客投诉上门才出面解决,有甚者根本不解决。很多企业对于产品售后服务,只是简单的委托给某系维修单位,没有把顾客服务体系纳入企业正规的营销体系中去,企业的资金预算中也没顾客售后服务体系费用的支出,一系列的顾客服务培训和经费也很欠缺,这样势必会影响到售后服务质量。顾客的服务不是说产品售出就算完事,企业品牌口碑的打造,很多都是依靠产品支撑,产品不光只是质量有保障就行了,营销观念中,产品的售后服务,获得顾客的好评和称赞,并最终获得老顾客的推荐,让企业的品牌深入顾客心理,才是最终的目标。因此只有把顾客服务体系纳入企业全局的营销体系中,在服务方式和方法上不断创新,减少顾客的流失,才能最终实现企业的长期发展。

(六)企业缺乏相关的营销战略

企业战略可以帮助企业形成和维持竞争优势,营销战略是企业战略中的关键方面,做好了企业的营销战略就可以更好的实现企业的使命、愿景、战略目标,还能帮助企业科学的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和条件,帮助企业更好的制定战略决策,评估、选择、实施战略方案,有效控制战略绩效,明确企业经营范围和发展方向。企业如果没有科学的营销战略,那就可能导致企业在经营发展中迷失方向,因此国内企业务必注重企业的长期发展,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实现企业的快速发展。

二、企业市场营销创新策略

(一)需要树立产品、服务质量竞争为主,价格竞争为辅的现代营销理念

作为企业的管理者,要想管理好企业必须具有权变思维,进入知识经济时代,企业营销环境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消费者的需求也更加多元化,对此,企业要想在角逐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位,就必须做好营销策略的创新。短期内,企业间产品的竞争可能靠“价格战”能够获得一批顾客的青睐,但是长期来看,“价格战”得来的顾客群体十分不稳定,倘若竞争对手改良了技术,降低了产品生产成本,推向市场给予更低的售价,那现有的顾客群势必流失;因此,企业必须制定一个完善、科学的营销战略,所推向市场的产品必须质量过硬,同时相关的顾客服务体系也要建设完善。竞争的白热化,让消费者面临了更多的选择,要减少顾客的流失,企业就需要创新营销策略,让消费者减少选择,甚者缺少选择,从而让他们忠于自己企业的产品;在竞争中,企业管理者一定要明确竞争对手是自己的取代者,因此一定要确保自身的竞争优势,防止被取代。市场的确立是消费者确定,所以营销的核心务必做好:以顾客为本,尊重顾客的建议、感受,换位思考为顾客着想。在新时期,营销战略需要满足顾客需求,在制定战略之前需要做好相关的市场调研工作,识别顾客的需求和欲望,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使其感受到最佳;还要建立和顾客的联系互动机制,强化和顾客交流,反馈,注重顾客体验,让顾客满意,提高顾客忠诚度,从而实现企业利润的增长。

(二)尽快构建基于市场为导向营销网络体系

营销网络的构建,能够加快产品的流通,随着互联网经济的深入,网络也成为越来越多的企业产品推广渠道之一。企业的管理者必须具备网络营销理念,同时企业内各个部门和员工也需要服务于公司市场营销战略,要为企业抢占市场,赢得消费者青睐贡献自己的力量。企业营销战略的制定不是想当然,也不是左脑使然,必须坚持市场为导向,了解或掌握消费者需求而制定,营销战略制定好以后再依据企业内各个部门的职责来分配到部门,在分配到员工个人层面,提高营销战略执行力。此外,还需要关注市场环境的变化,淘汰过时的营销渠道,引入新的营销模式,时刻保持权变思维,不断开拓顾客群体,打造多角度、多层次的营销网络体系,提升企业的竞争优势,拓宽企业的市场占有率。同时,在企业网络营销体系建设中,需要坚守职业道德,不能急功近利,做违法经营之事,满足消费者的多元化需求,同时要坚持一定的社会道德规范。

(三)打造专业、正规、富有活力的知识化、创新型营销队伍

企业之间的竞争归根实质是企业拥有的人才之间的竞争,出色、优秀的人力资源是企业成长、发展不可或缺的宝贵资源。企业市场营销管理首先需要相关的专业型人才分析企业所处的内外部环境,明确企业的优劣势,正确识别企业当前所面临的机会和威胁,然后在结合企业整体的使命、目标、策略,消费者的需求,以市场为导向,最终才能制定出有关的营销战略。在营销战略实施过程中,也是需要依靠一支出色、富有激情、知识化创新团队去执行、去落实;最后营销战略过程中的控制与评价也都是相关的营销专业人才去完成。可见,知识化创新型营销队伍的打造,对于企业市场营销管理是多么的重要。市场营销最根本的就是捕捉到消费者的需求,而这就需要相关的工作人员去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进行汇总、分析,营销决策执行过程中,也需要相关的销售人员与顾客交流、沟通,相关的顾客服务体系,也都是各个环节的工作人员去完成。营销战略的落实,需要一支强有力的专业化营销队伍做执行,否则相关的战略只能被束之高阁,无法实现;对于执行过程中出现的问题要及时汇总,然后追踪分析,找到计划和实施的差距产生原因,并且及时调整方案或者寻找新的机会。企业的市场营销战略是企业执行销售任务的蓝图,是考核销售管理者水平的体现,也是构建企业销售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同时,专业、知识化创新营销队伍的打造,需要相关成员责任心明确,同时富有团队协作、进取、不畏困难、善于学习的优良品质,能够正确引导顾客消费观念,并且灵活把营销知识和实际有机结合,帮助企业实现产品利润最大化目标;营销目标越准确,相关营销团队想出的办法才越具体,在营销战略落实的过程中,才更可控。因此,企业为了制定和制定科学的营销战略就需要有意识的培养这样的人才,当然也可以采用外部招聘渠道引入出色的营销人才,从而扩充企业营销人才队伍。

(四)提高企业的创新能力

企业的成长,最终是依靠出色的人才完成。市场竞争激烈,很大程度体现在产品的竞争上(产品的质量、性能、外型、品质、服务等);要想企业在竞争中战胜对手,赢得市场,那就必须得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一方面,企业需要通过技术创新,改进产品质量,性能,提高产品功能,同时改进产品设计,加快技术的革新,开发新产品。此外,在产品技术方面要大胆吸收先进的技术并在此基础上给予创新,使其成为己用。另外,还可以在顾客服务体系建设上打造创新型服务,为顾客提供差异化服务,满足顾客的个性发展需求,赢得顾客的好评,构建自己企业的品牌,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特色口碑,加深消费者印象,增强顾客的忠诚度,从而帮助企业站稳市场。

作者:王硕 单位:首都经济贸易大学

参考文献:

[1]桂新满.现代营销观念及其应用研究[J];湖北工学院学报;2003(05)

[2]冯朝霞.新经济条件下市场营销战略探讨[J];河南商业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5(03)

[3]姚洁;龚子柱.关于我国中小企业营销创新问题的研究[J];东北电力大学学报;2007(05)

[4]何英杰.企业营销管理创新的现状及对策[J];产业与科技论坛;2008(08)

篇4

关键词: 高校 就业服务组织机构 就业服务功能

健全的就业服务组织机构体系与完善的就业服务功能,是开展高校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基础,也是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取得成效的重要保障。辽宁机电职业技术学院高度重视就业服务组织机构体系建设和和服务功能的完善,支持就业指导研究成果在学院开展实践。

一、就业服务存在的不足

学院充分认识到构建健全的就业服务体系的重要性,但是与招生和教学培养等工作始终居于中心地位的实际情况相比,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就业指导与服务观念滞后,仅仅把为毕业生招聘信息、组织招聘会、开展就业形势及就业政策讲座看做是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的完成,就业市场开发力度不够,在毕业生的就业推荐管理环节上不完善。

就业指导工作主要由行政工作人员来承担,谈不上就业指导师资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和立体化。同时,学院的就业指导与服务机构不健全,在职业生涯规划、就业心理咨询、升学出国、考证咨询,以及其他与大学生密切相关的咨询机构并没有建立,导致就业指导与服务工作不到位。

学校对就业工作的重视主要是对就业率的重视,而忽视了就业指导的系统化和全程化。对学生的就业指导和服务集中在学生毕业前,缺乏全局性的就业指导,导致学生的综合素质与用人单位的需求不相匹配。

二、建立健全的就业服务组织机构

建立具有综合性能、多位一体的就业服务组织机构,努力为学生搭建就业服务平台,是实现高校就业服务工作的组织保证。

建立高层、中层、基层三层联动的就业工作组织运行模式,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就业工作指导委员会和领导小组工作小组工作队伍学生,做到上下贯通、相互支持、运转有序,实施目标和量化管理,落实奖惩措施,形成层层有人抓就业,方方面面有人服务就业的局面。

