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保预算制度范文

时间:2024-01-12 17:47:07

导语:如何才能写好一篇医保预算制度,这就需要搜集整理更多的资料和文献,欢迎阅读由公务员之家整理的十篇范文,供你借鉴。

医保预算制度

篇1

常委会组成人员认为,从审计工作报告反映的情况看,2011年我省本级预算执行和全省其他财政收支情况总体上是好的,但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主要是:预算编制不够完整和细化;部分项目资金下达不够及时,预算执行进度不够均衡;部分财政性资金仍未纳入预算管理,行政事业性收费还不够规范;全省土地出让金的征收、管理和使用中还存在较多问题;部分市县保障性住房资金缺口较大;高校科研经费等一些专项资金管理不严,使用绩效有待提高;全省普通高中学校举债建设较为普遍。为此,提出以下建议:

一、深化预算改革,完善政府预算体系。加快推进综合预算改革,不断完善公共财政预算、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和政府性债务计划编制,促进规范完整的政府预算体系建设。细化预算编制,增强预算编制的完整性和准确性,要将中央补助和税收返还等体制性结算收入及对市县转移支付支出编入预算,逐步将全部政府性资金纳入预算管理范围。优化财政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大对民生领域的投入。建立健全预算信息公开制度,积极、稳妥、有序地推进预算信息向社会公开。

二、严格预算执行,规范预算管理制度。严格按照省人代会审查批准的预算,积极组织各项收支的执行和实施,按照法定要求,及时下达预算,改变年底集中拨付和预算支出执行率偏低的现象,提高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和均衡性。压缩和控制一般性支出,严格控制预算追加,规范超收收入安排使用,强化预算刚性约束。进一步完善转移支付分配方式,提高一般性转移支付的比重。

三、强化财政监管,提高资金使用绩效。加快财政监督体系建设,建立健全财政全过程监督机制。全面推进预算绩效管理,完善资金使用绩效评价机制和责任追究制度。加强地方政府性债务管理,有效防控债务风险。加大专项资金整合和清理力度,规范专项资金管理,防止资金积压和沉淀,加强结转资金使用监督,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绩效。省政府要进一步重视审计反映出来的突出问题,深入研究,健全制度,堵塞漏洞,加强监管,逐步使问题得到解决。

篇2

(哈尔滨爱尔眼科医院有限公司,黑龙江哈尔滨150076)

摘 要:医保基金是国家统筹建立的用于提供医疗服务保障的公益性基金,其管理效率和效益直接关系参保人群的切身利益。对医保基金进行预算控制,能够有效解决当前医保基金管理的某些问题,增强医保基金使用效率。本文将就医保基金的预算管控问题进行研究,并提出相关措施建议。

关键词 :预算控制;医保基金;稽查;信息化

中图分类号:F275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000-8772(2015)25-0181-02

一、预算控制模式对医保基金监管的重要意义

早在2010年,国务院就颁发了《关于试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意见》(国发〔2010〕2号),推动将医保基金纳入预算管控体系。2012年,人社部、财政部和卫生部联合下发了《关于开展基本医疗保险付费总额控制的意见》(人社部发[2012]70号),推进和深化医保基金预算管理。对于医保基金而言,实施预算管理是对公共资源管理和使用的回归。医保基金作为一种公共和公益资源,政府不仅需要承担管理职能,而且必须相应地接受监督,这样才能够达到权责的统一,形成管理的闭环。之前许多地方政府将医保基金放入银行代管,这无疑使得医保基金逃离监管范围之外,给不法分子予以可乘之机。同时,实施预算管理能够对医保基金进行合理的管控、协调和分配,最大限度发挥医保基金的效用,避免医保资源的浪费,促进医疗服务制度化、规范化和合理化发展,保障医疗公平。

二、预算控制模式在医保基金监管中发挥的作用

(一)管理收束作用

预算是一种资源分配计划,它能够科学合理的统筹调度资源,并使之发挥出最大效用。在医保基金的管理使用上,要通过预算编制对医保基金的支出构成进行科学合理的测算,既保证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又要避免医保基金的无端浪费。借助预算控制能够遏制医院随意支出使用医保基金增加收入的冲动,促进医保基金支出合理化、规范化。人社部、财政部、卫生部2012年启动实施的医保付费总额控制管理模式,就旨在规避医保基金滥用、浪费的风险,通过指标分解、超支分担等方式,增强医院在医保基金使用中的主体责任,对医院的医疗服务行为起到约束和监督的作用。

(二)财务监督作用

预算控制的一项重要职能就是财务监督。发挥好预算控制的这个职能,就能够有效促进和推动医保基金管理使用合法、健康、阳光、透明。预算监督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医保基金预算的编制,医保基金预算的执行和医保基金制度、财经纪律的执行情况。而且,预算监督涉及多个部门,人大、财政、审计、纪检监察等部门被赋予各自相应的预算监督职能,这就从主体上扩大了监督范围。预算控制的这种财务监督职能,如同悬在医保基金管理单位和管理者头上的利剑,让心怀不轨的不法分子有所顾忌,不敢越雷池半步、胡作非为。如有的医生在诊疗过程中通过开高价药、大处方、全检查的方式,增加医院收入,亏蚀医保基金。这些就有必要通过预算结算审计等方式进行监督和问责。

(三)政策导向作用

预算体现的是一种计划性,是前瞻性的将统筹资源进行合理分配、调拨、管理和支出使用的一种规划。在部门预算中,预算的这种计划性由于政府自身的特殊性更多地被赋予政策导向职能。当医保基金纳入预算管理控制模式之下,预算的这种政策导向功能将更加凸显出来。就医保基金而言,其本身的公共性和公益性就决定了政府在资源统筹和分配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由于医疗资源的稀缺性和普通民众偏弱的抗疾病经济能力,使得政府必须通过合理的政策调控来最大限度发挥资源的效用。预算控制恰好就能够体现出政府的这种政策控制和导向能力,如政府在大病医保、住院诊疗、基本药物目录上的预算投入等,就体现出政策对于贫困群体的关怀和倾向性。

(四)统筹协调作用

医保基金是社会统筹资源,将医保基金纳入预算管理控制之中,有助于统筹协调和调配医疗资源。如当前存在的大医院和中小医院资源分配不均的问题,由于大医院基础设施完善、诊疗设备齐全先进、医务人员业务素质精湛等,使得病患在初诊选择时,会尽量选择医疗服务能力和接待能力更为突出的大医院,这就使得本来因为就诊患者不多的中小医院更加捉襟见肘。但中小医院尤其是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站)在医疗体系中又是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有必要通过预算这种控制管理模式来统筹协调医疗资源,以促进医疗资源使用优化。如当前对社区医院、乡镇卫生所的医保预算投入和报销政策比例都体现了预算的这种统筹协调功能。

三、完善预算控制模式对医保基金监管的对策建议

(一)科学提高医保预算编制水平

预算编制是预算管理的基础和关键,预算编制是为医保基金管理和使用规划和确定科学的方向。就医保基金而言,要本着“以收定支,总额控制”的原则科学编制年度医保预算。预算的编制要结合本地区的医疗资源、群体规模、参保人数、物价水平、离退休人员规模、地方政策、疾病谱等情况,并研判近几年医保实际总额支出及支出构成,全面综合各类因素后科学合理编制。预算编制过程中要注重沟通与协商,各级政府、医保部门要充分动员与沟通,增强上下之间的沟通与互动,提高预算编制的准确性。同时,要广泛征求定点医疗机构、参保人员、相关行业专家等的意见建议,夯实医保预算的群众基础。