学院建立了毕业生就业工作领导小组,以学院书记和院长为组长,主管学生和就业工作的副书记为副组长,并设立了就业指导与服务的常设机构——就业指导办公室,有四名同志专职负责就业指导和毕业生就业工作,各系由书记负责并配备一名专职人员负责毕业生就业工作。学院成立了就业与创业指导教研室统筹负责全院就业与创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学院制定了毕业生工作考核机制和奖励办法,将就业工作与评先评优、校内津贴发放、经费划拨等挂钩,充分调动全院职工参与就业工作的积极性。

三、完善就业服务功能

学院就业工作以“服务”为宗旨,始终树立服务意识,建立为学生服务的长效机制,完善对学生的就业服务功能,改变传统的以管理为主的模式。

1.管理功能

组织机构建设与制度建设都具有管理功能,它是高校联系政府、社会和用人单位的桥梁和纽带,为大学生和用人单位,以及社会建立了沟通渠道,搭建了交流平台;负责就业指导与服务队伍的建设与管理;负责学校就业制度、就业工作方案、计划及管理办法的制定;建立畅通的毕业生就业渠道,简化毕业生就业手续的办理程序。

2.服务功能

就业服务对象是全体在校大学生、择业期内的毕业生,以及用人单位。就业服务功能主要是为学生提供职业测评、职业规划指导、求职就业指导、个性化的就业咨询和心理辅导,以及为毕业生提供就业信息、完善就业市场建设,建立健全毕业生信息库,以及用人单位信息库。

3.教育引导功能

就业服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制订就业指导与教育计划,对学生进行职业生涯发展、就业观、就业技巧、职业道德和创业教育等方面进行全方位的指导。通过系统的就业指导课程体系建设、完善的就业指导教学体系和教育服务功能,引导学生确立职业发展目标、提升学生的就业能力,以长期职业发展为着眼点选择职业道路。

4.研究反馈功能

就业服务注重对毕业生的就业情况、用人单位的评价等进行分析研究,了解和掌握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发展态势,努力探求学校人才培养模式与毕业生就业市场的对接渠道与方法,为学校的教学改革及人才培养方案制订提供依据。

参考文献:

[1]陈学诚.构建有效的大学生就业指导工作体系[J].学海,2008(6):201-204.

篇5

关键词 广东 中医药 预防保健服务体系 构建研究

中图分类号:R197 文献标识码:A

2007年11月29日,广东省正式启动治未病健康工程。省中医药局成立了“广东省中医药局治未病办公室”,负责全省开展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试点工作。目前,广东省中医院的KY3H中心,深圳市中医院、南海妇婴保健院、中山市中医院、华林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以及越秀区已成为治未病试点工作的标杆。为我省其他地区中医预防保健服务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了宝贵经验。

1 广东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体系构建现状分析

1.1 医疗机构

在我省实施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工作中,从全省的层面上统筹规划,设立试点示范区,探索构建以大中城市中医院为龙头、以县(区)级中医院为骨干、以社区中医服务网点为基础的区域性“治未病”服务网络,并着力加强各试点单位的“治未病”服务平台建设,对服务流程和内容、方式等进行规范。由于治未病并没有现成的工作平台和服务模式,各试点医院结合本地实际,整合利用现有人才、技术和设备设施等资源,将原有的中医健康咨询门诊、亚健康门诊、传统疗法中心与体检中心等有机结合起来,建立各具特色的“中医治未病中心”,探索不同的服务模式,提供中医特色、个性化的预防、保健、养生、康复和医疗的创新型健康服务。广东省中医院率先运用“中医特色健康保障服务模式(KY3H模式)”的部分服务内容,目前已开展体质辨识2万多例,健康调养月门诊量达3000余人次,形成了9种体质的调养方案和专科调养方案。佛山市南海区妇幼保健院建立了针对孕产妇、儿童等特殊人群的治未病中心,开展孕前体质保健、孕期调护和产后调理及儿童保健,至今开展孕前体质辨识近万例,给予体质保健指导2000余例,受到群众的欢迎。许多中医医院在中医保健服务方面进行了探索和实践,如提供冬病夏治、膏方等服务,取得很好的效果。可喜的是,通过“治未病”服务的开展,还促进了传统疗法的挖掘应用并在降低医疗费用上起了积极作用。社区服务中心和社会服务站所提供的中医药服务,从过去注重中医医疗,正逐步转向同时注重预防、保健等综合服务,积极运用中医药手段、技术引导居民开展中医药养生保健,甚至成为社区居民选择社区卫生服务机构的重要原因。根据卫生部印发的《国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规范(2009年版)》中“城乡居民健康档案管理服务规范”要求,在“健康体检表”已明列“中医体质辨识”内容(采用量表的方法,依据中华中医药学会颁布的《中医体质分类与判定标准》进行测评),并提出“根据不同的体质辨识,提供相应的健康指导”,广东省也要求在城乡居民健康档案中100%填写此项内容,但居民健康档案信息采集远未完成,且因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普遍缺乏具备相应中医训练的人员,这一工作尚有难度。

总之,中医治未病预防保健服务体系建设还处于起步探索阶段,我省医疗机构在试点过程也遇到一些困难,普遍反映推广过程受到缺钱、缺人、缺场地的制约。实际上是现阶段接受中医“治未病”服务的人数偏少,且集中于城市自费中高端人群,总体业务收入欠理想。

1.2 社会机构

目前已有大批社会机构开展形式多样的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并且有大量投资正在涌入。据报道,我国保健服务行业企业已达60多万家,相关链条产业300多万家,从业人员3000万人,年产值2000亿元人民币,民营资本投资比例高达90%以上。经过工商部门批准开展预防保健服务的机构,以提供按摩、足疗、药浴、美容服务者为多,也有的以康复医院、中医经络养生研究所、老年公寓、古方养生会所、养颜养生馆、药膳会馆等不同形式出现,这些类型在本省主要城市均有,如扶元堂康复医院还是我省中医“治未病”健康工程试点单位。另据残联统计,现有盲人保健按摩机构39000家,遍布各城乡,从业人员8万余人。据《广州日报》报道,“十一五”期间,广东省有7602名盲人从事按摩工作,其中有550名从事医疗按摩工作。此外,以中医药养生保健理念为指导的保健品产业已成为我国健康产业最具活力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从当前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和产品现状看,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远未成熟,一方面是市场现实需求庞大,吸引大批进入者,另一方面是良莠不齐,鱼龙混杂,无序竞争现象严重,特别是有些骗子打着“中医治未病”、“中医养生”等幌子招摇撞骗,造成恶劣影响。我们认为:由于中医药预防保健服务产业行政管理主体缺位,产业规范和技术标准缺乏,真正体现中医“治未病”内涵的优质服务和产品难以形成市场主体地位,严重制约本产业的投资和发展规模,与此同时,中医“治未病”理念有过度泛化之势,对产业未来可持续性健康发展留下重大隐患。

1.3 文化传播

篇6

兴安盟地处内蒙古东部,辖一县两市三旗,71个苏木乡镇街道办事处,1001个嘎查村居委会,总人口164.56万。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兴安盟人口老龄化现象日趋严重。正确认识兴安盟老龄事业发展现状及存在的各种问题,及时采取有效对策,对加快老龄事业发展,应对人口结构老龄化,促进兴安盟全面建设小康社会都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兴安盟社会化养老基本情况

(一)全盟老年人口基本情况

截至2016年底,全盟有60岁以上的老年人23.8万人,约占总人口的14.4%,高龄化进一步加速。80岁以上的老年人17275人,100岁以上的83,共有空巢老人3848人。老龄化进程与高龄化、空巢化、失能化相伴随,社会养老服务需求急剧增加。

(二)全盟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情况

近年来,全盟立足建立与经济社会发展和人口老龄化相适应的养老服务体系,不断加强公办养老机构建设,推进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依托社区积极开展日间照料服务等便民为老服务,努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使全盟养老服务事业得到不断发展。

1.养老服务机构建设步伐进一步加快。2013年开始续建新建了盟社会福利院、阿尔山市福利中心、科右前旗巴拉格歹区域性敬老院、扎赉特旗茂力格尔区域性敬老院,全盟现有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75家,其中公办社会福利院(养护院)6家,床位740张;区域性敬老院8家,床位1200张;旗县市中心敬老院4个,床位650张,乡域敬老院8家,床位430张;农村互助幸福院19处,床位1756张;民办养老机构30家,床位399张。全盟60岁以上老人231008人,每千名老人拥有床位31张,基本满足了社会养老需求。