(二)加强基金监管和财务稽查

预算执行和绩效管理也是预算管理中的重要内容。医保基金监管主要是做好几个方面的工作:一是做好医保报销审核工作。医保报销支出是医保基金支出的主要构成部分,要结合预算指标和政策要求,对报销账目进行仔细审核,纠正和控制不合理的预算支出。二是要加强各类稽查工作。如加强住院稽查、跨区域转院等工作,看住院、转院等是否符合要求、手续是否齐全,是否存在小病大治、大病不治、过度医疗等问题。三是要合理控制药费支出。药费是诊疗费用中的一项重要支出,要关注是否存在开高价药、滥开药等问题。同时,要加强对定点医疗机构的监督和管理。此外,要注重医保基金预算管理的制度建设,看制度是否符合政策规范、要求,是否齐全,通过制度来保障预算管理的实施效果。

(三)构筑信息化的预算控制管理模式

诸多领域的实践证明,信息化能够激发和创造出新的活力,是一种新型的创造力和生产力。在预算管理领域,尤其是在企业预算管理方面,关于信息化控制和管理的应用已经非常普遍。在部门预算中,不少行政事业单位也开始部署和推进预算管理信息化建设。对于医保预算而言,由于涉及众多医疗服务机构、医保管理部门等,管理单位、管理人群、管理资金和管理信息的规模都非常庞大。构筑信息化的预算管理系统,并实现医保管理部门、医保单位之间信息的互联互通,有助于加强对医保基金管理和使用的监管,同时也能够通过数据平台进行挖掘和分析,便于医疗资源的统筹调度和使用。预算管理系统应当同其他财务系统实现功能对接,便于资源共享和服务扩充。

(四)抓好人员素质教育和政策培训

以往在医保基金的监管过程中仅仅关注执行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教育是有失偏颇的,在医保基金的预算管理过程中,预算编制和预算监督人员的能力和素质对预算管理水平也有着非常重要的影响。要充分重视对预算编制人员、执行人员和稽查人员的能力和素质教育,加大培训力度、加强资源投入,培育出一批素质高、业务强、品德优、能吃苦的预算管理队伍,用坚实、优秀的人才队伍来夯实医保基金预算监管的基础。医疗保险是一项政策性很强的福利工具,在医保基金的运用和管理中要时刻关注政策的走向和变化,及时在预算管理中贯彻和执行政策。为此,应当加强对医保人员的政策培训,并做好信息公开和宣传工作。

四、结论

运用预算管理控制模式对医保基金加强监管,有助于科学合理使用医保基金,提高基金利用效率,保护参保对象的切身利益,引导医疗机构规范、健康管理,更好促进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张文英.医保基金预算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财经界(学术

篇3

关键词:优化 医保财务 管理

衡水市医疗保险自2002年1月1日启动实施以来,已有近十二个年头,各项工作取得了飞速发展,一个覆盖城镇职工与城镇居民,由基本医疗保险为基础、大额、补充、意外伤害医疗保险、公务员医疗补助为辅助的多层次医疗保障体系已经构建完成。而医保基金财务,作为医保管理的核心,涉及征缴、审核报销、信息管理等医保工作的方方面面,也取得了很大的进步。

从过去的三个人,一人身兼数职,会计岗位分工无法明确,到现在的八个人,分工明确,相互制约,相互监督;从过去的手工编制凭证、记账、对账,工作量大且容易出错,到现在的会计电算化成熟运行,网络版账务处理系统操作简单,不易出错;从过去的手工填制报表,过程繁琐,出错率高,到现在的直接通过报表管理系统设置公式从账务取数,节省时间,数据准确无误;从过去的对单位支票报销,参保单位来回往返,结算时间长,到现在的银行网上转账支付,直接进入个人银行存折,报销时间大大缩短;从过去的参保单位去银行交现金,拿现金银行进账单回来开收据,来回往返,费时费力,到现在的直接拿银行卡刷POS机,方便快捷,省时省力。

医保财务科始终坚持以人为本,从参保单位、参保患者的角度考虑,在日常工作中不断改进创新,提高服务质量和办事效率,极大地方便了办事人员。始终严格遵守《社会保险基金财务制度》、《社会保险基金会计制度》的有关规定,医疗保险基金及时上缴财政专户,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专款专用,任何部门、单位和个人均不得挤占挪用。工作中充分发挥财务人员的积极性,始终把增强服务意识作为一切工作的基础,坚持严谨、细致、扎实、求实的工作作风,从学习中找到差距,从改变中找到创新,逐步建立健全以会计核算为基础,以财务管理为重点的财务管理组织形式,在抓好会计核算工作的同时加大财务管理力度,充分发挥基金财务管理的职能和核心作用。

一、优化业务流程,提升服务质量

我们要克服人少事多的困难,在所有工作当中始终贯穿"医保就是服务"的理念,创新和改进工作方法,简化和优化业务流程,既考量业务环节的必要性,又合理地简化相关手续,方便参保对象。同时,全体工作人员严格遵守《衡水市医保中心窗口服务标准》,从服务水平、服务态度、服务用语、服务纪律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并自觉接受社会各界对窗口服务工作的监督与评判。

二、加强业务学习,提高财务人员综合素质

医保各项事业的快速发展对财务人员的素质和业务能力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原有的财务知识及管理方法已不能适应新的财务管理的需要。财务人员通过业务培训,不断学习、提高和充实专业知识,优化知识结构,是改进医保财务管理、提高效率的必然要求。为此,我们要采取灵活多样的学习方法:一是岗位自学。就是将自身分管工作中的工作流程、具体规定和要求以及所依据的文件等进行自学。二是专题学习。就是对在财务工作中遇到的特殊的问题进行重点专题学习。三是全面学习。就是对整体财务工作的流程、工作事项、处理方法以及财务管理知识的全面自学。通过以上学习,使每一名财务人员都能做到一专多能,全面提高财务人员的业务水平。

三、完善内部控制制度,确保基金安全

强化内部控制,完善单位内部会计控制制度,真正做到不相容职务相互分离、相互制约、相互监督,是提高医保财务管理的有效措施。为此,我们要进一步完善《会计人员岗位责任制》、《基金结算办法》、《基金票据管理制度》、《会计电算化信息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内部会计控制制度,制约行政权力运用,为基金安全高效运营提供制度保障。

四、优化财务分析功能,做好医保财务顾问

医保财务管理工作不应只是收缴、审核、报销、记账、报表等各项日常工作,同时也要拿出必要的人力和精力,研究会计报表和日常核算资料,开展基金运行分析,多提供一些有数据、有分析、有预测、有建议的财务分析报告,为医保基金的健康发展提供优质的财务顾问服务。一是既要分析“量”,又要分析“质”。 即不仅分析今年收入多少,收入预算完成多少,支出多少,支出组成中各部分所占的比重是多少等,还要对影响医保收入变化的主要影响因素、支出结构是否合理、配置是否科学等进行分析;二是既要分析“内部”,又要分析“外部”。即不仅运用内部的会计报表、预算方案及相关资料对本地医保的收支基本情况、预算执行情况等进行分析,还要考虑金融政策、市场状况、国家财经法规及财务管理体制等外部因素,与同行业其他地区医保的相关指标进行比较分析,了解自己在同行业中所处的位置;三是既要分析“事后”,又要分析“事前”。即不仅运用已有会计报表和相关核算资料,进行事后分析总结,还要通过预测为医保的发展预先提供高质量的指标信息,以适应医保体制改革的逐渐深化。

五、强化预算管理,完善基金监督

篇4

北京市的医保总额预付制是依据总额预算、定额管理、基金预付、超额分担的原则,以上一年医保支付医院门诊和住院的医疗费用为基础,根据当年医保基金筹集总额,按一定增量,确定下一年医保定额管理指标。