2.社区养老服务水平进一步提高。2014年,根据《农村牧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指导意见》,全盟现已开工建设农村牧区幸福家园13处,717户。盟社会福利中心养护楼已正式启用,全区五保供养现场会也在兴安盟召开,12349便民为老服务平台建设和运营情况良好。

3.各项养老惠民政策得到进一步落实。制定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化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明确了加快城镇居家养老服务建设、推进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加大社会化养老服务机构建设、加强农牧区养老服务建设等任务。根据自治区民政厅的要求,兴安盟行政公署办公厅印发了《农村牧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指导意见》。各旗县市结合自身实际,制定出养老幸福家园建设总体规划和具体的年度实施方案或细则,部门联动,推动养老事业发展。

二、兴安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政策扶持力度不够,扶持服务企业发展的政策、项目少

虽然国家和自治区出台了一些关于养老方面的政策,但都是原则性的,具体操作性不强。兴安盟也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但缺少有针对性和具体操作的政策和制度。

(二)服务机构形式单一,企业少、内容少、水平低

兴安盟现有养老机还是以政府提供公益为主,供养对象大部分是城市“三无”和农村“五保”老人,受益人数少,养老服务享受面较窄。社会养老机构规模小、环境差、配套功能弱,存在消防、食品安全隐患。

(三) 政府财政投入不足

目前兴安盟各级公办养老机构建设和社区养老服务设施建设资金,基本上来源于中央、自治区项目资助资金和盟级福利彩票公益资金,盟、旗(县、市)财政均未列支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经费。一是各级政府投入力度不够,二是引导社会资金投入的机制尚未形成,三是社区养老资源效率不高。

(四)?B老服务组织少,队伍建设滞后

我国目前尚无专门的养老服务技能培训、鉴定机构和统一的国家职业标准,在很大程度上约束了养老服务队伍的专业化建设。兴安盟尚未形成专业的养老服务队伍,缺少专业培训机构,服务组织数量少,养老护理人员普遍缺乏,养老服务水平不高。一些养老机构尤其是民办养老机构,护理员大部分为进城务工人员及城镇下岗职工,文化水平低、年龄偏大,只能从事生活照料等简单护理工作。

三、兴安盟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对策与建议

(一) 加大教育宣传,营造浓厚的养老氛围

积极引导老年群体树立对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的消费观念,使更多的老年人理解和接受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为形成一定规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市场奠定基础。为确保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及规划的顺利开展,各地应专门成立居家养老服务工作领导小组,要通过多种形式加大对各类政策法规和孝亲敬老模范的宣传,进一步提高全社会尊老、敬老、爱老、养老的意识。

(二)大力推进养老机构改革

随着中国老龄化速度的加快,推广智能化养老正当其时,应从生理、心理、行为及生活环境四方面提供多方位养老管理服务,以智能化引领养老服务方式转变。这就需要政府从顶层设计上给予扶持政策,同时配套技术、产品、服务,突出智能管理服务,全面提升老年人的幸福指数。改革公办养老机构,对其加强管理,提升服务质量。一是盘活现有福利设施,对全盟9个公办社会福利机构进行改造,实现综合福利院、临时救助站、养老院的功能;二是加快老年养护院建设,推进乌兰浩特市老年养护院建设,争取年内建成并投入使用;三是协调和推进已开工的老年公寓建设,争取早日建成并投入使用,解决中高收入老年人的社会化养老问题。

(三) 加速“互联网+”进入养老产业

社区居家养老要超越社区的狭小空间,充分利用社区外的资源更好地服务老年群体,就必须真正让老年人融入到“互联网+”时代,让老年人感受到“互联网+”所带来的的改变与实惠。一是建立社区老人电子档案。社区要为“空巢”家庭、独居老人、病残老人、高龄老人建立信息库,把老年人的生活习惯、健康状况、家庭情况、子女联系方式、希望得到的服务项目等相关资料输入电脑,传送到网上数据中心,便于为老人提供所需服务。二是建立居家养老服务加盟机构档案。三是加速养老服务手段创新。通过大数据分析、物联网建设,向老年人提供性能稳定、方便易用、物美价廉的老人定位、健康数据监测、智能穿戴设备等在内的新型养老服务,探索“智慧养老”,实现老年人服务需求与各类服务实体之间的无缝对接,促进养老产业快速发展。

(四)增加政府对社区养老服务的财力投入

要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多方争取资金,加快城乡公办养老院、老年公寓等福利机构建设,完善城乡敬老院配套设施,努力提高集中供养水平,实现农村五保户和城镇“三无”对象以集中供养为主、分散供养为辅的养老格局。养老服务业涉及长期照料、医疗康复、精神慰藉乃至饮食服装、营养保健、休闲旅游等方面。社区老年服务发展所需资金主要是来源于政府、各地街道、社区居民捐献、社会捐献等,但这些资金的数量是极为有限的。政府需要尽快确立公共财政支出社区养老的比例,不断拓展经费来源的渠道,形成长效机制,把政府的投入、政策的扶持、社会的支援、老人的支付和子女的赡养义务有机结合起来。同时,对非营利性的社区养老服务项目给予必要的财政补贴, 这种补贴可以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方式来实施。通过政府财政向各类社会服务机构直接购买,实现政府财政效力最大化。

篇7

1.项目名称: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责任单位:党政办、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中心初中、民政办、人保所、建管所、卫生所等部门

项目内容:深化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建立现代服务型基层人民政府。加大政府公共服务投入,大力发展社会事业,改革公共服务方式,优化公共资源配置,注重向农村倾斜,建立符合镇情、覆盖农村、持续发展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加强便民服务中心、村居公共服务中心和企业公共服务中心建设。

项目保障:完善机构建设,强化管理考评。

项目要求:着力构建覆盖全面、及时有效、群众满意的服务平台。

2.项目名称:推进社会保险和社会救助机制建设

责任单位:民政办、人保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司法所、财管所、建管所、卫生所等

项目内容:不断巩固农民基本医疗保险、农村新型合作医疗、农民最低生活保障、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被征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全覆盖成果。建立与农民可支配收入直接挂钩、与政府财政收入增长同步的保障资金投入增长机制。

项目保障:镇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项目要求:全面建立以最低生活保障、五保供养、医疗救助、临时救助、住房救助、司法救助为基本内容的救助体系,加大对农村弱势群体的救助帮扶。

3.项目名称:推进医药卫生所体制改革

责任单位:卫生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财管所、人保所等

项目内容:推动基本公共卫生所服务均等化,健全人人享有的医疗卫生所服务体系,不断提高医疗保障水平。加强公共卫生所体系建设,建立疾病预防控制联防联控机制,完善重大疾病预防体系,提高公共卫生所事件应急处置能力。

项目保障:镇财政加大投入力度。

项目要求:确保每个社区群众都能享受大病补助、合作医疗服务,确保重大传染性、流行性疾病有效预防控制。确保镇区办好一所合格的医院,确保各个社区都有一所示范化卫生室。

二、创新发展社会矛盾纠纷大调解体系

4.项目名称: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司法所、调处中心,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机关各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加强镇村两级大调解领导体制建设。镇调处中心主任由党政分管领导担任,配备1-2名专职副主任;村(社区)调解主任由村主要领导担任,配备1名专职副主任。

(2)成立村级调处工作站,实行机构专设、人员专职。

(3)相关职能部门明确专门人员与中心对接,实行联动联调,推进镇行政调解工作机制建设。

(4)镇调处中心、村(社区)调处工作站和公调对接站队伍,按“3个2”的要求落实专职调解员。

(5)在实际工作中,真正发挥镇调处中心的骨干作用和村(社区)调委会的基础作用。

(6)镇调处中心、村(社区)调处工作站有专门调处场所,办公设施配备到位。

项目保障:出台相关文件,按要求配强配齐人员,硬件保障按南通要求到位。

项目要求:2014年4月全部达到要求。

5.项目名称:深化大调解专业调处机制建设

责任单位:农经站、综治办、中心初中、派出所、民政办、司法所(调处中心)、人保所、卫生所、环保、工会等

配合单位:镇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深化“公调对接”、“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访调对接”、“消调对接”六大对接调处机制。

(2)从整合内部资源入手,强化对接专门机构和人员建设,实行管理规范化、工作信息化、人员专职化,实现体制管理新突破。

(3)依托相关职能部门,全面建立完善医患、劳资、环保、拆迁、交通事故、物价、教育、婚姻、土地流转等涉及民生类矛盾纠纷的专业化调处机制(包括办事机构、办公场所和相关制度),及时有效化解行业性矛盾纠纷。

(4)在矛盾纠纷多发领域不断拓展专业化调处机制建设,做到哪个行业矛盾纠纷突出,专业调解组织就建到哪里。重点加强镇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调处中心建设,探索建立保险介入调解、提前支付、委托评残、结果确认等调处工作新机制。

项目保障:结合实际,制定完善深化对接调处机制实施办法和深化专业调处实施办法,以及相关工作规范。

项目要求:2014年,运用“公调对接”机制调处纠纷占110接处警民事纠纷类40%以上,通过“检调对接”、“诉调对接”、“援调对接”促成和解结案率、民商事案件调撤率、调处矛盾纠纷的成功率达到市要求标准。全镇民生类矛盾纠纷的调解成功率达90%以上。

6.项目名称:全面实施大调解工作信息化管理

责任单位:司法所(调处中心)

配合单位:综治办、各村(社区)

项目内容:镇、村大调解工作探索建立网上运作机制,重点突出矛盾纠纷源头预防、排查零报告、纠纷调处、责任追究等重点工作环节,定期分析矛盾纠纷走势,提出阶段性工作意见和建议。

项目保障:严格落实综治办转发的《南通大调解网站维护管理工作规范》、《全市大调解信息化管理系统使用规定及《市社会矛盾纠纷排查“零报告”和责任追究实施办法》等文件。

项目要求:2014年6月底前,实现矛盾纠纷信息网上传输、纠纷移送网上流转、调解文书网上生成、调处结果网上反馈、调解档案网上保存、调解过程网上监督等信息化管理新机制,调解服务一键通全面覆盖到村(社区)。探索建立网络QQ调处及QQ视频调处工作机制。

三、创新发展现代防控体系

7.项目名称:构筑覆盖全镇的现代化治安防控体系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财管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机关各部门

项目内容:

(1)以现代信息化为引领,在充分整合现有技防资源的基础上,按照“高点规划、高质建设、高效运用、高标管理”原则,构建“防范技术融合应用、防控时空无缝衔接、防控目标全网追踪、防控区域全面覆盖”的现代信息化技防镇。

(2)加强镇巡防中队建设,全面整合专业巡防和义务巡防力量等资源,形成两级专职巡防新体系。对镇技防监控中心人员定位、制度建设、监控值守形成规范管理。

(3)加强治安志愿者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探索实践群防群治新模式。

项目保障:制定出台全镇技防工作规划,将现代技防建设列入财政预算,加大投入力度,力争2014年全面完成技防建设全覆盖,并纳入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和长安建设目标考核,全面落实南通市综治委《关于进一步加强巡防工作的意见》,建立完善巡防队员考核奖惩机制。

项目要求:2014年,确保镇财政用于技防监控建设的投入达50万元以上,全镇25个村新增探头至少100只,通过技防设施现场抓获和提供线索破案量占破案总数的40%以上。确保巡防力量不少于50名,群防群治队伍常量达到辖区人口1%以上,建成一定规模的治安防范、应急反应、社会救助等不同类别的志愿者服务体系。

四、创新发展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体系

8.项目名称:创新建立特殊人群管理服务工作机制

责任单位:司法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610办、派出所、民政办、人保所等

项目内容:

(1)按照“党政主导、政法综治牵头、职能部门参与、实体化运作”的原则,建立以社区服刑人员、刑释解教人员、涉毒涉邪人员、社会闲散青少年、易肇事肇祸的精神病人、社会弱势群体、重点人员为重点服务对象的,融帮助教育、管理控制、劳动就业、法律服务、社会救助、心里矫治“六位一体”的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

(2)强化镇级安置帮教基地建设,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帮扶、教育、心理矫治和转化工作,同时对其实行24小时管理服务。

(3)加强镇社工中心规范化建设,提升特殊人群管理水平。

(4)扎实推进防范处理“回归社会工程”,全面启动“三年教育转化整体战”。

项目保障:按照南通市关于《县级特殊人群管理服务中心、市刑释解教人员安置帮教过渡安置基地、镇(区、园)社工中心规范化建设标准》落实到位。

项目要求:2014年,全镇刑释解教人员安置率达96%,衔接管控率达100%,无重新犯罪、又犯罪。

五、创新发展外来人口服务管理体系

9.项目名称:加强外来人员服务管理组织网络机构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村(社区)

配合单位:机关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整合部门资源,建立集信息采集、劳动就业、子女入学、法律服务、社会救助、矛盾化解等职能于一体的外来人口服务管理办公室,配备一定数量的专职工作人员。

(2)在派出所建立外来人员管理服务工作站和外来人员犯罪管控中心,设立专门办公场所,并配备必要的工作人员。建立外来人口流入地、流出地双向管理协作机制。

(3)不断完善外来人口信息化采集和管理机制。进一步细化信息采集管理方式,建立健全部门协作、社会单位信息交换、信息核查反馈工作机制,提高信息采集的完整率和准确率。

项目保障:将外来人口服务管理改革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落实管理工作经费。

项目要求:2014年3月底前,按照要求全部配备到位,硬件建设达到标准。确保外来人口在就业、居住、就医、子女就学等方面享有与本地居民同等待遇,营造公平均等的发展环境。

六、创新发展新型社区管理服务体系

10.项目名称:“诚信江安、和谐邻里”主题教育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广电站、文化站,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以“净化社会空气、打造一流民风”为目标,全面提升江安镇经济建设软环境。

项目保障:制定出台《江安镇“诚信江安、和谐邻里”主题教育活动实施方案》。

项目要求:全面提高江安镇干部、群众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主动性,使活动真正让江安镇社会风气得到净化,人民群众的法治理念得到提升,促进江安经济社会又快又好发展。

七、创新发展基层基础建设管理体系

11.项目名称:强化基层政法综治工作综合平台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610办、派出所、司法所(调处中心)办、维稳办等

项目内容:

(1)大力度推进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示范级创建活动,办公场所不少于300平方米,专职政法副书记直接负责、主持全面工作,综治办专职工作人员达到3人以上,专职调解员达4人以上,落实执行联动机制。村(社区)建立标准化综治警务室,面积不少于40平方米,人员、制度、经费落实到位。

(2)全面实施矛盾纠纷联调、社会治安联防、重点工作联动、突出问题联治、平安法治联创、社会管理联管等“六联”工作机制。

项目保障:按照要求严格实施考评,列入综治工作考核重要内容。

项目要求:2014年3月底,村综治警务室标准化建设到位,2014年9月底,镇政法综治工作中心示范级建设到位。

八、创新发展政法综治队伍管理服务体系

12.项目名称:加强政法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610办、派出所、司法所(调处中心)、维稳办

配合单位:纪委、组织、人保所

项目内容:大力开展“发扬传统、坚定信念、执法为民”主题教育实践活动,在市委政法委领导下开展“大练兵、大轮岗、大督察、大监督”活动,制定实施方案。

项目保障:健全和完善政法队伍建设制度体系。

项目要求:确保全年政法干警无违法违纪和错案责任追究现象,人民群众对政法队伍满意率居全市前列。

13.项目名称:政法综治新型专业队伍和群防群治队伍建设

责任单位:综治办、派出所、司法所(调处中心)、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人保所、财管所等

项目内容:

1、培育壮大专职调解、专职社工(心理矫治)、专职保安、专职监控、专职巡防、专职外口协管等专业队伍;群防群治队伍保持不少于100人。

2、全面建立江安镇“综治长安服务队”,在人员、制度、经费保障、考核上规范运行管理。

项目保障:制定完善专业队伍招录、培训、管理、使用、评价和奖励等实施办法。

项目要求:科学设置岗位标准,严格考核管理,提升工作效能,推动江安镇综治长安建设,促进社会和谐,让人民群众安居乐业。

九、创新发展组织领导体系

14.项目名称:建立完善维稳考评奖惩机制

责任单位:纪委、组织、综治办、依治办、人保所

项目内容:进一步完善领导干部德、能、勤、绩、廉、法、安“七位一体”考评体系,用足用好综治法治考核奖惩手段。

项目保障:制定完善《江安镇社会管理创新(综治长安建设)考评表彰活动实施办法》。

项目要求:将社会治安综合治理、长安建设和社会管理创新列入党政机关重要议事日程,使全镇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和个人参与长安创建和社会管理创新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得到较大提高。

15.项目名称:建立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

责任单位:综治办、维稳办,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中心初中、派出所、人保所、国土所、建管所、卫生所、环保、安监、办、法制工作室等

项目内容: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出台前进行社会稳定风险评估。

项目保障:加强维稳办机构建设,配齐人员,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规范化标准体系和考评办法。

项目要求:按照《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工作意见》要求,做到应评尽评。重大政策制定、重大项目审批、重大工程立项、重大举措评估率达100%。

16.项目名称:建立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对话机制

责任单位:法制工作室、司法所、各村(社区)