其中,医院当年医保资金的超额部分,将与医保管理机构按比例分担:超额在10%以内的,医院支付其中的8%;超额在10%以上,医院支付其中的15%。

总额预付是一种相对简单的医保付费方式。但对医院来讲,这绝不仅仅是医保管理部门的事,而是各个部门的共同任务。所以,北京同仁医院一方面将总额预付指标分解,建立了医保费用控制档案;另一方面建立信息预警机制,实时对医保的各项指标进行监测,以便加强监管,多部门联动。

在三年试点期间,北京同仁医院2011年医保超额比例是4.23%,承担58万元;2012年节约2.46%,医院留用1000余万元。

事实上,总额预付让医院管理者形成了成本控制的概念。每年初,医院需要制订预算,并告知每位员工该年收入的增长量。此增长量从何而来?一是靠医院的业务收入;二是靠政府拨款;三是靠控制成本。一个很好的现象是,现在北京的很多医院都有了成本控制的概念。

总额预付政策实施后,北京同仁医院2012年与2011年相比,门急诊量、出住院量均有增幅;医院的效率指标有所改善。医院的业务收入增加了3.1亿元,同比增长17.24%。为了更好地体现职工的劳动价值,医院职工工资总额增加了1.2亿元,同比增长32%。

前不久,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司长姚宏指出,支付方式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要在两年内全面实行总额控制。这个基调形成后,过多争论并无意义。

长期以来,北京同仁医院一直是北京市医保付费制度改革的先行者。作为院长,我也形成了一些思考:医保支付制度改革首先应处理好保方、供方和需方三者的关系。应该按照医保基金筹资情况以收定支,尽量避免在医保支付能力与患者需求间形成落差。一旦将患者的胃口吊得很高,而医保基金与政府财政将无法满足其需求。

此外还应加强预算管理,把医保基金预算完全向医疗机构公开。但事实上,很多地方都没有公开医保筹资总额。

篇5

[关键词]医院财务;问题;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方法

中图分类号:D412.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14X(2015)21-0060-01

随着国家会计制度与财务制度的深化改革,给医院财务工作的发展带来机遇,同时也给经营管理带来了挑战。医院是服务行业,具有企业性质和社会公益性质两种属性。医疗卫生体制的改革,鼓励社会资本进行医疗投资和运营,因此医疗服务也面临着市场化的竞争。在新形势下,完善医院财务管理体制,建立良好的财务管理机制,能促进医院可持续发展。长期以来,医院财务只是一种记账的角色,负责经济活动的记录、核算、报账及其事后简单分析。因此,其财务管理需要转变观念,创新财务经营管理。

一、医院财务管理问题的存在

1.日常经营。如今医院经济状况都未完全适应国家医院经济管理改革的要求,有的设立经济管理科、财务科,但财务会计核算职能重叠,管理混乱,多套账核算,以致造成资金分散,核算内容不全面,且方法落后。会计监控不力,制约和削弱了对财经工作的统一领导。有的经费管理漏洞也多,有章不循、有法不依、责任不清;重供轻管、重钱轻物。管理手段与措施不力,造成了经费物资的流失和浪费。

2.医保资金管理。医保资金逐渐成为医院的主要收入来源,但医保管理部门与医院沟通,易出现医保回款中的多种问题。财务部门应协同医保部门共同强化医保管理,细化医保管理制度,控制医保问题的发生。财务人员要根据相关政策对不同级别的医保患者进行细心管理;另外,医保资金辅助账与总账核对,提高医保资金的回款速度。为防止与医保部门资金滞留,医院各科室设立医保报账员,定期整理医保回款事项,缓解资金周转压力。

3.综合管理目标与制度。医院片面追求经济效益,不合理的检查、治疗、用药现象依然存在,无形增加了病人的负担,甚至有的一味追求医院医疗水平的提高。因此,医院成本核算必须从单一的成本核算的方法中解放出来,需要建立以质量、技术水平、科技及成本核算等多项综合性目标管理制度。全面客观地反映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这才有利于激发医院内部管理活力,增强职工成本意识,提高医院经营决策水平,提高医院的综合实力。

4.财务人员素质。财务人员素质不高,所产生的如财务风险预见性也差;财务问题分析不透彻,财务内部控制制度制定再不合理,实施不科学等问题的存在,也直接影响医院经营的好坏。若要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必须努力提高财务人员的素质。

5.投资管理。医院的基础设施建设投资管理(如房舍建设、设备的引进等),普遍忽视自身实际状况。投资前,没有对市场需求及医院资金状况等做出科学的分析;没有对相关设备、房舍的投资回报率、回收期等基本的财务数据进行投资分析。投资的盲目性很大,不能够保证投资质量,造成了资金的很大浪费。这对医院的长远发展、社会公益性的发挥都是无益的,无助于经济效益的提高与长远发展。

6.财务网络。门诊挂号、检查、治疗、取药交费、会计报表、财务系统预算等环节,多数医院都未实行微机网络化管理,不能保证信息的准确性。实现微机化管理,可以节省人员、方便查询,许多有用信息内部可以共享。这也可以避免乱收费等现象的发生。

二、医院做好全面预算管理与成本管理的方法、途径

(一)预算管理

1.加大预算管理与约束力度。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及时进行全面的预算,做好长期与短期财务管理计划,使医院财务管理目标细化到部门、科室和项目等。同时还要进行科学预算、核算,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提高预算水平。特别是在经费不足、供需矛盾突出的形势下,更应抓住龙头,精打细算,立足现有财力,正确处理好重点与一般的关系。进一步强化预算的法规意识,完善相关制度和措施,健全预算编制、严格预算管理责任制。规范预算管理行为,增强预算约束力,切实把握住每个环节,以确保实现资金安全。

2.预算管理的方法、途径。加强预算管理,让经济运行产生强大的约束力。一是更新预算管理观念,使之成为全局性财务管理行为和理念,通过硬性的制度安排使财务预算的编制与执行成为一种规范。二是收入预算要参考上年预算执行情况和对预算年度的预测编制;三是支出预算要量入为出,要正确处理好需要与可能的关系,分清轻重缓急,把有限的资金安排到最需要的地方;四是坚持勤俭办事业的原则,开源节流,增收节支,挖掘内部潜力,努力提高资金使用效果。预算编制要细化到部门、项目,要有较强的操作性和可控性。再者,要加大预算执行的分析、评价和监督的力度。

(二)全面成本管理

1.实施全面成本管理,促进低耗高效。医院根据自身管理需要,借鉴企业成本核算经验和做法,开展了成本核算工作,但多停留在科室成本核算上。因此,应改变现行的成本核算只为分奖金、算物价的办法,应采用全面成本管理法。其目的是控制支出,节能减耗,降低服务成本和运营成本。第一,成本核算不仅为了算奖金,更重要的是利用这一经济手段,提供医疗服务全过程和医院管理各部门全方位的成本信息,通过成本分析评价和成本控制,降低服务成本和运营成本,优化医疗服务流程,构建低成本经营优势。第二,成本控制可根据定额成本或标准成本对材料消耗、差旅费、个人支出、公用支出及设备购置进行超前控制,达到盘活存量资产,优化增量资产的目的,从而实现医疗服务成本全员、全方位、全过程的控制,并积极创造条件开展项目成本核算和单病种成本核算,增强医院经营构建成本和价格竞争优势,从而为医院价格竞争和价格决策提供支持。第三,全面成本管理是提高内部资源配置效率的有效手段,对重新构架医院财务管理组织结构,制定行之有效的成本核算办法和成本管理办法,包括建立成本核算组织和成本管理网络,规范核算单位的收入费用项目和收支范围,健全责任成本会计制度,建立成本考核指标体系,开展成本效益的分析评价工作都具有较强的促进作用。