配合单位:派出所、维稳办、办

项目内容:完善重大决策听证对话机制,对涉及民生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项目进行听证对话。

项目保障:严格执行《市听证程序规定》。

项目要求:重大决策、重大项目举行听证对话率达100%。

十、创新发展社会管理新的手段体系

17.项目名称:建立社会管理法治保障机制

责任单位:依治办、司法所、法制工作室

配合单位:相关部门

项目内容:

1、“公民法治驿站”在全覆盖的基础上,实行标准化运作。

2、全面打造“法治文化一条街”。

3、深化依法行政,推动公正司法,深入开展法制宣传,大力弘扬法治文化,努力形成依法决策、依法管理、依法办事、依法维权的浓厚法治氛围,大力推进社会建设和社会管理的法制化建设。

项目保障:出台实施意见,扎实开展法治创建活动。

项目要求:基本建成法治理念深入、规章制度健全、权力行使规范、公民权益保障、社会和谐稳定、人民安居乐业的法治乡镇,形成社会管理法制化保障体系。

18.项目名称:建立社会管理舆论宣传机制

责任单位:宣传、文化站,广电站

配合单位:综治办

项目内容:强化社会管理舆论宣传,宣传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了解社情民意,理顺社会情绪。通过新闻宣传、社会宣传、对外宣传、文艺宣传等形式,营造浓厚的社会氛围。通过政策宣传、典型宣传、成果宣传等形成社会管理齐抓共管、共建共享的社会基础。

篇8

关键词:大学生;就业力;提升;路径

提高大学生的就业能力,高校应从两个方面着手:一是弥补高校教学管理体制的缺陷,二是提升大学生自身的素质,完善就业服务和教学服务体系。

一、建立促进大学生就业能力提升的课程教学服务体系

(一)优化学科专业设置

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加强人才培养的实用性。高校应将应用课程教学与基础课程教学放在同等重要的位置,针对用人单位的需求,加强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

依据就业市场调查,调整和优化学科专业结构。为了及时了解就业市场,必须进行市场调研,并根据就业市场动态,调整相关课程。

专业的冷热发展趋势具有不固定性,各高校应全面发展各学科,完善各学科专业设置。

(二)建设提升大学生就业能力的综合课程体系

1.加快通识类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

我国高校现在普遍开设的通识类课程有两类:一类是公共基础课程,一类是应用性课程。通识类课程的改进和完善应该尊重学生个体的差异性,选修与必修相结合;应将方法论和工具类课程归入必修课领域,将突出个体差异的课程设置为选修类,由学生自主选择发展意向,为学生量身打造适合其个体发展的职业方案。

2.促进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建设

学科专业课程体系包含学科课程和专业课程。学科课程体系的主要功能是提高学生的专业技能,拓宽其就业领域。专业课程体系旨在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主要功能是使学生掌握专业知识技能,适应社会发展。专业课程体系设置要进一步重视就业的导向性,使学生专业技能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求。

3.加快实践课程体系建设的步伐

实践类课程体系大致分为专业实践课程和社会实践课程体系。该体系重视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在课堂内容和结构中,重视理论知识运用及能力培养的综合设置。其突出特点是重视体验性,将理论联系实际。

社会实践课程与专业实践课不尽相同,社会实践对大学生来说是一种前期体验,在就业能力培养方面有很重要的作用,在课程内容上体现了学生与社会的联系,以及各种实践的互动。当前各高校都在进行实践课程体系的探索,采用各种不同的方法,增强高校、学生与用人单位的联系,更具时效性。同时社会实践课程需要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了解就业市场动态,从而能够更客观地从自身实际出发,形成健全的求职认知心理。

二、加快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建设的步伐

(一)就业指导服务全程化基本模式

就业能力的培养应根据大学生在校期间的不同发展采取不同的方法。根据就业能力培养方法的不同,将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分成三个部分:萌芽期培养、就业技能的培养及就业实践能力的培养。这三个部分的有机整合,使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更加科学。就三年制专科而言,萌芽意识期培养主要针对大一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主要针对大二学生,就业技能的培养主要针对大三学生。

根据连续性原则,考虑三部分的时间安排,可进一步将全程就业指导服务体系分为六个连续性阶段。

第一阶段:入学适应阶段。这一阶段主要是让初入大学的学生给自己一个客观的自身审视及定位,尽快适应大学生活,认识到大学的重要性。可采用多种形式培养学生对职业的感知能力,促进其个人职业规划的初步觉醒,并为其提供初步的职业生涯规划指导。

第二阶段:个人大学生涯规划阶段。这一阶段是由目标唤醒到确定及学生职业生涯的规划转变。指导学生根据个人兴趣确定发展目标,制定基本的职业生涯目标和规划,并逐步实现这种目标。

第三阶段:就业能力评估阶段。此阶段首先采用多种不同的课外或者社会实践活动来引导学生对自我就业能力进行初步评估,调动学生进行社会实践的积极性,了解就业环境与方向。

第四阶段:就业能力提升阶段。这一阶段的任务是让学生形成正确的职业价值观。可采用多种方式诸如就业模拟体验、职业道德教育及相关职业流程的介绍等,让学生明确职业发展目标,提升自身就业能力。

第五阶段:就业能力实习阶段。该阶段就业指导以指导学生调整职业发展目标、确定入职后的生涯计划及培养学生的求助技能为任务。可以为学生提供相关就业信息、指导学生制作求职材料、提供提升求职能力的训练等,从而为学生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第六阶段:入职再教育阶段。帮助学生找到自身与职业需求之间的差距,利用实践、模拟演练及提升训练服务等来了解社会环境中的教育,使学生完成角色的转变,即由“学生”变成“职场人”。

(二)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就业观念

1.培养学生明确的职业规划设计理念

大学时代是学生对以后职业生涯进行自我规划的伊始。为了顺应时代的发展,每个学生都要很好地设计自身的职业生涯。学校可以采取合理有效的措施引导学生完成自身的设计目标,要让学生学会抓住机遇,不断地做出调整,避免盲从。

2.培养学生以就业为导向的实践理念

提升就业力,实践是基础。学生在进行个人职业生涯规划设计的同时,学校也应引导并调动学生参与社会实践的积极性。实践是检验自身能力的标准,学生要不断进行自身完善,改变自身的不足。

3.培养学生健康的就业新理念

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我及社会需求,这也是完善学生就业观念的核心。高校可以采取诸多方式,如开设诸如就业指导的课程、讲座等来达到这种健康就业理念的培养。

(三)培养学生的择业技巧

1.积累和取舍有效信息

在就业信息的收集上我国一直都以政府和高校为主。对高校来说,就业信息的收集应该具有两个特点:信息收集横向的广泛性与纵向的深入性。这两个特点具有多样化选择和提高就业信息质量的导向作用。其中就业信息的真实性、时效性、系统性及计划性是我们务必要注意的原则和方法。

2.规避各类求职陷阱

目前,很多不法分子诱使大学生上当受骗的事件屡次发生。大学生在求职期间的陷阱主要有骗财类陷阱、骗色类陷阱、知识产权类陷阱和合同类陷阱等。因此,高校要不断对学生进行有针对性的培养和训练,引导学生学会辨别是非善恶,指引他们学会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四)宣传落实毕业生就业政策

针对大学生就业的严峻形势,国家采取了很多应对措施。广大高校为大学生提供办理各类手续的服务,采取各种措施为毕业生解答疑难问题,向学生提供手续办理、基层就业、自主创业、参军入伍等多方面的资料,宣传毕业生就业的各项政策,使就业政策深入人心。另外,学校还可以通过网络、宣传栏等方式宣传就业政策,保证就业政策宣传及时传达给每一位毕业生,避免学生因为不了解相关就业政策而错失就业良机。

参考文献:

[1]郑一筠.学科、专业、课程相互关系及其建设对策探讨[J].湖北教育学院学报,2007,(8).

[2]张楠.社会实践:顺利就业的重要砝码[N].中国教育报,2008-2-20.

[3]王晓莉.论大学生全程就业教育体系的构建[D].中国地质大学,2006.

篇9

关键词:学习指导课程;学习资源;学习制度;学习方法

一、大学好比“超市”“超市”

一般是指商品供给者摆设各种规格和型号的商品供消费者选择的“超级商场”。“超市”打破了传统的柜台模式,消除了商品供应者与消费者的距离,为顾客构建了舒适自由的购物空间。大学要成为“超市”,须具备以下条件:第一,学生要有较强的自主学习,自我选择的意识;第二,大学要有尽可能多的可供学生学习选择的学习资源;第三,大学要有一套能让学生顺利进行学习选择的制度和方法;第四,大学要建有良好的学习环境与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大学发展到今天,上述条件已基本具备。一是随着“交费上学,自学择业”等系列改革措施的实施,大学生的市场主体地位逐步确立,自主选择意识逐渐增强;二是MOOC的形成与发展,使得课程资源的选择从校内拓展到校外,可供选择的资源不断增加,范围不断扩大;三是学分制的逐步推行,更是奠定了“大学超市”的制度基础,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选择提供了坚实的制度保障。大学逐渐转变成了“一种以突出学生自主选择权为核心的教育组织形式”。大学就好比“超市”,它具有与一般“超市”的一些共同特征。现代“超市”,不论何种类型,从构成要素上来看,都包括资源、管理、环境和服务,都是为了适应消费者自主选择的需要,而由资源、管理、环境和服务等共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大学也概莫例外[1]。大学的资源体系,主要指学校提供的专业、课程以及其他知识资源等。学校专业越多,课程越丰富,学生自主选择空间就越大。MOOC的形成和发展,改变了教育服务的供给方式,学生已能实现跨校、跨区域,甚至跨国界选课,自主选择范围不断扩大,课程资源更加丰富;大学的管理体系,主要指学生自我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的制度体系。“学分制”是“大学超市”最基本最核心的管理制度。学分制是与学年制相对应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大学的环境体系有实体校园环境和虚拟校园环境之分。学习环境优美,氛围浓厚是其基本要求;大学的服务体系指学习支持服务体系,主要包括学习指导、心理咨询、就业服务、健康服务与宿管服务等。大学的资源体系、管理体系、环境体系与服务体系共同构成了“大学超市”的有机整体,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了资源和服务支持。

二、“大学超市”的特征

大学好比超市,但“大学超市”是更为复杂的超市。“大学超市”除具有一般超市的品种多、服务周到等特征外,还具有一些自身的独特性。

(一)“大学超市”商品的“无形性”

课程是“大学超市”的核心产品,具体表现为教师的备课、教授、辅导、测评、批改作业等一系列循环的工作。大家进入大学后,实际上我们并不能像进入超市一样,能看见琳琅满目的商品,这是因为“课程”这种产品是无形的,具有服务的特征。这种服务的特征具体表现为:第一,课程教学的差异性。不同的教师,甚至是同一教师在不同的时间提供的服务是有差异的。同样的课程,不同的学生其收获也是各不相同的,甚至差异还非常大;第二,生产与消费的不可分离性。学生只有在上课或学习时,才能感觉到课程的存在,课程生产过程与课程消费过程是同时进行的,学生直接参与了课程的生产过程;第三,课程的最终成果产品是无形的。课程的教学效果最终体现在学生的学习成果上,学生通过学习而将知识内化为自身的素质和能力,而知识和能力是无形的。

(二)“大学超市”选择的“约束性”

专业是由课程所构成的。一定的专业对应于一定的课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是系统的和有结构的。除了设计必修的核心课程外,也还设计了一定的选修课程供学生选择。一般来说学生在录取进校时就已选定了专业。实质上也就选定了一个由系列课程所构成的课程组合,或者说选定了一个课程套餐。这就是说,学生在大学学习也不是随心所欲的,而是有限制和约束条件的。新生入学一般都会有专业方面的介绍,其中一个重要的内容就是人才培养方案。人才培养方案大多由专业培养目标,课程体系与教学进度等内容构成,这些具体规定了大学学习的内容、进度及其基本要求。

(三)“大学超市”消费的“生产性”与一般超市不同

,“大学超市”中,学生不仅仅是教育服务的购买者,而更是其自身劳动力商品的“生产者”。大学生角色呈现出“多元性”。大学生既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购买者和使用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生产的资源供应者、合作生产者及最终受益者[2]。正是由于大学生学习的这一“生产性”特征,使得在同样的学习教育环境中,不同的学生其人力资本增值幅度是不相同的。学生劳动力商品质量的高低,不仅取决于其交纳求学费用,接受教育服务的多少,而且更取决于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以及个人的知识和经历等因素。教育服务是人才成长的基础和条件,但不是人才成长的充分必要条件。

(四)“大学超市”付费的“非全额性”

一般来说,超市商品都是私人品,都是由购买者个人全部付费。但大学则不同,大学教育成本实际上是由国家与个人及家庭来共同分担。目前大致是国家约占全部教育成本的70%,个人与家庭约占30%。当然,这是平均水平,不同类型的学校,不同类型的学生,差异很大。这种由国家与个人共同分担教育成本的机制,是由教育的准公共产品属性决定的,即由国家与个人及家庭的双重受益性所决定的[3]。

(五)“大学超市”供求的“复杂性”

MOOC的兴起,高等教育供给模式发生结构性变化,教育供求关系日趋复杂。首先,学生接受高等教育服务将不再局限于其所在学校,而有可能是几个甚至更多的学校课程,不仅可以是本国的课程,也可以是其他国家的课程;其次,高等教育服务的消费地点和时间也在发生转变,“网络课程教学形态”让学生在任何时间和任何地点进行学习成为可能,高等教育课程教学环境发生质的转变;第三,学生“主体选择性”和“动态调整性”进一步增强,学校与教师已不再是知识的惟一来源,学生信息来源和学习渠道日趋多元,学校与学生,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渐趋平等;第四,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沟通通过网络完成,互为师生成为可能,大学校园将是实体校园与网络校园的和谐统一。这些情况表明,互联网时代高等教育供求关系错综复杂,对高等教育管理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大学超市”学习指导课程开发

(一)“大学超市”学习指导课程使命

学习指导就是“大学超市”的学习指南,“大学超市”需要“学习指导”是由“大学超市”的复杂性和特殊性所决定的。基于“超市”的理念与模式,“大学超市”学习指导课程应从“学习资源”“学习制度”和“学习方法”三个维度进行介绍,力求帮助大学生在熟悉“学习资源”和“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探寻自主学习的策略和方法,掌握网络学习的手段和工具,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自主构建知识体系和自主规划学习进程。因此,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的使命,其定位可概括为“把握时代脉博,转变学习方式;推介学习资源,解读学习制度;探寻学习方法,提升学习能力”。

(二)“大学超市”学习指导课程内容

立足使命,大学生学习指导课程在内容安排上,可由四个部分构成,即总论,学习资源,学习制度与学习方法。总论重点介绍课程内容与学习安排;资源部分介绍“课程学习资源”和“网络知识资源”;制度部分介绍学分学籍等相关规定;学习方法部分重点探讨学习策略等。具体章节安排如下:第1章,大学学习指导概述。主要阐述大学为什么好比超市;“大学超市”有哪些特殊性;“大学超市”学习指导课程的使命、意义及其主要内容安排等。第2章,大学课程资源。主要介绍E时代的课程创新;E时代的课程体系;主要网络课程平台介绍;以及课程学习选择与学习注意事项等。第3章,大学网络知识资源。主要网络知识资源介绍;常见搜索引擎;中国知网等知识资源库。第4章,大学学习制度。具体包括学分制;学分与学历;辅修专业与辅修学位,以及常见疑难问题解答等。第5章,大学学习方法。包括自主学习;深度学习;合作学习及碎片化学习等学习策略和方法等。

四、“大学超市”学习指导课程意义

将大学比作超市,用“超市”的理念和模式来指导“大学学习指导课程”建设,其意义体现在:一是有利于落实“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不断推进大学的资源建设、制度建设以及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大学超市”从构成要素上看,主要包括资源体系、管理体系、环境体系和服务体系。这就要求大学,一是要加强资源建设,包括课程资源与其他知识资源,不断拓展学生自主学习,自主选择的范围和空间。二是要加强制度建设,为学生顺利进行学习选择提供制度支持和保障。当前随着现代信息技术与教育的深度融合,MOOC的形成与发展,大学课程体系已从校内课程拓展到校外课程。“校内课程”与“校外课程”共同构成了大学课程体系,传统的教学管理已难适应发展了的新形势,教学管理制度亟待创新。三是要加强大学校园环境建设。在注重实体校园环境建设的同时,更应注重和强化网络虚拟校园环境的建设。四是加强大学生学习支持服务体系建设,通过着力加强学习指导与服务,心理健康咨询与服务,就业指导与服务以及宿管服务等,及时化解和解决学习过程的问题,不断提升学生求学满意度。二是有利于明确和强化学生的市场主体地位,进一步增强学生自主学习,自我管理和自我服务意识,以及教育服务消费权益意识。将大学比作超市,让学生在熟悉“学习资源”和“学习制度”的基础上,指导其自主选择学习内容,安排学习进度,构建知识体系,更易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大学学习及其特点;将大学比作超市,实际上明确了学生不仅是劳动力市场劳动力商品的潜在供给者,同时也是教育服务市场上教育服务的购买者和使用者。学生通过其选择权、知情权与监督权等权益的实施,倒逼大学不断改善教育教学水平,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将“以学生为中心”的办学理念落到实处。

参考文献:

[1]刘俊学,邓永宏,王小兵.教育超市:高等教育的一种有效组织形式[J].中国高教研究,2005,21(2):73-75.