2.全面成本管理的重点。①医院领导要把全面成本管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树立成本效益观念,改变只注重收人,不注重成本耗费观念,建立成本核算所需的各项基础工作体系,逐步实现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以支持全面成本管理工作的深入开展,真正把开源节流,勤俭办事业的方针落到实处。②开展医疗成本预测,掌握未来的成本水平及变动趋势,把管理中的未知因素转变为已知因素,减少盲目性,不断提高成本管理水平。医院管理者要能够选择最佳方案,正确科学决策,有效控制医疗费用的增长。③调节与控制科室成本,提高整体效益。建立和完善各项费用的开支标准与审批制度,实行财务审批“一支笔”,减少不必要的开支。建立健全各种物品的领发、核对制度,通过对各种医用卫生材料实行消耗定额管理制度,控制和降低成本费用;通过预算制度限定各科的业务费用、办公费用,并实行经费包干,使可控费用得以控制;严控人员费用在成本管理中的突出位置,建立双向选择的用人机制,制定合理的人员配置定额,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潜能,避免不必要的资源耗费。通过定编定岗,严格控制计划外用工,节省工资、福利费用的支出;同时,鼓励后勤部门增收节支,以降低管理费用,提高经济效益。

结束语

新医改给医院发展带来了机遇,同时也给财务管理工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因此财务管理工作必需创新,以适应新时代的发展。加强财务人员的业务学习,提高业务素质,改变传统的财务管理模式,用创新的思维进行财务管理,让财务管理纳入科学化、规范化和法制化的轨道,始终保持医院良性发展的好势头,才具备竞争力和抗风险能力。

参考文献

篇6

1.德国。德国是世界上第一个建立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国家。目前,德国医疗保险结算,门诊采用总额预算下的点数法,本质上属于总额预算下的按项目付费的一种特殊形式。点数实际上是采用相对价值的概念确定的一种收费标准,每个门诊服务项目的点数由联邦医保基金协会与医师协会协商谈判确定。目前采取总额预算下的混合支付办法,包括按服务项目付费、按人头付费和特殊服务项目定额付费三种方式。住院费用采取按床日付费制度,1995年后实行总额预算下的多种支付方式的组合。对药品费用的结算,按药品目录和药品参考价,实行总额预算的风险分担办法,超出15%的医师必须接受专门审核并负赔偿责任,超出25%的医师将自动承担赔偿责任,甚至被取消医保医师资格。仔细研究德国的办法,给我们的启示是,每种支付方式都有优缺点,关键是针对不同的医疗服务项目寻求相适应的支付方式,实现多元化组合,并根据实际不断调整完善,不断提高医疗资源利用效率。

2.美国。目前,美国流行按疾病类型来预付费用,即DRGs方式,是将国际疾病诊断分类标准(ICD-9)中所列的疾病诊断名称分成467组,利用医院费用资料,算出每组疾病的标准费用,将此标准费用预先支付给医院。这一体系为467诊断相关组设立城市医院与农村医院两个不同的预付率。如果医院的成本高于政府支付的固定费率,医院则营利,否则就亏损。为此,各医院采取各种措施防止亏损,如加强内部会计预算管理,提高医护人员费用意识,促使医生采用更具成本效益的诊疗模式等。美国模式的启示是,该模式与其国体、政体及文化相关,导致医疗费用居高不下,还伴随着许多人没有医疗保险,应汲取其教训。

二、主要付费方式简介

1.按项目结算。是一种最古老的医疗费用支付方式,被普遍使用。指病人在接受医疗服务时,按服务项目的价格计算费用,然后由医保经办机构向病人或医院提供费用补偿。按项目付费下,所偿付的费用数额取决于各服务项目的单价及实际服务量。其优点是符合市场常规,操作直观,易于理解和掌握;能够调动医生积极性,有利于医学科技进步;鼓励提供全面优质服务,容易令参保人员满意;经办机构易于获得大量医疗和管理信息。缺点是容易刺激过度医疗和大型检查,费用难以控制;需要进行逐项审核,工作量大。管理重点是严格管理,放大扣款。

2.按病种结算。指将疾病诊断作为确定付费标准的标识,把医疗机构对每个病人提供的医疗服务过程作为一个产出,对疾病诊断下的整体产出确定一个统一的费用支付标准。适用于诊断简单明了的疾病种类。优点是鼓励医疗机构加强医疗服务质量,提高诊疗水平;促进医院加强成本核算;促进医保经办机构和医疗机构的标准化建设。缺点在于管理难度大、成本高;容易造成诱导住院、分解住院、推诿重症病人及诊断升级。

3.按人头结算。指医保经办机构同定点医疗机构或医生协商并签订合同,按照在一定时期内确定的额度及其服务的参保人员数量支付费用,定点医疗机构或医生负责向服务人群提供合同规定范围内的医疗服务。适用于基层卫生社区健全和服务对象明确的地区。优点是可刺激医疗机构通过降低成本扩大收益,促进疾病预防;定额支付、基金安全有保障、操作简单、易于管理。缺点是容易造成推诿病人、服务不足、服务质量下降。因此,必须引入竞争机制,允许参保人员定期重选定点医疗机构来减少负面影响。

4.总额预付。指由医保经办机构单方面或通过与医疗机构协商,来确定医疗机构在一定时期内医疗服务费用的总额预算,医疗机构向参保人员提供规定的医疗服务,并相对自主地确定预算款的使用。这种付费方式需要医保经办机构对医疗机构提供的服务量有高度的控制权。优点是基金支付可控,防止基金风险,并可避免其他付费方式存在的弊端。缺点是要求管理者要有高超的管理艺术,可能诱导医疗机构不合理减少医疗服务,弱化市场作用,影响医疗机构运行效率。短期内,医疗机构可能会限制收治病人及控制成本,但从长期看,医疗机构又会有所收敛,以期获得下一年度的预付额度。

5.按服务单元结算。指将医疗机构提供一系列医疗服务按一个特定的参数划分为若干服务单元,如一个门诊人次、一个住院人次或一个住院床日等,然后根据预算额度参考往年资料和其他影响因素,确定每一个服务单元的费用支付标准,按照医疗机构提供服务单元数量进行付费。该办法往往用于门诊定额付费和住院定额付费。6.包干使用。指按照预算额度确定参保人员的医疗保险待遇标准,在规定时间按照签约人数一次性支付给定点医疗机构或参保个人,定额包干使用。

7.其他付费方式。如DRGs付费等。

三、总额控制下的费用结算

1.建立基金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医保基金收支预算管理制度,在编制医保收入预算的基础上强化支出预算,并将基金预算管理和费用结算管理相结合。

2.合理确定定额指标。要按照“以收定支、收支平衡、略有结余”的原则,以医保年度基金预算为基础,在扣除一次性预缴、异地就医、离休人员和定点零售药店等费用,并综合考虑各类支出风险的情况下,统筹考虑物价水平、GDP增速等因素,确定医保基金支付的年度总额控制目标。

3.细化分解总额控制指标。以近三年各定点医疗机构提供服务情况和实际医疗费用发生情况为基础,将年度总额控制目标按照定点医疗机构的级别、类别、服务范围、有效服务量以及承担的首诊、转诊任务等因素,并区分门诊、住院等费用细化落实到各定点医疗机构。指标要向基层倾斜,以适应分级医疗服务体系建设和基层与医院双向转诊制度的建立,支持合理有序就医格局的形成。

4.费用拨付、结算与指标调整。医保经办机构要将总额控制指标与具体付费方式和标准相结合,预留10%左右的质量保证金和适当年终清算调剂金后,将总额控制指标分解到每个月份,按照服务协议约定按时足额结算,确保定点医疗机构医疗服务正常运行。对未超过总额控制指标的医疗费用,医保经办机构应根据协议按时足额拨付;超过总额控制指标的医疗费用,可暂缓拨付,到年终清算时再审核拨付。医保经办机构可以按总额控制指标设定资金,按协议约定向定点医疗机构预付,以缓解其资金运转压力。对在改革过程中医疗机构有效工作量或费用构成等发生较大变动的,经办机构可根据实际,在年中对定点医疗机构总额控制指标进行调整,做到科学管理。

5.注重沟通与协商。经办机构要遵循公开透明的原则,制定实施总额控制的程序和方法,并向社会公开。要建立医保经办机构和定点医疗机构之间有效沟通协商的机制,在分解总额控制目标时,应广泛征求定点医疗机构和参保人员代表的意见。

6.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按照“结余奖励、超支分担”的原则,合理确定医保基金和定点医疗机构对于结余资金与超支费用的分担比例,以充分调动定点医疗机构对控制医疗费用的积极性。建立费用超支主要由定点医疗机构合理分担,结余资金主要用于合理奖励定点医疗机构的机制。对超过总额的医疗机构,应分析原因,有针对性地提出整改意见,促其改进管理。医保经办机构可视基金预算执行情况,对定点医疗机构合理超支部分给予补偿。

7.推进付费方式改革。要在全面开展总额控制的同时,继续探索完善按人头、按病种等付费方式,不断提高付费方式的科学性,提高基金绩效和管理效率。

四、当前形势下的定点医院监管

(一)建立完善管理机制

1.细化定点服务协议,突出协议的效能。要将总额控制管理内容纳入定点服务协议,并根据总额控制管理要求调整完善协议内容。要针对总额控制后可能出现的情况,逐步将次均费用、复诊率、住院率、人次人头比、参保人员负担水平、转诊转院率、大型检查阳性率、抗生素使用比例、手术率、择期手术率、重症病人比例等,纳入定点服务协议考核指标体系,并加强管理。

2.建立有效查房制度。要配备专业技术人员组成稽查小组,定期、不定期进行稽查,节假日坚持稽查。稽查时要做到“三看”“五问”“三对照”。“三看”即看病员、看证件、看病历,“五问”即问姓名、问年龄、问单位、问病情、问医疗服务,“三对照”即对照病历、对照年龄、对照性别。稽查结束后还要写出稽查报告,作为对“两定”进行处理的依据,也作为年终考核的重要依据。

3.建立定点医院分级管理制度。对违规少、配合好的医院,提高预付资金比例和标准,解决医院周围资金问题,还可减少病历抽审数量,简化费用审核程序。

4.建立定点医院退出制度。对反复出现严重违规或骗取医疗保险基金支出的定点医院,根据《社会保险法》的规定,可取消其定点资格,若干年内不得重新申请,情节严重的,移交司法部门处理。

5.建立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在日常管理中遇到重点难点问题要多向专家请教,提高管理的科学性,避免与医疗机构发生冲突。6.建立药品和项目的最高限价制度。医保经办机构作为“第三方付费”的主体,要发挥好制约监督作用,可对临床常用药品及高价值医用材料进行最高限价,有效控制高回扣药品的使用。如南阳对30多种常用药品实行最高限价,奥扎格雷价格为14.7~58元不等,限使用28元以下的;生脉针价格区间3.5~50元,限使用15元以下的;还对50多种医用材料进行限价。7.建立集团购买及谈判制度。利用集团购买的优势,指定透析和肾移植病人的门诊治疗由一家定点医院治疗,价格马上大幅下降。公务员健康体检通过团购谈判,500元的常规体检价格降为150元。

(二)明确医疗监管重点

1.严格部门入院标准。按照国家卫生部门制定的出入院标准,收治参保人员,严格执行“首院、首科、首诊”负责制,严禁推诿病人,违规者视情节核减住院人次。

2.合理计算住院人次。住院24小时以内者,不计入住院人次;医疗费用未达到起付线者,不计入住院人次,若发生抢救费用,按急诊抢救报销;跨年度住院者,按1/2住院人次计算。

3.严禁虚假住院、挂床住院和分解住院。虚假住院是指挂参保人员姓名,虚构伪造医疗文书的行为。分解住院是指人为将应一次连续住院治疗过程分解成两次或多次的行为。挂床住院是指住院病人不在院且无合理原因。

4.严禁串换上传。串换上传是指信息系统上传的药品或诊疗项目与实际不符的行为。违规者给予2~5倍罚款。5.严禁诱导住院。诱导住院是指擅自减少统筹基金起付标准或以现金返还等方式诱导参保人员住院的行为。违规者视情节核减住院人次。

6.严格限制外购药。必需外购药品的,应经审批;符合程序的外购药品由统筹基金按规定支付,纳入该院统筹应支付总额。

7.严格执行转诊转院制度。转诊率不得超过正常就诊人次数的比率,被医疗保险专家委员会认定为违规转院者,按规定核减年度住院人次,或按年度最高支付限额拒付。

8.充分发挥信息网络系统的作用。要学会利用先进网络信息系统,实时监测医疗动态,及时对重要指标进行纵向、横向统计分析,做到精确管理,并对领导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9.进行满意度调查。经常性对病人进行医院服务质量调查,掌握定点医疗机构服务水平。付费方式改革不得牺牲群众利益,改革的目的是为了维护参保人员的合法权益。调查结果作为年度考核的重要依据之一。

(三)注意用具体数据进行管理要每月统计各医院各科室医疗费用情况,还要了解全国全省的统计数据。对各医院进行纵向比较,对同级同类医院进行横向比较,从比较中发现问题,从而指导管理和协商谈判。根据医院人均费用执行情况和不同医院相同科室人均医疗费的对比分析,确定病历送审要求。对管理好的医院实行病历免审、少审,并减少查房次数。对管理差的医院以及人均费用偏高的科室实行病历全审、严审,并加大查房力度和密度。全年平衡结算后,对管理好、不超过协议定额及人均费用显著下降的医院,在进行年度考核和返还质量保证金时予以倾斜,并实行总额预付,帮助医院解决资金周转问题。在日常管理中,对定额指标超标高出定额的医院及时通报提醒;对连续居高不下的医院,召集院长、主管院长、医保办主任和各科室主任参加专门座谈会,向其通报全国人均、本地同级或高一级别医院的纵向、横向比较,帮助他们找原因、定措施。通过座谈交流,使他们认识到自身的差距和存在的问题,及时整改,确保定额目标的落实。

(四)善于用法律法规进行管理要熟练运用《社会保险》等法律法规进行管理,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让违法违规行为受到应有的处罚。还要学会运用卫生部门的行业规范来进行监管。例如《全国医疗卫生系统“三好一满意”活动2011年工作任务分解量化指标》规定,医疗机构临床应用裸支架比例不得低于临床应用冠状动脉支架总数的20%,冠心病介入治疗患者植入支架数超过3个,须经本机构心脏外科医师会诊同意后方可实施。我们经办机构完全可以以此为依据进行病历审核,要求医院予以落实,从而保障患者利益和基金合理使用。

五、管理成效

1.医院踊跃参加改革试点。新的付费方式办法出台后,因后付制改为预付制解决了医院资金周转困难的问题,也充分尊重医务人员的技术劳动,引导收入与服务挂钩,同时从根本上解决了按项目付费刺激医疗费用快速上涨问题。以治好病和患者的满意度为主要考核体系建立的奖惩机制得到定点医院的支持,南阳市九家三级医院和部分二级医院与医保中心签订了“定额预付管理协议”。

2.调动了医院自我管理的积极性。参加支付方式试点改革的医院都在积极制定切合本院实际的管理办法,对实施预付制后可能对参保人员减少服务而出现纰漏从制度上做出预防,对医务人员减少的个人收入从制度上给予奖励补偿,此举调动了大部分医务人员以人为本、合理治疗的积极性。上年度九家试点医院人均费用控制在6708元,较去年同期6675元仅增长了0.5%,较好地抑制了医疗费用过快增长的势头。