[2]王小兵,刘俊学,周甜甜.高等教育成本分担理论及其局限性[J].株洲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11(4):76-78.

[3]吕明娥,刘俊学.高等教育服务过程中大学生的角色分析[J].高教发展与评估,2006,22(3):20-22.

篇10

关键词:智慧城市;智慧社区;社区服务;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1 引言

随着城市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和旧城的不断改造,城市居民的居住空间和家庭结构功能也发生了较大的变化,传统的四世同堂的大家庭逐渐减少,单身家庭、空巢家庭、丁克家庭越来越多,家庭原有的经济功能、养老功能、托幼功能、娱乐功能、教育功能、维系功能开始弱化,并逐渐转移到社区中去。

社区服务需要接受由居民和家庭转移来的多项社会功能并加以系统化,使本身的服务体系不断丰富、壮大,社区服务功能逐渐达到“老有所养,幼有所托,孤有所扶,学有所教,残有所助,贫有所济,难有所帮,需有所供”的新境界。

“十二五”时期,全国各地民政及相关部门明确了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建设在我国社区服务体系中的重要性,社区便民服务信息化应用系统已成为加强社区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重要手段。实践证明,加强社区服务信息化建设是保障和改善民生、提高居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的基础工程。

2008年1月19日,全国老龄委办公室、发展改革委、民政部等十部委联合下发了《关于全面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意见》。《意见》明确提出,发展居家养老服务,是我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快速发展趋势的战略选择,也是目前我国破解养老服务难题的根本出路。《意见》还要求推进居家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要求有条件的地区都要建设信息化养老服务平台,提供一键通救助服务。

2011年1月,民政部公布了《城乡社区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和《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十二五”规划》(征求意见稿),在社会养老方面,提出了要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满足老年人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

由此可以看出,我国政府对社会养老和社区服务的建设力度正在不断加强,社区信息化能够解决政府最重视的社会管理问题,集领先的社区管理和服务理念、利用先进的技术手段,打造智慧化社区服务。

截至 2012 年3 月底,全国已有20 多个城市的市政府在当地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提出了建设智慧城市,上海、广州等一些大城市已经启动了智慧城市建设工作。可以看出,智慧城市已经成为“十二五”时期我国城市信息化建设的热点。智慧城市是一个全新的理念,是未来城市的发展趋势,而“智慧社区”是智慧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对于“智慧社区”,国内目前虽无统一的定义,但综合各地正在进行的“智慧社区”建设,其内容大致为综合运用无线网络、物联网技术,建立社区公共数据资源中心,综合开发利用社会各类信息资源,从而实现社区管理、政府职能以及社会服务的智慧化。

经过长期调研,当前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都在试点、示范和摸索中,尚未有成熟的建设模式,应用系统功能比较单一,提供的社区服务也缺少统一的标准。在这种情况下,如何将各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进行充分整合,并使用新一代信息技术和智能手段来解决社区服务应用系统中的问题,成为当务之急。

2 建设智慧社区应用系统遇到的问题

智慧社区是在智慧城市的构建基础上,进一步具体化提出的,作为智慧城市组成的基本单元。智慧社区的构建领域零散,应用水平也不高,没有形成“面”上的整体推动态势,从而导致没有有效的商业运营模式和盈利模式,且存在以下问题:

2.1 社区信息化平台建设缺少统一标准

目前,国内运营商在社区信息化建设上都各有计划,应用领域分化严重,只有专门的解决方案,没有集成的解决方案。在其他应用终端上,从行业到企业,各自都有自己的标准,相互间的兼容性差,这样就造成宏观上把握不清,信息孤岛与重复建设现象严重,相关资源不能整合应用。

2.2 社区覆盖层面较窄

首先,在智慧社区试点过程中,具有普遍适用性的信息共享和业务协同的机制尚未建立。其次,地区间经济发展速度不同,经济实力存在差距,阻挡了智慧社区在更大范围内普及的步伐。

2.3 缺少合适的商业模式

智慧社区需要社区、运营商、设备制造商、平台开发商密切合作,但是社区运维和管理都主要集中在社区物业管理处。由于物业管理公司的资源有限性,仅限于提供基础的社区服务,无法进行商业元素的融合,如社区电子商务。同时,也由于智慧社区提出的时间较短,有效的商业模式仍是整个产业链的参与者需要探索的问题。

3 智慧社区应用系统分析

3.1 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概况

3.1.1 上海陆家嘴智慧社区

陆家嘴“智慧社区”建设重点主要涵盖社区综合管理、社区生活质量水平、社区经济和商业活力、社区内个体发展水平四方面内容。具体建设内容为“一库、一卡、两平台、多系统”。其中,“一库”指民情档案综合信息库,包括区域内人、物、房、事、单位、楼宇等动态信息;“一卡”指开发“智慧城市炫卡”,有了一张“智慧城市炫卡”,社区居民就不必再带门禁卡、购物卡、银行卡,甚至到社区医院预约门诊也可以“轻松一刷”;“两平台”指社区综合管理信息平台和社区公共服务信息平台;“多系统”指以平台为基础开发的各类具体应用系统,包括智能健康管理中心、多功能电子公告栏、停车智能导航系统。

3.1.2 无锡万家便民服务中心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依托24小时全天候应答的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平台、便民服务网站和社区服务站,以信息化为手段,以居家养老为切入点,以实体服务为支撑,为无锡市民提供信息化居家养老服务、家庭生活服务和民生商品配送等便民服务,致力于为无锡市民搭建一个需有所应、困有所助、难有所帮的综合性“门对门”便民服务平台。

无锡市便民服务中心充分利用物联网技术,打造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市级便民服务平台,按照高规格、高科技、高起点的原则和“覆盖全市、服务全民”的思路,重点建设了96158市级便民服务呼叫中心、96158便民服务网站和96158社区便民服务站,并且与民政业务平台、政务平台实现数据共享,业务联动。

3.1.3 美国迪比克市智慧社区

高科技武装6万人社区—— 迪比克市以连接城市所有资源(水、电、油、气、交通、公共服务等)为目标,将能源、水务以及交通三大系统建设作为优先发展领域。主要利用数据传递装置、分析软件和网络等高新技术让政府和市民即时监测和调整他们用水、用电及交通出行的方式,以打造真正节能、可持续发展的城市。

建设的第一步是安装数控水电计量器到户、到店,其中使用了低流量传感器技术,防止公共设施和民宅水电泄漏;同时搭建实时可持续发展综合监督平台,对信息进行整合、分析和展示。迪比克市希望通过这一计划,使城市的资源使用状况一目了然,并智能化地做出响应。

3.1.4 韩国松岛u-city计划

松岛智慧城市计划是由韩国政府、美国地产开发公司Gale、韩国钢铁集团POSCO E&C与LG合作推动,于2000年开始执行,预计2014年全面完工。其中,作为社区建设部分,提出建设智慧的、绿色的生活环境。

所谓智慧绿色生活,就是以无所不在运算环境以及环境感知元件为基础,发展智慧家庭、智慧建筑与智慧卡系统。未来在松岛生活的居民将会有全新的生活方式,出门仅需携带智慧卡,就可进出家里大门、搭乘大众运输与消费等,在家使用设施都可以语音操控,智慧型机器人帮忙打扫环境,智慧型冰箱会根据食物状况自行调节,以达到节约能源的目的。

3.2 应用系统特点

从上述国内外智慧社区建设的内容来看,都是以建设信息平台为主,其功能服务主要体现在便民服务、绿色节能和低碳环保上,实现便民服务、建筑节能、环境保护、可再生资源利用,重点体现智慧社区低碳、环保的特色,突出社区服务的便捷、高效。

应用系统在特定领域体现自身的功能价值,比如远程医疗系统,主要服务于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智慧城市炫卡,主要应用在社区门禁、社区购物、社区消费;便民服务门户网站和呼叫中心则应用在社区便民服务方面。而像韩国松岛社区,规划在交通、家居方面实现智能化。

经过这些案例分析,类似整合在一起的集成应用系统能够实现的服务功能要远远多于单个应用系统服务的功能,也是未来智慧社区应用系统的发展方向。

4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策略

经过以上分析,现有的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中仅仅起到辅助作用,还需要进行过多的人工干预和操作,为此我们提出建设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想法,希望改变现有应用系统功能单一、模式混乱的情况,使得应用于社区服务的应用系统真正成为智慧社区的特色。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建设策略和实现功能上,能体现出自己的优势。