篇7

(一)预算管理意识缺乏预算执行考核不力

目前大部分目前我国医院编制情况并不能够较好的在调研以及遵循实际的相应制度管理方面进行完成,在实际进行的过程中往往是财务部门根据上级部门规定的格式进行预算的,同时在年末将实际的支出与预算进行比较。对于医院而言无法对各部门的预算以及执行情况进行相应的评估,同时执行情况的好坏也较差奖惩考核情况也无法达到要求,预算管理形同虚设。

(二)成本核算工作实施不力成效不足

由于长期以来医院都是实行大财务管理模式,成本核算中心体系不健全,没有专门职能部门多层次多方位地展开成本管理工作,导致成本核算的结果未能被有效利用。所以新医院的相关的会计制度开始得到广泛的执行后,在成本核算方面确实效果较好,但是就实施效果,无法达到相关的目标,因此对于在医院中实施内部控制的过程中,成本也一直是较大的问题。由此可见,医院的相关主管部门也是无法使用相关的成本数据进行实施,效果也并不好。

(三)缺少有效的医院财务分析与评价

目前最为常见的问题就是我国有较多的医院在实际的实施经济运行的过程中,对于成本并不重视,因此财务人员的工作过程中,呈现出一种重视工作时间的核算上,同时对于医院的资产等进行了相应的关注,但对于医院的实际经营情况并没有较好的得到关注。在财务报告方面也显得并不重视未来的情况,忽视非货币性相关的信息,在这样的情况下,医院在实施决策以及管理的过程中并无法拿到较好的准确信息,这也是目前医院造成经营管理食物的主要原因之一。

(四)财务人员知识结构不够完善素质有待加强

对于医院而言,财务是一个极为重要的部门。对于财务部门而言,在实际工作过程中的工作效果就显得极为重要。在此过程中的关键是医院中财务队伍的实际工作水平。但我国医院往往仅是重视医疗水平的提升,对于财务人员的培训显得并不佳。因此在业务工作增长加快以及工作量较多的情况下,财务人员无法较好的进行监督的相关工作。

二、新形势下现代医院财务管理模式创新的措施

(一)加强医院财务预算的管理

在医院财务预算管理方面,首先应该提高医院对财务预算管理的重视,思想上加强对预算管理工作的认识了解,行为上切实履行财务管理工作上的责任,大力推进财务预算管理工作的合理有序的进行,全方位构建和完善医院财务预算管理工作体系。其中,医院预算管理工作主要表现在收入预算和支出预算,为了科学、合理、真实的编制收入支出预算,按照国家医疗部规定的医疗收费项目,会计人员合理地进行业务的计量计算,确保医院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平稳较快有序的提高。

(二)加强对现金管理的重视

衡量一家企业经营质量的标准主要表现为企业对现金流入量和先进流出量的控制和监管,加强医院对现金管理的重视,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医院的生存和发展。因此,医院的财政部门应该加大对医院财务的管理工作,使医院大大小小的经济活动都有理可循,各项资金掌握在预算范围内,规范、安全、有效的确保医院财务管理的资金运作。

(三)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建设

在现代化发展的激流中,各大医院纷纷卷入激烈的市场竞争。面对如此大的市场压力,各大医院纷纷开始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的加以重视。首先,医院管理层要强化医院财务管理机制的完善工作。其次,财务管理人员应该完善财务管理工作理念和要求,弥补财务管理工作链条上的薄弱环节,根据医院制定的财务管理制度,切实保障医院的良性发展和有力运行。

(四)提高财务管理的认识水平

在变化莫测的市场背景下,各种供需关系的变换,使每个医院的经济利益都存在着不确定性。因此,在平时的工作中,要加强对会计专业人员的人才培养,学习专业的会计知识,财务管理知识,事业单位的有关规定以及会计人员的职业道德的规范等等。医院应充分利用会计手段,合理进行控制与评估经营过程中的财务风险,然后根据市场经营的特点和风险因素,能够做出合理有效的风险预测。

(五)完善医院网络化建设

实行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是对传统管理模式的重大突破,是医院财务管理信息走向科学化、标准化和精确化的新方法,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效率的基础。完善医院网络化建设是其实现此目标的最根本任务。要做到这一点:首先应依托医院财务管理网络化平台实现药品及医疗服务价格统一结算,及时准确入账;其次,运用计算机自动统计医院数据,采用基数定额法根据相应的病床数、床位收费标准及病床使用率等进行此项工作;其三,运用较为先进的财务核算软件对各科室及医院的年、月、季成本和收入进行相应的核算和对比,制定出各科室的考核指标;最后,医院财务人员通过相应的财务软件分析,结合医院现有的资源分布及经济承受力科学的为医院投资决策提供支撑。当然,完善医院网络化建设还应该做到加强财务分析管理工作,这点是此方面的重点创新内容之一,通过将相应的财务分析软件应用到医院财务管理中去,一方面通过分析医院现有的财务状况可以对医院的整体财务状况进行了解,有利于医院整体经营,另一方面通过软件预测结果可以为医院各项财务决策提供有力依据。

(六)加强医保资金的管理

新医改政策中对于城镇职工、居民及新农合医保政策扩大影响深远,作为乡镇医院而言,加强医保资金管理尤为重要。为此,我们可以做以下努力:首先,做好定期对账工作,医院相关财务管理部门应按照患者的各项信息建立相应的费用结算报表,财务部门应对此金额进行核算,与审核部门进行定期核对,保证医保资金账目上的一致性;其次,做好医保资金的监督及审核工作,提倡专款专用,医院财务管理人员应针对每月、每季对各个科室的医保资金进行核对和总账,防止不必要的医保资金挪用现象,确保资金安全;最后,不断提升医保资金的使用效率,通过简化医院医保结算流程等方式,让医保结算效率显著提升,最终达到提升医保资金利用率的目标。

篇8

1.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管理现状

目前医院住院医疗费用的结算实行“总额控制、按月结付、节余留成、超支负担”的总额预付制,每年根据医疗保险基金收支情况,医院门诊、住院工作量和均次住院费用以及床位开放和使用等情况,核定医院参保人员住院医疗费用控制总额和最高控制限额。

基于这一总额预付制,医院也相应地实行临床科室医保总额管理制度。从实践看,在现有对医院实行总额预付制的结算方式的条件下,医院对临床科室进行医保费用总额管理较为可行。首先,其管理成本较低,对当年每月医保支出可进行预测,在数值测算上实现医疗保险费“收支平衡”。 [2] 其次,能约束医疗服务提供者的医疗行为,促使医院各临床科室主动采取措施控制过度用药和过度检查,降低成本,在医保费用控制上效果比较明显。第三,由于总额测算是以数个体现医院运营效率的关键指标为参考值,可引导临床科室在管理中注重核心效益指标,实现良性运转。

2.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管理中存在的问题

虽然,总额预付制已成为医疗保险结算模式的发展趋势,但还应该看到对临床科室实行医保总额管理制度的局限性。

2.1缺乏服务效率激励机制

由于医保费用总额固定,临床科室的收益并非随着医疗服务工作量的增长而增加,而这显失公平。甚至于因医保超支被扣减绩效后不仅没有收入,还要承担成本。而且总额管理的关键是医保预算额度的确定,但合理核定临床科室医保总额有一定的难度。如果对临床科室确定的总额预算偏低,会影响到医务人员的积极性,并诱发一些不规范行为,增加道德风险。