4.1 基本策略

在未来的建设中,借助新一代的物联网、云计算、决策分析优化等信息技术,通过感知化、互联化、智能化的方式,可以将社区中的物理基础设施、信息基础设施、社会基础设施和商业基础设施连接起来,成为新一代的智慧化基础设施,使城市中各领域、各子系统之间的关系显化,使之成为可以方便服务、实时反应、协调运作的系统。

4.1.1 统一的建设模式

形成信息共享的机制,制定好信息交换的内容、信息交换的流程和信息安全规则,制定业务协同的流程和制度。这些都是基础性工作,只有统一标准,才能对资源进行合理化的利用,实现整合。

目前社区服务应用系统的建设都是零散的、独立的、简单的,很多子系统功能已经在使用,但是无法做到信息共享,管理成本高,维护不方便。创新应用系统的建设方案可以利用现有的信息系统,在其功能基础上进行整合。这种建设模式不仅把旧的系统利用起来,对于投资者、管理者来说,也是节约成本的好方法。

4.1.2 统一的实施规划

社区服务信息化如果没有统一的实施规划,根本不可能完成社区信息化建设。每个社区智能业务都有自己的系统,都要求社区建立一个以自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其结果是社区信息系统建设孤立分散,信息共享困难。所以社区服务信息化的建设一定要有统一的规划,将各部门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成为高效强大的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

4.1.3 多方互动的体系

投资主体由政府独家可能要转变为政府、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共同参与。建设运营主体由街道、信息主管部门可能要转变为政府、居民、商户等共同建设,服务主体也可能由原来的政府扩展为政府、商户甚至居民自身。所以,由政府牵头的社区信息化系统最后就会演变成一个多元主体共同投资、构建和运营的“大服务信息化平台”。

4.2 建设内容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是一个综合的运营平台,基于物联网技术,将功能不同的子系统整合起来,把传统的社区服务内容进行分类,充分发挥统一管理、业务互动的优势。图1所示是一个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架构图

系统中的感知层包括采集信息的智能终端和传感设备,负责采集信息、传输及前期的处理,由室内终端、单元终端和公共终端组成,包括通讯设备、安防报警设备、监控设备、数字点播设备、健康监测设备等。

网络层是智能终端和管理平台之间的信息通道,进行信息传输的链路,以通讯网络为主,建设方式可以无线加有线互为补充,建设一张无处不在的“泛在网”是智慧社区建设的基础。

数据层用来统一存储、管理感知前端采集的数据信息。采用最新的云计算架构搭建数据中心,将海量的计算任务分布在大量计算机构成的资源池上,使各种应用系统能按需获取计算力、存储空间和各种服务;消除地域的限制,实现资源共享和调度,增强运维能力,信息安全管控能力提高,获取服务更加便捷。

管理层将采集的数据信息进行汇总、分析,并对基础软硬件管理,主要负责大规模基础软件、硬件资源的监控和管理,为云计算中心的资源调度等高级应用提供了决策信息,是云计算中心操作系统的资源管理的基础。

应用层是平台提供的一系列服务类应用,同样基于云计算技术,具备能力融合、接入灵活、开发简单、管理规范、部署高效等特性。平台具有灵活的可扩展性,同时具备定制开发和第三方集成能力,使得各种应用的部署更加灵活和快捷。

呈现层是综合管理平台向社区居民提供的各类智能应用的方式,包括社区网站互动、手机短信、语音通信、电视点播、电子公告屏等,为居民提供多种呈现方式。

4.3 实现功能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在社区服务上可以发挥巨大的作用,不仅可以保持各种系统的原有功能,还可以根据服务需求,整合系统之间的业务,达到服务效果最大化。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功能具体体现在3个方面:便民服务管理、养老服务管理、安居服务管理。

4.3.1便民服务管理

为社区居民日常生活提供服务管理,把普通市民的生活服务与热线呼叫、报警运营、电子商务、短信互动等进行互通,形成了生活服务“信息化”模式,可以通过呼叫中心和社区门户网站为社区居民提供可视化的服务。

根据服务对象对家庭生活服务需求的不同,分为大类和小项。例如,可分为家政保洁服务、为老护理服务、医疗保健服务、家电维修服务、水电维修服务、电脑维修服务、法律咨询服务、心理慰藉服务等。可根据当各地实际情况在家庭生活服务管理系统中实现分类设置,增减和调整等功能。

实现对社区服务机构、服务人员基本信息和服务信息的电子化管理。通过本系统,运营单位可以将社会上零散的服务机构,通过严格的、标准化的准入流程,整合到本平台,形成全面的、动态的、分级别的民生服务行业数据库,便于政府从宏观层面进行监督、引导和综合利用。

4.3.2 养老服务管理

为居家老人提供必要的日常生活服务,对居家老人、空巢老人进行主动关怀,通过智能终端了解老人的生活习惯和健康状况,突破原有的家庭养老、机构养老的模式,建立更人性化、具有实施性和可持续运营的养老模式。

借助智能终端中的健康监护设备实时监护老年人的健康指数,实现对居家老人尤其是患有各种隐性疾病老人远程进行心率监测、血压监测、跌倒检测等,紧急情况自动电话呼叫,减少突发事件对老年人健康的威胁,能够实时有效地对老年人的健康与安全状况进行监护。

4.3.3 安居服务管理

对社区公共环境、公共安全、居民家庭财产安全、个人安全进行监控管理,提供安全的社区生活空间和丰富多彩、高品位的居家文化生活。

对社区公共区域进行的视频监控、环境监控,包括居民居住的楼宇、电梯、逃生通道、社区店铺、社区道路等,来保障社区居民生活安全。同时,为社区居民家庭提供安保服务,在居民外出时,通过监测设备,实时监控住宅内的情况。另外,创新应用系统能实现联动功能,如接收到触发报警,社区管理中心将自动接报警、显示其具置,并弹出客户的详细地址、客户姓名、联系方式等信息,及时提醒保安人员进行出警服务,保护社区居民的财产安全。

5 效益分析

5.1 经济效益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人口老龄化和人们消费观念的转变,社会化养老及便民服务和信息化的消费模式日益成为主流的现代化都市生活需求。由全国老龄办的《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研究》报告显示,我国城市居家养老服务和护理服务两项,2010市场容量约1 300亿元,到2020年将超过5000亿元。“十二五”期间大约每年增加150亿元,2010年至2020年每年增加约370亿元。

除了居家养老外,基于社区的服务需求更大。据保守估计,社区服务的整体需求将是社区养老服务的3倍,未来将成长为一个万亿规模的市场,发展空间十分巨大。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的收益途径主要有3个:

(1)新拓展业务带来收益,包括家政服务和服务商管理费用;

(2)通过试点应用的收益,可以获得政府相关的扶持资金和政府相应的购买服务;

(3)试点应用后,转化为产品进行复制和推广带来收益。

5.2 社会效益

智慧社区服务创新应用系统可与三级(区、街道、居委会)居家养老服务站(中心)紧密结合,既为信息化居家养老提供了服务载体,又为政府提供了强有力的业务指导和管理手段,可全面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便民服务的服务水平。

社会价值主要体现为如下6个方面:

(1)为民政部门建立一套完整的便民服务管理及协调机制,并为社区内的老龄人群和服务机构建立准确详实的数据库及服务电子档案。

(2)以居民数据库、呼叫中心及智能终端产品为基础,构建紧急救援、生活帮助、主动关怀三大服务方式,丰富了服务手段和项目内容。

(3)构建了“公益化为前提、社会化为基础、市场化为补充”的信息化、智能化的虚拟敬老院运营模式,可有效推动居家养老服务行业持续、健康、快速的发展。

(4)通过大力推进社区信息化建设,推广适合社区居民需求的信息化手段,提高居民信息技术运用能力。整合包括家电维修、水电维修、电脑维修、开锁服务、快递服务、搬家服务、上门理发、汽车租赁服务、家政服务、保洁服务、母婴护理服务及以粮、油、蛋、菜、水为主的民生商品配送服务,并通过建立覆盖全市社区的服务站实现与市民的零距离服务。通过信息化改善社区管理,维护社区安全。

(5)根据各政府部门传送的数据以及深入社区调查得到的数据,通过数据挖掘算法分析,得到一系列社区居民生活数据,供政府职能部门作为制定政策的参考依据。

(6)作为一个综合型的公共事业服务系统,与社区居民生活紧密相连。系统数据库内有居民生活相关的各类详细信息。因此,在出现突发紧急状况时,系统可以与相应指挥中心共享基础数据,以联席成员的身份参与应急指挥,提高应急指挥的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