2.2不能杜绝医保费用超支

尽管医保总额管理制度的初衷是有计划地安排医保资金,防范医保费用“收支不平衡”,避免医院实际医保费用超过对医院核定的参保医疗费用控制总额。但事实上,医院对临床科室设定的医保总额并非不可逾越。因为各种原因,比如病人数量的增加、高新技术的应用、突发事件的影响,或者是科室管理不力等,仍然有部分临床科室不能将实际发生的医保费用控制在预定总额内,导致全院医保费用超支。

2.3影响高新技术应用发展

通常新技术、新项目的引进,伴随着新设备、新材料的应用,在提高医疗质量的同时,医疗服务的成本也在上升。而医保总额管理基于均次住院费用测算,并且限定了临床科室可用总额,使医务人员在高新技术的应用上有所顾虑,一定程度上影响到新技术的推广,致使某些患者可能享受不到新技术带来的益处。

3.医院医疗保险费用管理应考虑有所改变

在医保费用主管机构对医院实行“总额预付制”的情况下,医院仍需对临床科室的医保费用进行总额管理。但在管理模式上可有所改变:

3.1尝试引入诊断相关组分类法(DRGs)

在对临床科室的医保费用管理中,可以总额预算方式为基础,适当运用建立在病例组合基础上的资金分配模型,引入诊断相关组分类法(DRGs)的理念与方法,作为核算和考核临床科室对医保总额预算执行情况的辅助手段,即疾病诊断相关组分类――总额结算方式。在目前我院已实施单病种临床路径管理的基础上,这种医保费用管理的新方式值得尝试。而且我国学者自20世纪90年代起,逐步开始探讨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诊断相关组合和成本核算等方面研究,为实施按病种支付方式奠定了一定的基础。

虽然澳大利亚使用的诊断相关组分类法DRGs体系包含了665个DRGs,并且运用这一模式有效地对医院进行了资金分配。但在改变医保费用管理的初期,可选择一些有代表性的病种进行DRG试点,等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广。我们可参照国际疾病分类法,将一些试点临床科室的住院病人疾病按诊断分为若干组,每组又根据疾病的轻重程度以及有无合并症、并发症分为几级。结合循证医学依据,每个DRG被赋予一个能反映平均治疗成本的权重。通过临床路径测算出单病种每个组各个分类级别的医疗费用标准,作为向临床科室某组某级疾病诊疗全过程核算医保费用的依据。

3.2实施医保费用过程管理

对临床科室医保费用进行有效控制,是医院医保管理的目的,更体现了过程管理的结果。特别是经济管理部门,对临床科室的医保运行情况要做到“日监控、周检查、月评估、季分析、年总结”,及时予以指导和监管。医保过程管理可以实现管理的实时性和有效性,在现有工作状态下随时发现存在的问题,及时予以调整,使得过程环节有效衔接、管理体系上下连动。过程管理对医院医保工作有着前瞻指导作用,通过对当前医保费用使用情况的监控,推进实现总额控制的目标。

4.医疗保险费用管理改变对医院工作的促进

4.1引入DRGs促使临床科室加强内部资源管理

基于医院现状,结合国际上通行的有效控制费用方法,实施疾病诊断相关组分类――总额结算方式,在给予定额资金的基础上,较为合理地补偿了临床科室的医疗资源消耗。可以鼓励临床科室通过增加工作量、缩短平均住院日等提高运行效率,合理利用医疗资源。这就促使临床科室自觉进行内部管理,按照临床路径确定诊疗流程,控制费用,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4.2合理补偿促使医疗服务模式变化

不管是应用高新技术进行疑难杂症的治疗,还是为更多患者提供医疗服务,都能依据DRGs得到相应的医保费用补偿。临床科室不再局限于医保费用总额,医务人员更专注于技术进步和业务发展。同时,因为对临床科室支付方式的改变,病床周转率、设备使用率都将上升,患者就诊将更为便利。

篇9

关键词:新医改;医院财务;管理制度

医院管理与普通单位管理相对比,具有一定的特殊性,医院财务管理需要开展财务预算管理,同时还需要对医院整体财务运营情况进行管理。从其核算方式来进行分析,医院财务核算呈现出一定的独立性。所以,医院需要抓住新医改的时机,加强其财务管理制度的完善,确保医院能够得到稳定的运营,实现经济效益及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一、强化医院财务预算管理约束力

对于财务管理工作而言,其基础工作则是开展预算管理。医院在经营管理过程中具有一定的特殊性,要保证医院能够得到长期稳定的发展,需要医院制定相应的发展总体目标。在新医改的促进作用下,医院的生存与发展得迎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提高了对其财务管理工作的要求。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医院需要制定合理的财务管理制度,通过将其建设与发展资金进行合理分配来促进医院的发展。在此过程中,医院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医院实际情况的分析,并开展全方位的预算,制定出长期与短期相结合的财务管理规划。以精细化的管理模式引入到科室、部门的财务管理目标当中,从而才能够有效确定医院的收入结构以及总收入。再通过认真分析医院的实际支出情况,将医疗物价以及业务等因素纳入考量范围,科学化、合理化的制定医院收支预算。在新医改的促进作用下,拓展医院收入渠道,让医院的财务管理结构趋向于合理化。针对现行的预算编制,在遵循国家相关财政政策的前提下对其进行完善,从本质上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水平。

二、强化医院自身财务管理

在新医改形势下,医院只有发挥出其自身财务管理的主动性,才能够有效促进医院内部控制水平的不断提升。除了上述的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的预算管理工作以外,还应该要求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人员积极学习与创新预算管理方法,才能有效提升医院财务资金的使用效率。同时,医院财务管理工作中需要针对其固定资产以及成本核算的控制能力进行分析。对于各科室及部门的固定资产情况要进行认真严格的审核,收集相关资产的使用情况并对其开展成本核算,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效地预防医院财务风险的发生。与此同时,医院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充分发挥出其职能监管作用,针对医院投资及建设实施有效监管,可以有效避免盲目投资及浪费的问题,促进实现医院资金价值最大化。相关财务管理部门,需要规范化财务报表形式,对其报表内容进行完善。还需要结合医院财务收入、支出、补助等内容来对报表进行分析与评估,保证医院财务报表具有真实有效性。

三、强化医院往来资金管理加大医保资金的管控力度

新医改形势的不断深化,让医保资金成为了医院的主要收入渠道。在这样的发展形势下,医院财务管理部门需要加强对医保管理力度。通过与多部门之间的相互协调,实现对医院资金管理的精细化。针对医保结算财务工作人员进行相关财务管理能力的培训,让其能够让先进的财务管理理念带进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当中。推动了医院财务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的同时,促进了医院能够得到长远发展。因此,在安排医保结算岗位工作人员时,要求其具有极强的财务专业水平且还需要有极强的责任心。此外,岗位工作人员要对相关政策进行及时了解,以便能够对不同级别患者开展具有针对性的管理。在进行医保资金核对过程中,需要认真审核每一笔医保资金往来账项,从而可以避免出现医保资金审扣问题,其资金的回款速度也能够得到大幅度提升。对于医保报账岗位的人员设置,需要合理化、规范化,这样才能够避免与医保管理机构发生误会,导致其医保资金滞留。其岗位工作人员需要针对医保往来款回款工作进行定期清理与审核,可以很大程度上的缓解医院资金周转压力。

四、加快医院网络化建设步伐

新医改形势下,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进行创新,是提升医院财务管理效率的有效手段。因此,可以结合当前信息技术,利用好医院网络平台,构建起一套适合自身医院的医疗服务及药品价格管理的统一体系。在此管理体系中,通过将各项收费定额计算方式设计到系统中,并通过优化设计来完善其系统,实现兼容性、实用性较强的自动化统计。在其软件的支持下,能够确保医院财务管理的准确率,让医院财务管理工作更加便捷。对于财务管理工作人员而言,还可以利用其财务分析模块,对医院财务管理以及财政决策进行科学合理的分析,有效地避免出现财务决策因素所带来的风险。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新医改的不断深化,医院财务管理部门应该意识到其存在的重要性及作用。结合当前新医改以及自身医院发展需求,应该及时针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开展分析,并寻找到其工作过程中所存在的问题。通过不断优化与完善医院财务管理制度,为医院运营模式向着经营型模式的转变提供财务决策参考,促进医院能够得到长远稳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杨.浅议新形势下如何完善医院财务管理[J].财会学习,2016(03).

篇10

关键词:医保支付方式 医院财务管理 管理建议

一、引言

随着我国改革步伐的推进和经济的快速发展,国家财政的资金管理能力越来越强,医疗保险制度越来越完善。医疗保险制度的改革推动医保支付方式的改革,使医保支付方式由单一走向复杂组合。不同的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财务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而复合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财务管理工作则产生重大影响。医保支付与结算过程直接影响病人、医院及医保经办机构的利益,为了保证医院的利益与复合医保支付的推广运用,需要加强复合医保支付下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

二、复合医保支付体系概述

(一)医保支付方式

我国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重点是对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进行改革,不断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目前医疗保险费用的支付方式有很多,主要有按照服务项目付费、按照患者的病种付费、医保预付试点、按照床位以及时间付费、总额预算付费以及限额预算付费等医保支付方式。第三方医保支付结算中心机构为患者支付部分或者全部的医疗费用,提高医保费用在医院总收入中的占有率。第三方医疗保险付费方式还能够起到遏制医院费用增长的作用,使医院承担的经济风险增大。医保支付方式的不断转变,有效地提高了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水平,并规范了医院管理工作,为患者就医治病提供优质服务及就医保障。

(二)不同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

不同的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财务管理、费用控制以及服务质量的影响程度也不一样。总额预算付费方式能够有效地规范医院管理工作,医疗费用得到明显地控制,减少了管理成本,并提高了患者就医水平,避免了资源浪费,提高了医院的服务水平,保证了医院服务质量。另外,医保经办机构可以控制医疗总费用,实现收支平衡,但会导致医院财务管理难度加大,无法有效推广运用新技术项目,使医院还承担不确定的效益风险。限额与定额预算方式增大了医院统筹医院资金支出的压力,加大了医院财务管理的风险。尽管定额支付方式限制了医院主动控制意识的作用,但其能够提高医院的医疗水平,保证医疗质量管理和病案管理质量,使医院收费公正、合理。定额预算方式是基于项目收费进行的,在实际的执行过程中容易发生预算偏离成本现象,加大医院管理难度的同时还影响医院的收入。按照服务项目付费方式的实施前提是医院服务项目价格合理公正,这才能使医院与医疗机构更大程度地满足医疗服务需求,平衡医院医疗资源消耗与服务项目收费之间的关系,便于医院收支管理,同时也方便新技术服务项目的推广,但会导致医疗医患双方产生紧张的关系,若医院服务项目相当多的话,医保经办机构的审核工程则非常繁重,并且导致医院与医疗机构的管理监督成本过高。另外,医疗保险预付费用管理方式可以降低医保定点医院和医保经办机构的监督管理检查成本,保证控制医疗费用效果,增强医疗服务的专业性与自主性,但同时会抑制医院及医疗机构的医疗服务的积极主动性,反而影响了医疗服务质量。

综上,任何一种医保支付方式都是有利有弊的,并不是适用所有的患者情况。随着医疗保险制度改革的不断深入,医疗保险支付方式不断改进与完善,医保支付方式由单一的医保支付方式逐渐向复杂组合的医保支付方式过渡,这也是医保支付方式的未来发展趋势。

三、复合支付体系下医院财务管理建议

(一)遵循医保支付政策,医院提高医保费用管理意识

医保支付政策是由政府财政支持的,政策的执行需要医保经办机构和医院的相互配合,医院应自觉主动的在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下加强医保费用管理意识,重视并加强医保费用支付与结算的工作管理,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的交流与合作,真心实意地为病人考虑,保障患者的利益。

(二)将医保管理纳入医院内部管理评估考核激助机制中

医院的内部管理评估考核激助机制能够有效监督检查医院的财务管理工作,发现财务管理中的不足,奖励医院管理中先进的工作与人员,调动医院医疗工作管理的积极主动性。医院内部管理评估考核激助机制要求控制医院收入的结构,将医疗服务质量、医保质量等与医生收入挂钩,并纳入医保管理、药品资源耗费等指标;还要求医院加大奖惩与扣罚力度,通过考核评估机制,奖励医保费用控制好的医生,处罚医保费用超支的医生,这有利于调动医生对医保费用控制工作的积极性,扣罚做法可以使医生认识到医保费用控制的重要性,进而完善医生自身医保费用控制的工作。

(三)建立并完善质量保证体系

为了保证服务项目定额付费的效果,需要建立健全质量保证体系。医院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建立工具化平台来监控服务项目。定额付费项目方式可以根据病人患病的病种设置标准临床路径,并通过该路径与相关工具来校对实际疾病治疗路径,检查路径是否偏离,项目收费是否不合理。另外,建立病情偏离分级审批制定,方便医生检查病情治疗路径以及纠正偏离,更有效地治疗疾病。而医院聘用专业的医保管理人员,医院医保管理部门分析定额付费服务项目的费用,并反馈结果给临床,这有利于实现定额付费服务项目与病情的统一,保证医保费用控制的质量效果,方便医院医保管理工作的完善,进而加强医院财务管理工作。

(四)医院应加强采购管理与成本核算

医院管理成本主要包括人力资源的管理成本和物资成本,物资消耗严重则医保支付的效果就差。加强医院物资的采购管理,采购质优价廉的药品及其他物品,实现物资采购的公平、公正、公开。另外,采用记帐、定额或定率的消耗方式来核算物资消耗,进而控制好物资消耗的成本。医院应加强与医药产品物价管理部门的沟通与合作,建立价格与成本联动机制,确定医院服务项目的合理价格,控制服务项目、病种等医疗资源消耗,加强成本核算工作,进而保障按照病种、服务项目等医保支付方式的制定与应用。

(五)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的交流与合作,建立医保支付与结算方式、价格政策等谈判机制

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在医保费用控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保证医保支付方式的管理效果,医院应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间的交流与合作,调动医院协商谈判中的积极性,摆正对医保费用控制的态度,尽可能地降低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的负面影响;协商制定价格结算方式与疾病分类体系,协商确定临床路径及其定价方法,从而实现保证医疗质量与控制医疗费用的目标,保障病人、医院以及医保经办机构的利益;还协商好医保资金分配以及信息公开的方式,便于医院与医保经办机构之间相互监督管理工作的开展,保证分配过程的公开与透明和医保资金使用效率的提高;协商医保预付费管理中的预付费额度,缩小资金成本,提高医院资金周转率,从而保证医院的正常运转管理;还要协商定额结算中超支与节约的处理方法,切实保障医院的合理利益。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不同的医保支付方式对医院财务管理产生不同的影响,为了保证医保支付方式的效果,医院应在医保支付政策的指导下,提高医保费用控制管理意识,加强医院采购与成本核算管理工作,建立健全医保管理在内的医院内部评估考核激励机制,并建立质量保证体系,在医院的财务管理过程中,加强与医保经办机构的交流与合作,这有利于确保病人、医院以及医保经办机构的利益,使医院财务管理更加合理,推动医院持续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苏永萍.复合支付体系下医院财务管理建议[J].财经界(学术版),2014,22:191-192

[2]马学敏.医疗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影响的分析[J].中国卫生产业,2014,32:64+66

[3]郑大喜.医保支付方式改革对医院财务管理的影响[J].医学与社会,2013,02:55-58